整体观文明

《悟道相对论》 (2018-11)

《理性为什么能胜利》 (2018-10)

《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2019-07)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2019-06)

《中医有毒吗》 (2019-12)

《黄帝内经是真的吗》 (2018-11)

《100个科学问题及答案》 (2019-07)

《直立人归来》 (2017-11)

悟道相对论——飞升成仙的相对论诠释

作者:海云青飞

这是第一本正确解释相对论效应的书籍

你可以不读《道德经》,你不能不读《悟道相对论》

你可以不读《金刚经》,你不能不读《悟道相对论》

你可以不读《圣经》, 你不能不读《悟道相对论》

只有悟道的人,才能正确解释《相对论》

看不懂相对论的神秘文化大师,都是神棍、骗子

你以前看的《相对论》,其实都是《绝对论》

作者不但教你正确的《相对论》

还让你从此彻悟宇宙、人生


十多年前,51.com 董事长 庞升东 曾来电邀请我给公司管理层讲一下哲学,我在佩服他感觉敏锐之余,想到了一件事

我对 道——宇宙、人生的终极答案 略有所得,知识若不分享,实在没有意义,如果分享,又该采用什么策略

人类,地球表面的万物之灵,和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是,人类有时会仰望星空——思考宇宙、人生的意义:

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
短暂人生
意义何在
星空茫茫
魂归何方

海云青飞 虽对上述问题并无疑惑,但是又该如何解说呢,This is a big problem 这是个大问题

普通人常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怪力乱神总有最大的市场:

  • 上师加持消去10年业力
  • 菩萨开光助人升官发财
  • 勤做礼拜死后天使迎接
  • 枯禅终日显示功夫高深
  • ...

显然,我不能把这些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定为分享的对象,一方面是我提供不了他们需要的美丽的泡沫,另外,夏虫不可以语冰

我分享的对象应该是社会的精英,他们若能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对于这个世界无疑是件好事

何谓精英

精英有二个特点:

  • 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比较深刻
  • 对于自己状态了解比较深刻

对外部世界了解比较深刻,意味着他们学东西快,容易理解别人的想法

对自己的了解比较深刻,意味着他们经常返观自己,会根据外界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

这两个特点结合,他们的决策就会比较正确,容易合作,不太会走极端,不会死脑筋。这就是精英,社会的进步主要是靠精英的推动

精英容易知道别人的想法,这说明精英天然地带着 “好人基因”,如果他想对你好,那么你会如沐春风

在精英那里,怪力乱神是没有市场的,用庞升东的话说:

不是我不信,而是他们无法说服我

精英也可能少量接触怪力乱神,那是无奈之下的宁可信其有,归根到底,对于理由不足东东,他终究是高度怀疑的

如何用 说服精英

又该怎么向精英分享心得,如果就事论事空谈玄妙理,他们听了以后会客气地表示感谢,内心却可能不以为然:

你说的很有道理,都对,但是,你也许只会讲大道理,其他方面还是本人厉害一点吧 :)

可不是空谈,道无处不在,道在日常生活中,也在艰深的科学知识里。那就结合现代科学来分享吧

据说全世界理解相对论的人不超过10个,这句话可能有夸张的成分,相对论很难理解却是真的。海云青飞 初中毕业考试物理是满分,不过最高学历却是文科,学校学过的物理多半已经还给了老师。这些都没有关系,精英未必是高考状元,智慧在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在大道光辉的照耀下,即使临时抱佛脚,也必然可以深度揭秘相对论

2018年初,海云青飞 一边了解现有的相对论解释,一边整理文字,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悟道相对论》初稿。2018年10月末,发心整理成电子书公布在网上,就是你现在看到的内容

不怕你自负,就怕你不够自负

精英通常比较自负,现在有了《悟道相对论》,不怕你自负,就怕你不够自负。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不妨搜集一些相对论的资料,和《悟道相对论》结合着阅读,比较一下谁的解释更加正确、深刻

不妨自问:如果是我,一个月的时间,对相对论的理解能否达到 海云青飞 的高度

本书有助于你提高对 海云青飞 的信心,兼带打击一下你的自负。如果你真是精英,最终你必然能看懂,你会恍然:

  • 并不只是神棍用来愚民的幌子
  • 并不是只能空谈玄妙理
  • 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相对论

然后,你对宇宙、人生有了新的理解,这会影响你的以后的行动,甚至改变你的命运

海云青飞 2018-10-29


《悟道相对论》精华

尽管 tuenhai.com 已经对相对论作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于刚接触相对论的人还是会感觉到艰难的挑战,为了使大家更快地理解相对论,特把一些重要的概念放在前面,方便大家经常翻看

相对论最简定义

相对论是研究运动引起空间、时间变化的理论

相对论完整定义

相对论是研究同一体物运动状态变化引起空间、时间变化的理论

相对论时空效应分析必备的基本概念

  • 平台参考系: 物体原来所在的一个运动状较稳定的参考系
  • 静止者: 相对平台参考系保持静止的物体
  • 运动者: 相对平台参考系保持运动的物体
  • 静止者数据: 静止者观测到的数据
  • 运动者数据: 运动者观测到的数据
  • 静止者钟: 静止者观测到的钟的数据
  • 运动者钟: 运动者观测到的钟的数据

相对论空间、时间概念定义

  • 空间膨胀:完成一个事件所经历的的空间距离增大,表现为物体运动方向长度变长
  • 空间收缩:完成一个事件所经历的的空间距离减小,表现为物体运动方向长度变短
  • 钟时膨胀:空间膨胀以后,速度不变,需要用更多时间完成一个事件,又叫钟时变慢
  • 钟时收缩:空间收缩以后,速度不变,需要用更少时间完成一个事件,又叫钟时变快
  • 命时膨胀:空间收缩以后,需要跨过更少空间就能完成一个事件,又叫命时变慢,表现为寿命延长
  • 命时收缩:空间膨胀以后,需要跨过更多空间才能完成一个事件,又叫命时变快,表现为寿命缩短

几个重要的狭义相对论时空效应

  • 静止者钟时膨胀(钟时变慢)
  • 静止者命时收缩(寿短)
  • 静止者空间膨胀(运动方向变长)
  • 运动者钟时收缩(钟时变快)
  • 运动者命时膨胀(寿长)
  • 运动者空间收缩(运动方向变短)

相对论时空效应规律

  • 空间膨胀和钟时膨胀成正比
  • 空间膨胀和命时膨胀成反比

相对论时空效应观测原则

  • 两个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观测同一事件
  • 被观测者相对平台参考系运动
  • 静者得静,动者得动
  • 数据反映比例

标准相对论时空效应观测模型

以地球为平台参考系,静止者观测运动者,运动者观测自身

什么是生命

  • 生命:物体的画面就是物体的生命
  • 生命最小单元:以物体某段时间内的画面作为物体的生命的片段,定义的最小片段就是物体生命的最小单元

阴我、阳我

  • 阴我:画面中心的身体
  • 阳我:画面中阴我以外的部分

宇宙二大画面连接者

  • 引力,原子之类物体的画面的连接者
  • 光,人类之类视觉生物的画面的连接者

引力进化论

  • 1687年前:蒙昧时期
  • 1687: 万有引力
  • 1916: 时空弯曲
  • 2018: 画面演算

解秘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宇宙中因果律必须成立
  •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空说无用,给你因果律的力学计算公式:F = ma
  •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力把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弱等效原理

观测者不能在局部的区域内分辨出物体向Z方向加速度被阻止所产生的惯性力或由物体受到Z方向的引力

弯曲空间分二类

  • 有质量弯曲空间
  • 无质量弯曲空间

大圆

球体表面的圆心与球心重合的圆就是大圆

三个概念缔造一个宇宙

  • 纯空:纯空间,什么也没有。数学上存在,现实中不存在
  • 纯质:纯物质,不含纯空间。数学上存在,现实中不存在
  • 物体:纯空间和纯物质混合而得物体,人类所见都是物体

宇宙(上帝)名

  • 女:寓意万物之母
  • 无:寓意无处不在(包含非人形神之意)

怎么入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01

相对论的爱好者非常多,他们在网上搜索“相对论入门书籍”,“相对论通俗解释”,“相对论是什么意思”等等,并不是为了掌握相对论的计算公式,而是为了形象地理解相对论的时空效应,比如相对论空间是怎么弯曲的,相对论时间是怎么变慢的...不过他们可能会失望,因为市面上的科普书多数是新瓶装旧酒,作者自己都云里雾里,怎么可能让读者真正理解呢

新瓶装旧酒的相对论入门科普书籍

  • 搜集一些相对论的资料
  • 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转述一下

天下文章一大抄,很多人就是这么做学问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作者不用怎么动脑筋,坏处是把杂质也抄过来了。即使过了500年,学术上也不见得有所进步

《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却是个异类,不满足于新瓶装旧酒,不屑于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悟道相对论》的创新

道,即宇宙、人生的终极答案,如果只是做知识的搬运工,那么势必无法通过相对论揭秘大道,真理通常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若是简单的资料收集就可得,那么肯定不是真理

相对论包含了时空变化的奥秘,世俗对其的解释肯定是存在错误的,对此必须有清楚认识

  • 找出世俗相对论解释的错误之处

    tuenhai.com 对道略有所悟在前,接触相对论在后。于是道和相对论可以互相检验,很快发现了世俗相对论解释存在的问题

  • 进一步深入揭秘相对论世界

    tuenhai.com 很是讨厌做新瓶装旧酒的工作,如果不能在前人基础上更进一步,那么这个工作有什么意义呢

    《悟道相对论》就是要在剔除前人错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把大家对相对论的理解提高一个档次。你读了《悟道相对论》以后就会发现,有些内容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然后你去找世俗的资料,除了文笔各人有别,绝大多数是没有新意的

  • 给相对论入门指一条康庄大道

    相对论的世界里会有神奇的时空效应,在《悟道相对论》之前,没有一本书讲得较为清晰,多数是作者也不太懂,有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可能懂,但是懒得做物理小白的科普

    为什么很多人讲不清楚相对论的时空效应

    他们忽略了一件事,对于相对论这样有点复杂的事物,需要先明确概念,再按严格的步骤分步去解读,才能得见全貌

    否则,连最基本的概念(如静止者,运动者)都还没有搞清楚,就站在门外胡乱猜测,表面上看来像模像样,实际上却可能错误百出。现实就是这样,都是在用绝对的时空观去解释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过一个例外。当然,也可能有人解读正确,只是没有被我看到

    《悟道相对论》对相对论科普界的一大贡献就是明确了相对论效应实验、观测、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只要按照这些步骤去做,一定不会张冠李戴,把绝对论当成相对论

    相对论效应分析基础概念,比如 静止者运动者静止者钟运动者钟静止者数据运动者数据 等等,还有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这些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tuenhai.com 是真理狂,而非物理狂,最有心得的是 而非物理,本书肯定有错误或失误之处,欢迎联系我 tuenhai.com 并指出错漏之处


什么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对论定义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03

相对论是什么意思?相对论为什么叫相对论,这里给出最简明扼要的定义

相对论最简定义

海云青飞 : 相对论最简短的定义:

相对论是研究运动引起空间、时间变化的理论

相对论完整定义

相对论是研究同一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引起空间、时间变化的理论

考虑到人类是低速生物,以低速状态为参考系时人类容易理解,《悟道相对论》中的实验都是属于下面这样的情况:

研究同一体物体由静止切换到运动状态时引起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注意,相对论定义中,tuenhai.com空间 放在 时间 的前面

相对论定义的二个要点

强调二个要点:

  • 同一物体

    这点十分重要,保证了实验的严谨性,是实验有效的前提

  • 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物体从低速运动切换到高速运动,以低速运动时的物体为参考系,低速运动时相当于静止

静止者和运动者

于是就有了二个相对论实验的二个主角:

  • 静止状态的物体,简称静止者
  • 运动状态的物体,简称运动者

假设物体有知觉,能观测自己的状态和别的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时相对论效应的实验变得极为简洁,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本质

但是有的人对于充分放权让物体自己观测不太放心:人呢,哪去了

他忘记了,相对论本身是虚拟实验中推理得到的,假设物体自己能观测和假设有人站在物体旁边代表物体进行观测,得到的结果又有什么不同呢

考虑到他们的担心,那么就加二个人吧

  • 静止者,即静止状态的物体,或站在静止状态物体旁边从事观测的人
  • 运动者,即运动状态的物体,或站在运动物体旁边从事观测的人

厘清了这些基本概念以后,理解相对论的时空效应变得十分简单

如果连这些基本概念都不知道,那么,是不可能对相对论有正确理解的

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入门基础知识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08

相对论基础知识:什么是参考系

海云青飞 :学习物理时,必然会碰到参考系、惯性系这些基础概念,如果不是在一开始就解决了陌生概念,那么你每次遇到这些词语的时候,都像是吃饭吃到了石头一样令人不快

什么是参考系:

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用来观察这个物体的运动的另外的某个物体就是参考系,也叫作参照系

要注意的是:

  • 用来做参考系的物体都是假定不动的
  • 一定不能将研究对象作为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定原则:

  • 从观测方便角度选择
  • 从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角度选择
  • 也可以任意选择

如果选择了一个参考系后使得研究的问题变得复杂,那么这个参考系可能选错了

参考系的四个性质:

  • 相对性: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

  • 同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时,应该选择同一参考系

  • 差异性:同一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 任意性:并没有规定一定要用哪个参考系

注意:

  • 因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物体的运动,都必须明确它是相对于哪个参考系而言的

  • 在同一个问题中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时,必须选取同一个参考系

以研究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为例,可以拟人化理解,把地球当成静止不动,地球去看太阳,地球得出结论,地球不动,太阳在动

人类在地球表面生活,默认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直观认为太阳在围绕地球旋转,从特定参考系的角度来说,这种说法并无不妥。但是,如果把这种看法绝对化,那么就是错误的了

以太阳为参考系呢?这就是把太阳当成静止不动得到的对二者运动关系的认识,这时候就是假设太阳不动,地球在动

当看到 以某物作为参考系 这样的话的时候,tuenhai.com 建议你翻译成拟人化的形式 参考某物体的看法,这样翻译几次以后,参考系这块石头就被你解决了

相对论基础概念:什么是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除非施加外力,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会改变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施加外力,或者施加外力之和为零,则运动物体部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保持静止

    物体所显示出来的这种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所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 惯性参考系

    满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参考系,简称惯性系

  • 非惯性参考系

    不满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参考系,简称非惯怀参考系

地面参考系是惯性参考系

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是惯性参考系

惯性系可以这样理解,把你关在一个集装箱里,这个集装箱可能放在匀速直线前进的货车上,忽略路面不平引起的震动,或者把集装箱放在地上。你可以在集装箱里做各种牛顿力学实验,比如扔出一个球看它如何落下,向前或向后走动,你始终无法知道自己是在车上还是在地上。这时就可以判定,你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惯性系

简单地说,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是惯性系,除此就是非惯性系

狭义相对论二个基本原理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 光速不变原理

    在所有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都等于 299 792 458 m/s,与光源运动无关

  • 狭义相对性原理

    在所有惯性系中,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达形式。这是力学相对性原理的推广,它适用于一切物理定律,其本质是所有惯性系平权

相对论效应分析要使用到的基础概念、基础原理

海云青飞 :我查了一些资料,很少有人能把相对论讲清楚,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人是用概念思考问题的,只有概念清晰了,理解和讲清楚相对论才有可能

tuenhai.com 在这里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暂时不太理解不要紧,后面会展开讲解的

狭义相对论效应是物体高速运动时呈现出来的效应,如果不能确定谁静止,谁运动,那么相对论效应就无从谈起,于是就要先确定一个平台参考系来决定各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 平台参考系

    相对论效应观测事件中各个物体原来所在的一个运动状态比较稳定的参考系就是平台参考系

    地球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考系,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来确定谁静止,谁运动

  • 静止者:相对平台参考系保持静止的观测者

    以地球为平台参考系,地面观测者就是静止者

  • 运动者:相对平台参考系保持运动的观测者

    以地球为平台参考系,呈高速运动的观测者就是运动者

  • 静止者数据:静止者观测到的数据

  • 运动者数据:运动者观测到的数据

  • 静止者钟:静止者观测到的钟的数据

  • 运动者钟:运动者观测到的钟的数据

重要的狭义相对论时空效应

  • 静止者钟时变慢,运动者钟时变快

    钟时,就是钟表时间

    静止者钟慢:静止者观测运动者带在身上的时钟,不论运动者的运动方向,发现钟都随著运动速度增加而变慢,这就是静止者钟时变慢,或者说静止者钟时膨胀

    运动者钟时变快:运动者观察带在身上的钟,发现钟的走时没有变慢。和静止者钟相比较,运动者钟走得快,这就是运动者钟时变快,或者说运动者钟时收缩

  • 静止者命时收缩,运动者命时膨胀

    命时,就是生命时间

    静止者观测运动者带在身上的钟,发现钟跳一次要跨过更大的空间,于是静止者的生命时间就会收缩,也就是寿命变短

    运动者观测带在身上的钟,发现钟跳一次并不需要跨过更大的空间,和静止者比较,就是生命时间膨胀了,也就是寿命延长

  • 静止者长度膨胀,运动者长度收缩

    静止者观测运动者,发现运动者长度膨胀了,这就是静止者长度膨胀

    静止者从静止状态转换到运动状态后,发现自己在运动的那个轴向的长度缩短了。其收缩率,就是劳仑兹因子。其它轴向的长度并不会有影响

    运动者如果不用眼睛直接去看,而只相信尺子测量的结果,那么测量的结果显示自己并没有发生收缩,因为尺子也是同步收缩了,用收缩的尺子去测量收缩的物体,那么读数上自然看不出变化

  • 同时的相对性

    绝对静止系不可得,所以各惯性系的观测者,对于两事件发生,仅能作出是否相对同时的判断,而没有办法作出是否绝对同时的判断,除非两事件发生在同一时空点上

  • 相对论质量

    当某有质量之物体移动速率越接近光速,相对论质量会变重

  • 相对论能量

    运动时物体质量增大,同时运动时将会有动能,质量与动能均随速度增大而增大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对是什么意思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08

爱因斯坦狭义、广义相对论的相对是什么意思:空间相对、速度相对

海云青飞 :我承认,对于非物理爱好者来说,前面关于相对论的论述充满了莫名其妙的专业术语,遇到这些术语就如走路不断踢到突起的石块一样令人不快。我当然知道大家的想法,后面会展开讲解,难以理解的地方会从多个角度重复强调

狭义相对论的 相对 是什么意思?这是学习相对论的遇到的第一块大石头,如果连名字的意思都不知道,那么就如吃饭时塞住了喉咙一样不舒服

Don:我来现学现卖,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指的是 在所有惯性系中,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达形式

海云青飞在所有惯性系中,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达形式,这是教科书式标准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完全没有考虑已经把物理还给学校老师的广大普通读者的感受,这句话里没有 相对 二字,只有 相同,对于已经懂了相对论的人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对于还还不懂的人来说只能露出苦脸:这是相同论还是相对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发表了他名垂青史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文中他假设物理定律和作为特例的光速对所有做匀速运动的观测者来说都应该具有相同的形式

还是以实例说话吧

假设 Don 乘坐飞机从杭州飞往海口,座位号是32A,途中 Don 看了下时间,飞机正好飞行了一小时。从乘务员的角度看,Don 一直坐在32A,空间位置没有变化。tuenhai.com 身在杭州,会认为 Don 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原先在杭州,一小时后可能到了江西省的上空附近

乘务员是一名观测者,tuenhai.com 是一名观测者,二名观测者彼此作相对运动。以 tuenhai.com 为参考系,乘务员在作运动。以乘务员作参考系,tuenhai.com 在运动。以地球为参考系,tuenhai.com 静止,是静止者;乘务员在运动,是运动者。静止者和运动者在观测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对空间位置的变化产生了分歧,谁的说法正确呢?

相对论认为,一件事情的空间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空间描述,一个观测者认为距离没有变化,另一个观测可能认为距离变化极大

理解了事件的空间的相对性,理解事件的时间的相对性就不难了

爱因斯坦狭义、广义相对论的相对是什么意思:时间相对

海云青飞 :Don 还带了一支小型的手电筒上飞机,她觉得坐飞机很无聊,于是拿出手电照向机头的位置,测试前排的乘客能不能发现她的小把戏。现在我要问大家,光从手电到机头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的大小,从 tuenhai.com 和 Don 的角度看是否一样

Don:从我的角度看,光走过的距离可以精确测量出来,从机头拉一根软尺,一直拉到手电的位置,如果读数是15米,那么光就是走了15米的距离

海云青飞 :我也把我的看法描述出来,光的速度不是无限的,光不可能一发出就到达机头,于是光从手电筒到机头需要一些时间,光在离开手电向前飞的同时,机头也一直在向前飞,于是在我看来,光要走过更多的距离才能到达机头,我举一个不精确的数字,我可能认为光走了16米的距离

Don:我以前听说世界上懂得相对论的人不到十个,吓得对相对论敬而远之,现在看来一点都不难,我可以这样想:

我每天从公司回家要走500米,有一天我一跨出公司就发现了一件大事,我的家竟然在不断离我远去,我吓得小心肚乱跳,还好我走路的速度比家逃跑的速度快,我还是回到了家,关上房门后,我心里还是有点不平:谁搞的鬼,让我今天走了654米

在这个例子中,我就相当于手电发出的光,我的目的地是家,在我走路的同时家在远离,我自然要多走路了。光离开手电的同时,目的地机头在向前飞,光自然要多走一段距离才能追上机头

海云青飞 :我认为认为光在飞机上走了更多的距离,比如说16米,因为光出发后还要去追赶高速向前飞去的机头

Don在飞机上把飞机当作静止不动,从她的习惯她认为光离开飞机后并不需要去追赶机头,于是 Don 看到的光比 tuenhai.com 看到的光飞行了更短的距离,比如15米

假设光速不变,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时间和空间一样,也变成相对的了

速度相同,走的距离越长所花的时间就越多。光速相同, Don 角看到光走了15米, tuenhai.com 看到光走了16米,于是 tuenhai.com 看到的光花了更多时间到达机头

两名观测者观测同一件事情,他们看到的光走过的距离不一样,而且他们看到的光在路上所花的时间也不一样,于是同一个事件,所经过的空间和时间都没有了标准答案。我们不能说笼统地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只能说谁相对谁静止,谁相对谁运动。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说这件事情发生于什么时间,而只能说在谁看来这件事情发生于什么时候

能想到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的人绝对不止爱因斯坦一个人,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是能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建立了可用数学公式验证的理论。他认为,同一件事情,所用时间的测量、所经距离的测量,都依赖于正在进行这项测量的观测者。这就是爱因斯坦1905年论文所述的狭义相对性原理

狭义相对论同时的相对性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10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导致踏雪无痕迟到

海云青飞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认为同时性是相对的,我们可以从一个虚拟的实例来理解它

在日常经验中,人类感觉时间是绝对的,如果遇到了相对论效应的相对时间,就会难以适应

戏剧小镇有个业主群叫作神仙社,意为乐山乐水似神仙。一天,神仙社管理员伊丽发出通知,有兴趣参加活动的家人于周日上午8点到达体育馆,集合后去西白山玩。参加的社员都相信自己的时间和别人的时间走得一样快,于是她们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汇合。这就是绝对的时间,不考虑钟表的机械的误差,每个人的机械钟表所指的时间都绝对一样

如果各自的时间走得不一样快呢,会发生什么情况

踏雪无痕在周日上午8点准时到达体育馆,心想时间刚好,不用多等一分钟,给自己点三个赞先。他四处打量,却见体育馆只有他一人,其他人呢?事情有蹊跷,连忙掏出电话打给伊丽

踏雪无痕:伊丽,现在正好8点,我在体育馆,你们怎么还没来

伊丽:你有没有搞错,现在8点半了,我们已经出发了,你快点追赶我们吧

踏雪无痕:我的手表是花了三万元买的,10年误差不超过1秒,是不是你们的表都不对了

踏雪无痕的表其实没有问题,如果和伊丽互换表,他还是会迟到,因为他自身的时间变慢了,任何机械手表戴在他手上,手表都会跟着他一起时间变慢。这种情况就是相对论说的同时的相对性,相对论说同时是相对的,只是人类的运动速度低,感觉不到相对论效应

时间到底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相对的,所以同时也是相对的,在一个观测者看来同时发生的事情,在另外一个观测者看来就可能不是同时发生的。为了说明同时的相对性,让我们做一个思维实验

狭义相对论规定同时是相对的

海云青飞 :宇宙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达到了高度平衡,这说明因果律必须成立,也就是说,我们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必须符合逻辑,于是我们就可以从假想的场景中推理得出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

两个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观察同一件事情,如果一个观测者认为事件同时发生,另一观测者会说事件不是同时发生的

假设 Don 站在匀速前进的车厢的中间,然后打着打火机,tuenhai.com 站在车外路边观察车厢内的情况,这时以地球为参考系,Don 是运动者,tuenhai.com 是静止者,她们看到的光到达车厢两头的时间一样吗

相对论同时性实验

上图,相对论同时性实验

Don:我在车内观测,并把时间分成三个阶段

  • 打着打火机的刹那,时间0阶段,也就是 t = 0,光产生了但还没有出发
  • t = 1 阶段,光向前和向后各走了一半的路程
  • t = 2 阶段,光同时到达车头和车尾

在我看来,向前和向后两束光分别走了相同的路程,结果当然是同时到达目的地

海云青飞 :我在车外观测,我也把时间分成三个阶段描述,请结合示意图理解

  • t = 0 的时候,光还没有出发,我看到的情况和 Don 的相同
  • t = 1 的时候,向前的光因为要追着车头,所以光离车头大于一半路程。向后的光就反过来,车尾不断接近光,于是光离车尾的距离小于一半的路程
  • t = 2 的时候,向前的光还未追上车头,向后的光已经在此时之前到达车尾

Don 认为车同时到达车头和车尾,在我看来却不同时了。这就表明,同时是个相对的概念

什么是相对论的静止者、运动者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10

谁是静止者钟,谁是运动者钟

海云青飞 :Don 坐在杭州飞往海南的飞机上,她除了带着手电筒,还带着小弹球。她放下座位面前的搁板,拿出弹球,左手高举,再松开手,弹球落在搁板上,弹起,再落下……

从 Don 看来,弹球向上飞到最高点的时候共飞了15厘米,我从地面看,弹球也是飞行了15厘米吗

(假设)我是千里眼,能从地面看到飞机上的一切细节。弹球刚向上飞离搁板的时候,飞机正在高速向前飞行,于是弹球也随同飞机向前飞行,弹球既向上飞,也向前飞,在我看来弹球轨迹是向前上方飞斜线,这条斜线的长度要大于15厘米,比如说是16厘米

大家可以比划一下,伸出你的左手,使左手既指向前方,又指向上方,那么必然是倾斜指向前上方

大家可以观察自己的房间,假如地面到天花的垂直距离是3.5米,你拿一个梯子,上头顶住墙角,使梯子倾斜靠在墙上,这时梯子的长度必然大于3.5米,比如说是4米。3.5米相当于 Don 在飞机上看到的弹球飞行距离,4米相当于 tuenhai.com 在地面看到的弹球飞行距离

现在可以明确,地面看到的弹球飞行距离要比飞机上看到的弹球飞行距离长

现在我们把弹球换成光子钟

相对论光子钟示例

上图,光子钟 (图片引自 汪洁著《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

这个光子钟的原理十分简单,有个光子在上下两面镜子间来回反射,两面镜子的距离是15厘米,光子飞过15厘米作为一个计时的节拍,于是光子从上到下一次,或者从下到上一次,都作为一个计时的节拍。一个节拍就是相当于钟走了一格

根据我们先前的定义,以地球为平台参考系, Don 在运动的飞机上,是运动者。tuenhai.com 在地面,相对地面静止,是静止者

  • 静止者看到的钟的数据,是静止者钟数据
  • 运动者看到的钟的数据,是运动者钟数据

运动者在飞机上的观察,光子从下面飞到上面共飞行了15厘米,如果是静止者从地面观察,静止者看到光子飞行了一条16厘米长的斜线(数据非精确值,只是用来表示谁大谁小)

现在我们假定光速不变,也就是运动者在飞机上观察时光速是约30万千米/秒,静止者在地面观察时光速也是约30万千米/秒

光速是就光子的速度,飞机上看到光子一个节拍飞行了15厘米,地面看到光子一个节拍飞行了16厘米,谁看到的光子钟一个节拍消耗的时间长

Don:走路的速度一样,那么毫无疑问,要走的路越长,所花时间就越多。静止者看到的光子要走更长的路,于是一个节拍的时间更长。可以假设伪数据,静止者看到的钟的一个节拍包含了2秒,运动者看到的钟的一个节拍包含了1秒

海云青飞 :相对于钟运动的静止者观看到的光子钟一个节拍所用时间长,相对于钟静止的运动者看到的光子钟一个节拍所用的时间短,于是同是飞机上的钟,运动者钟只要一秒就能走一格,这就是走得快了,静止者钟要花2秒时间才走一格,这就是走得慢了。用霍金的话说:

假如我们考虑两名观测者观察一只钟( tuenhai.com 注:霍金这里指的是飞机上的钟),就能发现这个分析如何运用到计时仪器上。狭义相对论保证了,在相对于钟保持静止的观测者看来,钟走时会变快,而在相对于钟运动的观测者看来,钟走时会变慢

不同观测者看同一个钟,对钟走时的快慢产生了分歧。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运动者钟走得快,静止者钟走得慢

Don:可是我听说过运动使时间变慢,但是这里的结果是运动者钟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海云青飞 :这不但是你的疑惑,也是很多相对论爱好者的疑惑,观测者看到的空间、时间都是相对的,静止者怎么能看到运动者的真实情况呢,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是相对论了。静止者看到钟走得慢,那么飞机上的钟观察自己走时速度呢,看到的情况和静止者看到的一样吗,如果一样,相对论就不存在了

如果你能理解并区分我在一开始说过的 静止者运动者静止者钟运动者钟,那么,相对论是不难理解的,否则,你只会笼统地说 “运动使钟变慢” 这句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于是就始终无法理解相对论

Don:我看过一些资料,关键的地方总是觉得看不太懂,现在看来并非是我理解能力不足了,哈哈。我以后 说到相对论效应时,一定要和观察者的身份结合起来说,观察者是静止者还是运动者,这个一定要清楚,这是前提。这使我想到了一个笑话:

小兵气喘吁吁跑进中军大帐:

大帅,不好了,死了!

大帅:

谁不好,谁死了,竟敢诅咒本大帅,来人,给我推出去砍了!

海云青飞 :恭喜你,你已经知道了,*在相对论的世界里,首先要分清楚静止者和运动者,这是进入相对论世界的门槛 你已经踏入门槛了

多数人相信相对论是违反直觉的,相信它超出人类头脑的理解能力。事实不是这样的,人是用概念思考事物的,把基本概念搞清楚了,相对论是十分简单的。如果用模糊的概念研究相对论,那么理解相对论就成了很难完成的任务

大道至简:深刻理解 静止者数据运动者数据

海云青飞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定义

静止者和运动者,这个不难理解吧

Don:静止者,相对参考系静止。运动者,相对参考系运动,这个很容易理解

地面观测者相对地球静止,是静止者,飞船和飞船上的钟相对地球运动,是运动者

那么静止者数据运动者数据,能理解吗

Don: 这个也很容易啊,你看到的是你看到的,我看到的是我看到的,这个我想没有人会反对

所以,静止者看到的静止者数据,运动者看到的运动者数据

海云青飞 : 更进一步,静止者看到的数据反映了静止者的运动状态,运动者看到的数据反映了运动者的运动状态

我举一个例子,李静站在马路边,呆呆地看着旁边的树木:

我不动,树不动,我不动,树不动...

王动乘坐城乡公交回城,坐在窗边的位置,正好听到李静的喃喃自语,摇头道:

什么这个不动,那个不动,我看到路边的树在快速向后移动!

Don: 在这个例子中,李静是静止者,他看到树静止,本质上反映了他自己的运动状态,也就是他静止

王动是运动者,他看到树运动,原因在于他自己在运动,本质上他看到的是自己的运动状态

静止者看到的是静止者数据,运动者看到的运动者数据,这个似乎也很容易理解啊

海云青飞 : 人们感觉到相对论很复杂,一方面是因为低速世界的生物难以直观体验到相对论效应,另外也是因为人为地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了。世界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没有深刻理解的时候,人们自然地会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深刻理解了以后,会发现其实并不复杂,大道至简的奥义就在于此吧

绝对论不是相对论

海云青飞 : 如果你理解了李静和王动的例子,那么你就能理解我下面说的话

在地球上的静止者观测手上的钟的走时快慢,这反映了他自身静止的运动状态下的时间流逝速度。假设他有千里眼,他抬头去看飞船上的钟的时候,他看到的钟还是代表了他的运动状态和他自己的时间流逝速度。他可以把10个钟放到10个不同飞行速度的飞船上,他看到的都是反映他自己的运动状态和自己的时间流逝速度

Don:我有点脑子转不过弯来,毕竟以前没有听说过 静止者数据运动者数据 的概念,我看到的书都是笼统地说时间变快或变慢,并不强调这是静止者数据还是运动者数据

海云青飞 :这确实不是很容易理解,正是因为理解不了,才会出现 *同一个观测者去观测二个事件 这样的不好的实验方法,我们把这种观测分解为二个事件来分析:

  1. 在地面观测手上的钟,一个节拍用了一秒
  2. 再去观测飞船上的钟,一个节拍用了二秒

事件1代表了地面观测者在地面的时间流逝速度

事件2是一种换算,说的是把事件1的时间流逝速度换算到事件2的运动速度下,也就是以观测者在地面的时间流逝速度来衡量,结果发现,事件2里,一个节拍要花更多的时间,或者说地面观测者完成同一件事情要花上更多的时间,也就是钟走时更慢了。大家看出来了吗,同一观测者看到的始终是自己的时间流逝速度,并没有别人

回想一下李静和王动的例子,李静和王动看到本质上是自己的运动状态,不要有任何怀疑,观测光子钟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静止者看到钟走得慢,如果飞船上有人在观测钟,他看到钟走时并没有变慢。飞船上的人的运动状态是和钟一样的,如果钟有知觉,飞船上的人看到的钟的走时快慢就是钟自己看到自己的走时快慢

如果你理解了我说的话,那么应该能够看出下面的表达是不够精确的:

当我手里的光子钟嘀嗒一次的时候,飞船上的光子钟还来不及嘀嗒一次呢。换句话说,当我手里的光子钟嘀嗒了10亿次的时候,我看到飞船上的光子钟可能只嘀嗒了5亿次(打个比方,不要纠结5亿次怎么算出来)。根据我们前面已经达成共识的对时间的最自然的定义,我很自然的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宇宙飞船上,你的时间过的比我慢!

静止者数据不是运动者数据,静止者看到的是静止者钟,不是运动者钟

李静看到树静止,不等于树静止,王动看到树在运动,不等于树在运动。树还是同样的树,不可能既静止又运动,各人所见不同,只是因为各人自己运动状态不同

同样,静止者看到飞船上的钟走得慢,不等于钟走得慢,不等于飞船上的人时间过得慢,这是 相对 论。如果静止者看到飞船上的钟走得慢,就认为飞船上的你的时间过得慢,那就是 绝对 论了,就等于不承认相对论的存在

Don:相对论竟然变成绝对论了...

海云青飞 :观测相对论效应事件是有一些讲究的,不知道这些讲究,又没有深刻理解它,那么就会自然地把简单事情复杂化

不要用绝对论研究相对论,相对论和绝对论

相对论效应实验方法:两个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观测同一件事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10

飞船上的光子钟

上图,地面上的观察者看到的宇宙飞船中的光子飞行路线比地面上的光子要长

……现在你拿上这个光子钟,坐上宇宙飞船,发射,你就飞起来了。而我也拿着一个光子钟,站在地面上,看着你的宇宙飞船从我的眼前飞过,注意,既然是思维实验,我就想象我拥有神奇的能力,能够看清你手上的那个光子钟的情况,现在我把这个情况画出来,你看是不是这样:

……当我手上的光子钟在来回折腾的时候,你的飞船就会从A位置飞到了B位置,那么我将会看到你手上那个光子钟里面的光子走过的是一条斜线(上图那根虚线),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光子飞过的路径在我眼里不是斜线的话,光子必定飞到光子钟外面去了。现在我们运用光速恒定不变的原理,因为宇宙飞船上的光子飞行的路线比我手里的光子更长了,那么也就意味着,当我手里的光子钟嘀嗒一次的时候,飞船上的光子钟还来不及嘀嗒一次呢。换句话说,当我手里的光子钟嘀嗒了10亿次的时候,我看到飞船上的光子钟可能只嘀嗒了5亿次(打个比方,不要纠结5亿次怎么算出来)。根据我们前面已经达成共识的对时间的最自然的定义,我很自然的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宇宙飞船上,你的时间过的比我慢!

海云青飞 :上面引用了一本科普书的二段话,作者文笔生动,不过我们要改进一下其中的实验方法

作者假设有二个小光子钟,一个放到了飞船上,一个放在地上,作者在地上同时观测二个钟的走时情况

这里钟的走时是观测对象,观测两个钟就是二个事件。这种实验方法叫作 一个观测者同时观测二个事件,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两个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观测同一件事

请记住,相对论效应的实验是 两个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观测同一件事

以前面讲到过的车厢中同时性实验为例,一个人站在行驶的车厢的中间,打着打火机,观测光何时到达车头和车尾。车外有另外一个人同时在观测车内光何时到达车头和车尾。光何时到达车头和车尾,这是事件,相当于一个光子钟,然后车内和车外的人同时观测同一个事件。这就是 两个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观测同一件事,这是正确的相对论效应的实验方法

我们试着把车厢中的实验改成 一个观测者同时观测二个事件

车外观测者准备二辆同样品牌、型号的车辆,在车厢的中间分别设置一个遥控电子灯,让一辆车开动起来,然后车外观测者同时开启二个遥控灯,观测比较灯光何到达车头和车尾。二个车厢相当于二个光子钟,一个车厢运动,一个车厢静止,相当于一个光子钟运动,一个光子钟静止,观测者都在地面

Don:这样改动恐怕有问题,二辆车虽然是同一品牌、同一型号,但一定有差异,长度就不可能相同。二个遥控灯,又如何保证二个灯同时开启?于是这个实验的结果也就没有了价值

海云青飞 :如果我保证二辆车绝对一样,灯光开启的时间也绝对一样呢

Don:相对论说同时是相对的, tuenhai.com 老师的保证无效呢

海云青飞 : 相对论说的就是作相对运动的不同观测者观测同一物体的运动,她们对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看法不同,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于不同观测者的,不存在绝对的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这才是叫作相对论的原因

用一个观测者观测二个事件(二个光子钟),那么相对运动的观测者在哪里呢!只有一个观测者,他观测事件A,得到的是事件A的绝对的描述,他再观测事件B,他得到的是事件B的绝对的描述,两个描述中都带了同一观测者的绝对的运动属性,这是 绝对论 的实验方法,不是 相对论 的实验方法

相对论效应实验的观测原则

海云青飞 :20180111

光子走了直线还是斜线

海云青飞 :我们再次把光子钟请出来

光子钟

上图,光子钟 (图片引自 汪洁著《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

Don坐在杭州飞往海口的飞机上,座位号是32A,搁板上放着一个光子钟,上下是镜子,镜子间距离是15厘米,有个光子在上下间不断来回折腾。因为光速是固定的,那么光子上一次或者下一次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于是就可以当作计时的钟。假设 Don 能看清光子的每次跳动。她看着光子来回跳动,心想,这个光子钟倒是个好东西,如果不摔破的话,可以当作传家宝永久留传,而且走时不会有误差,最关键的是,没钱的时候把它卖了,就可以去做感兴趣的事情,再也不用为五斗米折腰

tuenhai.com 没有随同 Don 上飞机,不过挂念着 Don,他抬头向海口方向看去,突然眼前时空裂开,竟然看到了坐在飞机上的 Don ,tuenhai.com 来不及去想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事情发生,他的眼睛已经被 Don 面前的光子钟吸引住了: Don 这个人好小气,这么好的玩具竟然自己偷偷藏着,不让我们知道

tuenhai.com 看到光子从底镜跳起向上飞去,光子在向上飞的时候,同时在随着飞机向前飞,所以看到光子走了一条斜线。光子在向前上方飞的同时,上镜也在向前飞,光子和上镜向前飞的距离是一样的,因此最后光子碰到了上镜而不是落在上镜的外面

tuenhai.com 看着光子划过一条条斜线,呆呆出神,心想,如果我在地面向上抛一个球,我看到球是直线向上的,怎么飞船上的光子是划着斜线来回跳动呢,苦思冥想不得,突然灵机一动,心想,即期时空已经裂开,也许可以直接问 Don

海云青飞 : Don 丫头,飞机上有没有无聊

Don正盯着光子钟研究,突然耳边传来 海云青飞 的声音,“见鬼了,怎么我听见了 tuenhai.com 的说话声。”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突然发现时空已经裂开,她看到了远方的 tuenhai.com 正皮笑肉不笑地看着她, Don 转过身来,有意识地挪动了一下身子把光子钟遮住

Don:有什么事吗

海云青飞 :我有个问题想问你,和你面前的那个玩具有关

Don:什么玩具,我哪有玩具

海云青飞 :你就别装了,我早就看见了

Don:噢,原来说你的是光子钟

海云青飞 :你看一下光子钟,光子在来回跳动的时候,走的路径是直线还是斜线

Don:我已经看了许久了,可以马上回答你,光子上和下都是垂直的,哪里会是斜线

海云青飞 :可是我看到的是光子走的都是斜线,是不是你看错了

Don:你看错了吧,光子明明垂直镜面上下跳动

海云青飞 :我绝对没有看错,我是谁,你可以怀疑任何人,你不能怀疑我

Don:我也绝对没有看错,我是谁,我怎么会骗你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一:两个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观测同一事件

海云青飞 :100个人讲相对论,99个出现了绝对论。相对论效应怎么分析?这是有原则的,掌握这些原则,只要初中毕业的人都不难理解

什么是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

tuenhai.com 和 Don 都站在原地。以 tuenhai.com 为参考系,Don 没有运动。以 Don 为参考系,tuenhai.com 没有运动。这是没有作相对运动的两个观测者

tuenhai.com 和 Don 都坐在公交车上,以 tuenhai.com 为参考系,Don 静止。以 Don 为参考系,tuenhai.com 静止。这是没有作相对运动的两个观测者

tuenhai.com 和 Don 分别在平行、匀速骑电动车,以 Don 为参考系, tuenhai.com 静止。以 Don 为参考系, tuenhai.com 静止,这是两个没有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

tuenhai.com 静止, Don 在走路。以 tuenhai.com 为参考系, Don 在运动。以 Don 为参考系,tuenhai.com 在运动。这是两个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

两个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就是两个运动的速度或者方向不同的观测者

Don:为什么一定要是两个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两个运动速度和方向都向同的观测者不行吗

海云青飞 :如果是两个不作相对运动的观测者,比如两个静止于地面的人,他们同时观测地上的光子钟,或者他们同时观测飞机上的光子钟,他们分辨不出两个人看到的有什么不同,那么又如何开展研究呢

Don: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观测同一件事呢?

海云青飞 :观测同一件事情时,这时观测到的数据可以直接拿来比较,数据真实地反映了不同观测者的对比关系

比如高考,北京考生用的是北京出的试卷,浙江考生用的是浙江出的试卷, Don 在北京考了700分,tuenhai.com 在浙江考了650 分,你能断定 Don 的真实水平超过 tuenhai.com

Don:这样恐怕很难比较,因为不同地区出的试卷的难度不同。如果一定要比较,就要先测定各地区试卷的难度系数,比如说测出北京试卷的难度系数是0.8,浙江试卷的难度系数是1.0,再把难度系数和卷面成绩相乘,这时得到的数据就可以直接互相比较

海云青飞 :怎么测定各地区试卷的难度系数

Don:这个恐怕很难,试卷不同,各道题目难度不同,很难测定出准确的难度系数

海云青飞 :两种不同的试卷就是两个事件,如果观测者分别去观测二个不同的事件,是不能把观测到的数据直接拿来比较的,即使勉强去比较,也会变得十分复杂

Don:谢谢老师,这下子理解了。如果北京和浙江用的是同一份试卷,那么每个考生的成绩就可以直接拿来比较了,谁的分数高就是谁的成绩好,十分简单明了

海云青飞 :相对论效应的观测也是这样,不同观测者观测同一件事,观测得到的数据就是真实对比关系的反映,直接比较就行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二:被观测者相对平台参考系运动

海云青飞 :把光子钟放地面,然后从地面、飞机上观测光子钟,这样做是不好的。人类日常生活在地面,人类日常运动是低速的,人类的运动速度和光速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人类也可以看作地面钟。如果说地面钟有强烈相对论效应,这就和人类的日常体验不相符了

其实地面钟也是可以作为观测对象的,就是飞机上的观测者以自己为参考系,那么可以认为地面在动而飞机不动,然后把观测到的数据颠倒一下,这样就行了。问题是这样做有必要吗,相对论本来就不容易理解,然后再告诉相对论粉丝,你把观测到的数据颠倒一下就可以了,这岂不是把粉丝逼疯的节奏

地球的运动十分稳定,人类无法改变地球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稳定的物体适合作为平台参考系,相当于运动状态是0,即静止。一个人相对地面高速运动,就是从原来相对地面静止转换到相对地面高速运动,于是这个人就会高速运动的相对论效应

一架飞机在天空高速飞行,人类可以理解成飞机原来在地球上,相对于地球静止,现在天空高速飞行,于是飞机就会有相对论效应。以地球为平台参考系的相对论效应事件,这对人类来说理解起来就十分顺畅

把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一、二结合起来,就得到了 标准相对论效应观测模型以地球为平台参考系,静止者观测运动者,运动者观测自身

以地球为平台参考系是为了方便人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地球为平台参考系的相对论事件的分析,那么就可以把这个模型平移到其他平台参考系,相当于把 地球 二字替换成其他词语

地面观测者观测飞船上的时钟,假设时钟能自我观测,或者假设飞船上有人在观测一同运动的钟,这种观测就符合 标准相对论效应观测模型 。地面观测者相对地面静止,是静止者。飞机上的观测者相对地面运动,是运动者。光子钟相对地球运动,是运动物体

Don: 一些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应该知道如何分析相对论效应,他们为什么不写这么详细的相对论入门教程呢

海云青飞 : 可能他们认为这种事情太简单了,没有必要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三:静者得静,动者得动

海云青飞 :能不能这样分析相对论效应的时间膨胀,做二个光子钟,一个放在飞船上,另一个抓在手里,观测者在地面同时观测二个钟

Don:这种观测方法有好几个问题:

  • 只有一个观测者,违反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一了

  • 观测两个钟,就是两个事件了,又违反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一了

  • 地面钟相对地面静止,违反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二了

海云青飞 :还违反了现在要说的,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三:谁观测到的数据是谁的。观测者静止,观测到的都是静止者钟数据,这时没有了运动者钟数据,又如何比较研究呢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三可以分步执行:

  • 先判断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谁静止,谁运动
  • 静止者观测到的数据都是相对论意义上的静止者数据
  • 运动者观测到的数据都是相对论意义上的运动者数据

张四在地面观测钟,于是她是静止观测者,观测的是静止者钟,观测到的都是静止者数据

李三在飞机上观测钟,于是她是运动观测者,观测的是运动者钟,观测到的都是运动者数据

这个原则是理解相对论的一个难点, tuenhai.com 发现多数人没有理解这点(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谁理解了)

Don:请教老师,静止者为什么不能观测到运动者钟,毕竟被观测的钟在飞机上运动

海云青飞 :说到运动和静止,一定是相对的。静止者和运动者相比较,静止者观测到的是静止者钟,运动者观测到的是运动者钟

Don:相对论就是说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我又把这个忘记了

海云青飞 :静止者观测不到运动者的数据,否则就不是相对论,而是绝对论了。静止者当然可以观测到自己的数据,如果也能观测到运动者数据,那么就不需要运动者了,只要一个观测者就可以包打天下,这就是绝对论。我们不能以绝对论来分析、解释相对论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四:数据反映比例

海云青飞 : Don 在飞机上盯着光子钟看,她看到光子是上下垂直跳动,走的距离短,同样的光速,一个节拍所花的时间少,比如说1秒。也就是说运动者钟走一格花了1秒时间

tuenhai.com 在地面遥视光子钟,看到光子走的是条更长的斜线,同样一个节拍,所花的时间就多,比如说2秒。也就是说静止者钟走一格花了2秒时间

运动者钟走一格所花的时间是静止者钟的一半,于是运动者钟走时的速度是静止者钟的2倍

结论就是:

  • 静止者钟时变慢
  • 运动者钟时变快

Don:相对论不是说运动会使时间减慢,现在怎么变成相反了

海云青飞 :你这样笼统地说变慢或变快是没有意义的。时间分二种:

  • 钟表时间
  • 生命时间

你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人给你一个变快两倍的钟表,可以显示年月日时。你生下来的同时,钟从0值往上走……你临终一看钟,你已经210岁了,世界第一高寿,将永载人类史册,这辈子也值了,不过,我问你,你真活了210岁吗

Don:实际上我只活了105岁,因为钟走快了,不能反映我的真实年龄

海云青飞 :你的钟也可以调慢,你说这样调整钟时,对于你的命时——生命时间有意义吗

Don:乱调钟时丝毫不影响命时的流逝速度,这样做反面会给我带来困扰

海云青飞:运动使时间变慢,你首先要知道你说的时间是钟时还是命时,是钟时的话,还要知道钟时是否被调快了或调慢了,否则这句话相当于什么也没有说

Don:我只是听到别人这样说,没有想过这里的时间变慢指的是钟时还是命时

海云青飞 :运动者钟完成一次事件需要跨过的空间更少,于是运动者钟命时变慢,也就是运动者钟命时延长了

运动者钟时跳得比静止者钟快,于是运动者钟时变快了,或者说运动者钟时收缩了

Don:原来时间分钟时和命时。这下以前难以理解的地方也有点懂了。静止者看到飞船上的钟走时慢了,这应该叫作静止者钟时变慢

现在我明白了 “在宇宙飞船上,你的时间过得比我慢” 这句话没有意义,静止者数据不是运动者数据,另外,也没有指定是钟时还是命时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样子,你们觉得呢

海云青飞 :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同意 Don 同学很厉害了

Don:我还有个小小的疑惑,让我心里隐隐不安

我是静止者,我看到飞船上的光子钟走时变慢, tuenhai.com 老师说这表明静止者钟时变慢。可是钟在运动,我看到的是运动的钟的状态,怎么是静止者钟时变慢呢,是不是可以改成这样,这显示出运动者钟时变慢

海云青飞 :飞船上的人也在观测光子钟,他观测的是同一个光子钟,他观测到钟走时并没有变慢,那么就有了二个矛盾的结论,你说运动者钟时变慢,飞船上的人说运动者钟时没有变慢,我们该听信谁的话呢

Don:这确实是个问题

海云青飞 :看见只是看见,一切看见都打上了观测者自己的运动状态的烙印。静止者看到飞船上的钟跳得慢,只是静止者看到,而不是钟本身这样慢,这个规律是低速世界和高速世界通用的。相对论并没有推翻低速世界的物理规律,而是低速世界的相对论效应过于低微,人类的观测手段精度不够,不容易分辨出来

人们因不理解相对论,把相对论想象得过于高深莫测,变得连低速世界的常识也不认识了,于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了

静止者和运动者同时观测飞船上的光子钟,观测到的数据反映了静止者钟和运动者钟的属性的比例关系

这就像是称体重,小胖和小鱼在地球称体重,小胖重量是小鱼的6倍,他们再到月球去称,小胖的重量还是小鱼的6倍。不要去管体重秤的计数是多少,那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一个是轻者,一个是重者,这两个角色始终未变,而且她们的体重的比例也始终不变

静止者钟时慢了2倍,也就是运动者钟时快了2倍,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个比例关系

不懂相对论的会说:

我(在地球)看到飞船光子钟走时变慢了,这是相对论的运动使时间变慢,我懂相对论了

懂相对论的人会说:

我是静止者,我看到飞船上的钟走时变慢,这就是静止者钟时变慢,换句话说,运动者钟走时变快了,这个变快或者变慢的比例是真实的,不要去想静止者都没动,钟走时怎么会变慢。这就像小胖到月球上去称体重,发现变轻了,这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只要发现体重还是小鱼的6倍,那么大可放心,不用大吃一惊。如果小胖和小鱼一起在月球上称体重,小胖的体重是小鱼的10倍,那么才是其中必然有怪了

不懂相对论的人以绝对论去解释相对论,于是只能得到错误的认识。懂了相对论的人以相对论去解释相对论,这就是真懂了

人类是低速生物,相对论效应不明显,喜欢用绝对论判断事物,在低速世界里这么做通常关系也不大,但不能把这个不尽正确的习惯带到相对论的高速世界,用绝对论理解相对论,这就是相对论版的南辕北辙

Don:我懂了,静止者看到飞船上的钟走时慢了二倍,根据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数据反映比例,那么是运动者钟走时比静止者快了二倍

海云青飞 : 正确!很多人忽略了快或慢,多或少,重在比例关系,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政府多印10倍的钱,于是大家手上数字意义上的钱多了,但是你并不会比你的同事更有钱。同样,静止者看到飞船上的钟变慢二倍,这只是计算方式的变化,于是静止者看到的还是静止者数据,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Don: 我回去再好好消化一下

飞升成仙,道解狭义相对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0-29

功成白日飞升的传说

中国古代有 “积功累德,功成白日飞升” 的传说,飞升上去干什么呢?到另外世界做神仙

既然要飞升去另外世界,想必是速度极快,否则,如果是汽车速度,恐怕在有生之年连月亮也飞不到,更不用说去更加高级的世界

人真的可以飞升去另外世界吗

没有飞升的人就不用问他了,飞升了的人肯定不想再回来,于是世上又多了一个不解之谜

不过,有了狭义相对论以后,飞升成仙有了现代的诠释,人类终于有了一丝长生不死的希望

飞升成仙的狭义相对论解

狭义相对论说的是高速运动会造成时空的变化:

  • 运动者在运动方向上空间缩短
  • 运动者在运动方向上命时延长

命时,就是生命时间,这不就是寿命延长吗

是的,只要你飞得足够快,你就可能 飞升成仙,这不是神棍吹嘘的死后永生,而是真实的寿命延长,寿命延长到极点,就是长生不死,这是狭义相对论所规定,如果狭义相对论为真,此话即不假,而狭义相对论已经为实践所证实

想必你已经很兴奋了,道解狭义相对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狭义相对论效应实例分析

海云青飞 :20180114

海云青飞 :理解狭义相对论时空效应并不难,难的是人的旧习惯、旧观念太顽固,难以一下子改变

我决定分析一些实例,大家只要掌握这些实例,就能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对论效应

相对论效应分析实例:静止者观测运动钟,看到钟时走慢了

海云青飞 :静止者观测高速运动的飞船上的光子钟,光子钟由上下二块玻璃镜子组成,一个光子在里面上下跳动,光子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作为一个计时的节拍。静止者看到光子钟的计时节拍慢了。这个例子我已经讲过多次,大家再分析一下,这个例子太经典了,理解了这个例子就能举一反三,更容易理解其他事件

Don:我来分析一下

  • 判断是不是标准的相对论效应观测事件

    标准的相对论效应观测事件是静止者观测运动者,运动者观测自身。现在静止者有了,运动物体有了,没有运动者,可以假设运动物体在观测自身,或者假设有运动者随着光子钟运动并观测光子钟

    现在静止者,运动物体,运动者齐备,这就是标准的相对论效应观测事件

  • 静者得静,动者得动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告诉我们,静者得静,动者得动。静止者观测到的是静止者数据,也就是自己的数据,这就是说,静止者看到运动者钟走时(动作)变慢,实际是他自己动作变慢,而不能说钟动作变慢

    海云青飞 :可是观测者在地面的动作并没有变慢,他只是看到钟动作变慢,怎么变成他自己动作变慢了

    Don:这就要用到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数据反映比例

  • 数据反映比例

    Don:静止者看到钟动作变慢,这个慢是他自己动作变慢而不是钟的动作变慢。静止者怎么可以既是正常速度,又是慢动作呢?这是因为他自己的动作慢是相比较而言的,他的动作比钟本身的动作慢了,他的动作变慢的程度就是他看到的钟的动作变慢的程度

    Don:怎么我还不是太懂

    海云青飞 :很多人理解不了相对论,就是绝对的观念始终去不掉。他看到钟的动作变慢了,就当成钟本身的动作变慢了,然后就说飞船上的你的动作也变慢了,你的时间变慢了,你的时间膨胀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你站在原地不动,向不断远去的公交车挥手,远去的公交车上坐着你的亲密爱人

    我用高速摄像机把这个场景拍下来,然后以正常速度放给你看,你会发现你的动作变慢了,同一个你怎么会有两个速度呢,你会说这只是摄像机拍得快,不是我真的有两个速度。然而同样的你是可以有两个速度的,如果把摄像机当作一种动物的眼睛,那么它看到你的动作比你自我观察的动作要慢,于是同一个你真的有两个速度了

    你能想通为什么同一个你有两个速度,也就能想通你看到钟动作变慢其实是你自己动作变慢

    Don:别人看到我是正常速度挥手,有的动物却看到我是慢动作挥手,我知道是同一个我在挥手,但是这是怎么回事,我还不是太清楚

    海云青飞 :数据反映比例。无所谓快或慢,只要比例始终不变就行。你在正常速度挥手的时候,假如车的运动速度是你挥手速度的10倍。在一种动物看来,你挥手速度减慢了5倍,它看到车的速度也是同步减慢。其实你的速度并没有变化,只是在不同情况下计算方式有了变化

    Don:这么说来,我看到飞船上的钟动作变慢,只是在飞船上的速度计算方式有了变化,其实我的速度始终未变

    海云青飞 : 你在月球上称体重,发现你变轻了,你不用担心,月球上的变轻,只是体重计算方式的变化而己,并不是你身体的组成部分有了变化

同一件事的三种视角

海云青飞 :这件事情完整解释是这样的:

  • 静止者不改变自己的静止者身份来到飞船旁边,趴在窗户外面朝里面看,发现光子钟慢了,而且里面的人的动作也慢了,她觉得真奇怪,这些是外星人吗,怎么动作这么慢,但是样子看上去却是地球人

  • 飞船上的人突然发现窗外多了个人,这个人的动作好慢,难道被冷风吹坏了身子导致身体僵硬

  • 一个运动速度达到光速的存在正好经过,她发现飞船外的那个人动作比飞船里的人慢

第三种视角,就是上帝视角,为了防止有人误认为 tuenhai.com 是宗教人士,我把上帝命名为妩, 表示万物之母, 表示无处不在,也表示无形无象。妩的视角看事物没有了偏差,她看到的全部是真实,她看出了运动者的动作比静止者快,运动者钟时变快了

Don:可是我们不是妩,怎么从她的视角分析事件

你可以从 静者得静,动者得动,数据反映比例,这样去分析标准相对论效应事件,你的看法就会与妩的看法保持一致

相对论效应分析实例:静止者看到手里的钟走时慢了

海云青飞 :假设你旁边的桌子上有一只机械钟,平时走时非常准确,然后这只钟高速运动起来,你发现钟走时比手机慢了,你正好听 tuenhai.com 讲过相对论,知道静止者钟走时会变慢。我们先不要理会原地的钟怎么会呈高速运动,我们只是从相对论角度分析一下

Don:我来分析一下,我是静止者,钟是运动者,静者得静,静止者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数据,于是我就知道在钟看来,我的动作变慢了,实际上动作慢的是我,而不是钟

Don:可是我明明看到钟走时变慢了,难道我眼前看到的都有假的

海云青飞 :前面不是已经分析过了,静止者看到飞船上的光子钟走得慢,实际上是自己动作慢,在光子钟或者运动者看来自己动作慢了

Don:可是那个例子是在地上看遥远的飞船上的钟,现在钟放在我的眼前了

海云青飞 :我们设想这样的情景,静止者不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就站在飞船上的光子钟的旁边,飞船上有个乘客也站在钟边,乘客看到钟走速正常,静止者会看到钟走得慢

Don:可是我不可能不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就可以看见运动钟,我一到飞船上站在钟边,我就从静止者变成运动者了

海云青飞 :以下三个事件是等效的:

  • 你从地面看飞船上的光子钟,就是不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看见运动钟
  • 你不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来到飞船上看光子钟走时
  • 现在你看桌上的运动着的钟,你还是静止者,你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

Don:我想想,好像是这样

海云青飞 : 不是好像,是三个事件一样。静止者看到的总是静止者钟

Don:我看到桌上的钟走时慢,只是钟看我慢,那么是不是说钟其实是走得快的,只是我看不到而已

海云青飞在相对论的世界,静止者看运动者,实际的和看到的是相反的,举例来说,静止者看到运动者钟时慢了,实际上是运动者看到静止者钟时慢了。太多的人把静止者钟走慢当成运动者时间膨胀的证据,这就是绝对论,还没有踏入相对论的门槛,实际上,从妩的角度看,运动钟时比静止钟走时快

你看到运动着的钟走得慢,是你在始终不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前提下,来到钟的运动着的世界,你看到钟走时慢了。这相当于你把家里的钟拿出来,不改变钟的运动状态(仍旧保持静止),你拿到运动着的世界,你发现你的(静止的)钟走时慢了,而运动钟走时并没有变慢,你始终看到的只是静止者钟

这相当于你去到月球称体重,你的体重轻了,但那个还是你,并没有变成别人。同样道理,你看到运动着的钟走时慢,其实是你的静止钟处在那个地方会变慢,而不是运动着的钟时变慢。因为换了个地方比较,许多人就不能理解了

Don:谢谢老师,我只要记住 在相对论的世界里,静止者看运动者,实际的和看到的是相反的 这个秘诀就行了,可以省下几个脑细胞,呵呵

在接近光速飞行的飞船上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

海云青飞 :相对论中有观点认为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寿命就越长,那么推论之下,就会发现物体运动速度到达光速时就长生不老了。物体运动速度越是接近光速,寿命越是接近无限。事实真相如何,我们先来看一种流行的说法:

比如我们的速度如果能达到 0.99c,则γ ≈ 7,也就是你的1年相当于地球人的7年,如果达到了 0.99999c,则γ ≈ 224,也就是你的1年相当于地球人的224年。我们不用再算下去了,因为我知道你已经禁不住的开始狂喜了,哈哈哈,原来长生不老是真的可以的啊。对不起,我不得不再次粉碎你的这个长生不老梦,我们的计算确实没错,如果你坐上了0.99999c的飞船飞了1年回来后,我们地球确实已经过去了224年之久,但是对于你自己的感受来说,你真真切切的也只活了1年,一秒钟不会多,一秒钟也不会少,如果你的寿命是100年,你一直在飞船上飞,当你回到地球的时候,地球确确实实过去了22400年,但是对于你自己来说,你仍然只能感受到你自己生命中的100年,一天也没有多出来,一天也没有少掉,每天仍然是24小时,1小时仍然是60分钟,只是在走出飞船舱门的那一刹那,你看着地球上的景物,已经隔世,你只不过用了自己的一生验证了你向前穿梭了22400年的时间而已,但你仍然已经老去。从我们地球人的眼里来看,其实你也并没有比我们潇洒多少,虽然你的1分钟相当于我们的224分钟,可是在我们眼里,你的一切动作全都变慢了,我们吃一个包子1分钟就吃完了,而在我们眼里,你吃一个包子却要吃224分钟;我们打一个响指只用了1秒钟,而在我们眼里,你却花了224秒钟才慢慢腾腾的把一个响指打完。我们在地球上仰望着飞船中的你,感慨道:“噢,可怜的人啊,行动的比蜗牛还慢,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Don:如果上面说的是真的,飞船上的人自我感觉寿命没有延长,而且在地球人看来,飞船上的人还可怜得很,每个动作慢得要死,怎么会这样呢,这样的长寿又有什么意义

海云青飞 : 地球上看到飞船上的人动作慢,这就是飞船上的真实情景吗

Don:对啊,我记起刚才保存下来的秘诀:相对论的世界里,静止者看运动者,实际的和看到的是相反的,那么实际上是飞船上的人看地球上的人动作超级慢了,我差点又陷进 绝对论 了,静止者观测运动者,眼见为实,把看到的情景当作对方的真实情景,这就是不折不扣的 绝对论 tuenhai.com海云青飞 : 如果你能把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 背得滚瓜烂熟,那么可以轻易知道接近光速的飞船上发生了什么,否则,难免思维受到干扰,陷进绝对论的怪圈

在相对论的世界里该怎么说话

海云青飞 :要还原接近光速的飞船上的真实情景,还得再次请出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 相对论规定了在相对论的世界里,一切观测者观测到的数据都打上了自身运动状态的烙印,静止者和运动者观测同一事件,得到的数据必然不同

于是得到了在相对论世界里表达观点时必须包含的二个要点:

  • 观测者的身份(静止者或运动者)
  • 观测到的数据(属于特定身份的观测者)

比如下面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我(静止者)看到飞船上的钟走得慢,你的钟走得比我慢

这是低速世界的说法,在地球人类低速世界里,我看到你比我矮,于是断言你比我矮,通常是成立的。在相对论效应明显的高速世界里,低速者看到的未必是高速者的真实

在相对论的世界里,静止者看到运动钟走得慢,并不代表运动钟真的走得慢。如果你明白 tuenhai.com 在说什么,那么你就可以凭简单一句话断定一个人其实不懂相对论

飞升成仙的狭义相对论解释

海云青飞 :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人从相对论的角度描述接近光速船上的情景,那么就让我第一个来尝试吧

这是一个用高速运动达到的神奇世界,可以视为飞升成仙的相对论诠释:飞得快,成了很厉害的人,用中国古代的话讲就是成仙了

飞升成仙,飞得快才能成仙

静止者看不到运动者的真实情景,人类目前也没有可能建造出接近光速的载人飞船,不过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 就是透视眼,可以帮助我们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光速为c,飞船以0.99999c的速度飞行,飞船上有一个光子钟,光子钟里有一个光子上下跳动,光子一上或者一下相当于钟走了一格

然后我们要构建一个标准相对论效应观测事件:静止者观测运动者,运动者观测自己

这时候观测到的数据就是真实的数据,tuenhai.com 概括为 静者得静,动者得动,但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关注的是数据的比例,我概括为 数据反映比例

地面观测者观测飞船上的光子钟,不要去管能不能看到,我们假设可以把镜头拉近,让地面观测者也能看到飞船里面发生的事情。地面观测者就是静止者,光子钟就是运动物。飞船上也有人同时在观测光子钟,这个人就是运动者。标准相对论观测事件构建完毕

静止者看到光子钟的每次跳动都是走了很长很长的斜线,静止者估算,这条斜线长度为在地球上静止时的长度的224倍。光速不变,距离越大,耗费的时间越多,于是光子钟跳动一次花费了224倍的时间,静止者感觉到了光子钟跳动的速度比自己的日常经验慢了224倍,用相对论专业术语来说,静止者钟时慢了224倍

运动者站在光子钟旁边看,看到光子上下跳动的距离是垂直的,飞船从地球上时的静止状态到现在的高速运动,这个距离一直未变。这段距离很小,光速不变,距离越小自然所耗费的时间越小。运动者认为光子钟没有变快,也没有变慢,运动者看到钟时不变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告诉我们,静者得静,动者得动,静止者看到的数据代表了静止者本人的运动状态,运动者看到的数据代表了运动者的运动状态。理解了这点以后,就可以开始分析在飞船上的体验了

飞船上钟时是变快了还是变慢了

静止者在地球过了224天,然后抬头看了下飞船上的光子钟,发现光子钟的时间显示只过了1天。运动者看飞船上的光子钟,发现已经过去了224天

理解:静止者看到的始终时静止者钟时。在飞船上,静止者钟慢了224倍,意思是说静止者不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来到飞船上,那么钟时慢了224倍。地球钟时过了224天,飞船上慢了224倍,那么静止者必然看到飞船上的钟时只过了1天

数据反映比例,224是个比例系数,静止者钟变慢224倍的意思就是运动者钟没有变慢,这也与运动者实际观测到的情况一致。把变慢224倍后的钟时1天恢复到没有变慢,那么就是1天乘上224倍,于是运动者钟时显示是224天

Don:地球上的人观察钟时,过了224天,飞船上人观察钟时,也是过了224天,地球上和飞船上的钟时一样啊

海云青飞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说,数据反映比例,静止者观察飞船上的钟时,发现慢了224倍,静者得静,也就是在飞船上静止者钟时慢了224倍

Don: 地球上和飞船上的钟时到底有没有一样

海云青飞数据反映比例,在飞船上,静止者钟比运动者钟慢了224倍,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比例,而不是钟表读出的数字

如果你只需要一个结论,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在这个例子中:

运动钟走时速度是静止钟的224倍

Don: 可是按照前面说的,地球人看身边的钟,发现过了224天,飞船上的人看身边的钟,也是发现过了224天,这是怎么回事,时间怎么是同步的

海云青飞 :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你 体重 120 斤,你女儿体重 20 斤,你到月球上一称,你的体重变成了 20 斤,你会不会这样说:

糟糕,变成和女儿一样重了,难道我的身体的大部分被外星人不知不觉间掏空了

Don: 明白,地球上的人看身边的钟时,飞船上的人看身边的钟时,两者的计算方法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

海云青飞 : 对,是这样

Don: 如果我一定要比较呢

海云青飞 : 请先把 相对论效应观测原则静者得静动者得动数据反映比例 背诵 100 次,不懂再问我

...

Don: 我知道了,在这个例子中,运动者钟走时速度是静止者钟走时速度的224倍

海云青飞 : 具体怎么说

Don: 我就知道这么多

海云青飞 : 嗯,可以,只要记住数据反映比例,至于钟表上的读数是大还是小,这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比例不变,钟走时快慢可以随便调整

飞船上的人寿命延长了吗,说说相对论命时效应

海云青飞 : 命时,就是生命时间。命时越长,就是寿命越长

你可以不关心钟时,你没有办法不关心命时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关心命时

如果有可能,任何人都希望延长命时

从有些人的叙述看,利用狭义相对论效应来延长命时似乎没有一点意义,甚至反而看上去可怜的要命,这是真的吗

就让 tuenhai.com 来帮你揭开谜底吧

人类是低速动物,无法直观体验相对论效应,相对论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通过分析、计算才能知道。千万要注意,钟时不是命时,命时不是钟时,虽然数值上有类似之处,但二者是根本不同的,如果你把二者混为一谈,就无法深刻理解狭义相对论的本质

静止者观测飞船上的光子钟,发现光子跳动一次要越过224倍的空间距离,这是在飞船上的静止者钟,走时速度是地球上的静止者钟走时速度的 1/224

跨越空间是需要消耗命时的,居住在一线城市的人应该深有体会,有的人上班就得赶 2 小时的路,这 2 小时既是钟时也是命时,你用了这2小时,你生命中就少了这 2 小时。你仔细想想,人类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跨越空间,人类是低速生物,每次的跨越空间就是命时的大量流失,这似乎注定人类不能永生

空间的距离的延长,对光子钟走时来说是变慢了,对于生命来说是消耗的命时增加了。一切生命活动事件都需要跨越空间,生命中一个事件需要跨越的空间的增加,意味着消耗的命时增加

如果静止者不改变自己的静止者身份来到飞船上,那么他完成一个事件要消耗224倍的命时,而飞船上的人则觉得命时消耗并没有增加,因为运动者看到光子跳一次走过的空间距离并没有延长

数据反映比例,在飞船上这样的环境,静止者的寿命是运动者的1/224,或者说运动者的寿命是静止者的224倍

Don: 那么,飞船的人是否知道自己因为相对论效应而延长寿命了呢

海云青飞 : 关于这个问题,似乎很少人能说清楚。我只是为了讲解大道而临时了解了一下相对论,想不到一不小心成了相对论科普专家,可以帮助大家解开相对论的一些谜底

飞船上的人知道自己寿命延长了吗

海云青飞 : 按照有些人的描述,似乎飞船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寿命延长了:

你仍然只能感受到你自己生命中的100年,一天也没有多出来,一天也没有少掉,每天仍然是24小时,1小时仍然是60分钟

Don: 从上面的描述看,似乎无趣得紧啊,郁闷

海云青飞 : 且慢无趣,且慢郁闷,容我慢慢道来

以 0.99999c 的速度飞行的人,就是一个比古代神仙还要神的人,他所处的世界就是比宗教人士信仰的天堂、佛国还要美妙的世界,怎么可能无趣而郁闷呢,我有限的笔墨无法形容那个世界的奇妙之处

Don: 那么他是知道自己的寿命延长了吗?

海云青飞 : 当然知道

Don: 他怎么知道的

海云青飞 : 假设他原来在地球上,然后不断加速飞升,偶尔瞄一眼光子钟,发现光子钟的走时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最后他加速达到 0.99999c 的速度

Don: 这是否意味着他无法从光子钟的数据知道自己寿命延长了

海云青飞 : 光子钟的读数是无关紧要的,你应该已经知道了,不断加速的过程,就是运动钟时相比静止钟走时不断变慢的过程,只是他身边没有静止钟可以比较,不知道他的光子钟被拨慢了

Don: 看来他还是不知道自己寿命延长了

海云青飞 : 不断加速飞升的过程,就是生命中每个事件需要跨越的空间不断减少的过程,意味着命时不断得到延长,到最后,他的身体中每个层次的生命活动的效率都提高到原来的 224 倍,这并不等于他的寿命只延长到原来的 224 倍

Don: 我很好奇,寿命延长到原来的多少倍了

海云青飞 : 无法估算,用人类的数学来表达是接近无穷大

Don: 这是为什么

海云青飞 : 人体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当把你的记忆力增强224倍,那么你的学习成绩必然突飞猛进,当把你视力增强 224 倍时,带来的好处也是可以研究的,当把你的每个细胞的活动效率提高224倍,研究起来就吃力了,还有线粒体,细胞核,无数的生命大分子,所有这些生命活动,需要跨越的空间都减小了,综合起来会有什么果,这是人类目前的技术无法估算的

虽然无法估算,不过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他早就不是人类了,他早就进化到了远比人类高级的物种,应该不会再回到地球了。所以,下面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只是在走出飞船舱门的那一刹那,你看着地球上的景物,已经隔世,你只不过用了自己的一生验证了你向前穿梭了22400年的时间而已,但你仍然已经老去

而且他不会再去关心光子钟显示的年龄,上面的读数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了意义,他留着光子钟只是因为对地球故乡的一丝怀念,更可能他早就扔掉了这个来自地球的小玩意。或许他会偶尔回望一下地球,发出一声感叹:

> 噢,可怜的地球人啊,每个动作都慢得要死,我看着就觉得心里憋得慌,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狭义相对论膨胀和收缩是怎样发生的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17

相对论空间、时间概念定义

海云青飞 :在讨论相对论效应时经常用到时间膨胀,时间收缩,空间膨胀,空间收缩,有必要先定义一下这些概念

  • 空间膨胀:完成一个事件所经历的的空间距离增大,整体表现为物体运动方向长度变长
  • 空间收缩:完成一个事件所经历的的空间距离减小,整体表现为物体运动方向长度变短
  • 钟时膨胀:空间膨胀以后,速度不变,需要用掉更多时间完成一个事件,又叫钟时变慢
  • 钟时收缩:空间收缩以后,速度不变,需要用掉更少时间完成一个事件,又叫钟时变快
  • 命时膨胀:空间收缩以后,需要跨过更少空间就能完成一个事件,又叫命时变慢,表现为寿命延长
  • 命时收缩:空间膨胀以后,需要跨过更多空间才能完成一个事件,又叫命时变快,表现为寿命缩短

事件:举例,光子钟,光子上或下跳动一次的距离一样,跳动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光子上或下一次就是一个事件

更多时间 里的 时间 是什么时间:这是同一个观测者的时间感觉,既是他的钟时,也是他的命时。静止者钟慢,从钟时的角度说,钟跳一次包含了更多的钟时,相当于把钟拨慢了;从命时角度说,一次事件用掉了更多的命时,所以静止者寿命缩短了

狭义相对论效应结论

海云青飞 :有了明确的时间、空间定义以后,下面就可以直接给出结论了

  • 静止者钟时膨胀(钟时变慢)
  • 静止者命时收缩(寿短)
  • 静止者空间膨胀(运动方向变长)
  • 运动者钟时收缩(命时变快)
  • 运动者命时膨胀(寿长)
  • 运动者空间收缩(运动方向变短)

从以上结论可以总结出二条狭义相对论效应规律:

  • 空间膨胀和钟时膨胀成正比
  • 空间膨胀和命时膨胀成反比

静止者钟时是怎样膨胀的

海云青飞 :下面我们从数学计算的角度理解一下静止者钟时膨胀是怎样发生的

光子钟计算静止者钟时膨胀

上图,勾股定理计算静止者钟时膨胀效应 (图片出处 《时间的形状》一书《时间会膨胀》一节)

图片上有两个飞船,第一个飞船表示飞船原先的位置,第二个飞船表示飞船现在的位置,飞船上放了个大大的光子钟,一个光子在钟里面上下跳动

在飞船上的运动者看来,光子只是上下垂直跳动,距离很短,用的时间很少。在地面的静止者看来,光子一出发,还没有到达镜子的时候,同时在随着飞船向前飞行,于是光子走了一条长长的斜线,距离变长,于是光子花了更大时间到达镜子

静止者看到的是静止者钟,运动者看到的是运动者钟。我们已经知道静止者钟时变慢,但是静止者钟跳一次到底有多慢?这就要用数学公式计算了

喜欢数学公式的人恐怕不多,因为太抽象,而人是形象(画面)的自动计算机,于是对人来说抽象的数学就会很枯燥。不过,若是能从数学角度理解相对论效应,那么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好在这里只是用到了初中数学,难度并不大

图中有个三角形,三角形的斜边是静止者钟光子走过的距离,垂直镜子的直角边是运动者钟光子走过的距离,水平直角边是飞船水平方向飞过的距离。每条边中间标注了一些奇怪的字符,我来解释一下:

  • c :光速,每秒约 30 万公里
  • v :飞船速度。为什么用字母v, 因 velocity 在英语中就是速度,于是你顺便学了个英语单词
  • t :运动者钟跳一次的时间。为什么用字母 t ?因为 英语中 time 就是时间的意思
  • t' :静止者看到的飞船飞行的时间,也是静止者钟跳一次的时间。为什么 t 后面加个小不点?你可以解释成静止者钟拖了个小尾巴,导致运动不起来,于是只能静止,这样就把枯燥的字母形象化了,有助于你记住公式

长度 = 速度 × 时间,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 速度 × 时间 的格式来表示的,不过把两个字母中间的 × 省略掉了,数学家嫌每次写乘号太麻烦了。现在你们理解了三条边中间写的字符的含义了吗:

  • ct :运动者钟一次跳动走过的距离
  • ct' :静止者钟一次跳动走过的距离
  • vt' : 飞船水平方向飞过的距离

计算这三个距离的关系,就要用到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应该小学就学过了,即使忘记了,稍微复习一下应该就能想起来。好吧, tuenhai.com 直接告诉懒得查书的部分同学吧,勾股定理说的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写成公式是这样

(ct)²+(vt')² = (ct')²

去掉括号得到:

c²t² + v²t'² = c²t'²

等号两边同时减去 v²t'² 得到:

c²t² = c²t'² - v²t'²

等号两边同时除以 c² 得到:

t² = t'² - t'²(v²/c²)

最后得到静止者钟时膨胀公式:

狭义相对论静止者时间膨胀公式

上图,狭义相对论静止者钟时膨胀公式

你不妨把数字代入计算一下,当物体运动速度 v 很小的时候,公式右边的分母近似 1,所以静止者时间膨胀极其有限。当速度 v 无限接近光速的时候,公式右边分母的值就无限小,于是静止者钟时就膨胀到运动者钟时的无数倍了

要注意的是,是静止者钟时膨胀了,你在地面观测,你是静止者,你的钟时膨胀了。不懂相对论的人会说:

我都没动,我的钟时怎么就膨胀了

他不知道数据反映的是比例,静止者和运动者相比较,是运动者的钟时收缩了。静止者钟时膨胀了10倍,意思是运动者钟时收缩了10倍

Don: tuenhai.com 老师,静止者钟时膨胀我已经懂了,空间膨胀和钟时膨胀同步,那么静止者空间也应该膨胀了,这又怎么理解呢

静止者空间是怎样膨胀的

海云青飞 :运动者看到光子上下走的是垂直线,于是垂直线就是光子的空间

在静止者看来,光子走的是向前和(上或下)结合起来形成的斜线。光子垂直方向走的的距离没变,和运动者看到的距离一样,这就是静止者垂直方向的空间没有变化。光子同时向飞船飞行方向水平走了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在运动者的空间里是没有,于是这段空间就是静止者膨胀出来的空间

静止者空间膨胀了多少,并不是去量这段空间的绝对长度是几米。量出飞船向前飞行了 1000 公里,就认为静止者空间膨胀了 1000 公里,这样无疑是错误的,这时没有了比较对象,只有一个观测者,那就不是相对论了

数据反映的是比例,我们要知道的是静止者和运动者相比较,空间膨胀了多少的系数

Don:那么怎样计算静止者空间膨胀的系数

海云青飞 :我们已经得到了静止者钟时膨胀计算公式。公式左边是静止者的钟时t',也就是飞船飞行的时间。把公式两边乘上飞船速度 v,飞船飞行速度乘上飞船飞行时间,不就是飞船飞行距离吗!这段距离就是静止者向飞船飞行方向膨胀出来的空间

Don:数学上来说,等式两边乘上同样的数字,对于公式求解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海云青飞 :所以就没有必要在公式两边同时乘上飞船速度了。静止者钟时膨胀公式就是静止者空间膨胀公式,两者完全相同,于是就得到静止者空间膨胀公式:

狭义相对论静止者空间膨胀公式

上图,狭义相对论静止者空间膨胀公式

运动者在运动方向上空间收缩

海云青飞 :静止者空间膨胀是有方向性的,是向运动方向上膨胀。飞船速度十分接近光速时,静止者看到运动者做的每个动作都在向飞船运动方向上慢了许多,因为运动方向上空间膨胀了,静止者以为运动者的每个动作都要向运动方向上跨越更多的空间,于是看上去动作速度就慢了,不过这只是一个方向的动作变慢,大家能想象出来吗

Don:我想象一下,静止者看到运动者抬起手,在手上升过程中,手随着飞船快速前飞,于是在静止者看来,手运行的距离极大拉长,速度 = 距离 ÷ 时间,计算出来在飞船飞行方向上手的上抬速度极慢

静止者空间膨胀了,运动者在飞船上,可以认为并不知飞船是静止还是在运动,所以他不应该知道空间膨胀了,但是相对于静止者,运动者的空间在运动方向上收缩了

运动者并不知道空间收缩吗

海云青飞 :运动者还是会知道自己的空间收缩了。宇宙有个奇怪的特性,整体的空间收缩会投影到物体的每个部分,每个原子之间的空间,原子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反正所有的空间都在运动方向上收缩了

飞船在运动,飞船运动方向上的空间收缩表现为长度的缩短,飞船里的一切都随飞船运动同方向空间收缩

Don:原来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在飞船里的我能看到自己在飞船运动方向上明显收缩了吗

海云青飞 :我问你,把你的前胸压到后背,你自己能不能看到

Don:我当然能看到

海云青飞 :空间收缩不是幻觉,是真实发生的

Don:可能我又被一些文章论误导了,书上说用来测量的尺也缩短了,于是测不出来空间收缩了

海云青飞 :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收缩,尺子和物体运动方向平行去量,那么尺子的收缩程度和物体是一样的,于是尺子上就不能测量出物体收缩了

然而我们这里说的是明显的空间收缩效应,这时肉眼就可以分辨出来了,根本不用拿尺子去测量。你拿一根棒子,棒子和飞船飞行方向平行,你会看到棒子短了。你再把棒子和飞船飞行方向垂直放,你发现棒子扁了

Don:我想到了测试空间收缩的一个办法,我可以带些碗上飞船,碗口本来是圆的,我在飞船上转动碗,就应该能发现碗总是在运动方向上扁了。如果是我自己呢,岂不是在运动方向上变形,天哪,如果我去照镜子,会不会把自己吓死。我拍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是不是会把朋友们吓坏……

静止者能不能看到运动者已经收缩

Don:我在飞船上,在运动方向上我收缩了,那么地面的静止者能否看到我收缩了

海云青飞 :这要从三个方向分析

  • 如果运动者没有在运动方向上收缩

    这时静止者看到的是运动者在运动方向上膨胀了。比如你在飞船上面朝飞船前进方向站着,这时静止者看到你的前胸和后背的距离变大了。如果静止者的空间膨胀了5倍,那么静止者看到你前胸和后背的距离变得很大,会把胆小的偷看的静止者吓得半死

  • 事实上运动者在运动方向上收缩了

    Don: tuenhai.com 老师,我懂了,让我来分析一下好不好。如果静止者的空间膨胀了5倍,也就是我在飞船上,运动方向上收缩到原来的 1/5,这是我的实际情况。静止者必然会膨胀空间,于是他把我在运动方向上已经收缩的身体又膨胀到实际的5倍,他把我在运动方向上的收缩还原了

    这么奇怪,难道静止者看到了没有在运动方向上收缩的我吗

    海云青飞 :是啊,你的身体在运动方向上收缩了,但是静止者看到的却是你并没有收缩

  • 静止者的视觉畸变

    如果静止者不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来到飞船里观看,这时运动者看到自己在运动方向上收缩了,但是静止者却看到运动者一切正常

    静止者在地面遥视速度接近光速的飞船,由于飞船速度太快,飞船距离太远,静止者看到的和实际的会有少许不一样,比如视觉上产生红移或者蓝移,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再展开

运动者命时收缩有方向性

Don:从前面的狭义相对论效应结论可以知道,静止者空间膨胀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命时收缩。请教老师,静止者的空间膨胀有方向性,那么静止者命时收缩也有方向性吗

静止者空间膨胀,也就静止者命时收缩,空间膨胀的方向就是命时收缩的方向,这是从静止者的角度述说。如果从运动者的方向述说,运动者在空间运动方向上命时膨胀了,也就是时间流逝变慢,变得更年轻。运动者在运动方向上老得更慢

Don:运动者能不能自己发现在空间运动方向上老得更慢

海云青飞 :如果一个人在飞船上方向不变长时间枯坐,那么有可能观察出来自己哪个方向上老得更快,哪个方向老得更慢

但是人是活动的,而且人是立体的,不是只有一个方向,一个方向上时间流逝得慢会同时影响到其他方向的时间,于是就不能轻易发现自己哪个方向上老得更慢

物理规律不变吗

海云青飞 :物理学认为在任何惯性系中,物理规律保持不变。你在一个地方做物理实验,你不能通过实验的就去测出这个地方是静止的还是在匀速运动,如果是在匀速运动,那么你也不能通过实验测出在这个地方在向哪个方向运动

然而,物体运动接近光速,狭义相对论效应明显时,你是可以测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并且可以测出物体在向哪个方向运动。实际上不用做物理实验,你看一眼就知道了

物体飞行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就会有明显的空间收缩和命时膨胀,于是飞船上的人就可以利用空间或命时的方向性看出物体在向哪个方向运动

相对论光速为什么不变,光速不随观察者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理解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20

枯燥的光速不变定义

海云青飞 :网络有很多人在查找答案: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光速不变。民科为了证明自己是民科,有必要否定一下狭义相对论,他们喜欢以光速不变是错误的来证明自己是合格的民科

狭义相对论说的光速不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Don:光速不变原理指的是 真空中的光速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相同的。在狭义相对论中,指的是无论在何种惯性系(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个常数,不随光源和观察者所在参考系的相对运动而改变。这个数值是299,792,458 米/秒

海云青飞 :真空中的光速不变是人类观测得到的现象,人类目前的实验都都证明了光速不变。至于为什么,科学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像一些物理学常数,人们知道它的值,但是无法回答为什么。然而人类是充满好奇心的动物,总是喜欢刨根究底,再次问一下,光速为什么不变

如果宇宙有强大自由意志,那么光速必然不变

宇宙极为复杂,又达到了极为精妙的平衡,使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这就提示我们,宇宙有强大的自由意志,相比之下,人类反而自由意志弱小,行动总是被过去的习惯捆绑,明知是错误的事情也不愿改正,生活得就如没有生命的机器人一般

如果宇宙有强大自由意志,那么光速不变肯定是一条设定的规则,否则,如果光的性质不稳定,地球上根本不会出现生命

从概率上计算,地球偶然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大分子的机率无限约等于0,以至于有的人归功于上帝的帮助。上帝一词暗示上帝是人,人形的“神”,人是寿不过百的低阶生命,如果真有上帝,怎么可能是人形呢,这种混人不去理他就是了。宇宙就是宇宙,是有强大到无边的自由意志,如果一定要给宇宙起名,她就叫

地球原始生命大分子的形成就是一系列的巧合的物理、化学反应的过程,这些反应离不开光的参与,如果光的性质不稳定,那么这个地球生命的元祖就可能不会出现了,地球至今一片死寂,不会有任何生命,更不会有人类

光的性质要稳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光速稳定。光速和能量有关,光速不稳定,能量就不稳定,那么即使地球好不容易诞生了元祖分子,也不会有机会发展、进化出复杂的生命

光是视觉生物的分离的宇宙的连接者

在人们的日常感觉中,睁开眼睛的同时,一幅画面就展开了,画面里的物体立刻同时出现了,有自己的身体,有房子,有行人,有白云,有太阳,仿佛不需要时间,人直接看到了任何物体

事实上是,人是无法直接看到物体的,人看到东西都要光作为媒介。没有了光,人什么也看不到。即使有了光,但是光没有进入人的眼睛,人也什么也看不到

如果身体没有反射光进入眼睛,那么人也是看不到自己的身体

对于人类来说,周围物体本来是和人分离的,人不知道物体的存在,人也就不可能主动和物体交互,是光把物体和人连接起来,光是分离的宇宙的连接者

若是没有光把物体和人连接起来,人就不能看见物体,那么就难以与物体交互

  • 人看不见书,那么怎么读书
  • 人看不见路,那么怎么走路
  • 人看不见水,那么怎么游泳
  • 人看不见手,那么怎么写字
  • 人看不见门,那么怎么开门
  • 人看不见狗,那么怎么喂狗

人与物体的绝大多数交互都离不开看见,而看见离不开光

有人会说盲人看不见,不也照样活下来了吗。这是有看得见的人在照料他,如果每个人看不见,那么谁来照料盲人。如果盲人独自生活在原始丛林,那么很可能被其他生物猎杀

有了光,就有了看见,于是人的身体才能和环境建立了密切的连接,在身体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身体就会有演化。正是因为有了光,环境才能正式成为生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对视觉生物是如此的重要,对于视觉生物来说,光保持稳定的性质(包括光速不变)是有好处的和必要的

反过来的,如果光的性质不稳定,那么很可能地球上不会进化出视觉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

人的视觉系统分辨物体远近的原理

人没有专门的距离感受器,人的视觉系统主要由以下线索知觉深度:

  • 肌肉线索

    • 睫状肌反馈回的信息,睫状肌紧张度强则距离近,松弛则距离远
    • 双眼辐合,也就是眼球肌的调节
  • 单眼线索:

    • 遮挡
    • 线条透视
    • 空气透视
    • 相对高度
    • 结构极差
    • 运动透视与运动视差
  • 双眼线索

    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是有差别的,视差小则距离距离大,视差大则距离小。视差太大则看到双像。双眼视差是人眼知觉距离的主要方式,VR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了此原理

人类的主要知觉器官是视觉器官,人类知觉器官所接收的的外界信息主要来自视觉。视觉生物并不能直接看见物体的本来面目,视觉系统把接收到的光信号解释成画面,画面就像是地图一样,是人类的行动指南

视觉生物能生成画面离不开光的帮助,光的速度极大,人类这样的视觉生物的行动速度相比之下小得可怜,正因为这样,人类主要不是依靠光速来定位物体离自己的距离

如果将来人类进化到运动速度极快,快到相对论效应引起的时空变化可以直观感知的时候,靠双眼视差来判断距离就会退居次要地位,这时很可能改成主要利用光速来判断距离,这时光速不变就更加重要了,如果光速可变,那么人类就难以进化到这样的高阶生命

狭义相对论与引力,欢迎来到引力世界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23

原来有二种狭义相对论

海云青飞 :狭义相对论分二种:

  • 第一种,以引力为连接者的狭义相对论,简称引力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说的狭义相对论其实是引力狭义相对论,不过爱因斯坦本人可能不知道这个事实

  • 第二种,以光为连接者的狭义相对论,简称光狭义相对论

引力狭义相对论对一切物质起作用。光狭义相对论对视觉生物起作用。视觉生物本身是物质组成的,所以视觉生物身上引力狭义相对论和光狭义相对论同时起作用

两种狭义相对论原理上是一样的,所以从光的角度理解引力狭义相对论也有可取之处

引力是原子之间的连接者

海云青飞 :上过中学的人应该都知道万有引力

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互相吸引,引力的方向沿着物体中心的连线,与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人是充满好奇的动物,人类不但关心结论,更关心原因。引力的本质是什么,宇宙为什么存在引力,教科书式冷冰冰的答案无疑再次让人失望

理解引力是理解宇宙、人生奥秘的一把钥匙,宇宙、人生的大道就在其中

光是视觉生物的连接者,光把视觉生物和物体连接起来。有光,视觉生物才能看到其他物体存在,看到物体以后才可能研究它,接触它。人也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辅助,但是这四觉的范围太小。光速每秒30万公里,理论上,人在1秒内可以看到30万公里内的物体,也就是说光在1秒内把人和30万公里内的物体连接起来了,可是人体的解释功能还十分有限,并不能把光提供的信息全部利用起来,即使这样,视觉也是五觉中最重要的一觉,是人类得以进化的关键

引力是原子之类粒子之间的连接者。一个原子要和其他原子交朋友,首先要看到其他原子。如果没有引力,原子之间就互相看不见了,那么原子之间一切物理、化学反应都不会存在,宇宙的每个原子都会一动不动,整个宇宙一片死寂,顷刻间,所有原子死亡,整个宇宙也马上完蛋

有了引力之后,原子之间就能互相看见了,有看见才可能交朋友,原子之间交朋友在人类看来就是各种物理化学反应

Don:有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原子之间是怎样互相看见的

海云青飞 :和人类对比,引力相当于光。A原子发出引力,你可以暂时形象化理解成A原子发出引力光,B原子接收到以后,就看到了A原子。同理,B原子发出引力光,A原子接收到以后,A原子就看到B原子。我在引力后面加了个 光 字,只是帮助你理解,要知道引力并不是光。A原子和B原子要交朋友,前提是互相看见,这和人类之间交朋友类似,你看见朋友,但是朋友看不见你,你们就无法交朋友

引力的速度必然有限

海云青飞 :要理解引力,我们要把自己代入进去,用引力的视角去看世界

原子之间要交互,必须要互相知道对方的距离远近,一切物理化学反应都和空间距离有关,不知道距离显然是不行的,那么原子是如何知道对方的距离远近的呢

答案就是有限的引力速度。引力的速度有限,那么随着距离的变化,引力连接物体所用的时间也会有变化,时间的变化可以被原子解释成空间的变化,于是原子解释引力所形成的的画面中的物体就有了空间远近的不同,这使原子之间的交互成为可能

总结就是,连接者引力的速度有限,于是连接物体就需要时间,宇宙中时间就产生了。时间产生以后,原子就可以把引力连接时间的不同解释成空间距离的不同,于是原子的画面中的物体就有了空间空远近的区别

什么是画面?原子之间不可能直接看见,必须以连接者引力为中介,原子要在空间中活动,必须把接收到的引力解释成画面,画面就相当于空间地图,对于人和原子都是这样,都是按照画面所标出的空间位置在空间里活动。这需要大家革新一下观念,每个人都只是在自己所画的地图里活动,因为地图所画的空间的比例还是蛮正确的,你才会自然地把地图世界当成真实世界,其实地图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部分解释

引力的速度还不能是无限的。引力速度如果无限,那么宇宙中不同位置的一亿个原子发出的引力会同时被A原子接收到,A原子就无从辨别谁远谁近,她的画面中所有原子密密麻麻堆积在一起,让A原子无所适从。更彻底地说,如果引力无限,那么宇宙里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空间

引力有限,就有了时间和空间,原子就有了寿命,原子所有的活动都要跨过空间,也就是跨过时间,原子的生命时间就开始流逝

引力的速度是光速

Don:为了让宇宙中有时间和空间,引力的速度必须有限,那么引力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海云青飞 :人是光敏动物,能看见光,于是就可能测出光的速度。人可以在很远的左边放一块镜子,再在右边放一块镜子,然后让光在镜子中间来回反射,两块镜子间的距离是已知的,人类依此原理就能测出光速

两块镜子互相也有引力的作用,可是人完全感受不到引力,不知道左镜的引力何时发出,也不知道右镜何时接收到左镜发出的引力,于是引力速度的测量就没法实施。但是对于左右两块镜子而言,她们是清楚知道对方的引力何时到达的。好像有一道无形的墙,把人和原子分隔在二个不同的世界

引力的速度人类很难法测量,但是人类知道引力的速度必定很大。引力使宇宙物质聚集形成天体,天体的质量非常大,这使天体之间的引力很大。强大而作用很远的引力也让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形成按照轨道运转的不同尺度的天体系统,这要求引力的速度必须很大

引力的速度到底多大呢

牛顿认为引力的传递不需要时间,速度无限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tuenhai.com 认为,引力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

光是视觉生物的连接者,引力是原子之类粒子的连接者。光把宇宙中的物体和视觉生物连接起来,引力也把宇宙中的物体互相连接起来。光所起的作用和引力类似,引力的速度应该和光速相同,宇宙没有必要为两个十分类似的系统设定不同的连接速度

宇宙是个高端艺术家,以简洁的的形式表现复杂的内容为美,于是我们就能断定引力的速度和光速相同

Don:这样的话,我就理解了为什么爱因斯坦可以从光的思维实验开始得到狭义相对论计算公式,因为光速和引力速度本就相同。但是导致高速运动物体产生狭义相对论效应的并不是因为光,而是因为物质之间的引力

引力与光的不同

海云青飞 :引力的传播速度虽然和光速相同,但是二者还是有些不同

  • 光是外界介入,引力是原子自发

    物体发出的光到达人的眼睛,视觉系统解释接收到的光,在画面中添加该物体。多数物体自己并不发光,只是把外界的光的反射到人的眼睛。在地球上,人眼接收到的光基本来自太阳,如果太阳熄灭,那么视觉生物的眼睛就没有用武之地。有人可能会说人类自己发电点灯就可以了,太阳熄灭以后人类都毁灭了,又叫谁去发电呢

    原子的引力却是自己发出的,并不需要外界的“太阳”的介入帮忙。人类这样的视觉生物是在太阳哺育下长大,原子却是自己养自己。这说明,在进化阶段上,原子远远地把人类甩在后面。人类如果能继续进化,那么在遥远的将来也会实现自养,不需要太阳就能互相看见

  • 人是偏面视角,原子球体视角

    人的眼睛只能从正确接收到光线,并且角度有限,于是人的画面是比较小的

    原子则是360度立体全向视角,原子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同时接收到引力。你想象一下,你全身上下都是眼睛,皮肤上头发细的地方都是眼睛,如果你能想象一些出来,那么你就会十分羡慕原子了

    画面是生命的最小单元,人的偏面的画面和原子的全方位立体画面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于是你就能理解人和原子在进化阶段上的巨大差距,原子可以寿命几乎无限,人寿不过百年,这不是因为原子命好,谁让人类的画面这么小呢

    为什么画面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命质量的差别呢?画面就是物体活动依靠的地图,人类的地图十分不全,于是相对原子而言,决策就会有更多失误,做错的事情多了,自然要承担后果

  • 人类只看表面,原子透视里外

    人类只能看到物体的表面,看不到物体内部的情况,而引力是穿透力,A原子发出引力,B原子接收到引力后不但看到A原子的表面,连A原子的内部也看到了

    我们想象原子的画面时,不能想象在人那样的只画出物体表面的画面,原子的画面里把物体的里外都画出来了,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这又是一个原子和人类的一个质的区别

原子的长寿经:无偏差画面

海云青飞 :我总结一下原子和人的最大区别

原子可以和人直接比较吗,这是人们万万不敢想象的,在人类的眼中,原子是无生命的物质,而人类是生物,二者根本不是搭界的

如果你能想象进入引力世界,那么你就会明白原子和人都是画面的自动演算机,原子和人的一切行为只不过是各自画面演算结果所决定的行为。生命画面论,实是 tuenhai.com 一大创见,其重要性无法估量。有了生命画面论,原子和人就可以同台论高下了

人类的画面是有极大偏差的画面,相比之下,原子的画面偏差极小,作数学省略处理,可以称原子的画面为无偏差画面

人的画面偏差在哪里呢?其中一个大偏差是人的画面中身体是被放大的,如果你学过美术素描的透视,你会十分容易地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没有学过素描的同学可以去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下。身体,我称为阴我,而画面中身体以外部分可以称为阳我。人类的画面中阴我放大,阳我缩小,这就是说人类的天性是把阴我的利益放到异常重要的位置,简单地说就是人类天生自私

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有很多信教徒,表面是看来教徒在崇拜是人形神,实际上崇拜的却是自己。宗教,本质上都是拜己教,人类把阴我看得太重要了,明知阴我会死,也不愿意相信,于是虚构出人形神来使自己死了以后可以不死

自私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反集体主义,对治自私的方法就是集体利益为重

我说过:

生命升华的唯一途径就是投入到集体中,以集体意识作为自己的意识,以集体生命作为自己的生命,如此才能得到大自在,大幸福。这不仅是人之道,也是万事万物之道,小到原子,大到宇宙,全部统摄于此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有真正的改变,光是道德宣教,天天给人灌输无我、善良、修德、布施、爱是能量,这样有用吗

Don:光是宣教洗脑,大吹法螺恐怕作用很小。因为人的画面中阴我总是很大,这是事实,是宣教很难改变的。首先是要改变画面,让画面中的阴我变小

有什么办法让画面中的阴我变小吗

海云青飞 :现代人都趋向不直立了,不直立以后,视野的范围变小,也就是画面变小,于是画面中阴我的比例增大,人就会变得更加自私。改变的办法就反其道而行之,用直立来代替不直立

自私是人类的天性,并不是依靠宣教就能简单改变的。那么原子是什么样的情况,谁能分析一下

Don:老师前面说过原子是360度全向球体视角,于是画面中环境部分比例很大,自身比例很小,也就是阴我没有被放大很多了,阴我被放到了比较合理的位置。相比人类而言,原子是不自私的

海云青飞 : 说得没错,原子的画面是无偏差的画面,这就是说原子的生命是无偏差的生命——接近完美的生命,所以原子是万寿无疆,在人类看来就像是永生不死的神灵

原子画面中阴我基本没有放大,阴我不放大就是不自私,不自私就能自然地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命中去,只要集体长寿,原子就能长寿。宇宙就是达到引力平衡的最大的集体,宇宙寿命有多长,哪个人能计算出来,于是原子寿命极为悠长就成了十分正常的事情

纯粹的引力狭义相对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24

海云青飞 :世俗流传的狭义相对论解释都是用光举例,这在一开始确实更加容易理解,但是等你有点懂了以后,你又变得不懂了。物体并不是光子钟组成的,难道给每个原子发一个光子钟,这显然不可能。如果你是个不求甚解的人,那么理解不理解也就无所谓了,如果你是个认真的人,那么你会觉得如同用汉字去注解英语发音那样别扭

光的例子并不能解释为什么静止者钟时膨胀、运动者命时膨胀、运动者长度缩短,难道是人的观察产生了魔力,改变了物质?如果没有人观察呢,这些狭义相对论效应是否还会存在?这世间就怕认真二字,如果你认真了,你就会对前人的认识不满,再加上活泼、独立的思维,那么你就会如 tuenhai.com 那样发现 狭义相对论应该是引力狭义相对论

下面就是正本清源,从引力的角度理解狭义相对论,这才是纯粹的、正宗的狭义相对论

静止的引力钟

海云青飞 :现在我们再不能用光子钟举例了,改用引力钟来代替

地球上有一个引力钟,由上下二个原子组成,上面原子名叫南东,下面原子名叫佩西

南东向下发出引力,佩西接收到以后解释成一个画面,画面里下边是佩西自己,中间是空间,上边是南东

佩西向上发出引力,南东接收到以后解解释成画面,佩西的画面与南东的类似

引力向上、向下各一次,两个原子都有了对方的画面,也就是知道了对方的存在,这就是一个事件。引力上或下一次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于是可以把引力上或下一次作为一个计时的节拍,这就得到了一个最简单的相对地球静止的引力钟

运动钟发生空间收缩

海云青飞 :引力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左运动,上下两个原子的连线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这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还是让佩西和南东自己来说说吧

以下对话纯属虚拟:

佩西:南东,我突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想找些事情用掉一点力气,我们随便聊聊怎么样

南东: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正想找你说话

佩西:我们一直在听 tuenhai.com 唠叨个不停,什么宇宙、人生、宗教、相对论,我都快听得睡着了。刚才我朦朦胧胧听他说“地球上有一个引力钟,由上下二个原子组成”,心中一惊,我和你就是一上一下,难道他说的是我们

南东:我也注意到了,不过地球上有这么多原子,他说的应该不是我们吧

佩西:可是他又说“引力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左运动,上下两个原子的连线保持与运动方向垂直”,他一说完这句话,我们就这样运动起来了,这又怎么解释

南东:原来 tuenhai.com 说的真是我们,这下糟糕了,我以前经常在他讲话时打瞌睡,可能被他看见了

佩西:肯定是看见了,不过以后注意点就行了,过去的事情就让其过去吧。他还给我们起了名字,我叫佩西,冲着白得一个这么好的名字,我以后听课时一定打起精神来,不漏过一个字

南东:哈哈,我也有名字了,南东,挺合我的心意,不知他喜欢什么礼物,我总得表示一下心意吧

佩西: tuenhai.com 让我们高速向左飞,可不是让我们在这里闲聊的,而是通过我们演示空间、时间的本质,我们可不能辜负他的期望

南东:你说的有道理,那就开始吧。佩西,你说我们在这里说话, tuenhai.com 能听见吗

佩西:当然能听见,而且我们的对话会被千千万万的人所知道

南东:那我们岂不是成了名人了,我得严肃点了,以免被人取笑

佩西:照他的话说,我和你其实是不能直接互相看见的,而是通过引力为媒介,我接收到你发出的引力后,就画出一幅画来,画面中有你、我和我们之间的空间,这幅画就是我的行动地图,我是依照这幅画和你交往的

南东:虽然我听得不是很认真,好在他反复讲了多次,我这样聪慧的原子当然早就懂了。不过,我觉得不用去管画不画的,我们就把画当作真实,这又有什么关系。几亿年了,我一直按画行动,并没有出现什么差错,可见我可以把画当作真实对待

佩西:画和真实是不一样的,在我们运动速度较低的时候是感觉不到两者的差别,但是运动速度接近光速以后,画和真实的不同就被放大了。南东,你没听懂 tuenhai.com 的讲课吗

南东:呵呵,我其实在考考你,看你没有有懂……(南东有点后悔以前听课不够认真,于是趁说话的份儿快速把记忆中的画面调出来复习)

佩西:以前在地球上的时候,你发过来的引力包含了二件事,一是你的里外信息,二是引力跨过你我之间的间空间所用的时间,第二件事,时间,会被我解释成空间,于是我就从画面中知道了你离我多远了

南东:我也一样,你的引力到达我这里需要时间,这个时间会被我解释成空间,于是我就知道你离我的距离

佩西:我们之间的真实的距离是一样的,引力对谁的速度都一样,于是我的引力到你这里,还有你的引力到我这里,两者所花的时间必然相同,这意味着什么呢

南东:这难不倒我,这说明我们俩的画面的中间部分是可以重合的

佩西:和在地球时的情况相比较,现在我们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左运动,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

南东:什么不一样

佩西:我向你发出的引力要经过更长的距离才能到达你这里了

南东:这么奇怪,不过距离长就长吧,我们的画面不变就行了,我们不用管它

佩西:问题是我们是无法直接看见对方的,我们是在依据引力提供的信息画图,再按图行动

南东:对啊,这样的话确实是个问题了

佩西:你想,我的引力一发出,在这同时你在高速要左移动,那么我的引力不是需要向左追你了吗。假如我和你的直线距离是10米,你向我走来,突然发现我在向左跑,那么你追上我是不是要走过更大的距离了

南东:这样的话,是不是我们都看到对方在更长的斜线的方向上

佩西:更正确地说,我们都在向运动方向膨胀了。这就像有人从我们身体的左侧拉住我们的皮,把我们的身体向左拉长

南东:具体是怎么样的情况,佩西你不妨详细说一下,我想感兴趣的人一定很多

佩西:好的。你向我发出引力,在这同时我的身体和你的身体都在向左膨胀,于是你的引力需要更长的时间到达我这里。在我看来,引力走的是直线,但在另外角度看,引力走的是斜线

南东:你能不能画一幅示意图,这样别人会好懂些

佩西:我们身体的膨胀是个动态的过程,示意图还是不容易表达清楚,所以我就偷懒不画了。如果我做成动画,你会一看就懂了,不过我现在没有时间搞这个

南东:这又有何难。引力在向对方走的同时我们的身体在向左膨胀,于是我们互相看见对方的引力走的是直线,但是这条直线要走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对方。不过不对,如果我发出的线力要花2倍时间才能到你那,你看到的我就会在原来两倍远的地方,可实际上我们之间的距离并没没有变化,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垂直方向的空间膨胀了,你不是说身体向左膨胀了吗

佩西:其实是身体向左膨胀到原来的2倍的宽度了,然后导致我们看到垂直的距离也变成了原来的2倍。我们看到的画面横向宽度是原来2倍,纵向高度也是原来的2倍

南东:横向膨胀导致纵向看上去膨胀,有点复杂,不过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先不说这个了。问题是我们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我看到我和你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变化

佩西,我说的膨胀的意思是,如果按照我们在地球时的标准,理应身体向左膨胀,并看到我们之间的距离变远

南东:问题是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不用去考虑在地球时是怎么样的,我们只要关心目前的情况就够了

佩西:我们曾在地球呆过,你不否认吧

南东:这是当然,不用说的

佩西:那么我说的身体膨胀必定会发生,如果不发生,那么就是否定了过去的我们,但是,谁能否定过去呢

南东:你还不懂我的意思吗,我们不可能既膨胀,又不膨胀。现实情况就是不膨胀,并不是我要否定过去

佩西:两种情况必须同时存在。不能说过去的我们不存在,也不能说现在的我们不存在

南东:难道你有妙招让两种矛盾的情况同时存在

佩西:不是我有妙招,是宇宙有妙招。假设这样,按照在地球时的标准计算,身体应该向向左膨胀到原来的二倍,那么真实的身体向右缩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就一切解决了

南东:有这回事,不妨说来让我听听

佩西:身体向右收缩到原来的二分之一时,就是膨胀的反操作,这就把刚才的膨胀效应低消了。这时候我们自己看,我和你之间的垂直距离并没有变化,我们的身体向运动的反方向收缩了。如果地球上的原子看我们,我们之间纵向的距离没有变化,并且他们看到的是没有横向收缩的我们

南东:好办法,用收缩来抵消膨胀,让两种矛盾的情况不矛盾。不过还有一个矛盾,就是真实的我们是向运动的反方向收缩了,但是地球原子看到我们并没有收缩

佩西:要让两种矛盾的情况不矛盾,当然是要付出点代价的。不过,从另外的角度看并不矛盾,地球上的原子并不知道我们会发生收缩,他们看到的是没有收缩的我们才符合他们的预期,如果他们看到我们收缩了,反而让他们觉得不正常

南东: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过去不容否定,于是高速运动的物体必须向运动的反方向发生空间收缩,原来宇宙是个以理服人的原子

我听说过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发生收缩,与你说的有点不一样

佩西:物体向运动的反方向发生空间收缩,运动的反方向也是在物体运动的这条直线上的。物体运动的直线有二个方向,一个是正方向,一个反方向。说得模糊点就成了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发生收缩。举个例子,你两手相对含住一个气球,你先是左手不动,右手用力按,接着是右手不动,左手用力按,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不过你也可以模糊地说这两次用力都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南东:我还是喜欢更加精确的说法

静止者钟时变慢

南东:佩西,我们再来讨论一下静止者钟时变慢。我们虽然懂了,不过我们也要为别人着想是不是(南东暗下决心,以后要认真听 tuenhai.com 讲课)

佩西:我们是运动者,我们从地球的静止状态切换到现在的高速运动状态,我们接收到双方引力的时间并没有变化

南东:这是怎么知道的

佩西:接收引力的时间被我们解释成画面的空间,你看到我和你的距离没有变化,这说明你接收到我发出的引力的时间没有变化。把接收一次引力当作钟的一次跳动,于是我们只要看一下空间距离的变化就知道钟走时的变化

南东:嗯,确实是这样的,我看到你我之间的距离没有变化,说明我的钟走时快慢一直不变

佩西:地球原子看我们就不一样了,他们看到我们在向左飞,于是你我发出的引力都有向左飞的成分,引力飞的距离拉长了

南东:引力飞的距离拉长了,就是钟时变慢了,可是我们的钟并没有变慢

佩西:我们是运动者,我们看到的是运动者钟时。地球上的原子是静止者,他们看到的是静止者钟时。实际上和他们比较,我们的钟时走快了。也就是说,大家都在地球上时,我们的钟时和他们的走得一样快,我们在高速运动时,我们的钟时走得比他们快了

南东:这么说来静止者看运动的钟走得慢,其实是自己的钟走得慢。静止者有没有可能看到运动的钟的真实走时快慢

佩西:这个 tuenhai.com 老师说过多次了,静止者是看不到运动的钟的真实走时的。这相当于,在高速运动的时候,静止者和运动者看到的情况互相隔离了。在低速的时候,可以近似地视为大家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钟的真实的走时,在接近光速的高速的时候,静止者看到的运动的钟的走时和对方的真实走时是不一样的

运动钟命时延长

南东:运动钟命时延长又是怎么回事,佩西,我们精神都这么好,不妨多讨论一些,可以让更多人知道佩西和南东的大名

佩西:我们高速在向左飞,于是我们的身体向右收缩了

南东:我不太看得出来我们的身体收缩了,我还是用尺子量一下比较标准(南东拿出直尺测量自己在运动方向的长度)

我量了好几次,没有发现自己收缩了

佩西:尺子也在运动,当然尺子也在运动方向上收缩了,用收缩的尺子测量收缩的身体,当然是量不出来。不过不要紧,现在我们飞行速度还不够快,于是你的感觉不明显,我们加快速度以后,你就能看到了

南东:我们是 tuenhai.com 老师讲到我们高速飞行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在太空高速飞行了,现在我们怎么自己加速

佩西:你不妨再看

南东:好神奇,我们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我看到我们的身体在运动方向上越来越扁了

佩西:你有没有感觉自己的力气越越来多

南东:我感觉到自己似乎有开天辟地的力气

佩西:这就是运动者命时延长带来的效应

南东:太好了,这是怎么回事,想必很多人对此感兴趣

佩西:我们身体内部还有许多物质,电子,质子,中子等等,他们要交互,首先要知道对方的位置、远近,然后才能做事。他们互相接收到对方发出的引力,于是就可以形成画面,有了画面,就可以按照地图在空间做事了。做事就要跨越空间,他们在运动方向上跨越更小的空间就可以完成以前同样的事情了,做事时跨越空间需要消耗命时,于是在运动方向上消耗的命时就会减少,原子的整体命时就会增加,现在你和我的生命时间——寿命都得到了延长,这就是运动者命时膨胀,或者说运动者命时延长

如果是很多原子在一起,原理也是一样的,在运动方向上,原子之间的交互跨越的空间减少了,于是在运动方向上相比以前命时增加了,同时运动的所有原子都延长了寿命

南东:原子类物体交互的事件跨越的空间大小对应于消耗的命时多少,空间越大,消耗命时越多。相对来说,空间缩小时,在空间缩小的方向上物体的命时会相应增加

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和你向左运动,于是身体空间向右收缩,假如收缩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宽度,运动方向上我的命时为原来的二倍,那么我整体的命时是不是原来的二倍呢

佩西:我想整体命时可能比原来的二倍少那么一点点

南东:这可怎么办,我可得想想办法,虽然我的寿命已经很长很长了,但是谁会嫌自己命太长呢,放弃一点点命时也是不行的,我坚决不答应

佩西:你急什么, tuenhai.com 老师的课不是还没有讲完吗

南东:那我们还是赶紧回去吧

宇宙战争——道解广义相对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0-29

飞升成仙的现实困难

海云青飞 : 通过学习《飞升成仙——道解狭义相对论》,你想必知道,从相对论的角度,只要飞得足够快,“成仙”确实是可能的

感谢狭义相对论,千百年来,虽然很多人向往成仙,但是理出无据,总是不能令人信服,现在至少理论依据有了

人类的实践已经证实了狭义相对论真实不虚,所以,飞升成仙的理论根据是十分的坚实,剩下的主要是实践了

如何才能飞得很快呢?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快,你是千万富豪,24小时坐在飞驶的汽车里办公,这个速度对延长命时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你是世界前100首富,整天坐在自己的飞机里飞来飞去,这个速度还是远远不够看。而且汽车发生车祸,飞机因故障掉下来的可能也是有的,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即使集中全人类的资源,打造出速度比较接近光速的超级火箭,然后你独得尊宠坐上火箭,把火箭发射向太空,你这下可满意了吧?可是火箭谁来维护呢,燃料耗尽或者故障无法修复时,不就成了太空葬吗

Don: 看来,飞升成仙虽然有理论依据,但是实践很难做到

海云青飞 :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不是还要讲《宇宙战场——广义相对论》吗?所以,人类,还是有希望长生久视的

广义相对论说的是什么

Don: 广义相对论讲的是什么

海云青飞 : 我要借助广义相对论揭示宇宙、生命更深层次的本质。衷心感谢广义相对论,如果没有广义相对论,我讲得再深刻,你们可能还是无法信服。有了广义相对论,你们就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对大道有深刻的洞察

表面上,广义相对论是把引力纳入了相对论的框架,在更深刻的层次上透视,引力也是源自运动,狭义相对论中的单向运动只不过是广义的运动的一个特例而已。于是,相对论再无狭义、广义之分,相对论,是关于运动引起时空变化的理论

原来,宇宙是静止的空间和运动的空间的战场,宇宙生命起源于空间的运动,运动可以增加正命时,静止会增加负命时

深刻理解运动与时空的关系,你的人生将再无疑惑


如何理解牛顿运动定律,道解牛顿运动定律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207

什么是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海云青飞 :要理解广义相对论,首先要深刻理解牛顿引力理论。许多人对牛顿引力理论的理解就很浅,然后到处问:爱因斯坦等效原理是什么,弱等效原理指的是什么,怎么理解等效原理。基础不牢,学习效果就会不好

牛顿引力理论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我复述如下: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沿直线匀速运动或保持静止,直到有外力改变其速率或方向为止

  •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力产生加速度,且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公式: F = ma

    • F 力的大小
    • m 物体的质量
    • a 加速度
  •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深刻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因果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说的是,如果物体不受力,静止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或者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你向前滚动一个球,如果没有地面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球将以恒定的速度直线运动,永远不会停下来

    Don:我在学到第一定律的时候,心里有个困惑,我在任何地方滚动一个球,球不可能没有阻力,即使在太空中,也存在引力,第一定律说的那种情况恐怕在宇宙中都不会存在,既然不存在,牛顿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定律呢

    海云青飞 :第一定律其实说的是因果律,凡事都有原因,有果必有因。如果没有原因,那么物体就不会有变化。对于力学来说,原因是物体受力,原因引起的变化就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宇宙所有和物体都在动,且宇宙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说明因果律必然是成立的,也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是有效的。为什么这样,可以反向理解,如果物体不需要原因就可以改变运动状态,那么一切都乱套了,你走在路上,突然间你出现在北极,下一秒你就成了冰棍。地球好好地转动着,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出现在太阳内部,于是一切生物瞬间化成了飞灰

    朴素、原始状态的因果律知道的人很多,宗教教主知道,你也知道,牛顿厉害之处在于把它提炼,升华为最简洁、精确的形式,用物理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因果律的力学计算公式

    第一定律规定了宇宙中因果律必然成立,第二定律则是给出了因果计算公式:

    F = ma
    
  •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整体观

    第三定律则是整体观的力学表达。力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连接起来成了一个整体,谁也没有办法忽略掉受力物体或施力物体。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动,动必有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把双方绑定,这就提示宇宙是个整体

道解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宇宙中因果律必须成立
  •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空说无用,我给你因果律的力学形式计算公式:F = ma
  •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力把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物理看似很枯燥,如果你深刻理解,就是最好的哲学教程

Don: 以前我总埋怨自己记不住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现在恐怕要忘记也难了,我只要理解了它的哲学含义,那么我就再也不用死记硬背

海云青飞 : 即使我现在对道已经略有心得,见到牛顿运动定律,也不得不佩服牛顿的洞察力。牛顿运动定律不但是力学的定律,也是精确的哲学,更是提示了广义相对论,提示了宇宙、生命的本质

引力进化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205

海云青飞 :我们终于要进入广义相对论世界了。如何讲解广义相对论,有二种方案:

  • 直接讲自己的心得
  • 从世俗理论讲起,再过渡到自己的看法

第一种方案无疑十分简洁,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不过存在一个问题,能听懂我在讲什么的大多接触过世俗理论,如果我略去世俗的不讲,那么大家还是会拿世俗中得来的问题问我,于是绕开第二种方案成了不可能

从狭义相对论到四维时空

海云青飞 :有了狭义相对论,为什么还需要广义相对论,这还得从狭义相对论说起

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不同速度的观测者观测同一事件,她们对事件的描述是不同的。一个高速飞行的引力钟由上下二个原子组成,飞行方向与两个原子的连线垂直,在静止者看来原子所接收的引力走过了更长的距离,在(运动者)原子看来飞行的速度和所接收的引力走过的距离大小没有关系,同一件事件有了二个矛盾的描述,物理学家应该以谁的描述为标准来描述事件呢

物理学家意识到,如果光速对所有参考系都相同,那么时间也就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了,只要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不同速度的观测者的观测结果就不矛盾了

在狭义相对论出现以前,人们用上下、左右、前后这样三个空间维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有了狭义相对论以后,对于低速运动的物体,还是可以用三维空间近似地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但是对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就有必要在三个空间维度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维度,物理学家把这种空间和时间的结论体称为“时空”

时间毕竟不是空间,把时间和空间相提并论给人怪怪的感觉,于是物理学家把时间的过去、未来二个方向类比于一个空间维度的二个方向(比如左、右),这样在形式上时间和空间就有了相似性,物理学家得到了时空的第四维——时间,三个空间维度加上一个时间维度组成了四维时空。要注意,四维时空不是四维空间,空间还是三维的

物理学家用时空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间是与空间绑定在一起的,这表现在二个方面:

  • 时间流逝的速度随着观测者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以不同速度运动的观测者会从时空中选择不同的时间流逝速度
  • 时间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绑定,静止者在运动方向上钟时膨胀、命时缩小;运动者在运动方向上钟时缩小、命时膨胀

于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为了一个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新模型,它排除了绝对时间和绝对静止(即相对于固定的以太静止)的概念

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去研究引力

海云青飞 :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以后,很快意识到狭义相对论和牛顿引力理论不兼容

牛顿认为,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

要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就要知道它们之间的距离,遥远距离的测量一般是通过对速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计算得出,狭义相对论说没有绝对的时间,那么也就没有了绝对的距离,距离不确定,又如何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呢,如果狭义相对论正确,那么牛顿引力理论必须加以修正。爱因斯坦自然是对自己的狭义相对论充满信心,于是他就有必要修正牛顿引力理论了

Don:爱因斯坦相信自己的理论正确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去修正引力理论呢

海云青飞 :在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之前的200多年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被广泛接受,它成功地解释了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在牛顿的定律中,引力来自大质量物质之间的相互吸引。现在牛顿引力定律和狭义相对论不一致了,狭义相对论是新思想,接受的人还不多,人们可能会这样想:牛顿引力定律正确还是狭义相对论正确?爱因斯坦作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者,会有迫切的心情主动去修正牛顿引力定律。爱因斯坦以为只需要对牛顿引力定律作出微小的修改就可以了,结果表明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了。从1907年到1915年,整整8年时间,爱因斯坦只做了二件事情:

  • 搞清楚引力的本质是什么

  • 用数学形式把引力表达出来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之后他又忙着对其进行了数次修正。广义相对论成功地为一些物理学模型提供了框架,这些模型解释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关于引力的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之间的引力来自于时空的弯曲。时空为什么会弯曲,这对科学界来说还是个未解之谜。 tuenhai.com 认为,解开引力之谜,会有助于我们解开、宇宙、人生的秘密

引力进化论

海云青飞 :从引力的角度,我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进步分成四个阶段:

  • 1687年前:蒙昧时期
  • 1687: 万有引力
  • 1916: 时空弯曲
  • 2018: 画面演算

下面分别说说这四个阶段

  • 蒙昧时期

    在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被感官所捆绑。在人们眼中,地面向左右和前后二个方向延伸,这是一个大大的二维平面,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是平面动物。天空则是半圆形漂浮并盖在平面上,日月星晨在围绕地面转动

    人们眼中的宇宙是个中空的半球形,下面平地上生活着人类和其他生物,上面的半圆球的天空上镶嵌着日月星晨。至于地面上为什么会有山川河流及各种生物,天上为什么会有日月星晨,人们只能说爷爷的奶奶说过他们那时候就这样了

    这个时期,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被感觉器官所捆绑,这一点类似于其他低等生物,大家都在为生存而奔波,还谈不上多高的智慧,这就是蒙昧时期

  • 万有引力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只要是中学生,一定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初看之下,这三条定律平淡无奇,如同一杯白开水般,不能在心中引起一丝波澜。实际上,正是这三条定律撕开了宇宙神秘面纱的一角,使人类开始走出蒙昧,走向宇宙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条说:物体沿直线匀速运动或保持静止,直到有外力改变其速率或方向为止。从这条定律你可以悟得什么?学习一个知识并不在于记住它,而是深刻理解它。理解,是智慧生物的特征,记住,只是机器人的特征

    物体从高处落下,是个加速下落的过程,如果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成立,那么物体下落的过程必然持续被施加了加速力。如果加速力不存在,物体应该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要么静止,要么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要么呆在空中不下落,要么在空中呈匀速直线运动

    那么第一运动定律有没有可能不成立呢?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外力就能改变速率或方向,那么就违反了因果律,违反了因果律的宇宙显然不可能存在。于是可以得出:下落的物体和地面上的物体必然是被施加了加速力

    下落的物体越是接近地面,加速度越大,于是反推上去,离地面越来越远的地方加速度会越来越小,这样就能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到地面

    牛顿把物体受到的加速力叫作引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如果你理解了上述推理过程,你必然会由衷地赞叹牛顿惊天动地般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和怪力乱神没有关系,我们的一切所见都是在演示宇宙的秘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就是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 的最好诠释

    生物都有惰性,见得多了,就以为本来就是这样。人类站在地面,以为本来就是应该站在地面,没有原因。引力定律告诉我们,人能站在地上是被地球引力所吸引,否则人也可以掉向太空。不但是人,我们所看见的地球上一切都是因为引力而存在,如果没有引力,地球上就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没有空气,没有水,连地球都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之所以能存在,源头活水在引力,是引力把生物进化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一起连接在地球

    牛顿把目光投向了太空,引力不但是组成地球各个要素的连接者,从太阳系、银河系直到整个宇宙都是以引力作为连接者。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许多物理现象,至今仍是物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 时空弯曲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引力来自大质量物质之间的相互吸引。虽然牛顿也不知道这种力的本质,但它在描述运动时却非常成功。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以后,发现牛顿引力定律还不够完美,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标志着人类对引力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宇宙的认识迈入了新的纪元

    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之间的引力来自于时空的弯曲。爱因斯坦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

  • 画面演算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但是人类的身体却是在不断退化,人类的命运在不断恶化。和2万年前的古人相比,现代人更加劳累,饮食更加单调,体质更差,幸福感更加缺乏。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重,人口膨胀造成自然资源日趋紧张,武器的进步使人类自相残杀的本事越来越大

    人类技术的进步反而给人类自己带来了不祥,这是为什么呢?人类是不是应该放弃对物理规律的探索,重新回到丛林生活?

    tuenhai.com 认为,物理规律是人类进化规律的镜子,只要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再进一层,就能用物理规律来指导人的身体的进化,如此,人类技术的发展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引力,从世俗物理的角度来说,是空间的扭曲造成的现象,那么空间为什么会扭曲呢,世俗物理就回答不出来了

    从更深的层次说,引力的本质的可以从二个方面解读:

    • 外部视角观察,宇宙和物体都起源于有规律运动的空间,这种空间的运动传导到外部空间,就表现为引力

    • 从物体内部视角观察,一切物理规律的本质是画面的自动演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此文是在2018年,2018年成了“画面演算”理论的元年

      把生命定义为画面(及其自动演算),这就把原子之类(人类认为的)物质和(人类定义的)生物的隔阂打通了,你理解了以后,就会有大彻大悟的感觉,以前看来死板、机械的宇宙现在变得生机勃勃

      什么是画面,什么是画面的演算,你可能有了许多的疑惑,后面会有详述

理解广义相对论弱等效原理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207

广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海云青飞 :爱因斯坦决心把引力纳入相对论框架的时候,他首先要解决的是 引力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如果是你,这个问题该如何着手研究呢

Don:引力人类又无法感知,如果是我处在爱因斯坦的位置,恐怕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原来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只是在试图记住它以应付考试,并没有去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研究引力

海云青飞 :广义相对论有二个基本原理:

  • 等效原理:惯性力场与引力场的动力学效应是局部不可分辨的
  • 广义相对性原理:所有的物理定律在任何参考系中都取相同的形式

爱因斯坦能得出这二个基本原理,无疑是科学界的明星,多数人会对他满怀崇拜之情,并且自然地会觉得广义相对论十分艰深,恐怕很难搞懂

实际上,一切科学明星都是依照秘不外传 武功秘笈 炼成, tuenhai.com 把此秘笈偷偷抄录如下,得之者珍之秘之 :)

  • 深刻理解前人的实践成果
  • 再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一小步

这个星球上还未出现过生而知之的神明,一些自封的神明只是小学生知识水平在吹大牛。爱因斯坦能提出广义相对论,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没有伟大的牛顿,就没有爱因斯坦的伟大的广义相对论

Don:那么牛顿和爱因斯坦哪个更伟大呢

海云青飞 :近代有三个耀眼的科学明星: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很难说哪个比哪个更伟大,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他们的思想,并且再进一步,就能大彻大悟宇宙、人生的奥秘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海云青飞 :你左手拿一个小球,放开手,如果小球不受力,那么小球将不改变运动状态,也就是悬浮在手中,现实中小球将加速下落,说明小球受到了外力,虽然看不见谁施加了外力,但是我们分析现象就行了,并不一定需要看见。从第二定律可知:

F = ma

F是小球受到的加速力,m是小球的惯性质量,a是加速度。小球的惯性质量越大就越难推动,同理,所需要的加速度越大,小球也是越难推动。牛顿认为小球受到的加速力就是引力,引力和小球的惯性质量成正比,也和小球的加速度成正比

什么是惯性质量?就是物体阻止外力改变自己运动状态的质量。一瓶矿泉水和一桶矿泉水放在地上,都是处于静止状态,你要改变它们的运动状态,把它们提起来,它们会保持惯性,阻止你提起它们,一瓶矿泉水的惯性质量小,于是你能轻易提起来,一桶矿泉水的惯性质量大,你提起来需要花更大的力气

如果你左手拿一个小球二倍大的中球,中球下落的加速度是否和小球一样?中球可以理解成二个小球用极细的线平行串在一起,分别观察二个小球,它们下落的加速度肯定一样,于是中球的加速度和小球一样。中球惯性质量大了,作用在中球上的引力变大了

牛顿以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互相吸引,引力的方向沿着物体中心的连线,与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中的质量是引力质量,也就是与引力大小有关的物体的质量。万有引力定律并不需要惯性的概念,定义中的质量是引力质量,不是惯性质量

有的人会想到,惯性质量是不是源于引力质量,两者可能是一回事。这样想是可以的,但是必须注意,从惯性角度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时不能夹杂引力,同样从引力角度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时是不能夹杂惯性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确实是不同的物理量。如果两者的比例对一切物体相同,在实用上可把他们当同一个物理量来对待,即是物体的质量。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成正比例时,在适当的单位制下,令比例常数成为1,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相等

爱因斯坦找到了打开引力大门的钥匙

海云青飞 :人们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引力质量应该等于惯性质量,爱因斯坦走得更远,用思维实验证明引力质量必然等于惯性质量,爱因斯坦想明白了这点以后,说过一段话:

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的加速度,这条定律也可表述为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相等,它当时就使我认识到它的全部重要性。我为它的存在感到极为惊奇,并且猜想其中必有一把可以更深入了解惯性和引力的钥匙

可见爱因斯坦是相当兴奋的,以为自己找到了打开引力之门的钥匙。爱因斯坦为什么会这么兴奋?毕竟即使没有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人们也相信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兴奋的呢?

真正使爱因斯坦兴奋的并不是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而是两者的相等使爱因斯坦可以从惯性的角度分析、研究引力的本质,而这是爱因斯坦以外的其他人普遍忽略的,即使现在也是如此,物理爱好者可能读过一些相关科普文章,却难以真正走进广义相对论的世界

人类是光敏感动物,不是引力敏感动物,对于人类来说,引力是异世界的产物。并且引力微弱,大质量天体才显示出明显的引力效应,这给实验研究引力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如果可以从惯性的角度研究引力,那么就是忽然云开日出,再也不用担心看不见引力,也不用担心怎样拿星球做引力实验,纯粹的理论研究就可能知道许多引力的秘密。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爱因斯坦想通此点以后,就如同得到了仙人赠予的仙丹一样兴奋

失重思维实验: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

海云青飞 :你住在32楼,准备下楼办点事,走进电梯以后,你按了1,电梯以匀速下行,你从脚底传来压力感受到了自身的重量。电梯下行到21层突然钢索断裂,于是电梯向下作自由落体运动。这时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没有重量了,脚底的压迫感完全消失了,你感觉是漂浮在地面上。你觉得很奇怪,难道身体的重量消失了吗,你拿出手机,却感觉不到手机的重量了,你大胆地把手前伸,再松手,手机竟然没有向下坠落,你呆呆地出神……难道我进入了tuenhai.com 所讲的失重的思维实验么

电梯里所有物体都自我感觉失重了,说明物体的引力质量被加速度所抵消了

在电梯下坠到10楼的时候,宇宙有个恶作剧狂把桥厢瞬间移到了没有引力的太空环境中静止不动,这个恶作剧狂极为高明,你不能从移动过程中的震动或者桥厢内的蛛丝马迹知道自己被移动了。电梯里的你还是感觉不到自身的重量,手机还是浮在空中,一切和在地球上时一模一样

在地球上作自由落体运动,这是一个假惯性参考系。在无引力的太空,是真惯性参考系,电梯内的观测者不可能分辨出属于以下哪种情况:

  • 在假惯性参考系,加速度抵消了引力场强度(引力质量转换成了加速度)
  • 在真惯性参考系,引力场强度及加速度为零(引力质量本来为零)

加速度思维实验:加速度可以生产引力

海云青飞 :引力质量可以转换成加速度,反向思考,由引力产生的现象也可以通过让物体处于加速运动的零引力参考系而产生,任何由加速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同样可以用等价的引力场来解释

设想你在家里做引力实验,你让一个小球自由下落,因为地球引力的作用,小球自由下落具有加速度。这时宇宙恶作剧狂又出现了,她把你连同房子瞬间搬到了无引力的太空环境,房子内的所有物体以在地球时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下落,这时你做各种动力学实验,你脚底的压迫感没有丝毫变化,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也没有丝毫变化,你无法知道你是在地球还是在太空

在太空中,你感觉到脚底的压迫感,这是由于你的指向地面加速度下落被地面阻止,你感受到了自己的惯性质量。你在地球时,引力质量使你感受到脚底的压迫感。这两种压迫感完全等效,这说明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

在太空中,你松开一个小球,小球在向地面作加速度运动,加速度和在地球上时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一样。于是你分辨不出自己处在引力环境或是等效的加速度环境

你不能在局部的区域内分辨出由加速度下落被阻止所产生的惯性力或物体受到的引力

Don: tuenhai.com 老师,我插一句,我看到的资料都是太空中房子或者电梯、火箭什么的向上加速度运动,于是里面的人从脚底感受到体重,现在老师说是人向地面加速度下落,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海云青飞 :他们是在你抄我,我抄你,没有独立思考。如果用太空中的房子向上加速度飞行作为类比,那么房子中的人也是向上加速度飞行,可是人在地球上时并没有向上加速度飞行,两种不相同的情况怎么可以当作相同拿来类比呢,要知道加速度和引力都是有方向的

Don:我当时学习相对论有点隐隐不安,觉得别扭,我还以为我的理解能力不够好,看来并非如此

广义相对论的弱等效原理是什么

海云青飞 :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通常指的是弱等效原理

从上面两个思维实验可以得出弱等效原理:

弱等效原理原是指 观测者不能在局部的区域内分辨出物体向Z方向加速度被阻止所产生的惯性力或由物体受到Z方向的引力

注意:传统的弱等效原理定义忽略了引力和加速度的同向性,往往用方向相反的加速度和引力来解释引力效应,这就是南辕北辙,混乱的解释使得真正理解广义相对论的人少之又少

物体受到的引力与物体在无引力环境向引力来源方向的加速度是等效的,很多人忽略了加速度的方向性,举的例子的加速度运动的方向反掉了,从错误的例子理解广义相对论,这只能说明理解的是错误的广义相对论,或者说根本没有理解广义相对论

无引力的太空是真惯性参考系,有引力的地球是假惯性参考系,弱等效原理也可以表达成 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动力学效应是分辨不出差异的,其中的两类观察者都能用各自的方式去正碓描述事实,所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等效的

狭义相对论默认是在惯性参考系成立,但是宇宙中到处有引力,并不存在真正的惯性参考系,弱等效原理告诉我们,假惯性参考系描述的事件也可以从真惯性参考系描述,于是,所有由引力导致的假惯性参考都成了真惯性参考系

至此,你应该全部理解了广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

  • 等效原理:惯性力场与引力场的动力学效应是局部不可分辨的
  • 广义相对性原理:所有的物理定律在任何参考系中都取相同的形式

引力产生的加速度,引力不一定是加速度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209

海云青飞 :很多相对论的解释说:引力就是加速度,但是实际举的例子却是错误的,鉴于此,有必要专门说一下,引力未必等于加速度

千万不要忘记力是有方向的,如果连这个基础知识也忘记了,那么引力是不等于加速度的。不要辩解说,你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力的大小一样,没有考虑方向性。不要忘记,我们研究的是相对论的时空效应,物体运动引起的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变化都是有方向的

下面从一本相对论科普书中摘录一段话:

加速度就是引力,引力就是加速度,他们在物理性质上是完全等价的,这个我把它叫做等效原理。对于任何参考系来说,我们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一个在引力场中的惯性系来考虑,这样一来,所有的参考系就平等了,参考系与参考系之间就没有任何区别了。比方说,你在地球上一列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中做物理实验,我可以理解为是在一个施加了地球引力的惯性系中做实验;同样,如果我在太空中一部加速上升的电梯中做实验,假设上升的加速度刚好等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的话,那么在没有等效原理之前,我们只能认为这部电梯不是一个惯性系,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成是在一部地球上的、静止的电梯中做实验

我们来剖析一下这段话

在太空中加速上升的电梯中做实验,和在地球上的、静止的电梯中做实验,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太空电梯中的惯性力和地球电梯中的引力相等,观测者分辨不出两者的区别,从这个方面来说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知道这二者相同是为了计算相对论时空效应,相对论时空效应是有方向的,方向错了就全错了

人站在无引力的太空电梯中,电梯以地球引力加速度向上飞行,把这个情况类比到人站在地球上就成了这样:地球托着人以同样加速度向上飞行,或者理解成人吸引住了地球。很明显,地球上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依照这样的例子去计算地球引力的时空效应,得到的结果和实际是相反的,如果谁能从这样错误的例子理解相对论效应,那么这个人是反人,什么事都要跟他反着说,他才会理解

修正后的表达是这样的:

我在无引力的太空中的静止电梯中做实验,我下降加速度刚好等于地球的引力加速度。无引力的太空就是惯性参考系,我是在惯性参考系中做实验。依照等效原理,我可以看成是在一部地球上的、静止的电梯中做实验,地球的引力环境是假惯性参考系,我在假惯性参考系中做实验。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动力学效应相同,其中的两类观察者都能用各自的方式去正碓描述事实,所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等效的,这就是弱等效原理

引力就是加速度,这句话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引力和加速度都是有方向的,如果两者方向匹配,那么这句话是对的;如果两者方向不匹配,那么这句话是错的。照理来说,默认情况下两者的方向应该是匹配的,遗憾的是,我找了许多资料,他们的例子都举错了,这说明他们说的“引力就是加速度”是错误的

因为已经积非成是,我们不能简洁表达成“引力就是加速度”,更准确的表达是是这样的:物体受到的引力和物体在无引力环境下向引力来源方向的加速度等效

广义相对论限定了时间的方向,时间有方向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209

住在山顶和山脚,谁寿命更长

海云青飞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知识已经讲过了,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

你住在山顶和住在山脚,受到的地球引力是不一样的,从引力的角度分析,住在山顶的你寿命长,还是住在山脚的你寿命长

Don:人类是光敏感动物,不是引力敏感动物,无法直观感知引力,人类也没有发展出从引力直接分析时空效应的理论

这可怎么办

海云青飞 :还好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既然不能直接从引力入手,我们可以当成引力不存在,加速度存在,于是就可以从加速度角度分析引力的时空效应了,这就是广义相对论弱等效原理

Don:嗯,这个道理 tuenhai.com 老师说过

我觉得应该是用狭义相对论的方法来分析,在分析狭义相对论时空效应时,默认是相对地面静止的观测者观测相对地面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时空效应,不过加速度运动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这可怎么办

海云青飞 :狭义相对论的观测事件可以视为静止者切换到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一次加速,加速度运动是持续的加速,于是加速度运动可以分解为多个持续的狭义相对论观测事件

Don:因为加速度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越是接近地面,物体运动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山顶时的速度小,山脚的速度大,以山顶的速度为标准,我在山顶时是静止者,我在山脚时是运动者,于是我就可以用狭义相对论时空效应计算公式计算了,可是我怎么才能知道两个速度的差值

海云青飞 :你从山顶垂直往下丢一块石头,忽略空气的阻力,你测量出石头的末速度,这个速度就是狭义相对论观测事件里面的运动者速度。你也可以用计算的方式,知道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再测出石头下落所用的时间,就可以得出石头的末速度

Don:我知道了,山脚的人寿命比山顶的人长,因为石头从山顶丢下来时是加速度运动,越是接近地面时,石头的运动速度越大,狭义相对论说运动者命时寿长,于是山脚的人寿命会更长了

海云青飞 :要注意,这只是从引力角度分析,这里说的长寿是相对于原子之类物质而言的,就是说山脚的人的原子会更长寿

Don:原子长寿,人也同步长寿吧

海云青飞 :不一定同步

Don:为什么

海云青飞 :人死了的时候,原子可没有死,原子的寿命和人的寿命相关,但不是绝对的

Don:看来住在山脚也不是很保险,那么人该怎么做才可以长生久视

海云青飞 :人类是光敏感生物,光是人类的画面的连接者。原子类物质是引力敏感的存在,引力是她们的画面的连接者。光和引力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知道引力敏感的存在的长寿之道,也就知道了光敏感生物的长寿之道

Don:我怎么感觉光和引力是不一样,人类有引力类似的加速度吗……

想不到时间真的也有方向

海云青飞 :根据广义相对论等效原理,引力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引力环境中的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是引力的来源方向。于是就可以知道,地面的人指向地心的运动速度比山顶的人快,运动者命时延长,于是山脚的人(的原子)寿命会延长

地球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山顶的人划过一个大圆,山脚的人划过一个小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固定的,于是山顶的人自转线速度更大,运动者命时延长,那么应该山顶的人寿命长,而刚才根据加速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山脚的人寿命延长,似乎产生矛盾了

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地心,自转线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垂直,这是二个不同的方向,所以两个结论没有矛盾,在加速度的方向上山脚的人寿命延长了,在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方向上,山脚的人寿命缩短了,两者合在一起计算,可以确定综合效果山脚的人寿命是延长还是缩短

Don:想不到时间也有方向,是不是空间有几个方向,时间就有几个方向呢

海云青飞 :时间是空间的一个属性,于是空间有几个方向,时间就有几个方向了。所以四维时空不是四维空间,有的人把四维时空的概念偷换成四维空间,这样无疑是不对的

怎样综合计算多个方向的时间

Don:我把山脚的人在指向地心的方向上延长的正数的命时加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方向上缩短的负数命时,就能得到山脚人的综合命时,是这样吗

海云青飞 :确实是这样的,延长的命时是正数,缩短的命时是负数,两者相加,如果是正数,说明山脚的人寿命延长了,反之则是寿命缩短了

Don:这个恐怕计算起来有点复杂,谁能算一下,我最感兴趣的是结论,山脚的人寿命延长了吗

海云青飞 :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

地球表面的加速度约 9.8米/秒²,通常取10米/秒²计算。假设从山顶丢下一块石头,石头作自由落体运动飞行了 10 秒,根据高中物理学过的加速度计算公式,则石头末速度 = 10 × 10 = 100 米/秒,山的高度 = 1/2 × 10 × 10² = 500 米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自转圆周长成正比,圆周长又和半径成正比。假设山在赤道,地球赤道半径 6378.14千米,山顶位置相当于赤道半径增加了 0.5 千米,0.5 / 6378.14 = 0.00007839,也就是山顶线速度增加了原来速度的0.00007839 倍,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 466 米/秒,446 * 0.00007839 = 0.035 米/秒

以500米山高为例,山顶在与加速度垂直方向上的命时延长按照 v = 0.035 米/秒 计算,山脚在加速度方向上的命时延长按照 v = 100 米/秒计算,不用具体计算也可以看出结果来了

Don: tuenhai.com 老师这样的计算方法把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了,确实更加容易理解了

这下我知道结论了,还是山脚的人寿命长。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高度为8844.43米,有很多人去挑战珠峰,有的人就死在山上了,去这种地方有什么意思,这么冷,空气又这么稀薄,一个严重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生气不足,我才不去呢

人类为什么不容易理解弯曲空间

海云青飞 :20180213

人类为什么难以理解相对论空间弯曲:平面空间生物

海云青飞 :人类为什么难以理解弯曲空间,一个原因是人类是低速生物,活动范围太小。虽然地球是圆的,但是人能看到的地面范围很小,在人的感觉中地面是平的,而且人类日常中使用的物体的空间都是平面为主的,人类呆得最多的地方——房子的地面、墙壁就是平面的,这就培养了人的平面空间的意识。人类的数学几何,最早也是平面几何,曲面几何直到近代才出现

地球的表面就是曲面,地球本身就是弯曲空间的演示,地球周围的弯曲空间只是地球本身弯曲空间对外部空间拉扯的效应。如果人类是在太空活动的生物,那么他会时时刻刻看到弯曲的空间,理解弯曲空间就会很容易了

一切存在的意识是被输入的画面控制的,更准确、彻底地说,一切物体都是由无数画面(及其自动演算)组成的。地球的生物画面范围小,看不到地面的弯曲,于是都成了平面空间生物。即使你觉得理解了宇宙的空间是弯曲的,这只是在逻辑思维上的理解,并未改变你是平面生物的事实

大圆是个什么东东

海云青飞 :我们先要引入大圆的概念。什么是大圆,球体表面的圆心与球心重合的圆就是大圆

注重学习的家庭一般会有地球仪,赤道就是一个大圆,每条经线也是一个大圆。对于正球体来说,周长最大的圆都是大圆

以地球为例,你可以这样想象,你照着球心,任意角度一刀切下,把地球切成两部分,地球表面的切痕就是大圆。如果你的刀功足够好,可以切出一万个与大圆平行的小圆,这就是说,你随意乱切,切出大圆的概率微乎其微。概括起来就是二点:

  • 大圆定义:圆心与球心重合的球体表面的圆
  • 随机取圆,取得大圆的概率极小

人是平面空间生物,星球是弯曲空间存在

海云青飞 :知道了大圆和小圆,就可以实践一下了。 tuenhai.com 建议你先准备一个地球仪,家里没有可以去买一个,花不了多少钱

想象你要从美国纽约飞往西班牙马德里,从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你会发现这两个城市几乎处于同一纬度。飞机沿着怎样的路线飞行的距离最短呢

Don:这里正好有一个地球仪,我找到了这两个城市,确实两者的纬度差不多,忽略微小的纬度差异,飞机从美国起飞,一直向东飞就可以飞到马德里了

海云青飞 :大多数人会有你这样的想法,因为人类是平面空间生物,具有根深蒂固的平面空间观念。你虽然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你每天看到的地面在你看来都是平面的,于是你会自然地把地面当成平的来理解,平面几何告诉你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于是你沿着两个城市的纬度线画一条“直线”,就规划了一条你认为的最短的航线。如果你这样飞的话,你将飞行 3707 英里才能到达马德里

实际的飞行航线还要短, Don 规划的航线与赤道这个大圆平行,但不是属于大圆,飞机按照大圆飞的路最短,为了飞成大圆,航线就要向北面突起一个弧度,具体来说,先向东北方向飞行,再逐渐向东,然后再往东南,你只需要飞行 3605 英里就到了马德里

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太好理解,你实际操作一下就变得很容易了。找一根能变形并且能保持弧度的条子,比如细钢丝,细竹条。两手拿条子,一手按在纽约,另一手按在马德里,按照 Don 规划的航线使条子贴合地球仪

然后你保持两手按在两个城市的同时,把条子向北边,也就地球仪的上面这个方向转动小小的角度,这时候条子应该保持原来的弧度不变,如果弧度垮掉了就需要找新的强度大一点的条子

这时你会发现本来贴合地球仪的条子,现在隆了起来,条子和地球仪之间有了空间,要把这个空间消除,你的一只手需要往外抽出一段条子。条子就是航线,航线向北边一挪,两手间的条子就变短了,找到最短的位置,这条航线就在大圆上

航空公司知道这个原理,实际都是安排飞行员沿着大圆飞行

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物体沿测地线运动,测地线是弯曲空间中最接近直线的东西。如果宇宙中没有物体,测地线是直线,在地球表面,测地线是大圆。当物体存在时,物体作为混合空间,其中物质对空间的扭曲会传导到周围的空间,使周围的空间也发生扭曲,其他物体在扭曲的空间中运动,不再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知道空间已经被扭曲,看上去好像物体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星球都是按照测地线运动,这是空间球面上的最短运动路径,人类是平面空间生物,不能看到空间的弯曲,人类在地球表面并不按照测地线运动,即使按照测地线安排了航线,这也只是为了减小飞行时间作出的近似安排,人类对宇宙空间的偏面的认识使人类付出了代价

相对论弯曲空间分二类:有质量弯曲空间,无质量弯曲空间

海云青飞 :我已经讲过了如何形象地理解地球周围的空间是如何弯曲的。解决一个疑问必然会带来新的疑问,你们的心里一定积压了有很多个为什么,在寻找机会抛出来

Don:我是整理了一些疑问,一一写在纸上了,谢谢老师提供机会,我先来问吧。宇宙的空间为什么要弯曲呢,我的意思是这样做一定是有什么好处,宇宙不会做没有意义的事情

海云青飞 :思考问题是要这样,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说到弯曲空间,有些人以为是看不见的空间的弯曲,因为看不见,所以难理解。实际上,弯曲空间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而且看不见的弯曲空间来源于看得见的弯曲空间。地球就是看得见的弯曲空间

我把弯曲空间分成二类:

  • 含有质量的弯曲空间

    物体都有质量,一切物体本身就是含有质量的弯曲空间

    宇宙大尺度的物体最常见的是星球,星球就是有质量弯曲空间的代表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物体怎么成了空间了?这样的问题反映了人类共同的错觉,人类觉得物体表面是致密的,拆开看,还是致密的,觉得这是物体,不是空间,实际上,人看到的一切物体的组成部分绝大部分是空间

    于是物体可以叫作混合空间,组成部分有二类:

    • 纯物质,不含空间,是物体质量的来源,所占位置极少
    • 纯空间,不含物质,占据混合空间的绝大部分位置

    人们说到“物体”二字时,含有了不是空间的暗示,但是从事实情况看,把物体叫作含有质量的弯曲空间更加名实相符。从更深的层次说,物体中的纯物质可能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空间,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 不含质量的弯曲空间

    地球周围的空间就是无质量的弯曲空间

    有质量的弯曲空间人类看得见,人类很容易理解,无质量的弯曲空间看不见,所以十分神秘,人们只能从逻辑上理解并选择相信,却不能眼见为实

空间弯曲的好处:物体之间通信的距离缩短

海云青飞 :大家不要再说弯曲空间看不见,无法理解了,星球就是宏观尺度最常见的弯曲空间。相对平面表面的长方体、正方体,星球的表面是弯曲的,宇宙不做无意义的事情,星球的表面为什么是弯曲的呢,这其中定有必然性在里面

空间弯曲必然会带来好处,说到好处,必然是某个对比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不太弯曲的空间——比如正方体,和宇宙常见的弯曲空间——球体有什么不同

  • 假如有一个正方体,边长10厘米,那么体积是10000立方厘米,表面积是600平方厘米

  • 把正方体变形成球体,算出球的半径

    这需要用到球形体积计算公式4/3 π r³

    1000 = 4/3 π r³

    r³ = 1000 × 0.75 ÷ π = 238.73

    r = 6.2

  • 算出球面积

    根据球面积公式 4πr²,得出球面积为约 484平方厘米

正方体的面积是600平方厘米,变形成球体后面积缩小成了484平方厘米,这意味着表面随机二个点之间的通信空间距离变小了,这就是表面的空间收缩了,空间收缩代表着命时延长,球体表面的存在的寿命延长了

物体和周围的空间是个整体,物体表面空间的收缩必然会传导到外部的空间,于是越是靠近球体的外部空间收缩程度越大

要注意的是空间收缩是个动态过程,不是空间收缩一次就一劳永逸了,而是在任意时刻,都是空间收缩叠加在不收缩的空间上

这里的计算只是用一个示例来帮助大家理解,并不是说原来的空间就是正方体。球体是表面积最小的形状,从任意其他形状变形到球体,都会发生表面积收缩,于是生活在球体表面的存在的寿命都会得到延长

虽然球体有其好处,那么星球为什么会呈现球体而不是其他形状,根源在于最微小的粒子也是球形,这使得宇宙中的物体都趋向呈现球形

关于平面空间和弯曲空间的对比,科学家霍金讲过一个规划飞机航线的例子,这需要用到大圆的概念

从自由落体理解空间弯曲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211

相对论是引力相对论

海云青飞 :如何计算引力导致的时空效应?在爱因斯坦之前,这是个旷世难题,因为你根本无从着手。还好出现了爱因斯坦这位天才,他分二步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 光速不变,那么时间必然是相对的,而且运动的物体必须在运动的方向上空间收缩,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

    爱因斯坦纯粹依靠推理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想做实验验证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条件,爱因斯坦坚信自己的推理是正确的,他相信宇宙是讲理的,只要推理过程正确,那么结论必然是宇宙的事实。他这是对人形神赤裸裸的否定,他眼里没有随心随欲的神明的一丁点的位置。他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万一宇宙有一丁点的随意性,那么他的推理就可能失败

    在此 tuenhai.com 多说几句,有的人总是喜欢宣扬爱因斯坦信教,还有哪个某某著名科学家信教。他们理解不了科学的意思是什么,科学是从理性的角度认识宇宙,宗教是幼儿园水平的对宇宙的随心随欲的解释,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一切科学家事实上做的都是反宗教的事情,如果宇宙可以从理性的角度认识,那么人形神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即使科学家的话中出现了“上帝”这个词,也不见得是教徒眼中的上帝。如果是有点知识,并且有点骨气的教徒,应该抵制一切科学的东西,重新回到丛林中生活。用宗教的敌人来证明宗教的合理性,怎样的奇葩才会做出这样荒唐的举动呢!

    除了压宝宇宙以理服人的风险,爱因斯坦还有第二个风险,他是以光为连接者来分析物体的运动,这样的分析适用于人类这样的视觉生物,如果宇宙没有视觉生物,或者宇宙没有发光的恒星,狭义相对论效应是否还存在?实际上狭义相对论应该从引力速度不变推导而得,只是引力速度恰好等于光速,才使爱因斯坦的推导误打正着。从此可见,天才除了天才,还得有天才般的运气加持才行

  • 引力和无引力下的局部自由落体惯性力等效,这为我们分析引力的时空效应开启了一扇窗户

    于是就可以沿用狭义相对论的同样思路来分析自由落体的加速度运动,只是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是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要得出通用的计算公式需要用到较深的数学知识,爱因斯坦为此特意付出了几年时间的努力

    可见,无论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是关于引力的理论,相对论的完整名称应该是 引力相对论

从自由落体的石头理解空间的收缩

海云青飞 :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一座500米高的山,山顶的钟走得快些,山脚的钟走得慢些。住在山顶的人和山脚的人相比较,理想条件下,山脚的人寿命会长些

那么是否不能住在500米的高山上呢?不见得!住在山脚的延长寿命的效应极为微弱,你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有这些,我们是通过两处位置的速度差计算出来的,速度决定了钟走得慢还是快,速度也决定了寿命长还是短

速度不但决定了时间,也决定了运动物体在运动的反方向上空间收缩的程度。现在问题来了,你怎么计算住在山脚的人的空间收缩程度

Don:上次我们计算过了,从500米山顶往下扔石头,石头最后的速度是 100米/秒,于是可以用这个速度来计算住在山脚的人的空间收缩的程度

海云青飞 : Don ,如果我从1000米高的山上往下扔石头,那么石头落地时的速度肯定不止100米/秒

Don:这个……我也可以从2000米、3000米……的高空往下扔石头,这下怎么办

海云青飞 :你穿上喷气式智能飞行鞋,设定一个恒定的飞行速度,你在向上飞的过程中,你观察仪表上的输出功率,会发现功率越来越小,到功率接近0的时候,你往下扔一块石头,假设没有空气阻力,石头会以加速度向下自由落体,并且加速度越来越大,石头砸落地面时速度达到最大,测出石头的末速度就可以计算出石头的收缩程度

如果石头是长方形,长的方向就是加速度方向,石头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你随着石头一起下落,你的目力够好的话就会发现石头的长度越来越小,在落地时石头的长度最小,现在你们应该明白了物体运动速度和空间收缩的关系

Don:物体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空间收缩越大,这个道理我懂了,不过空间收缩是什么样子的,我还不是很清楚

海云青飞 :自由落体是个加速度运动,这就是说石头在飞行方向上的前端的速度比后端大。假设石头静止时的长度是10厘米,然后你用笔画成10等份,每份长度1厘米,从前端到后端,你分别标上序号:1,2,3……10。在石头前端朝地球下落过程中,石头整体长度越来越短,同时石头序号前面部分的格子总是比后面的格子收缩程度大

如果石头是匀速下落,石头整体长度也会变短,但是每个格子变短的程度是一样的

Don:我想象一下……现在有些明白了加速度下落的物体空间伸缩是怎么回事

相对论空间弯曲为什么会导致加速度自由落体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211

物体周围空间会发生空间收缩

Don: tuenhai.com 老师,我有个疑问,如果没有人从高空往地球丢石头,地面以上的空间是否也是发生了空间收缩

能不能这样理解,没有人丢石头,就没有物体在运动,没有运动就不会发生空间收缩

海云青飞 :那么石头为什么会下落,而不是保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呢

Don:这是因为石头受到了地球引力

海云青飞 :引力是什么

Don: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海云青飞 :引力场中物体作加速度运动,这是一个现象,现象背后肯定有原因。就像你看到一辆车在动,肯定是有原因的。引力确实是物体加速度下落的原因,但是这样的回答只是说了个名词,并没有道出本质。物体加速度下落的过程伴随着物体发生空间收缩,这就提示我们空间本身是收缩的,才使物体加速度下落并发生空间收缩,除了空间本身是收缩的,我们目前找不到其他的原因

Don:我头顶的空间是收缩的,好神奇啊。下落的石头的空间收缩我懂了,地球外面的空间是怎么收缩的,我也有点数了,就像是四面八方从高空往下扔石头,石头落下的速度越来越大,于是石头收缩得越来越短,把石头拿掉,空间的收缩却不变

海云青飞 : Don 的办法不错,把以前理解的内容扩展用来理解新的内容

我近似地举个例子以帮助大家理解

  • 先假设空间不收缩

    你拿一根米尺垂直立在地上,然后想象围绕整个地球画了个离地高1米大圆球。然后再往上量1米,画一个大球形,这是第二个球形,一直这样操作,以1米的高度为递增的单位一直分隔到宇宙深处

  • 空间收缩以后

    你画好以后,空间收缩了,原来垂直地面的每个1米的空间高度都了变成了不足1米,越是接近地面,空间收缩越大。不精确的数字示例,从地面到远离地面,分别成了0.990米、0.991米、0.992米……

    我以1米举例是帮助大家理解,实际的空间收缩是极小尺度来划分的,你去观测一个原子,并把原子划分成10000个高度单位,每个高度单位的空间收缩程度都不一样,如此可以一直细分下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这对人类来说还是个未知数

    一切物质的外部空间都会发生类似的纯粹的空间收缩。比如你的身体是物质,你周围的空间也是收缩了。你看到的一切物体,桌子、电脑、手机、房子,周围的空间都发生了收缩

空间收缩为什么会导致加速度

Don:从地面向上看,空间的收缩是个加速度递减的过程,从太空往地球看,空间收缩是个加速递增的过程,可见自由落体是空间收缩的加速递增转换成了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空间收缩为什么会导致加速度呢,我以1米/秒的速度走路,路长10米,那么我要走10秒才能走到头,空间收缩以后路长成了9米,我的速度显然还是1米/秒,并不会有加速度

海云青飞 :你这是犯了静态看问题的错误。我曾批评过不懂装懂的禅师,别人问禅师“我是谁”,禅师不知道“我”是动态的过程,以为有个绝对的静止的我,于是只能反问别人“知道疼的是谁”,这样的反问正好暴露了禅师的无知

地球周围的空间发生收缩为什么会导致高处的物体呈加速度下落呢?这是因为空间的收缩是动态的过程,在任意一个时间点,任何一处空间,都包含了不收缩到收缩的过程,人类看不到这个过程,会以为空间收缩是绝对的静止的(tuenhai.com 注:这也提示过去和现在是同时存在的)

原来人们以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假设的理想环境,其实不是的,牛顿第一定律在宇宙任何地方都在实际发生。空间的第一状态是没有收缩的状态,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空间的第二状态是在物体的作用下发生了收缩,并且越是接近物体,空间收缩程度越大,于是人类看自由落体是加速度下落,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你可以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这点,如果地球突然消失,那么加速度下落的物体就会十分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周围的空间可以视为无收缩的空间和空间收缩的叠加态,空间收缩叠加在不收缩的空间的上面,这是一个随着时间的动态的过程

Don:一不小就又从静态角度看问题了

海云青飞 :人类的静态视角总是挥之不去

Don:这么说,引力其实并不存在,自由落体运动只不过是空间收缩的一种表象,并不是有一种力作用在下落的物体上

海云青飞 :我们知道了空间收缩以后,就有了对引力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时候就不需要用引力的概念了,说引力不存在就是这个意思

Don:那么物体周围的空间为什么会发生收缩呢

海云青飞 :这就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本质,宇宙的核心机密,偷偷地告诉你,这可是爱因斯坦都不知道的,只有理解了这个机密,才能对整个宇宙的运作有了宏观、整体的理解

怎样理解广义相对论空间弯曲

海云青飞 :20180213

广义相对论空间弯曲通俗解释

tuenhai.com 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帮助你理解地球周围的空间是怎么弯曲的

假设有一种方法可以把地球均匀地吹膨胀1米,也就是半径增加1米,这时候地球里面纯物质部分并没有增加,也就是地球质量不变,只是纯空间部分增加了,这是物质被稀释了

这时再把膨胀出来的1米半径那部分的纯物质抽掉,抽掉以后这1米的高度必然降低一些。你你可以这么理解,在水盆里有一些玻璃球,拿掉玻璃球,水的高度必然下降,玻璃球相当于膨胀出来的那1米半径里面的纯物质部分,这就是第一次空间收缩

接着把地球吹成半径增加2米,再把第2米的空间里的物纯质抽掉,第2米的高度降低的比例会比第一次少,也就是第2米的空间收缩减少了一点

这样一直继续下去,结果就是越是接近地面,自由落体方向的空间收缩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地球周围的空间收缩,可以理解成地球持续无级外扩的同时抽掉外扩部分的纯物质,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外扩的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

这个比喻十分精妙,表现在:

第一,表达出了地球周围空间弯曲的形状,这形状类似于地球形状的外扩

第二,表达出了空间弯曲程度和地球的质量成正比

第三,表达出了各个方向空间弯曲的程度和地球各个方向的质量成正比

网上也有一些不太切合实际的比喻,比如下面这张图:

地球压弯背景空间图

上图,地球使得周围的时空弯曲 (图来自网络)

宇宙就像张开的大网,地球就压在这张网上,网被压得凹陷下去了,地球弯曲了周围的时空,所以苹果沿着这一时空运动,就掉下来了

这个比喻虽然简单,但是遗漏了很多信息,这就带有了误导性。不要试图从这个图去理解空间弯曲,这个图能给你的只有点滴的提示

空间弯曲的本质:物质和空间的战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214

科学的进步意味着上帝大权旁落

海云青飞 :宇宙为什么以现在这样的方式存在并运转?有人说是上帝在操控一切,这相当于什么也没有说。人类中第一个给出实用的答案的是牛顿,牛顿说是引力使物体聚拢,是引力使物体按现在的方式运动,他还给出了计算引力的方程,可以解释宇宙中的许多现象,这就把上帝从许多工作中解放出来了,换句话说,上帝也得服从引力,那么上帝就不能随心所欲了,这显然不是有些人心目中的上帝了。有的人把牛顿抬出来为宗教站台,脸皮真是厚得可以,无论牛顿是否说到过“上帝”这个词,他实际做的事情就是在打脸随心所欲的上帝。你可以说牛顿相信上帝,这时候你就不能说上帝可以随心所欲做事了。既要说上帝无所不能,又要说牛顿相信上帝,这就迹近无耻了

牛顿的引力理论虽然能解释宇宙中的很多现象,但是新的问题马上就来,引力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引力,而且人们也发现了有些现象和引力理论有不一致的地方

给民科的忠告:放弃攻击文字,改成攻击数学

这时又一位大神——爱因斯坦出场了,爱因斯坦说引力的本质是时空弯曲,所以实际上引力并不存在,因为时空弯曲了,人类看不到弯曲的时空,于是给人的感觉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爱因斯坦也和牛顿一样给出了公式,人们用爱因斯坦的公式一计算,发现原来引力理论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也得到了解答。目前为止,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计算方程都得到了实验的支持

这里 tuenhai.com 又要多说几句,很多民科为了证明自己是民科,必须用最大力气向全世界高呼爱因斯坦相对论是错误的。民科对相对论的攻击多是从“光速不变”这样的文字描述入手,用文字来描述复杂的事物时,因各人理解能力的不同,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民科的理解能力不足,于是用自己的曲解来证明爱因斯坦的文字描述错误了

相对论的精髓在于爱因斯坦给出的方程,方程是数学形式,不会有理解造成的歧义,他们应该去攻击爱因斯坦的方程,这才是方向正确,然而目前为止的实验都证明了相对论方程是适用的,所以民科对相对论的攻击必然只是证明了他们的无知

相对论是否推翻了牛顿引力理论呢?理论都是对现象的解释而不是绝对真理,太阳系的引力比较弱,太阳系内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引力理论解释,说明牛顿引力理论还是一定范围适用的。时空弯曲理论能解释更多的现象,但也不是能解释所有现象的理论,只是相对而言时空弯曲理论比牛顿引力理论适用范围更广

有了时空弯曲理论以后,人类是否就可以摆脱宗教的纠缠了呢?还是不行!科学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无所不能的上帝的否定,不过,只要科学不能解答所有问题,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这几个未知的问题就是属于神的权力范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比如说时空为什么会弯曲,有人会说是神使物体周围的时空弯曲,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神就充分放权了,神只要掌握最后的那点权力就行了,神还是间接掌控了一切

这样的宣教相当于什么也没有说,稍微有点智慧的人自然是不会理睬,不过问题始终存在:物质的存在怎么就弯曲了时空呢

如何用三个概念缔造一个宇宙

海云青飞 :爱因斯坦说的是 时空弯曲,我喜欢说 空间弯曲,时间源于空间,只要理解了空间,也就理解了时间

空间的秘密和宇宙的秘密有关,我们可以从空间入手揭秘宇宙,同时,要彻底理解空间也需要我们对宇宙的本质有深刻认识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让我们尝试从零开始,用三个概念就缔造出一个宇宙:

  • 纯空:纯空间,什么也没有。数学上存在,现实中不存在
  • 纯质:纯物质,不含纯空间。数学上存在,现实中不存在
  • 物体:纯空间和纯物质混合而得物体,人类所见都是物体

为了表达简单,有时把纯空间简称为空间,把纯物质简称为物质,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人类所见中不存在 纯空 和 纯质,定义她们是为了讨论的方便。就像是无限小和无限大,在数学中是存在的,在现实中却很难找到。宇宙接近无限大,但不是无限大,有时简略说成某某物体无限大,但是我们要清楚知道具有无限性质的物体在现实中未必存在

Don:我知道了,有的时候表面上看老师的话可能有无限的意思,这是老师为了简化表达,其实老师认为宇宙之中并无绝对

纯空 是什么也没有,该怎么理解,我看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有距离,这个距离是空间距离,这里的空间是不是老师定义的 纯空

海云青飞 :你看到了的空间就不是纯粹的空间,也就不是什么也没有了。如果 空间 可以表示 纯空,那么就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创造一个新的概念

从零开始缔造一个宇宙,宇宙最早的时候只有 纯空,没有 纯质,这里说的 纯空 才是纯粹的空间。什么也没有,自然没有看见,被你看见的空间,就不是什么也没有

Don:如果我不看太阳,没有被我看见的空间是不是纯粹的空间呢

海云青飞 :你不去看,还有别人在看,也是一样的

Don:如果地球上没有人,这时还会有纯粹的空间吗

海云青飞 :没有人,还有原子及各种其他粒子,她们看见了,于是空间就不纯粹了,或者说纯空间被纯物质污染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宇宙找不到纯粹的空间。纯空 只存在从零开始的宇宙的最早的时候,这时的空间才是纯空,她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动静,你不能用描述物质的任何词语去描述,这就是无,这就是什么也没有

区分纯质、纯空和物体

海云青飞 :人眼睛所见的都是 物体,人体、生物、山川河流、星球,都是物体。人不能直接看见,但是能通过技术观测发现的也是 物体,比如原子、亚原子粒子,都是 物体,甚至整个宇宙也是个 物体

物体 不是 纯质,而是纯质和纯空的混合物

纯物质——纯质 是什么?不含空间,那么含有的就全是 纯质 , 纯质 使物体有了质量。 纯质 就是 纯空 的反面。和纯空间一样,现在的宇宙中找不到纯粹的 纯质 。把原子一直细分下去,一路上得到的都是物体,细分到最后,就来到了近似纯粹的空间

Don:我这个身体是物体,不是 纯质 ,虽然我能从理性上理解这个道理,但是我的感觉告诉我,身体是 纯质 ,身体的周围是空间,现在我要艰难地转过弯来

难道身体周围的空间真的不是纯空间

海云青飞 :你身体周围的空间已经被你和其他物体所“染污”,已经打上了你和其他物体的标记,已经和你,和其他很多物体绑定,已经不是纯空间

Don:我明明看到空身体周围的空间是空的,而我的身体并不是空的。身体是 物体 我可以理解,身体周围的空间不是纯空,这点最难理解了

海云青飞 :你可以从二个方面理解:

  • 第一,你的身体并不是致密的,里面绝大部分是空的,你感觉身体是致密的,只是你的身体把她解释成致密的。身体由原子组成,原子质量极大部分在原子核,原子核里集中了99.96%以上原子的质量,而原子核只占据了原子极小比例的空间,原子核和原子的比例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乒乓球和一栋楼的比例,这说明原子并不是致密的,由原子组成的身体当然也不是致密的

  • 第二,你身体周围的空间并不是什么也没有,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物体周围的空间是扭曲的,扭曲的空间自然是有形状的,只是你的身体不去解释扭曲的空间的形状,于是你会认为它是空的。如果你能看到扭曲的空间,你就不会认为它是空的

Don:我的理性告诉我,我周围的空间是扭曲的,如果我能看见扭曲的空间的形状多好,我就很容易就能理解空间不空,看来我不能总是依赖自己的感觉,对于超出人的感觉能力的事物,我只能选择相信理性

海云青飞 :世界上至今有不少人相信地球是个平面,不是球形,还有千奇百怪的阴谋论,这些都是理性不足所导致的

人类所见的空间都是被纯质“污染”的空间或者说和物体绑定的空间,没有纯空。同样,人类也找不到纯质。人类所见都是物体,物体是纯空和纯质的混合得来的

那么空间的 纯质 属性又是怎么来的呢

空间弯曲的本质:运动的纯空间向周围扩散

海云青飞 :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只有纯空间,没有纯质 ,更没有物体,我们只是逻辑思维上降临了这个地方,不能真身降临,这个地方叫作 什么也没有,如果我们或者其他任何的物体来到了这个地方,就不能叫作什么也没有了。勉强描述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五无:

没有颜色
没有形状
没有动静
没有时间
没有生命

忽然之间,纯空间中起了一丁点波澜,也就是纯空间的某处微弱地旋动了一下,这是外部视角观察到的现象

从起了波澜的空间的内部视角看,则是忽然有了对环境的一丁点感知, tuenhai.com 把这个感知叫作画面,画面是生命的最小单元,这标志着宇宙中诞生了最原始的生命,称为元始生命

纯空先是有波澜还是先有画面?这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个难解的问题。没有画面,纯空不会有变化。从另外一方面说,纯空没有变化,就不会有画面

这时物体也就诞生了,局部的纯空间的运动使这部分空间带上了 纯质 属性,这是宇宙中第一个物体,也是宇宙中第一个生命,这就是道生一

原来的纯空间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在极小的局部的空间发生扭曲,这个扭曲自然也会传导到四面八方的纯空,使物体的周围的纯空发生了扭曲,并且离物体越近的空间的扭曲程度越大,空间的扭曲不断向四周扩散,最终全部的纯空间都被扭曲,于是物体宇宙诞生了,这个宇宙是个生命,称为 元始宇宙,中心发起波澜的物体是她的阴我

至此,大家应该理解了爱因斯坦说的空间弯曲的本质:

  • 纯空间是个整体
  • 纯空间某处的运动,使局部的空间扭曲
  • 局部空间扭曲会扩散到四周,使周围空间也发生扭曲,这是引力的来源
  • 空间扭曲就是空间的运动,越是接近运动的空间的中心,空间扭曲程度越大
  • 局部空间的扭曲会扩散到全部空间
  • 现在这个宇宙,空间扭曲扩散的速度是光速

宇宙是空间和物质的战场

海云青飞 :纯物质就是纯生命,也就是永生,纯空间就是没有生命。纯空间和纯物质是相反的关系。人是运动的物体,也就是运动的空间

从 纯质 的视角看,不运动的空间是无生命的。如果是从纯空间的角度看,会不会认为纯物质是无生命,纯空间才是永生呢?有这个可能!

以 物质 为中心的生命观是单向的看法,是不全面的,现在我表达的时候持物质中心论,是为了把事情解说清楚,理解了 物质 中心论,你会发现空间中心论只是换了个角度,也应该成立。换一种大家更加容易理解的表达形式,我们是正宇宙的生命,有正必有反,负宇宙的生命也应该存在

于是,生命就成了物质和空间的战争,或者说静止的空间的运动的空间的战争。纯空间的局部的运动,相当于把一部分纯空间吃掉了,变成了带有物质属性的空间——物体,从 物质的角度看,就是物体的生命值增加了。物体为了增加生命值,就趋向于使劲吃掉空间,越是靠近物体的空间,被吃掉的空间就越多,表现为越是靠近物体的空间,空间扭曲的程度越大

空间如果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她就会反制,不让自己被吃掉。她的反制方法就是空间膨胀,纯空间是什么也没有,换句话说,空间(接近)无限,让你(永远)吃不完。物质就和空间发生了战争,如果物质不加大力度把空间吃掉,局部的空间运动就会被膨胀的空间稀释掉,最终还原成纯粹的空间,于是物体会趋向于增加自己的运动属性以增加自己的生命值

从物体内部视角看,物体的运动就是画面的运动,有了画面,物体才会运动,有了画面,物体才知道应该怎么运动。具有画面是生命的特征

宇宙万物都在动,原子在动,原子是否是生命?原子若有画面,原子就是生命

地球是否是生命?地球如果有自己的画面,那么地球就是生命

人类为什么知道自己是生命,就是因为活着时有画面,人死了以后没有了画面,生命就消失了

从画面入手,就能透过复杂的表象,揭开宇宙、人生的奥秘

宇宙就是空间和物质的战场,或者说正生命和负生命的战场

怎样理解引力红移,引力红移与加速度、空间弯曲的关系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223

海云青飞 :在相对论效应的世界里,看到的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静止者看到运动的钟走时变慢,并不表示运动的钟真的走慢了,这个结论我反复强调过多次,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很好地理解,因为这违反了人们的日常经验。人类是低速生物,信奉眼见为实,现在眼见不为实了,这可称为维度隔离。低速世界是低维世界,高速世界是高维世界,低维生物去看高维世界,看到的现象可能只是自己状态的反映,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引力红移已经得到验证,通过引力红移可以形象理解维度隔离

什么是广义相对论引力红移/重力红移

重力红移或称重力红位移指的是光波或者其他波动从重力场源远离时,整体频谱会往红色端方向偏移,亦即发生“频率变低,波长增长”的现象

大质量星球射出的光会发生红移

上图,质量庞大的星球上所发出的光远离星球时,会发生红位移——从蓝色偏到红色(图片来自wikipedia)

换一种表达方式,射入引力势阱中的光会发生蓝移,而相反从势阱中射出的光会发生红移;这两种现象被笼统地称作引力红移

大质量星球射出的光会发生红移

上图,光波远离黄色恒星向外传播时,远方的观察者会看到红移现象

引力红移模拟实验:从加速度理解引力红移

光是螺旋前进的,光螺旋的尺度太小,人类不能直接看见,只能通过实验间接知道光是波,光波具体长什么样还是个谜

现在我们来构建引力红移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十分简单,我建议你亲自动手实践一下

请你找一段能伸缩的弹簧,你手持弹簧的一头,找一个小孩手持另一头,稍微把弹簧拉伸开一点。你扮演的是大质量恒星,小孩扮演的是微小的星球,弹簧是光波,现在弹簧是静止不动的,你想象成弹簧是流动的光组成,流动的速度是光速。现在是没有发生引力红移的情景

人类看不见引力,怎么理解引力红移?爱因斯坦替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可以当作引力不存在,然后从加速度去理解。从加速度理解引力并不需要宇宙飞船的介入。你是大恒星,你的质量极大,物体越是靠近你,物体自由落体的速度越大。弹簧越越靠近你,弹簧向你坠落的速度越大,这意味着弹簧越是靠近你,弹簧收缩得越紧,而在小孩这头弹簧会松一些。紧的弹簧代表频率高,松的弹簧代表频率低,高频光波在蓝端,低端光波在红端,于是你看到的光波会偏蓝,小孩看到的光会偏红

理解这个模拟例子需要你对光波的频率有所了解,理解了光波的频率,那么你应该已经理解了引力红移和引力蓝移。同一束光,大质量星球上的人看到的光频率会高些,也就是偏蓝,远离大质量星球的人看到的光频率会低些,也就是偏红

这里还包括了维度隔离,假设弹簧有千万公里长,你这端看到的弹簧比较紧,你会以为全部弹簧都是这样。小孩这端看到弹簧比较松,会以为整条弹簧都是比较松

大质量恒星上的人看到光偏蓝,会以为自己看到了一个偏蓝的星球;远离恒星的人看到光偏红,会以为自己看到了偏红的星球。大家看到的是同一束光、同一个星球,结果不同,说明大家看到的都是自己空间状态的反映

引力红移证明了什么,空间弯曲造成引力红移

海云青飞 :从加速度的角度理解引和红移是比较简单的,不过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加速度从何而来?这就需要空间弯曲的概念了,加速度的原因在于物体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

你手持弹簧的一头,小孩手持弹簧的另一头,两人都用一点力拉开弹簧,这时的弹簧是被均匀拉伸开的,这种情景就代表了没有空间弯曲时的情景

空间弯曲以后的情景只能靠想象,设想你把整段弹簧纵向分成10等分的空间,从你这边开始给每个空间编号:1,2,3……10,序号越小,空间收缩越大,于是越是靠近你这边的弹簧看上去越密,越是靠近对方的弹簧看上去越松。这表示同一束光,你这边频率偏高,你看到偏蓝,对方这边频率偏低,他看上去会偏红。同一束光,两个不同的观察者对光的颜色产生了分歧,观察者的空间状态决定了他看到什么

你可能已经直观地理解了为什么说 *静止者钟时变慢 不能说成 你(运动者)钟时变慢了,静止者看到运动的钟走时慢了,反映的是静止者自己的空间状态,而不是钟本身的空间状态

小质量星球上的人观测天空时看到了红光,于是说:

大家快来看,那颗星是红色的

这样说的人肯定不知道相对论。你看到了红色,不代表那颗星就是红色的

看到了太多的绝对论的说法,用绝对论去解释相对论,那么 全世界理解相对论的人不超过10个 也就没有夸张的成分了

现在把模拟实验替换成真实的场景,你是一颗巨大质量的恒星,你发出的光穿透了遥远的空间,被极远的小孩看到了,小孩看到恒星的颜色偏红,你自己观察自己,你看到的颜色会比小孩看到的颜色要蓝一些,同样的星球怎么会有两种颜色?如果你们都绝对相信自己所见,那么你们可能会大打出手。小孩相当于静止者,你相当于运动者,静止者只能看到反映自己空间状态的数据,我们只能说静止者看到运动的钟变慢,静止者看到大质量星球偏红,而不能说成运动的钟变慢了,大质量星球的颜色偏红了

空间弯曲使我们对宇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新的问题又至?空间为什么会弯曲?这就涉及到了宇宙、生命的本质

引力红移与静止者钟时变慢,引力蓝移与运动者钟时变快

假设大质量恒星上站着大明,小质量星球上站着小王,她们都看着大质量恒星,那么必然的结果是,小王看到恒星偏红,大明看到恒星偏蓝

  • 大质量恒星:大明的家
  • 小星球:小王的家
  • 大明:我的家是个蓝色的星球
  • 小王:我看到大明住在红色的星球上

她们看到的结果不同,是因为大恒星空间弯曲厉害,空间弯曲可以理解为加速度,于是以低速者为参考系,大明相当于运动者,小王相当于静止者,可得到如下相对论效应判断:

  • 大质量恒星 (大明)
    • 钟时变快(收缩)
    • 命时变慢(膨胀)(长寿)
    • 加速度方向长度收缩
  • 小星球(小王)
    • 钟时变慢(膨胀)
    • 命时变快(收缩)(短寿)
    • 加速度方向长度膨胀

相对论启示录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01

全世界 好道 者没有几十亿,也有十几亿...

揭开皇帝的新装的小孩子见 tuenhai.com 这样说话,一定会问:

好道,好什么道,道指的是什么

确实, 是个多义词,怎么解释都可以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 相对论,那么 tuenhai.com 会回答小孩:道可道,非常道...

有了相对论,那就直说无妨,道,就是长生不老的理论与方法

Don: 奇怪,为什么有了相对论以后才把 的含义说得那么直白

海云青飞 : 在相对论之前,人们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长生不老,但是结果呢:

  • 没有证据证明任何人曾长生不死
  • 没有理论可以证明长生不老可能

一句话,在以前,长生不老,理论到实践都玄虚得很,用 来暂时指代是最好不过了

Don: 那么现在为什么可以说得那么直白了呢,难道有人达到长生不老了

海云青飞 : 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谁达到长生不老,而是 相对论明白无误地提示我们,长生不老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如果有人还认为长生不老不可能,那么他一定是读不懂相对论


物理规律是强大自由意志的体现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030

海云青飞真空中的光速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相同的,知道这句话的人不少,然而,人类是充满好奇的动物,人类关心结论,更关心为什么有这个结论。于是疑问就产生了:

为什么真空中的光速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相同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每个人都应该能自悟而得。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到处询问“为什么爱因斯坦说光速不变”,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科学存在一种普遍的偏见,科学界总是有意地把宇宙当作没有生机却极端复杂的机器。用大白话说,人们认为宇宙是死物,但是却以极端复杂的方式在自动运作。既然默认宇宙是死物,死物为什么比人这样的活物还要复杂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有错就改才是好孩子,把人们的错误观念纠正过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宇宙是活物,宇宙达到极高的平衡程度,正是宇宙的极其强大的生机的体现

Don:如果宇宙是活物,那么她的动作是由物理规律支配的,物理规律在宇宙各处普遍适用,于是宇宙各处的动作都是高度类似的,而人类这样的动物却可以随心所欲做事。宇宙不能随心所欲做事,于是人们会认为人是活物,宇宙是死物

海云青飞 :这又是人类的一个偏见。正是人类目前文明程度还很低级,人们才会觉得很多事情可以随心所欲。举一个例子,人人知道吸烟有害健康,那么为什么人类不能彻底禁止生产、销售香烟呢?如果人类文明进步了,能够做到知行合一,那么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有人生产、销售香烟,于是所有人在对待香烟这件事情上整齐划一了,人类利用自己的强大自由意志战胜了恶习。这件事情表面上看好像人类的自由意志减少了,实际上却是人类的自由意志更加强大了

Don: 怎么我还是不太懂,我想吸烟就吸烟,想喝酒就喝酒,想打麻将就打麻将,想吸毒就吸毒,因为我是人类,我有自由意志,我可以想做我想做的事情

海云青飞 : 以随心所欲来证明自由意志,这个所谓随心所欲,不过是现在的行动被过去(的习惯)捆绑的另一种说法

一个没有吸过烟的人,并不会随心所欲去吸烟,她没有吸烟的过去,就不会被不存在的过去所捆绑。如果她习惯了吸烟,然后说,我想吸就吸,因为我是人类,我有自由意志。这恰恰说明她的自由意志不够强大,被过去所捆绑,有恶习也不愿改,也改不了,怎么可以说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呢。如果这也算自由意志,那么软件也有自由意志,软件只不过是被过去(程序员的代码)捆绑而已,软件可以说:

你看,我是在自由地运行,我有比人类强大的自由意志

Don:现在有些理解了,这么说来,宇宙处处适用同样的物理规律,宇宙达到了精妙的平衡状态,正是宇宙极其强大自由意志的体现,反而证明了宇宙是个极为高级的生命

海云青飞 :正是如此。说宇宙是活物,并不是要引进人形神,有些一知半解的人把宇宙当作人形神崇拜,或者当作人形神在掌控,那是对宇宙极大的贬低。说成人形神,提示其具有类似人随心所欲的低级特性,自由意志不强,现在的行为容易受过去捆绑,于是神就不神了

Don:我的观念又一次被颠覆了。人类认为宇宙是机械的死物,其实正确的应该是宇宙看人类,人类的文明程度还极为低下,于是人类会做许多随心所欲的不正确的事情

海云青飞 :人类引以为傲的随心所欲做事的特性,说穿了就是二种情形之一:

  • 人类不知道怎么做一件事情是最正确的
  • 人类即使知道怎么做一件事最正确,也不会去坚持做到

我已经说得十分明白了,人类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作为否定宇宙是活物的证据。人类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我是废柴,所以你是废柴

Don: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与人之间行为相同的地方会越来越多

海云青飞 :你说的没错,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以后:

  • 没有人偷盗
  • 没有人贪污
  • 没有人吸烟
  • 没有人吸毒
  • 没有人打麻将
  • 没有人喝酒
  • 没有人使用无营养的添加剂
  • 没有人使用农药(再也不用担心农药超标)
  • 没有人近视(预防了)
  • 没有了战争
  • 没有了宗教
  • ...

趋同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Don:那时的人还会有自由意志吗

海云青飞 :人类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后,人与人类似的地方多了,每个人都是有自由意志的,而且自由意志更加强大了,她们用强大的自由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看似单调,实际上非常幸福快乐

我们看原子,好像每个原子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其实每个原子都是有自由意志的,只不过她们都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很多事情正确通常意味着唯一,于是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其实每个原子长相、个性都不同,我们无法进入原子的引力画面世界和原子交朋友,技术手段又不足,于是就误以会每个原子一模一样

Don:原来原子也是有自由意志的,这太出人意料了

海云青飞 :我说这些是为了让你们明白,如果只是把宇宙当成机械死物,那么“真空中的光速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相同的”这句话是冷冰冰的,你始终无法深刻理解它,如果你能想通物理规律的普适性是高级生命强大自由意志的体现,那么“真空中的光速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对于视觉为主的生物来说,视觉画面中的物体的空间比例关系必须正确。画面中的物体的大小不能随意、不能颠倒,画面中的物体的远近不能随意,不能颠倒。如果画面中的物体的大小比例关系与实际不符,或者画面中的物体的远近比例关系与实际不符,生物依画面作出的决策就会有错误。画面是生物作出决策的依据,画面是生命的最小单元。画面的错乱就是生命的错乱,错乱的画面会使生物难以生存,更难以进化

你想一下,你睁开眼睛,所见一切组成画面,如果画面中的物体似上实大,似大实小,似远实近,似近实远,那么你又如何做事呢

画面虽然如此重要,但是画面中的物体的空间比例关系不是生物自己决定的,生物自己肯定不会故意制作出错乱的画面以让自己早点消失。决定画面中物体空间比例的是光。如果光的性质不稳定,那么生物就可能接收到错乱的信息从而造成画面错乱,这使地球生命的出现和生存变得更加困难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同一生物接收到的光的性质保持稳定,其中包括光的速度不变,至于生物如何解释接收到的光线,这是生物自己的事情了。光的性质稳定,给视觉为主的生物提供了最好的、公平的进化条件

宇宙说:

我通过光的性质稳定把你们和宇宙中的物体正确地连接起来,你们各显神通自己去解释接收到的光线吧,你们对光线的解解释就是你们的画面,有了画面,并且有了画面的自动演算,你们就可能进化,是进化还是退化,就看各位自己的努力了。我会为你们加油,但我不会直接插手干预你们的演化,你们是死是生,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如果我看到你们其中一个将要死了,心中不忍,强行干预,那么我就不公平了

tuenhai.com 对光速不变的解释,本质上是和那个冷冰冰的物理定义是一样的,我并没有引入宗教那样的人形神。区别在于我考虑问题不受传统习惯的束缚,透视到了物理规律的本质。从机械的宇宙观改变到活泼的宇宙观,物理规律也就活了过来,光速不变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即使是有智慧的人类来制定物理规律,也会规定光速不变,更何况达到极高平衡状态的宇宙呢,为了让生命进化,光速不变是自然的事情

物理之中有真理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25

物理规则就是生命进化的规则

海云青飞 :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一下生命和物理的关系

Don:我在电影中看到过时空穿越,听说和相对论有关。后来找了些科普书学习,知道了一些结论,比哪说速度越快时间越慢,速度达到光速就长生老了。物体速度越越质量就越大,也就是越重。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物体速度越大,看上去就越扁。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我不是很明白

海云青飞 :人类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人类可以在自己发明的设备的帮助下做很多事情,可以乘潜艇遨游海底,可以坐飞船登月探索。可惜人类的身体的进化却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甚至反而退化了

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气功大湿盛行,有个气功杂志的编辑突发奇想,认为现代技术是人类自身功能的外化,只要把人体的特异功能激发出来,那么人也可以遥遥视、遥听、飞行等等。这是一个脑洞,如果能实现自然是好事,然而他只停留在脑洞的层次,对于如何实现就没有下文了,那么这个脑洞就有了误导性,去练气功,还是念六字大明咒,或者天天向神像叩头?这时候,他的脑洞就没有了正面价值

正确的说法是,宇宙的物理规律是通用的,物理既可以用来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可以用来指导人类自身进化

为什么物理规律竟然是通用的,适用于不同尺度的系统,既适用于原子之类物质世界,也适用于人类所属的生物界

  • 从技术角度来说,生命和非生命物质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 另外,我相信宇宙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以简洁为美。比如说,如果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讲同一种语言,你到国外旅游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方便,人类现在还做不到全世界统一语言,这是因为人类还处在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人类都懂的道理,宇宙岂会不知

追求真理的战略

海云青飞 :宇宙、人生的真理并不复杂,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结论告诉大家。不过,我只告诉你结论的话,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信心不够,宇宙的真理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为什么要相信你的话……

如果是宗教教主的话就简单多了,几句话就可以搞定一切:

  • 我即使放一个屁,也必然是香屁
  • 即使我拉出的屎,你们也要视若珍宝
  • 我说的任何一句话,你们都要无条件相信

如果教主说的话真的是真理,那么教徒只要信受奉行就行了,确实极大简化了学习的过程。如果教主说错了呢,无条件相信就变成了无条件欺骗,行善不成反而行恶。事实上,已知的宗教只是世俗观念加上神话幻想,和真理并没有什么关系

追求真理者可以这样做:

  • 杜绝宗教式崇拜
  • 重视原因更甚于结论

杜绝宗教为避错,防止走入陷阱,白白耽误大好人生

重视原因是战略,我们是需要得到结论,但是战略上的重心放却在寻求原因。世界上自以为是者很多,最喜欢拿怪力乱神的东西混乱人心以收割智商税,对此,我们只要追问一句:你说了那么多,你知道你的结论的原因吗?若是没有原因,那么骗子的可能很大

到物理中寻找宇宙、人生的真理

海云青飞 :我说过一些结论:

  • 身体是阴我,环境是阳我,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我
  • 直立使人进化

这两条结论确实十分重要,但是原因更重要,到哪里去找证明呢?到科学中去找证据,特别是到自然科学中的物理科学中去找证据

为什么物理学特定重要:

  • 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即使人类不存在,物理规律照样存在。谁也无法否定物理,如果谁否定了物理,那么他就否定了自己,因为他自己的身体也是在忠实地遵守物理规律

    基于物理规律的生命真理,这就是客观真理,谁也无法否定,谁要否定,只能说明智商不够无法理解物理规律,智商足够的人在深刻理解物理规律的同时也就深刻理解了生命真理,这时就不需要宗教神佛了,这个宇宙本来就是这样运转的,还要那些宗教宣教洗脑干什么呢

  • 物理规律是中立的

    物理规律中立的,不偏袒任何人、任何宗教。宗教可以宣扬自己教主如何英明、神武、玉树临风,但是物理规律根本不鸟你,管你是神还是佛,统统被物理规律所统治。物理不会为了照顾某个自封的神的自尊而开个后门给他延长寿命,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tuenhai.com 要讲自己的心得,物理也不可能为我而改变,要么我说的确实是符合物理规律的,要么我说错了,物理规律不可能会为了迎合我的需要而作出半点的更改

  • 物理规律是普适的

    同样的物理规律适用于整个宇宙,即使你一天时间里面做到了次18次的物种进化,然后你飞到太阳,飞到水星,发现物理规律还是一样,而且作用在你身上的物理规律也没有丝毫变化。即使你能飞遍整个宇宙,你会发现物理规律还是不变

    这意味着宇宙其实是极小的。表面上宇宙很大,但是每个地方都是换汤不换药,都是被同样的规律统治,又大在哪里呢。宇宙的庞大好像是为了腾出一些空间,于是从极小的宇宙膨胀成现在的样子,并且膨胀还在继续中

    物理规律的普适性也意味着生命真理的普适性。同样的生命真理必然同时适用于原子、宇宙、所有不同的生物

    不可能存在下面这样的事情:

    • 原子适用一套生命进化的规律

    • 人类适用另一套生命进化规律

    • 猪适用别的生命进化规律

    • 宇宙又有宇宙的进化规律

      宇宙规律的普适性,这也提示我们生命的真理要到原子、宇宙那里去取经,而不是到西天去取经。原子、宇宙的寿命人类连估计都估计不出来,只能说至少以亿年计算吧,这说明原子、宇宙掌握了生命的真经,人类若是能够透彻领悟原子、宇宙的所应用的物理规律,那么人类就可能总结出适用于一切存在的生命的真理

生命真相之:宇宙起源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26

幸福的母原子

海云青飞 :宇宙奇点之前的宇宙,我称之为母原子。母原子极小,小到无限接近于无,但这个小只是外面看小,里面却极大,说极大也不太准确,而是没有大、小的概念。这与人类的日常经验不一样,人类看到饭碗比桌子小,实际一定也是这样,否则人就无法吃饭了,但是这个经验却不能沿用于母原子,母原子外面看很小,里面看无大无小

Don:怎么理解母原子内部无大无小

海云青飞 :说到大和小,一定是有比较对象的,没有比较对象,就无从判断一个物体大和小了,母原子里面是个整体,没有一个单独的局部的物体存在,那么你又如何判断大小呢

Don:人看到桌子大,饭碗小,原因在于桌子和饭碗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难道母原子里没有了空间,也没有了物体吗

海云青飞 :母原子里没有人类感觉世界中的空空荡荡的空间,也没有人类感觉世界中的有形的物体,她就是一个整体,但是没有边界

Don:这样的话,在母原子里确实不好判断母原子有多大了,但是这种没有边界的整体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海云青飞 :你可以把母原子理解为有无限个的不同宇宙同时存在并且互相重叠,每个宇宙都有很多生命在其中生存、演化,奇怪的这些重叠的宇宙是互相隔离的。从人类的角度说,母原子这样的状态有二个意义:

  • 生机无限
  • 幸福无边

生机无限是说母原子时间相当于停滞,于是寿命无穷

幸福无边是说母原子的幸福感是无数宇宙里无数生命的幸福感的总和还要多

Don:虽然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对母原子的境界却是十分向往

宇宙的来源:母原子固化自己的进步

海云青飞 :母原子的生命时间已经(接近)停滞,没有人知道母原子存在了多少时间。在某个时间点,母原子突然开始急速膨胀以化生我们现在所处的物质宇宙

Don:母原子这样的状态不是很好的吗,为什么母原子要改变自己的状态呢

海云青飞 :母原子是无数宇宙的叠加态,从另外的角度说,这是母原子在用无数个宇宙演算生命的奥秘,可想而知这个演算的复杂度是何等的惊人。有演算必然会有结果,母原子演算突破到新的阶段后,她要通过把自身转换为物质宇宙来固化自己的新境界

Don:这是宇宙的进化吗

海云青飞 :是的,这是宇宙的进化,原理和生物的进化差不多。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并且形体有了很大的改变,人类形体的改变就把进化后境界固定下来了,即使有人想要退化到古猿的状态,也是相当困难了

我们的宇宙看起来极端的复杂,但是对母原子来说,转换成宇宙只要做二件事情就行了,十分简单:

  • 膨胀出空间
  • 转化出物质

母原子的二个生命成分

海云青飞 :母原子有二个生命成分:

  • 正生命成分:物质(此处指纯物质)
  • 负生命成分:使母原子不能达到永生的因素,即空间(此处指纯空间)

以生命球来比喻,有一个正球体,如果全部是正生命成分,这就是一个纯物质正球体,里面没有空间,这时就代表永生。如果负生命成分增加了一分,表示部分正生命成分被空间取代了,正生命成分就少了一分,于是就不是永生了

正生命和负生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纯粹的正生命拥有无穷大的正数命时,或者说正生命值。负生命增加1,就是无穷大正数减去1,这时就不是永生了。负生命完全覆盖正生命的时候,正值和负值互相抵消,这时就是0值,代表死亡

什么是空间?

你看到的一切空空荡荡的地方都有空间,桌子上面有空间,桌子下面有空间,原子里面有空间,原子之间有空间,地球和太阳之间有空间,宇宙之中到处有空间

如果把人体的空间全部去掉,这时你用放大亿亿倍的放大镜去找这个人,你也找不到这个人到哪里去了。我们看到的一切物体,实际上绝大部分是空间

如果把宇宙里的所有空间去掉,这时就只剩下物质了,你还是找不到宇宙在哪里,你拿出放大万倍的放大镜找,一样找不到宇宙的踪影

母原子把自身的正生命成分转换成无数个最小的物质微粒,这种微粒人类见不到,自然也没有人给她起过名字,我暂时给她起个中式名字:小莉(暗示小粒)。小莉就是宇宙里一切存在的始祖,没有小莉就没有电子、质子、中子、原子,没有星球,更没有人类

母原子的寿命是多少?人类计算不出来,用人类的寿命去衡量母原子的寿命,人类会认为母原子寿命无穷无尽,实际上母原子还是有寿命穷尽的时候,绝对的永生并不存在。若是有人宣称躲到一个地方枯坐就可以永生不死,那么这人一定是骗子,母原子都不敢说自己永生,哪轮得到他说话。使母原子不能永生的因素就是负生命成分

负生命成分就是使母原子不能达到永生的因素,母原子把自己的负生命成分转化成空间

空间的二个作用

  • 空间隔绝:使物体不能直接互相看见
  • 空间分离:使物体不能直接互相联系

物体为什么不能直接互相看见:空间隔绝

海云青飞 :母原子同时把自己转化成小莉和空间,有了空间,小莉才有地方容身。如果没有空间,那么就没有了小莉,母原子还是老样子,什么也没有改变。这就像你把蛋糕切开,切开的地方必然有新的空间产生,如果谁说切了一刀以后,切过的地方空间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唯一的可能是他没有切过

母原子把自己的生命切成了无数小块,得到了无数个小莉,在这同时,空间也被膨出来了,于是小莉们是在空间中是互相分离的,这时候小莉就存在了极大的危险。母原子整体的寿命是几乎无穷无尽,现在母原子把自己的生命转换成了无数小莉,每个小莉只代表了母原子的极其微小比例的生命值,所有小莉的生命都极为短暂,于是宇宙一诞生就会立刻死亡

Don:宇宙还在,我们都还存在,说明小莉们并没有立刻死亡,这是怎么回事

海云青飞 :孤立的小莉的寿命是极短的,但是小莉是整体的母原子分裂而来,自然带着母原子整体属性,这是来自至尊的母亲的遗传。小莉在一诞生的同时,会立即试图和外界联系,你想,小莉会用什么方式和外界联系呢

Don:应该是引力,每个小莉都会发出引力,一个小莉接收到别的小莉的引力以后就可以解释成画面,把别小莉的大小、方向、距离画在画面上,画面就是小莉的行动地图,有了地图,小莉们就知道了对方的存在,然后就可以互相交朋友了

我有个疑问,母原子既然神通广大,为什么不能直接让小莉互相看见,现在需要发出引力,接收引力,解释成画面,依照画面行动,这些步骤太复杂了,而且画面和实际是否完全一样还是个疑问

海云青飞 :空间是小莉的负生命,空间存的作用之一就是把小莉和外界隔绝,于是每个小莉成了孤立的存在,不让小莉增加正生命。如果小莉能直接互相看见,那么为什么还要存在空间呢,既然空间存在,就必然要起作用,小莉必然不能直接互相看见

Don:原来空间的存在是有使命在身的

海云青飞 :母原子并不是真的永生了,只是她的负生命值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她把生命转化成无数小莉时,每个小莉只包含极小的正生命值,这就是说每个小莉的负生命值会较大,负生命值就是空间,空间必然阻止小莉和外界联系,孤立的小莉会立刻死亡,这是孤立的小莉的生命值所规定的,空间阻止小莉和外界联系的方法就是隔绝,不让小莉直接看见外面的世界

简单地说,小莉如果能直接互相看见,这就表示空间的隔绝不存在了,小莉可以随心所欲和外界联系,小莉成了永生的存在,然而生命值极大的母原子都不是永生,生命值极的小莉怎么可能永生呢,所以小莉注定是不能直接看见外界

Don:我回去再慢慢研究 tuenhai.com 老师的话。我想,如果人能直接看见宇宙,那么人也成了永生的了

海云青飞 :任何存在,若是直接看见外界的情况,这就是永生。母原子就是无限接近直接互相看见,所以母原子是无限接近永生的存在

母原子都还差那么一点,现在说人类永生还早了点吧

物体为什么不能直接互相联系:空间分离

海云青飞 :小莉通过连接者引力间接互相看见了,这就破除了空间隔绝,给自己增加了正生命值,但是小莉之间还被空间分离,她们之间的每个交互必须跨越空间,空间站在中间阻止了小莉之间直接联系,小莉如果能够去掉中间的空间,那么小莉的生命值就可以进一步增加

负生命的反向就是正生命,于是得到了增加生命值的方法:

  • 看见外界,扩大画面,破除空间隔绝
  • 去掉物体之间的空间,破除空间分离

画面突破空间隔绝,增加物体生命值

海云青飞 :小莉一诞生就位于分散的空间,如果被空间互相隔绝的话,那么小莉就会立刻死亡。好在小莉遗传了母亲的整体属性,诞生的同时就互相发出引力,告诉别人自己的信息。小莉接收到别人发出的引力后,立即把接收到的引力解释成画面,画面中包含自己,也包含了周围四面八方的小莉,这时小莉的寿命得到了延长

Don:小莉并没有动,只是在画面中看到了自己和别的小莉,仅仅是看到就能延长寿命,竟然有这么神奇的事情

海云青飞 :空间存在的作用就是把物体互相隔绝、隔开,这时物体生命时间就会很快流逝。现在小莉互相通过引力突破了空间的隔绝,终于互相看见了,虽然不是直接看见,而是通过画面间接看见,间接看见也是看见,小莉通过画面的指引互相交流,并没有发生撞歪脖子折了腿的事情,说明画面是正确有效的,小莉确实间接突破了空间的隔绝,空间隔绝是负生命,负生命减小,生命值自然增加,于是小莉的寿命延长了

Don:老师多次说过画面是生命的最小单元,现在老师结合宇宙的创生再次讲解,我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为什么画面是生命的最小单元,有了画面的同时,空间隔绝被破开,负生命的减少就是正生命的增加

小莉在一诞生的同时就互相看见了,于是突破了空间的隔绝,负生命减少,正生命增加,避免了立即死亡的后果

哈哈,我明白了为什么 tuenhai.com 老师让我们少坐而直立,直立以后画面变大了,画面变大就负生命减少,正生命增加。我现在好想像古代的教主一样开宗立派做祖师爷……

海云青飞 :我还没有讲完,先别这么激动好吗

引力速度无限会怎么样

海云青飞 :小莉通过画面给自己增加了多少生命值,这和多个因素有关,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连接者引力的速度

引力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在1秒时间内,30万公里内的物体状态发生了变化,小莉都能收到对方的发出引力,并根据引力更新画面。这就是说,小莉在1秒内和30万公里内的物体建立了联系。同样时间画面越大,生命值就越大。也可以这样理解,1秒内,30万公里内的物体都是小莉的生命的一部分

Don:照这样计算,如果引力的速度是每秒60万公里,于是小莉在1秒内和60万公里内的物体建立了联系,小莉的生命值增加就更大了

如果引力速度无限,岂不是赚大发了,小莉会变成什么,永生吗

海云青飞 :引力是运动所引发的现象,运动的加速需要能量,能量不会凭空增加,于是,引力要突然提速2倍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无限了

连接者引力速度应该处处相同

海云青飞 :如果不同小莉发出的引力速度不同,每个小莉在把引力传播的时间翻译成画面中的距离时就没有了标准,画面中有的物体会画远了,有的物体会画近了,这样就没法交互了

就像做生意称重量,如果双方的秤的标准不一样,卖家的秤是一斤当一斤半,买家的秤是一斤半当一斤,两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秤是标准的,显然交易无法达成

小莉互相看见的同时已经在发生交互了,交互是以画面为行动地图的,如果画面失真了,那么交互肯定会影响,错误的交互可能没有给生命加分,反而给生命减分,这就会造成宇宙一创生就趋向毁灭

最理想的方案是,宇宙中所有物体发出的引力的速度都相同。因为宇宙会膨胀到极大,如果引力速度有细微的变化,随着距离的增大,引力造成的误差会被放大,最后就会造成宇宙的崩溃。为了让宇宙能稳定,宇宙中所有物体的引力的速度必须相同,我们的宇宙目前看来就是这样的

tuenhai.com 注:宇宙各处引力速度相同,其实暗示了宇宙所有原子之类物体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并作为一个整体在精密地有规律地协动)

宇宙诞生的一瞬间必须暴胀

海云青飞 :如果宇宙创生的1秒内膨胀出30万公里,同时在这30万公里的球体内充满了分散的小莉,这时会发什么事情

Don:让我想想,宇宙1秒膨胀出30万公里,这正是引力的速度,引力也是1秒30万公里,于是在这1秒内所有小莉互相看见了

海云青飞 :30万公里对人类来说是极大,但是对母原子来说是极小,在这30万公里的球体内的小莉一定是排得十分紧密,互相之间的距离很小,她们遗传了母原子的整体性,时时该都在想着重新回归整体,于是她们会立刻重新收缩汇聚成整体,膨胀出来的空间也消失了,刚产生的宇宙立刻又还原成母原子了

Don:母原子要把自己的进步固化成物质的宇宙,如果诞生宇宙的同时立刻还原成母原子,那么母原子的愿望就会落空

海云青飞 :母原子自然会提前想到这点,她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一开始时急剧膨胀,也叫宇宙暴胀,暴胀的速度超过了每秒30万公里,小莉互相看见的速度还是每秒30万公里,每个小莉不可能同时看见所有的小莉,没有看见就没有交互,于是想要在一开始就还原成母原子就成了不可能

回归整体是宇宙所有物体的本性,是她们最大的渴望,这是来自母体的遗传,谁也改变不了,如果宇宙膨胀的速度稍微慢一点,宇宙就会很快走向膨胀的反过程——收缩,重新变回母原子,这有违母原子的意愿,母原子还有事情要做,可不想这么快就收缩,于是宇宙膨胀的速度就不能低于宇宙收缩的速度。科学家向天空四周观察,发现宇宙天体在各个方向加速远离,这是宇宙在腾出空间,也是腾出时间

tuenhai.com 注:本篇含有想象成分,主题是为了说明物质与空间的关系

生命真相:生命是自动演算的画面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223

外部视角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生命是运动的纯空间

海云青飞 :纯空间是毫无运动的死寂,空间的运动产生了生命,生命就是运动的空间。这是 tuenhai.com 对宇宙本质的解释

在我们的国家,经常可以听到改变、开放这两个词语,要改革就要打破旧的僵化的习惯,这就是增加空间的运动属性,也就是增加事物的生命值

国家要改革、开放,个人也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为了增加空间的运动属性。一切空间都有保持原有习惯的惰性,于是生物的自然的进化必然十分缓慢,对于国家来说,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加快每个公民的进步的速度,也就加快了国家的进步速度

Don:老师把僵化的习惯等同僵化的空间,这意味着习惯也是空间

海云青飞 :人的一切动作、念头都是空间中的动作、念头,你可以仔细检查,是不是如我所说

Don陷入了沉思……

海云青飞 :任何时候你想到了脱离空间做事的方法,可以立即来通知我

空间无处不在,道就无处不在,我举一个例子,你养成了右侧臥的习惯,这是一个空间中的习惯,你会觉得右侧臥比较舒服,这就是僵化的习惯,也是僵化的空间。人体是个整体,僵化的习惯使左、右不平衡,伤害了整体空间,这就需要改革,改革一开始会有不适,你不妨试一下左侧卧,你会发现睡眠反而变差,你不愿为改革付出暂时的代价,那么就只能在错误的空间上越走越远

所以生物是没有主进进化的自觉的,觉悟的人洞明空间的奥秘,愿意为空间的进化承受一些不适

上海有些人办个婚礼要花费百万元,亲朋通常要奉上5000元的礼金,奢华的婚礼本质上是个面子工程,不会增加新人以后生活的幸福。这是一个落后的习惯,也是一个落后的空间,没有人从中真正得益。个人改革掉这个落后的空间,个人的空间就进步了一点;国家层面督促公民改革了这个落后的空间,整体国家就进步了一点

纯空间就是最僵化的空间,也可以说是最僵化的习惯,空间运动起来了,就是一种改革,打破了原来的不运动的惰性,于是空间的生命值增加了。运动的空间代替了原来静止的空间,这相当于运动的空间把静止的空间吃掉了。宇宙就是静止空间和运动空间的战场,物体为了增加生命值,会主动吃掉纯空间,纯空间为了不被吃掉,会主动膨胀纯空间

物体为了长生久视,总是试图增加运动属性,也就是物体在持续吃掉空间。想象大海中间有个水怪在疯狂吸水,四周的水必然向中间涌去,越是靠近中间,水向中间流动的速度就越快,如果海水总量有限,那么海水必然会被吸干,除非海水能自动膨胀出来。假设吸力形成了速度达到每秒30公里的水波,靠近水怪的水波的频率就会偏高,远离水怪处的水波的频率会偏低

海水就相当于空间,海怪吸水的运动使空间扭曲,并在持续地吃掉空间,如果海水不能自动膨胀出来,海水就会被全部吸完

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空间弯曲是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中间的水怪不再作吸水运动,周围海水也会变成静止,也就是物体周围的空间弯曲会消失

内部视角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生命是画面的演算

海云青飞 :从外部视角看,宇宙十分复杂,物理学中有大量的方程,经常需要用到艰深的数学知识。从物体内部视角看,宇宙是极为简单的,物体不需要知道物理学方程,也不用高等数学,一切都是画面

人类要开发出自动驾驶的汽车,需要投入庞大的研发资金,要综合运用人类千百年积累的多学科的知识,这并不仅是程序算法的问题。你是一个大神级程序员,带着一辆汽车穿越到古代,你一定做不出来自动驾驶汽车,但是并不妨碍你开着这辆车在古代兜风。你可以在一天内教会二万年前的古人开车,你给他一万亿的资金,他也不可能改造出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

Don: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人驾驶汽车,可以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自动驾驶,人的驾驶本领价值万亿也不止

海云青飞 :确实是这样的

Don:这样算的话,相当于人一天就挣了万亿。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

海云青飞 :奥秘就在于人是画面的自动演算机。这可以分成二个方面来分析

  • 画面是生命的最小单元
  • 画面会自动演算

先说画面是生命的最小单元,画面是物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外部视角的物体的运动,在内部视角看来就是画面的不断切换。画面不需要主观意识的干预就会自动呈现和自动演算,人工智能要达到同样效果,数学计算的复杂度无法估量。自动驾驶也需要对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这种感知是粗糙的,挂一漏万的,自动驾驶主要是对物体的形状、运动速度的感知,还有对一些颜色的简单感知。人的画面要复杂得多,比如说,近乡情更怯,多年后返乡,越是接近家乡,那种说不清楚的感觉越是浓烈,其中有相隔许多空间、时间的画面的联动,人工智能显然难以做到这点

再说画面的自动演算,人的画面必然伴随着自动演算,并且存在画面的同时就已经有物质上的改变

人工智能是没有画面的自动演算的,用摄像头把汽车周围的环境拍摄下来,用雷达探测出周围的物体,这就是画面,仅仅有画面而无演算是全无用处,还需要有人写出复杂的程序分析、计算获得的信息,程序写出来后还需要有硬件执行程序,并且程序需要人工介入升级,硬件也要人为介入实现升级。人的画面切换的同时硬件——身体和软件——意识也得到了升级,小孩随父母学英语,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学英语,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学的同时她在生理上也发生了变化

回到物理世界,原子、电子、质子、中子都在以特定的方式运动,她们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外部视角看似乎有力在作用,从内部视角,一切都是画面,她们不需要也不懂得人类总结出来的物理学

小孩随父母学母语是通过画面自然地学会的,如果用物理学解释每一个学习的细节,用机械和程序算法人为模拟出一样的过程,复杂度会无法想象,人类永远不可能模拟出来。有人幻想宇宙是个高级生命用计算机程序模拟的,从万事皆有可能的角度说这种观点或许有其价值,不过这恐怕不是高级生命,而是类似人类的低级生命,人类自然没有用程序模拟宇宙的本事

宇宙中的物体都是由原子这样的微观粒子组成的,粒子都在动,并且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这说明粒子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不是在乱动

使粒子保持规律动作的原因并不上帝施加了精确的外力,这样的上帝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个大傻冒,因为他做事情的效率低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不是大傻冒又是什么呢

原子规律动作的奥秘就在于画面,在一秒钟内,静止的原子画面是直径30万公里的球体,这是一个何等宏大的画面,原子在一秒钟内与30万公里内的其他粒子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极为精密的,互相合作的联动,如果人工模拟这种联动,需要消耗接近无穷的能量。如此宏大、精密、整体的画面及其自动演算深度改变了空间,产生的相对论效应使原子得以长生不老

生命真相之:阴我阳我

海云青飞 :20180128

画面是宇宙通行的生命语言

海云青飞 :以前我说过 知觉宇宙的刹那叫作画面,是生命的最小单元,这个定义十分简洁,初学者理解起来很容易,简洁的代价是失去了精确性,刹那是多久?要知道不同的人、不同的物种对刹那长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而且刹那是模糊的时间概念,没有人可以给出刹那的精确时间长度,现在可以把画面的定义补充完善了

目前已知宇宙有二大主要的画面的连接者:

  • 引力,原子之类物质的画面的连接者
  • 光,人类之类视觉生物的画面的连接者

连接者引力和光的速度一样,于是我们就可以同时研究物质和视觉生物的生命规律,物质和视觉生物只是连接者的形式不同,生命规律是一样的。一个智慧发达的视觉生物如果能够进入并体验物质的引力世界,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不同发展程度的画面世界,并没有多少惊奇、陌生的感觉,大家都是以画面作为行动地图,画面就是通行于物质世界和视觉生物世界的共同的语言,语言相同,又有什么好惊奇的呢。智慧生物回到视觉世界以后,就会大彻大悟,她体验到了更高发展程度的画面世界,虽然那是引力世界,不是光世界,但是原理是相同的,她就会对光世界的进化规律了如指掌

Don:如果原子能进入并体验视觉生物的光世界,原子会有什么感想呢

海云青飞 :一切生物的身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

Don:难道原子已经进入了光的世界,对我们的一举一动知道得清清楚楚?

同样时间画面越大,生命值就越大

海云青飞 :画面连接者引力和光的速度都是有限的,这就是说,我们说到画面,一定和时间相绑定,不存在不绑定时间的画面。一个原子的画面是自身为中心的直径30万公里的球体 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它没有说这是多少时间内的画面

Don:如果时间是0呢,还有画面吗

海云青飞 :如果时间是0,画面也是0,就没有画面了

Don:那么原先画面定义中的 刹那 就不能代表时间为0了

海云青飞 :我们在说到画面的时候,最好加上时间值。原子1秒的画面包含了自身为中心的直径30万公里的球体内的物体的状态变化,换种表达方式

原子1秒的画面是自身为中心的直径30万公里的球体

这时对原子画面的表达就没有了语法错误,大家知道这句话还包含了什么意思吗

Don:引力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30万公里内的物体的状态变化,原子可以在1秒知道

海云青飞 :实际上这句话还说明原子在1秒内一动不动。你想,如果在下1秒原子向左走了一步,这一步走了1公里,这时她1秒的画面还是个球体吗?

Don:这时她1秒的画面是个类椭球体,类椭球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直径是30万公里,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直径是 30万零1 公里

海云青飞 :物体没有画面时,这时物体没有与外部物体的联系,代表物体已经死亡。原子没有了画面,代表原子已经死亡。生物没有画面,代表生物已经死亡

物体有了画面以后,表示物体突破了空间隔绝,空间隔绝是负生命,负生命的消就是正生命的长,生命值大小和画面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说,画面就是生命,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如果把画面依时间划分成片段,那么每个画面片段就是生命的片段,这个片段的画面相当于生命的单元,如果我们给某种物体定义最小生命片段,这个最小生命片段就是该种物体生命的最小单元,以前我们笼统地说画面是生命最小单元,现在就有了更好的定义:

  • 生命:物体的画面就是物体的生命
  • 生命最小单元:以物体某段时间内的画面作为物体的生命的片段,定义的最小片段就是物体生命的最小单元

原子在1秒内原地不动,她1秒的画面是一个以自身为中心的直径30万公里的球体,这个画面是很大了,难怪原子那么长寿

原子在下1秒内向左跨了一步,这一步是1公里,这时她1秒的画面就是原来的画面再向左扩大1公里,这时的画面显然比上1秒的画面大了,她在1秒内与更多的物体状态建立了联系,于是她的生命值也增加了,寿命延长了

可见,同样时间内,画面越大,生命值越大

从更深的层次说,为什么画面越大,生命值越大,这是因为有画面必有演算,画面中的原子会根据环境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一个画面就像是一台复杂的自动演算机,其中所有原子都在根据演算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把大家的命运连接起来了,每个原子都在这个整体的演算中得到了好处,表现为寿命延长

人造一台很多零件组成的机器,这台机器必然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而磨损加剧,如果每个零都互相知道其他零的状态,并根据整体的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那么这台机器的磨损就会极大减慢,机器的使用寿命极大延长,如果你理解了这个机器的例子,那么你也可能理解了为什么必须组成生命共同体才可能长生久视

从容易理解的角度说,物体的画面越大,生命值越大

从本质上说,生命是一场演算,画面越大,演算越是复杂、深入,物体行为就越是正确,于是物体的寿命就越长

人也一样,人看到一个物体以后必然会被影响,这就是有画面必有演算。人看到东西的时候,生理和心理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个男同胞应该体会比较深刻,特别是喜欢收集爱情动作片的同学。于是从空间的角度和从演算的角度都可以解释宇宙、生命的奥秘

什么是阴我、阳我

以原子秒1的画面为例,清晰几个概念:

原子1秒的画面就是原子1秒的生命

  • 阴我:原子的画面分成两部分,中心的原子的画面叫作阴我
  • 阳我:画面中阴我以外的部分叫作阳我

如果是人,人2毫秒的画面就是人2ms的生命:

  • 阴我:画面中心的身体
  • 阳我:画面中阴我以外的部分

原子的画面是聚光球,阴我、阳我被绑定

海云青飞 :原子静止1秒的画面是以原子为中心的直径30万公里的球体,这个1秒的画面就是原子1秒的生命。画面就是生命,生命就是画面,使用时两个词语可以互相替换

阴我、阳我是绑定在一起的,没有办法分离开来。如果把画面中的阳我部分随意切掉一个角,这时阴我的生命值就会相应减少。如果原子厌倦了尘世,于是闭上了眼睛,不再接收外界的引力,这时原子就只有了阴我的画面,阴我的画面也是画面,因此也代表了一定的生命值,只是这个值极小,原子瞬息间就会解体而死。如果原子连对内部的引力也不再去接收,于是就没有了任何画面,原子立即就解体而死。没有一个原子会主动不接收自身或外界的引力,于是每个原子在静止1秒时的生命就是一个直径30万公里的球体

画面中的每一部分都表示了原子对空间隔绝的突破,于是画面的每一部分都是在给阴我的生命值加分。原子静止1秒的生命,可以比喻成一个直径30万公里的聚光球,正中的原子自己在发光,直径30万公里的球体都在发光,于是中间的阴我——原子的亮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亮度相当于生命值,原子的生命值就变得极大。如果阳我部分的亮度没有了,原子自己虽然还在发光,但是亮度变成极弱,随时都会熄灭

Don:这不就是 大家好,我也好

阳我扩大造成阴我收缩

海云青飞 :原子想要活动一下筋骨,于是花1秒时间向左跨了1公里,这时情况就有了变化,并不只是生命值增加那么简单

原子静止时,阴我是与阳我绑定的,现在阴我向左跨了1公里,阳我自然也是向左扩大了1公里,照静止时的标准计算,一个原子的大小绑定于直径30万公里的球体,现在球体向左扩大了,那么原子也要向左扩大

举一个不是完全相同的例子帮助你理解,有一个大球,大球中间是个极小的球,小球与小球以外的部分是紧密绑定的,抓住大球最左侧的地方,向左拉,这时大球就向左扩大了,此时小球也应该向左扩大

从另外角度看,原子不应该向左扩大,这时出现了矛盾的情况:

  • 按照过去静止的原子看来,球体向左扩大,原子应该也向左扩大
  • 按照现在的原子看来,原子的位置向左移动才造成球体画面的向左扩大,于是原子不应该向左扩大

这两种矛盾的情况应该同时存在,不能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于是原子应该向左扩大。现在的情况也是事实,于是原子不应该向左扩大

宇宙讲究以理服人,不会随心所欲,任何人,只要从理性深入,都可以直达最深的生命秘密。妩(宇宙)说,两种矛盾的情况应该同时存在,那就让她们同时存在吧,我既不能偏袒过去,也不能偏袒现在。于是原子向右收缩了,原子向右收缩比例就是过去原子看到原子应该向左扩大的比例

这时候就皆大欢喜了,按照过去的标准计算看,原子需要扩大,于是把收缩的原子再扩大到和原来一样,相当于什么也没有做,与现在原子认为的“原子不能向左扩大”并不矛盾。再按照现在的情况分析,原子边收缩边向左移动没有造成球体向左扩大,也是没有问题

过去的原子并不知道现在的原子会收缩,于是现在的原子收缩了并不与过去相矛盾

于是得到结论,物体向运动的反方向收缩,或者说阴我向阳我扩大的反方向收缩

因为引力的速度很大,1秒的画面就达到了直径30万公里,原子以每秒1公里向左运动,原子向右收缩的程度很小,如果是人,根本觉察不到。原子到底收缩了多少呢,可以用 静止者空间膨胀公式计算,把计算出来的系数倒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空间向左膨胀4倍,那么原子向右收缩到原来的1/4,收缩的原子膨胀4倍正好和原来的原子一样

阴我收缩导致生命值扩大

海云青飞 :原子向左运动时,画面向左扩大,这时原子会向右收缩,这种收缩与人们日常经验中挤压物体造成的收缩不一样,你从左右两面挤压气球,气球在水平方向上收缩,但是会在上下方向上膨胀,但是原子向左运动造成的向右收缩并不会带来上下方向的膨胀

原子向右收缩以后,我们即使不去关注阳我的情况,只看阴我,就能知道原子生命值扩大了

原子内部存在亚原子微粒,比如电子、质子、中子等待,细分下去还有很多层次,这些粒子的交互是被空间隔开的,原子向右收缩后,这些粒子左右之间的交互需要跨越的空间就少了,这就部分破除了左右的空间隔开,左右之间的负生命减少,也就是左右之间的正生命增加,于是整体原子也会变得更加长寿

现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观察原子的寿命:

  • 从阳我角度分析,阳我扩大,也就是阴我生命值扩大
  • 阳我扩大以后,阴我必然发生形变,就是阴我向阳我扩大的反方向收缩,于是只看阴我也能知道阴我生命值扩大了

虽然从两个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但是只有两者的组合才是完整的生命。如果阳我没有了,那么阴我很快死亡。如果阴我没有了,那么阳我也没有了意义

阴我是阳我的投影

海云青飞 :阴我是阳我的投影,阳我的变化必然导致阴我的变化,于是我们可以看阳我的变化来了解阴我的变化,也可以看阴我的变化了解阴我和阳我的变化。不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阴我变了,阳我却未变。也不存在这样的情况:阳我变了,阴我却未变

阴我就是缩小的阳我,阳我就是扩大的阴我

2016年的时候 tuenhai.com 首次提出阴我、阳我的概念:

  • 人的身体是阴我,身体所处的环境是阳我
  • 阴我、阳我互相影响
  • 阳我决定阴我,阴我也能影响阳我

并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解释了其中的原理

阴我、阳我是个陌生的概念,对于有些同学可能理解起来有点困难。2018年,我先是科普了狭义相对论,再从生命的角度重新阐述了一遍,如果你能理解狭义相对论,那么你会发现狭义相对论就是对阴我、阳我理论的很好注解,阴我、阳我真实不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人把生命的真理和严肃的科学对接了起来,从此,生命的进化与宗教玄学再无任何关系,智商越高、智慧越发达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就越是深刻

现在我是从引力画面的角度引导大家理解宇宙的奥秘。人类是光画面,光与引力速度相同,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引力世界的规律一样适用于人类。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以下的启示:

  • 人要采用画面更大的行为模式,相比于现代人倾向不直立,直立就比较好
  • 人要与外界建立更多的连接,人与人要亲密合作,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 国家扩大画面,要向外部开放,多与外部世界接触、交流

什么是阴我膨胀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125

有了《悟道相对论》,长生的理论障碍已经被扫除,剩下的最大障碍是人类自己的一个劣根性——人类有阴我膨胀的天性,这使人类难以做到实事求,使人类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也使人类难以互相精密合作组成生命共同体

人形神佛是人类阴我膨胀的证据

海云青飞 :阴我就是身体,阳我就是身体所处的环境,主要是指知觉画面中的环境部分

人类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总是从阴我的角度看问题,这是由生理特点所规定的,并不是想避免就能避免,因为进化程度低,于是必然会从阴我的角度看问题

什么是阴我的角度看问题,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人类认为的创世的神佛必定是人形神,基督教的上帝是人,佛教的佛是人,道教的神仙是人,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女娲是人……人类为什么自然地认为神佛是人呢?这就是阴我角度看问题的必然结果

生物都是阴我角度看问题的,于是,狗认为的神佛必然是狗,猪认为的神佛必然是猪,牛认为的神佛必然是牛

这就有了矛盾,到底创世的是猪还是人?不可能二者都正确

你去问一个人类,他的阴我驱使他回答:神佛当然是人,不可能是猪

你去问一个猪类,他的阴我驱使他回答:神佛当然是猪,不可能是人

实际上即使有创世的神佛,必然既不是人,也不是猪。因为人类不可能是终极的物种,如果人类已经是宇宙最高物种了,那么人类应该寿比天地,显然人类离此要求至少还有十万八千亿距离。既然人类不是宇宙最高物种,那么一定会有比人类高级的物种,这个物种看人,就如人类看猪是一样的

这个道理是如此的简单,但是你却不一定相信,即使表面上你好像相信了,但是你看到人形神的怪力乱神的东西,还是会兴奋,这说明人形神在你心里还是挥之不去。阴我是如此的强大,几乎没有人可以例外

在中国,无神论是官方的指导思想,如果不是虔诚的教徒,很多人对神佛是不是人形并不是那么在乎,这并不表示他们的阴我膨胀会少了一分

盲目夸中贬西是人类阴我膨胀证据

曾有位同学发表了感想:

楼主大智慧!但在书的末篇只引用方指出中药副作言论而不引用西药副作用不客观公正,易使人整书读下来隐隐觉得楼主有所暗示即:赞西贬中?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快速降维模式,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简直是终极版的降维和收命!!!

tuenhai.com 回复:

无论中西,任何药,医生交给患者时应该注明有何毒副作用,患者应有知情权,这样说,是贬中还是贬西了?

实际上是他盲目地夸中贬西了,然后他反而说我赞西贬中,这就是阴我膨胀的好例子。一些人会自然地有这样的想法:中药是我们中国的药,它的好处需要膨胀的,它的坏处需要缩小的。西药是西方人的药,它的好处是需要缩小的,它的坏处是需要膨胀的。他自己却不知道自己看问题的偏差,他以为自己是客观公正的

实际上,把药分出中、西区别的人已经是阴我膨胀了,西药应该叫作现代药才对。人体的生理是古今中外相同的,那么对药的毒副作用的处理当然应该一致。现代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明明白白写在用药说明书里,并不需要我引用抄录一遍。然而你去买中成药,一句副作用不明就把你打发走了,你去找中医开中药,任何一位中医都不会给你一份所用中药的毒副作用说明,这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

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不管是什么药,医生交给患者时,一定要包含毒副作用的说明,这样就保证了患者的知情权,患者吃了有什么不良后果,也不能全怪医生了。如果医生自己都不知道开出的药有什么毒副作用,也不让患者知道,那么这种药是不应该开出的,这个医生也是不应该获得执业资格

我们当然需要爱国,只有客观、理性的人才是真正爱国,带着狭隘的感情爱国会拖延祖进步的步伐

认为原子无生命是人类阴我膨胀的证据

这点 tuenhai.com 在以前也说过。人类阴我膨胀了,才会认为原子无生命

所谓阴我膨胀,从原因上来说是因为只记得从自己角度看问题,从结果上来说自然地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贬低自己这个大家能理解,难就难在自己并不知道在这样做,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比较伟光正。一个不知道自己存在问题的人,即使指出他存在的问题,他也会认为是别人的问题,批评的效效果往往是不好的。世界上自认为追求真理的人不计其数,但是真正追求真理的人就少得可怜了

人类的寿命极短,这说明人类在进化的阶段上还十分低级。原子的寿命极长,说明原子在进化的阶段上可能极高。人类贸然地认为原子无生命,无非是因为人类认为两者形态差别太大,人类难以接受原子的形态

如果依据形态差别大来判断两者之中只有其一有生命,那么就有两种可能:

  • 其一,人类有生命,原子无生命
  • 其二,人类无生命,原子有生命

人类十分自然地就选择了“人类有生命,原子无生命”,这正是人类阴我膨胀的证明。因为二种可能是等价的,如果原子也像人类那样作判断,原子见人的形态和自己差别太大,于是会认为自己有生命,人类无生命

有智慧的人会站在客观的立场判断问题,他会这样做:

  • 两个视角切换观察问题

    站在人类的视角看,原子和人类形态差别太大,于是认为原子无生命

    单视角看问题可能有偏差,于是再站在原子的视角看,原子看到人类和自己形态差别太大,会认为人类无生命

    两种视角得出的结论矛盾,于是就先不下结论

  • 客观数学比较

    原子的状态较为稳定,表现为寿命极长。人类的状态极不稳定,表现为寿命极短。从数学上比较,人类那点寿命和原子相比约等于零,于是可以得出:从寿命比较,人类接近无生命,原子是有生命的

  • 人类虽然寿命短,但短生也是生命,是不是

  • 最终结论:人类和原子都有生命,人类还处在极低的进化阶段,原子处在极高的进化阶段

同一件事情,如果能去掉阴我的膨胀,就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世俗对狭义相对论的解释证明人类阴我膨胀

Don:老师,我知道还有一个地方可以证明人类阴我膨胀了。世俗对狭义相对论的解释往往是阴我视角

tuenhai: 静止者看到运动的钟走时慢了,极大多数人解释成 运动使你的钟走时变慢了,这句话对阴我膨胀的人类来说是十分自然

静止者看到运动钟走时慢,并不代表运动钟真的走时慢,而且 相对论 三个字已经在反复提醒要相对地看问题,你判断其他事情用绝对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判断相对论世界里的事情可千万不能用绝对论

但是人类总是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习惯把自己看到的当成对方的真实,管你是不是相对论,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就一定要用绝对论去解释相对论,怎么了

实际上运动的钟走时并没有变慢,相对来方,走时慢的是静止者钟

在《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之前,我们能够看到的资料都是把静止者看到的当成运动者的真实,这就是人类阴我膨胀的极好证据

相对论说的就是不能用绝对的时空观,但是解释相对论的人却视而不见,偏偏要用绝对论的时空观解释相对论,没有比这更好的例子证明人类强大的阴我膨胀了

Don: 人类的阴我为什么这么膨胀呢

海云青飞 : 物质决定意识,阴我膨胀,归根到底还是由生理决定的

阴我膨胀由生理决定

海云青飞 :我说了那么多人类阴我膨胀的证据,那么能够使大家的阴我不太膨胀吗

阴我膨胀实际上是由生理决定的,即使听我讲课十年,如果生理不改变,那么阴我膨胀也是不会改变的

比如现在听我讲课,你们有在使用阳我在听的吗,你们一定极为自然地使用阴我在听课,能主动使用阳我听课的一定极少

Don:什么是使用阴我听课

海云青飞 :所谓使用阴我听课,就是自然地用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我讲得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你默认地倾向于你旧有的经验是对的,你有意无意地在寻找观点证明你旧有的经验是对的。比如我说原子是有生命,你立刻会搬出原来的认识,某某经典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差不多的,这就像是我的讲课在为你做注解一样。你的认识是有可能比我高明,问题在于你判断的时候会倾向于你的旧经验,但你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个倾向

你有一个自动的机制在寻找机会证明自己正确,并且寻找机会证明别人不那么正确,但是你并不知道你有这个机制

Don:阴我听课,含有扬己贬人的成分。那么什么是使用阳我听课呢

海云青飞 :站在讲课者的立场去分析、思考问题。连续的语言是有场景的,其中包含了文字以外的信息在里面,听课者要进入这个场景,与讲课者产生共鸣,从而对讲述的道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阳我的境界,懂者自然懂了,不懂者却难以学会,因为本质上这是生理所决定的,而生理不是心里想改变就能立即改变的

阴我主使下做事是每个人不学就会的,每个人天生就是这样做事的,而能否让阳我发挥更多作用,也是由生理决定的

Don:阴我膨胀是由生理决定的,这是什么原理,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吗

海云青飞 : 如果你理解了人类觉形成的画面和生命的关系,那么你就会以阴我、阳我有深刻的理解

相对论里有大道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031

什么是《悟道相对论》

海云青飞 : 人类学会直立行走以后,成了最 好道 的动物

  • 是什么
  • 就是 大道
  • 大道 就是宇宙、人生的终极答案
  • 宇宙、人生的终极答案又是什么

好了,还是说得直白点吧

道,就是长生不死之道

无论古今,不分中外,任何一个人,最大的愿望就是长生不死,就是永葆青春,就是寿比天地,就是永远活着

《悟道相对论》,就是用相对论来阐述长生不死之道

文学讲究委婉,本来,我是不能说得这么直白。长生不死,怎么可能,很多人都是死了以后再到另外的地方追求长生的,如果活着就可以追求长生,那么何必先死了再说呢

如果你认为人不可能长生久视,你一定是没有看过《悟道相对论》,或者你根本看不懂《悟道相对论》

相对论已经从科学上证明了长生久视是可能的,永生是有理论依据的,只是在 tuenhai.com 之前,从来没有人揭示出来而已

现在,tuenhai.com 就来简要总结一下《相对论》给我们的启示

《狭义相对论》对生命的启示

海云青飞 : 相对论是关于运动引起时空变化的理论,相对论推导出来的数学方程已经应用于人类的工业产品,已经被实践所证实。所以,即使你现在还是不理解相对论,但是你大可放心,运动确实可以引起时空的改变,这是我们所处的宇宙的真实

问题在于如何运动

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单向的高速运动会导致运动物体的时空发生变化,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物体的命时变成了无限,也就是永生

你看,永生不是出来了吗!永生不是有理论依据了吗!这可不是我说的,我说的你可能不信,相对论说的,你不能不信

然后你可能扔下还没看完的《悟道相对论》

掉头去挣大钱
挣了大钱造火箭
坐上火箭
飞升成仙

但愿你还没有跑远。根据计算,要把物体加速到光速,需要无穷大的能量。拥有无穷大的能量?开什么玩笑,上帝创造天地还要7天,无穷大的能量,上帝都没有哇,即使接近无穷大的能量,上帝也没有哇,即使打九折,上帝也拿不出嘛

所以,用单向的独自的高速运动达到长生,理论上可行,实践中行不通

是否心灰意冷,扔下《悟道相对论》去放纵享受此生了

但愿你还没有走远,宇宙的寿命是多少年,十亿,百亿,还是千亿年,原子的寿命呢,谁能知道请告诉我,他们并不是采用狭义相对论的方法达到长生久视的,那么是什么

《广义相对论》对生命的启示

海云青飞 : 《广义相对论》相对难理解一些,tuenhai.com 已经作了最通俗的讲解,并且比你找到的其他资料讲得还要深入一些,我已经在尽力帮你了

如果你以为运动只有单向前进的运动,如汽车行驶,飞机飞行,那么广义相对论就要对你说了 too young too simple

你现在站着不动,你就在向地心方向作加速运动,并且有相应的相对论时空效应发生在你身上

Don: 我知道,这是引力引起的加速度

海云青飞 : 对,广义相对论把引力纳入了相对论框架,引力效应和加速度效应等效。建议大家先停下手头的事情,一起来做一下祷告,感谢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引力,这样即使我们什么也不做,也是在做加速运动,运动会使命时增加,何况是加速度运动呢,我们真的要感谢地球,对我们这么关心、照顾

如果你认为引力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我们不知不觉间作加速度运动,那么我又要说 too young to simple 了,实际上引力编织了一张宇宙大网,把所有天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高度协调地运动

据研究,宇宙的引力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状态,引力的大小不可以增加一点点,也一点点不能减少。引力再大一点点,那么我们看到的宇宙就不存在了,引力再小一点点也是不行的

还有很多的物理常数也是一样,都奇妙地处在一个恰到好处的数值,仿佛是人为安排好一般

关于这些,详细说来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大家感兴趣自己到网上找资料就是了

总之,引力把宇宙所有天体联系起来,大家商量好似地在协调地运行,并且宇宙从各方面看充满了巧合,使宇宙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状态,即使是人为安排,也做不到这么的精确

Don: 难道真有上帝

海云青飞 : too young too simple!

宇宙本身通过引力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又何劳上帝大驾呢

你的身体是个整体,你会说,你是个木偶,你本来一点也不能动,是上帝拿个算盘在旁边挥汗如雨地计算,并用计算结果操控你说出每一句话,做下每一件事吗

你现在知道了吗,原子为什么万寿无疆,宇宙为什么永享天福了

Don: 难道是引力

海云青飞 : 现在倒挺机灵的嘛。这就是我现在要说的,相对论给我们提供的,可行的长生久视理论依据

利用狭义相对论追求长生,相当于独自一个人开辟一个宇宙,没有一个人拥有开辟宇宙的能量,此路不通

狭义相对论也说明了,如果你自己独自研究、锻炼,没有任何方法可能达到永生,不管你的锻炼方法有多高级,不管你一次能打坐几小时,不管你吃下了多少仙丹,都是行不通的。理论上都不可能,再怎么实践也是不行的

Don: 那么原子是怎么达到长生的,是引力吗

海云青飞 : 你想,引力的速度为什么需要这么快,达到每秒30万公里

Don: 这样好把远方的天体直至整个宇宙联系起来吧

海云青飞 : 把这么远的,这么多的天体联系起来干嘛呢

Don: 引力就是原子之类物体连接者,可以用来形成画面,前面老师讲过的,通过引力,她们就能互相看见,互相交流,就能协调动作

海云青飞 : 太棒了。这其实就是我要说的,tuenhai.com 扩展了的广义相对论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狭义相对论说,单打独斗不可能达到长生

广义相对论说,谁那么笨,企图一人扛起整个宇宙,一个人破不开虚空,可以大家组成一个整体,精密合作,整体(宇宙)长生了,那么个体(比如原子)也是差不了多少了。事实也是这样,宇宙寿命极长,原子也差不了多少

Don: 值得深思...

我们应该怎么做

Don: 人类看不见引力,怎么办

海云青飞 : 引力是原子类的分离的宇宙的连接者,光是人类这样的视觉生物的分离的宇宙的连接者。相对论是引力相对论,但是引力速度和光速一样,引力世界的长生之道就是光世界的长生之道,二者原理一样

Don: 如果人类人追求长生,应该怎么做

海云青飞 : 说来话长,相信能看懂《悟道相对论》的都不是普通人,我这里简单提示几点,你们必然可以发挥出更多的内容

  • 整体观

    整体的命运就是个体的命运,整体的利益就是个体的利益,通过整体利益最大化来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

  • 重环境

    人类作为天地大环境的一部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整体

  • 安其位

    对环境和自己了如指掌,在最合适的位置做最合适的事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全人类成为一个共同体,整体利益至上,精密协作。这时,广义相对论改变时间的效应就会十分明显,人人长生久视可期

《悟道相对论》后记——生命在于不分彼此的精密合作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0-28

生命在于不分彼此的精密合作

2018年10月28日上午,我们回到农村老家,先是去爷爷、奶奶坟后的地方掰了二十来个玉米,玉米是妈妈种的,不打农药,吃得放心

把玉米拿回家后,拎上锄头、水桶去坡上挖了几斤毛薯。我从网上买来毛薯种子,妈妈在3月的时候种下的。毛薯的叶子较圆,薯上有很多毛,很是特别。我就是个特别的人,特别的人就该吃特别的食物,这样说出来的话就会有特别的气息

特别的人还应该有特别的朋友,否则就会寂寞得找不着边,于是tuenhai.com 就要写特别的书。书写得多了,你会走进人家的内心,于是人家也会走进你的内心

相对论提示我们,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增加正命时。运动不是无意义乱动,对于人类来说,生命在于不分彼此的精密合作

狭义相对论说了,一个人独自努力,在理论上就不可能长生久视

广义相对论又说了,一个人破不开虚空没有关系,一起破就可以

一起破一起 并不只是简单的合作,而是要成为命运共同体,要成为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消除隔阂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是属于负命时,消除隔阂就是增加正命时。要消除隔阂,就要沟通,沟通总要有一个人先说话,我写这本书就是在与大家说话,在与大家沟通,如果能慢慢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进而理念有高度共鸣,那么阻挡在我们之间空间就能被我们打败,我们的正命时就能增加

我这样说可能颠覆了你以前的经验,不是有人宣称要打坐吗,不是说要辟谷吗,不是说要吃素吗,二十年前的我也会这么想,你这样想我不会感到多少惊讶的。观念的进步有个过程,人类最喜欢和擅长的是保持旧习惯、旧观念,所以我希望你能理解相对论,这样我就省下了许多的解释

真实,是生命的基础

回城的时候,我们带回了一个“宝箱”,长43厘米,宽25厘米,高21厘米,就是下面这个图:

剡南屠氏家谱木箱

你猜一下里面放了什么宝贝

如果你家也有类似的木箱,你也许已经猜到这是干啥的

算了,不卖关子了,还是打开让大家看看吧:

剡南屠氏家谱木箱打开

原来是 tuenhai.com 本姓宗谱。吾有一宝,可传子孙,即此一箱七册宗谱也

国有史,家有谱,国史的意义有多重大,家谱的意义就有多重大 一个是小家,一个是大家,两者结合才是完整的家

tuenhai.com 疏懒于人际应酬,觉得多是没有意义,再说时间有限。三年前听闻老家贤达发心重修宗谱,立即对妈妈说,这个事情我们要支持。光是口说支持只是徒费口水,就和母亲一起到一编委家里捐资3000元以明态度

2018年10月,妈妈电话告知,修好的宗谱已经拿来了。28日,趁本次回家拿些菜蔬,顺便把宗谱也带到了城里的家

本次修谱距上次修编已经90年,我在家翻看犹自散发着浓烈墨香的七册宗谱,心情畅达

有的人可能会说,tuenhai.com 怎么唠起了家常,修谱和大道有关系吗,和生命有关系吗,怎么不教一下河车搬运,气沉丹田,灵魂出壳,双盘打坐...

tuenhai.com 要说的是,搬弄意念,枯禅死坐之类东西,就是我说的怪力乱神范畴,和大道又有什么关系呢,大道何处不在,你视而不见,枯禅终日又有何用

家谱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可以修正国史。成王败寇,成功者总是喜欢粉饰历史,甚至不惜胡乱篡改,这就给后世研究历史制造了障碍。如果举国修谱风盛,传承不断,那么后世就可以参考家谱修正历史,使 真实 不被历史尘埃掩没

无论是原子系和人类命名的生命系,都是以画面指导自己的行动,离开了画面是寸步难行。这就要求画面真实,如果画面不真实,那么生命不会诞生,更不会得到发展

对于视觉生物来说,画面真实的前提是光速不变,如果光速可以随便变化,那么就给画面制造了不稳定因素,生命就不会诞生

对于原子系来说,引力速度不变,原子的画面才能真实,原子类的运动才不会出现偏差,否则,原子不会存在,人类更是影也没有了

对于人类来说,有个特别的地方,人类除了直接从感觉器官而来的画面以外,还有来自语言的虚拟画面。语言若不真实,那么就是制造了不真实的画面,人依之行动,就会出错,用相对论的术语来说,就是在增加负生命。所以,悟得哲学奥秘的人,必然对真实特别重视,因为这和正生命直接相关

修家谱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给后世留下一些真实

精英求道的困境

真实 二字说说容易,要做到极为困难。不真实经常能带来丰富的短期利益,只要利益足够,人类任何事情都做得出来,根本不会在意是否真实

一款牙膏,宣传上突出植物、天然、无毒,并且大打民族感情牌,当然不能忘记偷偷加点西药。主要是西药成分在起作用,这是绝对不能告诉用户的,即使用户知道了真相也必须百般抵赖,用各种手段公关。不真实可以换来每年数以亿记的收入,谁会在乎真实呢

民族的东西一定要夸大,这样可以打鸡血,可以收智商税,真实,是什么东东,没有听说过嘛

本书开头说过,本书主要是分享给精英,这是因为精英容易看得懂。不过,精英可能看懂,但是精英却更不容易做到

精英对外界和自己的认识比较透彻,于是必然会轻易发现不真实可以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有机会赚大钱,又不犯法,一点心理负担也没有,而且自视成功人士,非常自负

如果旁边有人不真实,你很难坚持真实,一真实,就在事业上吃亏了,为了与人竞争,真实的人也会变成不真实

这就有了一个难解的死结,非精英不容易理解 tuenhai.com 在说什么,精英在世俗容易成功,但是物质决定意识,屁股决定立场,精英理解了也难以做到

Don: 如果精英世俗非常成功,又做到了真实呢

海云青飞 : 还是那句话,物质决定意识屁股决定立场

Don: 这是 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

物质决定意识

Don: 我突然觉得天好黑,空气好沉闷,难道要下雨了

海云青飞 : 人生在世离不开物质,物质又使人不能自由追求真理

Don: 常言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人或许可以拥有许多物质,又不受物质的影响

海云青飞 : 这只不过小孩子在自欺欺人罢了。这个世界是物质世界,终究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若是有混人坚持心胜于物,那么你请他到你家吃饭,只是给他许多空碗,里面写上各处美食的名字,让他用心把物转出来,餐餐如此招待他,看看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Don:唯物主义

海云青飞 : 唯物二字给人物质唯一的暗示,其实际意义肯定不是这样。我觉得 物主 不错,物质为主,意识为辅;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影响物质

天堂就在人间,人类成为一家

Don: 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海云青飞 : 办法总是有的,有人曾描绘过一个美好的世界

Don: 天堂,或者佛国

海云青飞 : 这个世界类似有人给我们描绘过的世界:人人拥有很多物质,人人又不拥有物质,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小时候应该在学校里听说过的

Don: 共产主义

海云青飞 : 那是一个人人具有整体观念的世界:

  • 人们不分彼此
  • 人类成为一家
  • 人与自然和谐
  • 无私无欲坦荡
  • 精密合作无间
  • 时空已经改变
  • 快乐逍遥无边

100个科学问题及答案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6

2019年6月,整体学正式面世

整体学打通了物理学、升物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另外还包括哲学,是科学的第一大学科

现代科学是局部科学,整体学是整体科学,整体科学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是现代科学的高度综合。阐述整体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与基础,于是有了本书

本书是 阿西莫夫著《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的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评注版

20190728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工作的——100个科学问题之1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8

小的时候,老师问大家,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不少小朋友回答:长大要做一名科学家

怎样成为一名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有二种角度

  • 技巧
  • 空间性

你所能找到的成为科学家的方法绝大多数只是局部的和本质无关的技巧,比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正面分析,反面分析,归纳,推理,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等等,这些是有用的,但是这些和你是否能成为有成就的科学家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一点关系,因为有可能成为科学家的人,自己领悟出这些技巧是没有一点难度的

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的是一个人的空间性,一个人的空间性越大,就越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越能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事物

空间性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

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的一切都可以从空间性的角度解析,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都只是空间性的不同方面的应用而已,理解了空间性,你就会大彻大悟,如同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那样人生无惑

每个人的身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个很容易理解。进一步思考,你是活的,你会运动,身体动起来以后必然会和外界发生交互,外界的事物也是都占有空间的,你和外界的交互活动就是你身体的空间和外界事物的空间的交互活动,你和外界的交互越是深入,你的空间性就越大,你就越容易成才

这样说起来是否感觉有点枯燥,让 海云青飞 帮你简化一下,你就很容易理解了,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能轻易知道家人的心情,即使他们什么也不说你也能知道,如果能,那么空间性就会大一点。从空间性的角度解释,你的空间和你的家人的空间的联接比较紧密,所以你对家人的喜怒哀乐是比较敏感的

再进一步,你的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也就是你的空间对外部空间很感兴趣,这就是你的空间性扩展的潜力比较大,你成为科学家的潜力比较大

好奇心这个概念比较虚,很多人会说自己好奇心比较强,实际上不一定强。所以我们还要观察结果才能确定一个人的科学潜质。如果你不但好奇心强,而且经常能自己解决发现的一些小问题,很多东西不用看书就自己能够领悟出来,那么你就是有科学天赋的人

怎样知道自己是否适合科学研究工作

  • 自然地了解旁人的心理状态
  • 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
  • 日常中的各个方面的小问题能够自己解决

空间性,从数学上来说是空间维度,但是很多人对维度这个概念不太熟悉,所以 海云青飞 常用 空间性 这个词

进一步了解空间性可以参考《悟道相对论》,这本书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宇宙的本质

空间性大的人的生理特点

可以从一个人对外部空间的感觉敏锐程度了解一个人的空间性,感觉是内部的视角,别人并不清楚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从外部观察的方法了解一个人的空间性呢

大脑是人的司令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脑容量大的人相对空间性大。脑容量大的人,大脑一天到晚不停地分析很多事物——也就是分析很多空间,自然空间性大了

你应该已经知道了,人类是从猩猩进化而来,人类的脑容量比猩猩大,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人类的脑容量比猩猩的大呢

答案是人类的祖先的直立行走使人进化出脑容量更大的大脑。人类一直立,视野就扩大了,就和更大的空间联系上了,这就是空间性扩大,空间性扩大就是进化,反之空间性缩小就是退化


1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所谓科学的研究方法,很明显就是科学工作者在从事某项科学发现时所采用的方法。但是。这个过于简单的说明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能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更详细的说明呢?

好吧!我们可以描述一下这个问题的一个理想答案

(1)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当首先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首先应当注意到物体为什么会像它所发生的那样进行运动,亦即物体为什么在某种条件下会运动得越来越快(加速运动),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会运行得越来越慢(减速运动)

(2)要把问题的非本质方面找出来,加以剔除。例如,一个物体的味道对物体的运动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3)要把你能够找到的、同这个问题有关的全部数据都收集起来。在古代和中世纪,这一点仅仅意味着如实地对自然现象进行敏锐观察。但是进入近代以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因为人们从那时起已经学会去模仿各种自然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已经能够有意地设计出种种不同的条件来迫使物体按一定的方式运动,以便取得与该问题有关的各种数据。例如,可以有意地让一些球从一些斜面上滚下来;这样做时,既可以用各种大小不同的球,也可以改变球的表面性质或者改变斜面的倾斜度,等等。这种有意设计出来的情况就是实验,而实验对近代科学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致人们常常把它称为“实验科学”,以区别于古希腊的科学

(4)有了这些收集起来的数据,就可以作出某种初步的概括,以便尽可能简明地对它们加以说明,亦即用某种简明扼要的语言或者某种数学关系式来加以概括。这也就是假设或假说

(5)有了假说以后,你就可以对你以前未打算进行的实验的结果作出推测。下一步,你便可以着手进行这些实验,看看你的假说是否成立

(6)如果实验获得了预期的结果,那么,你的假说便得到了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并可能成为一种理论,甚至成为一条“自然定律”

当然,任何理论或自然定律都不是最后定论。这一过程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下去。新的数据,新的观察和新的实验结果将不断出现,旧的自然定律将不断为更普遍的自然定律所替代,因为这些新的定律不但能说明旧定律所能解释的各种现象,而且还能说明旧定律所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

以上这些,正如我已经说过的,是一种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科学工作者并不需要像做一套柔软体操那样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而且他们通常也不这样做

比起旁的事情来,像直觉、洞察力甚至运气这一类因素常常更起作用。在整部科学史中充满了这样的例子。有不少科学家仅仅根据很不充分的数据和很少一点实验结果(有时甚至一点实验结果也没有),便突然灵机一动,得出了有用的、合乎事实的论断。这样的论断,如果按部就班地通过上述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就可能要用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得到

例如,凯库勒就是在邮车上打瞌睡的时候,突然领悟到苯的化学结构的。洛维则在半夜醒来的时候,突然得到了关于神经刺激的化学传导问题的答案。格拉泽却由于无聊地凝视着一杯啤酒,才得到了气泡室的想法

然而这是不是说,一切都是凭好运气得来的,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去思考呢?不,绝对不是的。这样的“好运气”只有那些具有最好领悟力的人才会碰上,换句话说,有些人之所以会碰上这样的“好运气”,只是因为他们具有十分敏锐的直觉,而这种敏锐的直觉则是依靠他们丰富的经验、深刻的理解力和平时爱动脑筋换来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谁——100个科学问题之2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8

牛顿是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至少在四个方面有伟大贡献:

  • 数学:微积分

  • 光学:阳光分解为光谱色

  • 力学:牛顿运动定律

  • 天文学:万有引力定律

如果要加一位科学家,则达尔文也是

  • 牛顿把上帝从管理宇宙的繁忙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 达尔文把上帝从管理生物的繁忙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上帝为了感谢牛顿和达尔文的帮忙,特封他们为并列的世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2 你认为谁是迄今最伟大的科学家?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如果所提出的问题是“谁是第二伟大的科学家”,那就很难回答来。因为,据我看来,至少有十来位科学家可以看作是第二伟大的科学家。例如,爱因斯坦,卢瑟福,玻尔,巴斯德,达尔文,伽利略,麦克斯韦,阿基米得等,都可以算得上

事实上,世界上很可能根本没有第二伟大的科学家。既然有那么多科学家都能如此合适地看作第二伟大的科学家,既然在上面列举的科学家中很难区别出到底谁更伟大,我们只好停止进行这项评选,干脆说他们都是名列前茅的选手

但是,由于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是:“谁是最伟大的科学家?”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是没有多大困难的。我认为大多数科学史家都会立刻异口同声地说,牛顿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尽管他也有他自己的一些缺点,例如,他是一个很糟糕的演讲者,还或多或少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是一个喜欢自我怜悯的好哭的人,而且有时还容易灰心丧气,但是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那是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的

  • 他由于研究出微积分而为高等数学奠定了基础

  • 他由于进行了把阳光分解为光谱色的实验而奠定了现代光学的基础

  • 他由于发现了力学上的三大定律并推导出这些定律所起的作用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 他由于研究万有引力定律而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

任何科学家只要具有这四项功绩中的一项,就足以成为一位显赫的科学家,如果所有这四项贡献都是他一个人作出的话,那他就会毫无疑问成为名列首位的科学家

当然,牛顿的伟大还不只限于他的这些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出这些发现时所采取的方式

古希腊人曾把大量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汇集在一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得和托勒密等伟大人物,在两千年当中一直像巨人一样屹立在后代人的心目之中。后来阿拉伯和欧洲的许多伟大思想家都没有能够越过古希腊人一步,在不引证古人的见解来支持其想法的情形下,都不敢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尤其是亚里斯多德,更是他们心目中的泰斗

到了十六和十七世纪,才有一些实验家,如伽利略和波义耳等,敢于提出古希腊人的见解并非全是正确的。伽利略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在物理学上的某些论断,并作了不少工作(牛顿后来的三大运动定律就是对伽利略这些工作所进行的概括)。尽管如此,欧洲当时的知识界仍然不敢背离他们长期以来所崇拜的希腊人

到了1687年,牛顿出版了他用拉丁文写的名著《数学原理》。根据大多数科学家的看法,这是自古以来第一部最伟大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他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他的万有引力理论以及许多其他问题。他以严格的希腊风格应用了数学,并以最完美的方式把各种现象联系在一起。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世界上终于出现了一位不但可与任何一个古代思想家并驾齐驱,甚至胜过他们的伟大思想家,不得不承认他所提出的宇宙图案不仅是无懈可击十分完善的,而且从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方面来说,都大大胜过希腊文献中所提到的东西

随着这个伟大人物和这部伟大著作的出现,古希腊人加在人们思想上的枷锁终于被打碎了,现代人在智慧上的全部自卑感永远被打破了

在牛顿逝世以后,亚历山大教皇用以下几句话谈到了他:

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夜之中
上帝差遣牛顿来到我们当中
于是,他揭开了自然这谜,创业立功

————碧声注:上述译文有误,这几句话的作者是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的英国诗人,并非教皇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两个科学家同时发现科学理论——100个科学问题之3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8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提出科学理论,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不同地方的人思维自动同步了吗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生下来就是天才的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而已。世界上这么多的人,他们都在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时会有多个不同地方的人同时在前人的基础上踏出一步的现象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人的聪明程度和脑容量有关,但是人类妇女的产道又不大,于是刚生下来的婴儿的脑容量天然地受到了限制。确实有些人生来聪明一些,但是这个区别并不会太大


3 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并不知道对方所做工作的科学家,为什么时常会提出同样的理论?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最简便办法,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因为科学家并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这也就是说,他们全都深深地卷入到当时的科学结构和科学进步之中,并同时面对着同样一些问题

例如,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物种进化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一些生物学家曾经激烈反对这种看法,然而另外一些生物学家则在那里积极地推测这种进化可能引起的后果,并竭力寻找物种进化的证据。尽管他们当中既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这种看法,但几乎每一个生物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当时的主要问题是:

如果确实发生了物种进化,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进化的呢?

在英国的达尔文当时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东印度群岛的另一个英国人华莱士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这两个人都是周游世界的旅行家,都进行了类似的观察;而且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关键时刻又都同时阅读了马尔萨斯的一本著作。马尔萨斯在这本著作中谈到了人口不断增长对人类所发生的影响

当时,达尔文和华莱士两人都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物数量的增加对所有物种所造成的压力。哪一些个体会生存下去,而哪一些个体将不能生存下去?

结果,他们两人都得出了通过生物的自然淘汰而进行物种进化的新理论

但是,上面所说的这些还不算是最令人惊讶的。因为这两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研究同样一个问题,都对同一些事实进行观察,而又都阅读了同一本由另一个人所写的书,因此就很可能得出相同的答案

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许多生物学家都试图弄清生物遗传机理。有三个分别住在三个不同国家的人,竟在同一时期以同样的方式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而且这三个人在查阅过去的文献时,又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另一个人(孟德尔)早在三十四年前就已经发现的、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遗传规律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对科学工作者所提出的一项巨大任务,是如何能够以低成本生产出铝。当时,人们虽然已经知道了铝的特性和用途,却很难从铝矿石中把它提炼出来。要从这项发现中发财致富,完全取决于能否研究出一种容易实现的技术。我们很难查明,到底有多少化学工作者当时曾经以另一些化学工作者已经取得的同一些经验为依据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已经知道,有两个人在同一年——1886年——得出了同样的答案。其中一个是美国的霍尔,另一个是法国的赫鲁特。这一点,似乎并不使人感到十分奇怪,令人感到惊讶的倒是:这两个人不但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是H,并且两人既都生于1863年,又都死于1914年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科学研究的方法分类:推理,实践——100个科学问题之4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8

我把宇宙可以分为物质宇宙和升物宇宙

关于什么是升物,见 《从生物学到升物学——整体学的诞生》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

就物质宇宙来说,物理学常数好像是恒定的,物理规律好像是通用于宇宙各个角落,不仅现在是如此,将来也应该是如此。然而,宇宙是处在演化过程中的,宇宙演化过程时间跨度极大,相比宇宙尺度,人类存在的时间还不到一眨眼的时间,这就给人类一种错觉,好像物理规律十分稳定,如果人类和宇宙同寿,那么人类应该会发现物理规律也不是永远不变的

对于升物宇宙来说,很多时候是不可能作出数学形式的绝对的证明的。说到科学,并不是要求绝对的证据,科学从来只是要求相对来说最有可能的答案。对于中国这样技术上有进步,科学上还很不足的国家,要求人们普遍理解科学的相对性是困难的,如果理解了,那么科学和宗教的辩论就是十分简明了

升物到底是进化而来的还是神创的?我们并不是要求绝对的证据,只要知道哪个可能性更大就可以了,持神创论者喜欢质疑进化论的化石证据的不完美,那么请问一下,神创论可有哪怕一丁点的化石证据,一个是没有证据,一个是有很多证据但不完美,用一个脚趾头想想就知道了科学的选择是什么

什么是科学及科学研究方法,海云青飞 认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二种:

推理法,建立假说
实践法,在实践中观察、总结、验证

推理,指的是偏重于虚拟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践,指的是偏重于实际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

比如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主要是来自推理,后来才得到实践的很多证实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主要来自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研究

推理法和实践法的关系,相当于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战术相对容易,也更接地气;战略站得很高,却需要战术来验证、细化、执行

目前尖端的物理研究已经颠覆了大众的一般认知,人类的多数人却对此一无所知,即使物理学家也是对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一头雾水。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的科学方法是彻底的整体观,整体观可以视为推理法和实践法的完美结合,可以提前于整个时代得出一些结论

举一个例子,分子升物学过分夸大了基因的决定性作用,甚至有人写出了《自私的基因》来强调基因的重要性,持整体观的人就不会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

一切升物的都在运动,并且没有升物是在作匀速直线运动,既然不是直线,必然是带有螺旋的运动。不但是升物,物理宇宙也是在作螺旋运动。对于人来说,基因的螺旋的组合是由人的整体的运动的螺旋决定的,整体观认为整体决定局部,得出这个结论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这个结论不容易验证,也不是容易验证,而是没有人去作验证,人类多数人是没有整体观的,自然没有科学家去作这样的验证

一个结论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持整体观的人对此并不一定会感到多少难过,科学从来不要求绝对的结论,科学要求的是更可能,更简单,更优雅的结论

持整体观的人如果对一个目前看起来简单,优雅的结论心满意足了,那就不是整体观了。一切事物都有改进的空间。永远处在演化中,永远处在改进的过程中,这是人生的真义,生命的真义,也是宇宙的真义

“我现在所说的是假话”

我说的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因为这句话是自指的,从纯粹逻辑的角度看,既可以是真话,也可以是假话

这句话是虚拟世界的话,如果和实际的事物对应起来,那么就不会有矛盾了。如果一定要在实际中使用这句话,那么必定还有上下文,比如 “这是我自己做的,我现在说的是假话”,就不矛盾了

本文参考: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b/b-ke-xue-yan-jiu-ji-ben-fang-fa.html


4 什么是戈德尔证明?戈德尔证明是否说明真理是不可得知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从欧几里得(2200年前)以来,数学家一般都是从某些称为“公理”的陈述出发,推导出各种有用的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乎就像是一种必须遵守两条规则的游戏

  • 第一,公理应当尽量少。如果你能从某一条公理推导出另一条公理,所么,所推导出的那条公理就不能作为公理
  • 第二,公理必须是没有内在矛盾的。绝不允许从某一公理推导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

任何一本中学几何课本都要先列出一组公理:通过两点只能作一条直线;整体等于各个部分之和,等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把欧几里得的公理看作是唯一可用来建立没有内在矛盾的几何学的公理,从而把这些公理看作是“真公理”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有人证明了欧几里得的公理是可以用某些方式来加以改变的,因而可以建立另外一种不同的几何学,即“非欧几里得几何学”。这两种几何学虽然各不相同,但每一种几何学都不具有内在矛盾。从此以后,人们如果要问哪一种几何学是真几何学,就没有意义了。如果要问,就只能问哪一种几何学更有用些

事实上,我们可以用许多组公理来建立几种各不相同但又各自并不具有内在矛盾的数学体系

在任何一种这样的数学体系中,你都必定不可能根据它的公理推导出既是如此又非如此的结论,因为如果这样的话,这个数学体系就不可能不具有内在矛盾,就会遭到淘汰。但是,徜若你能作出一种陈述,并且发现你不能证明它既是如此又非如此的话,又将怎么样呢?

假如我说:“我现在所说的是假话”

是假话吗?如果是假话,那么,我在说假话这件事就是假的了,因此,我必定在说真话。如果我在说真话,那么我在说假话这件事就是真的了,因此,我确实在说假话。我可以永无休止地来回这样说,结果,将永远无法证明我所说的到底是如此,还是并非如此

假如你能对这些逻辑公理进行调整,以排除上面所说的这种可能性,那么,你能不能找到另外的方法来作出这样一种既是如此,又非如此的说法?

1931年,一位奥地利数学家戈德尔终于提出一个有力的证明,他指出,对于任何一组公理,你都能作出既不能根据这些公理来证明事实确是如此,也不能根据这些公理来证明事实确非如此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都不可能建立出一种可以凭此推导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数学体系的公理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真理”呢?

第一,因为一种数学体系不完美,并不意味着它所包含的东西是假的。如果我们不想超出这样的数学体系的限度来应用它,它就仍然是极其有用的

第二,戈德尔证明只适用于数学中所应用的那几种演绎体系。但是演绎并不是发现“真理”的唯一办法。任何公理都不能帮助我们去推导出太阳系的大小。太阳系的大小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而得出的——观测是得到“真理”的另一途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英语是26进制数学——100个科学问题之5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8

文字分画字和音字

汉字是象形字,象形字其实应该叫画字,画是对实物的高度简化的勾勒,象形字也是对实物的高度简化的勾勒

画字天生就比拼音文字优秀,画字的优秀全体现在一个“画”字上,画字要求用尽量少的笔画表达意义,分开来讲画字的设计有二个要点:

  • 画对应实物,要做到能从笔画组合猜出意义,或者通过简单讲解知道笔画组合的意义
  • 满足上条的前提下减少笔画数以方便书写

画字的优点是直观,因为画对应着实物,缺点是笔画组合复杂

英文是拼音文字,也叫音字,它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为什么世界上多数字文字是音字

所有的文字一开始的时候都是画字,画字书写太复杂了,所以绝大多数文字走向了音字

音字的优点是:

  • 书写简单
  • 读音与字母组合对应

音字的缺点是字母组合与含义没有直观的对应关系

英文是数学文字,有序文字

你在中国的任意一个问答网站提问: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吗

大多数的答案必然是倾向于肯定,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恐怕会被许多人喷。 海云青飞 也同意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这样至少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也就是打鸡血)

这里我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供你参考,英文有26个字母,实际上可以视为 26 个数字

A = 1
B = 2
C = 3
D = 4
E = 5
F = 6
G = 7
H = 8
I = 9
J = 10
K = 11
L = 12
M = 13
N = 14
O = 15
P = 16
Q = 17
R = 18
S = 19
T = 20
U = 21
V = 22
W = 23
X = 24
Y = 25
Z = 0

每个英文字母对应着十进制数字,英文单词 eye 用十进制表示就是 5 25 5,于是所有英文的使用场景都可以看成 26 进制数字的排列组合

如果人类的大脑处理得过来的话,直接用英文字母来表示数字也是挺好的

汉字则无法当作数字处理,所以,英文是有序文字,汉字是无序文字,你说有序好还是无序好?

其实汉字也是可以改进成有序文字,方法是先设计 26 或 25 类笔画类型称为符号表,然后所有汉字都用这些符号组合而成,这样汉字既是画字,又是有序文字,很是完美

26进制数字的应用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26进制的数字了,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建议每个人在小学的时候就记住这26个数字,以后使用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我写文章时,都是分类保存在电脑的目录里,目录下的文章需要排序,如果用 10进制 数字,则 11 以内的数量可以用 1 个 10进制 数字表示,如果超过 10 就要 2 个 10 进制数字了。一个目录下超过 10 篇文章是常有的事情,超过 26 篇文章的情况就很少了,所以我通常是在文章前面加 1个 英文小写字母来排序

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学会自己进行各种拓展,虽然老师没有讲到 26进制数学,但是你为什么不可以比老师聪明呢。你可以再想一下,化学元素是有固定序号的,也可以看成数字

26进制数字可以用来简单加密,比如用 10进制数字来表示英语单词,对于记住26个英文字母和十进制数字对应关系的人可以立即解读出来,而其他人则猜不出这是什么东东,你知道 13 25,2 15 15 11 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把十进制数字对应于 10 个手指,就可以用10个手指来表达英语

本文参考了: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z/a-wo-wei-zhen-li-er-sheng.html


5 普通数和二进制数有什么区别?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我们通常所用的数都是十进制数。这就是说,它们是按10的幂来进位的。我们写7291时,实际上就是 7×10^3 加上 2×10^2 加上 9×10^1 加上 1×10^0

应当记住

10^3=10×10×10=1000
10^2=10×10=100
10^1=10
10^0=1

因此,7291 就是 7×1000 加上 2×100 加上 9×10 再加上 1。读出声的时候,就是七千二百九十一

由于我们对应用 10 的各次幂已经非常习惯,所以我们只须写出他们所乘的数(如 7291),其余的都可以略去

其实,10的幂次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任何一个比1大的数的幂次都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假定我们现在想用8的幂来写出7291这个数,这时应当记住

8^0=1
8^1=8
8^2=8×8=64
8^3=8×8×8=512
8^4=8×8×8×8=4096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7291写为 1×8^4 加上 6×8^3 加上 1×8^2 加上 7×8^1 再加上 3×8^0。(请你们自己把这个数算出来,并看看所得出的答数。)如果只写出各次幂所要乘的数字,它就应当是16173。因此,我们可以说16173(八进制)=7291(十进制)

八进制的优点在于除了0以外,你只需记住七个数字。如果你想用数字8,那你可以写出8×8^3,而这就等于1×8^4。因此,不管任何时候,你都可以用1来代替8。所以十进制的8等于八进制的10;十进制的89等于八进制的131,依次类推。但是,用八进制时,一个数所用的总字数要比用十进制时多。由此可见,基数越小,所用的不同数字越少,但总字数则越多

当你用二十进制时,7291这个数将成为 18×20^2 加上 4×20^1 再加上 11×20^0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你把18写为#,并把11写为%,你就可以说#4%(二十进制)=7291(十进制)。用二十进制时你将不得不用19个不同的数字,但是每一个数所用的总字数就会少些

十进制是一种很方便的进位制。用这种进位制时,既不必记住过多的数字,而且在写一个数时,又可不必用过多的字数

什么是二进制数呢?在二进制的情况下,7291这个数等于1×2^12加上1×2^11加上1×2^10加上0×2^9加上0×2^8加上0×2^7加上1×2^6加上1×2^5加上1×2^4加上1×2^3加上0×2^2加上1×2^1再加上1×2^0。(请你们自己把这个数算出来,看看得出什么结果。但要记住2^9是9个2的乘积,亦即2×2×2×2×2×2×2×2×2=512。)如果只写出数字,那就是1110001111011(二进制)=7291(十进制)

由于二进制数只需要用两个数字,即1和0,所以做加法和乘法演算特别简单。但是即使一个很小的数,例如7291,也要用很多位数表示,因而很容易在我们头脑中造成混乱

但是,电子计算机则可以使用一个双向开关。把开关拨向某一方向,即把电流接通时,它就代表1。把开关拨向另一方向,即把电流断开时,它就代表0。这样,通过操纵电路,使它根据二进制的加法和乘法规则接通和断开,计算机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算术演算。同按十进制原理设计、用标有0到9的齿轮来进行演算的普通台式计算器相比,它的演算速度要快得多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虚数单位i是什么意思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9

中国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教育政策、教材编写、教学活动都存在极强的功利化倾向,表现在:

  • 要求学生记住理论,不重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 答案的标准化,不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

虽然口头上说要创新,但是学校教育实际上做的是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事情,泱泱大国,于现代科学几乎没有任何重大贡献,死板、教条的学校教育功不可没。这不能怪学生,也不能怪老师,学生是被动的,老师也是被动的

如果你有计划培养自己的儿子/女儿成为创新型的学术大师,那么必须减低学校教育的负面作用,同时自己肩负起教育的重任

从空间性角度理解加法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可以从空间性的角度得到最本质、简洁的解释

我买了 5个 苹果,我认识卖家,我只给她 3个 苹果的钱,我还欠她 2个 苹果的钱

把外部的事物往自己这里搬,可以视为正空间性的减小(或负空间性的增加),拿了5个苹果,就是我的正空间性少了5(个苹果),就是 -5

把事物往外部搬,是正空间性的增加(或负空间性的减小),我给她 3个 苹果的钱,我的正空间性增加了3 (个苹果),就是 +3

我的正空间性增加3,减少5,最终结果是我的正空间性减少了2 (个苹果)。如果我们总是往自己这里搬东西更多,那么我偿的正空间性会越来越小,也就是我们一直在退化

学习知识也是这样,一直只是向外界学习,自己反馈给外部世界少,那么在学习方面的正空间性就越来越小,这个人就成不了气候。有很多人推崇费曼学习法,其要点是通过把知识简明扼要讲解给别人听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很少人知道原理是什么,只有空间性才能解释其中奥秘。人类以为自己是生物,很特殊,从物理的角度看,管你是不是生物,宇宙间的一切只不过是不同的空间运动而已,当你向外表达知识的时候,你的空间在向外扩张,这就是说你在进化

事物往往是动态的,总是用加减法来计算的效率太低,这时就要用到乘除法

人类是从猩猩进化而来的,进化意味着正空间性的增大(或负空间性的减小),体现在人类的身体和地面的夹角比较接近垂直。假设猩猩身体与地面的夹角是45度,人类身体和地面的夹角是85度,则从猩猩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可以用乘法表示

(+1)×(+40)=(+40)

  • 被乘数 (+1)

    1 表示空间性的度量,+ 表示空间性增大,要注意,增大 可以是 正空间性 增大(正数值增大),也可以是 负空间性 增大(负数值增大)。如果不涉及负空间性的时候, 海云青飞 可能把 正空间性 简化表达为 空间性

  • 乘数 (+40)

    40 表示重复次数,+ 表示正空间性区域

  • 结果 (+40)

    40 表示空间性的度量,+ 表示正空间性区域,也就是正空间性增加了40(猩猩进化成了人类)

(+1)×(-1)=(-1)

  • 被乘数 (+1)

    1 表示空间性的度量,+ 表示空间性增大

  • 乘数 (-1)

    1 表示重复次数,- 表示负空间性区域

  • 算式(+1)×(-1)

    表示负空间性的值增大 1 × 1

  • 结果 (-1)

    负空间性增加了 1 ,也就是退化了1

(-1)×(-1)=(+1)

  • 被乘数 (-1)

    • 1 表示空间性的度量,- 表示空间性的减小
  • 乘数 (-1)

    1 表示重复次数,- 表示负空间性区域

  • 算式(-1)×(-1)

    表示负空间性区域的值减小了 1 × 1,也就是正空间性增加了 1 × 1

  • 结果 ( + 1)

    正空间性增加了 1 ,也就是进化了1

正实数平方根的含义

什么数自乘将会得出+1?换成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1的平方根是多少?

换成用空间性来表示,空间进化1,展开可以怎么表示?可以用二种方式来表示:

  • (-1)×(-1)

    负数区的值减 1。举个实际的例子,现代人类的姿势越来越不够直立,表现为多坐,多俯身、低头,这就是负数区在值在增大,或者说负空间性在增大,如果你改成少坐,少俯身低头,那么你的负数值会减小,负数值的减小就是正数值的增大

  • (+1)×(+1)

    正数区的值加1,从猩猩进化到人,身体的直立程度一直在增加,也就是正空间性在增加,直立程度增加 1度,可以用 (+1)×(+1) 来表示

实数的平方根就是已知结果求过程的表示法。对于正实数来说,可以分别表示为正数区值的增大和负数区值的减小

负实数平方根与虚数——100个科学问题之6

-1 的平方根是多少,换句话说,-1 是结果,展开后,过程应该怎么表示?还是可以用二种方式来表示:

  • (+1)×(-1)

    正数区值加1

  • (-1)×(+1)

    正数区值减 1

求某数平方根实际上是求某数的动态表示法,然而人类科学家不习惯动态表示法,他们喜欢用静态来表示,负实数的平方根在他们看来过于复杂,于是他们创造了虚数的概念,这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于是用英文单词 imaginary 的第一个字母 i 来标记虚数,比如把正虚数2写为(+2i),把负虚数2写为(-2i)


6 什么是虚数?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数有两种,即正数(+5,+17.5)和负数(-5,-17.5)。负数是在中世纪出现的,它用来处理3-5这类问题。从古代人看来,要从三个苹果中减去五个苹果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中世纪的商人却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欠款的概念。“请你给我五个苹果,可是我只有三个苹果的钱,这样我还欠你两个苹果的钱。”这就等于说:

(+3)-(+5)=(-2)

正数及负数可以根据某些严格的规则彼此相乘。正数乘正数,其乘积为正。正数乘负数,其乘积为负。最重要的是,负数乘负数,其乘积为正

因此,

(+1)×(+1)=(+1)
(+1)×(-1)=(-1)
(-1)×(-1)=(+1)

现在假定我们自问:什么数自乘将会得出+1?或者用数学语言来说,+1的平方根是多少?

这一问题有两个答案。一个答案是+1,因为(+1)×(+1)=(+1);另一个答案则是-1,因为(-1)×(-1)=(+1)。数学家是用√ ̄(+1)= ±1 来表示这一答案的。(碧声注:(+1)在根号下)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的平方根是多少?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感到有点为难。答案不是+1,因为+1的自乘是+1;答案也不是-1,因为-1的自乘同样是+1。当然,(+1)×(-1)=(-1),但这是两个不同的数的相乘,而不是一个数的自乘

这样,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数,并给它一个专门的符号,譬如说#1,而且给它以如下的定义:#1是自乘时会得出-1的数,即(#1)×(#1)=(-1)。当这种想法刚提出来时,数学家都把这种数称为“虚数”,这只是因为这种数在他们所习惯的数系中并不存在。实际上,这种数一点也不比普通的“实数”更为虚幻。这种所谓“虚数”具有一些严格限定的属性,而且和一般实数一样,也很容易处理

但是,正因为数学家感到这种数多少有点虚幻,所以给这种数一个专门的符号“i”(imaginary)。我们可以把正虚数写为(+i),把负虚数写为(-i),而把+1看作是一个正实数,把(-1)看作是一个负实数。因此我们可以说√ ̄(-1)=±i

实数系统可以完全和虚数系统对应。正如有+5,-17.32,+3/10等实数一样,我们也可以有+5i,-17.32i,+3i/10等虚数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作图时把虚数系统画出来

假如你用一条以0点作为中点的直线来表示一个正实数系统,那么,位于0点某一侧的是正实数,位于0点另一侧的就是负实数

这样,当你通过0点再作一条与该直线直角相交的直线时,你便可以沿第二条直线把虚数系统表示出来。第二条直线上0点的一侧的数是正虚数,0点另一侧的数是负虚数。这样一来,同时使用这两种数系,就可以在这个平面上把所有的数都表示出来。例如(+2)+(+3i)或(+3)+(-2i)。这些数就是“复数”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发现,把一个平面上的所有各点同数字系统彼此联系起来是非常有用的。如果没有所谓虚数,他们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了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素数有什么作用——100个科学问题之7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0

无趣的人组成的无趣的世界

学习任何理论都要尝试把它们和实际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就是学习过程中的空间性拓展

我看到很多的教材编写者不懂这个非常重要的要点,他们只是像机器人一样把理论机械化地描述出来,并且他们的描述默认是给机器人看的,可惜他们忘记了人类不是机器人,人类的长处不是死记硬背,机器人才擅长死记硬背,人类最擅长的空间拓展,你可以把空间拓展理解为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

数学是门有用的工具学科,数学又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说数学枯燥是因为讲解数学的人是十分枯燥的人,他们最擅长的事情是扼杀人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个世界枯燥的人太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是十分无趣的,你想做一个有趣的人,就要自己去寻找乐趣,或者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可以给你一些建议

静态的数字和动态的数字

单独的数字可以视为静态的数字,比如数字5,可以是静态的5个人,或者5只猪,或者形状象 5 字的事物

乘法可以理解为动态的数字,3×5 是3重复5次,可以形象地理解为 3 这个事物走了 5步,3可以是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名字叫 3 的人走了 5 步。发挥你的想象力,不要局限于 海云青飞 举的例子

素数的形象化理解

素数通常是这样定义的:

素数是这样的整数,它除了能表示为它自己和 1 的乘积以外,不能表示为任何其它两个整数的乘积

2 只能表示为 2 和 1 的乘积,所以 2 是素数

15 = 3×5
15 = 15×1

明显,15 不是素数

素数和非素数有什么不同吗?可以理解为素数内部的运动只有一种步法,非素数的内部运动有一种以上的步法

  • 素数:内部只有一种运动形式的数字
  • 非素数:内部有一种以上运动形式的数字

15是个静态数字,其内部有二种运动形式,既可以 3×5 这样运动,也可以 15 × 1 这样运动

2 是个静态数字,其内部只有一种运动形式,就是 2×1,所以 2 是素数

这个世界无趣的人太多了,你不要跟他们一样无趣,你是特殊的,你比他们聪明,你可以把让无趣变成有趣,你可以让死气沉沉变成活蹦乱跳。你是谁?你就是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的读者

素数的应用

要求精确、唯一的场景,可以用素数


7 什么是素数?数学家为什么对它们感兴趣?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素数是这样的整数,它除了能表示为它自己和1的乘积以外,不能表示为任何其它两个整数的乘积。例如,15=3×5,所以15不是素数;又如,12=6×2=4×3,所以12也不是素数。另一方面,13除了等于13×1以外,不能表示为其它任何两个整数的乘积,所以13是一个素数

有的数,如果单凭印象去捉摸,是无法确定它到底是不是素数的。有些数则可以马上说出它不是素数。一个数,不管它有多大,只要它的个位数是2、4、5、6、8或0,就不可能是素数。此外,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要是可以被3整除的话,它也不可能是素数。但如果它的个位数是1、3、7或9,而且它的各位数字之和不能被3整除,那么,它就可能是素数(但也可能不是素数)。没有任何现成的公式可以告诉你一个数到底是不是素数。你只能试试看能不能将这个数表示为两个比它小的数的乘积

找素数的一种方法是从2开始用“是则留下,不是则去掉”的方法把所有的数列出来(一直列到你不想再往下列为止,比方说,一直列到10000)。第一个数是2,它是一个素数,所以应当把它留下来,然后继续往下数,每隔一个数删去一个数,这样就能把所有能被2整除、因而不是素数的数都去掉。在留下的最小的数当中,排在2后面的是3,这是第二个素数,因此应该把它留下,然后从它开始往后数,每隔两个数删去一个,这样就能把所有能被3整除的数全都去掉。下一个未去掉的数是5,然后往后每隔4个数删去一个,以除去所有能被5整除的数。再下一个数是7,往后每隔6个数删去一个;再下一个数是11,往后每隔10个数删一个;再下一个是13,往后每隔12个数删一个。……就这样依法做下去

你也许会认为,照这样删下去,随着删去的数越来越多,最后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一个数后面的数会统统被删去因此在某一个最大的素数后面,再也不会有素数了。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不管你取的数是多大,百万也好,万万也好,总还会有没有被删去的、比它大的素数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300年,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就已证明过,不论你取的数是多大,肯定还会有比它大的素数,假设你取出前6个素数,并把它们乘在一起:2×3×5×7×11×13=30030,然后再加上1,得30031。这个数不能被2、3、5、7、11、13整除,因为除的结果,每次都会余1。如果30031除了自己以外不能被任何数整除,它就是素数。如果能被其它数整除,那么30031所分解成的几个数,一定都大于13。事实上,30031=59×509

对于前一百个、前一亿个或前任意多个素数,都可以这样做。如果算出了它们的乘积后再加上1,那么,所得的数或者是一个素数,或者是比所列出的素数还要大的几个素数的乘积。不论所取的数有多大,总有比它大的素数,因此,素数的数目是无限的

随着数的增大,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遇到两个都是素数的相邻奇数对,如5,7;11,13;17,19;29,31;41,43;等等。就数学家所能及的数来说,他们总是能找到这样的素数对。这样的素数对到底是不是有无限个呢?谁也不知道。数学家认为是无限的,但他们从来没能证明它。这就是数学家为什么对素数感兴趣的原因。素数为数学家提供了一些看起来很容易、但事实却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目前还没能对付这个挑战哩

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它除了似乎可以增添一些趣味以外,什么用处也没有

碧声注:一点用处也没有吗?……听说在密码方面很有用哩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人与人沟通有那么难吗——100个科学问题之8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1

有的时候,人们会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和人沟通特别难,你可以说是因为两人差距太大沟通难,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

对概念的定义的不一致导致沟通的失败

人类社会有非常多的争执,一个原因是大家对同一个概念的定义不一样

有许多人自称信仰宗教,他们的共同点是信仰一个无所不能的终极的存在,然而不同的宗教信仰者是无法坐下来沟通的,因为各方对这个终极存在的定义不一样,佛教徒认为这个存在是个光头的,中国基督教徒认为这个存在是长头发的外国人,各方都坚信自己是真理的化身,如果他们坚持沟通下去,必然演变成争吵,然后发展成干架

即使同一个宗教,各人对终极存在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有许多教徒喜欢把牛顿抬出来为宗教站台,你们这样擅自让牛顿给你站台却没有支付站台费,这可是严重的侵权知道吗。牛顿是不信三位一体的神的,而对中国的基督教信仰者来说神是三位一体的,所以,在中国信仰者看来,牛顿应该是不信神的才对,你怎么能把不信神的牛顿抬出来为你站台呢

现代社会讲人人平等,但是,平等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在平等的定义没有取得统一的时候,人人平等 是句废话。当不同的国家的人们对平等的定义不一样的时候,就可能造成文明的冲突

海云青飞 在 《生物学的哲学问题》 谈到了 形式平等 和 事实平等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b/i-sheng-wu-xue-zhe-xue-wen-ti.html

形式平等就是表面上的平等,实际上却是不平等。人类社会应用的 平等 的概念其实很多时候是形式平等,是一种抹平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的平等。在把平等定义成形式平等的人看来,持事实平等观念的人是侵犯人权,在把平等定义成事实平等的人看来,持形式平等观念的人是黑白颠倒

有效沟通的前提:概念的定义一致

在科学讨论中,讨论的双方都需要做到 对讨论中用到的概念,双方的定义一致

如果做不到对概念的定义一致,讨论没有必要开始,如果讨论已经开始了,那么可以考虑退出讨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一般不和宗教人士讨论问题,因为预先已经知道双方对概念的定义是很难统一的,那么讨论变成了鸡讲鸡语,人说人话,毫无意义

在中国,各种各样的争论特别多,比如中医,粉和黑似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星球,当有人摆事实,讲道理,指出中医存在的问题的时候,中医信仰者不接过他的话,却讲起亲身经历,典型病例,古人的伟大,这种争论又是属于什么情况

争执的深层次原因:虚拟空间和实际空间的偏差

宇宙的万事万物可以用空间的运动来描述,空间分实际空间和虚拟空间。从物体内部的视角看,空间实际上是画面。关于什么是画面,可以参考 《从生物学到升物学——整体学的诞生》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

画面和空间是一回事,对于人类来说用画面代替空间会更加容易理解。虚拟空间就是虚拟画面,实际空间就是实际画面

人的身体就是实际画面,对于实际画面,人类很少会有争执,举一个例子,你指着一个人的身体说:这是小王

小王是个实际画面,没有人会反对你

虚拟画面是基于许多的实际画面的运算的产物,人的意识的基础是实际画面,人的意识的特点体现在虚拟画面,虚拟画面是人的行动指南。每个人的虚拟画面是不一样的,于是每个人的观念是不一样的,观念的不一致不但体现在对概念定义的不一致,也体现在虚拟画面和画际画面的偏离程度不一致

中医的概念是虚拟画面,是支持中医者用来和 西医 对立的虚拟画面,对于质疑中医者来说,中医西医 这样的概念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实际中存在的是 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争论双方对于概念定义不一致时,还可以面红耳赤地交流,当一方认为对方定义的概念不存在时,连坐在一起也成了多余

虚拟空间和实际空间发生偏差是正常的,也是人类探索事物所必须的,对于史前人类,他们认为宇宙存在人形神,现代人并不能因为他们的人形神虚拟画面和实际画面的偏差而批判他们,因为这是他们的探索,探索过程中是允许犯一些错误的。如果不允许犯错误,那么事物是不能向前发展的

如果现代人还持有和史前人类一样的人形神的观念,那么这种虚拟画面和实际画面的偏差是不应该的。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人形神不存在并不难,为什么很多人还对人形神念念不忘呢?原因就在于很多人抱着很大的不切实际的虚拟画面,对于信教者来说是希望永生,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是希望通过夸大自己,贬低别人来给自己打鸡血,这些宏观的虚拟画面的偏差导致了实际应用中的各个方面的偏差

宏观的虚拟画面的偏差是一个人的空间性小(画面小)的表现,画面小就是进化程度低。当一个人的画面偏向自己时,画面当然就小了,同时画面中自己的身体所占的比例就大了,于是他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想要永生,想要夸大自己民族的古人,想要贬低其他民族。从这里可以看出,鼓励狭隘的民族主义虽然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俗称打鸡血),却使民族的人民趋向退化,从长远看得不偿失


8 当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遇到一个什么力都不能使之运动的物体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这是一个经过无数次反复辩论的古典难题

在我把答案告诉你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以下几点。凡是按合理的技巧来探索宇宙秘密的“游戏”,也要和其他游戏一样,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来进行

当两个人要在一起进行有意义的讨论时,他们首先必须就以下两点取得一致:

  • 第一,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字眼或其它)都应当代表一定的涵义
  • 第二,双方都必须按照这种涵义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凡是按一致同意的定义讲不清的问题,都应当扔在一边。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任何答案的,因为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应该提出来

例如,假定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正义有多重?”也许我正在想象一个手里拿着秤的瞎眼审判官的形象

但是,重量是质量的一种性质,只有物质才有质量。确实,如果要给物质下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可以把它定义为“有质量的东西”

正义并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根据定义,质量并不是正义的一个特性,所以问正义有多重,是提出一个无意义的问题。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又如,通过一系列非常简单的代数运算,我们有可能证明1=2。唯一的麻烦是,在证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除以0。为了避免这类会引起麻烦的等式(更不用说其他一些会把数学的有用性毁掉的证明了),数学家曾规定在任何数学运算中都不允许应用“除以零”这个算式。因此,“分数2/0的值是多少”这个问题,也违背了“游戏”的规则,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回答上面所提出的问题了:当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遇到一个什么力都不能使之运动的物体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所谓“不可抗拒的力”,按定义(如果这些字确实有一定涵义的话),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也就是任何物体(不管这个物体有多大)遇到它都会发生运动或遭到毁灭,但其本身则不会发生可觉察到的削弱或偏转的力。因此,宇宙中只要有这种不可抗拒的力,就不可能有一个什么力都不能使之运动的物体,因为我们刚才已经把不可抗拒的力定义为能使一切东西发生运动的力了

所谓“什么力都不能使之运动的物体”,按定义(如果这些字确实有一定涵义的话),无非就是任何力(不管这个力有多大)遇到它都将被它所吸收、而它则不会因为这个力而发生可觉察的变化或损伤的物体。在任何一个存在这样一个物体的宇宙中,就不可能同时存在不可抗拒的力这类东西,因为我们刚才已经把什么力都不能使之运动的物体定义为一个能抵抗任何力的物体了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所提的问题是说这两样东西(不可抗拒的力和什么力都不能使之运动的物体)同时存在的话,那么,我们所提的问题显然已经背离了这两个词本身所包含的定义,而这是这种推理游戏的规则所不允许的。因此,这个问题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它是没有答案的

你也许会提出一个疑问:定义既然可以被定得如此严密,那么,岂非任何人都不可能提出无法回答的问题了吗?正如我们在回答前面第4个问题(碧声注:关于戈德尔证明的问题)所解释的,事实当然并不是这样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宇宙可见部分的原子数——100个科学问题之9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2

宇宙分可观测部分和不可观测部分,在讨论宇宙原子数目时,指的是可观测部分的原子数

宇宙中的部分区域由于过于遥远,以至于从宇宙大爆炸以来发出的光线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到达地球。因此这一部分的区域在可观测宇宙之外。到了未来,从遥远星系发出的光线获得了更多的光行时间,所以目前宇宙中更多的区域将成为可观测宇宙的一部分

从地球的任何方向到可观测宇宙的边缘大概是140亿秒差距(460亿光年),因此可观测宇宙是一个直径为290亿秒差距(930亿光年)

假设普通物质的质量大约是1.45×10^53 公斤,并且假定所有的原子均为氢原子(在现实中氢原子约占了银河系中所有原子质量的74%), 把普通物质的质量除以氢原子的质量(1.45×10^53 公斤除以1.67×10^−27 公斤,其结果大约是10^80个氢原子

也就是说,以氢原子为单位,可观测宇宙大约有10^80个氢原子。至于整个宇宙的原子数是多少?海心土申认为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渺小的人类永远不会知道宇宙真正有多大,那么也就永远不可能知道宇宙总原子有多少个


9 宇宙中到底有多少粒子?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可能有肯定的答案,这首先是因为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宇宙有多大。但是,我们可以作一些假设

有人曾作过一个估计,认为在我们这个宇宙中大约有100,000,000,000(亦即10^11)个星系。这些星系,平均来说,每一个的质量都比太阳的质量大100,000,000,000(亦即10^11)倍

这就等于说,宇宙间物质总量等于太阳质量的10^11×10^11(亦即10^22)倍。换句话说,宇宙间的全部物质足够形成10,000,000,000,000,000,000,000(亦即10^22)个太阳

太阳的质量是2×10^33克。这就等于说,宇宙间的全部物质的质量是10^22×2×10^33(或者说2×10^55)克。这个数字可以写为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克

现在让我们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看。宇宙的质量几乎完全集中在它所含有的核子中(核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主要粒子)。核子是很小很小的东西,需要有6×10^23个核子才能构成一克物质

既然需要有6×10^23个核子才能构成一克物质,既然宇宙中含有2×10^55克物质,那么宇宙间总共就应该有6×10^23×2×10^55(或者说12×10^78个核子。为方便起见,可以把这个数字写为1.2×10^79

天文学家认为,宇宙间有90%的原子是氢,9%的原子是氦,其余1%则是各种更为复杂的元素。就是说,在含有100个原子的一个典型样本中应当含有90个氢原子,9个氦原子和1个别的原子(比方说一个氧原子)。我们知道,每个氢原子的原子核有一个核子,即质子。每个氦原子核含有4个核子,即2个质子和2个中子。每个氧原子核含有16个核子,即8个质子和8个中子

因此,这100个原子总共应当含有142个核子,亦即116个质子和126个中子

这两类核子有一个区别。中子不带电荷,因此不必去考虑同它相伴随的粒子(电子)。质子带正电荷,因此,既然整个宇宙被认为是电中性的,所以只要有一个质子存在,就应该有一个电子(带有一个负电荷)和它同时存在

这样,每有142个核子,就应该有116个电子(以便和116个质子相平衡)。为了保持这一比例,宇宙间的1.2×10^79个核子就应该伴随有1×10^79个电子。把这些核子和电子加在一起,我们就得出宇宙间全部物质所含粒子总数应为2.2×10^79。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字写为2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如果宇宙是由一半物质和一半反物质组成,那么,这些粒子中就应当有一半是反核子和正电子。但是,这并不影响总数

宇宙间大量存在的另一些粒子是光子、中微子,也许有引力子,但它们都是没有质量的粒子,所以没有把它们计算在内。因此,总的说来,我们这个宇宙共有22×10^78个粒子。它们构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宇宙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宇宙中的物质是怎么诞生的,什么是物质——100个科学问题之10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2

宇宙中的物质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能讲清楚物质是怎么回事。物质是运动的空间,宇宙中的空间的运动诞生了物质

在我们这个宇宙中空间无处不在,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都不能离开空间而存在,于是我们可以把空间当作默认存在,于是就可以把物质的产生简化成:

物质 = 运动

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运动产生了物质,物质是人类给观察到的明显的运动起的一个名字而已

原子是物质,换句话说,原子是特定形式的运动

你也可以凭空制造一个原子,如果你有一台机器能模拟原子的运动

物质能凭空产生吗

把空间当作默认存在,那么物质是能凭空产生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能凭空产生物质

运动是怎么来的

如果你是个敏感的适合科学研究的人,那么你可能会问,宇宙怎么突然就有了运动了呢,运动是怎么来的,原子这样的物质是如何一直保持稳定的运动的?

这就需要画面论,关于画面论,可以参考:

  • 《从生物学到升物学——整体学的诞生》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
  • 《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

简而言之,物质,从外部看就是运动,从内部看则是画面(的运动)

理解了画面,你可能对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疑惑,你可能会大彻大悟

10 宇宙中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宇宙外面又是什么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东西呢?

第一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没有人能够回答的问题

科学并不保证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只有在人们获得了足够的资料之后,科学才能向人们提供一个作出回答的方案。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资料来告诉我们宇宙间的物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作一些推测。我自己就曾经想过,在宇宙间可能存在有某种称为“负能量”的东西,这种“负能量”和普通的“正能量”完全一样,所不同的仅仅是,同等数量的“负能量”和“正能量”加在一起,将会成为“乌有”(正如+1和-1相加等于零一样)

反之,“乌有”则可能突然转变为一团“正能量”和一团等量的“负能量”。如果事情确是如此,那么,这一团“正能量”就可能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个宇宙,与此同时,还可能在别的什么地方存在一个相应的“负宇宙”

但是“乌有”又怎么会突然变成两团相反的能量呢?

为什么不会呢?如果 0 =(+1)+(-1),那么,这个零所代表的东西就完全有可能变成+1和-1。也许在一个“乌有”的无限海洋中,会经常不断地形成大小相等的一对对正能量团和负能量团,以后,在它们经历了进化演变之后,又一次相互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乌有”。而我们现在则正好处在“乌有”与“乌有”之间的一个时期内的一个能量团中,并在对它感到奇怪

当然,上面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推测。迄今为止,科学工作者既未探测到任何像“负能量”这样的东西,也未找到任何理由来使他们设想宇宙间可能存在有这样的负能量。因此,除非他们有朝一日终于发现了这样的负能量,否则我的设想将是毫无意义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即宇宙之外是什么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宇宙之外是一个非宇宙

你看了这个答案,也许会说“你的这个答案丝毫也不说明什么问题”。你的话也许是对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就有许多问题是得不到有意义的回答的(例如“天到底有多高?”)。所以,这一类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问题”。一般说来,科学工作者甚至根本不愿去思考这类毫无意义的问题

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呢?

假定你是北美大陆中部的一只具有高度智慧的蚂蚁,而且还是一只一辈子都在“旅行”的蚂蚁。在这种情形下,在你不断向前走的过程中,你已经走过了一平方米又一平方米的地面,同时你还发明了一个小望远镜,使你能看到你前方几公里以外的地面。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会认为这块地面是无边无际的

但是你也许会提出一个疑问:这块地面是否有一个尽头呢?这样一来,就会进一步产生一个使你感到困惑的问题:“如果这块地面是有尽头的,那么,在尽头的那一边将是什么东西呢?”

当然,你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你唯一体验到的仅仅是地面。你从来没有见到过海洋,对海洋一无所知,因此,你除了陆地以外,不可能想象出别的什么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很可能会这样回答:“如果陆地真是有尽头的话,那么,在陆地的那一边一定是一块非陆地,不管这块非陆地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样看来,这样的回答应该说是对的吧!

既然如此,如果我们把宇宙定义为物质、能量及由这些物质和能量所充填的空间这三者的总和,并且宇宙真是有尽头的话,那么,在宇宙尽头之外的就应该是散布在这个非空间的非物质和非能量。总之,是一个非宇宙

如果这个宇宙是起源于一团正能量,而这团正能量是和一团负能量一起由“乌有”形成的,那么,这个宇宙尽头之外的就应当是“乌有”,而这个所谓的“乌有”也许就是非宇宙的另一种叫法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温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00个科学问题之11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2

温度是空间的运动的一个表现

要明白温度,首先要知道什么情况下是没有温度的。假设有一个空间,空间中没有任何的运动,那么这个空间是没有物质,也是没有温度的,这是绝对没有物质,也是绝对没有温度

温度是怎么产生的?

假设有一个空间,空间中没有任何的运动,然后这个空间中的一个无比小的地方动了一下,于是这个空间诞生了物质,同时这个空间的任何地方都有了温度

温度,仅仅是空间运动的一个表现,运动才是物质的本质

温度只是升物的感觉,物质本没有温度这个属性

这里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升物 代替 生物,因为宇宙其实没有 生物非生物 之分。请参考:

《从生物学到升物学——整体学的诞生》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

同样物质其实是没有温度这个属性的,对于我们所在的宇宙来说,一切都可以用空间的运动来描述,并不需要温度这个概念。但是人类需要 温度 这样的感觉来粗糙地反映物质的运动速度,温度越高,物质的运动速度就越快。这和人们可以从影子的长度推测物体的长度一样,物体并不需要影子,影子也不属于物体,如果我们看不见物体,那么我们可以从影子推测物体的长度

宇宙不存在没有温度的地方

只要有运动,就一定有温度。物体的运动会向空间的其他地方扩散,于是只要宇宙中有运动,那么宇宙中的每个地方都多少有了运动属性,于是宇宙中的每个地方多少有了温度

11 为什么人们说“宇宙空间的低温?”一个空虚的宇宙空间怎么会有温度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其实,既不应该这样说,也不能这样说。温度是一定数量的物质中每一个原子的平均含热量,因此,只有物质才能有温度

假定宇宙空间存在一个像月球那样的天体,而这个天体距离它最近的恒星有好几光年,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这个“月球”表面的初始温度是25℃的话,那么,这个“月球”一方面将会由于辐射而不断失去热量,而另一方面则会从遥远的恒星的辐射而获得热量。但是由于从这些恒星到达这个“月球”的辐射很少,因此不可能抵偿“月球”本身的辐射而失去的热量,结果,这个“月球”的表面温度就会立即开始下降

随着这个“月球”表面温度的不断下降,因它本身的辐射而失去热量的速率将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将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这时,它的表面温度已经如此之低,以致因它本身的辐射而失去的热量将会小到足可以和它从遥远恒星所吸收的辐射相平衡。这时,这个“月球”的表面温度确实是很低很低的,只稍稍超过绝对零度

人们在谈到“宇宙空间的低温”时,他们想到的例子正是这种离开所有恒星都很遥远的“月球”的极低表面温度

实际上,我们的月球离开恒星并不太远,它离其中一个恒星——太阳——的距离很近,还不到1.5亿公里。假定我们的月球仍然处在它现在的位置上,但它永远只有一面向着太阳,那么,这一面将不断地吸收太阳的热,直到面向太阳的这一面中心的温度大大超过水的沸点。只有在这样高的温度下,由它本身的辐射而失去的热量才会和来自太阳的巨大热流相平衡

但是,来自太阳的热只能以非常慢的速度透过月球本身的绝热物质,所以,背着太阳的那一面几乎不会获得热量,它所得到的一点点热量也会辐射到宇宙空间中去。这样,永远背离太阳的一面就将处于“宇宙空间的低温”状态

然而,我们的月球是相对于太阳进行自转的,所以每自转一次其表面的各个部分平均只能从太阳那里得到相当于两个星期的辐射热。在这种只能从太阳获得时间有限的辐射的情况下,月球上只有个别地方的表面温度才勉强达到水的沸点。而在长夜中,其温度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低于绝对温标120度(从我们地球上的标准来说,这个温度是相当低的),这是因为温度尚未下降到比这更低的时候,太阳就又升上来了

但是,地球上的情况则与此大不相同,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和海洋。海洋同光秃秃的岩石相比,能够更有效地吸收热,而且散热的速度也慢得多。它所起的作用就像一个热褥垫那样,当太阳晒的时候,它的温度不会上升得像陆地那样快,没有太阳的时候,它的温度也不会下降得像陆地那样快。此外,地球的自转速度很快,所以地球上大多数地方每次只经历十来小时的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同时,地球大气所造成的风也会将热量从向阳的一面带到背阴的一面,以及从热带带到两极

正因为如此,尽管地球和月球离太阳的距离大致相等,地球所经受的温度变化范围却比月球小得多

一个处在比南极还要低的温度下的人如果被放到月球的背阴处,那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情况不会像你可能想象的那么严重。在地球上,即使穿着绝热服,我们的体温也会相当快地发散到大气层和大气层的风中去——它们会把我们的体热迅速带走。在月球上,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那里,一个身穿保温宇宙服和宇宙靴的人,几乎一点也不会失去体热。因为在那里,体热既不会靠传导传到体外,也没有风通过对流现象把它带到空虚的空间中。他将会如同一个被放置在真空中的保温瓶那样,只可能辐射出极少量的红外线。在这种情况下,冷却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当然他的身体本身会不断地产生热量,所以他将会更容易感到太热,而不会感到太冷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宇宙尘飘落在地球——100个科学问题之12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2

宇宙尘(Cosmic Dust)是由众多细小物质粒子组成的固态尘埃,自宇宙大爆炸起,宇宙尘埃就四散在浩瀚宇宙之中。宇宙尘的成分有矽酸盐、碳等元素以及水分,部分宇宙尘埃由彗星、小行星等星体的崩解而产生

12 什么是宇宙尘?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根据最新的天文学理论,星系最初是一团团巨大的气尘凝聚体,这些气尘凝聚体缓慢地旋转,分裂成为湍动的涡流,最后凝结成为恒星。在大量形成恒星的天区,所有的气尘实际上都会分别和其中某一颗恒星结成一体,因而气尘很少会或者完全不会留在星系空间中。在球状星团中,在椭球星系中以及在旋涡星系的中心部分,情况确实是这样

但是在旋涡星系的外缘,这种过程就不会进行这样彻底。由于所形成的星星为数较少,所以留下的气尘就会多一些。正因为我们处在银河系的旋臂上,所以我们能看到尘云在银河的辉光中形成一些暗斑。银河系的中心也正是被这些尘云遮住,才显得模糊不清

形成宇宙的物质,绝大部分是氢和氦。氦原子一般是不会彼此结合的。氢原子虽然会彼此结合,但一般只彼此结合成对而形成氢分子(H2)。这就意味着,处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绝大多数物质是由一个个很小的氦原子和一个个很小的氢原子和氢分子组成。这些物质形成了大量散布在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星际气体

星际尘(或者宇宙尘)的数量比星际气体少得多,它们是由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虽然也很小,但却比单个原子或分子大得多,因此它们一定含有除了氢和氦以外的其他原子

除了氢和氦以外,宇宙间另一种最普通的原子是氧。氧原子能和氢结合而形成氢氧基(OH)和水分子(H2O)。氢氧基和水分子具有能够同它们所遇到的任何其它基团及分子相结合的倾向。正因为如此,宇宙间会逐步形成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分子所组成的微粒。绝大部分宇宙尘很可能就是由氢氧基和水分子所组成。一直到1965年,天文学家才开始在宇宙间探测到氢氧基,并开始研究它们的分布情况。从这以后,不断有报道说,宇宙空间存在既含有氢和氧、也含有碳原子的更复杂的分子

由此看来,宇宙尘中一定也含有不及氢、氧和碳那么普通的原子所组成的原子团。科学工作者已经在星际空间探测到钙原子、碘原子、钾原子和铁原子,他们是通过这些原子所能吸收的光而探测到它们的

在我们的太阳系内,也存在类似的宇宙尘,这些宇宙尘很可能是由彗星造成的。在太阳系可见范围以外,可能有一个由大量彗星所组成的彗星壳,其中有一些彗星(也许是由于附近恒星的引力作用)向太阳的方向掉落。彗星是一团金属和岩石小碎片,这些碎片由冰加上冻结的甲烷、氩和其它这类物质结合成松散的团块。每当彗星走近太阳时,彗星中的某些物质便会因受热而融化,结果,其中的微小固体颗粒便获得了自由,并以一条长长的尾巴的形式散布在宇宙空间中。最后,这个彗星将完全崩解

在太阳系的历史中已经有无数彗星发生了这样的崩解,正因为如此,太阳系的内圈才会到处散布有这样的宇宙尘,每天都有数十亿这样的宇宙尘粒子(“微陨石”)落到地球上。从事宇宙研究的科学家都对这些“微陨石”感兴趣,他们之所以对此感兴趣,固然有种种原因,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有一些较大的微陨石可能会给未来的宇航员或登月移民造成危害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怎样理解脉冲星——100个科学问题之13

脉冲星的英文名字是 Pulsar,一般认为它是中子星的一种,周期性发射脉冲讯号的中子星就是脉冲星

13 什么是脉冲星?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1967年夏天,剑桥大学的赫维什和他的合作者,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探测到来自天空的一种从未探测到的射电辐射。这种射电辐射是非常有规则的、每隔1又1/3秒出现一次的脉冲。更确切地说,这种脉冲每隔1.33730109秒出现一次,发出这种脉冲的辐射源后来就被称为脉冲星

接着,在这以后的几年中,天文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很多这样的脉冲星。说到这里,你们也许会提出一个疑问:脉冲星为什么未能更早发现呢?这是因为每一颗脉冲星虽然在一次脉冲当中都会辐射出大量的能量,但这些脉冲是如此的短暂,因此,射电波的平均强度是很低的。这就是天文学家为什么一直没有发现他们的原因。此外,由于天文学家在这以前都认为射电源是以稳定的水平辐射发出能量的,因此他们都没有去认真寻找这样的脉冲

后来,在蟹状星云中发现了一颗脉动得特别快的脉冲星,同时还发现这颗脉冲星能在可见光的范围内发出辐射,而且光的闪烁正好和射电辐射的时间相一致。天文学家以前虽然曾多次观测到这颗脉冲星,但都以为它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因此从未有人试图用足够灵敏的、能发现它每秒钟会闪烁三十次的这样一种观测仪器去对它进行观测。一颗脉动得这样快的脉冲星,如果单凭肉眼或者仅仅依靠普通的仪器来进行观察,它的光就似乎是很稳定的

然而,脉冲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星呢?一个天体如果会以周期性的间歇发射出能量的话,那么,在这间歇的时间内,它一定正在发生某种物理现象。例如,它也许是一个正在一会膨胀一会儿收缩的天体,并在每一次收缩时发射出一股能量。或者它也许正绕着自己的轴或围绕着另一个天体运转,并且每绕一周,就发射出一股能量

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这种脉动为什么会进行得这样快,长的是每4秒钟脉动一次,短的则是每隔1/30秒就脉动一次。第一,这种脉冲星必定是一个非常炽热的物体,否则它就不可能发射出这样大的能量。第二,它必定是一个很小的天体,否则它绝不可能脉动得这样快

科学工作者以往所观测到的最小天体是白矮星。白矮星的质量可以和太阳的质量一样大(其炽热程度也可能和太阳差不多或者更大),但它的体积则不会比地球大。既然如此,这样的白矮星是否可能通过膨胀或收缩或者通过自转而发出脉冲来呢?会不会是两颗白矮星在那里彼此绕着转动呢?但是,不论天文学家用什么样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都无法想象出白矮星为什么会运动得这样快

既然不可能是白矮星,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更小一点的天体呢?天文学家曾经根据理论作出了一个预测,认为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可能坍缩到非常致密的程度,以致恒星里的所有原子核都被挤压而彼此紧挨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和质子将会相互作用而形成中子,结果,这个恒星将会成为一团“中子浆”。这样的“中子星”的质量可能有太阳那样大,但直径却只有十来公里

不过,还没有人探测到中子星;由于中子星是如此之小,所以有些天文学家担心宇宙间即使有中子星存在,人们也无法探测到它

可是,这样小的天体应当会飞快地自转,因而就会产生这样的脉冲。这是因为在这样的天体上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条件,使得其中的电子只能通过该中子星表面的某些点逃逸出来。这样,当中子星自转时,电子就会像一个旋转着的喷头中喷出的水那样从其中喷射出来,每旋转一周,就会朝地球的方向喷射出一些电子,从而产生射电波和可见光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戈尔德曾经指出,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么,中子星将会逐渐失去能量,因此,它的脉动率就应当会逐渐减慢。他的推论经过了检验,并发现实际情况确是如此。因此,就目前看来,脉冲星很可能就是天文学家曾经担心永远无法探测到的中子星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1厘米大的中子星多重:14亿吨——100个科学问题之14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2

英语 neutron star 翻译成中文就是中子星。恒星演化到末期的时候,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演变成中子星

怎么理解中子星的重量?一颗典型的中子星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35到2.1倍,中子星的半径则在10至20公里之间(质量越大半径收缩得越小),也就是太阳半径的30,000至70,000分之一,因此,中子星的密度在每立方公分 8×10^13 克至2×10^15 克间,此密度大约是原子核的密度

中子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极为巨大的 “中子”

14 有人说中子星上每一立方厘米的物质重达十亿多吨,这怎么可能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一个原子的直径,大体上说,约为10^-8厘米。在普通的固体和液体中,原子与原子之间靠得很近,实际上是相互接触的。因此,普通固体和普通液体的密度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 一是原子的大小
  • 二是原子在其中的密集程度
  • 三是单个原子的重量

在普通的固体当中,密度最小的是固态氢,它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0.076克。密度最大的是稀有金属锇,它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2.48克

如果原子是一个不可压缩的固态小球,那么锇应当是所有物质当中密度最大的了。这样,一立方厘米物质的重量绝不可能超过一公斤,当然就更谈不上会有几吨重了

但是原子并不是固态的,新西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早在1909年就曾经证明,原子中的大部分空间是空的。原子的外围只含有非常轻的电子,原子的99.9%的质量都集中在其中心的原子核内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3厘米(或者说约为原子本身直径的1/100,000)。如果一团物质中的原子能被很紧很紧地挤压到一起,以致其中的电子都被推开,原子核被迫相互接触,那么,这团物质的直径就会缩小到只有原来直径的1/100,000

如果我们的地球被压缩成为一团原子核,其中的所有物质就将被挤压成一个直径只有128米的球体。太阳如果也受到这样的挤压,它将成为一个直径只有13.92公里的球体。如果宇宙的全部已知物质都被转换为相互接触的原子核,那么,它们将会成为一个直径为几亿公里的球体,可以绰绰有余地纳入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中

恒星中心的热和压力能够破坏原子的结构并使原子核开始挤压到一起。太阳中心的密度要比锇原子的密度大得多,但是其中的一个个原子核仍然可以不受阻碍地自由运动,其中的物质仍然呈气体状态。有一些恒星却几乎完全由这样一些已被破坏的原子所组成。例如,天狼星的伴星就是一颗并不比天王星大的“白矮星”,但是它的质量却和太阳一样大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所有质子都带有正电荷并会相互排斥,因此不可能把一百个以上的质子集合在一处。然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在适当的条件下,无数中子能够积聚在一起而形成一颗中子星。人们认为脉冲星就是这样的中子星

如果太阳一旦变为一颗中子星,它的全部质量将会被挤压成一个直径只有现有直径的1/100,000的球体,或者说将成为一个体积只有现有体积的1/1,000,000,000,000,000的球体。这样一来,它的密度将会是其现在密度的1,000,000,000,000,000倍

太阳目前的总密度是每立方厘米1.4克。如果它一旦变为中子星,它的密度就将成为每立方厘米重1,400,000,000,000,000,000克

这就等于说,中子星上的每一立方厘米物质重达1,400,000,000,000吨(14亿吨)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黑洞到底有什么作用——空间运动的分类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2

网上很容易查到黑洞的演变过程,聪明的网友会有这样的疑问:研究黑洞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黑洞有什么用处,这正是本文要说的

有人说黑洞将来可能成为时空旅行之门,这种说法其实没有实际意义,和宗教说的人死后灵魂可以永生差不多,还不如说成黑洞可以为科幻小说提供灵感比较靠谱。要知道,人类是没有可能利用黑洞进行时空旅行的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现在就来说一下黑洞的真正的用处,网上独此一家

黑洞在宇宙中的存在,好像是心脏在人的身体里的存在

空间的特定形式的运动形成了物质,人类的身体就是由物质组成的,从本质的角度看,人是由空间的特定形式的运动组成的

空间运动的分类

空间运动分成二类:

  • 空间膨胀
  • 空间膨胀以外的空间运动

海云青飞 说到运动的时候,一般指的是空间膨胀以外的运动,也就是形成物质的运动

据观测,我们所处的宇宙在不断膨胀,也就是空间在不断在膨胀,这说明空间并不是死的,空间是活的。膨胀的空间会稀释掉运动,也就是说膨胀的空间会使运动趋向静止,运动的静止物质趋向消失,物质消失了,人类当然也是消失了

黑洞是宇宙对抗空间膨胀的大杀器

空间膨胀使宇宙里的物质趋向消失,黑洞最大的强项是强烈收缩空间,这就是说黑洞是宇宙对抗空间膨胀的极重要的武器。如果没有黑洞,宇宙里可能不能形成稳定的星系,宇宙里没有稳定的星系,那么人类就不可能产生。人类能在地球安居乐业,黑洞立下了大功

如果你想要进一步理解空间的奥秘,有必要学习一下相对论,可惜的是市场上的相对论科普书籍的作者并不懂相对论。唯一的有价值相对论科普书是《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

15 什么是黑洞?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为了了解什么是黑洞,让我们先从太阳这样的恒星谈起。我们知道,太阳的直径为1,392,000公里,它的质量为地球质量的330,000倍。在这样大的质量、从表面到中心的距离这样长的情况下,位于太阳表面的任何东西所受到的引力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28倍

任何一颗普通的恒星都会由于下述两种因素的相互平衡而保持其通常的大小:

  • 其中一个因素是恒星中心有非常高的温度,因而会使恒星的物质经常处于膨胀的状态
  • 另一个因素就是它本身具有很大的引力,从而会使恒星的物质倾向于收缩而挤压在一起

但是在恒星生存期的某一阶段,其内部温度将会降低,这样一来,引力将会成为一个主导的因素,结果,这颗恒星就会开始坍缩,在这个过程中,恒星内部物质的原子结构会遭到破坏。这样一来,原子将不复存在,替代它的将是一个个电子、质子和中子。这颗恒星将会坍缩到这样一种程度,这时电子的相互排斥力将使该恒星不能够再进一步坍缩

这颗恒星于是就成为一颗“白矮星”。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一旦坍缩成为一颗白矮星,它的全部物质将被挤压成为一个直径只有大约16,000公里的球体,它的表面引力将变成地球表面引力的210,000倍(因为它的质量虽然没有变,但是从表面到中心的距离则大大缩短了)

在某些条件下,引力将变得如此之大,甚至能战胜电子之间的排斥力。结果,这颗恒星将会再度坍缩,并迫使其全部电子和质子彼此结合为中子,这样一来,这颗恒星将一直收缩到所有的中子都彼此接触为止。到了这一步,这个中子结构物又将会抵制进一步的坍缩,这颗星于是成为一颗中子星。这样的中子星将把太阳的全部质量压缩在一个直径只有16公里的球体内。结果,它的表面引力将是地球引力的210,000,000,000倍

在某些条件下,引力甚至能进一步战胜中子结构的抗拒。这时候,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抵抗得住它的进一步坍缩了。结果,这颗恒星就会坍缩到体积等于零,而它的表面引力就会无限地增大

根据相对论,一颗恒星所发射出来的光,当它克服该恒星的引力场而向外射出的时候,将会失去一定的能量。引力场越大,所失去的能量也越大。这一点已经由科学工作者经过天文观测和实验室实验得到证实

由太阳这样的普通恒星发射出的光,它失去的能量是很有限的。由白矮星发射出的光会失去较多的能量;由中子星发射出的光会失去比这更多的能量。当这颗中子星进一步坍缩时,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从它的表面向外射出的光将会失去它的全部能量,从而根本不可能逃逸出去

一个比中子星坍缩得更厉害的天体,它的引力场将是如此之强,以致任何靠近它的东西都将被它所捕获,并且再也不能从它里面逃逸出去。这就如同被捕获的物体落进一个无底洞的情况一样。而且,正如上面所说,甚至连光也不能逃逸出去,因此,这个坍缩了的天体将是黑的。正因为它既像个无底洞,而且又是黑的,所以天文学家就把它叫做“黑洞”

天文学家目前正在宇宙的各个角落寻找可证明确有这种黑洞存在的证据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恒星温度由什么决定——100个科学问题之16

比太阳温度还高的恒星存在吗,恒星的温度怎么计算,温度最高的恒星有多少度

16 恒星的温度能达到多少度?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恒星,以及你所指的是恒星的哪一个部位

在我们能观测到的恒星中,99%以上都和太阳一样,属于称为“主序星”的一类。至于恒星的温度,我们一般是指恒星的表面温度。下面我们就从这里谈起

任何恒星都具有一种在其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发生坍缩的倾向,但是当它坍缩时,它的内部会变得越来越热。而当它的内部温度越来越高时,这颗恒星就有一种发生膨胀的倾向。最后,两种倾向会达到平衡。结果,这颗恒星便达到了某种固定的大小。一颗恒星的质量越大,为了平衡这种坍缩所需要的内部温度就越大,因而它的表面温度也就越高

太阳是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它的表面温度为6000℃。质量比它小的恒星,其表面温度也比它低,有一些恒星的表面温度只有2500℃左右

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其表面温度也比太阳高,可达10,000℃、20,000℃,甚至更高。在所有已知的恒星中,质量最大、因而温度最高、亮度最大的恒星,其稳定的表面温度至少可达50,000℃,甚至可能更高。也许可以大胆地说,主序星的最高的稳定表面温度可以达到80,000℃

为什么不能再高呢?质量再大的恒星,其表面温度会不会比这还要高呢?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因为,一颗普通恒星,如果具有这样大的质量,以致它的表面温度竟高达80,000℃以上,那么,这颗恒星内部的极高温度就会使它发生爆炸。在爆炸时,也许在瞬间会发出比这高得多的温度,然而当它爆炸之后,剩下来的将是一颗更小和更冷的恒星

但是恒星的表面并不是温度最高的部分。热会从它的表面向外传播到该恒星周围的一层很薄的大气层(亦即它的“日冕”)。这里的热量从总量上说虽然不算大,但是,由于这里的原子数量同该恒星本身的原子数量相比是很少很少的,以致每一个原子可以获得大量的热供应。又因为我们以每一个原子的热能作为测量温度的标准,所以,日冕的温度高达1,000,000℃

此外,恒星的内部温度也比其表面温度高得多。要使恒星的外层能够战胜巨大的向里拉的引力,就必须是这样。已经查明,太阳中心的温度大约为15,000,000℃

自然,那些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它们不但表面温度更高,中心温度也同样会更高。同时,对于具有一定质量的恒星来说,其核心的温度一般总是随着它的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高的。有一些天文学家曾试图计算出,在整个恒星爆炸的前夕,其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多少度。我所看到的其中一种估算,认为最高可达到6,000,000,000℃

那些不属于主序星的天体,其温度有多高呢?尤其是那些在六十年代新发现的夭体,其温度可达到多少度呢?例如脉冲星的温度可能达到多少度呢?有些天文学家认为,脉冲星实际上就是非常致密的“中子星”,这种中子星的质量虽然和一颗普通恒星一样大,但是它的直径只有十几公里。这样的中子星的核心温度会不会超过6,000,000,000℃这个“最大值”呢?此外,还有类星体,有人认为类星体可能是由数百万颗普通恒星坍缩而成的,既然如此,这种类星体的核心温度又有多高呢?

所有这些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回答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恒星内的核聚变是如何发生的——对进化的启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2

为什么恒星会核聚变,恒星都是核聚变吗,我们该怎么理解恒星的核聚变?

海云青飞 这里谈一下恒星聚变反应对进化的启示

如果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那么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服务于人类的身体的进化,遗憾的是现在的人类文明并不是这样的,现在人类的活动就像是丢失了头的苍蝇一样乱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技术是有了很大的发展,身体却是不断退化。技术是不可遗传的,身体的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现在这样的趋势下去,人类就会变成技术的奴隶,最终人类必然消亡

地球上的能量绝大多数来自太阳,太阳向外辐射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正是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在哺育人类这样的升物

物质的聚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这就提示我们,如果人类之间消除隔阂,达到极为精密的协作,那么人类也可能发生类似原子的聚变反应,发生聚变反应的人类就是实现了进化的人类,其实她们已经不是人类了,她们已经成为真正的神。宗教传说中的神只是幻想,宗教把神幻想成人形,说明这只是极为低级的幻想。原子聚变后变成了另外种类的原子,人聚变后肯定不再是人这个物种了

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私有财产就开始出现了,到了现在,人们拥有的私有财产越来越多,这说明了人类离进化越来越远,实际上人类是在不断加速退化

为什么拥有私有财产会导致人类的退化?进化还是退化是由空间性决定的,拥有私有财产越多的人,他的画面空间越是缩小,因为他的焦点都放在他的私有财产上了,于是,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无私的合作成为不可能

物质决定意识,权力使人腐败,财富使人坠落,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劝你不要怀疑这个结论,你有权怀疑,但是你可能会因此付出代价。人类中有识之士认识到这点以后,他们想到的应对办法是权力的透明化,透明可以一定程度阻止腐败,但是不能阻止坠落

升物存在的合法性来自进化,不进化则毁灭,这是宇宙的规则,毁灭是为了给后来者的尝试腾出空间

17 在一颗恒星上,聚变反应可以进行到什么程度?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我们知道,当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而形成原子核时,这样的结合不但是一种较稳定的结合,而且所含有的质量要比同样一些质子和中子单独存在时所含有的质量少。因此,在发生这样的结合时,多余的质量就会转变为能量而被发射出去

一千吨氢(氢核由单个质子组成)可以转变为993吨氦(氦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而成)。失去的这7吨质量将作为同它等效的能量而被释放出来

凡是象太阳这样的恒星都会辐射出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能量,太阳每秒钟会把大约630,000,000吨氢转变为略少于625,400,000吨氦。换句话说,它每秒钟会失去4,600,000吨质量,然而即使在这种惊人的速率下,太阳仍然含有足够多的氢,以保证这种过程继续不断地进行数十亿年之久

不过,太阳的氢供应量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这是不是说,到了那一天,这样的聚变过程将会终止,太阳从那时起将会成为一颗冷星呢?

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氦核并不是质子和中子的一种最“节约”的组合方式。氦核还可以经过聚变转化为更加复杂的原子核,例如可以经过聚变而成为象铁原子等一类很复杂的原子核,同时发射出更大的能量

由此可见,前面所说的那1,000吨氢聚变为993吨氦之后,还可以进一步聚变为991.5吨铁。也就是说,当氢聚变成氦时会有7吨质量转变为能量,而当氦聚变为铁时,只有1.5吨的质量转变为能量

然而,到了氢原子都聚变为铁原子,聚变过程就到头了。因为 在铁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是以最稳定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的。铁原子的任何转化,不论是转化为较简单的原子,还是转化为更复杂的原子,总是吸收能量、而不是放出能量

因此可以说,当一颗恒星发展到“氦阶段”时,它已经用掉了五分之四可资利用的聚变能,而当朝着“铁的阶段”发展时,它放出剩下的那五分之一的聚变能,全部聚变能到此就用完了

但是再往后又将发生什么情况呢?

在一颗恒星超过氦阶段继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该恒星核心的温度将会变得越来越高。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说,当恒星发展到铁阶段时,其核心的温度将会高到足以引起产生大量中微子的核反应。由于中微子不会被星体物质所吸收,所以它们一旦形成,就会以光速向四面八方飞奔,并把能量一起带走。这样一来,恒星的核心就会失去能量,并且很快就突然冷却下来,结果,这颗恒星就会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在坍缩过程中,它的外层,由于仍然含有许多没有铁原子那么复杂的各种原子,因而将会全部立即发生聚变,并爆炸而成为一颗“新星”。由此产生的能量将会形成一些比铁更为复杂的原子,即周期表中位于铁以后的各种原子——一直到铀原子和超铀原子为止

含有重原子的这种“新星”的碎屑将和星际气体混合在一起。由这类气体所形成的恒星就是“第二代恒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第二代恒星”中才含有少量在恒星本身的聚变反应中绝不可能形成的各种复杂原子,太阳就是这样的第二代恒星,而这也正是地球中为什么会有金和铀这类元素的原因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恒星的能量最终去哪了——100个科学问题之18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2

众所周知,恒星会向宇宙散发出热量,恒星散发的能量去哪了,宇宙中的热量去哪里了呢?

透彻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对宇宙有宏观的认识

黑洞到底有什么作用——空间运动的分类 15 中 海云青飞 说过:

空间运动分成二类:

  • 空间膨胀
  • 空间膨胀以外的空间运动

空间膨胀的运动实际上是空间的直线运动,其他运动是空间的非直线运动,非直线运动可以表现为物质、能量、热量等等,抓住了运动就抓住了本质,否则就会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

直线运动和非直线运动是相切的,因此双方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为了简化表述,海云青飞 通常把非直线运动简称为运动

如果运动和空间膨胀达到平衡,也就是空间既不膨胀也不缩小,那么恒星消耗的能量虽然散发到宇宙中去了,但是总体宇宙的能量并不会减少,恒星散发的能量只是换了个地方,我们不用担心一个恒星消失了,一个恒星的消失意味着另一个恒星的诞生

现实情况是现在的宇宙空间还是在膨胀,也就是说运动和空间膨胀的战争中,空间膨胀占了上风,那么运动就必然会减慢,如果此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宇宙最终就变成了极速膨胀的空间,一切物质,包括星系、恒星、星球、人类,都会消失不见,因为宇宙中运动没有了,宇宙也就不会再有热量和能量了

18 所有恒星所发出的全部能量都到哪里去了?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恒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发射出能量

  • 第一,恒星会发射出无质量的电磁辐射——光子,这种电磁辐射包括从能量最大的γ射线到能量最小的射电波(甚至一个冷的物体也会发射出光子;物质的温度越低,光子也越弱)。可见光就是这类辐射的一部分

  • 第二,恒星还会发射出中微子和引力子等无质量的粒子

  • 第三,恒星还会发射出各种具有质量的带电高能粒子,主要是质子,但同时也包括数量较少的各种原子核及其它各种粒子。它们就是宇宙射线

恒星发射的所有这些粒子(光子、中微子、引力子、质子等等),只要当它们是单独出现在宇宙空间的时候,它们将是稳定的。就我们所知,它们可以在数十亿年的时间内不发生任何变化地通过数十亿光年的真空

由此可见,恒星所发射的一切粒子只要没有遇到任何会把它们吸收掉的物体,就会一直存在下去。拿光子来说,几乎任何东西都能把它们吸收掉。能量很大的质子就较难被别的东西阻挡和吸收,至于中微子,那就更难被别的什么东西阻挡和吸收了。关于引力子的情况,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尚未弄清

假如我们的宇宙中,除了以固定不变的位形分布的恒星以外,什么东西也没有的话,那么,由某一颗恒星所发射出的每一颗粒子,除非它遇到了另一颗恒星并被吸收掉,否则,都一定会在宇宙空间“旅行”。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粒子将只会从一颗恒星“旅行”到另一颗恒星,这样,总的说来,每一颗恒星都应当能够收回它所发射出去的全部能量。从这种假定出发,宇宙似乎应当会永远不变地继续下去

但是以下三个事实的存在、使实际情况不会象上面所说的那样

第一,宇宙并不是单由恒星所组成,而是包含有大量的冷物质,从巨大的行星直到星际尘,当这些粒子遇到冷物质时,粒子就被吸收,冷物质则发射出能量较小的粒子以作为交换。这就意味着,总的来说,冷物质的温度会逐渐上升,而恒星所含的能量会逐渐减少

第二,恒星以及其他天体发射出来的某些粒子(如中微子和引力子)被物质吸收的几率是如此之小,以致在宇宙的整个生存期间,业已被吸收的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在恒星发射出来的全部能量中,有很大一部分仍在宇宙空间中“旅行”,而这同样也等于说,恒星所含有的能量正在逐渐减少

第三,宇宙正在膨胀。这就意味着星系与星系之间的空间正在逐年扩大,因此甚至象质子和光子等一类能被其他物体吸收的粒子,平均说来,也要旅行更长的路程才遇到其他物体而被吸收掉。正因为如此,恒星所吸收的能量抵偿不了它所发射的能量的倾向正在逐年加大。同时,为了填补因宇宙膨胀而增大的这部分宇宙空间,就一定会有额外的能量(亦即快速的高能的、但尚未被吸收的粒子)进入到这部分宇宙空间。事实上,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只要宇宙还在继续膨胀,总的来说,它将会继续变得越来越冷

当然,如果宇宙有朝一日开始再一次从膨胀转为收缩的话,情况就会倒转过来,到那时,宇宙将会开始再一次逐渐变热起来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太阳风是谁发现的——100个科学问题之19

太阳风,英文为 solar wind,指的是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

太阳日冕层的温度极高,氢、氦等原子被电离成了带正电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这些带电粒子在高温下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射向太阳的外围,从而形成太阳风

太阳风的速度一般在200-800千米/秒。 一般认为在太阳极小期,从太阳的磁场极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阳风,从太阳的磁场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阳风。太阳的磁场的活动呈周期性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

19 什么是太阳风?太阳风什么时候发现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1850年,一位名叫卡林顿的英国天文学家在观察太阳黑子时,发现在太阳表面上出现了一道小小的闪光,它持续了约5分钟。卡林顿认为自己碰巧看到一颗大陨石落在太阳上

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有了更精致的研究太阳的仪器。人们发现这种“太阳闪光”是普通的事情,它的出现往往与太阳黑子有关。例如,1899年,美国天文学家霍尔发明了一种“太阳摄谱仪”,能够用来观察太阳发出的某一种波长的光。这样,人们就能够靠太阳大气中发光的氢、钙元素等的光,拍摄到太阳的照片。结果查明,太阳的闪光和什么陨石毫不相干,那不过 是炽热的氢的短暂爆炸而已

小型的闪光是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太阳黑子密集的部位,一天能观察到一百次之多,特别是当黑子在“生长”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像卡林顿所看到的那种巨大的闪光是很罕见的,一年只发生很少几次

有时候,闪光正好发生在太阳表面的中心,这样,它爆发的方向正冲着地球。在这样的爆发过后,地球上会一再出现奇怪的事情。一连几天,极光都会很强烈,有时甚至在温带地区都能看到。罗盘的指针也会不安分起来,发狂似地摆动,因此这种效应有时被称为“磁暴”

在本世纪之前,这类情况对人类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人们发现,磁暴会影响无线电接收,各种电子设备也会受到影响。由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设备,磁暴也就变得越来越事关重大了。比如说,在磁暴期内,无线电和电视传播会中断,雷达也不能工作

天文学家更加仔细地研究了太阳的闪光,发现在这些爆发中显然有炽热的氢被抛得远远的,其中有一些会克服太阳的巨大引力射入空间。氢的原子核就是质子,因此太阳的周围有一层质子云(还有少量复杂原子核)。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 帕克 把这种向外涌的质子云叫做“太阳风”

向地球方向涌来的质子在抵达地球时,大部分会被地球自身的磁场推开。不过还是有一些会进入大气层,从而引起极光和各种电现象。向地球方向射来的强大质子云的一次特大爆发,会产生可以称为“太阳风暴”的现象,这时,磁暴效应就会出现

使彗星产生尾巴的也正是太阳风。彗星在靠近太阳时,星体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被太阳风吹到后面去。这一效应也在人造卫星上得到了证实。像“回声一号”那样又大又轻的卫星,就会被太阳风显著吹离事先计算好的轨道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太阳可以燃烧多少亿年——100个科学问题之20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的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

大约45.7亿年前在一个坍缩的氢分子云内形成了太阳。太阳已经到了中年,现在的核聚变是在核心将氢聚变成氦。每秒有超过400万吨的物质在太阳的核心转化成能量,产生中微子和太阳辐射

20 太阳还能使地球上的生命维持多久?科学家认为太阳可以燃烧什么年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据我们所知,只要太阳保持着目前的能量辐射状态,就能使地球上的生命存在下去。我们可以确定出这个状态能持续多久的上下限

太阳的辐射是在氢聚变成氦的过程中产生的。太阳要产生这么强烈的辐射,聚变物质的数量一定也该是很大的。实际上也是如此。在每一秒钟里,就有630,000,000吨氢聚变成625,400,000吨氦;其余的4,600,000吨则转化为辐射能,永远不再属于太阳了。这些能量中有一小部分射到地球,就足以维持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了

从太阳每秒钟消耗的氢的数量来看,它似乎不会维持很久。但是,这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太阳的巨大质量的缘故。太阳的质量为2,2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吨(即二千二百亿亿亿吨)。这个质量当中大约有百分之五十三是氢。这就是说,太阳目前约含有1,1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吨氢

如果你想知道的话,不妨告诉你:太阳质量的其余部分几乎全都是氦。比氦更复杂的原子,占太阳质量的百分之零点一弱。氦比氢更致密些。在相同的条件下,氦原子的质量是同量氢原子的质量的四倍。如果换算成体积——所占据的空间,太阳大约有百分之八十是氢

如果假设太阳最初全部由氢组成,而且它一直以每秒钟六亿三千万吨的速率把氢转变成氦,并将保持这种速率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太阳已经辐射了大约四百亿年,并将继续辐射六百亿年

实际上,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太阳是一颗“第二代的恒星”,它是由在好几十亿年前就已燃烧光、并已爆炸掉的恒星所留下的尘埃和气体所组成的。因此,在一开始时,太阳的组分中就含有大量的氦,几乎跟现在一样多。这就是说,用天文学的尺度来衡量,太阳只辐射了一段很短的时间,它的氢储量减少得不多。太阳可能还不到六十亿岁

此外,太阳也不会一直保持目前这种辐射速率。氢和氦在太阳里并不是均匀地混合着的,氦集中在太阳的核心部分,而聚变反应则发生在这个核心的表层

随着太阳不断辐射,氦所构成的核心会越来越大,在它的中心,温度也会越来越高,最后,这个温度会高到足以使氦原子变成其他复杂原子的地步。到那个时候,太阳将放出比目前更强的辐射来。不过,随着氦聚变的开始,太阳就会开始膨胀,并逐渐变成一颗红巨星。那时地球上将热得无法忍受,海洋就会煮干。据我们所知,这颗行星就不复是生命的适宜住所了

据天文学家估计,太阳将在从现在算起的八十亿年后进入这一新阶段。不过,八十亿年也还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此眼下还没有必要惊慌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太阳黑子不黑的原因——100个科学问题之21

太阳黑子又叫日斑,高密度的磁性活动抑制了对流的激烈活动,于是在表面形成温度降低的区域

太阳黑子温度大约在3000-4500K,与周围5,780K的物质比较,看上去为黑点

当太阳黑子在太阳表面横越移动时,会有膨胀和收缩,它的直径可以达到80,000公里,在地球上不用望远镜也可以直接看见它们

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是成群出现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

太阳黑子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干扰,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太阳黑子活跃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21 为什么太阳黑子不黑

如果太阳的表面温度是白热的,太阳黑子为什么又是黑的呢?如果黑子真是黑的,它们就该也是冷的。太阳上的东西怎么会是冷的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这个问题看来确实象是一个难题。事实上,在十九世纪初期,就有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赫歇耳曾断言说,既然黑子是黑的,它们就必定是冷的。为了解释这一点,他只能说,太阳并不是里里外外都很热。不错,它有一个白热的大气层,但在大气层的下面,则是太阳那冷的固体部分,人们可以透过太阳大气层的缝隙看到这个固体部分。这些缝隙就是我们所说的黑子。赫歇耳甚至认为,太阳内部的固体表面上冷到可以允许生物在那里生存

但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太阳通体都是热的。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上最冷的区域,但即使在那里,对生物来说,也肯定是太热了

辐射和温度是密切相关的。1894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发射出来的各种光辐射。他的结论是:在理想的情况中,在每个特定的温度下,每一个物体都会辐射出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而与物体本身的化学组成无关

随着温度的升高,峰值辐射的波长会变得越来越短,对于任何物体都是如此。在摄氏六百度左右,就会有相当多的辐射进入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于是物体就会呈现暗红色。当温度再升高时,物体就变为鲜红色,然后变为橙红色、白色和蓝白色。如果温度足够高,辐射频率就会大部分位于紫外区,甚至比这还要高

仔细地测量了太阳峰值辐射的波长(它位于黄光区域内),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太阳表面的温度,这个温度大约是6,000℃

太阳黑子并不处于这一温度上。它们比这个温度要低不少,我们认为,在 黑子的中心部分,温度只有4,000℃。太阳黑子很可能是一团膨胀的巨大气体。这种膨胀在太阳上造成了一定的温度降,正象电冰箱里的情形一样。要使一个巨大的黑子能抵御住从四下里温度更高的地方传递进来的热量,保持住数日或数周的低温,需要有一个巨大的热泵才行。不过,关于太阳黑子生成的机制,天文学家至今仍未找到完全满意的解释

即使是摄氏四千度,太阳黑子也应该很明亮。它应该比地球上的弧光灯还要亮许多,而弧光灯已是亮得不能用眼睛去直视它了

其实,太阳黑子也确实比弧光灯亮,这一点已经用仪器检测出来了。问题出在这里:我们的眼睛是不能看出光的绝对强度的。我们在判断亮度时,靠的是与四周环境的比较。太阳表面上那些温度较高的正常区域的亮度,是黑子中心低温区域亮度的四至五倍,与前者相比,后者在人眼中就显得是黑的了。这种黑只是光学上的错觉

这一点有时在日蚀时可以看出来。在太阳明亮的圆面上,掩蚀太阳的月亮朝向我们的一面的确是黑的。当月球的边缘掩过一个巨大的太阳黑子,使我们能在月亮的衬托下来观察黑子的“黑”时,我们就能够看出,黑子实际上并不黑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100个科学问题之22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3

为什么太阳系行星为什么在一个平面?

可以把太阳系视为一个自转的球体,太阳是自转的中心,各行星是太阳的手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各行星倾向于排列在同一个平面

你可以做一下实验,你在原地自转起来,随着你自转速度的加快,这时两手就会倾向于和地面平行,两手和心脏基本在同一个平面,心脏就相当于太阳,两手就相当于各行星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认为,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在作用上来说可以使太阳系的动态结构更加平衡,否则地球就难以进化出升物,人类自然也不会出现了。你可以假想你的右手长在后背上,这样的话你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如果太阳系的行星非常多,那么各行星不在同一平面也是有可能的。用人来比喻,如果人有几十只手,那么手朝各个方向长也是可以保持身体平衡的

22 为什么所有行星的轨道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对于行星都在同一个轨道平面内这一点,最合理的天文学推测是:它们是由同一薄层物质生成的

目前流行的理论认为,太阳系原先是一团巨大的尘埃和气体,最开始时是旋转的球体。在它本身所具有的重力影响下,它逐渐凝聚起来,因此旋转会加快,以保持角动量的守恒

随着这团星云越来越凝聚,转得也越来越快,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一部分物质会被从赤道平面上甩出去。这部分被甩出去的物质只占整体的百分之几,它们在星云中心的主体位置外围形成一个巨大的薄层。由于某种原因(至于具体是什么原因,大家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从这一薄层物质中,又凝聚出各个行星,而星云的中心主体则变成了太阳,各行星在原来的薄层的位置上继续运转。正因为如此,它们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太阳的赤道平面上旋转

由于同一个原因,各行星在凝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个卫星,一般也都在同一个平面上,它们也与各个行星的赤道平面相合

至于例外的情况,则被认为是整个太阳系形成许久以后发生的剧烈变故造成的。冥王星在与地球运转平面成十七度角的平面上运行(其它各行星都没有这样倾斜的轨道)。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原先可能是海王星的一颗卫星,后来有某种大变故使它摆脱了海王星。海王星目前的一颗最大的卫星“特瑞敦”并不在海王星的赤道平面上运行,这也是这颗行星发生过大灾变的另一个证据

木星有七颗位于外围的小卫星不在它的赤道平面上。土星的最外面一颗卫星也是这样。这些卫星可能在形成太阳系时都不是在它们目前所处的位置上形成的,而是很久以后才被这些大行星俘获过来的小行星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运行的小行星当中,有许多小行星的轨道平面都有很大的倾角,这也同样是发生过灾变的迹象。这些小行星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和各行星在同一个平面里运行的较小的行星。在太阳系形成后许久,可能是一次爆炸或一系列爆炸使这颗苦命的行星裂成许多小块,走上各自的轨道,其中有许多和原先的轨道大不相同

彗星有各种各样的运行平面。对此,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的边远处——离太阳大约有一光年上下——存在着一个延伸得很远的彗星星云。它们很可能是在发生普遍的收缩和赤道平面上出现薄层物质之前、就由原先的球状星云的外层凝聚成的星体

当一颗彗星由于偶然的机会,从这个球层上掉了下来,落入太阳系内部时(这可能是由于遥远恒星的引力影响),它就会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绕太阳运行起来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冥王星特别之处,轨道特殊——100个科学问题之23

冥王星(Pluto) 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质量为月球的六分之一,体积为月球的三分之一

冥王星轨道特殊

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并将其视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2005年发现的阋神星质量甚至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因此在翌年正式定义行星概念,新定义将冥王星排除行星范围,将其划为矮行星(类冥矮行星)

23 冥王星与其它各行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冥王星因为是离太阳最远的一颗行星而引人注意(它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约58亿公里)。不过,总得有那么一颗行星是最远的,冥王星不过刚好处在这个位置上而已

然而,事情还不止这样,冥王星具有一些不寻常的特性因而与其他大行星很不相同,这使它引起了天文学家很大的好奇心。例如:

(1)冥王星有比其他各大行星形状更扁长的椭圆轨道。正圆的偏心率为零,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只有0.017,这使它近于是个正圆。然而冥王星的偏心率却为0.25。有的时候,它离太阳会近到43亿公里;有的时候却远达72亿公里。事实上,当冥王星离太阳最近时,它要比海王星还接近太阳,因此有一段时间它不再是最远的一颗行星。现在它正在向比海王星还靠近太阳的位置运动,它将把这种地位保持四十年上下

(2)冥王星的轨道在所有大行星当中是最倾斜的。如果在太阳的一侧把所有的行星在它们的轨道上排成一列的话,它们差不多刚好一个挨着一个,只有冥王星是例外。冥王星的轨道平面与我们的地球轨道平面成17度角,因此,它既可能高踞于其它行星的总平面之上,也可能远远落在它们的总平面之下。因此,它从来不会在跨越海王星轨道时与海王星碰撞——离海王星远着呐

(3)除冥王星外,八大行星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靠近太阳的四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这些行星都比较小,密度比较大,相对来说没有多少大气。此外,还有四颗较远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是大行星,密度小,大气层很厚,冥王星不属这些“气儿吹成的大块头”之列,但却象内行星一样,是一个小小的致密世界。它所处的位置确实有些不相称

(4)除水星和金星外——它们离太阳太近了,万有引力效应会使它们的运动减慢——其他行星都可以说是绕着自己的轴心迅速转动着的。它们的运转周期从10小时到25小时。但是,冥王星的自转周期是153小时——差不多是七天

为什么一切都是这样地走极端呢?冥王星这样与众不同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设想。这种设想认为:冥王星在一开始并不是颗行星,而是海王星的一颗卫星,而在某种宇宙灾变中,它从自己的卫星轨道上被抛了出来,成了独立的行星

这样的爆炸(如果真的是爆炸的话)完全能够把它送上一个倾斜的、不匀称的轨道,但这个轨道还会把它带回自己原来从海王星抛出去的地方

作为一颗卫星,它可以是小而致密的,无须象真正的外行星那样一定得是那种气儿吹成的大块头。而且,它还能以自己在海王星重力作用下绕海王星运行时所具有的旋转速度自转下去(卫星一般都是这样的,我们的月亮就是如此)。这时,冥王星就很容易以七天为自己的自转周期了(月亮的自转周期是四个星期)。当冥王星从海王星那里被甩出去时,它可以保持自己的自转周期,同时以最特殊的身份成了一颗行星

不过,糟糕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只是臆测。对于冥王星是否曾是海王星的卫星,我们并没有过硬的证据。即使算是说对了的话,我们也还不知道冥王星是被什么灾变把它搞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彗星有什么作用?动态调节太阳系的平衡——100个科学问题之24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3

古代人曾被象扫把的彗星吓得不清,现代人自然不会相信彗星是扫把星,那么彗星的真正作用是什么,几乎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太阳系是一个星系,八大行星围绕太阳有规律地运行,从古到今,好像从未变化。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认为,坠入太阳系的彗星,就如一个石子投入池塘,给太阳系带来了变化,起到了动态调节太阳系的平衡的作用

多数时候,彗星落向太阳系为太阳系带来了新的物质。如果彗星携带大质量陨石撞击地球,那么就可能改变地球升物的命运。大约6600万年前,地球上的恐龙突然灭绝,目前的权威解释是因为一颗小行星撞地球导致的,教科书上称之为希克苏鲁伯陨石(Chicxulub asteroid)

科学家发现白垩纪的地质沉积物富含铱元素,这种元素普遍认为来自彗星或小行星。

科学家在一个叫塔尼斯(Tanis)的地方发现了一批远古化石,记录了希克苏鲁伯撞上地球之后,排山倒海,乾坤挪移的场景。塔尼斯的地质沉积物里也发现了铱元素

可以这样形象地理解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地球事件。太阳系发现地球的升物的演化走错了道路,于是通过彗星(或小行星),一掌拍死了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大型升物,这样地球上就腾出了空间,为别的升物上台表演铺平了道路。现在的人类的演化看起来也是走错了道路,表现在人类的身体在退化,很可能什么时候太阳系之手再度拍下来,到那时候地球无论好人坏人,信佛或信神,首富或无产,将全部 Game Over

24 彗星为什么有尾巴?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彗星把人类恐吓了许多年代。偶尔,天空中会莫明其妙地出现一颗彗星。它的形状和其他任何天体都不相同。它模模糊糊,轮廓并不清晰,而且还拖着一个不甚分明的尾巴。在某些富于想象的人看来,这个尾巴很象是一个哭泣着的妇女的散乱头发(“彗星”一词就是从拉丁文的“头发”一词变来的),因此,人们认为它预示着大难将临

到了十八世纪,人们终于确认出,某些彗星在固定的轨道上绕着太阳转动,不过,这些轨道一般都是非常扁长的。当彗星在轨道的远端时,人们看不到它们。只有当它们位于近端时——这在几十年中才有一次(也许是上百或上千年)——它们才成为可以看见的天体

1950年,一位名叫奥尔特的荷兰天文学家提出,有一团巨大的星云,其中可能包含着几十亿颗小行星,在距离太阳一光年或甚至更远的地方运行。它们比冥王星这颗最远的行星还要远一千倍,而且,尽管它们为数甚众,我们却全然看不见它们。每隔那么一段时间,可能在邻近恒星的引力作用下,一些小行星在轨道上的运动会放慢下来,并开始朝太阳的方向落下。偶尔会有某个小行星深深地钻进太阳系的内部,在离太阳几百万公里的近处翱翔,自此之后,它就将保持自己的新轨道,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彗星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勒也提出,彗星主要是由低沸点的物质(如氨和甲烷)构成的,同时也包含有细碎的石砾。这团彗星云在远离太阳的时候,氨、甲烷和其他物质都凝固成为坚硬的“冰块”

这种冰冷的彗星结构,在外层空间迅速运行时是稳定的。但是,一旦它们慢了下来,向太阳靠近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当它进入太阳系内层时,会从太阳接受到越来越多的热量,使得冰块开始变成蒸汽,原先被凝在冰块表层的石砾颗粒得到了自由,结果,彗星的核心就被一团尘埃和蒸汽所形成的云雾包围起来。越靠近太阳,这团云雾就越稠密

太阳朝四面八方刮着太阳风——一种向外奔涌的亚原子粒子云。太阳风对彗星有一股作用力,这种力超过了彗星本身的微弱引力,彗星内的尘雾云就开始被太阳风吹出来,向背离太阳的方向伸展。随着彗星接近太阳,太阳风加强了,尘雾云就成了背离太阳方向的一条长尾。离太阳越近,尾巴就越长,然而,这种尾巴是由极其稀薄的分散物质构成的

自然,彗星一旦进入太阳系的内层空间,就不会长期存在下去。每靠近太阳一次,就造成一次物质损失。这样,转了几十次以后,彗星就变成了很小的石头核,或者干脆碎裂成小陨石团。有一些这样的陨石团正在确定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当它们在地球的大气层里穿过时,就会出现壮观的“流星雨”。这些流星雨无疑是彗星的遗骸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月亮为何只能看到一半——100个科学问题之25

月亮的自转与公转同步(潮汐锁定),因此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25 月亮为什么只能看到一半,为什么月球总是以固定的一面对着地球?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月球的引力造成地球两侧海水的升涨,形成每日两次的涨潮。随着地球从西向东自转,这两次涨潮——一次永远冲着月亮,另一次则背着月亮——在地球上从东向西移动

潮水在地球上运动时,会在白令海和爱尔兰海这样的浅海海底掠过。这样会造成摩擦,把转动的能量变成热。由于地球的转动能就这样慢慢地消耗着,我们这颗星球的绕轴自转就会放慢。潮汐对地球旋转所起的作用就像一副车闸,结果,每隔一千年,地球上的一天就会延长一秒钟

在月球引力影响下位置升高的不只是海洋。地球的固态地壳也相应发生变化,不过不那么容易注意到就是了。岩层会沿着地球产生两次轻微的凸起,一次朝着月亮,一次在地球的另一面。在岩石绕着地球凸起的过程中,岩层之间的摩擦力也消耗着地球的转动能量。当然,这种凸起并不造成岩石环绕地核的转动,但是,当我们这个行星运动而使各个不同的部分在月亮下面经过时,这种凸起会此起彼伏

月球上没有大海,没有潮汐。然而,它的固体表面层会对地球的引力发生反应——地球的引潮力比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大八十倍,因此,月面凸起的程度要比地面大得多。同时,如果月球也是以二十四小时为周期自转的话,月球上所受到的潮汐摩擦力就要比地球上强烈。此外,由于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许多倍,要是它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它在开始时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要小得多

随着月球上较小的初始转动能量在地球所引起的较大凸起中迅速消耗掉,它的自转周期相对说来就会以很快的速度变长。它的自转速度一定早在几百万年前就减慢到月球的一天等于地球的一个月那么长的地步了。到了这时,月亮就会永远用同一面对着地球

这时,月面的凸起就被“冻结”起来,有一处凸起就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面的正中央,永远对着我们。另一处就在我们所看不到的那一面的正中央,永远背着我们。在月球运行时,这两处都不再变动位置,于是不再有升降变动,也就没有摩擦效应来改变月球的自转周期了。因此,月球将永远保持着以同一面朝向我们的状态。你瞧,这并不是出于巧合,而是引力和摩擦作用的必然结果

月球的情况是较为简单的。在一定条件下,潮汐摩擦力可以造成更复杂的稳定条件。例如,近八十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受太阳引力的影响最强烈)也象月球以一面朝向地球一样,总是以一面对着太阳。实际上人们已经发现,在水星的情况下,摩擦效应能造成周期为58天的稳定自转,这刚好是水星绕太阳公转周期——88天——的三分之二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什么是月球质集、质量瘤——100个科学问题之26

月球质集又叫质量瘤,指的是在一些巨大的撞击盆地出现了较重的重力分布,这可能与组成这些盆地的玄武岩熔岩流密度较大有关系,令人困惑的是,熔岩流密度本身不足以完全解释重力异常,有一些质量瘤的存在明显和月海中的火山作用形成的熔岩流无关

26 在月球上发现的“质集”,“质量瘤”现象是怎么一回事?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只要能够假设宇宙间所有各个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一点,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可以用十分简单的公式表达出来。如果物体是在很远的地方,我们就可以作这种假设。但是,物体彼此离得越近,就越需要把质量是分布在一个大区域里这一点考虑进去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保证如下两点,结果也还是很简单的:

  • (1)物体是一个圆球

  • (2)它的密度沿半径方向对称分布

    所谓“沿半径方向对称分布”,是指这样的情况:如果物体在中心上密度很大,而在离开中心时密度变得越来越小,那么,无论我们从中心点沿哪一条半径向外走,它的密度都以同样方式减小。即使密度有什么突变,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这种变化在从中心向各个方向走时都同样发生就行

所有天体,只要它们足够大,就几乎都满足这两个条件。它们在形状上一般都很接近于球体,密度也差不多总是沿半径对称的;当然,在天体彼此相隔十分近的时候,应该允许出现一定的偏差。在研究月球和地球间的引力效应时,就要考虑到地球不是个正球体,它在赤道区域内有些隆起。隆起部分的多余物质产生了自己的微小的引力效应,这是必须考虑进去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把几只空间容器(“月球轨道探测”)发射到围绕月球运行的轨道。由于详细地掌握了月球的大小和形状,火箭专家相信自己能够精确地计算出这些容器环绕月球的速度该有多大。然而,使他们惊讶的是,他们发现这些空间容器在轨道的某些地方走得太快了一点

人们对这些轨道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空间容器在飞越月球上广大的叫做“海”的地区——这是一些平坦的地区,几乎没有火山——时,速度会稍稍变快一些,这只能是由于月球的密度沿半径并不十分对称而造成的。在这些“海”中,一定存在着太多的质量,所以产生了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附加引力效应。于是,天文学家开始谈起“质量集中”,或者简称为“质集”的现象来了

质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现在有两种理论。有些天文学家认为,这些平原地区是由极大的陨石在月球上碰撞出来的特大号环形山,这些陨石可能埋入地下,至今仍在那里。它们的主要成分可能是铁,比普通月面物质的比重要大得多,因此会呈现出质量高度集中的异常现象

第二种理论认为,在月球的早期,月面上的“海”真的是海洋。在海水被蒸发到星际空间之前,海底积聚了厚厚的沉积物,这些物质现在还在那里,造成了多余质量的集中

将来进一步对月球进行探索,准会确定出这两种理论是否有一个是正确的,以及是哪一个是正确的。一旦知道了真情,它又会再告诉人们许许多多关于月球(以及地球)的早期历史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人类对月球探索后的发现——100个科学问题之27

2008年,科学家对一颗由阿波罗15号带回的熔岩珠进行分析,显示有微量的水存在于球状硅酸盐玻璃内

2008年,印度的月船1号太空船使用月球矿物绘图仪确认月球表面有水冰的存在。2009年,LCROSS发送了一个2,300公斤的撞击器到极区永久阴暗的环形山,并且从喷出的羽状物质中至少检测到100公斤的水

27 近年来月球探索的发现,人们已经先后六次登上月球,在那里都发现了些什么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从某种角度来看,由于人们已做的工作毕竟有限,因此不应对这几次月球探险抱有过多的指望。我们已做到的,充其量只是在相当于南北美洲总面积那样大的月球上,从相距很远的六个地点挖得了一些月面物质而已。宇航员每次来至月面上,都会有一些惊人的发现,但是,这离解答月球之谜可以说还相隔十万八千里呢!

何况,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也只不过刚刚着手工作。对月球上岩石的研究需要进行好几年。这一课题可能会有很大的用处,因为在这些岩石中,有一些是在太阳系开始存在的最初几亿年里生成的,它们已有四十亿岁上下了。在地球上,迄今仍没有找到这种早期生成、并且无变化地保留了下来的物质

由于人们对月面物质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的结果,有一点已经很清楚了,这就是:月球上各种元素的分布与地球上有显著的不同。同地球相比,月面岩石中那些倾向于形成低熔点化合物的元素——如氢、碳、钠、铅等等——的含量很少;而生成高熔点化合物的元素——如锆、钛和各种稀土金属——在月壳中的含量则比地球多

用推理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时,我们可以假设月球表面曾有过很高的温度,而且这一高温时期相当长,以致低熔点化合物大部分蒸发散逸掉了,高熔点成分则原封不动地留了下来。由于在月球上发现大量的玻璃状物质——这似乎表明月面大部分曾熔化过,后来又重新凝固起来——这种推论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

但是,这些热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来自早期大陨石对月球的撞击,也可能来自火山的大喷发。如果热源是这两者,熔凝效应会是区域性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得到的证据表明这一现象在月球上是普遍存在的

也许,这一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太阳曾有过一段很长的高热时期。如果真是这样,地球过去也会处于同样的高温之中。尽管地球与月球不同,有大气层和海洋保护着它,但也应该能在地球上找到这一高热时期的证据。目前尚未发现这种证据,不过,这可能是由于地球上没有一块岩石能从太阳系历史的最初几亿年就一直无变化地保存下来的缘故

第三种可能性是月球曾一度比现在离太阳近得多。起先,它可能是具有狭长椭圆轨道的行星,轨道的一端离太阳就象水星离太阳那样近。这时,月球表面就会受到太阳的强烈焙灼

在轨道的另一端,它可能离地球的轨道比较近。在过去的某个时候,也许就在十亿年前,这种状况使得它被地球俘获过来,因而把它从行星变成了卫星

不管是什么原因,月球的这种被烘烤过的表面有一点使人们很失望:它增大了在月球表层几公里深度内不会有水分存在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在月球上建立移民点要比有水源时困难得多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火星上是否有不明生命——100个科学问题之28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4

另外的角度解释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命存在

首先,生命 的概念应改为 升物 见 《从生物学到升物学——整体学的诞生》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

物理学已经提示我们,物质界和升物界是高度相关的,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升物界是物质界的升级,这是一次大升级,物质界准备了百亿年才筹备好这次升级,这是一次极难的升级。如果认识到这次升级的难度,那么最优化的升级方案是集中力量于一点,而不是分散力量到处开花。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可以推知物质界把促进进化的力量集中到了地球,那么太阳系其他行星上演化出升物的可能性就很少了,因为物质界本来就没有这个安排

28 火星上有生命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说真的,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回答不出来,除非科学家登上火星并进行研究,否则,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

不过,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看,火星上是有希望存在生命的。诚然,火星探测器“水手九号”从火星上方1600公里的位置上,对火星的所有区域进行了观察,并没有发现什么生命迹象。但是,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在同样的高度向地球窥探,也同样不会发现地球上的生命迹象

火星的大气十分稀薄,只有地球上大气密度的百分之一,而且,它的成分几乎都是二氧化碳。还有,火星离开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的一倍半,那里的温度会象地球南极洲地区夜间的温度那样低。而在它的两极地带,低温会使二氧化碳冻结成为固体

如果没有特殊的保护措施,人类是无法在这种环境里生存的。事实上,地球上的任何动物都无法在那里生存。到火星上去的“地球人”只能在室内或地下洞穴里生活,然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火星上不存在能适应火星条件的高级生命形态呢?应该说,存在的机会是很小的,但不能完全排除

那么,简单的生命形态——象地衣一类的植物和细菌类的微生物——会不会存在呢?它们存在的机会要大得多,或许,火星上的环境对它们还是相当不错的哩。大家知道,过去人们曾希望月球上有可能存在着简单的生命形态,这种希望现在正在逐渐破灭,但火星上的条件要比月球上好得多。火星离开太阳比月亮离太阳远,又有一层可以起一些保护作用的大气,因此,火星所受到的会把形成生命所必须的复杂分子破坏掉的强烈太阳辐射会少一些

还有,由于火星比月球冷,又比月球大,它就更能成功地把造成生命起源的挥发性物质保留下来。火星上有丰富的二氧化碳,肯定还含有水分。有了这些东西,生命就能够形成,既然地球上有某些十分简单的生命形态可以在类似火星的条件下继续生存下去,那么,从一开始就适应于火星上的条件的生命形态,就更应当如此了

“水手九号”所拍摄的照片表明,火星上的条件不一定总象目前那样严酷:火星上有火山地带,有一座大火山叫尼克斯·奥林匹亚,这座山的直径比地球上的任何一座火山都要大上两倍。这表明火星从地质学上说是一个活跃的世界,它正处在变化之中

火星上有一些曲折的线条,大家都觉得这些东西看起来像是河道,有的天文学家甚至认为,这些线条的外表就能说明,不久以前(从地质学上说),这里有水流过。还有一点,火星两极的冰冠看起来似乎有周期性的消长变化

可能火星会交替着经历两种状态。一种是漫长的冬天,这时候,大部分大气都冻结了,只剩下极其稀薄的一点儿(目前正是如此);另一种是漫长的夏季,这时候,全部大气都将化为气体,大气层会跟地球的一样稠密

也许,火星上的生命目前正在火星的土壤里休眠,一到长夏来临,大气浓厚起来,水也流动起来时,那里的生命就会比我们目前所想象的更加欣欣向荣地生长起来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为什么氨基酸左旋——100个科学问题之29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4

升物分子由左旋(L)型的氨基酸和右旋(D)型的糖类分子构成,这是升物在分子层次表现出来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可能来自于物理界,因为升物是由物质进化而来,而物质界的不对称无处不在

地面表面的任何物体都是上下不对称的,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有时看到美女晒出美颜照,表面一看很漂亮,再远看,和手臂相比,腿就很粗了,有一种荒诞、畸形的感觉,不但是美女,任何人都是这样。6600万年前,一种手很细的大型动物已经灭绝了

升物这种明显的上下不对称是因为地球表面的空间上下不对称造成的。人类无法看到空间的上下不对称,但是可以感觉到它,如果空间是对称的,那么人应该能够双脚离地而走

世界第一的科学家牛顿就是敏锐地感觉到了空间的上下不对称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现在的中学生都学过万有引力定律,然而只是概念上的理解,很少人能形象地想到空间的上下不对称。物质空间的不对称造成人体和许多不对称,也必然会传统到升物分子上,这就从宏观上回答了为什么升物分子由左旋(L)型的氨基酸和右旋(D)型的糖类分子构成

29 如果火星上存在着简单生命,是否真正值得跑这么远的路去看上一趟?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会毫不迟疑地用最大的嗓门回答:“那还用说!”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毫无例外地是在蛋白质和核酸的巨大分子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全都借助于同一类化学反应,起控制作用的也是同一类的酶。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一条线上发展下来的各个变种

如果火星上有生命,无论它们是何等的简单,都有可能是另一条线上的一系列变种。这一来,我们一下子就把生命的种类扩大了两倍(碧声注:疑此处有错,当为扩大一倍、达到原来的两倍),还有可能立刻获得对生命本质的更为根本的了解

即使火星上的生命被证明是建立在与地球上相同的那一条线上,在细微之处也会存在着有趣的不同。比如说,地球上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都是氨基酸构成的,所有的氨基酸(除一种外)都可以是左旋的,或右旋的。在所有与生命无关的现象中,这两类氨基酸都是同样稳定的,也以同样的数量存在着

然而,在地球上的蛋白质中,所有的氨基酸,除了最无关紧要的最稀少的例外几种,都是左旋的。这就是说,蛋白质分子能够形成纯净的一串;而如果有些氨基酸是左旋的,另一些是右旋的,那就不可能形成这种纯净的蛋白质。然而,如果这一串都是由右旋氨基酸所组成,那也同样是纯净的

那么,为什么生命出现在左旋系统中,而不出现在右旋系统中呢?这是不是纯属偶然呢?地球上的第一息生命是偶然地成为左旋物体的呢,还是由于这里面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对称性,使得左旋系统成为必然呢?火星上的生命有可能解答这个问题,以及其它类似的问题

就算火星上的生命确实和地球上的生命属于同一条线,在各个细节上也相同,单凭能知道这一点,去火星走一走也是值得的。这个事实本身就是有意思的证据。它表明地球上所存在的这些生命,可能是任何一颗行星——哪怕它们与地球很少有相似之点——所能具有的唯一生命形态

除此之外,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火星生命也和地球生命一样,是以碳元素为基础的,它们的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可能比世世代代生长在地球这个环境更适宜之处的任何生命都原始得多。如果是这样,火星就成了一座实验室,我们在那里可以观察到(可能)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的生命的雏形。我们甚至可以用它们来做实验——在地球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但会多花掉许多时间——以探索潜藏在复杂的地球生命内部的基本真理

纵然火星上根本就不存在生命,在那里的土壤中,也很可能存在着有机物的分子。它们虽然并没有生命,但却可能正在向生命之路迈进。它们可能会说明在地球上出现第一个足够复杂的、可以被称为是生命的东西之前,地球所经历过的所谓“化学进化”这一阶段的本质

无论我们对于火星生命能了解到什么,都非常有可能帮助我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有更为清楚的理解(就像学了拉丁语和法语,会有助于使我们对英语了解得更清楚些一样)。肯定地说,如果我们去火星是为了比在地球上更多地了解地球本身的话,这就足以使我们尽力去这样做了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使用左旋的氨基酸和右旋的糖分子?

本文来自朱钦士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2158-845827.html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以碳元素为基础的。碳原子是“四价”的,可以用四根化学键和其它的原子相连,形成生命所需要的各种复杂分子,其中碳原子彼此以单键或双键相连形成链状或环状的化合物,上面再连上各种功能基团。可以说,没有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

碳原子的四根化学键不仅使得复杂生命分子的产生成为可能,也带来了另一个复杂性,那就是有些以碳为骨架的分子,特别是氨基酸和糖类分子,具有不对称性,也叫做“手性”(chirality)。Chirality这个词来自希腊文χειρ (Kheir),意思就是“手”。人的手是不对称的。如果以中指为轴,食指和无名指就不对称,拇指和小指也不对称。但是人的左手和右手却有一个对称面,彼此为对方的镜像。如果物体自身是不对称的,镜面内外的两个物体就不能通过转动而彼此重合,例如左手和右手就不能彼此重合。左手的手套,右手就戴不进去。这就是“手性”,是对两个不对称物体互为镜像这种情况的描述。分子也一样,分子的手性是指具有同样结构的分子(其中组成分子的原子和它们的连接顺序都相同,所以它们具有同样的分子式),却有两种空间形式,彼此成为镜像而无法通过旋转而重合。那么分子的手性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因为碳原子与其它原子相连的四根化学键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在空间中向四个方向伸出,就像正四面体的中心与四个顶角的连线。如果与碳原子相连的四个原子或原子团彼此不同(例如下图中的a、b、c、d),就会形成两种空间形式:

    a                   a

    |                   |

c >  C  < d         d>  C  < c

    |                   |

    b                   b

想象碳原子(C)与a和b相连的化学键是指向远离读者的方向的(即a和b离读者的距离比中心的碳原子C远),而与原子或原子团c和d相连的化学键是指向读者方向的(即c和d离读者的距离把你中心碳原子近)。虽然在左右两种情况下,与碳原子相连的四种原子或原子团相同(都是a、b、c、d),但是上图中的两种分子却无法重合,而是彼此互为镜像。如果b相当于手腕,a相当于中指,d相当于大拇指,c相当于小拇指,上图就对应于人的左手和右手。 以a-b为轴,c和d不对称(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反过来,以c-d为轴,a和b也不对称(也是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这就是分子手性的由来,这样的碳原子被称为“手性碳原子”。由于这样的碳原子能够形成空间结构不同的两种化合物,它也被称为“不对称碳原子”,即含有它的分子具有方向性

互为镜像的两种分子不仅空间结构不同,它们还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就是都能够使平面偏振光(光波的振动方向在一个平面上)振动的方向旋转,只是旋转的方向相反,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旋光异构体”。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向右旋转的叫做“右旋异构体”(D型,D是前缀dextro- 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右旋的”),向左旋转的则叫“左旋异构体”(L型,L是前缀levo- 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左旋的”)。旋光异构现象是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于1894年首先认识到的。他发现从酿酒容器中得到的酒石酸(2,3-二羟基丁二酸)可以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旋转,但是其它来源的酒石酸盐却没有这种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没有旋光能力的酒石酸可以形成两种晶体,形状也彼此为镜像。如果把这两种晶体分开,它们就都获得了旋光性,只是旋光方向相反。之所以酿酒容器中的酒石酸盐具有旋光性,是因为这些酒石酸是生物来源的,只含有一种异构体。而化学合成的酒石酸两种异构体都有,它们的旋光效果彼此抵消,所以显示不出旋光能力来,这两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就是“消旋”的

既然生物来源的酒石酸只含有一种旋光异构体,生物来源的其它有机分子是不是也只含有一种旋光异构体,因而具有旋光性呢?从碳原子是许多生物分子骨架来看,含有多个彼此相连碳原子的分子就有可能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如果生物产生的这些分子只含有其中一种异构体,它就会具有旋光性。例如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除甘氨酸外,就含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叫 a 碳原子。它与氨基、羧基、氢原子及一个“侧链”相连(甘氨酸的“侧链”是另一个氢原子,所以这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相连,就不是非对称碳原子),因而可以形成两种旋光异构体。但是除了少数的例外,所有生物来源的氨基酸都是“左旋”的。在上图中,如果a代表羧基,b代表侧链,c代表氨基,d代表氢原子,则左边的构型是左旋的(氨基在左边),右边的结构是右旋的(氨基在右边)

糖类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许多糖类(例如葡萄糖和核糖)都含有不止一个不对称碳原子。我们从最简单的含有不对称碳原子的糖类分子甘油醛谈起。甘油醛就是甘油的一个羟基变成了醛基。它含有三个碳原子,一个在醛基中,另一个与两个氢原子相连,所以它们都不是不对称碳原子。而中间的那个碳原子分别和醛基(-CHO)、甲羟基团(-CH2OH)、羟基(-OH)、以及一个氢原子(H)相连,所以是不对称碳原子。如果用a代表醛基,用b代表甲羟基,用c代表羟基,用d代表氢原子,那么左边的结构是左旋的(羟基在左边),右边的结构是右旋的(羟基在右边)。由于甘油醛含有一个醛基,它也被称为“醛糖”

葡萄糖是6碳糖,其“骨架”是线性相连的6个碳原子。核糖是5碳糖,含有线性相连的5个碳原子。位于两端的两个碳原子中,像甘油醛一样,一个以双键与一个氧原子相连形成醛基,另一个与两个氢原子相连,所以都不是不对称碳原子。葡萄糖和核糖都是“醛糖”。醛糖中间的碳原子除了与两个碳原子相连外,还与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羟基相连,类似于甘油醛中间的碳原子。不仅如此,与中间的碳原子相连的两个碳原子又分别连有不同的基团,所以他们虽然都是碳原子,但是彼此不同,可以看成是不同基团的组成部分,就像甘油醛中间的碳原子与醛基和甲羟基团相连,所以葡萄糖和核糖分子中间的每个碳原子都是不对称碳原子。由于每个不对称碳原子都可以有两种构型(羟基在左边或是在右边),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糖。例如6碳的醛糖就可以有24种(即16种)构型,分为8对,每一对互为镜像,所以共有8种6碳醛糖,分别是阿洛糖、阿卓糖、葡萄糖、甘露糖、古乐糖、艾杜糖、半乳糖、和塔罗糖。同理,5碳醛糖有23种(即8种)构型,分为4对,彼此互为镜像,所以有4种5碳醛糖,分别是核糖、阿拉伯糖、木糖、和来苏糖

这些糖分子都含有多个不对称碳原子,它们的旋光形式又如何定义呢? 这就要看离醛基(碳原子1)最远的那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构型,这在葡萄糖中是碳原子5,在核糖中是碳原子4。如果它们的构型和甘油的右旋型相同,那就是右旋(D)型的。反之则是左旋(L)型的。研究发现,所有生物来源的糖类都是D型,即右旋的。生物体所使用的核糖(包括其变种2-脱氧核糖)和葡萄糖,都是右旋的。

生物分子由左旋(L)型的氨基酸和右旋(D)型的糖类分子构成 这个事实使人感觉有点难以理解,因为氨基酸当初由非生物途径被生成时,是两种旋光异构体都有的。太空中发现的有机化合物,如果含有不对称碳原子,也都有左旋和右旋两种类型,说明它们是非生物来源的。这两种旋光异构体的化学性质相同,按理说两种旋光异构体都可以形成生命分子。为什么地球上没有使用右旋氨基酸、左旋葡萄糖和左旋核糖的生物呢?

地球上的生命形成时,左旋氨基酸可能就比右旋氨基酸多

  • 一个可能性是,生物形成前,地球上的左旋氨基酸就比右旋氨基酸多,所以形成的生物使用左旋氨基酸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对陨石中氨基酸的分析似乎证实也证实了这种想法。对墨其森陨石(Murchison meteorite)和墨瑞陨石(Murray meteorite)中氨基酸的分析表明,虽然氨基酸的两种旋光异构体都存在,但是左旋的异缬氨酸就比右旋的异缬氨酸多达44%。对另一个陨石奥奎尔(Orqueil)上氨基酸的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左旋异缬氨酸比右旋异缬氨酸多约39%。迄今为止,还没有在陨石中发现右旋氨基酸多于左旋氨基酸的例子。这说明宇宙中天然形成的氨基酸左旋占优势很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不平衡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自然界中存在某些机制选择性地摧毁其中一种异构体

  • 科学家想到了宇宙中的紫外圆偏振光(ultraviolet 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其中光有两个互相垂直的振动面,并且两个方向上的振动有固定的相位差)。例如在离地球5500光年的猫掌星云(天蝎座方向)发出的光线中,大约有22%是圆偏振光。不同的旋光异构体使光线的偏振面旋转的方向不同。反过来,对于紫外圆偏振光,左旋和右旋的异构体吸收的程度也不同,因而受这种紫外线摧毁的程度也不同。这就可能导致一种异构体多于另一种异构体。在实验室中模拟太空中的条件,发现紫外圆偏振光的确有这种选择性摧毁的效果,不过程度比较小,只有约1-2%,不足以说明陨石中左旋氨基酸明显多于右旋氨基酸的情形。陨石和星际尘埃表面的结构性质很可能也起了作用。对墨其森陨石不同的碎块进行的分析表明,左旋异缬氨酸多于右旋异构体的程度与陨石表面硅酸盐的水化程度有关,即与硅酸盐在水存在时发生的变化有关。水化程度越高,左旋异缬氨酸的多出右旋缬氨酸的程度越高。这说明硅酸盐的水化过程对氨基酸异构体的形成有差别化的作用。这种差别化作用也许是在紫外圆偏振光的存在下发生的。

    氨基酸被陨石带到地球上以后,地球上的一些过程还能放大左旋和右旋氨基酸之间的差别。例如美国科学家Breslow 和Levine让L型只比D型多1%的苯丙氨酸的水溶液缓慢蒸发,当多数苯丙氨酸都结晶出来以后,溶液里留下的苯丙氨酸70%为左旋,30%为右旋。当把这个比例的苯丙氨酸溶液再进行蒸发,又有一些氨基酸结晶,留在溶液中的苯丙氨酸有95%是左旋的。当然地球早期有机物的溶液不会是某种氨基酸的纯溶液,而是含有各式各样的化合物。但是如果其中含有左旋和右旋不平衡的化合物,就有可能在溶液由于蒸发浓集而发生沉淀或结晶时,有选择性地使某种旋光异构体沉淀,或留在溶液中

  • 科学家还提出其它可能的机制使左旋氨基酸富集。例如方解石(Calcite)可以生成两种旋光性的晶体,能够选择性地吸附氨基酸中一种旋光异构体,使另一种异构体在溶液中的比例增加。氨基酸在通过毛细作用沿着多孔的岩石上升时,岩石对两种旋光异构体吸附能力的差异相当于对两种异构体进行层析分离。例如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通常会形成消旋的晶体(即两种旋光异构体共同形成结晶)。但是如果让这两种氨基酸的溶液通过半浸泡在溶液中的砖块上升并且蒸发时,两种异构体会分开,各自形成具有旋光性的晶体

这些结果说明,虽然在理论上左旋和右旋的氨基酸有相同的生成几率,但是太空中和地球上的条件(有偏振的紫外光,陨石和星际尘埃表面的性质,早期地球上的吸附和蒸发作用等)下,两种旋光异构体的数量有可能发生差异或者彼此分离,在局部条件下形成主要含左旋氨基酸的环境。从太空中的左旋氨基酸明显多于右旋氨基酸的情况来看,这种情况是非常可能的

左旋氨基酸选择性地结合右旋的糖类分子

左旋氨基酸被选择的问题有解释了,那么右旋糖分子被选择又该如何解释呢?由于氨基酸和糖分子都是不对称分子,它们的异构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不会是一样的。这有点像手和门把之间的关系。开门用的门把就是不对称的,有左右两个方向。如果门把的方向是向右的(即门是从左边开的),用右手开门就比较方便,而用左手就很别扭。同理,氨基酸的某种异构体也应该更容易地结合糖分子的其中一种异构体(形状更加相配)。事实也真的是这样,即左旋氨基酸更容易与右旋的甘油醛结合,反之亦然。例如由缬氨酸组成的二肽可以催化甘油醛生成4碳糖。而左旋的缬氨酸二肽选择性地结合右旋的甘油醛,生成右旋的4碳糖

反过来,一旦右旋的核糖在RNA分子中出现,转移RNA(tRNA)就会选择性地结合左旋的氨基酸。例如使用大肠杆菌丙氨酸tRNA中结合氨基酸的片段时,它结合左旋丙氨酸的效率就是结合右旋丙氨酸的4倍。反过来,如果tRNA中的核糖从正常的右旋核糖换成左旋核糖,对氨基酸的选择就反过来了,tRNA结合左旋丙氨酸的效率就只有结合右旋丙氨酸的4分之1。这说明蛋白质合成时对氨基酸旋光异构体的选择是在tRNA阶段就开始了,是tRNA中右旋核糖决定了左旋氨基酸被优先使用。而右旋核糖又是由左旋的二肽催化合成的。这样,地球上的生物使用左旋的氨基酸和右旋核糖和葡萄糖就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左旋氨基酸和右旋糖分子互相选择和配合的结果。出于同样的理由,右旋氨基酸也会选择性地结合左旋的糖分子。但是由于左旋氨基酸在地球上生物形成的初期占优势地位,最后导致了对左旋氨基酸和右旋糖类的选择

RNA和蛋白质的立体催化本身就是带有方向性的

地球上的生物对左旋氨基酸和右旋糖分子的选择,还有一个更高的调控层次,这就是生物催化本身就是带有方向性的。酸碱都可以催化化学反应,但是由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非常小,本身也没有方向性,所以它们对于旋光异构体的水解效率是相同的。如果有左旋的淀粉,它被酸水解的速度应该和右旋淀粉的水解速度相同。金属离子催化对旋光异构体也没有选择性。而RNA和蛋白质是由有旋光性的单位组成的。而且是由核酸链和肽链卷成的复杂三维结构,催化的反应中心由链不同的区域彼此靠近组成。这样的催化中心就必然会有方向性,对两种旋光异构体的催化效率就不可能相同

在生命形成的初期,RNA分子可以由非酶过程合成,会同时含有左旋和右旋的核糖,由这样的RNA链催化形成的肽链也可能同时含有左旋和右旋的氨基酸。由于左旋的氨基酸占优势,肽链中左旋氨基酸的比例就会比较高,催化合成更多的右旋糖分子。右旋核糖又会反过来选择左旋的氨基酸合成肽链。这样反复地相互选择,左旋氨基酸和右旋糖分子就会占越来越大的优势。而一旦RNA由蛋白质(不再是短的肽链)催化合成,由于蛋白质催化的高度方向性,就只能选择核苷酸旋光异构体中的一种了。在右旋核糖占优势的情况下,RNA分子逐渐都只含有右旋核糖。而只含右旋核糖的RNA(包括tRNA和实际催化肽链形成的核糖体RNA)就只能使用左旋的氨基酸

在一些情况下,生物也可以使用右旋氨基酸。细菌的细胞壁含有“肽聚糖”。它是糖链被3-5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横向相连形成的网状物质。例如大肠杆菌的短肽链就由左旋丙氨酸-右旋谷氨酰胺-左旋赖氨酸-右旋丙氨酸这四个氨基酸组成。细菌用右旋氨基酸来构建细胞壁也许是为了抵抗蛋白酶的攻击。这些含有右旋氨基酸的短肽链不是由核糖体中的RNA催化形成的,而是由蛋白质的酶催化的,是“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在这里酶中的左旋氨基酸和肽聚糖中的右旋氨基酸之间并无空间对应关系,而是通过酶的三维结构实现右旋氨基酸的组入,就像由蛋白质组成的酶催化其它非蛋白分子的反应一样。但是对于“正常”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中的RNA对于氨基酸的旋光性还是高度特异的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不是单一的,而是形成反应链。一种化学反应的产物又需要下一步的催化。这样,一种化学反应的旋光性产物就会对下一步反应的酶提出旋光性的要求。例如葡萄糖的彻底氧化就需要很多步骤,而直到三碳分子为止,每一步的产物仍然是右旋的,这就需要所有这些步骤的酶都能够对右旋的糖分子产物进行加工,最后扩展到整个反应链都只对一种旋光异构体进行加工。由于细胞中的反应链是互相连接的,这样扩展的结果就是细胞只使用一种旋光异构体

当然这是一个复杂而且缓慢的过程。不能排除在生命形成的初期,也出现过使用左旋核糖的RNA和右旋氨基酸的生物,但是这些生物后来在竞争中被淘汰了,只有使用左旋氨基酸和右旋糖分子的生物存留下来。由于现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同一个祖先,他们也就都使用左旋氨基酸和右旋糖分子

参考文献:

1,Toxvaerd S, Origin of homochirality in bio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 2009, 10:1290-1299.

2, Breslow R, Levine MS, Amplification of enentiomeric concentrations under credible prebiotic conditions.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2006, 103(35):12979-12980.

3,Pizzarello S, Cronin JR, Non-racemic amino acids in the Murrray and Murchison meteorite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0, 64(2):329-338.

4,Tamura K, Schimmel P, Chiral-selective aminoacylation of an RNA minihelix: Mechanistic features and chiral suppression.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2006, 103(37):13750-13752.

其他资料:

  • 左旋還是右旋?化學對稱跟你我的身體有關! https://pansci.asia/archives/85804

地球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水——100个科学问题之30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4

地球最开始都是水吗,地球这么多水是怎么来的?海云青飞 这里提供你绝对想不到的思路。我是世界上第一个整体学者,整体学总是试图从整体上给事物定性,从细节上给事物定量。从整体到局部是认识事物的顺序,再从局部完善对整体的认识

地球生命起源离不开水,而地球又恰好是个被水覆盖的星球,人类观察太阳系和太空的其他许多行星,还没有发现如地球这般有这么多水的,于是不免有疑问,为什么地球会是这么特殊呢,地球上的水又是起源自哪里

你有没有注意到,太阳系恰好有 8 大行星,而氧原子则有 8 个核外电子,这是否暗示太阳系的结构类似氧原子的结构?一开始科学家是这么想的,后来又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电子是以波的形态运行,地球是波吗,看上去明显不是嘛

地球不是波吗?未必。如果你理解了物理学的双缝实验,你就可能知道,粒子和波的界限并非是那么明了,那么地球可能是以类似电子的波的形态运行,只是人类看不到而已

同理,地球有一个卫星,就是月亮,月亮就如只有一个核外电子的原子,那就是氢原子,地球和月亮或许就组成了一个放大版的氢原子呢

而一个水分子就是 2个 氢原子和 1个 氧原子组成的,看来,地球有这么多的水,并而偶然,而是必然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是世上第一个整体学者,自从初中物理学到原子的结构时,我就在想,原子结构未必不类似于星系结构,后来又了解了双缝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原来的猜想。这个猜想未必正确,但是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却是正确的,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本质,也有助于我们发现未知的事物

30 海洋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二十世纪初,人们曾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是由太阳所抛出的物质生成的。在人们的想象中,地球是逐渐冷却下来的,从白热到红热,再到一般的温度,最后降到水的沸点。当它冷却到一定程度时,地球那炽热的大气层中的水分就开始凝结起来,于是开始下雨了——下了又下,接着还是下。滚开的大雨降到滚烫的地面上,嘶嘶响着,向四处迸溅,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雨下了许多许多年,我们这个星球的高低不平的地面终于冷却得可以容纳这些雨水了,这就出现了海洋

这种说法戏剧性十足,然而却几乎完全是错的

现在,科学家相信,地球和其他行星不是由太阳生成的,而是在太阳自身开始生成那个时期内,由物质微粒聚集而成的。地球从来没有达到太阳那样的温度。但是,由于形成地球的这些微粒互相撞击的能量,它会达到相当高的温度。这个温度足以使得原先所有的大气和水蒸汽跑掉,因为地球的相对小的质量无法把它们留住

换句话说,新生成的地球是个固体块,既没有大气,也没有海洋。那么,大气和海洋又从何而来呢?

在构成地球的岩石物质中,会有水分(还有气体)与岩石松散地结合在一起。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这些岩石越来越紧密地重叠在一起,温度也越来越高,于是,水蒸汽和气体就从岩石中嘶嘶地被赶了出来

这些气泡不断生成、汇集,使新生的地球发生大量的地震。逃逸的热量造成猛烈的火山喷发。在数不清的年月里,水不是从天而降,反过来,倒是从地壳里呼啸而出,然后冷凝下来。海洋不是从上方,而是从下部生成的

现在,地质学家还有争论的问题,主要是海洋生成的速度有多大。水蒸汽是不是在十亿年或更短的时间里就全部跑了出来,因此,海洋从开始有生命以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呢?或者,这个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因而海洋在各个地质年代一直在扩展,直到现在也仍在扩展?

那些认为海洋早已形成,并且它的大小长久以来一直是稳定的人们指出:陆地的大小一直是目前的样子,它们在过去——即假设海洋比现在小得多的年代——也似乎并不比现在大多少

与此相反,那些坚持海洋一直在增长的人们则指出,即使到了现在,火山在喷发时也仍然把大量的水蒸汽散布到空气中来,这些水蒸汽不是来自海洋,而是来自深处的岩石。此外,在太平洋里有一些平顶的海底山峦,它们的顶部原先可能和海面一样高,现在却在海面以下三百米处了

还有一种折衷的看法认为,海洋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由于水量不断增加,它的重量把海洋的底部压了下去。简单地说,海洋越长越深,而不是越长越宽。这种说法既可以解释海底山峦的下降,又能说明大陆并没有改变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海水是不是越来越咸——100个科学问题之31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地球出现升物(生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宇宙精心安排了一个有利于升物诞生、演化的环境,因此,海水是不会变得越来越咸的。宇宙为什么要这么尽心地帮助升物,不能理解成宇宙是个有慈悲心的存在,实际上在人类的角度看来,宇宙极为冷血,她有的时候根本不在乎人类的死活,如果人类或其他升物的演化走错了方向,她就可能一掌把多数升物拍死。她唯一注重的是进化,因为这就是宇宙自己的进化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这么说,和宗教宣传的人形神没有一点关系,具体可以参考《悟道相对论》 https://xdl.tuenhai.com

31 海洋是不是越变越咸?它们会不会变得咸到把所有生物都给咸死?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地球上存在着水的循环。每年大约有12.5万立方公里的水从海洋表面蒸发掉。这些水会以雨的方式落下来。再以各种方式回到海洋里

循环的这两个分支——蒸发和回降——在一个方面是不平衡的:在海水的各种成分中,只有水本身能够蒸发掉,所以,雨水几乎是纯净的水。然而,降回地球的雨水先是降到陆地上,它们从土地上流过,从中带走了一些可溶性物质,一直带到大海。以河水为例,它会含有万分之一的盐。这是尝不出来的,但已是足够重要的了

这样,海洋似乎会不断地从陆地上得到微量的盐类和其他化学物质,但在蒸发过程中却根本不会把它们丢失掉。我们有理由认为,海洋一定是在变得越来越咸,当然,这是很慢的过程,但是在经历过上百万年的地质年代后,积累起来的盐就很可观了,比方说,现在的海洋中确实就含有3.5%的可溶性物质,其中大部分是食盐

河水也会将盐类带入内陆湖泊,这些湖泊与海洋不相通。在这里,可溶性物质也象在海洋中一样地积聚起来。如果湖泊位于炎热地带,平均蒸发率比海洋还高的话,可溶性物质就积聚得更快。结果,这些湖泊会变得比海洋还要咸。位于以色列和约旦边境的死海含有25%的溶解物。那里的水是如此的咸,以致一切生命都不能在里面生存

海洋是不是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种没有生命的结局呢?

如果没有什么能减少海洋中含盐成分的过程,结果可能就会如此。不过,这类过程是存在的。比如,狂风巨浪会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解的盐类也随着海水上岸,散布在陆地上

更为重要的是,当有些溶解物质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后,就会互相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的底部:还有一些物质,虽然本身不是不溶性的,却能与海底的物质结合起来。还有,一些物质能够被海洋生物的细胞所摄取

这样,现在海洋中含有的可溶性物质就远远少于过去几十亿年里被河流携带进来的物质。而在另一方面,海洋的底部还有很丰富的各种物质,比如,在海底分布着大量各种金属结核,它们一定都来自陆地

此外,随着年代的变迁,海洋的浅湾地带有可能由于地壳的升高而与海洋隔断。这一部分的水逐渐蒸发掉,留下大量的溶解物质,于是,它们又回归到陆地上。岩盐矿——从这里可以得到大量食盐以及少量其他物质——就是这类干涸掉的小块海洋的残迹

那么,总的结果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在长远的历程中,海洋是在一点点地咸起来呢?还是在渐渐变得淡些呢?或者它是有时向这方面发展,有时又向另一方面变化,而总的说来又保持平衡呢?对于这个问题,地质学家现在还不能肯定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海水里有金子吗——100个科学问题之32

海洋、海水里有黄金、金子,这是事实,只是提取太费劲了。海水中的黄金总量大约在六百万吨到一千二百万吨之间,从三百立方公里海水里才能捞到一公斤金子,还不如打工挣钱去给女朋友买黄金合算

32 海洋里真的有金子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当然有的,为什么不呢?

雨水在不断从陆地向大海汇流的过程中,会把它所遇到的所有物质都溶解掉一些。所溶解的物质总量不大。其中有一些物质比另一些物质难于溶解,这些溶解物进入海洋后,有一些沉降到了海底

然而,自海洋出现后的几十亿年里,已经有很多很多的溶解物质被倾倒进大海。因此,每一种元素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在海水中大量存在着,并和海中的水分子混合在一起

海水中约有3.25%是溶解了的固态物质。海水共有13.6亿立方公里,总重量达一百五十亿亿吨。如果把所有的固体物质从其中分离出来,会有五亿亿(50,000,000,000,000,000)吨。当然,这里面有四分之三是食盐,但在其余的四分之一中,每样东西都有一些

例如,这里存在着许多镁化合物,足以从中获得一千九百万亿(1,900,000,000,000,000)吨金属镁。海洋中的这一储备足以满足我们相当长期的需要、特别是因为我们提取出来应用的东西,最终又都会被冲洗到海水中去

不过,海洋中的镁并不象陆地上那样以富含镁的矿藏的形式不均匀地分布在海洋各处,它是均匀地散布在整个海洋里的。这就是说,即使提取的效率达到百分之百,从一立方米海水中也只能得到一公斤镁。从海水中经济地提取镁的方法已被发现了,现在,人们正很合算地从海水中按自己的需要来取得它

另一种以可观的数量存在于海水中的元素是溴(这是氯的一门亲戚,不过不象氯那么普遍)。从海洋里溶解的溴化物中,可以提取出一百万亿(100,000,000,000,000)吨溴。这差不多是镁含量的二十分之一,所以,要从二十吨的海水——大约二十立方米——才能得到一公斤溴(以百分之百的效率)。这样做也是有利可图的,而海洋也正是世界上溴的主要来源

氯和溴的第三门亲属是碘。它比前两者更为稀少,在整个世界上是这样,在海洋里也是如此——它在海水中的含量还不及溴含量的千分之一,其总数达八百六十亿吨。这个数字听起来仍显得不小,但这意味着在两万多立方米海水中才有一公斤碘。这一含量太低了,无法以合算的方法直接提取。幸而,海藻类植物替我们做了这件工作,从海藻的灰里;就能便宜地得到相当数量的碘

海水也给我们带来了黄金。海水中的黄金总量大约在六百万吨到一千二百万吨之间。如果我们在这段文字的开始就把这个数字告诉大家,那它听起来会显得挺多。至少有六百万吨呢!而且还可能是它的两倍,可不得了!

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懂得这个数字并不很大。既然要从二百到四百立方公里海水里才能捞到一公斤黄金,那么,为了得到一公斤黄金所要付出的费用会远远超过一公斤黄金的价格。所以,黄金还是被人们留在海里了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冰川会全部融化吗——100个科学问题之33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人类的演化走错了方向,这表现在人类的身体在退化中,也表现在人类的活动就是在不断地给自己挖坟坑,将来坟坑挖好后,人类就会自己把自己埋葬掉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加,人类社会就进入了财产驱动着人类的被动发展模式,人类不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人类成为了财产的奴隶,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人类创造财富的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人类的工业活动把越来越多的灰尘和二氧化碳吐到大气中去,这造成了二种后果:

  • 飘扬在空中的灰尘会挡住一部分太阳辐射,使地球降温
  • 二氧化碳会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使地球变暖

地球走向快速降温模式还是快速升温模式,目前还不能十分肯定。如果地球快速升温,那么冰川、冰冠会融化入海,地球海平面会上升70米,把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全部淹没,因为人类来不及适应这个变化,必然会造成经济的大衰退,社会动荡随之而来,国与国之间争夺资源的战争会发生,最终,人类会死得七七八八

33 如果冰冠融化了,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地球的陆地上承载着近3,800万立方公里冰(约有百分之八十五在南极洲)。由于水比冰的密度大些,这些冰融化以后,会变成 大约3,400万立方公里的水

自然,如果这些冰融化了,它们大部分会从陆地流到大海。海洋总表面积是3.62亿平方公里。如果海洋的面积不变。这3,400万立方公里融化了的冰将会均匀地铺盖在海洋上,这就是说,海平面会升高约100米

不过,海洋的表面积不是一个不变的数字。如果海平面上涨的话,海水会沿着海岸上的低平地势漫过来,占领成百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这意味着海洋面积会增大,而新的水层不会有原来那么厚。而且,新增加的重量会把海洋的底面压下去一些。然而,即使是这样,海平面仍可能会上升六、七十米,这足以漫到纽约帝国大厦的第二十层,同时把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淹没

在地质史上,陆地上的积冰曾有过很大的变化。在冰河时期的鼎盛阶段,高达千百米的冰川曾向前推进,而覆盖了成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海平面则大大下降,使目前的大陆架地区都见了天日,成为干燥的地面

另一方面,当陆地上的积冰融化殆尽的时候——融化过程每次持续千百万年——海平面就升高了,这时陆地的面积就缩小了

这两种局面都未必是什么灾难。在冰河盛期,千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冰所覆盖,使陆上生物无法生存。而另一方面,千百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露了出未,成了可居住的地方

反过来说,当冰消融后,千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会被水淹没,使陆上生物无法生存;而在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有冰,又由于陆地面积的减小使陆地上的气候更为稳定,沙漠也减少了。因此,在剩下的陆地上,可供生活的土地的百分比也增加了。至于海洋的体积变化,相对来说是很小的(至多为百分之六或百分之七),所以,海洋生命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如果海面的升降过程是在几千年或几万年内发生的——过去一直就是这样的——人类是能够应付这种变化的。然而,麻烦有可能出在这里:人类的工业技术活动一直在把灰尘和二氧化碳吐到大气中去

  • 灰尘会挡住一部分太阳辐射,使地球降温
  • 而二氧化碳却会把热量留下来,使地球变暖

在这两种效应中,如果有一种在未来的时间里大大占了上风,地球的温度就有可能相对迅速地上升或下降。那样,或许大陆上将出现冰川、或许冰冠会融化入海。这两者都可能在一百年左右发生

因此,造成灾难的将是变化的迅速程度,而不是变化本身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世界上为什么有大气层——100个科学问题之34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大气层的,其中有人类生存一分钟也离不开的氧气,那么这个大气层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是大气层是地球演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可以用物理、化学原理来解释

聪明的你可能会进一步发问:虽然地球有大气层的原因可以用物理、化学原理来解释,可是为什么地球恰好出现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层呢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告诉你,为什么只有地球才有大气层,这可不是巧合,而是宇宙的精心安排

34 地球上面为什么会有大气层,供我们呼吸的空气是从哪里来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据天文学家推测,行星是由一些巨大的气体和尘埃旋转形成的,而构成这些气尘云的各种元素,其比例一般等于它们在宇宙中通常占有的百分比。行星中约有百分之九十的原子是氢,还有百分之九是氦,剩下的则包括其他所有元素——主要是氖、氧、碳、氮、氩、硫、硅、镁、铁和铝

地球的固态球体本身是各种岩石的混合物,由通过化学力结合成紧密分子的镁、铁、铝的硅酸盐和硫化物所组成。多余的铁则慢慢地沉到岩层下面,形成炽热的金属核心

当地球的这些固体成分聚拢在一起时,也会捕集到一些气态物质,这些气体会存在于固体微粒之间,或者与固体形成松散的化学结合。这些气体中有氮、氖、氩的原子——它们不与其他元素化合。此外还有氢原子。氢或自己成对地结合成氢分子(H2),或与其他原子化合。它能与氧化合生成水(H2O),与氮化合生成氨(NH3),或与碳化合生成甲烷(CH4)

随着构成地球的物质的不断堆积,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火山喷发也会越来越猛烈,这些气体就会被挤压出来。氢、氦和氖的分子由于太轻,地球留不住,就迅速地逃逸掉了。剩下来的就组成了大气。它们是水蒸汽、氨、甲烷,再加上一点儿氖。水蒸汽的大部分(不是全部)冷凝下来,就形成了海洋

木星和土星等行星所具有的也是这种大气,不过,由于它们的质量相当大,能够把氢、氦和氖保留下来

但是,内行星的大气层已开始进入化学进化阶段了。来自离得很近的太阳的紫外线,把水蒸汽的分子破坏成氢和氧的分子。氢逃逸掉了,而氧却留了下来。它们越聚越多,并且与氨和甲烷发生化合。氧与氨化合时,生成氮和水;氧与甲烷化合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渐渐地,内行星大气层的成分就从氨加甲烷变成了氮加二氧化碳。今天,火星和金星仍然具有这种氮加二氧化碳的大气层、地球在几十亿年前开始出现生命的时候,一定也是有这种大气层的

而且,这种大气是稳定的。它一旦形成,总有一部分当紫外线分解水蒸汽时生成的自由氧(其分子式为O2,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积聚起来。紫外线还会进一步把这种氧变为臭氧(其分子式为O3,由三个氧原子组成)。臭氧会吸收紫外线,并把它截住,使它几乎不能穿过臭氧层进入上层大气层去分解下层的水分子,因此,大气层的化学进化即告终止——直到后来又出现了新情况时为止

在地球上,这种新情况已经出现过了。在偶然的情况下,有一些生命萌发了,它们能利用可见光来分解水分子。臭氧层并不阻挡可见光的通过,因此,上述过程(即光合作用)会无限地进行下去。在光合作用下,二氧化碳被吸收,而氧气则被释放出来,这大概是五亿年前开始的。从那时候起,大气层就被转变为今天这种氮气加氧气的结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温室效应简单的解释——100个科学问题之35

海云青飞 20180615

简述温室效应的原理,地球穿了一件衣服,叫作大气层,人类就是生活在这层衣服里面的小虫子。大气里含有0.03%的二氧化碳,它对可见光是透明的,但是对于红外线却不怎么透明。地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升温,并通过向外辐射红外线来降低自己的温度,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会阻碍红外线的透过,地面就不容易降温,地面的温度趋向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

35 什么是温室效应?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当提到某种物体是“透明的”时,我们是说透过它能看到东西,而并不一定是说所有的光都能穿过这个物体。比如说,我们可以透过红玻璃看东西,因此它是透明的,但是,蓝光并不能穿过它,一般的玻璃对各种颜色的光都是透明的,但是,它对紫外线和红外线就很不透明

设想在阳光下有一幢玻璃房子。太阳光中的可见光部分都透过了玻璃,并被这幢房屋里的东西所吸收掉。房间里的物体因此而变暖,正象它们在户外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下会变暖一样

因阳光而变暖的物体又会以辐射的形式把这些热量送出去。不过,这些物体的温度并没有太阳那样高。所以,它们并不发出能量很高的可见光,而是发出能量弱得多的红外线。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以红外线形式辐射出去的能量,就会等于它们以可见光形式吸收进来的能量。这时,温度就不再变化(当然,这些物体这时要比太阳不照射它们时热一些)

处于露天环境中的物体在给出自己的红外辐射时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在玻璃屋子里受阳光照射的物体的处境大不相同。在它们所释放的红外辐射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会透过玻璃散发出去,大部分则被反射回来。结果,能量便在里面积聚起来。这样,室内物体的温度就会比室外物体的温度高出不少来。室内温度要高到能有足够多的红外辐射经过玻璃透射出去,以达到平衡状态为止

正因为如此,植物能在户外温度足以把它们冻死的季节中在玻璃房屋里生长。这种效应使玻璃房屋得名为“温室”。这种由于玻璃对可见光十分透明、而对红外线很不透明的事实而得到多余热量的效应,则称为“温室效应”

我们的大气层几乎完全是由氧气、氮气和氖气组成的。这些气体对于可见光和地球表面变暖时所释放出的红外辐射都是十分透明的。但是,大气里还含有0.03%的二氧化碳,它对可见光是透明的,但是对于红外线却不怎么透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正象温室的玻璃一样

由于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很少,相对地说,温室效应是次要的。不过,这已经使得地球比根本没有二氧化碳时要热了一点了。而且,如果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翻上一番,温室效应就会增强,地球会再暖上几度。这就足以使两极的冰冠逐渐融化

金星就是具有巨大温室效应的例子。它的厚厚的大气层似乎大部分是二氧化碳。由于金星比地球离大阳近,天文学家倒是预料到它的温度会比地球高。但是,由于原来不晓得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他们没有考虑到温室效应的附加效果。因此,当他们发现金星表面的温度竟远远超过水的沸点(这比他们的预料要高出上百度)时,真是十分惊讶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宇宙、行星探测器最后的结局——100个科学问题之36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行星探测器或卫星的轨道有多种多样,有的轨道与地面相交,有的进入了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并且有可能和其他行星相撞

在地球上,卫星以超过每秒11.2公里的速度向上发射才能摆脱地球的引力场,曾有个人据此提出,人类要长生,就要通过锻炼使“灵魂”以这个速度脱离地球,如此则可“长生”,提出这个猜想还是有一点创意的,至少比千年不变的宗教说教有意义,不过这个猜想是不成立的。长生,未必要离开地球

36 行星探测器在飞越行星上空后会怎样?它们会飞到哪里去?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美国和苏联所发射的卫星,绝大多数被送到了环绕地球的轨道上

当然,卫星的轨道有可能与地球表面相交。这样,它在转了一圈之后,就又回到了地球上。向水星进发的头两次飞行就属于这一类型。有时,卫星的轨道围绕地球绕一个很大的圈子,它可以超越过月球的位置。给月球“背面”拍摄照片的“月球三号”就是这样的一个

如果卫星以超过每秒11.2公里的速度向上发射,地球的引力场就无法留住它。这时,它将进入围绕太阳运行的独立轨道——太阳的引力场要比地球的引力场强大,它能系留住运动速度更大的物体。这种环绕太阳的轨道,有时会与某个天体相交。撞到月球上(当然是有意这样做)的“流浪者七号”、“流浪者八号”和“流浪者九号”正属于这种情况

绕太阳飞行的卫星,如果不与任何天体相遇,它们就会在椭圆的轨道上无限地飞行下去。各种各样的“月球探测器”和“行星探测器”都是如此

对于围绕太阳运行的探测器,可以预先计算好它们的轨道,使它们在运转第一圈时就接近月球(如“先驱者四号”)、金星(如“水手二号”)或火星(如“水手四号”)。在接近过程中,探测器会把有关自己所靠近的星体及它周围的空间的情报发送给地球。接着,探测器会撇下这些天体,继续绕着太阳运行

如果探测器不受它所飞越的行星引力场的影响,它最终将回到发射时在空间的位置(不过地球在同一时期内已经沿着自己的轨道走开,不再呆在原来的位置了)

如果探测器受到它所穿越的行星引力场的影响,那么,在这个引力的牵制下,探测器会进入一条新轨道。事实上,每当探测器十分靠近某个大质量物体时,轨道就会有所变化。因此,人们不可能精确地预料到某个探测器在绕太阳转过一、两周后,会处在什么轨道上。表达这种运动的方程组太复杂了,根本无法求解

当然,如果探测器能不断发出信号,我们就能够追踪出它的轨道——特别是当它离地球较近时

但是,一旦探测器中的电池用竭,航天器即告失踪:它们无法发出信号,而且又小得观测不到;所有的探测器最终都会失踪,这是我们早已料到的事情

不过,它们还将绕着太阳运行,大概还会处在原来的空间区域内。它们不会长途跋涉去漫游其它行星。既然我们接收不到它们的信号,它们就成了没有用处的东西,可以被人们当作“星际垃圾”而从名单中划去。如果它将来在围绕太阳运转时不撞到地球、月球、火星或金星的话,大概会永远在自己的轨道上转下去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地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100个科学问题之37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把宇宙当成死的机械的宇宙计算,地球可能在几十亿年以后完蛋。但是我想你最关心的不是几十亿年以后地球会怎么样,你关心的是到了那一天人类会怎么样,人类会不会灭绝

可惜宇宙不是死的机械,整个宇宙是极其巨大的演算的画面,如果你把宇宙当成极度复杂的机械,那么人类也是机械,你,我,活生生的每个人都是机械。机械的宇宙观是人类认识能力不足的表现,正确的看法应该是画面论,一切都是画面,画面是一切存在的动作持续的原因

地球在几十亿年后可能毁灭,这只是机械宇宙观下计算的结果,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可以肯定的是,几十亿年以后,人类已经不复存在,不是因为人类已经毁灭,而是人类进化成了更加高级的物种,这个物种具有很高的空间性,具有改造地球环境的能力(可不是像现在的人类那样破坏地球),于是地球本来可能毁灭也变成不会毁灭了

37 地球将会有怎样的归宿?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第一个试图不靠神学去详细研究地球的历史(即它的过去及可能会有的未来)的人,是苏格兰的地质学家赫顿。他在1785年发表了第一本现代地质学著作,他在书中承认自己在研究地球本身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看出它有开始和终结的迹象

从那时以来,我们已经迈进了一大步。我们现在可以相当确定地说,地球目前的这种形态大约是在四十七亿年前就已经获得了的。大约就在那个时期,从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的尘埃和气体产生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地球。地球一旦形成,那么,如果听任它作为表面覆盖着一层水和空气的金属和岩石的集合体存在的话,它就会这样存在下去,而且,据我们所知,还会永远这样存在下去

但是,是否会有什么外来的因素对它进行干扰呢?

离地球最近的、并且有足够大的能量来显著影响地球的天体是太阳。只要太阳能维持目前这种活动水平(它已经处于这种状态达几十亿年了),地球基本上就不会有变化。但是,太阳能把目前的这种状态维持下去吗?如果不能,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又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影响?

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之前,人们都觉得太阳也象其他炽热的天体一样,总归是会冷却下去的,它会不断地向空间倾泻能量。由于这样,这种巨大的能流总会枯竭,渐渐地变成涓涓细流。随着这种情况的发生,太阳也会冷却成橙色,再变成红色,光度也越来越昏暗,最后终于熄灭

与此同时,地球也会缓慢地冷却下来。越来越多的水将冻结起来,两极地区也会扩展出去,最后,就连赤道地区都会缺少足以维持生命的热量了。整个海洋将冻结成一块坚冰;空气也会液化,随后还会冻结成固体。在此以后,冰冻了的地球(还有它那些行星伙伴)还会绕着死去的太阳运转数不清的年头

不过,即使真的是如此,地球还是会做为太阳的行星而存在着

但是,到了三十年代,核物理学家第一次揣摩出在太阳和其他恒星中所发生的核反应。他们发现,尽管太阳总有一天会冷下来,但在这之前,还要有温度极高的时期。一旦大部分氢燃料消耗殆尽,其他核反应就会发生,使太阳变热,并使它大大膨胀起来。总的来说,太阳发出的热量是比以前多了,但在它那变得很巨大的表面上,每一块地方所发生的热量却会减少。因此,它会变得冷一些。这时太阳就变成了一颗红巨星

在这种情况下,地球有可能先被焙成灰烬,最后又会挥发掉。这时,地球做为一颗固体行星的历史就算到了头。可是,我们对这一点倒不必过分担忧,这大概是八十亿年以后的事情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物理学家有哪些类型——100个科学问题之38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有一类物理学家鲜为人知,就是整体物理学家。整体物理学家擅长从整体观察问题,擅于打通多个不同的学科,本人,海云青飞,画面论的发现者,就是属于整体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位整体物理学家

38 什么是理论物理学家?他们都干些什么?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各种形式的能量,同时还研究能量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物理学家对于支配运动的各种定律是很感兴趣的,因为任何运动的物质都具有“动能”。他对热、声、光、电、磁以及放射性都会感到兴趣,因为这些都是能量的存在形式。到了二十世纪,连质量看来都明显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了

物理学家还对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方式,以及控制这类转化的规律感兴趣

自然,物理学家可以有所侧重

  • 如果有人对于能量和亚原子粒子的相互作用特别感兴趣,他就是一位“核物理学家”(原子核是原子中的主要结构)

  • 如果他对恒星中能量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感兴趣,他就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

  • 同样地,对化学反应中有关能量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的人是“物理化学家”

  • 而主要关心生命组织使用和产生能量的方式的人,则是“生物物理学家”

  • 有的物理学家会致力于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精确的测量。或许,他打算测定在某些化学反应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的精确数量;或许,他打算度量某一种亚原子粒子在分裂成其他粒子、并释放出能量时的精确方式;或许,他打算知道大脑的微弱电势在某些药物作用下的精确变化。在这些工作中,他都可以称得上是位“实验物理学家”

  • 另一方面,一位物理学家也可能特别有兴趣去仔细钻研早已得到的测量结果,希望从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或许,他能推导出某些数学关系式来,这些公式能够解释这些测量结果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且,如果他找出了这些关系,就能用它们来预言某些还没进行过的测量结果。而一旦进行了这些测量,其结果又和所预言的相一致的话,他很可能就发现了一条被称做“自然法则”的东西

    试图用这种方法来获得自然法则的物理学家,就是“理论物理学家”

有一些物理学家对理论并不特别感兴趣。他们是极有天赋的实验物理学家。曾经发明了干涉仪、并精确地测量了光速的迈克耳孙就是这样的一位。也有人是对实验毫无兴趣的天才的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发现者爱因斯坦即属此例。(译注:爱因斯坦早年对实验是很感兴趣的)

虽然实验物理学家把自己框在测量的圈子里,而理论物理学家又拘泥于数学论证,但这两种人对于科学都是极端宝贵的。不过,人们总还是希望找到一位既是第一流实验家、又是第一流理论家的人物。费米就是这种“双料”物理学家的突出代表(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因此,他大概可以说是“三料”的人物了)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地球上唯一理解时间本质的人——100个科学问题之39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海云青飞 可能是地球上唯一理解时间本质的人

极大多数试图解释什么是时间的人,却连时间的基本知识都不懂。时间是有不同类型的,如果不分类型,那么是永远说不清楚时间是什么的。在《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 里已经说清楚了时间的本质,这时再重复一下

时间分钟时和命时,钟时是钟表时间,这只是人类为了沟通方便定义的一个度量系统,和时间的本质并没有关系

命时,是和特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空间性紧密绑定的时间,和钟时没有必然的关系。命时才是反映出了时间的本质。命时是用来描述物体空间性的一种语言,我们说 一个物体空间性大,换成命时的语言,可以说是这个物体的命时长,也就是这个物体的存活时间长,更加准确地说是这个物体存在于这个宇宙的合法性大

任意两个不同物体的空间性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命时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人类的感觉系统不能直观、完整地感觉到物体的空间性,所以,命时,对于人类始终是个不解之谜,这就像是你有一个隐形的女朋友,你又如何了解她,和她谈恋爱呢

人类虽然不能直接感觉空间性的大小,但是空间性的数学形式本身是不复杂的,也是可能大概地用人类的语言描述的

观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改朝换代时的开国皇帝一般是当时环境下最具合法性的力量的代表,他在开辟新朝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大的空间性,吸引各方面的人才投奔他,他本人也多是豪气干云,礼贤下士,空间性大意味着运气好,各种机遇都在促成他走向成功

一个人的空间性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她的身体所占的空间,完整的空间性体现在她与环境的交互的广度和深度。人类远古的祖先开始直立行走以后,她的视角画面扩大了,这就决定了她和环境交互的广度增加了,随之而来的是她和环境交互更加深入,比如人和人之间协作更加紧密,人对自然的了解更加深入。人的身体的单方面的力量并不见得超过猩猩,然而人类却是猩猩的进化形态,因为人类的空间性变大了。所谓进化,意味着空间性的扩大

人类千百万年的历史上,有无数人在探索进化的奥秘,比如各种修仙、修道、修行理论,可惜他们没有理解空间性,基本上是无用功。空间性决定命时,命时也可以理解为物体存在于这个宇宙的合法性,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扩大空间性以增加自己存在的合法性

39 时间是一种幻觉呢,还是确实存在的东西?怎么来描述时间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时间是一种心理学方面的事物。这是对时间长度的感觉。你吃过了东西,而过了一会儿,你又感到饥饿了。现在是白天,而过了一会儿,就成了黑夜

这种对时间长度的感觉是什么?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你意识到某件事情“过了一会儿”才发生?一般说来,这些问题属于思维机理的范畴,是有待今后解决的课题

每个人都会意识到,他对时间长度的感觉随环境而变。干一天活,好象要比同好朋友在一起呆一天长得多,听一个小时枯燥的报告,似乎也比打一个钟头扑克显得长。这就是说,我们所提到的“一天”或“一小时”在某些场合下可能要比在其他场合下长一些。不过,这里面有一桩麻烦事:一段时间在某个人看来可能显得长些,在另一个人看来又会显得短些,而对于第三者来说,却既不长也不短

要使时间观念对一群人都适用,就一定得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并不因人而异的衡量方法。如果有一些人商定在“六个星期后”准时会面,那么,靠每人自己觉得六个星期已过,然后来到会面地点,这是没有用的。大家必须全都同意在数过四十二个白天和黑夜后前来践约,而不管每个人心里的时间感到底如何

当我们选择好某个客观的物理现象作为代替我们对时间的本能感觉的一种手段时,我们就有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时间”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一定不要试图把时间定义为某种东西,而只能把它定义为某种度量系统

对时间的最早量度涉及到周期性的天文现象:正午(太阳升到最高处)的一再出现,标志着天数;新月的一再出现,标志着月数;春分节气(寒冷季节过后,太阳跨过赤道的一天)的一再重复,标志着年数。把一天划分为相等的小单位,就得到了小时、分和秒

然而,在我们设法利用比正午的重复变更为迅速的周期性运动之前,这些很小的时间单位是无法精确地测量出来的。等振幅摆和等摆游丝使得十六世纪出现了现代的时间量具。从那时起,对时间的量度才成为精确可信的。现在,对于更精确的时间,我们用原子的振动来量度

我们怎样能保证这些周期性现象真的是“均匀的”呢?难道它们不会象人对时间的心理感觉那样也是不可靠的吗?

有可能。不过,我们可以用几种方法独立地测量时间,并把测量结果加以比较。如果某种方法有显著的不均匀因素,那么,在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时,这种不均匀性就会表现出来。如果所有的方法都不均匀,它们也很难是恰巧同样地不均匀。因此,如果各种测量结果十分相近——实际结果也正是如此。我们就只能得出结论说,我们所应用的各种周期性现象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均匀的。不过不都是完全均匀的,比如,一天的长短就稍有变化

物理学所量度的是“物理时间”。各种生物,包括人在内,都参加了周期性活动(如睡眠和清醒),而且,这些活动无需依赖外界的变化(如白天和黑夜)。不过,这种“生物时间”并不象物理时间那样严格

此外,当然还存在着一种对时间长度的感觉,或者说“心理时间”。即使看着一只钟,干一天活仍然显得比同好朋友在一起呆一天要长得多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最小的时间单位是多少——100个科学问题之40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在上一节,我说过时间分钟时和命时,不知道时间可以分成这二种类型,谈论时间的最小单位并无意义。实际上,你网上搜索找到的关于时间的最小单位都是钟时,钟时只是人类为了沟通方便而人为设立的一种时间度量系统,和物体本身的时间流逝速度并无对应关系,因此始终是不精确的,当然也不会存在钟时的最小的时间单位

真正的客观的时间是每个物体的命时,命时由物体的空间性决定。物体的空间性是由物体的三维的动态运动状态决定的,因此,你不能从物体的长度计算出物体的命时,物体的长度只是一个静态的、一维的量,任何一维的、静态的量都不能计算出物体的命时

命时的最小单位由物体的动态的三维的最小的空间单位决定,这个空间单位没有人具体研究过,因此,最小的时间单位是个未解的问题,凡是宣称最小的时间单位已经确定为某个具体的钟时的观点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的观点

40 时间的最小可能单位是什么?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1800年刚过不久,就有人提出一种见解说,物质是以某种叫做“原子”的小单位存在着的。1900年过后不久,人们又接受了能量是以某种叫做“量子”的小单位存在着的看法。那么,有没有别的什么常用的量也是以确定的小单位存在着呢?比如说,时间是不是这样呢?

有两种寻求“最小的可能单位”的方法:

  • 直接的方法是把某个要测量的量一直分下去。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把要测量的质量一直分下去,直到获得一个单个的原子为止;把要测量的能量分到获得一个单个量子为止
  • 另一种是间接的方法,这就是去发现某种如果不假设有最小的可能单位存在就无法解释的现象

在物质的场合下,大量的化学观察,包括“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的发现在内,使得原子理论的出现成为必然;在能量的场合下,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使得量子理论必定问世

就时间而论,间接的方法是失败了的——至少在目前是如此。人们没有观察到什么非得用存在着时间的最小可能单位的假设来解释的现象

用直接的方法行不行呢?我们能不能观测到越来越短的时间周期,直到某个不能再短的地步呢?

在发现了放射性之后,物理学家开始与极其短暂的时间间隔打起交道来了,有些原子有极短的半衰期。例如,钋212的半衰期不到百万分之一(10^(-6))秒,就是说,在地球以每秒约十二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走一厘米时,这种原子就会衰变掉。不过,尽管物理学家详细地研究了这一类过程,却没有发现时间不是以连续的方式,而是以“一下一下”的方式流逝的情况

然而,我们还能继续往下走。有一些亚原子粒子能够在更为短暂得多的时间里发生变化。某些粒子在气泡室里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进,它们能在从出生到衰变的时间里形成三厘米长的径迹。这相当于一百亿分之一(10^(-10))秒的寿命

不过,这还不是我们最出色的成绩。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又发现了寿命特别短的粒子。它们是如此地短命,即便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行进,也留不下一条能够进行量度的径迹。它们存在的时间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计算出来。已经查明,这些超短寿命的“共振态粒子’只能存在一千万亿亿分之一(10^(-23))秒

这样短的时间是无法想象的。共振态粒子的寿命与上百万分之一秒相比,正象一百万分之一秒与三千年相比一样

不妨换个方式来想象这段时间。光在真空里的速度接近每秒钟300,000公里,这是已知的最大速度。在一个共振态粒子出生到消灭这段时间里,光能传播多远呢?答案是10^(-13)厘米,即只有一个质子的直径那么长!

可是,我们仍然没有理由认为共振态粒子的寿命一定就是最小的时间单位,人们现在还看不出时间是否有个下限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时间是第四维错吗——100个科学问题之41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形如疯子的 “四维时空” 概念

在现代物理学中,维度是这样定义的:

  • 用一个表示空间的数据描述某个位置,这个位置称为一维空间位置

  • 用二个表示空间的数据描述一个位置,这个位置称为二维空间位置

  • 用三个表示空间的数据描述一个位置,这个位置称为三维空间位置

  • 用三个表示空间的数据和一个表示时间的数据描述一个位置,这个位置称为四维时空位置。时间通常被称为第四维

    社会上一般说成 “四维时空”,可是时间只是对三个空间维度的补充,不能把时间放到空间的前面,应该说成 “四维空时”

四维空时,把空间和时间放在一起,都称为维度,这是不妥的,因为空间和时间具有根本的不同,比如说你去买菜,一斤菜3元,然后你再说:“我买你的菜用了半斤时间,一斤菜和半斤时间,二者合计多少”,你这样说,卖菜的阿姨会被你逼疯的。四维空时,把空间和时间并列都称为维度,这是疯子一样的做法

空间和时间可以同时出现,空间用了 维 字,那么时间就不能用相同的字了,比如说时间可以用 “补”,表示时间是对三个空间维度的补充说明,三维一补是可以说的

四维空时描述的是物体的次要信息

一个人在某个时间走到独木桥的某个位置

一个猿在某个时间走到独木桥的某个位置

上述二个事件都可以用物理学的四维空时的四个数据描述,但是同样的四个数据可以同时适用于猿和人,这就有问题了,因为猿和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四维空间根本不能描述出本质的不同,换句话说,现代物理学很多研究的是非本质信息,说得难听点,是在研究鸡毛蒜皮的事情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认为,整体物理学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质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空间性,空间性可以从三个动态的、开放的空间维度描述,虽然只有三个空间维度,并不需要更多的空间维度,但是它是动态、开放的,因此实际情况是极度复杂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并不需要求极为精确的值,我们只要求宏观的值把事物的维度区分开就行了,这时候三维的空间的维度的计算就不那么复杂了,甚至我们直观地观察就可以察觉事物的大概的三个空间维度

第四维,所谓的时间维度是不需要的,如果需要,那么它是紧密地和三个空间维度结合的要素,而不能单独把时间列出作为一个维度

41 “第四维”是什么?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维”这个字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完全地加以量度”。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做几次量度

假如有一条线,你打算确定这条线上某一个固定点X的位置,使别人能够根据你的描述找到这个点。一开始,你在这条线上随便确定一个点,把它算作“零点”。这样,你就能够进行一番测量,发现X离开零点有两厘米远。如果X在零点的某一侧,不妨把这段距离叫做+2,如果在另一侧,那就是-2

这样,只要大家都同意这些“规定”——零点的位置,以及哪一侧为正,哪一侧为负——那么,只要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一个位置

既然在确定一条线上的一个点时,只需要用一个数字,所以,这条线或这条线上的任意一段,就是“一维的”——“用一个数字就能完全加以量度的”

再假定有一大张纸,现在打算确定这张纸上某个点X的位置。你也从零点开始测量,发现它在离零点5厘米远的地方。但是,它是在哪个方向上呢?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方向:向北三厘米,向东四厘米。如果规定朝北为正,朝南为负;朝东为正,朝西为负,那么,你就能用两个数字来确定这个点了:+3和+4

或许,你可以这样说:这个点离开零点有5厘米远,并且与东西方向成36.87°的夹角。这时还是需要两个数字:5和36.87°。无论你怎么干,总得有两个数字,才能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因此,平面或平面的任意一部分都是二维的

现在,假设有一个象房间内部那样的空间。一个固定点X可以这样确定:它在某个零点以北5厘米,以东2厘米,以上15厘米。你也可以用一个长度数字和两个角度数字来确定这个位置。不过,无论用什么方法,都需要有三个数字,才能确定房间里(或者是宇宙里)一个点的位置

因此,房间也好,宇宙也好,都是三维的

假设有这样一种空间,要想确定其中的某个确定的点,必须用四个(或是五个,或者是十八个)数字才行,那么,它就是一个四维的(或五维的,或十八维的)空间。在我们这个普通的宇宙里,并不存在这样的空间,但是,数学家却能够想象出这种“超空间”,并且还能推断出这种空间里的数学图形会具有什么性质。他们甚至还研究出在任意维空间中的数学图形所具有的性质。这就是“n维几何学”

但是,如果我们所研究的不是固定的点,而是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点,又该怎么办呢?如果你打算确定的是在房间里飞着的一只蚊子,那么,就需要给出三个普通的数字:南-北、东-西、还有上-下。接着你还得给出第四个数字来表示时间。因为这只蚊子只在某个瞬间才会位于空间的某个位置,你必须把这个瞬间也判断出来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我们占有空间——它是三维的;此外,一定还要加上时间,才能得到一个四维的“时空”。不过,对时间和其他三个“空间维”不能同样看待,在某些关键的方程组中,三个空间维带有正号,而时间维则必须带有负号

因此,我们一定不要说时间是第四个维,而只能说时间是某个第四维,而且它与其他三维不同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空间弯曲是什么情况——100个科学问题之42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空间如何弯曲,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在 《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有较多的说明,下面从书中摘录部分内容

从自由落体的石头理解空间弯曲的形状

海云青飞 :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一座500米高的山,山顶的钟走得快些,山脚的钟走得慢些。住在山顶的人和山脚的人相比较,理想条件下,山脚的人寿命会长些

那么是否不能住在500米的高山上呢?不见得!住在山脚的延长寿命的效应极为微弱,你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有这些,我们是通过两处位置的速度差计算出来的,速度决定了钟走得慢还是快,速度也决定了寿命长还是短

速度不但决定了时间,也决定了运动物体在运动的反方向上空间弯曲的程度。现在问题来了,你怎么计算住在山脚的人的空间弯曲程度

Don:上次我们计算过了,从500米山顶往下扔石头,石头最后的速度是 100米/秒,于是可以用这个速度来计算住在山脚的人的空间弯曲的程度

海云青飞 : Don ,如果我从1000米高的山上往下扔石头,那么石头落地时的速度肯定不止100米/秒

Don:这个……我也可以从2000米、3000米……的高空往下扔石头,这下怎么办

海云青飞 :你穿上喷气式智能飞行鞋,设定一个恒定的飞行速度,你在向上飞的过程中,你观察仪表上的输出功率,会发现功率越来越小,到功率接近0的时候,你往下扔一块石头,假设没有空气阻力,石头会以加速度向下自由落体,并且加速度越来越大,石头砸落地面时速度达到最大,测出石头的末速度就可以计算出石头的收缩程度

如果石头是长方形,长的方向就是加速度方向,石头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你随着石头一起下落,你的目力够好的话就会发现石头的长度越来越小,在落地时石头的长度最小,现在你们应该明白了物体运动速度和空间弯曲的关系

Don:物体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空间弯曲越大,这个道理我懂了,不过空间弯曲是什么样子的,我还不是很清楚

海云青飞 :自由落体是个加速度运动,这就是说石头在飞行方向上的前端的速度比后端大。假设石头静止时的长度是10厘米,然后你用笔画成10等份,每份长度1厘米,从前端到后端,你分别标上序号:1,2,3……10。在石头前端朝地球下落过程中,石头整体长度越来越短,同时石头序号前面部分的格子总是比后面的格子收缩程度大

如果石头是匀速下落,石头整体长度也会变短,但是每个格子变短的程度是一样的

Don:我想象一下……现在有些明白了加速度下落的物体空间伸缩是怎么回事

出处: https://tuenhai.com/xdl/e/fi-zi-you-luo-ti-kong-jian-wan-qu.html

42 “弯曲空间”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当你第一次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见到“弯曲空间”这个字眼时,恐怕是会感到困惑的,真空怎么能是弯曲的呢?你怎样能使它弯曲起来呢?

为了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先让我们这样想象:在一艘宇宙飞船里,有人在仔细观察附近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表面完全被深深的海洋覆盖着,因此有着象台球那样的光滑表面。再假设有一条船在那个行星的海洋上沿赤道线朝正东方向行驶着

现在再进一步设想一下,这位观察者根本看不见这颗行星,而只能看到这条船。当他研究这条船的运动路线时,他会惊讶地发现这条船走的是一条圆弧。它最后会回到自己的出发点,从而描绘出一个完整的圆周

如果这条船改变路线,航道就会变得弯弯折折的,不再是个简单的圆周。但是,不管它怎么改道,无论它怎么行进,它的航线总是在一个球面上

根据所有这些事实,这位观察者可能会推断出,这条船被束缚在一个看不见的球体的表面上,而束缚它的力正是指向球体中心的重力。要不,他就可能会认为,这条船被限制在一块特殊的空间里面。这块空间是弯曲的,而且弯曲成一个球形,从而迫使这条船走出这样的路线来。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在一个力和一种空间几何形态之间作出选择

你大概会认为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局面,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地球这颗行星是沿着椭圆路线绕着太阳运行的,正象一条船在某个看不见的曲面上行驶一样。至于这条椭圆路线,我们是假设太阳和地球之间有一种引力来解释的,正是这种引力使地球保持在它的轨道上

不过,我们也可以从空间几何形态来考虑问题。我们不是通过观察空间本身——空间是看不见的——而是通过考察物体在这种空间里的运动方式,来确定这种空间的几何形态。如果空间是“平坦的”,各种物体就会走直线从这个空间中通过,如果空间是“弯曲的”,各种物体就会走出弯曲的路线来

一个具有确定质量和速度的物体,如果在离开其他质量都很远的地方运动,那么,它的路径真的可以说是一条直线。而当它走近另一个质量的时候,它的路径就会变得越来越弯曲,显然,是质量把空间弯曲了。质量越大,离质量越近,空间弯曲的曲率就越大

把万有引力看作是一个力,看来要比用空间几何形态去解释它方便得多,也自然得多。但是,如果在考虑光的行进时,情形就会颠倒过来。按照比较旧的观点,光是不受重力影响的,因为它没有质量。然而,当光在弯曲空间里穿过时,它的路径也会弯曲起来。把光的速度考虑进来,它在太阳这个巨大质量的附近经过时路径的弯曲就能计算出来了

1919年,爱因斯坦的这一理论(发表于三年之前)在一次日蚀期间受到了检验,人们把太阳位于空间某处时靠近太阳的某些恒星的位置,与太阳不在此处时这些恒星的位置进行了比较。结果,爱因斯坦的理论站住脚了。用弯曲空间来讨论万有引力,看来要比用力学术语更为精确

不过,我们还应该提一下,1967年,人们对太阳的形状所进行的精密测量,发现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出了问题,今后将会发生些什么情况?还得等着瞧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四维空间到底存在不存在——100个科学问题之43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基本可以确定,本宇宙不存在四维空间。有许多对空间一知半解的人会告诉你存在四维空间,还有人把四维空间的正方体都画出来了,其实这些只是人类在数学上的想象,他画的还是三维正方体,并不是四维正方体。人类解释不了一些问题,就想象出了子虚乌有的四维空间,这和远古人类不理解自然现象,就想象出人形神,雷公电母这些东西一样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认为,三维空间就可以解释我们所处的宇宙的物理现象了

每一种亚原子粒子都会产生下列四种不同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这四种作用分别是: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这四种作用只是三维空间的四种不同的特殊运动状态而已,人类不能在细节上分辨出它们运动状态的不同,于是就把它们区别对待,而不能把它们统一到空间运动的公式上

所谓力场,只是核心的运动状态向四周的扩散。整个宇宙的空间本身就是个整体,任何一处的任意形式的空间运动理论上都会扩散到全宇宙。比如你在读 海云青飞 写的这篇文章,这表示我的空间扩散到了你那里,虽然你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字符,但是实际的空间却是要复杂得多。许多人不理解物理学的场为何物,理解了以后是极为简单的

物理学在宏观原理上极简单,虽然在局部的计算可以很复杂。现代物理学是局部物理学,只认识到事物的复杂,还没有上升到整体物理学,因为没有对事物的宏观把握,于是会提出许多没有必要的概念和理论,人为把简单的事物弄得更加复杂了

43 许多科学幻想小说里都提到“力场”和“超空间”,这都是一些什么东西?它们真的存在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每一种亚原子粒子都会产生下列四种不同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这四种作用是: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每一种作用都从它的发源处散播出来,成为一种“场”,而且在理论上是弥散在整个宇宙之中的。大量粒子所产生的同一种场可以叠加起来,产生极其强大的合成场。因此,尽管引力场是这四种场里最弱的一种,太阳——由大量粒子构成的物体——的引力场却是很强大的

位于这样一种场中的两个粒子将被场所推动,或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离开,这要看粒子与场的本性是怎样的,粒子的加速度则取决于这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这种加速度往往又被解释成是“力”所引起的,所以我们就要谈到“力场”。从这种意义上说,场的确是存在的

不过,我们所知道的力场总是有物质作为它们的起源;一旦物质没有了,力场也不复存在了。但在科学幻想小说中,总有某些无需物质存在的强大力场被想象了出来。因此就会出现那么一段真空,它对粒子和辐射能起到阻拦作用,正好象这段真空竟是一块两米厚的钢块一样。真空里会出现各种原子间的作用力,但却根本不存在产生这些力的原子。这种“无物质力场”作为一种科学幻想的手法倒是颇为方便的,但是,老天在上,根据我们今天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来看,这种手段是太缺乏依据了

“超空间”是科学幻想作品中的又一个挺方便的手法,这是作者用来绕过光速这个障碍的

为了弄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设想有平摊开来的很大的一张纸,纸上面有相距六米的两个点,再设想有一只行动极缓慢的蜗牛,它一小时只能走一米,显然,它要用六个小时才能从一个点走到另一个点

不过,如果我们把这个两维的纸片在第三个维上弯曲一下,就会使这两个点靠近起来。如果这时这两个点只相隔一毫米,而且不知怎么一来,那只蜗牛也能跨越过这两个点之间的空间,那么,只消几秒钟,它就能从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了

现在可以来类比一下:如果有两颗恒星彼此相距五十光年。那么,一艘飞船以最大的速度——光速——飞行,从一颗恒星飞到另一颗恒星,也得花五十年的时间(从这两颗恒星中的任意一颗上来看),这会产生许多麻烦事来。因此,科学幻想小说家想出一个使情节简化的法子:他们假设具有三维结构的空间能够在第四个空间维上弯一下,这一来,两个恒星间就只有一个很小的四维距离了,于是,飞船就会越过这个小间隙,只用很短的一点时间,就从一颗恒星跑到了另一颗恒星

数学家经常说起与3维物体类似的四维物体,只是在前面加了一个“超”字。一个表面距中心在四维上等远的物体叫做“超球”。同样,还有所谓“超正四面体”、“超立方体”和“超椭球”。使用这套表达方法,我们就能把两颗恒星间的四维距离叫做“超空间”

不过,无论这种超空间对科学幻想小说家是多么方便,据我们所知,科学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个东西,它只是一种数学上的抽象而已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反地心引力存在吗——100个科学问题之44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15

引力的本质:反空间膨胀的运动形式

整体物理学的基本观念是把物理学的不同的力视为不同的空间运动形式。其中引力就是反空间膨胀的运动形式

反空间膨胀,就是空间收缩,空间收缩并不是从四面八方向中间收缩的简单空间运动,而是复杂运动的整体效果是使空间发生收缩

对于地面的物体,引力是有明确方向的,就是指向地心的空间收缩力。升物(生物)生存于地面,时刻都受到了指向地心的空间收缩力。因为我们将要说到反引力,因此说引力时必须明确方向,否则就说不清楚是引力还是反引力了

至于电磁力,是一种不同于引力的空间运动形式

升物进化的历史就是反引力增大的历史

物理学家似乎从未发现反引力的装置、物体的存在。你能查到的反引力的一些资料,多是民科散发的假资料。其实用不着向民科学习反引力,反引力本来就无处不在,只是人们视而不见而已

在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看来,一切升物,和物质比较,可以视为具有反引力属性的物质

  • 物质:有引力属性
  • 升物:既有引力属性,又有反引力属性

水生动物进化到陆生动物,地球引力对动物运动的束缚减小了,这是反引力的一个进步

脊柱动物的出现,使动物可以把身体撑离地面,这是升物进化的一个飞跃,也是反引力的一个大进步

远古人类从非直立进化到基本直立,这是升物进化的又一个大飞跃,从引力的角度来说,人的头部可以离引力的中心地心更远了,这是反引力的大进步

从以上论述可见,反引力并没有消灭引力,反引力是反抗引力的力,从最后的结果看来,好像引力变小了。其实作用在同样体重的猩猩和人的引力在通常的意义上是一样大的,但是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引力小了,于是可以看成人类和猩猩比较具有更多的反引力成分

44 什么是“反引力”?怎样才能研究它?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强度随距离平方而减小的场有两种:电磁场和引力场。这种减小是比较缓慢的,因此,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发现这两种场的存在。地球离开太阳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但仍被太阳的引力场紧紧地抓住不放

但是,在这两种场当中,引力场又比电磁场弱得多。一个电子所产生的电磁场要比它所产生的引力场大约强四百亿亿亿亿亿倍

当然,引力场似乎是挺强大的,每一次我们从高处跌落下来时,都会痛苦地体验到这一点。但这只是地球太大了的缘故。地球的每个小块都对引力场有所贡献,结果,总的引力场就变得很可观了

然而,如果我们拿出一亿个电子(这个数量是太微不足道了,如果把它们集中到一点上,那么,即使用显微镜也无法看到它们),并让它们散布在地球那么大的空间里。这时,这些电子所产生的电磁场,就会和整个巨大的地球所建立的引力场一样强大

为什么我们对电磁场的感觉不象对引力场那样明显呢?

这是由于它们有一点不同的缘故,电荷有两种,分别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因此,电磁场既可产生吸引作用(在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也可产生排斥作用(在两个正电荷或两个负电荷之间)。事实上,如果在象地球那么大的体积内除了一亿个电子之外别无他物的话,这些电子就会互相排斥,远远地散布开来

由于电磁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会使正电荷与负电荷均匀地混和起来,这样,两种电荷的效应就趋于互相抵消。至于电荷数目的极其微小的差别,则是有可能存在的。我们所研究的正是这种多了一点或少了一点某种电荷时的电磁场

然而,引力场看来仅仅产生吸引力。每一种具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吸引其他具有质量的物体,而当质量增加时,引力场也会增大,它们是不会抵消的

如果某个具有质量的物体,能够排斥另一个具有质量的物体——其强度和排斥方式正好与一般情况下它们互相吸引时一样,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反引力”,或叫“负引力”

人们还从未发现这种引力排斥作用。不过,这很可能是由于我们所能研究的一切物体都是由普通的物质微粒构成的缘故

世界上存在着一类“反粒子”,它们在各方面都与普通的粒子相同,只是它们所产生的电磁场恰好同普通粒子相反。例如,如果某一种粒子具有负电荷:相应的反粒子就会有正电荷。也许,反粒子也会具有相反的引力场。两个反粒子会象两个普通粒子一样地以引力互相吸引,但是,一个反粒子却会排斥一个普通粒子

麻烦的是,引力场是太微弱了,只有在相当大的质量下,才能发现引力场,而单个粒子或反粒子的引力场,则是无法发现的。我们能够得到普通粒子构成的大质量,但是,迄今仍未能把足够多的反粒子搜罗到一起。而且,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个人能够提出一种能够发现反引力效应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引力有没有传播速度——100个科学问题之45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26

近程相互作用和远程相互作用的简单理解

物理学家认为,宇宙间至少有四种相互作用:

  • 强相互作用
  • 弱相互作用
  • 电磁相互作用
  • 引力相互作用

有没有第五种相互作用,比如,人和人之间互相看了一眼就相思心动,这是什么相互作用?

整体学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相互作用,就是空间相互作用,从物体内部看则是画面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短程作用,而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是远程作用。为什么会分成近、远二种相互作用,如果不懂整体学,任你物理学学得再好,还是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对于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这样的整体学家看来,这些问题并不难理解

当你和你的家人在家里互动时,你的画面和家人的画面发生交互,这是局限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近程相互作用

同时,你也是社会的一员,你负有对社会的义务,比如你要给国家交税,你的生产的产品要符合国家标准,于是你就和整个社会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相当于远程相互作用,也就是引力相互作用或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的本质

物理学家相信,两个物体间的任何一种相互作用都是通过交换亚原子粒子来实现的。所交换的粒子质量越大,相应的作用范围就越小

于是,物理学家认为,引力相互作用应该交换一种没有质量的粒子——人们称之为“引力子”。粒子是升物(生物)特有的概念,其本质是空间波动的高度概括,海云青飞 形象地称之为画面。所以,引子力在本质层面来说是不存在的,但是升物现在所处的进化阶段无法直观感知复杂的波的形态,所以需要“粒子”以便让升物概括地理解这个宇宙

引力是空间的运动引起的一种波动。空间的运动宏观分为二种类型:

  • 空间的膨胀运动(斥力)
  • 空间的反膨胀运动(反斥力)

物理学家说的宇宙间的四种相互作用就是四种空间的反膨胀运动。这四种空间的反膨胀运动是以引力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引力为宇宙构造了画布,而其他的相互作用就是在画布上作画。引力相互作用的速度是光速

说到相互作用,必须说一下什么是真空。真空,理论上存在,现实中不存在,物理学家说的真空是理论上的真空,也就是斥力和反斥力达到平衡的空间状态。我们所处的宇宙目前处在膨胀中,说明斥力和反斥力在宏观上是不平衡的,也就是真正的真空不存在,但是在局部看,也可以近似地认为真空存在

引力,是反斥力的主力,我前面说引力为宇宙构造了画布,这是从引力角度,或者说升物视角的说法,升物本是反斥力世界的存在,如果宇宙中斥力占了绝对上风,那么所有升物很快死绝。引力的速度是光速,也就是画布是动态的,引力相互作用构造而成了画布

物理学家假设,在真空中,没有质量的粒子如光子只能以光速运动,速度约为每秒300,000公里,既不能大,也不会小。为什么光速和引力的速度相同?光在画布中行走,是受到画布的性质制约的,如果没有画布,那么光无处可走,光的速度就成了零。引力的速度决定了光速的上限速度

物理学家认为光子没有质量,相应的作用范围就是无限大的,于是在真空中,没有质量的光子只能以光速运动。实际上运动空间是必然有质量的。光子本质是波,波是向四面扩散的,如果我们只从一个方向检测光波,那么物理学家认为检测到了光子,光子有了动质量。如果从波的角度看,这时就不能从单向方检测了,于是光波各向扩散,物理学家就认为光波是无质量的。可见,并不能笼统地说光子没有质量

045 什么是引力的速度?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关于这个问题,有另外一个比较长,然而也比较明白的提法。这就是:假若太阳突然不复存在,并且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话,地球要在多久以后才不再受到太阳引力场的吸引呢?

还可以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当太阳消失以后,地球什么时候才不复得到它的光?

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是大家熟知的。我们都知道,太阳离开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公里。我们还知道,光在真空中以每秒300,000公里的速度传播。太阳消失前的最后一束光线在离开太阳后,要用8.3分钟的时间才到达地球。换句话说,我们将在太阳消失8.3分钟后才会知道这件事

这第二个问题之所以容易回答,是因为我们有好多种测量光速的方法。由于人们能够察觉自遥远星体射来的微弱光线的变化,也由于人们自己能发射出强大的光束,这些测量方法就成了切实可行的事情

在与引力场打交道时,我们就没有这些有利条件了。研究微弱的引力场的微小变化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我们也无法在地球上产生强大的引力作用,让它们传播很远的距离

因此,我们只好局限于理论上进行探讨了。目前,已知宇宙间有四种相互作用:

  • (1)强相互作用
  • (2)弱相互作用
  • (3)电磁相互作用
  • (4)引力相互作用

前两种是短程作用,随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到了超过原子核直径的地方,它们已经微弱得可以忽略不计了。电磁作用和万有引力作用是远程的,它们反比于距离的平方而减弱。这就是说,即使是在天文距离上,也能感觉到这两种作用

物理学家相信,两个物体间的任何一种相互作用都是通过交换亚原子粒子来实现的。所交换的粒子质量越大,相应的作用范围就越小。例如,强相互作用是由于交换质量比电子大270倍的π介子而产生的,弱相互作用是由于交换质量更大的W粒子而产生的(顺便说一下,这个粒子还未被发现)

如果所交换的粒子根本就没有质量,那么,相应的作用范围就是无限大的,这正是电磁相互作用的情况。这时所交换的粒子是没有质量的光子。这样一束没有质量的光子就是一束光线,或一束辐射。引力相互作用也像电磁作用一样是远程的,因此,它也应该交换一种没有质量的粒子——人们称之为“引力子”

而且,物理学家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假设,在真空中,没有质量的粒子只能以光速运动。这就是说,速度约为每秒300,000公里,既不能大,也不会小

如果是这样的话,引力子就是以光子的速度前进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太阳消失的话,它所放出的最后的引力子将与最后的光子同时抵达地球。在我们最后看见太阳的一瞬间,也同时失掉了它的吸引力

换句话说,引力是以光速传播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统一场理论有什么用——100个科学问题之46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26

统一场理论还停留在空白态

统一场理论完成了吗?显然没有,而且从目前的物理学的进展看来没有看到统一理论完成的可能性

海云青飞 说过,空间的运动宏观分为二种类型:

  • 空间的膨胀运动(斥力)
  • 空间的反膨胀运动(反斥力)

物理学家所谓统一理论,就是统一各种反斥力。宇宙是复杂的,谁也不知道反斥力有多少种类型,也就是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反膨胀运动。空间的膨胀也是一种运动,对于人类来说这相当于负宇宙的运动,人类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空白的状态,真正的统一理论应该把负宇宙的运动也统一进来,可见统一理论目前来说基本是空白态

只有整体物理学才能完成统一场理论

物理学分二种:

  • 粒子的物理学 (经典物理学)
  • 波的物理学 (相对论,量子论)

目前的物理学主要是粒子物理学,对于波的物理学,因为人类进化程度很还低,人的感觉器官不能直接感知波的世界,虽然爱因斯坦从理论上提出了相对论,但是人类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相对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海云青飞 的《悟道相对论》可能是唯一的对相对论的世界比较好的解释了

粒子的物理学只是对波的物理学的简化和概括,如果人类不能较好的理解波的物理学,那么说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自然不可能完成统一场理论

统一场理论,更加正确的说法是统一运动理论。场和物体都统一到运动上来。在粒子物理学看来,发出场的物体和场是不同的,在波的物理学看来,物体和场都是属于波

宇宙的本质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 运动,不同的物体对应着不同的运动形式,谁能说得清宇宙有多少种物体?不同的生物可以看成不同的物体,不同的粒子也是不同的物体,按照现在的 机械的物理学 的研究方法,是不可能把这么多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形式用一个理论统一起来的

现代的物理是机械的物理学,也就是把宇宙中的物体的运动还原成复杂的类似机械的运动,从这个观点看,人也是机械,虽然人类不会把自己当成机械,但是物理学实际上是这样研究事物的

宇宙中各种物体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和机械的,她们的出现自有其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进化。宇宙可以分成:

  • 斥力宇宙或负宇宙
  • 反斥力宇宙或正宇宙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说到物体时,强调的是正宇宙,人类这样的升物(生物)是正宇宙的物体。宇宙中的各种力都是服务于正宇宙的进化,只有把现在的机械的物理学上升为进化了的整体物理学,这时我们从才能从宏观上把各种力统一起来

统一理论的二个特点

  • 把物体和场统一到空间的运动上

    这一点,上面已经说过了

  • 空间的运动可以用空间的数学公式来表示

    空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或四个维度,按照传统的空间观念,空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如果把空间的观念补充完整,那么空间可以分成四个维度。仅仅四个空间维度,那么空间的数学形式应该不复杂,表面上看确实不复杂,但是实际上运用时是很复杂的

    物理学家看待空间时普遍犯了静态化、孤立化的错误,归根到底,人类的科学还只是局部的科学,远远不是整体的科学。静态地分析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可能会与更深层次的事物规律无缘。事物一动起来,建模分析就比较困难了。更大的困难在于不同的空间维度是互相交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同的事物的空间波动也在互相干涉

    统一理论宏观的规律可能很简单,我们可以用之指导升物(生物)的进化,这是统一理论最大的作用

    要把宏观规律数学化却未必简单,实际上应该是极难

46 “统一场论”是什么?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十九世纪中期,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四种能越过真空发生作用的现象。它们是:(1)引力;(2)光;(3)电吸引和电排斥;(4)磁吸引和磁排斥

乍一看来,这四种现象彼此之间似乎根本无关,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然而,在1864年到1873年这段期间内,苏格兰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从数学角度分析了电与磁的现象。他发现自己得出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关系式——麦克斯韦方程组,它们既可以用来描述电现象,又可以用来描述磁现象,这证明两者是互相关联的。只要发生某种电现象,就必不可免地要发生某种确定的磁现象,反过来也是这样。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叫做“电磁场”的提法。这种电磁场存在于真空中,并在接触到空间中的一个物体时,就按照它自己在接触点上的场强来影响这个物体

不仅如此,麦克斯韦还证明,如果设法使电磁场以规则的方式发生振动,它就会从这个振动中心向各个方向送出一种辐射,辐射的速度等于光的速度。光本身就是这样的一种“电磁辐射”。麦克斯韦还预言存在着其他形式的光,不过它们的波长分别要比普通光长得多或短得多。二十多年以后,这两种光都被人们发现了。现在我们总是说整个“电磁波谱”

因此,本节开始时所提到的四种现象中,有三种(电、磁、光)已经结合成为一种场了。但还有引力场没有被考虑到。这样,我们就还有:(1)电磁场;(2)引力场。它们看起来似乎是两种无关的场

然而,物理学家认为,如果只存在一种场(这就是“统一场”),事情就会简单得多,因此,他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描述电磁效应,又能描述引力效应的理论,以便能够用一种场的存在去描述另一种场存在的本性

不过,现在看来,即使发现了这种能把电磁效应和引力效应结合起来考虑的方程组、我们也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统一场:自1935年以来,又发现了两种新的场。这两种场都只对亚原子粒子才有影响,而且只在不大于原子核直径的距离内才起作用,它们就是“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真正的统一场论必须能把已知的这四种场都解释清楚才行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相对论最简单通俗的解释——100个科学问题之47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6

很多人在网上搜寻相对论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可惜他们免不了失望,这个世界上理解相对论的人可能不到10个,中文世界里理解相对论的可能只有一个,因此,你要从网上找到相对论的最简单解释的概率是极小的

本文才是对相对论的最顶级的解释

先让 海云青飞 从 《人为什么要具有高尚人格》 中引用几段话

物理学分二种:粒子物理学,波物理学

  • 粒子的物理学 (经典物理学)
  • 波的物理学 (相对论,量子论)

目前的物理学主要是粒子物理学,对于波的物理学,因为人类进化程度很还低,人的感觉器官不能形象地感知波的世界,虽然爱因斯坦从理论上提出了相对论,但是人类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相对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海云青飞 的《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 可能是唯一的对相对论的世界比较好的解释

什么是画面物理学

粒子的物理学其实是画面的物理学。粒子的本质是波,但是生物的生理系统无法处理极为复杂的互相干涉的波,人类感知到的宇宙其实是波的宇宙的高度概括,这就就像画是实物的高度概括,所以,我把人类感知的宇宙称为画面宇宙,经典物理学就是画面物理学。展开就太长了,具体请参考《悟道相对论》

人类生存在画面世界

人类感觉器官感知的世界是画面世界,人是靠感觉器官感知环境并与环境互动的,因此,人类其实生活在画面世界里,人看到、听到、摸到、闻到的世界只是波的世界的简化,所以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形象把人类对环境感知称为画,但是人类并不知道自己生存在画面世界里,而相对论讲的是波的世界的规律,所以,人类是极难理解相对论的,人类里面理解相对论的不超过10个,这并不是一句夸大的话

要理解相对论,首先要理解人类生存在画面的世界,你看世界上那么多人在谈论相对论,有几个认识到这点呢,所以他们其实是不懂相对论的

我说人类生存在画面的世界,并不是说人类生存在一个假的世界,人类感知的世界是对应于人类进化水平的世界,对于人类来说是真实的,但是相对于波的世界来说,人类感知的世界是简化了的世界

相对论说的是波的世界的规律

波的世界和画面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是二者又是叠加、并存的,也就是说,人类感知的世界是画面世界,这个世界同时是波的世界

人类理解相对论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波的世界是与画面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人类是以画面为基础理解事物的,人并不能直观感知波,人类就没有办法形象地理解波的世界

我打个比方,宗教都有上帝一说,除非把上帝画面化,比如说把上帝描绘成人,否则人是无法理解上帝的形象的

牧师讲解上帝的形象的比喻

下面是我杜撰的牧师讲道:

牧师:你们想知道上帝长得怎么样吗,今天让我来给你们描绘一下

信徒都竖起了耳朵,紧盯着牧师

牧师紧了紧嗓子,喝了一大口茶,继续道:上帝不是人类,人类不是上帝,所以,不能把上帝画成人的形状

信徒一听,觉得有道理,全场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牧师有点紧张了,勉强道:上帝不能用人类可见的形状、颜色和声音来描绘,就是这样子,你们想象一下

全场寂静得可怕,显然大家都在努力想象上帝的样子,如此过了9分钟

突然,有个小学生模样的人举手了,牧师示意他说话

小学生:人类就是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描述物体的,你说不能用人类可见的形状、颜色和声音来描绘上帝,那么我们根本想象不出来,你再提示我们一下吧

牧师:上帝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当我们用我们世界的形状、颜色和声音来形容上帝时,这只是在形容我们世界的事物,而不是上帝

小学生:牧师你见过上帝吗

牧师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我没有见过上帝

小学生:那你怎么知道上帝

牧师拿出了毛巾,叹道:毕竟我是看过《悟道相对论》的人……

大道至简,直指人心,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讲解相对论的世界

人类感知的世界是各个物体分离的世界,相对论说的是波的世界的规律,波的世界是整体的世界

在人类的世界,你是你,小明是小明,小王是小王,大家是分离的,但是在波的世界里,物质是以波的形态存在并和环境相干涉的

人类是低速动物,以分离的观点看待这个世界是近似地成立的,但是在接近光速的世界里,分离的世界观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怎么理解波的世界,很简单,你一手拿一块石头,同时把它们扔进池塘,这时就会产生两个同心圆的涟漪,这是两个互相干涉的水波,你把水波想象成立体化,宇宙就是由无数个互相干涉的立体的波组成

每一个人的身体既是和环境分离的物体,也是和外界产生干涉的波。生物都是呈低速运动,也就是波的涟漪极为微弱,这时可以近似把每个人看成分离的物体,也就是画面论对人类这样的生物是近似适用的

如果人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那么波的涟漪就极为强烈,和外界发生了强烈的干涉,这时就必须要用波的世界的规律来分析事物了

相对论就是整体论

相对论是波的世界的规律,这样说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表达得还不够直接,人们不是很容易理解,把相对论理解成整体论,就更容易理解了

整体论认为宇宙是个整体,更详细地说,宇宙是个精密协动的整体

宇宙是怎么形成一个整体的?宇宙的各个部分通过光速的空间波动互相通信,从而形成了一个精密协动的整体

那么相对论效应的空间收缩,时间变快或变慢,这些又应该怎么理解?说来话长,请参考 海云青飞 的《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

47 简单扼要地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怎么一回事?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牛顿在17世纪80年代首次总结出了物体的运动定律。根据这些定律,不同的运动可以按照简单的算术法则相加起来。假设有一列火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从你身边驶过,而车上又有个孩子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列车行进方向抛掷一只小球。在和列车一起前进的这个孩子看来,小球的速度是每小时20公里。而在你看来,火车的运动要和小球的运动加在一起,结果,小球就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运动了

所以,你能够看出,不能单单就小球来确定它的速度。速度是相对于某个特定观察者而言的。任何一种试图解释速度(及有关的其它现象)在不同观察者看来的变化情况的运动理论,都是一种“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与众不同的相对论源于这样一件事实:在火车上扔小球的这种做法,似乎对于光就不再适用了。光是能够顺着或逆着地球的运动方向运动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它似乎会传播得比后一种情况下快。这正象飞机在顺风飞行时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要比逆风飞行时高一些一样。然而,对光速所进行的最精密的测量表明,无论发光的光源如何运动,光速永远是不变的

因此,爱因斯坦宣称:假设光在真空里的速度已经测得,那么,它将永远保持这个速度不变(每秒30万公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对于这一设想,宇宙间的各种定律相应地又该怎样安排呢?

爱因斯坦发现,为了保证光速是一个恒量,人们必须接受许许多多出乎意料的事情

他发现:

  • 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会变得越来越短,直到在达到光速时,长度变到零为止
  • 与此同时,物体的质量会变得越来越大,在达到光速时,质量会变为无穷大
  • 他还发现,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时,在运动物体上时间流逝的速度也会不断减小,而在达到光速时,时间就会完全停止
  • 他又发现,质量等价于一定的能量,能量也等价于一定的质量,等等

他把上述对匀速运动物体的所有规律归纳起来,并于1905年以“狭义相对论”的名称予以发表。1915年,他又在讨论变速运动物体的规律方面得出了更为深奥的结果,同时还对引力作用进行了一番新的表述。这些成果被称为“广义相对论”

只有当物体有很大的运动速度时,爱因斯坦所预言的某些变化才能被人们所察觉。亚原子粒子就有这样的速度。人们对亚原子粒子进行观测,发现爱因斯坦的预言是正确的,而且还是十分正确的。老实说,如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误的,我们那些轰击原子的装置就无法运转,原子弹也不会爆炸,某些天文观测也无法进行了

不过,在通常的速度下,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各种效应都是极小的,因此可以被忽略掉。这时,牛顿定律的简单的算术加法就起作用了。由于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牛顿定律总是适用的,因此,它们被我们看作是一种“常识”。而爱因斯坦的定律却被看成“不可思议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光速是宇宙中最大速度对吗——进入波的世界——100个科学问题之48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6

爱因斯坦为什么说光速是最大速度?

相对论的世界是人类感知能力以外的世界,当我们试图用人类世界的经验去理解相对论时,就会异常的艰难,并且可能出现理解偏差。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是《悟道相对论》的作者,毫无疑问,我对相对论的理解超越了多数人,即使这样,如果我试图把人类世界的经验带到相对论的世界,那么我也会感到事情比较麻烦,解决的办法就是彻底放弃人类世界的经验,进入波的世界去理解相对论

波的世界就是整体的世界,水池中投下两块石头,很快水波扩散到整个池塘,两道互相干涉的波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你在行进,要理解成你在以波的行进,并且这个波理论上以光速和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一定要把你自己想象成以光速扩散的波,这很重要,如果你不知道这点,做不到这点,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不能理解相对论的世界的

你在行进,也就是你在以波的形态行进,这个行进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向宇宙扩散的,当你速度很慢时,你向宇宙扩散的波是很微弱的,这意味着宇宙对你行进的阻碍很小

行进速度慢是什么意思?无论你是走路,开车,还是坐飞机,都算是速度很慢

当你行进速度不断加快的时候,你向宇宙扩散的波的强度也在加大,宇宙对你行进的阻力也在不断加大,换一种角度表达,你的质量在不断加大。当你以光速行进时,光速范围内的空间都在阻碍你前进,你想想,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也就是每秒你都要承受30万公里内的空间的阻力,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阻力,在人类的数学观念里,这是一个接近无限的阻力,换一种语言表达,你的质量接近了无限

那么你可能以超光速前进吗?如果把事情简单化,理想化,不考虑环境对你的制约作用,你是可能以超光速前进的。然而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宇宙其实可以分为正宇宙和负宇宙,宇宙是正宇宙和负宇宙的战场,你只是正宇宙的极为渺小的存在,你的行进速度必然要受到宇宙级别战争大环境的制约

48 为什么物质的行进速度不能快于光速?(1) 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决定光速是物体速度的极限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施加给一个物体的能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这个物体产生作用。如果,铁锤敲在悬空的钉子上,钉子就会得到动能,也就是得到运动的能量,而向外飞去。如果铁锤敲在嵌入硬木里的钉子上,那么,钉子就不会运动,这时,它仍然会得到能量,但这个能量表现为热的形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指出,质量可以看作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原子弹的发明已经确凿地证明他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如果对一个物体施加能量,那么,这个能量不但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表现为质量的形式

在一般条件下,物体所获得的表现为质量的能量实在微乎其微。因此,过去从来没有人能够把这样小的质量测量出来。直到二十世纪,当人们观察到亚原子粒子以每秒数万公里的速度运动时,才找到了质量的增加大到能够探测出的事例。一个以每秒约256,000公里速度相对于我们而运动的物体,当我们对它进行测量时,它的质量将是它相对于我们静止不动时的质量的两倍

如果对任何一个正在自由运动的物体施加能量,那么能量可以通过下列两种途径之一进入物体内部:

  • (1)所施加的能量表现为速度,结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就增大了
  • (2)所施加的能量表现为质量,结果,物体就变得“重一些”

当我们对这个物体进行测量时,它所得到的这两种能量形式之间的区别,决定于我们所测量到的这个物体的起始运动速度

要是这个物体以一般速度运动,那么,所施加的能量实际上会全部以速度的形式进入物体内部,这时,它会运动得越来越快,而它的质量几乎丝毫不变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注:“物体以一般速度运动,那么,所施加的能量实际上会全部以速度的形式进入物体内部”这句话不全准确,应该是“几乎全部”,修正后为 物体以一般速度运动,那么,所施加的能量几乎全部以速度的形式进入物体内部

随着运动物体速度的增大(也就是随着我们所想象的附加能量不断地施加到物体中去);以速度的形式进入物体内部的能量将越来越少,而以质量的形式进入物体内部的能量则不断增加。我们会发现,尽管这个物体仍然在不断加快它的运动,但是,它的速度提高率却一直在降低,此外,我们还会发现,这个物体变重的速率正在渐渐增大

当物体的速度继续不断增大,并且非常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即每秒约300,000公里时,所施加的能量几乎全部以质量的形式进入物体内部。换句话说,物体的运动速度现在增长得非常慢,但是,它的质量却极快地向上增长。到它达到光速的时候,所施加的能量就全部表现为增加的质量

物体运动速度之所以不能超过光速,是因为当我们要它超过光速时,就得不断对它施加能量,而在它达到光速时,不管给它的能量有多大,都会统统转变成增加的质量,因此,物体的速度就丝毫也不会增大了

其实,这种“恰好达到光速的理论”也是不成立的。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非常细致地对被加速的亚原子粒子进行观察。宇宙射线粒子所含的能量高到无法想象,但是,尽管它们的质量确实升高了,它们的速度却从来没有达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已经查明,亚原子粒子的质量和速度正好同相对论所预言的一样,因此,光速是最大速度这一点,已经是一个观察到的事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推测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为什么光速是最大速度——宇宙战争决定了物质速度的上限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7

物理学爱好者一定会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约300,000公里,而不是其他别的速度呢?

物理学家通常只能无奈地回答:

因为宇宙就是这么安排的

物理爱好者可能再问:

那么物质的行进速度为什么不能超过光速

其实这个问题的基础是前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么这个问题是没有明确答案的

为什么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约300,000公里,光速是最大速度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告诉你,我们所生存的宇宙是宇宙级别战争的战场,每时每刻,何处何地,正宇宙和负宇宙都在争锋,而地球升物(生物)属于正宇宙的一方,因为升物的进化程度还很低,升物处在画面世界,战争主要发生在波世界,因此升物看到不到战争的具体过程

光速为什么是每秒约300,000公里?这和正宇宙的组织方式有关,1秒内,30万公里内的物质通过空间的波动互相通信并组成了一个整体,而光是沿着空间的波动传递的,因此真空中光速的上限是30万公里每秒,这也说明了正宇宙的物质的行进速度的上限为什么是30万公里,因为目前正宇宙只是进化到了这个程度

可想而知,在遥远的将来,真空中的光速未必是每秒约30万公里

49 为什么物质的行进速度不能快于光速?(2) 本来就是这样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前面的解释并没有完全说明问题。正好相反,它会使人产生一些疑问,并且来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

有些人问道:

“为什么能量会变成质量,而不是变成速度?”

也有人问道:

“为什么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约300,000公里,而不是其他别的速度呢?”

就目前来说,这类问题只能够这样回答:“因为宇宙就是这么安排的嘛!”

还有些人问道:

“质量是怎样增大的?”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质量的增大并不靠原子数目增多。原子的数目是保持不变的。但是,每一个原子——实际上是原子中的每一个粒子——的质量都增大了

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能不能通过使物质的运动快到它的质量增大一倍的办法,来增加我们的各种资源呢?要是能够这样做,我们的资源就会翻一番了

事实上这是办不到的。质量并不是“真正”增大了。这只是测量的问题。速度只有在相对于某种别的物体,比方说相对于测量它的那个人来进行测量时,它才是有意义的。只有那种能够计量的东西,才可以对它进行测量。跑得比光还要快的物质,你是不可能对它进行测量的

但是,假定你曾经测得某种物质的质量比它的正常质量大一倍,而现在你抓住了它,想利用它达到某种目的。这时如果你同它一起运动,那么,它相对于你的速度就等于零,因此,它的质量就会突然变成正常质量了

如果你的一个朋友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从你身边掠过,你会测出他有非常大的质量,他也会测出你有非常大的质量。而你们各自都认为自己的质量是正常的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注:相对论爱好者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文字:两个人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相对而行(或者一个静止,一个运动),当他们相遇时,他们会看到对方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样的讨论的意义是不大的,一是现实中这样极为简化的事情不会发生,二是即使发生,升物和非升物可能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物质以接近光速飞行所发生的变化,未必会同样出现在人的身上。我看到太多了类似务虚的谈论

你可能会问:“那么,到底谁的质量真正增大了?”答案是:“这要看是谁在进行测量。”这里根本不存在“真正”这种东西。每一件东西都只是由某个人相对于某种别的东西测量出来的。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相对论”这个理论

海云青飞:相对论里不存在的真正的东西,这句话是错误的,正是因为有真正的东西,相对论才有真正的用处,否则相对论就如同鸡肋了。在《悟道相对论》里讲得比较详细,静止者看运动者,运动者看静止者,两者看到的情形可能类似,但这不等于两者对等,实际上运动者看静止者看到的情况可以视为真实

你会认为,你是脑袋朝上站着的,而澳大利亚人却脑袋朝下。但是,澳大利亚人则认为他们脑袋朝上,脑袋朝下的是你。谁的看法是“真正”正确的呢?谁也不“真正”正确。这里不存在“真正”这种东西。这要看你是站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一切都是相对的

海云青飞:地球表面的上、下的判断,和相对论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不能用来举例说明相对论里的情况

有人曾经问道:“既然质量随着速度而增大,那么,如果一个物体处在绝对静止的状态,它的质量不会减小到零吗?”可是,“绝对静止”这种玩艺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里只有“相对的静止”。某个东西相对于另一个东西可以处在静止的状态中。当一个物体相对于进行测量的人静止不动时,它具有一定的最小质量,即所谓“静质量”。质量不能小于这个值

很高的相对速度不仅仅使所测得的物体质量增大,它还会使物体在它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减小,并使在这个物体上测得的时间流逝得慢一些

海云青飞:物理学家说到物物质行进时,通常不说行进的方向,直线行进和非直线行进的相对论效应一样吗?另外,正宇宙的粒子都在自转,如果粒子不自转,那么物质的质量未必会随着行进速度而增大

如果你还要再问个“为什么”,那么,我的答案是:“要是事情不是这样的话,光速就不会是物质的最大速度了。”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光折射原理和光速的关系——真空不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7

宇宙没有真正的真空,真空光速非恒定

物理学家说的真空指的是不含粒子的空间,这只是画面世界的真空,在波的世界里没有真空,画面世界的真空其实是有空间的波动的,只是升物看不到空间的波动,就误把它当作真空了

因为不存在绝对的真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并不是个固定值,而是个约数。因为人类测速时的分辨精度有限,所以把真空中的光速当作固定值也关系不大

为什么粒子的运动速度不能够快于真空中的光速

光在通过真空以外的任何其他透明媒质时,它的传播速度总是小于真空中的光速。光在特定媒质中的行进速度可以通过折射率来计算

光和其他粒子同时通过水时,其他粒子的行进速度可能超过光速。除了在真空中以外,粒子在任何一种媒质中的运动速度都有可能超过光速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认为,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光在真空中行进时,是沿着空间波动行进的,因此光的行进速度等于空间波动扩散的速度,而其他粒子在真空中行进时并不是沿着空间波动行进,因此会受到空间的阻力,于是速度不可能达到光速

当光和粒子在非真空媒质中行进时,光的行进就受到了物质的干扰,不能完全沿着空间波动行进,此时,光的速度就可能低于粒子的速度

50 光是由运动得比光更快的粒子发出的。那么,既然没有任何东西能运动得比光更快,又怎么可能有光呢?——光的折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我们常常说,粒子不能够运动得“比光快”,“光速”是速度的上限

实际上,如果我们单单这样说,那是说得不够完全的,因为光在通过不同媒质时,它的传播速度并不相同,光在真空中的行进速度最快。在这种场合下,它以每秒300,000公里的速度运动。这个速度就是终极速度

因此,如果想把话说得确切一些。我们就应该这样说:粒子的运动速度不能够“快于真空中的光速”

光在通过真空以外的任何其他透明媒质时,它的传播速度总是小于真空中的光速,有时甚至要慢很多。光在某一特定的媒质中行进得越慢,当它从真空中以倾斜的角度进入这种媒质时,它受到偏折(折射)的角度就越大。偏折的大小是由一个称为“折射率”的物理量决定的

把真空中的光速除以某一特定媒质的折射率,就得出光在这种媒质中的速度。在一般的压力和温度下,空气的折射率约为1.0003,所以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等于300,000除以1.0003,即每秒约299,910公里。这比真空中的光速小90公里/秒

水的折射率是1.33,普通玻璃的折射率是1.7,而钻石的折射率是2.42。这就是说,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约224,000公里,在玻璃中为每秒约176, 000公里,在钻石中只有每秒约123,200公里

粒子的运动速度不能快于每秒约300,000公里,但是,即使在水中,它们也确实能够以每秒约256,000公里的速度运动。当它们的速度这样大时,它们在水中的行进速度就超过水中的光速了。事实上,除了在真空中以外,粒子在任何一种媒质中的运动速度都有可能超过那种媒质中的光速

在非真空媒质中运动得比光快的粒子,会发出一种蓝光作为它的尾迹。这种尾迹的角度大小,取决于这个粒子在媒质中的速度比光在同一媒质中的速度快多少

最先观察到比光快的粒子所发射出的这种蓝光的,是一个名叫巴维尔·切伦科夫的俄国物理学家,他在1934年报道了这件事。因此,这种光就被称为“切伦科夫辐射”。1937年,另外两个俄国物理学家——伊利亚·弗兰克和伊戈尔·塔姆——把这种光同粒子和光在那种媒质中的相对速度联系起来,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光。结果,这三个人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们已经设计出一种特殊的仪器——切伦科夫计数器,用来探测这种辐射,并测定它的强度和发射方向

切伦科夫计数器特别有用,因为它只对速度非常高的粒子才起作用,并且很容易根据这种光的发射角度估计出这些粒子的速度。能量极高的宇宙射线的运动速度已经非常接近真空中的光速,因此,它们就是在空气中也会产生切伦科夫辐射

快子——这是人们所假设的一种只能以超过真空中光速的速度运动的粒子——即使在真空中也应该会留下一道非常短暂的闪光。因此,物理学家希望能依靠探测这种切伦科夫辐射,来证明快子是确实存在的(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物理学的快子是什么——正宇宙和负宇宙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7

快子是什么粒子

相对论认为宇宙中的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物理学家想象可能存在超光速运动的粒子并且不违反相对论,描述超光速运动的粒子需要用到虚数的概念

比拉纽克和苏达珊最先假定超光速粒子的存在,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杰拉尔德·范伯格却认为很有希望把超光速粒子的质量和长度具体化,并称之为 快子

目前为止快子的存在还未得到证实

负宇宙和快子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认为 快子 这个概念并不是个好概念,为什么这样说,先从我们所处的宇宙谈起

物质都是通过引力互相联结在一起,为什么会存在引力,那么是因为宇宙存在斥力,为了反抗斥力,宇宙中的物质就有必要手拉手联结在一起

这就说明,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引力宇宙和斥力宇宙动态斗争的结果。如果静态化分析,会怎么样

假设宇宙中的物质全部消失,也就是引力宇宙消失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时斥力没有了阻碍,斥力的速度就会指数级膨胀,超过光速只在一瞬间

同样,假设宇宙中的斥力消失,也就是斥力宇宙消失了,那么物质之间的互相吸引就没有了阻碍,于是引力的速度会在瞬间超过光速

看到了吗,只要具备一个条件,超光速马上就实现了

我把引力宇宙称为正宇宙,斥力宇宙称为负宇宙。物理学家说的 快子 实际上是负宇宙的概念,但是 快子 字并不能表示出是哪个宇宙,因此这是个很不好的概念

从静态的角度,把宇宙分成正宇宙和负宇宙,并且只考虑负宇宙,那么快子当然是存在。现实宇宙是正宇宙和负宇宙动态争斗的结果,如果两个宇宙势均力敌,那么快子是不会存在的。如果负宇宙占了上风,那么快子的速度可能超过引力的速度,因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引力的速度,于是快子就快于光速了

目前的宇宙处在不断膨胀中,这就是说负宇宙在争斗中占了上风,理论上来说物理学家是可以检测到快子的,但是宇宙的膨胀是宇宙级的膨胀,地球这样极小的局部的空间的膨胀是极不明显的,再说人类进化程度还很低,人类的科学手段未必能检测到快子的存在

51 既然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过光速,人们所假定的那种运动得比光快的快子又是什么玩艺儿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有一个要求:我们宇宙中所存在的一切物体,都无法以超过真空中的光速的相对速度运动。单是为了迫使物体达到光速,就得花费无限多的能量,而要把它推动到超过光速,就需要花费比无限多还要多的能量,这简直是无法思议的了

不过,让我们暂时假定有一个物体正在以超过光速的速度运动

光的速度是每秒约300,000公里,那么,要是有某个质量为1公斤、长度为1厘米的物体以每秒约424,000公里的速度运动,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如果我们应用爱因斯坦的方程,它就会告诉我们说,这时物体的质量将等于(负1的平方根)公斤,它的长度将变成(负1的平方根)厘米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运动得比光还快的物体,都会具有必须用数学上所谓“虚数”(参看问题6)来表示的质量和长度。我们没有任何办法把用虚数表示的质量和长度具体化,所以,大家就很容易认为,这样的东西既然是无法想象的,它们就不会存在了

但是,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杰拉尔德·范伯格却认为很有希望把那样的质量和长度具体化(范伯格并不是最先提出快子的人,这种粒子是比拉纽克和苏达珊最先假定的,但是,范伯格推广了这种概念)。也许,由“虚数”表示的质量和长度只不过是一种描述具有(让我们说是)负重力的物体的办法——这种物体同我们这个宇宙中的物质并不是靠万有引力互相吸引,而是互相排斥

范伯格把这种比光还要快的、具有虚质量和虚长度的粒子称为“快子”。要是我们假定这种快子能够存在,那么,它是不是能够按另一种方式来遵循爱因斯坦方程的要求呢?

显然,快子是会这样的。我们可以描绘出比光跑得还要快,但却遵循相对论要求的快子所构成的整个宇宙。不过,为了使快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涉及能量和速度的时候,情况就会同我们通常所习惯的情况相反

在我们这个“慢宇宙”中,不运动的物体的能量等于零,但是,当它获得能量时,它就运动得越来越快,如果它得到的能量无限大,它就会被加速而达到光的速度。在“快宇宙”中,能量等于零的快子以无限大的速度进行运动,它所得到的能量越大,它的运动就越慢,到能量为无限大时,它的速度就降低到光速

在我们这个慢字宙中,一个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运动得比光快。而在快宇宙中,一个快子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运动得比光慢。光速是这两个宇宙之间的界线,它是不能超越的

但是,快子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我们可以断言说,有可能存在着一个并不违反爱因斯坦理论的快宇宙,不过,有可能存在并不一定就等于存在

探测快宇宙的一种可能的途径,就是要考虑到如果有一个快子以超光速通过真空而运动,那么,在它飞过时就必定会留下一道有可能探测到的光尾迹。当然,大多数快子都飞得非常快——比光还要快几百万倍(正象大多数普通物体都运动得非常慢,只达到光速的几百万分之一那样)

一般的快子和它们的闪光在我们能够发现它们之前,早就一瞬即逝了。只有那种非常罕有的高能快子,才会以慢到接近光速的速度从我们眼前飞过。即使在这种场合下,它们飞过一公里也只需要三十万分之一秒左右的时间,所以,要发现它们也是一桩极伤脑筋的任务!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宇宙存在无限速度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7

前面我说过,现在的宇宙是正宇宙和负宇宙动态争斗的结果,既然是双方在争斗,那么互相有牵制,无限速度的运动自然是不存在的

快子是负宇宙的概念,负宇宙不会独立存在,因此,并不存在以无限大的速度运动的快子

假设负宇宙独立存在呢?我觉得这样的假设是没有意义的,这相当于有人问:假设我长生不老了,我该怎么办

如果一定要假设负宇宙独立存在,那么负宇宙的膨胀速度会以指数级增加,最后会不会达到无限速度?这是个数学问题,就看你怎么定义无限了

52 能量为零的快子会以无限大的速度运动,这样说来,确实有可能实现无限大的速度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粒子以无限大的速度运动这种想法本身,看来似乎有一些荒谬的地方,它不需要花任何时间,就会从A点跑到B点,这就是说,它将不仅同时处在A点和B点上,而且也同时处在A、B两点之间的各点上,它还会继续跑到C、D、E等点上去,并且再进一步走过无限大的距离,而且这一切都不用花费任何时间。这样一来,一个以无限大速度运动的粒子,就会具有一根无限长的固体棒的各种性质

如果空间象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指出的那样发生弯曲,那么,这根固体棒实际上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圆或螺旋,要不然,就是某种形状还要更加复杂的、变幻不定的曲线

不过,现在让我们先来设想一个由快子构成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所有粒子的速度全都大于光速。当这种粒子所获得的能量越来越多时,它们的运动速度就变得越来越慢,到它们得到无限大的能量时,它们的速度就降低到等于光速。当它们失去的能量越来越多时,它们就运动得越来越快,到它们的能量等于零的时候,它们的运动速度就达到无限大

海云青飞:并不存在无限大的能量。假设存在无限大的能量,并且超光速运动的快子得到了无限大的能量,快子就停止运动了,而不是它的速度降低到光速

我们可以想象到,在这样的宇宙中,粒子的能量范围是很宽广的:有些粒子的能量非常高,有些粒子的能量非常低,有些粒子的能量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就象我们这个宇宙中粒子的实际情况那样)

在这样的宇宙中(就象在我们这个宇宙中一样),能量必须通过某种相互作用才能从一个粒子转移给另一个粒子,比如说,要通过两个粒子的碰撞,如果低能粒子A同高能粒子B发生碰撞,那么,粒子A获得能量而粒子B损失能量的机会是非常大的,所以,一般的趋势是形成两个具有中等能量的粒子

当然,也会有一些例外的情形。如果是两个能量相等的粒子发生相互作用,那么,其中的一个粒子可能获得能量,另一个粒子则损失能量,从而把能量范围拉大了。甚至还有可能(尽管可能性不大)发生这样的情形:一个高能粒子通过同一个低能粒子相碰撞而获得更多的能量,而那个低能粒子所剩下的能量却比原来还要少

考虑到这种碰撞的随机性和能量转移的随机性,我们就会得出结论说,这些粒子的能量分布必定是大多数粒子具有中等能量,有些粒子具有较高(或较低)的能量,少数粒子具有非常高(或非常低)的能量,非常少的粒子具有极高极高(或极低极低)的能量,只有痕量的粒子才具有极高极高极高(或极低极低极低)的能量

在某一个范围内的能量分布可以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并且我们会看到,实际上既没有任何粒子具有无限大的能量,也没有一个粒子的能量等于零,粒子只能非常接近这两个能量值,但永远不能达到它们。快子有时会以稍稍大于光速的速度运动,但它的速度永远不会正好等于光速;快子也可能以确实非常巨大的速度运动,比光速还要快上百万倍(或者上亿倍或万亿倍),但它永远不会达到真正是无限大的速度

假定有两个能量正好相同的快子非常准确地发生对头碰撞。这时,它们的动能难道不会正好互相抵消掉,从而使两者以真正无限大的速度离开碰撞地点而飞开吗?这同样是个只能逼近而无法达到的想法。两个快子具有正好相同的能量,并且非常准确地对头碰撞的机会,那是小到等于零的

换句话说吧,在快子的宇宙中,真正无限大的速度是只能逼近、但无法达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必去为无限大总是要引起的种种似乎荒谬绝伦的事情多伤脑筋了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指什么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7

人类是低速运动的生物,低速意味着进化程度较低,与人类较低的进化程度相对应,人类感知中的世界是个粗糙的世界,海云青飞 称之为画面世界

每个人拥有的全是画面世界的经验,还有一个比画面世界更加真实的世界叫作波世界,人类就不知道了。当人们带着画面世界的经验去理解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原因和意义的时候,就发生了理解困难

当我们研究物理,探索宇宙的真理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放下画面世界的经验,改成用波的世界的观念来思考事物,这时候你就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不容易理解的物理问题、人生问题都会走向豁然开朗

波世界的观念是万物互相干涉,宇宙本是一体,于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又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

我为什么花大量时间义务写这些文章,这是因为我认识到了波的世界,我要和你们建立正向的波的联结。有人说过 道路、真理、生命,其实它们都在波的世界中,只有进入了波的世界,才能说这个人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

53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是怎么回事?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要解释测不准的问题,我们先得问一问:什么叫做测准了?当你深信你精确地了解到某种物体的某种性质时,那么,不管你得到的数据怎么样,你都确信它没有问题

但是,你怎样才能了解到那个物体的某种性质呢?无论用什么方法,你都必定要同那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你必须把它称一称,看看它有多重;或者把它敲一敲,看看它的硬度有多大;再不然,你就得直盯着它,看看它在什么地方。而这时就必定有相互作用,不过这些相互作用是比较缓和的

现在我就可以争辩说,这种相互作用总是会给你所力求测定的那种性质本身带来一些变化。换句话说,在了解某种事物时会由于了解它那个动作本身而使那种事物发生改变,因此,归根结蒂,你根本没有精确地了解到这种事物

举个例子吧,假定你想测量出澡盆里热水的温度。于是,你把一根温度计放入水中,对水的温度进行测量。可是温度计是凉的,它放入水中就会使水的温度稍稍降低。这时,你仍然可以得到热水温度的很好的近似值,但是它不会精确到一万亿分之一度。温度计已经改变了它所要测量的那个温度,而这种变化几乎是无法测出的

再举个例子,假定你想测量轮胎中的空气压力,你就要让轮胎逸出极小量的空气来推动测压计的活塞。但是,有空气逸出这个事实就说明,空气的压力已经由于测量它这一动作而稍稍降低了

有没有可能发明一些非常微小、非常灵敏,而又不直接同所要测量的性质发生关系的测量器件和方法,因而也就根本不会给所要测量的性质带来丝毫变化呢?

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在1927年断言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个测量器件只能小到这种程度:它可以小到同一个亚原子粒子一样小,但却不能小于亚原子粒子。它所使用的能量可以小到等于一个能量子,但再小就不行了。然而,只要有一个粒子和一个能量子就已经足以带来一定的变化了。即使你只不过为了看到某种东西而瞧它,你也得靠从这个物体上弹回来的光子才能看到它,而这就已经使它发生变化了

这样的变化是极其微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它们忽略掉,而且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但是,这种变化仍然存在。不过,要是你所碰到的是极其微小的物体,这时就连极其微小的变化也显得挺大,那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例如,如果你想要说出某个电子的位置,那么,为了“看到”这个电子,你就得让一个光量子(更可能是一个γ射线光子)从它上面弹回来。这样一来,那个光子就会使电子的位置发生变化

具体地说吧,海森堡成功地证明了,我们不可能设想出任何一种办法,把任何一种物体的位置和动量两者同时精确地测量下来。你把位置测定得越准确,你所能测得的动量就越不准确,你测得的动量越准确,你所能测定的位置就越不准确。他还计算出这两种性质的不准确度(即“测不准度”)应该是多大,这就是他的“测不准原理”

这个原理指出,宇宙具有某种“微粒性”。你要是尽力把报纸上的图象放大,最后,你就会把它放大到这样一个程度:你会看到许多细小的颗粒或是斑点,而根本看不到图象的详细结构。如果你想细致地观察宇宙,你也会碰到同样的情况

这一点使某些人感到失望,他们把这个原理看作是人类永远无知的自供状。但事情根本不是如此。我们感兴趣的是想知道宇宙是怎样工作,而测不准原理正好是宇宙的工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宇宙存在着“微粒性”,问题就在这里。海森堡为我们指出了这一点,对此,物理学家是非常感激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物理学的宇称概念是什么意思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8

什么是物理学的宇称

宇称究竟是什么意思?网上不容易找到标准的定义。从字面看,宇称似乎和宇宙、对称有关,也许宇称是和宇宙中的微观粒子的对称性有关的概念

《手性探秘——粒子、生命和宇宙的不对称性》一书是这么说的 通俗地讲,宇称就是让微观粒子及其运动变化过程照镜子,宇称不守恒就是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在镜里和镜外不一样

让微观粒子照镜子,镜外的左,在镜中就成了右,可见 宇称 指的是空间方位而不是宇宙,在中文中 字本来就有上下左右所有空间的意思,可见 宇称是和微观粒子空间对称性有关的概念

什么是宇称守恒、宇称不守恒

什么是宇称变换?宇称变换就是把微观粒子的空间轴都反向的操作

什么是宇称守恒?宇称变换后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不变,就是宇称对称,也叫宇称守恒

什么是宇称不守恒?宇称变换后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有变,就是宇称违背,也叫宇称不守恒

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电磁力和强相互作用被认为是有宇称对称性(parity symmetry)的,而弱相互作用已经被证明存在宇称违背(parity violation)的情况

宇称守恒与物理规律的空间稳定性

在宇宙中宇称守恒似乎是主旋律,对于非物理爱好者来说,宇称守恒不是一个直观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你可以近似地把宇称守恒简化成物理规律的稳定性

在宇宙的任何空间位置,物理规律都保持不变,这是物理规律的空间稳定性,空间的稳定性也就是时间的稳定性,这并不难理解,比如说金子极不易生锈,这是金子某方面的空间稳定性,同时也说明了若干年后,金子还是不易生锈,这是金子的时间稳定性

空间决定了时间,理解了空间也就理解了时间,这样处理以后,我们理解事物的复杂度就降低了,使我们更加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

空间和时间其实是不可能严格分开,我们在当下思考、比较事物的空间性的过程就是时间的过程,空间决定了时间 其实是 根据短暂时间里的空间可以判断长远时间的空间,于是,从短暂时间的空间稳定性可以判断长远时间的空间稳定性,这样表达有些复杂

三种守恒定律

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守恒定律?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科学家终于明白了,守恒定律成立是因为对称性,对称性产生不变性,所谓不变性指的是描写物理规律的数学方程在某种对称性操作下的不变性,数学方程不变导致了守恒定律

  • 空间平移不变性导致动量守恒定律
  • 时间平移不变性导致能量守恒定律
  • 空间旋转不变性导致角动量守恒定律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认为以上三种物理学的守恒定律可以简化为空间守恒,前二种本来是就是空间守恒,空间守恒说明空间很稳定,这就说明空间不容易随着时间产生变化,于是空间守恒决定了时间守恒

宇称不守恒有什么意义,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哲学解释

人类是地球表面的万物之灵,表现在人类大脑发达,人类中的佼佼者并不满足于知道宇宙的事实,他们还要探索宇宙为什么有这个事实,他们总是在探索更加本质的答案

关于宇称守恒和宇称不守恒,更深层次上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只有生而为真理的 海云青飞 才能回答

我们这个宇宙,不稳定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前面我说过,宇宙是引力宇宙和斥力宇宙动态争斗的结果,我把引力宇宙称为正宇宙,斥力宇宙是负宇宙,既然正宇宙和负宇宙在争斗,那么二者是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衡的,所以宇宙的不稳定性是绝对的,宇宙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宇宙是处在进化过程中的,目前来说,正宇宙和负宇宙的争斗基本达到了平衡,人类进化程度还很低,从人类的科学手段的检测精度来说,人类检测不到一些物理现象的不稳定性,这是物理学的一些守恒定律的由来,如果人类进化了,实验检测手段的精度有了极大进步,那么会发现宇宙中不存在守恒定律,勉强能说的是大约守恒

不需要到人类进化以后,我们现在就可以知道物理定律是不守恒的,目前观测宇宙处在膨胀中,甚至是加速膨胀,这说明空间其实是不稳定的。但是在局部来说,比如在地球上,人类的技术手段很难检测出空间膨胀对实验的影响,再加上科学家忘记了宇宙处在膨胀中,因此他们认为物理学的一些守恒定律是成立的

即使我们立脚的地球也处在膨胀中,守恒定律是不可能成立的,只能说对于人类低下的技术检测手段来说可以认为守恒定律成立

54 宇称是什么?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假定我们把每一个亚原子粒子都挂上标签:要嘛是A,要嘛是B,二者必居其一。现在再进一步假定,一个A粒子只要分裂成两个粒子,这两个粒子要不是统统属于A类,就必定统统属于B类。这时我们可以写出A=A+A或A=B+B。一个B粒子如果分裂成两个粒子,这两个粒子当中总是有一个属于A类,另一个则属于B类,所以我们可以写出B=A十B

你还会发现另一种情形:如果两个粒子互相碰撞而分裂成三个粒子,这时你就可能发现A+A=A+B+B或A+B=B+B+B

但是,有些情形却是观察不到的。例如,你不会发现A+B=A+A或A+B+A=B+A+B

这一切是什么意思呢?好吧,让我们把A看作2,4,6这类偶数当中的一个,而把B看作3,5,7这类奇数。两个偶数相加总是等于偶数(6=2+4),所以A=A+A。两个奇数相加也总是等于偶数(8=3+5),所以A=B+B。但是,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之和却总是等于奇数(7=3+4),所以B=A+B

换句话说,有些亚原子粒子可以称为“奇粒子”,另一些亚原子粒子可以称为“偶粒子”,因为它们所能结合成的粒子或分裂成的粒子正好与奇数和偶数相加时的情况相同

当两个整数都是偶数或者都是奇数时,数学家就说这两个整数具有“相同的奇偶性(宇称)”;如果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它们就具有“不同的奇偶性(宇称)”。这样一来,当有些亚原子粒子的行为象是奇数,有些象是偶数,并且奇数和偶数的相加法则永远不被破坏时,那就是过去所说的“宇称守恒”了

1927年,物理学家魏格纳指出,亚原子粒子的宇称是守恒的,因为这些粒子可以看作是具有“左右对称性”。真有这种对称性的东西与它们在镜子里所成的像(镜像)完全相同。数字0和8以及字母H和X都具有这样的对称性。如果你把8,0,H和X转一下,让它们的右边变成左边,左边变成右边,那么,你仍旧会得到8,0,H和X。字母b和p就没有这种左右对称性。要是你把它们转个180°,b就会变成d,p就变成q——成为完全不同的字母了

1956年,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指出,在某些类型的亚原子事件中宇称应该不守恒,并且实验很快就证明他们的说法是对的。这就是说,有些亚原子粒子的行为好象它们在某些条件下是不对称似的

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研究出了一个更普遍的守恒律。在一个特定粒子不对称的地方,它的反粒子(即具有相反的电荷或磁场)也是不对称的,但两者的模样相反。因此,如果粒子的形状象p,它的反粒子的形状就象q

如果把电荷(C)和宇称(P)放在一起,就能建立一条简单的法则,来说明哪些亚原子事件能够发生,哪些亚原子事件不能够发生。这个法则称为“CP守恒”

后来,人们又明白了,为了使这个法则真正保险,还必须考虑到时间(T)的方向;因为一个亚原子事件看起来既可以是在时间中向前推进,也可以是在时间中向后倒退。添上时间以后的法则称为“CPT守恒”

近来,就连CPT守恒也成问题了,不过到底怎么样,目前还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

译注: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实验仍证明CPT是守恒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原子半衰期是什么意思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8

理论上讲所有原子都会衰变,只是许多原子极为稳定,人类根本不知道它们的稳定期有多长,它们就像是已经实现了长生不老一般

有些原子,人类已经可以检测出它们衰变的规律,它们就有了半衰期

什么是半衰期?某一特定同位素原子群的一半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就是这种同位素的“半衰期”

有明确半衰期的原子是不是意味着它们和 长生不老 的原子比较,不再是 长生不老 了呢?

原子即使发生了衰变,它还是原子,而且是活着的原子,它们还是 长生不老,就像你随着年纪发生了一点点的变化,如果你并不会因此死去,这说明你还是长生不老

当然,现实中人类随着年纪的变化在逐渐老去,人最后还会死。人要长生不老,就要向原子取经,如果能够向原子取得真经,那么人类长生不老是可能的。你可参考《悟道相对论》了解更多内容

55 为什么我们总是说某一同位素的半衰期,而不谈它的总寿命呢?所有原子都会衰变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有些原子是不稳定的,这样的原子如果听其自然,早晚必定会自发地发生变化。那时就会有一个高能粒子或γ射线光子从它的原子核里飞出,因而它就变成另一种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称为这种元素的同位素)。如果在某个地方有大量的不稳定原子,它们就会朝四面八方辐射出粒子或γ射线,所以我们说,这样的原子是放射性的

我们无法说一个特定的放射性原子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这可能在一秒钟内发生,也可能过了一年还不发生,甚至可能过一千万亿年还不发生。因此,你无法测定放射性原子的“总寿命”(即它保持不变的时间)。这种“总寿命”可以具有任意值,所以,谈“总寿命”是没有用的

不过,假定在某个地方有很多很多某种特定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在任何一个指定的时刻,其中都有一些原子在发生变化。这时你会发现,尽管你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够说某个特定的原子将在什么时候发生变化,但你却可以预言说,在(比方说)一百万亿亿亿个原子当中,有多少个原子在多少秒钟以后会发生变化

这是个统计学的问题。你完全不可能说出某个特定的美国人在某一年会不会死于车祸,但你却有可能相当精确地预言说,在某一年内会有某一数量的美国人在车祸中丧命

只要给出大量某一特定同位素的原子,我们就可以测出它们在某一指定时刻的辐射量,因而就能够预言在将来任何时刻会有多大的辐射量(会有多少个原子在发生变化)。已经查明,只要把原子发生变化的方式规定下来,那么,不管在开始时有多少原子,在原子总数中有1/10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时间总是相同的,事实上,这些原子当中的2/10(或4/17,19/573还是任何别的特定的分数)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时间总是固定不变的,不管最初有多少个原子

因此,我们不说某一特定同位素原子的“总寿命”有多长(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却说其中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时间有多长,因为这个时间长度比较容易测量出来。但是,这个某一部分到底应该是多大呢?在所有分数当中最简单的是1/2,所以通常就用某一特定同位素原子的一半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时间来作标准,这就是这种同位素的“半衰期”

某种特定的同位素越稳定,它的原子就越不容易发生变化,因而在你开始进行观察以后的(比方说)一个钟头内,某一特定数量的原子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也越小,这就是说,其中一半原子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时间也越长

换句话说,某种特定同位素的半衰期越长,它就越稳定;半衰期越短,它就越不稳定

有些同位素的半衰期确实很长。钍232这种同位素的半衰期为140亿年,任何一个数量的钍232,都要经过这样长的时间,才有一半发生衰变。这就是为什么钍232在地壳中尽管已经呆了将近50亿年的时间(而且在不断衰变着),至今蕴藏量还非常丰富的原因了

但是,有些同位素的半衰期却确实非常短。氦5这种同位素的半衰期大约只有一千亿亿亿分之一秒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原子核经高能粒子撞击后发生了什么——永生在向人类招手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8

物理规律是宇宙中的物质的共同的约定

物理学家喜欢用被加速到极高速度的亚原子粒子去轰击原子核,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用处?

他们这么做是为了研究微观世界的物质组成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明白我们所处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组织和运行的

用极高能量的亚原子粒子去轰击原子核,原子核就可能被击碎,击碎后立即会形成新的亚原子粒子,看上去似乎新的粒子能凭空产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统计,2014年中国约有20万起交通事故,然而很多交通事故是没有被统计进去的,有一个N线的小县城,每天的交通事故在数十起。这里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交通事故的数量,交通事故中必然会出现粉碎性骨折的例子,原子核被击碎后立即形成新的亚原子粒子,这种情况有点类似粉碎性骨折后立即生成新的骨头

为什么原子核被击碎后能形成新的亚原子粒子?科学家的解释是能量可以转换成质量,那么我们用更大的力度把人类的骨头击得不能再碎了,这时能自动生成新的骨头吗?因为科学家说能量可以转换成质量。答案是明显的。物理学家说的能量转换成质量的说法其实并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只能说是涉及了皮毛

现代科学是局部的科学,是画面的科学,是只知现象不知本质,只有用整体的科学,即波的科学才能深刻理解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物理规律,应该看成是宇宙所有物质的共同的约定,物质通过空间波动互相通信,互相干涉,彼此一体。当人类用极高能量的亚原子粒子炮弹击碎原子核时,宇宙就会按照共同的约定进行自动修复,从而形成新的亚原子粒子

已经实现了永生的原子

你也许会问,当人类用极高能量的亚原子粒子炮弹击碎原子核时,这个原子死了吗?

原子是波的世界中的存在,宇宙中的每个原子都相当于互为复制体,因此,除非宇宙毁灭,你是没有办法彻底毁灭一个原子的

如果你极其聪明,你也许会问我:

如果人类社会的组织进化到原子那样的形式,那么每个人都成了不生不灭,即使其中一个人受伤了,也会自动得到修复,这样可能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告诉你,你说的很对,这也是唯一的实现永生的道路,不过人类要达到不生灭,这恐怕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来说还不现实。人类的进化是逐步进化,一步登天,刚生下来的孩子就送去读博士的课程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以空间换时间,治愈慢性病

人类总是渴望永生,可惜几百万年来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才能实现,现在永生的模板已经有了,我们不奢望现阶段就实现永生,即使这样,我们已经有些事情可以做了

比如一些慢性病是通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并且不是孤立的,它还和其他系统的功能退化或病变相关,对于这种情况,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最多只能缓解症状,却不可能根治,即使再过一千年,这种情况也不会有所改变

现在,这些人类解决不了的慢性病有了新的治疗思路,就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作

有很多宗教都强调爱,要有爱心,要爱他人,可惜的是肤浅的说教是廉价的,口头说说不如买个自动播放机整天播放,因此这种高喊口号的做法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行动才是根本,如果人与人之间能精密协作,那么人类目前解决不了的慢性病就有了治愈的可能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精密协作改善身体健康的方法的原理是以空间换时间

慢性病是漫长的时间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论上来说,找到病因,通过反向的操作,再经过漫长的时间是可以自我治疗的,问题是个人通常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寿命)去进行反时间的操作。人与人加强协作,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更多的人联系起来,把小我换成大我,这时空间性增加了,也就是生命维度增加了,身体的改善就有了可能

理论上说起来简单,在现实中,人与人要实现精密协作是极为困难的,首先,这是个崇拜私有财产的时代,每个人做事的中心是守护和增加自己的私有财产,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精密协作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强制剥夺私有财产,变成公有财产,那么谁来掌握公有财产呢,要知道权力使人腐败,财富使人坠落,掌握公器的人就成了新的麻烦

可见,人与人的精密协作并不是高喊什么 无我为人民服务 所能实现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需要用学术的方法来解决

56 为什么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这么多新的亚原子粒子,它们有什么重要性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是一句话:“为了更多的能量。”

物理学家用一种非常粗鲁的办法去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他们全力以赴地用亚原子粒子去撞击原子核,把原子核粉碎成碎片,然后研究这些碎片

最近三十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一直是在提高那些轰击原子核的微小的亚原子“炮弹”的能量。本世纪三十年代,这类炮弹的能量是几百万电子伏;四十年代是几亿电子伏:五十年代是几十亿电子伏;到六十年代,已提高到几百亿电子伏。看来,在七十年代大概会有能量达到几千亿电子伏的炮弹了

轰击原子核的能量越大,击碎后所产生的粒子的数量就越多,并且这些粒子也越不稳定。你可能会想到,随着冲击力量的加强,所出现的粒子会变得越来越小(不是吗,狠狠的一击可以把一块岩石分裂成两大块,而更猛烈地一击却可以把同一块岩石分裂成十多块小碎片呀)。但是,在原子核的场合下,事情却不是这样。击碎后出现的那些粒子都倾向于成为相当重的粒子

我们知道,能量可以转化成质量。在粉碎原子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亚原子粒子,并不是原来在原子核中就一直存在、后来才被击出的。它们是在原子核被击碎的瞬间由入射粒子的能量形成的。所以,入射粒子的能量越大,所能产生的粒子的质量就越大,并且这些粒子一般也越不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被击碎的原子核飞出的亚原子粒子,就象火石打击钢铁时飞出的火花一样。钢铁中本来并没有火花,火花是由撞击的能量产生的

但是,如果这样的话,所有这些亚原子粒子还有什么重要性?它们不可能就象火花那样,也只不过是能量的一些偶然的产物吗?

物理学家并不这样想,因为这些粒子所遵循的法则太多了。所形成的粒子都具有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要服从一些相当错综复杂的法则。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粒子都可以用一些被称为“同位旋”、“奇异性”、“宇称”等等的数字来表示,这些数字的本性受到某些严格的限制因素的支配

可见,在这些限制因素的后面必然隐藏着某种东西

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已经研究出了一种按照这些数字逐渐增大的次序把各种亚原子粒子排列成表的体系,由于这样做,他就能够预言一些迄今未知的新粒子。具体地说,他曾经预言了负ω粒子的存在,这种粒子应该具有某些看来不太可能的特性,但是,当人们去寻找这种粒子时,它果然被发现了,并且还正好具有盖尔曼所预言的那些特性

盖尔曼还提出,如果目前已知的几百种粒子全都是由很少几种更简单的粒子(他把这些粒子称为“夸克”)构成的,那么,已知的粒子就会很自然地按照他所指出的方式排列成一个表。目前,许多物理学家正在搜索这种夸克。如果夸克真的被发现了,那么,它们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幅有关物质的根本性质的崭新图景,那对我们很可能是极其有用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物理学的夸克是谁提出的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8

夸克的电荷值为分数——基本电荷的−1⁄3倍或+2⁄3倍,随味而定

上、粲及顶夸克(这三种叫“上型夸克”)的电荷为+2⁄3,而下、奇及底夸克(这三种叫“下型夸克”)的则为−1⁄3

反夸克与其所对应的夸克电荷相反;上型反夸克的电荷为−2⁄3,而下型反夸克的电荷则为+1⁄3。

组成原子核的强子即中子和质子,其电荷分别为0及+1;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而质子则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

57 夸克是什么东西?夸克是谁发现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夸克这个概念,是由于最近25年来发现了7百多种不同的亚原子粒子才产生出来的。确实,其中只有很少几种粒子能够维持到十亿分之一秒才发生衰变,但是,仅仅存在着这些粒子的事实本身,就够物理学家伤脑筋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许多粒子,而且每一种粒子都与别种粒子不相同呢?

事情会不会是这样:这些不同的粒子可能组成几个大家族,并且每个家族内的许多粒子可能按照非常有规律的方式彼此有些差异?要是这样的话,就只需要考虑到少数几个粒子家族的存在,而无需把每一种粒子一一分别考虑了。这时,在看来似乎杂乱无章的亚原子丛林里,就会建之起某种秩序来了

1961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和以色列物理学家尼门分别研究出一种把粒子归入这样一些家族的办法。盖尔曼甚至还提出,有一个粒子族应该包括一种他称之为负ω粒子的东西——这是一种具有非常奇特的、极不寻常的性质的粒子,但人们从来没有碰到过它。不过,物理学家只要知道它按照假设应该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他们就知道该怎样去寻找它了。结果,他们在1964年发现了这种粒子,并且发现它的性质正好与盖尔曼对它的描绘一模一样

盖尔曼在研究他那些粒子家族时想到,说不定所有各种不同的亚原子粒子会是由很少几种更为简单的粒子结合而成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会把我们对宇宙的看法大大简化。在他看来,只要假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具有特定性质的亚原子粒子,就可以按不同的方式把它们组合起来,得出已知的所有各种亚原子粒子

由于要用三个这种假设的粒子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已知的粒子,盖尔曼就想起了作家乔伊斯的《芬尼根斯·韦克》中的一句话(作者为耍弄文学技巧,故意在这本书中玩文字游戏):“三个夸克才顶得上一个马克。”因此,盖尔曼就把这些假设中的粒子命名为“夸克”

夸克的二个令人惊奇之处,就是它们应该带有非整数电荷。所有已知的电荷不外以下几种情况:或者等于电子的电荷(-1),或者等于质子的电荷(十1),再不然,就是正好等于这两种电荷的若干倍。但是,p夸克的电荷只有+2/3,n夸克和λ夸克的电荷只有-1/3。这样,一个质子将由一个n夸克和两个p夸克构成,一个中子则由两个n夸克和一个p夸克构成,余者依此类推

但是,夸克是真的存在呢,还是仅仅是一种数学上的臆想?

为了让你明白我的意思,请你考虑一张五角的钞票。一张五角的钞票可以看作等于10个五分的硬币。但是,这仅仅是一道算式呢,还是你真的有可能把这张五角的钞票撕成十份,并且发现每一份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五分硬币?

自从盖尔曼第一次提出存在夸克粒子以来,物理学家就一直千方百计想找到夸克存在的迹象,但却没有成功。1969年,澳大利亚有人报道说,已经在宇宙射线碰撞所产生的粒子簇射中,找到了带非整数电荷的粒子的径迹。不过,它的证据看起来非常玄,所以,大多数物理学家对这个报道都持怀疑态度

碧声注:2000年2月,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科学家宣布,他们成功地在实验室中模拟微型的“宇宙大爆炸”,从中获得证据表明,存在一种新的物质形态 ——“夸克胶子浆”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夸克的质量大小,夸克、质子质量

58 人们老是说质子是由三个夸克结合成的,又说一个夸克的质量等于一个质子的三十倍。这两种说法怎能同时成立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这两种说法都可以成立。至少,这两种说法并不一定是自相矛盾的。要解开这个表面上的矛盾,关键问题是得注意到质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个事实

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物体相对于某个合适的参考系都具有某一动能。这个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速度的平方的二分之一。当物体的能量增大时,它的质量和速度两者都增大了(在低能量时主要是速度增大,在能量非常高时主要是质量增大)

其次,我们来考虑一些比较小的物体。这些物体结合得越紧,(一般说来)把它们维持在一起的力就越大,象太阳和地球这类确实很大的物体,是靠万有引力场维持在一起的。万有引力是目前已知的各种力当中最弱的一种

原子和分子是靠强得多的电磁场维持在一起的。由于这种场的作用,分子和分子通常十分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分子中各个原子的结合还要更牢固,而原子中电子和原子核的结合就更牢固得多了

原子核中的各个粒子是靠核力场维持在一起的。核力场比电磁场强一百多倍,事实上,核力是已经知道的最强的力。这就是原子弹爆炸为什么比普通炸药爆炸猛烈那么多的原因之一

假如处在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本身是由一些还要更基本的粒子(夸克)所组成,那么,把各个夸克维持在一起的结合力很可能要比把质子和中子维持在一起的力强得多,这大概就会牵涉到一种比现在已知的各种场强得多的新力场

要把单个质子或单个中子分裂成构成它的几个夸克,必须对质子或中子“灌进”极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要比在把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团块成功地切开时所需要的能量大得多

当质子或中子分裂时,那些在这时出现的夸克就会“拣起”原先输入的能量,这个能量有些会表现成巨大的速度,有些则表现为巨大的质量。换句话说,由于输入了非常巨大的能量,本来在质子中只占质子质量三分之一的一个夸克,一旦被分离开来,它的质量就会变得比质子大许多倍

夸克一旦被分离开来,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场具有空前未有的强度,它们就极其倾向于重新结合起来。这种重新结合会释放出极其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损失就会引起质量的损失。这时,夸克在质量上就会大大缩减,以致当三个夸克结合起来时,质量也不会比一个质子大

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家还完全没有具备把亚原子粒子分裂成夸克所必需的这种能量,所以,他们就不容易检验夸克的假说是不是真正有价值。不过,有些宇宙射线粒子具有这样的能量。因此,它们在同原子碰撞时所产生的粒子簇射,现在正受到物理学家的密切注意,他们希望在这里找到夸克呢!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能量和物质可以转换吗?例子说明——人类不可能创造物质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8

人类不可能创造出物质

很多人知道能量与物质可以相互转换,人类可以用原子裂变或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是严格说来这个能量释放的主要功劳并不能记在人类头上

打个比方,你知道有个地方有个坚固的房子,房子里堆满了钱,你也不知道这个房子是谁的,你打破了房子的门,然后许多钱从房子里溢出来了,那么这些钱的溢出主要是你的功劳吗,如果没有房子,房子里没有钱,你又能做什么事呢,你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做的只是最简单的事情而已,别人完成了 99% 以上的事情,你完成的事情连 1% 都远远不到

那么反向操作,人类可以利用能量创造物质吗?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告诉你,永远没有可能。人类创造不了任何物质,人类不可能创造原子,不可能创造质子,不可能创造中子,人类不可能创造夸克……

为什么说人类永远创造不了任何原子或亚原子物质?因为这些粒子的结构异常的复杂,人类只是知道了它的一些现象,至于内部是如何运动的,最低层是什么原料组成的,人类对此的了解很少

你也许会问,大型的粒子对撞机有时会凭空产生物质,这是不是说明人类创造了物质呢?

我遗憾的告诉你,粒子对撞的动作确实是人类推动的,但是创造物质的工作却是波世界完成的,波世界掌握了物质的一切秘密,人类掌握的物质的秘密不到波世界掌握的亿分之一

59 在原子弹爆炸时,有些物质转化成能量。有没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把能量转化成物质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能量是肯定有可能转变成物质的,不过,要想大量做到这一点,在实践上却办不到。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是为什么

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E=mc^2(碧声注:c的2次方)。这里E代表能量,以尔格为单位;m代表质量,以克为单位;c代表光的速度,以每秒厘米为单位

光在真空中行进的速度非常接近于每秒300亿(3×10^10)厘米。c^2这个量代表c×c的乘积,即等于3×10^10×3×10^10=9×10^20。这就是说,c^2等于

900,000,000,000,000,000,000

因此,从理论上说1克的质量(m=1)可以转化成9×10^20尔格的能量

尔格是个非常小的能量单位。我们比较熟悉的单位是千卡(大卡):1千卡大致等于420亿尔格。1克质量在转化成能量时大约产生2.2×10^11(即2200亿)千卡。你每天只要从你吃下的食物得到2,500千卡的能量,就可以生活得很舒服了。要是你有1克物质所代表的能量可以利用,你就有了一个够你维持240,000年的能源,这不管是用什么人的标准来衡量,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换一种表示方法吧!如果1克物质所代表的能量能够完全变成电能,那么,它可以供一盏100瓦的电灯泡连续点燃大约280,000年

再换一种说法,那就是,1克物质所蕴含的能量相当于燃烧7千万加仑汽油所得到的能量

因此,既然原子弹里有数量相当可观的物质变成能量,那么,原子弹爆炸时会造成那么巨大的破坏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转化可以朝两个方向进行。如果说物质能够转化成能量的话,能量也可以转化成物质。这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在实验室里参观的:一种能量非常高的粒子——γ射线光子——能够不太费劲地转化成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这时,物质转化成能量的过程就颠倒过来了:现在是能量通过这种方式转化成物质

但是,这时形成的物质只包含两种非常轻的粒子,它们的质量小到几乎等于零。用这样的原理能够产生更多的物质——多到甚至看得见的物质吗?

可是,这一来你可就用得上算术了:既然1克物质可以转化成燃烧7千万加仑汽油所产生的能量,那么,燃烧7千万加仑汽油所产生的全部能量,也仅仅能够产生1克物质

即使有人想作一次表演,不惜倾家荡产去积集只能够产生1克物质的全部能量(并且这能量可能要比所需要的能量多好几倍,因为总会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消耗),也还是无法做到这一点。事情很简单:所需要的能量既不可能足够快地全部产生出物质来,也不可能全部集中在一个一下子能产生出1克物质的充分小的体积里

可见,这种转化在理论上虽然有可能实现,但在实践中却完全做不到。不错,根据科学家们的推断,宇宙中的物质过去一度是由能量形成的,但是,形成这些物质的任何一组条件肯定是我们现在在实验室里无法再现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能量是由什么构成的?光子——物质进化6层次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8

阿西莫夫说:

能量本身是由“光子”构成的

每一个光子也都是一个反光子。换句话说,光子就是它自身的对立面

粒子世界所产生的能量是由光子组成的,反粒子世界产生的能量也是由光子组成的,两者之间毫无差别。能量就是能量,并不存在什么反能量之类的东西(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而论)

我们已经知道光速是宇宙中已经知道的物质中行进速度最大的,并且光并不是单向运动,而是向四面八文扩散的,这就提示我们,如果不论物质的质量的大小,光子是宇宙所有物质中进化最高阶的物质,宇宙中比光子质量大的物质都是在光子基础上形成的

我把宇宙中物质的进化大致排列成以下层次:

  1. 光子
  2. 电子
  3. 核子,包括中子和质子
  4. 原子
  5. 简单分子
  6. 复杂分子,升物(生物)

在以上的物质进化序列中,光子在最低层,真空中运动速度最大,在本层中达到了最高的进化程度。光子以上各层,随着质量的增大,运动速度也在减慢,同时本层的进化程度也在降低

在这里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 本层进化程度,这是以物质在真空中的运动速度来衡量的,物质在真空中的运动速度越大,则在本层的进化程度越高。为什么要强调本层?如果不把物质按质量分成不同的层次,那么就速度来讲光子总是居于最高进化程度

和本层进化程度相比较,还有 综合进化程度,综合进化程度光子处于最低层,升物(生物)处于最高层

人类的进化程度怎么定位

  • 综合进化程度,人类处于顶层
  • 本层同类比较,人类处于顶层
  • 本层进化程度,人类的运动速度还很低,处在十分原始的进化程度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就可以清楚地说明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总的来说,人类具有两面性,既是十分高贵,又是十分原始,高贵说的是综合进化程度,原始说的是本层进化程度

值得提醒的是,我并没有把生物和非生物分开处理,我多次说过 生物 的概念是多余的,可用 升物 来代替 生物。如果一定要用 生物 这个概念,那么 6个层次的物质都是生物,所以,还不如只用 物质,不用 生物

60 反粒子会产生反能量吗?能量是由什么组成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家开始明白,一切物质都是由某几种不同的粒子组成的。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在研究这些粒子的数学理论时断言说,每一种粒子都应该会有它的对立面

举个例子说吧!电子具有负电荷,而质子具有大小正好相同的正电荷,但这两种粒子并不是对立面。质子的质量显然比电子大得多

按照狄拉克的意见,应该存在着一种具有与电子同样大的质量、但却带有一个正电荷的粒子,也应该有一种具有与质子同样大的质量、但却带一个负电荷的粒子。这两种粒子后来确实被人们探测到了,因此,我们现在知道有一种“反电子”(即“正电子”)和一种“反质子”

中子根本不带任何电荷,但它有一个指向某个方向的磁场。“反中子”也不带电荷,但它的磁场所指的方向同中子的磁场相反

似乎存在着这样一条自然规律:一个粒子可以转变为另一个粒子,但是,要是在起先并不存在粒子的情况下产生了一个粒子,就必定会同时产生一个反粒子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一个中子可以转变成一个质子,由于这是一个粒子转变成另一个粒子,似乎是不成问题的。不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个电子。这就等于说有一个粒子变成了两个粒子。为了抵消掉这第二个粒子,这时还形成了一个非常微小的反粒子,即所谓“反中微子”

这时,一个粒子(即中子)变成了另一个粒子(即质子)加上一个粒子-反粒子对(即电子和反中微子)

粒子-反粒子对既可以从能量产生出来,也可以重新全部变为能量。你无法用能量仅仅产生一个粒子,也无法仅仅产生一个反粒子,但是,你可以用能量产生一个粒子-反粒子对

能量本身是由“光子”构成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光子是个粒子呢,还是个反粒子?似乎没有任何办法把一个光子转变成一个电子,所以,它不可能是粒子。但是,同样也没有任何办法把它转变成一个反电子,所以,它也不可能是反粒子

不过,一个能量充分高的γ射线光子可以转变成一个电子-反电子对。这么一来,光子本身似乎既不是粒子,也不是反粒子,而是一下子就代表一个粒子-反粒子对

每一个光子也都是一个反光子。换句话说,光子就是它自身的对立面

你可以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假定你把一张纸从当中对折,并把它一分为二。在其中的半张纸上写下所有粒子的名称,而在另外半张纸上写下所有反粒子的名称。那么,你该把光子写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是该写在折缝里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粒子世界所产生的能量是由光子组成的,反粒子世界产生的能量也是由光子组成的,两者之间毫无差别。能量就是能量,并不存在什么反能量之类的东西(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而论)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宇宙射线来自哪里,中微子无法捕获

61 宇宙射线与中微子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宇宙射线是由速度不断增大、带有正电荷和质量颇大的亚原子粒子组成的,在这些粒子当中有百分之九十左右是质子(氢原子核),百分之九是α粒子(氦原子核)。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更复杂的原子核。已经探测到其中有象铁那样复杂的原子核(铁原子核的质量等于单个质子质量的56倍)

由于宇宙射线粒子的质量这样大,并且又以极其巨大的速度运动(很接近光速),它们就带有极大的能量。事实上,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能量最大的粒子,有些宇宙射线粒子的能量比用最最大的加速器所能产生的粒子还要高几十亿倍

宇宙射线粒子在迅猛地撞入地球的大气中时,把它们所碰到的任何原子都击得粉碎,从而产生大量的“次级辐射”,这是由包括介子和正电子在内的各种各样粒子组成的。最后,这种辐射猛烈地撞到地球本身,其中有一部分能穿入地下好多米才被吸收掉;这样的粒子会使它们所碰到的任何原子(包括人体中的各种原子)发生变化。可以想到,这样带来的变化会引起白血球增多症这类疾病。它们还有可能诱发突变。不过,就任何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发生这种情形的机会都是很小的,因为所有碰巧能击中某个特定的人的宇宙射线粒子,几乎全都会从他身上穿过去,而不对他造成重大的损害

宇宙射线粒子的确切来源和它们获得巨大能量的办法,都是现在争论不休的问题

中微子是在产生电子、正电子或μ子的任何一种核反应中,随着其中的一种粒子一起产生的。例如,在太阳上进行的那种核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正电子,因而也产生了大量的中微子

中微子是以光速运动的,所以它们甚至比宇宙射线粒子跑得更快,不过,它们的能量却低得多,因为中微子完全没有质量和电荷。中微子不会被物质所吸收,除非它们正好击中了某个原子核,但这种情况是极其罕有的,所以,平均地说,中微子能够穿过几万亿公里的固体铅块,然后才被吸收掉

这样,太阳在每秒内产生的无数万亿个中微子就要朝四面八方射出。那些碰巧朝地球射来的中微子将击中我们,然后就象根本不存在地球一样,若无其事地穿过它径直继续向前飞去,它们同样也穿过我们所有的人。我们在一生中,日日夜夜都不断受到中微子的轰击,但是,由于它们在穿过我们的身体时不会受到吸收,所以它们也不会对我们产生任何影响

当然,也可能有某个特定的中微子正好在我们附近极其幸运地直接击中了某个原子核。那么,我们就可以探测到中微子。本世纪五十年代,物理学家学会了怎样利用这种非常罕见的事例。现在中微子可以为我们提供恒星内部(也就是产生中微子的地方)的情报,那是我们用任何别的方法所无法得到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宇航员会受到宇宙射线的辐射吗——中药注射剂的危害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9

宇宙射线由非常高速的带正电原子核组成的,其中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氢原子核,百分之九氦原子核

什么是原辐射?这些撞击地球外层大气的高速原子核就是所谓“原辐射*

什么是次辐射?原辐射同空气分子相碰撞,并把分子击碎,从而产生各种各样能量同原辐射差不多一样高的粒子,这些新粒子就构成了“次级辐射”

高层大气吸收了大部分的原辐射

次级辐射可以在大气中跑得远一些才被部分吸收,并且有一部分能到达地面,并穿入地壳好几米深,有一小部分辐射会从人体穿过并且对细胞造成偶然性的损害

大气层就象是地球的保护衣,使地表的升物(生物)免受一些伤害。人体也有保护衣,就是皮肤,皮肤把内部细胞和外界隔开,避免内部细胞受到伤害

人体内部也有保护层,比如食物的营养都经过胃和肠的过滤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输送到全身。可惜的是,在中国,有不学无术的人提出的所谓的中药注射剂,跳过了胃肠的过滤系统,直接把一些不明的化学成分注射进血管,对国人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可能有极少的中药注射剂厂商自我要求比较严格,注射剂里只有经过严格筛选的化学成分,这样危险性自然会小一些。但是监管层不作为,对此把关不严,中药注射剂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甚至致死的事件很多,为了人民的健康计,绝对禁止中药注射剂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62 宇宙射线对于在空间旅行的人有多大的危险性?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早在1911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就发现地球一直在受到来自外层空间的、穿透能力非常强的辐射的轰击。这种辐射在1925年被美国物理学家米利肯命名为“宇宙射线”,因为它们是在宇宙中产生的

经过这些年来,人们已经发现,宇宙射线是由一些非常高速的带正电原子核组成的。其中大约有百分之九十是质子(氢的原子核),百分之九α粒子(氦的原子核),剩下的百分之一是一些质量更大、结构更复杂的原子核,有些大的如铁的原子核,质量为质子的56倍

这些撞击地球外层大气的高速原子核是所谓“原辐射”。它们同空气分子相碰撞,并把分子击碎,从而产生各种各样能量同原辐射差不多一样高的粒子。空气分子爆炸而形成的这些新粒子就构成了“次级辐射”

次级辐射有一部分能到达地面,并穿入地壳好几米深。有一小部分辐射会从人体穿过,这样的辐射会对细胞造成偶然性的损害,而这可能成为使基因产生突变的因素之一。如果这样的辐射足够多,就会使大量的细胞受到损伤以致使人死亡,但是,幸亏在我们这里,即在大气层的下部,这样的辐射并不太多。生物经过宇宙射线几十亿年的轰击,终于还是幸存下来了

宇宙射线的起源是个有争论的问题,不过,它们至少有一部分是由普通的恒星产生的。1942年有人发现,当太阳表面爆发出“太阳耀斑”(这是一种巨大的爆炸)时,它也会产生一些能量不算太高的宇宙射线

我们的高层大气把一般宇宙射线粒子的能量吸收掉一大部分,而次级辐射可以在大气中跑得远一些,才受到部分吸收。原来的辐射能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不被吸收而到达我们所居住的地面

但是,在大气层以外的空间中,宇航员可就得面临着原辐射的十分猛烈的轰击了。这时,屏蔽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撞击在任何屏蔽物原子上的宇宙射线粒子都会产生次级辐射,它们会朝飞船内部象弹片那样向四面八方飞散。如果屏蔽用得不合适,那实际上可能造成更坏的后果

这种危险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外层空间中宇宙射线的活性有多大——特别是取决于那些质量确实很大的粒子的数量,因为大多数损害都是这类粒子造成的。过去美国和苏联已把许多人造卫星发射到外层空间去检测宇宙射线的数量,看来在通常的条件下,宇宙射线的数量不大,足以保证合理的安全要求

最可能出危险的机会可能是由太阳所产生的那些中等强度的宇宙射线引起的。我们的大气能够把这些辐射差不多全部挡住,但在外层空间中却没有任何大气来为宇航员挡住这些辐射。这种辐射尽管能量不太高,但数量却很多,这就可能使它们变得很危险。太阳的宇宙射线只有在出现太阳耀斑时才大量产生。因此,宇航员有幸运的一面:这种耀斑并不太经常出现;但也有不幸的一面:我们还无法预测要出现耀斑的精确时间

因此,当宇航员登上月球时,我们当然一定会希望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内,不要出现那种向他们那里喷出宇宙射线粒子的大耀斑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中微子是什么物质,质量是多少——物理学质量定义的偏向性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9

光是物质吗

质量是物理学中一个难缠的概念,从字面看,质量是表示物质多少的度量,那么光有质量吗?物理学认为光静止质量是0,所以光是没有质量的

再进一步问,光是物质吗?如果说光是物质,那么它怎么就没有质量呢,如果说光不是物质,光明显也是一种存在,而不是虚无,怎么可以说不是物质呢

物理学家通常认为光是能量而不是物质,但是没有物质怎么就有了能量呢

物理学质量的定义

还是先来看看物理学对质量的定义吧

在物理上,质量通常指物质在以下的三个实验上证明等价的属性之一:

  • 惯性质量

    一个物体的惯性质量决定它受力时的加速度(即后者会因前者的改变而改变)

  • 主动引力质量和被动引力质量

有偏向性的物理学质量定义

你看出来物理学的质量定义中存在的问题了吗,无论惯性质量还是引力质量,都是偏向性质量,比如说,地面上的物质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都是指向地心方向的,这就是有偏向性的质量定义

你也许会问海云青飞,难道还有无偏向性的质量?

当然

我给你看一个箭头,你就知道它的方向指向哪里,这就是物理学的质量定义的情况

如果我给看你一个圆,你说圆指向哪里,你就说不出来了,圆没有偏向性,它指向了任何一个方向

物理学家说箭头有(偏向)质量,是物质,圆没有(偏向)质量,不是物质。可是,我们依直觉也知道,箭头相当于圆的一条半径,怎么可以说圆不是物质呢

如果人类进化到无偏向性,那么人类也就没有物理学定义的质量了,那么你成了什么?

物理学的质量定义并不完备,我们也许应该弃用质量、能量这些定义,而是用空间运动的维度来取代它们

中微子有质量

再来说说中微子,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自旋为1/2,质量极小,以接近光速运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钟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

中微子是个什么鬼

如果忽略物质的综合进化层次,光没有偏向性,是当前宇宙进化最高的物质,中微子的运动速度比光小一点,说明中微子在进化上比光落后一点,如果说光是正圆形,那么中微子是稍有缺陷的圆形。中微子再进化就成了光,或者说光退化后可转变成中微子

物理学就是社会学

如果你悟道了,那么你就会发现物理世界和升物(生物)世界是类似的,一定程度上升物世界重演了物理世界

和光的无偏向性比较,人类是有严重偏向性的物质,这一方面表现在人类的引力质量指向地心,也表现在目前人类私有财产观念的兴盛

私有财产,就是指向自己的物质,这就是偏向性。一般来说,人拥有的私有财产越多,偏向性就越强,进化程度就越低。人类进化的方向就是以共有代替私有,到了那个时候财产就没有指向具体哪个人了,人会得到大自由,大解脱。共产主义的核心就是以共有财产代替私有财产,大方向没有问题,不过在实践上不断失败,一个原因是掌握公器的人还是普通人,公器成了某些人的私器,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国最终成只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私有财产制

63 中微子是物质还是能量?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十九世纪的科学家曾经认为,物质和能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一切占据某一空间并具有质量的东西都是物质。由于物质具有质量,它也就具有惯性,并且会对万有引力场作出反应。至于能量则既不占地方,也没有质量,但它能够做功。后来人们又进一步感觉到,物质是由粒子(原子)所组成,而能量却往往是由波组成的

不仅如此,十九世纪的科学家还认为,物质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同样,能量也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宇宙中物质的总量是不变的,能量的总量也是这样。因此,当时不但有一条物质守恒律,而且还有一条能量守恒律

后来,爱因斯坦在1905年指出,物质是能量的一种非常集中的形态。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成质量。我们只需要考虑能量守恒律就够了,因为它已把物质包含在内

事情还不止是这样。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开始清楚地知道,不应该把粒子和波当作两种不同的东西而把它们相提并论。我们本来认为是粒子的东西,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象波一样。而我们本来认为是波的东西,在某些方面却有粒子的行为。这样,我们可以说有“电子波”,也可以说有“光粒子”——即“光子”

但是,这里仍然有一个差别。物质粒子相对于某个观察者可以是静止不动的。即使在静止的时候,它们也具有质量:它们具有大于零的“静质量”

但是,象光子这样的粒子,它们的静质量却等于零。如果它们真的能相对于你静止不动,那么,你根本测量不到任何质量。不过,这纯粹是理论上的说法,因为静质量为零的粒子不管是相对于你还是相对于任何别的观察者来说,都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这样的粒子在真空中必定永远以每秒约300,000公里的速度运动。它们一旦产生出来,就马上以这个速度急急忙忙地奔驰着

正是因为光子(在真空中)永远以每秒约300,000公里的速度运动,而光又是由光子构成的,所以我们就把这个速度叫做“光速”

得了,那又关中微子什么事呢?

中微子是在某些原子核反应中产生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原子物理学家能够测出它的质量。看来非常可能,中微子就象光子一样,静质量也等于零

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中微子在真空中就永远以每秒约300,000公里的速度运动,并且在它们刚刚产生时就具有这个速度

但是,中微子并不是光子,因为这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光子非常容易同物质粒子相互作用,因此,当它们通过物质时,速度就会减慢并被吸收掉(有时这发生得很快)

然而,中微子却根本不怎么同物质粒子相互作用,因此,它们可以通过整整一光年厚的固体铅块,而却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这样,似乎显而易见,既然中微子的静质量等于零,它们就不是物质。从另一方面说,它们需要用能量才能产生,而且它们还带着能量离开它产生的地方,所以,它们是能量的一种形态

可是,它们在通过任何已知物质时几乎完全不起任何相互作用,所以,它们实质上完全没有做功。这就使它们不同于任何一种别的能量形态。看来,也许我们最好是别去追究它们是物质还是能量,而干脆就把它们叫做中微子吧!

(碧声注:2000年7月,日本文部省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发表实验结果称,由日本、美国和韩国科学家组成的实验小组在迄今的实验中,确认“中微子有质量”的概率已经达到95%。不过要最后作出“中微子有质量”的科学结论,需要99%以上的概率。CERN等一些其它研究机构也在筹划测中微子质量的试验。)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气泡室是借助于小气泡,物理气泡室原理

64 气泡室是怎样工作的?气泡室粒子运动轨迹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气泡室是探测亚原子粒子的一种装置,它是美国物理学家格拉泽在1952年发明的,结果,格拉泽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气泡室实质上是一个液体容器,其中液体的温度高于这种液体的沸点。这时,液体处于高压状态,所以它实际上并不沸腾。但是,如果压力降低,液体就会沸腾,并在液体中出现蒸汽的气泡

假定有一个象质子或介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冲进这样一个气泡室的液体中,它就会同液体中的原子和分子发生碰撞,并把自己的一部分能量转移给它们。因此,在这个液体中,亚原子粒子经过的路线上的原子和分子就会比其他原子和分子稍稍热一些。这样,如果降低液体所受到的压力,蒸汽的气泡就会先沿着亚原子粒子途径上留下能量的那条路线形成。因此,就会有一条可以见到的气泡径迹指示出那个粒子是从哪里经过的,这种径迹很容易拍成照片

这种可见的径迹可以告诉物理学家许多情况,要是气泡室放在强磁体的两个磁极之间,就更是如此。那些能够留下气泡径迹的粒子总是带电的——带正电或带负电。如果它们带的是正电,那么,在磁体的影响下,它们的路径就会朝一个方向弯曲;如果它们带负电,它们的路径就朝相反的方向弯曲。物理学家从它们路径弯曲得厉害不厉害,就能确定它们的运动速率。从这一点,以及根据径迹的粗细等等,又能确定出那个粒子的质量

当一个粒子衰变成两个以上的粒子时,它的径迹就会分叉。在粒子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径迹也会分叉。在一张特定的气泡室照片中,会出现大量径迹。有粒子相遇的,有粒子分开的,还有些是分叉的。有时在一个径迹图形的几个部分之间还有些空白,这些空白就必定要用某种不带电的粒子来解释,因为不带电粒子在气泡室中运动时不会留下可见的径迹

各种径迹的这种复杂的组合对于原子核物理学家来说,就象雪地上各种动物留下的足迹对于有经验的猎人那样富有意义。从这些径迹的性质,物理学家就可以辨认出所碰到的是些什么粒子,或者指出他是否发现了某种全新的粒子

格拉泽最初的气泡室的直径只有几厘米,但是,现在正在建造的气泡室却已成了庞然大物,直径达到几米,能够容纳以立方米计的液体

气泡室所用的液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有些气泡室里装的是液化的惰性气体,例如氙或氦。有些装的则是液化的有机天然气

不过,对气泡室来说,最有用的液体却是液态氢。氢是已知的最简单的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含有一个原子核(它只由一个质子构成),还有一个孤零零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因此,液态氢是只由一些孤立的质子和电子构成的。而所有其他液体的原子核,却都是由几个质子和几个中子堆集成的团块

这样一来,在液态氢中发生的亚原子事件就特别简单,它们全都很容易从气泡所组成的径迹辨认出来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增殖反应堆原理,增殖反应堆能使用乏燃料

65 增殖反应堆是什么东西?增殖反应堆为什么能使燃料增殖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铀235是实用的核燃料。这就是说,慢中子会使铀235原子发生裂变(一分为二),并且产生更多的慢中子,而这些慢中子又会进一步引起其他铀原子裂变,使裂变过程持续下去。由于同样的原因,铀233和钚239也是实用的核燃料

遗憾的是,天然存在的铀233和钚239的数量真是微乎其微,而铀235的数量虽然比较可观,但也相当稀少。在任何一块天然铀的标本中,每一千个铀原子当中只有七个是铀235,其余的都是铀238

铀238是最常见的一种铀,但它却不是实用的核燃料。铀238也能在中子作用下发生裂变,但只有快中子才能做到这一点。那些分裂成两半的铀238会产生一些慢中子,而慢中子不足以引起进一步的裂变。铀238可以比作潮湿的木头:你可以把它烧着,但它最后还是要熄灭的

但是,假定把铀235同铀238分离开来(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并且用铀235来建造一个原子核反应堆,这时,构成反应堆燃料的那些铀235原子就会发生裂变,并向四面八方发射出无数慢中子。如果这个反应堆包着一个用普通铀(其中绝大部分是铀238)制成的外壳,那么,射入这个外壳的中子就会被铀238所吸收。这些中子不可能迫使铀238发生裂变,但却会使铀238发生另外的变化,最后就会产生钚239。如果把这些钚239从铀里面分离出来(这是个相当容易完成的任务),它们就可以用作实用的核燃料了

能够用这种方式产生新燃料去代替用掉的燃料的反应堆就是增殖反应堆。一座设计得当的增殖反应堆所生产的钚239,在数量上要多于消耗掉的铀235。利用这种办法,就可以使地球上的全部铀——而不仅仅是稀有的铀235——都变成潜在的燃料来源

天然存在的钍完全是由钍232组成的。钍232就象铀238一样,也不是实用的核燃料,因为要有快中子才能使它发生裂变

不过,如果把钍232放进包着核反应堆的外壳里,钍232原子就会吸收慢中子,并且尽管它不发生裂变,最后却会变成铀233原子。由于铀233是一种很容易同钍分离开来的实用燃料,这样做的结果便又实现了另一种增殖反应堆,它会把地球上现有的钍资源变成潜在的核燃料

地球上的铀和钍的总量大约比铀235一项的蕴藏量多800倍。这就是说,如果适当地利用增殖反应堆,就可以通过原子核裂变发电厂把地球上的潜在能源增加800倍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可控核聚变的瓶颈在哪,为什么那么难?

66 我们得把氢加热到多高的温度和保持这个温度多长的时间,才能使聚变反应持续进行下去?核聚变反应堆原理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当氢被加热到越来越高的温度时,它就会以越来越快的速率通过辐射丧失它的能量。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氢原子会失去它们的电子,只剩下裸露的原子核撞击在一起并发生聚变。当发生这样的聚变时,就会产生能量。这时,由于温度继续升高,便会通过聚变产生越来越多的能量

随着温度的上升,聚变所产生的能量的数量增加的速率,将大于通过辐射损失能量的速率。在某一个临界温度下,聚变所产生的能量正好同通过辐射损失掉的能量一样多。在这种条件下,温度将保持不变,因而聚变反应就会变成自持的。只要有更多的氢不断供给这样一个系统,能量就会源源不绝地产生出来

发生聚变所要求的温度随着氢的“品种”的不同而改变。最常见的是氢(H),它的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构成的。然而还有重氢,即氘(D),它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构成,还有一种放射性氢,氚(T),它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

在一定的温度下,氘的聚变所产生的能量比氢的聚变多,而氚的聚变所产生的能量还要更多

当只有氢发生聚变时,在一定温度下产生的能量太少了,因此,要在实验室中让这种反应持续进行下去,就要求温度超过摄氏十亿度。不错,在太阳的中心是氢在发生聚变,而那里的温度只有15,000,000℃,但是,在这样低的温度下,只有很小一部分氢参加聚变。但由于太阳上氢的数量极大,所以,尽管发生聚变的氢只占很小一部分,也已足以使太阳维持现有的辐射了

当只由氚发生聚变时,为引燃这种反应所需要的温度是最低的,那只需要达到几百万度。遗憾的是,氚是不稳定的,它在自然界中根本就不存在。在需要用到它时,必须在实验室里把它制造出来,因此,仅仅用氚是不可能使聚变反应以地球上所需要的数量持续进行下去的

氘发生聚变的引燃温度是400,000,000℃。氘是稳定的,但数量很少。在6,700个氢原子当中,只有一个原子是氘。不过,这就已经不算太少了。一升普通水中的氘发生聚变时,已足以产生出燃烧300升汽油所产生的能量了

达到必要温度的一个办法,是添进适当数量的氚,使它作为诱因去起作用。氘同氚的聚变只要在45,000,000℃就可以引燃了。如果这种反应稍稍进行一会儿,其余的混合物就会被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因而可以引燃氘本身的聚变反应

这个温度所需保持的时间长度取决于氢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中的原子越多,碰撞的次数也越多,引燃就发生得越快。如果每立方厘米有10^15个原子(约为普通大气每立方厘米所含分子数的万分之一),那么,就必须把这个温度保持2秒钟

当然,密度和温度越高,就越难使氘聚集在一起,尽管引燃聚变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非常短暂。正因为这样,这些年来聚变系统一直在取得缓慢的改进,但却仍然没有达到引燃的条件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电子显微镜原理简单介绍

67 电子显微镜是怎样工作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问一问:我们是怎样判断某个物体有多大的?

从某一物体的两侧射到我们眼中的光线,会对我们的眼睛形成一个角度。根据这个角度的大小,我们就能够判断出那个物体的视大小

但是,如果这些光线在到达我们的眼睛之前,先通过一个凸透镜,那么,这些光线就会受到某种方式的偏折,从而使它们在我们眼中形成的角度变得大一些。这样一来,我们通过这种透镜所看到的物体似乎变大了,并且它的每一个部分也似乎变大了。这样,我们就有了“放大镜”

用几个透镜组合起来,就有可能把物体放大几千倍,并且清楚地看到一些小到远非肉眼所能看到的细部。这时,我们所碰到的是一台利用光波来工作的光学显微镜,过这种显微镜,我们可以看见象细菌那样小的物体

我们能够把透镜一个个叠在一起,最后做成一台能把物体放大得非常大,使我们能够看到比细菌小得多的物体,甚至连原子也看得见的显微镜吗?

很遗憾,这是做不到的。即使我们把一些最完美的透镜用最完善的方法组合起来,也无法制成这样的显微镜。光是由一定波长的电磁波构成的(波长约1/125,000厘米),比它再小的东西就什么也看不清楚了。光波已经大到足以“跳过”一切比它自身小的东西了

不错,有几种电磁波的波长要比可见光短得多。X射线的波长就只有可见光波长的万分之一。可惜,X射线会径直穿过我们所想看到的那些东西

但是,不是还有电子吗?电子是一种粒子,但它们的行为也象波一样。它们的波长大致和X射线差不多,但电子不会径直穿过我们所想看到的那些东西

假定有一束光投射在某一物体上。这个物体会吸收光,并且投下一个阴影。我们通过比较亮光和阴影,就看到那个物体。如果把一束电子投射到某一物体上,这个物体也将吸收电子,并投下一个“电子阴影”。在使用电子束的情况下,要是我们想用眼睛直接去看它,那是很危险的。但是,我们可以用照相底片把物体拍摄下来。电子阴影可以告诉我们那个物体具有什么形状,要是物体的某些部分对电子的吸收比其他部分强一些或弱一些,那么,这种照片甚至还可以说明物体的一些细节

但是,要是那个物体非常小,那会怎么样呢?如果我们用的是光束,我们可以利用透镜使光束以某种方式偏折,从而把物体的外观放大。我们不能用普通透镜使电子束偏折,不过,我们还有别的东西可以利用。电子是带有电荷的,这就是说,它们在磁场中将沿着弯曲的路径行进。如果我们所采用的磁场具有适当的强度和形状,就可以用透镜操纵光束那种办法去操纵电子了

简单地说,这时我们就有了一台“电子显微镜”,它利用的是电子束,正象“光学显微镜”所利用的是光束那样

不同的地方在于,电子的波长要比普通光的波长短得多,因此,电子显微镜能够为我们显示出象病毒那样细微的物体,而光学显微镜却做不到这一点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一文读懂什么是熵——什么是低能领跑理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09

对于多数人来说,熵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因为你没有办法从熵的造字法猜测熵的含义。汉字是画字,多数字可以望字猜义,现在出来一个莫名其妙,连发什么音都有点忐忑不安的字,心情难免有点焦躁:字都这么陌生,学习起来更难了吧

现在 海云青飞 用史上最简单的解释让你理解什么是熵

几十年前,中国曾经进行农业集体化的实验,我爸妈就是实验的参与者。东大村约1000村民,所有田、地收归村集体,村叫生产大队,再分成若干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的人集体劳动,一个人干活一天记上一工分,再按工分数分配收获

有的人干活时故意偷懒,活干得很慢,干活时经常停下来聊大天,迟到早退,反正干一天总是记一工分,何必那么认真卖力

如果要按照干活的效率打分,这是不好操作的事情,农业生产不是流水线工人,不好记件,总不能叫人数住一天插了几棵秧吧。这就造成了一种后果,干活快的人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干活慢的人创造更少的价值,分配收获的时候忽略了人干活的快慢,这就是把干活快的人创造的价值向干活慢的人转移了

如果把干活时创造的价值比作能量,则是能量多的地方向能量低的地方流动了,能量的密度的差异倾向于变成均匀,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说,这就是熵随着时间变大

所谓 ,就是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越是均匀,熵就越大。在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中,具有较多 能量 的人的 能量 流向了具有较少 能量 的人,各人的 能量 变得更加均匀了,这不就是熵变大吗

什么是低能领跑、坏人领跑

在人类社会中用 来表达反而把事情复杂化了,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喜欢用 低能领跑坏人领跑 来代替

水总是从高的地方向低处流,因为高处有更多的势能,这样看上去象是低处的水在领着高处的水跑,这就是 低能领跑

人类社会中,各人都围绕着物质利益在互相竞争,这时候,有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比如偷窃技术,仿冒产品,压榨员工,污染环境,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物质利益。遵守人类社会的各种约定的人具有较高的空间性,可以视为具有高能量者,为了物质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具有较低的空间性,可以视为具有低能量者,只要低能量者存在,物质利益必然是从高能量者向低能量者流动,高能量者眼巴巴地看着低能量者侵占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这时他能怎么办?

  • 高能量者可以向低能量者学习,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以减小物质利益的损失,这就是高能量者在向低能量者转化
  • 高能量者始终坚持原则,那么就会被低能量者击败,自己趋向灭亡,这时就成了低能量者主导的世界

无论高能量者采取哪种策略,都是低能领跑,或者说坏人领跑,这就是 海云青飞 说过的 坏人领跑世界 理论。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收获的食物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制开始出现,人类就进入了 坏人领跑世界 模式,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坏,最终可能崩坏,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演化

热力学定律是理想模式,不能称为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海云青飞 不得不说,这条定律把宇宙当成了静态的机械的死亡之地,在大方向上是错误的。只是目前的宇宙达到了较高的平衡状态,所以从局部的一些现象来说,这条定律是近似成立的,但是称为定律是不妥的,称为热力学第一规律还差不多

从宏观上来说,宇宙创生、发展的过程是能量创造、壮大的过程,宇宙衰老、死亡的过程就是能量减小、消灭的过程,明显能量是有创造、消灭的。目前的宇宙处在膨胀中,这说明宇宙的能量处在消失过程中,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是在孤立系统中,熵会随着时间而增大。这也只是近似的说法,不能称为定律,只能说是局部发现的现象、规律。人类看到世界只是画面世界,画面世界的本体是波世界,波世界万物互相干涉,怎么会存在孤立系统呢

熵未必会随着时间而增大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通常情况是低能领跑,或者说坏人领跑,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说的。如果人类发展出一个高级的文明,预防了低能者的出现,每个人都有较好的整体观,这时候就可能出现高能领跑,这就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反过来了,这个高级文明是怎么样的文明?我称之为整体观文明

整体观文明很难理解和应用吗?未必,很多时候,看起来很难的事情其实并不难,比如说井底之蛙是很难理解井外的世界的,如果有人把井底之蛙带到了井外,那么它理解井外的世界就没有一点难度了,从井底到井外,是空间维度的提高,看到的世界更大了。只要能看到更大的世界,那么就能理解整体观,整体观说的就是更大的世界的观念

回到前面的生产队的例子,因为低能量者的存在,于是集体中的成员都趋向于变成低能量者,生产队的劳动效率越来越低,大家开始连饭也吃不饱,实验最后必然失败,这就是社会领域的熵随着时间增大的例子

换一种情况,实验是可能成功的,如果东大村的书记和村长是高能量者,并且他有很大的自主权力决定村里所有事情,那么实验可能不会失败,他们可以选择能量高者加入管理层,并且给劳动者按劳动效率打分,认真者干活一天可以记1.5工,懈怠者干活一天可以记0.5工,这样虽然做不到完全客观,也不需要完全客观,做到基本客观,那么就有了低能者向高能者转化的上升通道。从这里可以看出,反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68 熵是什么?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只有当你所使用的那个特定系统中的能量密度参差不齐的时候,能量才能够转化为功,这时,能量倾向于从密度较高的地方流向密度较低的地方,直到一切都达到均匀为止。正是依靠能量的这种流动,你才能从能量得到功

江河发源地的水位比较高,那里的水的势能也比河口的水的势能来得大。由于这个原因,水就沿着江河向下流入海洋。要不是下雨的话,大陆上所有的水就会全部流入海洋,而海平面将稍稍升高。总势能这时保持不变。但分布得比较均匀

正是在水往下流的时候,可以使水轮转动起来,因而水就能够做功。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的水是无法做功的,即使这些水是处在很高的高原上,因而具有异常高的势能,也同样做不了功。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能量密度的差异和朝着均匀化方向的流动

不管对哪一种能量来说,情况都是如此。在蒸汽机中,有一个热库把水变成蒸汽,还有一个冷库把蒸汽冷凝成水。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这个温度差。在任何单一的、毫无差别的温度下——不管这个温度有多高——是不可能得到任何功的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50年创造的一个术语,他用它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如果对于我们所考虑的那个系统来说,能量完全均匀地分布,那么,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

在克劳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让一个热物体同一个冷物体相接触,热就会以下面所说的方式流动:热物体将冷却,冷物体将变热,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如果把两个水库连接起来,并且其中一个水库的水平面高于另一个水库,那么,万有引力就会使一个水库的水面降低,而使另一个水面升高,直到两个水库的水面均等,而势能也取平为止

因此,克劳修斯说,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是:能量密度的差异倾向于变成均等。换句话说,“熵将随着时间而增大”

对于能量从密度较高的地方向密度较低的地方流动的研究,过去主要是对于热这种能量形态进行的。因此,关于能量流动和功-能转换的科学就被称为“热力学”,这是从希腊文“热运动”一词变来的

人们早已断定,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定律;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

海云青飞:热力学第一定律并不确切,根源是把宇宙当成静态宇宙,可惜宇宙是动态的,如果宇宙在进化,那么能量在通过创造而增加,如果宇宙在退化,那么消失的能量大于创造的能量

克劳修斯所提出的熵随时间而增大的说法,看来差不多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条普遍规律,所以它被称为“热力学第二定律”

海云青飞:在孤立系统中,熵确实是随时间而增大,然而宇宙中不存在孤立系统,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是不确切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为什么说宇宙不会灭亡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10

机械物理观认为宇宙会毁灭

物理学家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宇宙当成机械的死物,认为宇宙就像是上紧了发条的闹钟一样在漫无目的地走动,当发条的动能耗尽时,宇宙就会死亡

从万事皆有可能的角度来说,宇宙确实可能是复杂的机械,但是这种看法得有个度,当宇宙复杂到极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怀疑宇宙这个机械是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护的机制的,也就是说她不是机械,她是活的

如果忽视宇宙的复杂度,一定要把宇宙说成是复杂的机械,那么人类也是复杂的机械,人类也是死物。你不能有二个标准,你在看宇宙的时候无视宇宙的复杂度,看人类的时候又要重视人体的复杂度,这样双重标准的做法是使不得的

宇宙一定会毁灭吗?如果宇宙只是复杂的机械,那么等机械动能耗尽的时候,宇宙确实会灭亡。当前的物理学的主流是机械的物理观,他们认为宇宙终将熄灭

整体学认为宇宙不会灭亡

当前的宇宙正在膨胀,如果这样一直继续下去,那么宇宙的温度会越来越低,所有恒星都会毁灭,最后宇宙也会消失不见,人类自然也在劫难逃

但是宇宙并不是机械,宇宙是处在有计划、有组织的进化过程中,我前面曾说过,宇宙物质的进化可以大致分成六个层次:

  1. 光子
  2. 电子
  3. 核子,包括中子和质子
  4. 原子
  5. 简单分子
  6. 复杂分子,升物(生物)

人类就处在宇宙物质进化层次的顶层,在顶层中人类的进化还处在十分原始的阶段,表现在人类的寿命极短。宇宙是否会灭亡,现在判断还为之过早,等到人类进化到更高的阶段,再来问宇宙会不会毁灭也不迟

整体观认为宇宙是个整体,这该怎么理解呢?你可以理解为宇宙是一台超级计算机,这台超级计算机的大小是整个宇宙,宇宙中的每个原子都在参与计算,所以宇宙的能力是人类不可难想象的,海云青飞 倾向于相信宇宙不会灭亡

69 宇宙是在不断衰亡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熵总是在不断地增大。这就是说,能量密度的差别一直在减小。当所有能量密度的差别都完全取平的时候,就再也无法从能量榨出任何功来,宇宙也不会再有丝毫变化了

让我们来考虑一个表。一个表之所以能不断走下去,是因为它的发条或电池中集中着能量。当发条松开或电池发生化学反应时,能量就从密度高的地方流向密度低的地方,由于这种流动的结果,表就会走下去。一旦发条完全松开或电池的化学变化完全结束,整个表里的能量就完全拉平,不再会有能量在流动,因而表也就不再走了。它已经“衰亡”了。与此相似,当宇宙中的所有能量全部拉平时,我们就说宇宙“衰亡”了

当然,我们可以把表的发条再一次上紧,或者换一个新电池。但为了把表上紧,我们就得使用我们肌肉的力量,从而使我们自己稍稍“衰老”一点。我们也可以买一个新电池,但是,那就得把它制造出来,而为了制造这个电池,人们的工业设备就必定会稍稍“衰老”一些

我们可以通过吃东西来恢复我们自己肌肉的力量,但是,食物最初是由植物利用太阳的能量产生的。人类的工业设备主要依靠煤和石油工作,而煤和石油也是植物在远古的年代用太阳能产生出来的。当地球上的各种事物“衰老”时,我们总是可以利用某种东西把它们的“发条”再一次“上紧”。而这类东西通常总要追溯到太阳能的作用,因此,太阳也是在不断“衰老”

太阳主要是由氢构成的,氢原子中每一个粒子所含的能量要比氦、氧、铁等较为复杂的原子多得多。在太阳内部,由于氢不断转变成比较复杂的原子,能量密度就逐渐取平。在地球上的核动力发电厂中,由于铀原子转变成比较不那么复杂的原子,也发生同样的情况。今后我们一旦建成了氢聚变电厂,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将再现太阳上所发生的情况

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情况看,太阳上的能量密度最后会完全取平,而太阳本身则将只含有中等大小的原子。对于宇宙中的所有其他恒星和宇宙中的每一件东西来说,这种说法也同样成立

如果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正确的,那么,宇宙中每一个地方的能量密度就都正在不断取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宇宙是在不断衰亡着。假使情况确实是这样,那么,当宇宙中所有能量都完全均匀分布时,熵就将达到最大值,那时任何现象都不会再发生了。因为尽管所有能量都还全部存在,但它已不再会有任何流动,也不会成为发生某种现象的动力了

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前景(假如第二定律确实在一切条件下都成立的话),但我们现在完全毋需恐慌。这个过程需要许多亿亿年才会终结,因此,不仅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而且在整个人类存在的时候,甚至在地球还存在的时候,宇宙都会象目前这样继续存在下去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熵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社会熵和人体熵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27

熵的三个分类

熵可以看成是宇宙中存在的无序程度的量,于是熵就把物理现象和生物现象都包括进来了:

  • 物理熵,热力学中熵的概念
  • 社会熵,人类社会组织的溃败可以视为社会熵的不断增大所导致的。熵在社会学中的应用
  • 人体熵,宗教对人体的长生不死特别执着,现在我们可以从熵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永恒的话题了

关于熵的社会意义,前面 海云青飞 说到过 低能领跑理论,这个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物理现象,也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社会中的低能者会拉低整体的能量水平,也就使组织的熵增加,最终使组织解体

现在再来说一下人体熵,人的衰老、病死的过程其实可以看成是人体熵不断增加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减缓人体熵的增加,那么就有可能有效延长生命。人体熵的原理和物理熵的原理是一样的,原子之类物质的运动十分的稳定,对于人类来说,原子几乎是永生的存在,如果能够深刻理解原子的运动规律,那么人体的长生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物理学熵的说法错误之处

物理学家对于物理熵普遍存在误解。物理学家阿西莫夫说:

宇宙的熵总是在不断增大,这就是说,宇宙中的能量分布是在不断地均匀化。可以证明,任何一种能够使能量分布均匀化的过程,同时也会使无序程度增大。因此,由于构成宇宙的粒子可以自由地进行无规运动而使宇宙的无序程度不断增大的这种趋势,正好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把熵看作是衡量宇宙中存在的无序程度的一个量

上面这种说法只是看到了物理运动的无序的一面,却对更重要的物理运动的有序的一面视而不见,因此是偏面的,而且可能是错误的。物理世界的物质运动达到了极高的有序程度,这表现在二个方面:

  • 在宇宙大尺度,引力和斥力达到了极高的有序程度,这使银河系、太阳系、地球这样的小环境可以稳定运动,使地球出现人类有了可能
  • 在原子这样的微观粒子尺度,原子的运动达到了极高的有序程度,使原子的寿命极为悠长

物理学家说,宇宙的粒子可以自由进行无规运动而使宇宙的无序程度不断增大,这句话是错误的。粒子的有序运动是整体是本质,粒子的无序运动是局部是表面。比如说,你可以在房间里随便乱走,这是无规运动,但是这只是特殊的例子,实际上你的绝大多数运动都是有特定的目的的运动,你去上学,你去厨房,你走到洗手间,这些都不是无规运动。宇宙粒子在宏观尺度受制于引力,并不能无规运动。粒子内部的更小的粒子也是受力的制约,并不能无规运动

宇宙的无序程度会不断增大吗?目前观测显示宇宙在膨胀,短期看宇宙的无序程度在极缓慢地增大,至于极长的周期,谁知道呢!

虽然说长期看宇宙不一定走向毁灭,人体熵就很容易下结论,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可以明确告诉你,每个人在性成熟开始,人体熵就是在快速增大,使人体的衰老、死亡成为必然

和人体熵比较,原子的熵几乎是不增加的,如果明白原子熵不增加的秘密,那么人体熵的不增加在理论上就有了可能,这正是我所感兴趣的课题,并且有所心得

减少人体熵的一个基础方法是多直立运动,少坐,少低头俯身,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讲究。2019年7月去了一趟海南,在海南期间我也在不断思考减少人体熵的理论,不断寻求改进。如果是你,你如何着手研究减少人体熵?有二个研究思路:

  • 顶层设计,怎样的运动形式是完美的运动形式?
  • 深刻认识人体的默认的运动形式,明其利弊

结果,在海南期间,我发现了原来的认识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没有这次海南之行,我什么时候才能想到这个改进……熵,和地域也有关系,呆在某个地方,你的熵可能会增加得更快,换个地方,你的熵的增加就可能减慢

70 熵和秩序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试想象有九个人排成一个方阵——三个人一排地排成三行,每行每列都对得整整齐齐。我们可以把这种排列叫做有秩序的排列,因为它又整齐、又对称,描述起来也很容易

如果这九个人每人都同时向前跨一步,那么,他们将保持原来的队形,这时的排列仍然是有秩序的。如果每个人都向后退一步或者向左或向右移一步,情况也是这样

但是,假定现在命令每个人都走一步,但前后左右都可以,并且每个人可以随意选择他的方向。这时,可能每个人都碰巧独立地决定向前跨一步。在这种情况下,秩序就仍旧保持不变

不过,其中任何一个特定的人选择向前跨一步的可能性只有四分之一,因为他可以随意朝四个方向当中的任一个方向走那一步,因此,所有九个人全部独立决定向前跨一步的可能性只有4×4×4×4×4×4×4×4×4分之一,即只有1/262144

如果九个人全部向后退一步或全部向左或向右移一步,他们的秩序也同样保持不变,因此,九个人同时朝同一方向走一步的总的可能性是4/262144,即1/65538。既然是这样,你就可以看出,保持那种秩序的可能性是多么微小,同时你也知道,如果让那些人能够自由行动,那么,只要有一个人迈出一步,就完全足以破坏那个方阵,从而使有序的程度降低

尽管他们还是有很小的可能性同时朝同一个方向移一步,但是,下一步就完全有可能把那个方阵破坏掉

这是个只牵涉到九个人、并且只容许有四个不同的运动方向的情形。在大多数自然过程中,我们却要碰到无数亿个可以用非常多种不同方式自由运动的原子。如果由于某种机会,这些原子在开始时有某种有序的排列,那么以后任何一种自由的无规运动、任何一种自发的变化,都必定会降低那种有序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会提高无序的程度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的熵总是在不断增大,这就是说,宇宙中的能量分布是在不断地均匀化。可以证明,任何一种能够使能量分布均匀化的过程,同时也会使无序程度增大。因此,由于构成宇宙的粒子可以自由地进行无规运动而使宇宙的无序程度不断增大的这种趋势,正好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把熵看作是衡量宇宙中存在的无序程度的一个量

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第二定律对我们周围一切所起的各种作用了,因为所有自然变化显然都是朝着提高无序程度的方向进行;只有当我们付出一定代价作出特殊努力时,我们才能使秩序得到恢复。我们的零星杂物总是在变乱,我们的房间和我们的衣服也总是在变脏,我们必须经常整理、打扫、洗涤,才能保持整洁。这可能使我们感到最好认为,这一切都是出于那条了不起的宇宙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不过,我自己可一点也不这样想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深刻理解熵和时间的关系,时间旅行可能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27

物理学家对熵的理解似是而非,他们的熵的观念传导到社会上以后,普通人就更加难以理解熵了。就我所见,网上还没有找到过对熵比较好的解释。当然,我对熵的理解也非完美,只是相对来说,我对熵的理解比较接近事实

从太阳的北极上方往下看,地球是逆时针方向绕着太阳转动的,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地球在顺时针方向绕着太阳转动了,这显示地球在时间上后退吗?或者说地球的熵在减少吗?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并且可能相反,地球的熵有可能会增加

物理学家阿西莫夫说:

一个跳水运动员跳入游泳池而溅起大量水花,一个花瓶掉在地上面碎成片片,许多树叶从树上掉落而散布在地面上——所有这些和我们周围所发生的其他事情,我们都可以证明它们是会使熵增大的

倘若我们看到了溅起的水滴汇集在一起,而跳水运动员从水里向上升到跳板上;倘若我们看到花瓶的碎片凑成花瓶并通过空气跳回桌子上原来的地方;倘若我们看到地上的落叶自己集中起来并飞回树上各个枝枝桠桠上,那么,由于这一切都表明熵降低了

因为以上事情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这就暗示,在物理学家看来,宇宙的熵只可能增加,不可能减少。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再一次说明物理学家在有些地方的认识十分的肤浅

熵的改变是相对而言的

以社会熵为例,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很长时间是以少数人集权统治为主的,权力使人腐败,财富使人坠落,高度集权通常是社会熵很高的组织形式

中国集权式统治的朝代大多只能存续200多年,一般不会超过300年

中国的中央集权从秦朝开始

  •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前207年,共两帝一王,国寿14年
  • 汉朝从前202年到220年,共二十九帝,国寿407年
  • 晋朝从公元266年到公元420年,传十五帝,国寿155年
  • 隋朝从公元581年到619年,国寿38年
  • 唐朝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共二十一帝,国寿289年
  • 宋朝从公元960年到1279年,共历十八帝,国寿319年
  • 元朝从公元1271年到1368年,传五世十一帝,历时98年
  • 明朝从公元1368年到 1644年,共传十六帝,国寿276年
  • 清朝从公元1636年到1912年,共传十帝,国寿276年

现在很多国家改成了不同政党通过竞选轮流竞选执政的社会组织形式,执政者的权力受到了制约,也使腐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社会熵减小了,这时候就不容易预测一个朝代的寿命了,甚至以前的朝代的概念都没有了

社会的组织形式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执政者的腐败必须得到控制

唯物主义决定了绝对的权力天然地倾向腐败,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认为,唯物主义决定了绝对的权力天然地倾向腐败,如果绝对的权力不导致绝对的腐败,那么集权也可能是熵很少的社会组织形式,当然,这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比医生给自己动手术还要难

怎么理解权力导致的腐败和社会熵的关系?

拥有绝对的权力的人如果走向腐败,那么他就成了低能者,也就是他是能量较低的人。又因为他有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社会的物质资源向他集中,物质在物理学意义上来说就是能量,也就是社会的能量在向低能者流动,这就是熵在增加。如果绝对权力者有了更高的追求,对物质的腐败不感兴趣,那么他就不是低能者,而是转变成了高能者了,和转变以前比较,他的熵减少了,如果把熵的增加对应时间向前,那么这也可以看成时间在向后退

可见,时间向后退并不是真的回到过去,那样并不现实,而是熵减小了以后,相对来说事物的运动更加平衡,事物存在的时间延长了。利用熵的原理来实现时间旅行恐怕是很难行得通

71 熵和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假定我们从空间中很远的地方,拍下一部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电影,然后把它放映得很快,使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似乎在沿着它的轨道骨碌骨碌地转动着。再假定我们先把这部影片顺着从头到尾放映一遍,然后又倒过来从尾到头放映一遍,那时,我们能够说出哪一种放映法正好看起来同地球在运动的时候一样吗?

你也许会说,从太阳的北极上方往下看,地球是逆时针方向绕着太阳转的。如果看起来地球是在顺时针方向运转,那么,我们就知道影片是在倒过来放映,因而时间是在向后退

但是,如果你这时是从太阳南极的上方去观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就会是顺时针方向绕着太阳运动。这样一来,如果你看到的是顺时针方向的运动,你怎样知道你是在太阳北极上方看到时间在往后退,还是在太阳南极的上方看到时间在向前进呢?

海云青飞:从太阳的北极上方往下看地球顺时针方向绕着太阳转动,和从太阳南极的上方去观察地球绕太阳顺时针方向转动,两者的物理效果是不一样的

你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在只牵涉到很少几个物体的、非常简单的过程中,也不可能说出时间到底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对于这两种情形,自然规律都是同样成立的。如果你所考虑的是亚原子粒子,情况也是这样

大家全都知道,沿着某一弯曲的路径随着向前推移的时间而运动的电子,可以看成沿着同一弯曲的路径随着向后推移的时间而运动的正电子。如果你所考虑的仅仅是那个粒子,那么,你就不可能确定其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你无法说出时间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的那些非常简单的过程中,熵是不改变的(或者是改变得非常少,因而可以略去不计)。但是,在牵涉到许多粒子的一般过程中,熵总是会增大,换句话说,无序程度总是会增大。一个跳水运动员跳入游泳池而溅起大量水花,一个花瓶掉在地上面碎成片片,许多树叶从树上掉落而散布在地面上——所有这些和我们周围所发生的其他事情,我们都可以证明它们是会使熵增大的。我们习惯于看到熵在增大,并且往往用熵的增大来说明一切都在正常地进行,说明我们在时间中正在向前推进。要是我们突然看到熵在减小,那么,我们唯一能作出的解释就是:我们正在时间中往后退

例如,假定我们正在看一部由日常生活构成的影片。倘若我们看到了溅起的水滴汇集在一起,而跳水运动员从水里向上升到跳板上;倘若我们看到花瓶的碎片凑成花瓶并通过空气跳回桌子上原来的地方;倘若我们看到地上的落叶自己集中起来并飞回树上各个枝枝桠桠上,那么,由于这一切都表明熵降低了,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一切完全同事物的正常次序相反,而那个影片肯定是倒过来放映的。事实上,当时间颠倒过来的时候,各种事件会变得那么古怪,因此,那种场面会使我们发笑

由于这个缘故,熵有时也被称为“时间的箭头”,因为它的稳步上升可以作为时间的“前进方向”的标志。不过,如果物体中的全部原子都正好以同样的方式运动,那么,所有这些颠倒的事情就是可能发生的。但发生这种事情的机会是如此之小,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可能性略去不计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熵与宇宙命运的关系,宇宙的熵一直在增大吗,宇宙的一线生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27

目前宇宙的熵在增加

科学家观测到宇宙处在膨胀中,于是推测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小的奇点。宇宙空间的膨胀会稀释宇宙中的物质的运动,这就意味着宇宙在奇点状态的时候熵很小,然后在宇宙膨胀的过程中宇宙的熵一直在增大

有人问:宇宙的熵增加还是减少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答:目前看来,宇宙的熵在增加

人类生活在宇宙中,宇宙的命运和人的命运有关系,因此,如果宇宙的熵一直增加下去,那么人类即使与宇宙同寿也会随同宇宙一起灭亡

有人得出结论,熵增原理使人绝望。且慢绝望,宇宙的熵未必一直增加,宇宙还有一线生机,宇宙的生机在哪里呢?

宇宙的一线生机

如果宇宙一直膨胀下去,宇宙的命运就不容乐观。然而,宇宙的命运还存在一个变数,那就是升物(生物),正是因为升物的存在,给宇宙留了一线生机。如果升物能持续、快速进化,那么宇宙的膨胀就可能得到遏制

宇宙的物质,按照组织结构复杂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层次:

  1. 光子
  2. 电子
  3. 核子,包括中子和质子
  4. 原子
  5. 简单分子
  6. 复杂分子,升物(生物)

包括人类在内的升物高分子,处于物质进化的最高层次,也就是熵最小的物质层次,如果 升物能持续、快速进化,到了一定进化阶段,那么就有可能控制整个宇宙的膨胀,使宇宙的熵减小。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 如果。至少就目前来说,人类的身体是处在退化中的,也就是人类普遍而言,人体的熵在增大,这个趋势继续下去人类必定会灭亡

怎么知道人类的熵在增加?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

  • 人类的私有观念在发展壮大
  • 人类越来越不够直立
  • 人类的脑容量在减小

以上三条都在证明人类的熵在增加,人类的未来不容乐观

你可能有疑问,人类是宇宙中的最高升物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所能给出的最可靠的答案是:谁也不知道

如果宇宙中存在比人类高级的升物,那么人类的灭亡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更高等的升物继续进化就行了

如果万一人类是宇宙最高等的升物,那么人类的退化一定程度也意味着宇宙的退化,人类的退化就成了宇宙中的头等大事,这是否意味着宇宙的一线生机也断绝了呢

人类在地球的出现也就是几百万年的事情,几百万年,对于宇宙来说,只是一眨眼的时间,目前的人类的退化,也许只是个暂时现象。因为人类的出现并不是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海云青飞 相信人类最终会认识到目前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宇宙还是有一线生机

72 既然宇宙在不断衰亡,那它开始时是怎样兴起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所能给出的最可靠的答案是:谁也不知道

就我们所知道的情况而论,我们只能够说,一切变化都朝着熵增大的方向、朝着无序程度增大的方向、朝着无规性升高的方向、朝着衰老的方向进行。然而,宇宙曾经一度占有一个很高的地位,才能使它在几亿亿年里一直这样衰亡下来。但是,它是怎样达到那样高的地位的呢?

我能够想出三个可能的答案,这三个答案都仅仅是猜测而已

(1)宇宙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并不全都知道。我们所观察到的变化,确实全部是朝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的。不过,也许在宇宙的某些地方,可能有一些变化在我们还无法进行研究的条件下,是朝着熵减小的方向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就有可能一直维持下去了。这就是说,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似乎在衰亡的,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而在其他地方却在发生着可以抵消这种衰亡的上升运动

(2)假定宇宙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生熵减小的情况,因而它一直衰亡下去。在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中的所有能量全部均匀分布,因而时间就既不会向未来,也不会向过去推进,但是,所有能量都仍然存在,而宇宙中的所有原子全都占有这些能量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会进行无规运动

这样一来,通过这种完全无规则的运动,可能有一定数量的能量偶尔集中在宇宙的某一部分,也就是说,通过无规运动,又一次产生了一定的秩序。不过,一旦发生了这种情况,那一部分宇宙就会再一次开始衰亡

很可能,熵达到最大值是巨大的无限宇宙的正常状况,要经过很久很久的时间(这是指我们通常的时间尺度)才发生一次能量集中,并且每一次又只有很小一部分宇宙获得某种秩序,而我们现在就恰好处在这样一小部分宇宙中

(3)也许,宇宙中的熵似乎在不断增大的唯一原因,只不过是由于目前宇宙碰巧在膨胀着。在这种条件下,比较可能实现的只能是无序排列,而不是有序排列

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不会永远膨胀下去。最初的一次爆炸使得它四分五裂,但是,宇宙各个部分之间通过万有引力互相吸引,可能会逐渐降低它的膨胀速率,可能让它的膨胀停止下来,然后还可能缓慢地迫使它重新开始收缩。而在收缩着的宇宙中,很可能是比较有序的排列会变得比无序排列更容易实现。这就是说,那时的自然变化将朝着有序程度比较高的方向进行,因而熵就会不断减小

如果情况真的是这样,那么,当宇宙膨胀时,它就会不断衰老,而当它收缩时,它就会再一次复兴,并且,它可以没完没了地一次又一次这样反复进行下去

如果我们考虑到“黑洞”的话,就甚至还可以把第一个猜测与第三个猜测结合起来。黑洞是质量极其集中、引力极其强大的区域,因此,每一种东西都会落入黑洞中去,没有任何东西——甚至包括光在内——能够从黑洞中跑出来。它们是收缩宇宙的一个极小的样板;也许,在这些黑洞里,热力学第二定律被颠倒过来了。因而 尽管宇宙的大多数区域是在衰亡,但在黑洞里却在逐渐复兴呢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电磁波分类,名称与用途

73 无线电波和光波都被用来“观看”空间中的东西,此外,还有别种可用来“观看”东西的波吗?电磁波根据波长的分类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无线电波是光波的亲属,它们的差别主要是波长不一样:无线电波的波长比光波长得多

存在着很大一族波长各不相同的波,这就是所谓电磁波谱。这个波谱一般划分为七个区域,这七个区域按照波长从长到短的次序是:

  • (1)无线电波
  • (2)微波
  • (3)红外线
  • (4)可见光
  • (5)紫外线
  • (6)X射线
  • (7)γ射线

地球的大气只对可见光和微波才是相当透明的。电磁波谱的其他部分远在它们能够通过空气之前,就几乎全部被吸收掉了。因此,如果我们从地面观察天空,就只有可见光和微波才有用处

由于人类一直有一双眼睛,所以从一开始就一直利用可见光去观察天空。直到1931年,才有位美国工程师扬斯基最先发现他探测到的,是从天体发射来的微波。因为微波有时被看作非常短的无线电波(射电波),所以天文观察的这个分支部门就称为“射电天文学”

有些能够靠它们发射的微波被探测到的天体,并不发射出多少可见光。换句话说,有些射电源是我们的视力所看不见的

可是,人类一旦跑到大气层以外去进行观察,整个电磁波谱就都能用来进行研究了。火箭上的观察清楚地表明,各种天体用各种各样的辐射在轰击着地球。对这些辐射进行研究,就会大大增进我们对宇宙的了解

例如,天空有一些区域在发射着紫外线,而且数量相当可观。猎户座星云就是一个紫外线源,一等星室女座α星周围的区域也是这样。为什么在这些区域中紫外线会如此大量地产生,这个原因人们至今还不知道

更为神秘费解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已经发现,天空中有许多斑点是丰富的X射线源。要能够发射出X射线,物体必须热到难以置信的程度——达到一百万度以上。任何一颗普通恒星的表面都不会达到这样的温度。但是,有一种中子星,这种恒星中的物质挤压得非常致密,结果,它把象太阳那样大的天体的全部质量都挤在一个直径只有约16公里的大球内。这种中子星和其他一些奇异的天体可能发射出X射线

在天文学家能够在大气层以外建立永久性的天文台以前,他们大概是不能够对从空间来到我们这里的各种辐射进行彻底研究的

月球由于没有大气层,将是建立这样的天文台的理想地点。建立这种天文台和用这种办法大大扩展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的可能性,是最吸引我们努力去研究月球和想在月球上建立居民点的原因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为什么物体加热会发光,如何理解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光

74 当物质被加热时,它会发出红光,然后由橙变黄,但是,此后它就变成发白光。为什么它不按照光谱的顺序变成“青热”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任何一个物体,只要它的能量比绝对零度高一些,就会辐射出电磁波。如果它的温度非常低,它就只辐射出波长很长、能量非常低的无线电波。随着温度的上升,它所辐射出的这种波就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开始辐射出波长比较短(能量比较高)的无线电波。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就开始辐射出能量还要更高的微波,然后就是红外线了

这并不等于说,在某一温度下只辐射出长波无线电波,而在某一较高的温度下只辐射出短波无线电波,然后只辐射微波,以后又只辐射红外线。实际上,整个辐射波长范围都被辐射出来了。不过,存在着一个辐射的峰值——辐射量最大的波长区;在这个峰值的两侧,辐射量都比较小:在低能量的一侧辐射量比峰值少;而在高能的一侧则更少

当物体的温度达到人的体温(37℃)时,辐射的峰值处在远红外区域。人体同样也在发射着无线电波,但是,波长最短、能量最高的波长总是最容易探测到的,因而也是最引人注目的

一旦温度达到600℃左右,辐射的峰值就处在近红外区域了。不过,这时在峰值高能一侧的小量辐射已经变得特别重要了,因为这些辐射已进入可以看到的红光区域。因此,被加热的物体就会发出暗红色的光

这种红光在总的辐射量中只占很小的百分比,但是,我们碰巧能够看到它,因而就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种红光上,并且说那个物体是“红热”了

当温度再上升时,辐射的峰值继续向波长更短的方向移动,因而就发出数量越来越多、波长越来越短的可见光。这时尽管辐射出的红光更多了,但辐射中又添进了数量不多却很重要的橙光和黄光。当达到1000℃的时候,这些色光的混合使我们的眼睛产生橙光的印象,而到2000℃的时候,则产生黄光的印象。这并不等于说,在1000℃时只辐射出橙光,在2000℃时只辐射出黄光。要是这样的话,接下去我们确实就会看到“青热”的情形了。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各种色光的混合

当温度达到6000℃(即太阳的表面温度)时,辐射的峰值处在可见的黄光区域内,这时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可见光——从紫光到红光统统都有。这整个可见光区使我们的眼睛产生白光的印象,结果,太阳就成为“白热”了

当物体比太阳还要更热时,它继续辐射出各种波长的可见光,并且数量还要更多一些。不过,这时辐射的峰值已移到蓝光区域,因此,我们的眼睛会觉得这些色光的混合不很平衡,在白光中还带点蓝色

以上所说的是那些被加热时能以很宽的波长范围发出“连续谱”辐射光的物体的情形。有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只能辐射出某些波长的光,硝酸钡在被加热时会辐射出绿光,因而在礼花中利用它来达到发绿光的效果。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不妨管这叫做“青热”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偏振光通俗易懂的解释

75 什么是偏振光?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光可以看作是由一些微小的波构成的。这些波可以在任何一个平面上振动。在一个特定的光束中,有些波可以上下振动,有些波左右振动,有些波则沿对角方向振动。它们的振动方向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所有各个方向上,没有一个振动平面占优势或者在光波中比其他平面占有更大的份额——普通的太阳光或电灯泡的光都是这样

可是,现在让我们设想光穿过一块透明的晶体。晶体是由排成规整的行列和平面的原子或原子团构成的。因此,光波会发现,当它的振动平面恰巧能塞进两个原子平面之间时,它就很容易通过这块晶体。要是它的振动平面与原子的平面成一个角度,它就会撞在原子上,因此,光波就要消耗很多能量方能继续振动下去。这样的光会局部或全部被吸收掉

你可以用下面的办法想到这是一种什么景象:试想象你把一根绳子的一头拴在邻居院子里的树上,另一头拿在你手里。再假定绳子是从篱笆的两根竹子的正当中穿过去的。好了,如果你现在拿绳子上下波动,这些波就会从两根竹子之间通过,并从你的手传到那棵树上。这时,那座篱笆对你的波来说是“透明的”。但是,要是你让绳子左右波动,绳子就会撞在两根竹子上,波就不会通过篱笆了

有些晶体能够强迫光波把所有能量分成两束分离的光线。这时振动平面就不再均匀分布了。在其中的一个光束中,所有的波都在一个特定的平面上振动;而在另一个光束中,所有的波都在与第一束光的平面成直角的平面上振动:不可能出现任何对角方向的振动

当光波被迫在某一特定的平面上振动时,我们就说这样的光是“面偏振光”,或简单地称它为“偏振光”。而朝着所有各个方向振动的普通光都是“非偏振光”。西方国家把偏振光称为“极化光”

为什么叫做“极化光”呢?当这种现象在1908年第一次定名时,那个发明这个名称的法国工程师马吕斯关于光的本性有一个错误的理论。他认为,光是由一些象磁铁那样有南北极的粒子组成的。他想,那种从晶体中穿过的光,可能是南北极的方向全部相同。这种想法后来被证明是错的,但那个名称却已被人们牢牢地记住,无法再改变了

当一块晶体产生偏振平面各不相同的两束光时,这两束光具有稍稍不同的性质。它们在通过晶体时所受到的偏折的大小可能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想法设计出一块晶体,让它把一束光完全反射掉,而只让另一束光全部通过它

在利用某些晶体时只有一束光能通过,是因为另一束光被吸收掉而转化为热。偏振眼镜片(它是在塑料中嵌入许多细小的这类晶体)就是以上述方式吸收掉许多光,由于这种镜片着色,吸收掉的光就更多了。这种镜片就是这样消除眩目的强光的

当偏振光通过含有某种不对称分子的溶液时,它的振动平面会被扭转一个角度。化学家根据这种扭转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就能够对这种分子的真实结构作出许多推断,特别是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更是如此。正因为这样,偏振光对于化学理论来说,一直是极其重要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光照射到物体有推力吗

76 光能够对物质施加力吗?光有推力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光束含有能量,当它投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并被吸收时,能量就会发生某种变化。其中的大部分转换为热,也就是说,构成不透明物体的粒子在获得光能之后,就开始更加快速地振动

然而,光束能够对不透明的物体施加直接的力吗?光束能够把它的运动传给那个吸收它的物体吗?一个运动中的大而重的物体对任何阻挡在它前进道路上的东西的影响是明显的。滚木球戏中的滚球击中了一个柱,就会使它飞起来。但光由无质量的粒子所组成,它仍然能够把它的运动传递给物质,并对物质施加力吗?

早在1873年,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就从理论上研究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光即使是由无质量的波所组成,也仍然会对物质施加力。这种力的大小取决于运动光束中每单位长度所含的能量。有一件令人注目的事。假定你有一个手电筒,你将它正好开一秒钟。它在这一秒钟内发射的光含有大量的能量,但就在这一秒钟内,发射出的光的第一部分已经走了约30万公里。手电筒在一秒钟内所发出的全部光就分成那样长的一道光束,所以,这道光束中每一米或甚至每一公里长度中的能量确实是很小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觉得光对物质有任何作用力

不过,假定你取一根轻的横杆,在横杆两端各有一个平圆盘,然后用一根细石英丝拴在横杆的中央,把它悬吊起来。在一圆盘上施加极小的一点力,就会使横杆围绕着石英丝扭转。如果一道光束照在一个圆盘上,那么,只要这道光束对圆盘施加了力,这个横杆就会旋转

当然,如果稍有一点微风推动着圆盘,那么,光束的这种微小的力就会被掩盖起来,所以整个装置必须封闭在一个小室内。就连空气分子碰撞圆盘所产生的力也会比光力大得多。因此,这个小室必须抽成高真空。完成了这样的设施并采取了某些其他的预防措施之后,当一道强烈的光束照射在圆盘上时,就有可能测出圆盘位置的微小移动

1901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尼科尔斯和赫尔在达特默思学院完成了这样的实验,证明光确实能产生一种力,这种力的大小正好同二十八年前麦克斯韦所预言的差不多。几乎与此同时,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捷夫用稍微复杂一点的装置,也证实了这种情况

这种“辐射压力”的存在被证实以后,天文学家相信这种压力说明了关于彗星的某种有趣的现象。彗星的尾部总是指着背离太阳的方向,当彗星接近太阳的时候,彗尾就拖在后面。当彗星最接近太阳并绕着太阳运动时,它的尾部就来回摆动。然后,当彗星离开太阳时,它的尾部却跑到它的前面去了

于是天文学家就这样想:“啊哈,这就是辐射压力!”

大约有半个世纪,他们一直认为这是真实的,但是他们错了。太阳光的辐射压力并不够强,把彗星尾部推向背离太阳的方向的是太阳风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光的折射、衍射通俗易懂的解释

77 红光通过棱镜时的变化最小,而在通过衍射光栅时变化最大,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光的折射衍射现象举例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光可以看作是一种波动,普通的太阳光则是几种不同波长的波的集合。不同波长的光在我们的视网膜上产生不同的效应,正是这些效应给我们以颜色的感觉。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其次是橙光、黄光、绿光、蓝光,最后是波长最短的紫光

当光离开空气进入玻璃、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它的速度就减慢。如果一道光束从右面以倾斜的角度投在一块玻璃上,那么,最先射在玻璃上的光束的右侧就会先减慢速度。有那么一瞬间,光束的右侧缓慢地运动,而左侧则继续以全速前进,结果,当光束进入玻璃时就会改变方向,这就是“折射”

如果一队士兵从一条平坦的公路斜着向犁过的田地行进,就会发生同样的情况。队列中靠近田地那一侧的士兵会先到达地里,并且先减慢速度。除非有意识地去防止这种情况,否则这个队列在进入地里时就会改变方向

地里的减速效应,是由于难以从松土中拔出腿来的缘故。一旦拔出腿来,在地上空气中挥腿的速度就象在公路上一样快了。这就意味着,一个长腿士兵,由于他跨的步子比短腿士兵的要长些,在给定的距离内与地面接触的次数要少些,因此减速也就少些。一列长腿士兵行进方向的改变要比一列短腿士兵少一些

在这方面,长波红光类似于长腿士兵,它的减速小于其他任何一种可见光。因此,它的折射最小。紫光当然折射最大

衍射则涉及完全不同的原理。一种波动能够自由绕过尺寸不大于这种波的一个波长的障碍物继续前进。障碍物越大,波就越难绕过它

光的波长非常短(约为1/125000厘米),因此,光不能明显地弯曲绕过普通的障碍物,而只能沿直线从它们旁边经过,并产生清晰的阴影。声波要长得多,它的本质与光波完全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你绕过拐角也能听到声音,但不能绕过拐角看见东西——至少不用镜子是看不见它的

衍射光栅是由许多极细的暗线条彼此平行地刻划在透明底板上所组成;这种暗线条非常细,因此,甚至很短的光波在它们附近通过透明区时,也能少量地绕过它们。这就是“衍射”

很清楚,光的波长越长,暗线的阻碍作用就越小,光也越能绕过它们。长波的红光最能绕过暗线,因此衍射最大。紫光的衍射当然最小

折射棱镜和衍射光栅都会产生“彩虹”或光谱。然而,折射光谱同衍射光谱相反。从光原来的方向线依次向外看,折射光谱是:红、橙、黄、绿、蓝、紫。衍射光谱是:紫、蓝、绿、黄、橙、红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两束光干涉相消后能量去哪了,光受到干涉能量会变吗

78 当两道光束互相干涉并产生暗区时,能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光干涉相消能量去哪了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光束可以认为是由一列波所组成的。如果两道光束以一个小角度相遇,那么,一道光束的各个波可能与另一道光束的各个波以这样的方式相遇,就是:一个波的向上运动恰好碰上另一个波的向下运动,反过来也是这样。这时两个波就相互“干涉”,并且部分或甚至全部相互抵消。结果,两个波以这种方式结合起来所产生的光,其强度小于这两个波中任何一个波单独产生的光的强度

但是每个波列都代表一定的能量。如果一个波抵消另一个波,在原来存在着光的地方造成暗区,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能量消失了呢?

当然不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就是能量不灭,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干涉中、某些能量不再以光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必定有完全相等的能量以某种其他形式存在

组织得最差的能量形式就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我们把它称为“热”。当能量改变形式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失去组织性,因此,当能量似乎已消失的时候,最好是去寻找热,寻找比以前更高的速度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

光发生干涉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从理论上说,你可以这样安排两道光束,让它们完全干涉。这时,让这两道光束投射到一个屏幕上,屏幕会完全黑暗。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屏幕就会变热。能量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改变了形式而已

下面的情况属于同样的问题。假定你给一个钟上紧发条,那么,这个发条就比没有上紧的同样的发条含有更多的能量。现在假定你让这上紧的发条溶化在酸中。这时,能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时能量同样转化为热。如果你在开始时拿出两杯温度相同的酸溶液,然后让未上紧的发条溶化在一杯酸溶液中,而让上紧了的发条溶化在另一杯酸溶液中(把两杯溶液互换也是一样),结果,溶解了上紧发条的溶液的温度会比溶解了未上紧发条的溶液高一些

一直到1847年,在物理学家彻底了解了热的性质之后,能量守恒定律才被人们所理解

从那以后,由于坚信这个定律,人们才对一些基本现象有了新的了解。例如,在放射性嬗变中所产生的热比十九世纪物理计算所预料的要多,到爱因斯坦提出了他的著名方程E=mc^2(碧声注:c的2次方),表明物质本身是一种能量形式之后,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

同样,在某些放射性嬗变中所产生的电子的能量太少了。1931年,泡利并不认为这种现象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而且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这时不但产生了电子,还产生了另一种粒子——中微子,中微子带走了其余的能量。他的看法是对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自然界的科里奥利效应通俗易懂的解释

79 什么是科里奥利效应?科里奥利力原理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如果一个物体是静止的,或者相对于某一固定点作恒速运动,那么,在这个物体上运动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如果你想从物体一端的A点沿着一条直线走到另一端的B点,你在走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有任何困难

但是,如果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速度运动,那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假定有一个旋转游戏台或者任何一个绕其中心旋转的平台。整个平台的整体在旋转,但在中心附近的一点画出一个小圈,因而在缓慢地运动,而靠近外缘的一点则画出一个大圈,因而在快速地运动

假定你站在中心附近的那个点上,想要直接从中心出发的一条直线上走向靠近外缘的那个点。在中心附近的出发点上,你取得了该点的速度,缓慢地运动。但是,当你向外走时,惯性效应使你保持缓慢运动,不过,当你越往外走的时候,你脚下的台面转动得越快:你本身的慢速和台面的快速的结合,使你觉得你在被推向与旋转运动相反的那个方向去。如果旋转游戏台是在反时针方向转动,你就会发现,当你向外走时,你的路线越来越明显地顺时针方向弯曲

如果你从靠近外缘的一点出发向内行进,你就会保持着出发点的快速运动,但你脚下的台面运动得越来越慢。因此,你会觉得你在旋转方向上被越推越远。如果旋转游戏台是反时针方向运动,那么,你的路线会再次越来越明显地顺时针方向弯曲

如果你从靠近中心的一点出发,向靠近外缘的一点走去,然后回头向靠近中心的一点走去,而且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前进,你就会发现,你走的路径大体上是一个圆形

法国物理学家科里奥利于1835年第一次详细地研究了这种现象,因此这种现象称为“科里奥利效应”。有时也把它称为“科里奥利力”,但它并不真是一种力;它只不过是惯性的结果

科里奥利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最重大的意义,是同旋转着的地球有关。地球表面赤道上的一个点,在24小时内划一个大圆圈,因此它是在快速地运动)如果我们从赤道出发,越向北(或向南)走,那么,地面的一个点在一天之内划出的圆圈就越小,它也运动得就越慢

从热带向北流动的一阵风或一般海流,起初随着地球的旋转,从西向东转动得非常快。当它向北流动时,它保持着它的速度,而地表的运动速度却越来越小。因此,风或海流就会超过地表,并且越来越向东沿着曲线前进。最后,风或海流就在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划一个大圆圈,而在南半球则反时针方向划一个大圆圈

正是这种造成曲线运动的科里奥利效应,在更加集中(因而更加有力)时,就会形成飓风,如果还要更加集中和更加有力,就会形成龙卷风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固体、液体、空气声音传播速度比较

80 声音在密度高的物质中(例如在水或钢中)要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但它在暖空气中又比在冷空气中传播得快,而暖空气的密度却比冷空气低,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固体液体气体那个传声最快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我们耳朵听到的声音,是由传播声音的原子或分子构成的媒质的振荡运动带来的振动所引起的。振动把附近的分子推到一起,并压缩这些分子。被压缩的分子在分开时,就在邻近区域引起压缩,这样,这种压缩区似乎是从声源向外传播,压缩波从声源向外传播的速度,就是声音在该媒质中传播的速度

声速取决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固有运动速度。例如,一旦空气的某一部分受到压缩,分子就会由于它们自身固有的无规运动再次分开,如果这种无规运动是快速的,那么受压缩部分的分子就会迅速分开,并快速地压缩邻近部分的分子。邻近部分的分子也快速分开,并快速地压缩下一部分。于是,总的说来,压缩波就很快地向外传播,因此声速就高

凡是能提高(或降低)空气分子固有速度的东西,都会提高(或降低)空气中的声速

巧得很,空气分子在较高的温度下比在较低的温度下运动得快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声音在暖空气中比在冷空气中传播得快些。这同密度没有任何关系

在0℃,也就是水的凝固点时,声音以每小时1193公里的速度传播。温度每升高1℃,速度每小时就提高约2.2公里

一般说来,如果构成气体的分子比空气分子轻,那么,这种气体的密度就要比空气低。较轻的分子运动得也较快。声音在这种轻的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这不是由于密度的改变,而是由于分子的运动较快。声音在0℃的氢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小时约4667公里

当我们说到液体和固体,情况就与气体大不相同了。在气体中,分子彼此相隔很远,几乎不互相干扰。如果分子受到推压而彼此更接近起来,它们仅仅是通过无规运动而彼此分开,但在液体和固体中,原子和分子是相互接触的。如果它们受推压而挤到一起,它们的互斥力就会非常快地迫使它再次分离

对于固体来说,尤其是这样。在固体中,原子和分子多少比较稳固地保持在各自的位置上。它们保持得越是稳固,它们被推压到一起时,弹回的速度就越快。因此,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在固体中传播得更快;在刚性固体中则传播得最快。密度并不是声音传播快慢的根本原因

因此,声音在水中以每小时约5200公里的速度传播,在钢中则以大约每小时约18000公里的速度传播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船沉没时的力学分析

81 船下沉时是一直沉到海底,还是当它们下沉到一定深度时压力就会将它们保持在深水中?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如果一个物体的密度大于水,它就会在水中下沉。水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一克,岩石和金属这样的物质的密度比水大得多。由大块钢材制成的舰船之所以能浮在水上,是因为船内容纳着大量的空气;钢材和造船用的其他材料加上船内的空气,它们的平均密度低于水的密度;如果发生意外事故,水进入船中,那么,造船的材料加上进入船内的水的平均密度大于水自身的密度时,船就要下沉了

船下沉时,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海面上,每平方厘米面积的压力(大气造成的)是1公斤。在海面以下10米处,那个深度的水重又在海面压力上增加了每平方厘米1公斤的压力。深度每增加10米,每平方厘米就又增加1公斤的压力。而在已知的海洋最深部分的海底,压力约为大气压力的1100倍,即每平方厘米约为1.1吨的压力

这样高的压力对于能否把下沉的船保持在水中没有任何影响。从各个方向对船所施加的压力是相等的,向下的压力和向上的压力几乎完全相等,因此十分明显,不管压力怎样增大,船还要继续下沉

但还有另一个因素。压力能压缩水,并增加水的密度。水的密度是否能变得非常高,以致这种高压使得沉船停止下沉,而悬浮在密度较大的深海中呢?

不!压缩效应是非常小的。甚至在每平方厘米1.1吨的压力下,水的密度仅由每立方厘米1.00克上升到1.05克左右。如果一个固体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2,那么,它确实会沉到水下去,并在约4.8公里深度处被浮力止住,不再进一步下沉。然而,普通结构材料的密度大大地大于1.05。铝和钢的密度分别为每立方厘米2.7克和7.8克。金属船会一直沉到最深的海底深渊,丝毫没有上浮的机会

但假定海洋还要更深,那么,一根铝棒是不是会达到最大的深度而不再下沉呢?回答仍然是:“不会的!”

如果海洋大约深67公里(而不是最多11公里深),洋底的压力就会上升到每平方厘米约7吨,水的密度则上升到每立方厘米约1.3克。然而,在这个时候,水已不再是液体,而会转化成一种称为“冰Ⅵ”的固体物质(冰Ⅵ的密度大于水,而“冰Ⅰ”——普通冰——的密度则小于水)

困此,铝和密度大于每立方厘米1.3克的任何其他物质,只要海水是液体,就会一直在海里继续沉下去,最后停落在普通海底或冰Ⅵ的固体表面上。液体水的密度决不会大到足以浮起固体铝,更不用说固体钢了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元素最外层电子与活泼性,化学性质活泼是最外层电子决定的

82 哪些是最活泼的化学元素,为什么?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的活泼性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电子处在围绕原子核的一些称为“壳层”的同心球上。对每个元素来说,每个壳层上都有固定数目的电子。当最外面的的壳层上有8个电子时,这种排列特别稳定

不过,假定一个元素有这么多个电子,以致当其中的8个被安置在某一个外壳层上时,还有少数几个多余的电子必须安置在一个更靠外的外壳层上。这少量最外层的电子(带负电荷的)只受到位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的微弱控制。最外面的这些电子很容易转让给其他原子,因此,原来那个原子现在所剩下的就是最外面壳层上8个电子的稳定排列

化学反应关系到电子的转移,因此,一个容易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元素,会容易地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这种元素就是“化学上活泼的”元素。一般来说,超过8个的电子数目越少,它们越容易转移:那个元素就越活泼;因此,最活泼的元素就是电子数比8多一个的那些元素,也就是只有一个电子位于最外面壳层上的那些元素

举例来说,这样的元素有钠,它的电子排列在三个壳层上(2,8,1);还有钾,它的电子排列在四个壳层上(2,8,8,1)

电子的内壳层趋向于把最外面的那个孤零零的电子与带正电荷的原子核隔离开来。中间的壳层越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的电子的控制越弱,因此,这种电子也越容易转移。因此,钾比钠活泼,铯(2,8,18,18,8,1)更加活泼

比铯还更活泼的是钫(2,8,18,32,18,8,1),但一次只能研究它的几个原子,甚至连它的最稳定的同位素的半衰期也只有21分钟。因此,铯是最活泼的稳定金属元素

现在假定一个元素所具有的构成最外面壳层的电子数太少,不够8个。这些原子趋向于接受若干个电子来凑成必要的8个。因此,它们就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因而是很活泼的

一般来说,凑成8个电子所需要的电子数目越少,接受电子的趋势就越大。因此,在这类元素当中,最活泼的元素就是原子最外面壳层上含有7个电子的那些元素,它们仅仅需要一个电子就可以凑成8个电子

举例来说,这样的元素有氯,这种原子的电子排列为2,8,7;还有溴,它的电子排列为2,8,18,7

在这样一些元素的情况下,原子核的吸引力越强,把那个失去的电子拉过来的趋势越大。电子的内壳层的数目越少,原子核周围的隔绝作用就越小,那个原子核的拉力就越大,而元素也就越活泼

在这种类型的元素当中,电子壳层数目最少的是氟,它的电子排列为2,7。因此,氟是一切非金属元素中最活泼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贵气体是什么

83 贵气体的“贵”表现在何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与其他元素难以发生化学反应或根本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元素称为“惰性”元素。氮和铂就是惰性元素的例子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大气中发现了一些似乎根本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的气体。这些新发现的气体——氦、氖、氩、氪、氙和氡——比其他任何元素的惰性都强,于是人们把它们都归入“惰性气体”

惰性元素有时被称为“贵”元素,因为它们不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就它们那一方面来说,这似乎是一种贵族式的冷淡。金和铂是“贵金属”的两个例子,而惰性气体有时被称为“贵气体”,也是由于这个原固。1962年以前,“惰性气体”是比较通用的术语,也许是因为“贵气体”似乎不适合于民主社会

惰性气体之所以是惰性的,其原因在于:每一种惰性气体原子所含有的电子数在各壳层中的排列,正好使每个壳层中都有特别稳定的数目,具体他说,即在最外面的壳层中有8个电子。因此,氖的电子排列是2,8;氩的电子排列是2,8,8。增加或减少电子,都会打破这种稳定的排列,因此,就不会发生任何电子变化。这就意味着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这样一些元素是惰性的

然而,惰性的程度取决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用以拉住最外面壳层上各个电子的强度。最外层与中心之间的电子壳层越多,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的控制力就越弱

这就意味着,惰性气体元素中原子结构最复杂的元素,也就是惰性最小的元素。原子结构最复杂的惰性气体是氡。氡的原子所具有的电子排列是2,8,18,32,18,8;但氡仅仅是由放射性同位素所构成,所以它是难以用来进行化学实验的一种元素。仅次于氡的最复杂的气体是氙,它是稳定的。它的原子所具有的电子排列是2,8,18,8

氙原子和氡原子中最外面的电子离原子核很远,原子核不能十分有力地抓住它们。当存在着具有吸引电子的强烈倾向的原子时,这些电子就会被放弃。氟的原子具有吸引电子的最强倾向。1962年,加拿大化学家巴特利特发现有可能形成氙和氟的化合物

从那以后,还组成了氡的化合物和氪的化合物。鉴于这种情况,化学家们不乐意再使用“惰性气体”这个术语,因为这些原子毕竟不是完全惰性的;“贵气体”这个术语现在已逐渐通行起来、而且形成了化学的一个完整的新的分支学科,专门研究“贵气体化合物”

当然,贵气体的原子越小,惰性就越强,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东西能从这些原子中把电子夺走。氩原子中的电子排列是2,8,8。氖原子中的电子排列是2,8。氩和氖仍然完全是惰性的。惰性最强的是氦,它的原子仅有一个带两个电子的电子壳层(所有原子最里面的壳层都有两个电子)

碧声注:2000年,芬兰科学家首次合成了氩的稳定化合物——氟氩化氢(HArF)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具有什么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84 为什么会形成晶体?为什么晶体总有一定的形状?所有固体物质都是由晶体组成的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通常情况下,物质有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在气体中,组成气体的原子或(通常为)分子的能量非常高,或者各个分离的分子之间的引力非常低(或者两者兼备)。以致各个分子独立地进行运动

如果能量降低到一定点,那么,分子就不能再保持独立性,而必定会互相发生接触。但是这时还有足够的能量可供分子进行运动,使分子在其他分子间滑动。这种情况就是液体

如果能量进一步降低,各个分离的分子就不能再滑动,而会固定在某个方位上(尽管它们也许能够或确实会在它们的固定位置附近振动)。这种物质就是固体

在固体中,两个相邻的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的相对位置不是随意的。它们处于某种有规则的排列之中,这种排列取决于不同的粒子具有什么样的比例,大小有怎样的差别,外部压力有多大,等等。在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数目相等,大小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氟化铯中,铯离子和氟离子的数目相等,但铯离子比氟离子大得多。在氯化镁中,镁离子和氯离子的大小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数目上,氯离子为镁离子的两倍。由于这一原因,每种化合物很自然地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

如果你得到一块可见物质,它是由全部按有序方式排列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所组成,那么,这块可见物质就会有一些光滑的表面,它们以一些固定的角度相交(这就象从空中来看一个军队的队形。你也许看不见各个士兵,但是如果他们排列得很好,你就会看见那个队伍,比如说,呈矩形)。这块可见物质(或者说“晶体”)的整个形状取决于原子的排列。对于在一系列给定条件下的任何给定的物质来说,原子排列是固定的,因此晶体总是具有确定的形状

固体物质从本质上说几乎总是晶体,即使它们看起来并不象是那样。我们知道,要形成一种理想的晶体,最好从处于溶液状态的纯物质着手(这样,外来的原子就不会滑入和打乱排列)。溶液应该缓慢地冷却,以便让原子有时间排成阵列。在自然界往往存在着由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因此,我们最后得到的,是互相推撞和互相拥挤的几种不同的晶体。不仅如此,如果冷却非常快,那么,就会有许多晶体开始形成,以致其中任何一个晶体都没有机会生长到超过显微的大小,这些晶体各取各的方向,因此没有确定的形状

因此,在自然界,我们很少能看到足够大的清澈的晶体。通常我们所遇到的,是一些不规则的物质碎块,它们是由我们未察觉到的微晶体构成的

有一些固体物质不是结晶状的,因此不真正是固体。玻璃就是一个例子。液态玻璃是很有粘性的,因此它的离子就难以运动,也难以排成有序阵列。当玻璃冷却时,离子运动得越来越慢,最后完全停止运动,停在哪儿就将它们的位置保持在那儿

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有规则的排列,因此,“固态”玻璃实际上是一种“超冷的液体”。玻璃可以是硬的,摸起来象是固体,但是它没有晶体结构,而且,它没有明显的熔点,这是它最致命的弱点。所以,“固态”玻璃在加热时就只是逐渐软化而已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水压缩到极致是什么

85 水能够压缩吗?水被压缩后会变成什么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关于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是 每种东西都能压缩

事实上,压缩气态物质比压缩其他任何形态的物质要容易得多。那是因为气体是由相距很远的分子所组成的。例如在普通的空气中,实际分子所占的空间大约是整个体积的十分之一

在压缩某一气体时,仅仅需要克服分子本身的无规则运动所形成的扩张倾向,将它们更紧密地推压到一起,把分子之间的一些空处挤出,用人的肌肉力量就能够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例如,当你挤压一个气球时,你就是在对空气进行压缩

就液体和固体而言,组成它们的原子和分子只是近于互相接触。借助于每个原子外层区域中的电子的相互斥力,这些原子和分子不再进一步靠拢。这表示液体和固体分子的抗压力比气体中分子运动的抗压力要强得多

这意味着人的肌肉不能再做压缩液体和固体的工作,至少没有明显的效果

假定你把一定量的水倒入一个上边开口的刚性容器里,并把一个密闭的活塞装入开口内,使它与水面接触。如果你用全力把活塞往下压,你就会发现,它不会明显地移动。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常说,水是“不可压缩的”,而且它的体积不能够挤得更小

其实并不是这样。当你把活塞向下推时,你确实压缩了水,但压缩的程度不能测量出来。如果能够施加比人的肌肉大得多的压力,那么,水的体积或者任何其他液体或固体的体积的减小量,就会大到能够测量出来的程度。例如用每平方厘米1.1吨重的力量压缩100升的水,它的体积就会缩小为96升。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增加,体积就会进一步缩小。在这种压缩力下,可以说,电子越来越靠近原子核了

如果压力更大,比如说,压力相当于在巨大引力作用下成千上万公里厚的物质堆积起来的重量时,静电排斥力就会完全不起作用。电子就不能在轨道上围绕着原子核运动,而会被推开。然后物质就由不带电子的原子核组成,而电子则飞来飞去作无规则的运动

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因此,这种“退化的物质”大部分还是空的。地球中心的压力或者甚至木星中心的压力都不足以形成退化物质,但是在太阳的中心有退化物质

一个完全由退化物质构成的恒星,可以象太阳那样重,但是体积却不比地球大。这就是一个“白矮星”。它能够在它自己的重力下进一步地压缩,直到它由互相接触的中子所组成。这样一个“中子星”能够具有太阳的全部质量,但被压缩成直径为十几公里的球体

天文学家认为,它还能够进一步地压缩,直到变成体积为零的“黑洞”

(碧声注:咳咳,黑洞体积为零吗?这种说法是不是不够严格?请高手指教。……)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金属氢是什么物质

86 什么是金属氢?氢怎么能成为金属?金属氢是固体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当我们看到一种金属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它是金属,因为金属有一些不平常的性质。当金属表面光滑时,它们反射光的效率很高,因此它们具有一种“金属光泽”;但非金属却没有很高的反射能力,因而具有一种“无光泽的颜色”。金属容易变形,能够制成金属板和拉成金属线;而非金属在受到打击时会被打碎,破裂或成为粉未。金属易于导热和导电,非金属却不能

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

在多大数普通化合物中,例如在我们周围,看得见的海洋里和土壤里的那些化合物分子是由原子所构成的,这些原子由于共同享有电子而紧密地保持在一起。这里的每一电子都紧紧地被束缚在某一个原子或另一个原子上。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物质就表现出非金属性质

根据这种准则,氢是一种非金属。普通的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每个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构成一个分子的两个氢原子平均共享那两个电子。没有剩下的电子

当一些电子不是牢固地受到束缚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例如,我们看一看元素钾吧。每个钾原子都有19个电子,它们排列在4个壳层中,只有最外面壳层中的电子可供共享。在钾原子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它仅仅有一个电子可以为相邻原子所共享。再则,这个最外面的电子被控制得特别松,因为在它和吸引它的中心原子核之间有另一些电子壳层,这些中间壳层把最外面的电子同中心引力隔开了

在固体钾中,原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象我们有时在水果店里看到的桔子堆成角锥形那样。每个钾原子有8个相邻原子。由于最外面的电子被控制得很松,而且许多相邻原子又如此靠近,因而任何一个最外面的电子都易于从一个相邻原子滑到另一个相邻原子

可是,正是这些松而活动的电子,使得钾原子有可能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钾有可能易于导热和导电;也就使钾有可能变形。总之,这些松而活动的电子使钾(和其他元素以及含有这些元素的混合物)具有金属性

现在记住,氢象钾一样,仅仅有一个电子可以为相邻原子所共享。然而,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在氢的一个(仅仅是一个)电子和中心原子核之间没有起隔离作用的电子。因此,这个电子被控制得太紧了一些,以致不能进行足够的运动来把氢转变为金属,或者迫使氢原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但是,如果氢获得了外力,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氢不是由于本身电子的情况而是外界的压力迫使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又会怎么样呢?假定有足够的压力把氢原子非常紧密地挤在一起,以致各个原子都被8个、10个甚至12个近邻原子所包围。于是,每个氢原子的单个电子,不管原子核有异常强的吸引力,就可能开始从一个相邻原子滑到另一个相邻原子。这样你就会得到“金属氢”

为了迫使氢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氢原子必须处在一种近于纯粹的状态中(其他种原子的存在会产生干扰),并且不是在太高的温度下(高温会使它扩张)。氢原子还必须处在巨大的压力下。在太阳系中最接近于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是在木星的中心,因此有些人认为,木星的内部也许是由金属氢所构成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不存在的聚水

87 我们所读到的“聚水”是什么?它仍然是H2O,那么有什么不同呢?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一个水分子通常是被描述为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H2O)。如果所有的水分子都是如此,那它就会是低沸点的小分子。硫化氢(H2S)具有相似的但较重的分子(因为硫重于氧),它是一种气体,只要在-61.8℃时就液化。如果水只是H2O,那么它就会在更低的温度下,也许在-80℃左右液化

但是,可以看一看水分子的形状。三个原子构成的图形很接近于直角,而氧原子在顶点。氧与每一个氢原子共享两个电子,但这种共享不是平均的。氧对于电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带负电荷的电子偏向于水分子中氧的那一方。这就意味着,虽然水分子整个来说是不带电的,但是水分子中氧的那一方有小量的负电荷,而两个氢原子则有小量与它平衡的正电荷

相反的电荷互相吸引。于是两个邻近的水分子有排列起来的倾向,而使一个水分子的负氧端接近于下一个水分子的正氢端,这就构成了一个“氢键”,它的强度只是把分子中氢和氧保持在一起的普通键的二十分之一。这仍然足以使水分子有“粘性”

由于这种粘性,水分子比没有粘性时容易结合在一起,更难以分开来。为了克服这种粘性,并使之煮沸,必须把水加热到100℃。如果温度下降到0℃,氢键的优势就是锁定水分子的位置并使之冻结为冰。如果不是因为有氢键的话,要冻结成冰,温度就要比这还要低得多

对于象H2S(硫化氢)这样的一些分子,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硫原子和氢原子对于电子具有大致相同的引力。在一方或者另一方都没有电荷累积,因此没有“粘性”

其次,假定在非常受限制的处所——例如在一个极其细小的玻璃管中存在着水分子。那么,这些水分子便可能自行挤成比通常更密集。一个分子的氧原子可能被迫异常近地靠近相邻分子的氢原子,以致氢键变得象普通的键一样强。这时两个分子变成了一个分子。另一个分子也许会锁定在这个双分子上,然后再锁定一个,接着又锁定一个

结果可能有许多分子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将所有的氢和氧形成规则的六角形排列。所产生的复合物质是“聚合物”的一个例子。这就是“聚水”。要把这样一种物质(首先是1965年由苏联化学家报道的)分解为水蒸气的一个一个的H2O分子,必须加热到500℃左右。其次,同样由于分子被推压在一起,比普通水中要紧密得多,所以聚水的密度是普通水的1.5倍

然而,聚水的概念至今尚未被普遍接受。许多化学家认为,所谓聚水实际上是吸收了某些杂质的水,或者是溶解了一些玻璃的水。在这种情况下、那就根本不存在聚水了

碧声曰:已经证明“聚水”是子虚乌有——

水与“聚水”

摘自 郭正谊《科普读本·失误的科学》

从历史上来看,科学家常常被水所迷惑、所愚弄。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科学家为水所做的蠢事也还不止一端。近年来最典型的事例是世界公认的“聚水”事件,它曾经在世界范围上引起轩然大波。从1962~1973年,世界上发表了有关“聚水”的学术论文有450余篇,而结果“聚水”竟然是子虚乌有!但是我们还是在科技百科全书中查到“聚水”这一条目,是这样写的:“聚水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的实验性人工制品的例子,在它最后被仪器分析和理论分析推翻前曾发展成为引人入胜的争论”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前苏联科学家德佳奎因于1962年曾连续发表论文,宣称水在石英玻璃毛细管中加热后性质反常了——500℃沸腾,-8℃才结冰。接着,不少国家的科学家纷纷参与这一研究,而美国著名的光谱学家利平科特声称他用拉曼光谱研究后证明这种水确实不同寻常,这是水在石英表面上聚合成的,可以把这种水命名为“聚水”。这就进一步鼓舞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使他们狂热的投入到“聚水”这一研究中去。甚至有人还发出警告说:千万不要把聚水带到实验室外,因为它可能诱发水的连锁聚合反应,以至毁灭了各种生命。还有人甚至提出制造“聚水武器”,用来干净地消灭敌对者。当然,也有许多科学家极力反对聚水的存在。于是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又展开了大论战

但是,结果是令人扫兴的:1973年,分析化学家罗西友以一种巧妙而又令人信服的方法证明,“聚水”不过是溶有钠、钾、氯离子和硫酸根的水。始作俑者德佳奎因也不得不发表声明,承认“聚水”确是溶解了石英管上杂质的水。于是,关于聚水这一“伟大发现”就此告吹

这场历时十年的科学界的轩然大波,既有科学研究中的失误,也有人为的原因,而后者是主要的,它干扰了严格的科学实验的进行。就如,对“新发现”的盲目乐观和狂热,为了成名而哗众取宠,为了求得经费而对论文急于求成,为了论战而醉心于新闻宣传,以至违背公认的科学研究准则,不切实际地向传媒渲染自己取得了科学的“进展”和具有的“伟大”意义。而某些对科学不甚了了的新闻记者,则以猎奇的心态不断在报章上制造“轰动”效应,从而把这种“病态”进一步升级。这是所谓的病态科学。病态科学同一般的弄虚作假行为不同,它是某些科学家为了得出“突破性”的发现,而对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作出违背科学基本规律的解释,从而提出“新”的理论,以达到一鸣惊人的目的。病态科学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在今天也仍然时有发生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是不是冰一定浮在水上,为什么冰会浮在水上

88 水冻结时为什么会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的体积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我们可以先问一问:固体为什么会是固体?液体为什么会是液体?

一种物质的各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吸引力,这个吸引力能够把这些分子牢固地保持在某一固定位置上。人们很难把这些分子拉开,这种物质就是固体

然而分子含有动能,它们会在它们的固定位置附近振动。当温度上升时,这些分子获得越来越多的能量,振动得更加猛烈;最后,它们获得非常多的能量,以致别的分子的引力再也不能抓住它们了。它们摆脱了控制,并且自行跑开,在其他分子周围滑来滑去。于是固体熔化了;它就变成了液体

大多数固体是结晶状的。那就是说,各分子不仅依然固定在它们的位置上,而且是固定在规则的位置上,排成行列。当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而跑开时,这种规则性就被打破,固体就熔化了

通常结晶状固体中各分子的规则配置是一种紧密的配置。各分子塞满在一起,它们中间几乎没有空隙。不过,一旦这个物质熔化了,彼此之间来回滑动的分子就互相拥挤和推撞。这种推憧的总效应就是迫使所有的分子分开得再远一点。这时物质就膨胀,它的密度就减小。于是,一般说来,液体的密度比固体低

换一个方式来说,固体熔化时就膨胀,而液体冻结时就收缩

不过,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分子在固体中是怎样配置的。例如,在冰中,水分子排列成一种异常松的形式。水分子排成三维的图样,这种图样实际上留下了一些“空穴”

当温度上升时,分子打破了松散的排列,开始独立地运动,进行通常的拥挤和推撞。这种运动会使各分子分开,此外也把它们推到空穴中去。由于填满了空穴,液态水占有的空间比固态冰少,而不管分子如何拥挤。当1立方米的冰融化时,仅形成0.9立方米的水

由于冰的密度没有水大,所以它漂浮在水上。1立方米的冰会在水中下沉,直至0.9立方米的冰沉至水面以下为止。这个冰块排开的0.9立方米的液态水的重量跟1立方米冰的重量一样。现在冰被水浮起来了,剩下0.1立方米的冰留在水面以上。对冰来说一般都是这样。任何一块冰将浮在水面上,它大约有十分之一在水面以上,十分之九在水面以下

一般来说,这对于生命是非常幸运的。由于事情就是如此,所以水形成的冰停留在一片水体的顶部,它把较低的深层隔开,使得从下面逸出的热量有所减少。结果,较深的水通常不冻结,甚至在非常冷的天气条件下也不冻结。同样,漂浮的冰在较暖的气候里接受太阳的全部影响,并且很快融化

如果冰的密度大于水,那么,当它形成时,它就会沉到水底,结果就有更多的水会冻结。此外,处在水体底部的冰就没有机会吸收太阳的温暖而融化。如果冰的密度大于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源就会几乎都是冻结的,即使地球离开太阳并不比现在更远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燃料电池与普通电池有何异同

89 什么是燃料电池?它们在发电上有什么优点?燃料电池与常规电池区别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燃料电池是一种用于发电的装置,为了了解它的价值,让我们分别研究一下“燃料”和“电池”这两个词

为了利用煤或者石油这样的燃料来发电,必须先燃烧煤或者石油。它们燃烧时产生的能量可以对水加热而使之变成蒸汽,蒸汽则可以用来使涡轮发电机在磁场中旋转。这样就产生了电流。换句话说,我们是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然后把热能转换为电能

在这种双转换的过程中,许多原来的化学能浪费掉了。然而,燃料非常便宜,虽有这种浪费,也不妨碍我们生产大量的电力,而无需昂贵的费用

还有可能把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而无需先转换为热能。为此,我们必须使用电池。这种电池由一种或多种化学溶液组成,其中插入两根称为电极的金属棒。每一电极上都进行特殊的化学反应,电子不是被释出就是被吸收。一个电极上的电势比另一个电极上的大,因此,如果这两个电极用一根导线连接起来,电子就会通过导线从一个电极流向另一个电极

这样的电子流就是电流,只要电池中进行化学反应,这种电流就会继续下去。手电筒的电池是这种电池的一个例子

在某些情况下,当一个电池用完了以后,人们迫使电流返回流入这个电池,电池内会反过来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电池能够贮存化学能,并用于再次产生电流。汽车里的蓄电池就是这种可逆电池的一个例子

在一个电池里,浪费的化学能要少得多,因为其中只通过一个步骤就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然而,电池中的化学物质都是非常昂贵的。锌用来制造手电筒的电池。如果你试图使用足够的锌或类似的金属来为整个城市准备电力,那么,一天就要花成本费数十亿美元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和电池两种概念结合在一起的装置。它是一种电池,但不需用昂贵的金属而只用便宜的燃料来进行化学反应。这些燃料的化学能也通过一个步骤就变为电能,比通常通过两步方式的能量损失少得多。于是,可以为人类提供的电量就大大地增加了

问题在于难以制备一种确实能以可靠方式进行工作的燃料电池。已制备了这样的电池,其中是靠氢和氧的结合来产生电能,但氢仍然是很昂贵的。有人用一氧化碳来代替氢,这倒是便宜一些。最近还制备了利用污水与氧的结合在细菌作用的影响下产生电能的电池。无疑,把污水转变为电的想法是令人鼓舞的,并可解决两个问题:使宜的电力和废物的处理

在燃料电池确实可供实用之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它们代表着一种光明的前景

碧声曰:到现在,燃料电池技术比阿西莫夫在世时已经要先进得多了,燃料电池汽车也即将走向市场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什么是人类获取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人类食物在退化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27

人体内进行着极大数量的复杂的化学反应,有的化学反应依赖特殊的分子,如果人体缺少这种分子,人体又不能自己合成,并且没有从食物中得到补充,那么某些化学反应就缓慢而费力,会导致人发生疾病

人体不能自己合成某些重要的分子,表面上看这是坏事,实际上也是好事

人体不能自己合成许多的重要的分子,人类就必须从外部的植物、动物中补充这些分子,这是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强绑定,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去了解、研究外部的植物、动物。如果有的人因宗教或其他原因禁食植物或动物,那么他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他在与外界的竞争中就处于劣势,他们这是慢性自杀

反向思考,如果人类如植物一样,能直接利用光能,并且自己合成所有需要的重要分子,那么人类就没有了努力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力,人类会向植物退化,这显然不利于升物(生物)的进化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越来越功利,食物的品种趋向减少,食物的品质在下降,这使人类的身体趋向退化

人体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多少种的复杂的分子,这还是个未知数。对于最重要的分子,人类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那些次重要的分子,比如那些能够增强某方面功能或者加速某些反应的分子,人类不够重视,知道得不多

为了快速、方便生产、供应食物,人类食用的植物、动物的品种十分有限,这使现代人类和史前相比,体内某些化学反应速度较慢,某些功能没有得到最好发挥。而且现代人口膨胀,为了供应更多的食物,人类在生产食物时大量使用激素、农药,会使人类慢性中毒

从目前人类的食物来源来看,海云青飞 认为人类的前途不容乐观

90 什么是维生素?我们为什么需要维生素?人类维生素的主要来源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要了解维生素,我们必须从酶说起。酶是起着加速人体中某些化学变化的作用的分子。酶有数千种,每种化学变化由单独一种酶来控制

只要很少量的酶就可以控制一种化学变化。但是,这样少量的酶是必不可少的,人体内的化学机能错综复杂地互相联系着,由于缺少某一种酶而减慢某一种化学变化的速度,就会造成严重疾病,甚至死亡

大体上来说,人体能够容易地从几乎每种食物中都存在的物质制造出酶分子。如果我们实际上不是在饿着(这是首要条件),就不存在连续缺乏酶分子的危险

某些酶包含着一定的特殊原子结合体,作为其结构的组成部分。这些原子结合体通常仅仅在酶中存在,因此仅仅需要很少的数量,因为人体对酶本身的需要也只是很少量的

但人体还是必须有一些这样的原子结合体。如果这些原子结合体中的某一种非常缺乏,那么,使用该原子结合体的各种酶就不会再进行工作了。某些化学变化就开始缓慢而费力地进行。这样就会发生疾病,最后就会死亡

危险就在于,尽管人体能够制造大部分酶分子,但是不能制造这些特定的原子结合体,而必须完全从食物中吸收。如果人的食物中不含少量的这些特殊的原子结合体,人就会生病和死亡

在二十世纪初期首先发现这个事实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原子结合体的性质。当时人们认为,至少某些原子结合体属于一类称为“胺”的物质,因而把它们称为维生素,即“维持生命的胺”的意思

植物是维生素的基本来源。植物从非常简单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硝酸盐等制造植物的一切组织物质。如果植物不能通过吸收制造出每一种维生素,它们就不可能生存下去

然而,动物能吃植物,并能利用植物组织中已经存在的各种维生素。动物不需要自己来制造维生素。动物把它们吸收的维生素贮存在酶工作时最需要的地方:肌肉、肝、肾、奶等处。肉食动物则从食植物的猎获物取得维生素,这些维生素是猎获物费劲地由植物吸取的

不需要自己制造维生素有一定的好处。制造维生素时,要求每个细胞里有发挥化学机能的足够大小的空间。如果去掉这个空间,那么可以说,就有较多的空间可供动物去发挥植物所不能胜任的许多机能,这些机能包括神经活动、肌肉收缩、肾脏过滤等等

然而,偶然缺乏维生素,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如果人们选择的饮食较差(或者由于人们愿意这样做,或者只能得到这样的饮食),那么,他们就会患脚气病、坏血病、糙皮病或软骨病这样一些疾病,每种疾病的病因,都是由于一些酶因为缺乏某一种失去的维生素而不能工作,从而使人体的一种化学过程失调,慢慢地停止工作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关于生命起源的最新假说——画面假说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28

关于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只能说有许多假说,其中最新、最好的假说是 海云青飞 提出的画面假说,没有之一。甚至可以说,画面假说是古今中外,过去未来最好的生命起源假说

从运动角度观察宇宙

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个存在从我们所处的宇宙外部观察我们宇宙,她会发现宇宙由至少上千亿个的螺旋运动的星系组成,再细看,还有恒星和行星。如果她有宇宙级别的天文望远镜,她会发现一个极其微小的星球(我们称为地球)上有极不起眼的小点在艰难地蠕动(这就是人类所称的动物),这些小点实在是太小了,小到不值得引起她的注意,她马上就转移了目光

她想,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个宇宙的本质,那就是 运动,这是个由许多层次的螺旋运动组成的宇宙

海云青飞 提请你注意,她不会有地球人所说的生命、生物这样的概念,这些概念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带有人类视角的狭隘性。如果我们去掉了人类中心主义,那么这些概念是不需要的,在实体宇宙中不存在这样概念的事物,所以是虚假的概念

再次强调,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事物在空间中的运动方程来描述,不需要 生命生物 这些概念,你有了这些概念,只会阻止你接收新的观念,妨碍你的进步

从画面角度观察宇宙

假设从我们所处的宇宙外部观察我们宇宙的存在能进入我们宇宙中的物质(原子,分子,人类……)内部,她就进入了新的宇宙,这是特定存在相关的感知中的宇宙,我称之为画面宇宙

假如她能进入你的身体,并且你感知的一切,她也能感知,她就进入了人类的画面宇宙

何谓画面?画面是实物的简化描述。人类感知的宇宙,就是实际宇宙的简化描述,所以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称之为画面宇宙。如果你学过生理学,就会理解我说的是什么

画面,包括二个部分:

  • 对自身的画面
  • 对环境的画面

她会发现,任何的运动和画面紧密绑定,没有画面,就没有了运动。画面和运动,类似手心和手背的关系

如果你无法感知自身,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了,相当于你不存在了,你当然无法作出任何动作

如果你无法感知环境,那么你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复杂的动作。比如说你要学会走路,你都看不到路,学会走路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有了对自身的画面,你就知道了自己的存在

有了对环境的画面,你就可能在环境中活动了

有了在时间中持续的画面,你就能持续地在环境中活动,并且你总是会试图改进你的动作,优化你的生存,于是宇宙中的存在的演化就会自然地发生

宇宙中的存在的运动是表象,宇宙中的存在的内部视角的画面才是本质。这条不但适用于作为人类的你,也适用于原子、电子、核子这样的物质

画面的层次

画面可以分成很多的层次,简单地划分,可以分成

  • 亚原子粒子
  • 原子
  • 简单分子
  • 复杂分子(人类定义的生物)

每个层次的存在都有其画面,其画面各有不同之处。人类的画面宇宙和原子的画面宇宙是有很大不同的。后面层次都是前面层次的复杂化形态,也是进化形态

人类定义的 生物生命 是十分愚蠢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明示、暗示其他物质都是无生命的,却不知道宇宙中所有存在都是画面宇宙中的存在,整体宇宙也可能是个画面存在,大家都通过画面知道自身活着,并在画面中活动,并无 生物 和 非生物 之分。为了避免使用不正确的概念,海云青飞 把 生物 改称 升物

地球上生命是怎么起源的,这个问题要改成 地球上的升物是怎样起源的

地球上的升物(生命)是怎样起源的

宇宙中的一切存在,亚原子粒子也好,原子也好,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优化自己的生存,也就是为了进化

进化可以分成局部进化和整体进化

你在社会上生存,通过自身的奋斗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可以类比于为局部进化所作的努力

局部进化是有上限的,你是社会的一员,你的许多方面受到社会的制约,如果你是好人,社会上有许多的坏人,那么,无论你做得多好,你还是会遇上坏人坏事,你不去伤害别人,别人会来伤害你,比如说你会遇上骗子,你买到的大米、水果可能农药超标,你住的房子可能质量有问题却被不正当手段隐瞒了,你接受的信息可能经过特别的过滤(你被不知不觉间洗脑了)

你是个聪明人,你发现你无论怎么个人努力,有些东西还是无法改变,因为你是社会的一员,你受环境的制约,于是你在个人奋斗的同时,也为社会整体的进步而努力,你希望有一天,你不用担心遇上骗子,不会买到毒食品,能呼吸上无污染的空气……这可以类比于为整体进化所作的努力

原子自身通过进化,达到了极高稳定的状态,这就是局部的进化

在人类看来,原子几乎是长生不老的极为变态的让人羡慕妒忌恨的存在,但是,每个原子也是宇宙这个大社会的一员,受到宇宙的进化状态的制约,目前看宇宙在膨胀,也就是说长此下去,每个原子的动能都会被稀释,最后整个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全部完蛋

原子要自救,就是追求整体进化,整体进化的方法就是组成更加复杂的分子,在复杂分子层次上继续进化。包括人类在内的升物,就是原子在更复杂的层次上的进化努力。我这里说原子,实际上是用原子来代表,地球上升物的出现是比较复杂的,用原子来代表可以简化表述

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升物?这是因为原子为代表的存在想要在更复杂的层次上实现进化

地球上的升物是怎样起源的?不能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去思考原子的进化追求和安排。有些人把宇宙中的某些现象用人形神所起的作用来解释,这无疑这是错误的。多数物理学家相信宇宙是有设计的,但物理学家所说的设计并不是人形神主导的,虽然物理学家可能会说到 上帝 这样的名词,但这些只是表明物理学家的用词困境,与宗教并没有关系

在画面的宇宙中,并不需要用到任何物理学的观念。你用筷子吃一口菜,如果用物理学概念来逐步分解,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作,但对于你来说却是极为简单。你一瞬间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称为一个画面,这对你来说极为简单,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如果人类用物理的方法来模拟,这可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如果你理解了这几句话,那么你就会知道,地球上进化出十分复杂的分子——升物,并不是什么难事,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还是理解不了,那么我再多说上万字,你也不一定能理解

91 生命是怎样开始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因为当生命开始时,周围还没有人,也就没有见证人。但我们能够对这个问题进行逻辑分析

天文学家对宇宙的一般构造,已经做出了某些判断。例如,他们发现,宇宙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氢和百分之九的氦。剩下的百分之一主要是由氧、氮、氖、氩、碳、硫、硅和铁所组成

从这一点开始,并知道了这些元素可能进行结合的方式,我们就有理由得出结论说:地球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大气层,它富含氢的化合物——水蒸气、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等等。还可能有一个由液态水组成的海洋,将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溶解于海水中

为了在这样的世界上形成生命,在一开始时就存在的一些简单分子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复杂分子。一般地说,由只有少量原子的简单分子形成有许多原子的复杂分子,需要有能量的输入。阳光(特别是它的紫外线)照在海洋上,能提供必要的能量,迫使小分子形成较大的分子

那么是哪些较大的分子呢?

1953年,美国化学家米勒决定设法去发现这样一些较大的分子。他制备了人们认为曾在地球原始大气中存在过的一些物质的混合物,并确信它是完全无菌的。然后,他用放电作为能源,让这种混合物接受几个星期。在这段时间的最后,他发现这个混合物中含有比他开始时使用的分子稍微复杂一些的分子。它们都是生命组织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分子,而且包含着一些用于制造重要的化合物(蛋白质)的氨基酸

从1952年以来,世界上许多研究人员重复做了这个实验,并做得更加细致和精巧。他们用多种方法形成了多种分子,然后用这些分子作为形成更复杂的分子的起点

这样形成的一些物质都已证明是在直接通向复杂的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在这些物质中,没有发现任何一种物质与具有生命组织特征的那些物质大不相同

然而,即使凭借最宽广的想象力,迄今也还没有形成可以称之为生命的东西,但是科学家目前只是用仅仅几升液体进行研究,每个阶段仅仅几个星期,而在原始地球上,整个海洋的液体接受阳光照射已达数十亿年之久

在阳光的酷烈照射下,海洋中的分子逐渐地变得越来越复杂,直至最后、由于某种不知道的原因形成了某一个分子,这个分子能够把较简单的分子组成象它自身那样的另一个分子。这样,生命就开始了,并且延续着,渐渐进化为现在的生命状态。“生命”的原始形式甚至比今日最简单的生命形式还要简单得多,但它们已够复杂的了。现在科学家正在努力工作,以便填补上面所说的那个“由于某种不知道的原因”的细节

但生命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奇迹,它只不过是因为各种分子沿着一条阻力最少的线索彼此结合起来而已,这一点似乎是十分肯定的,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必然会形成生命,就象铁在潮湿的空气里必然会生锈那样。在物理性质上和化学成分上与地球相似的任何其他行星,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尽管不一定是有智力的生命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宇宙中存在硅基生命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28

前面 海云青飞 说过人类定义的 生命生物 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是错误的,除非我们把这二个概念扩展到所有物质包括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等等,在人类纠正这些错误概念前,我们可以用 升物 来 代替 生物 概念

问题成了,宇宙中存在硅基升物吗

这个问题同样没有标准答案,我查了网上一些文章,很多是乱说一气

首先要明确一点,升物的进化是件极为奢侈的事情。现代进化论的二个重要概念是 随机突变自然选择,它并没有说 升物 会主动进化

在人类已知范围内,并没有发现 升物 主动进化自己的例子,升物都是被动适应环境为主的演化,从升物自身来说连进化的概念都是不需要的,说得简单点,升物就是为了在当前环境下吃饱饭,多生娃,哪会关心什么进化不进化,人类也不例外

为什么升物不关心进化,即使人类也是如此?因为进化是个极长周期的事情,它与短期利益是有冲突的,低阶升物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利益,他们不会为了长远利益而让眼前的利益受损

想想看,人类是怎么进化出来的,没有一只猩猩会愿意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进化成人,即使上帝告诉了她这样做的好处也没有一点的用处。如果让你变成猩猩,你也不会愿意通过努力进化成人的

在地球历史上部分猩猩进化成了人,是环境强迫下才成功的,而且用了数百万年的事情。在宇宙大背景下,从猩猩进化成人只是一个极小的进化事件,从局部看却是极不容易实现的。地球上诞生第一个碳基生命,则是在宇宙大背景下看来也是极大的进化的飞跃,宇宙可能需要用数十亿年的时间来准备这个进化飞跃

如果你有了以上认识,那么你就会意识到,宇宙中再出现硅基生命的概率是极为渺小的

92 有可能形成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最简单的细胞到最大的红杉树,都包含着水作为它们的最普通的分子。浸在这种水中的是极复杂的分子,称为蛋白质和核酸,它们似乎具有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生命的特征。这些复杂的分子具有由碳原子链和环组成的基本结构。几乎所有的碳上都附有一个或多个氢原子。少数的碳则附有包含着象氧、氮、硫和磷等原子的原子结合体

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达时,我们可以说,就我们所知,生命是由水中的碳氢化合物的衍生物所构成的

生命能够由别的东西构成吗?我们能够找到某些其他种类的分子来提供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往吗?除水以外,还有什么东西能提供起着生命基础作用的必要的独特性质吗?

我们能想象有什么象水那样的东西可以代替水吗?液态氨(氨水)在性质上与水最相近。在一个比地球冷一些的行星上(例如在木星上)氨是很普通的东西,它可能是液体,而水却是固体,可以想那里存在着以氨为基础的生命

还有,氢附着在碳链上的许多地方,因为它很小,所以它适于附在任何地方,附在任何狭窄的角落或缝隙里。氟原子在某些方面象氢原子,几乎跟氢原子一样小。碳氟作合物的组成和化学性质与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和化学性质有些相似,只不过,碳氟化合物比碳氢化合物稳定得多

然而,也许在一个比地球热一些的行星上存在着以碳氟化合物为基础的生命

但是,碳原子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它吗?碳原子能够以四面附着在四个不同的原子上(包括别的碳原子)。由于碳原子非常小,相邻的碳原子非常接近,中心连着中心,形成一种牢固的键。正是这种键使得碳原子的长链和环处于稳定状态

硅最象碳。硅原子也能以四个不同的方向附着在四个不伺的原子上。然而,硅原子大于碳原子,因此,硅原子与硅原子的结合物不如碳原子与碳原子的结合物稳定。硅原子的长链和环存在的可能性远远小于碳原子的长链和环

可能有一种由硅原子与氧原子交替排列而成的复杂的长原子链;每一硅原子上可能附有两个其他的原子或者原子团,这种分子称为“硅酮”

碳氢化合物原子团或碳氟化合物原子团可能附着在硅酮分子上,这些结合物可能产生这样的一些分子,它们的大小、精致和灵活性足以形成生命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想象有以硅为基础的生命

但是,这些其他的生命形式实际存在于宇宙中的某些地方吗?是否存在着以某种同我们自己没有任何相似点的、完全异样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呢?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科学家说恐龙灭绝的真实原因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28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有许多种说法,还有好事者甚至宣布恐龙其实没有灭绝,所有种处说法,只是意识到了恐龙灭绝的偶然性原因。他们不知道事情发生的必然性才是本质,偶然性只是表象

在前面 《关于生命起源的最新假说——画面假说》 海云青飞 提到了一个揭秘宇宙的崭新理论,认为从物质的内部视角看,无论什么物质,原子还是人类,都是生存在画面宇宙中,都是为进化服务的,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理论,将人类从机械的宇宙观里拯救了出来,人类在宇宙中不再寂寞

宇宙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是统一的。空间上的统一表现在宇宙各处物理规律相同,时间上的统一表现在物质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都是为进化服务的。物质的进化并不是偶然现象,现代的进化论是为升物(生物)进化服务的,是人类视角的进化论,是狭隘的进化论,正确的进化论是通用于所有物质的进化论,叫作 画面进化论

曾经称霸地球表面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真实原因是恐龙不能代表升物进化的方向,但是恐龙的存在又阻碍了其他升物 的进化,这就像一个无德无能的皇帝占了茅坑又不拉屎,灭绝恐龙就有了必要性

不但是恐龙,任何在地球表面占主导地位的升物(比如目前是人类)如果进化上走偏了,都会被惩罚或被灭绝

从妩(宇宙)的角度看,升物存在的合法性来自于自身的进化。妩可不会讲人类规定的道德、仁义、法律,这些都不在妩的考虑范围内,她唯一考虑的就是进化。宇宙是统一的,升物的进化就是妩的进化,升物不进化,妩就会出手干预

绝对不要把妩看成宗教宣扬的人形神。妩对升物进化的干预是通过物理的途径进行的,如果人类的物理学发展到最高点,可以基本知道妩的行事规律,这对人类的未来十分重要。现代人类物理学还处在原始的阶段,人类物理学家并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已经走偏了道路,如果人类自己不纠正,那么就会被强行纠正,那么就会有人类看来十分血腥、悲惨的事情发生

聪明的你可能会问 海云青飞 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的恐龙就不能代表升物进化的方向呢?类似的答案我在其他地方已经说过了

93 为什么恐龙会灭绝?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一亿五千万年前,某些大的爬行动物是地球上最有生命力的生物。这些生物一般被称为“恐龙”。这类最大的陆地爬行动物的体重可达八十五吨。大鱼龙和蛇环龙统治着海洋,翼龙在天空中飞行,巨型皮翼的翼展达六米

其后,大约在七千万年前,所有这些大的生物都已灭绝。这不是一夜间发生的事,但的确是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比如说一百万年内)发生的事。其他形式的动物,如鱼类和原始哺乳动物以及鸟类等,并没有受到影响。植物也没有受到影响

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曾经有这一些猜想,但猜想只不过是猜想。没有人知道是不是确实

有人认为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曾经是气候温暖、有沼泽和浅海的地方,现在形成了高山。土地干了,海洋加深了,季节冷热悬殊。然而,很难相信某些地区不保持着适宜的气候。并且,海洋是应该不受到影响的

另外有人认为,早期的哺乳动物吃恐龙蛋,这就使恐龙绝种了(但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是会生小爬行动物的)。也许是草蔓延了,覆盖着地球,代替了较早时那的较软而又较多汁的的植物。素食的恐龙也许缺乏需要用于磨碎硬草的牙齿。后来,在素食的恐龙开始灭绝后,食肉的恐龙越来越难找到食物,便也灭绝了

还有人认为,也许恐龙突然开始经历非常大量的变异。由于大多数变异是往坏的方面变,因此形成了许多有缺陷的恐龙,以致整个恐龙族都灭绝了

这最后一个解释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但为什么变异的数量会突然增加?

变异的原因之一是硬性辐射。地球不断地受到宇宙射线的轰击,这种宇宙射线的轰击可能引起了那些日子经常在生物中出现的变异。今天这种变异率并不是很高的,但可以设想,有时会有强烈的辐射爆发袭击地球

堪萨斯大学的特里和莱斯大学的塔克指出,如果一颗超新星在离太阳系很近的地方爆炸,那么,地球也许会充满着宇宙射线。他们估算了恒星预计可能爆炸为超新星的频率,和这些超新星离我们的远近,而且还计算了每一千万年左右(平均来说),地球得到的宇宙射线的剂量约为现今的七千倍。也许约在七千万年前,在地球上洒下了这样大量的宇宙射线

但就算是这样,那为什么它只影响恐龙?为什么对别的动物没有同样的影响呢?也许会有影响,但可能由于恐龙非常特化,以致跟其他特化程度较低的动物比较,无规则的变异对于恐龙更具有致命的影响

那么,是什么样的变异起决定作用呢?西德波恩大学的厄尔本最近提出了一个看法。他指出,在恐龙生存的最后阶段,它们下的蛋具有非常厚的壳,这可能是一种由于变异造成的出生异常。幼恐龙要脱壳而出是困难的,出生越来越少了。在这种变异和其他变异的交迫中,使得这巨型动物的整个一族都灭绝了

碧声曰:阿西莫夫的“最近”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后来又出现了许多新鲜的恐龙灭绝观点。比较得到广泛接受的是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陨星撞击了地球,掀起的尘云造成“核冬天”一样的寒冷年月,恐龙找不到吃的就饿死了,而植物和哺乳动物熬了过来。其它五花八门的观点如,海底火山爆发引起气候剧变;小行星撞击地球,使海底的甲烷大量释放并燃烧,把恐龙活活烤死了(烤恐龙大餐啦);一场罕见的巨大干旱;恒星坍缩释放大量射线导致恐龙集体患上癌症;全球气温剧降导致大气中氧气不足把恐龙们憋死了;……还有许多上不了台面的搞笑理论如恐龙放屁太多或性欲下降,就不必详述了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超级计算机不可能能超过人脑——人脑计算以画面为基础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28

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相比之下,人脑思考问题的速度似乎并没有增长,那么此消彼长之下,有的人就认为,迟早有一天,超级计算机会彻底代替人脑

这个问题的真相恐怕只有 海云青飞 才能分析清楚

目前的趋势,人类越来越多的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接管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人类的身体越来越退化,人类有越来越大的需求用工具来帮助自己做事

自从计算机发明以后,人类在许多领域的工作将逐步被机器人代替。目前全球范围内 AI 的研究十分火热,计算机科学成为大学最热门、就业最好的专业,可想而知,继工业革命之后,下一次科学革命是信息革命,即计算机科学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这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为丰富,人类的身体也会趋向加速退化

按照目前的趋势,计算机会越来越聪明,人类则越来越笨,长此下去,计算机会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超过人脑。最后计算机能够在多数领域超越人脑吗?这还是个未知数

你可能有个疑问,越来越笨(指的是身体的退化)的人类怎么可能使计算机越来越聪明呢?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答:

  • 人类的教育技术在不断改进,比如说计算机技术也在应用于教学

  • 人类教育技术的改进仍然跟不下知识积累的速度,人类在校学习的时间会越来越长

    以目前 2019 年看,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需要在校学习 16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将来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将延长到19年及以上

人类是变笨了,但是教育技术在进步,并且人类可以用加长学习时间来一定程度弥补

超级计算机无法代替人脑

目前的计算机的运算是以二进制数学为基础的,人脑的计算模式和计算机不一样,人脑的计算是以画面为基础的。你在一刹那间对自身和环境的一个感知就是一个画面,对你来说,画面是自动产生的,根本不需要你的主观干预,因而是极为简单的,如果计算机要模拟这样一个画面,是极为复杂的,也许再过一千年,人类创造的计算机也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的一个画面,更不用说用计算机模拟连续画面的计算了

从画面的角度看,大概率的事件是,人类只可能用计算机帮助人类完成一些枯燥、复杂的事情,人类无法创造出代替人脑的计算机

94 人脑同计算机有什么差别?计算机能思考吗?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人脑同计算机的差别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述:复杂性

大哺乳动物的脑,就我们所知道的大小而言,是最复杂的东西。人脑重一千多克,但在这一千多克中,有上百亿个神经细胞和上千亿个较小的细胞。这么多亿的细胞在一种我们现在还无法着手阐明的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中互相联系着

甚至人类迄今已经制造出来的最复杂的计算机,在复杂程度上也不能同人脑相比。计算机的开关和元件的数目只是以千计,而不是以十亿计。此外,计算机的开关只是一种启闭装置,而脑细胞本身则具有极其复杂的内部结构

计算机能思考吗?这就看你所说的“思考”是指什么。如果“思考”是指解答一个数学问题,那么,计算机是能“思考”的,而且比人要快得多。当然,大多数数学问题能够完全用机械方法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某些直接的过程而得到解决,甚至今天最简单的计算机也能进行这种工作

人们常说,计算机解答问题,仅仅是因为它们被“编成了程序”才能这样做。计算机仅仅能做人们让它们做的事。我们必须记住,人类也仅仅能够做他们被“编成程序”所要做的事情。我们的基因在受精卵形成的瞬间就把我们编了“程序”,而我们的潜力就受到这种“程序”的限制

然而,我们的“程序”要复杂得多,因此,我们想要把“思考”定义为写一部大剧本,作一部大交响曲,酝酿一个光辉的科学理论或一个深奥的伦理判断的创造力。在这种意义上,计算机肯定不能思考,大多数人也不能做到这一点

但可以肯定他说,如果一台计算机做得非常复杂,那么,它也可能象我们一样具有创造力。如果能把它做得象人脑一样复杂,它就可能相当于一个人脑,并且能做一个人脑所能做的任何工作

此外,还可以设想,人脑比组成人脑的物质有更多的东西。人脑是由具有某种排列方式的细胞所构成,而细胞又是由具有某些排列方式的原子和分子所构成。如果说人脑还有什么别的东西,那么,至今还没检测到这种东西的迹象。因此,复制人脑的物质复杂性,就是复制脑的一切

但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制造出一台在复杂程度上足以复制人脑的计算机呢?这也许不致需要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长的时间。远在我们能够制造出一台象人脑那样复杂的计算机之前,也许我们会制造出一台这样的计算机,它的复杂程度至少足以设计出比它自身更复杂的计算机,这种较复杂的计算机能设计出更复杂的计算机,如此发展下去,复杂性越来越高……

换句话说,一旦我们通过了某一临界点,计算机就把人脑接过去,于是出现了“复杂性的爆发”。从那以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计算机也许不仅仅能复制人脑,而且远远超过这一点

再往后又会怎样呢?唉,人类目前还没有把地球管理得很好。总会有一天,我们应该谦恭地退让,而把这个工作交给能够做得更好的某人。如果我们不靠边站,那么,也许超级计算机就会毫不客气地走进来,把我们推到一边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一般大脑的思考速度

95 思考的速度有多快?大脑的处理速度有多快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这要看你说的“思考”是指什么

你也许是指想象力。我能想象我自己正处在地球上,一秒钟后,我想象我自己到了火星上或半人马座的α星上;或者在某个遥远的类星体附近。如果那就是所指的“思考”,那么你就会争辩说,思考具有任何一种速度,直到无限大的速度

然而,你并没有真正走过那段距离,对吧?我能够想象我自己在地球形成的时候也在场,但那并不是说,我经历这这个时间历程。我能够想象我自己处在太阳的中心,但那并不是说,我真正能够存在于那样的条件之下

为了使这个问题具有科学上的意义,你必须以这样一种方法来定义“思考”,即它可能具有的、实际上可用物理方法来测量的速度

例如,你能够思考的唯一原因,完全是因为存在着从神经细胞突飞到神经细胞的神经冲动,任何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行动都取决于这些神经冲动。如果你摸到一个热的东西,你就会把手缩回去。但是,只有当热的感觉从你的手传到你的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另一个神经冲动从你的中枢神经系统传到你的肌肉时,你才能这样做

这种无意识的“思考”(“我觉得某种东西是热的,我最好把我的手拿开,否则手就会受到严重伤害”),不可能比神经冲动在手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往返所费的时间快。因此,我们必须懂得,“思考的速度”就是“神经冲动的速度”,否则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

1846年,德国一位大生理学家马勒抱着悲观情绪,他认定决不可能测出神经冲动的速度。六年以后,在1852年,他以前的一位学生赫姆霍兹致力于测量神经冲动的速度。他用仍然接通神经的肌肉进行研究。他在不同的点上刺激神经,并测量引起肌肉收缩所需要的时间。当他刺激离肌肉较远处的神经,肌肉收缩迟缓了。根据迟缓的时间。他测出了神经冲动经历这段额外距离所需的时间

神经冲动的速度取决于神经的厚度。神经越厚,神经冲动传递得越快。神经冲动的速度还取决于神经是否受到一个脂肪物质的鞘的隔离。一根受到隔离的神经传导神经冲动的速度比未隔离的神经快

哺乳动物的神经是动物中最细的神经。而最好的哺乳动物神经运载神经冲动的速度每秒约100米,或者说,每小时360公里

这种速度似乎低得令人失望。思考的速度并不大于旧式螺旋桨飞机的速度。但可以设想,神经冲动能够从人体的任何一点传递到任何另一点并返回来,只需要用少于1/25秒的时间(不包括在中枢神经系统处理过程中的延迟)。最长的哺乳动物神经是在30米长的蓝鲸体内,甚至在这里,神经冲动只需用半秒多一点就能完成在该鲸体内的往返旅程,这已是够快的了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生物钟的含义是什么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28

人体是个开放的系统,人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养成了一些固定的时间节奏,就是生物钟

96 “生物钟”指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有时你不必看钟。当你肚子饿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是该吃饭的时候了。当你困了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是该睡觉的时候了。当然,如果你午饭吃得非常饱,那么,当你感到饿的时候,也许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如果你已经睡了一个懒觉,或者正在参加一个令人兴奋的晚会,那么,当你感到困倦的时候,也许已经过了就寝时间。然而,在通常情况下,你感到困、饿的时间总是非常接近于正常的就寝和就餐时间

在你身上有一种周期变化,使你每隔一定的时间感到饥饿,每隔一定的时间感到困倦。这些周期变化是很有规律的,因此你能够利用这些周期来测量时间(很粗略地)。这些周期就是“生物钟”的一个例子

在生物的外界存在着稳定的周期。最显著的就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但也有一天两次的潮汐节律,这种节律的幅度随着月亮的位相而变化,而温度周期则随着日夜周期和季节的年周期而变化

生物对于这些变化的反应是有用的。如果它需要在夜间或仅在温暖的季节里找食物,那么,它也就可能在白天睡觉或者在冬天冬眠。如果它要去海岸下蛋,那它在随满月而到来的最高潮时下蛋是最好的。甚至植物对这些节律也有反应,以致叶子在太阳落山时垂下,花或果实在特定的季节开放和成熟,等等

我们不能设想生物能自觉地做这一切。它们不会说“是夜间了,我将要睡觉了”,或者“白天越来越短了,我将要落叶了”。在生物体内,的确存在着自动的周期同外界的天文周期相适应。这种适应性是由于自然选择而产生的。适应性强的动物或植物比适应性差的动物或植物生存得更好,并有机会得到较多的后代,这样,这种适应性就一代一代地提高

甚至分子这一级的东西也存在着这种内周期。体温有规律地升降,血液的某些成分的浓度有规律地增减和身体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的增强和减弱,等等。这些周期大多数需要用大约一天时间来完成一种“升降运动”,这些周期称为“生理节律”

内周期是由环境节律所控制的吗?不完全是这样。如果一个动物或一个植物被放在一种去掉了外界节律的人为环境里——这里存在着恒定的光照或恒定的温度,那么,这些节律还是会继续下去

这些节律也许不很明显,也许对于严格的24小时周期稍作变化,但是这些节律依然存在。环境节律只不过起一种“精细控制”的作用

乘喷气式飞机远程旅行的人,会发现他们自己处在极其不同的时区中,这时他们的内节律不再适应这种“日夜周期”了。这就会引起许多不舒服的症状,直到生物钟经过重新调整为止

至于生物钟是如何工作的,我可以用四个字来告诉你:无人知晓

人体内是否有某种周期性化学反应?如果是这样,生物钟应该随温度或随药物而变化,但它却不是这样。那么,它是不是与外界的一些微妙节律发生了连锁关系的某种东西,即使去掉了阳光和温度的变化,这种连锁关系依然存在呢?也许是这样。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也还没有发现这些节律的性质

方舟子注:现在已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钟现象,发现了一些控制生物钟的基因。简单地说,生物钟是由于基因表达的调控具有周期性而形成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试述细菌与病毒的主要特点与区别

97 细菌、微生物、菌株和病毒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生物学家把这种生物归入“裂殖菌类”。细菌细胞的细胞壁非常像普通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但没有叶绿素。因此,细菌往往与其他缺乏叶绿素的植物结成团块,并被看作属于“真菌”。(方舟子注:这是过时的说法。细菌、真菌和植物彼此之间差别极大,属于不同的生物界。从进化关系上看,真菌甚至和动物还要亲些)

细菌因为特别小而区别于其他植物细胞。实际上,细菌也包括存在着的最小的细胞。此外,细菌没有明显的核,而具有分散在整个细胞内的核物质。因此,细菌有时与称为“蓝绿藻”的简单植物细胞结成团块,蓝绿藻也有分散的核物质,但它还有叶绿素

人们越来越普遍地把细菌和其他大一些的单细胞生物归在一起,形成既不属于植物界也不属于动物界的一类生物,它们组成生命的第三界——“原生物界”。(方舟子注:这也是非常过时的说法。细菌和真核原生生物差别极大,属于不同的界)有些细菌是“病原的”细菌,其含义是致病的细菌。然而,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不是致病的,而的确常常是非常有用的。例如,土壤的肥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住在土壤中的细菌的活性

“微生物”,恰当地说,是指任何一种形式的微观生命。“菌株”一词用得更加普遍,因为它指的是任何一点小的生命,甚至是一个稍大一点的生物的一部分。例如,包含着实际生命组成部分的一个种子的那个部分就是胚芽,因此我们说“小麦胚芽”。此外,卵细胞和精子(载着最终将发育成一个完整生物的极小生命火花)都称为“生殖细胞”

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微生物和菌株都用来作为细菌的同义词;而且确实尤其适用于致病的细菌

“病毒”一词来自拉丁文,其含义是“毒”。这可以追溯到生物学家还不能确切地知道病毒为何物的时候,那时他们只知道某些制剂含有能致病的东西

病毒不同于细菌,也不同于其他一切生物,因为它不是由细胞所组成。它比一个细胞小得多,仅仅有一个大分子那样大。它是由一个周围被一层蛋白包着的核酸圈所构成。就这点来说,它很像细胞的染色体,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把病毒看作是“不受拘束的染色体”

染色体控制着细胞的化学过程;而病毒一旦进入细胞内,就会建起对它自己的反控制。病毒通常能够使细胞的化学过程屈服于它的意志,把所有的细胞机能都转向执行形成更多病毒的任务。细胞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被杀死

病毒不像细菌,它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它们仅仅能够在细胞内繁殖。所有的病毒都是寄生的。在某些情况下,它们造成的损害也许不明显;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会造成严重的疾病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病毒首先是由谁发现的

98 病毒是怎样发现的?第一个发现病毒的的人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提出了“细菌致病说”。根据这种学说,每种传染病都是由某种极小的生命形态所造成和传播的,它在患病的生物体内繁殖,从那个患病的生物传染给一个健康的生物,从而使之生病

然而,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巴斯德在研究致命的“狂犬病”时,尽管发现了这种病是会传染的,是因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而得病,但他没有找到与这种病有联系的病茵。巴斯德得出给论说:存在着一种病菌,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它太小,以致他手头的显微镜也看不见

可能由于同样原因,其他疾病似乎也找不到病菌。“烟草花叶病”就是一个例子,烟草植株染上了这种病就会在叶子上形成一种斑点的花叶病图案,构成一种病状。如果叶子烂了,就能排出一种汁液,这种汁液能在健康的烟草植株中造成这种病,但这种汁液并未含有显微镜能看到的任何一种病菌

显微镜在可见范围内的可信程度有多大呢?一位俄国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在1892年用另一种方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使用了一种素烧的瓷过滤器,这种过滤器可以挡往任何大到足以使当时显微镜能看见的东西。他从患病的烟草植株提取出传染性汁液,使之从这个过滤器过滤,他发现经过过滤的汁液还是能感染健康的烟草植株。伊凡诺夫斯基认为,也许是因为过滤器有缺陷,而不敢得出结论说,这里存在有病菌,但因为大小,以致在显微镜下也看不见

1898年,荷兰植物学家白杰林克独立地进行了完全相同的实验,而且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结果。他相信这个试验的真实性,断定不论造成烟草花叶病的是什么东西,它一定是由非常小以致能通过滤器滤出的质点所组成

白杰林克称这种致病液为“病毒”。因为这种液体能通过滤器而不失去其毒性,所以他把它称为“滤过性病毒”。这个术语终于不适用于这种液体,而适用于液体内致病的质点。后来,又去掉了这个形容词,这种极小的致病质点简称为病毒

但这种病毒质点到底有多大呢?白杰林克认为:大概比水分子大不了多少。因此,任何能让水通过的东西,也都能让病毒通过

1913年,英国细菌学家埃尔福德进行了这一试验,他使用了火棉胶(珂珞酊)薄膜,这种薄膜可以制出任何尺寸的微孔。他让含有病毒的流体通过火棉胶薄膜。他发现,他制出的这种微孔薄膜的微孔非常小,只有水分子可以通过,而病毒不能通过。埃尔福德还发现,尽管原来的液体能够传播疾病,但通过那种薄膜滤器之后的液体再也不能传播疾病了

这样,人们就知道了病毒质点的大小。它比最小的细胞还要小,它只可能由很少几个分子所组成。但这样的分子是大分子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人的红细胞可以增殖吗

99 为什么红血细胞每隔几个月就更换一次,而大多数脑细胞却可以活一辈子?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细胞分裂的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其过程包括许多步骤:核薄膜消失,一种称为中心体的小物体进行分裂,染色体形成染色体本身的复制品,先关在已分裂的中心体形成的心轴中,然后又分开,处在细胞的对侧。然后必须在两侧形成一层新的核薄膜,而细胞则在中间收缩,并分裂为二

在整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无疑会更加复杂。一直到近年来我们才开始弄清楚其中的某些化学变化。例如,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直接化学变化在不需要再分裂时使得细胞停止分裂。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答案,那么,我们也许有可能解决癌的问题,癌是细胞生长的一种失调现象,也就是细胞无能力停止分裂

象人这样复杂的生物具有(而且必定具有)极其特化的细胞。这种细胞起到一切细胞都能起到的某些作用,并能把这种作用发挥到极限。肌肉细胞收缩时,神经细胞在传导电脉冲时,肾细胞允许某些化学物质通过而不允许别的东西通过时,都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了极其熟练的程度。这种细胞中必然有许多机制用于发挥某种特殊功能,以使细胞分裂机能投有发挥的余地。这种细胞和一切能获得一定程度特化的细胞,都不得不放弃分裂

一般说来,一种生物一旦达到充分成长,就再也没有必要长得更大,因而也不需要更多的细胞

然而,有些细胞必然会不断地遭到消耗和磨损。皮肤细胞常常要与外界接触,肠膜细胞受到通过肠子的食物的磨损,红血细胞受到毛细血管壁的磨损。在各种情况下,摩擦和其他原因都会使得细胞受到伤亡。就皮肤和肠膜来说,处于深层的细胞必须保持分裂的能力,以便新的细胞能够不断地代替已剥落的老细胞。实际上,在皮肤上,表皮细胞在剥落前就已死去,因此皮肤的最外层是一种死的、不易磨损的,抗气候的保护层。在摩擦特别大的地方,死层就会堆叠成为一种胼胝体

红血细胞完全没有细胞核,因此,没有细胞分裂机能,这种机能总是集中在核里。但在人体内的许多地方,特别显著的是在某些骨头的骨髓里,有着带核的细胞,这种细胞能分裂并形成子细胞,这种子细胞则能逐渐失去它的核,并变为红血细胞

但是,在达到成年后,通常不进行分裂的某些细胞,却保持着分裂的能力,以备突然需要修补。这样,长时间停止生长的骨头,在折断之后能够开始再生长,这种生长正好持续到修补了折损为止,然后又停止生长(很遗憾,神经细胞不能做这样的工作)

某些细胞在被置换之前能活多长时间,通常取决于它们所受的应力的性质和强度,因此很难说出细胞的准确寿命(曾经发现大鼠爪子底部上的外皮,在某些情况下,在两个星期之内就完全被置换了)。红血细胞是一种例外,它受到一种亘久不变的磨损。人类红血细胞的可预测寿命大约为125天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每个人为什么老了都会死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728

从理论上来说,物质都可能衰亡。同样是物质,原子的寿命几乎无穷,人寿却不过百年,这让人类100个不服。人类都把原子命名为非生物,也就是人类认为原子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他们怎么反而长生不老呢!人类又把自己命名为生物,意思是有生命的物体,怎么就那么短命呢!现实无情地打脸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

而且一个人死了的时候,组成一个人的身体的原子并没有死,那么人的身体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原子吗

一个物体的生老病死的过程可以用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的数学方程来描述。如果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十分的稳定,那么物体就很难死亡,原子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人是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人为什么很快就老了,死了,原因在于人体的运动很不稳定,于是很快就崩溃、解体了

现代人喜欢用基因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这显示出人类科学的局部学的特点,所谓局部学,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科学。基因,只是表象,用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解释才能揭示生命的本质

局部学 对应的是 整体学,整体学是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提出的,当人类把物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打通了以后,人类科学就发展到了整体学,这时候人类才可以探讨一下真正的长生之道了

100 衰老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死我好怕

《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等译 碧声扫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衰老和死亡,这似乎是一种耻辱,但又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像人这样的生物实际上注定要变老和死亡,因为我们的细胞似乎由它们的基因“编制了程序”,逐渐地经受着与时俱进的称为衰老的那些变化

衰老有某种用处吗?衰老有什么益处呢?

生命的最惊人的特性,除了单纯的生存之外,就是它的适应性。在陆地上、海洋里和空气里有生物;在温泉里、咸水里、沙漠上、从林里和两极的荒芜地区里以至各处都有生物。甚至可能设计出我们认为在火星上和木星上存在着的那样一些环境,并有可能发现在那些条件下生存的简单生命形式

为了获得这样的适应性,基因结合物和基因性质本身必须发生经常性的变化

单细胞生物进行分裂,两个子细胞都有着原细胞所具有的基因。如果基因能够作为完善的复制品通过一次次分裂永远传递下去,那么,原细胞的性质就决不会发生变化,不论它的分裂和再分裂有多么频繁。然而,复制品并不总是那么完善;有时会发生无规的变化(“变异”),而且逐渐由母细胞产生不同的品系、不同的变种,最后形成物种(“进化”)。某些物种在某种环境里比其他物种能生存得更好,因此不同的物种占据着地球上不同的小环境

有时,各个单细胞生物之间互相交换染色体。这种原始形式的性行为导致基因结合物的改变,而这又进一步加速进化发展。在多细胞动物方面,两个生物互相合作进行有性繁殖变得越来越重要。除了变异能单独造成变种外,不断产生带有基因——一种一些基因来自父方、一些基因来自母方的无规混合物——的幼体,也能形成变种。结果,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而新形成的那些物种能更容易地散布到新的小环境,或者使它们本身更好地适应旧的小环境,从而比从前能更有效地利用小环境

因此,其关键就是产生带有新的基因结合物的幼体。某些新的基因结合物也许很拙劣,但它们的寿命不长。那些非常有用的新的结合物能够“成功”并排除竞争。然而为了办得最成功,带有“未经改进的”基因结合物的较老的一代不应留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肯定,上了年纪的生物总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死去,有的是由于事故造成,有的是由于生命消耗殆尽所致,但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这个过程

其早期几代具有预定要衰老的细胞的那些物种会更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幼体就会进化得更快而且更成功。我们能看到我们周围的生物长寿所造成的不利因素。能活数千年的红杉树和刺毛松球几乎灭绝了,长寿的象几乎没有短寿的老鼠那样能适应环境;或者说,长寿龟没有寿命短的蜥蜴那样能适应环境

为物种(甚至人种)着想,似乎最好是老了就死去,而让幼者生存

这很令人感到遗憾,但事情似乎就是这样

方舟子注:这种解释是“群体选择”的解释,完全站不住脚。自然选择不可能为了群体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个体的直接利益。自然选择只能在对个体及其后代有直接的优势时才能起作用。老死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恰恰相反,乃是自然选择不起作用的结果。自然选择是通过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繁殖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因此,那些在个体丧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选择的选择。一个致命的基因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得到表达,病人很可能在留下后代之前就已死亡,因此这样的基因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很难遗传、扩散开去。相反的,那些隐蔽起来等过了青壮年才表达的致命基因,它的携带者在患病之前已经留下了后代,这样的基因是无法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而会持续遗传下去。随着世间的推移,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只在老年时候表达出来的致命基因在群体中累积起来,扩散开去。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致命基因,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衰老、死亡。(参见方舟子著《进化新篇章》第七章第五节“我们为什么衰老?”)

阿西莫夫《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

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人生无惑以后,海云青飞 决定尽快写一些书以帮助更多的人

写什么呢

首先是教育

你现在看到的是唯一的人生无惑者写的教育书籍

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本书给出的答案可能是最正确的

孩子读小学时,写过几十篇有关教育的文章。多年的思考、实践,我深觉家庭教育之重要,做好教育之不易

父母即使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也难得有大量的精力用于教育,父母自己也要工作谋生、学习进修,这样说起来,教育这两个字就显得沉重了。于是我只好对 tiger 说,你可要快点成熟起来,想当年你老爸可是如何的英明神武,自学成才的呢...

本书所收文章大多写于2014年之前,现在重新补充、修订,免费发布于网上,供大家学习、参考

  • 如果你经济条件不错,有充足的精力,并且愿意按照本书去实践,那么你可以把你家孩子培养成为天才
  • 如果你能理解本书观念,那么你可以把你的宝贝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
  • 如果你常读此书,可以显著提高孩子的成绩

海云青飞

2014年9月初稿 2018年10月再次修订


人生战略规划大格局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3-07

三门工具学科:英语、数学、计算机科学

我对 Son 说,英语、数学、计算机科学这三门学科都是工具性的基础学科,非常重要。虽然话是这么说,我自己的英语基础并不好。小时候学校英语教学比较落后,我参加工作以后就有意识地弥补自己在英语方面的欠缺,可能和生活比较安逸有关吧,我还是比较懒,没有系统地自学过英语,只是尽量创建英语的环境,比如把电脑、手机设置成英文界面,结合工作看些英文编程文章,用英语给客户回复邮件,看一些英文影视等等

为什么英语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

2014 年我对 整体学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 有所领悟以后,就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如果不考虑语言障碍,英语是首选语言,这是因为:

  • 和封闭的国情有关

    普通人的写作无所谓英语不英语的,但是当你的思想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英语的重要性就会突显出来,有的国度不是一个允许个人自由表达的国度,要么你不说一些有意义的话,要么你自我审查你说的每一句话,否则可能会有外部世界无法理解的事情发生。举个例子,文章中最好不要出现 民主 这个词语,它是有 “专利” 的,小民未经授权不得轻易使用,否则可能就被 “侵权” 了,开放自由 相对来说使用一下问题不大

  • 目前的世界是英语文明主导的世界

    无论英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如何,英国始终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因为英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语言,这就导致了二个结论:

    • 一个人要学习最新的知识,掌握英语是前提
    • 一个人要最大化自己的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掌握英语很有必要

战略真理和战术真理

这篇文章重点并不是讲英语的学习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如果你对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有一点了解,你应该知道我最感兴趣的是真理,I am born for the truth。真理并不是宗教那样基于肥皂泡,而是物理的真实,并且是分层次的,可以用于指导各个方面的实践。对于真理的较高层级而言,可以用数学结合物理学来表达,真理和个体的各个方面的实践结合起来,就可以具体化成很多的细节要求。为了简化表达,我们可以把真理分为 战略真理战术真理 二个层次

战略真理是什么,我在 《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 中已经有了说明。具体到学习英语这件事情上,战术真理又是什么呢?要注意的是真理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学习英语,真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体的主动的进化,所以我说战术真理在英语学习上的应用的时候,指的是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在促进人体的进化,实际上进化才是最重要的。你不能说等你进化了再去学英语,或学好了英语再去追求进化,这样做为什么不行?首先是时间不够,人生中要做的事情极多,如果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和进化相冲突,那么是不可能实现进化的

我想到了一个可以用来比拟战略真理和战术真理的的例子:目标正义和过程正义。如果目标是正义的,能不能用不正义的过程来实现正义的目标呢?我先说结论,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只能骗己骗人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件事情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解,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两个角度的分析都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因此时间的过程决定了结果,过程的不正义决定了结果也不会那么正义的。现实中人们往往会忽略过程而注重结果,从本能上来说每个人都想做个正义的人,但是又想往财富,在两者矛盾时,他会想着先让我赚足够的钱再说,有了钱以后我可以多做好事的,这样做行得通吗?虽然理论不难明白,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无情的,坚持理想必然在某些方面吃亏

坏人领跑世界理论

海云青飞 有个理论叫作 坏人领跑世界 理论,世界上只要有一个坏人,于是世界就会趋向崩坏

坏人可以不择人手段,因此在竞争中会占优势,好人为了和坏人竞争,也会趋向于变坏,最终这个世界越来越坏

这篇文章并不是专门讲 坏人领跑世界 理论的,只是顺便提到。虽然如此,海云青飞 作为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希望把事情的过程做得尽量完美,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作探索改进,比如我是站着写这篇文章的。为什么要站着写文章?常坐会使身体行动能力退化,不能说等我实现财务自由以后再来关心身体相关的一些事情,而是在实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就要结合其他目标,特定是要结合身体相关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身体的进化。对多数人来说身体的进化是个十分遥远的词汇,你暂时可以理解成健康,做任何事情不能有损健康,并且尽量做到在做事过程中能促进健康

生命存在的合法性来自进化

这几天我在用 每日英语听力 这个手机软件,学习英语很重要,理解知识学习的原理也十分重要,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生命存在的合法性的来源是生命的进化,如果我们要增加自己的生命存在的合法性,就要在做任何事情的同时,比如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能有损身体的健康,最好能同时有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如果有进化身体的作用就完美了

据我所知,生命并没有主动进化自己的自觉,目前观察到的都是生命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实现演化,演化可能是进化,也可能是退化。对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主动进化就如痴人说梦一样,所以要悟道,所谓 就是整体学,整体学入门了,就是解决了生命进化的战略问题,解决战略问题只是起点,还需要把战略分解为无数的战术细节,分解到每个当下的刹那中去,战术分解的过程也是战略越来越完善的过程,到最后就是战略战术几乎不可区分了,因为每时每刻都在贯彻战略了

当下即是永恒

有人说当下即永恒,这种情况只有在战略和战术完美配合并体现在每个当下的刹那中才有意义。悟道即是明白了通向永恒之道,何其难哉!不知道什么是永恒,也不知当下如何联结到永恒,那么“活在当下,联系于永恒”,“把握此刻,当下即永恒”,“一秒即当下,当下即永恒”等等说辞往往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如果永恒和当下一体难分,那么就可能大器晚成

不谋长远者不能谋全局

地域与人物性格形成,地域决定人性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3-06

不谋长远者不能谋全局

不谋长远者不能谋全局 这是 海云青飞 喜欢说的一句话,其含义极为深刻。时间和空间是紧密相关的,如何知道一个人有全局观,看其是否有长远谋划就可以了。明白此理以后看人不会走眼,决不会把庸人看成人才,也不会埋没了大才

要真正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需要对物理学有深刻的认识,这就把大多数人挡在了门外,物理学不是那么好懂的,比如说相对论,谁懂了相对论呢

即使不怎么熟悉物理学,但是具有整体观的人也是可能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的,然而理解整体观未必容易

现在是2019年3月,Son 接下来要参加4月的化学选考,还有6月高考,升学相关问题宜及早策划,凡事策划得越早,可供改进的空间就越大

高三考生的选择

每个高三的学生会面临二个选择?

  • 选择什么大学
  • 选择什么专业

对我来说,会首先考虑地域,我当然知道985,211,双一流这些标签对于求职,城市落户等可能很重要,我依然首先考虑地域

为什么首先考虑地域?

这是基于以下推理:

  • 个人的成长总是处第一重要的位置(和学校的标签相比较)
  • 环境决定命运,选择环境也是在选择命运
  • 地域是个大环境
  • 地域决定人性,因此地域也部分决定了人际环境

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性格形成原因

  • 广东,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起点,处于中国的南边,和港澳台相邻,广东的特殊地域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自由

  • 中国东南沿海江浙沪,经济较为发达,用古人的话来说是 商人重利轻离别,其人多爱慕虚荣

  • 中国中部地区和外部世界接触较少,人们思想趋向保守

  • 中国北部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国营企业较多,除了思想保守,还有官僚主义

广东人常把自己称为南方人,把广东以北的地方称为北方,我喜欢这种简洁的分法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出生于浙江,地域影响性格,浙江人好虚荣。现在是2019年,就我现居的浙江N线小城来说,人们操办红白事时,礼金一般是1000元,上海的话一些婚事礼金可能是5000元,这些全是浪费,不但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甚至有不少坏处。每次参加酒席都会分得几包香烟,我家又没有人吸烟,于是总是把香烟折价卖给烟店

人是环境的产物,发现一件事情不好,你却未必能置身事外,我能做的就是自己的事情尽量从简,别人的事情除了婚丧,其他如新房归屋酒席,小孩满月酒席,非直系亲属的寿酒席等等能逃就逃。集体性的不好的事情应该国家出面干预,否则要国家干嘛,国家有义务强制减少集体性的不好的事情,这是国家的合法性的其中一个来源

有一次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广东人的做法和我们浙江人不一样,广东人更看重的是情谊而不是金钱,他们操办红白事的时候不收礼金或意思一下就行了,看到了一股难得的清流,我当即在小圈子里表示了对广东人的做法的强烈认同,然而周围多数人的反应是漠然,地域决定人性,凭我几句话就能改变人性?这是不可能的

另外,浙江人嫁女一般以男方有房有车为前提,聘礼自然不用说了,这么做错了吗?我想这么做的人没有人会自己承认错误,地域决定人性,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然而我听说广东人嫁女时并不是这样,是广东人傻吗?海云青飞 昨天就问过 Son 这个问题,看看他是怎么想的

关于中部地区的思想保守,最近在了解各个大学的一些情况,刚好有个例子可供参考。2018年有多所重点大学在浙江进行三位一体招生,其中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中科大主体部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其他大学都有面试环节,中科大只要笔试数学和物理就行了,我觉得这个笔试也是可以取消的,只要把每个考生的高考成绩中的数学和物理的权重增加就行了。和中科大做法不同的是,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提前招生测试中把面试作为重要的环节,为什么这三个学校在选择学生时会有不同的做法,其中有地域的原因

至于中国北部地区的官僚主义现象,想想流传的名言 投资不过山海关 就能知其一二了

选择地域和选择人格

按照普遍的标准,考生选择大学优先考虑名校,985大学,211大学,还有双一流。有些公司招聘员工明确规定非985大学毕业生不要,在有些城市落户时需要985,211或双一流大学毕业,这些都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切身相关的现实问题

海云青飞 认为眼光要放得更加长远些,人格的成长非常重要,而人格很大程度是决定于人际环境,人际环境又受地域的影响。有时一时的利益和一生的利益相矛盾时就要作出取舍

人类永远在探索真理的路上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3-04

有的人有特殊的先天资质

海云青飞 在2014年初悟 整体学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 ,也就是我在探索真理的路上有了阶段性成果,已经可以用之指导当前各个方面的实践了。这个寻找真理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这个速度其实已经很快了

我本身的先天资质特殊,前几天我和Son讨论过这个问题,他的资质和我类似

一个人的资质好不好是可以观察得知的。Son本来有点怀疑自己的资质的,其实他在高中的成绩一直在年段前10名内,应该充满自信才对,他为什么还会对自己有所怀疑呢?这和他幼年的经历有关,我详细分析原因以后,他的心结应该已经解了。有个能深刻洞察事物本质的Dad是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否则的话,有些事情永远不会得到解释

怎么观察一个人的资质?我这里说的是特殊的资质,我觉得没有必要详细公开分析,因为特殊资质的人迟早会自己知道,不是特殊资质的人知道了也没有用处。这是我自己总结出的来的观察方法,书上是找不到的,其实也没有什么高深和神秘,就是基于人体生理的普通分析而已,然而,世界上有许多奇怪的现象,有的事情你知道了原理以后会觉得并不难理解,既然不难,应该知道的人很多才对,然而事实却刚好相反

难者不知,知者不难

这就是难者不知,知者不难。一个更好的例子是相对论。有人说,全世界理解相对论的人不超过10个,这话我原来是不信的,现在又信了,因为我发现世上流传的相对论理论普遍是有问题的,于是我写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并公开在我的个人网站 https://tuenhai.com 上。我写的东西难吗?我觉得是初中物理的难度而已,具有初中物理知识程度的人何止千万,但是能有几人看得懂我写的是什么?如果有人能真的看懂,就会发现并不怎么难以理解。Son曾说我写得不够系统,这我承认,可是新的内容是我临时开创出来的,我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当然我可以后续仔细打磨,把文章写得更加通俗易懂,问题是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我现阶段写书首先是写给自己,保证自己能看懂,因为时间是最大的成本

人的先天的资质有好有坏,这是事实,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资质差距并不大,这是由人类的生理决定的,人类有发达的大脑,这是人类比许多动物聪明的原因,但是女性的产道比较狭小,这制约了初生婴儿的大脑大小,初生婴儿的大脑都不会太大的,这就是说,从先天的因素来看,多数人的脑容量大小是差距不大的

敬请狂热追求真理

这么说来,一个人能不能悟道主要在于后天的环境和自我努力了。环境不是自己说了算,但是我可以说我是为道而生,自从懂事起我就知道自己每时每刻在思考宇宙、人生的奥秘,少量的先天资质的因素再加上后天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两者结合我才有了最终的突破。我对Son说了这番话以后,他立即说:

你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在探索宇宙、生命的意义,这就是你的先天资质好的证明

我不得不给Son点赞,我对他的教育是不要求世俗的那种听话,我总是对他说:别人的话,对的就听,不对的就不听,无论是谁说的话。这么说当然也把老爸也平等进去了,老爸说的不对是可以质疑,可以反对的。一个人的先天资质有可观察的部分,或许还有不容易观察的部分,我为什么生来就对宇宙、生命的奥秘如此感兴趣呢

走在追求真理的路上需要知行合一

全世界热情地追求真理的人何止千万,为什么我能有所突破,其他多数人不能呢?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海云青飞 是个知行合一的人,在知行合一上我是做得比绝大多数人好的,如果没有知行合一,我是不可能有不俗的突破的。如果我有什么信念,我就会去执行它,虽千万人吾往矣。知行合一就是量变,阶段性的突破就是质量,可惜世人多贪得患失,好大喜功,自然与真理无缘了

为什么人类在前进接近真理的路上需要知行合一?

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它可以应用于一切的事物,可以用来指导一切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路上必须做到做任何事情都知行合一,相信什么就做到什么。在求知的道路上应如何坚持和发展真理?离开了知行合一就没有真理可言了。顺则凡,逆则仙,凡人只知有顺,不知逆之,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总是人迹罕至也就不足为奇了

真理永远在路上

总结一下,要找到真理,第一需要有对真理的狂热追求,第二要知行合一以量变求质变,第三还有先天资质的因素在里面。然而,本质上来说真理只是相对真理,宇宙并不存在一劳永逸式的宗教故事中的享乐之地,所以,一个智慧的人总是坚持第一条和第二条,最终结果如何,管它干嘛,人生本应该如此

为什么要多写文章并且发表在网络上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3-03

我这里说的文章并不是流水帐式的文章,而是学习笔记,成长记录,心得体会之类,是一种促进自己进步,也能帮助到别人的文章

为什么要多写文章

海云青飞 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任何自夸的成分。所谓 最伟大 包含二个方面的意思:

  • 我这里说的哲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它实际上是和科学紧密结合的哲学。我对科学有最深刻的认识,这是成为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前提

  • 既然是最伟大的哲学,必然是可以直接指导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它是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哲学

    最伟大的哲学能指导哪些方面的实践?任何方面!我还想不出它不能指导哪些方面的实践。用于宗教,则可以是最完美的宗教;用于国家,则可能建立最完美的国家;用于指导人生,则有助于成为人生赢家;用于指导学习,则可能培养出天才

最伟大并不意味着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实际上,处于终极地位的妩也不是无知不知、无所不能的,海云青飞 作为并不多么高级的地球生物——人类之一,更加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即使这样,我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表达,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我写了《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 ,但愿你能看懂它,你能看懂的话你就会对我有深刻的了解。儿子高考物理是97分,他于2019年初看了《悟道相对论》,经过和我一番讨论以后,他算是对相对论的世界有了真正的了解,同时也对宇宙、人生的奥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最近我曾经计划写关于社会的书,希望能对我现在所居的国家作些贡献。写这种书并无难度,纯粹是体力活。真正的麻烦在于我必然需要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来写书,于是要做一些功课,了解现有的理论,结合现有的理论来阐述我的观点,这无疑是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时间的成本才是最大的成本,对于兴趣广泛的我来说这个成本太贵了

认真学习的人会读很多的书,自己写的内容却往往不多。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特别的人做事必然有其特别之处,他们会写很多文章,多读是为了多写

多写文章的好处

为什么说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写笔记?写笔记可以强制自己总结、提炼知识,写的过程也是强化自己对知识的记忆的过程

为什么要把文章发表在网络上

光是写笔记还是不够的,还要分享出去,和别人产生联结,这样的做法其中含有深刻的哲学原理。宇宙中的事物本身就是互相联结的,只是人类是种不怎么高级的生物,往往会孤立地看问题。从科学角度理解这个原理,可以参考我写的 《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

现在是信息时代,学习知识时不但要多写笔记,而且要写在网络上,与全人类共享

笔记如果涉及到隐私呢?一般情况下并没有太多的涉及到隐私的内容。如果有,那么人名、地名这些可以进行模糊化处理,你可以给模糊化处理设定自己的规则,这样你自己在以后可以还原出本来面目

就特定主题写书的话往往时间成本较大,不写文章更是不行,怎么办呢?可以结合当天所做的事情、接触的人、说的话来写,不强求说服别人,但求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主题不限,题材不限,也不怎么考虑文学性,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写得越多越好

为什么要多写文章?我经常劝说别人要多写,效果往往不大好。我以前对儿子也说过类似的道理,他也没有去实行,我并没有强迫他去写文章,命运是他自己的事,他自己对自己的命运负责。2019年,我从科学的角度和儿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写作和分享的必要性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对一些人来说,我的一些话就如宗教说辞,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了

写文章的格式

我的文章都是用的 Markdown 格式保存在电脑里的,并用云盘备份

如何写文章?首先是定义目录、结构,比如这样:

  • 每年的文章是一个大目录。今年是2019年,2019 是一个大目录
  • 每月的文章是一个子目录,用12个字母来表示,2019年3月写的文章就是 2019/c 目录
  • 每天的文章文件名以日期标记开头,用2位数字,比如今天的文章文件名是以 03- 开头

如何在电脑上用软件写文章

在电脑上写文章的方法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有三种写文章的方式:

  • 先把文章文件按目录分类保存在电脑里,再发布到自己的网站上

  • 用专门的文章软件写文章,这种方式 海云青飞 以前用过,现在不用了

  • 把文章写在纸质文章本上,100年前的人用这种方式写文章

我用的是第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最好,但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我是用 Visual Studio Code 软件在电脑上编写文章,电脑上用软件生成静态网站,再上传到网站上。我写了 Bash 脚本用来自动生成 HTML 网页和自动上传到网站上。目前我是在 Windows 电脑上写文章的

人为什么要具有高尚人格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27

今天是2019年6月27日,浙江高考上了一段线的考生于今天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是人生中的大事,我在家长讨论群里看到有的家长竟然花 2000元钱请所谓的专家帮忙填报志愿,真是 父母无知,害了孩子。填报志愿首先是地域,其次是一个学校在特定专业上的实力,最后才是学校表面的名声,所有这些需要父母花大量时间去调研,专家是无法代劳的


有人在网上提问:短期高效学习后,如何长期保持学习热情?

海云青飞 人生无惑,对于很多疑问的见解超越了这个时代,我有空时会在网上随机回答一些问题,这是扩大自己空间性的一种方法

他问的是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其实不但是学习,人生中的许多事情都需要热情和激情,那么人怎样才能永远保持对人生的热情和激情呢?

2019年6月10晚,我们正在家里锻炼身体,忽然,有个高三学生的家长,也是我昔日的同班同学,她打电话给我,说到她孩子对学习提不起热情,玩手机却很有兴趣。我们聊了一小时,我提示她:

你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你的孩子的智商其实是不错的,孩子对学习没有热情,和你有很大的关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问题总是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在解决我的同学的家庭教育问题之前,先让我谈谈物理学

人类目前的学术是局部的学术,而不是整体的学术,表现在各个学科的分离,科学家会自然地认为物理学和社会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研究社会学、教育学的时候不会去想这和物理学有什么关系。我们身处的宇宙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被简单的规律所统治的,只有人类的科学上升到整体科学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这一点

物理学分二种:粒子物理学,波物理学

  • 粒子的物理学 (经典物理学)
  • 波的物理学 (相对论,量子论)

目前的物理学主要是粒子物理学,对于波的物理学,因为人类进化程度很还低,人的感觉器官不能形象地感知波的世界,虽然爱因斯坦从理论上提出了相对论,但是人类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相对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海云青飞的《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 可能是唯一的对相对论的世界比较好的解释

什么是画面物理学

粒子的物理学其实是画面的物理学。粒子的本质是波,但是人类这样的生物的生理系统无法处理极为复杂的互相干涉的波,人类感知到的宇宙其实是波的宇宙的高度概括,这就就像画是实物的高度概括,所以,我把人类感知的宇宙称为画面宇宙,经典物理学就是画面物理学。展开就太长了,具体请参考《悟道相对论》

画面,不但可以揭开宇宙的奥秘,也可以揭示学习、记忆的奥秘

真实画面和虚拟画面

画面分为真实画面和虚拟画面,你在刹那间所感知的宇宙是个画面,这是个真实的画面,至少对你来说是真实、可用的画面

你看到桌上放着一个苹果,你想要伸手把它拿过来,这就是说你产生了一个想要拿苹果的虚拟画面,有了这个虚拟画面,你才可能去拿这个苹果。推而广之,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虚拟画面的指引下进行的,是虚拟画面驱动着人做出各种事情

人不一定清晰地知道虚拟画面的存在,其实也不是不知道,每个人都有相关的经历可以证明海云青飞所言不虚。你在梦中遇到紧急的情况,然后(虚拟画面)做出特别的动作,接着你的身体也会突然就动一下,这时通常你就醒过来了。白天的情况和梦中的例子是一样的,人的任何一个再微小的动作都是由虚拟画面驱动的

……继续前面的电话,我在电话中告诉我的同学:

你要给孩子画一个大饼,他在这个大饼的驱动下自然会有动力学习。你的孩子曾经表示对法律感觉兴趣,那么你可以鼓励他为了世界的公正、公平而读书……

电话打到这里,聪明的你应该已经知道了我为什么要那样对她说。作为父母,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孩子讨论他将来的发展,逐渐让他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将来可能的样子(虚拟画面),父母要设法把孩子的将来的虚拟画面具体化、生动化

一个人的将来的虚拟画面,也可以非本质化表达为一个人的长远目标

人有了长远的目标,才会有长期的学习热情

我为什么要让她鼓励自己的孩子为了世界的公正、公平而读书?长远的目标分二种:高尚或庸俗,这二种目标是有高下之分的

立志做个高尚的人

高尚的人的精神状态是与普通人不同的,他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意志消沉

学习是为了什么?你把他定位成为了人类的进化,民族的进步而读书,那么你做事就会更加坚定、乐观。当一个人做事符合宇宙大义的时候,宇宙中的每个原子都会为他加持,为他唱赞歌。宗教式的祷告、祈求是多余的,立志高远的同时宇宙的祝福立即随之而来

我打电话的时候自然不会如本文一样说到物理学,技术上的细节一时半会是说不清楚的,于是她想不通:

我干嘛让我的孩子高尚,我只希望他将来有个稳定的工作,比如考个公务员,当个老师,将来有个比较好的钱途就行了

我说:

高尚的情操对人的驱动力更大,并且使人的精神面貌特别好,虽然他最终可能被世俗同化,走向庸俗,但是,至少他没有浪费美好的少年时光

做世俗的成功者

很多人难以理解做个高尚者的好处,那么退而求其次,就是定个庸俗的目标,比如,将来一定要 存下很多钱,迎娶白富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每天都要努力

据海云青飞观察,绝大多数的父母灌输给孩子的观念是做个世俗的成功者,鼓励孩子为了人类的进步而奋斗这样的例子还没有见到过,很多的孩子被世俗的目标激励而认真学习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

然而现在的孩子通常家境不错,于是有些孩子就不容易被世俗的目标驱动而去努力。自从孩子出生以来,父母一直把他照顾得很好,他几乎没有经历过挫折,平时还要可以玩有趣的手机游戏,追网络小说,辛苦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更高的层次看,生命存在的合法性来自进化,进化从来都是个整体的现象,脱离整体进化的个体进化飞跃是不现实的,做个高尚者,从另外角度看就是通过提升环境提升自己,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存在的合法性

宇宙完全不关心一个人在世俗意义上是否成功,管你是亿万富豪还是月月光,在宇宙看来,行走在地球表面的只有二种人:高尚的人,或者庸俗的人

教育经验点滴

基本是Don读小学时所写的一些文章,供参考


家长听课心得感受记录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0904

小学听评课, 家长听课听什么

2009年4月17日上午,孩子所在小学举行教学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课堂,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教育孩子

去年,孩子一年级的时候,是孩子她妈去参加教学开放日的。我对这类活动并不感兴趣。并不是这样的活动不好,只是我觉得要教育好孩子,主要是在每天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不重视平时,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又有什么用呢

今年有所不同,孩子她妈没有时间,那就我“亲自”去参加一下

不及格的家长最喜欢做的事情

家长去听课有什么目标吗?光是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吗?我想,做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即使不听课也应该了解孩子的学习

不及格的家长做喜欢做的事情是问:你们考试考了吗,考了几分,第几名?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父母,应该感到悲哀。难道不考试,父母就不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了吗?

我去参加听课,并不是去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

我对Don说: 我去参加听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你的表现。如果你不表现一番,我就白去了。你要大胆举手发言,不管对错,能发言总是好的

在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对Don的评价是人很聪明,学习认真,但是举手不太积极。这可能和年龄比较小,家里管束较多有关吧。我希望通过参加听课,对孩子有所促进作用,能大胆举手,多多发言

听了三堂课,语文,数学和音乐。孩子每堂课都比较积极举手,当然有对有错

回家到,我当着Don的面对Li说, 孩子上午的表现很好,举手很积极,我很满意

Li问,回答问题都对吗

我说,这并不重要

学前识字教育的误区

在听课的间隙,我和另一位学生的母亲聊了一番

这位学生的爸爸在中学及以后的学习中,与我是同学。在工作中,又是多年同事。大约在8年前的一个傍晚,他带着她曾到我家来借自学考试用书。8年后,我们的孩子又在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是,他的女儿是班长,Don不是

我问她,你女儿的眼睛怎么样?

她:一年级就近视了,很烦人。叫她看书要注意休息也不听,在晚上睡前洗脚时也偷偷看,她爸来了连忙藏到背后

我:我儿子一年级时不太喜欢看书,很多字还不太认识

她:学前班的时候,我的女儿就认识很多字了,能看一些小人书了。到一年级,她太喜欢看书,就慢慢近视了。曾去过医院,医生建议配眼镜,我们没有配,现在才二年级,实在不是该配眼镜的时候

我:眼睛最重要了,将来钱再多也换不回来。在小学低年级,孩子眼睛还没有发育成熟,应该少用眼学习。到大一点了,同样看书,也就不太会近视了。可以停止看课外书一年,也许会好转

我注意到,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这位班长的写字,还有日记都作为示范贴出来了,我找了一下,没有Don的。当然,我也没有对他提出这样的要求

我心里对Don的要求是: 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中上我就满意了。学习不是为了名次,为了分数,而是从中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学前教育有没有必要呢?有必要,但 决不要搞眯起眼睛做事的学前教育 ,比如识字,读写等

学前教育应该是做音乐,绘画等能开发智力的事情,而不是超前学习,把小学一年级的部分内容放到学前教育来提前完成。如果这位班长的父母知道这个道理,她的眼睛可能就不会近视了

我希望,Don不管将来怎么样,决不要是四眼先生

2018-10 补记,在繁重的初、高中应试教育摧残下,Don现在已经正式加入四眼先生的大军。如果有选择,我宁愿让他初中毕业就放弃学校教育,这样的学校教育,不要也罢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加强理想学习心得体会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30324

学习要有远大的理想

某日某总理悟出一个道理: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在这里,我借用六个字,“行大道,利天下”,作为人生的目标,也是教育的目标。孩子也许会问,我为什么要读书呢,答案就在这六个字里。孩子可能不知道这六个字的意思,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展开来讲解

行大道,这个"道"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自然的规律,人类个体要在地球上长期生存,并且要生存得好,人类的行为就必须符合自然的规律

我见到非常多的人喜欢讲国学,一讲起国学,就推崇得不得了,神秘得不得了,谁也不能说半个不字,谁也不能质疑,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只不过给国学做了注脚,国学简直成了万金油

我也来凑个热闹,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内容关注 tuenhai.com

个人以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天人合一”。“行大道”,也可以说就是“天人合一”。理解了这四个字,并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你对传统文化理解就已经超越了很多国学专家

从人的心理成长、人格培育来说,大脑本身是台超精密的电脑,可以非常灵敏地接收外界的信息,并作出反应。有人说,心即世界,世界即心,如果真正心能清静,世界的一切可以历历在目,这些传说,先不管它

在不适当的教育下,孩子的心理不断受到负面的引导,诸如责骂,体罚等,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从此,孩子看一切问题,做一切事情,都可能戴上了这个心灵的枷锁。我看到不少家长把孩子带离学校,在家自己教育,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教育是一门大艺术,无论对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父母都要提前想象到可能在孩子心理引发的涟漪,要知道小孩的心理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父母可能脱口而出会说:

你不能做某事,诸如你不能坐在地上!你不能把手靠近嘴巴!

这样教育孩子错了吗?好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确实是有道理的。可惜的是,父母通常没有觉察到话中其中的暗示:你是个容易犯错的孩子,你不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这种暗示多了,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大忌。孩子的心灵本来能装下整个世界,但在不正确的教育下,孩子心灵之窗被加上越来越多的栅栏,离“天人合一”也就越来越远了

有不少人提倡国学读经,宗教读经,在这里,国学和宗教几都成了信仰。不错,人是需要信仰,但我觉得应该更加直接了当,如果需要信仰,何不直接信仰“自然”

宗教中通常宣讲多做好事,来世升天堂佛国。我们教育孩子,放开心灵,力所能及帮助别人,当孩子理解了这个原理并去做时,孩子就可能体会到某种愉悦,原来天堂就在当下,而不是只存在于某个不可知的未……原来帮助别人,并不是单纯的付出,也可以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行大道,有些时候,有些事情,要用实验证明其效果并不容易,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有这个信仰和觉悟:只要理论推导是正确的,自己能做到的,就立即去做,今天能做到,就决不推到明天

气候允许的话,每天应有赤脚的时候以接“地气”,用科学的说法则是释放静电

每天要有时间晒太阳接“天气”,用科学的说法则是吸收紫外线,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要引导孩子爱家人,爱一切长辈,以接“人气”,类科学的说法则是与亲人基因相同成分最多,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更容易得到正面的反馈

我们教育孩子,把目光放远,学习不仅是为了分数、为了北大清华、为了世界top100大学、为了有好的工作和工资。更重要的是学习要有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命运和众多人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来取得人生的成功。我相信天道是存在的,天道是公平的。如果存在上帝,上帝怎么做是他的事情,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在中学以前阶段的教育,教学形式要活动生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以后阶段的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明确人生理想,明白这辈子自己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只要心中时刻有着清晰、宏伟的人生目标,再枯燥的学习也会生动起来

当我们在教育中既把握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天人合一”大道,学习内容又贴合时代特征,学习方法符合科学,中西完美合璧,那么,教育成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孩子做错事该如何教育

孩子打坏了学校东西以后

接到了Don班主任吕老师的电话:他打坏了学校的东西,而且是故意的

这在我小时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从小是听话的孩子,是母亲眼中的乖孩子

我并不想Don成为小时候的我

我告诉过Don:

不要不加思考地听任何人的话
老师的话有可能是错的
书上说的话有可能是错的
爸爸说的话有可能是错的
妈妈说的话有可能是错的
任何人的话,你要有自己的思考
对的就听,不对的可以不听

当孩子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很有可能做错事情,这是你鼓励他探索这个世界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如果你不允许孩子出错,当孩子做错事情以后,大骂一通,或者揍上一顿,那么你的孩子长大以后,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平常的,没有创意的人

孩子做错事怎么办

  • 不想,就不会想错
  • 不做,就不会做错
  • 少想,就会少做错

我们肯定不希望培养出非常平庸的孩子,那么就要允许孩子犯少量的错误。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通常情况下,孩子得知事情被外界知晓的时候,他应该知道了以后不能犯同样的错误,那么作为父母可以持严肃的表情,不出言批评或仅作少量的批评就可以了,切忌打骂

如果孩子犯下了大错误,或者不思悔改,作为父母该怎么办,是否可以严厉斥责,甚至打骂呢

这时候,打骂只能治表,不能治本,问题的根源往往在父母的身上。合格的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心性的变化了如指掌,在平时点滴言行中对孩子加以引导,如此,孩子犯大错的机率是很低的,当孩子犯大错而不知错时,如果要打骂,要责罚,那么首先要处理的对象恐怕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不合格的父母才会出现不合格的孩子

tuenhai.com 联想到了成人社会,成人犯罪时,会受到法律惩罚,然而,这样做并不见得会使坏人变好,一般只是起到了一个恐吓再犯的作用。于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刑满释放人员又犯案的新闻。对于犯罪,要治本。怎么治本,一是要公平,这样就减少了怨恨,二是要“联网”,不能有信息的孤岛,也就是每个人都要融入集体,只有融入集体的人,才会有对集体的责任感,才不会主动侵害集体

即使在职场,原理一样,也要“联网”,上司为了拉拢人才,为了表示信任,可能会表示放权,下属此时若是忘乎所以,必然不长久,正确的做法是联网,即使上司明确表示不管事,也要让他知道你是怎么做事情的。大家互相联网,增加信任,透明高效

对于家庭来说,也是要家庭成员之间“联网”,父母平时如何处理各种事情,要与孩子分享、交流,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2010年5月12日,中午,我们带着孩子来到学校,把需要赔偿给学校的钱交到孩子手上,让他自己把钱交到学校财务部,这时候,父母再多说一句话,就是在侮辱自己和孩子的智商。行动也是语言,而且是更好的语言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怎么做可以保持专注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30519

如何让孩子保持专注

所谓专注,就是做一件事情时,只想这件事情有关的内容。什么事情也不做时,就什么也不想,让大脑保持空灵状态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时,经常各种无关的念头不请自来,静静坐着休息时,大脑在开各种运动会,说明你还没有养成专注

哪些人要养成专注?

身体不是非常健康的人很有必要学会专注。当人专注做事情时,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在完美配合,消耗最少的能量就完成了工作,身体就会更加健康

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要使身体更加健康,除了锻炼,营养,还需要专注

要想学习、事业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专注。学习、工作时心无旁骛,非常专心,就能以最少的时间完成任务。不专心背一篇课文,可能要一小时,专心背可能10分钟就行了

怎样养成专注?

要养成专注就要主动减少外界的各种干扰

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减少无关交际,不看或少看电视,减少上网时间,少网络聊天

老一辈人,往往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电视上。我老爸就是,他最喜欢吃饭时看电视,我总是劝他:吃饭时不能看电视,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有小孩子在,大人要以身作则,更加不能这样

新时代的网民则是往往把很多时间浪费在网络上

微信或QQ聊天的沟通效率是较低的,加很多群,多数是意义不大的讨论,各种垃圾转发。如果需要和某人深入讨论,可以写好文档,网上发给他,这样的方式交流,效率就要高很多

很多人上网时,还会经常看些新闻,其实,那些新闻和自己又有多大关系呢?真要看,可以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看一次,完全不用每天看

很多宝贵的时间就白白浪费在网络,就没有更多时间用来做重要的事情

养成专注,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刷牙时的专注:

刷牙时,想象口腔里的状况,如牙齿的样子,牙刷与牙齿的接触,刷到比较脏的地方就多刷,想象牙齿被刷得越来越干净。这样主动去想象,就堵住了无关念头。这是养成主动专注的方法演示,想象越生动,就是越专注

吃饭时的专注:

有教养的家庭,吃饭时必然是不说话的。有教养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无论到哪个地方,都是吃饭时不说话的。吃饭时说话,就会分心,影响消化吸收,甚至有食物落进气管的危险。吃饭时主动专注,仔细品味食物的色香味,想象食物在口中的咀嚼过程。为人父母者都知道一些教育的大道理,知道原理还不够,还要能分解为实践中的小细节,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方便”时的专注:

有些人谈自己的经验,大解时手拿一本书,以此来显示好学,这样的说法实在是误人子弟。专注,要养成习惯,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手脚长在身上一样,才能做到在学习时工作时真正专注。整体决定了局部。比如有的国家整体上道德败坏,你要找个道德良好的世外桃源,恐怕难以实现,只有无数的人,一代又一代,不断努力,使整个国家有质的改变,才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一个人,只有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专注,这样,他在学习、工作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专注,否则,所谓的专注也是假的,很肤浅的

无所事事时的专注:

许多人的,让他不做任何事,就这样静静地坐着,10分钟,他会受不了,坐不住,一定要找点事做做,即使勉强坐住了,他的大脑也在开各种运动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绝大多数人养成了“不专注”的习惯。他整天的状态,他一辈子,都处在思维散乱中。他也许功成名就,他也许家财万贯,但是他的内心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宁静,他只是个可怜虫罢了

专注的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神态放松,大脑空灵,大脑得到了真正的休息,身体内部在有序运作,心情自然进入一种幸福、快乐的状态

睡觉时的专注:

睡觉前,要减少活动,不要在睡觉前锻炼身体,不要在睡觉前大声说话或开各种玩笑。要保持心情平和。睡觉前灯光要柔和,或者不用灯。睡觉前不能玩手机、用电脑、用各种电子设备。躺上床后,不要思考、研究任何问题。半夜起来方便,眼睛不要大睁,要保持半睡的状态,不要开灯或用光线很弱的手电。卫生间可以长亮一盏很暗的灯

怎样知道一个人是否专注 ?

诀窍就是看他的眼睛。眼神专注,思维就专注。视觉和大脑活动有最紧密联系,看到什么,大脑就会想到什么,并展开相关联想,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很难主观控制。一个人身体坐着不动,眼珠却还在乱转,表明他的心还没有静下来,还充满着各种杂念

怎么做到专注,诀窍还是眼睛。眼睛不要去看和当前事情无关的事物。无所事事坐着时,眼睛自然保持不动,就能慢慢进入空灵、幸福、快乐的状态

不听无关的声音,不闻无关的气味。比如电视,有很多无关的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这些垃圾信息进入大脑,只会带来干扰。很多人追星,经常听偶像的歌,这样不好。喜欢音乐,最好是只唱、听没有歌词的音乐,唱为主,听为辅。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这也是一种专注,如果是有歌词的歌曲,歌词就会带来干扰

教育为什么要找个清静的环境?这是因为眼睛可以少看到无关的事物,更加容易专注于学习。tuenhai.com 曾拜访一个自主教育点,出门即是闹市区,这样一个地方,无论其他条件如何优越,我都不会考虑。环境,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好习惯伴我成长

我想,Don长大后,他也许会写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好习惯伴我成长》。我现在写这篇文章,也许可以为他将来的这篇文章提供一些素材吧

2009年6月底我姐打来电话,邀请我们去他家玩。老实说,我现在是不太愿意出去的,因为这可能会打破一些我们的“好习惯”。事实上我曾经拒绝过这样的邀请,这在姐看来,我可能是不太近人情的人了。于是,我决定这次带上Don踏上旅途

当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tuenhai.com 准备用一年的时间来让Don理解这个道理。方法就是每天做150题右脑口算,雷打不动。如果当天来不及做,就在第二天做300题补上。(今天就做了300题)。从2009年6月开始,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了,到2010年6月,就是一年。到时,孩子就会看到自己巨大的进步,就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了

走出家门,每天做150题右脑口算还要坚持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教育孩子: 好的习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尽可能的坚持

于是,我在出门前,先把做口算的计算机程序传到网站上,到姐家后,再下载安装在她家的电脑里。我们每天必修课还是包括150题的右脑口算

晕车的秘密,只要明白问题的本质,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幸的是,我和Don有时会晕车

2009年7月2日Don参加学校的休业式。3日我们就踏上了旅途

我和同车乘客在谈话时,Don无聊地斜靠在靠椅上,慢慢地,Don说,他感觉不舒服,像要呕吐。我给Don准备了一只塑料袋子,对他说:

现在长途车都是空调车,通风不好,氧气不足,比较容易晕车。知道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预防,比如可以这样,加大呼吸的深度,呼吸更多的次数,就可以吸进更多的氧气。同时,不要靠在椅子上,靠在椅子上,背部的肌肉受压迫,不利于血液的通行,而细胞需要的氧气必须通过血液运送。另外你人小,靠着坐,颈部必然弯曲,不利于向头脑运送氧气。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坐直了,做深呼吸,或者不停地和我们说话,因为说话要用到气流,呼吸自然就加大一些,就可以克服晕车

Don显然没有坚持做深呼吸,要不停地和我们说话,则觉得没有话题。后来,终于把两餐吃的食物全都吐了出来,以致于Don再也不想有下次了...

在我姐家住了10天,7月13日我们就踏上了归途。我姐还担心Don晕车,建议去买晕车药,我说不必。因为来的时候,Don吃足了苦,上车后,我们就想了许多话题:说说家里每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观察和分析路上所见的景物。。。就这样,我们一直在车上聊天,直到回到小城。我想,Don以后应该可以永远告别晕车了

Don也许会明白, 世上无难事,觉得难是因为没有深刻理解它。理解以后,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自然规律重要还是世俗事务重要?

我一直要求Don每天8点前上床睡觉。医生会告诉你晚上睡觉时,正是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我对此的理解当然比医生深刻得多。人是大自然的产物,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并顺应她,这就是自然之道,并不需要象俗人那样从古代的什么《黄帝内经》或者《道德经》寻章摘句断章取义来引证,医生的话有时也有失偏颇,只有大自然不会出错

那么,出门在外,入乡随俗,如何保证在8点前上床睡觉?

出发前,我和姐打过招呼,我们一定要每天8点前睡觉,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在10天时间里,基本上睡得比较早,但要象在家里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不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要“行道”,真理要在整个世界普及,真理才成为真正的真理。所以,一个明白者必然是“普济众生”的。反观某些宗教,把某个死人的教条当作圣旨顶礼膜拜,离开社会的公平正义,离开人类的进化大谈所谓的教理,其实他们什么也不懂

我的外甥An是个聪明帅气的男孩,读初中。学习才艺往往比同学领悟得更快。这个社会不知怎么了,初中甚至小学的作业就多得令人发疯,有时要做到晚上12点,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还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补习。An很少参加补习,成绩也还可以。相比同学,An的学习还是比较轻松,这也许和我的灌输有关,我一向认为,眼睛近视是人生的第一大失败。宁可成绩稍差点,也决不要走到近视的地步

An对自己的身高不是很满意。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医生对我姐说过夜里长身体之类的话,我姐就要求An每天早点睡。话虽然不错,但是,不幸的是,我姐他们自己却睡得比较晚。自己不做到,却要孩子做到,这样的教育多数时候是失败的。以身作则四个字人人会读,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我姐跟我说了许多理由:星期一晚上要去朋友家,星期二晚上要去唱歌,星期三晚上要去练吉它。。。一星期只有一天晚上不排入日程中。要以身作则早点睡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到,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做到呢!

我只能一笑了之,不想解释更多。世上有些原理,理解了就是理解了,不理解就是不理解。硬着头皮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就是自寻烦恼

人来自于自然界的进化,按照自然规律作息,日出而作,日入而自息可以说是“天条”。晚上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虽然有其一定的意义,其重要性怎么可以和自然规律相提并论呢!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不参加不必要的应酬,但一周七天,只有一天晚上没有预计划的活动,这是个人认识问题,他们没有认识到自然作息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教育活动中父母榜样的重要性

再过几天,Don就会到奶奶家去住,我的前提还是晚上8点前睡觉...好习惯就应该一辈子坚守。人的一生也就是不断培养更多的好习惯的过程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我们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

努力学习是为了更好理解这个世界

  • 学习要有兴趣,而兴趣很大部分来自于理想

    在理想的激励下,世界是亮丽的,天空不是灰色的。所以,人一定要有理想,哪怕是很庸俗的理想,也比得过且过要好

  • 学习是为了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为了分数

    大学前的学习不能偏科,很难说哪门科没什么用。不要埋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要为自己而读书,真正理解了知识,应付考试是不难的。能应付考试的不一定是人才,而真正的人才应付考试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这个社会太浮躁了,人们做事太功利,太实用主义,自以为计算得很精明,可以占些小便宜,真的是这样吗?很难说

tuenhai.com 15:31:11:

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吗

苏成 15:31:36:

大学能进的,然后也没什么方向,因为现在还不够了解社会,不知道以后什么趋势

tuenhai.com 15:32:12:

一定要有兴趣。但兴趣是来自理想的

苏成 15:32:30:

理想说有也难有,人变的越来越世故实际了

tuenhai.com 15:33:08:

趋势是各种工作都会网络化,计算机化了

苏成 15:33:34:

那进了大学有可能就朝计算机发展,那么计算机领域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厉害了

tuenhai.com 15:33:58:

最近美国一个职业调查,最理想的工作是软件工程师

苏成 15:34:47:

是什么概念

tuenhai.com 15:35:05:

中国计算机工程师也是紧缺的,因为认真读书的人是少数的

苏成 15:35:35:

那我以后有可能朝那方向发展了

tuenhai.com 15:35:35: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181996.htm 你看下这个文章就知道了

苏成 15:35:49:

不过要超越大多数人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tuenhai.com 15:36:23:

脚踏实地就行了,千万别混文凭,没用的,一面试就不行了

苏成 15:37:34:

恩吧,最好如果可以的话现在就开始学

tuenhai.com 15:37:40:

对的

苏成 15:37:44:

不然大学也没什么心思认真学的

tuenhai.com 15:38:00:

对的,大学会跟不上进度的,现在了解一些,大学就能轻松跟上教材进度,否则课程太多只能混一些了

苏成 15:38:55:

那就光靠大学里学的计算机专业出来能不能混得好啊

tuenhai.com 15:39:34:

如果教材内容都掌握,一毕业就是白领了

苏成 15:39:47:

白领也累的其实,其实我觉得最理想的还是创业

tuenhai.com 15:40:44:

计算机创业最简单了,可以一个人,不用场地,不用投资,不用去搞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可以创业

苏成 15:41:26:

那实际可行吗,利润怎么样啊,风险大不大

tuenhai.com 15:52:28:

当然可行,有很多种营利的方案,因为投资很小,可以零风险

苏成 15:52:58:

也是噢,那普通创业呢

tuenhai.com 15:53:58:

普通创业很麻烦,你得去工商注册公司,和很垃圾的人打交道,还要过年过节烧香拜佛

苏成 15:54:12:

那还是计算机吧,计算机创业是怎么创业法呢

tuenhai.com 15:55:18:

比如有个人做了个关于旧汽车信息的网站,如果要看详细信息,就要交费。这个网站简单吧,一天也有几十美元的收入

苏成 15:55:48:

就是做网站基本的咯,那要会做网站大概要多久啊学

tuenhai.com 15:56:25:

做网站和做软件差不多原理的,方案很多的

苏成 15:56:37:

要学多久啊,学到什么程度啊

tuenhai.com 15:56:56:

计算系毕业的人都会做的

苏成 15:57:15:

那也要很久了学

tuenhai.com 15:58:00:

最好是有计算机系的基础,否则基础不好,有时候有很好的想法也没有办法做到

苏成 15:58:36:

那大学要学计算机四年咯

tuenhai.com 15:59:04:

简单的网站,一星期就可以学会了。但太简单了,没有办法拓展,学得更加深入才能发挥创意。是的,一般本科都4年。做网站很简单的,懂英语很快就可以上手,比如网页里加粗文字, b就是bold的缩写

苏成 16:00:54:

Don现在学的怎么样了

tuenhai.com 16:01:24:

你可以看下他的空间,他学的是很基本的,在他学会自学前,学不了多少,手把手教效率是比较低的

苏成 16:03:16:

恩吧,那还是比较复杂的

tuenhai.com 16:04:00:

从没学过的人看着很复杂,如果理解每行的意思,就是很简单的

tuenhai.com 16:05:27:

计算机并不只是做网页,或者编程,关于电脑的一切,了解越详细越好,比如你可以拆开电脑,认认每个硬件。你有个优势,就是英语比较有感觉,英语不好的人是学不好计算机的。记住,学习可能是枯燥的。而我们能坚持甚至很有兴趣是因为在学习时就看到了学成后的成功,moeny,生活富足,自由

苏成 16:10:16:

但是也要朝目标方向发展,就现在单纯的学习很多没有用的东西是很没意思的

tuenhai.com 16:10:59:

对的。我就是浪费了多年时间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如果很小就有人指导我,就不会浪费了。除了政治课,又有哪门课真的没有用呢,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苏成 16:11:58:

所以直接朝计算机发展才是好的,很多是没用的

tuenhai.com 16:12:32:

还有什么课?

苏成 16:12:35:

像历史,化学物理什么的

tuenhai.com 16:13:05:

这些都是基础课,你很难预料以后的人生会不会用到的

苏成 16:13:18:

百分之99不会用到,问题是对以后赚钱也没用啊

tuenhai.com 16:13:55:

人生不光是赚钱,再说也很难说和赚钱没有关系

苏成 16:14:35:

正常来说是没有关系

tuenhai.com 16:14:51:

你要有发明创造,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除非你只是普通的混混日子,99%的人就是这样混混日子的,你是被不优秀的人影响了。如果你在发达国家,就不可能有这种想法。大学前的课程,都是基础课程,怎么能说没用呢

苏成 16:19:33:

不是被影响,是正常人都会有的思维,包括老师都这么说的

tuenhai.com 16:20:34:

不是的。在发达国家,人们都不会有这种想法。如果老师也这么说,那这个老师不合格

苏成 16:21:26:

没有么有,现实就是这样的,都是这么说的,因为他们都是走普通工薪阶层的,学的大多数东西对以后都没用的,但是只能学

tuenhai.com 16:22:09:

那为什么不小学就分课学习呢?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家小学就分课呢?

苏成 16:22:32:

但是这个不现实

tuenhai.com 16:22:50:

这个是有科学原理的

苏成 16:23:14:

这个是中国定路

tuenhai.com 16:24:16:

中国还是没有见识的人多,自然多数人不懂

苏成 16:24:44:

说不清

tuenhai.com 16:25:15:

你这样说的话,小学毕业就不用读书了,也不见得有些职业要多高深的文化

苏成 16:25:32:

不是,初中知识文化基础是必须的,不然不算是人了

tuenhai.com 16:27:26:

各人要求不一样吧,要理解这个世界,要探索这个世界,大学前的都是基础

苏成 16:28:13:

那是对高等人来说的吧

tuenhai.com 16:28:22:

我举一个例子,你这样聪明,肯定会有所发现。比如说宗教

苏成 16:28:41:

怎么说

tuenhai.com 16:29:10:

没有比较好的知识基础和逻辑思维是无法理解宗教,或者让人理解宗教的,因为真的要理解宗教,要理解基因,进化这些,如果不懂基因为何物,怎么理解

苏成 16:30:10:

对的,但是这个根本没必要理解

tuenhai.com 16:30:57:

去教堂不用上过大学吧,但是人生可能就不一样,你可以说读书无用,至少对信教没用,但是,知识不同的人对宗教的理解完全是不一样的,比如经常有人说牛顿,爱因斯坦信教,即使他们信教,他们眼中的上帝会和没有文化的人一样吗

苏成 16:33:16:

这肯定

tuenhai.com 16:35:18:

为什么发达国家信教的人越来越少?完全是因为人们的知识基础越来越好了。宗教是这样,其他事情也类似的,你以为历史,化学,历史不重要,但是,懂这些的人和不懂的人看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很多东西,很多问题,甚至将来创业,发明创造都会受影响

苏成 16:35:46:

但是也不用懂的太深奥,其实我这样就够了,高中毕业就够了,已经了解的很多了

tuenhai.com 16:37:36:

话是如此。但是,如果你不想太平凡,有时有一个很好的创意,或者发明,要用到计算,要用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原理,只是了解就不够了,如果回去拿出高中的书复习,会不会太迟呢,所以,还是看你的定位吧,你把自己定位越低,对学习的要求就越低

tuenhai.com 16:40:22:

以后不要说什么课没用,说这种话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

苏成 16:40:46:

不可能,有些东西确实没用,如果是从利益角度的话来说,要是从提升个人思想文化档次来说倒是有那么点用

tuenhai.com 16:53:14:

中国特色的政治课可能是真的没用的,其他课很难说没用。大学前都是各课最基础的部分,其实最后很多课都是交叉的,其实,这个问题也不用讨论,课程的设立,人类已经实践了很长时间了,包含了很多极优秀的人的实践,思考。除非谁能比历史上这些人都聪明,才有可能说中

苏成 16:55:41:

不是,中国和发达国家不一样

tuenhai.com 16:56:10:

虽然不一样,也总是在逐步看齐吧

苏成 16:56:27:

不可能的,中国教育是奇葩的

tuenhai.com 16:59:02:

你知道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西方吗

苏成 16:59:17:

说说看

tuenhai.com 16:59:40:

就是基础教育不够扎实,都在混分数,混文凭

苏成 17:00:23:

因为中国教育特殊,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美国的孩子像我这么大估计在学着中国孩子几年前学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是能战胜中国人

tuenhai.com 17:01:29:

但是,科学到比较高等时候,各科是交叉的,每门基础课都扎实才可能有发明创新

苏成 17:01:40:

中国学生对教育的憎恨不是一点点的

tuenhai.com 17:02:38:

也不用怪教育,你自己学扎实就好了,管教育体制干嘛

苏成 17:03:00:

就是因为这样的教育体制所以导致我们现在的生活

tuenhai.com 17:03:54:

你学得很扎实,可以完全无视教育体制

苏成 17:04:33:

那我就钻牛角尖往自己向往的实际的简洁的方向发展

tuenhai.com 17:05:26:

但是,你学到一定程度,很多知识是交叉的,无法简洁,除非只是普通的学一下,或者混一下

苏成 17:05:54:

该交叉的知识不可能简单的放过,问题是没什么交叉的可能性

tuenhai.com 17:06:37:

现在很难知道将来要用到什么的,就像去教堂的人,根本不知道要具备很多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宗教。他们以为。一本圣经就包含一切知识了

苏成 17:07:35:

但是不会和现在想象的相差离谱,这个不太能比

Replytuenhai.com 17:09:04:

说实在的,大学前的课程,都是正常人应该能掌握的,因为不是特别难。现在人都太浮了,静不下心来读书,就说无用了

苏成 17:09:34:

人不单纯,想法多,不满足现状,这样的条件下,只有被人鄙视的傻子才会一心一意认真读书,我先要下了,今天电脑时间太长了

tuenhai.com 17:10:21:

人要逃避一件事,总是有理由的,他不会说自己不够认真,不会说自己太浮

苏成 17:11:08:

问题是看清了一点事情的本质

tuenhai.com 17:11:28:

不要为考试而读书,而是通过读书理解这个世界

苏成 17:13:01:

不不不,人的思维上去了应该只会变得越来越世故越来越看清这个社会从而变得现实

家庭作业家长评价该怎么写

家长怎样评价孩子的家庭作业

现在的学校教育真的是非常的畸形,非常不人性化。即使是小学一年级,也是每天都会有家庭作业。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家长也有家庭作业

家长的家庭作业是什么呢?

  • 听写 这很容易打发,我都让孩子自己搞定。奇怪的是,即使这样,而且孩子也从不额外复习,考试时的表现还不错

  • 签名 老师要求家长在作业后面签名,表示辅导确认过了。语文我让孩子自己签了。数学没有办法,听说老师比较严,只好劳动本大人了

  • 评分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了。有时,劳师要求家长评价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比如优,良,一般等。这时后,家长应该注意什么呢?

    我的做法很简单,什么是最好的评价就写什么。孩子把纸条拿过来让我写,我毫不考虑,在几秒钟内就给出了最高评价

    为什么这么做呢?这表示了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高度信任: 在老爸眼里,你永远是最棒的

每个父母都能给予孩子的,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就是 信任 如果连亲生父母都不相信孩子是最棒的,孩子又怎么培养自信呢!

有朋友会问,确实有错误怎么办?孩子成绩一般怎么办,也给最好的评价吗?

成绩的问题,要在平时点点滴滴的教育中解决,而不是通过较低的评价来刺激孩子,这样只会起反作用

https://tuenhai.com

教育孩子的心得简短版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30327

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说起来很长,tuenhai.com 先列出简短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供参考

开发大脑潜能为本,知识是开发大脑过程中的副产品

如果小孩子从5岁前就开始强化大脑潜能开发,就有可能培养出天才,10岁以后开始则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大脑潜能开发是当前教育界比较前端的研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家庭可以尝试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随时洞察孩子心理,做家庭的心理学大师

孩子的心理健康总是放在第一位的。教育者要能从孩子的神态,语言,行为读出他的心理状态,要用直觉去体会。教育者在和孩子说每一句话,做每个动作前,都要事先能想象出孩子可能的心理活动,这不是说话做事慢腾腾的,而是凭直觉在瞬间完成。这可能需要一个练习过程,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最充分,练习并不是问题。慢慢,就能无师自通,知道怎么说话做事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一个集体教育环境里,每位成人遇到5岁以下的幼儿,在双方视线接触的时候,一定要面带微笑。孩子越小,他的世界范围就越小。当社区里的人都对他微笑,就意味整个世界都在对他微笑,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他是多么的幸福

孩子之间如果发生争执,怎么处理?除了平常所说的公平,还要考虑到双方孩子的心理,特别是要保护年龄小的一方,因为越小就意味着心理越不成熟,同样的外界刺激,对大一点的孩子的影响可能是3分,对小一点的孩子的影响却可能是10分

从哲学上来说,每个人心灵与整个宇宙相通,潜力也就无穷大。多鼓励孩子,有机会就表扬。即使要孩子有缺点,也要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直接否定孩子的言行一般要避免

科学锻炼身体,全面增强体能

如何增强身体素质,有其内在规律性,并不是让孩子自己玩就行了。教育者要研究体育学,生理学,用多种不同的活动,锻炼各组肌肉,提高各方面能力。课间,孩子们可以搭配开展活动,教育者可以做示范

在早晨太阳升起一小时,傍晚太阳下山前一小时,教育者和孩子全部到阳光下进行各种活动。要有针对性进行体能训练。有玩伴,再加上教育者也参与,孩子不会感到枯燥

可以设一个大的沙坑,大人和小孩都可以每天赤脚去玩,让身体有机会直接亲吻大地,释放身体静电,又不会太脏

绝对预防近视,给孩子更加灿烂的天空

规范化教育出来的孩子最终还近形成后天近视的话,是不可原谅的

设一闹铃,下课铃响,全部孩子必须出来活动

孩子做作业或看书时,tuenhai.com 建议给孩子准备一个定时器,时间一到必须站起来到外面活动

如果孩子要用电脑,电脑必须安装定时锁屏软件

当人在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时,是忘记时间的,即使不忘记有时也难以自控。最好的办法就是外界提醒或强制

如果用电脑进行教学活动,切忌让孩子整堂课都眼睛盯着电脑屏幕。应该不时停下来讨论互动,下课时多眺望远处以调节视力

理解全息教学法,尝试培养天才

全息教学法,既是教学法,也是学习法,更是开发大脑潜能的方法。我以为自主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法的理解与应用

全息教学法的设计源于对记忆过程的深刻理解,是一种非常科学实用的方法

当我们上网登录一个网站,输入用户名密码,网站为什么知道这是你而不是别人呢?网站怎么知道你输入的内容是正确的呢?

这是因为,在我们注册网站时,网站已经保存了我们的用户名和密码的特征。我们再次登录网站,网站就把输入内容的特征与储存内容的特征进行比对,如果吻合,就知道谁登录了

记忆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看到一个单词时,大脑有怎样的生理过程?

大脑会立即把这个单词到大脑记忆“数据库”高速搜寻,查找到特征相匹配的资料就立即调出,于是我们就知道了单词的意思

可是,这个单词昨天已经背过了,今天再次见到怎么就想不起来?问题出在哪里?

这里因为你昨天背这个单词时,在大脑里留下的有关这个单词的信息量不够,我称之为低优先级信息,导致大脑搜索不到。大脑的工作内容除了记忆,还包括遗忘,会把低优先级的内容排到遗忘队列,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就会什么东西都记不住

理解了大脑记忆的原理,就可以知道怎么样教学和学习才能使记忆更加牢固,要点就是在记忆时,尽量给大脑留下更多有关信息

以下几种学习方式,给大脑留下的信息量大致从大到小:

  • 三维立体的剧情,记忆者亲自参与 比如母亲与孩子对话,孩子从中学习语言

  • 想象三维立体剧情。想象力非常好的人,效果与1相差不大

  • 影视剧情。比如看教育视频,英语视频

  • 单纯语音。比如反复朗读单词课文,定期重复

  • 内语音。不出声的阅读

如果家庭母语是英语,为什么小孩学英语对话是那么的快?因为在这个时候,是上面的第一种方式,最优的方式,可以在大脑留下最大信息量。大脑在记忆数据库中搜索信息是全息的,母亲的表情,声音,当时的光线,环境,甚至气味,都可以作为线索执行搜索

希望以上的简短介绍对你有帮助,我们以后会继续展开这方面的讨论

如果你理解了记忆的原理,就会知道我为什么不看好某些私学,因为他们运了些非常低效的教学方法,不明原理,胡乱提倡什么读经开智,纯粹是浪费孩子的时间,不学术无,误人子弟

践行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专家就是你

我们也许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把孩子培养成杰出人才,这一定是好事吗?不一定的,能量大了,可以做大好事,也可以做大坏事

所以完整的教育理念,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

有些人也看到了这点,或是信仰传统文化经典,或是信仰宗教

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不迷信任何人,也不迷信任何书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最最精华的内容,在实践中则吸收结合当代技术的最新进展。不是嘴上念念有词,而是在生活工作中彻底践行起来。这可以称为一种现代化的“信仰”,是信仰,又不是信仰,有别于历史上任何的信仰,没有教主,没有经典,没有个人崇拜,没有组织,提倡凡是正确的都要坚持,从小我做起,扩大到家庭,周围环境,最后服务于人类,从服务大我同时提升小我,实现幸福人生

说到“凡是正确的都坚持”,举一小例子,我家吃饭却都是用左手。基于什么呢?

大脑分左右半球,右脑管身体左边,左脑管身体右边,多运动左边身体就是在锻炼右脑,多运动右边身体就是在锻炼左脑。两边身体运动比较平衡更加有利大脑运作。这个原理几乎人人都知道,多数人是看过就看过了,并不会去做的,如果能做到而不去做,学了这个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成就IT高手,信息化时代领头羊

这个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孩子将来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对电脑的熟悉程度超越普通人是大有好处的。现在国外有网络大学,任何人都可以足不出户在线学习,通过考试获得文凭。也有各种网络培训课程,可以在线学习,“无师自通”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世界IT中心在国外,优秀教育资源也多数是英文形式的。有远见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考虑先让孩子精通英语。发达国家教材编排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孝敬长辈,经典好文

爱与奇异果

这几个月来一直在研究四维空间

现代技术基本上属于三维空间科学,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触及到了空间的第四维,以致于使物理学家的宇宙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还是非常小,普通人眼中的宇宙还是机械的宇宙,大自然还是人们征服的对象。这种不正确的宇宙观已经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使人类走向了自我毁灭的边缘

四维空间指导下的药性学说革新了中国古代经验医学四味五气归经的陈旧药性认识论,并把植物学、生物学也纳入了医学的范畴。植物的性状特点,在tuenhai.com 看来,都是药性的提示

大部分的植物是雌雄同株的,雌雄同株的植物中多数是雌雄同花,因此有雄花和雌花之别。除去这些雌雄同株的种类,只有一小部分植物是雌雄异株的,雄花和雌花生长在不同的植株上

从理论上推测,雌雄异株的植物的营养应该优于雌雄同株的植物。要证实这一点,首先要查出哪些可食用植物属于雌雄异株,并查一下人类对这些植物营养价值的认识

我立刻在搜索引擎查了一下,雌雄异株的植物有:

菠菜、银杏、弥猴桃(奇异果)、桑树、无花果、芦笋、杨梅

再查弥猴桃的营养价值:

奇异果,又称猕猴桃、中国醋粟,是猕猴桃属中多个栽培种水果的通称

奇异果外皮除含有丰富果胶,可降低血中胆固醇,更包含奇异果中百分之八十的营养,因此食用其外皮为最佳地选择。奇异果中所含纤维,有三分之一是果胶,特别是皮和果肉接触部分。果胶可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预防心血管疾病

据研究显示,奇异果被认为是营养密度最高的水果,每天吃两颗奇异果,可补充身体中的钙质,增强人体对食物的吸收力,改善睡眠品质。奇异果中的微酸,能促进肠胃臑动,减少肠胃胀气,改善睡眠状态。奇异果有丰富的维生素C,一颗奇异果含的维生素C就有87毫克,且果肉中黑色颗粒部分,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以防止发生黄斑部病变。且奇异果属低脂低热量水果,还有丰富的叶酸、膳食纤维、低钠高钾等。奇异果中所含的精氨酸能帮助伤口愈合,并有治疗阳萎的作用。奇异果中含有多种胺基酸,像麸氨酸及精氨酸这两种胺基酸可作为脑部神经传导物质、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

看来雌雄异株的植物的营养价值比较好,而且病虫害也少

2008年2月14日,星期六。我们到离家几百米的三江超市买了几个弥猴桃,会员价是2.48元/500克,直接向农民买的蔬菜价格大都在2元/500克左右,超市的弥猴桃可以说是非常便宜了。市场上也有国外进口的奇异果,10元/3个。实际上,国产的水果更适合国人的体质,价格高不等于营养价值高

回到家后,各人吃了一个弥猴桃

到了傍晚,我想到了一件事,于是我对东说:我们刚才在超市时忘记了一件事

Don说,什么事?

我说,忘记给你的爷爷奶奶买一份弥猴桃了。爸爸不是教过你吗,每当自己得到好处时,就先要想到长辈,而且要把大的好处给长辈,小的好处给自己

我和Don找出会员卡,再次来到三江超市,买了比上次更多的弥猴桃

2008年2月15日,星期日,上午8:30分。“丁铃铃……”,楼下再次响起了熟悉的脚踏三轮车的铃声。我们都知道,Don的奶奶来了

每到星期天,我的母亲都会带Don一起到城关镇的基督教堂去做礼拜。教堂专门为小朋友办了主日学。Don已经连续二年参加城关教堂圣诞节目表演,2009年的圣诞我准备不让东参加了,我不能忍受晚上排练节目。如果有上帝的话,按时作息就是以一种生活上的,人类可以理解的方式接近上帝。人类不需要人格神。以人类的渺小,人类几乎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上帝。人类所能做的,就是认识、运用自然规律,人类的使命就促进地球表层的生态平衡,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人类自己

tuenhai.com 让Don带上给爷爷奶奶买的那份弥猴桃,下楼,交给奶奶

对于孩子,爱的教育不需要空洞的说教,需要的是为人父母的示范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经验

很多家长知道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让 tuenhai.com 来教你几招吧

现在很多人讲究情商,也就是有时候,人的心理素质比智力、知识更重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跌倒了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在孩子刚学会走路时,不小心跌倒是最常有的事,孩子跌倒而受伤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孩子跌倒了,妈妈怎么处理?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妈妈的智慧

孩子跌倒了,首先妈妈不要惊慌。要知道,不管孩子是否受伤,惊慌都于事无补。不管情况怎么样,妈妈都要面带微笑向孩子走去

孩子跌倒了的第一反应是用求助的眼神望着妈妈大哭。妈妈不要以为小小的跌倒微不足道,要知道,妈妈小时候对孩子的态度,孩子会用自己的一生来放大。如果这时妈妈非常惊慌地跑去,那么这个孩子就非常不幸地受到了一次非常拙劣的应急训练。孩子可能还不会说话,但是孩子是感觉天才,直观感知非常灵敏,妈妈的惊惶失措会深深地刻在他一生的记忆中,此刻的他甚至能感受妈妈急速的心跳

合格的妈妈就要微笑地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不管这时候他是否有这个能力,你都要这样对他说:“宝宝是个厉害的宝宝,一定能自己站起来,妈妈相信他”...

学会分享

很多爸爸妈妈把好吃的东西省给孩子吃,以显示自己伟大的父爱,母爱。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任何时候有好吃的东西,一家人都应该一起分享。这是用行动告诉孩子,人不能自私,要学会和别人分享成果

更进一步,是让孩子分苹果,比如给孩子4个苹果,奶奶,妈妈,孩子三个人,让他分,看他怎么分。诱导孩子要先分给奶奶,因为奶奶最大;然后分给妈妈,因为如果没有妈妈就没有宝宝了;然后是宝宝自己。多出一个怎么办?就要分给奶奶。这时奶奶和妈妈不要像明星那样作秀,又把自己那份送给孩子,美其名曰“省给宝宝”。最好是当着面大家把自己那份吃了,其乐融融,不是很好吗。这就是"分苹果“教育法

妈妈要会和孩子对眼睛

孩子在小的时候,最喜欢看的人就是妈妈,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也是妈妈。当孩子望向亲爱的妈妈时,妈妈要确保面带微笑地看着孩子。母子每一次这样的对视,就是一次最好的乐观对待人生的示范教育。这就是“道”,这就是真理,教育的真理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当然爸爸也要这样做)

孩子考试考了一百分不要表扬

孩子考试成绩很好,妈妈一般都是大喜过望,有的甚至奖给孩子多少钱。其实这样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每个孩子都喜欢考试成绩好一些,考试成绩很好,你不表扬他,他也很高兴了。妈妈的表扬是完全多余的,更会带来坏处:

  • 使孩子注重于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是实质。成绩好只是表面现像,为什么成绩好才是问题的实质

  • 使孩子注重的事情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农民在春天认真耕耘,秋天自然会有收获。过程做好了,结果是自然发生的事情,又有什么好稀奇的呢

  • 可能使孩子产生骄傲的心理。不少天才长大后并没有做出特别的贡献,主要原因是妈妈不肯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成绩

    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后,妈妈正确的做法是不表态或者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不批评

常见无知的妈妈一见孩子某次考试失利就大发雷霆之怒,有的甚至弄得母子两人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学习的压力,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下次考试时可能怯场,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挥

孩子考试失利,妈妈的正确做法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并在平时每天的学习中弥补过来。至于考试分数,tuenhai.com 建议一个字也不要提,不说自明的事情再多言就是自贬智商了

妈妈只要按以上要求简单去做,你的孩子就会有乐观的心态,豁达大度。如果他是天才,他也不会骄傲;如果他并不出众,他也会依然保持自己的本色

https://tuenhai.com

乐观心态感悟、总结

tuenhai.com 发现有的小伙伴在寻找《乐观心态800字的感悟》,正好写过一个小文

为什么乐观很重要呢?

普遍的情况,生活条件好,发展顺利的人,心态会更好,更加乐观一些。反之,就会心态不好,倾向悲观

换句话说,一个人天生乐观,预示着他的命运可能会比较顺利,成功的可能性大些

一个人天生悲观,预示着他会遇到较多挫折,他的人生可能比较失败

有人说,人不可貌相,不对,人可以貌相

每个人,都可以从相貌直观感受他的命运。人人都会算命

人的神态,在多数时候嘴角上扬,略带笑容,神情从容,就是好相貌,预示着好命运

tuenhai.com 在2005年初的时候,遇到了时任 86.net CEO庞升东,他的额头特别亮,乐观、从容。他在商业上,一直发展顺利,并且很成功

而为生活重担所迫,操劳、辛苦的人,往往是神态沉重,少见笑容,更没有从容

想知道自己是否是个乐观的人,很简单,就是在普通状态下照镜子,看自己是否神态轻松,是否嘴角上扬。如果不是,就要注意了,必须从今天起改变自己

要培养出乐观的孩子,父母自己首先要成为乐观的人

电影《Kung Fu Panda》中,Po的老爸说过一句话:Service with a smile, 微笑服务。培养乐观的精神,就从微笑开始

一天中的大多数时候,要保持微笑

上课时保持微笑
和人交谈时保持微笑
运动时保持微笑
...

如果发现自己经常嘴角下垂,或者神情严肃,就要从心理上找原因,找到根源并改正

熟睡前要保持微笑

睡觉前保持微笑,是修炼乐观心态的捷径

家庭成员要在入睡前互至问候:

晚安  Good Night
面带微笑 Sleep with a smile
做个好梦 Have a good dream

互相提醒,不要忘记一定要面带微笑入睡

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灰心丧气,不妨一笑置之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时候,要这样想:事情已经这样了,忧虑也没有用,只能白费力气。即使紧张、担心、哭闹,该发生的事情还是会发生,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经常这样想,慢慢,人就会变得更加从容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人生想清楚了,这辈子准备做什么事,怎么完成目标,这些都确定以后,他的人生就没有坏事,都是好事

1999年的时候,tuenhai.com 果断从单位离职,当时不少人都反对,认为这样的单位很稳定,很多人求之不得,怎么可以说放弃就放弃呢!

每个人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人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过别人想要的生活。别人的建议只能作为参考

事实证明,当年离职是正确的决定。人们眼中的“坏事”却变成了好事

好事本来是好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于是你会变得更加乐观,你的人生也会更加成功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617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孩子拿了别人东西怎么办

当孩子不小心或故意拿了别人东西,父母应该怎么处理?这里可是有学问的。tuenhai.com 的孩子在大约5岁时不小心拿了超市的东西,看看 tuenhai.com 怎么处理,你就明白了

一块口香糖的故事

南方的天,还不算太冷,零下二度而已

北方的朋友说比他们那里还要冷,简直冷得太多

今天是星期天,我还是在学习程序设计,写不完的代码。两耳不闻窗外事

下午,Don和他妈去街上回来了,回来发现东口袋里怎么就多了一块口香糖。在超市收银台出口处往往有不少这种小玩艺

我们并没有说孩子什么,行动总是胜过语言,我们一致决定,由我亲自陪孩子把这块口香糖送回去。孩子知道了,小手紧紧悟住验,哭了,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怕难为情吧

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绝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呢

孩子还小,还没有偷的概念,也没有价值大小的概念。对于大人来说是一件小事,一件金钱价值很小的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不一定是小事

再哭也得走这一遭。让孩子经历人生的一课,迟早得经历的一课。是人就会犯错,有错不怕,能改就好

结束写了一半的代码,电脑关机,抱孩子出门,已经多日没有出门了,冷风吹来有点陌生

我们向城西超市走去。我对孩子说,不要怕,有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孩子渐渐不哭了。tuenhai.com 在想,他长大后看到这篇文字,会有什么感想呢?

快到了,孩子说,不是城西超市,是市中心的国商超市。风还是很冷,要不要去。犹豫一会儿,我还是决定转道到市中心的超市去。公交来了,于是赶快上车

孩子给我指了指一个收银台前面的货柜。呵呵,我知道,就是这里“顺手牵羊”拿的

节日,超市生意很忙,我领着孩子来到保安面前,拿出口香糖,说回到家发现孩子口袋里多了一块口香糖,是孩子“不小心”拿了,现在专门陪他送回来,保安笑了:

小朋友,以后可不能不小心拿了,现在去付钱就好了

我给孩子一张五元纸币,和那块“顺手牵手”而来的口香糖,我们来到那个收银台,静静地排队等候——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小学生可以看电视吗

小学生最好不要看电视。原因是这样的:

  1. 电视中许多内容是假的 。看多了,人就容易变得不那么聪明了

  2. 电视中可以学到的知识并不多 。学知识我们可以到网上查,速度更快。因此,看电视就是浪费时间

  3. 人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人的脑子都会忠实地记录下来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录像机,一个录音机

    人生就像一个只能往里面装,不能倒掉的茶杯,如果茶杯里不好的东西装多了,那么好的东西装得就少了

    一个人如果经常看到、听到不好的东西,或者没有用的东西,在我们看书,学习的时候,有时就会想起这些没有用的东西,想象中突然跑出一个画面。这样我们就不能做到很专心地看书和学习

  4. 小孩子看电视对眼睛不好

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大人最好不要看电视。至少,孩子出生后,大人要戒掉电视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悟、分享

如果你正需要写《关于家庭教育的感悟300字》那么,tuenhai.com 的亲身经历可以让你参考

从一则家庭教育失败案例感悟教育之道

完美的家庭教育,从完美的婚姻开始

孩子教育的失败,责任主要在父母。其实,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只有失败的父母,没有失败的子女

2009年7月的一天,tuenhai.com 接到一个电话。是ying的母亲打来的。ying小学一年级的考试不太理想,暑假里想接到我家来,让我每天教育一小时,我只能苦笑。我们就来分析这个教育案例,从中探讨家庭教育之道

就在2009年,ying的父母离异了。由于生活的艰辛,生存的不易,协议离婚时,ying的母亲让ying随父亲生活

关于婚姻,tuenhai.com 强调几句,对于男方来说,重在 ;对于女方来说, 重在 。世上的离离合合,阴晴圆缺大多逃不脱这两个字。理解了这两个字,就有了火眼金睛,可以洞察世事的真相

一个婚姻要美满,为人妇者要自问,我漂亮吗,或者我本非天生丽质但我注意自身的形象吗,我温柔吗,挑灯夜战之时我温情脉脉吗,我顾家吗,我象个女人吗。。。因为这些是男方最注重的。一个聪明的女子,应该明白男人的心理,知己知彼,自然百战百胜

而对于为人夫者,要自问,我努力上进吗,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使家人衣食无虞吗,我能呵护爱人吗

进一步思考:

  • 为什么男人的性趣是那么强烈

  • 为什么女人是那么的爱自己的孩子 ,爱孩子甚至超过爱自己的生命

男女的这种分别是怎么来的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后面是以亿万计的祖先,正是他们的付出,加上无数个巧合,才有了幸运的我们,因此 **在每个人的遗传天书里,交代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最大化地替无数个祖先传播生命,扩展生命

正是遗传的作用,使得男人的对于性有无限的渴望,使得女人尽一切力量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而ying的父母的离异,在外人看来是男的不上进,好赌,其实,在我看来,两人的错误可以说半斤八两。男人没有经济实力,工作上不努力,犯了大忌,从而使女人越来越失望。而男人为什么不上进,在我看来也是女人的失败。正是女人从来不注意自己的形象,缺少女人的媚力,使男人失去奋斗的动力。也许在他们看来,婚姻只不过是省下了一张床。这样的婚姻,即使不离婚,也是失败的

作为中国人,关于性方面一般是不会拿出来讲的。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我也不会试图去教育ying的父母,让他们明白个中玄机

ying的父母离异后,ying就随父亲生活了。在一开始,母亲为了让ying淡忘自己,故意几个月没有去见女儿。别人问ying是不是想妈妈啊,ying也说不想的。于是有人窃喜,总算孩子还小,影响不大。我不禁摇头,孩子已经9岁了,怎么可能不想自己的亲生妈妈,况且,无论如何,为了孩子考虑的话,母亲怎么可以不和自己的女儿见面呢!几个月后,终于ying自己提出了想妈妈,在我们的帮助下,ying终于见到了妈妈,母女相拥,ying终于可以哭在妈妈的怀里了

ying缺少家庭教育,自然影响了学习成绩,她到我家后,我发现存在问题不少:

  1. 写字姿势不对,扑在桌上写。颈部弯曲,不利于大脑供氧,而且容易近视
  2. 写的字太大
  3. 写字太用力
  4. 写字时本子总是斜着放
  5. 一年级了,还不会看时钟
  6. 简单的10以内加减法有时还要数手指

我很纳闷,这些最简单的事情,本来应该在入学前就已经解决的,本来是父母自己的事情,还要劳驾我老人家(其实我不老的,开个玩笑)吗,父母怎么可以如此不负责任!

其实,最应该受教育的,恰恰是ying的父母,而不是ying. 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本是一张白纸。父母在教育上的无知,最终会害了孩子可能的大好前途

ying母亲还在我面前经常数落孩子,如果不好好念书,将来怎么样怎么样。我忍不住直接批评她: 不要跟孩子讲大道理,没有用的。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的,孩子什么不会就教她什么,从小的地方抓起。

ying母亲计划先在城里打工,有条件以后可以接孩子到城里读初中。我又说: 小学都不注重,还要讲以后干吗!如果真关心孩子,现在就跟孩子住到一起。

家庭教育之道,远不是这篇文章所能说清的。我已经开始考虑以后有时间,写作系列的专题文章,用最通俗的语言,让所有初中毕业的父母就能明白教育的真理

像ying在一年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在入学前,就由家长自己解决了,每个家长都有这个能力,用不到家教老师。我先在这里列几条要点,供家长参考:

学前教育的几个要点:

  1.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基础

    还是用千年不变的老办法,数手指。加以改进的是,你要引导孩子在想象中数手指。双手10指是有限的,数起来速度又很慢,如果孩子学会用想象的方法数数,可以极大的提前开发智力。你不要告诉孩子,努力想出一只手,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而应该直接告诉孩子,想象中本来就有一只手,你找找看,这样慢慢引导

  2. 如何教孩子加减法

    买一副扑克牌,只挑出10以内的。和孩子玩打牌游戏比大小,各出两张,让孩子把两张牌加起来,看谁的大,谁大就归谁。多玩这种游戏,小学一年级的加减法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3. 如何教育孩子写一手好字

    告诉孩子,每个字就是一个人。写字就是在画一个个姿势不同的人。我们人不是要站直吗,所以字的竖一定要写直。人把手脚张开,不是中间紧外面松吗,所以字也要这样写,不能写得太松。人是活的,字也要写活,写一个的笔画要连贯,字才是活的。。。掌握这些要领,不练一天书法字帖,字也可以写得漂亮

  4. 如何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

    为人父母,每天要问:今天孩子早睡了吗,今天孩子晒太阳了吗,今天孩子吃零食了吗(就现在中国而言,零食就是垃圾的代名词),今天孩子有一定运动量了吗

  5. 如何使孩子有好的心情,健康的心理

    首先是你自己有好的心情。确保任何时候以笑脸面对孩子。另外,每天要确保拥抱孩子的时间,也是一种感情沟通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学习方法指导

2013年的时候,曾经想过自己独立全职教育Don,后来觉得时间上是个问题,我是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并且有许多的创意需要实践,不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教育。怎么办呢?

把教育的理论,学习的方法教给孩子,如果孩子能在生活、学习中去实践,又何需我亲自手把手教他呢!如果他自己主动性不强,即使我亲自教他也无大用

我每有所得,总是首先与Don分享、探讨,只要Don认真实践自己理解的原理、方法,已经是很好的了


超越清华北大学霸学习方法总结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03-18

怎么成为会玩且会学的人?有没有超越清华、北大学霸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可能是回答此类问题的最好人选,为什么呢?谁让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呢!

想不想成为很会玩的学霸?现在我来说说属于“秘不外传”级别的学习方法

会玩,学习又比较好的人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有的人美剧刷个不停;有的人热门手游全不落下;至于网络小说还是免了吧,主要是实在太长了;还有课外的兴趣活动比如弹钢琴、吉他什么的玩一下也很好。最关键的是学习成绩在年段前10,父母也不好多干涉他们玩是不是。他们是怎么做到会玩的同时又不耽误学习的?

我把这些会玩又会学的人分为二类:

天才型学霸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不要被天才二个字吓坏,生而天才的人据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所知是没有的,所有的天才都是后天的习惯所导致的和普通人拉开差距,普通人不知道原因,会献出膝盖:哇靠,这斯这么厉害,一定是天才了

换句话说,多数人是可能成为天才的

天才型学霸的学习方法举例:

  • 天才型学霸会用主动利用画面理解世界

    一切知识,如果没有和画面建立联系,对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人画不出上帝,也画不出鬼,原因在于没有人见过他们。给狗放德语录音,狗是学不会德语的,不是狗的智商太低,而是狗无法把声音和画面联系起来

    反向考虑,如果你主动为知识建立画面,想象出画面,那么可能极大加快你对知识的理解速度。比如数学,很枯燥,也比较难,如果你能把数学形象化理解,那么可能不枯燥,也不怎么难了

    通过画面理解事物的天才人物代表是特斯拉

  • 天才通过表达知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学过的知识为什么很容易就忘记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信息库,信息库的最小储存单元是画面,人的年龄越大,信息库就越是膨胀,于是信息储存和提取的效率就越低

    怎么办?办法就是画面强化。

    画面的强化有以下几种方法:

    • 写学习笔记

    • 自言自语,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把知识的要点说出来

    • 给别人讲解难以记忆、难以理解的知识

    • 在网上写文章讲解分享知识的要点

      通过表达成为天才型人物的代表是著名物理学家费因曼

      国外有个著名科普作家一生写了数百本科幻小说和科普书,他咋这么聪明?这么问的人显然没有抓住要点,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他通过写作把自己锻炼得越来越聪明

      天才不是一天培养出来的,如果你按照上述要领长期坚持,如此6年,你就可能成为会玩又会学的天才型学霸,而你原来的同伴即使悬梁刺股也追不上你了

技巧型学霸的各科秘密学习方法分享

有的同学成绩很好,也很会玩,有一些课外兴趣,他们可能是技巧型学霸,具体来说是什么学习技巧,我举几个例子:

  • 他们注重总结应付考试的技巧。他喜欢琢磨做题目的技巧,得高分的技巧,虽然他自己可能并不意识到自己在这样做,因为他已经养成习惯了

  • 他们注重修正自己薄弱的地方。如果你常看动物世界的视频,那么你可能会发现食肉动物追捕动物时通常是从后面偷袭,为什么不从正面发动进攻?后面是对方的薄弱处!从薄弱处下手效率最高

    如果你是高明的医生,你会发现人基本上是病死的,是某个器官或者系统拖累了整体导致整体的崩溃,也就是说如果提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最薄弱,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是延长生命效率最高的方法

    学习也是同理,弥补自己薄弱的地方比强化自己的优点效率要高。现在你应该理解了为什么有的成绩很好的同学会有专门的分门别类的错题本

以上二种学霸都可有时间去玩,不用整天捧着书本,奇怪的是学习成绩比一些刻苦学习的同学还要好

当然,也有些认真学习的同学从来不玩,学习成绩也是很好的,但是我不建议你成为那样的人,太无趣了,该玩的时候还得玩的,而且通过考试分数体现出来的人的才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聪明的人每个领域都比较聪明,即使玩也是能够玩出自己的特色

我要提醒的是,即使你会玩,又会学,并且凭裸分考进了清华或北大,也不见得有骄傲的资本,成绩好不等于创新能力强,目前的学校教育实际上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前述画面理论只是整体观的部分应用,更多内容可以参考 海云青飞 的网站 “整体观文明” https://tuenhai.com

保谓创新?当创新成为无处不在的习惯,才是真正的创新

小学生怎样提高地理成绩心得

怎样指导孩子学好地理,如何提高孩子的地理成绩,tuenhai.com 教你一个绝妙的办法

凹凸《中国地形》、《世界地形》

2010年5月30日,又是周日

我和Don照例来到小城的新华书店。他到三楼看儿童书,我则在二楼四处看看

二楼和三楼交接处是地图相关书籍开架式专柜。我和Don看书时本来就经常查看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于是就先在这里看看, 不想发现了凹凸形塑料制《中国地形》和《世界地形》,16开大小,星球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2009年10月第1版,2009年10月第3次印刷,定价每 张12元。我的眼前立即为之一亮,马上收下

为什么 tuenhai.com 对具有凹凸感的地形图这么重视?

这和记忆原理有关。为什么有些东西我们容易记住,有些东西又容易忘记?

有的时候,一个事物是和很多“朋友”很多一起出现的,我们想起它的朋友,就可以想起这个事物

有的时候,一个事物的“朋友”很少,或者没有“朋友”,我们就不容易记住它

看《世界地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中国侧和印度侧落差很大,就悬崖峭壁一样。看了这个《世界地形图》,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侧雨水很少,印度侧雨水多,就很好理解了

tuenhai.com 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尽量地给这个知识点找朋友,这样,我们想起这个朋友,就能想起这个知识点

买了这二张地图以后,Don 不时拿出来把玩。有一天,他拿着中国地形图走过来对我说:

爸爸,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

我说:

好啊

Don:

把地图反过来猜地名

凹凸中国地形图背面

上图,凹凸中国地形图背面,Don 拿此图考我地名

于是我们就开始猜地名了: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青藏高原,华北平原,台湾,海南,日本......

这时 Don 在读小学,小孩的世界简单,记忆事物快,我比不上他,郁闷

......

到了高一的时候,Don 给了我一个惊喜,高一年段大会上,老师安排一些优秀学生上台分享经验,老师指定 Don 去讲地理课的学习心得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如何培养孩子想象力

怎样训练孩子的想象力,下面是 tuenhai.com 与一亲戚的聊天记录,可供参考:

tuenhai.com 3:15:55 PM:

苏成心态要好,我看他空间有时说一些负面的词语,这样不好的

平平 3:16:29 PM:

我也一直说他太负面了

tuenhai.com 3:17:01 PM:

负面的心态,生活也会走向负面的

平平 3:17:30 PM:

你多引导他

tuenhai.com 3:17:42 PM:

现在都自己有主见了

tuenhai.com 3:18:02 PM:

我说:你难道没有信仰了吗,他说:信仰有什么用

平平 3:19:01 PM:

他现在好像是反叛期

tuenhai.com 3:19:09 PM:

主要还是你们的引导,因为你们天天在一起,别人谁都没有办法

平平 3:19:32 PM:

自己人的话不一定听

tuenhai.com 3:19:40 PM:

没有反叛期这回事,懂了道理,无论多大都不会这样,他是不懂的缘故

平平 3:20:34 PM:

以后你儿子青春期你就知道了

tuenhai.com 3:20:44 PM:

他不会的,我相信

平平 3:21:19 PM:

等时间到了再看吧

平平 3:21:58 PM:

我以前也是像你那样想的

tuenhai.com 3:22:06 PM:

就是对待压力的心态问题

tuenhai.com 3:22:39 PM:

我从来不给他压力的,考试不好又有什么关系

tuenhai.com 3:22:59 PM:

我都不问他的成绩的

tuenhai.com 3:24:15 PM:

我关注的是他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好,考第一名也没有什么的,学习方法好,学习会越来越简单

平平 3:24:36 PM:

每天要面对学习的事只有他最清楚

tuenhai.com 3:25:27 PM:

培养想象力很重要,要让孩子自己知道这个原理,并在每门课中训练,这样学习就会越来越轻松

tuenhai.com 3:26:09 PM:

现在苏成这么大的,已经难以教育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理解不了

平平 3:26:24 PM:

就是这么回事

tuenhai.com 3:27:17 PM:

应该在小学时候就培养想象力,现在有点迟了。所以我以后有空想写书,教教家长怎样教育孩子

平平 3:27:44 PM:

好呀

tuenhai.com 3:28:04 PM:

如果我的书写得早,你小学时候就可以教苏成了

平平 3:28:22 PM:

就是吗

tuenhai.com 3:29:14 PM:

想象力要怎么样呢,就是读一篇课文,想象中要自动会出现画面,其他课程也一样,如果想象中没有画面出来,说明还没有训练好

tuenhai.com 3:30:24 PM:

弹钢琴也是这样,光弹,想象中没有立体形象出来,说明没有练好

平平 3:33:08 PM:

说说容易做做难呀

tuenhai.com 3:33:34 PM:

关键是一开始就要这样,难是不难的

tuenhai.com 3:34:27 PM:

一开始就要随着音乐变化,主动想象出形象来,到后来练熟了,形象就自动出来,而且越来越清晰,到非常清晰的时候就是天才了

平平 3:34:56 PM:

天才的毕竟少呀

tuenhai.com 3:35:30 PM:

如果人人懂得这样训练,人人都可成天才。问题是懂得这个原理的人太少了

平平 3:36:23 PM:

懂还要愿意这样去做

tuenhai.com 3:36:50 PM:

小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权威,问题是父母都不懂

平平 3:37:24 PM:

你教儿子还来得及

tuenhai.com 3:37:57 PM:

我就是Don的权威,他听我的,但训练要靠他自己的,他背课文都是用想象力背的,很快的

平平 3:40:00 PM:

我小时候背课文也很快的

tuenhai.com 3:40:29 PM:

想象力好的,不单学习快,还很容易出现功能,我观察了好几个人,都这样

tuenhai.com 4:09:34 PM:

你也是天才,只是小时候没人训练,大了没有这个自觉性去训练

平平 4:10:57 PM: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tuenhai.com 4:11:07 PM:

每个人都是,不光是你

平平 4:12:01 PM:

那为什么有的人会读书有的人很差

tuenhai.com 4:12:37 PM:

没有训练的缘故,有理解原理的人训练,每个人都会很好

tuenhai.com 4:13:06 PM:

当然,极少数先天智障除外

tuenhai.com 4:14:23 PM:

想象力特好的人,有照相记忆功能,看一眼,课文就会背,成绩会不好吗

平平 4:15:16 PM:

遗传还是有点关系的,父母读书不好的,儿女基本上都不好

tuenhai.com 4:15:43 PM:

多数人智力差不多的,两端的很少

平平 4:20:00 PM:

应该是有差异的,每个班的成绩都是ABCDEF不等的

tuenhai.com 4:20:18 PM:

差异是有的,天才也有大小之分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父母该怎么办, tuenhai.com 教你几招

世界上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有不懂怎样教育的妈妈。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都是非常强的,而学习正好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如果家长知道怎样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喜欢上学习

周末带孩子逛书店

妈妈要养成周末带孩子逛书店的好习惯。逛书店不一定要买书,重在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tuenhai.com 每次带孩子上街总是带他去一趟书店,两个人都翻看一会儿书籍。大人也要看书学习给孩子示范,而不是做陪客在旁边盯着。结束以后问一下孩子,看了什么书,讲什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确保一年级能跟上学习进程

一般在学前班时,孩子应该已经掌握了小学一年级的部分内容,妈妈要确认这点,这样在上一年级的时候,你的孩子一开始肯定能跟上学习的进程,一开始就能体会到成功学习的喜悦。在城市里一般家长都注重学前教育,相对问题不大。tuenhai.com 就曾见到一些小孩子由于家长的漠不关心,一年级就成绩不太好,于是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慢慢就成了差生,越来越难跟上了。其实孩子的智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责任全在父母

绝对不要对孩子说“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

在任何时候,妈妈都要对孩子有信心,即使孩子做错了作业,也不要用负面诱导的话批评孩子,比如“怎么这么不聪明!”,“你脑子哪里去了!”。这样的批评于事无补,使孩子心情低落,更重要的是,连亲生的妈妈都说他笨,久而久之,孩子就以为自己真的很笨,于是本来不笨的孩子在笨妈妈的教育下也变笨了

对孩子说话要有艺术,比如可以这样说“小娜是很聪明的,这题小红本来是会做的,只是不小心做错了,下次肯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妈妈相信她”

妈妈一定要让孩子相信,在妈妈眼里,孩子子是最优秀的,最聪明的。这样孩子就会充满自信

聪明妈妈教出天才孩子

最好的老师不在学校里,而是自己的妈妈。许多学校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根本不能相比,有钱人虽然可以送孩子出国学习,但这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人。学校教给学生知识,但没有教给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没有教给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学习一点也不枯燥。中国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是背课文,所谓书读千遍自会背。妈妈要教育孩子在读书时边读边在想象中想象出相应的画面,这样朗读就一点也不枯燥,而且很快就能读背,但是绝大多数老师并不懂右脑学习方法,老师只知道布置任务给学生,从此可知,很多老师其实不懂教育之道

小学四年级前要控制孩子的学习时间

孩子经常从学校带回一纸条,上面写着多条老师的要求,其中一条是:“每天看课外书30分钟”,我对这条要求不以为然。因为在小学三年级前,孩子的生理、心理都还在成长中,还不适应较长的学习时间。我不反对孩子看课外书,但妈妈要注意孩子学习、看课外书的时间是否太长。在小学三年级前,不要给孩子任何学习压力。学习中遇到问题在平时解决,妈妈千万不要为了争个第一名再去参加课外的学习辅导班或者给孩子大量加作业

可以问孩子:眼睛有没有感到吃力?如果是,妈妈就要注意了,孩子小小年纪就形成后天近视,是妈妈的最大失败

还可以问孩子:考试时有没有感到紧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妈妈就应该检讨自己了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怎样提高孩子记忆力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11024

如果有很好的方法能够增强孩子的记忆力,那么孩子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得多。这方面 海云青飞 可是行家,让我给你说说其中的秘密吧

小学生怎样增强记忆力

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怎么样才能记得牢固,记忆的原理是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你就会彻底明白记忆的奥秘

小学生要增强记忆力,要分成二步来做

第一步,要把知识变成生动的故事,要有声音,有形象,要亲自参与这个故事

前几天,tuenhai.com 给tiger 从TB买了一套13册《我是实验王》,书200元,邮费18元。tiger每天回家就捧起书,读得津津有味,并很容易就记住知识。为什么呢,因为知识通过漫画故事来展现,我们只要记住漫画故事情节,故事里的人物,人物的动作、表情,就能附带记住故事里用到的知识

五年级小学生在学习学校里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时,怎么才能把知识变成故事,把知识变成声音、形象呢?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让知识动起来,活起来:

  1. 大声说出要记的内容

    读出声音以后,就有个声音暂时在想象中回荡,这个方法用于立即记忆电话号码特别好

    比如别人在电话中告诉你一个号码,一般人是连忙找笔,我们不用这样,他说4个字数字,你把他说的数字大声说出来,他再说4个数字,你把8个数字连起来大声说出来,完了以后你把全部数字说给他听,让他看对不对,然后你可以再重复几次,这样至少几分钟内,这个号码就完全记住了

  2. 表演要记住的内容

    自己亲自参与表演的内容肯定是最容易记住的。比如tiger每天做好作业后都要读一课英语,在读和背的时候,一定要边读边表演,这样既有趣,又很容易记住

  3. 给要记的内容编故事、情节

    比如武功的“武”字,最后不能添上一撇。可以把最后的斜勾想象成一把弯刀,如果一撇穿透这把刀,就成了没用的刀了,所以不能这样写 编故事情节怎么编都可以,乱编都可以

  4. 想象故事情节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随时想象知识,可以想象老师讲到一个知识时的表情,可以想象课本上的画面,可以想象自己在课本上做的记号,可以在想象里写出一个刚学的词语

  5. 给知识分段

    在上语文课时,我们知识课文都是分段的。我们人体也是分一段段的。知识也一样,分段以后,就更加有条理,容易记住。比如记一串数字,你不但要读出声,还要分成几段读,就很容易记住了

第二步,通过回忆知识的故事、情节来回忆知识

比如《我是实验王》里讲到了牛顿的三个定律,怎么回忆这三个定律呢。你不要先回忆这三个定律的一句话,而是先回忆书里讲到的情节故事,再从情节故事里归纳出定律。这是回忆知识的一个窍门

再强调一次,每个知识一定要有情节,要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的知识是没有用的,会很快就还给老师的。在回忆知识时,也一定要先回忆情节、故事,再从中总结出知识来

小学生关于记忆的知识你理解了吗,会用了吗?如果你会用了,那我就要恭喜你了!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学习要注意什么

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对未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他不知道面对他的将是失败的挫折感,还是学习成功的喜悦。作为有智慧的家长应该未雨绸缪,使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开端

确保一年级能跟上学习进程

如果一年级的学习成绩就在班级里垫底,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tuenhai.com 建议宝妈在孩子入学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同时在刚入学时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确保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中等及以上

绝对不要对孩子说“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

一年级不要给孩子加额外的作业

不要在一年级就恨铁不成钢,恨不得孩子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这样会使感到压力,感到学习是件苦差事,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来说,心理是否健康起到关键作用。如果孩子能跟上学习进程,妈妈就不要给他额外加作业

一年级不要问孩子的考试成绩

中国妈妈最喜欢问的就是孩子考试的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要考试以后才知道,那就不是“好妈妈”了,难道妈妈就一点也不关心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吗!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事情重在过程,把过程做好了就行了,考试结果是平时努力的自然收获

如果孩子考了100分,不要表扬,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本来就不难;如果孩子考得不好,不要批评,查找原因,在平时弥补。这样孩子在考试时就不会有任何压力,就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一年级不要看电视

步入一年级,看书、写字等集中用眼的时间增加了,如果再每天看动画片,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甚至近视。如果一年级就形成后天近视了,那这个妈妈就是个彻底失败的妈妈,即使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又有什么用呢

有人说,孩子一定要看动画片怎么办?这个非常好办,告诉孩子道理,同时大人以身作则就行了,至少孩子在家时大人不看电视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送孩子什么礼物好:地球仪

有很多人为送什么礼物给孩子好而烦恼,tuenhai.com 告诉你一个好答案

为人父母必备:地球仪,中国地图,世界地图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可以让孩子看一些课外书了。看书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些地名。细心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地图上查找一下地名,这样孩子慢慢地就对各种地名有所感觉了

如果你到过 tuenhai.com 的书房,或者和我视频过,就可能发现我的书房的墙上挂着大大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这其实应该是每个有心人的书房的标配

每次在观看国外大片DVD时,遇到地名,我就会和Don一起到地图上去找找这个地方

某日去国商大厦看地球仪,有5种大小规格。当然,我要的肯定是最大的那种。从此,我们在客厅看DVD时,就从书房拿出地球仪,放到茶几上备查

学习知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形象。把地名和地图联系起来,地名就活了起来。如果有条件,到国内外许多地方亲自走走,这样自然更好

同样道理,家长还要准备的是人体解剖图或手册,和孩子对话时,或者孩子看书时讲到人体结构时,就立即查一下,这样不但容易掌握知识,而且更加有趣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

怎样教育孩子正确的,各人有各人的说法, tuenhai.com 给你的答案可能是最正确的

教育的几个要点,你掌握了吗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使孩子有健康的身体、心理,有独立的人格,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中 使孩子有个健康的身体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健康主要取决于父母是否有智慧。孩子的健康应该从孩子出生前抓起

孩子出生后,如何确保孩子的健康呢?主要做到以下几条:

孩子身体健康的要点

  1. 一定要让孩子按时作息,不要落夜

    有智慧的妈妈,一定要让孩子早早地睡觉,不要找任何借口,不要有一天例外。如果能做到这点,我要祝贺这位妈妈,也要祝贺这位孩子有这样一位有智慧的妈妈。什么是“不要找任何借口”?作业完不成怎么办?红白喜事怎么办?这些都不是让孩子落夜的理由

  2. 尽量不要给孩子吃经过工厂加工或人工合成的食物

    鉴于现阶段国人道德水准不高,所有经过加工的食物都可能是问题食品。如果一定要给孩子吃点零食,就自己做,蕃薯、玉米、年糕...都可以做出可口而不含添加剂的绿色零食

    直接向农民买的农产品就是无毒了呢?恐怕不是。我们吃的粮食,蔬菜绝大多数是农药超标的。有的季节,有些蔬菜不打大量农药根本种不出来

  3. 尽量不要给孩子吃西药或中药

    tuenhai.com 看到了太多的无知妈妈,孩子有点感冒头疼发热小毛病,又是吃药又是打点滴,心疼得不得了。其实,多数时候是在摧残孩子的身体。人的身体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已经形成了自我平衡自我调节的机制,妈妈贸然给孩子吃药,就会破坏人体的自我平衡自我调节机制

    多休息,生活有规律,或者喝点姜汤,绝大多数的头疼发热感冒过几天会自己好了。只有少数情况下可能必须就诊,比如其他急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妈妈要在笔记本里记下孩子每次的就诊情况,孩子长大后告诉他: “你从小大到只吃过M次感冒药,打点滴的记录则是一次也没有”

    一般来说,孩子院就诊次数越少,妈妈就越是称职。可惜的是,就我所见,称职的妈妈真是非常之少

    也不要迷信中药,我读了不少中医专家写的中医书籍,他们几乎都不具有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并不完全反对中医,只是要找一个有理性的中医大夫,比买彩票中特等奖还难

  4. 孩子不近视就是妈妈最大的成绩

    除了先天近视外,孩子后天形成近视是妈妈最大的失败。在小学四年级前,有智慧的妈妈的最大目标之一应该是孩子不近视,而不是班级成绩第几名

    妈妈不要为孩子没有考班级第一名而担心,杰出的科学家很少是从小考班级第一名的。在小学四年级前,不要给孩子买太多的课外书,尽量不要参加任何课外文化课辅导,不要给孩子额外加作业,从上学开始少看或不看电视。孩子在班级里学习成绩达到中上水平已经足够了。要知道孩子还小,身体学在生长发育中,在很小的年纪过多看课外书,过长时间学习,不利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从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前就开始了

  1. 跌倒了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在孩子刚学会走路时,不小心跌倒是最常有的事,孩子跌倒而受伤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孩子跌倒了,妈妈怎么处理?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妈妈的智慧

    孩子跌倒了,首先妈妈不要惊慌。要知道,不管孩子是否受伤,惊慌都于事无补。不管情况怎么样,妈妈都要面带微笑向孩子走去

    孩子跌倒了的第一反应是用求助的眼神望着妈妈大哭。妈妈不要以为小小的跌倒微不足道,要知道,妈妈小时候对孩子的态度,孩子会用自己的一生来放大。如果这时妈妈非常惊慌地跑去,那么这个孩子就非常不幸地受到了一次非常拙劣的应急训练。孩子可能还不会说话,但是孩子是天才,感觉非常灵敏,妈妈的惊惶失措会深深地刻在他一生的记忆中,此刻的他甚至能感受妈妈急速的心跳

    合格的妈妈就要微笑地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不管这时候他是否有这个能力,你都要这样对他说:“宝宝是个厉害的宝宝,一定能自己站起来,妈妈相信他”...

  2. 分享食品的训练

    很多爸爸妈妈把好吃的东西省给孩子吃,以显示自己伟大的父爱,母爱。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任何时候有好吃的东西,一家人都应该一起分享。这是用行动告诉孩子,人不能自私,要学会和别人分享成果

    更进一步,是让孩子分苹果,比如给孩子4个苹果,奶奶,妈妈,孩子三个人,让他分,看他怎么分。诱导孩子要先分给奶奶,因为奶奶最大;然后分给妈妈,因为如果没有妈妈就没有宝宝了;然后是宝宝自己。多出一个怎么办?就要分给奶奶。这时奶奶和妈妈不要像明星那样作秀,又把自己那份送给孩子,美其名曰“省给宝宝”,其实是在教育孩子伪善。最好是当着面大家把自己那份吃了,其乐融融,不是很好吗

大脑平衡发展

关于学习,妈妈一定要抓住一条主线,就是左右脑的平衡发展。关于此点,tuenhai.com 在不少文章中都写到了,不知有没有朋友能深刻理解这个问题

人的左脑是逻辑思维为主,右脑是形象思维为主。左脑好比人用脚走路,右脑好比光速,两者的重要性根本是没有办法比。不要怕左脑功能荒废了,因为右脑开发训练都是在逻辑思维控制和指导下的,根本不存在荒废左脑功能的问题

开发右脑主要是指训练空间想象能力,你给孩子一个苹果,看一眼,然后闭上眼睛想象出苹果的立体形象。如果能想象出来,说明孩子的右脑比较发达。否则就要多进行右脑开发训练

天才是什么?实际上,天才基本上可以和右脑开发程度划等号。右脑解决问题的速度是光速,而左脑是常规速度。天才就是以常人不可能的速度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通常要求学生背课文,左脑背课文是死记硬背,书读千遍。右脑的方法是边读边想象出相应的画面,既生动又能很快地背出来

右脑用于数学,不管是加法、减法、乘法还是除法,如果能在想象中想象出算式,就能非常快地得出结果。这也是珠心算的原理

在小学4年级前不要参加任何学习补习班。妈妈一定要见缝插针地训练孩子的右脑。可以进行适当的音乐训练,要点是要能整个人沉浸在音乐中,并且随乐声想象出画面

慢慢地,孩子的右脑开发比较成功了,您就是天才的妈妈,还用考虑考试第几名的问题吗?

学习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您猜猜,多数家长最关心的是什么,最多问孩子的问题是什么?是考试成绩

如果您是一个好妈妈,就永远不要问您孩子今天是不是考试了,考了几分等十份无聊的问题

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妈妈还不知道,还用问吗?试问,您的孩子每次做家庭作业都不费吹灰之力,考试成绩会很差吗?如果您的孩子每次完成家庭作业都很吃力,或者根本不会做,考试成绩可能第一名吗?

要知道,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第一名,没有一个孩子会把会做的题目故意做错。过份地关心考试成绩,只会使孩子子临考前紧张,甚至心跳加快,脑子一片空白,手发抖。我就曾见过学生每到期末考试前就发烧

如果妈妈真心关心孩子的学习,就在平时关心,每一天都关心他,注意每一天的学习情况。切记一次都不要问他考试考了几分,不要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任何压力

要教育孩子学会怀疑

妈妈要告诉孩子,课本上写的知识可能是错的,老师讲的话也可能是错。有知识的妈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教育孩子学会怀疑在特别有现实意义,因为课本上有些知识本来就是反着写的以考验孩子的辨别能力

狼的教育

狼的教育在中国特别有现实意义。孩子是小绵羊,外面的世界是狼的世界。虽然tuenhai.com 也倾向于人性本善,但在一个充满潜规则的环境里,好人可能要吃亏。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生存,就有必要进行狼的教育,而不能让孩子沉浸在书本上的世外桃源里,虽然孩子长大后可以在挫折中成长,但是有些挫折代价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女孩子,思想比较单纯,很容易上当受骗。家长就要教育孩子,狼是要吃小绵羊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狼,虽然他们披着羊皮,在不了解一个人以前,要暂且先把他们当作狼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什么是天才学习方法

教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

孩子是否能成才,能否成为天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知识是死的,学习方法是活的。在僵硬的教育体制下,老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对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往往不够重视。tuenhai.com 说过,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妈妈接触孩子的时间最多,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不复杂

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右脑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天才,从生理角度来说 天才就是大脑得到均衡发展的人

人脑中有2千亿个脑细胞、可储存1千亿条信息,思想每小时游走三百多里、拥有超过1百兆的交错线路、平均每24小时产生4千种思想,是世界上最精密、最灵敏的器官。人的脑部构造分为大脑与小脑。大脑由大脑皮质(大脑新皮质)、大脑边缘叶(旧皮质)、脑干、脑梁所构成

此外,脑又分为左、右两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脑”,左半球就是“左脑”。而左右脑平分了脑部的所有构造。左脑与右脑形状相同,功能却大不一样。左脑负责语言,也就是用语言来处理讯息,把进入脑内看到、听到、触到、嗅到及品尝到(左脑五感)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来传达,相当费时。左脑主要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等,这些和显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右脑的五感包藏在右脑底部,可称为“本能的五感”,控制着自律神经与宇宙波动共振等,和潜意识有关。右脑将收到的信息以图像处理,瞬间即可处理完毕。因此大量的资讯在右脑中被迅速消化。一般人右脑的五感都受到左脑理性的控制与压抑,因此很难发挥即有的潜在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脑的人,听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现图像、闻到味道等。心理学家称这种情形为“共感”这就是右脑的潜能

在学习任何学习科的知识时,妈妈都要教育孩子充分利用右脑来进行学习

天才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生字时,要让孩子先把字写在想象中,想象中能写出来,再写在纸上

朗读课文时,要教育孩子边读边想象出相应的立体情景。背诵课文时则是边想象情景边背诵

每天让孩子用右脑数汉字的笔画数,方法时先把整个字写在想象中,然后看着想象中的字立即报出笔画数

天才的数学学习方法

无论加减乘除,所有能写在纸上的算式,都要让孩子能在想象中进行同样的操作。这也是珠心算的原理。形象化运算好比光速,而纸上运算则是常规速度

天才的音乐学习方法

音乐有助于开发右脑。不少家长花大价钱给孩子买钢琴,请家教。如果能有意地加强右脑开发,音乐学习效果会更好,孩子也能变得更加聪明。在听音乐,演奏音乐的时候,要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地想象出相应的场景。训练孩子在想象中想象出钢琴(或其他乐器)的样子并弹奏

天才的美术训练

画在纸上前,要先画在想象中,依着想象中的画一步步画在纸上

天才的书法训练

现在的书法训练大都是在训练写字匠,tuenhai.com 曾看到小学生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连原文写错的笔画也依样在画,这根本不是书法。书法训练,主要是让孩子懂得字为什么这样写人就会觉得漂亮,从而明白世界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在临摹字帖时,一定要先在想象中想象出这个字来,再下笔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怎样给孩子写一封鼓励信

海云青飞 写给孩子的鼓励信,谈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力 (2013)

Don,

一转眼你已经12周岁了,我们有很多话要跟你说

你的学习成绩每年都有所进步,这很让我们开心。我们从来不要求你拿什么第一名,一直进步就是真正的第一名,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你在更多的方面,更快地进步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程度的“放纵”,不能管束太多,规矩太多。你和长辈开一些小玩笑,我们都不会批评你。我们希望你更要把一些小聪明用在如何关心长辈,帮助长辈,在这方面多动动脑筋,这也是人生成长中必要的一课。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将来就能结交更多的好朋友,才能成就大事。如果只是会“捉弄”别人,而不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就走入了歪路了。我们希望在下一次给你写信时,有机会在这方面表扬你

我们还要和你讨论一下学习

对于有些人来说,学习是枯燥的,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不是,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的学习,决定了将来的成功。可以说,学习就是财富,就是工作,就是机遇,就是命运。聪明的人,除了学习方法很好以后,还能随时想象出自己将来很成功的画面,这样,平时枯燥的学习也兴致勃勃了

知识学习还得有重点,有二个重点,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英语。你要想象一下,如果只会中文,就只能读中文书籍,讲的话只有中国人听得懂,如果掌握了英文,就能读全世界的书,你讲的话全世界都听得懂。如果不懂英语,你的成就可能小小的,如果精通英语,你就有机会获得巨大的成就

英语是没有办法速成的,父母只能是告诉你原理,给你提供帮助,平时每天的用功,要你自己去抓紧,不要让任何一天的时间悄悄地溜走

爱你的,

爸爸 tuenhai.com

2013-02-17

2018-10 修订时补记,Don高中英语在学校名列前茅,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较好。tuenhai.com 在信中谈到了知识学习的二个重点,谈到了一个重点是英语,另一个重点信中没有明说,是数学。数学和英语是最重要的工具学科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自学

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了,不会自学的人会被淘汰。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就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如何指导小学生自学

每天,Don都会问tuenhai.com 许多问题,有学习的问题,有生活的问题,有科学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讲到了自学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自学呢?自学就是没有人陪在身边教,而是自己学习。不懂的问题尽量自己想办法弄懂,实在不懂的问题可以问一下爸爸,老师,或者自己到网上去搜索

人为什么要读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样一直读书呢?读书好像不太好玩,不读书不是更好吗?!

读小学,是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能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其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自学能力

在读小学过程中,聪明的小朋友一定要慢慢学会自学,这可比知识重要多了

不会自学的小朋友,是老师教到第5课,就懂到第5课,第6课的知识就不懂了

会自学的小朋友,老师教到第5课,他可能已经自学到第6课了。第5课的知识,对他来说太简单了

自学还可以节省时间,有的小朋友就是这样,三年级的时候,他已经把四年级的内容全部自学学会了,那么,他也可以不读四年级了,直接读五年级,这样就省下了一年的时间,相当于人多活了一岁

很多小朋友运气不好,没有一个厉害的爸爸,可以从小教他一定要学会自学的道理,他总是等老师教他才会学习。到了高中,到了大学的时候,课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老师根本没有时间把书上的内容全部教一遍,或者有的课程老师一点都不教,到了这种时候,不会自学的人成绩就不好了,而会自学的人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所以,我们知道了自学很重要,就要在小学的时候,养成自学的习惯:

每门课,老师没有教下去的时候,先自己看下去,理解一下,做一下每课后面的题目,这样,慢慢地,自学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长大了就会成为一个很有出息的人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孩子学习记不住怎么办

知识太多了记不住,怎么办

最近这段时间,Don每天在读一本书:《优秀男孩最爱读的励志故事全集》。每个故事后面都会有一个总结,讲出一个人生的道理

有一次,Don问我:这么多人生道理,记不住怎么办?

极好的问题。tuenhai.com 马上回答:

道理不是用来记的,是用来做的,你做到了也就不用记了

如果你觉得一个道理不错,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做到它。这样,这个道理就变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了,就再也不用花时间去记住它了

比如,你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自信,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个自信的人

Don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知识不是用来记的,而是用来实践的

其实,Don一直在努力这样做的。比如,我和Don每天在听英语磁带,一般是作业做好后,听一个单元。同时,在生活中,我和Don经常用学过的英语句子对话,没有学过的单词就用拼音代替:

How many dans today?
five

How many dollars today?
...
oh, it is good

Do you like apples?
Yes, I do
Here you are
thanks

Pass me the cajiaobu, please.
......

像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

tuenhai.com 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比如我现在经常吃一些甘薯,知道甘薯对人体有好处,不要只是在墙上或者笔记本里或者额头写一句话:

不要忘了每天吃甘薯

正确的应该是马上去菜市场买来,从今天开始就实行起来,不要等到以后有时间再说。快吃完的时候,要提前去买来新的。这样坚持一年以上,就可以体会到好处了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为什么要用英语电影学英语

有远见的家庭都重视孩子的英语教育,那么有没有速成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快速学好英语

tuenhai.com 还是先讲一下原理吧,如果不讲原理,你就不能深刻理解,不理解就不会去实践

亲切感从何而来

中国人对血缘比较看重,所谓的血浓于水,亲情难断。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眼睛能透视人体,看清楚对面那个人的细胞基因与我的基因的相似程度?显然不能

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在出生时因失误,与别人的孩子发生了交换,但是没有人知道到这件事,这时你与孩子的血缘关系没有了,但是你和孩子的亲情并不会发生改变,你看着孩子时总是带着特别的亲切,孩子看着你时也是同样

可见血缘并不是亲情的主要原因,那么亲切感从何而来?

亲切感主要来自于朝夕相处留下的映像,你看到孩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调动了过去的无数个与孩子互动的映像,于是亲切感就产生了

英语是一个陌生人,怎样培养亲切感

英语并不是中国人的母语,于是,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英语就象是一个陌生人,对于陌生的事物,人会产生一种潜在的疏离、排斥,强制学习,甚至会产生讨厌,显然,这对学好英语是不利的

如果能让孩子对英语产生亲切感,那么英语的学习就是事半功倍。怎样让孩子对英语产生亲切感?联想一下 tuenhai.com 前面讲过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从何而来?亲切感来自于很多的映像,你理解了这点,那么 tuenhai.com 就要恭喜你了,你开窍了

那么怎样让孩子对英语有更多的映像呢:

  • 孩子生长在英语是母语的国家
  • 父母精通英语,在家里只讲英语

以上二条,对多数家庭来说并不现实。还好,还有一个巧妙的,人人可以办到的好方法,就是让孩子看高清英语原声影视,我们只是让孩子看就行了,对孩子看懂多少不作要求

你开窍了,你就知道,在一开始,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英语有更多的映像,从而产生亲切感,而不是通过影视来学英语的语法和单词

通过英语视频培养孩子对英语的亲切感

tuenhai.com 曾经到本地比较大的国商大厦去看,发现DVD播放机的展示柜放在很不起眼的地方,而且品种和数量非常少?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呢?说明现在看DVD的人很少了

家家都有电视,而且电视频道也越来越多了,因此很多人认为购买DVD播放机就没有必要了。再加上正版的DVD碟片也比较贵

对于有远见的父母来说,DVD播放机或蓝光播放机是必备的

  1. 买很多国外动画大片,用英语原声道播放,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对英语的感觉 国外许多动画片拍得极好,即使英文发声,孩子也会有兴趣看的

  2. 买国外制作的科学片子。比如BBC的许多科学探索片子,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就游遍全世界。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提示几点:

  • 高清的碟片可以到网上买

  • 不要买国产影视的DVD碟片。和国外相比差距太大了

  • 孩子看时要注意过20分钟休息一下眼睛

  • 一定要用英语原声发音,坚决不使用中文发音

  • 如果能够听清楚英语词语或句子,可以尝试让孩子说出来


2017年,Don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得高二年级组省一等奖,这个成绩并没有什么,不过,他并没有参加过课外培训,也没有上过网络课程,获奖的原因在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家里就不看电视,只是通过电视播放国外的高清英语影视,这使他对英语有了亲切感,同样的课堂学习,他自然地更加得心应手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为什么你是世界上最棒的

昨天和Don聊天,他说,感觉自己在班级中是一般般的人

哈哈,Don,在老大眼里,你可是世界上最棒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一个人是否厉害,并不只是看他的考试成绩,而是要把一个人所有方面的优点、缺点加起来。这样一加,你就是一个最优秀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 你知道,这几天老大的生日快到了,要给老大买一个生日礼物 有的小朋友只知道向大人要生日礼物。你不是比这些小朋友厉害多了!

  • 你知道看书和学习时,要定时休息,预防近视 你们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不是已经近视了吗,在这一点上,你不是比她还要厉害!

  • 你知道早起早睡身体好。而且你知道为什么要早起早睡。这个原理可是很多读了很多书的大人都不懂的

  • 你知道要对大人好,对身边的人好。更加重要的是,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可是许多大人都不懂的,你不是很厉害么!

  • 你知道想象力很重要。这可是连老师都不一定知道的呢

  • 你知道英语很重要,每天放学回家做好作业后,坚持听英语磁带

  • 你才小学三年级,就已经开始写博客了,博客上的读者都在称赞你呢

  • 你还知道,我们应该很专心地做每件事,这样既可以节省能量,又可以把事情做好

  • 你有好吃的,总是没有忘记先给长辈吃

你还有很多别的许多小朋友不具备的优点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信,也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人,相信自己是最厉害的人

Don,你现在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人了吗?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左脑与右脑均衡发展

脑是人体的指挥部,欲为人师者必须了解脑的组成及功能,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左右脑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发挥大脑功能:

左脑和右脑虽然有分工,但在实际运作时,也经常互相协作,交换信息。比如学习知识时,多数人较多运用逻辑思维,但大脑在储存信息时,却是右脑为主,如果一个人左脑比右脑发达,理解知识可能比较快,但不容易记住,这样就限制了大脑功能的发挥

在小孩学写字时,家长往往会要求小孩必须用右手写字,这相当于要求小孩多用左脑,少用右脑,人为强化了左右脑发展的不均衡

可能是因为人类的宿命,虽然我在很多文章中强调了大脑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估计读者中能理解这点的人还是极少,可见道难以普传的。在2014年下半年重新编排本书时,我特意把 大脑的平衡发展 单独列为一章,以显示我对此章的重视

我强调开发右脑,并不是说右脑的重要性超过左脑。左脑和右脑一样重要。多数人左脑比右脑发达,对这些人来说重在开发右脑。对于右脑比左脑发达的人来说,则重在开发左脑。最终是达到左右脑均衡发展,综合运用

平衡二个字,道尽了人生的一切秘密,是学习之道,工作之道,治国之道,修行之道


为什么开发孩子大脑很重要

能力,而不是知识

如果我们把视线集中到知识,而不是能力上,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汉语重要吧?重要
英语重要吗?重要
四书五经重要吗?某些砖家说诵读古经可以开智
数学重要吗?重要
历史重要吗?重要
物理重要吗?重要
化学重要吗?重要
计算机重要吗?重要
……

这么多教学内容,在作教育安排时不免有所困惑,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突出什么,忽略什么……

如果抓住能力这个中心,就没有了困惑。注意这里说的能力不是钢琴,书法等技能,而主要是指大脑的能力,对大脑的开发程度

大脑平衡发展以后,孩子以后学东西就会越来越快,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争执就没有必要了

大脑的平衡发展,是大脑科学中的前端课题,人类远远还没有穷尽大脑的奥密,这里只是谈一下 tuenhai.com 个人的理解,供各位教育者参考

两种大脑思维能力

我把大脑思维能力的开发,简化为两种能力的开发:

  • 逻辑思维能力
  • 情境想象能力

有的朋友可能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内容,不知道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什么是情境想象能力。没有关系,看例子就知道了

孩子需要记忆一个比较长的单词时,怎么记?作为教育者该如何指导呢?

你说什么,让孩子自己去搞定,自己去摸索,教育者提供学习环境就行了?

可以这样,不过等三十年以后吧,也许你的孩子可能悟出高效的学习方法

所谓引导,是教育者已经知道方案,尽可能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方案,而不是教育者自己也不知道,让孩子自己从零开始去碰运气

在记忆单词时,就要综合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情境想象能力

把长的单词按照发音拆分成几个部分来记,本来可能是十几个字母,拆分成三个左右的部分,这种拆分过程就运用了逻辑思维能力

拆分单词时,读这个单词时,读例句,要同时想象相应的情境,想象越逼真越好,这就运用了情境想象能力。这里我用了“情境”这个词,而不是“形象”,因为有些时候说形象的话,形象并不明显,但情境肯定存在

同时尽量出声读出来,朗读的声音本身可以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可以加深记忆

还可以配合表情,亲自表演情境

这样多管齐下,训练一段时间,孩子的大脑潜能就能渐渐得到开发,到一定程度,过目不忘也不是不可能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每天的每时每刻都要时间牢记,能力永远比知识更重要

大脑相关功能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人和其他动物比较最大的优势在于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大脑发达程度既有遗传因素,也与后天教育有很大关系。科学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的智力在遗传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升

脑力运动会消耗大量能量,所以营养必须跟上,必须研究营养学,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

如果脑力运动多于体力运动,会使全身血液趋向汇聚头部,导致血液不能很好地循环全身,所以必须科学锻炼身体,使身体各个部位的机能都得到强化

大脑开发为中心,营养和锻炼为大脑开发提供物质支持,是事物一体之两面

我们能培养出聪明而强健的孩子,但是,孩子还是会有人生的困惑,人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宗教是最好的归宿吗......我提出了新的哲学,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技术的最新进展,重塑文化,重塑哲学,人人都可以成为人生无惑的智者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3-24

kelly 2013-04-16 00:28:53:

目前,绝大多数的教育,都是集中在给孩子学大量的知识,从天文到地理,从古到今,从科学到信仰 能力比知识重要

但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能力,都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呵呵。认为获取丰富而大量的知识后,就会有很好的能力。要不然,为什么一些教育者怎么给孩子那么多的学习内容?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tuenhai.com 回复kelly:

看得出你善于独立思考。也许,一些私学忙于从《三字经》或《圣经》中发掘微言大义,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能力和知识的区别

正确、先进教育观指导下,学习一切知识、技术都服务于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能把普通人培养成杰出人才或者天才。否则,辛辛苦苦学习那么多知识,人累得半死,也许最终可以混得个还行的工作,又何苦呢,人生本来苦短,正确的人生,应该是学习、努力的过程中就是幸福快乐的

比如“琴棋书画”的琴,有些人马上就会想到考级,每天辛苦地练习,这就是舍本逐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沉浸、陶醉于音乐的情境中,“人琴合一”,如此,有趣,幸福,又能开发大脑,大脑平衡发展以后,学习其他各科知识也就更快了,至于考级与否是以后的事情,一开始想都不要想,提都不要提

开发右脑,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人类左脑比右脑发达

绝大多数人左脑更加发达,这是因为人类运动时多依赖身体右侧,思维活动也以逻辑思维为主。比如写字,基本上是用右手,做复杂的事情通常是右手为主,多用右手,反过来就强化了左脑的功能

也有人天生左撇子,据研究,可能与在胎儿期受到了什么物质的刺激有关。正常情况下人总是右撇子

学校教育通常以知识课程为主,艺术课程为辅。知识课程的学习一般是运用左脑为主,艺术课程则较多运用右脑。特别是国内的学校教育,是面向分数的教育,为了分数,艺术课程可以被随意取消,更加不利于左右脑均衡发展

人类左脑右脑分工不同

脑主要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其中大脑是最大部分

大脑能分析接受感觉,控制骨骼肌肉的运动,执行复杂的思维过程。正是因为大脑的存在,你才能阅读这篇文章,理解意思,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大脑分成左右两半球,功能不同。我们也称大脑左半球为左脑,大脑右半球为右脑

左脑控制着身体右侧的运动神经元,右脑控制着身体左侧的运动神经元。你用右手拿筷吃饭,控制右手动作的指令就来自左脑

左脑和右脑还控制着不同的思维活动。右脑通常与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才能有关,左脑通常与数学、说话、写字和逻辑思维有关

怎样开发孩子的右脑

开发大脑智力以心灵自由为前提

关于心灵自由,道家及佛家的典籍多有强调,其实它与教育也有极大关系

所谓心灵自由,就是不要给思维加上任何的条条框框,如果说做什么事情有时还要考虑是否侵犯他人权益,那么思维与别人无涉,要有绝对的自由。为什么这么说呢?人的大脑经过漫长岁月的进化,进化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事情,其潜在智能程度是无法想象的,如果心灵比较自由,本能的动作就足以对许多事情作出最正确的反应

理解心灵自由原理以后,还得强化右脑开发。现在整个人类社会是以使用左脑为主的,自然状态下,人们都是擅长左脑,左右脑的能力不平衡,这样大脑的能力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针对这个普遍的问题,科学的教育理念必然是要强化右脑开发

心理素质培养

自信
乐观
坚强
理性
逻辑
自由
......

右脑功能开发

  • 多运动身体左侧

    左手吃饭,左手刷牙,左手为主做家务,左手写字。。。如本来是右利手则多用相反侧。直到身体左右侧能力相近

  • 多运用右脑

    强化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 知识学习课程中多运用想象力。语文,边读课文边在脑中播放立体电影。数学几何,清晰想象出形体。地理,地球仪要能在脑中立体转动。生理,想象自己能看到体内的生理结构 白天无所事事时,展开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想象 想象出房间布局结构,走到相应部位 晚上入睡前,闭眼,根据眼前的画面想象相应情节,逐渐入睡 观察眼前物体,再闭眼想象

左脑发达可以很好分析事物,右脑发达可以很好地把左脑的分析综合起来,有可能作出发明创造。左脑发达可以成为人才,右脑发达可能成为天才

宗教人士不适合开发右脑,因为右脑开发得非常好会有神奇的感应,然后他就以为神啊佛啊显灵了,于是这个世界可能就多了个神棍,本来他自己玩宗教只是误己,他要做“好事”出来“度人”,就成了误己又误人

强健体质

  • 营养学

    每天喝水充足 每天吃水果 按营养学调配食品 针对中国特殊国情:过滤自来水,自己种植或到乡村采购绿色食品

  • 体能锻炼

    每个课间都进行多种不同的锻炼,尽可能锻炼到更多部位

    设计科学的运动方式,以更少的时间锻炼更多方面的体能:平衡能力,耐力,爆发力,弹跳力,快速反应能力......

大脑全息记忆原理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30423

网上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关于教育的文章,但很多是感性的经验,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比如学英语要多听,要用英语来理解英语,读经可以开发智慧等。真正对教学有指导作用的是理性的知识,只有学习、理解了上升到理性高度的教育原理,才能设计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举例,我们教孩子学习下面的英语对话:

Mum:

Don, wake up, it's time to get up.

Don:

Let me sleep ten more minutes, Mum. I'm still sleepy.

这两句英语话,孩子听过了,也会背了,但是,在生活中碰到类似情景时,不一定能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这是为什么?听的次数不够多,还是学习的时候没有用英语来理解英语?

大脑每时每刻都在大脑数据库中搜索与当前情景类似的历史情景,为当前决策提供参考。如果找到类似历史情景并与英语语句相关联,就可以提取出这个语句,这时孩子就能脱口而出。这个历史情景是什么?就是学习英语时给大脑留下的立体全息映像

学习英语时的情景最好与实际生活中的情景高度相似,大脑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调出学习过的英语句子,做到脱口而出

有人说,学习英语要多听,至于为什么要多听,就这样回答:别人也只是这么说,没有告诉我为什么

这样的思维方法是不够好的,我们接触到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一种方法,不要去关注宣传资料说得如何神奇,而是要思考其背后的原理,如果找不到深有力的科学支持,那么它的宣传可能是夸大的,甚至是欺骗的

以理性看待世界,这是小学生必学的一课,可惜在教育中往往被忽视。忽视理性会有什么后果?有可能使人一生都走错方向,比如可能去出家,可能拜神棍为师,可能迷信八字风水,可能被书本、影视中的虚假信息误导变成愤青,可能会轻信国学万能论,可能把孩子送到砖家那里去读经开智......

学习英语只是强调听,大脑就不容易在历史数据库中找出相应的历史情景,因为语音的信息只是完整情景信息的一小方面,信息量不够大

有人会说,当年我大量地听,英语也学得不错。这是因为反复听,不停地听,大脑慢慢会无意识地展开想象,想象出相应的情景,最终还是没有脱离本文讲的记忆原理。只要肯下笨功夫,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学好英语,有人能用某种方法学好英语不等于该方法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又有人说要用英语来理解英语,可是实际怎么操作呢,这种话容易让人困惑,谁不想用英语来理解英语呢,要用“那个”英语来理解“这个”英语,总得先理解“那个”英语吧,如果“那个”英语还没学过,又怎么办呢?小孩子词汇量很少的时候,怎么给他解释用英语来理解英语!这种对英语学习的感性认识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是有些道理的,但是他毕业是感性认识,有时会造成困惑

从大脑记忆的原理去理解学习方法是直指人心。大脑以当前情景为线索到历史数据库中搜索资料,历史情景与当前情景越匹配,搜索速度就越快,调出的历史资料就越清晰。英语学习方法的奥秘就在于,学习英语时的情景与实际生活中用到英语的情景越相似越好。据此,就可以设计出“英语全息学习法”

学习英语如此,学习其他各科知识同理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右脑、左脑同时开发

人脑胜过电脑的秘密:左右脑高效配合

左脑再发达也比不过计算机,右脑再发达也比不过录像机。左右脑同时运用才是王道

左脑和右脑同时运用,互相促进

做任何事的时候,快速分析事物的特点,再综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意像。比如一道应用题,快速理清几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个整体的故事或意像

右脑管的是身体左边,比如左手,左脚。右脑还擅长想象力,所以画家、音乐家的右脑往往比较发达。我们要训练右脑,就要在平时多用左手、左脚,多画画,多唱歌,在学习时要多运用想象力,把事物的样子想象出来

但是,如果光是右脑发达,左脑不够发达,也是做不成大事的。如果将来要成为很厉害的人,必须左脑、右脑都很发达

使左脑发达,就要知道训练左脑的方法

训练左脑的主要方法就是把事物分得很细。下面 tuenhai.com 举例子来说明左右脑的结合运用

陌生人见面,互相介绍名字以后

右脑的记忆方法,是把对方的样子像“照相”一样拍下来,把对方的名字在想象中写一遍

左脑的记忆方法,是立即把对方的样子分得很细,整个人多高,胖还是瘦,说话走路有什么特点。脸上,头发的特点是什么,眼睛多大,眉毛啥样。鼻子、耳朵、嘴巴、牙齿、脸色...各有什么特点。在很短的时间把对方的外表拆分成很多细节,分析一遍

并且把名字和对方的外表结合在一起联想一下,也就是,他为啥叫这个名字,随便找个理由

以后熟练了以后,左脑记忆和右脑记忆是结合在一起的。在用右脑给对方“拍照”时,就结合了他外表的的许多特点:眼睛是大还是小,皮肤是白还是黑...

语文课学到生字时

右脑的记忆方法,是把这个字在想象中想象出来,写一遍,如果有图画可以代表这个字,还要想象一下相应的图画

左脑的记忆方法,是立即分析一下这个生字为啥这么写,为什么左边是这样写,右边是这样写。。。。。。为什么是这个读音。这样分析过以后,以后就不容易写错和读错了。分析的时候要快,要立即分析,就像河水一直在流,并不停顿,这样才自然

无论是左脑还是右脑的训练,尽量在课堂上就完成。我们要尽量要把所有的学习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回家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数学课怎么同时运用左、右脑

数学课要多运用右脑,这样数学的规律就很容易理解

比如看到一个除法算式,就要立即用想象力知道它的意思是把很多东西(被除数)分成几份(除数),每份是多少(商)。你想象中的形象可以是很多的苹果(被除数),一筐装几个(除数),要用几筐(商)

看到一个乘法算式,就要立即用想象力知道它的意思是几个什么数是多少。你想象中的形象可以是一筐几个苹果(前面的乘数),共几筐(后面的乘数),一共几个苹果(积)

一定要把所有的枯燥的数字,枯燥的原理和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数学的原理,通过写数学日记,就很容易懂了。数学日记写在纸上很费时间,因此,我们要在上课的时候,在想象中随时写数学日记,把所有不容易理解的数学原理都搞懂

数学应用题怎么做?

首先是要用右脑,把应用题的意思变成一个故事,在想象中想象出来

然后,就是要用左脑了

如果这道题目很简单,直接做出来就得了

如果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要用左脑,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 比如,有一道龟兔赛跑的题目,要算出兔子途中睡了几分钟,一下子算不出来,怎么办呢?

要知道左脑的特点就是把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把整体拆分成局部,也就是把问题分得更细。小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如果能把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这个大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兔子途中睡了几分钟?这是个大问题,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办?那就拆呗!我们可以拆分成二个小问题:

  1. 兔子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 兔子在睡觉前跑了多长时间?

如果这两个小问题知道了,总共的时间减掉睡觉前跑的时间,就是兔子睡觉的时间

然后我们就来先算兔子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一下子算不出来,怎么办,就再分成小问题,兔子和乌龟是一起开始,一起结束的,因此,知道乌

龟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就知道了兔子用了多少时间

左脑思考的步骤是这样的:

龟兔赛跑,兔子途中睡了多长时间?

  1. 兔子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 兔子和乌龟一共用的时间相等,乌龟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3. 兔子在睡觉前跑了多长时间?

现在我们知道了,左脑的学习方法是把难解决大问题拆开成容易解决的小问题来做

有一句话,叫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世界上真的没有难的事情吗?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很难的。如果我们能把难事拆分成很多简单的小事情,那么再难的事情也是可以办到的,只是时间问题

综合运用左、右脑,心想事成

知道了左脑的做事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做成功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做到心想事成

比如,我想语文成绩达到班级前几名,怎么做?就是把语文要做到的事情拆分成很多小问题,把每个小问题做好了,语文成绩肯定好

我想在下次学校跳绳比赛中达到前几名,就把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把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每天的训练中,坚持训练半年一年,肯定成绩不错

总结:

用右脑做事,要有形象(有时带着声音)出来,形象越生动、真实,说明一个人的右脑越发达

左脑做事,是把一件事情拆分成很多小事情,把一个问题拆分成很多小问题,把一个物体拆分成很多小部分。小事情总是容易解决的,因此,我们如果能把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的话,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难题

左脑擅长逻辑思维,右脑擅长形象思维。我们要从小训练自己,使自己成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很发达的人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英语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人很有能力,但是因为他不懂英语,他只能讲话给本国人听,这是非常讨厌的一件事

有能力的人,应该跟整个世界对话

史上最强英语学习方法总结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3-05

现在是2019年3月,家里小子在浙江某N线小城市读高三,他2018年参加浙江省统一的英语选考,出分142。这次考试的难度比往年大,浙江考试院于是(擅自)进行了加分操作,142是加分后的成绩,后来一帮发挥不好的考生的家长对于加分规则意见很大,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最终全部考生取消加分,他取消加分后为138分

浙江高考英语得138分应该是不错的了。重点来了,这个138分是他无感得来的,不参加课外培训,不做课外的习题,没有母语环境,我也从来没有手把手教过他英语,他就这么不知不觉考了138分

也不是他这次考试的运气特别好,他平时的英语成绩也是学校名列前茅的

他的口语也是不错的,2018年全国中学生“双英杯”创新能力英语口语大赛,获得高三年级组全国二等奖

再次强调,我的重点不是说小子成绩如何牛逼,重点在于他这样看起来不错的成绩是他无感得来的,不知道自己在努力学习英语就得到了不错的成绩。并且我可以肯定,他这样的学习经历是可以复制的

学习任何事物,最重要深刻洞察事物的本质。我似乎是为真理而生,大脑就像是个自动机总是在自动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现在可以说是人生无惑了。如果你同我一样喜欢对事物刨根问底,可以访问我的个人网站 https://tuenhai.com 。一个道理自己理解是一回事,要讲给别人听又是另一回事,英语(任何学科)学习的最深层次的奥秘是什么?又该如何解释它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极好的点子

设想你养着一条狗叫作小旺,你有一天突发奇想,想试试看小旺能不能学会英语,于是你找来 1TB 的英语音频,然后给它戴个蓝牙耳机,一天24小时让它听英语音频......20年一晃而过,其中酸甜苦辣不表,你从青葱少年成了中年油腻大叔,小旺也成了很老的老旺了,有一天你忽然想到,是时候测试一下实验的结果了,然后你俯下身子,低下头,充满期待地对着老旺一字一句地说: Are you OK?,老旺抬起上眼皮瞟了你一眼,马上转移了目光,你的脸上写满了失望......

显然,实验失败了

换一种情况,实验是可能成功的,假设小旺在听到每一句英语的同时它的脑海中会出现对应的画面,那么小旺是可以学会英语的,虽然它的发音器官与人类不一样,难以发出人类的所有音节,至少它是知道要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的,于是你就会听到旺式英语的回应:I'm fine, and you?

学习英语最基本、最核心的二条原理是:

  •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建立画面和语言的映射关系的过程
  • 画面是语言的实体化,语言是对画面的映射和抽象

鉴于上面二条原理非常重要,请反复念叨,直至有了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母语环境学习语言十分自然,这是因为母语环境下画面和语言能建立起较好的对应关系,所以英语母语环境下3岁的孩子都可能比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口语好得多

书面英语道理是一样的,如果画面和语言没有建立起映射关系,那么阅读英语文章会不自然,你会不由自主地排斥、抗拒继续下去。而画面和语言成功建立起映射关系的人阅读英语文章时,大脑中会自动调用相关画面,虽然自己可能没有明确意识到画面在底层被调用,画面确实是理解的基础

英语的音频和文字是廉价的,画面,才是学习英语的关键

希望你已经理解了画面的重要性

问题是中国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英语母语环境,怎么办呢?我家小子也没有英语环境的,他怎么就不知不觉就学得较好呢?

没有英语母语环境,可以用虚拟英语母环境,虽然效果比真实母语环境差一些,但比那些连虚拟英语母语环境也不知道的人好太多了。我说的虚拟英语母语环境主要是英语影视(虚拟现实可能更好)

在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停掉了家里的有线电视,买了个DVD播放机,通过 HDMI 线连接到电视机上,再网上买些适合儿童看的英语DVD影视。10岁的小孩懂什么英语,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要的是让他建立画面和英语语音的映射关系。小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并且感觉敏锐的,他只是津津有味地看故事,然而也是在不知不觉地学英语,而且他是在应用除了母语环境以外最好的英语学习方法

同样的课堂学习时间,为什么他的英语成绩会比普通同学好一些?奥秘就在于他在接触英语时会自动调用虚拟英语环境里的相关画面,这是大脑的生理机制决定的自动的画面组合、调用,他自己可能并不意识到,如果有上帝站在一观察,会发现他的大脑生理活动和其他学生是有区别的

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英语学习方法

如果是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成人要学好英语呢,总不可能回到过去从10岁开始看英语影视吧

不得不承认,人在小时候学东西会快一些,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有一个信息库,信息的最小储存单元是画面,人在年幼的时候信息库储存的信息较少,于是存储、检索信息的效率很高;年纪越大,信息库越是膨胀,读写信息的效率就越低。无论多少年纪,人类理解、接受信息的客观规律是不变的,学习英语时具体要怎么做呢?

以下建议对任何年龄段的英语学习者都适用:

  • 尽量寻找母语英语环境的机会
  • 如果没有母语英语环境,就用虚拟母语环境,比如每天看一些英语影视
  • 阅读文章或听录音时,要想象出语言对应的画面

总之,人类是依靠画面来理解事物的,语言和画面建立起对应关系时,语言对你来说才有意义。没有和画面建立起对应关系的语言对你来说毫无意义

建议感到英语学习有难度的同学至少每天刷一集英语影视,优选语速较慢的作品

怎么学习英语语法呢?语法也不例外,也是要和相应的画面建立起对应关系才能理解的。千万不要死记硬背任何知识,而是要给任何知识建立相应的画面

By 整体观文明 2019-03-05

小学生练习书面英语的好方法

tuenhai.com 小的时候,小学里还没有开设英语课程。中学里,英语老师的水平也不怎么样

现在本地小学三年级起有英语课。我看了看Words in each unit, 上面注明只要求听,读, 说,不要求写

听和读的训练,我们家在做的是:

  1. 每天家庭作业做好后听学校发的英语磁带,慢慢把整个单元背下来

  2. 看英文的DVD片子

说的训练,我和Don经常用学过的句型对话

写的训练如何进行呢?如果让他每天写在本子上,这样的方式太枯燥了,我也不想这样做

现在我们想到了一个极好的方法来进行这个练习

Don刚学会QQ聊天,不过想聊天也找不到合适的伙伴

怎么办?和老大QQ聊天。Don用Linux那台电脑,我用Windows

聊什么?用学过的英语聊。我和他轮流发起话题,不清楚的就把英语教材找出来照着输入

这种方法实在是好,一举多得:

  1. 练习英文句子的使用

  2. 练习打字

    如果不这样,我也另外要他练习英文打字。英文打字是输入法的基础,必须非常熟练

  3. 熟悉软件的使用

    Don用过的软件还不多,熟悉了QQ,也有利于学习其他软件的使用

最关键的是,通过互动聊天的方式学习英语不枯燥。现在,每天做好家庭作业,听过英语磁带后,我们都会进行这样的练习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怎样自学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

浙江地区的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英语是全世界最通用的语言,每个人都有必要学好英语。为此,tuenhai.com 和Don每天晚上都读、背一个单元的英语课文

今天是20110616,一晃到了四年级下,快期末考试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英语的学习方法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一定要知道学习英语的目的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想象力。这个一定要先搞清楚

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学英语而英语,英语学好了,对我们学数学并没有多少好处。英语学得再好,也不会提高我们的数学,或者其他课程的成绩

练好了想象力,就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能提高任何学科的成绩。当我们的想象力越来越好,学习任何一门课都会越来越轻松

比如,想象力很好的人有照相记忆能力,看一眼课文,大脑就把课文拍照保存下来了,看着大脑里的“照片”就可以背出英语或者语文课文。如果我们想象力练到这个水平,学习就像玩一样轻松了

你也许会问,难道学习英语就练习想象力好了,不用学英语知识了吗?其实,在用想象力学英语的时候,英语知识自然就掌握了。因此,我们只管练习想象力好了,别的不用去管

小学生怎样用想象力学英语

  • 听录音,想象英语课本上的画面来背英语

    前几次把录音的发音听清楚,结合课本的插图理解意思, 然后边想象插图,边背诵课文。先可以背一段,最后要把整个单元的课文背下来。 如果英语课上老师的发音和录音磁带的发音不一样,要以录音磁带的发音为标准

  • 想象英语课本上的图画、英语单词、句子来背英语

    在第1点的基础上,加上了想象英语单词、句子

    为什么要想象出英语单词和句子?背会课文的人,不一定写得出单词和句子。只有 英语的听、说、读、写全会,才能说学会了英语

    关于英语的写,多数人是写在纸上,这样太费时间了。我们用想象的方法把单词写在想象中,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又可以提高想象力,一举两得

以前,Don每天的读、背英语课文主要是用第1点的方法。以后,我们每读一篇英语课文,都要用第2点的方法,也就是既想象英语插图,又想象英语单词、句子。我们宁可读得慢一点,但是发音必须标准,想象必须详细,想象出来的画面越清晰越好

Don还每天在进行电脑打字训练。以后可以用看着大脑屏幕里的英语画面来输入英语课文的方法代替以前的打字训练,金山打字通可以不用了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数学注重形象

数学是工具学科。人生,除了赚钱,生活,还需要研究这个世界,这就要用到数学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速算

小学一年级是数学速算训练的黄金时期。孩子从小到大,想象力训练的难度越来越大。一年级的孩子的想象力都很好,在此时用速算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可以有效地开发孩子的右脑

在学龄前,家长可以利用和孩子打扑克牌计算大小来让孩子熟悉数学加减法。在初时孩子往往利用十个手指来辅助计算,这时家长应该诱导孩子想象出十个手指,在想象中扳手指,这就是真正的速算,开以开发孩子右脑的速算,在想象中扳手指的速度接近光速,孩子可能瞬间计算出牌的点数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后,课程内容有加减法的口算。学校教的内容是看着算式口算出答案,这样的方法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帮助不大。家长应该每天至少用15分钟时间训练孩子的右脑。方法是是家长报出题目,然后让孩子把算式写在想象里,再口算说出答案

tuenhai.com 提请家长注意,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把算式写在想象里”,孩子每次写算式在想象出来的画面中,就是一次想象力训练,就是一次右脑开发。告诉孩子要把想象中的算式写清楚,越清楚越好,然后看着想象出的算式报出答案

题海战术的方法不能提高孩子的智力,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如果孩子一年级就形成后天近视了,这是最为悲哀的事情。而在想象中写算式的方法对孩子的身心没有任何副作用,就是练习一整天也没有事

加法从高位算起, 小学二年级数学速算

小学数学加法在进行笔算竖式时强调三点:

  1. 相同数位对齐
  2. 从个位加起
  3.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但在很多时候,从高位加起的算法比从低位加起更加快速

二位数加法是其他多位数加法的基础,熟悉了二位数加法,更多位数的加法可以拆分成多个2位数加法来计算。2位数的加法应该达到脱口而出的速度

tuenhai.com 认为,训练孩子2位数加法的速算,重点在于训练孩子的右脑想象能力,并且从高位加起以加快计算速度。当然学校老师教的从低位加起的方法也要掌握

上过珠心算速算课程的孩子一般知道从高位加起的方法,但更多的孩子并不知道珠心算为何物。其实从高位加起并不复杂,任何一位家长可以自己教会孩子

训练孩子二位数加法速算的方法是这样的:

  1. 妈妈准备一张二位数加法题练习纸。这样的练习纸很多,学生的作业本,或者老师附加的课外练习都可以

  2. 妈妈口报算式,比如25+36

  3. 孩子把算式写在想象中,看着想象中的算式口算出答案

  4. 二位数加法的速算方法是:从高位加起,算本位看后位

    比如25+36,先算十位2+3,看一下后位是否满十,5+6满十,十位的算法就变成2+3+1,得出十位上的6。 再算个位上5+6=11,取个位1.最终答案就是61.

  5. 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有智慧的妈妈一定要牢记,想象力是第一位的。一点也不要去关心孩子运算速度的的快慢。孩子的想象力提高了,任何课程的成绩都会提高。让孩子清楚地想象出算式,一开始肯定有点慢,没有关系,我们要的是孩子想象算式的过程。为便于以后更多位数加法的训练,可以让孩子想象出加法竖式,并从高位加起

加法速算训练,妈妈可以订一个计划,比如每天早晨或放学后做30题。2位数加法熟悉后再到3、4位数加法训练,同样一定要突出想象力训练这个重点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小学二年级心算训练与右脑开发

有一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是每个妈妈的最大的心愿。怎么才能实现这个心愿呢。tuenhai.com 会在系列文章中给你一些极高价值的提示

当你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你就会开始去思考怎么教育好孩子。你会去买一些教育方面的书,会上网查找资料。但是这些资料绝大多数没有抓住重点,说得好像有点道理,又好像不太有用

正确的教育理论长啥样?

关于两个世界的理论

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的教育专家,那么多的教育理论,它们都没有抓住教育本质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理论高度不行,人云亦云,不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自然就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从一个简单的角度划分,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中

  • 第一个世界是外在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在这个世界之中的。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都能体验到的三维的世界

  • 第二个世界是内在世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里的世界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诞生以来我们的所有祖先所遭遇的悲欢离合,阴睛圆缺,都被全息摄影保存起来了,都被保存在这个世界中

外在世界是表象,内在世界才是本质

可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都是受到内在世界所控制。我们的行动看似有一定偶然性,其实都有其必然性

煤气灶在燃烧时,我们一定不会把手太靠近火焰,这是为什么呢?看似简单到极点的问题,其实大有哲理。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每做一个动作,都是在与以往的历史场景作比对,不断地校正我们的行动,从而决定下一步怎么做。这种比对很多时候是电光石火间就完成了,我们称之为下意识动作

我们身体内有数十亿个细胞,他们分工极细,每个细胞忙碌地,没有任何怨言地,比劳动模范还要劳动模范地为我们辛苦工作,却很少出错,这是为什么呢?我可不想把这个功劳推给上帝,这样太便宜上帝了。这是因为细胞及细胞的祖先都保存了以往经历的全息场景,通过与以往场景相比对,就可以知道怎么样安排下一步的工作而不会出错

当我们无意中手掌接近火焰时,我们的头脑中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遍历全息场景数据库,从而找到一个场景:我们或我们的祖先在某年某月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秒某地被火烫伤。。。于是神经系统就立即提示: 小心了,小子,再靠近就危险了,可别怪我没有提醒你

这里我又创造了一个新词:全息场景数据库。什么是数据库?比如说这篇文章就保存在电脑某个角落的某个数据库里。要发表到网上时,软件就会对数据库说:喂,给我某篇文章的内容,我要发表这篇文章了。然后就按一定的算法在数据库里查找这篇文章

电脑的数据库查找要花一定的时间,无论设计得怎么好,总是要时间的。我们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内容,表面上看响应速度很快,其实背后有成千上万台电脑进行了大量的复杂的计算。而我们的大脑体积很小,工作效率却电脑高上1000000倍不止。我们在一天的活动中,要进行无数次比搜索引擎还要复杂得多的全息场景数据库的正确查找,这样我们才不会把饭吃进鼻子,能说上完整的句子,会算1+1等于几,开车上路遇到小狗挡道会放慢速度

无论我们做对事情,还是做错事情,是身体健康,还是不幸疾病缠身,都是内在的世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生的意义,也可以说就是在于在有生之年,往自己的全息场景数据库中输入更多有用的资料

心算训练与右脑开发

这篇文章是讲二年级心算训练的,怎么讲起深奥的理论了?要知道,如果我们只是象常驻新华书店书柜的某些专家,对某件事只是有些感觉,而不是理解其本质,有时就会出错。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理解,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真正感觉它

最近孩子常从学校带回数学老师印制的四则运算训练题,一次50题,5分钟内完成。我觉得这种训练的方式并不是最好。最好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计算的本质

当看到这样一道题目: 45+52=? 时,大脑这台超脑执行了哪些计算步骤?

大脑会在一瞬那间与以往的学习场景相比对。不同的人,计算步骤可能稍有差异,这里我们只讲其中可能的一种。tuenhai.com 的教育方式是从高位加起,先把十位上的4和十位上的5相加,搜索超脑数据库,我们已经无数次算过10以内加法了,简单知道十位上和是9。因为这道题目没有进位,同理可知个位上和7,边算边读出答案,可以很快得出答案

“多位数的加法其实是多道一位数的加法”。既然一位数加法我们可以一下子做出来,多位数加法为什么就有点难了呢?

那是因为一位数的加法,头脑中有很多过去的场景可以检索,可以速度快到下意识地知道答案。而多位数的加法,我们头脑中缺少可供检索的对应场景,我们只好每次碰到多位数加法时临时抱佛脚,当下构筑外在场景:眼睛先盯着纸上第一个加数的十位,再盯着第二个加数的十位,再加起来

如果只是两位数的加法,我们用临时抱佛脚的方法,眼睛盯过来盯过去还算应付得过去。如果是5位数加法,10位数加法呢?也能口算得很快吗?

我们的任何外在行动都是当前场景与内在世界历史场景相比对后作出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在训练孩子心算时,就要着重点放在构筑内在场景上

比如孩子3岁时,怎么教他数数?

一般是教他数手指,但数到第11个怎么办,再数脚趾吗?第21个呢?

更好的方法,是以孩子最喜欢玩的某样小东西来数,这个每个孩子可以不一样。比如可以用玻璃球,先用10个实物玻璃球,数熟练了。再让孩子想象出玻璃球的样子来数,熟练了以后,能想象出10个玻璃球,当然也能想象出11个,12个。。。。这样,大人问孩子简单数数问题,孩子就会去检索大脑中的玻璃球,大脑中的检索速度是电光石火,自然比数手指高明100000倍,速度快1000000倍,更能有效开发孩子的右脑。想象能力提高了,也就是大脑这台超脑升级了,自然做什么事情都更加得心应手了

最好的二年级心算训练方法

二年级心算训练总不能再去数想象中的玻璃球了吧,即使能想象出45个玻璃球,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1. 珠心算训练

    也就是想象出算盘,在想象中拨珠算。由于想象中的操作速度超快,自然比在外在世界中拨真实的算盘要快得多。但珠心算的缺点是训练难度大,枯燥,对家长的要求高,不一定每个孩子能坚持,坚持的孩子也不一定能成功

  2. 在想象中列竖式计算

    无论加减乘除,都可以把纸上的计算搬到想象中进行。练成后速度可能不及珠心算,但比起在纸上计算是快太多了。而且这种训练每个家长都可以掌握,每个孩子都可以练成,在开发右脑上也不比珠心算差

    在纸上大量题海战术方法训练还有个缺点,就是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变成“近视眼”,“斗鸡眼”的潜在风险

    不用纸,要进行心算训练,那只有辛苦老爸了,牺牲在网上和MM聊天的时间给孩子报题目,然后让孩子在想象中列算式报出答案。或者老妈牺牲网上打牌的时间,爷爷看报纸的时间,奶奶看动物世界赵忠祥表演的时间。。。。。最终的结果,我想99%的家长会难以坚持。坚持这两字,看似简单,但“神”和“人”的区别也许就在这里了。太多的家长宁肯花大钱读贵族学校,花高价借读费挤入名校,也没有耐心亲自去关心去支持孩子的家庭教育

  3. 那么怎么办呢?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还好,打一佛家语,我们处在一个百千万劫难遇的幸运时代中。(更幸运的是,中国13亿人,只有你和其他的99个人在早在2009年就读到了这篇文章,你会说我是怎么知道是100个而不是101个,其实答案是我也不知道,猜的),有人说,网络使中国人从猿进化到了人。我要说的是,网络和电脑,可以使聪明,美丽,善良,又有一点点懒惰的妈妈又可以偷一点点懒,又能很好地提高孩子的心算能力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方法就是让电脑自动发声报题,孩子听题,在想象中列式计算报出答案

    一开始可以先做2位数加1位数,不要求算得快,而是重在想象出清晰的影像。这是唯一的要点,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

    一直训练,当孩子脑子中想象出来的算式比纸上写出来的算式还要清晰时,你就会体验到“电光石火”这个成语的意思了,你的孩子已经是离天才一步之遥了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怎么教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由于老师教学方法不好,很多学生见到应用题就一个头三个大。那么,小学应用题教学的诀窍在哪里呢?

2009年元旦放假,tuenhai.com 陪孩子回到他姥姥家。正在读二年级的孩子问我一道应用题的做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的:

小明看一本书,看了一半又2页,又看了剩下的一半又2页,还剩3页,这本书有几页?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应该怎样回答?讲算法理论吗?在纸上画草图?如果你给孩子讲理论,讲得口水都干了,孩子还是不会理解

tuenhai.com 的办法是 ,告诉孩子,要把所有应用题的场景想象出来,想象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如果想象力不好,即使题目做对了也没有什么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题目本来就很简单。如果想象力训练得越来越好,那么,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成绩就会慢慢地越来越拔尖

就像这道题目,想象中就要想象出一本书,翻一半过去,左边和右边的页数是相等的。在想象中再翻2页并在旁边写个2。然后再在剩下的部分再翻一半,再翻2页,旁边写个2,剩下的部分写个3。孩子在想象中把翻书的图像和旁注的数字固定住,就可以直接读出这道题目的答案

在一开始,可以实际拿一本书简化演示一下,一边演示一边想象。比如一本书看了一半再看2页,还剩3页,原来有几页呢?让孩子想象,一样书左右平分,右边分成两部分:2和3,那么可以得出右边部分是5,因为左右相等,左边部分也是5,整本书的页数就是(3+2)x2=10

一切逻辑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在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抓住形象思维这个中心。不要担心逻辑思维能力受到影响,因为形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必然伴随着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训练越多,也就逻辑思维训练越多。学校的老师抓不住这个重点,那么,有智慧的家长就应该自己引导自己的孩子

小学数学速算是为了开发智力

小学数学的速算分两种

  • 记住各种速算的方法技巧以加快运算算度,这种方法称得上是机器人训练,因为人再怎么练不可能超过电脑运算的算度

  • 另一种是把算式或算盘想象出来进行操作、运算,这种方法不用纸笔,又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是真正的速算

有很多父母注重孩子的速算训练。他们的方法是买来各种练习题,用题海战术的方法训练提高孩子的运算速度。或者再让孩子记忆各种快速运算的技巧。这种方法毫无疑问能提高计算的速度。但是,对开发智力的帮助不大,弄不好还容易使孩子感到很大的学习压力,甚至讨厌学习。这样的速算训练,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机器人,很多时候蔽大于利

tuenhai.com 认为,正确的小学数学速算方法,是 通过速算来开发智力,开发右脑的潜能

家长应该牢记, 所有的学习活动应该围绕开发智力这个中心 。现在学校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这时候家长就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的点滴训练中注意开发孩子的右脑

开发右脑的方法主要是音乐和想象力训练。美术,书法,语文,数学都可以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提高以后,以后学习任何学科都会得心应手,孩子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如果只是对孩子进行机器人式训练,可能孩子小的时候成绩不错,但到了高年级,能否保持就只能靠天赋了,天赋特别好的孩子毕竟是非常少的。而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智力,可以把不是天才的孩子后天培养成天才

孩子想象力的开发,年纪越小开发的效果越好。家长应该见缝插针地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贯穿想象力训练。老师是靠不住的(这不能怪老师,是教育政策把老师绑住了),一切要靠自己的努力。孩子想象力得到开发后,学习就插上了翅膀,比如背诵语言课文,想象力特别好的看一遍就能背出来,因为他把整页纸整体记住了,想象力稍差点的就读2、3次也能背出来。完全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可能就要读10次以上了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每个人需要训练想象力

杂货店老板娘的数学水平

从我家出去,向西50米,有个小夜市,夜市边有个小杂货店。有时,买些小东西就在那里了

杂货店一家三口。男的一到冬天,天气稍冷,两只耳朵就套上小小的耳套,远远看上去,像是外星人的耳朵。女的经常穿着某食品商的促销青色长衫。他们有一个女儿,在上初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杂货店的老板娘,你即使只是买1块5的东西,都要在计算器上按一番。这使我想想起在liantang工作时,一个姓许的女同事,每天早晨上班时,走下楼梯,到一楼时,总要再上去确认一下门是不是真的关好了

一个40多岁的成人,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还要使用计算器,这数学是不是有点太那个了!

每个人需要进行的想象力训练

我觉得,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先天智力怎么样,将来做什么,有什么出息,有些基础的事情,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滚瓜烂熟:

  1. 两位数加减法脱口而出
  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一位数,应该在想象中立式,很快得出结果
  3. 想象力不错,一般事情能在想象中成像模拟

以上几点应该与智力的关系不大。任何一位孩子,只要有人教育,教育得法,应该都能做到

tuenhai.com 现在的做法,是每天让二年级的Don默算一些简单数学算式。过段时间,准备写个软件,让电脑报出算式,让孩子在脑中成像计算,用来训练想象力

基础的东西,在一生中会大量用到,一定要让非常孩子非常熟练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语文进入情景

一说语文,我们的左脑就来劲了,因为这是它的工作,于是,语文学得越多,左脑就得到更多锻炼,右脑就得到更多的压制。而人体的各种不平衡,会使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远。因此,在语文的学习中,要时刻伴随着想象,让右脑也参与进来


小学语文生字表开发右脑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抓住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开发右脑。右脑得到有效的开发,孩子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好。否则,即使小学一年级每次考试都是100分,你能保证到初中一年级还是考100分吗?小学四年级前孩子右脑开发的效果比较好。因此,在四年级前,孩子考试成绩中上就可以满足了,但一定要确保每天一定的右脑开发训练时间

有的妈妈可能对右脑开发的理论不太懂,或者以为右脑开发比较高深复杂。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右脑开发的训练非常简单,任何一位妈妈都可以做到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非常的落后,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往往每天都会带回家庭作业。语文家作不外乎是抄抄写写背背之类。开发右脑的重要方法是想象力训练。妈妈可以让孩子把生字写在想象中的方法来开发孩子的右脑。但怎么知道孩子已经把生字写在想象中了呢?tuenhai.com 想了一个办法?让孩子说出生字的笔画。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 让孩子先看一下生字表的某几课生字,告诉孩子,等下妈妈要考你会不会写这些生字了

  • 妈妈读一个生字,孩子在想象中想出字的样子。然后数出字的总笔画数告诉妈妈

  • 告诉孩子,数笔画时不能一笔一笔地数

    • 独体字,看着想象中的整个字,一下子报出笔画数
    • 有部首的字,每个部首作为一个整体“看”出笔画数,然后把各个部首的笔画数加起来
  • 妈妈也要用想象的方法去数笔画,和孩子竞赛,这样孩子会更有兴趣

tuenhai.com 和孩子试了几天,孩子进步很快,有许多生字我一报出他马上就能说出笔画数,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有特异功能。由于孩子的想象力特别好,同样的训练时间,往往是数笔画的速度比大人快

孩子数生字的笔画数错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这个字的写法不熟悉,想象中写字几乎不用时间,因此纠正错误也很快,只要在想象中重写一遍就行了

用生字表开发右脑的好处:

  • 大人和孩子互动的训练方式相当于做游戏,时间再长孩子也喜欢
  • 对孩子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相反,让孩子趴在桌上长时间抄写是比较吃力的,容易近视
  • 还可以提高数学口算的速度
  • 可以有效开发右脑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小学生怎样快速背课文

按理说,每个老师都懂得如何背课文,同时也会教会学生怎么快速背课文。遗憾的是,大多数老师自己都不知道怎样背课文,老师自己也从来不去背课文。老师只会给学生布置背课文的任务。如果你的老师是这样的老师,如果你孩子的老师是这样的老师,那么,你就有必要详细阅读这篇史上最好的背课文教程

读课文、背课文的目的是训练想象力

你也许会觉得奇怪,读课文的目标不是背课文吗,怎么是训练想象力呢?

tuenhai.com 要说的是,我们读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为读书而读书,就是越读越输,越读越苦,越读镜片越厚。能力是第一位的,知识是第二位的,学到知识只不过是训练能力时候的副产品

小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 利用课文训练想象力

你也许会说,同样读一段课文,死记硬背读10遍,边读边想象也读10遍,都会背了,不是一样快吗?

一开始确实可能这样,但是,tuenhai.com 要说的是,3年后,死记硬背的方法还是要读10遍才会背,而想象力得到开发的学生可能只要读一遍就会背了

有的一知半解的同学可能会提出来:训练想象力主要训练右脑,难道左脑就不重要了吗?这问题提得实在是太菜了,作者都懒得回答。右脑训练本身是在左脑逻辑思维指导下进行的,右脑训练效果越好,也是说明左脑越用得越成功

开发右脑快速背课文

右脑读课文的要求;

  • 理解课文。弄懂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
  • 边读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相应的场景

古诗通常要求背诵,而小学生又难以很好理解古诗,怎么背?好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都有插图,可以要求孩子在读古诗时想象中想象出课文的插图

学会用右脑学习的学生的一个好处是,学习不再枯燥,学习变成创造性的劳动。每篇课文都是剧本,学生是导演,也是主角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书法要有兴趣


小学书法兴趣第一

小学阶段任何课程的学习,都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只是被迫学习,那就是教育的失败,彻底的失败

小学书法教育通常是“临字帖”的代名词。tuenhai.com 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老师让我们自己照字帖画字,每个学生带上一瓶臭臭的墨水,把毛笔头尖端化开一点,这样使劲按下去笔画也不是很粗,于是我们就像搭火柴棒一样把一个个字搭出来,稍微搭得好点的字,老师就画个圈

为什么要临帖,字帖上的范字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写是好的字,老师没有告诉我们,我想老师多半自己也不知道。你可以说这样的“书法”课学生是有兴趣的,依猫画虎也是有一定乐趣的。但这不是书法课,而是“画字”课

书法老师要懂得书法懂得书法教育的真正目的。诚然,在外行看来,有些小学生的字写得有模有样的,但在tuenhai.com 看来,却只是培养出了写字匠,甚至连写字匠也算不上。让孩子每天克制住自己好动的天性,每天一笔一画对照着字帖画字,是很枯燥的事情

现在的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多少墨水,望子成龙的成语却是听说过的。他们很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从的孩子比下去,各种课外课程纷纷上,书法培训是免不了的。为什么要上书法课,家长自己也不明白,孩子有没有上书法课的兴趣,他们也没有问。他们不知道,小学书法兴趣第一,任何课外课程,如果孩子没有强烈的兴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小学生书法培训计划

现在社会上的书法教育都是在培养写字匠,真正的书法教育是让学生明白书法美学的原理,知道事物的原理是相通的,并利用书法一定程度上开发右脑

小学书法教育目的

  • 让学生明白书法美学原理

    书法老师自己首先应该知道书法的美学原理

    书法是现实世界的抽象

    写得好的书法作品本质是对现实世界抽象得比较好。然后老师把书法的美学原理通过范字,通过适合孩子的语言讲解出来

  • 让学生明白艺术的原理是相通的

    学生明白了书法的美学原理,那么就可以运用到其他艺术形式上

  • 用书法辅助开发右脑

    书法是开发右脑辅助方法。学生右脑开发得比较好,对学习任何学科都很有帮助,这就是以一驭万。在这样一个目的指导下的书法教育,表面上是进行书法教育,其实何尝不是语文教育,数学教育...

小学书法教学计划

  • 培养学生对书法的感性认识

    以楷书教育为例,中国历史上楷书写得最好的是欧阳询。先准备好欧阳询的楷书字帖,让学生临摹几次。可以先不讲书法美学原理

  • 形象思维默字训练

    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帖上的一个字,然后想象出这个字。在不能想象出字的形状以前,下笔临摹字只能是看一笔写一笔画字,这样画字没有任何意义

  • 书法美学教育

    结合日常生活的道理,告诉学生为什么字这样写,人就会觉得漂亮。学生掌握原则后,放弃临帖,改成每个人自己设计每个字的写法,教师可以组织在课堂上讨论

以上三个阶段的书法训练,大概在30课时内完成。主要的时间是形象默字训练。如果学生形象思维本来很发达或者忽略这一步,那么,所有学生的书法课程可以在7课时内完成

掌握书法的原理后,用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来学书法根本无关紧要。这就是tuenhai.com 所提倡的真正的书法教育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小学书法教育之美学原理

小学书法教育并不是让孩子写出来的字像欧阳询的字,或者像送颜真卿、柳公权的字,这正是社会上书法教育的错误之处。正确的书法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明白书法的美学,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字体

书法审美观来自现实世界的抽象,写得好的书法也就意味着对现实世界抽象得比较好并且还有自己的创新。小学书法老师就是要把这样的观念用孩子的语言传递给小学生,如何传递,就是为人师的艺术

tuenhai.com 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每个字理解成一个人,理解成另一个自己。每个字是一个和自己同方向的人。当学生忘记书法结构的原则时,只要观察一下自己,就马上又明白了

书法结构的基本原则:

  • 笔画要连贯。不能看一笔写一笔,先要心中有字,然后一气呵成写出来

    可以对学生说,如果写字的时候不连贯,就象一个人的身体各个部分连接不好,就不是一个有生命的人。这样一说,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也很容易就记住了这条原则

  • 内紧外松

    让每个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外紧内松的。胸腹部是一大块紧密连在一起的,然后外面是头、手、足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我也曾阅读过不少现代人写的书法教程,没有人作出过解释

还有许多书法结构的原则,tuenhai.com 就在这里不一展开了。小学书法老师都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道理进行讲解,告诉学生,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谁就可以写出最好的字。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是否临摹字帖就是次要的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创造出自己的字体。老师提议一个字,然后让每个学生设计写法,让学生说出这样设计的原因

这就是真正的书法教育,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心中有字,然后写在纸上形成自己的独特书法风格。这样的书法教育,只要几个小时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杰出者可能超越古人创造的最高书法成就

书法教育切忌枯燥地临帖,这样或许可以培养出有名的书法匠,但是,自己的个性都被抹杀了,是得不偿失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小学硬笔书法教育中手腕的运用

经过几天的书法美学原理教育,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写出比较漂亮的铅笔字。其实,任何一个孩子,经过几天的书法美学教育,都可以写出一手比较漂亮的字。可惜,学校书法教育真的是非常失败,许多大学毕业生,写字还是七倒八歪,这完全是教育的过失。说实在的,书法美学的教育完全可以浓缩到40分钟内,可是,哪个老师会给学生这40分钟呢?

但是,tuenhai.com 观察发现,孩子写的铅笔字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笔画转折的地方比较僵硬,象是把一根小木棒生硬地折断了。这样写出来的就不够有生气

于是琢磨了一下,在笔画转折的地方用上手腕的力量,这样写出来的字笔画转折的地方就不生硬了,另外写比较长的横、竖、撇、捺等笔划时也要用到手腕的力量

于是我教孩子,手腕是手转折的地方,笔画转折的地方就要用上用手腕的力气,字才写得好。孩子马上学会了这个技巧,写出来的字更有精神了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自主教育思考

当前国内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考试轻能力,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学习压力过重等等。自主教育,就是发挥孩子监护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校教育一些短板的尝试。具体有两种形式:

  1. 孩子仍在学校就读,监护人给予较多指导
  2. 孩子脱离学校教育,由监护人实施教育

自主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轻信宣传,把孩子送到小规模的私人办的国学班,读经班,教学效果不能保证,甚至比学校教育更差

严格来说,自主教育是监护人为主的教育,送到私学的都不能算是自主教育,因为监护人只是自作主张把孩子带离了学校,只能算“自主带离”。教育交给很小的私学来负责,怎么能算自主呢,这样的教育,还不如找个正规的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

可以说,自主教育是很不容易的。推荐第一种自主教育形式


怎样规划孩子的职业前途

课程安排

孩子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切入社会?孩子如何安身立命,这是一开始必须考虑好的问题

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基本决定了孩子的职业前途

建议学习过程是这样的:所有课程都用英语授课。第一阶段学好英语,达到英语国家中学生的水平,第二阶段是计算机编程课程,第三阶段则是计算机编程和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学习,比如学习了一个数学概念,马上用计算机程序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这个概念

在所有的学习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饮食营养,体能锻炼

这样的教学安排,即使放到国际上,也是最前卫最先进的,这就对教学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我要求教学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和文凭关系不大,和知识广度和深度有关,专家大多是自学成才的。我倡导有条件的父母自己做老师 教育孩子,这种方式教学效率最高

孩子将来何去何从?

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饮食营养,体能锻炼。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什么好处?就是人变聪明了,智商提高了。突出的孩子将成为天才,这时候,就根本不需 要考虑职业前途的问题了,因为孩子已经成为某个方面的国际级专家,世界各国都抢着要你,什么文凭不文凭,这些都无足轻重。而且学习社培养的孩子具有超越古 往今来所有宗教的“哲学观”,当他有很大能量时,就可能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我认为这是自主教育最激动人心的地方,一个天才对人类起的作用,有时远远超越 一百万个普通的人才相加

培养天才通常需要较小的时候开始,教育者要透彻理解教育原理,并能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即使不能培养出天才,成为杰出人才还是很有可能的。十分注重计算机编程教育,孩子在计算机方面都会有特长,无论是否去考文凭,凭这方面的特长,都可以轻松过上白领生活。如果孩子喜欢其他学科的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研究,可以极大提高效率,可能取得突出的成就,职业发展之路很广阔

强调计算机教育,在特殊国情下有特殊意义,网络看似自由,其实不然,很多信息是被屏蔽的,再聪明的人也会受影响,形成的一些观念可能与事实有所区别。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人才能在网络上畅行无阻,获得全面的信息

在初中以前的阶段,突出能力培养,大脑开发为主。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超越需要文凭来证明自己能力的层次

交流

kelly 2013-04-16 01:19:13

孩子将何去何从?

这是一定要考虑的,首先要考虑的

目前验证教育是否成功,仍然是以考取某国外大学或国内清华或北大为见证

很多人都把孩子最后前途定为“出国留学”

tuenhai.com 回复kelly:

我看到很多家长主导的教育实践,除了孩子心理压力可能会比较小,综合教学效果还不如公立学校,所以一些家庭在尝试一段时间后,还是回到了体制

教育如果定位是“出国留学”,并能实现这个目标,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时候,如果为了“出国留学”,国际学校要靠谱得多

我觉得,教育的目标要比“出国留学”再高一些,可以回归到人生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上来,培养出来的孩子至少是这样的:

人生观,世界观上再也没有疑惑了,这就确保了人生的方向一定正确(超越宗教的哲学观)

心灵是自由的,健康的,思考问题时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心理科学)

智商比较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重于知识、技术的学习)

强健的体质(为高强度脑力运动提供物质基础)

所学的知识、技术有前瞻性,可以不用走偏路而轻松安身立命(突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

如果能实现以上目标,是否出国留学就不是很重要了,看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415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父母自己教育孩子要慎重

有的父母看到了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心一横就把孩子带离了学校,却不知很可能才脱虎穴,又入狼群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在实践中总结出来较好的教育模式,只不过当下整个中国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传导到了学校,使学校教育偏离了一些教育原则,如果不是这样,多数情况下自主教育并不是很有必要。并不是学校教育不好,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有问题,学校不得不适应社会以求生存,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自主教育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反而走了弯路,浪费父母的时间金钱事小,耽误孩子前程事大,为人父母者不得不慎

自主教育的几个选择

在确定脱离学校教育后,父母马上面临三种选择:

  1. 孩子仍在学校就读,监护人给予较多指导
  2. 孩子脱离学校教育,由监护人实施教育

在多数情况下,监护人就是父母

个人以为,在让孩子脱离学校教育前,父母必须要做好脱胎换骨再造自己的准备,如果只是想让孩子进步,而不想自己一起进步,如果只是想让孩子改掉缺点,而不想改掉自己的缺点,那么,用自主教育代替学校教育并不是个好选择

所谓 自主教育,或者说在家上学,就是要父母要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要自己先一步做到。在小学到初中阶段,要全程跟进孩子各门功课的学习,与孩子互动讨论学业。各个知识点,教育者要比孩子先掌握。教育者还要在课外学习钻研教育理论,与同道探讨交流教育经验。这些很难吗?是很难,如果父母自己都怕困难,又怎么教育孩子克服困难呢!父母自己没有做好这些思想准备,贸然把孩子带离学校,然后又贪图省事省心的捷径,这是对自己孩子前途的严重不负责任

如果父母自己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自己教育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愿意学习,并掌握方法。方法很重要

你不懂汉语拼音字母,没有关系,有人会
你连英语26个字母准确发音都不会,没有关系,有人会
你不懂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没有关系,有人会
什么,你连小学数学知识都交还给老师了,没有关系,有人会

这是谁啊,什么都会,请那么多老师我可没有这么多钱

让我们感谢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吧,让我们一起祈祷10分钟,把赞美献给某个存在的或不存在的精灵,以表达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感恩,无论我们祈祷多长的时间,都无法全部表达出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感恩。这是什么呢?我为什么要用看起来很夸张的语言?

这个时代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这个时代有伟大的万能的网络。如果你下定了决心,愿意跟着孩子一起学习,网络上有无数的教育资源在等着你,你只要准备一台电脑,付出上网费用和少量的电费,你就可能足不出户学到所有你想学的课程。你不用担心孩子的文凭,你孩子不是富二代,没有那么多钱送孩子去海外留学,也没有关系,你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大学拿到国外著名大学的文凭

有了脱离学校的勇气,有了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的决心,也有了教学资源,还需要什么呢?

还需要给孩子提供同龄人社交的环境。人是感情高度发达的动物,人也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与他人交往,互相交流感情的需求。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点,没有解决这点,自主教育就没有多少意义

所以 tuenhai.com 提出了自主社区的观念。教学可以自主自助,社交需要环境。这里我不用“学堂”而用“社区”,是想强调,在组织上,需要松散。不同的家庭基于孩子的社交需求而主动拉近物理距离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这个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也包括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而言,房子坐北朝南,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没有闹市的喧哗。不能过偏僻导致交通不便。要有开阔的运动场地,可以跑步锻炼。安全性要比较好。可以安排三至十户家庭就近居住。要能安装高速宽带,一些家庭的课程可能需要网络在线进行

办学组织上,不提倡多个家庭联合办学。能有勇气实行自主教育的家庭,往往是比较有主见的。联合办学,在一开始大家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可能搞起来,因为一开始不可能想到往后会碰到的所有细节,慢慢不同看法会多起来,虽然也可以隐忍,但终不是长久之计。这也为一些先行者的办学实践所证实

对参与自主社区的家庭至少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自主教育是个全职的工作,教育者还要备课和学习,时间只有不够,可能不会有时间去工厂打工赚钱

  •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至少要能通过学习掌握小学和初中的文化课内容。另外,要对电脑网络有一定的了解,并自备有电脑

  • 原则上不支持教育者两地分居,以确保夫妻感情交流充分,让孩子获得完整的父母关爱

  • 对孩子不骄纵,能让孩子干一些家务,参与一些劳动,孩子懂得基本的礼节。娇生惯养者只会给别人带来不便,不适合集体生活

  • 能分清教育规律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区别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自有其规律,不要把个人对宗教和国学等的信仰爱好带到教学中,不顾教学规律,强加给孩子

    教育学,着重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不能说父母爱好某项事物,就一定要结合到知识学习中去,天真地以为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好。我不反对个人信仰自由,但作为家长必须有基本的分辨能力,不要把已经被历史所淘汰的教学方式当作先进的方式

  • 要自觉维护好公共财物,并保持个人空间的整洁,个人空间也是社区形象的一部分

  • 铃声一响,一定要马上放孩子出来参与公共活动

  •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高度重视体育锻炼,确保社区的孩子在各项体能上胜过学校的孩子

  • 社区中的成员要互相关爱,互相扶持,鼓励高年级的孩子每天抽出少量时间辅助低年级的孩子,既锻炼孩子的能力,也训练孩子的爱心

如何保持自主社区的可持续性?

要保持社区的可持续性,并不在于参与创办人员的多少,接待游学的收入等,而在于组织上要松散,理念上要相近

组织上松散,就减少了潜在的矛盾冲突

把自己创新的自主教育理念公布出来,以此吸引教育理念相近的家庭自觉走到一起。因为教育理念相近,大家就会珍惜这个十分难得的机缘,家庭之间也能交流得更加深入,这样才能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创办者以一人为宜,其他家庭可以向创办者按期租用场地设施等。任何家庭,只要符合要求,并认可社区的理念,都可以加入进来。我想,只要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吸引三个以上志趣相投的家庭,并实现收支基本平衡是没有问题的,最怕是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这样社区就失去了灵魂。理念相近的人聚在一起,多达十个家庭一起生活,也不会带来混乱和不便

考虑到一些家庭经济可能不是很宽裕,创办者收费应以公益导向为主

关于接待游学,应以考察硬件环境,交流教育思想,及少量户外活动为主。自主教育是全职工作,对外教学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

教育经验的积累,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比如共用一个云端同步软件,建立一个共享目录,里面建立“小学”,“中学”,“高中”,“美术”,“音乐”等文件夹。参与的家庭可以把好的资源,或者自己的心得放入某个文件夹中,供其他家庭参考

我心目中理想的社区是这样的:

  1. 费用最低。都自助为主了,主要的费用就是场地设施的费用
  2. 效果最好。与有些私学向宗教和古代经典寻求依靠和帮助不同,我们则是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原则性东西,形式主义的东西是被彻底摒弃的。在教学实施上,完全尊 重教育的规律,用现代的,符合生理认知规律的,现代的方法来教学孩子,并且可以做得比学校教育更加先进。除了艺术教育实验教育可能比学校差,实际上,艺术 教育是被许多学校所忽视的。在其他所有方面,自主教育都可以比学校教育效果更好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 20130325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先学英语再学汉语,课程安排突出英语和计算机

先学英语

一位扬州的朋友问我,有没有想好大体的课程安排?我回答:建议先学英语

为什么要先学英语呢?先学好汉语,再学英语可以吗?

tuenhai.com 有一位多年的朋友,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深入,他发现,汉字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如果能提取出来,甚至可以未卜先知,他基于其研究成果,就极端地推崇汉语,以为汉语将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

我对他说,理论上,不单汉字,任何民族的文字都蕴含了大量信息,无论什么事物,都是环境的产物,自然打上了环境的络印,这并不难理解。你几年如一日地研究汉字,如何从汉字中提取各种信息,你可能研究最深入了,但是你没有同样程度地深入研究过其他语言,你就怎么能肯定汉字是最优秀的文字,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呢?先不说将来,我们首先是活在现在,至少,现在,英语还是世界上最通行的语言,最新的知识技术一般都是英文形式的,而不是中文,这是事实,你无法否定

我说,是有人在鼓吹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其实语言之间很难用优或劣来贴标签,汉语和英语特点不同,各有所长。现在是电脑时代,网络时代,英语这种形式更加适合计算机处理信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软件几乎都是用英文格式指令的编程软件写成的,能把这种指令换成中文吗?理论上可能,但编程效率会降低很多,所以,事实上也就不可能发生。我们不说英语比汉语更优秀,但是,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英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是最国际化的语言

朋友:举一个例子,现在电脑输入汉字速度已经超越英文了

我: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看本质。道士修道,和尚修佛,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肉体长生不死,还是死了以后可以去另一个神秘的世界?无论哪一门宗教,如果一个人有幸得到明师指导,明师就会告诉他,其实真正值得追求的是智慧。智慧,也就是透过表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我们说有人修行有些门道了,并不是他名片上有一大串头衔,而是他能够看到多数事物的本质。这是宗教核心的东西

我:比如,汉字电脑录入速度真的超越英文了吗?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你甚至不能简单就把两者拿来比较,因为两者的层级不一样

我:有个亲戚买了台电脑,我告诉他,先练习打字一个月,练熟了再玩其他。如果是英语国家的孩子呢?他需要练习打字吗?他也许需要熟悉字母在键盘上的位置,但他并不需要像我们这般郑重其事练习打字,因为他看到的听到的英文,都可以直接分拆成字母,并在键盘上找到,只要知道键位,无论多小的孩子就可以立即打字。有人说,汉语拼音不也是26个字母吗?但是,我们平时看到的,书写的却是汉字,而不是拼音字母,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先要把汉字转换成拼音,而且还有同音字的问题,而英文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是拿汉字录入高手和英文录入低手进行比较,其实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人家不用转换直接输入,我们还得转换一下

再回到课程安排的问题,作为父母,一定要看到国际的大势,现在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即使你的孩子将来不出国,还是很可能用到英语,再说,谁能肯定孩子将来一定不会出国?孩子长大了,会遇到各种机会,不精通英语可能就会失去一些大机会。我们要强化英语学习,这样孩子至少精通一门外语,汉语作为母语,因为有语言环境,学习机会很多,听说读写流利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样,掌握两门语言,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就比较有竞争力

前期,先做到英语听说读写流利,然后全部用发达国家的各科英文教材上课。发达国家教材编排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在知识的表述上也是更加明晰正确,这样一开始,教育就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了

英文教材哪里有?原版的英文教材很贵,国外的小学也多是循环使用,有条件可以通过网络渠道买原版教材,有些热心人士把英文原版教材扫描成了高清晰电子版,比较实惠的做法是网上下载电子书,用起来也不错。如果教材中有些词语不认识,可以安装OCR取词翻译软件,即指即译,自动把图片中的词语翻译成汉语,自动发声

国外还有大量英文视频教材,孩子英文有一定基础后,这些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

汉语怎么学呢?

在英语听说读写流利以前,主要时间用来学英语,在这期间,汉语可以见缝插针地学,实际生活环境中最常见到的汉字,见到什么就顺便学什么,比如家人的名字,书籍的标题,路上最常见到的标牌,家中常见物品上的文字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英语听说读写流利了,因为有母语环境,汉语也差不多是同等程度

英语听说读写流利以后,主要时间用来学习各科英文教材,汉语用母语环境学就行了,为将来出国留学,或者通过网络获得国外大学文凭作准备。如果一定要去考国内的文凭,那么可以先学好英文教材,然后再查找相对应的中文术语,这样的形式学习。为什么不反过来,先学中文教材,再学英文教材呢?前面说过了,一是因为英文教材编排更加科学,二是因为英文教材对知识的表述更加明晰,如果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查看更多相关英文文档,可以学得更加深入。知识真正理解了以后,再学对应的中文教材,基本只是名词表达的转换,理解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总结一下,主要用英文教材来学习各科知识,如果将来目标是国外大学,汉语平时利用母语环境见缝插针学习就行了,如果将来还要拿国内文凭,可以先学英文教材再学中文教材,相当于双语学习,稍微辛苦些

以英语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在起点上就与国际接轨了。因为有汉语母语环境,有大量的练习机会,你不用担心孩子不会说中文,不用担心孩子看不懂中文,甚至不影响成为中文作家。如果你爱好国学,可以让孩子长大后自己去了解,千万不要听信某些人的蛊惑,让很小的孩子诵读古文,这样效率太低了,自主教育的时间其实是很紧的,经不起浪费。国学也不是这样学的,如果用高科技手段复活古代经典的作者,他看到这么多小孩子在诵读看不懂的古文,会后悔,古人会大笑三声,再长叹一声,然后吐血三碗而亡......为什么?发展和创新才是对古代经典\古代圣贤最好的尊崇,任何经典不管是人写的,还是“神”写的,都有时代局限性。将来有时间,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国学

无论哪一阶段的学习,都需要突出数学、英语、计算机,因为这些都是工具学科

个人觉得,教育不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语数外)或某种技术(音乐美术)的培养等,这会使我们短视,习惯于看到很近的目标,而容易忽略更深层次的宏观的思考。或者说,当父母有知识基础和经济基础,我们可能或者应该放弃过于功利的教育,而回归本质,也就是以智力和体能的提升为高一层次的目标,而学科和技术的学习则服务于这一更高层次的目标,再进一步的目标则是“道”的范畴,类似于各种宗教终极追求的境界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404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交流

kelly2013-04-15 23:33:59:

如果都采用英语教材,那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家长一定是英语很优秀的,否则如何进行全英语教学?

似乎只适合那些双语家庭了,也就是国外留学回来的高知家庭,既懂英语又懂汉语

家长是看不惯中国学校应试教育教不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孩子,都是统一思维和答案的格式化人 但英语一级棒的家长,却不多

这样的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怎么实施全英语化教学?

tuenhai.com 回复kelly:

多数家庭都可能实施国际化教学。具体来说,是下列条件:

愿意与孩子一起成长
能全程跟进学习小学至初中的全部课程
深刻理解大脑记忆原理
深刻理解教育原理

对于8岁以前的孩子,可与孩子一起看英语动画片,越清晰越好,推荐用蓝光播放机。孩子越小,每次看的时间越短。与孩子合作扮演熟悉的情节

8岁以后的孩子,应用英语全息教学法,和孩子一起看英语视频,再分析,讨论,模仿扮演,修改语句、情节表演,听、说、读、写、扮演、表演结合在一起

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在生活中应用英语。其他学科的教学,原理相同

父母不懂英语怎么教孩子

英语基础不好也能实施国际化教育

即使英文基础不好的家庭,也可能实施全英语化的教学,并且做得很好

教育的成与败,主要在于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多数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并不突出,并不意味着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多数孩子是普通孩子,但是只要教学得法,仍旧可以培养成为杰出人才。教育者只要自我教育得法,先把自己培养成为杰出的教育者,自然可以培养出杰出的孩子

教育者怎样进行自我教育?

  • 教育者必须要有脱胎换骨再造自己的勇气

    如果教育者必须告别昨天的自己,忘掉昨天的自己,重塑自我

    要知道,孩子是踩在教育者的肩膀上前进的,教育者能达到的高度决定了孩子能达到的高度

    不要去想着偷懒,把孩子送到私学徒省事,最好的私学,教育效果也不如教育者自我成长并教育孩子

    不要让孩子去读《三字经》。把孩子培养成圣人的最快方法,不是让孩子诵读圣人之书,而是教育者自己先成为“圣人”。培养优良品德不是靠诵读,教育者自己培养起相应品德,以身作则,孩子自然就有良好的品德

  • 要讲究理性,不要被宣传所蒙蔽

    国内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教育者要带着理性去学习,去辨别,要多问问背后的科学原理,说不出科学原理的理论可能是在夸大宣传,如果轻信,就可能既浪费金钱,又浪费孩子的青春年华。我了解就有人孩子送到私学,结果毕业后发现很多问题,已经迟了

    不要相信中国有着古代传下来的别的国家没有的“武林秘笈”,任何国家的人的生理是类似的,中国人大脑生理结构和外国人并无多大区别,不存在不符合科学原理的“武林秘笈”

    不要相信方法很简单,效果却万能的理论,教育是复杂的,有非常多的细节需要把握

  • 要学习并深刻理解教育原理

  • 要从大脑认知原理,记忆原理去设计教学方法

    知识怎样才能记得更快更牢?只有理解了大脑认知原理的人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理解了以后,要自己去实践,去尝试,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实践经验,然后结合孩子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 学习小学到初中的任何一门知识课程,教育者的学习速度不能比孩子慢

    如果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可能又苦又难。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可以是又快乐又容易。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者

下面以英语学习为例,说明教育者自己英语不精通,也可以教孩子学好英语

对于8岁以前的孩子,可与孩子一起看英语动画片,视频越清晰越好,推荐用蓝光播放机。孩子越小,每次看的时间越短。与孩子合作扮演熟悉的情节

8岁以后的孩子,应用英语全息教学法,和孩子一起看英语视频,分析,讨论,模仿扮演,修改剧情表演。听、说、读、写、表演结合在一起

你不必到处找英语学习方法,这已经差不多非母语环境下最好的方法了,因为他符合、应用了本系列文章中讨论过的大脑记忆原理

8岁是大概的年龄划分,具体年龄因家庭而不同

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在生活中应用英语,过渡到全英文家庭英语环境

教育者和孩子的英语都学好后,计算机教育也就不难了,网上有大量的计算机学习资源,教育者和孩子一同学习,不但可以教好孩子,教育者自身的职业规划也可能开启一片新天地

有的教育者会说,我还是偷懒吧,找个好的私学就行了。这就放弃了双重的机会,一是教育者职业人生有新起点新发展的机会,二是培养出更优秀孩子的机会。教育者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好了英语和计算机,我不相信他的人生他的职业没有新的机会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423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教育要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特征

不知不觉,我们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人今天从里出发,明天就可能出现在地球的另一角。电脑网络的出现,更是让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任何信息可以在短短1秒钟内传遍全球任意一个角落

对于这些时代特征,教育者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并能根据时代的特点及早策划孩子的人生。孩子长大后,如果不能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发展就可能受到限制

针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教育内容一定要突出两个重点:

  1. 英语教育,要求做到英语听说读写流利
  2. 计算机教育,要求做到至少熟悉一门编程语言

为适应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孩子的英语教育必须极度重视。英语能力提高了,将来孩子到别的国家发展,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tuenhai.com 自己来说,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天都在让孩子跟录音读一篇课文,这样的训练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好的国际学校小学部,小学一年级入学就要面试英语。自主教育出来的孩子,英语水平至少应该不输于普通国际学校,否则还不如去读国际学校

英语的学习在于长期积累和良好的英语环境。自主教育可以一对一教育,父母自己边教边学的话,英语环境也很快可以建立起来,比国际学校学习的效率更高

为什么要学好英语,因为这个世界上最新的知识文档基本上是英文形式,虽然普通的资料有翻译的,但是一则翻译难以传神,二则翻译成中文的内容只是极少数。孩子学习到一定高度,必定需要经常查询最新英文文档的

学好英语后,如 果孩子将来不出国,则工作上更有竞争优势。如果考入国外大学,语言上就毫无压力

很多人高中毕业时选择出国留学,一下子到全英语的环境,即使精通英语的人学习起来都非常吃力,虽然发扬中国人擅长的吃苦耐劳精神,悬梁刺股,挑灯夜战,有的人也能克服语言关,但更多的是毕不了业。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是最会吃苦的那个人,如果为人父母能提前想到这些问题,就可以提前强化英语教育。对于我来说,即使自己的孩子非常能吃苦,我也不希望他这样,因为这样也是有代价的

有的教育者朋友会说,我的英语不太好,怎么办?请外教则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其实,英语基础不好的教育者也能教好自己孩子的英语,只要找来英语国家发音的视频,逐句模仿跟读,熟练以后还加上快速造句,然后在生活中全说英语,很快就可能学好

我在查询泰国有关国际学校信息的时候,发现曼谷有个台湾人办的国际学校学生一律人手一台苹果电脑,看来教学方式蛮先进的。国外有的学校已经在尝试无纸化教育,用平板电脑来代替教科书。不得不说,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生存,这也是个趋势。学好电脑技术和学好英语一样,也成为新时代人的必备技能

tuenhai.com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让孩子接触电脑,先是练习英文打字指法一个月,指法熟练后再让他了解别的内容。并且家里所有电脑都是强制定时休息的,从而避免了对用电脑时间过长眼睛造成不好的影响。英语有一定基础以后,就可以让孩子接触电脑编程技术

无论孩子是哪个专业,都要强化计算机教育,至少要熟悉一门编程语言。将来的世界,也是一个计算机控制的世界,而计算程序是由人编写的。学会编程语言,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323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创建自主教育社区

自主教育社区,理念要有共性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的选择或者说塑造比个人自我奋斗的优先级更高。孩子的成才,来自于教育,也来自于环境的影响

人对世界的认识,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是基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知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人生经历无法由别人替代,短时间的争论不可能补上所缺失的知识。当一个不符合要求,不认可社区理念的教育者加入进来,就会影响社区环境,其他人如果试图改变这个教育者的认知水平,会很累,甚至多 数时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要理念上统一起来,相比之下,硬件环境总是更加容易解决的。有人喜欢读经,可以自组读经社区,有人喜欢宗教,可以自组宗教社区,但千万不要来个大杂烩,持各种各样理念的教育者在同一个社区里,这样会降低环境的质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小学阶段,需要教育者全程跟进互动,在初中阶段逐渐培养独立性,在高中阶段可以基本放手或继续跟进

对于参与教育者的要求,要用文档分门别类作出规定

从习惯的角度来说,不同地区的人习惯不同,在别的地区看来不文明的习惯,在当地看来却是正常的,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有的地区习惯于蹲在凳子上吃饭,如果某教育者有这个习惯,显然不应该带到社区中来

参与的教育者必须要有勇气接受别人善意的建议,也有义务主动给别人提出建议

文档详细到什么程度?比如晚上几点前必须熄灯,晚上几点后不得发出大的声音以免影响他人,所有人饭后必须涮口或刷牙,不得乱扔垃圾,必须铃声响就下课并让孩子参与活动,不接受让低龄孩子诵读古代经典的教育者,不接受把宗教内容塞进知识课程的教育者等等

成员的筛选

任何教育者要进入社区,必须通过二步筛选机制:

首先,需要加入的教育者先自行学习社区文档,从而确定自己是否需要加入社区,这一步应该就完成大部分的筛选工作

然后社长或社区相应负责人跟教育者面谈,了解情况,同时核实家长是否详细阅读了文档,是否符合要求

社区成员需要淘汰机制,因为社区不可能规定所有的细则,并花大量精力在管理工作上,所以社区成员必须有一定素质,能高度自觉维护社区的良好运作

小团体在决策程序上可以从简,不需要多数票决制,社长决定就行,方法是定期签约,首次签约期可以是一个月,第二次六个月,然后是一年,期满双方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续约。社长也可以与核心教育者协商决策一些事情

个别课程的解决方法

社区在教育上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众多学生的年龄,原来的教育水平可能不一样,有限的师资不可能如学校教育那样分班上课,复式上课则效率不高。但办法还是有的

艺术课的解决方法:

  1. 文化课网上的教育资源多,艺术类教育资源稍少些,但应该也有,有能力的家长可以自己边学边教
  2. 如果某位家长在艺术上有特长,提倡在如何入门方面指点下别的家长,或者交换教学,如社区内收费教学,宜公益性质为主
  3. 自主教育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课程安排可以更加灵活。比如可以连续一个月或几个月到社会上去接受全日制培训

实验课的解决方法:

  1. 先从理论上学完一年或二年的课程,再到社区外寻找合作单位,集中做实验

  2. 小学和初中的多数实验器材,花不了多少钱,社区可以逐步购置完善,同时接受社会捐赠,社区内教育者捐赠达到一定金额可以免费使用所有实验器材

    损坏的器材,或者一次性消耗品,由对应教育者支付费用

众志成城,形成合力

在谈到办学模式时,tuenhai.com 强调组织的松散性,以减少潜在的矛盾,这是前提,做到了这个前提后,还要强调社区的成员要统一思想观念,目的是形成合力

形成合力为什么很重要,因为整体的力量是远远大于个体力量简单相加。比如社区有三个成员,如果成员观念上有不少差异,那么合力可能只是3,如果观念上都高度接近,那么合力可能是10

这个世界不是咨讯太少,而是太多了,人们都不自觉地不停地浏览各种文章,了解各种观点,而忘记了有时也需要停下匆匆脚步,独立冷静地思考。读了张三的文章,觉得有些道理,李四的文章也不错......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忘记了去提炼归纳重点,忘记了去实践已经了解的知识。有人说,我不是这样的人,我要说,你就是这样的人。我几乎从来没有见过“知行合一”的人,谁都讲起来头头是道,知行合一的却找不到。我曾举过一个“右手写字,左手吃饭”的例子,左脑右脑分工原理知道的人无数,实际在做的教育者有几个?至少我是没有见到过,难吗?难度是零,需要额外的时间吗,不需要。唯一需要的是态度,但是,就是没有人去做。所以我强调,我们的社区,既是自主社区,也要是知行社区,知行合一

教育要取得大的成功,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用术语来说就是一个巨系统,我们需要事先进行理论研究,搞清楚系统的细节,然后从系统建设的角度来决定什么做还是不做,怎么做,就像制造卫星,理论上解决了,每一步程序都搞清楚了,然后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

教育目标

社区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培养出来的人有什么特点,这个首先明白。我认为,一个学成离开社区的学生应该是:

  • 心理上非常阳光活泼,反应非常灵敏
  • 身体上,非常强健
  • 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上,达到或超过世界顶尖学校学生的水平

以上三个目标是不容易实现的,所以我要求社区也是科学型社区

一定要扬长避短,不要在硬件上和学校教育去比,甚至想都不要想。学校教育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短板,是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理论上要适应大众水平,并有一定的滞后性。教育科学的研究每年有新的成果出来,但应用到学校教育可能要几年,几十年以后,甚至永远不可能,而自主教育则不存在这个限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只要教育者有一定知识基础,随时可以应用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社区的教育者平时忙些什么呢?我认为,除了教学工作以外,最主要的精力要用在心理学,体育学,生理学,营养学,教育学等科学研究上。比如要使学生身体不仅是健康,更要强健,只是让孩子课间自由玩耍肯定是不够的,需要主动设计,以更少时间锻炼更多的肌肉,还有怎么锻炼平衡能力,怎么锻炼爆发力,怎么锻炼弹跳力等等,这些都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改进。没有人天生是科学家,为了孩子,教育者要有向科学家靠拢的决心

社区里,哪些事要做,哪些设施要办,一定要有重点,要有设计,有舍弃。我住处旁小公园里,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在快走锻炼身体。有时我就在想,有这个必要吗?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呢?我的工作,通常是整天坐在电脑前面的,坐的姿势不利于全身血液循环。后来,我把电脑升高,变成站着用电脑,这样即使我不到公园里快走,也相当于在公园里快走了几圈,而且我的方式不需要额外的时间,是制度化的。这是主动设计的一个例子

教育者一定要有紧迫感,要不断研究改进,尽量用更少的设施,更少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这个紧迫感是对教育者而言的,对于学生,通过活泼生动的教学设计,可以是完全感觉不到这点

可以考虑让孩子参与做家务,做饭,烧菜,锄地,种菜,饲养家禽,建设社区等。作为一个非常微小的社区,非常有限的资源,有时,我们必须主动作出一些舍弃,这是有心理学上的科学根据,每个人心中都有非常多的想法,看似可以大小兼顾,实际上谁也不能。有时也需要主动放弃一些小项目,以确保大项目的成功

社区的成员还要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助。互助并不一定花费很多时间,一个眼神,一句话,也可以给人信心和鼓励

总结一下

  • 软件是核心,硬件总是更容易解决的
  • 社区是个自主社区,科学型社区,知行合一社区,互助社区,文明社区

我学习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年,儒、释、道、中医、周易,走得进去,更走得出来,因为始终遵从理性。个人认为,可以向传统文化寻求原则性的指导,但技术上则不必了。随着人类理性的抬头,发达国家宗教趋向没落,即使原来铁板一块的宗教国家,在这个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启蒙也已不可避免。宗教的特点是不跟你讲理性,而人类的进步正是源于理性,这从根源上决定了宗教的没落无可避免。人类在物质上日趋发达,但在精神上却出现了一些真空。我认为人类需要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来源于科学,但又比科学进步一点点,加上了一点点的推理和想象,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教育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402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如何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我们把人的生理、心理现象放到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考察,就可以得到本质的宏观的理解,类似于“顿悟”,“立地成佛”,“直指人心”。教育也是这样,如果只是就教育谈教育,探讨些普通的技巧,这就是“匠”,如果能认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与“教育”有关,慢慢就能把教育上升到“道”的境界。我上篇文章就举了个“专注”的例子,只有生活中时时处处做到专注,才能做到学习中的“专注”

人为什么需要和别人交往

人在进化过程中,必然会与别的物种发生竞争,人为什么能胜出?重要原因是人的合作性非常强,人是凭高度的团队合作而胜出,而非个体的力量。如果讲个体,人的力量不如狮子,敏捷不如豹子,听力不如大象,视力不如老鹰。有新研究认为, “人类以及相关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如此大是因为我们进化成了社会性生物。如果不与他人达成良好的合作,我们的大脑会变得很弱小”,“ 在我们的颅骨中我们需要相当复杂计算器来记录我们与他人的复杂关系—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的社会地位高”

合作的基础是个体之间良好的交流。进化的选择决定了不重视,不擅长与人交流的个体,他的基因就倾向于淘汰。因此,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本能地渴望与他人交往,通过良好的交往获得更大的成功

  • 良好的人际交流可以使人精神愉悦

    每个人的基因中都刻写着与他人交流的基因,如果不让这个基因表达出来,人的心理和生理就会出一定问题。满足这个基因的表达需求,人际交往丰富而健康,人就会获得进化的奖赏:感觉到充实,幸福,愉悦

  • 别人是自己的镜子,可以照亮自己

    当我们说好与坏,优点与缺点时,肯定有个参照系。在太阳系内看,地球是运动的而太阳保持不动,对于银河系来说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如果一个人独处,人的自我认知就可能和社会公众的认知反差较大。他可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号美男,但在别人看来可能也就一般。他可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歌唱家,实际可能只是业余水平。如果个人的自我认知与实际情况反差较大,人生就更容易失败

  • 良好的团队合作,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人活着总是要做些事情。一个人做事,少与其他人协作,虽然也可以有一定的成绩,但是要取得大的成功就非常难。知道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交往,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人生就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功

怎样解决人际交往的问题

  • 放开心胸,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在生活中会碰到许多的人,这些人都是潜在的交往对象,可以与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比如见面时打招呼,微笑一下。虽然这种交往很浅,但是,如果孩子对周围人都这样做时,基因中与人交往的渴望就能得到满足,心中不孤独,生活的色彩就更加丰富

    由于中国现阶段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们不再纯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原因,谁都瞧不起,谁都不交往,我们也要知道,每个人都有着善良的一面,陌生人不可深交,但浅浅地交往未尝不可

    当然,也要教育孩子,对于不熟悉的人不要轻信,不要随便接受礼物,不单独到别人家去,不单独领别人到自己家,不告诉别人家里的详细情况

  • 主动和生活中的同龄人交朋友

    要告诉孩子,引导孩子,主动去和生活中碰到的年龄相近的孩子打交道,找机会一起玩耍,学习上互相交流

    有的孩子可能比较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这时候教育者就要和孩子讲清楚原理,让孩子认识到交往的重要性,让孩子主动改变自己的性格,学会主动交往

  • 通过网上写文章,结交天下朋友

    感谢万能的网络,不但可以足不出户知天下事,更可以足不出户交天下朋友。现实的交往比较费时,效率比较低,因此现实经常来往好朋友并不需要太多。网络上的朋友则多多益善

    定要让孩子在网上写文章,写什么呢?

    写对自主教育的认识

    写学习原理,学习方法

    写学习的经验

    写自己的研究

    孩子网上写文章,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可以促进自己进一步思考,可以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可以结交朋友,扩大交际面,可以交流学习的心得从而进步更快

    慢慢孩子有了自己的研究,文章就会越来越有深度,就可以结交深层次的朋友,孩子对自己事业的方向逐渐清晰,合作伙伴也逐渐明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611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父母自身再教育的成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目前国内有不少家庭在探索自主教育,大量例子说明:教育者知识水平与孩子成功程度基本可以划等号

国内学校一个班级经常有50人左右规模,这么多人,因材施教基本上成了空话。老师讲课只能针对多数学生的水平。这么多人,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老师都已经很忙了,给老师送再多的礼,他也分身乏术

国际学校,有些是一个班级25人,有些十多人

私人学堂,有时一个班级在10人以下

最高效的教育,当然是一对一的教育。讲解一个问题时,即使只有二个学生,领悟也有快慢,老师只好多照顾下慢的学生

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就是父母,父母天生就是自己孩子的最佳老师候选人。从科学角度讲,父母与自己的孩子基因相似,父母知识与修养提高了,即使什么话也不说,也可以直接感染到孩子。如果家庭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知识基础,最好的教育模式就是一对一,父母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主,课间则让孩子和其他家庭的孩子一起活动

没有人天生就擅长教育,教育者没有教育经验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只要愿意学习,善于学习,愿意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323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如何规划成功人生

怎样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tuenhai.com 把人生成功的要点归纳为四力: 体质力,逻辑力,想象力,命运力

如果一个人明白四力的要义,并努力做好,他的人生就一定会成功

体质力,就是要有个强健的身体

不近视,反应灵活,没有明显的疾病,全身各处肌肉都有一定的力量,心理阳光、乐观,有坚定的理想

具体做法举例:尽量移居生态好的环境,饮食讲究营养,早起早睡,晨起先喝半杯温开水,日升一小时与日落前一小时在阳光下活动并望日,多赤脚以让人体电场与大地电场沟通,站立式学习、工作,以柔和的动作伸展、运动全身肌肉和关节。人一天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尽量把锻炼和生活、学习、工作结合起来,尽量在家里就能完成各种锻炼。选择宽敞,多阳台的居处有利于在室内接受阳光和进行运动

逻辑力,就是要有发达的逻辑思维能力

也就是要有理性,要有发达的左脑

因社会环境的关系,国人普遍缺乏理性。随便什么人讲些神神秘秘的东西,就会有一大批追随者。比如社会上通常讲的国学,中医,武术,佛学,道学,儒学,玄学等,充斥着大量非理性的内容,迷信这些东西的人成千上万,不乏有高学历者。我见到有个标榜国学的私人学堂小有名气,其创始人还不懂理性为何物,这样办学只能是误己误人

虽然有些事物难以解释清楚,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作分析判断的时候,要讲原因,要有理由,要有论证,如此才能得出真相,少上当受骗

有些人宣传自己有多厉害,是上帝派来的,是佛转世的,是天上神仙下凡,他们这么宣传的目的就是让人放弃理性,放弃思考,放弃论证,绝对相信他们,被他们洗脑,被他们控制,他们就可以得到更多利益。tuenhai.com 有很简单的方法考验这些神棍:

  • 他们要不要吃饭
  • 他们会不会死

如果他们还是要吃饭,还是会死,就是和普通人没有本质的差别,就不值得崇拜

怎样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任何信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什么样的信息都可以瞬间就从网上查到,但我们在查询的时候,要关注背后的原理而不是结果。比如要查一下什么东西可不可以吃,不要一看到有人说不可以吃或可以吃就完成任务了,还要搞清楚为什么可以或不可以

要学会快速分解事物。给一张相片,怎么快速记住?方法之一是快速分解成:头型特点,眼睛特点,眉毛特点,鼻子特点,嘴巴特点等等。经常锻炼,达到瞬间分解事物

要学会根据已经信息快速推导出别的信息。解一道数学应用题,可以把总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也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快速推导出新信息。可以看下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解下逻辑思维分析、推导、归纳的运用

想象力,就是要能轻松浮现出立体情境,包括画面、声音

也就是要开发右脑

实际上,对大脑而言,右脑为君,左脑为臣。右脑为主,左脑为辅

左脑管逻辑,右脑管想象

对于教育而言,培养出天才还是人才,关键在于右脑开发是否成功

朋友可能会问,拥有发达的左脑,逻辑思维能力很好,为什么还要开发右脑,拥有高超的想象力?

解数学应用题时,可以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把总问题拆分成小问题,或者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新的信息来解题。确实,如果左脑运用得好,足以成为数学高材生甚至数学家。但是,题目的理解、分析需要一些时间,如果再加上右脑很发达,那么,题目的各个细节可以展开成为大脑中的立体动画情节,实现瞬间理解题目,甚至瞬间解题。有如珠心算,右脑开发出来,大脑中有一个算盘的立体形象,在大脑中拨动虚拟算珠自然要比拨动实体算珠快许多倍。又如100以内加减法,两位数乘除法,如果学会在大脑中想象立式计算,自然比在纸上干脆、快速得多

据研究,婴孩在发展出语言前,往往具有灵感,有一定程度的ESP能力。随着语言的发展,左脑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增强,右脑想象力逐渐退化

这就启示我们,对婴孩的语言教育要伴随着形象,以预防右脑能力的退化。对于已经学会语言的小孩子或成人,则要养成语言伴随想象的习惯。听到语言,大脑中要展开想象。说话时大脑中也要相应想象

在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或做任何工作时,都要想办法贯彻左脑逻辑思维训练和右脑想象能力训练

命运力,就是尽量改善命运

我把影响命运的因素归纳为白箱系统和黑箱系统。白箱系统的一些内容,各位可以自己到书店去找有关书学习。为节省篇幅,本文系列主要论述黑箱系统。我又把白箱系统称为A系统,黑箱系统称为B系统。学校学习,自己找书看,只能学到A系统。其实B系统非常重要。宗教试图解决B系统,但都不得要领,甚至误入歧途

在这里我把B系统分成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两个方面

人生存在太阳系中,首先要研究太阳系的规律,以与这个大空间和谐共存。这些就是B系统中的空间因素

时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时间是相对的,父母是过去,这辈子是现在,子女是未来

或者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是现在,做这件事情前是过去,这件事情后就是将来

父母和自己过去的命运有关,子女和自己将来的命运有关

父母和自己过去的命运有关怎么理解?自己刚生下时的遗传特征是由父母决定的。甚至自己的命运中发生某些事,不发生某些事,也是和父母做了某些事,没有做某些事有关。在自己出生前,父母已经存在,并部分决定了自己出生后的命运

命运是互相影响的,自己是子女的父母,影响孩子的命运,同时孩子也会影响自己的命运。把孩子教育好,也就可以对自己现在的命运产生好的影响

自己生下来后,过去的命运是否已经注定?再也无法改变?不是这样的。科学研究发现,DNA遗传密码后天可以有所改变。我们可以与父母更好地互动,来改变自己“过去”的命运,这听似不可思议,实际上是真实不虚的

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孩子,子女无论如何都不要怨恨自己的父母。否定了父母,相当于一定程度否定了自己。即使有些父母看起来是如何的不称职,子女也不能丢失自己的本分。DNA遗传密码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要理解父母心意。父母送的东西一般要收下。有人说,父母都不上班了,怎么可以收父母的东西。这样的子女,实在应该拖出去打上十八大板,你就不能做到既收下父母的心意,又不让父母吃亏吗!和父母的互动,并不只限于问寒问暖,还要有实质的互动,晚辈要尽晚辈的责任,也要充分地让长辈有条件有机会“照顾”、“关心”晚辈

如果和父母住得比较远,建议经常和父母通过网络视频对话,沟通感情

孝敬而不是愚孝。在人生一些大事上,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早逝,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也是一大损失。部分补救办法是孝敬父母的相关直系长辈。当然,父母健在,也要与父母的相关直系长辈良好互动

与直系长辈良好互动,就是改变自己的“过去”的命运的办法。长辈做了某事,可能使自己的命运中将发生某事,通过与长辈良好互动,就可能使坏事程度减轻或变好,好事更好

教育好孩子,这是改变自己“将来”的命运的一个方法。人肉体死亡后,可能还以某种生命形式存在,子女的状态会时刻影响到那种生命存在

有人说,我不想结婚,不想有孩子。人一生中,只要能帮助到许多人,就能对自己命运的绝大多数部分产生相应影响。所有被自己帮助的人,都相当于自己的“子女”,影响自己将来的命运

子女在遗传上与自己相似程度很高,但是子女即使教育得很优秀,数量毕竟非常有限,也就是对自己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要真正改变自己将来的命运,就会只要帮助更多的人,越多越好。帮助什么?主要是思想上的帮助,帮助别人学会思考,明白道理

将来的命运会影响到现在的状态,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如果一个人的影响力很大,影响几百万人,甚至上亿人,或者影响人类历史很长时间,那么这种影响力会明显作用到他活着时的状态。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影响力一定程度预知他现在的状态及走向,也可以从一个人现在的状态一定程度预知他将来的影响力

后记:没有小事的坚持,一切皆空

理论文章可以一直写下去,写得很详细。但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如果我自己不去做到,读者不去做到,也没有什么用

说到实践,虽然有人追求真理,却是叶公好龙,喜欢把实践交给上帝、佛祖去代劳,于是宗教就有了市场

要做好实践,无非就是从极小的地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一个人,只要做到知行合一,知道什么就做到什么,本文写的所有原理他都可以自己慢慢摸索出来。如果他从来没有想过从今天开始就实践已经知道的原理,我写再多的文章也没有多大用

有一个读者,追我的文章多年。我问:你做得怎么样了,就说不出话来了。这不是网络小说,我是在写自己几十年追求真理的心得,不去实践,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我在说什么

这话也是写给Don,你才是教育的主人。我和你交流最多,你是世界上最先看到我的文章的人,你是最了解我的思想的人。下一步,我要求你真正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规划自己的人生,实践自己的人生。下面的文章就由你来写,写自己的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写自己实践的心得。内容不限于自主教育,可以写宇宙,写人生,写科学,写知识,各方面都可以。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更多人的命运联系起来,帮助更多的人,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630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怎样教孩子学会理性思考

教育孩子学会理性思考,首先教育者自己要学会理性思考

不幸的是,理性教育从来都是被故意忽视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人人都学会理性思考,人们就会起来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有些人就不能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了

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人理性思维是有很大欠缺的。这不是说个人不够上进,不够认真,而是大环境所决定了的。社会就像个大染缸,身在染缸中的所有人都会被染色。理性是交流的基础,一个讲究理性的人与一个不知理性为何物的人对话,无疑是鸡同鸭讲,永远不会有共识。tuenhai.com 是对理性是极端地重视,并在其他的文章中也强调过,但我并不奢望有多少人能看懂我在说什么,毕竟,个人的力量与整个体制的力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几篇文章就要改变一个人几十年养成的认知是比较困难的

理性思维要求客观中立,不带感情色彩看待事物

我们看一个事物,如果带着个人的喜好、感情、利益,得出的结果就可能背离真相

每个教育者,总是偏向于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漂亮一点,聪明一点。如果孩子的漂亮程度是6分,在教育者眼里可能就成了7分,8分。这就是带上感情色彩看事物的最典型例子。看到这篇文章的教育者可以自问一下,我看待自己的孩子真的做到了完全客观,完全理性了吗?

有人会说,高看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嘛,可以理解,只要在教育上理性就行了

问题是,就是在教育上,我看到了太多不理性的内容

比如,对于国学,可以这么说,凡是高调标榜的,全部都是不够理性的,无一例外。为什么我能说这句话,因为我也曾痴迷于国学,儒释道易医,无不涉猎,也曾像马云一样崇拜南xx, 但最终走了出来,痛定思痛,发现思性思维的缺乏,是许多国人走入误区的根本原因

  • 国学,中国的传统学术
  • 中医,中国的传统医学
  • 我,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 自然应该喜欢国学,喜欢中医,宣扬国学,宣扬中医

自己的孩子肯定是比较聪明的,同样的,国学,中医,肯定是很好的

感性上升,理性下降,甚至感性代替了理性

  • 有多少人对中医狂热!
  • 有多少人对国学狂热!

我不得不说,你们错了!

不知理性为何物,害死人不用偿命

有人会说,国学,中医,又和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 我看到有学堂标榜国学
  • 我看到有人把中医列入小学课程
  • 我看到有人把武术作为体育锻炼内容

这些内容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要问的是,你们真的懂得什么叫理性思维吗?恐怕不是!缺乏理性,他们对国学对中医只能是一知半解,他们的行为只能是误己误人

不能因为利益关系影响观点的中立

不能因为对自己有好处把白的说得偏黑一点,把黑的说得偏白一点

在利益面前,几乎无人可以做到真正的理性。所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利益面前,我们都是王婆。不要相信有什么圣人可以超脱于利益之外,只要他还要吃饭,还是会死,他就和普通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爱迪生,就是因为利益关系影响了观点的客观

后期的爱迪生,与其说是发明家,不如说是一个商人。他更多考虑的是商业利益,而且他的理论水平不足限制了他的创新步伐。曾在他旗下工作的特斯拉是一 位卓越的科学家,因与爱迪生不和而跳槽到威斯汀豪斯公司。在那里,他提出采用交流电代替爱迪生采用的直流电作为输电制式。爱迪生的发电厂主要是提道照明用 电,采用直流发电机,但直流不能升降压,因而不能远距离输电,所以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爱迪生坚持抱残守缺,与特斯拉和威斯 汀豪斯等人进行了持久的争斗,史称“电流战争”。为了证明交流电比直流电危险,爱迪生不断地用交流电公开电死猫、狗、马。最不可思议的是,1903年,他 竟在纽约著名娱乐区科尼岛的广场上用交流电处死了一头大象!当然,据说这头叫Topsy的大象因为伤人已经被判处“死刑”。爱迪生公司还把电死大象的过程 拍成纪录片(见视频)。他还制造了用交流电的刑具——电椅,以证明交流电的可怕

这场争斗的结果我们早已知道,因为交流电容易改变电压的优越性是直流电无法抗衡的。这再一次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人物,总有他的历史局限性。而他的对手特斯拉,由于发明了应用广泛的交流感应电机和其他一系列成就,不仅名字成为电工学单位,而且他的历史地位越来越受到推崇。” (出处: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99afb570100hoaf.html )

不因利益影响观点的客观的代表人物是中国近代极其难得的一个伟人,他就是蒋经国先生

理性思维要求杜绝一切崇拜

人是脆弱的,人是容易受诱导的

于是,很多人有着自己的崇拜对像

  • 少男少女拜星
  • 国学粉崇拜国学经典
  • 中医粉崇拜中医经典
  • 毛粉崇拜毛xx
  • 教徒崇拜宗教经典,教主

信仰崇拜一经产生,就与理性渐行渐远

讲求理性思维,就不应该崇拜一切人,不应该崇拜一切书

有理性的人,当知道一切人,一切书,都有时代局限性,有什么好崇拜的!

不懂理性为何物的人,把某人或某书置于超越时代的高度,越是远古,便竖得越高。经典中,每一个字都有神圣的含义,一个字都改不得,动不得,怀疑不得。人生果然至此,我只能说二个字:可怜!

不要因任何原因夸大事实,也不要因任何原因缩小事实

许多人对理性一知半解,默许带着“正义”目的的虚假信息。他们不知道,个人的认识有进步过程,“正义”的定义也往往有时代局限性,此时认为的正义,将来不一定是。任何原因的虚假,都是背离理性的

我不得不再次说起宗教。我所了解的宗教,其宣传资料或者经典中都有不少虚假的内容。他们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杜撰出某某名人信教,编造出因果报应的故事等等,说是“度人”,但是,打着“度人”的旗号是否就可以弄虚作假了呢?绝对不是的。宗教追求的是终极真理,只有对任何细小的真相、事实有着洁癖,我们才可能接近终极真理。不注重局部的细小的真实,导致任何宗教,存在时间越长,与真理就越远。我佩服某些宗教人士的宗教热情,但是,宗教与理性无缘,从而也与真理无缘

还有,爱国主义,也成了某些人歪曲事实的幌子,为了宣扬“爱国主义”,历史可以被抹杀,真相可以被篡改。所以有人说“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当一个国家有充分的公平和正义,人民会自发的从心底里珍惜这方土地,这个制度,哪用得着人为灌输!

理性教育,要求教育者从客观认识自己的孩子开始,量力而为,不要给孩子定太多、太高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说到底,孩子身体健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自主教育就不能说是失败

教育者有责任教育孩子,不要走进一些国学、宗教等人生误区,以免浪费时间精力

理性教育,要求教育者目光长远,教育孩子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客观评价自己,客观评价周围的事物

如果一定要有崇拜,那就崇拜理性吧,只有理性的光辉才能真正照亮人生之路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616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海外留学,国际学校,还是自主教育 ?

本人从事过教育工作若干年,虽然近几年的兴趣转移到IT上,但对教育的思考,探索一直没有停止。现在谈些个人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泰国的国际学校

写作本文时,是2013年3月,再过几个月孩子就要小学毕业了

  • 虽然期中考试还没到,但一些副课已经开始取消改成上语数课了
  • 班级晨读被检查组扣分,全班被罚抄写课文二遍
  • 下课拖堂
  • 放学拖学

还只是小学,有必要这么严肃吗!

tuenhai.com 从来不问孩子考试考了几分,排名班级第几名。孩子年龄越小,维护他的心理健康越重要,我不希望在学校的压力之外,再给他增加任何的压力

毫无疑问,到了中学,学习的压力会更大。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快乐的,这个幸福快乐并不是将来功成名就带来的副产品,而是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就应该如此的

于是,我开始寻找国外的国际学校。宁可不做房奴,也要给孩子找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发达国家大多不支持低龄留学,或不支持陪读,不陪读的话作为父母肯定是不放心的,再说发达国家留学的费用也很高。比较了很多国家,最后发现泰国的国际学校很发达,收费也不太高,签证上对本国比较友好。泰国第二大城市清迈,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气候不是太热,也有不少国际学校。联系了清迈一家美制的学校,约定时间通过Skype进行网络面试,可能是网络速度的关系吧,或者是孩子第一次跟外国人对话不习惯,面试的结果双方都不是太满意,那就再找找看吧

母亲知道后我们准备移居泰国,不由得担心起来,在她看来,泰国经济不如中国,去这样落后的国家有什么好。虽然我跟她解释了,一个国家好发达与否,并不能只看城市有多少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看软件,要看这个国家的国民是否有自由和幸福。显然,我再怎么解释都难以彻底说服她了。虽然有时我也会“一意孤行”,但总觉得有点于心不忍

国内有没有好的国际学校呢?

外国人办的国际学校应该还不错,可惜中国籍无法入读

国内高质量的国际学校,入学要求很高

也有入学要求不高的国际学校,有外教,但富二代不少,怕被带坏

不去国外留学,又不读国际学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更强健的体魄?

Tony的自主教育

浙江的小学,英语用的是PEP教材,小学三年级始。孩子每天在家里听磁带跟读一篇课文,从不间断,父母尽量在旁边一起听,我有时甚至会和孩子一起合作背诵课文。我详细讲过,自主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父母,在于父母的再教育是否成功。孩子这样坚持的结果就是他认为英语考试太简单了。英语考试虽然简单,但是如果去读国际学校,老师全英文上课,一开始肯定不适应。于是我就开始在本地给他找英语家教

一天晚上,约了Tony和Willam在一个设在新华书店六楼的培训中心见面。Tony二十多岁,戴着眼镜,本市某外国语学校老师,William,黑人,肯尼亚人,戴着长长的黑皮手套,高大而英俊。William是Tony请来的,Tony把一套公寓改造成了Home School,在露天阳台上用透明玻璃搭了一间活动室。Tony儿子8岁,外教来了只有几个月,已经可以和外教进行简单对话了。Home school的全部教师就是Willam和Tony夫妻共三人。他们计划将来让孩子参加CAT考试,报考美国大学。我送孩子在那边试读了十个晚上后,就没有再去了。一是有点远,二是地点在市区,太嘈杂。环境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理想的Home school应该在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的地方

自主教育 有什么好处?

作为父母,我首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无论他将来成功还是失败,富有还是贫穷,都希望他能乐观面对一切。可以物质上不富有,但一定不能精神上贫弱

幸福和快乐,应该从童年开始,而不是将来才能实现。我们不能告诫孩子,现在吃苦吧,将来你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好的工作,就会成功和快乐。一个人如果在童年得不到应有的快乐,那么,将来他再成功,他的心理还是会有阴影,还是会不够幸福。用心理学的话来说,童年的经历会在潜意识里纪录下来,并影响人的一生。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Jobs就是一个例子,他在商业上那么成功,也无法抹去他童年的遭遇,也无法买来不同的童年

当前学校教育的短视,多数时候,会夺去孩子很多的童年乐趣

在学校教育下,孩子的健康通常也会有问题
我做过老师,当年在我的学校里,在期末复习的时候,经常会有老师上课一直持续到下节课上课铃响为止。下节课老师来了,于是学生潮水般呼啸而出冲向厕所……
现在也一样,孩子所在的小学,上课拖堂是家常便饭
复习阶段则体育课都取消了
随意责骂学生,甚至体罚都不稀奇
听说有的小学有时作业做到晚上10点
……

所有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显然是不利的。如果让我选择,我肯定把健康的重要性排到学习成绩的前面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视。非先天性的近视完全是学校教育和自主教育失误造成的。如果是自主教育,只要事先有规划,非先天性近视一定可以避免

良好的自主教育至少有以下好处:

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强化锻炼,培养出强健的体质
防止近视
如果孩子很小就开始培养,可能培养出天才
可以实施国际化教育,培养出国际化人才
可以突出能力的培养,孩子长大后可以轻松安身立命
教学效率更高,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的课程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323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知行合一 自主教育

目标

培养出既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又掌握以英语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知识,有能力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优秀人才

培养出来的人有什么特点

  • 心灵自由,能对事物快速作出反应
  • 身体强健,不近视,体质上远超普通人
  • 人生观、世界观没有一点的疑惑
  • 提升智力,普通孩子也可以培养成为杰出人才
  • 精通英语,以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并有能力传播优秀文化
  • 精通计算机,极大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 基因进化

教育理论

核心:树立济世救人的崇高理想,选择地气好的地理环境,用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天人合一”理论布局住宅及安排生活作息,使人体信息场与天地信息场共振,优化命运,开发大智慧。开发右脑,提升智力,普通孩子培养成为杰出人才成为可能。教学内容突出英语与计算机,获得全面、正确的信息输入,使观念与实际更加接近,培养出符合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人才

组织形式:

多数家庭可以在家自己教育孩子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共同组成一个教育社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社区里,教学自主,资源互助

孩子前途

孩子具有英语和计算机特长,即使不去考文凭,也可以轻松安身立命。如果需要文凭,建议通过网络上国外的大学,教学效果远胜国内大学

我为什么推崇自主教育

研究传统文化二十年,一朝融会贯通,结合现代技术整理、提炼和发展了古老文化。当前人类处于文化危机,信仰危机,中国在文化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为世界作出贡献,我意识到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出一点力

自主教育的难点

自主教育是理论上最优的教育模式,不过实施上难度较大

  • 经济条件限制了父母全身心投入教育中去
  • 周围环境的不理解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写于20130323

网址: https://tuenhai.com

理性为什么能胜利

要面包还是要天堂

人生的成功分种:

  • 一种是外在物质的成功,比如拥有钱财,权力,名气
  • 还有一种是内在自身的成功,生命的升华、超越

在本书,我们只关注第二种成功

宗教的失败

世界上有许多的宗教都在探索生命的奥秘,都在寻找不死的仙方,最后走投无路,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死后有个好的归宿

可惜死了的人都没有再回来:

  • 他们可曾和上帝共进晚餐?
  • 他们可曾遇见黑白无常?

历史上,也有许多人不相信死亡可以带来境界的提升,他们希望当世成圣,功成白日飞升,据说确实有人成功了

人生的跨越

理性即慧根:

我了解过传统文化的角角落落,儒、释、道、周易、中医...也曾崇拜过许多大师高人,如此种种,走进去,又走出来,发现了一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理性的缺失,众人所说的都是在啃古,古人这么说,古书这么写,不得怀疑。甚至有极端的人把古书当作“圣经”,一个字也改不得,每个字都可以发挥出长篇大论,现代技术发明的一切,古书都已经作出了预言,现代技术将要发明的,古书也作出了预言。如此种种奇谈怪论,我实在没有更多时间一一批判

太多的人,不知理性为何物

知识为我用:

有了理性,就有了慧根,离了现代知识,还是不能结出果来

想象跨时空:

知识是人类实践的总结,我们要探索的生命超越领域还是一块空白,许多时候还得在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整体观去想象,去推断,去实验

庆幸20年来始终坚持理性,坚持整体观,至2014夏终于略有所悟,于是在旧文的基础上整理出本书,一是纪念,二是献给同样有热血有慧根的你

海云青飞

2014年11月6日修订

2018年10月再次修订

思考人生

每个人都用生命作赌注,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多数人来不及在生前找到答案,只好死后去问上帝、佛祖或阎王小鬼

我们来得及吗?

男人的最大梦想是什么

tuenhai.com 2010-5-13 剡

男人的终极梦想不是车,男人最大的梦想也不是钱

人是从其他生物一点点进化来的,知道这点,理解这点,就可能理解人生、婚姻、家庭的一些奥秘

感情“好”与“不好”,一定有物质的原因

还是用实例来说明问题吧

有一天,我在看浙江6台的相亲节目

  • 参加相亲的女方:是一位宁波的未婚妈妈,有一女儿,长得还可以
  • 参加相亲的男方:管理人员,离异,有一女儿。相亲时戴着口罩,被称作口罩男

女方不愿意谈过去的事情,不愿意谈有一女儿的事实,认为这些不重要,只要两个人好就行了

男方认为,作为未婚妈妈相亲,女儿的事情要首先谈,一定要摆到桌面上来谈,而不是回避,遮掩

两人一说话,高下立现。女方显然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说得难听点是比较无知。这样的状态,再去谈恋爱,再次失败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婚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看得比较清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婚姻的本质在于延续后代,男女都一样。其他,诸如性格合不合,兴趣,性趣,工作,收入等等都是围绕在这点之上的

女方去相亲,本质上也是给后代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作为聪明人,她应该推己及人,应该想到男方也是会有类似的想法

男方会怎么想呢?

男方肯定希望女方能生育自己的孩子,男方肯定不希望女方带孩子过来,有的国家的男人可能比较开明,但这种想法多少是存在的

如果女方确实要带孩子过来,男方肯定对这方面的信息是比较关注的,而且是重点关注。女方如果是聪明人,就要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想办法消除男方的疑惑,而不是男方提出来这个问题,还是回避,一厢情愿地认为 “只要我们两个人好就行了”。要知道 ”好” 并不是象天堂一样只是虚无的概念,好,还是不好,一定有物质的原因在里面

男人重在“多生”,女人重在“养好”

男女结婚都是为了生育后代,以某种程度上延续自己的生命,但侧重点上男女有别

  • 男人侧重生育更多的后代,三宫六院是一个男人最大的梦想
  • 女人侧重养育后代。结婚生育后,养儿育女是女人的核心关注点

男人对ML比较重视,其实也是希望生育更多后代的一种表现

本文只是剖析普通人的生活,对于求道者来说,则恰好相反,提倡博爱,人之子女皆我之子女,不需要“多生”。提倡克制欲望,甚至断欲,不但断男女之欲,还要断一切物质之欲,所以有作家批评钱很多的金庸是伪佛教徒

有的女人感叹:男人太花心,世上没有一个好男人。有智慧的女人不说这句话,男女结合成互补的整体,各有长短,己之长可能是彼之短,己之短可能是彼之长,男性的普遍的缺点也会在女性身上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一个女人若能自悟明白其理,知己知彼,定然是个慧心的女人。如果能够进一步智慧通达,就会知道物质决定了心理,心理只能有限影响物质。详细说来恐怕得十万字,而且有些道理懂了就懂了,不懂的万语千言也是空

理解了婚姻本质后,男人怎样做好男人,女人怎样做好女人就不是问题了

  • 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

    要知道孩子是女人的中心,男人没有事业,又如何为女人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呢

  • 女人一定要美丽温柔

    女人可以要求男人有事业心,前提是要求自己足够的温柔美丽,否则毫无意义

    若是一个男人毫无进取之心,却十分想往美女入怀;或者一个女人从不修炼自己,却规定非高富帅不嫁,这又算什么呢

    聪明的女人一定是非常注重自己形象的,虽然重视自己形象的女人并不一定聪明

    智慧的女人还会用较多的不同装扮、姿态展示给男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男人的最大梦想

后记:我是如何理解了婚姻的本质的呢?tuenhai.com 曾到宗教中寻找真理,宗教经典车拉船载,且都是非常夸张地以神、佛、上帝的面目出现,让迷信、盲从、脆弱的心灵以为捡了便宜宝贝了, 只要捧着经典日夜诵读,就可以飞升天堂、佛国。后来我阅读了更多的现代书籍,了解了进化生物学,觉悟到只有了解各种知识并且融会贯通,才能给人以真正的启迪

宗教也许有非常深奥的一面,但宗教普遍地夸大其辞,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不惜歪曲事实,这已经宣判了宗教的死刑。宗教,其实就是个屁

享受音乐是培养孩子音乐的前提

tuenhai.com 2010-07-05 剡

很多宝妈十分重视培养宝宝的音乐才艺,怎么培养呢,让我来给大家说说吧

我不会教你如何培养儿童的音乐技巧,我说的是更高层次的指引,如果你理解得好,可以培养出音乐天才

前几天,一位亲戚到我家作客,顺便谈到了我对音乐的理解,没有人帮我记录,就自己代劳了:)

为什么一定要学音乐呢?

学音乐不是为了考级,不是为了成为音乐家,而是为了开发智慧

人的大脑通常处于两种状态,一种是有很多杂念的状态。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醒来还是睡着,人的大脑总是一刻不停地在想各种事情。绝大多数的人,一个人一天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这种状态。这就是常人的状态

还有一种状态,是整个人沉浸在一种境界中,一种意境中,大脑中没有自言自语了,一种很轻松,安详的状态。我们可以说这种状态是禅,是定,是静,是觉,是悟。。。从技术角度看,人处于这种状态时,脑波是不一样的

普通人是很难有时间处于这种特别的状态中的,普通人不会去做和尚,也不会去做道士,更可能是没有那个时间。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我认为音乐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人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时,就是处在一种特殊的可以调节精神的状态。为什么说这种状态比较好,因为这时候,人的意识更加平衡,而平衡是生命长存的根本

音乐能平衡人的意识,优秀的团体必然会设计音乐时间,集体唱歌、跳舞,这是团体的大脑意识平衡体操,愉悦情绪,沟通感情

我小时经常去教堂,他们也不静坐,也不参禅,但必然唱赞美诗,宗教说教虽然无聊,但唱歌时至少可以平衡意识,信徒的感情得到了激发,与宗教情节结合在一起,强化了宗教的暗示力量,对于宗教来说起到了巩固信徒信仰的作用,同时对信徒的身心也有好处

佛教不讲唱歌,但集体念诵经典时,并不是如学生那样死板地读,而是音调高低起伏,也有点接近唱歌的味道


学音乐,不一定要去考级

学音乐首先要有兴趣

学音乐要从钢琴开始。音准很重要

如果对音乐有爱好,通俗音乐基本可以忽视。不要去关心流行音乐歌手。不要听流行歌曲

不要听和唱有歌词的歌曲,画蛇添足的歌词只能对想象的驰骋带来干扰,使平衡意识的效果降低

中国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tuenhai.com 2010-09-19

有的老师会出作文: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长辈、老人

我们要孝敬老人、公婆,和佛说,圣经说没有半点关系

有的人喜欢拿宗教说事,说要做好事,做好人,父母恩报不尽,或者赞助印刷一些类似《报恩经》以积德,这么做当然也无不可,只是,时代在前进,能不能与时俱进一些,不要千年一个腔调?

而让我说,人要孝敬父母,是因为孝敬父母对自己有好处,又关宗教什么事情呢!拿宗教来劝人向善,实在是画蛇添足

如果上天要设定一条规则,要人类去做,那么这么做肯定是对人类自己也有好处的。只要有好处,不用劝,人人都会去实行

不要一个劲地说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立下成百上千条的规矩,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别人,有些事为什么不要做,有些事为什么要做。生活处处有理性

人没有生出来以前,在母亲肚子里,母亲的健康就决定了孩子的健康,母亲的一切都影响着孩子

人长大以后,虽然独立了,好像没有父母也可以生存下去了,好像父母活着反而增加了支出,于是有一些人就不怎么孝顺父母了。这完全是智慧不够,或者没有良好的教育,致使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你只是拿因果报应跟他说,是不一定有用的

而在我看来,过去和现在的界限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只是表象,既然过去某个阶段,父母完全决定了自己的一切,那么到了现在,这个影响都是某种程度存在的。因此,我得出:

  • 使父母身体健康,就是使自己身体健康
  • 使父母生活宽裕,就是使自己生活宽裕
  • 使父母心情愉快,就是使自己心情愉快

所以我对儿子说,我们家一定要做到:凡有好吃的一定要让父母先尝,凡有好房子必定要让父母先住

孝敬父母,并不是说全部听父母的话,还得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对于父母:

  • 物质上支持
  • 生活上关心
  • 感情上关怀
  • 大事上自主

对于明理的人,要有信心有措施,争取让父母活到百岁以上

世间的道理,就是出世间的道理。通达世间的学问过程中通达出世的学问,才能真正的普渡众生

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往:只跟诚实而理性的人交朋友

一个人只要不是石头,不可能不交朋友,那么怎样的朋友最值得交往,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本文说的那样的人是最值得交往的朋友,他只会给你带来好运,遇到了千万不能错过

人作为万物之灵,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人有理性。人在接受一个观点前,会思考这个观点对不对。理性的态度,也是科学的态度。现代生活中用到的物品,大多是拜理性所赐。没有了理性,人类的发展还停留在史前一万年的阶段,赤身裸体在原始丛林追逐野兽

遍布谎言的宗教

这个世界上几乎一切都可以科学化,唯独宗教领域还是一定要拜师,还要搞唯心才能传承,是不是有点古怪?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这就是说上帝是“人”,上帝怎么是人呢,它是上帝啊
上帝既然无所不能,为什么不把人造得完美些,可见上帝并不是无所不能
如果上帝无所不能,自然不需要人做祷告,说明教徒并不认为上帝是神
如果上帝无所不能,就不会让人死了以后再永生
某教把“活佛”大小便作为圣物给弟子吃,是不是骗术
刺血写经,燃指供佛,舍身饲虎有没有必要
很多大师似乎神通广大,为什么日常知识经常错误百出
为什么很多高人看上去与常人无异,一样的生老病死
为何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上不是宗教中人?既然如此,宗教意义何在
“活佛”、“上师”生病,真的是为众生背业,还是真的生病了?既是背业,为何还要到最好的医院去治病
诚实,是一个普通人的好人也应该做到的,为什么宗教宣传资料中谎言遍地

什么是诚实

诚实,通常的定义是说话、做事不违背事实

这里,tuenhai.com 要给出一个更加深刻的定义

人们为什么不诚实呢?原因就在于利益,因为个人的私利掩盖了事实真相,这就是不诚实

什么是诚实,不因个人私利影响判断,这就是诚实

然而,我们从上帝视角看,无数动物在地球上奔走,又有谁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所以,诚实,是个极难达到的品质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诚实?关键还在一个利字,潜在利益最大的领域,也是最不诚实的领域

你或许好奇,什么领域潜在利益最大?答案是许诺人死后永生的宗教,永生若是存在,就是超越了世上所有物质利益的诱惑。智者明此,是不会与宗教为伍的

什么是理性

理性的意义很好理解,如果你总是在追寻求事物背后的原理,那么你就是偏向理性的人

如果对于事物不求甚解,那么就是感性的人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感性还是理性

对我来说,分辨一个人是否理性十分简单

宗教宣称人死了以后,有另一个和活着时差不多的人活在另外的空间,这个空间可能叫天堂,也可能叫地狱。如果你轻信这个说法,或者出于对未知的敬畏,以为或许这是存在的,那么你就是偏向感性的人

要知道,人的死亡就是上帝(如果存在)对人的最大的惩罚,又何来天堂,又何需地狱

  • 如果上帝认为该人可以上天堂,就不会以死亡惩罚他
  • 如果上帝认为该人不该上天堂,那么上帝已经以死亡惩罚他了

还有许多途径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理性,为避免部分读者朋友对号入座,就不展开了

人生在世,诚实何其难哉,理性何其难哉

诚实,需要破除私利的干扰,这违反生物逐利的本性,所以,诚实,是个极为难得、高贵的品质。天下之大,没有谁能保证有某一个公司做到了诚实,没有谁能保证某个人做到了诚实

有个叫 Google 的(在我们国家可能不存在的)公司,你应该知道,这个公司有个座右铭广为人知:

Don't be evil (不要做坏事)

所谓做坏事,肯定是为了私利。只有诚实的人才不会做坏事。看起来 Google 是个诚实的公司

现在是 2018年 10月11日,tuenhai.com 在修订本文,于是重新了解了一下:

2018年4月底或5月初的一天,谷歌从其行为准则中删除了“不要做坏事”这句话。 作为公司的座右铭18年后,这句话和相关大块内容被毫不客气地从记录中删除,除了在文件的最后一句中单独的,非语言化的提及

出处 Google will always do evil

在利益面前,Google 意识到已经无法做到诚实,于是不再坚定承诺不做坏事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很多人相信到 Google 确实在向 evil 转变。我先介绍一下背景

Google 主导开发了一个叫作 Chromium 的开源项目,并且在 Chromium 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闭源的模块开发了著名的 Chrome 浏览器

Google 在2018年9月发布的 Chrome 69 版本暴出了一个严重的隐私丑闻,使得有些用户觉得有必要充用 Chrome

当你在 Chrome 69 版本上使用 清空所有 cookie 这个功能的时候,其它网站下的 cookie 确实被清空了,但是,Google 域名下的 cookie 被悄悄地保留了下来

tuenhai.com 检查了一下自己的 Chrome 的版本,正是69

既然是清空所有 cookie,为什么实际上并不是呢,这就是赤裸裸的不诚实,或许他们抱着悄悄做点小动作可能不被发现的侥幸,可惜这又怎么可能呢,这就是 evil,而根源就在于商业利益

其性质和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对外宣称流量不限量套餐,实际上却限量一样。移动公司不诚实,这并不稀奇,反正已经见怪不怪了。可是Google不一样,曾经是世界范围内商业公司诚实的标杆,如今这根标杆眼看已经倾斜了

可见,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人要做到诚实是多么的困难

那么理性是否相对容易做到一点呢,抱歉,理性和诚实,如同孪生兄弟,同样很难做好

理性,就要找出理由,但是人类的技术再进步,都不可能穷尽一切,于是就给感性开了口子,人们可以认为那些口子是上帝的专利,由上帝掌管,于是上帝总算找回了一点面子

诚实、理性 == 孤独 ?

人应该只跟诚实而理性的人交朋友

人不诚实,迹近骗子,名气再大,信徒再多,写的书再畅销,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骗子一个!

人没有理性,脑袋长在了别人的肩膀上,没有自己的思考,这就缺少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诚实,适用于任何时代;而理性,是现代人的一个标志

人应该只跟诚实而理性的人交朋友

当你在诚实、理性上越走越高时,你会发现同行者越来越少,你会越来越孤单,这又该怎么办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男女互补是什么意思,男女深度互补,感情才能深厚

tuenhai.com 2010-09-19

有的朋友可能有个疑惑:男女互补好还是相似好

答案是,除了八字之外,性格、长相、职业等等,男女互补更好

为啥不考虑男女八字互补?八字算命是给江湖算命先生混口饭吃的,如果你认真你就输了

下面是 tuenhai.com 曾经答复一位网友的,供参考

心静如水有二个意思,一是做任何事非常专心,二是可以喜,可以悲,但是事过即忘,就像小孩子一样,不要把事情放在心上

为什么要专心,因为人的能量基本上是大脑消耗掉的,一般人做事时大脑都在开各种会议,各种念头冒出来。专心就可以减少消耗,最接近养生的状态,对于女人来说,就容颜更加不易老

花时间摸索处世技巧还是需要的,不能被别人当成怪物

优秀的标准,很多是男女相同的,但因为男女生理特征不一样,应该有一些区别

相同的地方是,必须身体好,知识丰富,有上进心。两个人都身体好,下一代才会身体好。知识丰富,才能教育好子女,并在社会上轻松谋生。有上进心,才会不断前进

不同的是,男人必须坚强,女人必须温柔,这样男人才像男人,女人才像女人,男女深度互补,感情才能深厚

男人当然都喜欢美貌,但温柔更加重要。女人不懂温柔,婚姻往往不幸。男人之所以要把女人娶回家,是因为女人和男人有很大的不同。哪个正常男人会喜欢男人婆呢!

女人的温柔,体现为性格温和,长发飘飘,说话比较娇,会撒娇,让男人见到了有想保护她的冲动

与少量的人相处比较理想,但不能强求。人应该跟诚实,有上进心的人交朋友,不在于相处的人多少

总结男女互补之道,互补越多越有趣,感情越长久

  • 男女性格互补:男人要坚强,女人要温柔
  • 男女说话互补:男人说话坚定有力,女人发声轻柔动听
  • 男女发型互补:男人短发或光头,女人长发宜及腰
  • 男女事业互补:职业宜不同,或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 男女长相互补:大眼宜配小眼,大眼瞪小眼,想想都要笑
  • 男女体型互补:一个略瘦,一个略胖,同时出镜挺有趣
  • 男女地域互补:忌同村,宜外乡
  • ...你来继续

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感到迷茫

2007年12月5日13时,中国人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虹在其居住的四季青桥世纪城小区10楼一跃而下,“在正午,一个尼采式的时间,他从高空坠落”。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发布公告:“经公安部门现场勘察认定:排除他杀,高坠身亡。”

人类是否在走向灭亡?

余虹说:

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况且尼采又宣布说上帝已死,人生没有信仰,只好寄托在艺术上,但艺术又是错误荒谬的,知识分子没事干了,怎么办?

在我看来,余虹的自杀,是人类危险处境的一个缩影,或许他的死是人类不容乐观的远境的一个预兆

撰写《物理学之“道学”,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作者可能会同意我的看法。F·卡普拉在《新物理学的未来,第三版后记》中写道:

 ……面对核屠杀的威胁和自然界的破坏,我认为只有在我们能从根本上改变构成我们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的方法和价值观的情况下,人类才有可能生存……

 在17世纪以前,科学的目标是学问,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与之和谐地共存。这种可以称作是生态学的态度,在17世纪转变为它的反面。从培根以来,科学的目标是可以用来主宰和统治自然界的知识,而在今天,科学和技术两者都主要地被用于危险的、有害的和反生态的目的

机械的宇宙观、科学观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生态的严重破坏,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对个人而言,则是价值观的失落,信仰的迷惘。这也是余虹之死的真正原因

一位从宝岛台湾而来的,著作等身的心灵鸡汤大师现在很火,原因就是,大师从佛教的角度讲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们在精神上的极度空虚。昨天,也就是2008年2月14日,我在小城的新华书店又看到了这位大师在讲述中医的《黄帝内经》,古老传统文化发挥出了万金油般的威力,佛教大师又成了中医大师

对于现代的科学精英而言,大师的说教无疑是毫无意义,甚至是一种愚昧。这位佛教大师讲述虽然很多,但千言万语,绕来绕去,离开宗教式的信仰,其实他什么也没有说。宗教,如果不能回答信仰背后的理由,必然会离世俗越来越远

在这个时代,无神论如果不是比宗教更大的信仰,起码也是一种不可小觑的信仰;科学精神如果不是比其他哲学更大的哲学,起码也是一种不能忽视的哲学。对宗教失望,对艺术沮丧,那为什么不试试无神论和科学精神?如果试过之后仍然觉得不能拯救自己的心灵,再死也还罢了;如果连试都没试就觉得人生已经完全绝望,是不是很可惜呢?(刘夙)

其实,在 tuenhai.com 看来,余虹未尝不是无神论者,或者说,余虹之死未尝不与现代机械的科学观有所关系

中国人所称的 科学,其含义多数时候是指人类累积累的知识,也就是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以人类这样生命短暂的物种从原则上不可能对宇宙万物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因此难以解决人类精神空虚的问题。当然,求之于虚幻宗教更没有这个可能。两条路都堵死了,迟早都是死,我们并没有多少理由可以责备余虹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容易感到人生迷茫

我们的每一个人可能迷失在以下地方:

  1. 可能成为彻底的无神论者。人定胜天,只要技术一直发展下去,就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包括生态危机直到人的生老病死

  2. 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精神比较迷茫,有的人就这样一直迷茫下去,激进的人就可能象余虹那样采取激进的手段

  3. 一头扎进佛教,上师成了生活的大部,伴着青灯,敲着木鱼,埋首车拉船载的佛经度过一生

  4. 成为基督徒,上帝就是我的救世主,天堂是我的最后归宿。科学解释不了的问题,死后当面请教上帝也不迟

  5. 中医是如何的博大精神,古代中医书籍的一笔一画深藏玄机,虚无飘渺的经络更是高于一切医学,虽然历代医家没有任何一人内证到经络的存在,但这不妨碍我相信古代曾经有人达到的境界

  6. 周易是圣典,万经之首,现代技术的一切,周易中都有启示。周易算命更是神奇,四柱八字,六爻奇门,遁甲六壬,人生原来天注定

  7. 中国月亮比外国圆,每天观看CCAV,领导人总是很忙,外国总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人生真的是很可怕,一不小心就迷失在错误的信息里,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都是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一生都还没有明白人生的意义,人生不是白活了!

幸运的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可以不需要通过宗教,只要理解了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就可以树立比较正确的生态的宇宙观。唯一的问题,这样的宇宙观能否推广应用到人类社会,推广应用到人类的养生保健?

以不需要宗教的方式来理解现代技术,理解宗教,理解中医。从而达到现代技术与东方“天人合一”哲学的完美融合

附录

  •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87ab9d501008a2x.html

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tuenhai.com  2010-05

换位思考经典故事:老妈的蚕豆

老妈和老爸住在农村,tuenhai.com 住在城市。我们相隔有5公里远

星期天,老爸去近一点的乡镇教堂礼拜,老妈一般到城关教堂,这样她就可以顺便给我们捎点自己种的农家菜

周六的时候,老妈就会给我电话,问我要不要什么什么蔬菜。。。这时,我一般回答: 好的,要的

因为我知道,我收到的并不只是蔬菜,而是老妈的一片心意。即使自己已经买了同样的蔬菜,或者我并不喜欢吃,我也不会直接地说出来,我担心老妈以为儿子不 要老妈的东西,以为儿子不喜欢老妈亲手种的蔬菜了

今天并不是周五,老妈来电话了,问我要不要蚕豆,是她送来还是我去拿。我说:我来拿吧

其实,从效率来说,我回家拿蚕豆并不合算,但我知道,我回家拿的并不只是蚕豆

如果换个镜头,可能是这样:

不要,妈,你自己辛苦种起来的蔬菜,你自己留着吃呢,我们可以自己买,也不要多少钱

旁人看来,是不是一个很孝顺子女?可惜不怎么关心老人心理。如果是我,有这样的子女,那就太失败了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重要性:文明的根源

民族的文明,源自于人民的换位思考的程度。可惜,这在我们国家,目前还十分欠缺

  • 小区里传来喇叭声
  • 公园里大妈广场舞坚持做到生命不止,扰民不息
  • 公共场合大声交谈、打电话
  • ...

一个民族是否文明,不是看高楼大厦,不在于文明古迹,不是靠拔高先人,无关于“鸡的屁”数字,而是在于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如果心理活动中换位思考多一分,那么文明就多一分,群体的成员幸福就多一分

人要学会换位思考,细微处的修炼

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说说容易,要做好却很难。这不是一时半会能学会的,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贯彻于每件小事的修炼

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各种习惯不断定型的过程。人越是长大,旧习惯就越是难以改变。只是靠说理是无法改变过去的习惯的,是否有点“宿命”的味道?

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注重细微处的修炼,这是从时间的角度叙述。如果有的人没有注意到修炼自己,那么成人后再后天培养是有难度的,而且一个人年纪越大,就越是难以改变自己养成的习惯

也可以从空间的角度解说命运,更加能够看到本质。如果民族的多数人文明程度较高,那么一个人即使没有注意到修炼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会有较高程度的换位思考,也就是文明程度较高。这涉及到了整体观,详细说来又是长篇大论

什么是幸福

换位思考程度较高的人,我称为文明人

文明人互相交往,就是幸福

  • 文明人不会凭自己的主观喜好送人礼物
  • 文明人收到礼物,如果你是真心的,会立即收下
  • 可能连谢谢也不说一声,因为他知道谢不是嘴巴上说的
  • 文明人会考虑你的喜好,更注重你的成长

文明人,无论人多还是人少,都是一家人

于是,处处都是幸福

做一个绝对诚实的人会怎么样

tuenhai.com 2010-09-02

没有诚实,没有悟道

我出生于宗教家庭,接触了各种宗教后,发现宗教的一个通病就是宏道第一,真相次之。为了宏扬自己认识到的“真理”,自觉不自觉地夸大事实,甚至歪曲事实。基督教中,去看看对外宣传的小册子就知道了,里面有许多知识性错误。佛教中更不用说了,一个个凡人顶着活佛上师的画皮遍地行骗

其实,真理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的伟大,都不能保证我们认识到的就是绝对的真理。无论一个人多么伟大,只要还是人身,在宇宙中就是无限的渺小。那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什么都不说了吗?

人为什么要诚实:只有诚实才有价值

我们只有把我们的经历,感悟实事求是地写出来,不要有一丁点的夸大

  • 或许自封仙佛可以“度”更多的人
  • 或许危言耸听可以使吓住胆小的人
  • 或许善良的谎言可以诱人向善

无论有多少理由,请千万不要离开真实。离开了真实,一开始就偏离了方向,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宗教中的谎言实在太多了,时间越久,看到越多,我越来越讨厌表面上劝人向善的宗教。到处说谎的宗教,再怎么劝人向善有什么用。一个骗子说:你们把钱给我吧,我会去做好事的,你会肯吗?你相信吗?

随便就可以列出许多不正确的言行:

  • 国家发达是因为信教的人多
  • 科学家基本上信教的
  • 经典百分百,绝对正确
  • 生病是业力,而上师生病不是的
  • 信者得救,只要相信就能上天堂
  • 临死前承认信教也可以进天堂
  • 信其他教者一律下地狱
  • 上帝用自己的宝血洗尽了信徒过去的罪业
  • 一辈子念某口号就可以往生极乐
  • 读某经多少多少遍就可以有如何如何的功效
  • 一身是病的上师是在为信徒背业
  • 病死了,说成尸解,往生
  • 长寿的老人说成是高道
  • 吃上师大便做成的甘露丸可以给人加持
  • 某著作等身的大师,一天吸两包烟
  • 玩弄女信徒说成双修
  • 事业成功是宗教加持,人生失败是因为信得不诚

种种错误的、夸大的、不全面的观点,可以列出成千上万条

有些人以真理、唯一、绝对标榜自己或自己所属,也许他们可以这么做,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真实,如果离开了真实,那就是一分钱也是不值的了,即使他们说的某些废话似乎有点道理,也是没有价值的

只留下真实,无论对错,可以让后人借鉴,可以让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前进。可惜,这么一个微小的要求,对绝大多数求道者来说,太难太难了。或许,他们认为,做大事者不拘小节,抓住重点就行了

可是,求道何止是大事呢,真正的求道,相当于是 九代天子命,五朝状元才 ,如此大事,注意了一切细节,也都难以成功,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说什么这里不要紧,那里不重要。没有绝对成功的把握,又怎么敢空谈不拘小节,怎么就敢随便说谎,欺骗?

不诚实的人也能悟道,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绝对诚实的人

有时我禁不住在想,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只有一个人对真相有洁癖,对细节要求这么高呢

怎样快速、深刻理解人性

前几天我与朋友聊天,谈到了哲学的话题。我说到了要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理解人性,不懂进化论的人,是不太可能真正理解人性和婚姻的

今天在家里看2010年7月15日的《南方周末》,看到了《裸猿三部曲》译者何道宽的文章:《“猿褤三部曲”的警世基调》。这就是我要向朋友推荐的著作

裸猿三部曲包括《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我在网上大略读过《祼猿》,还有类似的文章。给我的主要启迪,是把生物进化的历史缩小了看,把几十亿年缩小成100年,人生中的许多难解之谜就会豁然大悟

这是一种大局观看问题的方法,tuenhai.com 是运用得越来越多了,看山水,看人,看地域,甚至看笔迹,都可以很快知其大势,这不是从书上可以学得的技能,而是对事物有了比较透彻的领悟以后自然而然的境界

理解人性,从人类进化的浩长历史中观察,就会有深刻的认识。有许多新奇的观点,我只与儿子探讨过,让儿子知道,这个老爸虽然不显山露水,但是涉及到的领域,对事物理解的深度往往不输于世上著名的学者

比如,如何深刻理解男女欲望的区别,我就跟儿子探讨过,从几何角分析,一目了然。把极为复杂的人体简化、抽象为简单的几何形状,这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整体大势,这就是大局观,或者整体观的运用

真正的大局在于天意,也就是冥冥中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大势,其次是自然环境,再次是社会环境等等,最后才是个人的命运

极度自信的人长什么样

自信人生三百年

我有个特点,就是极度自信。从小时候起,我就发现了这一点

我原以为是男人多少有点这样的心理。问了一下别人,并不都是这样的

后来发现,我的自信可能源自父亲

父亲是个健谈的人,一家人坐下来,谈得兴起,父亲就会表现出他的特点:他的极度自信,甚至在别人看来可能是目空一切

在我不懂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父亲的一个缺点。现在看来,不是的。如果父亲不是这样的人,我可能也不是这样的人

现在仔细想来,父亲有很多的优点

他会木工,也无师自通了简单的泥水工。家里建造简易的租房,都是父亲和母亲自己做的,并不用请人

他会简单的画画、写字。虽然没有专业水准,但也没有专门学习过啊,常引来周围农民的赞叹。在他那个环境里,已经足以显示出他的聪明

他的缺点,可能就是时代限制了他的教育水平

自信的男人不多,极度自信的男人更少

极度自信的人有什么特点

极度自信的人虽然不一定会成为最出名的人,但是,极度自信的男人相信自己有最好潜质,并会为此而努力。无论是多大的成功,他都不会感到一丝一毫的惊奇,他会觉得,这都是他应得的

tuenhai.com 为目标而努力时,我有时在想,我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也是父亲的努力。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代延续下去的。如果不能肉身成圣,也许通过后代传递部分的生命就是人生意义所在

真正有智慧的人表现在细节上

tuenhai.com 2010-09

生活点滴显智慧,智慧全在细节

我从小超级自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个心理,当然,这只是我心里的想法,不会跟别人说起,在别人眼里,我是个老实人。后来 慢慢明白,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粒尘土,这粒尘土的表面有种寄生虫,名叫“人类”,我就是这些寄生虫中的普通一员。狂妄虽去,雄心犹在。我怎么都无法找到让我彻底佩服的高人

从20世纪的90年代气功大潮开始,直到现在,了解过的佛道高人不知有多少,不少人口若悬河,知晓前世后世,内景外景,拨云换日,千里发功。。。好不热闹,可是,即使所有这些都是真的,我都不会佩服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2009年4月,朋友小米曾发来李一的信息,让我看看,我看了,就知道这个人不怎么样。我这个人很奇怪,看一个人不看他的神功异能,而是看他最简单的地方有没有显示出智慧。如果连一些普通的常识都会出错,那么这个人神功异能再多,我也是不会相信的。不幸的是,我从中国最大媒体的记者的叙述中,一下子就找出了这位“水下闭气”时间超过爬行动物,达“神仙”境界的李一道长的一些常识性错误,原来只是个骗子罢了。于是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告诉朋友,这位道长不是神仙。本是一凡人,又何必装神弄鬼作神仙

我对真正的高人要求并不高,不需要他通晓前世,只要他通晓今世就可以了。我希望他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显示出智慧,以常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显现。真正的高人一定是“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对任何事不夸大,不缩小。真正的高人绝不会把通过道具作假说成水下闭气。我对高人的要求真的是非常卑微,我希望高人在布道中最好不要出现常识性错误。一个连日常知识都经常出错的人,要让我相信他是高人真的是做不到,可惜,这个卑微的要求总是难以满足,一位位神仙总是让我失望

真正的高人,除了是“真人”外,外表也应该有所不同,应该肉眼凡胎之人就可以看出,比如年老而状如青年。否则,状与普通人无异,理论说得天花乱坠,前生后世谁也无法验证,又有什么用

人一生的命运是老天注定的吗

命运老天爷安排好了?命运既注定也不注定

人生的命运是部分注定的,人总是基本照着编排好的命运轨迹往前走。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每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没有办法选择父母的父母。。。祖宗的生命特征通过遗传部分决定了子孙的生命特征,生命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于是祖宗直接影响到了个人的命运

为什么我说是部分注定,而不是完全注定,是因为人有自主性,人不能选择祖宗,但可以有一定的自主权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就带来了命运的变数,可以在原有命运的基础上变得更好,也可以更坏

人的自主性会不会也是既定命运的一部分,命运决定了心理和行为,导致人不管如何努力,也逃不脱命运的枷锁?此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在命运之轮面前,完全没有反抗之力?

愚者及失败者或会向宗教寻求庇护,物质上成功的人士多会求神问卜,妄想了解命运,防患于未然,而智者关心的是如何创造命运,改变命运

如何创造命运,改变命运

有人说,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样就轻易改变了命运。岂不知心理是最难改变的,我们说命运基本注定,也可以说是是人的心理基本注定。有的人好赌好酒好烟,无家庭责任感,生活质量低下,是他命运不好吗?其实,只要他戒掉不良习惯,学会关心他人,工作积极向上,他的命运就立即改变了。问题是,他不是不知道这些大道理,他就是不想改,改不了,朋友的一个电话就可以把他重新拉回赌桌,你怎么劝都没有用

智者看到了命运的奥秘,知道积习难改,知道即使一个人主观上欲上进,但只要周围环境中还是有许多不良诱惑的话,人还是可能会被环境同化,而难以自拔。于是智者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会致力于改变周围环境。每个人好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这滴水可以暂时净化自己,但只要周围的水滴还是脏水,自己也是免不了会立即被污染

严格要求自己,妻贤,子孝,双亲健康长寿,立功于人类社会。类似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有宗教说要发大愿,光发大愿并没有用,还要行大事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人做起,如同心圆般慢慢向外辐射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就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 当人改变不了自己,也改变不了周围的环境,也就是改变不了宿命,这就是常人
  • 当人部分改变了自己,但没有改变环境,那么,他的宿命本质上并没有变化,这相当于普通宗教信仰者
  • 当人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环境,那么,他的宿命就得到了改变,舍此别无改命良法

命运注定吗?注定,也不注定,全在于自己

人类社会什么时候会灭亡

tuenhai.com 2014-11-06, 2018-10-11 修订

本文简要分析一下人类社会最终会不会灭亡

技术进步,人体退化

如果tuenhai.com 问你,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哪里工作,你可能回答不出来。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从事军事相关科研。某国军事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外界难以致信的程度。人类技术突飞猛进的几十年里,绝大多数技术是关于人身之外的,而不是人身自己。人类发展了大量高技术工具,而人类自身的进化却非常缓慢,很多方面甚至是退化

猜想:生物能量平衡测试仪

将来有可能研究出这样一种生物能量平衡测试仪,人们可以用其来检测自身能量平衡程度。当人们做了一件事情之后,或者调节心理以后,或者吃某种食物以后,可以用测试仪测试自身能量平衡程度有没有变化。借助这个仪器,人类就可能以不需要宗教的方式走向更高文明。可惜,这仅仅是猜想

互联网加速人类进步

目前人类危机重重,人口爆炸,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核武危机

但是,从好的方面看,在全球范围内,理性在抬头,宗教趋向没向。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真理可以瞬间传遍全球。一个地方治理得再好也没有用,无赖国家可以不管身后事,严重破坏环境,把祸害带给全球。全世界认识到此点的人会越来越多,世界会趋向联合。当全球统一成一个国家,人类就有精力把最优秀的资源投入对人身的研究,而我所预想的生物能量平衡测试仪,还有其他技术就可能出现

人类的出路

可以断定:

  • 如果人类的技术发展是为了自身的享受,则灭亡可以预期

  • 只有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和自然共存,人类才有未来

现在观察,精确地说,是 2018-10-11, tuenhai.com 修订本文时观察,人类的发展是走上了迷途,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人类必将大规模灭亡,原因可能是人祸,也可能是天灾

至于人类社会在什么时候灭绝,这是由上帝(不是长得象人那个骗子上帝)决定的,上帝为了显示出他的权威,是不会透露风声的,因此不可能有人知道人类还有多少年会灭亡

是否可以断定,人类一定会灭亡?其实还是存在变数的,上帝其实并不想要人类灭亡,如果人类的发展能走上正道,那么人类未必会灭亡

那么,什么才是正途呢,这决不是宗教

问:能不卖关子吗

答:好吧,剧透一下,整体观,是一剂良药

传统文化评论

其实传统文化里面并没有那么多的宝可以淘

其中有一些天才的猜想,但不多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谈传统文化呢?

  • 一是自卑,近代中国各方面落后了,我不服气,不愿承认,于是找出个传统文化来自我精神胜利

  • 二是回避,现代知识太复杂,学习起来很是费脑细胞,甚至根本学不进去。于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对立起来,平起平坐。文笔好的,可以借着传统文化招摇撞骗,真的有很多人成功了。普通人也可以成功消磨掉一些时间,躲进与世隔绝的小楼怡然自乐。讲国学、中医、佛教、道教、求道和周易的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里多是些感性的内容,猜测,想象

  • 中医想象出五行,经络,归经
  • 宗教想象出神仙踏云而走,天庭模仿朝廷,修成则天官来宣读诏书
  • 周易,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牵强附会
  • 求道,玩弄感觉,开来世的空头支票

传统文化不是不可以学习,学习的前提是要有慧根


剥开中国假气功大师李一的画皮

tuenhai.com  2009-04

神棍不是神仙

上海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聊了几十分钟。她说,最近每天在读樊馨蔓的博客,欲罢不能,推荐我也看看,如果发现有错误,千万告诉她

于是,我找到樊馨蔓的博客《世上是不是有神仙》读了起来

樊馨蔓与李一道长:不要把凡人塑造成神仙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并没有说李一是神仙。只要是正常人,就不会直接宣称自己是神仙。但在很多读者看来,辟谷,发功,咒语,桃木剑,电疗术。。。李一就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假神仙。李一真的那么神吗

如果放到各路伪大气功师纷纷下凡的15年前,我读到《世上是不是有神仙》,就象年轻小伙子在荒山野岭偶见绝世佳人,很可能一见钟情,为之神魂颠倒。但是,时光不能倒流,15年后的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早巳超过了《世上是不是有神仙》的层次,在哲学上已经没有半点疑惑,就是佛祖亲自“讲经说法”,也休想把我糊弄过去

到我写这篇文章为止,樊馨蔓已经写了80篇连载,几十万字,可以说写得很辛苦,可是对我来说,实在没有心情读完全部。这些文字,如实说来,可以说是没有一丁点启发的作用。(也许您认为有启发作用,那是因为您没有受过10多年前的伪“大气功师”的启发,那时的骗子比李一神奇多了,如今安在?)

要讲传统文化,那不得不说说柯云路的破事。想当年,柯的《大气功师》在《当代》杂志连载,使本不走俏的纯文学杂志立即脱销,甚至,《当代》编辑部收到的读者来信要用麻袋装。可见,愚昧的东东经过文化贩子的包装后,在10多年前的中国是多么的有市场

不幸中的大幸,随着00功大师的出走,国人渐渐认识到,能呼风唤雨的伪大气功师只不过是把人们的愚昧变现成金钱的高级骗子,大师的神像渐渐破灭,柯云路之流不再吃香

当年的众多神棍骗子虽然下台了,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愚昧似乎总有最大的市场。现在,愚昧被包装成“传统文化”、“中医”和“道医”又开始粉墨登场了

读《世上是不是有神仙》这种文章是浪费时间,写文章批评之更是浪费笔墨。但人不能总为自己活着,希望有人看了本文以后,能有一些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样也不枉费我这二个小时了

神仙李一搞不清简单的翻译问题

道长笑:“对。那我们可不可以说中国认知了的经络文化早就超越了科学的发现和理解?你去查看爱因斯坦问卷的第二卷,就能够查看到爱因斯坦当时到了中国说过的一句话,他说的话发人深省。他说:现代的科学得以发展,根植于两个伟大的发现,一个是希腊人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体系,一个是通过系统的、系列的实验,发现事物中的因果关系,这就是实证科学。中国人没有这两个发现,这不值得奇怪,而值得奇怪的是中国人把结果做出来了。” (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21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def10540100co1q.html)

新浪网友:2009-02-11 17:24:17:

“中国人没有这两个发现,这不值得奇怪,而值得奇怪的是中国人把结果做出来了。” 但有学者查证,最后证明是翻译的错误。原文应该译成:“如果这些发现果然做了出来,那倒是令人惊奇的。”并没有中国字样。请问LZ去图书馆查过原文吗?

新浪网友:2009-02-11 21:13:15:

“ 每当经济发展了之后,中国就必定陷入科学自残和精神发病的怪圈,真是可悲!我们100年前被八国联军打得着不到北的时候,也从没见几个佛阿道啊神仙啊来解救祖国的,充其量也就是说说,那是你们命中注定有此一劫(说白了就是活该你倒霉的时候到了)。真不知道中国人啥时候能真正清醒过来,别等到下一个八国联军打过来就为时已晚了。”

新浪网友:2009-02-12 08:18:16:

“科学可不是靠人说的,是实力,”加一句:就目前的世界格局,佛、道和中医想融入世界文明,那可能性简直微乎其微。唯有实力才能见证文化,而唯有科技才能发展实力!不过,到了中国科技发达,能够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时候,佛、道和中医也许早就销声匿迹了

新浪网友:2009-02-12 08:21:11:

这世界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体现在诸多方面,文化也一样 一种不能够创新发展的文化,被新文化所占领和取代,那是迟早的事,连佛祖、太上老君、安拉、上帝都没办法!

海边卡夫卡:2009-03-29 00:06:22:

转载一个翻译问题:1953年,在致斯威泽(J.E.Switzer)的信中,爱因斯坦谈到科学的起源: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in Euclidean geometry)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at the Renaissance).In my opinion one need not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did not make these steps.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

tuenhai.com:

在樊馨蔓的文章里,李一简直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以致于很多人读了樊馨蔓的文章,想去缙云山找道长讨要不死的仙丹。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李一大谈前生后世,甚至灵魂的层次,宇宙的层次,但是神仙竟然就是懂不清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明显是普通人的智慧都不如,您还会去找这样的神仙吗?有人为李一辩解,说李一不是科班出身,基础知识难免不扎实。其实在这个网络时代,只要肯学习,是否科班出身根本不重要。佛家讲“戒定慧”,持守戒律,打坐入定是手段,最终的目标是“慧”,也就是透过表象看本质。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连简单的问题都不能看到本质,却在灵魂、宇宙的层次等玄之又玄的"大“问题上”开悟“了,这就好比有人小学数学不会做,却精通大学高等数学,这有可能吗?

落后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正视问题,逐步改进。真正可怕的是自卑,爱慕虚荣,不择手段往自己脸上贴金,通过炫耀自己18代的祖先如何英雄了得或者断章取义摘取甚至捏造名人言语来实现虚幻的超越。自卑且爱慕虚荣的人捏造出爱因斯坦对中国的夸赞后,不断地被自卑且爱慕虚荣的人引用,这样的人很多,李一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拥有平常心的人,即使不懂英文,也会警惕这种自我夸耀的话语,至少不会不加辨别地转述

神仙李一搞不懂二进进制的起缘

道长:“比如你刚才说到的网络发展。网络是因为有了电脑的出现才产生的,对不对?莱布尼兹是二进位制数学的奠基人,而二进位制是他从中国八卦的易象图里面得出的领悟。当年莱布尼兹有朋友是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了很多年,回到西方的时候带了很多中国的东西,其中就有易图。但是遗憾的很,那帮老外根本看不懂易经的文字。这不奇怪,就是我们中国人,也不是都能够看懂易经的。他只能看图象。易图里面绘就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这个是一个不断的二进位。莱布尼兹的这个传教士朋友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他给西方带回了这个易图,而最幸运的是莱布尼兹虽然看到了易图、却是根本理解不了易图的注解文字,结果这种不认识就成为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如果那个传教士,或者莱布尼兹能够懂一些古中文,他就会进入文字的迷宫,在里面不断地打转。但是他只有每天看这个易图,这个图和十进位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在不断地裂变,莱布尼兹就在只见其图、不解其文字的状况下,从图的理解上走出一条新路出来,创造出来了二进位制数学。二进位制数学说白了就是我们道家阴和阳两者之间的关系。二进位制数学也是我们的计算机语言的奠基。所以你们还会认为当今世界的文明,发展,真的与中国的古老文化没有关系吗?”

道长:“当代的科学都指向了一个源头,这个源头就是莱布尼兹。西方自己产生不了莱布尼兹的思想,莱布尼兹的思想来源于中国的思想。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他是这样讲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求出事物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这两大发现并没有在中国出现,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另人惊奇的是中国人把结果做出来了。爱因斯坦的意思是说,西方现代的科学由于这两大发现所以导致了今天的辉煌,而中国人同样做出了这两大发现所达到的结果。”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 8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def10540100chkf.html )

新浪网友:2009-03-31 14:36:43: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求出事物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这两大发现并没有在中国出现,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另人惊奇的是中国人把结果做出来了

 原文是这么说的吗?好像不是吧,请看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爱因斯坦

 提出自己的论点是好事,但是颠倒黑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tuenhai.com

事实是,莱布尼兹在看到《先天图》以前的22年就发明了二进制。胡说八道,是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者最喜欢做的事情。反正,读者中又有几个人会去考证这些人的自我催眠呢!能忽悠一个人是一个人。详细可以参考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申的文章 《 “科学易”解析》,了解这个事实后,您心目中的神仙道长李一和神仙姐姐樊馨蔓的形象还是那么神圣和高不可攀吗!

即使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真的受到了中国八卦的启发,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中国人应用了那么长时间的《先天图》却没有能够发明二进制数学,一个外国人只是看了几眼就发明出二进制数学,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就好比有两个小朋友,一个叫莱布尼兹,另一个叫李一。莱布尼兹通过努力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李一不认真学习,一直停留在小学阶段,李一心里不平,就到处宣传:

“莱布尼兹有一次到我家玩,一不小心看到了堂上挂的祖传十八代《先天图》,受到了启发,这才考上了哈佛,所以你们还会认为莱布尼兹同学的发展,真的与我家的《先天图》没有关系吗?”

李一甚至不懂感觉与深刻理解的区别,否则也不会人云亦云地拿出这种东西来炫耀,发明八卦的祖先或许有对二进制的感性认识,但感觉到不等于深刻理解它,否则中国人自己早就发明出二进制数学来了。要伟大,直接自己伟大就好了,为什么总是要搬出老祖宗来呢,那不是反而证明了自己是英明神武老祖宗的不肖子孙吗!只有是非颠倒,价值观错乱的人才会有勇气举这种例子以证明自己的愚笨和无知

李一不懂辟谷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中的道长,也就是李一曾经应邀到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作演讲。主持人曾子墨特别提到,李一曾在1997年到上海表演,在水下呆了2小时,大概是想以此来证明邀请道长作演讲是合理的。然后李一就说这是道家的胎息法云云。在中国古代的记载中,生命成功超越的人何止闭气二小时,而是根本用不到口鼻呼息,达到这个境界的人自然是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出来炫耀。李一迫不及待地出来炫耀他可以闭气二小时,超过每天闭气水下捕食的爬行动物,立刻断定他的闭气根本是假的,是一种骗术,后来被揭穿果然只是一种魔术表演,李一本身做过杂志表演,演出这种小杂技可谓是毫无难度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的卖点是所谓的辟谷,说得简单点就是饿肚子疗法。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起了历史上风行一时的鸡血疗法,放血疗法,甩手疗法

我不知道樊馨蔓是真的不懂其中原理,还是借传统文化这件外衣来进行自己的包装和忽悠。有一点可以断定,李一道长的辟谷并不存在超越科学的东西。虽然樊馨蔓一再说,辟谷和普通饿肚子不一样,要道长带功什么的

辟谷有没有可能治病?可能性当然是有的。农村的巫婆神汉,用吃香灰的方法都有神效的例子,但谁也不会就此说,我们就不要医院了,就用巫婆的方法治疗好了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让动物强制辟谷(适当饿肚子)能延长动物的寿命。这就是许多宣扬辟谷科学性的人的理论依据。但是,这些人对传统文化是自大狂,但对现代技术却是十足的门外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那是不是我们最好都饿着肚子去上班,去上学?科学家带着这样的疑问进一步研究,发现有时候,让动物辟谷并不能延长寿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学家自己也困惑了

再研究,发现,辟谷而延长寿命的动物都失去了生育能力

有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写过一本书,中文翻译为《自私的基因》,认为生命的主人是基因,而人不过是基因传递的工具

就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生殖机器。我们每天吃饭,吃菜,吃各种有营养的东西,吃下去,很大部分营养并不是为生命的健康而服务,而是为生命的传播而准备。对于成年男性来说,全身细胞所做的很大部分工作是为每天产生几亿个精子做相应的准备,对于成年女性则是为每月一次排卵做相应的准备

当我们已经有了小孩子,并不想再生育了,这时,我们如果能有方法通知全身细胞,不要在生殖上消耗大量能量,转而去维持身体的健康,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们就可以少生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活到200岁。但是, 用什么方法把这个信息通知全身细胞呢?

而辟谷就是一种极端的办法,不吃东西,全身营养严重不足从而威胁到生命的生存,身体的自我平衡系统就把原来用于生殖的能量转而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因为生命都不存在的话,何谈生命的传播。但是,“辟谷”是有高风险的,很可能真的把人饿坏,因此不能宣扬和提倡这样危险的方法。赌徒好赌,用锋利闪亮的斧子砍掉双手虽然能一时快意,有效戒赌,但谁也不会用这种最笨的办法

如果辟谷能治病,也与李一无关,自有其科学上的原理,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师傅带功的鬼话。你不信,你何不看看李一的近视眼镜,他为什么不给自己带一下功呢!

李一为何不给自己带功?

我在樊馨蔓的博客中曾看到有位读者评论说,李一既然神通广大,为何不治好自己的近视眼呢!实在是发人深省!樊馨蔓也在阅读读者的评论,也回复了一些评论。我想,樊馨蔓即使看到这样的当头棒喝,也会装聋作哑,当作什么也没有看见,继续自己伟大的“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事业:

我是在做伟大的事业,出发点可是很伟大的,说的话有点小错误怎么了,有什么关系

她却不知道,伟大的事业,必然是以真实、不骗人为前提,连诚实都做不到,第一步就错了,骗子怎么可以称得上伟大呢。如果可以这样去想,杀人犯也可以说是为世界减少人口,目前地球人口太多了,对人类的未来不利。我们是不是要给杀人犯发良民证呢

一切的善必然要以诚实为前提,否则一定是恶。这是 tuenhai.com 的一句名言

生在中国,生存本来不易

10多年前,怪力乱神曾经横行一时,现在,又换上了中医、传统文化、道家、佛家、读经运动。。。的盖头卷土重来,不禁扔笔长叹,本就理性缺乏的国人,何时才有出头之日!愿那些阻塞人慧命,蒙蔽人理性的“大师”死后坐冥间的电梯下99层地狱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我只读了很少一部分,随便就找出了一些错误,看原文后面的评论,居然多数人还是被假神仙“镇住了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否定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的文化是优秀的文化

中国优秀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不是不要弘扬。但是,我们见到的社会上的绝大多数的自以为是的传统文化“砖家”,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肤浅,他们连传统文化的门都没有摸着,他们只会胡乱说些怪力乱神的东东,也许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在真诚地努力地宏扬传统文化,但是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愚昧,还是愚昧

值此中国逐步崛起之际,我们需要的不是怪力乱神,我们需要不是往祖宗脸上贴我,我们要真正站立起来,在优秀文化指导下把祖国建设成一个高度和谐、文明的大家庭,使五湖四海的人才、精英因为羡慕我们优秀文化而竞相投奔中华

揭开尼古拉·特斯拉的秘密,他为什么会这么神奇

tuenhai.com 于 2010-09-14

网络盛传尼古拉·特斯拉是世界上最接近神的3个人,还有人说他不是人类,是外星人,人们甚至怀疑是他制作了通古斯大爆炸

网络传说有夸大之处,不过,尼古拉·特斯拉是个天才,是伟大的发明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本文要说的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这么厉害,如果能够破解尼古拉·特斯拉成为天才的秘密,或许人类就可以人工培养天才了

假如尼古拉·特斯拉生在中国

假如尼古拉·特斯拉生在崇尚怪力乱神的某国,假如他加入宗教,假如他想“度人”,不知他会被看成怎样的“天仙“、“真佛”下凡。你所能想象的、见到的所有 佛道高人,在他面前都会不值一提。他将会被马云看成是5000年不遇的奇才,某国最大媒体的记者将用她的如花妙笔记录他的任何言行,并用《世上真的有神仙》 为书名向全世界宣扬他的伟大, 他收获的香火将富可敌国,数以亿计的脆弱的心灵将和他一起颤抖

尼古拉·特斯拉不为人知的秘密

有人说,

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两个旷世奇才,一个是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另一个就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尼古拉·特斯拉为什么这么厉害,秘密可能在于他的左右脑发展比较均衡,想象力很好。别人说一个词语,他的脑子里就会自动出现相应的形象。他做科学实验时,可以想象出复杂的仪器,在想象的画面里操作他的仪器进行实验

如果实际地做实验,首先要采购各种材料、仪器,然后把实验设备搭建起来,有的复杂的实验还需要预先建造场地,然后一边实验,一边观察,一边调整

而在想象中做实验,速度是实际做实验的一万倍以上

超级发达的想象力,可能就是尼古拉·特斯拉成为大科学家的奥秘

想象蕴含了生命的一个奥秘

多数人对于想象的重要性一无所知,这也不怪,真理通常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然而对于教育来说,深刻理解想象的奥秘十分重要,因为这关乎一个民族的前途。如果制定教育方针的人能明白其理,则这个民族必然会兴起

如何理解想象,我提示一下,你们也许可以自己悟到,自己领悟的道理才是印象更加深刻

人一天的时间可以分成二个阶段,白天,晚上。晚上睡着的时候,可以视为生活在想象的世界,虽然离开想象的世界以后,多数时候都不记得了,但也有记得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记得的时候

比如,你梦中跳过一条小河,这时你可能突然醒来,发现腿真的动了,在做类似真实跳的动作。可是那是想象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怎么也动了呢。。。

尼古拉·特斯拉介绍

以下摘自网络:

“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两个旷世奇才,一个是 列奥纳多· 达·芬奇 (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另一个就是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 ”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1943年),1856年7月10日出生,是世界知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塞尔维亚血统的他出生在克罗地亚(后并入奥地利帝国)。特斯拉被认为是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发明家。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电和磁性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形式依据现代交变电流电力(AC)的系统,包括多相电力分配系统和AC马达,帮助了他带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尼古拉·特斯拉祖籍南斯拉夫里卡省,定居美国。他于1856年7月10日诞生于里卡省的斯米里昂小村,排行第四,老大叫丹尼尔

特斯拉从童年开始,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也受到类似现象的折磨

他后来叙述说;" 往往在遇到强烈闪光时,在我眼前便出现各种景像,使我看不清真 正的物体,打乱我的思路和行动,这叫人感到特别痛苦。这些影像都是我实际看到过的事物和场合的景像,而不是我的臆想。如果有人对我说出一个词,那么这个词 所示意的物体的景像,便在我的眼前生动地浮现出来,有时候我都无法分清,究竟我看到的是否真有其事。这使我万分难受和焦急。我请教那些学心理学或者生理学 的研究人员。但是没有一个人能令我满意地解释清楚这种现象…… "

对这种现象,特斯拉推论,这种景像是当他高度兴奋时,因大脑对视网膜的反射作用造成的。这些景像并不是幻觉。每当夜阑人静之时,他曾见到过的丧葬或者别的叫人心悸的情景,便在他眼前活灵活现地涌现出来,如果他把手伸过去,这种景像也还是留在空间里纹丝不动

"如果我的解释方法是对的,"他写道,"那么一个人构思出来的任何物体,都可以将其景像放映到屏幕上,可以叫人看见。这样一种进展,将使人类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我深信,有朝一日,这样一种奇迹必定实现。我还可以说,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曾经花费了不少心血。"

年青的特斯拉为了摆脱折磨人的景像,求得片刻安宁,只好沉湎于虚幻的世界。每天夜晚他都要出发作一番假想旅行,去游览一些新地方、新城市、新国家,在 那里居住,认识一些人并结交一些朋友。"不管多么荒唐无稽,但事实上这样一些人也象实际生活中的人一样,于我同等可近可亲,而且他们的音容笑貌是如此真 切,丝毫不亚真人。"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7岁,以后他便把思想全部贯注到发明上去了。那时他异常高兴,因为他发现,他有很高明的想象东西的本领: 不 要模型,不要绘图,也不要实验,就可以在心中将所有这些东西看得一清二楚,和真的一模一样。因此,"我不忙进入实际工作。当我有一种想法时,我立刻在想象 中将它构成图像,在我的头脑中更动其结构,改良设计,并操作起这套装置来。是在头脑中开动涡轮机呢,还是在车间里对它进行实验,这对我来说无关紧要,就连 涡轮机失去平衡,我也不会将它放过。"他只要用眼睛一溜,就能记下一页打字稿的全部内容,或者一页纸上无数图形的全部精确关系和尺寸

过了12岁,他总算经过苦心孤诣的努力将那恼人的景像从头脑中驱逐出去了。倡每当他面临危险或不幸的境地,或者当他兴高采烈的时刻,眼前经常会出现莫 名其妙的闪光,这是他无法加以控制的。有时候,他看到身边的空气到处冒出熊熊的火舌。闪光的强度不但没有减轻,相反年复一年地增加。当他25岁左右时达到 了最高峰

他在60岁时谈到," 每当我想到一种大有前途的新主意时,这种发光现象仍然不断 出现,不过已经不那么叫人不安,强度也有所减轻。当我闭上双眼时,我照例总是首先看到一片非常深暗而均匀的蓝色背景,它和晴朗的但没有星光的夜空一模一 样。过了几秒钟,这片背景活跃起来了,闪耀着无数的绿色光芒。绿光分成几层,不断向我迎面扑来,然后在右方出现一种美丽的图形,那是一些平行和紧密相间的 线条,共有两套,互成直角,五彩缤纷,以黄色和金色为主。紧接着,线条越来越亮,整个图形布满了闪闪发亮的光点。这片影像慢慢从我的视野中通过,大约10 秒钟之后从左边消失,余下一种沉闷而呆滞的灰色背景,接着很快双换成翻腾的云海,云层似乎要脱胎变成有生命的形态。说也奇怪,在后一段情况出现之前,我怎 么也没法给这片灰色的背景添加任何形状。每次在我入睡之前,人和物和景像不停地掠过我的眼前,当我看到这些景像时,我就知道我快要失去知觉了。如果景像不 出现,怎么也出不来,这就是说我要通宵失眠。 "

他的感觉特别敏锐,他说他在童年时期有好几次夜里被火焰的辟啪声惊醒,从而将邻居从遭受火灾的房屋里救了出来。当他年过40,正在科罗拉多进行闪电研 究时,他常说自己能听到550英里以外的雷声,而他的年青助手最多只能听到150英里。他能隔着三个房间听到表的嘀嗒声;一只苍蝇在他房间里落到桌面上, 会在他耳朵里引起一阵轰鸣;马车在几英里之外驶过,能使他全身感到感撼;火车在20英里以外鸣笛,能使他感到屁股下的椅子剧烈晃动,痛得难以忍受。他脚底 下的地面老是不停地颤动。为了得到休息,他需要在床底下垫上橡皮垫子

他写道:"远近传来咆哮声,常造成一种有人说话的声音效果,要是我不能把原来的声音分辨清楚,那着实太叫人毛骨悚然了。如果将太阳光断断续续地挡住, 会对我的头脑造成猛烈打击,以致使我晕倒。在桥梁或者其他构筑物下经过时,我要使出全部毅力。因为这时我觉得头颅简直要被挤碎了。在漆黑的地方,我有蝙蝠 的知觉本领,凭着前额上一种特殊的毛悚悚的感觉,我能判断出12英尺以外有什么东西。"

在这个期间, 他的脉搏波动得很厉害,慢时极慢,快时可达每分钟260次 。他身上的肌肉连续不停地抽动和打颤,这本身就是一种几乎难以忍受的负担

特斯拉由于忘我工作,导致了本能的保护性沉睡。然而当他神智清醒过来时,又得了遗忘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努力,渐渐地恢复了其记忆力,并准备去看望母亲

这是1892年早春,当时他还没有收到请他去英国和法国作报告的一大堆邀请书,而且他的心境的确十分矛盾,拿不定主意究竟去不去找母亲

据他回忆,后来"遗忘的迷雾中"出现一幅幻象,他看到自己身在巴黎和平饭店,刚刚从一场奇特的睡眠症中醒来。他在这番"回忆"中,看见有人递给他一封急信,带来了他母亲快要去世的不幸消息

说来奇怪,他担心母亲的健康的确是不无缘故的:从戈斯比奇家乡一连寄来几封信,说他母亲的身体确实不行了。他同时也从世界各地收到邀请信、荣誉证书以及"其他诱人的安排",请他去访问和作报告。最后他接受了伦敦和巴黎的邀请,并计划随后直接回家

一次特斯拉刚刚做完最后一次报告,说是筋疲力尽了,立刻赶回他在和平饭店租住的房间。这时信差送来一封通知说他母亲病危的电报,这简直是祸从天降

他急忙赶到火车站,挤着登上一列正在启动开往克罗地亚的火车。下了火车又换马车,等他赶到家里,刚巧来得及陪他母亲度过最后几个小时,后来他自己差不多站不住了,便被人送到他家附近的一幢房屋里休息

"我无可奈何地躺在那里,"他在自传中写道:"我想,如果母亲去世时我不守在她的身边,她也一定会给我打个招呼……在伦敦,我和一位已故的朋友威廉· 克鲁克斯爵士相交往,我们一起讨论唯灵论,当时我完全被这类念头陶醉了……我想,窥探来世的条件十分有利,因为我母亲是一个有天才的妇女,在直觉能力方面 特别出众。"

那天夜晚,他通宵满怀期待,但是直到天亮什么事情也未发生。他说,他在似梦非梦或者"昏厥"之中,看见"一片云彩,上面坐着一群美丽的安琪儿,其中一 个亲切地望着我,渐渐地露出了我母亲的容貌。这景像缓慢地飘浮着穿过房间并渐渐消失了,接着有许多声音唱出美妙动听的歌曲,把我从梦中惊醒。在这一瞬间, 我的心中涌现出一种言语难以形容的肯定信念,知道我母亲刚刚死了。果然如此……"

这类明显的先验印象的客观原因究竟何在?这个问题对他来说非同小可,因为他依然坚持他的主张,认为人类不过是"血肉机器"。在他的自传里,有过如下"解释":

"在我复元以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查找这种奇怪现象的客观原因。我感到十分宽慰。因为经过开始几个月徒劳无益的努力之后,我到底找到了。我曾经见到过 一位大画家的一幅画,它用隐喻的方式描绘一个季节。画面上有一片云彩,云彩上面托着一群安琪儿,他们仿佛是在空气中飘浮。这幅画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在梦 中看到的情景就同这幅画一模一样,不同的只是加上了我母亲的相貌。音乐声是从附近教堂的唱诗班传出来的,那时正在举行复活节早晨弥撒。原因一清二楚,完全 符合于科学事实。"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自此以后我一直不愿改变对那些毫无根据的心理和精神现象的看法。我认为,相信这些现象,是智力发展的自然结果。人们再也不相信 正统意义的宗教信条了。但是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信仰某种超级力量。我们大家都得有一个理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中求得满足。但是这种理想起着一种非物质化的 功用,它是非物质的,它可以是一种教义,也可以是艺术、科学或者任何别的什么东西。整个人类要和平地生活,就必须有一种为大家所接受的共同观念。"

他说, 只要别人以特定的方式伤害到他自己的朋友或亲戚,他自己就会有一种感觉, 他称之为"宇宙"疼痛。这种疼痛的由来是:人体的结构都是相似的,而且受到的外部影响也相同,结果反映也相同。他写道:"一个非常灵敏和体察入微的人,生 就高度发达和完整无缺的机体,能机敏地顺应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状况。"他具有一种先验的机械感觉,因此他能够避开那些过于微妙而不能直接感知的危难。当他 与控制器官有缺陷的另外一些人发生接触时,先验的机械感觉就表现出来,他感觉到"宇宙"疼痛 ……

在特斯拉的一生中,预见和非感觉性知觉情况的出现并不止这一次。但是他每次总想法用机械的方法来解释这些现象,从客观事件当中寻找直觉的根源。例如他 的姐姐安格琳娜得了重病,他从纽约发回去一个电报说"我眼前看见安格琳娜出现又消逝了。我感到情况不妙。"据斯特拉的侄子萨瓦·柯赞诺维奇后来回忆,这位 发明家对他谈到过这类预感,但是发明家没有完全当真。他说特斯拉是一台能记录到任何扰动的灵敏接收机,对这台接收机来说,无神秘可言

"他宣称,"柯赞诺维奇说,"每个人都象一台对客观印象作出反应的自动机。"但是下面谈到,赋予他实际预见能力的客观印象究竟是什么东西,他从来避而不谈

他告诉过柯赞诺维奇一件在曼哈顿发生的事情。那是十九世纪90年代,有一天他举办一次盛大宴会,宴会过后,有的客人准备乘一趟开往费城的火车回家。特 斯拉此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迫切要求"。他非要把他们留住不可,一定不让他们去乘这趟火车。结果这趟火车翻车了。许多乘客不幸遇难

他曾劝告自己的朋友摩根不要乘坐泰坦尼克号,于是摩根退票了,果然泰坦尼克号不幸沉船;而他的另一个朋友没有听取劝告,不幸遇难。他还预计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持续4年,并与下一次世界大战中间有20年的和平,相差只有4天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中药是不是真的无毒

tuenhai.com 2010-04-05

菩萨司令之死

2010年4月1日的《南方周末》有一篇文章,《“菩萨”司令龚曲此里》。文章中讲到:

24年得了12种病,他竟然长期瞒着我... 吃了十多年的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包括对妻子,“也是从来不说自己哪里疼”

读到这里,我就知道了,龚曲此里56岁就去世了,与他长期服用中成药不无关系。中成药绝大多数有毒,现代人一般不能服用

有人会说,中药古人为什么可以服用?这是因为中药中毒一般是慢性的,古人不能一下子感觉出来,就以为是没有毒的

在一个科学昌明的现代国家里,没有经过现代毒理学试验的中药是绝对不能上市销售的。很遗憾,从不能理性对待中药这一个小小的点来观察我们伟大的祖国,她还远远不是现代国家,理性的启蒙还是任重道远

不正确的中医观念反映出集体的自卑

从深层次上分析,一些人对中医有意无意的吹捧,是一种弱者心理的表现,表现出了集体层次的自卑,但是又不愿承认,不愿相信。我们现在是落后,这是不被允许的,否则面子何在,如何找回面子,有一良法就是往祖宗脸上贴金,瞧,你们没有我们这么厉害的祖宗吧,这下该轮到你们傻眼了吧

有些中成药也有点效果,现在被揭露出来很多是因为药厂偷偷地往里面放点西药进去。即使这样,也最好不要服用任何中成药

中医缺少平常心

如何对待中医,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带有民族感情,如此,才能表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已经真正是“直立人”了,否则,首先害的是自己人,毕竟这个世界上最多吃“无毒”(意思是吃下去不会立即肚子疼)中药的是中国人

菩萨司令如果不长期服用那些含有毒物的中成药,也许能活到66岁

为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

《论语·述而》中有一句:

子不语怪力乱神

意思是孔子不关心,也不愿讨论荒诞、玄虚的事情

详细地说,我们的心神不能被怪异、神力、荒谬、鬼神之类所吸引,这些事情没有意义

也有些人对“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断句有争议,认为孔子也是谈过鬼神的。这种看法显然对孔子的了解不深,作为一个入世的注重现实的学者,必然是不会支持怪力乱神的东东的

虽然孔子早就说过,对玄虚、荒谬的事情不感兴趣,我们的周围还是有许多人对怪力乱神很感兴趣,还打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装以混淆视听

怪力乱神爱好者喜欢玩拆字游戏

经常在怪力乱神爱好者的文字中见到“拆字”游戏。比如“易侠”张延生,比如写《思考中医》的刘力红。他们的“特异功能”是从古人造字中发掘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微言大义”,从而论证出古人是如何的伟大,这与某宗教从蚂蚁(或任一生物)的复杂程度论证上帝创造万事万物的伟大可谓异曲同工

事物的名称,是所处环境各种场的合力作用下的产物,从事物的名称可能推测出一些情况也是合理的,但并不能说起名称的人主观意识已经全部洞察了这种合力

我也来模仿怪力乱神爱好者给”气功”拆字

“气”者,虚无飘渺也,“气功”这名称起得是好极了,一上来就点破这是个虚无飘渺、华而不实的东东,是用来忽悠人的。事实上确实是这样,气功,只是许多骗子的发财捷径,99%以上的气功师,都是为了骗钱而胡编乱造出“功法“来骗人的。随便举一个非常可笑的例子,当时有一本小册子叫《应时通灵歌》,宣扬每天读一首歌诀就能开发特异功能,其实是某人花一点时间突击编出来用来骗钱的,只要胆大心黑,小学生诗歌水平就能摇身一晃变成气功大师

是谁在讲“怪力乱神”

说99%以上气功师都是骗子,那剩下的1%是否有真的呢,比如严新是真的吗?

情况不容乐观。有一点,林渊老师在《三百年与三千万年》中写得非常好,认为练功的目的是为了开慧,也就是透过表像看本质。那么,在20年气功大潮中,是否有比较有智慧的老师?

我们先来说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究竟是什么意思

有智慧的人绝不会去宣扬玄之又玄的东西:

  • 外气改变分子结构
  • 我是最大的佛
  • 发功千里灭火
  • 我能叫地球停止转动
  • 我的功法是佛亲口传的

听到了太多这样的鬼话。我是个“不可知论”者,也就是对于没有亲历证明的事情先不置可否。但是,可以断定,宣扬神神怪怪的东东者:

  • 肯定不是有智慧的人
  • 十有八九是骗子一枚
  • 即使不是有意的骗子,也是智商堪忧

先假设一下,假如小明真的是如来佛,然后他准备出山普度众生。他会不会向别人宣布他是佛?我看不会。因为不是佛的人无法证明小明是佛,别人要么无条件相信,要么不信。如果小明大搞神秘主义,玩玄虚的东西,在资讯发达的社会,很快就会出现群佛乱舞的现象:

那个地方出了个佛,大家赶快转发,转发一次,消掉一斤业力

这个视频必须转发,如来佛转世在讲经,转发者升天堂,不转发者可能下地狱噢

有许多人转发了现世佛的视频后,运气变好了,立即转发,大家发财

转发个几亿次,即使水平低劣的骗子也能收获几百万粉丝。这下连百度打广告的浦田系医院系都坐不住了,纷纷卖掉医院改行做起佛祖来了

你会说,是真的为什么不能说?是的,玄之又玄的东西就是不能随便说:

  • 你没有真实的东西可以经得起严格的验证
  • 如果你经得起严格的验证,那就不是怪力乱神了

如果虚幻的东西可以随便宣扬,今天如来佛下凡了,明天来个张三宣布自己是如来佛的奶妈,后天再来个李四宣布是佛的奶爸,大后天则是玉皇大帝转世亲临,信徒该信奶爸还是奶妈呢,或者玉皇大帝

宣扬以下观点的都可能是骗子:

  • 许诺死后住境界

  • 病死之身可升天

  • 轮回转世故事多

  • 前生后世惑人心

  • 自封神佛来下凡

  • 静定见到我佛祖

  • 人生疾病是消业

  • 上师生病是背业

  • 上师大便甘露丸

  • 绝对服从不得疑

  • 苦行可以感上苍

  • 人来欺我需要忍

  • 静坐开以开智慧

  • 坐成石头智慧深

  • 上师加持可开光

  • 财富灵性可双全

  • 经典无错字字真

  • 读经运动可开智

  • 五行把脉加归经

  • 中药绿色毒性低

  • 玩弄意念作功法

  • 采吸外气可健身

  • 上帝把我罪恶洗

  • 诵经千遍结佛缘

  • 肉身未转称得道

  • 容颜衰老成高僧

  • 神佛下种助求道

  • 祷告祈求神欢喜

  • 铁枝金粉撑干尸

  • 陈尸佛堂欺善信

  • 火烧死人找石头

  • 妄称舍利骗世人

  • 周易里面科学多

  • 四柱八字把命算

评林渊《三百年与三千万年》

tuenhai.com  2008-11-27

林渊编了二册书,《三百年与三千万年(一)现代气功探索》和《三百年与三千万年(二)宇宙全息探索》,意在用三百年时间完成人类本应该要用三千万年的进化历程

20年气功大潮,养肥了许多气功大骗子,各个阶层的受骗上当者至少数以千万计,以发楞功教主出逃开始,各路神仙总算走下了神坛,这也是普通中国人的幸事,教主万分不情愿地被动做了一件好事。tuenhai.com 个人对气功潮的评价是相当低的,但林渊先生主编的《三百年与三千万年》显然是个例外

初识《三百年与三千万年》

记得是在一本叫做《中国气功》的杂志上见到科学快速气功的介绍,于是就邮购了《三百年与三千万年 一 现代气功探索》。第二册出来后,又邮购了《三百年与三千万年 二 宇宙全息探索》

许多年过去了,早年阅读过的一些关于气功的书籍大多已经得到了他们的最好归宿:废品回收站。只有《三百年与三千万年》还是常放在案头。现在林渊老师已经去世了,我觉得有必要写出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可能对感兴趣者有些启发

林渊先生早逝的原因分析

林渊先生在《三百年与三千万年》(二)中透露,《三百年与三千万年》(四)可能要在2020年才能面世。可以看出林渊先生是很有信心的。但是,很遗憾的是,据说林渊先生已经在2003年去世,去世的原因另有内情。但也我们也可以从分析中看出一些问题

  • 把体力透支当作功法锻炼的效果

    林渊先生说,在练科学快速功法后,写书伏案到凌晨也不累。从林渊先生的早逝,我猜测林渊先生是为了写书而体力透支了,但是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反而以为自己功夫上升了导致长时间工作也不累

  • 重视“术”而不重视自然规律

    通观《三百年与三千万年》两册书,全部在术的范畴内,没有强调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实际上,自然规律比术更重要。人按自然规律作息有利于调动人体的潜能。如果林渊先生认识到这点,就绝不会去伏案到凌晨写书了。tuenhai.com   tuenhai.com 外婆所在的山村就有一位百岁老人,由于闭塞落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作息到饮食无形中符合了自然规律,这也许就是他的长寿秘诀

    林渊先生在书中透露曾拜会多位“真人”,这些真人没有告诉他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还是林渊先生没有领悟到呢?

    虽然他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比较有理性,但是没有站在大道的角底研究,不知“天人合一”整体观,研究所得还是不脱小法小术范畴

  • 动极、静极的有为锻炼方法要谨慎

    用逆腹式呼吸强制使心跳加快,用减慢呼吸的方法控制心跳,稍微不慎就可能带来副作用。林渊先生自己就是前车之鉴,学者一定要小心

    据说林渊先生原有心脏病,如果功法正确,林渊先生自己按功法锻炼就可能治好心脏病

    另外,林渊先生通过《三百年与三千万年》传播功法,如果功法正确,并且依照功法锻炼的人得到好处,那么也算是做好事,积功德。从结果看,或者并无积累功德,或者功德微小

    如果学者原来有心脏病,锻炼动极和静极的功法千万要小心,出事就迟了

《三百年与三千万年》的价值

《三百年与三千万年》是几十位作者共同写成,没有宗教形式主义,而且有不少创新,虽然不一定全部正确,但这是极少数得到我正面评价的人体科学著作之一

研究人体科学可以参考二种书籍

  • 一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一些著作
  • 二是类似林渊这样从现代角度研究的著作

悟道以后,参考这两种著作,可以得到一些印证

没有开悟就去读经典,会抓不住重点,人云亦云,浪费时间,甚至误人慧命

比如有种佛家功法叫xx妙法,其创始人没有开悟就妄读经典,妄练功法,终于误把梦境幻觉当境界,一会儿去南极北极采气,一会儿见到什么大佛,一会儿修成佛果,一会儿采集人类几千年的知识,其实全部是幻觉,在幻境中无所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却是一个普通人。没有理论基础就连忙出来渡人,误人误己。这也不仅仅是xx妙法,绝大多数功法都有同样的问题。学者不可不慎

煮茶论道说宗教

曾经与一位朋友有过较长的对话

朋友是位实在的人,文笔好,也很有研究精神,特别是对从文字中提取信息有独到的研究

朋友信佛,在他看来,他信的佛和普通信徒的理解不同。在我看来,管你是谁,现代人一说佛字,就会落入名相的束缚,难以解脱

作为现代的真理行者,再讲什么宗教经典,佛法,佛学是头上按头

  • 如果宇宙有一位唯一真神,那么每个人每天已经在和她直接接触、交流。不认直接的主,非要自己弄个间接的代言人,不是没事找事吗!
  • 人类的生命形态被困于太阳系内,重点是学习研究太阳系内事物的规律以了解她,并找出超越之道。不直接了解她,而非要弄个间接的经典去了解,这不是头上按头吗!

有一位倾城佳人,人们都很仰慕,怎么办呢,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 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某个并未见过佳人的自封的媒人的宣传而了解她,如果亲自见到了她,也是决不承认、决不相信这就是她,只愿意相信通过媒人的介绍自己想象出来的那个虚幻的她
  • 新的方法是直接和她见面,相信她,了解她的喜好,取得她的信任,携手迈向更高的台阶

上面说的媒人就是各种宗教。有人会说,我没有加入宗教,但是,如果还在用宗教里的概念、名词来解释一些理论,说明还是没有跳出宗教的范畴,从而落入了名相的束缚

这就是我和朋友对话的大致背景


仓央嘉措诗词哪些是假的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1-11-04

问:

  • 仓央嘉措 问佛 假的吗?
  • 仓央嘉措 情诗 假吗?
  • 仓嘉央措的诗都是假的?

答:仓央嘉措假诗 伪造的,不是他本人写的。他不懂汉语,不会写汉字,怎么可能写出优美的汉语诗呢

虽然说,近代技术的突飞猛进从某个角度讲是因为人类的理性得到发扬,另一方面宗教则渐趋没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宗教还是具有很大的市场。那么,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究竟正面作用大还是负面作用大呢?

对话

11/3/2011 8:03:56 AM 海云青飞

你说人体自有电力系统,确实不错,问题是千百年来,已经数以亿计的人实践过或正在实践宗教修行,可是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发明发现都不是这些静定练功的人作出的,是他们发现了宇宙的真相,只是不愿意说出来,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这是一个问题

11/3/2011 8:05:45 AM 玉向真:

将来人们能把道德做为科学去研究,也许才能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传统的修道方法,都是非其人不传的

也许有些好方法,效果很快,但不适合普及

修道方法当然也千差万别,层次上区别也极大。当然这些东西无从证实

除非这个宇宙中没有神,如果有,只需要在地球上显示一些神通,就全信了。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神,为什么看不到谁有神通。所以得出结论,要么没有神,要么神有不表现出异能的理由

11/3/2011 8:09:56 AM 海云青飞

人类并不一定需要神的帮助。在哲人看来,生命等级有高低,但人格却是平等的。低等级生命无须仰视高等级生命(神),天地自然昭示着生命超越的原理,我们并不需要“神”的怜悯

你已经在思考是否有神的问题,只是思路还不够放开

11/3/2011 8:12:09 AM 玉向真:

释迦牟尼对人类的贡献大吗

11/3/2011 8:12:34 AM 海云青飞

现在找不到释迦牟尼亲自写的著作,他的成就有多大不好评说。就从现在流传于中国的佛经来说,难说贡献有多大,佛经中神化,夸大的内容极多,真正有指导意义的却不多,很难说是正面作用大

不讲理性,没有逻辑的佛经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要知道很多人是把其当作绝对真理的

11/3/2011 8:16:11 AM 玉向真:

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可以不去探讨,因为得不出结论。但是在认识上的提升,是人们都能看到的 现代的实证科学很伟大,但是这种手段却无法证实神的存在,人们反而越来越不相信神的存在

11/3/2011 8:17:43 AM 海云青飞

人类不需要神,自然也不需要相信和证实神的存在

11/3/2011 8:18:21 AM 玉向真:

中国古代也许走的是另外一条科学路线。科学的发展方式不一定只有实证科学这一种

11/3/2011 8:19:08 AM 海云青飞

讲理性、讲逻辑、讲证据的就是先进的,宣扬绝对真理,要求绝对相信,绝对服从,不需要论证,只凭感觉信口开河的就是落后的

11/3/2011 8:21:34 AM 玉向真:

这么大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技术,的确很奇怪

11/3/2011 8:21:39 AM 海云青飞

一点都不奇怪,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几千年来都是压制理性的

不让人自由思考,不让人自由说话,现代技术产生于中国才奇怪呢!

11/3/2011 8:27:55 AM 玉向真:

我没觉得过去不让思考,反而是现在不让,现在一切都得讲党性,包括科学

11/3/2011 8:29:04 AM 海云青飞

过去怎么没有,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尊儒,全部是在压制理性人性

连小学教育都讲某某理论,某某中心,其实就是古代一些压制理性做法的翻版

11/3/2011 8:30:37 AM 玉向真:

关键是没有神的存在,美国科学最发达,但同时也是宗教国家

11/3/2011 8:33:03 AM 海云青飞

这样的话是教徒常说的,奇怪怎么从你嘴里说出来。每逢旁人这样说时,我就告诉他,日本同样很发达,信的什么教呢!美国发达是因为理性得到发扬,而不是拜宗教之所赐

你怎么不读点人类发展史呢,中世纪时欧洲是宗教国家,怎么不产生现代技术?人类的进步就是理性抬头,同时也是宗教的没落

11/3/2011 8:36:34 AM 玉向真:

美国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家,其中九个是信神的

11/3/2011 8:37:28 AM 海云青飞

我的职业都快成你的科普教师了,你怎么那么肯定那些传言是真的?

有些宗教宣传的小册子是很鼓动人心,可惜编写小册子的那些人一是没有文化素质,二是为了宣传可以不顾事实,“美国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家,其中九个是信神的”就是他们其中一个拙劣的谎言

进化是不可能飞跃的,一步登天成神成佛,然后就是永远吃喝玩乐不用干活,也永远不会死,不过是幻想而已。人只是可能进化到比人高级点物种而已,寿命会更长,生命状态会不一样,生存的环境也可能变化,但他还得继续努力

11/3/2011 8:44:28 AM 玉向真:

想成神佛才需要涉及那些一时还得不到公论的东西 你觉得理想状态下,能达到不再生病吗

11/3/2011 8:52:07 AM 海云青飞

不生病不就永生了吗

11/3/2011 8:53:30 AM 玉向真:

呵呵,对

11/3/2011 8:54:14 AM 海云青飞

其实,你可以想想,如果历史上很多人修佛修道修得很高,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星球是圆的?真成神佛了,发现星球是圆的不就一眼的事情吗!

11/3/2011 8:54:55 AM 玉向真:

如果真的有神佛,他们一定掌握着最高的科学技术

11/3/2011 8:54:56 AM 海云青飞

那么多静定求道的高人都没有发现地球绕日运行,究竟高在什么地方!

11/3/2011 8:55:33 AM 玉向真:

当然,对科学的认识,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层次 真正的佛法也是能通达现代技术的

11/3/2011 8:56:00 AM 海云青飞

有人讲,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这个虫在现代讲相当于细菌,佛是多么的伟大,用神通看到了细菌,所以佛喝水要用布过滤一下细菌。讲这个话的人怎么不想想,佛都能看到细菌了,怎么看不到用布是过滤不掉细菌的呢!

11/3/2011 8:56:52 AM 玉向真:

过滤也许只是为了去掉杂质吧

11/3/2011 8:57:27 AM 海云青飞

是佛说的还是你说的,如果是无生命的杂质,就不能称为虫了

11/3/2011 8:57:46 AM 玉向真:

当然,释迦在世时还没成佛呢,一生中一直在提高自己

他讲的法前后矛盾的地方也不少,也是他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改变的关系吧

现在的科学家也一样,今天的认识,明天可能就自我推翻,任何人,包括神佛,也都是渐进提高的

论佛经翻译的不可能性

11/3/2011 8:59:14 AM 海云青飞

我们假设释迦牟尼已经悟道,那么,他的悟道境界可能通过翻译传递吗?

  • 有的佛经是伪托的
  • 古代技术有限,书籍非常难以流传,在传抄过程中失真是难免的
  • 译者不理解的原文可能会被删节或修改
  • 译者自认为可以读懂的的内容,翻译时会加进个人的理解
  • 文字的修饰、美化使传达的意义失真
  • 非悟道者无法翻译悟道者的经典,悟道的境界是全面的,译者没有悟道,经典的翻译错误难免

最后我们见到的佛经可能是面目全非了。他当时应该就是一个哲学家吧,是后人神化的。后人因宗教的需要神化出一个无所不能的佛出来。实际上,此释迦牟尼非彼释迦牟尼,此是众多信徒崇拜出来的“释迦牟尼佛”,彼是历史上真实的作为哲学家的“释迦牟尼”

译者的文学境界不等于佛的文学境界

为什么历代以来欣赏佛经的人这么多?这并不是印度的原始佛经这么魅力动人,而是有些译者有很高的文学境界,那么他翻译的佛经自然带上了他个人的境界。接触到佛经的人一般不会去细想这到底是原作者的文学境界还是译者的文学境界。部分中文佛经具有很高文学性,吸引了历代无数才子佳人

把作品从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是一种再创作,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仓央嘉措有首情歌,藏文直译成汉语是这样的: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某北大才子见了这个译本,“深病其不文”,于是再创作如下: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于是,文学青年都在传诵着仓央嘉措的绝美才情,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北大才子却被人们忘记了。文学的境界需要人生境界和文学技巧的完美结合,仓央嘉措即使十分刻苦学习汉语,也是写不这样优美的汉语诗句的。此诗的哲学含义归仓央嘉措版权所有,文学境界的版权应该归北大才子所有。然而,此诗亮点全在文学,哲学含义实在是很普通,不信的话,你去读意译的原诗试试,建议你晚上失眠的时候多读为妙

同样道理,人们在叹服《金刚经》文字简炼,智熭精深时,又有谁会想到翻译者的再创作呢

世人多是愚昧好骗,被移花接木而不知,以为仓央嘉措精通汉语,竟然写下如此优美的汉语诗句。释迦牟尼真是伟大,几千年前就学会汉语,并写下语句优美的汉语《金刚经》,赶紧顶礼108遍

11/3/2011 9:03:35 AM 海云青飞

科学的认识是基于实验的,实验是随便推翻不了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人类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更加完善了,并不是等于爱因斯坦把牛顿力学否定掉了,现在的中学物理照样要学牛顿力学

我现在儒释道佛的书都不太读,因为他们都是不讲理性,不讲理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实在无聊时,就看点实实在在的现代知识相关的书籍吧,说实话,学习现代知识确实是比较费脑细胞,所以我也就不奇怪传统文化“高人”基本上是科盲了

参考

哲学家对宗教的定义

宗教难以定义吗,这里给出直指本质的宗教的一般定义:反理性即宗教

人要不要保持理性

理性,也可以说是 质疑一切,事实验证 说来容易,真要理解却是另外一回事

很多人奇怪,近代中国大陆为什么很少人获得诺贝尔奖,特别是理科的诺贝尔奖

原因很简单,要有发明创造,必须要学会质疑,而我们几千年来一贯的教育是服从:

  • 逢迎上级的人才能升官
  • 服从老师的才是好学生
  • 听家长话的才是好孩子

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内,要出现杰出人才是很难的。我从来都是教育tiger, 任何人说的话,你觉得合理就听,觉得不合理可以不听。即使这样,社会是大染缸,一己之力,能有多少效果,也是个未知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扼杀创造性的文化呢?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就把愚民的说教推行作为一种国教。如果人民都学会了理性的思考,学会了质疑,人民就会质疑统治者的合法性,他为什么能代表我呢,他有什么资格代表我,我为什么要受到他统治。。。作为统治者,最怕的就是这样的思考。所以,必须有一种愚民的国教来麻痹人民的思想,以期实现“长治久安”,“江山永固”

正确的教育,首先要有质疑的教育,理性的教育,这样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有的人最怕这种理性的启发教育,他们只需要学习知识的机器人,他们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有自己主见,有自己想法,懂理性,会质疑的人才

许多人被宗教的劝人向善的出发点而感动,以为人人信仰宗教,天下就太平了,共产主义就到了,天堂就近了,人间变成佛国了。这种想法其实是 too young, too simple

宗教是不讲理性的,你不能反对不能质疑,你要么相信,要么不信,宗教本身是不为它的论断提供证明的。如果你完全相信宗教,那么宗教叫你去杀人放火,你可能也会去,宗教会告诉你,这是为了更好的善,恶也不是恶了。事实上,世界上至今为止还存在的,许多的冲突、战争都是宗教的冲突、战争。当一个宗教还不具有很大的实力时,它以劝人向善为幌子以吸引善良而缺少理性的人们,而当它具有很大能量时,为善为恶只在它一念之间

靠宗教来提升人类的道德是靠不住的!!

社会道德的提升,首先在于理性的教育,如某些发达国家所做到的,如果再能推行“整体观”,就可以实现天堂就在人间,人间胜如天堂

摘录一段话:

历史上有过许多宗教战争,比如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信徒们也许会争辩说宗教信仰并不是这些战争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借口。但即便如此,宗教信仰至少为这些战争提供了借口,让它们“合理化”。历史上也发生过由于宗教原因而导致的大规模的迫害、屠杀和种族清洗,比如基督教在中世纪对女巫、科学先驱的大规模迫害、屠杀。即使在今天,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宗教的危害性已大为减轻,但仍然相当严重。宗教仍然是国家、地区纷争的根源,象巴尔干半岛、北爱尔兰、中东地区的纷争,就都跟宗教信仰脱不了关系,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都是由于宗教原因而导致。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宗教领袖以亵渎神灵为由处死异教徒或无神论者。有许多信徒因为其子女成了无神论者或与其他宗教的信徒结婚,就杀害了自己的孩子。”

放弃理性,去相信任何宗教都是很危险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医、易经、气功,所谓的国学等,被有些人塑造成了另一种宗教。比如对于《黄帝内经》,在许多人眼里,那是神圣得不得了的,甚至每个字的笔画数中都藏着神奇的奥秘,一个字都改不得,动不得,谁如果质疑《黄帝内经》,那是对古人的大不敬,那么伟大的古人怎么可能出错呢,他们不知道的是,《黄帝内经》有个演进的过程,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本身文字有些出入,甚至经络的路线都有所不同,古人也是人,怎么会绝对正确呢!

成仙成神成佛升天堂,谁不向往,但是,向往归向往,理性还是不能丢

自以为是的宗教中人的一个共同点是,对于无法验证的事物可以说上三天三夜而兴趣不减,什么神游天堂地狱,从天上第几层下来的什么佛,天上的佛都下空来救世了什么的,而对于可以验证的事物,却是和普通人一样,甚至智力低于常人的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能神游,跳到太空一看,可以立即发现地球是圆的,为什么几千年来没有一个宗教中人有这个发现?如果神通能直接看到引力,立即可以知道人为什么不掉到太空中去,为什么几千年来没有一个宗教中人知道这事?既然神通广大,诸如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之类,还不是小菜一碟。难道神通只能讲些庸俗、低劣的童话故事吗

现代宗教界的“大师”可以说多如牛毛,我有时到书店的宗教书籍专柜转转,每次都是失望。几乎人人都只是在重复类似的心灵鸡汤,没有创新,没有创造,更没有超出常人智力的发现发明,他们只是加入宗教的普通人,甚至比普通人的智力低那么一点点。佛说,佛法不离世间觉,如果宗教真的能开启人的智慧,为什么大师的智慧不能在世间法上显露出哪怕一点点呢!一直好想找个人崇拜一番,可惜一直不能如愿

众多大师有悟道的吗?可能一个也没有!

曾读到极少的有创造性的著作,不过都不是宗教中人写的

对话

11/19/2011 17:40:29 海云青飞

我是决不会再轻信任何宗教了,人的高贵在于理性,人格都没有了,还要具有神格、佛格,小学的知识都还看不懂,直接去读博士,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11/19/2011 17:40:32 玉向真:

呵呵,等我整理完笔记,里面说的很多。现在太零散 我也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一直用怀疑一切的观点去看世界

11/19/2011 17:46:31 海云青飞

科学不等于技术

你一直只是在把技术当作科学,科学和技术是不一样的

科学,相当于研究事物的态度,是一种方法论,是人类漫长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智慧之花,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的各种技术的源泉,既然现代人在享用各种现代技术的好处,就无法否定科学的价值

否定科学应该这么做

如果谁一定要否定科学,请先做到二件事:

  • 停止使用一切现代的物品
  • 赤身裸体独自回到原始森林,用反科学的方法论把一切重新发明一遍

在中国的某个时期开始,在名词上把科学和技术混用了,这是不对的

讲科学,你首先要懂得理性,要会怀疑,讲话做事要有逻辑。你说的现代科学,实际上是现代技术,至于真正的科学,你一点都没有理解进去,与我对话,首先得知道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这是前提

你不是很推崇佛经吗,我就用佛经中的话来回答你,佛经中不是有“佛法不离世间觉”一说吗,修炼真能通达什么东西,世间的学问那是一眼看透的,不就是一些力、质量、能量、电磁波什么的,都直接看到了,还有不会的道理,通达世间法,那谁不服都不行,世间的学问,我比你们懂,出世的学问,我也比你们懂,自然任何人都会拜倒在脚下。可惜的是,你所崇拜的人,对世间的学问是一窍不通,只是空谈些无法验证的玄虚的东西,这样的大师,即使冰天雪地跪在门外三昼夜,我也是坚决不收的

11/19/2011 17:48:51 玉向真:

因为观念的差异,我们无论对科学还是宗教,目前是无法交流的。我说了,时间会证明一切,那时候就无所谓信不信了,因为历史很快就会揭开一切迷

11/19/2011 17:49:04 海云青飞

甚至,某人把光年当作时间单位了,闹出大笑话,也就中学生,小学生那么一点学识

11/19/2011 17:50:47 玉向真:

如果你用全开放的思维去观察事物,不会当笑话。我在解字中,发现太多的字词需要重新解释。甚至要改正。人们的观念变异太多了,在文化中当然也有表现,所以我会去修正

在雷元星眼中,相对论就是玄学

11/19/2011 17:52:52 海云青飞

他是不可能看懂相对论的

11/19/2011 18:00:42 玉向真:

那你还是先信仰你的科学教好了。我智商低,宁可先信仰证实不了的东西

11/19/2011 18:07:33 海云青飞

我相信的是理性. 科学本没有教,说科学教的,连科学这个名词的意思都还没有搞清楚,这种人非常可笑

宗教的东西,即使是可能是对的我也不会去轻易相信的了,我这么说,你肯定不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意思,人丢掉了理性,就和机器人差不多了,成为执行神的指令的工具,为善为恶全在“神”的一念之间,因此,即使一种宗教的伪装是多么的完美,也是不可取的

11/19/2011 18:09:22 玉向真:

观念决定了每个人走不同的路。观念是最可怕的,把人的一生都框在那么一个小范围里。我先不和你辩论这方面知识了,目前没有可能性。先坚持各自的思考和实验吧。这些东西将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再去面对

我从来没有排斥现代科学,只是我有自己对科学的理解

11/19/2011 18:10:52 海云青飞

那么,我也可以说,我从来没有排斥宗教

11/19/2011 18:11:24 玉向真:

就象美国,人们可以做不同的事,但同时也可以相信有上帝在主宰一切

11/19/2011 18:11:51 海云青飞

美国相信有个人格神上帝的人是很少的了

11/19/2011 18:12:33 玉向真:

就算很少,本质上宗教短期内也不可能在美国消失

11/19/2011 18:13:30 海云青飞

除非时光倒流,宗教总是趋向没落了

11/19/2011 18:14:35 玉向真:

为了各自不互相影响,我们先不要讨论宗教了。有时间就说现代技术好了。宗教是以后才可能面对的事

11/19/2011 18:19:30 海云青飞

无论宗教和科学,都只是表面名词,正确的说,是理性为主还是感性为主的问题

11/19/2011 18:19:33 玉向真:

宗教和科学,相当于中西医之争。现代物理看不到五行,怎么可能认可中医

11/19/2011 18:20:10 海云青飞

讨论中西医之争这些一目了然的问题完全是浪费时间

11/19/2011 18:20:38 玉向真:

对你是一目了然了,对我可是漫长的过程。唉

11/19/2011 18:22:12 海云青飞

你知不知道,独裁者的种种宣传、理论,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宗教,虽然口头上不说宗教这个词,却是不折不扣的宗教。它就是不要让人去思考,去质疑,这样才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宗教既然可以误国,当然也会误人

11/19/2011 18:23:42 玉向真:

现代技术象宗教吗,考试都有标准答案,有不同的观点都不会得分,成绩不好还可能得不到好的工作

11/19/2011 18:23:43 海云青飞

所谓科学,并不存在你说的科学教,科学是要去质疑一切,只有宗教不让质疑才称为教 你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满吗?科学不是技术,也不是考试

11/19/2011 18:28:36 玉向真:

如果宇宙中真的有上帝,现代技术不管怎么发展,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最多只能证明宇宙是有秩序的

11/19/2011 18:30:49 海云青飞

为什么一定要证明上帝的存在?

科学并不是为了证明上帝,科学只是教人用理性看待事物,要善于质疑

即使真的有上帝,如果他现在出现在我眼前,我立即一脚把他踢出窗外: 你这个老不死的!

总结

现在我们可以给出史上最简明的,直指人心的,广义的宗教定义:反理性就是宗教

民科推翻广义相对论

有人说反相对论的民科推翻相对论 量子纠缠,民科倾家荡产反对相对论为了什么,最终只是笑话而已

为什么民科总是反相对论

据说学术圈聚会流行讲民科的笑话:

申老师小声道:有个消息你们听说过吗
大家:什么消息
申老师:相对论被推翻了
大家:不会是民科吧
申老师:不是的
大家:怎么推翻的
申老师:发传单
大家:发什么传单
申老师:在北大、清华门口发传单
大家:又是民科,还说不是

怪力乱神是大力万精油

朋友通过拆字分析发现文字中几乎包含了一切学科的知识。他也不止一次地提出,他发现了近视的规律,只是他还没有开始治自己的近视

作为朋友,我当然希望他说的是真的。也许读者会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东西,你没有深入了解过,就轻易下结论了呢?其实,我自小痴迷于追求真理,20年里,很多时间就浪费在传统文化里,怎么可能不了解呢!要说我保守,那是更加不可能的事情,世界上思维比我开放的人并不多

对话

11/11/2011 08:15:12 玉向真:

你是闻鸡起舞呀,昨天编了个小程序,没成功,哈哈

11/11/2011 08:15:29 海云青飞

恩,设定只能晨7点后电脑开机, 什么程序,我看看

11/11/2011 08:16:07 玉向真:

就是照你的文章抄的程序

11/11/2011 08:16:14 海云青飞

可能软件不会用

11/11/2011 08:16:39 玉向真:

按Cture+F9没反应,肯定是, 今天有空再试试

11/11/2011 08:16:57 海云青飞

下载的是哪个版本, 哪个文件

11/11/2011 08:18:48 玉向真:

这是我第一个程序,哈哈

11/11/2011 08:19:20 海云青飞

软件使用我没有写,你首先要搜索一下文章,学会软件的使用, 你下的是哪个文件, 同一版本,codelite有很多不同的文件供下载

11/11/2011 08:20:55 玉向真:

哦,我不清楚,得查查

11/11/2011 08:22:10 海云青飞

下载这个https://sourceforge.net/projects/codelite/files/Releases/codelite-3.0/codelite-3.0.0.5041-mingw4.4.1.exe/download 你可以安装到D:\codelite就可以了

11/11/2011 08:28:29 玉向真:

还没打开, 嗯,真好看, 有没有别的地址,打不开

11/11/2011 08:32:16 海云青飞

https://sourceforge.net/projects/codelite/files/Releases/codelite-3.0/ 找到codelite-3.0.0.5041-mingw4.4.1.exe mingw不装就不能运行

11/11/2011 08:48:42 玉向真:

试运行了一下,很成功, 希望能尽快编译出自己想要的程序[Emoticon]

11/11/2011 08:50:45 海云青飞

Workspace和New Project你自己创建了?

11/11/2011 08:51:21 玉向真:

要是十年内编不出来,也不用编了,靠手工也完成了,哈哈

古代的东西我们能认识多少?离我们相去这么远了,中国没有现代技术,是因为走了另外一条科学发展路线

咱们再打开一种窗口, 有些东西我们需要深入对话了

现代技术分科越来越精细,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微观

11/11/2011 09:04:29 海云青飞

宏观和微观是互相促进的,微观的进步也促进宏观认识上的进步,传统文化空讲宏观,没有微观的支撑,没有多少用处。实际上,有了微观,提炼出宏观规律是水到渠成

11/11/2011 09:05:47 玉向真:

抓住了宏观,微观的世界更容易打开

11/11/2011 09:05:57 海云青飞

空谈没有用,有本事发明比相对论更加本质的理论

11/11/2011 09:07:10 玉向真:

也许相对论是错误的呢?连现在的科学家都争论不休的东西,谁敢说它就是绝对真理

11/11/2011 09:07:37 海云青飞

谁说相对论是绝对真理了?相对论已经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了,你说它错的有什么意思,你只能提出比它更加本质的理论,证明它是不全面的,而不能说它是错的。比如说,坐普通列车可以去一个地方,你不能说这是错的,但你可以说坐快速列车会更快。如此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又怎么对话下去呢!

11/11/2011 09:08:44 玉向真:

你现在还认可全息的理论吗

11/11/2011 09:09:10 海云青飞

全息是有道理的,但要能指导实际应用

11/11/2011 09:09:44 玉向真:

你看着吧,宇宙的奥秘快到全面揭开的时候了, 这是不久之后的事, 我也认可全息,全息和这个宇宙的根本特性只有一步之遥了

11/11/2011 09:11:00 海云青飞

相对论是全世界科学界公认的,在目前为止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11/11/2011 09:11:56 玉向真:

我没那个智力,但是不代表别人没有,佛法才是这宇宙的根本, 佛法不等于佛教,不等于反科学

11/11/2011 09:12:18 海云青飞

你无法说相对论是错的,因为它有实验和实践的支撑,顶多,你只能提出更进步的理论

11/11/2011 09:13:07 玉向真:

我提不出,但是别人早已经提出了, 我提示过你,当道德和科学并行发展的时候,也就接近揭开宇宙真相了, 下士闻道,大笑之

如果我让你去研读佛经,你肯吗, 所以说发表出来,不一定得到公认, 因为人的智慧太小了,太超前的东西就不容易被人理解了

11/11/2011 09:14:34 海云青飞

中国有一些民科或者别有用心者炒作否定了牛顿,否定了爱因斯坦,是毫无意义上,科学上的事情,就要按科学研究的规则来,去和相关专业的科学家去交流,不要只是一味炒作糊弄非专业人士

我们要对“宇宙”这两个字保持警惕,人类太渺小了,空谈宇宙宇宙没有意义。我觉得,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研究,基本是局限在太阳系范围内

古代的宗教经典,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归类于可有可无,谁一定要拔高古代经典,要么是井底之蛙,要么是别有用心

11/11/2011 09:43:37 玉向真:

可是你过于迷信现在的科学,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我先声明,我不反科学

11/11/2011 09:43:21 海云青飞

我的思维比你更加开放,但是在理性基础上的开放,我不会轻易肯定或否定任何事物。迷信中医的人是不会仔细去看方舟子说的什么的,反正方舟子反对中医就应该被棒打,而我的案头既有中医书籍,也读过方舟子的相关文章

世界上很多人在追求真理,但只是留于表面,好像叶公好龙一般。如果宇宙中有唯一真神,则我们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她的直接显现,我们已经每时每刻在直接与她打交道,何必舍近求远去找什么佛经呢。只是,人们的大脑多数是在别人的各种诱导下进行思维活动,被后天各种观念污染了,不能进行自由思考,在这里即使我说得如此直白,也不见得能有多少人理解。所以我直接把理性作为慧根,理性不足的人,脑袋都长在别人肩膀上,还想追求真理,这不是天大的玩笑吗!

11/11/2011 09:45:15 玉向真:

开放就不会对中医这么大成见了

11/11/2011 09:44:56 海云青飞

我对什么都没有成见,我只是让思维遵从逻辑

11/11/2011 09:46:21 玉向真:

你不要被方舟子影响, 他无论对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一知半解,所以理性但肤浅

11/11/2011 09:46:16 海云青飞

方舟子智力显然比和他辩论的那些人高多了

11/11/2011 09:47:41 玉向真:

当然, 但是他知识面受限,所以结论并不科学

11/11/2011 09:48:11 海云青飞

方舟子有理性,但不相信整体观。和他辩论的人,一是理性缺乏,二是没有理解中医,宣扬中医的人还停留在《黄帝内经》和和典型病例的感性认识阶段。理性的人自然有资格批评理性缺乏的人,理性的人更有资格批评错误的中医观,这样对社会有好处,只有把错误的中医观批倒,正确的中医观才有土壤和阳光可以成长。真正热爱中医的人感谢方还来不及呢

11/11/2011 09:49:47 玉向真:

我思维太开放,所以我说永远不会轻易下结论

11/11/2011 09:51:27 海云青飞

我只有比你更开放,我不是没有了解过你说的那些,人类并不需要理解不了的太超前的宇宙本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通过逻辑的方式理解的真理,又有多大用呢?

有用的真理长什么样呢?是在人类实践(也就是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整体观,作出一些新的发现和发明,推断出超前的本质性规律,称之为真理。你看,这样的真理是来自于人类整体的实践,自然可以用之指导人类的实践,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真理,这样的真理可以为人们以逻辑的方式理解,不需要借助神秘的信仰。而你说的真理,只是一种空想,和人类的实践相脱离,自然也不能指导当前的实践,除了可以骗人,我想不出还有什么用处

11/11/2011 09:53:06 玉向真:

慢慢就会验证,别急, 我的一些认识上的最根本的突破,就来自我的信仰, 所以现在我已经敢说打开了一扇门

呵呵,知道我怎么想吗, 我要是出书了,将来连小孩子都会认可我的理论,因为里面没有任何牵强的地方

11/11/2011 09:54:38 海云青飞

你前面不是说到了宇宙本质的规律吗

11/11/2011 09:55:47 玉向真:

本质我对你说了呀, 全息, 全息就是本质,哈哈

11/11/2011 09:55:29 海云青飞

这么笼统,无法指导当前实践

11/11/2011 09:56:37 玉向真:

你看“道”,里面有真, 道家讲修真, 德字, 里面也有真

11/11/2011 09:56:18 海云青飞

哈哈,拆字不靠谱,正反都可以拆

11/11/2011 09:57:20 玉向真:

你先别轻易给我下结论,慢慢我会告诉你一个通达一切学科的东西, 包括物理化学什么的,都在里面

不靠谱是因为里面有数理, 这数理至今没人能揭示, 我在医学上已经有许多自己的东西了

这就是突破,不是马后炮哟, 我告诉人们一些思路,然后人们用这思路在各学科开悟,这不很好吗, 当然这是我学来的,可不是我个人的发明创造

11/11/2011 09:58:58 海云青飞

哈哈,笑话,创始人都不能作出发明来,让别人去做

11/11/2011 10:00:15 玉向真:

全息这二字,息就是z r, 全呢?道和德统一起来的时候,人们更能发现世界的整体性

11/11/2011 10:00:18 海云青飞

哈哈,不是说过吗,拆字没用的,正反都可以拆,可以说正戈为武,也可以说止戈为武

11/11/2011 10:01:57 玉向真:

武是战征, 哪是什么止戈呀

11/11/2011 10:01:20 海云青飞

不是说不能拆字,可以拆字,就是用一个公式来拆,不靠人工,否则很容易变成你这样拆,他那样拆,无法统一

11/11/2011 10:02:33 玉向真:

因为古人对全息也理解不全,所以产生了盲人摸象的现象, 所以我突然觉得应该研究程序了, 因为这规律性能用公式

11/11/2011 10:02:10 海云青飞

人工拆字免了吧,助记可以,其他毫无用处,明眼一看就知道是胡闹

11/11/2011 10:03:29 玉向真:

可是我对编程不懂,哈哈

11/11/2011 10:03:03 海云青飞

其他规律也一样,要有公式,不能说我否定了相对论,又不能提出更加本质的公式来

11/11/2011 10:04:34 玉向真:

其实你已经发现了本质, 对全息的理解,你是超越一切人的

11/11/2011 10:03:55 海云青飞

但实际应用还是要公式,能量化才行的

11/11/2011 10:05:02 玉向真:

我只是在另一个角度告诉你全息也有本质, 我就在做量化的事

11/11/2011 10:04:28 海云青飞

感觉是会出错的

11/11/2011 10:05:46 玉向真:

所以我说不要去评价汉字和英字优劣,它们在数理上是一样的

11/11/2011 10:05:05 海云青飞

对,无知的人才会说汉字更加优秀

11/11/2011 10:06:23 玉向真:

汉字的部件你看成字母就行了, 我因为不是佛,所以不会靠直觉去判断哪种文字更优秀

11/11/2011 10:06:06 海云青飞

实际上,从某些实际应用来说,汉字不见得占优势,至少从电脑角度,从书写速度角度

11/11/2011 10:07:31 玉向真: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将来世界上如果只通行一种语言,那就是汉语,我写解字书,就是想让这一天早点来到而已

11/11/2011 10:07:13 海云青飞

这种可能性很小啊,除非以后人类不用电脑

11/11/2011 10:08:38 玉向真:

现在电脑打字速度,汉字已经超过了英语

11/11/2011 10:07:57 海云青飞

这只是表像

11/11/2011 10:09:07 玉向真:

我将来会真正的量化汉字, 别人量化只是一种速记规律,我会从科学角度对汉字进行分解

11/11/2011 10:10:37 玉向真:

英语的合成词是牵强吗?

11/11/2011 10:09:31 海云青飞

可惜,你不会编程,科学性值得怀疑,人脑的计算速度总不可能胜过电脑吧

11/11/2011 10:11:09 玉向真:

因为规律性,人们不会认为是牵强。可是本质上,任何词都是合成词,只是人们不理解全息,所以不会相信我的话 所以我得学习编程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从前不学,而现在学的原因

11/11/2011 10:10:28 海云青飞

规律性要有统计数据支撑的,不是感觉

11/11/2011 10:11:41 玉向真:

因为我发现了数

11/11/2011 10:11:00 海云青飞

计算机里本身一切皆数,不过是二进制储存的数字

11/11/2011 10:12:35 玉向真:

但是不能把1处理成2吧, 汉字就从来没人科学的量化过,有一天我如果做到,人们会发现汉字就是英语呀,

ab

a,b横着写和竖着写的区别吧

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本质上都是五行的作用, 所以中药和西药本质上也是一样的,无所谓哪种好

人类科学发展下去,是不是连食物也要吃化学合成的?只要认识到事物的规律,趋利避害就行了 你的名字里就包含“佛法”,你现在可以认为是牵强的[Emoticon]

11/11/2011 10:17:33 海云青飞

期待你的大作,如果你只感觉的分析,充其量只能是助记。除非你能提炼出公式,杜绝人为的影响,否则还是免了吧

11/11/2011 10:20:04 玉向真:

公式会有的,面包会有的, 我一旦有机会出书,一定会把你拉进来,哈哈

11/11/2011 10:20:20 海云青飞

科学本身是理性的代名词,凡是合理的自然会包括进来,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叫个“佛法”。比如有人搞出中医和西医的对立概念,好像中国人搞出个中医,可以和全世界在应用的医学平起平坐,很了不起的样子,有点意淫强国的味道吧。其实一种医学不被世界医学界吸纳,是不是有问题呢?是不是需要自我反省?如果真能被世界医学吸纳,就不独立存在了

比如全世界人都要吃饭,有人创造出一个概念,叫吃“中饭”,强调全世界人普遍的吃饭方式叫吃“西饭”,我们吃的是“中饭”,不一样的,我们“中饭”怎么吃,为什么吃,吃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很神秘的,至今没有人搞清楚原理,而且,更加奇怪的是,我们“中饭”可以有毒,什么毒,不知道哇,反正古人说了这叫以毒攻毒,吃下去没事情的,反正慢性中毒,一般感觉不到,感觉不到就是没有事情。我们也是古人传下来的,也不太清楚怎么回事。这样说,别人听不懂,说的人也不懂,好在“强身”的效果有了,可以自豪一把了

11/11/2011 10:22:06 玉向真:

你我现在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同一件事物,所以,交流多了,你我还是最互相理解的人,一定的

古代没有科学这个词,但有佛法这个词, 过去的佛法就是现在的科学。过去想发展现代技术一时也不具备条件,但不代表古代不聪明

11/11/2011 10:22:20 海云青飞

古代不一定要有科学这个词,讲理性就行,不要斤斤计较于名词的不同

11/11/2011 10:23:49 玉向真:

我现在回想自己这十年,虽然浪费了很多,在你研究电脑技术时,我一直在思悟你说的那些。我并没有退化,也一直在发展,对科学也没放弃。我对科学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现在提出不会有人相信。比如腿部静脉曲张和近视的关系,现代医学也不会相信我,中医也不会相信我

11/11/2011 10:30:35 海云青飞

你说的当年不是没有接触过,但现在的认识早超越那个层次了,这种说法并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来,不适合现代人的思维

11/11/2011 10:32:37 玉向真:

这些可以放在那。但不要轻易下任何结论。十年后,你我还会有全新的认识。只要我们保持着理性,会有发现真理那一天

11/11/2011 10:32:40 海云青飞

人类并不需要超前的绝对真理,因为无法证明,无法理解的绝对真理是没有用的。既然无法证明,也许是骗子提出的谬论,我们难道也信!既然无法理解,说给蚂蚁听还是大树听!

11/11/2011 10:34:18 玉向真:

近视眼的人,眼睛为什么鼓呀,因为静脉曲回流不畅,和甲状腺病的人机制上是一样的

11/11/2011 10:33:34 海云青飞

那么,你自己的近视治好了吗

11/11/2011 10:35:26 玉向真:

没有。但初步配出几个药方,还有没突破的知识点,所以没开始吃

11/11/2011 10:34:42 海云青飞

没有实验支撑,只能是猜想

11/11/2011 10:36:42 玉向真:

我没实验条件,不过我可以拿自己当小白鼠

11/11/2011 10:36:51 海云青飞

医学问题,建议和医学专家交流,我不具备那方面的基础知识

11/11/2011 10:38:18 玉向真:

我可以从一个人的病历上看出他的一些病史,这目前也是现代医学认识不到的。我不和医学专家交流,他们不会理解我

11/11/2011 10:37:40 海云青飞

同样,你要有公式才行,否则很可能是感觉

11/11/2011 10:39:31 玉向真:

公式会有。我已经进行到最后阶段了

11/11/2011 10:38:33 海云青飞

哈哈,好期待,感觉是难以传授的,有公式有数理模型就可以人人学会了

11/11/2011 10:40:11 玉向真:

公式出来后,我害怕会天下大乱。因为人们也能拿来算命。反而起负面影响

11/11/2011 10:40:01 海云青飞

哈哈,公式都还没出来就先开始担心了

11/11/2011 10:41:35 玉向真:

十二地支和生肖的对应关系是科学的,这些你先怀疑着,慢慢求证吧

11/11/2011 10:41:26 海云青飞

没有实验数据支撑,就是道德的说教,变成宗教了

11/11/2011 10:43:04 玉向真:

咱俩的姓放在一起,就是宗教

11/11/2011 10:41:54 海云青飞

又拆字了,不是说别拆了吗

11/11/2011 10:45:01 玉向真:

我经常把你和她的信息放在一起,去观察你的未来,哈哈,但是我看到的不会告诉你。不需要统计数据

11/11/2011 10:44:32 海云青飞

能开宗立派是好,但时代不同了,一个大学课程都不懂的人,是不可能创立有价值的宗派的

11/11/2011 10:46:39 玉向真:

所以我会用一定的时间去通达一些现代学科

11/11/2011 10:46:15 海云青飞

这么说来我们在本质上的看法还是一致的,我并不是不想做什么,而是认为现代知识太缺乏的人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

11/11/2011 10:47:49 玉向真:

我们只能提出假说,或者是学说,绝不能搞什么宗教。因为在宇宙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 当然一致,就算有不一致的地方,达到一致也只是时间问题

11/11/2011 10:47:41 海云青飞

通达现代知识是比较麻烦的,你说恐怕没有多少自由时间,一晃又是10年

11/11/2011 10:50:33 海云青飞

学习一些现代技术知识,有一些发明创造,这是前提

11/11/2011 10:53:57 玉向真:

面面俱到是不可能了,我想先在医学上有突破

11/11/2011 10:53:09 海云青飞

医学,并不是关注成果就好了,医学还是有专业基础的,没有专业基础,张嘴就错

11/11/2011 10:55:12 玉向真:

我也在学生理学什么的,我甚至想过直接学国外的一些东西,中文的往往知识不及时

11/11/2011 10:54:58 海云青飞

恐怕你没有那么多时间

11/11/2011 10:57:01 玉向真:

所以只能挑着学,成为专家是很难的,没条件实验,所以我经常观察别人的实验,然后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别人的实践,我可不想让自己的认识变成无法证实的玄学

11/11/2011 10:58:29 海云青飞

这不一样的,自己创新的东西,一开始全世界也只有你去做实验,否则就一个也没有了

11/11/2011 11:01:03 玉向真:

这世界实在太神奇有趣了,我们一生也不一定能发现多少东西

11/11/2011 11:06:06 海云青飞

你说,有人证明相对论是错的,这句话只有不知理性的人才讲得出来,理由很简单,我已经说过好几次了,卫星在天上飞,汽车的导航仪都用到了相对论,你没法说它错,只能提出更好的公式,把相对论的公式包含进来

11/11/2011 11:11:20 玉向真:

以后慢慢有公式了就能比较稳定的提取信息了。其实我这些年已经放下了我们过去的研究,没想到研究来研究去,又回到了你当年的思维上。现在发现,也许你提出的细节东西有许多不完善甚至错误的东西,但是背后的思维真是放之四海皆准

11/11/2011 11:11:17 海云青飞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讲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不知你看过没有。佛经中可能有绝对真理,因为万事皆有可能,但没有论证过程是很危险的

11/11/2011 11:13:37 玉向真:

不管是佛经,还是科学,都需要信仰

11/11/2011 11:12:14 海云青飞

不是一定不需要信仰,只是我们要有一种底线,要理性为主,信仰为铺,不能离开理性谈论信仰

11/11/2011 11:14:09 玉向真:

大是大海,当然这是物理层面,另外的,说了你也不信,有一天能证实的话,我再分析给你

大海就是神的眼泪。去化验眼泪和海水的成分,应该是一样的。英语中,tear中的ea,就是sea的缩写

11/11/2011 11:20:32 海云青飞

我在10年前就认识到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要建立数理模型,要有统计数据的验证。所以我开始自学编程,把数理模型化为程序,用大量数据去验证。我觉得现在的你和10年前的我很像。我也曾被感觉所迷,名中医有典型病例可以津津乐道,很多人感觉到彩票的数字排列似乎有规律

庆幸的是,我终于认识到感觉和理性是两回事。老毛的《实践论》中有对感觉和理解的精辟认识,基于作者署名是老毛的很多文章其实是别人写的,我这里就不引用了

你现在的状态,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手里拿着锤子,就会发现到处是钉子。又比如你怀疑某人是坏人,就会觉得他笑起来像坏人,走起路来像坏人,什么都像坏人,而过了一段时间,很可能发现真正的坏人另有其人

人的眼泪是含有盐分,是因为人的血液是含有盐分的。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的远祖原本生活在大海,这种解释是不是比你说的什么“神的眼泪”更加合理!当然,对你来说,合理不合理是不重要的,感觉才是重要的

以文字求道不可行

文字有意无意间含有一些信息,这是对的,这也是全息的一个体现。但这种信息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精确的。当然,在你看来,文字含有的信息是精确的, 人类基因工程 ——这一整张人类遗传密码图的完成总共 花费 27亿美元,耗时13年,其实是这些国家这些科学家太傻了,他们应该请你一个人去就行了,你可以从每个人的名字中解读出所有的信息。医院里那么多医疗检查设备根本是多余,一分析病人的姓名就知道了患者的所有信息。我认识个人姓叶,他给儿子取名叶剑英,以为这有用。其实,所有学校都可以关门。取名比尔盖茨,就可以富可敌国,取名奥巴马就可以当上总统,取名爱因斯坦就可以成为大科学家了,如果文字含有的信息真的是精确的,类似的狂想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我甚至想过,何不一步到位,给自己取名叫上帝或什么大神呢!

文字的信息也不一定正确,文字也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错误认知,所以,以文字求道是不可行的

从文字中提取信息,研究各种学问,可能是朋友的一个伟大创举,但不能过分绝对化,不能神化。我还是期待什么时候能看到他的完整手稿,也许是我现在还没有真正理解他

无神论到底是什么意思

题记

有很多人很好奇:

  • 中国为啥坚持无神论
  • 有人说无神论害苦了中国人,是真的吗
  • 为什么我国坚持无神论
  • 无神论是错误的吗
  • 无神论就是自欺其人吗

我和朋友的一段对话正好涉及到了相关话题,快来看看吧


一些人看破红尘去削发出家,他们真的看破了吗,其实没有,他们并没有看破生死,他们怕死,他们想达到不死,他们想成仙成神成佛,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

11/14/2011 19:59:18 玉向真:

https://blog.sina.com.cn/leiyuanxing

11/14/2011 19:59:24 海云青飞

都是猜测,实际用途有没有?

11/14/2011 19:59:52 玉向真:

观点倒很特别, 我以前买过他的几本书

11/14/2011 19:59:55 海云青飞

都是科学基础都不扎实的人写的,没用,连什么是“科学”都不懂

科学就其本原来说,是由求知的好奇心驱动,纯粹为求知而求知,只问真理不计功利的学问(李慎之.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学术经典)

古代统治者为了家族的利益,是不会允许全社会范围的对真理的自由追求。不要说中国古代,即使现在,“技术上有相当的成就,科学上却还没有太大的独创”,而全社会的自由思考,在古代只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这是说科学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原因,这个他作为民科显然是不会懂的

专业的发现,应该和专业人士去交流

11/15/2011 09:08:51 玉向真:

呵呵,所以人都有智愚两样性。对不熟悉的学问,就表现为愚,对擅长的,才表现为智

11/15/2011 09:09:23 海云青飞

我有很多天才的猜想,但不值得拿出来宣扬,因为一时难以证明

11/15/2011 09:09:38 玉向真:

学说都是起源于猜想的,然后慢慢去证实,证伪。是呀。因为不能证伪,所以宗教和科学都长期存在。科学中的许多理论,也是需要靠时间慢慢去验证和完善的

11/15/2011 09:11:14 海云青飞

起源于猜想是不错,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没有知识的继承而作出伟大的发现是比较难的,不首先理解爱因期进的相对论而要提出超越相对论的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11/15/2011 09:12:07 玉向真:

所以对自己真懂的东西才有资格去评论,靠一知半解的知识去判断,本身就是搞迷信,不是科学精神,雷元星说相对论是玄学,呵呵

11/15/2011 09:13:14 海云青飞

专业的科学家群体的认定才可以,不是有个叫李子丰的人否定了这个否定了那个,这不是在瞎胡闹吗,雷元星说“相对论是玄学”,也是同理

11/15/2011 09:14:55 玉向真:

科学的最高境界,一定可以圆满的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科学能解释特异功能吗

11/15/2011 09:16:06 海云青飞

特异功能本身很不稳定

11/15/2011 09:16:52 玉向真:

慢慢的可以变得稳定,只是人类还不掌握控制它的方法,更谈不上开发

11/15/2011 09:17:15 海云青飞

现在解释的话,我估计和四维空间有关

11/15/2011 09:18:28 玉向真:

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向内求,西方是向外求。中国追求人自己就能飞起来,而西方追求乘坐飞行器,不管中国这方面的实践有没有成功的,但这种理想却是极远大的

11/15/2011 09:19:26 海云青飞

你说的很对,现代的技术发展,都是向身体以外求,而不是注重人体自身的提高,这种内外不平衡,迟早给人类自身带来大麻烦。特异功能,也是一种外求,真正的内求,首先是思想认识的彻底转变

对外部自然规律的彻底洞察,人的所思所行和自然规律相合,生命就得到真正的进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正佩服的人其实是李耳

你知道人为什么看不见无线电吗

11/15/2011 09:19:43 玉向真:

和另外空间有关吧?为什么?

11/15/2011 09:19:49 海云青飞

动物现在具有的功能,是因着需要出进化出来的。如果人能看见任意波长的电磁波,你正在和MM亲热,却看见一个个鬼魂在你眼前走过,甚至在观看你们的表演,你能一点不受影响吗!我举这个例子,意在说明,现在的人具有某些功能,不具有某些功能,是有其合理性的,不去研究这个合理性,一味地在研究怎么开发特异功能,也许特异功能真被开发出来了,同时离疯子也就不远了

在此我不得不解释一下电磁波。所有物质都在向外辐射电磁波。电磁波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就是把能量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不需要介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电磁波把万事万物有机联系起来。所有电磁波以相同速度传播,但波长和频率却可以不同。波长处于人眼能看到的范围内叫作可见光

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追求成为无所不知的神仙或佛菩萨。实际上,如果你能看见任意波长的电磁波,你就看到了任意事物发出的信息,你就是无所不知了。但这可能吗?必要吗?

响尾蛇是夜间狩猎能手,因为它能感觉到红外线

那人类为什么不能感知红外线呢,是人不如响尾蛇吗?如果人也能感知到红外线,是不是更好?

人不能看见红外线,是因为人在远古人在白天狩猎干活,白天狩猎,能看见可见光就够了

如果恰巧有个人也能看见红外线,对于这个人,拥有这个特异功能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到了晚上,随着外界光线的减弱,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会调整到适合进入睡眠的状态。如果人能看见红外线,则晚上也类似于白天,会扰乱体内的许多既有机制

人体具有某些能力,不具有某些能力,很可能是有其合理性的。人不可能既像响尾蛇能看见红外线,又像蜜蜂能看见紫外线。如果人什么都能,人就把所有其他生物的事情都包办了,宇宙就只剩下一种生物---人就够了。人就是人,做好人自己就行了。人虽然也在发展进化,但这种进化是渐进的,像宗教传说中一步登天成为无所不能的神或佛,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11/15/2011 09:21:13 玉向真:

另外空间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想过为什么会有全息这一现象吗, 比如原子和太阳系结构的类似

11/15/2011 09:22:34 海云青飞

现在看来,就是因为在极微的粒子层面,是可以超越三维时空而通信的,从这个层面上看起来整个宇宙本来一体

11/15/2011 09:23:23 玉向真:

原子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宇宙, 把它放到足够大,会发现里面同样生存着人类,动物什么的

11/15/2011 09:23:41 海云青飞

这是很可能的,原子的寿命以亿年计,和宇宙寿命差不多

11/15/2011 09:24:18 玉向真:

在更大的人眼中,会认为咱们都生活在原子里

11/15/2011 09:24:24 海云青飞

猜想上是这样

11/15/2011 09:24:52 玉向真:

因为无法证伪,所以一切都可能

11/15/2011 09:25:10 海云青飞

但也不能当成真理,到处宣扬,只能说这是一种猜想

11/15/2011 09:25:30 玉向真:

释迦说一粒砂含三千个大千世界

11/15/2011 09:25:42 海云青飞

说绝对了,就不好,因为你同样也无法证实

11/15/2011 09:26:04 玉向真:

所以宗教中的东西也不能轻易全盘否定

11/15/2011 09:26:26 海云青飞

宗教中又有多少东西可以发掘?一个现代的悟道者,他作出的发现和发明可以比流传千年的宗教多上千倍万倍。有志向的人应该追求的是悟道,而不是向宗教屈膝

11/15/2011 09:26:43 玉向真:

只能让它发展着。慢慢等科学的证实。如果科学发展到最高阶段,发现宗教说的全是错的,那么宗教自然就消失了。宗教可以存在,可以作为一种感性探索,但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要有个度,并不是说全部感性,变成宗教国家就好

牛顿和爱因斯坦晚年都走进了神学

如果真有神的世界,那么现在的科学发展意义何在?

11/15/2011 09:28:10 海云青飞

现在技术的发展,如果将来导致人类的毁灭,那么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这个可能不是不存在。如我们前面讨论过,向外求和向内求不平衡,会是个问题

“牛顿和爱因斯坦晚年都走进了神学”,这又是宗教中人的谎言,至少爱因斯坦并不信宗教。下面我摘录爱因斯坦自己的话来证明:

〖1954年3月22日,一位机工给爱因斯坦写信,提到他读到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爱因斯坦在24日回信说:〗

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

〖1939年12月,给一位准备演讲“相对论的宗教暗示”的芝加哥拉比的回信:〗

我不相信相对论的基本观念能够被用来声称与宗教有关系,科学知识一般说来与宗教不同。我看到这一点是由于这个事实,即客观世界的深层相互关系能够用简单的逻辑概念来理解。实话说,就相对论而言,更是完全如此。 通过体验这种深层相互关系的逻辑理解而产生的宗教感觉,不同于那种人们平常所说的宗教感觉。它更象是面对物质宇宙所展现的规划而感到的敬畏。它不会导致我们更进一步去塑造出一个用我们自己的形象造出的神一样的存在--一个对我们提出要求并对我们每个个体都有兴趣的角色。在这种感觉之中,既无意愿,也无目标,更无必须,而只是单纯地存在着。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这种人把道德视为纯属人类的事务,虽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事务

11/15/2011 09:28:47 玉向真:

牛顿研究占星术总可信吧,呵呵,神也不神秘,开发出特异功能的都可以叫成神

11/15/2011 09:29:30 海云青飞

他这样大科学家的思维状态,并不是一般宗教信徒可以理解的。再说,他那个时代,他身边的所有人几乎都相信宗教,这是时代使然,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全世界好像没有人开发出稳定的特异功能

11/15/2011 09:31:03 玉向真:

但是不稳定的一定存在着,只要存在,就有研究的必要,科学必须解释一切现象,包括神秘现象

11/15/2011 09:31:55 海云青飞

科学,以理性去研究任何事物,这是渐进的过程

11/15/2011 09:32:52 玉向真:

https://tieba.baidu.com/f?kz=464350449 看这文章了吗,类似的遗迹很多,所以我不相信进化论,你看“聖”和“耶穌”,我想写一篇论文《文字是浓缩的语言》

11/15/2011 09:42:09 海云青飞

这种转帖没有多少意义,一般人不是那么个专业,没有精力去考评,何必去理会这种道听途说。至于进化论,原来进化论的一些证据来自化石,因为生物留下化石的概率非常小,肯定有一些生物的化石没有留下来或被人类发现,于是有人就开始质疑起进化论来,这些人也不用脚想想,即使这样,进化论的证据也比神创论的证据多无数倍,他们可曾找到神创论的一块化石证据?他们为什么不自己质疑起神创论来!

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上的证据,是精确的,任何人可以反复验证,世界上主流的科学家几乎全部不相信神创论,而支持进化论,因为这是事实。你不懂这些人类科学上的进展,而热衷于网络上一些来历不明的转帖,热衷于宗教宣传的小册子。网络上流传一句话,不知道谁发明的,“手淫强身,意淫强国”,用在这里真是合适,个人不用寒窗苦读,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易把许多顶尖科学家毕生的研究成果踩在脚下,快感阵阵,又有什么用呢!

11/15/2011 09:44:28 玉向真:

钱当年还大谈特异功能,也同样被许多人认为他看到的只是魔术

11/15/2011 09:44:45 海云青飞

和权威不权威没有关系,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有的科学家也不太相信,但后来实验条件改善了,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对的,大家就都信了

11/15/2011 09:46:31 玉向真:

超前思考的人大有人在,只是一般人的知识和智慧不足以理解这部分理论

11/15/2011 09:46:30 海云青飞

钱大谈特异功能,是有过失的。照理说特异功能都是最尖端的研究了,应该是少数科学家的事情,不能全民来提倡,导致骗子商业化来操作,许多普通人因此上当受骗

11/15/2011 09:46:50 玉向真:

科学总要有一些先驱者的

11/15/2011 09:48:00 海云青飞

超前思考的人大有人在是不错,但总要用到数学,总要用到数理模型吧,如果超前思考只是做些白日梦,又有什么用呢!

11/15/2011 09:51:04 玉向真:

你以为发展科学就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舒服吗,史前科学比现在发达得多,完全可以直接继承下来,并不需要现在重新研究一遍

11/15/2011 09:52:29 海云青飞

怎么继承,如果有可能,谁会想慢慢去发展

11/15/2011 09:53:28 玉向真:

发展科学也许只是为了最终让人们相信神的存在,然后照神的要求去做,最终自己也成神

11/15/2011 09:55:33 海云青飞

你知道什么叫无神论吗,在研究中,人类发现了许多常数,定律,非常神奇。无论宏观的天体运行,还是微观的粒子规律,都遵循严格的数理定律,佛(如果存在的话)甚至不曾干扰过小到一个电子的运行,也就是说,即使存在佛,也是一个特奇怪的,置身事外的佛,有和没有一个样,信他和不信他一个样。看来,神仙和佛祖都闲得很,都是只拿工资不用干活。正是这个意义上来说,大科学家霍金支持无神论。无神论并不是一定等于绝对无神,而是在现阶段不必头上再按头。就像天下雨,理解成积蒸汽成云,积云成雨就够了,何必还要找一个雷公电母龙王在云上忙得上气不接下气呢!

为什么总是要证明神的存在呢?如果没有神的帮助,人类自己研究也能进化生命,不是更好吗?如果有神,我想他希望看到的也是能自强不息、自立更生,是已经断了奶的人类,而不是没有主见,处处哭着拜着求神帮助的人类

11/15/2011 09:58:00 玉向真:

就算掌握了全人类的知识又如何呢?得了治不了的病还是得等死

11/15/2011 09:58:19 海云青飞

你知道生物,包括人类为什么要死吗

11/15/2011 09:58:56 玉向真:

这是规律,但是完全可以延长

11/15/2011 09:58:51 海云青飞

什么规律?

11/15/2011 09:59:22 玉向真:

成住坏

11/15/2011 09:59:09 海云青飞

没有说出本质

11/15/2011 09:59:45 玉向真:

当然用细胞新陈代谢这些理论我还说不清

11/15/2011 10:01:02 海云青飞

老一辈的死亡对种群来说是有利的,人老了就会守旧,抵触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不想进步,只有老了的人适时死了,新人才能有更多机会,种群才能进步更快

中国为什么进步那么慢?搞单片机的杜洋的一段话可以用到这里来:

杜洋 : 一 大早又和老爸争论了半天。他总是说中国发展多么不容易,美国如何欺负我们。其实是《凤凰大视野》看多了。我的观点是“自私主义”,不要谈国家、民族,那些 都是当权者忽悠人的。我只想关注最具体、现实的,最切身的感受。我需要完善的医疗低保、文化氛围、社会公平。“哪里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国家”

那些老一辈的人,不懂网络,只能看电视,被那些虚假信息所骗,网友总结CCTV就是: 前十分钟 ,领导们很忙;中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后十分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些老一辈的人长期被严格筛选过的虚假信息洗脑,高呼吾皇万岁还来不及,怎么会去强烈要求进步呢。而年轻人则绝大多数人会上网,网络上可以了解各种信息,知道更多的真实情况,自然会有要求进步的想法。中国什么时候能开始有真正的进步?明此,就可以预言,当全国人人都会上网去了解信息时,中国一定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我认为,某种意义上的“永生”是可能的:

  1. 一种是自我进化成高级生命,既然成为高级生命,就会寿命更长,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进一步进化。但是,达到这种进化的可能性非常小。理论上领悟就非常难,知行合一去实践就更难了,至少我没有看到过有谁领悟了或去认真实践了

  2. 还有一种永生,是你的子孙,直接遗传了你的特征,他们是你的生命的延续,是你在这个世界的代言人;所有受你正面影响的人,他的生命间接受你的影响,也相当于你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不能自身直接进化成更高的物种,又想追求追求长生不死,理想是美好的,但这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向前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生物要向前发展,而不是后退,其中一个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个体肉体死亡的必然性

有人总是偏好谈玄虚的事情,似乎不这样不能显露出他的博学多智,他会说肉体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或者投生到另外星球成仙成佛,这也叫永生。在这种时候,你到底该相信谁的说法呢?

我说,如果肉体死了,就是走通过遗传延续部分生命的道路,别谈什么另外世界的投生转世

肉体不死,直接转化成高级的生命形态,这是有大志者可以追求的,这是真正的生命科学

作者网站: https://tuenhai.com

什么样的人适合学术研究

tuenhai.com  2011-11-04

学术研究,理性是前提

搞学术研究还是需要一定的前提的,至少,需要知道什么叫理性,什么叫逻辑思维。可惜的是,我看到太多的怪力乱神爱好者头脑一热就搞起所谓的研究来,有的人信心满满,以为发现了科学新大陆;有的人著作等身,收获粉丝无数。聪明如马云也曾拜倒在伪国学大师的一袭长袍下。只不过,理性的缺失,一开始就就注定了这些所谓的传统文化狂热粉丝只是玩弄感觉,自欺欺人,瞎胡闹而已

在怪力乱神爱好者看来,学习知识太苦太累又不好玩,好在古代经典已经包含了一切现代知识,就像教徒告诉我的,宗教经典中已经包含了一切了

从下面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的朋友是在认真研究问题,但我和他的研究思路不同,我是现代知识结合整体观来研究,他则是受到传统文化的一些原则性启发,并对文字中蕴含的信息比较注重

对话

11/1/2011 6:15:05 PM 玉向真:

最近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11/1/2011 6:15:29 PM 海云青飞

结合现代知识的人体研究 真正理解了,就知道其他研究根本不能和这个相比

11/1/2011 6:16:08 PM 玉向真:

虽然激动人心,可是得出结论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 我觉得你可以同时做些其它事情,我在想解析英语的事情应该重新捡起来

11/1/2011 6:16:46 PM 海云青飞

总要有人去尝试的,解析英语意义好像不是很大呢

11/1/2011 6:17:26 PM 玉向真:

我研究解字的事情一直没中断,笔记都有不少了。 意义主要是揭示文字背后的规律性。它不是无章的

11/1/2011 6:18:10 PM 海云青飞

玩玩可以,实际意义又有多大

11/1/2011 6:18:39 PM 玉向真:

这方面的事情现在我们不做,将来也会有人做的

11/1/2011 6:19:04 PM 海云青飞

不要等将来,已经有人做了

11/1/2011 6:19:49 PM 玉向真:

揭示规律有助于慢慢建立和发扬自己的思想体系,谁做了?我看一下,我真没怎么关注这些。只顾汉字了,呵呵

11/1/2011 6:20:24 PM 海云青飞

就是汉字的

11/1/2011 6:20:42 PM 玉向真:

汉字的我看过,很肤浅和牵强

11/1/2011 6:21:05 PM 海云青飞

不至于吧,他都可以根据汉字自动生成动画

11/1/2011 6:21:16 PM 玉向真:

他只是一种技术,我的解析能通达各类学科了,就象你说的全息

11/1/2011 6:22:06 PM 海云青飞

他能用程序自动解析汉字生成动画,这才有用,靠人工分析的没有意义的

11/1/2011 6:22:06 PM 玉向真:

在各领域突破只是时间问题,我想先写出点初级的东西能普及的。 先有人工分析,才可能有工程师把它做出程序,这是思路问题,工程师还突破不到这一层,这样吧,我计划三年内写出一份书稿,到时候让你当第一个读者,咱们当面交流

现在回首,感觉你我几乎毫无建树,也许是进步很多了,但是一些具体事情好象没做出多少

11/1/2011 6:26:51 PM 海云青飞

至少观念上要进步一点啊

11/1/2011 6:27:03 PM 玉向真:

所以我觉得可以动笔了,不过越蜕变,我越显得传统,而你更接近现在的科学家了,呵呵

11/1/2011 6:28:47 PM 海云青飞

那是在退啊

11/1/2011 6:29:09 PM 玉向真:

我觉得自己在往道简方向在走,也许是你这样想吧

11/1/2011 6:29:57 PM 海云青飞

给你看我10月21日的一则微博

11/1/2011 6:30:21 PM 玉向真:

我只是对英语没兴趣,否则我现在就能做到让汉语和英语相通

11/1/2011 6:30:27 PM 海云青飞

朋友都渐行渐远了。我一直在学习,在进步,在否定过去的自己,而朋友却在坚守原来的认知。10年了,朋友的知识结构没有多少变化,而我却每年都在更新,我们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感觉到越来越孤独,不过这是暂时的,我随时可以收获大量知音,只要我愿意,只是我暂时还要花时间做一些实验

11/1/2011 6:30:54 PM 玉向真:

人们会发现两种语言几乎没什么区别,只是横向排列变成了纵向,我要做的是想加快让全世界统一语言,也许你觉得没意义

11/1/2011 6:32:41 PM 海云青飞

看上去好像很有意义,人的视野是随着知识结构而变的,你这些年都在赶论文了,其实你还是当年的你

11/1/2011 6:34:58 PM 玉向真:

当人们发现人类所有的知识在文字中都有反应时,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文字。文字只是载体。我觉得如果你我写出这两本书,在全世界会迅速掀起一种新的文化浪潮,当然同时会出现全民解字热

11/1/2011 6:36:18 PM 海云青飞

怪力乱神爱好者中,做这样大梦的人多了,你又不是第一个

11/1/2011 6:36:20 PM 玉向真:

呵呵。现在言之过早,看着吧。我已经专注了好几年,做到什么程度一时无法表达出来。要是以后这书出版了,让公众去评价好了

现代技术同样在里面,包罗古今中外

11/1/2011 6:40:12 PM 海云青飞

你自己首先利用这本书成为科学家

11/1/2011 6:40:30 PM 玉向真:

我已经找到大量例证,现在是在最后的贯通阶段。我希望将来能打通后面的障碍。成为科学家怕是没那个精力了。不过假以时日,我能治疗一些各大医院都束手无策的疑难病,也算是相关的实践了

因为我觉得养生是最实用的技术

11/1/2011 6:42:54 PM 海云青飞

你不结合人类已有的研究,自己另起炉灶,这样的养生靠不住啊

11/1/2011 6:43:38 PM 玉向真:

现代技术当然早就借鉴进去了。我现在已经发现西医和中医几乎没什么区别,只是表述的语言不一样

就象在说同样的内容,你用汉语,我用英语一样。揭示出来,人们就会发现原来如此!·

比如我认为近视眼的根本原因在于静脉曲张

没有现代技术认识,是不可能得出这结论的。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11/1/2011 7:22:53 PM 海云青飞

今天的微博:汉字方块结构的设计显得死板,缺少灵气,书写速度慢。写个字母o只要一笔,口字却要三笔,要带个折,实际上是四笔

更好的设计是用圆弧代替折笔,字形更漂亮,书写也更快速

11/1/2011 7:24:54 PM 玉向真:

我不先去对比这些,但我会将两种文字都解出一些,然后慢慢的让别人去总结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11/1/2011 7:26:34 PM 海云青飞

其实你做的正好是我反对的,很多人从中国的汉字,易经,中医看到很多东西,甚至看到现代技术,现代技术所做到的一切,中国的老祖宗早就做出来了,却不去用脚想想,如果此理论为真,那么现代技术必然起源于中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可见他们所谓的研究多半是捕风捉影罢了

11/1/2011 7:27:38 PM 玉向真:

唉,我们的思维分化的比较明显了,你做的,我反而觉得是在舍本逐末

11/1/2011 7:28:34 PM 海云青飞

我也是从你那样过来的,不奇怪

11/1/2011 7:28:52 PM 玉向真:

人体自身就有完善的电力系统,怎么不去想自己去启动,没有仪器的养生才是最高明的养生

11/1/2011 7:30:17 PM 海云青飞

你其实一直没有理解我在说什么,我不排斥传统的方法,我的思维是开放的,这是我的优点

11/1/2011 7:30:58 PM 玉向真:

我有点害怕你出书,呵呵, 因为你今年的观点,就会推翻去年的,明年会推翻今年的,可能是你提高快吧,但是读者会迷惑

11/1/2011 7:32:03 PM 海云青飞

我是希望,想从事任何研究的人,要了解一点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怎么去研究事物,什么是逻辑思维,一个不懂得思考的人搞研究,不是开玩笑吗

11/1/2011 7:34:58 PM 玉向真:

我直到现在,都不敢肯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直在小心求证。你有没有出书打算?

11/1/2011 7:43:12 PM 海云青飞

比如对于现代中医书籍,你怎么看

11/1/2011 7:43:27 PM 玉向真:

我基本不看,包括黄帝内经,我也不看,我心目中的中医远不是这样子。我在慢慢建立自己对医学的认识

11/1/2011 7:45:15 PM 海云青飞

现代中医书籍(当然古代也是,不过古代人受时代限制,就不作苛求了),多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研究中医的人都不懂得研究事物的方法,都是在讲典型病型,我什么时候用什么配方治好了某某某某,而真正的研究是要双盲对照,要有严格的实验设计,要有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并可以让任何人反复验证。感觉是靠不住的,否则魔术师就成了超人神仙;典型病例是靠不住的,否则巫婆神汉也成了医学大师。学术研究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现在的中医大师津津乐道于典型病例,那么不典型病例怎么办,是不是可以用来证明你的理论无效呢

11/1/2011 7:45:28 PM 玉向真:

只是最基础的东西太难了,我不知道要求证多久才有答案。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我也在研究

那样有助于从微观上认识医药

这一点对。现在的中医,就算治好了病,他都讲不出个所以然

11/1/2011 7:46:38 PM 海云青飞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研究什么东西基本上是瞎胡闹,因为不懂方法

教育体系中,理性是被压制的,逻辑的训练也是从教材中去掉的,普通人很难跳出来的

11/1/2011 7:49:18 PM 玉向真:

我昨天邮购了乔布斯传,呵呵

11/1/2011 7:49:56 PM 海云青飞

你也是乔粉啊

11/1/2011 7:50:02 PM 玉向真:

你这段喜欢看什么书

哈哈,乔粉谈不上,只是觉得他能把事业做大,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

11/1/2011 7:50:34 PM 玉向真:

我并不了解乔布斯

11/1/2011 7:51:08 PM 海云青飞

给孩子买了些动漫科普书,发现这种教育方式真是妙极,孩子看起来一点也不枯燥

我也经常看看,这样可以和他交流

11/1/2011 7:51:59 PM 玉向真:

书店不多,在网上邮的吧

好做法,我抽空也找一些让孩子看

11/1/2011 7:52:20 PM 海云青飞

网上买的,不过书店也有

11/1/2011 7:52:54 PM 海云青飞

花大钱让孩子择校,不如花小钱给孩子买书。韩国的一些动漫科普书真是不赖 《上初中前必读的数学漫画》,《上初中必读的科学漫画》,《上初中必读的英语漫画》,《幻想数学大战》,《幸福的小学生数学》 tiger likes 《科学实验王》系列。学校教材的失败:缺少形象、故事

11/1/2011 7:53:06 PM 海云青飞

最近的几条微博

11/1/2011 7:54:42 PM 玉向真:

你儿子有时候去我空间呢,呵呵,好久没看到他了

11/1/2011 7:56:11 PM 玉向真:

听hear,听声音要用耳朵 ear,而且在声音的近near处才能听到
老鼠mice,"老鼠爱大米rice",M象牙齿
鼠rat,老鼠象一支小兔子rabbit
猫cat,捉catch老鼠rat的动物,C形爪,引申为抓
狗dog,看门door、gate的动物。汉字狗的拼音中也有g
蛇snake,s形的动物,名name为蛇
自行车bike,象like“B”形的东西
字 word,是反映世界world的
根root,是植物的足foot

11/1/2011 7:57:00 PM 海云青飞

这些只能是助记而已

11/1/2011 7:57:14 PM 玉向真:

这些是我早期解的,现在看还是很肤浅。实际有更快捷的解法了。哪怕价值只是帮助最快的记单词,也是一种价值

所有的英文单词,都是合成词,只是有些不明显罢了

11/1/2011 7:58:30 PM 玉向真:

汉字也一样,都是合成字。是一句话,几个词压缩到一起,就成了字或单词

11/1/2011 7:58:51 PM 海云青飞

如果不是从事英语教育,没有多少意义

11/1/2011 7:59:25 PM 玉向真:

这是我十年前解的,现在早就自我否定了。解完汉字后,如果精力允许,我会解一部分英语

11/1/2011 8:00:17 PM 海云青飞

我的一条准则,只做与个人知识提高相关的工作,精力有限,其他都不考虑了

11/1/2011 8:00:45 PM 玉向真:

学以致用是最难的,理论突破后,多开发一些能让别人受益的技术最关键

乔布斯把手机做到至简,我觉得这是科学的方向。最聪明的人研发出的东西,傻子也能用,就成功了,哈哈

11/1/2011 8:02:24 PM 海云青飞

比如我学电子,至少要读物理、化学和编程什么的,即使不能发明创造,至少也是在作铺垫,而你说的那些,想想也怕,搞了几年,知识还是那点

11/1/2011 8:04:16 PM 玉向真:

我想在宏观上有更多认识,微观的是那些专家各自做的事情

11/1/2011 8:05:02 PM 海云青飞

宏观和微观是很难分家的,其实真正难的是微观,不是宏观。做个空想家容易,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才难。宏观虽然很重要,是提纲,但还得落到每个实在才有用。佛徒欲上西天,教徒想上天堂,这是宏观的理想,但微观上,却又有谁在认真努力,你会发现找到一个真心的都难,没有微观的宏观理想终究是镜花水月而已

11/1/2011 8:05:11 PM 玉向真:

当然我也考虑具体学科,只是精力所限,目前只是医学下功夫多些,这是不需要实践就能印证的

我去年开始思考用一个药方治所有的病的可能性,这是宏观。而药方中每种药的成份及功能,这是微观

宏观微观我也都在思考

不是感觉,是理性,我推导出的许多东西,在医学教科书中都得到印证了

别人的实验就是我的实验呀

11/1/2011 8:08:26 PM 海云青飞

你的意思是发明出更高明的理论,已经包括了当前的医学理论?

11/1/2011 8:08:40 PM 玉向真:

不是,我可没这么高明

11/1/2011 8:09:07 PM 玉向真:

我只是发现传统和现代是相通的

11/1/2011 8:09:35 PM 海云青飞

你的相通不会又拆字吧

11/1/2011 8:09:38 PM 玉向真:

通过慢慢对话,就能打通许多认识上的障碍。文字只是载体,实际上解字很小,小得啥也不是

11/1/2011 8:10:35 PM 玉向真:

只是通过一种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慢慢让他们去接受更深的东西

11/1/2011 8:10:49 PM 海云青飞

我倒是乐见你的成果得到医学界的认可

11/1/2011 8:11:36 PM 海云青飞

其实最好的推广方式还是把论文发表到国际性杂志上

11/1/2011 8:12:01 PM 海云青飞

谁不服都不行

11/1/2011 8:12:19 PM 玉向真:

没精力写论文呀。看科学杂志的有几个人

11/1/2011 8:12:27 PM 玉向真:

倒是武侠小说,所有人都在看

11/1/2011 8:13:13 PM 海云青飞

国际学术杂志上了,就是国际性的影响了,怎么就不重要了

11/1/2011 8:14:08 PM 玉向真:

我得当一个每天走进实验室的科学家,才可能写出那样的文章

11/1/2011 8:14:12 PM 海云青飞

学术的东东,国际学术界公认就是全世界公认了

11/1/2011 8:14:34 PM 玉向真:

我能做的,只是开发一种思维方式,医学好印证,所以我选它去研究

比如我认为近视眼是静脉曲张的原因。我就去观察近视的人中,有多少是有静脉曲张这毛病的

然后我发现用来治疗近视的药,同时也能治静脉曲张,反之也是

我想先提出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自然会有专家通过实践说它是错的,或者是对的

我如果发表论文,去说做哪类坏事分别对应得哪类病,谁敢发表?

11/1/2011 8:24:26 PM 玉向真:

通过我的研究,觉得疾病和人的行为因果都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是很有可能的,可是如如何验证?

形形色色的病,都对应形形色色的自己做过的事

当然不是乱说的,我也积累了不少例证。进一步贯通下去,在别人眼中就成了算命和唯心了

你过去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什么样的时空点,对这个环境施加什么样的影响,运行到相对应的时空点,就会遇到什么样的报应

我找到的对应关系其实就是这个病理

11/1/2011 8:31:41 PM 海云青飞

我的电脑已经定时休息好几次了,呵呵

11/1/2011 8:32:17 PM 玉向真:

当然奇怪的是,行为因果和现代病理上的表现也是对应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就会对应相应的那堆医疗数据

唉,我就没有休息的习惯。空有理论,没有你那样专注的实践

我觉得不够成熟,还不到发表的时机,不管你接受与否,在一定的时候,我会先拿给你,就当玄学看吧,呵呵

11/1/2011 8:34:15 PM 海云青飞

我又有个改进了,电脑设成晚8点自动关机,晨7点前不准开机

11/1/2011 8:34:40 PM 玉向真:

嗯。电脑对应人脑,电脑会影响人脑的,必须科学使用

11/1/2011 8:35:04 PM 海云青飞

还是要制度强制才行,靠自觉不行,所以写了个十几行的C语言自动关机程序

11/1/2011 8:35:43 PM 玉向真:

我甚至想,要不要重新研究风水。当然不是市场上那些风水书,而是属于我自己的风水术。通过同样的理论,自我推导出一套简单实用的风水术也不错。就怕到时候不自觉的变成了算命先生

我觉得你过去有许多天才创意,只是现在你自己就放弃了

11/1/2011 8:37:59 PM 海云青飞

今天本来早就自动关机了,因为我每个月初要让电脑分析数据,要分析两天,所以暂时把自动关机取消了

11/1/2011 8:38:03 PM 玉向真:

当然算命只是通俗说法,完全可以直接诊断环境,疾病什么的

11/1/2011 8:38:34 PM 海云青飞

创意太多了,知识学得越多,创意就越多

11/1/2011 8:38:36 PM 玉向真:

你可以考虑一种可行性,人脑是什么样的运行规律,然后让电脑同步。人脑的电力系统我不了解,所以不能想象,你过去的许多东西,其实是宏观上的一种把握,只是后来不去求证了。比如五行,和现代技术真就是矛盾的吗

11/1/2011 8:41:12 PM 海云青飞

干嘛还要死守五行呢,元素周期表直接拿来用就是了

11/1/2011 8:41:34 PM 玉向真:

也许所有的物质细分类,真是五种呢

11/1/2011 8:41:45 PM 海云青飞

提炼元素周期表

11/1/2011 8:42:04 PM 玉向真:

现代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对物种的分类也就越精细,同时也越能找到相通的东西

11/1/2011 8:42:25 PM 海云青飞

只是要精通化学并不是容易事,空有创意没有用的

11/1/2011 8:43:00 PM 玉向真:

以我们现有的精力,也许不一定非要追求在哪个领域达到什么程度

11/1/2011 8:43:30 PM 海云青飞

再比如,关于预测,我早就有方案,但要用到编程,精通编程可不是容易事,我不是没有创意,缺的是知识

11/1/2011 8:43:35 PM 玉向真:

能认识到一些对自己和别人有益的,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认识,都够了。也许你有了创意,有了受众,自然有许多人在设法把它变成程序

11/1/2011 8:44:32 PM 海云青飞

一开始还是要创意提出者自己来,边实践边完善,没有一开始就百分百的创意的,创意我真的太多了,都没地方放了

11/1/2011 8:45:40 PM 玉向真:

我也觉得我的一些创意需要借助编程,但是我同时觉得编程精通到我需要的这个程度,已经在文化方面产生太多让自己兴奋的认识了

11/1/2011 8:46:05 PM 海云青飞

生错了国度,国外的教育,有些小孩子就有很强的编程能力了

11/1/2011 8:46:08 PM 玉向真:

我无法兼顾这些。只有先挑力所能及的来

11/1/2011 8:46:58 PM 海云青飞

不通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相关的学科,谈不上研究啥,只能算是玩玩,我自己谈不上研究,也不认为那些怪力乱神爱好者是在研究

11/1/2011 8:48:00 PM 玉向真:

我说的解字,其实如果通过编程来进行,只是一瞬间的事。不管是汉字,还是英字,通过程序很容易。特别是英语,太直观了

11/1/2011 8:48:02 PM 海云青飞

大家都是玩,只是玩的高级和低级的区别

11/1/2011 8:48:24 PM 玉向真:

就算玩,也有高低。 通过英语单词就能预测,只是没意义

11/1/2011 8:48:48 PM 海云青飞

希望你学点编程

11/1/2011 8:49:10 PM 玉向真:

我的时间太不固定,没精力钻程序,我希望有一天哪怕是雇人去做这个事,用他们专一的编程知识来编我需要的程序就行

11/1/2011 8:50:01 PM 海云青飞

雇人不太现实的,程序随时需要改进

11/1/2011 8:50:41 PM 玉向真:

文字本身就是数字,所以计算起来很方便。只是找出算式才是最费力的

11/1/2011 8:51:26 PM 海云青飞

知识是地基,没有地基都是空谈

11/1/2011 8:51:55 PM 玉向真:

我就算现在精通了编程,我都不知道怎么去编自己需要的程序,因为我还有许多知识点没突破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身体相关无小事

tuenhai.com  2011-11-08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 有的人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开心
  • 又有的人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健康
  • 还有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止一件,是三件
  • 也有说,不对,是两件
  • 反对的来了,不是事情,而是五样东西

以上几种意见,或不正确,或不全面

tuenhai.com 与朋友的一段对话,正好可以用来解答这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药的毒性也要爱吗

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有一股莫名其妙的狂热。一些人热爱中药,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清楚中药的毒性有多大,如果他们知道这一切的真相,他们知道他们喝下去的再平常不过的中药竟然有肝毒性,肾毒性,甚至有很多毒性还没有发现,他们自然就热爱不起来了

对话

11/8/2011 08:40:09 玉向真:

看到你的文章了,有咱们的对话,嘿嘿。这种方式很好,真理越辨越明。最好引起许多人的讨论 可惜我们的影响不够呀,将来多些朋友最好,观点不同也没关系,最重要是追求真理

11/8/2011 08:42:15 海云青飞

讲传统文化的人大多是不懂理性的,掌握现代知识的科学家则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11/8/2011 08:42:36 玉向真:

你应该想办法宣传一下,这样就会扩大交流圈子,将来到出书的时候,观点应该比较稳定了再写。反正都是一家之言,交流嘛

11/8/2011 08:43:07 海云青飞

我感觉暂时还不是时候。你知道我想写怎样类型的书吗

11/8/2011 08:45:43 玉向真:

其实全息在科学中的应用还是有前景的。赞成你大胆的写

11/8/2011 08:46:09 海云青飞

科学是用来武装自己,是需要。我想写的却是解决人生的各种困惑,学习、工作、婚姻,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总结一下,我要表达的也许可以说是人生的科普

11/8/2011 08:48:20 玉向真:

“科”字拆开就是“佛法”“技术”[Emoticon]

11/8/2011 08:48:44 海云青飞

哈哈,这种观点我不会写在书中呢,也许我自己会玩拆字,但不会公开讨论,否则会误导别人

11/8/2011 08:49:28 玉向真:

古代没有科学这个概念,但也有这方面实践呀。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还是比较发达的。佛法也是科学,只是真正的佛法应该是什么样,都是各有见解的。佛法并不神秘,和科学没什么区别

11/8/2011 08:50:11 海云青飞

在远古,对理性的压制可能少些吧。佛法是科学吗,至少现在世俗讲的佛法是宗教,不是科学

11/8/2011 08:50:57 玉向真:

中国过去对星辰的观察很细致。我这两天重新看了你送的《中国古代天文历术》,你说的对,再说,现在所说的佛法,掺杂了多少人的观点都难说了。当年释迦说过什么,也许现在根本看不到真相了

11/8/2011 08:52:11 海云青飞

我接连写了几篇文章,你对理性有什么认识

11/8/2011 08:52:35 玉向真:

就是科学的精神呀,这些我也追求,逻辑思维我也要,不会象那些算命先生,全凭直觉去判断事物

11/8/2011 08:54:02 海云青飞

最基础的,理性要讲为什么,你要有论据证明你的观点,你不能总说我用神通看到了什么,不需要证明。宗教经典全部是不讲论据的,这样是很危险的,无论对还是错,接受的人都无法判别,即使是骗子伪托的经典,也无法判别。宗教一开始就放弃了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具有的特点--理性,连人格都不要了,却要神格,佛格,这注定了只是一个高级玩笑,而这个高级玩笑却浪费了许多的普通大众一生的时间,是不是有点残酷!

11/8/2011 08:54:18 玉向真:

我也在研究现代技术啊,包括元素周期表,迟早会研究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现在只是在考虑古今中外的知识有哪些应该扬弃的,能不能融通。这是需要大量理性的思考和对话。古代的许多观点,和现在的哲学并不矛盾。同样是古代的东西,我也在扬弃着。比如对周易,我早都抛弃了。哪怕再多的人说它符合现代技术

中国传统的东西,我现在基本只保留了对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的研究。别的象周易什么的,全都放下了

对中医,我也基本只保留了这点概念以及产生疾病的那几种因素,如风寒燥湿等。其余的东西我也基本觉得要结合现代技术进行重建。不需要为一些不严密的东西浪费时间。比如黄帝内经,这在中医里是经典,但是我不会去接触

11/8/2011 09:02:29 海云青飞

刚才电脑又到了每40分钟定时强制休息的时间了

你能扬弃一些不科学的东西,也是很大的进步了

讲理性,事物才可能发展。否则,讨论几千年也没有用,佛教就是这样,中医也是这样,再过1000年也不见得有什么进步的

11/8/2011 09:04:26 玉向真:

天干地支对应天文上的周期性,这在其它事物中一定同样有反映,包括现代技术。所以联系起来也没什么不可以。地支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西方所说的星座,有助于我们认识东方和西方天文学的异同

11/8/2011 09:05:49 海云青飞

天干地支是否有科学性,还是有待研究,最好用软件程序的方法,用大量数据来验证,用人工,靠感觉去验证恐怕效率比较低

11/8/2011 09:06:50 玉向真:

研究事物的周期性,需要借助干支,数字,元素等一些概念,如果这些概念不够科学,可以重新创造概念

11/8/2011 09:07:12 海云青飞

不错

11/8/2011 09:08:13 玉向真:

我的思维也比较开放,对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态度,呵呵

事物怎么分类是大事,分得越合理,越有助于从宏观上去认识和把握世界

11/8/2011 09:11:58 海云青飞

自身的实践,应该放到第一位。如果自身的实践还没有做起来,外部的研究先放放,冷静反思一下先。比如,我认为生命周期以亿年计的星球的运行都是极有规律的,人要效法天地,也应该生活有一定规律,所以我的实践之一就是家里的几台电脑晚上都定时关机,程序是我自己写的,随机启动,时间到了,5秒倒计时强制关机,都没有时间去取消,用制度来强制执行,尽量不去破例。还有,头南脚北睡,我认为可以顺应地球气场,得天助,这些年也一直坚持。还有,左手吃饭刷牙等可以开发右脑,因为要教育孩子,也从今年开始又拾起来了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自己的进步,研究了很多东西,已有的认识都不能去坚持,再研究什么东西纯粹是浪费时间

11/8/2011 09:13:38 玉向真:

有网友发贴说:第一,关于阴阳学说。其实很简单,所谓的人体阴阳平衡其实就是人体酸碱度平衡,大家都知道生物体都是需要相对恒定的酸碱度的。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传统的一些兴奋型的壮阳药偏碱性,滋阴药偏酸性了。传统上所说的酸男辣女就很好地解释了阴阳和PH值的关系,因为雄性激素水平高怀男孩的孕妇喜欢在体外摄入偏酸型食物,怀女孩的呢雄性激素水平低就喜欢摄入辣椒碱,这都是为了调解自身阴阳PH值的需要

第二,关于五行相生相克。只要大家翻开化学元素表,按部就班再结合该元素在中药中最普遍的存在状态,这时候大家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所谓五行分别代表了哪几族类化学元素。至于相生相克,自然指的就是这五行元素族及相关化合物是如何发生理化反应,生化反应及反应是否可逆及反应是否发生胜利作用及生理毒性及。。。。。。。,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按我的思路去研究

11/8/2011 09:14:24 玉向真:

我在家这些年全是头南脚北的。主要也是当年受你的影响,呵呵

11/8/2011 09:15:05 海云青飞

你转贴的关于阴阳学说的解释太肤浅了,可以说皮毛也没有触及

谁理解了人体中的各种阴阳关系,谁就可以说基本悟道了 可是,从古至今,有谁悟道了,至少从文献中很难找到。人体的阴阳关系,有多个方面,多个层面,现在就不深入讨论了

求道者多如牛毛,但真心求道的却几乎没有,他们都不知道做大事要从极小处入手。比如多用左手,不浪费时间,你可能知道有好处,但你不去做。我可以断定,举手之劳可以做的好事而不去做,这样的人要悟道是不可能的!

11/8/2011 09:17:06 玉向真:

我在书上看到,说左手吃饭对降血压有帮助。这好象是日本的研究成果

11/8/2011 09:18:19 海云青飞

这方面推广去看,可以写很多文字,比如西方吃饭是左右手同时用,说明西方人比我们右脑发达,左右脑的沟通协调更好,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11/8/2011 09:19:21 玉向真:

左右脑同时开发?

11/8/2011 09:19:43 海云青飞

左右手同时配合做事确实可以加强左右脑的沟通和协作

多用左手有利于开发右脑,科学已经有定论。头南脚北睡,究竟有没有好处,有多大好处,虽然可以研究,但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组织大量资源做对照实验,只能权当信仰,先做起来再说

人都是左脑比右脑发达,因此开发右脑是重点

11/8/2011 09:21:32 玉向真:

你想写哪种类型的书?

11/8/2011 09:22:12 海云青飞

解决人生的困惑,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学习、教育、婚姻、成才,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11/8/2011 09:22:40 玉向真:

现在就可以写这类文章发在网上,等观点成熟了就可以修改后结集成书

11/8/2011 09:23:35 海云青飞

现在已经写了几篇文章了

11/8/2011 09:23:49 玉向真:

只要不影响到工作,应该定期写一些,有灵感时马上抓住,过后可能就写不出同样的文字了

11/8/2011 09:24:03 海云青飞

先就这样吧,以后感觉时机差不多了集中写

11/8/2011 09:25:06 玉向真:

中国古人一生可能只写出那么一两本,现代人一年就能写一本。呵呵

11/8/2011 09:25:16 海云青飞

我为什么要写这种类型的书吗?几乎人人都有人生的各种困惑,多数人都不懂得理性是什么

懂得理性的人,不会轻易被骗,不会轻信宗教、中医。在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度,理性太缺乏了,许多人做着奴才却替主子唱赞歌,你不让他数他的卖身钱他就跟你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没有什么事情比理性的科普更加重要

11/8/2011 09:26:59 玉向真:

一定是结合现代技术去写?我相信中医,呵呵。不过,在我眼中,现在没有中医。至少目前写出文章的那些中医,我觉得他们不懂中医

11/8/2011 09:27:50 海云青飞

好像不需要用到很多现代技术。进化论是要的,要用来解释人类的心理现像,也就是进化心理学

11/8/2011 09:28:58 玉向真:

我觉得医学的发展方向是用食物直至不用药去治疗,迟早会有这样一天

11/8/2011 09:29:00 海云青飞

我不反对中医,只要中医讲理性,可惜,现在所有讲中医的人都是不懂理性为何物的人

我劝所有身边的人,认识的人不要用任何有毒的草药及中成药

11/8/2011 09:31:26 玉向真:

呵呵,至少目前我会用中药的,但轻易不用中成药,因为配方不符合我的观念。用中药也是没办法,因为我目前还无法配出超越中西药的食物配方

我这么多年也没研究什么中医,因为看不懂,只是收集民间的单验方了。现在才开始中医的研究,当然我是中西医同时在研究。在中医上,我已经说了,只保留了那么几个概念,其余都是要结合现代医学进行重建的

11/8/2011 09:34:22 海云青飞

多数中药未经严格的毒理学实验,现已明确很多中药有肝毒性,肾毒性。在北京奥运会前,官方有一个几百种的运动员禁服中成药清单,因为含有兴奋剂成分。很多中成药偷加西药,因为不加就没有效果,其实,最清楚中成药有没有效果的是那些开发中成药的老板

11/8/2011 09:34:55 玉向真:

我不看黄帝内经,也是希望不受那些观点的干扰

11/8/2011 09:35:35 海云青飞

不明毒性就去服用中药,那只能自己倒霉

11/8/2011 09:36:08 玉向真:

我用中药也是看药理分析,有毒性的一概不用。许多中药是野菜,即使这样,我也很慎重。倒是那些老中医,经常开毒药去治病,就算有效果,也是愈此病而致彼病

11/8/2011 09:36:55 海云青飞

中药的药理分析是很不足的,很多中医经常在用明显肝、肾毒性的中药而当不自知

11/8/2011 09:37:55 玉向真:

但是中西方都对植物性中药进行了大量成分分析和毒性实验

11/8/2011 09:39:14 海云青飞

你还是去看看国外一款西药上市的过程吧,再和中药的研究对照一下

11/8/2011 09:39:24 玉向真:

西药的毒性也是极惊人的,在食物能替代的前提下,尽量中西药都不用

11/8/2011 09:40:37 海云青飞

自然能不用药物是最好的。关键不在于毒性,而在于态度及研究过程,西药的毒性和效果是明确的,而中药毒性不是很明确,效果更加不明确,你随便买中成药看看,很多写着副作用不明

11/8/2011 09:41:27 玉向真:

嗯。我也不用中成药,我只是看中药治病的原理,靠食物就能治疗大多数疾病,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没认识到这个程度。我希望在食疗上有点探索

11/8/2011 09:43:29 海云青飞

如果能靠食物就能治疗大多数疾病,确实是一种很理想的情况,是一个伟大的设想,悟道以后,就可以找出这样的食物来,这也叫作服食。服食的学问,小可养身,大可治国。治国怎么说呢,正确的饮食可以使人的生理处在更加平衡的状态,生理反过来可以影响心理,使人的心态更加平衡,因而可以使社会更加平衡。我认为,单靠食物就能治疗大多数疾病的话,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治疗,是逐渐地把人体调整到更加平衡的状态,这种治疗可能不适合对症治疗,不适合治急症,因为它是整体的宏观的调整为主

如果去看现在的中医,他们只是伪中医,只是把中药当作原始的未经提炼的未经试验的西药在用,简单粗暴地把病人当作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对药物的副作用不明,药物治病的原理不明,以自我感觉作为疗效。中医也有一些理论,但是充满着各种牵强附会。中医,从诞生起就被神化,就被固化,后来的人都不敢再怀疑,也不敢有实质的创新,这样一种情况,就造成了中药祸害国人千年。所以,你不能说你不用有毒中药,就与你无关,你只要在说话中用上了中医或中药这些词汇,就与你有关,你就参与到了其中,脱不了干系。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悟道的人不会用中医、中药的概念,只是从现代的知识如植物学,再结合整体观,作出一些创造发明

11/8/2011 09:45:24 玉向真:

所以说现在没有中医。中国古代的医生,药量极少。一味药可能只用一两克的,现代中医却超出了几十倍。过去的计量标准历代不同,过去的两,相当于现在的克了。我在一本美国人写的《神奇的食物》中,说美国人现在多数先选择自然疗法,如食物什么的,治不好才考虑用药物

也是考虑了药物的副作用。其实许多药物,不管是植物药还是化学合成药,以目前的科学水平还认识不到副作用在哪。我认为所有的药物都有毒,不同的食物,因为体质差异,用在特定人群中也成了毒药,那些对食物过敏的就是例子。关键是怎么去认识体质差异,这是未来医学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民间流传的一些药方,肯定能治疑难病。 我在农村都经常听到这方面的例子。在大医院治不好,而靠民间的祖传秘方治好的事例多了

11/8/2011 09:58:53 海云青飞

民间肯定有偏方,但是成分不明不敢轻易做小白鼠。在文明的地区,任何药物不经严格毒理学试验是不能用于人体的,你要敢去用是违法的要坐牢的。曾经有国外人士重金购得国内某民间有效偏方,结果一作毒理学试验,发现毒性太大,不可能获批上市,最后还是放弃了,也算是花钱买了一个大教训

关键是要知道原理,实践要上升到理论,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11/8/2011 10:01:08 玉向真:

青霉素是良药还是毒药?多少人因为用它迅速死亡的?现在的中医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中医,古代的中医都是修炼的人,也许他们有某种神秘的内在体验,我们没达到那程度,现在不能轻率下结论

11/8/2011 10:03:09 海云青飞

古代的中医都是修炼人吗?你怎么知道的?

11/8/2011 10:06:30 玉向真:

如果五行是科学的,说明今不如古。除非有一天它只是朴素的歪理

11/8/2011 10:07:09 海云青飞

五行,古人的一个猜测

11/8/2011 10:07:28 玉向真:

古代没有现代的实验条件,如果能发现一些未来科学才能证实正确的东西,就证明它是更高明的我们还理解不了的东西

11/8/2011 10:09:18 海云青飞

一个时代,无法发明脱离时代的科技的,即使你发明了远高于时代的科技,全世界只有你懂,你怎么讲给别人听,会没有一个人听得懂,你怎么把它流传到后世?

11/8/2011 10:10:33 玉向真:

也许只有史前文明的存在,史前的科学比现在发达,后来流传到这个人类文明

11/8/2011 10:10:51 海云青飞

史前文明留下些遗迹是有可能

11/8/2011 10:11:28 玉向真:

所以阴阳五行也许就是史前的文化,只是因为人类的科技不发达,无法理解史前的东西,现在有文章认为月亮可能就是人造的,它是空心的,也许是史前的人造卫星而已

11/8/2011 10:12:20 海云青飞

但这种可能太多了,可以有无限种,脚下一只偶然的蚂蚁,也可能是上帝派到地球的独生女儿,谁会去尝试证实或证伪呢。我觉得,现代知识加上整体观就很好了,没必要使劲挖古人骨头。好比互相咬合的两个巨大的齿轮,最大的那个齿轮代表现代技术的发展,两个齿轮的咬合部是整体观,较小的齿轮是生命的超越,如是,技术的发展反而为生命的超越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不是很好吗,又何必死劲挖死人骨头呢,还是让古人安息吧

11/8/2011 10:13:45 玉向真:

古代留下来的基础理论并不多。我说了,我只保留了对阴阳五行和干支的研究。而且本身没啥可研究的,也得结合现代技术去观察

11/8/2011 10:15:15 海云青飞

这么简单的内容,其实你完全可以自己重新发明出来。我猜古人就是看到人有五指,就想当然地捣鼓出了五行理论

11/8/2011 10:19:36 玉向真:

我会重新定义类象,古代流传下来的万物类象错误百出,得出了类象,就很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初步想把100以内的数字一一对应起事物来,包罗万象,包括化学元素都对应进去

因为古代是凭感觉去拼凑,我要靠理性。当然了,要是懂得编程,只是一瞬间的事

类象表相当于元素周期表,马上能看出事物间的各种联系

11/8/2011 10:25:05 海云青飞

我就一直奇怪,你对研究有兴趣,怎么不学习编程,可能你想如古人一样凭感觉去做事吧

11/8/2011 10:25:22 玉向真:

不过编出我想要的程序,得有一个团队专门搞,而且要好久。一个人是不够的

11/8/2011 10:25:46 海云青飞

也不一定的

11/8/2011 10:26:11 玉向真:

现在我想要的语言程序都没有,更不要说更精细的。我抽空买一部苹果手机,看一下里面的siri是不是有帮助,哈哈

11/8/2011 10:26:50 海云青飞

其实,你说的这些万物类像,我一直在考虑的,只是没有动手去做而已

11/8/2011 10:27:24 玉向真:

你的万 物 类 象 就是极可贵的思考,随着研究的深入,再改进一下计算公式就行了

11/8/2011 10:27:41 海云青飞

思路早就有了,世界是复杂的,总是靠心算肯定不能精确化

11/8/2011 10:30:32 玉向真:

只是没那么多经历去转换,否则配出一个药方也只是瞬间的事。能精确,就是慢,不如靠电脑,哈哈

11/8/2011 10:31:16 海云青飞

所以要会程序,算法写好后,让电脑分析,自己可以去和MM聊天

11/8/2011 10:32:31 玉向真:

只是研究程序得好几年,有几年的时间,靠手工也能把最常用的类象做出来了。汉字的我正在做,有一年时间够了。英语的得靠程序

11/8/2011 10:33:38 海云青飞

"有几年的时间,靠手工也能把最常用的类象做出来了", 你说说看,电脑计算速度是人脑的几倍?

11/8/2011 10:34:32 玉向真: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汉字的数也严密存在,只是不象英语那样明显直观。呵呵,我抽空研究一下程序。迟早会借助程序的

就象你说的,类象做好了,哪怕只是预测,也能达到神话般的境界。过去铁板神数能算姓氏,这还只是传说,借助程序,把很多东西都算出来也是可能的。只是,这类东西用来预测,应用就太小了。用来搞科研也很便利

11/8/2011 10:52:11 海云青飞

在电脑里,一切都是数字,是二进制数字。所有文字也都是数字

11/8/2011 10:52:28 玉向真:

我最新的思路是数字不需要计算,重新排列组合就能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类信息。即使如此,也需要海量的数据库

我做了大量分析,不存在信则灵的问题,只是还没有统一的公式。现在想,懂得编程还算必要。siri目前能做到听懂人的语言,甚至不需要严密的语法,这里面的编程原理不知道是什么

11/8/2011 10:58:22 海云青飞

统计海量数据,这方面电脑的效率是人脑的无穷倍

你看到过新闻吗,IBM的电脑参加电视台的知识抢答,都胜过人脑了,要知道电视台的题目是千奇百怪,并不是纯数学计算,这说明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可以完胜人脑

11/8/2011 11:01:04 玉向真:

没看过,不过通过程序研究东西真的是太方便了

11/8/2011 11:01:25 海云青飞

一个热爱科学的民科,不学习程序是不可想象的

11/8/2011 11:02:25 玉向真:

如果精通编程,到一定时候不需要写书,可以通过输入一些数据,自己生成一本书

11/8/2011 11:02:37 海云青飞

在我看来,一个不认识到程序的重要性的,不会编程的民科,某方面可能是有问题的

11/8/2011 11:04:31 玉向真:

电脑将来就会制造机器人并最终淘汰人类,哈哈。科技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不是没有可能性的

11/8/2011 11:05:42 海云青飞

人体内就可以说是一套电脑系统,不被人意识控制的哪些部分可以看成是一台超级电脑在控制

11/8/2011 11:06:10 玉向真:

我有时想,所谓上帝造人,是不是人类本身就是机器人,只不过是制造得太精密了,人们不敢相信而已

11/8/2011 11:06:19 海云青飞

哈哈,有可能,不过,目前为止最合理的解释还是进化论,而不是上帝造人

11/8/2011 11:08:53 玉向真:

如果人的命运可预测的话,可能就是更高级的生命在运用固定的规则在控制着人。也许是远程通过电波一类的东西在控制,和现在的电脑类似,只是科技发达得多

11/8/2011 11:10:09 海云青飞

命运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和高级生命无关,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命状态

11/8/2011 11:10:18 玉向真:

如果进化论合理,可是现在的人不但不再进化,甚至有退化趋势。有电脑了,人脑还可能进化吗。人类现在越来越依赖电脑

11/8/2011 11:11:14 海云青飞

目前最合理的解释还是进化论。进化当然也可能是某方面的退化。进化,可能说成改变更确切,改变的结果怎么样,人类会如恐龙灭绝吗?这就难说了

11/8/2011 11:14:00 玉向真:

我也想过如果能选择,自己是在中国好还是外国好。网络也是有界的。许多网页打不开,是有墙在挡着自己

11/8/2011 11:14:35 海云青飞

有技术,墙是挡不住的

11/8/2011 11:15:19 玉向真:

如果生在美国,直接就是无界了,不需要技术。所以我说科学也要讲党性

我想过了,还得懂些编程的技术,否则我的研究会很缓慢

编程技术够用了,也许就不用研究了,让程序自己去研究

只要能让程序去计算和排列数字顺序,就达到我的要求了

11/8/2011 11:20:17 海云青飞

你这个要求很多编程语言都能胜任

11/8/2011 11:20:39 玉向真:

最好是有siri那样的技术,能听懂人的语言,只是那太遥远了。不过目前也不需要那么复杂的计算

11/8/2011 11:21:07 海云青飞

这个就要你自己给siri加上这个功能了

11/8/2011 11:21:46 玉向真:

呵呵,那我研究一下C语言,除了研究,还能在网上找一些商机什么的

11/8/2011 11:22:18 海云青飞

恩,程序员做到专家级别,就自由了

11/8/2011 11:22:39 玉向真:

每天学一小时的话,需要多久入门?

11/8/2011 11:22:58 海云青飞

一年总要吧

11/8/2011 11:23:36 玉向真:

那我尽量早点入门,编我想要的程序

11/8/2011 11:23:58 海云青飞

希望你能坚持

11/8/2011 11:24:10 玉向真:

为了研究需要,不坚持也不行呀

理解掌握命运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思考“命运”之谜

  1. 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主要为赚钱而忙活

    或曾烧香,或曾拜佛,或在念经,或做礼拜,但对他们来说,今生赚更多的钱,就是人生的大部

  2. 功成名就,什么都不缺,然后就会认真思考命运,想要超脱命运而求仙

    但是,他们不知道,拥有世上的物质越多,离"天堂"就越远。典型人物就是秦始皇

  3. 宗教求道者

    他们付出人生的全部去思考人生和命运。他们放弃物质上的追求,或出家,或闭关,或禁语,或苦行。只是,他们想不到的是,宗教就是他们头上的一道难以解脱的枷锁

  4. 超脱事物名相的束缚,真正在研究生命的奥秘

    伍冲虚和柳华阳的著作中引用了佛经和道经,崇佛者以为他们信佛不纯,有些引用语句都在现在的佛经上找不到;拜道者以为他们夹佛夹道,四不象

    然而,正是他们不被宗教形式所束缚,才使得他们可以真正研究生命。回想我们读小学时,老师可曾这样说:今天讲李氏数学,明天讲张氏数学? 一落进名相,智慧无从谈起,怎么可能超脱命运呢!

本章所讲影响命运的几个要素,只是几个举例,是我思考命运的部分记录,不一定全部正确,旨在启发思维,如果你受到启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我写作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tuenhai.com 2014-09-17


人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黑箱和白箱理论

tuenhai.com  2013-04-27

每个人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命运。问题来了,人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

有的人说一出生命运早就注定,又有人说命运是由心决定

我把影响命运的因素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那些因素,可以从报刊杂志上读到的那些因素,我称之为命运的白箱

另外,是不容易察觉,不容易理解的因素,他们藏在黑乎乎的箱子里,一下子不容易看清,我称之为命运的黑箱

影响命运的白箱部分,主要是家庭出身,所受的教育,自己的努力等等

命运的白箱部分好,相对地来说,命运可能更加顺利,但并不是必然

命运黑箱的存在表现在:

  1. 天灾人祸

    没有方法可以准确预知何人,何时,何地会遇到天灾人祸。发生地震时,同样是房子倒塌,有人遇难,有人幸存,遇难者为什么运气就差那么一点点,幸存者为何运气就那么好一点点,没有人可以解释清楚

  2. 机遇

    年轻人在谈恋爱时,可以选择物质条件不错的对象,却无法知道对方以后是否会家道中落。有人选择的对象出身低微,却一时风云际会,得“贵人相助”,扶摇直上。机遇和个人的努力有关,但很多时候,命运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公

  3. 意识

    多数时候,人们都在按照自己的理性作出判断,似乎自己主宰了自己的人生。其实不然,人生有非常多的感性成分,经常会有一些念头不请自来。有时,一个灵感,一个好点子使我们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但有时也会一念之差导致失败

命运有大致的规律,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从长远来看,难以持续。官二代,富二代看似风光,但三代,四代,五代呢,没有人可以保证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上无数的王侯将相,我们都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子孙何在

正是因为命运的不确定性,不可持续性,引发了古今无数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探索,并产生了一些宗教

我们不但要优化命运的白箱部分,我们还要尝试打开命运的黑箱,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人类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使我们脱离宗教从理性的角度了解命运的黑箱,一定程度优化命运的黑箱

只是对命运黑箱的猜测是不够的,我们要把黑箱的理论细化,提出一些技术规范,要有可操作性

怎样挑选风水宝地入门

tuenhai.com  2013-04-10

理想的居住地点

  • 生态环境好
  • 离县/市/镇中心10公里内
  • 上网方便
  • 在城市则选小城市。在农村则居处附近村民不多
  • 民风好
  • 地质灾害可能性小
  • 地气好

何谓地气好

地气好的部分要素:

  • 住宅群依南北向山体而建
  • 平原则附近有南北向大路
  • 房子坐北朝南
  • 生物茂盛
  • 有千年古树或曾出杰出人才

这里的南指地理南,不是地磁南,可以用手机软件测量

如果能找到这个“宝地”,我会长期移居那里,享受自然,享受生活

我在个人介绍里写了“熟悉传统文化儒、释、道、易、医”。在中国,自认为了解一点“传统文化”的人成千上万。教育界一贯不提倡理性,不提倡独立思考,不提倡质疑,经受这个大染缸洗礼后,人们很自然就会盲目崇拜某些事物,以致伪学横行,我都懒得提起笔来作一些批评

“风水”属于“易”下一分支。国内至少有几百种风水流派,都说自己是最正宗的,在我看来多数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风水”一词被用滥了,所以我不讲“风水”,只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地理环境选择的原理

“宝地”标准之一:环境污染程度较轻

中国自来水质量比较差,我家饮用水都是经过滤器过滤的。有的国家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直接喝,我辛苦过滤了半天,水质还是比不如人家未经过滤的。在一个环境很难做到的事情,在另一个环境不用任何努力就达到了。这说明了环境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古有“孟母三迁”之说,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寻找地理环境时,首先考虑的是污染少的地方。可惜的是,我国是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已经没有了“风水宝地”。中国传统文化是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是实际做的呢!恐怕我们得先学好英文,然后向西方求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经了

我们说一个地方“人杰地灵”,除了肉眼可见的山清水秀,还有人类科学暂时还不能解释的因素在里面,这给寻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正是因为如此,各种凭空臆造的风水神秘学说也就粉墨登场了。我个人是极端讨厌无法自圆其说的,没有任何根据的神秘学说,因为这代表着愚昧,导致被利用,被欺骗,对于这些学说,我的做法是了解后就摒弃。正确的“宝地”理论应该是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理解并作出创新与发展,而不是成为江湖术士的专利

“宝地”标准之二:居民文明程度较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穷山恶水出出刁民。从人的文明程度也可以倒推出那一方水土是否适合居住。国人的文明程度与文明国家的差距暂时还比较大。从以上两个标准看,中国虽大,要找一个宜居地方还真不容易

“宝地”标准之三:生物生长特别繁盛

如果某块地方特别有利于生物生长,那么,这块地方可能就是块宝地。比如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汇聚了大量世界珍稀动植物

更进一步,则要考察植物的品类,植物进化上也有先后,高级的植物多一些,自然会给这块地方加分

“宝地”标准之四:能量聚焦点

任何事物都在接收和发散能量,在一个大的地理环境中,能量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是宝地。把世界地理用计算机建模,用公式计算出能量聚焦点,再实地考察验证。这种工作需要多个方面的专家配合完成,需要卫星数据,需要地质勘探数据,需要计算机编程专家,并不是江湖术士所能胜任的。真正研究传统文化,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原则,但在技术操作层面,必须掌握利用最新技术

能量聚焦点的表征是千年古树,或者有植物生命力超强,甚至因能量集中而发生了基因变异

“宝地”标准之五:顺应自然环境

人为什么会进化为地球表面最高级的生物?有人说是劳动,复杂的劳动使得大脑进化。在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观看来,是因为人站立的姿势更加符合“天人合一”之道的缘故

《道德经》讲“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要研究自然的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规律,使人体达到平衡状态

太阳系相当于一个原子,而人类则被封锁在内部,一个叫地球的地方的表面。任凭人类科学怎么发展,人类要飞出太阳系这个“原子”外面,去看看别的“原子”的风采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哲学中讲究“天人合一”,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天”基本就是太阳系了。太阳系里以太阳为尊,是太阳系里所有生命的能量来源。以太阳系类比于人体,头部相当于太阳,大脑占全身体重的1/50,耗氧量却占全身的1/4。当人站立时,脚下是地球,头顶更接近太阳,这种姿势,在中国哲学看来就是“天人合一”的姿势,这是其中一种猜测

儒家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人又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指人的理想要符合人类进步的方向,这样自身的正气就能与天地的正气沟通,这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做法

理想仅仅是开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掌握更多的人体规律和自然的规律,在更多的地方做到“天人合一”,才能更好地与天地“浩然之气”进行沟通

把星球运行规律,自然环境,建筑物的构造,人的生理特点结合起来研究,然后确立一些规则。可以思考下列问题:

  • 什么样的山脉气场好?
  • 河流的哪一侧比较好?
  • 房子的朝向有什么讲究?
  • 人白天该采取什么姿势?
  • 人晚上该采取什么姿势?

其中有许多的学问。在古代,这些问题都不容易研究清楚,在现代则成为可能。现代技术“外向型”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危机,但反过来,现代技术又可以使智者快速开悟

宝地的选择要有大局观:

从全球的角度看,目前,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国外可能要比国内好一些

如果在国内选择,首先要选择的是省

确定了省后,再确定哪个县/市

然后再确保哪个镇/村/小区

举个例子:

  • 定下了省选择海南

  • 再考察县/市。海口和三亚人太多。排除

  • 西线城市不发达,海水质量也不太好,排除

  • 东线城市,琼海,靠海,治安也不错,交通也方便

  • 再到实地考察楼盘或村庄

如果脱离大局观考察隐居地,就会迷失方向,看看这个网友介绍的地方,觉得不错,看看那个图片,也很向往

我的老家小城,附近就有很多山清水秀的地方,如果不考虑大局观,我考察本地就足够了

当我们要做一件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时,首先要发心,就是动机要正,理想要高远,其次要择地,本文择其要讲了几个要点,再次要聚人,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探讨,人为营造一个好的人际环境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房子坐北朝南的好处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3-04-28 修订于2014-09-23

天人合一生命新生之路

许多人花费一辈子时间在抠古老的经典,幻想经典是神或佛亲笔书写的,其中每个字都包含着神圣、神秘的意思,只要天天诵读,认真研究,总有一天能找出真理,从而实现人生的超越。我说,走这条路好比从大海里找到一枚绣花针,并把自己的头塞进细小的针眼

为什么这么说呢,凡是人类可以读到的书籍,无论宣称是多么的神圣,都是半吊子的人写的,不可能是绝对的真理。真正肉身成圣的人,就和凡人是两个世界的生命了。真有神佛,也是不会下凡来渡人或者写书的,那是多此一举

如果还是有人想不明白,我就再举个例子,你是人,你愿不愿意变成一头猪,然后给猪讲人生的大道理呢。我想,没有一个人愿意做猪,即使你愿意做猪,猪想听的也是猪理,而不是人理

每个生命都有自主的权利,生命的状态都是他自己选择的,是他自己喜欢处在这种状态,并得到了他想要的。如果偶尔有生命开始觉醒,想要超越,他可以观察自然的规律和自身的结构特点,把自身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研究,他终究是会有那么一天愰然大悟,从此走上生命的新生

这条生命新生的道路,我称为“天人合一”的道路,除了这条路外,就再也没有更好的道路了。这条道路并不一定需要有人或经典的指导,大自然本身就在不停地宣说什么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其中之一就是建筑物的构造要符合太阳系的规律,地球的规律,山川河流的规律,人身的规律等

建筑物的构造又可以分为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朝向。哪个朝向为好?从不同角度考虑,就有不同的答案。我在这里举例,只是为了强调,一定要养成把事物放到更大环境中考察的习惯,要在任何时刻培养这种思维方式

何种朝向为佳,我不会给出标准答案,大家自己去研究,这里分析坐北朝南只是举个例子,你自己还可以研究下坐南朝北,坐西向东,坐东向西等,再来比较下哪个更有道理

坐北朝南分析举例

中国处在北半球,建造房子时向来喜欢坐北朝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坐北朝南”的意思是建筑物背对着北方,面向南方

“朝向”指的是最大的采光面。自建房,或者别墅,一般来说大门的方向就是朝向。城市公寓,一般是以主要卧室窗户朝向为公寓朝向

建筑物坐北朝南的好处:

  1. 冬暖夏凉。冬天,太阳高度角小,更多阳光进室内,提高室内温度。夏天,太阳高度角大,进入室内阳光少,不那么热
  2. 更多阳光进入室内,可以消除湿气,杀灭细菌
  3. 人体接受阳光,有利于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预防儿童佝偻病

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信仰,考古发现绝大多数远古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古代以南为阳为尊,以北为阴为臣,当上皇帝称“南面为尊”,打了败仗称“败北”,“北面称臣”。因为正南方为尊位,古代平民盖房都不敢取正南方,都是稍有点偏。(古代技术所限,能否取到正南方位是另外的问题)

怎样定位正南方?

传统风水学用的是地磁指南针,风水罗盘的子午线对应的是地磁南北极。在地球上不同地方,地磁方向与地理方向有一定偏角。即使在同一个地方,地磁偏角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磁暴,高压线,磁铁矿等都会使地磁偏角发生变化

传统风水学把人和居住环境联合起来考察,这个思想是比较先进的,但在技术层面则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较多,风水学书籍讲得头头是道,角度一点也不能差,但是在古代条件下连地磁的正南也取不到,你理论讲得再多有什么用呢

“天人合一”一般考虑的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太阳辐射对地球生命的影响,需要的是地理南北极

测定正南方,可以使用手机里的Compass软件,在设置里选择"True North", 而不要选择"Magnetic North",盘面S指的就是地理正南方

在现代,强调对于某个人物或者某本书的信仰已经难以说服更多的人,旧的信仰方式在崩塌,新的信仰还未出现,我认为人类一定要在自然规律面前怀有谦卑的心态。人类的祖先偶然的直立行走符合了自然规律,便得到自然的眷顾,成就万物之灵,现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却把人类置于毁灭边缘。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文化可以指导人类有意地顺应自然规律,使人类进一步得到自然的眷顾,以应对人类的危机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头朝哪个方向睡觉最好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3-04-28 修订于2014-09-23

中国有很多人相信风水,于是就多出了几个疑问:

  • 头朝西睡觉好吗风水,睡觉头朝西到底好不好
  • 睡觉头东脚西是风水大忌吗
  • 睡觉头不能朝哪个方向
  • 睡觉时头朝哪好啊
  • 睡觉头到底朝哪个方向
  • 头冲北睡觉好吗,对风水有什么影响
  • 睡觉头朝东好吗,为什么

这些都是好问题,确实是重要问题,本文中 tuenhai.com 就来探讨一番


我曾经很奇怪,了解过的各种宗教,各路高人大师很少有人研究睡觉时头的朝向,现在知道了,是他们还没有明白“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道理,他们还没有入道

人的一生有1/3在睡觉中度过,正确的睡觉姿势、睡觉朝向与良好的睡觉状态,与养生关系密切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圣人有什么特点,圣人会怎么做呢?

首先就是“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也就是圣人的行为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

睡觉头朝向的几种理论

  • 地磁说

    有人认为,由于地球磁场的影响,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方位,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

  •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看法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

    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

    这可能只是基于五行对应五季和五方理论的推测

  • 东西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这也是一种看法,头东脚西或头西脚东,人体的方向就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了

  • 头朝赤道,脚朝极地

    人类只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远祖偶然的直立行走”处天地之和“,得到了天地的“祝福”。直立行走是发生在白天的行为,如果晚上,睡觉时的方向姿势也是“处天地之和”,就可能使人类再次进化

    晚上的时候,太阳转到了地球的另一面,无论头朝东、南、西、北任意一个方向,都不可能对着太阳,所以我们要在地球表面寻找理论支撑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热量辐射最大的地方就是赤道,而两极则受热量辐射最小的地方

    北半球,房子坐北朝南,床摆放南北向,睡觉头朝南。这时光线来自头上面的窗户,与人白天直立时光线来自头顶的太阳,原理上是一致的

    这种学说是否有道理,我没有下定论,各位可以继续研究

研究睡眠朝向的意义

生命要进化,要开悟,就要把人身放到更大环境中去考察,去研究。从何处入手?睡觉朝向就是一个极好的入手处

研究出最好的睡觉朝向有什么好处?

坚持最好的朝向睡觉,一天两天看不出来效果,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就可以和地球的信息场、能量场发生共振,得到地球的“加持”,可以增加智慧。什么是智慧?就是透过表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智慧增加,做事情时就更容易把握本质,抓住大局,常会有神来之笔,如得天助。如果坚持一辈子,并和同样坚持的人结婚,后代就可能一出生就有较高的智慧,较高的起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黄帝内经》:“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简单几句话就点出了重点。古人的话,在一些细节上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大的原则往往给人启发。只是把《道德经》背得滚瓜烂熟是没有用的。我研究传统文化二十年,很少看到有谁对这两句话作出了比较好的解释,践行的人则更是没有。研究经典,并不只是在头脑中玩弄哲学概念,推敲一番就算完事了。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践行,起居坐卧,一言一行,实行起来

  • “人法地”,就要真实地去研究地球的规律,人的言行符合规律
  • “地法天”,就要真实地去研究太阳系的规律,人的言行符合规律

我曾看到博客上,有灵xx被吹捧为已经修炼到了道家讲的天仙,他教人修炼方法之一就是反复念《道德经》的几句话,有用吗?一点用也没有。他只不过是右脑天生比较发达,感觉比较灵敏,就自以为成仙成佛了。真正的生命升华却是很平常,需要的是研究自然规律,并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

人看起来很伟大,其实是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地球的寿命已经几十亿年,人的寿命不过百岁。人的活动空间主要限制在地球表面,依照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充其量只不过地表的寄生虫,又有什么好骄傲的呢!所以真正的智者都有一颗谦卑的心,也就是对人在自然中所处的地位有清醒认识。这不是普通理解的谦虚,有人误把中国式谦虚当成道德准则,实际上这是虚伪

一个悟道者,必然理解正确的睡觉方向并在实践中运用以促进人体的进化。凡是不理解其中道理的,就是还没有开悟,没有资格传道授业,强为人师只能是误人误己。其中深层次的原理,留待大家自悟

正确的睡觉方向,看似简单的行为却蕴含了高深的智慧,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只是普通人不相信、不知道罢了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意思:按照自然规律作息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3-04-29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的出处

  • 《帝王世纪》记载:

    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 《庄子·让王》: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意思

《击壤歌》:每天辛勤劳动,自给自足,朝廷关我屁事

《庄子·让王》:我每天的作息合乎天地的节拍,从中体会天地的逍遥自在而有所心得

tuenhai.com 要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指的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作息,这和我们的命运有关。古人有朴素的天人合一信仰,相关论述很多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多数人把“起居有常”解释为生活作息要早起早睡。这样的解释未免太肤浅了

作息时间与自然同步

科学家进行了一项计算分析,测试了迄今为止每一种视蛋白的进化假设,结果显示所有动物体共有的视蛋白祖先出现于7亿年前

1853年,一名波兰发明家发明了煤油灯

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实用型电灯

灯的发明,距现在还不到200年,在灯发明之前,人类,及人类的所有祖先,在这7亿年里,活动都受自然光线制约,都是按照自然规律作息的。这种作息规律,已经深深地写进了人类的基因,影响到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工作

灯的发明不是坏事,但是,人类对灯的不当使用,破坏了7亿年来形成的作息规律,改变了一些基因,这些改变使继承自远古的原始生理机能趋向退化,人的思想行为也会偏离正常的轨道,导致整个人类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

正确的生活作息方式,应该是晚上彻底不使用任何灯具,完全按照自然光线的时间规律作息。什么时候天黑了,什么时候就减少活动,准备睡觉。什么时候天亮了,什么时候就准备起床。这样人的作息时间与自然同步,就能与太阳、地球之间的能量场、信息场同步,使身心处在更佳状态,也有利于优化继承自远古的功能,更好地发挥人体所有潜能

这是天人合一的一个应用,是对“人法地,地法天”的实践

未来设想:"天人合一" 社区

现在,整体人类社会已经迷途太深,要按照自然规律作息很不容易

一个设想是设计建造一个社区,按照“天人合一”文化选址、布局设计和建造。所有灯专用一路供电,用光线感应开关,天黑自动切断。插座单独一路供电,晚上可以使用,以备应急之需

危险的信仰

普通人的心灵是软弱的,需要一个依靠,需要一个无所不能的存在能够带领他,给他以精神支持,这是信仰存在的土壤

信仰一个活人是很危险的,活人经不起各种诱惑,在利益面前会投降,为了利益会骗人。当一个活人被人顶礼膜拜,被神化,容不得一点批评,就意味这个人彻底完蛋了,已经不可救药了,他会在信徒的膜拜中迷失自我,以为自己真的是那么神,或者干脆做起职业骗子。一个智者看到这些问题,他决不会神化自己,决不会把学术搞得像宗教

信仰古人如何?信仰古人比信仰活人好一些,因为古人不可能活过来收钱,在黑夜里点灯数钱。但是,每个古人有时代的局限。比如传说中的中医经络,有人说是古人内视看到的,既然内视能看到无形的存在,为什么就看不到更容易的有形的存在,发展出比较接近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呢,又为什么全世界的古代求道人,只有中国有人内视看到经络?我这么说不是肯定或否定经络的存在。思考问题时要有理性,不要先假设什么理论是正确的,然后去找证据,把反面的思考完全忽略了

信仰古代经典如何?古代经典是古人写的,有时代局限性。有人解读《黄帝内经》,一个字一个字的在抠,一个字都改不得,每个字都是真理,这有必要吗?我们假设古代真的有无所不能的神,写了一本100%正确的经典,然后传给地球人,古代印刷不发达,只能由人传抄,传抄过程中会出现笔误,传抄者很可能会修改他认为不正确的内容,加进他认为正确的内容,如果不幸传到了统治者那里,统治者又觉得有利用价值,就会加进有利于统治的内容,即使是神在古代亲自写的书,留传到现在,也会变得面目全非。无论《黄帝内经》还是《道德经》和《易经》都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今天有的怪力乱神爱好者得到一个版本,以为是圣人写的一个字也不能改,只能是个笑话,只能显示出自己的无知

如果一定要找个信仰,“自然”就是信仰最好的归宿地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们信仰的宗教,我们信仰的人物,我们膜拜的经典,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会消散在历史云烟中。这一切都不在了,但月亮还是这个月亮,地球还是这个地球,太阳还是这个太阳

找出自然的规律和人体的规律,行为的节拍符合自然的节拍,通过积极的调整解除人身在自然中受到的限制,改造身体,优化命运,提升生命

自然不会说谎,自然不需要供养,自然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信仰自然没有一点副作用

有足够的知识基础理解自然规律及与人体关系,并立即去实践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助人即助己的感悟:隐式作用关系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3-04-30 修订于2014-09-23

住房选址和构造考虑到与自然的和谐,睡觉时头朝正确的方向,按自然规律作息,有崇高的理想,开阔胸怀,当我们这样做到时,就确保了人的生理、心理符合天地大势,身上会有一种浩然正气,有一种圣人的气质,会更有智慧,在人生的决策中更能把握住本质,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做事时必须与别人打交道,如何看待人际关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文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合理性,从现代技术的层面来说,世界上一切物质通过电磁波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实际上,除了电磁波,还有更深层次的联系,可能和量子和暗物质理论有关,这些过于深奥,在本文中名词上我只说电磁波,在作用上其实还包括了更微观层面的因素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物体在向外辐射的同时,还吸收从其他物体辐射来的能量。绝对零度只存在于理论中,现实在还未发现。可以视为,现实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发出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

热辐射其实是在电磁波辐射,电磁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每秒钟大约可以绕地球8圈。阳光也是电磁波,到达地球大约8分钟。理论上,地球上任何物体都在瞬间互相发射和接收电磁波,都在互相影响。你的朋友远在天涯,他的状态还是会实时影响到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人际影响力的准则:

  1. 血缘关系越近,基因越相似的,影响力越大
  2. 关系越紧密,影响力越大

人际影响互相作用方式:

  1. 显式作用关系。比如,上班获得工资,犯罪被制裁,朋友之间互相帮助
  2. 隐式作用关系

隐式作用关系举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显式作用关系,很容易理解,大家都在用。为公司付出,公司给你报酬,伤害别人的被法律制裁

隐式作用关系,理解的人很少,多数人的理解也就停留在“善有善恶,恶有恶报”感性认识,2000年来未有半点进步

人生的一切偶然性事件,都有其必然性。有时运气特别好,有时运气特别差,主要是隐式作用关系在起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真正揭开困扰人类几千年的因果报应之谜

当人做一件事情时,会在宇宙空间留下当时的信息场,当以后遇到类似的信息场时,就会一定程度重演历史

用一个实例来说明,三国的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控汉献帝,自任丞相,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四海,征伐四方,取得巨大成功。主观上,曹操只想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想自己的政权被人挟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在宇宙中留下了大量电磁波信息,信息是完全客观的,信息的主人虽然主观上不希望被别人挟持,但这只是头脑里的想法,想法并不能在宇宙空间中留下深刻的信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的“挟持”行动表明了他认可这样的行为模式,如果将来有一天他被“挟持”,也是他自己选择的行为结果

曹操死后,魏国政权很快就被司马氏挟持,最后魏国灭亡,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也是曹操自己的选择,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选择

实际上信息场对人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人会遇到什么事情,运气怎么样,既有自己的因素,也有历代祖先行为留下的信息场、人类整体的信息场,还有天地信息场,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作用于人,要完全说清一件事情的因果来源是困难的

人都在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

  • 做生意时使用不正当手段,表示在类似情境下,自己可能被不正当对待
  • 帮助别人,也就是表示在类似情境下,很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 资助贫穷孩子上学,表示自己或后代出现类似情境时,很可能得到别人资助
  • 智者引导别人开悟,表示自己也会得到别人启发,有进一步的领悟
  • 故意一脚踩死小蚂蚁,表示自己的生命形态变成小蚂蚁时,也很可能被别人一脚踩死
  • ......

血缘关系的影响:心理学家汉斯.伯杰的经历

人体的的奇特之处在于,除了肉眼可见部分电磁波频段即可见光外,人体还可以超距可以接收物体发出的电磁波。血缘关系越近或关系越紧密的人发出的电磁波越容易收到

每个人都潜在地具有超感觉力(ESP),也称作“第六感觉”。人生中的有些事情,我们能直觉地感觉到结果,却说不出理由

心理学家汉斯.伯杰有一次骑马摔了下来,差点没命,其姐姐“感觉”到了他的危险,从很远的地方拍了一份电报来询问情况

汉斯的姐姐为什么能“感觉”到汉斯遇到了危险?

汉斯遇危险的场景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出去,理论上所有人可以接收到,人体接收电磁波信息是有选择的,否则整体宇宙充满了各种电磁辐射,不加选择地接收的话身体会处理不过来。其姐姐因为血缘相近,基因相近,再加上关心其弟,就容易接收到弟弟发出的电磁波,大脑把信息翻译为显意识可以理解的形式,姐姐就会感觉到弟弟出事了

朋友的影响:肥胖也会传染?

《环球科学》2007年有一篇文章,讲到了“肥胖也会传染?”,Christakis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者James Fowler一起,从1948年开始,对一个小镇上的12,067位居民以及他们的后代进行跟踪分析,发现:

  • “两个人中,双方彼此都认为是朋友,那么一个人发胖,另一个发胖的几率会增加171%。然而,如果只有一个人认为对方是自己的朋友,那么,前者更有可能被传染上肥胖
  • 如果你的朋友有肥胖症,那么你肥胖的几率会增加20%
  • 如果你的兄妹中有肥胖的,你的肥胖几率会增加40%
  • 如果夫妻中有一人肥胖,另一人的肥胖几率会增加37%
  • 地理位置对这个结果并没有多大影响。一位肥胖的邻居,对你来说,没有多大威胁。但是一位发胖的朋友,即使离你很远,但仍对你的体重有影响。同性朋友有更强的影响

Christakis认为,以上结果可以说明,为什么那些组队进行减肥的成功率比较大。他补充说,这个结果对于节约经费和成功开展减肥比赛是很有意义的。”

肥胖会互相传染,学习、工作、心理呢?肯定也会互相影响

这项研究很有哲学味道。从显式的角度看,只有全世界人都幸福,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幸福。美国制度先进,技术发达,但有些宗教国家不理解,不认可,就会来给你制造不和谐。2013年,有位名人在一次演讲中说:“这次北京的雾霾,我特别高兴,我从来没有那么高兴过,因为特权阶级他们有特权的水,这次没有特级的空气了,他们回到家同样会面临老婆孩子的指责。”,一个阶层的幸福看似可以和别的阶层的苦难无关,其实这只是短视罢了。从隐式的角度看更似如此,电磁波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躲得再远,其他人的身心状态一秒内钟内就会影响到你,根本没有办法回避

隐式作用关系应用:助人即助己

  • 利用人际隐式作用关系,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我花很多时间精力写文章,又不考虑从中获得商业利益,是为什么?这么多时间去赚钱不是更好?

    不考虑商业利益是为了保证理论的客观性,不要为了利益夸大什么或者贬低什么,只有理论更加客观,更加科学,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搞个人崇拜和神秘主义虽然对商业有好处,对自己身心真正进步却有坏处

    客观公正地帮助别人,也就是选择了客观公正地得到别人帮助的作用方式。虽然tuenhai.com 和读者不一定互相认识,但人际之间还有隐式作用

    为什么采用写文章的方式?如果实地上课的方式,这样会占用很多的时间,收费成了必然,我还得同样的话,不断地重复,效率太低。还有许多人喜欢的QQ、微信的方式,效率太低

    隐式作用关系,揭示了学习之道,教育之道,企业之道。做企业,除了普通的商业活动,还要围绕本行业做些公益事业,企业发展过程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有两个很有名的IT公司,一是Google,二是中国的Baidu,两个公司都是技术类公司。Baidu本质上类似绝大多数中国式企业,为商业而商业,而Google不同,他有许多针对技术人员的公益项目,比如赞助开发者,给开发者提供免费代码托管,开源一些大项目,Google为公益项目投入很大,那么从长远看,Baidu不能和Google相提并论,无论是从显式作用关系还是隐式作用关系看,两者都不是一个量级的

  • 优秀的父母可能是自己孩子最合适的老师

    父母和子女血缘最近,联系最紧密,因此隐式作用力最大。父母进步后,什么也不说,孩子也会立即接收到,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从此看出,父母是可能成为自己孩子最好的老师

  • 同道组成的社区

    周围人状态会影响自己的状态。生命的升华是最伟大的理想,如果拥有相近理念的人组成一个融洽的社区,就会事半功倍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人为什么活着,意义何在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3-04-30

人为什么活着精辟回答

有人问:

  • 活着那么累,为何要继续
  • 人死后有灵魂吗
  • 佛家讲人活着的意义,可信吗
  • 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tuenhai.com 的回答是,人活着的意义有三:

  • 好好活着,享受生命,享受生活
  • 即使到时死了,还有你的儿子或女儿延续了你一半的生命,怕什么
  • 或者你可以化蝶飞(什么是化蝶飞啊)

追问生命的真相

  •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所以要及时享乐

  • 有人说白云上面有神仙,西天还有个佛国,高高的天上有天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死后能重生在一个神秘的地方

  • 也有人说,只要修炼得法,肉体可以长生不死

  • 又有传说,人与自然和谐后,生命得到进化,功成日飞升,处在另外一个境界中

海云青飞 : 隐态生命的假说

人的一生不停在作热辐射,热辐射thermal radiation ,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物体在作热辐射的同时也在接收热辐射。人的一生,也是辐射电磁波的一生。人肉体会死会解体,但一生辐射电磁波的痕迹、影响还在,人的死亡,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状态,以另外一种电磁波或其他信息场的方式存在着,我称之为隐态,那种生存状态究竟是怎么样的,暂时无法知道。猜测只能到此,再胡乱想象否则就成了迷信。宗教中关于天堂、佛国的描述,其实只是对一个更美好的人类社会的想象,本质上还是人类社会,这样的想象并没有多少意义

普通人的生命答案:以生命特征的传承代替自身的长生

从现实看,人类老而死亡有其合理性。人到了老年的时候,已经有一定成就,子女的成长就是最大的成就,观念也已经成型,观念成型的好处是少走一些弯路,坏处是社会在不断地进步,老人已经养成的观念可能跟不上时代,这个时候,老人多数会比较守旧,会比较排斥新观念,这就限制了新人的成长。死亡的必然性,就保证了新人的成长空间

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命的本质,不在于肉体,而在于生命在这个宇宙中留下的电磁波(和其他的影响力)。张三的肉体虽然死了,但隐态的生命还是存在,受他影响的人,包括他的子女和其他人如果能多做好事,就能给隐态的张三提供好的反馈,壮大了张三的隐态生命,同时张三的子女也会得到更好发展

普通人的人生意义在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下一代,让他们继续先人的事业。生命并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从祖先到自己再到子女。生命也是一个面,包括社会上所有人。生命更是立体的,人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

孩子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如果孩子在地球北半球长大,则对象最好是南半球人,后代的遗传会更好

最伟大的理想:生命超越

关于生命的升华,一些宗教完全是靠信仰,他们相信自己升华了,但是身体特征上并没有改变,这就有点靠不住。一些宗教用打坐,吐纳,辟谷,导引,练丹的方式修炼,只是把自己封闭起来闭门造车,没有把人的生命和更大的环境结合起来考察,没有去研究更关键更为重要的自然规律,自然也就不知道去如何顺应自然规律,不能得到天地的“祝福”,成功的机会渺茫

最高的人生当然是肉身成圣,白日飞升,这时就不需要通过后代来传递基因了,只不过这是高难度的活。如古人说:

这福德胜三辈天子,智慧胜七辈状元,到这般时候,方可炼服食金丹

作者网址: https://tuenhai.com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意思

tuenhai.com  2013-04-28

中国先贤是进化论的践行者

人类是进化而来,并不是谁谁谁用泥土捏成人形,噗!吹一口气变化出来的,这已经是学界的共识。在达尔文时代,有人支持神创论,怀疑进化论,其实这也没有必要,进化论有大量生物学考古学的证据,神创论则一个生物学考古学上的证据也没有。至于现代,因为有了微观基因层次的精确证据,主流科学界已经没有人怀疑进化论。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基因技术,现在还有人相信神创论也是正常,但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总的趋势,宗教的市场会越来越小

古代伟大的先贤其实是不存在宗教形式主义的,他们是真正的进化论的信奉者,实践者,他们相信人在活着时就可以直接进化成更高级的生命。很多宗教信仰者不相信进化论,他们自己把生命超越的大门关上了

古猿某一支为什么能进化成具有发达大脑的人类?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著名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2013年4月9日表示,过于脆弱的地球已无法再继续承受人类的摧残 如果不逃离地球,人类将会在未来1000年内灭亡。我们要以“天人合一”新文化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指引

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通过思考所创造的一切,如饮食、服饰、音乐、美术、风俗等

文化的核心是:

  • 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
  • 人与人关系的规范

现在是价值观念大混乱的时期。个别不负责任的国家道德败坏,一切向钱看。随着理性的抬头,宗教已经越来越缺乏说服力,宗教的道德说教作用减弱。对地球资源高消耗的发展方式已经使地球不堪负荷。人类需要新的文化。在文化观方面,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是有优点的。中国文化历来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如果此优秀文化得以推广,就可以给人类的未来带来生机

什么是天人合一,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道德经》有着最好的注解: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地”,相当于地球。“天”,相当于太阳系。道和自然,则是更大的体系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打上了环境烙印,更进一步说,人体与环境存在对应关系。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发展,就要研究人体与环境的对应关系,人类的生存方式要适应环境的规律,与环境共生存,同进退

现代中医的问题:墨守经典,不知“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何物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要求把人同天地对应起来进行研究

这种大系统和小系统互相类比的说法可能让对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的朋友感到惊讶,觉得不可思议,没有道理。你去看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还有易学预测理论,你会看到非常多的这种类比,甚至中医经典如《本草纲目》中的许多药方,并不是来自实践验证,而是来自”天人合一“类比推理,说穿了,许多古代的中医理论来自于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不是来自于实践或者某些人以为的内证,可笑的是,现代的中医人把古人的想象当作真理来顶礼膜拜,这完全是要把先贤活活气死的节奏

现在看来,古人的许多类比推理是缺乏依据的。是的,这种类比一开始可能很粗糙,但只要我们没有停下脚步,不断加深研究,就可能对科学研究,对人类的发展作出方向性指导

中医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墨守成规,古人作出了一些天人合一式类比推理,如阴阳、五行、经络、药性等,就不敢说半个不字,再也不敢继续深入研究,这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

天人合一的现代应用:人体类比与太阳系结构的类比

天人合一并不只是宗教中人口中的玄虚、神秘的境界感受,那种境界只是一种感觉,并无实际意义

天人合一是有现代意义的

在“天人合一”看来,太阳系相当于一个放大的人,人则是一个缩小的太阳系

太阳,是太阳系内所有生命的能量来源,是太阳系最重要的星球。如果把人体类比太阳系,最重要的部分又在哪里呢?

我们把人体分成头、上肢、胸部和腹部、下肢这几个部分,来判断哪部分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人都应该同意,”头“是名符其实,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

  1.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控制中心,由脑和脊髓组成,其中脑控制着大部分的功能。通俗来说,头部是首都,最高领导在那里发号施令

  2. 太阳系内生命的能量来源于太阳,人体的食物首先经过位于头部的口,然后才进入胃,肠,输送到全身,直观上看,能量是从头再到全身

  3. 太阳发出光线,物体反射光线到位于头部的眼睛,于是我们就能看见物体。眼睛通过光线直接与太阳进行了交互

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太阳是太阳系中最重要的星球,在“天人合一”看来,两者有对应关系

据研究:大约120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非洲东部出现了一条大裂谷,裂谷东部降雨减少,林地消失,草原出现,部分猿类为了生存,开始学习在开阔环境中生存。约600万年前,一种大型的,勉强以双足着地,双手辅助的猿类出现于非洲南部,就是南方古猿。人类的祖先逐渐站得越来越直,大脑也越来越发达,最终成就了万物之灵--人类

在天人合一文化看来,人白天正午直立在地球上,太阳、头、躯体和脚下的地球正好形成一条直线,人体这个“小太阳系”和真实太阳系方向一致,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白天人体直立的姿势顺应了太阳系的规律,促进古猿进化成人,并在地球表面生物中占统治地位

从科学的角度看,随着古猿趋向直立,视野会扩大,也就是进入视觉的信息量会扩大, 人类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总信息量的八成以上,这些视觉信息都进入大脑,由大脑进行处理,分析,判断,记忆等等,信息量的增加,大脑活动的增加,导致了大脑的进化,智慧得到提升

结语:重在思维方式,不断深化研究

上面我从宏观层面,用天人合一式思维方式,把人体和太阳系进行了类比,这只是一个举例,目的是引发大家进一步的思考,尽管这种类比一开始显得粗糙,也不一定正确,这没有关系,重点在于要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并继续研究下去,就会获得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这就是从入道到悟道的过程

中国古人运用“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发明了中医,古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的很多推理在现在看来不见得正确,但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却是非常伟大,可以使人悟道,也可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方向

宗教静定批评

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定生慧”,“人的一切智慧,是从静定中来的”

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会阻碍人入道和悟道

今天,我不得不否定这种说法

  • 生命在于正确的运动,而不是在于静
  • 悟道以后,会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然而现有的宗教中我们只能见到翻炒了千百遍的已经变成黑碳的冷饭
  • 没有发明创造,自然是没有悟道,没有悟道的人说的话不能作为准绳
  • 定生慧,首先要知道如何“定”,没有悟道的人就不知“定”,“慧”也就无从谈起

除非已经悟道,否则就不要说“定生慧”,以免误人误己

tuenhai.com 2014-11-03


宗教静定批评:感觉游戏

本文系列说的宗教静定,是上到大师活佛,小到居士信徒大家都在玩的那种静定,也就是没有悟道的人所讨论的静坐、打坐、坐禅、禅定

人对外界的认知绝大多数来自视觉,其次是听觉。另外还有嗅觉,味觉,触觉等。人类这些感觉,是因为对人类很有用,才一点点进化出来的,用这些感觉去获取信息有进化上的、生理上的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既瞎又聋,他怎么获取外界的信息,外界怎么和他交流!

人类在实践中会总结出一些规律,要把这些规律教给其他人,于是语言和文字就很有必要。有了语言和文字,知识得到传承,就不必被老虎吃了才知道老虎屁股摸不得,也不必被毒草毒死才发出最后的感叹

文字的出现很重要,因为话讲过后,不到一秒就会消失在空气中,而文字可以一定程度跨越时间和空间。可以说,随着文字的发明,人类文明才开始出现。人类的肉体虽然还是会腐烂,精神上的不死却成为可能

书本知识的背后是立基于千千万万人的实践。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好像只是在和文字打交道,错了,其实我们是在穿越时空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交道,我们是在和千千万万人累积的智慧打交道

正是知识的可传承性,才使人类一定程度可以跨越时空,人类中才可能出现圣人

关闭外在的感官,进入深入的静定,理论上来说可能有好处。但存在几个问题:

  1. 进入深入的静定非常难
  2.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还保留静定状态更加难

通过静定获取知识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静定难以获取知识,而知识又是智慧的前提,又怎么开发智慧呢?许多人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却没有开发出一点的智慧,甚至反而倒退

当我们把眼睛、耳朵这些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一定程度关闭后,对微小的信息就会变得更加敏感

就以手指认字为例。如果不用眼睛,能不能看到字呢?理论上是可能的,因为一切物质都在发射电磁波,如果能把接收到电磁波信息并放大翻译出来,就是相当于不用 眼睛“看到”字了。据实验,手指认字只有在部分小孩子中才成功,成功的小孩子 中,手指认字也是既慢又不稳定

用已经基本淘汰的功能接收信息不是不可以,只是,速度太慢就不实用,不稳定则是致命的,如果同一个字母,你感觉到的是A,他感觉到的是B,她感觉到的C,这个世界不就大乱了吗

说静定更容易获取智慧本身是违反事实的,如果是,人类就不会进化出眼睛。人身上的感觉器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因着需要进化出来的。有些终生生活在黑暗洞穴中的动物,眼睛已经完全退化,外观上看不到眼睛,其要生存下去,某些感觉肯定比人类灵敏,谁会选择放弃人类的身份去做那样的动物?

用静定难以获取知识,即使有些感觉,也有不确定性的,真真假假,时真时假,说是静定,只是在玩弄感觉而已

宗教静定批评:真假难辨

静定可以放大微小信息是不错,但信息的真假是另外一回事

研究传统文化、宗教这些东西的人,有两个人比较有理性,一个是林渊,另外一个现在是台大校长,李嗣涔

林渊编著的《三百年与三千万年》中就提到了“由男变女的观音菩萨”。万人敬仰的佛国第一大美女观音菩萨,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对孪生小马驹,佛教产生后,慢慢被人格化为男人身。在中国,净土宗流传开后,为满足世俗的需要,观世音变身为大慈大悲的大美女。奇怪的是,很多静定高人看到的观音就是大美女观音,而不是大男人观音,更不是小马驹观音。更加神奇的是,据说有人拍到了美女观音在海上显圣的照片。其实,美女观音是被人崇拜出来的,崇拜的人越多,美女观音的信息就越强。而男人身,小马驹形象的观音因为崇拜的人少,信息就比较弱,静定者以为观音是美女,并且见过人类制作美女观音的图像,这就是静定中容易见到美女观音的原因

对于信息来说,信息强弱与真假无关。如果你有生花妙笔,捏造出离奇的人物,只要传播得足够广,让静定高人曾经了解到,静定高人就可以在定中把你捏造的人物的微弱信息放大成像,他会以为这是真实的存在。这并不是我的推测,而是事实上许多多静定高人被虚假信息所骗,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只要留心,肯定可以发现我言不虚

我曾看到一个博客,专门讲述一个静定“高僧”的所见所闻,以大道普传,警醒世人。有一件事非常令人不解,这个“高僧”认为西游记全部是真的,天蓬元帅确实也曾色心大起调戏月宫的嫦娥:

“月球的神识就是月亮女神嫦娥!酿造桂花酒、烙烧饼的吴刚,射落太阳的后羿,可爱的玉兔等,都是发誓永远跟随嫦娥女神的小神仙,他们只能修道,不能结婚。西游记里的事情也是真的,天蓬元帅偷看嫦娥女神洗澡的情节,被天兵天将发现后,被贬下凡高老庄,成为猪八戒。因帮助唐僧取经,功德圆满而解脱生死轮回。后羿射日的神弓也带到了月球之上的广寒宫。”

说实话,说出这样的 “事实”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这让现代人很难相信并接受。他说的内容也许他静定中所得,骗子没有必要说如此低下的谎言。西游记流传已久,影响了许多人。有一段时间,我看电视,频道换来换去,好几个台都是在放我小时看过的旧版西游,恼得我差点把电视砸了。谎言说千遍,也就成了真理,静定可以放大“检索”出西游记人物的信息并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他知识有限,不懂信息也有真假的道理,闹出了笑话。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有关于2011年的预言,有些已经成为过去。说实话,聪明人是不会作出明确预言的,因为历史上所有宗教家关于末世的预言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又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静定功夫是很有自信的,即使再多失败也不能动摇他的宗教信念

又有“高人”预言:2000年8月是世界末日,不应后改成是2008年6月18日,再改到2060年

不知静定中所接受的信息有真有假的道理,又想实话实说,末世预言难免一错再错了

宗教高人自以为的高级的靛定境界,其实就是想象的世界,本质和梦中的世界是一样的,所谓静定高人,就是生活于想象世界中的人,他们适宜在想象世界中展示神通,不宜到现实世界发表高见,以免一说就错

宗教静定批评:境随心生

说起这条,我的心情不由得有些沉重,一知半解的宗教“大师”不知迷惑欺骗了多少人。宗教或许有一丁点好处,但其害处更是罄竹难书

我们来进一步说静定。当你关闭外面的感觉器官,停止意识,原始的直觉就会慢慢起作用,直觉可以放大接收微弱信号

请注意“微弱信号”这四个字。主动练习静定的人都不是白纸,都是有经历的人,有七情六欲,有缺点也有优点,有心理阴影,也可能有心理障碍,身体某些部位也可能有疾患,所有这些,都可能以信号的形式被捕捉到并放大翻译为图像声音等形式

静定中的世界和梦中的世界是一样的,绝对是热闹的世界,五彩缤纷的世界,也是一个可怕的世界

你尊道,好的,道教的天师都会不请自来和你对话
你崇佛,啊呀,我的妈,释迦佛都亲自驾临了
你想成佛,有菩萨给你宣读诏书,封你为第78代菩萨
你喜欢西游记,孙悟空来教你天界的猴拳
你有心理障碍,麻烦大了,可能有个声音鼓励你从88层往下跳
毛粉?老毛也脚踏祥云来了,原来老毛真的不是人,心里那个激动
...

总之,境由心生,因人而异,境界千奇百怪,应有尽有。10个人有5双到此就误入歧途。你可能很羡慕别人静定时看到这看到那,而你却没有任何感应,其实,要恭喜你了,至少你不会幻听,不会幻视,不会变成自大狂,不会精神分裂,不会从88层往下跳

要从静定中得到智慧吗,不精神分裂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我也喜欢偷懒,如果有人可以崇拜是最好的,向他学习就行,不用自己探索

我曾接触过一位北方的在家修佛居士法号藏x,素食多年,练功不缀,不可谓不虔诚。忽一日,脑中有声音告诉他,他已经达到某某境界。这下可好,热闹极了,什么菩萨,什么佛都来了,天庭书库借书,金光射顶,天神下诏书,加封果位,化身几十亿,度尽六道众生,一忽儿又到南极北极采气,一忽儿采气采来2500年的知识,一忽儿消除过去世的经历,虽然预言一错再错,自创的理论一改再改,但这丝毫不动摇其对佛国的坚定信仰

某日居士又在练习静定,终于在静定见到了释迦牟尼佛本人(如何确定这是本人??),心里那个激动无以言表。但这个居士是个有些文化的人,也会进行一些反思,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他静定中见到的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来自于他见过的一张画像,他见到的只是他心目中的释迦牟尼佛罢了。不过,他的反思也就到此罢了,谁会拒绝自己成为佛呢。只是,如果他自己闹着玩也就罢了,可惜,佛教讲积德,他既然成佛了,肯定要出来收徒传法,普度众生,做一些所谓的好事,只是没有悟道的人哪懂得什么是好什么坏,误人子弟也就在所难免了,误人越多,他自己就离道越远

实际上,我分析其静定功夫终于达到了幻视幻听的“极高”境界,想要什么境界就可以有什么境界,想封多大的官就封多大的官,这样高深莫测的境界,你是否也很向往。你也许说你和别人不一样,你不会陷进去,是的,陷进去的人也是这么想的,也是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结果还是一样

林渊先生编著了两部大书,从科学角度研究剖析传统文化,比较客观理性,很厉害吧,但据了解,他最后还是被静定中的幻境所迷,不知他的去世是否和此有关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我的一篇文章提到过一个例子,忽一日,某女静坐中,道德天尊忽然不请自来,想通过她重写他的《道德经》,天哪,是伟大的天尊啊,小女子何德何能,竟受伟大天尊垂顾,敢不粉身碎骨以报!于是她就开通了一个博客,专门代道德天尊传法行走,又是印自己写的经书(道德天尊授意她的文章就是现代版的道德经),又是拿到道观分发宣传资料,好不忙碌,可是,所有这些,有一点用处吗?

还有宗教中人写的故事作品,比如天堂游记,地狱游记,佛国游记等,写出这些作品的人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想要劝人善,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作品中描述的环境只是人类环境的翻版,这些东西可能诱使单纯的人坚定宗教信仰,但是,这毕竟是欺骗,连小小的诚实都做不到,人都做不好,又怎么可能实现生命的超越!

宗教静定批评:消极避世

tuenhai.com 2014-10-23 兴海北

台湾有个大学教授对小孩子进行了手指认字的训练。他是这样做的,先让孩子静坐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等孩子的意识静下来后,手指碰到指条,脑子里就会有一个屏幕显示出纸条里面的字。为什么要意识静下来后,脑子里才会有屏幕,才会显示出字呢?

人的视觉是很有限的,视觉得到的只是物体的部分信息,不全面的信息,导致我们的意识也是偏离真相的。我们的意识不相信手指能认字,于是我们真的就不能用手指认字

静坐,让偏离真相的意识沉睡,原始的本能的知觉起了作用,就能手指认字了

然而这是消极的方法,是蔽大于利的方法。让意识停止活动,少数人好不容易能认出个把字,但是睁着眼睛时又何止能认出个把字呢,而且睁着眼睛时还可以做更多的事,写字,跑步,穿针引线,买菜,骑车,乘飞机,玩游戏等等,在消极静坐时都不能做了

如果静定很好,那么大家都去静定,一辈子都去静定岂不是更好!

依我看,这种消极的方法,什么也事也不做,就傻呵呵坐着,恐怕不是人类进化的发展方向

一个求道者,掌握了天、地、人相关的知识后,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打通知识的关联,作出一些突破性的发现、发明,于是他就拥有了生命进化相关的智慧,我们就说他悟道了,他知道了生命进化的原理和方法

也许会问,我不学书本上的知识,光静坐,是否可能拥有生命进化相关智慧,实现开悟?

我要说,理论上,这是可能的,但是你必须有本事通过静定获得各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只不过换了一种方法,人家是通过学校学习,通过买书自学或网络学习来掌握知识,而你呢是通过静定来获取所有的知识。没有天、地、人相关知识,你对人体自身都认识不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一头雾水,何谈智慧,何谈开悟,何谈进化?

虽然说理论上可能通过静定获得各种学科的相关知识,但是实践上,从人类的已知的记载中,并没有人成功过。即使有这种可能,也是一种约等于0的可能

宗教静定批评:以偏概全

tuenhai.com 2014-10-23

生命的超越有一系列的规范:理性思维,整体观,宏观行为的调整,地理环境选择,服食的方法,行走坐卧的规定,动作锻炼,积功改命等等,这些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过分强调静定,就容易忽视其他方面的因素

明白人不说静定,而是讲心理调节的原理,具体的做法可以每个人自己去发挥。即使有人讲授了正确心理调节的知识,也还是不够的。心理和生理是事物一体之两面,调节生理入手方法简单,效果更直接

肚子饿了,心理调节的方法能解决吗?理论上能,但估计是较难。直接给他东西吃来解决,这就是生理调节的方法。虽然有望梅止渴的故事,但这种心理调节的效果毕竟是暂时的

人要生老病死,怎么解决,心理调节当然需要,但我觉得还是先上生理调节的方法比较好,比如服食

西晋嵇含(公元263-306年)《南方草木状》卷上:

甘 𧄔,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𧄔,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圌(chuán)贮之,以充粮糗,是名𧄔粮。北方人至者,或盛具牛豕脍炙,而末以甘𧄔荐之,若粳粟然。大抵南人二毛者百无一、二,惟海中之人寿百余岁者,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尔。(甘𧄔同甘薯)

文中讲的甘薯可能不是现在所说的甘薯,我引用这段话是说明,历史上无数人在静坐求道,寿过百岁的比例很少,其效果还不如饮食偶然符合服食的一些规范

宗教静定批评:方向错误

tuenhai.com 2014-10-23

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都是在旋转运动的状态中,在特定的运动中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奥秘。但这个“动”决不是早晨起来跑步,老太太夜里跳广场舞扰民,练传武,还有各种各样所谓的祖传18代的动功。怎么动,达到生命超越的第三个阶段(悟道)后自然会明白

强调静定来开发智慧,说明没有领悟到生命的本质,还没有悟道

如果一定要进行静定实践,怎么做呢?原理与方法是什么?

知动才能知静,动静的原理是一致的。没有到达第三个阶段的人,无法讲动,也无法讲静,一讲就可能误导别人

人们所能读到的关于静定的原理与方法基本上是没有入道和悟道的人写的

如果有人能静定一个月,一年,甚至万年,那会怎么样?那要恭祝他,石头禅有成,下辈子有资格做石头了,如果他有下辈子的话,被人砌进墙角,也算是功德一件

生命超越之道

为什么人的寿命很短?

为什么看似无生命的星球寿命很长,往往以亿年计?

怎样解除人身的限制,实现生命的超越?

我把生命的超越分成五个阶段,但是,达到第二个阶段就很难,世界上的宗教人,求道人,99%以上是没有达到的。这话听起来不可思议,人们很难想象自己崇拜的大师竟然还没有入道,然而事实就是这样。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普遍的理性的缺乏。一个国家的进步需要国民具有较高的理性,生命的超越更是如此

人之高贵在于理性。要做一个高贵的人,从培养理性开始,然后才可能认识到整体观,去实践整体观


人类生活在四维空间吗

tuenhai.com 2014-10-26 兴海北

一般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三维世界,也就是长、宽、高三维组成的世界。有些人再加上时间凑成四维,这叫四维时空,而不能叫四维空间

我推测,每个人都生活在四维空间中

大家不必纠结于“三维空间”或“四维空间”的名词。目前人类对三维空间的定义不够完整,为了称呼上方便区分,tuenhai.com 才另起四维空间。实际上,有完整定义的三维空间的时候,是不需要四维空间的概念的,至少目前不需要,三维空间足以解释生命的奥秘了

理论上生命个体都等同于整个宇宙,但在实际上,生命受到环境、自身生理结构及活动范围的限制,个体的四维空间并不相同:

  • 每个人的意识活动范围不一样
  • 每个人的身体活动范围不一样
  • 每个人影响力辐射的范围不一样

如此种种不同,造成每个人的四维空间都不相同

那么四维空间有什么特征呢,我先说一下四维空间的形状吧,完整的四维空间呈球形,自己在核心的位置

普通人的四维空间都有二种缺乏:

  • 球形不圆,代表生命状态不够平衡
  • 球形太小,代表生命状态等级不高

这个四维空间就是人人都带着的一个生命之钟,这个钟的特点及走得快慢每个人都不同。由于大多数人的四维空间都存在类似的缺陷,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时钟走得差不多快

根据四维空间理论,生命要超越,也就有二种对应的做法:

  • 使球形更圆
  • 使球形更大

如果有个人,他扩大了他的意识范围,帮助了很大空间范围、非常多的生命,那么他的四维空间就会更大,他的生命之钟就会走得比较慢,意味衰老减慢,寿命延长

我们开放自己的意识,扩大意识的范围,我们的意识能和更大空间范围的生命联结起来时,就达到了更高的四维空间等级,这意味着我们会变得更聪明,使我们有能力去帮助更大范围内的生命。只有我们帮助了更大范围内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命等级,我们自己才会真正进化到更高的四维空间等级。总之,生命的进化不可能一步登天,不要去想什么时候成仙,什么时候成佛这些无聊的问题

有了四维空间学说,生命的超越就有了理论工具

读小学的Don跟tuenhai.com 说,他写了一首"诗":

自信力量
无穷无尽
只要相信
必能成功

确实这样,掌握原理,相信自己,认准方向,坚持到底,最后一定会成功

视觉欺骗了人类的大脑意识

人的意识主要来自于视觉,而人类的视觉是很有限的:

  1. 物体有波粒二象性,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粒子状态
  2. 人眼只能看到光波的一段频率,眼睛只是看到了事物全部信息的一小部分
  3. 只有在接收到光波的瞬间才能在大脑里成像
  4. 视角集中在身体正面的180度

这就造成人的意识是带有很大局限性

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宏观的世界,却看不到超微观的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世界,宏观的世界与超微观的世界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我们的意识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意识偏离了事物的真相而犯了错误

从表面上看,宇宙中的事物是独立的,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在你手臂上掐你一下,疼得跳起来的肯定是你,而不是我。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物质有很多层次,人的肉眼只能看到很大的物质。人的身体是由很多分子组成,分子又由非常小的原子组成的。原子到底由多小呢,原子的直径一般是一亿分之一厘米,一个最小的细菌里面大约可以容纳20亿个原子。而原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科学家在研究比原子更小的粒子时发现,这些超小粒子没有空间远近的限制。 把两个粒子放到10万8千里远,一个粒子产生了变化,另一个粒子立即就知道了 。也就是说,远和近对这些超小的粒子来说几乎是一样的。而每个人就是由这些神通广大的超小粒子组成的,从此推测,每个人都联系到了整个宇宙

人的眼睛看不到超小的粒子,人的眼睛只看到你是你,我是我,于是,人人本质上是利己主义者,赚了百万的,还要千万,赚了千万的还要上亿,赚了百亿,还要千亿,最好是派出神秘的杀手在月黑风高的暗夜把所有竞争对手杀死,一家垄断全世界的生意,而不会去想给别人也留一些空间。人人都在自私的道路上狂飙,整体人类的自私,可能导致人类的消亡

我们的意识被视觉欺骗了,这不是想改变就能随便改变的,死亡的宿命深植于人的身体,一般的宗教对此既没有认识到,自然也不会有对应的的解决办法,只好幻想出来一个上帝,并奢望人类的眼泪能感动上帝,上帝会因怜悯而拯救罪人,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上帝是个姑娘,而且是个冷酷无情的姑娘,她根本不在意地球生命的生死,可惜那些眼泪,白白掉了一地

注:有一首歌:God is a girl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用想象突破意识的限制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1-06-02

传统的静坐方法多是让有限制的意识停止活动,我称之为石头禅,在努力把自己修炼成石头

有没有积极的方法突破意识的限制呢?

让我们先从小朋友的珠心算训练谈起

珠心算的训练过程是这样的,先给每位小朋友发一把小算盘,教小朋友学会用手指拨算珠进行四则运算

手指拨算珠熟练以后,老师让小朋友在脑子里想象出算盘的样子,训练一段时间以后,有些小朋友可以清晰想象出算盘的样子,就像真的一样

然后,老师让小朋友在想象的画面里拨算珠进行运算。用手指拨算珠时,手指要移动到相应的珠子上,再进行拨动,移动和拨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脑子里拨算珠时,意识移动到相应的珠子上和拨动相应珠子的时间几乎为0。珠心算训练得好的小朋友,你刚报出一个很长算式,他可以立即报出答案。有这样本事的小朋友全世界有不少

对于学会珠心算的小朋友来说,真实的算盘已经拿走,想象中的算盘还存在,还能动,想象画面中的算盘是依靠什么来成像的呢?普通人只能在眼睛见到物体的瞬间才能在大脑里成像,这时算盘已经拿走,一样可以在大脑里成像,这就突破了普通人的一个意识限制

消极静坐的的方法不够好,那就要用积极的方法,什么是积极的方法呢,这就是一个例子

知识和智慧的主要区别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慧

  • 知识:对客观现象、规律的总结
  • 智慧: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
  • 真理:可以认识,但难以证明的最高自然规律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快速掌握人类积累的基础性知识

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真有假,要辨别信息的真假就需要智慧。比如现在比较热门的微信,很多人不加辨别地转载一些夸张其辞的消息,这就是没有智慧

要测试自己有没有智慧很简单:

  • 看电视新闻,电视剧,能否辨别出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 看报纸,能否辨别出消息的真假及其用意

  • 玩手机,各种消息,能否辨别出真假

    我曾在一个公益QQ群里看到有人转发孩子失踪求助的信息,这个消息既没有具体的年、月、日,也没有明确发生在哪个城市,于是就知道这很大可能是个假消息。有智慧的人也不会转发这种消息,因为转发了也没有用

  • 求道:理论五花八门,大师高人层出不穷,有什么方法可以一眼辨别出真假?

一个人一天会接触很多的信息,如果经常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就说他是比较有智慧的人

我目前发现了一个真理,就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并不是谁都可以认识到这个真理,要认识这个真理也是需要智慧,认识到这个真理并践行的人,就是有大慧根的人,就是已经入道,必将实现生命的升华

没有知识哪来智慧

知识是智慧的前提

智慧不够,其实就是一个人知识比较狭窄、浅薄。一个知识比较缺乏的人要拥有高深的智慧是不可能的

有人经常把智慧和现实割裂开来,以为有一个抽象的,高高在上的,神秘的智慧搁在那里,等着人们去验证。这样的智慧是不存在的。实际上智慧一点也不神秘,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每当我们面临抉择时,作出判断时,或者在作出发明创造前那一刻,智慧就开始出击:

白云上面有没有神仙
下雨时是不是龙王在天空喷水
打雷是不是雷公在作法
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后去了哪里
佛教讲六道轮回是不是真的
修道,出家还是不出家好
上帝是否存在
该不该有宗教信仰
供养上师有没有功德

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
星球什么会转动,谁最初踢了它们一脚

刚要去办一件事,就摔了一跤,是继续还是改日
子女大学毕业后,继续给他钱还是让他自我奋斗
移民还是移居国内环境好的地方
赚钱是否越多越好
子女一个好还是二个好
算命有没有科学性,生肖合婚有道理吗
买房子,河的两边,哪一边场态好
要做一个坚难的决定,参考卜卦还是现实分析加上自我感觉
做目前稳定的工作还是只做自我进步更快的工作

如何做长期的人生规划

头朝哪个方向睡觉好
静坐的原理与方法是什么
服食的原理与方法是什么
...

所有这些判断,都以对客观事实的了解,也就是知识为前提,没有相应的知识,无从作出正确判断。一个整天静定,没有经过后天教育的大师,你去问他,地球大还是太阳大,人类为什么不掉到天空里,白云上面有没有神仙...他该怎么回答?通过静定能获取这些信息的答案吗?恐怕不能!

智慧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关,很多时候,知识的广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知识通常是分门别类描述事物的规律,知识广博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可能把知识串连起来,获得全新的视野,开启另一扇窗户,于是,他就有了更高的智慧

智慧是人与人比较而言的,有谁把大家熟知的知识的关联打通了,他就得到了新的未经广泛证实的知识,就有了高于普通人的智慧

知识的获取和打通知识的关联是否必需静定呢?

理论上,静定达到极高水平时可能很厉害,也有可能到获取知识,但是,人类历史上已有记载的实践并没有谁成功实现过

而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智慧,是每天每时刻,在每个人身上发生,比如你现在看这篇文章,智慧也许就在提升。你也可以尝试以静定中感应的方式来读这篇文章,看看能不能成功

几十年来,我了解过许多练习静定的人,许多还自称上师活佛,有的著作等身,信徒满天下,但是通过静定真正开发出智慧达到开悟的,却还未见到,变得神经兮兮的倒有很多。一直想找个高人出来崇拜一番,可以省下一些力气,免得自己苦苦探索,可是一直未能如愿

总是有人说,要用定生慧,这么说,一是他没有具体了解智慧的含义,不知道什么叫智慧,二是他把感性的感觉当成了智慧。生命超越的智慧必须是说得出来的,必须作出天才的创造发明,这种发明创造是一种超前的知识,也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有一系列的规范。创造是基于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上的,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单枪匹马蛮干重新发现前人积累的知识是不现实的

知识升华就拥有了智慧,智慧升华就能发现真理

怪力乱神爱好者中有一个广泛的谬传,以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只是印证了古人发现的真理。这样的说法是不恰当,站不住脚的,许多民族历史上都有对真理的感觉猜测,但猜测不等于真理,感觉到不等于深刻理解它。真理不能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而是要发出强烈的光辉,照亮整个时代,甚至影响历史进程

理性即慧根,脑袋不要长在别人肩膀上

tuenhai.com 2018-10 修订

讲理性真是太难了,数千年一贯的教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现代技术的的突飞猛进并不是一下子有许多神仙下凡来做科学家了(不要笑,真的有人这么认为),而是社会制度改进,人性得到解放,人们掌握了用理性的逻辑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去探究世界。认识事物的方法正确,技术不突飞猛进也难

什么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法认识事物?最通俗地讲,就是万事讲求个为什么。你说上帝创造了人,那你证明给我看,如果你说不出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你呢

更进一步,理性的逻辑的方法讲究严密的推导和计算,没有一点玄虚的成份

古人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

君子不说神仙、鬼怪这些不可用理性验证的话

不可用理性验证,人们就无法辨别是骗子说的还是诚实的人说的,聪明的人不说怪力乱神的东西,以免与骗子为伍,以免给普通人带来困惑

据我观察,理性在怪力乱神爱好者群体里非常缺乏。本文作者tuenhai.com 几经曲折才跳出了一些误区,这个经历使我对那些喃喃自语、没有章法、没有逻辑、没有理由的开示式宗教式心灵鸡汤式著作十分反感

拥有了理性,说明我们有了基本的思考能力,有了基本的辨别能力,不会轻易肯定事物,也不会轻易否定事物,行走在社会上,也不容易上当受骗

读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地球上有很多种不同的生物。是理性的差别导致某个生命呈现为某种特定的与他理性状态相符的生物形态

理性不足的人,是被别人诱导着思考问题,自己的脑袋好像是长在别人的肩膀上

有了理性,智慧就可能发芽,有了智慧,就可能穿透人生的迷雾并最终实现生命的超越

什么是慧根

顾名思义,慧根就是智慧的根基,也就是智慧成长的潜质

说一个人慧根好,也就是这个人的智慧潜质好,很可能成长为富有智慧的人

一个人慧根太差,也就是这个人的智慧潜质太差了,怎么点拨他都难以领会,或者即使他自己刻苦努力,因为先天的限制,还是进步很慢

智慧的潜质只是对慧根的字面翻译,并没有说明其内涵,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人说清楚过什么是慧根,那么就让 tuenhai.com 来尝试一下吧

直指人心的慧根定义:理性即慧根

人是用概念思考的,对于每个事物,人们心中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如果能够做到概念的定义直指本质,且十分简明,那么思考的效率会极大提高,这就是智者要做的事情

这里 tuenhai.com 要给出史上最简明,最直指本质的慧根定义:

理性即慧根,也就是一个人的慧根和理性成正比关系,慧根越好,那么必然理性越完满。反之也成立,理性越完满的人,必然慧根越好

大局观理解慧根的定义

tuenhai.com 经常讲大局观,如果你有大局观,那么很快就能深刻理解为什么“理性为什么能胜利”,你并不需要去查字典,不需要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世人大多没有大局观的训练,怎么可能提出深刻的见解呢

我不能指名道姓说那个谁慧根高或者低,这会引来口水仗,有些死忠粉为了捍卫自己的偶像可是会用尽所有力气的

然而,有个巧妙的办法,可以让人很快理解慧根的定义。地球上有很多的生物,我们选择几种来进行比较研究

就选青蛙、小狗、人类三个物种好了,这些动物的慧根高低必定没有人会有争议

  • 人类,直立动物,慧根最高
  • 小狗,爬行动物,慧根第二
  • 青蛙,两栖动物,慧根第三

这样的比较方法,就回避了人类偶像死忠粉的护主行为

然后再比较这三种动物的理性,所谓理性,就是要穷究万事万之理,知道事物运行背后的原理,了解事物的更多细节

人类对事物运行原理的探索能力更强,所以这三种动物中,理性第一

小狗,能成为人类的宠物,必然是在动物中的理性是较高的,首先它必须能理解人类主人的一些行为,这样才能较好地和主人互动。养过小狗的人都知道,狗能看人的脸色、眼神,这就是理性较发达的表现

如果养一只青蛙呢,青蛙要理解人类的行为恐怕有一些困难,因此难以与人类互动,理性太低,不可能成为人类的宠物

从生物进化的时间大局观分析,可以轻松看出,慧根和理性是成正比关系的

宗教中人有慧根吗

我们有时在宗教故事中看到,某高人看到某人有慧根,就收其为徒

宗教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完全没有理由可言。天堂存在吗,你死了以后就知道了,你没有办法在活着的时候证实它的存在。相信天堂的人固然坚信不疑,但也只是信仰,或者说强烈的主观愿望,从深层次的意识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100%相信天堂的存在

宗教不讲理性,所以,宗教中人总体上是慧根较低的,智者不与宗教为伍

宗教喜欢讲天堂、地狱,六道轮回,如果这些真的存在,那么宗教中人因为反理性,很可能进入地狱,或者轮回成为理性较低的生物,所以,宗教中人最要紧的事情是每天祈祷地狱和六道轮回不存在

科学教不存在,科学教条主义存在

我曾与一位朋友有过较长的对话,因观念的分歧,他可能称我为科学教

有没有所谓的科学教?

科学教的教字,会让人误以为是科学派的宗教,这样的科学教是不存在的,科学本身是宗教的死对头,怎么可能同流合污呢

科学教条主义却是存在的。科学教条主义者只是知道学习现有的知识,并且奉为准则,忽略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即使这样,也是比宗教的反理性强一万倍

科学教条主义者抬眼可见,到处都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有科学教条主义的倾向,强调的是让学生记住现有的知识,掌握现有的公式,却有意无意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去重新发现已经被前人发现的知识,于是普遍的高分低能就不可避免

重大的划时代的发明可以使一个国家弯道超车,但是,科学教条主义的教育是很难出现这样的天才的,而且天才还未萌出嫩芽就已经被应试教育所扼杀

理性主义者的做法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理性不是记住别人总结的知识,这不叫理性,或者和理性的关系不大。记住知识,那么是机器人所擅长的,而不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最擅长的

理性强调的是主动探索。学习任何知识,都试图自己重新发现一遍,前人总结的知识只是作为参考。任何时候都这样做的人,我们说这个人的慧根很高,也就是理性程度很高

比如 海云青飞 自己,学习相对论的过程就是试图重新发现相对论的过程,于是自然就得出了一些与世俗流传的相对论解释不同的观点,然后我去看一些国内的相对论科普书,发现只是对流传的解释的通俗化整理。这也不能苛责书的作者,科学教条主义过的学校教育滤下很难出现理性的人才

再比如,tuenhai.com 把段末的句号都去掉了,段都结束了,还加句号,就是多此一举。做任何事情都基于一个理字,而不是机械的记忆、照搬,这就是理性主义者的做法

开放的理性主义者

如果你能读到这里,应该知道,理性的人,或者有慧根的人并不会盲目反对未知的领域。因为宗教讲未知的东西,我就要坚决反对它,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存在的

理性的人,是世界上思维最开放的人,他对人类已经总结出的知识都抱着开放的态度,试图自己重新发现一遍,可见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开放

然而,理性者思维开放,但不会失去理智。从绝对的角度说,天堂、地狱也有存在的可能,但是这东西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和现实世界也无交集,那么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人,应该按照现实世界的规则来对待它

你与客户做生意时,客户声称已经在昨天晚上12点给你打款100万了,但是无任何证据,只是宣誓,若是假话,愿下地狱,你会给他发货吗?如果你会给他发货,那么我支持你相信宗教中的天堂,否则,你其实并不相信天堂,你所谓的相信天堂只是表现出你强烈的不切实际的愿望而已

大智大慧整体观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0 修订

无比尊崇的整体观

整体观,也叫天人合一

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触及整体观

整体观,是理性阶段性成就的标志

整体观,是人类信仰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必然产物

整体观,也是科学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只有在整体观成为人类的共识的时候,人类的发展才是走上了正轨

整体观是怎样看问题的

要知道整体观是怎样看问题的,首先要知道人类默认是怎么看问题的

比如“我”的概念,传统认为身体是我,我就是身体。当然,狭义地看,这种看法不能说是错的

然而,问题在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狭义的“我”的定义扩大化,只认身体这个“我”是我,于是就可能给自己,同时给外界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人类为什么会认为身体就是我呢?

我问儿子这个问题,他说,身体归我指挥啊

如果一个人病得只剩下一口气,这时他连身体也指挥不动了,这时候身体是我吗

而且一个人也可能指挥别人,别人是我吗

儿子又说,身体组成部分对我来说很重要

然而,从重要性上来讲,一切生物生存在环境中才有意义,没有环境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比如给你一亿元钱,同时规定你不能购买任何外界的东西,这一亿元钱有意义吗

整体观看问题,是以相关性来划分的事物的。太阳是我吗,狭义来说太阳不是我,广义来说,太阳也是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一切生命很快死亡,狭义的我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整体观看来,太阳系,太阳,地球,自然环境,生物圈,人类,国家,民族,家庭,都是广义的我的组成部分

如此,看问题就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决策也能更加正确

认识到并践行整体观

现代技术实验已经证明,在微观粒子:原子及比原子小的粒子层面,人类理解的三维时空的限制似乎失效,粒子可以超越时空互通信息,本质上宇宙一切物质是一体的

明白这点,我们就可以树立起彻底的整体观

  • 把自己的命运和自然界联系起来
  • 把自己的命运和所有人的命运、所有生物的命运联系起来
  • 把所有学科的知识互相联系起来

现在已经有一些人利用现代物理学,量子力学的理论来解释宗教理论,认为现代量子力学的发展为经典作了注脚。他们不知道,建立彻底的整体观并去实践的人,已经是超越经典了。还背负着经典念念不忘的人,认识不到整体观,也不会去践行,因而也就不能入道之门

古代没有现代技术,就难以建立彻底的整体观了吗?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并不一定需要现代物理学的帮助。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个规律:

  • 太阳系维持了一个适合地表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离开这个环境,人类根本无法生存
  • 人和人互相影响:整体民族的素质低下,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环境污染,毒食品层出不穷,个人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受影响
  • 各学科的知识本就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认识到整体观也许不难,践行才是。不去践行,不可能对整体观有深刻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修正,才能慢慢完善

能认识到整体观,并能践行,我们说,这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成功已经在向他招手

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中国?

智慧辨析:中国 “天人合一” 救世界?

“天人合一”整体观是真理,是根本的真理。这是一些怪力乱神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他们从道教的经典,从《黄帝内经》,从《周易》。。。中发现 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于是他们很兴奋,以为别人没有注意的宝贝让他们捡着了,以为这正是起源于西方的现代技术所缺乏的,是中国古代所擅长的。现代技术的发展引 发了许多的弊端,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可能将人类带入深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拯救全人类

不幸的是,他们兴奋得太早了。其实“天人合一”在中国只是流于口头,并没有去真正的实践。而现在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 “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正是 “天人合一” 的一个伟大实践。每个人都是“天人合一”,也就是每个人是平等的,整体观就可以延伸出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至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拥有“天人合一”思想传统的当代中国有足够资格参与竞争世界冠军

“天人合一”思想不救自己,却去救世界,这不是很可笑的事情么!这个问题,详细讲可以讲很多,在这里我不想展开,有心人自己去扩展吧。不了解客观事实,智慧不能从细节上展开并指导实践,只是抓住所谓的“真理”不放,自以为大砌大悟,是没有用处的

耶和华是假上帝吗

智慧辨析:你那个上帝是假的

tuenhai.com 2014-11-05

宗教反映出人类的贪心

人总是贪得无厌,人寿不过百年,实在是渺小得紧,却又妄想一步登天永永远远活着,也不想想,这个目标是否跨越太大,会不会半路跌下深渊摔死...然而,只要贪心足够大,就可以冲破一切的理智,在强大的贪心面前,理智不值一分钱

贪心再是强大,毕竟人还是会死,人寿还是不过百年,这个结果总是无法避免,无法否认,那怎么办呢。不是说过了吗,贪心必胜,办法还是有的,而且有很多

  • 可以假想出整个宇宙由一个到乔装成人的形状的神在管理,这个人格神不同宗教有不同的叫法,上帝,佛祖,真主,玉皇大帝等等

  • 上帝又不喜欢说话,不知道她在想些啥,于是再次假设上帝喜欢搞个人崇拜,容易感情冲动,可以被收买

  • 于是人们就这样做

    • 唱着、念着、诵着崇拜她

    • 在神像前滴下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希望她看到了会被深深地感动

    • 不怕腰酸,也不怕背痛,一步一拜直到五台山

    • 手指包上油布并点着了,可以念经时当作照明工具,也可以当作上帝的人肉手电

      亲爱的上帝,晚上走路要小心哦,不要掉进下水道,我为您提供一点光线(我都自残了,你总要可怜可怜我了吧)

  • 上帝还是没有什么表示,于是再次假设上帝或佛祖被人所设计的一套程序所感动

    在人死了以后,上帝会把人带到一个永远不会再死的地方,那里的环境象一个美丽的花园,地上铺的是金砖,再也不用每天干活赚钱养家了,还可以吃各种没有农药,没有添加剂的美食,空气也很好PM值只有1.2

各种假设,上帝可曾轻轻地回应一句,如果没有,何来那么大的信心?

睁开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是她,也是我们自己

科学实验观测到宇宙的各种常数维持着一种奇妙的平衡,使地球上的生命诞生和存在成为可能。基于此,我认为,整个宇宙是个生命体

如果把宇宙这个生命体叫作上帝或佛祖的话,是否还要拿张人员登记表让她填写:籍贯何处,是否党员,男女性别,民族,父母又是什么职业呢?

我认为,既然已经把宇宙当成一个生命体,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假想出一个人格神呢,根本没有必要

  • 我们睁眼所见的一见,都是她的躯体的一部分,甚至我们自己也是她躯体的一部分
  • 双手轻轻抚摸爱人的身体,其实也是在抚摸她
  • 举头望明月,望的是她
  • 低头思故乡,思的是她
  • 学校学习的一切知识,也就是在学习关于她的知识
  • 学习知识就是在接近她,了解她,这是真真实实的了解
  • 向往永远不死的人们,追求真理的人们,又为什么不愿学习知识呢?难道你不愿了解她吗?为什么不来直接了解你最崇拜的她反而去了解什么凡人之身的上师、活佛和大师呢
  • 不了解她,你又如何和她沟通,如何向她学习生命的智慧呢?
  • 她是全知全能的,我们即使少少地向她学习了一点点,就可以受益无穷了

她一直没有远离我们,也没有放弃我们,她一直在宣讲着什么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只不过她用的不是人类的语言,她是直接展示,直接的示范,这不是更好吗,为什么人寿不过百年,而日月可以长存,为什么星球要转动,为什么是这样转动而不是那样转动,还有许多现象,所有这一切,都在直接展示、宣说着生命的奥秘

她根本没有必要派儿子化身成基督或者马丽亚,或者派出化身释迦牟尼或其他人来到地球宣讲福音,创立宗教,这是头上按头,多此一举。如果你认为有必要,那是你根本不相信这个宇宙就是她

人类中许多人有聪明的头脑,他们总结出各种知识。科学家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他们有理性有知识,可惜缺少整体观念,也不相信人的生命可以直接得到超越,他们错失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把宗教中带来的一切观念:静坐、上师、活佛、圣人、经典、轮回、吃素、念佛、神迹,所有的一切,不管是宣称如何的神圣,全部倒空,然后需要做的就是保持理性,学习知识,观察自然,加上整体观念,于是,我们慢慢就可以模仿她,逐渐可以了解自身的限制,并克服限制,然后生命就可能得到超越

理解超越生命的轮回

生命超越的五个阶段

tuenhai.com 2014-11-05

我把生命超越整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向道

    有心追求生命超越

    或出家,或居士,或礼佛,或访道,或念经,或礼拜,或祈祷,或打坐,或奉献,或参禅,或苦行,或不语等等。世界的求道人多数是在此阶段

  2. 入道

    认识和践行“天人合一”整体观。至此,生命得到升华成为必然

    如果没有到达入道阶段,也就是认识到“天人合一”整体观并身体力行实践它,那么,无论名气多少大,法号多么响,写的书堆起来有多少高,静定一坐可以多长时间,都还是在向道阶段

    整体观是基本的真理,生命因对整体观的认知程度不同而显现为不同生命形式,如果生命需要超越到更高的生命形式,只有认识到整体观的重要性,并扩展自己对整体观的认知才能实现

  3. 悟道

    通达生命升华相关知识,并在整体观指导下打通知识的关联,这时生命超越的智慧就会升起,又称悟道

    悟道以后,就能发现、发明出各种技术细节,这时,求道就有了可能

  4. 行道

    悟道以后,明白原理,有了方法,求道可以正式开始了

  5. 得道

    和普通的人类生命比较,生理和心理都有了质的区别,实现了生命的超越,或者说进化到了比人类高级的物种。得道以后,是不会在显现在人类世界的,显现在人类世界的,必然是没有得道

用专业术语来说,生命超越的五个阶段是:向道,入道,悟道,行道,得道

用现代的话来说,生命超越的五个阶段是:追求,明理,得法,实践,成就

时间双全法见闻,世间就有双全法

tuenhai.com 2010-09-03 修订于2014-10-26

中国传统道家有法财侣地的说法

法,方法,技术,悟道以后就有了法:各种具体的技术规范

你会很奇怪,你碰到的“高人”多会告诉你要找明师,找到后要无条件相信他,向他求“法”。对古代来说,这种说法也有点道理,古代印刷术不发达,知识传承不易,向某个人学习知识也是一种途径。时代在前进,“高人”虽高,却不懂得与时俱进的道理,现在还这么说,很可能是在制造个人崇拜以获取物质利益

丹经,道经是不是都不需要了呢,慧根足够的话就可以全部把它们放下。如果真的放不下,可以用少量精力涉及这些古书。但是,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现代知识的学习上。 我认识一位开打金店的佛教信徒,老婆在照顾生意,他自己在隔间敲着木鱼大声念大部头的佛经时,我见到此情此景,我想,如果能回到1000年前,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和尚

法,有人说,就是自心,自己的本性,这是废话。法包含具体的技术,怎么可以说就是心呢

法,并不一定需要诵读古代的经典。人寿只有百年而“自然”可以长存,生的智慧,可以从大自然中悟得,只要地球不毁灭,法就不存在失传的问题

许多人慨叹自己悟性太低,急需指引,如果真有这个需要,也仅是方向指导,人来自于自然,也要从自然中悟道,最后升华到更高等级的自然

这时,tuenhai.com 想到了一位知音:李耳。李耳倒骑青牛西出关,他有必要在函谷关留下《道德经》吗?他可以不留,要留,也只是哲学层面的讨论,里面并没有具体成仙成道的技术细节,很多人因此失望。道家非常尊崇《道德经》,但具体指导实践时,往往又有其他经典,这是没有真正读懂《道德经》的缘故,真读懂了,其他经典就不是必需的了

物质条件,钱。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当还为柴米油盐忧虑时,没有几个人还会有心思去追求生命的超越。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经济自由是先决条件

怎么达到经济自由?个人认为,一定要好好念书,有一技之长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认真念书的人很少。如果达到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每日坚持钻研某项技术10年以上,过上优雅自由的生活是不成问题的

成佛作祖,决不是每天念叨一句“咒语”就行了的。举一个例子,营养学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佛学,也是道学。但是没有钱,怎么去买有营养的食品呢?要研究生命的奥秘,就必然要做一些实验,没有钱,有些事情就很难办

说到侣,实质上就是双修。侣分内侣和外侣。内侣,形象的说法就是体内的“异性”。外侣,体外的异性

悟道以后就会知道,生命的超越,双修是个关键点,根本无法回避。双修又有二种观点:

  • 自身阴阳自交合
  • 借助实体的异性

内侣双修,非常清净,对外界依赖少,但是,内侣没有明确的形象,不容易念想,这是个问题

如何双修?

悟道以后就能发明出双修的方法来

如果有异性两人都达到悟道的境界,有机缘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并且互相仰慕,结成伴侣,那么就可能快速实现生命的超越。这就叫作:

世间就有双全法,仙侣双飞乐无穷

悟道的双修伴侣,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人

双修不是普通人的性,古人说:

天上没有走漏的神仙

说到双修,要提到一个人:郝俊业。传统文化领域的“大师”、“高人”很多,但绝大多数人只是宣扬些宗教式心灵鸡汤,炒些冷饭,毫无创新可言。郝俊业,和林渊一样,先不说对错,至少他们有自己的创造发挥,只有如此,学术才能进步。我不断强调理性,也是因为,有了理性,大脑才不是长在别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作出创造发明

地,也就是自然环境和居住场所。终究是环境造就了人,环境的选择和人为构建很重要

法财侣地四要素中,法很重要,也就是要先悟道,悟道以后,侣的问题也一定程度得到解决:至少内侣双修的的方法有了

地,要有机缘,机缘来自功德。实际上法、财、侣、地都需要功德。功德可以改命

超越生命的爱主要内容

超越有路,纲举目张

tuenhai.com 2014-10-26

追求真理的人,不需要什么宗教信仰。宗教信仰给你许愿,给你加持,给你依靠,只是创始人他自己都还没有明理入道,还在黑暗的旷野中摸索,没有手电,甚至还没有一根小小的火柴,他又能给你什么。最终还得靠自己,只是浪费的光阴不会再回来了

也不要幻想寻找神仙、佛祖、上帝,我们本来每天就在接触最高级的生命,每天看着他,对着他笑,触摸着他,只是没有明理的人意识不到而已

  • 远期人生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未来

    • 学业是基础
    • 有事业才有自由
    • 婚姻,有或没有
    • 教育,如果有子女
  • 明理和得法

    • 生命超越的理想
    • 理性即慧根,没有理性,不懂辨别是非,千年磨石不成镜
    • 知识准备,没有知识就没有智慧
      • 进化论,理解人性
      • 物理,理解这个世界
      • 天文学,宏观规律
      • 生理学,理解人体
      • 心理学,大脑的奥秘
      • 植物学,服食的准备
      • 数学,研究的工具
      • 英语,与世界接轨
      • 计算机科学,工具
    • 认识“天人合一”整体观
    • 实践整体观,在实践过程中加深理解
    • 宣传理性和整体观,积累功德
    • 多学科知识交叉结合,理解人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理、心理限制,并发明出解决方法
  • 实践

    • 环境选择
    • 服食研究
    • 行住坐卧的规范
    • 心理调节的规范
    • 正确运动的规范
    • 著书立说,积功改命
  • 成功

怎样积累功德

tuenhai.com 2014-11-05

有人问,如何积累夫妻功德,大罗金仙积累多少功德,读什么可以积累功德。今天说下相关话题

生命的超越能否成功,还有命运的因素

智者不去算命,只关心如何改善命运

在达到生命超越的第三个阶段(悟道)之前,不可著书立说,更不能收徒,一说就错,害人慧命,妨碍了别人就妨碍了自己,可能使自己很长很长的时间都不能进步

在另外专门的一章讨论了命运相关话题,这里再补充几点

达到生命超越的第二个阶段(入道)时的积德

不要宣传宗教,诸如什么教祖什么经典怎么说怎么说,也不要讲功法,比如静坐的姿势,观想的方法等,没有悟道的人不知道正确的说法是什么

这时候能做的主要是:

  • 宣传理性
  • 宣传整体观

这样做无论对社会对生命的超越都有好处

达到生命超越的第三个阶段(悟道)时的积德

这时已经基本通达生命的奥秘(当然得在实践中继续深化认识),这时就要发出光来,照亮这个浊世,引导更多的人能够明理

具体的技术细节一般情况下不可公开说,因为悟道的人可以自己发明出来,没有悟道的人,你告诉他也不会珍惜,甚至不相信,甚至还有其他坏处,或者有不测的灾祸

明理的人都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既然天人合一,那么,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状态,从一个人的状态也可以看出他所处的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是一一对应的

影响周围的人,也就是影响自己

观察一个人,并不需见到本人,只需要看他的文字,看他周围的人,他对世界有何正面影响。如果他的文字基本上是误导别人,那么,他实际上误导了他自己

提升智慧,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我们不需要埋怨命运的不公。每个人改变命运的方法是一样的,就是影响环境,改变自己,也影响他人

附录

平等体现道 2018-10 修订后记

天地之间本无秘密

2014年的一天,忽然,tuenhai.com 明白

这个明白不是宗教人士吹嘘的说不清、道不明,虚无飘渺的感觉,而是真的明白了

我可以把我的明白用浅显的语言解释给任何人听,但是,即使我这样做了,也没有多少作用,那是我的明白,只是语言解释,无法复制我的状态到你身上

这和保守没有关系。天地本无秘密,道本来就在那里,只是认识到和认识不到的区别,又有何秘密可言

而且,我是个十分愿意分享的人,至少,分享可能少一点孤独,何乐而不为呢

面对面交流时,我可以做到毫不保留。当然,我必须根据你的状态来说话,不可能不考虑你的接受能力而自说自话。人与人之间观念差异有时是很大的,而且成人以后观念基本定型,很难改变,一席谈话就彻底改变一个人,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不会自讨没趣强制你接受我的观点。于是,只有面对和我的状态十分近的人,我才能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用分享强化、固化刹那的清明

我总是劝人分享,但是效果不是太好。原因主要在于,分享是一种付出,然而世人总是在为得到太少而忧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自称相信宗教了

分享固然可以帮助人,然而,同时也是帮助自己,只有真正认识到这点的人才会去主动分享,否则,劝说总是效果很小

对我来说,分享是种主动的行为。明白,仅仅是起点,身处世俗,总是要应付世俗的事情,无时无刻都在受世俗同化,分享,就是强制把一些观念固化下来,抗拒世俗的同化

很多时候,即使明白了,也只有当下刹那的清明,要把刹那清明强化、延长才行,否则,明白了也没有用的

本次修订,书名由《人生的境界》改成了《理性为什么能胜利》,就是强化、固化对慧根的理解。人用概念思考事物,如果把概念定义得直指本质,并且表达形式上更加简明,那么就可以提高思考的效率

平等体现道

明白,到底是明白了什么,如果我一点不透露,有的人可能嘴巴撅起老高,都可以挂油瓶了。好吧,还是说一点真东西吧

本次修订,把所有段末的句号都去掉了。你千万不要想象 tuenhai.com 坐在电脑前,敲一下键盘删一个句号,不断机械重复。我既不是坐着,也不是这样删的

难道还有秘书不成

没有秘书上,但是有工具。本次修订用的编辑器叫用 VS Code,这是 MS 主导开发的开源编辑器,十分强大,是我写作的主力工具。用它删除段末句号实在是太方便了

用 VS Code 打开 books 文件夹,再在 lixing 文件夹查找,在搜索框输入正则表达式:

[.。]$

再点一下全部替换,所有段末中文或英文句号就全干掉了

VS Code 替换文字还可以预览替换后的效果,有时候不小心可能把正则写错,预览以后再替换就安全了,不得不说,这个功能太贴心了

其实我至少在2016年开始,段末就不用句号了

段末用不用句号难道也与“明白”有关

恭喜,这次你猜对了。明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而是体现在每时每刻,体现在每件事上。如果一个明白人,做的任何事情找不出特别的地方,那么一定是没有明白的

首先要明确的是,段末确实是不需要句号的。段比句大,段是包括句的,如果一段话结束了,那么最后一句话也肯定结束了,这个道理明并不难理解

对于网络载体来说,为了使阅读更加顺畅,往往大两段话间插入空行,如此,段与段的分隔更加明显,更加没有必要在段末加句号了

你看本书,多看几次,如果你感觉敏锐,你会发现,去掉段末句号以后,阅读体验会更加舒畅

大道是什么,恕 tuenhai.com 才疏学浅,没有从历史文献中查找到十分细微的说明。大道的体现之一就是平等,不是一处平等,而是每时每刻、每个地方平等

段末要加句号,可以啊,那么请把段首也加上句号吧。如果段首不用句号,那么自然段末也不用句号。这就是大道在如此细微地方的体现。道绝对不是空谈,只能空谈玄妙理的,那铁定是骗子

前面分析过,段末确实是不用句号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没有发觉呢?因为人类就处在对应的发展状态,自然对此不以为意了。在明白以前,tuenhai.com 也没有发现,在明白以后,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就越来越多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

我可不在乎段末加不加句号,反正不影响我阅读,我向往的是一次能静坐四个小时,死后进天堂

这是十足外行才会说的话,当段末不需要句号而强加上时,这时视觉上就多了个不平衡,从而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心理的影响会量变引起质量,改变生理,这些并不是你不在乎就可以避免的

道在改进

平等体现道,这里 tuenhai.com 展示了道的一个很小的细节,这仅仅是一个而已,道是无处不在的,也就是无处不在的改进才能体现出道的全貌。明白也许不难,难的是时时处处的贯彻和执行

“不负如来不负卿”并非是仓央嘉措的诗

作者: 泊堂语业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首诗名气很大,完整版是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在南怀瑾的《习禅录影》 ,王芸孙的《诗艺丛谈》 中都曾提及,前些年又被鬼才导演刘镇伟用到了娱乐片《情癫大圣》里,更一时广为流传。一部分细心的人会去关注它的出处,在网上一查:其作者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但这种说法存在问题: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仓央嘉错情歌是藏文写作的,我们看到的都是译文

其次,译文有很多种,有的相对专业,有的则非常自我

其实仓央嘉错情歌中有名气还有一首,就是“从东边的山上,白亮的月儿出来了。少女的脸儿,在心中已渐渐的显现(于道泉译)”。这一首几经润色,成为了歌手谭晶的成名作, 2006年,她将这首情歌唱响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看这两首情歌的翻译,一首是毫无雕饰的白话,它来自于道泉先生1930年的翻译,这版翻译开创了仓央嘉措情歌翻译的先河,可以说是汉译仓央加措情歌的蓝本。于先生自己说“翻译时乃只求达意,文词的简洁与典雅非我才力所能兼顾”,可以说这个译本是更接近原著的

而另一首是格律整饬的绝句,在表现形式上如此大相径庭,使人不能不对“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于原文的吻合程度产生怀疑

那么我们看看这首诗在于道泉译本中的对应翻译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事实上译诗的前两句才是对仓央嘉措情歌的翻译,后面两句纯系借题发挥了,从翻译角度来说是不合格的,违背了起码的“信”的要求,完全是一种再创造

译者曾缄(1892-1968),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受教于黄侃。1929年他到西康省临时参议会任秘书长,听说了仓央嘉措情歌,并“网罗康藏文献,求所谓情歌者,久而未获”。 后来从朋友那里借到了于道泉的译本,并据此译本译之

曾译本为七言绝句,发表于《康导月刊》1939年1卷8期,曾缄对于道泉译本的评价是:“于译敷以平话,余深病其不文”, 曾缄素善古体诗词,遂“广为七言,施以润色”

曾缄认为于道泉译本“不文”,固其译以“文”为要旨。笔下的仓央嘉措情歌完全脱胎换骨为文人诗,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感悟,警句颇多

除了“不负如来不负卿”一首,又如:

意外娉婷忽见知,结成鸳侣慰相思
此身似历茫茫海,一颗骊珠乍得时

对照于译本:

自己的意中人儿,若能成终身的伴侣
犹如从大海底中,得到一件珍宝

一个“此身似历茫茫海”,境界顿出

再如:

别后行踪费我猜,可曾非议缚阳台
同行只有钗头凤,不解人前告密来

对照于译本:

终身伴侣啊我一想到你,若没有信义和廉耻,

头髻上带的松石,是不会说话的啊!

完全是全新的创作了

所以,我想澄清的事实就是“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传世之诗是出自一个北大中文系毕业生之手,虽然其灵感来源于仓央嘉措。而仓央嘉措的一生虽然足够传奇,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学贯藏汉”,可以吟出如此精美七绝的境界

原文网址:

  •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96027890100a2bh.html

常见有毒中成药

中药毒副作用备览

(方舟子根据药监部门的通报、医学研究文献、专业网站的资料搜集、整理。 未包括所有已知有毒副作用的中药。重点放在有肾毒性、肝毒性和致癌性的中 药。另外,大部分中药的毒副作用因缺乏研究,至今不明。)

毒副作用与一般的副作用不同,是指用药后能导致器官损害、机体功能障 碍,产生新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

马兜铃酸为肾毒素,能造成肾小管大量丧失,导致肾衰竭,是典型的“中 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肾移植。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 致癌物质,动物实验表明,食用马兜铃酸会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胃癌和 肺癌。

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 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追风藤、寻骨风、淮通、朱砂莲、三筒管、杜衡、 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 金耳环、乌金草等。

可能与上述药材混用而搀杂马兜铃酸的药材:木通、苦木通、紫木通、 白木通、川木通、预知子、木防己、铁线莲、威灵仙、香防己、白英、白毛藤、 大青木香等。

含有以上药材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耳聋丸、八正丸(散)、纯阳正气丸、 大黄清胃丸、当归四逆丸(汤)、导赤丸(散)、甘露消毒丹(丸)、排石颗粒、 跌打丸、妇科分清丸、冠心苏合丸、苏合丸、辛荑丸、十香返生丸、济生桔核丸、 止嗽化痰丸、八正合剂、小儿金丹片(丸)、分清五淋丸、安阳精制膏、辛夷丸、 儿童清肺丸、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川节茶调丸(散)、小儿咳喘颗粒、 小青龙合剂(颗粒)。

【朱砂】

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

含朱砂的中成药:一捻金、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香返生丸、 七珍丸(丹)、七厘散、万氏牛黄清心丸、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金丹片、 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 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散、红灵散、苏合香丸、医痫丸、 补肾益脑片、局方至宝散、纯阳正气丸、抱龙丸、柏子养心丸、胃肠安丸、 香苏正胃丸、保赤散、益元散、梅花点舌丸、琥珀抱龙丸、紫金锭、紫雪、暑症片、 舒肝丸、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复方芦荟胶囊。

【雄黄】

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 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和坏死和致癌。

含雄黄的中成药:七珍丸、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 小儿清热片、牙痛一粒丸、牛黄至宝丸、牛黄抱龙丸、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 牛黄解毒丸(片)、牛黄镇惊丸、六应丸、安宫牛黄丸(散)、红灵散、医痫丸、 局方至宝散、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珠黄吹喉散、梅花点舌丸、紫金锭、 暑症片、痧药。

【千里光】

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并且是强致癌物质。 也有肾毒性。

中成药:千柏鼻炎片、感冒消炎片、千喜片。

【柴胡】

主要成分柴胡皂苷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肾 毒性,能损害肾脏。

中成药:小柴胡片、小柴胡颗粒、柴胡口服液、柴胡舒肝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午时茶颗粒、牛黄清心丸、气滞胃痛颗粒、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护肝片、 补中益气丸、乳疾灵颗粒、逍遥丸、消食退热糖浆、通乳颗粒、黄连羊肝丸、得生丸、 清瘟解毒丸、舒肝和胃丸、感冒清热颗粒、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 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板蓝根】

长期服用能损害肾脏,并能导致内出血和对造血功能造成损伤。

中成药: 板蓝根颗粒、二丁颗粒、儿童清肺丸、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感冒茶、小儿感冒颗粒、护肝片、 利咽解毒颗粒、金嗓散结丸、复方鱼腥草片、健民咽喉片、羚羊清肺丸、清开灵口服液、 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清开灵注射液。

【款冬】

含致癌成分,能导致肝癌。

中成药:川贝雪梨膏、止咳橘红口服液、止嗽化痰丸、橘红丸。

【蜈蚣】

主要含有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两种类似蜂毒酸的有毒成分。超量中毒有 溶血作用,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少量能兴奋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 呼吸中枢等。

中成药:止痛化癥胶囊、中风回春丸、中风回春片、医痫丸、金蒲胶囊、狼疮丸、 通心络胶囊。

【水蛭】

含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的作用,引起内脏广泛出血。有肾毒性,可导致 肾脏损害。

中成药:大黄蜇虫丸、血栓心脉宁胶囊、通心络胶囊、清脑降压片、化癥回生片。

【黄连、黄柏】

含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 严重黄疸。

中成药:复方黄连素片、黄连上清丸、黄连羊肝丸、一清颗粒、万氏牛黄清心丸、 万应胶囊、万应锭、小儿化毒散、小儿清热片、木香槟榔丸、五福化毒丸、牛黄上清丸、 牛黄上清胶囊、牛黄千金散、左金丸、左金胶囊、石斛夜光丸、戊己丸、芎菊上清丸、 当归龙荟丸、安宫牛黄丸(散)、导赤丸、妇科分清丸、芩连片、拨云退翳丸、 参精止渴丸、驻车丸、枳实导滞丸、栀子金花丸、香连丸(片)、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 桂龙咳喘宁胶囊、脏连丸、狼疮丸、消渴灵片、清胃黄连丸、葛根芩连丸、蛤蚧定喘丸、 癃清片、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二妙丸、九圣散、三妙丸、大补阴丸、 小儿肝炎颗粒、分清五淋丸、功劳去火片、生血丸、白带丸、如意金黄散、固经丸、 知柏地黄丸、河车大造丸、健步丸、清肺抑火丸、颈复康颗粒、鼻炎片、三黄片。

【麻黄】

能导致高血压、心悸、神经损伤、肌病、中风、精神错乱、记忆力丧失, 可致死。有肝毒性。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九分散、千柏鼻炎片、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咳喘颗粒、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青龙合剂、小青龙颗粒、止喘灵注射液、止嗽定喘口服液、 风湿马钱片、风湿骨痛胶囊、风寒咳嗽颗粒、防风通圣丸、宝咳宁颗粒、复方川贝精片、 急支糖浆、洋参保肺丸、祛风舒筋丸、通宣理肺丸、清肺消炎丸、蛤蚧定喘丸、舒筋丸、 痧药、疏风定痛丸、鼻炎片、镇咳宁糖浆、鹭鸶咯丸、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何首乌】

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乙肝宁颗粒、七宝美髯颗粒、儿康宁糖浆、三宝胶囊、天麻首乌片、 心通口服液、再造生血片、血脂宁丸、血脂灵片、产复康颗粒、安神补脑液、 安神胶囊、更年安片、龟鹿补肾丸、养血生发胶囊、首乌丸、脂脉康胶囊、 益气养血口服液、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大黄】

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导致黄疸。能引起肝细胞退行性变化、前列腺上皮 肥大或增生。

中成药:一捻金、一清颗粒、十一味能消丸、十香止痛丸、十滴水、十滴水软胶囊、 八正合剂、三黄片、大黄清胃丸、大黄蜇虫丸、小儿化毒散、小儿化食丸、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片、木香槟榔丸、止痛紫金丸、止嗽化痰丸、牛黄上清丸、 牛黄上清胶囊、牛黄至宝丸、牛黄消炎片、牛黄解毒丸(片)、分清五淋丸、 六味安消散、当归龙荟丸、竹沥达痰丸、防风通圣丸、如意金黄散、妇科通经丸、 利咽解毒颗粒、利胆排石片、金蒲胶囊、参精止渴丸(降糖丸)、导赤丸、枳实导滞丸、 栀子金花丸、胃肠安丸、胆宁片、柴胡舒肝丸、脂脉康胶囊、狼疮丸、消食退热糖浆、 黄氏响声丸、黄连上清丸、麻仁丸、麻仁润肠丸、痔康片、羚羊清肺丸、清宁丸、 清肺抑火丸、清淋颗粒、跌打活血散、痧药、槟榔四消丸、礞石痰丸、蠲哮片、 人参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再造丸。

【泽泻】

能对实验动物的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中成药:七味都气丸、三宝胶囊、山菊降压片(山楂降压片)、五苓散、 分清五淋丸、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颗粒、龙胆泻肝丸、归芍地黄丸、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耳聋左慈丸、血脂灵片、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更年安片、启脾丸、补肾固齿丸、明目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嗓散结丸、 参茸固本片、枳实导滞丸、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消栓通络片、 消栓通络胶囊、锁阳固精丸、癃清片、安坤赞育丸。

【益母草】

长期使用对肾脏有毒。动物实验表明会刺激与怀孕有关的乳腺癌的增长。

中成药:八宝坤顺丸、女金丸、加味生化颗粒、再造生血片、产复康颗粒、 参茸白凤丸、得生丸、痛经丸、化癥回生片。

【延胡索】

长期服用可损害心脏、肾脏。

中成药:九气拈痛丸、女金丸、元胡止痛片、止痛化癥胶囊、少腹逐瘀丸、 气滞胃痛颗粒、仲景胃灵丸、伤痛宁片、壮骨伸筋胶囊、安中片、安胃片、 妇宝颗粒、妇科十味片、妇科调经片、肠胃宁片、金蒲胶囊、参茸白凤丸、 茴香橘核丸、胃康灵胶囊、胃舒宁颗粒、舒肝丸、猴头健胃灵胶囊、痛经丸、 痛经宝颗粒、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槟榔】

含致癌物质水解槟榔碱。有肾毒性。

中成药:一捻金、九气拈痛丸、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儿至宝丸、 开胸顺气丸、木香分气丸、木香槟榔丸、化积口服液、四正丸、利胆排石片、国公酒、 金嗓利咽丸、肥儿丸、茴香橘核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热糖浆、消瘿丸、舒肝和胃丸、 槟榔四消丸、蠲哮片。

【厚朴】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十香止痛丸、开胸顺气丸、木香分气丸、午时茶颗粒、六合定中丸、 四正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如意金黄散、利胆排石片、抱龙丸、国公酒、 金嗓利咽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香砂养胃丸、保济丸、柴胡舒肝丸、 消食退热糖浆、麻仁丸、清宁丸、舒肝丸、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软胶囊、平肝舒络丸。

【胖大海】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金果含片、健民咽喉片、黄氏响声丸、清喉利咽颗粒。

【天花粉】

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可导致肾脏、肝脏损害。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小儿化毒散、牛黄消炎片、导赤丸、如意金黄散、利咽解毒颗粒、 拨云退翳丸、乳癖消片、宝咳宁颗粒、栀子金花丸、保济丸、消渴灵片、通乳颗粒、 羚羊清肺丸、清肺抑火丸、清胃黄连丸、清音丸、清瘟解毒丸、解肌宁嗽丸、 鹭鸶咯丸。

【牵牛子】

牵牛子素损害肾小球基底膜,并可损及神经系统。

中成药:一捻金、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儿化食丸、开胸顺气丸、 木香槟榔丸、槟榔四消丸。

【穿山甲】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中成药:妇科通经丸、金蒲胶囊、茴香橘核丸、通乳颗粒、再造丸。

【石菖蒲、八角茴香、桂皮、花椒、蜂头茶、七荆介】

均含有毒性成分黄樟醚,可诱发肝癌。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心丸、辛芩颗粒、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 茴香橘核丸、锁阳固精丸、复方甘草片、拨云退翳丸、化癥回生片。

【川楝子】

能使心、肝、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乙肝宁颗粒、三子散、止痛化癥胶囊、阴虚胃痛颗粒、妇宝颗粒、 乳块消片、茴香橘核丸、舒肝丸。

【黄药子】

含有毒成分薯蓣皂苷及黄药子萜等,对中枢神经、心脏、肝、肾有毒害作用, 可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金蒲胶囊。

【山慈菇】

含秋水仙碱,作用与亚砷酸相似,出现类似砷中毒的症状。严重可致死。

中成药:金蒲胶囊、紫金锭。

【硝石】

主要成分为硝酸盐,可转化成硝基化合物诱发肝癌。

中成药:红灵散、纯阳正气丸、紫雪。

【甘遂】

对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充血及蠕动增加,并有凝集、溶解红细胞 及麻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作用。含致癌物质。对肾脏有毒。

中成药:控涎丸。

【艾叶】

能损害肝脏、中枢神经、血管,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艾附暖宫丸、加味生化颗粒、妇科通经丸、参茸保胎丸、化癥回生片、 安坤赞育丸。

【补骨脂】

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对肾脏有毒。大剂量对实验动物的胎儿有不良影响。

中成药:七宝美髯颗粒、千金止带丸、四神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再造生血片、 壮骨关节丸、肠胃宁片、补肾益脑片、青娥丸、国公酒、固本咳喘片、茴香橘核丸、 首乌丸、蚕蛾公补片、荷丹片、益肾灵颗粒、锁阳固精丸、强阳保肾丸、安坤赞育丸。

【侧柏叶】

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致眩晕,恶心,或呕吐。对肾脏有毒。

中成药:妇宝颗粒、清宁丸。

【苍耳子】

对肾脏有毒。大剂量可因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中成药:辛芩颗粒、通窍鼻炎片、鼻炎片、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

【丁香】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六味冬青丸、十香止痛丸、 十香返生丸、七味广枣丸、八味檀香散、木香分气丸、止痛紫金丸、六应丸、 妙济丸、纯阳正气丸、洁白丸、紫雪、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中华跌打丸、 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肉桂】

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肾脏有毒,并能引起血尿。

中成药:十六味冬青丸、十全大补丸、十滴水、十滴水软胶囊、七味葡萄散、 人参养荣丸、女金丸、五苓散、五味清浊散、止痛化癥胶囊、牛黄清心丸、 艾附暖宫丸、仲景胃灵丸、补肾固齿丸、纯阳正气丸、茴香橘核丸、柏子养心丸、 复方皂矾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桂附理中丸、痛经丸、痛经宝颗粒、 强阳保肾丸、麝香保心丸、人参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巴豆】

含巴豆油和巴豆毒素,巴豆油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和致癌成分,巴豆毒素 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从而产生便血、尿血、以致死亡。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七珍丸、妇科通经丸、胃肠安丸、保赤散。

【独活】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天麻丸、壮骨关节丸、抱龙丸、国公酒、祛风止痛片、舒筋丸、 舒筋活络酒、疏风定痛丸、中华跌打丸。

【北豆根、番泻叶、虎杖、大戟、金樱根、千斤拔、苦参、昆明山海棠、芦荟、 千年健、使君子】

以上植物药材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北豆根片、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青果丸、荷丹片、胆宁片、 热炎宁颗粒、控涎丸、三金片、妇科千金片、四味土木香散、金蒲胶囊、 清肺抑火丸、雅叫哈顿散、昆明山海棠片、当归龙荟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 化积口服液、肥儿丸、疳积散。

【海马、红娘子、生蜂蜜、鱼胆、猪胆】

以上动物药材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复方皂矾丸、护肝片、胆乐胶囊、脑立清丸、藿胆丸。

【洋金花(曼陀罗)】

含莨菪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具有毒蕈碱样作用,可致死。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止喘灵注射液、壮骨伸筋胶囊。

【马钱子】

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两者均有大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中成药:马钱子粉、马钱子散、九分散、风湿马钱片、舒筋丸、疏风定痛丸。

【川乌、草乌】

全株有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作用于心脏和神经系统。

中成药:小活络丸、木瓜丸、风湿骨痛胶囊、骨刺消痛片、祛风舒筋丸、 中华跌打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三七伤药片、小金丸、五味麝香丸、祛风止痛片。

【商陆】

含商陆毒素,能损伤胃肠、中枢神经和心脏,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可致死。 有肾毒性。

【斑蝥】

主要成分为斑蝥素,可从皮肤、胃肠道粘膜吸收,可引起消化道炎症及粘膜 坏死,能导致急性肾衰竭,损伤心肌、肝脏、神经。

【全蝎】

可引起过敏反应、血尿、糖尿、蛋白尿。

中成药:七珍丸、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止痛化癥胶囊、中风回春丸、 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镇惊丸、风湿马钱片、医痫丸、通心络胶囊、 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金不换、天芥菜】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七叶一枝花】

含蚤体苷、蚤休士宁苷及生物碱等,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脏均有毒害 作用。

【飞龙掌血】

主要毒性成分为白屈菜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为神经肌肉毒,对心脏也有 抑制作用,对胃肠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无名异】

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能导致锰中毒。

【茵芋】

含有茵芋碱、茵芋苷等毒素,引起心肌抑制、痉挛等,舒张血管等,可致死。

【火麻仁】

含毒蕈素胆碱及酚性成分,作用于中枢神经,引起毒性反应。

中成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

【附子】

会对心脏产生损害。

中成药:天麻丸、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 益肾灵颗粒、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蟾酥】

主要成分为强心苷配糖体(蟾蜍毒素),作用于迷走神经及心肌。

中成药:牙痛一粒丸、牛黄消炎片、六应丸、血栓心脉宁胶囊、灵宝护心丹、 金蒲胶囊、梅花点舌丸、痧药、麝香保心丸。

【冬虫夏草】

可引起变态反应、皮疹、皮肤瘙痒、月经紊乱或闭经、房室传导阻滞。有肾毒性, 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薏苡仁】

能使胸腺萎缩。

中成药:儿康宁糖浆、参苓白术散、骨刺消痛片、保济丸、前列舒丸。

【野百合】

对肝脏、肾脏有损害,可致肝、肾坏死。野百合碱能诱发肝癌。

【蓖麻子】

主要有毒成分为蓖麻毒蛋白,可损害肝、肾,导致致中毒性肝炎。并可凝集和 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雷公藤】

能导致肺水肿、中毒性肝炎、肾衰竭。

【苦楝皮】

能导致中毒性肝炎、肾损伤,可致死。

【白花藤(白花丹)】

含有毒成分蓝雪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矮地茶、八角枫(华木瓜)、荜橙茄、白头翁、臭梧桐、丢了棒(五味藤)、鬼臼、 含羞草、夹竹桃、腊梅根、六轴子、松节、土贝母、土荆芥、土牛膝、望江南子、相思子、 萱草根、油桐子、芫花、皂角剌(皂荚)、钻地风】

以上植物药材均有肾毒性,可对肾脏造成损害。

【大枫子】

大剂量长期服用可致失明。对肾脏有毒。

【乌桕】

其作用与巴豆、牵牛大致相同,对胃肠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吸收后可导致 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麻痹,以及循环系统的衰竭。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鸦胆子】

鸦胆子毒素可使内脏血管显著扩张、甚至出血,对肝、肾等实质性细胞有 损害作用,使白细胞增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普遍的抑制作用。

(XYS20061026)

十五年来《周易》热 第三篇 “科学易”解析

李申

一 关于《河图》的秘密

各种易图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河图》。“科学易”首先看重的也是《河图》。他们声称破解了几千年来无人知晓的《河图》之秘,认为其中有丰富的科学内容

把黑白点《河图》的黑白点用数字表示,它就是一个所谓的数字幻方。这样的幻方在古代有一种游戏的性质。幻方当然也是一种数学创造,但是第一它没有实用价值,第二也不能代表当时的数学水平。也就是说,不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成就

《河图》或者《洛书》的数字构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九宫数和五行生成数。《河图》或者《洛书》,就是把汉代的九宫数和五行生成数变成了黑白点,然后说,这就是从黄河或者洛河里出来的图和书

有的学者以汉代就有这样的数为根据,认为汉代就有这样的《河图》、《洛书》,是不正确的。因为汉代的《河图》、《洛书》都是一本书,这书的内容还可以从其他古籍的引用中找到。宋代儒者把汉代的数据变成点阵,然后说,这就是《河图》、《洛书》。只能说是一种造假行为,就像造一件假产品一样,而不能说汉代就有了黑白点《河图》、《洛书》。这个道理,一般读者都能明白的

由黑白点构成的数字点阵的确有许多特点,它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发现数字间的关系。有人从中看出了几十种关系。然而无论多少,都没有超出从1到10这十个自然数之间的四则运算的范围。这是一个小学生就能完成的作业,在古代也不是大的数学成就。因为至少在战国时代,中国古人就已经会勾股术,会分数、比例等项运算。这些数学运算,都是比普通的四则运算要高的数学成就

至于黑白点《河图》的其他所谓“秘密”,完全是揭秘者自己的创造,就像其他人曾经赋予《先天图》、阴阳鱼《太极图》新的意义一样。这新的意义不是黑白点《河图》本来所具有的意义,所谓秘密也就无从谈起

更重要的是,《河图》,从先秦时代开始,就被说成是出自黄河中的图。出自黄河是什么意思呢?那意思是说,这是上帝用这种特殊方式降下的圣物。所以在汉代的典籍中,才有许多黄龙、白龙从黄河中负出一个黄金匣,匣中有图书之类的神话。这些神话后来被收集整理,载入由当时国家承认的正史《宋书•符瑞志》。所以,相信黑白点《河图》真是出于上古,是伏羲画卦的根据,就是相信上帝鬼神

黑白点《河图》出现以后,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它是画在什么材料上的?是铁板?是木板?还是布帛、纸张?而所谓龙马又是如何从黄河中带出来的?是嘴衔着,还是背负着。背负又是谁给捆上去的?

为了回答此类疑问,元朝一个叫吴澄的儒者说,《河图》是龙马身上的旋毛组成的点阵。龙马,就是高于八尺的高头大马。吴澄以为这就解决了《河图》如何出水的问题。然而,这实际上是欲盖弥彰。所以后来又有人造出了新的《河图》。阴阳鱼图,就是明朝初年出现的新的《河图》。此外新造的《河图》还有,不过未得流传罢了。这些新造《河图》的出现,恰恰说明,这些图都不是什么神物圣物,不是出自黄河的,而是人造的、对八卦来源的图解

这才是《河图》的所谓秘密

二 关于二进制

二进制问题是科学易鼓吹者鼓吹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说的是清朝初年,在华的西方传教士白晋写给德国著名学者莱布尼茨几封信,其中有一封信附寄了邵雍的《先天图》。据说莱布尼茨看到后,发明了二进制。而现在,二进制是电子计算机使用的基本进位法

从八十年代初,不断有人著书著文宣扬莱布尼茨根据伏羲《先天图》创造了二进制,也不断有人揭露这种说法的荒谬。1999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国际易学研究》第五辑上,刊载了由孙永平教授翻译的、莱布尼茨1703年5月5日发表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关于二进制的论文。孙小礼教授在译文前的说明道:

莱布尼茨早在1679年3月15日就写出了二进制的论文,但一直没有发表。1701年,莱氏把论文提交法国科学院,并作了宣读,但要求暂不发表,因为他说自己还看不出这种方法有什么实用价值。1701年2月15日,莱氏写信给法国在华的传教士白晋,希望他把二进制介绍给中国康熙皇帝。两年后,即1703年4月1 日,莱氏收到白晋回信,其中有所谓伏羲的《先天图》。白晋还提示说,假如把阳爻“—”看作1,把阴爻“- -”看作0,这图的符号可能和二进制有联系

莱氏研究了《先天图》,并且对自己的论文作了修改,于1703年5月5日公开发表。(以上是对孙小礼教授说明的转述。)

也就是说,莱氏在看到《先天图》以前22年,就已经发明了二进制。而当他看到《先天图》后,他又说了什么呢?

他在给白晋的信中说:“这种科学虽为四千年以上的古籍,但数千年来却无人了解它的意义。这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它却与我的新数学完全一致。”

莱氏显然相信了这图确实是伏羲所作。事实上,它只是宋代,也就是在他看到之前数百年才出现的东西。在他看来,中国人在一个长时期中都没有看到它的意义,所以他感到遗憾。他不知道的是,这图的意义本不在二进制,二进制的意义是他赋予这图的

希望读者看到这些文字以后能够判断,究竟是莱氏发明了二进制以后看到了《先天图》?还是看到了《先天图》发明的二进制?然后思考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周易》在中国确实存在了数千年,为什么中国人就没有从《周易》中看出现代的科学内容,要在西方人发现之后,我们才说:《周易》中早就有了!

一个有为的、有出息的中国人,不能生活在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中

三 关于《太极图》

据有关资料,玻尔确实把阴阳鱼《太极图》作了自己的家徽,这自然是中国文化的光荣。在他看来,这图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互补原理”

由此出发,有人又从《太极图》中研究出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内容。比如说,图中间的那道曲线,就是一条气候变迁的曲线,等等

为了说明这图的意义非凡,有人从出土器物中发现一些相似的图形,认为那些图形就是《太极图》的前身,《太极图》的前身可以造溯到数千年前。还有人认为,图中有许许多多我们未曾解开的科学秘密,只等着我们去发现。有关的论文和著作,可以说是数以百计

然而实际上,该图最早出现的时代,乃是明代初年赵撝谦的《六书本义》。这是一本文字学的书。该图在那里不叫《太极图》,而叫做《河图》。作者说,这才是龙马从黄河中带出的《河图》。它是八卦的根据,也是文字的源头

然而,当时无人承认这个说法,因为当时的《河图》就是那些黑白点;也无人说它是《太极图》,因为当时被称为《太极图》的,是周敦颐创作的图。该图的样子是上下重叠排列的数个圆圈。只是到了明朝末年,才有人把它称为“古《太极图》”,以和周敦颐的《太极图》相区别。到了清朝,才逐渐有人把它叫做《太极图》。后来,由于它被道教和一些民间会、道、门组织广泛用作自己的标志,逐渐在民间流行。而在学术界,大家谈论的《太极图》,仍然是周敦颐的《太极图》

此外,还有不少人自己创作了《太极图》。有的是几个圆圈套在一起,有的干脆就是一个空心圆。因为在作者看来,太极是个理论概念,而理论概念是无法用图形来表示的。如果定要用图,则只能画一个圆圈示意而已。我们在讲逻辑学的书籍中经常会看到诸概念内涵、外延之类关系的图,那些图,就是一些圆圈相互纠结

据公布此图的赵撝谦说,他得自一个叫陈伯敷的,并且陈曾说过这图是宋代朱熹的朋友蔡季通到四川从一个世外高人处得来的。这样的故事,只可以当作神话来听

至于阴阳鱼《太极图》意义,既然当初把它称为《河图》,那么它要表现的就是太极如何生了两仪四象和八卦。把它分为八份,其中有六份应该保持黑白如同卦象要求的比例。图中的黑白交结,就是适应这个要求做出来的。按照赵撝谦所公布的图形,完全没有现在人所看出的什么曲线。现在人所看出的什么曲线,是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那是他自己的创作,不是图原来的样子。可以说,现在各种出版物上的所谓《太极图》,绝大多数都不合当初的规范。根据自己想象画出来的图,把它说成是古代的图,然后再说其中有什么秘密,这就好像是近视眼比眼力,他们说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匾

更进一步,对于古代图形,你看出是什么意义,那是你自己的事。要说古代当时就有这样的意义,需要有其他根据。可以说,那些认为阴阳鱼图有许多秘密的人,完全没有任何的根据

玻尔从中看出了他的互补原理,只能说明他发现了互补原理。这十几年来中国学者从中看到的意义,却全是人家发现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无论现代人们从中看出什么意义,包括玻尔看到的互补原理,都只能是现代人赋予该图的意义,而不能说,图原来就有这样的意义。在这里,玻尔同样有权利说,可惜数百年来,中国人都没有看出他的意义

四 “科学易”做了占卜术的吹鼓手

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来,谁从《周易》中能够看出什么自然科学的成就,大体上和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相当,与看出秘密者本人的知识水平相当。发明了二进制的莱布尼茨从《先天图》中看出了二进制,因为他发明了二进制。玻尔从阴阳鱼《太极图》中看出了互补原理,是因为他发现了互补原理。人们从中看出了相对论、量子论,是因为已经发现了相对论、量子论。在二十世纪以前,中国、外国,都没有一人从《周易》或者易图中看出什么量子论、相对论

那么,是这些发现在先,还是《周易》中早就有了这些东西?应该是比较容易就能做出的判断

这些对《周易》的吹捧,不论吹捧者本人的意图如何,都起到了不恰当地抬高《周易》、从而抬高《周易》占卜术的效果。或者明白地说,科学易,做了《周易》占卜术的吹鼓手

这种不适当地抬高《周易》的事,确实是中国历代的传统,但不是一个好的传统

五 “科学易”与“西学中源说”

为了把算命说成是科学,一些所谓学者还把《周易》说成是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按他们的说法,几乎一切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在《周易》中早就有了。《周易》中有二进制,有量子论,也有相对论,用《周易》可以预测地震,可以预测气候。一些新出现的科学概念,什么可持续发展,什么生态平衡,《周易》中也早就有了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说,要回答《周易》中到底有没有这些科学内容,是愚蠢的,也是无聊的。这就像一个人对您说,天下会掉馅饼。如果您要认真论证起来,天是大气,上面根本没有馅饼,那就是犯傻。说《周易》中有现代科学,就像说天上有馅饼一样的荒诞。生活在两三千年前的人,怎么可能做出现代科学的发现呢?除非是神仙。许多鼓吹“科学易”的人,也就是鼓吹特异功能的人。而鼓吹特异功能,就是鼓吹新有神论,因为所谓特异功能,就是神才具有的功能

从现实的意义上说,这是落后民族的一种共同心理,也是中国早就有的一股思潮。据说某些印度学者也说在他们的《奥义书》中,早就有了现代科学的一切发现

在我国明清之际,当西方科学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出现了第一次“西学中源说”。所谓西学中源,就是说,西方科学的源头在中国。当时传入的西方科学主要是历法,历法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欧氏平面几何。西方传教士要用这先进的科学说明他们的基督教也是先进的,诱导中国人信仰他们的教。为了对抗他们的教,一些中国学者就说,你们的科学没什么了不起,它还是从我们中国传去的呢。当时说得活灵活现的内容是:周朝末年,王室的许多数学家逃走,一部分到了西方。他们带去了中国的勾股术,后来发展成了欧氏几何。勾股术确实是平面几何的一项内容,但把欧氏平面几何说成是中国勾股术的后代,显然是故意编造出来的

这一次学术上的斗争伴随着政治上的冲突。不久,中国和梵蒂冈断绝关系,西学中源说也成了历史

大约又过了一百多年,鸦片战争暴发。中国的失败使许多先进人物意识到,要能够自立自强,就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当时叫做“师夷制夷”。这时候,开始了第二轮西学中源说。这次西学中源说的内容更加广泛。不仅是几何学,而且是一切西方的科学发现,中国都早就做出来了。严复在他的《救亡决论》中曾经描写了他们的重要结论:什么电学出于《关尹子》,气学出于《亢仓子》,最后,包括议会制度,也被说成是中国的《周礼》早就有了。甚至中国早就有了共和制度。最后,就集中到《周易》上面。解放前,就有人著书,说《周易》中早就有了相对论、量子论等等

第二轮西学中源说,是中国学习西方的影子产品。中国学习西方每走一步,都有一种新的西学中源说出来。这个影子可能给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制造一点麻烦,但没有阻挡住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随着中国大陆的解放,这种西学中源说在大陆沉寂了几十年

“科学易”是第三轮西学中源说。从学术的意义上,它是对于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中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反应。其特点是,站在复古主义立场上去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声誉,甚至把巫术这样的历史沉渣都作为中国发展的锐利武器。这是一种集体的、放大了许多倍的阿Q心理。这种心理对于科教兴国,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说过,“知耻者近乎勇”。那种敢于正视自己落后、敢于正视自己耻辱的民族,才是有出息、有前途的民族

黄帝内经有用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2

问:看黄帝内经这样的书有用吗

答:《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写的,其主要价值是书中隐藏的整体观哲学思想,另外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俗称打鸡血),对于治病的参考价值很小

那一片纯真的天空

时代飞轮越转越快,人们的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活得越来越现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随处可见,也许这就是时代大潮吧

海云青飞 却不愿随波逐流,执意追寻那一片简单、真实的天空,即使孤独一生,也不愿与庸俗为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合群的想法,现在看来,这是自懂事以来就有的冥冥中感应的指引,这是什么样的感应,谁说得清呢

也许是 被我的诚意感动了,那一片纯真的天空终于在2014年显现,这就是久远传说中的悟道吗

道是什么:无漏的科学,无缺的整体观

这是什么道

道就是整体观

在古代,道叫作天人感应,或者天人合一,在现代叫作整体观

什么是整体观

这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在古代就好办了,准备一根大木棒,一棒下去,你的头上鼓起一个大包,你就知道了什么是整体观

还不懂?再来一棒

再不懂?再加把劲

你不想变成猪头,自然会点头的,这点我很放心

遗憾的是我没有大木棒,也不需要它

海云青飞 的自我介绍是这样写的:

  • 传统文化爱好者里面最有理性
  • 科学爱好者里面最懂传统文化

如果没有强大的理性,就不会写 《理性为什么能胜利》

如果没有承继传统文化之瑰宝整体观的衣钵,也写不出 《悟道相对论》

什么是整体观?从宏角度整体观思想可以表述为 宇宙是由互相联系、精密协作的部分组成的整体

现代科学强调实证,挺好,可是过于强调实证,难免略为滞后真理,缺少了那一点灵气

整体观是无上之瑰宝,如果不和实际事物结合,就成了一句空话,真理没有了栖身之地

把整体观思想和现代科学融为一体,犹如精卵相抱,一个新生命诞生了,她的听名字叫大道、天道、真理

至高无上的大道长什么样子

你可能撅起嘴巴,小声嘀咕:说了这么多,大道长什么样子啊,是高富帅还是白富美

海云青飞 : 你的身体就是大道的显现,你长什么样子,大道就长什么样子

大道就是整体观,生命从来是整体现象

你的身体大约有 3×10^13 个细胞,可有一个细胞存有私心,把能量偷偷地储存起来,自己慢慢享用?心脏每时每刻不停地跳动,可曾向你抗议或罢工?你身上的所有的细胞,各个系统,都在全心全意地为整体的你服务,个体的利益完全服从整体利益,没有私心,没有私有财产,互相精密协作,这才造就了你——生命的奇迹

如果你是物理学家,你的研究越是深入,你越是会觉得宇宙是各个部分在精密协动的整体

如果你能进入原子的世界,必然会发现原子是各个部分精密协动的小宇宙

小到原子,中到人类,大到宇宙,生命的规律是统一的

生命在于所有成员服从整体利益的精密协动

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海云青飞 说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时的你一定特别可爱

大历史观理解生命的奥秘

如果到此为止,你还跟得上进度,那么可以来说说《黄帝内经》了

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就是大道,《黄帝内经》并不是真的是黄帝写的,《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的一些可能正确或可能错误的发挥

为什么 海云青飞 说中医已经失传,现在的中医其实都不是中医,名为宏扬中医,做的却是反对中医的事情

这是因为中医之根,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已经日趋失落,不但是中国,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个趋势。中医之根是整体观,现代人整体处在反整体观的状态,也就是反中医的状态

说到这里,海云青飞 希望你有大历史观,把人类抽象为一个人,把人类的进化历程看成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并且希望你对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有比较清晰的概念。完整的大道是人类对宇宙的实际认识和整体观思想的结合,没有知识基础难以深刻理解大道。现在,我假设你拥有不差于 海云青飞 的知识基础

让我们乘着时光机回到二万年前,那时的人们以采集食物为主,也捕食一些动物,他们没有现代的“男尊女卑”的概念,男女平等,部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并且分工明确,合作紧密。最重要一点,也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一点,他们没有你的我的概念,所有的收获都是属于集体,如果你理解了前面 海云青飞 说的生命的本质,你可能就会发现,一个部族类似一个生命,部族所有成员都服从整体利益,并在比较精密地协动。换句话说,他们虽然没有听说过整体观这几个字,但是她们每个人天然地具有整体观

于是,她们会自然地把整体观向大自然延伸,观察自然环境,并且试图理解其中含义,以与自然更好地协作。天有五星,人有五指,天地有五行,对他们来说是自然的想法,这点对现代人来说很难理解

打个比方吧,你的手机是你的,如果 海云青飞 问你,为什么你的手机是你的,你可能会发火,在现代人看来,财产私有天经地义的事情。再回到数万年前,那时整体观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把天地和人联系起来思考,本来就是这样啊,还用问吗(现代人:我的手机本来就是我的,还用问吗)。我说得那么辛苦,希望你们已经理解了

对于中国人的祖先来说,阴阳、五行等中医的基础概念在那时就开始萌芽了。明白了吗,整体观是根,阴阳、五行是用,而且是十分自然地得出来的概念

大约在一万多年前,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社会,食物增加了并有了剩余,慢慢地人们就有了私有财产的观念,开始区分你的东西,我的南北了。把人类抽象成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细胞开始打小算盘了,你应该可以明白,农业社会以后,人类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个体生命的质量却是在不断地下降,并且随着私有财产的快速增加,人类个体生命的质量呈同步快速下降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不曾间断,通过典籍保存了最优秀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文化的痕迹,但是,现代能理解整体观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了,因为全世界范围内整体观已经失落,于是《黄帝内经》必然被错解,现代并没有中医,中医已经失传,这是时代大势所决定的

海云青飞 写这些,并不是闲得无聊,而是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逆天改命,重拾整体观,让整体观文化的光辉照耀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把我们伟大的祖国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同时,我们自己也在服务于集体利益的同时生命质量得到最大的提高,长生久视可期!


黄帝内经是真的吗 精华

《黄帝内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黄帝内经》一书最早载于《汉书·艺文志》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学界三观点

  • 黄帝时代
  • 战国时期
  • 西汉

《黄帝内经》人体数据源自人体解剖

《汉书·王莽传》: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

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黄帝内经·灵·经水》: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劣,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黄帝内经》作者及创作时间

tuenhai.com 总结如下:

  • 源本《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年至王莽时代,大约于公元前26年开编,大约于公元16年定稿

  • 源本《黄帝内经》是各种医书汇编、整理而成,并不是单独一个人从零开始创作的

  • 源本《黄帝内经》可能是宫廷侍医李柱国主持下整理而成

  • 源本《黄帝内经》有些篇章包含了当时人体解剖、测量得到的数据

    (持内证、内察说的“大师”,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特异功能,还是不要随便臆想的好)

  • 今本《黄帝内经》,是在古本的基础上经过数次校注,重新编次,亡失了一些,又添加了一些

今本《黄帝内经》作者有几十个

tuenhai.com 总结如下:

  • 源本《黄帝内经》整理时参考了许多医书,这些医书的作者也是《黄帝内经》源头作者,人数至少几十
  • 源本《黄帝内经》的参与整理者可能不止一人
  • 今本《黄帝内经》在古本的基础上,又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补充、润色

《黄帝内经》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tuenhai.com 总结一下王力微先生的观点:

  • 东汉时期,《黄帝内经》几乎没有流传的痕迹,最早研习并发挥《黄帝内经》的,是东汉末的张仲景

  • 从东汉到唐初,是《黄帝内经》濒危期,几乎失传

    其中王冰的修订进一步神化了《黄帝内经》。宋朝林亿校正刊印以后才得以流传,并初步确立了其名义上的经典地位

  • 《灵枢》在唐宋期间散失严重,今本《灵枢》,是从朝鲜传回的,现在的本子,是南宋的史崧音义的本子,不能排除有后人的改动

  • 《黄帝内经》在流传过程中,惨淡经营,几乎亡失

什么是天人感应

狭义的天人感应就是把天和人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以得到更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作出推断,为人的决策提供依据

什么是整体观

狭义的天人感应再引申就得到了广义的天人感应,也就是整体观

整体观指的是把局部的事物和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以得到更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作出推断,为人的决策提供依据

整体观分析事物的二个角度

  • 时间整体观
  • 空间整体观

整体观的三个内涵

  • 把自己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又称人类命运共同体
  • 把自己的命运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又称人和环境命运共同体
  • 各学科知识相通(宇宙命运共同体)

时间整体观——生命进化的宏观规律

  • 从大约38亿年前地球诞生第一个生命大分子开始,直到现在,生命的进化主要是环境促成下发生的(生命的进化似乎有个无形的妈妈暗中强制促成)
  • 换一种角度表达,生命通常没有主动进化自己的自觉(活着就是为了吃饱饭,多生几个娃,管那么多干嘛)

时间整体观——人类演化的宏观规律

  • 人类个体进化阶段:从大约250万年前非洲出现人属,到大约2万年前农业革命开始前
  • 人类个体退化阶段:从大约2万年前到现在,私有财产日趋增加,整体观日趋失落,人类脑容量日趋下降

空间整体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 现代人在组织形式上已经是国家生命共同体的一员
  • 现代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身处生命共同体

《黄帝内经》为什么会被神化

  • 一些“专家”人为神化《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问世以后不断被修订、润色,文学性越来越强

  • 《黄帝内经》从天人感应出发,构造了一个简约的、独特的解释世界的体系。这是一个优美的、有吸引力的体系

  • 中国人有隐晦的宗教倾向

对待《黄帝内经》的态度

对于《黄帝内经》,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可沉浸在古人的荣耀、光辉里不能自拔。古人的伟大,那毕竟是古人的,自己伟大才是真的伟大

讲解《黄帝内经》的必要条件

天人感应,更确切地说是整体观

  • 整体观成为与生活结合的信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
  • 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判断一个人具有整体观信仰的必要条件

  • 睡觉头朝哪个方向好,这是有整体观的人必然会考虑的问题
  • 太阳系结构和原子结构有没有联系,这是有整体观的人自然会考虑的问题

你必须知道的天人感应三定律

  • 狭义天人感应属于整体观的一部分,真实不虚
  • 天人感应理论世界各地都有,并不是中国独有
  • 依据天人感应推理出来的结论可能无效

整体观的研究方法

  • 亲自体验
  • 大胆推理
  • 小心求证
  • 持续改进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客观评价

  •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不是神人所创
  • 《黄帝内经》的五行学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并且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修订
  •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在2000年前有伟大意义
  • 《黄帝内经》五行理论不足以解释复杂的事物
  • 客观评价五行学说是继续、发展优秀整体观文化的前提

针炙经络是真的还是假的,经络权威评价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络是看得见的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络是摸得着的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脉是会跳动的,并且是有规则地跳动的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脉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孙络是毛细血管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脉的作用是供给全身养分、氧气,包括滋养关节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刺脉出血,告诉你刺的就是血管,“专家”看得懂吗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脉之长短,人死了以后解剖测量可知
  • 结论:《黄帝内经》部分经络数据来自人体解剖,血管测量
  • 结论:《黄帝内经》一些经络走向与血管不符,是因为在古代人体解剖、测量技术水平受时代限制
  • 结论:《黄帝内经》作者不知道经脉分动脉和静脉,“专家”鼓吹的神人哪里去了
  • 结论:经络、腧穴的养生作用被“专家”夸大,“专家”利用人性的弱点谋取名利
  • 结论:经络、腧穴有一些养生作用,也是通过看得见的生理系统起的作用,与看不见的经络没有关系
  • 结论:tuenhai.com 告诉你真相,针刺有时有疗效,是因为人体有受伤自救机制,把一个地方刺伤,人体会调动资源自救,从而引起了体内的一些变化。这与“专家”鼓吹的看不见的经络没有半点关系
  • 结论:“专家”迷信看不见的“经络”而不研究人体生理学,针刺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伤害,比如刺断重要神经

什么是旧医

海云青飞 : 旧医是中国旧医学的简称,指的是约2000年前,《黄帝内经》成书时候的医学

广义地说,把《黄帝内经》尊为圣经的,都是旧医

谁是旧医

海云青飞 : 当你听到有人说“中医”二个字的时候,他说的“中医” 99% 的概率是旧医

什么是中医

海云青飞 :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

别人用心的人把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以煽动情绪,这不利于学术的进步,所以中医称为传统医学比较好

中医失传了吗

海云青飞 : 正宗的与时俱进中医已经失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天人合一,也就是整体观,现在的中医不知整体观,中医之根已失,所以说中医已经失传了

什么是天人合一

海云青飞 : 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根本是天人合一,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整体观。我们还是借用“天人合一”来解释整体观

  • “天人”,指的是要去了解天、人的规律,也就是要研究自然科学,起码要有科学家的素质
  • “合一”,指的是天和人是有联系的,要把天的规律和人的规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作出推断,为决策提供依据

现在的中医并不知道整体观是什么意思,他们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对人体生理学不感兴趣,他们主要是在一切空无的太空深处研究学问,他们做的工作主要是神化《黄帝内经》,他们不知道《黄帝内经》存在时代的局限,更没有在整体观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作出新的发挥,他们算得上是旧医,但不是中医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真正的中医会怎么做

海云青飞 : 这个说起来比较长,简单提示几点

  • 真正的中医知晓整体观,会以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 真正的中医会认识到《黄帝内经》在古代不失伟大,在现代看来有不少错误
  • 真正的中医会修正古人的错误
  • 真正的中医会把现代科学成果拿来为我所用
  • 真正的中医会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整体观指导下作出推理、发挥,写出适合新时代的《华族医经》

什么是西医

海云青飞 : 我们现在去人民医院看病,医院里应用的是现代医学,不叫西医

“西医”是指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医学为基础的医学

16世纪以来,西方医学冲破了教会强加在医学上的桎梏,以科学为基础,借鉴、吸收传统医学如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中国医学的一些经验,形成了现代医学

旧医人士所谓的“西医”,正确地说是现代医学,其中也有中国人的贡献

第一卷 《黄帝内经》作者及成书时间研究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2

海云青飞 : 本章详细考证《黄帝内经》的创作时间,及《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

有些人对学问不求甚解,又喜欢追逐名利,于是没有认真阅读《黄帝内经》就直接宣布:

  • 《黄帝内经》是神人写的,作者是黄帝(或另外的神人)
  •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或更早的时候)
  • 《黄帝内经》是圣经,每个字都很神圣,都有深奥神秘的意义

有王力微者,看不惯这些人的胡言乱语,于是下大力气认真考察,以正本清源,还天地一片清明


tuenhai.com 整理引文时,太长的段有时加一下分段以提高阅读体验

如有必要,加上二级标题和列表,以使阅读时更加有条理

少量笔误,发现则直接改正,不另说明

重点内容作加粗处理


黄帝内经学习态度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3

学习《黄帝内经》的态度

普通人如何学习、研究黄帝内经

tuenhai.com 按:普通人应该怎么研究、学习黄帝内经理论?如果只是简单找个名人或大师的《黄帝内经》讲座来学习,十有八九被不学无术的砖家所误导

几千年未断的中华文明,也是几千年未断的愚民的历史,结果就是很多人会不加辨别地接收书本、电视、名人、大师的观点,于是大师就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大肆收割智商税。中国正在崛起,又该以何种面目崛起,值得深思

黄帝内经学习要求、心得笔记:

  • 《黄帝内经》不是神人或圣人写的,没有必要无限崇拜

    我同意王力微的观点:

    《黄帝内经》既是中医的源泉和理论基础,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现在很多中医书把《黄帝内经》中的每一句话都称做 “经文”,不知这些对《黄帝内经》无限崇拜者,是否真的弄懂了这些“经文”是谁写的,是否能解释清楚,每句“经文”的含义是什么
    
  • 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黄帝内经》

    科学的态度,就是不能盲目迷信。无论古人也好,今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对的就信,不对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还要指出,不对在哪里,发扬正确,纠正错误,这就是科学态度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一)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说明

本书所参考的古今文献众多,为简洁,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不在参考文献中列出,说明如下:

  1. 凡参考今人文献者,均在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并致谢意

  2. 凡参考古人文献,因版本众多,卷数或篇目确定,如:《黄帝内经》、《左传》、《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汉书》、《白虎通义》、《周礼注疏》等,只在正文中说明,不在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

  3. 参考的古籍,尽量采用现在出版的校勘本之善者,有的也采用影印本。需特别强调者,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4. 对找不到现代标点本或影印本者,采用《钦定四库全书》文渊阁电子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如:《白虎通义》的引文

前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据多数专家考证,它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比西方近代才兴起的学科对人体的发现、论述还精深、全面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泉源,是用阴阳无行学说解释人体内环境统一性的典范,所以它已成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1]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一部托名黄帝所著的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典籍……成书于战国时期。它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问世后,受到了特殊保护,躲过了秦始皇焚书之火。”[2]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巨著,它总结了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5—3世纪)我国人民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同时又是有史以来医家对针灸经络学说的第一次大总结

“《内经》是伪托为黄帝和其臣子岐伯、雷公等论医之书,故又称《黄帝内经》。……《灵枢》的名称,是唐朝王冰注《内经》以后才确定下来

“《内经》的著书年代,现在已不可确考。专家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作品,其成书不会晚于公元前3世纪。……《内经》一书的诞生,标志中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内经》最突出的成就是,以长期医疗实践为基础,总结出比较系统、完整、具有我国民族医疗特点的医学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内经》的内容极为丰富,从基本理论、疾病描写、诊断治疗,到针灸、养生都有很详细的记载。特别是基本理论和原则,不但是过去医学理论的总结,而且指导着我国秦汉以来的医学发展,成为中医理论和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宋元以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在最基本的方面并没有越出《内经》的规范。所以直到今天,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它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就是许多医学界人士把它当作“经典”的缘故

“两千多年以来的医疗实践证明:《内经》一书的价值甚高,它不仅为国内医学家所重视,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医学家和科学家的高度注意。有的国际针灸组织,还把它列为必读的参考书。”[3]

“《黄帝内经》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我看它也是世界医学的百科全书,大家都要向它求教。这本书讲到了天文、地理、社会环境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各种现象及诊断和医疗保健原理实践等,讲得十分透彻。对这本书,我还懂得很少,是个小学生,这一宝贵遗产有待开发。”[4]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是很权威的著作,对《内经》的成书年代是这样解释的:“这是一部托名‘黄帝’的著作,传者已难以稽考。明代医学家吕复认为此书‘观其意旨,殆非一时之言,及其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这个见解为后世医家所广泛认可。至于著述年代则有几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书的基本内容写成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陆续有所补订。”[5]

上述引文中,很多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 说它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什么?说“多数学者认为”如何如何,这“多数学者”是谁?他们赞成什么的依据是什么?依据靠得住吗?经得起检验吗?

  2. 医学的源泉,应该是研究人,以及与人的生长发育、病理、诊断、治疗手段相关的学问,还是去依据一本连成书时代和作者都搞不清的书?

  3. 说《黄帝内经》躲过秦皇的焚书之火的根据是什么?秦皇焚过医书吗?

  4. 唐朝的王冰,所注的是《内经》吗?这是个很容易查清的问题,是否再仔细查查?

  5. 在自己懂得很少的情况下,说“《黄帝内经》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我看它也是世界医学的百科全书,大家都要向它求教。”这样的话的根据是什么?就是因为自己不懂吗?

对其具体内容的评价,以后再述。总体来说,在成书时间方面,大百全说得还有些依据,但仍模糊,后面会详细讨论。其它一些说法,大有反正考察不清,把书说得越古越神秘就越伟大的感觉

《黄帝内经》既是中医的源泉和理论基础,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现在很多中医书把《黄帝内经》中的每一句话都称做 “经文”,不知这些对《黄帝内经》无限崇拜者,是否真的弄懂了这些“经文”是谁写的,是否能解释清楚,每句“经文”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的态度,就是不能盲目迷信。无论古人也好,今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对的就信,不对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还要指出,不对在哪里,发扬正确,纠正错误,这就是科学态度。所以,弄清《黄帝内经》的来龙去脉,成书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十分必要。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互相印证,也有可能。决不应该凭臆断、凭感觉去说这是一本成书于什么时代的书。考察清楚这个问题,对正确对待这本书,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既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本书,就肯定会有人去编它。什么时候,什么人编的,没有明确的记载,给这本书的成书,留下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可以肯定,这不是黄帝时代黄帝和岐伯等人的问答,说是春秋战国也好,秦汉也好,必须让证据说话

像生物本身存在进化的痕迹一样,《黄帝内经》一书本身也存在时代的痕迹。把它们剔取出来,加以考察,就像考察化石、文物一样,同样能得出相当准确的结论

《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具体地接触并考察事物本身。这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要有正确的意识,必须去考察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原理是完全相通的。要弄清《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就要考察《黄帝内经》本身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献、文物及一切有关的资料,以及这些文献资料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严谨的分析,就能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

任何科技水平,都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等等息息相关,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迹,这是解开一切迷团的钥匙,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所使然,这就是考古学家为什么能根据地质年代、同位素测定等手段,知道化石的具体年代;通过出土文物留下的蛛丝马迹,参照已知的资料,能破解文物年代的原因。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根据文献上的痕量记载,参校出土文物、天文历法、同位素测定等手段进行和完成的。根据痕量线索的刑侦破案,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此以前,也有不少学者,根据《黄帝内经》的文字特征,和某些时代的文化特征相比照,作了很多有益而卓越的工作。我所做的,是进一步把此书的成书确切时间和作者考察清楚,并提出相关的证据。同时,也考察了此书的流传情况。我认为,这样的工作对破除对《黄帝内经》的盲目崇拜和神化,历史地对待这本书是有益的

《黄帝内经》中所留下的时代印迹和旁证资料,远比夏商周断代工程所能依据的资料要多得多,弄清其来龙去脉,是完全可能的。一些文献,分散看来,所述不过如此,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会有在开始意想不到的发现

下面,从六个方面来论证和探讨《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它的作者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可能是在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3

《黄帝内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黄帝内经》一书最早载于《汉书·艺文志》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三观点

海云青飞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的书,是什么时候著作完成的,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 认为黄帝内经写于黄帝时代

    如果你凭《黄帝内经》中有“黄帝” 二字就轻易相信这种说法,那么 tuenhai.com 就无法对你说什么了

  • 认为黄帝内经是战国时期编写的

  • 认为黄帝内经是西汉时期创作的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一、对《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的几种看法

《黄帝内经》一书最早载于《汉书·艺文志》,未记明作者和成书时间,留下了想象和求证的空间

归纳起来,对《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有下列三种看法:

  1. 成书于黄帝时代,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的问答

    持这种看法的有:东汉末的张仲景、晋朝的皇甫谧、梁朝的全元起、唐朝的王冰、北宋的林亿、南宋的史崧,明朝的张介宾等人。他们对《黄帝内经》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的问答深信不疑

  2. 成书于战国时期

    最早怀疑《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时期作品的是北宋的司马光。他说:

    “然谓《素问》为黄帝之书,则恐未见。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者依托以取重耳。”(传家集·卷62)

    北宋程颢也说:

    “观《素问》文笔气象,只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河南二程全书·卷19)

    明代医学家吕复说:

    “《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言,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九灵山房集·卷27)

    清代学者姚际恒说:

    “其中言黔首又言藏气法时,曰夜中,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不言十二支(古不以地支名时),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古人不以甲子纪年),言寅时,则又汉后人作。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

    司马光、程颢、姚际恒均非医家,他们根据黄帝所处年代、职责,以及《黄帝内经》本身的文字风格,对原来的普遍看法提出质疑,是很可贵的。可惜,他们没进一步深究,司马光、程颢说成书于战国,仍不免为臆断。姚际恒提出的根据非常具体,结论也比较合理,治学就需要这样的态度

    近年出的有关《黄帝内经》的书,持这种看法的很多。如:王新华主编的《中医学基础》(2001年)就说: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显著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在这种形式下,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较早的一部典籍 ——《黄帝内经》。它撷取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使之系统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确立了中医理论原则,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4]

    最近出的《黄帝内经》读本或医史,多持这样的看法,不知他们根据的是什么,就是根据时代背景?或者把书说得越古,就越爱国,民族就越伟大,价值就随之增大?

  3. 成编于西汉:

    近代和近年,有不少学者认为成书于公元前26年以前。如:余嘉锡、龙伯坚等就有更为准确的见解。钱超尘、王洪图等[5-6]等,根据《黄帝内经》中用字特点和天文历法等内容,把《黄帝内经》成书的上限定为《史记》成书后的公元前99年,下限定为公元前26年,这是根据对《黄帝内经》充分的考证确定的,比空口臆测要严谨,但仍然不够确切,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根据《黄帝内经》本身的内容,所遗留的时代痕迹,参校其它文献作为佐证,能不能把《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考察得更确切一些?应该说:不但能,而且有非常多的史料和文物可以作为证据,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互相参校,让史料和证据说话,分辨和确定其可能性和必然性,可以得出相当准确的结论

黄帝内经成书于汉代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3

黄帝内经成书时间不早于西汉《淮南子》

tuenhai.com 按:哪些西汉文化对黄帝内经有影响,黄帝内经出自西汉什么时期吗,哪些西汉文化特征对黄帝内经有影响?

《黄帝内经》成书时间不会早于为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所编的《淮南子》的创作时间

传统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整体观,而非古人的比附

《淮南子·精神训》说:

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

《黄帝内经·素·阴阳应象大论》

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

这种五窍、五脏的比附,就是朴素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应用。所谓朴素,说得难听点就是粗糙,如果你认为这种整体观是很宝贵的,那么 tuenhai.com 要表扬你,如果你还把古人提出比附当成百分百标准的金科玉律,那么就不对了。令很多人莫名兴奋的所谓的“传统文化”,其价值主要在思想,而不是古人的各种比附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二、西汉时期以前有关《黄帝内经》的文献复习

  1. 《左传》、《国语》的记载:

    医和是秦国的宫廷侍医。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平公病了,可能是本国没有高明的医生,也可能是会诊,医和来给晋平公看病。他认为晋平公的病因、病机是:

    “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意为: “亲近女人,得的病像蛊症,不是由鬼神或饮食引起的,是惑乱丧志引起的”。原因是:“天有六气,降生无味”。六气的含义是:“阴、阳、风、雨、晦、明”。和《黄帝内经》中“六气”的含义“风、热、湿、寒、燥、火”相比较,只有一个“风”字相同。医和提到了《周易》:“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案:这段引文,不见于今本《周易》,说明今本《周易》,远非古本之原貌。)这是用《周易》的话来解释“蛊”的含义。如果当时《黄帝内经》已经成书,并很通行,是医家必读之书,医和为何只字不提?不仅不提此书,连内容也不提、不符,作为宫廷侍医,他难道置不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最合理的解释是:此时《黄帝内经》根本没成书

    《国语》所记,和《左传》基本一致,不再重复

  2. 《周礼》的记载:

    《周礼》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从周朝开始,到战国时期宫廷侍医的配备情况。对“疾医”叙述比较详细,对医疗情况也有所记述,只字未提侍医们必须学习《黄帝内经》,对医事的记述,非常简单,远远不能和《黄帝内经》相提并论,这也只能用《黄帝内经》此时还没成书来解释。而《周礼》是由刘向根据历史资料编次的

  3. 《吕氏春秋》的记载: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数千门客见闻的一部无所不包的杂家书,其中重己、情欲、尽数、先己、达郁、开春、察贤等篇里有与医疗养生有关的内容。远比《黄帝内经》里的描述要简单得多。以吕不韦门客之众,见识之广,财力之雄厚,如果当时有《黄帝内经》传世,他会一点也不参考?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在书里尊彭祖为医圣,没提黄帝、岐伯。与“五”相比附的内容有: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还有: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这是七了,显然,用五行比附一切,尚在萌芽时期,没有形成气候和一种思维手段。这和《黄帝内经》的内容显然不同,比较简单些。所引书籍或篇目有43种,只字没提《黄帝内经》

  4. 《淮南子》的记载:

    《淮南子》为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及其门客所著。刘安雅爱读书,收有数千门客,广泛搜罗见闻,再经加工,编成《淮南子》内篇二十一篇,外篇甚众。现存的《淮南子》是其内篇,外篇已亡失了。估计主要精华在内篇,外篇是些不好归类的内容,无人传抄,必然亡失

    《淮南子》有很多内容承袭了《吕氏春秋》,对天人感应,五行也颇有描述,但五行只是和五音、五味、五色相联系,比《黄帝内经》所联系的内容要少得多。当时,用五行比附一切,还刚刚开始,处在初级阶段

    其《精神训》曰:

    “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头之圆象天,足之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善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

    《素·阴阳离合论》:

    “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比《淮南子》要进一步。《淮南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来源于《老子》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素·阴阳应象大论》“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和《精神训》中的描述完全不同

    《灵·九针论》:“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和《精神训》中的描述也完全不同

    《淮南子》中所提及的医家有三位:扁鹊、医骆、俞跗。没提及黄帝、岐伯。所引书籍或篇目有71种,没提《黄帝内经》

    可以认为,在《淮南子》成书时,《黄帝内经》并没问世,更没通行。《黄帝内经》成书时,对《淮南子》的参考也不多

    此处,只是用《淮南子》所描述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的描述相比较,可以看出描述不同就可以了,对所描述的内容不做具体的解释和评论

《黄帝内经》天人感应与《春秋繁露》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3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天人感应比附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有很多的天人感应类比,tuenhai.com 并不反对进行一些比附,这也是一种思考、探索,是不是

但是不能为了比附而比附。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时辰有十二,但是人只有十个足趾,怎么办,那就只有麻烦男人的二个蛋蛋来充数了

董仲舒《春秋繁露》追求天人感应比附的大而全,以朦胧的感觉代替了严格的分析,给后世开了一个很不好先例,《黄帝内经》明显也是受了影响。直到现在,很多国人津津乐道于《黄帝内经》的各种朦胧比附,可见流毒之深。当大家都沉浸、习惯于朦胧的感觉的时候,对于国家的进步来说决不是件好事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二、西汉时期以前有关《黄帝内经》的文献复习)

5.《春秋繁露》对《黄帝内经》的影响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的泣血之作

董仲舒,汉武帝时的学者。他做学问很用心,曾谢绝一切并宾客,面壁读书,或思索,凡三年。自以为有心得,写了《春秋繁露》,主要是宣扬天人感应,用五行比附事物

先秦诸子,无论持什么思想,他们所讲的思想、言论,是格物致知或格事致知的结果。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牵强比附的结果。《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的描述如下:

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是故人之身首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岁终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

只有人才能和天地相比附。人有360节,是和天数相合;人的形体骨肉,可以和地之厚相比附。头的上部有耳、目可听可看,好比日月;身体有空窍脉理,和山川峡谷一样;心有喜怒哀乐,是精神气息一类;考察人的身体,是何等高大,从而和天相类似!……所以,人的头身是圆的,和天是圆的相同;头发,象征星星;耳目明亮,可比日月;鼻口的呼吸,好比风气;胸中能明事理,和神明类似;腹部内脏的虚实,象征百物;百物是最靠近地的,所以,腰以下,是地;天地的象征,以腰为分界,颈部以上,是精神尊严之所在,表示天的尊严;颈部以下,有的丰厚,有的卑辱,和土壤类似;脚是方的,和地是方的相同……天地的符节,阴阳所象征的,在人的身体上也很齐备;身体就像是天,数目也相吻合,所以天意使他们有机地相联系。天用一年的天数,成就人的身体;所以人有小节366个,和每年的天数相同;大节有12个,和一年有12个月相符;五脏,和五行相符;四肢,和四季相符;睁眼闭眼,和昼夜相符;有柔有刚,和冬夏相符;哀和乐,和阴阳相符;心里有算计,和法度相符;行为有伦理,和天地的关系相符;这些都是生来就有的,附在身上,和天地比附,刚好吻合,可以数的,比符数量,不可数的,可以类比,无论如何,都是可以和天地比附的

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的描述,可谓经典,影响巨大。这里只和《黄帝内经》里天人感应的描述作比较,不作评论

《内经》对天人感应的描述如下:

《灵枢·阴阳系日月》:

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灵枢·邪客》: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七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相应也

这段文字不很难懂,只是“茎垂”二字是指什么?有人说指“两个睾丸”。也有人说指“阴茎睾丸”,说指睾丸者,置阴茎于何地?说指阴茎睾丸者,明明是三个,多出一个又怎么比?此文的作者为何如此比附,实在让人费解,也难煞注家了!更有人把阴囊也算一个,这在数量上,彻底成了一笔糊涂账。女子的“以抱人形”,就说是指怀孕吧,只有双胞胎才是两个,单胞胎怎么办?不怀孕时又怎么办?真真难煞人也!再说,无论睾丸、阴茎、胎儿,不管怎样,也不是和十指同类的一节、两节吧?这里只和董仲舒的描述做比较,不做过多的分析、推敲、评论了

《素问·气穴论》:黄帝曰:

余闻气穴365,以应一岁,……

由上面引文可见:《内经》对天人感应的描述,和《春秋繁露》一脉相承,有些字句都完全相同

董仲舒把“腰”写成“要”,把“圆”写成“员”,是借字,较原始,《内经》作了纠正。《内经》在《春秋繁露》的基础上,结合医学实际,对天人感应又做了很大发挥。可以肯定地说,是《黄帝内经》在董仲舒描述的基础上做了发挥,决无可能是董仲舒受了《黄帝内经》的启发说出那番宏论的。董仲舒的思想,受邹衍的影响,或抄袭,或发挥,现已无从考察,因为邹衍的书已经亡失了

史书记载,董仲舒主要治《公羊学》,当然也读其他儒家书籍,没提他读《黄帝内经》。天人感应的观念,可以说深入人心,不仅学者信,皇帝也越来越信,官员、学者也都信。不信,休想在朝中立足。除了董仲舒是解释天人感应的高手以外,刘向、刘歆父子也是。在《汉书。五行志》里充满了他们对各种灾异的解释,由于都是比附,常常出现他们对同一个灾异,不同解释的情况。有时刘向和董仲舒的解释不同,有时是他们父子二人的解释不同

用五行比附一切,到董仲舒时,达到了高峰,成了主流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做了海阔天空的发挥。《五行志》,从《汉书》开始,有志的“正史”里,除了《辽史》以外,全部都有。《清史稿》为民国时代所编,改为《灾异》。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

《春秋繁露》和《内经》中对天人感应描述之比较

Brook

《春秋繁露》和《内经》中对天人感应描述之比较:诸子中,以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的描述最详、最权威、影响最大。《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的描述如下:

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是故人之身首(上林下分)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岁终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内经》对天人感应的描述如下:

《灵枢·阴阳系日月》:

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灵枢·邪客》: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七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相应也

《素问·气穴论》:黄帝曰:余闻气穴365,以应一岁,……

由上面引文可见:《内经》对天人感应的描述,和《春秋繁露》一脉相承,有些字句都完全相同

至于12经脉应12月、12条河水,这样的描述,在《内经》中有的是

这样的描述,是否为绝对真理,完整独特,至今必须视为经文来深刻领会?有什么人领会得有心得,能理解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不需做任何更新,理解之后,就能诊病准,治病灵,我愿洗耳恭听

司马迁史记与黄帝内经谁早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3

tuenhai.com 按:从王力微考证可知,史记中是否记载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和史记哪个早,可能是《史记》早于《黄帝内经》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5)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二、西汉时期以前有关《黄帝内经》的文献复习)

6.《史记》的记载:司马迁(公元前145或135——公元前?年)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扁鹊学医、行医的情况:在他当了人舍长 10余年后,一位名叫长桑君的老者也观察了他10余年,认为他为人不错,决定把自己所藏的医书禁方传授给他。并嘱咐他保密,不能随便传给其他人。这是当时传授医书的潜规则,不是品行很好或悟性很高的人,是不能随便传授的,因为品行不好或悟性不高的人,可以用来赚钱,却不能为人治病。向人传授医书的时候,往往是自己快死的时候

《史记》对扁鹊的生存年代,没有记载。从他记载的三个病例推算,相当混乱

赵简子,名鞅,于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已继父之位为晋卿。请扁鹊看病之事,发生在晋定公十一年(公元前502年)。扁鹊应该在生存在这个年份前后。虢,西周时期有三个虢国,分别为东、西、北虢。东虢于公元前767年为郑国所灭,西虢在公元前687年为秦国所灭,北虢于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假途灭虢,即其事也。晋昭公,公元前531—公元前526年在位。赵简子请扁鹊看病的时间,不在昭公时

齐桓侯何许人,查不到。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是齐景公在位

扁鹊为赵简子看病的事,在《史记·赵世家》里有同样的记载,但不见于《左传》,不知司马迁所依据的史料是什么。从时间上来看,给虢太子看病,要在赵简子之前约150年,这是不可能的。《史记》所记给虢太子看病,是在给赵简子看病之后,更是不可能的。一个早已灭亡了的国家,还能有国君住宫殿,立太子吗?

给齐桓侯看病的记载,说明扁鹊有透视眼,特异功能,这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神话

长桑君也是个神人,给扁鹊传完书后,就忽然不见了。他给扁鹊一些药,要扁鹊用上池水送服,三十天后就能看清要看的东西了。扁鹊照办,30天后,果然能隔墙看到人,给人看病,能看到人的脏腑。但他还是以诊脉出名

《史记》对扁鹊的记载,和对五帝中的“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以及契(殷朝的祖先),母曰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简狄见一大鸟,生下一蛋,她吃了,因而有孕,生下契,是为殷人的祖先);“后稷,名弃。其母,……姜原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后稷的母亲姜原,见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很心动,就去踩了,踩了就怀孕,到期生了个儿子)根据神话传说而记载差不多。但医书的传承神秘,不可能聚在一起公开讨论,是可以肯定的

秦国的侍医李醯,自度医术不如扁鹊,派人将他刺死。李醯是秦国什么时候的侍医,查不到。可以认为,他的医术不怎么样,否则,犯不上去刺杀一个医术比自己好的人,当时也没有任何存在《黄帝内经》的痕迹

在仓公列传部分,有价值的内容更多。下面,分四个方面叙述之

1).仓公其人:

仓公,名淳于意,西汉初年临菑人,太仓县县长。从小喜爱医术,在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时向同郡的公乘阳庆学医,当时,阳庆已70多岁了,看他是那块材料,把毕生收藏的医书全部传给了他。并让他把以前所学的全部丢掉。淳于意专心攻习一年,自度尚未精良,攻习三年之后,觉得到火候了,为人治病,决断生死,多能应验。因为家里贫穷,也可能觉得家产是个累赘,他不治家产,到处为诸王侯、贵族看病。有时碰上不治之症,不肯治,因此得罪了冤家,很可能是齐文王。在汉文帝13年(公元前167年),被权贵告发,判为肉刑,逮到长安治罪。他的第五女名叫缇萦,跟随父亲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明如果实施了肉刑,身体永远不能复原,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自己愿充官婢,赎父之罪。文帝看了,很怜悯,下令废除肉刑,同时也赦免了淳于意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此事发生在文帝四年,有误。此事应发生在文帝十三年。《汉书·刑法志》记在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据淳于意学医、行医和汉文帝问,他回答的时间,以及他的年龄推算,应该在这一年。此时,他39岁。他说阳庆已死了十几年,他习医时,阳庆指导了他三年,阳庆大约在文帝二、三年去世。他不可能在文帝四年时就有十余年的行医经验,也不可能在被逮后九年才废除肉刑,身体保存完好,也不可能在九年后,文帝突然心血来潮,对他发问一些问题,此时必然都发生在文帝13年,他才能有10余年的行医经验,才能对文帝如《史记》中记载的回答

从淳于意被冤家告发这一事件来看,淳于意的确是当时最高明的医生了。他为什么不肯看?因为他知道,他的医术有限,无力回天,他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他只能回避。他的医术,受时代的局限,没有多少妙法

汉文帝在提问中,特别问到齐文王是什么病。淳于意答道:我没看过他的病,听说他气喘、头痛、视力不好,还不到20岁,身体肥胖气喘,不是药力所能奏效的。有人给他做过灸,病反而加重了。我以为少年人得这样的病,治不好,所以死了

淳于意没给齐文王治病,却知道他的病情;他所处的恰是齐国地带,所以,很可能是被齐文王的左右告发。否则,一个小小太仓公,就因为不给治不好的病人看病,犯不上逮到长安去治罪,要受刖刑,需要汉文帝亲自干预吧?因为有齐文王的死,才有汉文帝对淳于意治病情况的发问,而且特意地、主动地问到齐文王的病是怎么回事。淳于意也不敢不具实报告,所以,他所举的病例比较可信,没有根据传闻添油加醋的问题。他的学医、行医过程,也很可信

淳于意早期没有行医记录,下面所举的病例,都有记录,是为了总结经验,近年才开始记录的

文帝所问的内容是:“擅长何种医术?能治什么病?有无医书?在哪里学的医术?学了多少年?他们是何方人氏?所治病状及治疗过程如何?治好多少?死了多少?有无差错?为何有的预言不能灵验?什么人来向你学医?全部详细答来。”

从文帝的询问中,可以看出下面三个问题

  • 文帝对治病的具体情况很感兴趣。原因是齐文王没经淳于意治疗而死,他想知道死因,也想知道淳于意的医术如何

  • 文帝知晓当时医术传承的潜规则,只是想了解淳于意是怎样学医的,无意改变存在的事实,他崇尚无为而治

  • 问有无医书,大有深意。他想知道,淳于意是不是个江湖庸医,治病有没有传承依据,当时看病靠经验,《周礼》就很注重这个。从问答中,可以知道,当时不存在《黄帝内经》,更不是医家必须遵守的规范。如果当时有,应该这样问:“你对《黄帝内经》学习了多少年?有何体会见解?还学了些什么书?”

先秦的书籍,经过秦皇的焚书之祸,被弄得七零八落。有价值的书,还是有人冒死藏匿、或背诵,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不同学派,有不同版本,如《论语》。靠背诵记下来的有《尚书》。汉文帝时已很重视搜罗这些书籍,设法藏于宫廷。医书不在秦皇的焚毁之列,它的传承方式很诡秘,搜罗并非易事。如果皇帝下诏搜罗,肯定是会搜罗到的,前提是:必须有具体的某本书。当时皇宫里藏有什么医书,史无确载,不能臆断。在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不少医书,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后面再详细讨论。可以认为,当时的皇宫里,肯定没有《黄帝内经》,否则,文帝知道淳于意没有此书,很可能赏他个副本。当时的书不比现在,洋洋十余万言的书,用漆写在竹简上,或帛布上,很费力,很昂贵,保存起来,的确要放在兰灵秘室

2).淳于意的学医过程: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6)

淳于意一开始并不知道阳庆。阳庆是个医书收藏家,也研习,却不为人治病,因而不甚著名。淳于意先是知道菑川唐里的公孙光有很多很好的古医方,便前去拜求,被收为学生,教的是调理阴阳的药方。是口授,淳于意记录。当淳于意希望进一步学习的时候,公孙光说:“我很喜欢你,我老了,把平生所学,都教给了你,没有保留了。希望你不要随便传给别人。”淳于意发誓,自己能得到传授,已经很幸运了,致死也不会传给别人。公孙光让淳于意讲医理给他听,讲得头头是道,很精辟,公孙光很满意,感到孺子可教,高兴地说:“你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医。我有不少交情好的同行,医术都不怎么高明。临菑的公乘阳庆,医术比我高明,我年轻时曾想向他请教,但有人认为我不够格,没学成。现在此人也老了,因为家里很富足,不为人治病,所以也不太出名。我可以带你去拜望他。”恰好,此时,阳庆的儿子阳殷,来向齐王献马,需要公孙光引见,淳于意利用这个机会,结识了阳殷。公孙光也极力为淳于意美言,说他是个通儒,痴迷医术,一定要善待他。有了阳殷的引见,公孙光还专门写了一封推荐信,再加上淳于意为人谦和,确有学问,对阳庆又极为谦谨,阳庆很喜欢他,决定把平生所收藏的医书全部传给淳于意,兼答疑解惑指点。如此三年,淳于意感到医理悟透了,医术精良了,阳庆不久也去世了

阳庆在传授医书时,要求淳于意把以前的医书全部丢掉。比较起来,还是阳庆的医书精良,所以淳于意也乐于照办。阳庆同样嘱咐淳于意,不要传给别人,也不要让自己的子孙知道。这里是指阳庆的子孙,说明阳庆对医书的传授是多么慎重。淳于意自然会发一番誓,保证决不外传

阳庆传给淳于意的书是: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接阴阳等。这些书名很难懂,由于《史记》原书没有断句,今人对这些书的断句也大费周章,不同的版本,断句不同,有的版本的断句不可理解。上面的断句,是个人参校《黄帝内经》所断,什么含义就不解释了(是可以解释的)。其中很多在《黄帝内经》中反复提到,在《汉书·艺文志》中却一本也不见,其中的原因,后面再说。这些书的规模,应和马王堆出土文物,或《黄帝内经》中篇幅中小的规模相当,每篇不会超过1000字

从淳于意的学医过程中,可以看出下面5个问题:

  • 阳庆收藏医书,研习医书,但不为人治病

  • 公孙光的医术比较高明,也有心得,但不及阳庆。他没有医书,对淳于意是口头传授。他的同行的医术不如他,史书的确无所记载,因而湮没无闻

  • 阳庆、公孙光的医书、医术并不轻易传人,正所谓“非其人不传”。(《黄帝内经》中语)阳庆的医书,连自己的子孙都不让知道,可谓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

  • 传授医书、医术的时机,往往是在自己垂垂老,行将就木之时。爱学问如命的人,往往有这样的心态:如果随便传人,他不是那块料,岂不糟蹋了宝书?在行将就木时,如果还不传,一生的心血岂不付之东流,无人知晓?所以,长桑君、阳庆、公孙光都是在垂垂老时才传授自己视之如命的医书、医术,良有以也(有它自身的原因吧)

  • 得到医书的人,必须发誓保密,不能随便传人,一般来说,他们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一条不很潜的明规则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阳庆究竟有没有儿子?《史记》的记载,前后矛盾。前面说无子,后面又冒出个阳殷,并嘱咐淳于意不要把传医书的事让自己子孙知道,显然,前面所记的“无子”,是记错了。他有没有儿子,不是关键,关键是医书的传承,十分诡秘,是当时的明规则

3).淳于意的行医过程:

在对答中,淳于意叙述了自己行医的过程。他开始行医时,没做纪录,因而不便总结经验。后来,他做了记录,在对答中所举的25个病例,是他做记录的结果,因而很具体

25个病例以外,还回答了文帝所问的齐文王的死因。实际病例是26个

由于资料较多,从26个病例中所看出的问题,归纳如下:

  • 所列病人,除2个以外,全是诸王侯和各级官员

  • 其中15个治愈,10个死去

  • 有5个病人曾先经过其他很多医生看过,全部错误,淳于意给予纠正

  • 在病例中5次提到《脉法》,2次提到《法》,1次提到《诊脉法》,一次提到扁鹊曰。《法》可能就是《脉法》。他说《脉法》是古圣人所创,用来分辨人的脉象,各别命名。只有精于医理的人,才能加以区分。说明脉法,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掌握。诊脉,非言辞、文字所能明,的确要靠个人的悟性。当时的情况是:庸医多,医术精良的少。这也符合史籍记录的情况

  • 提到“经”、“脉络”、“足少阴脉”、“足阳明脉”、“大阳明脉”这些术语

  • 治疗以汤药为主,也用灸法,对针刺比较慎重

  • 文帝曾问为何对病人的生死日期预言不准?回答是:因为饮食不节,服药失当,或错用针灸所致。其实,人的生死受多种因素影响,准确预计死期是很难的

  • 淳于意坦言,自己为人治病,会出错。这是实际情况。任何高明的医生,都不可能对所有的病人妙手回春,更不可能不出任何差错。差错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只有负责任的医生,才会正视差错,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医术,而不是吹嘘和文过饰非

4).医术的继承情况:

淳于意带有徒弟,2个是平民,4个是诸王侯送来学习的。他对不同的人,教不同的医术。不是全部传授。学习时间大多是一年余,个别是2年余。有1个没学成,当了齐王的侍医,可以折射侍医的水平

可以明确,无论是老师向淳于意传授医书、医术,还是淳于意向徒弟传授,没有一个是传授《黄帝内经》的,都比《黄帝内经》简单。这是为什么?只能说明,《黄帝内经》还没有问世

对于有著述的学者,司马迁在《史记》里都有明确的记载。记有著述的各家有:孔子、老子、申不害、韩非、管仲、晏婴、孙武、孙膑、吴起、商鞅、司马穰苴、吕不韦、孟轲、荀卿、公孙龙、尸子、墨翟、屈原、贾谊、陆贾等等。《汉书》对刘安编《淮南子》也有详细的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对《孙子兵法》,曾经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就是或为孙膑所写,或开始于孙武,由孙膑完成。1972年山东银雀山的出土文物证明,的确有《孙膑兵法》独立存在,是孙膑所写,才平息了争议,证明了《史记》的记载是正确的。有些人就是爱凭空臆断。由是观之,如果在西汉中期,《黄帝内经》已经成书,并且很通行,影响很大,《史记》里却毫无反应、记述,是完全不可能的

司马迁喜欢司马相如的辞赋,在他的传记里,收录了很多他的辞赋。司马迁给扁鹊、仓公立传,不仅记录了事迹,还记录了他们承传的过程,甚至具体病案,非常详细,仅次于司马相如的赋,说明也是很重视,很欣赏,为什么没提他们学或编《黄帝内经》?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既没学,也没编《黄帝内经》。他们学的、写的医书,被编进了《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旁经》,这不仅是可能的,应该是必然的

长沙马王堆有黄帝内经么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3

tuenhai.com 按:希望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内经的同学可能要失望了,马王堆医书和黄帝内经谁更早,明显是马王堆医书在前,《黄帝内经》在后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7)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二、西汉时期以前有关《黄帝内经》的文献复习)

7.出土文物:(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出土文物,在下葬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它的不可改变性,有时哪怕是片言只语,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很多地方出土了很多有价值的重要文物,为破解《黄帝内经》中隐藏的密码提供了有力佐证

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帛书: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42种帛书和200余片竹简,帛书涉及医学内容的有11种,竹简全部是医书:[9]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胎产书》、《养生方》、《杂疗方》、《却谷食气》、《导引图》。所有的医书,均无书名,是整理者给定了书名

其它方面的书有:六艺类,10种;诸子类,10种;兵书类,3种;术数类,7 种;地图类,2种。这些书,可以认为,都是墓主人生前为工作、为身体所需要看的书。之所以用来陪葬,是因为生前珍爱,相信他死后在阴间可以继续阅读

帛书的书法风格,是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风格。其中《刑德》甲篇中有“今皇帝十一年”(有人推断为汉高祖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8]个人认为,“今皇帝十一年”也不一定必指汉高祖十一年,更有可能是指文帝十一年,墓主人的陪葬品,是他生前用的珍爱之物,书籍,他需要什么,就抄什么,高祖十一年,他不过是幼儿,何能看这些书?文帝十一年,正值30多岁,工作需要,身体多病,正需要这些书,更为合理。如果说是他父亲留下的,可能性不大。利苍的任期是: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利豨的任期是:吕后三年(公元前185年)——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高帝时期,其父正在战场厮杀,当时也不重视读书,其父以战功封侯。如果为他父亲所用,也应陪葬在利苍墓里。可惜利苍墓被盗,破坏严重,已无从考察了。不过,这也无关宏旨,反正是在汉朝初年抄写的

据推测,墓主人应该是长沙王的第二代轪候利豨,死时30多岁,根据骨骼推算年龄,应无问题。于汉文帝12年下葬。因为墓中有一块木牍,上面写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戊辰,家丞奋移主葬郎中,移葬物一编,书到先撰,具奏主葬君。”字样,这是一块向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10]文帝十七年以后,开始使用年号,整个西汉,有年号的纪年,没有超过7年的,故推断文帝十二年还是有根据的

陪葬的两种脉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和《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是讲人体脉络走向的,用字很古,如称脉为“眽”,或“温”。描述极简,基本是向心性的,也较短,主要是在四肢。[11-13]其它还有养生方面的、房中术方面的、《老子》、《战国策》以及兵书等等,显然是他生前所爱看的。他的早逝,说明他可能酒色过度,身体不佳,所以医书也特别多

湖北江陵张家山《脉书》:[14]

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的《脉书》是长沙马王堆两种脉书的合订本,这样一来,两种版本的脉书可以互相参校,补足脱漏的字

据考证,张家山墓主人生前曾任官吏,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因病免官,死时年事已高,下葬时间大约在高后后期或更晚一些(公元前180年前后)。出土竹简1000多支,贮于竹筒内,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可辨。除了《脉书》以外,还有法律、兵阴阳、算术、方技方面的书,不题

张家山出土的《脉书》和马王堆出土的《阴阳》、《足臂》如此相同,而比《黄帝内经》又古朴很多,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当时《黄帝内经》并不存在。如果像一些看法所说的那样,《黄帝内经》早已存在并很通行了,他们为何不抄一部陪葬?哪怕是其中所需要的一些篇章也可以呀,为何不这样做?

古人迷信。他们所陪葬的物品、书籍,都是他们生前所常用的、所喜爱的物品和书籍。从他们陪葬的书记种类看,都是他们生前所常看的。尤其是马王堆墓主人利豨,凭血统享受富贵,因为酒色过度多病,必会不惜一切代价搜求能让他享乐保命的神机良方。《黄帝内经》如果很通行,又讲养生又讲病理治则,他为何视而不见?即使不抄全部,也可抄一部分,为何连一部分也没有?认为此时《黄帝内经》早已存在并很通行的说法,实在是缺乏根据没有事实证明的臆断。医书的承传很诡秘,从淳于意教徒弟的情况得到的启示是,一些有身份的人可以派人学医,学到部分医术,或得到部分医书。江陵张家山和长沙之间相距有千里之遥,所陪葬的书却如此相同,说明这才是当时比较通行,且比较容易得到的医书。此时,连《黄帝内经》的影子也没有

《汉书·艺文志》与《黄帝内经》

《汉书·艺文志》首次出现《黄帝内经》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3

tuenhai.com 按:《汉书·艺文志》首次记载了 黄帝内经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汉书》为己任,经过二十余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随从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历时四十多年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8)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三、《汉书》的记载

《汉书》对《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记载,因此,应该仔细研读

《汉书·艺文志》首先明确记载了《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右医经七家,二百十六卷

对医方的记载是:

《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30卷,

《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40卷,

《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40卷,

《风定热十六病方》26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23卷,

《五脏伤中十一病方》31卷,

《客疾五脏狂颠病方》17卷,

《金创疭瘈病方》30卷,

《妇人婴儿方》19卷,

《汤液经法》32卷,

《神农黄帝食禁》7卷,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瓷实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的书籍,经历过秦皇焚书的劫难。但书籍本身毕竟具有魅力,爱书者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就有人冒生命危险去藏匿它,有的是采取强记硬背的方式。汉兴以来,文帝开始搜求天下遗书,得到了不少。武帝也重视搜求图书,搜来藏之秘阁。可惜,可能是由于保管不善,又重新散失了很多。汉成帝雅爱儒术,叹图书之散失,于是责令谒者(官名,管宫廷收发文书、命令)陈农搜求天下遗书,统统汇集到皇室,命光禄大夫刘向总领校书,同时负责校经史、诸子。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书。此事是从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开始的。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其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总领其事。这其中又发生了很大的插曲,刘歆被迫离开宫廷,有6年之久,后面再叙。书籍全部编校完成后,刘歆写成了《七略》,就是七大类书籍的目录和提要。《汉书·艺文志》就是根据《七略》删节而成,《七略》已经亡失,否则会有更多的校书过程的具体信息

因为《汉书·艺文志》首先明确提到《黄帝内经》,所以,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从搜来的天下遗书中获得的,应该在公元前26年以前已经完成了。这样的说法,有没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应该说:有,而且余地很大,必须重新探讨。征来的天下遗书,是什么状态?非常宝贵的资料是,刘向自己是负责校经史、诸子的,每校成一本,都写出校记和提要,一是上奏皇帝,同时也保存在每本书里,有一部分保存下来了。这可以使我们得知当时所求来的书籍的具体情况,和他们是怎样校书的

《汉书》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记载,后面再述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3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神人

tuenhai.com:有的人说《黄帝内经》的作者是神人,说这种话的人一定是没有看过《黄帝内经》,或者文化有限,根本看不懂《黄帝内经》。神人怎么可能写出前后观念常有矛盾的书呢

《素·调经论篇》: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灵·本神》: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

《灵·九针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

心藏神又藏脉,肺藏魄又藏气,肝藏魂又藏血,脾藏意又藏肉,肾藏志又藏精,这是怎么回事?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有人把搜集到的一些医书汇编、整理在一起,为了使自己的大作更加高大上,就拉来黄帝扯大旗,并且《黄帝内经》在传抄的过程中被不同的人继续修订、整理

乱说易经、黄帝内经作者是神人的,能不能给批发几个神人呢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四、《黄帝内经》中所隐藏的时代密码

《黄帝内经》首先是古代某个时期、某个人所编的医书,必然留有时代的印记。仔细考察,所留下的印记非常多,详加比较,可以得出许多无可辩驳的结论

1.对“脉”的描述:(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9))

《黄帝内经》中对“经络”的命名,称“脉”而不称“经络”。但在《素问》篇名中有《经络论》一篇。篇名经过后来众多校注者改动,是否为后人所加,实属可疑

《黄帝内经》中,对“脉”的描述也杂错不一,从下面三个方面比较:

  • 命名:马王堆《脉书》比《黄帝内经》原始,是已无争议的事实。其特点是足、臂加阴阳,再加脉,用字古。如:把“太”写为“泰”、或“钜”

    《黄帝内经》中,有的篇章保存了这个进化中的印记。把“太阳”写为“巨阳”的有:

    《素·五脏生成篇》,《素·热论篇》,《素·厥论篇》,《素·病能论篇》

    以“手太阳”,“手太阴”,“足太阳”,“足太阴”后面无“脉”字,这样的术语的篇章有:

    《素·五脏生成篇》,《素·刺热论篇》,《素·刺疟篇》,《素·三部九候论篇》,《灵·根结》,《灵·卫气》,《灵·始终》,《灵·厥病》,《灵·禁服》,《灵·营气》,《灵·五音五味》,《灵·阴阳系日月》,《灵·本输》,《灵·经水》等

    《灵·卫气》和《灵·禁服》称“手厥阴”为“手心主”

    以“手太阳脉”,“手太阴脉”,“足太阳脉”,“足太阴脉”或在脉前加“之”的篇目有:《素·气府论篇》,《灵·邪客》。后者只提到三脉,手太阳之脉,手少阴之脉,手心主之脉。有“脉”字的篇章比没有此字的篇章要少得多

    和脏腑相络的术语,只有《灵·经脉》一篇,其中手厥阴称之为“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和后来的通用名大不相同。其他如《素·刺疟篇》,《灵·本输》,《灵·五音五味》,虽然提到某脉和某脏有关系,但没成为术语,在《灵·五音五味》里,只提到手太阴与肺,足太阴与脾,手少阴与心,足少阴与肾,足厥阴与肝有联系,其他五脉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没提与脏腑相联系

    此外,在《素·刺腰痛篇》里,有一些异脉脉名:解脉、同阴之脉,阳维之脉,衡络之脉,会阴之脉,飞阳之脉,昌阳之脉,散脉,肉里之脉,不知其所指是什么,不见于其它篇目,也没流传下来,显然这些脉名是被淘汰了

  • 流注方向:马王堆《脉书》中各脉的流注方向,除《阴阳》中肩脉和足太阴脉是从脏到手足以外,其余全是从手足到脏,是向心性的。《黄帝内经》中各脉的走向,很多提到脉名的未能说明流向,明确说明的有:

    《灵·脉度》:全部是向心性的

    《灵·邪客》,手三阴:手之头;手三阳:脏之手;足三阳:头之足;足三阴:足之腹

    《灵·逆顺肥瘦》,手三阴:脏之手;手三阳:手之头; 足三阳:头之足;足三阴:足之腹

    《灵·经脉》,手三阴:脏之手;手三阳:手之头; 足三阳:头之足;足三阴:足之腹

    后两篇的流注方向相同,前两篇的流注方向则大有差异,说明这些不同的篇章,来自不同的手笔,甚至成篇的年代也不同

  • “脉的数量:12脉全的篇目有:《灵·经脉》,《灵·经脉》,《灵·经水》,《灵·卫气》,《灵·邪客》,《灵·禁服》,《灵·逆顺肥瘦》

    述11脉的有:《灵·阴阳系日月》,缺手心主一脉

    述10脉的有:《灵·本输》,缺手心主一脉,另称手三焦为“别”,不是一脉

    其它述及脉名,但不全,缺手厥阴一脉的篇目有:

    《素·五脏生成篇》,《素·刺热论篇》,《素·刺疟篇》,《素·气府论篇》,《灵·根结》,《灵·始终》,《灵·厥病》,《灵·五音五味》,《灵·阴阳系日月》,《灵·本输》

    这些既有相同又有矛盾情况的存在,且不止一处两处,显然是出于不同的手笔和年代

2.对五行和五脏关系的描述

在这方面的描述,相互重复的篇目很多,其中也有相互矛盾者。下面只论及 3个方面:

  • 五脏和五季:

    《素·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应肝,夏三月应心,秋三月应肺,冬三月应肾”。缺长夏主脾,未和五行联系

    《素·玉机真脏论篇》:春肝,夏心,秋肺,冬肾。“脾者土也,孤注以灌四旁者也”。五脏只和四季联系,无长夏

    《素·太阴阳明论篇》:“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五脏和五行联系了,仍无长夏一季

    《素·脏气法时论篇》:“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为了五的需要,编出一季。由于合乎“五”的需要,一直沿袭到现在

    《素·诊要终论篇》:“三月、四月,天气正方,低气定发,人气在脾。”此篇把一年分为六部分,除了五脏以外,还多出一“头”:“五月、六月,天气盛,低气高,人气在头”。其它,一、二月:肝;七、八月:肺;九、十月:心;十一、十二月:肾

    九、十月应心的说法,显然和主夏矛盾。其数非五,难应五行,这样的比附,只能算插曲,收在书里,有立此存照,以备一说的用处

  • 五脏和五藏:

    《素·宣明五气篇》:“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素·调经论篇》:“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灵·本神》:“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

    《灵·九针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

    心藏神又藏脉,肺藏魄又藏气,肝藏魂又藏血,脾藏意又藏肉,肾藏志又藏精。到底藏什么?这显示了不同的篇目,出自不同的手笔

-------;

《黄帝内经》脏腑概念混乱之补说

张功耀

清朝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王清任最早指出了《黄帝内经》中脏腑概念的荒唐与混乱。其实,《黄帝内经》中脏腑概念的混乱状况,要比王清任先生所已经指出的严重得多。王任清已经指明了的混乱,笔者不再赘述。这里,就笔者新发现的概念混乱,在王前辈的基础上再作一个补说

据笔者对《黄帝内经》语言特点的分析,《黄帝内经》这堆“文化垃圾”,至少是四个人瞎编滥造凑出来的。而且,编辑上没有什么逻辑顺序。该书所叙述的“脏腑”概念的混乱,悉为其中一个人所为

《黄帝内经》第一次出现“脏腑”概念是在《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且不说,此处“乃能泻”(可以射精)并不需要五脏俱盛,就是“五脏六腑”究竟指什么,作者在此前也没有作过任何交代。读过一些中医典籍的人大概很容易把“五脏”定义为心、肝、脾、肺、肾。其实不然。脏腑究竟指什么,在《黄帝内经》中是相当混乱的。举例如下: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第一次出现五脏六腑的阴阳所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作者写到《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五脏”的概念乱了。其中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这里,突然在“五脏”之外冒出个“嗌”。作者没有说它属于五脏,也没有说明它不属于五脏。它究竟指什么,这个疑问只得留给那些热衷于“晦涩崇拜”的人去考证了

——到了《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冒出一个“十二脏”的说法。这“十二脏”是指: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按照所谓的“定数”(《黄帝内经》被凑成九九八十一篇,《扁鹊难经》被凑成九九八十一难,也是按照这个“定数”做的),作者又捏造了一个九脏:“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这里,作者把“九脏”分为“形脏四”和“神脏五”,却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解释。不知这“形脏四”和“神脏五”究竟指什么?

——在同一篇,读不到40行,作者又列出了一个“十一脏”: 心、肺、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比“十二脏”少了一个“膻中”。与“心主神明”不同,这个“十一脏”的说法,特别强调“胆”在十一脏的核心作用。所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再往下,读到《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又出现一个“新的”五脏六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五脏”。至于原来那些脏腑概念,到这里为什么不说了,《黄帝内经》的作者,没有交待

这就是所谓“祖宗传下来的国粹”!

《黄帝内经》的作者成了我们的“祖宗”,黄帝往哪里摆?这个基本的宗教学问题,至今没有人思考过!

难道我们的祖宗名份是可以随便冒用的吗?

难道我们的祖宗真的这样不智吗?

我们的“国粹”尚且混乱到了这样的地步,那些不是“国粹”的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呢?

为什么总有那么一些人,对保守落后那么热心,对文化创新却总是那么耿耿于怀呢?

穿凿地说来,那些把《黄帝内经》这堆文化垃圾标榜为“国粹”的人,无非是要保守住这一具文化僵死作为他们的“文化归宿”(应读者“谋生的饭碗”),以便于他们继续骗取国家的财政支持,吞噬人民的血汗而已

多么可耻的“国粹”!

多么狰狞的“爱国者”!

黄帝内经中天文历法问题:岁首建寅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4

《黄帝内经》部分作者使用汉武帝时太初历

tuenhai.com:汉武帝时,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正月为岁首,也就是建寅。《黄帝内经》中有 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寅者,正月三生也,说明作者使用的应该是太初历。也就是说,《黄帝内经》一些章节的编写不会早于公元前104年

《黄帝内经》的作者对天人感应还没有入门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了很多天人感应比附,有的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有的是牵强附会,真正重要的内容他却忽略了,tuenhai.com 认为,从道的角度看,他还没有入门

人生天地间,天地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不存,天地犹在。天地不存,人类无影。天地对人类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圣人认识到这个道理,就会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效法天地,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天道

对于历法来说,历史上有不同做法,有以正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即岁首,有以十二月为岁首,有以十一月为岁首,有以十月为岁月。从天人感应角度分析,最好的做法只有一种。如果《春秋繁露》或者《黄帝内经》的作者已经入门天道,那么必然会提出正确的看法。同样,宗教的教主若是对道略有所悟,也会提出正确的历法让跟随者遵从。现实总是无情地刺破人们的美好幻想


3.《黄帝内经》中的历法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0))

中国的历法,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古代每次改朝换代,都要改变岁首的月份,以表示五行相生,自己建立的朝代是必然的,合乎天意的。据《史记。历书》:

夏以正月,建寅
殷以十二月,建丑
周以十一月为岁首,建子
秦并六国,以十月为岁首,建亥

所谓岁首,就是下一年的开始。汉朝建立,本应改岁首,由于其它事多,未暇顾及。到汉武帝时,因为以一年为365又1/4推算历书,年数太多,积累的误差日见明显,于是召集司马迁、落下闳等修订历法,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正月为岁首。月份和地支相配,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正月为寅,……这是很固定的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按语,对上古历法的变迁,有这样的注解:

古历者,谓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谓之孟春也。及颛顼﹑夏禹亦以建寅为正。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而秦正建亥,汉初因之。至武帝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仍以周正建子为十一月朔旦冬至,改元太初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历法,黄帝以前,都是以寅月为正月,颛顼和夏代也是;黄帝、殷、周、鲁是以子月(十一月)为正月;(力微案:此处司马贞说殷建子为正,不正确,应以建丑,即十二月为岁首。)秦以亥月(十月)为正月,汉初沿习这个历法,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以寅月(一月)为正月,这就是上古时期历法以哪个月为岁首的情况

在《黄帝内经》中比附的历法,留下了历法的时代印记。如《素·脉解篇》:

“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

又如《灵·阴阳系日月》:

“寅者,正月三生也”

这明确地说明,这些篇目的作者,已经接受了“太初历”改正月为岁首的事实。颛顼﹑夏朝也是以正月为岁首的,这些篇目决不可能是颛顼﹑夏朝的作品!

牛占和[15]撰文说:“刘向认为《内经》的编著者既不是他本人,又不托古取重于上古‘黄帝’,而指为韩诸公孙。”所依据的是《汉书·艺文志》,并把《黄帝内经》的成编下限定为韩被秦灭的公元前230年。不知《汉书·艺文志》的什么地方记载了刘向的这样的话。我反复查看了《汉书·艺文志》数遍,终于在阴阳家里找到了一则注释,是唐·颜师古做的。《黄帝泰素》二十篇下面注曰:“刘向《别录》云:‘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也。’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也。故曰泰素。”这根本是互不相干的两本书,两回事,怎能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混为一谈?牛占和又说:“正月建于寅,是夏代使用的历法,是春秋时代广为流行的六种古历之一。”可是,《左传》明明记载:

“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

(火,指在黄昏时火星开始出现在南方天空的时间。按夏朝的历法是在三月,商朝的历法是在四月,周朝的历法是在五月。火星的同一位置,历法不同,月份也不同。这个不同,和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完全吻合。火星的位置,依月份或时间发生变化。)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春秋时期不是周朝?《左传》的记载不是春秋时期通行的历法?如果《左传》的记载不能作为依据,什么记载可以作为依据?如果真是《左传》记错了,就应该拿出证据或理由来证明。所引述的证据,必须是真实存在的,绝不能根据结论的需要来杜撰或想象,移花接木或道听途说

4.地理

《灵·经水》中所比附的12水,据张介宾注,相当于现在下列地方:

清水:济水故道,小清河,发自济南趵突泉

渭水:今陕西渭水

海水:张氏注解不明确,可能指渤海、黄海、东海

湖水:五湖,即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鉴湖

汝水:在河南

黾水:在陕西

淮水:即淮河

漯水:入清河归海

江水:即长江

河水:即黄河

济水:源自王屋山

漳水:在山西

所举的水,基本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犹以陕西一带为多,和作者所在地在陕西并熟悉这些水名有关。但清水、海水、湖水、淮水、漯水、江水在陕西以外,说明这决不是战国时期割据局面的情况

5.《黄帝内经》中所提及的书名

散见于各篇中,有的多次提到。为了精练,出现在哪一篇,不再注明,总归如下:《五色诊》、《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玉机》、《上经》、《下经》、《脉法》、《奇恒阴阳》、《针经》、《九针》、《热论》、《刺法》、《本病》、《金匮》、《气穴所在》、《阴阳十二官相使》、《天元册》、《阴阳传》、《奇恒之势》、《寿夭刚柔》、《官针》等。今本《黄帝内经》中有《热论》和《刺法论》,其中没有今本《黄帝内经》中所引的文字。这些书名,《五色诊》、《揆度》、《奇恒》、《奇恒阴阳》等和淳于意所列的书名却完全相同

这些书都哪里去了?应该有个合理的解释

6.各篇的长短和文字风格

有的篇目文字很少,仅百余字,文字古朴,如:《素·经络论篇》,《灵·背腧》。有的篇目很长,七大论中最长的有8000余字,是王冰补入的,就不说了。《灵·经脉》一篇约4000余字,描写各经脉最具体,一直沿用到现在。所有的篇目,肯定不是一时一人之作

《黄帝内经》中出现一个概念,在不同篇目中多次重复,或详略不一,或互相矛盾,说明什么?说明这本书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文献汇编!

《黄帝内经》怎么写出来的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4

tuenhai.com 按: 写出黄帝内经需要做哪些准备,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黄帝内经》。在大师的讲座中,《黄帝内经》似乎是某个神人灵感来了一挥而就写出来的,或者某个功夫达到石化层次的人有了内证的体会以后据实写出来的。我很奇怪,这种低劣的骗子怎么也有人信。即使现代,要写一本医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经济、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呢。在古代,多数人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读书、识字都很不容易,且不说内证之说是否存在,就是存在,你要为生存奔波,根本不具备写书的物质条件。要编写《黄帝内经》这样的大部头著作,如果没有官方的推动,是很难办到的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1)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五、《黄帝内经》的编撰过程

《黄帝内经》各篇既然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是谁在什么时候怎样把它汇编起来的?这是个需要考察的问题,也是个可以考察清楚的问题。因为既有此书存在,必有编书之人,人必有生存的年代,而这个人及其生存年代和身份,有史可征,有据可查,虽然并未直接书写(如果书写了,也就不用费如此大的力气考察了),但有旁证可据,通过正反推理,就能拨开迷雾,弄个水落石出,因此就能考察清楚。这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使然

从《黄帝内经》中天人感应、五行、历法等方面看,此书成编于董仲舒提倡、汉武帝推行之前,决无可能。其中有少数篇目出自此前是可以的,也是存在的事实。天人感应,不是一提倡就马上深入人心,有个消化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到刘向父子时,已成主流思想了,王莽就是靠假造符命,上台的,封大官竟然是靠哀章假造的符命里的名单。按名单找人,有一个卖饼的名字和名单符合,就封了将军

1.《黄帝内经》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 写书,必须具备必备的条件。首先,必须要认识字,会写字。不会写字的,称为口述,要有会写字的代写

  • 其次,要有内容。或自身的经验、心得体会,或别人的。即使是抄书,也要有书可抄

  • 第三,要有纸笔,或相应的替换品,如:竹简、帛布、皮革、龟壳,纸草一类。需要者,也可同刀代笔

  • 第四,要有经济实力。连饭都没的吃,第一要务是吃饭,才能活下来

  • 《黄帝内经》是作者以前(含本人)的作品汇编,内容多,范围广,所必备的条件需要更高

    • 必须占有广泛的医书,最好是天下所有的医书

    • 必须有医学功底,对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想,如: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应该熟知笃信,有相当的辨别、归纳和文字表达能力

    • 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因为这不是一般的汇编,是要有取舍、甄别良莠的汇编,篇幅浩大,要长时间静心费时才能完成,如果首先要考虑生计,就不可能专心编书

前面提到,《汉书·艺文志》记载,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汉成帝雅令谒者陈农搜求天下遗书,统统汇集到皇室,命光禄大夫刘向总领校书,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可能有人来编此书?应该说:没有

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秦汉时期一些主要著作的成书情况

古人是怎样汇编整理书籍的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4

从古代整理、编写书籍的不易可知《黄帝内经》不可能由“神人”独自完成

tuenhai.com 按:一些无知的好为人师者为了掩盖自己的不学无术和欺骗读者,往往把《黄帝内经》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那是神人、圣人写的书,每个字都有深奥的含义,宇宙的奥秘都在里面了...

实际上,在古代,要编写大部头著作是多么的困难,可以无视被时代限制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的神人、圣人,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五、《黄帝内经》的编撰过程)

2.秦汉时期一些主要著作的成书情况:

  • 1).《吕氏春秋》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太子政立,年少,以吕不韦为相国,事皆决之。当时,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此四君者,皆明智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宾客盈门,受益良多。如孟尝君田文借冯谖之力恢复相位,平原君赵胜借毛遂之辩结盟楚国等等。吕不韦自度以秦之强,自己反不如此四君,也尊贤致士,招来食客三千,待之甚厚。他借少年天才甘罗之机变把赵国收在旗下,还不费兵卒,白白扩大了地盘。此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多有著述布于天下。吕不韦想自己以相国之高位,必须要有著述以超过诸子,自己又有所不能,乃使其门客穷搜极索,把自己的所有的见闻都述出来或写下来,集思广益,明辩、归纳、升华,汇总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合称《吕氏春秋》,并把书摆在咸阳之门,同时放上千金,凡能改动一字者,就把金子取走

    《吕氏春秋》的写作,是大张旗鼓式的。在秦以前的诸子,能比较自由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写书,既不诡秘,也不伪托,也不把谁当成圣人,可以互相批评,也可互相辩论,实在是很好的学术风气

  • 2).《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论辈分,是汉武帝的堂叔,好读书,不喜欢飞鹰走狗,想施阴德收揽百姓之心,传播名誉,确有窥视神器(皇帝宝座)之心。于是也招揽宾客、方士数千人,让他们把见闻写下来,再汇总,写成《内书》21篇,《外书》非常多,不好计算;《中篇》8卷。当时,武帝也好读书,刘安献上《内书》,武帝很喜欢。不过,刘安有野心而无良谋,做事幼稚愚蠢,最后自杀,不题

    《淮南子》包罗的范围很广,有些内容是来自《吕氏春秋》。无论如何,这部书的写作,不诡秘,不伪托。当时,黄老之术盛行,有些人写书,假托黄帝,这样才有人相信。在《淮南子·修务训》里,就有这样的描述: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欲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为什么要让人相信?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方法或故事,如农家、小说家等。有的是为了挣钱吧?方士骗人,往往会把自己的方法说成是来自黄帝,以求被骗者深信不疑。如果说炼的仙丹,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有几个人会迷信?如果说这是黄帝传下来的古方,就是汉武帝,也未免大上其当,大受其骗

    除了前面已列举的医书以外,在《汉书·艺文志》里,假托神农、黄帝的书还有:

    道家:《黄帝四经》4篇
    《黄帝铭》6篇
    《黄帝君臣》10篇
    《杂黄帝》58篇
    农家:《神农》20篇
    小说家:《黄帝说》40篇
    阴阳家:《黄帝》16篇
    天文家:《黄帝杂子气》33篇
    五行:《黄帝阴阳》25卷,
    《黄帝诸子论阴阳》25
    术数:《黄帝长柳占梦》11卷
    房中:《黄帝三王养阳方》20卷
    神仙家:《黄帝杂子步引》12卷
    《黄帝岐伯按摩》10卷,
    《黄帝杂子芝菌》12卷,
    《黄帝杂子十九家方》12卷
    《神农杂子技道》12卷
    

    在六艺、诸子类里,也就是记实、为自己立论的书中,一部伪托神农黄帝的也没有。伪托的全部是神仙、方术一类的书,用神化了的人物来提高自己法术的可信度。道家四种,不是帖上道家的标签,就是道家了,道家崇尚无为,决不至于打着黄帝的旗号招摇撞骗。这几种书,恐怕荒诞不经,全亡失了。借树乘凉的方法,直到现在,仍有这样的痕迹:你迷信什么,骗子就包装什么,打什么旗号。真正的道理,却一点也讲不出来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2))

  • 3).《史记》

    司马迁的文采好,记史严谨,取材得当,所以写出来一部“史家之绝唱”。他能有如此成就,除了才华以外,如果没有史料,用什么写?总不能凭空想象吧?实际上,写史从他父亲司马谈一代就开始了。司马谈未能完成,他继续了父亲的事业。并完成得很好。他写《史记》,面对的是满屋子杂乱不堪的原始挡案,当然也有像《左传》这样已整理过的史书,毕竟不多。当时的书,不比现在,是竹简、帛书,搬动就要费很大力气,比较、取舍,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所以,在《史记》里,有多处明显的笔误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是应该给以理解的

    在《三代世表》里,太史公曰:

    “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两段话的意思是:

    五帝三代的记载,太久远了。殷代以前,诸侯的事无法考察。周朝以后,才稍微清楚。孔子根据鲁史修《春秋》,每记一事,都以鲁君的纪年为年数,并标出月日,这很详明。他编篡《尚书》,却不记年月,或只有少部分记,其它都付诸阙如,是因为年代无法考定,所以不记,这是谨慎的做法

    我读记系的书,从黄帝以下,都有年数,不同的书,记同一个事,又有很大的出入。无法辨别哪个是对的,这里只能列出周共和以后的确切年表

    孔子、司马迁,对弄不清的事情,不妄加臆断,这是很可贵的,是写信史的基础。如果他们能把几种说法都保留下来,立此存照,自己迷惑,或后来者能有办法破解,就更好了,可惜没这样做,在那些互相矛盾的记载亡失之后,那段历史的确切年代,彻底成了一本糊涂帐。他们自己没有考古的手段,精力也顾及不过来,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万万没想到,后来的出土文物,以及其他科学手段,包括天文历法、同位素等手段,可以互相参校,可以根据只言片语的线索或痕迹,能准确地判断出历史的原貌,这是非常惋惜的。否则,现今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会有更多的原始资料

  • 4).刘向校《战国策》、《国语》、《新序》、《说苑》等书的情况

    公元前26年,成帝下令征集天下遗书,得到的书肯定是汗牛充栋,所以命刘向总领校书,兼校经史、诸子,其它门类也分别有人负责

    刘向是怎样校书的?

    刘向说: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为半字,以“趙”为“肖”,以“齊”为“立 ”,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这段话的大意是:

    所校的《战国策》,有多个抄本,互相之间不一致,也很混乱。我根据国别,按时间为次序,去除重复的,共得33篇。有些字只写一半,如把“趙”写成“肖”,把“齊”写成“立”,这样的情况很多。书名也不一致,我认为定为《战国策》比较合适

    当时,《战国策》的情况是如此混乱,别的书的情况也差不多:

    “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重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诸多,谨颇略笺,皆已定,以杀青,可缮写。”

    “所校中书《列子》五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

    “所校中秘书《关尹子》九篇,臣向校雠太常存七篇,臣向本九篇,臣向辄除错不可考阙断续者九篇,成,皆杀青。”[16]

    所收来的书,良莠不齐,错乱相杂的情况,可见一斑。所以,校书决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要分类,要鉴别,要取舍。有的要重新编次。《战国策》、《国语》、《新序》、《说苑》实际上是刘向根据史料重新编次的:

    “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民间诬校雠。其事类众多,章句相溷,或上下谬乱,难分别次序。除去与《新序》重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新苑》,皆可观,臣向昧死。”[12]

    这里明明白白地道出了《新序》、《说苑》是他根据资料编写的,现在也都承认是他编写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传抄的过程中,丢掉了不少,清代严可均有从其它古书中辑录出很多条,放在《全汉文》里。在马王堆3号墓的出土文物中,有多篇《纵横书》不见于今本《战国策》,说明这些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刘向的叙录,叙出了校书的艰难和具体情况,也记录了自己校了多少,合作伙伴校了多少,是怎样定稿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惜,《黄帝内经》里没有这样的叙录,抑或本来有,在传抄的过程中丢失了,以致于成了一团迷雾

    上面所列的,都是现成的书,真的校对起来,和重编也差不多,好在是有原始资料,只是当时,这些书虽不诡秘,由于传抄者多,写错的、乱用简笔字的、脱漏的、重复的就再所难免了。今本《战国策》里,还是有重复,可见,再仔细,差错还是难免

    校书就算从公元前26年开始吧,一直校到刘向去世,还没校完,哀帝又命他的儿子刘歆继续其事,总领校书,此时已是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了。完成校书,在什么时候?没记。估计应在新莽年间。刘歆编了《七略》,就是全部校成书籍的目录和提要,分七个大类

    刘向、刘歆,《汉书》里有传。说说他们的情况,对理解《黄帝内经》的成书有用

    他们是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刘向的父亲刘德,曾审过刘安一案。因为父亲的关系,刘向11岁时就担任辇郎,掌管宫中的御辇。19岁时担任谏议大夫。元帝即位,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对他很器重,被推举为左拾遗。因为受石显的陷害,多次坐牢。成帝即位,石显被贬,刘向升为光禄大夫。时年45岁。很有文才,总领校书,是块材料

    刘歆,少通《诗》、《书》,“少”,就是未成年,虚岁不到20岁。在公元前26年,不会超过24岁。公元前6年,不超过44岁。不过,因为他崇尚古文经学,受到大司空师丹的弹劾,怕惹祸,主动离开宫廷,外任河内太守,不久又托病辞官,可能是回家看书吧。哀帝去世,王莽秉政,因为他们同时担任过黄门侍郎,有交情,此时他的病也好了,被招回宫,治明堂辟雍,封红休侯,考订律历,可谓是大展身手之时。被招回,是在公元前2年,他又可以专心治学问了,估计《七略》应该是在此时以后完成的。离开始校书,差不多有30个年头

黄帝内经人体解剖学

黄帝内经提出解剖学,黄帝内经来源于解剖,黄帝内经关于解剖的记录,黄帝内经经络死后解剖知道的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4

《黄帝内经》的一些人体数据可能来自官方支持下的人体解剖

tuenhai.com:黄帝内经原作者是谁,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皇帝的依据是什么,现在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候了

据《汉书·王莽传》: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进行了一次特别的人体解剖、测量活动:

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不但在当时条件下进行了高水平的解剖,还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和记录,这么做的目的也说得很明确,可以用于医学治病。既然会用于医学,那么很大概率会记载在医书里,会记载在什么医书里呢

《黄帝内经·灵·经水》又说了,身体内外的各种数据,包括经脉长度都是可以经过测量得知的: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劣,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一些骗子大讲特讲《黄帝内经》如何神奇、神圣,就差可以用来发射卫星了,却看不懂这段话的意思。他们不知道,按照2000年前的伦理观念,解剖人体这种事情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就算是现在,谁会愿意提供自己长辈的遗体供人解剖研究呢,如果现代人是一百个不愿意,那么2000年前的古人是一万个不愿意了

这就提示了,黄帝内经说的人体测量可能是在官方支持下完成的

古代如果有民科想要自己解剖、研究人体,一是社会环境不允许,二是即使冒着极大风险偷尸体来测量,有多少意义呢,在那时,没有网络,没有自媒体,民科想要写书留传后世的机会十分渺茫

《黄帝内经·灵·经脉》对经脉的描述十分详细,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不是来自有些人臆想的内视内证,而是来自官方支持的人体解剖测量。黄帝内经作者自己都说了,看不见,看不懂,有的人还说什么特异功能内视,真是无知无畏

《黄帝内经》的原始作者可能有官方背景

tuenhai.com 这里说的《黄帝内经》的原作者、创作者,指的是汇编、整理者。《黄帝内经》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人闭关十年独自写出来的。如果你看到有人说,《黄帝内经》是一个人凭一己之力(无论是神人还是圣人)写的,那么赶快离开这个睁眼说瞎话的可怜人吧

如果你能站在2000年前的时代背景思考问题,那么你也会得出和 tuenhai.com 一样的结论,《黄帝内经》最原始的整理者可能是官方背景的人。原因很简单,非官方背景的人很难汇集天下医书,何谈根据现有的医书汇编、整理成《黄帝内经》呢

结合王力微的研究,大致得出以下的判断:

  • 在公元前26年以前,《黄帝内经》不可能是一本现成的书

  • 《黄帝内经》的原始作者可能是官方指定负责校方技的李柱国

  • 《黄帝内经》主要是各种搜集来的医书的校订、汇编、整理而来,包含了整理者的一些心得也是正常的,但不多

  • 古本《黄帝内经》作者创作的时间。开编于公元前26年,在公元16年还有补充算是完成的时间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3)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五、《黄帝内经》的编撰过程)

(2.秦汉时期一些主要著作的成书情况)

5).《黄帝内经》的成书

《黄帝内经》里没有叙录,根据历史记载,和书里的时代印迹,仍可以把它的成编过程大致的轮廓复原出来

公元前26年以来,天下的书籍集中到了皇宫,首先是要存放、初读、分类,再按类别各行其事。李柱国校方技,只说医书吧,就很不少,从马王堆3号墓的出土文物和淳于意所列举的书来看,就很多。《黄帝内经》里也记载和引用了至少22种书。这些书,在《汉书·艺文志》里,一本都不见了,怎么回事?在《汉书·艺文志》里,记载的医书、方书,整整齐齐,归纳得非常有条理,没有重复,也没有注本,一个注本都没有,又是怎么回事?一本长期广泛流传的权威著作,会没有注本吗?为什么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林亿校本以官方名义颁行天下以后,注本犹如蜂起,又盛行起来了呢?这都是《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以前,并很通行论者所无法解释的

李柱国面对繁杂、零乱、内容或重复,或矛盾,记叙或祥、或略的医书,可以只除去重复,校对错字,然后杀青、誊写,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但这样的校书法,在《汉书·艺文志》里没有反映,因为里面没有杂书

第二种方法,就是根据资料,给以归纳整理,像《吕氏春秋》、《淮南子》、《新序》、《说苑》一样,在众多资料的基础上,去重复,纠错字,统一体例,分门别类,编成医家7部,方家11部,此外,还有房中之类,是否为李柱国一人所编,就不得而知了。但他是方技书的总主编,最后的定稿,由他把关,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刘向一人校了那么多书,其他人校了多少,都有记载说明。个人估计,因为当时的书又笨又沉,有一些助手帮助搬运、翻检、抄写,是完全可能的。校书,实称校雠,就是对两本内容相同的书,一人唱念,另一人核对,像仇家一样,认真挑刺,不容有丝毫马虎。刘向们就是这样校书的,有明确记载

面对众多重复、体例不一、长短不一、良莠不一的书,李柱国会怎么办?完全重复的好办,内容相近,却又不完全一样的,比较难办,比较好的办法是:全部收录,各存其异,这就是《黄帝内经》里为什么有多篇近似,或互有矛盾的原因所在

两说并存,马王堆两种《脉书》的同时存在,也可以说明,这是不能确定哪个更正确时的通行做法。后来的书,这样做的也很多,比如明初编的《普济方》,也是几说并存。就是现在,学术会议的论文汇编,也是这样做的,只是要尊重原作,不能为统一体例,随便改动

在体例上,李柱国做了问答式的统一,《黄帝内经》本身的内容可以为证

会不会有《黄帝内经》是天下献来的一本现成的书?决无可能。原因在前面已说过,医书的传递,是十分诡秘的,非其人不传,是明规则。阳庆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传,对公孙光也不传,都是在快要离开人世时,才传给自己长期看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有钱有势,也不可能得到基本上是天下所有的医书,更谈不上聚在一起,讨论医学,编成一本书。李醯对扁鹊的态度、作法,很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技不如人,就把人杀死,这是为什么?如果当时医术昌明,扁鹊用得着往来穿梭,到各国行医?后来的淳于意为何说众医的诊断错误?齐文王为何死了,还不知是为什么死的?是他们请不起医生?淳于意代表了当时医术的最高水平,否则,不会因为他不给认为是不治之症者看病,因而惹上冤家被告发,险些砍去双脚

医书和医术的传递情况,在《黄帝内经》里也有多处明确的记载,这可认为是当时多个医家的共识:

  • (1).传授方法:

    • ①口头传授。《灵·口问》:“九针之经,……此先师之口传也。”公孙光对淳于意也是口头传授,可以互相印证

    • ② 临场传授。《灵·逆顺肥瘦》:“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就是在临场治病时,把着手教。诊脉,不这样教肯定是不行的

    • ③ 传医书

  • (2).传授原则:

    • ① 封闭式:即只传给认为可以传授的人

      《灵·官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说:各得其人,任人其能,故能明其事。”说明书是不能随便给人看,或传给什么人的。长桑君、阳庆就是这样传的

      《素·金匱真言论篇》:“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素·气变交大论篇》:“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长桑君、阳庆都持这样的态度

      《灵·病传》:“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阳庆就是这样做的

      《灵·阴阳二十五人》:“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匱藏之,不敢扬之。” 长桑君、阳庆都是这样做的

    • ② 开放式:

      《素·八正神明论篇》:“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这是指那些比较一直的看法,可以公开传授。如:五脏、脉络等内容,就比较一致

      《素。著至教论篇》:

      “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这和前面的看法想矛盾,应该是一种看法,持这样看法的,可以传人;持不同看法的,可以不传,谁也不能强迫谁

  • (3).得到医书,是件很神圣的事:

    《素·灵兰秘典论篇》:“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宝焉。”

    如此宝贵,能随便示人,甚至互相讨论吗?

根据以上的传授方法,任何凡人,想征集到全国的医书,是完全不可能的。没有资料,也就编不成大部头的《黄帝内经》。就是诸侯王也没这个本事,他们能得到零碎的篇章,就算不错了。再说,在列王中,只有刘安儒雅,其他全是些声色犬马之徒,贪图享乐犹恐不及,哪里来的雅兴编书?如果编了,为什么不炫耀一下?

---;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4)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五、《黄帝内经》的编撰过程)

(2.秦汉时期一些主要著作的成书情况)

6).皇帝征书

既然医书的传授诡秘,不能随便示人,皇帝征书,能征得上来吗?应该说:肯定能,绝对能

自从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并大力推行以来,天人感应到元帝朝,就已是主流思想,董仲舒、刘向、刘歆父子,不仅笃信,而且用来解释所出现的日月食、水、火等各种灾异,并保留在《汉书·五行志》里

天人感应之所以受汉武帝欣赏,是因为它首先说“君权神受”,皇帝是上天之子,是代天行事的,君为臣纲,普天之下,都必须服从皇帝,否则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古人迷信,对此深信不疑。就是有个别人不信,既成不了气候,也成不了主流思想,那些信的,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所以,服从皇帝的命令,响应他的号召,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人会抗旨不遵。因为谁藏有医书,你可以不传人,但总是有人知道。阳庆藏有医书,虽然不给人治病,还是有公孙光和其他人知道。“非其人不传”,谁敢说皇帝是“非其人”?说“圣明”还来不及呢!就是个别人既有医书,又保密得谁也不知道,也不献,这样的情况不能排除,个别的情况影响不了全局,无伤大雅,不很影响《黄帝内经》的成书。从全国范围来说,可以说收集到相当多的医书,《黄帝内经》的内容本身,也足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7).《黄帝内经》里,有没有李柱国的作品?

应该说,有,其可能性还非常之大

就是他汇编天下医书为《黄帝内经》,谁也没限制他不能把自己的作品包括进去。况且,在公元16年,发生了一件与医学大有关系的事件

据《汉书。王莽传》: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

“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王孙庆何许人?他本是一个山东大汉,通兵法,有勇略。汉平帝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1月),王莽毒死平帝,自称摄皇帝,是实际上的皇帝。翟义是成帝元延年间丞相翟方进之子,时任东郡太守,对王莽的作为十分厌恶,于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和东捃都尉刘宇等人共同起兵讨伐王莽。当时,王孙庆正应招去京师,翟义诈称他犯了罪,把王孙庆捉了回来,实际上是要和他共同讨伐王莽。一时间,他们的兵力发展到10万余人。王莽对此十分害怕,派重兵镇压,同年十月,翟义兵败被杀,王孙庆逃脱。直到天凤三年(公元16年),才被抓获

尚方,宫廷中掌管兵器打造和保管皇室刀剑兵器的人。有他在场,可以随时提供合用的刀具

巧屠,不是一般的刽子手,只要把脑袋砍下来了事,或者只知道折磨受刑者,不知道仔细切割

太医,对宫廷医生的尊称。问题是,这位太医是谁?没有记载,只能推测

王莽篡位后,对刘歆很器重,拜为国师,是四辅之一,地位极高。刘歆不仅通经史,对天文、历法、方技也很有造诣。李柱国校方技,校好了要交给他这个总主编,所以他们之间会有交往,探讨方技、医术也说不定。此时,校书是否完成了?没有记载。就算完成了,李柱国校了那么多医书,会不会有验证一下人体脏腑经脉数据的冲动?会有,而且会很强烈。长期专注于某事,往往会痴迷其中,可以废寝忘食,牺牲其它,把心存疑问的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是他最大的愿望,可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和对某事成瘾差不多。一旦把问题弄清,会有常人所体会不到的快感和欢娱。有此经历的,不难理解这一点。不仅李柱国会有,甚至刘歆、王莽也会有。殷纣王不是曾经因为好奇,也因为拒谏,曾对他的叔父比干剖心看窍吗?(《史记·殷本纪》)

如果李柱国有这样的愿望,刘歆也有,在逮到王孙庆的时候,李柱国、刘歆都有机会向王莽提出解剖他的要求。王莽也出奇地迷信天人感应,也重视学问,很容易得到批准。当时的伦理观念,不准解剖人体。汉朝的刑法较宽,文景以后,对罪犯,废除了割鼻、断舌一类的酷刑,连株连三族都废除了,更没有凌迟、五马分尸的刑法。元帝朝更为宽厚。(参见《汉书·刑法志》)王莽是打着天人感应、顺应祥瑞的旗号上台的,当然要做出顺天应人的姿态,不会乱施刑罚。王莽杀王孙庆,虽然是对付政敌,表面上还是要讲仁义的。作此决定,实属破例、特许,是以治病为目的,强调这个理由,也说明这不是常规手段

对王孙庆,是先杀死再解剖,还是活体解剖?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先杀死再解剖。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让受刑者更痛苦,如果以增加痛苦为目的,可以用凌迟、车裂之类,而这些刑罚,在当时并不通行。他们的目的是取得人体数据,所以,会把人先弄死,免得挣扎,破坏人体数据。也显示不特别残酷,少招物议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话与此暗合。《灵·经水》: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劣,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这篇文字比较浅显,比较起来,像较晚的作品,这段文字,极可能就是这次解剖事件的记述。此处所说的八尺之士,是写文章的约数。《灵·骨度》记载的七尺五寸,是测量的准确结果

在此之前,什么时候以医学为目的,解剖、测量过人体?在《史记。扁鹊列传》里,虽然也有刳肠胃,抉脑髓的描述,但那个时候的解剖水平,要原始得多。可以认为,马王堆的《脉书》是在解剖的基础上写的,比《灵·经脉》要简单多了。《灵·经脉》里对各经脉的描述,是空前的,就是《黄帝内经》里其它任何篇目里对经脉的描述,也不能与之相比。这样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人家说得明明白白,是解剖人体所得的数据

《灵·骨度》对人体表面数据的描述:身高7尺5寸=1.73m (新朝1尺 = 0.231m)[17]胸围4尺5寸=1.04m,腰围4尺2寸=0.97m……。这显然是个很健壮的人,并不是多人测量的平均值。王孙庆有勇略,一个有勇略的人不至于羸弱吧?所以,上述数据很符合王孙庆的身份。李柱国指导巧屠如何解剖,并详细观察记录

可以推断,《灵·经脉》、《灵·经水》、《灵·骨度》、《灵·脉度》、《灵·胃肠》、《灵·平人绝谷》这些篇目,都是对这次解剖事件所取得数据的记录。要不然,他们用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干什么?他们测量了不记录,记录了不写进当时他们的沥血之作,为什么要费那样的干戈?

根据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附录里的资料,新莽时期的度量衡折算为:

1丈 = 10尺
1尺 = 0.231米
1斤 = 16两 = 238克
1两 = 14.875克

身高7尺5寸 = 1.73米

头围2尺6寸 = 0.60米
胸围 4尺5寸 = 1.04米
腰围4尺2寸 = 0.97米
从颅顶到颈,0.28米
从额发缘到腮,0.23米
从喉结到锁骨上窝,0.09米

这显然是个前额较长,胸腰围较宽,身体壮实的男性,很可能就是测量王孙庆的数据。《灵·经水》里说:“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失度之人,癌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制乎?”就是说,所度量的人,不可以太消瘦,所记载的数据,显然符合这个条件

其他测量数据归纳如下:

舌长:16cm,重:148.75g
咽门重:148.75g
食管长:37cm
胃长:60cm,周长:35cm,径:11.6cm
小肠周径:5.8cm,长:7.39m
回肠周径:9cm,长:4.85m
大肠周径:18cm,长:64.7cm
从胃到肛门长:13.96m

从这些数据看来,舌、咽的数据基本符合实际,胃肠的数据大了一些,可能是测量时做了牵拉。尤其是用竹签测量,牵拉是不可避免的。大肠的数据,又太小了,估计是书写或传抄的笔误。传抄的过程中,只看书本,不再做实际验证,以讹传讹是必经常会出现的

如果说体表可以测量活人,对脏腑和经脉的测量,就必须要死而解剖视之、量之了。没有巧屠、合用的刀具、医者的指导和记录,普通的杀人是不可能测出具体有意义的数据的。在《灵·胃肠》、《灵·平人绝谷》里记录了同样的胃肠的位置和测量结果,胃肠的位置和解剖关系,很合乎人体实际。说小肠(以系膜)附着在脊柱左侧,回肠的屈曲特别多,实际情况正是如此,肠系膜的确是从左向右。大肠和回肠相接,由右向左弯曲

在《灵·脉度》里,记载了六阴、六阳和督、任、跷脉的长度。没有记录12脉的具体数字,是可以理解的。在长期没有解剖的情况下,一次解剖,能指望有多准确?就是经脉的数量,亦恐有凑数之嫌,是从天人感应逆向推导出来的,所以,能准确测几根就算不错了。详细情况,留在考证经络实质的文章里讨论

还有一个问题,那位太医,一定是李柱国吗?当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可以推测有没有这个可能性

公元前26 年,刘歆的年龄不超过24岁,已经是满腹经纶了。设李柱国也是这个年龄,或稍大一些,30岁吧,到公元16年,也不过66—72岁。也不能排除比刘歆小一些的可能,比方说20岁左右。这个年龄在宫中任职,是完全可以的。刘歆是在公元23年因参与劫持王莽,事情泄露而自杀的,说明在那时,他的身体还很不错,此时肯定73岁左右了,所以,李柱国活到这个时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不能排除。那位太医就是他,绝对不能排除。不能排除,就有可能性

退一步说,此时李柱国死了,那位太医是别人,并不防碍把解剖结果写成文章,放在《黄帝内经》里。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这样的记载:“李柱国卒,某某继其事。”这样的话。刘向卒,歆领其事,是有确切记载的,而记载的人,正是刘歆

为什么《汉书·王莽传》里没记太医的名字?我个人认为,班固写《汉书》,所根据的材料很多。材料来源不同,记录的人不同,详略也会不同。如果原来就没记,班固又如何能给加上去?《史记》那样严谨的作品,仍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如:子婴是秦皇的什么人?在《始皇本纪》里,说是二世之兄子,在《李斯列传》里,说是始皇弟。又《周本纪》从后稷到文王时间的世系,最少脱漏了20代。因为其间经历了夏、商两个朝代,1千多年,却父子相沿,仅15代,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可能不是司马迁的错,《史记》也经历过一些篇章的亡失,安知不是被传抄错、抄漏了?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公元前26年以前,《黄帝内经》不可能是一本现成的书,是李柱国整理编次的结果。《汉书·艺文志》所列的医书、方家书,房中书等,都是经他整理的成果,否则数量不会那样少,书是那样整齐,一个注本也没有。据此,可以确定,《黄帝内经》开编于公元前26年,在公元16年还有补充算是完成的时间吧,这是指古本《黄帝内经》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经过数次校注,重新编次,亡失了一些,又添加了一些,另当别论

8).《黄帝内经》的质量

《黄帝内经》各篇的内容,保存了原始资料的原貌,只是在体例上做了统一,一律改为对话体

李柱国的工作,不止编次一本《黄帝内经》,其他的医书、《汉书·艺文志》方书都是他归类出来的。工作量如此之大,而当时征来的书又庞杂、笨拙(指竹简)无比,产生一些疏漏,是难免的,不应苛求

黄帝内经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黄帝内经的流传过程,黄帝内经流传千年,《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4

黄帝内经流传沿革过程十分曲折

tuenhai.com:《黄帝内经》从约2000年前整理成书以后,不但没有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而且有好几次差点亡失,很少人知道真正的原因。如果这本书真有砖家吹捧的那样神奇,那么看到这本书的人必然会想方设法抄录一本,于是应该很容易流下来传才对

《黄帝内经》流传下来十分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本书的可操作性不强,真正有急难的时候,《黄帝内经》不见得能帮上忙

宋以后,《黄帝内经》慢慢得到了流传,原因在于《黄帝内经》文字不断被修订、润色,阅读起来更加顺畅,同时它也不断被宗教化,有宗教加持,号召力自然大增

神化是终极的营销大法,比一切方法好使,看看《圣经》的销量就知道了。直至现在《黄帝内经》仍是许多人的圣经,神人所写,一个字也改不得,经络,必须是看不见的,也必须是存在的,至于看得见的血管、神经,谁在乎呢

谁说中国是无神论国家,传说中国古代神人所创的《黄帝内经》,还有传武,中医,周易,就是很多国人心中的神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5)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六、《黄帝内经》的流传情况

《黄帝内经》编成后,命运如何?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无论王莽还是东汉,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把它颁行天下,作为医者必读之书。其流传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东汉前期

在此期间,《黄帝内经》命运不佳,流传不广,几乎亡失

  • 1).新莽末年到更始时期

    王莽变法失败,引起了全国大混乱。地皇二年(公元21年),爆发了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己酉,长安少年朱弟、张渔等放火焚烧宫室,火及掖庭、承明殿。(《资治通鉴》卷39)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更始至长安,下诏大赦,非王莽子,一律免罪。当时,只有未央宫被焚毁。其它宫殿、仓库、官府都未殃及。市里不改于旧,更始在长乐宫居住,正常升殿、议事。(《资治通鉴》卷39)

    据《隋书·经籍志》,《七略》共载书33090卷。藏在天禄阁里。《隋书》为唐初的长孙无忌领衔编写,还能看到《七略》。汉室的书籍、档案也应保存基本完好,才会有在明帝、章帝即位后,能在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的事。校书郎班固、傅毅等掌管重新收集起来的图书资料,因而得以修成《汉书》

    王莽死后,宫中发生大饥荒,很多宫女饿死。如果此时李柱国还活着,应在70—80岁左右,他有两种选择,一是留在宫中,二是趁乱逃出去。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即他对医书,抄有副本,供自己研读。他是校书官,又是侍医,这样做应该不犯禁。宫廷不愁帛布,所以书也比较轻便。在大乱以前或之时,他要是带书出宫,择人传递,《黄帝内经》就有机会保存下来了。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当然,也有是别人的可能

    如果没传出来,只留在宫中,被毁的可能性极大。《隋书·经籍志》记载,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很多图书在劫难逃。在《隋书·经籍志》四,子部里,《汉书·艺文志》里记载的医书全部不见,只有《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全元起注的《素问》八卷,《黄帝针经》九卷。其它,显然是被毁了。如果不是大的劫难,如果传抄很多,流传很广,不会这样吧?《素问》八卷、《黄帝针经》九卷就算是《黄帝内经》,是侥幸留下来的,如果不是传出宫来,在民间秘密传递,恐怕也在劫难逃

    皇帝收书、校书、编书的毛病是,编好后,只抄一部留在宫中,或偶尔看看,或束之高阁。《永乐大典》就是如此。《四库全书》吸取了《永乐大典》被毁被残的教训,抄了七部,仍是束之高阁,就是高官鸿儒,有谁看过?有的也全毁了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在东汉期间,此书才传出宫外的可能。后面再讨论

  • 2).《白虎通义》和《黄帝内经》

    东汉初年,因对今文经学的理解有很大争议,章帝刘炟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诸儒生在白虎观议论经学,由五官中郎将魏应提出问题,诸儒生说自己的理解,由侍中淳于恭把各儒生的理解奏给章帝裁决,再命班固把结果写出来,就是《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中的《情性》一章,与医术有关。其中对脏腑是这样描述的:

    “人本含六律五行气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乐动声仪》曰:……五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肝之为言干也;肺之为言费也,青动得序;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恩也;肾之为言写也,以窍写也;脾之为言辩也,所以积精禀气也。五脏,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元命苞》曰:……故《礼运记》曰:……”

    从此章中,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

    • (1).五脏应五行、五色、五窍,与《黄帝内经》相同。(未引述)

    • (2).四脏应四方,少“中”一方,与《黄帝内经》中的个别篇目吻合。(未引述)

    • (3).所引的书,有《乐动声仪》、《元命苞》、《礼运记》,没有《黄帝内经》

    • (4).五脏和五常(仁、义、礼、智、信)联系,不见于《黄帝内经》

      可以认为,诸儒生对《黄帝内经》不熟悉,《黄帝内经》也不是当时理解人体的最权威著作,没上升到经典的高度。也可以反证,《黄帝内经》的流传不广。实际上,这本书是被学问家当做方技书看待的,根本看不上眼;江湖医生,大都是靠几个秘方骗人,不读书。所以,《黄帝内经》不仅不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在被整理出来的东汉时代,根本没有流行,更谈不上是非常通行、共同认可的经典著作

      班固作为兰台史令,有机会接触汉室的藏书,他读没读过《黄帝内经》,读了以后是否深刻领会了,是另一回事。在《汉书·艺文志》里,班固还留下了这样的话:

      “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

      意思是:汉朝以来仓公的医术不错,现在尽是些庸医骗子。他说的是东汉早期的情况,可见当时的医疗技术的确不怎么样,班固不会无故说当时医疗情况的坏话吧?西汉200余年,只有一个仓公可以提得起来,是医术昌明吗?

    • 3).《论衡》和《黄帝内经》

      王充(公元27——约97年),会稽上虞人,他的《论衡》涉及面很广,对“五行”的解释是:“金伤人,木殴人,土压人水溺人火烧人。”完全是实际作用的理解。他对孔孟有评议,也有涉及生命的篇章,对《黄帝内经》及其具体内容,没有任何引述和议论。可以认为,他没读过《黄帝内经》

    • 4)《周礼注疏》和《黄帝内经》

      郑玄(公元127——200年),东汉末经学家,为《周礼》作了详细的注解。注文就不全引了,对“疾医”中的面色的“五色”的注解是:“五色,面貌青紫黄白黑也。”《灵·五色》的描述是:“色者,青黑赤白黄,借端满有别乡。” 其中的“紫”和“赤”显然是不同的。顺序也不同。说明郑玄没读过《黄帝内经》,至少没当作经典对待

      到唐朝时就不同了,张守节为《史记》所作的“正义”里,引《素问》11次,《脉经》6次,《八十一难经》10次。在论赞后面,又将胃肠等脏腑的重量、全部列出,所根据的是《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所根据的是《九卷》,即《灵枢经》。文字全部相同。这说明,这些书在唐代,已经确立了经典地位,也受到了重视。同时,也值得注意,他没直接引《灵枢经》,是因为此书在当时已经不全了

    • 5).出土文物

      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竹简中,有92枚医简。据考证,写于公元55——68年。据研究,其中“腧府理论,尚不完善,针刺禁忌,内容繁杂。”[18]

      时间上写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后,内容却比《黄帝内经》原始,说明抄者不知《黄帝内经》的存在,也反证《黄帝内经》流传不广

      这个时期,可以称做是《黄帝内经》的沉寂期

---;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6)

2.东汉至唐代初年

  • 1)华佗(?——公元208年)

    《后汉书》《三国志》里有传,只提他读过多种书籍,没提他如何研习《黄帝内经》。他的治病方法,也并不严格依《黄帝内经》

  • 2)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在《伤寒杂病论序》里,第一次提到了《素问》和《九卷》。二者合起来被认为是《黄帝内经》。他描述了上古、中世及当时的著名医家,中世只提到长桑、扁鹊、淳于意三人。从此以后到当时,再也没有任何名医,可见,班固没有说东汉初时医疗情况的坏话。当时的医疗情况是:

    “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短期未知诊诀,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管窥而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

    “诊断疾病,只凭口说;略看一会,就下汤药。按脉不全面,顾手不顾脚……不知道诊脉的要诀,也不知九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明堂(本指黄帝或皇帝办公大堂,此处指看病的地方)里,空无人物,不能明察疾病,只是看到了一点点,就以为是知道了全部,用这种态度、方法来诊治疾病,实在太难了!”

    在一次瘟疫中,他的宗族的200多人中,有2/3因病死去了,因此对庸医十分痛恨,发愤学医,研习《素问》和《九卷》,根据心得,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对《黄帝内经》有所发挥。这说明,《黄帝内经》已在民间传递,但知道、研习的人不多。当时庸医多的情况,不是偶然的

  • 3)皇甫谧(公元215——282年)

    是继张仲景之后,第二个提到《黄帝内经》的人。他的《针灸甲乙经》是根据《素问》、《九卷》、《明堂经》编写的,实际上是三本书除去重复,归纳为一本。他是在得了“风病”和耳聋以后才开始习医的,已四十多岁了

    在《晋书·皇甫谧传》里记载了他生病的状态

    “初服寒食散,而性与之忤,每委顿不伦,常悲恚,叩刃欲自杀,叔母谏之而止。”

    (当初服寒食散,药性不对劲,常感到委靡烦躁,很悲观郁闷,曾碰刀自杀,被叔母劝下来了。)

    下面的情况是他自己写的:

    “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借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疟,或若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

    “……仓公发秘于皇汉,华佗有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徒狠生不逢乎若人,……”

    意思是:“久患重病,半身麻木,右脚偏小,19年了。服过寒食药,不对路,被害得不轻,有7年了。隆冬天气裸袒身体吃冰,暑天烦闷,加上咳嗽、呃逆,又像瘟病,又像寒症,浮肿,四肢酸沉

    “……汉代的仓公有秘招,华佗医术有独到功夫,张仲景的医方很妙。我只恨没有逢上这样的人,……”

    从《晋书·皇甫谧传》里,和他写的文章中,看不到他有给人看病的记载。从情理上讲,他只是把三部古医书合为一部,做了些归纳整理,这样的情况,也算做医学家,太勉为其难了。但他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保存,功不可没

    《晋书·皇甫谧传》里,记载了他的著述。他20岁以前,游手好闲。在叔母的劝导下,开始学习。他的悟性很好,喜欢老庄,崇尚清净,不愿做官。他不慕虚名,学习后对读书很痴迷,崇尚薄葬

    他有很多著述。诗、赋、诔、颂、论、难等很多,成本书的有《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玄晏春秋》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20岁以后才开始学习,以疾病之身,有这么多著述,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费多少时间?他能根据古文献,编一本《针灸甲乙经》,已经很不错了。要是会治病,自己怎会吃错庸医的药,使病情加重,弄得难受无比,要自杀的地步?如果当时有良医,他怎会发出没碰上仓公、张仲景诸人之叹?这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他攻习、归纳医书,给自己治病,同时也给别人咨询治一下的情况,是会有的,反正当时不需有行医资格,他和那些不学无术的江湖骗子,当然不能相提并论

    他的医书是哪里来的?他的曾祖父是东汉名将皇甫嵩,皇甫嵩的叔父是平羌名将皇甫规(公元104——174年)。因讨厌梁冀跋扈,不肯为官。他深通经史,教授《诗》、《易》积14年,写得一手好文章。梁冀被杀后,礼命五至,仍不愿做官。当西羌骚扰为患时,奋然持节为中郎将,大破羌兵。公元162年,部队发生瘟疫,死者十分之三四,他到部队视察,力图遏制。他会不会搜求医书?会。他是大官,有条件,有需求,有爱好,有财力,有品行,有才华,就有可能得到,并传之后代。这只作为一种可能,立此存照。皇甫规的品行,再罗嗦几句,他功成回朝后,宦官徐璜(即权倾朝野的五侯之一)向他索要贿赂,他闭口不谈功劳,也不行贿。不但没有封赏,反被罚到左校营劳改。就这样,他还是不向徐璜一类贪卑之辈行贿。这样正派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国人的灵魂。这是小小的闲话

  • 4).全元起

    梁朝人,是为《素问》作注的第一人。全元起是何许人?史书中没有单独的传记。在《南史·王僧孺传》中记有有关他想注《素问》的记载。王僧孺是梁朝的大官,担任过多种官职,不一一尽述。他的书法很好,学问很大,对古代的事很了解,侍郎全元起想注《素问》,向他请教砭石是怎么回事。王僧孺回答说:“古人以石为针,不用铁。《说文》中有“砭”字。许慎的解释是:“用石刺病”……近来没有好石,所以用铁来代替”。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全元起本来是个官员,他对砭石的了解,还不如王僧孺,可以判断,他没有医疗实践经验。他注解《素问》,是从解释文字的角度。把他封为医学家,不正确。全元起所得到的《素问》,已经不全了,只有八卷,《灵枢》或《九卷》,没提,其中必有缘故。很可能是没找到。宋朝以后,全元起的注本就亡失了。由于宋朝的林亿,在校王冰所注的《素问》中,引述了全元起的一些注文,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这些

    可以认为,全元起对他所见到的《素问》原文没做多大改动,以致于唐朝的王冰对他的注本很不满意,说有的篇目前后重复,有的前言不搭后语,这显然是因为脱漏等原因造成的。我个人认为,整理注解古籍,哪个地方有脱漏、重复,可以注解出来,也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猜想,任意改变古籍企图复原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你的所谓复原,只是个人的见解,如果复原得不对,岂不误导后人,使后人不知古籍的原貌,因而也不能准确得知当时对这个问题真实的认识水平?

    文人研注医书,张仲景、皇甫谧以及后面所提的扬上善,都是这种情况。所不同的,张仲景有自己的著述,皇甫谧、杨上善都是对原有的文字做一些归纳整理,没有他们的归纳、整理、注释,《黄帝内经》肯定会失传

  • 5).杨上善

    唐初人,他的《黄帝内经太素》是根据《黄帝内经》去重复,重归纳整理出来的,整理得比《黄帝内经》有次序。传到日本,在国内亡失了,又从日本传了回来

    中国古代,的确有一些很特别的地方。比如说要避讳皇帝、皇帝的爹的名字。《黄帝内经太素》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李渊的父亲叫李炳,就要把“炳、丙”改为 “景”;把“渊”改为“泉”,把“世”改为“代”,把“民”改为“氏”,把“治”改为“理”或“疗”。此书对“显”字不避了,通过这些避讳,可以作为确定此书成书年代的参考,大致在唐高宗时代吧。《黄帝内经》中的文字,也有这样的痕迹,如,梁武帝的父亲名萧顺之,全元起的《素问注》改“顺”为“从”或空白,后来有的又改回来,忘了改回来的,就成了谁也弄不懂的“经文”了,以至于把神圣的“经文”改得乱七八糟。现在的《素问》里,还能看到这样的残留,如:

    《生气通天论》里,“寒气从之”,“营气不从”,“气血皆从”的“从”字,都应该是“顺”字

    在《标本病传论》里,有“病有标本,刺有逆从”,谢华[19]的译文是:“疾病有标和本的分别,刺法有逆和从的不同”,张云昌[20]等的译文是:“病分标病本病,刺法有逆治和从治”,标病和本病都是什么样子?逆法和从法又如何施行?太深奥咧!烟建华[21]更拔高的哲学高度,说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文”真是深奥莫测,说什么就是什么。其实,这个“从”字也是“顺”字改的,没改回来

    《黄帝内经太素》,在北宋时还有全本,大规模校书时,没有校对刊印,以致于不久就亡失了。为什么不校刊?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此书读起来,有些地方不够顺畅,不如王冰的改写本。个人认为,这本书是按《素问》、《九卷》的原貌编的,杨氏对内容做了分类归纳,原文的字句没做改写。这是一本现在能从中看到《黄帝内经》原始面貌的文献资料。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后面再说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黄帝内经》的濒危期。因为流传不广,真正研习的人不多。以致于《素问》亡失一卷,《灵枢》或《九卷》的命运更差一些。也幸亏有人归纳和作注,否则,很可能全部亡失

这段时间,图书的命运是:董卓之乱,使图书遭到毁灭性破坏。魏代汉以后,又开始征集散失的图书,藏在秘书中、外三阁

东晋之初,图书散失严重,著作郎李出以荀勖的《新薄》(魏时所收集图书的总目录,共29945卷)校验书籍,仅存3014卷。到南朝宋·谢灵运作《四部目录》,载书64582卷。以后陆续有所收集。但到北周入郢,又烧了非常多的书。北魏、北齐、北周都收集过图书,所得仅几千卷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广搜图书,每求得一卷,赏绢一匹,民间乐献,得书3万余卷。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收集了不少图书,分为四部,书14466部,89666卷,《隋书。经籍志》就是据此写成的

在总结医书时,引用了《周官》里的话:医师之职,“掌聚诸药物,凡有疾者治之,是其事也。鄙者为之, 则反本伤性,故曰:‘有疾不医,恒得中医’。”医书之所以不能随便传人,是因为如果落到庸人手里,会打着经典的旗号,给人胡乱治病,骗人钱财,误人性命。这是出于慎重的考虑。也正是由于传递的严格和秘密性,不能广泛流传,使《汉书·艺文志》里所载的医书、方书,基本上全部亡失了

----;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7)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3.中唐以后

  • 1).王冰,号启玄子

    中唐时人,花了12年时间,给《素问》作注。此时,全元起的注本还在,他对篇目的次序,作了全部调整,如:《上古天真论》本在第九卷(其中第七卷阙),王冰调为第一卷第一篇;本来只有八卷,王冰调为24卷,有些篇名做了改动,如把《十二脏相使》改为《灵兰秘典论》,有的分拆为两篇,如把《刺禁论》分为《宝命全形论》和《刺禁论》。第七卷阙如,他补充了七篇大论,放在第十九至二十一卷。王冰所注的本子,已非《素问》原貌,《灵枢》因残缺更重,没有注解

    王冰在序文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素问》的状态:

    “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披会亦难,岁月既淹,习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这段话的意思是:世上流传的本子,错谬百出,主要是:有的篇目前后重复,有的文意上言不搭下语,让人不知所云,时间久了,形成流弊。有的本来是一篇,却用了两个篇名;有的在一篇里,讲的却是两件不同的事;或者问答还没完,旧跑到另一个题目里去了;或者文有缺漏。(下面是篇目混乱的举例)像这样的情况,多了去啦!

    王冰所写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没有印刷术,书籍在传抄的过程中,难免出错。他所根据的,是全元起的注本,全注本只有八卷,少一卷,比较符合《素问》的原貌。李柱国在编书时,面对的是互相重复,互相矛盾,一个篇目里记几个事情的情况,肯定比《战国策》的情况要乱得多。他要取舍,不能确定哪个对错的要几论并存,他的工作量很大,出现王冰所描述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个人认为,全元起只是注释而已,对他所见到的本子,不会对原文做很大改动。至于前言不搭后语,可能是这样的情况,丢了一页书,或有的字被老鼠啃了,或抄漏了,就会有这样的情况

    王冰做了哪些事?他说:

    “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目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义。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祥其旨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

    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脱漏的文字,上下意思不能相接的,根据别的经典文章,补在该处,使上下意思能连贯起来;对明显的缺字,酌情弥补,使意思能明确。有的一篇述互不相干几个内容,根据内容,将其分开,另立篇名。君臣问对,不合礼仪的,予以修改,使其合乎礼仪。文字前后重复冗赘的,予以简化,辞理深奥,难以表述的,别撰一本《玄珠》,来说明其深刻含义。凡是我加的字,用红字书写,以和古文区分

    王冰为校注《素问》,花了12年时间,可以说很用心。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素问》,就是他校订的本子。所不同的是,他的原书,凡经他补入、加进的字句,都用红字区别,现在还看得到红字吗?看不到,我们也就不知道哪些字句是他所加的,改动的。这样整理、注解古籍的做法,我个人认为,不可取。这极有可能按自己的思路,改变了古籍的原始面貌。个人的改动,不应混入正文,应写在注文里,现在的《素问》,标上王冰修订比较恰当

    王冰好道,按他自己的思路,对《素问》作了很大的改动,如:《上古天真论》列在篇首,显然是要强调仙道色彩,同时,先包装一个黄帝、一个天师,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请看: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几句话,有人怀疑是他加的,我也有这样的怀疑。这几句话,除了“成而登天”以外,全是抄《史记·五帝本纪》,“成而登天”是根据《史记》“成而聪明”改的,更增加了成仙的色彩。黄帝如此了得,他所求教的天师岐伯,还错得了吗?这是制造你必须相信这本书的需要。他先造出一个或几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来,加以神化,就更加增添了这本书的神秘色彩。从第一到第六篇,都是讲如何养生和天人如何感应的,这很符合他的思想,而这些篇目,在全元起的注本里,不是这样排列的

    王冰的改动,自然也成了字字珠玑的经典,的确起到了神化《黄帝内经》的效果。明朝的马莳注曰:“在上者,自然知道,在下者,从教以合于道”。后来人全是凡人,必须尊从《黄帝内经》的教导,才能知道怎样养生治病

    这几句话,还引来了无数的注解,比如什么叫弱,什么叫成,什么叫登天,争论不休,好不热闹。徒增加神秘而已,和如何防病治病毫无关系。就说“天”吧,王冰引《史记》裴骃注为 “白日升天,羽化而去”,张介宾则以为不可能,应该是“死”,也有人说都不妥,应该是“登上帝位”。那么,“成”字如何理解,又成了问题。王冰同样引《史记》裴骃注为“黄帝铸鼎成功后,有龙垂下胡须,黄帝乘龙而去”。张介宾不同意,他说,应该是“治成功,天年尽,在位百年,寿百十一岁而升遐也”。这都很成问题,无论是成仙了,或者是去世了,又怎么和天师问答呢?又《史记正义》说:“成为年二十冠成人也。”这是对成字的很普通的解释,又麻烦了,才20岁,或升遐,或去世,怎么治国,怎么和天师问答?王冰添这几句话,考虑得实在太不周全了!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骧教授说王冰注《内经》[3],是个不小的错误。一个把经络都发明出来,并按在人、动植物身上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教授、北京经络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国际针灸学院特聘教授,享誉世界,应该熟读《内经》,不该发生如此低级的错误。《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二者不能等同。王冰在《素问注》第一次提出灵枢的名称,是因为这一部分在当时已经不全了,他只是拿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给《素问》作注解。一切发明、立论和阐述,都不能离开事实,更不能打马虎眼,去拔高不是事实的东西。一是一,二是二,决不能把1和2都说成是1.5。对于有多个耀眼头衔、得过多次大奖的、有给人解疑释惑的终身教授,更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吧?

    王冰的注本影响巨大,差不多就是经典地位,到宋朝林亿奉旨校勘以后,就成了官方的定本,一直传到现在,都是他所定的本子,只是还有两篇,即《刺法论篇》和《本病论篇》,是宋朝刘温舒补入的

  • 2).林亿,北宋仁宗年间人

    在他之前,《素问》曾有过一次校正,嘉佑中,又命林亿等再校《素问》

    王冰《素问注》的命运如何?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里说:“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他所做的是:“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这是说,这么精微的书,却传给了极其浅陋的人,没亡失,就算幸运。他们搜集了多个种类的书籍,来考求各个字句的含义,纠正错误,只能做到十分之三四,其余的做不到。纠正了王冰注本的错误六千余字,增加了二千多条注释,每个字的取舍,都有考据,有含糊歧义的地方,因此得而详明了

    林亿的序文说明,王冰校订的注本,仍有很多错误。有些错误,是笔误,读起来明显不通,有的是脱漏,有的则是把全元起的注释当成了原文,在林亿的补注里,很多都加以说明了。还有一些注文,明显地牵强,有些他自己不明白的,干脆没注,给后来人留下了怎么解释都有理的空间

    林亿的校本,刻印刊行天下,《素问》的真正流传,应该是从此时开始的,这个版本一直流传到现在

  • 3)史崧

    南宋人,为《灵枢》九卷作音义,没有做注,一直流传到现在,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

    宋朝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曾令林亿领衔大规模校医书。《灵枢》因残缺太多,未校。朝鲜得知,献来《针经》十卷,以换《资治通鉴》。元祐八年正月庚子,(公元1093年),雕版颁行天下。后来,发生了金兵入侵的混乱局面,“靖康之难,馆阁之储,荡然糜遗”,书籍损失惨重。幸亏有雕版刊行天下,才能有南宋史崧献出家了藏的《灵枢》九卷,并加以音义的事,从此成为《灵枢》的定本

    关于史崧献出的《灵枢》,有人认为是史崧的伪造。个人认为,《灵枢》曾雕版刊行过,史菘住在江南,可以有保存完好的本字。本人就其《经脉》一篇和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脉经》的描述作过比较,有个别字句有出入,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南宋年间,《黄帝内经太素》已经在国内亡失了,现在看到的是清末从日本传回来的。当然,《黄帝内经太素》在日本也失传了约4个世纪,19世纪20年代又重新发现,已不全了。《灵枢》如果朝鲜还有传本,是可以核对的。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内容。一个无庸置疑的事实是,研习、保存这本书的人不多,否则,国内应该有个副本可以核对

  • 4).张介宾(字景岳,公元1563——1640)

    明代医家。花了30年的时间,把《素问》、《灵枢》的内容重新归类,整理成《类经》,详加注释,因而使《黄帝内经》条理化。如果说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对《素问》、《九卷》、《明堂经》的一次较好的加工,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是对《黄帝内经》的较好整理,那么,《类经》是保存了重复、矛盾的内容,既有归类,又保存了《黄帝内经》的全部资料,给后人阅读《黄帝内经》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是,他把《黄帝内经》当成是黄帝时代的圣贤之作,带有盲目崇拜古人的色彩,实不可取

    《类经》里,叶秉敬在序言里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王注改“明”为“名”,是君火第有空名而都无真明也,此王太仆之与《内经》左也。”这里,批评了王冰注的缺点,说他把“明”改成了“名”,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

    张介宾自序里说:“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期冀夫通神运微,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益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

    这段话的大意是:现今的从医者,根本不研读《灵枢素问》,性命之理玄奥,他们瞢然不知,装神弄鬼把人治死,或者把人治坏了,反而使人折寿,所谓从医的就是这副模样!其中也有些缘故,就是经文深奥,不明白其中的道道,又想能用之于微妙,根本没门!唐朝王冰的注解,对深奥的地方讲明白的很多,遗漏的也很不少。有的是自己不明白,就不注解,有的是注解得不对,有的是没有把道理讲得让人明白。他注释有很多不到的地方,《灵枢》又没注解,算是遗憾。至于近年各家的解释,不过是顺着文字敷衍了事,难解的地方还是没讲明白,精微的地方不能得到发挥,有什么益处呢?

    这里讲了当时的医疗状态,也批评了因王冰的疏漏,凡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就避开不注,或注错了。后来的几家,不过是敷衍了事,疑难之处,仍是不知所云。精微的地方也未能阐发,所以他才花力气编《类经》并加注解

    “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多舛错,掩质埋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四千余年矣。”

    由于前代诸贤的注解有所不全,或者错误解释,掩盖了本文的光芒,使其至理不能全都昭示于世,已经有四千余年了。说四千余年,是从黄帝时代算起,张氏对此深信不疑,并坚决维护

    “惧擅动圣经,犹未敢也。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唐有王太仆之补削,元有滑撄宁之摘钞,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

    他编这本书,不是要随便变动圣经,是为了更加眉目清晰。也有前贤可师。不过,他说《难经》是扁鹊根据《黄帝内经》摘编的,不正确。王太仆是指王冰,对《素问》有改动。否则,光是擅动“圣经”这一条,就不知要挨多少骂。这也可以理解,宋朝官方为什么不校不刊行《黄帝内经太素》的原因吧?

    比起以前所有的注家,张介宾有行医的经验,的确是比前人做得好,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内经》文字如何深奥正确,字字珠玑,句句真理的桎梏

    这个时期,可以称做是《黄帝内经》的经典化期

黄帝内经名家讲坛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4

黄帝内经的现代注解名家,黄帝内经名家论谈

名家谈《黄帝内经》有什么作用

tuenhai.com 按:从来没有人真正说清楚过《黄帝内经》的作用是哪些,捧它的人恨不得把所有科学往里塞,里面什么都有,是取之不尽的宝藏。贬它的人直叹国人迷信愚昧、食古不化。真相如何,让 tuenhai.com 来总结一下吧

  • 《黄帝内经》有类似宗教的精神安慰作用

    如果你真的相信了砖家对《黄帝内经》的吹捧,那么你读它的心情犹如信徒读宗教经典,会有莫名的激动、兴奋。宗教安慰是好是坏,就是见仁见智了

  • 《黄帝内经》被有些人念歪了,因而有反智作用

    如果把《黄帝内经》神化,那么就会拒绝一切的改进,就会如虔诚的教徒一样死抠字眼,这就是反智了,会阻碍事物的进步。事实上近代中医本有一次进步的机会,却被反智的人扼杀

  • 《黄帝内经》所蕴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才是真正的瑰宝

    我们这个国家有一点很特殊,就是一直有朴素的整体观,这体现在《黄帝内经》,也体现在周易里。这个整体观才是真正的瑰宝,抓住了这个瑰宝,哪里还会去死抠字眼,相比之下,《黄帝内经》中古人提出的各种比附就是小儿科了,根本不值一提

    tuenhai.com 为什么把整体观说得如此重要,好像有了它,《黄帝内经》的文字都不重要了

    你去研究物理,你会发现,到最后,物理所揭示的宇宙的本质就是整体观,tuenhai.com 在《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中有所论述可以参考

    整体观和物理相合,那么是否说明,我们神化《黄帝内经》有了依据。不是这样的,《黄帝内经》只是朴素的整体观,也就是它在实践应用中还很粗糙。整体观虽然是个宝,但是要实践中真正用起来才行

    怎么在实践中应用整体观?整体观在实践中的一个应用是生命共同体,一个民族的人组成生命共同体,人类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和自然环境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在实践中这样用起来,才是悟得了《黄帝内经》的精髓,否则,即使把《黄帝内经》倒背如流,又有什么用呢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8)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六、《黄帝内经》的流传情况

《黄帝内经》的进化机会被无知的人扼杀

从明朝开始,《黄帝内经》的注家又有几个,如明朝的马莳(字玄台),第一个为《灵枢》作注;吴昆(字山甫)的《素问吴注》保存至今,清朝的有张志聪(字隐庵)、高世栻(字士宗)、张琦(字玉可)等,他们也都是从文字的理解上作注,纠正了王冰注本不少穿凿附会的地方,但很多也重新出现了穿凿附会的地方,其中吴昆有行医经验。他们都抱怨庸医根本没有领会《黄帝内经》的真实含义,糟蹋了圣经

  • 方有执(字中行,1523—?)

    因前后两妻及5个子女患病不治死亡,自己也在出游时身染重病,几乎死亡,才留心医术。《黄帝内经》既然那么通行,影响那么巨大,当时有真本事的医生都哪里去了?

  • 吴有性(字又可1582——1652)著有《瘟疫论》

    他写这本书的缘起是: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到祟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共发生温疫大流行19次,其中以崇帧十四年(公元1641年)流行的温疫最为严重,疫情遍及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省,吴氏的家乡江苏吴县一带疫情很严重,当时诸医误用伤寒法治疗没有疗效,死亡者甚众。

    “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吴县志》)

    吴有性对此非常痛心:

    “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仿惶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温疫论序》)

    吴有性的抱怨,仍是庸医没有掌握“圣经”的奥义,但却展示了这样的事实:由于医生乱诊断,乱投药,一部分人是因为疾病死了,更有一部分人是被庸医乱投药药死的

    他们的共同点是,不反思一下,这本“圣经”,是深奥得没有人能领悟,还是其中根本就没有奥义,无论什么人也理解不了?在古代,他们受“畏圣人之言”观念的禁锢,又不了解世界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可以理解的。在科学已很昌明的今天,如果还持此陈词滥调,就要问一下,这是为什么了!

  •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居士,1821—1906,俞平伯之曾祖父)

    早年研究《黄帝内经》,著有《内经辩言》,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词语考订得很有道理。呼吁把此书列为儒家经典之列,因为学者把医书视为方技,不予重视。可后来成了第一个提出废止中医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必有原因。他曾东渡日本,见识过现代医学的精确;他自己有几个亲属被中医治死,所以才会有此大转弯。他的《俞楼杂篡》中专有一章提出了废止中医的理由,主要的理由是未见医胜于巫,不过是祝由(一种向上天祷告的治疗方法)而已;一些药品名实混乱,没有确定标准;医疗技术日益苟且等等。他是提出废止中医的第一人。李鸿章经常出使西欧、日本,亲自领悟过,也说现代医学精确,提倡学习

    由于《黄帝内经》神圣,稍有怀疑、修订,就会招来漫骂

  • 王清任(字勋臣,1768—1831)

    著有《医林改错》,对《黄帝内经》中脏腑记载不清的情况提出了批评:“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白相矛盾。如古人论脾胃,脾属土,土主静而不宜动,脾动则不安,既云脾动不安,何得下文又言脾闻声则动,动则磨胃化食,脾不动,则食不化,论脾之动静,其错误如是。”接着又论及肺、肾、肝、心、胆、肠、心包、三焦等描述之谬误

    “其言仿佛是真,其实脏腑末见,以无凭之谈作欺人之事,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窃财犹谓之贼,偷名岂不为贼,千百年后岂无知者!”[22]

    嘉庆二年四月初旬,瘟疫流行,小儿患者,十死八九,他不避臭秽,不拘身份,亲赴义冢、刑场,观看尸体,绘下《脏腑图》,写成《医林改错》,他所绘的图谱,现在看起来虽然略显不足,比起经典的“存真图“(宋人所绘)可以说是个飞跃,如果按着这个思路、方法走下去,中国医学的面貌,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可惜,王清任的探索受到了打压,以卫道士自居的陆懋修等人骂他是“狂人”、“邪徒”、“教人于胔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 [23]他的《医林改错》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王清任是个很实事求是的人,他并不以为他的观察、著述完美无缺,他自知己力之不足,希望来人能继续观察,把没搞明白的问题弄清楚,他的思路和方法是具实求名,格物致知,名副其实,诊病治病才能有所依据,可惜,他的正确思路被错误观念封杀了!

  • 余岩(字云岫,1879—1954)

    早年赴日本大阪学习现代医学,回国后,自习中医,希望能从中医书籍里找到济世良方。研究的结果,事与愿违,感到中医理论不可理解,写了《灵素商兑》,对《黄帝内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言辞虽然有些过激,有些地方也值得斟酌,但他的愿望是,对“旧医”实行改造,使之名实相符,含义准确,有可操作性,使中国在医学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可惜,他的意见不被理解,长期遭到封杀,最近才有他的著述问世。有人不考察他的意见的具体内容,先名之为“谬论”了事。退一步说,即使他的意见不正确,也应该指出,不正确在哪里,怎样才是正确的。一些人棒杀不同意见习惯了,不懂、不知道、不会还需要以事实、以理服人

  • 现在,一些研究者也没停止对《黄帝内经》的神化

    孙国中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的《后记》里说:

    “《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书,而且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十分宏伟的科学文献,它吸取了古代科学家们对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地理,以及人类、心理、逻辑、哲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展示了古代丰富的科学成就,为我们今天的学习运用提供了依据。试举一例:比如在天气预测方面,宋代大科学家沈括运用《内经》原理,就有丰富的实践理论。他在《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假令厥阴用事,其气多风,民病湿泄,岂普天之下皆多风,普天之民皆病湿泄邪?至于一邑之间而阳雨有不同者,此气运安在?欲无不谬,不可得也。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夫所主者,皆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顺、逆、淫、郁、胜、复、太过、不足之变,其法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是谓之顺;天气明洁,燥而无风,此之谓逆;太虚埃昏,流水不冰,此谓之淫;大风折木,云物浊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复;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谓之太过;阴森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足。随其所变,疾疠应之,皆视当时当处之候。虽数里之间,但气候不同,而所应全异,岂可胶于一证?熙宁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余时因事人对,上问雨期。余对曰:‘雨候已现,期在明日。’众以谓:‘频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阳燥,岂复有望?’ 次日果大雨。是时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未能成雨。后日骤晴者,燥金人候,厥阴当折,则太阴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此亦当处所占也,若他处候别,所占亦异。其造微之妙,间不容鬟,推此而求,自臻至理。”综上所述,通晓五运六气之理,上可以知天,下可以知地,中可以知人。其理虽微,有可把捉;其妙虽玄,可以验证。足见《内经》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24]

如果如此灵验,《黄帝内经》的价值就太大了!为何不用它所阐述的原理来做天气预报或其它灾害?用卫星等现代化工具的成本,比读《黄帝内经》的成本不知要高多少亿倍,有关部门为何无视国粹的玄机,来挖掘其中的深刻奥义,甚至步洋人之后尘,用价格如此高昂的仪器?这实在是真真岂有之此理!什么人说它灵验,什么人就该自己灵验一下给公众看看。每个具体的地方,气候变化是不同的,必须说准确,否则就有诡辩的余地。吹嘘和附会、制造神话,决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任何吹嘘出来的玄妙,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看看根据和结果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黄帝内经》的流传情况来看,它的经历实在不平坦,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已经到了亡失的边缘,实际上,其中的一部分,确实是亡失了。根本看不到集体讨论,不断改进、完善的影子,作注的人,无不抱怨庸医胡说八道,其中的深奥,到现在还是搞不清是什么意思,注译家或避开,或勉强附会。今本《黄帝内经》,已不是原来的原始面貌,因为有人或重编、或注解,或从海外复得,使其没有完全亡失,今本基本上还是保存了它原来的基本面貌

黄帝内经作者是谁,写于什么时间,怎么流传下来的

黄帝内经时间作者是谁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5

《黄帝内经》客观评价:在今天,技术上无意义,哲学上有价值

tuenhai.com:我自认智力中上而已,但是至少能够明辨是非。有的人以名人自居,有一些社会影响力,却连明辨是非都做不到,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却能脸不红心不跳,他们所作所为只是在给集体添加混乱,这样活着真是一种悲哀。 tuenhai.com 的手头就有《发现黄帝内经》,搜遍全书,不能找到一句有意义的话语,有的时候我真的佩服有的人的水平,没有任何的营养,却能洋洋洒洒说出许多话来,难道这就是说废话的艺术吗

把《黄帝内经》当成宗教来崇拜,巧舌如簧,收获许多粉丝,这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吗?这是在祸害传统文化,也是在害人害己。人生苦短,多做一件的愚昧大众的事情,人生就多一分失败;多做一件启蒙集体的事情,人生就多一分意义

tuenhai.com 赞同王力微先生关于《黄帝内经》的评论之外,还要补充一点,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观念才是传统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值得大力弘扬。放在2000年前,古人能写出《黄帝内经》是十分伟大的。放在今天,《黄帝内经》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多少意义,还是纠缠于“经文”的每个字的名人、大师,终将被历史抛弃,他们不但不知道西瓜的存在,甚至连芝麻也是捡不到的

《黄帝内经》作者及创作时间

tuenhai.com 总结如下:

  • 源本《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年至王莽时代,大约于公元前26年开编,大约于公元16年定稿

  • 源本《黄帝内经》是各种医书汇编、整理而成,并不是单独一个人从零开始创作的

  • 源本《黄帝内经》可能是宫廷侍医李柱国主持下整理而成

  • 源本《黄帝内经》有些篇章包含了当时人体解剖、测量得到的数据

    (持内证、内察说的“大师”,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特异功能,还是不要随便臆想的好)

  • 今本《黄帝内经》,是在古本的基础上经过数次校注,重新编次,亡失了一些,又添加了一些

今本《黄帝内经》作者有几十个

tuenhai.com 总结如下:

  • 源本《黄帝内经》整理时参考了许多医书,这些医书的作者也是《黄帝内经》源头作者,人数至少几十
  • 源本《黄帝内经》的参与整理者可能不止一人
  • 今本《黄帝内经》在古本的基础上,又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补充、润色

《黄帝内经》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tuenhai.com 总结一下王力微先生的观点:

  • 东汉时期,《黄帝内经》几乎没有流传的痕迹,最早研习并发挥《黄帝内经》的,是东汉末的张仲景

  • 从东汉到唐初,是《黄帝内经》濒危期,几乎失传

    其中王冰的修订进一步神化了《黄帝内经》。宋朝林亿校正刊印以后才得以流传,并初步确立了其名义上的经典地位

  • 《灵枢》在唐宋期间散失严重,今本《灵枢》,是从朝鲜传回的,现在的本子,是南宋的史崧音义的本子,不能排除有后人的改动

  • 《黄帝内经》在流传过程中,惨淡经营,几乎亡失

《黄帝内经》为什么在流传过程中几次濒临亡失

  • 《黄帝内经》本身概念模糊,可操作性不强

  • 后来的整理者、注家没有做改进工作

    我们的传统,理性,从来是缺课的

  • 《黄帝内经》流传的过程,也是不断被神化的过程,改进越来越不可能了

    你改经文一个字试试,卫道士马上从海陆空赶来

总之,一本书不实用,感兴趣者就不多,就容易亡失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19)

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七、结语

  •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年至王莽时代,是古代来自于民间或贵族、侍医、或其他人(如:枚乘的《七发》就有养生的内容,是以赋体写出,如概括些,就可以是一个篇目)的零散篇目,经宫廷侍医李柱国加工的汇编而成

    各篇独立成篇,并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对散乱的、篇幅长短不一、良莠不齐的医书,李柱国有所筛选、加工,体例上有所统一,即全部改成对话体。成编开始于公元前26年,结束时间大致是公元16年。书中具体各篇,大多数早于这个时间。从一些篇目内容的杂错不一,可以折射出,当时的很多医病观念,并不统一。说它成编于春秋、战国时代,并且是集体讨论的结晶,没有发现任何这样的痕迹,看不到任何集体讨论的影子。这样的说法,纯属毫无根据的臆断和猜测,是绝对不可能的发生的

  • 可以认定,李柱国是这部书的汇编者、加工者,有些篇章是他(或其继承者)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编写的

    他所校的其他医书,全部亡失了。对这本书的编辑、加工,难度高于《吕氏春秋》、《淮南子》,质量上也远不如此二书系统、概念清楚。《黄帝内经》的很多基本概念、病名、诊治方法、预后估计,都显得比较粗浅、散乱、重复、矛盾,笼统不清晰,有的篇目是民间医生等的任意表达,有些是一些人根据他认可的观念的逆向推导,因而在理解、操作上都很困难,或根本无法操作,以致于没有人能完全解读其中的“奥义”。这是篇出多门之故,李柱国自己也不能分辨孰对孰错,只好各篇并存,发生矛盾、重复,就在情理之中了。虽然如此,古人的很多观察、探索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

  • 东汉时期,《黄帝内经》几乎没有流传的痕迹,最早研习并发挥《黄帝内经》的,是东汉末的张仲景

    历史上,真正研究《黄帝内经》、并依据它来指导看病的人,为数不多。烟建华在《内经》中说:

    “二千年来,医家们研习不辍。”[25]并不符合事实。几个重要的研习者,并非医家,且大都是从文字理解上诠释...在当今科学昌明时代,中医学发展难有突破,相对滞后。”[23]

    这是事实,不正视和否定所谓“圣经”中错误的、过时的内容,想有突破是完全不可能的

  • 从东汉到唐初,是《黄帝内经》濒危期,几乎失传

    有的篇章是失传了。唐中的王冰是个自幼好“道”的人,从他的观念出发,为《素问》作注,并对篇目的次序,内容做了修改调整,加进了自己认为是真传的七篇大论,应该算是《素问》修订本。他的修订本有进一步神化《黄帝内经》的作用,也有很多错误,宋朝林亿校正刊印以后才得以流传,并初步确立了其名义上的经典地位

  • 《灵枢》在唐宋期间散失严重,今本《灵枢》,是从朝鲜传回的,现在的本子,是南宋的史崧音义的本子,不能排除有后人的改动

  • 《黄帝内经》在流传过程中,惨淡经营,几乎亡失。后来的整理者、注家,除了神化这本书以外,只限于文字上的理解或发挥,没有人指出其中的错误,因而只能原地踏步,逡巡徘徊。有一些发挥,全部都是从概念出发,各论其理,各执其派。《黄帝内经》的惨淡经营,完全是由于它自身的原因(很多概念根本无法理解)和一些人的人为神化造成的

  • 《黄帝内经》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古代医疗水平的记录,必然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当时的生产力相平行,不是哪个圣贤写的完整独特的“经书”、“圣书”。把它教条化,神圣化,把每句话,甚至互相矛盾的、牵强比附的话,也当作“经文”,实在荒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对待这本书。把它拔高为完整独特的体系,就不需要再发展了,显然自相矛盾

    恩格斯说:“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26],完全正确。生产呼唤科学,科学促进生产。恩格斯又说:“生理学只要超出最显而易见的事情(例如,消化和排泄)便是纯粹的猜测:在甚至血液循环都还不知道的时候,也不能不如此。”[26]所以,我们不能苛责古人,真正的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和生产、科学的的水平平行,用其它科学的成果作为手段,对前人的观察、思考的成果不断补充、完善,就能使之具有无限的活力。如果主观上抵制、排斥其它科学的成果,必然形成作茧自缚

  • 恩格斯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27]什么是研究的出发点?事实,客观事物才是。对医学来说,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的正常和异常状态,并设法如何纠正异常,恢复正常,只能从人体和人体的有关因素来研究,才能得出名实相符的结论。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论的基本原则,无论什么人承不承认,都是如此

    人们的认识,由于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现在的认识还远不够精确,还有数不清的问题需要解决。认为古人的意识超前,构建了一个现代科学还不能解释的完整独特体系,或现代科学发现了什么,就吹嘘《黄帝内经》里早就有了什么,完全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翻版。任何一个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借古制造神话之意的人都不会这样做。某些打着《发现〈黄帝内经〉》招摇撞骗,诸如胡万林一类非法行医致人死命的骗子,以及借吹嘘神医同时发财的投机奸人,是先验论的突出代表人物,尽管他们并不懂什么叫先验论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尊重前人,发扬前人正确的(包括具体内容过时,但方法、思路有可取之处的东西),纠正前人由时代局限或思路不正确所造成的错误,发展前人所不认识的、想不到的,和跪拜在圣人、偶像的脚下逡巡徘徊,必然会引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把《黄帝内经》这本本来是古代医疗情况的汇编,拔高为“圣经”,必然使之僵化。一切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人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古人的原始认识当成依据,来给人诊病治病,必然要引出无数荒唐。类似《诗经》,本来是一些民歌或史诗、祭祖诗,把它神化为经典,在引用时,必然要歪曲原意,才能符合自己的需要。这种人为造神、造圣的做法,严重禁锢了国人的创造性思维,也违背“格物致知”(通过观察、研究事物,来弄明白它的情况)的正确致知的方法,极为有害

  •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易》曰:“人道盈满而好谦;谦尊而光;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是取胜之道。须臾之学,学什么,怎么学?从书本学,是学前人的经验、感悟和教训;从实际学,就是具体考察所学的对象,看书本里哪些讲得对,在什么条件下对;哪些有欠缺,哪些不对。自己从实际中的观察、感悟又是什么。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是取胜之道。盲目地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自我陶醉可也,在实际上,完全是取败之道。正当自我陶醉之时,人家却不断地否定错误、过失的内容,不断吸取一切有用的东西,不断更新、进展。而作茧自缚者,即使是赤背上阵,也无济于事

  • 一切科学,都是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压制不同意见,就不能促进思考和改进。一切正确的东西,都不怕批评,正相反,钻之弥坚。错误的东西,越保护,越萎缩。这像溺爱孩子护短一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所有表达和理解,都会有误差,加起来,就是系统误差。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是也。任何表达和理解,都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环节越多,误差越大。曹植被誉为“才高八斗”,《洛神赋》中的洛神,写得很传神。这只能意会,谁也说不出、画不准洛神到底是什么样,100个画家,会画出100个摸样

    《庄子》里有一段轮扁论书的故事。他认为,书,不过是前人的糟粕。轮扁是个做车轮子的工匠,他70岁了,还在做。不是不想休息,是没有人能代替他,能学会他造车轮的技术。他也不是不愿教人,是一些细节说不出来,别人不能领悟,连他自己的儿子都不能。怎么办?只好继续做。轮扁的理论有些偏概全,不能说所有的道理都写不出来,写出来的都是糟粕。但有些技术性的、技艺的,看书是看不会的。最明显的是体育、舞台艺术,看书能看得会吗?医学,光看书也是不行的。就拿诊脉来说,那么多名目,描写又极简单,谁分得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好坏优劣,就在毫厘之间,可不勖哉!

  • 毛泽东说:“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着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28]这完全符合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或过时的,才能使事物不断前进。改革,实际上就是否定错误的、过时的东西,这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是使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对待《黄帝内经》也应采取这样的态度,不能对古人的观念亦步亦趋,而是在弄清其本来面貌基础上,肯定其正确的、或虽然其具体内容粗糙、早已过时,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可称道的,也给以肯定,发扬这种探索精神;对于纯属想象的、把机械的比附当成绝对真理的方面,要给以分析,指出其错误之所在,错在什么地方,哪个环节,在这个基础上,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个人认为,这样才能分清是非,发扬正确,修订错误和过时的内容,使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有效地释放出来,使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有个飞跃,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黄帝内经》具体内容的解读、分析、评价,当另行叙述

(第一篇完。谢谢刊载、阅读,欢迎批评、讨论、赐教!如需引用,敬请注明,谢谢!)

(作者:王力微)

参考文献

  1. 谢华:黄帝内经,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前言页

  2. 张云昌、孟蓬生、谢志宁、孙悦春:白话黄帝内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前言页

  3. 祝总骧、郝金凯主编: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北京出版社,1998:24—25

  4. 祝总骧主编:锻炼经络百岁健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2—3,作者介绍页

  5. 施奠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286

  6. 王新华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

  7. 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

  8. 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北京出版社,1977:170-431

  9. 陈长松:马王堆帛书艺术,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马王堆帛书艺术概述部分,1-2

  10. 周一谋:马王堆医学文化,文汇出版社,1994:4-13,

  11. 同上,28-30

  12. 周一谋、萧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9-31

  13. 韩建平:马王堆古脉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4. 同12,5-6

  15. 牛占和:对《灵枢》初编年限的几点考证,中华医史杂志,2001,31(1):54—56

  16.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商务印书馆,2006:379-387

  17.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7761

  18. 张延昌:30年来武威汉代医简研究进展,中华医史杂志 2002,32(3):184—187

  19. 同1,253

  20. 同2,302

  21. 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9

  22.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1—4

  23. 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5

  24. 张志聪著,孙国中、方向红校点: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学苑出版社,2006:606—607

  25. 同21,850

  2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162

  27.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74

  28.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电子版,红旗出版社,1999:506—507

第二卷 《黄帝内经》天人感应研究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2

海云青飞 : 对于天人感应,主要是二种意见,对应二派人:

  • 伪国学专家

    有些人喜欢追逐名利,这也无可厚非,人活着不就是为了生存吗,但是他们又不肯下力气研究事物,怎么办呢,他们找到了一个好法子,就是神化经典,于是研究书本就行了,不用联系实际了,省心省力,名利双收,人生至此,不亦快哉

    他们会肉麻地吹捧天人感应,但是什么是天人感应,实际上是完全没有感觉的,他们也不相信天人感应,于是胡话连篇、鬼话无际也就难免了

  • 实证主义者

    民族的进步来自务实的研究,而不是务虚的玄谈,虽然天空已经被伪国学专家污染得灰暗,但是有些人还是忍不住站出来,用科学的事实揭穿伪国学专家的谎言和胡话

客观对待天人感应

伪国学专家错解经典,煽动情绪,把千百万善良、单纯的人们往错误的方向引导,为了一己私利误民又误国,无论是谁,只要知道了真相,并且只要有一丁点的爱国之心,都会忍无可忍,实证主认者对其的批评、揭露无疑是有益的,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科学强调实证虽然是对的,但是有些东西理论上来说大概率成立,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实证有一定难度,这时候,如果过于强调实证就会显得死板,也会阻碍事物更快地进步

天人感应就是这样, tuenhai.com 认为,天人感应在大方向上是成立的,但是不容易实证,而且基于天人感应作出的某些推论可能是无效的,《黄帝内经》中的一些推论就是这样,但是我们据此丢掉天人感应,也不妥

tuenhai.com 的看法是这样:

  • 天人感应是宇宙的真理
  • 对于根据天人感应作出的推论,要持谨慎的态度
    • 对于和健康直接相关的推论部分要慎之又慎
    • 其他部分,大胆推理,小心求证,持续改进

tuenhai.com 说天人感应是宇宙的真理,这可能难以让实证主义者信服。不过,有二点是肯定的:


怎么理解天人感应学说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5

什么是天人感应

海云青飞 :什么是天人感应,狭义的天人感应就是把天和人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以得到更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作出推断,为人的决策提供依据

什么是整体观

狭义的天人感应再引申就得到了广义的天人感应,也就是整体观

整体观指的是把局部的事物和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以得到更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作出推断,为人的决策提供依据

可见,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整体观,都是很好的理论

天人感应不能光是大吹法螺,而是要实际中用起来

tuenhai.com: 你去找市面上的《黄帝内经》讲座,往往能看到“专家”对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大力吹捧。然而,他们对天人感应的认识就只停留在语言吹捧上,至于真正的含义,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知道的,这样的天人感应就成了光喊口号的宗教,没有正面的作用,所以 tuenhai.com 称他们为砖家,除了搬砖,除了糊弄,他们啥都不懂

天人感应的核心就是强调“整体”,做任何事情要有整体观念,这恰恰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欠缺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正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整体观念,只是考虑自己的短暂经济利益,对于侵害别人的健康则是不以为意。只有从生活、工作中真实应用整体观,整体观才是整体观,像砖家一样只会给《黄帝内经》大吹法螺,而对于实际的应用则一窍不通,那是教条主义,不是整体观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0)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是《黄帝内经》认识、推导人体结构、功能和疾病以及如何治病、养生的基础,这可以从一些中医权威人士及其著作中看出来:

杨医亚说:

“《内经》把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同时对它们的基本概念和具体内容作了阐述,并以这些思想为指导,构造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探索和解释了自然与人体生命的各种现象以及二者的关系。”[1]

黄自元说:

“《内经》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阴阳五行作为法则和规律,统帅自然界和人,因而得出天人合一的结论。尽管《内经》对天人合一的某些具体论述缺乏科学性,但是在强调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这一根本观点上,包含着合理因素

“《内经》在对先秦阴阳家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对阴阳哲学的阐述和发挥是系统的,并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阴阳作为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抽象和概括,具有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的性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总规律。阴阳学说这一成就,对于指导人们提纲挈领地认识世界万物,执简驭繁地把握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积极意义

“按照五行学说,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以及人与生活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这个整体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五行学说对于研究和整理先民的医疗实践经验,对于《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2]

梁运通说:

“《内经》认为,人与天地都是由气或精气化生的,都是按阴阳规律运动和变化的,因此,生命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人的脏腑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与演变等,都与天地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内经》这种“天人相应”或“天人相参”的天人整体观,对养生防病和临床医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

梁运通还说:

“《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在医学实践过程中,把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不断发展提高,并使之与古代的精气学说结合而创立的运动和转化规律的学说。其内容相当丰富,贯穿于中医的,生理、心理、病理、养生、辨证论治和方法论,对于医学理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4]

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说是否有这么神?对待这样一个命题,同样必须通过具体的考察,以求彻底明白。任何凭空的盲从、拔高,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受到怎样的保护,都显得软弱无力。所以,本文对这些思想,将给以认真的考察,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说话

第一章 天人感应

一、先秦的天人感应观念

天人感应的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实在难以考察。应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会对各种天象有所观察,有所感触,给出各种解释。我国最早的古文献,当属《尚书》,其中记载了尧命羲和推算日月星辰运行规则,指定历法,再恭敬地告诉人民的记载。此时的人,对天是很恭敬的

以后的帝王,都说自己是替天行事,天是有意志的。以后的重要著作,如《礼记》、《管子》、《论语》等,都相信“天命”,这种唯心的天命观,以后被董仲舒发挥到了极致,被汉武帝采纳,定位国策,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先秦,也有一些思想家,对天持科学的态度,最杰出的是荀况,他在《天伦》里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星坠、木鸣,......天地之度,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认为天没有意志,流星,和林木的鸣响,都是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如果没有“独尊儒术”,如果能按照荀子的思路发展,中国的思想界和人们的观念,将会是另一种局面

屈原的《天问》,对很多自然现象和当时的观念提出了疑问,如:“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阴阳相交,它的本原是什么?)“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十二时辰是根据什么划分的?日月星辰又是怎样悬在天上的?)等等,如果能按照疑问去探索,中国的科技水平和思想观念,将会是另一种局面

因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天地而生活,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普遍接受天人感应的观念,就毫不奇怪了。因此,天人感应的思想,有长期的、广泛的、牢固的基础

对于在科技不发达时代的荒唐认识,并不奇怪和可怕,可怕的是把这种观念理论化,成为国策和指导思想,这必然对国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实事求是的认识世界的一切,形成无形的禁锢,这个禁锢的制造者,是董仲舒和汉武帝。所以,对于他们,不能不细说一下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评价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学说是正确的吗,董仲舒天人感应天遣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吗,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历史影响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5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谁提出的?是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他为什么要提出这种理论

在古代,平民出身的人要进入统治阶层是很难的,怎么办呢?董仲舒想到了一个妙招,就是为独夫的统治合法性提供证明,如果被采纳,龙颜大悦,那么加官进爵可期

tuenhai.com 认为,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并不代表他个人对之深信不疑,而是他抓住了进入统治阶层的一个契机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客观评价

既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理论作为进身之阶,那么其中有不合理之处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tuenhai,com 认为,在学术上,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并无实际价值

  • 董仲舒提出的各种天人感应比附只是泛泛而谈,不能用于指导实践

    随便举一个例子,耳目戾戾,象日月也,好像有点道理,但是这种空谈太过简单,若无细节跟进,这个比附没有意义

  •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是不良学术理论的典范,给后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董仲舒这样夸夸其谈的理论都能成为进身之阶,后世的人看在眼里,哪里还会有心思踏实做学问呢,大家都去空谈玄妙理,那么整体民族对世界的认识的进步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后世也为之付出了代价

  •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甚至直到现在,理性思维并没有兴起,甚至被压制,主要原因并不在董仲舒

    即使没有董仲舒,也会有其他人积极地为独夫统治的合法性提供证明

    中国近代在技术上落后,原因是理性没有得到发扬

    理性为什么没有得到发扬,从天地大环境考察,和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从社会环境考察,则是独夫家天下的必然的结果

阴阳互补,无尊卑之分

如果是正确的天人感应理论,那么其实是很有用处的,可惜董仲舒对之的认识有很多是错误的

就以阴阳来说吧,tuenhai.com 简单解释一下正宗的阴阳理论

董仲舒认为天为阳,地为阴,阳尊阴卑,阴必须服从阳

  • 皇帝是阳,代表天行事,臣为阴
  • 父为阳,子为阴
  • 夫为阳,妻为阴

自然的结论是臣要服从君,子要服从父,妻要服从夫

就以夫妻为例吧,男人和女人因为身体结构的不同,因此各有擅长,谈不上谁尊谁卑。男人和女人,谁也离不开对方,否则就玩不转,从这个意义上讲,男女平等,夫妻平等

总体上讲,阴和阳是事物互补的二个方面,没有尊卑之分。落到实处,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这时就不要受阴、阳概念的束缚,而要从实际出发处理问题

比如说,皇帝如果是全能的神,那么以他为尊自然是最正确的做法

全能的神显然不存在,这时候就以能者为尊,各安其位。也就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能力各安其位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1)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二、董仲舒和天人感应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下诏求天下贤良对策。所得到的对策有数百份,其中董仲舒的对策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于是召见他,对他提了两次问题,他也回答了两次,前后共有三次对策,对策中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面是他在对策里很关键的一段话: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邪辟之说灭熄,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从表面上看,董仲舒是在维护儒术,反对邪说,实际上,他是在歪曲儒术,大行邪说

1.董仲舒其人

先秦诸子,对“天”多少都有涉及,有程度上和侧重上的不同,这完全是正常的,学问,只有在讨论或质疑中不断发展,一旦把什么封为绝对真理,不容质疑,这个学问必然要被歪曲,被强势人物随心所欲地解释,不但不能发展,反而发生僵化和倒退。儒术就是这样被人篡改、歪曲得面目全非的

董仲舒说天为阳,地为阴,阳尊阴卑,阴必须服从阳

  • 皇帝是阳,代表天行事,臣为阴
  • 父为阳,子为阴
  • 夫为阳,妻为阴

这就是所谓“三纲”

皇帝如果做错了事,天会出现各种灾异示警,所以,皇帝要受天的制约。董仲舒还胡说:如果有王者兴,必有祥瑞出现,这就促使后来造假风气的泛滥,汉家天下也毁在假造的祥瑞里

董仲舒的谬论,完全是他的一相情愿。汉武帝对他的“三纲”、阳尊阴卑、皇帝就是天感兴趣,对皇帝还要受天的制约却不买帐,在这件事上,董氏差点大触霉头

汉武帝打心眼里也看不上这个迂夫子,所以,不但不重用他,还派他到脾气暴躁,动辄杀人的江都王那里做相,因为他的行为方正,没被杀掉。某年辽东汉高祖的庙和西安高祖的陵园失火,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推算,说和某政事有关系,写了奏章,还没誊好,就被大臣主父偃看到了,私下拿去给汉武帝看,汉武帝让群儒们议论,儒生吕步舒是董仲舒的学生,不知道此奏章是董仲舒写的,认为此议论纯属一派胡言,按律当斩。董仲舒被关进了监狱,汉武帝赦免了他,是因为他还要打董仲舒这张牌,他却吓得从此再也不敢议论灾异了

连董仲舒自己的学生都不能理解他的解释,谁还能理解?可见的确是一派胡言!

说董仲舒实际上是在糟蹋儒术,有几点可以说明

首先,他的“三纲”歪曲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孔子的意思不是臣必须服从于君,而是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君要是不像个君呢?臣也可以不干,“道不合,不相为谋”。他自己也是这么干的。董仲舒自己也不能实践这个教条,后来他当胶西王的相,因为胶西王的脾气更暴虐,他活得胆战心惊,还是辞官不干了,为什么不服从阳,当阳的目?天生德于你,有天保护,怕什么?

董仲舒的治学方法,完全违背“格物致知”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写在《礼记·大学》里的。《礼记》被他尊为经典,他的治学却是关在屋里三年,闭门苦思《春秋公羊学》,好象悟出了道理,由于全是从书本出发,也就不可能不脱离实际。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怎么学?从书本学,从实际观察中学,从有实际经验的人那里学。他不耻下问,曾师一个七岁小孩项橐,就是因为项橐在某个问题上比他知道得多一点,董仲舒的治学,却不是这种态度

孔子并没有惟我独尊,排斥其他人的学问,他曾向老子请教,他的态度是合而不同,和人的意见不同,可以保持友好关系,但却要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孔子的言行中,有一些不能令人接受或无法实行的空想,做为个人,危害不大,把它列为唯一的国家主流思想,危害就大了。比方说“礼治”,孔子自己刚当鲁司寇不久,就杀了少正卯,为什么不教化?汉武帝杀的大臣更多,为什么不齐之以礼?

又如“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最容易被一些所谓“大人”所利用,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

总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独尊儒术邪说,对中国人的思想禁锢时间太长,危害极大,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角落,不花大力气清除,它的阴魂就不会彻底散去,这个阴魂是无形的,至今还在危害国人的思路和科技进步。这也是本文要费点笔墨的原因,因为现在又有一些所谓名牌大学教授、博导、社科院的研究员在吹捧这具不很僵的僵尸

2.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的描述

在《春秋繁露》里,董氏多次描述了“天人感应”,现仅就其与《黄帝内经》有关的内容摘要如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彼岂无伤害于人而孔子徒畏之哉?以此见天下之不可不畏敬,……不敬畏天,其祸殃来至暗。”

怎样才能敬畏天?一般小民,怎么知道天的意志?圣人知道,所以,圣人的话,就是天的意志。所以就有人说,《黄帝内经》是圣人写的,必须敬畏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天之大数,毕于十旬,旬天地之间,十而毕举;旬生长之功,十而必成。十者,天数之所止也。”

这是对“十”的崇尚

“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只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

“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是故人之身首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岁终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

这一段话,被《黄帝内经》的作者做了改造,成了《黄帝内经》天人感应的立论基础。这段话在前一篇里作了译述,不再重复了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立论根据,而一些所谓教授、博导、研究员,竟把“天人合一”说成是东方的,或中国的哲学体系,何其荒唐!用自己的无知来把此类陈词滥调强加给中国人,实在是对中国人的强奸!

“人有喜怒哀乐,犹天之有春夏秋冬也。”春夏秋冬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出现的,人的喜怒哀乐也是周而复始地出现吗?荒诞!

“天令谓之命,非圣人不行;……王者上谨承天意,以顺命也。”这是说,只有圣人才能知道天意。想按天意办事,必须要咨询他这样的圣人,他就取得了话语权和解释权,天下的事就得听他的了。可惜,汉武帝看不上他这个迂夫子、书呆子,恨不得让他滚得远远的,少在面前罗嗦

3.董仲舒天人感应的负面影响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馊主意被汉武帝采纳,并予以实施以来,对国人的思想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在:

  • 1).一切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扼杀人民的与时俱进的思维力

    因为个性是绝对的,人的思维是不同的,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同一句话,得出来的结论必然有差异。这就出现了对“经典”解释的不同,怎么办?谁的解释最正确?谁也不服谁,就出现了由学者讨论,皇帝做最后裁决学术是非的怪现象。比方说《白虎通义》就是这么出笼的。皇帝成了万能,知道一切是非。实际上,也没有人遵照施行,东汉皇朝越来越弱。这完全扼杀了从实际出发,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和思路的恶果,是故必须给以坚决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使其唯心主义僵死的、教条的、反科学的真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 2).从书本出发,不过是把书本当作幌子,实际上是从想象出发,设法欺骗民众

    也有人假借所谓“经典”,胡乱附会,打击异己。比方说唐朝太监鱼朝恩因为会拍马逢迎,被封为郑国公、韩国公、光禄勋等要职。本无才学,为了显示才学,给大臣们讲《易》鼎卦,把“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鱼朝恩解释说:“鼎,代表天子,三足,代表三公,折足,代表三公不称职!”谁敢和他辩驳吗?谁敢说他是胡说吗?如果不把所谓“经典”奉为神圣,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讨论,决不会有这样的荒唐发生

  • 3).助长追求圣人之言,“经典”之言,必然导致对所谓“圣人”、“经典”的包装

    包装出来的所谓权威,可以信口雌黄地胡说八道,误导民众,圣人的话是无庸怀疑的。一些不学无术之徒,纷纷把自己包装成大师、权威,装腔作势,唬老百姓

  • 4).扼杀其它思想,也就扼杀了科学思想

    科学,在中国一直被列为方技,雕虫小技,为正规的学者所看不起,以至于有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人研究科学,使中国的科学长期受到压抑。尤其是近代,西方科技日新月异,中国的古董们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还妄自尊大,把科技称之为奇技淫巧,鸦片战争以来的几次挨打,在被打得又割地又赔款的情况下,顽固分子的头脑仍是一盆面浆

  • 5).“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实际上,没有人能实行,就是汉武帝、董仲舒本人也不能实行

    董仲舒自从言汉高祖庙、陵墓话火灾差点掉脑袋以后,再也不敢言灾异。如果有“天”作后盾,怕什么?可见他自己也不相信。他连自己的学生也没感应。他是阳,学生是阴,他这个阳的意见,阴怎么就不领会,反而说是大逆不道呢?可见他的邪说,的确是胡说八道

    汉武帝能实施他的鬼话吗?不能。这要用具体事实来说明

    公元前139年,崇尚儒术的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因得罪了窦太皇太后,窦太皇太后命令将赵绾、王臧下狱、自杀,此时,阳,代天行事的汉武帝的翅膀还没硬,不得不服从阴,窦太皇太后的决定,这显然是阴阳的颠倒,董仲舒敢放个屁吗?

    汉武帝是阳,太子是少阳,起码比一切大臣要阳。可是太子刘据天性宽厚,武帝用法严,太子常纠之,这本来合乎儒家的教化之道,却因此得罪了朝中用法严苛的一些大臣。这些大臣(阴)交相诽谤太子(少阳)。一个官职不高的宠臣,阴,江充,害怕太子一旦登位,成为正阳,他这个阴就彻底完蛋了。于是诬告太子行巫蛊之事,咒汉武帝早点死,这正是汉武帝所忌讳的。于是大怒,命令捕捉太子。细想一下,又不对了。天生底于皇帝,巫蛊又能怎样?代天行事的汉武帝为什么要相信这些?再说,孔子从不言乱力怪神,巫蛊是孔子言以外的东西,汉武帝相信,自己是在干什么?

    此外,太子(阴)对汉武帝(阳)的做法给以纠正,汉武帝还是赞许的。为什么阴不服从于阳,阳还赞许?为什么太子又因此得罪了众阴?众阴为什么不服从汉武帝(阳)对太子的赞许?这都是天人感应、阴阳所解释不清的一盆面浆!

    太子被诬,不得不拥兵自卫,捕杀江充。这时的阴阳关系,早乱成了一锅粥,天人感应也失去了灵验。这本来就是胡说八道,拿来律己,害己;拿来教人,害人;拿来指导办事,非出乱子不可!

    汉家天下,在独尊儒术以前,国力是在上升阶段。自从独尊儒术以后,国力日见式微。到平帝朝,大权完全落在了阴,王莽的手里,把阳,平帝毒死,自己当了摄皇帝,不久,又假借伪造的祥瑞,也说是天意,大摇大摆地登上了皇帝,阳的宝座,这难道不是对天人感应的极大讽刺吗?

无论从什么方面讲,董仲舒的所谓“天人感应”谬论,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当在彻底清除、扫荡之例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感应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5

《黄帝内经》为什么会被神化

tuenhai.com: 稍微脑子有点清醒的人是不会相信《黄帝内经》是神人创作的,然而,现实中却有许多人对《黄帝内经》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其中除了“专家”误导所作的“贡献”以外,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吗

虽然 tuenhai.com 并不需要《黄帝内经》的帮助了,但是,《黄帝内经》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信仰,已经成了一个无法绕开的文化现象,有必要作一些探讨,这也是我点评《黄帝内经》的原因

为什么《黄帝内经》会被神化

  • 一些“专家”人为神化《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问世以后不断被修订、润色,文学性越来越强

    中文是表意字,每个字犹如一小幅画,优美的文字组合会带来强烈的文学美感。如果你是文艺小青年,喜欢古诗词,那么你可能会和 tuenhai.com 有共呜

    我在 《理性为什么能胜利》《你那个仓央嘉措是假的》 一章谈过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喜欢谈论佛学,很大的原因是优美的中文是有魔力的,如果佛经的翻译只是考虑直译,不考虑文学性,那么多数的文人墨客会对其失去兴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神元;九星玄朗,七曜周肇;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往,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这段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其实并没有深奥的意思,也谈不上有什么用处,如果直译成白话文,很多人根本不感兴趣。不去翻译它,即使你不太懂在说什么,读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意境在里面,这就是中文发挥的魔力

  • 《黄帝内经》从天人感应出发,构造了一个简约的、独特的解释世界的体系。这是一个优美的、有吸引力的体系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两之在筋也,其臭燥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情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共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

    小孩子很喜欢问为什么,这反映了人类对所处的宇宙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这个宇宙是很复杂的,有很多的问题,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搞不明白。然后你去看上面的《黄帝内经》引文,多么的简约,只用阴阳、五行的概念,就可以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框起来,就可以用来解释万事万物

    如果《黄帝内经》构造的这个阴阳、五行解释系统是真的,那么连 tuenhai.com 也不得不为其简约、优美而动心

    很多人在初接触阴阳、五行解释系统时,会被其吸引、震慑,强烈的发自心底的对宇宙的好奇会使他倾向于相信这套体系是真的。如果你理解了此点,那么你就可能有些理解了《黄帝内经》为什么在许多国人心中有那么大的魔力

  • 中国人有隐晦的宗教倾向

    外部世界信仰上帝的人比较多,中国人信仰什么呢,有的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不对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中国人既不喜欢信仰上帝,也不喜欢信仰佛祖,中国人最喜欢崇拜的实际上是自己

    中国历史上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自己居于中央,四周都是蛮夷之邦,我天朝上国是文明之邦,四周蛮夷必须向天朝臣服、朝贡。这是国家层面对自己的崇拜

    个人层面对自己的崇拜就稍微隐晦一些,是通过崇拜古代“圣人”,古代经典来间接地崇拜自己。《黄帝内经》若是神人黄帝所作,我们作为神人的子孙,自然是心情十分愉快

    中医如此,周易如此,传武如此,信仰者众多,都含有拔高古人来拔高自己的因素,tuenhai.com 称为“拜己教”

    崇拜自己是好是坏?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完全的坏。崇拜自己,如果能够把握火候,那么可以增加民族自信心。如果不顾实际盲目崇拜,那么就会阻碍进步,不是吗,清末的时候,明知外部世界的发展超过了自己,还要强行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结果就是被历史强行赶下舞台

对待《黄帝内经》的态度

对于《黄帝内经》,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可沉浸在古人的荣耀、光辉里不能自拔。古人的伟大,那毕竟是古人的,自己伟大才是真的伟大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2)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三、《黄帝内经》中的天人感应

《黄帝内经》中相当多的篇章,都渗透了天人感应思想,可以说,“天人感应”,是《内经》立论的基础。《黄帝内经》中的绝大多数理论,都是从天人感应中逆向推导出来的,如果否定了天人感应,《黄帝内经》的立论基础就不存在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独特完整,也就独特完整在这里,所以,卫道士不能不誓死捍卫荒诞不经的“天人感应”,来混淆视听

对于《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一段文字,议者莫不赞扬有加: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神元;九星玄朗,七曜周肇;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往,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黄自元解释说:

“太虚寥廓,是指天空无穷而广大。广阔无际的天空,是宇宙造化的原始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天有五运、九星、七曜、而五运是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总领大地万物生长的基础;九星玄朗,七曜旋转是产生阴阳、柔刚、昼夜、寒暑的根本原因;于是万物呈现生生不息之机。可见,《内经》的天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充满物质的气,并呈现出五运循行,九星玄朗,七曜周旋等天象,表现为昼夜,寒暑的阴阳变化,是宇宙造化,万物资生的根源。”[5]

这是一段对仗工整,有韵律的文字。在六朝时期和中唐时期,追求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是当时的时蔽,韩愈的古文运动,就是针对这号文字的。我们来剖析一下,这完全是一段东拼西凑的文字。请看:

《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易·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头两句,也是抄来的,待查

文是如此,真是包含了无穷的真理吗?也要具体考察一下

所谓“太虚”,王冰注解是:空玄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真气精微,无远不至,所以能成为生化的本始

现在知道,只有地球的外表,包有大气,其它星球哪些有大气,我个人不太清楚。大气是物质,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不能脱离地球而存在。在宇宙间,大部分空间是真空,没有吸引力,这从宇航员的太空失重和必须携带氧气等必须气体而得到证明。如果连这个基本事实都不承认,就是蛮不讲理了。对这样的人,还能说什么?

所谓“五运终天”者,是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也。它们是天体的主宰吗?在古代,凭直观,这几颗星在夜空比较亮,认为它们是星星中最重要的,可以理解。现在知道,它们不过是太阳的五个行星,还有肉眼不易看到的三颗行星,这就不是五行了。“终天”,王冰说是一岁365日又四分度之一,始终更代,周而复始。古代能大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算得如此精确,很了不起,这是根据不断实际观测,不断性修改的结果,如果没有节气、月球的朔望作为参照,根据五行逆向推导,能行吗?不过,这个数字还不是很精确,经过千年,微小的误差仍然会积少成多,显示出来,所以,历法、日月食出现时间的推算,是打不得马虎眼的,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日历,从明朝徐光启开始,就接受西法推算,清朝又用汤若望推算的历法,虽然也有顽固派的阻挠,其奈这些顽固分子算不出精确的历法何!

七曜,是五颗行星加上日月,也不能包括太空的一切。至于九星,到底指哪九颗星,完全是一笔糊涂帐。王冰说是,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九星,根据是什么?反正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有人附和,就是真理。吴昆、高世拭的注解都是附和的,不知他们真搞懂了没有。王冰还说,这段文字的出处《天元册》是神农时鬼臾区的十世祖所念叨的灵文,这更是在撒弥天大谎了!这段文字,究竟好在哪里?

这段文字,仍然被我看到的所有讲解《内经》的著作众口一词地吹上了天,吹牛,总要有点实质内容吧?总要帖普吧?

---;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3)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里的天人感应观念,随处都是,最主要的是运用这个观念,来逆向推导脏腑的生理功能、相生相克、诊病治病,所以,必须弄明白.

请看,《灵枢·邪客》: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七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相应也。”

这段话的解释,在第一篇里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其意思是,人体结构,是和天地的组成是完全相吻合的。天地有什么,人体也就有什么。至于比附得是否有道理,是另一回事。《黄帝内经》是经典,是圣人的话,谁敢怀疑?不但古人不能怀疑挑错,就是现在的人,敢说半个不是,先打你个毁灭传统文化,毁灭国粹,数典忘祖的闷棍不可!

再看,《灵·本藏》:

“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明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

《素·金匮真言论》: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两之在筋也,其臭燥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情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共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共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真是博大精深!把五脏和五方、九窍、发病的部位、五味、五行、五畜、五谷、四时、五星、五病的部位、五音、五数、五臭都联系起来了,联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有机整体,再从这个独特的体系出发,还有不能解释、不能治疗的疾病吗?这个体系,的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束缚一些国人的思维,将近2000年了。至于说怎样证明它是对的,有什么效验,应做什么检验,那是外国人的做法,中国历来的传统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需要证明。圣人说的话,谁敢怀疑?把《黄帝内经》包装成圣书、神书,句句是经文的妙处,就在这里。圣人的话是不能质疑的。虽然,近2000年来,还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领会这些鬼话的奥义,更没有人能运用这样的独特理论来指导看病、治病,但一切会运用“经典”的人,附会的本领惊人。看好了病,就往这方面附会,就神吹,就夸大。看不好,就百般狡赖,这就是一些所谓神医运用所谓“经典”的秘诀

“天人感应”的理论好,好就好在什么人背会了这套鬼话,不同研究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方法,只要会胡诌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再弄几个所谓秘方,就算是会看病了。恽铁樵本是翻译小说的,根本没学过医,对人体结构功能病理一窍不通,后来他的3个儿子得“伤寒”病,被中医治死了,他自己学《伤寒论》,他的四子又得“伤寒”,众医束手,他用麻黄汤治好了,从此成了名医

当中医容易,当名医也不难。有此好处、方便,能不誓死捍卫吗?可惜,恽氏在54岁的英年,“因积劳成疾”得了下身麻木,三年后去世。积劳成疾是怎样引起下身麻木、瘫痪的?这实在不能理解。另据天人感应,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为什么不泻有余而补不足?为什么不滋阴补阴?连自己的病都如此糊涂,不能天人感应,能给人看好什么病?要是个伤风感冒,看好了就大吹特吹,就是名医,就办刊授班,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是什么含义,有了实际例子,应该不难理解了吧?这里,丝毫没有对恽氏的疾病幸灾乐祸的意思,是在说明,他所极力鼓吹和赞扬的天人感应,完全是胡说八道!

之所以提恽铁樵,是因为他在捍卫中医独特理论方面,有独特的贡献。留在阴阳五行、脏腑篇章里再细说

一些陶醉于天人感应的人说:天人感应体现的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这个论调现在十分流行,并引以为自豪。果真是这样吗?

上面已经说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有两种内含,一是认为天有意志,另一个是用天象和人体胡乱比附。无论哪一种,都是荒谬的。《黄帝内经》沿袭了董仲舒后一种天人感应,同样是荒唐的,和人和自然的统一,并无共同之处

任何自然是统一的吗?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有自然界物质构成的,构成人体的所有元素,都存在于自然界,来自自然界,和自然界交换。自然界的一切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定理,定律、规则,也适用于人体,人体也受这些规则的制约

就遗传规则而言,无论是分离律、自由组合律、连锁交换律,都符合排列组合律,可以用排列组合的规则,把子代、孙代、……可能出现的表型的概率,精确无误地计算出来。比方说血型,或近亲婚配聋哑儿可能出现的概率,都可以精确地推算出来,这也是禁止三代以内近亲婚配的理论依据。这个依据,能用“天人感应”的一派胡言推算出来吗?

人体符合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一切规则。人体是有机体,分子组成很复杂,但是,和一切生物机体一样,它们的代谢规则是相同的。具体的内容,此处不做细说,只是稍稍地点化一下,人和自然的统一,绝对不是《黄帝内经》里所说的那样的统一。在科学已经非常昌明的今天,那样陈旧的、原始的、幼稚的认识应该收起来,当作古董文物来欣赏了!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5

现代人不必注解《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的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是什么意思?古人这么问,tuenhai.com 不会去责怪他,现代人就不必问了。《黄帝内经》中许多的结论是用阴阳、五行体系推导得出的,说好听点是 推导,说难听点是猜测。很多人捧为神书的《黄帝内经》,多数内容是古人的猜测,没有什么神圣的成分在里面

现在技术已经很发达了,除了人有五个手指可供参考,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个宇宙是按五行的规则在运转。用以推导的理论是否成立还是个未知数,所谓推导,很多时候就成了胡乱的猜测

现代人没有必要注解《黄帝内经》,一注解,就秀出了自己的认知能力的上限,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记录

西医中医的对标是“拜己教”的产物

王力微先生说:

西医是个含义不准确的名词,应当废止,正象废止西元、西历、洋火、洋油等名词一样。西医一词容易让一些人煽动民族情绪

说得很好

只有现代医学,有些人声称的西医并不存在。不能明辨是非的人为了为了推销自己,就故意创造了西医这个概念作为批判的对象以煽动情绪,吸引粉丝

清朝后期,国外的技术已经开始传入中国,清朝皇帝已经可以知道在技术上,自己已经落伍了,但是,必须仍旧以天朝上国自居,任你们技术如何先进,我可以闭关锁国,视而不见,我还是视你们为不开化的蛮夷

现代人生病绝大多数时候是依赖现代医学解决,这又怎么样,我中医还是吊打你们,我不叫你们为现代医学,你们是西医,是不开化的蛮夷,哪有我们中医之乎者也,博大精深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4)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四、天人感应之荒唐

1.逆向推导

《黄帝内经》里,用天人感应观念逆向推导出来的脏腑、疾病十分荒唐。请看:

《素·刺禁论》:肝生于左,肺生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半死,其动为呕

以上这些昏话,胡话,注解者振振有辞

王冰注曰:

肝象木,王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王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

阳气主外,心象火也。阴气主内,肾象水也。营动不已,糟粕水谷,故使之也。水谷所归,无味皆入,如市杂,故为市也。鬲肓之上,气海居中,气者生之源,生者命之主,故气海为人之父母也。小心为真心神灵之宫室

马莳注曰:

(肝)后世以为其脏在右,其脉在左者,非。肺脏于右,碎其形为五脏之华盖,而其用则在右也。心属阳,居于鬲上,故心部在表,心为五脏部主,故称曰部。肾属阴,居于鬲下,故肾治于里,肾间动气内治,故称曰治。脾所以运化水谷,以灌五脏,故脾为之使。胃所以纳水谷,无物不受,故胃为市。鬲者,鬲膜也,心下鬲上为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主宰于身,故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正此心肺也。心之下有心包络,其形有黄脂,裹心者,属手厥阴经。自五锥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故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盖心为君主,为大心,而包络为臣,为小心也

张志聪注曰:

心为阳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肾为阴藏而主水,水性寒凝,故肾气主治于里

吴昆注曰:

(肝)象巽之位乎东也。(肺)象兑之位乎西也。五藏受气于胃,不能自致也。必脾气运动,而后能至,是脾为之使也

这些昏话,不需要任何实际根据,只要根据设定的天人感应规则,逆向推导和比附就行了。这样推导除了的东西,你敢相信它的实用价值吗?

恽铁樵辩解说,《内经》之五脏,不是解剖之五脏,是气化之五脏。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说心在膈上,而不说在膈下,或干脆说在头上,在颅骨里?为什么说肺主气,而不是主消化?为什么还要论证心包的位置极其和心脏的关系?一些诡辩士的逻辑是,当他需要说《内经》伟大,早就有解剖时,就承认五脏六腑是由解剖而来。当遇到对五脏六腑胡说八道时,又不承认是从解剖而来了,天下还有这样独特的诡辩吗?

至于刺中什么脏,几天死,其动是什么,更是痴婆说梦了!也反映了当时的医疗水平,被刺中了脏器,就等着死吧。几天死,就说是被刺中了什么脏,保证准确,反正诡辩的方法有的是,反正死期超不出十天。就是九天死了,二天死了,也有理由解释,可以说还有府呀,或者是本当一天死,由于他的治疗,又延长了一天。反正不解剖,不验证,神医说什么,就是什么,而且博大精深,特别灵验

以现代医学而论,的确有在斗殴中被刺中心脏的。只要不是被刺中大动脉,出血不是喷射,即使已经发生了出血性休克,紧急开胸手术止血,同时给以输血补液,纠正休克,血压容易保持,病人就能被救活,这不是个很难的手术,关键是救治及时、方法正确。如果不救治,根本用不了一天,很快就死。刺中脾,也会大出血,很快就死。脾很脆,也会被打破,也会大出血,紧急输血、手术把脾切除,当然要把脾动静脉结扎牢固,病人就能康复,对身体的影响不大。这就是现代医学(注意:不是西医,西医是个含义不准确的名词,应当废止,正象废止西元、西历、洋火、洋油等名词一样。西医一词容易让一些人煽动民族情绪)和泥古不化的中医的最大区别,肝肾肺的被刺伤,治疗和等着死的结果也是完全相反的。在生死面前,你选择什么?

当然,《内经》里的所谓“刺”,是指针刺,都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如果是大的损伤,现代医学仍然有办法抢救,起码不会看着死,数着天数等人死,除了手术止血以外,还有输液输血等一系列支持疗法,目的是让病人活,康复。决没有预计死期的内容来做炫耀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现代人没有必要依靠《黄帝内经》研究疾病

高梁之变内经原文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5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的意思

海云青飞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的解释是这样的,常吃肥腻的东西,足以导致身体长出疔疮,也就是较重的疮疡,这种病变就象空的容器接纳东西那样容易

对于身体产生疾病的原理,现代医学的认识比《黄帝内经》准确、详细百倍也不止,哪里用得着到《黄帝内经》中寻章摘句,使劲寻找微言大义呢

《黄帝内经》可以从文学、哲学角度欣赏,顺便怀一下古,这样就差不多了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5)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四、天人感应之荒唐(二)

2.自然和人

《素·生气通天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闔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这是本篇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岐伯的话,类此,未引

谢华解曰:本篇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动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同时,“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王冰注曰:

天之十二节气,人之十二经脉外应之。咸通天纪,故云皆通于天气也

人生之所运为,则内以五气以立;然其塞天地之内,则气应三元以成。三,谓天气、低气、运气也

春为苍天,发生之主也。阳气者,天气也

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久服天真之气,则妙用自通于神明也。(力微案:此处,王冰的道人气味,浓浓地显示出来了。)

(足生大丁),新校正云(力微案:是林亿等所写):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为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力微案:足,是足以的意思,林亿理解成脚了。)

其它还有很多精彩注解,五花八门的理解,充分显示了这篇文字的博大精深。理解了几十代人,还没理解清楚。经文的奥妙,不是容易理解的,不花上几万年工夫,肯定理解不明白,还要继续加深理解

我们还是来考察一下自然、四时和疾病的关系吧

文中有些表述是对的,如:“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说在暑天,会多出汗,烦躁,口渴,气喘,这是常见的现象。说安静时多言,就不一定。内向性格的人,沉稳的人,再安静,话也不会很多。身体发热,出了汗,感到舒服一些,也是对的,如果是桑拿天,汗出不出来,实在难受

再看“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是说常吃肥腻的东西,足以导致生疔疮,就是较重的疮疡,象空的容器接纳东西那样容易

这个致病机理,只说对了一部分,关键的致病因素没说出来,就是无论什么疮疡,必须要有化脓细菌的感染,没有这个因素,在无菌的条件下,是不可能感染的。在南极,在没有细菌污染的地方,就不可能。另外,如果机体有足够的免疫力,也不可能,这个理论完整吗?古人不知道病原菌,只看到一些现象,作一些猜测,并记录下来,这是很好的。现在,科学昌明了,不仅知道病原菌,连它们的习性,对付它们的方法,都一清二楚,还有必要死抱着古董不放,把它拔高为完整独特吗?这样的“经”,就是念上千万遍,也是不能治病防病的。所谓“治未病”,不知道病原,不强调讲皮肤等处的卫生,不强调不要有外伤,如何防病治未病?光喊个口号就能治未病?

再看,“伤于暑,秋为痎疟。” 痎(jie)疟就是疟疾。说是夏天如果中了暑,秋天就打摆子。现在知道,无论是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混合疟,都是不同的疟原虫在作怪。如果没有疟原虫,就是在夏天中上十次暑,秋天也不会发疟疾,打摆子。如果被疟蚊叮咬了,哪怕夏天天天呆在空调间里,照样发疟疾,打摆子。云南有些地区的疟蚊特别厉害,当地有“要往耿马走,棺材买到手;要过芒市坝,先把老婆嫁”的顺口溜,耿马、芒市坝都是地名,这里的恶性疟特别厉害,当地人有免疫力,外来人被疟蚊叮咬后,如果没有恰当的治疗,绝大多数是死,可能有个别免疫力好的能活下来。谁不信,敢试试?当然,我并不希望什么国粹去冒此风险,还是相信现代医学吧,这可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内经: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正视古人的局限并继续改进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5

现代《黄帝内经》崇拜者只不过是叶公好龙,只有继续改进才是在继承古人衣钵

tuenhai.com 自幼好道,这点倒和注解《黄帝内经》的王冰相同,我和他不同的是,我并不会泥古不化,也不会轻易作出全盘否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略有所悟,说明路走对了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这是《黄帝内经》的作者把地理和人应用阴阳、五行体系进行了比附。现在看来,这种比附是粗糙的,并没有多少实际参考价值。应该怎么看待古人的这种比附呢

  • 如果日夜诵读《黄帝内经》,盲目崇拜,那么《黄帝内经》还不如已经失传,这样反而可以逼迫后人学会自己思考、探索事物

  • 如果全盘否定《黄帝内经》的天人感应比附,也是失之偏颇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粗糙状态开始的,没有经历过粗糙的状态,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进步

tuenhai.com 对待传统经典的做法是,既不盲目崇拜、泥古不化,也不全盘否定,而是认识到整体观的价值,改进古人的认识并作出新的发挥,几十年来我就是这样做的。鉴于古代时代的限制,古代经典在技术上可以参考的地方并不多

反观现代盲目推崇《黄帝内经》的人,我还没有看到有人能认识到它的时代局限并且作出改进,说明他们并不是真的崇拜《黄帝内经》,他们只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有时 tuenha.com 在想,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在继承古人整体观的衣钵。若有同道,麻烦与我联系,好让我知道此道不孤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6)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四、天人感应之荒唐(三)

3.地理和人

《素·异法方宜论》: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贬石。故贬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这段文字,被吹成是医学地理学的典范。个人认为,这无非是某个人,根据某些个别的观察,再加上五方,写出来的机械比附的话。其中有符合实际的地方,如东方傍水,的确是靠海,出盐,吃鱼。这是一般情况。有没有人不爱吃咸、吃鱼?肯定有。他们所得的病,不见得都得痈疡,其它地方的人,也不见得不得痈疡。有些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病,克山病等等,和地理位置有关,其原因分别是缺碘和缺硒,可惜,这是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黄帝内经》没有任何关系

其它方位的特点,所得疾病,也同样不是那样机械,凡是正视事实的人,都会根据事实得出合理的结论,就不必多罗嗦了。对于胡搅蛮缠的人,就让他蛮缠去吧!

这篇文章,有其文献价值,隐藏了时代密码。写这样的文章,显然是在一个统一的时代。东方到海,西方是沙石之地,可认为是陕甘宁一带,北方,是指燕山和河北承德一带,再往北就是匈奴了。南方指湖广一带,这样的版图,和汉朝时期的版图十分吻合,可以作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汉代的佐证

此外,《灵·经水》曰:

“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阳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这些妙论,有什么根据?河水、湖水、海水,在流动性和水质上有很大差异,怎么可以如此不伦不类地比附?这显然和作者的眼界和思维方式有关。现在,中国的版图扩大了,是否要做相应的修订?如果要走向世界,是否要把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等包括进来?

再说,小肠怎么是水道出焉呢?难道小肠和膀胱是相通的吗?

再说,这样的比附,到底有什么用处?如果某脉、某脏腑不合于某水,是否看病不准、治病不灵?把海水、湖水和江河水放在一起比附经脉,是否显得不伦不类?这些水之间,是怎样形成无端之环的?难道江河没有发源地?难道湖水、海水能倒流入江河?这统统是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我本想虚心恭敬地学学《黄帝内经》的博大精深,就这样一些宝贝,实在让我难以恭维,倒是领教了它的奇特,所得到的快乐不比看到了一个奇山怪水低。捍卫中医的勇士们,你们如何来捍卫它的伟大,如何战胜现代医学,走向世界?我倒是很想领教一下你们的高谈奇想

鸡矢醴是什么,治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6

迂腐不堪的《黄帝内经》注家

海云青飞 : 《黄帝内经》中说到,对于鼓胀,治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有些人看到疗效写得这么神奇,急急忙忙给这几句作注解,可惜作注的几乎都是迂腐、昏庸之人。 tuenhai.com 何出此言

《黄帝内经》即使真是神人所写,神人境界太高,凡人理解不了,于是凡人在传抄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修订。还有传抄会抄错、抄漏

多数注解者想不到这点,以为眼前看到的《黄帝内经》本子就是神人亲自写的,然后按照这个不存在的设定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进行注解。还有比这更加昏庸的做法吗,注解者什么时候看到神人在写《黄帝内经》了,神人是什么时候把写好的《黄帝内经》亲自交给你的!连这么简单道理都想不通的注者,他的注解注定没有参考价值

鸡属酉金,又主巽木,阳明燥金,济土之湿;东方风木,伐土之顽 用五行体系来解释,都玩起江湖术士的把戏了,并没有证据表明宇宙是按照五行体系在运转,用一个可能是虚假的体系去注解《黄帝内经》,地基未打就想起高楼,有这么玩的吗

古代技术手段有限,书籍流传、保存极为不易,即使千年以前真有神人写下神书,流传到现在也不可能100%正确

  • 没有任何一本古代经典可以当作圣经
  • 凡是把古代经典当作圣经进行注解的,不是昏人就是骗子

怎么研读古代医学书籍

海云青飞 : 你们要注意,古代医书,包括《黄帝内经》,书中很多治疗方法是根据阴阳、五行体系推理出来的,而不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阴阳、五行体系目前为止还未得到证实,因此,书中写的治疗方法可能完全无效

古人不会告诉你哪些内容只是他们的猜想,哪些是实践发现的,所以,如果你盲目研读《黄帝内经》或其他古书,就要随时做好自己做小白鼠的准备。如果你把书中写的当作真实,那么套用一句话:too youn too simple 涉世不深,该当受骗

中药鸡矢醴的介绍,内经鸡矢醴应用

tuenhai.com 《黄帝内经》并不是神人写的,不过它既然它把鸡矢醴写得这么神奇,实验一下未尝不可。特别是把《黄帝内经》当圣经进行注解的人,亲自实验一下再下笔注解才是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鸡矢醴包含二种成分,鸡矢和醴

鸡矢是什么?矢通屎,就是鸡的大便

Don: 鸡的大便可以做药吗

海云青飞 : 未尝不可,你可以亲自试验鸡的便便能否治鼓胀

Don: 怎么试,总不能直接拿鸡屡当零食吃吧

海云青飞 : 试验方法很多,你可以一一试验并详细记录。比如,用搅拌机打碎鸡屎后加水生喝,或者煮了再喝,也可以作为做菜的底汤,可以晒干了做进面饼、米饼,可以发酵了再吃,可以泡米酒做成鸡屎酒

Don: 那样的话,我不就成了吃鸡屎专家了

海云青飞 : 这样也比只是纸上谈兵的《黄帝内经》注者强

Don: 吃鸡屎,想想都恶心。醴 又是什么

tuenhai.com 醴 是酒或泉水。鸡矢醴里,主要是鸡矢,鸡矢有效,鸡矢醴才有效

Don: 鸡矢醴 真能治鼓胀吗

海云青飞 : 说鸡矢醴治膨胀有效的,自己都不吃,你问我,我去问谁呢。不妨你先行试验吧

Don: 我吃鸡屎?这个,还是免了吧。别卖关子好不好,鸡矢醴真有那么神奇吗

海云青飞 : 《黄帝内经》说的鼓胀可能是指肝硬化腹水所致,也有可能是浮肿,比如心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四肢浮肿。光吃鸡屎可能治不了这些病

Don: 《黄帝内经》说什么 一剂知,二剂已 竟是骗子

tuenhai.com: 《黄帝内经》作者没有一百也有几十,这句是谁写的,谁知道呢。而且,还有一种可能,鸡矢不是鸡屎

Don: 鸡矢不是鸡屎,那又是什么

鸡矢醴是不是鸡矢藤

有一种看法,认为鸡矢可能指的是鸡矢藤。这种植物海南、广东那边知道的人多一些,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tuenhai.com 的家乡就有。把它的叶子揉碎,会闻到一股臭味,所以叫它鸡矢藤

Don: 什么时候教我认一下鸡矢藤,好不好。鸡矢藤能治鼓胀吗

海云青飞 : 可能有些作用

Don: 原来 治以鸡矢醴鸡矢 指的是鸡矢藤啊

海云青飞 : 在2000年前,人们有没有注意到鸡矢藤这种植物,即使注意到了,有没有给它命名,即使命名了,名字中是不是有鸡矢,这都是未知数呢

Don: 这倒也是

海云青飞 : 而且,如果 治以鸡矢醴鸡矢 指的是鸡矢藤,那么就不会称为 鸡矢醴,而是鸡矢草,鸡矢藤这类称呼

Don: 这又是为什么

海云青飞 : 你想,如果你是写作《黄帝内经》的古代神人,古人用通假字,鸡矢就是鸡屎,如果你写成鸡矢醴,你是神人,人们可是百分百相信你的话的,就会毫不犹豫抓起鸡屎就吃,你总不会故意辜负人们对你的高度信任吧,于是你就不会写成 鸡矢醴

Don: 原来 治以鸡矢醴鸡矢 真的是鸡屎

海云青飞 : 以身试屎,如果能够试出一些经验,也是精神可嘉

Don: 屎还是让别人试吧。我现在对鸡矢藤有兴趣了,难道真有这么巧,鸡矢藤对治膨胀有些作用,这又是什么原理

海云青飞 : 我在点评《黄帝内经》时会穿插一些整体观医学的原理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7)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五、鸡矢醴

《素问·腹中论》:

黄帝问曰:有痛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

治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从《素问·腹中论》的描述中,倒也看不出有什么天人感应的奥义。但毕竟有感悟性特高的人,把其天人感应的玄机阐释了出来

鸡矢醴,治脾者也。鼓胀,就是腹水,是肝硬化所致,也有人把它理解成一切水肿,就包括心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所引起的四肢浮肿了。比方说《医鉴》等书就说:消肿后可以见到足的皱纹。这是对《黄帝内经》的发展和贡献!

下面是几个有名的注家所做的注解:

吴昆注曰:

鸡矢,秽物也,秽从阴化,可以入营血,又其气悍,可以杀虫

这是说,秽物,属阴,入营血(和其相对的阳物应该入卫血)能杀虫,鼓胀肯定是由虫子引起的。这个病机的阐释很独特吧?

高士宗注曰:

鸡属酉金,又主巽木,阳明燥金,济土之湿;东方风木,伐土之顽。鸡无前阴,粪尿同窍。鼓胀则水气不行,治以鸡屎,使水湿从大便出也

吃了鸡屎,大小便就变得和鸡一样,从一个孔出来,原来人和自然,是这样统一的。这个独特理论,肯定文化不深厚的国度里没有。就是天方夜谭里也难找到

马莳注曰:

鸡屎用羯鸡气全,又山间畜之者更效,要知山间多吞毒虫,而有以毒攻毒之意

哦,还得用公鸡,讲究可大着哩!理由也充分得很。没有独特的思维,绝对不会感悟。所以,圣经深奥。很多平庸的人理解不了

张介宾注曰:

鸡矢之性,能消积下气,通利大小二便,盖攻伐实邪之剂也

《正传》云:

用羯鸡屎一升,研细,炒焦色,低土出火毒,以百沸汤淋汁,每服一大盏,调木香、槟榔末各一钱,日三服,空腹服,以平为度

又《医鉴》等书云:

用干羯鸡屎八合,炒微焦,入无灰好酒三碗共煎干,至一半许,用布滤取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觉足面渐有皱纹,又饮一次,则渐皱至膝上而病愈矣。此二法,似以后者为便

圣经就是言简意赅,就那么几个字,引出了多少发挥!还可以再发挥,捷足者先登,勇者胜!非把现代医学打倒,从人们的观念中逐出不可!

多纪元简(日本人):

《圣济总录》:鸡矢干者,右一味为末,每用醇酒,调一钱七,食后临卧服。《宣明论》:鸡矢醴散,干者炒,大黄、桃仁,各等份,右为末,每服二钱,水半盏,生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此它有数方,宜依证而择用

多纪家族是日本的世医,自称是汉桓帝的六代孙的后代,东度日本后世代为医。多纪元简汉名刘廉夫。汉桓帝有没有六代孙,不太难考证。一些所谓“国粹”,其实最迷信洋人。只要洋人表了态,哪怕放了个屁,就像得到皇帝的恩准一样狂加炫耀。相当多的所谓“国粹”都是这副德行。他们既当古人的奴才,又当洋人的奴才,靠炫耀主子,来吓唬人。你可以吓人于一阵子,不可能永远;你可以吓唬一部分人,不可能吓倒所有的人。不知“国粹”以为如何?

张志聪注曰:

鸡属阳明秋金,在卦配巽风木,此乃脾土艰于运化,以致账满不食,风木制化土气,阳明燥合太阳,醴乃熟谷之液,酿以稻米,炊之稻薪,主补益中土,而先行于营卫者也。张兆璜曰:鸡鸣于寅酉之时,鸣则先鼓其翼,风木之象也。盖木击金而后鸣矣,又说者曰:羽虫无肺,故无前阴,尿中之白者,精也

那以上所举的那例子,全部都是那最有名的那注家。对那《内经》理解得那深刻,都是那常人所不能那比拟的

啊,这真把那阴阳那五行、那八卦、那天人感应都那联系那起来了!那江那山代有那才人出,那博大精深的那鸡那矢那醴,终于得到了那真正的那感悟!那鸡那矢那醴,那代代那相传,那承传那不息啊!那那那那那那那,那得那肉麻,那的起那鸡皮那疙瘩,那得那不伦不类,那得那玩弄那辞藻,那胡搅那蛮那缠,那不学那无术,那硬充那斯文,那成了那一只趾高气昂的那一身那美丽的那羽毛的那公鸡,那成了一个那嘴尖那皮厚那腹中空,就永远不得那鼓胀那病,那水肿病,就是那自我那吹嘘的那博大那精深,虽然那狗屁不通,却可以玩弄那花里胡哨的那辞藻吓唬那世人、那病人咧!

啊!捍卫那博大精深,多么那令人那陶醉!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意思解读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6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说刍议,人与天地相参下一句

人与天地相参 出自哪里

海云青飞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出自《黄帝内经·灵·岁露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权威解读

《黄帝内经》中说的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是什么意思,让 tuenhai.com 告诉你一个权威的答案

中国古人有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认为 人的生存离不开天地、日月,天地、日月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这个看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也是非常先进的

  • 人与天地相参也
  • 与日月相应也

这是一个排比句, 的意思是一样的

Don: 那么为什么不都写成 `相应``呢

海云青飞 : 如果你来写,可能就写成:

  • 人与天地相关
  • 人与日月相关

两个相关,重复了,人会审美疲劳。文学讲究变化,对应的两句话中,即使表达相同的意思,用字也要有改变。如果你冥思苦想去研究 有什么不同,那么你就输了,古人知道会笑掉大牙的。如果改成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是这样:

人与天地、日月相参、相应也

这样一改是否少了一点韵味呢

Don: 确实,还是不改的好

海云青飞 : 进一步,天地、日月也只是举例帮助你理解,完整的意思是:

人与宇宙相应也

现在,我们可以得到出更深层次的解读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

意思是:

人的生存离不开宇宙,拿近的说吧,人的生存离不开日月,日月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为了帮助你们理解,我现在以月亮为例来阐释这个道理……

只有真实的人才能客观评价《黄帝内经》

Don: 老师的解读真是细致入微,我从来没有在别处见到类似的

海云青飞 : 如果你能找到对《黄帝内经》更好的解读,那么我何必多此一举呢,信仰《黄帝内经》的,往往错误地把它当成神人的作品,丝毫不敢怀疑,较真的人用现代的知识去审读《黄帝内经》,发现了许多的不合理,气得不轻。能够客观评价的,也只有 tuenhai.com

悟道的人说话做事讲究真实,对人对己都是一样。如果顾及到一些人的不良习惯而故作谦虚,那么时间长了,人们就难以考证你说的是真心话还是谦虚,制造混乱,这不是一个悟道的人该做的事情

一个人只有时时处处真实,才可能领悟天地、自然的奥秘,然后生命的法则会如手掌的纹路一样清晰显示在眼前,这时候,他就能客观解读《黄帝内经》,既不会轻信神人的存在,也不会把《黄帝内经》一棍子打死

《黄帝内经》的价值体现在整体观思想,而非古人的天人感应比附结论

Don: 《黄帝内经》究竟有没有用

海云青飞 : 中国古人常抱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在《黄帝内经》中,也体现在其他一些地方,天人合一整体观是非常有用的,深入下去,就能揭开宇宙、生命的奥秘

但是,任何人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整体观再好,古人也不可能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古人在整体观指导下的一些比附、发挥,放在古代是很少不起的,放在现代则是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你注意到了没有, 我现在以月亮为例来阐释这个道理…… 这里我用了省略号,为什么要省略,而不是逐字逐句继续解读

Don: 古人举的例子有时代局限

海云青飞 :是的,看不到古人有时代局限的现代人,是没有资格解释《黄帝内经》的,他都没有入门,强行注解只能是误导别人

结合现代科学文献来解释月亮和生物生存的关系,无疑更有说服力。想不到这点,把《黄帝内经》当作圣经逐字逐句解释的人,只能是留下许多的笑柄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8)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六、天象、生物和人

《黄帝内经·灵·岁露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

由此比附出,妇女的月经来潮,每月一次,和月亮的盈亏有关。也有人观察到,在满月时给人做手术,常易发生出血,有的周期性出血,也是在满月时容易发作。还有人观察到,在满月时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出生率低。[6]

果真有如此关系吗?这些都是可以验证的,不过,必须排除人为因素,把符合的就算数,不符合的一概排除,剩下的全是符合的了。拿月经周期来说,一般是28天一次,阴历的月份天数,是29或30天,有一天多的误差。这样,在约30个月经周期里,必然有一个是在月亮的盈亏时发生,也必然有一些行经日期是在月亮盈亏前后发生,如果把盈亏前后的误差扩大到7天,前后是14天,那么,所有的天数都和月亮盈亏的天数相吻合了

其实,验证此事并不困难。印2千份调查问卷,发给有月经的女性,请她们把自己每次行经的日期在表格里用任何笔涂上颜色,尽量追记以前几个月的行经时间,就可以完成统计。能收回1千份,完全可以说明问题

在满月时人容易出血吗?如果是一个凝血机制不好的人,不在满月时,甚至在朔日(农历初一)手术,你看他出血是否会少一些。血友病人,是否在望日(阴历十五或十六日)出血多,在朔日出血少或不出血,这是可以观察的,也必然是可是重复观察的,否则,这样的高论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说在满月(望日)出生率高,新月(朔日)前后出生率低,这可以到妇产医院去做个统计,看看事实是否如此,容不得什么人信口开河

天人感应的妙论,还体现在对生命,尤其是动物和人的关系上。比方说,喝骨头汤,补骨头;吃动物的鞭,补肾;妇女在怀孕期间吃兔肉,生的孩子得兔唇;吃驴、马、骡肉,难产;等等。这不仅是医家的高论,已经深入到民间,很多人都信这个。他们不知道,钙的吸收和利用,必须是离子形式,必须要有维生素D的参与;动物的鞭本身,并不含激素,不能补肾壮阳;一些先天畸形,的确和在怀孕期间吃了(如:反应停)或缺乏(如:叶酸)某种物质有关,但和吃兔子肉似无关系,除非这个兔子吃了有害物质,肉里含有某些不良物质。如果吃驴变驴,吃马变马,那么,猪肉是万万吃不得了,粮食也不能吃,吃大米,就变大米,吃馒头变麦子,喝西北风,就变成风,喝水变水,不吃不喝,又不能活,到底该怎么办?博大精深的天人感应,非如我之愚痴之辈所能理解也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原文、注解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6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原文及出处

《黄帝内经·素·阴阳应象大论》说到: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写《黄帝内经》的是什么样的人

海云青飞 : 有很多人在解释《黄帝内经》,但是他们忘记了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讲解《黄帝内经》

Don: 我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海云青飞 :《黄帝内经》有很多作者,写下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的却只是一个人,让我为你们近似地描绘一下他当时写作时的状态吧

他名叫阳天,40多岁,身高约1米70,身着麻布衣服,其貌不扬,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他有一股潇洒出尘的气质。清阳为天,阳气在上,与他挺直的身躯相符,名如其人还是是巧合?

他在室内慢慢地绕圈踱步,时而停下凝思,双眼透出智慧的光芒,似乎能透视天地

阳天回忆起以前一个特殊的机会,第一次从一竹简写成的书中接触到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他感觉到他的心弦被触动了,这与第一次见到心上人时的感觉有点相似,不过还要加上宏大、神秘。难道这就是天人感应,天知道我在感应她吗?阳天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世俗的人,以后就不一样了

从那一天以后,阳天就以天人感应的角度去体味万事万物。别人去郊游,只是郊游,阳天却是为了感应那一片天地。有时,大热天的正午,他脱去衣服,站在院子里感应从天上洒下的火热,汗水蒸腾,这是阴水还是阳水?有时天下大雨,他故意不打伞,就让雨直直地落在身上,雨水从天上落下来,是什么水,属阴还是属阳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啊,阳天微微一笑,来到案前,写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多年以后,阳天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名医

讲解《黄帝内经》的必要条件

从我的描述,你能体会到什么

Don: 古代真有叫阳天的一个人吗

海云青飞 : 古代是否真有一个叫阳天的人不是很重要,我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让你理解天人感应,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黄帝内经》,也就明白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讲解《黄帝内经》

天人感应,更确切地说是整体观

  • 整体观成为与生活结合的信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

    普通人可以只是听说过整体观,这只是语言层面的感知,但是你要写书,你要讲解给人听,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整体观必须成为信仰,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一呼一息,行住坐卧都不能忘记整体观

  • 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也就是你要有知识,可以是学来的知识,可以是自己观察研究总结出来的知识,至少要识字,会写字,有机会阅读其他人写的书,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一起参悟,这时候,下笔写点东西才是水到渠成,给别人讲解整体观之道也有了资格

简单地说,第一要有天人合一信仰,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第二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的人才能讲解《黄帝内经》

Don: 这下我懂了,不能是只是在头脑里推理一些东西,而是真的相信整体观,并且长期地在生活中体会、参悟整体观

现代《黄帝内经》讲解者存在的问题

海云青飞 : 你应该明白了,现代讲解《黄帝内经》的人存在什么问题

Don: 他们应该没有整体观的信仰

海云青飞 : 现代讲解《黄帝内经》的有二类人,一类是批评者,他们对整体观不感兴趣,这并没有什么

还有一类人,整天给《黄帝内经》唱赞歌,其实,他们是不信整体观的,他们只是在口水四溅的时候会提到整体观,其他时间根本没有整体观四个字的,他们只是表演作秀想赢得一些东西而已,其实对《黄帝内经》一窍不通,他们的讲解也是全无用处,他们写的书,最好立即丢到垃圾桶,口是心非的人写的书,看了只会带来污染

判断一个人具有整体观信仰的必要条件

Don: 我对整体观很感兴趣,我应该怎么做呢

海云青飞 : 我可以告诉你我是怎么做的,或许对你有启发

《黄帝内经》主要是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这只是整体观的一部分,并不全面。追求真理的人,整体观应该成为信仰,并且贯穿于生活的每个地方

以下二件事,是每个具有整体观信仰必然会做的事情,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整体观信仰的必要条件

  • 睡觉头朝哪个方向好,这是有整体观的人必然会考虑的问题

    具有整体观的人时刻把自己和天地结合起来观察,睡觉时头朝哪个方向更加符合天道,是自然也是必然会考虑的问题。我已经思考、实践了二十多年了,你呢

    Don: 我没有想过

    海云青飞 : 你就没有整体观的信仰和实践,如果你去讲解《黄帝内经》,如果口才好,可能出名,但是你讲的东西没有意义,并不能真正帮助到人,反而会误导别人

  • 太阳系结构和原子结构有没有联系,这是有整体观的人自然会考虑的问题

    整体观并不仅仅是考虑天地和人的关系,还试图把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考察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可以比附于氧原子,氧原子有8个核外电子。地球有一个卫星,可以比附于氢原子,氢原子有一个核外电子。读过初中的人都知道太阳系和原子的常识,你联想过二者之间的关系吗

    Don:我觉得科学有点枯燥,我也没有整体观的信仰,没有想过太阳系和原子有什么关联

海云青飞 : 你没有整体观的信仰,你对整体观全无亲身体会,如果你去讲解《黄帝内经》,只会误人子弟

Don: 还好我没有尝试去注解《黄帝内经》

海云青飞 : 那是你没有很大的野心,人够单纯,有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可不管自己信不信,哪里有市场,哪里可以捞取名利,他们就会往哪里钻

结合生活的整体观实践,我可以说很多,最近的例子是我写了 《悟道相对论》 不懂整体观的人只会捧着《黄帝内经》唱赞美诗, 领悟了整体观的人可以注解万事万物,自然也可以注解《相对论》,而且比不知整体观的人解释得还要深刻

为什么现代人可以超越《黄帝内经》作者的水平

海云青飞 : 我对整体观的理解早就超过了《黄帝内经》的作者,你知道为什么吗

Don: 老师悟性好呗

海云青飞 : 古人有天人感应的信仰,并有长期的实践体会,这一点我同样有,并且不输于古人,可以算持平

另外一点最大的不同,古人和我生成不同的时代,古代有古代的局限,现代却没有古代的很多局限,你说是什么局限

Don: 我猜是知识,古代人的知识受时代局限,不可能有超越时代的知识

海云青飞 : 正确。我胜过古人的地方主要是知识。古人能运用的武器也就是阴阳、五行,阴阳可以视为两分法,是真实存在的,五行却是至今没有根据的。处在现代的我已经不需要运用五行这个真实性未知的工具了,我解释相对论就不需要用到五行,我的解释可能是你能找到的最深刻的解释

我在解读《黄帝内经》时,并不是给《黄帝内经》作注解试图证明《黄帝内经》如何伟大、光明、正确,而是讲解我自己的体悟为主,顺便对《黄帝内经》作一些点评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权威解释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海云青飞 : 《黄帝内经》中有许多内容意义不大,上面一段话却是水平不错的,可以从以下步骤理解其含义

  • 第一步,定二个概念,清阳和浊阴,这是二分法,并无不妥
  • 第二步,把具体的事物归类到二个概念下
    • 清阳:天,人体上,人体外
    • 浊阴:地,人体下,人体内
  • 为了让读者理解天、上、外属于清阳,地、下、内属于浊内,作者举例说明
    • 用云、雨来说明天、地在二分法里的归属
    • 用上窍、下窍来说明人体上、人体下在二分法里的归属
    • 用腠理、四肢,五脏、六腑来说明人体内、人体外在二分法里的归属

总结,作者借助清阳和浊阴的概念,把天、上、外归为一类,地、下、内归为互补的一类

你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能预先假定《黄帝内经》说的是真理,这样你就被归入到 too young too simple 一类了,原因我说过多次了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

  • 首先,分析一下清阳和浊阴的概念划分是否合理,古人并不一定比今人聪明,否则,如果一代不如一代,要我们这些子孙何用
  • 再自己分析把天、上、外归为一类,地、下、内归为互补的一类,这样是否合理,如果你能分析出来,那么第三步就不用了
  • 如果前二步你没有能力自己解决,那么去研究古人举的云、雨什么的例子,必然不能得其要领

如果你能看懂 《悟道相对论》 就会明白生命本质是空间的运动。运动必有方位,所以方位的天人感应比附是十分重要的,你愿你能在此下些功夫并能有所领悟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29)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七、对一些天人感应妙语的质疑

1.《素·三部九候论》:

天地之数,始于之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者九之,以应九野

质疑:什么叫天地之数?天指什么?地指什么?怎么就开始于一呢?难道书里说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任何根据?

天地之数,怎么就终于九呢?九指什么实体?一个没有实体的概念,让人怎么去理解,认识、发展?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怎么能和天地相提并论?其它动植物又是什么?

三者怎么就九之了呢?为什么不六之?为什么非九之不可?九野是什么概念?范围多大?九野之间的界限又是什么?为什么不是五方?难道可以需要凑九之数,就说九野,需要凑五之数,就说五方?五方的具体界限在哪里?难道可以没有实指的虚幻概念?虚幻的东西,谁能讲得清楚?

2.《素·针解论》: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质疑: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大约是因为人皮在表,人肉在皮下,脉在皮肉之间。人骨应什么?按说,骨在肉的里面,应地才是。肉在皮骨之间,应人才是。又,人最贵,天贵地贱,难道皮贵肉贱吗?完全是信口开河!由于是胡说八道,必然顾此失彼!人筋应时,更不伦不类了。因为在其它很多篇里,都说脏腑应四时、五时、一天分十二辰,十二脉应之,怎么这里又变成筋了呢?如此混乱、自相矛盾,谁能掌握圣经之奥义?

人声应音,也不见得吧?不是每个人的五音都全,不全,又应什么?怎么应?

人阴阳合六律,不知怎么个合法,合了有什么实用价值

人齿目应星,大约是因为目亮,齿多之故,眼睛只有两个,是等大的,就说应日月吧,日月的大小可不一样,发光情况不一样,亮度不一样,难道人的眼睛是这副摸样?牙齿的确多,但多不过32颗,星星就只这几颗?

人的呼吸应风,能应吗?呼吸是均匀的,随着运动量的大小有所调节,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过快、过深、过浅,应急可以,长久不行。风的情况是什么?分12级,可以无风,可以微风、和风,也可以是狂风、暴风、飓风,人可以不呼吸吗?可以维持微弱的呼吸吗?可以长时间地大口喘气吗?呼吸与风之间,要说有联系,都是气体的流动,说不同,风存在气体的流动,但却没有如呼吸之规范的氧和二氧化碳之间的气体交换。古人不知道这个,情有可原,今人还把这个奉为圭臬,就不知道是在咀嚼什么了

人的三百六十五络,谁数过?人的络数,《内经》的记载自相矛盾。有的说是十五络,反正是想象的,比附出来的,爱说多少是多少。野,不是说九野吗?怎么和三百六十五相应呢?三百六十五络又如何划分成九野?这是文章的作者所没考虑的,不知现在的医工大师如何为之打圆场,肯定是充满理由的

3.《素·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质疑:首先,什么是清,什么是浊?其基本内涵、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清好还是浊好?各有什么利弊?都没讲。给人的感觉,完全是在信口开河。低气是浊的,怎么到了天上,就变成了清的?是通过什么机制完成的?变成雨落到地下,又成了浊的了

清阳出上窍,应指呼出的气体。是清阳吗?清阳为什么要呼出来?浊阴走下窍,应指大小便,和出汗、呼气一样,都是在排出机体不需要的东西,古人不可能有此精确认识,不能怪古人。今人可以认识到此,却泥古不化,不知是因为什么

腠理,是指皮下组织,本来是皮应天,皮是清的,实际上皮很容易浊,外界的污染,自身的汗液,和表皮细胞的脱落,就要求人要经常洗澡,否则会浊得很难受。这篇的作者和《素·针解论》的作者没有沟通,没有统一认识,以致互相矛盾。李柱国也不能辨别良莠,全都收进书里,当作圣经,反正对诊病、治病没有任何用处

五脏、六腑,怎么都是浊阴之所走所归呢?心脏不是君主之官吗?神明出焉,外面有心包保卫,能容得浊阴污染?肺是相辅之官,肝是将军,脾是仓廪,怎么容得浊气污染?你说它是浊气所走,有和根据,有何凭证?难道可以信口胡说,血口喷脏吗?一千个不行!六腑,不是属阳吗?怎么又让浊阴所归呢?这篇文字的作者,或许是“天人感应”的另一个学派?其逻辑之混乱,实非如我之愚痴之辈所能解也,不知权威们对此有何高论

天人感应是真的吗,天人感应三定律,乱用天人感应要出大事的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7

你必须知道的天人感应三定律

海云青飞 :很多人在谈天人感应,可惜多数不得要领,于是这里给出几条结论,时常阅读,就能避免走入歧路

  • 天人感应属于整体观的一部分,真实不虚

    整体观讲的是宇宙里的事物都不是孤立,都与外界有联系,并且互相影响。目前观测,宇宙确实如此,所以整体观是真理

    天人感应着重强调的是天地环境对人的影响,属于整体观的一部分,也是真的

  • 天人感应理论世界各地都有,并不是中国独有

    有些井底之蛙,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最喜欢宣称中医世界第一,《黄帝内经》独孤求败,难道你有分身术,同时分出几百个人到其他国家生活,否则你怎么知道别的地区没有类似的观念

    中医的名称并不是很好,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医学,或者简称为传统医学,传统医学世界各个地区都有,各有特色。相对来说,中国的疆域较大,传承时间较长,这是优点,但也给一些人带来了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缺点,致使传统医学千年未有进步

  • 依据天人感应推理出来的结论可能无效

    把一本真经交给歪嘴和尚念,可能被念歪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吧

    Don: 哈哈,真是风趣

    海云青飞 : 天人感应是真经,根据真经得出不正确的比附、推论,就是把真经念歪了。这就像老师教的是正确的加法原理,你自己却可能加错了

    特别是把天人感应用于治病时,要小心再小心,人命关天,万万不可随意

    在现实中,歪嘴和尚中外都有,而且中国特别多

    放血疗法就是歪嘴和尚的杰作,国外曾经风行一时,《黄帝内经》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国外的星座,国内的八字算命,也是被歪嘴和尚念歪的假经

    宣扬《黄帝内经》是神人写的,100%正确,这人100%是歪嘴和尚

    宣称或暗示中药绿色环保,没有副作用,又是一个歪嘴和尚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0)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八、西方的天人感应

1.放血疗法

根据“液体病理学说”,人体内含有多种不同的“体掖”,某种体液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疾病。放血可以排除“过剩”的体液,治疗相应的疾病

这种理论和做法,在公元前4世纪就开始了,古老而独特

作为“保健措施”,每逢春、秋二季,很多有钱人都要定期接受放血,以“增强体质”,适应即将来临的气候变化。放血的独特作用,可以使那些水性扬花的轻薄女性用情专一。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的皇后梅茵蒂农夫人每两周放血一次,以便在宫廷里听人讲述色情故事或寻欢作乐时,避免因脸红而有失仪态

放血术原来由医生亲自施行,后来改由理发匠承担。对于有关放血术的“机理”,高深而玄奥

放血的部位:有2种学说。一种主张在病变部位的同侧放血,另一种则主张在对侧放血。到17世纪,这种争论已经白热化了

放血时间,要根据占星术来选择。如,认为巨蟹星座是控制人体胸部的,所以,只有在这一星座位于天顶之时才能在胸部放血。对月亮的位置、季节、日期、时辰等因素都要做周密的考虑;不同“气质”的人,放血时间也要有相应的改变。这一切学问,对不识字的理发匠很难理解、掌握,为通俗普及,又特意绘制了供“放血匠” 参照使用的“星盘”,上面画有各种不同的星象以及与此对应的30多处的放血部位。[7]

由于这一独特的疗法荒诞不经,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反而充满了危险,所以,现代医学对此早已废弃不用了!科学,必须舍得否定不科学的东西,否则,就是一潭死水!

我国也有放血疗法,在《黄帝内经》里有很多明确的记载。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放血疗法不需要根据星象,是什么病针刺什么脉,刺之出血。这种疗法很危险,慎重的医生一般不用,比如淳于意,就很少用,甚至不主张用。但是,现在有些骗子,不但用,而且收费昂贵,放一次血要数百元,有关部门对此不闻不问,不知是因为什么

2.星座和命运

西方也有12星座,不同的星座,性格不同,命运不同,婚姻配属不同,有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其实,只要动动脑子,仔细想一下,全世界有60多亿人,分属12星座,平均每个星座有5亿人,这些人的性格、命运、婚姻都会相同吗?作为儿戏,开一下心是可以的,如果真信这些劳什子,非酿出悲剧不可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认识发展、前进的动力,也是医学发展的动力。没有这个动力,医学就不能发展,人也不能存活。生物机体的新陈代谢,就是否定之否定,吃喝的东西,被机体吸收了,一部分被同化为机体的组成部分,这看来是肯定,实际上是否定了机体的原来的状态。一部分被排出机体,被否定了。被否定的还有机体代谢的废物、衰老的细胞等等,这个过程如果终止了,机体也就死亡了。排大小便,是绝对必要的。不排,必得屎毒症、尿毒症,自身中毒而死亡

否定之否定,不是否定一切,是只否定错误的一部分和内容,这样,事物就有生机,如果否定正确的内容,事物就向倒退的方向发展。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定律之一,也是颠簸不破、屡试屡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什么人想推翻,拿出你的论据来!

傅景华说:中医体系是肯定之肯定。肯定之肯定,是正反馈,我们可以用事实来说明,如果只有正反馈,没有负反馈,会引发多么严重的后果。比方说吃饭,吃的是美食,如果脑干没有饱中枢,吃了还吃,没完没了,这个人非胀死不可。在人体内,正反馈机制很少,无论是神经、体液(激素、生命活性物质)的调节,都是以负反馈为主。这才能让机体保持正常运转。无论什么人承不承认,机体都是这样调节以保持发育、生机和平衡的

和生命至关重要的血压、呼吸、尿量、血糖、激素分泌等等,一切生命因素,都受负反馈机制调节,一旦调节机制失灵,机体就出现病态

现代医学发展成今天这副模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人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中世纪,由于教会的干预,把盖仑医学奉为圭臬,不准越雷池一步,再荒唐也必须解释为正确,使医学停滞、凝固了1400多年。为从实际解释人体解剖和血液循环,塞尔维特惨遭火刑,维萨里被迫流亡,哈维的《心血运动论》里,虽然发现了血液循环,还不得不说是在伟大的盖仑的启发下完成的。科学研究竟要费如此大的牛劲,这和教会的无理干预,不能说没有关系吧?现在,教会的桎梏已经解除了,他们的干预只能被作为无知、愚昧、强霸而写入历史,这可不是光彩的历史

如今,我们的时代决不是西方教会时代之可比,科学发展观,以讲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反对本本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祖宗不足法,这正是科学用武之春,难道可以不把握吗?

内经: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天人感应的研究方法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 种间关系,十九签,吕祖灵签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7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读音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 读作:

Mínglíng yǒu zi guǒ luǒ fù zhī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 出处,什么意思翻译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 出处:

《诗· 小雅·小宛》: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什么意思:

螟蛉的子代是由蜾蠃养育的。后来,螟蛉就成了义子的代名词

这首诗据说是讽刺周厉王的,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一直到南朝时期,陶弘景(公元456—536),观察到蜾蠃就是细腰蜂,并不是在养育螟蛉的后代,而是捉来作为食物的

元始天尊十九签,吕祖灵签如果是螟蛉有子,那么代表事件为假,就是你以为是东,结果却是西

天人感应、整体观的研究方法

海云青飞 :中国谈天人感应的人非常多,可惜的是多数人不知道天人感应的研究方法,以致于被平庸的“专家”所误导。按照以下要求研究整体观,那么离道就会越来越近

  • 亲自体验

    整体观是真理,光是在思考中推理,自己却不相信,这样是没有用的。何谓相信?口头上承认只是流于表面,行动中相信才是真相信

    tuenhai.com 对于天人合一整体观,可以说早就成为了信仰,贯穿于生活、学习的任何地方,并且已经坚持了至少二十多年。具体说来:

    • 把人和人的命运互相联系起来,也就是人类生命共同体

    • 把自然环境和人的命运结合起来考察

    • 把不同的学科的知识互相联系起来学习

      我现在站着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有整体观信仰,说整体观大家可能有些陌生,说生命共同体就好理解一些

      tuenhai.com 相信人类是个生命共同体,我有一些心得就必须分享给大家,即使这样做暂时在物质上有些损失,也要坚持自己的信仰,要相信天道是公平的。如果大家都相信人类是个生命共同体,那么我们的世界就变成了天堂,不必到死了以后再去寻找未知的梦想。现在有整体观信仰的人可能比较少,这没有关系,慢慢就会有更多的人行动起来,一起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 大胆推理

    太阳系的性质类似氧原子吗,可能没有科学家想过这个问题,这有什么关系,我们做什么事难道先要征求科学家的意见吗。不妨先这样假设:

    • 太阳系和氧原子比附,两者可能有类似之处

    • 地月系和氢原子比附,两者可能和类似之处

    • 地球多水,水正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似乎在暗示天体结构和原子结构有类似之处

      如果我们能结合现代科学进行天人合一比附,哪里需要捧着《黄帝内经》拼命唱赞美诗,古人毕竟有时代的局限,不可能有超越时代的对宇宙的认识。不顾实际地给《黄帝内经》贴金,只能给人留下话柄,也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

      古人所处的时代能够提出五行的体系,也是伟大的创新。在现代,元素周期表就可以用来代替五行,五行是未经证实的猜想,元素周期表却是宇宙的真实,你真的喜欢传统文化,可以用元素周期表来比附万事万物,比用五行强多了

  • 小心求证

    中国古人做到了天人感应的大胆推理,在古代医书,在周易里,可以见到很多,但是却缺少小心求证。《黄帝内经》里有的经脉是利用了人体解剖实测的数据,有些光是猜想而已,《黄帝内经》中的好多治疗方法只是猜想,古人并没有标注说明哪些只是猜想,这给后人研读制造了障碍,怎么区分哪些内容是实践总结出来的,哪些只是猜想,成了一笔糊涂帐。有些“专家”并不知道这些原理,却又好为人师,把《黄帝内经》当作每个字都正确的圣经,误导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爱好者

    tuenhai.com 提出的太阳系类氧原子,地球类氢原子,地球多水可能和此有关,现在仅是猜想,还要小心求证,进一步完善观点

    Don: 怎么求证老师提出的观点

    海云青飞 : 可以研究物理、化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这一点是特别针对现在存在的不良倾向提出的。很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由于受到了不学无术的“专家”的误导,把《黄帝内经》当成了圣经,于是不由自主的抗拒改进,这都是伪专家的罪过,为了一己私利害苦了多少传统文化爱好者,否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可能早就在全世界发扬光大了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1)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九、天人感应与人和自然规律的统一

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是个哲学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分册对《黄帝内经》中的天人感应的评价是:“能注意从事物的总体出发,并从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规律,这是一种唯物辨证的认识方法。”同时又指出,“比附不一定全都恰当。” [7]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评价是:“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8]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当时,对天人感应还没有像现在某些人那样吹成是中国的哲学体系,完整独特,和辩证唯物主义公然分庭抗礼

凡是真理,必须要经得起检验和质疑,否则必是谬论

人的确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体的运行规律必然服从大自然物质运行的规律。这是个总的原则,具体如何服从,必须明辩,不能混淆视听

《黄帝内经》的天人感应认为,人是个小宇宙,宇宙有什么,人体就有什么。天有日月,人有二目,就凭这个,无论什么人也说不清,哪只眼是太阳,哪只眼是月亮,这样的比附有什么实用价值。用金木水火土星比附五脏,更属荒唐,不比附是否就不能认识人体,认识五脏,比附了就能看好病,保好健?类似的古人无奈的比附,也就是陈芝麻、烂骨头,不下决心否定掉,是绝对不行的。一些有功底的中医人士说得对,中医是被中医消灭的。那些所谓中医的铁杆捍卫者,实际上正是中医的掘墓人。他们只会大喊大叫,叫得越凶,坟墓掘得就越深,正是自己在埋葬自己!

人和一切生命,是地球的特殊产物。和其它物质一样,都是由90 余种天然化学元素构成的,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具有什么理化性质,在人体也同样有什么理化性质。地表的化学元素,不是平均分布的,氧的含量最多,有些元素的含量很少。在人体也是如此: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以氧、氢、碳、氮等元素的含量较多,有14种元素含量较少,但是人体所必须的,称微量元素。地壳的90余种天然元素,几乎在人体中都能测出来。人体各种元素分布的比例,和地壳各元素分布的比例并不相同,没有相关性,不存在相互感应的问题

人体是物质,自然服从物质运行中所抽象出来的数学、物理、化学规律

举例来说,人的ABO 血型系统,如何遗传,就服从数学中的排列组合规则。如果父母都是O型,子女必然都是O型;父母都是AB型,子女可以是A、B、AB型;父母都是A型,子女可以是A、O型;父母是A型,B型,子女可以是A、B、O、AB型等等。这个遗传规则完全符合排列组合规则,所以是准确无误的,父母都是O型,决不可能生出A、B、AB型的子女来

遗传密码是由四种核苷酸每次取3个组成的,4的3次方为64,所以遗传密码有64种。决定20种氨基酸。这64种密码,对20种氨基酸不是均匀分配的,有的6种密码决定一种氨基酸,有的是一种密码决定一种氨基酸。还有的密码什么氨基酸也不决定,无意义。遗传密码的破译,不是用天人感应的原理逆向推倒出来的,是用实验破译的,用天人感应的原理,肯定是连想也想不到

人体的骨骼结构,符合力学原理;运动,符合杠杆原理;血液 循环,符合流体力学;眼睛的感光,符合光学原理;发声和感音,符合声学原理;代谢,符合热力学原理;核磁共振成像,符合质子自旋时产生磁距,而氢原子是人体中分布最多的化学元素之一,所以,哪些器官有病变,从氢离子的数量的改变上就能反映出来,质子的这种性质,在自然界是如此,在人体也是如此,掌握了这个性质,又发明出仪器把正常和异常都准确无误地测出来,使过去不能发现的病变得以发现,这对病人意味着什么,造了多少福,还需要多说吗?

至于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人体完全服从,耗热多,摄入也必须多,喝多少水,排多少水,包括大小便和汗液

人体完全服从化学规则,比如氯化钠,在自然界是中性的,在人体也是中性的;在自然界可以解离成钠、氯离子,在人体也如此。盐酸是强酸,胃可以分泌少量,以助消化和杀菌,如果分泌得少或缺如,口服少量稀盐酸,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如果酸碱平衡失调,发生酸中毒,不仅可以准确地测出来,还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需要补多少呈碱性的碳酸氢钠,来纠正酸中毒。完整独特的天人感应,对此能有所作为吗?不能作为,凭什么陶醉?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个性是绝对的,共性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相似不是全等。所谓取像类比的方法,可以启迪思路,不能完全代替具体内容,否则结果必然荒唐

这里也举一个取象类比、逆向推导的例子:刘备取得成都以后,禁止酿酒,违者治罪受刑。实施时,官吏在人家里搜出了酿酒器具,也给治罪。这是凭逆向推导,即造酒需要器具,有器具必然造酒这样的逆向推导,当然是荒唐的。一天,简雍和刘备一起在街上溜达,看见一男子,简雍对刘备说:“此人肯定要强奸妇女,为何不抓起来治罪?”刘备说:“你怎么知道他要犯罪?”简雍说:“他有作案的家伙。”刘备大笑,取消了对拥有酿酒器具者的惩罚。可见得,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成立,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必要条件。天人感应里说的那些东西,完全是机械的比附,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能性,更谈不上必然性。简雍的做法,实际上是归谬法,即以其人之思维,还治其人之身,让他自己感到荒唐,刘备是明白人,立即改正了错误。知过必改,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黄帝内经》里的天人感应,虽然不认为天有意志,但那些机械比附,完全是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代里的无奈的猜测,如果说古人情有可原,今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今人,还把这些东西当成宝贝大肆炒做,不知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的生命健康,难道能倒退到2000年的认识,当作儿戏?这是个必须认真对待和深思的问题!

迷信经典,肯定错误的东西,必然导致僵化。自从董仲舒把诗、书、易、礼、春秋定为五经以来,僵化就开始了,严重束缚了国人的创造性思维。举个例子,以示一斑:

《诗· 小雅·小宛》: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意思是:螟蛉的子代,是由蜾蠃养育的后来,螟蛉就成了义子的代名词

由于不做实际观察,经典说什么,就是什么,以讹传讹,代代相传,毫不足怪。如果什么人观察了,纠正了经典里的错误,倒是怪事,往往得不到承认。这首诗,据说是讽刺周厉王的,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一直到南朝时期,陶弘景(公元456—536),他是个爱观察的人,观察到蜾蠃,就是细腰蜂,不是养育螟蛉的后代,而是拿来当食品

这个很容易的观察,竟是在这首被当作经典的诗产生后1200多年,董仲舒定为经典500多年后才发生,这难道是致知在格物吗?完全是在格书!书错了,就跟着错!这难道就是国粹?更奇怪的是,后来的大学者,对陶弘景的观察置若罔闻。东汉郑玄为诗作注,自然是说“蒲卢(蜾蠃)取桑虫(螟蛉)之子,负持而去,煦妪养之以成其子。”这是在陶弘景之前,说明他这个大经学家也是人云亦云,自己没观察。奇怪的是,唐朝的孔颖达为诗作疏,并未纠正郑玄的错误。宋朝苏辙《诗集传》的注解是:“螟蛉,桑虫也;蜾蠃,蒲卢也。……螟蛉之子,蜾蠃负之以为己子,无难也。”朱熹,最提倡格物致知,可惜他自己也不格物,他的《诗集传》的注解是:“螟蛉,桑上小青虫也,似步屈。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而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其子。”朱熹之误,一是没有注意陶弘景的观察,二是自己观察得不仔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是“肯定之肯定”所引发的荒唐,难道这就是国粹?国粹的盲目鼓吹者,该醒醒了,要发扬国粹,决不是闭着眼睛喊口号就能喊出精彩来,要仔细研究、消化、分辨才好,囫囵吞枣式的炒做,急功近利,喊口号当然比认真做学问容易,收效也快,但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毁灭国粹!保护和炒做落后、陈腐,决不是爱国!

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与人和自然规律的统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和含义,不容混淆,不容偷梁换柱,这里只做初步的、粗浅的澄清

---;

关于《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1)》的错误

yangli

今天看了《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1)》,文章意在批评以取象类比代替严格论证的方法,本来写得挺好,可惜举了一个刘备听从简雍劝告的例子,让我觉得作者如不是未仔细思考,就是本来也糊涂

“刘备是明白人,立即改正了错误。知过必改,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句评语说明王力微认为刘备错了,简雍是正确的。那么刘备错在哪儿,简雍又对在哪儿呢?刘备的目的是禁酒,手段之一是禁止酿酒器具。我们不讨论禁酒是否正确,要造酒,酿酒器具就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果要禁酒,禁止酿酒器具自然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这个思路非常清楚,哪里有什么机械的取象类比的想法在里面?

简雍的思路就是:通过禁止酿酒器具来禁酒,如同禁止生殖器来禁止奸淫一样,都是荒谬的。王力微认为这是归谬法的正确应用,而其实,简雍的思路恰恰是王力微所批评的机械比附的方法,简雍是不恰当地拿生殖器与奸淫的关系去机械地比附酿酒器具和酒的关系。酿酒器具的人造的,作用仅是酿酒,而生殖器是天生的,还有其它的生理功能。这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根本就不能类比

在禁酒的环境下,保留酿酒器具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偷空违法造酒,我想不出还有别的理由。那么在下达禁酒令的目标的同时,通过禁止酿酒器具断绝违法的手段有什么错呢?

生殖器是天生的,如何禁止?这个措施首先就有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如果说禁止就是阄割,那么生殖器其它的生理功能怎么办?这个措施的副作用太大,不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措施

可以明显看出,王力微所说犯了错误的刘备,根本没有犯错,而他认为正确的简雍,反而正好是他所批评的机械类比的典型

说实话,这个刘备的故事我以前没听过,网上一查,倒是很多网页说了这个故事,只是结果有些不同,一种说是刘备废除了禁止酿酒器具的条款,这说明刘备这个糊涂蛋,被简雍忽悠了;还一种说是刘备因此还废除了禁酒令,这更说明刘备是个糊涂蛋,因为要改正手段把目标都给取消了,说明他自己根本不清楚为什么要禁酒

我没听过这个故事,但曹操禁酒的故事倒是从鲁迅那儿听说过。曹操禁酒,孔融反对,也是以“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这种归谬法去忽悠曹操,可惜曹操不听,后来还找个机会把他杀了。这说明曹操比刘备明白多了,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忽悠他分得很清楚

最后再发一句感想:中国的格言、口号、语录太多了,用得也太滥了,有时候它是说明问题的简洁方式,但也很多时候变成了忽悠和狡辩的依据。对这些东西一定要认清,可以做为说话时的引用,但一定不要成为思考问题的依据

---;

答yangli先生质疑

作者:王力微

很高兴看到有人关注我的文章,并提出质疑。有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是好事。凡是我的文章,一律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并对批评者表示感谢。但是,对于是非问题,还是需要辩明的。真理越辩越明,尤其是不同意见,可以促使人思考,说得不明白的,把它说明白;错了的,纠正

关于刘备禁酒的事,见《三国志·简雍传》,记之凿凿,决非我杜撰,也非道听途说

刘备禁止造酒,是在他入蜀以后。在刘备之前,是刘璋治蜀,他没有禁止造酒,造酒是合法的,很多人家都会做,肯定也没发造酒执照,谁喜欢造,谁就造。爱什么时候造,就什么时候造,不造,有造酒的器具,就闲在那里。所以,有造酒工具,不能说明必然要造酒。造酒工具,是造酒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有造酒工具,必然造酒的命题不能成立。刘备的官吏把有造酒工具抓起来当作造酒犯处理的人,显然是犯了这样一个把或然当成必然的错误

简雍的比喻,是恰如其分的。有性器是奸淫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绝大多数不会奸淫。这是提示刘备,执法要缜密,不要冤枉守法的人。尽管有人有造酒工具,他可能多年不造了;或现在虽有工具,也执行禁造令,只是舍不得处理,或没在意,或想禁酒令取消了再造等等。无论什么情况,总不能把有造酒工具和在进行造酒等同起来。所以,简雍的比喻是正确的。刘备没有被简雍忽悠,他只是取消了对拥有酒具,并未实施造酒者的刑罚。他知过必改,这样的精神,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其它方面,都值得发扬。《三国志》的记载很简略,说刘备是因为天旱而行禁造酒令,没交代什么时候取消这个命令

摩尔根说:“要勇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它”。他自己是这样做的,现代医学也是在不断纠正错误和过时的东西中发展的,所以才能生机勃勃

由于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推行,中国向来重“经典”轻科学,贻害无穷。《诗经》的写作手法就是比兴,平铺直叙不生动,这在写诗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但用在学术上,胡乱比附,只能制造混乱

在科学发明和发现中,所谓灵感,有些是来自于相似的比附,比如泷泽利明发明纤维镜,在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法时,他逛商店,看到一架天文望远镜,从中获得启发,豁然开朗,发明成功。这是横向思维在起作用。又如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出自偶然,提纯成功并用于临床后,就是有目的的在筛选抗生素了,这种筛选,也是横向思维在起作用,链霉素等就是这么被找到的。类似的比附,应该称做启发,这样的启发,和天人感应的胡乱比附并无共同之处。比附和比附不同,我特别强调恰当比喻和胡乱比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万里,甚至以光年计

在几何中,有全等,有相似。医学是针对人体正常和异常,以及如何化异常为正常的科学。对于体表的东西,好办。对于解剖、显微解剖、超微解剖(放大万倍以上),都可以做到,因为可以解剖死人。生理,就不那么好办了,总不能拿活人来研究尤其是一些脏器的功能吧?怎么办?只能用动物实验。很多功能,尤其是一些高等动物,其原理和人是相通的,或者说是近似的,但不能说完全相同。尤其是脑功能,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现代医学,并不排斥相似,只是,这种相似,它们之间所产生的误差越小越好。再比如,一切新药,都要做动物的药理和毒理实验,这也是相似,是不得已的办法,取得数据以后,还要在一定范围里,做临床观察,作双盲对比观察,即使这样,有一些新药,在大规模铺开使用以后,还是会出现一些重大的副作用,而不得不停用。这就是现代医学对于药物使用的慎重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黄帝内经》中天人感应的比附,近年来越来越为中医界的理论家们津津乐道,如,刚刚在《百家讲坛》讲张仲景的郝万山专门讲了一节,不过,有些遮遮掩掩,用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草木山石来比符人体,实在太离谱了!他们实在拿不出新东西,只能神化老东西来苟延残喘。对他的讲座,这里不做过多评论

第三卷 《黄帝内经》与阴阳学说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2

阴阳,就是二分法,一分为二看问题,这是宏观角度研究事物本质的一个方法。如果你把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就会发现,阴阳之道,确实可以用来揭示宇宙、生命的奥秘

如果不涉及具体的事物,阴阳学说无疑是正确的

如果涉及到对具体的事物的阴阳归属划分,就是见仁见智了。有欠妥,有不错,有正确,有错误

伪国学专家的浅薄在于,他们不能区分大方向的规律和具体的应用的不同,阴阳学说在大方向上虽然正确,在具体应用上却可能是错误的,于是他们就会闹出很多的笑话,让实证主义者看了气得脸色发青,恨不得骂上三天二夜: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无知的人呢

tuenhai.com 倒觉得,伪国学专家不见得智商是0,网友总结得好,骗子的最高境界是最后把自己也骗了,第一步就踏错了方向,就会越走越偏


阴阳学说古代参考文献、资料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朴素抽象,古代医家把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当作真理崇拜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7

物质决定意识,人们对阴阳学说的理解每况愈下

海云青飞 : 阴阳就是二分法,用阴阳来表示二分法,十分简明,是古人伟大的创举

阴阳也是理解宇宙、生命奥秘极为重要的一环。每个追求真理的人都有必要掌握阴阳之道

对于远古许多人来说,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他们的的朴素的信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笼罩在信仰下,因此对阴阳有较深的直观体悟。随着时代发展,阴阳学说内容看似越来越多,同时,阴阳也越来越流于理论研究,也就是口头说说阴阳而已,而没有亲身的直观体悟

看看现在的《黄帝内经》“专家”,讲座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他自己相信天人感应吗,自己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体悟阴阳之道吗,可能一个“专家”也找不到了,这是时代的悲哀,阴阳是大道,却由一群不相信大道的人在讲授,误导了万千的学子,阻碍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扬

真人做事知行合一,如果相信一个学说,就在时时处处实行,说真话,做真事。tuenhai.com 就是一直坚持这么做的,哪怕一个观念不被全天下的人接受,也不会为了迎合别人,为了市场经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有时真话不能全说,那么至少可以做到假话全不说

Don: 为什么人们对阴阳之道的理解越来越流于形式呢

海云青飞 : 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拥有的物质会相应增加,于是人们会越来越现实,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会倾向于物质利益,而不是真实

Don: 噢,我明白了,“专家”是因为物质的原因,为了利益选择宣扬何种观点

海云青飞 : 是的,他们并不关心讲的东西对不对,也不关心自己信不信,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物质利益

Don : 不会都是这样吧

海云青飞 : 我说的是整体的趋势,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受到物质的绑架,很难有例外。每个人都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这些都是现实的因素,即使有钱人,他眼睛盯着的永远是更多的钱,除了疯子,谁能超脱物质呢

Don: 好深奥

海云青飞 : 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Don : 对于老师也是这样吗

海云青飞 : 谁也不能例外。我经常为了坚持自己的整体观信仰,花很多时间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考虑物质的利益,现在就是这样,我写的观点都是真实,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不会为了使文章有更多的点击量而改变观点

Don : 这么说来,老师已经超脱了物质对意识的影响

海云青飞 : 只要还需要吃饭,不管是人还是神,都不能超脱物质对意识的影响。我现在可以不考虑物质,是因为家中尚有余粮,否则,哪会有时间分享,不过我仍旧不会为了别的因素改变观点。人只有一辈子,要活得有意义,要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无论结果如何,至少自己不会后悔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2)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二章 阴阳

一、阴阳观念的早期描述

阴阳地观念起源很早,有记载的最早描述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前,应该是来源于对昼夜、季节交替以及生命有男女、雌雄等的观察而来,这样的观察有事实为依据,但观察比较原始,描述比较笼统,远远不够精确

《周易》:

“一阴一阳为之道。”

按:这比较符合一个事物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事物不是按一阴一阳排列的,失之机械。比方说数字编程,单链RNA的核苷酸排列,就不是一阴一阳。太阳系的行星,也不是一个,决不是一阴一阳那样机械

“阴阳不测谓之神。”

按:对立统一的变化是难以穷尽的,但也有规律可循,只是要去收集数据,去比较、去归纳,去升华,找出某个领域、范围的规律。这个规律,是相对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正确的,也就是相对真理,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抛开一定的条件,把相对真理绝对化,必然产生谬误

“观变于阴阳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按:刚柔的相叠,犹如数字化的1 和0,取数十、数百、数千、数万、数亿、数万亿、数亿亿(京)排列组合,就能表达无数的精彩。就生物界而言,四种核苷酸,取不同的数字排列组合,就能表达出形形色色的生命。但是,不是每一种排列组合都是有意义的,庞大的数字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有意义的,这就构成了世界的精彩。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六爻所能概括的

《老子》里牵涉阴阳的有:

“万物负阴而抱阳。”

按:说得太绝对化了。什么叫负阴抱阳?有些情况是,有些情况不是,不能一概而论。《黄帝内经》里,有的篇目沿袭了这个说法,有的和这个说法相反

《管子》: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收冬藏,四时之节也。”

按:《黄帝内经》里,沿袭了这个说法。失之粗略、机械、笼统

《庄子》: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按:《黄帝内经》里,沿袭了这个说法。失之粗略、含糊、笼统

《荀子》: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何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按:这个说法比较符合事实。仍嫌笼统

《吕氏春秋》: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按:与《易》的描述相似

战国时的邹衍,是专门说阴阳的,他的著作已经失传了

董仲舒的“阴阳”说,基本上是继承了邹衍的学说,在《春秋繁露》里有很多描述:

“阳气始出东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转而北入,藏其休也;阴气始出东南而北行,亦就其位也,西转而南入,屏其伏也。是故阳以南方为位,以北方为休;阴以北方为位,以南方为伏。阳至其位,而大暑热;阴至其位,而大寒冻;阳至其休,而入化于地;阴至其伏,而避德于下。”

按:《黄帝内经》吸取了这个观念,有所改造

“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冬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春夏、阳多而阴少,秋冬、阳少而阴多,”

按:《黄帝内经》吸取了这个观念,有所改造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阴出则阳入,阳出则阴入,阴右则阳左,阴左则阳右,……”

按:《黄帝内经》吸取了这个观念,有所改造

“从中春至于秋,气温柔和调,及季秋九月,阴乃始多于阳,天于是时出溧下霜,出溧下霜,而天降物,固已皆成矣。故九月者,天之功大究于是月也,十月而悉毕,故案其迹,数其实,清溧之日少少耳,功已毕成之后,阴乃大出,天之成功也,……”

按:《黄帝内经》吸取了这个观念,有所改造

早期的“阴阳”的概念是从实际观察而来,少有雕饰和胡乱发挥。“一阴一阳为之道。”反映了每个事物都含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古人的认识没有这样精确,由于含糊,给董仲舒之伦加以歪曲留下了空间。董仲舒的阴阳概念,很多是出自猜测、想象和牵强附会。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迎合汉武帝极权独裁的需要,君是阳,臣是阴;男是阳,女是阴;父是阳,子是阴,既三纲是也,阳尊阴卑,他梦想用这套理论就能就能建立江山永固的精神支柱。把本来是唯物的东西机械化了,就变成了僵死的东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也不符合事实,乃是把真理变成了谬误。汉家天下,就是从此时由盛变衰的。这是在观念上,从僵死的教条出发,不能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必然结果。由于董仲舒的教条贻害中国两千多年,严重束缚了国人的创造性思维,在权威面前只能毕恭毕敬,哪怕再荒唐的东西,也必须叫好,否则就是数典忘祖。试想,一个不排泄荒谬的机体,能有活力吗?《黄帝内经》中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都深受董仲舒的影响。以致于形成这样一种现象,为了自己的东西有人买帐,就拼命包装“经典”,神化“经典”,炒做“经典”,反正这比踏踏实实做学问要容易多了,且可以得到喝彩和奖赏,实事求是地评论中医,反倒成了异端,除了《新语丝》这块园地以外,很少有地方能“立此存照”。没有争论,学术怎么发展?挟“经典“以捞利益,董仲舒的谬论,把中国人害惨了!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原文及理解

黄帝内经对阴阳的理解,精读黄帝内经阴阳类论篇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7

《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已经落伍了

海云青飞 : 说阴阳,道五行,说了那么多,研究了几千年,目的是研究生命。阴阳体系是二分法,是宇宙真实的存在,五行体系是从天有五星、人有五指之类得出的推测,这个推测并不是宇宙的准则,人是生命短暂的生物,人有五指不能作为证据,天也不止五星,五行体系面临动摇

古人由于时代的局限,并不能把阴阳之道解说清楚,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矛盾逆从阴阳顺阴阳,这些都不能当作绝对的圣经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强硬当作圣经进行解读的“专家”可能动机不纯

如果你一定要追求百分百正确的大道、圣典,那么只有在《相对论》里才能找到。在《相对论》的世界里,一切都起源于空间的运动,于是运动可以比附到中国古典哲学里的阳,静止可以比附成阴,《相对论》就成了精确版的阴阳大道学说

tuenhai.com 为了让精英能够理解大道,花了一些时间,应用整体观大道重新解释了《相对论》,这就是 《悟道相对论》 大家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华整体观文化之伟大,这是迄今为止对大道的最深刻的解读,也是对《相对论》的最正确的科普。这只是整体观小试牛刀而已

阴阳何处不在,各门科学本就相通,只能死命给《黄帝内经》唱赞歌的“专家”,那是因为他们只会做文字游戏欺骗初学《黄帝内经》的人,他们这样做只会给外界留下很多的笑柄,这实际上是在糟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在阻止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等到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那一天,我们不但会在科学上超越其他民族,在文化上也会成为世界各个民族竞相效仿的标杆,这就是民族的伟大复兴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3)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二章 阴阳

二、《黄帝内经》里的阴阳

《黄帝内经》里的阴阳,基本上继承了董仲舒的阴阳说,由于各篇出于不同的人之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改造,再加上不同的猜测和错别字,汇编在《黄帝内经》里就显得杂乱、互相矛盾,就不足为奇了

1.《素·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按:如果理解为对立的统一,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有道理的。这只能是个原则。具体如何划分阴阳,就不那么容易了。比方说,什么是天?除了地以外,都是天?月亮不也在天上吗?是阳是阴?又,太阳系的水、金、火、土、木星,是阳还是阴?不都在天上吗?另外,地相对于月亮来说,是阳是阴?如果是阳,为什么把它绝对化为阴?

又,春夏为阳,春生夏长,为什么又说阴长?秋冬为阴,秋收冬藏,秋主肃杀,为什么说阳杀?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不过,诡辩家总是能找出理由为谬误、荒唐诡辩的。张志聪曰: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怎么解释怎么有理

林亿曰:

“坤者阴也,位西南隅,时在六七月之交,万物之所盛也,安谓阴无长之理。乾者阳也,位戍亥之分,时在九十月之交,万物之所收杀也,孰谓阳无杀之理。”

这又从八卦的角度,解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马莳曰:

“然天虽主阳,而阳中有阴,故其于万物之生长也;地虽主阴,其于万物之杀藏也。”

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就很好地把这句“经文”理解透了

张介宾曰:

“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

我个人认为,写这篇文章的人,和其他人并无沟通商量,也并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表述的,为了写文章,为了对偶,就这样写了。其中并无深意,也无道理可言,更无实用价值,就是李柱国,也未必明白这些说法有什么道理。为其诡辩,只能是越辩越糊涂

《素·阴阳应象大论》: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按:天气都是清的吗?如果没有尘埃微粒,水蒸气是不会变成雨,所以雨实在是浊的。地气是浊的吗?水蒸气是很纯的,未经污染的泉水、地下水是很清的,怎么能说是浊的呢?如果说地水捉,天水清,为什么要喝地下水、泉水,而不直接接雨水喝?雨水不是不能喝,是要经过处理才能喝

清阳出上窍,吐的痰,呕吐物,呼出来的气体,都从上窍而出,都是清阳,都要收集起来再吃下去或吸进去。如果这样,人带上一个密不透气的面具,不要呼吸新鲜空气,就能吸取清阳。这样的描述,显然是写文章对偶的需要,再加上一点常识,是不需要尊重事实的

《素·阴阳应象大论》: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按:味伤形,吃了有味的东西,对人体这个躯壳,肯定会有伤害吧?水是无味的,只能喝水。根据《内经》的理论,水是咸的,也不能喝。气伤精,也不能呼吸,精被伤了,人还能存在吗?精可以化为气,看起来就是不呼吸,也是要化为气,来伤精的,这可怎么好?气伤于味,就是被味所伤吧?所以,有味的东西,不但不能吃,连闻都不行。怎么办?就要象羽化的道人一样,不吃、不喝、不呼吸,神羽化为仙,形留在人间,任凭其腐烂,或鸟兽琢食,此修身养道之术也

《素·阴阳应象大论》: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惧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按:事实果然如此吗?左右眼、左右耳视力、听力有这样的差别,只有在这里才可以知道。大多数人,左手不如右手有力,是事实;可左撇子又怎么说?这也是写文章的人,根据一点显而易见的事实,胡乱发挥,作起对偶文章来了

2.《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按:阴中有阴,阳中有阳。这个原则是不错的。哲学原则,没有绝对的界限。把一天划分为四份,就机械化了。从阴变阳,从阳变阴,它们的交接点在哪里?平旦、日中、黄昏、鸡鸣,各在什么时候?能具体化吗?只有日中,可以定位在中午12时,这是个瞬间,以精确计,1秒都算多了。每天12时以后,太阳最厉害,温度也逐渐上升(有太阳的天气),怎么能说是阳中之阴呢?这只是古人机械的划分,今人不敢有丝毫的改变和质疑,就凭这个,中医的理论已经是一具尸体了!

《金匮真言论》: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跳、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明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按:这和“万物负阴以抱阳”的伟大理论就冲突了!既然是阴抱阳,一切事物皆如此,难道是腹部抱背部吗?这又是没理解好老子理论的恶果,弄得博大精深的国粹自相矛盾。不是阳尊阴卑吗?怎么脏为阴,府为阳呢?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难道君主可以是阴吗?大肠、膀胱,都是排泄阴浊的器官,为什么属阳?这是有必然的道理,还是某个古人随心所欲的妄言?实在让人不能明白。此外,上半身为阳,心也应该为阳;下半身为阴,肠胃、膀胱也应该为阴,否则是不可理解的

且慢,下面又说了,阳中之阳,心也,心不仅是阳,还是阳中之阳,这才是君主至尊的地位,可是它属于脏呀,应该是不折不扣的阴。在逻辑上,实在是乱成了一锅粥。不过不要紧,因为董仲舒老先生早就力下了规矩,历代皇帝都推崇备至,就是阴要服从阳。谁是阳?经典,以及拉所谓经典做虎皮的所谓权威,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能深刻理解,决不容有丝毫怀疑,否则,先打你个欺师灭祖、民族虚无主义、不要祖宗的闷棍不可!

3.《生气通天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按:这些话,类似于“大家要保持健康啊!”一类的废话,实质内容,怎样保持,一句也没有。什么叫阴平?什么叫阳秘?具体状态是什么样子?怎样保持?怎样具体操作?谁能解释清楚?就这么些昏话,被吹成了《黄帝内经》的精髓,不亦可怜乎!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的原文和解释

女子七岁肾气盛翻译

《黄帝内经》要读活,不能读死,可悲可叹的现代《黄帝内经》“专家”

对于现代的《黄帝内经》“专家”, tuenhai.com 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黄帝内经·素·上古天真论》说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对于2000年前的古人,有以上的对人体生理现象的观察分析,不失为伟大。现代技术飞速发展,对人体的生理发育规律的了解比上面的论述精确100倍也不止,直接把现代的知识拿来用就可以了,无耻的“专家”何必死死地缠住古人不放,错误地卖弄学问来误导《黄帝内经》学子呢,这分明是在把优秀传统文化往死里整的节奏

人肚子饿了,去吃馒头,专家说,且慢,且听我慢慢道来,女人吃馒头要遵从七的规律,男人吃馒头要遵从八的规律,接着专家从口袋里掏出又旧又脏的计算器算了起来……

还有比这更加迂腐的做法吗!无论是什么理论,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利用现代知识可以精确了解人体发育规律,这时就不需要用到《黄帝内经·素·上古天真论》里的论述了,而且《黄帝内经·素·上古天真论》里的女人七之数,男人八之数有强硬拼凑之嫌,对于古人我们就不去苛责了,这是时代局限造成的。对于现代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卖弄学问,完全不顾是否在误导学子,这是不可原谅的

tuenhai.com 在解读《相对论》里,并没有用阳字来替换动,也没有用阴字来代替静,更没有用五行理论去生搬硬套,但是我确实应用了整体观,整体观不是卖弄文字作秀就可以了,而是真正掌握它的本质

在《相对论》的世界里,动和静更加能够表达宇宙、生命的本质,宇宙一切在动,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一切物理化学、规律,一切生命现象离不开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用动来代替阳,用静代替阴,用来作为二分法的基本概念更加合适。我用动静而不是阳阴,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这就是活活用整体观的最好例子

恰恰相反,如果把阴阳、五行硬按到《相对论》头上,那么 tuenhai.com 才是变成和那些《黄帝内经》伪专家一样,只是懂得卖弄文字了

但愿广大《黄帝内经》学子能早日觉醒,这样伪专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就能发扬光大,光照世界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4)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二章 阴阳

一、强词夺理的附会

《素·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段话,基本上符合男女发育成长的事实,是从观察而来的,这只是大致情况,具体到每个人,肯定有差异,我们也不苛求于古人,也不以现在变化的情况来苛求古人。此文本身也没讲七、八之数和阴阳有什么关系。后来的一些名家,为了包装、神秘化“圣经”,硬是把本来是并无特别数术含义的“七”、“八”硬往阴阳上附会的,以增加它的神秘色彩,自己又是唯一能正确解释神秘的人,从而神化自己

按照数术,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可女子以七分段,男子以八分段,这又作何解释?难道女属阳,男属阴吗?不是。其中自有一番道理

王冰的注解是:

“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数,故为少阳偶之。”

男子自然是以少阴之数偶之了。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少阴会变成老阴,少阳也会变成老阳,怎么办?王冰没有解释,是疏忽了,还是解释不出来?后人多说他解释不了,就略过去,林亿就这样说他,我看他是没法解释。其实,往阴阳上联系,本来就是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张介宾的解释是:

“男子属阳,合当阳数;女子属阴,合当阴数。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惟阴阳二气而已。阴阳作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

“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

和王冰的注解比较,并无新义。这只能说,他是个更为彻底的阴阳家

现在,又有新的进展。请看下面一段妙文

“女七男八分段是怎样来的?来源于韩永贤定则。即七八不变六九变之七八五变,这里的不变指质不变而量仍在变,量变既按七八分段而变。无质变,即无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变化

“天圆为直径的三倍,可以数三表示天,但天极大,故三倍之,即以九表示天,在太极圈中太阳为阳中之阳,用数九,少阳逊于太阳,用数七。地方之周边为对角线之二倍(舍去小数),可以数二表示地,但地极广,故三倍之,即以六表示地。在太极图中,太阴为阴中之阴,用数六,少阴逊于太阴,用数八

“由七变九为阳变阳,质不变,仅为量变。由八变六为阴变阴,质不变,仅为量变

“对人来说,女为阴,数七为阴中之阳,表示着玄牝的作用,故女以七表示着生育能力。女以七分段,与女的发育事实相合,这证明阴阳学说的正确性。男为阳,数八为阳中之阴,表示着玄牝的作用,故男以八表示着生育能力,男以八分段,与男的发育事实相合,这也证明阴阳学说的正确性

“这里破译了女七男八分段,即来源于太极体的七八不变,亦即把人看作太极体,应用阴阳学说,导致女七男八的分段的生育特征

“为什么不用六九呢?因为六与九是太阴与太阳,不是阳始生之少阳,阴始生之少阴,只有少阳生于太阴中的圈点处,只有少阴生于太阳中之圈点处,圈点均为玄牝。”[9]

这段妙文,把圆周率、对角线都用上了,(假设是正方形,周长为4,则对角线为1.4142,它们的比是2.82845,能这样舍去小数吗?大概把读者都当成白痴了吧?自己凑不出一个恰当的数,还是怎么的,这难道不是自出洋相吗?如果把它进位为3,3虽阳数,乃阴中之阳也,复以阴数二倍之,得六,副地之阴数,岂不更强词夺理一些?不知此建议如何?)只可惜,根据何在?作者是学物理的,应该知道,天极大,和地极大决不能同日而语吧?用圆周率的约数,再三倍之,就能代表天之大吗?天际在哪里,现在观测到的半径有150亿光年(约1.5 X 10的25次方公里),君知之乎?而地之大,其半径只能用零点零几光秒来计量(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公里,极半径是6357公里,就算10的4次方公里吧),二者在数量级上差了10的21次方,也就是10万亿亿倍,用九和六代表天地,古人不知天高地厚,是可以理解的。一个现代学物理的也不知道,也搞神秘化,说作者不知天高地厚,不过分吧?

女七男八的分段,是从阴阳中逆向推导出来的,是服从韩永贤定则的。如果阴阳有这么神,只要深刻领会韩永贤定则,还能有解释不了的事吗?肯定也可以预知祸福,根据阴阳逆向推导嘛!你就应该能预报今年的雪灾,四川的地震,为什么不预报?难道是天机不可泄露?只可惜,作者还没有虽胡说也要读者深刻领会的本事,否则,韩氏之书(黄帝内经素问探源,中医古籍出版社),又是一本圣经了

其它荒唐之处,不必多打字了吧。如果由于我愚蠢,不能理解韩永贤的高深定则,则请能理解者有以教之,吾人感激不尽!

---;

《内经》中的肾气

作者:Brook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释]

古人认为,人的生长发育与肾气关系最为密切,女子每增长七岁,男子每增长八岁,肾气便有明显的改变,人之形体发育及生殖机能都在发生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予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行,才有生育能力。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天癸枯竭,月经断绝,形体衰老,就不能生育了,男子八岁,肾气实,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天癸枯竭,齿发脱落,形体衰老,丧失了生育能力。可见肾气是生长发育的根本,人之由小到少,由壮至老,形体的盛衰,都是肾气盛衰所决定的。(黄帝内经类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内经》对人体性生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基本上符合古人的情况,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的确和内分泌相关,说明这本书,是当时对人体生理变化情况的观察而描述的,没有神秘的东西,古人是老实人。2000年前有此观察描述,很不简单

古时候,没有数理统计,所以,这里的描述是大致的,并不表示人人如此。人和人之间,差异永远是存在的,这里没有反映出来,不能苛求于古人。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廉颇80多岁了,还精神抖擞,希望上战场杀敌,后汉末刘表的儿子刘琦,才20多岁,就形容衰枯,就病入膏肓,这样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在此段描述中,没有反映出来。(之所以举不同时代的人,是因为他们为大家所熟知,任何时代,个体差异永远是存在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肾藏精?因为精液的确是从尿道射出来的,尿也是从此处排出,在没有做精确解剖的情况下,有此错误认识,并不奇怪。古人不仅把生殖腺的功能归于肾,甚至把肾上腺的功能也归于肾,这不仅要解剖,必须有生理实验才能确切知道

现在,数理统计早就建立了,解剖、生理都可以做到很精细的水平,人的寿命长了,生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惜的是,在一些抱残守缺者眼里,古人的话,句句是经典,不能有一个字的变更和修订,不能理解,要在操作中加深曲解和附会。因为本身的描述就粗糙,只能曲解。把一切都附会在经典上,就是一个弘扬国粹的、尊师敬祖且会包装的伟大专家,就能得到升迁。虽然现在已经知道睾丸、卵巢、肾上腺,这些名词因为经典里没有,是万万不能加进去的,否则就失去了优势、特色,就是让“西医”吞并了“中医”。中医之肾不同于西医之肾就应需而生,每个人生有两种肾。奇怪的是,这样的妙论,竟没有人反驳。一个立论出来,或附和,或叫好,没有任何争鸣,这是正常的现象吗?

某大报有个栏目,叫“不吐不快”,无非是一些中医权威发牢骚,哀叹中医的日渐式微,怎么办呢?办一份专门报纸,让这些吐了才快的国宝天天、时时、分分、秒秒吐,彻底吐个痛快。这样一吐,医术肯定会大大地高明好几个层次,诊治效果肯定是神来病除,且能去根,永不复发。要是还不行,最好赏他一把尚方宝剑,只准自家吹牛,有病必须找他,无论其诊治水平、效果如何,哪怕把人治死了,也是该死,要是不经他治,肯定会死得更快、更痛苦,稍有微词就砍头勿赦。这样一定会大大地痛快了吧?

忘阴阴者得阴阳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7

阴阳之中有没有大道,tuenhai.com 可以肯定地告诉你,阴阳里面有大道,明悟阴阳之道,长生久视也是有可能的

卵细胞和精子细胞的结合诞生了新的生命,实现了生命的传递,这就是一种形式的长生

从相对论来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延长命时,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长生久视是可能的

若能悟得阴阳之道,长生久视可期

Don: 怎样才能领悟阴阳之道

海云青飞 : 阴阳之道不在书本里,不在《黄帝内经》中,不在《周易》里,佛经里没有,丹经里也无

海云青飞 : 阴阳之道,实际上是整体之道,比如我和你也可以分阴阳,你说怎么分

Don: 我是阴还是阳

海云青飞 : 我问你呢

Don: 男为阳,女为阴吧

海云青飞 : 这里只是以你、我论阴阳

Don: 我是阳,你是阴

海云青飞 : 不对,我是阴,你是阳。也就是从各自的角度看,自己是阴,对方是阳

Don: 为什么自己是阴,对方是阳

海云青飞 : 世人常阴有余而阳不足,所以自己是阴,对方是阳

Don: 什么是阴有余而阳不足

海云青飞 : 世人都是阴有余而阳不足,所以不能悟道。所谓阴有余,指的是世人总是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而经常忽略对方的感受,这就造成阴阳不平衡,不能长生久视

Don: 这下我懂了什么是阴有余而阳不足,也知道了为什么自己是阴,对方是阳

那么要达到阴阳平衡,就要多多地考虑对方的感受吗

海云青飞 : 起步阶段是这样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是阴有余而阳不足

Don: 这样做还不行啊

海云青飞 :因为你还有阴阳的概念,忘阴阳者才能得阴阳(之道)

Don: 我已经知道阴阳了,怎么忘记得掉呢

海云青飞 : 在这个例子中,阴阳就是你我,你还是在作你、我的区分

Don: 我想想...用我们来代替你我

海云青飞 : 小子悟性不错嘛,更准确地说,阴阳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才能达到阴阳平衡

Don: 可是你和我毕竟是独立的个体

海云青飞 : 整体并不是要成为连体人,而是一切言行都从整体的利益考虑,这时就没有你和我了,也没有阴和阳了,再也不能说自己是阴,对方是阳,已经是一个整体,何来阴阳之分

Don:忘阴阴者得阴阳,老师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又好像忘记掉了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5)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二章 阴阳

一、小结

阴阳,是一个哲学概念,代表了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阴阳”二字的表述并不够精确,容易被机械化、教条化。董仲舒所鼓吹的“阴阳”概念,就是被教条化、僵化了的典型

哲学概念是总的原则,不能代替对各个学科具体内容的研究探索,也不能从“阴阳”逆向推导各个学科的具体内容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也是严重被教条化、僵化、神秘了,由于谁也理解不了这样抽象的东西,即使说理解了,也是牵强附会,所以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只有神秘、借以蒙人的价值

所谓阴病阳治,阳病阴治,看似概括、实际上没法操作,一千个人对这样抽象的概念,有一千种理解,所以,王冰抱怨全元起没有正确理解《内经》,林亿说王冰没正确理解《内经》,张介宾说世人都没正确理解《内经》,恽铁憔说先人都没正确理解《内经》,周围的庸医也没正确理解《内经》,以致于他的三个儿子、五个女儿都被庸医治死了,他自己也被庸医治得痛苦不堪,实际上,他的英年早逝,和庸医们的误治大有关系。一个谁都不能掌握和理解的东西,除了当偶像,供人吹嘘膜拜以外,还有什么用?对医生掌握、提高医术没有用,对病人没有用,只对炒家有用,可以用来赚钱

具体来说,男为阳,女为阴,那么,男人病了要治女人,女人病了要治男人,因为阴阳是互相感应的。男人的脏属阴,是阳中之阴,腹为阴,也是阳中之阴。比方说肚皮上生了个疮,要治背部。外病内治,要治腑,因为腑属阳,要在麻沸汤的麻醉下,从背部切开,要用华佗当年用的刀,找到相应的肺脏,因为肺主皮毛,切去一块,腹部的化脓灶必然得以痊愈。中医的所谓治本,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就是这样弄出来的,不掌握阴阳,就不能治本,这就是中医的独特、神奇。什么人不理解,就下工夫好好学学。如果把人治坏了,治死了,肯定是病家自己没注意忌口之类的理由,反正阴阳大法是不会错的

没有实体作为研究对象,只凭一些机械化、神秘花的抽象概念谈玄,坐地论道可也,要讲使用价值,一丝一毫也没有!

还是那句话,个性是绝对的,共性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被研究的对象出发,而不能从某个原则出发

共性是从个性抽象出来的,无论什么人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事实都是如此。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只讲结论,不讲论证的过程,如果说依据,也是举个例子。无论什么命题,举个别例子,往往都可以找到,更何况有人为了制造神化,没有例子,不惜编造例子。这就必然导致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再以这个本来不能成立的理论出发,去推导具体事物,不出现错误和荒唐,是绝对不可能的

中国的哲学概念,往往非常模糊,怎么解释怎么有理,这实际上是给诡辩者提供了口实

由于独尊儒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中国的哲学命题,大都没经过充分的质疑和辩论,这就很难说,圣人之言是站得住脚的。近百年来,对于所谓经典,虽然也有批判,但采取的是轰轰烈烈的方式,没有分析,没有区分,全盘否定,这种做法也不能从根本上摧毁错误的东西。因为没有分辨,往往是借助于行政压力,去全盘否定孔子之类,不分青红皂白,不知错在哪里,把对的,或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的也统统否定,所以,一有气候,很容易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把错误的也吹成是神,现在就大有沉渣泛起、把糟泊当佳肴的情况

还是恩格斯的话:“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10]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6)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二章 阴阳

五、郝万山所讲的阴阳:

郝万山在《百家讲坛》所讲的阴阳,经不起推敲,自我矛盾,逻辑混乱

他说:“凡是明亮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都属于阳

凡是黑暗的、寒冷的、消极的、向下的、退行的,都属于阴。”

他特别强调,要在同一个级别上比较,比方说同一个家庭

他举了《红楼梦》中史湘云和丫鬟的对话作为例子,认为史湘云和丫鬟的理解不对,应该是史湘云的丈夫属阳,史湘云属阴

如郝教授所界定,则史湘云的丈夫是明亮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史湘云则是黑暗的、寒冷的、消极的、向下的、退行的,根据阴阳理论的推导,只能得出这样的荒唐结论。郝教授大概忽视了,这显然是不自觉地在给歧视妇女找理论口实!

又比如同班的同学,难道不是同一个级别?怎么不能比附?一比附,问题就来了,男生全是明亮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女生全是黑暗的、寒冷的、消极的、向下的、退行的,还要高考干什么?凭阴阳理论来录取、来选拔人才是多么简单、有效、独特、国粹、博大精深?可惜,这个方法连郝教授自己也觉得荒唐,也不能认同,所以才毫无道理地、含含糊糊地说同班的同学不能比较,那么,什么能比较,什么不能比较,只有郝教授知道.难怪从古到今,从张仲景到恽铁樵,在我所看到的所有历代有名中医的文献里,没有不骂众庸医没掌握阴阳理论,庸医杀人的,可他们自己怎样?除了极个别(如:张仲景)被树为神圣以外,都被后来者指责为没有理解阴阳的奥义。郝教授是中央电视台请来讲课的,按说应该自己先理解了再来教人,从上面的推敲看一看、想一想,他理解了吗?他是在无理辩解

说他是无理辩解,我们还可以再看看中医对脏腑阴阳的划分。腑属阳,脏属阴。那么,大肠、小肠、膀胱等都是明亮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心、肝、肺等都是黑暗的、寒冷的、消极的、向下的、退行的,请问,脏腑的功能,用如此荒唐的理论,怎样自圆其说?

至于背为阳,腹为阴,阳好阴坏,难道手心比手背更重要吗?坏的怎么办?是把它改造成阳,还是干脆切除不要?

我原以为,中医所谓治本,是治病的根本,看了中医文献以后,才知道,中医的所谓治本,是治阴阳之本,而阴阳,又是个谁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极为抽象的概念,根本没有可操作性,连中医药大学的最有研究的教授都讲不清楚,难怪恽铁樵的十四个子女,有九个被庸医治死了!

第四卷 《黄帝内经》与五行学说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2

海云青飞 : 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中的角角落落,说到传统文化,必然需要谈到五行

可惜的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已经失落,“天人合一”现在只是成了文字符号,几乎没有人对“天人合一”有所感觉了

五行起源的时间

海云青飞 : 最早描述“五行”的是《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观念的萌芽却是要早得多,至少可以往上追溯到数万年前,那时的人们普遍具有天人感应,或者说天人合一的信仰,这种信仰并不是神人教导古人的,也不能认为这是他们还未开化显现出的愚昧,恰恰相反,在宏观哲学层面,他们比现代人还要开化,他们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接近本质,人类引以为傲的近几千年来的技术进步,在生命的层面看,实际上是倒退。你能想象出来他们的身心状态,进入他们的思想境界吗,如果不能,那么正确理解五行就有了困难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五行学说,五行怎么产生的

五行怎么产生的

海云青飞 : 很多人好奇五行学说产生于什么时期,中国五行产生背景是什么,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怎么产生的

古人为什么会创造五行学说,道理非常简单,他们对这个宇宙十分好奇,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奇怪,觉得不可思议,比如天上的大火球是怎么来的,水又该怎么称呼,树为什么站着不动,石头为什么这么硬,泥土里怎么会长出植物,太多的疑问,很想有个工具去解释它们

世界各地的部族都在苦思冥想,过了漫长的时间,许多地方的部族创造了解释事物的体系,中国的祖先的杰作是阴阳、五行体系,用阴阳、五行体系来解释万事万物

Don: 其他部族也有类似中国五行这样的体系吗

海云青飞 :人类的生理是相近的,在相近的发展阶段,会做出类似的事情,这并不稀奇

Don: 原来我以为只有中国有五行,原来其他部族也有类似的体系,他们是什么体系

海云青飞 : 你去查一下资料就知道了,有的是四行,有的是六行,有的是三行

Don: 五行学说最正确吧

海云青飞 : 如果你认为五行学说最正确,这就是夜郎自大了,你没比较过,怎么知道中国五行说是最正确呢,如果要说正确,可能都不正确

Don : 都不正确,不会吧

海云青飞 : 这个道理并不是很难,不过多数人想不到而已。元素周期表就是客观存在的对事物的分类,我们所见的物体都是由基本元素构成,如果五行学说正确,那么必然可以从元素排列的规律里面显示出来,然而,五行分类的方法太粗疏了,明显,元素周期表并不存在以五分类的排列规律,其他如六行,四行,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基本可以确定,五行体系并不是宇宙的真理

Don: 好像是这个道理。老师能想到元素周期表,我怎么就想不到

海云青飞 : 整体观,分解来说,可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和自然环境命运共同体,各学科知识相通(宇宙命运共同体),你并不相信整体观,没有想到也很正确

Don: 我的一个疑惑终于解开了,原来我对五行学说将信将疑,可是有的“专家”又讲得头头是道,我想可能五行是真的,但是苦于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所以又有些怀疑,现在我没有疑惑了

海云青飞 : 中国历代思想家提出了一些五行学说,从各家观点的区别可以看出,五行的比附有个演进的过程,到了今本《黄帝内经》就确定下来了,这不是说《黄帝内经》是神人写的,而是今本《黄帝内经》的一些观点得到了多数凡人的认同,如果说《黄帝内经》是神人写的,那么凡人就成了神人,可见持神人说的人是多么的无知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7)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三章 五行

一、古人对五行的描述:

最早描述“五行”的是《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按:据说,这段话是萁子对周武王说的,这里对五行含义的解释,就成了经典解释,《黄帝内经》里沿袭,除了增加一些比附内容以外,直到现在也是沿袭,没有任何改变

不少人说,“五行”概念是夏启时就有的,在《书·甘誓》中有“有扈氏威侮五行”之语。我认为,从夏启到萁子,时间跨度是1千多年,夏和商是两个不同的部落,他们的观念会一样吗?没有证据,就不能肯定。要不然,周武王为什么还要向萁子求教?

其实,五行有很多含义。可以是一种舞蹈,可以指“仁义礼智信”,后者是孔夫子归纳的。夏启所指的“五行”,安知不是一种礼仪性的舞蹈?什么大师有何根据证明他所指的五行,必然是木火土金水,而不是其它?木火土金水又怎样被具体侮辱的?很难辩解吧?

一些中医大师的思维错误,就在于只抓住一点影子,凭想当然,凭猜测就下肯定的结论,以便证明,这个理论的来源是多么久远。他们的结论从来不需要确切的证据,更不需要一个命题的成立,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必要条件,他们可能连懂也不懂。实际上,久远不代表正确、神圣,只能迎合一部分人盲目崇古的心理而已

《周礼·天官冢宰》: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丸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按:《周礼》里的花样比《洪范》里的花样要多一些,很多内容也被《黄帝内经》沿袭了,但也有不同之处,就是缺长夏一季和甜味。这和五行的比附很不协调,后人就编出了长夏一季来和五行进行完整的比附

《礼记·月令》:

“春,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夏,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溜,祭先心

秋,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冬,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

按:《礼记》里所比附的内容更多一些,但是,还是没分出长夏一季,只让土孤零零地占据中央。因为《礼记》把每个季节都又分成孟、仲、季三个亚季,分出长夏,就不伦不类了。好在这个时候,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人那样死教条,非把一年分成五季不可。但所比附的内容,实在也牵强得很,没有任何必然性。就拿五脏来说,和《黄帝内经》里所比附的就完全不同。可见得是任意比附,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也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管子·水地》:

“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

按: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和《黄帝内经》完全不同

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和《黄帝内经》完全不同

脾发为鼻,肺发为窍。和《黄帝内经》完全不同。其中也没说心发为什么

《管子·四时》: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

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

按:这里的方位,只有中央和土联系,其它四方和日月星辰联系,只有四季,没有长夏,各方的气和所生,和《黄帝内经》里所比附的,在五行上相同,在人体各组织器官上则完全不同,《黄帝内经》里的比附,显然是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改造,比附出了更多、更庞杂而无用的内容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演变

黄帝内经五行对应表,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对照表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8

发扬《黄帝内经》整体观文化,实现千年盛世

《黄帝内经》已经被“专家”糟蹋得不成样子,大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发扬光大,tuenhai.com 每想到此,无不痛心疾首。说太脏的话有辱斯文,可是,“专家”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为什么低到如此令人发指地步呢,虽然人生在世离不开名利,但是你们不能为了名利糟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价值是无量的,你们可以做任何的坏事,也不能这样胡乱解释《黄帝内经》去误导初学者

《黄帝内经》是怎样一部书,它的主要价值是什么,似乎没有一个“专家”明白此点

《黄帝内经》最大的价值是整体观,也就是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联系起来看问题。大家在哲学教材里也能看到类似的说法,不过中国古人的整体观更加彻底,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然而,如果你对现代物理学有精深的研究,你会发现,整体观确实是宇宙的真理。这就是说,中国古人数千年前的整体观念和最尖端的物理学所提示的结论相符

这就提示我们,如果能抢占先机,发扬光大整体观传统文化,那么我华族就可能在科学和文化上全面超越其他民族,实现五千年未有的盛世

整体观是什么,应该怎么发扬光大?如果是错误地理解整体观,那么可能事与愿违

《黄帝内经》作者现身说法

tuenhai.com 把《黄帝内经》的众多作者的抽象成一个人,让他自己说话,会更加容易理解:

后世的炎黄子孙,你们好,我名叫阳天,是《黄帝内经》的作者,朋友都叫我阳天真人,按照你们的时间,我出生于大约3000年前

tuenhai.com 看到很多人对《黄帝内经》不甚理解,坚持让我这个作者亲自跟大家说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时代都有其大趋势,非一己之力可以改变,我本来不想操心这事,念在 tuenhai.com 一片宏扬华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心,那就唠叨几句吧

我的时代和你们的有很大的差别,你们可能想象不出。我们那时的人特单纯,人与人之间关系也特别简单,有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部族几十个人就好像只有一个人一样,物质生活虽然没有你们那么丰富,但是幸福感却是你们的10倍,这大概就是 tuenhai.com 说的整体观起的作用吧,我们部族就是一个整体生命,是集体生命给我们加持快乐,加持幸福

晚上用过晚餐后,人们会围在篝火边载歌载舞,我喜欢站在一边仰望星空,星河灿烂,五星闪烁,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再回头看看身边的亲人,她们快乐,我也会快乐,她们悲伤,我也会悲伤,我是谁,我只是我吗,我隐约感到,我的生命属于部族这个大我,离开部族,我就会失去灵魂一样变得毫无意义

我低头看了下脚下这片地,没有这片土地,我们部族就没处容身之处,难道这片土地也是大我

还有白天的大火球太阳,带给天地一片光明,也带给我们温暖,如果没有太阳,天地被黑暗笼罩,族人就没法寻找食物,我的部族会无法生存

我隐约感觉到这片天地自然,我的族人,都是属于我,我非我,我是谁呢

恍惚之间,我似乎感觉到了天地的回应,进入了一种难以描述的状态:崇高,激动、兴奋、生机勃勃

从此以后,无时无刻,我都在感应天地,感应自己,天人感应,对,天地人本是一体,天人感应成为必然

我很想把心得与亲爱的族人分享,可是该怎么解释呢,用什么词语好呢,我束手无策。天地,你启示一下我吧……

天有昼夜,人有男女,我把白天命名为阳,夜里命名为阴,男人是阴还是阳?先归到阳吧,以后可以再改进

晚上观察天空的时候,我发现有五颗星总是较亮,并且出现得很有规律,我分别命名为金、木、水、火、土。再看人有五个手指,五个脚趾,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五是宇宙的法则,应该是的,我暂时以五来把万事万物分类

终于,我创立了阴阳、五行体系用来解释万事万物

岁月如梭,过了许多年,我觉得阴阳、五行体系越来越完善了,现在的体系与刚创立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现在我认为男人归为阴,女人属于阳更加合理,女人要十月怀胎,生小孩时要过鬼门关,要照顾小孩,还要采集食物,起的作用更大,应该是阳

又是不知过了多少年,头上白发己生,我把更多的事物纳入了阴阳、五行体系,并且写出了《黄帝内经》用于族人的养生及疾病治疗

虽然说天机不可泄漏,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宿命,什么学说兴起,什么学说湮没,都受到时代大势的限制,不过,作为炎黄子孙,我内心还是希望我华族在世界部族竞争中胜出,再加上 tuenhai.com 的竭力请求,我就再多说几句吧

后世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肆意曲解我写的《黄帝内经》,这是不对的,大家一定要起来反对这种毁灭我华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恶行

我写下《黄帝内经》时,并不是神人。如果我是神人,那么我就能看见8颗星星,用你们的话说,太阳系有8个行星。因为我是用肉眼观察天空的,看不了那么细微,只发现了显著的金、木、水、火、土五星,因为天人感应是我的信仰,于是我就认为宇宙是五的体系。如果当时我能全部看见八颗星,那么我创立的就不是五行,而是八行了。后世的你们,如果你们有天人感应的信仰,自己也能轻易明白这点,可惜的是,你们所处的时代,相信天人感应的人凤毛麟角,多数解释《黄帝内经》的人也只是作文字游戏博取名利,时代如此,真是可惜、可叹

站在你们的时代看,我写的《黄帝内经》有非常多的常识错误,这确实是存在的,我也是追求真理的人,真理的特点是真实,真实是追求真理的门票,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问题,是对是错,实事求是

这也不是我无能,在我那个时代,对于身体是十分地尊重,即使族人的遗体也不会去解剖研究,所以《黄帝内经》关于五脏六腑、经脉的描述许多是错误的,而且那时也没有你们那么多的实验手段

我写的《黄帝内经》主要是给你们一个天人感应用于实际的示范,在我那个时代,如果你们能够有天人感应信仰,那么就可以把《黄帝内经》丢掉,结合你们时代积累的知识,写出比《黄帝内经》详细、准确100倍的《华族医经》轻而易举。如果你们没有天人感应信仰,那么就只会曲解《黄帝内经》,如果早知道你们是这样的不成器,我还不如销毁《黄帝内经》,不让它流传后世

我的话到此为止,tuenhai.com 小子记住,以后不要再来找本真人了。我发现数十年一直平静如水的心情现在竟然起了波动……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8)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三章 五行

二、《黄帝内经》中的五行:

《黄帝内经》中涉及五行的篇目主要有:《素·金匮真言论》、《素·阴阳应象大论》、《素·脏气法时论》、《素·五运行大论》、《灵·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其中,以《素·阴阳应象大论》和《素·五运行大论》的描述较多。现在,《黄帝内经》印数之多是空前的,所以,其中的文字就不一一引述了,只归纳为几个方面论之

1.和《礼记》比较,五行对应的内脏分别为:

五行五脏
《礼记》《素·阴阳应象大论》

从比较中看出,五行和五脏的比附,除了水一行相同以外,其余的都不同。这个变化的根据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黄帝内经》中涉及五行的各篇,都没有任何解释,说明《礼记》和《黄帝内经》之间,只有表面符号,即所谓“五行”符号的传承,在具体内容上,有一部分内容相同,和五脏的比附关系不同,说明并不是一脉相承的。这两本书里的比附,都没有根据,更没有论证它们之间的必然关系

2.和《管子》比较,五脏的所主、所生、所发(或所开窍)不同:

五脏所主所主所生所生所发或开窍
《管子》《内经》《管子》《内经》《管子》《内经》
皮毛
骨髓

《管子》里五脏的排列顺序,与《黄帝内经》不同,但和《礼记》的排列顺序基本相同。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这些符号,在不同的时代,被人象做排列游戏一样排来排去,有很大的任意性。所主的味道,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没有参照的实体,不能去尝一尝,谁也说不明白,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生:《管子》里的隔、骨、脑、革被《内经》里的皮毛、骨髓、筋、血代替。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也没有论证。从《管子》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脑是有认识的,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人体结构,有什么功能,没有深入的认识,因而也不被重视。所发或所开窍,《管子》比较老实,没有给心开窍,也有道理,"心本来就有七窍嘛!"窍是什么意思,概念不清。《内经》把心开窍于舌,舌是一窍吗?凑数啊!

3.《黄帝内经》里不同篇目之间的自相矛盾:

《素·金匮真言论》里说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

《素·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医大师心目中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一个说心开窍于耳,一个说心开窍于舌,如此矛盾,作何解释?如何操作?遇到这种情况中医大师的妙诀是,只提一个,不提与之矛盾的,就可以遮掩过去了。反正真正看《黄帝内经》的人根本不多,文字难懂,因为中医受保护,就是看出了矛盾,一般也都略而不提,以免找麻烦,破坏中医博大精深的形象,甚至从根本上推翻这些荒诞不经的东西。保护的具体内容,就包括这些不能自圆其说的荒唐内容

就一年分为几季来说,《黄帝内经》里不同的篇目也充满了矛盾。春夏秋冬,一年四时,本来各为3个月,和五行比附,就有困难。比较早的文献,《礼记》和《管子》,只分四季,没有长夏一季。古人还是朴实的。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并被立为官方思想,危害就大了。什么都要比附,不能比附,编造凑数也要比附,这就人为地制造出了“长夏”一季

在《黄帝内经》的不同篇目里,对“五季”的描述也不尽一致。《素·金匮真言论》里,只是笼统地提到“四时”没有说“五季”;在《素·诊要经终论》里,把一年分为六个部分,一、二月,人气在肝;三、四月,人气在脾;五、六月,人气在头;七、八月,人气在肺;九、十月,人气在心;十一、十二月,人气在肾

这一篇,脏器对应的时间,和《素·阴阳应象大论》所对应的有明显的不同:三、四月,人气在脾;七、八月,人气在肺;九、十月,人气在心;和夏天对应心、长夏(七月)对应脾、秋天对应肺明显地不同;多出五六月人气在头。五六月人气在头的根据是,五六月份太阳比较高,头是人体最高的部位,并没有别的深意,说明也是观察的结果,只是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没有实质内容的根据

同一本《黄帝内经》里,出现如此多自相矛盾的内容,说明《黄帝内经》的编纂者李柱国心中无数,没有把握,自己也拿不准哪个说法对,所以才把这些矛盾的内容统统收在书里!

四季也好,五季也好,都是很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地域,气候不同,寒冷持续的时间不同,动植物的生长特点也不同,季节上也有差异。东北和广东的气候、季节就相差很远,怎么能笼统地分为四、五季呢?如果走向世界,就更麻烦了。南半球的季节,和北半球正好相反,又怎么办?

综上所述,“五行”的概念,只是古人对物质世界的粗浅认识和归类,在殷周时期,这样的认识,并没有受到“天人感应”观念的束缚。机械的比附开始于周代,管子及其门徒把“五行”和五脏等做了联系。这种比附和联系,没有被《黄帝内经》有关篇目的作者采纳,而是根据后来“天人感应”的观念做了修饰。所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黄帝内经》”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这种各行其是的比附,在《黄帝内经》的不同篇目里,非常明显。无论哪种比附,都不是以它们之间有必然联系为依据和依据,因而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这是历史上形成的荒诞,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应于彻底否定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评价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8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客观评价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正确还是错误,说正确的把它捧上天,说错误地把它批评得体无完肤,到底哪个评论才是正确,让 tuenhai.com 告诉你客观中立的答案吧

  •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不是神人所创

    说神人创造《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专家”,那是别有用心,他为了自己的私利,把中华优秀文化毁灭也在所不惜

  • 《黄帝内经》的五行学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并且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修订

    闭着眼睛说神人创造了《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伪专家,你说的是哪个版本的《黄帝内经》呢,现代人看到的绝大多数是今本,如果你把今本当圣经,则最初的版本《黄帝内经》是谁写的,是凡人吗

    而且无论今本还是古本,《黄帝内经》本身在不同章节对五行的论述有矛盾的地方,神人怎么会写出自相矛盾的著作

    事实上,《黄帝内经》的思想在十分遥远的年代就有萌芽,在大约2000年前,由官方组织把许多不同作者写的医书汇集整理成《黄帝内经》,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了不下几十人的修订、整理、润色

    持神人说的人,对于《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了解是零,这样的人有资格解释《黄帝内经》吗,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在2000年前有伟大意义

    由于人类对宇宙、生命有强烈的好奇心,会自发地摸索解释宇宙的体系。古人在数千年前能提出五行学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伟大的创举

  • 《黄帝内经》五行理论不足以解释复杂的事物

    这个宇宙是复杂的,五行学说的简陋不足以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即使正确,也因为太过粗疏而无实际意义

    现在人类对宇宙物理、化学规律研究得非常深入了,还没有证据表明有五行的规律存在,这就提示,五行并非宇宙的普遍规律

    给五行学说大唱赞美诗的伪专家,不但不了解五行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也不了解现代技术的进展,其实他们自己也是不信五行学说的,他们为了名利不惜误导初学者,完全置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于不顾

  • 客观评价五行学说是继续、发展优秀整体观文化的前提

    五行学说不正确有什么关系,放在古代时代背景下,古人仍旧不失伟大。现代的伪专家拼命给五行学说唱赞歌,才是开历史倒车,是民族罪人

    五行学说背后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文化才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如果我们能重竖整体观信仰,把个体命运和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人类的命运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把各科知识互相联系起来,那么不但能创建最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并且可以在科学上实现赶超,从而实现五千年未有的盛世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9)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三章 五行

三、五行的机械性:

“五行”学说看似构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体系,无所不包,实际上在理论上是机械的、在实践上是经不起检验的

1.首先,宇宙间的事物是多样的,就地壳而言,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有90多种,算上它们的同位素,有几百种。这些元素不是均匀分布的,也无法用五行类比

2.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对立统一规律并无共同之处。对立统一,是在同一个事物,或一对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形成矛盾的两个方面。比方说水,是由具有金属性质的氢和具有非金属性质的氧化合而成。氢和氧之间,其化合价要达到平衡。否则不稳定。它们可以解离成带负电羟基和带正电的氢离子,这就是水的对立统一。水分子本身,由于电荷是平衡的,所以不带电荷

3.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古人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粗浅认识

火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很多物质的氧化现象。氧化作用,必须在有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木燃烧能生火,有些金,也能生火。钠、钾、只要放在空气里,不需要任何引火物,就能氧化,燃烧。你能说钠、钾不是金属?古人不知道钠、钾,现在的人知道了,难道不算数,一切要以古人的认识为标准?如果这样,科学还需要发展?

水也不一定就能克火。水能灭掉小火,对于大火,需要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才是最有效的。水还可以生火。把水电解成氢、氧,氢气燃烧,就又氧化为水,你能说氢气燃烧的现象不是火?

水也可以克金。我曾亲眼看到,在洪灾的时候,大水把火车车皮冲得歪七八纽,把铁路冲得变了形;在建设跨海大桥时,不是屡有把十几吨重的桥墩冲垮的现象吗?金生出来的水,怎么反倒克起金来了呢?

金一定能克木吗?铅、锡都很软,都是金属,能砍得动木头?如果只取其中的一种,比如铁,然后再把这个情况当作普遍真理,教条化,用这样产生出来的理论指导看病,怎能不荒唐?

4.五行对认识、治疗疾病没有实用价值

医学的责任是保障人的身体健康。如果得了病,要设法使其恢复健康。对于休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大出血,中医不但没有办法,有的连认识都不认识

要保障人体健康,或恢复健康,就必须对人体的结构、功能、病理情况下的改变有所认识,认识得越深刻、越细致越好。对于致病的因素,也必须有深刻、细致的认识,才有可能找到合理的办法战胜致病因子,暂时不能的,也要想法采取其它措施,以保证或延长人的生命

比方说瘟疫流行,都是由细菌或病毒等致病因子引起的。这就需要对致病因子的习性有所了解,以便预防、治疗。这就需要研究细菌、病毒等

用五行相生相克的机械理论,怎么对付瘟疫?首先,是什么传染病就是一盆面浆,在治疗上只能凭想象,以致于把人治死。张仲景、吴有性(明末清初人)都惊呼:大面积地死人(有的是灭门,全家死光,有的是十口死九口。),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死于医!五行学说到底有什么价值?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0)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三章 五行

四、对郝万山“五行”讲解的质疑:

郝万山教授在《百家讲坛》专门讲了“五行”,并称是中医的精华,中医立论的基础。在物质世界中,的确存在木、火、土、金、水这些物质。古人对所能接触到的物质、事物的现象进行观察、归纳为五类,是对事物比较原始的、粗浅的认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避免的初级阶段。如果能历史地看待,在认识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但绝对不是万古不变的绝对教条

郝万山对“五行”的讲解,企图回避 “五行”的真实属性,虚构了一个“气化的五行”系统,让你看不见、摸不着,这样,他爱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怎么解释怎么有理

不过,“气化的五行”又怎么讲解呢?毕竟存在决定意识,不从现实存在的事物讲,就什么也讲不清,所以,郝教授还是不得不借助于实物来讲解

他说:“古人用木代表向四方展放的气,不是指具体的木材。因为树根向下长,枝条向上长,就借木代表气的展放运动。”

说来说去,还是要借助于实物。但完全用实物说事,越来越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就祭起了“气”这个法宝。这个法宝,起源很早,是近年来才开始风行的

程士德是中医界的老前辈,他所主编的《内经》里,对五行是这样解释的:“五行化生五味,原来是根据实物的滋味概括而来的,如:《尚书·洪范》‘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孔颖达疏:‘木生子实,其味多酸,五果之味虽殊,其为酸一也。’……‘土爰稼穑,稼穑作甘。’郑注:‘甘味生于百谷,是土之所生,故甘为土之味。’”

所有的解释,都有实物做依据,又都是实物的某个属性,而不是全部属性,这必然导致以偏概全,结论荒谬

木都是酸的吗?很多果实,很甜,为什么不做“甘”?因为“甘”被土占了。土作甘的理由是什么?不是因为土本身,是因为土所长出来的五谷是甜的。其实五谷本身也不是甜的,只有吃进嘴里,淀粉被唾液初步消化为双糖时才是甜的。土所生长出来的东西都是甜的吗?很多蔬菜,苦辣涩的都有,因为比附用不着这些,就略而不提了。五行属性的比附,就是这样荒唐。程士德编书时,大概是受到质疑少的缘故,没说“气化五行”这一概念。郝教授说出来了,算是对“五行”的发展?要知道,中医的理论,是万古不变的,不同的权威,作不同的解释,让人何适何从?难怪在很多古代中医著作里,都浩叹“庸医不能理解“圣经”的含义,不是病杀人,而是庸医杀人!”这样的切肤之痛,我在很多有名的中医著作里都看到过这样的描述。现在的中医大师们,对这些一概略而不提

阴阳五行,如其说是中医的精华、理论基础,不如说是中医的幌子。在中医队伍里,懂阴阳五行的有几人?郝教授讲到,有一位中医大学的教授,讲金生水,是金属熔化了,就变成了水;水生木,是木需要水的浇灌。一位留学生问:把高温的液态金属浇在木上,岂不要把木烫死?教授语塞。这说明,连中医大学的教授都讲不清五行,能讲清的还有谁?所以,郝教授就来了个“气化五行”,让你看不见,摸不着,这样的东西又怎么应用呢?编造的东西,总是顾此失彼

郝教授说:“大自然有什么,人体就有什么。”就天文而言,有数不清的总星系、星系、白矮星、黑洞,人体有吗?就地球而言,有花岗岩、铁矿、油田、天然气,人体有吗?

郝教授说:“如来佛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为的是让他感悟五行。”从而说明五行的博大精深

孙悟空是神话人物,弄到用神话来做证据的程度,这是无形中承认了,中医也是在制造神话!

郝教授说:“古代圣贤所采用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方法,是综合方法,整体方法,这个方法将会对世界医学的研究方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中医学中的很多观点,会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许多命题。所以,中医学在未来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将会有具大的作用、影响。恐怕这一点,我们当代人,并不一定能完全估计得到。”

这完全是在自我吹嘘、神化、和推委自身的无能!凡是懂得科学的人,都会明白,任何科学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预先布好一个框架,再往里填内容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恩格斯语)!只有在研究事实的基础上,取得了足够多的可比较的数据,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提出,是基于他的实验数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是基于对当时63种已知元素的研究、比较而得出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基于他对动植物标本的收集和比较;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在对很多DNA的X线衍射照片的基础上提出来,并得到验证的;……科学发现的基本规律是:研究一个题目,所得的结果,往往和预想的不一致,甚至相反,甚至原来根本没有想到。比方说X线、J粒子、NO的生物活性的发现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决不是通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逆向推导出来的

医学数不清的课题都摆在那里:爱滋病、癌症、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中医对此有何作为?更不用说失血、休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这些很普通常见的病状了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中医受到如此大力的保护、扶持、投入,为什么越来越萎缩?既然对阴阳五行,研究得如此深透,就应该从自我做起,用阴阳五行为指导,拿出你的实际结果来,比什么都说明问题。神化古人,假托于世界和未来,自己是干什么的?难道只是负责制造神话?面对吹了大牛又不能兑现的尴尬,这样的说词,不失为一个“金蝉脱壳”方法。这对于搪塞某些按固定条匡验收的上司,以求得坚强的保护;糊弄一些盲目迷信中医的人,从而苟延残喘,在一段时间里,继续忽悠下去,还是有效的

(第二篇完)

参考文献

  1. 杨医亚主编:内经,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

  2. 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5—298

  3. 梁运通主编:黄帝内经类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14

  4. 同上,

  5. 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3

  6. 同上,333

  7. 胡绳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317

  8. 同上,167

  9. 韩永贤:黄帝内经素问探源,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98—99

  10.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74

  11.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3

  12. 老子,

  13. 庄子,

  14. 管子,

  15. 吕氏春秋,

  16. 淮南子,

  17.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18. 董仲舒:春秋繁露,

  19. 朱熹:诗集传,

  20. 苏辙:诗集传,

第五卷 《黄帝内经》与经络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2

海云青飞 : 由于中华文化瑰宝整体观已经失落,并且经过伪国学专家数十年一日的误导,在传统文化爱好者群体里面,已经很难找到对经络有正确理解的人了。中国,泱泱大国,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不断,竟然落到如此地步,实在可叹

普通人的观念是可被诱导的,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有正确的观念;给他们错误的灌输,他们就会以错为真。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偏差,责任主要在自私自利的伪国学专家身上,他们为了收获名利,不惜曲解、神化经典

伪国学专家没有读过一遍的《黄帝内经》,就急急忙忙宣布:经络是看不见的,仪器无法证实的气化的存在,这种胡话是如此的低级,即使真的存在无法发现的经络,其必然是通过人的生理系统起作用,于是人直接研究人体的生理系统就可以了,何必舍近求远求诸于气化的无形的东西呢

tuenhai.com 曾看到非常畅销的中医养生书里说,人在吃东西的时候牵动了某条经络,促进了食物消化。用生理学可以解释得更加透彻、明白,却强硬归功于经络,如此务虚不务实的伪国学专家不绝,中国如何快速进步!

在中国,国学爱好者群体非常大,人数在一亿以上,伪国学专家误导了上亿的善良、单纯的人们。伪国学专家提倡的是唯心主义,对于物质的作用视而不见,却强调虚无的经络;神化经典以拒绝进步;挑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对立以煽动情绪;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加上传统文化的华丽包装以掩人耳目;有意忽略中药的毒性而无视人们的健康。他们误民又误国,可是,谁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


中医全身经络的现代研究进展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8

很多人在追寻经络的现代解释,经络现代研究的图片,现代经络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现代经络研究着手点,这里 tuenhai.com 给出几点提示:

  • 现代经络研究表明,不可见的经络与可见的血管、神经有密切关系
  • 这就提示,经络是基于人体可见的生理系统提出的
  • 也提示,经络是对可见的人体生理系统的不尽准确的描述
  • 也就是说,不可见的经络可能不存在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1)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经络是中医的支柱理论之一。它的实质是什么?近60年来,国内外有不少人用各种现代手法进行研究,至今没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果。本人拟从考察古代文献入手,探讨古人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概念,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依据是什么,从而阐明其实质

首先,复习一下国内外现代研究的主要结果

一、国内外对经络的现代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经络现代研究的最活跃时期。主要的成就,在与血管、神经关系方面,下面主要叙述在这两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1.经络和血管的关系:

  • 1).国内姜凯采、李鼎等(1960)观察了2具成人、2具儿童的尸体,其中男女各一,各取12经脉的309穴,范围是其体表面积1cm深达骨面。结果:286个与动脉、静脉的关系密切,占92.6%,其中皮下静脉未计算在内。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76%,临近有动静脉干者,262穴,占84.8%

  • 2).西安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安徽医学院穴位针感形态协作组(1977)分别用蓝点和蓝点改良法,对人和动物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公孙、三阴交、漾陵泉、内关等穴位与血管的关系作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血管和蓝点相接触的占45.5%

  • 3).西安医学院针麻原理研究室(1977)、上海中医研究所经络针麻研究组等(1977)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显微镜下,蓝点和血管的接触是非常普遍的

    陈谟训等(1979)在18个截肢的新鲜肢体的太冲、涌泉、商丘等穴位注射墨汁,然后将肢体用福马林固定,逐层解剖。其中13个肢体的墨汁有向周围组织扩散者,循足太阴脾经的7例,足厥阴肝经的11例,足少阴肾经的9例。三条被墨汁充盈的细管在三阴交平面处接近靠拢,之后又各自散开。此结构位于浅筋膜或深筋膜表面,循肾经者较深,在足底及小腿后部,位于肌肉之间,常与血管、神经伴行。组织学观察证明,此结构系管径为40—300μm的小静脉

    1977年,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将美蓝注入截肢的三阴交穴,解剖观察,美蓝沿小静脉扩散

  • 5).日本兵头正义(1980)观察到,心经和动脉的关系很密切

  • 6).日本腾田一郎(1965)通过连续小切片法,作组织学观察,结论是:经线通常由动脉、静脉、淋巴管、神经干中的三种,或包围着神经干的结缔组织形成

2.与神经的关系:

  • 1).姜凯采、李鼎等(1960)观察12经脉的309穴的结果是:正当神经干者152穴(50.81%)手太阴肺经从列缺别出一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列缺穴恰为前臂外侧皮神经与桡神经前支吻合处

    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与小腿内侧皮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吻合处。受太阴肺经与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走行一致,手少阴心经与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相应,手厥阴心包经与正中神经的走行基本一致,其它一致者,在四肢犹为明显

  • 2).周沛华等(1979)在8具游离的49条上肢和24条下肢上观察到,在12经脉和任脉的324个穴位中,有颅神经和脊神经分布的共323个穴位,占99.69%

    大连医学院经络研究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经络针灸研究小组也观察到类似的情况

  • 3).党汝霖等(1978)对30例尸体的下肢进行解剖,观察到胫骨前肌全长有多个神经血管门存在。足三里穴与神经、血管门多呈一致关系

  • 4).边长泰等(1974)对阑尾穴、上巨虚、下巨虚等穴有1/3和大肠经上的主要穴位进行了断层解剖和象限解剖,发现穴位除了与神经、血管有密切关系外,还与血管周围的植物神经有关

  • 5).安徽中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室(1976)也观察到,膀胱经背部内侧线上的腧穴,与交感神经干、交-脊联系点的体表投影点的分布基本吻合

  • 6).吴淑兰等用改良蓝点法注射学位,观察到,合谷、内关、三阴交等23个穴位在深1-3cm,周围在1.5mm范围内,均有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小血管,壁上神经,环层小体,和神经干等结构存在

  • 7).国内在70年代的研究发现,针刺点靠近神经干者,约占穴位总数的60%左右。在穴位周围5mm 范围内,有较大神经干分支通过者,达90%以上

    组织学观察:穴区表皮、真皮、皮下、筋膜、肌层以及血管组织中都有丰富多样的神经末梢、神经束或神经丛

  • 8).国外研究:

    日本森秀太郎(1965)观察了头部、胸背部、上下肢的100个临床常用穴位,在其下面都有神经束走行

    前苏联А· К· Подибякин(1960)的研究表明,动物、(青蛙、兔、狗)和人的穴位,都相当于皮神经的皮肤入口部位

    Bossy(1975)对201个针灸经穴的表浅解剖显示,29%的穴位直接位于脑、脊髓神经走行部位的体表上,37%的穴位位于血管或神经所在的部位

    罗马尼亚C lonescu-Tlrgoviste(1973)的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皮肤的生物学屏障内侧面的真皮层有丰富的神经支配,有感受器的双重神经支配的血管网存在。如果截除椎旁神经节,而除去自主神经支配之后,再针刺该部位皮肤的穴位,就不再有生物学上的变化,因而认为该区的穴位与植物神经有关

    日本木村忠司(1972)的研究结果认为,四肢经络相当于交感、内脏感觉皮节和副交感性内脏感觉皮节和副交感性内脏感觉区节。如:心经是交感神经皮节,与心脏牵涉痛完全一致。小肠经可认为是小肠感觉(T7—L2)和上肢的植物神经支配(T2—T7)有共同分节。膀胱经与骶副交感性放射痛一致

上述的现代研究,主要是说明经络与血管、神经的关系,都有依据,但都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还有一些其它的研究结果,如认为是淋巴结构之类,这些结果,和经络的关系不大,不再赘述

至若所谓经络敏感人,个人认为,如果经络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就不应该只存在在个别人身上。何况,标准不同,不同单位得出的结果,差异巨大。如果真的存在,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毫不费力地、无条件地显示、重复出来

古代文献中有关经络研究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8

海云青飞 :王力微先生的研究提示几点:

  • 在《黄帝内经》里,所用术语绝大多数是“脉”,而不是经络
  • 考察“脉”这个术语的起源可以了解经络学说的起源
  • 抄写于汉朝初年的马王堆、张家山的《脉书》提示:
    • 当时对有脉的命名没有统一
    • 当时还没有注意到脉的排列顺序的重要性
    • 当时对脉的方向比较随意
    • 当时脉的长短并没有统一意见,并且没有各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循环的概念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2)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王力微

二、古代文献对经络的描述

考察任何感到困惑的事物,应该像侦察一样,根据痕量的线索或提示,追本穷源,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考察清楚了以后,会有这样的感觉,哦,原来如此

“经络”概念,既然是古人提出来的,历史久远,那么,我们就应该考察一下,古人是根据什么,在怎样的基础和条件下提出来的,又是怎样演化的

“经络”一词,在《黄帝内经》里用得并不多。《素·三部九候论篇》里有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这样的描述。该篇里,分别了经脉、络脉和孙脉。其它篇目里很少见“经络”这个术语

在篇目里,《素问》里有《经络论篇》一篇,但这很难确定是不是后人改动的。此篇极短,仅145个字

在《汉书·艺文志》里,有这样的描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所用术语是“经落”,说明到东汉初年,“经络”一词还不成熟,并不是用得很广,恐怕是知其音而不知其字,凭想象把字写错了。当时,是有“络”字的,用不着借字

在《黄帝内经》其它篇目里,所用术语绝大多数是“脉”,连“经脉”都很少用。联系到马王堆、张家山出土的《脉书》,所用术语也是“脉”,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考察一下,“脉”这个术语是怎么来的,指的是什么。由于古文献、出土文献已经足够丰富,考察清楚其来龙去脉完全可以做得到

1.马王堆、张家山《脉书》里对“脉”的描述:

马王堆、张家山的《脉书》有两个版本,分别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这些书都抄写于汉朝初年,在两座相距千里的墓里发现同一种书,而医书又是不随便传人的,说明《足臂》和《阴阳》在当时是十分通行的,两书并存,也说明谁也不能确定,哪一种更正确

两书的确存在不同:

1).用字:两书都用了一些古字、异体字,但各有所不同,举例如下,括弧里为现代用字:

《足臂》:

温(脉),泰(太),奏(凑),夜(腋),蔡(际),渍(眦),薄(膊)等等

《阴阳》:

眽(脉),钜、大(太),夹(挟),毄(系),殹(也)等等

比较起来,《足臂》所用的古字、异体字要多一些

2).脉名:都缺手厥阴一脉。除去借字、异体字因素,二书命名的差异仍然很大,列表如下:

表3 2种古脉书对11脉的命名和排列顺序

《足臂》《阴阳》
7. 臂泰阴温9.臂钜阴眽
11. 臂阳明温10.齿眽
3. 足阳明温3.阳明眽
5. 足泰阴温6.大阴眽
8. 臂少阴温11.臂少阴眽
9. 臂泰阳温4.肩眽
1. 足泰阳温1.钜阳眽
4. 足少阴温8.少阴眽
10. 臂少阳温5.耳眽
2. 足少阳温2.少阳眽
6. 足帣阴温7.厥阴眽

从表中可以看出下列问题:

① 忽略异体字,只有足太阳脉、臂少阴脉的命名是相同的

②《足臂》对脉的命名较规范,《阴阳》的命名较杂乱,只有臂太阴、少阳二脉有“臂”字,其余全无,没有“足”字,注意,用的是“臂”字,不是“手”字

③ 脉的排列顺序:两书11条脉的排列顺序完全不同

《足臂》的顺序是:1,足太阳脉,2,足少阳脉,3,足阳明脉,4,足少阴脉,5,足太阴脉,6,足厥阴脉,7,臂太阴脉,8,臂少阴脉,9,臂太阴脉, 10,臂少阳脉,11臂阳明脉

《阴阳》的顺序是:1,太阳脉,2,少阳脉,3,阳明脉,4,肩脉,5,耳脉,6,太阴脉,7,厥阴脉,8,少阴脉,9,臂太阳脉,10,齿脉,11,臂少阴脉

两书的排列顺序,1—3是相同的,其它不同

《足臂》的顺序是先足后臂,先阳后阴,很规整;《阴阳》就不是这样严格

排列顺序有其重要性,表示血气流注的顺序和方向,可见,当时还没有这个概念

④ 方向:两书的各脉,都有方向

《足臂》全部是向心性的,就是全部从手、足开始,走向肩、头、心、臀等中心部位

《阴阳》中的肩脉,是从耳后至手背,太阴脉从胃至足。其余都是向心性的

这说明,方向的确定,有一定的任意性,是估计出来的,人为定的

⑤ 脉的长短:两书描述的相应各脉的长短不同。有时,《足臂》描述的要长一些,也有的是《阴阳》描述的长一些。这说明,两书的资料来源不同。也说明,二书没有各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循环的概念

《黄帝内经》经脉研究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8

黄帝内经经脉研究揭秘

海云青飞 :综合王力微先生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 《黄帝内经》很多篇提到“脉”,而不称“经络”
  • 《黄帝内经》对“脉”的描述杂错不一,说明这些描述来自不同的手笔,成篇于不同的年代
  • 《黄帝内经》中只有《灵·经脉》一篇对经脉的走行路线做了详尽的描述,成了后来的经典
  • 《黄帝内经》《灵·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十二经脉之多血少气,……皆有大数,提示《灵·经脉》的详尽描述基于人体解剖测量
  • 公元16年发生的解剖王孙庆事件,佐证了《灵·经脉》里对12经脉的描述基于解剖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3)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2.《黄帝内经》对各脉的描述: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篇提到“脉”多称为 “脉”而不称“经络”

《黄帝内经》中,对“脉”的描述也杂错不一,从下面三个方面比较:

  • 1).命名:马王堆《脉书》比《黄帝内经》原始,是已无争议的事实。其特点是足、臂加阴阳,再加脉,用字古。如:把“太”写为“泰”、或“钜”

    《黄帝内经》中,有的篇章保存了这个进化中的印记。把“太阳”写为“巨阳”的有: >《素·五脏生成篇》,《素·热论篇》,《素·厥论篇》,《素·病能论篇》

    以“手太阳”,“手太阴”,“足太阳”,“足太阴”后面无“脉”字,这样的术语的篇章有: >《素·五脏生成篇》,《素·刺热论篇》,《素·刺疟篇》,《素·三部九候论篇》,《灵·根结》,《灵·卫气》,《灵·始终》,《灵·厥病》,《灵·禁服》,《灵·营气》,《灵·五音五味》,《灵·阴阳系日月》,《灵·本输》,《灵·经水》等

    《灵·卫气》和《灵·禁服》称“手厥阴”为“手心主”

    以“手太阳脉”,“手太阴脉”,“足太阳脉”,“足太阴脉”或在脉前加“之”的篇目有:《素·气府论篇》,《灵·邪客》。后者只提到三脉,手太阳之脉,手少阴之脉,手心主之脉

    有“脉”字的篇章比没有此字的篇章要少得多

    和脏腑相络的术语,只有《灵·经脉》一篇,其中手厥阴称之为“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和后来的通用名大不相同。其他如《素·刺疟篇》,《灵·本输》,《灵·五音五味》,虽然提到某脉和某脏有关系,但没成为术语,在《灵·五音五味》里,只提到手太阴与肺,足太阴与脾,手少阴与心,足少阴与肾,足厥阴与肝有联系,其他五脉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没提与脏腑相联系

    此外,在《素·刺腰痛篇》里,有一些异脉脉名:解脉、同阴之脉,阳维之脉,衡络之脉,会阴之脉,飞阳之脉,昌阳之脉,散脉,肉里之脉,不见于其它篇目,也没流传下来,显然是被淘汰了

  • 2).流注方向:《黄帝内经》中各脉的走向,很多提到脉名的未能说明流向,明确说明的有:

    《灵·脉度》:全部是向心性的

    《灵·邪客》,手三阴:手之头;手三阳:脏之手;足三阳:头之足;足三阴:足之腹

    《灵·本输》,10脉,全部是向心性的

    《灵·逆顺肥瘦》,手三阴:脏之手;手三阳:手之头; 足三阳:头之足;足三阴:足之腹

    《灵·经脉》,手三阴:脏之手;手三阳:手之头; 足三阳:头之足;足三阴:足之腹

    后两篇的流注方向相同,前三篇的流注方向则大有差异,说明这些不同的篇章,来自不同的手笔,成篇于不同的年代

  • 3).“脉的数量:12脉全的篇目有:《灵·经脉》,《灵·经水》,《灵·卫气》,《灵·邪客》,《灵·禁服》,《灵·逆顺肥瘦》

    述11脉的有:《灵·阴阳系日月》,缺手心主一脉

    述10脉的有:《灵·本输》,缺手心主一脉,另有手三焦为“别”,不是一脉。“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

    《素·刺疟篇》多出一条足太阴横脉,与胃疟有关,同时也有一条和脾疟相关的足太阴脉

    其它述及脉名,但不全,缺手厥阴一脉的篇目有:

    《素·五脏生成篇》,《素·刺热论篇》,《素·刺疟篇》,《素·气府论篇》,《灵·根结》,《灵·始终》,《灵·厥病》,《灵·五音五味》,《灵·阴阳系日月》,《灵·本输》

    这些既有相同又有矛盾情况的存在,且不止一处两处,显然是出于不同的手笔和年代

  • 4).各篇“脉”的排列顺序:大多数篇目里,只是为治病提到了一些脉名,并无严格顺序

    但《灵·卫气》、《灵·禁服》、《灵·经水》、《灵·五音五味》、《灵·阴阳系日月》、《灵·本输》等篇述脉较全,排列顺序,没有一篇是和《灵·经脉》相同的。排列顺序的不同,说明这些篇目的作者,没有在一起商量讨论,没有统一的观念,更没有各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循环的概念。在互相保密的情况下,在一起讨论,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正象宋朝《素问》的校订者林亿所说,一些“至下至贱之人”,记事也有很大的任意性,不可能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 5).和天干、地支、十二月份的比附:

    《灵·阴阳系日月》和天干、地支、十二月份的比附是:在数量上,天干10个,地支12个,月份12个,如何和各“脉”比附?

    解决的办法是:天干、地支共22个,“脉”的数目11个,缺心主一脉,分为左右两边,就成了22脉,再来比附,就完全无缝了。12月份,只和足的6脉,左右合12脉比附,也正好合适。具体的比附是:寅正月、未六月对应左右足少阳,酉八月、子十一月对应右左足太阴等等。甲、己对应左、右手少阳,乙、戊对应左右手太阳等

    其顺序是先足后手。左右的先后是有讲究的

  • 6).各经脉含气血的多少:

    《素·血气形志篇》: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

    《灵·五音五味》: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

    《灵·九针论》: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气少血,少阴多气少血

    上述各篇,都说经脉含气血的多少,是天数,但描述的都不很相同,表现在:

    ① 表述的顺序不同。顺序不同,说明还没有头尾相接,成环周而复始的概念

    ② 归纳成表,一目了然

    表 《黄帝内经》中不同篇目对脉中含血气多少描述之比较

    | |太阳 |少阳 |阳明 |太阴 |少阴 |厥阴 | |-----------------|-----------|-----------|------------|-----------|-----------|-----------| |素·血气形志篇 |多血少气 |少血多气 |多气多血 |多气少血 |少血多气 |多血少气 | |灵·五音五味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 |多血多气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 | |灵·九针论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 |多血多气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 |多气少血 |

    比较起来,《素·血气形志篇》和《灵·五音五味》、《灵·九针论》的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脉所含气血的差异很大;《灵·五音五味》和《灵·九针论》之间,只有少阴所含的气血量不同。同一个事,互相矛盾的说法,是无可适从的。这样的描述是怎样来的?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 1,有观察,但观察得不准确,不一致。在观察不准的情况下,难免猜测;
    • 2,在传授过程中,有记录和抄写错误。两种可能,都不能排除,也可能同时存在

4.《灵·经脉》对经脉的描述:

在《黄帝内经》中,只有《灵·经脉》一篇对经脉的走行路线做了具体的描述,其描述之详细、具体,远远不是《足臂》和《阴阳》所能比的。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成了后来的经典,一直延续到现在

《灵·经脉》对经脉走行的描述,有下列特点:

  • 1).用字多。比《足臂》和《阴阳》多3—4倍或以上

  • 2).对12经脉走行的表述,详细而具体

  • 3).各经脉都和脏腑相络,术语是脏腑在前,+ 手、足+ 阴阳 + 之脉。比任何其它篇目的命名都要规范

  • 4).其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一名很别致,在厥阴之后多“心包络”三字,此脉出现较晚,《黄帝内经》里只有少部分篇目里有。此名在后来没能延续,现在的术语是手厥阴心包经

  • 5).只述经脉走行和所主疾病,基本上没述各脉的穴位

《灵·本输》中,把三焦一脉算做“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和其它10脉一起,都描述了其井、荣、俞、经、合各5穴,其中足阳明、三焦、足少阳各述,6穴,说明穴位是已经存在了,主要位于四肢,定位于各经脉的穴位并不很多

《灵·经脉》对12经脉的描述,是空前的。这也是为什么《足臂》和《阴阳》这样很通行的脉书没收进《黄帝内经》的原因,因为这篇文章完全可以覆盖两脉书的所有内容

《灵·经脉》对12经脉的描述是建立在解剖基础上的。《灵·经水》里说得明白:“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十二经脉之多血少气,……皆有大数。”

公元16年发生的解剖王孙庆的事件,与《灵·经脉》里对12经脉的描述大有关系。一个很详细具体的描述,不可能凭想象,也不可能凭多人积累经验的感受,如果是,什么人,凭谁的经验?总不能抽象地、大而化之地、笼统地去说具体问题吧?认为《灵·经脉》就是这次解剖事件的记录,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你否认不了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也举不出第二次如此巧合的解剖事件

由于后来长期不做人体解剖,或解剖了也只是观察内脏,所以,《灵·经脉》就成了经典文章,后来所有书籍对经脉的描述,基本都是对此文的照抄,有的在个别字句上有出入或脱漏。就是现今的中医书籍,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对经脉的描述,基本上是这篇文章的现代汉语翻译本

从上述的资料对比可以看出,“经络”个“脉”,在《灵·经脉》以外的各个篇章,数目不同,命名不同,走向不同,这是怎么回事?显然是不同的观察,不同的记录。这个观察是怎样进行的?记录的根据是什么?后面再做讨论

黄帝内经很和针灸甲乙经有什么关系,针灸甲乙经 黄帝内经对照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8

整体观要求持续改进,只会抄书的人不懂《黄帝内经》

海云青飞 : 公元16年发生了解剖王孙庆事件,《黄帝内经·灵·经水》又说了经脉的数据可以解剖而得到,这就提示《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16年之后,从公元16年算起,到唐朝初年,即公元7世纪初,有三本描述经脉的书:《针灸甲乙经》、《脉经》、《黄帝内经太素》,这三本书全部是照抄《黄帝内经·灵·经脉》的内容,700年了,对“经脉”的描述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从人体上做任何实践验证,这说明伪专家纸上谈兵的传统,从约2000年前就开始了,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tuenhai.com 自以为智力只是中上,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不过我有一个优点,就是以整体观来看待事物。宇宙一切在动,动就会有变化,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人寿短暂,人类并不是多么高级的物种,理应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一切事物都有改进的空间。虽然 tuenhai.com 认为整体观是宇宙的真理,这只是一个大原则,在细节上永远可以改进,于是宇宙中并不存在不需要改进的事物

从《黄帝内经》第一次编辑成书,到唐初,700年了,其间编的三本脉书竟然只是抄《黄帝内经》,没有一点的改进,可见这几本书的作者完全没有理解《黄帝内经》的整体观思想,整体观要求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看问题,这三本书联系了什么呢,他们除了抄书,就是抄书,这可不是整体观,然后一直到现在的专家,全部是一个德性,2000年了,就没有一个人读懂《黄帝内经》的人吗,竟然需要我这个并不需要《黄帝内经》帮助的人来写下这些话题。我虽然愿意做启蒙工作,也是最适合的人选,可是谁给我发工资呢:)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4)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三、《经脉》、《针灸甲乙经》、《脉经》、《黄帝内经太素》对经脉描述之比较:

《针灸甲乙经》、《脉经》、《黄帝内经太素》中有关经脉的描述,都是照抄《灵·经脉》,但在个别字句上也稍有差异。其中以《脉经》的差异最大

1.《针灸甲乙经》是晋·皇甫谧(公元215—282)根据《素问》、《九卷》、《明堂经》删除重复,吸取精要编写的

皇甫谧,是东汉名将皇甫嵩之曾孙,少不好学,二十多岁以后发愤读书,很有心得。41岁时,因中风,被治得痛不欲生,发愤习医,研读了上述三书,在公元256—259年间,写成《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卷二描述了十二经脉的走行和主病,文字和《经脉》完全一致,只是个别字有少许出入。在经脉术语上,和《经脉》基本一致,只是“心主手厥阴之脉”比《经脉》里的术语少“心包络”三字

但是,在卷三具体叙述穴位的篇章里,排列顺序和所用术语就不同了,具体是:

手太阴之脉,手心主之脉,手少阴之脉,手阳明脉,手少阳脉,手太阳脉,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足阳明脉,足少阳脉,足太阳脉

顺序是先手后足,术语不和脏腑相络,具体还是相络的,并没有无端循环的概念

《针灸甲乙经》卷三,叙述了具体的穴位,显然抄自《明堂经》。皇甫谧对二者的差异,或没有察觉,或察觉了也无所适从,因为他并没有用具体的解剖来验证究竟哪个说法是对的,或他认为,这样的差异,都是圣人所说,决不能随便改动。按他在前言里说的话,应该是迷信圣人所致

对各经脉含血气多少的描述,和《灵·五音五味》完全一致:

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

《素·血气形志篇》、《灵·九针论》和此不很一致,他为了删除重复,不再立此存照,全部罗列。他是以什么为根据决定取舍的?显然不是根据解剖,是根据他个人的主观判断。这是抄书而不验证的必然结果

2.《脉经》是晋·王叔和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编写而成。其卷六描述了11条经脉的走行。和《经脉》比较,有下列异同:

  • 1).脉的数量为11条,缺手少阴之脉,而不是缺手厥阴之脉,极有可能是抄漏了

  • 2).脉名:在术语上不和脏腑相络

  • 3).排列顺序和《经脉》不同,具体如下:

    足厥阴之脉,足少阳之脉,手心主之脉,手太阳之脉,足太阴之脉,足阳明之脉,手太阴之脉,手阳明之脉,足少阴之脉,足太阳之脉,手少阳之脉

    是足、手、足、手、足、手的排列次序,最后缺一手

    脉的命名和排列次序很重要。在《脉经》里,各经脉不和脏腑相络,也没有无端循环的概念

  • 4).《黄帝内经太素》是唐初人杨上善根据《黄帝内经》,删除重复,归纳整理的。原本传到日本,在本土已亡失,在晚清又从日本传回

    《黄帝内经太素》第八卷描述了12经脉,和《经脉》的描述完全相同,只是个别字句有差异或脱漏,是从《经脉》一篇照抄的

以上三种书,是唐朝初年以前描述“经脉”最基本的书籍,除此以外,没有其它书对“经脉”有具体的描述。可以看出,三种书的描述,全部是照抄《经脉》的内容,从公元16年算起,到公元7世纪初,700多年间,对“经脉”的描述,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从人体上做任何验证,只是抄书而已

---;

从《针灸甲乙经序》看《黄帝内经》

Brook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少不好学,20岁以后才发奋读书,42岁时患风痹,始演习医术。遂作《针灸甲乙经》。他在序中说:“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何、汉有仓公,……汉有华佗、张仲景,……”

皇甫谧对有汉以来医者情况的描述,可以和张仲景的描述互相印证

接着,他提到《素问》、《九卷》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他所见到的《内经》已有所亡失,不全了。他说:三部著作“多所重复,错互非一”。现存的《内经》,也是这种情况,只不过神话它的人,从来不说,大多数人,又从来不看而已。他接着说:“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这是《甲乙经》的编撰原因和成书过程

这里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内经》既为古代各医家智慧的总结和结晶,博大精深,完整独特,句句经典,理应被视为无价珍宝,广为流传,为什么到皇甫谧时已有所亡失了呢?

  2. 《内经》既完美无比,自成体系,为什么皇甫谧说它“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呢?是皇甫谧在故意贬低《内经》吗?今本的《内经》,为什么还是有此情况,甚至互相矛盾的都有?(此处不具体论述)

  3. 为什么从仓公到张仲景300年间,无论《内经》的流传、研究、注释完全是空白,而其他著作,无论儒、道、法、墨、兵、杂......都有注本,甚至不止一部?

以上问题,同样是《内经》的神化者,不懂装懂者,被包装为权威者所不能回避的、应该做出符合逻辑的回答来

《黄帝内经》、《针灸大成》、《明堂灸经》比较研究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9

整体观的研究方法是务实的研究方法

海云青飞 : 至少在三万年(非精确数字)前,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已经有了萌芽,在二万年前达到了顶峰。然后,随着物质的趋向丰富,人类对整体观的理解程度逐渐下降,近几百年以来,人类以加速度远离整体观念

Don: 为什么物质的丰富会导致整体观念下降

海云青飞 : 整体观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的命运共同体,最基础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团体中的人不分彼此的时候,这时候团体中人人都有很好的整体观念,整个团体好像是个整体的生命,这个能理解吧

Don: 能理解

海云青飞 : 当人人具有整体观念的时候,互相是非常了解的,也是非常关心的。每个人都对自己非常了解、非常关心,如果你有整体观念,那么对身边的人也是非常了解,非常关心的。这个关心、了解必须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为前提的

我假设李静去追求梦中情人王动,以下是他们的对话过程:

李静:我对你可关心了,你知道吗

王动: 见鬼,你什么时候关心过我

李静: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你还有一个你,叫作经络人,那个经络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对你那个经络人很好的,送了他很多的礼物

王动:你扯什么鬼话,有礼物直接送给我就行了,还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人,你是不是有神经病

李静:我说的是真的,许多专家说经络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经络人的存在是肯定的,专家可以用人格担保,甚至专家可以给你写保证书的

王动:你跟你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人去玩吧,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要来烦我就行了

如果你这样去追求心上人,能追到吗

Don: 我会这么笨,轻易相信专家的鬼话吗

海云青飞 : 整体观一定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为前提的。特别是古代,一定是这样。即使是现代,人类也能通过仪器发现肉眼看不见的东西,那也只是肉眼看不见,借助仪器这双眼睛也是看得见的,如果肉眼和仪器都无法看见,那么是无法进行研究的

天有五星,人有五脏,放在古代,这样进行比附研究也是一种伟大的进步,肉眼只能看见五星,于是想当然地认为五行是存在的,这是以看到的事实为基础的比附。如果古人是伪专家鼓吹的那样有特异功能,可以看见肉眼看不见的事物比如经络,那么古人就会说 天有八星,人有八脏,于是伪专家又有任务火力全开给 八行学说 大唱赞歌了,唱赞歌不用脑子,正是伪专家所擅长的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5)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四、唐朝及以后到现在,对“经脉”描述之比较:

1.《备急千金要方》对“经脉”的描述:

《备急千金要方》是唐朝孙思邈(约公元581—682)所撰,实际上是汇总了他所收集的药方和有关针灸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汇总,也有他个人的见解

卷第二十九是谈针灸的,其前言云:

夫病源所起.本予脏腑。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将欲指取其穴。非图莫可备预之要,非灸不精。故经曰: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如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然去圣久远.学徒蒙昧,孔穴出入,英测经源,济弱扶危,临事多惑。余慨其不逮,聊因暇隙,鸠集今古名医明堂,以述针灸经一篇,用补私阙。庶依图知穴,按经识分,则孔穴亲疏,居然可见矣。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若依明堂正经,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今半之为图,人身长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以五分为寸,其尺用夏家古尺,司马六尺为步,即江淮吴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图之于后,亦睹之便令了耳。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侧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共三百四十九,单穴四十八名,双穴三百一名

这一卷里,主要是讲针灸孔穴的,这留在后面讨论。12经脉,所用术语、排列顺序,与《经脉》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 手太阴肺经,2.手厥阴心主经,3.手少阴心经,4.足太阴脾经,
5. 足阳明肺经,6.手少阳三焦经,7.手太阳小肠经,8.足太阳膀胱经,
9. 手阳明大肠经,10.足少阴胆经,11.足厥阴肝经,12.足少阴肾经

所用术语,和现在所用的基本一致,只有“手厥阴心主经”现称“手厥阴心包经”。排列顺序不同,说明在孙思邈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十二经脉是首尾相接,无端循环的概念

在前言部分的描述,说明了当时的医疗情况:然去圣久远.学徒蒙昧,孔穴出入,英测经源,济弱扶危,临事多惑。他慨其不逮,聊因暇隙,鸠集今古名医明堂,以述针灸经一篇,用补私阙。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他是根据当时甄权等新撰写的本子编写的

2.《外台秘要》对“经脉”的描述:

《外台秘要》是唐朝王焘(约公元670—755)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编辑成书的,是当时医书资料的汇编,分门别类,给以归纳

卷三十九是讲针灸的,其序云:

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

在王焘的心目中,《甲乙经》是必须遵从的经典,说明当时有乖“正理”的异说,也就是随心所欲,没有章法的做法很盛行。他自己真的按《甲乙经》说经脉吗?未必

在《外台秘要》里,没有脉名,是按脏腑叙述各脉,其名称和顺序是:肺、大肠、肝、胆、脾、胃、心、小肠、心包、肾、膀胱、三焦

在小字的注里用了手太阴、手阳明、足厥阴、……这样的术语,“心包经”用的是“手心主脉”这样的术语

心包和三焦,不是互为表里的脏腑。其它互为脏腑的表里关系,与《内经》同

王焘的记载,来源于《针灸甲乙经》

3.《铜人针灸经》对“经脉”的描述:

《铜人针灸经》题为宋朝王惟德著。是否为制作针灸铜人的王惟一,不能确定。铜人已经失传了,这本书成了判断腧穴正误的经典之作,被很多后人引用,是故有其重要性

《铜人针灸经》对各经脉的命名回归简略,具体为:

手太阴脉、手少阴脉、手厥阴之脉、手阳明脉、手少阳脉、手太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阳脉、足太阳脉、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

各脉和脏腑相络,只是没体现在术语里。排列顺序是先手后足,和很多先足后手的排列不同,和《经脉》的顺序更不相同,显然没有无端循环的概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从南北朝开始到此时,《灵枢经》已经残缺不全了,唐朝的王冰,宋朝的林亿,都没有校注此书,就是在宫廷,也难得一见。他们所依据的,是《甲乙经》里引述《明堂经》的部分,《明堂经》的经脉排列,没有严格的顺序,也没有无端循环的概念,这些人又如何能有无端循环的概念?所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良以此也,必有以也,是有它内在原因的

4.《明堂灸经》对“经脉”的描述:

《明堂灸经》题为西方子撰,《四库全书》定为宋代作品,西方子不知何许人。值得注意的是,此书所用术语,已经和现在所用的术语有很多是相同的,但排列顺序不同,具体如下:

1. 手太阴肺经,2.手厥阴心主经,3.手少阴心经,4.足太阴脾经,
5. 足阳明胃经,6.手少阳三焦经,7.手太阳小肠经,8.足太阳膀胱经,
9. 手阳明大肠经,10.足少阳胆经,11.足厥阴肝经,12.足少阴肾经

排列顺序与《脉经》不同,说明作者的心目中,还没有经络全身周行,如环无端的概念。对经络的命名,首先在各脉的后面,加了“经“字,命名原则是:手足 + 阴阳 + 脏腑 + 经,心包一经,仍用“心主”一词,说明这是从较为原始的命名向现代命名的中间化石,很有价值

5.《针灸资生经》对“经脉”的描述:

《针灸资生经》是宋朝王执中所撰,《四库全书》提要认为也不能完全确定,大致的成书年代在宋徽宗年间

所述的经脉术语有两套,应该是来源于不同版本的书,两套所用术语,基本完全一致,只有手厥阴一脉不同,具体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主脉(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顺序是先手后足,和《脉经》的顺序不同,还没有首尾相连,循环无端的概念,仍然是处在中间状态的化石

6.《普济方》对“经脉”的描述:

《普济方》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主持编写的一部医药类书,编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分为七部,第七部叙述经络的有关内容。对经络的命名术语,有三套,来源于三种不同的书,具体如下:

  • 1).手少阴之脉、手太阳之脉、足厥阴之脉、足少阳之脉、足少阴之脉、足太阳之脉、手太阴之脉、手阳明之脉、足太阴之脉、足阳明之脉、手厥阴之脉、手少阳之脉

  • 2).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真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少阳三焦经

  • 3).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上述三套术语,第一套比较原始,顺序是手足足手足手,可以看出,有脏腑相表里之意。但无首尾相连,如环无端循环的概念

第二套比较进化,术语上,“手少阴真心经”不够规范。顺序上,是手手足足足手,显然也无首尾相连,如环无端循环的概念

第三套所用术语、排列顺序,和现在所用的完全一致,可以说明,这样的术语和排列,在明初(15世纪初)已经形成了,但还不见得被广泛接受,所以,编书者不能完全排除第一、二套的排法和术语,所以有三种并存的情况。这样的编法,在《黄帝内经》里更为常见,这是因为所取的资料来源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派,为了保存资料,尽可能各备其说吧

7.《针灸聚英》对“经脉”的描述:

《针灸聚英》为明代高武所撰,开始于嘉靖八年(1529年),全书初刻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是参考古书编写。所用术语是:

手太阴之脉、手阳明之脉、足阳明之脉、足太阴之脉、手少阴之脉、手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之脉、足少阴之脉、手厥阴之脉、手少阳之脉、足少阳之脉、足厥阴之脉

在术语上,只有足太阳和膀胱相络,其余均无,但在实际上还是相络的

在顺序上,和《脉经》完全一致,说明这还是有中间过度化石的味道,更成熟、规范的术语,在此书中还没被接受或重视。也说明对经脉的所用术语,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什么人愿意用什么术语,就用什么术语,并不违反规定

8.《针灸大成》对“经脉”的描述:

《针灸大成》是明朝杨继洲初稿,靳贤续写的,实际上主要是靳贤写的,初刻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

12经脉所用术语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术语和《普济方》的第三套完全相同,顺序也完全相同,现在所用的术语和顺序,也和这里描述的完全相同。从15世纪初到17世纪初,这套术语和顺序才基本上被确定下来了。如果从《备急千金要方》开始称“脉”为“经”开始算起,则经历了约1千年的来回震荡,如果从《黄帝内经》时代算起,这个过程经历了1700年!

从这些书里,可以看出1700年间对“经脉”这一概念描述变迁的轨迹,也可以看出,在这期间,“经脉”的命名还很不统一

经络腧穴文献现代研究之道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9

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整体观文化的失落

海云青飞 : 拥有彻底的整体观念的人互相之间非常关心,非常了解。对自己有多关心,对别人就有多关心;对自己多了解,对别人就有多少了解。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很难达到,如果达到,那么生命就得到了升级

人与环境也是生命共同体,整体观越强的人,越是想了解周围事物的一切细节,求知的渴望就越大。于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求知欲和研究精神来了解一个人的整体观

自从《黄帝内经》问世以来,历代有很多人在膜拜它、修订它,可惜的是,他们只不过是在做文字的编排、考证、润色,脚踏实地的研究是从来没有的。特别是现代的伪专家,除了唱赞歌,没有任何的贡献

怎么会这样呢,《黄帝内经》的内容全部是古人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得到的,现代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竟然不知道什么是整体观,长此下去,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如何得发扬光大,我华族如何才能实现赶超。不要总是说GDP总量是多少了,算算人均多GDP吧,排在全世界第几位

近代科学为什么起源于西方,而不是起源于中国,和许多伪专家把单纯的人们往错误的方向引导有关,《黄帝内经》里什么科学都有,现代科学的一切,《黄帝内经》里全部有,《黄帝内经》里甚至有现代科学都无法发现的经络,伪专家完全不去考虑,既然全世界都证实不了经络的存在,是不是你理解错误了呢。在伪专家看来,捧着《黄帝内经》日夜诵读就可以了,根本不用费那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个复杂的真实的宇宙。于是许多人被伪专家欺骗、误导,沉浸在伪专家描绘的虚假的“国学”幻想里,而不是去脚踏实地研究真实的世界

近代科学在西方的兴起,也是整体观念在西方的兴起,二者是同步的。而我拥有伟大天人合一整体观文化历史传承的华族,却被什么也不懂的伪专家拖了后腿,延误了发展速度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6)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五、《黄帝内经》以来重要书籍、文物对腧穴描述之比较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的《素·气穴论篇》:“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

这个数字是根据“天人感应”的原理逆向推导出来的,实际上,在《黄帝内经》里,只载穴位单穴25个,双穴135个,计160穴

在《素·气府论篇》里,罗列了各脉的穴数。但没有罗列具体的穴位:

足太阳脉:78穴
足少阳脉:62穴
足阳明脉:66穴
手太阳脉:36穴
手阳明脉:22穴
手少阳脉:32穴
督脉:28穴
任脉:28穴
冲脉:22穴
足少阴脉:6穴
合计:380穴

这里只是手足的阳脉,加足少阴的6穴,督、任脉的56穴,冲脉,后来认为是没有穴位的,这里有22穴。无论从经脉的数量,还是腧穴的数量方面说,都是比较混乱的,合计数380穴和气穴365之说自相矛盾。此篇里,描述了各穴的部位,没有穴名,这可以认为是经络腧穴认识中的一块化石,对经络、腧穴是如何提出来的,其发展过程如何,很有价值,不可等闲视之。可以说明,当时对到底有多少穴,两篇文章(《素·气穴论篇》和《素·气府论篇》)的作者心里并没有数,或根据天人感应,或随心所欲。总而言之,都凭想象

在《灵·本输》里,述十一脉的井、荣、俞、经、合穴各5个,膀胱、胆、三焦三脉多一原穴

《黄帝内经》里,对腧穴的描述既不成熟,也不具体

2.《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根据《明堂经》对腧穴的描述很具体,述单穴49个,双穴300个,共计349穴

《针灸甲乙经》描述穴位的特点是,头颈部、胸背部、腹部的穴位不归于各经脉,归于各经脉的穴位主要是四肢的穴位。这种归类法一直延续到元朝

穴位的排列顺序和数量(双穴按一个穴位计算):

头部:31穴,

背部:45穴,
面颈肩部:55穴,
胸腋胁部:29穴,
腹部:51穴,
手太阴及臂:9穴,
手厥阴心主及臂:8穴,
手少阴及臂:8穴,
手阳明及臂:14穴,
手少阳及臂:12穴,
手太阳:8穴,
足太阴及股:11穴,
足厥阴及股:11穴,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10穴,
足阳明及股:15穴,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14穴,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18穴
总计:349穴

从《针灸甲乙经》对腧穴的分类和描述可以看出,《明堂经》并未把全部腧穴都归类于十四经脉,皇甫谧照抄《明堂经》,很忠实于原文,他自己并未作解剖、研究、观察,所以,对原文也不能做任何修订,这可以让我们看到已经亡失了的《明堂经》的本来面貌

腧穴的排列顺序,手太阴及臂、手厥阴心主及臂、手少阴及臂、足阳明及股、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说明各经之间,没有首尾相连、无端循环的概念

此外,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里的水泉、照海二穴的次序与现在的次序颠倒,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里的外丘、光明、阳辅三穴的次序颠倒

分在头颈面胸肩背腹部的腧穴,有不少也提示了是某脉气所发,为何不归于某脉?这是个疑问

归于各脉的腧穴,又来个及臂、及股、并阳维四穴、并阳跷六穴,又是什么意思?归脉各穴,都在四肢,比后来的要短得多,这个归类法,是否意味着,穴位的归脉,比《灵·本输》里的井、荣、俞、经、合、原穴进了一步?

从下列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进化的痕迹

3.《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29对腧穴的归类是分了三个图:仰人明堂图、伏人明堂图和侧人明堂图

  • 1).仰人明堂图,又分类为:

    头面部:36穴,
    胸部:25穴,
    腹部:44穴,
    手太阴肺经:10穴,
    手厥阴心主经:8穴,
    手少阴心经:8穴,
    足太阴脾经:11穴,
    足阳明胃经:15穴
    
  • 2).伏人明堂图,又分类为:

    头部:17穴,
    脊中:45穴,
    手少阳三焦经:17穴,
    手太阳小肠经:9穴,
    足太阳膀胱经:17穴
    
  • 3).侧人明堂图,又分类为:

    耳颈:20穴,
    胁部:10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足少阳胆经:15穴,
    足厥阴肝经:11穴,
    足少阴肾经:11穴
    

总计:349穴

《备急千金要方》对腧穴的分类和描述,比《针灸甲乙经》有明显的进化。表现在:

  • 1).分为三个图,以图说穴,比较直观

  • 2).未归于经脉的穴位,无论头颈面部,还是胸腹背腰部,都比《针灸甲乙经》要清晰得多

  • 3).已经把各脉称为经

  • 4).各经里的腧穴,不再及臂、及臀、并阴跷阴维、并阳维四穴、并阳跷六穴,直接归于各经了

  • 5).腧穴的排列顺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主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说明各经之间,没有首尾相连、无端循环的概念

  • 6).足太阳膀胱经里的申脉和金门、承山和飞扬的次序颠倒、足少阳胆经在丘虚和悬钟之间多付阳一穴

4.《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的腧穴归脉很别致,把所有腧穴全部归于12脉,脉名很别致,已如前述,这是一本很重要的、过度性的化石,具体归类如下:

  肺:双穴9个,
  大肠:双穴21个,单穴3个,
  肝:双穴11个,
  胆:双穴52个,
  脾:双穴24个,
  胃:双穴46个,双穴1个:承浆
  心:双穴8个,
  小肠:双穴13个,
  心包:双穴8个,
  肾:双穴27个,单穴23个,
  膀胱:双穴60个,单穴22个,外加:膏肓,
  三焦:双穴29个

合计:双穴308个,单穴50个,总共358穴名

脉名的别致,已经说过了。重要的是腧穴的归脉,把后来归于督、任二经的穴位,全归在大肠、胃、肾、膀胱各脉里了,根据什么?是否是凭想象任意归类的?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不回避,才能揭开经络的神秘面纱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7)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5.《铜人针灸经》

这是宋朝的一本重要针灸书,专讲腧穴。针灸铜人,是官方用来规范腧穴位置的,用来考试,据说有权威性,在实际中是怎样的,又是一回事,如果真的有权威性,就应该流传下来,而且不止一个,事实上没传下来,亡失了。《铜人针灸经》传下来了,被很多后来的书引用,有一定影响

此书卷一,内容类《灵·本输》,不详述。二至六卷,讲腧穴,“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

此书的腧穴数比其它书少得多,为什么?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6.《明堂灸经》

题为宋朝西方子撰,常被引用,有影响

此书各腧穴的归类与《备急千金要方》类似,也分正、伏、侧三人图,具体如下:

  • 1).正面:

    头面部:36穴,
    胸部:25穴,
    腹部:45穴,[其中“脐中”(神阙)《备急千金要方》在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10穴,
    手厥阴心主经:8穴,
    手少阴心经:8穴,
    足太阴脾经:11穴,
    足阳明胃经:15穴
    
  • 2).伏人:

    头部:17穴,
    脊中:52穴,
    手少阳三焦经:17穴,
    手太阳小肠经:9穴,
    足太阳膀胱经:17穴
    
  • 3).侧人:

    头颈:20穴,
    侧胁:16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足少阳胆经:15穴,
    足厥阴肝经:11穴,
    足少阴肾经:10穴
    

总计:362穴

和《备急千金要方》比较,正面腹部多1穴,足太阴脾经多1穴,伏人脊中多7穴,侧人侧胁多6穴,足少阴肾经少1穴

这些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同一个穴位,既可以在此经,又可以在彼经吗?这也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说明,直到宋朝,腧穴的归类或归经,还很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

7.《针灸资生经》

其分类是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具体是:

头颈部:63穴,
肩部:13穴,
背部:48穴,
胸腋部:29穴,
腹、侧肋部:53穴,
手太阴肺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14穴,
手少阴心经:8穴,
手太阳小肠经:8穴,
手厥阴心主脉:8穴,
手少阳三焦经:12穴,
足厥阴肝经:11穴,
足少阳胆经:15穴,
足太阴脾经:11穴,
足阳明胃经:16穴
足少阴肾经:10穴
足太阳膀胱经:18穴

这也是宋朝的作品,无论总穴数,还是穴位的归属,都显得随意、混乱。各经脉的排列次序是,先手后足

8.《普济方》

《普济方》卷412—413和卷414—416分别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归经和不归经的所有腧穴,具体为:

  • 1).卷412—413: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手少阴心经:14穴(只列出9个穴名),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阳膀胱经:63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足少阳胆经:43穴,
    足厥阴肝经:13穴,
    

总计:308穴。除去少列的穴位,实为303穴

  • 2).卷414—416

    头颈部:77穴,
    肩部:13穴,
    背腰部:55穴,
    胸、侧胁部:37穴,
    腹部:51穴,
    手太阴肺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14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太阳小肠经:8穴,
    手厥阴心包络经:8穴,
    手少阳三焦经:12穴,
    足厥阴肝经:11穴,
    足少阳胆经:15穴,
    足太阴脾经:11穴,
    足阳明胃经:16穴
    足少阴肾经:10穴
    足太阳膀胱经:18穴
    

总计:374穴

第一种归类与《外台秘要》相似,第二种归类与《备急千金要方》、《明堂灸经》、《针灸资生经》相似,各经脉的腧穴数目差异巨大

第二种归类的腧穴的排列顺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主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说明各经之间,没有首尾相连、无端循环的概念

两说并存,差异巨大,说明在明朝初年,各经脉上的腧穴,还没有统一的规范

9.《针灸聚英》

首次把所有的腧穴全部归于14脉。元朝滑寿的《十四经发挥》首先确立14经脉的地位,但只是一些歌诀,未描述穴位的具体位置,到明初的《普济方》也未能以此书为据,或将其内容收录其中,也说明此书对腧穴的归类,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针灸聚英》的归类是:

  手太阴之脉:11穴,
  手阳明之脉:19穴,
  足阳明之脉:45穴
  足太阴之脉:21穴,
  手少阴之脉:9穴,
  手太阳之脉:19穴,
  足太阳膀胱之脉:59穴
  足少阴之脉:27穴
  手厥阴之脉:9穴,
  手少阳之脉:22穴,
  足少阳之脉:43穴,
  足厥阴之脉:13穴,
  督脉:27穴,
  任脉:24穴

总计:348穴

所有腧穴的排列方向,都和现在的方向相同,只是在脉名上,还有差异。这本书的影响很大,可以认为,把所有腧穴都归于14经脉的观念已经开始确立了

10.《针灸大成》

比《针灸聚英》又进了一步,即脉名也规范了,具体如下: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阳膀胱经:67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厥阴肝经:13穴,
  督脉:27穴,
  任脉:24穴

总计:359穴

无论是经脉的术语,还是腧穴的排列方向、数目,都和现在所用的基本上完全相同,可以认为,此时,经脉的术语、走向、腧穴的定位,在此时已经得到确认,时间是1601年

这本书影响巨大,从初刻到乾隆年间的刻本,都是官刻,其最基本的内容,到现在也无大变化。但是,确认的根据是什么?没有任何说明。清朝后期,针灸被官方取缔,没有任何重要的著作

从上面的资料里可以看出,各腧穴的归经,在1600多年的时间里,并不统一。在明朝中期以后,即《针灸大成》以后,才统一起来。统一的根据是什么?应该是刻印的次数多,都以此为据吧。元朝以后,把朱熹对《四书》的解释,定为标准解释,这对盲目崇尚“经典”,僵化思维,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这个作用,在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后尤甚,所谓乾嘉学派,只是考据“经典 ”,缺乏创造性,对医界不能没有影响

现将各书归于各经脉的腧穴数目列表比较如下:

表7 各书归于各经脉的腧穴数目比较表

书籍[1][2][3][4][5][6][7]
手太阴肺经591010111111
手阳明大肠经5142020192020
足阳明胃经5151515454545
足太阴脾经5111111212121
手少阴心经5888999
手太阳小肠经6899191919
足太阳膀胱经6181717596767
足少阴肾经5101110272727
手厥阴心包经888999
手少阳三焦经5121717222323
足少阳胆经6141515434444
足厥阴肝经5111111131314
督脉272728
任脉242424
总计58148152151348349361

[1]《灵·本输》,[2]《针灸甲乙经》,[3]《备急千金要方》, [4] 《明堂灸经》,[5] 《针灸聚英》,[6] 《针灸大成》[7]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表8 同一个腧穴的所属经脉不同比较表

腧穴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针灸大成
肩髎大肠三焦
秉风大肠小肠
肩井大肠
天髃大肠三焦
臑会大肠三焦
水沟大肠
期门
日月
云门
中府
天宗三焦小肠小肠
臑俞三焦小肠小肠
肩外俞三焦小肠小肠
肩中俞三焦小肠小肠
曲垣三焦小肠小肠
丝竹空三焦
大包
天池心包
章门

需要注意的是,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里,包括一些经外奇穴。同一个腧穴,在不同的书里,所属经脉不同,如表8所示

从这些不同里,不免产生这样的问题:某腧穴归于某经脉的依据是什么?

从《黄帝内经》到《针灸大成》,经历了1400年的漫长过程。从上述书籍中,可以看到其间经脉、腧穴的规范的轨迹。这些变化的存在,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很多强烈的提示,是打开经络实质的钥匙,留在后面讨论

经络腧穴定位方法研究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9

经络腧穴定位不统一,作用被夸大

海云青飞 : 腧穴发音是Shù xué,人们在网上搜索 腧穴定位速查,经络腧穴定位图,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名称与定位,却想不到许多医书对腧穴位置的描述是不同的,至于为什么有这些不同,是没有“专家”知道的,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从书本里来到书本里去,定于什么位置作凭作者的主观喜好去判断,这都是整体观失落的缘故

Don: 拥有整体观的人会怎么研究腧穴定位

海云青飞 : 不知整体观的人研究事物的方法经常是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拥有整体观的人研究事物的方法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用解剖学和生理学来研究腧穴,如果腧穴的作用是真实的,必然可以用生理学来解释,如果不能用生理学来解释,那么这个腧穴是假的

实际上是腧穴的作用是被夸大的,中华传统方化的核心是整体观,强调整体的作用大于局部,小小局部的腧穴就有神奇的作用,是有违整体观的,因为整体观的失落,一些对整体观一无所知的专家乘此机会大力夸大事物的作用,利用人性喜欢速成的弱点来收获名利,他这样做是在摧残几千年历史传承不断的优秀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文化,所有有志于宏扬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士都有必要站出来揭穿伪专家的真面目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8)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六、各书腧穴定位之比较:

各书所载腧穴的位置,有一些有很大差异,比较叙述如下:

1.《敦煌灸经图》:

《敦煌灸经图》20世纪初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现藏于伦敦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残缺。据考证,本书写于隋末唐初,书中有正背全身图,图上记有穴名,每图多则10穴,少则5、6个,图的外观相同

书里除了有大量奇怪的穴名(如:板眉、鼻柱、口吻、玄角、手心、足心、髓孔、曲眉等等)和同名。但位置和通用的不同(如:风府、风池、水道、慈宫、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肝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等)以外,对穴位的定位,有一些与传统书籍差异明显,列表如下:

表9 《敦煌灸经图》和其它书籍腧穴位置比较表

腧穴            位置         书籍
大杼       与1椎相平         《灸经图》
           与2椎相平         《扁鹊针灸经》
风门       与2椎相平         《灸经图》
           与3椎相平         《僧医针灸经》
           与4椎相平         《龙衔素针经》
肺俞       与3椎相平         《灸经图》
           与5椎相平        《内照法》《龙衔素针经》
           与8椎相平         《扁鹊针灸经》
心俞       与5椎相平         《灸经图》
           与3椎相平         《龙衔素针经》
           与6椎相平        《扁鹊针灸经》《华佗针灸经》
           与7椎相平         《内照法》《僧医针灸经》
肝俞       与9椎相平         《灸经图》、《内照法》
           与7椎相平        《龙衔素针经》
           与8椎相平        《华佗针灸经》
大肠俞     与16椎相平        《灸经图》、《内照法》
           与13椎相平        《僧医针灸经》
           与14椎相平        《扁鹊针灸经》

如此大的差异,显然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笔误,这让操作者如何适从?

2.《针灸资生经》

从《备急千金要方》以来的重要医书,都记载了同一腧穴定位的不同,因不能确定哪个说法对,两说、数说并存的情况很多。现把《针灸资生经》里部分同一穴位,不同定位的情况列表如下:

表10 《针灸资生经》同一穴位不同定位简表

穴位       定位                                  书籍
玉枕       络却后寸半                            《针灸资生经》
           络却后七分半                          《明堂上下经》
悬枢       13椎节下间                            《铜人针灸经》、《普济方》
           12椎节间                              《明堂上经》
           11椎节间                              《明堂下经》
           10椎节间                              《明堂上经》(据《普济方》)
秩边       21椎下两旁                            《素·气府论》注
           20椎下两旁                            《铜人针灸经》《明堂经》
幽门       夹巨阙、肓俞夹脐旁五分                  《铜人针灸经》
           巨阙旁寸半                             《明堂经》
手三里     曲池下三寸                             《针灸资生经》
           曲池下二寸                             《明堂经》
少海       肘内廉后,又云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针灸资生经》
           肘内横纹头屈手,向头取之,陷腕中         《明堂经》
清冷渊     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                    《针灸资生经》
           肩下外关,腋斜肘分下行                  《明堂经》
           肘上三寸                               《明堂灸经》
太冲       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寸半陷中             《针灸资生经》
           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骨隙间陷中            《明堂经》
中封       足内踝前一寸                           《针灸资生经》
           足内踝前寸半                           《素问》注
           足内踝前寸半或一寸                     《备急千金要方》
阳交       外踝上七寸                             《针灸资生经》、《普济方》
           外踝上七寸,又云三寸                   《备急千金要方》
三阴交     内踝上三寸                             《针灸资生经》
           内踝上八寸                            《明堂经》
           内踝上八寸或三寸                      《备急千金要方》
冲阳       足跗上去陷谷三寸                       《针灸资生经》、《普济方》
           足跗上五寸                            《素问》注
           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或二寸             《备急千金要方》
           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                   《明堂灸经》
解溪       冲阳后寸半                            《针灸资生经》
           冲阳后二寸半                          《素问》注
梁丘       膝上二寸                              《针灸资生经》、《铜人针灸经》
           膝上三寸                              《明堂经》
           膝上二寸或三寸                        《备急千金要方》

3.《普济方》

里同一腧穴定位不同的情况也很多,与《针灸资生经》重复的穴位不取,择其要者列表如下:

表11 《普济方》同一腧穴不同定位简表

穴位     定位                            书籍
合阳     膝约中央下二寸一作三寸           《普济方》
大横     腹哀下三寸半,直脐旁             《普济方》
         腹哀下二寸                      《明堂下经》
列缺     腕侧上一寸半                     《普济方》
         腕上一寸                        《明堂下经》
温溜     腕后大士三寸,小士六寸           《普济方》
         腕后五寸六寸间                  《明堂经》
         腕后大五寸,小士六寸             《铜人针灸经》、《明堂灸经》
悬钟     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又云四寸      《普济方》
解谷     冲阳后寸半                       《普济方》
         冲阳后二寸半                     《素问》注
         冲阳后三寸半                     《素·刺疟》注
飞阳     外踝上九寸                       《普济方》
         外踝上七寸                       《明堂经》、《备急千金要方》

奇特的是,大士三寸,小士六寸是什么意思?就算“三”是“五”的笔误,大和小的标准是什么?难道不是按身高的比例取穴?中士又怎么办?这样的定位,实在太任意了

4.《针灸资生经》和《普济方》里对同一腧穴不同定位的取舍:

各举几例,以示以什么为依据取舍之一斑

  • 1).《针灸资生经》里的悬枢:《铜人经》云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明堂上经》作十二椎节间,《下经》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悬枢又在十一椎下。当以《铜人》为正,《明堂上经》亦误

    秩边:《素·气府论》注:秩边在二十一锥下两旁,上直胞肓,与《铜人经》、《明堂经》二十锥下不同,未知孰是,姑两存之

    幽门:《铜人》云幽门夹巨阙,肓俞夹脐旁各五分,《明堂》乃云幽门在巨阙旁寸半,通天夹上脘旁相去三寸,按《千金》四满(第二行穴)在丹田(石门)两边各寸半,与《明堂》合,始知《铜人》误云

    解溪:在冲阳后寸半腕上陷中。《明下》云在系鞋处

    梁丘:在膝上二寸,《明》云三寸,《明堂》作三寸,《铜人》、《千金》皆作二寸,《千金》注谓或云三寸,姑两存之。《素》注在冲阳后二寸半。新校正云,《刺疟》注作三寸半,二注不同,当从《甲乙》作寸半

  • 2).《普济方》里的秩边,描述同《针灸资生经》,多一句“当从《千金方》除脊三寸取穴

    不容:在幽门旁各一寸半。《资生经》云:《素问》云夹鸠尾,外当乳下三寸,夹胃脘各五寸,不容至大赫、大巨夹脐广三寸,各三:滑肉门、天枢、外陵也。下脐二寸夹之各三:大巨、水道、皈来也。背腹第三行穴也。《甲乙经》云天枢在脐旁各二寸,与诸书同,特此经为异信,若是,则其穴不当乳下可也。必当乳下,则广三寸之说为当

    大横:在腹哀三寸半,直脐旁。《资生经》云,肓俞去脐旁当一寸半,天枢去脐当三寸,大横去脐四寸半,其去章门合六寸。《难经》疏乃云,章门在脐上二寸,两旁九寸,为可疑焉耳。西方子云在腹哀下二寸

    三里:在膝下胻外廉两筋间,一云胻外大筋内骨中间。一云陷者宛宛中。《铜人经》云在膝下三寸。《素问》注背同人多不能求其穴,每以拇指次指圈其膝盖以中指处为穴,或以最小指住处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犊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从膝头上去三寸为三里穴也。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

    付阳:外踝上三寸。《明堂下经》:外踝上二寸(二当作三)。《资生经》云:按《素问·气府论》阳跷穴注云,谓附穴也,在外踝上三寸。窃意阳跷即附阳也。及考《气穴论》,阴阳跷四穴注云:阳跷穴是谓申脉,阳跷所出,则是阳跷乃申脉,非附阳后,故《明堂下经》既有附阳在外踝上二寸,《上经》又有阳跷在外踝前一寸。一寸、二寸既异,是附阳、阳跷各是一穴也。但不知《素问》之注何故前后相背耶!

从这些注解里,可以看出,穴位的确定,是从书里来,到书里去,遇到互相矛盾的,不是用实践检验、纠正,而是个人的臆断加以取舍。不能判断的,则几说并存

穴位的定位,并不很准确、精细,穴位决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大致的位置。模糊的描述,谁也不能准确把握这个点究竟是在什么位置。穴位的部位是根据什么确定的?从上述罗列事实来看,穴位的定位有很大的任意性,甚至莫衷一是,所谓“几千年医家们反复实践的结果”这样的论调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针炙经络是真的吗,经络真的存在吗,经络客观评价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9

有很多人有疑问:经络堵塞是真的吗?人体真的有血脉经络吗?通经络大腿真的能瘦么,经络刷真的有用吗,让 tuenhai.com 来告诉你真相

针炙经络是真的还是假的,经络权威评价

海云青飞 : 王力微先生的考证表明,《黄帝内经》明白无误地写着经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宣扬《黄帝内经》是神人写的,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伪专家,你手头的《黄帝内经》是你自己写的吧,你就是写《黄帝内经》的神人。如果不是这样,你怎么看不见《黄帝内经》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事情呢,难道被你吹捧上天的《黄帝内经》,自己却连一遍也没有看过!既然这样,又有什么资格冒充专家去误导单纯的初学者呢

现在 tuenhai.com 客观评价一下经络学说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络是看得见的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络是摸得着的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脉是会跳动的,并且是有规则地跳动的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脉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孙络是毛细血管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脉的作用是供给全身养分、氧气,包括滋养关节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刺脉出血,告诉你刺的就是血管,“专家”看得懂吗
  • 《黄帝内经》作者说了,经脉之长短,人死了以后解剖测量可知
  • 结论:《黄帝内经》部分经络数据来自人体解剖,血管测量
  • 结论:《黄帝内经》一些经络走向与血管不符,是因为在古代人体解剖、测量技术水平受时代限制
  • 结论:《黄帝内经》作者不知道经脉分动脉和静脉,“专家”鼓吹的神人哪里去了
  • 结论:经络、腧穴的养生作用被“专家”夸大,“专家”利用人性的弱点谋取名利
  • 结论:经络、腧穴有一些养生作用,也是通过看得见的生理系统起的作用,与看不见的经络没有关系
  • 结论:tuenhai.com 告诉你真相,针刺有时有疗效,是因为人体有受伤自救机制,把一个地方刺伤,人体会调动资源自救,从而引起了体内的一些变化。这与“专家”鼓吹的看不见的经络没有半点关系
  • 结论:“专家”迷信看不见的“经络”而不研究人体生理学,针刺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伤害,比如刺断重要神经

问:经络堵塞是真的吗?

答:那是骗子骗你的花招,其实不是经络堵塞,而是血管堵塞

问:人体真的有血脉经络吗?

答:人体没有骗子鼓吹的看不见的经络,只有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系统

问:通经络大腿真的能瘦么,经络刷真的有用吗

答:经络是骗子搞的神秘花招,通的不是经络,而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改善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是有可能瘦身、瘦大腿的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9)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七、《黄帝内经》及有关医书对经络的描述:

1.经络是看得见的:

《灵·经脉》: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丰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措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放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人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按:这里说得非常明白,经脉是有形体的,在肌肉深部走行,所以,平时不解剖是看不见的。例外是足太阴脾脉,在内踝处可以看见,文中的外踝,是内踝之误。在这里,可以看到皮下的大隐静脉

饮酒,可以使皮下毛细血管,尤其是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这就是孙络先充盈,再和络脉、经脉相联系,这是古人对经脉、络脉、孙络之间关系的认识

张介宾注云:

足太阴当作手太阴。经脉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行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髁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下文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正谓此耳。此外诸脉,凡浮露于外而可见者,皆络脉也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也。肺朝百脉,气口为脉之大会.凡十二经脉,深不可见.而其虚实,惟于气口可知之,因其无所隐也。若其他浮因在外而可见者,皆络脉而非经脉

按:张介宾把足太阴改为手太阴,是因为在手的桡侧也有较粗大的静脉可以看见,就是头静脉。由于头静脉的位置和桡动脉的位置很接近,所以容易搞混,尤其是在不做解剖验证的情况下。但手太阴所指的血管,应该是桡动脉,其上的太渊穴可以摸到搏动,其走行也和桡动脉很吻合。虽然他纠正错了,但他能发现古人的错误,不千方百计地为其辩解,还是值得称道的。他所说的可以看见的络脉,就是皮下静脉

《灵·血络论》:

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

按:这里说得很清楚,血脉是可以看见的

2.经脉摸得着:

《灵·动腧》:

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

张介宾注曰:

三经之脉,则手太阴之太渊、足少阴之太溪、足阳明上则人迎,下则冲阳,皆动之尤甚者也

太渊,其下为桡动脉;太溪,其下为胫后动脉;大迎,其下为颈外动脉;冲阳,其下为足背动脉

《灵·始终》: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

3.经脉的跳动有规则:

《灵·动腧》: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按此比例,每呼吸一次,脉跳动四次。如每分钟呼吸18—22次,则脉动为72 —88次。和正常人呼吸、脉搏次数很吻合

4.经脉、络脉、孙络的关系:

《素·调经论篇》:

络之与孙脉,俱输入经,血与气并,则为矢焉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络脉,络脉满则输入大经脉

《灵·脉度》: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

《灵·经脉》: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张介宾注云:

大节,大关节也。绝道,间道也。凡经脉所行,必由溪谷大节之间,络脉所行,乃不经大节,而于经脉不到之处,出入联络以为流通之用。然络有大小,大者曰大络、小者曰孙络。大络犹木之干,行有出入;孙络犹木之枝,散于肤腠,故其会皆见于外

按:这里讲得很明白,孙络、络脉和经脉之间的关系,就是大血管、中血管、小血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关系

5.经络的功能:

《灵·本藏》: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按:动脉血液是供给全身养分、氧气的,包括关节。古人看到了这一点,很可贵,但不精确。肌腱、膝关节内的半月板等血液供应不好,损伤后很难恢复,古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苛求于古人,如果现在还泥古不化,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任了

6.经脉里藏血气,所谓的血,和现在血管里的血没有区别,刺很多脉都可以刺出血来:

在《黄帝内经》里,很多篇目都讲到了刺脉出血的问题

十二疟者,……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这两条脉,实际上是舌下的两条静脉,人人都可以看到

《素·缪刺篇》:

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

《素·刺禁篇》:

刺跄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暗。制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部,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滚出液,为破。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按:阴股大脉,指股动脉;客主人,即上关穴,其下为颞浅动脉。臂太阴,实为桡动脉

《灵·血络论》:

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

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刺脉出血,实际上是放血疗法,谨慎的医生大都不用,比如说淳于意,就很少用

7.经脉的长短:

《灵·脉度》:

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立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文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跌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立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难经·二十三难》其长度和《灵·脉度》的数据完全相同,显然是抄自于《灵·脉度》,也是对王孙庆解剖、用竹签测量其经脉长度的结果。之所以手足之各六阳、六阴的长度一样,是因为李柱国等的测量并不精确,他没有一条一条地测,也不可能这样测,能测一条来代替其它,就很有功夫了。解剖人体不是个简单的事,现在医学生的解剖课,是在老师和实习教材的指导下进行的,就这样,对很多结构还是辨认不清。陈中伟之所以能在1963年完成断肢再植,是因为他在学医时当过解剖助教,解剖过20余具人体,否则,腕部的血管、神经、肌腱很难辨认清楚,准确地接合起来

8.对经脉认识的基础:

《灵·经水》: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劣,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汉书·王莽传》:

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据我个人考证,《灵·经脉》、《灵·脉度》等篇的描述和数据,就是这次解剖事件的记录。(请参见本文第一篇:《黄帝内经》作者考证)

第六卷 余云岫《灵素商兑》全文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2

海云青飞 : 余云岫把时人说的中医命名为旧医,颇为有趣。如果你认为别人说的概念不对,但是仍旧使用他们的概念,那么无可避免地陷入了混乱,最好的办法是彻底不用他们的概念

余云岫批评的是旧医,如果谁对号入座,那么自己承认是旧医了

余云岫批评了旧医,那么有没有新医呢

当然是有的

旧医是旧事,中医已失传,新医正萌芽,新医叫什么


tuenhai.com 整理引文时,加了一些换段以使阅读更加轻松

发现的笔误就直接改了

有时加一下小标题或加上列表以更有条理


余云岫《灵素商兑》第一章 引说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0

余云岫著 景新译 海云青飞 评

自己说话没有底气的人,最喜欢引用古人的话,以拉大旗作虎皮

余云岫:大体上,我国人的心理重视古代轻视今天,相信旧的怀疑新的,避开实际逃向虚无,厌恶平常的喜欢玄奥的

tuenhai.com 评:这是因为数千年来,统治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能够长期保持特权,人民最好是听话的羔羊,永远不要反抗,于是禁止或不提倡人们去自由探索、研究这个世界。读过书的人为了能跪在统治者旁边喝口肉汤,就会默默地宣传统治者的主张,普通人的思想容易受外界的灌输影响,他们相信读书人的话,于是几千年来,就有了 重视古代轻视今天,相信旧的怀疑新的,避开实际逃向虚无,厌恶平常的喜欢玄奥的 的传统

现在虽然还不能做到是一说一,但是,比起古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还是抱着 重视古代轻视今天,相信旧的怀疑新的,避开实际逃向虚无,厌恶平常的喜欢玄奥的 的观念,是不可饶恕的。《黄帝内经》如果真的很好,那么你就有责任发展它,你没有能力发展它,只是抱古人的大腿来显示自己的伟大,那么,对你们的批评,无论怎样激烈都不为过

余云岫:要是没什么优点可赞美,只因为历史久、蔓延广,就震惊了,说是国粹,这跟蜣螂赞美粪土,鹞鹰赞美死老鼠有什么分别?那种妇女缠足的风俗,轻盈莲步,怎么不说是国粹保存下来呢

海云青飞 : 无知的人最喜欢说的话是,某某东西流传了多少年了,可见是真的,是很有价值的,是国粹。照你这么说,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存在了几百万年,时间够长吧,你为什么不脱去全身衣服,一丝不挂,然后去菜市场捡一片菜叶来遮羞呢。妇女缠足,莲步轻盈,是流传很长时间的旧风俗,你为什么不继承下来,从你家做起呢

真实的,宝贵的事物,流传时间再短,也是真实的,宝贵的。虚假的、落后的事物,流传时间再长,也是应该被遗弃的。有智慧的人是考察事物本身的来确定它的价值,而不是浪费精力在非关键的地方

余云岫:它有时治疗能有效,那是数千年拿人命尝试,积累久了,侥幸对了的越来越多,就象说话多必然有对的一样……所以我国的药物应当有好的,处方也应当有极端有效的,四千多年来的经验,肯定是有的,这不能否定,不象它的学说理论,没有一节可以证实的

海云青飞 : 就是再笨的人,拿人命试验数千年的药物,也会积累下一些经验,有的药物有治病的作用,这有什么奇怪的呢。有的药物有效,不能成为理论上固步自封的挡箭牌

余云岫:我写这篇,不打算引用那些话作为支援,因为我不想乞灵古人,靠空话取胜,蹈前人复辙!我全部都要靠寻求实际

海云青飞 : 自己说话没有底气的人,最喜欢引用某某古人说过什么什么,以拉大旗作虎皮。如果你有真材实料,又何必三句不离经典,处处乞灵于古人呢。有你这样靠炒古人冷饭混日子,不求上进的子孙,祖先有灵,也会被你活活气死


译者:《黄帝内经》是中国旧医的经典,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余云岫先生写了《灵素商兑》来批评它,余先生是用古文写的,我把它译成白话文跟大家分享

有人问余子:写《灵素商兑》要写什么呢?

我说:阐述《灵枢素问》的谬误!自从人体解剖学兴盛了,筋骨联络、血管神经分布、脏腑位置功能都很明白了。自从发明了显微镜,全身各处的微妙无不显露。于是器官脏腑的关系逐渐明白,而生理病理的基础和细节,渐渐得到了真相。到了今天,大半已经成了定论,很清楚明白,不能怀疑了

《灵枢素问》是数千年前的书,靠着粗率的解剖,发表渺茫的空论,虚无恍惚,谬误那么多,说的过来吗?

我说:选重要而且还被旧医称为中坚的,摧毁它

客人说:空谈敌不过事实,现在新医越来越兴盛,见地越来越正确,前古荒唐无嵇的学说,渐渐就埋没消失,不攻自破了,这篇就不用写了吧

我说:《灵素》迷惑人两千多年了!今天幸亏真理一天天明白,混沌荒谬的说法一天天衰微。而不正派或者守旧的人,还用最后一口气,拿它号召世界,天天用阴阳五行、生克衰旺的说法,迷惑天下人,迷惑学习的人,使后学的人不知道有更近情真切的道路可以走,是医学的大魔障。过去然明有句话:

“爱民如子,见不善者,驱之如鹰鹞之逐鸟爵。”

我们以救死扶伤为职责,急起直追,除掉《灵素》的余孽,使人们走向实际的学问,不发空论,让人民长寿,是天职、义务、仁术。怎么能不着急呢!

客人说:从岐黄开始,阐发《灵素》的人历代都有,扁鹊、仓公、仲景、华陀、紫虚、丹溪、同父、东垣、景岳、濒湖,瞎说的书可以装满屋子,全是近代旧医的根据。您只把《灵素》拿来打击是什么道理呢?

我说:毁掉他们的首都,废除他们的本源。大体上,我国人的心理重视古代轻视今天,相信旧的怀疑新的,避开实际逃向虚空,厌恶平常的喜欢玄奥的,没有明确实验,没有巩固证据,按自己的意思,一人一个说法,讨论了上千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他们的最终目的、最高城府,就是引证古言当护身符,而不问实物真相是非符不符合!读山海经,就议论今天的地理不足信,受到分野之说的迷惑,就笑话今天的星学没有凭据。拘泥旧医,跟这些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数千年国势没有长进,学术没有进步,儒学封闭在孔孟里,医学封闭在岐黄里,向虚空逃避,不向事实求证,中毒太久了!不消灭内经断不掉祸根,仓公扁鹊以下那些人,不用去说他们

客人说:西学东渐,国势一天天紧迫,有志之士都急切地要保存国粹。我国医学在远古发源,岐黄之后,历代都有能人,技术精的,几乎能起死回生,史传和私人记载的事情,也不能说都是谎话吧。就是现在乡村里面目不识丁的人,拿草药治蛇虫咬伤,也往往有效。四千多年继承下来的学问,历代又有发明,记载在书里,治病经常有效,里面一定有很深的道理;经过深入的学习思考,把它发表出来,发挥祖国的光辉,难道不是爱国志士该做的吗!而您却要把它一笔抹煞,怎么能忍心呢?

我说:您能知道这些,可以跟您议论了。其实这也是我急欲抨击《灵素》的原因

国粹是什么?是一种精神,国家要靠它才立得住。我们的国家民族经过四千多年走到了今天,有太平社会也有乱世,难道立国精神是旧医吗?“粹”是赞美的话,要是没什么优点可赞美,只因为历史久、蔓延广,就震惊了,说是国粹,这跟蜣螂赞美粪土,鹞鹰赞美死老鼠有什么分别?那种妇女缠足的风俗,轻盈莲步,怎么不说是国粹保存下来呢

几千年专制君主政体,也有尧舜、禹汤、文武、汉文帝、唐太宗那样的时代,怎么不说是国粹保存下来呢?旧医所陈述的,骨度、脉度、筋度、内景、全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拿实际一问,马上张口结舌,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张口阴阳,闭口五行,堕落到跟祝卜星相瞎子算命为伍的地步,所以古代大多巫医并称,经常被世人轻视,没有国粹的价值

它有时治疗能有效,那是数千年拿人命尝试,积累久了,侥幸对了的越来越多,就象说话多必然有对的一样。狡猾的人就网罗成绩写成书告诉后来的人;后来的人照做,也往往符合。然而,它没有可靠的原理作为基础,没有精确详密的研究作为证据,所以界限不明白,分别不严格,源流不详细,诊断不明确,治疗方法不确定,结果也就不知道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同样的药石救命还是杀人,不能事先知道。幸运的对症了,能治好顽疾,不幸的药不对症,就是良方也会害人

至于它怎么能救命,怎么会杀人,怎么会对症,怎么会不对症?旧医自己也不知道!只能拿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还有补泻佐使那一套来敷衍了事,那些理论凿七天也还是混沌。它的弊端在于没有精确的理论实验,不能详细了解疾病的真正状态,不知道药物进入体内发生什么样的化学物理学影响。所以即使有良药奇方,用了也不知道道理,经过上千年还在朦胧恍惚的状态中,古今的药方疾病讨论个没完,唠叨了一千年也没有定论。什么原因?原因就是没有明确实际可实行的道理

所以我国的药物应当有好的,处方也应当有极端有效的,四千多年来的经验,肯定是有的,这不能否定,不象它的学说理论,没有一节可以证实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结果被蛇蝎咬伤了,还得去乡村里找目不识丁的人,而这些人即使想发表功绩,又怎么发表呢?为今之计,只有扑灭一切没根据的空话,把后来者引导到科学实验的路上去。用今天的生理、病理、医化学、药物学等研究方法,来开发我们的宝藏,可能还有希望在世界上发出点光芒吧?但愿吧。按旧医的方法,我国医学永远没有光明之日。即使想保存它,又能怎么办呢!又能怎么办呢!

《灵素》不是黄帝的书,看它的语言和风格,大概是战国秦汉那个时代的书。其中说的,也不是没有轩辕遗训,但要说全是黄帝的话,这就过分了!历代儒者,象朱晦庵等,都有讥讽议论。我写这篇,不打算引用那些话作为支援,因为我不想乞灵古人,靠空话取胜,蹈前人复辙!我全部都要靠寻求实际

余云岫《灵素商兑》第二章 阴阳五行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0

余云岫著 景新译 海云青飞 评

只有理解了整体观才能客观阴阳、五行

关于阴阳五行,tuenhai.com 已经在别的章节作过评论,这里再说几句吧。评论学说,评论历史,一定要知晓其时代背景,这样才不会犯明显的错误

对于阴阳、五行来说,只有理解了整体观才能对阴阳、五行作出正确评价,因为它们是整体观指导下的应用,整体观是体,阴阳、五行是用,知其根本,才能知其枝节

在数万前年,人们以部族的形式生存,一个部族或几十人,或上百人。部族里的众人亲如一家,大家并无你的什么、我的东西这样的概念。这对于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现代人有太多的你的、我的区分了,我的房子,我的钱,我的车,我的电脑,我的手机……但对于我们远古的祖先,他们是不分你我的,他们的身体极为强健,幸福感也是现代人的十倍。因为部族的人组成了一个整体,这就是说,他们的每个人都是有整体观念的,他们自然地会把整体观向大自然延伸,会把大自然和人的命运联系起来思考。对于整体观已经失落的现代人,可能难以理解,不过你们可以想象。你只有走进远古祖先的状态,你才能真正理解阴阳、五行

远古祖先在观察天上的星星的时候,发现有五颗星比较亮而且比较有规律,因为他们有整体观,自然地会联想,五可能是宇宙普遍的规律。其实古人这种整体观的思维方式是极为高明的,现代研究发现宇宙处在极为精妙的平衡状态,这就提示宇宙本身就是个整体,宇宙处处通过引力或者加上其他作用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并且在精密地协动

古人这种整体观的思维工具虽然极为高明,但是再高明的工具也要掌握在会用的人手里才会发挥全部作用。古人受时代的局限,对天地自然的观测精度是有限的,于是古人作出的推理可能是错误的。在今天看来,五行并非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即使五行的规律在局部确实存在,也会因为太过粗疏而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Don: 那么余云岫对五行的批评是否正确

海云青飞 : 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整体观也是同步失落,于是人们只是保留了阴阳、五行的传说,并不知道阴阳、五行的母体:整体观。整体观要求把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后世的学者、专家只知道从书本上研究,完全脱离了实际,这样做无疑是错误的,是在误人子弟,余云岫对他们的批评是必要的。当然,光是对不学无术的“专家”批判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重竖整体观,宏扬优秀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文化


余云岫:通读《灵素》全书,作为推论根据,演绎纲领的,全以阴阳五行为主。所以驳倒了阴阳五行之说,《灵素》全书也就无法成立了。不只《灵素》,不只医学,我国一切学术,一切迷信,全有阴阳五行之说的毒素,这种邪说流毒太久了。十年以来,很多有识之士都批评这个学说。所以,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争论,为了不陷入空洞的讨论,所以这篇只举翔实可证的来说,不靠言语取胜

上古时代,文化未开,人民崇信鬼神。所以治理天下的人就以神道设教,印度有婆罗门,埃及有僧侣,中国则有巫祝,就是阴阳家,这些全都掌握相当大的权力,掌管百姓的命运。西方医术来自僧侣,中国医术来自阴阳家,世界各地都是这样,这是人类进化学术发达的共同道路

《素问》说:“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

周官巫马的职责是:“掌养疾马而乘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

《管子·权篇》说:“好用巫医。”

《太玄元数篇》说:“为医、为巫、为祝。”

《海内西经》说: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

郭璞注曰:“皆神医也。”

世本说:“巫彭作医。”

《广雅》说:“医,巫也。”

《隋志·医方家》,有郯子说阴阳经一卷。而古代的医字有从巫的,这都是古代医学来自阴阳家的佐证。其中的支派变成了神仙方术之士,金丹导引之术。所以,医家解释病源,品定药性,都用阴阳五行。这样看来,灵素的本源就是巫祝,自然忠实遵守阴阳五行理论,不敢违反

所谓阴阳,只不过是物体有表里动静,数有虚实,度量有长短轻重,动植物有男女雌雄,磁电有正负,化学有酸碱,凡事物性质相反的,都可以叫阴阳,就是这个意思,也只有这个意思,并没有神妙不测的玄机

自从阴阳家论述阴阳,拿它与天地对应,作为万物的根本,就成了不可思议的种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又说: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这里说的阴阳,神秘不可思议,是事物的主宰。大体上天地为主,上下是位置,形体气体是状态。照此推理,他见到火向上烧而水向下流,就说水为阴,火为阳,火热而水寒,就说阳热阴寒。古代有天动地静的说法,就说阴静阳动

这种错误说法今天已经不值得批驳,但我还是大概说一下。他说天是什么?说是阳聚合成的。阳是什么?说是气。就是气聚合成天。今天来看,根本没有什么天,而地球是八大行星之一,天地怎么能配对呢?气体也是有形体的,把空气降温就成了液体;水沸腾就成了气体。形体气体哪是一定呢?阴阳家见到火向上烧而水向下流,就谈阴阳,却不知道原因。地面上有空气,空气有浮力,地球很大,地心有引力,所以地面的物体都受这两个力影响。轻的物体受到的空气浮力大于地心引力,所以上升。重的物体受到的地心引力大于空气浮力,所以下降。水比空气重,所以下降。火是比空气轻的气体,炽热而发光,所以向上燃烧。这样一来,说水阴火阳的,就要把轻于空气的说成阳,重于空气的说成阴了。那空气呢,分布在地面又有上下,是阴还是阳呢?空气有质量有重量,因为地心引力,大部分聚集在下面,所以离地面远空气稀薄,离地面近空气浓稠。空气浮沉两种状态都有,难道说在上面稀的是阳,而在下面稠的是阴吗?真这样说,界限又怎么定呢?还有,气为阳,下沉者为阴,那么氧气、氯气之类,重于空气的,是阴还是阳呢?由此可知,阴阳之说,和它的纲纪万物之法,非常粗疏浅陋谬误,很明显,不足以作为精深学术的根基!

至于五行之说,犹其根基不牢。这种说法在印度、西方分四行,是地、水、风、火,在中国,就分为五行,东西方的说法已经不同,谁是真的?已经没法知道了。这就可以看出,这是种模糊没有根据的说法。只因为中外隔绝,没有不同说法参考,就坐井观天,抱着五行的说法,自以为了解大自然的奥妙了。分析古人创立四行、五行之说的原因,只是把万物分类,以便抓住事物的关键。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五行组成,五行,就是五种元素。而朱子把水、火、土、石作为地之四象。邵子也说:“水、火、土、石交,而地体尽。”这就又接近四行之说了。今天化学越来越发达了,我们知道的组成物质的元素,已经有八十种,也就是八十行了;既然已经变成八十行了,再抱着过去说的数目说什么五行,那是不行了

五行之说始于阴阳家,道墨杂艺诸家,全受了坏影响。只有名法两家,崇尚说理和事实,坚决不受蛊惑。儒家当中,崇尚礼法和实际的,比如荀卿学派,也绝口不说五行。提倡五行是子思、孟轲开始的,从此这种祸害横行了两千多年,真是可悲呀!

荀卿子讽刺子思、孟轲说:

“略法先王,不知其统,犹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唉!后世的人们重儒尊孔,于是就有了儒医的名字,他们不能纠正阴阳五行这种错误理论,却把错误继承过来,奉若神明,人们今天还在受害,子思孟轲首先提倡,他们的罪过是不可逃避的。阴阳五行之说,它的基础这样模糊、没有根据,却又变本加历,跟脏腑、色味、干支、年月、时节、星象联系起来,穿凿附会,更加没有条理没法追问原委了。但是它的根本被驳倒了,即使枝繁叶茂,那也只不过是幻象!不值得讨论!我就不再说了

余云岫《灵素商兑》第三章 五藏六府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0

余云岫著 景新译 海云青飞 评

怎样才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衣钵

海云青飞 : 《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脏六府的描述,是古人在解剖基础上作了天人感应式的比附、发挥。由于古人技术手段的限制,再加上古人不喜欢解剖人体,那么《黄帝内经》中有一些不符合人体生理的描述也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的所谓的“专家”把《黄帝内经》当作圣经,自己不去实地研究考察,甚至现代生理学已经有的研究成果也不肯借用,如此务虚不务实的做学问的态度,是不可原谅的。如果我华族全部务起虚来,只是从古书上寻找玄妙理,而不是去脚踏实地研究事物,那么我族前途必然一片灰暗,“专家”真是误人又误国

正确的做法是把现代对人体的研究成果全部拿来,再加上一些整体观的推理,并用实验验证这些推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继承了《黄帝内经》的衣钵,可以造福于我华族,使我华族进步更快


余云岫:《灵素》中所说的五藏六府,大体以肝、心、脾、肺、肾为五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府。(《素问·金匮真言篇》)推究藏和府命名的意思,《素问·五藏别论篇》有定义。它说:

“所谓五藏者,藏(cang)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注解说: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精气质清,藏而不泻,故但有充满而无积实。水谷质浊,传化不藏,故但有积实而无充满。”

读到这里,《灵素》所说的五藏六府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了。他以为肝心脾肺肾这些器官,剖开来肥厚有实质,有的还没有空洞,也没别的东西,又找不到进出口,就以为里面只充满了精气,在里面流动,没有传化疏泄的作用。藏而不泻,所以叫藏

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全是腔体,有的贮存液体,有的贮存固体,而肠胃膀胱,又显然有出入口,就认为专门起传化疏泄的作用,是存放物品的仓库,所以叫府,其中的谬误,凡是稍微知道生理解剖的都能知道。现在逐条来反驳

肝,是制造胆汁、尿酸、糖质的地方,又有消灭门脉血液毒力的作用,仔细检查它的结构,有胆汁细管,从肝细胞出发到胆管开口,把胆汁输送到胆囊。肝,摄取肠管来的材料,制成胆汁,送到胆囊,还要泄到肠,这是藏是泻呢?他不知道肝的医化学作用,又只用肉眼检查它的解剖结构,不能发现肝胆有胆汁细管联络,就胡乱认定它藏而不泻,古人这样认为是因为科学未明,器械未精,没什么可责怪的。今天的人抱着旧说法,恭恭敬敬地说:“《灵枢素问》就是这么说的。”粗疏精密和是非都不能分辨,那就只是妄人了

心有心房心室,能够舒张收缩,输送血液。右心房与大静脉相连,左心室与大动脉相连,从静脉流回来的血液,带着种种营养物质,注入右心房,又从右心房输入右心室,右心室输入肺,又与外界的空气相结合,摄取氧气,输入左心房,经左心室进入大动脉,全身循环。把营养物质和氧气送到全身,而血液经毛细血管,进入静脉,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心在动脉静脉的中间,是血液流动灌输的机构,似藏而实泻,把它叫藏,结构和作用都弄错了

《灵素》所说的脾,我不知道指什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五运行大论,两次说血生脾,似乎与血液有关。今天说的脾负责生产白血球(有时也生产红血球)、尿酸,送到各静脉中去。那应该说脾生血,而且不是藏而不泻的。其余各篇,全把脾胃一起说。《素问》厥论说: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

太阴阳明论说:“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灵枢》本输篇说:“脾合胃”

其余没法一一列举。而血生脾那句,王冰认为就是火生土,可以确定《灵素》所说的脾,全是消化器官,似乎与今天说的胰(Pankreas)相似。而今天说的胰,负责制造发酵素送到十二指肠,也是泻而不是藏,总之,无论是今天的脾还是胰,说它藏而不泻,是大错特错的!

胃、大肠、小肠、膀胱,叫作府。与其定义相符

三焦这个东西,名字就奇怪。《灵素》中又没有明白的解释,所以《难经》认为有名无形。东垣把它分为手三焦、足三焦。徐遁陈无择认为有脂膜象手掌那么大,正与膀胱相对。这些都不符合内经的意思。只有虞天民认为它有脂膜,在腔子里,就包罗在五脏六府之外。张景岳认为体腔周围,上下全体,象大囊的,就是三焦,因为它贮存藏府,所以也叫府。综和这两种说法,三焦这个东西,是把胸腔腹腔一起说的,也就是胸膜腹膜。胸膜、腹膜,装着什么呢?疏泄什么了?就把它定为府。还说:

“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灵枢》本输篇)

试问出的什么水?出自那里?也太荒唐了

藏与府的定名分类,如此的疏忽谬误,即使灵素当中也不能保持这种说法

《素问》五藏别论说: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恒奇之府。夫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能久留。”

这段文中说的女子胞,指子宫;魄门是肛门。这里又以脑、髓、骨、脉、胆、子宫为六脏,胃、大小肠、胸膜、腹膜、膀胱、肛门为六府,与全书的主张大大矛盾

唉!不求实证,被空想左右,因为很多地方说不通,找不到根据,就不能坚持自己的说法。内经都不能自信,而后人却深信不疑,拿着糟粕不敢怀疑,不是太愚蠢了吗?

余云岫《灵素商兑》第四章 藏府生理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0

余云岫著 景新译 海云青飞 评

旧医与中医

海云青飞 : 余云岫以 旧医 指称“专家”说的 中医,实是妙极。“专家”只是炒《黄帝内经》冷饭,自己没有半点的改进、发展,《黄帝内经》的错误,也是照单全收。他们说的中医实际上是旧医。虽然他们一无所长(当然吹牛钻营捞取名利还是有本事的),但是又不甘寂寞,没有忘记去误导善良、单纯的人们,在他们的辛勤灌输下,很多人以为“专家”说的旧医就是中医了

旧医怎么会是中医呢,旧医是2000年前的医学,放在2000年前,也是先进的医学。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旧医放在现代已经当不起中医这二个字了,说成旧中医还差不多

《黄帝内经》以整体观为本,比附推理得到的结论为用,整体观要求把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再作一些推理。“专家”对于整体观完全没有感觉,他们不联系实际,只联系书本,他们的无知的行为是在毁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文化,其过不小。每个懂得整体观文化重要性的人,必然会对“专家”的无耻行径义愤填膺,并且加以抨击

《黄帝内经》一大失误:不知道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脑开窍于眼

海云青飞 : 只要领悟了整体观文化的奥妙,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文化传承的衣钵,现代关于人体生理的研究都可以立即拿来为我所用,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发挥,哪里需要捧着《黄帝内经》日夜诵读呢

《黄帝内经》由于受时代限制,在现在看来有很多的不足,比如,《黄帝内经》并没有认识到,脑是人体第一重要的器官。为什么会有此失误

一切人,一切物,都受时代的限制。或者真有个别超越时代的神人,但是神人与凡人沟通困难,神人的神作并不会被凡人接受并完整传承下来。不要说神人,就以 tuenhai.com 对整体观的理解,如果全部直白说出来,有些观念恐怕多数人不能理解。考察几亿年以来生命进化的漫长过程,生命通常没有主动进化的自觉,即使真有神,神亲自给生命讲经说法,生命也难以接受神的观念。父母与子女间都有明显代沟,何况神人与凡人之间观念沟壑之大呢

心在搏动,可以直接体会到,胃容纳食物,可以解剖而视之,肺通鼻也是解剖可见,肠容纳半消化的食物,也是显而易见的,大脑是人体的指挥系统,对于古人来说,研究起来就不那么直观了。古人没有给脑以相应的地位,这才是正常的,如果古人已经把脑的功能研究清楚了,那才是不可思议的反常的事情,值得怀疑古代真的存在神人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黄帝内经》的时候,就要把古人因时代局限的失误加以修正,主神明的不是心,而是脑

脑是人体的信息处理系统,人所接收到的信息绝大部分交由脑来处理,人从外部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视觉,从这个意义上说,脑开窍于眼,这与《黄帝内经》说肺开窍于鼻是同样的道理


余云岫:《灵素》不说五藏六府的形状位置,所以无法指出其解剖上的谬误。但是讨论医学却不列出藏府的形状位置,本身就是大错误。现在我来进一步谈谈其中生理功能说法的荒谬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我国旧医,不知道脑是聪明思虑协调感觉的来源。《灵素》说脑的极少,《灵枢》海论篇说:

“脑为髓之海。”

又说:

“髓海有余,则轻动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这大概认为脑是精力的来源,而聪明思虑协调感觉这些机能都不是它的。把神明(指人的精神和智慧,译注)说成是心的功能,治节说成是肺的功能,谋虑说成是肝的功能,决断说成是胆的功能,喜乐说成是膻中的功能,技巧说成是肾的功能,弄得支离破碎,要说无根据、无实验、穿凿附会、荒唐不经,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根据现在的研究,凡是知觉运转全是脑的功能。神经从脑出发,分别到达全身各部位,外面有感觉,神经传到脑,脑接收,积累成智慧进行思考,表现出忧乐,发出声音,在脑中形成见闻,运行起来就是动作。脑和神经一生病,就会出现颠狂、痴愚、痪瘫、麻木等疾病。而智慧、思虑、言语、动作各功能,又各有部位区域,划分得很清楚。(如四肢运动在脑正中沟两侧,协调机关在小脑,发言、写字在前后脑,知觉神经的通道在脊髓后根,运动神经的通道在脊髓前根,等等。)这些在动物试验、病理解剖中都有明确的证据,使这些结论都成了铁案,靠口舌争辩是推不倒的。人的死亡有三个特征:脑死则死,肺坏则死,心停则死。心是人体重要器官,即使这样,怎么能认为它是器官中的君主,还认为是神明所在地呢?

肺、肝、胆、肾,这些器官的功能上章已经大概说了。怎么能把所谓相傅、将军、中正、作强的官位拿来比方,而把治节、谋虑、决断、技巧这些功能说成是它们的功能呢?

其中说的膻中,是什么东西呢?这篇论述十二藏的功能,考查经脉篇、血气形志篇列的十二经,全没有膻中,而有心主心包络。心主心包络是同一个东西。但计算数目,这个膻中,可能就是指心包络,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心囊。心囊贮藏液体,滋润心的外面,没有其他功能。他却说喜乐功能在这里,不是太可笑了吗?

其中说的胃和大小肠的功能,就相差不远,大概因为显而易见,所以不致大错

至于脾的功能,无论指的是今天的脾还是胰,都差得很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五运行上说的,与这里说的大体相同。《灵素》全书论述的藏府的功能变化,病疾的起伏传导,内外表里的关系影响,谬误的本源都在这里,是荒谬的巢穴,不得不痛击它。其中那些恍惚的言论,混茫的说法,捉影捕风的语言,象道生智、玄生神之类,我就不去反驳了。所谓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地球各处受太阳光照射的强弱不同,温度就不同,空气受热就会膨胀,体积增大,质量变轻,压力加强,强弱大小轻重不均匀,就会流动,这种流动就是风,就象水从高处流下一样。地球上面,赤道受太阳光照射最强烈,地面也最热,空气也热,热就变轻,所以接近地面的空气上浮,于是旁边南北两带的下层空气流向赤道来填补空位。填补空位的空气又受热上浮,后来者又来取代,所以赤道下层的风总是从南北来。变轻上浮的空气分流向南北,渐渐变冷收缩变重下降到南北地面,又渐渐流向赤道,然后又上浮。又分流又受冷收缩又变重下降到地面,所以赤道上层的风总是向南北去。这是理论上的风,很规则。然而地球自转从西向东转速很快,所以风的来去并不准确地沿着地球经度,而是稍偏向西,就象快走的人风迎面吹来一样。至于山川水陆阻隔和地的寒热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因为风行进的时候不会一直向前不受阻碍,还会受地理上气候上种种复杂影响,所以风的方向不能用公式推断。而东方既不是风的发源地,也不是风的制造厂,东方生风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树木是种子长成的,种子是受孕产生的,雌雄蕊结合才会受孕。雌雄蕊离得近的,可以自行结合。那些相隔远的就需要媒介,有的靠蜂,有的靠蝶,有的靠鸟,有的靠风飘过去结合。这里面风不过是各种媒介中的一种,怎么可以把产生树木全说成是它的作用呢?风作为媒介,只不过是它许多作用中的一种,又怎么能说风的作用全在产生树木呢?风不是制造树木的原料,也不是树木的父母,怎么能说它产生树木呢?

至于酸,不是由树木产生的。各种强酸象盐酸、硝酸、硫酸,都是矿酸。有机酸中,醋酸较强,各种果酸较弱。况且树木也不仅产生酸,植物有机成分中有强大生理作用的,是碱性的类盐基质Alkaloid

酸生肝这话更加不可理解,肝脏的成分除水及油质蛋白质之外,最多的是动物淀粉,其次是普林基,尿酸、乳酸之类,这些量很少。不考虑肝脏的酸类成分含的极少,即使象动物淀粉这些成分,医化学上的生成原因,也不是靠酸的。那么酸生肝的说法,又荒谬了!筋,《说文》说: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也。《集韵》又音乾,曰大腱也。从这几句话看,就是今天说的腱Schne了。胎生学上,筋的产生与肝无关。肝是由内胚叶产生的,筋肉由中胚叶产生,在受胎大约四天后就完全分开了。怎么把它们相比并且说成一样呢?另外,胎生学上,心产生最早,肝是在肠胃之后产生的,这样看来,肝生筋、筋生心的说法跟事实颠倒了!

肝与眼睛的关系,在解剖学上见不到有相联络的痕迹。它们在生理学上也没有相关的作用,从病理学、医化学中,也找不到它们相依辅的地方。各种肝病在眼睛有症状的,只有黄疸是显著的。黄疸的病因,是因为肝脏胆汁倒流进血液,传播到全身,把内外脏器都染上色了。外部症状就是全身皮肤变成黄色。而眼中的内结膜纯白无色,是否被染色了最容易识别。所以检验黄疸先检验眼睛黄不黄,这是因为很容易看出来。可是黄疸这种病,并不是只有眼睛变黄,身体各部分都一样会变黄,只不过皮肤这些地方本来就带杂色,不容易显示,不容易区别,所以看起来就象先在眼白上表现一样。肝主目的话,是没有基础的捏造,不可信!

其余的怒伤肝、风伤筋、酸伤筋那些说法,找遍生理、病理、医化学、精神病学著作,以及最近各学科的试验报告,全没有互相印证的地方。尽是瞎说!

又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这些话全都不符号理论和事实。现在一一证明

他说南方生热北方生寒,认为南方炎热北方寒冷。他不知道地带的冷热以赤道两极来定,离赤道近的就热;离两极近的就冷。中国在北半球,赤道在南,北极在北,所以南方比北方热。如果在南半球各国,象澳大利亚,南非、南美各邦,就是赤道在北,南极在南,反而北方比南方热了。所以说南方生火、北方生寒说不通

他说西方生燥、中央生湿,看来他以为西风起后,各种东西大多干燥。我国东南靠着大海,西北是广阔的大陆,所以东南风含水蒸气量多,而西北风含水蒸气特少。东西变干燥,是水分蒸发到大气中去了。蒸发快慢,要看大气中含水蒸气的多少,多就慢,少就快,没有就更快了;如果空气里的水蒸气饱和,就不但不能使东西干燥,反而会在上面结一层雾一样的水滴,倒使它湿润了。大气中含水蒸气的多少,就是物理学上的湿度。湿度微小的大气覆盖着万物,吸收水份,万物当然要干燥了。西风使事物干燥,是地理的关系,不能认为是天地的定理呀。所以,西方生燥、中央生湿的话,又不通了。而且我不知到所谓中央指什么呢?今天看来,地是圆球,南北是确定的,东西不确定,所以从南北来说赤道是中央。以东西来说,象环一样找不到两端,到那里找中央呢?惠施说:“吾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这话是说中央没有确定的地方。唉!中央的说法,惠氏能在数千年前发现它的错误,不是圣人一样的人,谁能辨别出来呢?

土的成分,各地不同,大体上八十种元素全有。而主要成分,是八种元素。现在把八种元素的名字和百分比列出来

氧 Oxygenium 47.3
矽 Silicium 27.9
铝 Alminium 8.2
铁 Ferrum 4.8
钙 Calcium 3.7
镁 Magnesium 2.8
钠 Natrium 2.8
钾 Kalium 2.5

(上表中的“氧”原文作“酸素”,这里按现在习惯,译注。)

其余的由无机、有机、化合物、腐败物混和而成,没听说是由潮湿产生的。至于金属的生成,考查金属化学、质地学、矿物学、都不是由干燥生成的。寒对于水,稍微有点可以解释得通的。大概说来,各种气体进行降温多数能变成液体。雨露的行成,全是由于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凝成水滴。但把论述的范围扩大,气体变为液体要用寒,固体变为液体就要用热,冰雹霜雪,遇热融化,人们是知道的。寒生水的说法只不过是片面的议论,还不完善,严格说来,寒热都是能生成水的。这样看来,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的说法,都不可取

火生苦的说法,是他以为各种食物,被火烧焦烂了,常带苦味。实际上,这是化学作用产生了一种苦味质,并不是火产生的。火只不过是一种加热方法,苦味质哪需要火的成分来合成呢。况且,化学反应大都靠加热完成,甜酸辣咸全可以生成,怎么能说它专门产生苦呢?至于甜,大部分是糖类。糖类是有机物中的炭水化合物,全是从果实中得来的,应该说木生甘。现在他酸从木中取,甜就舍掉木从土中取,可以说是疯了。人们日常知道的辛辣的东西,也全是草木有机类的。金属化合物中辛辣的,实在少见。在水中的咸味,大部分是盐,海水中最多,其次是盐井。这是盐溶解在水里,而不是水能产生盐。况且还有所谓盐矿,那是固体结晶物,这样说来盐也不是全在水中了。总之,这种错误说法全是笃信五行、妄加附会来的,用事实一对照就不符合了,是粗疏荒陋的,有见识的人是看不起、不赞同的

把鸡蛋孵一天,剖开来会看到心已经有型了。鸡蛋里没有苦味,所以我们知道心的产生并不靠苦。再拿已经长成的心脏来分析,心肌的各种成分跟平常的肌肉没什么不同,也看不到苦味质的痕迹。却稍含糖质,甜倒是有。心含有血液,血液常带有盐分,咸也是有的。即使今天所用苦味质的药也是用来健胃,没有补心的作用。脾脏的化学成分,糖质很少,大部分是各种发酵素及铁等,找不到甜。辛生肺的说法,大体上跟上面说的一样没有根据。肺是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软骨组织组合成的,其中的有机质是蛋白发酵素,无机质是食盐、锰、铁、石灰、硫酸、磷酸、钾、钠之类,大体上味咸的多,却实在没有辣味的东西。再看咸生肾的说法,今天来看,肾是排尿器官,跟咸自然是不能分开,但是灵素所说的肾是藏精之器。况且食盐成分,全身都有,血、泪、汗、涕、精、尿、屎,没有不咸的,怎么能认为咸只属于肾呢?总之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的说法也是笃信五行、妄加附会来的,不值得深入讨论

产生血的是骨髓和脾。而灵素中的脾实际是胰,与血无关。心是运输血的,根据生理实验,它的职责纯粹是物理学的机能,没有医化学的作用。即使硬把灵素中的脾当成今日的脾,也应该改说成心行血、脾生血,还说得过去,不应该说心生血、血生脾。筋肉(既肌肉,译注)由中胚叶产生,胰由内胚叶产生,脾由中间叶产生,三者各不相同。所以说脾生肉的说法,无论指的是脾还是胰,全都不符合。肺的产生也由内胚叶,怎么能说由肉产生呢?那么脾生肉、肉生肺之说就错了!皮毛由外胚叶产生,肾由中胚叶产生,都和内胚叶产生的肺是完全分开的。那么肺生皮毛、皮毛生脾的说法错了!骨髓的产生跟骨一样,从中间叶产生。肝是内胚叶,与中胚叶的肾,没有关系。那么肾生骨髓,骨髓生肝的说法又错了!

最后,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这些说法当中,只有肺和鼻相通,符合事实。脾和口的关系,还可以勉强解释。怎么呢?灵素说的脾,是胰脏。胰属于消化器官,口是消化管,口与胰是同一系统。至于心与舌,肾与耳,以今天的解剖生理核对,没有一个符合的!

素问六节臟象论说: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其华在爪(指甲,译注),其充在筋。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凡十一臟,皆取决于胆也。”

按这说的是十二臟的外在内在(这句原文:“按此十二臟之相使也”),华——外在表现,充——里面的东西。说心里面的东西送进了血脉,说对了要点,外在表现在面部就是片面的议论了。心使血液在血管中运行,分布到周身,不只在面部。如果心臟强健,血行旺盛,全身营养好,就会皮肤光滑,粘膜红润,而不是只在面部表现出来。肺与皮毛的说法,前面已经说过它的错误了。肾与骨,前面也说过。至于头发,也由外胚叶产生,解剖上,生理上,都和肾没有关系。各种肾臟疾病的症状,也没有波及头发的。其华在发的说法,错得厉害!肝与筋,前面也说过。指甲的产生,也由外胚叶。指甲半透明,可以看见下面的血色,对贫血郁血的诊断很有帮助。所以血液循环器官的疾病凭这个可以看出一些,没听说它跟肝有关系。嘴唇跟内藏也没有关系,只是根据它颜色的湿润干枯可以推断血液循环及营养好不好。而在诊断学上,容易干燥生屑的,就知道有热病;带煤炱色的,是伤寒Typhus abdominolis的特征。就只有这些,没听说和脾胃、大小肠、膀胱、三焦有什么关系。肌,说文说:肉也,玉篇说:肤也。脾胃、大小肠是消化器官,膀胱是泌尿器官,三焦没有功能(见前章)。消化排泄好,就会全身营养充足,动作有力,而不仅在皮肤肌肉脂肪。消化排泄不良,就会全身受损害,也不仅是皮肤肌肉脂肪受损害。胆是胆汁蓄存的地方,就是胆囊。胆汁成分,是肝脏细胞分泌的液体(名叫肝脏胆汁Lebergalle)与胆管胆囊分泌粘液(总称胆囊胆汁,Blasengalle)合成的。它生理上的功能,以溶解游离脂肪为主,食物消毒能力不如胃液。胆没有总领十一藏的功能,没有统治十一藏的价值,要说全取决于它,不是格外荒谬的吗?

余云岫《灵素商兑》第五章 经脉络脉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0

余云岫著 景新译 海云青飞 评

《黄帝内经》不知动脉、静脉的区分,戳穿了现代骗子说古人有内视特异功能的神话

海云青飞 : 有的“专家”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同时也为了神化自己,就会神化《黄帝内经》,比如他会说,《黄帝内经》的作者神人,是有功夫,有特异功能的,他用内视的方法看到了经络的存在。今天的人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发现不了经络的存在,这很正常,因为今天的人不练功夫,没有特异功能,不会内视,自然看不到了

被骗子误导的人一听,古人竟然这么神,于是骗子看上去也似乎笼罩了神秘莫测的光环,和《黄帝内经》一起,骗子也成了许多人的崇拜对象

从《黄帝内经》很多地方的描述看,经脉指的就是大血管,络脉说的就是小血管,并且《黄帝内经》不知道动脉和静脉的区别

在古人的心目中,阴阳是根本的概念,恨不得把所有的事物分出阴阳,如果经络是神人内视发现的,神人必然能内视发现静脉、动脉的根本区别,先不说动脉、静脉功能有区别,就是颜色都不一样,神人不发现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于是神人会把动脉命名为阳脉,把静脉命名为阴脉,这是十分自然的必然的事情

事实是,《黄帝内经》一是没有发现动脉、静脉的区别,更没有根据二者不同分别命名为阳脉,阴脉,说明神人内视说完全是骗子编造出来用来神化自己的伎俩

骗子年年有,此处特别多。据 tuenhai.com 所知,还有人写下专门的书籍,描述自己内视见到了和《黄帝内经》所述一样的肉眼看不见的经络,不知道他看的是哪本《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经络的描述本身有矛盾的地方,不知道他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地方的。而且《黄帝内经》作者自己说了,经脉是可见的,会跳动的,可测量的,你都没有读过《黄帝内经》,怎么知道你内视的经络和《黄帝内经》的描述一样呢。而且他都忘记说明是哪一个版本的《黄帝内经》,大概他天真地以为《黄帝内经》成书以后就一个字也没有改变过了,这个世界怪事真是多啊


余云岫:旧医看病,古代有望闻问切四法。今天切脉盛行,另外三法废了。用三部九候,判断生死、百病、五藏六府,是荒玄诡异、不可理解的。魏晋之后,附会更杂,歪理邪说,虚妄邪僻而放肆。唉!它欺骗迷惑人很厉害呀

推究原因,全因为不了解血脉的起止、出入、分布、联络运行次序。于是脉的功能作用,全都模模糊糊,不得要领,胡乱推测,走错了路,这是解剖不精的罪过。要了解脉的真理,不明白它的解剖不行,解剖了解了,脉的出入联络,运行次序部位得到了真相,于是生理病理的作用变化就可以讨论了。不然的话,不知道运行道路,却要谈它的性状,凭空猜测,根本上就是错的虚的。偶然说中的,一千个里面也没有一个,那是一定的。灵素中说的经脉运行次序,用今天实地解剖见到的对照,没有符合的。对于古人这是因为技术不精,器械不好,好空想却少做实验,被时势见闻限制,没有办法。我又何必用今天的学问知识,去批评古人的荒陋呢!

但作为生在二十世纪的人,在医学昌明的时代,实物真理已经很明确了,却固执成见,用切脉判断疾病的,在国内还到处都是,真不知道这些人想干什么!

治病也象治国一样,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我也说当医生得从明白筋骨、肌肉、神经、血管、脏腑的位置功能开始。不这样,就象走在宫墙外面,看不到宗庙的美丽,百官的富有,却要谈论升堂入室,没到港口就想到大海,一辈子都是门外汉那

脉字古籍作衇

《说文》说:“血理分邪行体中者。”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

那么《灵素》说的脉,就是今天的血管,Blutgefaess,这是没有疑问的了

今天说的血管,分动静两种,动脉(Artherien),静脉(Venen)。动脉,在深处,不停跳动,颈侧、腕下、足踝下这些地方稍微走到浅处,用手指按着能感到跳动

静脉,大枝也在深处,跟动脉并行,小枝一般在浅处,象青色树枝一样的网络,在皮下可以看见

今天考查《灵素》全书,里面说的脉也分两类,经脉,络脉。寻找定义,《灵枢·经脉篇》有话说: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际,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又说:

“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这样看来,里面说的经脉,似乎与动脉相当。所谓络脉,似乎与静脉相近了

即使这样,也不能马上下结论。因为《灵素》里面的静动脉界限还有两个可疑的地方

  • 上文引用的经文,用来区别经脉的,只是深浅和隐藏显现,并没有明说静或动。那么静脉大干,在深处走的,叫经脉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怎么知道《灵素》里说的经脉,不是深部动静脉的总称呢。其中说的络脉,不是单指皮下静脉而言。要是把经脉当动脉,那把深部静脉放到哪去呢?这是第一个可疑的地方

  • 灵素把经脉分成十二条,手足三阴三阳,手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络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总共十二经,负责十二藏府。他说的手三阴足三阳的运行性质,属于远心性,由躯干走向四肢,符合今天的动脉血行方向。他说的手三阳足三阴的运行性质,属求心性,从手足指端开始,反走向躯干,符合今天的静脉血行方向。那么《灵素》说的经脉当中,手三阴足三阳是动脉,手三阳足三阴是静脉,其中的络脉,专指皮下浅处的静脉,也不一定,这是第二个可疑的地方

但是进一步考查,《素问·三部九候论》说: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看这段话,上部三候,明确说是动脉了。历代注家都认为上部天属足少阳,地属足阳明,人属手少阳,那么足少阳,足阳明、手少阳三经是动脉,就确定了

中部三候,注家都认为中部天是寸口中的动脉,地是大指、次指、歧骨、合谷间的动脉,人是掌后锐骨端的动脉,那么这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三经,也是动脉了

下部三候,注家认为天在五里的地方,摸得到跳动,地是足内踝下动脉,人在箕斗的地方,摸得到跳动,那么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三经,也是动脉了。《灵素》经脉,在手足的不过十二条,而根据上面说的,其中九经,已经确定为动脉。这样推断,知道另外三经,也一定是动脉,不是指静脉说的

不只这些,上部人,中部地,是手之阳。下部三候,是足之阴。全是逆行的脉,就是符合今天静脉血行方向的,也全是动脉。《灵素·动输篇》,也说足少阴是跳动不停的,那么即使是逆行的经脉,也全是动脉

读者还有疑问吗?那就说得再深一点

《灵枢·五十营篇》说: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

这里说的二十八脉,是左右各十二经,两条跷脉,一任脉一督脉。看到这,十二经中,全都有营气在其中运行,一运行脉就动(义见动输篇)。那么十二经脉,他全认为是能动的了

从这以后我才敢断言:《灵素》说的经脉,意思都是说动脉,把深部的脉说成经脉,是错把静脉合进动脉里去了

有人说:先生说灵素里经脉意思全是动脉,我听得很信服。说深部静脉,也被错当成了动脉,还有确实的证据吗?我愿意详细听一下

我回答说:灵素脉只有两大类,既然把深部脉当经脉,那深部静脉,还能到哪去?这深部静脉,也被归入经脉当中是明显的!

既然把经脉当动脉,这就是把深部静脉当动脉了。因为灵素知道动脉多数在深部,而不知道静脉大干,也在深部。就胡乱断定深部的脉全是动脉。不只这样,其实灵素不知道有静脉

即使他说的络脉,好象属于静脉,但综合全书,可以知道其中说的络脉,全是说的经脉的分枝,由一条经脉联络其他经脉的!

请看《灵枢·经脉篇》的话,说: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 解释的人说,凡是经脉都走在分肉之间、溪谷交会的地方,络脉走的,纵横错杂,是经脉走不到的,所以说是绝道。这样看来,《灵素》说的络脉,只不过在经脉不到的地方,出入联络,起到流通作用罢了。不是经脉的别枝,还是什么呢?这是第一个证据

  • 还有《脉度篇》说: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这就明确说经脉的分支横走的,叫做络脉,这是第二个证据

  • 还有《经脉篇》有十五络的名字,手太阴的别枝叫列缺,少阴的别枝叫通里,厥阴的别枝叫内关,太阳的别枝叫支正,阳明的别枝叫偏历,少阳的别枝叫外关,足太阳的别枝叫飞阳,少阳的别枝叫光明,阳明的别枝叫丰隆,太阴的别枝叫公孙,少阴的别枝叫大钟,厥阴的别枝叫蠡沟,任脉的别枝叫尾翳,督脉的别枝叫长强,脾的太络叫大包。明确地把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的别枝,叫做络脉,这是第三个证据

根据这三个证据,《灵素》的络脉全是经脉的分枝,不用怀疑了。它说的络脉,显然是今天的静脉,还误认为经脉的分枝,何况深部的静脉呢?所以

我说:《灵素》不知道有静脉,其中说的络脉,是今天的浅层静脉,而《灵素》误认为是经脉的分枝其中说的经脉,包括今天的动脉和深部静脉,而《灵素》误认为全是动脉。这样谬误疏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的人,怎么还不知道回来呢?

余云岫《灵素商兑》第六章 十二经脉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0

余云岫著 景新译 海云青飞 评

不懂做大师之道的余云岫

海云青飞 : 《灵素商兑》不是厚书,作者余云岫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选择做《黄帝内经》大师,那就简单多了,《黄帝内经》通读完一遍也是不需要的,甚至根本没有必要。凡是《黄帝内经》表达模糊的地方,就可以说是神人写的东西,凡人是看不懂的,然后胡乱解释一通就行了

至于《黄帝内经》里自相矛盾的地方,那么就选一种说法来讲就行了,反正没有几个听众会去认真研究《黄帝内经》原文

有一点要注意,经络,必须是看不见的,并且是不能被现代的科学仪器发现的,这样谎言就不会被戳穿,还能营造神秘的宗教式的气氛,可谓是一举多得。当然,还得编造经络被俄罗斯或者无可查考的人用特殊的仪器证实的消息,并且有照片为证,不由得你不信,于是信众就会更加相信你说的假话是真的

另外,必须打着宏扬传统文化的幌子,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意思,他也不关心传统不传统的,他关心的只是名利,其他都无所谓。如果有人指出他的常识性错误,就给他扣上反对传统文化的帽子,因为信众被大师误导日久,谁反对大师,信众自然会群起而攻之

余云岫真是不开窍,做大师只要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就行了,不用去脚踏实地研究真实的世界,多简单,还可以名利双收,你这样一条条经脉考证过去,得花多少时间,而且还不被人理解,何必呢


余云岫:要举出《灵素》经脉行走部位,一一跟今天血管行走次序部位对照有两个困难

  • 上章已经说过,灵素的经脉,不区分动静,混在一起,极难分清,这是第一

  • 它定部位全用同身寸,而同身寸各人说的又不一样,而且又粗疏,难作标准,这是第二。如果凭想象硬要对照,恐怕毫厘之差,冤枉了古人。所以只举大的指出谬误,其余经过道路上的细碎俞穴,不一一勉强对照了

肺手太阴之脉

(为便于阅读,此小标题 tuenhai.com 所加,并把各项错误分列,下同)

《灵枢·经脉篇》说: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 中焦,是腹膜的上部(见《五脏六府篇》)。凡是脉全从心脏出发,回到心脏,腹膜怎么会有经脉的起始部分,这是第一个错误

  • 内脏动脉,自然有内脏分支,全从大动脉干来,怎么会有腹膜大肠联络的脉,这是第二个错误

  • 联络胃的脉,全从横隔膜下大动脉干来,共分三道:(一)直接从大动脉干来的,只有一支,沿胃小弯向左。(二)从肝脉来的,有两支。一支沿胃小弯向右,与左支相通;一支沿胃底右侧,这脉有分枝进入十二指肠。(三)从脾脉来的,有两支,一支沿胃底左侧,与胃底右侧那支相通;一支分布在胃左壁外面,很短而且小。这样看来,胃中的脉,与肠中有关系的,只有十二指肠,哪里有下连大肠,回来沿着胃口的脉呢?这是第三个错误

  • 隔膜上下的动脉,除大动脉干及内乳动脉外,绝不相通,没有从大肠穿膈膜进肺的脉,也没有从肺穴膈膜进入大肠的脉,这是第四个错误。从腋下以下,详见下篇

大肠手阳明之脉

《经脉篇》又说: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上挟鼻孔。”

  • 次指端是肺经终点,大肠经来承接。凡是动脉没有逆流而上的,这是第一个错误
  • 肺部动脉,没有从缺盆来的,从缺盆来的,只有乳动脉,这是第二个错误
  • 齿中动脉,全是从颈动脉出发的,与肺无关,这是第三个错误
  • 人中的动脉,虽然也是从颈动脉来,但与齿动脉不同枝,不是从牙齿来又回去的,这是第四个错误

胃足阳明之脉

其中这样说胃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入上齿中,……至额颅;其支者,……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这段文字意思很散,几乎看不清。大意是说,足阳明脉,从鼻中出发,上到额头。分一支下行,进入缺盆,分成两路,一路沿乳房直往下走,到气街,一路穿过隔膜属于胃联络脾的脉,回到胃口,下到气街,两路又合成一路。又下到髀关,到脚背又分成三枝,一枝进入大指,一枝进入中指外面,一枝进入中指内部。其中说的缺盆,是锁骨上窝。气街下不到髀关,上不到脐,可能就是气冲吧?在鼠蹊上,大概这样解释,不知道符不符合作者的意思呢?不能把古人挖出来问,所以还不能确定。现在一节一节经文反驳,就足够让他闭嘴了

  • 额头的脉全是从眼睛耳朵来的,与鼻动脉有连通的分枝,不是从鼻子来的,更不是从出入牙齿脸颊的脉来的,这是第一个错误

  • 属于胃而联络脾的脉,从大动脉干出来,前面已经说了,不是从缺盆穿横膈膜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

  • 乳房内的脉,实际是内乳动脉,这从缺盆近部来是对的,但是它的末悄,不过散布在前胸内壁,沿胸壁下行,穿过横隔膜的,是上腹壁动脉,与从鼠蹊上行的下腹壁动脉相连通,不是这条脉直接下行到鼠蹊,这是第三个错误

  • 至于从胃口开始,下到气街的脉,根本没有,这是第四个错误

    由下髀关进入脚的,是外肠骨动脉,从大动脉干来,在鼠蹊部分出一小支,沿下腹壁上行,与内乳动脉连通,不是乳动脉直接到鼠蹊,下到脚背,这是第五个错误。况且额头的脉,乳房内的脉,上腹下腹的脉,鼠蹊的脉,脚背的脉,全都跟胃无关,叫它胃脉,就是瞎说的错话了

脾足太阴之脉

又说: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 动脉没有从脚逆流的,这是第一个错误
  • 属于脾而联络胃的脉,上面已经说过了,不是从肚子里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
  • 咽头舌下的脉,从外颈动脉来,没有从胃向上的,这是第三个错误
  • 进入心的脉,进入心里面的,只有大静脉、肺静脉;从心里出来的,只有大动脉、肺动脉;分布在外面的,只有心冠动脉,是从大动脉出来的,怎么会有从胃上膈进入心中的脉呢?这是第四个错误

心手少阴之脉

又说: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 凡是动脉全是从心中出来的,不只心脉这样,不能专拿心脉说,这是第一个错误
  • 动脉从心出来,没有不到的地方,没有不联络的地方,不是只有小肠咽及目系,不能专说小肠咽及目系的脉属心,这是第二个错误
  • 出腋下的脉,直接从大动脉弓来,没有从肺来的,这是第三个错误。从腋到手,驳议见后篇

小肠手太阳之脉

又说: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 小指端的脉,动脉全从尺骨桡骨动脉来,动脉没有逆流的,静脉全归到上膊静脉,经腋窝,经缺盆向下,进入大静脉,回到心。它说进入缺盆联络心,还差不太多。至于下膈到胃,就大错了。脉当然有从心脏下膈到达胃的,但那是别的脉,不是从小指过缺盆进入心的脉,这是第一个错误
  • 跟胃和小肠有关系的脉,就是前面说的肝脉。其中一支联络胃,其中一支联络十二指肠。至于小肠的动脉,只有上肠间膜动脉出来的分枝,也是从大动脉干来的。由小肠到胃的(这句原文:抵胃属小肠),没有这个脉,这是第二个错误
  • 上到脸颊的脉,全从颈脉来,它说从缺盆上脸颊,也相近。但头部的脉,大抵全从颈脉来,总脉只有一个,不是各经特别的分枝,这是第三个错误
  • 锐眦,就是外眼角。耳朵前面有动脉出来,分布在头盖侧面和外眼角旁边,不是从外眼角进入耳朵里,这是第四个错误
  • 从内眼角斜着联络眼睛下边的脉,没有,只有从颧骨(原文只有颧字,加个骨字可能不合适,译注)上到内眼角的,这是第五个错误

膀胱足太阳之脉

又说: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眦:眼角,译注),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髀:大腿,髀枢应该是躯干和大腿间的关节),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腘:腿弯,译注)中,……至小指外侧。”

  • 从内眼角上到额头在头顶上会合的,没有专门的脉。上到额头在头顶上会合的,是额动脉,内眼角动脉与它相连罢了。不是内眼角动脉直接上到头顶,这是第一个错误
  • 从头顶进入联络脑的,是后头动脉的一个小枝,从颅顶孔进入,本来是外颈动脉,在下颚部分枝,不是从前方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
  • 沿着脊而下行的,没有动脉,这样逆行而上的只是奇静脉,这是第三个错误
  • 肾和膀胱相联络的,是输尿管。它的动脉是肾动脉,是从大动脉干来的,膀胱动脉是从下腹动脉来的,相互独立,这是第四个错误
  • 况且说这条脉是沿着脊柱来的,这是第五个错误
  • 通过肩胛沿着脊柱通过髀关节在腿弯会合的,没有这条脉。小指外侧的动脉,是从胫骨动脉前后枝来的,出自股动脉,从大动脉干分出来的,没有从肩胛内双管直接下来,在腿弯会合又到小指的,这是第六个错误

肾足少阴之脉

又说: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 从小指下开始,斜走向足心的,是后胫骨动脉。从足心斜走向小指的,不是逆流的脉,这是第一个错误
  • 通过脊柱属于肾联络膀胱的,没有这条脉,前面已经说了,这是第二个错误
  • 贯穿肝膈的脉,只有门脉,是从自肠来的静脉,与肾没有关系,这是第三个错误
  • 肺肝的脉相互独立,这是第四个错误
  • 沿喉咙到舌根的,是外颈动脉和它的分枝舌动脉,是从锁骨下动脉来的,不是从肺出来的,这是第五个错误
  • 联络心的脉,是心冠动脉,前面已经说过,也不是从肺出来的,这是第六个错误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又说: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 属于心包络的脉,只有前从膈动脉的心囊分枝,及心囊横膈膜动脉,全来自内乳动脉。而内乳动脉中直的,穿过膈膜下行,是上腹壁动脉,它说下膈联络三焦,差不太多。在腹壁下部的是从下腹壁动脉逆行向上的分枝,与上腹壁动脉相通,已经不是上腹壁动脉了。所以说它联络上中两焦还可以,下焦不是它的范围,不能说联络三焦,这是第一个错误
  • 到腋窝进入手的脉,是腋下动脉,与内乳动脉无关,这是第二个错误矣。从腋以下,驳议见后

三焦手少阳之脉

又说: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缺盆,上项系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

  • 手腕的脉,驳议见后。心包络的脉,下隔的脉,全属于三焦的脉,前面全有了,没有从手来的,这是第一个错误
  • 上缺盆,上到脖子耳后的,是外颈动脉的分枝,与心包络的脉没有关系,这是第二个错误
  • 耳前的脉也从外颈动脉来,与耳后的脉在耳下分枝,互不干涉,没有从耳后进入耳朵里面,出来走到耳朵前面的,第三个错误

胆足少阳之脉

又说: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锐眦:外眼角,译注),上抵头角,下耳后,……至肩上,……入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 外眼角上,没有脉起始,周围分布的,全是头动脉的分枝,没有独立的一条经脉,这是第一个错误
  • 有从耳后到头角的动脉枝,没有从头角到耳后的,这是第二个错误
  • 胆囊的脉,从肝脉来,不过是一条小分枝而已,应该以肝为主,不应该说属于胆而联络肝,这是第三个错误
  • 况且肝脉直接从大动脉来,不是有独立的,另外从缺盆向下穿过胸膈的,这是第四个错误
  • 从缺盆下腋过肋的,是不是指侧胸廓动脉呢,这条脉只到胸廓各肌肉,不能直接下行进入髀厌,这是第五个错误
  • 外踝之前的动脉,只有胫骨动脉,分枝在腿弯下面分支,是从股动脉来的,没有单独的,从髀厌沿着髀阳来的,这是第六个错误
  • 按内经惯例,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的,三阳在手背脚背,三阴在手心脚心,所以这足少阳脉,作者说的沿脚背上来进入小指次指之间的,是专指足背动脉。足背动脉分布在指间的,全从胫骨动脉前枝来,小指次指之间,没有独立的脉,这是第七个错误

肝足厥阴之脉

又说: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腘内廉,……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循喉咙之后,……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 沿足背上部,离内踝一寸的,是胫骨动脉后枝,不是逆行的,这是第一个错误
  • 生殖器的脉,从三方来,有从内肠骨动脉来的,有从外肠骨动脉来的,有从股动脉来的,没听说从脚向上来的,这是第二个错误
  • 连着胃属于肝联络胆的,前面已经说过,直接从大动脉干来,没听说它从生殖器来,这是第三个错误
  • 由颈部直接上到头的,只有内外颈动脉,没有穿过膈膜来的,这是第四个错误
  • 连着眼睛上到额头的,眼动脉的分枝,叫做上眼窠动脉,来自内颈动脉,与肝胆无关,这是第五个错误
  • 从肝穿过膈膜进入肺的,没有这条脉,从肝穿过膈膜,只有门脉,归到右心,不是进入于肺,这是第六个错误

以上说的,是十二经脉分布路线的错误。详细核对,几乎没有一个字不是错的,从这可以看出旧医在基础上的不精确。根据这种理论来论病,诊病,治病,可信吗?大家可以知道,不用我多说

余云岫《灵素商兑》第七章 手脉详考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0

余云岫著 景新译 海云青飞 评

从切脉看《黄帝内经》整体观文化的失落

海云青飞 : 《黄帝内经》对脉(也就是旧医说的经络,实际上是血管)十分重视,花了很多的篇幅来描述脉的情形。血液循环系统自然对人体十分重要,于是通过切脉来了解人体的状态也是可以理解的

切脉,实际上是从对脉搏的感知间接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脉搏主要是强弱和节律二种情况,反映的主要是心脏的功能,虽然理论上来说,心脏功能也和身体其他功能有关,但是这仅仅是理论上而已,实践操作起来却是难度极大,几乎不可能达成。于是切脉必然成了玄学,而不是科学

Don: 切脉诊病已经流传千年,大家都这么用,未必是玄学吧

海云青飞 : 人的感觉器官中,视觉获得的信息量最大,于是视觉生物在竞争中容易胜出,触觉获得的信息相比之下就要粗糙得多了,以粗糙的方式,而且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并且还要把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难度极大。几乎成了不可能。若是可能,那么必然可以用仪器来代替,仪器对脉搏的强度和节奏的感知比人类精确得多,而且这样的仪器并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又何需切脉。但是机器切脉诊百病的仪器不可能开发出来,因为人切脉可诊百病本身是不存在的,不可能利用人的经验来开发这样的仪器

这就如八字算命一样,八字算命如果用的是逻辑的方法,那么必然可以被机器代替,并且效率比人工高万倍。如果八字算命不能依靠逻辑,那么就是玄学,和科学没有关系。八字算命的万能软件至今没能开发出来,说明八字算命一定是玄学

而且有人做过实验,同一个病人,让不同的医生去切脉,结果各不相同,这不是玄学,那么你来定义,什么是玄学

而且《黄帝内经》发源于整体观,整体观强调的是要抓住事物的整体,而不是用切脉这样隔靴搔痒的方式去诊病。所以,把切脉发展成玄学的“专家”,你的整体观到哪里去了呢,难道除了给整体观唱赞歌,实际上却是一窍不通的吗

《黄帝内经》不是说过吗,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那么心脏之病可以观察舌知道,脾之病可以诊察口得知,肺之病可以检查鼻知详细,肾之病可以详观耳知其要,现在怎么不用了呢?

《黄帝内经》整体观的认为内外相应,找出体内疾病在外部的直接表达,主要用信息量最大的视觉诊病,这才是应用整体观的思路。把切脉诊病神化成玄学化的专家,还是赶紧回去诵读《黄帝内经》补补课吧


余云岫:读《素问·三部九候论》,知道古人诊脉上下三部都要用,不是只用寸口。还可以知道结喉旁的人迎脉与气口同样受重视,不是只用寸口。从越人难经开始,只取寸口,判断五脏六腑,而医家诊脉,沿用了过来,已经不是内经的理论了

脉就是血管,脉的搏动,与心脏跳动相应,周身上下没有不同。三部也好,人迎也好,寸口也好,是一样的,并不能分配给五脏六腑,也不能推测疾病。从《灵素》提倡脉象开始,越人标榜自己的绝学,王叔和那些人,全附和它,把脉学讨论个没完,寸口脉就成了造物的玄机,生命的关键了。医者恭敬它,病人相信它,梦话瞎说,牢不可破,这是旧医诊病的假门面。所以我对灵素经脉络脉的区别,十二经脉的分布,反驳的特别详细。现在再把手上面的脉,一一详细考查,新旧对照,显示它的错误,不知道可不可以让世人的迷梦醒来呢?

现在全录《灵枢·经脉篇》关于手三阴三阳经脉行走分布的文字,取在手臂的列一个表,凡是三阴脉从左向右读,三阳脉从右向左读。(从表的内容看,这句好象说反了)

部位    指               腕         小臂        肘         大臂      经脉

    从大指尖出来,  进入寸口上鱼际  沿着小臂  下行到肘  沿大臂内侧下      手
    它的分支从次指  沿鱼际          内上骨下  中       行,走在少阴      太
    尖内侧出来                      沿               心主前面          阴

    沿小指内侧从指  到掌后锐骨边,  沿小臂内  下行到肘  沿大臂内后侧,    手
    尖出来          进入掌内后侧   后侧      内       走在太阴心主      少
                                                    后面             阴

    沿中指从指尖出  进入手掌中间    下行到小  进入肘中  沿大臂内侧,      手
    来                            臂两肌肉           走在太阴少阴      厥
                                  之间              之间              阴

    从小指尖开始    沿手外侧上行到  直接向上  从肘内侧  沿大臂外后侧      手
                   腕部           沿着小臂  两肌肉之  上行             太
                                  骨下侧    间出来                    阳

    从小指次指尖开  沿着手表面上行  出来到小  上行到贯  沿着大臂外侧      手
    始,上行到两指  到腕部         臂外侧两  肘                         少
    之间                          骨之间                              阳

    从大指次指尖开  从合骨两骨之间  沿小臂上  进入肘外  上到大臂外前侧    手
    始              出来,向上进入  侧      侧        侧               阳
                    两肌肉中间                                        明

(鱼际:指手掌内、外侧缘由一组肌群构成稍隆起的部位,外侧称“大鱼际”,内侧称“小鱼际”,译注)

(用纯文本可能这个表会乱,这个表第一行有:部位、指、腕、小臂、肘、大臂、经脉,如果有的跑到第二行的话,请把窗口最大化。)

看上表,各部经脉,都是六条,用今天的解剖来对照(专拿深部动静脉来说明),如下:

大臂部的主血管是上膊动脉(A. brachialis),旁边走的是前后的上膊静脉(Vv. Brachales),全在大臂部内侧,其分支而在内部的,是上下尺骨副动脉(Aa. collaterales ulnares sup. et inf.),是内侧血管,动脉静脉共有五条。而上表内侧经脉,只有手三阴三枝,是错误的。况且上下尺副动脉,是上膊动脉的分支,它的两条上膊静脉,又属于同流,那么大臂部内侧的脉,只有上膊动脉、上膊静脉两条,而说有太阴少阴厥阴,各有专门一条经脉,又错了

大臂部外侧的脉,有两条。从上膊动脉分出一支,叫上膊深部动脉(A. profunda brachii),向外下方走,马上又分成两枝,是中侧副动脉(A. collateralis media)和桡骨侧副动脉(A. collateralis radialis)。而上表说外侧有三条,错了。况且外侧各脉,也是从上膊动脉分出来的,而说手三阳各有专门一经,又是错得厉害

肘部的脉,在内侧的,前面是上膊动脉,还有在旁边走的两条静脉;后部是上尺骨副动脉,与尺骨反回动脉(A. recurrens ulnaris)形成的肘关节动脉网(Rete articulare cubiti),两脉的上下大体吻合在一起,动静脉共四枝,全是从上膊动脉来的。在外侧者只有一条,是桡骨副行动脉,与桡骨回反动脉(A. recurrens radialis)形成的肘关节动脉网。在中后部的,是中侧副动脉,与骨间反回动脉(A. interossea recurrens)形成的肘关节动脉网。全肘部,内四外一中一,全是从上膊动脉来的。而上表说中三(手太阴厥阴少阳)内二(少阴太阳)外一,是错误的。而且说六条各是专门一条经脉,又错了

臂部脉共八条,内侧三条,是尺骨动脉(A. ulnaris)和旁边的两条静脉(Vv. ulnares);外侧三条,是桡骨动脉(A. radialis)和旁边的两条静脉(Vv. radiales);前后各一条,掌侧骨间动脉(A. interossea volaris),背侧骨间动脉(A. interossea dorsalis)。而上表说只有六枝,是错的。而且说六枝各是专门的一条经脉,又是错的。腕部的脉,大致与臂部相同。而说六枝各是专门的一条经脉,是错的。手指的脉,在手掌侧的,全来自深浅两动脉弓(Arcus volares superficialis und profundus),各手指内外侧各一枝;在手背侧的,出自背侧手根动脉枝(R. carpeus dorsalis)与第一背侧中手动脉(A. metacarpea dorsalis I),也是各手指内外侧各一枝;静脉则全是浅层静脉,不具体讨论。那么五指的脉一共十条,而表中说只有七条(手太阴二),是错的。而且掌侧动脉,全是从尺骨桡骨动脉来的,背侧动脉,是从桡骨动脉来的,推究根源,全是从上膊动脉来的,而说七枝分属六条经脉,是错的

余云岫《灵素商兑》第八章 病之进行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0

余云岫著 景新译 海云青飞 评

血液循环通畅通则疾病难生

海云青飞 : 《素问·缪刺论》说到:

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孙脉,脉络的细小分支,译注),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此邪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

从不同疾病的不同感染方式的角度理解,此段话总结得并不全面,如果从人体综合功能的角度考虑,由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地位,如果孙脉(毛细血管),络脉(小血管),经脉(大血管)都十分畅通,那么无论是何疾病,都是不易被感染的


余云岫:《素问·缪刺论》说:

“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孙脉,脉络的细小分支,译注),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此邪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

《素问·皮部论》的论述也大致相同。看这段文字,知道灵素说的疾病传播途径不外乎血管,而门户则全是皮肤。由皮肤进入毛细管,由毛细管进入浅层静脉,由浅层静脉进入深层血管,由深层血管传到藏府,病就到极点了。现在先来说皮肤。皮肤是疾病进入的门户,当然是对的,象黑死病(Pest)、十二指肠虫(Ankylostoma)、各种皮肤病,凡是接触传染的,全由皮肤进入。但是象伤寒、肺痨,凡是消化呼吸泌尿各器官的病,以及肌肉的痈疽,经常是由口鼻进入的,从皮肤来的很少。何况孙脉血流非常快,一进入孙脉,转眼就传遍全身,不用等一点点的进入了。《素问·皮部论》说络脉满就注入经脉是错误的。况且病进入血管,就会五官心脑全受损害,哪是只有脏府呢!肠胃病,大半是由于饮食,只能说是嘴的过错,皮肤又有什么罪过呢?什么散于肠胃,什么从皮毛进入五藏,只是门外汉的想象

余云岫《灵素商兑》第九章 原病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0

余云岫著 景新译 海云青飞 评

《相对论》空间病因论

tuenhai.com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自承第二,恐怕没有人可以承第一,在综合考察了我华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物理学的《相对论》以后,两者结合,得到了对生命的更本质、更完整的认识,这可能是目前对于生命的最深刻的认识。我把一些体悟写在了 《悟道相对论》 中,虽然有些地方不是写得很详细,但也可以从中了解大概

在相对论的宇宙里,一切都是空间的运动,宇宙生命起源于空间的运动。空间的运动状态可以用数学公式量化,空间的运动属性就是物体的生命属性,运动可以增加物体的命时,命时就是生命时间的缩写,于是就和《黄帝内经》的研究方向碰头了

广义相对论提示,生命在于整体的精密的协动,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集体中,大家都服从整体利益,并且进行精密地协作,目前宇宙本身就是处在高度精密的整体协动的状态,由于广义相对论效应的存在,所以宇宙的寿命是亿寿无疆

这就提示了疾病最深层次的本质:和整体不协作的运动

目前我们就是处在成员之间不怎么协作的环境,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就是明证。由于很多人只是向钱看,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于是我们买到的食品可能是问题食品,喝的水可能是污染水,呼吸的可能是染污的空气,总之,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人放心的呢,这些都会导致疾病

正向的例子是大约二万年前,当时部族成员之间互相非常关心,也非常了解,和现代人相比,幸福感爆棚,身心比现代人健康得多,最高寿命并不低于现代人

仔细研究下去,你会发现,无论是物理规律,还是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进化,或者人类社会的变革,养生和疾病,归根到底就是空间的运动。而相对论就是对空间运动的精确的描述,深刻理解了相对论,那么人生将再无半点疑惑


余云岫:人为什么会生病呢?有两种原因,外来的是外因,内部的是内因。外因种类很多,略举如下

疾病的外因

(上小标题系 tuenhai.com 所加)

  • (一)氧气缺乏,不够供给呼吸

    火燃烧,靠氧气才着得起来。才能产生热和力,驱动车船来运输货物。人体内也有燃烧,有氧气才能完成,产生热和力,来保持体温,让全身各部位运动。所以缺少氧气就会活动迟缓,没有氧气就会生机断绝。高山顶上、飞机上空气稀薄,就会呼吸紧促。不通风的房间,人多的地方,空气混浊,二氧化碳过多,人就会气闷。堵住口鼻,使通气道路中断,呼吸就会中断,足以使人死亡。婴儿的窒息,是被褥乳房堵住了口鼻,气道闭塞引起的。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北方人密闭门窗,在房间里烧煤御寒,也往往中毒死亡,就是二氧化碳过多引起的。这都是氧气不足的原因,轻的令人头晕目眩,神志不清,呼吸紧促,重的窒息而死

  • (二)食物缺乏,营养不足

    火的燃烧,必须有燃料,煤炭木材等等。人体的燃烧,也有燃料,就是食物。地上生长的万物,人类拿来滋养自己的,大体有三种:一是炭水化合物,在五谷果实中的淀粉砂糖之中;二是蛋白质,在禽兽鱼鳖的肉和豆类麦子的果实中;三是脂肪,就是动植物油。人在一天中,眼睛不能不看,耳朵不能不听,手足躯体,不能不运动,神志不能不思考,心脉不能不跳动,血液不能不循环,体温不能不调节。作为力的源泉,大都来自三大养料,就象火车汽船必须靠煤炭。食物不足,就会饥饿瘦弱,脂肪减少肌肉痿缩,全身虚弱,严重的就会死亡,饿殍就是这样的。多吃脂肪,会使人得胃肠炎,婴儿哺乳过度,会排石硷便,也是一个证据。近来又有维生素(Vitamin)缺乏的说法

  • (三)物理学的刺激

    兵刀枪炮,汤火冰雪,木石雷电能够伤人杀人,人们都知道。尘埃进入眼睛,飞虫进入耳朵,竹木刺进皮肉,骨头卡在咽喉,异物进入盲肠,全都使人生病。其他的象大动脉弓的动脉瘤,压迫回归神经,能使人昏迷。子宫位置异常,经路迂回曲折而闭塞,能使月经艰难不通,大小便不通,这些都是明显而有证据的

  • (四)化学的刺激

    不同的药物对人的损害不一样。象强酸(盐强水、硫强水等),强碱(苛性曹达之类),金属盐类(硝酸银、硫酸铜之类),以及斑猫蜂虿的毒素,进入皮肤,腐蚀而发炎,叫腐蚀毒。象青酸,一氧化碳(原文是酸化炭素,译注),由呼吸道进入肺,与血色素相结合,使血色素不能与氧气结合,就会使体内的氧气供给不足。又如碳砒化水素,能破坏红血球,这些叫作血液毒。象衍脱、哥罗仿谟、玛琲等,能使髓脑神经麻痹。象毛地黄、人参,能使心脏强直,叫作神经心脏毒。这些就是化学刺激的大概

  • (五)原虫类寄生物

    原虫类中最容易知道的是蛔虫、疥虫,其他的还有绦虫,十二指肠虫,人血丝状虫,肺肝二口虫等等。这些都能使人瘦弱,使人肠胃发炎,使人得神经疾病,使人咳血,使人贫血,使人得恶液质死亡

  • (六)细菌类寄生物

    自细菌学发明以来,(人们发现)各种严重的疾病,几乎没有不是细菌引起的。肺痨,伤寒,喉风,痢疾,霍乱,鼠疫,痈疽,藏府器官的炎症,化脓发热的原因,都是由细菌产生的。人体疾病的一大半是因为细菌。从细菌学进步以来,环球卫生医疗面目,生理病理理论,都发生了鲜明的变化

疾病的内因

以上说的,是外因的大概。现在再把内因的种类详细说一下:

  • (一)遗传

    遗传,就是由于血统,父母子女相传授。怀孕的时候就得了,也就是先天病。最显著的是近视眼,精神病,其他的象梅毒,也是明显的例子

  • (二)年龄

    麻疹、天然痘、百日咳、红痧,多数是小孩儿得的。传染病、精神病、花柳病,多数是在壮年得的。脑出血、动脉瘤、萎缩肾、肿疡,多数是在老年得的。这些是粗浅容易知道的

  • (三)体格及性别

    中风、糖尿病,多数是肥胖的人得,肺痨多数是虚弱的人得,男性得花柳病的多,女性得神经病的多,这也是人们知道的

这是内因的大概。其他的象人种的关系,内分泌障碍,学说精深,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明白的,暂且从略。就以上所举来看,平易正确,实事求是,没有丝毫模糊的说法在里面。用这些来分别百病,就象网的总绳,了如指掌,所谓道若大路就是这样

《黄帝内经》病因论分析

(上小标题 tuenhai.com 所加)

《灵素》论述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

“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这是什么说法呢?风这个东西,第一章已经说了,是空气流动产生的,它却说能使人生病。即使能吹动沙草,各种细菌,不是没有因此散布传播的,所以有空气传染的说法,但这种例子实在不多。况且原因到底在细菌,不能就把风当成病因。寒暑,是空气温度的变化。变化剧烈,确实能害人,就是前面说的物理学的刺激罢了。燥湿作为病因,也是物理学的刺激。空气太干燥,就令人喉咙干口渴咳嗽,皮肤燥涩。为什么呢?因为外面没有滋润。太湿就会皮肉松驰不结实,神经受压迫,很不好。至于火,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大体上《灵素》说的火,不是燃烧发光的火。它的定义不明确,界限不清楚,意思就是今天的炎症吧。炎症,是疾病的症状,不是疾病的本源。发炎的原因,只因为细菌,现在把火当作病,是本末颠倒了。但《灵素》这本书,是数千年前写的,病原细菌学的发明,不到五十年,怎么敢用今天的知识,笑话古人不知道细菌呢!我只是奇怪今天的人,在病因大大明白的时代,还墨守古代的说法,不肯改变,深信旧理论,不敢离开,也可以说是对古人愚忠了!疾病的发生,大半是由于细菌,其次是化学物理学的刺激。它所举的是偏向物理学的一小部分,却想用到百病上去,这样看来,它支离破碎,游衍纷杂,不能理解,就很正常了。现在略举几种病,来说明它的错误,读者可以举一而反三
  • (一)痈疽

    《灵枢·痈疽篇》说: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刺节真邪论》说:

    “虚邪之中人也,……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

    又说:“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寒热病篇》说:“凡刺之害,不中而去则致气,致气则生为痈疽也。”《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灵枢·脉度篇》说:“六腑不和,则留为痈。”《素问·气穴论》说:“邪溢气痈,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总结以上说法,可以知道《灵素》中说的痈疽的意思了。总而言之,没有别的原因,痈疽的原因,是寒邪结而荣卫壅塞。化脓的原因,则是热胜肌腐。用今天的知识来看,则不是这样。产生痈疽,必然先有细菌侵入体内,细菌有的是球形,有的是杆形,有的黄色,有的白色,有的一个接一个,象是锁链,有的聚在一起,象是葡萄。用显微镜检查,用培养基繁殖,用动物实验,可以看得见,证据确凿,不象寒邪的说法那样虚空荒唐,不可捉摸。细菌进入了体内,就用它的毒力把白血球吸引到血管外,白血球就聚集增多,与细菌搏斗,感应到细菌的毒性,产生酶,溶解肌肉,就成了脓。用显微镜检验,化学品检验,动物和人体解剖,都明确证明是这样,不象寒热之说那样荒谬无稽,不可实验。世界上有好学深思,崇尚实际反对空论的人,到这里又可以知道《灵素》基础不牢了

  • (二)痎疟

    《素问·疟论》说:“夫痎疟皆生于风。”又说:“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又说:“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生气通天论》说:“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灵枢·岁露篇》也说:“夏日伤暑,秋病疟。”都认为寒暑风邪是疟疾的原因,而不知道疟疾是寄生虫病。疟虫,是三十多年前(一千八百八十年)发现的。所有疟虫都是原生动物类,由单一细胞产生,在人血中繁衍生息,以红血球为巢穴。它的繁殖,是一个细胞分裂成几个细胞,一个虫就分裂成几个虫了。分裂之后,就破坏原先寄生的旧血球,游到血液中,再选新的红血球寄居,在里面发育生长。到了时间又分裂,又破坏血球,离开旧的到新的里面去。这叫无性生殖。生生不息,在人血中繁殖丑类害人。不只这样,还要放出余毒波及他人。它的传染是靠螫啮动物,也就是蚊子作为媒介。蚊子喝了疟疾患者的血,连疟虫一起吸进去。这虫子进入于蚊子的身体,就别开生面,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这样,虫子进入蚊子的胃,就变成大小两种生殖球,大的是雌的,小的是雄的,雄雌结合,受孕成功,产生众多子孙,充满蚊子的身体。这种带疟虫的蚊子咬人的皮肤,疟虫就随着蚊子的唾液,进入人的血中,新殖民地又开辟了。这就是疟疾传染的大概过程

    疟虫共分三种。(一)恶性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这是疟虫中最小的,长成后的长度,大约是红血球的三分之一,它的分裂每天隔天不等。(二)三日热疟虫(Plasmodium vivax)。它每四十八小时分裂一次,一个原虫能分裂成十五到二十个。(三)四日热疟虫(Plasmodium malariae)。发育最慢,它的分裂需要七十二小时,一个原虫能分裂成九个到十二个。这三种虫每到分裂的时候,能使人体温度快速上升。刚发作时,能使末梢动脉收缩,所以皮肤血量大量减少,于是象被浇了冷水一样,毛发起立,开始冷得发抖。之后血管渐渐舒张,又象被蒸一样发热。最后末梢动脉大张,大汗淋漓,温热排泄掉,病症就消失了。所以寒热的发作是疟虫分裂引起的。疟虫有日日分裂、隔日分裂、三日分裂的不同,寒热时间也跟着变化,这就是每日疟、三日疟、四日疟的分别。而《灵素》把疟疾的原因说成是风,而解释寒热的原因,则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对于每日疟,则说:“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灵素》说隔日疟:“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说三日疟,没有明白的文字,只说:“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云云。看这段文字,他拿来说明问题的,不外阴阳,阴阳的不可信,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拿这段话来说,他说的阴阳相搏,怎么相搏的?阴为什么并于阳?阳为什么并于阴?载体是什么?在哪里?阳胜为什么热?阴胜为什么冷?卫气是什么东西?它与邪相得又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都没有确定不移的前提,基础薄弱,议论荒谬。《灵素》全书都是这样,却尊敬它相信它,奉若神明,唉,只是不肯思考罢了!

  • (三)泄泻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藏,入五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又《生气通天论》说:“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而《灵枢·经脉篇》,把肾病当成肠病。又《论疾诊尺篇》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灵素》论述泄泻,原因是风邪,诱因是饮食不节。胃肠疾病,原因多数是饮食不节,这显而易见,所以能说对。至于风邪之说,我就不能赞同了。现在不再唠唠叨叨反驳风邪的不对,先来说明泄泻本身,正道明确了邪说就不攻自破了!

    肠有大肠小肠。小肠接受胃中的消化物,负责消化吸收,剩下的交给大肠。大肠接受滓渣,吸收水分,渐渐干燥,就成了粪。它的输送,大半靠肠的蠕动。蠕动快肠内的东西经过也快,肠壁就不能从容吸收其中的水分,所以粪中含水分多,就稀。肠蠕动慢,水分被吸收的多,粪就干燥了。而且肠的内面是粘膜,凡是粘膜都能分泌粘液,粘膜有炎症,分泌就比平时旺盛,所以肠内膜有炎症,往往下泻,因为分泌物多。所以拉痢疾原因有几个,食物消化不良拉痢疾,吸收不良拉痢疾,肠内容异常(有刺激性及腐败性的东西)拉痢疾,有细菌拉痢疾(如痢疾菌、伤寒菌、霍乱菌等等),有寄生虫(蛔虫、绦虫之类)拉痢疾,肠动脉充血拉痢疾,肠运动神经太兴奋拉痢疾,皮肤温度变化过快,神经反射,也会拉痢疾,太衰弱的人也拉痢疾。这些都是日用寻常的道理,经过研究就会明白,都能找到明确的证据,没有深不可测的道理,不是玄妙难知的事情。至于风邪的说法,我问旧医,风邪怎么进入的肠胃?就算进入肠胃了,引起了什么变化?呈现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大便中水分忽然多了,成了稀大便?二千年来,谁清楚完全地论证过呢?不是没人论证,是不能论证,也不是不能论证,是没什么可论证的。既然没什么论证的,可今天的医学,已经是实际的学问了,每句话都要有证据,没有证据就不能下结论。无稽之言可以欺骗愚昧无知的人,却不足以迷惑有知识的人。现在是整个社会都在梦中,即使具有科学知识的也被岐黄的名字震住,不敢否定,真难以醒悟啊

以上论述的不过是几个例子,通读《内经》全文,其中论述疾病的原因,大都跟这些相似,全是荒谬不可论证的

余云岫《灵素商兑》第十章 切脉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0

余云岫著 景新译 海云青飞 评

批判错误,更要发扬瑰宝

海云青飞 : 旧医学的不当之处,写十本书也说不完,这不是要批评古人,而是批评把《黄帝内经》当圣经宣讲的“专家”。这样的批评有用吗,除非自上而下的变革,否则可能不太乐观

究其原因,这是个物质的社会,人们都生活得很现实,如果哪种方式付出少就可以获利颇丰,那么即使犯法也会心存侥幸,何况神化经典并不触犯法律,又可以收获名利,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会冒出很多人来,利用人性喜欢走捷径的弱点使劲夸大《黄帝内经》的作用,并且加上宏扬传统文化的华丽包装,对于批评他们的人,立即给扣上反对传统文化的帽子,至于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他们是不懂也不关心,他们甚至连通读一遍《黄帝内经》也没有做到。他们为了一己利私,做的是毁灭传统文化的事情,误导了数以百万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对于他们,谁能有好的办法吗,恐怕是没有

对于余云岫的大作, tuenhai.com 是支持的,不过,批判假丑恶之外,也要发扬真善美。《黄帝内经》之根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文化并没有错误的地方,而且是我华族数千年历史传承不断的文化瑰宝,需要大力发扬光大。什么是整体观,其内涵可以用现代语言概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环境命运共同体,各科知识相通(宇宙命运共同体)


余云岫:旧医脉学的荒谬,经脉及手脉考已经详细说了。现在再用一个浅显的比喻来开导世人

人身上的动脉,全是从左心室出来的。左心室出来的大动脉,上行一寸左右,向左转弯,又转向下,直到腰椎末端,分成两路,进入两腿,这是大动脉干。从大动脉干,分出枝梢,分布到全身。全身的动脉,没有不是从这动脉干分出来的。寸口的动脉,也是一条枝梢,只是千万枝梢中的一条,跟其他枝梢没有区别

动脉管壁富有弹性,一有破损就难以结合,经常有出血死亡的危险,不象静脉管随着破损随着就闭合了。所以深藏在体内不外露,破碎的机会就少,危险就可以免除了。这是适者生存的条件,只有这样才适于生存。所以人类的生命不象朝菌蟪蛄那样短暂。并不是造物者要让人长寿,而故意使动脉深藏

动脉既然深藏,不容易摸到,全身之中,稍浮浅的可以摸得到的,两手寸口,脖颈左右,脚内外踝,腋下膝窝,而瘦弱的人可以摸到腹部大动脉干的跳动,只有这些。寸口的脉,只是几个浮浅的动脉之一,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所以《灵素》的三部九候,不是指寸口说的。寸口切脉,越人难经开始这样说,不是《灵素》的教导

从千万枝梢中拿出一枝,从那一枝中之拿出一寸左右,又分成千头万续,认为某处属某藏,某处属某藏,这说不通。窗棂上的旧纸,有了破洞,可以看见墙外一寸来长的树枝,就摇头晃脑,认为看见这一寸来长,不是偶然的,是造物者露出头绪,使人可以从这探索它的奥秘。就发议论,就写文章,认为某部属根,某部属叶,某部属皮、属花、属蕊、属蒂,有这道理吗?不是醉生梦死,疯子傻子,不会说这种话;不是醉生梦死,疯子傻子,不会信这种话。而我国二千年来,深信遵守而不敢责备,是不懂解剖,太相信古人引起的

(完)

第七卷 捍卫中医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2

海云青飞 : 旧医是中国旧医学的简称,指的是约2000年前,《黄帝内经》成书时候的医学

广义地说,把《黄帝内经》尊为圣经的,都是旧医

傅景华的《捍卫中医》,正确地说是《捍卫旧医》

王力微的驳斥虽然只有破除错误,没有发展新意,也算得上是《捍卫中医(上)驳斥旧医》吧

不破不立,故本卷命名为《捍卫中医》

有没有觉得世事很奇妙呢


为了方便读者区分身份,tuenhai.com驳: 改成了 王力微驳:


《捍卫中医》1 什么是中医,什么是西医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1

什么是旧医

海云青飞 : 旧医是中国旧医学的简称,指的是约2000年前,《黄帝内经》成书时候的医学

广义地说,把《黄帝内经》尊为圣经的,都是旧医

谁是旧医

海云青飞 : 当你听到有人说“中医”二个字的时候,他说的“中医” 99% 的概率是旧医

什么是中医

海云青飞 :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

别人用心的人把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以煽动情绪,这不利于学术的进步,所以中医称为传统医学比较好

中医失传了吗

海云青飞 : 正宗的与时俱进中医已经失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天人合一,也就是整体观,现在的中医不知整体观,中医之根已失,所以说中医已经失传了

什么是天人合一

海云青飞 : 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根本是天人合一,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整体观。我们还是借用“天人合一”来解释整体观

  • “天人”,指的是要去了解天、人的规律,也就是要研究自然科学,起码要有科学家的素质
  • “合一”,指的是天和人是有联系的,要把天的规律和人的规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作出推断,为决策提供依据

现在的中医并不知道整体观是什么意思,他们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对人体生理学不感兴趣,他们主要是在一切空无的太空深处研究学问,他们做的工作主要是神化《黄帝内经》,他们不知道《黄帝内经》存在时代的局限,更没有在整体观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作出新的发挥,他们算得上是旧医,但不是中医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真正的中医会怎么做

海云青飞 : 这个说起来比较长,简单提示几点

  • 真正的中医知晓整体观,会以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 真正的中医会认识到《黄帝内经》在古代不失伟大,在现代看来有不少错误
  • 真正的中医会修正古人的错误
  • 真正的中医会把现代科学成果拿来为我所用
  • 真正的中医会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整体观指导下作出推理、发挥,写出适合新时代的《华族医经》

什么是西医

海云青飞 : 我们现在去人民医院看病,医院里应用的是现代医学,不叫西医

“西医”是指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医学为基础的医学

16世纪以来,西方医学冲破了教会强加在医学上的桎梏,以科学为基础,借鉴、吸收传统医学如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中国医学的一些经验,形成了现代医学

旧医人士所谓的“西医”,正确地说是现代医学,其中也有中国人的贡献


王力微驳傅景华《捍卫中医》

作者:王力微

2007年,傅景华出版了《捍卫中医》一书

书名就令人奇怪。如果中医是有效的、能治病保健的、操作性明白准确无误的,肯定会受到医者的研习,患者的欢迎,肯定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肯定有无限的生命力,用得着捍卫吗?有了这个疑问,我感到有读一读此书的必要,以便明白为什么

《捍卫中医》分前言和正文的14个部分。看了以后,感到全身起鸡皮疙瘩,作者完全是在玩弄辞藻概念,自己并没弄懂,罗列出来,借以吓人。如此荒谬,不可不驳,以正视听

下面,也依《捍卫中医》的次序,摘取其中的所谓“精彩妙语”,逐一驳斥

前言

  1. “人们的注意力日益转向绝异于西方科学的中医。中医问题涉及每个人的根本利益,因而也关系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成为东西道科交会,中华文化复兴的热点。”

    王力微驳:中医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全世界都把目光转向了中医并向其求救,中医应该大放光彩才对。还需要捍卫吗?逻辑不通啊!

  2. “然而上个世纪以来,中医界却在百年的孤独中不断遭遇生死存亡的困境。时至今日,还有人倡言取消中医!”

    王力微驳:自从建立新中国以后,中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建国初期,主张取消中医的卫生部负责人贺诚、王斌等都纷纷检讨

    1955年开始,卫生部就组织一些现代医学医生学习中医。计划出2000个高明医生,期望其中有些人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文革期间,中医被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所有的医生必须学习中医,规定指标,手术的针刺麻醉率必须在75%,后来又攀比到85%以上,否则就是路线问题(革命路线和反动路线)。强迫医生写中西医结合病历,否则就是不革命。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1978年

    1982年,把发展传统中医写进宪法

    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

    1991年,县以上的中医院有2000多所,高中等中医院校89所,中医药科研机构148所

    国家如此扶持,投入不可谓不大,中医又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结果却是:“中医中药的特色、优势和学术水平,不但没有像党和人民所期望的那样得到继承和发展,反而陷入十分严重的危机和混乱之中。”(吕炳奎:中医沉思录,24—25)

    中医的危机是怎样造成的?找到病根了吗?从1950年算起,到现在快60年了,从1958年算起,过去了50年,从1982年算起,过去了35年,中医为什么没在保护、扶持、投入、自身魅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反而越来越危机混乱?如果你是有效的、能治病防病的,什么人不愿意研习、接受?如果是玄虚的、吹牛的、造假的,被治疗的人,或被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或者被治死,人家上一次当还不够,要人永远上当?

    中医的存亡,不在于外部怎么说,在于自身到底有没有效果。有效果,必然符合科学,必然有其科学道理。有科学道理的学问,什么力量也压制不了。比方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维萨里的解剖学,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当初都受过压制,甚至迫害,因为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不但没被压死,反而越来越发扬光大,这就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 “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在过去有社会历史原因,而如今却在于中医界自己。”

    评:是呀,如果中医大师们也中医的理论基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经络、脏腑”都说不清,道不明,一头雾水,自己不理解,也不能让学习者理解,更经不起质疑,全凭个人的想象行事,没有任何可操作性,这能不出问题吗?张仲景的家族200余人,在“伤寒”流行时死了2/3,公元1641年流行的温疫,疫情遍及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省,吴有性的家乡江苏吴县一带疫情很严重,当时诸医误用伤寒法治疗没有疗效, “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恽铁樵的14个子女,被中医杀死了9个,他们的病,全是普通的伤风感冒(即伤寒),因治疗不当转为肺炎而死。这难道不是中医自身的问题吗?

  4. “科学一词,在中国只有百余年的历史,然而却窃据于君临天下的霸主地位。”

    王力微驳:科学一词之所以在中国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不是因为科学不好,是因为腐败的清皇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以至于被经过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科技发展,生产力成百、千、万倍增长的小国,远涉重洋,以很少的兵力,在中国的本土上,把腐败的清军打得又割地、又赔款,受尽屈辱,使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使中国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这就是陶醉于“经书”,把科学技术列为末流、奇技淫巧的恶果!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胡锦涛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倡八荣,反对八耻,第一就是以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都是非常正确的,也为实践所证实。30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力有了举世瞩目的提升,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成长

    傅景华所谓“科学窃据于君临天下的霸主地位”的谬论,充满了封建的腐尸味。难道要中国倒退到早已成为陈迹,把古人的粗浅认识奉为圭臬,返回愚昧无知的封建时代吗?

  5. “如果科学神化为绝对正确或终极真理的代名词,则中西医均不是科学。(“如果科学异化为自然社会与生命之道的同义语,则中医是科学,而西医不是科学”)”

    王力微驳:首先,“西医”一词就不准确。“西医”,是指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医学为基础的医学。16世纪以来,西方医学冲破了教会强加在医学上的,以盖仑的理论为经典,神圣不可侵犯的桎梏,借用当时的一切科技进步,开始蓬勃发展。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和其它一些过去因交通不便而独自存在的医学互相融通,形成了现代医学。所谓的“西医”,应该称为现代医学,其中也包括中国人的贡献。如果连一个基本名词都说不准确,谁能相信你的学问是准确严谨的?

    科学的基本原理本身就认为不存在绝对真理或终极真理。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成立的。现代医学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终极科学,正相反,随着观察、研究的日益深入、细致,现代医学的分支越来越多,研究越是深入,就会发现,没被弄清的问题越多,现在的研究,已经到了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提出来的课题,永远也研究不完,这才是科学的生机勃勃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什么人事先设计的,是因为现代医学把人作为研究的客体或参照物;在不便用人体进行研究时,采用与人体相近的动物来做实验,取得数据,作为参考。在应用于人的时候,要给以适当的教正

    有些规律,是生物界相通的,比如遗传密码,遗传规律,这就可以采用更为低级的、方便的动植物来进行研究,同时也比较不同物种之间出现的差异,对于以前的结果,随时给以补充、纠正。这就是科学精神和方法,和愚昧落后的陈词滥调完全不同

    现代医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毋庸质疑的。而中医从书本出发,凭想象行事,其不科学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不戴有色眼镜,不事先下结论,不屈从于行政干预,从事实出发,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

  6. “近代以来,在科学与哲学统治下所构建的桎梏中,中医界盲目利用西方科学与西医学的概念、理论解释中医、验证中医、改造中医。”

    王力微驳:傅景华说的哲学概念是什么意思?1958年,毛泽东曾要求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医,并期望到1961年,就能有2000名高明的医生,其中会有些有建树的理论家。可惜,在实行的过程中,被严重地急功近利化,教条化了。医生要按事先设计的思路去思考、去解释问题,怎么能有建树?现在,50年过去了,不但没办到,反而越来越混乱。什么原因?如果不给医生以自由研究,自由发表研究结果的空间,只能随着行政领导所定的调子来研究、发表结果,其结果必然是有水分的,甚至是虚假的。“经络研究”的几个五年计划的破产,就是明证。编出一个领导能认可的结果,项目就算胜利完成了。自欺欺人啊!

    中医药中有些合理的东西,如果不给以科学的阐释,结果只能是或者原地踏步,或者被别人捷足先登,或者消亡。拔苗助长式的扶持,事先设计、教条式的发展,必然带来这样的结果。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不是由什么人事先设计出来的。认真读读科技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明白。计划发现的模式,只能扼杀发现

  7. “思有感思、知思、悟思。‘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王力微驳:思的依据是什么?首先是实体对象。没有实体的思,是空思、胡思。傅景华的荒谬之处在于,他不要实体、客体,是从一本所谓“经典”书出发,来给人治病。这本书万古不变的。这样给人看病,遇上小病,心因性的病,免疫力好、体质好的人,不治也可以自愈。稍微复杂一些的病,就麻烦了。难怪瘟疫流行的时候,大面积地死人。过去没有计划生育,人口数量始终在低位运行,除了战争、饥荒因素以外,瘟疫是最强大的人口杀手。《明史》记载瘟疫23次,《清史稿》记载91次,都是死人不可胜数。这就是从“经书”逆向推导对付瘟疫的结果!嘉庆二年四月初旬,瘟疫流行,小儿患者,十死八九,中医在干什么?平时,小儿死于肺炎的,比比皆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青霉素等抗生素应用以前,很多家庭,生十几个孩子,能存活三五个就不错了。你的思虑有用吗?

    一些中医大师相信“思虑”有用。2006年,邓铁涛在央视上说,一年解决爱滋病,十年用中药代替抗生素。现在,二年过去了,爱滋病还在肆虐,中药代替抗生素的影子在哪里?凭意念说话,是要接受实践检验的!

    从一本被神化了的古代书本出发,凭“思虑”看病治病,是彻底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8. “天不变,道亦不变。”

    王力微驳:这是董仲舒的陈词滥调,贻害中国社会2千余年,傅景华把它奉为圭臬,却不知道,《易》的含义,就是变化的意思。天和道都是变的。天如果不变,研究天文干什么?道如果不变,研究各门科学干什么?就拿每个人来说,一生是不是变化的?“道可道,非常道”。能说出来的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既然不是,哪有不发展的真理?对老子的话,傅景华根本就没有理解哦!

  9. “成汤禁三风而灭夏,古公亶父做《德》论而亡商。”

    王力微驳:夏、商的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而不在于外部。夏桀如果不残暴腐败,成汤禁“五风”也不能颠覆夏朝取而代之。殷纣如果不残暴腐败,弄得国人连话都不敢讲,周武王也不敢轻举妄动。古公亶父是周武王的曾祖父,为什么他自己、他的儿子季历、孙子周文王都很贤明,却没有颠覆殷朝,取而代之?是因为殷朝那时并没有可趁的机会。这和作《德》有什么关系?

    神化古人古事,既可以迎合部分人盲目崇古,又可以因为记载简略而能随心所欲的编造,确实是件可以信手拈来,凭空胡说,又可以糊弄一些人的事

    傅景华的意思是借此来神化《连山》、《归藏》。可惜,这么灵验的东西失传了,这又是为什么?制造神话者,总是顾此失彼呀!

  10. “《黄帝内经》乃以大篆写成。”

    王力微驳:这完全是编造!你有什么文献证据或出土文物证据来说明《黄帝内经》是用大篆写成的?凭意念胡编,历来是一些胡说家的根据

  11. “翻译西医学时借用了大量中医之名,于是出现了西化义。”

    王力微驳:具体说说,哪些中医名被赋予了西化义?就“伤寒”一词而言,现代医学的概念明确,是由伤寒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抗生素治疗有效。中医“伤寒”的含义很广,凡是伤于寒的,都可以叫“伤寒”。这在概念上就是模糊的、混乱的。古人因为认识粗浅,情有可原。因为定义不确切,所以操作性极差。要不然,就不会有张仲景的家族200余人死去2/3的惨状,也不会有恽铁樵14个子女被治死 9个的惨剧发生。模糊的概念,给人们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看你凭不凭事实说话了!

《捍卫中医》2 什么是中国哲学大智慧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1

什么是中国大智慧,中国传统智慧

关于什么是大智大慧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来没有人讲清楚过,实在是遗憾。 tuenhai.com 现在以最简单的方式讲一下

众所周知,中国是无神论国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有以发展、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则是前卫版的,或者说激进版的辩证唯物主义

举例来说,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氧原子有八个核外电子,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这是巧合。在大智大慧的中国传统哲学看来,认为两者可能有联系。注意 tuenhai.com 说的是可能,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就作出绝对化的论断,那就不是大道了

黄帝内经大道至简是什么意思,《黄帝内经》与《老子》、《周易》里的大道是什么

海云青飞 : 大道,古代叫作天人合一,现代叫整体观,也可以说是激进版的辩证唯物主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道

可惜很多旧医人士曲解了大道,他们的混乱解释误导了千百万的善良、单纯的人民

为什么说旧医不懂大道

海云青飞 : 说起大道我的心情就有点沉重了,这个世界怎么有那么多的人对大道一无所知,却又好为人师呢

  • 知晓大道的人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于是承认《黄帝内经》、《老子》、《周易》存在时代局限,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神人直接写的圣经
  • 知晓大道的人会以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于是会结合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研究《黄帝内经》,不知大道的旧医会脱离实际,在半空中研究事物
  • 知晓大道的人知道这是物质的世界,会以物质为基础研究事物,不知大道为何物的旧医会说“五脏六府不是组织器官,而属于最基本的生命运动分类”这类鬼话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知大道,专说鬼话的旧医

海云青飞 : 很长时间以来就是这样了

鲁迅就说过:

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法排除他。其中最巧妙的是捣乱。先把科学东扯西拉,羼进鬼话,弄得是非不明,连科学也带了妖气


王力微驳傅景华《捍卫中医》(2)——驳所谓“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王力微

  1. “康衢击壤,歌开声诗,陶唐劳作,物肇意医。”

    王力微驳:不错,击壤歌是现存最早的诗歌。但决不是事实上最早的诗歌,在此之前,肯定有许多有感而发的诗歌没记录下来,所以,说“歌开声诗”显然是荒谬的。陶唐劳作,怎么就肇始意医呢?傅氏的意思是说,阴阳的概念,起源很早。很早又怎么样?怎样和生命、治病联系起来,傅氏一句也没说

  2. “三山五岳耸立着通天彻地的合一与自强,大江黄河流淌着贯古通今的和谐与包容。河图洛书开发了伏羲先祖的灵感,神农黄帝启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王力微驳:三山五岳是地壳运动形成的。不谈世界,就说中国,也不止三山五岳。就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地曾经是一片沧海,造山运动把它变成了世界屋脊。1998年长江的洪水泛滥,任何一个记忆力正常的人都不会忘记;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也是历史地理常识。要不然,怎么会有大禹治水13年?

    河书洛图,出自《周易·系辞》:“河出书,洛出图,圣人则之。”但《周易》并没有河书洛图的图象。对于这个传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伏羲时,有龙马在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两种图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起始

    另一种传说是,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洪范九畴》,汉朝刘歆认为《洪范》就是洛书。这已经是猜测了,到了宋朝,大学者朱熹在《周易本义》里加进了“河图洛书”的图样,以“九”为河图,以“十”为洛书。这两个图实际上是道士陈抟伪造的。刘牧认为不妥,把“十”改为河图,“九”改为洛书。清朝的学者黄宗羲、胡谓等对宋朝学者的立论表示反对。无论如何,现在所看到的“河书、洛图”都是后人的伪造

    傅景华以本来就众说纷纭的传说作为根据,只能说明他的无知,或用神话制造神话的才干。中华民族自有中华民族的智慧,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不用虚构神话来扰乱视听

  3. “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传承性,……统一就是大一统,通天彻地的大一统。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规律。”

    王力微驳:任何认识,都受时代的制约,所以,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优秀的传统,肯定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但决不是躺在祖宗身上陶醉。这必然导致思维僵化,或原地踏步,或倒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使思维和实践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什么人不知道这个传统,什么人也就不配高谈阔论中华文化

    什么是大一统?大一统的边界是什么?都要有具体的回答。傅景华在同一篇文章中的自相矛盾,在下面第5条里再做驳斥

  4. “《黄帝内经》与《老子》、《周易》则是现存的三坟雄文,其所论述的都是大道。大道是至高无上的道。”

    太离谱了吧?依傅景华之见,以这些思想为指导,应该写进宪法,人人遵从

    可是,这些书里的文字,有的语义不清,有的自相矛盾,又怎么办?傅景华没想到,还是根本就没读懂,不知道?

    《黄帝内经》里。多处提到什么病,几日死,完全是让人等死。这也是大道?

    老子曰:“自是者不彰”“处其实,不处其华”,**“大辩若讷”**等等,傅景华读懂了吗?你的玩弄名词,炫耀辞藻,强词夺理,是老子坚决反对的

  5. “春秋战国,风起云涌,诸子百家,纵横八极。在那东方智慧光耀宇宙的时代,成就了人类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黄帝内经》的鸿篇巨制诞生在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大智慧创造的蓝图。”

    王力微驳:春秋战国是大一统吗?大一统思想是《黄帝内经》创造的吗?贾谊在《过秦论》里说得很清楚,是“势”所使然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出了很多思想家,这是为什么?你认真研究过吗?

    《黄帝内经》是产生于这个时代吗?有何证据?为什么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的祝由(也就是跳大神)的方法占37条之多?为什么《足臂》、《阴阳》里的脉数都只有11条,且多为向心走行,多分布在四肢,没有任何一个穴位?为什么《黄帝内经》里会有秦朝才产生的词语“黔首”?为什么会有在汉朝才开始用做粮食名词的“豆”字?(按:“豆”字在先秦,是器皿的称呼,五谷的“豆”,在先秦称做“菽”这是时代的印记)为什么会有在汉武帝时用的太初历的正月建寅?为什么五行和五脏的比附,与《周礼》和《管子》完全不同?为什么《史记》里没有对《黄帝内经》记载?为什么《仓公列传》里没有透露在汉初时有任何《黄帝内经》的痕迹?这难道都是春秋战国时产生《黄帝内经》的证据吗?

    以上事实,除了证明傅景华思维混乱,作学问不讲任何根据以外,也彰显了他在做派上的霸道

  6. “甲骨文‘素’字是双手截断脐带的象形,表示生命的延续及其诞生的过程。‘素问’就是生命过程的问对,‘灵枢’就是生命之神的枢机。”

    王力微驳:搬出甲骨文来,就能把人吓个半死?“素”字的解释,除了傅景华以外,从来没有人这样解释。傅景华除了根据自己的需要胡编乱造以外,还会什么?“素问”一词,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序》,哪里有那么神秘?“灵枢”一词,是崇尚道学的唐朝人王冰编出来的。任何东西的魅力,在于它自身的内容,并不在于如何用编造出来的神秘来吓人

  7. “有生于无,无生于有,自始至终,无始无终。”

    王力微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既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也是物质世界的真实情况

    有生于无吗?低等生命的复制,需要外周的原料。高等一些的生命,要延续,就要有受精卵。即使用肉眼看不见,也决不是无。所谓“腐草生萤”,是古人观察不细致,或看不见萤火虫也要受精卵才能造就出新生命的缘故。一个机体死亡了,只是这些物质的存在形式发生了转化,转化成了另外的物质存在形式,怎么会没有了呢?“以愚昧无知为耻”,肯定是有具体内容的

  8. “中华医道展示的自在领域囊括过程、枢机、结构、……。玄之又玄于天地之间,游行出入于万物之初。”

    王力微驳:无论怎样吹嘘,能治好病才是真本事。班固的《汉书》记载,汉兴以来,到东汉为止,200余年间,只有仓公一人提得起来。到张仲景时,已是400余年,还是仓公一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张仲景的家族,为什么死了三分之二?所囊括的过程、枢机、结构……都哪里去了?其他医人痛苦的呻吟,作为研究中医文献的人,不会不知道吧?

  9. “不断抛弃已有的旧学,才能获得全新的医道。”

    王力微驳:既然如此,为何要神化所谓“三坟”?为什么把几本古书拿来当作万灵的法宝?

  10. “阴阳五行,三元六气不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而属于自然过程中最基本的数序。”

    王力微驳:把某些数字神秘化,是一些数术家、方士的鬼把戏。说这些鬼玩意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实在是抬举了它。如果真是自然过程中最基本的数序,那么,就应该用这些数序来推算日月食、天气变化,再来推算如何制造高速列车,宇宙飞船,傅景华有这个本事吗?如果自己不能,什么人能?灼见也好,胡吹也好,总是要接受实践检验的,傅景华脑子里,似乎没有这个概念

  11. “运气之道不是‘封建迷信’,或‘有一定合理成分’,或‘古人朴素的气象学’,而属于人类关于时空运变节律性周期性的展示,此乃中华民族的大贡献,中华医道的大经纬。”

    王力微驳:“运气”应该指“五运六气”。这个玩意,就是很多中医,也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是什么,有什么用

    任应秋是研究“五运六气”的权威,写过阐释的文章,黄天锡等认为阐释得不够具体,乃主编《实用运气学说》一书,于2005年出版。五运六气,是按60年一个轮回,说明气候的特点和发生疾病的特点。如果事物的变化如此机械,一切都简单了

    我们来看看对今年(戊子年)的预测灵不灵:

    从丁亥年大寒到今年春分,气候正常。局部地区:
    
    - 气候温热,雨少多风干燥
    - 气候偏寒,雨水较多
    
    从春分到小满,气候正常。局部地区,可出现气候亢热,雨少多风
    
    从小满到大署,气候正常。局部地区,可出现暑热亢盛,久旱雨少
    
    ……
    
    戊子年全年气候正常,无论从五运,还是六气分析,均主正常气候。也不会发生特别的疾病
    

    实际情况怎样?今年的雪灾、多雨是怎么回事?小儿流行的手足口病是怎么回事?在铁的事实面前,傅景华做何辩解?

  12. “五脏六府不是组织器官,而属于最基本的生命运动分类。”

    王力微驳:生命如果没有形体、组织器官,怎么运动,按什么分类?

  13. “量子论对相对论的超越,突变论对进化论的超越,……最终将是过程对实体的超越,中华民族文化对现代科学观念的超越。”

    王力微驳: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两个不同的分支或范畴,不存在谁超越谁的问题

    突变论不仅没有超越进化论,恰恰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进化论作了更精确的证明。基因在遗传上基本是稳定的,一些理化因素可以使基因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是进化的动力,能适应环境者保存,不能者淘汰。这是科学的进步,不是超越

    过程能超越实体?没有实体,你的过程是依据什么的过程?一个人活着,要吃饭排泄,这是过程,一块石头怎么吃饭排泄?

从几个所谓超越可以看出,傅景华根本不懂什么叫超越,更不懂他所提到的超越的内容,闭着眼睛玩弄名词,可以显示自己是多么有学问,也可以糊弄一些人。超越,在《汉语大词典》里的解释是:①高远,高超;②超过,胜过;③跨过,越出;④跳越,跳跃;⑤越级提升。这是对“超越”最详尽的解释,傅景华所谓“超越”符合哪一条?《汉语新词典》里的解释更为简明:超越,就是超出,胜过

讲“中华民族文化对现代科学观念的超越”,似乎最爱国。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使祖国的科技发达,生产力发展,人民安康幸福,这是真爱国。《易》曰:“满招损,谦受益。”能找出自身的薄弱环节,学习一切先进的方法、经验,为我所用,这就是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甚至教学中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的原因。这种做法,和炒做祖宗,躺在祖宗身上陶醉,哗众邀宠,吃祖宗饭的人,大相庭径

鲁迅说:**“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法排除他。其中最巧妙的是捣乱。先把科学东扯西拉,羼进鬼话,弄得是非不明,连科学也带了妖气。”**

的确,讲鬼话的人,就是如此仇视科学,和科学作对,和科学发展观作对。反对科学的人就是这样一些喋喋讲鬼话,努力把水搅浑的人

《捍卫中医》3 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1

有人说,中医不过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海云青飞 : 确切地说,现代的旧医是有意、无意的的骗子

为什么说旧医是骗子

海云青飞 : 旧医遵《黄帝内经》为一个字也改不得的圣经,实际上他们却没有认真读完一遍《黄帝内经》,可以说根本不懂《黄帝内经》,却以专家自居,这样的人不是骗子是什么

旧医会说这样的鬼话:

当古代的西方醉心于在具体的‘物质’中孜孜以求那世界的物质的时候,中国人却异乎寻常地执着追求那变化莫测之‘神’

心肝肺脾肾恰似其驱动、传递、反馈、演化发生机制一样,分明是立足于生命的动态过程,而非实体器官

他们不知道《黄帝内经》作者说过,人的身体内外的情况可以测量而得知,他们不知道古人有时代局限,错误地以为古人不尽准确的描述是在讲肉眼不可见,任何方法都找不到的气化的东西

他们不知道《黄帝内经》是以对自然的实际观察和人体解剖得来的数据为基础的,却错误地以为古人不重视物质的研究,“却异乎寻常地执着追求那变化莫测之‘神’”

他们不知道《黄帝内经》之根本是整体观,整体观才是瑰宝,古人的一些推论并不是重点,而且可能错误的,他们没有领会重点,没有抓住根本,却错误地把非重要的部分当成宝贝,阻碍旧医的进步,拒绝一切的改进,误导善良的人们,真是误人又误国!

这样的旧医,不是骗子,又是什么呢


王力微驳傅景华《捍卫中医》(3)——驳所谓“中医是中华文化的大运作”

王力微

  1. “当古代的西方醉心于在具体的‘物质’中孜孜以求那世界的物质的时候,中国人却异乎寻常地执着追求那变化莫测之‘神’”

    王力微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都以物质为依托。没有物质,就没有变化过程。物质变化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明晰的,而不是一片混沌的“神”

    古人的观察尽管粗浅,也都是以对物质的观察为依托。天文、地理不是物质吗?老子通过对水的观察,得出了水虽居下位、柔弱,但却能滴水穿石,以柔克刚。孔子、荀子都强调正名,名实相符。如果没有实,哪里来的名?难道凭想象编造?就依某个唯心到极点的人来说,没有这个人的存在,能有夸夸其谈、哗众取宠的、虚幻飘渺的言论存在吗?庄子讲了很多寓言,也都是以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为依托来剖析的,决不象傅景华那样凭空胡说

  2. “神之大,以其隐形藏景,超然无累,恍惚不测,精微难见,总变化以经纬,妙一机而转移,超形气之外而其迹不露,尽变化之极而其功莫窥。于是有人便把这一变化之神机称作‘易’。”

    王力微驳:所谓变化莫测,是由于你没有测量的方法;所谓行迹不露,是因为你的视力有限,又不借助于显微镜来观察

    人所呼吸的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可分析,可知。决不象傅景华说的那样,其功莫窥。人的呼吸,主要是交换氧和二氧化碳,不补充氧气,即便是有气体呼吸,也会被憋死

    人吃饭、喝水之后,在体内会发生哪些变化过程,都是可知的,而且现代医学知道得非常具体、详细。说什么其功莫测,是由于你无知,又不学习

    信口胡吹、编织神话、把水搅浑,比学习实实在在的科学要省力得多,只要有人盲目信从,市场还是有的

  3. “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永恒的只有运动,在无限的运动中出现无限的运动方式。无限的运动方式相互作用,又出现无限的变化。”

    王力微驳:傅景华在自打嘴巴!前面不承认物质的存在,不承认研究变化要从物质入手,没有物质,运动以什么为依托?

    古人把“无”神化,是因为他们的认识受局限,人的视力只能看到0.2毫米,而现在,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纳米水平,这就是古人不认识的、看不到的,现在可以认识、看到的原因。古人看不到的东西,不等于不存在,也不等于无形,比方说“气”,现在不仅可以测出来,还可以知道,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比例占多少,呼吸过程中,吸进、呼出的气体中,氧、二氧化碳的比例各占多少。古人不知道,认为神秘,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人还死抱着古人的认识不放,就不知道究竟是在干什么了

  4. “‘以太’是一种假想的能充满空间的非常轻的‘物质’。近年来人们把‘气’解释成一种组成世界的莫名其妙的‘微小物质’,与假想的以太多么相似!

    王力微驳:“以太”是笛卡儿在解释光的传播时所假想的东西,被很多大科学家所接受。接受的理由是:似乎光必须在介质中才能传播。这个假设一直到20世纪初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证明,彻底否定了以太的存在。科学就是这样,可以假设,但必须要能证明这个假设的成立,一旦被证明不能成立,无论什么权威赞成过,都必须给以否定,使科学继续向前发展

    所谓“气”是微小物质,微小到什么程度?气的分子本来就很微小,也是客观存在,植物利用它,可以制造养分,动物呼吸它,可以保证机体内的生物氧化。气是真实存在的,和“以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怎能相提并论?可见得傅景华完全是在混淆视听,卖弄玄虚

  5. “这种无去无来,无先无后,无始无终,无上无下,弥漫太虚,主宰万变者,既没有空间边界,又没有时间限制,既没有质量,又没有形状,既没有速度,又没有量度,除了自为自在的无限运动及其变化之神机外,还能用什么具体东西可以解释,可以与之等量齐观。”

    王力微驳:既然一切都不可知,还研究医学干什么?你傅景华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你有没有出生时间?寿命有没有限度?你的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出生时间有没有先后?你有没有体重?你的书扉页的照片,是不是你形状的影象?你所引用的《易》、《类经》、《庄子》是不是真有其书的存在?你的这些鬼话,完全是自打嘴巴的呓语

  6. “‘和’是指两种以上不同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同’是指简单地把相同的运动方式合二为一。”

    王力微驳:从根本上说,和谐就是平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是求得新的平衡,使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

    人从受精卵那一时刻起,就充满了不平衡,求得了平衡又出现新的不平衡,再求平衡的过程,一直到死亡,这个过程从不停止

    医学的责任,就是在人体出现不平衡,超出了人体自身能调节恢复时,如何帮助人体恢复平衡,这就需要了解人体的正常结构生理、病理、致病因子的特性等等,以及有效的治疗手段

    这完全不是什么“和”与“同”的问题,更不是傅景华所歪曲的让人不知所云的胡话

  7.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逆者降之,陷者举之。”

    王力微驳:如果连寒热、逆陷的基本概念都讲不清,又如何操作?难怪“不死于病,乃死于医”的情况屡屡发生

  8. “河图数图以一为水数,得五为六居北;二为火数,得五为七居南;……它们分别反映了天文、地理、气候、季节以及生命活动等自然变化的数道。”

    王力微驳:河图是宋朝道士陈抟的伪造,象画符一样。吹嘘这些,究竟要干什么?这些鬼把戏能预测日月蚀、地震、血灾、洪水吗?用这样的鬼玩意,怎么具体说明生命、诊断和治疗疾病?

  9. “一、二、三、五是自然中最精要的数,它的妙理真谛,可以言传,难以文述。”

    王力微驳:文者,写话也。汉字对于写话来说,完全够用。讲不出道道,自然也写不出来

  10. “二进制是阴阳作用方式的数学表达,它给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以简单而神秘的启示,因之而诞生的电子计算机成为当今时代的象征。”

    王力微驳:从莱布尼茨到电子计算机,其间经历了多少年?为什么是莱布尼茨受到启发,而不是历史上的中医?从二进制到电子计算机,都是物质的,科学的。一向反对物质、科学的傅景华,是否又在自打嘴巴?

    现在所使用的微机,任何一个部件,都是物质的。任何一次改进、升级,也都以研究物质为基础,你傅景华对此又有何高论?

  11. “《周易》揭示的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序列,是由简至繁,由宏至微而生化演进的序内层次,DNA的A-T,G-C双螺旋结构四象模型,mRNA四种碱基以三体密码方式的64中排列,生动地表明这一规律可以概括宏微观领域内各类二进制序列的动态变化。”

    王力微驳:又是生拉硬拽!

    64卦,是阴阳两个因素取6个的有重复的排列。2^6 = 64

    遗传密码,是4种核苷酸取3种的有重复的排列,4^3 = 64

    这完全是巧合,并没有任何神秘的力量在主使。有一些人说64卦和遗传密码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说明古老的64卦多么伟大。我个人也做过排列对应,设64卦里的阳为2进位里的1,阴为0,则乾卦为111111,坤卦为000000,其余的卦可以类推。遗传密码里的核苷酸,也可以用二进位里的1和0表示:如设核苷酸中的U为00,C为01,A为10,G为11,则和64卦有一种对应方式;如设核苷酸中的U 为11,C为01,A为10,G为00,又有一种对应方式,它们之间的对应不是唯一的,计有24种对应法。不同事物间的数字巧合,哪里来的神秘力量?

    请注意,傅景华在这里又在引用“君临一切”的科学了!

  12. “心肝肺脾肾恰似其驱动、传递、反馈、演化发生机制一样,分明是立足于生命的动态过程,而非实体器官。《素问·兰灵秘典论》中君主、相傅、将军、仓廪、作强之官的隐喻,形象地反映了五类生命运动方式的特征。”

    王力微驳:君主、相傅是封建社会里才有的官位,明清两朝根本不设宰相职位。历史上有四百多位皇帝,称职的有几个?他们都是和宰相和谐相处的吗?秦二世杀了丞相李斯,又被丞相赵高所杀;汉武帝连续杀了几个丞相,以致于有人不敢当丞相。君主和丞相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吗?用这样的不伦不类来比附五脏,毫无实际意义

    脾是仓廪之官吗?仓廪越大,储备越多,身体应该越健康。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脾肿大,多因门脉高压引起,也是晚期血吸虫病的一个特征。脾大可以引起腹大,俗称大肚子痞,再严重些,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可以引起大呕血。中医对血吸虫病,毫无办法,华佗无奈小虫何啊!

    傅景华说,中医的五脏,不是实体的五脏。可为什么又要陶醉《内经》有解剖呢?他们解剖的,难道是气化的人体?为什么有尺寸测量?测量的是什么?是气化的脏腑?

    其实,说中医的五脏是气化的五脏,并不是傅景华的发明。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驳斥余云岫的《灵素商兑》里就这么说过,被一些人奉为至宝。恽铁樵本来是搞翻译的,因为有九个子女被中医治死了,就自学中医。他有中国经学的功底,作学问是很认真的,也学习过《细胞学》一类的书籍,可惜他脑子里的经学观念太浓,以致于处处维护“经典”。气化的五脏是荒唐的,他不懂解剖。但他做学问的认真劲头,现在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如果他能多学些解剖,他的观念也许会有所改变。他32岁从医,57岁去世,从医时间25年。他的早逝,和庸医的乱治也大有关系

    现在,一些不学无术又急功近利的人,效鹦鹉之巧舌,拾先人之牙慧,只会吹牛,没有建树,算是什么出息?

  13. “无极、太极生化的阴阳,三方、五行等序列,就象简单和谐而又条分缕析的‘宇宙代数’,揭示了自然过程中不同方式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王力微驳:无极、太极是什么?有什么实际用处?你傅景华能讲得清吗?讲得清怎么不讲?讲不清怎么理解、应用?又怎能条分缕析?你曾说“只可言传,难以文述”,这里又条分缕析了,自相矛盾啊!

    你所谓的“中华民族绝异于西方世界的智慧之光”,光在哪里?是马兜铃酸引起肾功能衰竭,还在百般狡赖,说什么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是对中医的污蔑吗?直到有几百位肾衰患者躺在医院里靠透析维持生命,才不得不承认马兜铃酸会引起肾损害的事实。从1963年首次个例报道,1993年比利时报道,到2002或2003年才引起重视,其间拖了多少年?用你的无极、太极之说,如何自圆其说?

    《灵枢·痈疽》里所记载的疽“发于颈,……薰肝肺,十余日而死矣”,“发于胸,……不治七日死矣”,“发于足上下,……急治之,百日死”,是太极、无极吗?

    历史上,有记载的大人物死于痈疽的不乏其人。范增是一个,《宋书》记载,刘瑀与何偃都患背痈,刘瑀听说何偃死了,非常害怕,很快也死了。他们都是有身份的人,不缺钱请医生,当时的中医在干什么?

    再说1916年,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来北京见大总统,患了背痈,被告知是恶疮,只能回家等死,不久,果然去世了。北京缺名医吗?都在干什么?

    所以,凭空谈玄,没有任何意义,必须用事实说话

  14. “中医病机不在定位、定性、定量,而在求因、求属、求势。”

    王力微驳:什么叫求因?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病因可以分两大类: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可以是父母的染色体异常、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也可以是在母体发育时因为缺乏叶酸之类的物质或接触了致畸因素造成。后天因素主要是物理的(机械损伤、各种射线等)、化学的(各种污染因素)和生物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这才叫条理明晰。病因既明,如何防病治病,也就有的放矢。一时原因不明的,或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的,也可以有目标地进行探索

    什么叫求属?概念不清,如何操作?

    什么叫求势?连病因都一塌糊涂,能求出什么势?

    傅景华的这篇文章,曾于1993年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第6期上刊载过,1997年又被收入崔月犁主编的《中医沉思录》里。15年过去了,还在重复老调子,为什么15年来没有人买你的帐呢?你自己又有哪些长进?

  15.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理论却尽力抛弃自己的传统,日益向古代东方思悟方式靠拢。”

    王力微驳:这句滥调,在1993年就念叨过了。现在,只把“本世纪”改为“20世纪”,又重复了一遍。15年来,现代自然科学向古代东方思悟方式靠拢取得了哪些成果,应该罗列一下才是,可惜一项也列不出来。这样的滥调,就是再念叨上30年,能有什么益处?弄几个毫不沾边,自己也不懂的名词吓人而已

  16. “中华医道植根于悠久的华夏文明,其思悟方式,和术理纲纪与传统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并因此而与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中华医道的起源和发展,实际上是一本糊涂帐。《黄帝内经》是西汉末侍医李柱国根据当时所收集到的资料编写的,并没有什么神秘色彩。春秋战国时期,《左传》等对医和的事迹只有片言只语的记载,《史记》对扁鹊的记载,充满了神秘色彩,是根据传说编写的,就他的生存年代而言,就充满了自相矛盾。齐桓侯史无其人,《韩非子》的记载是蔡桓侯,公元前714—公元前695年在位。赵简子请扁鹊看病之事,发生在晋定公十年(公元前502年)。给虢太子看病。《史记》说是在给赵简子看病以后。虢,西周时期有三个虢国,分别为东、西、北虢。东虢于公元前767年为郑国所灭,西虢在公元前687年为秦国所灭,北虢于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就算是灭亡最晚的北虢吧,也在给赵简子看病时的150多年前不存在了。在《战国策》里,还有一则扁鹊见秦武王的事。秦武王,公元前310—公元前307年在位。从蔡桓公到到秦武王,时间跨度是400年左右,扁鹊至少要活430岁以上才能满足以上所有的记载。从时间上来说,这一切都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他没有任何著作流传下来

汉朝以来,无论是班固还是张仲景,都说只有仓公一人提得起来。400年间没有象样的医生,怎么一脉相承?

皇甫谧不是医生,他不过是因为医生把他治得痛不欲生,才抄古书归纳出一本《针灸甲乙经》。在那时,《黄帝内经》已有所亡失,一脉相承,还会亡失吗?到唐朝王冰时,注解《素问》,就是凭他道家的理解随意改动、解释,这也叫一脉相承?一脉相承的传统的确有,就是包装权威、随心所欲地制造神秘,这一点,从李柱国到现在的某些人,都是这么做的,有所发挥的是,过去的一些作者,还痛斥庸医杀人,现在只剩下如何博大精深,歌功颂德了

中华历史,从夏朝算起,4000年左右,在夏以前的五帝,不可能每人在位100年,总共有200年就不错了,这是一笔糊涂账。什么是中华文明?让中华不断进步的、创新的观念,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一切神秘的、故弄玄虚的,是文明史上的糟粕,理应去除。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摆脱落后,不至于被动挨打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皇帝们妄自尊大,严重地扼杀了人民的创造精神,对外界事物一无所知,以致于洋人打来,一败涂地,丧权辱国,使中华民族蒙难蒙羞,教训不远,不该遗忘

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民族始终保持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力的强盛,得益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有什么传统文化?他们不拘一格地吸纳人才,使科学技术的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德国,二战以后,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他们博采众长,不但没有亡国,反而成了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日本的民族文化是什么?古代是全盘学中国,连文字都是从汉字借用来的。明治维新以后,全盘西化,也没有亡国,国力在世界上第二强盛

中国现在用公元纪年,所用的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电视、电灯、电话、电脑,哪一样是中国人的发明?就是火柴,过去叫洋火,自行车叫洋马,煤油叫洋油,公元也曾称西元,等等,如今,不当的称呼都改过来了,同化为中国的东西。发扬奥运精神,不是发扬太极、无极、《黄帝内经》精神,只能使民族精神得到更大的奋发。把现代医学称为西医,是绝大的错误。中国决不会因为同化了世界上先进的东西而亡国。所谓丢掉一些历史上的陈芝麻烂骨头就会遭受“民族危机”,不过是傅景华的危言耸听

《捍卫中医》4 中医误国害人吗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1

有人说中医害人继而误国,是真的吗

海云青飞 : 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才能说清楚

  • 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的瑰宝整体观思想分成二部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基于整体观作出一些推论
  •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无上的文化瑰宝,正确应用可以强民兴邦
  • 古人基于整体观作出一些推论,比如五行比附万事万物,有可能是不正确的
  • 不懂整体观,却把古人基于整体观作出一些推论当作真理,这就是旧医的特征
  • 旧医好大喜功,以自己的错误理解误导众生,就会害人继而误国

王力微驳傅景华《捍卫中医》(4)——驳所谓“中医是天地人和道的大道”

作者:王力微

  1. “自古以来,西方人就在有形的物体结构中寻找世界和人体的实质,中国人却在无限的运动中追溯自然和生命的本原。于是,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便出现了两个领域,两种文化。”

    王力微驳:存在决定意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认识。只要观察得足够深入、精确,不同的认识必然会对同一个事物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就全世界而言,文明决不止东西方两种。傅景华无视其它文明的存在,何其无知霸道!

    就中医和古希腊、罗马医学比较而言,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要具体地用史实说话

    相似的地方主要有:

    • 1).都曾经受过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影响中医的是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影响古希腊医学的是世界是由四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学说

    • 2).都曾禁止人体解剖

    • 3).西方教会曾奉盖仑的著作为经典,中医奉《黄帝内经》为经典。这种教条化的做法,都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所不同的主要有:

    • 1)中医模糊。《黄帝内经》的内容,假托黄帝和岐伯等人之间的问答,是为了迎合世人盲目崇古而贱今的特殊要求。实际上是公元前后之交时期的医疗资料汇编,汇编人是李柱国。把没有神秘的内容,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古希腊医学一开始就是清晰的。如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狄奥克勒斯(Diocles)解剖过人体;公元前300年前后的赫洛菲路斯(Herophilus)著有《论解剖学》和《关于眼的解剖》(当时是可以解剖人体的),他能明确区分大脑、小脑、第四脑室,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能根据血管的厚度区分动、静脉。公元前290年前后的埃拉西斯特拉斯(Erasistratus)则认为人体有三种基本管道:动脉、静脉、神经。他认为神经是中空的,机体通过这三种管道运送血液和“精气”,动脉只运送“精气”不运送血液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是空前伟大的医学家。他医德高尚,《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仍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医生所遵从的誓言。他医术精湛(就当时而言),留有著述,流传至今。现在有《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译本出版,不是全集,还有数十个病例,有英译本。从著作里可以看到,他的思路清晰,治疗过程明白

    另一个划时代的医生是古罗马的盖仑(Clauvissimus Galen,约130——200年)。当时已禁止解剖人体,他就大量解剖动物作为参照。他对医学的贡献很大,是当时最伟大的医生;但也很自负,认为自己是最后的医生。他个人这样认为,危害并不大。危害大的是教会作为最高权利机关,把盖仑的著作奉为经典,不准怀疑,不准纠正其中的错误,尤其是把对动物的解剖当作人体解剖的错误,以及在血液循环认识上的错误等等

    • 2).中医始终迷信《黄帝内经》,拒绝接受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的腔调,至少现在傅景华还是这样的。他把《黄帝内经》吹到了至神至圣的地步

    欧洲医学在冲破盖仑的桎梏以后,利用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走向了近代化、现代化,并不断地更新淘汰落后的认识,使现代医学飞速向前发展

    否定盖仑的错误理论,曾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塞尔维特发现了肺循环,对教会不恭,被处以火刑;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偷盗尸体进行解剖,写成七卷本的《人体的结构》,因此失去了在大学教书和继续研究解剖的机会,不得不辞职,当了西班牙国王的御医。哈维出版《心血运动论》,还不得不打着是在伟大的盖仑的启示下才发现血液循环的幌子。说明非科学势力的干预,对科学发展的阻碍力量是多么强大!后来,因为文艺复兴席卷欧洲,教会对科学的干预才从有到无,没有这股力量的干预,对科学发展来说,实在是个解放

    行政力量干预科学的恶果,从前苏联李森科的浮沉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都想制造奇迹,使前苏联的农业飞速发展,李森科利用米邱林学说,环境对生命起决定作用,同时残酷迫害持基因论的瓦维廖夫等学者,使前苏联的遗传学乃至生物学遭受了灭顶之灾,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60年代

    行政力量干预与否,对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中华文化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概括为天地人。……《老子》论社会之道,而兼及自然与生命之道。《周易》论自然之道,而兼及社会与生命之道。《黄帝内经》论生命之道,而兼及自然之道。大道无所不容,纲纪有无,通贯虚实,囊括宇宙,包罗万象。”

    王力微驳:《老子》、《周易》、《黄帝内经》里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叫“格物致知”?不观察研究具体事物,观念是从“圣人”的先知先觉那里来的吗?这些书,傅景华读懂了吗?如果真的读懂了,也就不会如此造神、造圣,胡说八道了!

  3. “人为本,病为标。道为本,学为标。道可以统学,学不可以替道。”

    王力微驳:任何情况下,标和本都是相对存在的。就疾病而言,起主导作用的疾病是本,由此而引发的其它症状和疾病是标。比如糖尿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是本,血糖因而升高是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药物干预是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由高血糖引发的高血压、眼底病变、肾损害、心肌损害、足的干湿坏疽等等,相对于胰岛素缺乏、高血糖来说,都是标。血糖控制好了,这些症状或并发症都可以不出现。这就是治未病,提高生活质量,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基于对糖尿病的深入认识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傅景华不是对治疗糖尿病有独到之处吗?有何妙法,拿出来亮一亮,济世扶病,又可以说明你的博大精深,完全应该当仁不让

    说“道为本”,你的道从哪里来的?没有物质,安能有道?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学,包括学先人感悟的知识,也包括自己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所谓“格物致知”是也。傅景华恰恰颠倒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4. “林亿等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所述‘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蓟之流’的历史失误,……及至其‘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至下至浅之人’,……”

    王力微驳:是呀!刚刚吹过《黄帝内经》是“三坟”,是至圣至大的大道、大法,是世界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怎么会到了宋朝,还被付之末流,只是一些其蠢无比的制造神话者在吹来吹去?这样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又是怎么一脉相承的?

  5. “虚空中含有无限的元精与元神,运动中输出无尽的能量与信息。生命空间亦如此。生命合空间的动态禁闭能量子就属于元精的范畴,其静态能量子则属于元神的范畴。”

    王力微驳:一盆面浆!什么是虚空、禁闭能量子、元精、元神?这完全是傅景华凭空想象的产物!

    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在于它能复制自我,能新陈代谢,非生命则不能。所谓“元精”、“元神”是什么东西?又何与焉?

  6. “《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摄生之道在于通,诊治之道在于通。”

    所引《易·系辞下》里的话,不完全正确。变是永恒的,变则通,就是从不平衡达到平衡。但平衡是相对的,必然出现新的不平衡,还是要变,这就是生命在世代交替,知识在不断更新的原因或道理所在。所谓通则久,无非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些江湖骗子胡吹“治病能去根,永远不复发”,只是迎合了一些人求治心切的心理,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一个正常的机体、器官可以发病,一个得过病的器官能永远不再得病?除了一些病毒感染的疾病,有终身免疫之外,什么病都不能保证不复发或新出现疾病

    傅景华的“摄生之道在于通,诊治之道在于通”是毫无用处的废话

  7. “生命不是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表现形式,人体结构与功能才是生命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局域性生命过程的表现形式。刚刚触及生物大分子层次的人体科学尚不能深入原子、中子、电子、光子等微观生命物质,也不能包括场、能量、信息等生命世界。”

    王力微驳:生命不是人体结构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有结构才有功能,才有生命,决不能相反

    一个低位截瘫的病人,他的下肢不能自主运动。一个高位截瘫,比如颈5-6,连上肢也不能动。只是膈神经不受影响,膈肌可以运动,可以维持呼吸,但由于肋间神经受累,通过改变胸廓大小来呼吸是不可能了。这样的病人还有一个致命的危险,就是受伤平面以下的植物神经也受连累,受累部位不能出汗,调节体温就成问题,也经不起感冒。这就是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决定生命,不是任何口似悬河的胡说家所能否认的

    对于生命来说,研究到分子水平已够精确。原子水平,生命和非生命之间没有界限,无机化学对它们的研究已很深透,原子物理、更小的夸克和微子,更是生命和非生命所共同的,这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的工作,也是医生为什么要学习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道理。这些学问,在《老子》、《周易》、《黄帝内经》里都没有

    举例来说,自然界凡是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都具有自旋性,如:1H.,在自然界是如此,在人体也是如此。核自旋时会产生一个小小的磁场,这个磁场可以用磁距来描述

    核磁共振谱是一种吸收光谱,用仪器记录下来,就是核磁共振图象。人体中含有大量的水,水是由2个H和1个O组成的,所以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氢原子。正常的器官和有病变的器官含水量是不同的,基于这个原理,就研制出了核磁共振仪,使诊断疾病的提高到厘米以下的水平,使过去很多不能诊断的疾病得以早期诊断,这就意味着生命!无论你对《老子》、《周易》、《黄帝内经》吹得多么神,有什么人偏爱你,你怎么没感悟出一个能早期诊断疾病的仪器或治疗方法?

    统一场论是爱因斯坦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是曾与玻尔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物理学家是否解决了。如果没解决,你傅景华能用你无比博大精深的理论解决吗?能解决才是好样的,真英雄,才能说明你所鼓吹的东西确实是那么回事

    信息是什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不懂,自己学一学为好,不要以自己的无知来忽悠大众,自己也不至于因为既无知又饶舌,不懂装懂而出洋相,这完全是为你好

《捍卫中医》5 为什么说中医已经失传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1

为什么说中医在2000年前就已经失传

海云青飞 : 中医失传了吗

中医快失传了,还是中医已经失传

为什么中医会失传

我深入过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儒、释、道、医、易……,对现代物理学的明珠《相对论》也有常人不及的洞察(见 《悟道相对论》 ),并对理性有偏执( 详见《理性为什么能胜利》 ),tuenhai.com 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对整体观文化理解最深刻的人,也可能是对传统文化评价最客观的人

为什么 tuenhai.com 说中医已经失传,而且从约2000年前,《黄帝内经》成书的时候,中医已经失传了

我打个比方就很容易理解了,可以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原理比喻成加法,把《黄帝内经》中根据整体观推导出的结论比喻成加法算式,示意如下

《黄帝内经》的组成

  • 整体观:加法原理
  • 基于整体观的推论:加法算式
    • 987 + 156 = 1412 (十二脉)
    • 876 + 321 = 1190 (东方属木,南方属火……)
    • 543 + 109 = 632 (五行与五脏)

看到《黄帝内经》的人都看到了加法算式(五行、五脏、脉……),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加法原理的存在,因为不懂加法原理,于是也就看不到加法算式有不对的地方,更没有人根据加法原理发展出新的加法算式(作出新的推论)

“中药的时空效应远非可见的生物化学实验的药理所能证明”,这就是完全不懂中医中药的人才说的鬼话,不但中医已经失传,中药也失传了。他所谓的《捍卫中医》,最多只能算《捍卫旧医》,连什么是中医都不知道,谈何捍卫

你每看到“中医”的时候,可以在心中默默替换成“旧医”二字,大抵是不会错的


王力微驳傅景华《捍卫中医》(5)——驳所谓“中医展示道法自然的原理”

作者:王力微

  1. “西方人自始至终都在有形的具体物中去探讨。古代的中国人却推崇那至高无上的道。”

    王力微驳: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认识事物都是从具体的物体为基础。所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也是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老子对水的赞美,是建立在对水的性质的观察的基础上的。傅景华完全在坐地谈玄,凭空胡说,诬枉古人

  2. “阴阳、三元、四象、五行、六气、八卦、九宫等均为道之数,即自然之数。而非‘数量’数学之‘数’。”

    王力微驳:五行不是五种东西,难道是任意种?八卦不是八种?九宫不是九个格子?如此胡搅蛮缠,什么人能和他讲道理?

  3. “古代中国却以道论自然和生命的过程性本原,以气论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以数论各种运动方式的作用关系,并用数、序、势、象等简单的范畴去展示复杂的自然过程中的千变万化,从而形成了与西方近代科学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术理纲纪。”

    王力微驳:企图制造所谓“独特的科学体系”,完全是傅景华的痴心呓语。人有生老病死,活着要吃饭,排泄,在这些基本方面,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什么不同?

    西方也曾经有制造神话的年代,比如说看星象放血疗法,连宫廷的贵胄们都深信不疑,被科学否定了。所不同的是,中国对类似的荒诞东西,一些人不但不否定,反加以保护,使之更神秘化,欺罔世人

    “鸡屎醴”,载之于《素问》,来源于天人感应,很独特,傅景华对此有何高论?

    人屎,又称人中黄,可调剂成“黄龙汤”,可治天行热狂热疾,中毒、恶疮等等,载之于《本草纲目》,验之于古代。《北史》载:大奸臣和士开患病,医生说是严重伤寒,必须用黄龙汤。并调剂好了。和士开面有难色,一个马屁精来探望,说“我来先尝尝”,一口气喝下去了。和士开也喝了一剂,出了一身汗,病好了。傅景华对此有何高论?准备如何发扬?

  4. “正如物理学中的‘场’被认为具有作为最高魅力的概念一样,作为无限运动方式而囊括场、信息、能量等的‘气’,无疑将具有深远的自然、生命与社会之道的意义而席卷未来。”

    王力微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来的结论,并得到了验证,从而得到承认。同样,‘场’也是建立在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必须得到证明才能成立。爱因斯坦是老老实实的科学家,远不是信口胡吹、靠说大话吓唬人的骗子

    所谓“气”是古人对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事物的概念。象个破纸篓,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样,“气”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加上后来人的神化,就成了个没有确定含义、没有范围也不需要去精确研究和证明的神秘概念。这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一些受到宠幸的胡说家,拿不出自己象样的东西,胡吹将来会怎样,就成了他们的看家宝、遮羞布、障眼法。自己理解得那样深透,为何拿不出惊世的东西?这只能欺骗一些盲目的迷信者和取媚于急功近利的人

  5. “‘机’是信息发生与控制的综合标识,只是半个世纪前西方尚不知信息。”

    王力微驳:信息,information, news, message, 都是很古老的词汇。信息编码,information eneding;信息传递,information derive;信息载体,information carrier也是很早就有的词汇

    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和利用,在中国有“烽燧相望”,击鼓鸣金等传递方法;在古罗马地中海诸城市,有“悬灯为号”的方法,航海上,很早就有灯塔。这都是信息,不容任何人否认。实际上,书就是信息的载体,学校,就是传递信息的地方,这在西方,早就有了,傅景华以为如何?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奈奎斯特等对如何提高信息的传递能力和可靠性作为研究课题,经过很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于40年代由维纳等建立了信息论,成为一门科学

    这些事实,是你傅景华不知道,却又大言不惭,还是别人不知道?

  6. “中药的时空效应远非可见的生物化学实验的药理所能证明。”

    不要证明,马兜铃酸的肾毒性可以不承认。可为什么在医院里躺了数百个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的病人的时候,为什么也做动物实验,证明确有肾毒性后,就禁用含马兜铃酸的药物了呢?这是药理试验不能证明的吗?你以为世上的事,你口含天宪,说什么就是什么?非不想也,实不能也!

《捍卫中医》6 什么是圣医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1

海云青飞 : 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我把医学分类如下:

  • 现代医学
    • 优点:全面、细致、真实
    • 缺点:强调证实,相对滞后真理
  • 旧医
    • 和科学对立,脱离实际
    • 神化经典,拒绝改进
  • 中医:已经失传
  • 圣医
    • 继承现代科学的优点
    • 基于整体观作出推论

完整的医学该怎么命名?如果没有那么多不学无术的伪专家,直接继续称中医就可以了。大家可提建议,海云青飞 暂以 圣医 名之


王力微驳傅景华《捍卫中医》(6)  ——驳所谓“中医实现认识史上的奇迹”

王力微

  1. “中西医在认识领域、思维方式、行为目标、范畴理论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区别,这是由于中国人早在四千五百年以前已颖悟了‘人与自然和通’之道,并将其贯穿于医道之中,……”

    王力微驳:傅景华始终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胡吹有一个包容一切的完整博大体系被先圣发现了,实际上是绝对真理,可以指导一切

    4500年前是什么时代?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禹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总共加起来不会超过200年。那么,开始于4500年前的“人和自然之道”是谁感悟的呢?那时有文字吗?就现在发现的出土文物而言,夏陶上顶多有几个符号,殷墟甲骨文很难读,是一些求神问卜的记载,内容非常简略,有很多字至今不能辨认是什么意思。其中哪些体现了自然之道?

    《史记·五帝本纪》是根据传说记载的,其中不乏“生而神明”,“自言其名”之类的虚妄之言,也没记载任何人感悟了所谓“人和自然之道”

    《黄帝内经》无论从文字上、内容上都不是黄帝和岐伯等人的问答,这在司马光、程颐、程灏、吕复、姚际恒等人就明确提出了质疑,《淮南子》更明确地说明,崇古而贱今,是当时的世风,什么书自己没有魅力,就假托黄帝,以求人们相信。傅景华倒是继承了这一传统,拼命神化古人,自己也就成了圣人的使者,说什么就是什么

    现代医学和中医不是两个体系。所谓两个不同体系,完全是编造出来的。无论如何神吹,医学的基本作用是保健治病。离开这个基本点,就是空谈。奥运会快到了,运动员经常会发生外伤,比如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侧副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现代医学可以用转移肌腱的方法予以修补,半月板部分切除,以免扩大损伤,发生膝关节绞锁。京剧演员邓敏,在排戏时不慎受伤,膝关节几条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就是用转移肌腱的方法治愈的。中医对此有何作为?拿出你的治病本事,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2. “面对生命的奇妙,感悟神气的交融,那古代的中国致力于生命过程与作用关系的追求,而把人体结构功能的分析还原留给了近代的西方。”

    王力微驳:古代中国的什么人,有这样的后眼,把人体结构功能的分析还原留给了近代的西方?中国古代医生的传承,神秘兮兮,有可能在一起讨论,作这样的决定吗?

    《黄帝内经》各篇,互相矛盾之处很多,又是怎么回事?是怎么感悟、追求的?留给自己的是什么?

  3. “相反互补才能和谐,具备特色才能存在。”

    一派胡言!诚信和欺诈相反,脚踏实地地研究科学与胡吹乱侃相反,能互补和谐吗?只有批倒胡吹乱侃,让科学的阳光照耀一切,才能和谐

    具备特色才能存在?一些先天畸形,如三腿宝宝,为什么要在冒着巨大风险、花费巨大费用的情况下予以手术矫正?

    跳大神也很有特色,是否应该让它存在而不加以取缔?

    伪气功也很有特色,是否不该取缔?

  4. “中医的主要认识领域是人的生命过程,及其各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西医的唯一研究对象是人的形体结构,及其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表现。”

    王力微驳:不以实实在在的人体为依据,你的所谓研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怪千百年不变,死水一潭,只能靠吹嘘、保护混日子

  5. “中医认识病因,以运动方式的失和为主;西医研究病因,以物质性致病因素为主。”

    王力微驳:中医的所谓“六淫”致病,是想象的产物。难怪瘟疫一来,一些人因病而死,一些人被庸医治死。这样的惨剧,从张仲景到吴有性,再到俞樾、恽铁樵,“不死于病,乃死于医”的情况太多了,你能否认这些事实的存在吗?

    发病有多种原因,包括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黄帝内经》对先天原因毫无所知,对后天原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认识也是一片模糊,难怪治起病来,全凭经验和想象,治不好,就说医生治不了你的命,甚至很多皇帝也是胡里糊涂地死去

  6. “西医治病,采取消灭病因,纠正病理,切除病灶的方法。中医属于和人之道;而西医是治病之学。”

    现代医学治病,并不像傅景华说的那样简单。现代医学治病的根本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机体的平衡和正常运转。对于病毒,主要是采取预防接种的方法,使机体产生免疫力,如对天花、脊髓灰质炎、乙肝等等。有些疫苗,在研制中,中医的和人之道,能拿出些什么办法来?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全世界致死的最主要原因。现代医学可以测量血压、化验血脂、作心电图、彩超、各种影象学检查,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使治愈率大大提高,人寿大大延长。中医对此又有何作为?用排比句子不能代替诊病、治病吧?

    现代医学的中医的最大不同是:现代医学不认为科学有绝对真理,有终极的方法。现代医学是在不断的改进中提高。就拿对肿瘤切除的范围来说,近三十年来,切除的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精确。如乳腺癌,从根治术到扩大根治术,到改良根治术,再到单纯乳腺切除,再到现在的一、二期癌肿局部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后酌情加放、化疗,5年生存率都能达到95%以上,而病人的肢体功能、外观却大大地改善了,病人的心理压力减轻,对免疫力的增强,无疑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现代医学的不断改进和良性循环。有的肝癌,甚至单纯用三维适形放疗,也能达到消灭癌灶,使周围正常组织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的目的。这些技术,虽然已很高超,决不是终极,还会不断改进。这就是现代医学,不是靠吹牛说话

  7. “不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就无法理解中华医道的原理。”

    是的。老子说:“道法自然”,就是一切道理,都是从对具体的自然界的事物的观察而来。人是自然界的事物之一,研究人的生命,必须观察人的生命。就是《黄帝内经》的各篇,尽管有很多自相矛盾,是因为观察、表述的精度不同,有很多受“天人感应”的影响太大,甚至从天人感应逆向推导所致,其中的荒唐,仍然有所原因。傅景华懂什么是“道法自然”和“格物致知”吗?不懂装懂,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哦!侈谈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无疑是对自己无知的极大的讽刺

  8. “西方医学……中华医道……这是人类认识的不同领域,不同方法,不同道路。但人类是用两条腿走路,只能一者在前,一者在后。”

    同是为人类保健、治病,怎么是不同领域呢?保健、治病的方法可以不同,但必须能保健、治病是无庸置疑的

    在交通、信息传播不便的时代,有多种医学,重要的有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其它还有印第安人的医学等等。再加上中医、藏医、瑶医、蒙医,……这有多少条腿走路?是否腿越多,走路就越便捷?人为什么不向百足虫的方向进化?

    在抬高中医的同时,没想到贬抑了其它古老原始的医术。夸夸其谈、自相矛盾,总是顾此失彼,难以自圆其说

第八卷 中医百家论坛

本卷包含一些名人对中医的评论


鲁迅对中医持什么态度

鲁迅论中医骗子

鲁迅评中医

鲁迅反对中医

鲁迅对中医的态度——兼评王新陆教授讲座

作者:王力微

王新陆在《百家讲坛》讲中医时,承认了中医骗子治病的荒唐,但同时又说,鲁迅并不反对中医,而且建议许广平用乌鸡白凤丸,治好了妇科病

关于是否有建议许广平吃乌鸡白凤丸一事,如今,当事人已去世多年,无法查实。周海婴的回忆是否可靠,值得怀疑。其实,鲁迅自己也用过中药,有他的评价。我不否认中药有一定的治病作用,但坚决反对神化,卖弄秘方,万古不变

鲁迅对中医的态度,应该让事实说话。除了《父亲的病》里所描述的,王新陆已讲了以外,在鲁迅的著作中,其它地方还有论述,而且很明确

王新陆讲鲁迅《父亲的病》,只讲了江湖骗子要原配蟋蟀一对做药引,还有更精彩的没说,就是用破鼓皮丸来治疗鼓胀,也就是水肿。这个妙发是来自“天人感应”,因为鼓胀和鼓有关系。用这种脏东西治病,肯定是越治越坏。鲁迅的父亲得的是什么病?水肿了两三年,又气喘,我个人估计,可能是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和呼吸困难,对于这种情况,只有给静脉注射适量的西地兰,可以立竿见影。可以用其它强心药维持,可以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在《父亲的病》里,鲁迅提到,他们所请的两个医生,是绍兴全县最好的两个郎中,都是胡乱看病。这也被王新陆忽略了

在《华盖集·忽然想到》里,鲁迅写道:

“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所以乱成一片,说是凡有肌肉都发源于手指和足趾。宋的《洗冤录》说人骨,竟至于谓男女骨数不同;老仵作之谈,也有不少胡说。然而直到现在,前者还是医家的宝典,后者还是检验的南针:这可以算得天下奇事之一

“我幼时曾经牙痛,历试诸方,只有用细辛者稍有效,但也不过麻痹片刻,不是对症药。至于拔牙的所谓“离骨散”,乃是理想之谈,实际上并没有。西法的牙医一到,这才根本解决了;但在中国人手里一再传,又每每只学得镶补而忘了去腐杀菌,仍复渐渐地靠不住起来。牙痛了二千年,敷敷衍衍的不想一个好方法,别人想出来了,却又不肯好好地学:这大约也可以算得天下奇事之二罢。”

鲁迅把《内经》都否定了,是信任中医?他提到牙痛也用过细辛,说明他不是用有色眼镜看待事物,是即是,非即非,有多大作用,就说有多大作用。拔牙也好,牙周炎也好,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有什么妙法能止痛或消炎,我倒是很想领教

此外,鲁迅把现代医学称做西法,这是时代的产物。当时,西方医学刚传进中国,当时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比如说没有抗生素,鲁迅患肺结核,没有药物治疗。中医有什么办法?总要凭事实说话吧?如果再过30年,鲁迅就不会早逝了

在《热风·随感录》里说:

“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法排除他。其中最巧妙的是捣乱。先把科学东扯西拉,羼进鬼话,弄得是非不明,连科学也带了妖气:例如一位大官做的卫生哲学,里面说——

“吾人初生之一点,实自脐始,故人之根本在脐。……故脐下腹部最为重要,道书所以称之曰丹田 。”用植物来比人,根须是胃,脐却只是一个蒂,离了便罢,有什么重要。但这还不过比喻奇怪罢了,尤其可怕的是——

“精神能影响于血液,昔日德国科布博士发明霍乱(虎列拉)病菌,有某某二博士反对之,取其所培养之病菌,一口吞入,而竟不病。”据我所晓得的,是Koch 博士发见(查出了前人未知的事物叫发见,创出了前人未知的器具和方法才叫发明)了真虎列拉菌;别人也发见了一种,Koch 说他不是,把他的菌吞了,后来没有病,便证明了那人所发见的,的确不是病菌。如今颠倒转来,当作“精神能改造肉体”的例证,岂不危险已极么?”

一些胡说大师就是如此大胆荒唐,连什么叫发现、发明都没搞清,就侈谈发明,大出洋相!现在的一些所谓大师,也在侈谈发明,如:余秋雨说中国发明了中医、历法;祝总骧说中国发明了经络。应该是他发明出来,按在某些人身上的

其实,中医如果真的有效,并不在于鲁迅、胡适反不反对。我们假定鲁迅、胡适很赞赏中医,中医拿不出象样的东西,只有在保护、投入的情况下才能苟延残喘,这本身不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吗?越是吹嘘炒做,越是虚弱,越是没有生命力。这一点,希望王新陆校长能有以思之

鲁迅不信中药,不吃中药

作者:纯翔

翻看《鲁迅日记》,很容易发现先生的肺和牙齿可真够糟糕,经常发热寒战,拔牙补牙

身体不够健康,除了看医生以外,当然有些常用的药品,自己买来临时服用。在《鲁迅日记》的记载里,先生常用的有这几种药:规那丸、阿斯匹灵、补泻丸还有一种治腹泻的药——Help

规那丸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鸡那霜,又名奎宁,规宁,在《鲁迅日记》里有时又写作鸡那丸、金鸡那丸、鸡那霜丸。比如1914年5月12日——15日的连续记载:

1914年5月十二日 下午大发热,急归卧,并服鸡那丸两粒,夜半大汗,热稍解

1914年5月十三日 热未退尽,服规那丸四粒

1914年5月十四日 服规那丸一粒

1914年5月十五日 下午服规那丸二粒

还有1914年9月30日——10月7日的连续记载:

1914年9月三十日 不甚愉,似伤风,夜服金鸡那小丸两粒

1914年10月一日 晚服规那丸二粒

1914年10月二日 晚服规那丸二粒

1914年10月 三日 夜服规那丸三粒

1914年10月 四日 晚服规那丸二粒

1914年10月 五日 夜服丸二粒

1914年10月六日 服规那丸二粒

1914年10月七日 晚服规那丸二粒。夜齿痛

这些记载很清楚地说明了,金鸡那丸和规那丸是同一样东西

这些金鸡那丸应该是先生自己买的,如:

1918年11月二十日 买鸡那霜丸一瓶

甚至有他在朋友家讨药的记录:

1915年1月二十六日 下午往许季上家,乞得金鸡纳丸八粒

另外有一种Pepana的药,或许也是规那丸,日记里有两处记载:

1918年12月3日 又买Pepana一合,券六元

1919年8月二十一日 往观音寺街买Pepana一瓶

每次服用规那丸的症状都是伤风中寒、头痛发热,作冷,有似疟疾,在这种情况下,先生有时也用另一种药——阿斯匹林,日记里有时也写作阿斯匹灵,日记里有混用这两种药的记录:

1928年8月二十二日 夜发热,似流行性感冒,服规那丸共四粒

1928年8月 二十三日 仍发热,服阿思匹灵片三次

1928年8月二十四日 热未退,仍服阿思匹林片三回

很奇怪日记里第三常见的药是一种泻药——补泻丸,记录至少有这些:

1918年11月九日 午后服燕氏补丸四粒。晚泻三次

1921年9月十八日 服补写丸二粒

1924年1月五日 夜服补泻丸二粒

1924年1月六日 服补泻丸二粒

1925年1月三日 晚服补写丸二粒

1925年1月二十日 夜服补写丸二粒

1927年7月二十六日 服泻丸三

1927年7月三十一日 服补写丸一粒

1927年8月二十七日 晴。无事。夜服补写丸一粒

我只能猜测,先生患有便秘的毛病。先生浩浩几十卷作品,都是用毛笔写就,坐的时间显然过长,日记里有两处“下血”记录,一处痔发记录,如果便秘,显然十分痛苦

在这些先生常用的药里,规那丸、阿斯匹灵和治腹泻的药——Help,都是毫无疑义的西药,只有补泻丸身份未明

附:《鲁迅日记》的中药记录补遗

为了完整和详细的研究鲁迅和中药的关系,我从宽录取,把不确定的(也可能是西药),别人好心赠送的和菊花茶,梨膏糖什么的统统算作中药做个补遗,除了“《鲁迅日记》的中药记录”一文中的还有这些:

1914年8月十一日 午季巿遗食物二品,取骛还梅糕,以胃方病也

1914年10月二十六日 齐寿山与药饼三十枚,是治呼吸器病者也

1914年12月六日 夜服姜饮

1918年10月十一日 续病假。兜安氏补肺药四合,券五元,与二弟分服

1918年11月二十日 买,燕医生除痰药一瓶

1919年7月十七日 为方叔买膏药二枚,寄三弟转交

1919年10月四日 上午往兴业银行取泉,又买除痰药二合

1920年1月十四日 背痛,休假。涂松节油

1921年1月二十六日 在利远斋买梨膏一瓶,糖果六十个

1925年1月二十一日 服仁丹廿

1931年12月二十二日 晚服萆麻子油

1932年1月二十一日 得淑卿信并钦文所赠茶叶两合,杭白菊一合

1933年12月一日 蕴如赠补血祛风酒二瓶

1934年3月八日 夜须藤先生来为海婴诊。内山君及其夫人来访。为海婴施芥子泥罨法,不能眠

1934年12月十七日 夜涂莨菪丁几以治背痛

1935年9月二十六日 下午钧初来并赠海婴绘具一副,莘农同来并赠普洱茶膏十枚

1935年3月十日 夜内山夫人来并赠蕓丹一瓶,

又,有关中医书的3则,最后的《医学煙草考》算不得中医书,暂且录在这里:

1914年9月十二日 又至保古斋买《备急灸方附针灸择日》共二册,二角

1915年7月二十九日 上午寄二弟信并本月家用百元(五十二),又《脉经》四本,

1927年8月十二日 下午修补《六醴斋医书》

1935年3月 八日 买《医学煙草考》一本,一元八角

另外三则和医学(都是西医)有关的活动,其中鲁迅访问的汤尔和其人对西医的普及有大贡献:

1916年1月十七日 参观医学专门学校

1916年11月二十七日 晚至医校访汤尔和,读碑,乞方

1927年1月二十六日 午后往医科欢迎会讲演半小时

结论:纵观《鲁迅日记》里所有和中药有关的各条,我们竟然找不出鲁迅服用那种用阴阳五行配比熬的草药汤的记录,先生对中医中药的态度,是言行一致的

鲁迅中药有关的话

作者:纯翔

鲁迅先生不信中医,在他的日记(1912年5月5日起,31岁以后)里没有看中医的记录。和那个时代最激进的废医派一样,在批评中医的同时,鲁迅先生相信某些偏方、某些中药是有疗效的,在他的日记里也有一些记载,正不足为先生病也!

这几天,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先生的日记,把过眼的记录(漏掉的估计不多)抄在下面,可为懒读书而信仰中医的脑残提供喷沫之子弹也!:

1912年9月三日 以一小包寄家,内摩菰二十两,剌夹六具,狗皮膏六枚
1912年11月十日 饮姜汁以治胃痛,竟小愈
1912年11月二十三日 午腹痛,造姜汁饮服之
1916年1月二十二日 晴,大风。。晚因肩痛而饮五加皮酒
1916年7月十日  昙。感寒发热,服规那丸二枚卧  1920年11月二十三日  晴。发热,休息。上午服萆麻子油二勺,写二次
1923年4月二十七日  晴。往直隶书局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部二本,一元四角
1923年6月十六日  晴,热。午齿痛,下午服舍利盐一帖,至晚泻二次,渐愈
1926年10月 二十六日  晴,风。上午收淑卿所寄绒线衣两件,十滴药水一瓶,
八日付邮
1930年8月十四日  晴,大热。服胃散一撮。夜半服Help八粒
1934年10月十七日  晴。得李天元所寄三七粉及百宝丹各一瓶
1936年2月八日  昙。夜三弟来并赠莨菪膏药一张
1936年2月十三日  晴。夜烈文来。云背痛,以莨菪膏赠之

哈哈,铁证如山,中医粉该乐了——鲁迅吃中药,买中医书,还说中医是骗子,可恶之至!

这些记录里,规那丸是经常服用的,(有许多记载,我只抄了一条)但似乎不是中药【方.舟.子按:规那丸即西药奎宁】。值得注意的是1920年11月二十三日 “晴。发热,休息。上午服萆麻子油二勺,写二次。”和1923年6月十六日这一条“ 晴,热。午齿痛,下午服舍利盐一帖,至晚泻二次,渐愈。”

我不明白发热和牙齿痛为什么要服萆麻子油或舍利盐(硫酸镁)?这些都是泻药。想来那时候,先生的头脑里多少也还有些寒,热,拔毒、清火之类中医思想的余毒吧!

先生1936年去世,在有日记记载的24年里他看病一直看的是西医。在他的那个时代,一个人24年里和中药有关的内容仅有以上这么一点点,先生的确是很让人佩服的

后记:黄帝内经是真的吗——《黄帝内经》整体观的现代应用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2

你读遍全书,会发现 海云青飞 一直在说中医已经失传,现在的中医不是真正的中医,他们嘴上可能在说宏扬中医,实际做的事情却是毁灭中医。这决不是 海云青飞 在危言耸听,而是根据中医之根,中华传统文化之至宝——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得出的结论。现代人整体上处在反整体观的状态,也就是反中医之根的状态,这是时代大势,并不是嘴上说说宏扬中医可以改变的

把现代人类抽象为一个巨人,相当于巨人身上的细胞在各自为政,这个趋势下去,这个巨人必然会解体,将来会出大事的!相比之下中医被有些人毁灭倒是小事了

说整体观是一种信仰还不够确切,更准确地说,整体观是一种状态。比如说,猪有猪的状态,狗有狗的状态,猪说,我们要宏扬狗的文化,狗的思想,这肯定是行不通的,猪只有变成狗以后,才有机会去宏扬狗的文化,狗的思想。处在整体观状态的人,他可以不知道“整体观”三个字,但是他说的话,他做的事情却天然地符合整体观的要求

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的医学到底长什么样子?本篇就来说说这个话题,算是全书的总结

整体观分析事物的二个角度

  • 时间整体观
  • 空间整体观

时间整体观——生命进化的宏观规律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先说一下应用整体观从时间角度分析事物的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到:上工治未病,这就是时间角度整体观的应用。常人没有整体观,病发了以后才去想办法治疗,这时就有点迟了,无论是吃现代药还是植物药,都不是整体观的医学,整体观的医学知前察后,把多数的疾病通过提前修正行为预防了

有整体观的人在做当前事情的时候就能看到以后会有怎么的结果,于是就能提前避免疾病

知历史,明兴替,也是时间角度整体观的应用,详细考察、研究历史上发现的事情,总结事物的规律,避免犯类似的错误,继承正确的做法

对于现代人来说,时间角度整体观的时间跨度要更大,要考察地球诞生第一个生命大分子开始,直到现在,甚至是更大的时间跨度。这么大的时间跨度怎么研究?这时就要会抽象,在了解各种细节的基础上抓住宏观规律,如此,生命的规律就会象掌中的纹路一样清晰展示在眼前

分享一下 海云青飞 应用时间整体观考察生命得出的几个结论

  • 从大约38亿年前地球诞生第一个生命大分子开始,直到现在,生命的进化主要是环境促成下发生的(生命的进化似乎有个无形的妈妈暗中强制促成)
  • 换一种角度表达,生命通常没有主动进化自己的自觉(活着就是为了吃饱饭,多生几个娃,管那么多干嘛)

你们可以自己去分析一下, 海云青飞 的结论有没有道理

时间整体观——人类演化的宏观规律

再把镜头稍微拉近一点,考察一下300万年来人类演化的规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畅销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这本书的作者是现代人,现代人默认是没有整体观的,如果用整体观来分析,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大约250万年前,非洲开始出演化出人属。为什么是非洲?这和自然大环境有关

根据对发掘出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的研究,大约在2万年前,智人的脑容量达到最大值,以后脑容量就开始下降。这是一个重要节点,没有整体观的可能忽略过去。人类演化历史的研究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研究以生命质量(或者说生命维度为中心),生命质量是核心,其他如技术,制度,语言,文字都是为人的生命的演化服务的

据人类简史,大约1.2万年前,农业革命开始

人类目前研究史前历史主要是根据发掘出的远古化石或实物,可供研究的材料很少,因此无论2万年前或1.2万年前都是约数。可以视为二个时间其实是一个时间,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生命从来是个整体现象,脑容量的下降表示生命质量的下降。农业革命开始后,食物有了剩余,私有观念出现,整体观念开始失落,也是表示生命质量的下降。如果你能理解,那么我们对人类演化的历史就有了宏观的视野

  • 人类个体进化阶段:从大约250万年前非洲出现人属,到大约2万年前农业革命开始前
  • 人类个体退化阶段:从大约2万年前到现在,私有财产日趋增加,整体观日趋失落,人类脑容量日趋下降

应用了时间整体观,就抓住了人类演化的宏观规律,再去研究一些细节,才不会一叶障目

空间整体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先看一个网络段子:

早上喝一杯三聚氰胺毒牛奶,要两个增白剂馒头,中间夹一根瘦肉精火腿,切一个苏丹红咸鸭蛋,再来两个膨化粉面包,吃了早饭去开一帖“无毒”肾毒性中药泄点火,中午买条避孕药鱼,半斤尿素豆芽,三个膨大西红柿,二块石膏豆腐,一个毒生姜,再买点牛肉膏牛肉炖膨大西红柿,顺手买杯全勾兑核桃饮料,边喝边走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来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

话虽有点夸张,也揭示了一个事实,现代每个人都被织进了一张大网,一个人是一个节点,同时连接到无数个节点。这个大网小而言是国家,大而言是人类

想想以前的三聚氰胺毒牛奶结石儿童,即使你把《黄帝内经》倒背如流,每天按摩54个腧穴,敲3小时人类无法发现的胆经,也避免不了这种惨剧的发生

  • 国家善则个人善
  • 国家不善则个人不善

在二千年前,认识到上工治未病,十分高明,在现代,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需要更加透彻的认识

先秦古诗说: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说得粗俗点,我自己种自己吃,自己织自己穿,皇帝老子关我屁事

在数千年前,即使脱离别人,脱离国家,自己生存也是问题不大。在现代,你手头有多少东西是自己生产的,不妨计算一下

粮食、调料、牛奶、饮料、水果、房子、电脑、手机、书、衣服、路由器、电视、拖把、汽车、桌子……

对于城市的人来说,你自己生产东西的不到千分之一

很多人对《黄帝内经》感兴趣,主要是为了养生、保健,但是,在现代,健康并不全部掌握在你的手里,确切地说,大半以上的健康并不是你自己所能掌握的。或许你认为,你有选择的自由,比如你可以选择喝酒或不喝,然而,你的意识也是在周围环境灌输下形成的,从根本上来说,你并没有(脱离环境影响存在的)自由意志

不知道我这样说,你是理解了多少,我再抽象一下,可能更好懂

国家,在组织形式上,已经是所有人的生命共同体,但是成员却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如果说国家是个未成形的巨人,每个人都是这个巨人的一个细胞,巨人已经把每个细胞连接起来,大框架上,巨人越来越成形,但是每个细胞的意识状态却落后于组织形式,却依旧各自为政,类似人身上的异常细胞

总结为:

  • 现代人在组织形式上已经是国家生命共同体的一员
  • 现代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身处生命共同体

对于养生、保康来说,个人能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只有从全局环境上改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古人说,上工治未病,对今天来说,上医治全局,小而言,全局是国家,大而言,全局是人类,这里主要讨论国家生命共同体,故为 圣医治国

圣医治国

  • 治空气

    只是这里敲敲,那里拍拍,无事喝点有毒或无毒的中药,闲来背几段《黄帝内经》,是无法解决空气污染带来的疾病的,空气污染是个整体问题,要从整体中解决

    人不能一分钟离开呼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气比饮食重要得多。人呼吸污染的空气,虽然不一定立即发病,但是会造成全身功能的下降。空气染污越重,全身功能下降越多。空气染污解决一分,全身功能提高一分

    中国是唯物主义国家,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由此可知,身体越差,意识就越是消极,虽然具体来说因人而已,但总体上是成立的。照理来说,中国应该成为最为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

    可喜的是,现在国家对空气染污的治理十分重视,这就是 圣医治国。自己这里拍拍,那里捏捏,或者吃点药,是小医,可以治小病,在新时代只有上医才能治根本

  • 治水

    前几天,一亲戚新装修房子,问 海云青飞 净水器什么牌子好,我查了一下资料答复她了,并且说,还要装前置过滤器过滤小沙子,可以分成过滤水路和不过滤水路,过滤器前后装上阀门方便检修

    如果有清洁的水源,哪里用得着这么麻烦呢,如果家家户户都去安装净水器,那得浪费多少钱。 海云青飞 是个崇尚简洁的人,实在不喜欢家里多出很多本不需要的东西,可是谁又能否认水对健康的重要性呢

    即使《黄帝内经》的作者真是黄帝,并且 把黄帝送到现代,对于水染污造成的人的全身功能下降,黄帝恐怕也没有好的办法。水染污并不是一个人所能解决的,只有从全国的全局解决水染污,才是治了病根

    欣喜的是现在对水污染十分重视,和以前相比,许多河江水质有了很大提高

  • 治烟

    海云青飞 习惯独处,偶尔参加了同学聚会,一同学在封闭的包厢里吞云吐雾,大家都在吸他的二手烟,实在忍无可忍,不是说不能忍烟味,而是不愿与无整体观的人为伍。严格来说,人是由环境决定的,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如果经常与无整体观的人打交道,那么自己也会慢慢被同化。人是群居动物,总是独处恐怕也不好,写点心得,也许可以交些整体观较强的朋友亦未可知

    现代人在组织形式上已经与许多人绑定在一起,一个人即使躲到荒岛上吸烟,吸好再回到世界,也不能说和其他人没有关系。唯物主义说物质决定意识,这当然是对的,吸烟对肺有害,同时造成全身功能下降,那么这个人会趋向消极,往小的说,生病了得治病,就可能给亲人带来麻烦,给社会带来负担,极端的情况,无钱治病,又不愿等死,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

    以前考过哲学考试,可惜编写哲学教程的人对哲学的理解还不如 海云青飞 ,为什么要写得如此枯燥而不能贴近生活举例呢,恐怕作者本人没有真正理解吧

    比如爱国,小学教材写上:我们都要爱祖国。这样当然不能说不好,不然就政治不正确了,然而,这句话只是意识教育,物质决定意识,从物质上解决问题,润物细无声才是上策。人民有强健的身体,自然幸福乐观,积极向上,对人多了包容,对祖国更加热爱,即使灰暗的天空,看上去也会似乎增添了色彩

    禁烟,应该写进小学教材:

    我们都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身边的人都是我的亲人,没有人喜欢生病,人生病的时候心情会不好,可能说出让亲人难过的话,甚至做出伤害亲人的事情,我生病,亲人要照顾我 ,给亲人带来麻烦,为了爱自己,爱亲人,我们不能吸烟,也要劝阻亲人吸烟

    我们身体很好的时候,我们会特别幸福快乐,我们的笑容会感染亲人,给她们也带去快乐。我们身体强健,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就能为建设美丽、幸福的祖国大家庭贡献更多的力量,我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幸福

    没有一句空洞口号的简单几句话,爱国主义教育,物质决定意识教育,禁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全在其中

  • 治添加剂

    人类是个很奇怪的物种,有的地方很聪明,但是很多明明知道正确的事情却不去做。很多简单的事情明明可以提前想到,却要到不良效应明显的时候才会去解决,这是聪明吗

    对于个人来说,健康是头等大事,对于国家来说,公民是国家的细胞,公民的健康是头等大事。健康有关的事情,理应从严处理

    现代人每天在吃大量的食品添加剂,油盐酱醋里可能都有添加剂,大米、面粉里也可能有,如果对待食品添加剂的态度不够严谨,那么我们可能每天在吃问题食品,随之而来的健康影响是个人角度难以解决的

    面粉增白剂,有些国家是允许使用的,欧盟比较严格,欧盟法国不允许使用任何面粉漂白剂,欧盟委员会的新闻官解释说,欧盟立法采用的是“预警原则”,这意味着那些已经被证明无害的食品添加剂才能够使用,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在无害名单之外的东西就是危险的,例如氧化苯甲酰。任何想要使用氧化苯甲酰或其他漂白剂的当事人,需要向欧盟食品安全机构(EFSA)提出申请,但目前欧盟没有商家向EFSA提出过使用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添加剂。而在2006年,欧盟更是出台了严格的法律,规定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置于永久观察,并随着条件发生变化对添加剂重新评估

    从健康角度来说,应该禁止无营养的添加剂,退而求其次,已经被证明无害的食品添加剂才能够使用。你仔细去了解添加剂的一些情况,你就会深深地感觉个人在养生、保康方面能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有许多东西,你希望改变,但是没有办法改变,命运共同体已经决定了大局

  • 治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重要性不用 海云青飞 强调大家也应该知道。脑开窍于眼,因为眼睛接收到的信息由脑来分析、处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眼睛对意识的影响更加直接。对于生命来说,健康最重要,健康之中,眼睛的健康要排在前面

    可惜,身在命运共同体中,眼睛的命运多半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只有上医才能治眼,自己个人的努力,医术盖世也只是下医而已

    现在的很多高中,一个班级里面40个人,不近视的可能只有一、二个人,甚至有的重点班级全部近视,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虽然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眼睛健康问题,但是这是个系统的问题,并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

    海云青飞 当然是提前想到了学校教育可能造成近视,努力想实现 上工治未病,Don 上小学的时候就对他说:

    人生的第一个失败就是近视,健康是第一位的

    并且从网上买了一个蛋形定时器,让 Don 学习前定时,铃响了起身休息。在家里我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在学校还是老师说了算,到了高中, Don 和其他大多数同学一样,也戴上了近视眼镜,这让我有一种挫败的感觉,我 上工治未病 了,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在大环境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一个人能精细掌控细节,那么在一切为了高考分数的高中,也未必会近视,但是说说容易做做难,人在悠闲、从容的时候可以多注意一些细节,在匆忙紧张的高考复习中,即使我自己,恐怕也会有同样的结果,这样想想心里好过了些。我个人的看法,宁可不读高中,也不要近视

    近视怎么治,《黄帝内经》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天天神化经典又能怎么样,只有 圣医治国,解决整体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治全国学子的近视

  • 治坐

    如果上面几点多数人能想到,治坐就未必了,这需要有时间整体观,并且对从类人猿到人类的进化过程有深刻洞察

    大约250万年前,非洲开始演化出人属,也就是非洲古猿开始直立行走。这并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精密的安排,谁安排的?如果认为是人形神安排了宇宙的一切,那么就是 too young too simple 了。是大自然安排的,如果你向 海云青飞 要名字,她不叫 God ,也不叫上帝,不叫神,不叫佛,不叫女娲,她的名字是 ,一个特别美的名字,其他名字都太老土了

    本文并不是专讲人类进化的,略过大自然帮助人类进化的部分,那么人类进化出与猿类不一样的特征的原因就是直立行走,正是直立先走这一宏观行为模式的变化促使人类进化出更多的与猿类不同的变化,比如脑容量增加,尾巴消失,阴茎骨(阴蒂骨)消失,体毛消失,面部特征变化等等

    换种角度表达,你去跟现在的猩猩交朋友,三年下来成了铁杆,然后你骗猩猩说,直立行走可以使你们死了以后上天堂,天堂里水果可多了,房子也是水果树做的,还没有狮子、老虎等天敌。你想不到的是猩猩竟然信了,并且全部开始了直立行走,然后他们花上更漫长的时间,比如一千万年,猩猩也会变成人类差不多的模样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随着财富的增加,一天之中直立的时间在减少,坐的时间在增加,这意味着人类的行动能力在退化,人类的身体在反进化,人类以进入汽车时代为荣,开个新车四处转转,自己感觉挺好,然而,从进化上来看,坐的时间增加了,行动能力退化,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上医有时间整体观,知往察来,就会提前预防人们行动能力的退化。先从学校做起,全部站着上课,并且课桌高度的标准为写字时不用低头。另外公务员全部站着办公,如此百年后,这样做的民族在进化上就会超过其他民族

  • 治酒

    因宗教反理性,海云青飞 并不赞成宗教,但是有的宗教能做到禁酒,这是绝大多数国家做不到的。禁酒或者禁止其他,不能理解为一道命令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将之作为结合实际的整体观教育的契机

总结

本文主要说 黄帝内经是真的吗,更进一步,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神医治世(全世界)才是真正的天下大治

时代织就了一个巨大的车轮,所有人都在车轮上面,车轮倒转,你也倒转;车轮前进,你也前进

在不求甚解的时候,可能会说,大隐于市,和光同尘。一杯茶,一张琴,一本经典,自我感觉很好

当你对大道的理解日趋深刻,你会觉得个人的力量在人类生命共同体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生命从来都是整体现象,要么随波逐流,随整体一起消亡,要么奋发图强,造福人类同时也升华自己

附录


一些写作技术细节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2

有些人很忙,没有时间看长篇大论,会翻一下序言和后记了解个大概

也有奇怪的人最喜欢看附录,找一下有没有书的主题以外的内容,就像寻找游戏的彩蛋一样,最好是能带来一点新奇和兴奋, 海云青飞 觉得这样想的人挺有意思,作为作者应该考虑到他们的需求,于是就有了本篇,主要本书编写的一些技术细节

海云青飞 对真实有洁癖,对大道有追求,不曾料到真的能找到那一片纯真的天空。整体观说,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我信仰整体观,那么就有必要、有义务分享那片纯真。怎么分享,如果直白说出来,我不是名人,恐怕没有多少影响

于是我找到了很多人感兴趣的《黄帝内经》,从整体观的角度点评一下《黄帝内经》

整体观是体,《黄帝内经》是用,我已经掌握了体,已经不必乞灵于古人了,全文逐句解释《黄帝内经》并无必要,就在别人文章的基础上作些点评吧

全书精华列在书首

把全书的精华摘录出来放在全书正文的最前面,方便作者改进,也方便读者把握重点

这样做特别是造福了一些“懒人”,精读一页就可以快速了解作者主要观点

有关代码

如果手动处理文章,那太不优雅了,用的是类似下面的程序代码,一分钟搞定

xys = function(){
    var outDir = //C:\tuenhai.com\
    wb.go("http://www.xys.org/dajia/zhongyi.html")
    wb.wait(,8654)

    eles = wb.queryEles({tagName = "a"; innerText = "<@王力微@>|<@内经@>"},6543)
    for i, ele in eles {
        var text = my.net.down(ele.href)

        // to UTF8 encoding
        text = string.fromto(text,936,65001)

        // join lines  : means Chinese character
        text = string.replace(text, "(:)[\r\n](:)", "\1\2")

        text = string.trim(text)

        string.save(outDir ++ ele.innerText ++ ".md", text)
    }
}

本书引用文章来自 XYS,在此感谢原作者

源文件用 Markdown 格式保存

Markdown 格式的发明极大方便了写作者,现在 海云青飞 写文章都是用此格式

Markdown 一级、二级标题的写法分 格式标记侵入文本所知行式格式标记非侵入文本所在行式

# 一级标题,格式标记侵入了文本所在行
## 二级标题,格式标记侵入了文本所在行

一级标题,格式标记没有侵入文本所在行
========

二级标题,格式标记没有侵入文本所在行
------------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觉得,格式标记侵入文本所知行式 不够优雅

我用的都是 格式标记非侵入文本所在行式,好在一、二级标题一般也够用了

另外,列表尽量用无序列表,这样调整条目顺序时很省心

文件名、目录名的格式

目录名、文件名会成为网页网址的一部分,有一些讲究

  • 目录名宜短

    一个网页的网址太长不利于复制,于是网址非关键部分宜短。目录名相对文件名来说非关键,可以无目录名,或者用一个字母表示

    如果文件数目不多,不用目录名

    文件数目较多,分目录保存文件方便管理

  • 文件名用小写拼音字母,并用-分隔

    中文是不能用作网址的,所以文件名要用英文字母,中文读者要用拼音字母

    Windows 文件名是大小写不敏感的,Linux 是大小写敏感的,文件名全用小写就同时兼容两个平台了

  • 文件名的排序

    文件名的前面要加上排序标记,这样方便在电脑里定位, 一般是在文件名前面加上数字,比如这样:

    01-huang-di-nei-jing.md
    

    同目录下有10个以上文件时,就要用到2位数字了

    排序标记是非重要部分,越短越好, 海云青飞 常用一位字母来排序,最多是26种组合,一个目录一般是在26个文件以内,挺好,类似这样:

    a-huang-di-nei-jing.md
    b-ling-su-shang-dui.md
    

文件编辑器用 Visual Studio Code

这是目前为止 海云青飞 最喜欢的 Markdown 文件编辑器

  • Mardown 文件可以即时同步预览效果
  • 正则表达式替换非常方便
    • 在文件目录右键,可以 Find in folder... 在目录里替换

    • 替换效果可以预览

      这个功能十分贴心。正则表达式有时可能写错,有了预览可以预防替换错误

比如,我现在写的文章都是没有段末句号的,包括引用的文章。如果一个个手工删除,那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方便了,全书所有文章的段末句号几秒就全去掉了

另外,段首空两格,在网络文章里更加用不到,用替换的方法全部移除

全书整理差不多时,还要用一些全局替换

重要文件保存在云盘里

人寿有时,这不能令人类满意,于是就有了许多的求道者,有了许多的教徒

电脑的硬件也有寿命,如果文件只是保存在本机电脑,硬盘坏了,可能多年的心血就毁了

人要长生可能不容易,文件要长生却是简单,把所有重要文件保存在云盘里就行了,硬盘坏了,文件仍在。所以有的人想,将来人的生命能不能备份在云盘里呢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历史年表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23 整理

距今年代
135亿年物质和能量出现。物理学的开始
    原子和分子出现。化学的开始
45亿年地球形成
38亿年有机生物形成。生物学的开始
600万年人类和黑猩猩最后的共同祖先
250万年非洲的人属开始演化。出现最早的石器
200万年人类由非洲传播到欧亚大陆
演化为不同人种
50万年尼安德特人在欧洲和中东演化
30万年开始日常用火
20万年智人在东非演化
7万年认知革命。出现能够描述虚拟故事的语言
历史学的开始。智人传播至非洲之外
4.5万年智人抵达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巨型动物绝种
3万年尼安德特人绝种
1.6万年智人抵达美洲。美洲巨型动物绝种
1.3万年弗洛里斯人绝种。智人成为唯一存活的人类物种
1.2万年农业革命。驯化动植物
出现永久聚落
5000年出现最早的王国、文字和金钱。多神教信仰
4250年出现最早的帝国:萨尔贡大帝的阿卡德帝国
2500年出现最早的硬币:通用的金钱
波斯帝国:普世的政治秩序(“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
印度佛教:普世的真理(“让所有人类解脱痛苦”)
2000年中国汉帝国。地中海罗马帝国。基督教
1400年伊斯兰教
500年科学革命。人类承认自己的无知,开始取得前所未有的能力
欧洲人开始征服美洲和各大洋。整个地球形成单一历史场域。资本主义兴起
200年工业革命。家庭和社群被国家和市场取代。动植物大规模绝种
现在人类脱离了地球的疆域
核武器威胁人类的生存
生物开始越来越由智慧设计形塑,而非自然选择
未来智慧设计成为生命的基本原则?
智人被超人类取代?

中医有没有毒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5

世上本没有中医,随着念诵 中医 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中医

先不说中医有没有毒,许多的中药有毒,那是肯定的

中毒分两种:

  • 会好起来的中毒,又叫可逆的中毒
  • 不会好起来的中毒,又叫不可逆的中毒

每个人都会有手指被划伤的经历,这种小伤大可不必担心,过一天或几天就会好起来

有些有毒的东西吃下去,对身体的伤害会逐渐减轻,这就是可逆的中毒

有些有毒的东西吃下去,不管剂量多少,不管怎么配伍,其有毒成分永远留在了你的体内,直到你离开这个世界为止,这就是不可逆的中毒

不可逆的中毒太可怕了,不小心吃下去以后,慢慢积累,过几年发作了,天天去洗肾,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只能午夜难眠的时候独自叹息:老天这么不公平,我的命怎么这么差,我可是一等良民啊

大量的中药含有不可逆的毒性,中国人吃了千年,还没有吃够、吃饱,现在还有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提倡、鼓励国人吃没有 (立即发作的) 毒性的中药

中国慢性肾病发病率世界第一,高达百分之十以上,如果你以为这和中药没有关系,那你就是太天真了

哪些中药有毒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有多少种中药是有明显毒性的,那些伪中医也不关心这些 “鸡毛蒜皮” 的小事

以有明显肾毒性的马兜铃酸为例,香港禁用的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40种,使用这些肾毒性中药的中成药有至少有几百种,如果你吃过这些中药或中成药,不管你的肾病有没有发作,不管你看的中医是人还是神,你的肾一定是受到了伤害,并且这种伤害可能要伴随你终生

这仅仅是马兜铃酸一种化学成分,如果把所有具有不可逆毒性的化学成分找出来,天知道还有几种中药可以安全使用

真正的中医长什么样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找 1000 个中医看病,你会遇到 999 个伪中医

我不知道这个世上有没有真正的中医,我只能告诉你真正的中医不会使用含有不可逆毒性的中药

做好事的两个途径

我认识的一个 IT 业成功人士,他有钱了以后就想做点好事,他做的事情包括:

  • 捐钱给母校
  • 出钱在贫困地区助教

这些当然是好事

好事分二种:

  • 使事物变好
  • 避免坏事的发生

他做的是第一种好事,我估计他没有想到还可以做第二种好事,而且从某个方面讲第二个方面的好事意义更大,毕竟第一种好事谁都想得到

揭破伪中医,避免更多国人不知不知就中了不可逆的毒害,这就是第二种好事,功德无量、福泽子孙的大好事

什么是整体医学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7

科学研究可以分成三大类:

物理学
生物学
社会学

海云青飞把这三门学科综合成一门学科——整体学,整体学的简单介绍见 https://tuenhai.com/sheng-wu-xue-si-xiang/

整体学指导下的医学就是整体医学,此文标志着整体医学的正式诞生

整体医学的二个要素

整体医学整体 包括二个意思:

  • 空间整体
  • 时间整体

整体医学就是符合空间整体和时间整体要求的医学

空间整体在医学上的应用

  • 研究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 研究人类整体的健康状态对局部地区的人群的影响
  • 研究国家/民族的整体健康状态对个人的影响
  • 研究身体的空间性对身体局部健康状态的影响

时间整体在医学上的应用

时间就像是空间的影子,人类不能直接操控时间,但可以通过操控空间来实现操控时间

谋全局者能谋长远,谋长远者能谋全局

比如说,如果我们保护好地球生态系统,使地球生态平衡,没有环境污染,那么就从时间上十分长远的角度优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提升身体的空间性,身体进化了以后,那么从时间角度看,长远的未来都更不容易生病了,或者说很多疾病已经提前预防了

整体医学的二个特点

整体是分级的整体,从小到大,最小是个人,最大是宇宙,为了叙述方便,这里从个体的角度说一下整体医学的特点:

  • 整体医学强调的是人的进化,而不是满足于局部症状在感觉上的好转
  • 整体医学强调的是治未病,而不是等症状明显时才手忙脚乱

整体医学和局部医学的关系

整体是由局部组成,整体包含局部。说到整体医学的时候,已经包含了局部医学,但是局部医学却不包含整体医学

局部医学就是整体医学在空间上的缩小,也是整体医学在时间上的缩短

局部医学的二个特点

整体医学的特点反过来就是局部医学的特点

  • 局部医学在空间上着眼于局部症状的好转
  • 局部医学在时间上,往往等病发后才引起高度重视,对于提前预防则缺少兴趣

21世纪的人类医学是局部医学

现在是 2019年6月7日14时,这个时间为止人类的医学还是局部医学

为什么 海云青飞 说人类的医学是局部医学?

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说明人类的医学是局部医学,决不是整体医学

  • 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人类人口就开启了加速膨胀的模式,同时地球的生态系统也开启了加速恶化模式,地球生态环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

  • 从人类个体身体的角度看,与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同步,身体就开启了退化模式,表现在人类的脑容量在下降

整体医学首先强调的是地球生态系统,这代表了人类的长远的利益,实际情况就呵呵了

整体医学强调人的进化,实际情况是人类在退化

无论从哪方面看,目前的医学都是反整体医学,也就是局部医学

局部医学分二类

  • 局部医学,即现代医学

  • 狭隘局部医学,指民族传统医学,替代医学

    所谓狭隘,指的是空间狭隘,喜欢狭隘局部医学的人往往对外部世界的发展不太了解,于是自觉地夸大自己了解部分的重要性,同时对狭隘局部医学存在的问题倾向于忽视

整体医学应用举例

国内外的研究证明,马兜铃酸这种化学结构有强烈的肾毒性,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会造成不可逆的肾损害,香港已经禁用了40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大陆目前只禁用了3种,于是大陆每天还是会有数以百万人的肾在毫不知情地情况下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如果大陆下死命令,禁止使用一切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违者重判,则数以千万的,甚至上亿人的肾得以避免受到不必要的进一步的伤害。同时,数以亿记人的尿毒症、肾炎、肾衰竭被提前预防了

管理者大手一挥,没有使用任何药物,挥手间就治好了千万、上亿数量级的病人,这就是整体医学的一个应用,这也是 黄帝内经是真的吗 说到的圣医

有的人可能会想,我把 40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 这个页面保存到收藏夹,经常对照,就可以避免受到不可逆的肾损伤了,整体医学好像和我关系不大呢

可惜的是,整体决定局部是宇宙的定律,没有任何人可以逃脱这个定律的制约

  • 40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 只是使用者比较多的中药中含有 马兜铃酸 的中药,还有许多植物没有人研究过,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否含有马兜铃酸,于是你就不能确保你不会中招

  • 马兜铃酸 只是肾毒性化学结构中的一种,植物可能含有的肾毒性化学结构一定有很多,即使人类检测出了所有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你的肾还是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伤害

  • 除了肾毒性化学结构,还有肝毒性、心毒性、肺毒性化学结构……你思考得越多,你会发现你中招的可能性就越大

你仔细分析一下自己,你所使用的东西,你的意识,你的行为模式,无不来自于环境,环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国家是人在管理的,他们的意识也是受环境的制约,全民愚昧则他们也愚昧,全民聪明则他们也聪明,只有全民比较重视药物的毒性,国家才会立法规定使用药物的严格流程,才能真正保护到每一个人,否则谁都不能独免其身

所有认识到整体和局部的道理的人都是先知、先觉者,都应该投身于整体事业,立志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身心也会得到最大的进步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经过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5

屠呦呦是中医界一千年来唯一的天才

中医理论很多只是古人的猜测,医书上写的内容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学习中医的过程相当于每天做一道选择题,每道选择题有100种选择,你的任务是凭感觉找到那个正确的答案

1967年,在高层指示下北京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领导小组,发动全国从中药宝库寻找抗疟药,全国至少有数十个单位,数百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据说当时筛选了几万种中草药,结果都不尽人意

这时候我们的天才屠哟哟出场了,天才比拼的不仅是实力,天才还有普通人没有的天才的运气,就像牛顿,如果上天不把苹果砸到他头上,牛顿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未知呢

屠呦呦有一天心情十分悠闲,拿起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随便翻翻,当她看到

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

眼睛一亮,为什么不说成是煎服,而是绞取汁服,难道老祖宗有透视神眼,看到了煎服会破坏有效的化学分子结构?她抬起头,沉思:虽然内视这些东西不太可信,然而生活经历告诉我,有时候感觉是很有用的

于是屠呦呦马上动手验证自己的感觉,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中的化学成分,终于在1971 年10月4日第191次实验中,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随后又分离出青蒿提取物中的其他许多化学成分,提纯,测定化学结构,动物试验,临床试验……

2011年,生物医学界的诺贝尔奖拉斯克奖揭晓,屠呦呦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获得临床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该休息的休息,该加班的加班,人们想不到的是远在瑞典发生的一件事情将使中国人兴奋很长时间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成为了荣获该奖的三位科学家中的一员

屠呦呦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同时,屠呦呦也当之无愧地成为1000年唯一的中医天才

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方.舟.子发文青蒿素并非中药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药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误导人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中医由于没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在某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药物使用。也许黄花蒿有时也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疟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

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反而是那些荒诞不经的巫术,葛洪盛赞其“立愈”、“无不瘥”。例如:

“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在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马未都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方.舟.子·

2011.9.19

(《中国青年报》2011.9.21)

青蒿素是中医吗

最近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由于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了美国拉斯克大奖,令中医们着实高兴了一番:“中医药终于获得国际认可了”

这事能跟中医扯上“关系”,其中最关键的依据是屠呦呦说,她是从《肘后备急方》中的相关记载,才悟出加热会破坏青蒿素的道理,从而设计出用乙醚低温萃取青蒿素的方法的

我对此很不以为然,一个受过现代药学专业训练具有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背景的人,对药物加热可能会受到破坏这样的常识性问题,还需要到古书上去转弯抹角地接受启发,不令人匪夷所思也令人匪夷所思

不过,一想到在那个特殊年代(文革)不论写什么文章做什么事,包括家信甚至情书,都必须引用毛主席语录的情况来看,把此事与毛泽东大力推崇的中医硬扯上点关系,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符合当时的国情。毕竟在那个年代突出政治是压倒一切的,谁敢不遵。姜昆、李文华有一出非常精彩的相声《如此照相》,把那个年代的这类现象,表现得淋离尽至、入木三分。http://xiyou.cntv.cn/v-20002050-a557-11df-bdae-001e4f1f5c05.html

科学发现史上的一些小故事,真相究竟如何,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终极答案。瓦特看见水壶盖被蒸汽冲开而发明了蒸汽机的故事,牛顿看见苹果落地而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就连长久以来流传很广、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凯库勒梦中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也被方.舟.子写文章质疑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8mao.html

所以,青蒿素的发现究竟与《肘后备急方》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可能永远会是个谜

有些事是一把双刃剑,弄不好也会伤了自己

“中药青蒿素获得国际认可”,中医们可以欢庆。但在欢庆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医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

中医是东方科学体系,不受西方科学标准的检验

那为什么“中药青蒿素”一得了个洋奖,就牛得那样!现代科学还可不可以检验中医药、中医药还服不服从现代科学检验标准?

就像在一个集体中,着力表扬一个人,客观上就冷落了其他人一样。“中药青蒿素”独得国际认可并获大奖,其它中医药又情何以堪。是不是要承认它们都不能治病了,或是采用两套标准:凡得到国际承认的就采用现代科学标准,没得到国际承认的,就采用“东方科学标准”?

作者:rdy

青蒿素属于化学制剂还是中药

2015年10月5日,国人还沉浸在国庆长假的喜悦之中。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成为了荣获该奖的三位科学家中的一员。由此,屠呦呦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这无疑又为今年的国庆长假增添了更加浓重的欢乐气氛

屠呦呦的获奖,也使鼓吹中医中药的人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他们立即发出了“中医伟大”的欢呼。然而,笔者不得不提醒大家: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西药”

虽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受到了葛洪的《肘后方》相关内容的启发,但青蒿素的提取、药效的验证等等研究开发过程并不是以“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君臣佐使”等中医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的,青蒿素的药品说明书中也找不到中药所谓的“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等“药性”的记载。青蒿素的研制过程无一不是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的

青蒿素的研发和利用其实是“中药现代化”现状的一个缩影。每一个从中药中提炼出的有效成分,最后都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这些有效成份经过凤凰涅槃般的蝉变,都化身为了“西药”(化学药),因此,中药现代化其实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伪命题,所谓的中药现代化其实就是在为中药掘墓

试问: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医学还是中医吗?不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研发工作的理论基础、不以中药的药性作为用药指南的药还是中药吗?

因此,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也不能证明青蒿素是中药

作者:天猫

屠呦呦青蒿素是中药现代化吗

争议

今年的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授予了81岁高龄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artemisinin)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自1962年起,获此项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在随后的数年里又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的评选结果通常于9月公布,而诺贝尔奖通常是10月公布,因此拉斯克奖在医学界又被称作“诺贝尔奖风向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研究员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奋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

屠呦呦

(获奖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饶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和世界肯定张亭栋(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首创者)和屠呦呦等,不仅是对他们迟到的感谢,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

方.舟.子:

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

李虎军

(财新传媒高级编辑):因为“中药”一词的定义应该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而青蒿素与三氧化二砷则完全是化学药品,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西药

南方日报 2011年09月27日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欧旭江

青蒿素抗疟的疗效比奎宁高吗

青蒿素是好药,这个没有疑问。现在又恰逢屠呦呦得奖,有些媒体在宣传报道时几乎将青蒿素拔高到了天下无双的地步,我想这个就有点过头了

前天恰好看到广西一个名叫肖常青的博客,他曾经是一位支援非洲的中国医生,在非洲的尼日尔工作了两年。尼日尔是疟疾重灾区,肖医生身临抗疟第一线,发现当地医生在治疗疟疾时的首选药物是法国生产的强力奎宁,并不是某些媒体吹嘘的中国生产的青蒿素,因为青蒿素的疗效不如强力奎宁。甚至,中国援非人员回国时都要带上奎宁,以防染上了迟发型疟疾

肖常青医生的原文如下:

每个国家的疾病谱与其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的发达程度有密切关系,贫穷落后国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作为地球村里最出名的贫困户之一,尼日尔的传染病可以说是肆虐横行,比比皆是。主要的常见病有疟疾、伤寒、痢疾、乙肝和肝硬化、肺结核、艾滋病等等,其中以疟疾为之最。当地的卫生条件极差,蚊子猖獗,疟疾盛行,大部分人每年都会得1~2次疟疾,有些甚至得更多次,因恶性疟疾死去的人屡见不鲜。医院的门诊和病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发烧患者,其中大部分都是疟疾引起的。医务人员已经形成传统的经验,见到发烧者,除非有明显的其他原因可解释,否则都首先考虑为疟疾,给予抗疟治疗再说。法国人生产的一种抗疟药名为“强力奎宁”,对疟疾治疗效果非常确切,一般静脉用药一天就会退烧,连用三天血液中的疟原虫就会转阴。用药三天后体温仍未下降者,即基本可以排除疟疾的诊断,医生们这时才开始寻找其他的发烧原因。这种药疗效好,对任何类型的疟疾都管用,每年都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当地深受欢迎,但我们国家没有生产,青缟素的疗效还不能与之相比。所以,在非洲工作过的中国同胞们,回国时都愿意带上一盒“强力奎宁”,唯恐自己在非洲时染上迟发型疟疾,回国后发作找不到更好的救命药

引自《援非往事(7):尼亚美国立医院记忆(一)》  肖常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c56390100cvrs.html

作者:海豚

青蒿素是中医对世界的贡献吗

青蒿素,一种天然化合物,存在于青蒿中。早在东晋的时候,青蒿被用作一种治疗疟疾的中药。1972 年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都有有效的抑制作用。其化学结构是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后来上海有机所也率先人工合成青蒿素。目前中国是最大的青蒿素原料药生产国。以上是一个让中医药的支持者美出鼻涕泡的故事。但我为什么说中医药自甘堕落呢?

因为30 多年过去了,这种事情没有再次发生过

现代医学(就是被通常称做的西医)中对药物的开发也正式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路子。根据不同的需求,如抗病毒、抗细菌、抗霉菌、不同类型的阻断剂,选取具有一定化合物结构的线索,再大量合成与其结构相似的同系列化合物,接下来进行严格的筛选,最后才能万里挑一,得到一种新药。天然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附带的毒副作用,所以必须进行人工的从化合物分子结构上优化。这是一个条理清晰的,可控制检验和监督的过程

从化学角度来将,不管是什么人参须子,王八壳子,蝎子尾巴,犀牛鼻子都是由这 112 种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起来的。还以青蒿素为例,青蒿素是个由16 个碳,24个氢和4 个氧原子组成的桥环化合物,共有6 个手性碳。如果只考虑手性不同就有720个同系物。现代医学告诉你"只能吃这里的特定的一个",中医告诉你"没事,一块吃了吧。"你愿意信谁的?

青蒿素的分离和人工合成,本来可以成为中药脱胎换骨的契机。但由于中医理论的狭隘和荒谬,使得这也成为短暂的灵光一现。继续相信五行,用粗沙锅子熬黄汤的中医是无法自身完成蜕变的。前些天卫生部跳出个二百五,苦大愁深,义愤填膺要保护中医药。这保护全民健康的部门,行的却是毁人健康之实

中药不是中国的专利。在现代医学、药物学从来没有忽视过具有药效的天然产物。现代医学中很多药物 morphine, pillaromycinone, veridin, trimethoprim,baclofen, ezetimibe, atorvastatin……成千上万的药物来自动物、植物、海洋生物、菌类、多肽以及他们的衍生物。但记住所有应用的成分都是被确定了化学结构和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的。但看看现代医学在发展的时候,在建立科学的医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的中医们干什么了?课堂上学着五行、穴位、经络;做堂时摸脉、点穴。让这些中医们把白大褂脱了,换上长袍,马路上戳个小旗,和几百年前的看病兼跳神儿批八字的郎中有什么区别?!现代医学也不应被叫做西医。你如果足够老,足够怀旧,可以还称呼"钉子"为"洋钉子"。但现在好象没有人管电脑叫"洋电脑",叫手机为"洋手机",尽管这些东西都不是中国发明的

中医肤浅的理论基础,和其无法吸收新知识的特性,决定了它最终必然要被淘汰。中医先将万物和人体用五行概括了,比起运用了所有现代科学成果的现代医学,可以说是破绽百出衣不蔽体了。这一点到和宗教与科学的区别很相似

中医药在二五眼粪青的支持下,在流氓媒体的吹捧下,在既得利益骗子们的掺杂下,在白痴官员的鼓励下,在海量的民众无知下继续自甘堕落和残害着大众。该是结束这种状态的时候了,如果你头痛的时候想到的是去吃片阿斯匹林,而不是去上街撕一块柳树皮来吃

作者:红与黑

青蒿素应归为西药

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件事与中医药有点关联,将引起中医界的极大地亢奋,究竟与中医药有多大关联呢?首先要知道,屠呦呦是1955年北京医学院毕业,在中医科学院任研究员。她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从一种被称为中药的植物----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倍半萜内酯,是西药,已经完全不是中药了。其与中医药存在的一丝关系于下: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项下,共有三十余方(丛略),其中的一个 “青蒿一撮,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青蒿项下,“主治:疥瘙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鬼气尸疰伏留,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汁服。亦暴干为末,小便入酒和服。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黑不老,兼去蒜发,杀风毒。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贴之。治疟疾寒热(时珍)。生捣傅金疮,止血止痛,良。烧灰隔纸淋汁,和石膏煎,治恶疮息肉魇瘢。”共二十余种病症

又在颂曰说:“青蒿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单用之。”

又时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于门厅内,可避邪气。阴干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观此,则青蒿之治鬼疰伏尸,盖亦有所服也。”

自从奎宁传入中国,大约有近百年没人用中药治过疟疾;在研究开始时,并没有那位名中医提示出有效的中药

《肘后备急方》所说寒热诸疟和《本草纲目》所说,疟疾寒热,都是泛指发热的病,并不是指疟疾(malaria)。青蒿又是包括青蒿、黄花蒿、牡蒿、茵陈蒿、小花蒿

从《肘后备急方》 “诸疟”字面上,也可以看出不是指一个病,所以在项下有三十多个方子。病,虽不能确定,好在提供了一个单方。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要辨症论治,处方是论 君、臣、佐、使,出现单方的很少,这里提供单方,是给研究者开了一条捷径。而《本草纲目》中,青蒿可以治二十几种病,只说了“治疟疾寒热”五个字,实在很少参考价值。如果直接说“青蒿治疟疾”,那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屠呦呦是北京医学院毕业,有人说经过中西医结合,我想并没有这个阶段,应是毕业分配或调往当时的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院与中医学院分的也不是很清,她应是研究或前期教学人员,或两者兼作。不是临床医生,是无法进行中医培训的。她用现代科学方法,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个青蒿素是西药,为西医的治疟药中增添了一员

这样说,是否是西医抢夺了中医药的果实呢?否,中医完全可以用这个药,但你必需是辨症的疟,不可以到化验室查疟原虫

中药是不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宝库,从中医的观点看,本来就是个宝库,不存在开不开发的问题。在科学的观点看,诊断的病和所用的药,没有相对的稳定性,两者互相滑动,随意(辨症)配对,这所谓的药,只能是它的本体,矿物和植物。如果现在需要一种治伤寒(Typhoid fever)的药,在《伤寒论》所载数百成千药物中,就可能找不出一种治伤寒(typhoid fever)的药

在《本草纲目》及其他中医典籍中,所载数千种药中,用科学手段,再发现几种有效的药,并不容易。如能在近期再发现几种,加以青蒿素、麻黄素,并且仍归作为中药,这也无法改变中医的面貌

作者:老愚人

青蒿素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2011年8月2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先生发表了文章《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文中介绍了屠呦呦和张亭栋(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首创者)的成就,并期望这两位中国学者能得到更广泛的肯定。仅仅过了20天的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已经飞往美国接受该奖项

饶毅先生的慧眼自然令人十分钦佩,但其文章的题目似乎并不很贴切。因为“中药”一词的定义应该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而青蒿素与三氧化二砷则完全是化学药品,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西药。饶毅先生在文中也提到:“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所获得,遵循科学的标准所确立其效果”。由此可见,这两种药物与中医药理论无关,饶毅先生文章的题目似应改为《中国药物的科学研究丰碑》更为妥当,以免“中药”的说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科学没有东方和西方的区别

饶毅先生的期望很快成为了现实,屠呦呦获得了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中国人的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这说明任何成就只要对人类有益就能得到认可。人类自起源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断地和环境以及疾病做着不懈的斗争。在从原始到文明的过程中,人类发明和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也发现了很多客观规律。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民族,凡是确实对人类有益的创造都会被广为传播和应用。例如,起源于苏美尔(美索不达米亚)的青铜、船帆、犁、车轮,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蚕豆,埃及人发明的亚麻布和鞣皮法,印度人培育的棉花等陆续传入中国;中国人发明的丝绸、瓷器、茶叶、水稻也被全人类分享,近代以来的汽车、飞机、现代医学、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也是如此。没有哪一项真实有效的发明创造只对本民族有效,而不被其他民族理解和接受。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只对中国人有效的所谓科学成果都是谎言,所谓的东方科学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

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指出:“科学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文化界限,没有什么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差别。凡是声称某种科学只有中国人才能掌握的,肯定不是真科学”。屠呦呦获奖告诉我们,即便是一贯被解释成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带有中医药色彩的发现,只要真实可信、符合科学标准,任何国家的人都是乐于理解和分享的

青蒿素的发现

疟疾在中国很普遍,历来都是中医束手无策的疾病。几乎每部中药典籍都有治疗疟疾的药方,此类药方可能有数十个至上百个,只有极少几个提到了青蒿。而青蒿未能起到截疟效果的原因可能有二个:

  • 一是药方中所述的青蒿(香蒿)并不含青蒿素,青蒿素实际存于黄花蒿(臭蒿)中
  • 二是采用煎熬等高温方法破坏了有效成分,青蒿素在60度以上时会完全分解。所以疟疾在中国从来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以至于康熙皇帝还要借助洋人的金鸡纳霜才治好自己的疟疾

1967年在北京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领导小组,全国约有数十个单位数百名名科研人员参与抗疟药的研究。据称当时筛选了几万种化合物和中草药,但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发现,其中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还不及胡椒

屠呦呦在查阅中药典籍时,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提示她很有可能是高温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于是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在1971 年10月4日第191次实验中,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随后又分离出青蒿提取物中的各种成分,提纯,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设计……于是青蒿素终于被发现。这一系列过程完全采用了现代科学的方法,遵循现代科学的标准。没有中医理论的指导,也不需要中医参与

青蒿素是化学结构明确的分子单体,这是现代医药的基本特点,其疗效也同样符合现代药物研究的基本原则,即药物的结构与效应密切相关,称之为药物构效关系

青蒿素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

青蒿素从提取到纯化再到临床均采用了现代化学和现代医学的方法,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精气、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等理论没有任何关系

与所有古医学相似,中医药应该起源于人类对抗疾病的经验总结。但是由于主观臆想出来的中医理论的误导,使中医药走上了脱离客观实际的道路。中医理论甚至都不能算作“假说”,无严谨的逻辑推导更无广泛的实践验证。整个体系建立在“类比推理”、和“取象比类”的主观想象之上,还包括有猜测、臆想、迷信、甚至鬼神的成分。在人类的认识层次中,中医处于很低级的阶段。也即粗浅的感知、穿凿附会的解释、众说纷纭的理解、拒绝验证的结论。也可以说,正是荒谬绝伦的中医理论葬送了中国的传统医学,以至于中医从古至今都没有做出过真实的贡献

方.舟.子提出的“废医验药”极有见地。中医理论不是科学: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属于哲学范畴,因为其不遵守“客观、逻辑、实证、可重复检验”等科学的方法与规则,也不具备科学理论的“排它性”和“可证伪性”。对于具体对象没有标准和量化解释,对于不同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无法用中医理论去辨别孰对孰错,甚至不能辨别骗子。中医的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完全不兼容,是相互否定的。中医理论不仅仅是独立的,而且是对抗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现代科学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科学的贡献。而中医的贡献至今也未能得到证实

假设青蒿素的研究拘泥于中医理论,可以想见其结果如何。如果不能摆脱中医理论的桎梏,中药可能存在疗效也许会被永远埋没掉

青蒿素与中药的关系

青蒿素可能是中药对人类做出的唯一突出贡献, 但这个贡献却不是源自中医理论的指导,仅仅是从中药验方中得到了一点启发而已。以天然产物提取药品不是中药的专利,现代医学中有很多药物本来就来自于植物,如阿司匹林、奎宁、麻黄素、紫杉醇、水杨酸、颠茄、莽草酸等。在中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中发现几种可以提取有效成分的植物是非常合理的

关于青蒿素究竟是从哪一种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屠呦呦所属的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发表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文中第一句为:“我们从菊科植物Artemisia annua L .中分离出的一种结晶,定名为青蒿素……”《中国植物志》第76(2)卷 62页中显示,Artemisia annua中文名是黄花蒿,第76(2)卷 60页显示青蒿的拉丁学名为Artemisia carvifolia 。(注:Artemisia annua L .为国际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Artemisia即蒿属,annual为种名,L代表命名人)。显然,青蒿与黄花蒿是菊科蒿属的两个物种,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

饶毅先生在文中写道:“而青蒿(Artemisia annua)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这句话与《中国植物志》不符,严谨地说,这种植物应该是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为什么从黄花蒿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不称为黄花蒿素而偏偏要叫做青蒿素呢?也许是中药典籍中没有出现过黄花蒿吧,以青蒿素来命名更容易与一些中药方中的青蒿产生联想。查阅相关资料也证实了这个猜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药书籍均显示为青蒿,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改为:“包括青蒿和黄花蒿,两种均可入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部184页显示,青蒿:“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不再提青蒿,中药的青蒿被悄悄地张冠李戴变成了黄花蒿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却没有足够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将蒿属植物稀里糊涂地混为一谈,一律冠以青蒿的名称,其实这几种植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屠呦呦是怎么想起来以黄花蒿为原料来提取呢?可能是大范围筛选的思路将几种蒿属植物都作为目标了

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应用表明,中医理论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传统中药的制备方法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青蒿素是明确的分子单体,其分子组成与结构导致了特异性效果。青蒿素无情地否定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药的复方、君臣佐使、十九畏十八反等歪理邪说。再一次证明了科学没有国家和民族属性,科学成果是全人类都能够理解和分享的。更重要的是,青蒿素证明了现代科学是可以解释中药的,也是唯一能够解释中药的方法

无论如何,屠呦呦是受到了中药古方的启发,将蒿属植物列入了筛选范围。虽然青蒿素的发现经历了成千上万的筛选,并且是以现代科学方法发现的,但不能说青蒿素与中药毫无关联,只是其关联非常弱并且有一定偶然性

中药是宝库还是垃圾

饶毅先生提到:“中国和世界肯定张亭栋和屠呦呦等,不仅是对他们迟到的感谢,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饶毅先生可能是沿用了中医药界一贯自我吹嘘的说法,主观地认为中药蕴含着很多尚不为人知的价值。如果饶毅先生认真通读一遍《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本草纲目》之类的中药典籍就不会轻易下这样的结论,因为那里边充斥着大量荒诞离奇的内容,诸如屎尿秽物、重金属、奇物怪品、巫术迷信、神鬼魂魄之类数不胜数。此外,即便是看起来比较正常的药方也缺乏疗效的统计学数据,仅仅根据药材的表面特点以及主观臆想来推断疗效。任何一个具备科学理性思维的人看到这些都会认为中药更像垃圾而不是宝库

数万甚至更多种流传下来的验方或偏方究竟有多少是有疗效的?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目前一例也没有,即便是写进现在国家药品四大标准的中药也没有一例是具有可靠疗效证据的,只是中医药界不敢正视这个问题而已。中药只能在荒唐政策的庇护下欺骗中国公众,中药还不能走出国门一步,任何一个具有科学医疗管理体系的国家都不会接受没有确切疗效的、毒副作用尚不明确的药物

如果想发掘中药的价值,使古老的中药为人类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必须具备在垃圾堆里寻宝的精神。因为中药不是阿里巴巴发现的宝藏,随便捡起一件就是宝贝。中药是一堆巨大的陪伴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垃圾。在中国人抗争疾病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这堆垃圾已经被千万次翻捡过,同时也被不断地加高加大。在这样低质量的资源中寻找一件稍有价值的东西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花费的代价也将是巨大的。青蒿素的发现是举国之力大海捞针,很幸运这根针被屠呦呦捞到了,可惜结果却与中医药无关。如果再有一次举国行动,不如直接依照《中国植物志》来筛选,根本不必理会任何中医药典籍

事实上,国内中医药界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奋斗了几十年,至今也未能找到一例确有疗效的中药。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陶建生曾道破天机:“考验一种药品能否服用,无非看两点:一是疗效,一是安全。如果真的有一种单味药或成药,虽不能对其作定量分析,但的确能对某种沉疴立马见效,那样的话,自然就有说服力。问题是,至今我们还拿不出一种这样的中药。”其实这是中医药界公开的秘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科学理性地开发中药

饶毅先生的中药是宝库之说值得商榷,这样的结论很可能产生误导并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如果盲目投入则是走上了非理性的道路。近几十年来,我国在中医药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成果乏善可陈。近年来,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对中医药项目的投资呈逐年快速上升态势,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巨额投入。然而,自1971年发现青蒿素以来,中国药学界对全人类贡献几乎为零

中药虽然被以法律和行业标准的形式小心呵护着,但却不能走出国门一步。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一种药物除了安慰剂效应外不可能只对中国人有效而对外国人无效。至今,没有一例中药通过美国FDA的测试,也没有一例中药在欧盟注册成功。任何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谎言,原因只有一个:没有疗效。真相实际上很可悲也很可怕,所有的中药只要走出国门就没有了疗效并可能具有了毒副作用,中药的谎言和骗局只能存在于中国的特定环境中

在可以想见的极低成功概率情况下开展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应当慎之又慎,立项之前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真实客观的评估。1、有效性。2、毒副作用。3、成本。4、方便性。5、成功率。综合这几方面因素得出的评估结果如果优于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才可能立项

中药的实际状况表明,中药的价值不可能像饶毅先生比喻的那样在宝库中捡起一件就是宝,也不可能如饶毅先生说的“中国国内和国际对中药的努力可能将中药带到一个新的时代,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中药的时代早应该结束了,不存在什么新的时代,中药的开发等于在这堆又脏又臭且硕大无朋的垃圾中寻宝,也许几十年才会碰到一次青蒿素那样的运气。此外,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必然会宣告中医药理论的灭亡

作者:龙哥

2011.09.15

含马兜铃的中药

中国慢性肾病发病率世界第一,高达百分之十以上,最主要原因是很多中国人在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

据估计中国有一亿人有得马兜铃酸肾病的风险

香港禁用的含马兜铃酸的40中药材名单

马兜铃属30种:

大叶青木香、滇南马兜铃、南木香、管南香、三筒管、苞叶马兜铃、朱砂莲、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葫芦叶马兜铃、广防己、通城虎、海南马兜铃、汉中防己、藤香、南粤马兜铃、凹脉马兜铃、淮通、背蛇生、管南香、关木通、寻骨风、革叶马兜铃、假大薯、蝴蝶暗消、白朱砂莲、逼血雷、白金果榄、小南木香

细辛属10种:

土细辛、大细辛、杂细辛、杜衡、细辛、金耳环、土金耳环、乌金草、花脸细辛、台东细辛

方.舟.子按:

中国大陆只禁了其中的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种药材,其他药材仍在中药处方、中成药中普遍使用,涉及几百种中成药。请仔细核查中药处方、中成药,如果含有以下成分,绝对不要服用,不要存侥幸心理。许多确切的证据表明,哪怕只小剂量服用一次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也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增加以后患肾衰竭、尿路上皮癌的概率,服用得越多,概率越大。中国大部分慢性肾病、肾衰竭病例,都因为服用过这些中药导致。国家药监局不愿禁的,我们自己来禁。欢迎传播,功德无量

中医大师马兜铃酸致洗肾,获赔千万

中医师吃中药治病养生,结果竟吃成终生洗肾!

肾功能衰竭 并发尿毒症

在北县汐止市执业的中医师王韵凯,多年前开始服用GMP药厂科达制药公司生产销售的“龙胆泻肝汤”后,因身体不适送医,才发现他服用的中药含有马兜铃酸,害得他从此须终生洗肾,且成为肾脏癌及膀胱癌高危险群。士林地院昨天判处科达药厂及负责人陈裕昌须赔偿医药费、工作损失及精神抚恤金共一千零二万余元,药厂另需支付一百万元惩罚性赔偿

科达制药陈姓主管受访时表示,无法接受此判决结果,他强调该公司出产的“龙胆泻肝汤”并不含马兜铃酸,王韵凯的肾病变也无法证实与马兜铃酸有关,将在收到判决书后与律师讨论,不排除上诉

记者前往胜诉的中医师王韵凯位于台北县汐止市的执业中医诊所,所方人员说,王已经下班,不清楚这件官司。打王医师行动电话,代接手机的女性友人表示:“还没收到判决书,不了解状况”,且王正在开车不方便接电话,随后手机便关机

特考及格的中医师王韵凯,曾任中华中医典籍学会理事,担任该学会方剂学副主任,因患有B型肝炎及高血脂胆固醇、口苦等症,八十五年十一月起自行开立“龙胆泻肝汤”服用,直到九十一年七月因身体不适前往新光医院诊治,发现肾功能严重衰竭并发尿毒症

王韵凯主张,科达公司应选用无毒性的“川木通”或“日木通”做为药材,却以含有马兜铃酸的“关木通”制药,不但未在产品外观加注警语“长期服用易致肾衰竭等副作用”,还散发通告广为宣传“可安心长期服用”,有贪图暴利骗取消费者信赖之嫌

含禁药所致 判药厂赔偿

被告则向法官质疑,荣总检验报告及采样方法均和被告自行化验结果不符,辩称王韵凯每天服用该药剂超过七点五公克,连续服用超过三十天,有大量滥用药物情形。此外,王某最后一次服药,距离“关木通”被公告禁用已超过一年,纵然该中药含有马兜铃酸,仍不足以造成肾功能病变等

法官认为,被告对于产品含有马兜铃酸难辞其咎,且相关动物实验、专家说法及研究,足以认定原告罹患尿毒症是因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所致,审酌告诉人三十八岁病发、双方地位和财力收入后,判处被告赔偿逾千万元

士林地检署去年也以涉嫌违反药事法及业务过失致重伤害罪嫌起诉科达负责人陈裕昌,刑事部分尚未定谳

药厂发声明 认无关连性

科达公司昨晚发布声明稿指出,根据卫生署医事审议委员会鉴定结果,王的肾脏病理穿刺经免疫萤光检查为阳性反应,与马兜铃酸肾病变所会出现的阴性反应不符,肾病变原因可能是自体免疫疾病等其他因素造成。此外,该案曾送中医师公会全联会委托学者鉴定,结论是“造成肾病变原因为多重性且与个体体质有关”,“本案之肾病变原因并无直接证据证明与服用龙胆泻肝汤有直接关连性”

马兜铃科植物具抗发炎、消肿、止痛和利尿等功效,容易被误用于减肥或治酸痛,所含的马兜铃酸却会伤害肾脏,造成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甚至引发尿毒症,我国直到二○○三年十一月才正式公告禁用五种含马兜铃酸中药,比先进国家晚了许多年

事实上,早在一九九二年比利时发生上百名妇女因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减肥中药引发严重肾病变后,便禁止马兜铃酸中药输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陆续跟进,美国则到二○○一年才宣布禁令

台湾《自由时报》2008.7.10  [记者林俊宏、王昶闵、吴嘉亿/台北报导]

中医:马兜铃酸无害!后在英刑事法庭承认有罪

一名48岁的华裔女医生在伦敦刑事法庭上承认有罪

这名叫吴英(音译)的女医生此前卖给一名英国病人的药品中含有马兜铃酸成分,导致病人先是肾衰竭,后来又患上癌症

法官说,这一案件突显了英国当局对中医中药缺乏管理条例的问题

现年58岁的英国公务员布斯女士从1997年起,曾连续五年服用从吴姓医生那里买来的药,用以医治脸上的粉刺

布斯女士当时每天服用三次这种褐色的中成药,每次30粒左右

布斯女士告诉法庭,吴医生卖给她的中药的广告词上说,这种药是“安全的和自然的”。但事实上这种药里含有马兜铃酸的成分

在1997年时,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药必须有医生的处方才能用,后来就被完全禁用了

布斯女士在服用该药几个月后开始生病,经医院检查后发现肾衰竭,后来又患上尿路癌症。据称这两种病都是由那种药导致的

这名吴姓女医生此前否认对她的指控,但星期三承认销售被禁药物

但是伦敦刑事法庭的法官说,由于对中医中药安全性完全缺乏管理,所以没有证据证明被告当时了解这种药物的潜在危害

吴医生星期三被法庭有条件释放,晚些时候再作出判决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world/2010/02/100217_chineseherbtrial.shtml

关木通中含马兜铃酸类成分

近日,搜狐微博的热点话题之一就是中成药的毒副作用。说起中成药毒副作用则不得不提著名的龙胆泻肝丸事件

所谓龙胆泻肝丸事件就是上世纪90年代国内陆续报道多例因为长期或者短期服用“败火良药”龙胆泻肝丸患者发现慢性生衰竭病例。2003年2月24日,新华社记者朱玉的一篇报道《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更是引起社会和医药界的轩然大波,成为当年热点新闻之一,也引发多例诉讼

根据研究,龙胆泻肝丸中的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该物质具有明显肾毒性,可以导致肾脏不可逆性损害,发生肾衰竭

患者服用龙胆泻肝丸的原因却是中医莫名其妙的“上火”。到底什么是“上火”直至今日仍然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服用龙胆泻肝丸者有的是因为高血压、眼病、耳鸣,有的是因为口干、便秘等,因为这些谁都说不清楚的“上火”而招来可以致命的肾衰竭,本来应该引起支持中医药的当局、中医界和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而结果生产商却以龙胆泻肝丸配方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来塞责,最后无非以不含有马兜铃酸的所谓无毒的木通来替代关木通了事

但是,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材绝非关木通一种,据不完全统计关木通、细辛、广防已、青木香、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朱砂莲等十数种中药材都含有马兜铃酸,涉及的中药方剂更是数以千计,仅仅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中成药数以百计(参见@龙哥科学公园 微博)

在讨论中医药问题中,中医粉最终无言以对的时候总是抛出【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过千年验证】来狡辩

中药的历史要上溯到传说中史前所谓神农尝百草,为了自圆百草药性(包括药效和毒性)如何仅仅凭借口尝就能了然的荒谬,甚至有人杜撰出神农天生长有水晶肚子,可以看到百草在体内的运行和转归。中药讲究的是气(性)味归经,气味与药效如何联系呢?四气即寒、凉、温、热四种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对应疾病“病因和病理”的所谓风寒暑湿热,以所谓阴阳调和与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作用起效。至于归经,存在于中医理论2000余年的经络,时至今日,动用各种最高精尖的技术手段都没有觅得的半点踪迹,药物又如何归经作用于五脏六腑疾病呢?反正我不知道

中医药的有效性,且不论目前尚没有任何一种中药的有效性经过现代医学的双盲对照临床试验验证,单以曾经被中医粉引以自豪的青蒿素的研发来说,中医有记载的近5000治疗疟疾的验方,实验室研究证明,这些曾经被千年验证的有效良方,没有一种对于疟原虫起到有效抑制遑论杀灭作用

至于中药纯天然无毒、并经过千年人体验证的说法,仍以马兜铃酸肾病来说明。如前述,有 数十种中药材含有肾毒性马兜铃酸,这些药材的安全性也“同样经过了所谓千年验证”,为什么这种千年验证却没有验证出其不可逆性的肾毒性呢?反而是中药出口到国外,却被国外实验室用现代科学方法发现了这个秘密呢?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国外就已经有马兜铃酸导致肾衰竭的报道,1993年,比利时医学界更是明确指出马兜铃酸导致肾病,并将其称为“中草药肾病”。随后,国内报道类似病例不断增加,1998年后才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肾活检穿刺更是能明确“马兜铃酸肾病”病理诊断,这也是医学上所说的无可争辩的“最后的诊断”,任何人无可抵赖

马兜铃酸肾病充分证明中药安全性的所谓千年人体验证是无稽之谈

也有中医粉为中药辩解称,药典收录的中药都是经过严格毒理研究和临床有效性研究的。的确国家近几十年来在中药研究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辉煌成就”,比如被吹上天的速效救心丸、消渴丸都是国家重大科研攻关的成果,并成功销售几亿甚至十数亿份,而业内人士都明白其实起效的无非是添加的非常廉价的硝酸甘油和格列本脲

再说国内中药的毒性毒理研究,马兜铃酸这种严重的不可逆性肾毒性国内的研究为什么就没有发现?而是被国外研究机构从为数不多的服用者中发现了呢?我一向不想信国内的所谓医学研究,这一事件也再次强化了我的这一信念

马兜铃酸肾毒性是中药毒性的全部吗?绝对不是,不过冰山一角而已。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中药中还有多少未被发现的“马兜铃酸”、“牛兜铃酸”、“猪兜铃碱”呢?

作者:挣脱枷锁的囚徒

小剂量马兜铃会中毒吗

马兜铃的中毒剂量是每次多少

(搜狐微博2013年1月9日下午2~3:30)

小孩海18的微博 向 @方.舟.子 提问: 马兜铃酸对人体有害指的是什么?

方.舟.子: 马兜铃酸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导致肾脏纤维化,这一损伤不可逆转,最终导致肾衰竭、尿毒症,只能终身做血液透析或换肾;导致尿路上皮癌

晓慧Querida 向 @方.舟.子 提问: 近年貌似没有听说马兜铃酸致死人的新闻?

方.舟.子: 国内媒体在2003年曾经大量报道过,后来就不再报道了。但是在医学文献上还是能看到这类报道。例如2007年北大第一医院报告收治了三名马兜铃酸肾病儿童患者,一名死亡,一名等待换肾

柴彬炳 向 @方.舟.子 提问: 国外对于马兜铃酸的使用是如何规定的

方.舟.子: 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所有发达国家全都在十几年前禁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和保健品,我国台湾和香港先后在2003年和2004年全面禁止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药材及其制剂

蔡晶晶无敌 向 @方.舟.子 提问: 马兜铃酸?和西游记里那个马兜铃什么关系呀?

方.舟.子: 马兜铃科的植物普遍含有马兜铃酸,马兜铃是其中的一种。除了马兜铃,还有几十种中药材含有马兜铃酸,国内现在还在用的有 细辛、天仙藤、寻骨风、杜衡、汉中防己、淮通、朱砂莲、三筒管

草民95 向@方.舟.子 提问: 砒霜(二氧化砷)可以入药(西医用于治疗白血病),马兜铃应可以入药,只要遵循配伍的药用原则,绝没有问题的。希望没有学过中医科学的人不要诽谤她。在青蒿素问题上已得到证实,青蒿素获得国际医学最高奖励的提名,屠呦呦女士会记住你的

方.舟.子: 马兜铃酸非常稳定,目前没有发现吃什么东西能够消除马兜铃酸的毒性,所以不要迷信遵循所谓配伍用药就没有问题。实际上名老中医也有因为吃了含马兜铃酸中药自己得了肾衰竭的,例如 北京崇文区中医院一名出身中医世家的老中医,三代人都因为吃了含马兜铃酸的同仁堂龙胆泻肝丸得了肾衰竭。另外,我以前写文章论证过,青蒿素是一种化学药,它的发现和中医没有关系

春芳马甲 向 @方.舟.子 提问: 除了猴枣散还有哪些药品含马兜铃酸?

方.舟.子: 非常多,国家药典里收录的中成药处方中,含有马兜铃酸药材的有几百个

wayh5的微博 向 @方.舟.子 提问: 猴枣散不行,那什么样的药品适合止咳化痰?

方.舟.子: 咳嗽本身不是病,而是人体为了保障呼吸道畅通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一般是不提倡止咳的。如果咳嗽过于严重而需要治疗,也应该是针对引起咳嗽的病因,根除咳嗽的因素(例如抗菌、消炎、戒烟),而不是简单地强制止咳。我的小孩至今没有吃过任何止咳药,虽然有时会因为感冒咳嗽。如果咳嗽严重到影响生活,可以考虑使用止咳药。常用的止咳药有右美沙芬

琲瓃Cherise 向 @方.舟.子 提问: 马兜铃酸如果使用得当是不是就不存在伤肾的问题了?

方.舟.子: 小剂量地服用含马兜铃酸中药,哪怕只服用过一次,就会对肾脏造成损伤,而且这种损伤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不存在“使用得当”的问题。任何对马兜铃酸中药的使用都是不得当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以及台湾、香港都全面禁用所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只有中国大陆没有禁

凯唱Amos 向 @方.舟.子 提问: 您家孩子吃什么止咳啊?

方.舟.子: 我家小孩有时候会因为感冒咳嗽,但到现在还没有吃过任何止咳药。除了吃过泰诺林等退烧药,也没有吃过任何感冒药。感冒自愈之后,咳嗽也会渐渐自行停止

薛定谔小猫 向@方.舟.子 提问:方老师,在您的科普下,我已经不用中药了,也劝说身边亲人不用中药。但很多中成药里含有中药。请问方老师怎么辨别中成药与西药?

方.舟.子: 一、看药品批准文号,如果是中成药,标注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Z”开头的,Z就是表示是中成药。如果是西药(化学药)用的是H。二、中成药名称都取得很好听,灵、通、康什么的,一看就知道是要治什么病的。西药的名称则是不知所云的,法律规定西药名称不能体现疗效。三、看药物成分,如果成分中有中草药名称,就是中成药。四、中成药在“不良反应”一栏中往往写着“尚不明确”,而西药会详细说明不良反应

爱喝酸奶的鱼 向 @方.舟.子 提问: 能因为马兜铃酸否定整个中医吗?

方.舟.子: 马兜铃酸事件反映了,中医自己没有能力去发现中药会导致像慢性肾病、癌症这样的慢性毒性,而只能完全靠现代医学去发现。更恶劣的是,在现代医学替中医发现了中药的毒性后,中医还百般否认、狡辩,意图继续用有毒中药害人

琨瑶1998 向 @方.舟.子 提问: 难道西医、西药就没有一点问题吗?

方.舟.子: 我们现在在谈中医中药的问题,不是在谈西医西药的问题。西医西药的问题和中医中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无可比性。例如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西药需要用科学方法做过系统研究,对其不良反应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批准上市,上市后如果发现有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问题,也会采取补救措施。而中药在在方面还基本是个空白,都写的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稀里糊涂吃死了也不知道怎么死的

桥头水井 向@方.舟.子 提问:方先生,我小时候或多或少吃过这种中药,长大后就没再吃过中药了(除了广东的煲汤,喜欢它的味道),请问,对肾的损伤依然存在吗?顺便说一句:感谢你为社会,为人们所做的一切

方.舟.子: 小时候吃过中药,即使现在不吃了,它对肾脏造成的损伤依然存在,因为这种损伤是不可逆转的。但是肾脏代偿能力强,受到的损伤不严重的话对生理没有影响,只是要防止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广东的煲汤也不能随便吃的,有时里面也会放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例如朱砂莲

taotaode微博 向@方.舟.子 提问:有些人无法理解:这个不敢吃,那个不敢吃,偏偏敢吃不知是什么的中药,还给孩子吃,到底是为什么呢?

方.舟.子: 很多人觉得中药都吃了几千年了,不会有问题的。其实没有科学依据地稀里糊涂吃了几千年,同样会有问题,而且会有很大的问题。古人平均寿命才三、四十岁,怎么能把他们的用药经验当真呢?

zgshh2002 向@方.舟.子 提问:我想问国家有关医药权威部门难道不知道马兜铃酸的危害吗?还是有其他原因?

方.舟.子: 国内外有关马兜铃酸危害的研究非常多,国家药监部门当然非常清楚马兜铃酸的危害,也禁了三种马兜铃酸中药,但是为了维护中医药的行业利益,不敢像国外和港台那样全面禁止马兜铃酸中药

新人332377 向 @方.舟.子 提问: 什么药都有副作用啊?人本身的抵抗力能扛过去吗

方.舟.子: 药物的副作用有大有小,有严重有轻微,有可逆有不可逆,不可一概而论。马兜铃酸的副作用属于严重而且不可逆转,所以必须禁用。常用西药不存在类似的情形。而很多常用中药都存在类似的情形,例如还有那些含朱砂、雄黄的中药

二锅头白开水 向@方.舟.子 提问: 在当下中国的医学界,马兜铃酸是不是很多人排除的药物,为何见到很少有“大家”们对此发表评论呢?

方.舟.子: 中国医学界良莠不齐,很多中国医生从来不看最新的医学文献,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都差,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居然有几个医生都迷信中医偏方。那么这些医生不了解或不相信马兜铃酸有害没什么奇怪的。更何况还有很多中国医生为了拿药物回扣,明知马兜铃酸中药有害也会开给患者,特别是那些中医

宏伟Hiram 向 @方.舟.子 提问: 您对“以毒攻毒”怎么看?

方.舟.子: 有的毒物可以用来治疗某种疾病,这是必须通过科学验证来证明,并在权衡利弊之后谨慎使用的。大多数毒物是只会把人毒死,治不了病的,不要因为相信“以毒攻毒”就乱吃毒药。你愿意为了治疗感冒咳嗽之类的小病而把肾脏吃坏了吗?

c汉子4920 向 @方.舟.子 提问: 你的孩子感冒发烧,你怎么对付?家里常备的药品有什么?

方.舟.子: 如果确信是感冒发烧,我一般不会让小孩吃药,只是让她多喝水、多休息、少穿衣服少盖被子散热。如果烧得非常厉害,小孩感到难受,我就让她吃点泰诺林退烧

水魅妖姬 向 @方.舟.子 提问: 你对明星代言药品广告有什么看法?

方.舟.子: 药品本来就不应该做广告。明星代言药品广告更是胡来。目前国内的药物广告基本上都是虚假的,这些明星是在帮助医骗、药骗骗人,谋财害命

赵小群 向@方.舟.子 提问:孩子感冒可以吃扑热息痛吗?有人说这种药对肾脏有损伤

方.舟.子: 扑热息痛即对乙酰氨基酚,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它是相当安全的,只有在过量使用时才会对肾脏、肝脏有损伤,严重的会导致肝衰竭,所以要注意剂量。这和马兜铃酸中药不一样,后者再怎么注意剂量也会造成不可逆损伤

yztsf 向@方.舟.子 提问:马兜铃酸被发现有严重肾毒性至今已近20年,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纷纷对含马兜铃酸的植物亮红灯,中国虽然禁了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但其他含马兜铃酸的药用植物仍保留在药品标准之中。即使是禁了的那几种,也是在经历了无视、隐瞒、抵赖、狡辩后因媒体广泛关注而被迫采取措施,之后的应对SARS、三聚氰胺等重大公共安全问题也与此非常相似,政治需要或商业利益让政府决策放弃了科学标准

方.舟.子: 在国外已发现马兜铃酸的危害将其禁用十年之后,2003年由于新华社的曝光,国家药监局才很不情愿地禁掉了三种马兜铃酸中药。如果没有舆论的压力,国家药监局根本不愿采取行动。现在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我们应该加大舆论压力,迫使国家药监局向国际接轨,禁用所有马兜铃酸中药

禁止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

中国经济网讯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一种被称作“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成分被爆有可能导致癌症和肾衰竭之后,各界对于“马兜铃酸”的质疑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在我国,到底应不应该禁止使用马兜铃科植物,还引发了一场中西医对于毒性的大讨论。“打假斗士”方.舟.子在接受中国经济网《经济热点面对面》节目采访时指出,市面上的马兜铃科植物应当全部禁止入药;但北京东直门中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侠却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方.舟.子提出,应当把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替换掉,市面上的马兜铃科植物应当全部禁止入药。但面对这样的提议,很多中医提出了异议,表示现在这样施行还不现实

北京东直门中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侠:因为有些药必定还有它的正作用,你没有肯定它就能完全出现问题,我觉得国家如果想这样做的话,应该把所有的成分药进行实验,有了依据以后再考虑

方.舟.子:当初之所以禁止使用关木通,是因为发现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那么根据同样的原理,应该只要含有马兜铃酸的,都应该把它禁掉才对

解说:到底应不应该禁止?双方都有自己争辩的理由,这引发了中西医对于毒性的大争议,而在马兜铃酸事件发生之后,有专家出来佐证,马兜铃作为一种中药本身是具有毒性的,但是在和其他中药搭配过程当中,会减弱或者消除它的毒性,这一论调出来之后,更是引发了中西医之间的对抗

北京东直门中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侠:有些药虽然携带马兜铃酸成分,但是因为它里面还含有其他成分,并对马兜铃酸成分产生了制约,所以没有产生副作用

方.舟.子:几种药放一块,说能够互相抵消毒性,我不能说这种可能性没有,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很低很低的,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毒性是不会变的,甚至反而毒性会增强,你说刚好互相抵消,这种可能性它即便有,也是必须要用实验证明的

解说:除了两只争论的药材搭配是否会减轻毒性之外,双方的焦点还放在了我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上

北京东直门中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侠:药就是毒,这就是以毒攻毒,治病就是以这个毒去攻那个毒,所以过去老百姓说的把人药死了,其实就是毒死了

方.舟.子:你光是这种泛泛地说药都有毒,药都有副作用,不能乱吃什么的,这个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你必须清楚这个药究竟有什么样的毒,会导致什么样的不良反应,这才有意义,所以光是泛泛地说是药三分毒是很不严肃的一个说法,这是个推卸责任的说法

北京东直门中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侠:你说严谨不严谨,但人还有个体差异,我觉得有争议的时候,讲究个体差异的时候,应该是更科学

2013年10月21日中国经济网

v.cen.ce.cn/video_info/2013-9-29/1380434799792.json,553,450

马兜铃的中毒剂量是多少

1993年比利时医生在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论文,报告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能够导致肾衰竭,之后世界各国研究人员也都报告发现了相似病例,甚至因此有了“中草药肾病”这个病名。中国药监部门、医学界对此矢口否认,认为是外国人不会用中药才会出问题。直到2003年新华社报道国内也有很多人因为服用马兜铃酸中药导致肾衰竭,药监部门才被迫承认这是个问题,取消了三种马兜铃酸中药的用药标准。二十多年来,对马兜铃酸中药毒性的研究是一大热点,对其致病机理也有了深入的了解。除了肾损伤,还发现马兜铃酸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能够导致肾癌和上尿路上皮癌

最近新加坡和台湾研究人员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发现马兜铃酸中药还和亚洲地区肝癌高发有关系(下称新加坡论文)。如果国内药监部门、医学界对公众健康负责任的话,应该为此发出警戒才对。但是他们和24年前一样,首先想到的却是担心中医药产业会因此受到打击,药监部门、中医药管理局紧急找专家让他们出来“辟谣”,中医专家也纷纷出来在媒体上“辟谣”。在“辟谣”文章中,有两篇值得一提。一篇是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谢院生、陈香美的文章《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登在《中国医药论坛报》),其中陈香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下称陈文),一篇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梁爱华、朱晓新、张伯礼的文章《马兜铃酸导致肝癌证据不足,中药应合理使用》(登在《中国中医药报》),其中张伯礼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下称张文)。两篇文章都由院士领衔,够权威了吧?但是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没去读或读不懂新加坡论文,没明白人家在说什么

陈文说,新加坡论文只是“发现接触过马兜铃酸中药的患者肝癌组织中有较高频度的基因突变,推测肝癌的发生可能与马兜铃酸有关”,因此“辟谣”说:“⑴ 基因突变不等于癌;⑵ 含马兜铃酸中药-马兜铃酸-基因突变-肝癌的内在联系如何不清楚,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果仅仅是发现接触过马兜铃酸中药的患者肝癌中有较高频度的基因突变,就怪罪给马兜铃酸,当然是很不严谨的,因为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基因突变,有基因突变也不一定就致癌。但是那篇论文并不是像这两个医生设想的那么傻

此前已经知道马兜铃酸引起的突变有很特别的特征,目前没有发现还有别的物质会引起这种突变,所以把它叫做马兜铃酸签名突变。如果发现有这种基因突变,就可以推断是马兜铃酸导致的

在新加坡论文研究的台湾肝癌组织样本中,78%有马兜铃酸签名突变,说明是马兜铃酸导致的。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癌变,但是已经知道有一些基因如果发生突变,就会导致肝癌,这些基因叫做肝癌驱动基因。在那些具有马兜铃酸签名突变的肝癌组织中,75%肝癌驱动基因发生了这种突变。所以马兜铃酸与这些突变、这些突变与肝癌的因果关系都是很强的。如果我们再考虑到此前有动物实验表明马兜铃酸能够导致肝细胞出现癌前损伤,马兜铃酸属于确定无疑的一类致癌物,把这些新旧证据都放在一起,马兜铃酸能导致肝癌的证据是相当强的

张文似乎也知道这个逻辑关系,所以要否定在肝癌组织中发现的突变是马兜铃酸引起的,以比论文作者显得还要专业的口气说:“该研究采用了基因测序方法,对收集到的肝癌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所检测的肝癌样本中,台湾和大陆的样本中分别有78%和47%呈现一种特殊的突变类型(A:T >T:A突变)。他们把这种突变类型称为‘马兜铃酸指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种突变类型唯独只有马兜铃酸会造成,其他致癌物是不会有这种突变的。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国外权威专业杂志《癌变》(Carcinogenesis)曾经在199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者发现,氯乙烯可以引起人基因突变,突变类型以A:T → T:A为主,并可引起肝血管瘤乃至于肝癌。这就是说,除了马兜铃酸,其他的致癌物也会造成A:T → T:A突变,并不是马兜铃酸特有的,怎么能说算是‘马兜铃酸指纹’呢?”

他们说还有其他物质能够引起A:T >T:A突变,所以不能把发现这种突变归咎于马兜铃酸,貌似有理,但是却没有去看看新加坡论文是怎么说的。人家研究的并不是简单的A:T>T:A突变,而是特定序列模式的A:T >T:A突变,已知只有马兜铃酸能够引起这种特殊的突变,没有发现其他物质(包括张文说的氯乙烯)能引起这种突变,所以才把它叫做马兜铃酸签名突变

张文说:“大家有所不知的是,目前国家对所使用的品种是有严格的含量限定的。比如说,规定了细辛中的马兜铃酸含量必须低于十万分之一。药典规定细辛的用量是一天2-3g,所以人服用细辛,一天的马兜铃酸量不会超过30微克,加上煎煮时只有部分会煎出来,可想而知,最后剩在药物里的其实是极其微量的。也可能有人会说,致癌物只要吃一点就会引起基因突变,就会引起癌症。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个观点是片面的。除了特异质反应以外,药物的毒性包括致癌性与剂量和用药时间有关,国际上通常是通过对有毒物质制定限量标准来保证安全性。目前已经确定的致癌因素很多,包括化工物质(如氯乙烯、苯)、药物(如雌激素)、紫外线、X-射线、食物致癌成分(如培根、咸鱼、腌菜中的亚硝胺;水和食品含有的砷)等等。众所周知,过度地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但日常正常情况下晒点太阳不会得皮肤癌。更年期妇女补充适量的雌激素不会引起癌症,但是过量和服用时间太长可引起癌症。我们天天要吃的大米中是含有致癌物砷的,我国大米中砷含量标准是0.2 mg/kg,每天吃符合这个标准的大米则是安全的。”

致癌物没有安全剂量,这个医学常识我们在讨论普洱茶中致癌物问题时已经一再强调过了,并且引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和毒理学教科书为证。一个院士居然否认这个医学常识,把为了管理方便人为制定的检测标准当成安全剂量,真是匪夷所思。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张院士居然认为日常正常情况下晒点太阳不会得皮肤癌、更年期妇女补充适量的雌激素不会引起癌症。在这两种情况下当然都有可能引起癌症(只要接触了致癌物就有可能),只不过风险比较低而已(国际医学界对更年期妇女要不要补充雌激素有争议,就是因为其致癌风险)。张院士把低风险当成了无风险,说明他本人其实在癌症生物学方面是个大外行

陈文称:“长期大剂量使用任何药物,都可能出现药物毒副作用,这属于不当用药,而并非药物本身的问题。”张文也称:“长期大剂量使用任何药物,都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毒副作用,这属于不合理用药。”

实际上,确凿的证据证明,马兜铃酸药物哪怕只是使用过一次,哪怕是极少剂量,也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马兜铃酸作为致癌物,是不存在安全剂量的,小剂量也有致癌的风险。所以马兜铃酸的毒性,就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而不是属于不当用药、不合理用药。北京崇文门医院有一个著名中医自己都得了马兜铃酸肾病,能说他和普通患者一样不知道怎么合理用药?

陈文称:“中医药使用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药物性肝损害、肾损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按照药物的适应证及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剂量、疗程、配伍以及患者的年龄、原发病、基础器官功能状态等而错误使用。”张文也说:“中药自古以来很重视炮制和配伍,以降低中药的毒性。例如,雄黄采用水飞炮制后可大大降低毒性成分;附子经过炮制后可以把毒性较高的成分转变为毒性低的成分;附子配伍干姜可以降低煎岀液中的毒性成分含量。另外,对用药部位也有选择,例如细辛用的是地下部分的根和根茎,而不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基本不含马兜铃酸。需要强调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用药,使用的剂量和时间要严格控制。”

有的中药会因为炮制减少毒性,不等于所有的中药毒性都能通过炮制去除,因为不同的毒素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马兜铃酸极其稳定,不会因为炮制就失去毒性。目前也不知道有什么药物同时使用会消除马兜铃酸的毒性,所谓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是无济于事的。不管用多小剂量、多短的疗程,用什么配伍,也不管患者年龄大小、有什么样的体质、病情如何,马兜铃酸都会对肾脏、肝脏等器官造成不可逆损害,如果按陈文的逻辑,药物性肝损害、肾损害的主要原因是错误使用,那么所有的马兜铃酸药物使用就都是错误使用了,因为不管怎么用都有损害

马兜铃酸中药目前用得最多的是细辛,至少有一百多种中成药用到了细辛。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张文反复强调细辛中的马兜铃酸含量低,说细辛用的是地下部分的根和根茎,而不用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基本不含马兜铃酸。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接受采访时也这么说。以前细辛是全草入药的,2003年马兜铃酸中药问题在国内引起关注后,有研究人员做了检测,发现细辛地上部分马兜铃酸含量高,地下部分马兜铃酸含量低,所以药监部门就把细辛全草入药改成只用地下部分入药

但是根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药学院研究人员的检测,细辛中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并不低,而且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没有区别(Mitch J. et al, Medicinally Used Asarum Species: High-Resolution LC-MS Analysis of Aristolochic Acid Analogs and In vitro Toxicity Screening in HK-2 Cells, Front.Pharmacol., 22 May 2017)。不是说国内研究人员测定结果就不对,但是至少说明细辛的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变化很大,不能让人放心

陈文称:“大家需要做的不是拒绝应用中药,更不是诋毁中医中药,而是应该提高中药的品质,按病证合理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以减毒增效。”

那么请问要怎么提高中药的品质、按病症合理使用,才能避免马兜铃酸药物的损害?诚然,药物的使用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有毒性的药物不是就不能用,而是要看有没有必要,有时候为了救命不得不使用毒性很大的药物。但是马兜铃酸药物并非救命药,只是用来“清火”、助消化、治感冒之类,且不说是否真有这些疗效很可疑,即使真有疗效,为了“清火”、助消化、治感冒就去冒着肾衰竭、肝癌的风险,完全得不偿失

如果是中医为了其饭碗所以要昧着良心为马兜铃酸洗白倒也罢了,但是谢院生、陈香美并不是中医,而是肾脏病科专家,不可能不知道马兜铃酸中药对肾脏能够造成的恐怖后果。中国之所以慢性肾病发病率世界第一,高达百分之十以上,最主要因素就是马兜铃酸中药。据估计中国有一亿人有得马兜铃酸肾病的风险(Grollman A.P.,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Harbinger of a global iatrogenic disease, Environ. Mol. Mutagen. 54, 1–7.)。然而,肾脏病科专家却如此为马兜铃酸中药洗白,难道是担心人们吓得不敢再吃马兜铃酸中药了,他们没了生意?

也有人发现难以给马兜铃酸中药洗白后,换了洗白方向,改为中医洗白。他们说其实中医早就知道马兜铃酸中药有毒性,不能用。中医也不是到现在才这么给自己洗白的

早在2003年,龙胆泻肝丸导致肾衰竭的问题在国内暴露出来后,中医就已经这么干了。龙胆泻肝丸用到了一味中药,叫木通。木通有两种,以前用的叫川木通,后来改用关木通。川木通和关木通是两种不同科的植物,因为根的形状看上去相似,样子都很“通”,所以就都当成一种药材来用。关木通是马兜铃科的,含有马兜铃酸,川木通是毛茛科的,不含马兜铃酸。马兜铃酸中药的问题暴露出来后,中医就说,你看,古人聪明啊,木通正品用的是不含马兜铃酸的川木通,是现在的人不懂,错用了马兜铃科的关木通,才出事了。古人没有植物分类学概念,不同种甚至不同科的植物看着有点像就当成一种药材乱用,哪有那么聪明。退一步说,就算关木通是错用吧,但是马兜铃科植物还有几十种用来做中药,常用的有细辛、青木香、马兜铃等等,这些药材都是所谓正品,不存在错用的问题,如果古人那么聪明,知道马兜铃酸中药有问题,怎么一直在用这些药材呢?

有人说,古人虽然用马兜铃酸中药,但是知道这些中药有毒,所以用得很谨慎。例如细辛这种很常用的中药,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据说这说明了古人知道细辛这种马兜铃酸中药有毒,才要限制用量。使用中细辛经常过一钱,据说那也是今人无知乱用,才出问题

其实古人说的药物毒性,跟现代医学说的药物毒性,根本不是一回事,很多是属于异想天开。古代的确有人说细辛用粉末入药时不可过一钱,说是如果过一钱,病人就会窒息而死。可见这种吃了马上就会死人的急性毒性,和马兜铃酸导致肾衰竭、癌症这种慢性毒性,不是一回事

而且这种急性毒性是臆想出来的,根本不是真的。细辛粉末的用量经常过一钱,也没见谁因此窒息死亡了。实际上中医的主流认为细辛是无毒的。《神农本草经》把细辛列为无毒的上品药,认为久服不伤人,长期吃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伤。《本草纲目》也说细辛无毒。其他马兜铃科中药,例如马兜铃,《本草纲目》也说无毒。可见中医是不知道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的

中医判断一种中药有没有毒,毒性是大是小,有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胡思乱想,有的是根据经验。经验有时有用,但是局限很大。那些吃了马上就毒性发作的急性毒,是能够通过经验知道的,所以中医知道砒霜会毒死人,巴豆会让人腹泻。但是那些吃了要过很长时间,日积月累毒性才会发作的慢性毒,就不可能通过经验知道了。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就属于慢性毒。等到出现了肾衰竭,得了癌症,是不可能通过经验知道是因为吃了马兜铃酸中药引起的,需要通过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毒理实验才能知道,而这两种研究方法都是现代才有的。更何况古人对肾衰竭、肝癌这些疾病都不知道,怎么可能知道会有药物引起这些疾病呢?

有人认为,即使古代中医不知道马兜铃酸中药毒性,现代中医也知道,甚至要把马兜铃酸中药毒性的发现归功于现代中医。网上有一篇文章说:“实际上,目前从文献上看,较早认真对马兜铃酸进行深入研究的恰恰是中医。在1997年时天津某药企为日本加工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在销售使用后部分患者出现肾损,为此天津中医学院受委托开始分析。院长张伯通先生带博士生马红梅进行专项研究,证实关木通可导致肾损害,其论文获奖。张老先生也在1998年向国家药典委员会建议,在修改药典时加入‘关木通损害肾脏’的内容,该意见被采纳。”

该文说的张伯通应是我们上面提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当时是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的确从1997年开始做过关于马兜铃酸中药损害肾脏的研究,但是比利时医生早在1993年就已经证明了马兜铃酸中药能够导致肾衰竭,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随后各国研究人员纷纷开展对马兜铃酸中药毒性的研究。跟国外的相比,张伯礼的研究算是比较晚的,他在论文里也先综述了国外的研究结果。而且张伯礼的研究采用的是现代医学的实验、检测方法,并不是中医的方法,所以是不能算成中医的功劳的

但是张伯礼对马兜铃酸的研究有中国特色。他从事研究的起因是,天津有一家代工厂加工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复方药在日本导致消费者肾损害,日方委托调查原因。“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含有关木通,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那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致肾损害的原因就是关木通,这是很显然的。不过张伯礼可能幻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通过君臣佐使、复方配伍能够消除关木通的毒性,所以还要用小白鼠做实验,给小白鼠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关木通。实验结果表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关木通有相同的肾毒性,说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的关木通的毒性并没有被君臣佐使、复方配伍消除。既然国外的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已确定马兜铃酸中药有肾毒性,张伯礼自己的动物实验也证实了“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关木通有相同的肾毒性,那么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了

但是张伯礼还不满足。他找了十名22岁至59岁的妇女,以治疗“血虚寒凝型,手足四肢腰胃脘等冷痛及痛经或有呕逆诸症”的名义对她们做人体毒理实验,让她们每天口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颗粒”7~10.5克(含关木通0.7~1克),连续服用39~108天,得出结论说:“关木通的肾毒性可能与超量、长期、不辨证服用有关。”(马红梅、张伯礼《关木通复方肾毒性的临床前瞻性观察》,《中药新药与临床病例》2001年11月)也就是说,他认为只要不超量、短期、辩证服用关木通就没事。张伯礼反对“盲从FDA禁止马兜铃药的做法”,对2000版药典的建议也只是给关木通词条增加一句“关木通用量过大,可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没要求禁用关木通。关木通是几年后因为新华社曝光了龙胆泻肝丸的问题才被禁用的,和张伯礼没有关系

在国外已证实马兜铃酸中药导致肾衰竭和癌症、张伯礼自己的动物实验也证实马兜铃酸中药具有肾毒性的情况下,还找人来做人体毒理实验,对人体造成无必要的而且是不可逆转的严重损伤,是非常不人道的。所以张伯礼虽然采用的是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却没有遵循现代医学的研究伦理。然而张伯礼却因此获奖,还评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上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现在又出来试图为马兜铃酸中药洗白,唯恐马兜铃酸中药不能继续害人。在这些“中医大师”的心目中,可有对病人起码的尊重和同情?

·方.舟.子·

2017.10.31.

(UC名家首发)

马兜铃酸不可逆肾损伤

台大医师今天发表研究证实,服用含马兜铃酸的植物会造成泌尿道上皮癌,受害病患包括中医师在内,最年轻仅24岁,祸首除了广防己等中药材之外,可能还有漏网的有毒植物

台大医院今天举办「马兜铃酸肾病变与泌尿道上皮癌国际研讨会」,台大泌尿部医师蒲永孝、陈忠信分析10年内搜集到24到88岁共46个病例,发现其中6成患者的肾脏有马兜铃酸的痕迹,1/3患者的肿瘤细胞找到马兜铃酸导致的抑癌基因突变

陈忠信说,马兜铃酸在人体代谢后的产物,会卡在泌尿上皮细胞上,造成P35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突变位置有著如同指纹般的特征,此项特征出现在台大病患身上,也出现在比利时和巴尔干半岛的这类病人身上

翻开医学文献,比利时学者发现,短期大量服用含马兜铃酸的减肥草药,导致39人肾病变而必须换肾,其中19人泌尿道上皮癌。美国学者研究,巴尔干半岛麦田旁边生长的马兜铃科植物,混入成熟麦子内,当地人长期少量食入马兜铃酸,导致肾病变泌尿道癌症居高不下

陈忠信表示,台湾病患被马兜铃酸毒害的食入模式,可能是介于比利时与巴尔干半岛患者之间。而且卫生署在2003年禁用含马兜铃酸中药材,包括广防己、关木通、青木香、天仙藤及马兜铃等,但可能还有漏网的马兜铃酸来源

他的推测其来有自,因为有名64岁的女性坚称从未吃过中药,却发生双侧泌尿道上皮癌,有些病患可能来路不明的草药都吃著进补,不知道哪些有毒

有中医专业也会受害,陈忠信说,被马兜铃酸毒害的中医不只一人,他的一个中医师病患长期服用龙胆泻肝汤、疏经活血散,食入其中的马兜铃酸药材,先是吃到洗肾,在中国大陆植肾返台之后,体内保留原有的两颗肾先后长出上皮癌,只能先后摘除

陈忠信指醒,患者即使停用马兜铃酸,后续影响仍会持续数十年,而且没有解毒剂,不少患者最后必须洗肾、换肾

2012-01-07 中央社

马兜铃酸肾病病例研究

我从事血液透析工作30来年,大多数尿毒症患者都服用过中草药。中草药不能治愈尿毒症反而使病情加重。10年前的今天我国记者报道了马兜铃酸的危害。现将部分与服用马兜铃酸有关的尿毒症患者(隐去患者真实姓名)的病例报告如下:

1.庞凤芹 女67岁 既往无肾病史。因爱上火常服清肺抑火和牛黄解毒丸,服用龙胆泻肝丸20年。3年前(04年)出现慢性肾衰竭,血肌酐300时开始喝了272医院两年的中药,恶心,腹泻,无效,肌酐升至800-900,于07年调查时已开始维持性血透8个月。2年中药每周700元,共5万元,不管用,后来把药都扔了

2.姚宇香 女62岁 既往无肾病史。20岁时因耳鸣为去火吃了40年龙胆泻肝丸,4年前(03年)体检发现血肌酐不正常160,去中医一附院服中药半年无效,肌酐反上升。后去新兴医院就诊,服丸药1年,肌酐400-500。也去过中医医院张大宁处喝了2付中药,有冬虫夏草,无效。期间并发了肾结石。于03年3月19日在中医一附院开始血透,透前血肌酐900以上。后转到宾水医院进行血透治疗。两年中药费用5万多元

3.宁潜宪 男54岁 慢性肾炎患者。发现慢性肾衰3个月后开始血透,已血透3年8个月。曾经亲人介绍到大港一中医看病,称北京经济台宣传过,说世界有他的论文,给中央首长看过,说:“一年后还你个健康的肾。”喝汤药和灌肠,还有服加味逍遥丸加龙胆泻肝丸1年,费用8千元。胃口光是药了,汤药给人都打下去了,肌酐上升,上楼得儿子背着。血透2年后体格恢复正常

4.程彭才 男50岁 患慢性肾炎20多年。发现慢性肾衰1年后开始血透,起初15至20天透析一次,说明还有部分残存肾功能,可是去大港看中医,称有国家证书。10-20天去一次。汤药和丸药,加味逍遥丸加龙胆泻肝丸,后者一袋,每日两次,共服1年半。结果病情加重,开始正规透析。找到那个中医问1年半花了1万5千多怎么不管用?那中医说:“肾可自己长出来,2年半差不多。”还想骗钱呢

5.蒋玉香 女60岁 34年前(1973年)妊娠合并慢性肾炎。血透10年。透前慢性肾衰8年,96年11月肌酐500,半年后升至600,在272医院住院一个月,服黄芪丹参等中药。后出现腹泻,并发酸中毒。肌酐升至900。97年血透开始前自觉头晕耳堵,透析开始前后均服用过龙胆泻肝丸。透析后做过两次肾移植(移植肾仅存活1年)。移植肾更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更何况含有能对肾脏造成永久性伤害的马兜铃酸呢

6.张文立 男54岁 既往无明显肾病史。10年前因“心脏病”曾服4年冠心苏合丸。1年前因呕吐住当地医院,验血肌酐650,确诊为慢性肾衰。出院后服过邵霞玲中药和电视上宣传的沈阳一医院的肾活胶囊,均无效。双肾萎缩。已开始血透一次

7.严贵云 女53岁 既往患有高血压。10年前曾口服冠心苏合丸半年。4年前因厌食按更年期综合症服更年安。查血肌酐205,住中医院(张大宁处),中西药,汤药,灌肠。后出现心包积液,双肾8厘米,24小时尿量1700毫升。住院3年肌酐渐升高至600多,无效,花了6-7万元。开始血透1年

8.冯金艳 女44岁 高血压9年。慢性肾衰2月。血透2年3个月。血透前求医4处。曾找一中医按胃病治疗,喝汤药,含木通等成分,肌酐500-800,无效,后开始血透

9.刘 娉 女 上大学期间为了减肥,常去校医院开龙胆泻肝丸,后来医院进药就给她留着,一吃就是好几年。毕业后搞中央空调工作。后发现贫血,查出尿毒症,开始血透。已肾移植

以上仅是2007年我在天津市两家二级医院血透室工作时的部分病例,其中第9例因肾移植离开医院。第1和第2例为典型的马兜铃酸肾病,发病隐匿,出现症状时多已发展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第4例说明有肾脏实质性疾病对马兜铃酸更为敏感,所以已有肾衰竭的患者不能乱服中草药。以上多是服用马兜铃酸同时又服用了其它对肾脏有害的中草药,这种有毒药物累加作用的危害是很大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是马兜铃酸肾病(国外称中草药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周光达

吃什么中成药好

在中国,有近400种中西药复方制剂,它们是中药依据国家药品标准添加化学药品,也就是添加西药成分,所制成的中成药。然而,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使用过程中多出问题,却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最早的中西药联用源于19世纪中期,中医张锡纯曾用石膏阿司匹林汤治疗温病周身壮热证,据称有一定疗效。然而,阿司匹林本就是公认的良药,无论加到中药还是鸡汤中都具有一定疗效。20世纪60~70年代,为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全国范围内开展中草药群众运动。在1985年《药品管理法》颁布以前,各地方医药管理部门独立审批中药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由此中药添加西药的产物开始大范围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药感冒药中添加西药最为常见

在研究抽检中,24种感冒药有19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19种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只有10种在说明书中提示含西药成分,14种没有提示。如果同时服用了泰诺、百服宁、白加黑、快克等西药,很容易造成某种化学药品重复用药,以致出现剂量的叠加。比较常见的含有西药成分的中药感冒药有复方感冒胶囊、复方感冒灵胶囊、复方感冒冲剂、999感冒灵颗粒、感冒安片、感冒清片、感特灵胶囊、金羚感冒片、抗感灵片、维C银翘片、重感灵片等

此外,止咳平喘类中成药主要添加盐酸麻黄素、氯化铵、氨茶碱、扑尔敏、磺胺类抗菌药。在25种此类药品中,仅有4种提示含西药成分,21种未提示。常见的有复方枇杷糖浆、咳喘清片、咳立停糖浆、咳痰清糖浆、痰咳净片、小儿化痰止咳糖浆、镇咳糖浆等。而胃肠道类中成药一般添加碳酸氢钠、氧化镁、盐酸小檗碱、氢氧化铝、铋盐。在20种此类药品中,只有2种提示含有西药成分。此类药品常见的有肠康片、大黄三味片、复方田七胃痛胶囊、活胃胶囊、救必应胃痛片、小儿肠胃康颗粒等。又如,降压类中药一般含氢氯噻嗪等西药,常见的有罗己降压片、舒络片、脉君安片、降压避风片、复方罗布麻片、珍菊降压片等

降糖类中药也是同样,消渴丸由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苯脲组成。很多患者认为其降糖效果明显,而且是中成药多服无害。但却不知其中含有格列苯脲,实际上消渴丸中的中药成分没有降糖作用,降糖效果完全是格列苯脲的作用。因不知情导致服用格列苯脲过量造成低血糖休克甚至死亡的病例已有报道。如2009年新疆两名患者服用标识为“广西平南制药厂”生产的“糖脂宁胶囊”(批号为“081101”)后死亡。经调查发现,死者生前服用的药品每粒含约10.33毫克的“格列苯脲”。它为第二代磺脲类药,有较强的降低血糖作用,但成人每日服用不得超过l5毫克,否则会危及到用药者生命安全。被查获的药品说明书称正常用量为每日9粒,但死者已超过最高日服用量6倍。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曾举例,糖尿病患者如果不知道降血糖的中成药添加了格列苯脲,误以为是“无毒副作用的中药”而超剂量服用,或在服用中成药的同时还服用降血糖的西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样会造成降血糖药服用过量而导致低血糖,如果突然停药更会导致患者血糖波动。此类药品还有糖维胶囊、十味降糖颗粒等

中西药复方制剂没有现代医学、药物学的理论依据,也不能用传统中医药理论解释。中西药复方制剂既不符合中药的标准,也不符合化学药品的标准。然而在中国的药品标准中还有近400种中药合法地添加西药成分。但是,至今也没有确切证据表明中西药复方药品与单用化学药品疗效的差异,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几乎为空白

部分中西药复方制剂在说明书不标示含有西药成分,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药品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等项目普遍缺失或标示不完全。某些中药添加的西药由于毒副作用较大已不是一线用药或已被临床淘汰,如氯化铵、盐酸克伦特罗、格列本脲、盐酸可乐定、普鲁卡因等。还有些西药在中西药复方制剂中的剂量甚至超过了其单独服用的剂量。这种人为因素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背离了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药常被称为祖传秘方、宫廷秘方、纯天然无毒副作用,为何还要添加西药呢?原因很简单,中药疗效不佳,久而久之必然会因其无效失去市场,添加西药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疗效。此外,添加的多为药效较强、价格低廉的西药,几分钱一片的西药添加到中药里,价格往往可以提高上百倍。真可谓西药负责疗效、中药负责利润

有些中医药界人士称,中西药复方制剂可以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但这并无根据。作为一般消费者,如果感觉自己所服的中药确有疗效,那定要小心这种中药里是否添加了西药成分,小心药品疗效带来的益处是否大于其毒副作用产生的损害,这是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之一

四川“封杀”33种擅自扩大功能夸大效果的中成药

昨(20)日,记者从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近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告,对33个品种的药品在四川省范围内暂停销售。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处长谢伟告诉记者,这次是省药监局近几年来对违规药品处罚中涉及品种最多的一次“封杀”,这33种被“封杀”的药品在广告宣传过程中,擅自扩大药品功能主治范围,绝对化疗效承诺等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省内各药品经营单位自通告发布之日起,立即停止销售附件中的33个品种的药品。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对辖区内的药品经营企业进行检查,严禁各药品经营企业销售附表中所列药品,对拒不执行的进行封存扣押并抽样检验。同时,通告发布后,相关企业应在原违法广告发布媒体上发布更正启事,以消除影响。(来源: 天府早报 杨丹)

33种药品名单

  1. 保心包国药准字Z20063081 贵阳济仁堂药业有限公司
  2. 癫痫宁片国药准字Z53020771 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
  3. 杜仲双降袋泡剂国药准字Z52020469 贵州明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 复方续断接骨丸国药准字Z20040028 北京知百草药业有限公司
  5. 降压平片国药准字Z22022136 吉林亚泰明星制药有限公司
  6. 益髓颗粒国药准字Z61020361 西安仁仁药业有限公司
  7. 寒喘丸国药准字Z44023701 广东恒诚制药有限公司
  8. 消糖灵片国药准字Z20053721 中山尊隆药业有限公司
  9. 生津消渴胶囊国药准字Z20026417 哈药集团中药三厂
  10. 益肾消渴胶囊国药准字Z20025937 哈药集团中药三厂
  11. 清胃消渴胶囊国药准字Z20025105 哈药集团中药三厂
  12. 五妙水仙膏国药准字Z32020217 江苏福邦药业有限公司
  13. 甲亢灵胶囊国药准字Z20050163 陕西渭南华仁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14. 金龙舒胆颗粒国药准字:Z10950028 湖北金龙福药业有限公司
  15. 紫花杜鹃胶囊国药准字Z20025447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
  16. 补益强心片国药准字Z20050077 苏州滋露药业有限公司
  17. 治偏痛胶囊国药准字Z20050386 江苏颐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18. 臌症丸国药准字Z19983013 邯郸制药有限公司
  19. 泌石通胶囊国药准字Z20054873 吉林敖东恒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 五海瘿瘤丸国药准字Z23020098 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
  21. 消渴降糖胶囊国药准字Z20063377 吉林永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2. 鼻血止颗粒国药准字Z20026701 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
  23. 增力再生丸国药准字Z20063827 吉林金泉宝山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4. 木丹颗粒国药准字Z20080033 营口奥达制药有限公司
  25. 伤疖膏国药准字Z21020924 锦州紫金药业有限公司
  26. 罗己降压片国药准字Z20027079 通化长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7. 日通牌二十五味珍珠丸国药准字Z54020015 西藏昌都日通藏医药研制中心藏药厂
  28. 尿毒排析散国药准字Z20040046 通化方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9. 千斤肾安宁胶囊国药准字Z20025523 桂林益佰漓江制药有限公司
  30. 肉蔻四神丸国药准字Z62020198 甘肃河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31. 天蚕片国药准字Z14021861 山西天星制药有限公司
  32. 痛风定片国药准字Z20050344 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33. 脑栓康复胶囊国药准字Z20025020 吉林省长源药业有限公司

逾5000款中成药在香港禁售 未提供安全测试报告

新华网香港11月28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27日表示,香港《中医药条例》12月3日生效后,未获注册的中成药将禁止在港售卖

据特区政府卫生署资料,截至10月,香港业界共提出1.67万宗注册申请,其中含1.4万宗过渡性注册申请。根据资料,目前已有9150宗获过渡性注册,2130宗获正式注册,同时有5300宗申请因未能提供重金属、有毒元素、农药残留及微生物等基本的安全测试报告而未获注册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相关人士表示,中成药注册申请已进行多年,业界有充裕时间按法例要求作准备,多数产品已提出注册申请;仍未申请的,相信是因为产品检测结果不合格,或有小型生产商“自动弃权”

周一岳提醒,条例生效后所有未经注册的中成药将不准在港售卖,如发现有人售卖,卫生署会跟进来源,一经查实,零售商也要负上刑责

官府、中药和税收

作者:苦丁山

有一个叫做“国药励展”的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资源 · 变更 · 发展 — 2012中国中药行业年度峰会在广州召开》。文章描绘了我国中药业令人振奋的发展势头。比如里面有这么一段: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中药产业这些年的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蓬勃向上。单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医药工业2011年产值达14522亿元,其中中成药产值在3300亿,饮片在870亿元。中药产业产值占总医药工业(含化药、生化药、中药等)产值四分之一强。而今年前三季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1.2957万亿,同比增长20.2%,其中中成药产值达2882亿元,同比增长 20.8%;饮片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27.1%。中药(含饮片)总产值同二三十年前的70-80亿元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另外,多家网络媒体刊登了人大代表孙耀志建议下调中药产品销项税税率:

“按现在国家施行税收政策,中药生产企业所用原料中药材是农产品,按照13%的税率计算进项税,而中药生产企业生产的中成药按17%的增值税税率征税,中药生产企业增值税高出其他行业生产企业4%,更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那就是说,目前中成药销项税是按17%收税

2011年“中成药产值在3300亿,饮片在870亿元”,合计4170亿元。17%就是708.9亿元

就是说,咱政府坐着不动,每年就能从卖中成药的商家手里收到700多亿元人民币

回头再看看近年关于中药的一些报道,有点意思

龙胆泻肝丸导致马兜铃酸肾病,龙胆泻肝丸照卖不误

云南白药导致乌头碱致命性中毒,云南白药照卖不误

同仁堂多种处方重金属超标,所有这些药照卖不误

如果只说理论,事情很简单:所有准备让人吃下肚子的东西,都应该先经过毒副作用检验,确定安全才可以上市。但这是说理论。现实社会的事情总是比理论要微妙。如果真的对所有这些“古代验方”做检验,你知我知,这些丸药粉汤绝大多数都要下架销毁。这会让开处方的和卖药的这两大阵营失去饭碗。所以他们没有兴趣做这种检验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

这个是“给”的一方。那么“受”的一方,也就是买这些毒性超标丸药吃进肚子里的百姓呢?

百姓受过科学教育的不多。那么百姓分不清什么东西对身体有害,或者因为某些迷信而做一些不顾身体损害的事,这种时候,能够帮他们一把的,本来应该是政府

比如许多国家对毒品的严厉打击就是个例子。吸毒的人跟贩毒的不一样。他吸毒,没害别人,害的是他自己。摧残身体,糟蹋钱财,那都是他自己的事。他要干傻事,只要他不害别人,你就让他干好了,用不着管他

但是大多数国家不这么想。大多数国家还是去管。携毒吸毒都算犯罪,都要以法律制止

而且纳税人似乎也没意见。欧美的纳税人对政府态度简直可以说蛮横,可是没人反对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去禁毒

大概他们觉得虽然吸毒的人是在做蠢事,但政府出力帮他们少残害自己一点,也算个积德的事。所以大家都还支持

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政府都能好好做这种“拉他一把”的努力。有些伤害人身的东西,只有政府才能有那样的行政能力去实施强制性的全面检验和管制。但是我们这个政府好像一直没想到去这么做

是不是因为那每年几百亿的税收?

政府的人没说他们是为了这笔钱。而且政府一直教导我们说“要相信政府”。那么我们就相信政府吧。相信我们的父母官们真的是认为含汞含铅含马兜铃酸的那些丸药对身体是无害的

拒绝中成药是个稳妥的个人健康策略

太蔟

对中医中药,方.舟.子提出了比前人“废医存药”更符合科学原则的“废医验药”主张。我对“废医”是完全赞成,对“验药”则持保留态度。我持这个保留态度,不是因为我认为中药毫无可取之处,而是因为我认为用来验中药的钱,用在普及现代医学上更划算。如果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我将对中医中药持“医药皆废”的主张

我不是阿Q,也不是耶和华安拉释迦牟尼,当然成不了宇宙的主宰,更无法在中国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让中医中药去见黄帝张仲景李时珍,但主宰自己的健康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在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我便对中医中药实行了“医药皆废”全面封杀的策略。钻进耳目的传统文化糟粕,我们还可以用理性对之进行免疫;中药这等传统文化糟粕一旦入口,经过跟文化毫无渊源的消化系统进入同样毫无民族特色的循环系统,就只能祈求神仙加祖宗保佑了

比草药服用起来更方便的中成药,当然也在我封杀之列。这态度听起来似乎不太科学,尤其不符合革命导师推崇的唯物辩证法,但我发现一旦下定这个决心,我的金钱和我大脑有限的认知带宽,都舒了一口气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很玄虚的话,终于在我面对开处方的医生用坚定的眼神和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我不要中成药!”时落了地。不解释,没废话,如钛合金一般冷硬。这不是对医生的不尊重,而是对自己智力的尊重

“没时间结婚的小医生”网友在《请尊重医师的专业》一文中写到,

“另外,关于中成药,通常西医出身的医生对中成药都不会太喜欢,区别在于程度,而相对而言儿科医生对中成药的接受度可能是最高的,一般来说儿科常用的那些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的中药大多是不痛不痒的,单靠它治病不大可能,但是跟其他药物联合用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要说有什么副作用,最多也就是吃多了会腹泻。属于吃一瓶也死不了人的。这位家长的担心未免过头了。”

不是不尊重这位小医生,我对持如此态度的(现代医学)医生,是绝不会尊重的。一个儿科医生,如果持如此态度,那在我的价值体系里,他(她)近乎犯罪。中医中药这南郭先生,就是在这样的东郭医生群中,滥竽充着数。如果一位医生这样对患儿的家长说话,那么这家长不仅要担心,而且要大大地担心,担心完药还不够,还得担心这位蒙古医生

对吃喝到肚子里去的东西,要保守为上;对中成药的所谓药效,要宁信其无,不信其有,对它的毒副作用,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全面拒绝中成药,是个稳妥的个人健康策略——省心、省钱、省去中成药对身体造成不可逆伤害时病人及家属的后悔和悲哀

作者:龙哥

六味地黄丸的毒副作用

标明的成分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声称的功效

滋阴补肾

真相

六味地黄丸处方来源于宋代太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八味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二味变化而来。本是儿科用药,用以“治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晄白等症”。到了明代开始用它来给成人“补肾”,现在被当成了“补肾壮阳”的保健品

该药含有泽泻。泽泻因为生长在沼泽边缘,“性能泻水”,故名,中医因此比附泽泻能“利湿泄热而降肾浊”,主治小便不利、热淋湿痛、水肿涨满、消渴、遗精(有人也许奇怪为何治遗精也要“泻”,岂不越泻越遗?这是因为中医认为遗精是“相火妄动”引起的,所以要降火)等,显然是因为泽泻的生长习性或其名称引起的联想

《神农本草经》将泽泻列为“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药,认为泽泻“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仿佛吃多了这种水生植物人也能变成水上飘了。现在的中医据此也认为泽泻能利尿、降血压、降血脂

动物实验表明,泽泻反而能让肝脏、肾脏出现肿胀。饲喂含泽泻提取物的饲料3个月,使大鼠的肝脏出现混浊肿胀和玻璃样变性,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空泡变性[1],表明泽泻具有肝毒性、肾毒性。曾有乙肝患者因服用含泽泻的中药,导致血液、肝、肾多种器官中毒而死亡[2]

有口服六味地黄丸引起药疹的报告[3]

文献

  • [1]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通讯,1976,(7):314
  • [2] Yuen MF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 24(8):1179-86
  • [3] 汪为平等,临床皮肤科杂志,1986(6):335

六味地黄丸究竟能治什么病?

作者:张功耀

六味地黄丸,源出张仲景收录的金匮肾气丸

这金匮肾气丸究竟为何人所创,已经不得而知。到了宋朝,钱乙先生别出心裁,将金匮肾气丸减去肉桂和附子,用来治疗“小儿发育迟缓”,即所谓“治肾怯失音,囱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恍白”。这其实就是现在的小儿麻痹症,不是什么小儿发育迟缓。清朝编辑《古今图书集成》的时候,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麻痹症的病例范围被取消,清一色地强调了为成年人滋补肾水,在燥门、疸门和瘫痿门中被同时推荐。大约从明朝的薛己开始,这个六味地黄丸就走向包医百病了。这个薛己在《内科摘要》中说,此方“治肾经不足,发热作渴,小便淋秘,气壅痰嗽,头目眩晕……血虚发热等症,其功不能尽述”。以后的中医生使用六味地黄丸,实际上已经不是钱乙的立方用意了。熟悉现代医学的人大概能够判断得出,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麻痹症,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意味着,六味地黄丸的原始立方是极不可靠的

真正的疾病,中医是不能治的。只有那些不是病的病,或不需要任何医学干预也能自愈的病,或西医治病头中医治病尾的病,中医才可以去施展“包医百病”的“能耐”

到清末,六味地黄丸的治病范围推广到了内科(消渴、淋浊、咳嗽、喘、眩晕、自汗、盗汗、便血、诸血症、血虚发热、呕吐、痿症、骨蒸、健忘、惊悸、怔忡、头痛、腰痛、中风、类中风、虚劳、遗精、足跟痛、痰饮、黄疸等),外科(下部疮疡、瘰疬等),妇科(不孕症、产后不语等),儿科(囱门不合、解颅、五迟五软小儿年长不能行等),五官科(虚火牙痛、失音、舌燥、喉痛、耳鸣、耳聋、眼花、齿牙不固、肝疳白膜遮睛、目中白晴多等多种病证)

到了现代,中医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弘扬。现代中医生比清朝的中医生更加勇气十足,他们把六味地黄丸的治病范围扩大到了12个门类:

  1.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室性早搏、脑梗死、脑溢血后遗症、眩晕等疾病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减轻水肿,减少尿蛋白,慢性肾小球肾炎,乳糜尿,男性不育症,女性原发性不孕症和继发性不孕症,肾病综合征、尿毒症、阳痿、遗精、血精、不射精、淋证、窿闭、遗尿等

  3.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食道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老年性便秘

  4. 糖尿病。据称胜过二甲双胍和维生素E

  5. 内分泌系统疾病:甲亢,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6. 妇科疾病:女性乳房发育不良,经行鼻衄、带下、乳癖等

  7. 儿科疾病:小儿遗尿,小儿脑机能障碍,幼童性早熟

  8. 五官科疾病:耳鸣、耳聋、耳眩晕、鼻鼽、鼻槁、鼻衄、慢喉痹、慢乳蛾、慢喉暗等,中心性视网膜炎,口疮,牙周炎,慢性葡萄膜炎、视盘脉管炎、青光眼、外伤性角膜溃疡、白内障、黄斑盘状变性、中浆病、玻璃体积血、口腔扁平苔癣、齿衄、冠周炎、齿痛、耳聋等

  9. 皮肤科疾病:黄褐斑,粉刺,瑞尔氏黑变病,皮肤皲裂

  10. 肿瘤:甲状腺瘤,晚期肺癌患者

  11. 药物不良反应:氟哌酸、硝苯地和氯氮平引起的过敏和不良反应

  12. 其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肝炎血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颈推病,麻风性结节性红斑反应、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腰麻后头痛、背脊痛、脱发、下半身盗汗自汗等各种杂症

有中医界人士煞有介事地发表总结报告说,“六味地黄丸治疗范围之广,可涵盖各系统疾病达435个,近20个科别”

看起来,“包医百病”这个成语需要修改了。保守的修改可修改为“包医千病”,积极的修改可以修改为“包医万病”。最积极的修改,恐怕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格言来:“六味地黄丸就是全部医学”

这使我想起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一句格言,“找出一种因果关系胜过当上波斯国的国王”。如果中医生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这435种病的因果关系都能够得到证明,恐怕把全宇宙交给中医生去统治,也必然是地域狭小的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代药学家依据法国传统医学开发出了治疗痛风的秋水仙碱(colchiceine);依据非洲和西班牙传统医术开发出了治疗男性阳痿的育亨宾(yohimbine);依据瑞典传统医术开发出了治疗女性性冷淡的达米阿那(damiana);依据印度传统医术开发出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利血平(reserpine);依据南美洲传统医术开发出了治疗癌症的常用药长春碱(catharanthine)

我们不禁要问,依据六味地黄丸,我们可以开发出什么安全可靠的药物呢?我本人是研究科学史的。只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可以在医学史上大书特书了。坦率地说,我们不需要435个答案,只需要一个可靠的答案:

六味地黄丸究竟能治什么病?

·方.舟.子·

复方甘草片有副作用吗

标明的成分

甘草浸膏、阿片粉、八角茴香油、樟脑、苯甲酸钠、酒石酸锑钾

声称的功效

镇咳祛痰

真相

复方甘草片中起镇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阿片,因为阿片能够抑制咳嗽反射中枢。阿片即著名毒品鸦片,因此临床发现服用复方甘草片能够成瘾,形成药物依赖[1][2]

中药使用的甘草药材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医认为甘草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是中药中的“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所谓“十方九草”,特别是由于其甜味能盖过其他药材的苦辛味,在中医儿科处方中用得更多。中医之所以认为甘草有这些功效,是因为甘草味甘,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甘属土,土居中,所以甘草能“温中”,而由于中医认为凡毒遇土即化,甘草是“九土之精”,所以甘草能解所有的毒(《本草经疏》、《本草纲目》)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对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大,我国出现采挖甘草的狂潮,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沙化日益严重[3]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俗称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它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因此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4]:由于尿量减少、体内水分储存量增加,导致水肿;身体积存过量的钠引起高血压;血钾流失过多引起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实验表明,即使每天服用甘草的量只有50克,连续服用2周就能导致高血压[5]。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甘草能致心肌损伤[6]

甘草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7]。孕妇服用甘草能导致早产[8][9]。有临床报道,儿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导致乳腺发育[10]。甘草能降低男子血液中睾酮的含量[11],导致阳痿、睾丸和阴茎萎缩[12]

根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甘草甜素(甘草酸的钾盐和钙盐)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015~0.229毫克[13]。另一项研究认为甘草酸的可接受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2毫克[14]。根据后一项研究,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服用的甘草酸不应超过12毫克,甘草酸占甘草的含量大约是5%[15],即每天服用的甘草不应超过0.24克。一片复方甘草片含112.5毫克甘草浸膏,含甘草酸不少于20.0%,即至少含22.5毫克甘草酸。复方甘草片剂量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甘草酸至少202.5毫克,是可接受量的17倍

有临床报道,口服复方甘草片导致过敏性休克[16];药疹[17];低血钾

  • 18 [19];过敏性喉头水肿[20];成年男子阴茎缩小、阴毛脱落、睾丸萎缩至蚕豆大小[12];婴儿急性呼吸衰竭[21]、新生儿中毒[22]

文献

  • [1]余明,中国内科实用杂志,1995,15(3):148
  • [2]汤明启,医药导报,2003,22(3):195
  • [3]孟宪泽等,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6):556
  • [4]Conn JW et al, JAMA. 1968,205:492-496
  • [5]Sigurjonsdottir HA et al, Hum Hypertens. 2001, 15:549-552
  • [6]张永生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10):68
  • [7]Somjen D et al,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4, 91:147-155
  • [8]Strandberg TE et al, Am J Epidemiol. 2001;153:1085-1088
  • [9]Strandberg TE et al, AmJ Epidemiol. 2002;156:803-805
  • 10 孙明,江西医学院学报,1995,30(4):255
  • 11 Armanini D et al, N Engl J Med. 1999, 341:1158
  • 12 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79
  • 13 Isbrucker RA et al,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06, 46(3):167-92
  • 14 van Gelderen CE et al, Hum Exp Toxicol. 2000, 19:434-439
  • 15 王静竹等,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35
  • 16 郑晓玲,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5):292
  • 17 邓朝晖,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69
  • 18 孟桂凤等,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6,12(2):74
  • 19 王海平等,人民军医,2001,44(2):1
  • 20 李宁娜,广东医学,1998,19(10):772
  • 21 吴伟群等,临床荟萃,2000,15(4):185
  • 22 孙秀芝,中华儿科杂志,1995,15(3):148

复方甘草片是西药还是中药?

·方.舟.子·

复方甘草片被《中国药典》列入第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等),在《国家基本药物》中被列入《化学药品、生物制剂品种目录》。我将其做为中成药介绍,是出于以下理由:

一、复方甘草片的主要成分甘草浸膏被《中国药典》列入第一部(收载药材与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药制剂等);

二、许多中药专著(例如《中华本草》、《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临床各科中成药精选手册》、《中成药安全应用手册》、《家庭常用中成药500种》)和论文都将复方甘草药列为中成药;

三、许多医药网站、药店、患者都把复方甘草片当成中成药;

四、甘草是中药最常用的药材之一,《常用中成药的真相——复方甘草片》一文主要是介绍甘草;

五、平常说的西药指的是纯化或人工合成的化学药,有明确的化学单体,不包括草药制剂

·方.舟.子·

吃牛黄解毒片的副作用是什么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声称的功效

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真相

牛黄解毒片是最常用的清热、降火的中成药之一。中医所说的“上火”是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因素很多,在现代医学中没有对应的称呼。口腔“上火”症状,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例如口腔炎、口腔溃疡、急性牙周炎、牙龈炎等)。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治疗。缺维生素引起的要适量补充维生素,细菌感染引起的要使用抗菌、消炎药。病毒感染引起的无特效药,通常几天内会自愈,但是病毒仍然在体内潜伏,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精神压力大)会被再次激活,所以“上火”不能断根

牛黄是病牛胆囊、胆管、肝管中的结石。由于天然牛黄产量稀少而珍贵,许多中成药用人工牛黄代替。人工牛黄是由牛、猪、羊等动物的胆汁提取,经人工制造而成的

雄黄是一种矿石,其化学成分为硫化砷,遇热分解变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口服10毫克三氧化二砷即可中毒,100毫克即可致死

雄黄本身也有毒,虽然毒性不像砒霜那么大,但如果从药物中一天口服大约10毫克硫化砷,即可导致慢性砷中毒[1]。砷进入体内后,主要在毛发、指甲、骨、肝和肾等器官沉积下来,难以排出体外,积蓄到一定程度,身体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乏力、消化不良、消瘦、肝区不适等症状,可导致肝硬化、周围神经病、皮肤癌等。根据中国药典,雄黄有毒,常用量为一天50~100毫克,是雄黄中毒量的5~10倍。牛黄解毒片每片(大片)含有50毫克雄黄,按药典规定一天服4~6片,实际服入雄黄200~300毫克,是中国药典规定的雄黄常用量的3~6倍,是雄黄中毒量的20~30倍

此外,牛黄解毒片组方所用的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也常混有含砷化合物,有用含砷石膏入药致死的报道[2]。大黄具有肝毒性、肾毒性等副作用,参见“排毒养颜胶囊”。黄芩[3]、冰片[4][5](主要成分为龙脑)、桔梗[6]都可导致过敏反应,出现皮肤药疹。桔梗还能导致心房纤缠[7]、低血糖[8]

临床上有关服用牛黄解毒片(丸)导致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很多例,涉及神经、循环、泌尿、消化、呼吸、血液各个系统,出现慢性砷中毒、肝脏损害、过敏性休克、皮肤药疹、喉头水肿、消化道出血、血尿、鼻衄、出血性膀胱炎、血小板减少、支气管哮喘、成瘾等症状[9][10][11][12]

文献

  • [1]Tay CH et al, Med J Australia 1975, 2:424-428
  • [2]朱昭祥等,中药通报,1986,11(5):58
  • [3]陈荣华,江西中医药,1982,1:32
  • [4]梁力平,中国中药杂志,1989,14(3):54
  • [5]钟传珍,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 13(2):38
  • [6]杨光礼,中医药研究,1996,4:53
  • [7]杨学忠等,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3):196
  • [8]阎春雷等,新中医,2003,35(2):73
  • [9]庄洁等,中国药房,1998,9(6):274
  • 10 陈丽娜等,中国中药杂志,2002,27(4):315
  • 11 郭集军等,中国职业医学,2003,30(2):7
  • 12 姜良铎等,中国药物警戒,2004,1(2):49

“点穴”和牛黄解毒片——答读者

·方.舟.子·

Re: 博客留言  读者:明天9562

方老师:  你好!  10月5日晚上看了央视10套科学教育频道的一档栏目叫“走近科学”,看完之后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它的内容竟然是介绍点穴,并以此试图来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最可笑的是那个“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员让那个所谓的点穴高手往小野猪仔身上点。说野猪身上的经络和穴位跟人有相似之处,把猪点住了就能说明经络存在了。  看完之后感觉很气愤,一个中央台的并且还是宣传科学的,以教育为目的频道怎么能播放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如果这个科学栏目选这个题材是为了“证伪”也就罢了,就算是“讨论”我们也能容忍,可它竟然是试图“证实”,无非是力挺中医的一种举措呗,搞不清楚这个栏目还配不配叫“走进科学”!  不知道您看没看央视10套的那期节目,10月5日播的是上集。如果您没看的话,6日上午11:30还能重播,晚上20:30播放下集。真心的恳请您能关注一下,并恳请您看过后能在这儿发篇文章表达您的看法,向更多的人揭露事实真相

期待您的回音

----

答:

谢谢你的告知,我看了这个节目的下集。“穴位”遍布全身,有些位于血管、神经密集的地方,更有的就在腹部内脏的上方,击打这些“穴位”导致麻木、淤血、疼痛甚至导致重伤、致命,那是预料中的事,和什么经络无关。节目中散打爱好者尝试被“武林高手”击打左上腹的“穴位”,那是脾脏和小部分肝脏所在的位置,这是两个很容易受到外伤引起剧烈疼痛的器官,该散打爱好者显然缺乏解剖学常识才会让人去点这个致命位置的“穴位”自讨苦吃。建议他去医院查查是否脾、肝有创伤,不要轻信“武林高手”后来的“解穴”效果

节目中“中医科学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让“武林高手”拍打受试者手臂上的某个穴位,然后用仪器测量手臂上红外的变化,以证明点穴导致经脉上“气血淤积”,这种看上去很客观的试验结果也许能吓唬住观众,却不可能被合格的学术期刊接受,因为它缺乏一个合适的盲法对照:例如让不懂点穴的人在受试者和观测者都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依样画葫芦拍打受试者的手臂,看是不是也能出现类似的变化,而且要反复测试,统计结果。如何设计一个严密的实验是做科研的基本功,“中医科学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其他声称搞中医基础研究的许多人一样,都有意无意地不遵守最基本的科研规范,所以也就只能拿那种不可靠的实验结果去蒙骗一般公众

----

Re: 博客留言 读者:moti

方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大学生,以前就对中医不是很信任,但周围的人都很肯定中医的疗效,也就糊里糊涂的。  但自从看了您的文章,并且也搜索了些相关材料,就非常认同您的观点。中医是伪科学。  最近发生了件事情,我觉得有些困惑。前几天,我上火,口腔生了个肿包,我就买了些牛黄解毒片吃。这时我的一个同学看见了,就质问我:

不是很反对中药么?怎么也吃中药?(之前我曾和他争论过关于中医是伪科学的问题)

请原谅我的愚昧,我记得我有一次去医院看西医,医生有开牛黄解毒片给我啊。那类似牛黄解毒片的药片,到底是西药还是中药?  还有,我是南方人,平时家里家长就很讲究“上火”这样的东西,会在夏天煮凉茶喝(其实也是1、2味中草药)用于败火和解暑,而且喝的非常多。那么在现代医学里,上火是怎么回事?那些所谓降火的凉茶真的有用么?那这种口舌长肿胞这类所谓“上火”的病症我们可以吃什么非处方的药呢?还是都得去医院呢?等下医生又开牛黄解毒片给我,那不是很搞笑。  还有,平时用的很多的那些什么感冒冲剂,是不是也都是中药?是否也是没有疗效或毒副作用很大呢?

对于您的帮助,我感激不尽。谢谢~~

----

答:

“上火”是中医对许多症状的一个笼统、模糊的说法,因素很多,因此在现代医学中不可能找到对应的称呼。例如口腔“上火”症状,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粘膜出血,有的可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不同的病因要做不同的治疗。中国的许多医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都不高,再加上为了从药厂收回扣等利益驱动,所以就不对症治疗,乱开药,使得“遵医嘱”在中国成了不可轻易接受的忠告

牛黄解毒片是中成药,而且是含剧毒成分的中成药。按照组方,每片牛黄解毒片含有50毫克雄黄。雄黄的化学成分为二硫化二砷,遇热分解变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口服10毫克即可中毒,100毫克即可致死。而且砷进入体内后即使没有马上引起中毒,也会在体内累积起来,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中毒

美国允许中药做为保健品(而不是药物)销售,但是一旦发现其含有毒成分就禁止销售,有一百多种中成药因此被禁,其中就有牛黄解毒片。为了“清火”而去让自己慢性中毒显然是不合算的

市场上的感冒冲剂有的是西药,有的是中成药,但许多治感冒的中成药都添加了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镇热解痛的西药,有的标明有的没标明但被香港、台湾的药检部门检出。这种中西合璧的中成药实际上是西药在起作用,不如直接吃西药

顺便说一下,“名牌”中成药偷加西药成分的现象相当普遍:治糖尿病的药偷加格列本脲(优降糖),“壮阳补肾药”偷加西地那非(伟哥),减肥药偷加芬氟拉明,曾经风靡一时的“章光101”系列产品则被香港卫生署检测出全都偷加治疗脱发的外用西药米诺地尔。对中医中药最没有信心的其实正是中药厂商

瑞典:牛黄解毒片含砷

(法新社斯德哥尔摩16日电) 瑞典食品安全监督单位今天表示,在中国药材牛黄解毒片中发现“极高”砷含量,“构成非常严重健康危险”

瑞典国家食品安全局(National Food Agency)在牛黄解毒片中发现有毒砷,网络卖家宣称牛黄解毒片能治疗多种症状,包括牙痛、皮肤感染、厌食及婴儿发烧

国家食品安全局毒物学家布斯克(Leif Busk)表示:“服用后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想到有公司贩售这些非常危险的产品就令人担忧。”

斯德哥尔摩今夏已将这种产品下架,但瑞典其他城市仍可贩售,网络上也找得到

国家食品安全局并说,斯德哥尔摩当局已透过欧洲联盟(EU)警示系统,向其他欧洲国家发出警告

肝坏死和牛黄解毒

侯志川

今年是我的父亲侯绿辰去世31周年。因为先父在世时不过一普通老百姓,一个县城里的师范学校(四川省岳池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员,所以不敢奢望什么兴师动众的“纪念”之类。但我的心里没有忘记。父亲死于盛年的55岁。虽说30年前的生活水平远远不如现在的几分之一,但一个甲子都没活满,就是在那时候也不能说是很正常。几十年我一直耿耿于怀,一直在反复念叨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就得了那个病,得那个病的原因是什么?

他的病叫“亚急性肝坏死”,从发病到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病的后期,小便极少而黄,肚子越来越鼓胀,腹水出不来。我们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他躺在南充地区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就那样离开了我们。他的病如果拿到现在,也许有更好的办法。或者我们已经有能力使他经受更好的治疗办法。但在1976年2月,不算老的他和正当年轻的我们,真的是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除了眼泪,一点办法也拿不出来

从那时到今天,我翻来覆去推测了导致“亚急性肝坏死”的各种可能。吸烟?针灸传染?输血?饮食?…… 好像都有可能,但都无法肯定。一直到去年我看一篇方.舟.子关于中药副作用的科普文章,提到“牛黄解毒片(丸)”含有雄黄,而雄黄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可以导致砷中毒,引起肝、肾、脾、心肌等器官的坏死或癌变。① 我这才恍然大悟。既然“肝坏死”和“牛黄解毒”有密切的关系,我很可能就终于找到了先父“肝坏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 他生前经常服用“牛黄解毒丸”

我知道父亲有习惯性便秘,中医的说法为“热重”。“牛黄解毒丸”则是“清热去毒”的著名中药。父亲经常服,对肝(也许还对肾)的损害日复一日,到最后便来了个“肝坏死”总爆发!当然,有人看到这里马上会说我的老爸也吃了恁多“牛黄解毒”却至今活蹦乱跳,打麻将可以两天两夜不下桌子。对此我只能佩服你老爸命大福大运气好,对砷的抵抗力特别强。要知道爱吸香烟的人很多得了肺癌,另有很多也既没得肺癌也活得有滋有味,但政府却不敢宣传“吸烟有利于健康”。这叫“个体差异”。去年9月湖南岳阳发生了“饮用水砷超标”,“岳阳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应急公共事件处理指挥部”,然后是“10万居民停用自来水”,然后“肇事企业主要负责人被刑事拘留”,② 搞得全国舆论哗然。从这也不难看出“砷”的可怕。如果再联想到人人皆知的毒药砒霜(三氧化二砷)就是用砷制成,我更无法想像牛黄解毒丸是“纯洁无瑕”的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久,现在我手头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牛黄解毒丸”一定就是害死先父的“祸首”。然而,根据现代医学原理和事实推测,“牛黄解毒丸”决然挥之不去“犯嫌”(犯罪嫌疑)的浓烈气味。对这鼎鼎大名的“牛药”,目前咱还惹不起,但咱躲得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今往后,咱不仅对“牛黄解毒丸”要敬而远之,还对所有包含雄黄的中药都一律“谢绝”。据方.舟.子的那篇科普文章披露,除了“牛黄解毒丸”以外,含有雄黄的中药还有小儿惊风散、安宫牛黄丸、纯阳正气丸、紫金锭,等等,一共22种,委实不少哇。假如都有问题,这问题不仅太大了,而且,现在它们每天每刻都还在毒害全国人民呀……  ————————————————————————  注:  ①、方.舟.子《中药毒副作用备览》,见《新语丝》2006年10月26日  ②、《四川经济日报》2006年9月11日、《上海青年报》2006年9月12日

上万元的安宫牛黄丸系假药

作者:天路客

“1993年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昨日,记者在淘宝网上发现了一条售卖“老药”的帖子,卖家“保证是真的”的两粒装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一口价叫到了10000元

“自从2002年刘海若在治疗中使用安宫牛黄丸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很多人相信同仁堂的这种药可以起死回生。另外,1993年以后,安宫牛黄丸中的犀角改为水牛角,因此很多人认为此前的老药疗效更好,网上喊出万元高价也就不稀奇了。”广安门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杨响光表示。(以上来自网易新闻)

按照国家药监局规定,此类中药保质期最高上限为五年,且安宫牛黄丸含有冰片,冰片有挥发特性,药效亦大减,这上万元的“起死回生”的安宫牛黄丸早已过了保质期,当属假药劣质药尽管:

“这是家中自留的药品,保证是真的。”卖家表示

这些人难道都疯了吗?要钱不要命还是要命不要钱?

有人利令智昏有人愚昧无知!

小儿板蓝根颗粒副作用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板蓝根

声称的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防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扁桃体炎、慢性喉炎、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口炎、非典型肺炎、传染性肝炎、暴发性红眼、白喉、水痘、扁平疣等疾病

真相

板蓝根一般指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但在南方也以另一个科的植物——爵床科的马蓝的根做为板蓝根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疾病仍缺乏特效药。因为碰巧用“病毒”来翻译virus,带了个“毒”字,于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就被中医用来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似乎“解毒”就是用来解决病毒的,其实不过是望文生义,中医所说的“毒”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与病毒本不是一回事。在这类中药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板蓝根那么神通广大,那么声名显赫,几乎被认为能防治一切病毒性疾病乃至细菌性疾病,甚至能对付萨斯这种新兴传染病

但是板蓝根被用以治疗的那些病毒性疾病,多是能自愈的自限性疾病。并无确切的药理研究和严密的临床试验证明板蓝根对哪一种病毒性、细菌性疾病有疗效。虽然有一些简陋的体外实验表明板蓝根能够抑制许多种病毒、病菌的活性,但是这种实验不足为凭,因为病毒、病菌在体外并不难被灭活,用类似的实验可以证明几乎所有中药都能抗病毒、抗菌

因为板蓝根是“解毒”药,所以许多人就以为它本身没有毒性,长期服用它来预防疾病。这可能是最被滥用的中成药。《神农本草经》也将“蓝实”(菘蓝的别名)列为“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药

板蓝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有的患者口服板蓝根后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粘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胃肠绞痛和消化道出血[1]。有的因服用板蓝根而发生急性溶血性反应,出现黄疸、急性肾功能不全[2]。也有服用板蓝根出现药疹的报道[3]

另外,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导致的后果会更加严重,过敏性休克较常见,并有因此致死的报道[4][5][6]。板蓝根注射液也能导致肾损害[7][8]

文献

  • [1]张冰等,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95
  • [2]张英从,陕西中医,1997, 18( 11):522
  • [3]吴波等,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1):4
  • [4]曹静康等,江苏医药,1997,23(4):229
  • [5]孙志红等。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17(1):76
  • [6]袁菊生,现代应用药学,1991(2):34
  • [7]于晓东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89,4(2):109
  • [8]郭越光,甘肃医药,1986,5(4):50

官方推荐公众质疑 板蓝根如何“包治百病”?

2013-04-09北京晚报

官方推荐 公众生疑 纠结一味药——

板蓝根 神药!?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民服用板蓝根”……

近日,由于多地卫生部门将板蓝根列入“H7N9禽流感防治预案”,全国各地出现板蓝根热销甚至断货场面

在SARS、甲流、禽流感流行期,板蓝根均曾被视为去病良药,更被网友奉为“神药”,也引发过公众的疑问

官方推荐一味中药,引得公众生疑,好生纠结

同一种病 方案各异?

板蓝根被推荐的频率不及桑叶、甘草

板蓝根因H7N9禽流感“被神药”,委实有些冤枉

4月2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3年第1版)》,其中中医药预防治疗部分包含桑叶、金银花、连翘等中药方剂,同时还有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注射液等中成药,未提到板蓝根半字

4月3日,甘肃省卫生厅发布中医药防治预案,这个包含“艾灸足三里”、“按摩迎香穴”乃至建议对高热不退者“可选大椎、曲池、十宣等穴位放血治疗”的预案中,仍没提及板蓝根

到《江苏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2013年第1版)》发布,板蓝根冲剂才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与玉屏风散颗粒等并列

此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武汉市卫生局等多地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地方防治预案,预案中除涉及板蓝根等中药、中成药外,也推荐了“中药代茶饮”、“佩戴香囊”等预防手段

在各地防治手段中,板蓝根的出现频率尚不及桑叶、甘草等中药材,也比不上清开灵等中成药。由此可见,板蓝根能够封“神”,不单是官方推荐的功劳。但针对同一种病,各地的防治手段各不相同,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南北板蓝 疗效相同?

SARS疫情前,板蓝根只是“流行”而已

“喝几包板蓝根预防一下感冒”,这是家家都挂在嘴边的话。到底什么是板蓝根?大多数人却说不清楚

甚至在医学界,板蓝根也长期被混淆记载:菘蓝和马蓝,这两种植物在中国古代医药典籍都被称为“板蓝”;它们的根茎即板蓝根,自古被认为有同样的功效——清热解毒。然而,菘蓝和马蓝分属不同科属,生长地、化学成分更是有较大差异,其相似之处也许在于它们在古代都能作为染料使用

1995年,两种“板蓝”才被分开,并以其常见地分别命名为“北板蓝”和“南板蓝”,但功效没什么改变。官方介绍中,板蓝根主治温毒发斑、高热头痛、丹毒疮肿、痈肿等。治感冒,只是其诸多功效中的一项

有文章论述,板蓝根广泛应用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草药群众运动,因为价格低、制备简单而成为流行药品,通过冲剂形式为百姓所熟知。更有无法验证的观点认为,许多人青睐板蓝根药品,与其较为良好的口感有关

即便如此,在SARS肆虐之前,板蓝根也只是“流行”而已。2002年至2003年,医疗技术暂时缺位,防疫方案此起彼伏,“喝中药防非典”的说法颇为流行,京城甚至出现排队喝中药的景象。本就是感冒药的板蓝根也被推荐为预防药品,一度脱销。疫情过后,有关专家对于板蓝根有抗病毒功效的表态,被视为板蓝根疗效的证明。但板蓝根有多大疗效,能否足以预防SARS,并没有官方数据予以支持

2009年,甲型流感来袭,人们又想到了板蓝根的奇效。据当时媒体报道,由于各地抢购,板蓝根售价大幅飙升,甚至超过SARS时期,创下历史新高

清热解毒 望文生义?

无法确认板蓝根对人感染H7N9的预防有效

每逢疫情便脱销,偶尔还被官方推荐,板蓝根封“神”就不难理解了。但疑惑仍在:如此神药,功效几何?

科普作家方.舟.子便曾撰文质疑板蓝根作用,称现代医学对病毒性疾病仍缺乏特效药,只因西方医学中的“virus”被译为“病毒”,因此有“清热解毒”功效的板蓝根就被解读为可以对抗病毒。而在实际治疗中,板蓝根治疗的病毒性疾病,多是能自愈的自限性疾病。因此,板蓝根的功效值得怀疑

呼吸道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对板蓝根的功效做过有限度的肯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的研究目前只能看到板蓝根对普通流感的防治,比如H1N1、H3N2,有一定有效成分。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我没有研究,也没有查到相关研究,因此无法确认板蓝根对人感染H7N9的预防有效。”

从中医角度来看,板蓝根也有不适人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表示,中医治疗禽流感在方法、规律、原则一定的情况下,选择药物时不一定非局限于某一两种:“板蓝根虽然有清热解毒效果,但对于脾胃虚寒者并不合适。”

卫生管理部门针对H7N9禽流感公布的中药处方都是常见的药物,部分药物甚至有几千年历史,而H7N9病毒则是刚刚出现的变种,其传染源头、传染机制均是未知数,制备疫苗需要数周乃至数月时间。这在旁观者眼中,也成了疑问:传统方剂如此迅速地被官方推荐给大众,如何保证功效?若此类方剂有效,为何禽流感疫情仍有扩大之势?

吃了一堑 又吃一堑?

卫生管理部门发布疫情相关信息不能轻率

2009年,口罩断货;2011年,谣“盐”惑众;2013年,板蓝根脱销……

就像在看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不断绊倒的闹剧:吃了一堑,又吃一堑……

预防H7N9效果“尚未证实”,为何又能出现在官方推荐文件里?这一矛盾并不限于板蓝根。严格意义上,“防治方案”中所涉及药物和治疗方法,均存在同样的问题

推荐方案是否有效尚无定论,影响已经显而易见:各地板蓝根断货的消息层出不穷,淘宝网“板蓝根”成交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90倍

盐买多了尚可慢慢吃,药买多了只能默默扔。这买药的钱谁来买单?推荐方案是否有效,由谁来验证?若预防方案被否定,又是否会有人被追责?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预防药物,这也太快了。”早在江苏省出台防治方案时,钟南山便言明此问题,研制H7N9禽流感预防药物并非短期可以实现

作为权威的卫生管理部门,发布疫情相关信息可以如此轻率吗?

较真

可以建议不要绝对

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

大家购买板蓝根,可能还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现在没有非常好的方法可以预防H7N9禽流感,那大家就会觉得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即使现在很多专家说板蓝根对禽流感没有用,但人们还是想去买一点,吃了就觉得安全感增加了:本来觉得离禽流感有一米,现在觉得离它一公里了。也许从科学上来讲,离它五公里和离它十公里都是远离它。但人的感觉不是一回事儿,如果能离它一百公里,会觉得更安全、更踏实。有的时候,人们要的不是科学,是感觉

事实上,人们拒绝吃鸡吃鸭,也是为了这样的安全感。其实,只要不接触活的就行,煮熟的是没有问题的,但人们还是会选择拒绝,即使是高温加热煮熟的也都不买。对民众来说,杜绝哪怕千万分之一的威胁,这是本能,尤其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时,只要能做都会去做,不会在意科学不科学

政府在防疫的同时,也宣传安全防护的知识,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普及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特别跟大家讲,哪种方案适合哪种人,分类分层指导,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抢购板蓝根转变成抢购另外一种中药

H7N9禽流感是新的病症,真的要防治它,需要一个研究过程。现在各地卫生部门推出的方案都是中医的,中医是通过自身经验的累积来进行治疗的,是需要科学来检验的。我觉得政府在推出中药预防方案的时候,只可以“建议”大家怎么去预防,千万不要把它弄成绝对性的东西

辐射

“明明大盘在跌可中药股都涨”

范先生(杭州市民,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杭州有过板蓝根断货的情况。4月2日我曾在家旁边问过,已经没货了。清明节全家去千岛湖,那边的药店也断货。最近一些专家说,板蓝根并不是有效的预防方法,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吃板蓝根,所以我们就没再去买。周围人其实倒挺平静的,该干吗干吗,也没听说抢购板蓝根的。大家经过“非典”之后,心理素质也在提高

韩女士(上海市民,高校教师):

清明放假的时候,我想在网上买板蓝根,结果脱销了。我们家没用药物预防,主要还是推拿。我知道有个迎香穴,他们说比较有用。我看到网上说官方发布了预防的中药方案,我觉得意义还是有一点的,有的家庭可能会想提高抵抗力,用一下也无妨,但有的家庭不太信这个,可能也就不会太关注。像我是因为有小宝宝,才开始比较关注中医,对这个接受度会高一点

北京海淀南路嘉事堂药店营业员:

前段时间板蓝根都卖脱销了,这周边的药店都没有了,今天刚到的货,价格跟之前一样,没涨。其实也没多大用处,你要是真感冒了,还是得买专门的感冒药,喝这个只能算是个预防吧

张宇(北京市民,股民):

要说这次禽流感给北京人带来什么影响,我觉得倒不是板蓝根,是医药股。看看节后第一天的股市,明明大盘在跌,可医药股尤其是中药股都涨,好多涨停的。这种事儿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前两年甲流的时候,也是医药股大涨。可是涨后呢?真跟流感有关的企业没几家。所以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而是有人在炒作,故意利用这个噱头。作为政府部门,不应该让人家当枪使。本来是很严肃的事情,却成了商家牟利的工具,这种事还是少发生为好。(主 笔:吴楠 实习生:宗媛媛 素 描:宋溪)

益母草颗粒副作用大吗

标明的成分

益母草

声称的功效

活血调经。临床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绝、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

真相

中医认为益母草是包治妇产科百病的灵丹妙药,“总调胎产诸证”(《本草蒙筌》)、“治一切血病及产妇一切损伤”(《卫生简易方》)

实际上,益母草有时反而能加重妇产科疾病。有临床报告,益母草能加重痛经[1];致产后宫缩痛[2]。以益母草浸膏饲喂孕兔会引起流产[3]

益母草具有肾毒性。动物实验表明,益母草可引起大鼠肾间质轻度炎症及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管轻度脂肪变[4] 。临床上也有益母草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5]

日本研究人员用小鼠做实验研究益母草的抗癌作用,却意外地发现益母草会刺激与怀孕有关的乳腺癌的增长[6]

益母草能导致过敏反应,患者出现皮肤发红、胸闷心慌、呼吸加快[7]。过量服用益母草膏后能出现腹泻腹痛[8]。也有服用益母草中毒致死的报道[9]

文献

  • [1]林元秀,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 16(10):47
  • [2]张淑杰等,浙江中医杂志,2007, 37(6):235
  • [3]杨明华等,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2, 19(1):14
  • [4]蔡浙毅等,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1):37
  • [5]崔融,台州医药,1987, 16(314):150
  • [6]Nagasawa H, et al. Anticancer Res. 1992, 12:141–144
  • [7]陆学娅,中国中药杂志,1995, 20(12):758
  • [8]丁春丽,中国中药杂志,2001, 26(1):16
  • [9]贾祥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9, 3(3):38

·方.舟.子·

维c银翘片的副作用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金银花、连翘、薄荷素油、牛蒡子、淡豆豉、荆芥、桔梗、甘草、芦根、淡竹叶、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

声称的功效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真相

中医认为感冒是风邪由皮毛、口鼻乘虚而入引起的,将感冒分成风寒、风热、暑湿和时行四型,病证又有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证、风热表证、风热挟湿证、气虚表证、秋燥表证、暑热证、暑湿证、表寒里证、表里俱热、少阳证等许多种。如果你吃了某种中药感冒药没有效果,那得怪你没有搞对病证,再换针对另一种病证的药试试,这时感冒也该自己好了,于是就觉得对证了

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感冒和吹风、寒热、暑湿没有因果关系,而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为流行性感冒,由其他病毒(多达一百多种,以鼻病毒和冠状病毒最常见)引起的为普通感冒

流感和普通感冒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根据症状并不能十分准确地将它们区分开(通常流感症状较重,例如发高烧、身体虚弱)。实验表明只要普通感冒病毒进入鼻腔,95%的人都会被感染[1],“着凉”并不能增加患普通感冒的风险[2]

感冒通常在一、两周内自愈,服用无药效的“安慰剂”能够显著地减轻感冒症状,但有些流感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乃至致命的并发症。

目前并无能够治愈感冒的药物。虽然国内医院普遍使用抗生素治疗感冒,但是这是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并不能抗病毒。磷酸奥斯他韦(商品名达菲)等抗病毒药物能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流感病毒在体内的传播,如果在流感症状出现的早期使用这种药物,可以缩短流感病程大约2天并减轻症状。但是还没有抗病毒药物被证明能够抗普通感冒病毒

市场上所谓的感冒药并不能治愈感冒,最多只能缓解感冒症状,最常见的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用于退烧和缓解头痛,以及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又名扑尔敏)用于减少鼻粘液分泌和缓解鼻塞

维C银翘片在传统中成药“银翘散”配方的基础上添加了三种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实际上起疗效作用的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和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多项临床对比试验表明服用维生素C对预防或治疗普通感冒没有效果[3]。除了维C银翘片,市场上其他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也都普遍添加了解热镇痛的西药,特别是对乙酰氨基酚,籍此取得疗效。香港、台湾药检部门多次在大陆产的治感冒中成药中检测出没有标明的对乙酰氨基酚成分

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维C银翘片中的10种中药成分能够起到抗感冒病毒或帮助缓解感冒症状的作用。这些中药成分除了增加药物成本和价格外,还能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马来酸氯苯那敏和对乙酰氨基酚本来都是相当安全的西药,但是维C银翘片却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4][5][6],甚至有因为服用维C银翘片而出现过敏性休克致死的病例[7][8]。与维C银翘片的中药配方相似的银翘解毒丸(含9味中药,没有芦根)也有引起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的报道[9][10][11]。此外,北京同仁堂生产的银翘解毒片被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查出砷的含量偏高(高达156ppm,做为对比,国家标准规定巧克力中砷的含量不得高于0.5ppm),长期服用有引起重金属中毒的危险

  • 12

文献

  • [1]Gwaltney, J.M.Jr et al, New Engl. J. Med. 1992, 326:644-645
  • [2]Douglas, R.G.Jr et al, New Engl. J. Med. 1968, 279:742-747
  • [3]Douglas RM et al, PLoS Med. 2005, 2(6): e168
  • [4]邵永发等,工企医刊,1995,8(2):85
  • [5]邓建华等,时珍国医国药,1999,10(9):696
  • [6]胡婵等,医学理论与实践,1994,7(7):34
  • [7]沙的汉等,综合临床医学,1997,13(3):283
  • [8]王桂勤等,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8,19(4):352
  • [9]刁云华等,中国中药杂志,2003,28(4):384
  • 10 张晓荣等,西藏医药杂志,1999,20(1):56
  • 11 刁云华等,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6(6):373
  • 12 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资讯网〉检验资讯〉透视大陆药品 〉感冒镇咳类

维C银翘片是中成药吗?

作者:山人

维C银翘片实际上已经是西药,称之为中成药只是为了多赚钱,为了迷惑迷信中医药的人

请有点脑子的人想想问题。维C银翘片的成分是原来中药的银翘解毒丸加上西药中可以缓解感冒症状的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以及好象有用的维生素C。每次吃三片维C银翘片,按照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减轻感冒症状的剂量是够了,所以发挥了作用

可是对于其他的中药成分来说,三片维C银翘片中含的中药量远远低于两个银翘解毒丸大药丸子中的药量,假设银翘解毒丸能对感冒起作用,维C银翘片中中药的量也达不到对感冒发挥作用的剂量。对于这一点,生产维C银翘片的厂家是清楚的,药监部门也是清楚的。上当的是迷信中医药的病人

告诉你们聪明的厂家是怎么做的!最聪明的厂家生产的维C银翘片中完全不含中草药,他们根本不费哪个劲,厂子里的一点中草药是摆样子的。笨一点的厂家随便弄些最便宜的中草药,也不管是什么,也不管什么剂量,磨碎了混到一起了事!因为反正有了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药效就有了,有没有那些中药成分,有多少是没有关系的。而且即使想认真检查,也没有技术能够检测出厂家是否按照药典的规定的配方和剂量使用了中草药。更心黑的厂家则为了降低成本,连真正起作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也省下来换成也起点作用但副作用严重的其他西药成分,这才出现了香港卫生署发现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西医西药与中医中药彻底分开,对任何一种疾病都由两种治疗方法打擂台。中医药如果输了就退出国家医保体系,相信中医药的人可以继续相信和使用,但不应当使用公共资源

国家药监局提醒关注维C银翘片安全性问题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 黄小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9日发布第3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公众关注中西药复方制剂维C银翘片安全性问题,以降低用药风险

据介绍,维C银翘片是由13味药制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其中含有维生素C、马来酸氯苯那敏(又称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3种化药成分。维C银翘片为非处方药,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患者可以自行购药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维C银翘片的病例报告数共计1885例,严重病例报告共计48例,无死亡报告。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全身发疹型皮疹伴瘙痒、严重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肝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昏厥;间质性肾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病例报告数据库信息分析显示,维C银翘片的安全性问题与其所含的相关成分有一定关联性。分析还显示,维C银翘片的使用存在超说明书使用现象,表现为未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法用量使用,同时合并使用与维C银翘片成分相似的其他药品以及对维C银翘片所含成分过敏者用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建议医生处方或药店售药时,应提示患者维C银翘片为中西药复方制剂,含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及维生素C。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患者应严格按说明书用药,避免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用药后应密切观察,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早期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或立即就诊。出现食欲不振、尿黄、皮肤黄染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监测肝功能,及时就诊

与此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生产企业完善产品说明书和包装、标签,增加相关安全性信息,并加强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医生和患者

安宫牛黄丸有何副作用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黄连、黄芩、栀子、雄黄、冰片、郁金、朱砂、珍珠

声称的功效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真相

安宫牛黄丸处方源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辩》。“安宫”即“安心宫”,“心宫”也就是心包,中医认为心是思维器官,把心宫安下来了就能镇惊。安宫牛黄丸与至宝丹、紫雪丹号称是中医治“温病”的“凉开三宝”,以安宫牛黄丸居首

但此药近年来在国内名声大振,一粒(3克)市场价炒到数百元(1993年以前生产的更炒到一粒数千元),则源于2002年的一场事故: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英国遇到火车脱轨翻车大车祸,香港媒体均称她被英国医生判为“脑死亡”,在北京宣武医院治疗时每天早晚各灌饲一粒安宫牛黄丸,使其转危为安 [1]。实际上,所谓刘海若被判为“脑死亡”,乃是媒体误传[2],而宣武医院院方认为,刘海若的苏醒,主要靠的是现代医学技术,针灸可能起到了辅助作用,并没有提及安宫牛黄丸[3]

牛黄是安宫牛黄丸的“君药”(主要成分)之一。牛黄是病牛胆囊、胆管、肝管中的结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胆囊分泌的胆红素、胆汁酸等,这些成分并不神秘,也不稀奇。但是因为天然牛黄产量稀少,因而被中医认为很珍贵,自古就被认为“药中之贵,莫过于此”(陶弘景)。中医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认为它“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逐鬼除邪”,从此成为中医界定论。许多中成药用人工牛黄(以动物胆汁合成)代替牛黄,但安宫牛黄丸是少数仍用天然牛黄的中成药。中医认为牛黄是牛的心及肝胆之间有病凝结而成的,所以能治人的心及肝胆之病(《本草纲目》);而中医又认为高热惊厥、神昏谵语是因为心、肝有邪热胶痰引起的,牛黄能进入心、肝清热消痰,所以便被用来治疗这两种病证(《本草经疏》)

安宫牛黄丸的另一味“君药”原为犀角。因为犀角被认为是猛兽的利器,因此中医认为“犀角能解一切诸毒”(《本草纲目》)。1993年起为保护野生动物,国家禁止以犀角入药,改用水牛角代替。犀角、水牛角以及其他动物的角、爪、甲等的化学成分类似,主要含角蛋白,口服后如果能被消化的话,也是被降解成氨基酸被吸收,与其他蛋白质并无不同。犀角、水牛角的其他化学成分为其他蛋白质、多肽、游离氨基酸、胆固醇等,都无特殊之处

安宫牛黄丸含雄黄和朱砂这两种矿石。雄黄的化学成分为硫化砷,可导致砷中毒(参见“牛黄解毒片”)

《神农本草经》将朱砂列为无毒、多服久服能延年益寿的上品药,“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鬼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神农本草经》),“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脉,入肺可以降气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滞而走筋膜,入肾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无处不到,故可以镇心逐痰,祛邪降火,治惊痫、杀虫毒,祛中恶及疮疡疥癣之属。”(《本草正》) 是个无所不能、久服能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朱砂的化学成分为硫化汞,可导致汞中毒,慢性汞中毒表现为头昏、头痛、肌肉震颤、口腔溃疡、肾脏损害、性功能减退、流产等。如果从药物中一天口服大约10毫克硫化砷[4]或262毫克硫化汞[5]就足以导致慢性中毒

美国渔业野生动物部法医实验室曾抽查过12种中成药药丸,发现其汞和砷的含量高得惊人,含量最高的是南京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含砷量在3.21毫克到36.6毫克之间,含汞量在80.7毫克到621.3毫克之间,有的远高于慢性中毒量[6]

临床报道,使用安宫牛黄丸能引起汞毒性肾病[7];过敏反应[8];体温过低

  • [9]

美国禁止进口、出售安宫牛黄丸和其他含有朱砂成分的中药。日本禁用朱砂、雄黄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3月14日发布的通知,安宫牛黄丸含有国际奥委会禁用的兴奋剂成分普拉雄酮,应当在其标签或者说明书上用中文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

文献

  • [1]《亚洲周刊》第34期2002年8月25日
  • [2]2002年5月13日凤凰网消息
  • [3]《每日新报》2002年8月16日
  • [4]Tay CH et al, Med J Australia 1975, 2:424-428
  • [5]Kew J et al, Br Med J 1993, 306:506-507
  • [6]Espinoza EO et al, J Forensic Sci. 1996, 41(3):453-456
  • [7]王长印等,吉林中医药,1981,(2):封3
  • [8]臧青运,中国中药杂志,1981,16(11):692
  • [9]何立荣等,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93

一粒安宫牛黄丸就能引起中毒

·方.舟.子·

美国法律禁止进口含珍稀动物成分的产品,美国渔业野生动物部法医实验室为此在90年代中期抽查了12种声称含有虎骨、犀角的中成药药丸,并未检测到这些成份,却意外地发现这些中成药的有毒元素汞和砷的含量高得惊人:汞的含量在每丸7.8毫克和621.3毫克之间,砷的含量在每丸0.1毫克到36.6毫克之间。其原因可能是这些药丸都掺了被中医当药用的矿物质雄黄(硫化砷)和朱砂(硫化汞),虽然在其成分中并未注明这二者。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又称牛黄安宫丸),每丸含砷量在3.21毫克到36.6毫克之间,含汞量在80.7毫克到621.3毫克之间。研究表明,每天服用10毫克硫化砷或260毫克硫化汞就足以导致慢性中毒,因此报道声称给刘海若“每天早晚各‘灌饲’一粒牛黄安宫丸”,将这当成若转危为安的“王牌”,事实上是在毒害她

此外,“大活络丸”、“牛黄清心丸”、“再造丸”、“牛黄降压丸”等常见中成药也被发现含砷、汞。美国加州禁止出售含砷、汞的食物、药物,美国东方医学学会建议最好避免使用这些中成药。不要迷信什么“以毒攻毒”的无稽之谈

Espinoza, Edgard O., et al. Arsenic and mercu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ball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333, No. 12, September 21, 1995, pp. 803-04

Espinoza, E.O., Mann, M.J., Bleasdell, B., DeKorte, S.,and Cox, M. "Toxic Metals in Selec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s,"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JFSCA, Vol.41,No.3, May 1996, pp. 453-456.

一粒万元的起死回生药——安宫牛黄丸

作者:奥卡姆剃刀

最近网上爆炒一种起死回生药--安宫牛黄丸,而且必须是1993年前产的,主要因为它比后来的安宫牛黄丸多了一味犀牛角,从1993年我国实行了动物保护条例之后,野生动物犀牛的角就不能添加到药品里去了,此前生产的含犀牛角的安宫牛黄丸就变成了稀缺资源。网上称某人连吃三粒就起死回生了,不少人都在找这种药,价格已炒到万元一粒,看来相信这个传说的人有不少

恰好昨天一武汉同学给我发来信息,称我曾就读过的一个学校里请了一位中医搞讲座,大谈讲生之道,间或批评西医,获热烈掌声多起,讲座非常成功。我这位同学了解我对中医的态度,称如果我在的话,一定会站出来跟他理论,会把他搞得下不了台。我回信息告诉我,即使我在现场,也未必会站出来,中医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辩清楚的,我站出来跟他理论的后果就是引来听众的嘘声,如果我当面指出他是骗子,那就会被保安轰出去

又想起了几年前赵南元教授在我现在供职学校的讲座,会后校方请他吃饭,席间除那个校领导和我之外,陪同的几位都是教授博导。饭间谈起中医问题,这些教授们一时之间普遍对“中医不是科学”的观点很难接受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就是掌握中国当前和未来命运的精英们的现状。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打出生开始,就被中医语言包围着,什么“上火”、“肾虚”啊,就连表示愤怒都是发了“脾气”、动了“肝火”。中医概念妇孺皆知,中医理论深入人心,甚至中医思维都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力,除非你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否则的话,“相信中医”这个我们从小就被安装好的缺省值很难被改变

众多中医保健品,其实就是不良商家利用了公众普遍相信中医的态度,给产品嫁接上阴阳平衡、以毒攻毒的理论,再用核酸、纳米、磁力等科学名词给它披上外衣,一个秉承伟大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且又与先进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保健品就凌空出世了,普通公众不被蒙住那才怪了

当然不是没人指出这个骗局,这里就有上百篇有理有据的中医反思文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追求智慧的,具有追求智慧能力的人更在少数

我们的判断准则是“真伪”,政府的判断准则是“利弊”,本来就不是同一个体系。吸烟有害健康,但国家还要是大力发展烟草这个支柱产业。关于中医磁疗骗局,方.舟.子早就写过相关文章,但最近才有权威媒体说话,而且批的还不是其背面骗人的中医理论,而只是“磁”本身

近日看到一网友建议新语丝搞个中医保健品黑名单,其实我以前也有这个想法,但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发现在民智开启之前,未必有多大作用,我甚至觉得,用山楂面撮成的伪劣保健品,比有药用效果的安宫牛黄丸更安全,无非就是骗点钱而矣,不大会像龙肝泄胆丸那样要人命

如果公众关注到了这里的言论,就会知道我们认为万元一丸的所谓救命药吃不得,白花钱是小事,但耽误了病情是大事,但他们执意要吃,那也只能由他们去吧

不要让自己的脑子成了别人的跑马场——牛黄解毒片的毒性问题

伍岭 http://www.ipang.net

很多blogger在批评社会现象的时候都表现出过人的智慧,比方说猛禽,还有和菜头。他们在熟悉的社会方面看法独到,文章引人入胜,可是往往在“科学真伪命题”前就缠夹不清起来。昨天猛禽写了一篇网志《科学逻辑》,貌似声援可爱的菜头,其中就涉及了“牛黄解毒片”的问题。猛禽认为方.舟.子一再强调“牛黄解毒片”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中毒的恐怖言论是忽悠广大人民群众的,并且引证一位“专业人士o6z”的话,“二硫化二砷(雄黄的主要成分)是无毒的”。接着他说:

不要让自己的脑子成了别人的跑马场

上面这句我非常赞同,不过是不是跑马场还是需要用实证来判断,而不是道听途说。不能因为某些“专业人士”讲了什么,就可以不经验证以讹传讹。否则岂不是正印证了“跑马场”这句话?方.舟.子也是学生物出身,在砷化物毒性问题方面他也算得上专业人士,那么猛禽相信o6z,我相信方.舟.子,“二硫化二砷”究竟有没有毒,“牛黄解毒片”到底有没有害,上网搜一下即可

百度百科这样说:雄黄矿的主要成分,橘红色粉末,有毒,密度3,4-4,6,熔点307摄氏度,不溶于水,作油漆颜料,灭鼠剂.并用于制革,烟火等.可将砷黄矿和黄铁矿煅烧升华而成.

化工词典这样说:品名:二硫化二砷,拼音:erliuhuaershen,英文名称:arsenic disulfide,说明:As2S2雄黄矿(realgar)的主要成分。橘红色粉末。有毒!密度3.4-3.6。熔点307℃.不溶于水,溶于酸和碱溶液.用作油漆颜料、杀鼠剂,并用于制革、烟火等工业。可将砷黄铁矿和黄铁矿煅烧升华而得

化学品文档关于砷的条目这样说:口服砷化合物引起急性胃肠炎、休克、周围神经病、中毒性心肌炎、肝炎、以及抽搐、昏迷等,甚至死亡……砷的化合物均有剧毒……砷化物多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一般为四肢无力、腿反射迟钝、肌肉萎缩、皮肤角质化、黑色素沉积并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为咽干、口渴、流涎、持续性呕吐、腹泻、剧烈头痛、四肢痉挛等,可因心力衰竭或闭尿而死

可见,不管所谓“专业人士”怎么讲,雄黄所含主要成分“二硫化二砷”不仅仅是有毒,而且是剧毒的。“二硫化二砷”遇热易生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剑侠小说中常见的见血封喉的砒霜,那自然是毒上加毒。至于“牛黄解毒片”中富含“二硫化二砷”成分,能否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有人已经做了分析

《中国医药报》(总第2923期)中有张明发先生的一篇文章《顾了此“雄黄”,勿忘彼“雄黄”》,其中就提到“牛黄解毒片”的毒性。文中指出:

在1995年版和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有关药材雄黄条目中指出雄黄有毒,入丸散用,规定常用量为50~100mg/天,内服宜慎,不可久用。一般来说一味中药参与组成复方中成药时,剂量通常比作为药材入药时要小,牛黄解毒片由8味药材组成,按药典规定一天服4~6片,实际服入牛黄20~30mg、雄黄200~300mg、石膏800~1200mg、大黄800~1200mg、黄芩600~900mg、桔梗400~600mg、冰片100~150mg、甘草200~300mg,而此8味中药作为药材时的常用量,药典规定每天分别为150~350mg、50~100mg、15~60g、3~30g、3~9g、3~9g、150~300mg、1.5~9g。如按每天摄入的高剂量进行比较,从牛黄解毒片中实际摄入的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和甘草分别为相应药材常用量的1/11、3倍、1/50、1/25、1/10、1/15、1/2和1/30。从中不难看出,在牛黄解毒片中,唯独雄黄的用量是其药材常用量的3倍,而其它7味非有毒中药的用量都低于各自的药材常用量。这种组方的不合理性不只见于含雄黄的中成药,也见于含其它有毒中药如朱砂等的中成药

张先生还分析了因四年连续服用“牛黄解毒片”致死一事,认为女青年因连续四年服用牛黄解毒片,最终导致砷中毒的事情,固然与店员和执业药师用药指导不够有关,但事实上,不能忽视人民用药中药品说明书的隐患,目前经批准使用的牛黄解毒片说明书中并无“不宜久服或限量使用”的规定。可见,猛禽认为的中药有说明书就说明方.舟.子信口开河的观点也不能说完全正确,因为有些中药虽有说明书,但是该讲的不讲跟没有讲又有多大差别!

上述材料都是我在半小时中通过百度查找的,分辨这种浅显的科学道理实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猛禽不该因为自己的立场,就试图在缺少足够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妄变真理。也许你连吃二十年的“牛黄解毒片”,到现在还是“栩栩如生”:)那只能说你命大。但只要有人因此而死,科学工作者就应该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找出原因,就应该严防死守的去保障其他病人的生命安全,这不是用一己之私就可以驳斥的,科学也不是“专业人士”说说就可以算数的。不要让自己的脑子成了别人的跑马场

吃当归养血丸有副作用吗

标明的成分

当归、炙黄芪、白芍(炒)、地黄、阿胶、白术(炒)、茯苓、杜仲(炒)、牡丹皮、香附(制)

声称的功效

益气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

真相

中医典籍中有几种“当归养血丸”配方,市场上还有“当归养血糖浆”、“当归养血膏”等类似的中成药,它们的组成各不相同,但都以当归为主要成分。因当归味甘,“药膳”也喜欢用它

中药材的当归是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当归被中医认为是“女科之圣药”,用以治疗妇科的经、带、胎、产各种疾病。中药最早的典籍《神农本草经》已记载当归用以治疗“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据《本草纲目》说,“当归”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它是中医妇科用以养血调经的主要药物,而养血调经是为了生儿育女,有思夫之意,因此取名“当归”(“归”字的本义是女子出嫁)

当归也被中医认为是“血中之圣药”,任何与血有关的病证,不管是补血、行血,还是破血、止血,都能治,甚至夸张地说它“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症癖”(《日华子本草》),简直是个万能药。为什么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病证当归都能治呢?据说是因为当归的味和气很不同,其味甘而重,所以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所以又能行血,这叫“补中有动,行中有补”(《本草正》)。为了说明当归什么血病都能治,又发明了一个当归的不同部位有完全不同的功效的解释,但是如何分配这些功效所在的位置,又有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归头(根头)止血,归身(主根)养血,归梢(支根)破血,全当归则能活血(《本草纲目》),另一种说法则说归头破血,归身止血(《雷公炮炙论》),第三种说法是归尾破血,归身和血(《医学启蒙》),第四种说法是归头破血,归身行血,归尾止血(《珍珠囊》),第五种说法是归头破血,归身养血,归尾行血,全用则根据配伍既能补血又能破血(《汤液本草》)。各家说法各不相同,几乎穷尽了各种排列组合,这也许会让信奉典籍的人觉得无所适从,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正体现了中医的玄妙和博大精深,却从未想到要用对比实验去验证这些说法,甚至也没有想到去分析一下当归根的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究竟有多大的区别

《神农本草经》把当归列为无毒的上品药,历代各种医书也均记载当归无毒。动物实验表明,当归提取物含有雌激素活性成分[1]。体外实验表明,当归能够显著地刺激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其增殖速度高达对照组的17倍[2][3],乳腺癌患者应避免用当归“进补”。临床报道,当归能使男子的乳房肥大[4],哺乳期妇女服用当归后使母子均出现高血压[5]。当归能与抗凝血剂发生反应,增加出血的风险[6]

文献

  • [1]Circosta C et al, Phytother Res. 2006, 20(8):665-669
  • [2]Amato P et al, Menopause. 2002,9:145-150
  • [3]Lau CB et al, Menopause. 2005, 12(6):734-740
  • [4]Goh SY et al, Singapore Med J. 2001, 42(3):115-116
  • [5]Nambiar S et al, West J Med. 1999;171:152
  • [6]Page RL II et al, Pharmacotherapy. 1999, 19:870-876

·方.舟.子·

乌鸡白凤丸有什么副作用

月经来了吃乌鸡白凤丸有副作用吗

标明的成分

乌鸡(去毛、爪、肠)、人参、黄芪、山药、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丹参、鹿角霜、鹿角胶、鳖甲(制)、地黄、天冬、香附(醋炙)、银柴胡、芡实(炒)、桑螵蛸、牡蛎(煅)、甘草

声称的功效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虚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真相

乌鸡白凤丸大概算得上是最著名的妇科中成药,是根据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中的白凤丹、乌鸡丸加减而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乌鸡(乌骨鸡)的肉、骨。乌鸡的皮、肉、骨均为黑色,羽毛多为白色,所以叫“乌鸡白凤”。乌鸡肉、骨颜色显得很特别,是鸡的罕见品种,也就被当成了珍贵药物

至于它的功效,则是根据阴阳五行推测出来的。鸡在五更时鸣叫,这时太阳在东方,是八卦中的巽位,在五行中属木,所以古人认为鸡属木,但乌鸡是黑色的,黑色在五行中属水,所以古人认为乌鸡得了水、木之精气,其性属阴,可以用来补血益阴(《本草纲目》、《本草经疏》),当然也就成了妇科良药

其实乌鸡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一般的鸡并无差别,99%以上都是水、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它和其他鸡的区别在于其骨膜、真皮、皮下组织、腱膜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黑色素

乌鸡黑色素属于真黑色素,它和人的皮肤、头发中的黑色素是一样的,属于二羟基吲哚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并非什么稀奇的东西。每粒大蜜丸乌鸡白凤丸重9克,乌鸡肉、骨占了其中的八分之一,大约是1克。乌鸡肉、骨中黑色素的含量大约是0.2%[1],即每丸乌鸡白凤丸中黑色素的含量只有大约2毫克。即便黑色素真的有什么神奇功效,这一点黑色素吃下去也起不到作用,与人体自己合成的黑色素的量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么少的黑色素甚至还不够用来喂养果蝇:国内有人用实验证明乌鸡黑色素对延缓果蝇衰老的作用时,加的黑色素悬浊液浓度是8毫克/毫升[2]。人的黑头发中黑色素的含量大约是200纳克/毫克[3],即每丸乌鸡白凤丸中黑色素的含量与10克头发相当。那么吃一丸乌鸡白凤丸摄入的乌鸡成分,也就相当于吃下1克普通鸡肉、骨再加10克头发而已

乌鸡白凤丸中的当归含有雌激素活性成分,并能够显著地刺激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参见“当归养血丸”

临床报道,乌鸡白凤丸可引起药疹[4]

文献

  • [1]胡泗才等,中药材,1995,18(12):626
  • [2]徐幸莲等,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2):105
  • [3]Zoccola M et al, Pigment Cell Research. 2004, 17(5):579
  • [4]王会英,中国中药杂志,1997,22(8):505

·方.舟.子·

小儿健儿清解液副作用

标明的成分

金银花、菊花、连翘、苦杏仁、山楂、陈皮

声称的功效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消滞和中。用于小儿咳嗽咽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真相

健儿清解液临床上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厌食,并被当作一种儿童保健用药,没病时也被医生推荐服用。关于感冒的问题,参见“维C银翘片”一条。至于小儿厌食,是中医特有的“脾胃”病,现代医学没有这个病症(现代医学有“神经性厌食症”,一般在青春期才会出现)。儿童食欲不振多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应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着手,不必吃药也无药可用。目前还没有药物被证明能治疗青少年的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不明确的进食障碍)[1]。如果是因为胃肠道等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那只是一个症状,本身不是病,应正确诊断、治疗相应的疾病,而不是吃专门治疗所谓“厌食”的中药

苦杏仁(也称杏仁、杏核仁)为蔷薇科植物杏、野杏、山杏、东北杏的成熟种子。杏仁有甜有苦。最早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将杏仁列入下品药,称它“味甘,温”,应是指的甜杏仁。稍后的《名医别录》则说杏仁“味苦,冷利,有毒”,应是指苦杏仁。以后中医都以苦杏仁入药,通常把《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说法各取一半,说杏仁“味苦、性温”(也有说它性热、性微寒的)。中医认为苦杏仁的功效即来自其气味,“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所以它既能发散风寒,又能下气除喘,“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喘嗽咳逆、胸满便秘、烦热头痛,与夫蛊毒、疮疡、狗毒、面毒、锡毒、金疮,无不可以调治。”(《本草求真》)陈皮的功效被中医认为与此类似,也是因为它“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所以能治百病,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本草纲目》)

苦杏仁苦味来自于它所含的苦杏仁苷。苦杏仁苷被肠道微生物的酶水解,产生有毒物质氢氰酸和苯甲醛[2]。氢氰酸有剧毒,进入人体后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特别是能使细胞无法利用氧,引起组织窒息,产生细胞中毒性缺氧症,轻则导致脑部缺氧严重、影响小儿智力发育,重则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维生素C能够增强苦杏仁苷水解成氢氰酸,同时服用苦杏仁苷和维生素C能导致严重的氰化物中毒[3]。苦杏仁苷的另一水解产物苯甲醛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4],影响消化功能。体外实验提示,苦杏仁有一定致畸作用和促癌活性[5][6]。国外民间流行用苦杏仁苷治疗癌症,但并无可靠的临床试验依据[7]

文献

  • [1]Couturier J et al, J Can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7, 16(4):173-176
  • [2]李熙民等,新药与临床,1986,5(3):141
  • [3]Bromley J et al, Ann Pharmacother. 2005, 39(9):1566-1569
  • [4]KLEEBERG J, Arch Int Pharmacodyn Ther. 1959, 120(2):152-159
  • [5]李淑琴,中国中药杂志,1996,21(2):153
  • [6]刘为民,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83
  • [7]Milazzo S et al, Support Care Cancer. 2007, 15(6):583-595

·方.舟.子·

小柴胡颗粒常吃有副作用吗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柴胡、黄芩、党参、大枣、生姜、姜半夏、甘草

声称的功效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临床上也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慢性乙型肝炎、预防肝癌术后复发

真相

小柴胡颗粒(冲剂、片)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所载“小柴胡汤”,成分基本相同,只是把人参改为党参。这是中成药中著名的保肝药,有很多慢性肝病患者长期服用。但是并无确切的临床试验证据表明小柴胡汤能够治疗任何一种慢性肝病[1]

小柴胡颗粒(或小柴胡汤)之所以被当成保肝药,是因为其主要成分、做为“君药”的柴胡被认为其气“轻清”,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而另一主要成分、做为“臣药”的黄芩则“苦寒”,能“清肝胆之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柴胡和黄芩现在都被怀疑具有肝毒性[2],保肝成了损肝。柴胡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柴胡皂苷d对人的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3]。黄芩的同属植物美洲黄芩所含的二萜成分对大鼠的肝细胞有毒[4],也有因服用美洲黄芩损害肝脏的临床报道[5]。柴胡还具有肾毒性,能对肾脏造成损害[6]。也有实验表明,柴胡煎剂、柴胡皂苷对动物胸腺有抑制作用,能降低机体免疫功能[7][8]

日本、台湾都有报道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而出现急性肝炎,可能是其中的黄芩引起的[9][10]。有患者为治疗慢性肝炎服用小柴胡汤而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11]

更严重的是,据日本厚生省统计,在1994~1997年间,日本有138人因为服用小柴胡汤而引发间质性肝炎,其中16人死亡[12];1998~1999年间,日本有50人因为服用小柴胡汤而引发间质性肝炎,其中8人死亡[13]。为此日本厚生省禁止对肝癌和肝硬化患者使用小柴胡汤。此后日本仍有因为服用小柴胡汤而导致肺水肿的报道[14]。中国没有这方面的报道,于是有些中医人士便批评这是日本人不会用中药、不懂得“辨证论治”的必然结果[15]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所谓的“辨证论治”就能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是靠现代医学方法才能发现的,古人根本不可能知道。相反地,这个“小柴胡汤事件”反而表明了日本药监机构的负责和透明。当1993年西方国家医学界注意到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导致肾衰竭的问题、禁用马兜铃科中药时,中国药监部门、中医人士也曾经批评那是西方人不会用中药、不懂得“辨证论治”的必然结果。直到2003年才被揭露出在很懂得“辨证论治”的中国,早就存在大量的因服用含马兜铃酸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导致的肾衰竭患者,数目比西方国家多得多,患者中包括出身中医世家的老中医

文献

  • [1]Levy C et al,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4, 2(11):947-956
  • [2]李长兴,中药使用增加急性肝炎住院——以台湾族群为基础之个案交叉研究,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 [3]李涛等,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4):396
  • [4]Haouzi D et al, Hepatology 2000,32:303-311
  • [5]MacGregor FB et al, BMJ 1989, 299:1156-7
  • [6]张春凤等,中国民间疗法,2006,14(5):35
  • [7]施玉华等,中医杂志,1982,2(23):71
  • [8]Yamamoto M et al, Arzncim Forsch, 1975, 27(7):1021
  • [9]Itoh S et al, Dig Dis Sci. 1995, 40(8):1845-8
  • 10 Hsu LM et al, J Chin Med Assoc. 2006, 69(2):86-8
  • 11 Kiguchi T et al, Liver 2000,20:491
  • 12 日本厚生省,医药品等安全性情报,第146号,1998年3月4日
  • 13 日本厚生省,医药品·医疗用具等安全性情报,第158号,2000年1月14日
  • 14 Miyazaki E et al, Nihon Kokyuki Gakkai Zasshi. 1998, 36(9):776-80
  • 15 贾谦等,中国药业,2002,11(5):38

男人吃了排毒养颜胶囊有没有副作用呢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大黄、枳实、芒硝、西洋参、白术、青阳参、小红参、肉苁蓉、荷叶

声称的功效

益气活血、通便排毒。用于便秘、痤疮、颜面色斑

真相

排毒养颜胶囊实际上是一种泻药,其泻下成分为大黄、芒硝

芒硝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内服水解后产生大量的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粘膜吸收,存留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不能被吸收,肠内的容积增大,刺激肠蠕动而致泻。大黄致泻的机制则与芒硝不同,因其主要含蒽醌、二蒽酮类及其衍生物,能刺激肠道神经丛,促进肠蠕动

经常服用泻药反而能够引起药源性便秘。这是因为习惯了用泻药通便,会减弱直肠反射的敏感性,以后即使有粪块进入直肠,也不足以产生导致排便反射的神经冲动,就造成了便秘

2003年,有北京消费者以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导致继发性便秘,消费者知情权遭侵犯为由状告生产商[1]

动物实验中,给大鼠饲喂大黄提取物3~9个月,引起甲状腺腺瘤样改变(即可发生癌变)、肝细胞退行性变化、肝静脉淤血、胃贲门上皮细胞肥大增生[2]

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代谢紊乱[3],是导致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4]

大黄所含蒽醌成分具有肝毒性,能对肝脏造成损害。临床上,有乙肝患者因为服用含大黄的中药,导致病情加重,因败血症和多种器官衰竭而死亡的报道[5]

大黄所含蒽醌成分也具有肾毒性,在动物实验中,能导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肿大和变性[6]

有报道称,感冒患者因误服排毒养颜胶囊,导致严重腹泻差点脱水休克[7]

2005年1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2004年第5期违法药品广告名单,其中包括排毒养颜胶囊。2008年1月21日,北京市药监局发布近期主要平面媒体药品广告监测结果,排毒养颜胶囊属擅自篡改审批内容发布违规药品广告

文献

  • [1] 新华社2003年9月21日《专家提醒:便秘者不可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
  • [2] 中药大辞典,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05
  • [3] 陈琼华,新医药学杂志,1974, (5):34
  • [4] 郑少江等,中国热带医学,2004, 4(3): 400
  • [5] Yuen MF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 24(8):1179-86
  • [6] Yan M et al, J Ethnopharmacol. 2006, 107(2):308-11
  • [7] 新华网2004年8月30日《假、劣药致人伤亡案件频发 凸显用药安全危机》

消渴丸毒副作用非常大吗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地黄、葛根、黄芪、天花粉、五味子、山药、玉米须、格列本脲

声称的功效

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无力、眠差腰痛、尿糖及血糖升高之气阴两虚型消渴症。国内临床上用以治疗2型糖尿病

真相

消渴丸是国内临床上用以治疗2型糖尿病的最常用的中成药,药名的由来是因为中医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这是对糖尿病症状的一个模糊描述,指患者经常口渴、消瘦,“因渴而消”。实际上有“因渴而消”的症状的病并非只有糖尿病一种,甲亢、尿崩症等也有这种症状。中医认为消渴症是肾虚所致

现代医学将糖尿病根据病因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由于缺乏胰岛素分泌所致,必须靠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偏高,但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主要是用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治疗,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

目前并未发现任何中药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曾检验过两百多种中草药,没有一种有降血糖作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陈宁庆2007年3月10日在“科学为健康维权”论坛的发言)

市场上降血糖的中成药全都添加了西药降血糖成分,有的标明,有的没有标明,但多次被国外、港台药检部门检测出来。中成药最常添加的西药降血糖成分为格列本脲(又称优降糖)。格列本脲主要通过抑制胰岛β-细胞的钾离子通道而起作用。这一抑制作用使细胞膜去极化,打开了钙离子通道,使得进入β-细胞细胞的钙离子增加,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从而起到降血糖作用

消渴丸在古方玉泉散和消渴方的基础上添加了西药格列本脲。格列本脲的剂量通常为每日2.5~10毫克。消渴丸每丸含有0.25毫克的格列本脲,一次口服5~10丸,一日3次,即每日摄入的格列本脲的量为3.75~7.5毫克,与格列本脲的常用剂量相当。消渴丸的有效成分实际上就是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使用剂量不当,会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服用过量有致死的危险。一些糖尿病患者不知道降血糖的中成药添加了格列本脲,误以为是“无副作用的中药”而超剂量服用,或者在服用中成药的同时还服用降血糖的西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样就会造成降血糖药服用过量而导致低血糖

格列本脲是非常便宜的西药。根据一家大药房的定价折算,一片(2.5毫克)格列本脲的价格为0.04元,添加中药成分变成消渴丸后,每10丸(含2.5毫克格列本脲)的价格为1.42元,即价格增加了30多倍

消渴丸中的中药成分除了增加药物成本和价格外,还能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例如,消渴丸含天花粉(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润枯”(《本草纲目》),所以被用来治“消渴症”,但这个功效不过是“生津止渴”的天花粉,其有效成分被认为是天花粉蛋白,实验表明它有肾毒性[1]和肝毒性[2],可导致肾脏、肝脏损害,并能导致流产[3]、畸胎[4]、过敏反应[5]

临床报道,消渴丸可引起低血糖反应乃至昏迷[6][7][8];短暂偏瘫[9];小剂量消渴丸可致重度低血糖脑病[10]。消渴丸还能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炎 11

文献

  • [1]Tang NL et al, Exp Mol Pathol. 1997, 64(2):78-89
  • [2]Ng TB et al, J Ethnopharmacol. 1994, 43(2):81-87
  • [3]Chang MC et al, Contraception. 1979, 19(2):175-84
  • [4]Chan WY et al, Teratog Carcinog Mutagen. 1993, 13(2):47-57
  • [5]许芝银,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1):22
  • [6]王宏艳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6):355
  • [7]李莉,包头医药,2000,24(1):44
  • [8]薛德联等,中成药,1992,14(4):49
  • [9]王远征等,哈尔滨医药,1994,14(3):49
  • 10 祈福宏等,临床误诊误治,1994,7(5):228
  • 11 欧明等,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1

王氏保赤丸有微毒吗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大黄、黄连、姜、淀粉、巴豆霜、川贝母、荸荠粉、天南星、朱砂

声称的功效

清热解毒,消积化痰,健脾止泻。适用于小儿乳滞疳积,痰厥惊风,喘咳痰鸣,乳食减少,吐泻发热,大便秘结,四时感冒以及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症

真相

王氏保赤丸据称是南通人王胪卿于清道光年间配制的儿科秘方,后由其后人公诸于世。它被视为中医儿科的万能药,用于治疗从新生儿到十几岁少年的几乎所有常见的中医病症,厌食、感冒、发烧、咳嗽、消化不良、便秘、呕吐、腹泻、发育不良等等,无所不治。最神奇的是,它被认为既能治疗腹泻,又能治疗便秘。另一种常用儿科中成药“保赤散”的成分(六神曲、巴豆霜、天南星、朱砂)和声称的功效(消食导滞,化痰镇惊。用于小儿冷积,停乳停食,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痰多)均与“王氏保赤丸”相似

王氏保赤丸做为一种主要针对婴幼儿、包括新生儿的药物,却含有多种有毒成分:

该药含有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为硫化汞,可在体内积蓄导致慢性汞中毒,损害神经系统、肾脏、生殖系统等。参见“安宫牛黄丸”一条

该药含有泻药大黄。大黄所含蒽醌成分具有肝毒性、肾毒性,能对肝脏、肾脏造成损害。参见“排毒养颜胶囊”一条

该药含有泻药巴豆霜。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巴豆自古以来就知道其有大毒。巴豆的有毒成分主要为其脂肪油,制成巴豆霜后仍含有18.0%~20.0%的脂肪油(《中国药典》)。口服半滴致1滴巴豆油即能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口服20滴(1克)巴豆油可致死[1]。巴豆油有弱致癌性,并能增强某些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导致或促进胃肿瘤、皮肤肿瘤、宫颈癌、食道癌等[1][2][3]。巴豆油对肾脏有刺激作用,可产生血尿、尿闭等[1]。动物实验表明,小剂量巴豆提取物即能导致肺、心脏、肝脏、肾脏、睾丸、大脑等器官出现病变[4]

该药含有天南星。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天南星、一把伞南星及东北天南星的块茎。天南星自古就认为有大毒,一般都以制品入药,炮制后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但按《中国药典》记载方法所制药品仍呈现一定的毒性反应,可能与炮制品中白矾残存量有关[5]

该药含有黄连。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6][7][8],在新加坡和美国被禁用

文献

  • [1]夏丽英主编,现代中药毒理学,天津翻译出版公司,2005:204
  • [2]Slaga T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83, 50:3-14
  • [3]Hecker E et al, Prog Clin Biol Res. 1983, 132B:219-38
  • [4]Asuzu IU et al, Drug Chem Toxicol. 1989, 12(1):85-93
  • [5]杨守业等,中成药,1991,13(2):16
  • [6]Wong HB, Singapore Med J 1980, 21:556-67
  • [7]Yeung CY et al, Biol Neonate. 1990, 58(2):98-103
  • [8]Chan E, Biol Neonate. 1993;63(4):201-8

王老吉凉茶喝多副作用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水、白砂糖、仙草、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

声称的功效

清热去火

真相

王老吉凉茶据说是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乳名王吉)于1828年开始销售的产品。目前做为植物饮料销售,但含有多种中草药

成分中的“蛋花”不是指鸡蛋,而是夹竹桃科植物缅栀的花,因其花瓣颜色内黄外白,类似鸡蛋,故名。缅栀分泌的乳液有毒,其花的毒性不详

甘草的化学成分有糖皮质激素样和雌激素样作用,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过敏反应。具体另文分析

王老吉凉茶中最值得注意的成分是夏枯草。夏枯草据说在夏至后逐渐枯萎,中医理论因此认为它生来有“纯阳之气”,所以才一遇阴气即枯,所以就可以用它来“补厥阴血脉”。《神农本草经》将夏枯草归为有毒、不可久服的“下品”药,而《本草纲目》则称其“无毒”

有多项研究表明夏枯草能导致不良反应。夏枯草的乙醇提取液能抑制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1]。皮下注射可使动物胸腺、脾脏明显萎缩,肾上腺明显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3]。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长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服用夏枯草水提物能使小鼠的血清丙氨酸基移换酶和血清天门冬氨基移换酶的值都明显升高,说明夏枯草有肝脏毒性作用[4]

临床上,有幼儿因服用含苍耳子、夏枯草和鸡内金的中草药3个月导致急性重症肝炎而死亡的报道[5]。也有报道因服用夏枯草导致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丘疹[6][7],甚至因过敏性休克而昏倒[8]

2005年,职业打假人刘殿林以王老吉凉茶含有夏枯草中药成份、擅自添加《食品卫生法》所明令禁止的药品为由起诉王老吉凉茶的销售商和厂商,被法院以原告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夏枯草有毒副作用等理由驳回[9]。2007年,重庆市法律工作者况力彬称喝了王老吉凉茶后出现头晕,该凉茶添加了夏枯草,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再次起诉王老吉凉茶的销售商和厂商,被法院以夏枯草能否作为凉茶配料不属于本案审查范围为由驳回[10]

被告辩护称:在2005年,卫生部卫监督发(2005)189号《关于王老吉凉茶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关于普通食品添加夏枯草有关问题的请示》,其内容为“在食品卫生法生效以前,传统上把药物作为添加成分加入,不宣传疗效并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的定型包装食品品种,可以经售。”王老吉凉茶开始于1828年,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所以该饮料中添加夏枯草,没有违法[11]

卫生部的这一决定似乎更多地出于保护商业利益的考虑,并无科学上的依据。很显然,一个药品如果能导致不良反应,并不因为它被一家老字号公司使用就失去了其毒性。例如,雄黄传统上做为酒的添加成分,其历史比王老吉凉茶悠久得多,但是雄黄酒有很强的毒性,那么是否就可以允许某家老字号销售雄黄酒供消费者为了“驱邪”、“解毒”在端午节时饮用?

文献

  • [1] Sun HX et al, J Ethnopharmacol. 2005, 101(1-3):31-6
  • [2] 马德恩等,山西医药杂志,1983,12(2):67
  • [3] 蒋岩等,甘肃医药,1988,7(4):4
  • [4] 张善玉等,时珍国医国药, 2003, 14(11):658
  • [5] 亚太中医药网,11/10/2003,http://www.aptcm.com/aptcm/RealTime.nsf/ByUNID/D0784E15A233ADC048256DDA0011D764?opendocument
  • [6] 韩明道,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 17(3):34
  • [7] 黄永华,河南中医,1985, 5(3):12
  • [8] 夏时令,四川中医,1992, 10(11):53
  • [9] 新华网北京2005年5月12日电
  • 10 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7月12日
  • 11 重庆晚报2007年5月16日

王老吉被指违规添加中药材

2009-5-13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记者 肖蓓

继今年5月蒙牛OMP事件以后,王老吉凉茶又曝出“配方门”,被指非法添加中药材“夏枯草”

先是卫生部近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王老吉中部分成分和原料不包括在卫生部公布的允许食用中药材名单之列。在昨天由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其会长张俊修却坚称王老吉并没有出现添加物违规的问题,添加夏枯草曾得到过卫生部的确认

昨日,记者走访了沪上卖场,发现王老吉凉茶仍在正常销售。中医专家提醒,凉茶中的中草药成分并非人人适宜,脾胃虚寒的人群盲目饮用有害身体

卫生部:

有些成分不在“名单”内

在卫生部近日召开的违法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表示,卫生部发布过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王老吉中的某些成分和原料的确不包括在内

目前,卫生部正在组织清理类似于OMP的食品中添加的各种物质,下一步卫生部会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和论证,哪些东西将来可以在食品中添加的,哪些不可以在食品中添加,哪些属于保健食品管理的原料,加以进一步归类、清除

此前,据媒体报道,杭州一消费者长期饮用王老吉凉茶以后出现胃溃疡,而王老吉原料里的夏枯草会造成胃寒的人病情加重,该消费者为此要起诉王老吉。有专家称,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没有将夏枯草列为可作为食品的药材

记者昨日多次致电红色罐装王老吉的生产商广东加多宝集团,始终没有得到正面答复

针对专家和媒体质疑,王老吉生产商加多宝以前就曾书面回复称,其生产的红色罐装王老吉是“植物饮料”,已获卫生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属于普通食品,也不需要在产品的外包装上标注“不适宜人群”。但加多宝并没有就所用原材料是否存在毒性做出说明

广东食品行业协会:

不存在添加物违规问题

其实,关于王老吉凉茶配方的问题,业界和专家一直争论不休。知名学者方.舟.子曾指出,凉茶中的夏枯草、甘草会导致不良反应

另据《信息时报》报道,在昨天由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其会长张俊修坚称王老吉并没有出现添加物违规的问题,所有的王老吉生产,都已经取得了生产厂家所在地区的生产资格。而至于王老吉的配方,也已经取得了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

同时,张俊修提出,夏枯草的添加问题,早在2005年就产生了争议,卫生部也曾于2005年4月25日答复广东省卫生厅卫监督发[2005]169号《卫生部关于王老吉凉茶有关问题的批复》,确认王老吉凉茶加入夏枯草的行为,符合《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第七条的规定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记者还获悉,夏枯草曾经在1991年被收编到由中华医学会等学术单位采编的《食物成分表》中,它在其中被认定为是野菜食物。张俊修认为,认定为野菜的食物,根本不该被怀疑是否能食用

《信息时报》还披露,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凉茶业人士透露,王老吉的配方中还有鸡蛋花、仙草以及布渣叶三种成分是非药食同源的原料。也就是说即便解决了夏枯草是否违规添加的问题,其配方当中依有三种成分要面临争议

市场:

仍然正常销售

记者昨日走访沪上部分卖场,发现王老吉凉茶仍然正常销售。家乐福售货员称,天气热了,王老吉销量还不错。家乐福、易初莲花、农工商等沪上大型卖场昨日也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有关部门对于王老吉凉茶撤柜的通知,因此仍然正常销售。不过,超市都将密切关注事件发展,等待有关部门进一步要求

◎ 专家说法

虚寒体质人群不宜饮凉茶

据了解,“王老吉”凉茶主要成分为: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 曙光医院传统中医诊疗中心主任窦丹波说,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南方地区,饮用凉茶能帮助解热。凉茶中的菊花、金银花、夏枯草以及甘草,具有清热的功能,药性偏凉,热性体质的人可适当饮用,而寒性体质、胃寒、脾虚、消化不良、体质虚弱的人不宜喝凉茶,如长期饮用,则易出现腹泻、胃痛的症状,如果直接喝冰冻凉茶,则易引发肠胃痉挛

窦丹波认为,许多中草药都是药食同源,国家有关部门应对一些食品含有的中草药成分加强监管,至少应该在包装上写明“不适宜人群”,避免不适宜人群盲目饮用伤害身体

非法添加中草药……有个杭州人要起诉“王老吉”

作者:龚曦2009-04-14今日早报

“叶征潮起诉‘怕上火喝王老吉’本周或将立案”。昨天,在新浪博客上挂出一条猛料,博主叶征潮通过个人博客对外宣布,将叫板饮料巨头“王老吉”

据悉,叶征潮是品牌策划人,也是杭州叶征潮品牌创意公司的创始人。他曾个人自费开展“商标长征”活动,呼唤企业的品牌及保护意识。但记者也不排除他试图通过此事件进行自我炒作的可能性

质疑

王老吉必有“三分毒”?

昨天,在叶征潮的博客上,他对外公布了刚刚成稿的起诉状

叶征潮在起诉状上称,他平时经常会熬夜加班,容易上火。去年6月初从广告上看到王老吉宣称:“怕上火,请喝王老吉……”因此,他每天买“王老吉”喝。后来,他感觉胃很痛,于是就去杭州市一家医院做了胃镜检查,检查结果为胃溃疡。医生分析认为,胃溃疡与其经常喝“王老吉”这种饮料有一定的关系。熬夜上火属 “虚火”,饮用“王老吉”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会加重病情

从医院回家后,叶征潮细看了“王老吉”的外包装,仅标明为食品饮料,根本未注明“不适宜人群”;同时,也没有标明过量饮用将对身体产生副作用

叶征潮认为“王老吉”凉茶主要成分为:水、白砂糖、仙草、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这九种配料里,有七种配料是中草药。根据中医学理论,虽是“药食同源”,但用药三分毒,每种药均有其独特的性味与归经,而不同的人,体质也有阴阳、表里、虚实之分,如果食不对症,容易产生副作用。而王老吉却一直未在包装上对此予以说明,反而打着“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以清热祛火、老少皆宜的招牌,扩大其销售市场

叶征潮认为,自己相信了“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但喝过之后,不但没有达到清热祛火的效果,反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非法添加了中草药?

叶征潮还认为,王老吉的配料中的夏枯草不是我国《食品卫生法》允许加入食品中的药物,而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也没有将夏枯草列为可作为食品的药材。可见,王老吉中非法添加了中草药

叶征潮认为,王老吉的行为已经侵犯了自己的健康权;此外,包装上无警示的行为,还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为此,叶征潮将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责令王老吉生产厂家在产品包装上标注警示说明,注明“不适宜人群”,并介绍过量饮用的危害结果。此外,还向叶征潮支付医药费人民币一元

进展

叶征潮:正在办理起诉事宜

昨天,记者采访了博主叶征潮。他向记者表示,目前相应的起诉材料,代理律师已经组织好了,正在办理起诉事宜。起诉法院将选择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

他告诉记者,除了中药原料,他对产品外包装上注明的“不添加防腐剂……保质期2年”也有异议。“既然不添加防腐剂,怎么可能有如此长的保质期?这明显违反自然规律。”

纵深

方.舟.子:也曾质疑王老吉配方

记者调查发现,对王老吉配方的质疑并非只此一项。知名独立学者方.舟.子在其博客里也对王老吉进行过点评

方.舟.子称王老吉的配方为:水、白砂糖、仙草、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

“蛋花”不是指鸡蛋,而是夹竹桃科植物缅栀的花,因其花瓣颜色内黄外白,类似鸡蛋,故名。缅栀分泌的乳液有毒,其花的毒性不详

甘草的化学成分有糖皮质激素样和雌激素样作用,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过敏反应

方.舟.子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成分是夏枯草。夏枯草据说在夏至后逐渐枯萎。中医理论因此认为它生来有“纯阳之气”,所以才一遇阴气即枯,所以就可以用它来“补厥阴血脉”。《神农本草经》将夏枯草归为有毒、不可久服的“下品”药,而《本草纲目》则称其“无毒”。但是有多项研究表明,夏枯草能导致不良反应

回应

王老吉:长期饮用不会造成危害

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王老吉生产商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传讯部余先生。他以书面形式向记者做出回复

该回复表示,其生产的红色罐装王老吉是“植物饮料”,已经获得卫生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属于普通食品。长期饮用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也不需要在产品的外包装上标注“不适宜人群”

另外,他还告诉记者,其产品确实“不添加防腐剂”。他提供了一份检验报告传真件给记者。检测报告指出,其产品不含“苯甲酸”、“山梨酸”等两种防腐剂;且所有其他检测指标都合格

但是,记者发现,在整个回复内容中,该公司并没有就所用中草药原材料是否存在毒性做出说明

叶征潮会否将起诉材料递交法院?他的真正用意是自我炒作吗?王老吉中草药成分里究竟有没有毒?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进展

王老吉真有毒吗?

作者:nanfangyi11

因为《新语丝》方.舟.子先生的一篇文章----《常用中成药的真相——王老吉凉茶》,在网上引发大讨论。下面就自己的几个想法:

首先,方.舟.子先生是我喜爱的科普作家,他的科普文章写得非常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普及性强。包括这次写的“王老吉”。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可以怀疑,更何况是“草药”,很多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所以方.舟.子先生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无可厚非,其实也是在教育老百姓,不要迷信“草药无毒”的传统观点

第二,王老吉乃至广东所有的“食疗、煲汤”,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王老吉凉茶,味淡了一点,而且价格高了一点。不过,在广州,满大街都是凉茶店,我更喜欢去凉茶店买冰冻凉茶,比如“黄振龙”凉茶的味道就很好。而且广州乃至国内很多地方,都很流行煲汤,煲汤是一门很深奥的厨艺,其中煲汤大多数时候,就涉及到放一点中草药,最常见的莫过于,党参,熟地,枸杞等“食药共用”的。在煲汤中,放一点这些常见的中草药,可以调味,偶尔吃吃,是很不错

还有就是,我坚持认为中草药之所以在国内大受欢迎,主要是中草药的心理安慰作用大于它的疗效,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喜欢买一些正规渠道的西洋参,天麻之类的“补药”给亲戚,送朋友

第三,现在很多中成药之所以有一定的效果,很多中成药都含有疗效确定的西药成分。最不负责的事情是,中成药说明书不写出这些具体的化学成分以及毒副作用。比如临床上常用的“复方甘草片”里面就含有“阿片粉”,说得好听一点,阿片粉属于中药,但是学医药的人,都知道,阿片粉就是含有大量的吗啡,吗啡具有镇静镇痛镇咳,有成瘾性、依赖性的、受严格控制的精神类药物。但是复方甘草片就不会提到吗啡,也不会提阿片粉,而仅仅提到甘草

最后,提醒那些“愤青”,不要一味互相指责,说“王老吉”捐款一亿元,可是你们又知道其中的商业奥秘和营销策略吗?

藿香正气水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苍术、厚朴(姜制)、生半夏、茯苓、陈皮、大腹皮、甘草浸膏

声称的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呕吐、泄泻、中暑、霍乱、手足癣等

真相

中医典籍中所说的藿香现在定名为“广藿香”(主产于广东、海南,故名),为唇形科植物,茎叶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中医认为广藿香能治病的原因是由于它气味芳香。按照中医理论,病疫以气染人,从口鼻吸入,先到了胃,而芳香能助清气、去恶气,所以气味芳香的广藿香善行胃气、醒脾,能治霍乱呕吐(《药品化义》《本草正义》)。广藿香的挥发油是天然杀虫剂[1]

藿香正气水传统上也使用较便宜的另一种唇形科植物藿香(也称“土藿香”)制造。藿香香气比广藿香淡,中医认为其品质较差,但功效与广藿香并无不同,因中医认为芳香行气都是一样的(《本草正义》)。实际上藿香挥发油的成分与广藿香大不相同,主要成分是爱草脑(又称甲基胡椒酚)。爱草脑是一种致癌物,可诱发肝癌[2]

厚朴现在指的是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庐山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朴”是木皮的意思,因为皮厚,所以叫“厚朴”。中医典籍中所说的厚朴并不一定指的木兰科植物厚朴,其他厚皮的植物也被当成厚朴使用,比如《本草纲目》中的厚朴根据其形态描述和插图,可知并非木兰科厚朴。厚朴味苦,中医认为苦能下气,所以厚朴被用以泄腹胀。因厚朴被怀疑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在欧洲被禁用[3][4]

生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未经炮制的块茎,历来被视为有毒药物

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将毒性药品定义为“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其中包括生半夏。生半夏的急性中毒症状主要由半夏对粘膜的刺激性作用引起,可死于呼吸麻痹。长期服用生半夏能引起慢性中毒,导致肾脏代偿性增大。生半夏对大鼠妊娠和胚胎具有非常明显的毒性[5]

临床报道,藿香正气水(丸)可引起过敏性休克[6][7];呼吸困难[8];药疹[9][10];过敏性紫癜[11];肠梗阻[12];上消化道出血[13];心动过速[14];小儿低血糖症[15]

文献

  • [1]Zhu BC et al, J Agric Food Chem. 2003,51(16):4585-8
  • [2]Drinkwater NR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1976, 57(6):1323-31
  • [3]Vanherweghem JL et al, Lancet. 1993, 341(8842):387-91
  • [4]Violon C et al, J Pharm Belg. 1997,52(1):7-27
  • [5]张伯礼等,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4
  • [6]卢国珍,中国中药杂志,1991(9):566
  • [7]郑淑萍等,中国中医急症,2002,(2):99
  • [8]舒晓敏等,药学实践杂志,1999,17(3):180
  • [9]郑桦,海峡药学,1996,8(1):52
  • 10 马忠全等,皮肤病与性病,1995,(2):62
  • 11 钟松才,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252
  • 12 郑晶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7):652
  • 13 李远辉,江西中医药,1996,27(5):31
  • 14 周津通,浙江中医杂志,1990(3):112
  • 15 李洪长,福建医药杂志,1995,17(4):112

蜜炼川贝枇杷膏有什么副作用

·方.舟.子·

标明的成分

枇杷叶、川贝母、桔梗、陈皮、水半夏、北沙参、五味子、款冬花、杏仁、薄荷脑

声称的功效

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理气化痰。适用于肺燥之咳嗽、痰多、胸闷、咽喉痛痒、声音沙哑等症。临床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

真相

咳嗽是人体清理呼吸道,排除多余的分泌物、微生物、异物的一种生理反应。咳嗽本身不是病,而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频繁、严重的咳嗽则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例如感冒、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既然咳嗽是人体保护反射,止咳反而有可能危害健康(特别是肺病患者),一般是不提倡的。如果咳嗽过于严重而需要治疗,也应该是针对引起咳嗽的病因(例如抗菌、消炎、戒烟),根除咳嗽的因素,而不是简单地强制止咳。如果咳嗽严重到影响生活,可以考虑使用止咳药。止咳药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咳嗽中枢、暂时抑制住咳嗽反射而发挥作用。常用的止咳药包括天然的麻醉品,例如从鸦片中提取的可待因(会成瘾),和合成的麻醉品,例如感冒药常用的右美沙芬(不会成瘾)

中医则把咳嗽看得非常严重,甚至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黄帝内经》),非治不可,出现了许多用以止咳的中草药、中成药。蜜炼川贝枇杷膏囊括了中医用以止咳的各种草药。在各种止咳中草药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川贝母。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暗紫贝母、棱砂贝母、甘肃贝母等多种同属植物的鳞茎,鳞片形状像一个个小贝壳,所以叫做贝母,又因为自古认为以四川产的贝母最好,所以就都叫川贝母。川贝母含有大量的生物碱,有人认为这是其有效成分,但是不同种的川贝母所含的生物碱并不相同。中药最早的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贝母列为中品药,但是所列的功效中并无止咳这一条,而是“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魏晋陶弘景辑的《名医别录》又给贝母加入了许多功效,其中才包括“咳嗽”。按中医的说法,咳嗽是因为肺有热而生痰,而贝母味苦性寒,能泄热;贝母在秋天采取,味辛,色白,五行中秋、辛、白都属金,肺也属金,而且贝母的形状也像肺,凡此种种,就注定了贝母是润肺化痰的良药了(《本经疏证》、《本草经疏》、《本草崇原》)

川贝母的生物碱可使实验动物的血压下降,并伴有短暂的呼吸抑制,以及血糖升高[1][2]。临床上有因服用贝母出现心率缓慢、心音弱等心肌中毒现象和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3],大剂量服用贝母能引起全身出血、血压下降、急性肾功能衰竭[4]

蜜炼川贝枇杷膏中的另一个成分款冬花也是著名的止咳中药,它被用来止咳的历史甚至比贝母还要长,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把“咳逆上气”列为款冬花的主治了。款冬花是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款”的意思是至,这种植物在冬天开花,故名。款冬生长在水中,它的花能在冬天破冻而出,中医认为这说明它“本为至阳之物”,所以能“以坚冰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本经疏证》),性温纯阳,和贝母的性寒不同。但是为何性温纯阳也能像性寒一样润肺止咳呢?就因为它是生长在水中的,这叫“从阴生阳”,“禀水中之生阳”,所以就能润而不燥,可以用来治“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了(《本草崇原》、《本草正义》)。只要认定了它能润肺化痰止咳,不管性温性寒,怎么都说得通的

款冬在西方也是传统草药。并无确凿的证据表明款冬花有任何疗效。德国管理草药的机构曾经批准用款冬治疗咽喉痛,但在发现款冬有肝毒性后即禁止使用

  • [5]。款冬花中含有具有肝脏毒性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包括千里光宁碱和克氏千里光碱[6],动物实验表明款冬花能致癌,可使大鼠肝脏长出肉瘤[7]。临床报道,有婴儿因为服用用款冬做的草药茶而导致严重的肝病[8],也有孕妇因服用款冬茶而导致新生儿患有肝病[9]

常用的止咳中成药还有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枇杷颗粒,成分比蜜炼川贝枇杷膏简单,只有枇杷叶、川贝母、桔梗、薄荷脑四种,蜜炼川贝枇杷膏中都有。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3月14日发布的通知,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枇杷颗粒含有国际奥委会禁用的兴奋剂成分普拉雄酮,应当在其标签或者说明书上用中文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

文献

  • [1]Kaneko K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85, 33(6):2614
  • [2]Kaneko K et al, Tetrahedron Lett. 1986, 27(21):238
  • [3]陈慎行等,新疆中医药,1994,12(2):18
  • [4]周蓉等,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11):42
  • [5]Wawrosch C et al, Acta Hort(ISHS). 2000, 530:469-472
  • [6]Roeder E, Pharmazie. 2000, 55(10):711-726
  • [7]Hirono I et al, Gann. 1976, 67(1):125-129
  • [8]Sperl W et al, Eur J Pediatr. 1995, 154:112-116
  • [9]Roulet M et al, J Pediatrics. 1988, 112:433-436

长期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的副作用

作者:任知青

一、1992年上海第二药厂研制生产复方丹参片,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主治“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收入药典。1994年天士力药厂仿制成复方丹参滴丸,1997年广泛宣传“复方丹参滴丸是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第一个中药”,全国人民和医务人员信以为真,争相抢购,使它成为最畅销中药,获利几十亿元。事实上,直至今日仍未得到美国FDA批准,不能以处方药合法身份进入美国,不准药店出卖,不准医院内使用。这是我国医药史上规模最大,欺骗性最强,赚钱最多,最成功的一次欺骗活动,堪称“天下第一骗”

二、为什么经过11年的努力,至今不能得到美国FDA批准?学术界不认可?医药界不接受?不能以处方药的合法身份进入美国?原因是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不理想,不能达到要求。天士力集团的总裁阎希军及技术顾问祝国光合编的《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中,极力宣传该药的优点是:“速效、强效、长效”。所谓“速效”,应该在服药后3分钟起效,控制心绞痛,而《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第2页却写明:服药后“作用开始时间是10分钟”,超过3分钟的3倍,不能速效止痛,不能发挥急救作用。所谓“强效”,在《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中第33页写到:“对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善率在26.7—87.5%范围内波动”,有效率低到26.7%,是无效,而不是“强效”。所谓“长效”,在《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中第2页答道:“其作用持续时间240分钟”,任何中药口服后,绝大多数的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甚至更久,是否所有中药都是“长效”制剂?

由药厂总裁和技术顾问亲自出马,编写的《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极力夸大其疗效和优点,但在一些关键数据上却暴露了该药的弱点与缺点,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治疗作用和疗效不能达到基本要求,如何能进入美国?

三、以研究复方丹参滴丸为名,从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等部门,拿到多少亿元经费?有多少被挪用、贪污、行贿?收买了多少有权有势的人?多少媒体和记者?多少医药人员和科技人员?他们上能通天,下能入地,呼风唤雨,为所欲为?有谁做过认真的审计与审查?

当然要掌握政策,有些专家、学者为了学术研究,提高中医药水平,与他们有些合作,是正当行为,不能混为一谈,不要误伤无辜。少数出卖良心,卖身投靠的人,也要以教育挽救为主,不要一棒子打死,只有极个别不可救药,拒不悔改者,才不得不绳之以法

四、中药复方丹参滴丸未做过毒理学研究!

该药自1994年生产以来,广大患者长期大量用药,应该安全第一,但是该药从未做过系统毒理学研究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如何保证病人的安全?遍查天士力网站和各方面有关资料和文献,只有简单急性毒性试验报告,并无长期毒性试验,更无系统毒理学研究报告。天士力总裁阎希军主编的《丹参大全》,洋洋两百万字,竟无毒理学研究内容

在阎希军和祝国光合编的《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第18页,强调“复方丹参滴丸是无毒的,在临床上应用可以认为几乎无副作用”。但在祝国光主编的《丹参临床研究》第255页,又不得不承认:在5169名用药者中竟有161人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11%,其中头晕、头胀、面潮红者100例(占62.1%),胃肠不良反应59例(占36.6%),钟亿民等在2006年报告该药引起胃粘膜糜烂2例,此外还有尿血,血压升高,皮疹等多种不良反应。据极不完全的统计已显示复方丹参滴丸不是“无毒”、“无不良反应”,而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高,性质较为严重,如果每年有100万人用药,将有3万多人出现不良反应,而且主要损伤胃粘膜,发生粘膜糜烂,长期大量用药会不会引起癌变?发生胃癌?需要警惕!在目前对该药的毒性尚无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复方丹参滴丸,以防意外!

从天士力丹参滴丸在动物试验的药效研究看试验设计的重要性

作者:wangdong

此文发在新药信息里,在这里有些修改后重发,想从药理试验设计的重要性来看这个问题。一个好的试验设计的重要性不要我多说,可以说结果的质量完全由你的设计来确定

本文来自于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22&id=13911610&sty=1&tpg=1&age=0&ticket=ST-243758-U3iChHgaSa1LS67YEnEvNpnTvhS3DMvH1Tq-20

本人说明我和这2个药厂以及相关人员没有任何关系

我看到一篇1993年有关天士力丹参滴丸在动物试验的药效研究,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片(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生产)的药理作用比较,结论是滴丸对主动脉舒张作用比片剂起效快6倍,适用于心绞痛的急性发作。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滴丸的疗效高于片剂,滴丸对冠脉流量的增加率也优于片剂

现在就这文章的试验设计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动物模型方面  他们使用的是大鼠脑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法,这种方法不是所谓的gold standard方法,在国际上不公认,动物种类是大鼠。国际上在筛选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gold standard的动物模型就是小猪,猪的心脏生理结构和人类的最相似。不知道他们后来是否做了丹参滴丸的gold standard的动物模型?有兴趣者请给我信息

2 动物给药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i.v.方式给丹参滴丸给动物,在对照组(文中没有说明那个剂型是对照组)的给药方式中采用灌服方式(原文如此),对照组灌服是否可以理解为对照组灌胃服药?2种不同剂型的药物使用不同的方式给药,然后比较2药的药效结果,其结果可以想象。这种比较有价值吗?有说服力吗?

文中有关给药方法的描写没有细节,很难读懂,希望大家多看看,看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3 丹参滴丸的药效的结论  本文中丹参滴丸给动物的给药方式和临床的口服方式不一样,这个结果是否被外推到病人的口服时的药效(和复方丹参片比较)?如果是这样,广州白云山的产品应该是有一些不公正对待了,呵呵呵

有关丹参滴丸的临床前药效研究,那位网友有兴趣可以系统看看,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从中也可以看到当年我们的研发和审批水平。我想他们应该有更多的临床前药效工作吧

4 没有说明2种剂型怎样做成溶液给药  复方丹参片由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生产,我们可以想象片剂的生物利用度在都是口服条件下一般会要比滴丸低,这个片剂做成溶液给药的过程很重要,颗粒大小直接影响药效,所以要描写这个过程

4 试验中没有空白对照和其他对照,没有剂量和效应关系等等

5 其他问题,例如如何使用统计方法等等

这篇文章是1993年发表的,那时的水平可以理解,不知道天士力现在是否还把这篇文章作为他们的主要reference之一?

从临床角度看“中成药丹参滴丸完成美国FDAⅡ期临床试验”

作者:吴云鹏

请见联接。http://news.sina.com.cn/h/2010-08-07/152720847613.shtml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目前的EVIDENCE,大致包括ANTIPLATELET (ASPIRIN ANDPLAVIX),BETA_BLOCKER, ACEI,抗血脂如STATIN一类,短效和长效NITRATE,CALCIUM BLOCKER,等等。丹参滴丸的效能是处于首选(FIRST TIER),或二,三梯次,尚不得而知。不排除在国内,权力,加资本,加民族主义的作用,使其成为首选。就专业角度来看,是要有临床证据来说话的。在北美,药物的广泛使用,也就是它的市场,一取决于其专业证据和适应症,二是其医疗保险的梯次,三是价格水平。如果丹参滴丸只相当于短效或长效NITRATE,那么它的市场在北美是有限的。副作用或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临床二期的小规模实验是不易暴露的,如果将此作为中草药没有副作用的证据来宣扬,就显得不成熟和不专业了,就所有的EVIDENCE来看,还没有一种药物是没有副作用的

现代医学并不排斥草药,而是将其列为替代疗法(ALTERNATIVE MEDICINE),临床应用都是EVIDENCE BASED,有时并没有FDA批准,由于编写教程,我曾编辑过草药应用的EVIDENCE,供学生学习参考,这其中有许多并不是FDA批准的,如果愿意花大的经费,将其通过FDA的三期临床试验,有许多草药是有可能通过的,这些草药前期的证据是不亚于丹参滴丸的,市场效益是个很大的问题

国内与其化大代价,去搞中成药,不如投资前期R&D,从HUMAN GENOME里,找出几个TARGET,其费效比只怕要远高于这些中草药。举一个例子,看看万艾可 (VIAGRA)是如何设计的,即便搞出一个同类的药,其市场也比丹参滴丸要大的多

我也见过北美新药的宣传,都有为母公司造势的意图,但象丹参滴丸这样的造势,还是很少见的,国家政府的各级领导和各级重量级专业人士均来捧场,将其造势成一种“民族掘起”,国粹中草药将要掘起于全球主流,就有点过了,也可见国内权威与资本的结合的能量,专业基本成了附庸,这对医药创新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作为本次学术造假争端的一个“副产品”,复方丹参滴丸、以及生产它的天士力集团也将继续接受考验

复方丹参滴丸副作用谜团

本刊记者 / 周政华 《中国新闻周刊》2009005期

“我们正收集证据,准备起诉李连达。”天津天士力集团总经理李文在电话里的声音明显有些激动

起诉源于李连达近日的一番言论。今年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对媒体称,天士力集团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份低,疗效差,同时存在严重副作用”

天士力牌复方丹参滴丸上市已经有15年,是国内销量最大的复方丹参类药物,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为天士力集团的拳头产品

李连达此言一出,天士力的股票便接连两日下跌,2月5日下午宣布紧急停牌,以防止股价继续受挫。李文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说,当天咨询复方丹参滴丸的客服热线快被打爆了,市场销量也出现下滑

尽管天士力集团所在地天津药监局在2月6日发布书面报告,否认了复方丹参滴丸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但关于复方丹参滴丸是否安全的疑云并未散去,一场学者与商人之间的口水战正日益升级

围绕着3.11%的争论

复方丹参滴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究竟多大?这是当下天士力集团和李连达的争论焦点所在。此前,李连达向媒体公布的这一数据为3.11%。天士力集团则坚称,李连达把不良反应发生率至少夸大了千倍以上

事实上,李连达的研究基于由天士力集团顾问祝国光主编的《丹参临床研究》。在题为“复方丹参滴丸的毒副作用”的该书第15章中,祝国光综合了当时在国内刊登的66篇学术论文中涉及关于丹参滴丸副作用的数据

这些论文包括钟忆周等2006年发表的《复方丹参滴丸引起糜烂性胃炎2例》、王玉梅等2003年发表的《复方丹参滴丸引起过敏反应1例》、杨国民等2003年发表的《复方丹参滴丸致血尿1例》等,作者均为临床医生

这66篇论文总共涉及服用丹参滴丸的病例数为5169例,其中有副作用产生的病例共161例。对这两组数据,李连达和天士力集团均无异议。分歧出现在如何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上

李连达的计算方法是,用161例除以5169,最后得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1%。李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解释:“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从临床上得来的。比如100个病人吃这个药,如果有5个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就是5%。”

而天士力集团则不赞同这样的算法。李文认为,161人出现不良反应,为14年在66篇论文中收集的样本,并非一年得来的。他认为计算基数不应该是论文样本中的5169例,而应该是更多的消费者

眼下,天士力集团更倾向于利用天津药监局公布的一组数据作为计算依据

天津药监局、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月6日联合出具了一份书面报告称,2004年到2009年间,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监测到7例复方丹参滴丸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其中2004年1例,2007年、2008年分别3例。2008年,复方丹参滴丸在天津市销售了242.28万盒,服用者43.26万人次

天士力集团据此计算,复方丹参滴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到十四万分之一。李文由此认为,李连达的数据把不良反应发生率放大了5000倍

截至记者发稿时,国家药监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均尚未公布复方丹参滴丸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

被忽视的中成药副作用

激辩中,天士力集团突出说明复方丹参滴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是,作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该药仍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复方丹参类药物在中国被广泛用作治疗心血管疾病,目前近800家药厂在生产片剂、滴丸等9个剂型的复方丹参类药物,使用人群达千万之多。但对于该药的副作用问题,众多制药厂均较少提及

复方丹参药物的副作用往往加注在说明书中。例如天士力集团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说明书上曾就不良反应做如下介绍:“药品无毒性,偶见胃肠道不适,停药后症状消失

天士力集团总经理李文称,复方丹参滴丸在《丹参临床研究》一书提及的161例中,有158例大都为轻微头晕头胀脸潮红、皮疹、血压升高、轻微胃肠道反应,均可耐受,无须治疗。余下的3例除一例为“罕见地血压升高”外,其余2例均为胃肠反应,停药后便自愈

为平息争论,2月5日,天士力集团官方网站首页发布了两篇安全性报告,一篇为天津药物研究院的《复方丹参滴丸长期毒性试验》,另一篇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的《复方丹参滴丸对大鼠肝P450酶系的诱导作用及其助癌作用研究》。两篇报道均表明,复方丹参滴丸无明显毒性

但李连达对上述报告仍持谨慎态度

李连达认为:

  • 第一,临床病人多为1到2年长期用药,而实验用药为6个月(符合规定),似不能完全反映出1到2年长期用药者的全部安全性问题

  • 第二,大鼠与人体有种属差异,有时不完全一致,有时大鼠未发现毒性,但在临床长期用药中,可发现毒性。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即刊发报告称,该药临床发现可引起胃黏膜糜烂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主任李焕荣也指出,目前关于中医药毒副作用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试验和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记录,将毒理学与临床毒副作用相结合的研究更少,亟需进行系统的研究

天士力集团总经理李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复方丹参滴丸在国家药监局办法药准字号前,已经通过新药3期试验

一般而言,新药上市都要经过3期临床试验,分别有重点地测试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达国家甚至还要求在药物上市后,进行第4期临床观察,以进一步跟踪药物的毒性和有效性

李文称,复方丹参滴丸目前正接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2期试验,试验结果将在今年公布

有“学术打假专家”之称的独立学者方.舟.子日前撰文指出,截至目前国内尚未任何一种中成药,通过标准严格的 FDA认证,以处方药的形式在美国销售

方.舟.子称,中药进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初步临床试验(即一期或二期临床试验)的准入门槛较低,只要向FDA表明该药物有足够的安全性即可,例如曾作为保健品大量销售、在其他国家被作为药物使用、做过动物试验等等。真正能够说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是大样本的三期临床试验,目前还没有一种中药或中成药在美国通过三期临床试验

复方丹参片与复方丹参滴丸是同一类别的药品吗?

作者:TBSH

最近从有关李连达院士学术问题的揭露,涉及到天津天士力集团与广药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事态仍有扩大之势。但争论的焦点产品: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滴丸,是同一类别的药品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2005年版)312-314页,收载了复方丹参滴丸(颗粒、片)和复方丹参气雾剂,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第527-528页,收载了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滴丸,在两本权威书籍里都载明其【功能和主治】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失眠;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症候者。可见,基于组方均为丹参、三七和冰片的这几种复方丹参制剂应该是同一类药品,就像维生素C片与维生素C注射液,或者中药双黄连的数种制剂一样

但且慢。一个药品具有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不管它是中药还是西药,这一点相信是业界各方的共识。但请看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收载有关品种的质量标准内容:复方丹参片:鉴别项中明确的成分有丹参酮ⅡA、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和人参皂苷Rg1,含量测定项下测定的是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分别为每片应不得少于0.20mg和5.0mg。反观复方丹参滴丸,鉴别项下收载的是冰片、丹参素(钠)和三七皂苷R1,含量测定项下收载的是丹参素,每片应不得少于0.10mg

由此看来,虽然两种药品具有类似的主干药品名称和处方(概由于保密的原因,复方丹参滴丸的处方没有标明药量),但两者的主要化学成分,或曰药理作用物质基础明显不同。所以,两者不应该是同类药品。所以,两者不应该成为对手

但是,又有一个问题浮现出来,复方丹参制剂的药效基础到底是什么?如果都是一样,岂不是莫大的浪费?如何认真对待和有效开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值得深思!

假中药复方丹参滴丸之名拿走了国家多少亿?都干了什么?

作者:任知青

天士力药业集团以中药复方丹参滴丸等的名义,每年从国家拿到几千万元,近年累积达到几亿元经费,一个民营药厂,中药品种,竟能从国家拿到这么多的“科研费”?在我国医药史上是空前,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中药复方丹参滴丸为什么能得天独厚,受此待遇?

中药复方丹参滴丸是如何拿到这么多的“科研费”?

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又是如何用掉这些巨额经费的?

中药复方丹参滴丸的钱,有多少被挪用、贪污、行贿或用于其他投机活动?

要查清这些问题,虽不像陈水扁案那么复杂,也绝非一般人所能查清,这是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审计局及司法部门的责任。这里暂且揭露一个问题:

“复方丹参滴丸”一个中药竟然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国家拿走过亿元的科研经费,理应研究成疗效最好,科学水平最高,全国冠军,世界第一的“好药”。然而奇怪的是:至今不能得到美国FDA批准,不能以处方药的合法身份进入美国,世界第一是不可能的,殊不知“全国冠军”也是不可能的

任何药品的最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质优”,而拿走国家过亿元经费的复方丹参滴丸至今仍然达不到这个最基本、最低水平的要求,如何全国作冠军?

  1. 复方丹参滴丸安全吗?

它至今未作毒理试验,长期用药会发生那些不良反应?造成那些内脏损伤?后果有多么严重?却不了解。在大量临床应用中,也未认真进行安全性评价,不良反应的漏诊、漏报率无法估计。甚至有隐瞒不报甚多。因此至今不清楚这个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多少?有多严重?根据不完全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至少是3.1%以上,有些病人发生胃粘膜水肿、充血、出血、糜烂等严重病变及尿血、高血压等过敏反应。这个药国家投入巨额经费、竟然连最基本、最起码、最应该做的研究、至今未作,如何保证广大病人的安全?

  1. 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好吗?

闫希军及祝国光在《丹参临床研究》及《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等书中吹嘘此药“速效、长效、强效”,但从道理上讲做为中药复方既速效又长效,听起来就是江湖骗子蒙老百姓的常用伎俩,而不是过亿元国家经费支撑研究成的先进的中药

大量试验及临床研究已证实,他既非速效、也非长效、更不是强效制剂,甚至它究竟有效?无效?都难下结论,如果有效,有效率是多少?是治病的根本、还是治疗症状?是首选药,一线用药,常规用药,还是辅助用药?它与同类药相比有何优点、特色?任何药物疗效的好坏是它的命根子,必需研究清楚,复方丹参滴丸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多,发表的文献最多,评的成果也不少,但是解决得问题最少,甚至连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疗效,至今未能解决

  1. 复方丹参滴丸的质量优良吗?

很多专家的研究报告已证实,复方丹参滴丸的有效成分含量低于片剂、胶囊、及其他药厂的同类产品,因而疗效也必然低于其他同类产品。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却没有用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而提高疗效,大量研究费用用于宣传广告,造声势,提高身价,却未能提高产品质量

从上面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国家大量科研经费被浪费了,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天士力集团闫希军、祝国光等,最大的成就是:

①史无前例,最大规模,最成功的欺骗宣传,获暴利几十亿元

②最成功的社交活动,幕后活动,使他们获得了其他药厂、其他中药品种望尘莫及的好处,包括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既得利益

③对复方丹参滴丸的工作重点,不是进一步提高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水平,而是重点放在欺骗宣传,大力推销,利用社会影响和巨大的关系网来建立中药行业的霸主地位

天士力集团、闫希军、祝国光等的“发家奇迹”,说明什么?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麝香保心丸有没有副作用

直白

据称,上海和黄药业独家生产的麝香保心丸,日前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保密局批准为国家中药保密品种(证书编号:MMJS2005YY048(X)),麝香保心丸的处方及生产工艺被认定为国家秘密技术,这也意味着麝香保心丸的处方和生产工艺受到国家最高保护,据悉,这是近年来上海地区唯一入选国家中药保密品种的中成药。据了解,我国中药研究成果存在的保护形式主要包括:国家保密处方保护、商标保护、行政保护(如中药品种保护)以及专利保护等,其中国家保密处方为目前国内最高保护等级,仅极少数疗效卓越、工艺独特的产品能入选国家中药保密品种

我原来给方.舟.子写过一封信,让他关注一下麝香保心丸的问题,因为我总是怀疑里面加了硝酸甘油或者其他药物,但是我查到的成分里居然是“等等”这样的字眼(在中成药不少见)。当时我和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我是那些赚大钱的但是掺杂了西药的中成药最好的办法就是说是秘密,这样就行了,没想到,高手如云,黑心中医很快将它变成了现实!

问题是,可口可乐可以保密,作为药品,居然可以不履行成分告知,副作用告知的义务!?这就是中国卫生部为人民健康负责的所作所为?药品可以用专利保护,但是这种混合药品居然可以不告知?

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病人,服用着掺杂了西药的“中成药”,服用着不知成分的药品!

正规药品(没有西药中药一说,只有正规药品和混合草药之分)的特点就是有副作用,因为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但是正规药品经过正规的科学的毒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试验,明确作用和副作用,并且告知病人和医生,这是正确的负责任的,因为人命关天,但是混合草药,非但不告知,让老百姓以为没有或者以为很少,而且没有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甚至不知道有什么副作用,甚至不知道成分,这就是龙胆泻肝丸造成肾衰,复方芦荟胶囊造成汞(想象一下多么可怕)超标12万倍的最内在原因,这些还是经过所谓国家药监局的批准药物,那些在伪医游医那里随便配的方子,拿了些各种各样的草,放在一起煮,效果如何,成份如何,副作用如何?那些中成药,不要说副作用,成份都有“等等”这种字眼,中国的老百姓在吃不知道成分的药品!至于更多的混合草药,更加是成分不清了,因为不但你不知道吃的是什么,你甚至不知道其中一种你知道的草里面都有什么成分,是否被重金属污染,中国人居然在现代社会了当作药品在吃!

天王补心丸有无副作用

纽约《世界日报》2006年10月18日

服中药中毒,受害人舆慎用

张萍本身是中医师,吃了从中国购买的天王补心丸,一度窒息病危,拟将药品送检验

本报记者张帆旧金山报导:根据一般华人认知, 吃中药是不会中毒的,可是身为美国旧金山执业中医师的张萍,却现身说法地推翻了这一传统思维。她指出,因为自己食用了在中国购买的北京同仁堂出产的天王补心丸,曾出现中毒症状,一度病情危急。张萍说,将在最近几天内,将口服剩下的天王补心丸送交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检测

据张萍表示, 2004年10月20日晚,当她服用北京同仁堂制造的天王补心丸时,感到药一入口,便麻辣烧痛难耐,虽然奔至卫生间呕吐多时,但中毒症状已经显现。当时,张萍感到水从鼻中立刻涌出,不久后,便呼吸困难,并出现窒息症状。张萍被抢救过来后,为她诊治的西医说,她所患的是窒息性喉头水肿,若想查明原因,还需要检查她服用的天王补心丸。身为中医师的张萍当时认为,如果出示天王补心丸并经检验有毒,那将对在美国的中医中药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她隐忍未发。虽经诊治,但该病的后遗症却很明显,她一度几乎丧失了味觉和嗅觉,后经调养味觉虽有改善,但也与病前的健康状态相去甚远,目前嗅觉尚未恢复。她为此联络了中国有关部门申诉,还将剩余的天王补心丸送交同仁堂检验,后除了得到“药品经检验没有问题”的答复外,便杳无音信

作为加州针灸医师执照公会研究院副院长的张萍说,在她位患者诊治时,听到有人反映,当在中国旅游时,有些导游总将他们带到包括同仁堂在内的一些药店购药,有的多达500美元以上。为了提醒广大华人同胞在国内购买中药成药须谨慎,她决定将此事公诸于众。希望患者就医时,一定要在详细询问中医师有关药品性能的情况后再服用,一旦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就医。同时,张萍也提请中医师不要将没有把握的药轻易让患者服用,人命关天,万勿小视。(王澄摘录)

纽约报道:兰州药厂天王补心丸、舒肝丸验出高量铅与汞

王澄 美国康复科医生 纽约 2006年9月

纽约市的权威性华文报纸之一,《世界日报》2006年6月16日报道:

纽约禁两种中药。兰州药厂《天王补心丸》,《舒肝丸》验出高量铅与汞。  本报记者萧巧莉纽约报道:

纽约市健康与心理卫生局(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Mental Hygiene)15日宣布禁止两种中国制造的草药成品,并呼吁民众不要服用。两种草药分别为大陆甘肃兰州中药厂制造的《天王补心丸》与《舒肝丸》,两种药都被查出含有高量的铅与汞,服用过多对身体有害。华阜部分药店也贴出海报提醒民众

虽然目前联邦没有特别规定药品中铅与汞的含量,但美国国家医学院食品和营养委员会(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s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建议,一般食物铅含量不应超过2 ppm (parts per million),汞含量不应超过1 ppm。而兰州中药厂制造的《天王补心丸》铅含量为5400ppm,汞含量为950 ppm; 同家公司制造的《舒肝丸》,铅含量为1100 ppm,汞含量为3600 ppm,远远超出标准

市卫生局指出,服用过多铅与汞,会损伤脑部,神经系统与肾脏等,尤其对孕妇与胎儿影响更大,摄取大量的汞与畸形胎儿的出生有密切关系。市卫生局已下令停止贩售兰州中药厂制造的《天王补心丸》与《舒肝丸》,并全面回收已上货架的产品,同时要求商店应在店内贴上警告标示告知顾客

吃华佗再造丸会有什么副作用

作者:远离中医药

广药奇星药业“华佗再造丸”2013年底,修订了说明书增加了【马钱子】。华佗再造丸是所谓的【国家保密配方】,原来有权在说明书不公布完整配方,原说明书就是【主要成分为川芎、吴茱萸、冰片等】;但查阅相关文献,除了这几样看起来温和的,还含有毒的【马钱子、南星】,马钱子含士的宁,High得很,也不怪“效果好”

马钱子也是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附录的28种毒性中药品种,想想这些祖国传统医学瑰宝利用【国家保密配方】在隐瞒什么成分?不是剧毒药材就是重金属。或者说【国家保密配方】要承担什么任务?细思甚恐

CFDA 去年11月公告要求,含(28种)毒性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需修改说明书, 必须增加其含有毒性饮片的警示语。据说目的 1.平息中成药含毒误解; 2. 助推中药国际化进程。华佗再造丸说明书也应是这要求下修订的。~抢答,你对中成药含毒误解消除了么?

其实,马钱子碱是老牌兴奋剂。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第3届奥运会上,托马斯·希克斯参加了马拉松比赛。在比赛中他体力不支,难以继续,几乎退出赛场。这时他的教练立刻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混有马钱子碱的白兰地酒,不断地让他喝下去,于是“奇迹”出现了,他不仅走火入魔般地跑完全程,而且还登上了冠军的宝座。只是他冲过终点后倒地不起,经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在众人搀扶下走上领奖台,成为奥运史上一大奇闻。事后一些国家的代表对如此做法提出抗议,然而当时国际奥委会对禁药没有任何规定,抗议自然毫无效果,希克斯堂而皇之地夺得冠军。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女排运动员巫丹尿样被查出含马钱子碱。原因是与古巴赛后,巫丹在洗手间里感觉到头晕目眩,吃了一枚神奇“皇宫增力丸”,含马钱子成分。巫丹被取消了参加此届奥运会比赛的资格

华佗再造丸2010年修改版说明书和2013年修改版说明书对照,能请奇星药业 ---中风孤岛救援中国行 解释一下为什么多了个马钱子吗?马钱子这个成分是后来才有的还是一直都有但是说明书上没有标出来?如果是后者的话那还要请问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为什么这样的说明书也能通过审核?

云南白药的副作用——云南白药的难言之隐

2013-01-26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芳 贾华杰

2013年1月17日,湖南天戈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罗秋林一纸诉状递至衡阳市蒸湘区人民法院,被告方是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538)以及其在当地的销售商家,其诉讼理由是云南白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人格尊严权

云南白药于1902年由云南名医曲焕章创制,曲独家掌握其配方并秘密配制。1955年,曲家人将“云南白药”秘方献给了云南省政府,次年国务院保密委员会将该处方、工艺列为国家保密范围。1984年8月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云南白药配方、工艺列入国家绝密

云南白药公司对外宣称,一直严格遵守各项有关云南白药保密的规定,从未向外提供过云南白药处方及工艺质量标准

因此,在国内消费者购买的云南白药说明书中,并没有标明成分及各自含量。罗秋林律师认为,“这将造成医生没办法准确知道该药成分,以及有可能造成的排斥反应。”

此外,罗秋林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己于2012年5月托人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沃市阿登路3536号美国太子行(Prince of Peace Enterprises,Inc.)购买的云南白药散剂产品,发现说明书中对所含成分及各自含量都标明得很清楚。这就是罗秋林提起诉讼的第二个理由,侵犯国内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

1月18日中午,云南白药答复本报记者说,针对云南白药在美国销售时公布成分的问题,公司曾于2010年时做出过相关说明,公司不准备再次回答同一问题。据了解,当时白药海外公司一位高管表示“这是选择尊重当地的法律与消费者习惯,我们没有违反保密的原则”

中毒事件

同样因为侵犯知情权起诉过云南白药的还有成都律师赵因,她现任职于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成都分所

赵因在成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2009年6月2日,自己由于身体不适有出血现象,购买了云南白药服用

赵因向本报记者描述到,当晚按剂量第三次服用云南白药后不久,自己开始出现异常烦躁、口腔发麻的症状,之后突然心脏开始剧烈跳动,呼吸困难。做过临床医生多年的赵因采用了闭气、按压眼球等临时救治措施,但半小时后依然如故。后被家人送至华西医院急诊,急诊室在检测了血压和心率以后马上把她送进了第一抢救室。两个多小时后赵因的心跳和呼吸才恢复均匀

从事药品研究多年的赵因想到这是否与服用云南白药有关。她拿出云南白药说明书,没有发现药物处方成分,但是看见不良反应写着:……心慌、胸闷……立即意识到她的发病可能与云南白药有关

赵因具有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律师证书,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多年,曾在美国进修并从事临床医生工作,回国后在成都恩威集团担任药物研究所所长,并任北京市中论文德律师事务所医药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律师协会医疗交通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查阅相关文献后,她首先发现云南白药该药处方中居然含有传统中药“十八反十九畏”成分,即国务院颁布《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列举的毒性药材——草乌。草乌则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中乌头碱、阿替新碱”,在使用时很容易发生毒性反应,轻者中毒性休克,重者死亡。乌头碱的中毒剂量为0.2mg,致死量仅是0.4mg

乌头药物在中药传统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表明,乌头反半夏、贝母、白敛、白芨,同时畏犀角。半夏、贝母均为常用的感冒咳嗽药物,也就是说如果患者不知道云南白药含有草乌,那么就有可能由于同时服用这些药物导致不良反应或者危险的发生

但云南白药均没有在其说明书中予以警示

本报记者注意到,2008年第一期《中国农技推广》杂志中,云南省玉溪市农技推广总站沈祥宏等四人撰文认为,野生滇南紫草乌是云南白药、三乌胶等名贵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

同时赵因还发现有文献报道云南白药导致中毒性休克的病例。赵因查阅的文献,后被作为诉讼证据的包括2006年612期《时珍国医国药》杂志报道的“云南白药现代医学应用概述”中专门谈到云南白药由草乌等药材组成;《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年7月第15卷第4期关于急性草乌中毒兔血浆毒性成分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研究;《内科》2008年4月第3卷第2期关于乌头碱中毒108例的回顾性研究证明等等

此外,广东中医药大学吴清和在其主编的《中药药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第四章中药毒理学论述中提及,云南白药对于心血管系统损害会发生心悸、胸闷、发绀、心律失常传导阻滞、血压异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对于泌尿系统损害会发生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对于生殖系统损害会发生月经不调、流产、死胎、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同时还可以引起出血倾向

“保密配方”

2009年7月,赵因在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法院对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提起了侵权之讼,认为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侵犯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知情权

在(2009)锦江民初字第1988号的判决书中,本报记者看到,被告云南白药称,对原告赵因的诉讼请求云南白药公司均不予以认可。理由首先是,云南白药处方工艺为国家机密,赵因要求云南白药公司在说明书中公布云南白药完整处方药味属于违法要求……云南白药公司一直严格遵守各项有关云南白药保密的规定,从未向外提供过云南白药处方、工艺质量标准。赵因要求云南白药公司在说明书中公布云南白药完整处方药味已属非法请求,是一种巧立名目,想变相泄露和使用“云南白药”的秘方及工艺方法的行为

判决书中可见,云南白药公司还表示,云南白药公司从未接到过“针对云南白药中毒导致死亡的诉讼”

法院判决认为,赵因提供的证据仅有学理上的参考意义,不能以此认定云南白药处方含有草乌药材,也不能以此证明服用云南白药会导致中毒。因此驳回原告赵因的诉讼请求

1月24日,赵因对本报记者表示,罗秋林律师在诉讼中提及的云南白药在美国明确标注的成分和含量,但这成分说明与“国内中药学界一直以来的研究情况并不相符”

未修改的说明书

除了赵因自身经历中毒事件,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医院还发生了一起与云南白药中毒有关的抢救无效死亡的案子。事后,法院判决书里面载明了云南白药含有草乌,患者出现乌头碱中毒症状

法院判决书载明,2003年10月,广东的杨光、叶萌之子杨钧因“呕血、黑便4小时”于当年10月12日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10月15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别在上午8时、中午12时、下午3时给杨钧云南白药1瓶(4克)+舒可捷2包加水冲服,全天3次合计云南白药12克(杨钧服下11克)。到10月16日凌晨,杨钧突发抽搐、躁动,下午出现高热(T39℃),查血色素67克/升。10月18日,杨钧体温高达39.5℃,持续昏迷,11月12日上午,杨钧经抢救无效死亡

本报记者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5)穗中法民一终字第4352号中看到,广东省医学会在给法院的回函中答复,依据中药专家提出的意见和有关资料,云南白药含有草乌等成分,过量使用云南白药所致的中毒症状与乌头碱类药物中毒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抽搐、休克等各种呼吸、循环、神经精神症状。判决书中称,“而这些症状正是患者杨钧所出现的”

虽然这起事件原因在于医院给患者过量使用了云南白药,引起患者中毒,最后终审判决医院予以赔偿

赵因认为云南白药应该将草乌这种剧毒成分的含量和危害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因为乌头药物在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表明,乌头反半夏、贝母、白敛、白芨,同时畏犀角,半夏、贝母均为常用的感冒咳嗽药物,也就是说如果患者不知道云南白药含有草乌,那么就有可能由于同时服用这些药物导致不良反应或者危险的发生

同时因为没有处方,医生就无法判断这个药物可能引起哪些不良反应,在药物中毒的时候也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抢救

赵因还提出,草乌作为植物药材其药材的内在物质含量必然受采收时节和产地的影响,比如《中药鉴定学》72页中关于草乌产地的内容中就说了云贵产草乌生物碱的含量为0.43%,而新疆产的草乌生物碱的含量却高达1.5%,其毒性成分相差达三倍以上

也就是说每批药材所含毒性物质乌头碱由于产地或者采收季节的不同是不一样的。如果厂家不对药物成品中的乌头碱进行含量控制就可能出现问题。例如如果你吃的是云贵产草乌生产的云南白药的剂量不中毒,但是服用新疆产草乌生产的云南白药或许不到一半的剂量就可能发生中毒

2013年1月18日,赵因对本报记者表示,事情发生三年多以来,云南白药依然对说明书没有任何修改

上市公司资料显示,云南白药主要业务由白药系列及普药、透皮产品、药妆产品三部分构成。这其中涉及其中涉及“说明书”问题的白药系列和普药的产品主要包括云南白药胶囊、散剂、气雾剂、酊剂、宫血宁胶囊等、天麻、三七等中药饮片,透皮产品包括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膏、急救箱

同样在18日下午,云南白药回复本报记者说,白药为国家保密配方,所以不能确定其含有或者不含有草乌成分

曾任职于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说,所谓国家保密配方并不能对抗消费者和医生的知情权,“难道造成伤害时,由国家出面赔偿不成?”

云南白药中的毒药

·方.舟.子·

在2013年,香港卫生署查出云南白药含有剧毒成分乌头碱,将其下架。国人才首次知道,被列为“国家保密配方”的云南白药原来含有剧毒成分。近日云南白药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含毒性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说明书的通知》的要求修改说明书,修改后的新版说明书上标注为:“本品含草乌(制),其余成分略。”也即正式承认了云南白药中的确含有毒性中药成分,而其他的成分则仍然“保密”

草乌是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类似的还有川乌,是另一种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干燥块根,其子根则称为附子。草乌、川乌和附子都是很常见的中药,都含有乌头碱等剧毒成分。乌头碱毒性大到什么程度呢?物质的毒性大小毒理学上常用半致死量表示,也就是让一半的实验动物死亡的量,量越大则毒性越低。如果用小鼠做实验,口服乌头碱的半致死量是1毫克/千克体重,食盐是4000毫克/千克体重,可以说乌头碱的毒性是食盐的4000倍。对人而言,乌头碱的最低致死量是0.028毫克/千克体重,对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来说,口服1.6毫克乌头碱即可致死,而氰化钾的致死剂量是50~200毫克,所以乌头碱比氰化钾毒性大得多

号称治疗跌打损伤的中药几乎都会用到草乌、川乌或附子,这是因为乌头碱具有镇痛、麻醉作用。乌头碱能镇痛,是因为它能阻隔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神经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有关。在静止电位时,细胞膜外的钠离子浓度比膜内的高。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从膜外大量地流入膜内,导致膜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这叫做“去极化”。然后钠离子通道关闭,阻止钠离子进入膜内,而钾离子通道打开,让膜内的钾离子流出到膜外,导致膜内电位急剧下降,这叫“复极化”。这个过程沿着膜传导,就产生了神经冲动。而乌头碱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让钠离子通道一直开着,一直处于“去极化”的兴奋状态,没法“复极化”,神经冲动就没法传导。在剂量很小时,只是局部的神经末端受影响,能缓解疼痛,进而出现麻痹、瘫痪。心脏的心电传导也会受到影响,出现传导阻滞、心律不齐。所以剂量到一定程度,中毒者将因为呼吸麻痹、心搏骤停而死亡

云南白药集团表示,“云南白药药品配方中所含草乌(制)通过独特的炮制、生产工艺,在加工过程中已使乌头碱类物质的毒性得以消解或减弱,产品安全有效。”乌头碱水解后,其毒性的确会降低,有研究称能降低上百倍。但是乌头碱毒性本来就极强,即使其水解产物的毒性降低上百倍,毒性仍然不容小觑。草乌的药性依赖于乌头碱类物质的毒性,如果像云南白药集团声称的其毒性已消解,那么其药性也随之消解,又何必使用草乌呢?

云南白药集团声称云南白药“安全有效”,“未监测到严重不良反应”。实际上,因使用云南白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并不少见,有的就与乌头碱中毒有关。例如,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医院发生一起与云南白药中毒有关的抢救无效死亡的案子。广东省医学会在给法院的回函中,明确指出患者出现的是乌头碱中毒症状。2006年出版的《中药毒性手册》就有云南白药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记载,依据的是1979年的报道。当时云南白药含川乌一事还未曝光,未说明这是乌头碱中毒引起

虽然云南白药的说明书说“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不过通常云南白药只是外用,口服的不多。与口服相比,外用当然风险降低了,但是乌头碱仍然能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引起中毒。对乌头碱中毒并没有解药,只是根据症状进行支持性治疗。民间传说用甘草、绿豆汤能解乌头中毒,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乌头碱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的界限模糊,而且草乌、川乌、附子中乌头碱的含量变化很大,炮制效果难以确定,这些都使得草乌、川乌、附子的使用充满了风险。据香港卫生署报道,香港每年都有十几、二十例乌头碱中毒案例,都是因为服用中药引起。如上所述,这些中药乃是通过暂时阻隔神经冲动传导来起到镇痛、麻醉作用的,属于治标不治本,并不能真正治疗疾病。古人在没有更好的药物可用时,为了缓解疼痛的折磨,明知乌头、附子有毒也不得不使用。我们现在有了更好、更安全的镇痛药,又何必冒死用乌头呢?

2014.4.9

(《新华每日电讯》2014.4.11)

云南白药是中国医学界的耻辱

作者:Goodhelper

一百年前云南一位中医为了谋生发财,半杜撰半认真地配制了一种叫“云南白药” 的粉面,声称对内外伤出血有神奇的疗效。由于当时中国根本没有现代科学的医学观,跟本不懂什么是对照研究,根本不懂得如何验证一种药物疗法的有效性,这种粉面也就像所有的中医中药一样被人们无知地接受,无知地使用起来

也许有人也曾怀疑过:“这东西管用吗?”,但是当时的中国没有人知道怎样证明“管用”怎样证明“不管用”。以后的一百年围绕着“云南白药”就充满了人云亦云浮夸编造的传说

就这样,这个天方夜潭般的有意无意的骗子便在战乱愚昧的中国轻易地忽悠了中国人五十年

更可悲可耻的是五十年代进入稳定的本应崇尚科学的时代以后,尽管中国有了那么多被中国人捧为“鼻祖”的海归的医学专家们,却没有人对这个“云南白药”提出重新验证其有效性的建议。这当中的原因很多。这些意欲攀龙附凤的海归们有限的见地和中国人逆反下的极端民族主义价值观是原因之一二

不仅如此,这个忽悠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竟然大有越忽悠越大的趋势。其配方竟然被中国政府颁布政令法律保密起来。滑天下之大稽!当今世界还能有哪一个政府对性命悠关的药物的配方进行保密呢?哪能让病人花钱冒着性命用你那只有你自己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呢?即使你想垄断某暴利,为何不公开配方申请专利保护呢?云南白药厂是典型的官商勾结的黑社会运作

无知无畏!

在忽悠中国轻松自如之后,云南白药想到了出口国外赚取外汇。然而它拿不出任何证明其有效性的具有说服力的科学实验数据,拿不出任何动物实验对照研究和人体群体对照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它没法通过其他国家严谨的药物审核。于是它便以食物补品类的商品向国外的华人社区推销。即使这样,按国外的法律它也必须在包装上注明其成份配方

于是就有了对中国人保密,对外国人公开的闹剧。这比“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要恶劣百倍,至少“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 不某中国人的财,不害中国人的命

迄今没有任何科学实验证明云南白药有任何医疗功效。否则,它早已进入国外的药物市场赚取百倍千倍的利润了

更可怕的是,迄今没有任何科学实验证明云南白药对人体无害!

方.舟.子谈云南白药含毒药

主持人:4月3日,京华时报发表一篇标题为《还敢用吗?云南白药内有断肠草》的文章,文章中指出:云南白药近期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最新规定修改了药品说明书,正式宣布其配方中含有草乌成分

草乌又名“断肠草”,其含有的生物碱对肾脏有一定毒性,超量使用会引起口唇和四肢麻痹、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香港政府化验所去年2月发现,云南白药样本中含有未标示的毒性物质乌头类生物碱,此后香港卫生署、澳门卫生局发出停用回收通知。此次云南白药在修改后的新版说明书上标注:“本品含草乌(制),其余成分略。”

此消息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讨论,但是多数网友认为:中医里本来会很多位毒药都可以入药的,何况云南白药是外用为主的外伤药。云南白药是最好的家用外伤药,断肠草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中药本来就有很多味药需要加上一两味毒药。4月4日下午2点,知名科普学者方.舟.子将做客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直播间向网友解密毒药“断肠草”究竟有何功效。敬请网友关注!

狐狐jL3Pv: 主持人你好,断肠草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方.舟.子: 所谓“断肠草”即草乌,含有毒药乌头碱,能损伤神经系统和心脏,主要症状为心律不齐,能导致死亡

从学生: 到大律师的路很长中药和西医不同,为什么要拿西医的理论解释中医,脑子进水啦!

方.舟.子: 只要是自然现象都在科学解释的范畴,认为科学解释不了中医药,那才是脑子进水。这种脑子进水的妄人往往是对科学一无所知的文傻

James: 用了一百多年了,也没听说谁用这个挂了,何必现在拿这个说事?

方.舟.子: 有因为服用云南白药导致乌头碱中毒死亡的临床报道。例如,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医院发生一起与云南白药中毒有关的抢救无效死亡的案子。你没有听说过的事情不等于就没有发生过

漫步云端: 你懂中药炮制吗?什么不懂还装……十八反和十九畏看明白在发关于中药的事。白吃

方.舟.子: 别迷信什么十八反十九畏,其中的谬误多了,有的有毒的被说成无毒,有的无毒的被说成有毒。我们现在有基于科学的毒理学和药理学,不必迷信古人的妄想

夏天的雨: 我们的祖先素来就知道以毒攻毒的道理,现在网上总是抵毁中医,请问,西药就没有毒性吗?就没有副作用吗?国人该清醒了。封杀中医,就是为西医开道

方.舟.子: 有毒的东西碰巧能治某种病,只是例外,在通常情况下迷信以毒攻毒不仅治不了病还能导致中毒。西药当然有不良反应,但都是做过系统研究并清楚列出的,可以预防可以避免,不像中药没有做系统研究,对已知的毒性也是藏着掖着,一概说是“尚不明确”,吃死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手浪用户1402457205: 那云南白药和其相关产品还能不能使用了?

方.舟.子:

云南白药的疗效并没有得到临床试验的验证,却有毒性,用它干什么?有人使用云南白药止血觉得很有效,其实除非是血友病患者,否则血不用药物也是可以自己止住的,而血友病患者流血,也不可能用云南白药来止血

北方的郎: 砒霜在中医里就是药,用了很多年了

方.舟.子: 中医说砒霜是药所以你就吃啊?吃成砷中毒找谁去?

狐狐77#2v: 非常同意您之前对中医的观点,中医很多理论都是经不起科学的验证的

方.舟.子: 我对中医的观点并没有发生变化,现在和之前是一样的。中医理论只是古人对身体和疾病的朴素看法,基本上都是错的。我们现在有科学理论,用不着抱残守缺

Tinysalt: 外用断肠草会不会有害呢

方.舟.子: 草乌外用可麻痹神经,其中的乌头碱也可通过伤口进入血液循环损害身体

Tinysalt: 断肠草在云南白药里有啥功效?

方.舟.子: 草乌中的乌头碱能够麻痹神经起到麻醉、镇痛作用,所以很多号称治疗跌打损伤的中药都含有草乌,让你觉得有效

随风荡漾: 央视早上报道:云南白药含草乌成份已去除了毒性,靠谱吗?

方.舟.子: 不靠谱。使用云南白药导致乌头碱中毒,是有案例的

99kuntis: 吃大米还有死人的呢,真无聊

方.舟.子: 吃大米还有死人的,所以你就放心地吃毒药?吃药吃死了也无所谓了?

狐狐2kXBo: 你继续胡驺吧,云南白药要不好欧美会花大力气想获得秘方?会出口那么多国家被广泛应用?先把地沟油毒胶囊的事搞明白再去怀疑中药的安全性吧。没事别乱咬,真是闲的!

方.舟.子: 别坐井观天意淫了。云南白药申请在美国上市销售,被美国FDA拒绝,因为不能证明其疗效。最后云南白药是作为保健品在美国上市,主要卖给华人的,而且在美国卖时按照法律要求是公开配方的

飞龙在天232: 实话说,我觉得这个科学的观点,方.舟.子是对的。中药学和中医学是经验医学。李时珍尝百草,为写百草纲目,不是经验是什么?现在是科学时代,不是迷信时代

方.舟.子: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可没有尝百草,而是抄古书,东抄西凑写成的。真去尝百草的话,早没命了

精灵: 鼠云南白药外用上面说明很清楚,伤口和破潰处不能用的,难道你没看说明吗?怎么可能会通过血液到人体里面,你懂吗?方厨子

方.舟.子: 云南白药不是号称要止血的嘛,还伤口破溃处不能用,那么止的是哪里流出来的血?

y__u: 任何药品都有其疗效和副作用嘛,这个还是没问题的,但是“中药”能不能算药就难说了

方.舟.子: 不是说有不良反应的药不能用,对有明确疗效的药物,权衡利弊当然要用。但是对于疗效不明确不良反应却很明确很严重的药物,就不能用

狐狐6qSor: 古代还认为地球是方的呢,肘子忘了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了,整个就是跳粱小丑

方.舟.子: 中医药就是古代那些认为地球是方的人发明的。你才忘了科学是发展的,今人必定强于古人,死抱古代愚昧的东西,才是跳梁小丑

狐狐DjD*v: 中医的疗效,没有严格的双盲测试及安慰济对比测试,缺乏统计数据,中医的疗效案例都是个案,为什么很多中医人相信个例,而不愿意相信统计学呢?

方.舟.子: 原因很简单,如果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没有哪个中药疗效经得起检验,所以才会说科学不能检验中药的鬼话

烽火戏诸侯: 如果云南白药没有效果的话,为什么会是国家保密配方,为什么国外人员花大力气想要得到配方

方.舟.子: 所谓国家保密配方是一个可笑的商业营销噱头,是中国式的笑话。所有的药物配方都是应该公开的。别再意淫国外花大力气想要得到配方了,几年前云南白药要申请在美国上市,早就把配方报告给美国药监,都是公开可查的,有哪个国外人员稀罕了?

松林语秋: 云南白药这么多年和人用了,是不是算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确认有效呢?

方.舟.子: 验证药物疗效,是必须严格设计临床试验的,遵循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原则的,否则使用再长时间、用的人再多,也不能说明问题

一川春水浮白羽: 这个是真的,我有出口国外云南白气雾剂,配方中英文对照一清二楚

方.舟.子: 有意思的是,在国外销售的云南白药列出的配方没有列FDA禁用的草乌,是改了配方,还是隐瞒了?

黑加淩紫冰茶: 你没用过吧?云南白药用来止血?是散淤血那种,什么是淤血你不懂么

方.舟.子: 云南白药说明书列的第一条功效就是止血。难道你用的是山寨版的云南白药?

Free Spirit: 方老师,跟这些支持中医的蠢货讲道理累吗?看到他们骂街你会动怒不?你应该学学韩二,聊聊女人,这样大家才喜闻乐见嘛

方.舟.子: 道理不是讲给蠢货听的,是讲给旁观者听的

西门官人: 方先生,怎么解释可口可乐的配方不公开呢?美国式的笑话,商业营销噱头?

方.舟.子: 可口可乐的配方是公开的,每瓶可口可乐上面都写着。工艺是不公开的。而且我说的是药,你扯食品干什么。没有哪种上市西药的配方和工艺是不公开的

一川春水浮白羽: 隐瞒是国人一贯的做法,奇怪的是美国人咋没查出来呢?

方.舟.子: 云南白药在美国只是华人在用,美国药监也就未必重视,虽然美国药监禁过很多中药。但是最早是香港药监查出云南白药含有乌头碱并将它禁了,消息才传到了大陆引起重视。中国药监在这个问题上不仅失职,而且为虎作伥,草菅人命。今天的访谈就到这。再见

云南白药,对谁保密?

作者:胳膊壮http://henzhai.com/watch/2010/07/yunnan-baiyao.html

不论是云南白药的官方介绍,还是我手里的这盒云南白药创可贴,“成份”一栏都写着“国家保密方”。据查,保密的依据是《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参见文尾的补充说明1和2)。然而根据网上的资料,至少在美国,云南白药的成分似乎并不是秘密

最早提及此事的是mdoctor的文章《云南白药的配方是保密的吗?》[1],提到在美国销售的云南白药的说明书里,成份和含量都标得清清楚楚:

Proprietary Blend       总成分 500mg Ajuga Forrestii Diels     散瘀草 85mg Dioscoreae Parviflora Ting   苦良姜 30mg Herba Geranli & Herba Erodii  老鹳草 36mg herba Inulae Cappae      白牛胆 25mg Radix Notoginseng       田 七 200mg Rhizoma Dioscoreae Nipponicae 穿山龙 57.5mg Rhizoma Dioscoreae       淮山药 66.5mg

另外,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网站上面,能找到2002年的一份文件[2],大意是美国的一家膳食及草药补充剂的经销商HERBMAX,按照美国的法规向FDA提交了一封通知信,想把云南白药酊(Yunnan Baiyao Ding)作为“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在其产品标签上使用若干功效描述;但这个请求被FDA拒绝了,原因是HERBMAX想使用的功效描述不属于“饮食补充剂”的范围,更像是药品。该文件也列出了“云南白药酊”的全部成份(complete list of ingredients;中文翻译是胳膊壮加上的),如下所示:

Common Name Chinese Name Latin Binomial Part of PlantNotoginsen Tian Qi(田七) 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RootBorneol Bing Pian(冰片) Dryobalanops aromarica Gaertn.f. CrystalBoea Clarkean San Yu Cao(散瘀草) Boea clarkeana Hemsl. Entire PlantInula Copp Bai Niu Dan(白牛胆) Inula coppa DC. RootComplanatum Chuan Shan Long(穿山龙) Lycopodium complanatum L. RhizomeChinese Yam Huai Shan Yao(淮山药)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RhizomeGalanga Ku Liang Jiang(苦良姜)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RhizomeCranebill Lao Guan Cao(老鹳草) Erodium stephanianum Wild Aerial partsAlcohol(酒精)

在美国亚马逊的云南白药页面[3]和一些销售中药的美国网站,也都标明了云南白药的成份,与上面列出的基本相同

那么,云南白药的成份究竟保密了吗?只有两种可能:

  • 第一,它只对中国消费者保密,对美国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不保密
  • 第二,它的经销商在美国撒了谎,美国监管部门FDA收到的文件、美国销售的云南白药的说明书、以及美国网站列出的产品信息里,云南白药的成份统统都是编造的……你觉得哪种可能性更大?

顺便提一句,不要因为云南白药可以在美国销售,就认为它是经过美国FDA批准的“药品”(Drug)。在上述FDA可查的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到云南白药的美国经销商HERBMAX是把它作为“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销售的。另外,在该文件以及相关的FDA文件[4]中,还可以看到,云南白药公司生产的舒列安胶囊(Shu Lie An Capsule)和六味地黄丸(Liuwei Dihuang Wan)在美国也都是以“膳食补充剂”的名义进行销售的

在美国的这些销售网站,比如亚马逊的页面上,也明确称云南白药是一种“草药补充剂”(Herbal Supplement,是膳食补充剂的一种),并指出:“该产品描述未经FDA的评估;该产品不能用于诊断、治疗或预防任何疾病(These statements have not been evaluated by the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This product is not intended to diagnose, treat, cure or prevent any disease)”。在亚马逊的云南白药销售页面里,7个用户给出的评价全是五星,证明云南白药确实有效果,可惜其中5个用户都是给宠物狗使用的

补充说明:

1.为什么“云南白药”可以对“成份”保密?

根据《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第13条的规定[5],

“第十三条 中药一级保护品种的处方组成、工艺制法,在保护期限内由获得《中药保护品种证书》的生产企业和有关的药品生产经营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和个人负责保密,不得公开。”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中药保护品种”数据库里[6],可以查询到“云南白药”和“云南白药胶囊”目前都是“一级保护品种”。因此,这两种药品在“成份”一栏标注“国家保密方”,倒也符合《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的如下规定[7],

“除《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列出全部处方组成和辅料,处方所含成份及药味排序应与药品标准一致”

有意思的是,在该数据库中,除了“云南白药”和“云南白药胶囊”,目前可以查到的“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只有“片仔癀”(网上所称的六神丸目前只是“二级”保护品种,安宫牛黄丸、华佗再造丸等均已不属中药保护品种)。而同为一级保护品种的片仔癀,也已经把成份列了出来[8]:牛黄、麝香、三七、蛇胆。不知为何,只有云南白药总拿“国家保密方”大肆宣传

2.“云南白药创可贴”的成份也能保密吗?

同样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的“中药”数据查询,“云南白药创可贴”是一种有单独批号的贴剂型中药(国药准字Z20073016),是与“云南白药”(国药准字Z53020798)或“云南白药胶囊”不同的药品。可以查到这种创可贴根本不是中药保护品种,按照上面《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的规定,它有何资格在成份一栏也标注“国家保密方”?这究竟是打擦边球,还是赤裸裸的违规,有待澄清

参考:

  • [1] 云南白药的配方是保密的吗?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zhongyi2272.txt
  • [2] 美国FDA文件 http://www.fda.gov/ohrms/DOCKETS/dailys/02/Sep02/091102/97s-0163-let0634-vol18.pdf
  • [3] Yunnan Baiyao Capsuleshttp://www.amazon.com/Yunnan-Baiyao-Supplement-Capsules-Shipping/dp/B000GD9JG2
  • [4] 美国FDA文件 http://www.fda.gov/ohrms/dockets/dailys/03/Aug03/082603/97s-0162-let10687-vol81.pdf
  • [5] 中药品种保护条例 http://www.sda.gov.cn/WS01/CL0366/25226_1.html
  • [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中药保护品种”数据库http://app1.sfda.gov.cn/datasearch/face3/base.jsp?tableId=22&tableName=TABLE22&title=%E4%B8%AD%E8%8D%AF%E4%BF%9D%E6%8A%A4%E5%93%81%E7%A7%8D&bcId=118881267165156580654546854198
  • [7] 中成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规范细则 http://www.sda.gov.cn/WS01/CL0172/10612_2.html
  • [8] 片仔癀 http://www.zzpzh.com/shop/pro_detail.asp?id=19515
  • [9]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中药”数据查询http://app1.sfda.gov.cn/datasearch/face3/base.jsp?tableId=22&tableName=TABLE22&title=%E4%B8%AD%E8%8D%AF%E4%BF%9D%E6%8A%A4%E5%93%81%E7%A7%8D&bcId=118881267165156580654546854198

云南白药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作者:苦丁山

云南白药的成分对消费者保密,这个做法居然是有国家文件支持的,这事很有中国特色。欧洲不知道,在美国,按食品药物管理法(Pure Food and Drug Act),一切药物和食品添加剂(也就是我们说的“保健品”),都必须明确列出成分的名称和剂量。只有研究资料(药物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数据,说明什么结果)是可以保密的

当然这不是说美国不保护药物开发者的利益。但是美国齤保护药物开发者的措施是通过专利保护,而不是什么成分保密。实际上,美国的专利保护法对于药物开发公司是特别优待的。这倒不是因为药厂给了专利局多少红包,而是因为西药的开发过程耗资巨大。动物实验阶段就能耗资上千万。人体实验阶段更是谨慎又谨慎。人命关天,而这种国家一旦有跟人体健康有关的失误,经济赔偿和名誉损失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所以没人敢掉以轻心。在美国,一种新药的开发,平均耗资8亿美元,时间通常超过10年。这种局面下,一个新药开发出来,确实必须有很优惠的专利保护才能让他们赎回成本保持运作

为什么其他国家的药物要求标明成分?也就是因为事关人身健康。吃对了药能治病。吃错了药,轻则伤身,重则要命。这样要紧的事物,怎么可以把成分作为“机密”隐瞒?

一个药物的成分如果保密,那就是说吃药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把什么吞进肚子里了。如果这个国家里,药物的研发过程跟上述过程一样的严谨而且透明,那还能让人多少放心一些。如果一个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从来没给过严谨的科学检验报告,其详细成分还“保密”,那么敢吃这种药的人,可以说凭借的完全就是信仰了。就好象基督徒对上帝的信赖,虽然上帝的存在无从验证,但他就是信了,于是就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上帝打理了

云南白药的这个保密行为,或许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1955年那场国有化的暴风里,曲焕章的妻子缪兰英向有关部门“献出”了曲焕章多年保密的云南白药药方。可能是因为这药一直成分保密,接收了“曲焕章大药房”的我朝官府也就沿用了这个保密的做法

那时候是50年代,咱们的农民军刚刚打下江山,还不太熟悉现代管理方法,那么当时的干部们按这种江湖郎中风格行事,也还情有可原。如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出台20年了,“有关部门”还在支持这种药物成分保密的做法,这是保护什么呢?保护中药的国际地位?可是且不说中药在西方仅仅是华人圈子里和个别对“另类医学”有些好奇心的当地人里面略有市场,就算真的有国际市场,云南白药自己也对美国公开了成分。既然成分可以对国际公开,显然要保护的不是这药的国际地位。看来保护对象是在国内

那么,是为了保护国内患者利益吗?这个很难索解。为什么隐瞒药物成分能保护患者?难道云南白药是安慰剂?说穿了成分效果就不灵了?这好像说不通

可是,如果不是保护患者利益,那么是保护谁?

好像只能认为这个保密法是为了保护药厂和药商了

当然,税收对官府运作是很重要的。所以能创造高营销额的企业,确实会得到官府的青睐。那么官府为了保护药厂的高营业额而支持他们的成分保密做法,也算是有官方的理由。不过,如果是为了这个理由,不知道官府方面有没有考虑这个做法会牺牲掉什么?药物成分不公开,就意味着如果里面有毒性药物,患者也是不知情,于是就是盲目的吃下对自己身体有害的东西。而且因为医生也不知道患者吃进去的是什么,如果出现中毒,想解毒都无法知道应该用什么解毒药物。这样的潜在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难道中国百姓的健康甚至性命在官方眼里不如药厂的商业利益和他们带来的税收?

云南白药向美国“泄露”白药成分这种珍贵国家机密的原因,是因为云南白药2002年试图打进美国市场。不过在美国卖药或是“保健品”都要得到食品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而且在美国是不能卖药不标明成分的。于是一直对中国人保密的云南白药成分就这么对美国人公开了

但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没有批准云南白药在美国的销售请求。拒绝的理由是因为该“药”自称是“食品添加剂”(dieatary supplement),可是对产品作用的描述却使消费者以为它有治疗作用。这种名不符实的做法在美国属于违法行为,不会得到批准

为什么云南白药是以“食品添加剂”的名义申请在美国销售?因为,如果以“药物”名义销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就会要数据证明你这个药确实有效,而且没有恶性毒副作用。作为“传统民间药物”的云南白药当然拿不出这种数据,就只好以“食品添加剂”的名义来申请

下面这个链接里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拒绝云南白药酊(云南白药以酊剂形式申请在美国销售)上市的文件

http://www.fda.gov/ohrms/dockets/dailys/02/Sep02/091102/97s-0163-let0634-vol18.pdf

该文件有云南白药提交的成分表,原文是英文,摘引并附中文翻译如下:

Notoginseng(田七),Borneol (冰片),Boea Clarkean(散瘀草) ,Inula Copp (白牛胆),Complanatum(穿山龙),Chinese Yam (淮山药) ,Galanga(苦良姜),Cranebill(老鹳草),Alcohol(酒精)

这个单子其实没有给出所有成分。据新华网2013年2月7日报道,云南白药自己也承认了云南白药里面还有一种在交给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单子里没有写上的药:乌头碱,一种毒性强烈的药物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2/07/c_124332869.htm

为什么不能对国人透露的成分可以对美国人透露,这个不难理解。人家法律规定卖药就必须说明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然不让卖。面对美元的诱惑,云南白药就坦然的把“国家机密”提供给了美国人

那么为什么透露的成分却又是个不完全的单子?为什么别的能说,这个乌头碱却隐瞒不说?

最直接的解释应该就是:云南白药自己也知道乌头碱有毒,如果如实交代,就根本不可能进入美国市场,于是在呈交给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成分清单里就刻意隐瞒了

本来,任何没有经过现代科学检验的民间药物,从逻辑上都必须先假设可能具有人体毒性,必须经过重新检验,确认没有恶性毒副作用,才能准许用于人体。这是一般原则。但是对于云南白药,这已经不是基于逻辑的谨慎推理。在上述的新华网这个报道之前,已经有至少两起云南白药导致的医疗事故见诸报端: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1/29/c_124292320.htm

根据这篇新华网报道,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发生云南白药导致中毒死亡的案例,法院认定事故是云南白药里面的乌头碱导致死亡,并裁定医院赔偿。奇怪的是,云南白药已经导致死亡了,法院却只裁定涉案医院赔偿,肇事药物的生产厂家不仅毫发无损,甚至在2009年的另一起因为云南白药导致中毒反应的诉讼里,还能以云南白药成分为国家机密为由,拒绝说明此药是不是含有毒性成分,借此得以免责

这样的“国家机密”,到底在保护谁的利益,又在牺牲谁的健康?

在今年2月7日的新华网的报道里,云南白药厂辩解说他们的“独特”处理方法能让乌头碱的毒性“大大降低”。“大大降低”是什么意思?毒害减少百分之几?处理以后真的能保证患者健康了吗?如果这个处理真的能去毒,能让云南白药成为安全可靠的药物,那为什么云南白药向美国药物管理局提供的成分表里却要隐瞒乌头碱?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我是听着这个说法长大的。几十年过去了,咱们的“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这个救星大氅究竟在救护谁在保护谁?依照目前的做法,商家利益和国家税收肯定能得到保护。但是老百姓的健康呢?老百姓该找谁做救星?

2013-02-07

说说媒体对云南白药“泄密”事件的报道

作者:胳膊壮

新语丝的影响力,连同微博、尤其是twitter的传播力量果然强大,已经让传统媒体开始关注云南白药的成份标注内外有别、或者说“泄密”事件了。但《每日经济新闻》首先发出的报道[1]可能有一个不准确的地方,即根据在国家药监局“中药保护品种”数据库[2]的查询,保济丸只是二级中药保护品种,而不是该文所说的一级;不知是该数据库没有更新,还是记者采访的人记错了。当然,这只是小问题,如果记者能够利用报社的资源,找人在国外买一瓶云南白药,核实一下mdoctor文中列出的各成份的具体含量数据,就更给力了。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包含了云南白药各成份具体含量的说明书可以在一个海外中药网店的销售页面上找到[3],与mdoctor在文中所说的完全一致;至于该数据是不是真的,就只有厂商知道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另一篇报道《云药“保密门”乃虚惊 公开主要成分不影响保密性》[4],不知这个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首先,根据mdoctor给出的说明书,云南白药各成份的含量在美国也标得清清楚楚。如果该数据属实,保密的就只剩工艺制法了,而消费者并不会强迫云南白药的厂商连工艺都公开。更重要的是,成份、含量甚至工艺的公开,是否属于违法泄密,是否会导致仿制药品,这只是云南白药的厂商出于自身利益要关心的问题。我想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这件事的关键是自己的知情权受到了损害:我吃进肚子里的中药,为什么我不能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说极端点儿,万一这“保密”的成份里含有神奇的“人中白”和“人中黄”,我却蒙在鼓里,岂不成了冤大头?而且,为什么这些成份信息能向美国消费者公开,而对数量最多的中国消费者,却只说是“国家保密方”,甚至以此作为噱头卖高价?另外,在牙膏、创可贴这些产品上滥用“国家保密方”的招牌,是否属于违规?

同样糊涂的报道还有中青报的这篇《知道云南白药成分又有啥用》[5],该文只为厂家的利益着急,称“就算‘国家保密配方’有些故弄玄虚的意味,也至少保障了药企的利益,增强了中国的软实力。这样的‘自私’,对企业、民族品牌或是国家竞争力来说无可厚非”……。该文对于消费者,如果不是在说相声,则脸皮实在有点儿厚,称“这绝不是歧视自己中国人,搞内外有别——人家美国人知道的云南白药成分,你现在不是也知道了?就算记者不报道,你上网一查不就行了”……说实话,药企的利益和中国的软实力,关我一名消费者X事;我只想像美国消费者一样,有一点儿可怜的知情权,知道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是什么做的。难道只许厂家“自私”地忙着赚钱,不许消费者“自私”地有点儿知情权?我也不明白,被外国人作为宠物狗用药的东西,如何增加了“中国的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再扯远点儿,据说当年曲焕章的家人是把云南白药的秘方献给政府,而不是献给某个厂商或个别人。如果真是这样,据说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云南白药的厂家多少还算个政府旗下的国企,它利用秘方搞垄断、随便定价,赚了大钱,按说利益也应该跟人民分享一点儿;眼下,厂商非但没有利益共享,却打着“保密方”的招牌,利用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和信任,把牙膏之类的东西卖出不合理的高价,这似乎与人民的利益不太一致吧。《中国青年报》能发出这样的评论文章,与当年“冰点”为普通百姓代言的境界相比,实在差得有点儿远

我一向敬重的21世纪经济报道也发了篇《保密之争:云南白药遭遇网络水军?》[6]。这篇文章总体客观翔实,进行了负责任的调查和采访,只是也可能有一个不准确的地方,即不知根据哪里的消息来源,称华佗再造丸也是中药一级保护品种。在国家药监局的“中药保护品种”数据库[2]里,查不到华佗再造丸的信息;在药监局网站上,也只能找到2001年的一份公告《<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公告延长保护期第3号》[7],从中可知华佗再造丸的保护级别是2级,保护期限是7年,也就是说到2008年就终止了。在华佗再造丸的官方网站上[8],也没提它是几级中药保护品种,只说“1985年10月21日,国家科委和国家医药管理局把它列为保密处方,工艺也保密”

至于说云南白药“遭遇网络水军”,出处是云南白药官网论坛的一个帖子[9] (该网站兼容性不佳,不支持firefox浏览器,只能用微软IE浏览),称“白药又遇到网络水军了,这又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事件”。姑且不论持这种想法的人,思想是否还停留在曲焕章家人向ZF献秘方的20世纪50年代,还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以及网民和“P民”汇聚的合力,好吧,就算发表评论的诸多网民、微博上的消息传播者和评论者都是所谓的水军、五毛党,他们也有权利知道抹在身上、吃进肚子的云南白药是什么原料做的,这总可以吧?

参考:

  • [1] 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绝密 美国公开云南白药“保密配方”形同虚设?》http://company.nbd.com.cn/newshtml/20101215/20101215011347481.html
  • [2] 国家药监局网站“中药保护品种”数据库http://app1.sfda.gov.cn/datasearch/face3/base.jsp?tableId=22&tableName=TABLE22&title=%E4%B8%AD%E8%8D%AF%E4%BF%9D%E6%8A%A4%E5%93%81%E7%A7%8D&bcId=118881267165156580654546854198
  • [3] 某中药网店的云南白药销售页面http://www.chinesenaturalherbs.com/herb_pages/yunnanpaiyao.asp
  • [4] 证券时报《云药“保密门”乃虚惊公开主要成分不影响保密性》http://finance.jrj.com.cn/biz/2010/12/1521488788324.shtml
  • [5] 中国青年报《知道云南白药成分又有啥用》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12/17/content_3464631.htm
  • [6] 21世纪经济报道《保密之争:云南白药遭遇网络水军?》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6/3NMDAwMDIxMDk3Ng_2.html
  •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公告(第3号)》http://www.sfda.gov.cn/WS01/CL0252/10860.html
  • [8] 广州奇星药业 - 华佗再造丸的产品详情 http://www.qixing.com.cn/cn/productinfo.aspx?id=2
  • [9] 云南白药官网论坛《为什么网络水军总是针对“云南白药”》http://www.yunnanbaiyao.com.cn/bbs_topic.do?postID=9323&replyNum=last

说说云南白药厂商对“泄密”事件的表态

作者:胳膊壮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云南白药集团高层否认云南白药配方海外泄密》[1],云南白药的厂商声称,“公司的保密工作是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的,没有一个环节出现过泄密”。这就让人奇怪了:如果没有“泄密”(确切说,是按国外监管部门的规定提供产品的成份和含量信息),那么在国外销售的该厂商出品的云南白药上,标注的成份和含量信息(参见[2]-[5])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这些信息是真实的,云南白药厂商“没有泄密”的说法不攻自破。如果这些信息是虚假的,就有欺骗国外监管部门的嫌疑,那就更有意思了

需要承认的是,就像这篇报道所说,“云南白药国家保密涵盖药味组成、处方配比、生产工艺技术等各个方面”,因此其他人即使知道了云南白药的成份(即药味组成)和含量(即处方配比),但不知道生产工艺,可能也仿造不出云南白药。可是,如果云南白药的厂商或海外销售商没有欺骗国外的监管部门,如果他们在国外提供了真实的成份和含量信息,难道只把秘密的一部分——成份和含量——“泄漏”出去,就不叫“泄密”?

另外,在该报道中云南白药的厂商还声称,“云南白药的药品价格全部是由国家物价管理职能部门在审批管理,企业是没法自主定价的”。的确,根据2009年的一篇媒体报道《旗舰产品涨价145%云南白药福祸未明》[6],云南白药的药品价格如果“超过了最高零售价,需经由政府审批同意……还需经当地物价部门备案”

暂且不谈物价监管部门经常站在厂商一边、还是站在消费者一边,请注意,这里由政府部门对价格进行审批的只是“药品”,并不包括牙膏这种日常消费品。而根据2010年的媒体报道《云南白药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50%至70%》[7]里所指,云南白药厂商的“业绩大幅增长……白药放量增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是云南白药的牙膏销售的非常不错……白药膏、创可贴和牙膏收入同比增长预计超过50%”。也就是说,牙膏这种不用政府物价部门审批、可以由企业自主定价的日常消费品,在云南白药厂商的利润增长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那么请问,如果不是借着消费者对云南白药各种“神奇功效”的相信,借着“国家保密方”的招牌,甚至借着垄断的地位,一只100克左右的国产牙膏(这里不是歧视国产,而是不考虑那些国外原产的昂贵进口牙膏)凭什么卖到20多元的高价[8]?对于一只同样重量(100克左右)的牙膏,市面上最普通的只要2、3块钱,外资品牌的国产高端牙膏也顶多十几块钱,而一盒云南白药胶囊也就十几块钱[9],难道这一只牙膏里最值钱的云南白药的含量能跟一盒药接近?因此,这20多元的价格难道不是暴利?

总之,抛开中国消费者的知情权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不谈,光说所谓“泄密”这件事,云南白药厂商的表态就根本站不住脚。它所谓“企业没法自主定价”的说法,更是在掩盖云南白药牙膏这类产品是由企业定价并赚取暴利的事实

参考:

  • [1] 新华网 - 《云南白药集团高层否认云南白药配方海外泄密》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12/18/c_12893048.htm
  • [2] 美国亚马逊网站(Amazon.com) - 云南白药的销售页面标注了成份和含量数据http://www.amazon.com/Yunnan-Baiyao-Capsules-0-25g-Capsule/dp/B002VSSCWC
  • [3] ActiveHerb.com - 云南白药的销售页面 http://www.activeherb.com/baiyao/ [4] MonsterMarketPlace.com - 云南白药的销售页面http://www.monstermarketplace.com/professional-strength-supplements/yunnan-baiyao-capsule-16-caps-yunnan-baiyao
  • [5] ChineseNaturalHerbs.com - 云南白药的销售页面http://www.chinesenaturalherbs.com/herb_pages/yunnanpaiyao.asp
  • [6] 21世纪经济报道 - 《旗舰产品涨价145% 云南白药福祸未明》http://finance.ifeng.com/zq/ssgs/20090226/402424.shtml
  • [7] 21世纪经济报道 - 《云南白药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50%至70%》http://www.21cbh.com/HTML/2010-6-30/3MMDAwMDE4NDM3Mg.html
  • [8] 2010年12月18日,云南白药淘宝旗舰店 - 云南白药牙膏的销售页面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8495013780
  • [9] 2010年12月18日,新浪商城 - 云南白药胶囊的销售页面 http://mall.sina.com.cn/Product_2416747.htm

云南白药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保密配方?

作者:完美

要知道云南白药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保密配方,需要看它是怎么成了国家保密配方的,我不完全的了解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处于合作化、公有化潮流中,许多资产拥有者捐出资产,云南白药秘方是这个时候被曲焕章的传承人、他妻子缪兰瑛捐献给国家的,不知道她的行为是不是那个时期潮流的产物,在捐献前,这个药还不叫云南白药

秘方为国家所有了,就成了国家秘密,但是这个只说明了国家对它拥有财产权,而没有说明它的权威性。一般的国家机密是关于国家安全、战略方面的东西。技术上的东西,只有影响到国家安全的,比如武器制造方面的技术,才是国家秘密,否则只能是技术所有者的秘密(企业秘密),不具有国家权威属性,只有财产属性。云南白药秘方是技术秘密,虽然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归国家所有了,实际上等同于企业秘密,特别是在现代,云南白药不再是军队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物资,不再是国家赚取宝贵外汇的产品的时候

如果你搜索"云南白药"、"国家保密配方",你会发现配方现在归昆明的安全部门保管,有说是卫生部机密的,有说是国家秘密;关于曲焕章,有说他是彝族的,有说他是汉族的,而且他的人生故事也是爱国爱民、曲折坎坷的。所以云南白药、它的秘方、它的发明者,都是处于一层迷雾里。下面这个网页里,http://www.ynda.yn.gov.cn/ReadNews.asp?NewsID=467,可以看到云南白药发明、发展的时代特征,比如"草科医士执照"等等,如果和寻正的那个美国草药系列文章对照一下,会非常有意思

另外,如果你搜索"云南白药"、"国家保密配方",你会发现云南白药牙膏广告打擦边球的报道。我觉得作为一种产品,把它多层次开发,是没有错的,不过我隐约地担心云南白药这样做会出问题,因为药物不是普通商品,不能这样多层次开发;作为企业,宣传"国家保密配方",宣传企业、药物、创始人的历史故事,说明会卖概念、卖故事,赚钱很努力。不过作为消费者,你冲着"国家保密配方"几个字去相信云南白药,冲着"云南白药"几个字去买云南白药牙膏,那你就傻了,特别是在人们讨论中医去向、医药安全、有效的标准的时代,特别是在牙膏、洗发水外国人草本了、中国人中草药了的时代

如果我关于云南白药的历史、国家秘密方面的知识方面有不当的地方,我对这些不是非常有把握,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PS:谢谢大家对我前几篇文章的批评、对里面提到的问题的回答,我有时间会做回复、写些作为普通人的我关于医疗发面的看法,不过有可能要等到猴年马月,哈哈

难以兼顾的云南白药

作者:狗尾巴草

云南白药集团现在处于两难境地。因为按照现有法律法规【1】【2】,云南白药属于国家绝密级秘密,而且按照批准的二十年保护期限,现在仍未解密。如今,被曝光在国外登出了配方。如此配方属实,则属于泄露国家绝密级秘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这是违法犯罪行为;如果配方不实,对美国人来说,最轻也构成了商业欺诈,极可能被集体诉讼。云南白药集团已经选择他们没有泄密【3】,现在到了FDA和美国消费者做出选择的时刻了

【1】《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的说明》http://www.gxws.gov.cn/2005/5-20/14445973074.htm【2】《中药品种保护条例》http://www.sda.gov.cn/WS01/CL0366/25226.html【3】http://news.sina.com.cn/c/2010-12-18/074621664592.shtml

云南白药的配方是保密的吗?

作者:mdoctor

在国内做了几年腹部外科,经常使用云南白药。比如碰到上消化道出血、术后出血之类,便可能让病人口服云南白药,同时肯定还会用其他止血药。虽说并没感觉到它如传说中如何的神奇,但大家都在用,反正只要能止住血就行了

当时觉得好奇的是,在云南白药的说明书里,有关药物“成分”部分写着“略(保密方)”。大家只知道三七(田七)是其主要成分。维基百科如是介绍:

云南白药的配方和制法从不外传,1955年缪兰英将配方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后一直以该国国家卫生部绝密为其保存。此后一些书籍和杂志上出现过关于云南白药的配方和制法,但生产者声称“均不正确”

来美国后,在中国店买了一瓶云南白药,生产商是“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代理商为“美国太子行”,应该“如假包换”。让我吃惊的是,在说明书里,“ 成分与含量说明”一栏中,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清楚标明了其组成成分和含量。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销售时,其配方需要“保密”,可一旦出口到国外,便入乡随俗(跟所有食品、药品一样),老实交代其成分与含量了。可别告诉我说,这个配方也不正确啊

附:云南白药散剂成分与含量说明(Supplement Facts)Serving Size/次含量:0.5g/0.5克Servings Per Container/每盒服用次数:48------------------------              Amount Per Serving               次食量中之含量Proprietary Blend       总成分 500mgAjuga Forrestii Diels     散瘀草 85mgDioscoreae Parviflora Ting   苦良姜 30mgHerba Geranli & Herba Erodii  老鹳草 36mgherba Inulae Cappae      白牛胆 25mgRadix Notoginseng       田 七 200mgRhizoma Dioscoreae Nipponicae 穿山龙 57.5mgRhizoma Dioscoreae       淮山药 66.5mg------------------------

云南白药也是民间刀伤(创)药

作者:老愚人

云南白药,我一直认为是一种云南特产的植物药或矿物质,是白药的单一药或以白药为主的配方。因为贵重少有,多年并未得见,但在一个特殊的条件下,我服用了这种药。1976年唐山地震,医院有接收伤员的任务,医药部门调配了一批云南白药,适在这时我因公受外伤,闭合性足跟骨骨折,本可以不做任何处理,休息三、四周就可以。出于医生的好意给了我一份云南白药,医生是西医他并不知道云南白药的药效如何,也是听了宣传,认为有奇效。我也这样认为,云南白药有止痛、止血的作用,因为我是闭合伤,伤后几天才用上,这些效果都无法检验。我就静等它的奇效,或有动感或有响声,这是中医对接骨丹(药)的一种普遍描述。但我终也未等到

以后,我的脚好了,行动如常,但我怎么也想不出云南白药起到过什么帮助

由于国外的因素,云南白药,这个国家保密的”秘方密药”暴露了其真实身份,如是单一的植物或矿物质,还存有万一的希望,因其地域的关系,可能存在某种有效的特殊物质,现在知道它是一种配方药,就可以说这完全是一种骗人的把戏,是一种江湖手段

其在美国公开的配方是:

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可能因乌头碱有毒性,配方中未列入。按中药一般命名习惯,应叫田七冰片散,而叫白药,这就是弄的一种手段

过去在乡间流传一种叫”刀伤(创)药”,在人们家中常备有此药,有的人家也配制了送人。流传很广,种类很多,都自称秘方,究其实是大同小异,其主药大都是三七、冰片、川山龙之类。云南白药既不是云南特产的单一药品,他的配方也离不开三七等,与众多民间流传的刀伤药大同小异。这种药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配方只是糊弄人的一种手段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是治肾阳不足的祖方,原方为: 熟地黄,山茰肉,淮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熟附子,肉桂,在药界也称八味地黄丸。到了宋代的钱乙(1032--1113)减去熟附子,肉桂,又成了专治小儿病的名方,后人也把六味地黄丸治成年人的肾阴不足。中医处方讲君、臣、佐、使,在君药(主药) 未变,佐药依旧的情况下,只是减去两位不重要的药,本是治肾阳虚的药变成了治肾阴虚的药。这种变化毫无道理可讲,只是一笔糊塗帐

有位中医专家在<百家讲坛>讲”六味地黄丸”的作用,如同派兵布阵,各自占领阵地:

说六味地黄丸是三补三泻,熟地,药性温,可以滋阴养血,益精填髓,滋养肾阴,带兵八钱入肾经;山茰肉带兵四钱,色赤入心,酸入肝,照顾心 、肝、肾三经;山药带兵四钱,補肺、脾、肾三经;三味药,可以补足肾、心、肝、脾、肺,作为战略物资存放。可是心经有火,脾经有水,肾经也有水,这不适宜存放那些战略物资。先是肝经,肝经这儿有问题,有肝火,派牡丹皮,能入肝经血分,清肝火。再看脾经有水湿,派茯苓去泻水湿。肾经也有问题了,也有水湿,派泽泻去,多少水泽都可以泻掉

中医讲整体治疗,那么对这个病,补、泻并用,算是什么整体治疗?是该补? 还是该泻?大概他自己也糊塗了。经络是通路,把药投到心、肝、肾经,说的是地域,他说的经是什么呢?又与中医的经络说相牴牾

云南白药是处方药,那就和上述地黄丸同样混乱不堪

云南白药止血肯定不如活性炭

作者:中医掘墓人

“云南白药牙膏,国家保密配方……”

每天收音机、电视不停地播放云南白药牙膏的广告,不停地吹嘘云南白药是国家保密配方。本来不屑搭理,但是长年累月下来不胜其烦,忍不住要探探这国宝级中药的老底

说云南白药是国家保密配方,估计是真的,既然川剧的变脸技巧是国家二级机密,再弄个国家机密级别的中药配方也就不稀奇了

通过浏览百度百科和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页,对云南白药的发明、发展、发扬光大有了大概了解

大概就是说一个叫曲焕章云南民间医生于1902年研制成功一种神奇配方,对各种跌打损伤、红肿疮毒、妇科血症、咽喉肿痛和慢性胃病有特殊疗效,并且在抗日战争中为云南兵团提供了有效的医疗护理,解放后秘方持有人把秘方无偿捐献给国家,最终在全中国发扬光大。据说在共和国几次自卫反击战期间还是重要战略物质呢

古人用中药止血、治疗跌打损伤实属无奈,因为没得选择啊。古代没有无菌纱布(压根就没有无菌操作的概念)、没有抗生素、没有酒精棉球、没有创可贴、没有止血钳……,遭遇外伤总得处理一下才安心,用些金疮散什么的肯定能得些心理安慰。遭遇外伤的经过外敷内服中药治疗,轻伤的十有八九痊愈了,重伤的就很可能感染死亡。其实效果和不做任何处理也差不多

抗生素发明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救人无数,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但是云南兵在抗日战争期间靠着小瓷瓶里的中药粉末吃一点、抹一点就能治疗枪炮伤?很让人怀疑。按照医学常识,战场受伤十有八九得通过手术处理,取出弹头、弹片,然后清创、包扎,还得需要输血,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预防感染。中医再怎么厚着脸皮吹嘘也不敢说云南白药可以代替输血、抗生素吧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页说云南白药的药理作用有四点:止血、活血化瘀、抗炎、愈伤,描述得很不规范、很不可靠,简直是漏洞百出。但凡是正规西药对药理作用的描述都是从分子水平阐述的,都是以一篇或者几篇高水平医学文献为基础的。云南白药估计没有一篇正规的、能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实验性文章证明其科学性,不过在在国内中文期刊上发表的垃圾文章倒是层出不穷,只能骗骗外行而已

吹嘘云南白药既能止血又能抑制静脉血栓的形成,很多人以为很神奇,并再次为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其实是讲不通的。因为外伤止血本身就包含伤处微静脉形成血栓的过程

中医本来就有用血余粉(头发烧成的碳)、锅底灰、香灰止血的,其实如果不能在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包扎,用这些东西止血已经足够了,不再需要什么金疮散、云南白药之类。血余粉、锅底灰、香灰之所以能止血靠的是其中的活性炭成分,活性炭因为有特别大的比表面积而有超强的吸附能力,能用最少的空间提供最多的凝血场合,对付一般的外伤出血绰绰有余了,当然对大动脉出血肯定无能为力

我不知道云南白药的具体配方,但是发明一种和云南白药功效一致的外伤神药很简单,有兴趣、有眼光、有谋略的商家不妨按照我的免费配方生产,保证不死人,保证功效和正宗云南白药差不离。既然是治疗跌打损伤、活血化瘀,主药当然少不了田七、红花,然后再加一些土鳖虫、穿山甲、麝香、当归、人参、独活、甘草什么的,凑足20几味药,也不用具体计较各加几两几钱,混合在一起,经过水煮、去渣、浓缩,再加些淀粉、蜂蜜之类的辅料,就可以包装、出场了。再请几个明星做广告轮番轰炸,就可以在家等着数钱了

国家保密配方的云南白药就这样被我解码了,嘿嘿!李时珍、曲焕章之流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该作何感想

不管怎样,我敢和任何中医泰斗、粉丝、虾兵蟹将大声说:云南白药外伤止血效果绝对不如活性炭!

该是说说云南白药的时候了

作者:lw56102

今天看了新语丝上面关于某大学生服用云南白药中毒的文章,感觉是时候仔细探讨一下云南白药的问题了。至于该文章所举的事实,因为没有看过完整的双方的观点,所以对该事件不会发表看法

云南白药应该是临床上应用时间比较长的药物之一,但就像很多中国临床上应用的药物一样,用的时间长,哪怕是用了上千年,也未必说明就应该用,用的对。在经验医学还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医学界,我们除了感叹很多医生的不爱学习以外,很难过于指责临床医生,因为不管是从文化还是政治上,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这些著名的所谓药物是神奇的。我最早进入临床的时候,消化科已经在广泛使用云南白药治疗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适应症之广是任何治疗消化道出血药物都无法可比的,包括消化性溃疡性出血,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肿瘤性出血等等,虽然作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经典药物的抑酸剂应用也比较广泛,但云南白药还可以用于下消化道出血,比如肿瘤、缺血性肠病以及炎症性肠病等等。但从我的个人感觉来说,云南白药的效果其实一点也不神奇,常规抑酸、止血治疗无效的上消化道出血,云南白药毫无用处,而对于常规治疗有效的出血,也搞不清楚云南白药究竟能够发挥多少作用。总体感觉,云南白药只是为了给不懂医学的病人和家属制造一种治疗充分的印象。因此,自从自己独立参与临床工作之后,我就从来没有用过云南白药,而我所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有效率显然没有下降

国际上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循证医学共识是充分的抑酸治疗,因为在正常胃酸情况下,凝血机制无法发挥作用,新形成的凝血块在胃酸作用下也会溶解。对于抑酸药物无法奏效的上消化道出血,要尽早充分进行侵入性治疗,包括内镜下治疗和手术等。其他的所谓止血药物,包括凝血酶制剂、纤溶酶抑制剂、维生素K等,都没有证据表明有确切疗效。至于云南白药,大概也只有中国的医生在用

那么云南白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究竟如何呢?既然只有咱们中国人在用,那么证据只能从中文当中找。但遗憾的是,这种被宣称疗效神奇的可以用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临床试验证据却少得可怜。使用“云南白药”和“消化道出血”在中文的CHKD数据库中检索,仅仅得到6篇文献,一篇是综述,一篇是会议论文汇编,后者因为可信度太差,可以忽略不计。剩余4篇是临床研究,分别题为:《云南白药在重症颅脑外伤并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及护理》,《云南白药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云南白药鼻饲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45例》,《云南白药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按照临床研究随机对照的基本原则,第一篇和第四篇完全没有对照,没有任何说服力。第二篇使用了对照,但对照是这样的,对照组使用所谓的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云南白药和雷尼替丁,这样即便有效也无法说明是云南白药有效还是雷尼替丁有效,而雷尼替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还是有一定证据的,云南白药无效的可能性更大些。第三篇从设计上来说是这几篇里最严格的,有随机有对照,有病情可比性分析。但仔细看一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情况:“新生儿消化道出血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早产儿11例。发病时间在生后24h~7d。治疗组中新生儿窒息2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9例,颅内出血5例,重症肺炎5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早产儿9例。发病时间在生后24 h~7 d。其中新生儿窒息2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颅内出血4 例,重症肺炎4例,化脓性脑膜炎2 例。”说实话本人看了半天真的看不出这个设计有什么问题,按照这个设计和结果,至少说明,云南白药相比普通的胃内灌注碳酸氢钠是有效的,但是再仔细观察各组的构成,发现各个组的病例组成似乎太完美了。我把各个组内不同情况,包括性别、病因的个数与各组的例数相除,发现男性占各组的比例分别为:治疗组 0.56,对照组0.55;新生儿比例分别为0.24和0.23;新生儿窒息分别为0.53和0.5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分别为0.2和0.2;其他各组成类似,分别为0.11和0.1,0.11和0.1,0.04和0.05。对于一些常年从事临床研究的人来说,山西汾阳医院的贾艳红副主任医师实在是太幸运了,这样的对照组和治疗组组成大概只能出自上帝之手了

以上是有关云南白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研究,当然这样的分析并不能妨碍云南白药的市场地位,因为云南白药主要是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即便真的不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还有其他领域可以有所作为,不是还有人认为云南白药对于癌症也有一定疗效吗?当然这已经超出了我的专业和精力范围,有兴趣的其他专业网友不妨花费点精力。最起码,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上不用云南白药,我是有充分理由的,即便病人和家属主动提出要用,我也是能够拒绝的理直气壮的。倒是那些给病人常规用云南白药的医生,早就应该小心了

说完了云南白药的疗效,再简单说说云南白药的副作用。云南白药大概很多人,包括医生和病人都认为是无毒副作用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它是中药。尽管这个理由早就不应该算一个理由,因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就算在中国都早已不是新闻了,包括这个云南白药。中文数据库里的药物副作用报道比较少,原因我在以前的博文里有过交待,尽管如此,云南白药的副作用甚至毒性还是有不少报道,包括过敏、剥脱性皮炎、消化道出血(奇怪的是云南白药居然还说能治疗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等等。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我们对云南白药毒性的发病机理还是一无所知,不知道机理就无法预防。从我个人观点来看,云南白药的毒副作用恐怕无法用特异质反应来解释,首先特异质反应的一个特点是与剂量无关,而目前发现的多数严重不良反应则大多存在过量。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白药的推荐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推荐剂量大约为每天2g,而很多病人用到4-6g就会出现致命性的毒性反应,与很多药物动物实验需要观察到上百倍的超大剂量有天壤之别。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所谓2g的普通剂量也会对人体有毒性作用,只是有赖于人体强大的自我解毒功能还不至于有明显症状罢了

对于这样一个临床应用价值不大,毒副作用有异常危险的药物,应该立即停止销售,召集相关专家对其进行充分研究。但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利益,和所谓国家保护品种的光环,云南白药还会继续风光下去,甚至已经渗透到牙膏和创可贴等家用产品。作为普通消费者,至少还有拒绝和怀疑的权利。作为医生,希望看到这里能够在今后开出止血套餐的时候谨慎再谨慎

云南白药的秘密

·方.舟.子·

2月5日香港卫生署、澳门卫生局发文禁售五种云南白药制剂,因为里面被发现含有未标示的乌头类生物碱。对许多云南白药消费者来说,这是他们首次听说云南白药中含有境外禁用的有毒中草药乌头。事实上,云南白药的使用者几乎都不知道其成分,因为它在几十年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中药制剂,其配方属于国家机密,云南白药也一直以“国家保密配方”作为营销的噱头

但是对于懂英文的人来说,云南白药的成分却不是什么秘密。2002年,云南白药想要打入美国市场,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申请把云南白药酊作为膳食补充剂(也就是国内所谓“保健品”)上市。为什么不申请作为药物上市呢?因为要作为药物在美国上市必须有临床试验能够证明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云南白药并没有这方面的数据,证明不了,所以只能申请作为保健品上市。不管是药品还是保健品,美国都不允许有什么国家保密配方,都必须详细列出所有的成分。云南白药在美国的代理商在提交FDA的申请文件中,就列出了云南白药酊的“全部成分”,里面共有八种药材。但是云南白药要作为保健品上市,却声称有未经证实的疗效,这是违反美国法律的,所以它的上市申请被驳回。这些往来文书都是公开可查的,在FDA网站搜一下就能知道报给FDA的云南白药酊的成分。云南白药即使能在美国上市,也只是在华人中有市场。在美国东方店买到的云南白药,里面的说明书用中英两种文字详细列着云南白药的成分及其含量,与上报FDA的云南白药酊相比,只是少了冰片,其他都相同。所以云南白药的成分只是对国内消费者保密,对美国消费者则是公开的,不知道这是否构成泄密?

但是云南白药在美国公开的“全部成分”中,却没有乌头。乌头是可以杀人于无形的著名的有毒中药,含有乌头的药物在美国是不可能作为保健品销售的。不知销往美国的云南白药是专门做了一个不含乌头的版本呢,还是虽然含有乌头,但是为了能够在美国销售,就不在成分中注明?或者在美国公开的所谓云南白药“全部成分”是胡编的,并非云南白药的真实成分?如果那样的话,那就构成了商业欺诈。所以云南白药在美国申请销售而公布成分,要么泄密,要么欺诈

那么云南白药究竟含不含乌头呢?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医院发生一起与云南白药中毒有关的抢救无效死亡的案子。广东省医学会在给法院的回函中,依据中药专家提出的意见和有关资料,认为云南白药含有草乌成分,患者出现的是乌头碱中毒症状。这一证据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采纳,写入判决书中。现在云南白药厂已承认云南白药含有乌头碱,但是辩解说他们的“独特”处理方法能让乌头碱的毒性“大大降低”。当然,这一空口无凭的辩解不会让人信服,所以香港卫生署、澳门卫生局仍然把它禁售

把药物的成分列为国家机密是非常荒唐的。一般来说,只有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技术,例如武器制造技术,才是国家机密。且不说云南白药的疗效并没有得到临床试验的验证(有人使用云南白药止血觉得很有效,其实除非是血友病患者,否则血不用药物也是可以自己止住的,而血友病患者流血,也不可能用云南白药来止血),即使它的确有效,它的疗效也没有重大到会影响国家安全的地步。在大医院急救室,根本就没有人会去使用云南白药来止血。比云南白药疗效更明确、更好的药物,成分、配方都是公开的。事实上,所有上市的西药,不管它多么神奇,其配方全都是公开、可以被仿制的。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其成分可以作为商业机密不公开,但是要申请上市,配方就必须要公开。如果允许药物不公开成分就上市,其质量如何由第三方来监控,疗效如何得到保证,不良反应如何能够知悉?服用成分不明的药物,是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所有上市的药物的配方都必须公开,这是对消费者的健康负责,也有利于别人在原配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发新药物,促进医学的进步。而作为补偿,新药的研发者获得十几、二十年的专利保护

中成药搞“国家保密配方”,是与现代医学原则格格不入的历史遗留问题。当年和云南白药一起列为“国家保密配方”的中成药,有的已不再是保护品种,有的在说明书上公开了药物成分,例如“片仔癀”在其说明书上就注明了药材成分。云南白药成了仅有的不在国内公开成分的药物,享有不让消费者知情的特权。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是到了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2013.2.27.

(《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3月22日)

龙胆泻肝丸的功效与作用:肾衰竭

朱玉 张建平

■据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新华社

自从把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肾损害一稿发出,我们就预料到,由于服用这个非常知名的中成药人数众多,稿件可能会引起比较强烈的社会反响

但没有想到,这两天反馈电话中,更多地传出来的不是愤怒的谴责,而是无奈和无助

服用了此药的患者,有的是同样因此药而患尿毒症的患者家属,往往在说明了自己和亲人的服药过程后,可怜巴巴地问:“我该怎么办?”

我们无言以对

能说什么呢?一个合法的药物———有合法的药物批号、符合药典的配方,还拥有知名度极大和美誉度甚高的品牌,以及对它的疗效笃信不疑的患者,一切正向的优势都具备的情况下,这个本应治病的药物,却真的“致病”了

“这个药既然早有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患者花钱看病吃药,他们有权知道药的疗效和它的副作用!”

总有一个个按捺不住的疑问,从我们心中涌出:医疗界中,肾内科大夫几乎人人皆知的事实,生产有“关木通”在内的龙胆泻肝丸生产厂家们竟如此闭塞?生产厂家之一的同仁堂向国家药典委员会申请以“木通”代替“关木通”,此举是知情后的行为,也是正确的行为;又是一大串的为什么———以信誉为企业生命的同仁堂等药厂,为什么没有采取回收或公告等对公众有效的行为?为什么在医院已比比皆是的、由龙胆泻肝丸导致的肾损害病例,没有坐上“直通车”,最为直接充分地反映到国家药监局,再由国家药监局发布到患者?

据了解,国家药监局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来源于各个医院,西药的不良反应由西医向上反映,中药的不良反应,反馈渠道应为中医;龙胆泻肝丸恰恰是中药,患者服用后出现了急需西医插手治疗的肾损害,开出中药的中医们还蒙在鼓里。渠道,就在交叉下淤塞。对患者们如此重要的一项信息,在真正需要了解它的人们面前止步。正因为不了解,所以误服误用,龙胆泻肝丸导致的肾损害患者还在一个个地被送进医院

正如北京朝阳医院彭立人主任所说:“大家好象都在回避这件事。”她指的是有关龙胆泻肝丸副作用的事情。然而,这种不正常的回避,是为了避免厂家的经济损失吗?是为了避免扯入官司吗?

一种药物,自从发明之日起,哪怕是没有发明之前的研制,就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什么经济利益能够大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哪种信誉可以在隐瞒真象、剥夺患者的知情权后屹立不倒?

更何况,人证、物证俱在,记者的良知也在,我们责无旁贷

龙胆泻肝丸案 患者难证病因

新京报2005年1月19日

●虽然该中药曾经的组成成分“关木通”已被国家禁用

●虽然“关木通”已被众多权威医疗机构认定可导致肾损害

●但哪个患者能向法院证明,自己的肾病与服用这种中成药有关

□本报记者王佳琳 汪城北京报道

2004年12月14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两名肾病患者与中药企业同仁堂的较量再告失利

围绕知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而展开的诉讼已非首例,2003年3月,北京崇文区法院以简易程序不公开审理患者李玲向同仁堂索赔一案,最终以患者不能证明其肾病系因服用同仁堂所产龙胆泻肝丸为由,驳回李玲的索赔请求

更早前的2003年2月,新华社以系列报道方式首度向公众披露,龙胆泻肝丸因所含成分“关木通”含马兜铃酸而可能导致尿毒症,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已接治相关患者100多名

新华社报道还披露,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就关木通进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大鼠的药物反应与人相同:大剂量给药,大鼠出现急性肾损害症状;长期小剂量间断给药,导致慢性肾损害

当年4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向全国发出通知,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龙胆泻肝丸系列药品(含水丸、胶囊、片剂等)的生产企业,必须于当年4月30日前将处方中的关木通替换为木通(不含马兜铃酸),其他含有关木通的药品必须于当年6月30日前完成替换

亦有业内人士指出,上述通知实际上留有两处余地:其一,通知称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是根据“对关木通及其制剂毒副作用的研究情况和结果分析以及相关本草考证”,但并未明示所谓毒副作用的研究情况和分析结果

同时,国家药监局也并未召回原有含关木通成分的龙胆泻肝丸等中药制剂,而是要求此类制剂“须凭医师处方购买,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并明确“肾脏病患者、孕妇、新生儿禁用;儿童及老人一般不宜使用”;通知还指出:“本品不宜长期使用,并定期复查肾功能。”2003年,龙胆泻肝丸及关木通事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新华社系列报道的主要采写记者朱玉获该年度风云记者奖项

但有关部门补牢之功既存争议,肾病患者愈难追究亡羊之责———2004年12月 14日暂告结束的索赔案中,一位律师吸取同类首宗案例败诉教训,辗转搜集大量证据,试图证明患者所服龙胆泻肝丸正是同仁堂所产,但此次法院裁定认为,患者不能证实所患肾病“系服用龙胆泻肝丸所致”

此前,有律师曾向媒体描述一种举证悖论的现实:“你必须先到公证处去,验证你的肾没有问题,然后当着公证员的面吃下相关企业的两盒药,你再去检查发现了肾衰,然后你才能够告。”一年后,这个举证悖论显然再次出现了。而同仁堂通过答辩和举证还试图向法院证明,关木通的肾毒性不能等同于龙胆泻肝丸的肾毒性,相对前者,后者毒性微乎其微。按此逻辑,应该不存在因服用龙胆泻肝丸而产生的肾病患者

吃药泻火得上尿毒症?

老尹的经历与另一些患者惊人地相似,2003年起诉同仁堂的李玲,2000年服用龙胆泻肝丸“泻火”,一年后确诊尿毒症,此后靠洗肾维生

与老尹同日被驳回起诉的女性患者吴某,亦是同类经历

直至起诉被驳回,朝阳区居民尹某四个月里从未去过受理其案件的北京市二中院

这位55岁的尿毒症患者已洗肾(接受肾透析治疗)近450次,收到过医院一次病危通知

“我实在是跑不动了。”不愿意向公众透露具体姓名的老尹说,他现在每月要做12次肾透析以维持生命,骑自行车和坐公交车都很困难

2001年退休前,老尹是一位厨师,由于整天与煤火、烤箱打交道,偶尔会头晕、耳鸣或是牙痛。在他看来,这也就是“上火”,而单位职工医院的医生为他开的龙胆泻肝丸,吃了很有效,此后一旦“上火”,老尹就一直吃这种药

2001年5月,老尹在医院查出“慢性间质性肾炎”,次年2月病情恶化,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由此开始了靠借债进行血液透析维生的日子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老尹的上述经历与另一些患者惊人地相似,2003年起诉同仁堂的李玲,2000年服用龙胆泻肝丸“泻火”,一年后确诊尿毒症,此后靠洗肾维生。与老尹同日被驳回起诉的女性患者吴某,亦是同类经历

根据老尹提出的民事诉状,2003年2月至2004年5月,媒体先后发布关于龙胆泻肝丸、关木通以及马兜铃酸导致肾损害的消息,他这才将自己的肾病与所吃的药联系起来。老尹在诉状中还表示,至1999年底,他已逐渐感觉腰部不适,尿中有泡沫,时常口渴

这种说法也是尹吴两位患者的共同之处,两人在律师的配合下,收集了所有能找到的医生开药处方,据此统计,老尹在1998年到2000年三年间,共服用龙胆泻肝丸至少140袋(6克装);吴某在1998年至2002年五年间,共服用龙胆泻肝丸不少于440袋

关木通有毒是否等于龙胆泻肝丸有毒?

现在的问题是,龙胆泻肝丸及关木通事件向公众披露至今已有近两年时间,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医疗机构是否进行了直接针对龙胆泻肝丸的长期毒性鉴定?就此,记者此前采访多家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均一无所获

从事后结果看,在两位肾病患者和同仁堂提交了有关证据之后,法院并没有支持龙胆泻肝丸与发生肾损害之间的直接关联

患者方面列举了此前媒体和官方机构发布的关木通及其所含马兜铃酸肾毒性的信息,其中包括国际上多个国家禁止含有马兜铃酸和关木通药品的消息

对于国际国内多个权威机构已证明的关木通肾毒性问题,同仁堂方面并未否认,但其认为原告混淆了“马兜铃酸”、“关木通”和“龙胆泻肝丸”三个概念:“单味中草药的毒性不等于复方中成药的毒性,这是中医药的基本常识。”事实上,这正是龙胆泻肝丸案件至今未解的悬念———关木通有毒是否等于龙胆泻肝丸有毒?

反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的文件,这个问题的确没有在国家监管层面解决,有关方面既没有确认龙胆泻肝丸的肾毒性,也没有召回企业此前生产的含有关木通的各类产品

在此次案件中,同仁堂方面提供了两则有利于己方的证据,其一是北京市中药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至2000年进行的一组实验,结果证明给大鼠90天连续灌胃龙胆泻肝丸,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

其二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分别给几组大鼠灌胃龙胆泻肝丸和关木通药液,证明作为关木通复方药的龙胆泻肝丸,“马兜铃酸含量明显减少数倍及数十倍”,龙胆泻肝丸的复方配置明显减低了关木通的肾毒性

在原告两名患者提交的所有证据中,确实没有直接证明龙胆泻肝丸具有肾毒性的权威鉴定或实验结论。但原告试图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证明“被告对其产品的肾毒性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证据之一是,北京同仁堂网站在介绍该公司主管医师李心的信息中称,“龙胆泻肝丸含有关木通,关木通中的马兜铃酸积蓄,不易代谢,可引起肾中毒,导致肾坏死。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及患者的随访工作,李心提出用木通科木通代替关木通生产龙胆泻肝丸的申请,还‘龙胆泻肝丸’以原貌。”

资料于2001年8月上报国家药典委员会,很快得到重视,药典委员会会同国家药监局经过专家论证,同意以木通科木通代替关木通使用,正式文件待发

证据之二是同仁堂集团公司人员鲍志东为第一作者的一篇论文,名为《马兜铃属植物的肾毒性》,论文列举了自1964年以来国内对于关木通导致肾疾病的各种报道,并得出结论为,“从上述报道看,我国对马兜铃属植物肾毒性的报道以关木通为主,中毒患者服药剂量不等……并最终表现为急性肾衰竭,多因尿毒症死亡。”从逻辑上看,上述两则证据仍然是论证关木通毒性的,严格讲,同仁堂方面提交替换关木通的申请,尚不足以证明其已经认定龙胆泻肝丸有毒

同时,记者阅读鲍志东论文全文后发现,鲍的另一个主要论点是,合理控制关木通的用量,不至于引起马兜铃酸中毒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龙胆泻肝丸含有的关木通成分,在多大程度上是安全的。同仁堂方面也清楚关木通中的马兜铃酸在人体中的积蓄性,但龙胆泻肝丸所含有的哪怕是极少量的马兜铃酸,是否会在更长期的服用中,在患者体内积蓄到足以伤害肾脏的程度呢?

同仁堂方面提出了一则90天无毒的检验结果,但原告两名患者服用龙胆泻肝丸的时间,显然比这更长些

记者手中掌握了另一份论文,名为“中草药致肾损害———马兜铃酸肾病的诊治”,作者为内蒙古医院黄九香,文中明确提及了龙胆泻肝丸等中成药引起的肾损害现象

更为关键的是,上述论文还列表说明,含关木通中成药引发的慢性肾衰“起病非常缓慢”,为6-36个月

一个侧面佐证是,国家药监局在2003年4月发布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的文件中,明确“本品(龙胆泻肝丸等关木通制剂)不宜长期使用,并定期复查肾功能。”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国家药监局认为长期使用龙胆泻肝丸等关木通制剂可能导致肾损害呢?

显然,国家药监局虽然没有召回此前企业生产的含有关木通的药品,但通过处方药控制和明确不宜长期使用,来杜绝今后出现患者长期服用含有关木通药品而产生肾损害的问题

但假如此前确有患者因长期服用含有关木通的药品,已经产生了肾损害,谁来对他们负责呢?

龙胆泻肝丸案的举证悖论由此可以清晰地表达:如果国家或权威机构通过足够长时间的实验证明,虽然关木通有毒,但龙胆泻肝丸由于含有关木通的分量足够少,或者由于其复方配伍和炮制工艺,长期服用也无毒性,那么相关患者就必须为自己的肾病寻找其他的原因

如果情况反过来,有权威机构能证实长期小剂量服用龙胆泻肝丸也会因马兜铃酸积蓄导致肾损害,那么相关患者将有可能向法院证明自己的肾病正是由于服用龙胆泻肝丸所致

现在的问题是,龙胆泻肝丸及关木通事件向公众披露至今已有近两年时间,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医疗机构是否进行了直接针对龙胆泻肝丸的长期毒性鉴定?就此,记者此前采访多家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均一无所获

此前有消息称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张伯礼教授和马红梅副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对关木通复方制剂肾毒性进行过系统研究,但记者1月18日致电天津中医学院要求采访被拒绝

木通替换关木通为何迟了一年?

同仁堂方面的申请资料既然“于2001年8月上报国家药典委员会,很快得到重视,药典委员会会同国家药监局经过专家论证,同意以木通科木通代替关木通使用,正式文件待发。”但这个正式的替换文件为何等到2003年2月底媒体揭露关木通毒性问题之后,才于当年4月1日下达呢?

除龙胆泻肝丸毒性之争外,此次患者索赔案的焦点还集中在同仁堂是否应对其产品负责的层面

此前有专家考证,龙胆泻肝丸作为一个古方,其中的木通成分并非现在使用的有毒的马兜铃科关木通,而是无毒的木通科的白木通、三叶木通等。同仁堂的主管医师李心所谓“还龙胆泻肝丸以原貌”应是同样涵义

而国内外专家也均有结论,复方中药中采用的单味中草药,经常存在几种完全不同的植物,但因功效相同而同名混用的现象

中国中医研究院一位教授向记者介绍,木通这个名字一度包含了几种完全不同的植物,其中含概了马兜铃科的关木通、毛茛科的川木通,以及其他地区被认为是木通的植物。前人认为,这样木通均有类似的功效。而到目前为止,被证明有肾毒性的只有马兜铃科的几种木通

199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原龙胆泻肝丸中的“木通”改为“关木通”。患者方面就此认为,即便同仁堂是按照药典改变配方,也应将药品作为新药重新审批,也就要重新做药品的毒理试验

而同仁堂方面答辩称,关木通替代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在1983年已成为北京市地方标准,不是新药

那位教授则向记者介绍,1990年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列木通实际概指多种植物,其中也包括关木通。1990版的药典,并非改动成分,而是确定了关木通的惟一身份

这个说法,记者通过查阅1985版药典予以证实,该药典中,龙胆泻肝丸的一个成分虽为木通,但在药材栏目下并没有单独的“木通”,只有“川木通”和“关木通”

另据专家考证,有毒的关木通替代无毒的木通,最早始于清康熙30年,原因在于产于东北的关木通资源比较丰富

而此前有媒体报道,国家药监局有关人士也曾表示,1990版药典将“木通”改为“关木通”,也是出于草药资源多寡的考虑

由上述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龙胆泻肝丸使用关木通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同仁堂既然按药典生产,似难以要求其对此负责

同时,患者的进一步观点是,在国外国内对关木通毒性已有多方信息的情况下,同仁堂为何没有按照1999年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就有关药品肾损害问题向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报告,也没有及时在其生产的龙胆泻肝丸的使用说明书中补充注明“长期服用或大量服用会导致肾损害”

对于后一个问题,同仁堂方面表示,“龙胆泻肝丸的肾毒性现在尚无定论,何况‘当年’”

对于是否报告不良应问题,同仁堂方面认为自己“一直严格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建立企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度并履行报告义务”

耐人寻味的是,同仁堂没有明确说明自己是如何履行报告义务的,而此前作为原告证据出现的同仁堂药师李心提出用木通替代关木通生产龙胆泻肝丸的申请,是否可以视为同仁堂方面的报告呢?

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在于,同仁堂方面的申请资料既然“于2001年8月上报国家药典委员会,很快得到重视,药典委员会会同国家药监局经过专家论证,同意以木通科木通代替关木通使用,正式文件待发。”但这个正式的替换文件为何等到 2003年2月底媒体揭露关木通毒性问题之后,才于当年4月1日下达呢?

既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

当时确实存在两种标准,将说明书内容按非处方药统一标准进行修改的龙胆泻肝丸产品,就作为非处方药处理;未修改者就作为处方药对待

在龙胆泻肝丸案件关于企业责任的争论中,同仁堂方面始终坚持,这个中成药品种并非其独家产品,企业只是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药典生产这种药

由此,另一个争论焦点,就集中在同仁堂所产龙胆泻肝丸的说明书是否存在缺陷

尹吴两患者的诉状均强调,他们在2001年之前服用的同仁堂所产龙胆泻肝丸,说明书上没有注明关木通这一成分,而是仅注明了龙胆等其他5味“主要成分”

同时,关于服药禁忌和注意事项,当时产品的说明只有一条:“注意:孕妇慎用”

1999年,龙胆泻肝丸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处方药。而同年12月14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非处方药药品标签、使用说明书和包装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规定:作为中成药的非处方药必须在说明书中注明处方全部成分

患者方面还提供了一件山东淄博某药品企业2001年所产龙胆泻肝丸的说明书,该说明书有明确“OTC(非处方药)甲类”标志,在注意事项方面列举了11项说明,其中包括“按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等现在看来十分关键的提示

就此,患者方面认为同仁堂既违反了上述《指导原则》中关于列举全部成分的规定,在列明禁忌事项方面也有重要缺陷

而同仁堂在答辩状中回应称,虽然龙胆泻肝丸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药目录》,但根据国药管安「1999」425号文件的规定,龙胆泻肝丸可以“按照原批准使用说明书生产和使用,仍作为处方药药品。”记者找到了同仁堂提到的国药管安「1999」425号文件,这份文件是对第一批《国家非处方药目录》药品进行审核登记工作的通知

根据这份文件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其下发的时间晚于上述《指导原则》,文件中确有同仁堂方面引述的内容

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在国家药监局2004年4月1日将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确定为处方药之前,这种药难道既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有关方面的政策是否自相矛盾呢?

记者1月18日以患者身份致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对此解释说,当时确实存在两种标准,将说明书内容按非处方药统一标准进行修改的龙胆泻肝丸产品,就作为非处方药处理;未修改者就作为处方药对待

这个说法对于患者方面显然是不利的,如前所述,尹吴两名患者都用处方来证明其服用同仁堂生产的龙胆泻肝丸,这恰恰也证明了该药品当时的处方药地位

同时,国药管安「1999」425号文还规定,厂家执行非处方药的说明书标准的时间是2001年10月1日,在这个时间之前生产的药品可以按照原有说明书继续销售使用

患者老尹被查出“慢性间质性肾炎”是在2001年5月,那么他服用的龙胆泻肝丸显然生产于2001年10月1日之前。显然,他所提出的产品说明缺陷问题,其责任也不能归之于生产企业同仁堂

在答辩状中,同仁堂方面曾提出,对依法生产的合格药品新发现的不良反应,应当由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相应的制度对患者予以赔偿,而不应当套用产品缺陷的规定,追究生产企业的赔偿责任

就此产生了另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据记者了解,龙胆泻肝丸产品的有效期为4年左右,2001年10月1日前生产的缺乏必要提示的龙胆泻肝丸至今仍有可能在市场上流通,而2003年4月前生产的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更要到2007年才失效,那么,会不会仍有服用药物者因此受损呢?

整个采访和调查中,当记者就相关疑问以媒体身份向国家药监局有关部门进行求证时,均未得到答复

患者无法自证病因?

在龙胆泻肝丸长期肾毒性的权威鉴定做出以前,医生也必须凭借患者主述来确诊其马兜铃酸肾病,那么,做为生产厂家的同仁堂,总是可以用“患者本人主诉服药史并不能等于确切的服药史”来阻断龙胆泻肝丸与患者肾病之间的关联,也就始终不会输官司

一个事实是,所谓马兜铃酸肾病在医学界已是定论,这种肾病专指患者因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而导致的肾损害症状

目前,马兜铃科药材包括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寻骨风、广防己、朱砂莲等都已检出马兜铃酸

2004年8月18日,朝阳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彭立人为老尹开具的诊断证明书称:“患者既往服用4年的龙胆泻肝丸病史,故考虑为慢性间质性肾炎存在;尿毒症终末期,马兜铃酸肾病可能性大”,据此,老尹的代理人认为,其肾损害事实和龙胆泻肝丸有直接关系

而同仁堂方面向法院提出了两个举证质疑:其一,患者的间质性肾炎不能证明就是马兜铃酸肾病,因为“还有很多诱发原因可以导致间质性肾炎”;其二,患者本人的主诉服药史并不能等于确切的服药史

可以这样剖析上述质疑的内在逻辑:其一,患者并不能确诊自己间质性肾炎就是马兜铃酸肾病,其二,谁保证患者没有隐瞒服用其他马兜铃酸药物的历史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患者只有在医院确诊自己的肾病并无其他成因,就是马兜铃酸肾病,然后,证明自己此前只服用过龙胆泻肝丸这一种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才能向法院证实自己的肾病与龙胆泻肝丸有关

患者有可能完成这种举证过程吗?记者此前采访东直门医院,得到了否定的答复

该医院肾病中心主任王耀献介绍,东直门医院从2001年起就开始接诊怀疑服用龙胆泻肝丸致肾衰患者,到目前已有40多名患者在该医院肾病中心接受治疗

王耀献认为,诱发这些患者肾衰的原因80%-90%是服用龙胆泻肝丸造成的,但这个说法的依据是患者主述和临床诊断

据介绍,从临床上讲,马兜铃酸肾病致病原因可分三种:一是急性肾衰。由一次性大剂量服用含有马兜铃酸成分药物引起,特别是土方药至少50克以上关木通的煎煮,更容易造成该病症;二是常见的慢性肾衰。由患者长期、小剂量、间断性服用造成;三是肾小管功能障碍。这类患者由于服用该药量较小,临床表现较轻,引起肾衰的可能性不大

记者问,假如患者是服用龙胆泻肝丸致病,那么服药量多大,多长时间才会造成肾衰。王耀献表示这个情况目前各个医院及研究机构还在调查,毕竟个体不同,况且绝大多数的患者说不清楚他服药的确切时间及剂量,直到发病后才发现

由此,悖论再次出现,在龙胆泻肝丸长期肾毒性的权威鉴定做出以前,医生也必须凭借患者主述来确诊其马兜铃酸肾病,那么,作为生产厂家的同仁堂,总是可以用“患者本人主诉服药史并不能等于确切的服药史”来阻断龙胆泻肝丸与患者肾病之间的关联,也就始终不会输官司

就患者主诉服药史是否根本不可能被法院采信的问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现在患者提供的证据都是写在一些零散的处方上的,根本没有一个患者能够提供一个合法的完整的病例,这不是患者的错,这是由于我国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病例制度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在一些国家,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建立起了一份自己专有的病例,以后所有的就诊记录都将完整的记录在这份病例上。有了这种严谨、完整的病例制度,患者的身体情况、遗传病史、服药史等才能清晰、完整地被收录,并作为患者主诉的主要依据,提交法庭。但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没人有一套完整的病例,患者的主诉自然也就没了可靠的证据支持

“百度”一下“龙胆泻肝丸”,相关网页多达26900篇。2004年12月14日,随着北京两名肾病患者与中药企业同仁堂的较量再告失利,龙胆泻肝丸案举证责任问题引人关注

中药龙胆泻肝丸副作用伤肾致癌

大陆新闻中心/综合报导【2003/02/24 联合报】

喜欢买中药的民众要提高警觉了!包括大陆百年老店同仁堂等药铺生产的「龙胆泻肝丸」,其成份之一的「关木通」因含马兜铃酸,不仅会损害肾脏,还会致癌。除关木通外,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天仙藤、寻风骨、朱砂莲等中药成份,也都含有马兜铃酸,必须慎用

大陆新华社日前收到许多读者投书,指有人因服用北京同仁堂制药集团出品的「泻火、去火」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后,罹患尿毒症。大陆作家张家瑞是投书者之一,他表示,之前因经常出现中医所说的「上火症状」,开始服用具「清火」功能的「龙胆泻肝丸」,断断续续服用半年后,却患上尿毒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马文祖与张家瑞一样,也因服用「龙胆泻肝丸」后,出现肾功能衰退症状

大陆记者追查发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自一九九八年十月收治第一例马兜铃酸病人,目前已有一百多例此类患者,其中以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的病人最多。北京协和医院、朝阳医院也出现多个相同病例,据称,此类病患还在继续增加

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主任彭立人表示,他经手的病人中,二十多名尿毒症者中,已有十几人经肾穿刺,确诊为马兜铃酸肾症,其中大部分人有过或长或短服用「龙胆泻肝丸」药史

「龙胆泻肝丸」是大陆非常知名且受欢迎的中成药,名列大陆公费医疗药物目录,包括北京同仁堂在内的大陆知名药厂都出产此药。许多患者也因相信中药药性比西药缓和,经常服用此药去火。报导说,就连大陆许多中医都不知道该药具伤肾的副作用。北京崇文医院的一位老中医,出身中医世家,也因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经与彭立人交谈后,才知道「龙胆泻肝丸」副作用如此严重

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大型医院,日前对「龙胆泻肝丸」的主要成份酖酖关木通,做动物实验,实验中的老鼠药物反应与人类一样。大量给药后出现急性肾伤害,长期小剂给药则发生慢性肾伤害。大陆医生表示,「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的原因是,药中的关木通成份含有马兜铃酸,易导致进展性肾衰竭或慢性肾衰竭;病患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得病,等到发现身体不对劲时,已染上严重的尿毒症

除关木通外,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朱砂莲等中药成份都含有马兜铃酸,长期服用具上述成份的中药,不但会导致慢性肾衰竭,还可能致癌;尤其是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的癌症,如膀胱癌、肾盂及输尿管癌

大陆国家药监局早在去年初就获知「龙胆泻肝丸」具严重副作用,去年七月透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向有关企业、医疗机构和各地药监局等有关部门通报此一情况。不过,国家药监局并未向社会大众发出警告,仍任由不知情的民众继续服用上述药品

生产「龙胆泻肝丸」的北京同仁堂或其它药厂,获知关木通会损害肾脏后,也未全面回收,仍在市面流通。北京同仁堂品质保证部人员刘建国宣称,同仁堂于二○○一年下半年已采用不含马兜铃酸成份的「木通」取代「关木通」,不过,市面上可能还有一些老配方的「龙胆泻肝丸」销售。除同仁堂外,大陆药店还在销售其它药厂生产含有关木通成份的「龙胆泻肝丸」

台湾中医师吃中药坏肾 药商判赔1500万

2012-06-02联合报

中医师王韵凯为顾肝吃中药“龙胆泻肝汤锭”一年,没想到内含的马兜铃酸破坏肾脏,必须终身洗肾,目前每天得做四次腹膜透析;王要求生产的药商科达公司负责,最高法院昨天判决科达与负责人须赔偿王一千五百多万元及利息定谳

判决指出,科达公司未在外包装盒上告知锭剂内含马兜铃酸,提醒长期服用会有肾衰竭副作用的可能风险,违反消费者保护法等规定,须赔偿。不过王韵凯服用的剂量、日数超出正常范围,也要负一半责任

卫生署已于二○○三年禁止马兜铃酸的药材进口、销售

今年四十七岁的王韵凯从小练国术、气功,辅大织品服装系毕业,一九九二年十月取得中医师证书,三年后在汐止开诊所,曾任中华中医典籍学会理事及学会方剂学副主任

王韵凯工作忙碌,患有B型肝炎、高血脂,自己诊断肝胆湿热,从一九九六年起购买科达公司制造的“龙胆泻肝汤”服用,五年后改吃“锭剂”。一年后,他到新光医院急诊,发现肾脏衰竭,必须终身洗肾

二○○二年七月廿二日,王住院第六天,主治医师查房看到他服用龙胆泻肝汤,禁止他吃并将产品送验,验出含有会伤肾的马兜铃酸。王即起诉要求科达及负责人陈裕昌应赔偿他二千八百多万元

科达拒绝赔偿,主张王可能因体质病变或不当服用其它药物而生病;此外,王的病历记载和药剂标示适用症状不符,且大量滥用,应负九成以上责任

法官认定,科达产制的“龙胆泻肝汤”的确含有马兜铃酸,长期服用会引发肾病变的副作用;但药品外包装只标示产品苦寒、偶碍脾胃、不宜过服,未标示有副作用的警语,应负赔偿责任

科达应赔偿王医疗费一千四百多万元,劳动力减少损失九百多万元,慰抚金一百五十万元,共二千八百多万元,扣除王应负的一半责任,加上消保法一百万元惩罚性赔偿金,应赔一千五百多万元

鸿茅药酒还能喝吗

鸿茅药酒的功效,鸿茅药酒事件

·方.舟.子·

这几年有一种叫“鸿茅药酒”的“保健品”(化妆成保健药酒,事实上是药品,国药准字Z15020795)在国内大作广告,卖得很火,很多人买来喝,一花就是几万块钱。保健品能火的奥秘,在于做虚假广告。据《健康时报》的统计,“鸿茅药酒”因为广告违规,十年内被通报了2600次,多次被地方监管部门勒令禁止销售。也有很多人在网上揭露这种保健品。但都没能把它怎么样,它似乎越卖越火了,其厂商势力也就越来越大了。广州有一名医生,因为在网上发帖说“鸿茅药酒”是毒药,今年一月被生产“鸿茅药酒”的公司所在地内蒙古凉城县的警方跨省抓捕,到现在关了三个多月了还没放出来,涉嫌罪名为“损害商品声誉罪”。我以前也说过“鸿茅药酒”是毒酒,不知会不会被跨国抓捕?

广州那名医生批评“鸿茅药酒”,主要是认为老年人喝酒有害健康,不能把酒当保健品。这没有批到要害。“鸿茅药酒”的要害在其使用的中药。即使在中药药酒中,“鸿茅药酒”也显得非常特别。一般的药酒也就用到几种、十几种药材,“鸿茅药酒”却一下子用了67种中药药材,几乎把常用中药药材都用上了。很多人可能认为药材用得越多,效果越好。其实未必。恰恰相反,药材用得越多,风险越大。中医很喜欢说“是药三分毒”,现在“鸿茅药酒”把67种药材放一块,是不是就要二百多分毒啊?

这个当然是开玩笑。不同药材毒性有强有弱,不能含糊地说都有三分毒。我们应该搞清楚每一种药物具体都有什么样的毒性才对。但是对中药的毒性目前缺乏系统、透彻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不清楚的。不过,有些中药的毒性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据此可以知道,“鸿茅药酒”里含有多种已知有严重毒副作用的中药药材

这些药材中,有的是能够致命的。例如其中的附子含有致命的乌头碱,桃仁、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能够在消化道里产生致命的氢氰酸,经常有人因为吃附子、桃仁、苦杏仁丧命。有的药材虽然没有这么致命,但是也能引起急性中毒,例如何首乌,临床上有很多人吃了它得了药物性肝炎,严重的能导致肝衰竭。还有的药材,毒性比较缓慢,长期服用能够导致癌症,例如款冬花、槟榔,都是致癌物,能够导致癌症。还有的药材,具有类似激素的活性,例如当归、甘草

“鸿茅药酒”中的药材已知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的不止这些,粗粗一看至少有十几种。有些人会说,对中药讲究君臣佐使、复方配伍,分开了吃有毒性,合起来吃毒性就会相互抵消,没事的。天底下没有这样的好事。把一堆毒药放在一起吃,毒性相互抵消的概率可以说小得可以忽略,更大的可能是它们的毒性都还保留着,甚至增强了。很多有毒物质难溶于水,但是易溶于有机溶剂,用酒精长期浸泡,更容易把有毒物质浸泡出来,所以喝药酒中毒的风险要比喝一般的汤药大得多

这么多有严重毒副作用的中药用酒精浸泡,其实就是一种毒酒,但是一做虚假广告,就有那么多人敢喝,我只能佩服他们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的勇气

2018.4.14.

(科学猫头鹰首发)

鸿茅药酒!有能耐你让方.舟.子道歉

作者:王动

鲁迅曾经说过,现实永远比好莱坞大片更富戏剧性。话说这几天我正痛苦思索宇宙的未来,妄图拯救在《复联3》里被灭霸打得七零八碎的超级英雄们,不料现实里的诸位英雄好汉,已抢先一步奉献了大逆转的戏码。先是我们的好汉邻居大将军无限期推迟了跟南方同胞的高级别会谈,让形势一片大好的半岛局面重新笼罩阴云;接着被网民捧为“英雄”的谭秦东医生,在突然疑似精神病后,好像病情恶化了一般发布《个人声明》,向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道歉。而深陷舆论漩涡俨然大反派的鸿茅公司,却摇身一变成了胜利方,不仅表示接受谭医生的道歉,并“大度”地撤案撤诉。这一番兔起鹘落狼奔豕突的变化,直把我等围观群众看得目瞪口呆,连瓜都忘了吃

大将军的翻脸奇案显然不容我等草民妄议,鸿茅公司与谭医生的恩怨情仇能及时胜利闭幕,总算让尚未精神异常的人民群众精神一震。唯一有一点小意外的是,道歉和接受道歉的双方像捧逗哏一般互换了一下位置,反正是愿打愿挨的双簧,外人也就不必深究谁攻谁受的细节了。不过,鸿茅公司和谭医生之间的矛盾可以“私了”,但由鸿茅药酒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事关法治原则的问题,却不该随着“私了”而被忽略

鸿茅药酒事件算得上今年舆论场中的大事件,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众多媒体都对此事件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质问,连国家药品监督局都跳出来解释半天,网上舆论更是沸反盈天,然而当这些舆情的隆隆雷声过去之后,我们发现并未迎来能冲洗心中忧虑的及时雨。在此一事件中,最敏感的也最容易造成围观群众情绪不稳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清晰的答案,比如鸿茅药酒到底有没有毒、跨省抓捕是否涉嫌滥用警权、谭秦东的百天牢狱之灾该不该得到赔偿、凉城县警方该不该被追究责任等等。如果连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都不能给公众一个很好的交代,不仅鸿茅药酒无法洗清自己的声誉,也白白浪费了一个可以普及法治常识的典型案例,更有甚者,会导致社会监督力量的萎缩,群众失去维护自身权益和行使监督权利的信心

并非我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仅仅从鸿茅公司和谭秦东心有默契的和解声明中,我们就能发现令人困惑的蹊跷之处。鸿茅公司在声明中表示,要撤回报案并撤回侵权诉讼。这当真让我们广大法盲百思不解:凉城县警方是以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将谭医生抓捕并刑拘的,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并不是自诉刑事案件,一旦立案就是公诉案。此案不但立了案,而且抓了人,取了证,眼瞅着要开庭审理,才在最高检的干涉下,由凉城县检察院退回给公安机关补充侦察并变更强制措施。这样一桩都惊动了最高检的公诉案件,怎么能是一家酒厂想撤就能撤的呢?莫非鸿毛公司的能量已经能够左右中国司法了?

鸿茅药酒事件之所以持续发酵,透露出广大人民群众对外力干预司法的忧虑,跨省抓捕的背后总少不了地方保护主义的阴影,警权滥用的深层其实是权大于法的痼疾。鸿茅药酒事件所折射出的中国法治乱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若不能以现实案例为借鉴,彻查责任,堵塞漏洞,规范法治,即便我们此番放过了鸿茅药酒,也难保不会再碰到此类荒唐事件

好在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方.舟.子先生在鸿茅药酒事件中接连发文质问,其中以《鸿茅药酒就是毒酒》一文最为干脆犀利,且以他的号召力,与谭医生文章所造成的影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按照鸿茅公司对谭医生的追究标准,方.舟.子的言论对鸿茅药酒的商品声誉可谓造成了巨大损害。可有趣的是,鸿茅酒厂愣是假装没看到,也不敢回应,也不敢起诉,估计连“私了”的勇气也没有吧。如此一来,鸿茅公司接受谭秦东道歉的姿态就更显得煞有介事的可笑了

平心而论,谭秦东道歉虽然令人惊讶,但谈不上有太多看头,个中奥妙我们用脚趾头想也能猜出个大致来。要看就看有百万粉丝的方.舟.子向鸿茅药酒道歉,那才称得上吃瓜群众翘首以待的惊天大逆转

你应该这样理解鸿茅药酒,必须的!

作者:棒棒医生  来源:科学猫头鹰

鸿茅药酒官方宣传有279年历史,创始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根据的是《凉城县志》的记载。创始人叫王吉天,是著名老中医,号称“菩萨药王”。这么大名气的中医,作为医学史尤其是中医史爱好者的我居然从没有听说过,非常惭愧。赶紧检索文献,结果发现,在全部的中医典籍中,无法找到王吉天这个人,也没有鸿茅药酒的任何记录。也就是说,王吉天和鸿茅药酒仅见载于《凉城县志》,在当时和以后(至21世纪以前)的中医界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他和它应该是民间高手。但是,典籍没有记载,不等于就不是“百年民族品牌”,也不等于没有悠久历史和“中医药文化精髓”。而且,《凉城县志》算不算经典呢?凭什么不算?应该有这个自信!

鸿茅药酒组方多达67味,号称“科学缜密的组方配伍”。药味这么多,有什么讲究呢?我们都知道中药讲究个君臣佐使,自《黄帝内经》以来,经典说法是“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就是说,中药方剂最多13味,那叫“大方”。以经方典范、万方之祖的《伤寒论》来看,112个方子中,绝大多数在10味以内,只有一个12味,1个14味。什么叫经典,这就叫经典。鸿茅药酒多达67味,大大突破了中药的“经典原则”,那已经不是“大方”,而是“超超超级大方”了。有道是,“是药三分毒”,药味当然是越少越好;只有碰到危重疑难症,万不得已,才用“大方”。这一直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然而,鸿茅药酒所宣称的功能主治却囊括了内外妇儿常见百病,绝不是什么疑难危重症。这个我们要怎么理解呢?

“逻辑”是这样的:13味的“大方”解决疑难危重症,超过13数倍的“超超超级大方”反而解决常见病;“大方”毒性大,“超超超级大方”毒性反而小(这和单味药有肾毒性,复方一配伍就没有毒性是一个道理)。离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揪着药味数量谈毒性更是耍流氓;药味越多,毒性相互抵消越多嘛!这个逻辑不可不知,那些科学教徒们揪着67味药里哪个有肝毒性哪个有肾毒性哪个有生殖毒性,纯属不懂中医药的深刻内涵

鸿茅药酒号称“传承蒙医文化”,那么,它是蒙药吗?蒙药与中药理论颇有不同,不是“四性五味”,而是“五元六味”。五元是土、水、火、气、空;六味是甘、酸、咸、苦、辛、涩。通过不同性能调整机体内部的“赫依(气)、希拉(火)、巴达干(体液)”的偏盛偏衰。不过,我们从鸿茅药酒的各种宣传中看不到这套博大精深的理论,但按照某法院逻辑,看不到不等于不是,所以,说鸿茅药酒是蒙药也不为错。至于王吉天,倒确实是中医,但这也不矛盾,现在《中医药法》已经规定,蒙医等民族医也属于中医。逻辑总是圆满的

说到底,疗效是王道。鸿茅药酒的适应症极为广泛,包含了内外妇儿几乎全部的常见病。但是,它的“严谨”在于,它绝没有夸大宣传。比如,它声称能治疗肾虚肾亏,还有前列腺增生、腰膝酸软夜尿多、阳痿早泄、头昏耳鸣、畏寒肢冷、月经不调、白带异常这么多病症,但它没有说能治各种肾炎、肾病、肾衰(不像有的中药不能治肾病,反而导致马兜铃酸肾病);它能治心脑血管各种病,但它在注意事项里说了“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酒容易引起慢性肝损害、肝硬化乃至肝癌,所以,鸿茅药酒也绝不说它能治各种肝病;它能治体虚贫血,但它没有说治的是缺铁性贫血还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更不会包治白血病,等等。能治百病也不是错啊,关键要“严谨”

用量是这样:口服,一次15毫升,一日2次。15毫升38度只有5.7克酒精。国外调查,每天吸收25克以下酒精,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要比不喝酒的人低20%。少量喝酒有益健康,这是有循证医学支持的,那些以酒为名的非议可以休矣

理解鸿茅药酒,支持国药品牌,不顶不是中国人!

“神药”的命为啥这么硬?

《财经》记者 贺涛 | 文 王小 | 编辑

年届40的谭秦东只身离开广州,北漂治病求学

2018年1月,他因发文质疑鸿茅药酒安全性,将之称为“毒药”而遭跨省抓捕,从而引发了全国舆论关注的鸿茅药酒事件

如今,事件中谭秦东的对立面——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鸿茅国药”)打起悲情牌。自8月底,新华社主管主办的《经济参考报》发表《风波之后访鸿茅》起,陆续有多家媒体报道:风波过后,鸿茅药酒销量大跌,职工生计受到影响,凉城的财政收入和消费水平都蒙上阴影

与此同时,鸿茅药酒的广告陆续在多家地方卫视复播,鸿茅药酒撑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在上述一些媒体报道中,鸿茅药酒在零售终端的销量已经从最低谷的20%回升到35%左右

自去年底以来,多个具有医学背景的自媒体,引爆多起揭批“神药”的舆论事件,波及到鸿茅药酒、阿胶、莎普爱思、匹多莫德等药品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在16.6万个国产药品批准文号中,尚有大量类似品种藏身,或者正在闷声发财,或者还未出名,等待运营高手的包装,成为新的“神药”

绝大多数“神药”的源头,都可追溯至2006年之前中国过低的药品审评标准。这是中国“神药”无可回避的原罪

在药品监管标准和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将疗效不确切的“神药”淘汰出局,已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一清理工程涉及到制药产业发展、部门利益、社会就业等多方面问题,加之药品监管能力和水平的局限,必然道阻且长

民间围剿运动

“史无前例。”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保护与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林如此评价舆论近期对“神药”的集体声讨

2017年最后一个月,先是丁香医生一篇《一年狂卖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掀开本轮围剿“神药运动”的序幕。文章指出,多位眼科医生不认可莎普爱思滴眼液的“白内障防治功效”,其广告语误导消费者,且许多消费者出现并发症、延误治疗等情况

紧接着,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师冀连梅发文直击匹多莫德。匹多莫德是儿科、耳鼻喉科和皮肤科医生们的宠儿。在这三个科室就医的孩子,几乎每人手里的药单上都有匹多莫德。冀连梅估计匹多莫德2016年的销售总额会达到40亿元

匹多莫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缺乏高质量、可靠的临床研究证实。目前仅在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上市多年,没有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上市

在冀连梅开撕匹多莫德的第二天,谭秦东向用了67种中药药材的“鸿茅药酒”开火,从心肌的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论述鸿茅药酒对老年人会造成伤害

不过,在2018年1月10日,他被内蒙古凉城警方带走,并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此事被媒体披露后,引发汹汹民意

民间揭露“神药”只是一种舆论监督。在科普作家方.舟.子看来,能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帮助公众提高识别能力,减少“神药”的市场;二是形成舆论的压力迫使监管部门有所作为

民间的围剿,或多或少确实引出官方回应。药监主管机构督促浙江莎普爱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尽快启动临床有效性试验,并于三年内上报评价结果,且该药品批准广告应严格按照说明书适应症中规定的文字表述,不得有超出;决定对匹多莫德制剂的说明书进行修订,并要求在3岁以下儿童中禁用该药;责成鸿茅药酒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汇总近五年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并提交报告等

不过,李林认为,“全民剿药”不是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正常生态。更何况中国的“神药”数量,远多于近期揭批的这几个

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服务的APP医库在2017年12月曾推出一个“中国神药排行榜”。排名前十的“神药”有醒脑静注射液、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和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GM1)等。被吊打的上述几款“神药”均未入围这个榜单前十

医库CEO涂宏钢告诉《财经》记者,为确保榜单不受干预,投票全部由认证医生完成,并且在发布时进行隐私保护,“少数人认定可能会有偏差,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数据开始逐渐修正为比较真实的”。数据显示,有2000人参与此次投票

在这份“神药排行榜”上,生物制品和中成药是“神药”的重灾区。方.舟.子分析,这些“神药”分别满足了消费者的两种心态:一种是对传统的迷信,另一种是对最新高科技的推崇。特别是中成药,功能主治本来就含糊,例如“补气”“补血”,怎么说都可以,容易包装成包治百病

有医药界人士总结出“神药”的特征:主要或者仅在中国市场销售;缺乏证明其安全、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或者存在虚假证据;适应症极其广泛,或者夸大治疗效果;通过大量投放广告或在医院开展营销,销售额达数亿乃至数十亿元

“神药”的炼成

从时间线看,绝大多数“神药”在2006年以前即拿到批准文号。追问“神药”是如何炼成的,有必要回溯中国现代制药业的发展历程

1998年是条重要的分界线。这一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中国药品监管进入了政府设立专门部门实施监管模式。此次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扭转当时非常混乱的药品市场局面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告诉《财经》记者,1998年以前,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具有药品审批权,由于各地的标准不一致,药品质量上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风险。鸿茅药酒就是在1992年,由原内蒙古卫生厅批准注册

2001年12月1日,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生效后,全面废止地方药品标准,统一上升为国家标准。然而,在地标升国标过程中,出现各种乱象,已经在市面上的药品,不需要经过临床试验就能通过审批;很多品种的功能主治非常宽泛,属于“万金油”。相当多疗效不确切的“神药”就此混入国人的药箱

在那个特殊时期,很多试验数据都是拼凑出来的。“药企研发部门三五个人,编数据,一申报,就批了。”第三方医药服务平台麦斯康莱的创始人史立臣告诉《财经》记者

在药品审批最疯狂的2005年,超过1万种药品通过审批。短短几年时间,批出了10万余个批号。清华大学法学院卫生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卓永清告诉《财经》记者,在当时的背景下,政府对于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标准比较低,基本上是有药可用就行

中国直到2006年急踩刹车。标志性事件是,当年12月,郑筱萸被中央纪委“双规”。郑在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后,出任新组建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2003年出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至2005年6月被免职

2007年5月,郑筱萸被判死刑。法院指控郑在2001年到2003年,擅自降低审批药品标准,削弱了对下监管力度,致使大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药品获得批准文号

药品种类的膨胀,不但未使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能力有根本改善,还造成了诸多隐患。“梅花K”假药伤人案,造成数以万计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关木通事件,导致13人死亡、部分人肾毒害的“齐二药”假药事件,以及奥美定事件、鱼腥草注射剂事件、“欣弗”事件等多起药害事件,皆发生在2001年至2006年

这些事件中,牵涉到很多中药

李林担心,如果国人都习惯了“全民剿药”,中成药的“多米诺骨牌”将一张一张倒掉,到那时,最难拾起的,会不会是中国民众对中成药的基本信任?

营销造“神”

在批号“大跃进”时期过关的这些药品,仍然是当下中国药品市场的主力。目前16.6万个国产药品批准文号中,不少具有可以包装成“神药”的底子

一个药品或保健品能够成为“神药”,关键是营销。“神药”既有处方药,也有非处方药(OTC),由此形成两条不同的营销策略

处方药主要在公立医院销售,所以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与药都有非常直接的利益关系。“神药”的经营者为打通医院渠道,在各种形式的临床推广活动中出手阔绰,还会向医院和医生提供回扣,“带金”销售

这部分成本会隐蔽到销售费用之中。销售费用包括市场开发与学术推广费、广告宣传、差旅费、会务费和业务招待费等多种项目,便于回扣走账

利益驱动下,医院和医生偏爱用这些药。很多医院定指标考评,每个科室每个月要有多少收入,甚至细化到每张病床每天要产出多少,都有内部标准。涂宏钢分析,由于群体利益驱动,会有非常多的医生给患者大量开具临床效果不明确,具有普遍适应症的药品

尤其在辅助用药和中药注射剂中,“神药”更易隐身。其实,有的“神药”针对某种疾病是有一定疗效的,但厂家为了提升销量,往往扩大其功能主治范围,将它包装成能够包治百病。治疗病种多、适用科室广,这类辅助用药被称为“万金油”,很多中成药都有此特征。“中成药的适应症,想怎么解释都行,适应症包天包地。”卓永清说

辅助用药的滥用现象十分严重。一项对西安32家二级医院辅助用药情况的统计显示,2013年-2015年间,共有13个辅助用药连续三年进入3家以上医院药品总销售金额排名前20位

这只是全国情况的一个缩影。在肿瘤治疗和心脑血管疾病中,情况更甚,甚至已经“喧宾夺主”,费用总额超过了一线治疗药物。有文献报道在某大型医院该类辅助用药已占到心脑血管疾病注射用药销售金额的60%以上

欧美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使用辅助药品,需要有临床数据来证明,跟什么药合用能够提升效果;同时,因监管有力,没有哪种药品能演化成“神药”。因此,在这些国家销售额最大的药都是一线的处方药

“神药”的另一条道路,就是成为OTC,扩展零售渠道,大量投放广告、用概念包装产品,刺激消费者买单

OTC如能合理地用于小病、轻病的治疗,可减轻医保的负担。美国在201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90%的美国人更喜欢在寻求医生治疗之前使用非处方药自我药疗,约90%受访的医生和药师也建议,在看医生之前先进行自我药疗。且一种药品从处方药转为OTC,需要长期积累临床数据,证明该药品在OTC销售模式下不会出现过量使用、不当使用,或因人体差异而出现安全性问题

而在国内,处方药可以申请转为OTC,在通过审批后,就可以摆脱处方药不能在大众媒介上做广告的“紧箍咒”,直接面向消费者。鸿茅药酒就是在2003年转为甲类OTC的

OTC可以通过广告轰炸,迅速拉动市场。其广告语的精髓,就是要“症状明确,人群模糊”,通过洗脑广告猛打症状,扩大目标人群

“感觉身体被掏空,想把肾透支的补起来”“他好我也好”,这两句暧昧的汇仁肾宝片的广告语就深得其中精髓

受传统中医养生理念的影响,中国人大多喜欢补肾,舍得在养肾上下本。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下称“汇仁药业”)是抓住这一刚需的大赢家。2015年,汇仁肾宝片占据国内补肾类用药市场17.83%的市场份额,将六味地黄丸、金水宝、古汉养生精等甩在身后,稳挂补肾类用药的头牌

这主要归功于汇仁药业在广告上的重金投入。汇仁药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近年来的广告营销费用暴增。2013年为0.38亿元,2014年就猛增到3亿元,2015年达到6.6亿元,2016年上半年也达到3.3亿元。汇仁药业超过七成的销售费用是广告与业务宣传费

重金砸广告的简单粗暴做法,在OTC领域是金科玉律。中康CMH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零售终端销售规模超10亿的OTC明星单品共有11个,全部为中成药。其中,东阿阿胶已成为OTC规模最大单品,广告费达5.13亿元

令卓永清担忧的是,国内很多OTC药物被广告营销手段过度包装,导致大量缺乏基础医学知识的患者,甚至健康人群乱用,这暴露了管理规范的缺失。在OTC使用上,国内的问题是,基本没有推广自我医疗的理念和方法

屡试不爽的“洗脑式”广告营销,还得受众吃这一套。神药盛行和神医盛行的土壤是一样的。方.舟.子表示,国人自古以来迷信“神药”,科学素养普遍不高,没有批判、怀疑精神,广告说什么就信什么,而监管又不力,结果就是“神药”盛行

欠账何解

中国迫切需要进行一次彻底清理“神药”的行动

“神药”浪费的中国卫生经费堪称惊人,如果能够把“神药”从医药市场中赶出去,对于缓解医保的压力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长期的好处是,在医保基金无法大幅扩容的前提下,淘汰“神药”可以给创新药腾退出增量空间,间接促进中国的医药创新

可以预计,“全民剿药”首当其冲被打击的将是中药。大部分“神药”都是中成药,真正要处理它们,就面临着怎么看待中医药的问题。化学药有国际规范、科学规范可循,成分、活性是否达标,有没有临床试验依据,是不是夸大功能主治范围,都很容易判断。但中成药没有客观判断标准,加之政策扶持和文化因素,使问题更为复杂

卓永清经常接触一些医药监管机构的领导,“他们也都认识到问题的严峻,但是怎么解决?很复杂”,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应该逐步清理

有业内人士预测,民间接连对“神药”的围剿,可能会倒逼中药再评价的脚步加快。中药再评价喊了多年、研究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现实是,很多中药的说明书都经不起推敲,有太多的中药品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或者存在虚假证据。李林估计,现在1万多个中药品种里,中药界公认获得有效性证据的品种,可能连20%都不到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组的研究认为,有必要对某些中药进行有效性再评价,确证上市后中药的有效性。上市后中药普遍存在适应症宽泛、临床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上市后临床研究首先应明确药品临床定位和主要适应人群;然后进一步用严格随机对照试验确证,获得循证证据;临床疗效肯定后,建议采用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明确上市中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药品的安全性问题危害更大,政府会更为重视。”李林称,中药再评价会侧重做质量标准的规范,这跟用药安全直接相关,但“有效性问题动不了,工程太大了”

当下,中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已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药审批提速等多线作战。宋华琳分析,这种情况下中药再评价工作,会面临资源相对紧张,在优先级上可能靠后。但他强调,中药再评价还是要做,且必须和后续监管相结合。经过再评价,如果一些药品确实疗效不确,或者不良反应大,必要时可以撤销其批准文号

“最主要的问题是‘神药’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地方保护。”方.舟.子分析,这让药监部门不愿管也不敢管,在出现热点事件时,含糊地表态一下,让企业自查,等风头一过,就不了了之了

走出被关长达90天的凉城看守所一个月后,谭秦东借妻子的微博发文向鸿茅国药致歉,承认自己在文章中使用了“毒药”作为标题,在用词上考虑不周,缺乏严谨性;随后鸿茅国药发布声明,称接受谭秦东的道歉,同时向凉城县公安局撤回报案,向凉城县人民法院撤回侵权诉讼

6月7日,鸿茅国药发布《致广大消费者、全国合作伙伴的一封信》,里面不仅指出鸿茅药酒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还称豹骨和人工麝香购买、使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但鸿茅国药的回复中,并没有提供扎实的临床试验证据,针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质疑仍在

在9月中旬接受媒体采访时,当被问到现在还坚持鸿茅药酒是毒酒吗?谭秦东说,“随风而去,与我无关。”

方.舟.子认为,药监部门如果有魄力的话,就应该从那些影响大、危害也大的“神药”着手处理

然而,尽管中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几度变迁,都未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清退“神药”的良方,时至今日,在传统文化、经济和产业的纠葛之下,对其的监管已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本文首刊于2018年9月1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鸿茅药酒是如何通过审批的?

2018-04-16 财经杂志

脱胎于蒙药的鸿茅药酒如今位居中成药市场销售额第二,“传奇”营销的故事发端于中国药品紧缺、审批宽松的年代

《财经》记者 辛颖/文 王小/编辑

因发文指鸿茅药酒为毒药,广东医生谭秦东被跨省抓捕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

而此次引起公众质疑的并不是一款普通的保健品,而是享有国药批准文号的非处方药

针对鸿茅药酒药品成分、临床数据、产品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违规宣传的报道与评论铺天盖地

根据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鸿茅药酒”)官方介绍,其产品“药借酒力,酒助药势”,主治祛风除湿、补气通络、舒筋活血、健脾温肾,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脾胃虚寒、肾亏腰酸及妇女气虚血亏

不过,其不仅“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在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官方网站上 “临床实验数据核查”栏目查询“鸿茅药酒”,查询结果也是0条

虽然多次受到媒体质疑,但鸿茅药酒的业绩一路飙升。其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2016年鸿茅药酒零售药店终端(包括实体药店与网上药店)销售额16.3亿元,同期增长39%,在中成药市场仅次于东阿阿胶

那么鸿茅药酒是如何通过审批的呢?

获得批号不需要临床试验

鸿茅药酒此前对媒体介绍,早在1992年就获得了一个药的生产批文,只不过当时的批号并非现在公众所能看到的Z15020795,审批机构也并非国家级的药品监管机构

早在1962年,国营凉城县鸿茅酒厂正式成立,但随着国家药品管理制度的发展,其在1992年才首次获得非处方药批文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新药审批制度走向完善的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药品管理法》、《新药审批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新药审批技术标准和要求,某些药品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论不够准确。”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张孝法在2009年中国中药杂志发表的文章《我国药品注册审批制度的历史变革及解析》中指出

“即使是当时新出台的药品审批流程是针对市场上没有的新药,无论是中药还是化学药,已经在市面上的产品获得批号是不再需要经过临床试验就能通过审批的。”药智网联合创始人李天泉向《财经》记者介绍

在1979年之后,除了创新的重大品种及国内为生产国的放射性药品、麻醉药品、中药人工合成品、避孕药品由卫生部审批外,其他新药均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李天泉指出,鸿茅药酒当时的药品审批也应当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的药政部门进行的

记者在公开渠道并未查询到鸿茅药酒1992年的历史批号。不过药智网数据显示,在1998年,鸿茅药酒更换的药品批号为ZZ-4773-内卫药准字(1998)1773号。其中“内卫”表示这一批号仍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卫生部门核发的

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药品审批权开始从地方向中央收编,浩大的地方标准转国家标准的工程启动

2000年以前,药品紧缺,药监部门需要优先解决药品有无的问题,导致药品审评标准过低,大批本来不具备生产仿制药能力和资质的企业也轻易拿到药品批号

在药品审批最疯狂的2005年,超过1万个药品获批上市。原国家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在2007年因受贿被执行死刑,纵容手下滥批药品也是一大量刑因素

鸿茅药酒也在2002年完成了国药编号的变更,Z15020795。Z代表中药,15是原批准文号的来源内蒙古代码,02代表是2002年从药品编号从地标换为国标,0795是药品序号

在获得国药批号之后,每五年药品需要重新注册,因此在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显示,鸿茅药酒的最新批准时间是2015年。不过,药品再注册也不需要提供临床试验数据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化学药质量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已经开展,大浪淘沙,高品质的药品得到证明

然而由于体系不同,有关中药的毒理、药理证明,临床试验数据至今仍存争议

现在市场上的中成药,一部分没有做过临床试验就上市,也有一些做过临床试验,但研究并不深入。早在1987年,为了让中药走向现代化,中国开始推广中药上临床试验,陆续有约1700个中药保护品种做过临床试验。但在中药说明书中,“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项目还是“尚不明确”

而作为一个独家药方,鸿茅药酒中所包含的67味处方,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14册的修订版收录,但鸿茅药酒的药理也就更难有参考标准可言

方.舟.子发文指出,即使在中药药酒中,“鸿茅药酒”也显得非常特别。一般的药酒也就用到几种、十几种药材,“鸿茅药酒”却一下子用了67种中药药材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蒙中医院院长、蒙医学专家孟根杜希曾公开介绍,在内蒙古诞生的鸿茅药酒,被认为是中医和蒙医结合的产物

北京麦斯康莱医药咨询史立臣向《财经》记者介绍,鸿茅药酒的配方中之所以会容纳这么多是蒙药药方的特点。“剂量大用药猛是传统蒙古大夫的特点之一,和中医汤药往往一包包的开不同,传统的蒙药多是大锅熬制,人和牲畜都能喝。”

方.舟.子也指出,对中药的毒性目前缺乏系统、透彻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不清楚的

十年广告违规:违法成本不高

与保健酒不允许宣传治病功效,鸿茅药酒作为药品是允许介绍,但鸿茅药酒在广告中屡屡违规

食药监总局数据显示,关键字为鸿茅药酒的广告内容竟高达1192条

尼尔森网联AIS全媒体广告监测显示,去年1月至11月,鸿茅药酒取代宝洁,位列投放广告企业第一,投放总额同比增长55.9%。而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媒介智讯(CTR MI)的数据,2016年,鸿茅品牌(包括酒精饮品、活动、商业及服务性行业等) 在电视广告中的投放额为150亿元

鸿茅药酒虽然获得了合法的批文,但却屡屡冲破规定,发布违规广告

据此前媒体报道显示,2007年,鸿茅药酒就因违法广告被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勒令暂停在山东省的销售

正是2007年,修订后的《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在正式实施。其中就已明确规定,药品广告中必须标明忠告语等信息,而非处方药广告的忠告语是:“请按药品说明书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其字体和颜色必须清晰可见、易于辨认。上述内容在电视、电影、互联网、显示屏等媒体发布时,出现时间不得少于5秒

随后的十年间,鸿茅药酒开始出现在监管部门公告的违规宣传企业名单之上。除了违规利用患者形象作证明、夸大药品适应症之外,缺少“忠告语”也是鸿茅药酒广告的问题之一

2008年,鸿茅药酒一方面被江苏、宁夏等地的药监局责令“暂停销售”,一方面在强大广告的带动下实现销售额突破亿元。据统计,2009年以来,鸿茅药酒先后被吉林、辽宁、江西等十余省曝光或查处,多次收到暂停销售等行政处罚

2013年,鸿茅药业曾被浙江省食药监局列入黑名单,认定其为广告发布企业信用严重失信等级

另一方面,对于药品广告“忠告语”的要求升级为法律条款,2015年实施的新广告法规定,非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不仅缺乏忠告语,广告审批样式中有服用禁忌和注意事项,在电视剧中却不出现,消费者无法知晓

此外,2015年新广告法实施,首次明确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做推荐、证明;鸿茅药酒因在店堂使用明星代言广告,被上海工商立案查处,成为新法实施后“广告违规第一案”。随即湖北等7省区对鸿茅药酒作出“暂停销售”的决定

“与早期宣传的夸张程度相比,新广告法的实施使得企业已经有所收敛,但是行业中的违规宣传仍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小地方的宣传平台较为明显。而随着对药品广告的要求越来越严苛,仍然处于监管真空地带的影视剧植入广告越来越受到药品企业的青睐,同样,也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史立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连审查制度相对完善的传统药品广告领域都仍有如此之多的违规现象,更何况是监管尚未明晰的药品植入广告。”

这与鸿茅药酒的中药配方特点不无关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师邓勇向记者描述了药企在此种情况下的违法成本较低,不足以形成威慑效果

由于其是中药配方,疗效、使用者体质等一系列的无标准就被厂家所利用,当消费者发现吃了不管用,厂家会说每个人的体质、所处的环境等有差异,建议再服用一个疗程,直至消费者发现确实不管用,或者吃不起为止

等消费者向企业投诉时,企业要么拖延时间,要么干脆置之不理。如果到有关部门去投诉,至少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有处理结果,况且即便受到处罚,与其所产生的利润相比是九牛一毛

京师律师事务所医药法律事务部主任艾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体系性的问题:“监管体系执行失灵是违法药品广告盛行的现实困境,药品广告管理法律体系有待完善、修订,此外执法者的素质和落后手段是制约因素,加上地方保护主义推波助澜,广告平台媒体自我监管功能先天不足,广告行业自律缺失,才会使得问题屡禁不止。”

鸿茅药酒之毒

·方.舟.子·

鸿茅药酒是一种非处方药,事实上却被当做喝了能强身健体的保健品推销,其广告花费在全国所有商品中排在第一位。这样的广告投入让它不能不火。但最近鸿茅药酒无意中成为舆论焦点,则是由于今年年初广州有一名医生因为在网上发帖说鸿茅药酒是毒药,被生产鸿茅药酒的公司所在地内蒙古凉城县的警方跨省抓捕,在看守所关了三个月后被媒体捅出来,舆论大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因此发出通知,要求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责成生产鸿茅药酒的企业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情况做出解释。于是很多人才知道,原来鸿茅药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还不清不楚,就可以获得药品批号在市场上大卖特卖了

引起关注的是鸿茅药酒的安全性问题。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但是去看鸿茅药酒的说明书,和其他中药的说明书一样,不良反应一栏只有“尚不明确”四个字。这是因为药监部门对中药采取特殊照顾的政策。化学药(也就是俗称的“西药”)的不良反应如果不明确,是不可能被批准上市的,所以化学药的说明书都详细地写明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而中药的不良反应却只要写上“尚不明确”就可以了,以致很多人误以为西药有副作用,中药没有副作用。这当然是很要命的误解。“尚不明确”只是表明中药厂商认为该药的不良反应还不明确,不是说就不会导致不良反应。有时候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研究,所以不清楚有什么不良反应。而有时候是已知有不良反应,厂商不愿意让消费者知道。从2004年至2017年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共收录鸿茅药酒不良反应报告137例,主要表现为头晕、瘙痒、皮疹、呕吐、腹痛等。即便如此,鸿茅药酒说明书仍然说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鸿茅药酒对健康的危害,绝不止是这些很普通的不良反应。广州那名医生批评鸿茅药酒,主要是认为老年人喝酒有害健康,不能把酒当保健品,所以说它是毒药。有一名“健康科普专家”貌似为这名医生说话,说鸿茅药酒毒性成分明确,理由是鸿茅药酒富含一类致癌物酒精,所有酒都是慢性毒药。把鸿茅药酒等同于一般的酒,为了批鸿茅药酒把所有的酒都骂了。按这种逻辑,喝酒都是在服毒,这显然是荒唐的。鸿茅药酒的要害不在于其含有酒精,而在于其使用的中药

即使在中药药酒中,鸿茅药酒也显得非常特别。中医用药,讲究复方配伍、君臣佐使,《黄帝内经》的说法是:“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意思是小药方用三味药,中药方用九味药,大药方用十三味药。所以一般的药酒也就用到几种、十几种药材,鸿茅药酒却一下子用了67种中药药材,几乎把常用中药药材都用上了。鸿茅药酒厂商说这是“科学缜密的组方配伍”,那么哪味是君药?哪些又是臣药、佐药?很多人可能认为药材用得越多,效果越好。其实未必。恰恰相反,药材用得越多,风险越大。中医很喜欢说“是药三分毒”,现在“鸿茅药酒”把67种药材放一块,要有几分毒?中医用药,有“十八反”的配伍禁忌,其中有一条是“乌头反半夏”,意思是乌头(包括草乌、川乌、附子)不能和半夏一起用,否则会增强其毒性。鸿茅药酒同时用了附子和半夏,就违背了“十八反”。所以鸿茅药酒虽然号称是中药药酒,其配方其实是不符合中医的用药传统的

鸿茅药酒厂商大概也知道鸿茅药酒用药特别,所以又说是“传承蒙医文化”。但是蒙医和中医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使用的药物也有很大的差别。常用的蒙医专用药鸿茅药酒一个都没有用到,使用的全部是常用中药,而且鸿茅药酒厂商说其发明人是清朝江西籍中医王吉天,可见它和蒙药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一种在内蒙古生产的中药药酒,只不过即使从中医的角度看,也是完全不顾药物毒性的胡搞

当然,中医对药物的毒性只有模糊的、往往是错误的认识,是不足为凭的。例如“是药三分毒”就是很模糊的说法。不同药材毒性有强有弱,不能含糊地说都有三分毒。我们应该搞清楚每一种药物具体都有什么样的毒性才对。但是对中药的毒性目前缺乏系统、透彻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不清楚的。不过,有些中药的毒性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据此可以知道,鸿茅药酒里含有多种已知有严重毒副作用的中药药材

这些药材中,有的有极强的毒性,是能够致命的。例如附子含有致命的乌头碱,能导致呼吸麻痹、心搏骤停而死亡。桃仁、苦杏仁含有大量的苦杏仁苷,被肠道细菌中的葡萄糖苷酶分解,产生有毒的氢氰酸。经常有人因为吃附子、桃仁、苦杏仁丧命。有的药材虽然没有这么致命,但是也能引起急性中毒,例如何首乌,它含有肝毒性的蒽醌类化合物,临床上有很多人吃了它得了药物性肝炎,严重的能导致肝衰竭。还有的药材,毒性比较缓慢,长期服用能够导致癌症,例如款冬花、槟榔,都是致癌物。上面提到的那个“健康科普专家”说“槟榔致癌主要是口腔癌,是嚼槟榔的后果,喝进去致癌的证据不足”,事实上有证据表明槟榔能够导致肝癌,喝下去也是能够增加癌症风险的。款冬花中含有具有肝脏毒性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能导致肝癌。还有的药材,具有类似激素的活性,例如当归、甘草。当归提取物含有雌激素活性成分,能够显著地刺激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使男子的乳房肥大。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和人体肾上腺皮质产生的激素醛固酮相似的作用,可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甘草也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

鸿茅药酒中的药材已知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的不止这些,粗粗一看至少有十几种。一说起中药的毒性,有些人就会说“谈毒性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有的药物是否有毒性的确和剂量大小有关,但是也有的和剂量大小无关,例如致癌物就不存在安全剂量,量再小也能增加致癌风险。何况,鸿茅药酒中究竟含有多大量的有毒物质我们是不清楚的,岂能因为明知含有很多有毒物质但不清楚有毒物质的量,就放心地把有毒物质喝下去呢?还有些人会说,中药讲究君臣佐使、复方配伍,分开了吃有毒性,合起来吃毒性就会相互抵消,没事的。天底下没有这样的好事。把一堆毒药放在一起吃,毒性相互抵消的概率可以说小得可以忽略,更大的可能是它们的毒性都还保留着,甚至增强了。很多有毒物质难溶于水,但是易溶于有机溶剂,用酒精长期浸泡,更容易把有毒物质浸泡出来,所以喝药酒中毒的风险要比喝一般的汤药大得多

有毒性的药物不是不能使用,但是要权衡利弊,做出取舍。有时为了治病、救命,明知药物有很强的毒性也不能不用。鸿茅药酒的功能主治为“祛风除湿、补气通络、舒筋活血、健脾温肾,用于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脾胃虚寒、肾亏腰酸及妇女气虚血亏”,且不说其有效性很值得怀疑,即使真的有效,这些适应症哪一种严重到值得去冒险用有严重毒性的药物?鸿茅药酒现在被当作保健品推销,作为保健品首要条件是安全,为了保健却去服用有严重毒副作用的药酒,这是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不仅鸿茅药酒喝不得,其他药酒也都喝不得,它们都存在和鸿茅药酒类似的问题,虽然未必有那么严重。即使是普通的酒,也要少喝为妙

2018.4.18.

(《科学世界》2018.5.)

鸿茅药酒的豹骨问题要追究到底

·方.舟.子·

鸿茅药酒的配方多达67味中药,其中一味是豹骨。“豹骨”来自猫科动物豹,包含云豹和雪豹,二者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商业进出口贸易。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已全面禁止从野外猎捕豹类和收购豹骨。不过,为避免药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损失,准许药品生产企业将现有库存的豹骨继续使用完毕。使用完之后,就要从配方中减去豹骨,或者用别的药材替代

根据搜索到的信息,自2007年11月起,鸿茅药酒公司年产药酒15000吨,灌装鸿茅药酒每年3000万瓶。这么大的用量,库存的豹骨早用完了。但是鸿茅药酒并没有减去或用别的药材替代豹骨。内蒙古医学院还发表论文论证说,如果把鸿茅药酒的豹骨去掉,就会影响鸿茅药酒的所谓补肾作用。所以鸿茅药酒就坚持用豹骨。那么鸿茅药酒里的豹骨是怎么来的呢?鸿茅药酒官网2016年8月31日的一篇文章是这么说的:“我们每半年将相关材料和采购量向药监局与国家环保机关申请。国家机关将申请转到专家组评估,专家组评估后交医药公司;先查验是否是豹骨,再查验豹骨的来源是否合法。查明有且合法后,再由专家组验证豹骨的质量,鸿茅药业再按申请量采购。”也就说,鸿茅药酒里的豹骨不是用的库存,而是采购来的。这就违反了国家药监部门的规定。但是鸿茅药酒的宣传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却说他们用的豹骨是合法合规的。至于符合什么样的法规,语焉不详。此外,根据国家林业局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凡生产、销售的含豹骨成份的中成药及规格包装的豹骨粉全部实行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制度。但是鸿茅药酒并没有这样的标识

针对这些疑问,有一个叫李清晨的医生写了篇文章,建议不要在豹骨的问题再追究下去了。他的理由是,该药酒事实上有无豹骨都对其疗效没有任何影响,都是无效的,而继续追问下去,给不明真相公众的感觉肯定是豹骨很重要很牛,这将导致要么是宣称有豹骨的中药被炒到天价,要么剩余的豹子由濒危变成迅速灭绝

这个医生的逻辑真是奇怪,有变相为鸿茅药酒洗白之嫌。对那些用到濒危动物的中药,例如用到虎骨、穿山甲、犀角的中药,他是不是也要建议不要追究了?按他的逻辑,继续追问下去,也会让公众觉得虎骨、穿山甲、犀角很重要很牛,将加速老虎、穿山甲、犀牛的灭绝啊?

追究鸿茅药酒的豹骨来源,是因为豹子是受保护的动物,和豹骨有没有药效没有任何关系。豹骨有药效要追究,没有药效,更要追究。豹骨有药效不能用,没有药效更不能用,没有药效却去用它,是毫无必要的纯粹浪费,更应该用别的药材,例如猫骨代替。如果李清晨认为禁用某种濒危动物入药反而会刺激对其消费导致迅速灭绝的话,他是不是认为将某种动物划为保护动物的效果适得其反呢?是不是认为政府应该取消对虎骨、犀角的禁令,听任中药企业使用虎骨、犀角呢?

李清晨做高人状,说:“有毒的是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病根不除,区区一个药酒,死活对这个民族的发展都没有丝毫的影响,一个药酒倒下了,另一个相关产品会迅速填补该药酒造成的需求真空,那么,我们科普的目的何在?打怪升级好玩啊?那不成了毛驴拉磨了。”这意思是要做科普改变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不要揪着一个药酒不放

假药、假保健品的泛滥,当然和公众科学素质差有关系。但是不能都怪给公众,还有别的因素,例如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不作为的责任。揭假反伪,除了帮助公众认识真相,还能制造舆论促使监管部门采取行动。科普和揭假并不矛盾,不能以科普的名义反对揭假。科普和揭假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揭假也是科普。诚然,由于造假土壤在中国异常深厚,揭假未必能达到目的,一个假货倒下了,又有新的假货出现。那就继续揭露,能打掉一个是一个。想要通过科普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难道在公民科学素养大幅度提高之前,就只能听任假货横行吗?就不能追究吗?李清晨的这种论调,鸿茅药酒和所有的造假者一定喜闻乐见。用鲁迅的话说,他是在给造假者帮闲。对鸿茅药酒涉及的种种问题,不管是虚假广告问题、安全性问题还是野生动物保护问题,都要追究下去,一个也不能放过

2018.5.7.

(科学猫头鹰首发)

究竟是药是酒还是毒?鸿茅药酒有必要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作者:路飞  来源:科学猫头鹰

鸿茅药酒具有“国药准字”文号,并号称含有67味中草药,而药需要有适应症,也要有剂量。电视广告中“每天一口”,通过亲情方式让子女买给父母喝,弱化其“药”的特点,极不负责任

药需要具备两大特点:临床有效和毒性可控。鸿茅药酒中的67味中草药,不但缺乏单一成分的毒性和有效性研究,更缺乏组方的毒性研究。中药往往推崇复方,即便是有明确毒性的单一成分,也被歪曲为通过复方可以消除其毒性,这实际上违背了常理。在药物研发上,多加入一种成分,哪怕是辅料(如淀粉),都要研究清楚这种辅料是否会对药物本身产生影响

鸿茅药酒作为药,而且是非处方药,没有经过严格的毒理学检验和临床试验,类似“茅台酒养肝护肝”的所谓研究结论,显著缺乏科学证据——事实上刚好相反,中草药普遍对肝肾具有或轻或重的伤害作用

鸿茅药酒中有酒精,酒精对健康有诸多负面影响,为I类致癌物。但泡药酒是中医文化传统,尤其是农村,很多人的家中有泡着人参、蛇蝎和各种草药的酒坛子。他们认为酒可以把这些东西中的精华泡出来,效果更好。酒精作为既亲水又亲脂的溶剂,有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的能力,但并不代表着这些物质有药效。很多药物也是不溶于水的,现代药学技术有很多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无需在最终产品中使用I类致癌物酒精。使用酒精泡制不明药效的东西,药效凭的是想象,而毒性是明确的

基于以上认识,鸿茅药酒的“毒药”和“毒酒”性质是可以下结论的。而这样的产品在上千次被查处广告违规的情况下,依然披着“合法”的外衣充斥在北京卫视等诸多媒体,反映了生产商的无德,政府监管的无力,媒体的无良,消费者的无知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09年第23期)

“安全、有效、符合伦理道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李连达

“就目前来说,其弊远远大于利” ——傅得兴

“使用中药注射剂完全没有必要” ——方.舟.子

“应该先否掉过低的中药注射剂标准” ——袁 钟

“即使过敏概率小,也要暂停” ——张功耀

记者:田鹏

2009年1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药监局)印发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方案》

此后不久,4月22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第二十一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就出现了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紧接着,5月21日,在第二十二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发布了另一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在这两种中药注射剂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中,都出现了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的悲惨结局

而几个案例仅仅是近些年不断发生的有关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中很小的一部分。自从 2001年11月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发布了二十四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其中涉及的中药注射剂有: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鱼腥草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还有穿琥宁注射剂、葛根素注射剂、莪术油注射液三种来自中药的单一成分注射剂被报告有严重不良反应,但在药监局的数据库中这被标为化学药物。刺五加注射液等多种据文献报道也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并没有收入通报中

面对中药注射剂的重重安全问题,7月16日,药监局又发布了《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风险、做好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此后数月,“再评价”全面启动。至10月底,新闻报道出“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已将中药注射剂清除出药房”

现在,“再评价”还在进行中,但一些学者已在担心,“再评价”之后重新进入药房的中药注射剂,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将重新惹起诸多的问题

缘起:“大跃进”与“地标转部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李连达介绍说,在“大跃进”时期,提出了“一根针,一把草”的口号,由赤脚医生来解决农村地区的医疗需求。当时就有生产队开始制作中药注射剂。当时的制作方法极其粗劣,将中药煮成的液体简单过滤,就注射入人体。而且当时管理混乱,加之政府推动“敢想敢干”,中药注射剂达到了一千多种

注射剂相对于口服药物有起效快,作用强的优势,适合急救。在“大跃进”年代,农村“没医没药”的情况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出了一些问题”,李连达说,“在60~70年代,一方面由于药品紧缺;另一方面,就政治角度而言,政府想要有一些有特色的药品。现有的很多注射剂,都出自那一特殊的年代。”

《药政法》颁行之后,对于地方已经批准使用的药物采取了“地标转部标”的方式,将地方批准的药物上升为国家批准的药物。参与了当时审评的李连达说:“当时制定了要求,地方标准的药物上升为国家标准的药物要补做大量的工作,如果不能达到标准就要淘汰。但是当时出了一些问题。所以,地标升部标的注射剂就留有后患。”

根据李连达的介绍,当时要求补做的工作一是药物的生产工艺要提高,要求提纯,去除杂质;二是质量标准提高,要达到注射剂的要求,要只含有效成分,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三是做药理实验证明有效,做大量毒理实验证明其安全,还要大量临床观察,证明在人体上安全有效

但根据当时执行的规定,与化学药标准不同,中药另有标准。虽然要求的项目有相同之处,但程度不同。例如在纯度要求方面,“差别很大”

虽然李连达是中药注射剂坚定的支持者,认为“中药注射剂是一个进步”,但他也表示,中药注射剂存在“先天不足”

原罪:难以避免的不良反应

尽管总的应用还是比较少,中药注射剂还是占到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中的大多数。原因很简单,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与口服药物不同,不经过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人体的一道防御机制,也就是医学上说的“首过效应”。所以注射剂的药理作用以及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远为迅速而强烈

正因此,直接进入静脉的药物,对制剂的质量要求很高。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表明,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难明,提取工艺繁难,很容易混有杂质;在存放过程中,也会因为稳定性问题而造成有害物质累积。中药注射剂中含有许多大分子物质,经静脉输入后,未除尽的半抗原物质有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而成为高致敏原,从而导致变态反应。另外,注射剂中含有蛋白、淀粉、鞣质、树脂、色素、黏液、挥发油等致敏成分,一旦入血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与此同时,有些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本身就对人体有毒性,易引发过敏反应。如双黄连注射剂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中药提取而成。其中的绿原酸已有研究证明其具有较强的致敏性。有效成分的降解产物,也有可能成为致敏原,如鱼腥草素制备过程的高温消毒可以使鱼腥草素发生降解,形成聚合物,而这聚合物是很强的致敏原

另外,还有一些中药注射剂含有其他会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分。如清开灵注射剂含有水牛角提取物,内含蛋白质,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过敏反应;丹参类注射剂含丹参酮、酸性成分和鞣质形成结晶体,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引起过敏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中也存在很多缺陷。很多中药注射液除了有效成分明确的有定性定量检查外,其他一些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生产规格模糊,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药品差异巨大。相对于化学药,安全性检查也有很多缺失

在中药注射剂造成了严重后果之后,中药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小的神话受到了更大冲击。尽管现下对其进行了“再评价”,但显然,如果中药注射剂与生俱来的缺陷不能解决,相信严重不良反应仍不可避免

李连达:“中药注射剂比西药注射剂安全得多!”

中药注射剂比西药注射剂安全得多!现在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欠缺是“地标升部标”历史遗留问题。另外,现在看来报道出的不良反应案例多有多方面原因:其一,中药注射剂得到了推广,被大量应用,即使出现安全性的概率不变,出现问题的数量也会增加;其二,中药过去的宣传失策了,有些人称“中药绝对不会出问题”,一旦出现了问题,就惊天动地了;其三,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加深了,过去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不会认为是药的问题,会漏诊,误诊。现在只要药出了问题,立刻就会知道

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药物本身的问题和用药不当

药物本身的问题要通过再评价解决,而用药方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把中西药注射剂一起使用。要防止严重不良反应,首先要强调合理用药,绝对不能把中西药混合使用,中药和中药混合使用也不行!其次,应严格控制适用症,控制用药的剂量、浓度和给药速度

至于中药注射剂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要评定中药注射剂有无使用的必要。有些中药注射剂用于危重患者抢救,而另一些注射剂则用于较轻的病症。对于后者没必要使用注射剂,口服药就可以了。在适应症上严格筛选,必要的留下,无必要的则淘汰。第二步,根据过去的经验,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经过筛选,再进入再评价。再评价没有问题的过关,有问题的解决问题,补充工作,能达到要求的过关,达不到要求就淘汰!最后在临床用药中,要严格控制不合理用药。剂量、浓度、速度、尤其是配伍等方面,要将安全性问题控制到最低限度

应该提倡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进行皮试。虽然因为中药成分复杂,皮试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概率都很高,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应该进行皮试,等于加了一道保险

对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涉及的社会伦理问题,从社会伦理和道德来讲,既然给病人用药,就要保证安全有效。这是原则,但从实际出发,全世界任何一种药都做不到绝对安全,凡是药都有毒性。药物的使用应该平衡利害关系,如果好处多于坏处,虽不安全也要用。中药注射剂用于抢救病人,虽然有风险,但多数病人能获救,衡量利害,还是要继续用。所以讲安全、有效、符合伦理道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李连达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傅得兴:“该退出市场的就要退出!”

中药注射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折射出了整个中药注射剂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存在不只一天两天了。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一种尝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它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目前来说,其弊远远大于利

主要是因为当前的科学研究水平还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就目前来说,中国对于中药注射剂中所含有未知成分的准确分析,尚缺乏相应的技术。将提取的中药成分不通过肠胃吸收、肝脏代谢而直接注入人体血液中,这将会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曾花了三年时间,将地方标准再评价,并将其中合格的升为国家标准。许多已经落后多年的中药注射剂地方标准在此次“再评价”中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升为了国家标准。有些中药注射剂稍好一些,增加了含量测定的标准,但在安全性检查上依然存在重大不足

放眼世界,尚未见有如中药注射剂那样,直接将天然原料药经过如此简单工艺制成的且国家批准上市的注射剂;也未见到有效物质含量不低于总固体量70% (静脉用低于80%)就能认可的注射剂;更未见有十多个由不同天然药制成、功能主治有别而含量测定指标却一样的注射剂

2007年12月6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但说实在的,这个《要求》设立的门槛的确够高,如果真的严格执行的话,相信会有一大部分中药注射剂因为达不到要求而黯然退出市场。然而很显然,人们并没有按“要求”去做。因为这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很多要素。目前,围绕着中药注射剂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中药注射剂是否应该借鉴西药的质量控制标准,至今仍未能在中医学界达成共识。而在监管上,国家药监局同样面临着来自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民生安全等多方面的压力。对中药注射剂进行科学的再评价,严格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对它们进行审查,该退出的就坚决退出,能剩几种算几种。要不然,中药注射剂还不知要继续带给人们多少悲剧。(本文傅得兴的观点摘编自《首都医学》,傅得兴系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

张功耀:“中药注射剂应该先全部停用,重新研究”

生命物体存在同化规律,胃有同化的作用,通过胃吃下的药,如果不能同化,胃就成为一种安全壁垒,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救(如洗胃)。注射剂注射到血液中会出现严重不可控情况,产生严重后果,所以注射剂一定要更加注重安全。要在动物试验安全的情况下,征询试验者自愿进行人体试验。如果发现有隐患,应该暂停使用,寻找可控制使用方法,即使过敏概率小,也要暂停

中国药品开发立法落后,很多情况找不到依据。而且中药的用药标准非常混乱。许多中药注射剂用于临床前未做过动物试验,也未做过人体试验。中药注射剂注入血液后改变了血液的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不明,药物代谢作用不清楚,打进血管就无法出来,易形成沉积,改变血液成分后,后果不明

目前的中药注射剂应该先全部停用,重新研究,用一种对人负责的态度,有了可控制的方法才可使用,即使是小型人体志愿者试验也要有可控的方法。在试验前,要争取志愿者同意,通过司法鉴定。未做任何试验就盲目使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张功耀系中南大学教授,主攻科学史、医学哲学)

方.舟.子:“中药注射剂完全没有必要”

中药完全不适合做成注射剂型,特别是不适合用于静脉注射。这是因为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而且不明确,做成注射剂是直接进入到血液中的,就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是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出现过敏反应,乃至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虽然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在必要时是可以使用的,但是目前并没有哪一种病非要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不可,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病例都是或者有更安全可靠的药物可以替代,或者是不需要使用药物可自愈的。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完全没有必要。(方.舟.子系旅美学者、《新语丝》网站创立者)

袁钟:“应该先否掉过低的中药注射剂标准”

中药注射剂已经不是中药,而是属于植物药物的一种剂型,是植物药物的提纯物。因此中药注射剂应该摆脱中医的理论,被作为植物药物对待,不应该(在化学药物之外)有另一套标准,应该按照国家植物药物的标准来执行

植物药物本身没有中外的区别。因为中药注射剂为中国特有,所以在标准上应该更严格,这样才有利于中药注射剂的发展。严于律己,才能更有市场。越要求高,越能将中国的变为世界的。最后,临床试验应该根据国家规定来做,没做过动物实验不能进入人体试验

现在的问题是,无论国家标准是否过低,达到了国家的标准就合法。逻辑上,应该先攻倒过低的药物标准。(袁钟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

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一封公开信

作者:zhang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我国中药注射液只有120多种,占整个4000多种中药份额不足3%,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就占整个中药不良反应的70%左右。许多注射液都是85年前由各省市地方批的,缺乏系统的研究,一些医院如天坛医院在三年前就已经停止使用中药注射剂了,为了给中药注射剂正名,也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正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国家药监局于2009年7月下发了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9]359号), 根据再评价结果淘汰一批,完善一批。在再评价工作中最花钱和最关键的就是临床研究,根据目前文件,很多中药注射剂就没有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 要求每个中药生产企业需要自行进行临床研究,甚至是补做III期临床试,来证明本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果是理想的状态,企业都按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完成工作,那么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无疑将是成功的,只有那些有实力的厂家,产品质量好、有疗效的品种能够通过临床试验研究,从而通过药品再注册

但上述情况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前提是每个企业都是公正客观的、都是负责任的企业,在目前的环境下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企业,目标在于利润最大化,甚至有人说利润最大化也是企业的最大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缴更多的税,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在这种情况下,让一个企业花几百万来做临床试验,最后得出一个“没有疗效,不良反应多” 的试验结果是否可能?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中药注射剂就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如果这个品种被淘汰了,这个企业就可能破产,数百工人就要下岗,我想没有一个人愿意出大笔的线来证明自己产品的无效,而且这个产品还是经过数十万人,使用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老产品。企业一定会通过各种工作得到一个“有效、副作用小”的临床试验结论。如果这样,药品管理部门将面对看似科学、真实的试验结果,如果不能证明其做假,就不能够淘汰这个产品,因为这个产品现在有“充分的证据”就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按现有办法很难达到淘汰不良产品的初衷,也许淘汰的只是一些遵纪守法的企业,“胆子小”的企业,而让一部份弄虚作假的企业和产品合法而更牢固的保留下来,为以后的用药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这是一个淘汰不良品种的绝好机会,如果再评价机制没有设计好,老百姓可能在今后数十年就会冒着生命危险,被注射一些并没有疗效的药物

因此建议由第三方机构来完成验证工作,具体如下:

  1. 中药注射剂临床试验由国家药监局牵头,由第三方机构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等第三方机构来完成临床试验。严格按临床试验相关要求。科学设计,真实进行临床验证

  2. 经费来源:可以由国家作为科研经费出支,或是由本产品的企业共同承担。但第三方机构不直接和企业接触,第三方机构不对企业负责

  3. 临床试验样品:因为一个注射剂都有多个产家生产,可选择一家目前市场销售好的,工艺先进的厂家生产的产品作为试验样品,对于生产工艺相差太大的产品还可以同时选用两家产品分别开展临床试验

只有这样才能是真正的对中药注射剂进行了再评价,真正的做到淘汰一批,完善一批,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本文在2010年初,通过一些正式渠道向有关部门反应,但没有得到任务回复,所以发布公开信,为了维护包括您在内全体人民的健康,希望大家广为转载,希望相关部门做出回应。(首发于药智网,转载请注明)

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清开灵注射液可以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吗?不可以!儿童禁用!

作者:oztiger

按照一条新闻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正副院长的说法,清开灵注射液基本上没不良反应(http://news.163.com/09/1026/07/5MHKM7GV0001124J.html):

‘院长王耀献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东直门医院常用中药注射剂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照表。该统计显示, 2007年,该院为1300名患者使用清开灵注射液27200支,不良反应1例;2008年使用清开灵注射液29440支,不良反应3例。2007年、 2008年,东直门医院使用参麦注射液分别为7800支、10799支,没有一例不良反应发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刘清泉参加过多次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调查。在他看来,中药注射液不良事件的出现,与药物本身没有太大关系。除了部分与患者的特异体质有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临床的不合理使用。’

这年头的中医连撒谎都撒不好,你要是说一年有个十个八个不良反应听起来也能说得过去,一年用两三万次只有一例不良反应?

查查文献怎么说: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注射液的20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ADR者55例, 占全部治疗患者的27.5%

吴瑞华.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55例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2):83

清开灵注射液的500例患者, 有不同程度ADR者115例, 占全部治疗患者的23.0%

吴瑞华,吴俊.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115例分析.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11):720.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周超凡说:‘清开灵注射液,患者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的占25%左右。’

张东风《中国中医药报》总2332期(http://www.39kf.com/cntcm/shtml/2332-b-12.shtml)

那就让人纳闷了,为什么病人到东直门中医院用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可能就成了几万分之一?

刘清泉的解释是其他人‘西药与中药注射剂不合理联合使用’的。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警示提醒慎用清开灵注射液也是类似说法

查查文献:

‘我们收集了1994~2005年国内公开报道的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146例,...

146例中,男50例,女36例,性别不详者60例;年龄18个月~82岁。145例单独用清开灵静滴,1例合用氨苄青霉素(排除了氨苄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 李培新 李倩 郭瑾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年9月5卷18期

146个不良反应有145个是用清开灵单独静滴,那说清开灵的不良反应多是因为和其它药物不当联合使用造成想骗谁?

又有借口说是患者过敏体质,医生护士用药不够谨慎的问题,可文献说无过敏史的患者一样有20%会发生不良反应:

有过敏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无过敏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

阮岩.清开灵不良反应11例观察.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6(3):40.

稍稍看一下文献,就知道清开灵不良反应的病例多是按照说明书用药的情况下发生,跟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没有明显的统计关系。一句话,这药本身就是有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中医院的医生为何如此神奇?谜底也很简单:

清开灵注射液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发的,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也在生产销售的

所以虽然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过许多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生产的清开灵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http://www.cdr.gov.cn/docbase/infodata/2008-05-20/12600 /K2OT8286TucTN26F.ppt),但是据王耀献刘清说这种药在东直门中医院是一年用两三万次只有一例有不良反应的

再说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程翼宇学术不端和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

作者:新语丝同道

学术不端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但是因学术不端导致药品质量问题,是不是要追求法律责任,是犯罪呢?

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消息称,清开灵注射剂有严重不良反应。但是在国家相关网站一搜,令人惊讶的是国家科技部的多个五年计划,科技部资助强度最大的研究规划973,863都在资助清开灵注射剂的研究,受这些资助产出的论文也有好几百篇,但是清开灵还是没做好,什么原因?竟然发现有5篇关于清开灵质量控制的论文出自浙江大学药学院求是特聘教授程翼宇的实验室

最近有几位网友披露浙江大学披露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程翼宇,学术论文生产大户,几乎每周一篇论文,不乏造假,一稿多投等恶性学术不端行为。至此恍然大悟,国家科技部的钱投得再多也不可能研究好清开灵注射剂

以下是程翼宇5篇关于清开灵注射剂质量控制的学术论文:

(1)以下5篇关于清开灵注射液质量控制的论文,都出自程翼宇的实验室,文章内容相互重复,部分相互拼凑

(2)其中文章1和文章2的研究方法,内容,结果完全一样,几乎同时发表,恶意一稿两投。都是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清开灵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文章1说5类成分,文章2说9种成分,实际上文章的内容都是检测到相同的9个成分,如此这般说,不过想蒙骗编辑和读者而已

(3)文章中还有明显编造实验数据的痕迹,如文章1中表1的数据,在文章2中用图1表示,但是文章2图1中标示uridine的保留时间为8.57min,而文章1的表1则标示uridine的保留时间为8.75min,其他8个成分的保留时间一样。文章2中表2和文章1中表3是实验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和准确度的结果,表中大部分数据不同,有几组数据又完全一样,如果仅仅是一稿两投,数据应该一样,说明两篇文章的实验不同,可是,其它结果,却测量值却一模一样,我们都知道,程的实验室能得到如此高度重复的实验结果,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不然就是编造实验数据,典型造假。大型仪器的数据应该都有保存,查到原始数据一看就知道了

(4)文章3也是液相色谱和蒸发光散射检测清开灵的主要成分,和文章1、2的内容也是大同小异,其他的2篇论文,也都是用相同的数据拼凑而来,部分数据纯粹是编造的

(5)五篇文章都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973”研究项目)(No G1999054404)及科技部重大专项基金(No.2002BA906A29-3)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9005)

  1. Shikai Yan a,b, Guoan Luob, Yiming Wang a,b,?, Yiyu Cheng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nine components in Qingkailing injection by HPLC/ELSD/DA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quality contro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6, 40(4) : 889-895

  2. YAN Shikai,XIN Wenfeng,LUO Guoan,WANG Yiming, CHENG Yiyu.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Five Groups of Components in Qingkailing Inj ection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Photo Diode Array Detector and 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or,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05, 23(5):482-6

  3. Shi-Kai YAN,Wen-Feng XIN, Guo-An LUO, Yi-Ming WANG, and Yi-Yu CHENG*,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major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Qingkailing injection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ion.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05, 53(11):1392-5

  4. Shi-kai Yan , Wen-feng Xin , Guo-an Luo, Yi-ming Wang , Yi-yu Cheng An approach to develop two-dimensional fingerprint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Qingkailing injection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diode array detection.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5, 1090(1-2): 90–97

  5. 严诗楷,辛文锋,王义明,罗国安,程翼宇, HPLC/ELSD指纹图谱和星座图聚类法在清开灵注射液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药学学报,2005,40(9):842-845

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死

研究称双黄连注射液在人群中的致敏率为8.6%, 打双黄连注射液类似玩俄罗斯轮盘游戏

双黄连注射液【主要成份】:

金银花、黄芩、连翘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适用于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2007年,《中国中药杂志》刊载中国中医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报告称,研究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液在人群中的致敏率为8.6%,皮肤过敏试验阳性率为12.3%

打双黄连注射液类似玩俄罗斯轮盘赌游戏

有文献记录:双黄连注射液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和原因药物本身问题是双黄连中的金银花里含有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还具有致敏原作 用,可引起变态反应,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专家提出,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苷也能导致人体过敏,金银花和连翘中的皂苷类成分, 可导致 呼吸中枢的麻痹

卫生部、药监局2009年02月11日接青海省报告,青海省大通县3名患者使用标识为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下称“乌苏里江制药”)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后发生不良事件,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

2009年05月18日 国家药监局发布《警惕双黄连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这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第二次通报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2期) 警惕双黄连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2009年05月18日 发布

双黄连注射剂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制备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临床用于病毒及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的治疗。双黄连注射剂包括注射液和注射用无菌粉末。  

200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首次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反应。通报发布后,国家中心仍陆续收到有关双黄连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1. 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双黄连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各系 统不良反应/事件表现如下:

  • 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高热、寒战等,其中过敏性休克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36%,多数患者治愈,少数 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 呼吸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喉水肿、支气管痉挛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表现为发疹型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剥脱性皮炎、 重症多形性红斑等;
  • 其他损害包括肝功能损害、血尿、肾功能损害、过敏性紫癜、血压下降、视觉异常、听觉异常、抽搐、惊厥、昏迷等

双黄连注射 剂死亡病例报告分析显示,80%的患者有合并用药,多数合并使用了1-4种的注射剂,主要为利巴韦林、青霉素、地塞米松、头孢曲松、清开灵、头孢噻肟钠 等。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样反应,不排除原患疾病进展、合并用药、混合配伍、过敏体质、救治不及时或不当等。

典型病例1:患者, 女,57岁,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注射用双黄连3.6g静脉滴注。约输入150ml时,患者出现耳后皮肤瘙痒,停止输液 5分钟后,全身出现红色皮疹、呼吸困难、大汗、血压75/50mmHg,经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皮下注射肾上腺素,3小时后症状逐渐消失

典型 病例2:患者,女,43岁。因发烧、哮喘就诊给予双黄连注射液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用药两分钟后,患者出现喉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肌注肾上腺素1mg,地塞米松10mg加0.9%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扑尔敏20mg肌注。患者症状加剧,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约30分钟后抢救无效死亡

  1. 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

国家中心收到的双黄连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显示,该产品存在临 床不合理使用情况,并且部分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引起严重不良事件

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 配伍禁忌用药,将多种药物混合配伍或存在配伍禁忌的药品先后使用同一输液器滴注,没有其他液体间隔;儿童超剂量用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儿童患者中,27%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剂量用药现象;

- 过敏体质患者用 药,部分患者存在过敏体质,或既往有药物过敏史,使用双黄连注射剂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超适应症用药,4%的病例存在超适应症用药现象,如用于风寒感冒或 肺气肿

  典型病例1:患者,男,38岁,因头晕、发热至诊所就诊,查体温38.5度,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250ml、双黄连注射液20ml、林可霉素注射液3g、利巴韦林注射液0.5g、地塞米松5mg置同一瓶中静脉滴注,当日使用未出现不适症状。第二天, 重复使用上述药品,用药后5-10分钟后自感胸闷、气喘,立即停药,症状加重,牙关紧闭,随后呼吸、脉搏、心跳消失,5分钟后送至镇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

  典型病例2:患儿,女,10岁,体重25公斤。因咳嗽就诊,给予双黄连注射液50ml(正常剂量为2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0分钟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部发热,立即停药,测血压、脉搏正常,给予抗组胺药对症治疗,20分钟后好转
  1. 建议

  2. 建议医护人员充分了解双黄连注射剂的功能主治,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除临床必须使用静脉输液外,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口服双黄连制剂,或采用肌注方式给药

  3. 医护人员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使用该产品曾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患者、过敏体质的患者(包括对其他药品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不宜使用该产品治疗。有咳喘病、心肺功能疾病、血管神经性水肿、静脉炎的患者避免使用该产品

  4. 建议双黄连注射剂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其他药品时,医护人员应谨慎考虑与双黄连注射剂的时间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5. 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不得超剂量、高浓度应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应及时停用双黄连注射剂,并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6. 对于无完善的急救药品和设备的医疗机构,慎用双黄连注射剂

  7. 建议生产企业开展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机制、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的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从原辅料、生产工艺、制剂质量检验等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http://www.sda.gov.cn/WS01/CL0078/38014_1.html

2001年11月,SFDA网站发布的第一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上,就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与过敏反应。“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陆续收到了本品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和文献报道,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为主,其中包括严重过敏性休克23例、呼吸困难4例、剥脱性皮炎1例。过敏性休克患者中有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产“双黄连注射液”被紧急叫停

新华网北京2月12日电(记者周婷玉)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12日紧急通知,停用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产“双黄连注射液”

今年2月11日,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接到青海省报告,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3名患者使用标识为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批号:0809028、0808030,规格20毫升/支)发生不良事件,并有死亡病例报告

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两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立即暂停使用、销售并封存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一经发现不良事件患者,要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并按规定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药监部门报告

全国3名患者注射多多药业双黄连后死亡

中新网9月18日电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暂停销售使用标示为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今年9月以来,全国已有三人因不良反应死亡

今年9月7日、12日、15日,安徽、云南和江苏省各有一名患者在使用过包括标示为黑龙江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等多种药品后死亡,不排除与双黄连注射液的相关性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多多药业已经停止生产销售所有双黄连注射液,“涉嫌”的三个批次注射液均为20毫升装,已全部销售至全国各地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专家调查组已经赶到黑龙江,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于近期公布

药监局紧急叫停黑龙江多多药业双黄连注射液

中新网9月17日电 今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网站上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暂停销售使用标示为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

16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称,标示为黑龙江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在使用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为确保公众用药安全,决定暂停销售和使用标示为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正在对该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

茵栀黄注射液新生儿能静滴吗

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明显,儿童不能用!

山西太行药业茵栀黄注射液致1名婴儿死亡

四川新闻网10月19日讯 据东北网报道,黑龙江省卫生厅19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医疗机构立即对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进行全面清查、封存、暂停使用,对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要立即对同批产品和已使用药品的残留下架、封存、送检,并迅速向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19日上午,卫生部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通报了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医院因使用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批号为071001)后,有4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出生9天新生儿于10月11日死亡。经调查,该企业共生产茵栀黄注射液26万支,已全部销往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山东、云南、陕西和宁夏自治区共8省(区)。卫生部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该批号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使用

会议结束后,黑龙江省卫生厅立即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医疗机构立即对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进行全面清查、封存、暂停使用,并将清查情况逐级上报。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加强药品使用不良反应的监测,增强敏感性,对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要立即对同批产品和已使用药品的残留下架、封存,及时送相关部门进行检验,并迅速向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通知强调,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严格依法行医,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操作,使用药品要参照使用说明书,不得擅自扩大使用范围和适应证。对因临床需要而采用的特殊治疗及高风险处置,一定要对患者充分告知可能产生后果,取得知情同意

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充分重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把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放在日常工作的核心位置,要重点关注用药安全问题。各医疗机构要在全体医务人员中进行一次深入的用药安全教育,提高临床用药水平,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注:以下文字转引自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网站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 茵栀黄注射液 汉语拼音: Yinzhihuang Zhusheye

【成 份】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辅料葡萄糖、葡甲胺

【性 状】本品为橙红色的澄明液体。 【规 格】每支装10ml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性、迁延性、慢性肝炎,属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一次10~20ml,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 稀释后滴注;症状缓解后可改用肌内注射,一日2~4ml

【方.舟.子按: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绝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不需要任何治疗就会自行消失,即使黄疸实在太严重,也应采用光疗而不是用药,何况是骗人骗钱的中药。而中国许多医院、许多医生为了赚钱,却吓唬、讹诈父母,用“茵栀黄”之类的中药来给新生儿“退黄”,也不知有多少新生儿因此发生已知未知的不良反应,这下终于闹出人命来了。这根本不是某家药厂某批药的质量问题,而是医院、医生的医德问题,光是封存药物有什么用?应该全面禁止用中药给新生儿“退黄”,追究肇事医院、医生的法律责任才对,否则新的悲剧迟早还会发生。另外,中药注射液应该全面禁止,有无疗效且不说,也只有中国医生才敢把成分不明、纯度不高、含有一大堆杂质的药液直接往病人血液里灌,那简直是谋财害命。珍爱生命,远离中药。】

炎琥宁注射液小儿用量说明书

作者:逐草天涯

家有宝宝,自然留心跟宝宝有关的文章。前几天新语丝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一种东西叫做“炎琥宁注射液”。作者不清楚这种注射液是否是中药。因为希望自家宝宝不要遇到这种情况,我决定自己来研究一番。一个专业跟医学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不得不依靠Google来护佑脆弱的宝宝,心里一阵悲哀。天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怪物国家

先回答那篇文章里的问题:炎琥宁注射液是中药吗?

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网站上,药物的产品分类分为化学药品和中药。我猜测这里化学药品应当指的就是所谓的西药。炎琥宁注射液的“产品分类”竟然是----化学药品,与正宗的不能再正宗的西药氯化钠注射液是同一个分类。(国家药监局网站:http://www.sdfa.gov.cn )

那么它是西药吗?

我们来看它的说明书: (http://yp.cyy123.com/product.asp?id=903916&kind=解热镇痛、抗炎药)

【药品名称】  通 用 名:炎琥宁注射液  英 文 名:Potassium Sodium Dehydroandrographolide Succinate Injection  汉语拼音:Yanhuning Zhusheye

本品主要成分为炎琥宁,其化学名称为: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 -3,19-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水合物

其结构式为:  分 子 式:C28H34KNaO10·H2O  分 子 量:610.68  【性状】 本品为几乎无色至淡黄色的澄明液体

抛开那些唬人的化学名比如Dehydroandrographolide、14-脱羟-11啥的,一个名词跳了出来:穿心莲

再放狗得知,原来这个穿心莲颇为大名鼎鼎,请看网站介绍:

“穿心莲片剂对流感、流脑、急性菌痢、肺炎有显著疗效,被誉为“中药抗生素”。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开始采用新工艺将穿心莲的茎叶或全草提取后,制成了现代化中药口服制剂。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开发了多种制剂,我国有关部门已颁发了穿心莲制剂的生产批文600多张,其中普通片剂和胶囊占据了 90%。”

原来穿心莲被开发出了四大中高端注射液:穿琥宁、炎琥宁、莲必治、喜炎平。在药监局的网站上,莲必治和喜炎平的分类都是中药,而穿琥宁和炎琥宁的分类却都是西药(化学药品)

莲必治和喜炎平的说明书是什么样的呢?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莲必治注射液  汉语拼音:Lianbizhi Zhusheye  【作用类别】本品为感冒类非处方药药品。  【成  份】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  【性  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用于细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体炎

“药品名称】  品 名:注射用喜炎平  汉语拼音:Xiyanping Zhusheye  【主要成份】穿心莲内酯磺化物。  【性 状】本品为淡黄色至橙黄色的澄明液体。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用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等。”

大家的主要成分都是都是穿心莲内酯,不同之处在于喜炎平是穿心莲内酯磺化物,而炎琥宁是“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水合物”。难道说对于药监局来说“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或者“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就是中药,“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 -3,19-二琥珀酸半酯钾钠盐-水合物”就是西药?即使在新语丝上看了这么多年中西医吵架,我承认我对这个根本的问题即对什么是中药什么是西药仍然懵懵懂懂。好像有几个耳熟能详的专业名词可以判断中药西药,即“对照、随机、双盲原则的三期临床”。那么这两个分类中的非“中药”的“化学药品”可以这么判断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转载的2005年12月15日的一篇《南方日报》的报道,药监局要求修改穿琥宁注射液的说明书:

“新修订说明书中,“儿童用药”项内容增加“目前尚无足够儿童用药的临床资料”;“用法用量”项中删除“小儿酌减或遵医嘱”;“不良反应”项修改为“静脉滴注后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也可发生皮肤过敏(如药疹等),小儿腹泻,肝功能损害,血管刺激疼痛,胃肠不适。呼吸困难,寒战,发热等”;“注意事项”中增加“用药过程应定期检查血象,发现血小板减少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处理”。”(http://www.gov.cn/fwxx/jk/2005-12/15/content_127899.htm)

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该药并未经过三期临床。这里我假设“目前尚无足够儿童用药的临床资料”意思就是未经过三期临床。如果经过了三期临床试验不可能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接下来很容易就在国家药监局的网站上找到了该局2005年11月25日发布的编号为“国食药监注[2005]561号的通知,要求作出上述修改。(http://www.sfda.gov.cn/WS01 /CL0055/10464.html)我的理解是穿琥宁注射液应当不能用于儿童用药了吧?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那么回到我们的起点炎琥宁注射液呢?放狗多次,它的说明书从无类似“目前尚无足够儿童用药的临床资料”,反而在相应栏目里均注明:【儿童用药】小儿酌减,或遵医嘱,也就是穿琥宁的说明书修改前样子。动用药监局网站自己的搜索引擎也没有要求修改它的说明书的公告。难道炎琥宁是不同穿琥宁的对儿童更安全的药?再看穿琥宁的成分:

通用名称:穿琥宁注射液  英文名称:Potassium Dehydroandrograpolide Succinate Injection  汉语拼音:Chuanhuning Zhusheye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穿琥宁。  化学名称:14-脱羟-11,12-二脱氢穿心莲内酯-3,19-二琥珀酸半酯单钾盐。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28H35KO10  分子量:570.68  本品辅料为: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盐酸半胱氨酸、依地酸二钠、聚山梨酯80、乙醇、丙二醇、注射用水。  【性状】本品为几乎无色至淡黄色澄明液体。  【适应症】用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主要成份的区别仅仅在于炎琥宁多了一个“水合物”的说明,分子量大了一点。再次说明,我对药物一窍不通,不知道是不是这就是唯一的区别或者是需要比较别的地方才知道哪个适用于儿童

同一篇Google咬出来的文章提到“炎琥宁是1996年詹姆斯-安迪制药(通化)公司开发的药物。随着企业的发展,目前注射用炎琥宁已是巴里莫尔制药(通化)有限公司和阿尔贝拉制药(通化)有限公司的品种。1997年重庆药友公司的炎琥宁原料药及其注射、液粉针剂也获准生产。炎琥宁的95%以上的生产批文是2004~2006年下达的,目前SFDA下达的炎琥宁原料药及制剂批文总数已有198个”。这个“詹姆斯-安迪制药(通化)公司”是什么呢?“巴里莫尔制药(通化)有限公司和阿尔贝拉制药(通化)有限公司”这些洋里洋气的公司又是谁呢?为什么它们都在吉林省梅河口市经济开发区北环路呢?这两个公司可都是在药监局的网站上榜上有名的。阿尔贝拉可是拥有43个药品批文,巴里莫尔可是拥有66条批文。要知道老牌合资制药公司西安杨森才有31个批文。难道梅河口市那里盛产穿心莲?但是继续Google的结果却告诉我穿心莲这个宝贝“主产于广东、福建等省,华中、华北、西北等地也有引种”,对于东北连提都没有提。再次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同时也对吉林省梅河口市经济开发区北环路敬仰一下

因为这三家炎琥宁的开创英雄的名字都比较酷,我意犹未尽,继续Google,谁知越狗越心惊。原来这家“阿尔贝拉医药公司”原名为“菲尔斯杜克”,菲尔斯杜克原名为“太平洋药业有限公司”,太平洋药业有限公司的老板就是当年在天朝医药系统威震四方的“拿号王”魏威,而“魏威的吉林威威药业在几年的时间里数易其名,分别用过吉林全威、詹姆斯安迪、威威润生等名字,之后分化为诺氏制药、巴里莫尔制药”。(http://book.huanqiu.com/2008-09 /214754_3.html)这个炎琥宁可是出身名门啊

魏威的行贿把曹文庄拉下马,而曹文庄把谁牵出来了呢?郑筱萸!  (http://www.tianshui.com.cn/news/guonei/2007041009514618891.htm)

到底炎琥宁是不是那个什么“詹姆斯安迪”最先开发的呢?Google没有告诉我。据2006年的网文说鱼腥草被禁以后炎琥宁有望取代其销售霸主的地位(http://health.sohu.com/20060620/n243839187.shtml),不知道2008年这个预测实现了没有。但是据说“用于消炎的炎琥宁针剂成本价约为一支3元,厂家以一支4元卖给我,我卖给医院一支20元至30元,而医院卖给患者则一支高达80元”,显然这炎琥宁是个聚宝盆,在医院“火”起来也再正常不过。(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6827458.html)

从炎琥宁到郑筱萸,到底是因为我是个不可救药的阴谋论者呢还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充满阴谋?

用“炎琥宁不良反应”来Google,越看越恐怖。许多“对照实验”往往说“无明显不良反应”。也许作者们不是在自家的宝宝身上试验所以打个冷战出的疹子啥的只要没有休克都可以归为“无明显不良反应”吧。终于找到一篇老老实实报告不良反应的文章,对于每组各60多例的对照试验,该文报告说“不良反应:联合炎琥宁组:轻度腹泻6例,皮肤瘙痒1例,未予处理自愈。常规组:轻度腹痛5例,恶心1例,未予处理自愈。两组所有病例治疗后查尿常规、心电图均未见异常。”不知道“腹泻”跟“腹痛”在分析中的不良程度是否相同。我的外行看法是60多人中6人拉肚子,好像不良反应多了一点。虽然用来对照的两组患者都用上了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常用药阿莫西林,连我都知道这种实验根本无法证明炎琥宁的疗效,但是在一大群报告“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研究者”中间,即使常规组里出现了奇怪的“腹痛”,我还是要赞扬一下作者直接报告不良反应的诚实。(http://www.39kf.com/cooperate/qk /practicalmedication/0706/2008-06-30-497492.shtml)

新语丝那篇文章问的另一问题:到底哪些注射液是中药呢?用"国产药品" " 中药" "注射液"三个关键词同时搜索,药监局的网站给出的数字是1333条记录。但是这些记录大部分是同一药品由不同厂家生产的记录。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象炎琥宁、穿琥宁这样的药被归类为西药。从一篇不知作者不知时间的网文里得知,中药注射液一共有105个品种,包括“常用的单方制剂主要是鱼腥草、板兰根、穿心莲、黄藤素、野菊花等;植物衍生物及复方注射剂有清开灵、双黄莲、穿琥宁、炎琥宁、银黄、茵栀黄、苦黄、醒脑静、复方蒲公英、鱼金和清热解毒注射液等”。(http://www.medical18.com/medical/22.htm)

新语丝的一篇文章提到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就诊记(http://xys3.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medicine/yiyuan261.txt)。其实该医院倒是也有值得赞扬的地方,他们5年前就停止使用中药注射剂了。另一家停用的是天坛医院。(http: //news.sina.com.cn/c/2008-11-19/225616686552.shtml)

Google学研究到此告一段落了。虽然我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大名鼎鼎的穿心莲制品炎琥宁、穿琥宁不象它们的兄弟喜炎平和莲必治那样自豪地以中药面世而非要披上西药的马甲呢?难道中药不是“没有副作用”吗?为什么明明是更“天然”的中药却偏偏要戴上“化学药品”的令人不快的帽子?究竟药监局里西药和中药是按照什么分类的呢?这个“内酯”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这个生产批文198个、其中原料药54个、粉针剂115个、注射液12个、大输液17个的炎琥宁的前世和今生到底是什么呢?本人还要养家糊口,无法再继续“研究”下去了。套用老杜的一句话结尾吧。“安得千万Google学研究员,大庇天下儿童俱安全”

我与中药注射液的遭遇

作者:木心

我是新语丝的忠诚读者,十几年来,每天早晨读新语丝已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但我一直很少给新语丝写文章,偶尔涂鸦,加起来不过三五个短篇。读了《女童注射中药死亡 药厂称如补偿家属应感恩》忍不住潸然泪下,因为我也曾经历过丧子之痛,知道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虽然这件事和中药注射液无关,但我本人却有着差点被“炎琥宁”注射液夺去生病的经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把我经历写出来,以警后人,希望类似的悲剧不要再一次上演

最初对中药注射液引起警觉大约是2003年,虽然在此两年之前,我已经养成了每天读新语丝的习惯,但那时我对中医中药的反对态度并不坚决。2003年冬天女儿得了流感,本来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因为女儿体质不佳,笃信中医的亲人一再建议要找个老中医给孩子好好调理调理。妻子于是带孩子去了某医院,托关系找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中医,据说医术高超,退休后被医院特地反聘回来工作。老中医似乎也胸有成竹,利索地给孩子开了两种注射液,一种是“峨术油”,另外一种是“复方丹参”。但每次打完针,孩子反而病得更厉害,体温升高。询问医生,老中医很不屑地说她治病就这么个特点,烧烧就好了,实在体温太高了就加一针退烧针。连续注射到第三天,眼看孩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我果断地拔掉吊瓶,带孩子转到另一家医院,那时孩子几乎已喘不上气来,每呼吸一次,喉头发出“嘶嘶”的声音。入院后,经过一番检查,医生严肃地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病情再耽误可能有生命危险,孩子的肺已严重感染,肺上有很多水泡(注:我不知此语是否严谨,因时日已久,记忆有些模糊)。住了一个星期的医院,注射头孢抗生素,服用“安茶碱”,病情才算缓解,但从此落下了哮喘的毛病。稍有着凉感冒便咳嗽不止。一直坚持使用“普米克”三年方痊愈

至此我对中药注射液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我本人也拒绝再服用任何纯中药和中成药。但偶然的一次感冒,却让我再次遭遇了中药注射液。我因为患有咽炎,每次感冒,总是咳嗽很严重。有一次感冒,医生给开了“炎琥宁”注射液,根据不多的医疗知识,我知道西药大都是以化学成份来命,而中药多以功效来命名。而医生开的“炎琥宁”呈粉状,说明书上清楚地写着化学成份和分子式,所以当时我并不知道炎琥宁是中药注射液。第一次是我自己独自去打针,并无什么不良反应。但第二天注射时,不到二十分钟,突然感到全身发冷,牙齿咬得咯咯响,全身颤抖不已,体温窜升到39.6度,接着马上感到呼吸困难,呼吸道象被火灼伤一样,每一次喘气都要忍受着极大的痛苦。没有几分钟我已经神智不清,幸好当天有妻子陪同,记忆中我只是在半醒状态听到医生说是输液反应,停止了注射,好象又紧急注射了其它药物后才慢慢缓过劲来。多年来,我每次去医院看病医生问我有没有什么过敏史时,我都老老实实地回答对炎琥宁过敏,一直也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告诉我那是中药注射液。直到近期看到有关炎琥宁输液致死的新闻报导,自己在网上搜索了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有类似输液反应的并不止我一人,原来是药物质量“不合格”才致使不良反应,原来不止这一中药注射液有严重不良反应。。

为国人享受的医疗条件而感到悲哀,再一次忠告读此文者:珍惜生命,远离中药注射液!

我所经历的两次中药注射液

作者:木心

见到“刺五加中药注射液”致人死亡,不由忆起我两次经历中药注射液的事

一次是五年前,女儿刚刚三岁,偶患感冒,本来已经即将痊愈,只是偶而咳嗽。可家里老人笃信中医,非得找个老中医调理调理

妻颇费周折找到了某妇幼医院的主任医师,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据说造诣很深,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

照惯例号脉后开了一大堆口服中药,还有吊瓶。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是“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莪术油注射液”两种中药

从第一天打完吊瓶,孩子就开始发烧,当打到第三天,孩子病得越越厉害,一打完针就高烧,只好加退烧针。询问老中医,说她看病就这么个特点,烧烧就好了

第四天中午,孩子病得几乎喘不上气来。我果断拔掉吊瓶转到了市立医院,送到马上住院紧急治疗,医生告知如果再晚些孩子可能有生命危险,肺上已起了很多水泡(医生这么说的,我不知道有没有道理)。后虽经治愈,但落下哮喘的毛病,一直坚持使用普米克三年方完全摆脱这场噩梦

再一次是我自己,那是三四年前的事,因醉酒着凉,因本人患有慢性咽炎,一感冒往往咳嗽比较严重

到医院开始注射“炎琥宁”注射液,越打越觉得全身发冷,到后来全身抽蓄,呼吸道象被扒了一层皮,每喘一口气都疼痛难忍。后来妻子告诉我几乎休克,高烧三十九度六,医生紧急抢救才清醒过来

从那以后一直以为我对一种叫做“炎琥宁”的西药过敏,直到昨天偶而上网搜索时才知道原来“炎琥宁”也是一种中药注射液,出现这种反应的不止我一个人,而且还致死数条人命

不由感概,在中国当前医疗环境下,活着真不容易

我母亲与中药注射液的遭遇——看木心文章《我与中药注射液的遭遇》有感

作者:呆儿他

我喜欢看新语丝,因为这里有老实人在说老实话,而且说得非常好。看了木心写中药注射液的文章,使我想起今年3月发生在我母亲身上的一件也与中药注射液有关的事

我母亲今年80岁,身体一直很好,很少生病,有点小毛病也不看医生,她用自己的方法治病,大碗喝开水,然后出身汗就好了。今年3月初老母亲在家洗澡受了凉有点感冒,后来晚上发烧39度,但自己感觉还好,就吃了点退烧药没去医院。第二天感觉好些了,但体温还有38度,觉得不能不去医院看看。去什么医院我和妻子有分歧,我说去苏北医院-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妻子说那里太忙,不如去中医院,而且靠家近。我说不看中医,她说人家有西医,挂水输液的地方人不多,环境好。我也不再坚持,不就看个感冒么。不过我心里对中医院还是有点抵触,因为几年前有一次我在那儿挂水(我生病很少挂水,那次感觉有点重)药瓶里剩小半瓶时无意中发现里面有小米粒大小的悬浮物,我很生气,医政科的一位女干部拍胸说:她是优秀共产党员,药水保证没问题,我说里面有东西,她说不要紧,是瓶盖上橡皮什么的。我说你认为不要紧,你敢不敢输一点进体内。她一听勃然大怒,大骂起来,说我良心坏了等等。后来我们就再没去过中医院

那天我带母亲去中医院,打定主意不看中医,挂号时我申明看西医专家门诊,导医小姐很热情帮挂了个副院长专家的号。中医院的专家门诊包装有特色,荸荠色的桌椅门窗,有点古色古香的味儿。副院长,女的,五十上下年纪,打扮花俏,感觉有点凶。问了病情后说:你们好大胆,过了一夜才送来。她又问怎么上来的,我说自己爬楼的(4楼),她说有电梯啊。然后开了单子去做检查。化验科、放射科转了一圈回来,说透视不清楚,最好拍片。我说发现什么没有,我知道咳了两天,无非就是肺纹增粗。争论后不再要求去拍片,但要输液治疗。我说中药不要开,我指着处方上的“炎琥宁”有点疑惑地问:这是不是中药。她说不是。我问什么作用。“抗病毒的!”,专家有点烦了。她先前已用听诊器听了肺音,这时又叫伸手搭脉,我想中医院的院长真是全才。装模作样了一分钟不到,好了。我问脉象如何。“有点浮”,“什么意思?”,“你不懂!”。我知道院长恼了。但我要说清楚,我挂的是西医,就小心问:“你是中医?我们来是看西医的”。“中西医结合”,院长嘴里挤出这一句就不再理我们。我很恼火,感觉受了骗,但跟院长再说就要吵了

我对“炎琥宁”还是有点不放心,怕是中药制剂,和网友木心一样看到说明书上清楚地写着化学成份和分子式就放宽心了。第一天挂水没问题,用老太太的话说:挂得身上暖乎乎的。但是第二天挂了一会儿就全身发凉,后来开了个病床,躺在床上,盖上被子还是发凉,很难受。最后勉强挂完水,但人全身僵直不能动弹,休息了好半天才能回家。我母亲躺了几天才缓过精神来,但一直咳嗽,半个月左右才完全康复,我一直怀疑药水有问题

上个周末是母亲节正好赶上我们冬泳协会组织去浙江临安春游,于是带上老母亲去临安青山湖游玩了两天,算是尽了一点孝心。回来后看到木心网友写的“炎琥宁”引起的问题,回想起来感到很可怕,要不是母亲身体硬朗,抗住了,或者运气好,否则就会留下永久的遗憾,这个母亲节也许就过得不会这么快乐

我的体会是决不能把老人和孩子交给博大精深的传统神医,去年我们一个学生因哮喘发作送到中医院抢救,因抢救失误致死,可恶的是该医院竟然在网上冒名发帖混淆视听,这个将来有机会写出来请教医学大家哮喘病人正常应该如何急救

我觉得木心网友说得非常好:珍惜生命,远离中药注射液!

2010.5.11

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10月7日,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暂停销售、使用标示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2008年1月更名为黑龙江省完达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

2008年10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标示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批号:2007122721、2007121511,规格:100ml/瓶)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死亡

为保障公众健康,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紧急通知,暂停销售使用标示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黑龙江省完达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立即通知辖区内有关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并密切关注该药品不良反应,有情况立即报告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0月7日派出了2个工作组分赴云南和黑龙江开展联合调查、医疗救治。各地的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严密监测,主动收集相关信息。截至目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尚未收到其它地区使用上述产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 (来源:卫生部网站)

刺五加注射液相关信息:

用 途:平补肝肾,益精壮骨。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神经衰弱和更年期综合症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脑的血流量,降低心率、降低组织耗氧量及降低组织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平衡的作用,有抗疲劳、抗应激、抗炎、增加组织对乏氧的耐受性,增强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抵抗放射的能力,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及提高人体SOD,能提高核糖核酸,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有利于组织的修复

不良反应:可导致过敏性皮疹;肠道过敏;过敏性休克;心悸、心绞痛;泌乳;血压升高等

  1. 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96例文献分析http://www.cpahp.org.cn/ywblfy/news/200603/637.htm
  2. 刺五加注射液联合香丹注射液在部队中年首长中的保健作用www.39kf.com/cooperate/qk/clinicalmedicine/0617/2006-12-19-298923.shtml

经历过的“类刺五加注射液事件”

作者:受害者

最近在网上看到关于注射刺五加注射液死人的报道,让我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我以前在国内是学药学的,但是由于当时英语不好,所以经常查阅一些国内的文献。当时看到过一篇文献,关于用清开灵注射液可以用来治疗银屑病。恰好我自己的母亲也患有此病,出于年轻及对国内所谓科研的认识的不足,我就建议她用来试一试。结果这下可好,才打了1-2瓶,我母亲就过敏现象严重,甚至到了呼吸困难的程度。就赶紧把药停了,才渐渐的恢复了健康。从此我第一不再相信国内的中药注射液,第二也不再相信国内发表的一些所谓的研究论文

中毒与过敏

zhenhan08

最近两天刺五加事件沸沸扬扬,据说专家看到药品颜色深浅不一、有的有浑浊,有的封口的塑料处发现鼓包。并初步判断注射液是受到了污染,并且是一种致病毒力很强的病原微生物。后来新闻说云南已对相关批号的刺五加注射液进行了毒物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送检样品中没有检出毒鼠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除虫菊脂类农药、除草剂等常见毒物成分

不知专家为什么一定把刺五加注射液夺命原因考虑到质量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农药污染等原因上去,难道真的是质量问题、污染问题,而不是中药注射液本身的问题?究其原因,归因于前者,惩罚一个企业就够了,归因于后者则意味着一个产业的灭亡

如果药物污染了超强致病微生物,不会只有少数人而大部分使用者没有感染。即使轻微中毒症状都没有;当然可能是微生物的代谢物可能致人死亡,但那也无法解释少数人发病的事实。如果含农药污染,更不会区区几人发病。凡是可以使人中毒的物质,对每个人都应该有毒性的,只可能是每个人的发病程度不同而已,譬如农药,每个人吃了都会有中毒反应,只是有人立刻毒发身亡,有人可以挺到医院抢救。但吃了农药一点没事的人应该不存在。其他铅中毒、真菌中毒、食物中毒等,均是如此

但过敏就不同,机体对来源于外界的异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免疫学反应。有些人对某种异物反应很强烈,有些人则毫无反应。而这和刺五加注射液所产生的临床情况相吻合。大部分人可以耐受刺五加进入人体,但有少部分人会发生过敏反应,极少部分人则发生强烈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这次极不走运的同时死亡3 人,概率极低但还是发生了。可见这并非中毒反应而是过敏反应

最主要的是,直接进入血液的刺五加注射液,里面含有几十种或者上百种的化学成分存在。不知把不同的两个批次的药物拿去进行成分分析,是否每一种成分都存在或者含量相同。几十种或者上百种成分哪一种起到治病作用是没人知道的,哪一种容易导致人体过敏也是未知的。多年来有许多刺五加致人过敏反应的报道。刺五加夺命的事这次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为什么以前的过敏承认是药物作用(说明书上写的),这次却要往污染上考虑呢?中药通过口服给药,无论药效如何,起码是相对安全的(不会有急性毒性反应,当然,是否有慢性毒性反应是很难知道的,除非像龙胆泻肝丸一样被外国人发现肾毒性,外国人不研究的东西,毒性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直接进入血管的中药,外国人不用,国人自己会研究出致敏原吗?难!于是只好将原因归结于产品污染了。试问如果是产品出现混浊或颗粒等现象可以归因为质量问题,请问厂家有能力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吗?

国人承受着中药带来的慢性毒性反应和急性过敏反应,却仍然为其唱着赞歌,无奈的世界!!

以上说法不知是否有专业性错误,请专家指正!

舒血宁注射液说明书

日前,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发布了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中药利用情况分析,结果引发掀然大波。这份报告显示,2009年至2011年,中药舒血宁注射液在内科用药排名第一位,治疗疾病的适应症数量也由2010年138个扩增至2011年的154个,此药因此被一些媒体称为“最被滥用的中药注射剂”

舒血宁注射液最早由北京双鹤药业公司于1969年研发成功,1998年提出了国家标准,2004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目前双鹤药业旗下该公司被华润三九收购。舒血宁注射液主要功能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临床主要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舒血宁注射剂因为超适应症使用引发的媒体风暴尚未停歇,11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当即跟进,在其官网发布通知,要求舒血宁注射液修改说明书,增加警示语、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的通知要求,修订后的舒血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8项内容,使用注意事项包括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不超剂量和长期连续用药、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不能与氨茶碱、阿昔洛韦、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配伍使用等12项内容

据网通社了解,许多厂商的舒血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使用注意、禁忌事项等项极为简单。就连极为注重产品质量管理的石家庄神威药业,其舒血宁注射液产品说明书《不良反应》一栏也只有“极少见过敏反应”7字;《禁忌》提示“孕妇及心力衰竭者慎用”,算是尽到有效警示责任;《注意事项》只有4项,离国家食药监管总局通知要求仍有距离(神威药业官网上已按通知要求,对舒血宁注射液说明书修订补充,查询网址:(http://www.shineway.com/cn/swcp/cpsy/2100.html)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对以往的舒血宁说明书大加鞑伐,显示了中药注射液被滥用的一面。但硬币的另一面确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坚持认为,与中药传统的丸散膏丹不同,中药注射剂开创了中药全新给药方式,可大幅提高疗效,是中药科技创新的一大进步

张伯礼说,中药注射剂研发已走过了50多年历程,其间基础研究和安全性评价从未止步。特别是5年前,国家食药监局启动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评价项目,以此为契机,一些大品种药物在原料、制剂工艺、标准、安全性评价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几十个大品种的相关生产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原料可溯源、质量可控制、批次间一致性显著提升

张伯礼介绍,中药注射剂对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明确,例如丹红注射剂对糖尿病引起的末梢血管病变有很好的疗效,血必净在治疗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有明显作用,而西药对由内毒素造成的疾病,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网通社了解到,由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价也一直没有停止。有资料表明,当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仅远远低于五六年前,也远远低于很多化学药物。例如新近完成的某注射剂3万人安全性评价,不良反应率为3.8‰,有的大品种甚至达到了2‰。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也显示,中药注射剂重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

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审评专家刘建勋介绍,中药注射剂是从传统中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中药制剂。近年来,中药注射剂正处于产量大、研发势头强劲的状态,从药物的种植、加工、提取、成药,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我国制药产业开拓国际市场颇具潜在优势的项目

刘建勋说,中药注射剂直接进入血液,起效快,作用明显,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型三甲医院如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东直门医院等,此类药物使用规范,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且价格较低,相对于一些西药,特别是进口药物来说,更易被患者接受

对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近年来增多的质疑,刘建勋认为,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超剂量应用,二是药不对症,三是多药物联合应用。他认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是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这一点在三甲医院基本都能做到,而到基层医院就乱了。因此,当前中药注射剂风波的核心不是药品质量问题,而是使用管理问题。要持之以恒地狠抓基层医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用药安全的宣传和管理

对于基层医生的知识技能培训,一些中药注射剂大品牌企业做的较好。以神威药业为例,多年来,石家庄神威药业坚持开展基层医疗单位安全使用中药注射液培训,自2010年神威药业在河北省举办首场培训以来,培训已扩展到内蒙、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安徽等地,共举办近300场,有超过20000名基层医师接受培训

对中药注射剂行业乱象,品牌药企也呼吁加大监管力度。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李振江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继续提高中药注射液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的建议。而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药业公司董事长肖伟,则建议组织专家论证,对处方、工艺路线明显不合理、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标准低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应坚决撤销批准文号,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肖伟认为,对中药注射剂优良品种要大力发展,寄望于国家监管部门继续推进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工作,进一步明确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品种推进时间表,进一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只有严格管控,优胜劣汰,提高行业集中度,才有利于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才能使企业摆脱恶性竞争,做好中药注射剂质量和标准提升,打造中药注射剂产业航母

对此,新药审评专家刘建勋表示,中药注射剂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开发力度,上市评价不应减弱,好的品种要扶持,不应让好药成了替罪羊。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曹正逵也呼吁相关部门、媒体、患者客观对待中药注射剂,支持促进民族医药发展。他质疑有关中药注射剂质量问题的报道说:临床效果好、群众欢迎、用量大,就能说是滥用吗?

但是,只要中药注射剂存在一天,对其必要性的质疑就不会停歇。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就认为,中药完全不适合做成注射剂型,特别是不适合用于静脉注射。这是因为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而且不明确,做成注射剂是直接进入到血液中的,就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是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出现过敏反应,乃至严重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方.舟.子还认为,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在必要时是可以使用的。但目前并没有哪一种病非要用中药注射剂治疗不可,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病例,都是或者有更安全可靠的药物可以替代,或者是不需要使用药物就可自愈的。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完全没必要

网通社 2013年11月26日

(作者:陈辰)

喜炎平注射液说明书

警惕喜炎平注射液和脉络宁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

编者按: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建立的一项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公开发布以来,对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期通报品种为喜炎平注射液和脉络宁注射剂,两个品种均属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突出且较为相似,严重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较大。为使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公众了解两个品种的安全性问题,降低用药风险,故通报此两个品种。本通报旨在提醒广大医务人员在选择用药时,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并进行充分的风险/效益评估,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用药风险;相关生产企业应尽快完善产品说明书的相关安全性信息,增加药物配伍信息等,加强产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及不良反应的跟踪监测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警惕喜炎平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

喜炎平注射液的成分是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用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等 

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喜炎平注射液的病例报告共计1476例(单用喜炎平注射液病例报告971例,占65.79%),不良反应/事件主要为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其中严重病例49例(单用喜炎平注射液病例报告32例,占65.31%),占整体报告3.32%。病例报告涉及14岁以下儿童患者较多

一、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以往监测数据显示,喜炎平注射液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如下:全身性损害约占42.51%,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呼吸系统损害约占16.43%,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约占16.43%,主要表现为全身皮疹等;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约占16.43%,主要表现为紫绀等。  典型病例1:患者,女,21岁,因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150毫克+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输入至2/3时,患者出现寒战、发热、心悸、严重呼吸困难,随即停止该液,马上给予地塞米松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同时肌肉注射苯海拉明20毫克,氧气吸入。30分钟后患者症状好转

二、儿童严重病例分析

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喜炎平注射液涉及14岁以下儿童患者病例报告达1048例,占整体报告的71.00%;其中严重报告28例,占整体严重报告57.14%。儿童报告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紫绀、呼吸困难等。有关喜炎平注射液过敏性休克病例共10例,其中5例为儿童患者。  典型病例2:患儿,男,7岁,因上呼吸道感染, 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约10分钟后,患者出现大汗淋漓、双眼球持续充血、两眼肿胀、全身荨麻疹伴瘙痒, 停止使用药物.并静注地塞米松 5毫克, 口服开瑞坦,测血压为63/30毫米汞柱,加用多巴胺,阿拉明各一支,半小时后血压上升,上述症状有所缓解,留院观察

三、相关建议

  1. 喜炎平注射液易发生过敏反应,建议医护人员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穿心莲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2. 喜炎平注射液严禁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本品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不得超剂量使用。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缓慢滴注,特别是开始30分钟内要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采用积极救治措施

  4. 建议生产企业对说明书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增加不良反应描述,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尤其是加强儿童使用该品种的风险宣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患者和医生;完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开展相应安全性研究

警惕脉络宁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

脉络宁注射液的功能与主治为清热养阴,活血化瘀。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脑血栓形成及后遗症、静脉血栓形成等病的治疗。  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有关脉络宁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1500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189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为呼吸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等,其中严重的过敏反应是脉络宁注射液的最为突出的不良反应

一、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  脉络宁注射液严重病例报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损害,如呼吸困难、憋气、喉水肿等;全身性损害,如过敏样反应、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等;心血管系统损害,如胸闷、紫绀、低血压、高血压等。其中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例次位居前2位,占全部严重病例的38.1%。  典型病例1:患者,男性,67岁,因右侧肢体麻木不利诊断为脑血栓早期,查体:T 36.2度,HR 72次/分,BP 160/100mmHg。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毫升静滴,输液至100毫升时,患者感全身发冷,血压下降至80/45 mmHg,脉搏100次/分。立即停药,给予抗休克治疗,30分钟后患者上述症状缓解,2小时后血压升至120/60 mmHg。  典型病例2:患者,女性,55岁,因患脑梗塞就诊,给予脉络宁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输液约2分钟,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立即停止输液,予10% 葡萄糖注射液加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约15分钟后,上述症状缓解,未再使用该药

二、相关建议  1.脉络宁注射液易发生过敏反应,建议医护人员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过敏体质者慎用,加强对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测。  2.医生按照说明书处方脉络宁注射液,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尽快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3.建议药品生产企业以有效的方式将脉络宁注射液的安全性信息告知医务人员和患者,提高对药品风险影响因素的警示程度,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宣传力度,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8期) 2012年06月25日 发布

惊险的中医药注射液用药记

作者:南方

新语丝的资料表明,由穿心莲为原料的中医药注射液,有很多临床不良反应!原来还不以为然,可我母亲亲身的用药经历,完全证实了该注射液的对生命的恐怖和医生为谋取利益对生命的漠视!

在无锡中西医结合医院(原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我母亲因肺炎就医,医生在开了头孢类注射液后又开了“喜炎平”注射液,用药才一天,我母亲从来正常的血压居然猛升高到200,天晕地转而不能起床,我正好出差回无锡,去医院看望母亲,了解情况后感觉很奇怪,虽没有医药专业知识但常识提醒我,很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

随即询问医生,喜炎平是什么药,医生说是消炎药,再问,既然头孢消炎,为何还要重复用消炎药,是中药还是西药,在反复追问下医生才不得不告诉是中药,又问主成分是什么,医生很不耐烦的说是穿心莲

我一听立即大惊,因网上有许多不良反应的资料,立即要求医生停用,岂料医生居然恐吓说,如果有后果由你负责并要我签字确认,医生以为如此恐吓语言,一般病人或家属就会就范了,却不知道我已经是新语丝的读者,一直关注对中医药害人的揭露,具有些医疗常识,尽管内心还是有点哆嗦,但我相信新语丝上对中医药的揭露,坚决要求停用,医生无奈,却居然厚着脸皮说,已经开出的三小瓶不能退,问多少钱一小瓶,说是90元,天价啊,据说该类中医药的成本也就数元,居然索要就医病人到90元,简直就是谋财害命么,但我想母亲还在医院,不能和医生公开对立,这药已开,该医生的回扣分成已进入统计信息渠道,坚持退药肯定惹恼医生,只好被迫违心同意,医生还再三要求不要声张,说他女儿也用这药,我提醒他说应该将此不良反应记录并上报,医生不置可否(估计后来肯定没有上报),停用后,当天我母亲血压就恢复正常!无任何医药专业知识的我就这样避免了可能的悲剧。从此,虔诚的中医药信徒的我母亲,再也不相信中医药了。也算是意外之喜吧

想想真的好后怕啊,如果不是我坚持停用,如果在医生的恐吓下继续用药,那是什么后果呢!再想,更加骇人的是,如此害人的药是怎么批准出笼的呢,如此谋财害命的中西医结合医生又是如何获准行医的!中医药原料的注射液经过随机、对照、双盲和三期临床的科学法则验证了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何要批准这种夺命中医药?

夺命中医药注射液何日休?难道一定要害死人事件瞒不住了才能查处么!强烈要求立即停用所有以中医药原料的注射液!

中药注射制剂对儿童的危害,儿童慎用

《财经》记者贺涛

“下一个是谁?”近来这个疑问悬在医药圈人的心头

从2018年5月29日始,短短半个月中,国家药监局接连四次发布公告,先后要求柴胡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丹参注射剂、天麻素注射剂等中药注射剂大品种修订说明书,并针对儿童、新生儿、婴幼儿做出禁用或慎用的要求

“外行人或许很难理解这份公告的分量。”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保护与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林告诉《财经》记者。柴胡注射液是中药注射剂的“鼻祖”,1939年诞生于八路军简陋的制药厂里。这份公告涉及隶属73家企业的77个柴胡注射剂批准文号,牵扯面很广

7月3日晚,国家药监局又一锤双响,要求清开灵注射剂和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修订说明书

密集的出招,透露出中国独创的药品品类——中药注射剂将迎来一场趋严的监管

除了修订说明书,研究启动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制定再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亦是国家药监局在“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

实际上,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于2001年11月首次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就有双黄连注射剂和清开灵注射剂的身影,两者共造成过敏性休克51例,其中3例死亡

此后17年中,中药注射剂多次登上这一通报,为提示安全隐患。药品监管部门也多次进行点或面上的治理,力图解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确有成效

然而,目前的监管思路无法彻底洗清中药注射剂的先天缺陷,在这个已然千亿元规模的市场中,药企生存、社会就业、部门利益等诸多问题纠葛,导致监管部门难下重手。此种情形下,尽快让所有儿童远离中药注射剂是应有之举

先天缺陷

新晋国家药监局领导上台伊始,就推倒了首张多米诺骨牌——柴胡注射液。当得知国家药监局要求修订柴胡注射液说明书的消息后,李林为之叫好

要求修订的主要内容为:警示本药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

将中药和注射给药方式“创新”地结合在一起的中药注射剂,源于缺医少药的年代,在1965年掀起的大搞中草药的群众运动中,实现了“大跃进”式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1400多种中药注射剂,形成了现代药物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观

在科普作家、生物学博士方.舟.子看来,“中药注射剂是一个不中不洋的怪胎”。它源自中药,但不是吃的,而是注射的,这种用药方式是传统中药没有的,所以说它不中;静脉注射是现代医学才有的用药方式,因为是要直接注入血液的,所以对注射剂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必须高度纯化,而中药注射剂里却含有大量的杂质,所以说它不洋

出身问题本不重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是国际药品的基本原则。但用此原则来对照,会发现中药注射剂存在难以弥补的先天缺陷

作为注射剂,就会绕过具有阻隔、排泄有害物质的人体肠胃屏障,直接把药打到血液里,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滴注,这是国际公认的用药原则

在药物质量控制标准中,注射剂要求最为严格,其成分必须清晰、药品纯净度高、疗效有充分证据、毒副作用明确,这些中药并不具备

要知道,即使是单味中药,其中的化学成分也是十分复杂的,复方中药注射剂的药味更多,化学成分更加复杂;更有甚者,有些中药注射剂所使用的药材本身就有毒性,如参附注射液中需要的附子、乌头

将不明成分的复杂混合物注入血液,“颠覆”了现代医学的基本原则,带来相当大的用药风险

首要问题就是过敏原。方.舟.子分析,在中药注射剂大量的杂质里难免会有过敏原,过敏原如进入血液中会引起过敏反应,所以中药注射剂容易导致过敏,严重的过敏会导致休克、死亡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被中药注射剂夺命的患者大多死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在本轮多个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修订中,都要求警示该药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朱文涛认为,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过敏反应物质的不确定性及过敏反应种类众多,无法通过预试验减少,因此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可预知性

中药注射剂的先天缺陷,还有容易被热原污染。热原是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能刺激人体发热,并由此得名。方.舟.子称,注射剂在生产、储存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受到细菌污染,否则热原被注射到血液后,会使病人发高烧,甚至死亡。中药材的生长、储存环境难免会受到细菌污染,许多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没有过硬的纯化过程,药材里的热原就会进入中药注射剂中

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同样困难重重。北京医院药剂科原主任药师傅得兴在接受《首都医药》采访时称,中药注射剂从生产环节开始,就存在颇多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成品的合格率

北京市曾在1995年至2000年间,检查了250批次的中药注射剂,其中近六分之一质量不合格

不过,药物的使用需要权衡利弊。尽管存在引起不良反应的较大风险,但并不意味着中药注射剂就不能用,而是要看有没有必要使用

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因缺乏扎实的临床数据支撑,常被质疑。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曾坦陈,早期批准上市的以中药为原料生产的注射液,安全性、有效性基础研究薄弱,部分生产企业偷工减料、使用假劣原料、擅自改变生产工艺,严重影响了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

在方.舟.子看来,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哪种疾病只能用中药注射剂来治疗,没必要使用,却可能冒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中国独创产业

一位地方药监系统的资深人士透露,由于过去20多年,我国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肆意滥用,导致该小概率事件被无限放大,直至触目惊心。销量巨大、被誉为“中国神药”的中药注射剂更是首当其冲、成为焦点,为此,很多厂家均配置了“救火队”,掌握着一定金额的活动经费,一旦自家产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出现致死病例,都是第一时间赶到出事医院,平息事件、商讨赔偿,最终目的是控制事态、不被曝光,不要影响销售业绩。所以,被公开曝光的案例寥寥无几

药企不遗余力的背后是一个千亿元市场。尽管用现代医学原则衡量,中药注射剂难以称其为药,但在中国,它却成就了药品产业的一个支柱,甚至是有些上市企业的“当家花旦”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中药注射剂的总规模超过1048亿元,其中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八成

围绕着中药注射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采种药材的药农、生产药物的企业,到经销商、医院、药店等,分处在链条的不同环节上,以此为生

中国已有上市中药注射剂品种约130个,生产企业210多家。大约80%的中药注射剂品种都获批于1985年之前,按照当时较为宽松的地方标准执行,临床有效性数据、安全性数据严重不足

2001年12月1日,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生效后,全面废止地方药品标准,统一上升为国家标准。但许多已经落后多年的中药注射剂地方标准,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升为国家标准,傅得兴回忆,“这一点令人很费解”。有些中药注射剂稍好一些,增加了含量测定的标准,但在安全性检查上依然存在重大不足

上述药监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当时有中药界专家也强烈反对中药注射剂上升为国家标准,理由是中医传统都是口服或外用,从来没有静脉滴注。此前地方标准属于小范围应用,一旦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大面积使用,对中医药传统影响不好

彼时,国内化学药发展迅猛,很多中药企业奄奄一息,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看到这样一个救命稻草,中药企业做了很多“工作”,最终,被相关领导支持、中药注射剂获得批准放行。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被打开,就控制不住了,大量品种获批上市,直至2008年前后,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极少再批准此类注射剂。但这又导致已获批品种往往成为独家,由于垄断市场,年销售额可以轻松达到惊人的10亿-30亿元,其中暴利程度更是难以表述,公司上市犹如探囊取物、不在话下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周超凡亦曾指出,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历史较短,有些不该研制、不该生产、不该销售、不该进入的药品,历经公关处理,都被批准生产了

相较于常规剂型的药品,中药注射剂的价格高出2倍至3倍,高回报率促使药企争相上马中药注射液生产线。周超凡认为,药企、医生、医院都能从中受益,这为中药注射液的推广、使用开了绿灯

然而,中药注射剂的“后遗症”很快显现,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其安全性开始受到各界的关注与质疑。2006年爆发“鱼腥草注射剂事件”,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接到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5488 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258例,死亡44人,鱼腥草注射液被暂停销售使用。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中药注射剂排名前十的产品,合计销售额超过493亿元,销售额超过40亿元的产品有7个

以上榜产品丹红注射液为例,2017年的销售收入约为43.81亿元,占步长制药(603858.SH)营业收入比例的31.60%;丹红注射液的净利润为7.80亿元,占步长制药净利润的47.62%,是绝对主力产品

Wind数据显示,丹红注射液在2012年-2015年间,毛利率分别为94.38%、95.04%、95.12%、94.53%,长期保持高位,无愧于步长制药的“利润之王”

其他拥有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公司,主营产品毛利率也都不低。如红日药业(300026.SZ)的血必净注射液,2017年,毛利率高达91.27%

然而,不良反应总是悬在中药注射剂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截至目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发布7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共涉及药品76个,其中有17个中药注射剂产品,占比22%

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上还有一个尴尬现象:就是大量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多是西医,中医反倒很少给病人用

禁用还是慎用?

10岁的安安(化名)在发热、头痛、咳嗽三天后,到儿科门诊治疗,经检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医生给予清开灵注射液25毫升加10%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静脉滴注

谁知药液刚输入约五分之一,患儿开始胸闷不适,继而呼吸急促、烦躁、惊叫,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骤降至40次/分,口唇发绀,脉搏消失。被诊断为过敏性休克。院方立即停用清开灵,开始抢救,然病情未见好转,相继出现昏迷和呼吸衰竭死亡

这是《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在2001年首次记载的儿童因使用中药注射剂导致死亡的病例

由于儿童脏器发育尚未完全,对药物更为敏感,耐受性较差,这一群体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高于成人。如华西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一份关于柴胡注射液的系统评价中,收录了10例因使用柴胡注射液导致的死亡病例,其中6例是儿童

对于国家药监局修订多个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的举措,医药圈多发赞誉之声

但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此举做得不够彻底,仅区分了儿童、新生儿、婴幼儿不同群体,限制措施也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种。李林就建议,应该好事做到底,“一刀切”将所有中药注射剂都对儿童禁用,即把最容易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人群先剥离出来,降低用药风险

此外,研究启动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制定再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已被列入国家药监局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这可能是对行业影响更为深远的变革。早在2009年曾经启动过一轮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现在旧事重提,显然当初设定的目标未能很好达成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曾称,“中药注射剂不仅要评价安全性,还要评价有效性,有效性是药品的根本属性,如果没有效这个药品就没有价值。”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评价难度相当大。中药注射剂品种多、成分杂,生产工艺也不一样,制定再评价标准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且,对生产和质量控制环节的风险排查还好说,但是涉及中药注射剂的致敏原、有效成分等未明确的核心研究内容,目前几乎没有解决方案

自在4月28日最早被国家药监局要求修改说明的参麦注射液,至今已有7个中药注射剂品种遭遇“限用令”,涉及多家上市公司,包括大理药业(603963.SH)、神威药业(02877.HK)、上海医药(601607.SH)、华润三九(000999.SZ)、云南白药(000538.SZ)、亚宝药业(600351.SH)、华润双鹤(600062.SH)、中恒集团(600252.SH)等

如果不经任何铺垫和缓冲,就将中药注射剂的监管一严到底,整个产业链都可能断掉,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再评价只能是渐进式的

“只有通过尽可能地少用,才能将(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降至各方可接受的范围内。”上述药监人士对《财经》记者说,这也许是唯一之路,因为没有哪位领导敢于一刀切撤销全部文号

限用思路,在2017年也被医保部门采用,其初衷是医保控费。2017年2月27日,人社部公布了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入选中药注射剂49个,其中39个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占比高达80%;在受限品种中,有26个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意味着基层医院使用将不予以医保报销

药智网有个“神药”数据库,收录了全国各省市限制用药、辅助用药目录。2018年以来,新增2112条限用信息。其中,入围前30名的药品全部为注射剂。丹红注射剂居首,2015年至今被重点监管频次高达26次,涉及11个省市及地方医疗机构

限用的效果已然显现,步长制药2017年报显示,两种丹红注射液剂型(分别为10ml/支、20ml/支)生产量分别同比下降11.35%、11.33%,销售量下降幅度分别为1.66%、1.35%;红日药业的血必净注射液,2017年销售收入为6.84亿元,同比下降39.13%;中药注射剂占公司营收半壁江山的神威药业,注射剂产品销售额同比减少11.5%

限用是对中药注射剂巨大存量市场的控制,随着用量的下滑,中药注射剂市场出现萎缩几成定局

与此同时,中药注射剂的申报口子也大幅收紧。监管部门的总体思路是:严格控制口服制剂改注射制剂,口服制剂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不批准注射制剂上市。严格控制肌肉注射制剂改静脉注射制剂,肌肉注射制剂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不批准静脉注射制剂上市

限用、再评价、严格审批,三大举措合力补漏中药注射剂的顽疾。这是一剂“慢药”,像注射剂再评价工作力争用五年至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但作为消费者,则可以理性选择,用脚投票

(本文首刊于2018年7月9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为什么中药注射液的副作用较大

·方.舟.子·

最近在网上看到两家医院内部公布的禁用药物名单,几乎都是中药注射剂。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经常爆出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丑闻,国内药监部门时不时要针对中药注射剂发布安全警示,乃至规定某种中药注射剂只能在有抢救条件的医院使用。这种警示没有什么用处。药监部门应该向那两家医院学习,完全禁用中药注射剂才对

中药注射剂是一个不中不洋的怪胎。它源自中药,但是不是吃的,而是注射的。中药本身安全性就大成问题,但是因为是口服的,有的有害物质没能被身体吸收,排泄掉了。而中药注射剂是直接注射到血液里的,里面有什么有害物质的话,都全部打到血液里了。所以中药注射剂和同类的中药相比,风险更大。这种用药方式是传统中药没有的,所以说它不中。静脉注射是现代医学才有的用药方式,因为是要直接注入血液的,所以对注射剂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必须是高度纯化的,而中药注射剂却没有经过纯化,里面含有大量的杂质,所以说它不洋

中药注射剂没有经过纯化,和纯化的注射剂相比,风险大得多。在大量的杂质里头难免会有过敏原,过敏原进入了血液当中就会引起过敏反应,所以中药注射剂很容易导致过敏,严重的过敏会导致休克、死亡。中药注射剂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容易被热原污染。热原是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能刺激身体发热,所以叫做热原。我们被细菌感染后会发烧,就是热原引起的。注射剂在生产、储存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受到细菌污染,否则热原被注射到血液后,就会让病人发高烧,甚至死亡。中药药材的生长、储存环境并不是无菌的,难免会受到细菌污染,而生产中药注射剂没有经过纯化,药材里的热原就会到中药注射剂里头。有人可能会问,生产中药注射剂要经过消毒,不会把热原清除吗?不会,消毒只能杀死细菌,却清除不了热原,热原是很稳定的

所以中药注射剂既容易导致过敏反应,也容易导致热原反应,比一般的注射剂要危险得多。这是中药注射剂本身的缺陷,不是靠质量控制就能避免的。药物的使用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能够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不是不能用,要看有没有必要使用。但是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是没有经过证实的,它用来治疗的那些疾病,有的有更安全的药物可以用,有的不需要用任何药物就可以自愈,还有的根本就不是病。目前没有发现有哪种疾病只能用中药注射剂来治疗,本来就没有必要使用,却要冒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这样有害无益、害人无数的药物,早该禁止了

2017.11.28

(科学猫头鹰首发)

中药注射剂被叫停

作者:不想说

近一年来,不断地从网络上看到**中药注射液被紧急叫停,其中就有临床使用得非常多的鱼腥草注射液。几年前这样的消息很少见到,现在被叫停是接二连三了。我想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恐怕不是现在才有的吧,一种可能就是现在的各级政府吸取了教训,不敢再承担封锁消息的责任了(执政为民了)

接二连三的叫停,提醒我们这些不是孤立的个案。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就我见到的来说,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不管是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症,只要注射,都会添加有一至两种中药注射剂(网友们可以调查一下,还有什么病不能用中药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的)

前次我自己一小毛病,只注射了几针就好了,但也被当院长的哥哥加了一种中药注射液(我当时申明不用中药注射液,他是一脸的不屑:天天用,没事!)。真的没事么?我是非常担心的。每一种中药注射液不仅普通医生不能确知它的成份,就是医药专家也没人能知道。它们都是很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究竟是什么物质在人的身上起作用,更是没人知道。至于副作用,与中成药一样,“未知”。它们跟中医也没有关系,没有医生在使用它的时候会进行辩证论治,会考虑病人的阴阳寒热虚实。但就是这样作用机理不明、成份未知、疗效不确、副作用不明的中药制剂,所有的中国医生们(绝大多数是学现代医学的吧)都大用特用(也许有不用的医生吧,我没见到),他们怎么就敢呢?这种全世界仅有的怪现象,恐怕只能是我国的独特医疗政策和体制造成的吧。这也算一中国特色了

中药和中药制剂疗效的无效或不确切,这应该是多数业内人士都熟知的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中成药不断地被曝出违法添加了西药成份了。当然老百姓是不知道的,你告诉他也不信。中医已经死了,这是事实,如果在哪个角落还有用真正的中医手段治疗疾病的个别老中医,那也是凤毛麟角,不改中医已经灭亡的事实。但现在中成药和中药制剂的使用却甚嚣尘上,我想无非几点:利益、无知、迷信。制药企业与医院毫无疑问是一条战线上的,他们眼中的就是利益,他们的手段就是蒙和骗,这有无数的医药广告为证(不排除很多医生是跟着习惯走的);而多数人的无知和迷信,正是中药得以大行其道的土壤。以灌输和记忆为主要手段、以考试为主要目的的我国教育,是培养不出有真正科学素养和批判精神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来的。网络调查说中国有70%的人相信进化论,这个结论明显是虚妄的。十三亿中国人有多少人上网?上网的人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如何?哪些人会主动接受调查?再说,进化论在中国只是作为一种权威的既定的知识在课本中传授,跟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马列哲学一样,有多少人当作一回事?更不用说对我们的思维习惯和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有什么影响了(对我个人来说,进化论对我的影响是看了方.舟.子大量文章以后)。以我几十年所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来说,从博士到普通农民,不相信鬼神风水和不迷信的人又有几个?纵使有个别人不太信,但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对待的。所以中药及其注射液注定还会风行若干年,纵使再出现几十几百个方.舟.子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吧

真正能改变这一切的只有我们的党和政府,靠个别科学家和几个有良知的人是无济于事的。想想卖淫这一行业在一夜之间被取谛,妓女们接受治疗和教育后自食其力;想想巫婆神汉一度销声匿迹:党和政府的力量何其大也。可惜,我们的政府正在拚命挽救中医、开发中药(恐怕多数不是按现代医药学的方法吧),行政、法规、经济的力量全用上了。此次的香丹注射液就是甲类医保药。呜呼!夫复何言?

下面再来说说这次被叫停的香丹注射液,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给我的印象就是玩儿呗。首先看它的生产企业: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神龙药业有限公司、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乌苏里江佳大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多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常熟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http://drug.health.sohu.com/medcom-19599.shtml),呵呵,这么多家(也许还有吧),原料无非都是丹参﹑降香,制取方法也无非那么几种,看来谁都可生产了,又没什么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有钱赚大家上啊。再来看批准文号:分别是国药准字Z33020054、国药准字Z23020554、国药准字Z23021892、国药准字Z32020159、国药准字Z20033282、国药准字Z23021306、国药准字Z23020797、国药准字Z23021514、国药准字Z32020237、国药准字Z11020799。小民们就不知每下一个文号要多少RMB了。这么多药准字也算奇观了。大家再来欣赏下说明书:(网上查到的,晚上没办法去找一份来看)

【药品名称】香丹注射液。  汉语拼音:Xiangdan Zhusheye。  【成 份】丹参﹑降香。  【性 状】本品为棕色的澄明液体。  【功能主治】扩张血管,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用于心绞痛,亦可用于心肌梗塞等。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2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一次10~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  【禁 忌】对本药物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不宜在同一容器中与下列药物混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妥布霉素、硫酸萘替米星(尼泰欣)等注射液。生物碱盐类,如盐酸罂粟碱、利血平、盐酸络贝林(盐酸山梗菜碱)、硫酸阿托品、硫酸麻黄碱、硝酸士的宁等注射液。人工合成的含氮杂环类有机盐类化合物,如盐酸雷尼替丁、盐酸硫胺(维生素B1)、盐酸吡多辛(维生素B6)、盐酸氯丙嗪(冬眠灵)、盐酸异丙嗪(非那根)、乳酸环丙沙星、心得安等注射液。其它:蛋白质和重金属盐类。  2.本品不宜在同一容器中与其他药物混用。  3.本品是纯中药制剂,保存不当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所以使用前必须对光检查,发现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贮 藏】密封,遮光

评说:成份应该改成原料吧,或说丹参、降香的提取液什么的。具体成份就老实说:不明(那么多谁知道呢),从生产工艺流程就知道,不同批次的成份都不完全相同吧。功能主治是怎么来的就不知道了,另一篇资料上说是丹参性味苦、微寒,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烦和活血调经的功效;降香性温、味辛,具有降气止痛、散瘀止血等功效。结论就是:药理作用是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逻辑上讲不通的,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既然前部分是按传统中医的说法,怎么后面就全变成现代医学的词汇了呢?又如何从实验室证明了?禁忌:那是没得说,用了不行,有反应了,以后你就不用了吧。至于没用过的人都可以用

时间不早了,最后来看一篇论文:见附二,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找到的,是不是真正的论文我就不知道了

评说:用了几只家兔、几只豚鼠做了这么几次实验就得出结论来了:“结果香丹注射液对家兔股四头肌无刺激作用,对家兔耳缘静脉无刺激作用,对豚鼠未见过敏反应,家兔无溶血现象。结论香丹注射液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安全可靠。”大家仔细看看,我不是专业人员,不太敢说。不过2.4节,就用一只家兔的血液做了一组试验(权且称为一组吧)就得出了结论,最后就是“香丹注射液经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安全性好,可供临床使用”,我总不敢相信,还是让方家来评说吧

另外,据我当院长的哥哥说:他们院有几个医生治病不怎么样,天天在鼓捣什么论文,数据吧好像凑的多。不禁想起以前看的各色中医杂志上登的论文,那里面的数据都是凑的吧?按那些论文所载,中医不仅不应该被取消,而应该逐步替代现在医学,那么多数据摆着纸上啊!

小可曾经准确预知过几件事,这里再预测下:在未来几年里,还会有更多的中药注射液被紧急叫停,直到彻底取消了中药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至于什么时候能取消,小可是预测不到的

以上杂感,权当给大家提个醒儿

附一:浙江天瑞药业生产的香丹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被叫停

2009年03月24日 20:48:11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24/content_11066046.htm

新华网北京3月24日电(记者 崔静、周婷玉)卫生部24日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立即停止使用浙江天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080524的香丹注射液

当日,卫生部接到广东省卫生厅报告,3月19日广东省中山市13名患者在使用天瑞药业生产的香丹注射液(批号为080524,规格为10ml/支)后,出现寒战、发热等临床表现。经广东省药品检验所检验,天瑞药业生产的该批号香丹注射液热原项目不合格。广东省卫生厅和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已下发通知要求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停止销售和使用该药品

为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立即停止使用并封存天瑞药业生产的批号为080524的香丹注射液,做好相关记录;临床使用天瑞药业生产的其他批号的香丹注射液时,要密切观察用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停药

卫生部同时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妥善保存该药品使用的相关记录,保证药品信息可追溯。一经发现不良事件患者,要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监部门

附二:香丹注射液安全性实验报告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陈正爱 王丹 李美子

摘要:目的对香丹注射液进行肌肉刺激性、血管刺激性、全身过敏性及溶血性实验,以评价其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在肌肉刺激性实验中,主要观察2只家兔注射香丹注射液后48 h的变化。在血管刺激性实验中,主要观察2只家兔分别连续5 d注射香丹注射液及生理盐水的变化。在全身过敏实验中,6只豚鼠隔日3次腹腔注射香丹注射液,于首次给药后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静脉注射香丹注射液,观察15 min内动物的变化。在溶血性实验中,观察本品在4 h内有无溶血和聚集现象。结果香丹注射液对家兔股四头肌无刺激作用,对家兔耳缘静脉无刺激作用,对豚鼠未见过敏反应,家兔无溶血现象。结论香丹注射液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安全可靠

关键词:香丹注射液; 安全性实验

The Test Report of the Reliability of Xiang Dan for Injection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Xiang Dan injection by testing the muscle stimulation, vessel stimulation, hypersensitivity of total boby and haemolytic test.MethodsIn the muscle stimulation test, two rabbits were observed at 48 hours after injection Xiang Dan; in the vessel stimulation, two rabbits were observed at 5 days after injection Xiang Dan or saline, respectively; in hypersensitivity of total boby, 6 guinea pigs were injected by Xiang Dan in abdominal cavity in 3 times, the last two were 14d and 21d after first medication; in the haemolytic test, hemolysis and coagulation were mainly observed.ResultsThe Xiang Dan injection has no stimulation to muscle and ear vein of rabbit, the rabbits have no allergic reaction as contrast and without hemolytic reaction.ConclusionXiang Dan injection was safety and reliable based on the animal experiment.

Key words:Xiang Dan injection; Reliability test

香丹注射液为丹参、降香药中提取物的复方制剂,具有活血化瘀、理气肃肺之功效。用于胸闷、心绞痛、慢性肝炎和肾功能不全等病的治疗。但在临床使用中发现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良。为探讨改良的香丹注射液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研究进行了安全性实验。报道如下

1 药物

香丹注射液由延边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教研室提供,临用时取本品

2 方法

2.1 局部刺激性实验

2.1.1 实验动物日本大耳白家兔,雌雄兼用,体重2.0~2.5 kg,由延边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科提供

2.1.2 实验方法取健康无损伤的家兔2只,以无菌操作法分别在其左右两腿股四头肌内各注入供试品1.0 ml/只,注射后48 h处死动物,解剖取出股四头肌,纵向切开,观察注射部位局部刺激反应,按表1换算成相应的反应级

表1 注射肌肉刺激反应评级标准反应级(略)

2.1.3 实验结果结果见表1。实验结果表明:两只家兔经肌肉注射后,家兔健康正常,腿部活动正常。家兔处死取出股四头肌后,肉眼观察给药部位,给予香丹注射液的2例股四头肌刺激反应级数各为0级。提示本品对家兔股四头肌无刺激作用

2.2 血管刺激性实验

2.2.1 实验动物日本大耳白家兔,雌雄兼用,体重2.0~2.5 kg,由延边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科提供

2.2.2 实验方法取健康、两耳无损伤的家兔2只。用无菌操作方法于左耳耳缘静脉注射灭菌生理盐水2.3 ml/kg,于右耳耳缘静脉注射香丹注射液的浓缩液2.3 ml/kg,1次/d,连续3 d。于末次注射24 h后将动物放血处死,分别距注射部位进针点2 cm处向心端剪下耳缘约2 cm作为标本,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组织切片,观察血管周围变化、血管壁是否损伤、内皮细胞有无脱落、有无血栓形成以及其他病理变化

2.2.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家兔左右耳肉眼观察注射部位均无异常,血管无充血,周围组织无水肿现象。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给予生理盐水的2例耳缘和给予香丹注射液的2例耳缘均未见血管扩张和炎细胞浸润,提示本品对家兔血管无刺激作用

2.3 过敏实验

2.3.1 实验动物健康无伤雄性豚鼠,由延边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科提供

2.3.2 实验方法取健康无伤豚鼠6只,体重250~350 g,间日腹腔注射供试品0.5 ml,连续3次,然后分为两组,每组3只,分别在第1次注射后14 d及21 d静脉注射本品1 ml进行攻击,在注射后15 min内观察动物反应。如有竖毛、呼吸困难、喷嚏、干呕或咳嗽3声等现象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者,或有音、抽搐、虚脱或死亡现象之一者为阳性

2.3.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香丹注射液于第1次腹腔注射后第14天和第21天进行攻击,均未发生过敏反应,表明在本次实验条件下,香丹注射液对豚鼠无全身性致敏作用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过敏实验观察结果攻击时间(略)

2.4 溶血性实验

2.4.1 实验动物日本大耳白家兔,雄性,体重2.3 kg,由延边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科提供

2.4.2 实验方法取健康家兔1只,从颈总动脉取血约10 ml,放置于200 ml三角瓶中,用玻璃棒搅动血液10 min,除去纤维蛋白原,使成脱纤血液,加约10倍量的生理盐水,摇匀,离心(2 000 r/min,5 min)除去上清液,沉淀的红血球再用生理盐水如下法洗涤2~3次,至上清液不显红色为止。取沉淀的红细胞1ml,加生理盐水50 ml,制得2%的兔红细胞混悬液。取试管7支,按表3配比量依次加入2%兔红细胞混悬液和生理盐水,混匀后,置于37℃恒温水浴箱30 min,然后分别加入不同量的上述药液(第6管为阴性对照管,第7管为阳性对照管),摇匀,置37℃恒温水浴箱中。开始每隔15 min观察1次,1 h后,每隔1 h观察1次,共4次。见表3

2.4.4 溶血判定标准全溶血:溶液澄明红色,管底无细胞残留;部分溶血:溶液澄明红色或棕色,管底有少量红细胞残留;无溶血:红细胞全部下沉,上层液体无色澄明;凝集:虽无溶血,但出现红细胞凝集,振摇后不分散

2.4.5 实验结果香丹注射液无溶血和凝集反应结果见表4

表3 溶血实验配比量表 (略)

表4 各种时段溶血实验结果试管 (略)

3 结论

香丹注射液经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安全性好,可供临床使用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中药注射

来源:健康报网 时间: 2006-07-14

近日,21家鱼腥草注射液生产企业已经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提交了《鱼腥草注射液再评价方案(企业意见草案)》,而SFDA也已启动再评价工作。业内人士认为,鱼腥草注射液被暂停具有“标本式意义”

安全性问题浮出水面

从2001年11月到2006年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发布1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有10种中成药因发生不良反应被通报,其中中药注射剂有7种: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

早在2001年,清开灵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因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并导致多位患者死亡而首先被通报。一向被患者视为“安全”的中药注射剂所存在的“不安全性”首次被“公开”

通报也对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方法给予提醒: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护,严格按照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尽量避免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制,并避免快速输注

因同样存在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2002年12月,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三种中药注射剂被同时通报;2003年,鱼腥草注射液被通报;2005年4月,莲必治注射液因可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被通报

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频频被通报,但实际上并没有引起制药企业、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足够重视

葛根素注射液在2002年被通报后,2003年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又再次发出“葛根素注射液可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警示; 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生产厂家尽快修改药品说明书,以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注意用药安全。但来自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这些通报发布后的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期间,使用葛根素注射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报告30例,其中有11例死亡。仅仅在2005年1月1 日至2005年6月30日之间,就有6例死亡报告

鉴于此,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得不在今年的3月份第三次发出葛根素注射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警示通报

直到今年,业内人士的“麻木”才似乎刚刚有了一点“知觉”和“醒悟”

2006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各类注册申请”。这一硬性措施所引起的轰动远远超过数次通报,药品生产厂家也终于“主动”站出来,“积极”配合药品监管部门开展鱼腥草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工作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制药企业此次的“主动请缨”实属少见

数据显示,全国每年使用鱼腥草注射液产品的患者达到近3亿人次,年产值达到85亿元。清开灵、穿琥宁、穿心莲等其他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厂家已经瞄上鱼腥草注射液被暂停使用后所腾出的市场空间。但让人担忧的是,这些中药注射剂同样已经被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列入通报的“黑名单”。患者会不会在商家花样百出的争夺战中再次受到伤害?

走入误区的开发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中药新剂型,因“颇具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优势”,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

在我国,临床大量使用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的产销可谓火爆

据统计,2005年1~10月,中药注射剂已覆盖我国21个省市的1400多家医院,在中药采购金额最高的20个品种中,注射剂占16种,前5名均为注射剂。有的大型企业,中药注射剂的产量占产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主导产品

强大的市场份额,被看好的发展前景,刺激着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步入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和开发,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被研制成中药注射剂

周超凡,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也是一名内科医生。他对这种广泛的开发感到担忧

复方制剂多、非药典法定品种作为原料使用多,是我国中药注射剂研制中突出的两种现象。周超凡认为,中药注射剂的原料药味数越多,制备工艺难度就越大。而大量非药典法定品种原料的使用,其质量标准、化学成分、毒性大小等少有参考资料和标准可依,这直接威胁着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性和使用的安全性

当前,我国列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有109种,属于复方制剂的有50种。其中,原料药3味以上的34种,超过5味的16种,超过7味的6种,而清热解毒注射液更是多达12味

而59种单味中药注射剂所涉及的51种原料中,非药典法定品种就占了37%左右,多达19种。如雪上一枝蒿、毛冬青、人参茎叶、通关藤、鸡矢藤等。有的复方注射剂6味原料药中,就有4味属于非药典法定品种

据悉,包括欧盟诸国在内的一些医药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其植物药制剂一半都由单味药制成,即使复方制剂也多在2~3味,以不超过5味为基本要求

令人关注的是,当前一些难溶性的矿物质和富含异种蛋白的动物药以及树脂、树胶类药物也成为中药注射剂开发的热点,被当做原料而广泛使用。如石膏、赤石脂、明矾等矿物质,如蟾蜍、鹿茸、羚羊角、地龙、水牛角等动物药,如乳香、没药等树脂、树胶类药物

周超凡说,在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中,中药注射剂的药物组成是否合理,一些中药是不是适合作为原料制成注射剂,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

周超凡进一步阐述说,中药注射剂的研发,需要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和优势。不然的话,就成了天然植物药的注射剂

“新田”不能“老种法”

一直以来,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开发被冠以“利用现代制药工艺发展传统中药”的一个突破点,也是中药现代化的一块“实验田”

既然当作“实验田”,就需要拿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种法”,需要发明创新的勇气和踏踏实实搞好基础研究的心理准备。但走捷径似乎是大多数人更愿意的选择

目前,我国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大约有不到10类。这些工艺主要有:提取有效成分单体,提取有效部位,水煎醇沉法、醇提水沉法、水蒸气蒸馏法、综合法等。还有一些工艺属于保密的范畴

在列入国家标准的109种中药注射剂中,提取有效成分单体的有6种,提取有效部位的有14种,采用水煎醇沉法的有35种,醇提水沉法的有9种、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的有11种,综合法的有19种,工艺保密的有12种,其他方法的有3种

周超凡说,除去12个保密品种工艺不得而知外,在其余97个品种中,很少见有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

“老”工艺的普遍应用,直接影响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稳定和使用安全。除去6个提取有效成分单体的品种和其他个别品种外,包括提取有效部位和综合法制备的绝大多数品种在内,难免混入较多杂质而导致成品所含成分很复杂。在制备过程中,由于普遍采用反复醇沉和活性炭处理,在除去一些杂质的同时,不少有效成分也难逃丢失的命运

周超凡表示,用这几种简单的提取、精制工艺来制备药物组成各不协调、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的中药注射剂,其合理性很需要进行再评价

低水平重复老路不能走

鱼腥草注射液相关产品被暂停使用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处可谓门庭若市。来自全国大大小小195家鱼腥草注射剂生产厂家的人员,都希望在此地能够听到鱼腥草重生的消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位人士感叹,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此次鱼腥草注射液所涉及的厂家数量看,作为我国新兴的独有的一种药品剂型又在悲哀地走着化学药曾经走过和正在走着的低水平重复的老路

尽管目前我国中药注射剂“化学成分复杂、制备工艺有待完善、质量标准不够合理”,但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却是如此的多

避免低水平重复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抬高中药注射剂上市的门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副司长谢晓余表示,针对鱼腥草事件暴露出的中药不良反应问题,SFDA将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监管,我国将设置新的门槛。今后,中药注射剂生产厂家要做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仿制、生产和销售那么单纯

谢晓余说,今后中药注射剂要全部纳入再评价的体系。已上市的中药注射剂改剂型,要增加安全性指标的监测,同时要增加可控性,对注射剂中间体建立标准。而在审的注射剂品种强调其必需的物质基础基本清晰,一般适用症限定在急危重病症

谢晓余表示,今后将严格中药注射剂、改剂型、仿制品种的审批,强调合理性和必要性。开发的中药注射剂新品种要通过两种比较才能最终决定其是否可以审批:应与口服给药途径进行比较,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体现出有明显的优势;应与已上市的同类注射剂比较,在疗效或安全性方面体现出有明显的优势

门槛抬高的一个标志就是指纹图谱在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环节的要求。早在2000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了《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管理》 157号文,明确提出中药注射剂要建立指纹图谱检测标准,并于2000年8月颁发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但国家对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质量检测也只是指导意见,而不是强制执行

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最新消息称,该局正在制定有关加强中药注射剂注册管理的一些措施,这些管理措施将要求中药注射剂生产厂家建立药材和制剂的指纹图谱标准,建立半成品质量标准。据悉,管理措施将于近期发布实施

抬高门槛另一个方法是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试验。新的规定将要求,新产品上市后,在标准试行期间应当完成IV期临床试验;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的中药注射剂,一律按新药要求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对原剂型全部功能主治或适应症都应重新进行规范的试验

门槛高了,也并不意味着中药注射剂的潜在危害就消失了。在日前召开的中药注射剂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在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问题上,只有政府、企业、医生等多方面合力,在研发、生产、应用等各个环节发挥协同作用,才能真正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泛滥历史

作者:王其学

《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1月9日《承续五千年中医药血脉——中医药事业30年发展回眸》一文有这样一段话:“目前,中药工业企业已近1500家,中药已从丸、散、膏、汤、丹,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合剂、中药饮片颗粒等40多种新剂型,9000余个品种,中药产品种类、数量、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近1800亿元。”乍一看,这是对30年来中医药工作成绩的“肯定”,总结出了一些“辉煌成就”。但是仔细分析、琢磨后蓦然发现,该文章在列举各类中药剂型时,只字未提“中药注射剂”,当称“漏列”

“漏列”,是不是一种疏忽呢?我们知道,《中国中医药报》是中国中医药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报纸,完全可以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机关报”。它传递出的信息,理应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层领导的“指导思想”及其工作动向。而且,中药注射剂的广泛使用,已经创造出了巨额的经济效益,成为某些企业、商人、医院、医生的生财之道,也创造出了“中药现代化”的“繁荣”景象。中药注射剂在该报纸上、网络上,都是威名赫赫,与其他剂型相比,可谓首屈一指。那文章的作者与编者,怎么可能因“疏忽”而“漏列”呢?不!“漏列”,决不可能是疏忽,一定事出有因、暗藏机关

“漏列”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关注的焦点是看看能不能“全面叫停”。这些“为中药找病治”而不是“为治病找药物”的“中药针”,因为连连出事,频频曝光,早已经为觉悟了的人们(比如新语丝)所揭露、所批判。中药针剂在不少人眼里早就是“害人针”,巴不得全面叫停。现在,这一“漏列”,是不是一个“叫停”的信号呢?有的干脆说,此次“漏列”,表明中药注射剂“死到临头”了

有人估计,中药注射剂“过去30年给中国人用过130亿人次”。这个数字虽然很惊人,但仍然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叶,中药的“黄连注射液”“柴胡注射液”针剂,就生产出来并用之于临床,用来治痢疾、发烧、疏风散寒、疗饥解表等等。60年代初叶,中药针剂有所发展,但数量很少,规模不大。到了“文革”,经过赤脚医生、合作医疗运动狂飙掀动,中药注射剂得以恶性膨胀、泛滥成灾

当时的合作医疗,号召赤脚医生土法上马方针,对中草药实行自采、自种、自养、自制的“四自”方针。开始时,是把中药饮片粉粹后,用一台简陋的“压片机”压成片剂,号称“中药西制”、“中西医结合”。由于各公社、各大队“中药西制”纷纷上马,曾一度出现了压片机脱销的现象。在“四自”方针的涌动下,有的大队卫生室开始生产中药针剂。典型树起来,有条件的各大队争相效仿。于是,中药针剂的生产很快得以恶性膨胀、高速度延伸。一些大队卫生室、赤脚医生,东拼西凑起了极起简陋的“设备”,很快生产出了中药的肌肉注射剂。他们仅仅是把中药饮片进行一下醇处理和高压灭菌,便装进安瓿,广泛应用。这些中药注射剂的生产,漫说不做双盲试验,就连动物试验也大都免去,直接打进“贫下中农”的皮下或肌肉之中。极个别的,还可以打进“贫下中农”的血管里。当然,如果某赤脚医生,首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自己打上一针试试感觉,然后再用于病人,那就会成为“典型”,去大会上作报告,介绍学习《毛选》的经验体会

中药注射剂的泛滥,可能还与“文革”中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传说,在押的前国民党某军官即将执行枪决,行刑前,要求贡献出一个健康长寿的秘方,以求免于死罪。被允准后该犯人贡献出了“鸡血疗法”。说是台湾的蒋介石和他的一些上层官员,每天都要打鸡血,可以实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目的。据说这便是蒋介石健康长寿的一个秘密原因。还说,“鸡血疗法”的“科学原理”是:鸡的体温比人的体温高出半度,打鸡血可以增加抵抗力。一位公安局长觉得有道理,便亲自试验,结果感觉良好。于是,免除了该囚犯的死刑。由此,每天抽取小公鸡的鲜血,对人进行肌肉注射的“鸡血疗法”,便在公安机关、全国的公安系统秘密流传起来。亲传亲、户传户,终于很迅速的传到全国。以至,中国一度出现了“全民打鸡血”高潮。高潮中,被吸过鲜血的小公鸡,一个个瘦骨嶙峋,有些死亡了,致使小公鸡严重脱销。当然,“全民打鸡血”的真正实施者,是大队的赤脚医生。后来,“鸡血疗法”的闹剧,尽管由于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而悄悄退场,有些赤脚医生还是直观地联系起来考虑问题的:既然可以把鸡血打进人的肌肉,为什么不能把中药制成的针剂,打进人的肌肉、血管,用于治病呢?所以,大队卫生室生产中药注射剂风潮的出现,与鸡血疗法的普遍实施是有关系的

中药注射剂泛滥的最重要原因,当然还是“文革”的政治形势。响应“6、26指示”,学习毛选、高举、紧跟、照办,落实斗批改,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土法上马,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中西医结合,解决缺医少药问题。多数公社卫生院,大约80——90%的大队卫生室,认真贯彻了“四自”方针,自采、自种、自养、自制了中草药、中成药。大约20%的大队卫生室,因陋就简,自制了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的制作、生产和使用,当时是相当混乱的,到了失去控制的程度。这种野蛮而粗糙的药品生产,虽然主要靠极少量的机械和手工,但产量却不低,应用也是比较广泛。但是很可惜,笔者很难估计出具体数字(笔者手头上没有此种统计资料)。在当时“红色恐怖”的环境中,由于注射中药针剂而中毒、死亡的具体数字,是要掉脑袋的话题。所以,这方面的数字,我们不得而知。中药注射总共生产了多少支?接受注射的总共有多少人次?出现不良反应有多少人次?出现中毒症状的有多少人次?因此死亡多少人?我们是不知道的。70年代末,国家首先叫停大队卫生室的生产,再叫停公社卫生院的生产,最后叫停了各医院的生产,把中药注射剂和各种注射剂的生产,限定在了专业厂家。由此来推测,中药注射剂,在“文革”中出现过难以计数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也出现过N个死亡病例,其恶劣、混乱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怎么混乱?仅举一个例子。当时,剧毒的有机磷农药敌敌畏,像中药针剂一样的被装进玻璃安瓿之中。生产此种安瓿农药产品的原因是,当时是集体生产,计划经济,社员家庭是没有农药的,为了便于家庭灭蚊蝇、灭虱子,也为了便于存放,同时也能防止自杀者服毒。敌敌畏安瓿,乍看上去与中药注射剂一模一样。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第二次到卫生院去打中药针,顺手拎过一支颜色相似的“中药针”,带给了卫生院一名相识的护士。因为是熟人,护士未经“三查七对”,只看了看颜色,觉得同上一次打的中药针一个模样,便热情地打进了儿童的肌肉,儿童迅即死去……由此可知,当时中药注射剂的混乱、泛滥到了何等严重

纵观中药注射剂半个世纪的历史,笔者认为,从它“一坐胎”“一出生”,就是对中医理论的颠覆,就是对现代医学的蔑视。终于成为了中国现代医药学中的异类、怪胎和附骨之疽。有资料显示,仅2001年~2003年,中药注射剂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相当突出的,占中药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77.2%。尽管事故频发、绵延不断,常常被称为“害人针”,可是,那些力挺中医中药、决心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精英、大师、泰斗和官员们,却百般抵赖、死不认账。致使这些“害人针”年年出花,岁岁扩展,层出不穷,甚嚣尘上

到了多灾多难的2008年,在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三鹿毒奶粉事件等等天灾人祸频频降临的时候,“害人针”助纣为虐、雪上加霜,不断酿造出桩桩丑闻、死亡病例。例如刺五加、茵栀黄、灯盏花素之类的“害人针”,丑态百出、害人连连。这,大约就是被《中国中医药报》“漏列”的真正原因

中国人吃中医中药的亏、上中医骗子的当几千年了,习惯了这种欺愚诈庸的文化,被动的融进了这种虚无玄妙的社会环境,在没有现代医学的时代,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来到现在,科学的、经过了双盲试验的现代医药,就在我们身边,用它来治病,效果可靠,价格低廉,实实在在,一是一、二是二的不吹不滂。现代医药治不了的病,中医中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肯定都治不了。没有任何一种病是“中药针能治好,西药针治不好”的。中医骗子们打着“治未病”、“整体观念”“博大精深”“东方科学”“中西医结合”“中医中药现代化”种种旗号,耍无赖行径,行流氓手段,用包括中药针剂在内的各种中成药,在临床上玩弄画蛇添足、吃酒加醋之类的拙劣伎俩,忽悠百姓、大发横财,增加群众负担,酿成看病贵的问题(原因之一)。更严重的是,医者把这些堪称愚液昧药的中药注射剂,残忍的、无情的输进我同胞精密的肌肉中和血管里,戕害我稚嫩的婴儿、治死我无辜的父老乡亲、毒害我完全不知情的兄弟姐妹……

现在“漏列”了,终于“漏列”了

有消息称,“2006年,卫生部长陈竺曾经质疑过中药注射剂。”莫非是两年前陈大部长的“质疑”演变成了今天的“漏列”?莫非真的要全面叫停?

笔者觉得,“漏列”不一定意味着叫停, 至少不意味着全面叫停,也不大可能“死到临头”。中国的事情的确是很有特色的,“特”就特在长官意志、“醉煞不认半壶酒钱”上,这“半壶酒钱”,约等于“中国的人命不值钱”。即便是付出N个人中毒、N条生命的巨大代价,也未必能真的引起重视,也不一定能抵作“交了学费”

最后预言:中药注射剂不会全面叫停,并没有“死到临头”。“漏列”之后,不过是经过“整顿”,进一步“发展”“提高”而已。如果上面的预言落空,笔者宁可自觉地罚依金谷酒数,一醉方休!

中医中药话短长(一)  ——“四黄素”的故事

zhexuezai

对于中医药,我仔细读过新语丝的专栏《中医骗子》,完全赞成方.舟.子的看法,基本同意反对中医的网友的意见,原以为方先生和反对中医的网友们把问题说得很透了,按照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简约原则,本不想说什么,然而,看到国家卫生当局的态度,回忆当年鲁迅先生批判教育当局是一班并不办“教育,”而是做“当局”的家伙,实有同感,认为有必要以亲身经历“敲敲边鼓,凑凑热闹”

我于60年代末插队农村,被派做大队的赤脚医生,跟在名医师后用南京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及南京药学院的教材学医药学理论。当时因为全国生产瘫痪,缺医少药严重,但因为有毛泽东的“6-26”指示,乡村却不乏名医和名药师,许多中心城市甚至首都大医院的大牌医师药师都被发配到乡下,这为我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因为缺医少药,我们这些刚学了点皮毛的半瓶醋,居然就敢用能找到的中药材制备包括注射剂在内的各类成药,还受到当局登报表彰,称之为“知识青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的伟大号召,积极投身三大革命,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利用土方草药造出了针剂……”

我操此行业至1978年高考恢复止凡10年,其过程漫长复杂,其心路历程更是曲折变迁,这里分次叙述,一次说一件事或一个问题

我们制备的第一个中草药注射液是“畜敌畏”,原方子好像是青海省一家(妇产科)医院为解决抗菌药不足而设计的,原名叫“四黄素注射液”。方法是把黄芩、黄连、大黄、黄柏、山栀、冰片、双花等药材一股脑儿下蒸溜锅煮,收集溜出液,以三号玻璃滤球过滤后封装在20CC的安瓿中,灭菌,以家兔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做热愿实验后体温不发生太大变化便完活!

当时由于缺少药品,此物被广泛用于同其他抗菌退热药物一道治疗猪、牛等牲畜的发热和感染疾患。开始被认为很有效,一次偶然的事件,使我发觉其效果可疑:那是一个生产队的一群仔猪患了白痢,发热,用土霉素口服并辅以“畜敌畏”注射,由于土霉素不够,有四只就只用了“畜敌畏”,可就是这四只只用“畜敌畏”的仔猪,第二天全部死亡!

此后,我专门用家兔做了对照试验。方法是人工创伤使之感染发热拒食,然后分别用磺胺嘧啶(SD)、磺胺噻唑(ST)、四环素和“畜敌畏”进行治疗,并设置了不用药组,结果是用磺胺嘧啶(SD)、磺胺噻唑(ST)、四环素的各组在用药后三至四天伤口痊愈进食,其余两组六至八天起进食,伤口痊愈拖了使几天,所有五组均未有死亡。这项试验提示“畜敌畏”无效果!但那时还想不到其会有毒副作用的可能

70年代初,我们停掉了此产品,可笑的是今天我居然在网上搜索到现在国内还有几家药厂生产“畜用四黄素”针剂和其他剂型

我现在对此事的认识是:一是成方很可疑;二是制备方法不科学;三是未做足够的药理和毒理试验;四是……;总之和古人练丹无大差别。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有点效果,那剂型也是西药的(现代药物)剂型

以后有闲,再行补充

国家禁止中药注射试剂

作者:张功耀

中草药注射剂是中西医结合生出来的非中非西、非驴非马、非人非鬼的畸形怪胎。它在我们中国制造出了很多起过敏性休克的医疗事故,也死了不少的人。虽然它已经在我国民众当中声名狼藉,至今却还没有被我国政府卫生部禁下来。究其原因,自然是一些不可告人的既得利益和盘根错节的利益链关系在作怪。但是,生命是我们的,既得利益是他们的。我们没有义务罔顾我们的生命,去满足他们的既得利益。为了维护我们自身的生命安全利益,我们很有必要觉醒起来,为坚决、彻底、永久地消灭中草药注射剂而斗争!

了解西药剂型设计的人知道,西药是依据需要和可能来设计剂型的。通常情况下,设计西药剂型需要考虑如下三个主要因素:

一是药物的代谢情况。药物成分太复杂,如果肝肾代谢不了,通过肠胃代谢则比较安全一些,就绝对不能做成注射剂。反之,如果通过口服给药可能改变肠胃环境的PH值,则可选择绕过肠胃途径给药

另一个是药物在体内循环的路径。肠胃途径给药固然比注射途径安全。但是,药物可能到不了病灶,不能产生实际的治疗。这就需要寻求注射或直达病灶的途径给药。如眼睛红肿,直接对眼睛点眼药水,就肯定比口服中草药要更加直接、也更加有效

最后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药剂在人体内产生生物作用的效率、速率、分布,以及被清除的可能性。有的药剂需要维持较长的时间,如避孕和止痛;有的需要见效迅速,如对心肌梗塞的急救和抗晕动;有的需要缓解药物的刺激性,如缓解因药物的有效成分释放太快而出现胃痛、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困顿、过敏等等。药物不是营养物。药物在完成其治病的任务之后,应该能够被及时地清除到体外。不能被清除的药物,绝对不能做成注射剂

注射给药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是它见效快。静脉注射,可以在30秒钟以内发生药效。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可以在5分钟以内发生药效

其次是它的生物有效性高。注射进去的药物成分,100%地可以产生生物作用。所以,通过肠胃吸收不了或吸收效率较差的药,用注射方法通常都能发挥很好的生物作用

再次是注射给药可以维持较长的生物效果,如醋酸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的避孕效果可以维持三个月

最后是静脉注射可以在体内以循环的方式反复地发生作用

值得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在上述注射给药所具有的明显优势的另一边是巨大的医药风险。见效快,也意味着瞬间的生死交割。注射给药虽然生物效率高,但却剥夺了医生和患者对药物的控制权。如果注射器消毒不严,还可能面临交叉感染。操作不当的注射过程,潜存着气泡致命的风险。所以,药物的注射剂型设计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人都无权对它掉以轻心

当然,在药物剂型设计中,最不可忽视的是注射给药的生物效率高达100%。这意味着,任何进入静脉、肌肉和皮肤组织的药物成分,不管它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不管它是单分子实体还是多分子实体,不管它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不管它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都会产生相应的生物作用。正因为注射剂的生物有效性高达100%,这就要求注射剂的药物成分必须100%地安全可靠。为了确保注射剂药物的安全可靠,注射剂药物的选择必须始终坚持单纯性原则,也就是一个注射剂只允许一种分子。不仅如此,注射剂药物的设计者,还必须对这一种分子的摄入、分布、生物作用和排除率,要有100%的把握。否则,即使是单一的分子,也不能设计成注射剂使用

熟悉临床用药规则的知道,为保持注射用药的单纯性,临床现配现用的注射剂,每次配入的有效成分,包括生理盐水(算两种分子)在内,其所属分子的种类绝对不得超过五个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中草药注射剂成分是单纯的,也没有任何中草药注射剂的设计者把握了中草药注射剂进入人体之后的摄入状况、生物作用、分布状况和排除率。以清开灵注射液为例,它的基础成分包括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单是这样的基础成分(它们都不是单纯的)就已经有8个了。在这8个基础药物组分当中,单是板蓝根(indigowoad root)已经被识别出来的有效成分就已经达到了41种。可见我国中草药注射剂的成分之乱,到了何等地步!

前面已经谈到,不管什么成分,当它以注射的形式进入人体以后,都会在人体中产生生物作用。这就是说,接受清开灵注射液注射的患者,将有上百种分子会在他的体内产生生物作用。它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生物作用?这是应该由清开灵注射剂的设计者们为我们提供明确而可靠的解释的。但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加上上百种分子同时进入人体,使得清开灵注射剂的设计者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片茫然或一知半解状态。复杂多变的客观状态,与一片茫然和一知半解的主观状态相结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拖入了一个防不胜防的地雷阵当中。这难道不是可以使我们触目惊心的吗?

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是,除清开灵注射液外,我国出产的所有中草药注射剂,都有上百种有效成分,都是被一股脑地注入了人体之中的。它们所能产生的生物作用、分布状况和排除率,不用说陈可冀、李连达把握不了,就连全世界的神仙都集中到中国的卫生部来,恐怕也是把握不了的。更有甚者,如果通过注射进入人体的有效成分不能被及时地排除体外,或排除率极低,这些有效成分就将在体内以循环的方式继续发挥它们的生物作用。这个生物作用的利弊如何,恐怕也只好由患者拿自己的命去赌了

有人说,西药注射剂也存在类似的风险。其实不然!

首先,西药注射剂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高纯度的单一分子成分。它的生物作用、分布状况和排除率,在药物定型之前已经研究清楚

其次,西药注射剂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程度和症状类型,以及所针对的人群,所能持续的时间,大致的后果和清除方式,也是在这个药物被批准入市之前,就已经进行过临床观察和统计了的。换句话说,西药注射剂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是早在意料之中的。而所有中草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包括它可能出现的症状类型和危险程度,全都是“计划外的”

最后,西药注射剂是一种世界性的用药,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全世界的监督。与之相反,中草药注射剂则是依据毫无科学依据的“土方子”做成的。没有人拥有这些“土方子”的发明权或知识产权,因而也没有人对这些由“土方子”改造而成的注射剂承担任何科学责任和法律责任

我们实在想象不出,对于充满无可预料的风险而又无人承担任何责任的中草药注射剂,除了坚决、彻底、永久地消灭它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建议中央政府取缔所有中药注射剂

作者:Nanfangyi11

中药注射剂一次一次地出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巨大的恐慌。而很多医院的临床药学,才刚刚起步,根本就没有权利过问临床医生开的处方。这与国内的临床药师自身的素质低下有关系,也与临床药师在医院的地位低下也关系

国内众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恐怕绝大多数是临床药师,一步一步做出的结果。国内相关部门为了能更多地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鼓励医生和药师报告,所有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不跟任何医疗纠纷和医疗官司挂钩

国内各级医院负责网络直报不良反应的临床药师,恐怕都会得出一个结论:希望中央政府能够取缔所有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液和中成药根本不该用

作者:lw56102

中药注射液和中成药近些时候频繁出事,中药安全性于是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出事的中药注射液和中成药被国家叫停,下一步还会有关于中药的措施出台,意料之中的有人开始不干了,认为任何药物都会有毒副作用,西药的毒副作用一点也不少,把中药的毒副作用专门拿出来是对中药的不公平。不知道之前口口声声说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的人跑哪里去了,该不会和这些抱怨不公平的人是一家的,如果是建议他们先回家自己把口径统一了再出来

又有中医专家说中药注射剂没有毒副作用,有毒副作用全是西医不会辩证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以后中药注射剂和中成药再写说明书的时候能不能不用那些西医的病名,用也不要紧,能不能标上,那些急性胃肠炎、心肌炎、糖尿病、冠心病等等名称不是普通的西医概念,而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中医病名,不了解这些疾病的中医概念的人一律不准用。顺便把中医对胃肠炎、心肌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肝癌、肺癌等等等等的诊断标准编一本书出来,以供临床医生参考。或者既然是中药,在适应症里只写中医那些什么阴阳虚实寒热就行了。恐怕这样一来药就不好卖了。还有就是我建议这些专家们最好在下一次厂家发疯乱写说明书,乱向医生保证适应症之前,就批评厂家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或者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中药之前,就批评一下那些不好学习中医就乱用中药的西医们。省的出了事再出来批评用药的医生,容易给人马后炮的感觉

今天就更奇怪了,有人以医生的身份为双黄连注射液叫屈,认为双黄连注射液的过敏反应发生非常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以自己抢救过的几个双黄连导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人为例来说明。有一个数字很有意思,据这位作者说,他每年要给一万多人次使用双黄连注射液,粗略一算的话,每天大概是三十人次,基本上是一个普通医院一个科室的全部病人,如果是在基层门诊,即便不是全部病人也可以达到一大半了。也就说这位所谓的医生几乎给每个病人都要注射双黄连注射液。尽管他声称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很少,但仍然列举了:寒战高热、皮疹、鼻塞、流涕甚至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这好多种轻重不等的不良反应。尽管病人都经过治疗甚至抢救得到了恢复,但如果抢救不及时,一条生命就会像新闻报道中那位患者一样了

作为一个医生,即便是面对不良反应偶尔出现的药物,也应该谨慎又谨慎,能不用药就不用药,能少用药就少用药。对自己如此,对病人也应该是如此。如果明知存在不良反应,还要给病人用,除非是有两种情况:第一、患者的病情需要,即不用这种药病人肯定要加重甚至恶化,用了这种药病情大多会好转;第二、这种药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对于病人有好几种药可以选,那应该选择对病人副作用轻的,如果病人对一种过敏,应该换用一种作用相当但过敏反应低的。比如对青霉素、头孢类过敏的病人,我们可以选择喹诺酮类抗生素。而所有的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对于所有的病人,都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我想大多数医生对这几个问题都心知肚明:有什么疾病是必须要用中药注射剂和中成药的吗?没有!有多少病人的病情好转是中成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吗?没有!有几个医生会给病人单纯使用中药注射剂和中成药呢?没几个!其实我也不用问太多问题,只问一个问题就可以了,中药注射剂和中成药只有中国人长期用,大量用,按说我们的很多疾病治疗效果都应该比国外高才对,即便不和不同人种比,和亚洲的很多邻国比总可以吧?很可惜,对于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标明可以治疗的很多疾病,我们并没有多少可以让当官的向外国人炫耀优越性的成果

最后,评价一下这位为中药厂抬轿子的副主任医师,在自己的公开言谈中表扬某个药厂的药物,是专业医务人员所不齿的行为;还有,开学术会议的时候抢着和名人外国人合影,并且把他们放在网络相册里炫耀也是很无聊的

建议中国政府委托先进国家来检验中药注射剂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王澄医生 2007年6月18日

除了中国以外的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对药物安全的具体管理方式是一模一样的。每当发现上市的药物出了问题,第一件事就是在第一时间里通知全国立即停止使用,并封存。直到问题弄清楚了以后,才重新规定该药的销毁或继续使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中药更是这样,你停用了被怀疑有问题的中药,不会给病人带来任何不利。因为国际上不承认任何一个中药或中药注射剂能对一个有名有姓的疾病产生治疗作用。而你不停用有问题的中药注射剂,就会继续死人。这样一个简单的损益比重关系,所有的人都明白

可是,当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多年以前就暴露出来以后,有关当局没有立即停止全部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并且让“强盗去审判小偷”。比如,健康报举办的有关中药注射剂的调查和讨论。(见附录)

一个药物能不能用,是群众说了算吗?“健康报读者中大多数人认可”,“深受群众欢迎(中医骨科药物的宣传)” ,“几十年来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祖先非常关注中药的安全性”。这就是药物可以继续使用的“科学根据”吗?还有人说,“中药注射剂至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已经有相当长的人用历史和临床经验,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真实的情况是,中国人的谎也撒了70年了。有人提出分子分母论,认为中药注射剂用的人多,相对副作用发生率低。可是,如果中药注射剂最后不得不被中国政府承认毫无治疗作用,那么这个分子分母论也是大错特错。健康报一说到中医就不健康,一而再,再而三地误导国人,不让民众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现代药物检验方式

健康报“你可真有才”。最近中医界,中药厂家,和健康报的舆论导向,就是想什么办法把中药注射剂的副作用减少到最小。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全部误导到副作用方面

请问,今天中药注射剂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副作用还是正作用?当然是正(治疗)作用了。中药注射剂的最关键问题是它没有任何治疗作用,为什么还要病人承担它的副作用?今天,中国以外若大的人类世界还有30到40亿人,其中没有一个医生认为中药注射剂有治疗作用,为什么不能从这个问题谈起?为什么不马上找到在世界上有公信力的研究机构,用现代制药学的国际标准方法把中药注射剂从新开始检验一遍?从实验室试管,动物实验等开始,从头来一遍?

中医问题和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已经陷入了既得利益群体的泥潭。他们拼命挣扎,不能自拔。在这一段他们痛苦的时间,13亿人还陪着他们继续使用中药注射剂。看这个样子,要等到5到10年后,中药注射剂在泥潭中淹死了,13亿人才有生命保障的一天。中国政府有没有想一想,这今后的5到10年里,中国又要有多少人被中药注射剂冤死啊

全中国人都知道,让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去验中药注射剂是“强盗审判小偷”,肯定“无罪”。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标准处处长钱忠直要建立的“再评价体系”也不会有丝毫公信力。如果这个体系真的“给你一个惊喜”,作出了“中药注射剂不能用”的结论,我相信这个结论就出不了钱忠直办公室的门。大环境都“不容置疑”了,钱忠直那个小环境还敢“置疑”吗?就别浪费那个钱了

既然“我国的再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也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所以,我建议中国政府按照国际人道惯例,立即停止所有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并委托西方先进国家来检验中药注射剂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脱离中国环境中的各种利害关系。这样做一定会时间短,结果客观公正,能圆满解决中药注射剂这个问题。13亿人都会口服心服。人民会感谢政府

和国际现代医学标准治疗相比,中药注射剂这个对病人的治疗毫无作用并且继续在夺取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命的天大的错误,停用的道理已经说的这样简单明了。如果还是不能说服有关部门立即停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那么,就只好等20年后,由中国人民来决定枪毙哪一个今天的负责人了

附录:  中药注射剂是否安全,发展前途怎样?日前,本报举办的第三届“ 百姓安全用药”活动对读者进行了调查,并邀请部分中医药学专家、中药注射剂生产厂家的代表,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与发展”为题进行了座谈

保证安全 才有发展

2007.06.12 3版 医药导刊 编辑:王苏平

作者:王建影 王燕松

关键在临床安全有效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名誉会长任德权:

从健康报做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多数人对中药注射剂是认可的,这也是符合实际的。我们的祖先非常关注中药的安全性,《神农本草经》就依据药物的安全性把中药分为上、中、下三档,上药的安全性最好,下药的安全性最差,但其疗效最强。认为中药是天然的就绝对安全的观点是片面的。现在社会普遍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重视了才能将风险化解到最小。  注射剂起效快、作用直接。但是中药一直都是口服的,改成注射剂还是中药吗?我认为,剂型不分中西,探索应该支持,但必须解决安全性问题。最早的中药注射剂柴胡几十年来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疗效直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也在积极地搞清楚药物的成分、机理,但实践证实,中药的特点就是物质群在起作用,其组分有时很难讲清楚。100多年前,人们发现了人参的一个化学成分,到目前已发现了200多种成分,但仍然不能说这些成分加在一起就是人参。尽管没有完全搞清楚,却从未影响过我们对人参的使用。因此,在中药的使用过程中,临床实践效果是最重要的依据,成分明确性是第二位的,只要临床证实安全、有效,中药注射剂就应存在和发展。  对于中药的生产企业而言,质量标准的完善非常重要。一方面,采用指纹图谱控制中药注射剂的成分是可行的,可以控制中药组分的稳定。目前,指纹图谱技术在企业应用中得到发展,对中药注射剂组分实现了在线控制。另一方面,生产企业要增加对中药注射剂中高分子物质的控制,尽量减少高分子物质引发的不良反应。此外,对药用辅料的使用也要相当谨慎,引起不良反应的不仅仅是药物本身,还可能是添加的其他物质。比如有人认为鱼腥草注射液本身并没有问题,引起不良反应的是添加的助溶剂。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正在逐步提高,集中体现在中药的稳定性上。可以说,对于中药注射剂的物质群的控制,我们已经完全能够做到。在中药注射剂的生产过程中使用指纹图谱技术,是保证质量稳定的有效手段。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GMP,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这是好事。但是企业还应该重视药品上市后的不良反应问题,现在绝大多数本土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国内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90%以上来自医疗机构,而国外的药物不良反应有80%是企业提供的。国内企业必须建立不良反应监测体系,这是对百姓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负责

发展要坚持少而精原则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高益民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很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是临床试验这一关没有把好。一、二、三期临床试验中工作没有做好,药品上市之后,企业也很少再关注不良反应的问题。很多药品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存在问题,在没有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就仓促上市。我国过去研发的中药注射剂标准不够完善,应以现行的标准补充各项资料,通过严格的审查、再评价,使用起来安全性才能得以保证。除临床前研究外,更应注意上市后循证医学的考查,建立大样本调查制度,由医学统计学专家设计,随药发出,要有反馈,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报告。  指纹图谱只是部分解决了分子生物学的结构问题,但不等于解决了中药注射剂毒副反应的问题。必须有大量临床报告,才能发现和确认中药注射剂是否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对中药不良反应,我们既不要掉以轻心,又不能谈虎色变。对于中药注射剂则更应加强警惕。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应该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不应该大规模开发中药注射剂。此外,我认为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也需要辨证论治,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周超凡研究员:

从药物的安全性来看,在药物不良反应中,中药约占14%。在这14%中,中药注射剂约占75%。因此,可以说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来源于中药注射剂,其他剂型相对安全。国家药监局已把注射剂品种定为药品的高风险品种,今年还准备向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由此可见,政府十分重视中药注射剂的生产与使用。药监局注册司也发布了中药注射剂再注册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对中药注射剂的技术要求。  临床上用药应该坚持“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就不点滴”的原则。此外,研发中药注射剂要有明确的理由,如急救需要、疑难病需要、口服疗效不佳、生物利用度差、吸收慢、起效慢等,或者有些成分不宜口服,口服会被破坏等等。除上述原因以外,尽量不采用注射剂。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注射剂成本也是比较高的。  中药注射剂的主要成分应基本明确,成分不清楚就直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是很不安全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要得到保证,而且药的味数越少越好,成分越清楚越好。产品的生产要有严格的成分监制与含量测定。  中药注射剂还应选准功能主治。许多常见病、慢性病如果使用口服剂型就能解决,就不必研制中药注射剂,因为口服制剂相对更安全。中药注射剂在上市之前,要完成一系列安全性试验,如热源、刺激、过敏、溶血、不溶性微粒等试验,以确保临床使用安全。有些中药注射剂还可考虑先皮试后用药。临床上不要滥用中药注射剂,要警惕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再评价体系要尽快建立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标准处处长钱忠直:

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和产业发展,监管者和企业都有责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2000年就开始提高中药注射剂的标准,提倡应用指纹图谱技术,力求使中药注射剂内在成分稳定、批与批之间质量均一。经过5年实践,大部分中药注射剂质量水平有了提高,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GAP基地。  对中药注射剂应当客观分析,尤其是应该把新老品种分开看。中药注射剂至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现在临床使用并被国家标准收载的70种中药注射剂,已经有相当长的人用历史和临床经验,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完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案例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我们很难分清哪些是不良事件,哪些是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不良反应都存在。2005年全国发生药品不良反应17万例,其中中药仅占14%,但却引来了这么多的质疑。以鱼腥草注射液为例,1988年至今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总数是5000余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222例。但是我们却没有统计该药用于人群范围有多大,不良反应数字分子下面的分母是多少。据湖南某企业报告,其鱼腥草注射液2006年销出6亿支,若以此为分母,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很小了。按医学常规看,不良反应百分之一为常见,千分之一为少见,万分之一为罕见。由于分母的不确定性,销量并不等于使用量,所以可以说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真实发生率不得而知。这种局面的产生,监管层和企业都有责任。  现在提出对已经上市的中药注射剂进行再评价和再注册,但是我国的再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也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这些都有待监管者去完善。  企业对国家逐步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也显得准备不足,当国家的药品不良反应数字报告出来后,企业既提不出上面所说的分母数,又找不出发生问题的原因,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被动地挨罚停产。究其原因,我国很多企业还未重视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前讲,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现在从新的角度说,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只有把影响药品质量的所有环节都设计好了,才有理由对突发事件说“不”。我曾看过四川某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其终端一直延伸到每一个临床医生和每一家药店的销售员,拿出任何一个批号的某瓶药,都能查到该药现在何处或由哪个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只有管理到这种程度,才能有效掌握产品的信息,才能给患者或管理者以明确的说法

加做皮试应写入说明书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药理基地副主任医师高蕊:

中药注射剂疗效是肯定的,不良反应也是肯定的。为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医院10年前就开始做皮试。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们还发现,国家对中药注射剂的审批门槛太低了。我们做临床试验选择的都是标准人群,而且有很多的条件限制,包括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等。药企为了拿到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数据,在生产的时候也非常小心,对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一、二、三期临床试验整个试验组的人数加起来才400人,在临床试验阶段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用药人群的变化也有关。药品上市后,用药人群从临床试验的标准人群扩展到普通人群,很多没有发现的问题在上市以后才暴露出来。因此,对中药注射剂做上市后再评价是非常好的。  目前中药注射剂已经开发得过多了,而且很多不是基于临床考虑,而是基于经济考虑。我们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很多中药注射剂与口服中药相比并没有疗效优势,经济学指标也没有优势,但只要临床试验没有发现安全问题,照样可以拿到“准字号”。  针对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取了不少防范措施。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有60%是过敏反应,其中又以过敏性休克的危险性最大。我们发现,做皮试能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皮试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非常高的,但不排除有假阳性和假阴性,这与皮试液浓度、皮试方法有一定关系。但是,我们的这些有益探索并未得到企业的支持,我们曾建议企业将皮试写入说明书中,企业却不愿意这样做。  预防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是可以寻找很多方法的,医生应该提高安全意识,避免给过敏体质患者使用,减少不合理用药,这对预防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会降低很多

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副总裁王钦礼: 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目前要实现质量控制,指纹图谱技术是不错的选择。使用以后,药品的质量提高,用药安全性也得到提高。我们企业有3名职工做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监测医院、药房和诊所,这是一个开端。要证明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安全,企业就要自主搜集不良反应信息。但是,这样做还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企业自身提供的数据,政府要承认

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苏骁: 对中药注射剂有诸多争议,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在出现比以后出现要好。我们企业在药品安全性上也有积极探索,我们与江苏省药物不良反应中心合作开展了热毒宁产品的ADR监测。此外,我们的四期临床也在快速推动中。对于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我们也有困惑:政府部门缺乏明确的说法,对于不良反应的监测,国家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企业只能处在探索阶段。中药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如何减少,我们也在思考,目前在输液过程中使用微孔滤膜是不错的选择

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学术部经理李学洁: 我们只生产一种中药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目前我们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不良反应问题;第二是药物批次间的质量稳定性问题。对于有效成分的控制,我们采取指纹图谱技术,从原料药、中间品到成品,三个环节都用指纹图谱。但是指纹图谱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并不能解决混入的杂质问题,同样也不能去除这些杂质。恰恰是这些杂质,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是批次之间疗效稳定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使用不同产地的红花,生产出来的药品,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就不一致。即便是同一个产地,还会受到气候环境、采收时间、加工储存的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步长集团产品经理任育华: 注射剂药物上市之后,我们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关注度逐步提高。自去年开始,我们着手将一线的医药代表培养成终端不良反应监测员。借鉴国家的不良反应报表,我们企业也作了自己的不良反应报表。医院出现不良反应事件以后,一线的医药代表会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我。  对于不良反应与不良反应事件,现在很多患者甚至医生都不是很清楚。我觉得对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这对企业建立自己的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也有帮助。今年,我们还在药品说明书中增加了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也是对企业自身的保护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

灯盏花素注射液,又一种有严重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液?

作者:ziren

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药。刚从亲戚那里辗转得知她的一位朋友在连续三天静脉点滴了“灯盏花素注射液”以后,出现了严重的眩晕症状,而主管大夫坚决不承认是该药引起的的不良反应。听到这个消息,我先是依照惯例向亲戚科普:坚决不要使用任何中药注射液!这位亲戚是长辈,对她只能强调不能训斥。我科普得也不够彻底,没把口服中药一锅端,怕她接受不了。好在她身体不错,很少打针吃药

接下来想去SFDA查查“灯盏花素注射液”的底细,没想到那个破网站的检索半天打不开。只好直接Google“灯盏花素注射液 不良反应”。发现在在杂志上报告的严重不良反应至少有7、8例,而且都有头晕的症状。我没有阅读这些电子期刊的帐号,只好到此作罢

使用中药注射液,风险大于心脏外科手术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孙宏涛博士  http://drsunht.blog.sohu.com/110625251.html

近日,青海一名患者在使用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次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

这段很忙,但看到有很多人(有些竟然还是医生)对这样夺命的中药注射剂被禁用在喊冤叫屈,不得不说几句,让大家看看,使用中药注射剂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提起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很多文献都提到其显著的三个特点:

  1. 多发性、普遍性: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均出现过不良反应。”

  2. 临床多样性:其不良反应变化多端,波及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如:心血管,神经,呼吸、消化、皮肤粘膜等系统

  3. 不可预知性: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过敏物质的不确定性,其不良反应具有不可预知性!

天哪,看看第三条,不可预知性,也就是说你用了中药注射剂以后,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不光患者不知道,甚至连开方子的医生也有可能不知道,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难道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吗?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不良反应里大多数只是些轻微的过敏反应。好吧,让我们来看看1985年-2001年间对路路通、穿琥宁、清开灵、脉络宁注射液279例不良反应的调查报告,其中严重不良反应占22.59%,可能致人死亡的占到了1.85%。这个比例是不是也很“恐怖”?心脏手术是众所周知的高风险手术,在我们医院,很多病种的手术死亡率是低于1%的

某种意义上讲,使用中药注射液的风险要大于心脏外科手术!

由于中药注射液的制备工艺非常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行业缺乏一个安全的质量控制标准,目前的市场上鱼龙混杂,别说同一个品种,不同的厂家,注射液的质量、成分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厂家,不同的批次的注射液,其成分也可能不同,不良反应也可能不同!!

这样的注射液,使用起来心里难道不“打鼓”吗?

出了问题,不要先把问题推到病人身上,说什么是高敏体质。不错,高敏体质的病人确实有,但中药注射液的质量问题才是问题的核心

本人绝对不是排斥中医药,我想,一个可以遵循的原则是:对于中药,能口服的尽量不要肌肉注射,能肌注的尽量不要静脉注射

中药注射剂全国累计使用的(人次)数字是怎样算出来的

作者:王澄

中药注射剂主要是90年代开始大量使用的。健康报说,1999年~2006年,全国中药注射剂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超过30%。2007年广州会议上李连达说,2006年1-6月半年时间,仅鱼腥草注射剂一种,全国就用了1.4亿人次。依此可以算出使用鱼腥草注射剂最多的时候一年用到约3亿人次。2006年到2008年三年就用了9亿,然后(2005年以前)以30%递增,1999年到2005年7年中累计使用了6.39亿。这样就算出1999年到2008年10年间,鱼腥草注射剂大约使用了9亿+6.39亿=15.39亿 (李大鹏说,康莱特中药注射剂过去10多年中使用了70万人次。)

2008年12月16日健康报通讯员韦绍锋和记者王苏平的“不能因噎废食”一文中说,“我国市场上每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量超过10亿支”。 这个段落的起头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的谈话,所以如果“每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量超过10亿支”这句话是任德权说出口的,就很有权威性

到了2009年3月5日,健康报在报道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的讲话“国家应旗帜鲜明地支持中药注射剂产业发展”时就大大下修了这个数字,从10亿支变成“每年使用3亿支”。最新的数据是2009年4月1日健康报记者王丹,王乐民在“中药注射剂使用要有风险意识”一文中提供的,“据统计,1999年 ~2006年,全国中药注射剂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超过30%,每年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有近3亿人次,年销售额约为170亿元人民币。”

2007年李连达说仅鱼腥草注射剂一种最多的时候是一年用了3亿支,而2009年4月1日健康报改口说全部中药注射剂一年使用了近3亿支。如果我们按照2009年健康报的说法,那么,1999年到2008年10年间全国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总量是15.39亿支。1970年代以前的量太小忽略不计,1970年代到1998年崔月犁当政期间,估计从1969年每年100万支升到1998年每年2500万支,30年(1969-1998)共3.9亿支。所以,1969年到2008年40年间全国累计使用中药注射剂共15.39亿+3.9亿=19.29亿(支)

如果按照最多每年10亿支来算,(李连达提供的数字支持每年10亿支),1969年到2008年40年间全国累计使用中药注射剂 (2006-2008年)30亿+ (1999-2005年)21.39亿+(1969-1998年)12.6亿=64亿(支)

这19或64亿支中药注射剂全是假药,每一针都是假药,没有一针有治疗作用, 没有一针应该注入人类的身体

全世界的医生包括台湾的医生听说中国大陆使用中药注射剂一事首先是大吃一惊,“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然后他们本能地说,“政府为什么不把这些人抓起来?”

我说的“全世界的医生”并不包括中国大陆的医生,因为是他们把一针一针中药注射剂假药注入到19亿或64亿中国人(次)身体里的。中国大陆的全体医生不知道什么叫做人道主义,不知道把中药注射剂假药注入人类的身体是极不人道的行为

中药注射剂害人死亡

2010年05月04日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因扁桃体炎输液后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最终夺走了小女孩年仅5岁的生命。所用药品“穿琥宁”曾经8人使用,6人有不良反应。药检所检验报告结论是:医院方面使用的是劣药。  

文/本刊记者 李颖

“琪琪,昨晚你真的来找妈妈了呀,妈妈梦到你了,可是妈妈看到的你不再是以前那个活蹦乱跳爱说爱笑的小琪琪了,妈妈看到的却是一个看上去很忧郁的你,你远远地站在那里看着妈妈,妈妈走近你看到你的小嘴和鼻子还都是鲜血,妈妈轻轻地为你擦去了血迹。……这是妈妈一辈子的伤痛!孩子,如果你能听见妈妈的话,来生还来做妈妈的好孩子,好吗?”

这是一位母亲在博客上写给刚刚逝去5岁女儿的泣血之言,她希望女儿在天国可以感受到她的爱和思念

抱着孩子感觉她变冷

故事的小主人公叫郑子琪,这个文静的小姑娘出生于2004年国庆节

而这个不幸,还要从2009年9月说起。“我真不该带孩子去看病啊,谁知道扁桃体炎能把我孩子的命带走!”时至今日,仍没有脱离悲痛的牛女士提及爱女,依然泣不成声

2009年9月6日,还有不到1个月就要过5岁生日的琪琪突然跟妈妈说嗓子疼。爱女心切的牛女士听闻,立刻带女儿来到了焦作市解放区七百间街道太行西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卫生服务站医生李晓红当时便为琪琪查体:体温37.8℃,咽部充血,扁桃体二度肿大、充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并开具了药方

然而在琪琪用药3天后,炎症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9月9日上午,琪琪再次回到了该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然而这天却是不幸的开始。据琪琪的父亲郑保和描述,卫生服务站在给孩子输入了包括“穿琥宁”在内的药品后,“回家10分钟左右,孩子就说‘妈妈,我冷’,在给她喝了一点热糖水后,就返回到卫生服务站复诊了。”到了卫生服务站,琪琪呈现出寒战、发热等症状,测量体温达到41℃,但神志清晰。医生考虑到子琪的症状可能是药品反应给予异丙嗪10mg 肌肉注射,而几乎同时,琪琪出现喷射状呕吐、抽搐。见状,卫生服务站的医生马上与家长一起把子琪送到焦作市中医院。到中医院时,琪琪神志清醒,测体温为 39.3℃

当天下午4时左右,焦作市中医院医生要求给琪琪做“腰穿”手术,由于郑保和不同意,琪琪便又转院至焦作市人民医院小儿科

而就在9月10日,琪琪出现消化道出血,经人民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脏器功能受损。因治疗效果不佳,随后,又将子琪转至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看到琪琪病情危急,拒绝接收,后又被转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科,但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到了郑州以后,女儿就再也没有醒过来。”据郑保和描述,琪琪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口鼻多次出血,“就像是中毒了一样。”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3天后,医生把郑保和叫到一旁说:“孩子肯定不行了,抢救已经没有意义!”哀求医生无望后,夫妻俩决定带孩子回家。因为按照当地风俗,孩子不能死在外地,所以夫妻俩抱着孩子连夜打车赶回焦作。“当时孩子还有微弱呼吸,一路上都是我紧紧抱着她,能感觉她的身体在变冷!看着孩子就这样离开我们,可我们当父母的却没有办法,当时死的心都有!”3月3日,当郑保和尽量克制自己情绪回忆当时情形时,旁边的妻子早已泣不成声:“琪琪啊,妈妈想你!”

9月18日,还差12天就要过5岁生日的郑子琪停止了呼吸,她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5岁

“劣药夺走了我孩子的命”

因扁桃体炎输液后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最终夺走了年仅5岁的生命,造成了一个家庭的不幸

而就在琪琪输液发生不良反应后,焦作市药监局于次日,也就是2009年9月10日,将药品封存检查

9月29日,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出具了一份编号为200903692的检验报告,报告中描述:注射用穿琥宁“热源”检查不符合规定。根据《药品管理法》第49条“禁止生产、销售劣药”第6款的规定,综合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得出的检验结论,琪琪使用的注射用“穿琥宁”属劣药,是劣药就不能销售

悲剧发生后,郑保和把目光聚集到了劣药上来。早在2009年5月25日,《北京日报》便发出了关于注射液而引发热源反应的不良事件的报道。所谓的热源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致热源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反应,主要致热源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热源反应一般发生在输液后20 分钟左右,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的情况,继而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上面所说的热源不合格的症状,基本上跟我女儿的症状一样。”于是,郑保和把被鉴定为劣药的注射用穿琥宁,看作是导致女儿死亡首先被质疑的对象

郑保和在查阅了穿琥宁的相关资料后注意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9年9月1日发布的第23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称,穿琥宁注射液主要用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提醒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警惕穿琥宁和炎琥宁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特别要关注儿童用药的风险,保证用药安全。“两个注射剂在临床均主要用于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但是存在安全性问题,严重不良反应问题均主要以全身性损害为主,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发热、寒战等。”郑保和说

而早在2005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曾发出过通知,要求修改穿琥宁注射剂说明书,增加“目前尚无足够儿童用药的临床资料”,删除用法用量项“小儿酌减或遵医嘱”等内容。通知中还建议,医护人员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全面权衡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

“我们要求一个真相”

据了解,“穿琥宁”是由四川成都通德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通德”) 生产,由焦作市云台山药业有限公司经销

郑保和矛头直指的不合格“穿琥宁”,是在配制过程中出现问题,还是在流通环节出了问题?这种药,与郑家悲剧的发生是否存在直接因果联系呢?“我们质问厂家时,厂家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用拳击中另外一个年轻人,肯定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一拳打到老人身上,那后果可想而知。你家孩子死亡,是因为她本来就有病。’对这个解释,我们就很不理解,如果是一个正常人,谁需要去输液呢?正是因为生病了,才会输液啊!”琪琪的妈妈含泪说道

夫妻俩不能接受穿琥宁与子琪死亡没有关系的观点,更不能接受的是成都通德的态度。郑保和告诉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在一次由当地消协召集的调解会上,药方代表说道:“我们出于人道主义来看看,可以给你们几万元钱,这钱不是我们应该给你的,你们应该感恩于我!”

“赔偿多少钱也换不来孩子的命,我们只想要孩子,现在孩子没了,药厂连声道歉都没有,我们根本接受不了!”郑保和告诉记者

在得知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采访此事后,成都通德给记者传真了“关于穿琥宁产品在河南焦作市使用的相关情况说明”

说明中承认,在已销售680支中,8名患者已使用14支,其中2人未出现输液反应,包括郑子琪在内的6人出现输液反应,除郑子琪外,其余5人经处理后,症状均逐渐缓解、消除

对于河南有关部门检测“穿琥宁”热源不符合一事,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于2009年9月21日对090709批次注射用穿琥宁进行了全检,结果符合规定。此前9月18日,当地药监部门对该批次以及相关批次产品的生产记录、产品储存、生产环境及原辅料购入、存储、使用检验等进行详细检查后,得出了 “未发现异常”的结论

在说明的最后,成都通德认为,患者的死亡原因是自身基础疾病(病毒性脑炎),加上诊断、用药、施救等环节可能存在的过错导致的,甚至患者家长在送患者就医的整个过程中有没有延误治疗,也值得深究

“成都通德简直在胡说八道!”对于厂家的这个说明,郑保和说他绝对不认可。他告诉记者,子琪根本不是病毒性脑炎,医院只是确诊了上呼吸道感染和中枢神经感染,“用了不合格的药,能不感染吗?成都通德明显是在推脱责任。”“在生产、储存环节都没问题,当地检测又没有问题,那为什么在焦作的检测就不合格呢,而且总共只有8个患者使用,结果有6个不良反应,琪琪还死亡了!”

3月上旬,郑保和专程来到北京,就此事正式向国家药监局进行了当面反映,要求给予一个正式的回应。“原本,我们只是想为5岁的女儿讨回一个公道,但事到如今,我们只是想要一个政府的声音,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在别的家庭。”郑保和说

真相还在调查中,但悲伤却时时刻刻包围着郑保和夫妻。“就在前几天,有个小朋友敲门进来,要找琪琪玩,我说琪琪没在家,她问,去哪了,我说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她问‘那琪琪什么时间回来,我等她!’我现在不能看见小女孩,看见孩子就想到琪琪,她去了那么远的地方,没有爸爸妈妈照顾。琪琪,你还好吗?”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编辑部,琪琪的妈妈又一次泣不成声,而郑保和,还要努力保持镇静,继续叙述琪琪的不幸

对于此事,本刊将继续关注

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管理

作者:准非医

又一个“大牌”的中药注射液倒掉了。“清开灵”注射液,最近被那个出了“吃枪子”局长的SFDA点名要“警惕严重不良反应”。虽然有一个“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西药也被点名,不过,这一次估计会跟以前一样,“大牌”中药崩溃,“无名”西药无恙

“清开灵”注射液是一个在我们医院使用量非常大的中药注射液,特别是儿科,去年我侄子到儿科住院的时候就用过。当时,一个明显的副作用是腹泻(虽然他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不过,使用“清开灵”注射液之后出现腹泻很常见,其他的药物则少见得多)。我反对用中医药的态度是一贯的,不过他的学中西医结合的老爸同意用,好像还说拉肚子是在“排毒”、“泻火”之类的,我也不能再说什么

“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一些曾经被SFDA点名的中药注射液,现在你还能见到吗?SFDA的每一个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通告,几乎就相当于该药品的死刑判决书。这些中药注射液就如同好莱坞电影里的“吸血鬼”一样,曝了光就灰飞烟灭了

自从局长被枪毙之后,这个SFDA似乎还真的有了点起色,至少最近一两年,隔几个月就给早该执行集体枪决的中药注射液发一张个药的“死刑判决书”。再发几张,我想中药注射液被执行集体枪决的日子就很近了,否则的话,是该请张功耀教授、王澄医生搞个“对SFDA局长执行死刑的请愿书”的网络签名了

从今年4月1日起,我们医院停止了所有中药注射液在门诊的使用。希望这一禁令能够永远有效,同时在病房也得到贯彻、执行,在全国铺开、推广,让这个成分不太清楚、疗效很不肯定、危害不容小视的药物“畸胎”停止对国人健康的危害和对医疗费用的浪费

将我院的通知及卫生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附于文后

各科室:

按照XX市卫生局二OO九年三月三日转发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X卫医(2009)67号)文件要求,我院决定门诊暂停使用中药注射剂。通知具体内容请见附件

药学部

二OO九年四月一日

中药注射液大踏步迈向死亡

作者:准非医

新近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2期)》,又曝光了一个大牌中药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这次,药监局故伎重演,抓了一个西药(抗生素)作陪。只是手段太拙劣,使得SFDA庇护中药的立场昭然若揭。上一期与“清开灵注射液”同列警示席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这一期,SFDA则拉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搞笑的是,药监局列举的关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的6个“严重病例”、“典型病例”,无一例死亡的。“双黄连注射液”,举了4个病例,其中有2例死亡

说实话,如果不是药监局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其庇护中药注射液的“拳拳之心”、小人之举还不那么容易暴露。左氧氟沙星算是“老药”了,临床大量使用已经10多年,据网上消息说最近几年在抗生素药物的销量中稳居“霸主”地位。它以“免皮试、适应症广、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小”而深受临床医生喜爱。虽然由于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临床上的滥用以及禽畜养殖业更为触目惊心的滥用,使得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迅速上升,但是,其在临床中仍有很好的应用,特别是在呼吸系统。当然,在中国对抗生素的监管几乎完全缺失的情况下,左氧氟沙星的用量估计仍将有大幅度的增长。药监局是否有借机打击其风头的“小久久”,咱不得而知,但是,左氧氟沙星的良好的安全性在学术界是得到肯定的

“清开灵注射液”倒下之后,我院停止了中药注射液在门诊的使用。时隔才一个多月,又一大牌“双黄连注射液”倒下了,我在《中药注射液的“死刑判决书”》中提出的一点希望——“希望这一禁令能够永远有效,同时在病房也得到贯彻、执行,在全国铺开、推广,让这个成分不太清楚、疗效很不肯定、危害不容小视的药物“畸胎”停止对国人健康的危害和对医疗费用的浪费”,如今已经部分实现了,我院已经全面停止中药注射液的使用

随着药监局《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一期期发出来,中药注射液正大踏步迈向死亡。当然,一个“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亿元,每年有4亿人次使用”的中药注射剂产业,决不会坐以待毙。困兽犹斗,中药注射剂的既得利益者,特别是药厂,一定会使用各种手段试图去扭转颓势,做垂死挣扎。我已经在《医师报》上看到“清开灵”的鼓噪,今天的《人民日报》7版“不吐不快”一栏,一个叫“王君平”的人写了篇《中药注射液该不该停用》的文章,以“如2003年,非典肆虐时,清开灵注射液就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之类假大空的无耻谰言为中药注射液正名、打气。该文很快被新华网转载

对于药厂老板来说,首要的,当然是对药监局进行攻关,最好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给停了。当然,这需要一个不怕吃枪子的“郑筱萸第二”的配合。不过,纵然药监局、卫生部里有100个“郑筱萸第二”也改变不了中药注射液灭亡的宿命,奉劝药厂老板们认清大形势,逆历史潮流而动、为中药注射液殉葬着实不值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

卫医政发〔2008〕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

近年来,“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炎毒清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金注射液”等多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因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被暂停销售使用。为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用药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管理、不良反应监测和召回工作

(一)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验,确保中药注射剂生产质量;应加强中药注射剂销售管理,必要时应能及时全部召回售出药品

(二)药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调查、分析、评价和处理的规章制度。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对药品质量投诉和药品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对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组织调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主动召回

(三)药品生产企业应制定药品退货和召回程序。因质量原因退货和召回的中药注射剂,应按照有关规定销毁,并有记录

二、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

(一)中药注射剂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凭医师处方使用,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过敏性休克等紧急情况进行抢救的规程

(二)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的管理。药学部门要严格执行药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记录,保证药品来源可追溯,坚决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临床;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药品储存条件储存药品;在发放药品时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进行审核

(三)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管理。要求医护人员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见附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症;加强用药监测,医护人员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严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报告;临床药师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四)医疗机构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要准确掌握使用中药注射剂患者的情况,做好临床观察和病历记录,发现可疑不良事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出现损害的患者及时救治,并按照规定报告;妥善保留相关药品、患者使用后的残存药液及输液器等,以备检验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的监管,指导医疗机构做好中药注射剂相关不良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各级药监部门、卫生部门、中医药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通报和沟通相关信息,发现不良事件果断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组织有关部门对医疗机构留存的相关样品进行必要的检验

(六)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督检查;组织对医疗机构留存疑似不良反应/事件相关样品进行必要的检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监测信息及时进行研究分析,强化监测系统的应急反应功能,提高药品安全性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附件: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卫生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附件

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1. 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

  2. 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 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 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5.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6. 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7. 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中医如何治肾病:病没治好肾却坏了

肾病专家:常年吃中药严重损害肾脏

《报刊文摘》2009年7月31日    

题:1/3急性肾损害源于药物  ——合理用药观念亟需确立    

据《文汇报》7月28日报道,感冒就吃抗生素、中药常年吃、增强CT随意做……这些在医疗领域内的不规范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国民的肾脏

近期,一项针对上海市17家二甲以上综合医院的调查显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近1/3源于药物,其中在60岁以上患者中的比例更是高达51%。在肾毒性药物中,抗生素占首位(48%),其次是利尿剂和造影剂

领衔此项研究的仁济医院肾脏科钱家麒教授分析道,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患有各类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但人们在用药上非但没有确立合理用药的观念,反而是随意用药。在本次调查的药物性急性肾损伤病人中,很多人原本就患有慢性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他们的生活常年与药物相伴

中国人特有的中草药使用情况,也是造成药物性肾损伤的主要原因。钱家麒则认为,现在人们将中药视为保健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服用中草药的时间往往很长,增加了肾脏的负担

女子喝了10年中药 减肥不成患上肾病

2009年12月11日长江商报

本报讯(记者 刘迅 通讯员 黄冬香 涂晓晨)近年来不少厂家大打“中药牌”,迎合市民觉得中药“副作用小”的想法推出各种中药减肥产品。不少年轻女性盲目轻信中药减肥,胡乱吃药,因此患上了“中草药肾病”

35岁的王女士在一家外企上班。因身材走样、体重不断往上蹿。王女士使尽了各种办法。听朋友介绍,她开始尝试一家养生堂配制的减肥中药汤剂,这一喝就是10年

12月初,王女士出现胸闷、恶心等症状,这几日甚至出现排尿困难,到协和医院做肾穿刺后显示,她的肾间质及肾小管病变明显,原是患上了“中草药肾病”

对此,协和医院肾病内科医生易利霞说,大家对中药的认识仍有误区,任何药材都有副作用,中药也不例外,长期盲目使用,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医生建议,爱美女性选择中药减肥时,最好请专业医生鉴别原料,不要随便乱服

中草药没有副作用吗? 谈“中国草药肾病变”

■台中荣总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 蓝忠亮

笔者治疗红斑狼疮病患,已有多年之经验,前后在台北荣总及台中荣总所医治之红斑狼疮病患已超过2000名

早期狼疮病患之肾炎,皆死于狼疮肾炎本身之肾衰竭,但随着诊断及医疗之进步,只要及早作足够及正确之治疗,笔者已可使绝大多数之狼疮肾炎缓解或“断根”。但近五年来笔者所诊治之红斑狼疮末期肾炎或肾衰竭病患,大部份为中草药所引起的,而这些病患其实是可以免于此种悲惨的命运。因此不可讳言,在中医药界未经学术证实确有使狼疮肾炎缓解及“断根”之药物前,滥用中草药造成“中国草药肾病变”是目前红斑狼疮病友,最需要注意的大敌人

在情感上,中国人是最不愿意听到“中国草药肾病变”的事实,而这里所谓中国草药也包括多种中草药健康食品,或所谓改变体质,增加免疫之草药。 以中草药来治疗疾病,在中国已有数千年之历史。但历代医药古籍中,多半只记载药材之疗效,却绝少有其副作用之记载。以致于民间普遍有“中草药没有副作用”的错误观念。但是医书没有记载草药的副作用,是中医界对草药药理的基础研究及副作用之评估仍嫌不足,而非中草药没有副作用。更不幸的是狼疮病友,过敏度较常人高,对药物及中草药之过敏度远高于人,更容易产生问题

中草药会引起猛爆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肾衰竭,甚至致命,已散见于国内各医学中心之医学报告及报章杂志。最近国外几本着名的医学期刊上,更陆续有学者报告因服用中国草药而引起肾病变,甚至急性肾衰竭的病例,更引起国际上之注意

比利时医师Vanherweghem教授于1993年在权威的Lancet医学期刊报告指出,在布鲁塞尔地区有九名妇女因服用含防己和厚朴的草药方,而导致尿毒症。而其它二十五名服用相同药方的妇女,也有三名有明显的肾功能异常。这些患者中有八人接受肾脏切片病理检查,均发现有严重肾间质纤维化的情形

1994年在美国肾脏病杂志期刊上,比利时医师Depierreux教授又报告了33例因服用中国草药引起肾病变的病例。这些患者都接受肾脏病理检查,均发现有严重地肾纤维化,鲍氏囊及肾血小管壁硬化的情形。他将这种特别的肾病变命名为“中国草药肾病变”。同年Cosyn医师也在KidneyInternational期刊上发表了类似报告

这几篇“中国草药肾病变”(Chineseherb nephropathy)的报告一发表,立刻引起国际医界的瞩目。在国内西医界也引起广泛讨论,但尚未获得其它国人之重视

本院免疫风湿科及肾脏科也曾发现有患者因大量服用所谓“灵芝”及“金线莲”而不幸造成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必需洗肾的病例。亦曾发生患者自行采食路边“降火气”之不明草药,造成猛爆性肝炎而不幸死亡的病例。至于迷信“防风草”或服用某些宣称可增强免疫功能之草药或健康食品,延误病情,反而造成红斑性狼疮恶化的例子,亦屡见不鲜

最近更流行以所谓中草药来改变体质或增强免疫力,有些正规医疗人员亦人云亦云,其实多未经过临床研究,确实证实对人类之红斑狼疮病患有效,反而延误或加深病情,甚至造成中国草药肾病变。笔者之病患有多名曾信以为真,而造成肾衰竭,实为一大憾事

笔者在台中荣总设有红斑狼疮特别门诊,目前最头痛之问题即为中药及草药或健康食品引起之肾病变,且为目前我们狼疮病人进入肾衰竭,长久洗肾之最大原因。 中草药对红斑狼疮之疗效,到目前为止未经科学证实有效。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药即是毒”,即使采自大自然的动植物,超过某个安全剂量,都必定有其毒性

如果各位病友正在服用中药,最好能明了所用处方,以便提供专科医师判断肾功能变化之参考,切勿隐瞒。至于草药等民间验方,最好不要任意尝试,别以为“中国草药没有副作用”,到时吃出了问题,花钱事小,失去了健康反而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中草药”并非无害;对严重之红斑狼疮病患未经证实确有疗效,对轻症之红斑狼疮,也未能证实的确比目前治疗之西药为佳

目前我的病人已有六分之一进入缓解,不再服用任何药物。所谓改变体质,增强免疫力之中草药,并不确实,而健康的饮食,适当的休息,愉快的心情,才是改变体质,增强免疫力之最佳良药

世界日报:美国华人洗肾比率高得惊人,与乱吃成药有关

【本报记者陈良珏阿罕布拉市报导】

美国居民罹患肾脏病者逐年增长,洗肾中心也快速增加,南加州就有上百家,每家洗肾中心平均每天为近百人洗肾,其中约40%的患者是亚裔,华人洗肾比率也高得惊人

根据统计,2007年美国居民罹患慢性肾脏病和蛋白尿者约2600万人,其中亚裔和西裔占多数。糖尿病和高血压皆是引发肾脏病的主因,一旦肾脏功能衰竭,病患就必须到洗肾中心报到,一年之内死亡率高达20%

华人洗肾比率高,主要问题出在乱吃药,有病吃、没病也吃,加上美国医疗费昂贵,没有保险就自行买药,象是感冒、头痛、生理痛、腰酸背痛,经常上药房解决,甚至过分依赖止痛药,导致肾功能出现问题。另外,民俗偏方、减肥药品、伪药、劣药等充斥市面,也导致华裔洗肾人口快速增加

一名年约40岁的女性罹患尿毒症且洗肾已长达五年,年轻时因为一直有头痛毛病,有十年都靠止痛药来舒缓。不料两年前开始感觉身体状况不佳,原来已罹患慢性肾功能衰竭,现在得靠洗肾度日

许多民众十分好奇,洗肾到底怎么「洗」?圣盖博洗肾中心解释,医护人员是利用小管插入前臂,与机器相连接,一条管子接动脉,另一条接静脉,然后从动脉将病人的血液送入人造膜作成的多孔长管里,血液内有毒物质将会扩散,通过膜后而进入容器之内,最后再将洗净的血液由静脉回到病人体内

这些洗肾病患多数都有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依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安排洗肾周期,一次三小时至12小时不等,有的病人每周三次,有的天天报到,若行动不便的病患则须家属在一旁照顾。整个洗肾过程仅扎针会痛,若血管较不明显,就得多受皮肉之苦。洗肾中心是开放空间,并非像医院病房彼此隔开,而是一张张病床排列整齐,可相互看到对方,洗肾时就躺在病床上看电视,不然就睡觉,很少交谈。医护人员黛安·杰可森(Diane Jackson)说,除非有肾可换,不然就必须「洗一辈子」

至于洗肾中心质量好坏没人知道,多数病患皆是经由医师推荐得知,很少人会因为去洗肾而多家比较。但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人会在医院长期洗肾,因为有40%的病患从洗肾开始到死亡仅90天不到,根本无法得到良好照顾,但洗肾中心至少会有两位以上的医师随时待命,以防万一

医师李治中(Joseph Lee)指出,肾脏病常造成家人诸多不便。为能让患者日间可全勤工作,洗肾中心运用夜晚睡眠中洗肾(Nocturnal Hemodialysis)的治疗方式,隔天依旧可正常上班,无须旁人照顾,多数皆可维持长达十年以上的寿命,但并非每家都有,南加州仅25家

由于肾脏病初期症状不明显,若出现尿液起泡、水肿、高血压、贫血及容易疲倦等症状时,就有可能罹患肾脏病,因此定期检查相当重要

目前加州、明尼苏达州和维吉尼亚州皆积极推广肾脏病预防。美国肾脏学会和美洲肾脏协会皆提供各种相关医学讯息,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和有家族病史的民众需立即检查,不要忽略而不去面对

(王澄按:中国人在美国开的药店出售大陆产的西药和中成药。也有的出售中草药。他们报告政府时都说是保健品。很多中国新移民,因为语言和身份问题,有病或自己去中国人药店买药,或去黑诊所看病。这些黑诊所也卖中西药给病人。另一个原因,中国人普遍的错误观念是“进补”。没病也要吃中药防病或健身。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反科学本质。)

爱肾别乱吃药——从台湾的洗肾说起

周光达

台湾用透析治疗尿毒症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期间历经透析技术的进步、肾友及团体的兴起与成长、透析医疗与保险政策的不断完善等过程。在全民健保洗肾总额支付体系下,台湾的透析治疗早已达到完全免除病患的经济负担的地步。在全岛总共两千三百多万的人口中,有四万多尿毒症患者定期接受透析治疗。这使台湾的透析人口密度仅次于日本,名列世界前矛。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对于如何看待台湾如此高的透析人口密度?网上有说是商机使然,也有说医生为利益驱使将不该透析的拉去了透析,这些显然不客观,有也是个别现象。全民都能享受尿毒症的免费透析治疗,使所有尿毒症患者的生存得到医疗的保障。其次是透析质量提高,患者的存活得以延长。当然,也反映肾衰竭的发病率高

台湾肾衰竭的发病率以南台湾的嘉义市、台南市高雄县、高雄市更高,可能跟南部人爱吃偏方、保健药,地下电台卖不合格成药,以及过去砷土地污染有关

另一个原因是人口趋于老龄化,台湾洗肾平均年龄63岁,比日本的69岁更早

为此,台湾肾脏学会提出“爱肾别乱吃药”,呼吁民众不要长期饮用不明药物。为此台湾健保局与卫生署早在2003年就在医院实行一项“慢性肾脏病保健计划”,甚至将该计划落实到敬老院。可见他们的工作真是做到了家。台湾肾脏学会还提醒, 65岁以上老人、糖尿病人、高血压患者、有肾脏病家族史者、长期服用药物者应每三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以延缓病程恶化的速度与进入末期肾衰竭的时间,进而减轻医疗财政的负担

有人提出,多数止疼药虽标榜不伤肠胃却可能伤肾伤肝;能用改善生活、饮食或运动解决问题就不要用药;即使标榜纯天然、中草药,不代表就是绝对安全无毒;虽是医院开的药如长期使用,仍可对肝肾形成负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少量但多种毒素聚积可产生“毒素鸡尾酒”效应,造成身体器官的毒害。所以说,“爱肾别乱吃药”,真的很重要

我们大陆和台湾都是炎黄子孙,不知是要宏扬民族文化,还是愚昧无知,就有病乱吃药来说,大陆的患者和对岸同胞如出一辙,甚至可能有过之。我有不少病人早该透析了,却到处“求医”,不断被忽悠。不止一个(是多个!)“专家”声称是他攻克了尿毒症。台湾“地下电台卖不合格成药”,而我们能根治尿毒症的广告“地上”竟随处可见(我没去过台湾,莫非那里的“地上”也是如此?)。我调查过200多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过乱吃药的历史。还有病人双肾已萎缩都开始透析了还问我吃什么保健品、滋补品能补肾?我是向来不主张尿毒症、血透患者乱吃保健药品的

爱肾别乱吃药,你真的能做到吗?

消渴丸能治疗糖尿病吗?

·方.舟.子·

央视报道称,江苏省苏州太仓一名11岁女孩,在3年前查出糖尿病后每天自己注射四针胰岛素。接受采访的医生称若能趁在发育期装胰岛素泵,就不用天天打针,还可能治愈,但其家庭贫困拿不出十几万安装费。央视报道之后,据称有好心人捐了一个胰岛素泵给这名女孩。那么她是不是就有望治愈了呢?

未成年人得的糖尿病,属于一型糖尿病,病因是其体内胰岛中的贝塔细胞受损无法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我们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贝塔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与肌肉细胞、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促使这些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加以利用、储存。胰岛素还能与肝脏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抑制肝脏细胞不要分解糖原释放葡萄糖。有些人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其体内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攻击自身的贝塔细胞,贝塔细胞受损没法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居高不下,就出现了糖尿病。这些人往往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发病

那么如果能从体外给这些人补充胰岛素,就能让血糖浓度降下来。目前补充胰岛素主要有两种方式:

  • 一种是每天定时或按需要打针注射胰岛素
  • 一种是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挂一个胰岛素泵,根据血糖浓度往体内自动注入胰岛素

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是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从体外补充胰岛素。它们都不能让体内贝塔细胞自己产生胰岛素,也就不可能治愈糖尿病,都必须终身使用。所以那个医生说在发育期装胰岛素泵有可能治愈糖尿病,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糖尿病还有一种是成年人才得的,叫二型糖尿病。这些病人体内的贝塔细胞能够正常分泌胰岛素,但是肌肉、脂肪、肝脏等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例如这些细胞上的受体不能与胰岛素很好的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这样血糖浓度也会升高。患二型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长期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体重超重,都是患二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治疗二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这些药物能够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抑制肝脏细胞产生葡萄糖的过程,或刺激贝塔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有些人也需要注射胰岛素。这些药物不能一劳永逸地彻底改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并不能治愈糖尿病,需要一直服用

如果想要治愈糖尿病,需要动手术。例如通过移植健康人的胰腺或胰岛细胞治疗一型糖尿病,通过胃分流或胃切除手术减少病人饭量、降低体重来治疗二型糖尿病,都有可能治愈糖尿病。但是这些手术风险大,成功率不高,只对少数病人适用。以后还有可能通过干细胞疗法治愈糖尿病,但那是比较久远的事。绝大部分糖尿病病人都只能通过药物来治疗,而不管是一型还是二型糖尿病,目前都没有药物能够治愈

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却经常有中成药声称能够治愈糖尿病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研究人员曾经检验过常见的200多种中草药,发现没有一种能够降低血糖,更不要说治愈糖尿病了。市场上号称能够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无一例外都添加了能降血糖的西药,有的标明,有的没有标明,但多次被国外、港台药检部门检测出来

消渴丸是国内临床上用以治疗二型糖尿病的最常用的中成药,虽然其成分表列了7种草药成分,有效成分其实是列在最后面的西药格列本脲。格列本脲是非常便宜的西药,一片只有几分钱,摇身一变成了“消渴丸”后价格上涨了几十倍。这类中成药添加的草药成分除了增加成本和价格,还能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更严重的是,一些糖尿病病人不知道降血糖的中成药添加了西药,误以为是“无副作用的中药”而超剂量服用,或者在服用中成药的同时还服用降血糖的西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样就会造成降血糖药服用过量而导致低血糖,因此昏迷甚至死亡。这并非危言耸听,学术期刊上有多起消渴丸引起低血糖反应乃至昏迷的临床报道,小剂量消渴丸也可致重度低血糖脑病

总之,目前并没有任何药物——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能够治愈糖尿病。如果轻信号称能够治愈糖尿病的假药,损失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健康

2015.1.14.

(《新华每日电讯》2015.1.16)

尿毒症用中医可以治疗好吗

周光达

前些天,不止一个病人拿着报纸来问我,《向肾炎尿毒症挑战》(以下简称《挑战》)到底可不可信,这是真的吗?

我从事尿毒症治疗工作二十多年。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真是天方夜潭

首先,我们知道尿毒症是一种综合症,由不同疾病引起。将肾炎和尿毒症说的一样可怕似有不妥。尿毒症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经治疗或可脱离透析,并有彻底治愈的可能。《挑战》中提到的病例显然不属于这个范畴。慢性尿毒症是长期肾功能受损,最终只能靠肾功能替代疗法如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如果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只要注重原发病的治疗,避免各种肾功能恶化因素,就可以延缓透析。那么,所谓肾炎尿毒症怎么会“让无数健康的躯体一夜间遭到致命的摧残”呢?

几十年前很多医院都没有血液透析,尿毒症和癌症一样是不治之症。中医也不能解决这一难题。正是血液透析揭开了治疗尿毒症的新篇章,挽救了无数尿毒症患者,延长了他们的生命。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中医疗法能取代这一现代医学疗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中医在内的每一个该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和有基本常识的肾病患者都心知肚明。那么,西方人预言“肾炎尿毒症恶魔将最终被中医斩除”又是从何说起呢?

现代医学注重科学实验,是循着科学发展的。它实事求是,所以才能不断创新。例如药物都会注明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血液透析也是如此。它是一种肾功能的替代疗法,并不能治疗引起尿毒症的原发病。并且明确指出它只能替代部分肾功能。如正常肾脏能产生一种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尿毒症不能生成 EPO,所以患者出现贫血的症状。透析也不能纠正贫血。由于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制成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解决了患者贫血这一难题。这是现代医学治疗尿毒症的又一重大成果。至此,中医还是没有作为。可是有的中医专家却总标榜是他们攻克了尿毒症

他们常常贬低和攻击现代医学,否认血液透析清除尿素氮和肌酐等尿毒症毒素的明确疗效。《挑战》硬说严重尿毒症“在几个大医院透析了一年多,但没有得到丝毫控制。”接着,就吹嘘什么“益肾解毒疗法”等等能使终末期的尿毒症完全治愈。靠否定现代医学来说明自己的疗效,前提有误,所以结论不可信。不是要中西医结合吗?请看,他们才不和你结合呢。在治疗尿毒症的领域,他们不愿当配角。他们要利用血液透析延长尿毒症患者的生命趁机来大捞一把(在出现血液净化治疗尿毒症以前他们是很少有这种机会的),接着就吃饱了不认大铁勺,反过来倒打一耙

《挑战》还吹嘘“益肾解毒疗法”对尿毒症和引起它的原发病可以通治。说什么可以“治疗各种肾炎,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增殖性肾炎、痛风肾、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实际上,什么病都能治的药物和疗法是不存在的。虽然,肾炎和多囊肾等都可发生尿毒症,但引起尿毒症的各种原发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尤其对这些原发病都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一个疗法既能治愈肾炎又能使多囊肾恢复正常,还能使萎缩的双肾增大,恢复正常肾组织,能有这样的好事吗?

有的中医大夫总是拿个别病例的疗效说事。不经过统计学处理就是不科学的。大学病理课讲过癌症也有自行消退的。如果给这样的患者服用中药,能说这中药非常神奇,攻克了癌症吗?

我从事血液透析工作二十多年,治疗数百名末期尿毒症患者,没有一例因中医治疗而脱离透析存活的,没有一例因中医治疗使萎缩的肾脏增大而恢复其功能的,也没有一例多囊肾恢复成正常大小的。而《挑战》说他们“至今,已成功治愈晚期肾炎、尿毒症患者三千二百多人”如果真是如此,何不将有多少例萎缩的肾脏增大了,有多少例多囊肾恢复正常,又有多少例恢复了肾功能而脱离了透析,以及有关的化验结果、病理报告等一一列出来呢?显然,他们做不到。在后来的《挑战》中,他们已将“至今,已成功治愈晚期肾炎、尿毒症患者三千二百多人”撤掉了

如果《挑战》是真,张启瑞完全可以和王选、袁隆平等媲美,应该比他们还棒。因为从根本解决威胁人类的多种难治之病,直接惠及全人类,理所当然应该去领诺贝尔一样的大奖。很可惜,张启瑞“秘诀”的表述令人失望。“老人家博大精深,他治病的秘诀,首先是让病人信,信科学,信自己,信再难治的病,只要病人战胜自我,都是可以治愈的…”这让人想起“信则灵”和“人定胜天”。是要病人“信”他的那个“疗法”吧。第二个“秘诀”是“有科学的治疗方法…”嗨,“信则灵” 和“人定胜天”本身就不科学,还会有科学的方法吗?哪一个自称根治了尿毒症的“专家”不标榜自己的中药方剂“是目前治疗肾炎、尿毒症的首选良药”,而且 “起效迅速、安全无毒、扶正固本、辨证给药、活血解毒、治病除根”?什么科学的方法,分明是骗人的套话。这年头,连伪科学和反科学都打着科学的旗号了。这就是作者在软磨硬泡的一周采访中挖出的张启瑞治病的“秘诀”和“法宝”。哪个中医骗子不是这样标榜自己的呢

《挑战》充满了自相矛盾、诡辩和欺骗。作者担心“我的这篇文章会不会引来非议?”“‘奇迹’的事写到文章进而有‘不实’之嫌”,却把不实的“奇迹”充斥整篇文章。张启瑞一面说:“这儿的素材,你可以写100本书”,一面又表示:“我谢谢她,书就别写啦!”一面鼓吹“益肾解毒疗法”可以治愈多种肾病和尿毒症,一面又声称“解决了一药治百病的弊端。”明明是晚期尿毒症患者劳民伤财盲目中医汤药治疗错过了早期透析的最佳时机延误了病情,却非说“晚期患者更是依靠肾移植或透析来延续生命,以至于一些患者盲目治疗不但经济上受到很大损失,精神上也受到打击…”也承认“目前国内外治疗肾病尚无根治药物”,接着就吹嘘“益肾解毒疗法”是“中医瑰宝大放光芒。”有时张启瑞为病人“认真仔细地望、闻、问、切”后开药,有时只凭病人的资料也能开药,甚至打个电话送个传真也可邮寄。原来他的“望、闻、问、切”只是一个“神奇”的摆设呵。难怪有些尿毒症的中医专家门诊看病号脉奇快了

《挑战》这样描述张启瑞:“他是一个善良、和蔼可亲的老学者”“有高级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老人家博大精深”“默默奉献,普渡人生”。可是《挑战》中自称记者的那位作者却谦虚地不愿署名。哪一位不良记者、哪一个利益集团敢对《挑战》负责?这篇文章就登在2007年10月22日《每日新报》,占据了“广告 07”版的整个版面。接着又经修改刊登在《天津快报》和《今晚报》(10月23日)上。谁知广告与“科学新闻”的联姻会生出什么样的怪胎来呢?对此,报社却只管赚钱。而卫生和宣传部门竟无人管。难道默认这就是“瑰宝”?如果是,那中医肯定没戏了。这种骗人的医疗广告,充斥着媒体,而且相当普遍,害人不浅。中医和媒体都该认真的整顿一下了

《挑战》说:“最新医学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有近百万人死于各种肾脏疾病,肾功能衰竭和和尿毒症的死亡率占总数的五分之四。”也就是说每年有80万死于尿毒症。这就怪了。每年尿毒症的发病率是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三。按我国有13亿人口计算的话,每年有13至39万患者发生尿毒症。尿毒症的死亡人数竟比它的发病数多了41至67万,这些到哪去找呦!

《挑战》的“记者”大人,张启瑞等专家,你们太有才了

中药能喝好尿毒症吗

作者:lw56102  来源:健康中国人网

关于肾病的忽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保肾养肾,二是肾病治疗。由于国人对肾的错误理解,被忽悠的不仅是病人,还包括很多健康人

有关肾和肾病的常识:

每个人都有两个肾,位置人们都清楚,位于后腰部脊柱两侧,但内部结构很多人却未必清楚,而了解肾脏的内部结构是避免被忽悠的必备常识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先把肾分成实质和间质,实质是几百万个肾小球,间质则负责将肾小球滤过的尿液浓缩或稀释后引流到输尿管最后排出的部分,主要结构是肾小管。肾小球的数量和功能就决定了肾功能。一般人只要20%正常的肾小球就能保证身体需要,所以一般肾移植手术一个肾就够了。肾小球的本质是一团毛细血管,由肾动脉和肾静脉的末端分支形成。任何肾病几乎都是肾小球或者肾小管的病变。尿路感染和肾结石虽然也可以影响肾功能,但与多数肾病机理和治疗都不同,所以不属于本文探讨的内容

肾脏的功能是将身体各处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靠的是肾小球的选择性滤过功能,在排出多余水分和废物的同时,还得保留血液中有用的物质。由于肾小球的本质是血管团,所以任何导致血管病变的疾病都会影响到肾。临床上常见的影响肾小球的情况有:免疫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药物或毒物损伤,以及失血脱水导致肾血流不足产生的损伤

肾病的治疗首先要搞清楚原因,然后纠正病因,比如高血压引起的服用降压药,糖尿病造成的使用胰岛素,免疫异常的大多需要免疫抑制剂,脱水造成的立即补水等等。目的是尽快停止对肾脏的继续损伤,让病变尚可逆的肾单位有机会恢复,保留尽量多的正常肾单位。如果肾脏的病变已经严重到难以恢复,且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功能,大多只能采取肾脏替代治疗,要么透析,要么肾移植

了解肾脏和肾病的常识,我们来看关于肾病的忽悠:

  • 忽悠一:“肾虚、补肾”

    如果真的有肾虚这个病的话,按照当前的情况,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一定是肾虚最普遍的一群人。和任何民间和中医的概念一样,肾虚几乎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任何症状都可能被扯上肾虚。腰痛、眼花、乏力、失眠,连牙周病和小便不够激烈都可能被诊断为肾虚。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肾虚应该是肾功能不全,但大多数所谓“肾虚”症状都和肾功能不全无关。以腰痛为例,绝大多数属于腰肌劳累,和肾病无关。既然肾虚从概念上子虚乌有,那么所谓的补肾也就是忽悠。如前所述,正常肾脏不需要补,也没有办法补,病变的肾脏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补肾”在现代医学范畴内是个伪概念,在任何正规教科书中都找不到

  • 忽悠二:“中药治疗尿毒症”

    每次遇到使用中药治疗的尿毒症病人,笔者都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亲眼目睹有人自残一样。普通人没有这种感觉,甚至敢于尝试,是因为缺少对肾脏生理和病理的了解。所谓尿毒症,是肾单位大量无法恢复的破坏,以致无法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情况。不管吃什么药都不可能让损失的肾单位恢复。相反,很多中药存在损伤肾脏的成分。由于国内监管缺位,技术水平落后,很多对肾脏有损伤的中药即便吃了很多年,也没有被人发现。对中药肾损伤的了解大多得益于所谓的海外中医热,臭名卓著的马兜铃酸肾病,就是如此。中草药肾病的广泛和严重程度在业内广为人知,与民众的无知形成天壤之别。所以医生看尿毒症病人吃中药,就像大人看到小孩子摸电门一样。相信中药安全无副作用,还不如去相信神话故事,至少神话故事不怎么害人

  • 忽悠三:“肾病治疗仪”

    有一种叫做肾病治疗仪的东西,大体方法是在人体表面的“穴位”给予电刺激的方法,借用的是中医所谓的经络理论。在很多民营医院,甚至部分正规医院使用。这种东西没有任何临床证据,理论也没有科学依据,纯粹是医院和科室的创收工具。唯一适合的是那些本没有肾病,但自己觉得有肾病,又特别容易接受暗示的疑病症患者

    如前所述,肾病往往是在肾脏微观结构改变,和生化、免疫紊乱基础上发生的,涉及到具体的组织、细胞乃至分子。在体表的任何刺激,不管是电也好、还是所谓的远红外也好,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就如同电脑中病毒,要么杀毒要么重刷系统,再怎么给机箱打扫卫生、或者贴杀毒符也白搭

  • 忽悠四:“透析越晚越好,透析了死得更快”

    不知是否是鸦片战争的后遗症,国人对多数立竿见影的东西都带有怀疑甚至敌意。对胰岛素如此,对透析也是如此。当然这里面有一些是因为经济原因,希望将首次透析尽量推迟,但也有不少人把做透析作为生命即将终结的标志,天真的认为只要自己不透析,肾脏就还有功能。且不说国内外有无数依靠透析长期存活,正常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的病人,即便透析免不了死于各种并发症,拒绝或推迟透析也只是放弃了有质量的生存机会。况且,相比发达国家,国内目前尿毒症患者的透析普遍不够,有的是开始偏晚,有的是不够充分

  • 忽悠五:“性生活伤肾”,“手淫伤肾”

  • 国人之所以相信性生活伤肾,手淫伤肾是基于中医对肾脏功能的错误认识。肾脏的功能主要是排泄,兼有部分内分泌和代谢功能。中医错误的将肾当作生殖器官,认为精液是肾脏产生的,男性丢失精液就会损耗肾脏。肾功能不全固然有可能影响性功能,导致性欲降低,不孕不育,但身体很多器官损伤都可能导致性欲下降和不孕不育,难道这些器官都是性器官?手淫对包括肾脏在内的人体功能都没有损害,危害主要来自对手淫的心理负担。有的人貌似客观的强调所谓适度手淫对人体无害,但对什么叫做适度也没有明确的概念,还是脱离不开中医思维的影响

在面对肾病的宣传时,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有没有肾病,没肾病不需要治,也不需要补;如果有要搞清到底是什么肾病,需不需要治疗。这些都只能求助医学专业人员,而不该稀里糊涂的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外行和骗子

尿毒症中医治疗病例

作者:周光达

本人从2006年8月至2009年9月对289名尿毒症的求医过程进行了调查,重点是他们在求医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所调查的289名患者,分别来自天津市四所二级医院的血透室,大多是因慢性肾衰尿毒症而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病人。男170例,女119例,平均年龄48.1(17-84)岁。原发病依次为:慢性肾炎122例,糖尿病46例,高血压37例,病因不明发现时已是尿毒症31例,其它53例。平均血透时间 32.3个月,最长14年

  1. 90%以上患者接受过中医药、偏方等治疗

在这289名患者中,接受中医药、偏方等治疗者263名,占91%。其中189名是在血液透析治疗前服用的,33名是透析开始后服用的。另有41名患者在透析治疗前就服用过而透析开始后还进行过中医药等治疗。就是说有四分之一(74人)在开始透析治疗后还进行过中医药、偏方等治疗。一直未行中医药、偏方等治疗者29名,占9%

这263名患者共进行过659次中医药、偏方等首诊治疗。即平均每人到过2.5处进行中医、偏方等首诊治疗。若加上复诊的次数就更多了

另外,这263名患者共到过200来处不同地方进行中医药等就诊,包括天津市各中医院、各级综合医院的中医科,还有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民间游医等。还有患者是根据电视广播报纸的广告,或邮寄或到外地去求医买药。范围涉及到塘沽、大港、武清、宝坻等天津郊县,以及北京、东北、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和云南昆明、陕西西安、新疆等地区。既有正规医院和媒体广告中的中医专家、教授和主任(其中有两名是被天津市评为首批15名名中医之成员),及媒体广告上的邵霞龄、郭宝叶等,也有社会上的游医甚至诬医等

治疗方法五花八门。有中药汤剂,丸药,胶囊,粉剂口服,也有中药灌肠、中药制剂静脉输注及针灸、拔火罐等。更有所谓传统的自制丸药、贴膏药、祖传秘方、偏方及气功、泡脚等。所谓现代疗法如自然疗法、全息疗法、离子渗透疗法、介入疗法等。另外还有保健品,个别还服用带有传销性质的保健食品

这些患者所服用的药品鱼龙混杂、名目繁多,名称却何其相似。诸如肾炎片、肾炎四味片、肾炎康、肾炎康复片、肾炎温阳解毒片、中美肾复康、肾衰康、肾保康、河南肾宁散、山西肾衰宁片、尿毒清、石家庄肾毒清、欣清、长春肾安、沈阳肾活胶囊、吉林肾复康、大宁补肾胶囊、清浊益肾胶囊、北京肾宝胶囊、山东尿毒1 号、尿毒2号、肾病康汤......品种不下六、七十种

  1. 中医药、偏方等治疗基本无效

在这263名患者至少659次的诊治中,有43人次称曾有效,约占6.5%。所谓“曾有效”是指:1.患者主观感觉在某处就诊“有效”。2.尿毒症毒素血肌酐可稳定一段时间。3.血肌酐指标曾有一段时间下降,后又上升。4.此时患者多被要求控制饮食。5.当时患者肾脏大小还接近正常。6.只是通过肠道排毒,并非恢复肾功能。7.最终都需血液透析治疗

有93.5%的中医药等治疗被患者明确告知是无效的。而所有接受调查的经中医药、偏方等治疗的263名尿毒症患者没有一例治愈的,也没有一例因服用中医药、偏方等脱离了透析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中医专家宣称能根治尿毒症,这和社会上的游医、巫医的对病人的欺骗并无区别

这263名患者共到过200来处乱求医,仅首诊就659次,遍布津京两地及九大省市等地区,最终还得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足见有病乱投医的盲目性。而这盲目性正说明许多所谓治疗尿毒症的中药、偏方等是无效的。试想,如真能根治尿毒症,还用到这么多地方,找这么多“医生、专家”,用这么多“疗法”,服这么多种 “药物”吗?大家都去喝那一两种能根治尿毒症的中医药、偏方等即可,何必去乱投医呢 ?

  1. 中医药、偏方等治疗的危害

1.使尿毒症症状加重

慢性肾衰发展到尿毒症阶段患者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喝汤药、偏方等使上述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向我述说:要是不吃中药,不至于这么快得尿毒症;用大盆熬中药,一天三大碗,见了就哇哇吐;后来喝汤药都喷出来了;中药多有大黄,可一闻大黄就吐;药面很难喝,喝完站着不动地儿就都吐出来了;喝了中药就吐,后来就吐血;吃了就吐,都吐的不行了;住半年院喝汤药,喝完就吐;越喝越恶心;喝药喝的吃不下饭,光吐;光喝药,吃不下嘛了。如此等等。还有腹泻,有患者喝了8个月汤药就腹泻了8个月,最后不得不去透析。你能体会病人这些痛苦的感受吗?

另外,有的服用中药汤药偏方等还增加了肾脏的负担。尿毒症患者多数少尿无尿,喝汤药增加了入水量,使浮肿、高血压等症状加重。因心衰、高血钾甚至可危及生命。有的中药本身就有肾毒性,是导致尿毒症的主要原因。这些药对病人有百害而无一利
  1. 延误治疗
一般不考虑其它因素,患者血肌酐到600umol/L就应该开始血液透析治疗。可是,调查到181名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平均血肌酐水平是1141umol /L。其中最高达2600umol/L。只有26名患者(14%)是在700umol/L以下开始血透治疗的。也就是说有86%的患者延误了治疗。此时,患者各器官并发症加重,严重影响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透析成活率
  1. 劳民伤财
有的服用中药汤药偏方等不仅无效,增加各种并发症,还给病人家属带来很大麻烦。有的所谓名中医需要半夜去挂号,大包小包的买药,有的甚至得用麻袋装。熬药就更费事了,一般药锅不行,有的甚至用脸盆、大桶熬。有的家属说,一天到晚除了熬药什么也干不了了。结果怎么样?起码有55名患者主动反映还没喝完就把药给扔了

在这263名中药汤药偏方等治疗的患者中,调查到228名患者中药汤药偏方等用药的费用情况(有35人用药的费用记不清了)。不完全统计,这228人总共费用为900.9万元,平均每人3.95万元。由此推算,在所调查的289名尿毒症患者的求医过程中,平均每人用于中医药偏方等非正规的、无效治疗甚至是造成有害治疗的费用就有3.54万元。这只是个保守的统计,因为许多病人是自费的,而且不少有医保的病人也是只统计了自费的那部分。许多尿毒症患者本来生活就困难,这无疑更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有的甚至卖房、借钱,倾家荡产去乱投医。当明白过来要透析时已人财两空了
  1. 加大医保负担
保守地说尿毒症发病率为万分之一,天津市有1200万人口,每年就多1200名尿毒症患者;按照台湾2300万人口有4万多透析患者,天津就应有2万多透析患者。所以,实际上天津市现在需要透析的患者应远大于3000人。若姑且按天津市现有3000名血液透析患者,那么用在非正规和无效治疗上的费用也多达 1.06亿元。天津如此,其它省市地区、全国呢?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医改向何处去?能否成功?应该拿这些医保的治病钱救命钱为那些无效治疗所造成的浪费埋单吗?

2009年美国肾病杂志有一篇“慢性肾病患者的患病经历与感受”中提到,“研究发现:患病后,他们为了得到明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和满意的疗效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体力、精力和财力。”在我调查、管理这些病人的过程中也深有同感。为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治疗观念,并且有许多事情要做

反对伪科学更要讲究科学——评周光达《中医药不能治愈尿毒症———289名尿毒症患者的求医之路》

作者:卡卡

今日在新语丝中看到了周光达先生的《中医药不能治愈尿毒症———289名尿毒症患者的求医之路》一文,由于本人也是肾内科的医务人员,对周文中所提到的尿毒症患者的不正规的治疗经过十分熟悉,对这种没有任何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也是深恶痛绝的。我也十分支持周先生的主要观点,即,不正规的、没有循证医学支持的中医药治疗对于缓解尿毒症的病情进展以及降低治疗费用无任何有益的价值

但是,必须指出来的是,周文本身存在着研究方法学上的硬伤,并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反对伪科学,就必须讲究科学的态度,否则这种反伪科学本身是没有说服力的

周文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已经进入透析阶段的患者进行的回顾性调查,主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已经进入透析阶段的患者进行的回顾性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曾经采用过的中草药治疗地点、方法、药名、以及患者自身对疗效的判断。最终通过这些数据得出了最终结论

可以看出,周文的研究过程首先不是前瞻性研究,所观察的患者均为已经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阶段的患者,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认为这些患者在未进入ESRD之前的所有治疗措施都已经是无效的了,你可以说中草药无效,那反对者当然可以反驳说,西药治疗当然也是同样无效的了。——这便是并非前瞻性研究的缺陷

但这还不是问题的重点,周文的最主要的硬伤是没有对照。即使是回顾性研究,还是可以采取一定的对照措施的。比如,寻找一部分尚未进入ESRD的患者,这些患者部分也是采用过中医药治疗的,可以和这些已经进入透析阶段的患者进行对比,如用药时间长短、原发病如何、其他并发症的控制情况等等,若有差异,也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再就是和已经证实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措施进行对照,如部分患者完全按照正规的控制血压、纠正贫血、防治肾性骨病等综合治疗措施,这部分患者与非正规治疗的患者群进行病情进展时间长短、病情严重程度方面的对比,如此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至于医学研究中强调的另一原则:随机,由于周文中连最起码的对照组都没有设置,因而随机性也是无从谈起的

循证医学中的证据主要指临床人体研究的证据,按质量和可靠程度可分为五级(可靠性依次降低)。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是循证医学中最强有力的证据,属于一级证据。而周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既非前瞻,又无对照和随机性,充其量只能算是病例观察,其观点的可靠性并不强,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正如前文所说,其反对者完全可以利用周的研究结果得出与周完全相反的结论:既然都得进入尿毒症,那你们西医治疗当然也是无效的了,老鸹笑猪黑而已!

当然,周文中除了上述研究方法方面的硬伤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小的bug。如文中所说“一般不考虑其它因素,患者血肌酐到600umol/L就应该开始血液透析治疗”中600μmol/L的数字并非公认的标准,根据K-DOQI指南的标准,目前对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当肾小球滤过率(GFR)小于15ml/min/1.73m2时应考虑采用肾脏替代治疗(RRT)措施,即使按照原来的慢性肾衰分期标准,一般的观点也是认为肌酐大于707μmol/L时才考虑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除外)

其次,周文中还存在着证据和结论并没有因果关系的逻辑错误,比如周文中统计患者用于非正规治疗的费用高达3.54万,这些费用大部分是自费部分,之后却得出了增加医保负担的结论,这从逻辑上显然是错误的。自费部分和医保负担部分怎么能够混为一谈呢?按照周先生的思路,这些药物难道大部分都是医保目录之内的药物?事实上,据笔者所知,确有部分中药是医保目录范围之内的,如“尿毒清”,但其他大部分药物均应是目录之外,需要患者自行负担费用的。这是另外需要讨论的问题,并非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笔者再次强调,针对周光达先生的文章所提出的上述意见并非针对周先生的观点,事实上,笔者对国内尿毒症治疗的乱象也是感同身受,并在临床工作中反复多次地对这些患者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但是,反对这些带有伪科学性质的治疗措施,必须本身讲究科学的态度,这一点上,有点类似于司法界所提倡的“程序正义”——如果程序本身是有问题的,那么最终的结论是不能站住脚的

肾康注射液能用吗

记者:赵媛媛2009/05/25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  北京市药监局昨日表示,曾在天津引发并报告多起不良反应的西安嘉惠药业产肾康注射液,在本市小型医院中确有使用,目前在北京地区已被叫停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丛骆骆昨日表示,肾康注射液在北京市医疗机构并未集中使用,但在一些药品经营企业和小型医院中确有经营、库存或使用。目前,根据国家药监局通知和天津市药监局通告,北京已全部叫停,并要求相关企业及医疗机构对问题药品就地封存,等待最终的调查结论,或由生产企业全部召回。据了解,2008年至今,北京地区未监测到有关肾康注射液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22日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紧急通告称,接到多起因使用西安嘉惠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0ml×5支/盒的肾康注射液而引发患者热源反应的不良事件,该药品的经营和使用已在天津叫停

经天津市药品检验所紧急对该药品检验,最终证明该药品质量不合格,属非正常药品不良反应。热源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致热源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反应,主要致热源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热源反应一般发生在输液后20分钟左右,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的情况,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记者昨日从国家药监局了解到,为确保公众用药安全,国家药监局已下发《关于加强对标示西安嘉惠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肾康注射液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地药监部门在监管工作中加强对标示西安嘉惠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肾康注射液的监督检查,一经发现不合格产品,依法查处

陕西省药监局接到国家药监局和天津市药监局协查通报后,省市药监部门组成调查组对该公司进行调查,目前该公司已停产

据了解,作为“国家新药发明中药专利保护产品”,适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的肾康注射液,根据网上发布的销售介绍,其成分为大黄、黄芪、丹参、红花,零售价每盒67.80元,不良反应包括在静滴过程中偶见发红、疼痛、瘙痒、皮疹等局部刺激症状

朱砂安神丸副作用大吗?尿毒症!

作者:唐夏  中国消费者报2007-03-21

长期服用朱砂安神丸会对人体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已经是医学界的共识。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此类产品多数未标明可能存在的副作用,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服药,会导致肾脏受损。医学专家呼吁,含朱砂类药物的说明书应标明副作用,并对朱砂的药用价值展开再评价

药品未标副作用给患者带来悲剧

家住黑龙江省绥化市的李女士今年55岁,五年前,因为患上了失眠开始服用朱砂安神丸,用药后对睡眠确实有很好的疗效,可是停药后睡眠仍然不好。虽然也担心长期服用可能会有副作用,但朱砂安神丸的说明书上没有提及任何副作用,她也就放心了。为了治疗失眠,她间断性的服用朱砂安神丸长达四年,睡眠不好的问题解决了

但李女士怎么也不会想到,帮她治好了失眠的朱砂安神丸竟然损害了她的肾脏,2006年8月,李女士出现了恶心、呕吐、乏力、厌食等症状,到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肾衰三期”,并于今年3月转成尿毒症。在诊断中,医生怀疑长期服用朱砂安神丸导致李女士肾脏受损

李女士的丈夫对本报记者说:“我老伴儿治好了失眠,却得了尿毒症,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维持生命。如果厂家在说明书上写一句‘本品不宜长期服用’,她就不会连续吃4年,我们家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长期服用含朱砂类药物有损肝肾功能

近年来,误服药物导致患者肾脏受损的病例越来越多,据黑龙江省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哈医大一院肾内科主任谢汝娟介绍,误服药物是导致肾病高发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她收治的患者中,不少患者在患病前都服用过“龙胆泄肝丸”、“朱砂安神丸”等药物,这几种药物都含有损害肾脏的成分

专家介绍,朱砂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在中医处方中虽然常用但是剂量和配伍都很有讲究,针对性非常强,在服用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陈飞松教授告诉本报记者:“朱砂安神丸治疗失眠的适应症是中医辨证为心火上炎,灼伤阴血所致的心烦意乱、失眠多梦、心慌不安、胸中气乱而热、欲吐、舌红、脉细数。由于朱砂安神丸中的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所以不宜久服,一般以一周以内为宜,每天1—2次,每次6—9克。长期服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其毒性主要表现为硫化汞的毒性,汞为重金属,会引起肾、肝脏功能严重受损。”

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汞是一种重金属,吸收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肾脏蓄积。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肾脏内蓄积汞量是体内总量的70%—80%,是其他脏器的150倍。汞在肾脏组织中与金属硫蛋白结合,一旦蛋白质与汞结合而耗尽时,就出现肾损害。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查医学文献资料可知,用硫化汞喂食动物,汞可被吸收入体内,在脑、肝、肾等器官累积起来,给这些器官造成永久性的损伤,临床上也有久服含硫化汞的中药导致汞中毒的病例

朱砂类药物说明书应标明副作用

李女士的丈夫对本报记者说:“我们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医学知识,但是药品生产企业应该是知道的啊!他们为什么不在药品的包装盒以及说明书上提示一下存在的副作用?缺少了这一句提醒的话,可能会导致成千上万患者的健康受到损害!”

为什么企业没有标明药品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就此问题记者联系到了李女士所服用药物的生产商,某大型药品生产企业的售后服务代表,但他只是记下了记者的联系方式,表示会向领导反映这一问题,并将结果反馈给本报记者

对于当前各种含朱砂的中成药说明书上很少标明可能存在副作用的现状,专家们都提出在服用含朱砂类药物时要非常慎重,并强烈建议有关生产厂家在产品说明书上标明可能存在的副作用

方.舟.子认为:“含有毒重金属的药物应该在包装上注明长期服用可引起重金属中毒等说明。”

陈飞松说:“应该建议朱砂安神丸产品的生产者在其产品包装上标注不宜长期或超量服用,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等说明。”

对于普通失眠患者来说,一般应采用其他药物治疗。陈飞松介绍说,治疗失眠的中药除朱砂等含重金属的药物外,患者可以选择对人体副作用较小的酸枣仁、钩藤、夜交藤、远志等,成药有安神补心丸、远志流浸膏、柏子养心丸等

专家建议对朱砂药用价值再评价

朱砂入药内服的不安全因素已经引起了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周超凡研究员提出了“关于朱砂、雄黄药用价值的再评价”的议案

周超凡介绍说,朱砂是著名的传统药物,现在依然列入《中国药典》。而列入现行四大国家标准中含朱砂成分的成方制剂多达362种,数量洋洋可观。但是其药用价值如何?该如何监管?目前的认识和做法尚存在很多问题,亟须通过再评价后解决

周超凡指出,尽管《中国药典》曾经两次大幅度降低朱砂的剂量,但同国外的相关规定相比,差距依然极大,如此大的剂量实在令人担忧。而且朱砂剂量超标问题非常严重,《中国药典》对日用剂量的规定是:朱砂0.1克—0.5克。但是,在所调查的国家标准中,超出上述剂量的成方制剂有170种

周超凡建议,对朱砂的药用价值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再评价,并深入研究成方制剂的名称、组成药物名称、药物组成写法、药品说明书写法等问题,尽快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清浊益肾胶囊怎么样

作者:周光达

该广告见于2011年11月13日《今晚报》第14版和该报10月30日第8版的“生活保健”栏目,题目为《中美专家研发成功肾病尿毒症特效新药》。该广告还见于09年10月14日东南早报《中药透析清浊益肾》(http://szb.qzwb.com/dnzb/html/2009-10/14/content_88012.htm)和2010年12月8日杨子晚报《肾病尿毒症有救了》(http://szb.qzwb.com/dnzb/html/2009-10/14/content_88012.htm)等媒体。引来有网民询问“哪里卖清浊益肾胶囊?”

该药说明书显示其成分为:冬虫夏草、菟丝子、黄芪、丹参、红花、酸枣仁、大黄。功能主治为:补肾健脾,益气活血,通腑泄浊。用于脾肾阳虚证,症见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痛等。显然并无对肾炎尿毒症有特效的说明

在中国药监局网站查到该药的 原批准文号:鲁卫药健字(1995)第0013号。也就是说该药起码是在1995年就开始生产了。现在却将它广告为中美专家研发成功的“肾炎尿毒症特效新药”,并称“已获美国FDA认证,出口欧美国家。”

正是这个《今晚报》发布该广告的同一天,即11月13日新华网新闻:专家称尚无中药通过美国FDA认证 因缺乏科学依据 (http://www.shm.com.cn/newscenter/2011-11/13/content_3628428.htm) 今年4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新闻公报,宣布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将从5月1日起全面实施,届时未经注册的中药将不得在欧盟市场上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据欧盟官员透露,截至目前没有一例中药通过注册。请问,这个清浊益肾胶囊怎么会通过美国FDA认证并出口欧美呢?

另外,该药厂家在其网站介绍济南利蒙制药有限公司是中美合资企业,却没找到其资质证书,这也令人费解

我的一位尿毒症患者梁克华曾规律血透治疗,看到2007年5月10日《今晚报》清浊益肾胶囊的广告称服药后“2-5月透析次数明显减少或停止透析”。于是花3千多元买了药。终因减少透析次数而死亡。就是说违法广告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骗人了

实际上该药已被有关部门多次曝光。2009年5月18日,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违法广告名单,其中就有清浊益肾胶囊。根据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2009年广告监测报告(第三期),该药属于严重违法级别。违法内容为不科学功效保证 (从此告别肾脏病、尿毒症)患者名义作证明。违反了《广告法》第14条第1、4项

(http://www.21food.cn/html/news/26/462407.htm)

2009年12月12日,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09年第12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三),清浊益肾胶囊等欺骗患者被曝光!被曝光的药品生产企业为济南利蒙制药有限公司,媒体是天府早报,违规描述:严重违规、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利用医疗机构、专家、患者等名义和形象作证明。(http://www.21food.cn/html/news/26/528921.htm)

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10年第三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清浊益肾胶囊广告违法被曝光!发布媒体: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违法原因: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保证,含有有效率、获奖等综合性评价内容。处理结果:移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http://www.foods1.com/content/969157/ )

奇怪的是和07年比现在这个广告的胆子更大了。什么中美专家研发、特效新药、-COC、FDA认证、出口欧美等等。同一个药,07年广告还没有,现在都出来啦。真是越曝光越造假,单纯曝光已经无济于事了。尿毒症患者,你还会打听哪里卖清浊益肾胶囊吗?

尿毒排析散是真的吗

作者:周光达

此广告见于2008年11月21 日《今晚报》

又是“用过很多方法,收效甚微”,“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于是有了尿毒排析散,“肾病、尿毒症能治了”

可是,即或按广告所吹嘘的此药对尿毒症早中期疗效确切,而靠透析维持生命的大都是晚期尿毒症患者,用此药怎么能使透析次数减少,并且有望不再透析呢?

广告中的自相矛盾已使该广告不攻自破

广告原文如下:  肾病、尿毒症能治了!  河北区王女士:肾功能不全、肌酐200多,尿蛋白200多,尿蛋白3+,眼睑、腿部浮肿、贫血、血压高、感冒或劳累后病情加重,用过很多方法,收效甚微,担心发展成尿毒症,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日前,由中国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教授联合研制成功一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专治肾病、尿毒症的新国药“尿毒排析散” ,荣获国家新药证书和国内、国际两项发明专利,使肾病治疗有了全新突破。权威医院临床验证:尿毒排析散对肾病、尿毒症早中期疗效确切。服用初期:肌酐、尿素氮、蛋白尿、血尿等指标明显下降,透析次数减少,体重增加,水肿消退、恶心、瘙痒、贫血等症消失;继续服用,未透析患者避免透析,已透析患者有望不再透析,肾功能逐步恢复。对长期肌酐高、尿素氮高、顽固性血尿、蛋白尿患者疗效尤为显著。为验证疗效,近期特别优惠销售  肾病咨询热线:022-85575526  中国肾医学网 www.shenyixue.com

注:此为治疗尿毒症虚假广告之三。治疗尿毒症虚假广告之一为:东方肾病医院。治疗尿毒症虚假广告之二为:张启锐的益肾解毒疗法。详见我的博客(zhouguangda.tianyablog.com)

肾宁散胶囊会过敏吗

作者:周光达

此广告见于2009年6月4日的《今晚报》和2009年3月19日的《重庆晚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对该药的广告发布内容明明是:肾宁散胶囊的主治功能是“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 ,其成分为“西瓜翠衣、紫皮大蒜”。而《今晚报》和《重庆晚报》的广告却称该药含有AST-120特性碳,并能治疗包括尿毒症在内的多种肾脏疾病

该药的原批准号为:ZZ-3137-豫卫药准字(1996)第001282号,新批准日期也是2002年7月10日,怎么能把这个老妖说成肾病、尿毒症专用药“问世”呢?它不是已“在世”许多年了吗?

就是按该药的说明书也令人费解。都知道肾盂肾炎是泌尿系感染,需应用抗菌素。而肾小球肾炎是免疫性疾病,需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虽然肾盂肾炎和肾小球肾炎都可导致尿毒症,但一个患者同时得这两种病的并不多见。不知为什么要将这两种药捏在一起,有这种必要吗?该药是否经过实验研究?发表在什么医学杂志上?

目前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还不能根治。若肾宁散能根治,那么就解决了世界医学界的两大难题,名利大大的,岂不是不用再做治疗尿毒症的虚假广告了吗?大凡底气不足才胡乱吹嘘吧

该药说明书称:“三个月为一疗程,宜连续服用,一次治愈为止” 。如果三个月不能治愈,那么你就一直吃下去吧。于是不知不觉就上了贼船

按说明书要求,该药需用50克白茅根煎水服用,一次400毫升,每日2次。少尿无尿的尿毒症患者怎么受得了?很有可能因水中毒而使尿毒症加重

喝肿了怎么办?说明书又提醒“水肿严重者适当加服利尿剂”。这个肾宁散真鬼,既要套牢你,还得借助西药来帮忙,只有如此才能财源滚滚呵。原来,这里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是中医惹祸西医来圆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显示本广告“仅限于医学药学人士阅读”。它属于处方药,本不可以在媒体上做广告的。这个肾宁散却非要再三广告不可。也难怪,不忽悠就没人买他的药

其实,此药已无诚信可言。2008年2月14日新浪网与《河北日报》曾披露:“在广告中,该药品自称为‘AST—120特性炭’。经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实,该局从未批准过名为‘AST—120特 性炭’的药品…‘AST—120特性炭’与‘肾宁散胶囊’之间毫无关系。”

北京协和医院郑法雷教授等10名学者也严正声明:2006年10月那次专家会一致认为,对(肾宁散)这一民间土方必须进行临床前实验研究,然后再明确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发。当时参会的开封 “大宋制药”公司负责人也曾表示“尊重专家意见”,“怕拿不准”才“听听专家意见”。现在却变成“经过近40年的临床研究,成功破解并研制成功了肾病专用药肾宁散”

我在网上随便“百度”一下,就有18个省市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肾宁散违法广告进行过查处。在“百度肾宁散吧”196个有关回帖中,有38%(74回帖)认为肾宁散是骗子、不可信。17%(34回帖)认为可信、药效有夸大或愿意买来试一试。25%(47回帖)不知肾宁散是否可信、急切盼望得到正确的指点。其中有相信肾宁散的是因为它有国药准字号。应该反省是否思维出了问题:你以为,“国药准字号”治脚气的药也能治尿毒症呵

顺便查询了我的20来位血透患者。其中有一位听电台宣传送来的肾宁散胶囊,花了1万2千元,无效。另一位都开始透析了,看电视广告,5千多元从津东大药房买的药,不管事,准备去讨个说法。另有9人因为看广告去电话咨询过。因为没买,他们便不断受到电话干扰。说你有尿就有希望,可以脱离透析,试试吧,如此等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08年4月3日,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生产肾宁散胶囊的开封大宋制药有限公司已在相关报纸发表声明因虚假广告向消费者致歉,“保证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并经过近两个月整改,已停止发布违法药品广告,同时对工作人员加强了管理”,因而“解除对开封大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肾宁散胶囊的行政强制措施,恢复其销售。”

而事隔8个月又东窗事发。天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12月24日发文对肾宁散等虚假广告实施暂停销售行政强制措施:“一是暂停药品在全市范围销售,现有药品撤出销售区集中存放。二是责令开封大宋制药有限公司等有关药品生产企业停止在天津市大众媒体发布上述违法药品广告并在原刊登媒体刊登“更正启事”。三是如发现继续销售、使用上述药品的,执法单位立即予以封存、扣押。四是局系统各执法单位要严格执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现在,肾宁散胶囊又故伎重演,卷土重来。虚假广告屡禁不止,患者不断受骗,根源何在?应向谁问责?现在,不是信不信、买不买肾宁散的问题,而是到了应向其厂家及媒体维权的时候了!

唉,这个只有靠虚假广告才能赖以生存的肾宁散居然还有人信,真是大脑进水了

附:  AST-120特性碳临床成功  肾病、尿毒症专用药问世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肾病的发病率近10%,肾衰、尿毒症患者已超过数千万,并且每年呈上升趋势

半个世纪以来,困扰专家们的是,一直难以找到一种既可控制病情又可从根本上治 疗的特效药物,所以只能采用激素、免疫制剂或者使用中草药等,重症患者只能透析以维持生命

常规治疗,患者从指标上会有所该善,个别还有阶段性转阴的情况,误以为病情得以康复,但却无法停药或者停药后病情又出现反复并加重,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2006年10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开发中心组织的“中医药防治肾病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中国医学攻关小组,经过近40年的临床研究,成功破解并研制成功了肾病专用药肾宁散,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已批量生产。其核心AST-120特性碳,是一种活性生物成分,具有吸附和修复的双重作用。一是吸附沉积在肾脏上的免疫复合物以及代谢产物等,并将其排出体外,净化血液,改善体内环境,为修复肾脏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AST-120特性碳所含有的100多种稀有元素如锗、蒜素等具有激活未完全坏死的肾单位的特性,近而重建肾小球滤过膜,恢复肾功能,是肾病患者临床痊愈

康复热线:022-85413807

85413807 宇 文

《今晚报》2009年6月4日生活保健23版

肾炎、肾衰不再是不治之症 ——不透析 不换肾 AST-120特性碳开创治疗慢性肾病先河

AST-120特性碳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治疗肾病的有效成分。近年来,中国在“AST-120特性碳”的研究与应用取得很大成就,目前已应用高科技提取出这种特性碳,是拥有知识产权的首个常规制剂,并获国家专利

AST-120特性碳具备标本兼治双重功效:一、吸附排毒,药物进入人体后,可将免疫复合物,肌酐、尿素氮这些有害物质吸入到药物空隙结构中,直接排出 体外;二、具有构成细胞和组织的作用,能够分解出细胞生长因子,使没有完全坏死的肾小球重新生长,肾小球滤过网逐步修复完整,肾功能恢复正常直到康复

经过众多著名医院多年的临床验证,适用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多囊肾等

专家提示:AST-120特性碳“吸附排毒、避免透析、修复肾脏”,纯中药无毒副作用

《重庆晚报》2009年3月19日14版 咨询电话:023-63109661

肾元胶囊这药有效果吗

作者:周光达

此广告见于2011年9月3日《今晚报》13版“蚂蟥专治肾病 降肌酐 远离尿毒症”。广告中的所谓“蚂蟥疗法”就是肾元胶囊这个中药。还见于2011年7月21日湖南在线《大众卫生报》(http://epaper.voc.com.cn/dzwsb/html/2011-07/21/content_369707.htm)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按该药“国药准字Z20025816”进行查询,显示该药【成分】瓜子金、水蛭和益母草。【功能与主治】和【药品广告忠告语】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瘀血内阻、水湿阻滞及肾炎引起的水肿、腰痛、蛋白尿、头昏、乏力等。【禁忌】出血者、孕妇、月经期忌服。【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以上哪有清除免疫复合物等功效和治疗尿毒症的内容?

而广告却称该药对轻中度甚至重度尿毒症都有效。该药连注意事项副作用都尚不明确竟敢让患者使用就已经不够厚道了,还无限夸大其疗效能治包括尿毒症在内的十多种肾脏病

蚂蟥中的水蛭确有抗凝作用。最早的血液透析就是用它来抗凝以维持体外循环的。而广告却宣称“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以蚂蟥入药的肾病专用特效药,有望取代传统治疗肾病的激素、透析”。慢性尿毒症不管什么病因,其肾脏都已纤维化,靠水蛭“清除免疫复合物”能有用?更何况造成尿毒症的原因不只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一个肾元胶囊怎么能包治所有肾病呢?

肾元胶囊明明是2002年注册的国药准字号,却在广告中说成是“最新消息”,好像是发明的新药,让不明真相的患者信以为真

最近以来,不只一家媒体在做肾元胶囊的虚假广告。甚至有一个视频“肾元胶囊科教片”更能骗人,其宣传远远超出药检局对该药治疗范围的规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4NzY4MDYw.html)

该视频甚至宣称:“中度肾病服用2至3个疗程:可以开始逐步拉大透析间隔。”“重度肾病服用4到6个疗程:无需换肾,肾功能恢复到健康人的水平。”“坚持按疗程服用,98%的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可以实现有效治疗,直至停药。86%的肾病尿毒症患者可以减少透析次数,62%的患者避免了透析,43%的尿毒症患者摆脱了透析”

好家伙,肾病可以停药,尿毒症可以避免和摆脱透析,不拿诺贝尔奖那才叫个冤。那个刘若水博士为何不出来表个态?一个疗程多少钱?都在忙着数钱了吧

做肾元胶囊广告的药商及媒体,你们如此欺骗。如果患者追究起责任来,你们担当得起吗?

肾炎温阳解热片有用吗

作者:周光达

此广告见于2008 年12月27日和2009年1月10日 《今晚报》

就是按这两种药的说明书所示也仅表明“肾炎温阳片用于慢性肾炎,肾炎解热片用于急性肾炎”而已,却被宣传成能治疗各种肾病及尿毒症

急性肾炎不同于慢性肾炎,常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只要注意休息,并对症处理,大多40天病程就能痊愈。“奇妙搭配肾炎温阳片、肾炎解热片”不是在将急性肾炎这样的“不难治肾病”往难处治吗?

一面说“修复肾脏越早越好”,一面吹嘘各种肾病到了晚期的尿毒症也能治。当你服用“ 温阳解热”几个疗程无效后才会被告知太晚了。“修复肾脏 越早越好”不过是该药无效的挡箭牌而已

减少蛋白摄入也会降尿素氮的。更何况肾炎温阳片含有大黄,通过腹泻排点毒素,却非要说成“修复肾脏”。泻药能修复肾脏,常人都不会信,你信否?

另外,尿毒症患者的肾滤过率明显降低,最后连强力利尿剂都不起作用。难道肾炎解热片中的赤小豆等就有如此利水的神功?相反,赤小豆、陈皮等含钾量高。尿毒症患者应警惕:服用后(又减少透析次数)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高血钾症

在所谓《难治肾病不难治》中写道:“1340次试验失败后…就在科研小组解散的前一天,邵霞龄惊奇地发现,有一只试验小白鼠生成了新的肾细胞…”总是将现代医学的科学词句套在中医身上来忽悠病人,不管它是处于理论研究、科学探索还是刚刚进行动物试验阶段…有哪位尿毒症患者能象那只幸运的小白鼠“生成了新的肾细胞”呢?

我调查过的200多名尿毒症患者中有几十人吃了邵霞龄的“温阳解热”片,没有一例肾功能好转,也没有一例摆脱透析的

相反,其价格不菲。一瓶成本5-10元的药卖到95-96元,一个疗程近1900元。这两年该广告做疯了,想吃温阳解热的肾友,你不埋单谁埋单呢?

问题是该广告中从未标示广告发布者,即无人对所广告的内容负责

请看以下两个连接:

邵霞龄肾炎解热片在重庆登虚假广告,延误病人病情。http://www.cq.gov.cn/PublicMail/Citizen/ViewReleaseMail.aspx?intReleaseID=113189

邵霞龄 系列药品是真是假?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660277.shtml

为什么对这起严重的违法案件屡禁不止,还以所谓“新视野”加以宣传?

如果许多中药都打着国药准字号行骗,那么审批国药准字号者是不是也应该认真地反省一下呢?

附:  肾病、尿毒症

修复肾脏 越早越好

我国著名肾病权威邵霞龄教授倾毕生心血从二十八种天然药材中成功提取出两组总甙群,“既补(温阳)”又“泻(解热)彻底打破了传统用药禁忌,其产生的活性成分能促使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肾脏细胞生长因子不断产生新的肾细胞,数量可明显增加,可让肾病患者彻底恢复肾功能。这两组总甙群就是肾炎温阳片、肾炎解热片。奇妙搭配肾炎温阳片、肾炎解热片,肌酐、尿素氮、蛋白尿、潜血指标高的患者只需几个月就可完全降指标,而且不易反弹,尿毒症患者逐步减少透析次数,直到摆脱透析。国家药检局批准的说明书中写到:“温阳解热”明显降低尿蛋白,显著降低尿素氮和肌酐,证明可改善肾功能。病理切片检查证明,该药对损伤肾脏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患者可拨打电话免费索取由中国中医药研究会全力推荐的《难治肾病不难治》专著一本,VCD光盘2张。书中详细介绍了哪些肾病半年可以康复,哪些肾病需要坚持服药两年才能痊愈,哪些肾病好转后仍需长期服药

咨询电话:022-85994912

2008 年12月27日和2009年1月10日《今晚报》新视野

猴枣散对肾的毒性

2013年01月05日 现代快报

猴枣散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中成药,很多孩子咳嗽有痰,医生都会开些猴枣散。就在昨天,方.舟.子在搜狐微博上再次批评猴枣散,他表示猴枣散毒性很强,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方.舟.子的微博发出后,很多家长看了就不淡定了,“天哪,猴枣散那么可怕,医生好像都给孩子开猴枣散的。”

现代快报记者 安莹

方.舟.子:

猴枣散“有毒”

因含马兜铃酸

据了解,猴枣散之所以被认为“有毒”,是因为含有马兜铃酸这种物质

方.舟.子透露,台湾有12%的人患有慢性肾病,医学界认为罪魁祸首是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上世纪末,美国下令禁止含有马兜铃酸的中成药(主要为“龙胆泻肝丸”) 与中药材进口,法国、加拿大、西班牙、新加坡等国也随之发出禁令。目前有十几种常用中药材含马兜铃酸

现代快报记者发现,猴枣散最出名的要数“港版”药。昨天,记者在一家购物网站上搜索“猴枣散”,弹出很多香港代购的链接

专家:

猴枣散是名药

合理使用不会中毒

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医生告诉记者,猴枣散是一味名贵中药,是传统名药。在儿科经常使用,主要用于痰多的孩子,有很好的化痰作用。据他所知,一些医院的儿科医生比较推崇使用猴枣散,到目前为止,医院还没有发现因为吃了猴枣散导致肾功能不好的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孙伟说,很多人认为马兜铃酸是造成“中草药肾毒性”的罪魁祸首。事实上,中医很早就知道马兜铃酸的毒副作用,但所谓“是药三分毒”,要看这味药怎么用。临床上发现,造成所谓“中草药肾毒性”主要原因是使用方法不当

【方.舟.子按:这个中医是在误导、欺骗公众,试图继续用含马兜铃酸中药毒害患者。中医根本就不懂马兜铃酸的毒性。马兜铃酸是一种化学分子,其毒性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和动物实验发现的,中医怎么可能懂?使用方法“正当”同样会得中草药肾病。名老中医就有自己得了马兜铃酸肾病的。所谓“是药三分毒”是推卸责任的废话。】

方.舟.子微博质疑儿童常用药“猴枣散”有毒

2013年01月08日南方日报

近日,儿童常用中成药猴枣散遭到网络名人方.舟.子的质疑。方.舟.子在微博上表示,猴枣散毒性很强,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据了解,猴枣散之所以被认为“有毒”,是因为含有马兜铃酸这种物质。方.舟.子透露,台湾有12%的人患有慢性肾病,医学界认为罪魁祸首是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上世纪末,美国下令禁止含有马兜铃酸的中成药(主要为“龙胆泻肝丸”)与中药材进口,法国、加拿大、西班牙、新加坡等国也随之发出禁令

然而,猴枣散作为一种儿童常用中成药,很多孩子咳嗽有痰,医生都会开些猴枣散,方.舟.子的说法遭到了医生的质疑。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孙伟认为,很多人认为马兜铃酸是造成“中草药肾毒性”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中医很早就知道马兜铃酸的毒副作用,所谓“是药三分毒”,要看这味药怎么用。临床上发现,造成所谓“中草药肾毒性”主要原因是使用方法不当。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医生则表示,到目前为止,医院还没有发现因为吃了猴枣散导致肾功能不好的病例

“任何药物用得不对都会有毒的。”儿科专家张思莱表示,包括西药在内,例如抗生素的滥用一点也不亚于中药的毒副作用。“我很喜欢用猴枣散。用对病症效果非常好,我的外孙子就用过。”

■网友观点

@小志ya:养个孩子真心纠结!生之前纠结吃什么奶粉,好在饿了孩子两天实现了纯母乳喂养。感个冒大夫给开个好药猴枣散,这又报里面物质致肾衰竭,而且不可逆。我勒了个去,这不是逼着我搞科研吗!  @宝宝囡囡mom:猴枣散是宝宝的常备药,家里还有两大人长期在吃中药,这如何是好?方.舟.子发的文章可信吗?  @江苏南通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葛振华:方.舟.子的话要打问号!据我所知,猴枣散似乎没有引起肾功能不佳的报道,应该放心应用,港产的更安全。  @哎呦M:今天看到两条新闻:水质检员夫妇几十年不喝自来水;方.舟.子称猴枣散毒副作用很大,宝宝不能吃。我觉得挺好笑的,这两天宝宝高烧完了咳嗽鼻塞,咽喉肿痛,先使用了德国买来的咳嗽糖浆,效果不明显,马上换了艾畅,效果很好。但是艾畅的可预知的副作用更大,可是效果确实好,那我们应该因噎废食吗?  @工程矩阵:小孩一般不要服中药。最近呱呱吃了大概不到5次珠珀猴枣散,后发现这个药有非常大的问题(含有细辛)。请大家注意,并非要反对中药,只是提醒注意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实习生 李兴丽

方.舟.子按:我科普含马兜铃酸中药会对肾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根据的是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不仅各个国家,香港、台湾也早就禁用所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及制剂。但《南方日报》却称“方.舟.子的说法遭到了医生的质疑”,找了一帮中医来反对我。因为“个人恩怨”,南方报系不惜误导、欺骗读者,让含马兜铃酸中药继续毒害儿童

半夏有肾毒性吗

2012年06月08日京华时报

半年多来,41岁的张喜一直为自己的病气愤不已。去年10月,他因胸闷前往永安堂王府井药店看病,坐堂医生张某为其诊断后,开了半个月的中药。服药后病情恶化,张喜被医院确诊为尿毒症,他怀疑是张某开出的肾毒性药物所致

胸闷问诊服药后查出肾病

昨天下午,张喜夫妇再次来到北京永安堂医药连锁公司王府井百草药房,要求对方处理此事

他介绍,去年10月25日,自己突然觉得胸闷气短,看到百草药房有专治疑难杂症的坐堂医生,便花30元钱挂了号。医生张某接诊后,诊断其为“肝血虚、胸痹、心肾不交”,并开出了16味中药。随后,张某又连续两次为其开药。其中,11月1日的处方笺中注明,“如效不显及时去医院就医。”

张喜说,自己吃了半个月的药后,“心中扎得慌”,赶紧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显示,张喜双肾轻度弥漫性病变,肌酐值达到755μmol/L,已经是尿毒症期(一般而言,肌酐值超过700μmol/L即为尿毒症)。医生告诉张喜,他是慢性肾病急性发作,与他之前吃的中药有关系

在张某当时开具的处方笺中,每次都出现了“半夏”这味中药,其中一次12克,一次40克。张喜称,三次一共开了100多克,“医生说,这个药对我的肾有直接伤害。”

永安堂否认存在误诊

半年来,张喜已经为透析等治疗花去了20多万元,目前每天的花费仍在1000元左右。其间,他多次找到北京永安堂,要求对方赔偿。“给了5万块钱之后就不理我了,医生人也不见了。”他对百年老店永安堂的信誉也产生质疑

昨天下午,百草药房工作人员说,医生张某目前不在店内。但在该店南侧,仍张贴着一份“中医诊所”的公告牌,其中有关于这名医生的介绍,“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疾病。”

北京永安堂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先生介绍,药店与诊所是合作关系。事发后,该公司便积极与张喜联系,并在情况不明朗时先行支付了5万元的治疗费用。他说,当事医生身体不适,目前在家。公司对其进行了询问,医生否认自己存在误诊行为,“当时大夫看的是心脏有问题,开的药也很对症。”他表示,患者应该申请鉴定,走司法程序解决此事,“我们有任何问题,都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没有依据,无休止地要钱。”

专家建议尽快司法鉴定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法学人士卓小勤称,误诊分为诊断错误、延误诊断和漏诊等三种情形,此次坐堂医生没有检查清楚患者身体状况,存在明显问题

他介绍,此类情况协商解决的可能性很小,他建议患者尽快申请司法鉴定认定双方的责任。如用错药致尿毒症情况属实,张喜可以要求终身赔偿

吃了鱼胆肾衰竭——鱼胆中毒了

2015-12-17楚天金报

楚天金报讯 (记者胡彩丽)听说鱼胆可以明目清火,通城县一位母亲程女士(化名)将鱼胆当宝贝专门挑给10岁的儿子小鹏(化名)吃。连吃了一年半后,可怜的孩子终于被毒倒,被查出肝肾衰竭,至今仍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内抢救

去年7月,程女士跟人聊天时,说起自己的担忧:儿子学习任务紧,每天用眼多,再这样下去怕是要戴上眼镜了。旁人告诉她,鱼胆是中医治疗的一味药,可以明目清火,不妨一试

程女士也不大懂,从那时起,每次做鱼时就特地将鱼胆留给小鹏吃,几乎每两周就吃一次。尽管口感不好儿子不爱吃,可程女士还是坚持让他吞下。就这样吃了一年半,其间没有发现异常之处

本月初,程女士做了一条大草鱼,这次的鱼胆特别大,是她遇到的最大的一个,她又让小鹏吞下。结果,不出半天,小鹏就开始上吐下泻,而且没有尿。将小鹏送到当地医院救治,病情未能缓解,7天后被送到武汉同济医院儿科

武汉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仇丽茹告诉记者,小鹏被送到医院时,已有一周时间无尿,检查后发现孩子已出现严重的肝肾衰竭,被立即送入重症监护室抢救。如今治疗已有一周,一直在用血液透析等方式解毒,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医生正在极力保护其肾脏,但由于小鹏吃鱼胆已久,尽管此前没有明显反应,但可能已出现慢性中毒。如果肾脏彻底没救了,孩子可能唯有靠肾脏移植才能生存

眼下,看着奄奄一息的儿子,还有不断增加的抢救费用,程女士痛苦得几乎要崩溃

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仇丽茹:

中医书中虽然有记载鱼胆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功效,但鱼胆内含有巨毒胆汁毒素,如氢氰酸以及会引起过敏反应的组胺。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的胆汁毒素对人体都是有毒的。吃鱼胆中毒的病患,她曾遭遇过两三例,但眼下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发生,说明鱼胆有毒这种知识在农村还有盲区

细辛能导致肾伤害吗

中药细辛对肾的影响

·方.舟.子·

中国的医生喜欢在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同时,开一些中成药,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似乎只有牙医没有这种惯例,大概是因为一种药物对牙疼有没有效是患者很容易感受到的。在现代医学传到中国之前,牙疼起来除了忍着也没什么办法。鲁迅对此深有体会:

“我幼时曾经牙痛,历试诸方,只有用细辛者稍有效,但也不过麻痹片刻,不是对症药。至于拔牙的所谓‘离骨散’,乃是理想之谈,实际上并没有。西法的牙医一到,这才根本解决了……”

鲁迅提到的细辛,是马兜铃科细辛属几种植物的统称,虽然不是一个种,但长得像,古人并没有植物分类的概念,有时不同科的植物都当成一种药材来用,何况是同一个属的呢。它的根很细,味很辛,所以叫细辛。味很辛是因为含有刺激性挥发油,刺激性挥发油能缓解疼痛,所以除了牙疼,还有头痛、关节痛、咽喉痛等等,中医也都用细辛来治,暂时让人感到好受些,细辛因此成了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至于治疗的效果,如鲁迅所言,不过是“稍有效”,但正因为还有点效,所以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中国第一部草药著作、成书于汉朝的《神农本草经》已收了细辛,将它列为上品药,意思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以多吃、常吃,不仅没事,还能“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主要是抄录前人各种说法,一面根据《神农本草经》说细辛无毒,一面又抄录宋朝名医陈承的《本草别说》:“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从那以后中医就有了“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古代一钱大约等于3~4克,各种中药药典对细辛的用量也都严格限制不超过3克,例如各个版本的《中国药典》、各种《中药学》教科书都规定细辛的用量1~3克,也就是不过钱,因为《本草纲目》这么说了嘛

很少有人去查核陈承究竟是怎么说的。《本草别说》原文是:“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说的是“细辛不过半钱匕”,而不是“细辛不过钱”。这二者的差别大了。钱匕是古代量取药末的单位,用汉代五铢钱盛取药末盛到不散落为止,叫一钱匕,用来盛草木粉末大约相当于0.6克,半钱匕就是0.3克。吃这么少的量就能把人毒死,可谓剧毒,砒霜的致死量也不过0.1~0.2克。陈承当然知道《神农本草经》说细辛无毒,他不敢违背经书,所以补充说:“非本有毒,单以不识多寡之用,因以有此。”意思是细辛本来是无毒的,吃多了才会死人。按这个辩解所有毒药都可以说无毒了,而且其实还是违背了《神农本草经》,因为里面说了细辛这种上品药是吃多了也不伤人的

奇怪的是李时珍把“半钱匕”抄成“一钱”。也就是说,《本草纲目》把细辛的致死量增加到10倍,不知是李时珍无意抄错,还是因为觉得陈承把细辛毒性说得太恐怖,故意篡改的呢?后来的“细辛不过钱”就是根据李时珍的以讹传讹。如果真的把陈承当权威,那么就应该根据其原来的说法,规定细辛用量不超过0.3克才对。那一点点的量,让细辛没法当药材了

但是即使把细辛用到3克,挥发油的含量仍然太少,连暂时的镇痛效果也难以体现出来了。要有镇痛效果就要加大用量。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细辛经常过钱。在陈承之前,中医不认为细辛有毒,用量很大,例如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记载的药方,细辛的用量都远远超过一钱,最多的达到六两。东汉一两相当于14克,六两就是84克。有《伤寒论》在前,现代中医往往就不顾《中国药典》的规定,有人甚至几十克乃至上百克地使用细辛,并没有发现有哪个病人因此窒息而死

为什么陈承认为细辛有剧毒呢?他的解释是:“近年关中或用此毒人者。闻平凉狱中尝治此,故不可不记。”他的依据不过是听说有人用细辛把人毒死的案子。但按他的说法,被细辛毒死的人是窒息而死的,死了找不到伤。这样的话怎么知道人是被细辛毒死的呢?很可能是吃了细辛之后,碰巧心脏病发作死了,然后就被归咎于细辛中毒了。所以那很可能是一起冤案。除了陈承,再也没有人听说过还可以用细辛下毒的

古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的是出于臆想,有的则是经验之谈。但是即使是经验也未必就可靠。经验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古书记载,一个是亲身见闻。但是这二者都有可能是以讹传讹。这就使得古人对毒性的认识非常模糊,只是简单地把药物分成无毒和有毒。但这种分法是错误的。没有什么药物是多服不伤人的无毒上品药。任何药物到了一定的剂量都会伤人乃至死人。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种药物的中毒剂量呢?临床的实践有时能够提供依据,但是更可靠的方法是做实验。直接拿人来做毒理实验是很不人道的,只能是用动物做实验。同一种动物会存在个体差异,对毒素的耐受程度不同,毒理学上通常用“半致死量”作为标准,也就是能把一半的实验动物毒死的剂量。中毒剂量还跟体重有关,所以半致死量的单位是克/千克,千克表示体重

现代有人用小鼠做过细辛的毒理实验,发现其半致死量是l2.375克/千克。因为人的身体比较大、代谢比较慢,人的半致死量一般比小鼠的小,通常的做法是除以12.3。这样细辛对人的半致死量大约是1克/千克,对体重60千克的人来说,半致死量是60克。由此可见,细辛即使过了钱,甚至用上几钱,也不至于就让人中毒身亡。《中国药典》根据“细辛不过钱”把细辛用量限制在3克以下是没有毒理学依据的,而那些不顾《中国药典》规定几十克、上百克使用细辛的中医,也是胆大妄为,有让患者中毒身亡的危险

那么细辛只要用量不是太大,就没有毒了?未必。细辛用上几钱不会把人毒死,这只能说明用那个剂量没有急性毒性。但是毒性还有慢性的。经验虽然不是很可靠,但是还是有可能通过经验发现药物的急性毒性的,吃了某种药物很快就毒性发作乃至死亡,容易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古人能够通过经验知道砒霜是毒药。但是对于吃了要过比较长的时间,几个月乃至几年、十几年才会毒性发作的慢性毒性,就不是通过经验能够发现的。例如古人是不可能知道吃了某种药物会导致慢性肾病或会致癌的,这是因为慢性肾病、癌症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等病情发作的时候,难以知道是吃了什么导致的,何况古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会检测慢性肾病和癌症

我们怎么知道一种药物有没有慢性毒性呢?

这要用现代医学的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才能知道。1991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医院的医生范赫维根在治疗两个患了急性肾衰竭的年轻女患者时了解到,她们都服用了一家减肥诊所提供的减肥药。他怀疑这种减肥药就是病因,随即展开了调查,发现共有70个急性肾衰竭患者都服用过同一个减肥诊所提供的同一种减肥药。这些患者的症状都类似,肾脏纤维化、萎缩,出现尿毒症,必须换肾或终身做血液透析。此前该减肥诊所已营业15年,未出现过问题。1990年该诊所改变减肥药配方,用了两种中草药,其消费者中才突然出现肾衰竭患者。其中一种中草药是马兜铃属的防己。比利时研究人员怀疑防己就是祸首。实验证明了他们的猜测,防己中的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消息传出后,在世界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其他国家也都报告发现因吃马兜铃科中药导致肾衰竭的病例,这种肾病因此被称为中草药肾病。随后的调查和实验发现马兜铃酸还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能导致肾癌、上尿路上皮癌、肝癌

到了2003年,马兜铃酸中药的问题才在国内引起了重视,中国药监部门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这三种马兜铃科药材的用药标准。理论上,只要是马兜铃科植物,都可能含有马兜铃酸。但是还有几十种马兜铃科植物用作中药药材,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细辛。药监部门不敢禁用细辛,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减轻细辛的危害。前面已提到,细辛其实是细辛属几种植物的统称,其中中药用得最多、被当成药材正品的是辽细辛和华细辛。国内有人做过检测,辽细辛中马兜铃酸含量比较高,华细辛中马兜铃酸含量比较低,而且马兜铃酸集中在植物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几乎没有。因此药监部门改变了细辛用药标准,规定只有华细辛是正品,而且只用其地下部分。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保证细辛不含或几乎不含马兜铃酸,不会造成伤害了

但是国外的检测结果与此不同。根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药学院研究人员在2017年发表的检测结果,华细辛中马兜铃酸的含量虽然较低,但是同样能够损害肾脏和致癌的马兜铃酸衍生物的含量并不低,而且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没有区别。不是说国内研究人员测定结果就不对,但是至少说明细辛的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变化很大,不能让人放心。有人可能会说,这可以通过质量控制来解决,药监部门已规定了细辛中的马兜铃酸含量必须低于十万分之一。但是这个规定并没有涉及同样有害的马兜铃酸衍生物,而且也不具有可操作性:细辛不同植株的马兜铃酸含量变化大,总不能每株都测一遍马兜铃酸的含量再决定能不能用吧?而且马兜铃酸是不存在安全剂量的,极小的量也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并有致癌风险。此外,细辛还含有黄樟醚,黄樟醚也能诱发肝癌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辞:中药的毒性可以通过药材炮制、药方配伍、辨证施治来消除。但是马兜铃酸非常稳定,可以耐200多摄氏度的高温,炮制没法消除其毒性,也没有发现有什么药物能够抵消马兜铃酸的毒性。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都是经过炮制、复方配伍的,同样让很多人得了肾衰竭、癌症,受害者中包括著名中医。并不是说有毒性的药物就不能用,关键是要权衡利弊,看毒性的大小和使用的必要性。毒性太大的药物一般是不能用的。有时为了救命,才不得不使用毒性大的药物。但是细辛不过是用来“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中药大辞典》),即便有疗效,也不值得去冒得肾衰竭、癌症的风险

2017.11.5.

(《科学世界》2017.12.)

中医如何补肾养生

Liyanfeng

谈起肾虚,总有点暧昧的味道,因为按中医的观点,性功能不强或者阳萎是肾虚的表现,经过祖国医学的光辉照耀,满大街专治肾虚阳萎的耳濡目染,肾虚不仅成为成年人黄色段子里最常出现的名词之一,也能成为中国电视台黄金时段里最耀眼的广告内容。肾虚是中国人的病,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肾虚的真正含义。所幸有中国人的老祖宗发明了中医,医治肾虚几千年,不仅有不少典籍善本,还有家传秘方,只是对于祖国医学这个瑰宝挖掘得太慢,让外国人所发明的伟哥得了诺贝尔奖,也幸亏外国人发明了伟哥,不然许多中国的野生动物绝迹得更快。吃虎鞭吃鹿鞭,为的是补肾虚壮肾阳,可怜的中国老虎,竟因为自己的生殖器而遭人屠戮,落得只能在动物园内被人戏弄,受人保护

按照中医的说法,肾虚需要补肾,只是中医自称肾与我们寻常所说的肾不一样,是个概念,补肾去补一个概念,所以补的是莫名其妙。相信几千年的补肾都是在浪费时间,不然有些好做男女之事的中国男人最终还是要买国外的伟哥来壮阳,中医的补肾不会让中国人体会到补肾壮阳带来的好处,反而暴露出中国人人性残忍的一面,有极端的报道说有些男性小儿的生殖器竞会被人剁去治疗阳萎。而那些补肾中药,也大多数被人检测出含有伟哥成分,如果中西医结合靠的是用中医的幌子,卖西药的有效成分,这种结合也就罢了,因为结合的目的是最终让这中药卖得更快些,多赚些老百姓钱,不说是违背中国人传统道德,至少连起码的商业道德也没有

中国人得肾虚,得的是文化病,要是时间倒退一百年之前的大清国,以肾虚来说病倒也不是愚昧的太过分,因为那时候中国人都愚昧,可是时间到了今天,虽然知道阴阳八卦是迷信,看病找人跳大绳的已经不太多,但是知道中医以阴阳八卦为基础却也不太多,何况许多大众传媒把中医说得是天花乱坠,仿佛中国人从猿猴时代就会用中医,更有一位文化大师要把中医当成中国的四大发明,不知道这位文化大师是不是学阴阳八卦学坏了脑子,糊涂到认为外国猴子也要用中医来看病,因为四大发明说的是中国文明对于世界的文明的贡献。中医是中国文化,但中国文化中垃圾多得很。要说中医是中国现今最大的伪科学,一点没有夸大,几十年中西医结合,让中医的阴阳八卦披上了科学的外衣,中医现今也有科学院,研究来研究去,研究的结论是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这个结论让人真是哭笑不得,不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是要说古代人聪明还是要说现代人笨,换成大街上一句时髦的话来批判这个结论:你可以骗我,但你不能侮辱我的智商

把唯心的东西说成科学,是伪科学的特征,中国的象形文字给中国人理解阴阳八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杨振宁博士认为周易八卦是中国人思想不能进步的最大束缚,理应全盘否定,其实中医也是99%的主观唯心和迷信糟粕的东西,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发掘,也需要全盘否定,可是面对十几亿中国人很少有人敢说全盘否定中医,如果说全盘否定中医,不仅会在公众面前丧失说话的权利,甚至可能会被广大愚民大众的吐沫淹死,所以一些好事之人想要发言否定中医,却时不时还要说明一下中药可能会有效。这种说明难免被人当作骑墙,即使是这种骑墙也会被许多人当作对于祖宗和传统文化的不敬,稍有辩驳,就会提升到不爱国或者是外国反华势力。如果我是外国反华势力,我还真希望中国人永远以中医来治病强身呢。这种以爱不爱国来强迫大众尊重中医实则是文化虚弱的表现,如果以中医来说事,那就是中国文化也患上了肾虚病

中国科技明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承认落后而奋起直追才是强者的心态。文化肾虚的中国人有如阳萎的病人,千方百计寻找壮阳的祖传秘方,拿着中医来补肾,实在是用错了药。虽然是用错了药,但总还是有些明白人指出中医补肾毫无道理,可文化肾虚的人却始终不认这个账,所引发的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争论确实争得驴头对不上马嘴,争论的一方总是要把题目引向是否爱国,是否背叛传统文化,让人感觉到一旦反对中医就是背叛祖国,卫生部发言人也说了对于中医的否定是对于中国历史的无知,不知道这位仁兄发言之前服没有服补肾药,表面上的义正严辞和义愤填膺让人感到的是骨子里的虚弱,如果想让前面这句话说得有点道理的话,还要加上一句,那就是对于中医的肯定则是对科学的无知

中国人在近一百多年来的落后,产生了文化肾虚这种病态,以致于把什么都跟爱不爱国联系起来,连搞伪科学的人也会把自己的行为上升到为国增光的高度,当然当今中国最大的伪科学中医也不能例外,伪科学总是宣称自己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就像中医总是自吹自擂自己是最先进的医学,可笑的是中医只能在中国才有市场,就像只有一个人的赛跑,跑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其实就这一个人。所以文化肾虚的人总是拿一些看似伟大的东西来吹自己的牛皮,比如在卫星上看到长城,中医攻克疑难杂症,周易八卦解决世界难题,这些人想用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来吹嘘中国文化,实则是在丢中国人的脸

中国的文化非常悠远,也在世界的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确实是落后了,承认自己的落后虽然很没有面子,但总比硬撑着不去学习先进的文化,最后被历史淘汰要好得多。中国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其它方面的落后可以短时间追赶上来,但如果文化落后不能够迎头赶上,最后还是要拖中国发展的后腿,治疗中国人文化肾虚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勇于承认自己文化的落后,承认自己落后是有信心的表现,对于过去的否定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美好的将来

我是属于哪种肾虚

津南区 王献章

今生中医师给我摸脉诊病共有两次。一次是我参加中医培训班实习期间患了感冒,老师给我开了一剂汤药。由于我对异味太敏感,难以接受,虽然勉强服下,却又全部吐出。耗费了人力物力,于病无补,反受呕吐之苦。近日,又有一位能代表中医界主流的中医师给我摸脉诊病,纯属偶然。我从头道来,大家才会看得明白……

国庆期间,我到北京旅游,先来到天安门广场漫游。忽然有人塞给我一张旅游广告:八达岭长城、十三陵陵墓、野生动物园一日游。及到车上,导游所讲,路线变了,却没和盘托出。我首次到八达岭观赏,长城高又高,蜿蜒在山腰,群峰如剑刺青天,游人如梭行云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欣赏山色与建筑之余,忽然萌生一个想法:长城的旅游价值自不必说,如此石砌长城,蜿蜒二万余里,耗巨资,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在维护民族的安危方面有多少实用价值呢?那些帝王将相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切身利益,在并不通晓军事和地理的前提下干着极其愚蠢的勾当。无独有偶,我想到了祖国的“中医”文化,形式多么雷同,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接下来的奇遇,更是出人意外,令人瞠目结舌,我如实写来,与大家共飧:

十三陵陵墓之昭陵,我途游其表,未及地宫。悻悻而归的途中车上,导游忽而介绍:“附近有一国内知名中医院,以往只给伟人名人巨人看病,平人末人小人是不能登其大雅之堂的。今日之行,天赐良机,实是三生有幸啊!我们享受人权,前去诊疗,免灾祛病。”

其语言流畅,音调高亢,接下来的演说中,不乏瑰宝、国粹之类的词语。最后,又拉出一位外国总统来,告诉几十位旅游者,此中医院如何疗病如神。记得有人讲过,废医验药要先问问十三亿老百姓答应不答应。别说是老百姓,就是我这医学专业工作人员,如若不仔细思考,认真分辨,也要坠入十里云雾之中。面对如此华丽的词藻,深奥的文化,只有乖乖就范。不信你就接着往下看:走过已封闭的“小人国商场”的不远处,果然见到中医院的大牌子。院内游人如潮涌,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但不见面容憔悴,形容枯槁,呻吟痛苦状的患者。进了大门右拐,是一道两米多宽的走廊,长长的走廊里,两边墙壁上果然张挂着名人的题辞与许多合影照片。赫然纸上的名人效应可见一斑。如此文化,许多名人学者都难辩是非,况一百姓耳!

一行几十人在导游和医务人员的引导下,依次进入一间百多平方米的房间内,看得出,进入中医院内的程序也是早已按部就班的。我抬头观望,白墙壁上挂满了现代人体解剖图,整齐摆放着六七排座椅,十几把小凳散落在各个角落;最里首一个三屉桌当讲台,桌上放着几个不大的本子,走进一看才知道是几本中医处方。很显然,这也是医务工作人员的学习室,现代医学是他们的必修课。因为没有现代医学的知识,医务工作者寸步难行。相反,不懂中医理论,更是“无毒一身轻”的好医生。欧美发达国家,在医疗、经济各方面都优于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一个穿着白大褂大约六十岁开外的男人走上了讲台,他个子不高,秃顶,很宽阔亮油油的前额。他先粗略地讲述了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其实,临床医生离不开观察、嗅觉、耳听、询问、触摸肌肤和脉搏跳动等。他的语音不高,让人感到底气不足。他讲了 “肾虚”是人体六大系统(没具体讲是呼吸系统或者消化系统)的功能不正常。很笼统,概念也模糊。内容牵强附会,不中不西,云山雾罩的,根本听不清是怎么回事,真正体现了传统医学文化的特征

我又随着众人排好队依次坐在了一位女医师面前。她大概也有六十岁了,留着齐耳短发,长方脸型,一副很深沉的面孔,面部表情很含蓄;她的语言流畅,一切应付自如,毫无做作之感。先切了我的右腕脉搏,仅几秒钟,让我把左手也伸过去。仓促切脉之后,我静静地瞧着面前大自己几岁的女士,瘦削的脸庞,深陷的眼窝,口边眼角额头的皱纹,这都勾勒出她几十年含辛茹苦的经历;我观望着眼前深受传统医学文化影响的中医学者,也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同胞,心中不胜感慨!这也是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呀!她也曾废寝忘食怀揣远大理想献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可其中的悲哀她却不十分清楚,仍在倡导、宣传、力挺这些先害了自己再去害别人的文化

我终于听到她说了一句:“你是肾虚。”她很从容,也很自信,是一个无意的骗子

我反问了一句:“肾虚是怎么回事?”

我尽量语句委婉,含而不露,避免尴尬,使对话进行下去。她进一步解释道:“就是干工作疲乏,性功能不好。”

这大概是一部分国人的通病,司空见惯了,所以她才敢于很自信的给我下判断。我自幼干惯了农家活,在黄土地里摸打滚爬,喜闻乐见,从不知什么叫疲倦。现在面对患者,人命关天,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不敢稍稍怠慢。工作起来意义非凡,其乐无穷。一天工作十几小时,疲倦也荡然无存

面对女中医师,我脱口而出:“我喜欢工作,感觉是在享受,从不感到疲乏。至于性功能嘛……”我心里想,我与爱人的性生活很频繁、和谐、惬意呀!口中说道:“性功能也绝无障碍。”

她停住了放到处方笺上的手,目光瞥向我身后的胖女人。我无意摆脱僵局,忽然问道:“你能指出我体内哪个器官不正常了或者说是有病了吗?肾脏呢?”

她理直气壮地接着说:“你说的肾和我说的肾不是一回儿事,你有些功能不正常。比方说纠正亚健康。没病还能防病呢!”“开方取药需要多少钱?”我一语破的。“三百五十元,只要三百五十元就够了,”旁边一位年轻女生也前来解释,态度极其热情……

我近日体检结果如下:血压、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等血流变诸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自觉心理健康,精神饱满,工作积极主动;自然赐与的免疫力使我从不感染流感——如若我也是一个需要吃药的患者,国人岂不都成了病夫?我深感“肾虚”文化的荒诞和悲哀,这种非常普及使愚者更愚的文化,严重影响了民族发展的速度。我们的政府和老百姓付出的血汗比别人多十倍,收获却比别人少十倍

我不明白这是中医院和导游之间的个人行为呢?还是旅游局为了扶持亏损企业的刻意按排呢?不要小瞧了患者和民众,你们这种行为使许多游客很反感,使事物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如若诚意扶持,即应弃旧扬新,引进新设备,前景是乐观的。因为人们懂得价值交换的规律了,价值交换应建立在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之上。医生割去发炎的阑尾,解除了痛苦,救了性命,患者拿出几千元,还对医生心存感激之情。你说灵芝能治肝癌,花了几万元,不但治疗无效,还耽误了其它有效治疗方法。——如果患者意识到这是骗局,这是犯罪,要去告你怎么办?如果实事求是的以牙还牙,药厂不但要倒闭,还要赔许多钱。民众的意识已觉悟,早晚会这样做的。林光常搞伪科学,现在已惹上了官司。我很健康,你说我“肾虚”,首先造成心理伤害,增加精神负担,改变认识论,久而久之会形成唯心主义的哲学观;还要拿出几百元人民币——这是我们农家人种几亩地一年的收成啊!他们是务实的,谁会情愿不明不白的拿出这些钱。价值交换不合理,就难以维持和发展,凋敝和萎缩就会成为必然的了

2007年10月10日

从地牛翻身到肾水不足

作者:Gabin

各种自然现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认为这些现象并不是凭空而现的,是有内在运作机制的,因此,寻找各种现象的成因,就成了人类探索自然的一大课题。人类有解释自然现象的需要,而拘于观测手段的不足和自然事物的黑箱特性,我们往往无法深入事物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科学思维的人,往往就会臆造出一套理论,去暂时满足这种“需要”

人类起源无法追究,于是出现了“女娲造人”。地震现象必有原因,人又无法深入地底,“地牛翻身”就流传开来,月食现象是因为“天狗”,电闪雷鸣是因为“雷公电母”....一切引号内的事物,都是人为造出来的虚假解释

可笑的是,有些解释,今人并不承认它的虚构性,而企图以其模糊性,加入现代科学的发现,混成一体以夸赞祖宗的智慧。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有个坚信地牛翻身说的现代人,在与人争辩时说:“古人所说的地牛并不是真的牛,地牛翻身其实是指地底结构的剧烈变化”,乍一听很有道理,可谁不知道地震是因为地底的变化呢?所以这是一句废话。照这种想法,古人所说的天狗食月肯定也不是说天上有一只狗了,天狗其实指代地球的影子,这样一来真是什么都可以说通了。我将这种狡辩称为马后炮,就是先说句模糊的话,等到别人发现事物运作的真实机制了,再蹦出来附和,夸耀自己的预见能力

无独有偶,地牛翻身说的兄弟学说就是中医理论,两者的起源很相似:一个看不到地壳内部,一个看不到人体内部,两个都采用了比喻手法来阐述其领悟到的,中医理论还嚣张点,自诩有智慧

请诸位想想,那些“肝风上旋”“肾水不足”.......和“地牛翻身”有什么区别呢?中医还自称为超科学,“超科学”是什么意思呢?一旦将来科学发现了某种和他们的理论很相似的人体运作机制,他们就会蹦出来附和的,这就是“超科学”。其实现在已经有人这么干了

去看了中医说肾气不足:肾气是个什么鬼

作者:Brook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释]

古人认为,人的生长发育与肾气关系最为密切,女子每增长七岁,男子每增长八岁,肾气便有明显的改变,人之形体发育及生殖机能都在发生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予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行,才有生育能力。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天癸枯竭,月经断绝,形体衰老,就不能生育了,男子八岁,肾气实,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天癸枯竭,齿发脱落,形体衰老,丧失了生育能力。可见肾气是生长发育的根本,人之由小到少,由壮至老,形体的盛衰,都是肾气盛衰所决定的。(黄帝内经类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内经》对人体性生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基本上符合古人的情况,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的确和内分泌相关,说明这本书,是当时对人体生理变化情况的观察而描述的,没有神秘的东西,古人是老实人。2000年前有此观察描述,很不简单

古时候,没有数理统计,所以,这里的描述是大致的,并不表示人人如此。人和人之间,差异永远是存在的,这里没有反映出来,不能苛求于古人。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廉颇80多岁了,还精神抖擞,希望上战场杀敌,后汉末刘表的儿子刘琦,才20多岁,就形容衰枯,就病入膏肓,这样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在此段描述中,没有反映出来。(之所以举不同时代的人,是因为他们为大家所熟知,任何时代,个体差异永远是存在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肾藏精?因为精液的确是从尿道射出来的,尿也是从此处排出,在没有做精确解剖的情况下,有此错误认识,并不奇怪。古人不仅把生殖腺的功能归于肾,甚至把肾上腺的功能也归于肾,这不仅要解剖,必须有生理实验才能确切知道

现在,数理统计早就建立了,解剖、生理都可以做到很精细的水平,人的寿命长了,生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惜的是,在一些抱残守缺者眼里,古人的话,句句是经典,不能有一个字的变更和修订,不能理解,要在操作中加深曲解和附会。因为本身的描述就粗糙,只能曲解。把一切都附会在经典上,就是一个弘扬国粹的、尊师敬祖且会包装的伟大专家,就能得到升迁。虽然现在已经知道睾丸、卵巢、肾上腺,这些名词因为经典里没有,是万万不能加进去的,否则就失去了优势、特色,就是让“西医”吞并了“中医”。中医之肾不同于西医之肾就应需而生,每个人生有两种肾。奇怪的是,这样的妙论,竟没有人反驳。一个立论出来,或附和,或叫好,没有任何争鸣,这是正常的现象吗?

某大报有个栏目,叫“不吐不快”,无非是一些中医权威发牢骚,哀叹中医的日渐式微,怎么办呢?办一份专门报纸,让这些吐了才快的国宝天天、时时、分分、秒秒吐,彻底吐个痛快。这样一吐,医术肯定会大大地高明好几个层次,诊治效果肯定是神来病除,且能去根,永不复发。要是还不行,最好赏他一把尚方宝剑,只准自家吹牛,有病必须找他,无论其诊治水平、效果如何,哪怕把人治死了,也是该死,要是不经他治,肯定会死得更快、更痛苦,稍有微词就砍头勿赦。这样一定会大大地痛快了吧?

古代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

作者:Brook

糖尿病,古已有之,在《内经·奇病论》里记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益,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多为肥美者发病,症状为消渴,都符合糖尿病。治之以兰,以排除积郁之陈气,就完全是想象了。不信,你就用此法治,看有没有效

Diabetes 一词,首先为古罗马Claudius Galenus (131—201) 即盖伦所命名,意为两腿分开站着,像虹吸管一样排尿。英人William Cullen (1709—1790) 又加了个形容词Mellitus 甜味的意思,就成了Diabetes Mellitus

记载糖尿病人的尿甜,中国是隋唐之际的甄立言,记在《古今录验方》里,比Willianm Cullen早了600多年。很值得国粹骄傲一下。在奥运会上,中国的奖牌日见增多,那是朝气蓬勃,原来拿奖牌多的,是日见衰落之故

如何诊断?除了消渴以外,完整独特的国粹,自有妙法。《南史·庾易传》:“庾易病,医者告其子庾黔娄曰:欲知瘥别,但尝粪甜苦。易泄利,黔娄取尝之,味转甜滑。”

公元695年(唐长寿元年),郭霸亲尝魏元忠之粪,说:“甘,则可忧;苦,便无伤。”的确如此

也不是所有得医生都统一了认识。宋朝诸瑞章《卫生宝鉴》:“夫消渴者,……愚医不识医理,呼为劳疾或下冷。”说明此法没有列为常规,愚医不知道

这个诊断方法,简单而独特,让它湮没无闻,太可惜啦!不知有哪位国粹,愿意建立这样一个诊断门诊,亲自用此国粹方法来诊断糖尿病,能这样做的,不但是真国粹,且会震惊全世界!

治疗方面,王焘《外台秘要》强调:“特忌房室,热而并甘脯,一切热肉,粳米饭,李子等。”“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先行120步,多者千步,病不得生。”

这些饮食、体育疗法,很合理

药物疗法,有些神方,可以治愈。孙思邈《千金方》:“专服栝楼及豉汁得其力,……(频繁的小便)渐渐便止。”

诸瑞章《卫生宝鉴》中有一方,“三日便见口中津润,小便顿减,……八九服,有病除矣。忌酒色热面鱼咸一百日,永除根本。”书中有药方可查

苏轼《东坡文集》:“眉山揭颖臣者,病消渴,疾目甚,自度必死。……乃取麝香当头子以酒濡湿,作十余丸,以棘拘子煎汤吞之,遂愈。”

李东垣(公元12世纪人)用生津甘露饮(19位药为君臣佐使)为末,制成粒状,食后每服2钱,旬日良愈。有药方

孙文垣《赤水玄珠》:用13味药为君臣佐使,蜜丸,早晚盐汤送4、5钱,不终剂而愈。有药方可查

以上各家,都说用药能治愈,说明了当时对治愈概念的认识

现代神医,无论“苦瓜含片”还是“消糖净”,口称是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纯中药制剂,都含有价格低廉的“优降糖”,利润千倍以上,且潜伏不当使用,引发低血糖的危险。不知为什么不发掘以上可治愈糖尿病的、不难查到的药方。如果这些药方能治愈糖尿病,是任何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极其增敏剂所比不上的,得不得什么奖,倒不是最要紧的,对人类的贡献,无可估量。不赶紧挖掘,还等什么?

吃中药伤肝吗

吃什么中药伤肝

与化学药(西药)可造成肝损伤数据齐全不同,华人广泛使用的中药对肝脏的损害并无深入毒理研究。甚至包括开具中药的中、西医医生在内,往往并不知悉中草药的肝损伤风险

愈来愈多的医药学研究发现,一大类传统中草药正在损害国人的肝脏。长期、大剂量的服用——包括中成药和草药,均可能造成致命损害

安徽医科大学的许建明教授2005年曾开展一项覆盖全国16家大型医院的药肝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1200多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中草药的致病因素占20.6%

2013年,来自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一篇论文显示,中国从1994年到2011年的24112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中,“中草药是导致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第二大原因”,占18.6%。排在药肝比例首位的是西药中的抗结核药,占将近1/3

该论文的课题负责人、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副主任医师郭红告诉《凤凰周刊》记者,该研究没有采取一手病例调查, 而是回顾了国内以往医学文献报告的病例。由于缺乏原始数据,该论文存在一定局限,主要目的是在于呼吁国内外的医师重视药物性肝损害,特别是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

一些单个医院的数据开始在业界得到披露和讨论。2014年5月23日,在由《药物不良反应》学术杂志举办的第6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论坛上,诸多专家均在报告中强调中草药的肝病风险,并给出了几个单个医院的数值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杜晓曦介绍:北京一家肝病专科医院院长此前曾告诉她,该院大约60%的药肝病例跟中药相关;另一西医医院院长则在此次论坛的私下场合估计,该医院中药相关的药肝病例可能占到一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魏来披露该院中草药肝病比例的数据。“中药和化学药(即西药)在药物性肝病中所占比例,一个是51%,一个是49%。致肝病的化学药比较集中,而哪些中药导致药肝?我们还没有搞清楚。”

在临床上,药物性肝病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它主要由肝病医生依靠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根据既往的知识积累来辅助诊断。现有超过900种化学药被明确可以导致药物性肝病。很多化学药说明书清晰告知了肝损伤风险,譬如抗结核药、抗生素和很多化疗药物。一旦在用药过程中,医生发现并确诊了肝病与药物之间的关联,就可能选择停药和辅助性的保肝治疗。在国际上,药物性肝病越来越引起药学界、制药企业、药品管理部门与公众的重视

然而,由于中药的广泛应用而毒理研究缺失,中国面临的药物性肝病问题要比国外更加复杂和严重。化学药成分确定,国内外关于化学药的肝损伤数据齐全,化学药肝病的发现、诊断和停药治疗,整个过程相对清晰。“我们清楚知道它的疗效和风险,医患也会注意进行肝功能监测,警惕服药可能导致的肝病,并及时做出调整和处理。”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闫杰称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国外无人研究中药的肝毒性,国内亦缺乏安全性研究数据,这导致在使用中草药过程中,普通民众,甚至包括开药的中、西医医生在内,并不知悉中草药的肝损伤风险。不乏有人患上急性肝衰竭等重症肝病,乃至丧命

危险的何首乌

一些肝病医生发现,中草药无毒副作用的说法长期流传民间,致使中草药被滥用。一些极其严重的肝病与死亡案例,均是中草药肝病患者采信民间偏方,滥用中草药或超剂量、超疗程服用中草药所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该院主要收治肝病病人)肝病中心主任蔡皓东从事药物不良反应的工作,长期关注用药安全问题。她的一个公开邮箱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邮件是:怀孕生孩子或自觉身体瘦弱,考虑服用中药调理。“这时候我就生气,有病治病去,没病别乱吃药,哪来的药物调理一说。”蔡皓东感叹

她近期的一个乙肝病人本来恢复得不错,突然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症状,一番询问后才发现,这位患者私下服用何首乌,期望补肝且医治白头发。“我们一听就急了,何首乌伤肝的病例已经见怪不怪。肝病患者怎么还能服用损害肝脏的中草药。”蔡皓东称,了解到病患的姐姐也在服用何首乌,他们就建议来院诊断,结果同样发现肝损伤

闫杰最近也接触过类似的病例。一位2年前患过药物性肝病的女病人找闫杰问诊,在询问了用药史后,闫杰并没有找出问题。直到护士长在一次聊天中偶然得知这位病患吃过何首乌,“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不说这个呢。她说,没把它(何首乌)当作药啊。”闫杰颇感无奈,仔细排查完原因后,确认,病人的两次肝损害跟何首乌都相关

“像何首乌、土三七,民间滥用的这些药物,纯粹是没病找病。”蔡皓东颇无奈,何首乌在民间传言可以乌发,土三七则用来泡药酒,而这两种药物,都已经有明确的肝损伤病例。中药学专业出身的杜晓曦认为,中药的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并非新鲜话题,但一些用药问题应归结为纯粹人为的风险。“有的养生节目,鼓励公众每天用10克何首乌炖鸡。但何首乌是味中药,真的适合每人每天吃这么多吗?”

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曾统计,在该院药物肝损害病例数据库中,何首乌致肝损害病例数在所有中药中排第1位

他与杜晓曦等曾联合撰文指出,“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何首乌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近万份,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以肝功能损害为主。何首乌的肝损害中仅有小部分病例报送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自发报告系统,未发现或未确诊的肝损害病例的潜在数字更为巨大。”

美国医学界也注意到何首乌致肝损害的问题。2012年9月,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USNLoM)发布的药物性肝损害LiverTox数据库中,何首乌被作为一个专题单独收录。肖小河担心的是,研究表明,何首乌所含蒽醌类成分如大黄素(emodin) 可引起实验动物肝损害,而蒽醌类成分在很多中药如大黄、虎杖、决明、芦荟、番泻叶等都含有,因此何首乌肝毒性的问题波及面非常广

“中草药的副作用在全世界都得到了重视。很多国人并不认为中草药是‘药物’,且无毒无害的思想根深蒂固。我们研究发现,导致肝损伤的中草药很多是非处方药。药物缺乏清晰的说明,又没有注明毒害性,导致上述药物被加剧滥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医生在其文章中直言:这一连串问题将中草药的危害急遽放大

图:2014年6月27日,东直门外斜街的一处中成药柜台

凶手难寻

在调查药物性肝病时,研究者们很难像对待化学药那样,对导致药物性肝病的中草药分类,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将致导致肝病的中草药统一归为“中草药”一类。相比之下,导致肝病的西药分得非常详细,比如“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甚至细致到某种具体化学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

中药肝病难以分类有其客观原因。患者有的是服用单味中药,但更常见的是多种中药及其制剂,包括散剂、冲剂和汤剂。中药本身缺乏化学成分分析,相关的毒理学研究薄弱,再加上复合性中草药治疗是常见疗法,服药种类和服用剂量复杂多变,这些使得肝病的成因难以确定到某一味中草药药物。只有在少数案例中,单味中草药与肝病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才容易定位

针对中草药肝病,研究者只能做有限的猜测分析。第三军医大学的郭红在论文中做过统计学上的分析,

“354例注明具体药物的中草药肝损伤中,服用消核片的有58例,占16.4%,雷公藤有53例,15%,何首乌15例,天花粉12例,壮骨关节丸8例”

302医院肝病医师赵攀也采取了类似注释,“服用中草药治疗皮肤病导致肝衰竭的9人中,有5人服用过雷公藤……

“除了服用何首乌、土三七等单味处方导致药肝损伤的患者,大多数中草药肝损伤病例中,肝病医生根本无法查清或证实,究竟是哪味药物或成分出了问题。”蔡皓东深有体会,她在担任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特聘专家期间,经常需要处理下面医院上交的中药不良反应报表。但中草药药肝病人往往服用过多个中药大处方,充斥着各种中药。无奈,蔡皓东只能让医院把每个处方,每味中药一一注明,观察哪几个中药出现频率高。再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分析最可能是哪个或哪些中药导致肝损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徐京杭也接触过很多这类中草药肝病患者。在接受采访当日,她为一名51岁的女病人刚问诊完。为治疗腰间盘腰腿痛,这名病人长期服用中药,有五六年的服药史。结果发现了肝硬化,肝衰竭

“病人服用的是中医院医生开的处方。一年中有大半年间断性服用中成药、方剂汤药(草药)。她的药方很复杂,一个方子可能有十几味,不同阶段还不一样。我们很难将肝损害的原因定位到某一中药成分。我们是做了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筛查了其他很多因素,才确定是中药所致。”

“这是我们处理中草药肝损害最棘手的问题。”徐京杭感叹,化学药的不良反应好确定很多,比如对乙酰氨基酚,研究很透彻,说明书上很清楚,病因查找很方便,而中草药肝病则难以确定是哪味药物所致

处方之忧

受访的肝病医生们称,绝大部分中成药的说明书上未标明不良反应,助长了中草药肝病风险。在他们临床接触的中草药肝病病例中,大多数药物都来自医生开出的处方,且医生也未曾叮嘱病患服用中草药时注意检查肝功能

在蔡皓东看来,非肝病科的医生很难熟知哪些中草药有肝损害,尤其是中小医院的医生,“我们《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主办会议,参加者基本上是三甲大医院的医生。大医院的部分医生通过这类学习,还可能知道一些中草药会有肝损害。但非肝病科的医生,确实难以意识到中草药肝损伤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曾任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周超凡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还告诉《凤凰周刊》记者,“中医药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对于一些传统上持无毒认知的中药新暴露出的问题,很多中医自己也并未做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中医界教授级专家,连何首乌的毒性都否认。”

许多肝病医生都对中草药用药保持相当高的警惕性。在地坛医院的一次体检中,有位护士因为乳腺问题开了一味中成药,一位肝病医生也开了相同的药。该护士之后出现黄疸(肝损伤的一个指标),引起这位肝病医生的警觉,检查后发现自己也出现肝损伤,于是赶紧停药

肝病医师徐京杭也有类似例子。“我们科有护士同事,她因为皮肤长痘的问题,在我们院中医科开了中药调理。服用几周以后,我们科大夫建议她去查一下肝功能。结果转氨酶高了。转氨酶是肝损害一个特别敏感的指标。这代表肝细胞有病变。”徐京杭说,好在这是比较轻微的肝损伤,同事及时停药以后就恢复了正常

“即便是在北大一院这种大医院,找中医科大夫开出的处方,或者西医大夫开出的中成药,也有伤肝的可能。如果不去做肝功能检查,并不一定能发现。”徐京杭举例,何首乌这味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相对已经比较明确,她也曾经在医学文献里多次见到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然而,含有何首乌成分的中成药却在药物说明书上标注“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这的确是中药的一项特殊待遇。根据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中药说明书的规定,“中药说明书应当实事求是地详细列出该药品不良反应。并按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发生的频率或症状的系统性列出。尚不清楚有无不良反应的,可在该项下以‘尚不明确’来表述。”

蔡皓东在诊疗中一直坚持,只要是她知道含有何首乌的药物,除非她明确病人有相关用药史且对此有抵抗力,否则她都会拒开。“估计好多大夫开药时,都不会意识到何首乌带来的风险。”蔡皓东回忆,她曾碰到一个药厂到地坛医院宣传一味降脂药。药厂宣传时并没有提到其中含有何首乌,她认真看了说明书的药物成分才知道,然而说明书里也没有言明何首乌的含量。蔡只能挡了回去“有何首乌还来我们肝病科推荐?”

在国际上,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药品监管部门均出台了针对何首乌及其制剂进行监管甚至限用的政策。2006年,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在接到7例服用何首乌制剂引起肝损害的报告后,发布了有关何首乌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并封杀了这种药材的进口。同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一份《药物警戒快讯》转载了相关消息

“如果只是简单的药物不良反应通告信息,这不大可能起到太大的作用。非医学人士不大会关注它,即便是专业人士,医生或护士也不太会去作主动的信息检索。”徐京杭透露,药监部门的这类通告更多的只是提示,不具有强制意义

业内人士估计,大陆含有何首乌的中成药应该有数百种。2013年10月,何首乌相关的中成药第一次在国内被勒令做出改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针对何首乌发出通知,明确肝功能不全者禁用养血生发胶囊、首乌丸、首乌片、首乌延寿片、首乌延寿颗粒5种含何首乌的药品;同时将这5种含何首乌的药品转为处方药管理,并要求企业修改产品说明书

来自国内某权威中药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王佳卓(化名)曾参与何首乌修订的工作,他向《凤凰周刊》记者透露,这次修订前后花了两年时间论证,目前中药要解决相关不良反应的问题的确很难

图:2013年10月31日,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的工作人员熬制膏方。每年 的立冬前后,浙江省东阳市都有不少市民选择膏方进补,各医院针对亚 健康人群推出的“膏方门诊”成为热门

命丧药肝

在解放军302医院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的临床医生赵攀看来,普通的药物性肝损伤还难以构成严重肝病问题。真正可怕的是由服药引起的急性肝衰竭(ALF)

药物性急性肝衰竭在中国的死亡率极高。赵攀称,即便患者及时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它的死亡率仍可达20%—40%

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尚未重视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调查。“碰上严重的药物性肝病,可能连肝移植都没来得及做就去世了。”闫杰对此深有感触。两年前,闫杰在医院遇到一个20余岁的小姑娘做过肝移植。而原因,正是源于一次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小姑娘服用中草药乌发导致

2009年博士阶段,赵攀有了调查中国药物性肝衰竭病因的设想。他走访了北京、上海、武汉、济南等地的军医院,用4年时间完成了急性肝衰竭的一手病例调查

2013年11月与2014年4月,他的研究成果以两篇学术论文的形式,分别发表在《PLOSONE》和《Critical Care Medicine》两本医学期刊上。其中一篇指出,“中国急性肝衰竭的最主要病因是中草药

赵攀的研究考察了中国7家三级军医院,分析了177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发现其中30名患者的病因是中草药,占去将近1/5的比例。这30名急性肝衰竭患者均无肝病史,都是在服用中草药后出现急性肝衰竭。最终,他们无一人接受肝脏移植,18人因此丧生

这30人服用中草药并没有赌上性命的必要。赵攀翻阅患者的病历资料时,整理了他们服用中草药的目的:有9人是想治疗皮肤病,有6人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还有人想治疗风湿、抑郁,甚至有人只是为了减肥而服药

在解放军302医院对自身的药物性肝衰竭病例统计中,中草药甚至占据了一半的比例。一份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120例药物性肝衰竭临床分析》文献指出,从 2002年到2012年,302医院收治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超过3000例,其中120例患者出现药物性肝衰竭。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药物中,中草药占了61例(50.83%),病人治疗的好转率不到三成

在2005年启动并完成全国范围第一阶段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调研后,安徽医科大学教授许建明在2006年将注意力放在急性肝衰竭上。许在第二阶段调研扩展到16个省市,并通过国际量化评分标准筛选出213例急性肝衰竭。“中草药占据28%的比例,排在第一位。在导致肝损伤患者死亡的药物分类中,中草药也是排在第一位。”许建明称,这基本能说明,中草药已经成为导致中国重症肝损伤的主要原因

除了急性肝衰竭,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建明还屡次接触到另一种经常由中草药引起的严重肝病:肝窦阻塞综合征(SOS,原名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这种肝病的住院死亡率超过10%。作为主任医师,许建明已接手和确诊这样的病例7年

2007年6月,许建明首次确诊了安徽省的一位病患者。许当时追问该病人情况发现,患者服用过一味名为土三七的中草药,用它来泡酒并长期饮用。许随后对其进行病理检查筛查病因,最终确认,其肝窦阻塞综合征是由土三七所致

2011年,许和他的博士生完成了一次对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全国性调查。他们寻找了全国15个省市的19家大型三甲医院,找到98例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其中死亡人数占据11例

研究结果表明,“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中草药,其中2/3病例是由这味名为‘土三七’的中草药导致。”同期深入进行的毒理学研究显示,这味中草药含有吡咯类生物碱单体成分。正是这类成分导致了这种严重肝病的发生

冰山之下

肝脏是药物发生生物和化学转化代谢的场所,药物进入人体后,在肝脏的作用下先转变为水溶性强的物质,代谢后再由肾脏排出,也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损伤的靶器官

多位肝病科临床医生认为,一般程度的肝损伤是可逆可恢复的。肝病既可以很重也可以很轻。从一般的、轻微的药物性肝损伤,到酿成严重的肝病变,乃至肝硬化、肝衰竭,这个过程随个人体质、药物种类、服用剂量、服药疗程的变化而改变

现代医学对药物性肝损伤已有深入的认识。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主任药师翟所迪介绍说,历史上第一例关于肝损伤的文献记载出现在18世纪。有人因磷和砷中毒,造成黄疸和致命性肝损害。随着19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使用氯仿麻醉造成肝损伤的事例增多,药源性肝损害逐渐得到重视

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现代药物退市最常见的原因。现有超过900种化学药被明确可以导致药物性肝病。如果一种药物的肝损害过高,且有其他药效相似可以被替代的药物,经全面评价后就有可能面临下市。从1975年到2007年,美国FDA因肝损伤撤市的药物有77种,其中肝损伤药物占据最多的11种。这个比例比血液系统和心脏毒性药物都要高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很高,仅次于不良反应报告最多的皮肤黏膜疾病和药物热。药物性肝损伤还容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他们本身肝脏功能差,服药多,老年人里有40%的肝炎为药物性肝损害。”翟所迪说

随着毒理学的深入研究,中草药的不良反应也得到逐步重视。1992年,曾有医生在《中国中药杂志》上统计,从国内半个多世纪的医药学期刊结果看,50年代及其以前只有62例中药不良反应,60年代有174例,70年代有398例,到80年代已经上升到2217例。临床发现可致肝损伤的常用中药名单也在扩增。在中国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原卫生部颁布的药品标准及山东、广东、辽宁、甘肃等省地方药材标准中,共收集有毒性的中药材182种,其中“大毒药材”37种,“有毒药材”78种,“小毒药材”67种。然而,仍有很多毒性中药材在不断被发现

传统认识的一些非毒性药材也存在安全风险。“甚至连补肝肾的中药,近年也发现有肝毒性。”杜晓曦在2013年全国医院药学学术年会上指出,文献报道,马桑叶、四季青、地榆、萱草根、何首乌、肉豆蔻、丁香等都会导致肝损伤;含有甙类(薯蓣皂甙)、毒蛋白类(种子类)、生物碱类(千里光、紫草)、重金属类(铅、砷)、动物类(蜈蚣、斑蝥)等成分的中药都与肝损伤有关

然而,肝损伤只有到了严重程度才会为服药者知悉。如果患者仅仅是转氨酶升高等一般肝损伤症状,及时停药之后即可恢复。但如若病人不知情也不去检查,并不会察觉身体内肝脏的变化

肝损伤较轻的病例,一般都不会出现在文献报告里。病患如果不住院,不会被纳入医院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统计。它们也难以出现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系统里。所以,肝病医生认为,实际因为服用中草药导致肝损伤的人数,远高于文献中报告的百千或数万人

叵测的中西医

王佳卓认可中药的药源性肝损害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药临床用药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命题。但他也为一些报道较高的中草药肝病数据抱不平。他认为,目前普遍存在的中西药物联用,加上中药研究并不及化学药充分,使得很多药物性肝病可能误报为中药导致

王佳卓披露了他所在医院的肝损伤数据。从2002年到2010年,该院收治临床肝损害病例近2000例。其中判定很可能由中药导致的肝损害病例占比近1/4,此外,有近一半的肝损害病例怀疑与中药和西药联用有关。王佳卓说,这种情况使得中药肝损害的确认和深入研究变得极其复杂

在一些中药行业人士看来,国内中草药和化学药物联合应用,允许西医开中药恰恰还加剧了中草药肝病的风险。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国大约70%的中成药是由综合医院的西医医师开出。然而,按照中医的理论及传统,开中药的医生必须理解中医的相关理论,譬如辨证施治,炮制去毒。“单味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肝损害产生不同影响,何首乌就是这样。但西医就未必清楚这一点。”

中医药专家周超凡告诉《凤凰周刊》记者,何首乌有生首乌和制首乌之分,前者未经加工炮制,后者则经过处理。虽然炮制并没有统一的工艺标准,但九蒸九晒的何首乌炮制品肝损害就可能要小点

西医医生显然难以明白这一点

这种中西医结合导致的混乱不仅发生在使用过程,中成药的生产制造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许建明医师认为,中药里掺入的化学药品是另一导致中草药肝病的重大风险。在研究中草药药物性肝损伤时,许曾经在私下交流中拿到过中南大学药学院的一份报告

“在检查的中草药里,绝大多数中成药与保健品掺入了化学药品。”许展示的报告显示:包括降血糖药物、抗癫痫药物、镇静催眠类药物、抗哮喘药物、减肥药等中成药与保健品里,检查出了数十种西药成分。“这时候就不能将这类中药导致的肝病,归结到中草药肝病上。中成药和西药混合在一起,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中药造成,还是西药造成,或是混合造成。具体研究哪一味药物,我们也很迷茫。”许建明告诉本刊记者,只有彻底排除了化学药品问题,才好开展中药毒性研究

但不管是何首乌还是其他中药,民间使用中草药的传统惯性,中药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绿灯,中西医混乱的处方权,都使得中草药肝病处于长期秘而不宣,却愈演愈烈的态势

【方.舟.子按:本来很好的一篇报道,最后却来了一句“单味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肝损害产生不同影响,何首乌就是这样。但西医就未必清楚这一点。”如果西医不清楚,中医更不清楚,中医连药物性肝炎的概念都没有,怎么可能清楚?实际上何首乌经过炮制仍然具有肝毒性。】

记者:曾鼎

伤肝的中药有哪些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中国人肝癌发病率高的一个因素,是很多中药具有肝毒性,含有能够导致肝癌的致癌物。例如止咳的中药里面通常都用了一味叫款冬的中药,款冬就含有能够导致肝癌的致癌物。有些中药都含有一种成分叫黄樟醚,比如在很多中成药都使用的细辛就含有黄樟醚,黄樟醚也能诱发肝癌。肝癌是慢性病,并不是说今天吃了某种中药,明天就得肝癌了,而是长期、多次吃下致癌物的结果。但是有的中药能够导致急性肝脏损伤,吃了马上就能够得药物性肝炎。

十年前《中华消化杂志》有过一个调查统计,药物导致的肝脏损伤,大约有20%是中药引起的。有人可能会说,那么大约80%是化学药引起的,这不是说明化学药对肝脏的损害更严重嘛,你为什么揪着中药不放?其实是不能这么简单地对比的。中药的使用量要比化学药少得多,它能够占到肝损伤的20%,说明中药导致肝损伤的比例其实要比化学药高得多

退一步说,即使中药导致肝损伤的比例不算高,仍然要比化学药更值得关注:

  • 第一,化学药的不良反应都是做过系统研究,而且在药物说明书写明了的,使用的时候就会注意。而中药的不良反应缺乏系统研究,即使研究过了在药物说明书里往往是不写的,在不良反应这一栏一概写着“尚不明确”,消费者不知情,就会稀里糊涂地吃了中药得了肝损伤还不知道是中药引起的

  • 第二,药物的使用都是权衡疗效和安全性的结果,有些化学药虽然明知能够导致肝损伤,但是因为有疗效,为了治病救命就不能不用,而中药连疗效都不明确,就不值得去冒风险了

具有肝毒性能够导致肝损伤的中药很多,有的相对来说用得比较少,比如有些人用雷公藤、黄药子治疗癌症,号称能够抗肿瘤,它们的疗效是很可疑的,但是它们能够导致肝损伤却是比较确定的

但是也有些能够导致肝损伤的中药是非常常用的,一般人有事没事也会用,号称用来养生,这就更值得警惕。很多人为了治疗白发、脱发,会去吃何首乌,不仅没治好,反而吃出了严重的药物性肝炎。这是因为何首乌含有肝毒性的蒽醌类化合物,即使用药量没有超过药典的剂量,即使经过了炮制,口服它也能导致严重的肝损伤,这在临床上有大量的案例报道。其实说何首乌能够治疗头发疾病只是以讹传讹。它是唐朝一个叫何首乌的发现的,据说他吃了这种药物不仅延年益寿而且生了一大堆子女,引起了轰动,人们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这种药物。因为叫“首乌”,人们就望文生义认为吃了它能让头发变黑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中成药小柴胡颗粒也值得注意。它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里的“小柴胡汤”,主要成分是中药柴胡和黄芩。中医认为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黄芩能“清肝胆之热”,小柴胡颗粒因此成了著名的保肝药,有很多慢性肝病患者长期服用。但是并无确切的临床试验证据表明小柴胡颗粒能够治疗任何一种慢性肝病。恰恰相反,柴胡和黄芩已知都含有肝毒性的成分,对肝细胞有很强的毒性。日本、台湾都有报道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而出现急性肝炎。日本曾将小柴胡汤作为抗肝损伤的药物长期广泛地用于慢性肝病病人。后发现小柴胡汤在平均2个月的潜伏期后引起急性肝炎,停药后2-6周恢复正常。另有报道40例服用小柴胡汤的患者中有9例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及黄疸,肝活检证实为急性肝损害,停药后恢复。保肝成了损肝,非常讽刺

能导致肝损伤的中药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防止肝脏损伤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不要吃中药。有人说,是不是应该说不要乱吃中药?现在的中药疗效和不良反应都没有经过很严格的科学验证,吃中药基本上就是乱吃,为了保险起见,都别吃。现在还不知道有哪种病是必须通过吃中药才能治疗的。否则没中药吃的外国人怎么办?

·方.舟.子·

2017.7.17

引起肝病主要原因:中草药

解放军第302(传染病专业治疗)医院肝衰竭诊疗与研究中心赵攀等报告,我国急性肝衰竭(ALF)的最主要原因不是急性病毒性肝炎,而是中草药。研究者还发现,我国ALF患者的死亡率很高,而肝脏移植率很低。(PLoS One. 2013, 8:e80991)

据研究者介绍,ALF的死亡率很高,即便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或接受肝脏移植手术,ALF总死亡率仍高达20%~40%。因此,弄清ALF病因及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在美国和欧洲,对乙酰氨基酚和苯丙香豆素等化学合成类药物是ALF最常见病因。该项多中心研究显示,药物也是我国ALF主要病因,但首要原因是中草药,约占17%;急性病毒性肝炎占11.3%,对乙酰氨基酚占11.86%(表1)

在该研究中,ALF定义为:无基础肝病者既往 4 周内出现凝血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 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 1.5)、黄疸(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171 μmol/L 或 每 日 升 高 ≥ 17.1 μmol/L)和脑病(任何程度的精神心理状态改变)

该研究从我国7家三级部队医院纳入177例ALF患者。分析显示,在ALF病因中,药物毒性占43.5%,其中中草药、对乙酰氨基酚、抗生素、抗结核药物、化疗药物和苯丙香豆素依次占16.95%、11.86%、6.21%、2.82%、2.82% 和 1.13%。11.3% 的 ALF 由急性病毒性肝炎所致,29.38%病因不明,其余 15.82% 由缺血性肝炎、肝外恶性肿瘤转移和酒精中毒等原因所致。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所致ALF中,大部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余包括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和EB病毒感染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1.064)、入院时肝性脑病级别(Ⅱ级与Ⅱ级以下比较,OR=7.459)、国际标准化比值(OR=10.019)和动脉血氨浓度(OR=1.035)均是 ALF 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若以 0.5683作为该模型的评估阈值,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依次为95.24%、91.30% 和 93.85%。 在该研究的 ALF 患者中,死亡率高达 63.82%,无人接受肝脏移植手术。研究者指出,我国器官获取难度大,肝脏移植手术耗费大,患者负担不起

医师报 2013-12-11

中国是肝病大国的原因与中药的关系

治肝毒的中草药

在国内任何一家大型医院的急诊科工作半年,就很可能会碰到中草药肝病的急诊病人。有的病情还非常严重,如果不进行肝移植,会在短期内死亡。而这些中草药肝病大多是本来可以避免的,因为从医学角度来说,中草药根本没有必要服用

中草药肝病可能自人类开始服用草药治病就存在,但在传统中医理论和实践里面,不可能被发现和阐明。因为,传统中医连肝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都不清楚,更不可能明白肝脏疾病的病因、病理

中草药肝病是一种很让中国医学界蒙羞的疾病——中草药是中医的,本应该是中国人了解最多,但不管是中草药肝损伤的病例收集整理,还是致病机制研究,中国都是落后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中草药被推行到国外,如果不是中草药被国外监管机构发现不良反应,并被国外医生研究,我们连现有的毒副作用都不会了解。如果我们想知道更多的中草药的毒副作用,想对中草药肝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只能希望外国人再多吃一些中草药,发生更多病例,引起中国人的重视和研究

别看肝脏的功能之一是解毒,其实它是非常脆弱的器官,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吃进去的东西被消化吸收以后,在到达心脏再被运送到全身之前,必须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有毒的化学物质要在肝细胞里停留很长时间,有时候肝脏还会把低毒或者无毒的东西变成有毒的。有的毒物对肝细胞有直接的损害作用,有的毒物甚至不需要损害肝细胞,只是让肝细胞不恰当地“休息”,就会让肝脏受损

中草药的使用尽管有各种各样神奇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既无法预见,也无法解释,更无法治疗各种中草药肝病。要处理中草药肝病,只能依靠现代医学理论

根据目前的研究,中草药的肝损害原理大致和其他药物没什么本质区别,大体分为两个类型:

  • 一种是特异质反应,在人群中比较少见,主要和服药者的体质有关,和药物的剂量关系不大,无法预测;

  •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固有的反应,和体质无关,任何人服用过量都会出现

造成肝损伤的根本因素是中药里的某些物质分子,和辨证、阴阳五行无关,更不可能通过中药的配伍降低毒性。通过增加草药种类的所谓“配伍”来降低某种药的毒性,只可能让中草药肝损害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严重

有的中草药对肝脏的毒性是因为自己特有的毒素,比如蓖麻子的蓖麻毒素、相思子的相思豆毒素;但有些毒素则是很多中草药所共有的,比如某些肽类、蒽醌、多种苷类、吡咯生物碱等等。后者就意味着,如果某人对某种中草药成分有中毒反应,那么对含有同类物质的其他中草药也可能会有同样的反应。比如急诊常见、也时常见于媒体报道的病例:治疗脱发、白发服用何首乌而导致肝坏死。何首乌的肝损伤可能是因为其中的蒽醌触发了人体的超敏反应,治疗不及时就有过敏性休克乃至致死的风险

在国内,中草药肝病基本占到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一半,中医粉可能会说:“西药也造成了一半肝损害,大哥别说二哥,两个都差不多。“但请记住,另外一半肝损害主要是用于抗菌的药物造成的,比如抗结核药物。中药和西药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对肝损害的机理了解较全面,容易监测和预防;医生和病人在好处和风险之间容易权衡抉择

请谨记,没有任何一种疾病是必须用中药治疗的,中草药肝病纯属没病找来的病

作者:李长青  来源:科学猫头鹰

黄疸吃茵栀黄多久能退

本人从事新生儿科医生职业整四年,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救治各类危重症早产儿及新生儿科疾病。在这些疾病中,新生儿黄疸是天天治疗的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小医院对于病理性黄疸首选的口服药物是茵栀黄口服液,也有市级儿童医院自制的所谓特效药退黄颗粒,两者成分其实相同。新生儿口服这些退黄药物后经常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如呕吐、腹泻、大便较稀等。呕吐是由于这些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反应比较大,同时呕吐也增加了奶汁吸入肺部导致窒息的风险。腹泻则使体内水分及电解质丢失过多,增加了脱水休克及电解质紊乱的风险

在这四年工作中,我本人亲自遇到了两例由于长时间口服茵栀黄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两年前遇到一个病例,患儿由于黄疸较高,在家自行口服茵栀黄口服液退黄治疗十天,黄疸仍未降至正常,遂来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查肝功提示转氨酶升高,为正常值一点五倍,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排除了肝炎系列及TORCH感染。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患儿转氨酶轻度升高,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茵栀黄口服液。茵栀黄口服液含有的成分是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查资料表明黄芩是存在明确的肝脏毒性的,该患儿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十天,就是茵栀黄中的黄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

近期我们又遇到了一个类似的患儿,自行在家中口服茵栀黄口服液退黄治疗两周,黄疸仍未降至正常,遂来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查肝功转氨酶轻度升高,排除其它因素,合理的解释仍是茵栀黄中的黄芩。该患儿入院暂停使用茵栀黄,几天后再次复查肝功能,转氨酶继续升高至接近正常值两倍,表明肝脏损害在逐渐加重

新生儿由于各个系统器官比较娇嫩,仍处于发育阶段,对药物比较敏感,尤其是副作用不明的中成药。理论上讲,六个月内的婴儿纯母乳喂养,除了常规补充维生素AD外,甚至都是不需要喝水的,长时间口服中成药,发生肝脏损害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国内医院儿科医生经常给婴幼儿开不良反应不明的中成药,甚至使用中药注射液,由此导致的死亡悲剧性事件屡见不鲜。而这每一起悲剧事件都是由于滥用药物所致,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婴幼儿处于一生的特殊时期,安全用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作者:李亚飞

2017-06-10 西安

中药导致肝衰竭死亡

中药引起肝中毒而造成死亡

【明报专讯】市民服用中药日趋普遍,但玛丽医院在2004年接收的45名乙型肝炎病患者中,有7人因服食中药引致肝中毒,其中2人更因肾脏和多个器官衰竭而死亡,另有2人需要换肝活命。研究发现,病人所服中药包括中医经常处方的甘草和薄荷等,负责研究的医生指出,中药的成分和服用量难以掌握,呼吁市民慎选中医,并定期验血了解身体状况

两人死亡 两人需换肝

有关报告在新一期国际期刊《消化系统药理与医疗学》中发表。7名怀疑因误服中药引致肝中毒的病人中,两人已经死亡,其中一名45岁的男死者,最初因肚痛,服用大黄、蜈蚣等中药连续1个月,最后因肝中毒及肾衰竭死亡

另一名死者为治疗脚抽筋,服用了8剂含泽泻的中药,但一星期后即出现肝中毒征状,入院4星期后死亡

除了为治病服中药出事之外,一名33岁女性乙型肝炎带菌者,为了减肥,先后服用两剂中药秘方,内里有首乌及决明子等常见药材,但6星期后出现肝中毒病征,最后需要换肝,挽回性命

研究指出,这些个案所服用的中药,已被证实含有机会引致肝中毒的成分,长期服用会引致肝中毒,但因今次研究的病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部分更出现肝硬化,因此他们即使只服用这些中药数日至数星期,也出现严重的肝中毒

负责研究的港大肠胃及肝脏科副教授袁孟峰表示,今次涉及的个案中,病人因不同原因服食中药,最终因为本身肝脏状况较差,无法承受,最终要换肝,甚至死亡

他认为,中药处方往往难于控制分量,其品质亦受到供应商的质素影响,甚至有机会含有杂质,他呼吁市民,应避免自行服用药物或健康食品调理身体,而在服用中药前,要先咨询医生意见。服用中药期间,亦可定期验血了解身体变化

中药非食物 不宜长期服

近年因误服中药导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有上升趋势,由03年的4宗升至去年的25宗。副卫生署长梁挺雄认为须加强教育,并提醒市民切勿自行服用中药,但他认为毋须禁用有关药材。他说:“何首乌、决明子是常用中药材,药性相当温和,一般在中医师断诊后使用,也是安全。”他强调,中药并非食物,不适宜长期服用

他又指,设立中成药标签的制度进展良好,目前有8000多种中成药完成审批,他指当制度落实后,中成药须列明副作用等资料,加强对消费者的保障

明报2006年10月23日

什么中药是有毒的

有毒的中药和中成药列表

(方.舟.子根据药监部门的通报、医学研究文献、专业网站的资料搜集、整理。未包括所有已知有毒副作用的中药。重点放在有肾毒性、肝毒性和致癌性的中药。另外,大部分中药的毒副作用因缺乏研究,至今不明。)

毒副作用与一般的副作用不同,是指用药后能导致器官损害、机体功能障碍,产生新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

马兜铃酸为肾毒素,能造成肾小管大量丧失,导致肾衰竭,是典型的“中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肾移植。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动物实验表明,食用马兜铃酸会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胃癌和肺癌

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追风藤、寻骨风、淮通、朱砂莲、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金耳环、乌金草等

可能与上述药材混用而搀杂马兜铃酸的药材:木通、苦木通、紫木通、白木通、川木通、预知子、木防己、铁线莲、威灵仙、香防己、白英、白毛藤、大青木香等

含有以上药材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耳聋丸、八正丸(散)、纯阳正气丸、大黄清胃丸、当归四逆丸(汤)、导赤丸(散)、甘露消毒丹(丸)、排石颗粒、跌打丸、妇科分清丸、冠心苏合丸、苏合丸、辛荑丸、十香返生丸、济生桔核丸、止嗽化痰丸、八正合剂、小儿金丹片(丸)、分清五淋丸、安阳精制膏、辛夷丸、儿童清肺丸、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川节茶调丸(散)、小儿咳喘颗粒、小青龙合剂(颗粒)

【朱砂】

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

含朱砂的中成药:一捻金、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香返生丸、七珍丸(丹)、七厘散、万氏牛黄清心丸、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金丹片、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散、红灵散、苏合香丸、医痫丸、补肾益脑片、局方至宝散、纯阳正气丸、抱龙丸、柏子养心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保赤散、益元散、梅花点舌丸、琥珀抱龙丸、紫金锭、紫雪、暑症片、舒肝丸、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复方芦荟胶囊

【雄黄】

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和坏死和致癌

含雄黄的中成药:七珍丸、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牙痛一粒丸、牛黄至宝丸、牛黄抱龙丸、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片)、牛黄镇惊丸、六应丸、安宫牛黄丸(散)、红灵散、医痫丸、局方至宝散、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珠黄吹喉散、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暑症片、痧药

【千里光】

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并且是强致癌物质。也有肾毒性

中成药:千柏鼻炎片、感冒消炎片、千喜片

【柴胡】

主要成分柴胡皂苷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肾毒性,能损害肾脏

中成药:小柴胡片、小柴胡颗粒、柴胡口服液、柴胡舒肝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午时茶颗粒、牛黄清心丸、气滞胃痛颗粒、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护肝片、补中益气丸、乳疾灵颗粒、逍遥丸、消食退热糖浆、通乳颗粒、黄连羊肝丸、得生丸、清瘟解毒丸、舒肝和胃丸、感冒清热颗粒、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板蓝根】

长期服用能损害肾脏,并能导致内出血和对造血功能造成损伤

中成药: 板蓝根颗粒、二丁颗粒、儿童清肺丸、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感冒茶、小儿感冒颗粒、护肝片、利咽解毒颗粒、金嗓散结丸、复方鱼腥草片、健民咽喉片、羚羊清肺丸、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清开灵注射液

【款冬】

含致癌成分,能导致肝癌

中成药:川贝雪梨膏、止咳橘红口服液、止嗽化痰丸、橘红丸

【蜈蚣】

主要含有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两种类似蜂毒酸的有毒成分。超量中毒有溶血作用,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少量能兴奋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等

中成药:止痛化癥胶囊、中风回春丸、中风回春片、医痫丸、金蒲胶囊、狼疮丸、通心络胶囊

【水蛭】

含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的作用,引起内脏广泛出血。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大黄蜇虫丸、血栓心脉宁胶囊、通心络胶囊、清脑降压片、化癥回生片

【黄连、黄柏】

含小檗碱(黄连素),孕妇服用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儿童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

中成药:复方黄连素片、黄连上清丸、黄连羊肝丸、一清颗粒、万氏牛黄清心丸、万应胶囊、万应锭、小儿化毒散、小儿清热片、木香槟榔丸、五福化毒丸、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胶囊、牛黄千金散、左金丸、左金胶囊、石斛夜光丸、戊己丸、芎菊上清丸、当归龙荟丸、安宫牛黄丸(散)、导赤丸、妇科分清丸、芩连片、拨云退翳丸、参精止渴丸、驻车丸、枳实导滞丸、栀子金花丸、香连丸(片)、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桂龙咳喘宁胶囊、脏连丸、狼疮丸、消渴灵片、清胃黄连丸、葛根芩连丸、蛤蚧定喘丸、癃清片、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二妙丸、九圣散、三妙丸、大补阴丸、小儿肝炎颗粒、分清五淋丸、功劳去火片、生血丸、白带丸、如意金黄散、固经丸、知柏地黄丸、河车大造丸、健步丸、清肺抑火丸、颈复康颗粒、鼻炎片、三黄片

【麻黄】

能导致高血压、心悸、神经损伤、肌病、中风、精神错乱、记忆力丧失,可致死。有肝毒性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九分散、千柏鼻炎片、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咳喘颗粒、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青龙合剂、小青龙颗粒、止喘灵注射液、止嗽定喘口服液、风湿马钱片、风湿骨痛胶囊、风寒咳嗽颗粒、防风通圣丸、宝咳宁颗粒、复方川贝精片、急支糖浆、洋参保肺丸、祛风舒筋丸、通宣理肺丸、清肺消炎丸、蛤蚧定喘丸、舒筋丸、痧药、疏风定痛丸、鼻炎片、镇咳宁糖浆、鹭鸶咯丸、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何首乌】

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乙肝宁颗粒、七宝美髯颗粒、儿康宁糖浆、三宝胶囊、天麻首乌片、心通口服液、再造生血片、血脂宁丸、血脂灵片、产复康颗粒、安神补脑液、安神胶囊、更年安片、龟鹿补肾丸、养血生发胶囊、首乌丸、脂脉康胶囊、益气养血口服液、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大黄】

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导致黄疸。能引起肝细胞退行性变化、前列腺上皮肥大或增生

中成药:一捻金、一清颗粒、十一味能消丸、十香止痛丸、十滴水、十滴水软胶囊、八正合剂、三黄片、大黄清胃丸、大黄蜇虫丸、小儿化毒散、小儿化食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片、木香槟榔丸、止痛紫金丸、止嗽化痰丸、牛黄上清丸、牛黄上清胶囊、牛黄至宝丸、牛黄消炎片、牛黄解毒丸(片)、分清五淋丸、六味安消散、当归龙荟丸、竹沥达痰丸、防风通圣丸、如意金黄散、妇科通经丸、利咽解毒颗粒、利胆排石片、金蒲胶囊、参精止渴丸(降糖丸)、导赤丸、枳实导滞丸、栀子金花丸、胃肠安丸、胆宁片、柴胡舒肝丸、脂脉康胶囊、狼疮丸、消食退热糖浆、黄氏响声丸、黄连上清丸、麻仁丸、麻仁润肠丸、痔康片、羚羊清肺丸、清宁丸、清肺抑火丸、清淋颗粒、跌打活血散、痧药、槟榔四消丸、礞石痰丸、蠲哮片、人参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再造丸

【泽泻】

能对实验动物的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中成药:七味都气丸、三宝胶囊、山菊降压片(山楂降压片)、五苓散、分清五淋丸、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颗粒、龙胆泻肝丸、归芍地黄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耳聋左慈丸、血脂灵片、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更年安片、启脾丸、补肾固齿丸、明目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金嗓散结丸、参茸固本片、枳实导滞丸、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消栓通络片、消栓通络胶囊、锁阳固精丸、癃清片、安坤赞育丸

【益母草】

长期使用对肾脏有毒。动物实验表明会刺激与怀孕有关的乳腺癌的增长

中成药:八宝坤顺丸、女金丸、加味生化颗粒、再造生血片、产复康颗粒、参茸白凤丸、得生丸、痛经丸、化癥回生片

【延胡索】

长期服用可损害心脏、肾脏

中成药:九气拈痛丸、女金丸、元胡止痛片、止痛化癥胶囊、少腹逐瘀丸、气滞胃痛颗粒、仲景胃灵丸、伤痛宁片、壮骨伸筋胶囊、安中片、安胃片、妇宝颗粒、妇科十味片、妇科调经片、肠胃宁片、金蒲胶囊、参茸白凤丸、茴香橘核丸、胃康灵胶囊、胃舒宁颗粒、舒肝丸、猴头健胃灵胶囊、痛经丸、痛经宝颗粒、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槟榔】

含致癌物质水解槟榔碱。有肾毒性

中成药:一捻金、九气拈痛丸、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儿至宝丸、开胸顺气丸、木香分气丸、木香槟榔丸、化积口服液、四正丸、利胆排石片、国公酒、金嗓利咽丸、肥儿丸、茴香橘核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热糖浆、消瘿丸、舒肝和胃丸、槟榔四消丸、蠲哮片

【厚朴】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十香止痛丸、开胸顺气丸、木香分气丸、午时茶颗粒、六合定中丸、四正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如意金黄散、利胆排石片、抱龙丸、国公酒、金嗓利咽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香砂养胃丸、保济丸、柴胡舒肝丸、消食退热糖浆、麻仁丸、清宁丸、舒肝丸、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平肝舒络丸

【胖大海】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金果含片、健民咽喉片、黄氏响声丸、清喉利咽颗粒

【天花粉】

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可导致肾脏、肝脏损害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小儿化毒散、牛黄消炎片、导赤丸、如意金黄散、利咽解毒颗粒、拨云退翳丸、乳癖消片、宝咳宁颗粒、栀子金花丸、保济丸、消渴灵片、通乳颗粒、羚羊清肺丸、清肺抑火丸、清胃黄连丸、清音丸、清瘟解毒丸、解肌宁嗽丸、鹭鸶咯丸

【牵牛子】

牵牛子素损害肾小球基底膜,并可损及神经系统

中成药:一捻金、大黄清胃丸、山楂化滞丸、小儿化食丸、开胸顺气丸、木香槟榔丸、槟榔四消丸

【穿山甲】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中成药:妇科通经丸、金蒲胶囊、茴香橘核丸、通乳颗粒、再造丸

【石菖蒲、八角茴香、桂皮、花椒、蜂头茶、七荆介】

均含有毒性成分黄樟醚,可诱发肝癌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心丸、辛芩颗粒、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茴香橘核丸、锁阳固精丸、复方甘草片、拨云退翳丸、化癥回生片

【川楝子】

能使心、肝、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能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乙肝宁颗粒、三子散、止痛化癥胶囊、阴虚胃痛颗粒、妇宝颗粒、乳块消片、茴香橘核丸、舒肝丸

【黄药子】

含有毒成分薯蓣皂苷及黄药子萜等,对中枢神经、心脏、肝、肾有毒害作用,可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金蒲胶囊

【山慈菇】

含秋水仙碱,作用与亚砷酸相似,出现类似砷中毒的症状。严重可致死

中成药:金蒲胶囊、紫金锭

【硝石】

主要成分为硝酸盐,可转化成硝基化合物诱发肝癌

中成药:红灵散、纯阳正气丸、紫雪

【甘遂】

对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引起炎症、充血及蠕动增加,并有凝集、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作用。含致癌物质。对肾脏有毒

中成药:控涎丸

【艾叶】

能损害肝脏、中枢神经、血管,导致中毒性肝炎

中成药:艾附暖宫丸、加味生化颗粒、妇科通经丸、参茸保胎丸、化癥回生片、安坤赞育丸

【补骨脂】

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对肾脏有毒。大剂量对实验动物的胎儿有不良影响

中成药:七宝美髯颗粒、千金止带丸、四神丸、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再造生血片、壮骨关节丸、肠胃宁片、补肾益脑片、青娥丸、国公酒、固本咳喘片、茴香橘核丸、首乌丸、蚕蛾公补片、荷丹片、益肾灵颗粒、锁阳固精丸、强阳保肾丸、安坤赞育丸

【侧柏叶】

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致眩晕,恶心,或呕吐。对肾脏有毒

中成药:妇宝颗粒、清宁丸

【苍耳子】

对肾脏有毒。大剂量可因呼吸,循环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中成药:辛芩颗粒、通窍鼻炎片、鼻炎片、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

【丁香】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六味冬青丸、十香止痛丸、十香返生丸、七味广枣丸、八味檀香散、木香分气丸、止痛紫金丸、六应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洁白丸、紫雪、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中华跌打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肉桂】

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肾脏有毒,并能引起血尿

中成药:十六味冬青丸、十全大补丸、十滴水、十滴水软胶囊、七味葡萄散、人参养荣丸、女金丸、五苓散、五味清浊散、止痛化癥胶囊、牛黄清心丸、艾附暖宫丸、仲景胃灵丸、补肾固齿丸、纯阳正气丸、茴香橘核丸、柏子养心丸、复方皂矾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桂附理中丸、痛经丸、痛经宝颗粒、强阳保肾丸、麝香保心丸、人参再造丸、化癥回生片、平肝舒络丸、再造丸

【巴豆】

含巴豆油和巴豆毒素,巴豆油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和致癌成分,巴豆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从而产生便血、尿血、以致死亡。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七珍丸、妇科通经丸、胃肠安丸、保赤散

【独活】

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天麻丸、壮骨关节丸、抱龙丸、国公酒、祛风止痛片、舒筋丸、舒筋活络酒、疏风定痛丸、中华跌打丸

【北豆根、番泻叶、虎杖、大戟、金樱根、千斤拔、苦参、昆明山海棠、芦荟、千年健、使君子】

以上植物药材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北豆根片、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青果丸、荷丹片、胆宁片、热炎宁颗粒、控涎丸、三金片、妇科千金片、四味土木香散、金蒲胶囊、清肺抑火丸、雅叫哈顿散、昆明山海棠片、当归龙荟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化积口服液、肥儿丸、疳积散

【海马、红娘子、生蜂蜜、鱼胆、猪胆】

以上动物药材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复方皂矾丸、护肝片、胆乐胶囊、脑立清丸、藿胆丸

【洋金花(曼陀罗)】

含莨菪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具有毒蕈碱样作用,可致死。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中成药:止喘灵注射液、壮骨伸筋胶囊

【马钱子】

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两者均有大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中成药:马钱子粉、马钱子散、九分散、风湿马钱片、舒筋丸、疏风定痛丸

【川乌、草乌】

全株有大毒,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作用于心脏和神经系统

中成药:小活络丸、木瓜丸、风湿骨痛胶囊、骨刺消痛片、祛风舒筋丸、中华跌打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三七伤药片、小金丸、五味麝香丸、祛风止痛片

【商陆】

含商陆毒素,能损伤胃肠、中枢神经和心脏,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可致死。有肾毒性

【斑蝥】

主要成分为斑蝥素,可从皮肤、胃肠道粘膜吸收,可引起消化道炎症及粘膜坏死,能导致急性肾衰竭,损伤心肌、肝脏、神经

【全蝎】

可引起过敏反应、血尿、糖尿、蛋白尿

中成药:七珍丸、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止痛化癥胶囊、中风回春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镇惊丸、风湿马钱片、医痫丸、通心络胶囊、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金不换、天芥菜】

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七叶一枝花】

含蚤体苷、蚤休士宁苷及生物碱等,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脏均有毒害作用

【飞龙掌血】

主要毒性成分为白屈菜碱、二氢白屈菜红碱等。为神经肌肉毒,对心脏也有抑制作用,对胃肠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无名异】

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锰,能导致锰中毒

【茵芋】

含有茵芋碱、茵芋苷等毒素,引起心肌抑制、痉挛等,舒张血管等,可致死

【火麻仁】

含毒蕈素胆碱及酚性成分,作用于中枢神经,引起毒性反应

中成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

【附子】

会对心脏产生损害

中成药:天麻丸、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前列舒丸、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益肾灵颗粒、人参再造丸、再造丸

【蟾酥】

主要成分为强心苷配糖体(蟾蜍毒素),作用于迷走神经及心肌

中成药:牙痛一粒丸、牛黄消炎片、六应丸、血栓心脉宁胶囊、灵宝护心丹、金蒲胶囊、梅花点舌丸、痧药、麝香保心丸

【冬虫夏草】

可引起变态反应、皮疹、皮肤瘙痒、月经紊乱或闭经、房室传导阻滞。有肾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薏苡仁】

能使胸腺萎缩

中成药:儿康宁糖浆、参苓白术散、骨刺消痛片、保济丸、前列舒丸

【野百合】

对肝脏、肾脏有损害,可致肝、肾坏死。野百合碱能诱发肝癌

【蓖麻子】

主要有毒成分为蓖麻毒蛋白,可损害肝、肾,导致致中毒性肝炎。并可凝集和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雷公藤】

能导致肺水肿、中毒性肝炎、肾衰竭

【苦楝皮】

能导致中毒性肝炎、肾损伤,可致死

【白花藤(白花丹)】

含有毒成分蓝雪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矮地茶、八角枫(华木瓜)、荜橙茄、白头翁、臭梧桐、丢了棒(五味藤)、鬼臼、含羞草、夹竹桃、腊梅根、六轴子、松节、土贝母、土荆芥、土牛膝、望江南子、相思子、萱草根、油桐子、芫花、皂角剌(皂荚)、钻地风】

以上植物药材均有肾毒性,可对肾脏造成损害

【大枫子】

大剂量长期服用可致失明。对肾脏有毒

【乌桕】

其作用与巴豆、牵牛大致相同,对胃肠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吸收后可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麻痹,以及循环系统的衰竭。有肾毒性,可导致肾脏损害

【鸦胆子】

鸦胆子毒素可使内脏血管显著扩张、甚至出血,对肝、肾等实质性细胞有损害作用,使白细胞增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普遍的抑制作用

方.舟.子《中药毒副作用备览》读后思考

咪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6da8f01008x9j.html

方.舟.子对中医主张“废医验药”,即废弃中医理论,用现代科学方法检验中药和中医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认为当前“废医”这样的理论之争不妨暂缓,当务之急是“验药”

这篇文章列出许多具有毒副作用的中药材和中成药,其中大众常用的柴胡、板蓝根、黄连、厚朴、胖大海、艾叶、益母草等都列居榜内,甚至连八角茴香、桂皮、花椒、肉桂、丁香等也是中餐调味品的常用药都赫然在目。我不知看到这篇文章的民众有多少,也不知他们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我只是在此汇报一下我的想法

疑问1、方.舟.子所列的材料是否可信?

答案:应该可信。其一,以方.舟.子作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化博士的教育背景,其搜集材料,编辑整理的功夫一定是过硬的。其二,有人称方.舟.子走的就是专门给人挑错的路线,他是很难让别人给他挑错误的。我看过方.舟.子的一些文章及访谈录,思维和措辞的确都严谨得很,不得不佩服。我想方.舟.子是谨慎的、负责任的

疑问2、既然可信,如何对待?

答案:方.舟.子指出这些药具有毒副作用,无疑,这对于使民众改变忽视中药毒副作用的错误认识这一方面来说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但是,在没有明确“验药”的情况下,是否也会让人有草木皆兵之感?方.舟.子自己是不吃中药的,他自然只管罗列,不过,他既然主张“验药”,依我之见,他在“验药”方面更积极、更有作为才是我们当前更需要的。我们知道西药的剂量在人体发生药效以及产生毒副作用甚至致死是有一个区间的,这类中药也理应如此。政府应组织有关机构对此进行研究

在“验药”尚未有结论之前,我认为肯定是要慎用的。如益母草为妇科经产要药,胖大海临床用于咽喉肿痛,咳嗽失声,燥热便秘,常有职业用嗓过度者当茶泡饮,忽视其毒副作用后果堪忧。还有就是八角茴香、桂皮、花椒、肉桂、丁香等中餐常用调味品,也要考虑到长期、大量摄入后的不良后果。这里我顺便提倡一下清淡饮食,我认为健康的饮食是以清淡饮食为主的,其他可做口味的调剂。不过,“讳疾忌药”似乎也不可取,所以在此期待各方承担起责任,有所作为

国外禁止使用的中药

国外禁止销售的中药

来源:中国经营报

美国禁止的有毒中药、中成药:

禁止出售的中成药有:附子理中丸、安宫牛黄丸、安神补脑丸、抗癌灵、解毒消炎丸、白内障滴眼剂、北京紫雪、安宫降压丸、牛黄清心丸、定心丸、内障明眼丸、中国救心丹、中国尿通、追风透骨丸、朱砂粉、朱砂安神丸、复方五味子片、复方附子丸、复方丹参片、复方抗痿灵、大活络丸、糖尿灵、佩夫人止咳露、毛冬青胶囊、六神丸、利肝片、毛冬青、降糖灵、近视眼药水、连翘败毒片、风痛宁片、五塔标行军散、冠心苏合、海藻丸、健脑片、风湿片、猴枣散、黄连素片、回春丹、降压平片、降压片、健脑补肾丸、惊风散、正红花油、桂附大八味丸、光明眼药水、龟龄集救心、保喉片、镇疡片、益寿宁、人参再造丸、雪莲风湿灵、舒筋活络丸、百日咳药片、屈臣氏花塔饼、紫雪丹、宏兴鹧鸪菜、再造丸、龟蛇熊胆清毒丸、导赤片、回春丹、甘露清热片、精制黄连素片、精制活肝1号、心脉宁、精制降糖灵、双宝素、双料喉风散、石淋通、山楂精降脂片、疠气万灵丹、泻痢丹、消络胶囊、人参再造丸、前列腺丸、保婴丹、偏头痛丸、百源堂猴枣散、牛黄解毒丸、牛黄消炎片、鼻敏感片、脉通、关木通、马兜铃酸、八珍散、当归四逆汤、导赤散、复方地龙汤、甘露消毒丹、口咽宁、龙胆泄肝汤、排石汤、小蓟引子、心怡散、养阴消炎汤

含有毒成分的30多种中成药,包括安神补脑片、牛黄清心丸、特效复方元萎灵、大活络丹、复方丹参片、润肠丸、龟龄集、救心丹、喉炎丸、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牛黄消炎丸、精制黄连素片、小活络丹等。禁止含有汞、铅、朱砂成分的中药进口,禁用黄连(1990年开始)。禁用碎杏仁制成的B17Laetrile,禁售含有某种动物或矿物的中成药,包括兰州牛黄清心丸(含龙脑)、大活络丹(含蜈蚣)、兰州牛黄清心丸(含朱砂)、润肠丸(含麻仁)

英国禁止哪些中药:

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蜂房、蝉衣、金钱白花蛇、全蝎、蜈蚣

加拿大禁止的有毒中药、中成药:

禁止含汞、砷、砒霜、铅等重金属含量超过规定的中成药

被日本禁止的有毒中药、中成药:

禁用朱砂、雄黄

韩国禁止的中药:

禁用大黄

印度尼西亚禁止的中药:

禁用当归、川乌、丹参、灵脂、红花制成的胶囊

马来西亚禁止中药表:

禁用附子、川乌、草乌、黄连、火麻仁等有毒品种。禁马钱子、延胡索、蟾酥、雄黄、麻黄、石榴皮、黎芦、龙葵

德国:

禁止含马兜铃酸的专利药、马兜铃科的草药、提取物

比利时:

禁用87种饮片,包括柴胡、石斛、龟板、穿山甲等

荷兰:

天王补心丹、牛黄清心丸

中成药含兴奋剂目录2008

2008年3月,北京奥运会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公布含有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药品名单的通知》,列出了1227种含兴奋剂的中成药,你可以搜索、检查一下你常吃的中成药有没有兴奋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布含有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药品名单的通知

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保证兴奋剂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含有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药品进行了统计汇总,现将品种名单(附件1、2)予以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根据《反兴奋剂条例》及有关规定,品种名单所列药品(原料药除外)应当在其标签或者说明书上用中文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

二、药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2007年兴奋剂目录公告》所列兴奋剂目录主动开展自查,凡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药品,应当在药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上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对已印制的标签或者说明书(包括已出厂的),可以采用加盖印章或者贴签的形式标注,但不得有文字模糊或者粘贴不牢等现象

三、药品经营企业应当积极开展核查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药品,协助生产企业召回或主动下架,停止销售

四、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做好相关工作,发现问题报国家局

附件:1.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品种名单 2.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中药品种名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八年三月十四日

含兴奋剂的中成药岂能只让“运动员慎用”

·方.舟.子·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公布含有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药品名单的通知》,列出1227种含兴奋剂的中成药品种,其中1种含代血浆(右旋糖苷),6种含克仑特罗,9种含氢氯噻嗪,104种含吗啡,174种含士的宁,400种含麻黄碱,533种含普拉雄酮

这些兴奋剂成分,有的是配方中的草药本身所具有的,例如士的宁源自马钱子,麻黄碱源自麻黄,吗啡源自罂粟壳。但是有的则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例如克仑特罗、氢氯噻嗪、普拉雄酮,它们不可能来自“天然成分”,只能是添加的化学成分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被用得最多的普拉雄酮,它是一种甾体激素,进入体内后将转化成性激素。居然有533种中成药被检测出了含有这种激素!这些并不是什么伪劣假冒或新研发的中成药,其中不乏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川贝枇杷糖浆等著名的传统中成药,但是在其成分中并没有标出添加了普拉雄酮。被查出添加了普拉雄酮的还有多种是传统儿科药物,同样没有标明,让婴幼儿稀里糊涂地吃下了性激素的前体

国家药监局发这个通知的目的显然是为即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着想,担心他们因为服了中成药而通不过兴奋剂检测,要求这些中成药标明“运动员慎用”。但是这却无意中权威地证实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当前市场上的大部分中成药都添加了西药成分,有的在成分表中标明(往往放在最后),更多的则是不标明,属于非法添加

这也说明中成药的厂商们其实自己也对中成药的功效没有信心,所以才会采取“药效不够,西药来凑”的作法,一方面利用国人对中药的信任赚钱,一方面又利用西药的效果来欺骗国人。实际起作用的是西药成分,但是用中药包装的西药的价格却远远高于西药本身的价格,还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

消费者浪费了钱倒还罢了,如此“中西医结合”还有很多危害。添加的西药有的是会有比较严重的副作用的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服用。如果没有在中药中标明西药成分,患者不知不觉地吃了西药,就无法预防、处理这些西药的副作用,也会干扰疾病的治疗。另一方面,吃药并非多多益善,中、西药一起吃,中药有可能妨碍西药发挥效用,甚至由于药物相互反应而出现毒副作用。人体摄入不必要的药物也增加了肝、肾解毒的负担。在儿科用药中添加激素更是有害儿童的发育

因此,药监局既然已经检测出了这些中成药非法添加了西药成分,那就应该发出通报、召回药品、处置厂商,起码也得要求在说明书中标明真实成分让消费者知情,岂能仅仅以“运动员慎用”就了事?难道广大患者的健康还比不上某位运动员能否通过药检?

2008.3.26.

附件2: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中药品种名单

兴奋剂中文名药品通用名称
克仑特罗安喘片
喘息灵胶囊
止喘灵气雾剂
肺气肿片
肺气肿胶囊
喘舒片
氢氯噻嗪珍菊降压片
珍菊降压胶囊
珍菊降压缓释胶囊
珍菊降压滴丸
脉君安片
罗己降压片
溃疡宁片
降压避风片
脉君安胶囊
士的宁滋阴补肾丸
追风舒经活血片
追风活血膏
治伤消瘀丸
治伤消瘀片
治伤消瘀胶囊
止痛消肿膏
止痛风湿丸
镇江膏药
镇江巴布膏
镇刺六味丸
晕复静片
晕复静胶囊
郁金银屑片
益髓冲剂
伊木萨克片
腰腿痛丸
腰腿痛胶囊
腰痛宁片
士的宁腰痛宁胶囊
养血祛风丸(活络止风丸)
雪上花搽剂
行气止痛丸
消肿片
消伤痛搽剂
消核膏
消尔痛酊
香菊活血丸
仙蟾片
仙蟾胶囊
五香伤膏
五味马钱子汤散
胃友新片
胃友新胶囊
胃尔宁片
胃尔康片
万通筋骨丸
万通筋骨片
万通筋骨胶囊
万通筋骨巴布膏
万灵五香膏
外用跌打止痛膏
土木香五味汤散
通络开痹片
通络开痹胶囊
通痹片
通痹胶囊
跳骨片
跳骨胶囊
甜梦软胶囊
甜梦片
甜梦口服液
甜梦颗粒
甜梦胶囊
顺气安神丸
舒络养肝丸
士的宁舒筋丸
舒筋活血丸
疏风活络丸
疏风活络胶囊
疏风定痛丸
十一味斑蝥丸
十三味马钱子丸
生力雄丸
神农镇痛膏
伸筋片
伸筋活络丸(剧)
伸筋活络胶囊
伸筋丹胶囊
麝香追风止痛膏
麝香接骨胶囊
麝香海马追风膏
麝香跌打软膏
麝香跌打风湿膏
少林跌打止痛膏
伤痛舒
伤湿止痛膏
伤科万花油
伤科七味片
伤科七味胶囊
伤科接骨片
伤科接骨胶囊
三香跌打损伤酒
三十五味沉香丸
三花接骨散
三痹热宝熨剂
瑞兴骨伤葆胶囊
驱白马日白热斯丸
驱白马日白热斯片
清涩比黑马尔江散
清凉膏药
强筋健骨丸
七味马钱子丸
士的宁平消丸
平消片
平消泡腾片
平消颗粒
平消胶囊
扭伤膏
马钱子散
绿樱膏
龙骨颈椎片
龙骨颈椎胶囊
柳条膏
疗毒丸
抗栓胶囊
九分散
颈腰康片
颈腰康胶囊
精制海马追风膏
精制海马追风巴布膏
筋骨丸
金钱白花蛇药酒(剧)(白花蛇药酒)
解毒胶囊
接骨丸
琥珀止痛膏
寒喘膏药
寒痹停片
寒痹停胶囊
归龙筋骨宁片
归龙筋骨宁胶囊
关节炎膏
骨筋丸片
骨筋丸胶囊
骨筋丸(大蜜丸)
骨刺祛痛膏
骨刺片
骨刺胶囊
复方夏天无片
复方风湿搽剂
士的宁妇康源阴道泡腾片
风痛片
风痛宁片
风痛宁胶囊
风湿壮骨胶囊
风湿止痛药酒
风湿镇痛丸(剧)
风湿片
风湿喷雾剂
风湿马钱片
风湿马钱胶囊
风湿关节炎丸
风湿关节炎片
风湿关节炎胶囊
风湿骨康片
风湿骨康胶囊
风湿福音颗粒
风湿痹康片
风湿痹康胶囊
风湿安泰片
风寒双离拐片
风寒双离拐胶囊
二十味金汤散
二十味沉香丸
东乐膏
跌打止痛散(跌打散)
跌打止痛片
跌打镇痛膏
跌打万花油
大月晶丸
慈丹片
慈丹胶囊
沉香十七味丸
沉香安神散
沉香安神胶囊
蟾酥镇痛膏
蟾酥镇痛巴布膏
士的宁蟾马正痛酊
冰栀伤痛涂膜剂
冰栀伤痛气雾剂
痹痛熨剂
痹祺胶囊
白花蛇膏
安神镇惊二十味丸
麻黄碱止咳祛痰颗粒
天一止咳胶囊
天一止咳滴丸
散痰宁滴丸
祛痰平喘胶囊
复方川贝精片
复方川贝精颗粒
鼻炎即型凝胶
呆婴丸
祖师麻风湿膏
追风透骨丸
追风透骨片
追风活络酒
追风膏
壮骨追风酒
珠贝定喘丸
中风再造丸
治伤跌打丸
至圣保元丸
止嗽扫痰丸
止嗽青果丸
止嗽青果片
止嗽青果口服液
止嗽青果合剂
止嗽定喘丸
止嗽定喘片
止嗽定喘口服液
止咳祛痰糖浆
止咳青果合剂
止咳平喘糖浆(咳喘平糖浆)
麻黄碱止咳宁嗽胶囊
止咳化痰丸
止喘灵注射液
止喘灵口服液
支气管炎片
正天丸
正天胶囊
镇咳宁糖浆
镇咳宁口服液
镇咳宁颗粒
镇咳宁胶囊
镇咳宁含片
镇咳宁滴丸
镇江橡胶膏
漳州神曲
再造丸
苑叶止咳糖浆
愈风丹
鱼鳞病片
银黄清肺胶囊
银黄平喘气雾剂
益肾健腰口服液
益鼻喷雾剂
乙肝扶正胶囊
药魁搽鼻剂
养肺丸
新型狗皮膏
新青龙冲剂
辛龙桂枝膏
泻白丸
泻白糖浆
哮喘宁片
小青龙糖浆
小青龙口服液
小青龙颗粒
小青龙胶囊
小青龙冲剂
麻黄碱小儿治哮灵片
小儿止泻贴
小儿宣肺止咳颗粒
小儿热咳清胶囊
小儿热咳口服液
小儿清热止咳丸
小儿清热止咳糖浆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
小儿清热止咳颗粒
小儿清热止咳冲剂
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
小儿清肺化痰泡腾片
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
小儿清肺化痰颗粒
小儿清肺化痰咀嚼片
小儿麻甘冲剂
小儿咳喘宁糖浆
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小儿咳喘灵冲剂
小儿咳喘口服液
小儿咳喘冲剂
小儿久嗽丸
小儿惊安丸
小儿解热丸
小儿解表止咳口服液
小儿化痰止咳糖浆
小儿化痰止咳冲剂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
小儿肺闭宁片
小儿定喘口服液
小儿百日咳散
消肿镇痛膏
消咳平喘口服液
消咳宁片
仙桂胶囊
息咳糖浆
麻黄碱息喘丸
五味甘露药浴洗剂
五味甘露药浴汤散
五味甘露药浴颗粒
五味甘露颗粒
五粒回春丸
五积丸
五积散酒
五积颗粒
尪痹复康颗粒
万应宝珍膏
万通筋骨片
万灵片
万灵筋骨膏
外用止咳散
外用万应膏
透骨镇风丸(透骨镇风丹)
头风膏
同仁大活络丸
通宣理肺丸
通宣理肺片
通宣理肺口服液
通宣理肺颗粒
通宣理肺胶囊
通宣理肺膏
通宣理肺冲剂(伤风咳嗽冲剂)
通络活血丸
通络活血胶囊
通鼻抗感剂
葶贝胶囊
田七镇痛膏
天一止咳糖浆
天麻追风膏
痰咳清片
苏菲咳糖浆
双黄平喘颗粒
舒络片
麻黄碱舒咳枇杷糖浆
舒肺糖浆
疏风再造丸
疏风活络片
石杏痰咳片
十一味草果丸
十四味羌活风湿酒
麝香追风膏
麝香壮骨膏
麝香壮骨巴布膏
射麻口服液
伤湿祛痛膏
伤风停胶囊
山药丸
痧药蟾酥丸
痧药
痧气丸
痧气散
散痰宁糖浆
散寒解热口服液
散风活血膏
散风活络丸
三余神曲
三味清热止痒洗剂
三十一味松石丸
三蛇胆川贝糖浆
三蛇胆川贝膏
润肺化痰丸(鸡鸣丸)
如意定喘丸(丹)
如意定喘片
人参再造丸
祛痰平喘片
祛风舒筋丸
庆余辟瘟丹
清咳平喘颗粒
清金宁肺丸
清肺消炎丸
麻黄碱清肺化痰丸
轻身消胖丸
青石冲剂
青果止嗽丸
翘栀牙痛颗粒
千金止咳丸
千柏鼻炎片
千柏鼻炎颗粒
千柏鼻炎胶囊
气管炎丸
七味红花殊胜丸
七味红花殊胜散
七十味松石丸
平喘益气颗粒
杷叶润肺止咳膏
宁嗽露糖浆
宁嗽露(糖浆剂)
麻杏止咳糖丸
麻杏止咳糖浆
麻杏止咳片
麻杏止咳颗粒
麻杏宣肺颗粒
麻杏甘石软胶囊
麻杏甘石合剂
麻苏止咳颗粒
麻芩消咳颗粒
麻姜颗粒
麻黄止嗽丸
麻桂感冒丸
罗浮山风湿膏药
罗浮山百草油
鹭鸶咯丸
鸬鹚涎丸
芦根枇杷叶颗粒
龙香平喘胶囊
良园枇杷叶膏
连翘败毒丸
麻黄碱连花清瘟胶囊
利胆石颗粒
莱阳梨止咳糖浆
莱阳梨止咳口服液
莱阳梨止咳颗粒
苦甘冲剂
咳痰清糖浆
咳嗽枇杷糖浆
咳平胶囊
咳立停糖浆
咳感康口服液
咳喘丸
咳喘停膏
咳喘清片
咳喘宁口服液
咳喘宁颗粒
咳喘安口服液
康乐鼻炎片
橘贝半夏冲剂
桔远止咳片
九制豨莶草药酒
九龙化风丸
九宝丸(九宝丹)
精制海马万应膏
荆芥地肤止痒搽剂
筋骨宁搽剂
金利油软胶囊
金利油口服液
金不换膏
金贝痰咳清颗粒
解暑片
解热镇惊丸
解毒万灵丸
解表清金散
降气定喘丸
减肥通圣片
加味感冒丸
麻黄碱急支糖浆
急支颗粒
鸡苏丸
鸡鸣丸
活血接骨散
活络消痛片
活络丸
回天再造丸
黄龙止咳颗粒
黄龙咳喘胶囊
换骨丸
红草止鼾颗粒
蒿蓝感冒颗粒
寒痛乐熨剂
寒湿痹丸
寒湿痹片
寒湿痹颗粒
寒热痹胶囊
寒喘丸
海马万应膏
桂灵片
桂灵胶囊
广东神曲
关节克痹丸
骨痛药酒
骨痛丸
骨痛贴膏
骨苓通痹丸
骨刺消痛液
骨刺消痛涂膜剂
狗皮膏
蛤蚧定喘丸
蛤蚧定喘胶囊
葛根汤颗粒
葛根汤合剂
感冒丸
感冒水
麻黄碱感冒疏风丸
感冒疏风片
感冒疏风颗粒
感冒软胶囊
感冒解痛散(伤风散)
感冒解热冲剂
感冒解表丸
感冒胶囊
肝友胶囊
甘桔止咳糖浆
馥感啉口服液
复芪止汗冲剂
复方追风膏
复方野马追糖浆
复方野马追颗粒
复方枇杷叶膏
复方木麻黄片
复方麻黄喷鼻散
复方梨汁润肺茶
复方梨膏
复方勒马回颗粒
复方杜仲壮腰胶囊
复方川贝止咳糖浆
复方川贝精胶囊
复方鼻炎膏
复方贝母散
复方贝母片
复方半夏片
附桂风湿膏
肤净康洗剂
佛山人参再造丸
佛山人参再造片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
风痛药酒
风湿追风膏
风湿痛药酒(风湿骨痛药酒)
风湿骨痛丸
麻黄碱风湿骨痛片
风湿骨痛颗粒
风湿骨痛胶囊
风湿福音丸
风湿尔康气雾剂
风伤止痛膏
风茄平喘膏(复方风茄膏)
风寒砂熨剂
风寒咳嗽丸
风寒咳嗽冲剂
肺安片
防风通圣丸
发汗解热丸
尔可平糖浆
儿童清肺丸
儿童清肺口服液
儿童咳液
杜记独角膏
冬菀止咳颗粒
冬白梅片
定喘止咳糖浆
定喘疗肺丸
定搐化风丸
丁沉透膈丸
跌打风湿酒
滴通鼻炎水
德都红花七味丸
德都红花七味散
丹皮酚贴膏
大活络丸
达肺草
喘泰颗粒
喘络通胶囊
喘咳宁片
产灵丸(产灵丹)
蟾龙定喘合剂
柴连口服液
麻黄碱苍夷滴鼻剂
参仙升脉口服液
参麝活络丸
参茸全虫酒
参茸木瓜药酒
参桂再造丸
表实感冒颗粒
辟瘟片
痹痛宁胶囊
鼻渊通窍颗粒
鼻炎糖浆
鼻炎片
鼻炎康片
鼻炎滴剂
贝桔止咳糖浆
贝参平喘胶囊
豹骨追风膏
豹骨酒
保安万灵丹(丸)
宝珍橡胶膏
宝珍膏
宝咳宁颗粒
宝咳宁冲剂
半夏止咳糖浆
半夏糖浆
半夏露糖浆
半夏露冲剂
柏子仁丸
百咳静糖浆
百咳静颗粒
百花定喘丸
百花定喘片
白纸扇感冒颗粒
安嗽糖浆
安咳合剂
阿里红咳喘口服液
保婴丹
吗啡祖卡木颗粒
壮骨酒
止嗽立效片
止嗽立效胶囊
止嗽咳喘宁糖浆(咳喘宁糖浆)
止嗽化痰颗粒
止嗽化痰胶囊
止咳丸
止咳宝片
止咳宝胶囊
镇痛艾比西帕丸
洋参保肺口服液
洋参保肺颗粒
泻痢固肠丸
泻肺定喘片
哮喘丸(哮喘金丹)
哮喘片
哮喘胶囊
小儿止泻片
小儿止泻灵颗粒
小儿止泻灵胶囊
消炎止咳片
消炎止咳胶囊
消咳糖浆
消咳颗粒
温肾苏拉甫片
温脾固肠散
透骨镇风丸(透骨镇风丹)
湿润烧伤膏
烧伤止痛药膏
肉蔻四神丸(肉果止泻丸)
人参保肺丸
热感赛比斯坦颗粒
清金止嗽西瓜膏
强身萝菠甫赛河里蜜膏
强力枇杷露
强力枇杷口服液
强力枇杷胶囊
吗啡气管炎橡胶膏
普鲁尼亚丸
枇杷止咳颗粒
枇杷止咳胶囊
枇杷止咳冲剂
蜜炼强力枇杷膏
麻芩止咳糖浆
羚贝止咳糖浆
兰花咳宁片
克咳糖浆
克咳软胶囊
克咳片
克咳颗粒
克咳咀嚼片
克咳胶囊
克咳滴丸
咳欣康片
咳痰合剂
咳速停糖浆
咳速停片
咳速停颗粒
咳速停胶囊
咳清胶囊
咳露口服液
咳灵胶囊
咳喘舒片
咳喘舒胶囊
咳喘宁胶囊
咳喘宁
橘红化痰丸
京制咳嗽痰喘丸
京万红痔疮膏
京万红
近视乐眼药水
解毒苏甫皮赛尔塔尼胶囊
降热比那甫西糖浆
黄英咳喘糖浆
和胃艾提日皮力开比尔蜜膏
吗啡诃苓止泻胶囊
桂灵丸
桂参止痛合剂
固肠止泻丸
肛泰
复方满山红糖浆
复方吉祥草含片
二母安嗽丸
二母安嗽糖浆
二母安嗽片
肚痛丸
定喘止嗽丸
肠胃宁丸(浓缩丸)
肠胃宁片
肠胃宁胶囊
肠胃宁分散片
安嗽化痰丸
止嗽立效丸
止嗽化痰丸
止咳胶囊
止咳定喘丸
洋参保肺丸
洋参保肺胶囊
泻痢固肠片
复方川贝母片
肚痛丸
长城止咳喘糖浆
枇杷止咳颗粒
代血浆(右旋糖苷)消痔灵注射液
普拉雄酮坐珠达西
祖师麻关节止痛膏
紫雪颗粒
紫雪胶囊
紫雪
紫松皮炎膏
紫金散(紫金锭散)
紫金锭
普拉雄酮子宫锭
追风壮骨膏
壮骨麝香止痛膏
诸葛行军散
珠珀惊风散
珠珀保婴散(珠珀保婴丹)
朱氏阿魏消痞膏
周氏回生丸
重感灵片
肿痛舒喷雾剂
肿痛气雾剂
肿痛凝胶
肿痛搽剂
止痢十五味丸
止痢十五味散
止咳桃花散
止咳桃花胶囊
正骨膏(正骨膏药)
镇惊散
珍珠通络丸
珍珠散
珍珠活络二十九味丸
珍香胶囊
珍龙醒脑胶囊珍宝解毒胶囊
障翳散
展筋活血散
扎冲十三味丸
增生平片
云香十五味丸
月光宝鹏丸
育婴丸
玉枢散
婴宁散
益智温肾十味丸
益心丸
益肾十七味丸
普拉雄酮一粒珠
一粒止痛丸
药墨(八宝药墨)
养心达瓦依米西克蜜膏
阳和解凝膏
盐蛇散
咽速康气雾剂
血滞通胶囊
血栓心脉宁片
血栓心脉宁胶囊
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
熊胆救心丹(丸)
熊胆跌打膏
芎香通脉丸
醒消丸
行军散
心舒静吸入剂
心灵丸
心力丸
心宝丸
肖金丹(丸)
小金片
小儿太极丸
小儿清凉止痒酊
小儿七珍丸
小儿暖脐膏
小儿牛黄散
小儿牛黄颗粒
小儿惊风七厘散
小儿惊风片
小儿健脾帖膏
小儿急惊散
小儿回春丸
小儿肺热平胶囊
小檗眼药膏
仙茸护肾胶囊
豨蛭络达胶囊
普拉雄酮豨莶通栓丸
豨莶通栓胶囊
西黄胶囊
武红灵散
五味麝香丸
五味角蒿油
五味黄连丸
五鹏丸
卧龙散
温中镇痛丸
胃肠安丸
卫生散
维斯胶囊
万应微丸
万应颗粒
万应胶囊
万应锭
皖贝母
外用溃疡散
脱苦膏
同仁牛黄清心丸
通窍益心丸
通窍散
通窍救心油
天香酊
天和追风膏
特灵眼药
太极丸
损伤速效止痛气雾剂
苏合香丸
松石丸
松石散
四子填精胶囊
四十二味疏肝胶囊
十一味能消丸
十一味金色丸
十一味金色散
普拉雄酮十香返生丸
十五味止泻木散
十五味乳鹏丸
十五味乳鹏胶囊
十三味辛夷滴鼻剂
十二味翼首散
十八味欧曲珍宝丸
十八味欧曲丸
神香苏合丸
麝珠明目滴眼液
麝雄至宝丸
麝香痔疮栓
麝香正骨酊
麝香镇痛膏
麝香熊羚丸
麝香醒神搽剂
麝香心痛宁片
麝香心痛膏
麝香心脑通胶囊
麝香心脑乐片
麝香心脑乐胶囊
麝香丸
麝香痛痹巴布膏
麝香舒活灵
麝香伤湿解痛膏
麝香三妙膏
麝香祛痛气雾剂
麝香祛风湿油
麝香祛风湿膏
麝香奇应丸
麝香暖脐膏
麝香牛黄丸
麝香脑脉康胶囊
麝香抗栓丸
麝香抗栓胶囊
麝香解痛膏
麝香活血化瘀膏
普拉雄酮麝香回阳膏
麝香关节止痛膏
麝香狗皮膏
麝香风湿片
麝香风湿跌打膏
麝香保心丸
麝香拔湿膏
蛇犬化毒散
少林正骨精(酊剂)
少林风湿跌打膏
伤湿解痛膏
伤湿宝珍膏
伤痹通酊
珊瑚七十味丸
山莨菪麝香膏
三香化瘀膏
三黄珍珠膏
三黄宝蜡丸
赛空青眼药
萨热十三味鹏鸟丸
萨热大鹏丸
润肺化核膏
乳香风湿气雾剂
如意珍宝丸
仁青芒觉
仁青常觉
人工麝香
人参至宝丸
热毒清锭
祛风息痛丸
驱风苏合丸
驱虫丸
清瘟止痛十一味丸
清瘟消肿九味丸
清瘟十二味丸
清瘟利胆十三味丸
清热二十三味散
普拉雄酮清热定惊散
清凉止痒搽剂
清喉散
清肺十八味丸
青鹏膏剂
青海麝香膏
茜草丸
乾元丸(乾元丹)
七珍丸
七味新消丸
七味酸藤果丸
七味清咽气雾剂
七十味珍珠丸
七厘散
七厘软膏
七厘胶囊
蒲郁胶囊
片仔癀
暖脐膏
牛黄镇惊丸
牛黄郁金丸
牛黄醒消丸
牛黄醒脑丸
牛黄西羚丸
牛黄清心丸(局方)
牛黄清宫丸
牛黄噙化丸
牛黄抱龙丸
牛黄抱龙片
脑心安胶囊
脑康泰胶囊
明目二十五味丸
秘诀清凉散
梅花点舌丸
梅花点舌片
梅花点舌胶囊
慢咽宁袋泡茶
普拉雄酮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马应龙八宝眼膏
马应龙八宝眼粉
络通酊
绿萼点舌丸
龙珠软膏
龙脑安神丸
龙丹通络胶囊
六味野牛血丸
六神丸
六神软膏
六神胶囊
六锐散
六灵丸
六灵含片
六和茶
流感丸
羚黄宝儿丸
灵猫香散
灵猫香解毒丸
灵宝如意丸
灵宝护心丹
梁财信跌打丸
利咽含片
利肝隆片
利肝隆胶囊
利肝隆冲剂
藜芦十二味丸
黎峒丸
溃疡软膏
苦豆子片
克痒敏醑
克癀胶囊
抗栓再造丸
康氏牛黄解毒丸
康氏牛黄解毒片
康脉益心片
普拉雄酮局方至宝丸
局方至宝散
救心丸
救心金丸
救急散
久芝清心丸
九味渣驯丸
九味参蓉胶囊
九龙化风丸
颈痛灵药酒
颈痛灵胶囊
精制猴枣散
惊风七厘散
金银三七胶囊
金衣至宝锭
金衣万应丸
金粟丹
金牛眼药(散)
解毒利咽丸
减味紫雪口服液
肩痹膏
加味西黄丸
加味七厘散
济生万应锭
棘豆消痒洗剂
活血镇痛膏
活心丸
回生第一散
回生第一丹丸
回生第一丹胶囊
回春散
回春丹
黄药解毒散
黄芪生脉饮
环心丹
獾油
化癥回生片
普拉雄酮化癥回生口服液
化瘀止痛栓
化风丹
护心胶囊
琥珀化痰镇惊丸
胡氏六神丸
厚元行气丸
猴枣牛黄散
喉药散
喉炎丸
鸿茅药酒
红灵散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红花七厘散
黑虎散
海麒舒肝胶囊
广羚散(犀羚散)
冠心膏
关节解痛膏
瓜子锭
瓜霜退热灵胶囊
骨泰酊
更辰胶囊
肛泰栓
肛泰软膏
肝畅胶囊
甘石胶囊
甘露灵丸
甘参胶囊
嘎日迪五味丸
复方雪莲烧伤膏
复方西红花口服液
复方天仙胶囊
复方麝香注射液
复方蛇油烫伤膏
复方牵正膏
复方曼陀罗药水
普拉雄酮复方马其通胶囊
复方硫黄乳膏(维肤康乳膏)
复方风湿搽剂
复方蟾酥丸
附片液
福康片
风痛灵
风湿二十五味丸
风火眼药
肺热普清散
飞龙夺命丸(飞龙夺命丹)
二十五味珍珠丸
二十五味松石丸
二十五味珊瑚丸
二十五味珊瑚胶囊
二十五味马宝丸
二十五味绿绒蒿丸
二十五味绿绒蒿胶囊
二十五味驴血丸
二十五味儿茶丸
二十九味羌活散
二十八味槟榔丸
耳炎液
儿童感热清丸
儿科七厘散
鹅毛管眼药
跌打伤科酒
跌打七厘散
跌打七厘片
跌打榜药酒
点舌丸
当归龙荟丸
丹羚心舒胶囊
大活络胶囊
达斯玛保丸
慈术化瘀膏
纯阳正气丸
普拉雄酮纯阳正气胶囊
创伤散
川贝枇杷糖浆
川贝枇杷颗粒
沉香安神散
蟾酥锭
蟾麝救心丸
蚕砂提取物
参茸虫草胶囊
参芪山药膏
参归润燥搽剂
参蟾消解胶囊
薄荷止痒酊
拨云眼膏
拨云散眼药
拨云复光散
拨云锭
冰石愈伤软膏
避瘟散
避温胶囊
贝羚散
贝羚胶囊
保真膏
保元丸(保元丹)
保婴散
保利尔胶囊
百效丸
百花活血跌打膏
白痧散
白脉软膏
白敬宇眼药
巴特日七味丸
八味野牛血散
八味小檗皮散
八味小檗皮胶囊
八味秦皮丸
八宝玉枢丸
普拉雄酮八宝眼药
八宝五胆药墨
八宝惊风散
八宝丹胶囊
八宝丹
八宝拨云散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栓
安宫牛黄散
安宫牛黄片
安宫牛黄胶囊
爱维心口服液
阿魏麝香化积膏
阿娜尔妇洁液
祖师麻关节止痛巴布膏
紫金前列通胶囊
注射用醒脑静冻干粉
止痒消炎水
整骨止痛贴膏
珍珠通络胶囊
珍宝丸
扎冲十三味片
扎冲十三味胶囊
一粒止痛胶囊
雪山金罗汉止痛喷雾剂
雪山金罗汉止痛搽剂
穴贴定喘膏
熊胆痔疮栓
熊胆痔疮膏
熊胆救心滴丸
醒神化瘀滴丸
醒脑静注射液
醒脑静乳注射液
醒脑静葡萄糖注射液
心血舒通胶囊
心迪颗粒
小金丸
小金胶囊
小儿太极片
普拉雄酮小儿清热灵
消炎镇痛膏
消炎镇痛巴布膏
西黄丸
西黄软胶囊
西黄片
五味麝香片
万应片
同仁牛黄清心片
同仁大活络片
太极片
十五味乳鹏片
十味手掌参胶囊
十味手参散
十味手参片
十味手参胶囊
十味豆蔻丸
十三味红花丸
十七味大鹏丸
十八味诃子丸
十八味党参丸
十八味党参胶囊
神香苏合胶囊
麝香止痛贴膏
麝香心脑通片
麝香舒活精
麝香祛痛喷雾剂
麝香祛痛搽剂
麝香抗栓片
麝香风湿胶囊
麝香保心片
伤痹通搽剂
痧药胶囊
如意珍宝片
如意珍宝胶囊
七厘分散片
暖脐贴
脑心安片
脑康泰片
普拉雄酮明目二十五味胶囊
秘诀清凉胶囊
络通涂膜剂
龙珠凝胶
六锐胶囊
流感胶囊
救心软胶囊
救心金滴丸
救脑宁注射液
九味参蓉片
颈舒胶囊
金银三七丸
金银三七片
截瘫康丸
加味七厘胶囊
活络油
活络膏
回生第一丹片
冠心贴
更辰片
嘎日迪五味胶囊
复方芪麝片
风痛灵膏
风湿二十五味片
二十五味珍珠片
二十五味珍珠胶囊
二十五味珊瑚片
二十五味马宝胶囊
二十五味驴血胶囊
二十八味槟榔胶囊
跌打七厘胶囊
第二代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大活络片
达斯玛保丸
达斯玛保胶囊
百草止痛膏
白脉软膏
八味小檗皮丸
八味小檗皮片
八味秦皮胶囊

中药有毒论

有毒的中药材

·方.舟.子·

针对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马兜铃酸导致肝癌事件,《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文章内容大致是说: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不对证治疗,无毒的药也有害。离开中医的指导,乱用或滥用中药,就容易出问题。如果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

这些说法很常见,我以前几次批驳过。现在既然由《人民日报》登出来,我就再说几句。中医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中药被分成无毒、有毒、小毒、大毒等几类。但是中药说的毒性,跟现代医学说的毒性,不完全一致。有的物质,中医认为有毒,现代医学也认为有毒,例如砒霜。也有的物质,中医认为有毒,现代医学认为无毒,例如马肉,中医认为有毒,但是现在没人会因此吓得不敢吃马肉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只不过是古人的胡思乱想。还有的物质,中医认为无毒,现代医学认为有毒,马兜铃酸中药就属于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现在说马兜铃酸有毒性,能够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肾衰竭,能够导致癌症,都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毒性,不是中医说的毒性。那么中医关于药物毒性的种种说法,什么以毒攻毒,通过炮制或配伍可以减轻或消除毒性,只要对证治疗有毒的药也安全,按照安全剂量、用药时间服用就不会引发毒性反应,等等,就都不适用。目前并没有发现马兜铃酸能够治疗什么疾病,所以不能以毒攻毒。马兜铃酸非常稳定,不能通过炮制或配伍消除毒性。不管用来治疗什么病,不管中医认为对不对证,马兜铃酸的毒性都在那里,不存在安全剂量,再小的剂量、再短的用药时间,也会引发毒性反应

《人民日报》要人们向国外学习怎么对待中药,举了一个例子,说马兜铃科植物中有一种名为汉防己的药材,它的提取物汉防己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然后感叹说:“中国人用科学性来较真中药的毒性,而国外科学家更关注毒性中药的有效性。结果,老祖宗的宝贝成了外国人的摇钱树。”

这个例子举错了。汉防己是防己科植物,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人民日报》把汉防己和马兜铃科的广防己混淆了。也不能怪《人民日报》,中药用药就是这么混乱,两个不同科的植物也可以当成同一种药材来用。而且,药物含不含有效成分,跟它含不含有毒成分,完全是两回事。即使某种马兜铃科植物含有某种有效成分,并不意味着它就变得无毒了,就可以无视其毒性了。我们完全可以把那种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单独使用,这样就可避免了其毒性。假如“防己碱”有什么疗效,就用它好了,又何必因此要连马兜铃酸一起用呢?难道为了治病就必须承受不必要的毒性?

《人民日报》说国外科学家更关注中药的有效性,而中国人用科学性来较真中药的毒性,这完全说反了。虽然国外科学家会试图从各种植物、包括一些被当作中药药材的植物里头寻找能够治病的成分,但是这和中药没什么关系。中医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埃博拉病毒,怎么可能知道哪种中药能抗埃博拉病毒呢?这是现代医学的发现,中医药不要抢功。而且这只是初步的研究,能不能当成药物还不好说。事实上,几乎就没有哪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在国外得到了承认,中药市场在国外小得可忽略,并没有成为外国人的摇钱树。而中药的毒性在国外却引起很大的重视,马兜铃酸中药的毒性最初就是国外科学家发现的,还给取了个疾病名称叫中草药肾病。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至今没有批准过任何中药作为药物上市,却禁止了所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见其对中药有效性很不在乎,而对中药毒性却很重视,唯恐它伤害消费者的健康。相反地,国内很多人对没有任何可靠证据的中药疗效吹得天花乱坠,对有确切证据的中药毒性却矢口否认,百般狡辩,这才是把中药当成了摇钱树,为此完全不顾消费者的健康

2017.11.22

吃中草药的危险性:你不知道的五大危险等着你

中草药的危险因素

张景林

由于西药上市后还一直有许多人继续做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故时间愈久,医药界对西药的了解愈深。相反,有关草药疗效和安全性的科学文献,就不像西药那么完整。因此,就药性而言,西药远比草药“透明”而能给人更大的安全感 服用草药有五大危险

一、有些草药含天然致癌成分

例如流行于中国、日本和欧洲治咳嗽和支气管炎的名药“款冬”,无论是花、叶、根,都含致癌成分,大量久服后会得肝癌。肝癌是台湾的第一大癌症,成因不明,但台湾居民的嗜饮、好补及吸烟人口多,都是可能的成因之一。烟酒并存本就容易得肝癌,如再加上像款冬这样的草药,肝细胞要幸免于难,颇不容易。草药的致癌毒性属于慢性毒,几十年后癌症才会形成,中医本草户籍都把款冬说成是无毒的草药,目前只有西医才有能力把草药里的致癌成分检查出来

二、许多草药除含有可治病的有效成分外,还含有天然毒素

有一位病人喝了一杯利尿名药“垂序商陆根杀剂”,结果被送往医院急救。“商陆根”含损胃肠、中枢神经和心脏的毒素,可致人于死。有不少含天然毒素的中药,都是借加热炮制去其部分毒性,炮制过火,药效尽失;加温不足,则毒素犹存。为安全着想,这样的草药不该随便使用

三、许多中草药常含过量重金属

久饮后会损伤神经、肾脏和其它器官。草药里的重金属如铅、砷、汞等均来自受污染的土壤。有药补习惯的人在使用前,应先取部分药材找人化验,不受污染的药材才适用于药补

四、有些草药会使胸腺萎缩

胸腺是人体生产免疫细胞以捕杀癌细胞和入侵人体的细菌、霉菌和病毒的腺体。胸腺细胞本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死亡,不能再生,人体的免疫力也因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而递减。但被奉为保肝良药的“柴胡”和护肤美容圣品的“薏苡人”,会使胸腺更快地萎缩,而使胸腺萎缩的草药还不止这两种

五、服用草药的孕妇有可能产下畸形儿

药物使胎儿变形的毒性称为畸胎作用,某种西药是否有畸胎作用有许多西医文献可考,草药就不然了 总之,服用中草药的基本原则是趋吉避凶,西医不了解的草药不宜当补药用,也不宜在怀孕前或怀孕期间使用

比毒奶粉危害更大的是毒中药

张功耀

最近被揭露出来的毒奶粉事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我国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已经严重败坏的标志,也是对我国腐朽的中医药文化根深蒂固,不断沉渣泛起,使我们中国人长时期地对于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麻木不仁的一种报答

事实上,在我们中国,还有一种比毒奶粉危害更大的东西,那就是毒中药。陈化粮、潲水油、吊白块、毒奶粉,这样一些东西,因为可能涉及到每一个中国人(享受特供待遇的除外),所以,它能够激起差不多每一个中国人的义愤。由于现在吃中药的人已经不多,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至今还在为中药毒害做掩盖、粉饰和辩护,所以,对毒奶粉恨之入骨的人未必会对毒中药有相同的觉悟

为什么说毒中药是一种更严重的毒害呢?

一、毒中药害人是以有意或无意两种方式进行的

明明那中药都已经陈化、变质、发霉、虫蛀了,中医骗子一句“越陈越好”的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所有陈药卖掉。这种欺骗本属于“有意的欺骗”。可是,我国那些愚昧得可爱的人,在理直气壮地接受“越陈越好”的歪理邪说之后,不但不对这种“有意的欺骗”恨之入骨,而且还会对它感恩戴德,山呼万岁

中药毒害的更大一部分源自“无意的欺骗”

熟悉中医的知道,中医的医和药都没有实验基础。它是用“意”来决定“医”的,即所谓“医者意也”

中医生的“意”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观察附会得到的“意”。孙思邈在《千金方》当中告诉读者,把蛇蜕用一个绢带装好,扎在孕妇的腰上,就可以防止孕妇横生逆产。这其中的“意”就来自对“蛇能够蜕皮”的观察。把这个蛇蜕皮的“意”附会到孕妇生产上,就形成了用蛇蜕预防孕妇难产的“医”。附会到眼睛里边的翳,就形成了用蛇蜕除翳的“医”。南宋的时候,江浙一带的农民学会了养蚕。中医生发现蚕虫也蜕皮。于是,蚕蜕也被用来治疗妇女难产和为眼睛除翳了。再后来,中医生发现母鸡孵小鸡的时候,那小鸡居然可以破壳而出,把这个“破壳而出”的“意”附会到妇女难产,母鸡孵小鸡时留下的鸡蛋壳也用来为妇女催产。有人说,中医是“唯物主义”,读者可以判断一下,这种“医者意也”的中医哲学究竟唯物到了什么程度?

中医形成“意”的第二个源头是《黄帝内经》之类的文化垃圾。中医推荐患者吃屎和喝尿,其“理论依据”就来自这本混账透顶的《黄帝内经》

据《本草纲目》记载,“人中黄”(也就是人屎)可以用五种不同的方法入药。中医生通常用它来治疗咳嗽、食积、劳极骨蒸、噎食不下、心腹急痛、解疔疮肿毒,等等

中医推荐患者吃屎的这个医术,其“意”是怎样形成的呢?

《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的“上窍”,就是指耳、目、口、鼻头部七窍;“下窍”就是指的前后二阴。这里的“清阳”,是指“上窍”发出的声音,和经由耳、鼻、口腔出入的各种气。“浊阴”也就是大便和小便。由于最后修改《黄帝内经》的混蛋王冰,说了“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食古不化的中医后生,就从这里得出一个推论:既然浊阴是“走五脏”“归六腑”的东西,“人中黄”(人屎)和“轮回酒”(人尿)可以入药,也就变得“理直气壮”了!

只要能够形成“意”,就可以采取与这个“意”对应的“医”,既不需要做任何有效性实验,更不要做任何安全性实验,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吃两付药试试”,这就是所谓的“中医”。由于被中医生治疗过的病人,没有被当场毒死,甚至还有不少中医医术与某些疾病的自愈性相偶合了,“治愈”了不少病人,于是,麻木而愚顽的中医信徒就这样造就出来了

由于中医生是依据他们想当然的“意”来决定“医”的,所以,每一个中医生在采取某种医术的时候都十分盲目。这就导致了中医生无意地先将别人毒死,然后又无意地将自己也毒死的荒唐故事。2006年8月,河北省行唐县龙岗卫生院的阎山川老中医,先无意地将郝淑琴毒死,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和自己行医几十年的医术”,用同样的中药将自己也毒死,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政府对中医药毒害不只是麻木不仁,而是经常逆向作为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早在1964年,江苏籍医生吴松寒就发表了“木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报告。这篇文章发表在《江苏中医》杂志1964年第10期。1982年,前联邦德国医生Mengs et al发表报道说,马兜铃植物中的马兜铃酸可致小鼠膀胱癌、肾盂癌和输尿管癌。这些都没有引起经常吃中药的中国人的警觉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医在国内陷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后,不负责任地开始向国外扩散。一些在国内被掩盖了的问题,终于在国外暴露出来了。其中,尤以安全性问题和动植物资源保护问题最为突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就知道这些问题。可是,为了扩大中医药出口,赚取外汇,也就是“要钱不要命”,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国内被继续掩盖下去了

但是,掩盖矛盾并不等于解决矛盾。纸终归是包不住火的!

1993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学院肾脏学系教授J.L. Vanherweghem报道了100例由于服用关木通(Stephania tetrandra)而引起的肾中毒,其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肾间质纤维化,低分子蛋白尿、严重贫血,以及在1-2年内发展为肾衰竭的终末期,即使停止用药也难以恢复。由于这种病与服用中草药有关,因而曾经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为“中草药肾病” (Chinese herb nephropathy,CHN)。同年,日本医生Izumaotani T和 Ishimura E也发表了相关观察报道,证实了相同的后果。因为这两位日本医生是从服用广防己中观察到这样的病变的,所以,这两位日本医生把这种病命名为“获得性防己综合症”。1999年,我国医生尹广、胡新伟在《肾脏病及透析移植》杂志,发表“木通中毒的肾损害”也证实了比利时、德国、日本和我国在1964年发表的报道

这里所说的关木通、广防己,还有中国医生1964年和1999年报道的木通,都属于马兜铃科植物。这类植物共计有8个属500多种。在中国,经常入药的马兜铃科植物究竟有多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至今没有清理,当然也不可能公布

由服用马兜铃科植物而引起的中草药肾病,仅比利时一国就报道了115例,致死43例,比服用三聚氰胺毒死的人要多得多。它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草药的强烈愤慨。可是,在国内,它却被自我吹嘘起来的“中医中药正在走向世界”假象掩盖着。一群不负责任的“专家”“学者”,从巴结官僚政客“向上爬”或“捞取科研经费”(不“保持一致”的人往往得不到科研经费)的愿望出发,与自私自利的中医生沆瀣一气,共同对中医中药的国际丑行文过饰非,一再欺骗国人

面对中草药肾病这样的国际丑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干了些什么呢?

他们没有清理全部马兜铃植物入药的情况,却急急忙忙做了一项更具欺骗性的“科学工作”,那就是考证所谓的“正品木通”。在他们看来,只要把“关木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边清除出去,改用“正品木通”,一切也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万事大吉了。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没有来得及把这个掩盖工作做完,中草药肾病被“出口转内销”了

2000年3月,北京市民李玲因为口舌生疮、“上火”(一个荒诞的伪医学术语),到朝阳门医院去看病。这样的疾病,如果不是其它原因,如扁平苔藓感染,本是可以简单解决的。对“上火”通常的病因判断就是缺乏维生素B2,医生只要建议患者多喝水,多吃水果,补充一些维生素B2,就可以解决问题。可是,朝阳门医院的中医生却给这位患者开了两盒龙胆泻肝丸,并告诉她,这是泻火良药,很多患者吃了都不错,而且是同仁堂的

李玲当然不知道医生在跟她玩弄医疗欺诈,居然断断续续吃了四五盒这样的药。结果引起了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待李玲再到朝阳门医院去检查时,她被告知,患的是血液方面的病。李玲万万不信,一次轻微的“上火”,居然会演变成血液病。于是,她又去北京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令她实在无法接受:尿毒症!

就在中草药肾病“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2000年8月,英国医生Nortier 及其同事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文章,也报道了105例“中草药肾病”,并证实马兜铃科植物对于人体的致癌作用。到2002年止,法国、加拿大、美国、波兰和台湾的医生均报道了类似的马兜铃酸导致肾中毒的病例。这一年,先后有14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马兜铃植物为这些国家的禁药。在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才不得不于2003年4月1日发出通知,假惺惺地取消了关木通的用药标准,把原来的“关木通”改成了“木通”。过了四个月以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通知,取消了青木香、广防己的用药标准

这就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待马兜铃科植物中毒采取的所谓“果断措施”了!

从我国医生吴松寒1964年发现木通有毒,到2003年4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假惺惺地采取“果断措施”,中间经历了40个年头。在这40年当中,有多少中国人吃过木通、防己、青木香和细辛这一类的马兜铃植物?可是,被我国医学界报道的马兜铃科植物中毒的病例只有一例!可见,我们中国人麻木到了何等程度!

我为什么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待中草药肾病问题上所采取的“果断措施”是一项假惺惺的措施呢?

第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原来用药标准,改用新的标准,没有经过任何新的实验

假若我们知道在奶粉中加三聚氰胺是有害的,改加其它物质,不做任何安全性实验,能保证那新加进的物质是安全的吗?同样道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的原定用药标准,改用新标准,未经任何安全性实验,怎么可以保证新标准是安全的呢?此外,1964年和1999年,吴松寒、尹广、胡新伟各自独立地报道木通有毒的时候,写的都是“木通”,不是“关木通”,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至今没有拿出证据证明这些文献中的木通不属于马兜铃科植物

第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原来用药标准,改用新的标准,难免“换汤不换药”

国际医学界指出的马兜铃科植物并不限于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这三种植物。前面我已经提到,马兜铃科植物实际上有8个属500多种。有文献显示,它被我国植物学界认识到的只有4个属70多种。无论500多种,还是70多种,马兜铃科植物不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公布的三种,这是不争的。大陆的中医和香港的中医,在入药方面是相同或相近的。经常被中医生入药的马兜铃科植物,在香港被明令“禁止使用”的有31种,被明令“暂停使用”的有10种(外带31个地方品种),加起来,共计是72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取消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种原来用药标准,怎么可以避免这72种马兜铃植物再次混入中药方剂之中呢?

第三、对“正品木通”的“考证”科学依据不足

在中国,无论什么东西,都存在“名”“实”混乱的现象。相同的木通之“名”,在《本草纲目》就有三种不同的“实”。其一是指葡萄藤幼苗;其二是指通脱木;其三是指通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以前,通脱木与通草是名实混乱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药典》里边记载的通草(Medulla Tetrapanacis)与《本草纲目》记载的通草完全不符。我注意到,我国某些中医药研究者把“五叶木通”的学名写成Akebia quinata也是错的。究其原因,是他们错误地把英文的Fiveleaf akebia翻译成了“五叶木通”。其实,Fiveleaf akebia与我国的任何一种“木通”都没有关系

对于一个生物品种进行双名法命名与分类,起源于18世纪的瑞士生物学家林奈。原来的生物分类,主要依据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和古生物学。现代生物分类则要精细得多。它需要一些科学实验才能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通过电泳技术比较不同动物血红蛋白的组成;通过对同功酶的研究或分析细胞色素C等的氨基酸序列以鉴别各种生物的亲缘关系;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确定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表过任何关于“正品木通”考证的实验报告。这就很难避免我国不明真相、不懂生物分类学的患者被套进“正品木通”的陷阱中去

在我国,以木通、细辛、防己之类入药的方剂和中成药多得不可胜数。其中,著名的有龙胆泻肝丸,耳聋丸,八正丸,纯阳正气丸,大黄清胃丸,当归四逆丸,导赤散,甘露消毒丹,排石颗粒,跌打丸,妇科分清丸,冠心苏合丸,新夷丸,十香返生丸,济生结核丸,止嗽化痰丸,等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至今没有公布这些富含马兜铃植物的方剂,更没有明令禁止

此外,台湾中医研究院公布了123个单味中药和200来个中成药的毒性。虽然台湾当局没有明令禁止这些中药和中成药,但公布出来,提醒中医药消费者注意,比大陆上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全不作为,甚至逆向作为,要负责任得多

新加坡政府的中医药管理局恐怕是履行中医药管理职能最充分的。1978年,新加坡政府就发布《毒药禁令》禁止了柴胡、延胡索、黄连、麻黄、雷公藤等有害植物和朱砂、密陀僧等重金属。还有速效伤风感冒胶囊和银翘解毒丸等所有“中西医结合”的复方药。谁违背《毒药禁令》,轻者罚款,重者取消行医资格。可是,像新加坡这样负责任的中医药管理,在我国连尖尖荷的影子都还没有看到!

与台湾、香港、新加坡严格的中医药管理不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逆向作为,可谓烧香摸屁股,——搞惯了手脚

—— 对于明知其有危害的中草药,既不禁止,也不提醒

—— 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还没有制定出重金属入药的安全界限

—— “中西医结合”的复方用药,在全世界都是严格禁止的,唯独中国至今还可以大行其道

总之,对于中医药的国际丑行,能不报道尽量不报道,能掩盖尽量掩盖,掩盖不住再为这些国际丑行做辩护,这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药毒害的作为!

三、科学被亵渎、人性被扭曲、人民不觉悟

在我国,科学已经被严重亵渎。这种亵渎科学的行为,来自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和一些专业媒体,如《科学时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的《走进科学》栏目,就是亵渎科学最狂热的几个“主流媒体”。他们错误地把全体中国人民都当愚民看待,蔑视实验依据,蔑视逻辑公理,蔑视人类已经取得的成果,在无端吹捧少数不良“专家”的同时,蔑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打压敢于站出来维护科学尊严的人。他们屡屡把最典型的“中国愚昧”粉饰成“东方智慧”加以弘扬。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贴上“科学”的标签,就向受众胡吹滥捧这样的“科学”。在这样的“主旋律”影响下,人们的是非观念被搞乱了,人性被扭曲了,中国社会成了一个“麻起胆子讲真话,理直气壮讲假话”,“解放迷信,亵渎科学”的社会。于是,在中国这个社会,相互阿谀奉承,彼此都做“好人”的,越来越多。敢于阐述真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语),甘愿当“恶人”的,越来越少

本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异于独眼龙。可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却多有热衷于斯的独眼龙,不愿意做“睁大两只眼看世界”的正常人。中国这个社会之所以人性被扭曲,就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睁大两只眼睛看世界”的正常人太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独眼龙”太多

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群中,有一类是自己想当“好人”或至少自己不当“恶人”的人。只要某种灾难性的后果,不具备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这些人就会把“好人”做到底。既不打算做好人,也不打算做恶人的人,通常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一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其实是强盗。他们睁开一只眼看作对方口袋里的钱;闭上一只眼去欺骗所有可能上当的人。用“祖传秘方”骗皇帝,用三聚氰胺杀婴儿,就是这些强盗干出来的恶行

闭着眼睛骗人本来是一种“乱骗”。他们逮着谁就骗谁。逮着皇帝骗皇帝,逮着婴儿骗婴儿。骗的方法也并不高明。然而,可悲的是,不少中国人对此并不觉悟。不但不觉悟,每当有人指出这些“乱骗”的危害的时候,总有一些“爱国者”“专家”“学者”“政客”起来誓死捍卫那些“闭着眼睛骗人,睁开眼睛数钱”的骗子!

珍爱生命,远离中医药

作者:古城男

  1. 有认识才有对策

中医没有解剖的概念,对人体的内部结构毫无任何,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病症之根源,如何来治疗了?

有人说中医有望闻切问,当然会知道病症之所在

可惜的是我们的很多器官都是在皮肤之内,通过外观只能看到一些症状却看不到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何谈治疗?!所以中医理论完全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的,现代科学证明那些传统的中医理论完全是无稽之谈

中药同样也缺乏对草药的认识,始终认为一样草本就是一种治疗元素。实际上一样草本内部所含成分复杂,起疗效的部分并非草本全部,而仅仅是某些成分,而对于同样在草本内部的其它成分的作用未可知。所以中医在用药的时候,对于草本的使用无法做到针对性和准确性,也无法避免副作用的干扰

  1. 疾病痊愈的可能:药物治疗的结果,自然愈合,安慰剂的作用

如果没有采用科学的统计分析,如比较大的样本、双盲程序等方法,是没办法避免偶然,区分和确定疾病痊愈的原因,从而也无法认定药物的疗效。中医中药从来都没有统计学的概念,无法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始终停留在个案的层面,所以中医/药产生的疗效是可疑的

  1. 仅仅依靠经验主义是落后、保守的表现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药的疗效并未在逻辑上得到完全的否定

依靠几千年来的人体试验,我们或许在某些中药的使用上积累了些经验,如果这些疗效是真实可信的,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寻找出疾病和中药内部某些起疗效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且把它们分离出来准确的使用,而不是依旧泥石俱下整棵滥用

科学进步了,我们有能力来分辨出中药内所有的成分,干嘛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呢?

但是很多人死抱着祖宗的遗物不放,非要全部塞进来,那就抱歉了,为了生命安全我们还是远离为妙

如何看待中医以毒攻毒

中医以毒攻毒的思想

·方.舟.子·

近日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宣布发现有5种中药能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其中有两种特别引人注目:“复方芦荟胶囊”含汞量达11-13%,超过该国标准的11.7万倍,该药的批发商和药店已被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何首乌被发现引发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中药有毒副作用,本不是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国外和港台的药物安全机构都会发布这类公告提醒当地消费者的注意,但国内媒体很少报道。这一次由于国内有报纸即时做了报道,在国内也成了新闻

一旦有人说中医药的坏话,就会引起靠中医药为生的既得利益者和坚信中医是国粹的普通大众的强烈反弹,这是预料中的事。只不过这都是信仰先行的非理性反应,经不起推敲。在听说某种中药有毒副作用时,有这几种典型反应:

一是矢口否认中药有毒。例如,据广东的报纸报道,针对这次事件,“省中药局的业务处有关人士认为,英国药物安全机构中所说的这些副作用,没有病例证据,并不能说明问题。”“广州市中医院原院长、著名中医专家吴维城教授认为,类似肝炎这样的疾病,都是因为感染了病毒才导致发病的,而草本植物本身是不可能带有肝炎病毒的,比如何首乌,是一种具有补肾功能的中药,在我国中医用药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发现引起肝炎的病例,不能仅凭一种中药就断然做出有毒的推测。”

看了这则报道,不禁让人对“著名中医专家”的医学水平肃然起敬,一句话就轻轻松松勾销了两类疾病——中毒性肝炎(因食物中毒引起的肝炎)和药源性肝炎(因药物引起的肝炎)。医学界已经发现有数千种药物都能导致肝炎,其中就包括许多种中药,例如川楝子、黄药子、蓖麻子、雷公藤制剂,在老中医看来自然是无稽之谈

英国药物安全机构指控何首乌能致肝炎,并非没有病例证据,在其公告中列举了7个病例。这7名患者为了防止脱发而服用何首乌制剂,引发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在停服后全都康复。实际上,自1996年以来国外医学文献中至少有4篇何首乌导致肝炎的报道

一种药物被使用了几千年,并不能证明其无毒。有的药物毒性,特别是毒性较慢、中毒症状不那么明显,例如能导致癌症、畸胎、肝肾损伤的药物毒性,是很难通过经验摸索出来的,而必须经过动物试验、严格的临床试验或流行病调查才能发现。许多历来被认为无毒的中药,现在都被发现有严重的毒副作用,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几年前也曾经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龙胆泻肝丸致肾衰竭事件

“复方芦荟胶囊”含汞量高得惊人的原因是因为它添加了朱砂,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网上有文章指责英国药物安全机构不懂基本的化学概念,汞有毒不等于硫化汞有毒云云。但是汞有毒也不等于硫化汞就没有毒。硫化汞有没有毒,是要通过实验来证明的。有人认为硫化汞不溶于水和脂,因此不能被人体吸收,没有毒。其实不然。查英文医学文献资料可知,用硫化汞喂食动物,汞可被吸收入体内,在脑、肝、肾等器官累积起来,造成这些器官永久性的损伤。可见不能溶解的硫化汞在肠道环境中会发生变化,也能被吸收。临床上也有久服含硫化汞的中药导致汞中毒的病例。例如,1991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发现一名13岁华裔儿童吃打蛔虫的中成药“鹧鸪菜”4年后大脑受损,经检验发现“鹧鸪菜”中汞的含量高达2.3%,就是因为其中含有朱砂

另一种反应是承认中药有毒,但是认为对人体无害,甚至还能“以毒攻毒”。例如,同一则广东报纸的报道称,“省中药局业务处有关人员介绍,很多的中草药中汞的含量都有超标,但跟其他药物一起使用,不一定对人体就有害。比如砒霜,汞的含量还要高于芦荟胶囊,目前,国际上还是用于辅助治疗白血病,韩国则用来浸酒,达到驱寒的功效,只不过使用时要注意剂量。”

这种情形当然有可能,许多毒物也能被用以治疗疾病,但是,这同样也是必须经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之后,针对某种特定的毒物特定的疾病下结论,而不能泛泛而论,由于理论上有此可能,就可以不对药物的毒性做具体的研究,而随意下毒。我们能够因为砒霜(其主要成分是砷,而不是汞,该中药专家所说有误)能被用于辅助治疗白血病,就认为砒霜的毒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什么病都用它来治,甚至当食品来吃吗?韩国用砒霜浸酒,也不能说明那就是合理的。中国某些地区以前也有类似的习俗,只不过是用另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物——雄黄来浸酒,雄黄遇热分解变成砒霜。端午节喝雄黄酒会导致砷中毒,现在已被认为是一种有害的陋习

第三种反应是也是承认中药有毒,但是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是药三分毒”嘛,西药也有毒副作用嘛。但是,西药在上市之前,其药效、安全剂量及毒副作用,都已经过了试验和详细的分析,所以可以事先加以防范,出现了问题也可以尽量挽救。而绝大部分中药在这些方面都不明不白,出了问题就以“是药三分毒”为借口推卸责任,这不是在草菅人命吗?

对此,龙胆泻肝丸事件的教训值得吸取。早在1993年,西方医学界已经注意到了马兜铃酸导致肾衰竭的问题。当时比利时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百多名妇女因长期服用含有中草药“防己”的减肥药而使肾脏受到损害,最终需要换肾。随后,世界各地的研究也陆续指出,这类肾脏疾病主要与服用了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有关。1994年,法国率先禁售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奥地利、西班牙、美国、埃及等多国也陆续发出了同样的禁令

但是,国内药监部门、医疗机构、药厂对此都置若罔闻,坚持中药有自己的用药标准。直到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才向有关部门发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但并未向社会大众发出警告,仍任由不知情的民众继续服用上述药品。2003年2月,新华社以系列报道方式首度向国内公众披露龙胆泻肝丸的主要成分“关木通”含马兜铃酸而可能导致尿毒症,才促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向全国发出通知。至此,十年已经过去了,在这十年间又有许多患者因为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而对肾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损害,包括北京崇文医院的一名出生中医世家的老中医

难道我们还要再过十年,以无数患者的健康为代价,才能迫使药监部门更认真地对待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消费者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管“专家”、广告说得多么好听,也不吃药效不明、毒副作用不清的任何药物、补品。身体是你自己的,乱吃中药吃出了问题,就悔之晚矣!

2006.8.22

(《经济观察报》2006.9.2.)

验证中医“以毒攻毒”法则及其他

作者:布医布施

一则题为《中山大学科技新发现:验证中医“以毒攻毒”法则》的新闻报导,(《羊城晚报》07-09-03)读后觉得……

从报导的内容看,这项研究是探索霍乱弧菌毒素对脑癌细胞的作用,以寻找治疗癌症的新手段,本无验证“以毒攻毒”之意,其实也验证不了。(理由下述)把……验证中医“以毒攻毒”法则作为标题,“喧宾夺主”

研究获得成果,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这对癌症治疗的探索,有可能开发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确实是一个可喜可贺的发现。但是,从基础研究,初期结果到开发出治癌药物,路还很长。做研究的教授也说:“作为一项基础研究,他们目前只是发现霍乱毒素可以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并且做了初步的作用机理探讨,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阐明其作用的机理和靶点,距离生产可用于临床治疗的抗癌药物还有漫长的道路。”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有待验证的基础研究,怎么能验证“以毒攻毒”法则

报导称:“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素有‘以毒攻毒’的经验法则,喜用蝎子、蜈蚣、蟾蜍等治疗癌症,……用现代科研手段为‘以毒攻毒’找到了实验室证据。”“以毒攻毒”在医疗上一般是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性病,是一种治病手段。使用的“毒”有多种,被攻的“毒”(疾病)也有多种,在实践中只能用此具体的“毒”去攻彼具体的“毒”。 “以毒攻毒”有的有效,有的尚须验证。由于各种“毒”的性质不同,对疾病的作用机制也不一样。例如,蝎毒为低分子量、无色的酸性蛋白,主要作用为神经毒、胆碱能作用和肾上腺素能作用等,不同的蝎子毒性大小也不一;蜈蚣毒液含组织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及蚁酸等;蟾蜍毒为蟾蜍素,类似洋地黄等;霍乱弧菌有九种毒素,主要为霍乱肠毒素。因此,具体的“毒”对具体疾病的作用是要分别验证的,不能用一个实验去验证所有的“以毒攻毒”疗法。蝎子、蜈蚣、蟾蜍毒能否治疗癌症,只能个别实验验证,谁也验证不了谁。(除非其毒素中含有相同的有效成分)霍乱毒素能在体外诱导大鼠和人的脑癌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并不等于蝎子、蜈蚣、蟾蜍毒等也有同样的作用。说“用现代科研手段为‘以毒攻毒’(用蝎子、蜈蚣、蟾蜍等治疗癌症)找到了实验室证据。”用一个特定的毒素实验结果去笼统地验证泛指的“以毒攻毒”;用一种“毒”去验证其他不同性质的“毒”,缺乏起码的科学严谨性

能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这个研究应该是按现代医学(西医)科学实验“常规”做法,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实验“规则”的。(另类医学杂志除外)“纯粹”的传统中医对细菌、外毒素、“体外诱导”、细胞分化和靶点等不感兴趣。在操作上,现代医学实验一般是将毒素提取纯化,获取所需的毒素;中医则是晒干、“酒泡”、煎熬和烘烤等,有的“毒”可能早已被破坏,最后制出来的药成份中是否还有“毒”不甚了了。中西医的“以毒攻毒”不是在一个层次上,互相未必有关联,将之类比与互相验证不合规矩

中医中的泰斗级人物在许多场合申明,“中医不需要验证,”“不能用西医的方法来验证中医,”“中医只能用中医的方法来研究。”“不能用你们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因为我们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完全不同的体系怎么能互相验证。中医是宁愿让病人糊里糊涂地活着,自己不明白也不会让别人明白现代医学的作用机理的,更不用说用西医的研究来验证中医了。 “……科技新发现:验证中医‘以毒攻毒’法则”,中医能认可吗?

用西医的基础研究来验证中医“以毒攻毒”法则,正中方.舟.子“验药”的下怀,等于帮他说话,中医与其支持者是不能容忍的;用西医的方法来验证中医对中医界人士(相当部分特别是名老中医)来说是讳莫如深的,避之唯恐不及;用现代科研手段为“以毒攻毒”找到了实验室证据就像切脉不但能判断出妇女是否怀孕,而且还能辨别胎儿性别和“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等一样,对中医来说只能是添乱

“画虎不成反类狗”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是错的

不谈、不讲剂量都是流氓吗?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方.舟.子·

每次谈起食物或药物的毒性,就总有人故作深沉地说:“谈毒性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据说这句话最早是“食品科普”作者云无心说的,至少是他推广开去的。云无心是学化工出身的,后来改行研究怎么把食品打出泡沫出来。也许在云无心熟悉的化工、食品泡泡领域谈什么都要谈剂量,但是在毒理学领域却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对一种物质的毒性都研究得很清楚,知道它能对人产生伤害的剂量关系,当然是很理想的,但是在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做不到的

谈起一种食物、药物的毒性剂量,通常是指能让人中毒的剂量,特别是能让人死亡的剂量。这个剂量一般用半致死量表示,意思是做动物实验的时候,能让一半的动物死亡的那个用量。为什么看的是一半动物死亡的量,而不是第一只动物死亡或所有动物死亡的量呢?这是因为动物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对毒素敏感,有的不敏感,所以就取了让一半动物死亡的量作为标准。我们不能拿人做实验,所以就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身上。其实由于动物和人存在着解剖、生理差异,这种推广并不是很合适,只能作为参考。半致死量一般用毫克/千克体重表示,例如对大鼠来说食盐的半致死量是3000毫克/千克体重,如果人也是这个量,意思就是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如果一次吃下180克食盐,有一半可能会被毒死

当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吃下那么多的食盐,否则还没毒死先被咸死了。对很多食物、药物来说,半致死量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们关心的不是急性中毒被毒死,而是慢性的毒性、不良反应。比如我们关心的是,盐吃得太多会对人体造成的慢性伤害,例如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这个剂量是不知道的,很可能并不存在这样一个限值,过了这个量就会增加风险,少于这个量就不会,而是摄入的量越多,风险越大。权威部门建议的食盐限量,例如一天不要超过5克,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认定,是考虑到人体对食盐的需求量,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做出的权衡。所以,当我们谈到食物的慢性毒性、药物的不良反应时,经常是没有说明剂量的,但是不能因为不谈剂量就说是耍流氓,就否认食物的慢性毒性、药物的不良反应

有时候没能给出剂量,是因为对某种食物、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研究。比如很多中药的不良反应,都只是在临床上发现了病例,做了报告,但是对要达到多大的量才会出现不良反应,还不清楚。但是也不能因为研究刚刚起步,还没有深入,就否定初步的结果,把起始的研究都当成是耍流氓。即使是初步的研究结果,也能引起人们对某种物质毒性的警戒,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并非没有意义

还有的物质,人们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究,知道它并没有一个最低剂量,而是极其微小的量也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例如,对砒霜的中毒剂量我们是知道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很小剂量的砒霜就可以放心地摄入,微量的砒霜虽然不会让人立即中毒,但是它的成分砷进入人体后难以再排出去,会积蓄下来,所以即使每次只摄入微量的砷,日积月累,还是会让人中毒。又如马兜铃科中草药含有马兜铃酸,它对人体的伤害也是没有最低剂量的,哪怕只摄入一点点,哪怕只吃过一次,也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只不过一时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去谈剂量,是没有意义的,是很误导人的

美国医学科学院公布的各种营养素表,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上限”这一栏,很多写的是ND(未定)或No UL(无上限),能够说美国医学科学院是在耍流氓吗?

可见,所谓“谈毒性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其实是不懂装懂,是在贬低、无视人们对毒性的认识,发明这个说法的人,才是在耍流氓,而且很害人

2017.4.2.

中药有无副作用讨论

中药到底有没有副作用

作者:王会中

有人鼓吹,中药不含化学物质,没有毒副作用。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无论动、植、矿物中药,都是化学物质构成的,有的分子小一些,有的大一些,都是化学物质。所谓不含化学物质,纯属无知

所含的化学物质,有的对人体有用,有的条件有用,如士的宁,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强烈兴奋,过去用来抢救巴比妥、吗啡中毒,现在很少用了

有的物质对人体有害,如马兜铃酸,引起慢性肾衰,已造成了数百人必须以透析维持生命。牛黄解毒片中的朱砂,也有毒性

古人没有化学分析的方法,不知道药里有些什么化学成分,是条件造成的。现在有了科学方法不用,斥之为“西医的方法”,盲目制造神话,何其狭隘!既不科学,也不是以人为本。人是最根本的,因为用了你的药,把人治坏了,治死了,拿什么以人为本?

龙胆泻肝丸的事就不说了,现举一例,以示一斑

河南许昌宋某某,自称用祖传秘方制成了舒筋活血丸,可以治腰痛、腰椎间盘突出、腿痛、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痛、骨质增生、肩痛、手足麻木、肌肉萎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乳腺增生、产后伤风等各种疑难杂症,十分神奇,包医包好

某患者,男,34岁,患腰痛,慕名花好价钱求得神药数袋。神医嘱:“如果药力过大,不能忍受,可以喝绿豆汤解之”

患者回家服药15粒,15分钟后,出现全身不适,下肢麻木,继之全身痉挛抽搐成弓状,疼痛难忍,被立即送到医院抢救

经查,系马钱子中毒。马钱子主要含士的宁,对脑脊髓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如抢救不及时,可因喉头痉挛,呼吸窒息而死。有服7粒即致死者

此例患者经洗胃,输液排毒,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拣得一条性命。当天查血中肌酸激酶,比正常高10倍,4天后高30倍,提示心肌已严重受损

有人要和现代医学决一死战,决战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捍卫类似的宝贝?拿什么内容决战?完整独特,博大精深不是空话,不是咒语,不是念上几万遍,几亿遍,就能把病治好,需要恰当的具体的方法,才能治好病。未知捍卫中医者以为如何?

再谈中药的副作用

Brook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李乾构在 2004年08月24日央视健康之路《中药有副作用吗?》中说:“据国家统计,目前有大约12800多种中药,真正发生不良反应的也就只有120多种,不到千分之一,严重不良反应不超过50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药是安全有效的。相对于西药的副作用来说,中药的毒副作用还是少的多。”

但据郭晓庄主编:有毒中草药大辞典([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天津,1992)载,有毒的中草药共有483味,超出李乾构所说的4倍多,仍未包括像人中黄、童溲这样独特而又有奇特疗效的宝药

什么叫副作用?凡正作用以外的,都是副作用。所有的药,其作用都是多方面的。如:阿司匹林,有解热作用,也有促使血小板不集结,因而有使血液粘稠度降低的作用。有些人用了,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有些人则不能用,用了诱发出血。对解热来说,血液方面的作用,就是副作用。对降低血粘来说,就是正作用

又如维生素C,有多方面的作用,用多了,照样不行。因为是酸性的,用多了诱发钙盐沉淀,形成泌尿系等结石。静脉点滴禁止5克/天,否则诱发出血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药也是如此,对每个药,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副作用,弄清楚了,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不至于像“龙胆泻肝丸”那样,1992年首先在比利时发现时,一些权威大哗,说是外国人故意伤害我们的民族感情,直到2002年前后,后来自己国家的慢性肾衰病人在医院透析的超过了200人,也做了动物实验,才不得不承认,马兜铃酸的确能引起肾损害。一切高度重视,都要以死一些人做代价。为什么要花10年的时间才重视呢?为什么不坚持无毒副作用了呢?难道我们的民族感情,就是抱残守缺?这实在是一些人对“民族感情”的强奸!

古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不会知道是因为什么,干脆可以认为是病该如此,没有人会追究。现在不同了,有了被一些人认为是可恶的检测手段,能精确认识到你的副作用在哪里,这恐怕是一些死顽固所不愿看到的,因为他们的祖宗、师父、师父的师父,都不懂这些。懂了,可是欺师灭祖啊!

可以肯定地说,每一种药都是有副作用的。就拿水来说,是人体必需的,喝多了也会水中毒。多种鱼虾,也被列为中药,有人吃了,得过敏性紫癜,如在肠部,会大出血,不及时救治,会死人

按李乾构的逻辑,凡没经过验证的,都属于没有毒副作用的,除了这样的理解,还能有别的理解吗?

李乾构是正规医院的主任医师,理应出口有科学态度,在一个普及医学知识的节目里,如此信口开河,实在令人惊讶。把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宝贝请到央视做节目,也可知中医队伍里,真是人才济济啊!

现在,很多骗子都在打着纯中药无毒副作用的旗号骗人,已经形成了铺天盖地、媒体为之公开鼓吹的气候,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利益链。他们的本事是:拉大旗做虎皮,摇唇鼓舌,把谁也不懂的概念吹得天花乱坠,以此骗取钱财。虽然再三禁止,仍是禁而不止,甚至理直气壮、还在肆意蔓延。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保护者,究竟该做些什么?

也说说中药的副作用问题

Brook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李乾构在 2004年08月24日央视健康之路《中药有副作用吗?》中说:“据国家统计,目前有大约12800多种中药,真正发生不良反应的也就只有120多种,不到千分之一,严重不良反应不超过50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药是安全有效的。相对于西药的副作用来说,中药的毒副作用还是少的多。”这段话在讲座时重复了2遍,央视网录入文字时也是如此,可见不是口误、笔误

就算错误的百分比是个口误吧(至少是1%),12800种药物,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其中包括些什么?有没有鲤鱼之类?如果有,算不算有副作用的?有人对它过敏,算不算副作用?

此外,12800种药,都做过化学分析、毒理研究吗?没做过的,是不是算没有副作用?由此得出的“大多数中药是安全有效的”结论,是负责任的吗?

李乾构又说:“龙胆泻肝丸是由十味药组成的,其中木通有好几个品种,包括白木通、川木通、关木通,龙胆泻肝丸的原方是用的川木通或者白木通,这两味药是没有毒性的,是利尿的,五十年代后期因为用龙胆泻肝丸的人很多,白木通和川木通供应不上,就有人用关木通来代替。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马兜铃酸对肾是有损害的,长期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龙胆泻肝丸就会损伤肾脏,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按李专家的说法,那么多病人出现肾衰,责任在自己没按医生的指导长期使用,说明书上有没有警示?后来为什么又禁用关木通?当然,李专家应该也能找到理由

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经历过许多挑战。如麻醉药NO,你说用了不痛,要表演给人看的。一次表演,因用药过少,表演拔牙,病人大叫,Monton受到很大打击。又如天花疫苗,琴纳发明牛痘,很多人不信,不得不让一个9岁的孩子接种牛痘后,在天花病人中任意活动,让事实说话。巴士德发现细菌,呼吁手术消毒,一个90多岁的圭因,给了他一老拳。还要和他决斗。消毒法并没因此被封杀,靠他自身的魅力,现在不消毒就手术,肯定判为违法

中医什么时候不抱怨支持不够,保护不多,能说“谁想挑毛病,就来挑吧!”(当然是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的否定)什么时候就是经得起任何检验的科学了

共性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现代医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否定具体毛病中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如果半个不字都说不得,只能保留错误。请问:用中医的办法,如何诊治失血性休克?如何纠正酸中毒?如何治疗脑外伤?如何治疗机械性肠梗阻?

外国人发现马兜铃酸肾毒性

马兜铃酸的肾毒性历史发现,哪年发现马兜铃酸的副作用

·方.舟.子·

1956年,保加利亚医生报告说,他们在保加利亚多瑙河流域的一些小村庄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慢性肾病,与普通慢性肾病很不一样。后来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罗马尼亚的多瑙河流域的一些村庄也发现了这种慢性肾病,所以就被称为巴尔干地方性肾病。患病的人通常在40~60岁时出现严重的贫血和尿毒症,其特征是肾脏纤维化、萎缩,肾脏最终缩小到只有正常肾脏的三分之一。除了肾移植,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治愈。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时,患者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70年代这些地区开始有了做血液透析的诊所,患者可以通过定期做血液透析避免尿毒症,寿命得以延长到平均69岁。但是随着寿命的延长,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大约一半的患者的肾盂和尿道会长出恶性肿瘤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地方性疾病呢?因为发病地区都在多瑙河流域,医生们首先想到的是,会不会是饮水里含有某种特殊的毒素?这个设想后来被排除了。之后又有新的假说被提出来,例如有人认为当地人吃的粮食储存时被某种霉菌污染,霉菌能分泌损害肾脏的毒素。但这些假说都没有确证

1991年,在比利时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肾病。布鲁塞尔一家医院的医生范赫维根在治疗两个患了急性肾衰竭的年轻女患者时了解到,她们都服用了一家减肥诊所提供的减肥药。他怀疑这种减肥药就是病因,随即展开了调查,发现共有70个急性肾衰竭患者都服用过同一个减肥诊所提供的同一种减肥药。这些患者的症状都类似,肾脏纤维化、萎缩,出现尿毒症,必须换肾或终身做血液透析。因为担心肾脏会出现癌变,医生建议这些患者把肾脏和尿道都切除。有39个人同意做切除手术,其中有18人已长了尿路上皮癌,还有19人的尿路已有癌变前兆

此前该减肥诊所已营业15年,未出现过问题。1990年该诊所改变减肥药配方,用了两种中草药,其消费者中才突然出现肾衰竭患者。其中一种中草药是马兜铃属的防己。比利时研究人员怀疑防己就是祸首。实验证明了他们的猜测,防己中的马兜铃酸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消息传出后,在世界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法国、日本、台湾等地也都报告发现因吃马兜铃科中药导致肾衰竭的病例,这种肾病因此被称为中草药肾病。各国纷纷禁售或警告不要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中国大陆药监部门、医疗机构、药厂对此都置若罔闻,坚持中药有自己的用药标准,把国外发现的问题归咎于他们不会正确使用中药。直到2003年2月,新华社以系列报道方式首度向国内公众披露,北京同仁堂制药集团生产的“清火良药”龙胆泻肝丸的主要成分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导致很多人得了尿毒症,这才引起药监部门的重视,取消了关木通的用药标准

比利时医生的报告出来后,一些肾病专家很快就想到,中草药肾病与巴尔干地方性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会不会都是马兜铃酸引起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药理学教授格罗曼到克罗地亚访问巴尔干地方性肾病的患者,拿着马兜铃的图片询问他们是否服用过这种草药。让他失望的是,这些患者并没有服用过,但是他们告诉他这种草在当地很常见。于是格罗曼到乡下实地考察,发现在当地麦田的田间生长有很多马兜铃,在收割麦子时,马兜铃会混在小麦里一起被收割,会不会就是因为当地食用的面粉被马兜铃种子污染了呢?

回到美国后,格罗曼和同事们研究中草药肾病患者的肾脏标本,发现马兜铃酸和肾脏细胞中的DNA反应形成了加合物,而在普通肾病患者中则没有这种加合物。随后,在克罗地亚的巴尔干地方性肾病患者肾脏标本中也发现了马兜铃酸 -DNA加合物,这就有力地证明了马兜铃酸是巴尔干地方性肾病的病因,巴尔干地方性肾病和中草药肾病是同一种病,应该被叫做马兜铃酸肾病。格罗曼和同事们进一步发现,在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肿瘤细胞中,一个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出现了特殊的基因突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约一半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会长恶性肿瘤。如果在某个患者体内发现马兜铃酸-DNA加合物或特殊的基因突变,就可以认定他曾经服用过含马兜铃酸的草药

马兜铃科的植物有几百种,它们普遍含有马兜铃酸,其中有几十种被用于做中药。吃含马兜铃酸草药的人群最大的当然是在中国大陆和台湾。1995年台湾建立了医保系统,几乎所有的台湾人都可以报销医药费,包括中药费。通过分析台湾医保报销数据库,就可以知道有多少台湾人曾经吃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结果十分惊人:

在1997~2003年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台湾人曾经吃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只要曾经服用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哪怕只服用过一次,肾脏就会有不可逆转的永久损伤,患肾病和上尿路上皮癌的概率就比一般人高。服用的次数越多,对肾脏的损伤就越大,最终导致尿毒症和癌症。台湾有12%的人患有慢性肾病,发病率居世界首位,台湾医学界认为其主要因素就是服用含马兜铃酸的草药

中国大陆的情形未必比台湾好多少。据格罗曼说,他在中国的同行向他透露,他们怀疑中国大陆大部分的肾衰竭病例都是因吃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导致。目前国家药监局只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种马兜铃属草药的用药标准,但实际上还有马兜铃、细辛、天仙藤、寻骨风、汉中防己、淮通、朱砂莲、三筒管等十几种常用中药药材已知含有马兜铃酸,涉及几百种中药处方(中成药),例如国家批准的中药处方中含细辛的就有一百多种。其中还包括很多儿科中药。小孩一有感冒、咳嗽,国内医生就喜欢开中成药猴枣散,号称是名贵化痰药。猴枣散的成分之一就是马兜铃科的细辛,已知含有马兜铃酸。且不说猴枣散的疗效未经验证,即使它真对咳嗽什么的有效,也犯不着为这点小毛病冒着让儿童慢性中毒的危险去用它。马兜铃酸非常稳定,也没有东西可以抵消其毒性,不要相信通过药材炮制或“复方配伍”就可去掉马兜铃酸的毒性。不要以为现在吃了没事就可放心,小剂量服用马兜铃酸的危害有20~40年的潜伏期

2013.1.2.

(《新华每日电讯》2013.1.4.)

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哪些

中药朱砂少量服用会中毒吗

中药里有朱砂会中毒吗

作者:jhuang

31岁的重庆人王敏患有失眠已经有几年的时间。她的姐夫为她介绍了一位有名的中医。这位名中医给她开了“祖传秘方”,包括几包中药和朱砂。中药煎熬后服用,朱砂直接吞服。她服用半个月之后出现了耳鸣,头晕,全身无力,连上下楼都吃力无比。她及时将病情反馈给“名中医”,对方告诉她是服用药物的正常反应。终于在一个月之后,她感到浑身剧痛,腹部仿佛有数万根针在刺,被家人送进医院,紧急注射止痛针也无法缓解疼痛。检查中发现她的血铅指标居然超出一般人100倍,医生对检测结果非常惊奇,怀疑仪器出了问题,导致超常的误差。因此化验被重复了四次。医生后来告诉记者,王小姐是医院30多年以来遇到的血铅浓度最高的患者,即使那些职业长期接触重金属的患者,情况远比王小姐轻微。铅累积在体内很难完全排出体外,而器官将遭受不同程度不可逆的损伤

这是2002年10月重庆报道的新闻。讲述了一个活生生的服用朱砂导致严重铅中毒的案例。借助互联网上的搜索工具,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的案例:【1】,【4】。中国民间有用朱砂蒸猪心治疗心脏病的偏方,也有报导引起急性铅中毒【2】,【3】

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含有朱砂的中药八宝散的使用和血铅升高相关。美国也有病例报道一名4个月的婴儿服用含有朱砂的保婴丹引起铅中毒。【5】

根据药典,朱砂的主要成分必须是硫化汞。国内对硫化汞是否为朱砂的有效成分有不同看法。早在2006年,科普作家方.舟.子曾经在新语丝论坛上表达过对朱砂含有包括铅在内的多种金属元素可能危害人体表达过担忧【6】。梁国刚等对不同产地朱砂中可溶性的汞,铅等重金属进行测定后发现【7】,朱砂中可溶性汞、铅含量较砷、镉高。在贵州产北京卫仁饮片厂生产的药品中,铅的含量高达0.125mg/g,远远超过其它几种重金属含量。该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很少,但是却也许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朱砂作为一味被广泛使用的中药,国内中医界认为它是无毒的上品药。而一些发达国家医药管理机构认为它可能具有汞毒性而禁止出售含有朱砂成分的药物。而它的铅毒性极有可能长期被忽视。有公知在网上呼吁全国强制性免费对儿童进行血铅筛查。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一些地区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相对落后。这项筛查实施起来的难度应该比人口普查还要大两个数量级以上。相对来说容易的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统计统计长期服用含有朱砂的中药和血铅升高是否相关。中药厂商也可以主动开发无毒的朱砂的替代品。这些事情如果认真做了,很可能使数亿人民免遭铅中毒的伤害,而且下一代人血管会变得清洁

附录:

【1】迷信少年为驱邪将含有朱砂的画符烧成灰和水喝下引起铅中毒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4-11/09/content_1422309.htm

【2】中药朱砂导致铅汞中毒 http://www.cqvip.com/QK/91169X/201030/35745375.html

【3】吃了朱砂蒸猪心农妇铅中毒险丢命 http://cq.news.163.com/08/1212/10/4SV48TUL0040006O.html

【4】用朱砂过量引起铅中毒赔偿4万 http://www.lawtime.cn/info/yiliao/ylsgal/201007227036.html

【5】Published Reports of Less Common Causes of Elevated Blood Lead Levels (EBLLs) in Children http://www.cdc.gov/nceh/lead/CaseManagement/caseManage_appendixes.htm

【6】新语丝读书论坛 http://www.xys.org/forum/db/1/132/48.html

【7】梁曜华,梁国刚,张宁宁 不同产地朱砂中可溶性汞、砷、铅、镉的含量测定

砒霜在中医里可以入药,有误!

砒霜治白血病中医?

·方.舟.子·

北京一家中医院院长,是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最近在政协会议上发言,说中药越有毒越是好药,有毒中药治了许多西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他还举了张仲景用砒霜为患者治病的例子,认为现在各种管理限制越来越多,使得三分之一的中医毒性药没有了。他质问道:一旦发生了中药中毒的事,公安法院来管,有你医疗主管部门什么事?

张仲景是东汉的医生,他写过一本中医经典著作叫《伤寒论》,里面并没有用到砒霜。中药最早的著作,是东汉时期编撰的《神农本草经》,里面没有收录砒霜。《本草纲目》引用宋人陈承的话说,古人不用砒霜做药。到宋代才用它做药,所以是不可能有张仲景用砒霜为患者治病的例子的。不知是这个中医乱说呢,还是记者报道有误

中医到宋代以后开始用砒霜入药,主要是用来治疟疾,也用来做催吐药,此外还用来治什么妇人血气冲心痛、堕胎。但是在现在,谁还会用砒霜治疟疾、催吐、堕胎呢?这个中医院院长把砒霜吹上天,说中药越毒越好用,他敢在他的医院用砒霜治疟疾、催吐、堕胎吗?

中医喜欢举砒霜治疗白血病的例子。实际上在中医所有著作中,都没有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记载。现代也并没有人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有一类白血病用砷剂治疗有很好的效果,因为砒霜的主要化学成分也是砷,就被以讹传讹说成是砒霜治疗白血病。实际上治疗白血病的砷剂都是注射液,都是用化学原料亚砷酸配制而成的,不是用砒霜配制的。中医自古以来也不用注射液。最早用砷剂治疗白血病的是1865年国外的医生,用的是亚砷酸注射液(Fowler氏液),跟中医没有任何关系

有的人可能会说,中医不是有以毒攻毒的说法吗?虽然有的毒药能够用来治病,但是不等于什么毒药都能治病,也不等于什么病都可以用毒药来治。一种毒药能不能治病,一种病能不能用毒药来治,都是要靠实验来证明的

虽然药物难免有毒性,但是毒性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不管是什么药物,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是毒性越低越好。如果一种药虽然治病很有效果,但是毒性太强,也是不能用的。很多药物被淘汰,就是因为有更安全的药物可以取代它们了。比如砒霜,即使只是吃一点点不至于被毒死,也会造成肝脏、肾脏的损伤,还能诱发癌症。那么如果像中医说的那样,用砒霜来治疟疾、催吐、堕胎,就算有效果,即使人没被毒死,肝脏、肾脏却坏掉了,或者得了癌症,值得吗?以前国外医生用砷剂治病很普遍,后来基本上不用了,就是因为砷的毒性太强了。治疗白血病还在用砷剂,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安全有效的药,为了救命只好用了

所以在一种新药上市之前,药监部门都要求做实验弄清楚它有什么样的毒性、不良反应,是不是足够安全,值不值得使用,再决定要不要批准上市。这个中医院院长说医疗主管部门别管药的毒性,发生中药中毒了再让公安法院来管,这是把患者当成小白鼠,完全是在草菅人命

2016.3.10

女子因所吃中药砷含量超标死亡 儿子起诉药监局

2011年04月01日北京晚报

本报讯(通讯员 李慧杰) 因为母亲吃的中药里含有砷含量超标的石膏,导致母亲中毒身亡。儿子张某为此起诉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密云分局,要求确认药监局不履行法定职责。密云法院近日开庭审理了这起行政诉讼案

原告张某认为,被告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密云分局没有履行监管职责,未审核药品推销员万某的资质,致使万某将砷含量超标的石膏卖给某中医诊所,导致其母王某于2009年5月购买了含有该石膏的中药,中毒死亡。同时,张某认为被告未按照《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上报第一起死亡事件。请求法院确认被告未履行职责的行为违法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密云分局的代理人在庭审中出示了大量的证据及法律依据,用以证明该局履行了对其辖区内的医疗经营机构的日常监管职责,并在处理某中医诊所中药中毒事件中履行了相关职责

在合议庭的主持下,原、被告双方进行了激烈的陈述和辩论,对各方出示的证据进行了质证认证,鉴于案情复杂,法庭没有当庭宣判

北京科技报:调查河北“杀人中药”事件

村妇服中药丢性命,老中医求清白服药暴亡,中学生侥幸留命

8月17日和 18日,河北省行唐县北龙岗村卫生院,一个43岁的村妇和一个行医30多年的老中医相继喝下同一处方的中药后暴死,而后,这一“中药杀人”事件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言明,中药是害人的罪魁祸首,并直指传统医学已经过时,要对“中药杀人”进行讨伐,并要将以草根、树皮、花叶为主的中药赶出医学。“中药杀人”事件的真相是什么?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中药真的会因为“中药杀人”事件走上末路?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亲赴河北省石家庄行唐县进行了调查采访

卫生院现场 “杀人中药”已被查封

9月14日中午,记者赶到河北省石家庄行唐县位于北龙岗村的龙岗卫生院,刚进门就被一个年轻人拦住,他称,“中药杀人”事件后,行唐县卫生局就派他来这里值守,他本人是县卫生局监督所的职工

他将记者领进了院长办公室,介绍屋里的一位女同志是龙岗卫生院的妇产科大夫,可以向她了解情况,而这位女大夫知道记者身份后,一连说“我什么也不知道!”,并立刻起身急往屋外走

这时,从另一个屋子走出一个穿黑西装的男子,当记者向他询问情况时,他就半蹲着开始抽烟,说自己不是大夫,就是闲着来玩的。随后,记者依次进了卫生院的中医诊室、注射间、妇产科等房间。“中药杀人”事件发生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可记者却看到,几乎所有的诊室都是空荡荡的,屈指可数的试管上沾满了厚厚的尘土,锈死的托架,屋角密集的蜘蛛网,地上堆满垃圾……记者看遍了整个卫生院,发现惟独药房被贴了封条,透过玻璃,能看到屋子靠右的墙边摆着整排的中药柜子,中间敞开的多层木条架子上放着各种瓶装的西药、针剂

值班的年轻人告诉记者,8月17日女病人离奇死亡,紧接着第二天老中医又试药而亡后,县卫生局、药监所、公安局第二天就将药房查封了,死者的脏器也送去检验了。就在那天,在场的卫生院院长的爱人也尝了一下中药的味道,现在人好像还在石家庄住院治疗。记者表示想找到卫生院院长,但他表示,已经不知去向。而记者在老中医严京明家采访时,他的老伴朱瑞霞在看了记者所拍的龙岗村卫生院的照片时,指认,那位穿黑西装的男子正是卫生院院长马立增,那位女大夫名叫赵新荣,是赵新荣陪着她和老伴在县医院治疗的

村口调查 村妇、老中医离奇死亡有多个版本

同一处方的中药是如何杀人的?在连夺两命后,仅尝一口的人为何也在劫难逃?走出卫生院,记者来到北龙岗村的村口,寻找居住在此的乡邻进行调查。采访中,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表示,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卫生所离奇死人的事情。对于导致死亡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数个不同的版本。有一位大叔称,是因为大夫开的中药里有毒,此话立即遭到了旁边一位大娘的反驳,她说:“严大夫水平高着呢,在卫生所这几年从没误诊过。他人也很和善,绝不会开这样害人害己的中药方。”另有村民将记者拉到一边神秘地说;“两个人都有心脏病,吃了药后,是相克死亡”。而一位紧挨着卫生所住的村民则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当时,老中医严京明喝了药后十分难受,便跑到离他家不远的树下,撇去浮土,将一些黄土取回,想要拿回卫生院兑水喝,以此来解毒

死亡老中医儿子讲述 县中医院大夫明确表示处方没有问题

众说纷纭的说法使老中医的死和“杀人中药”事件更加扑朔迷离,记者又赶到离北龙岗村10多里外的南桥村老中医严京明家采访。在死者严京明的家,他60岁的老伴朱瑞霞一提起老伴就声泪俱下,“老头冤啊,这个家的顶梁柱没了!”,她哭得几乎昏厥,采访数次被打断

家里,严京明的儿子抑制住悲痛,告诉记者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并表示,作为一个军人,他能对自己所说的所有话负责

“8 月17日中午,死者郝书芹的丈夫马永军到卫生院要再开几副前一次吃过的中药巩固妻子的病情。我爸开好方子后,就让马永军去药房抓药。下午,马永军急忙跑到卫生院说,他妻子喝了药之后上吐下泻。我爸爸就赶紧到郝书芹家,和马永军一起把郝书芹送到了县中医院,当时,在县中医院看病时,有大夫看了我爸开的处方,明确表示处方没有问题

晚上11点,我爸爸回家后,他把这事跟我妈说了,并表示想不通郝书芹的病情怎么会这样。8月18日一早7点多钟,来了一电话,说是郝书芹17日当夜死了,我爸立即就去了龙岗卫生院。”

严京明的儿子告诉记者,他是从县公安局的工作人员那里知道18日的情形的,“因为死了人,18日上午一早,县卫生局、药监所、公安局就到卫生院进行了调查,并查封了处方和药房。我爸当时据理力争,说他开的那副药方吃了绝对不会死人的,有病的吃了能治病,没病的吃了也不会出现致死的情况。当时,在场拿药的司药也表示,她是根据处方抓的药,绝对没错。为了证明自己的方子没错,我爸爸让药房的司药,也就是院长的老婆,根据那天开的同一张方子,抓了药,熬好后就喝了。”

死亡老中医爱人讲述 老头摸黑拿药都不会错

朱瑞霞哽咽着说,“那天老伴喝了药后,也出现了呕吐症状。有人打电话到家里说是让马上赶到卫生院,我老伴在等120,在去县医院的一路上和抢救中,他的意识始终很清醒,就是一直对我说,心里躁得很,没想到下午3点就死了。”

朱瑞霞拿出厚厚的一叠证书告诉记者,今年虚岁58岁的老伴行医30多年,从未出过纰漏。记者看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医生的执业证书》和河北省卫生厅颁发的资格证书上,标有严京明具备合法的医师资格。朱瑞霞拉着记者的手来到家里的另一间屋子,指着靠墙放、有着64个方格的中药柜子说,“老头黑夜里不开灯,也能准确的打开中药柜子取药,绝对不会搞错!现在方子没问题,就只有一种情况了,药被拿错了”

采访中,严京明的儿子告诉了记者一个细节,龙岗卫生院是承包性质,自负盈亏,药房的钥匙也只有院长和司药有,而卫生院的司药就是院长的老婆严文玉,平时,有人拿药都由严文玉负责收钱发药。他父亲是那里的聘用大夫,收入的来源就是根据处方单的多少来拿提成,所以,他不负责抓药,8月18日在场的警察也证实,给郝书芹和他父亲抓药的都是严文玉

死亡患者丈夫讲述 尸检报告表明是急性中毒

“我媳妇太无辜了,死的不值啊!”采访完朱瑞霞后,记者又赶到贾木村的郝书芹家。郝书芹的丈夫马永军神色黯然,他告诉记者,至今,他和17岁的儿子和14岁的女儿还无法接受妻子暴亡的事实

马永军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郝书芹双下肢和面部突然莫名浮肿,虽经多方用药治疗,始终不见效。大约在7月初,他们找到龙岗卫生院的老中医严京明,开了几副中药。没想到,几副中药下肚病情日渐好转。8月17日快中午时,他刚好路过龙岗卫生院,想着再巩固一下疗效,就找了严京明,花了70多元,又开了同一处方的5副中药

马永军说,午饭后,大约3点左右,他午睡醒来给爱人熬了一副中药,郝书芹边喝,还边说药的味道怎么变了,妻子一口气将半碗药喝下去了。几分钟后,郝书芹在院子里开始喊叫,并说很难受,将药吐了,叫他端碗水漱漱口。没想到,刚刚漱了一下,就又吐了出来,很快,发展到上吐下泻,双腿无法站立,他连忙叫孩子将郝书芹抬进屋内

郝书芹身体反应剧烈,但当时头脑始终清醒着,她告诉丈夫,是中药出了毛病,让他赶紧到龙岗卫生院找严大夫过来治疗。等他将严大夫找来,郝书芹的病情更重了。严大夫诊疗过程中,始终不承认中药有问题,而是认为郝书芹肯定得了其他疾病。由于郝书芹上吐下泻不止,严大夫开始在郝书芹四肢关节周围针灸。折腾了一段时间,病情不见减轻,大家才赶快找机动三轮把郝书芹送往县中医院。县中医院无法确定病情,经过商量,决定转院,希望郝书芹能支撑到省会大医院。不料,车子刚走了几公里,郝书芹就停止了呼吸

马永军手里拿到了河北省人民医院尸检室出具的郝书芹病理报告,记者看到,尸检时间为2006年8月18日晚21时,报告分析中写着“砷及其化合物造成急性中毒性多脏器损伤、坏死,并由此导致的心、肺、肾等多脏器衰竭死亡”

“杀人中药”是砒霜?

郝书芹的尸检报告分析中写着“砷及其化合物造成急性中毒性多脏器损伤、坏死,并由此导致的心、肺、肾等多脏器衰竭死亡”。砷进入了记者的调查视野,相关的资料显示,三氧化二砷是砒霜的化学名字。砒霜的毒性很强,进入人体后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还能强烈刺激胃肠黏膜,使之溃烂、出血,并且还会破坏血管,发生出血,破坏肝脏,引起中毒性肝炎。口服砒霜中毒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发病,其症状像急性胃肠炎,先是咽喉发干、辣热、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吐出血性液体,时间不长就发生腹痛、腹泻,并且有口渴、抽搐等症状,甚至会出现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直至死亡

“杀人中药”是砒霜?砒霜又是如何放进了患者的中药?严京明的老伴朱瑞霞所怀疑的“药被拿错了”是否是空穴来风?采访中,严京明的儿子向记者透露,他从有关部门的内部了解到,8月17日中午卫生院新进了药,院长的老婆,也就是司药严文玉把新购进的一袋外用砒霜粉剂,全部倒进了另一味中药“滑石”的斗里。当天和第二天,郝书芹、严京明相继喝下了含有砒霜的中药,也就引起了此后的“中药杀人”风波。严京明的儿子告诉记者,据他所知,严文玉只是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并没有药剂师资格

记者在采访马永军时,他也证实,是严文玉误把砒霜当滑石错抓了药,导致郝书芹死亡。并表示,在各方协调下,他家已经收到了卫生院的13万元的赔偿款,而严京明家还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相关事件

中学生逃过砒霜“鬼门关”

“杀人中药”事件中,人们只知道村妇和老中医暴死,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还有人侥幸逃过一劫。记者在行唐县采访到了8月17日同样喝了老中医严京明所开中药的中学生小青(化名)。他目前正在家中休养

在小青所在中学,与他同宿舍的两位同学告诉记者,8月17日晚,小青在喝了中药后,在两分钟左右,就呕吐起来,漱口、呕吐、漱口,折腾了整整一夜

在小青的家里,小青向记者讲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因为胃不太好,父母就到严京明那里开了调养胃的中药,在此之前,效果也还行。8月17日傍晚,妈妈给他送了几袋熬好的中药来,当时,妈妈还提醒他先喝那袋有些破损的药,而就是这句不经意的提醒把他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他回忆,喝的时候,感觉味道不对,但中药就是苦,他也没多想就把170毫升左右的药都喝了,不到两分钟,他开始狂吐,并感觉浑身疼。起先,他也没想到中药,还以为是晚上吃的面包、酸奶和火腿肠有问题。8月18日一早回家后,父母就立即把他送到了县医院。在8月20日凌晨3点,他家接到县公安局的电话,称中药有问题,让他赶快治疗。从8月20日开始,他就在石家庄和平医院按砷中毒开始了排毒治疗。9月3日到9月14日,他又到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科进行治疗,记者看到,朝阳医院出具的病历上写着 “急性三氧化二砷中毒”

小青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天都头疼得厉害,晚上睡眠不好。这两天,右半边身子还老发麻。医生后来告诉他们, 0.2克砒霜就会使人死亡,小青的那副中药里“滑石”的含量是12克,煎药半副是6克,而袋子封口不严,孩子妈半路撒了点药,加上小青胃里的食物垫底,又吐了四五个小时,才捡回命来,现在想来头皮都发麻,没有这么多巧合,孩子早没了

相关采访

行唐县卫生局拒绝记者采访

“中药杀人”事件是错抓砒霜造成的,行唐县卫生局的刘进京副局长表示现在不接受任何采访,实情不便透露,让记者直接去问公安局。在记者追问马永军所获得的赔偿款性质时,刘进京打断了记者的话,并将记者赶出办公室,重重地关上了门。而后,行唐县药监局的工作人员也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随后,记者采访了行唐县公安局的新闻发言人王录军主任,他告诉记者,有关郝书芹与严京明死亡的案子现在还在侦察中,由于案情比较复杂,对这个案子,他们还不能下什么结论

专家分析

中药不应被误抓

记者终于揭开了“中药杀人”事件真相,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医院门诊办公室王国玮主任。他告诉记者,每个人的个体都有差异,无论中药还是西药,人们对药物的适应性也都不同,比如这次肇事的砒霜,外用在风湿和皮肤病上疗效就很不错,但内服就是致人死地的毒药

作为大夫,王国玮表示,他会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或毒副作用强的中药,虽然那可能会疗效更快些。因为人的生命是不能用来实验的,还是谨慎处理为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朱晓新副所长表示,对于粉状的滑石和砒霜更要小心鉴别。一旦误服了砒霜,应该马上洗胃、催吐并导泻,以尽快排出毒物。中医常用的苦草绿豆汤,对砒霜中毒也有一定的解毒功效,洗完胃后,可以给病人喝。由于人在空腹和吃饱时的吸收程度不同,所以导致的结果也不同。相对而言,高中生本来胃里的食物没有消化多少,加之他又持续的呕吐,以及个体差异的耐受性不同,这就是他侥幸生还的原因

吃中药吃出铅中毒

吃中药容易铅中毒吗,中药铅中毒事件回放

重庆日报8月13日报道

重庆万州一“老资格”中医医生被蛇咬伤,给自己开药吃,蛇伤是治住了,结果自己却吃成了铅中毒,日前住进重庆市六院(市职业病防治院)治疗

此事搞得这名老中医还真有些难为情,市六院医生分析他服的中药里有劣质药材

下乡被蛇咬雄黄解毒

张医生49岁,在万州天城镇开了一家诊所,当中医几十年了,周围的人都很相信他。就在上月,张医生下乡被蛇咬了,脚肿得很大

“我自己就是中医,平时也常给乡亲看蛇伤。”张医生说,他就自己敷上药,还抓了几服祛毒的中药,主要成分就是雄黄

吃了一天,效果不明显。因前来诊所看病的人也多,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一心急,就给自己加大了剂量。“我也是医生,知道分寸,虽然加大了剂量,但也不算超量啊。”

张医生大剂量服药后,到第二天,蛇伤是控制住了,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症状,肚子痛得腰都伸不直

铅中毒超过正常14倍

张医生从医多年,自己诊断排除了其他病发的可能性后,他怀疑是某种元素中毒,于是在当地医院初步检查,发现病情不轻,又立马赶到了专门治疗这类疾病的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市职业病防治院)

记者昨从市六院职业病科了解到,经检查,张医生属铅中毒,血铅浓度超过正常水平14倍多!

非常蹊跷的是,张医生吃的是治蛇毒的中药,雄黄的主要成份是硫化砷。职业病科医生说,如果张医生因大剂量服药中毒,也应是砷中毒啊,怎么会弄成铅中毒呢?最后大家推测,很可能是中药里含杂质较多,其中某种杂质含有大量的铅

如今,张医生病情已得到控制,身体正在恢复中

附子的毒是什么毒

药店的附子毒不毒

·方.舟.子·

据云南网报道,4月1日下午,云南省元谋县黄瓜园镇牛街村冯少华家人和亲属14人在就餐时,煮食草乌炖肉,导致14人中毒,其中有2名中毒者经抢救无效死亡。云南民间有吃草乌、附片等含乌头碱草药炖肉的习惯,经常发生因此中毒乃至死亡的案例,触目惊心。这是今年云南网报道的第三起草乌中毒事件。此前有关草乌中毒的报道也不少,可谓云南网的特色。例如云南网在2016年11月9日报道云南省疾控中心提供的信息,当年云南已发生食用草乌中毒事件20余起,导致4人死亡。但是云南网在2016年11月21日报道昆明市疾控中心统计,自当年10月以来,光是昆明一地就已经发生了食用草乌、附片中毒25人。2015年9月8日,云南省宾川县一村民邀请亲朋食用草乌炖猪脚,导致27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起。2015年11月24日云南云安集团董事长苏云安去世,当时媒体也报道是因为吃草乌中毒抢救无效

草乌是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类似的还有川乌,是另一种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干燥块根,其子根则称为附子。草乌、川乌和附子都是很常见的中药,都含有乌头碱等剧毒成分。乌头碱毒性大到什么程度呢?物质的毒性大小毒理学上常用半致死量表示,也就是让一半的实验动物死亡的量,量越大则毒性越低。如果用小鼠做实验,口服乌头碱的半致死量是1毫克/千克体重,食盐是4000毫克/千克体重,可以说乌头碱的毒性是食盐的4000倍。对人而言,乌头碱的最低致死量是0.028毫克/千克体重,对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来说,口服1.6毫克乌头碱即可致死,而氰化钾的致死剂量是50~200毫克,所以乌头碱比氰化钾毒性大得多

乌头并非中国特产,国外也有。它的致命毒性在国外古代就已经被认识到,有时被称为“毒药女王”。传说“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就是用乌头毒死她的兄弟的。乌头碱中毒的症状类似于心脏病发作,以前体内的乌头碱没有办法检测,乌头下毒在西方国家就成了谋杀的完美方式,在现实生活和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个著名的案例是,1881年,在英国行医的美国医生乔治·拉姆森为了争夺遗产,用乌头毒死了他的小舅子。他在医学院学到乌头中毒是没法检测出来的,他不知道的是,他毕业以后法医已发现了一种笨办法来检测乌头中毒:用舌头品尝受害者体液的提取物,看看有没有乌头特殊的味道和刺激性。现在当然可以用化学手段检测体内乌头碱了,但即便如此,国外仍时不时会发生用乌头杀人的案件,例如2009年同样是在英国,一个印度裔女人把乌头掺进咖喱中,毒死了她的前男友,他的未婚妻则很幸运地被抢救过来

国外的毒药,在中国却被当成补药。中国某些地方频频发生的乌头中毒事件,与国外的不同,中毒者都是主动吃的,这是因为中医认为乌头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民间就流行用草乌炖肉来进补。“祛风”、“除湿”、“散寒”都只是主观臆想,只有“止痛”是可以验证的,乌头碱的确也有“止痛”的功效。号称治疗跌打损伤的中药几乎都会用到草乌、川乌或附子,而且用的人都觉得效果不错,就是因为乌头碱具有镇痛、麻醉作用

乌头碱能镇痛,是因为它能阻隔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神经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有关。在静止电位时,细胞膜外的钠离子浓度比膜内的高。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从膜外大量地流入膜内,导致膜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这叫做“去极化”。然后钠离子通道关闭,阻止钠离子进入膜内,而钾离子通道打开,让膜内的钾离子流出到膜外,导致膜内电位急剧下降,这叫“复极化”。这个过程沿着膜传导,就产生了神经冲动。而乌头碱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让钠离子通道一直开着,一直处于“去极化”的兴奋状态,没法“复极化”,神经冲动就没法传导。在剂量很小时,只是局部的神经末端受影响,能缓解疼痛,进而出现麻痹、瘫痪。心脏的心电传导也会受到影响,出现传导阻滞、心律不齐。所以剂量到一定程度,中毒者将因为呼吸麻痹、心搏骤停而死亡

2013年,香港卫生署查出云南白药含有乌头碱,将其下架。国人才首次知道,被列为“国家保密配方”的云南白药原来也含有这种剧毒成分。之后云南白药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含毒性中药饮片中成药品种说明书的通知》的要求修改说明书,修改后的新版说明书上标注为:“本品含草乌(制),其余成分略。”也即正式承认了云南白药中的确含有毒性中药成分,而其他的成分则仍然“保密”

其实云南白药的成分也只是在国内保密。云南白药出口到美国,虽然主要是卖给美国的华人,但是并不享有不标明成分的特权。所以在美国卖的云南白药都是公布了成分的,包装上特地贴有成分标签,但是里面并没有写明有“草乌”。不知是因为卖到美国的云南白药改了配方把草乌去掉了,还是虽然含有草乌但是却隐瞒不写?云南白药不是作为药物、而是作为保健品进入美国的,作为保健品不能有明显的毒性,如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知道云南白药含有乌头碱,那么会和香港卫生署一样,是不会允许销售的

针对云南白药含有剧毒成分的指责,云南白药集团表示,“云南白药药品配方中所含草乌(制)通过独特的炮制、生产工艺,在加工过程中已使乌头碱类物质的毒性得以消解或减弱,产品安全有效。”乌头碱水解后,其毒性的确会降低,有研究称能降低上百倍。但是乌头碱毒性本来就极强,即使其水解产物的毒性降低上百倍,毒性仍然不容小觑。草乌的药性依赖于乌头碱类物质的毒性,如果像云南白药集团声称的其毒性已消解,那么其药性也随之消解,又何必使用草乌呢?

云南白药集团声称云南白药“安全有效”,“未监测到严重不良反应”。实际上,因使用云南白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并不少见,有的就与乌头碱中毒有关。例如,2003年,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医院发生一起与云南白药中毒有关的抢救无效死亡的案子。广东省医学会在给法院的回函中,明确指出患者出现的是乌头碱中毒症状。2006年出版的《中药毒性手册》就有云南白药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记载,依据的是1979年的报道。当时云南白药含草乌一事还未曝光,未说明这是乌头碱中毒引起。虽然云南白药的说明书说“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不过通常云南白药只是外用,口服的不多。与口服相比,外用当然风险降低了,但是乌头碱仍然能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引起中毒。即使没有伤口,乌头碱也能透过皮肤进入体内

对乌头碱中毒并没有解药,一般只是根据症状进行支持性治疗。有人想到,既然乌头碱的中毒原理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让钠离子通道一直开着处于“去极化”状态,那么那些能够阻遏钠离子通道抑制“去极化”的药物,例如利多卡因,不就可以用来治疗乌头碱中毒了?据报道这种治疗的效果不错。民间传说用甘草、绿豆汤能解乌头中毒,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依据只是《本草纲目》上说甘草、绿豆能解毒,如果这也能算依据,《本草纲目》还说猪屎能解一切毒呢,怎么不用猪屎?国外医学界的建议是,如果发生了乌头中毒,在等待救护期间,可以服用单宁酸、活性炭吸附毒素减少吸收,并服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刺激心脏。这总比吃甘草、绿豆或猪屎要合理得多

乌头碱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的界限模糊,而且草乌、川乌、附子中乌头碱的含量变化很大,炮制效果难以确定,这些都使得草乌、川乌、附子的使用充满了风险。不仅把乌头当菜吃会引起中毒,当药吃也会引起中毒。据香港卫生署报道,香港每年都有十几、二十例乌头碱中毒案例,都是因为服用中药引起。如上所述,这些中药乃是通过暂时阻隔神经冲动传导来起到镇痛、麻醉作用的,属于治标不治本,并不能真正治疗疾病。古人在没有更好的药物可用时,为了缓解疼痛的折磨,明知乌头、附子有毒也不得不使用。我们现在有了更好、更安全的镇痛药,又何必冒死用乌头呢?

2017.4.4

(《科学世界》2017.5)

云南云安集团董事长苏云安病逝 疑似乌头碱中毒

中新网昆明11月25日电 云南云安集团25日发布讣告称,该集团董事长苏云安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24日去世。当地媒体转述医护人员说法称,其疑似乌头碱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苏云安生于昆明马街镇马街村,现任云安集团董事长,曾获“优秀创业家”、“中国优秀实业家”荣誉,和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奖章。苏云安于1994年成立了昆明市西山区云安建筑公司,1999年被昆明市西山区政府国资委收购,成为国有企业。2001~2003年,云安集团实现跳跃式发展,总资产跃居10个亿,成了全省十强国有企业。其下属企业云安会都系云南知名会议场所

24日晚起,微信朋友圈盛传苏云安吃附子死亡。当地媒体25日亦报道称,医务人员透露,24日凌晨苏云安上急救车时仍清醒,但心率严重失常,疑似乌头碱中毒,后转送至昆明医科大学附二院抢救,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乌头碱是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等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份。近年来,云南多地曾出现冬季吃含有乌头碱成份的进补中药而死亡的事件,今年9月,云南宾川县村民食用草乌致6人死亡,20余人送医

“方.舟.子和他的网友们”第33期:聊中药毒性

(早前,云南白药被曝含有未标示的毒性物质,而其最近修改的说明书中,则明确了含"草乌"成分,草乌又称断肠草,有剧毒。无独有偶,华佗再造丸的最新修订版说明书也增加了毒性成分“马钱子”。中药毒性成分是毒害人体还是以毒攻毒?国家保密配方是否有权不公布药品成分?2014年4月10日15:00-16:00,方.舟.子邀请余向东聊中药毒性。)

毛山稻士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请问二位,为什么会不断有新的经络理论出现?是推翻前理论还是兼容前理论?怎么判断这些理论的正确性?人体内的经络是否固定?为何能容纳如此多的理论?

余向东 : 世上没有鬼,见到鬼的人很多。人体内没有经络,经络理论很多。其实,不仅经络,中医很多概念都有多种“理论”,比如经典之经典《伤寒论》的核心概念“六经”究竟是什么,就至少有十几种“理论”。这不是科学的特征

苏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云南白药也好,华佗再造丸也好,既然都标明含有毒性成分,是否说明这有毒成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呢?

余向东 : 是否对人体有害,需要作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知道。可怕的是,中医不喜欢做这种试验。我们无法得知这些中药不良反应的具体数据。这种危险相当于“盲人骑瞎马”

复古风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两位先生好。据说云南白药在国外销售有标注配方说明,在国内销售却没有配方说明。对此,你们是怎样解读的?谢谢!

余向东 : 说明中国人是可以合法欺骗的

秋野之南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俗话说中药治大药,相对于西药来说,中药的毒性算低的,如果含量未超标,应该可以接受,且与其它成份药材混合,自然又会降低毒性。退一步说,即使有毒,不是还有以毒攻毒一说吗?你们怎么看?

余向东 : 中药毒性往往是未知的,而不是“低”。连化学成分都不知道,妄图通过配伍减毒是意淫而已

人生何处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医本来就是标榜:是药三分毒啊,西药的副作用应该更严重啊,只是他们没标出来而已

方.舟.子 : 你搞反了,西药的说明书把副作用研究、标明得清清楚楚,而中药对副作用缺乏系统研究,在说明书中都是标“尚不明确”,出了问题再以“是药三分毒”作为开脱的借口

造船王Cirdan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取消中医,验证所有中药,请问这个说法是否合理?

余向东 : 取消中医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应该向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等学习,中西医严格分开,中医不允许开西药,西医也不允许开中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开中药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的西医都并不懂中医药理论,这是非常荒唐可悲的事。凡是用于治病救人的药物,都必须进行严格的验证,这是理所当然的

东医悟者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关于天然中药的毒自古以来就是历代苍生大医用来治病救人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强调毒药攻病邪,五谷为食养。有病则病当之无损于人,无病则人当之伤其正也;再说了,药是用来治病的,没病吃药干什么呢?

余向东 : 毒性作用和治疗作用不分,是医学低级阶段的通病。中医直到现在还没有进化到高级阶段

诺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方.舟.子,你是反对中药还是反对中成药呀?

方.舟.子 : 都反。实际上,中药汤药比中成药还糟糕。中成药因是工业化生产,好歹还有点质量控制

玛琪vivicandy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药真的有毒性吗

方.舟.子 : 怎么没有毒性,吃云南白药中毒死亡的都有过,吃乌头中毒死亡的就更多了

董永生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你们二位认为中药与西药在临床上哪一个更容易对人产生副作用呢?

余向东 : 如果中药都经过了严格的检验,有了具体的数据,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秋野之南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鸦片是毒品,但鸦片也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这个事实能说明什么问题?

余向东 : 药物毒性能否接受,看它治疗什么病。细胞毒药物毒性很大,但能使癌症患者延长寿命,就可以接受。云南白药不过声称治疗跌打损伤等小病而已,为此冒着严重到致死的毒副作用,这是不能接受的

70后独善其身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医历史悠久,讲究辨证施治和以毒攻毒。它的主体思想带有玄幻色彩,不能简单按照现代科学去检验,出现的问题应由其内部良性循环去解决

方.舟.子 : 身体、疾病、药物都是客观存在,都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方法来检验的。玄幻的东西是子虚乌有的,属于妄想,岂能靠它来看病、治病。比如一种药物有没有毒性有什么样的毒性,不是靠想像出来的,而是要靠科学方法来检验的

苏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你们觉得中医上以毒攻毒这种疗法靠谱吗?

方.舟.子 : 不靠谱。某种毒物刚好能治疗某种疾病,是小概率事件,是必须用实验来证明的,不能泛泛地说以毒攻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毒物只会让人中毒身亡,治不了病

苏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比起个别著名药企造假,国家保密配方不公布药品成分也许可以理解,但某些药品有毒与否老百姓从何了解呢?

余向东 : 保密药品成分的做法非常荒谬。如果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由于不知道成分,医生将无法做出可靠的分析和判断,也无法做出靠谱的处理和救治。因此,保护的是商家利益和中医,漠视的却是病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应该公开的不仅是毒性成分,其他成分一样要公开

花青俏溪亭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药品中,“特殊成分”的隐瞒,是欺骗还是维权,全民都来听听老师们的见解吧!

余向东 : 维护的是药厂的权,漠视的是病人的生命健康权

王凯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药有毒吗?不安全吗?我倒是觉得中药比起中国的食品来说安全得多了,毕竟还是草本植物

方.舟.子 : 吃不到1克的乌头就足以让人致命,你哪里去找这么毒的食品?

汝南堂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药保密配方怕被美国人窃取吗?

余向东 : 以前我们以为美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着我们去解救

紫雪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请问下把中药和西药穿刺到人体组织器官 腹腔 盆腔是不是一种欺诈医疗

余向东 : 什么药,针对什么病,具体的才能判断

董永生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你们对于云南白药成份含有剧毒断肠草是怎样看的呢?

余向东 : 以保护中医之名而赋予中药“免检”的特权,其实质是对病人生命健康权的漠视,是违反“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的

花青俏溪亭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始终质疑”西药只能治标,中药可以去根儿”这一不知是否伪命题的对错。中药真那样神话吗?中药真的那样安全吗?如果中药真的那般奇迹,为何说明书中除了隐瞒,还有注意事项?我们的科学是否很虚伪?

方.舟.子 : “西药只能治标,中药可以去根儿”是中医的自吹自擂。实际上中医多疾病的病因茫然无知,如何能去根?绝大多数情况下连标都治不了。只有现代医学才能做到既治标又去根

人生何处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医本来就是标榜:是药三分毒啊,西药的副作用应该更严重啊,只是他们没标出来而已

余向东 : 你搞反了。西药的副作用在说明书里标示的非常清楚;中药说明书标示的基本都是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玛琪vivicandy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药真的有毒性吗

余向东 : 可怕的不是中药有毒,而是,由于缺乏严格的毒理药理研究和临床试验,中药究竟有什么“毒”,往往并不清楚。所以中药说明书里经常见到“【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复古风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两位先生好。据说云南白药在国外销售有标注配方说明,在国内销售却没有配方说明。对此,你们是怎样解读的?谢谢!

方.舟.子 : 云南白药在美国是作为膳食补充剂上市的。美国不允许药物、膳食补充剂有“保密配方”,所以云南白药只能是标明配方。而中国允许药物有“保密配方”,这是与现代医学原则格格不入的。如果允许药物不公开成分就上市,其质量如何由第三方来监控,疗效如何得到保证,不良反应如何能够知悉?

王章贺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您好,我现在在用云南白药牙膏,看了报道有点担心,云南白药牙膏有毒吗?我要不要停用?

方.舟.子 : 凡是不标明配方的东西,都不要用,否则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汝南堂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药保密配方怕被美国人窃取吗?

方.舟.子 : 这纯属中医的意淫,美国人根本就不稀罕什么中药配方。实际上,云南白药在2002年想打入美国市场时,就已经向美国药监局提交了配方,结果以不能证明疗效为由被拒绝,只能是以膳食补充剂的方式在美国上市,在美国卖的云南白药都是公开了配方的

70后独善其身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医历史悠久,讲究辨证施治和以毒攻毒。它的主体思想带有玄幻色彩,不能简单按照现代科学去检验,出现的问题应由其内部良性循环去解决

余向东 : 用玄幻色彩的思想治病救人,当人命为儿戏吗?

花青俏溪亭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始终质疑”西药只能治标,中药可以去根儿”这一不知是否伪命题的对错。中药真那样神话吗?中药真的那样安全吗?如果中药真的那般奇迹,为何说明书中除了隐瞒,还有注意事项?我们的科学是否很虚伪?

余向东 : 真相是:中医完全不知本,治标固然差得远,治本更是谈不上;西医洞悉或努力洞悉疾病之本,追求的恰恰是标本兼治

赵小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请问云南白药和华佗再造丸中的“草乌”、“马钱子”等成分的毒副作用应当是国外发现的吧?国内有这样的化验机构吗?这可是关系到大众健康的大事啊

余向东 :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通过毒理实验、临床试验、不良反应报告系统等等现代医学体系方法发现的。中国也有

苏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你们对这种说法是怎么看的?

余向东 : “是药三分毒”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只有搞清楚是三分什么毒,这句话才有意义

BonaChen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請問方.舟.子(@fangzhouzi) :如果中藥真如你等所說,那為什麼直到今天才由你等非中藥學專業人士提出質疑?請正面回答這個問?

余向东 : 质疑从清朝就有了,不过你无知而已

Shadow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云南白药中为何会加入有毒草药?有毒的东西算是药吗?

方.舟.子 : 草乌中的乌头碱有麻醉、镇痛的作用,所以号称治疗跌倒损伤的中药都会用到草乌或类似的川乌、附子,实际上都是暂时起到镇痛作用,让你觉得有效。其实那是中毒的前兆,发展下去就是麻痹、瘫痪、心律不齐、心搏骤停而死了

赵小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云南白药牙膏里面有草乌成分吗?现在苗药、藏药都披着神秘的面纱向大众宣传,是不是也都不靠谱?

余向东 : 一切没有经过严格临床试验的药物都是不靠谱的

王章贺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您好,我现在在用云南白药牙膏,看了报道有点担心,云南白药牙膏有毒吗?我要不要停用?

余向东 : 牙膏不需要是药物,加了白药的牙膏不仅画蛇添足,更有风险

火舞华 : 如果现在基于中药药材及中药药方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是否是中医的出路呢?当然中医理论是要不得的。#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

方.舟.子 : 如果哪种中药能够通过科学方法的检验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就会获得世界的公认,也算是中医的出路。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哪种中药经过了这样的检验

职涯小王子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如果吃了中药出问题了,维权也特别难,这真是杀人不偿命啊

方.舟.子 : 吃中药出问题,会被怪罪为是不懂中医不会吃中药,中医是没有责任的。当年同仁堂的龙胆泄肝丸导致几十万人得了肾衰竭,最后也没法维权,起诉同仁堂法院不受理

秋野之南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药店里一般都贴有食物相克的说明,这种说明靠不靠谱?

余向东 : 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食物相克,相反,有实验证明其不靠谱

赵小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 我看到有朋友拿肉苁蓉、索阳泡酒喝,说是滋阴壮阳。请问这两种药有毒副作用吗?

余向东 : 尚不明确。也就是说,没有做过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它可能有毒,可能无毒,可能大毒,可能小毒。看你朋友的运气了

复古风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两位先生好。现在的中药材很多是人工种养的,那么,这种人工种养的中药材有可以因含有化学成份而变得更加剧毒。对此,两位是怎么看的?谢谢!

方.舟.子 : 这个跟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没有什么关系。草乌是野生的,川乌是人工种植的,但是二者都含有剧毒的乌头碱,它们是乌头属植物本身就含有的毒素,不是人为添加的

何哥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今天有同事在给她老人婆打电话,说中成药没有副作用,可以给孩子吃,请问是这样的吗?

方.舟.子 : “中药没有副作用”这种错误观念会害死人的。很多儿科中药含有朱砂、雄黄,会导致重金属中毒。还含有马兜铃酸,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最终导致肾衰竭

复古风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两位先生好。福建闽南地区的人和广东潮汕地区的人日常喜欢服用中药材熬制的各种凉茶,据说各种凉茶既可以防病驱病,还可以强身健体和养颜美容。我想问,凉茶真的有如此神效吗?还有,我们平常该不该服用这种凉茶?谢谢!

余向东 : 广东省肾衰患病率居全国之冠,与中药可能有因果关系

苏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治病都是靠中医中药,你们怎么解释呢?

余向东 : 所以古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

Shadow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云南白药中为何会加入有毒草药?有毒的东西算是药吗?

余向东 : 有毒的东西也可以是药,看值不值。为了治疗癌症可能值,为了“治疗”跌打损伤就很不值

火舞华 : 难道现在中医就没有生存的希望了吗?#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

余向东 : 这没有什么可惜的,世界上大多数传统医药都没落甚至消失了。有更好的医学。不必哀叹煤油灯的消亡

秋野之南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一直以来都在宣传中西医结合,难道中医除了针灸、推拿、拔罐、刮痧,就一无是处了?

余向东 : 中西医是不可能结合的。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也没有什么“是处”

赵小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两位老师对正在学中医的学生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余向东 : 能转行最好;否则,学好西医课程,中医课程当笑话看就行

火舞华 : 如果现在基于中药药材及中药药方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是否是中医的出路呢?当然中医理论是要不得的。#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

余向东 : 没有出路。进行科学实验的必然结果是:绝大多数中药其实是无效的

姚袁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除了云南白药,还有什么药的成分是保密的,有这样的药么

余向东 : 自92年国家颁布《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以来,每年发布保护品种目录,中药保护品种多达3038种,几乎是中成药都有机会得到保护,都可以对其成分保密

汝南堂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药的检测标准好像不都是国家统一检测标准,还有地方特色用药,地方检测标准,这样能让人放心吗?

余向东 : 国家标准也不可靠。只有遵循国际标准才是可靠的

赵小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日本、韩国官方都没有中医吧?我们政府相关部门明明知道中医理论不科学,中药好多无效甚至有毒,为什么不采取措施辨别和检验药效?

方.舟.子 :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就已废除了中医,只保留了一些汉方药。韩国还有韩医,被边缘化的。韩国采取的是二元化制度:韩医不能开西药,西医不能开韩药。如果中国也采取这样的制度,中医也早被边缘化了。现在的中医就是靠“中西医结合”在蒙人

赵小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如果国家医疗管理部门规定:不允许中医师开西药,同时也不允许西医师开中药。这是一个告别愚昧走向科学的好办法吗?

余向东 : 这个方法非常好。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都是这样做的

胡文波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你反中药是因为中药有毒吗?

余向东 : 因为医药关乎人命,所以,必须严格再严格

苏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流传了几千年的中药中药受到质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余向东 : 流传更悠久的其他国家的古老医学都一样受过质疑,直到取消

左文右武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药真的在西药面前不堪一击吗?

余向东 : 中药是在证据面前不堪一击,而不是西药

阳-100-光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不管西药还是中药,治好了病了或者减轻痛苦为原则

余向东 : 必须有足够可靠的证据表明它能治好病。这才是原则

那灿烂的追忆少年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医学毕竟和西医的基础理论体系不太相同,草乌入药能祛风湿、散寒止痛。这一点难道没有人注意一下么。拜托不要黑中医了好么

方.舟.子 : 现代科学早就对草乌能镇痛、中毒的机理研究得很清楚了,岂是中医的妄想能够相提并论的

苏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国有很多名老中医,你们对他们的医术是怎么评价的?

余向东 : 不值一提

那灿烂的追忆少年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医学毕竟和西医的基础理论体系不太相同,草乌入药能祛风湿、散寒止痛。这一点难道没有人注意一下么。拜托不要黑中医了好么

余向东 : “散寒”:怎么散?什么寒?有多寒?

秋野之南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白癜风是世界性顽症,但我单位的一位同事却用中药抑制住了,效果显著,而世界上还没有哪种西药能有如此神效,你能解释吗?

余向东 : 这个例子毫无意义

苏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著名凉茶王老吉成为国内凉茶第一品牌,其降火功效人所皆知,你们能说出它的缺点吗?

余向东 : 功效不是广告出来的

苏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著名凉茶王老吉成为国内凉茶第一品牌,其降火功效人所皆知,你们能说出它的缺点吗?

方.舟.子 : 王老吉含有夏枯草,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且有肝脏毒性。喝水也能“降火”

晖是太阳的光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到目前为止,有没有已经证实对一些疾病有明确疗效,而且无毒无害的中草药?

方.舟.子 : 要证明药物的疗效需要经过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目前没有哪种中药经过了这样的临床试验的检验

秋野之南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国家队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好象都在用云南白药气雾剂,这个怎么解释?

方.舟.子 : 云南白药气雾剂是靠里面的卤代烃挥发降温来镇痛,和冰敷是一样道理,和中药成分无关,像国外运动员使用不含云南白药的气雾剂效果是一样的

谢谢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两位吃过中药吗?

方.舟.子 : 小时候吃过。长大了没有吃过,以后也不可能吃

赵小群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如果国家医疗监管部门把常用中草药、中成药的毒副作用编辑一本手册,让百姓认清中药的真相,选择使用,将对大众健康意义重大

方.舟.子 : 那样会影响到中药的销售,作为利益集团一分子的国家药监才不干呢。何况对中药的毒副作用缺乏系统研究,许多都还是不清不楚的,搞清楚的也要尽量隐瞒的,反正总有消费者能体谅的,“是药三分毒”嘛

香港八旬老妇服用中药身亡 卫生署呼吁市民停用

人民网4月28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一名83岁老妇怀疑服用中药材后,出现乌头类生物碱中毒致死。该名老妇服用林庭涛中医师(注册编号:005000)处方的中药后人事不省、脉搏加快及室性心搏过速病征,送院后即日证实死亡。卫生署于中医诊所的初步调查显示,处方中的“制附子”有可能被另一种中药材“制川乌”污染,呼吁曾到诊该中医师,以及曾经获处方“制附子”的市民,立即停止使用有关中药。个案将转介警方跟进

卫生署在调查医院管理局的转介个案后,发现这宗乌头类生物碱中毒致死怀疑个案。卫生署表示,该名83岁中国籍女子于过往两个月内,求诊于一名在九龙弥敦道518-520号11楼A室驻诊的林庭涛中医师(注册编号:005000)

该老妇有充血性心脏病、肾脏肿块、贫血及脊柱萎陷病史。她最后一次诊症是4月25日,获处方中药。翌日她服用已煎煮的中药汤剂两次,不久后即出现与乌头类生物碱中毒相符的症状,包括人事不省、脉搏加快及室性心搏过速。其后,她被送往公立医院,最终于同日证实死亡

署方于中医诊所的初步调查显示,处方中的“制附子”有可能被另一种中药材“制川乌”污染。“制附子”与“制川乌”同样含有乌头类生物碱。卫生署至今未收到相关的不良反应通报,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以追寻污染源头。该署呼吁,任何人士如曾到诊该中医师,以及曾经获处方“制附子”,应立即停止使用有关中药及向该中医师查询。任何人如有疑问,或感到不适,应咨询医护人员意见。发言人表示,如不适当地使用,乌头类生物碱可引致口唇和四肢麻痹、恶心、呕吐及四肢无力等不适症状,严重者更会引致危害生命的呼吸困难和心律失常。卫生署已将个案转介警方跟进。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男子自制药酒喝死俩朋友 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

京华时报2008-10-15

喝了自制的治疗风湿病的药酒后感觉不错,宋振川将其推荐给朋友,导致对方2死1伤。记者昨天获悉,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宋振川在密云法院受到审讯

据宋振川介绍,他以前曾听别人说,用生草乌、草乌和川乌配制药酒,可以治疗风湿病。他就摸索着配制了一瓶药酒

检方指控,今年3月23日中午,宋的朋友齐贺福叫来了两位患风湿的朋友赵某、邹某,一起分享药酒。4人分别喝下约4钱左右的药酒后,出现了呕吐、抽搐等中毒反应。经抢救无效,赵某、邹某因乌头碱中毒死亡;齐贺福则为轻伤

法庭审理时,宋振川非常后悔,“我太大意了,太相信自己配制的药酒。”他称,事发那天,所喝药酒中的生草乌,是齐贺福买的。他并不太了解中医知识,也不清楚生草乌、草乌和川乌含有的成分,只是觉得能够治好风湿病

昨天,法庭没有当庭宣判

吃中药汞中毒的事件

中药会汞中毒么?会!

黄力颖

英国政府目前对中国传统中药的“有害性”调查进入了空前严厉的阶段。英国药物安全机构称,已发现了5起中国传统中药产生严重副作用的例子,这些副作用包括心脏疾病和肝功能损伤等,数量在今年上半年增加了4倍

目前,病例的增加速度已达到每月10起,英国方面对于进口于中国的中药及相关制品的忧虑大增。英方认为,一些进口中药中含有超量的重金属、杀虫剂、违禁化合物和类固醇等。近数周来,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的官员发出进一步的警告,提醒民众服用中药时要注意安全

汞含量超标11.7万倍

英国药物安全机构说,他们在艾塞克斯的一个批发商和萨里的一家药店里发现了一种名叫“复方芦荟胶囊”的药品,检测结果发现该药物中的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目前,这个药物的批发商和药店已被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

今年早些时候,艾塞克斯郡的一个名叫安娜·杨(音译)的中药师还被确认违规销售一种“中药”(herbal only),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在该“中药”中发现了一种早已被停止使用的药剂成分和仅能由医生开出的处方药。这种成分叫马兜铃,1997年时,由于在比利时产生死亡案例和造成两名英国妇女肾衰竭而被停止使用

此外,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还封杀了另一种进口中药中含有的成分———何首乌。这种成分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但一些人使用后却发现产生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

很多人看重中药的作用

以前,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每年查处不良中药反应仅有30例,但今年,该机构已处理了70起类似案例,其中的大部分都和进口中药有关。该机构官员说,英国地方的贸易监管、卫生部门和警方已加大对中药药品商店的检查力度,这些药店近年来在英国的大小城市中数量激增。现在,这些新的因服用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将促使英国卫生部官员进一步强化对中药制品的管理力度,早在2000年上院质询时,英国政府就宣布要这样做

欧洲中药医师联合会的麦克·麦克因泰尔说,他已经为加强中药监管奔走了13年。目前,英国1000名中药师已经在行业行为规定上签了字,但还有2000人没有签字

“绝大多数人受过良好的训练,是有信誉的从业者。”他说。但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药店在核查进口中药的质量时存在问题。“我要不客气地谴责那些无德的供应商和出售来路不明中药的商人。在确保中药质量之前,总是有问题存在。”

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呼吁消费者,在购买中药前注意药店是否在销售符合规范的药品。该机构一名发言人说:“我们知道很多人看重中药的作用,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有证据显示,生产中药时规定的一些标准并不可靠。”

被质疑的中药清单

复方芦荟胶囊FufangLuHuiJiaonang

主治:清理肠胃,通便,清肝火

危险系数:汞超标,易导致肾衰竭

圣约翰草StJohn’sWort

主治:抑郁症

危险系数:易与其他处方药产生复合反应

何首乌根茎PolygonumMultiflorumRootTuber

主治:少白头和脱发

危险系数:怀疑导致肝炎、黄疸等肝功能疾病

黑升麻 BlackCohosh

主治:更年期,绝经

危险系数:与肝损伤有关,包括黄疸病。现已在药品上标注其危险性

小白菊Feverfew

主治:数百年来一直用于退烧

危险系数:怀孕期间或稀化血液时忌用

缬草油Valerian

主治:缓解焦虑和助睡眠

危险系数:尽量不和其他抑郁症药物混合使用,否则扩大副作用

“小儿惊风散”的安神效果是汞中毒的症状

作者:龙哥

“小儿惊风散”是常用中成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很多中医将“小儿惊风散”视作儿科圣药,经常给有哭闹现象的婴幼儿开出这种药。有些正常婴幼儿的家长也会给孩子服用“小儿惊风散”,据说是可以预防和避免小儿惊风。本文要揭露的是,不仅仅“小儿惊风”是不科学的概念,而且“小儿惊风散”还是可怕的毒药。负责任的家长不要用这种毒药摧残自己的孩子,药监部门更应该严禁这类毒药上市

小儿惊风是中医的说法,原本指的是幼儿四肢抽搐和暂时性意识不清等症状。所谓的惊风只是一组症合征,并非指某种特定的疾病,医学上将这类症状称为癫痫、脑性发作或惊厥性疾病。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这些症状均缘于阵发性脑(皮质)神经细胞机能障碍,很多疾病都可以导致这种障碍,如脑部肿瘤、脑部感染(流脑、乙脑等)、感冒、中毒性痢疾、肺炎、流行性腮腺炎、代谢和内分泌异常、外伤等

中医大约从宋代开始观察并记载了这些症状并称之为惊风,古人认识水平有限,不可能发现真正的病因,所以只好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主观臆测。北宋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中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宋《太平圣惠方》认为“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夫小儿慢惊风者,由乳哺不调,脏腑壅滞,内有积热,为风邪所伤,入舍于心之所致也。”

此后小儿惊风成为古代儿科四大证之一, 历代中医臆测出数不清的奇怪观点。诸如四证八候等,各执己见、纷争不休。直至1930年,陈景歧在《七十二种急慢惊风及救治法》中将惊风分为72种,并认为惊风“而实非外感之证”,把惊风归入内伤的属性。吵吵闹闹持续了一千年左右也没有一致的观点,原因在于没有事实依据。没有人能拿出“风”和“风邪”致病的证据,甚至这两个概念到底是什么都说不清,也没有人知道痰、热、风、惊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近代医家陈守真在《儿科萃精》( 1929年)一书中指出,前人所立的众多惊名“间多乖谬”、“画蛇添足”、“种种牵强不通名目,一若有病皆惊,无病非惊,惊之命名虽多,究不越急慢惊之范围,附会穿插,类似雷同,以眩耀庸耳俗目,误药误儿。”。1942年,钱鸿年在《中国儿科学》一书中首次引入了西医理论,认为急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导致惊风的病因

可以肯定的是,中医仅仅观察到了小儿惊厥性疾病,但在寻找病因的过程中却沿着错误的道路飞奔了上千年。当然不能苛求古人,千年以前西方的医生同样不知道病因,同样也是乱治瞎治。现代医学逐步发展之后,惊厥性疾病的原因被逐步认识并有了针对性的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和生活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预防和治疗小儿惊厥性疾病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古人司空见惯的这类疾病已经不再是常见病

然而中医界对现代医学的证据置若罔闻,反而将惊风概念过度泛化,很多中医凡遇小儿疾病必称惊风,甚至将婴幼儿正常的哭闹也当做惊风来治疗。小儿哭闹不安是普遍现象,也是孩子的表达方式,因为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和交流,只能以哭闹引起注意并寻求帮助。婴幼儿哭闹不安一定是有原因的,比较常见的是饿、渴、有大小便、物理压迫、环境不适等,疾病引起的哭闹只是一部分原因

面对孩子哭闹的情况,家长应该首先尝试解决孩子的正常需求,而不是首先认为是孩子病了并且去找中医。持续哭闹且各种努力不见效的时候,应该去正规医院仔细检查,婴幼儿常见病有很多种类,要找到病因才能正确治疗,绝对不要相信中医所谓的惊风歪理。如果孩子是流脑或乙脑等感染,按中医“镇惊熄风”治疗是毫无效果的,反而会延误正确治疗,给孩子留下终生的损害和遗憾

下面来看看“小儿惊风散”是什么东西,为何能成为中医的儿科圣药。据《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的记载,“小儿惊风散”的处方由五味药组成,即朱砂、雄黄、全蝎、炒僵蚕、甘草,这个组方堪称是五毒俱全

朱砂是一种天然矿物,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含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古人将朱砂用作染料、颜料,也是炼丹术士的常用原料。历史上服用含朱砂的丹药致死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一些企图长生不老的皇帝。朱砂被中医奉为“方中君药”,历代医书多有记载。现在,科学方法已经将朱砂的成分和毒理完全弄清楚。无论是口服、吸入和皮肤吸收,朱砂都可以导致汞中毒。不仅仅是游离汞,各种汞化合物都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汞中毒可导致消化道重度炎症,并可在肾脏聚集导致尿毒症甚至死亡;汞的化合物对中枢神经有短暂兴奋作用,继而转入抑制,产生心衰、休克或神经中枢麻痹甚至死亡;汞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有时是致命的。国内曾经报道过多例服用朱砂导致的不良反应,精神神经方面表现为头晕、意识模糊等,有的甚至造成儿童智力缺陷。此外还有导致急性肾衰、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剥脱性皮炎、脊髓病变、溶血性贫血等报道。曾经有某药厂17名配方炮制工因接触朱砂集体汞中毒的报道

朱砂致死多发生于小儿,由于有些婴幼儿经常哭闹,家长在中医指导下给孩子服用朱砂或含朱砂的中药,孩子会表现出嗜睡、四肢无力、对各种刺激无反应等现象。表面上看,孩子变得安静、沉睡,达到了中医所谓的“安神”目的,实际上这正是汞中毒的特征,动物实验也证明了服用朱砂可导致大鼠体内汞含量大幅度升高,对大鼠造成严重伤害甚至致死

雄黄也是天然矿物,主要含二硫化二砷,也含三氧化二砷(砒霜)及其它可溶性砷盐和多种金属元素。雄黄对身体可以造成多方面损伤和致死,甚至有皮肤外涂雄黄致死的病例。砷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的致癌物,同时也具有肝肾毒性、细胞毒性、胎毒性和遗传毒性

国家药品标准中含朱砂的中成药约360多种,含雄黄的约190多种。比较常见的有安宫牛黄丸、抱龙丸、冰硼散、保赤散、避瘟散、磁朱丸、复方黄黛片、局方至宝散、六神丸、六应丸、牛黄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清脑丸、牛黄镇惊丸、牛黄解毒片、牛黄消炎片、七珍丸、痧药、暑症片、胃肠安丸、万胜化风丹、小儿惊风散、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化毒散、小儿金丹片、小儿清热片、香苏正胃丸、牙痛一粒丸、一捻金、珠黄吹喉散、朱砂安神丸、至宝丹、再造丸、紫金锭、紫雪丹。含朱砂或雄黄的中成药共有550多种,占全部中成药总数的8%左右,其中儿童专用药有100种,儿童亦可用的有79种

全蝎含神经毒性蛋白质, 此外还含有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胺盐等物质。服用全蝎的不良反应也有很多报道,常见的有全身剥脱性皮炎、剧烈腹痛、呼吸抑制、神经系统中毒反应、心血管及泌尿系统损害。曾有服用全蝎酒致死的报道,也有因服用全蝎引起过敏反应,皮肤剥脱并大面积溃烂,最终因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死亡

僵蚕是家蚕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古代中医认为这种病死的蚕具有“熄风”功效。僵蚕成分复杂,包括神经毒素、蛋白质变性分解产生的毒素、细菌污染产生的毒素及其体内的变形虫等, 极易造成中毒, 特别是有过敏体质的人及儿童更易中毒。在一份425例僵蚕中毒反应的报告中,百分之百的患者出现中毒性脑病及变态反应性脑病,其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 如四肢震颤、走路不稳、抽搐、昏迷甚至死亡。部分患者伴随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呼吸及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甘草是中医最为常用的药材之一,南朝医学家陶景弘说:“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故有“十方九草”之说,尊称“国老”。甘草的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及多种黄酮成分。服用甘草可能出现水肿、头晕头痛、四肢无力、低血钾、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心肌损伤以及假醛固酮作用等症状。甘草还可能导致肥胖、便秘、胃酸过多、诱发癫痫、霎时性失明、早产、儿童乳腺发育等,有学者指出,甘草会减少男性荷尔蒙的分泌,从而导致阳痿和外生殖器萎缩

“小儿惊风散”的组方中五味药材均有毒,《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药材和饮片部分中指出“朱砂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雄黄内服宜慎,不可久用,孕妇禁用”。但是在成方制剂中“小儿惊风散”项目下却对注意事项一字未提,这意味着药品包装及说明书中可以避免提示毒副作用,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都可以标注成“尚不明确”,由此可见药典对中药的刻意纵容和庇护

有些婴幼儿服用“小儿惊风散”后会显得安静、嗜睡,中医认为这是镇住了“惊”、熄灭了“风”,家长也以为是药到病除,从孩子哭闹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不由叹服中医的神奇和“博大精深”。实际上,服用“小儿惊风散”出现的“效果”正是汞中毒的症状。中医不知道人体的解剖和生理,更不知道病因,不可能对因治疗。所谓的“风邪”是中医杜撰出来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证实。“小儿惊风散”的“安神”效果就是下毒的结果,可怜孩子说不出自己的痛苦,在襁褓中被歹毒中医和愚昧家长摧残

中医出现这样的愚蠢治疗方式是必然的,因为中医几乎没有发现任何疾病的真实病因。中医总是试图抑制表象,也知道没有能力寻找病因,只能编造一个无法证实的病因来胡乱解释。这缘于中医历来对人体和疾病的错误认识,只知“标”不知“本”,形成了中医治标不治本的特点

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重金属直接入药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愚昧现象,很不幸目前国家药品标准中含有朱砂的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的中成药还有81个品种,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每天不知有多少幼小的孩子被摧残和毒害,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远离中医,远离中药

中药里的汞就对人体无害?

孟隋2006年08月15日 浙江在线

英国药物安全机构经检测发现,中药“复方芦荟胶囊”的中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几位中国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许多国家以化学药标准来看待和检测中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解。(8月15日《东方早报》)

时下流行质疑专家,因为专家们的话越来越让人看不懂。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这是什么概念?词典上说:汞是一种危险物质,对人体的效应主要是影响中枢神经及肾脏系统。过量的汞及其化合物被人体摄入会引起“汞中毒”。如此看来,汞对人体确是一种毒物。超标了“11.7万”倍,我们的专家还能“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实在是过于奇特

中药和化学药的确有不同的检测标准,但是超标了“11.7万”倍的汞放在西药里就是毒害人命的毒品,一旦放进我们的中药当中就成了治病救人的良药了?这很另人费解。有人说这或许是“以毒攻毒”的药方子呢,这种说法其实是不负责的。在千差万别的病情之间,谁能判断毒药的使用是“以毒攻毒”,还是“毒上加毒”呢?那恐怕除非武侠小说里的“神医”再世不可。先不说现在的药品是标准化生产的商业产品,是被批量制造出来的;更何况,药品是“入嘴”的东西,是“治病”的东西,如此坚定和决绝地去否认其中严重超标的“毒物”是否过于大意?

“在中国国家药品标准里,中药中如安宫牛黄丸、仁丹等253个药品是国家批准可以含有‘朱砂’成分(注:中药中的朱砂即为西药中说的汞含量)。”在西药中也并不是不可以含有“朱砂”成分,关键人家西方人对含有的浓度和比例有严格的限制罢了。含有“朱砂”成分并没有错误,但是含有超标“11.7万”倍的“朱砂”可就太值得商榷一下了。就是药理上再不同,也不能说人体的机理不同吧?大量超标摄入汞,在现代医学看来,是很容易引起“急性汞中毒”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中药中的汞就不会引起汞中毒?谁信啊!

因为人体解构的相同,任何医学的差异是相对的。不能说在我这里是毒药的,在你那里就成了灵丹。我们最好不要把中西医学的差别夸打到那么巨大的程度。为超标“11.7万”倍的汞毒进行“传统”和“文化”上的辩护是可笑的;遇到指责,我们不应该动不动就拿“中西差异”来说事儿

院士评说中药毒性事件

2006年09月06日 北京科技报

中药最近是非不断

最近,英国药物安全机构检测称,复方芦荟胶囊被发现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另一种草药何首乌则会引发肝炎,将对部分中药安全性进行持续调查

此事一出,旋即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各方专家先后做出回应,称国际用单一成分判断中药有毒有欠科学,中药出口遭遇国外双重标准困境,然而,公众对于中药毒性的疑虑并未消除

为此,本报独家专访中科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先生,权威解读此次“英国中药事件”

被点名的中药有没有毒?

北科报: 这次英国药物安全机构重点提出,复方芦荟胶囊汞含量超标11.7万倍,该药在国内也很常见,它究竟有没有毒?

陈可冀:复方芦荟胶囊的主要问题就是汞含量超标,它里面包含的四味药中有朱砂。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纯品含量可达96%,还含有铅钡等矿物质。几千年前我国药物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就已经将其归入“下品”,指出其有毒,应当慎用

汞长期食用,会出现口腔溃疡,剥脱性皮炎,严重时甚至致命,绝不是简单问题。中医很多著名的含朱砂的医方如朱砂安神丸之于失眠,红升丹之于褥疮,都堪称灵验之药,包括我自己都亲历过汞撒利茶硷在利尿方面的神奇作用。但是现在都不用了,归结原因在于医生治病处方开药要有一个益害比例考虑的问题,朱砂作为药用,从传统医药角度来看,确实有效,但需要进一步研究让它害处减少,起码现在看起来是害处很大很大,所以不能长期食用,像复方芦荟这个方子,长期使用是绝对不行的

有的人认为,这次中药有毒事件是英国人用西医的标准来卡中医,这种观点我不能同意。实事求是地说,由于朱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十分常用,对此国家药检部门要求不是非常严格,表示要尊重传统。汞中毒的问题,以前中医有认识,但并不全面。现在国外提出了这个问题,有其合理性,闭着眼睛不承认,仅仅强调我们的药很有效,是绝对不行的

北科报:何首乌这次也被点名了,它的毒性如何?

陈可冀:英方对何首乌的处理不一定完全对,何首乌有补肾乌发的作用,不过何首乌的一些成分是通下的,也有一些副作用,这很正常。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现在有种现象,国外说到哪种中药有问题,人们或者害怕得要死,或者气愤得要死,完全没有必要。 “是药三分毒”,通常认为阿司匹林毒副作用小,作为预防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全球大量的病人都在服用,其实不少人也引发颅内或消化道严重出血;所以,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国内有一种浮躁现象,几乎所有的中草药都是好的,试看医药学杂志中刊登的临床文章,很少说是阴性的(疗效不好的)。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真要这样的话,天下那会有死人?我国中医药临床假阳性报告很多,有一个研究设计不严谨问题,缺少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的设计问题,循证医学原则强调不够问题,以及学风不正哗众取宠等等问题

中药重金属超标情况是不是很严重?

北科报:中药重金属超标是普遍现象么?最近一段时间的相关药品被曝光的很多,有什么背景?

陈可冀:中成药出现重金属超标是个较普遍现象,根结在于中医药学界不够重视,从领导开始就有责任,没有重视质控标准的严格性,不能全怪医生,美国和我国台湾及香港先后公布上百种中成药重金属超标,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有什么背景?我看没有什么大背景,人家国外观察到现象就提出来,我不认为是他们故意来攻击我们,大家对这种事情切不可过于敏感,我们过去没有建立药物安全性检测中心,最近几年建立了,落后人家几十年,正在逐步发展,还不是很健全。看看我们的中药说明书,过去对副作用都不讲。现在讲一些了,有些不痛不痒;要报喜,要也报忧,以病人安全为重

北科报:长期没写清副作用的原因是什么?是故意忽略,还是没有发现?

陈可冀:过去的确有的是有意忽略,避重就轻,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中医药是我国民族性极强的科学文化,应该着力保护,但科学的东西不要老强调政策保护,科学本身和政策要分清楚。老祖宗其实从来没有说中药是没有毒的,所以我们首先也应该实事求是告诉公众有关药物的好处与可能的副反应

北科报:目前国家对中药重金属的问题到底有没有规定?有专家说,中医用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原则,可以避免重金属的害处,实际上能做到么?

陈可冀:有,但是不够严谨。“十八反,十九畏”是老祖宗说的,有对的有不对的,但是我们对其中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一直没有组织大家作非常详细的研究。目前国家药典里还放着这个,它和解决重金属危害完全是两码事。几千年前的人怎么可能懂得具体那些重金属的限量指标?不可以苛求古人;古代的经验有一定科学性,但到今天要与时俱进。详细弄清出一种药物多大量可用,多大量不可用,可以用多长时间等等,要组织有关安全性研究。仅仅靠几句话,不可能解决中药毒性方面遇到的问题

中药应不应该承认西药的化学标准?

北科报:有一种观点说,拿化学药的标准来要求中药是不正确的,您怎么看?

陈可冀:中药是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但是不承认化学标准是完全错误的。吃药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吃的具体是什么有效成分,不是一笔糊涂账么?实际上,药监部门在审批中成药的时候,都需要求作有效化学成分和指标成分鉴定,主要成分必须报告出来。做其实一直这样做,只不过老百姓外界不一定了解

北科报:有人提出,英国用食品标准来要求中药,这是不公平的。没有中医指导服用中药出问题,责任也不在中药

陈可冀:无论食品药品,汞含量超标都不行。食品和药品确实有区别,中药在海外表面上是食品,其实在当药品使用。因为在国外基本上没有被正式批准的中成药药品,中药在美国就是以营养食品补充剂的形式出现,某种程度上说,“中医药已经走向世界”其实是差得远呢,路还长着呢!

没有中医指导服用中成药出了问题,确实不应该由中医来承担责任。就说复方芦荟胶囊,脾胃虚寒者、大便偏稀的人就不适合用,因为服用这个要通大便,大便原本很稀的人就不适合使用

用中医理论和外国人讲,他的体质是寒是热,是虚是实,是不会被很快理解的。有些人认为,中医应该首先将文化带出国门,中药自然打开局面;其实,疗效才是第一重要的,能解决,解除疾苦,文化自然有了出去的载体;不要太偏激

中药国外遇冷是不是文化冲突导致?

北科报:是啊,有些人倾向将这次英国禁药事件归结为文化上的冲突

陈可冀:不是什么文化冲突,就是药有问题,考察一切药物归根结底是疗效和安全性,有效安全的药没有谁不用,青蒿素类药在非洲供不应求,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就是明证。目前中医药界应该考虑的还应该是药品质量安全可控且有效,当然,这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问题。随着药物安全性研究工作的深入,中药以前的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可能还会陆续暴露出来,不要惊诧或惊慌失措。以病人为中心来思考,倒是好事。医学科学要回归到人文本位上来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现在很多外行不停地发言,高喊“神奇”,心意好,但有时效果适得其反,影响非常坏。强调中医“万能”,以及外国和我们文化何等不同,不是强调优势互补,求同存异,对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不够宽容。杨振宁说中医如果只按照周易做就没有前途,引来了几十篇批判文章。钱学森曾在全国一次中医会议上指出,中医学是维象医学,可以做的很好,但理论上很难阐释清楚,也招来不少非议,是个教训

北科报:中药想真正接受住考验,必须解决那些问题?

陈可冀:就拿注射剂来说,生物注射剂要求有效成分纯度达98%。其余非有效成分2%也应该弄清楚是甚么。而中药注射剂常常是好多种复方混在一起,却只要求80%的有效成分纯度

中药想进入国际市场,除了有自己的标准,还必须考虑符合输出国的标准。如果科学性够,就应该能够接受统一科学的检验。发展方向应该是要求中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文/本报记者 董毅然

小知识

什么是“十八反”“十九畏”?

中草药的“十八反”是指18种中草药相互之间有相反的作用,它们如果相互配伍,则容易发生中毒或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十九畏”是指19种中草药相互配伍后会使药物的效力减弱或失效

专家简介

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麻黄是兴奋剂吗

麻黄有兴奋作用,麻黄碱 婴儿兴奋

甲流蔓延,政府纵容中药企业趁火打劫,视民众利益为无物。中药材价格狂飚N倍,连大蒜都鸡犬升天了。中药企业更是喜不自禁,大肆敛取不义之财。在众多无耻企业中,黑龙江葵花药业算得上一棵大葱

黑龙江葵花药业,在央视狂做广告,其生产的葵花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竟然被黑龙江省卫生厅列为首个预防和治疗“儿童甲型H1N1流感”政府储备用药

来看看该药的主要成份:麻黄、苦杏仁、石膏、金银花等

别的不说,麻黄是个什么东西?

麻黄是麻黄科多年生小灌木,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特性,是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固沙植物之一。由于长时间的过度采挖和破坏,致使麻黄植物资源枯竭,西北生态恶化

麻黄中的麻黄素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使人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并有成瘾性,在我国被列入二类精神管制药品。麻黄素就是国际上臭名昭著的兴奋剂冰毒的前体物质。冰毒即甲基苯丙胺,又称去氧麻黄素。美国曾广泛应用麻黄治疗哮喘,后来被用作减肥药和健美药,是许多健美者与节食者使用的辅助食品。研究发现,麻黄与冰毒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会产生类似的不良反应,如心梗、中风发作、心律失常、精神病反应和癫痫发作等

早在2002年8月,德国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学会(BfArM)与联邦医疗保健和兽医学会(BgVV)联合发布紧急公告,反对滥用含有草药麻黄的制品。此前,针对60例麻黄不良反应的报告,加拿大卫生部已经责令生产商从市场撤销含有麻黄及麻黄碱的制品,将麻黄列为“A级危险品”,禁止出售

2003年2月,美国职业棒球投手史蒂夫·贝齐勒在服用含有麻黄的营养补充剂后暴毙。据报道,美国仅2003年就出现了100多例与含有麻黄食品增补剂相关的死亡病例,FDA接到的消费者投诉超过1.6万起。2003年12月31日,FDA宣布由于证据表明服用含麻黄素的减肥补充剂与155例死亡病例和大量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含麻黄的减肥补充剂将禁止销售。FDA将2004年4月12日定为麻黄素类减肥补充剂销售的最后期限。FDA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建议他们停止购买和使用含有麻黄的产品。这是美国政府监管机构首次针对一种食品增补剂颁布禁令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对于预防甲流到底有没有作用,是不用脑袋都能想明白的问题。可黑龙江省卫生厅是用屁股决定脑袋的,屁股能不能想明白这个问题,还真难说

麻黄这样一种含有管制成分的原料,在中国却被广泛使用,形成了一个从采挖、种植到制药、医疗的庞大产业链。敢说中华不神奇?

直接在儿童用药中不加限制地使用兴奋剂来防控一种新型病毒,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不知道算不算中国特色的一部分

无耻的葵花药业,可怜的中医信徒

作者:一塌糊涂

药用雄黄有什么毒

小儿化毒散、小儿清热片有雄黄

中药中的朱砂、雄黄对人体有害是不争的事实,对儿童的危害则更大,有关专家呼吁对含有这两种成份的中成药进行清理和重新规范

李寅增教授长期忧虑一个问题:《药典》何时才能取缔那些含朱砂、雄黄的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成药),尤其是其中的21种儿童用药?

《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的简称,堪称是药物生产、销售、服用的“宪法”。在朱砂中含有汞,雄黄中含有砷,身为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系教授的李寅增同许多人一样认为,它们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伤害

为此,李寅增特意统计了朱砂和雄黄在21种儿童用药中的含量(见附录)。这里面,朱砂含量最高的是保赤散,一剂1050g,朱砂250g,占了1/4,用于“消食导滞、化痰镇惊”。雄黄含量最高的是小儿清热片,一剂658.87g,雄黄47g,占7.13%。它用于“小儿风热,烦躁抽搐,发热口疮,小便短赤,大便不利”。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神昏”的小儿惊风散,按照一天服用两次,每次1.5g的用药量,满周岁的孩子一天可能摄入朱砂0.35g,雄黄0.233g

依据《药典》规定,朱砂和雄黄的日用剂量分别为 0.1g-0.5g和0.05g-0.1g

早在2005年,江苏省中医院主任药师邵家德就撰文指出了这些药剂量偏大的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也担忧中成药中的朱砂和雄黄问题。2007年,他和一些同事一起调查现行四大国家标准中含朱砂、雄黄的中成药情况,发现《药典》收载这类药53种,占其收载全部中成药的10%;《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收载319种,占全部中成药的7.87%;《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收载53种,占全部收载的3.49%;《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收载15种,占其全部药剂的1.79%。这类药包括经典名药朱砂安神丸、牛黄解毒丸等。其中,儿童专用药有100种,儿童亦可应用的有79种

比照《药典》的规定,在调查国家标准收载的药物后,周超凡他们发现含超剂量朱砂的中成药有170种,含超剂量雄黄的有66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张永文、马秀璟和阳长明进一步统计出,《药典》收载的中成药中,有46种含有朱砂,其中,牛黄千金散中朱砂的每日最大服用量略超过上限(0.15g/日)规定,万氏牛黄清心丸接近上限。有26种含有雄黄,其中雄黄的每日最大服用量超过上限(0.11g/日)规定有7种。共有18种同时含有朱砂和雄黄,这些品种中,小儿惊风散、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散和暑症片等4个品种在雄黄的每日最大服用量超过上限规定的品种之列

为何用剧毒元素

朱砂和雄黄中的汞、砷是剧毒元素,在许多国家它们的化合物是被禁用的。为何在中成药中却大量使用?

中医博士、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中医门诊部主任刘士敬指出,朱砂之所以大量应用在儿童中成药内,根源于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它能安神,而儿童一般比较好动,吃了这些药物之后,儿童自然就安静下来

实际上,中医业内已经肯定了朱砂、雄黄的毒性,明了汞、砷具有明确的体内蓄积毒性,主要来自可溶性的汞、砷,虽然雄黄、朱砂的主要成分几乎不溶于水,可吸收程度低

大量研究证明,人体如果长期大剂量使用朱砂、雄黄,可以导致汞、砷等有毒元素在体内蓄积,造成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并可能损害人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

一般认为朱砂的主要成分硫化汞,不溶于水,难于被人体吸收,但现代研究证明,朱砂中常含有少量氯化汞,有剧毒,朱砂中的可溶性汞和游离汞被人体吸收后,危害健康。日本的水俣病就是汞的毒害

而朱砂安神的实验研究却存在着不一致的结论

有的研究人员发现,含与不含朱砂的牛黄清心丸的药效学基本一致。但湖南中医学院李钟文等给家兔分别口服朱砂、朱砂安神丸及去朱砂的安神丸,发现对心律失常有效,同时发现朱砂安神丸作用远强于去朱砂之安神丸,肯定了朱砂在“方中君药”的地位,并认为朱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是其镇静安神功效的主要基础之一

最新的《药典》2010年版中,在介绍朱砂“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之外,也指出“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至于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功效的雄黄,其主要成分硫化砷,不溶于水,难于被人体吸收。现代研究证明,雄黄中常含有少量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As2O3,即砒霜)、五氧化二砷(As2O5)

砷进入人体后分布于各器官组织中,主要分布在皮肤、指甲、毛发、肝和脾,经肾排出,因此,它对机体的各系统均可呈现毒副作用,可出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症状。在《药典》中的提醒词为“内服宜慎;不可久用;孕妇禁用”

研究表明,服用含砷剂1年以上常出现皮肤病变,这是慢性蓄积性砷中毒的表现

2006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两名服用含雄黄中成药致慢性砷中毒的患者。22岁的山西女患者因便秘从1999年6月开始长时间间断性服用含雄黄的健儿药片,20岁的男患者因癫痫2003年起服用含雄黄、朱砂的“化风丹”一年多,体表均出现点状色素斑,手脚出现角质丘疹。经实验室检查,血、尿、发内的砷远远超过正常值,诊断为慢性砷中毒。停服那两种药后,再加以治疗,各项指标才恢复正常

但也有一些研究证实朱砂和雄黄对某些病症确有效果:朱砂可治肺结核盗汗、面神经炎、牙痛;雄黄对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骨髓丧生综合征、恶性克隆增殖型疾病等有效果;某些含雄黄为主的中成药,如复方青黛片、复方白血宁、六神丸、牛黄解毒丸、抗白丹等治白血病也有效;还可治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皮肤病、带状疱疹、腮腺炎、腋臭、抗血吸虫等

在治疗这些病症中,到底是朱砂和雄黄中的什么成分在起什么作用,至今还没有实验给予证明

规范标准的努力

作为药物生产、销售、服用的“宪法”,《药典》里面却存在许多问题。许多中医专家对此感到无法坐视

邵家德撰文指出:小儿化毒散、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清热片、牛黄抱龙丸、牛黄镇惊丸、牛黄千金散,这7种含朱砂和雄黄的儿童中成药的用法用量表述不清。例如小儿清热片,“口服,1次2-3片,1-2次/天;周岁以内小儿酌减”,不知前半部分一天的量是成人的还是小儿的?是哪个年龄段的?酌减以什么为标准。这与《药典》本身所具备的法律性、规范性、统一性有差距,对指导临床用药极为不利

邵家德认为,毒性中药单味用量与复方制剂中的剂量标准应统一,在规定小儿用药剂量时应按年龄段表述

而周超凡他们却发现,在440种含朱砂、雄黄的中成药中,82种没有鉴别方法,也就是无法鉴别药物的真伪;这类药还缺乏含量测定——含量测定中以朱砂为指标的只有27种,以雄黄为指标的只有1种。另外,《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收载的这类药只有组成药物名称,没有组成药物剂量,多项指标无法计算

“朱砂所含的汞和雄黄所含的砷均属有毒元素,若成方中不测其含量,将给患者用药安全埋下隐患。”周超凡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2007年两会期间,当时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周超凡提出了关于加强朱砂、雄黄药用价值的再评价的议案。他建议国家对朱砂、雄黄的药用价值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再评价,并与更加安全有效、价廉易得的中西药物进行比较,从而便于决策是否修订其药用标准、如何监管

周超凡还有一重身份——国家药典委员。从五到九届,他当了25年的国家药典委员,头15年是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后10年当国家药典委员会的执行委员

在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的位子上时,“胆子很大”的周超凡,直接把“朱砂含量太高”的朱砂安神丸、磁朱丸,“开除”出《药典》。1990版的《药典》里没了这两种药

已经过世的卫生部原部长陈敏章支持周超凡,但问他:“你把它开除了,老中医反对你怎么办?”“我也五十多岁了,我也是一名老中医啦。我们不会反对的。”周超凡说。他出身于五代中医世家

此后,周超凡升任执行委员。后来的《药典》就再没有删除过药,虽然药典委员内部对这个问题“基本有共识”。只是朱砂和雄黄的单位用量减了,朱砂的减了两次,雄黄的减了一次,都是减到了之前的三分之一。然而,配方剂量、成方比例一点儿也没有动过,“造成单位用量小、处方用量大的自相矛盾”。因为配方是有批文号的,要是改的话,必须取得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同意

对这些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持积极的态度

悄然中的变化

李寅增呼吁对《药典》中含朱砂和雄黄的中成药进行清理,尤其是儿童用药,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赞同,表示早在临床上不用这些药物了

“对人体有害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对儿童危害更大。一般会使用别的替代药物,比如草药。”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李贵说

李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没有替代药物的情况下,他会跟家长说清楚,并告诉家长绝对不能给孩子长期服用。他还会告知医院里也会开中药的西医同事慎用。在他看来,大多数中成药中含有的重金属成分并非必须的,有的起不了什么作用,比如小儿用药一捻金的配方中含有朱砂100g,七珍丸含朱砂、雄黄各80g,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完全有别的药可以替代。“朱砂、雄黄这些东西能给人吃吗?但是有人就跟我辩,说As2O3(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还能治疗白血病呢!但是根本就不是一回事,As2O3在这里是化学成分,跟我们往中药里面加的雄黄可不同,这能跟着一块儿混吗?就像当初SARS时期的达菲一样,达菲是从八角中提取的,你能用八角去治疗SARS吗?”刘士敬说

周超凡说现在留下来的多数是古方药。除了古方之外,民国初期的方子可能有。他记得,1985年药品管理法颁布以来,就没有批过新的含有朱砂、雄黄的药。“一般来说,这些药从安全性、有效性来看,都是风险大于效益的,不应该服用。含有这两种成分的药长期食用都是有危害的,肝脏、肾脏都会受到破坏。偶然用一下还可以,但长期服用肯定不可以。小孩子就更不应该吃了。小孩子用的七珍丹、小儿至宝丹都是有引起中毒的,都报道过。像牛黄解毒片这种,大家最好是不要吃,因为中毒的很多。《药物警戒》杂志2005年左右也报道过,有一个三十六七岁的女的,一年多两年的时间吃了好多牛黄解毒片,就汞中毒了。”周超凡说

李贵指出上述儿童中成药是处方药,但在一些不规范的药店仍然可以买到。他忧心一些不了解朱砂和雄黄危害的家长买给孩子吃,等出了问题来医院问

南方周末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广州的同仁堂药店在售10种含朱砂和雄黄的儿童中成药:一捻金、七珍丸、牛黄清心丸、小儿化毒散、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牛黄抱龙丸、牛黄镇惊丸、香苏正胃丸、紫雪散,个别店无需处方即可购买。同仁堂生产的七珍丸已剔除朱砂和雄黄,其经典名药牛黄解毒片亦然

另一种声音

在反对含保留朱砂和雄黄中成药的专家之外,还有两个专家阵营。一是保守派,坚决捍卫传统,认为朱砂和雄黄确有作用;另一是改良派,保留这些药,但用别的成分代替朱砂和雄黄。“朱砂、雄黄是对身体有害,但是只能说尽量避免,必要时还是要用的,比如安宫牛黄丸是每个医院必备的抢救药。朱砂是着重镇静的,在解毒方面不是非用不可。如果就安宫牛黄丸来说,把雄黄去掉的话,药效会差一点。”广州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李蔷华说。她同时介绍,医院已经二十多年不用那些儿童中成药,只在早些的时候用过紫雪。“几乎所有的西药都有严重的副作用,是否从此就不用了?显然是否定的。只是说我们应该更科学地使用,用其利避其害就是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中心分析室主任薛健说。他同时还是中国药典农药残留、重金属检测方法主要参与研究人员,参加了2010版药典修订的研究工作

薛健认为:“安眠药,其中的咪唑安定即使在正常用量下也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过量能够致死,这和朱砂差不多。但不管朱砂还是安定,我们用的是我们需要的作用,并且控制用量让副作用降到最小就可以了,而不是从此就不能用了。”

薛健指出,国外禁止中药进口是认识错误。中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有许多是由于他们错把中成药当做食品补充剂使用,服用时间过长或超量服用而引起的,是他们用错了,而不是中药的错

他介绍,2010年版《药典》儿童常用的品种全部增加了重金属和有害元素限度标准,也就是对中药安全的标准有了大幅度提升。与国际上其它国家药典的相关标准比较,我国标准有的更加严格。但实际上是不可比的,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治疗疾病的药,但是除了日本、韩国等地区以外,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是把植物药作为食品补充剂来用,其使用方法和用量和中药有很大区别,因此,其中重金属对人体的暴露量和危害是不同的,所以含量标准就没有可比性

“中药是中国人千年智慧的结晶,而国外基本就没有中药一说,所以也不可能有中药的相关标准,我们如何比呢?还说让中药标准和国际接轨,国际上就没有这个轨,又如何接呢?我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尽快完善中药的标准,让国际和我们接轨!”薛健说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马军对此文亦有贡献)

附录:

21种儿童中成药朱砂、雄黄含量

七珍丸:雄黄80g、朱砂80g,一剂共848g

一捻金:朱砂30g,一剂共530g

万氏牛黄清心丸:朱砂60g,一剂共590g

小儿化毒散:雄黄 40g,一剂共504g

小儿百寿丸:朱砂10g,一剂共1055g

小儿至宝丸:雄黄50g、朱砂10g,一剂共1380g

小儿金丹片:朱砂80g,一剂共 705.1g

小儿惊风散:雄黄40g、朱砂60g,一剂共514g

小儿清热片:雄黄47g、朱砂23.5g,一剂共658.87g

牛黄千金散(小儿可用):朱砂160g,一剂共924g

牛黄抱龙丸:雄黄50g、朱砂30g,一剂共602g

牛黄镇惊丸:雄黄100g、朱砂100g,一剂共2140g

局方至宝散(小儿可用):朱砂100g、雄黄100g,一剂共820g

抱龙丸:朱砂47g,一剂共822g

胃肠安丸:朱砂(未列明含量)

香苏正胃丸:朱砂 3.3g,一剂共680.3g

保赤散:朱砂250g,一剂共1050g

紫金锭:雄黄20g、朱砂40g,一剂共640g

紫雪:朱砂9g,一剂共 1331.1g

痧药(小儿亦用):朱砂126g、雄黄126g,一剂共1003g

牛黄消炎片(小儿亦用):雄黄9.6g,一剂共49.9g

(据李寅增统计)

南方周末记者 苏岭 实习生 王媛媛 向婷婷

2011-04-06南方周末

名老中医忏悔录

海云青飞:对于一个社会人,很多东西要从政治上去看才能看得很透彻,中医也不例外。在高度集权下,务实而自由的思考被压制,于是玄学就倾向于兴起。高度集权又会带来一些方面的落后,特别是近现代,于是就需要服用大量的精神安慰剂来实现精神胜利。统治者以为自己是织网者,可以自由操控网中人,十分快意,可惜的是他想错了,愚人者必然愚己,谎话说得多了,自己也必然被骗,没有人可以例外。在我眼中民主和集权两种模式只是事物一体的两面,本无优劣之分,事在人为。唯物主义决定了集权必然带来腐败,所以现阶段的表现还是民主模式好一些。不过,若是居顶者能放弃治国平天下扫全球的雄心壮志,转而注重于防止自己的坠落,则己修则天下修,真的成就治国平天下扫全球的丰功伟业也未可知

今人重利而轻义,极少有中医业内人士反水批评中医,这是自己否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今有老中医王教授者,敢于直面真相,誓言要活出人生的意义,即使不被理解,也要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在这个敏感词越来越多的今天,王教授这样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他的博客已经关闭了,今收集他的一些文章,花了一天时间作了简单整理,方便有心人参阅(2019-12-27)


我负中医中医负我

王教授

十九岁进中医学院,学了一辈子“中医理论”,用“中医理论”当了一辈子中医生,教了30多年的“中医理论”,年近退休才弄懂“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在“和讯网”上,既给“中医理论”,也给自己留下个“时间囊”。知我罪我,任人评说!

一个有良心的名老中医回首人生

六十抒怀 2009-11-30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六十岁了!甲子本命年对人生来说是一个界限。那就是结束了职业生涯,开始享受自然人生,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对于年龄的诀窍就是将它除以2来看待,我只是30岁而已!

虽然自己平凡得近乎平庸,并没有什么引以为自豪的作为。也就是个本科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髙不成,低不就,人虽瘦,皮欠厚,身与名,都不重,如荘子所说:“在材与无材之间”。但回首往事毕竟也没有什么悔恨之处。扪心自问,对得起民众,对得起社会。虽不富有,不能为妻儿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这也是自己一直感到遗憾的事情,但是他们毕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而立足于社会。自己又还有何憾事可言呢!唯一对不起的是将我们兄弟姐妹八人培养成人,而一辈子含辛茹苦、饱经风霜的父母,尤其是我那可怜的老母亲,晚年还让病魔给折磨了多年,这可是我这个当“医生”的儿子终身感到难过、愧疚和无奈的事情!

年轻时感到遥遥无期好漫长的岁月就这样过去了,这么快就走进了甲子本命年。妻子给我买了两条红裤衩,年青的时候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流年之类的说法,而到如今还是顺从的穿上。我想,习俗代表着人们的一种善良意愿,何况自己本来就是凡夫俗子,何必自命清髙,执拗地要超凡脱俗呢!这人的啊,看来还是理性不易养成,科学更难坚守;有科学的技能,未必有科学的素质;有科学的素质,未必有科学的品格

未来还会有几个本命年!每次都会让人感到人生即将接近尾声,如今已到了“时时可去,处处求生”的时刻!人生如寄,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存留在这个世上的,只不过是短暂的过客,不由得让人产生一种紧迫感来。该做能做的事情还是得抓紧去做啊,谁又愿意让自己宝贵的生命无声无息地毫无意义地消耗掉呢!说虽是这么说,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这样过去了,有道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青春已逝,岁月不再!要记下此时此刻自己一些零乱的思绪,同时也记下甲子本命年自己的一些心愿

退休之后,不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但求健康快乐每一天,人生无常,一切都应顺其自然。人们常说要以健康为中心,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退休生活原则。以健康为中心,潇洒一点没错,我不反对,但“糊涂一点”却不敢苟同。有些事情还真不能糊涂,还是明白一点好!否则不就慢慢痴呆了吗?这人生又如何能潇洒走一回呢?! 人们常常会发出“人生苦短”的哀叹,其实短长都罢,关键是要活得个明白清楚

活到今天,虽不能像一些大家们那样,立德、立功、立言,但正直、正心、正行还是做到了。总还可以回顾和反思自己所经历的人生,所遇到的人和事,写下一些感悟吧。在未来的日子里,要将自己风风雨雨的人生,将自己慢慢弄清楚的事体,回忆起来,整理出来,记录下来,使自己更明白一点。将自己明了的事情,世间的真情实相,告诉后人,先觉觉后,责无旁贷,这是老一辈人的责任与义务,岂不乐哉!

想来不妨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当然要量力而行,而且范围要宽泛一些,要从生活的诸多方面来激发自己的思绪和激情。只有这样,将来在告别人生的时候,脸上才会有一丝无愧的笑容。要用自己快乐之心,诚挚之心去酿造一个又一个甜蜜美好的祝福。献给所有的亲人,献给所有的朋友和同学,同时也献给那些天底下需要祝福的人们

老年的内在意义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成熟。因此,享受老年时光是人类享受生活的重要内涵,要充分享受生命的这一程。有人说,最好的年华是退休之后。的确,像青春一样易逝的老年时光是完全不必用打发、填充这些词汇来修饰的。一般来说,好象性情豪爽、豁达的人们,寿命比一般人要长,究其原因是他们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人的老年生活自然充满激情,他们从不言老,从不停止进取,其生命的火焰越烧越旺

大学毕业之后,曾先后当过医生、教师和教学、医疗行政管理干部及党务工作者。职业角色的不断转换,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今天看来,并非自己如何髙明能耐,而是社会分工使然。品味这职业人生,感悟颇多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乃仁术,好自为之

人类与自身疾病的斗争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疾病的科学诊断与治疗,一是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一名优秀的医师应当在这两个层面上游刃自如。一名优秀的医师不仅仅在于其能创造“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奇迹,更在于其能否判断疾病的“不治自愈”,或者目前尚“无法治愈”;一名优秀的医师,不仅仅是优秀的临床医学家,更应是一位医学教育家。医学的目的,一直就是在帮助病人。让自己永远铭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一自古流传下来的医学之崇髙目的。要敬畏生命、珍重健康、追求真理

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是“最年轻的科学”,究其历史也就百余年,它既是对疾病的科学诊断与治疗,也是对病人的一种人文关怀。正因为其年轻,所以还要不断地探索进取,所以其前途无量。从近代医学发展到现代医学也还不到五十多年,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将在新世纪中突飞猛进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对病人的一种“人文关怀”,除外科、骨伤科等专科技术层面的一些特殊治疗外,都是在催生“人的本能”,是在“唤醒病人的自愈力”,是对病人的一种“抚摸”和“安慰”,与现代医学有着完全不同的“范式”

医学科学将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将无止境地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无论那一门医学,都要具有其核心竞争力,即在市场化的条件下,经得起优胜劣汰、优势互补、优化配置的检验和选择。中医也应接受这普世价值的东西,与现代医学科学接轨,与时偕行,紧跟上这时代的步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就高等教育而言,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素质好的学生不用教,素质差的学生教不会。所谓素质不仅是指智力,还包括学习兴趣和爱好,更包括学习态度和动机

教师最难的不是传道、授业,而是解惑。解惑答疑不仅仅是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如何解答学生们所提出的各种各样不同的想法和问题,这些想法和问题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要将这些如实地告知学生,使学生常惑常问,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树立起质疑、批判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育绝非单纯的工具,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人格心灵的呼唤

至于教学、医疗行政管理干部与党务工作者,恕我说几句不太中听的话,当初之所以答应季院长、李处长出来做点事,只想为师生们做些服务。可不曾想到这坛子里的水很深、很浊,绝不是有个性、讲正义、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相信“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读书人该去玩的地方,最后连季院长也愤然辞职而去,坚决不干了!

“公仆”之说只是“巴黎公社”人们的一厢情愿和良好的愿望罢了,又有多少人能确实做得到?谁不是以“官”自居!后来才发现,我们所建成的,与我们过去所憧憬并为之奋斗的,几乎完全是两码事!……

人贵有自知之明。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段,个人会被推到社会大舞台的一定位置上,当事情过去之后,应该懂得离去,退到舞台的边缘,甚至完全离开这个舞台。既然退了下来,就是一种解脱,没有必要再去说三道四了。何必在“处江湖之远”的晚年去追思“居庙堂之高”的经历呢,应当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争取多活几年,享受天伦之乐。更应懂得,长江后浪逐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而且转得会更好!但愿后来者比我们更聪明、更自觉些。其实,到了眼睛睁不开,嘴也合不拢,腰也直不起,头脑也不清醒时,是不会讨任何人欢喜的

歌德曾经说过,“人的幸福,全在于心的幸福”。快乐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也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只要端正生活态度,也就是找到了快乐。苏格拉底也说过,“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到来”。学会快乐,不只是一个生活技巧问题,而是一个思想境界的问题。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享受生命,享受人生,就是享受追求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的过程。(京且)

花甲之后又五年

2010-12-15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六十岁退休时,曾许下诺言,要将自己风风雨雨的人生,将这一辈子所经历的人和事,慢慢弄清楚的事体,做一番认真梳理,回忆起来,整理出来,记录下来,使自己更明白一点。为免所知悉的情况泯灭,基于一位老人的责任与使命,希望能将自己亲身的经历,所明了的事情,世间的真情实况,择其要者以示后人。可世事难料,还没来得及动笔,老母亲却病倒了下来,每天往返于609路公交车之上。三年之后,从医院送走了母亲。父亲上寿期颐、桑榆晚景,需要有人照顾,因而一直在家侍候,不敢怠慢与偷闲。只能于睡前晨起时分,认真回忆,仔细琢磨,精心构思,草拟腹稿。直至2009年秋后,待一切家务护理工作趋于稳定和熟练之后,稍有余暇,通过对面房住的学生在“和讯网”开了个“愽客”,才能如愿以偿

自己十九岁进中医学院,学了一辈子中医,当了一辈子中医生,教了三十多年中医,年近退休才慢慢读懂了中医,弄清楚了“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早先只是困惑,感觉并不十分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实践的磨练,阅历的积淀,这种感受就越加分明,更加深刻了

一年多来,围绕着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以叙事的形式,夹叙夹议,有感而发。道说了“中医理论”的形成;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它的本质是“感觉”加“类比”的推理;中医的“神仙英雄史观”和“一次认识完成论”;古往今来的“两种中医”;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中医为什么能“看好病”;以及中西医学的相互比较和不同范式。回顾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从理论到实践,从困惑到质疑,从反思到批判,从追求到觉悟,诉说了自己学习的感受和体会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落指先后敲下了106篇愽文〔经修改重新发出的后面8篇不包括在内〕,100多万字,还原了历史,道岀了原委,说出了真相。那两千多年的所谓中国医学史,其实多是些吊诡的现代史,经过后来的人们不断地捡选、涂抹和添加,早已“古为今用”了。考证是翔实的,求证是严谨的,叙事也是理性的,这对个人而言无疑是一笔人生财富

有同学说,当下大家都在靠中医赚钱的时候,你却在论说中医的长短,似乎有点不识时相;也有同学说,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谈论一个十分圣洁的话题,未免过于奢侈;还有人说,这老头子,不自量力,自以为是,不甘寂寞!而我自己却始终认为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说了自己应该说的话,在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了出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何乐而不为!当敲完所有愽文之后无限释然,此生或错过,但留下真话永存。认清历史的过往,认清自己,对于现在和未来,才有真正的借鉴意义

真正读懂并理解我的意思的人们都会想到,其实,只要能识字断文,大凡有点仁爱之心,不是故弄玄虚沽名钓誉,按照“中医经典”或摹仿着老先生们的方子,开出几味中药来,吃了不死人,谁都能当一名好中医!

自己也跟学生们说过,大家不必介意,时下到门诊找你看病的多是些慢性病病人,即便是急性病也是西医看过了大半截,让你去做些调理调理治治病尾罢了。只要心中有数,懂得进退,充分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凭你那“感觉”加“类比”的悟性,取“四象”而“比类”推理一番,“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开点清淡无毒的中药,不妨大胆去试试,心诚则灵哦。说不准哪一天,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功成名就,您也能挂上“名中医”、“名老中医”的金字牌匾,何况人家没上过几天临床也没看过几个病人的,包装一下,不照样当上了“著名中医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可真要上个病房管管病人,绝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儿,还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学好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否则,只能看看门诊,当个“甩手郎中”,在那现代化医院的病房里,你是无法也不可能呆得下去的

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已经弄明白并愿意将这明白了的真情实况告知学子与世人,使大家都能有所知晓,不致于视听迷惑是非混淆。否则,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经典该当何解释?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现代口号岂不成了空话一句!

在一个公民科学素质仅为3.27%〔据2010年3月8日至4月21日中国科协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国家,知识分子不仅自己立身要正,更要有高尚的操守,不能为个人利益而失去良知,要有“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面前,更不能沉默或者逃避,要有不惧流俗敢说真话的勇气。知识分子应当代表着社会和时代的理性精神,如果因为讲真话说实话而挨了骂,那恰恰是一位知识分子的光荣。有道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实,这社会正如当今著名学者许倬云先生所言:只要1%的人开始想问题就有希望!

入行四十多年来,使自己深感读医之难。读医难,读医之所以难,难就难在,读医犹如读“人”、读“己”,这人类的奥秘永远读不完!绝无中国古文字中那“人”字“一撇一捺”,“己”字“张口吃饭”的象形解释那么简单

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二:

  • 一是“孩童辩日,如盘如汤”。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世上,同一人,同一物,同一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与态度,没个统一的尺度科学的准绳。把中医这门古老的自然哲学当作自然科学来读,以为只要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事物,所学习和研究的事物、对象就是科学。将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致性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个体“认知世界”的内容和标准的差异性混为一谈;否认个体的“认知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存在着差距。当从中无法获得科学的证据和结论时,其实,已经明示了什么。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人失去良知弄虚作假;有人弃而逃避不敢面对;有人将自己的“个人感觉”、“自我实践”、“直接经验”等等由于受时间、地点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所制约的所谓个体“认知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等量齐观,混淆了认识论的基础,甚至不惜怀疑科学理性的普世价值,为自己和利益集团而另立“科学”范式

  • 二是“夫医者以愈为职……苟治之有效,无异于得鱼兔,安问其筌与蹄为”。抱着一种但求捕得鱼兔不必问其捕捉工具,只要有疗效就没必要问其理论是否合理的实用主义态度。对中医疗效的判定有失偏颇,以致误读误判!以为中医用药在先,病愈在后就是中医的疗效。对中医的疗效缺乏深入细致全面正确的分析,缺乏科学实验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完全忽视了人体本身、致病因素、疾病乃至医生、药物等等诸缘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理论”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缺陷与无奈

就人类的认知而言,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被认识的对象。只要你把眼睛转个弯去看看自己,不是指向眼前的客观外部世界,而是指向眼后的自身内部世界,认识认识自己这活蹦活跳的生命,就会发见眼后的一切却是那么模模糊糊,不甚了了,一片幽暗,没眼前的那么明了清晰,清楚明白。纵观近、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是一个相当复杂、晦涩和困难的过程,往往停停打打,打打停停,时而迂回曲折,时而停滞不前,甚至几经蒙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花甲之后又五年 -2

而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人类己经能够登上月球,遨游太空,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尤其是对自身大脑的认识;对人体微观世界的认识;对精神性、心理性疾病和某些慢性病的认识;对一些仅有症状而查无体征时下称之为“心身性疾病”的认识。因而不得不又回归到几千年前的原始认知之上,“感觉”加“类比”,“取象比类”,似乎只有那些含糊模棱天人合一大一统的理论才能说明一切,而且越是“高度抽象”越能说明“深奥问题”!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神学医到玄学医再到科学医漫长的历史过程,医学的进步是点点滴滴的进步,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发展而发展。科学理论的停滞无法促使技术手段进步,技术手段的停滞又会阻碍科学理论发展

那后来的哲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生命下了一个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个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自然界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又说:“生命首先正是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矛盾一停止,生命也就停止,死亡就到来”。这“生命”、“蛋白体”、“存在形式”、“新陈代谢”、“自身”、“物体”、“过程”、“每一瞬间”、“别的东西”、“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等等复杂而多变的情况,够你去揣摩的了。但如今看来,那生命之中还有许许多多更为深奥的知识和学问,即便是伟大的哲人也未免能说得个完道得个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最宝贵的是健康,人的一生就好像一声叹息!健康固然需要自己去维系,岂能让它停止、灭亡,得寻觅点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但其终究会停止、灭亡而去,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完全不会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难什么难!我那老先生说:只要识得一个“人”字就可当中医生。那思考着的学生说:那老先生可“从未读过内、外、妇、儿、五官这些临床各科的书籍,他就凭一本《内经》治病”,“而且临床疗效卓著”。老先生还说:《黄帝内经》中只要“一句话悟清了,你一辈子都受用无穷”。那学生也说:可见“经典的这个后延性实在太大太大,它确实是一个早熟的文化,它确实是历久弥新的东西”。当今这世道儿,仅仅自称或别人称“才气非凡”是不够的,是骡子是马,只有拉出去溜几圈方才真正知道。坐井观天和自说自话的人,完全形同痴人说梦,更不值一哂。那点点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对病人的一种“撫摸”、“安慰”和“关怀”,留下点人文色彩罢了!

难什么难!睁开眼睛看看这世界,不就是白日、黒夜;太阳、月亮;高山、流水;男人、女人;一团“气”而已……再简单容易不过的事儿了。那阴阳一分为二不就是哲学?那股子“气”不就统揽了天地人日月星辰三才七政?那六淫外感、七情内伤、阴阳失衡、五行乘侮、运气失调、八纲偏颇、经络脏腑失衡不都是病?“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庸之道,国身治同,良相良医,圣人、上工们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么会是“细菌”、“病毒”等等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人体“新陈代谢”的障碍和“内分泌”的失调?又怎么会是“细胞”、“干细胞”、“蛋白体”、“线立体”、“基因”的缺损?病理、药理、诊断标准、治愈标准、有效成分、对因治疗、无效验证、对照组验证、血钾、血钠、血尿酸、肌酐、血糖、胆固醇、高密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子、质子、酶等等名目繁多细之又细微之又微的东西!再简单不过的事儿,何必弄得那么复杂繁琐,自讨苦吃,自寻烦恼?!r

没错,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都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是愿意受那些过时的哲学所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那正确的哲学思想可能会是科学的先导,而错误的、过了时的哲学思想却往往是科学发展和进步的障碍

中医理论满足于两千多年前所谓传统的、形而上的自然哲学残渣,所谓“神仙英雄史观”、“一次认识完成论”,使之得以苟延残喘;中医理论在“维系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说辞之下,成了时下众多中国人的心灵鸡汤与精神鸦片。其实,只有当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接受了辩证法则的时候,一切哲学垃圾,才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在实证科学中消失掉。所以,无论是自然科学家和社会人文学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真理的探求,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绝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医学科学的发展也一样,绝没传统中医那“秀才学医,笼里抓鸡”、“医学实在易”般的简单,也没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尽人事,听天命”那么淡定乐观无所谓!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始终致力于引进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他们的努力,科学精神已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尽管眼下公民的科学素质还比较低,但大家无时无刻不在分享着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如果真正放眼看世界,比对世界上各个大国兴衰的历史,就会很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们仍然处在转型时期的落后阶段,虽经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这种进步更多是“量的进步”,接下来需要实现的是“质的进步”,而真要实行“质的进步”还需要继续艰苦努力。如不舍弃旧的传统,进行充满阵痛、脱胎换骨的转变,就难以完成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如果囿于历史的成见,满足于以往的经典,固执于旧的理论,为传统观念所束缚,不求进取,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医学科学还会落后于人家几十上百年,最终将贻误为害整个民族。因此,身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医学工作者要象106岁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老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不应只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去看世界,而是要学会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国家与民族。紧跟着全球化时代的科学与民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步伐奋起直追

好心的人们都建议我将近年来所感所发的愽文一并整理付梓成书,但我却认为让她留在网上更为妥当,因为书本印数有限可以焚掉,网络无边不可泯灭!就让她作为一个“中医理论”的“时间囊”,永远留置给后人。也作为自己的“时间囊”:五年、十年……五十年或百年之前,一位学过中医的老头子,对他自己所学习和从事过的专业曾经留下这么些言语。知我罪我,任人评说!

如今,花甲之后又五年,六十有五矣!将其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就那么一丁点一瞬间的事儿,微渺至极。行年六十五,当知六十四年之非,人生苦短,能读懂一、两个“理论”,幸哉足矣!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未来还有多少个五年!得留点时间给自己,尽情享受人生这份休闲与幸福,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日出东海落西山,睁开眼睛又一天。愁也一天,喜也一天,愁愁喜喜只求人舒坦;每天领取养命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多多少少一个样;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粗粗细细都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捡,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好好赖赖只御寒;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贫贫富富又咋样;常与知己好友多聊聊,不改书生气,放言无所忌,笑谈天下大小事。但是,无论如何,遇事还得动动脑筋钻个牛角尖,应该说的还得去说,应该做的还得去做。老来随心所欲之,愤乐而不知老之将至,不以亢龙为忧,却以亢龙无悔矣。否则,岂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回!

“知识就是力量”!如今这话已经成为千古名言。毫无疑问,培根先生所说的“知识”,应是当下最新的最有用的科学知识和学问,而不是过了时的已经陈旧无用的知识和学问。世界上只有科学知识和学问才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与人终生相伴的财富,别的什么地位、权力、金钱等等都是身外之物。因此,古往今来,众多优秀的民族、杰出的人士都把接受继续教育、终生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作为毕生的追求和生活方式

那客观世界可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哦!〔京且〕

传统医学害死人,华盛顿为例

华盛顿之死

2010-01-26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美国首任总统、有“国父”之称的乔治·华盛顿1799年12月14日去世,这位曾为美国独立和解放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去世,令美国举国悲恸。但人们对华盛顿之死,仍心存疑虑

事隔200年之后的1999年12月14日,在其去世纪念日这一天美国民众在他的家乡蒙特佛农举行了盛大的祭奠活动时。美国媒体突然披露了一则消息,华盛顿之死竟然与当时诊断不确、医治不当有关,华盛顿总统竟然是被庸医活活整死的!

据资料记载,1799年12月12日,华盛顿打算看一看他心爱的农场。那一天,大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在外边一待就是5个小时,当他进屋吃晚餐时,头上沾满雪花,衣服已经湿透

第二天〔13日〕早晨,他起得依然很早,但已经出现了感冒的征兆,咽喉有些嘶哑,家人劝他不要出去了,可是他执意要到林场里转一圈,给决定砍伐的树标上记号。利尔是长期跟随华盛顿,就像总统的儿子一样悉心照顾他的管家。当他发现总统的病情后,劝他让医生诊断一下。然而华盛顿和往常一样,固执地认为这是一个小病,不必兴师动众,麻烦医生和家人,他认为是小病小灾,不治自消

细心的利尔还是发现,总统在极力掩饰由病痛带来的痛苦与不安。当天的晚上,华盛顿的嗓子已经非常嘶哑了,可是他还是满怀激情地为爱妻马莎大声朗读诗歌。晚餐后,马莎要去照顾孙子孙女们,华盛顿就和他那位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秘书托拜厄斯·利尔讨论国家的政治,此时的总统仍然不顾疼痛的咽喉,在讨论中表现出一位老人的和蔼可亲、耐心细致

第三天〔14日〕凌晨,他开始发烧,全身发颤,喘气粗重,呼吸很困难。家人这才决定赶快请医生来诊疗。在医生来到之前,华盛顿就命管家让人为他放血,因为他见过他的农奴们有病时,放血后就会自动好起来,所以他决定效仿一下。第一个到达的医生是詹姆斯·克雷克,他是华盛顿的好朋友。为了准确诊疗,还同时请了马里兰州最德高望重的古斯塔夫斯·布朗大夫,因担心布朗不能及时赶到,还请来年轻有为的医生伊莱沙·卡伦·迪克

医生们来到后,也做了一次放血治疗,然后,用糖蜜、醋剂和黄油等配制出混合黏液,让总统漱喉,此举不幸引发了他咽喉剧烈肿胀,差点窒息而死

后来又为华盛顿做了两次放血治疗,同时又让他用撒尔维亚千叶和醋混合泡成的茶水漱喉,当他向后仰头时,发生了严重的窒息,这一次差点连药液都吐不出来,憋得他脸色发紫。到了这时候,华盛顿的咽喉已经肿胀得十分厉害,但坚强的他仍强忍病痛,起床穿衣,在屋子里踱步,企图找一个好的姿势利于呼吸。当他走累了就坐在椅子上歇了两个小时,直到坚持不住了才回到床上躺着

再后来,当华盛顿能稍微咽点东西时,医生们就让他服酒石来控制呕吐,服甘汞来化解咽喉的脓液,然而这个时候,“总统发现自己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了”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他进行了四次放血,这相当于他全部血液的三分之一。利尔后来写道:“在整个下午,他表现为疼痛不堪,浑身乏力”。当利尔让他换一个姿势时,他用微弱的声音说:“我真担心,我这样太拖累你了”

傍晚时分,华盛顿感到自己的生命已到终点,他就让妻子马莎拿来了两份遗书,看完以后,让她烧了其中的一个。然后,他让利尔整理他新写的有关军事方面的书信和文章,并让他安排存放这些书信和文章。下午5点时,他从床上起来重新坐到椅子上,使劲地喘气,不一会儿,他感到累了,就又回床上躺下,他的病情在迅速恶化

也许是对医生们失去了信心,也许是他真的被病魔折磨得累了,他要求医生让他安静一会儿。晚上10点多钟,这一切治疗手段都无济于事,华盛顿在极度痛苦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7岁

今天看来,华盛顿的病情并不复杂,克雷格医生等人也并非有意治死华盛顿。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华盛顿是重感冒引发会厌感染,而导致气管阻塞,最后窒息而死。但放血治疗也是导致华盛顿死亡的原因之一。也可能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由鏈球菌侵入扁桃体而引起的扁桃体炎和扁桃体周围脓肿

可以说,200年前克雷格等医生确是误诊误治,也许可以说,200年前的医生还不了解会厌炎这种疾病,更不懂得治疗这种病的方法。尽管现在距华盛顿去世已经很遥远,但最可信的医学研究表明,他因患有急性会厌炎而导致气管阻塞,最后窒息而死

会厌炎的典型症状是发作快、发高烧、咽喉疼痛肿胀、咽食困难、声音嘶哑甚至不能说话。由于患者的气管阻塞,呼吸困难,导致焦躁不安,据资料表明,华盛顿在生命最后的时日,就表现为这种病状。华盛顿所患病的症状,与此完全相同。应当说,在当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疾病,会厌和悬雍垂肿胀,是正常情况下的10倍以上,基本把患者的食道和气管全部堵塞,根本无法呼吸和进食。何况还多次放血,身体已极度虚弱

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我国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1758~1836〕在其所写的《温病条辨》一书“自序”中写道“猶子巧官病温,初起喉痺,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闭,又遍延诸时医治之,大抵不越双解散、人参敗毒散之外,其於温病治法,茫乎未之闻也,后至发发黄而死”。他紧接着又说“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於是证,亦未得其要领”。说的是其侄子患温病喉痺,请了不少医生诊治,多用辛温发散药物,终因治不得法而夭亡,而自己也不得要领的事实

其实,直到1840年,人类才发现了炎症是细菌引发的疾病,但是这一发现直到1870年才为医学界普遍认可。有效的药物治疗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事了。近、现代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充其量还不到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华盛顿之死,到吴鞠通侄子患温病喉痺而亡,告诉我们:事实上,无论是西方的传统医学,或是东方的传统医学;也无论是中国的传统医学,还是古希腊的传统医学;世界范围内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传统医学。在严格的科学检验面前,其所谓药物疗法、放血疗法、顺势疗法等等传统治疗方法,今天看来,都完全站不住脚,在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后均已经纷纷退出国家医疗体系

这么多种传统医学都没能够经受住客观标准的检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理论体系是非科学的,它们不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发展。各种传统医学治疗方法虽也曾经误打误撞“治好”过一些人的病,但由于其基本理论是非科学的,终究靠不住。不能始终停留在寻找成功个案,感觉有效就信其有效的阶段

在未来医学发展的历程上,传统医学如果能发挥一点作用、能保留一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其前提是必须接受现代科学实验客观标准的检验。如果按照某些极端的传统医学维护者的说法,不需要接受任何科学检验的话,那么,它就只能永远作为历史文化而不能走向科学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以及化学、数学、物理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它已经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它还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为它是最年青的科学。〔京且〕

祝守明《道医讲义》评价

异化还是回归还原

2010-01-2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我国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道医学试用教材《道医讲义》去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首发式。〔详情见:《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6月29日报道〕

尽管编者祝守明道长请来诸多政府官员为自己的教材出炉站台造势,但是连中医业内人士也斥之为粗制滥造的伪医学,是不能靠行政力量就能长久推行的东西,是对中医学的一种异化。〔详见:《愽客中国》王世保:《道医学:一种欺世盗名的“伪医学”》〕

无论是从批评者的文章论说,还是从《道教讲义》的目录和所讲述的内容中,我们都不难看出中医学与道医学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

尽管批评者想从中医与道家、道教的关系;“道医学”是现代人士杂糅出来的“伪医学”;中医和巫术是汉代以后道士看病的两种手段;“道医学”是一种中医和巫术杂糅的“伪医学”等等诸多方面,企图厘清中医与道医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中医的目标指向的是世俗的,而道家的目标指向的则是超世俗的,企图说明道医学是对中医学的异化。但是,中医学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与巫术、与道术是纠缠在一起的

追溯到商代,人们生病时一面使用刺灸、药物等治疗手段,同时也祭祀鬼神,以求禳除邪祟,所以有“医巫同源”之说。《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学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五运六气”、“治未病”、“养生观”,包括对疾病的症候表现的描述和药物治疗等等理论也都与道教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道教的经典著作《太平经》与《黄帝内经》如出一辙。其终极目标都是所谓“国身治同”的宏大理想,即以“大可治国,小可治身”的治国与治身为同类事功。国家的治理和人体疾病的治疗二者可以比类取象,且遵循相同原则。以至黄老之术、服食派、房中派、丹鼎派等等都入其中,可见道医学与中医学所欲穷究的内容基本相同

《道医讲义》的编者甚至还将扁鹊、华佗、董奉、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等中医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也纳入道医的代表人物。可见“医易同源”、“医道同源”,是一脉相承也。批评者可谓说不清、道不明、疏不通、理还乱

就“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等学说而言,是道教之所以能与当时的医学建立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至今为止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们试图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不仅建立起了自然界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还建立起了人类社会的组成联系。不仅试图说明各个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还企图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总的联系乃至人体内脏腑经络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想实现的目标可谓宏大无比,但它的实践经验基础却显得十分薄弱可怜!

其中包含了不少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天才猜想成分,很多内容今天看来都是牵强比附,毫无科学依据,这是科学尚未成熟的具体表现。可如今的中医药大学无不将其列为中医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并用之于教授学生、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并将道医的代表人物树为中医学子学习的楷模

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治未病”、“养生观”、“修真理论”等等既是道教的理论,也是当下中医所谓最时髦的理论,如今在中华大地可谓大行其道,靡然成风

试问,当今的中医理论有那些能与道教脱离得了干系?天下人谁不知道“十道九医”哦!

其实,汉儒经学,以《易》、《春秋》、《老子》为盛。《易》推阴阳;《春秋》言灾异;《老子》明吉凶祸福休咎生死之故;加以纬谶阴阳五行方术诸学。故汉代儒生、医家莫不与方士相兼,方士无不与道教相通。是易、老、庄为之“三玄”;医、易、道三者兼容并蓄。所谓“医巫同源”、“医易同源”、“医道同源”是也。可如今的人说到传统时就是源是流,如数家珍;说到医学科学时却推得一干二净,是被异化了。岂不怪哉!

与其说道医学是对中医学的异化,倒不如说是对中医学的还原和回归,还了中医之本来面目!

倘如批评者所说,我们不妨要问:

如果说“所谓的‘道医学’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全然不存在的”,那么中医学又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道医讲义》所确立的‘道医学’只是在道家文化的外衣之下用道家的修真理论、中医和巫术杂糅成的‘豆腐渣工程’,这个‘豆腐渣工程’经不起历史和理论上的推敲,只要稍加用力,就能让它轰然倒散”的话,那么中医会不会不用力就会轰然倒散呢?

如果道医学是戕害人命欺世盗名的“伪科学”,那么与之同源同流一脉相承的中医又该是何物?〔京且〕

狄德罗对中国的客观评价

2010-01-06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两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德尼·狄德罗〔1713—1784〕的法国人,在其主持编纂的《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中,将《中国人的哲学》列为该书撰写的一条重要词条。他将中国哲学分为古代、中古、现代三个时期,着重介绍了古代时期先秦诸子四书五经中的哲学思想,中古时期的周、程、朱的哲学思想以及后来西欧传教士把西方文明带入中国而出现的所谓现代时期的哲学思想

狄德罗不愧是十八世纪法国愽学多才的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与西方那些蔑视中国文明的学者们不同,他高度赞扬了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中国人的哲学的缘起虽难以确定,但中国人的年表则不会是靠不住的,早在耶稣诞生前二千九百五十四年就有了历史和文化

他在该词条开篇的第一句就说:“举世公认,中国人历史悠久,智力发达,艺术上卓有成就,而且讲道理,善政治,酷爱哲学;因而,他们比亚洲其他各民族都优秀。依某些著作家的看法,他们甚至可以同欧洲那些最文明的国家爭辉”。他接着说:“远在世界历史的最初年代,中国人中间就就已经产生了智士贤人,他们那时候已经有了学府;在大地尚未遭到大洪水淹没的时代,就有达观哲人开宗明义,向他们讲述了高尚的道德哲学”

但狄德罗在词条的未尾部分也谈到了自己对中国思想文化以及与哲学有关方面的一些看法,他承认“中国人的历史很悠久,那么愈是悠久则愈应该向他们提出批评,因为他们的语言文字是不够完善的”;他认为“生活在那片国土上的人特别热衷于偶像崇拜,而这种崇拜是很粗俗的”;他还认为 “一言以蔽之,他们不具备正在今日欧洲大放异彩的那种创造发明天才”

狄德罗在分析中国人的这些缺陷时认为,并非表明中国人智慧低下,而是在于一种极为保守的东方精神。他说“试想如果中国人中间出现一批出类拔萃的人,那么他们的智慧是禁锢不了的;而只要禁锢不了,这种智慧就会冲破一切羁绊”

狄德罗还认为这种“东方精神比较安宁、怠惰,只囿于最切身的利益,它认定成俗后就不越雷池一步,对新生事物没有热望满怀的渴求;而这些特点,都表明东方精神不及西方精神。特别是中国,在这精神的统治下,她沿袭的惯例更为僵化,采用的国策更为整齐划一,制定的法律则更趋一成不变。然而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所需要的,是图变求新的精神,常胜不衰的探索志趣,以及无法自我满足那样的一种进取心理”

正是这种东、西方精神的不同,使狄德罗得出结论说:“我们比较符合这些要求,因此出现下面这种情况并不奇怪:虽然中国人历史悠久,可我们却远远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狄德罗的看法虽然还有待商榷,甚至某些国人也许会很不服气,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人的弊病。我们所缺乏的是“图变求新”、“探索志趣”、“进取心理”。这种弊病不得不说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及文化传统给我们所留下的沉重包袱

狄德罗的眼界决定了他的高度和境界,他的批评可能会使我们有刺心切骨之痛。这将有助于我们摆脱旧文化传统的束缚,发扬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中华民族即将崛起,并准备亮剑的时刻,让我们重温一名法国人德尼·狄德罗两百多年前所说的这些话语,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京且〕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什么意思啊

-“法于阴阳”尚可如何“和于术数”

2010-02-26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第一》采用黄帝和当时的医学家岐伯的对话。黄帝向岐伯请教人体衰老的原因,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用现在的话通俗解释是“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大都能活到百岁以上,而且动作灵活而不显得衰老,而现在的人刚到50岁就出现衰老之象,这种差别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所造成的,还是由于人们自己违背了养生之道而造成的呢?”

天师岐伯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通俗的解释是岐伯回答道:“远古时代能够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会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起居生活,会遵照正确的养生方法来调养锻炼,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度操劳,所以才能身心健康,从而活到人类自然寿命的期限,即百岁以上。现在的人则不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办事,把酒当作饮料来喝,酒醉后行房事,纵情色欲而耗竭肾精、耗散真气,不知道保持自己的正气强盛,不知道调养自己的精神,只图眼前的快乐,违背了养生之道,所以50岁就已经衰老了。”

后世注家和医家们多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作为岐伯提出中医传统养生方法的总原则,其实不尽然。仔细琢磨岐伯这段话,“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与后面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句是并列的、连贯的,不能舍弃

所谓“法于阴阳”,按注家和医家们所说,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养生保健,适当增减衣被、注意保暖等等一般的规律。但也有个毛老人家“日落而作,日出而息”,逆阴阳而动,与天、地、人奋斗,照样活了个83,多于“孔子之寿”的73,略少于“孟子之寿”84的特殊例子。其实,世上此类“夜猫子”还真不少呢!

如何“和于术数”?注家和医家们或者只言“和”,将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佛家的念“和谐”以及道家的讲“中和”,儒、释、道三家所谓人与自然、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内心的和谐相处等等作为诠释。或者将后面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及今时之人不当之处等句一起扯进来,作现代版的解释。说是要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等。对“和于术数”之“术数”二字就是避而不谈,令后人始终不得要领

“术数”,又称为“方术”。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尚不清晰,在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可以说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盛行的巫术即是术数的起源,华夏民族也不例外。诸如中国天文、历法、数学、星占、六壬、太乙、奇门、运气、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舆、符咒、择吉、杂占、养生术、房中术、杂术等等都属于术数的范畴

一般地说,狭义的术数,是专指预测吉凶的法术;广义的术数就包括天文、历法等了。现在,通常所指的术数是狭义的术数

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的《四库术数类丛书》的“出版说明”中说得很清楚:“术数为道家之术〔所谓阴阳家皆出自道家〕而阴阳五行理论也一直为道教为推行〔儒家、佛教都没其理论。儒家所谓‘子不语乱神怪力’,故不提倡〕,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即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用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对我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曾产生过广泛影响”

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二章中则将中国古代的“术数”分为天文、历谱、五行、杂占、形法等六种。此外《汉书》与《后汉书》中都有《方术列传》可备查。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序》中就曾以“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为结尾

既然要崇尚方术“和于术数”,毫无疑问,总得用上“术数”之具体方式方法,否则“形与神俱”,“终其天年”,就是空话一句,始终无法操作。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后世注家和医家们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解读上,完全忽视“术数”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和广泛影响,只论“阴阳”不谈“术数”,对“和于术数”一带而过,泛泛而谈,不作详细说明或评议。企图隐去,避而不说,似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意,但作为经典著作的注释和翻译,有悖于对古文翻译“信、雅、达”的基本要求

其实,用今人的好恶去涂抹历史,既歪曲了历史的真实,也有损于经典,无助于后人正确完整地认识经旨。只会引起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给人留下诸多无端的遐想空间,让历史的糟粕有机可乘,以致日后沉渣泛起。实属不当之举,有混淆视听之嫌,贻误后生矣!〔京且〕

格物致知感悟,格物致知议论文素材

格物致知

2010-03-15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中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文中仅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见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等人的“宋明理学”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近两千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曾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经历了三百多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格物致知”的观念一直争议不休,说法各异

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后来从西方传来的“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学》,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古代中医理论的形成,吸纳融合了历史上道家与阴阳家的“心性修为”的自然哲学思想,在中医看来既需要“诚意正心”的修持,也需要“心性修为”的根本,才能成就中医的传统。所以现在有中医学家认为:宋明人将“格物”作为细微的分析讲,作穷究讲,仅此一途,已见他们不明“内证”,已见他们没有“实验”了,所以,只能在理上,在思辩上绕圈子,理学的产生究竟是不是由于“内证”的失传,这可以从宋明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来作出判断。于是乎便提出所谓“内证实验”来

其实,将“宋明理学”与现代的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混为一谈,宋明人兴许尚未达到这种水准。将现代中医学家所提出的所谓“内证实验”等同或超越现代的“科学实验”,现代科学也不会同意

“宋明理学”应当说是国人认识史上的进步,其所探讨的问题十分广泛,比如,对本体与现象、理与气、心与物、动静观、知行论、人性论以及道德修养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格物致知”的探讨和研究

两宋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较前有所发展,指南针、火药、活版印刷等世界三大技术发明都先后在这个时段完成。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它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产物,也是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其对儒学传统中的“天命论”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对佛、道有神论的宗教迷信或神不灭论是持批判态度的

但是,宋明人乃至中国古圣先贤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技术检测手段,靠“诚意正心”和“心性修为”的主观冥想,要穷究事物的原理,毫无疑问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对科学实验精神的全然无知,必然会导致抽象思辩的产生,“格物致知”就是这种抽象思辩的产物

所以宋明人最终还是通过“修心养性”、“静坐内省”等方式方法,来达到存天理、去人欲、明心见性的目的,实质上就是晦庵先生所谓的“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也就是梁任公所谓的“心明便是天理”。于是心明就可以内视,心明就可以返观,经络隧道、五脏六腑就可一目了然,天下大事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将由此而悟出的所谓自然事物的本质、形态乃至所谓规律来类比于社会、人类的一切现象,以为实现社会的功利所服务

所以朱熹说:“所谓格物云者,或读书,讲明义理;或尚论古人,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皆格物事也”。“格物是穷得这是当如此,那事当如彼,如为人君便当止于仁,为人臣便当止于敬”

可见,“格物致知”的指导思想是所谓“直觉感悟”,最终还是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科学实验与研究方面转移到适应当时封建统治的精神需求上去,不去考查、研究自然界的真实。这就必然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

作为同时代的李时珍都懂得所谓“内证实验”的“内景返观”,宋明人不可能不知不明,更不可能失传。只是“西学东渐”之后,“宋明理学”逐渐发展为“明清实学”,人们开始质疑所谓“内证实验”是否客观存在?修持“内证实验”还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就连当下提出“内证实验”的中医业内人士也认为:“我想在我们许多人里,也许会有人具备这样一种‘内证’能力,也许一个也没有”。说明这中医学的事儿只不过是少数人的医学,而不是凡夫俗子们所能学得到做得到的大众医学。自命圣贤,自设神坛,未免太“形而上”、“形而内”了。众多辛勤苦读的中医学子,不是让人给耍了、骗了,实在令人无法理喻!

其实,梁任公除了上面所谓“心明便是天理”之句外,他在看到中国近三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时,还曾指出:“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此外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见《梁启超诗文选》第418~419页〕

爱因斯坦虽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是一个直觉的信奉者”,但他逝世前的两个星期,1955年4月3日在同美国科学史家贝纳德·科恩的谈话中也曾说过,使用直觉的方法虽然比较有趣,但他还认为,使用直觉是十分危险的!

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引入了“原理法则”、“理性知识”的概念,似乎是推陈出新,赋予了“格物致知”新时代的新含意。〔京且〕

国学为什么害人,被传统文化洗脑太可怕

海云青飞按:我这里要说一句可能政治不正确的话,大力宏扬国学,可以翻译为:我们很自卑,我们需要一针强力安慰剂来麻醉自己

国学研究之憾

2009-11-30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国学”又可称为“国故”、国粹”,“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我国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关于国学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则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也有人认为,能融中华文化于一炉的国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大学问。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有代表性的意见是,相对于新学是指古学、旧学,相对于西学是指汉学、中学,引申而言,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术。它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之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隨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中华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国学讲演录》所分,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一般而言,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然也包括了中国的戏剧、书画、医学、烹饪、武术等等,这些都应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而国画、国戏、国医,有人称之为“中国的三大国粹”,其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和技艺发展轨迹

但关于中医是否属于“国粹”,周作人先生早在1929年就曾说道:中医不是国粹。国粹,国之精粹也。可以称为国粹的东西,必为一国之特长。如果别国也长于此道,那这东西就算不上国粹了

近年来,学界与民间又掀起了一股“新国学热”,有好事者将“国学”分为“人文国学”与“自然国学”,希冀从“自然国学”中寻觅出“中国传统科学”和“东方科学”来。为“国医”寻求“科学”之理由和根据。“国医”业界更是鼓噪一时

国学研究,是我国近代史上学界的一件大事。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两次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已的外来文明的挑战,旧学在近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国人中一些有识之士将西方近代思想引入中国,用西方近代思想,反观国情,重新整理国故,呼吁再造中华文明。学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同时又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 〔见魏源:《海国图志》序〕,二者虽看似不甚协调,实则是深刻理性,都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因而涌现出如俞樾、章太炎、吴汝纶、郑观应、王国维、康有为、严复、梁启超、刘师培、蔡元培、胡适、陈寅恪、赵元仼、鲁迅、熊十力、翦伯赞、马一浮、牟宗三、黄侃、郭沫若、陈垣、夏承焘、钱仲书、钱穆、范文澜、唐君毅、张岱年、冯友兰、梁漱溟、顾颉刚、蒙文通、傅斯年、辜鸿铭、张舜徵、白寿彝、柳怡徴、陈中凡、胡小石、汪辟疆、吴梅、吴宓、汤用彤、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等等一大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越见识,方法新颖,引指未来,而为众多学者所景仰的大师级的人物

可见国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象牙塔上的“精英之学”!笔者决不是拿名人、名家来说事唬人,而是离开了这些大师及其学术见识,则国学将不能成为国学!

仔细研究这批国学大师们的学术观点,不难发见,他们只认可华夏民族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伟大成就,而且认为三者之间是相互通融的,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需要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但是,哲学思辨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影响科学,想靠哲学直接演绎出科学的企图往往是要失败的,黒格尔的“自然哲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的“自然国学”家们也不会例外。因为从现象和规律上升为哲学思维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在这中间要舍弃掉许许多多非本质和本质的东西,此外还要作进一步的抽象,因此从哲学出发,想逆向演绎出符合现实的东西一般是不会成功的。想从古代哲学,演绎出所谓当时的科学乃至现代科学来就更不容易了。r

在国学研究中,还有三件令国人不能忘怀之事:

  • 一是这些国学大师绝大多数人认为华夏古文明中并无“科学”可言,充其量只是些技术层面的东西
  • 二是他们对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的“国医理论”多不予认同,而且力主废除
  • 三是他们所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很少涉及“国医”的事,认真去研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只稍看看,就知道勿需花费精力也不值得去研究和探讨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些国学大师之中,不乏熟悉精通“国粹”的里手行家,京剧之票友、国画之高手、中餐之美食家等等,唯独不信的就是“国医”!

可见这“国医”的事,在当時鼎鼎有名的“国学大师”们心目中竞然如此没有市场,实在令当下的“自然国学”家和“国医”们感到震惊,让人感到沮丧、失望和无奈!不得不说是国学研究之憾事

为此,笔者从有关书籍及网站上搜索到大师们的片言碎语,罗列如下,以正视听

在古代中国有无科学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国学大师”认为古代中国没有科学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等人先后著书立说论述近代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自然是说中国没有科学。他在《中国近三百学术史》一文中说,科举制乃是“科学不兴旺发达的一大原因”,梁先生还断定“外学”输入中国之后,“必使吾国学别潻活气”,“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

胡适先生在其生前未曾公开发表的一篇残稿中写道:

今日的最大病根在于一点,就是哲学赶不上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在二百年中,已把许多关于世界万物和人类的问题逐渐解答了。但一班哲学家还在那里谈玄说妙,寻他们所谓“最后之因”,寻他们所谓“绝对的”,寻他们所谓“命根”

冯有兰先生在美国读书时就用英文发表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他在文中说道:“我将冒昧地得出结论:中国向来没有科学,因为据其自身之价值标准,她无需任何科学……中国的哲学家们不需要科学的肯定性,因为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他们自己;因此,他们同样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想要征服的是他们自己。对他们来说,智慧的内容并非知识,其作用并非增加身外之物”

梁漱溟先生在其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拿中医作例子分析了中国“有玄学而无科学”,没有走上科学道路的原因

牟宗三则认为“中国人并非没有科学上的智慧,只是以往没有向科学的路上走”。可以说绝大多数“国学大师”认为古代中国没有科学

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

例如熊十力先生认为:“天算、音律与药物诸学,皆远在五帝之世,指南针自周分,必物理知识已有相当基础,而后有重大发明,而未可视为偶然也”。但他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哲人于万象而见为浑全,所以有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而无以物累心之患,无向外追求之苦。但亦有所短者,以不重析物故,不易发展科学”。〔转引自郝海燕:《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自然辨证法研究2004(11)p69〕

又如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虽无科学之名但有科学之实,“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建筑烹饪长期发展,亦人文,亦艺术,但不得谓之非科学。自房屋建筑,造而有园亭,有山林名胜,有河渠桥梁,深发自然风情之结构,遍中国精美绝伦者到处有之,谓非有一种科学精神贯彻其中,又无事臻此”〔见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1p44〕。钱先生所说的这些,有人认为,倘若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只能算是经验技术或技艺层面的东西

在众多国学大师看来,阴阳学说作为哲学理论尚可,至于阴阳五行之说,尤其是五行说,多不予认可

梁启超先生在其《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开篇就说:

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故考其来历如次”。 然后仔细谈到“阳阳二字语意之变迁”,“五行二字语意之变迁”以及“阴阳家之成立及阴阳五行说之传播”等等。并叹曰:“此种诡异之组织,遂二千年蟠据全国人民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嘻!吾辈死生关系之医药,皆此种观念之产物……他更何论也

顾颉刚先生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一文中,从“五行的起源”谈起,到“王莽的受禅及其改制”,共谈了二十四个问题。详细论述了“騶衍的五德终始说”的产生原因,“(一)騶衍因为当时一班王公大人淫侈而不尚德,以致不能施及黎庶,故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不经之说,使得他们听了懼而修德;(二)他的历史学说有两种:其一,从黄帝推上去推到天地未生;其二,从天地剖判以来到当世,用了五德转移之说,说明各代的符应及其为治之宜”。他说,騶衍是用“五德相胜”、“五德相生”以说明帝王的更替,改朝换代。騶衍认为“新朝之起必因前朝之德衰,新朝所据之德必为前朝不胜之德”。因而“五德转移,符应若兹”,“五行相次转移用事,隨方面为服”。他说读此可知“五德,为得到五行中的某行而成天子者的所据之德,五行以次循环,以次用事,终而复始,得到五行的天子也跟着它循环,跟着它用事,终而复始,甚至,哪一行用事,那时的人所穿的衣服也当跟着这一行的的颜色而改变”。所以顾先生说:“这个学说的意义最简单,最能吸收智识簿弱的人的信仰,所以它的势力便一日千里了”。以至后来这“五行学说”用到了人命攸关的中医理论上,不但用以说明五脏六腑的“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生理、病理关系,甚至连衣着服饰的颜色也能治病了!

梁漱溟先生从未出国留学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人称之为“最后的儒家”。下面这段文字,是其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所说,也许大家很难想象竟是出自积极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儒的梁先生之手笔:“中国人虽然于医药上很用过一番心,讲医药的书比讲别的书都多。而其间可认为确实知识的依旧很少很少。用心用差了路,即是方法不对。……中国人无论讲什么总喜欢拿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去说。……拿金、木、水、火、土来与五脏相配属,……譬如这个人面色白润就说他肺经没病,因为肺属金,金应当是白色,现在肺现他的本色就无病。又姜若泡黑了用,就说可以入肾,因为肾属水其色黑。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种奇绝的推理,异样的逻辑,西方绝对不能容,中国偏行之千多年!西方人讲学说理全都要步步踏实,于论理一毫不敢苟。中国人讲学说理必要讲到神乎其神,诡秘不可以理论,才算能事。若与西方比看,实在不只是论理的缺乏,竟是‘非论理的精神’太发达了。非论理的精神是玄学的精神,而论理者便是科学所由成就。从论理来的是确实的知识,科学的知识;从非论理来的全不是知识,且尊称他是玄学的玄谈。但是他们的根本差异,且莫单看在东拉西扯联想比附与论理乖违,要晓得他所说话里的名辞〔term〕、思想中的观念、概念,本来同西方是全然两个样子的。……他所说的心肝脾肺,你若当他是循环器的心,呼吸器的肺……那就大错了,他都别有所指。所指的非复具体的东西,乃是某种意义的现象,而且不能给界说的。……他是以阴阳消长五行生克为他根本的道理,而‘阴’、‘阳’、‘金’、‘木’、‘水’、‘火’、‘土’”都是玄学的流动抽象的表号,所以把一切别的观念也都跟着变化了。……中国人既然无论讲什么,都喜欢拿阴阳等等来讲,其结果一切成了玄学化,有玄学而无科学”

就连中国科学技术史大师著名的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教授在其书中也认为,“阳阳五行”这“中国医学的怪兽”,就是中国医学前进的障碍

其实,“阴阳五行”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早已经被现代科学摒弃了,也许只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研究的对象,如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由气、火、水、土四种元素所组成一样,早就被现代物理学和化学所否定

对于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的“国医理论”,认真去研究的甚少,但诸多国学大师都主张废除


国学研究之憾 - 3

后来的台湾学者李敖先生则认为

中国的医学史,并不是什麽真的医学史,而是一笔道道地地的“巫医史”。换句话说,不太客气的说,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医学。中国传统上关於“医”的记载,最早的是神农、黄帝等的假历史,後来年代较近,产生了所谓“医”的始祖“彭”与“咸”,就是屈原所谓的“吴将从彭咸之所居”的“彭”与“咸”。所谓彭咸,根本统统是“巫医”。可见“巫”和“医”两者,根本就是不分家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所谓“医”,根本就是神医、就是“巫”、就是“迷信”的另一个名字!“巫彭”与“巫咸”是殷商时代的人物。从这两个所谓鼻祖以下,中国历代都有所谓新一代——进化的、改良的一代——人物出现,都据说是愈来愈不“巫”了,愈来愈“医”了,其实都是扯淡!他们不论怎麽改来改去,不论是什麽“华陀再世”、“歧伯复生”都统统属於万世一系的巫医系统。这个系统,直延伸到中华民国五十四年的所谓“中医学院”,还没有断子绝孙,还是整年有数不尽的小“华陀”小“歧伯”出现,出现在这个可怜的国家,祸害这个可怜的民族,使他们吃树根草药、吞虫屎黑汤

……

还可以罗列出更多,倘一、两人所说、所见尚可不说,可一大批精英如是说,又当作何解释?!

当然亦有象章太炎、马一浮先生等笃信中医并身体力行,对中医药学有所研究,并能给人处方治病的,但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后来都主张中西汇通,反对五脏附会阴阳五行……

以上所列,仅为国学大师们所说、所见,还不包括当时一大批认真学习西方科学思想和实验方法后来成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的优秀人物的见解,像“五四时期”创办“中国科学社”,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开展“科玄大战”的任鸿隽、丁文江、秉志、周仁、赵元任、胡明复、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唐钺、王星拱等等一大批科学家

任鸿隽先生在1915年《科学》创刊号上发表《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时,认为“秦汉以后,人心梏于时学,其察物也,取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择术也,骛于空虚而引避实际”。“知识分子多钻研故纸,高谈性理,或者如王阳明之格物,独坐七月;顏习斋之讲学,专尚三物,即有所得,也和科学知识风马牛不相及”。“或者搞些训诂,为古人作奴隶,书本外的新知识,远不会发现”。他还说:“科举是知识上的奴隶制”

丁文江先生于1923年与张君劢先生展开“科玄论战”,他是当时的科学派主将。丁先生不但看不起张君劢先生等“玄学鬼”,而且他始终相信,只有受过科学训练的知识分子,才能设计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他说,运用理性的科学技术来解决人类福利问题,使得提供比迄今任何通过常规智慧所提供的更人道、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成为可能。科学就足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

回顾这段历史,使人不胜吁唏!只是,这段历史已被人们所淡忘,这个时代学人们的思想早已湮没

看到这些,真不知如今的“国学菜鸟”、“自然国学”家和“国医”们有何感受?他们大都好“发古之幽思”,喜欢“厚古薄今”,相比于过去“才髙八斗,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们,基本上没看过几本象样的古书,充其量多是滿大街地摊上都有卖的几本国学、国医普及读本、讲义、教科书罢了,约知一、二,见识庸俗,学问粗浅乃至古汉语也一窍不通,便以为自己了不得,想发扬光大了!跟当时具有国学“童子功”的科学家们更是相差甚远,无法相比

现在所剩下的真正可以归为“国粹”的东西已经为数不多,有的已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明文化遗产,据说“国医”也正在作申报准备,仅是非物质文明文化遗产而已,岂不是过于自贬、自卑了吗!

从人民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院,到各地的国学班、国学讲座盛行;从央视的《百家讲坛》的热播,到大量的文史读物畅销;从各地祭孔等传统礼俗的兴起,到《论语》、《诗经》在小学课堂的风行,乃至海外诸多的“孔子学院”兴起。国学正以各种姿态,活跃于当下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视野之中

很多人以为学习国学,就是简单的文化回归,倒退复古就是弘扬国学,甚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兴师问罪,把弘扬传统文化和继承五四精神完全对立起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一元。可以说,在海外无论你使多大劲,东方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偏好

有些国人甚至异想天开,要搞所谓“东方科学”、“自然国学”、“中国传统科学”、“气理学”等等,从基本概念到学术规范都要自成体系,以便显示中国人的实力。这样弄出来的东西,到底是科学,是学术吗?这些玩意会给中国科学和学术增光还是丑化中国科学和学术?如果认为我们今天还要拜倒在这个或哪个圣人膝下,那就是十足的糊涂虫!

其实,华夏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包容的,是乐意接纳外来文化的,且不说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最早的“佛学”就是从西域取来的舶来货,以至到后来的的“马大爷”同样也是舶来货。可是当 “德先生”、“赛先生”、“费小姐”的到来,却被视为洪水猛兽,斥之为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和“崇洋媚外”了,实在令人费解

看来,我们在注重“国学”修养和对“传统文化”感到兴趣的同时,还需要对于人类的知识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有更多的理解,对于来自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应该有相当的兴趣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人类的知识既有差异性,也有一致性,有人认为,东方文化是高情感的文化,西方文化是高科技的文化;也有人认为,东方人有宏观观控特长,西方人有微观显微见长,犹如二龙戏珠。应当承认二者的差异,寻求东、西方文明的互补。我们对人类的其他文明成果应予以承认,多一点包容,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养成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都有好处

看看改革开放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乃至人们的衣、食、住、行诸多方面,哪一方面不是我们从西方学来的?连佛门弟子、少林寺的主持方丈釋永信大师和诸多的和尚、道长、师姑们都开上宝马车,用上电视、电脑、手机……,可见这“六根互用”、“六通境界”和“内景返观”等术已经无法修持!

其实,重视传统文化是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绝不是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像古人们那样过日子了,应当更现实一些,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人虽然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但却始终将“落后”理解为拳头的力量,其实,文明的落后、观念的落后,思想的落后,才是中国挨打最根本的原因

今天,除了经济与科学技术有所进步之外,愚昧闭塞、弱小落后、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盲目乐观这几点上,相对过去时代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和进步,对现代文明规则毫无尊重接纳之意。对外国仍视其为亡我之心不死,对本国的理解也不过停留在“风水轮流转,咸鱼也翻身”的水平上

事实上,我们从古代的历史中,还是可以看出大量现今现实的影子。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已经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了很远,而很多所谓传统的东西则成了我们探索真理,认识世界的丛丛障碍、沉重“包袱”和“痼疾”,如不革除更待何时!试想没有这种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引进,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今天改革开放的发展和进步!

新一轮的国学热、国学研究到底是坚持,还是反思、正视、质疑?或是“温故创新”?是国人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京且〕

让孩子学中医有出路吗?混口饭吃没问题

一个字” 和 “一句话” 2010-04-25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当学生时,先生就说只要识得一个字就可当中医生,然后在黒板上写下一个大“人”字,丢下剩余的粉笔头宣布下课,给同学们留下诸多遐想

大家伙只听说过“一字师”的,可从没听说过“一字医”。有的说,这可是启发式教学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的问道,不就是一撇一捺、一捺一撇的事儿,就能当医生?有的说,这人分男女,即为阴阳,阴阳既识,即可识病。也有的说,中国人天生的“阴阳失衡”,有道是“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所以“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然后不就知医了。还有的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也。有人问说万物之后又怎样?万物之后归于零啊!

反正,在我看来就没那么容易。那清人陈念祖所写的《医学实在易》再怎么“易”也有八卷之多。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共两卷二十四篇,虽言简意赅,但每句话最少也有三个字,而不是一个字哦,却成了“三字经”了,还要做“白话解”呢

到我的学生们当学生时也是这位已成了中医教授的老先生说“《内经》的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你一辈子都吃不完”。其实当医生的两餐能吃得多少?关键可是得看好人家的病,如果旨在发财、糊口,可是为医者之大忌啊!

记得那年副处长高烧不退,也是在那“如果三日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的中医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处长可是中医出身,不能丢了中医面子,弟子们拿不下,只好请“三老”前去会诊。一说白虎证;一说三仁汤证;一说清瘟败毒飮证;最后只好综而合之。几天下来还是退不了,早已过了几个三日的大限

那西医内科主任老师可是老同事了,算是给足了面子。笑着说,您们看完没有,看完就到我来了。西药一上,两天烧就退了下来!这主任可神了,可是不是个“行时医生医病尾”!事后曾问过那主任老师,他似乎忘了这事儿,淡淡地说道,不就是个“胆囊炎”什么的,用上点抗菌素就行了

有人说,那老先生“从未读过内、外、妇、儿、五官这些临床各科的书籍,他就凭一本《内经》治病”,“而且临床疗效卓著”,“一句话悟清了,你一辈子都受用无穷”,“经典的这个后延性实在太大太大,它确实是一个早熟的文化,它确实是历久弥新的东西”。未免言过其实,殊不知,更多的经典很可能会成为我们前进中的沉重包袱和羁绊

不过,我们这些曾经跟随老先生一起走过来的人,倒是略知一二。老先生早年当过什么“长”,曾在旧社会的官场混过,解放以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了。文革前学校十大名老可没他的份儿,后来成了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批中医教授,如果不是老了走了,兴许现在也是个什么“国医大师”了的!可他那位说是通读过《内经》一遍的得意门生、膝下高足、老先生当年说只有他才配当他的“研究生”的某中年教师,可能真是连《内经》中的半句话都没悟透悟清,可吃不到,也受用不到退休就没了

记得那年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老先生就曾跟我们说过:我们〔指中医〕有医得好的病,也有医不好的病。人家〔指西医〕有医不好的病,也有医得好的病。可见他知道中医、西医的局限性和医生个人的局限性。这些对我们后来的中医生涯,不无启迪!但他老人家始终对之所以“医得好”与“医不好”个中详细原因不甚了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连人的两只眼睛为什么长在前面而不长在后面都没搞清楚弄明白!

后来也曾听过老先生那“耳聋治肺”一句话,不到十五分钟的学术报告。耳聋病不从耳、从肾、从肝胆着手治而从肺着手治疗的方法,见诸金·刘完素〔1118-1200〕所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曰:“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凡温热暑疫等证耳聋者,职是故也。不可泥于伤寒少阳之文,而妄用柴胡以煽其陷。故古云耳聋治肺。旨哉言乎”。可见“耳聋”的治疗早已有人突破所谓经旨,是食过了界。其实真要治个“暴聋”、“突聋”或“神经性耳聋”什么的,会有那么容易?多少人为医者所耽误!

这些年来,从ICU送走不少老先生,祈祷他们一路走好。他们毕竟抚摸和慰藉了那一代人,陪伴着大家熬过了那些艰难困苦、物质匮乏的年代,给大家以“人文关怀”。揣琢着自己的将来,兴许也跟他们一样,无法逃脱得了这条道儿

要说能识得一个“人”字,能悟透悟清《内经》一句话,在当今只有百分之二的人们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华大地,让你养家糊口度日,混上两餐,一辈子都吃不完,受用无穷,未尝不可。真要凭“一个字”和“一句话”就能当个好医生,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老先生只不过是说了句通俗易懂的励志话啊!你就当真?

先生九泉之下若有所知晓,估计不会点头,其儿孙后人及众多弟子们大抵也不会苟同哦。〔京且〕

老中医号脉看男女准吗,原理?号哪只手?

《脉经》到底在玩什么

2010-05-0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公元2007年7月,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先生以“一位科学爱好者”的身份就国家科技部某副部长在国际会议上吹嘘中医“号脉能判断胎儿性别”一事给科技部和卫生部领导写了一封公开信,提出九大问题,并希望得到公开答复

最近,何祚庥先生在接受《辽宁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公开信至今没有得到答复”。紧接着说“恕我直说,所谓:‘中医药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系统生物医学’所获得的这项爆炸性成就‘中医不但能够通过脉搏诊断妇女是否怀孕,而且能判断男女’,正好也继承了中医里好吹牛的传统”

这中医切脉认病的事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名医扁鹊以及后来东汉末年的华佗、张仲景据说都能号脉看病。不过司马迁却是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帮扁鹊那鸟说了句大实话,他是服了长桑君的“怀中药”,飮了“上池水”三十日之后方能“得道知物”的,因而有“望而知之”的特异神功。说是:“特以诊脉为名耳”,用诊脉作名义骗骗人罢了。《黄帝内经》论三部九候之诊;《难经》论辨三部九候于寸口;《伤寒杂病论》倡人迎、寸口、趺阳三部合参。对号脉都有所论说。但真正写下《脉经》一书、玩《脉经》的主儿却是魏晋时期的太医令王叔和

《脉经》成书约于公元280年,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约十万余字,以分体类象。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加以发挥,确立了所谓脉学的规范,后人说其主要成就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将过去名目繁多的八十多种含混不清的脉象重新归纳为二十四种;二是确立了“独取寸口”的诊脉部位;三是提出和明确了两手六脉与脏腑的关系;四是重视平脉辨证,四诊合参,防止误诊,注意所谓“一脉数病和同病异脉”的现象

其实,谁又敢说其所舍弃的二十四种脉以外的脉象都是错的?谁又能明确其所确定“独取寸口”的诊脉部位是对的?而《黄帝内经·素问》中“天、地、人”的“三部九候”诊脉方法又是错的?谁又能说得清楚两手六脉与五脏六腑之间就是这么个关系?那“一脉数病和同病异脉”的现象不正好说明了号脉的稀里糊涂,测不准的不准确性吗?颇为那王老先生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言所困惑,学者诸君,唯靠心悟了

所以犹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言,扁鹊那鸟是“特以诊脉为名耳”!关键是“望而知之”,闻、问、切次之。可见号脉那玩意,只是糊弄人的把戏,是“内行人看脉诊,外行人看号脉”

那国家科技部某副部长兴许也懂得,是男是女至少都有百分之五十猜对的机率。他副部长大人可是科技部的部级科研水平,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出去说此番大话的哦!

由此看来,如果按“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两手六脉分别与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固定的联系。每部又各以轻、中、重指力按脉,分浮、中、沉三类取法,所谓“三部九候”是也。按王老先生所言每候又可细分为二十四种脉象,则学生们理应最少也要掌握每边手的九个二十四种脉合计两百一十六种脉象,左右双手则应当是四百三十二种脉象之多,才能熟知中医脉象整个“分体类象”的繁杂系统。加之四肢阴阳之变动,昼夜寒暑之往来,脉气随之上下,年龄长幼,性别男女,脉象因之而异,错综复杂,变化难及。且文字记载,多形容抽象,纵然读书千遍,在所难明。令人难得肯綮,多为一片茫然。王叔和的《脉经》到底是在玩什么?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吗!

那“悬絲诊脉”、“误报喜脉”虽说是小说书上的事儿,但不能说没有现实的真情实况。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内,就保存着一张陈御医为慈禧太后“悬丝诊脉”的照片。据说,那时慈禧太后患病,陈御医在既看不到她的神色,又不敢询问的情况下,隔着帷帐在丝线上把脉后,小心翼翼地猜猜猜,开了三付消食健脾药方。慈禧服后果然奏效,并赐给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块。那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默先生,也曾为清朝皇宫女眷们看过病。他说,“悬丝诊脉”亦真亦假。“真”是说真有这回事;“假”是说这纯属一种形式

记得,当学生时曾与同学们一道分别考过诸多先生。总之,同一病人,不同的先生所得脉象完全不一。那年校庆同学们聚会,我曾问大家伙儿,谁见完那“三部九候”“二十四种脉象”,单边手两百一十六种脉象,左、右双手四百三十二种脉象的?没一人吱声。我又问诊脉时大家心里在想些什么?答案可是五花八门!有说认真体验的;有说四诊合参的;有说对号入座的;有的是笑而不语。讲真话的人都说,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斟字酌句,准备应付提问,以免因说错话或用药不慎而惹来病家的不信任。这中医诊脉的事,真让人琢磨不透,不可思议!

按英国著名物理学家、19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的看法,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理论模型,没有可检验的预言,没有设计实验去证实或证伪“看不见的”的结构模型,那就还算不上是科学。那种学科里的数据,充其量只不过是“集邮”而已。〔京且〕

侯宝林相声讽刺“阴阳五行”

侯宝林论说“阴阳五行”

2010-03-10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记得,那年学院电教室与中医基础教研室合作,拍了个中医电教片,到湘雅参加“中南地区高等医科院校电化教学工作会议”的评奖活动。对我们Z主任的制作水平,大家没得说,我原以为评个“制作奖”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可几位西医院校的学会理事都对那片子内容的科学性表示质疑,尤其是对人体阴阳五行的生尅乘侮关系

有人问“金生水,金怎么会生水呢?” 我随口说:“金是铁器,铁器做成锄头,在地上可以挖出泉眼来,当然能生水了。”又有人问:“火生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说“火烧木成灰,灰凝结不就成了土了吗?火山也是喷灰土的……”。总之,大家对中医能拿奖项似乎心有不服,评委会整整吵了三个晚上,没个结论

最后只好由与会领队们开会决定。Z主任是制作者之一,只好迴避换由我参加。我说中医本来就是这样的,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要它怎么个科学法?何况国家教委、卫生部所颁布的教学大纲上都是这样写的,只要符合大纲要求,应该没有错吧!

广西医的T主任、右江医的P主任都是广西老乡,自然不会找麻烦,老乡帮老乡嘛,而且之前是由广西电教学会评选过,才送来参评的。担心的可是外省的院校,而且参加的中医院校在整个中南大区之中,仅仅我们一家。最后极力争取,免强才定了下来,总算拿了个奖项,回去也好有个交待

会议结束时,学会理事长、同济的M主任在闭幕式聚餐会上笑着问我,听过侯宝林的相声“阴阳五行”吗?其实我是听过的,当时的情况只好装糊涂说没听说过。心想,无外乎是要说“阴阳五行”的不是,说我是在诡辩。他还说,小W!不妨回去好好听听,我说好的,谢谢理事长的关照。的确得好好感谢人家,没他点头,确实拿不到这个奖项嘀

二军大的S主任和中山医的W主任在一旁则讪笑着说,这中医的理论确实得好好研究!并问道人体就这么简单吗?那大脑、神经、精囊、卵巢、子宫又都算什么?谁来生,谁来克? 那淋巴腺、甲状腺、乳腺、肾上腺、胸腺、扁桃腺、胰腺、前列腺都算什么?谁来克,谁来生?我只好笑而不答,不予理睬了

近日从网上又看到侯宝林的相声《阴阳五行》的文字稿,二十多年前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可如今“阴阳五行”还是遭到越来越多的人们质疑,相信的人照样在信着用着,不相信的却贬之一钱不值。不过,中医界已将其作为“非物质文明遗产”申报,仅是“遗产”而已,不知还有无现实意义,现在的“动漫”制作水平也较过去可先进得多了,简直是无以伦比。只是那语言文字依然如故,特将其下载,以供大家参考、学习、欣赏,蛮有意思的哦

甲:说相声的没有有学问的

乙:差不离都是从小儿做艺,过去那时侯没有念书的机会

甲:唉,即便是有有学问的也少,相声界比较学问最大的——还就得说是我啦

乙:啊?有这么说话的吗?您的口气太大啦!

甲:我说我有学问您不信?

乙:本来就不信嘛

甲:那我说说您听听:我仰面知天文,俯察知地理。过去有人说“天文地理人所测不透的。”

乙:那好哇!您说说天文吧

甲:行。我先别讲深的,恐怕您听不明白,咱先说最基本的吧

乙;好哇

甲:先叫您知道知道天上都有些什么

乙:对,说说吧

甲:其实不用我说您也能知道

乙:那我怎么能知道?

甲:有这么一句话您知道不知道?

乙:什么话?

甲:“人同天地。”

乙:什么叫“人同天地?”

甲:就是人跟天地一样。“天乃一大天,人乃一小天。”你看人身上有什么,天上准有什么;天上有什么,人身上准有什么

乙:〔不信地〕那我问问您

甲:您问吧

乙:天有无数的星斗,人身上有吗?

甲:人有无数的毛孔

乙:天有四时

甲:人有四肢

乙:天有五方:东、西、南、北、中

甲: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

乙:天有一道天河

甲:人有……一条大肠

乙:天有日月:太阳和月亮

甲:人有二目:两个眼睛

乙:天有月底

甲:月底是什么?

乙:光有太阳没有月亮

甲:人有……一只眼

乙:天有火烧云

甲:人有……烂眼边儿。火烧云不是红的吗,烂眼边儿也是红的

乙;天有下小雨儿

甲:人有……迎风流泪

乙:哎,人有时侯烂眼边儿又迎风流泪,天呢?

甲:这个……天有时侯火烧云,火烧云过去又下点儿小雨儿……有这么个天吗?

乙;那您问谁呀?

甲:别往下问啦,我问问您吧。天地何为阴?何为阳?

乙:这谁不知道:天为阳,地为阴

甲:有什么考察?

乙:啊……不知道。你说呢?

甲:天为阴,地为阳

乙:这有考察吗?

甲:有考察。天为阴:要下雨啦,叫什么天?

乙:阴天

甲:对呀,“阴”天。你怎么不说“阳”天?

乙:有那么说的吗!

甲:所以说天为阴

乙;地怎么为阳?

甲;春起了,什么气上升?

乙:阳气上升

甲:“阳”气上升。您怎么不说“阴”气上升!

乙;没有那么说的!

甲:所以说地为阳。天地分阴阳,阴阳生五行嘛

乙:五行是什么?

甲:就是:金、木、水、火、土。天地万物都离不开阴、阳、金、木、水、火、土

乙:天地万物都离不开这七样?

甲:对了,离开这七样它不成形

乙:〔更不信地〕那我问问您

甲:您问吧

乙:桌子有阴阳吗?

甲:有哇。桌子面为阳,底为阴

乙:怎么呢?

甲:太阳出来晒面晒不着底

乙:金、木、水、火、土呢?

甲:先说金。谁做的桌子?

乙:木匠

甲:拿什么工具?

乙:锛、凿、斧、锯

甲:那锯条是什么的?

乙:钢的

甲:“钢”字怎么写?  乙:“金”字边儿……

甲:这不有金了吗?

乙:金字边儿就算哪!木呢?

甲:桌子是木头的

乙:水呢?

甲:桌子的木头当初是树哇,得浇水

乙:火呢?

甲:你把桌子劈了烧火

乙:啊?好好的桌子烧火!

甲:在上古时代人们钻木取火

乙:土呢?

甲:树在土里生长

乙:噢!我再问问您,戴的毡帽有阴阳吗?

甲:有哇。帽子面儿为阳,里儿为阴

乙:怎么呢?

甲:太阳出来晒面儿晒不着里儿

乙:金呢?

甲:毡帽沿儿很齐,是拿什么剪的?

乙:拿剪子

甲:那剪子是什么的?

乙:铁的

甲:“铁”字怎么写?

乙:“金”字边儿……

甲:这不是金吗?

乙:木呢?

甲:得拿木棍擀毡

乙:水呢?

甲:清水毡最好

乙:火呢?

甲:戴帽为什么?

乙:为暖火〔和〕

甲:暖“火”

乙:暖“火”也算哪?土呢?

甲:多新的毡帽你一拍它也有土

乙:我再说一个:鲜货中的苹果有阴阳吗?

甲:有哇。苹果有半面红半面青,红的那面为阳,青的那面为阴

乙:怎么呢?

甲:红的那面是太阳给晒红了的,青的那面没晒着

乙:红的是太阳给晒的?

甲:对喽

乙:金呢?

甲:苹果在哪儿长着?

乙:在苹果树上

甲:它怎么下来的

乙:那小刀拉下来的

甲:那小刀是什么的?

乙:铁的……“铁”字是“金”字边儿,有金啦。这一动铁器就得有“金”字边儿。木呢?

甲:苹果树不是木头的吗?

乙:水呢?

甲:苹果你一咬它就出水

乙:火呢?

甲:要是煮苹果吃得用火

乙:我没听说过煮苹果,有煮梨的

甲:啊,煮梨得用火呀?

乙:你不是找苹果的“火”吗?

甲:是啊……你口干舌燥吃个苹果为什么?

乙:为败火

甲:啊!败“火”

乙:噢!败“火”也算哪!

甲:有火就得了嘛

乙:土呢?

甲:苹果树底下不是土吗?

乙:是啊!还有红果儿又叫山楂,这有阴阳吗?苹果半面青半面红,红是晒红的,这红果儿全是红的,哪为阴,哪为阳啊?难道说太阳出来围着红果儿转圈儿晒?

甲:是啊……红果儿全是红的,要是掰开看里边什么色啊?

乙:里边是白的

甲:对了!红果儿外边为阳,里边为阴

乙:外边没辙又跑里边去啦!金呢?

甲:红果儿在哪儿长着?

乙;红果儿在树上

甲:它怎么下来的?

乙:拿……〔留神地〕拿竹竿儿棒下来的!

甲:“铁”字怎么写?

乙:啊,哪有“铁”字?拿竹竿儿棒下来的

甲:“铁”竹竿儿啊

乙:有“铁”竹竿儿吗?我不动铁器啦,你找吧。金在哪儿呢?

甲:街上有卖大串儿红果儿的?

乙:有哇。一串儿一串儿的,都拿线穿着

甲:对了,你说那线很软的,怎么穿过去?

乙:拿……拿竹签儿带过去的

甲:竹签儿头里得有尖啊?

乙:是啊

甲:那尖是拿什么修的

乙:拿……玻璃碴刮的

甲:街上有卖糖葫芦儿的?

乙;有哇

甲:糖葫芦儿的红果儿外边儿有糖

乙:糖葫芦儿嘛!

甲:你说那糖是拿什么锅熬的!

乙:拿……“沙”锅熬的!

甲:那“锅”字怎么写!

乙;“金字边……儿”

甲:这不金吗?

乙:又找着啦!

……


侯宝林先生虽说是在说相声,但其中亦有一定的道理,寓教于乐也。说,到处都有,人人都会说。有娱乐性之戏说;有导喻性之劝说;争论性之辩说;说明性之解说;责备性之数说;陈情性之诉说;灌输性之论说。但说之在理,使听者动心,受者诚服,并非易事。前人有云:“说不可不善,辞不可不修”,“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实在是经验的总结

哈哈!不就是个“五行”循环论证,五行是什么?五行是神转不回嘛。侯先生可是用艺术的形式来调侃、挑战中医基础理论哦。先生似乎未得“阴阳五行家”邹衍、董仲舒的真传,更象是颇具“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和“纵横家”鬼谷子的遗风了!〔京且〕

中医治好了胡适真相,胡适反对中医

以讹传讹

2010-04-2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敲下“胡适的病”四个字百度一下,用时0.126秒,找到相关网页约4,520,000篇,绝大多数文章是根据胡适1921年3月30日所写下的“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的题词,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出版的两本回忆胡适的书和一本《胡适传》,认为早年中医陆仲安曾治愈过胡适的“糖尿病、慢性肾炎和心脏病”,因而认为胡适相信中医药,并以胡之题词作为医学稽正

由于撰写回忆的作者,一位是1949年后留在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中,曾与胡适过从甚密的受业弟子、作为胡适喜爱的学生、工作中的助手以及孩子们的家庭教师。曾经长时间吃、住、生活在胡适的家里,如同一个亲密的家庭成员、和胡适最亲近的人。解放后研究《太平天国史》和《水浒传》的著名史学家、批判胡适的“四条汉子”之一的罗尔纲先生所写的《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北京:增补本,三联书店,1998.103,167.〕;另一位则是“与胡适有乡亲关系”后来参加革命的药学工作者。自称“家世操韩康之业”、少年时代就“对中国药发生兴趣”、信仰“中国医药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中的宝藏之一”,发明“仙鹤草素”的石原皋先生所写的《闲话胡适》〔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192~194.〕以及白吉庵先生所写的《胡适传》。〔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2~157.〕因此他们的说法似乎更加令人觉得可信

只有安徽医科大学祖述宪教授的《胡适对中医究竟持什么态度》〔见:《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第22卷第1期,11~25页;已被《胡适研究》第三辑收录,200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一文持反对态度。作者祖述宪教授仔细检阅了胡适的日记、书信和文章,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列举胡适批判传统中医的言论,这些批评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胡适在“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中对中医陆仲安的赞扬,作出了解释。从“问题的缘由”、“陆仲安为胡适治好了什么病”?“胡适对中医的态度”等三个方面作了详细地论说与分析,并据《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先生编撰,校订版,台北:联经出版社〕所记,指出罗尔纲、石原皋、白吉庵等人的错误所在,令人十分信服!

好在当年胡先生的题词不长,现将胡适为陆仲安先生题林琴南画《秋室研经图》全文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林琴南先生的文学见解,我是不能完全赞同的。但我对陆仲安先生的佩服与感谢,却完全和林先生一样

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炎。他们用的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马幼渔先生介绍我给陆先生诊看,陆先生也曾用过黄耆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竞好了

去年,幼渔的令弟隅卿患水鼓,肿至肚腹以上,西医已束手无法。后来头面都肿,两眼几不能睁开,他家里才去请陆先生去看,陆先生以参耆为主,逐渐增到参耆各十两由,别的各味分量也不轻。不多日,肿渐消减,便溺里的蛋白质也没有了。不上百天,隅卿的病也好了,人也胖了

隅卿和我的病,颇引起西医的注意。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耆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些什么?何以有这么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药学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

我看了林先生这幅《秋室研经图》,心里想象将来的无数《实验室研经图》,绘着许多医学者在化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书

我盼望陆先生和我都能看见这一日。胡适”〔见:《中国中医药报》2006.08.10.第8版〕

仔细琢磨胡适先生这题词,不难发现题词中胡适先生并没说患有糖尿病,心脏病,肾脏炎,也只是学西医的友人或说的,并无确诊。“而且他们用的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陆先生也曾用过黄耆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竞好了”。“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耆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些什么?何以有这么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药学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

可见,这位坚信“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实事求是精神的、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门生,之所以为《秋室研经图》题词,是满怀中华民族情结,期盼着有那么一日能看到“将来的无数《实验室研经图》,绘着许多医学者在化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书”,通过科学实验,拿出科学证据来

其实,后来有人向胡适先生求讨陆仲安治好他肾脏炎和糖尿病的药方时,他就矢口否认得过这些病,也不相信中医药能治好这些病。〔见,胡颂平编撰校订:《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7册第2671页;第10册第3539,3689页。〕他对陆仲安的评价只是“一位颇读古医方的中医”,而且气愤地说:“造此谣言的中医,从不问我一声,也不问陆仲安,竟笔之于书。此事真使我愤怒!”〔同上《年谱》,第7册第2671页〕

1961年胡适先生在台湾郑重申明:

在三十多年前〔即1920年〕,我曾有小病,有一位学西医的朋友,疑是慢性肾脏炎,后来始知此友的诊断不确。如果我患的真是此病,我不会有三四十年的活动能力了。我并未患过此病。贵友说我有秘方可以治此症,此说全无根据

又说:

有人传说我曾患慢性肾脏炎,为中药治好,——其实都不足信。大概慢性肾脏炎至今似尚未有特效药。”〔同上《年谱》,第10册第3689页〕

1958年,胡适致余复洋先生的信中也否认中医的误传,说 其实我一生没有得过糖尿病,当然没有陆仲安治愈我的糖尿病的事只是 曾见他治愈朋友的急性肾脏炎,……〔慢性肾脏炎是无法治的,急性肾脏炎,则西医也能治疗〕。但我从没有听见陆仲安说他有治糖尿病的方子。〔括号内文字是胡适原文〕。〔同上《年谱》,第7册第2671页)他还亲自对胡颂平说:陆仲安是我的朋友,偶曾吃过他的药;但我没有害过糖尿病,也没有吃过糖尿病的药〔同上《年谱》,第10册第3539页〕

窃以为,尽管1920-1921年胡适先生的那场病,乃至1922年的一时性生理性尿糖偏高,开始时有医生怀疑可能是心脏病、肾脏炎或糖尿病,但很快就否定了。实际上,中医陆仲安为他治疗的只不过是胡适所说的“小病”,是自限性的疾病,是“行时医生医病尾”、“鸡叫天也亮,鸡不叫天也亮”的事儿。所谓陆仲安治愈胡适糖尿病等疾病的说法纯属以讹传讹,这件事在中医界至今仍有影响,坚持错误说法。那“三天不退烧,就用西药”的中医附属医院,至今仍以黄芪半斤/Bid,作为糖尿病患者每天的常用处方、长期医嘱,但胰岛素照打、降糖西药不少。美其名曰:降低血糖用西药,防并发症用中药。网上就这么简单搜索一下,如此众多的跟贴文章,可见一斑

罗尔纲、石原皋、白吉庵等人根本不曾读过胡适本人的记述和一再声明,全然无视事实,任意用极度夸张的词语渲染胡的病情险恶,拿名人来说事,故意衬托中医陆仲安的医术高明

罗尔纲甚至断言胡适是在“说假话”,实际上罗尔纲1920年至1926年还在广西贵县高中就读。1930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中文系,1932年至1934年在广西贵县高中任文史教员。后来经沈从文牵的线,致信胡适:“罗尔纲同学,同我说想做点事,把一点希望同我说过了,特意写给先生……”〔见,沈虎雏、吴名:《胡适之子胡思杜》〕,才得以到胡先生家做家庭教师,对胡先生1920~1922年真实的病情,不可能知道多少。甚至还有人肆意诋毁胡适先生因此而“延活寿命数十年,……又过了些政治瘾”

正如早年胡适曾经告戒过罗尔纲所说的话:“文字不可轻做,太轻易了,容易流为‘滑’,流为‘苟且’”。也不难理解罗尔纲这位一直对胡适佩服得五体投地、感激涕零的人当年为何下得了手批判起自己的恩师,说出“胡适反动学术思想给我的毒,却是一言难尽”的话来。并学着胡适先生的小儿子胡思杜与其老子划清界限了

胡适已走,哲人其萎。可以想见,若胡先生九泉之下有知,昔日饱含深情地说“师恩如春阳,我好比一株饱受春阳煦育的小草,怎叫我说得出自己的感情呢?”的罗尔纲,如此话说自己,情何以堪!

胡适先生晚年的确实患有冠心病,1962年2月24日18时35分,因猝发心肌梗塞身死演讲台,一代博学硕儒溘然长逝。在人们帮助胡家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等等外,胡适先生生前所留下的全部遗产只有135美元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批胡运动”之后,毛老人家在怀仁堂宴请知识分子代表时曾说过:“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我们不妨先给胡适先生摘掉年轻时为传统中医所强加给他的“糖尿病、慢性肾炎和心脏病”三顶帽子,恢复名誉,以正视听

胡适先生可不是政客,而是一位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思想家,是“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摘自毛子水先生为其撰写的墓志铭〕

当下,中国人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心脏病的可不少。最近的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9200万,数量为世界第一。与其以讹传讹一例,说得活灵活现,何不如学学“医道精深”的“太老师”陆仲安先生,以黄耆十两,党参六两等等中药,将俞凤宾先生记述陆仲安为胡适先生治病所写文章中的真传“黄耆治愈糖尿病方药”拿出来试试。推而广之,通过临床实践科学验证,挑战一下现代医学的“金指标”,弄出点真正的科学证据来,造福于国人、造福于人类!〔京且〕

名医皇甫谧小故事:服药中毒

皇甫谧服散

2010-02-1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皇甫谧可是针灸大师哦,怎么会服散呢?

一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会想到他所编撰的《针灸甲乙经》。他是中医领域所谓“针灸疗法”的创始人,被誉为世界“针灸鼻祖”的医学大师,我国魏晋时期的名医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是东汉太尉皇甫嵩的曾孙,拜乡人席坦为师。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活了六十八岁。除《针灸甲乙经》之外,他还编撰了《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著作甚丰。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经学、文学、史学、医学等领域都享有盛名

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自言他甘露中病风苦聋和《晋书·皇甫谧传》载皇甫谧在泰始三年〔267年〕前后于《上晋武帝疏》之中,就有“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茶毒,于今七年”之言。说明皇甫谧在正始九、十年间,即三十四岁左右罹患风痹疾

今人考证皇甫谧的风痹疾,有人认为是风湿性关节炎,也有人认为是中风后遗症,还有人认为是大儿麻痹症,甚至有人认为是与当时朝中十分紧张的政治斗争局势有很大关系。总之说法不一

其后即开始学医“习览经方”,他在病榻之上以坚韧的毅力研读古代医术,成就了其所谓辉煌巨著《针灸甲乙经》。可“针灸疗法”并不能解决他的风痹疾之苦,甘露中〔256-260年〕病情加剧,“病风”、“苦聋”

大致在甘露末景元初,开始“服寒食药”,由于“性与之忤”,又“违错节度”,因而身体与药性相抵触。皇甫谧服散之后,造成身心极大痛苦,常常困顿疲惫不堪,甚至“尝悲恚,叩刃欲自杀,叔母谏之而止”。所以他在未满六十即作《笃终》以安排自己的后事了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之六中详细记载了“解散病诸候”〔凡二十六论〕,及皇甫谧长期服散中毒的自述

他说服散之后“心痛如锥剌”、“手足偏痛,诸节欲解”。身上“发痈疮坚结”,浑身发热,“因以冷水浇淹手巾,著所苦处,温复易之”,或以“冷水洗,冷石熨”,常常“日用水百余石”,药毒发作严重时“有气绝不知人者,橛口不得开,病者不自知,当须旁人救之”。并记下了许多中毒者的惨状。有的“舌缩入喉”;有的“痈疽陷背”;有的“脊肉烂溃”;有的因服散而家属“中表六丧”

他本人则如其在《上晋武帝疏》中所言,由于散发不当,而落下重病:“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烦,加以咳逆,或苦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噏。父兄见出,妻息长诀”。所以盛冬时得袒露身体服食冰雪,暑天更觉烦闷,并伴有咳嗽气喘,或像患了温疟症,或又类似伤寒症,气急浮肿,四肢酸重。现在情况更为严重,生命危在呼吸之间,父兄见了离去,妻儿常待诀别。可谓苦不堪言

服散是中国古代道教众多修炼方法中炼丹服食药物〔丹药和草木药〕的一种道术。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始于汉末,至魏晋时期已蔚然成风,其融合包括了卜筮、占星、服食、导引、辟谷、行气、烧炼金丹等等中国古代宗教迷信和神仙方术

道教所追求的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既超脱尘世裕务,又不放弃享乐生活。服散所服用的多是含有无机砷化合物如礜石、砒霜等的所谓“五石散”、“寒食散”等丹药,因而出现了上述等等一系列无机砷化合物中毒现象

甚至不少帝王将相,名士风流,文人墨客还将其作为春药。像当时的尚书、魏晋玄学家、风流名士、曹操“假子”何晏,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何晏死后,仍有不少人效法,以满足纵欲淫乐。但是,服散不但不能治病救人,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享乐纵欲生活,反而会致人丧命

其实,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大都与讲究炼丹服食的神仙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著名医家既是方家又是道士,像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等都是亦道亦医亦神亦仙般的人物

近两千年来服散的实践终于使人们从宗教迷信中醒悟过来,服散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致病”,服散者“万不存一,未有不死者”确属铁的事实,正所谓“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皇甫谧为什么服散?其服散到底是为治风痹疾,或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追随名士风流享乐纵欲生活,抑或多者兼而有之,如今已无法准确知晓。但可以肯定皇甫谧的“针灸疗法”对治其风痹疾实属无效,否则不会舍己求他,因而求助于服散了,而“针灸疗法”更不能解决其服散之后所致的万般痛苦

皇甫谧因风痹之苦而学医,从针灸到服散,结果却大失所望。但他还是认为,黄帝以来历代名医都有回春妙术,唯独世医之不可托命,恨生不逢时,在那个时代他始终不明也不可能明白事情的原委和真谛

因而作《释劝论》,文章末尾愤而言之:夫才不周用,众所斥也;寝疾弥年,朝所弃也。是以胥克之废,丘明列焉;伯牛有疾,孔子斯叹。若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求绝编于天录,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诚之降霜,故俟罪而穷处〔京且〕

季羡林河东河西论批评

2010-04-15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由于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季羡林先生先前所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论说大行其道。不少人认为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西方文明已经走下坡路。中国的崛起象征着东方文化将取而代之,东方文明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甚至有人据此而认为上个世纪未以来的科学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东西方“交会期”,什么未来的科学将是“东方科学”,是中国人的“自然国学”。西方不亮东方亮,就连现代医学也将由传统中医来领航了!

众所周知,虽然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刻无处不感受到东西方人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及所造成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生活习俗、民族心理、行为方式等种种明显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

但就现代社会的民主与科学诸多方面而言,各民族有着趋同性、普适性、普世性。否则世界就不会有如同人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地球村”的出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一个地方有个什么动作,其他地方很快就会知道,就会学习了

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人类社会的进步,靠的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

最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105岁的学者周有光老先生的《朝闻道集》一书,封面上具名:“周有光先生在一百零五岁之前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封底还有三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壮心在,老骥千里。忧天下,仁人奋起”。书中共辑录了周老的39篇文章,是这位105岁的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近年来对世事所观所感所写的各类杂文,其中包括作者百岁之后所写的23篇新作。全书共分五部分:华夏思古、读史纪实、文化演进、语文探新、笔尖畅想。涵盖了经济学、语言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真知卓见。总体上偏重于对世界历史与文化的思考,特别将中国文化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纵横比较,阐明了东西文化的优劣长短

他认为:

“社会的发展规律最简单就是这三样东西:经济从农业化、工业化到信息化;政治是神权政治到君权政治再到民权政治;文化从神学思想到玄学思想再到科学思想”。他还就文化的发展而说道:“神学的特点是依靠‘天命’,玄学重视‘推理’,科学重视‘实证’。举个例子,神学阶段说太阳不会动;后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太阳围绕地球转动,这是玄学,没有实证,但在当时是大大的进步;科学阶段就真正提出了地球围绕太阳转。我们还在唱‘东方红,太阳升’,这是太阳颂歌,是原始自然崇拜,还是最原始的思想啊。”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洋洋洒洒,敢讲真话,妙趣横生,往往使人读得怦然心动

周老在书中《四种传统文化略述》及《附录:从“河西河东”到“双文化论”》等文中表示了他不同意季羡林先生的“河东河西论”,也不赞同将文化简单分为“东”“西”两种。他说:

“改革开放之后季羡林先生提出‘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说世界文化的接力棒要传到中国来了,许多人很高兴。我不参加这些讨论。八十五岁以后人家要我写点文化的东西,我就提出‘双文化论’。首先文化不是东方、西方这么分的,谈文化要拿历史作根据。古代有好多个文化摇篮,后来逐步融合成四个地区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和西欧文化。西欧文化传到北美称西方文化。这四种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期相互流通,大致从十八世纪开始,不知不觉发展为不分地区的国际现代文化,由世界各国‘共创、 共有、共享。’比如说电灯,今天不能说美国文化了,是世界文化。从西欧传到北美的西方文化,发展民主较早,开创科技较快,是国际现代文化的主流,被称为‘西化’。但其他传统文化对国际现代文化都有重大贡献,不能低估。另外文化流动也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河西河东’论是由‘自卑综错’变为‘自尊综错’,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只是‘夜行高呼’的懦夫壮胆”。他认为,目前流行的所谓“东方文化”应分为三大文化区,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文化”,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西亚文化”。这三种文化之间区别很大,不相统属;不像“西方文化”,发端于欧洲,兴盛于美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国际文化的主流。他说:“东西这四种文化相互交流,产生了一个国际现代文化,不分国家的,整个人类的,大家都公认的”。他还说,“文化方面我们的问题很大。中国是了不起的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落后了。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落后,但借助文艺复兴起来,在科学、民主这两件大事情上跑到了前面。我们不敢学民主,只学科学,科学还只引进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除经济学之外没有开放,许多学科非常落后”

他在《全球化巡礼》、《附录:从人均GDP看世界》、《小国崛起》及《科学的一元性》等文中还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发展的确出现了小国崛起、大国衰落这一现象,但美国却是一个例外,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仍旧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老人家认为,我国的人均GPD少之甚少,离大国崛起还远着呢!

他在《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全球化巡礼》、《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起飞》等篇文章中,阐述了这样一种思想:人类历史是不断的聚合运动。城邦聚合成国家,国家聚合成多国联盟,多国联盟聚合成世界组织“联合国〔UN〕”。城乡贸易聚合成全国贸易,一国贸易聚合成地区多国贸易,地区多国贸易聚合成多国文化圈,多国文化圈聚合成国际现代文化。全球化是人类聚合运动的新阶段。他认为,人类各方面的发展,聚合是与时俱进的

周老还跟友人们说,人家问我对中国前途怎么看法,我说我一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中国的前途跟世界前途一样,因为整个世界在进步,中国不可能不进步。现在道路就只有一条了,本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苏联道路,一条是所谓资本主义道路,现在只剩这一条了。这条道路上,有的走在前面,有的走在后面,后面的可能往前走,大家都走在一条道路上

其实,谁能走在前面,关键是看谁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即谁掌握了先进的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周老说,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中国要真正取得“三十年河东”的地位,必须在社会保障、贫富悬殊、腐败控制、环境安全等方面,不断改善,赶上发达国家,而关键在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和科学化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周老曾对记者说过:

“我向来不刻意说要讲真话,因为我从不讲假话。讲真话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问题。我不会说自己不相信的话,自己相信的话当然是真话”

该书的出版后记名之曰“一本讲真话的书”,这确实是位只讲真话而从不讲假话的老人,深为这位105岁的学者那股求真务实的精神所感动!

窃以为,虽然世界各民族人民还可能会保留各自有效有用的传统,但随着相互之间的不断交流、学习和融合,无论是社会、精神、物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等诸多文明方面,世界各国人民最终都会航行到整个人类的、大家都公认的、具有普适、普世价值的大河上来,而不分河东河西!〔京且〕

那些假养生大师、专家和骗局

养生保健中的医学与非医学问题

2010-01-16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养生保健,这本来是一个医学健康问题,养生属中医名词,保健则是现代医学的概念。近年来,媒体,专家,教授,学者,文人,骚客,老军医,老国医,退休高官,当代演艺明星,体育明星,真的,假的,纷纷粉墨登场……几乎都成了这个问题的专家、权威。专家、权威多一点,未尝不可。但这个问题已异化出许许多多非医学成分。为分清责任,最好还是将医学和非医学问题分开,医学的归医学,非医学的归非医学

铺天盖地的养生书籍,基本上都是属于非医学的“另类养生保健”,其中充满着伪科学、迷信的内容。这些书籍的编写者大都没有受过系统的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没有多少医学、健康方面的知识。像台湾的什么“排毒教父”林光常、天津的“刘太医”等等,其实都是江湖骗子。靠的是标新立异、危言耸听来招徕读者,迎合了人们害怕生病、祈求健康的心理。岀版界的无知和图利,再加上媒体的炒作,于是就流行开来了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什么治未病,冬病夏治,洗脚按摩,养精,补气,调神,保健品,食用类,健字号,食字号,医食同源,原生态,绿色产品,核酸制剂、基因产品、干细胞研究成果循证医学验证等等

只要想得到的,医院里、药店里都会有,且都能刷卡消费。直销的,传销的,连锁的,轰炸式营销,会员卡,优惠卡,座谈会,讲座会、报告会,免费试用,请客送礼,买一送三。虽为养生保健,却能包治百病,食物和药物的界限,保健品和药品的界限无法厘清,混为一谈。中药加西药,“黄粉”加“白粉”,还可签合同,不好不要钱,手段花样应有尽有

太平盛世,老人、小孩的钱最好赚。臭美、要挺、瘦身的女孩;身材矮小、肥胖的帅哥;要雄起、求满足、讲享乐的中年男女成功人士的钱更容易赚!某某专家、教授、学者说行就能行;某某高官、明星用过说有用就有用,骗你、宰你没商量!

随便拾几片落叶,挖几块根茎,外面以精美的包装,起个名子就以新药上市。凭的全是商家狡诈的说辞,还美其名曰搞活市场经济。都是冲着孔方兄而来,弄得到的是英雄,弄不到的是狗熊!全民2%的科学素养,没有不上当受骗的,养生保健费用没有不高涨的道理?

五花八门的宣传广告,这会、那会的请柬,满大街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诸多媒体竟然也与无良医商、药商联手沆瀣一气!用非医学的“论据”来宣扬养生保健产品及其方法的效果,已经到了走火入魔、令人发指、丧尽天良的地步

诸多的所谓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及产品能否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真正的医学专家们认为,得通过医学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检验。首先是要严格公正地认定事实,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对事实作出严格而公正地解释。认定事实是一回事,把事实严格公正地解释则又是另一回事

严格公正地解释需要用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的方法来对已经认定的事实做出分析。但是,人们在使用医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时候,有可能出错,也有可能弄虚作假。因此就必须对所有可能的解释进行科学质疑和批判,凡是经得起科学质疑和批判的解释,就可以被接受为严格而公正的解释。经过这样检验的养生保健产品及方法,才能证明其真实有效,否则就是虚假无效。因为没有质疑和批判精神,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

毫无疑问,上面所列出的是现代医学的科学规范。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然不会在科学的范畴之内。如所谓“天有三宝‘曰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后世医家还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的之说。因此说,中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所谓“养生”。《灵枢.本藏篇》云: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因而中医的“精、气、神”给中医的所谓“养生”预留下诸多遐想余地和空间

如今不少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及产品都打着传统医学的招牌,兼之套上所谓现代最先进科学技术的名义。其验证方法,基本上不是科学的方法而是非科学的方法,难免不让人眼花缭乱。破费事小,无害则已,令人最担忧的是有害无益。损人利已,害人不浅

人们千万不要轻信标新立异的观点,不要相信所谓“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也不要迷信“传统文化的精华”。那些标榜发明者是什么“专家”、“教授”、“愽导”的,如何“权威”、“超前”、“世界一流”的,那些用你看不懂的“科学术语”进行包装的,还有那些号称与高科技相结合的“现代传统文化”,往往就是假的、骗人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多掌握些科学知识,多了解些科学方法,识破其所玩弄的骗人技俩

医学与非医学之间的分歧十分明显,用非医学来煽情民众养生保健,医学科学显得非常无奈!政府医药卫生等主管部门责无旁贷,应当有所作为,恪尽职守,加强监管,严格报批、审批手续,切实做到程序正义公允。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普及医学科学的保健常识,让大家充分了解诸多方式方法和产品的功效与质量

别让老百姓一次又一次的受骗上当,“被养生”、“被保健”、被忽悠了!食物和药物界限,保健品和药品的界限必须厘清。媒体人更应当自觉自律。多点科学基本知识,少点“文傻理呆”,误导了民众。加强舆论监督,揭露真情实况,惠及百姓大众,否则将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公众卫生教育不仅是医学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市面上的所谓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及产品,可以说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属于非医学的煽情和忽悠!大家不得不多提防着点

依笔者看来,在人们对人类基因组图、干细胞等等现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尚未开始或完成、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保健方式方法还没确立之前,注意饮食平衡、适当的锻炼和放松的心态,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减压”加上“预防接种、定期体检、了解自身、讲究科学”的模式,不失为最佳的科学保健方法

在健康方面,尤其是保健方面,一定得听从主流医学的建议,绝不能听信非医学的所谓“养生”的鼓惑!〔京且〕

中医药简便廉验是什么意思,是真的吗

2010-05-1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简、便、廉、验”可以说是中医的又一大“特色”。长期以来中医都以其这一“特色”自诩为优势,略胜于现代医学一筹。其实不尽如此,只需作一番认真比较,到底谁个“简、便、廉、验”,人们心中自然会明白个所以

  • 首先是“简”,即是简单、简易,不复杂,也包括了后面所要说的“便”,即亦有“简便”之意。以《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的“半夏秫米汤”方中要求用“千里之外”的流水八升,“扬之万遍”,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空心芦苇燃火煮之,水沸后,然后放入秫米一升,和炮制过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继煎至汤一升半,去滓而成。这“千里之外”取之“长流水”,再“扬之万遍”。真不知是简,是繁!还有那原配成对的蟋蟀、人血饅头您去哪儿找!

  • 二是“便”,即是方便、简便、顺利,没有困难或阻碍。也包括了后面所要说的“廉”,即亦是“便宜”。你看那“生地”变“熟地”就得“九蒸九晒”,否则就是半生不熟。那同仁堂所生产的“安宫牛黄丸”,需用牛黄、犀角、珍珠等十余种稀有、难找的名贵药材,而且还需经过数十道工序,精心炮制。您说它便不便!

  • 三是“廉”,即价钱低廉、便宜、价廉物美。所谓“美”当然也包含了后面所说的“验”之意。一般草药,能随手拈来,不值多少钱。但那如今的什么特效的、不好不要钱中成药,一个疗程下来,都得好几百上千元。且不说人参、鹿茸,那“冬虫夏草”就比黄金还贵。近日,还传出上万元一颗的“安宫牛黄丸”,您说是廉不廉!

  • 四是“验”,这可是最要紧的。人生可贵,生命无价,关键时刻,该花的还得花。是验证、查证、有效果、有凭据。可真要个灵验可就没那么容易!讲到科学的临床验证简直无从说起,所谓有效果、有凭据也只是那中医书上说说而已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有一种药方要求在打雷时候看一眼天上,然后再看一眼汤药,认为这样就能把雷的力量引入药中,药力就无穷了。您可信乎?

那《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用上吊用的绳子烧成灰兑水服用可以‘治’癫痫”;“用腊月缚猪的绳子烧灰可以‘治’‘小儿惊啼’”;“水煮‘鱼网’可以‘治’”鱼刺卡喉”;“食了雌兔子舔一下雄兔子的毛便可以受孕”;“夫妇双方同饮“立春”时节的“雨水”可以‘治’不孕不育”;那叫“夜明砂”的蝙蝠屎,用于治眼病,一是因为蝙蝠能在晚上捉吃蚊子,所以视力肯定很好;二是认为蝙蝠吃了很多蚊子,屎里头有很多蚊子眼睛,因而吃什么补什么,吃眼补眼哦!您就都当真!

……等等

谁验过、证过,老孙、老李可没做过实验,也没统计过数据,不是听信别人以讹传讹,就是纯属自己胡编乱造。反正中国人几千来都是被当成实践经验的“小白鼠”,有好的,也有坏的,更有走了的。有人甚至发问“我们拿人做试验为什么还要小白鼠试验”?真所谓中国人的悲哀!是“有命不怕病,有病有药应”,“无命就怕病,有病无药应”,“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一切听天由命吧。更不知所谓“验”背后的真实情况!

这“简、便、廉、验”,四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但只是中医的一面说辞、黄金招牌。近日还传出那自称中医世家、绿豆萝卜茄子,三管齐下,“将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北京“悟本堂”堂主张悟本大师,单那挂号费就达2千元之多。到底是简了吗?便了吗?廉了吗?真正验了吗?只有天知道、地晓得了!

总之,那同仁堂说,“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可见“繁”与“贵”才是根本,是所谓“不敢省”也“不敢减”的主儿

“同修仁德,亲和敬业”的堂训,更是其商场上致胜之法宝。同仁堂所崇尚的“仁德”精神,“仁”是根本,“德”是操守,其意为中国尚古的孔孟之道的所谓“仁者爱人”思想,应当也有共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之意

其实,用药的原则并非越简单、越方便、越便宜越好,而在于使用的合理,关键是经过科学验证确实有效,尽量使用最有效、最安全的药物,尽量少用药,然后才是尽量选用便宜的药

记得那年,刚进学校那天,老先生就谆谆教诲说:“医乃仁术,好自为之”!以后才懂得“仁者爱人”的道理。但从“批林批孔”那年之后,才知道还有“仁者吃人”一说

如今,市场经济、人心浮躁、利益驱动、“既得利益集团”利用所掌控的权力、关系网和话语权肆意操弄,哪来什么“医学的人文品格”可言!眼下所能见到的已是“仁者杀人”了,宰你没商量啊!〔京且〕

揭开古代名医张仲景的秘密

去圣方识真仲景-1

2010-07-24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写下这个题目,便想到将来会获得一片骂声。“数典忘祖”且不说,更要紧的是可能会砸了人家的饭碗。古井本无波,庸人自扰多,但还是写了

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我们自己造就了太多的圣人。这些圣人虽可作我们精神上的楷模和偶像,但他们时时刻刻又反过来左右着我们,并一直左右到今天。使我们的思想、行为深受束缚,停滞不前,不能与时偕行,更不能有所超越。倒不是说笔者有什么一定要坚持,也不是跟谁过不去,只是想本着自己的良知,说几句再普通不过的话。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其“本来面目”!从而让人们知道,这世界上真没有什么圣人。我们心目中的圣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其实跟我们现在一样,都是普通的人。难怪王阳明先生说,人人皆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啊,在他老人家看来,中国的圣人滿大街都是!

到中医学院念书之后,才知道中医业界将张仲景称为“医圣”。先是读了《中国医学史》、《医古文》、《内经》等教科书,心里琢磨着怎么是他呢?怎么不是巫彭、巫咸;不是神农、黄帝、岐伯……;不是医和、医缓;不是扁鹊、仓公、华佗呢?后来,读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相关注家的论述方才明白,之所以称之为“医圣”是因为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所谓“六经辩证”及“脏腑辨证”的方法和原则,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再后来,看了温病学的有关著作,学完了中医相关的课程,读了些史书,当上中医生,历练了一段临床实践之后,心里就更犯嘀咕了

除《伤寒杂病论》之外,历史上流传至今还有两篇与之有关的“序文”。一是晋代太医令王叔和重新整理编次《伤寒论》中收入的所谓张仲景的自序《〈伤寒论〉序》〔后文称为《自序》〕,说明作者从医的原因,撰写此书的缘起,强调了医德医风。再就是到了宋代,林亿、髙保衡等人重修宋本《伤寒论》中的《宋刻本〈伤寒论〉序》〔后文称为《宋序》〕,简单介绍了仲景的生平,称赞其医术高明及重修宋本的重要意义,但毕竟已是宋人之作。而今能够反映当时历史背景,唯这两篇《序》了。除非《自序》为“伪书”,否则,它对研究《伤寒论》,研究张仲景本人和那个时代的医疗技术的产生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事人所写下的“序言”应当是研究该书历史背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材。其它则多为零星记载、间接文献。明清时期,虽有李濂《张机补传》和陆九芝《补后汉书张机传》等文,但信度不髙,颇多争议。后世注家、野史以及当今南阳“医圣祠”纪念馆中张氏生平简介和故事新编等等,倒是记载不少,多是溢美之词。从王叔和开始,到那许许多多后来的人都是学舌,直至明末清初“温病学派”的崛起才稍有微词

据南阳“医圣祠”纪念馆介绍,相传张仲景乃东汉南阳郡涅阳〔现河南省南阳市〕人氏,名机,字仲景,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年至154年〕,卒于建安未年〔约公元215年至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他勤求古训,集前人之大成,博采众方,写出了不朽名著《伤寒杂病论》。据传其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但这些都早已散失不存。《伤寒杂病论》原书也早在古代兵火战乱中散失,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张仲景的著作说是经过了晋代王叔和重新整理编次及宋代医家注释校订过的版本,已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据传张仲景对伤寒病的辨证治疗,首先提出了六病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他将疾病按证候群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六大类型,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形成了当时较为完整的治疗外感热性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同时,他在内、外、妇、儿等杂病的辨证治疗上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详细地阐明了中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的方法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多种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的方剂。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个。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所谓独特的中医学思想理论体系

该书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还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医林后学都奉之为“医中之圣”、“万世医宗”,认为“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为医”。至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所开设的中医临床基础课程

张仲景死后,人们在南阳城东关修建了“医圣祠”作为張仲景的墓祠纪念地,笔者曾有幸一游。这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整个布局独具匠心,格调髙雅,只见雕梁画栋,绿树翠柏,清雅密静,可谓博大雄浑,巍峨壮观。正门上方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医圣祠”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步入门庭是陕西中医研究院著名老中医黄竹斋先生早年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两侧是任应秋先生题写的一幅对联:上联是“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前来拜谒的人们络绎不绝。据传当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每届新领导上任之初都要先到此朝圣一番,而不是“西柏坡”!

可不知为什么?这位曾经官至“长沙太守”的“名医”、“医圣”却在“正史”中没有他的“传记”。查遍《二十四史》及《二十四史记传人名索引》,既找不着“张机”,也找不到“张仲景”。且不但没有“传记”,就连医案、验案留下的亦甚少。据《宋序》所云:“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仍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说的是《汉书》没有他的“传记”,只是在《名医录》中简单提到其生平。《名医录》是唐代甘伯宗所写的一本书,早已失存,我们今天巳无法再看到这本书了。可同时代的名医华佗〔其生年现无确切考证,卒于公元208年〕,却在《后汉书》的《方术传》,及《三国志》的《方伎传》中都有《华佗传》,所留医案,共达二十六则之多。如今,坊间还流传华佗曾看过仲景之书,并留下“此真活人书也”的叹说。倘真如此,仲景却无“传记”则更不可思议了。历史上的“长沙太守”,象孙坚、苏代、张羡、张怿、廖立、韩玄等人,在《二十四史》中也都有“传记”。为什么独缺张仲景呢?名不见经传是因当时名气不够?或是……?

《自序》开篇第一句说的是:“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概然叹其才秀也”。扁鹊髙超的医术,令张仲景非常钦佩!扁鹊是什么人?据《史记.扁鹊仑公列传》所云,则近乎神仙了。他是用“上池水”服了“非人”长桑君所赐给的“怀中药”,并得其“禁方书”之后,以得道、“知物”,是为良医的。据史载扁鹊所医治的齐恒公、赵简子、虢太子、秦武王这些人时空相距四百余年,难道扁鹊真是活了400多年的什么鸟不成?仲景所钦佩崇尚的人乃“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之神仙也。相传张仲景所诊治过的最有名的人,是“建安七子”之首的文人王粲,即王仲宣。这也是其所留下仅有的医案之一,此案与扁鹊医治齐恒公一案可谓异曲同工,故事雷同,都是“望而知之为之神”的功力

《自序》紧接着又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文末还再次强调:“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先说的是奉行孔子“生而知之”的原话,接着说,我平素爱好方术,请让我奉行这句话吧。这“方术”可绝不是现行《医古文》教科书上所释的“泛指方药医术”,而是“方士之术”。否则前句中为何将“留神医药”与“精究方术”二者并列重叠陈述!“方术”即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消息变易、五德转移终始、五行生克乘侮之说来推测、解释君王和国家的吉凶祸福,人的气数命运生老病死的所谓医卜星相、奇门遁甲、炼丹、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等之总称,是同宗教、神话之类幻想联系在一起的。

去圣方识真仲景-2

《伤寒论》中之三阴三阳说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这三阴三阳实为《易》之父母卦与子女卦。乾为父,坤为母,其余六卦皆乾坤所生,共三男三女。震为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卦虽以父母子女为比喻,但却内寓所谓天地阴阳为万物之母,阴阳交合乃生万物,从无形到有形,万物之体行形于外而炁〔气〕行于中的奥理。男为阳而女为阴,《易》中之长男、中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即六经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雏形。天生六气,人病亦然,因而阴阳有三,六病是也,多一少一,皆不可行。其实,《伤寒论》从头到尾讲的是“六病辨证”并无“六经辨证”之意,“六经辨证”只是后人杜撰的所谓归纳总结

而“六病欲解時”,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等,实为时序、时位;所谓青龙、白虎、朱雀、真武、理中等方名则为东、西、南、北、中之方位、位相,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理中居其中”也。乃至每一方剂中药物的味数,每味药的钱、两数,甚至生姜的片数,大枣的枚数无不渗透着“河图洛书”数,含“阴阳象数”之意。张仲景到底是医生还是方士?其所施之术是医术抑或方术?其实,汉儒经学,《易》推阴阳,《春秋》言灾异,《老子》亦明吉凶祸福咎生死之故。所以汉未儒生、医者莫不兼方士,方士莫不通道学。是医、易、道三者兼容并蓄,有着不可分割,血肉紧密相联的关系

还是让我们遵循仅有的一些史料,沿着《自序》与《宋序》的历史轨迹,去寻找和把握历史的脉络,回到历史的现场吧

约公元150年张仲景生于南阳郡涅阳张寨村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汉恒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师从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同乡何颙曾赏识仲景的才智和特长,曾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见《太平广记·何颙别传》,实则是何颙在赞自已的预测能力〕。其师张伯祖“性志沈简,笃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见张杲:《医学》〕,是当时极有声望的医生,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十都能痊愈。何颙曾在《襄阳府志》中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仲景医名大振。据《宋序》所记:“张仲景……《名医录》云:‘……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据此而言,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张仲景此时已40多岁,习医快30多年,如前所述种种溢美之辞,该是医术精于其师而大名鼎鼎的“名医”了

可其在《自序》中却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年----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疫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不到十年间,这位已经46岁快56岁,习医36年快46年的“名医”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中三分之二的人,一个个相继而逝去!而且其中七成是死于自己所熟知的外感热病——伤寒病。这位“名医”怎么了?怎么不灵了?怎么就不能“识用精微过其师”,“疗皆十全”!是遇上了新问题!还是……

“生灵涂炭,横尸遍野”。可见当时战乱风起、災情频多、疫病流行、肆虐之甚,生命之脆弱,医术并不昌明,更无有效验方、验案。《自序》中写到当时的医生毫无办法。张仲景于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说,合十六卷”。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用了五年的时间 ,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认为该书成书于公元200年前后。而北京中医药大学杨维益教授却认为现行《伤寒论》是一部汇集古代各家有关伤寒病论治〔包括张仲景的著作〕的伤寒学专著。成书时代,可大致推定为唐代。等等说法不一

《伤寒论》无论是书成于族人染病之中或之后,张仲景作为族人之中一名行医数十年久负盛名的医生都有推脱不了的干系,而愧对族人。如果书成于族人染病之中的公元200年前后,即建安五年前后,只能说明是书在治疗伤寒病上毫无指导作用。如果书成年代是在唐代,则《伤寒论》乃至张仲景本人都是子虚乌有的一桩千古疑案!

张仲景所谓“勤求古训”之“古训”乃《自序》所述的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几本此前早已有了的所谓“医经”,除《胎胪药录》已失存外,其它几本如今都还能找到,即《自序》中所云,上古“神农、黄帝、岐伯、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长桑、扁鹊”,汉“公乘阳庆及仓公”等人所谓“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之经旨所论述的“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气化论”、“正邪论”、“辨证施治”等理论以及根据气运和所出现的证候而确立治法、选药、制方等方面的认识。所谓“博采众方”之“众方”,多是依据上述“古训”、“医经”中的治则、治法等等“用药模式”以及“选药原则”所推论而制定的处方。果真管用的话,此前此后疫病流行,就不至于死那么多人了!所谓“众方”更不是经过临床验证有效的“经验用方”之总结,只是所谓“医经”上所载的“经方”而已。否则论中原文所描述的就不会出现从阳到阴,从三阳到三阴,从太阳至厥阴〔或是少阴,至今仍争论不清!〕,乃至最后“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衰变过程。最后只好乞求于病人正气渐复,病趋好转,由三阴经转出三阳经或正气来复的“六病欲解时”的等待之中了

再从论中诸多原文都涉汗、吐、下、温针等治法错误导致病情恶化的所谓“坏病”来看,与其说是作者“纠偏”,倒不如说是作者试探性治疗之后出现的“失治”、“误治”问题。是“方”不对“证”?或是“方”根本就不能治“证”?或是事后进行的弥补性治疗?倘将论中部分原文联起来看,串起来读,则不得不令人疑其乃仲景个案病人治疗过程之记录

说明当时对疫病的治疗并无十分有效方法,只是对病情演变及治疗过程的陈述,处方用药都是试试看的把式,并非王叔和一百多年之后所说的“对病真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只是根据几本古医书的所谓理论并运用古代哲学的所谓思辨方法和纯理论思维推衍而成,所以其对临床医疗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是非常有限的

如今,有人认为中医只注重临床经验陈述,而忽视理论的总结。其实不然,上列所述之“古训”,乃至《伤寒杂病论》都是中医理论的经典,只不过这些理论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理论,是“为理论而理论”的理论,而不是从“有效的临床医疗实践经验”中认真总结提升出来的“科学理论”。多是古人“坐而论道”、“空谈理论”的产物。有道是:“有实践而无理论不能成为科学,有理论而不能指导实践那就是空论”

正如其《自序》中所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说的是,即使不能全部治好各种病,也许可以用它在看到病状时就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探讨清楚我所编写的这部书,理解了的问题就超过一半了。这话中“虽未能尽愈”、“庶可”、“若能”等说得都还算中肯实在,没有把话说绝,但“见病知源”、“思过半矣”就不好说了。从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连仲景本人也深知其“所集”的局限性,仅只是“过半”而已,“虽未能尽愈”,并非谦辞。试问这样写出来的书,又怎能为“万世不朽”的“方书之祖”、“活人之书”的“传世之宝”呢?其实,即便是有经验依据也不等于就有了历史依据和科学根据

据邓拓先生在《中国救荒史》一书中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历代发生疫灾的次数为:周代1次,秦汉l5次,魏晋l7次,隋唐17次,两宋5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又据中新社北京2005年4月5日报导〔曾利明、秦秋〕: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等单位的调查研究表明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间,中国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大的疫灾。且不说《宋序》所云:“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也不说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但从宋以后国家校正医书《伤寒论》十卷,颁行天下,世人皆晓,习医者甚众,可疫灾的发生仍呈逐渐增加并加速发生的趋势,死亡的人数就更难统计了

据笔者所知,历史上宋以后因为自己或家人有病,被庸医治死或治坏,因而发奋学医的就有:许叔微、李杲、李中梓、方有执、吴有性、吴鞠通、周树人、恽铁樵……等等。他们为什么要自己学医?是因找不到良医之故也!《伤寒论》怎么就不能解决问题呢?不能“见病知源”、“思过半矣”?不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生……”了。可见《伤寒论》这学问并不能通经致用,也不能经世致用

《明史》记载瘟疫大流行23次,死人多少,难以计数。在这23次大流行中,还没包括公元1641年的大流行。可见历史记载有相当多的遗漏,也与邓拓先生的统计有所出入。1641年这次疫情遍及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省,江苏吴县一带疫情很严重,当时诸医用伤寒法治疗没有疗效,死亡者甚众。据《吴县志》记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当地名医吴有性先生对此非常痛心,他在其著作《温疫论》的“原序”中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崇祯辛巳〔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有不及期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剂,攻补失序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必疑胆怯,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所感之轻者,尚获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者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仿惶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

到底是“古法不合今病”?或是“不死于病,乃死于医”?或是“死于圣经之遗亡”?或是吴有性根本就没得仲景《伤寒论》真传和要旨,不能寻其所集,而错怪了仲景?

其实,明清时代众多医家中质疑王叔和重新整理编次《伤寒论》有遗亡、错简并非“仲景旧论”的绝非吴有性一人。早在1589年明人方有执就认为王叔和重为编次巳有改移,及金代成无已作注又多窜改,二家之误弥失其真,故力主“错简重订”。清代名家如张璐、喻嘉言、吴仪络、周扬俊、黄元御等均拥其说,而为“错简派”之代表。清人姚际恒也在其《古今伪书考》中将《伤寒论》列入“真书杂以伪者”一类。他说:“伤寒论,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集。此书本为医家经方之祖,然驳杂不伦,往往难辨,读者苦不得其旨要。予友桐乡钱晓城煌谓此书为王叔和参以己说,故真伪间杂,致使千载蒙晦”。有人甚至直言其为王叔和所编造之“伪书”!

《伤寒论》究其成书年代久远,几经显晦,数为变易,巳非原貌,版本不少,内容出入,注家甚多,假借运气,附会岁露,掺杂他说,歧义诸多乃至后人对《伤寒论》的成书时代都表示诸多质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还有人提出所谓要“于无字处读出有字来”的荒谬见解,认为如不在无字处下功夫,就难以弄通原文的精神实质,甚至发生误解,因而塞进了不少私货,真所谓一人一伤寒也。连“伤寒大家”们都没搞清楚弄明白的事体,自然会给后学者增添不少麻烦和困难,更勿说用之于临床实践了。难道真如当今“易理堪舆学”专家江心岛先生所说,“国学经典都是后人篡改的回锅肉”!这多次回锅肉,肉量虽没多没少,只是味道变了,更可能的是本来一盘小炒肉,经过名厨大师们精心烹制,不断添加佐料,弄出了一桌“滿汉全席”来。

去圣方识真仲景-3

面对真伪、遗亡、错简总应该有人指出,有人争论,有人辨析。每个人都有一把评判的标尺,在质疑中才会更加接近真相。否则只能希冀在未来的考古发掘中找出如同《武威汉代医简》般的汉简版《伤寒杂病论》真书来!

《清史稿》记录从公元1644年到1872年,228年间,瘟疫大流行,共计91次。凡是发生在同年,不同地区的,只算一次。死的人数也难以估计。当时,尚无“计划生育”,一对夫妇,生多个孩子的,是极为普遍的情况,能成活一半就算不错了。如果说,庶民百姓贫寒穷困,缺医少药,帝王家总不至于缺这少哪吧?而且熟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乃至“温病学”等等中医经典的“御医”不少。可帝王家的子女夭折的又有多少呢?清代自顺治帝定鼎北京到宣统帝灭亡,共经历了十位君主。除同治、光绪、宣统三帝没有子嗣外,其他七位皇帝总计生有子女146人,平均每人生育21人。其中15岁以前即夭折的竟达74人,占到了半数以上哦

战争虽可大批地死人,但战争死人其实远比瘟疫的杀伤力要小得多,战争死人是可以控制的,不打仗就是了。可瘟疫怎么控制?它会持续地、接二连三地传染、蔓延,瘟疫的杀伤力却是经常的。就是普通疾病的杀伤力也很大,例如伤风感冒,治之不当,可并发气管炎、肺炎等等疾病,不少婴幼儿就是死于并发症。所以历代中国人口数量始终处于低位,古人的平均寿命大大低于现代人,而病死率却远远髙于现代人,这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记载,全国解放初期人均寿命还不到现在人均寿命的一半

清代,由于温病学派的崛起,张仲景《伤寒论》“六经横传”说教,受到叶天士《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吴鞠通《温病条辩》的“三焦竖传”的冲击

汪廷珍在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作《汪序》时,曾托于昔淳之口,作了如下描写:“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他说,当时由于导致人生病的原因很多,所以疾病的种类、病人的数量也都是非常之多。而医生的治病方法,却非常之少。病人多而治病的方法少,没有什么病比温病更利害了。说到当时对疫病的治疗时,他又说:“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已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说的是当时医学的荒唐治法,把病情轻微的治成病情严重的,把病情严重的治成死亡的。对那些幸免药死、侥幸活下来,自己慢慢痊愈的,医生就会贪天之功,据为已有。医生无论治死多少人,都不去承认自已有过失,不担负任何责任。愚昧和无知,充斥世间。不但医者不担负任何责任,就连那些病入膏肓、濒临死亡的患者,也绝对悟不出医药可以杀人的道理,找不出任何理由来责怪医生。于是,这种医学的“怪圈”被奉若神明。他说所以“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亱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他还找出了“病死少数”、“治死多数”的原因,历数了发表、消导、攻下、温补等治疗方法的罪过

朱彬在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作《朱序》时也说道:“其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说的是当时死去的人,十个人中大约有二、三个是死于疾病。十个人中大约有八、九个是死于医生之手

可见汪廷珍、朱彬等人对此前的医学总结批评可谓入木三分、犀利泼辣、有贬无褒、根本予以否定

纵观历史。汉代并没有人为张仲景“封圣”,否则《后汉书》、《三国志》必有记载,为其作传记。张仲景本人也没有自封。以后晋代王叔和在重新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的过程中只称“今收采仲景旧论,对病真方”,竞呼“仲景”,丝毫没有谈到其为“医圣”。晋朝皇甫谧将伊尹称做“亚圣”,而称仲景的著作,只是伊尹《汤液经》的扩展和补充而巳。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虽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也是直称“仲景”,而没有把他称为“医圣”。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校勘刻印《伤寒论》,林亿、高保衡等人在《宋序》中也没有把张仲景称为“医圣”,只不过是说他继承了古代大圣人的意志。再后来成无已在《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两部著作中也只是说张仲景做了类似圣人的工作。公元1182年金人刘完素在其所写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才明确提到:“仲景者,亚圣也”,是仅次于圣人的人。公元1526年李濓写成《医史》,他在书中也说仲景被“论者推为医中亚圣”。直到公元1589年明人方有执在其《伤寒论条辨》一书中才直接称张仲景为“医圣”,说:“……称仲景曰圣”。这方有执之后,称仲景为“医圣”的才慢慢多了起来。可见这“医圣”乃仲景身后1370多年为后人所封,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逐渐添加慢慢层累地造就而成

古之医书汗牛充栋,且不说《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中“医家类”的传记和书籍,单清人陈梦雷等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就收录了520卷,120种,950万言之多,可谓博大精深。叶天士师从十七人,可见其“三人行必有我师”之谦虚好学。但从另一方面难道不正好说明了当时真正有用的医书太少,有真才实学的师傅不多,乃至“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吗?

如今神州大地56个民族56个医,再加上儒医、释医、道医和现代医学等都快60个医了。可仍不能抵御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等疾病的侵袭,时下甲型H1N1流感又来了,究竟是为什么?!通观近年来,国家就上述每次疫病流行所公布的中医药防治处方,已无法从中寻找得到《伤寒论》“经方”的踪影

鄙人所读中医伤寒类的书籍不多,但凡认真细读,就会发见,几乎每一部著作的“自序”或“他序”中,说到作者写作动机和背景时,都会先说一通前人仲景著作如何如何之好,而紧接着便是“但书”。但有何不足,但有何欠缺,现以补之正之云云。或“仲景之书辞义古奥,虽经诸名家之注疏,亦未能尽晰其理”;或“然其书专为伤寒而设,未尝徧及于六淫也”等等。是先予肯定后予否定,继而就是看作者自己的功夫本事了。这一方面故然可见客观世界不断地向前发展,先前的医学有其滞后性和局限性,人们对医学的求索永无止境。另一方面似乎还有点什么不便说出来。我揣测这后世为仲景“封圣”者和众多《伤寒论》注家,是否自己早就想当“亚圣”或“半仙”了!故托古说今,弄出个“‘六经’注我,注自己”的招数来,于是塑造了一个“医圣”,为自己的“未来”铺垫开道

笔者曾从事过中医《温病学》的教学工作。学生们每每问及伤寒与温病的关系,提及《温病学》是否是对《伤寒论》的怀疑与否定时,从不敢轻言,总是“为圣者韪”!只能按教科书所说,《伤寒论》乃《温病学》之源,《温病学》乃《伤寒论》之发展。从麻黄、桂枝到银翘、桑菊,一脉相承也。好在,学生们大多也明白,这可是中国人的一贯说辞。以此类推,则巫祝为源,《伤寒论》为流,医巫同源也!则“精究方术”、“宿尚方术”,是为正统

但仔细研究其《自序》,不难发现张仲景既不“始终顺旧”墨守成规,也不“钦望巫祝”迷信鬼神,而是谋求进步与发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在当时墨守“传统”,“巫祝”盛行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说,张仲景是是典型的“改革派”和“创新派”。可如今现代人不迷信张仲景,不迷信《伤寒论》,稍为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却被斥之为“大逆不道”、“数典忘祖”的反传统了。岂不怪哉!可千万别学了庄子,看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后,就得出了根本否定不断认识自然的错误结论。其实,自然和社会都是发展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没有止境、无穷无尽的。谁要是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天下全部真理,谁就会深陷困境,那就大错特错了!

但观明清以来,乃至民国时期的疫病史。尤其是1918年—1919年的世界大流感及其在中国流行之状况。吴又可《温疫论》虽创病从“口鼻而入”之“戾气”说;叶天士《温热论》创“卫气营血传变”之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也创建了病由“三焦纵传”的新见解。似乎都在企图开辟一条新途径,谋求有所突破。但是,它们始终仍然无法跳出中医理论那虚无玄妙的氛围,没能逃脱空洞的说教,冲破歧黄灵素、六病传变的束缚。最终未能改变吴鞠通本人所谓“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乃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之说。也未能改变汪廷珍、朱彬在为其《温病条辩》作《序》中所描述的“病多而方少”的基本情况,仍然延续着“死于病者十二三,死于医者十八九”的基本格局和无奈

前人如何为,我们已管不着啦。我们自己如何做,后代人又该如何做,倒是应当好好思量思量了的。看来,人们的研究不能仅仅仃留在中医学上,更应该往更具体更深层次去考虑考虑人为什么会生病?探讨中国历史上疾病的演变,药物的更新;研究一下几千年来中国疾病谱的变化,寻找出疾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以及当時所用药物的疗效到底何如来;看看这“古病”与“今病”、“古法”与“今法”、“古方”与“今方”、“古药”与“今药”究竟有何不同

老祖宗的书故然要读,但单靠老祖宗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是不行了的。就人类的认知水平而言,越古老的东西,肯定越存在着局限性。古人所取得的那些成绩,早就被后来的人加以消化,去粗取精了。古人不可能比现代人知道得更多,更谈不上比现代人更聪明,否则就不会有什么进化可言了!人类总得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永远不应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我们讲中华文明,讲传统文化,讲国学研究,导向究竟应该面向哪里?不应将人们引导向往后看,往后走,而是要引导人们勇于面对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担负起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千万别再玩概念、瞎折腾了,弄出个“中医什么化”和“西药中药化”来。贻叽大方,且误后人!

有道是:“华佗无奈小虫何”!其实,同时代的“医圣”也不显灵!如此观来,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只是汉代一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有正义感而且观察仔细、尽职尽责的医生。据传写了《伤寒杂病论》书一本流传至今,成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基之作。亳无疑问,张仲景应当是中医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从其“自序”所叙,可见其对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草菅人命的恶劣医疗作风,表达了极大的愤慨与不满。痛斥了那些面对疫病流行束手无策,却“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墨守成规的庸医,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驳斥了那些“钦望巫祝,告穷归天”,请求鬼神保佑的迷信思想,犀利地指出其结果只能“束手受败”。他的道德精神,那种“反权豪反名利智园行方”、“善德善心善行善医至善”的高尚的医德,美好的心灵和行为确实值得当下为医者认真学习

但他同时又是汉代一位崇尚神仙、“精究方术”、“宿尚方术”、深信阴阳消息、五行生克、五德终始、转移符应、隨方面而服、方士化了的儒生!跟此前的扁鹊、华佗,此后的陶弘景、葛洪、孙思邈、李時珍等等人一样,都是集医、易、道和神仙术于一身,在巫在医,在仙在道之间。悉具 “六通境界”、“六根互用”和 “内景返观”“返观内视”等等“练气化神,入神出化”的技能,是被神话了的仙家。

去圣方识真仲景-4

历史毕竟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历史的再现往往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有不少虚假的成分。就像那滚滚流淌着的粘凋的黄河水,虽说是由一滴滴水组成的,但你说要从中找出一滴滴清澈的水来以证明什么,能找得到吗?其实,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不认真去探究中医理论产生和形成过程的人们,差不多都会把纸上写下的,当成真的,书上记载的,当成实际上已经做到了的,并奉之为“经典”、“圭臬”。于是乎,后来的人们依样画葫芦,明显地带着描红的成分,在不知不觉之间陷入了一个个误区,而绵绵延续至今。历史应该是由事实来写成,而不是靠编造出来的,人们所了解的过去,很多都是失实了的。历史研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历史学家是要去追踪历史的真相

今天的中医史学家们,若不能全面了解历史上社会各界、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疏忽了体制操作以及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不能直接触摸与理解当時民众的真实生活感受,就会得出完全偏颇的结论。因此,更应该多一份心思,将历史资料尽量搜索得全面些、真实些。观察视野的重点应从帝王将相、上层精英转移到平民百姓、芸芸众生。以便更好地体贴地理解社会真实状态,不致将历史上所谓古圣先贤的医家们描写得如此神通广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犹如“天不生‘仲景’,万古如长夜”,而甘冒侮弄历史真实的道德风险

即便是在当下,很多事情也不能单纯听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媒体传什么就是什么,善良的人们一定得动动脑筋,你得认真思考,得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点“科学理性”,少一点“感觉”加“类比”的“民族情绪”,否则被人家“愚”了、“骗”了,你还在那傻乎乎地笑着呢!其实,在历史的语境下,那“情绪”什么也不是,而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永远是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年青时曾读顾颉刚先生所编著的《古史辨》一书。顾先生在该书第一册的扉页上引用了世界杰出的雕塑家法国人奥古斯特·罗丹的一段话“要深澈猛烈的真实,你自己想得到的话,永远不要踌躇着不说,即使你觉得违抗了世人公认的思想的時候。起初别人亦许不能了解你,但是你的孤寂决不会长久。你的同志不久就会前来找你,因为一个人的真理就是大家的真理。”作为开篇辞

他还在书中《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写道:“以前有人说:‘现在人对于古史可分为三派:一派是信古,一派是疑古,一派是释古,正合于辩证法的正、反、合三个阶段。’我的意思,疑古并不能自成一派,因为他们所以有疑,为的是有信;不先有所信,建立了信的标准,凡是不合于这标准的则疑之。信古派信的是伪古,释古派信的是真古,各有各的标准。释古派所信的真古从何而来的呢?这只是得之于疑古者之整理抉发”

顾老先生这话的意思是说,对古代历史〔包括古书、古事、古人〕的研究,从怀疑古史,批评古史到古史辨伪,其实只有疑古一派,因为只有“疑古”才能祛伪古而见“真古”,然后才有了“信古”之信“真古”,“释古”之释“真古”。所以,荀子说:“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顾先生由于疑古,因而揭示出“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三皇五帝”都是没有的事,都是神话和传说的“史鉴”,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历史学家的 “史识”和“史胆”

历史学的研究不但要掌握大量的史料而且还要对这些史料提升出观点、结论来,哪怕是带有情感性的倾向,也不排斥。但是,在历史问题的研究中,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的联系必须趋于最大的一致

是相信科学理性,还是迷信古代的所谓权威“古圣先贤”?即便是学习历史,也会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何况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和中国医学史上神仙般的人物,更何况医学这人命攸关的大事!

我们确实没有理由去苛求古人,但是,倘若现代人仍然食古不化,那才是最可悲的!(重发京且)

金花清感颗粒怎么样,有用吗

历史的偏见科学的无奈

2010-05-05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2009年12月18日的《科技日报》报道了《中药“金花清感”有效治疗甲感》,称:“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全球蔓延情况后,北京市果断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并迅速整合卫生、药监、中医、科技等资源,集聚首都一流的中西医科研单位和百余名相关专家,成立了北京市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拨付1000万元资金用于科研攻关”

《健康报 》2010年1月8日又报道说:“世界首个专门用于治疗甲流的中药方剂——金花清感方,在取得医疗机构制剂生产许可后,正式在北京市各个医疗机构中使用。同时,该方正按照我国新药审批标准和流程,进行临床前研究”

近日,有人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质疑: 短短6个月投入1000万元研究出来的“速成”中药“金花清感方”是否靠谱?单用“金花清感方”的作用有多大?“缩短”、“改善”等针对甲流症状的描述,真能“缓解”甲流症状吗? 这种“缓解”能否等同于“治疗”?中医历来讲究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个性化治疗以及联合复方用药,这与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是否矛盾?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防治甲流专家组的专家周平安就该药是否“靠谱”的问题作了如下解释,“中药新药大多来源于中医医生的临床经验,有着长时间的应用实践,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新药研发常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分别有着2000年和20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以这两个中药复方为基础方形成的金花清感方,是对北京地区数十位中医专家治疗甲流临床经验的总结、归纳和提炼的产物”

对其“疗效”问题的解释,周平安认为,“这涉及怎么评价中医疗效的问题。他说,虽然已有临床研究表明,金花清感方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中医治疗甲流并非是针对病毒,而是通过多靶点对人体的综合作用达到治疗目的。中医治病历来讲究辨证,患者有什么样的症状,中医医生经过辨证分型,再做对症治疗”

对“与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是否矛盾”的问题,周平安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甲流患者的治疗,金花清感方只对中医辨证为风热邪毒〔轻症〕的患者有效,而对痰热壅肺〔重症〕患者的效果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中医专家在制定该处方时,已经对甲流进行了中医的辨证分型。作为医院内中药制剂使用时,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在金花清感方的基础上,加减使用。周平安说,金花清感方主要是针对没有并发症的成人轻症甲流患者,虽然患者的情况千变万化,但医生根据患者并发症、性别、年龄段等因素,进行用药剂量和种类的调整是每名医生都知道的常识”

这一问一答,可见中医专家周平安自相矛盾之处

如果还是“根据患者并发症、性别、年龄段等因素,进行用药剂量和种类的调整”的“辨证论治”。又何苦花上1000万元去研究。辨证论治,随证分型,处方用药,加减调整不更灵活、更方便些

如果仅仅“只对中医辨证为风热邪毒〔轻症〕的患者有效,而对痰热壅肺〔重症〕患者的效果并不明显”,又何苦下那么大的气力去研究,兴许多喝些白开水、多休息些时日也会有效

如果只是对北京地区数十位中医专家治疗甲流临床经验的总结、归纳和提炼的产物,其对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又有何指导意义。这些中医专家到底治疗过多少例甲流患者,又有多少经验可言

不是“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吗!更何况六十甲子一轮回,揑指一算,五运六气,司天、在泉、主气、客气、主运、客运不尽相同,时势异也。岁前所敲定的方子,岁后气运已过。甚至“初之气”到了“二之气”早就没用了,何况后来的“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乃致“终之气”?

那上个世纪五十代中期,石家庄地区和北京市的乙脑流行,比邻之地,但年岁之差,却是气运太过、不及、客主加临等等情况各异,中医的治疗方法可是大不相同的哦。若让蒲辅周老先生、郭可明老先生等人九泉之下有知,不斥你个“不肖子孙”才怪!

有人说,“我们几乎可以断言,这是一项相当邪门的科研立项,里边必然掩盖着相当多不可告人的利益链关系”。窃以为不会有错,确实有待知情人和审计人员进一步揭示,看看这1000万纳税人的钱到底花在哪里

有人说,“从自然界攫取原材料进行药物开发,本是世界药物学界经常使用的方法。从法国的秋水仙植物中提取秋水仙碱治疗痛风,从紫杉当中提取紫杉醇治疗癌症,从八角茴当中提取有效成分以供生产达菲之用,这些都是历史上从自然界当中攫取原材料进行药物开发取得成功的例子。如果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有充分的证据认识到了‘达菲’治疗甲流的缺点,真心要开发一个替代品出来,这不是不可以的。但是,要完成这样一个替代‘达菲’的药品研究,必须按照基本的科研规范来组织”。毫无疑问,科学研究上的事就得按科学的范式来进行

中南大学张教授还说,要认真完成这样的科学研究至少需要三个阶段十个步骤。单单第一个阶段,就有阐明开发新药替代“达菲”治疗甲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揭示“达菲”治疗甲流的缺点;找出利用中草药治疗甲流的苗头;对所有可能的苗头进行筛选;化学分析;利用化学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动物实验,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药物代谢实验,以确保药物在肝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在体内形成药物残留;人类临床对比实验;以确保在临床应用上,对人类安全而且有效;结构改良研究;制剂研究;临床应用实验性研究等等十个步骤的工作要做。还有第二、第三个阶段呢!其实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得拿出科学的证据来,为专家和世界同行们所认可

科学可不是辩论赛,更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所谓政治游戏,而是真理与谬论的抗爭。无知者无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知者的故意。名为对传统中医药的发扬光大,实属为一己之利,是打着中医中药的幌子坑国家和病人的钱财,骗纳税人的钱,是借中医中药的所谓科研圈银捞钱,靠“掏古井”来掏今人们的钱包口袋

早在1922年8月20日,梁启超先生在南通为“中国科学社”的年会作了一次题为《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演时,就痛陈当时学术界科学精神的缺乏。其表现之一就是:“中国凡百学问,都带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最足为知识扩大之障碍”。并指出:“科学家恰恰相反,他们一点点知识,都是由艰苦经验得来;他们说一句话总要举出证据,自然要将证据之如何搜集、如何审定一概告诉人”;因此,学习科学,不仅能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而且能学到获得这一结果的研究方法。“方法普及于社会,人人都可以研究,自然人人都会有发明。”

胡适先生当年也曾说过:“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可如今那清华大学的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家网络负责人、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李某人,明知道科学是无国界的,却拒绝用国际主流的科学方法去验证传统的东西,典型的无赖理论,还理直气壮地讲人不是为科学而活的,但他忘了人活着本身就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可见,当下中国的某些所谓专家、学者、教授们的科学素养何等之差劣!

2000年前的“麻杏石甘汤”,不就是那连自己的家人都无法救治的“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原文第六十三条、一百六十七条所载的治疗所谓“太阳病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这“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张仲景“医圣”却从没留下一例“验案”啊!

其后,甚至还有人认为《伤寒论》乃王叔和重新整理编次时,有所遗亡、错简,并非“仲景旧论”!

那“银翘散”虽见诸200多年前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上焦篇·卷一》原文第四条的“太阴风温……但恶热,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说是师承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但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所列“风温”8个案例中并非为辛凉轻剂“银翘散”所治验。吴鞠通本身只是个业余医生,主要职业是应聘在京城抄写《四库全书》,一抄就抄了十多年。其撰写《温病条辨》时,虽经历过“京师大疫”,治疗过一些温病患者,但其晚年据回忆所成书的《吴鞠通医案》中,“风温”之下也仅有12案例,且所用药物也与所谓辛凉平剂之“银翘散”多有出入。可见,无论温病大家叶氏或吴氏所强调的还是“辨证论治”啊!

后来的温病学家王士雄、叶子雨、郑雪堂等人都认为其书《温病条辨》有所缺陷,并据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了不尽同意的意见

如此这般的两条方剂,集聚专家们开个所谓座谈会,成立个什么工作领导小组,却成了“经”成了“验”,是“总”是“结”,是“归”是“纳”,是“提”是“炼”的产物了?能让世人信服吗?

其实,只按2000年和200多年前历史上的所谓经验就制造出一种世人通用、治疗当今甲流的“靠谱”新型药物来,未免过于儿戏。只能说仅仅是那个历史时代人们陈旧的思维方式,其中包含着那个时代的一切偏见。偏见不仅源于无知,而且还会导致更多的无知和愚昧,科学在这种无知和愚昧面前显得十分无奈

中国自“五四”以来一直在呼唤着“德先生”、“赛先生”的到来,“德先生”可是一直没来过,“赛先生”好像倒是来过了一下。其实,在中医界来的只是个“赛先生”的“替身”,这反而比没来过更糟糕。相比于“德先生”,真正的“赛先生”更难请啊!

兴许“存在即是合理”吧,岂非咄咄怪事也!〔京且〕

中医信则有,不信则无,原来中医是宗教

当代中医之我见〔1〕我的困惑

2010-11-0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兴许是小时候《十万个为什么?》看多了的缘故,以后凡事都得问个为什么?学习中医之后,更不例外。刚刚开始时曾奢想毕业之后有朝一日也写本《十万个为什么——中医分册》什么的,待到登堂入室之后才知道这中医的事儿还真不好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越问越糊涂,越问越感到困惑,只好作罢!

记得到中医学院上第一堂中医课时,先生在黑板上大写了一个“信”字,并说学中医首先就得相信中医,不相信是学不好的。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哦!私下里曾问过自己,这“科学”的殿堂里,科学怎么就不是促使人们去思考而是成了要人信仰、盲从了呢?

也就是这位先生后来成了有名的中医妇科专家、“国医大师”什么的。有同学向他请教不孕、不育症的治疗,先生说,那不容易,女的四物汤加减,男的四君子汤加减,不过,我治就行,你们治可就不行!当时真使我那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事实确如其所说,轮到先生的女大弟子我们那高年级的师姐时,却只能在家偷偷加些“激素”了。我那同学后来才明白,其实不孕、不育症的原因很多且复杂。他跟我说,心因性的尚可,果真是功能性或器质性的什么障碍和异常,老先生也难哦!

还有位先生更逗,有同学问手腕关节压碎了截肢后,针灸尚存肢体手阳明经的“曲池”穴,断端原同一条经络上的“合谷”穴位置上是否还有感觉?问的确实是深了一点。都不存在了,还有没有感觉?!我揣测那同学想问的是“经络断了之后能否接起来”?“经络的感觉是否由大脑支配”?或是“经络——大脑——经络是否能形成通路?当通路被切断之后短期内大脑是否还有记忆痕迹存在”?等等经络与神经、大脑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其实断的岂止是一条经络,手三阴三阳可整整有六条啊,还有与之紧密联系的“脏腑”呢!后来才知道那同学所问的,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人的一种“幻肢现象”,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控制断端的神经还在活动,所以产生幻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慢慢消失

先生完全可以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笑置之;或者学一下爱因斯坦氏,就明说自己不懂,等我回去看书弄懂了之后再告诉你们;或者更髙明的做法是叫学生回去看看关于针灸学、经络学方面的教科书和著作,或者当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最为时髦的朝鲜人金凤汉先生的论著,弄清楚明白之后麻烦学生再告诉自己。想不到先生却在课堂上答非所问地说,“我劝同学们还是学一下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读书不要钻牛角尖!那我问问你们,你两只眼睛为什么长在前面而不长在后面呢?”弄得全班同学愕然!

其实,先生这个问题早在中学上生物课时,生物学教师就告诉过我们,这是人类的选择性所决定的,因为人要向前走而不是向后走,如果向后走自然就长在后面了。真想不到上了大学,先生还会问这个问题。同宿舍的几位同学回来之后彻亱不寐,有同学打趣地说,他怎么不问问我们为什么会有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扇耳朵?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巴呢?夫子言,君子有九思……,难道“疑思问”错了不是!那老外笛卡尔也说,只有经得起普遍怀疑的知识,才是真实而可靠的知识。心里嘀咕着这还能学下去?!后来,据说老先生很不髙兴,年级主任要班干部代表全班同学去向他赔礼道歉。“文革”中老先生为此还吃了不少苦头,级主任也连带遭罪,那已是后话

我在这里绝无抵毁之意,只是想将那段求学经历如实地留下来。事实上,尽管这两位先生在我们读书时还算不上学校的“十大名老”,但我对他们还是非常敬重的。前面那位先生懂得名人、名医的效应,更懂得意识、情绪和精神对人体的反作用。后一位先生在当时学生心目中则是“国身治同”、“良相良医”的榜样,如果不是走得早,如今兴许也会成了“国医大师”。后来在大新县一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他曾跟我们说过:我们有医得好的病,也有医不好的病;人家〔指西医〕有医不好的病,也有医得好的病。可见他知道中医、西医的局限性和医生个人的局限性。这些对我后来的中医生涯不无启迪,也就是这些问题促使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一直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探索,中医到底能治什么病?能治好什么病?是怎么治好的?希冀能寻找岀个中原因,不敢有半点懈怠与盲从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可以说是我们那个时代大多数学子们求学的基本态度。大家一直是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当作一门自然科学来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何况当时是中、西医课程是齐头并进,同时开课,中、西医学之间不同的思维范式和行事方法难免不发生冲突和碰撞,擦出火花,自然会产生诸多问题来。同一病证,中、西医之间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论和解释,而最终的判断只能看实践、看效果了

何为大学?大学何为?在大家看来,髙等教育所培养的应当是能够自主获取知识、挑战知识、创造知识的人材,而其最终目的是使人“常惑常问”,不断地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中医藏象学说中说到肝,认为“肝开窍于目”、“肝主筋”、“肝藏魂”、“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华在爪”等等这些藏象相关、经络联系的表述,虽然在理论上说明了它们的固定联系,但是,这些联系的内容实质,如肝为什么能开窍于目,怎样开窍于目,治肝为什么能治愈眼病;怒又是如何伤了肝,怎样伤肝,……等等问题,能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类推,则五脏六腑的表述亦然,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再如,五行学说将自然和人体内外无限复杂的联系简单地归结为仅仅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实物的“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关系,从方法论而言,这种比类取象的方法所能得到的推论,只能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难道说这就是对人体科学性的认识和解释?《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有“肝木太过”与“肝木不及”的不同,肝木太过,乘脾土之虚,木克土而使脾病,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可以理解;若肝木不及,脾土不虚反实,则肝木不但不会传脾土,脾土反而会反侮肝木而使肝木为病。还要不要实脾?实脾则脾土更实而反悔肝木更甚,使肝木更之为病。岂不成了“治一脏损一脏”、“治一经损一经”?以此推演下去,则其他五行所属脏腑、经络都一样

在这种五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稳态平衡中,只要一行稍为失衡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可循环而为病!其实,失衡、异常是生命的常态而并非都是病态。那断肢残人,至少也断了手、足三阴三阳分别六条经络,是为异常,可曾影响了与其紧密相联的脏腑功能?不照样没事活得好好的吗!那雷锋叔叔就是一种异常,不过是异常的好,所以毛老人家号召全国人民都要向他学习

又如,《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所说的“鸡矢醴”〔用鸡屎泡酒做药用〕,真能治鼓胀?一剂知,二剂已?还有所谓“裤裆灰散”、“人中黄”、“人中白”、“粪清”、“金汁”等等什么呢!〔男人或女人内裤裤裆部分剪下烧灰、人的屎尿都可用作做药治病〕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扁鹊是按照“非人”长桑君的传授用“上池水”服其“禁方”“怀中药”三十天,就能看得见墙垣另一边的人,凭这神力看病,能尽见五脏症结,为什么扁鹊却“特以诊脉为名耳”?以诊脉为名作幌子骗人!扁鹊真能“望而知之”犹如神仙?史载齐桓公、赵简子、虢太子、秦武王这些人时空相距四百余年,难道扁鹊是活了400多年的神仙? 仓公又真能如同相命先生般知晓他人的死法?据《华佗传》所记,华佗真能开腹剖肠?当时真有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吗?写《伤寒论》的张仲景到底是“留神医药”的医生还是“余宿尚方术”、“精究方术”的方士?〔见张仲景:《伤寒论序》〕。经络又是怎样发现的?是“内景返观”吗?确有其事?〔见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那《抱朴子·至理篇》中所罗列的“越人救虢太子於既殒,胡医活绝气之苏武,淳于能开颅以理脑,元化能刳腹以澣胃,文挚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等事,连作者葛洪都认为“此医家之薄技,犹能若是,岂况神仙之道,何所不为?”都是假设,不能当真!

整天不厌其烦地在这些近乎神话般的故事中兜圈子,既无观察依据,更无实验证据,值吗?难道仅听其言,就信其行?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应当信以为真!

何者已知?如何得知?知识何用?用之如何?所学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几乎完全关注于“是什么?”,而关于“怎么样?”的论述则往往是想当然而被理想化了,至于“为什么?”则表述得非常简单和十分模糊,甚至根本缺乏表述并与前两者相对脱节。概念模糊不清、命题模棱两可、推理缺少逻辑,使人迷茫而终不得其解,犹如云山雾罩

其实,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科学学说都是离不开概念的准确、推理的精确和逻辑的严密。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人类追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人类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行为准则,包括质疑、批判、否定、创新、诚实、尊重事实、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及对反对意见的宽容、甚至渴求。因此,科学应当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人类活动

凡此种种,只要思考,问题所在,层出不穷,举不胜举。“糟粕”故然要去掉,“精华”也未必都是可取的好东西!

中医是跟着感觉走的玄学

当代中医之我见〔1〕我的困惑-2

稀里糊涂混到快毕业,心想总得学点真本事吧!记得那年从太平到大新,从大新到茏名、荃名,从茏名、荃名到天等,从天等到东平,从东平到容县,再从容县到杨梅、黎村,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分别在县医院、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开门办学、见习、实习。每到一处都是先到门诊,后到病房。时间最长、印象最深的是容县人民医院,先是在门诊部的中医科,后又到了住院部。住院病房里则是以西医〔严格的定义应当是“现代医学”,后文同〕为主,中医〔严格的定义应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后文同〕为辅,只是配合配合。一天,或两、三天看一次,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凭着那人类最为简单、一般的感觉刺激,去寻觅以往的记忆,取象比类一番,开个方而已,犹若蜻蜓点水。在诊疗的过程中,对同一病人带教的中医老师各人的理、法、方、药完全不同。使人感到中医无论是诊断或是治疗上都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标准,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有点随心所欲,如同“孩童辨日,如盘如汤”。相反,西医老师所教给的现代医学知识在这里一一得到验证

不管你学习怎样努力用功,治好了就是辨证辨对了,学好了中医,治不好就是辨证没辨对,没学好中医。有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干脆不辨了,胡乱开个“心水”方子也能治好。到底是自已治好的,还是病人自愈的,或是用西药的缘故,没能弄个清楚明白,落得个“行时医师”的美名,自己也感到十分困惑。年青时确是心有不服,想找出个究竟。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不为怪了。兴许应了那句“医者,意也!”自己至今尚没搞清楚弄明白的老话吧

现在看来,与其说中医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个人艺术更为确切。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对病人机体的反应以至对“病证”的认识及其防治实践,医生的主观体验可以占相当大的成份,望闻问切,四象而已。同一病人,不同的医生对“病证”和“治则”的认识是大不一致的;就是同一病人,不同的医生即使对“病证”和“治则”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在处方用药上仍有较大的差别。似乎治疗效果和作用更多的是来源于施治者本身的魅力,而不是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的结果。而病人对疗效的认识更是跟着感觉走。医者也是在病人今天好一点,明天差一点,后天稍好一点,大后天又差一点的回答中耐心地等待着,最后却是以病人不再来复诊为治愈标准

倘若不能治好治愈者,医者多以时辰相背、没有缘分、药选不精、吃不禁忌乃至命中所定等等为托辞。正如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十个医生有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三十多年的中医职业生涯,使自己后来方才逐渐明白,医者的形象仪表、举止言行,药物的君、臣、佐、使结构及味数、价钱仰贵、稀少难找,乃至处方书写的字迹端庄、布局严谨与否等等对病人来说都是一副“良药”

困惑,从学习中医的学生时代开始,到从事中医工作当上中医师、中医教师一直悬绕在心头。至今退休了,仍惑而不解、惑而求解,不断地求索。当中医师遇上的多是些小伤、小病,一些大伤、大病、急危重症自己确实也处理不了,连病家也都知道中医没多大能耐而会主动去找西医,真要找上门来的也多是西医认为没什么病或者已经没什么办法的绝症了。中医的疗效虽有一些,但多侧重于症状的缓解,且多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个案,不能举一反三,无法重复,疗效评价标准更是因人而异。情势紧急起来,人命关天,“传统”解决不了,只好求助于“现代”了,因而这“科班出身的中医”也就成了“三、四流的西医”。这还得感谢那些年县医院西医同事们的教导和帮助,以及病房、门诊、值班室的轮番磨练,由于有了西医的临床实践,因而对中医的偏狭就更生敏感。当中医教师就更不容易了,且不说自圆己说,课堂上讲着讲着,有时连自己也失去信心。说真的,至今我仍无法讲清楚“恶风”与“恶寒”的区别,不都是患者发烧時所出现“怕冷”的自我感觉嘛,还会起鸡皮疙瘩呢!

发展到后来甚至有些迷茫和焦虑了。心有迷茫可问谁?我将这些诉诸中学时代要好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都说适当的困惑和焦虑兴许就是动力,会促使自己去作更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有位较为达观的老师说,其实,学术上的研究和探讨,对人的一生来说,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积累和沉淀,倘能留下来也是一种财富,一种奉献。他还说,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髙致”!我的学生,后来成了我的学生们的师傅的阳波先生,就曾私下与其同学及弟子们说过,王老师思维严谨、逻辑性强,是学不好中医的。我自己也深感不是学中医的料子,没有“天地存乎一心”的内省和深沉,更无“面壁而坐”的定力与修行,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德性。想当年学有困难时,连梦里都希望有“非人”相助,传授“禁方”,赐饮“怀中药”、“上池水”,以求得道“知物”,是为“圣贤”、“良医”。有道是:“我读越人列传,心随桑子饮上池”!

后来由于相信“道在山林,学在民间”之说,曾寄希望于熟读《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民间中医”,因而演绎了一段“隐谦斋问道沙井”的故事来,成全了“沙井学派”后来的崛起。也曾寄希望于“中医现代化”,寄希望于“中医现代化”后所导致的“医学科学革命”以至于产生“科学革命”。希冀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将中医理论“翻译”出来

其实,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就是一个“气”,只要把握“气”的本质、功能、作用及其运动形式和规律,捕捉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就算把握了中医。憧憬着如同“髙压氧仓”般的“平衡仓”出现,所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偏颇、升降出入异常的病人,只要进去出来就“平衡”了。损太过补不及,精足、气充、神全,一切疾病都会转好。可这“气”却是地地道道哲学意义上的“气”,怎么也看不见摸不着啊!

再后来,基于现实只好寄希望于“中西医结合”了。一位曾在县医院共过事的西医外科医生问说,兄弟,别瞎扯了,马褂套在西装上!“占星术”与“现代天文学”,“点金术”与“现代化学”能结合吗?其实,所谓“结合”,在我自己看来,就是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加上中医的辨证施治,或者西医的治疗。在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基础上,一个一个病地进行研究和探讨,什么病只能用西医治疗,什么病用中医治疗较好,什么病什么阶段用西医治疗好,什么阶段用中医治疗好,什么阶段相互配合治疗更好。这样做,由于诊断的明确,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治疗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是承认差异,寻求互补,而绝不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然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效果却最终未能如愿以偿,想不到后来竞成了不管什么病都是“中药”加“西药”了,既增加了病家负担,又浪费了医疗卫生资源,也看不出到底是“中医”还是“西医”,“中药”还是“西药”的疗效,成了“半吊子西医”,甚至最后完全西化了,使人更加茫然

自己的心情正如余云岫老先生〔1879~1954〕当年所说:“当初我一意要入医学校去学医的时候,原是抱了一种极大的野心。我想中国的医学是数千年来相传的学问,历代名医很不少,历史和名人笔记里面所载的医话说得很有奇效,《内经》、《伤寒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籍也很多。我以为中国的医学是一定有研究的价值,一定有很好的成绩可以研究出来,并且研究这个学问一定是很有趣味的。谁想学了西医之后,再把中国医书翻开来读读,竟是大失所望,把我十年来痴心妄想要发现国粹的狂热,竟变成‘一片冰心在玉壶’”了。〔见余云岫:《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之第一步》〕

往后也就逐渐明白了先生之所以提出“废医存药”的道理

记得美国杰出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3〕在其1983年出版的《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下称刘易斯·托马斯的书〕一书中曾经对十九世纪前页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状况写到:“……探讨医学的历史并不怎么让人愉快。……医学的起源……是和纯粹的猜测和最为粗陋的经验主义相依相傍的。在人类的活动中,真难料想还有比它更不科学的行当。实际上,凡是想得出可能用来治病的东西,不在此时就在彼时已经用过了;而且一经试用,便持续使用几十年、几百年才把它放弃。回顾起来,在人类的实验之中,它真是属于最为儿戏、最不负责的实验,完全依靠先试试然后看看错不错的办法,而结果常常是总是出错。放血,导泻,拔火罐,服用各种植物的浸剂、金属的溶液、想得出的各种膳食,包括完全禁食,所有这一切几乎都是根据对病因的一些荒诞绝伦的想象,完全是空想虚构。这就是略多于一百年前医学的遗产。医学……能延续如此之长的时间,侥幸获取去如此之多,但却遭到如此之少的谴责,这真是不可思议。……蒙田……前几百年就严厉地论说了医生给人造成的疾病。可是大多数的人却坚信医药的神奇魔力,耐心地忍受着它。……”

作者虽说是在述说自己行业过去的历史和状况,美国或世界的医学史,但他所描绘的史实似乎与我们的国情,与我们现在所学习和工作的内容似乎完全一模一样哦!〔京且〕

中医是原始状态的哲学

当代中医之我见〔2〕中医是一门自然哲学

2010-11-1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困惑、迷茫和焦虑之中,想到中学时代同学们关于“天狗食月”的讨论。这是古人对产生“月蚀”这一天文现象的一种神话般的解释,但古人始终不明了“月蚀”的真实原因。有同学说“天狗”食也好,“天猫”食也行,“天老鼠”食也罢……总之月亮不见了,被食掉了,你能说它不对?也有同学认为这是对科学的一种“无知”;还有同学认为如果没有当初这种神话般的解释就不会有现在“科学”的认知;更有同学认为这就是古代的所谓“格致知物”。大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数学老师说,这些都不是科学的解释,总之,似是而非,朦朦胧胧,是一种猜测,一种臆想。物理老师寻思着说,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自然哲学”式的解释

什么是“自然哲学”?后来查了《辞海》和《哲学小词典》才知道:自然哲学一般是指产生于远古时期,到十七至十九世纪初叶发展起来的,把各门自然科学和哲学结合在一起而建立的一种自然体系的学说,“自然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自然科学当时还处在发育阶段,还不能比较完善地、科学地解释自然界中诸多现象和过程及其客观联系。在那个时代科学、哲学与宗教混为一体,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因此,当时一些神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不乏玄学家〕就企图借助于已有的认识和知识,借助于宗教、借助于哲学〔玄学〕的抽象思辨,从而构建起解释自然界的学说。是一种所谓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科学之科学”,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作思辨解释

把“自然哲学”推进到真正系统化阶段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而最后完成者是G·黑格尔。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批判“自然哲学”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同时他也客观地评价了“自然哲学”,指出它曾“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

恩格斯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在自然科学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在许多自然领域内还存在着不少尚未认识的空白区的情况下,“自然哲学”借助于用理想的、想象的联系来代替尚未认识的过程的真实联系,用某些推理来代替所欠缺的事实和过程,用联想来填补实际上的空白。这种作法和努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当时的自然哲学家也抒发了许多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不少未来的科学发现,但同时也有着不少的谬误。在当时科学水平并不髙的情况下,要解释自然界不能不如此

但是,今天当科学长足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科学本身的联系已经能比较滿意地说明自然界的时候,特别是坚实地建筑在近、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已经可以更完善地从总体上说明并指导人们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自然哲学”也就日益沉寂成为过时的东西而逐步消亡了

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记载在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上,通读过“四大经典”的人们都知道,除《神农本草经》讲的是365种药物之外,《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都是研究和发挥《黄帝内经》的。因此,《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作中医理论的渊薮,研究中医的人们都非常重视《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究其源头则应当追溯到伏羲创“易”,开启华夏文明了

《黄帝内经》把“人”摆在天地之间,放在太阳、月亮,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之间,即古人所说的“三才”“七政”这么一个宇宙背景上来进行讨论和阐述。在中国近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可以说前半段是在没有文字的漫长黑夜中渡过的,远古先民们面对并传习着一本建立在宇宙背景上描述日月、星辰、昼夜、气象、季节、天文、地理等等自然景象周而复始变化万千的自然之书——“无字天书”。通过“阅读”这本“无字天书”,开启创造性思维

先是伏羲创“易”,在古老的《易经系辞》有这样一段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易学就是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以阴阳、八卦、演易为基础建立了可以认识自然、模拟自然、利用自然的易学系统。伏羲易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系统的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是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的工具。继而《连山易》、《归藏易》,再到《周易》,这些易,都是在伏羲易的基本原理之上慢慢演化而来,虽说它们都是古代占卜预测之书,但也都是不同自然条件和历史时期对大自然的认识。紧接着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其中尤其是“阴阳”概念的产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在不同程度上以阴阳思想为指导。至于五行虽初见于《尚书·甘誓》,次为《尚书·洪范》,说的是五种物质各自的特征与属性和五种行事活动与管理等等,但最终形成天道运行、人世变迁、王朝更替等一整套相互关联的理论则是汉代邹衍、董仲舒、刘向父子等士大夫和方士化了的儒生们满脑子阴阳消息、五行生胜、五德终始、转移符应、相次用事、隨方面为服的事。修炼内丹、服食外丹、弄采补及精通符箓方术等等,则是从秦始皇寻找神仙和长生不老药开始到汉、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道士们的风采了。到了宋代易学更加兴盛,陈搏老祖、周敦颐及其后的“程朱理学”将对阴阳五行之道的探究更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髙峰。阴阳五行学说试图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不仅建立了自然界和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还建立了人类社会的组成联系。不仅试图说明各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还试图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总的联系乃至人身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它想实现的目标可谓宏伟无比。但它的实践经验基础却显得十分之薄弱

易学系统中的易辞虽说很少谈及阴阳,但其卦象的推演却呈现了阴阳的变化。易学系统其最核心内容和智慧应是自然,即世界的本然,就是要随世间万事万物的演变而顺其自然,但顺其自然绝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要在掌握和领悟所谓的事物运行规律基础上,对事物的孕育、发展、成长、衰亡予以预测,找出和选择事物所谓的最佳存在方式。《易经》所有的占卜与预测之事旨在教人看清形势,并提供出所谓建言、思路,能否做到,关键还在于人的修行

随着演易,先后产生了气、道、阴阳、五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先后天八卦、六十四卦、阳爻、阴爻、三百八十四爻、九宫、河图、洛书、太极图、无极图、术数、三阴、三阳、天干、地支、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甲子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五运六气、大运、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客主加临、主客相得、气立、神机、算法、占候、易占、六壬、杂占、堪嶼、命相、遁甲、杂术、阴阳五行术、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津液、六气、六淫、七情,等等一系列概念和理论

《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又根据“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的观念,将这些概念和理论与从人身体上所感觉到的东西相类比而构建成所谓“中医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用以描述人的生命现象,预测个人命运的吉凶祸福,解释人的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转归,用于人的养生保健、避凶趋吉、防病祛病。把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与这人世间、自然界乃至国家、家庭、个人等等所谓的规律和复杂现象都混为一谈,形成了所谓“国身治同”的理论,进一步就推衍为“良相良医”了,以致于将诊治疾病的医事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

《黄帝内经》将人体比附为一小宇宙,将五脏六腑与行星、季节、山川、甚至官职一一对应。因此它对生命现象、对“人”、对“人的疾病”的认识只能囿于古人当时对自然界,即对“天之气”、对“地之形”的认识的基础上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比类”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认知。用“已知”的“天”、“地”来解释“未知”的“人体”,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和相互联系推知隐藏未明的人体的“经络、脏腑之间的联系”和“脏腑功能与病理变化”

《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的“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天地相参”、“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高保衡、林亿等人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指出的:“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古圣先贤们对生命的认知是先叩问自然、认识自然,同时又以对自然的认知类比于人及其疾病,从而关注人的生命。


当代中医之我见〔2〕中医是一门自然哲学-2

要学医,当然要读医家类的书,然而,《黄帝内经》所涉及的远不止于所谓医学,它还吸收了我国古圣先贤们当时对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物候、生态以及社会、哲学等诸多学科的认知和研究成果,所谓医、卜、星、相,乃至“三教九流”,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仁、五德、六读书、七工、八技、九盘算等等人世间的事无不包罗其中,真可谓集大成也。因此要精通中医,只读医家类的书籍是不够的,还应当博览旁通其它各类,不仅要精通《周易》、《老子》、《黄帝内经》的内容,还应博览庞大的“子学”书籍,诸子百家,尤其是医家类、道家类、术数类、天文算法类的书籍。汉以来的儒、释、道三家,养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还要修持“气功”、特异功能,气功、特异功能与中医理论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气”与“气化”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气功实践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源泉,而且是中医临床的基础与精华。《黄帝内经》把“养身”、“治神”、“守神”等气功内容放在了高明医生必备条件之首。昔日之中医大师如扁鹊、华佗、张仲景、陶弘景、葛洪、孙思邈、李时珍……都精通气功、修持内丹、炼制外丹,並通过气功、修炼内丹、服食外丹来激发、强化人体内在潜力,以获得异乎常人的智能。从而达到“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神通、漏尽通”的“六通境界”,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者即六根清静之潜能可以互相渗透乃至相互为用的“六根互用”和诊察“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的“内景返观”等等“练气化神,入神出化”的特异功能境界,因而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了。可如今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名医诸宿,鲜有娴于此道者,只能望尘莫及了!

《黄帝内经》较为详细地用当时的所谓理论描述了人体的生命现象、经络脏腑的联系和功能,论述了所谓“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致病原因、临床证候表现以及一些简单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养生方面不乏哲理性的告诫,自成一体系。也正是如此,故其较之世界上其它古文明所产生的医学更具生命力

中医学虽然包涵着一个巨大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承认现象、重视现象,对现象的“观察”虽然比较仔细,但仅仅停留在“象”的表面,而不往“深”里去,它的“假说”则多是想当然和自以为是的所谓实践经验,它的“验证”则做得非常之粗陋和浅薄。它的整个体系不少方面还是建立在“类比推理”之上的,致病原因、病理机制、治疗方法与效果,都未能得到充分的科学验证。其整个理论体系是直观人体、人天关系以及理想联系所构筑而成,还包括有不少猜测、臆想的东西,甚至有的还与鬼神迷信混杂在一起。概念不明晰、理论不精确、名词术语多义性突出、内容交叉、分类模糊、层次界限不明了……。所以,它毕竟是当时的认知水平,运用的是所谓整体性、直观性的古代哲学思辨方法而缺少分析性、综合性和解剖性、还原性的科学实验方法,不能不带一定的朴素性和猜测性,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记载、归纳和总结。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显得有些粗浅、笼统和不清晰了。虽然也能“治好”一些疾病,但它毕竟不懂得人体结构、生理机能、代谢过程,更不能科学地、准确地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本质

总之,设想太过而求证不足,辨证太多而实证不够。更何况自古以来人们进行真理性判断的方法极其落后,实验科学和逻辑推理至今还不发达,“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甚少,全民族的科学素养远没达到自觉自醒的水平

毫无疑问,中医理论具有自然哲学的特征和性质,中医是华夏民族古老的一门自然哲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看过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所写的有关中医、气功、特异功能以及人体科学方面的文章,先生也认为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不过他所说的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

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一文中曾说过:“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但是这部分‘自然哲学’却万万不能让它消亡,因为现在还没有代替它的科学理论,中医现代化还没有实现”。 1984年6月12日,他在给湖南医学院黄建平先生的复信中指出:“什么是自然哲学?什么是自然科学?我以为凡不是自然科学的、从经验概括起来的理论,都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因为它必然包括一些猜测、臆想的东西。那么,什么叫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学问是:一方面研究一种对象的学问,但一方面又和全部自然科学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如现代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电子学、机械学、水力学、海洋学、气象学等等,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所以,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它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见黄建平:《祖国医学方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钱老在给山东中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祝世纳讲师的回信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医学是“前科学”,即待进入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不能纳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是很多很多的,一切从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即经过整理的材料,都属于这一大类。〔见:《钱学森同志谈中医学的科学水平及其发展》,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十卷第一期〕

但是,无论如何“经典”,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医学家等等古圣先贤们只是凭自己个人的感觉来感知这个世界,是用各自不同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用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用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来解释生命现象。这种个人的认识、实践与经验,由于时间、地点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并不能得出“灼见真知”。其对世界、对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等等往往可以提出好些不同的解释,而且看似都有道理,能够自园其说,甚至说得神乎其神。到底哪一种解释、哪一套体系是正确的呢?人们只能在各自的说法上争来辩去,谁也说服不了谁

直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经过漫长地摸索,人们逐渐发明了“观察——假说——验证”的方法,以及后来成为现代科学发展依靠的两个基础,即实证方法和形式逻辑体系,才解决了这些纷争。通过观察,提出假说,然后用科学实验方法和形式逻辑体系来验证假说。一旦实证方法确立起来,也符合了逻辑检验,假说就得到了科学验证,自然哲学就变成了大家所公认的自然科学。否则就得抛弃,或者重新再来。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扬弃,不断地求索,不断地进取

既然自然哲学最终不能不为自然科学所淘汰和替代,那么,作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中医学也必然同样会被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所取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尽管中医理论是一门自然哲学,它包括了很多猜想的东西,不是科学,但它还不会很快就消亡,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尚未能完全征服人类所有的疾病,人类的探索将永无止境,所以它还会伴随现代医学共存下去,只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不断地发展而逐渐式微,逐步边沿化,最终消亡。〔京且〕

中医的本质是中国传统经验医学

当代中医之我见〔3〕中医的本质

2010-11-1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中医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钱学森先生所提出来的。钱老所谈论的本质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医理论”的形成以及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诊治过程

钱老对中医理论曾做过一番认真地研究,至今可以查找到钱老的文章、书信、谈话记录共223篇,其中与中医和人体科学有关的就有31篇之多,顺带谈到中医的就更多了。他认为中医理论有着极其珍贵而丰富的内容,一再强调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理论三者是一整体,应结合进行研究。他多次撰文希望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並以此从人天观、系统论、气功、特异功能等方面对中医理论作现代总结阐述,创立中医唯象科学,人体科学,以促进和实现中医现代化

他在“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题为《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的发言中说道“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很多东西,其中有些东西还没有进到科学的结构里面去,是经验。比如,现在爭议很多的中医是不是科学?……我想,问题的症结是,中医不是现代科学,是经验。中医治病确实有疗效,但是怎么回事,恐怕老中医自己也说不清楚,中医书上也说不清楚。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说明,中医上的东西是知识,但不是科学。”

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一文中分析中医不景气问题的症结时曾说到:“祖国几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中医,从前毛主席、周总理都指出是宝贵的财富,现在国家的方针又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条途径并行,连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都规定要发展传统医学,可是实际上中医仍然频临消亡的危险!问题的症结大概是: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怎么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呢?是科学,那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说到做到。而一个中医学生学了中医理论只是学了个引子,不能独立看病,还得老中医当老师来带,带一年不行,带两年也许还不行,三年、四年才慢慢行了,一直等到有了多年的临床体会,才能成良医。”

紧接着他又就中医的本质问题说到:“现在让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中医的本质。我在这里要引用河北大学袁鸿寿教授介绍的台湾己故黄亮先生的话:‘西医有见于身体内在的变化,不能概以研究物质之方法,于是建立身心医学,然其注意范围祗及情绪,似嫌稍狭,进度甚少’。‘我们对于以感觉研究神经之活动有长期之经验或论著,我们皆信任其为真,而西医则不敢遽信’。‘中医以感觉测定病源、病状与药效的方法有多种。我大胆提出以感觉为研究之法,因外面表见之神经活动,舍感觉外,无法了解’。‘袁教授还说黄先生提出三种情形。1、普通一般之感觉;2、利用睡眠之感觉;3、利用特殊运动如气功所得之感觉’。”

钱老接着又说:“是的,中医利用感觉,因为在中医创立的年代,没有探测活着机体的科学仪器,根本无其它办法。有了感觉,中医还得进一步把它组合成体系,才能形成理论。如何组合呢?这时中医的创造者不得不借助于类比,即把感觉的内容一对一地类比于人们可以从自然界观察到的东西,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四时寒暑,昼夜交替等,这就是中医的‘人与天地相应’,再进一步就演化成规律性的‘医易相通’”

仔细研究这几段文字,可见钱老认为“中医不是现代科学”只是“经验”、“知识”。它的本质是:“感觉”加“类比”的推理。原来,我们一向视之为经验医学的“中医理论”、“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并不是临床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利用普通一般之“感觉”,利用睡眠之“感觉”和利用特殊运动如气功、特异功能等所得之“感觉”,再加上“类比”和“比附”的产物。是中医理论创造者们借助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运用“取象比类”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人们对人体所“感觉”到的东西,是在做古老的所谓“思想实验”,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辨方法所创造的“理论”,是一种“取类比象”“类比推理”的古老原始的认知方法。其虽说是实践经验,但其实践经验的基础却薄弱得十分可怜

由此可见,人们试图根据“中医理论”,去寻找和证明中医所谓“脏腑”、“经络”等等概念的客观存在、实质联系和功能,只能是徒劳!

钱老所谓中医的“人与天地相应”及规律性的“医易相通”,则是先有“天”、“地”,先有“阴”、“阳”,先有“易”的“槪念”和“理论”,才从“天”、“地”,从“阴”、“阳”,从“易”推导出对“人的生命”、对“人的疾病”的认识,因而“天”变、“地”变,“阴”变、“阳”变,“人”即“病”,“易”演,“病”亦“变”

所谓“人与天地相应”最初虽由庄子所阐述,但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等士大夫们发展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中医学上的“天人合一”,本意是想用“已知”的天来解释“未知”的人体,即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和相互联系推知隐藏未明的人体的经络、脏腑之间的联系和脏腑功能与病理变化。其实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在其《天论》一文中有力地驳斥了“天人合一”和“因循自然”的传统天道观,明确提出“天行有常”,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是按固有的次序运动和变化的。明确地提出了“明天人之分”;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等等。认为天不能主宰人类,人类也不能把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

所以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未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未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也不可能使人生病

所谓规律性的“医易相通”中,“医”是什么?“易”又是什么?“易”就是变,就是要跟自然密切地结合,随自然之变而变。与之“相通”的医学难道不应随历史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吗?!

而如今能夠将“人与天地相应”,“医易相通”等理论串起来形成系统架构並付诸运用的唯“五运六气”了。就六十甲子流年推算的“五运六气”理论而言,则中医更确切的说是在“算病”而非“看病”,是根据人的年庚八字,五运六气,推算流年运气,以推测人之疾病

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岐伯答黄帝所问曰:“先立其年以明之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气,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因而根据每年五运六气的演变,推算出疾病的发病時间、易感人群、症侯表现、治疗用药、药之性味乃至药物配备等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和模式。所以推衍出“每至辰、戌之年初之气、卯、酉之年二之气、寅、申之年初之气、丑、末之年二之气、子、午之年五之气、巳、亥之年终之气都会有温病、疫病发生。”即“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而在治疗方面,甚至按照“五运六气”选药的模式,根据药物的性、味,胪列方药,把甲子一周六十年的处方都开了出来

这种将“五运相袭”、“六气复始”、“周而如环”的循环无端、亳无发展的认识视为千年不易的至理,完全是古老的“天命论”和“决定论”

就连古人都表示质疑,认为:岂可胶于一定,不足为凭,无益于医。可惜的是《黄帝内经》将甲子一周六十年的“处方”湮轶,世人己不得而知,不亦悲乎!否则留传至今,则天下人都可试着套着使用,人人都可为中医矣

清人张飞畴在《伤寒兼证析义·运气》中认为:“四序有非時之化,百步之内,睛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测非常之变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司天运气论》中也说:“当時圣人不过言天地之气运行旋转如此耳,至于人之得病,则岂能一一与之尽合,一岁之中不许有一人生它病乎”。

当代中医之我见〔3〕中医的本质-2

即便在《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中也一再谆谆告诫,认为运气之说不能机械运用。《六元正纪大论》说:“行有顺逆,至有迟速,……至髙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查之”。《五常政大论》说:“地有髙下,气有温凉,髙者气寒,下者气热”。《至真要大论》也说:“時有常位,而气无必也”。《气交变大论》更明确地提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倘若这“理论”不能“必应于人”,“必验于今”,“必彰于物”,不能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又有何用?!

人们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肉体感官的感觉”所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来感知世界的。人类的认识过程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概念、思维等等不同层面的意识活动,人对外界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可以说是一种最单纯的刺激,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受外界刺激环境的强度、对比、反复、整合等等因素所制约。由于个人动机、经验、偏见和生理条件的不同,“感觉”还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千差万别。人的感官系统可以说是人本身最灵敏的“仪器”,但这些“仪器”都是主观的。中医所谓“望闻问切”的感觉可以说十分复杂,其既可非常细腻而精确,又可十分粗陋而模糊,有人敏锐,有人迟钝,某人嗅觉特灵,视觉甚差,而某人视觉特灵,嗅觉却甚差。尽管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但个体“认知世界”的内容和标准却因时代和每一个人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个体的“认知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感觉”在感性、知性、理性的三个主观认识层次中是最低层面的认知,这三个层次标志着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才能形成文明最后和最髙的产物。人类认知的最低级阶段是“感觉”,次一阶段是“经验”,然后是“技术”,最后才能上升为“理论”,“理论”是否“科学”还需通过严格反复地“验证”。“感觉”也是一门功课,需要培养、修持才能成长、提髙,因而中医有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神、圣、工、巧”之不同,又有“上工”、“中工”、“下工”之别

“望闻问切”的“感觉”是否敏锐,是否准确,还需找出“证据链”加以证实。“辨证论治”的“类比”虽然可以相对固定,但都是想当然而理想化了。因而根据“感觉”加“类比”所产生的“中医理论”是模糊而不准确的,是主观的。跟时下理性的科学理论和检测仪器设备相比,大相径庭。最少在人们对“感觉”、“类比”缺乏科学的度量之前是测不准的,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是不能准确地说明疾病本质的。其既不能识“病”,也不能识“不病”,反正在中医看来,来的都是“病”,都得好好“治一治”。其虽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是一种想当然的纯理论思维,它既不来源于临床医疗实践,也不是有效经验的总结,更不是科学实验方法的产物,因而也就很难准确地指导临床医疗实际

爱因斯坦曾说过,使用直觉的方法虽然比较有趣,但是,是十分危险的!钱老也说过“我们在运用经验、形象〔直感〕思维或者相似论这样一些概念时,要有一点警惕性,弄不好就会犯错误,变成经验主义了,变得思想很保守。所以我以为,如何正确运用陶伯华同志提出的‘类比推理’是个问题,要是机械地运用这种类比推理,就要犯错误,就会变成套框框。总之运用形象思维要小心,要用得对”〔在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的发言〕

可见,所谓“直觉”、“直感”这些人们长时间艰苦自觉而有意识思考的产物尚且如此,而属于认知感性阶段极为一般、简单刺激的所谓“感觉”就更不用说了

记得,前几年所发生的震惊国内中医业界的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博士生导师戴春福教授因给人治疗前列腺疾病而被病人戴宝鑫杀害一案。春福教授是笔者1980年卫生部委托陕西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温病学髙师班的同学同坐,那年他刚二十五岁,是福建中医学院林可华先生的髙足,当年深为陕西中医学院郭谦亨、杜雨茂、张学文诸先生赏识。郭老后来收为硕士弟子,后又师从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澍江先生,直至博士毕业。执教于福建中医学院,任基础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他年青有为,谦虚好学,刻苦钻研,多才多艺。事发半年之前,曾来邕参加中医临床基础学术研讨会,我和教研室的史宏老师还到机场相迎,尽地主之谊。也就是在那次学术会议上,我才知道不少过去从事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同道们都成了中医男性科、性病科的专家哦

春福教授遇害的消息传来,令人谔然。据说当年在法庭上法官询问犯罪嫌疑人戴宝鑫为什么要杀害教授时,戴宝鑫的回答是:“我感觉他在骗我,我就要他死”!这就是他杀人的理由。戴宝鑫当时的“感觉”完全是一种猜测,一种臆想,这就是一种单纯的刺激、最简单的心理过程、粗陋而模糊的“感觉”害死人的典型例子!可是在网上的调查中竟然有80%的人表示“理解”、“同情”犯罪嫌疑人戴宝鑫的行凶杀人行为,可见大多数人是凭“感觉”行事,而不是理性。但愿我们的春福教授不仅仅是凭“感觉”、“类比”和“推论”在看病!

显而易见,中医只不过是华夏民族2000多年前的一门古老的自然哲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医术,是古代哲学思辨思维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有着完全不同的范式,是对病人的一种“人文关怀”。除外科、骨伤科等专科的一些技术层面的特殊治疗外,大多是在催生“人的本能”,唤醒“患者的自愈力”,是对病人的一种“抚摸”,一种“安慰”

这种只凭个人“肉体感官的感觉”以及“感觉”加“类比”的所谓“取象比类”的认知方法既不是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经验总结,也没能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其过于相信自己个人或少数人的所谓“个人感觉”、“自我实践”和“直接经验”,完全是自以为是,自我欣赏。以此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生命现象乃至用以诊断疾病、治病救人,显然是十分肤浅和片面的。至于临床医疗实践中的有效无效也多是想当然而理想化了的,人们勿庸置疑,完全忽略了对“疾病”这一矛盾诸多方面的考量!

在中国医学史上,记载着不少英雄人物和奇迹般的医案、医话,不乏“望而知之”、“闻而知之”、“神乎神”、“识未病”、“治未病”的“圣贤”、“上工”。他们诊察疾病的技能神妙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若非亲见,必斥为荒诞,以致在今人眼中不啻神仙、神话。可见这中医理论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而且还是华夏民族中修炼“气功”,悉具“六通境界”、“六根互用”、“内景返观”等特异功能的古圣先贤们运用“感觉”加“类比”的所谓古代“形象〔直感〕思维”方法所创造,并通过所谓古代“灵感〔顿悟〕思维”一次认识而完成;是“神仙英雄史观”与“认识一次完成论”相结合的产物;且多是古圣先贤们 “述而不作”、“坐而论道”的杰作

历史毕竟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历史的再现往往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有不少虚假的成分。其实,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不认真探究中医理论产生和形成过程的人们,差不多都会把纸上写下的,当成真的,书上记载的,当成实际上已经做到了的,并奉之为 “圭臬”、“经典”。于是乎,后来的人依样画葫芦,明显地带着描红的成分,而绵绵延续至今。〔京且〕

中医只是一个美丽传说,贪天之功,把自愈当疗效

当代中医之我见〔4〕中医的位置

2010-11-1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1693年,当西方传教士用“金鸡纳树皮粉”给康熙帝治好“疟疾”时,在此之前皇上不是不给御医们机会,而是御医们在皇上龙体欠安、“打摆子”的时候束手无策,表现甚差。“伤于暑,秋为痎疟”的古训没用了,治少阳病“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也不能主之。没了“阴阳五行”的说教,也没那“八纲辨证”的繁杂,更无所谓“三部九候”,单边手两百一十六种脉象,左右双手四百三十二种脉象之虚玄,只剩下“有是症用是药”的简单明了。不管是恶性疟、间日疟或三日疟都是小小的疟原虫在作怪,只是御医们不知道。只好将“御医”的位子让给了洋人,洋人做了中国皇帝的“御医”

有人说,只要皇上患的不是“恶性疟”,御医们还是大有机会的,都怪他们没有把握好时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广西龙州地区的庶民百姓还知道用“赶鸡鬼”的土办法来治疗“打摆子”呢!只是汗出之后,“烧”虽暂时可退,“疟疾”却不能断根。可惜康熙帝到底患的是什么“疟”?如今已无法考证。也有人说,康熙爷倘使病在今日就好了,咱有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再也不会受洋人那鸟气!可此之“青蒿素”已非彼之“青蒿”也。而WHO已经发现,“青蒿素”用于抗疟容易导致疟原虫的耐药性,目前已被禁止单方使用。殊不知,如今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正在非洲进行最大规模的“疟疾疫苗”临床实验了!

现代医学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学问,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一切都得看效果,而科学医学的效果不凭口说,是需要“验证”和“实证”的。效果就是实力,就是位置。中医如今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所占的位置到底如何?倒是我们应当去认真考虑考虑的了

从历史上看,在西方医学尚未进入中国时,中医占主要位置,是主流医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但不得不承认这种保障是低水平的,这是因为在全国人民靠中医活命的時候,人均寿命很低而病死率却很髙。直到解放初期人均寿命也仅35岁左右,还不到如今人均寿命的一半。当然,人的寿命与生活水准、精良的医疗技术,以及身体先天的遗传素质等等,都是有着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西方医学逐渐进入,西方医学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从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发展成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就像中国传统的土枪土炮抵挡不住西方的“船坚炮利”一样,自从西方的“船坚炮利”破了中国的“龙门阵”以后,中医在与西医的较量中逐渐败下阵来。西医在中国逐渐取代了传统中医,占了主要位置,成为了主流医学。西医在疾病的治疗上虽然尚未尽人意,但诊断上还是可以逐步明确的,而中医却逐渐变成了次要了,这就是当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

如今到中医门诊就诊的病人可以说85%以上都会说西医诊断我是什么什么病,现在正在服用什么什么药;或者说西医说我没病,没什么药可用;或者说是西医没法子叫我找中医看看兴许有些办法。我想试试,食些中药调理调理,补一补,清一清什么的。而在中医病房住院的病人也都是以现代医学诊治为主,实际上中医只不过是点缀点缀而已,是“西医治病,中医收功”!

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30日的问卷调查显示,全国接受纯中医诊疗的人数只占就诊人数的3%。记得当年听重庆中医研究所所长黄星垣教授讲课时,先生曾悲叹中医只剩下“病毒”这一块阵地了!近年来,又退到了“养生”“治未病”,“按摩”“洗脚沐足”的地步,实属中医之无奈!也是为中医“正本清源”,还了其“本来面目”

心理医师周正说,WHO认为现代医疗技术只能治疗8%的疾病,此话当真?可一直没法查个出处佐证。最近,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专栏节目中,当代著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曾任中央保健局高级顾问的陆广莘教授也说,“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中,现代医疗占多少,只有8%,比六分之一还少,六分之一是16.6%,它只有8%”。我估摸这陆教授所言也可能是由此而来,时下的专家、教授们所论所说,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哦!但只稍看看每年卫生部“年报”中所公布的具体数据,就不会相信此话。如果确有其事,我琢磨也是指病种所言而非病人,可千万别小看这8%的病种,这些疾病可是人类发病率最髙的多发病、常见病,其患病人数绝对是最多的,而非仅占8%而已

应该说,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和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在治疗所谓8%病种的疾病中功不可抹!其功可归纳有三:一是预防疫苗注射,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如流感,麻疹,天花,脑炎,脊髓灰质炎……;二是抗生素的发现,许多急性炎症性疾病、外伤感染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三是外科手术治疗的开展,抢救了不少频临死亡的急危重症病人。许多昔日束手无策的疾病,如今有了预防、治愈和缓解的方法

如果这8%的数字真是WHO所说,则WHO也告诉了人们,还有大约92%病种的疾病是不用治或治不了的

其实,人类大约有60-70%的疾病是可以自愈的,即疾病本身的自限性。这是因为首先人类具有大自然赐予的抗病力,即已为现代医学所证明的人体免疫功能与修复功能。其次人体还具有自我生理、心理调节功能,由于人是有语言和思维的能力,因此这种调节很容易被暗示,相当多的患者无器质性疾病,但感到身体不适和痛苦,暗示疗法则是治疗功能性疾病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也许这才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生物学原因,否则也就无法说明世界上没有中医中药的其他民族和地域何以得到繁衍生存和保留下来了!

刘易斯·托马斯在他的书中曾说到:“……到十九世纪初叶,医学界有些先进人物认识到当时所有的那些治疗措施实际上大都没有效用;有少数勇敢的医生提出,几乎大多数的治疗措施实际上造成的伤害多于起到的好处。此时,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一些疾病会‘不治自愈’,而且可以说有它自己的‘自然过程’。今天我们很难体会这个发现的重要意义和它对医疗实践的影响。自古以来医学就有根深的习惯概念,认为什么都需要用点什么处理一下;大家都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给予治疗,否则病人就会死亡”。他还说到:“1896年哈佛的克拉克教授……论及他认为过去五十年来医学科学中重大的成就,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证明了伤寒和班疹伤寒的病人可以不治自行痊愈,而且比用当时流行的一些罨剂、重金属或希奇古怪的草药去治疗还要好许多。……。此外,这时开始出现了一种新型但不那么雄心勃勃、光彩夺目的治疗方法,即所谓‘支持疗法’。它大部分是些普普通通的常识:仔细护理,适当的卧床休息,适当的饮食,而不使用时兴的灵丹妙药。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自然力量到时候会使情况有个使人滿意的结局。……”

人类在与自身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往往会犯“唯武器论”的错误,只注重药物,而忘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争取病人的配合,忘了希玻克拉底的教导:“医生神圣的天职在于唤醒患者的自愈力”,“人类最好的医生是人的本能……”。更忘了致病因素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忘了环境、致病原因、病人、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和药物之间的互动。一名优秀的医师不仅在于其能创造“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奇迹,更在于其能否判断疾病的目前尚“不能治愈”或“不治自愈”。“不治自愈”,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鸡叫天也亮,鸡不叫天也亮”的事实所在。

当代中医之我见〔4〕中医的位置-2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就中医的疗效问题说过:“夫医者以愈为职,不贵其明于理,而贵其施于事也;不贵其言有物,而贵其治有效也。苟治之有效,无异于得鱼兔,安问其筌与蹄为?”这种但求捕得鱼兔不问捕捉工具的实用主义态度,与当今某些人所强调的对疾病的治疗只要有疗效就没必要问其理论是否合理的看法是一致的,真不知道他们是否懂得疾病还有“不治自愈”的道理,了解疾病的自限性、自愈性和自缓性乃至周期性

如果按WHO所给的百分数计算,则人类的疾病至少有8%是现代医疗技术可治的,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髙这个数字还会提髙。有60-70%的疾病是完全可以自限、自愈的。剩下的还有22-32%的疾病是目前现代医疗技术尚无法治愈的,即使是在这类疾病中,由于病人个体的差异,也有一定比率的病人是可以自愈的,还有一定比率的病人通过综合性、特殊性、辅助性的积极干预和治疗,采用姑息疗法,甚至临终关怀,会使病人的病情得到缓解,生活品质改善,生存期延长,生命得以延续

刘易斯·托马斯在他的书中还说到:“霍姆斯博士有句名言,说想长寿最要紧的是要患一种慢性难治的病,同時要好好地进行保养。即使在霍姆斯身后150年的今天,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霍姆斯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医学博士,他没有学过什么辩证法,但他这话说得是多么辩证、多么具有哲理啊!

相信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髙这类目前尚无法治愈的疾病的比率还会逐步降低

除现代医学可治的8%疾病之外,还有60%-70%完全可以自愈的疾病和22%-32%目前尚不能治愈的疾病,加起来总共有92%的疾病是需要人们共同去作“人文关怀”。为医者,总不能轻言放弃吧。得给患者点智慧玄妙的精神安慰和鼓励,指点迷津,开点简单实用的灵丹妙药,补点“精、气、神”,使之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何况大多数人们由于对疾病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只要能治得好病,救得了命,能行、管用,谁不想试一试,搏一搏。这天底下最弥足珍贵的可是人的生命,有道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哦!

记得青岛医学院周惠民教授在其翻译完刘易斯·托马斯的《最年青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一书之后,曾写下《〈最年青的科学〉读译后的感想》一文。他在文中说道,巫婆的香灰或咒语为什么能够治病?因为很多〔也许是大多数的〕病是靠着病人机体内的自我抵抗能力、修复能力自己痊愈的。加不加上香灰和咒语并无太大关系。巫婆的表演有可能会增强病人抗病的信心。所以如果不由于只相信巫婆,而不首先寻找科学的帮助,耽误了及时、正确的治疗,那么加上点香灰和符咒是无关紧要的。如有损失,损失可能也只限于金钱和时间。所以我们将这种治疗的效果称为“安慰剂”〔即不是有具体特殊的治疗方式,如“咒语”和“药物”,例如香灰〕的疗效。一般人都会低估安慰剂的疗效。而真正的医药卫生工作者知道它的疗效是大于60%到70%的。巫婆和江湖术士也在冥冥中知道他们的灵丹和法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疗效的,否则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大胆,也就骗不了那么多人和钱

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教授祖述宪先生也在其《为什么无效的药物治疗会被认为有效?》一文中分析说道,把无效的治疗误认为有效,不仅在大众中非常普遍,而且很多医生也常如此。造成这种疗效假象有许多原因,主要由于疾病的自愈或自发缓解、药物和治疗的安慰效应、缺乏严格的评价疗效标准以及诊断不确实,以及把良性疾病误诊为严重或恶性疾病所造成的。对传统医疗的信仰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对任何药物或医疗的效果必须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且得到同行的检验和公认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连巫婆神汉和江湖术士都敢做敢为的事,受过高等中医教育並略知点现代医学知识的人们为何不能比他们做得更好些呢!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竞争。有92%疾病的市场份额,又何愁位置呢!

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究其历史也就一百五十余年,从近代医学发展到现代医学也还不到百年。1933年刘易斯·托马斯还是一位医学生,1983年他在他的书中回忆说:“在这些医院〔指1933年当时哈佛大学的几所著名的医院〕的病房里我们逐渐明白了:我们对真正有用的东西了解甚少;我们虽然繁忙地对疾病进行分析,但无法改变它们大多数的进程,表面上看来很有学问的医学专业,实际上却是个十分无知的行当”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其他科学技术发展对医学的推动,尤其是显微镜的开发使得医生对患病原因、感染结果及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医学才逐渐开始成为了一门科学。当1937年磺胺药临床应用产生奇迹时才是医学革命的开始,其后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相继问世,才真正改变了医疗的面貌

所以刘易斯·托马斯认为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年轻的科学”。正因为它年轻,所以还不能尽善尽美,尚未能治愈的疾病不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也较多,因此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且将永无止境;也正因为它年轻,所以前途无量,在新世纪中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必将突飞猛进

但是,无论医学怎样发达,人的疾病、衰老和死亡都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不治之症永远都会存在。只要现代医学还不能完全征服人类所有的疾病痛苦,中医还是有所作为的!国外的“替补医学”、“补充医学”、“另类医学”、“顺势医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医学”的存在,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的一位同学曾经十分吊诡地跟我说道,“王兄,其实中医就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所演绎出来的美丽传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专治一切‘不治之症’、‘疑难杂症’,彰显‘人文关怀’”!此乃髙人,一语道来,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如此观来,人类与自身疾病的斗争发展到今天,大抵可分为两个层面

  • 一是对疾病的科学诊断和治疗
  • 二是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前者是由现代医学来完成,后者是由现代医学和各民族、各地域的传统医学来共同完成。要摆正传统中医的位置,既不能髙估,也不能低砭,既不要好髙务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洽如其份,实事求是

只要你做得好,善待生命,并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和欢迎,就每一位个案病人及其家人而言,还有什么主、次之分呢?做得不好,主会变次;做得好,次也会变主。这大概就是辩证法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吧!何况人们都知道人类的生、老、病、死是无法回避和抗拒的。〔京且〕

堕落的当代中医

当代中医之我见〔5〕灭中医者中医也

2010-11-1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中医的窘境不在于旁人说三道四、恶意攻击,也不是政府不支持、不重视,政策不保护、不发展。而在于中医业内人士的信心缺失。以至于“中医后继乏人、乏术”

且不说中医医院内还设什么中医科!也不说中医医院内中医病床数占多少?中、草药使用率有几何?就说那大大小小的中医医院在介绍自己医院的实力时,都是以拥有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多少多少,以有什么什么是目前世界上、国内、省内、市内、县内数一数二的先进水平等等

君不见中医一附院门厅内大幅的MRI介绍、中医二附院门口占门髙三分之一的“赛博刀”的大招牌吗?实在令人哑然失笑,犹如一名年老色衰的贵妇人向他人不停地炫耀其服饰、首饰、化妆品有多么奢华和名贵。但话又得说回来,如果没了现代医学的支撑,两家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可能早已瘫塌!

但凡病人来诊,不是生化检验1、2、3、……,就是物理检查的x光、ECG、B超、CT、MRI……样样照做;输液管、输氧管、输血管、导尿管……管管齐下;抗生素、激素、这素那素、素素都上。这些东西,中医老祖宗们可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正如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是“挂着梅兰芳的牌子,唱着朱逢博〔美声唱法音乐家〕的调子”!

走进中医学院《八桂名医苑》,“名老中医”当年靠卖“阿的平”、“奎宁”、“消炎片”等西药发家致富的且不说,而今年青的“名中医”中又有几个是不用“西药”的。即使是“铁杆中医”用起中药来,也只是对号入座,某病用某药、用某方,或凭意识流之“心水方”,随心所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辨证,因人因时因地之三因制宜,一概不讲;气立神机、五运六气、守形守神全然不知;《内经》、《本草》、《伤寒》、《金匮》、《温病》等经典读之甚少,选读再选;更有甚者,药力不够西药来凑,“黄粉〔中药粉〕”不行加“白粉〔西药粉〕”,肖小之作,害人不浅。有人甚至痛心地认为,这些年来都在喊“与时俱进”、“与时偕行”,实际上却是“与西俱进”、“与西偕行”,是在人家西医的碗里讨饭吃了

如今,又有几个完全真正能用中医理、法、方、药治病的中医呢?笔者所知,八桂大地,罗雀可数。早在十几年前,我的一位深受大家敬重的师长,目睹诸多状况,就曾自诩为“末代中医”了。入行四十余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几经中草药运动,此起彼伏的神医造势,养生食疗沐足治未病。这疗法那疗法;这功法那功法;这理论那理论;这研究那研究;这神药那仙水应有尽有。从针灸治截瘫到治聋哑再到针刺麻醉做手术;从透视到遥视再到气功治百病;从“轮子功”到如今的“绍龙观”、“悟本堂”、“大道堂”等等无不风靡神州大地。不都是昙花一现,不了了之!完全是在忽悠老百姓,连那中央电视台时常都在呼喊着:咱家的老人千万别上当受骗!

据《健康报》一篇文章的数字统计,我国传统中医,1998年是5000人,到八年以后的2006年减少了90%以上,总人数已经不足500人了。现在,又过了几年,传统中医真不知道还有多少?又据《健康报》2009年5月22日报道〔记者严少卫、通讯员冯广清〕,近日,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发布了一项关于青年中医从业人员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我国在青年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青年中医的现状仍不容乐观,甚至有53.68%的青年中医缺乏对中医药事业未来发展的信心;19.53%的青年中医表示如果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将不会选择中医专业;13.80%的青年中医表示自己患病時不会首先考虑中医药疗法;认为中医药使用率髙的青年中医只有19.53%

其实,在诸多老中医心目中,早已认为中医院校所培养的年青一代中医,绝非什么接班人,而多是中医事业的掘墓人了!

中医业内的“以西释中”;主管部门的“以西律中”;人才培养的格式化;行业标准的西医化;组织结构的边缘化;学术观点的政治化。打着中医的招牌,干着西医的活儿,张之洞老先生当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政策用得可谓淋漓尽致。只是稍加了两个字,四言改为五言,不是“中学为主体,西学为应用”,而是“中学为体面,西学为实用”了。从而导致了中医业界内部严重的“去中医化”和信心动摇。也反映了中医业界的自卑与无奈,中医在忧患之中!

也许有人会说,这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西医能用,中医咋就不能用呢?还有人会说这是中医现代化使然

中医乱象丛生更在于管理者的无知以及业内人士对自己的专业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毫无定见。时而是传统文化,时而是中医科学研究;时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使之原汁原味,时而又是中医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时而要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时而又要走现代化之路。何去何从?心中了了,脚下难明!那“经络实质的研究”、“脏腑功能的研究”、“中医基本理论的探讨”……犹如“指鹿为马”、“皇帝新衣”,不知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白花花的银两

嗚呼!中医特色早已荡然无存

如前所说,中医是一门自然哲学,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它是对病人的一种“人文关怀”,除中医外科、骨伤科等专科的技术层面的一些特殊治疗之外,大多是在催生“人的本能”,是在唤醒“患者的自愈力”,是对病人的一种“抚摸”,一种“安慰”,而不是对疾病的科学诊断和治疗,是与现代医学“范式”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医学

中医理论把人体看成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一切事物都看成阴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的抽象概括。就人而言,阴与阳构成相容性对立,正与邪构成非相容性对立。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的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阴平阳秘”即健康,“阴阳失衡”即为病,“阴阳离决”即面临死亡;“有正无邪”即为健康,“正大于邪”即为未病,“邪大于正”即为有病,“有邪无正”即面临死亡。治病就是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

中医所讲究的是人体的阴阳平衡、藏象经络和精神气血津液的重要性;所强调的是意识、情绪、精神及其对人体的反作用;所注重的是“感觉”、“类比”和《周易》“象、数、理、占”的认知方法;所看到的是人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偏颇和升降出入的变化;所主张的是“顺四时、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避凶趋吉的养生之道;所运用的是以药物的四气、五味来纠正人体的太过与不及使之达到平衡的治疗原则。是在治人,非治病也!而这些恰恰又是科学至今知之甚少,把握不多的

在中医看来,“气立”也好,“神机”也罢,无论“六淫外感”,或“七情内伤”,只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心平气和,五脏则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便病了,只要“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人者,不病也”。且待到正气来复,或五运六气的主气、客气、主运、客运、司天、在泉、“客主加临”、“主客相得”的不同;或伤寒“六病欲解时”,一切都会复归于自然好转。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此乃东方之智慧也!

如果我们的中医“科学家”们一定要用现代医学的解剖、还原,分析、综合,观察、假说、验证的科学实验方法来研究人体;用探索、怀疑、实证、证伪、理性的科学精神来研究中医;用基础研究、离体实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以及随机的、双盲的、有对照的、大样本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中医中药;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寻求科学的最佳证据。确确实实来真的而不是弄虚作假,就必然会置中医于死地,犹如饮鸩止渴

中医业内人士都以为祖国医学是经过几千年实践证明了的,挂在口边经常说的是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老生常谈!认为吃药在先,康复在后,那么康复过程就是吃药所至,是药物的疗效,缺乏逻辑思维和循证医学的起码常识

实践虽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并非“真理”,“真理”也并非就是“实践”那么简单。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多着呢,与“真理标准”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倘使“实践”就是“真理”,人类就绝不会犯错了!可见“实践活动”与“真理标准”并非是同一种东西。“真理”,有的来自实践,属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来自理论,属于理论推论的结果。“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是因为“真理”不仅需要“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也需要“实证”和“证伪”的科学验证

不管是“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或是“实证”和“证伪”的科学验证,都必须依据“实验”和“逻辑”为基础。而且所有检验不只是一次完成,还需要反复验证,检验的有效性更需要进行反复评估分析,要做到大家公认,放之四海而皆准

“真理”一旦确立,就不仅仅是实践检验真理的问题,而应该是用“真理标准”去判断实践是否正确的问题了。因此,对科学而言,无论科学家信仰哪一种宗教,持哪一种政治态度,属于哪一个阶级,来自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从事哪一门学科研究,都必须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都必须按共同的价值标准做出判断。在这方面,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是高度一致的,没有丝毫的分歧。如果科学家对科学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的背离,就意味着其科学生涯的结束

记得《阿西摩夫的科学导言》〔阿西摩夫原著版〕一书中第一章,在回答关于“什么是科学?”的问题时,作者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摩夫是这样回答的:“即使亿万人的观察都认可了某个原理,但只要有一次覌察和它相左或不符合之就不得不被迫进行修订”,“原则之所以能站得住脚,那是因为它经受住了一次次新而更新的实验和检验,而且还要经受进一步归纳的不断检验。……”。可见,科学是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而绝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所谓“个人感觉”、“自我实践”、“直接经验”,经验可不是科学哦。也不是自以为在搞科学,嘴上说着科学,做出来的事情就一定是科学的啊

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神学医到玄学医再到科学医漫长的历史进程,人类试图认识和解释疾病现象、创造医疗技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由此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传统医学或民族医学,像古巴比伦医学、古埃及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古阿拉伯医学以及古中国医学等等,发端于中国的古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而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医学可以说是欧美的传统医学。欧美的传统医学历经了漫长的蒙昧幼稚阶段,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肩上逐渐成长发展,最终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学医学,即近、现代医学

近、现代医学可以说是对古希腊医学扬弃的结果。正象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力学、地质学等等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几乎都只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学术体系和标准,不分国界,不分时代一样。科学医学也是不分国界、不分时代的,不论其源于何方,只要合乎科学常理,经得起实践、逻辑检验,作出实证、证伪的科学验证,那就要纳入人类共享的医学,现代医学

其实,中医明明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一种传统文化,甚至是一种个人艺术,却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处理,那有不成“骗子”,不成“伪科学”的!那有不“后继乏人、乏术”的!所谓科学化、现代化对于传统的中医来说无疑是一陷阱,是扣在中医头上的紧箍咒!完全是误读了中医,没读懂中医。难怪有人说:当下,最不懂中医的是中医!最糟蹋中医的是“中医”!不知慎终追远,但求急功近利,实为当代中医之积弊

有92%的疾病的病人需要人们去关怀、安慰,还有什么必要去争“科学”不“科学”,“现代”不“现代”,“主流”不“主流”呢?如果“科学”是从公元17世纪牛顿力学算起的话,”“中医理论”却是纪元前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压根儿与“科学”不粘边,与“现代”更是相差数千年了!重要的是要看有没有用。有92%疾病的巿场份额,专家、教授们都说了,中医何必抱着金碗讨饭吃呢?退出“体制”又何妨!真是“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了!

关键的关键是要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清那些病是8%现代医疗技术完全可以治愈的;那些病是60-70%完全可以自愈的;那些病是22-32%目前暂时还不能治愈的,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种疾病,你有多大的把握,能行就行,不行就让病家另请髙明,不要贻误了病情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硬要创个什么“世界一流”、“新医药学”来!要时刻牢记“我们应该把自己不能治的疾病交给那些真正能够治疗这些疾病的人去治”,这一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做好中医自己的事,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医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办事,把这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做得更好些、更实际些、更人性化些!医学的目的,一直就是在帮助病人。让自己永远铭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一自古流传下来的医学之崇髙目的

其实,即便是非科学的,也未必是绝对无用无益的,但如果不能被别人按照同样方法和实验条件做无数次重复验证,它确实不能说是科学,非要说是科学,当然会招来“伪科学”和“骗子”之责。非科学并不一定可恨,可恨的是为了“科学”而弄虚作假的骗子,弄出些什么更“科学”、更“现代”、更“主流”、更“创新”的东西来,真不知又会误导了多少善良的人们!

这里,套用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式“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说一句,“灭中医者,中医也……,族中医者,亦中医也,非西医也……”,并想以此奉告那些想当“科学家”的中医大师、名医们,千万别再干出让吕炳奎老先生所怒斥的“摧残老的”、“毒害小的”那种蠢事来!〔京且〕

科学史丹皮尔读后感3000字

2010-01-08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英国人W.C.丹皮尔的《科学简史》,无疑是一本跨越时空的经典科学史专著

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从远古到20世纪人类在科学、哲学与宗教的相互联系、共同发展中的历史画卷,一幅人类向自然征服的瑰丽图景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它不是简单的对科学历史的陈述,而是将人类史上与科学发展息息相关的哲学、宗教、艺术、伦理等融会贯通于其中。从古代科学世界的萌芽,到科学在中世纪的蒙昧中缓缓前行,再到近代科学大突进,无一不贯穿着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至于科学的结果最终会走向哪里,作者并未给出答案,因为这是一个启示,一个促使你去思考的启示。透过它,我们可以完整地了解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历程。该书详细探讨了科学的起源、发展与科学成就,是一座人类心灵建立的科学大厦

从关照人类生命的高度,丹皮尔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幅人类征服自然的瑰丽图景。它的独特,就在于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力度。而正是这种思想性,使《科学简史》迥然不同于它的同类作品。丹皮尔以哲人的深邃、史家的文笔来叙述《科学简史》,它以准确的科学性、深刻的思想性而闻名于世,日久而弥新

在丹皮尔看来,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开始,科学的发展就与哲学紧密相连,在古希腊,哲学与科学是混为一体的。自然科学中包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哲学与科学相互联系,互相依存,二者不可分割。哲学一旦同科学相分割,科学就会成为唯机械论的奴隶,而哲学则会成为虚无对缥缈的海市辰楼

15世纪以后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用实验方法来研究自然,哲学开始与科学分道扬鏢。在牛顿时代,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出于对牛顿的顶礼膜拜,牛顿的科学成为了机械论的科学哲学观,似乎人变成机器

为了逃避这种机械主义,18世纪以后,康德和黑格尔建立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从始就与当代科学完全脱离了关系。对于这种背离,丹皮尔“抨击黑格尔派用纯思辩的自然哲学否定和取代实验科学的企图,指出这实质上是历史的倒退,叙述了科学家对它的正当抵制,论证了它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

丹皮尔谈到“科学本身所处理的是高重复、有规律的普遍性事实。而科学史所处理的则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独特历程,有鉴于此,历史感是重要的。”

丹皮尔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要想观照生命,看到生命的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更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

这是从事科学工作的每一位青年人都应当认真研读的一本好书。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年青人也不例外,这对增进我们对本专业本质及其归宿的认识不会没有益处!〔京且〕

李阳波与河图络书、河络之学

2010-05-2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阳波看病可从没见其号过脉,令人匪夷所思。揣摩着他是将《难经》那“神、圣、工、巧”排了名次。但他对日本人的“知热感度测定”、“河图”、“洛书”、《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却情有独钟。尤其是对《运气七篇》其中每一句话都用“河图”、“洛书”之“数”编了码,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所谓“河洛之学”,是指“河图”、“洛书”而言,是宋人附会前人注《易》,而发明出来的《易》图。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多年之久,人们相互附会、发明创造,愈演愈烈。据说到了后来,《易》图达数千种之多。形成了宋、元、明、清四代人的新一学派,被后世称之谓“河洛之学”或“图书之学”

“河图”、“洛书”之名,出自《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语。先秦确有“河图”之说,《尚书·顾命篇》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中也有“风鸟不至,河不出图。”

但这“河图”到底是什么样子,却从来没人谈及。《系辞》虽说圣人作《易》则之“河图”、“洛书”,但历来讲、注《易》的学者之中,从西汉到东汉,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代都没有言及,或只是泛泛而谈,一语带过。只有郑玄在注《系辞》时,称“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依郑玄所注,则其内容,应当有文字所述,并非仅是《易》图。且郑玄此说,人们恐其源自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纬书”,自然不可信以为据

据传宋太平兴国年间,是由道士陈抟老祖,将“河图”、“洛书”、“先天图”等等奇妙复杂的图形传出。至于陈抟老祖得之于何人,已无法考证。此后才为一般读书人所知道。从陈抟老祖所传,到周敦颐后来又据穆修所传“太极图”而撰《太极图说》,都是附会《易》义以成其说,所以“河洛之学”,实为宋时而非汉时从道家的道士们那里所传出来

后来,朱熹撰《周易本义》,又将“河图”、“洛书”并“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文王六十四卦卦变”等共九图列入其中

由于得到朱熹的肯定,后人虽有知其非者,碍于朱的权威和地位,也无人敢于点破说白。以至于后人凡解《易》之作,卷首必先列“河图”、“洛书”等图,似乎其已成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周易》是据“河图”、“洛书”而出,而不是“河图”、“洛书”据《周易》而来了!

阳波基本上是持此观点,估摸其后来之所以提出从“宇宙社会观”发展到“宇宙生物观”、“阴阳术数构系”以及“易经象辞密码系统及其泛理论工程”的学术思想观点,并认为“中医学就是一门地道的时相医学”的见解,都是基于这些认识。是建立在《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以及“河洛之学”或“图书之学”等古代学术、学说的基础之上

阳波曾多次十分感慨地说道,以往人们读《黄帝内经》,尤其是《运气七篇》,总是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与“河洛之学”或“图书之学”各自孤立看待,没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让它们活起来,用起来。我们做到了,犹如黑屋之中,捅出了个小洞,透出了一线光亮!按阳波的理解,只要知道年庚八字,主运、主气、客运、客气、司天、在泉、主客相得、客主加临等等情况以及阴阳五行的类比都会推导出未来的发展变化。人一生的运程、气程乃至病程都会了如指掌,甚至什么人来年会得什么病,所用药物的性味是什么,医生该做些什么准备都会一清二楚。是“六十年前早知道”、“六十年后一轮回”喔!

他还说,《伤寒论》诸多方剂中所选药物只是“举一反三”的范式性举例,真正起作用的可是药物的性味哦!所以《黄帝内经》甚少谈及具体药物,只谈选用药物的模式和原则,重在药物的性味,所以整部《黄帝内经》中仅有十三条处方而已。只要用药模式、原则、性味对了,具体选用哪味药物则医者各随自便了

弟子们后来为其所整理出版的《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一书中,所谓“时图”、“命图”、“运图”、“气图”、“病图”、“药图”“病症图”以及“药症图”等等,都是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河洛之学”或“图书之学”的理论类推发展而来。是其焚膏继晷,埋首岐黄,潜心致力于医、易、道及传统文化经、史、子、集诸学探讨研究的成果

由此可见,阳波心目中的中医,除气功、特异功能之“神悟”外,似乎还应是以“象数理占”认知方法和“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河洛之学”或“图书之学”等理论为依据的“宇宙生物观”、“阴阳术数构系”以及“易经象辞密码系统及其泛理论工程”等学术思想观点所形成的“时相医学”、“算法医学”,是在“算病”,而非“看病”了,犹如孟夫子所云“天下可运于掌”矣!〔京且〕

气功"大师"李阳波

四、“气功治病”

阳波从中学时代就修炼武功,曾师从市里武林师傅徐静波、陈志鹏等人。后来却相信了“科学家”的预言,一头扎进了“中医现代化”、“人体科学”的研究之中,试图用气功、特异功能等手段,寻求一条中医发展的新路子。因而开始在家办班,培训气功、特异功能,并用发放“外气”的方式方法给人看病治病。

当年,阳波发放“外气”给人治病,在我印象之中难以忘却的有两例。

一是处长的儿子,我是后来才知道具体情况的。

处长儿子因高考落榜,患上精神抑郁症,一直在服用精神病院所给的抗抑郁西药。阳波与处长的关系较好,既是师生,又是酒友。有人建议其停药改用阳波的“气功治疗”,处长夫妇可是“病急乱投医”,似乎十分相信,不妨一试,因而给儿子停了西药接受阳波的气功外气治疗,开始几天据说不错,小孩还很听话的。后来,学校医古文教研室那位教师又约邀阳波一同到苏州参加什么“全国中医院校气功会议”。刚刚出发一天不到,小孩便从教学大楼的四楼上一跃而下,跳了下来。幸好搶救及时,附属医院的西医内科、神经内科、外科和骨伤科的主任们一起出动,才保下一命,却留下了终身残疾。

阳波回来听说,连夜赶到医院探视。我当时也在医院帮忙,只见他满头大汗垂头丧气,坐在二附院住院部那假山喷水池旁。一时怒不可遏,我斥其说道,你既然答应帮治,为什么又跑去开什么会?置病人于不顾,如同儿戏,为医者的基本素质都没了,以致酿成大错特错啊!

处长夫妇都是大家所敬重的中医教授老师,其心中自然不可名状痛苦不堪。如今,留下了终身遗憾,夫妻俩也为此感情日渐疏远淡漠而反目,儿虽未亡,但家已破!

二是学院原某领导,年事已高,心、脑功能都较差。

阳波带着六位后来的弟子前去,加上他自己,围着老人发功治疗,说是“七星伴月”功。发功治疗之前先用“知热感度测定法”测定了一次,十二经脉左右数字差值很大。集体发了将近一个多小时的外气,之后再做了一次“知热感度测定法”测定,结果,阳波说,十二经脉左右数字差值已趋于平衡平稳。

阳波事后曾跟我说,之所以为这位老领导治病,一是,他发现学院图书馆那本《焦氏易林》只有这位老先生曾借阅过;二是,老先生曾推荐过其为自治区“青年自学成才楷模”。

后来据领导夫人骆老师说,效果还不错!第二天检查心电图、脑电图都比原来要好些,可一个星期不到老人家还是驾鹤西去了。

还有另外一例,那是学院科研处从北京请来的一位“气功大师”,给教务处计算机室主任治病,据说该主任是因为炼功中途尿急把持不往突然收功,因而“走火入魔”,炼得整天摇头晃脑,后来经气功治疗治治就治到了二附院去了,最后也是没了性命,经确诊却是“肺Ca”!

五陈李交恶

2010-03-2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列位看官,这一回所要说的是我的老师“陈老师”与我的学生“李师傅”二十多年前的一桩恩恩怨怨的公案

“陈老师”可是学校科研处从事针灸经络研究的教师,虽没上过我们的课,但仍以师事之。“李师傅”是我在“中医夜大”所教的学生,自治区自学成才的楷模,我学生们的师傅

记得那年“李师傅”已在学院先后作了三次演讲,名声噪起,不少优秀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困惑,因而拜倒在“李师傅”门下。“李师傅”还在家中开讲《易经》,培训和表演了“特异现象”。可“陈老师”却还在执泥于寻找“经络”的客观存在上。而“李师傅”却认为:“‘经络’应该是一个‘经验感知’‘特异感知’和‘超常感知’的事实,也许我们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都难以最终解决”。我倒是非常赞许“李师傅”的真知卓见!

其实,“经络”是否客观存在,根本勿需做什么实验检验,只需简单的常识和逻辑推理足矣!殊不知,那外科医生下刀时,可从没考虑过会割断经气循环通畅的“经络”;截肢残人至少也切断了六条“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气血通畅的“经络”,可并没影响到与其相关的脏腑功能哦,居然啥事没有,照样活得好好。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简直就如同那“皇帝的新衣”一般。可见,寻找“经络”客观存在的人们是在瞎忙乎、瞎折腾

一次,“陈老师”到北京开会,到北大看了有关部门组织的“气功”、“特异功能”表演,回来之后在学校大礼堂作了一次“气功”学术报告,并将所看到的“耳朵识字”、“特异致动”、“药片穿瓶”、国家某领导人中山装囊中的玉器被人移动到别人口袋里等等“特异现象”作了一番介绍,在师生中引起轰动。一时间“陈老师”也成了校园内的知名人物。我始终认为这是古今中外“灵学”范畴的故事内容,有点玄乎,不甚了了!还与学生“李师傅”作过认真讨论,爭辩过“眼见为实不为实?”和“玉可破法不可破?”等等问题

后来才知道,也就是这次报告会使“陈老师”与“李师傅”成了好朋友,“陈老师”居然也拜倒在“李师傅”门下,同食同住了七七四十九天,希冀得到“李师傅”之真传

快半年之后,“李师傅”有些事到我家来。想不到他还在对我不信“特异现象”,认为不科学,而深感遗憾和不太高兴。同时他又在我面前大发雷霆,斥骂陈的不是。仔细听来,原来陈也带了个部队医院来的女进修生,进修的是针灸、针麻什么的

陈对李说通过自己的“气功科学”能诱发出其“特异能力”来,并将这位女生领到李处,要李作“特异能力”的鉴定。李可不服气了,明明陈是自己的学生徒弟,怎么变成了他诱发的,应当说是我的“功力场”所影响啊!有违《弟子规》,所以李很不高兴。跟我说,那女生来了之后,他与其他弟子们围着女战士发功,发的可是“意淫”功,致使女生瘫倒在地,不能自拔。从此陈、李交恶,不再往来

我不在现场,只听“李师傅”一面之辞,没什么可说,何况我并不遽信此道。从那以后既没问过陈,也没再问过李

事后,总觉得事情有些奚巧。引发了对所谓“房中术”的理论的了解和研究。从所搜集的资料看,“房中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方士。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容成阴道》、《黄帝三王养阳方》、《务成子阴道》等八种。今天多数人认为,所谓“房中术”无非是教人做爱,让上层贵族忘情纵欲,所谓“采阴补阳”,是“御女之术”也

如《养生方》说:“食脯一寸胜一人,十寸胜十人。”所谓“胜十人”,指的是一夜之中或者是不间断地与十位女人连续交合,并非指在不同的时间分别与十位女人行房事。《养性延命录》就引了彭祖之言说:但能御十二女子而复不泄者,令人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不泄者,年万岁

事实好象又并非淫乱之事。从班固所给出的定义并不是床笫间的淫乐,而似乎是有着更高目的“节欲长生”。东汉时期张道陵始将其引为“内丹术”的修炼方法之一,实则为气功之一种。有“先命后性”、“先性后命”、“性命双修”不同派系。所谓“黄赤之道”、“男女双修”、“男女合气”之术多为糟粕。魏晋南北朝时称之为“阴丹”,讲究握固不泄、还精补脑。其中部分是讲摄精固气、节欲保身、房中禁忌和正当交合方法和性卫生知识。古代医家多有论述,但其理论上最后终究落在“精、气、神”的修炼。北魏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之后,力斥此术

可从没见有单方面发放外气而“意淫”的事儿,唐代那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道士的事儿,也只是民间的笑侃而已

反正是精是华、是糟是粕,各有说法,知道则已,不必多论。还是回到那所谓气功、特异功能的事上来吧

1988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等人亲自观看了气功大师张宝胜的“药片穿瓶”及“透视信封内文字”的能力,药片穿瓶的实验没有成功;“透视力”实验则当场拆穿张宝胜作弊。事过7年,即在1995年,此事以《张宝胜败走麦城记》为题在报纸杂志上披露了出来。 此后,张宝胜逐渐销声匿迹。据说,张宝胜后来因涉嫌诈骗,和扰乱社会治安等罪,被批准逮捕。昔日名噪一时的所谓气功大师们,一个个原形败露,成了历史的笑柄

《中国科学报》1989年2月28日就报道了美国国家科学院“人类行为能力增强委员会”的考察研究。这个调查特异功能的委员会由13位教授组成,都是美国最出色的心理学家、神经学家、行为科学家和运动生理学家。经过两年的考察研究,其研究报告指出,所谓特异功能现象在科学上找不到任何佐证,实属自欺欺人之说。据报道所说,许多“特异现象”的支持者认为,科学的方法不是验证特异现象存在的唯一的或最合适的方法。不幸的是那些用来显示特异现象存在的替代方法正象心理学家早已发现的那样,是为人们增强自我欺骗和易受暗示影响倾向在创造条件

如今,“李师傅”早已作古十多年了,“陈老师”据说还在国外操持针灸旧业,是“牆内开花牆外香”。孰是孰非,已无法论说个清楚,我始终认为学术问题关键是讲道理,拿证据,没必要弄个脸红耳赤,伤了师徒之间的情义。何况不事交流,终究是中医停滞不前的弊端所在

其实,对“气功”的所谓“外气”以及“特异功能”等等一系列“特异现象”也没有必要每个人都表态。大家都可保留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来和时间会告诉历史,并说明一切。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总是要把这些东西与“科学”攀附,发生纠葛,人家说你不科学就不满意、不高兴!〔京且〕

李阳波怎么学的中医

初识阳波

2010-05-19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市里一所中医夜大兼课。学校是由农工党区委举办的,学生大多是已经参加工作的老三届学生,或一些中医业余爱好者,利用晚上业余时间上课学习。老师每节课酬1.2元,每晚按三节课计算,一晚下来的收入相当于当时每天工资的两倍多,每周两次课,虽不算太多,但也可聊补家用

一个盛夏晚上,课间休息,市中医院的一位女学生问我,“方诸水”是什么?我说按我的理解就是露水,味甘,寒,无毒。主明目,定心,去小儿热烦,止渴,功能清热生津解毒。也有误为蚌水的,不过王孟英则认为蚌水腥浊,宜用竹沥为妙……还没说完,旁边一位男生插话。居然将《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方诸”的一段文字所谓:“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於月,天地之间,巧历不能举其数,手徽忽怳,不能览其光,……”完整的背了出来。我感到十分诧异,正想夸他两句,不料上课铃声已响,大家只是会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开始了上课。我这才发现,刚才那男生坐在我左手边两行坐位之间的过道上,椅子是新加的,以往这里可没坐人

待到上完课,我正准备往家回走,那男生推着自行车赶上来,问说老师怎么不坐车?我说我家就在附近没多远,不到300米的附属医院宿舍里。他自我介绍说姓李叫阳波,是这个班的学生。我说怎么没见你来上课?说着已到了自家宿舍门口,我倒是打心里佩服这学生的记忆力,于是邀请他上去坐坐,他应诺了,说就是想送您回家,想跟您谈谈

到家坐定,待夫人端茶上来,客气了一番。我说怎么很少见你来听课?他笑了笑,说是的,我是听同学说您在课堂上讲“黄连阿胶汤”、“交泰丸”的坎水离火,水火相济,交通心肾,引火归源之后才来的。原来,他以为我懂“易学”,才来听课的。其实我那是鸡毛蒜皮,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我说,这《易》的学问,夫子都说了“终身难究”啊!

因为第二天学校没课,我跟阳波从“方诸”是什么谈起,是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或是传说中仙人的住所;或一种大蚌的名字;抑或就是铜镜。以及说到清人薛生白《湿热病篇》原文第七条中所说“方诸水”后的“金汁”,哈哈!连大便、糞清都可做药了。天南海北的谈个通宵达旦,从各自的家庭、父母、经历、爱好、志向、学习、生活,到现在的情况无所不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原来他高中只比我低一届。我在三中,是文革前最后一届考上的。他是老大哥一中的,文革了,闹革命没法考大学。他还说即使能考,也可能考不上,因为父亲是“伪军医”、“历史反革命”,“不宜录取”!我说,我们那年只有“推荐生”和“同意报考”与“同意升学”的差别,可“推荐”者甚少,“同意”者居多。虽说都是“同意”,但在“报考”与“升学”背后暗藏天机,不少学习优秀的同学就栽在这“同意报考”四个字上哦!

大革命快结束时,阳波上山下乡插队到了某县某生产队。跟我早先所工作的那个县的标榜大队相邻,好象是在公路边的一个小生产队,我每次往上送病号或回家都要经过那个地方。他还说得出,当年标榜大队“优秀赤脚医生”汪秀华的名字,并说与之交往甚密。我说我经常到标榜大队,那可是我们县合作医疗办公室抓的点哦,还有附近的桃岭、逢通大队等,都属那琴公社所管辖。我还说我到过你们那个生产队,如果没记错的话,你们插青组就住在公路边的一排小房,有原《广西日报》记者还是编辑的儿子苏某,你们一中校长的女儿等等。他说对!对!没错!心想,我们可是一条苦藤上的两只瓜、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我也是父母不及格,才落得个学中医的下场。再后来回城阳波被抽调到个市郊某煤矿工作,以后就辞职不干了

我估摸他是在渴求着“独立与自由”,以至于后来荣获自治区“自学成才”楷模,科委主任约他谈话时,他也说要等到早上十点钟起床之后才能谈。而今想来,未免有点太不识抬举了!

如果他能知道当下美利坚合众国已诞生了首个人造生命——辛西娅;有个叫比尔·盖茨的先生说“利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消除不平等才是人类的最大成就”时。我想,他的思想和发展道路可能会完全不同

以后,每逢我有课,他都来听,听完课之后,陪我回家闲聊。只要第二天早上我没课,我们从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焦氏易林、象数理占、河图洛书、天干地支、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奇门遁甲、紫微斗数、麻衣相法等等海侃一番。总的感觉是此人读书不少,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知识面极其宽广,非等闲之辈哦!

有一次,我在讲各论“暑温”一病时说到1954年石家庄地区和1956年北京地区“乙型脑炎”流行,石家庄的郭可明和北京的蒲辅周两位中医大夫用完全不同的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可都能获效,按中医“五运六气”的理论说是“流年”和“运气”的不同,所以用药也不同。我后来跟阳波说我虽在课堂上是这么讲,可心中却一直不以为然。他可对“五运六气”似乎更感兴趣,什么主运、客运、主气、客气、从初之气到终之气的六间气、司天、在泉、主客相得、客主加临等等情况,娴熟于心,揑指便能算出来,似乎早有研究,而且很有心得。对我的真实看法和想法却表示坚决不同意

我说,其实这“疗效”与“乙型脑炎”独特的流行病学有关。“乙型脑炎”通常按发病轻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一般都能痊愈;重型患者有少数死亡;暴发型患者则死亡率最高。乙脑流行季节初期,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占多数。这时候死亡率要远高于平均数。流行季节后期,多数都是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死亡率就会大大降低的哦。不信,你不妨叫他们去治治乙脑流行季节初期的“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看看,所以两位老先生只是“行时医生治病尾”而已!我还说,我们读书时《内经讲义》中的“五运六气”内容早被删掉,只是自己偷偷看了些才有所了解,不就是“六十年前早知道”、“六十甲子一轮回”的事!疾病可不是算出来的,这世间多少人和事都还不到六十年呢!甚至还有同在一家医院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可命运却迥然不同哦!阳波又扯到了一命、二运、三风水……,说是要把这些综合起来看!

我跟阳波还谈到自己学习中医的经历、困惑、焦虑和茫然,甚至于怀疑,以及在县医院工作八年的感受和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差距,希冀能寻找出一条路子来。记得,我们还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我说“明治维新”就是从“医药改革”开始的。原先日本人学习中国的“皇汉医学”、“汉方医”后来已所剩无几,都是“现代医”了

阳波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传统中医的学习与理解较之我们这些院校科班出身的学生乃至我们的老师们似乎更胜一筹

深为其勤勉好古、愽学强识的精神所折服。如果不是因为那场革命,不是父母的问题,他那发散思维、辩证逻辑是不会墨守成规,拘泥于传统的,会有更多的创造性。学个理论物理、理论数学、物理数学、应用数学、历史、考古、哲学什么的,兴许会是块很好的料子,必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可惜时空完全错了位!

这批学生由于是自觉自愿来学习的,而且非常勤勉,后来确实出了不少人才,尽管他们现在多数并不从医,但都在自己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成绩。象现在已到“九五”怕至“九六”因而“弃医从画”的邕生、当院长的志年、当局党委书记的存慧、先是在大学管研究生后来当了开发商的碧珠、当城区局长的特丽,还有一直在当中医的始宁、相媛、伯华、兆根、松明、宗林、慧民等等,以至于现在很多连名字都喊不上的同学不少都成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成功人士。他们较之院校之中高考所录取进来的,为父母所逼、分数所迫、不得已而勉强学之的学生要强多了

后来,你来我往,互相学习交流,与阳波尽管在学术上曾有过激烈的爭辩,弄得个脸红脖子粗,过后交往依然如故,以后竟成了非常要好的挚友。再后来他便成了我的学生们乃至我的老师的师傅了!〔京且〕

神医李阳波是怎么去世的?中了传统文化的毒把自己害死了

辟谷之害

2010-05-23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阳波每天打坐入定,修炼气功的事我是知道的。什么布气摩面、意念、夹鼻、划太阳、拉耳、梳顶、拍顶、扣脑、摸大椎、浴手、浴身、浴腿、暖肾、浴肩背、浴丹田、悬照等等,一套下来最少也得半个时辰

至于以后用气功外气治病、培训诱发特异功能乃至“辟谷”却知之不多,尤其是“辟谷”一事,只能从旁略知一、二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即不吃五谷,是古代的道家方士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内丹术”方法。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黄庭内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成仙的目的

辟谷术起于先秦 ,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是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也有类似的记载。而《淮南子·人间》还载有实例,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去〔却〕谷食气篇》,是现存汉前辟谷服气术最早的著作。有云:“去〔却〕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意谓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这里将辟谷与行气联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联在一起一样,似皆表明此三术在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即表明它们之出现是大体同时的

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是“年”是“日”?应为“日”之误吧!〕,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

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

东晋道士葛洪反对单行辟谷可致仙的观点〔主张择仙术之善者而兼习之,尤其必修金丹〕,认为单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气家“一家之偏说”,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并举出具体例子以证之:三国吴道士石春,在行气为人治病时,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吴景帝闻而疑之,“乃召取鏁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颜色更鲜悦,气力如故。”又“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

《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云笈七签》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

《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

《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

辟谷之术,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

史书记载辟谷之人如此之多,辟谷时间或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其中难免有夸大不实之处,但也似非纯属子虚

1988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就曾以《麻城农家女十年粒米未进言行自如》为题,报道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铺区月形塘村二十五岁姑娘熊再定,十五岁时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脱险后即不复进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进。令人惊异的是,她染病卧床八年后,竟能独立行走,谈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务。可谓人间奇迹

2004年3月20日,来自四川泸州的一名老中医陈建民走进吊在碧峰峡的一座悬空玻璃房中,开始他绝食49天的挑战之旅,5月7日,他离开了这座玻璃房。这一举动引发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而各种质疑的声音也不断响起。经过49天的坚持,陈建民挑战成功,从而成为世界上目前忍耐饥饿时间最长的人

以上两例,可谓现代版的“辟谷之术”,与历史版的所谓“辟谷之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真是假,是假是真,勿庸赘言,读者自可判定

古人辟谷之术归纳起来,不外“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阳波后来要发放外气为人治病,同时又要用气功诱发别人的特异功能,身体的消耗是很大的。他从只吃糯米饭到吃糯米稀饭,后来据姨婆所说吃得更少。我曾发现其大量嚼服人参,用杞子泡水喝。估摸着阳波的辟谷是“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二者兼而有之

我曾跟他说过,你不是说人就像个“煤气罐”嘛,用完了就没了,“煤气罐”总得补点气啊,否则没气就点不燃。吃喝可是人的本能,也是生存的必须,人要是不吃不喝,不是病了,就是快要没了。人类繁衍至今选择每日三餐是最佳的进食方式,年轻身体健康没病可能还扛得住,但积累到一定程度,总有一天会爆发的,到那时可真的是要吃不了,兜着走哦。飮食均衡适量是应当的,但不食不喝可不行,缺乏起码的营养,没了物质的代谢,就没了根本。“低血糖”、“低血钾”……可是要人性命的。可知道,那煤气将来可是管道化犹如自来水般的啊

他只是笑而不语,琢磨着他似乎是在寻求某方面的突破,想达到某种崇高的境界,存思神往,酬躇满志,充满着自信。还来不及琢磨个透他真实的想法,就闻其病倒了

记得,那年农历正月初六〔新历2月20〕,我曾到过他家,他说“感冒”多日,身体不太舒服。我说不少病都是以“感冒”症状开始的哦!并说了句要注意身体的安慰话。后来就听说是住院了,待我赶医院看他时已是农历二月十三〔新历3月28〕。明显的肝肾综合症、功能性肾功能衰竭了,目睛黄染、呕吐、说全身酸痛软困。化验报告单上表明严重的肝功能损害、氮质血症,非旦白氮严重超标,二氧化碳结合力偏低。估计还有原发的基础疾病。我说不行!得马上转到医学院附属医院或自治区人民医院

他说还是这里好,可以自己开点药什么的,“五办”的同志也说这里好。实属无可奈何!他嘱咐李坚妹妹叫始宁前去,似是有什么要事。临走时我还说,明天我跟曾老师、黄老师一起再来看你。不料第二天天还没亮,始宁翻爬学校大门墙头而入,拍开我的家门,全身瘫软地坐在门口说道,小明半夜跑来告诉他,阳波已张口呼吸,十分困难了,待他赶到医院,人却走了。呜呼!哀哉!刚过四十五啊,惜哉!斯人已去,英年早逝啊!

阳波逝去,快二十年了,坊间传闻不少,我等本不应多说,如今说来似有不恭。当年尽管我们为学术上的事,有时爭得脸红耳赤脖子粗,也有为能有共同的见解而欢欣鼓舞,往事并不如烟啊!李坚妹妹曾嘱我写点东西,但由于近年来父母年迈有病,得在家操持,一直无法静下心来,何况我们观点相左,写出来的东西,不知其家人及弟子们是否高兴,所以一直没敢动笔

其实,师生之间的不同观点,没有什么不可说的。正如阳波所说,我们是“亦师亦生”、“亦生亦师”,是“谢本师”、“谢本生”的事儿。在对待中医的问题上,那国学大师俞樾先生无法说服其学生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也无法说服得了其弟子余云岫先生。不照样是师是生的,是弟是子,大家所要服从的是道理而非老师,学生与老师有不同意见完全可以爭辩,此仍“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使然也。可大家都忘却了该服从的是“德先生”与“赛先生”哦,否则学术就没了个准绳,爭来论去始终无法得出个结果来啊!

近年来,退休在家,除侍候老人之外,稍有余暇,思绪万千,萌发了把“我这一辈子”都写下来留给后人的念头。其实,人这一辈子,怎么都是过,与其皱眉头,不如偷着乐,冬天别嫌冷,夏天别嫌热,有钱别装穷,没钱别摆阔,闲暇养养身,每日找找乐。酸甜苦辣都尝过,才算没白活!选对职业,成就一生;选对老师,智慧一生;选对伴侣,幸福一生;选对环境,快乐一生;选对朋友,甜蜜一生。恕我直书,於是一口气写下了 《初识阳波》、《烧香看病》、《迷于“河洛”》、《气功治病》、《误入“灵学”》、《辟谷之害》以及之前所写下的《陈李交恶》〔该篇应算本系列的第三篇,排在《烧香看病》之后〕等七篇愽文,以纪念我们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光阴

后来是始宁以“病理解剖检查”为由,瞒过了护士长的严格盘查,由学校车队廖司机将其送回家,才得以入土安葬。后事是由存慧、始宁、和福等同学协助良珍母子及李坚夫妇办理,存慧与和福为其择的墓地,郑医生为其准备棺木,连夜冒雨送上了山。弟子们当时都不在,好在后来个个成才,为纪念阳波,将其当年讲稿整理成《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一书付梓出版

我想,其家人及弟子们若有所知,我写了这么一些东西,大抵不会有所怪罪吧。他们也知道师傅说过“王老师思维严谨,逻辑性强,是学不好中医的”!我也从不迴避,一再承认不堪造就,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决心。可他们并不知道我与阳波之前还那么一段深厚的情谊,为着共同的焦虑和困惑,希冀寻求出一条新路。只不过他说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亮和希望,而我所见到的却始终还是一片黑暗依旧。弟子们所听到、看到的都是验案,我所见到的却多是败笔

可从《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一书的“序言”来看,阳波后来是不再相信钱老先生“中医现代化”那一套了!甚至还留下了“完全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小人”十分激烈的说辞。其实中医就是中医,没有必要去攀附什么,这“化”那“化”,必然最后连自己都“化”没了

学校大门口右侧那幅“金字招牌”不是逻辑混乱,矛盾百出,就是一派胡言乱语!所谓“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是也,如是则中医已一无是处,还有什么“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可言。大慨那“走现代化的道路”离吾侪也太遙远了,我等恐怕都等不及了,但他又走进了另一条胡同!

我曾揣想过,如果不是那个令人伤心而苦难的年代;如果不是父母的原因;如果当年中学老师所送给他的那本书不是《黄帝内经》;如果没遇上气功、特异功能、人体科学;如果阳波是60后、70后;……。以他的才智,其人生将是另一番图景。而绝不会走上“巧、工、圣、神”的不归之路!但阳波对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完整的领悟,对中医事业的执着,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解读之深邃,是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所谓中医专家、教授、愽士们,所望尘莫及、完全不能比拟的!

可人生只有一次,没那么多如果啊!历史的过去已无法如果,但未来可以在历史的如果中吸取经验教训。无奈人生方程路,浊酒更添愁肠绪,只能来生再赏岸芷汀兰,来世再言欢与乐了。〔京且〕

李阳波知热感应测定法看病

烧香看病

2010-05-2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与阳波认识之前,其实,学校里其它专业的老师都与之有所交往,尤其是前期开课的《中基》、《医古文》、《中药学》等课程的老师。两年之后他们那班同学毕业了,阳波说他有些科目没参加考试,要补考之后才能拿到毕业证书,他还说其实拿不拿证书也无所谓的。有一次,听几位老师在议论他,有人说“李师傅”就是那个叫“李八卦”的,在家里“烧香看病”什么的,搞封建迷信活动那一套!

我有点不太相信,真想过去看看,之前,我曾去过多次,可从没见过哦。他家就住在望仙坡脚下的沙井街,我中学同学桂阳家隔壁,锦忠家后面。有一天,我过去,刚好遇上中学时高一年级的老大哥鉴清从北京回来,他当时正在北京矿冶学院攻读计算机研究生什么的。原来鉴清妻姐存慧是阳波读夜大的同窗好友,阳波正在向鉴清展示他的一大捆材料,他一边招呼我就坐,一边对我说是用“河图洛书数”将《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中的每一句话都编了码,说完迅速将其收起。鉴清老大哥说,这些材料完全可以输入计算机,将来用起来可就方便多了!这次虽没能看上“烧香看病”,却让我对阳波所学习和研究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增长了对计算机运用方面的不少知识

有一次,终于让我碰上了“烧香看病”的情境。阳波点了点头没有支声,只见他手拿着点燃的线香,专心致志地将燃着的线香轮流着靠近病人手足十二井穴灼烤,直到病人叫烫,才換下一个穴位,以测定患者各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口中念着数,每灼烤一个穴位之后记下一个数字。然后看着记下来的数据,对比左右两边对称并穴数据的差异,判断哪一条经络及其相关脏腑的虚实,是否有病,为病人处方用药。我心中已明白了个大慨,这“烧香看病”与所谓封建迷信差得远呢!

待病人走后,我跟阳波说,你这莫不是日人赤羽幸兵卫的“知热感度测定法”?中医《针灸学讲义》后所附的十种方法之一。他看了看我,神情非常诧愕,然后大声说道,王老师只有你说得对,算是有见识!然后是国骂“三字经”,他们都说我“烧香看病”,搞封建迷信那一套。真想不到堂堂个中医高等学府的人,居然如此孤陋寡闻、少见多怪!我说,别看都是中医学院的老师,可同样是隔行如隔山的,何况“知热感度测定法”是现代的东西,估计是没留意或者压根儿就没看到吧,夫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哦!

他一直认为中医是构筑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讲究悟性的科学,所谓“医者易也!”中医的理论渊源无非是源于《易经》、《老子》等传统文化典籍,可是现在中医院校的先生们,有几个能把《易经》、《老子》等典籍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理论之间的关系说出个一二三来?绝大多数中医,不过学了点中医的皮毛,半瓶子不够,一瓶子不满,为了谋生,不得逛荡而已。我这才知道其对所谓“学院派”中医的不满,同时也深为其见解感到震撼!

从阳波当时看病处方的过程,以及后来他跟我所介绍的情况,可见他是在赤羽幸兵卫“知热感度测定法”思路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改造创新。“知热感度测定法”是一种经络诊断方法,即用点燃的线香在十二经的井穴上灼烤,测定患者各并穴对热的敏感程度,然后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经络的虚实,指导针灸临床诊断和治疗。可阳波却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制定了自己的一整套十二井穴知热感度诊断、处方、用药、治病的标准系统

我跟阳波说,这个方法我过去也尝试过,不过用的是电流表,测定的是每个穴位的电阻值,病人一手拿一支测试笔,另一只手由另一支测试笔进行相应穴位点测试,然后将测试所得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但后来发现每个人的十二井穴周围的皮肤厚薄度、湿润度、敏感度都有所不同,乃至每个穴位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气温、气压、湿度、病人瞬间的情绪变化也都有影响,十二井穴的知热感度测定,尤其是各对应并穴的测定无法同步进行,很难寻找岀个统一客观标准来,因而放弃了。阳波说不对,病人的感觉是他个人的主观标准,我的数数是我个人的主观,两个人的主观加起就是集体的主观,“集体的主观就是客观”!我至今一直仍不能理解阳波这话的意思

更为要紧的是我根本就质疑“经络”的客观存在,我后来曾跟阳波说过,这“经络说”犹如当年的“燃素说”一样,1777年法国人拉瓦锡发现“氧气”之后“燃素说”就给抛弃了,为“氧化说”所代替;同样的,当人们发现“神经”之后,“经络说”当然也应当给予抛弃,为“神经说”所替代。只不过中国人浓厚的民族情结,不愿放弃“经络说”罢了

阳波明显地不同意我的看法,好象他也不同意去寻找“经络”的客观存在。但他认为“经络”是古圣先贤们通过“六通境界”所谓“开天目”的“天眼通”所看到,并记录下来的,是慧眼识珠啊!

我当时确实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似乎更相信他是在试图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探讨,乃至数学工具的引入,不能不说是对中医研究的一大进步,何况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诊断治疗体系。要给他时间,让时间来证明一切,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阳波对《黄帝内经》,尤其是对《素问·运气七篇》的深入学习研究,可能是其后之所以提出“宇宙生物观”、“阴阳术数构系”等“时相医学”理论的基础

直到后来解放军盖国才的《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穴位诊断法》,《中国穴位诊断学》以及山东大学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等等理论出来。盖国才还曾因研制成功“盖氏穴位肿瘤诊断机”,荣获得全军科技二等奖,第二、 四届国际发明展览会荣誉奖和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银奖。张颖清甚至还有成为“诺贝尔奖新星”的可能。但我始终不敢遽信

其实,这两家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究其原因,是脱离了科学严谨的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等与现代科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完全建立在子虚乌有的“经络学”之上,而忽视了人体“神经系统”的存在。更分不清楚科学上的相关性与因果性的逻辑差异,相关性虽然是因果性的前提,但是不等于就是因果关系。要证明两个相关的事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必须找到作用机理,解释出“因”是如何导致“果”来的,并能经得起世人以后反复实验验证,并为大家所公认。〔京且〕

李约瑟难题最佳答案

海云青飞按: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得到发生和发展呢?这个答案极其的简单,就是中央集权太过度了,皇帝小儿关注的是自己的龙位,哪里会关心什么科学或者技术呢。但这个问题不能直白的回答,因为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现在,多说就涉及到政治了,流氓的情人的奶最好不要去摸


李约瑟难题”之中医式解答

2009-12-0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记得学院第一批“中国医学史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科技史”课程是由自治区科学院的沈老先生所讲授,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沈老不干了,多次延请,仍不允诺

我从小就看沈老打乒乓球,他那运动员的脾性略知一、二,定了的事不会轻易更改。向处长汇报之后,心想,不就是二十学时的事,只好自己硬着头皮担当。用了整整一个暑假,参考了不少书籍和文献,终于完成了编写《中国科技史略》讲义的任务,为新一届研究生的开课作了准备

说真的对教材的定名曾经犹豫过,“技术史”还差不多,弄上个“科学史”,确实有点犯难!好在人们对“科学”的定义有诸多的理解,只好随大流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教授所提出的问题——“李约瑟难题”。如同这两天的“钱学森教育难题”一样,一直盘绕在自己脑际,无法得以解答!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先生(1900一一1995)在其至今尚未出齐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和其它许多有关论著中详细论述了中国古代文明和科学技朮的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科技与文明的重大影响,在介绍和赞叹之余,他经常叹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得到发生和发展呢?反而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发展起来。这就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被称之为“李约瑟难题”的问题

至今为止,“李约瑟难题”尚无标准答案。但中国人仍将其作为热门话题进行讨论,隨着讨论的深入,争论的焦点已逐渐脱离了“李约瑟难题”的本意,而是变成了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科学的问题了!洋人有洋人的看法,国人有国人的考虑,且国人内部又有不同的说法

国人在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科学的问题上看法多不一致,多数人的看法不同于李约瑟先生,认为古代中国没有科学。也有人认为即使有,也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少数人则认为古代中国有科学,但是“东方科学”,是与“西方科学”完全不同“范式”的另一种科学,这样“李约瑟难题”便成了“伪问题”。由于每个人心目中的标准不同,因而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钱老所提出的问题,也未免主观了些,前几天老同学朱君打来电话调侃地说道,他说钱老关于“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难题,也是个“伪问题”!他说前不久刚刚产生出了三十位“国医大师”,还有什么“名老中医”、“名中医”的!如今中医专家、教授可满大街都是,难什么难?其实,在中国只要与“中国特色”挂上,再大、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自己也曾想找出个答案,他把原因归结到中国的“官僚体制”和产生这种“官僚体制”的中国地理环境等等

1953年曾有人拿这个问题去问爱因斯坦,爱氏回了一封短信,作了答复。按照爱因斯坦所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出这两步,是不用感到惊讶的。令人惊讶的是,这两项居然被发现了。”〔爱因斯坦给J.E.Switzer的信,一九五三年〕

可惜爱因斯坦这段话曾被国人所曲解而译为,“爱因斯坦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其实,爱因斯坦不仅不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还认为不必对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科学而感到大惊小怪,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两项居然被发现了”的都与西方的意大利有关〔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则是由意大利人首先引进西欧的,意大利人伽里略的天文望远镜无疑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公认代表〕,科学竟然在欧洲发生了,而没有在中国!

很显然,如果近代科学是从公元17世纪的牛顿力学算起的话中国古代压根儿与“科学”不粘边,近代科学自然不会在中国发生,“科学”百分之百是舶来货,西学东渐已四百余年。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就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近代科学必定会在中国发生

还是让我们回到“李约瑟难题”之本意上来吧,到底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得到发生和发展呢?

就拿中医为例,其实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是对病人的一种“人文关怀”。除外科、骨伤科等专科的一些技术层面的特殊治疗外,大多是在催生“人的本能”,唤醒“患者的自愈力”,是对病人的一种“抚摸”,一种“安慰”,几千年来一直籍慰着神州大地上的黎民百姓

如果将“李约瑟难题”引申到医学上,即是,为什么近代医学没有在中国得到发生和发展?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想大概有如下几点原因:

  • 首先,中医在历史观上,深信神仙圣人史观;从认识论上看,中医更相信认识是一次完成的。对人体生命现象与疾病发生和诊疗方法的认识,谁能达到顶峰?中医认为唯有神农、黄帝、歧伯、少俞、雷公、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李時珍……等“圣贤”。“古圣先贤”们都是悉具 “六通境界”、“六根互用”、“内景返观”等等 “洞达气功,明了内景”特异功能神仙般的英雄人物

    所谓“中医理论”就是神仙圣人们先知先觉、内省顿悟的真理性认知,是一次完成和把握的,毫无不断认识,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意思。可见,“中医理论”的形成, 是“神仙圣人史观”与“认识一次完成论”相结合的产物

  • 其二,中医从不怀疑“圣人”、“古人”。国人在做中医学问时,大抵都只会从中医古籍经典、相关文献等文字类的东西着手,凡事多是问问老祖宗,根据老祖宗所说所做,如法炮制。某某书怎么写的,某某名人、某某大家怎么说的、如何做的,各家学说,进行一番考究,说出个一、二、三来。而老祖宗们所用的是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比类”方法,通过感性、形象、直观、类比的方法去认知世界。是在病人身外下功夫做功课。将这人世间的事与自然界的事,自然界的事与人世间的事一锅烩。对老祖宗们是深信不疑,更不会去怀疑和批判

    尚古,是中国传统医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看看现代医学的教科书,那本不是两、三年就改版一次,而中医书籍则通通是“一版到底”,一本通书读到老。即使稍有增补,也多是些诠释的不同,所谓各家学说,内容大致和数千年前一样,少有改进。尚古,使得中医对中医古籍经典深信不疑,尊重传统,拒绝新说,于是传统医学亳无进步之机会与余地。所以后人批评中医缺乏不断更新和积累的动力,缺乏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 其三,中国人承认现象,不怀疑现象,善于从变幻不居的现象中找出其“表面”的规律,而不是去寻找出现象“背后”的真实,自然就成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求甚解”了

  • 其四,中医在方法论上用的是所谓“哲学思辨方法”而不是“科学实验方法”,讲究的是“辨证”而不是“实证”,更不能“证伪”,缺乏科学实验方法的“实践检验”,更缺乏形式逻辑体系的“逻辑检验”

  • 其五,中国传统医学与近代科学医学的“范式”不同,是风马牛不及的东西,所以也就没了发生和发展的根基与关连

  • 其六,连李约瑟教授自己也认为“阳阳五行”这“中国医学的怪兽”,就是中国医学前进的障碍

……

还可列出几点,说的虽是中医,可讲的也许与“李约瑟难题”有关,就算是对“李约瑟难题”的一种中医式的解答吧!不知对否?(京且)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的科学的评价

别误读了李约瑟

2010-01-0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这个问题在国人看来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解答。说有的,是基于科学是指整个人类对整个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把握,技术是科学的实施手段,凡是达到这一要求与目的之人类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科学;说无的,则是基于对“科学”的近、现代解释

李约瑟先生作为一名著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他的认识是二者兼而有之。他认为“悖论的提出可能部分地是由于对‘科学’这个词含义混乱而引起的。如果我们把科学仅定义为近代的科学,那么它的确起源在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与十七世纪的西欧,伽利略的一生标志着这一转折点。但这与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不是一回事”〔见:《李约瑟文集》〕

李约瑟的认识确实是二者兼而有之,既认为有,也认为无。否则他就不会在鲁桂珍等中国朋友的帮助下,罗列出中国古代一大批科学技术发明,并写下洋洋洒洒的《中国科技史》之后,又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发出“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的疑问来

李约瑟曾是一位杰出的生物化学家,他将自己后来的大半生献给了科技史研究事业,并将自己所熟悉的化学“滴定”分析方法引入科技史研究之中。他的关于科技史研究的“滴定”分析方法〔见:李约瑟:《大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科技史研究方法。无论滴定分析或比较分析,都是站在今天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之上,对历史的文献记载和遗存实物进行揣摩。是“现实的今天”对“历史的昨天”重加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滴定”比较分析研究,确定历史上的事物和现象中有多少“科学”的成分,在科学技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判定它属于“原始科学”或是“传统科学”的范畴,而绝不是能呈现出现代意义的科学技术

其实,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去解释古代的事物和现象,如果符合客观实际,那么,只能说这种解释是合理的、科学的。但是解释不能与所解释的对象混为一谈,说这对象也是合理的、科学的。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那么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充分说明了问题的本质

后人看前人,不难发现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更应该去发现他们比他们的前人提出了哪些新的命题,进行了哪些新的探索,揭示了哪些新的范畴。这样,科技史才不是一系列错误观念的积累,而是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连绵不断的里程碑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历史传统可能会是前一个时代文化的保留,然而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可能是下一个时代的沉重的包袱。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就在于人们对它的继承和延续,但是继承和延续并非是不加思索的恪守,也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表面文章

历史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老定义,社会的进步,历史的进程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传统。明确了传统的定位,才能在现实社会中使其淋漓尽致发挥作用,才能让我们自己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社会现实让我们更明确地懂得,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珍惜的一笔宝贵财富。珍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积极继承和发扬,同时要结合现实情势灵活对待,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早在十六世纪时,欧洲的大多数思想家就已经认识到,任何在他们研究中运用了适当方法的人都可以得到有关事物的本质性认识。无需回顾传统或古代权威的证言,个人就可以直接得到关于自然的真理,把握通过观察而得到的信息,并将其组织到一个公理系统之中。这是发现真理最可靠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培根《新工具》理念的核心内容。关键是怎样将其组织到一个公理系统之中!

如今,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所罗列的龙骨车;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应用;水排;风车和簸扬机(旋转风扇或扬谷机);活塞风箱;平放织机和提花机;缫丝、纺织和调丝机;独轮车;加帆手推车;磨车;马具胸带和套包子;弓弩;风筝;竹蜻蜓和走马灯;深钻技术;铸铁的使用;游动常平悬吊器;弧形拱桥;铁索吊桥;河渠闸门;造船和航运方面的无数发明;船尾的方向舵;火药以及和它有关的一些技术;罗盘针;纸、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瓷器等等二十六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明创造。以及在第五卷的第二、三、四、五分卷中所详尽讨论的道教的炼丹术。大多已经成了昨日黄花,尘封的历史

他的所谓“道教是宗教的、政治的,但至少同样是魔法的、科学的、民主的、政治上的革命”以及“道教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发端于道教”的论说。今天看来,也只能说明道教在历史上始终是有术而无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中国古代的所谓的技术工艺,大多数中国人如今也只是把它作为民族的历史荣耀

虽然李约瑟在1984年日本东京第17届世界内科学学术讨论会上,申述了他多年来形成的一个观点,大意是“中医和西医在技术上结合比较容易”,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但要使两种医学哲学取得统一,恐怕是极为困难的”。即原始的生产技术与现代科学理论不能混为一谈。可如今仍有少数国人始终执迷不悟!

我们是否对李约瑟先生的科技史学思想还缺乏比较完整的了解,误读了他的真实意图。〔京且〕

中医咽喉梅核气怎么治

2010-01-1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梅核气,按中医说是一种小病,本不值一提。但就是这看不起眼的小病,却让我一辈子不能忘怀!

记得那年刚到县医院工作,开诊第一天,县中的一位老教师来看病,说是总感到咽喉部有东西,呑不下,吐不出,时轻时重。曾在县思阳中医诊所看过多日,未见好转。四诊八纲之后,我以为是“梅核气”无疑,因为实习时见过这种病人

告诉病人不必担心,中医说是“梅核气”,如有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而名。西医可能是咽神经官能症。吃几付药就会好的。没想到的是今天好一点,明天又差一点,后天又好一点,大后天又差一点,反反复复弄了二十多天,不但未见好转,反而又有了声音嘶哑的症状

当时中医科就我一人,无法请教他人。只好请西医耳鼻喉科的梁大夫帮忙看了看。梁大夫做完检查后,二话没说,拿出转诊证明书,一边写一边说,到上级医院检查看看!病人走了之后,梁大夫私下跟我说,可能是咽喉部的肿瘤!一时我呆若木鸡,也不知说些什么好了。后来证实是喉癌,到广州手术之后,虽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声音嘶哑等等后遗症状。往后每次与该教师相遇,心中都有愧疚之情

后来才知道中医所谓的“梅核气”,西医又称之为“癔球症”、“咽异感症”。以咽喉部异常感觉症为主,症状时轻时重,无规律。病程长短不一,有数日、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临床上有器质性和非器质性两大类不同

器质性的病变主要是咽部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舌根部囊肿或肿瘤、会厌囊肿等;邻近器官疾病,如鼻炎、鼻窦炎、喉炎、颈椎病、颈动脉炎、食管疾病、胃炎、胆结石等;肿瘤,如咽、喉、食管、贲门部的早期癌肿;全身性因素,如消化不良、甲状腺病变、维生素缺乏、重症肌无力、缺铁性贫血等等,涉及不少病种

非器质性的主要是咽神经官能症、癔病、恐癌症、精神焦虑等情况,都会引起咽异感症

咽异感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咽部。临床表现以病人常咽部可感到似有异物、蚁行、灼热、紧束、闷塞、狭窄等感觉为主,有的病人感到咽部有树叶、发丝、线头、肿物及痰粘着感,也有的感到颈部紧压感。这些感觉在病人做空咽动作时明显,而进食时则减轻或消失,一般无疼痛或仅有轻度咽痛。症状常随病人情绪起伏波动,异常感觉也可随时改变

这病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西医认是一种心身疾病或精神躯体性疾病。是咽喉食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某些局部因素,包括器质性的病变,也包括本来是微不足道或非特异性的因素的非器质性病变。使管理内脏知觉的舌咽、迷走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或激惹,通过神经中枢传至大脑,引起异样感觉。对恐癌情绪较重和本来就有忧郁、精神不安或患神经官能症的人,会使感觉加重或“放大”;恐癌情绪等本身又可造成植物神经过度紧张,影响内脏肌,血管机能和腺体分泌机能的失调;全身代谢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直接或间接造成内脏肌、血管机能和腺体分泌机能的失调,并加重对大脑皮层的病理性兴奋。这些又与器质性疾病局部因素一起刺激呈兴奋亢进状态的感觉神经末梢,因而加重咽的异常感觉

临床上有两种情况是要注意的:一种情况是掉以轻心。未经过系统的认真检查就轻易地以“是非器质性疾病”或一般的“器质性疾病”来解释症状,从而延误病因的治疗 ;另一种情况是病人过分担心。尽管经医生反复全面地检查过,确认没有器质性的疾病,仍然怀疑自己得了恶性肿瘤之类的毛病,进而使病情加重

因此正确对待疾病,相信科学是患者应该拥有的健康心理。所以咽异感症的治疗必须针对病因,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对于经过仔细检查,确无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应该让病人了解疾病的本质,以求病人配合治疗;对确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也应告知具体情况,及时釆取措施

之所以抄写下这么多西医的东西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医对“梅核气”的认识少之又少,充其量是《金匮要略》、《赤水玄珠》中的片言碎语,及《中医耳鼻喉科学》教材中的“七情郁结”、“肝失调达”、“气机不利”、“妇人多见”的病理机制;“疏肝理气”、“行气导滞”、“散结除痰”、“内治”、“外治”、“针刺”的治疗方法

比对于西医的认识和诊治情况,未免过于简单,显现了中医之弊端。如此下去,诊断不明,拖延治疗,真不知要误了多少人的性命!

其实,自己知道,不说出来,别人也无从知晓,但还是说了,并写了出来。旨在希望能引起同道们的反省和重视,知道中医的缺失,别再阴阴阳阳地稀里糊涂下去了。〔京且〕

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

世界一流

2010-04-23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近日,网上一反以往的调子,多篇文章畅谈与“世界一流”的差距问题,颇惹引大家的眼球。一篇是胡胜华先生的评论《北大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太可耻了》!一篇是沈晓明先生的自我见解《中国的医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对“世界一流”能有个明确的认识,回归到科学理性上来,乃学界以至于国家之幸事也!

其实,院士许宏智先生并不可耻,因为他毕竟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前所说的就当放了个屁吧。因为你在体制内,“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往不是没有退下来了才说真话的人,否则会端了你的飯碗,那有什么独立人格可言。海那边够“德先生”的了,那法务部长王清风,人如其名,但因讲人道主义主张废除死刑,小马哥怕累及五都选举,不也忍痛撤了她

世界一流可不是那么随便说说而已,许先生经过多年的内心折磨,终于说出了真话:“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并介绍说,现在的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数量上的差距不是那么大了。但他认为,中国整个大学的软环境建设,都没法和国外一流大学比。中国在这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差“很远,很远”。“985工程”的建设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我们应当热烈欢迎,但愿中国多几个许宏智这样的院士、校长、教授,乃至政府官员,中国多几个明白人未尝不是件好事。那怕是“事后诸葛”,“两头真”也好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连死都不怕,何以惧怕人家说自己无耻呢!问题是中国人六十年一路走来经不起这么多折腾!其中仅前两年的本科教学评估一项,就把全国高校折腾得人仰马翻…… 。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好大喜功似乎是中国人的常态。其实不然,四十多年前曾到北大、清华一游,当年尽管外面一片喧嚣,口号起伏,大字报铺天盖地,但那学生宿舍仍挂着的“不许喊斋!”的牌子,至今记忆犹新。做学问就得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那诸葛孔明的《诫子书》中云:字静致远,淡泊明志。唯有这样才能成大事,大轰大嗡是干不出细活来的,教育可是细致的教化而不是简单的制作

所以我们要理解许智宏院士“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这句话,也要理解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说“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还需20年”的那句话,更要理解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迫切希望,还有钱学森临终之前的那个:“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

写《中国的医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一文的沈晓明先生应当是个头脑十分清醒而又了解中国医学界实际情况的学人,恕我猜测,可能不是学音乐的沈晓明,也不是跟着“石大炮”学针灸的那位中医愽士沈晓明,而是现代医学博士、研究员、从基层干起的现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沈晓明

他所谈的是我国现代医学与世界一流的差距。从医学教育的学制与学位体系混乱;教育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临床技能训练不够;缺乏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继续教育体系尤其是住院医生培养制度不够完善。谈到医学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重微观,轻宏观;重近期产出,轻远期效益;重实验室工作,轻床边研究;重个人作用,轻团队协作;跟踪性、模仿性研究多,原创性研究少

从临床服务的医生队伍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生专业知识面过于狭窄;医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诊疗规范意识不够。以及医院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医疗体制和投入机制问题;内部管理粗放,缺乏成本意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医护比严重失衡;医院重硬件建设,轻人力资源投入等等方面论说了我国医学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总体上比较强调市场的作用,但市场主导型的医疗体制又需要有市场的支撑。诉说了即使欧洲许多发达国家的财力也不足以支撑医疗市场的发育,更何况中国。面对特殊国情,就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何去何从提出了让人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我国现代医学发展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非常实在具体,令人十分信服。但他仅仅是提出了问题所在,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业内人士的进一步探讨

碍于沈先生的身份,似乎有意犹未尽之处,其实沈先生也知道,只是不敢谈及国内医学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水平低下,由于管理水平的低下导致了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低下

同时他还避开了一些时下最为敏感而又实际的问题,即“世界一流”医学是否包括了所谓传统中医药教育和医疗技术的东西;传统中医药能否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制内;大包大揽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经费困难如何解决;尤其是如何效法欧洲许多发达国家中“循证医学”关于“有效治疗全免费,无效治疗自己掏”的基本原则问题

可惜的是我国医学界甚少这样的明白人士,多是些从传统中医的角度去创立“世界一流”新医药学的既得利益牛人,急功近利暂且不说,还把人家说得一无是处,似乎自己早就是“世界一流”了

倘若上面说,我们已是“世界一流”的新医药学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嘛,未来的医学将由传统中医药来领航。沈晓明先生又奈之如何?!不曲学阿世,更弦易辙,才是具有“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真君子。那比尔·盖茨先生却在说,只有利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消除不平等才是人类的最大成就哦

而国家目前的基本政策确实是向这方面倾斜、鼓励、支持,大多是些欧洲国家称之为另类医学、传统医学中无效治疗的东西也纳入了国家医疗保障体制之内,那有不浪费大量医疗卫生资源的,有可能还会伤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难道也是“世界一流”医学水平?以至于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成为整个改革发展之中的难题,当官的谁又敢站出来说个一、二?

窃以为,民主之于科学,本是不可分离的,民主离我们多远,科学就离我们有多远,同样的科学离我们多远,民主也就离我们有多远。国家的教育、医学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既要有“科学发展观”,也要有“民主发展观”,更不是什么“非科学发展观”,“非民主发展观”!

若全然不了解世界的情况,不了解世界现代教育、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对“世界一流”教育、医学的状况一无所知,又不让人家说真话、讲问题、谈看法。如此下去,我们的教育、医学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必然会离“世界一流”远之更远!〔京且〕

名老中医是怎样炼成的

大器晚成的 58 岁

2010-01-23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58岁,这可不是当今官场上“59岁贪腐现象”的弟弟,而是中医“平均成熟年龄”,可谓“大器晚成”矣!

最近,从网友张教授的愽文中看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有一位先生曾经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一个“调查数据”说,我国中医生的“平均成熟年龄”为58岁。张教授还说:“这个58岁不是什么‘成熟年龄’,而是不到这样的年龄,中医生没有被中国公众接受的社会心理优势。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中医师带徒弟,一般要教导徒弟‘静守医业’,视‘静守和坚忍为国医成功的不二法门’”

记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在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一文中分析到中医不景气问题的症结时也曾说道:

“祖国几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中医,从前毛主席、周总理都指出是宝贵的财富,现在国家的方针又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条途径并行,连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都规定要发展传统医学,可是实际上中医仍然频临消亡的危险!问题的症结大概是: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怎么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呢?是科学。那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说到做到。而一个中医学生学了中医理论只是学了个引子,不能独立看病,还得老中医当老师来带,带一年不行,带两年也许还不行,三年、四年才慢慢行了,一直等到有了多年的临床体会,才能成良医”

钱老所说的可能也是这个道理

仔细分析起来,这只不过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题,绝无医学教育问题那么复杂。如果一个人18岁学医,5年出师,23岁坐诊,到58岁,则从事中医工作35年了,所看病人不少。如果按WHO所给的数据,有60~70%的病人是可以自愈的,则任何一名中医至少都会有65%左右的治愈率,最差的也会有50%以上的治愈率。加之如今的病人聪明得很,病情危、急、重的只找西医而不会去找中医,一般病轻的、慢性的才会找中医做些调理调理,因此一般的中医都会有85%以上的治愈率。35年的日积月累,静守和坚韧,那有不成熟,不成功,不成良医的!

据历史记载,医圣张仲景约生于公元150年,他10岁左右时,就师从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张仲景此时已40多岁,习医快30多年,这时的张仲景已是医术精于其师而大名鼎鼎的“名医”了。可其在《伤寒论·自序》中却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即自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家人就有三分之二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不到十年间,这位已经46岁快56岁,习医36年快46年的“名医”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中三分之二的人,一个个相继而逝去!而且其中七成是死于自己所熟知的外感热病——伤寒病。可见张仲景虽有其名而无其实,尚未“成熟”!两年之后,58岁的张仲景迅速“成熟”了,才写下《伤寒论》一部,成了中医传世之作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少年裁缝,老年医”之说。中国人看病看的是经验,所谓老中医、名老中医,是因为有了经验才受到大家欢迎。治得好是命,治不好的也是命。所谓医案、验案都是捡好的写,治坏、治死的都略去不计。且所记下的多是达官贵人、名人显要,让你不信也得信

近年来老中医、名老中医越来越少了,于是又多了一条,看资格。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及医院领导琢摸透了社会大众的心理,于是将未到58岁的年轻人也封上个什么名中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的衔头,什么硕导、愽导的,包装一番,胡弄平民百姓。以瀰补年龄上的不“成熟”,增加医院的知名度,最终所瞄准的还是病家囊中的“孔方兄”

年岁大固然有经验,但也有老糊涂的。笔者就曾见过耄耋之年的中医将“自己的名字”当作“病人名字”写的,以致于病人老半天拿不上药。还有将“自己的名字”当“药名”开的,闹出个划价处说这可是个“无价之宝”而划不出价来的笑话来。误人误己暂且不说,若开错个药什么的,那才是害人不浅

可外国人看病看的是医生的真本事,而不是看医生的年纪。年龄越大可能知识越贫乏,因为,在他们看来,不进则退。知识是不断更新、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现在所学的东西,十年过后有一大半将是没用了的废物

如果一名中医生要到58岁才能“成熟”,应当说是日积月累的“十年媳妇熬成婆”,是静守和坚韧的“守株待兔”。绝不是科学理论所培养出来的现代医生,因为其既不能说到做到,也不能指导临床实践!〔京且〕

《墨经》五行无常胜是什么意思

五行无常胜

2010-03-1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这话出自《墨经·经上》:“五行无常胜,说在多。”

“五行常胜”是古代阴阳五行家的形而上学公式。其意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之间有一个固定战胜的顺序,实际上就是五行家平常所说的“相克”的固定关系。流行的公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相克”,顺序列凝固化。然后用这公式来附会国家的盛衰,人事的祸福,战争的胜负,农业的歉丰乃至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疾病的发生。等等都按这个序列循环,形成种种迷信和偏见,存在神秘主义、形而上学的倾向

《墨经》不同意这种固定公式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五行无常胜”的光辉命题,与这一公式完全相反的认识。即认为五行之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相胜次序。在一个组合系统之中,究竟谁胜谁,谁负谁要作具体考察分析,其原则应当是哪个占优势哪个就胜,哪个处劣势哪个就负。这就是说,某两行之间的胜负关系,不仅要注意它们的质,还要注意它们的量

如《墨经·经说下》所说:“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若识麋与鱼之数惟所利”。即火能熔化金属,是从质的角度看,火一般胜金,所以火占优势。但从量的角度来看却不尽然,金多则可胜少量之火,即反过来金属也能压灭炭火,即所谓“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这是由于金属占了优势,隐含着量变可以引发质变的思想萌芽。并接着说“若识麋与鱼之数惟所利”,犹如某山麋鹿多,某渊鱼鳖盛,完全取决于环境条件对其是否有利

这里《墨经》只是举个例子来说明,其实,可以泛指其他几行。不仅金多,而且土多、木多、都可能“靡炭”,水多则更不用说了,其他各行亦可类推。《墨经》反对把“五行”之间的关系绝对化,而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变化无穷的

可阴阳五行家们却只来个“反侮”了事,逆循环而已,所谓“反克”是也。与《墨经》之意大有出入

《墨经》的议论颇具辩证意味,墨者所用推论形式为演绎、归纳、和类比相结合。其所用演绎推论形式如是:

  • 所有占优势者都是胜者
  • 火〔金、土、木、水〕是占优势者
  • 所以火〔金、土、木、水〕是胜者。而不拘于只谈火、金二行,其他各行亦在其中

这是典型的演绎推理。由讨论“火铄金”和“金靡炭”两个个别事例,概括出“五行无常胜”的一般原则,属于典型分析式的归纳推理。而讨论麋鹿和鱼两事,则是为了类比推论“火铄金,火多也”和“金靡炭,金多也”二例,或者可以类比推论更多之例

墨者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充分论证之中,广泛运用各种推理手段,因而使其言简意赅,显示出其逻辑的说服力和语言的感染力

可见,早在《墨经》时代就有古圣先贤们对阴阳五行家的形而上学固定模式持质疑和反对态度。只是阴阳五行家们不愿改变一己之见而已,以至于贻误至今

“五行理论”虽说是华夏民族祖先们在那个古老的年代难能可贵的原始创造发明。问题是,随着元素的逐步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确立,“五行理论”显然就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准确的了,应该被废弃。时至今日“五行理论”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古老原始过时而错误的世界观和物质观,所以任何以其为依据的理论都只能是一个神话。如今,不可能有“阴阳五行天文学”、也不可能有“阴阳五行地质学”、更不可能有“阴阳五行生物学”,同样 “阴阳五行医学” 也是不可能的

真要动摇了“五行理论”,则中医前前后后的所谓理论都会动摇!〔京且〕

钱学森提倡唯象中医

2009-12-16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同学李君毕业后先是在大队所在地的卫生所工作了多年,之后,调到县人民医院,直到后来当上县医院的医务科长,一直从事着西医工作。他很少参加同学聚会,校庆也从没回来过,我倒是跟他久不久还有电话联系,互相问个好什么的。大家都以为他是“全盘西化”了,是反对中医的主儿

退休之后,他还在返聘。有一次他从下面上来办事,老同学多年没见,格外高兴。我们从退休后的生活乃至家庭和儿孙的教育培养问题等等,整整谈了个通宵。对中医的事儿他就是闭口不谈,我故意扯上话题来,问他孙子大了还让不让学中医?

他总算是开了口,说这得由小孩自己定。他也不相信孙子会去学中医,他的意思是要学就得学现代医学。并解释说,自己之所以一直从事西医工作实属无奈!

李君说他所工作的地方是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山区小县份,群众不像汉族地区的群众那么崇尚中医。他说,当初他“接受再教育”的“三同户”老房东,知道他是名“医官”,就曾经叫他帮从卫生所搞些用过的“西林油”空瓶子回来,他问老房东要来何用?住户房东说,拿回来可以“煲鸡汤”。还说这东西很补身子,小孩发烧,虚了,打一、两瓶就补好了!好一个“‘西林油’煲鸡”,胜过“‘清补凉’煲鸡”。在当地卫生系统一时传为佳话,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而心酸不已

李君说,真想不到当地老百姓相信西医到了这种痴迷的程度!他说他所在的卫生所,连个中药柜都没有,怎么开展中医工作?起初是“一把草、一根针”,后来发现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大队离县城又很远,来看病的多是急危重病人。整个卫生所就他学历最高,总得开展些工作,为群众服务啊。于是恶补了一阵子西医知识,慢慢地也就跟原先的老同志们一样成了西医。在那种情况之下,只要群众欢迎、群众需要,什么事都得做,什么医都得当,什么科都得看,犹如扁鹊当年。后来到了县医院也就成了习惯,西医为主,中医辅之

李君还说,其实他并不反对中医,只是反对中医“科学化”和“现代化”。中医就是中医,把中医科学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用今人的好恶去涂抹中医,既破坏了中医的完整性、真实性,也无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中医,只会引起学术上的混乱。说到激动之处,他提高了嗓门说,中医不是现代科学,医学进步不能依靠中医思想!难道还得让古人穿上西装洋服来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我跟李君说,你对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态度有点象当年陈寅恪先生对共产主义的论说,“我不反对共产主义,但我反对俄国式的共产主义”!他稍平静后思考了一下说,确实差不多。不过俄国人对庄园主、资本家可是“明杀”,中医科学化、现代化对中医却是“暗杀”啊!这么一“化”,还有什么中医?还有你王兄的飯碗、大家的飯碗!说完这些,他望着我诡秘地笑了笑!

关于中医,他说,很欣赏“人文关怀”之说,但前提是必须现代医学诊断明确。他还回忆起我们当年做学生时,装病去看医生老师的轶事。说他后来发现只有韦来庠和梁友楠俩位老先生悟到了中医的真谛。俩位老先生所开的处方,药都比较清淡,药量也不太重,一般都是八味,颜体字写得很好,四平八稳,端端正正,简直就象一幅书法艺术品,让人看了油然而产生一种敬佩和信心来。就是不吃药,病也好了一大半

我说现在的人可了不得,附子都开到200克了,不过要熬上个把钟头。李君说这医生肯定是没明“致中和”三字之意,自己手忙脚乱,没了信心;或是为名所累,铤而走险,就象古代重用石膏、大黄的医生一样,附子的毒性很大,虽熬上个把钟头也难把握;为“科学疗效”,连自己到底姓“中”姓“西”都忘乎所以了!他说,其实中医就是一种心理治疗,让病人的心灵得到撫慰,使病人因疾病的焦虑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产生的情绪得到舒缓,从而自己产生抵抗力,慢慢地好起来,尤其是身心性疾病。所以不懂中医只能算半个医生!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背后,不知还藏匿了多少生死离别惨不忍睹的故事要述说

他还说,在现代医学还不能解决人类所有疾病的今天,能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病人某些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算是中医的作为了,就算是对现代医学的一种“补充”和“替代”吧。何况我们的心理医学、心理咨询事业至今尚未发展起来,阴阳五行、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解释一番,开几味清淡无害的中药未尝不可。李君不说则已,说起来可真是一套套的道理

李君的一番话语,确实让我后来琢磨了好长一段时间,他真不愧为掌握西医而又通晓中医的里手。可不是吗,真要“化”起来,就得“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中医不就没了、灭了!所谓科学化、现代化,无外乎是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医药进行“大滴定”,从古老的中医药中寻找出“科学的”、“现代的”成分和价值。而在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古老的中医药时,如能达到目的,中医自然也就成了现代医学的一部分。如果没能达到目的,在现代科学看来根本就不是失败,因为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问题的真相和实质

其实,中医与西医有着完全不同的“范式”。西医的“范式”是科学的“实证方法”和“形式逻辑”,用证据说话,而不是拿观点说话。中医的“范式”是对病人的一种“人文关怀”,除外科、骨伤科等专科的一些技术层面的特殊治疗外,大多是在催生“人的本能”,唤醒“患者的自愈力”,是对病人的一种“抚摸”,一种“安慰”。多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个案、孤证”

个案、孤证”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是不足为凭的。为什么?“个案、孤证”虽说是法学概念,但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同样适用。人们不必去深究它的法学原理,打个几何学的比方就足够了。因为法学与几何学,乃至科学在逻辑上是异曲同工的。众所周知,经过空间任何一个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也就是说,空间一点对于直线来说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个案、孤证”也如同空间一个点,在法学上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个案、孤证”,可以解释为这种可能性,也可以解释为其他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就象几何学中经过空间任何一点可以做出无数条直线一样,因此,“个案、孤证”不足为凭!

按照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中医、中药是否有用,就必须得到国际医学界公认。临床经验,包括临床实践,并不能证明药物的疗效,最多只是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初步的参考。随机分组、有安慰剂对照、双盲、多中心的、大样品的临床试验,才是证明疗效的可靠方法。即便临床使用多年的药物,还得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再次寻找出最佳的科学证据来

所以,在现代科学手里,“实证方法”和“形式逻辑”就是两把非常锋利的宝剑,缺一不可。赞成中医药的人们,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具有“确切的疗效”。其实,仅仅是临床症状的缓解,患者能吃、能喝,还能干活、能工作,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并不能算是治愈。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和病人临床结局评价的好坏也不能作为治愈的标准,更不等同于已经实施了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现代医学对于“有效”与“无效”,疗效是否“确切”的判定是非常严格的。设置了一整套严格的检验程序,只有全部通过了这一整套严格的检验程序,才能说“疗效确切”,能用之于临床

在现代科学看来,中医药的这些“疗效”,即使是对少数人确实有用,也不能排除是病人受到药物和治疗的心理暗示所产生的安慰剂效应。以及诊断不确切,甚至把良性疾病误诊为严重或恶性疾病所造成的,而这种误诊率即使在医学十分发达的国家都可能在30%左右。再就是病人对传统医疗的无限信仰。更何况还有约60%~70%的疾病具有自愈性、自限性和自缓性。因此,对任何药物或医疗的效果必须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且得到同行的检验和公认。因而“几千年的经验”、具有“确切的疗效”毫无用处,得拿出实实在在的科学证据,观点是不能作为证据的。科学没有国界也没有民族文化属性,科学只具有普适性、普世性,医学科学也是如此

由于“范式”不同、观念的不同、语境的不同、思维方式方法的不同,中、西医学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其实,这些年来大家的爭来吵去都是就观点而观点,没有认真考究具体的证据,更没去“动手动脚找东西”

还是钱学森先生慧眼识珠,他可能早就知道中、西医学根本没有共同的语言,爭论再多,也毫无意义。因而根据“唯象科学”提出了“唯象中医”,他在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一文中说道:

“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但这部分‘自然哲学’却万万不能让它消亡,因为现在还没有代替它的科学理论,中医现代化还没有实现”!

钱老又说:

“我希望这样做的结果能使中医理论脱离‘自然哲学’,变成一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唯象科学,作为建立人体科学基础理论的第一步,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机理性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做准备” 所谓“唯象中医”就是要像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原汁原味地将“中医”这种“望而知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述说和“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完完整整地保畄下来。待到“中医现代化”的实现,“人体科学”的最终确立,人们对“感觉”和“类比”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新的科学研究方法进一步发展,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科学”、“东方科学”、“气理学”等等未来意义的科学产生,并形成新的为中医业界所公认的“范式”,统一的标准之后,再去研究它,发扬光大它!正如某些人所说,是用中医的脚来走路,而不是拄着西医的拐杖,更不是在人家西医的饭碗里讨饭吃

可老先生们还是不同意,并斥之为“中医现代化”图谋“消灭中医”。奈之如何

脑筋急转弯:青蛙与癞蛤蟆有什么区别的答案

2010-01-07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年前,小学同学平安发来一幅题为:“一笑”的漫画。画面上是一位年轻女老师站在讲台上问坐在坐位上的小学生:“虎子,青蛙与癞蛤蟆有什么区别”?学生虎子站起来回答说:“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观天;而癞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鹅肉”!

琢磨了老半天,始终未明其意,有什么区别。我发了个QQ过去:汝意何如?怎么是“一笑”,而不是唐伯虎的“三笑”!平安先是发来:哈哈哈!几个大字。后来又写道:你老兄看看到底像谁?你猜你猜你猜猜猜!

其实漫画的功能无外乎就是用夸张和幽默的艺术造型、配上寓意含蓄简练的语言文字,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或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进行宣示,从而增添了信息传播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这我不是不知道,可按平安日常诙谐、调侃的性格肯定有所指。那“一笑”的题目又笑的是谁?让人浮想联翩产生出漫无边际的思绪来,兴许这才是漫画的真正功能!可惜我无法将这幅漫画搬上愽客,以飨读者

我与平安是老街坊了,从小玩到大的哥们。他大学学的是机械制造,毕业之后分在县农械厂工作。后来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调回夫人所在城市的市图书馆工作。一家老小,终能团聚,其乐融融。一直到退休,也未能荣归故里

图书馆工作的方便,让他读了不少书籍,资讯流量也较大。因为夫人学的是现代医学,所以他也十分关注医学的发展。由于我在中医学院工作,平时我们通信和电话联系也谈到医学教育的现状。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始终认为所有的医学生都应当首先接受完整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然后先搞上几年临床专科工作,再结合本专科临床工作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去吸取民间传统医学中有用的东西。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都不知道,蒙在鼓里,又何能“取”?何能“去”呢?还说由于医学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校就应当办在医院

前不久报上说,要派刚毕业的学生到社区工作,尤其是中医。他就坚决反对,说这简直是在开玩笑。社区可是第一道防线,让没经验的新人去,连诊断都不清楚,谈何治疗?不信的话,到时你不妨看看有多少领导干部及其家属会到社区医院看病!真是草菅人命,害人不浅!到社区去的医生应该是一些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从现在开始国家就应当多培养些全科医生为社区服务

他一直信奉傅斯年先生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习惯;坚持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则;实践达尔文先生“怀疑上帝”和马大爷“怀疑一切”的思想;对当下的学术腐败、政治化、商业化深恶痛绝。反正,每件事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似乎都与众不同

记得那年大学毕业,大家都为能挣到工资,从此靠自己养活自己不再靠父母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即将离开父母、兄弟姐妹和同学好友们各奔东西而感到惆怅时,我们曾为各自所学的专业而发生过爭论

他说,王兄,你那中医,鲁夫子说,只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我说,平安,你那“机械”两字也有贬无褒!他回答说道,那只是中国人的偏见,如果我们“机械”,可能现在还是“木牛流马”呢。你那中医才是教条、僵化,好几千年前的东西了!我也说,只不过是鲁夫子的父亲让何亷臣、陈莲舫那帮人给治没了,如果有中医能治好他父亲的病,夫子不喊“中医万岁!”才怪。平安说,即使中医治好了也是他自己好的。我说,平安,难怪你父母给你起了个平平安安的名,你保管没病。好一个“病是自己好的”,我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我俩一直还为此而拌着嘴。有一回,我讲到中医的整体观、天人合一、宏观、宇观,张颖清的生物全息论、全息胚等等。他笑着说,没有微观就没有宏观,没有微观的所谓的宏观就是假、大、空,我那机械少一颗小小螺丝钉都不行!还谈到数控机床、机器人什么的,说宏观是以微观为基础的。并转告嫂夫人让我多看些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的书籍,多了解些人体微观世界的东西

元旦那天,他给我发来了新年贺卡。未了,还问到那漫画之意可明白否?

接着直言:不了解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清楚不明白世界医学发展的的方向与前沿,就是坐井观天的青蛙;老跟在人家屁股后头,鹦鹉学舌、学步邯郸,却凭空想象创造出所谓中国乃至世界的新医药学来,不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说“西学东渐”快四百多年了,可仍有人主张以所谓“自然国学”为正统,“用夏变夷”,盲目排外,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就如同当下有人认为人民币即将称霸世界一样。青蛙与癞蛤蟆有什么区别?我那小外甥女都说没有区别!王兄,你可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然后又是哈哈哈大笑了一番

这小子真是一点面子也不给,又在吃中医的水豆腐了!现在才知道他发来这幅漫画的真实意思是“笑一”,我已没了四十年前那场爭论时的自信与激情

其实,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只能一笑置之。让时间去作出判断,让未来去告诉历史吧!〔京且〕

人真可以无疾而终吗

有无疾而终的人吗

无疾而终” 2010-05-0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无疾而终”是中国人的一句吉祥成语,多用于老年人

“无”是指没有的意思,“疾”指疾病,“终”即是指死亡了、走了、没了。所以其意就是没有疾病而死亡,引申为无意外的死亡,或者死得十分安详。总之,是没病就死了,比喻未受任何干扰就自行消灭了

其实,稍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古代中国人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认识到而已!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句吉祥如意、祝福老人的俗话

按现代医学的方式方法,总得找出个究竟,只要做个认真检查,做个病理解剖什么的,人体各个系统的代谢功能,不是这衰竭,就是那衰竭,那有无疾没病的可能?

中国古人历来好面子,即使临终时有那么一点痛苦,喊了那么一声,或者爭扎了那么一下,也不会张扬出去,都说死得安详,没有任何痛苦。否则就是今世不仁,前世造孽,或者后人不尽孝道,所以不得个好死,乃至来世不能好生。不是个“现世报”,就是个“来世报”。人既已去,何需探个究竟,给后人留下诸多疑问和遗憾,实属中国人不求甚解,难得糊涂的德性

中国古人更囿于“女七男八”的生命周期,满足于“七十古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辞。不愿认真去探讨生、老、病、死的真实性、本质性,并努力想方设法去延年益寿,只是顺其自然而乐于颐养天年。所以直至解放初期人均寿命还不到35岁,不到现代人的一半

按中国人传统的“精气神”说法,人死了就是“断气”了,于是精竭神去。按传统中医“阴阳理论”的说法就是“阴阳失调”了,从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一方损耗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继续保持阴阳两者能动的相互关系,乃至出现“亡阴”、“亡阳”等情况,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阴阳离决”的严重恶果,故《素问·生气通天论 》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用以表达死亡的病理变化。虽说只是“阴阳两可”的诡辩说辞,但也是疾是病哦!怎么能说不是疾病?如果不是疾病又是什么?中医的理论又有何用!

由此看来,“无疾而终”只是中国人的一相情愿,美好的愿景,中医不求甚解的托词。所谓中医理论也只不过是两千多年来一直“抚摸”和“籍慰”着人们的一种“人文关怀”而已。所以人死了,只能告慰其家属,那人身上之“阴阳失调”、“阴阳不合”,因而“魄消魂散”了,不可药救矣!

即便有个“魂魄收拢”、“阴阳协调”而向愈的时候,也只是其“命不该绝”。可见中医的事儿多是在催生“人的本能”,唤醒“患者的自愈力”。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到底何为“阴平”?何为“阳秘”?一片茫然不解,毫无头绪,笼统一句“以平为期”是也。缺少西方人寻根究底、深入探索的科学精神

那诸多的医案、验案多是捡好的说,拿名人来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虽使人欢欣鼓舞,感激不尽,名利双收,愽大精深。但其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尚未没写出来的令人悲伤欲绝、惨不忍睹的人间故事。〔京且〕

圣人出,黄河清是真的吗?三峡大坝可以造圣人?

2010-02-08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那年到陕西咸阳进修学习,每天傍晚与同学们一道,从中医学院后门而出,漫步到渭河边,走上渭河大桥,时逢枯水期,只见那河床渐渐高起,河滩两岸淤泥堆积,还有色浓味臭带泡沫的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有山东来的同学问道,倘若洪水一来,咋办?陝西渭南的一位同学笑着说,啥样,没法!然后是陝骂一句“球”!说都是为证明“圣人出,黄河清”那六个字,瞎忙活,搞了个三门峡水电站工程所致!后来大家到三门峡参观之后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历史上黄河每隔一、两年间都会洪水泛滥为患,人民财产损失无数。解放后,从1952年开始,国家向苏联聘请专家帮助规划黄河治理,1955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的《黄河规划》完成。对黄河干流的梯级开发计划,选定在陕县三门峡,修建一座最大、最重要和可以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工程。在随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关于《黄河规划》的第一次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并没有太多异议,现场只有黄万里教授否定了苏联专家提出的规划。他当面对周恩来总理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

然而他的声音并没有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5年7月《黄河规划》在全国人大决议通过,黄万里没有气馁而是多次的上书,力陈不能盲目相信苏联专家意见的理由

1957年6月10日至24日,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给苏联专家的方案提意见、谈看法。而在这次会议上,黄万里仍然坚持他之前的观点,全面的否定苏联专家的规划方案,反对拦沙放清,反对把下游水灾移到上游

黄万里是清华大学教授,水利和水文学专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的儿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黄万里的一生都和万里江河连在了一起。他和他那一代中国所有的知识精英一样,从西方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学到了科学理性的精神,他们懂得科学的真理是独立于任何个人或集团的利益之外的。因此,他们决不会为权势或偏见而放弃科学的真理,这就是黄万里在任何打击和挫折下,总是坦然无忌的原因。他只说真话不说假话,他只会说真话不会说假话,他活得太艰难了,可也活得堂堂正正,活得有声有色,是有胆有识无私无畏的知识分子

1958年,黄万里因反对三门峡工程被戴上右派帽子,他的3000余字的短篇小说《花丛小语》,是1957年春天黄万里在清华大学校刊《新清华》分两次发表的,批评北京的市政建设,也批评了在三门峡方案中跟着高唱“圣人岀,黄河清”的现象,还批评了当时盲目学习苏联的所谓教育模式。这篇文章给毛泽东主席留下了印象,一次遇见黄万里的父亲黄炎培,毛泽东很不高兴地对他说,《花丛小语》里把实行百花齐放政策和国内形势描绘成春寒料峭、雨声凄切、静悄悄、微言绝,这是什么话?

随后在社会各界的批判声中,黄万里备受歧视。黄万里被定为右派后,工资从二级教授降至四级教授,大部分时间在家中闲赋,他被剥夺了教书、科研、发表文章的权利,而子女的升学也受到影响。一年后被送到密云水库劳动改造

1961年三门峡大坝建成,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试运转,但是水库蓄水后一年半中,十五亿吨泥沙被拦截在三门峡到潼关的河道中,潼关河床淤高了4.5米,迫使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水位上升。渭河的淤积不仅对上游容易造成巨大的水灾,更是会将两岸农田破坏,直接威胁中国西北的经济中心西安的安全,中国最富裕的关中平原上,大片土地出现盐碱化和沼泽化,三门峡的问题不幸被黄万里所言中。发电量已经淤了1/3~1/2,潼关以上情况紧急,需要打开大坝排沙洞,然而当年黄万里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提议大会一致通过的,在大坝下保留排沙洞的决议在施工过程中,却被工程人员按照苏联专家的意见全部堵死了

无奈之下,三门峡大坝不得不在1956年和1969年两次改建,并一再改变运行方式,效益与原设计相差悬殊,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很好解决

黄万里当年的谏言一一变为事实,而黄万里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平反

“圣人出黄河清”出自〔明〕程登吉《幼学琼林》一书,所谓“圣人出则黄河清”。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其实,早在三国魏晋时期李康的《运命论》一书中就有“夫黄河清而圣人生”之说。〔明〕罗贯中在《平山冷燕》第八回也写到:“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这些都成了古时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当然这个圣人,绝不是普通人,也不是孔夫子那样的学问家,只有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能担当得起

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好皇帝,能够带来“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但“黄河清”与圣人出究竟有什么因果关系,没有人能说清楚,人们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而已

其实黄河水并非都是不清,得看是那一段,汉朝初年成书的《尔雅》已注意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尔雅·释水》〕。即黄河在汇合众多支流前,并不浑浊

经过近代的科学考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0年〕

即使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据史书中作为祥瑞记下的所谓“河清”,并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见李鄂荣:《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说说黄河的“黄”》〕

中国古人惯于坐而论道,忽视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对于黄河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眼前所见和道听途说。唐人孟郊“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孟郊:《泛黄河》〕、宋代王安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王安石:《黄河》〕等诗句,都只不过是文人骚客的想象之作

毫无疑问,之所以出现“河清”,显然与什么“圣人出”无关

宋徽宗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不过这个圣人后来竟然导致北宋亡国,与其子钦宗一起被金兵俘虏带走,不圣了

明代永乐二年冬的“黄河清”,也是被大肆渲染的一次,显然与朱棣是以臣下起兵夺得皇位,需要以此来证明他是“奉天承运”有关

将“黄河清”作为圣人出宣扬得最厉害的,是清雍正四年那一次,大抵是因为雍正皇帝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怀疑,同时也与这个皇帝“于天人感应之际,信之甚笃”有关。〔《雍正起居注》〕

清乾隆五十三年,山西又见“黄河清”,巡抚明兴上表报喜,却没想到遇上乾隆皇帝与其老子截然相反的态度。不但没有给予奖励,还被训斥了一通。乾隆甚至对古人也作了批评:“历代史策,侈陈符瑞,大率出于傅会铺张,无关实政。”称“河水澄清,虽亦间有之事,但似此侈陈祥瑞,夸示休征,殊属无谓”。还指出,上年黄河刚闹过水灾。与其出“河清”这样的祥瑞,还不如不要泛滥成灾。揭露了官员们报喜不报优的恶习。最后向臣下宣示:“现在晋省既有河清之事,则下游各省,自必由渐澄清。该地方官不奏则已,倘亦有似此具奏者,再将此意,明降谕旨,以示朕敬天勤政,以实不以文至意,将此先谕明与知之。”不许再打这种歌功颂德的报告了。可见上梁正了下梁就不歪。所以李鄂荣先生查到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这一次“河清”,就成为中国历史记载中最后的一次

黄河水的清浊,完全是自然现象,与圣人出不出毫无关系。如果古人空泛的说辞,今人都想拿出来证明一番,真不知道又要劳多少民,伤多少财,甚至会害了多少人的身家性命。如果认为我们今天还要拜倒在这个、那个圣人面前,那就是非常糊涂的

当今的国医大师们也都想学个“圣人出,黄河清”!也来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内景返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等古圣先哲的所谓理论学说,乃至孙思邈《千金方》中:“夫房中术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夜御十女,闭固而已,此房中之术毕矣”;葛洪的《抱朴子》中:“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劳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补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一事耳”等房中之术。都顶礼膜拜,作一番所谓奉圣实践,想发扬光大了

其结局必将如“圣人出,黄河清”同出一辙,不相仲伯。因为他们都不讲科学理性,只希冀从圣人“天启”的律令中寻求真理。虽说传统文化要继承,特色传统要发扬,但有些传统和特色有可能成为我们所背负的沉重包袱和痼疾,前进中的羁绊。狗屎的精华终究是狗屎,糟粕的精华不更是糟粕?

真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京且注:本文有关黄万里资料,部分来源凤凰网。〕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禅宗” 与“ 治未病”

2010-03-0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有人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与理性主义的高度发展,在给西方带来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西方经历着一场所谓精神危机。人把自己变成了物,机器成了一切,人却几乎降到了奴隶的地位,不但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而且失去了生活本身,生活成为财产的附属物,理性主义发展到了完全非理性的地步。人们由此而经受着巨大的精神紧张,遭受着种种精神痛苦,甚至导致了各种精神疾病的产生

乍听此言,令人难以置信,未免有点危言耸听。其实,重视科学的西方人,运用他们的智慧来发明各种先进装置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并省却了他们认为不必要的劳动和苦役。努力开发可以得到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东方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精神类疾病的致病原因及其治疗迄今还有待于现代医学科学进一步研究探讨,怎能将其完全归罪于现代科学文明?

不可否认,精神类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最广,精神病学考察着人类一生中体验的所有侧面:情感高涨、悲伤、各种焦虑、浮想联翩、迷乱、绝望、知觉和错觉、记忆和失忆。但是人类在精神类疾病的病因和治疗上的认知水平远不及其他医学分科,在其他专科中,很多以往神秘的东西现在已被揭示,一度令人振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已经变成了常规。而只有症状而少体征甚至完全无体征的精神类疾病却成了精神病科难以作出确切诊断、病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最后的前沿阵地。与其他专科相比较,精神病科的进展殊少可能并不是因为从业人员的意愿不够强烈或智能不足,而是由于问题本身的艰巨性,因此必须加强对人类本身的彻底研究,尤其是对人的大脑和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正是在这种令人迷茫的时代背景之下,各种拯世救人的所谓理论学说应运而生。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的弗洛姆〔Erich Fromm,1900.3.23 —1980.3.18〕认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犹太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首创的精神分析就“是西方人的精神危机以及寻找解决办法的尝试之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已经超越了‘疾病’与‘治疗’的慨念,它关心的是人的‘拯救’而不仅是精神病患者的治疗”

甚至有人为此而改变了对医学科学的看法,产生反精神病学运动,其致命的缺陷是固执己见拒绝科学的实证方法,并与某些半生不熟的所谓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纠葛在一起

因此,一些所谓目光敏锐、善于思考的聪明人极力追寻着时代病的根源,企图探讨人类自我拯救的途径,于是“佛门”的“禅宗”以及近两年来中医的所谓“治未病”等等东方人的方式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禅宗”是以印度佛教为本位又与中国儒、道思想融合为一体的东方宗教;“治未病”则是中国本土医学的防病方式。分别是东方人所提出的所谓“佛门”与“医门”两种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和精神类疾患的不同方式方法

二者相比较,虽说都是养生保健防病的方式方法,但“佛门”的“禅宗”较之“医门”的“治未病”似乎更高一筹!

因为“佛门”的“禅宗”其门坎较低,不花一分钱,也无需断文识字,只稍跟随着禅师们学着去修行、或听着禅师们说教去修持就行了,只要入了门,即可自悟矣。但如今“佛门”的“禅宗”与昔日已大不相同,那“少林寺”的一柱高香也要卖上千元了。门坎越来越高,完全“市场化”、“商业化”了,可见“佛门也并不清净”哦!但“佛门”的信众们聪明得很,大都学会了自家打坐入定,开坛坐禅只念个“南无阿弥陀佛”千万遍或者上个“大悲寺”、“法鼓山”不需破费什么的

“禅宗”的这个“禅”字是由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adhi,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的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门中极其重要而且最基本的修行方式,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

但是“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禅宗”是无意识的冥想之极,一种“六根清静”的状态,以“无念为宗”。概括地说,“禅宗”所要求的是:为自己寻求开悟,并帮助他人也得到它。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即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其目标就是要拯救人类自身,最终目标是悟性的体验

总之,万事皆空,心无所欲,清无杂念,则无七情所累,故而无病可生。所以,“禅宗”是自我的、主观的、精神的、形而上、形而内的,其重在于“防”

“治未病”则是出自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主要意思是圣人不治疗已发生的疾病,只治疗未发生的疾病,如果等疾病发作了再治疗就太晚了,是防病于未然的预防思想理念。所以,所谓“治未病”只是一种意想。因为“治未病”其指向不明,力所难及。如何真正具体实现这一思想理念才是问题的关键

其实,西医的祖师爷、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也非常重视“防未病”。在其成书时间比《黄帝内经》还早了三、四百年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中他就曾说道:“我们的自然是我们疾病的医生”。“如果我们给每个人恰如其分的营养和锻炼,不太少也不太多,那么我们就发现了最保险的健康方法”。“走路是最好的药”。“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他还注意到气候、食物、职业等外界因素能引起疾病,因此提倡通过恰当的饮食、休息和锻炼让疾病自然痊愈并保持健康,尽量少用药物等等这些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感悟出来带哲理性的论述,虽不算太准确,但不少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

毫无疑问,当下科学权威的预防疾病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急切需要的。现代医学具有系统、全面、有效的疾病预防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并且还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比至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观点要进步科学得多了。也绝不是“禅宗”的冥想默念;传统中医学简单的一句“治未病”或几句空泛的论述所能相提并论的。慢性疾病,尤其是精神类疾病的研究虽有一定的困难,但医学科学家们,尤其是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家们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之中

“治未病”做为一种治疗思想理念虽然可取,但是有这样的思想理念是一回事,能否具体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首先对每一种疾病,要知道其真正的病因是什么,才能真正去预防,而只有现代医学才能做到这一点。传统医学对各种疾病真正的病因几乎都一无所知,如何能够做到“治未病”?不了解疾病的病因、病理,不经过科学的检验,不掌握防治疾病的原理,不仅不能真正做到“治未病”,而且还可能把“未病”给治成“已病”,圣人毛公不是把“未乱”治成了“十年大乱”吗?

所以中医的所谓“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只能使中医药向所谓养生保健品的食物而不是向治病救人的真正药物方向发展。中医的“治未病”,是通过医生们他动的,借助于身体外的所谓力量,而不是人本的主观、主动,应当说是典型的形而下、形而外,犹如中国古代道教外丹术中的所谓“金液、草木还丹”,其重点在于“治”。门坎高、消费贵,忙于两餐的人家都难以承受!

老百姓可不是白痴。与其花上几十上百元现大洋挂中医教授、专家的号,去看那目前尚不知道的未来病,用几百上千元现大洋买“治未病”的药,以养生保健,益寿延年。不如求助于“佛门”高僧大德

所谓生死是大病,佛祖言教是良药,污染心是杂毒,不能忌之,生死之病无时而损也。学习效法“禅宗”之法,悟“公案”、念“佛号语录”,来个自我拯救,意守丹田稳,打坐入定勤,疾病离尔去。加上现代医学的“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减压”和“预防接种、定期体检、了解自身、讲究科学”的养生保健模式,较之中医的所谓“治未病”不是更加实惠、更人本、更有效得多?

如是,“佛门”与“医门”,“禅宗”与“治未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和差异。“禅宗”在于“防”;“治未病”却在于“治”。一为“防”;一为“治”,一为主动;一为被动。孰功孰利,孰是孰非,到底应当听谁信谁,不是十分明白清楚了吗?但是二者在科学理性面前,毕竟还是大同小异。有道是:佛救芸芸众生,却与医门差小异!

精神类疾病的形成,有其多种外在的诱发原因。属于国家的、政府的、社会的、环保部门的责任,应由各自相关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方式方法去解决。不能无所作为,推卸各自的责任,医学可是不能包揽一切的

精神类疾病的内在原因要真正解决,最终还得靠科学的方式方法,尤其是脑科学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可能目前精神科医生还不能直接彻底地去检查大脑,也可能还不能了解精神类疾病病人的基因组有何异同。但现代医学科学科研人员确实在关注着健康与疾病状况下脑的功能、基因组的异同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我们应当审视我们自身的精神疾患意味着什么,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揭示其疾病背后我们还不懂的东西。除了外在的原因之外,是否存在着人类自身的某些因素和缺陷。反思一下我们应当如何来科学地描绘这一学科,而绝不是靠所谓“禅宗”与“治未病”所能解决得了的!〔京且〕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论文

实践不是真理经验不是科学

2010-03-20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乍听这两个否定判断,可能有人不会苟同,尤其是中医业内人士。中华民族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中医是两千多年来华夏民族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怎么就不科学、不真理了呢!

长期以来,由于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是经验科学”的误读,因而产生所谓“实践就是真理”、“经验就是科学”的偏见。其实,真理有真理标准,科学有科学范式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回到基本概念层面上来,作详细分析和解读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实践是认识的阶梯,科学真理沿着实践的阶梯前进。真理被认为是永恒的、不变的,这也是对真理最通俗的描述。第一次对真理进行哲学思考的是亚里士多德,近世几乎所有真理理论都可以追溯到他。《形而上学》中记述了他的名言:“是什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说是什么,这是假的;是什么说是什么,不是什么则说不是什么,这是真的”。这可能是“实事求是”最早的西方版本

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对,这没错!实践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实践是实践,检验是检验,真理是真理,标准是标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毛公关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以及随后有人提出“人的错误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一直没得到应有的认真讨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检验不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的有效性需要评价”、关于“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的关系、以及关于“实践活动与真理的标准是否为同一种东西的问题”等等这些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关的哲学问题,也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当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已成为人们挂在嘴边的常识。但实践是怎样验验真理的,真理标准又是怎样掌握的,仍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作为检验者应依据既定的真理标准,通过其主体活动,即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来对既有的一定知识进行检核、验证。经过这样的检验,其知识被确认为符合既定真理标准的就被认为是真理,否则就被认为不是真理

所谓“真理标准”,是有多方面的指标的,至少应当包括公理指标、逻辑指标、数据指标等等。这些用于检验真理的指标,不是某个或某些个人私自确定的,而是历史地形成而获得一定同共体普遍认可的。因为实践的效果是多重的,检验判断的标准是多元的。而且实践检验本身,又要通过认识来进行,还有一个对实践标准的认识与把握是否正确的问题。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也是如此,对检验的客观性、标准的全面性,还要作出科学的分析

实际上,人类在社会领域的实践本身都必须接受人类历史所形成的普遍的人类价值标准的规范和评判。小偷盗窃的成功,不能证明他偷东西的方式和技巧的高明和正确。同样的,希特勒在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成功了,也不能证明他的法西斯理论就是正确的!

毫无疑问,实践检验活动与真理标准确定不是一回事,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多着呢!如果实践就是真理,则世界遍地是真理,没人会犯错误,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的。其实,真理的实践检验是多次的、反复的、可重复的,真理是经无数次实践总结和提升而來的。某一次或某一阶段的实践不可能成為真理的判官,某个人某一次实践或某一阶段的实践更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的实践检验的情况还需要反复评价。真理的实践检验还要与逻辑检验同时进行,不仅要经得起实践检验,也要经得起逻辑检验。所以,实践不是真理,离真理还远着呢!

所谓经验,就是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但知识有着任何自觉活动的属性,而并非科学所特有的属性。科学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方法,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

任何人只要做一点有用的事,总会有一点报酬,这种报酬就是经验,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人家抢不去的东西。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常在于成功者能从经验中获得益处,并以不同的方式再次尝试,失败者却往往只能从经验中获得坏处,所以经验也有好有坏

经验本身并不是科学,光凭经验证明还不行,而不按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基本范式加以探讨研究,是不可能归纳出科学理论来的。科学真理的检验,也必须运用公理指标、逻辑指标、数据指标等等,它们是不能凭个人私意来确定的,而必须得到一定的科学团体的共同承认。因此应当从科学的更高的原则来理解个案经验没有说服力。所以,经验不是科学,经验只是科学所研究的素材

把中医没有说服力稀里糊涂的个案称之为“经验科学”的说法本身就不科学,按中医个性化的治疗原则,其实治好了一个、一百个、一千个乃至一万个病人都只是经验的累积和罗列,而不是科学理论的总结

科学还有一个独特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始终能够保持批判精神,因而能够不断扬弃过时的经验、知识乃至陈旧的科学理论,并进行自我纠正,永远向前迈进

因此,从根本上否定“实践就是真理”、“经验就是科学”这两个偏颇的判断,并强调“实践不是真理,经验不是科学”两个否定判断和命题,符合真理和科学本质特征的基本要求。对中医学子们,尤其是中医铁杆粉丝来说也是一种提醒和警示,也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常识,免得不断产生诸多毫无意义和永无休止的爭辩!

其实,中医的实践只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自我实践,既不是人类实践的总和,也不是亿万人相同的实践。所以,难以迈向真理的门槛;中医的经验也只是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不是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经验,因此,难以进入科学的殿堂。〔京且〕

道教外丹术和内丹术是真的吗

海云青飞按:传武靠不住,中医不靠谱,外丹术和内丹术自然也是值得怀疑


2010-03-17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之中,道教不仅在政治上曾经是革命的,道徒们在宗教的旗帜下集合起来,不断起义反抗统治者,张角兄弟所领导的“黄巾起义”便是例证。就技术文明层面而言,道教也是进步的,较之儒、释二教略胜一筹。历史上儒、释、道三教既斗争又融合,后来三教合流,孰高孰低,就难分仲伯了

道教产生于中国本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宗教,其起源于道家哲学、神仙家、方术家、墨家以及阴阳五行家之组合变通。早期的道教,宣传救世福音,其神学教义的核心是“救治危世而致太平”,是“救世”的宗教。魏晋之际则蜕变为以“成仙不死”为最高目标的“度世”宗教,此后的发展基本没有越出这一轨道。从其救世方略产生出所谓“大可治国,小可治身”、“国身治同”的度世理念,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下小农经济的宗教观,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儒、佛二教作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所谓主力军稍有不同

英国科学家、著名中国科技史研究大师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对中国道教的研究可谓热情洋溢,关怀备至。除多处散见论述之外,还在第五卷的第二、三、四、五分卷中详细论述了道教的炼丹术。他认为:“道教是宗教的、政治的,但至少同样是魔法的、科学的、民主的、政治上革命的”。他还说:“道教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发端于道教”。在H·韦尔奇〔Holmes Welch〕1957年发表的《道之分歧》一书中也说道:“道教徒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实验科学的实践。虽然其前提处于一种逻辑和实验的宗教灵光之下,难得改变,但他们至少进行了实验。他们最终为染料、合金、瓷器、医药、罗盘和火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果中国的一流头脑没有被正统的儒家观念充塞的话,各种科学的发展成就将会更高”

虽然两位洋人都对道教所做的努力,十分赞赏和肯定。但是,也认为由于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影响,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因而终究无法步入科学的殿堂

在道教诸多的修炼方法之中,“外丹术”与“内丹术”是两种重要的修炼方法

“外丹术”主要是釆用金石药剂或辅以草木合剂,经过炉火烧炼的化学反应而形成丸散剂。以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为代表的丹鼎道派,非常重视金液还丹,以之为学仙修道第一要紧之术。在其《抱朴子·金丹篇》中曰:“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不老不死”

所以自汉代方士创制金丹之后,上自帝王,下至道士均以炼丹为事。在道教“外丹术”近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所形成的“丹法”诸多,无论是其服丹成仙和飞丹合药,还是具体实践操作乃至对丹药中毒的认识等等方面,都广泛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思想和原始实验技术的萌发。李约瑟、韦尔奇也许正是因为看上了道教的“外丹术”这种具体实际操作,因而对它倍加赞许

“外丹术”的产生,是在人们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命价值、强烈希冀延长生命甚至永远不死的欲望之后。起初是访仙求药不死,后来屡遭失败,逼使人们重新思考这条旨在逾越仙凡天堑的途径。把目光逐渐转向现实世界中对“金石之固”的冀求,因而将希望寄托于丹砂、水银、黄金、白银、铅、铜、硫黄、雄黄、雌黄、礜石、砒石等等一类凡药,相信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寻找到益寿延年长生不死的奇方妙药

到了隋末唐初,道教的“外丹术”已臻兴盛,盛唐时期发展到了极盛阶段,有唐一代可谓道教“外丹术”之“黄金时代”。涌现了一批以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等愽釆众长的代表人物。由于丹砂、水银等金属中含有有毒的砷,毒性太大,服食之后,死人不少,到了唐末五代,“外丹术”已开始衰落,但仍有人信奉不疑!

由于“外丹术”的毒性和失败,唐末五代“内丹术”开始流行。内丹是在服气、行气、导引、胎息、房中术等等修炼基础上发展而来。在道教的代表著作《太平经》中极其重视符箓、禁咒、祈禳、斋戒,还有招神驱鬼、筮占预测等“巫觋杂语”。《太平经》中还有辟谷服食、内视存思、祭祠祝祷等方术,以及大量汉代所流行的天人感应,符瑞灾异、阴阳五行、谶纬之说

“内丹术”以人体比做炉鼎,以精、气、神为对象,循行一定的经络路径,经过一定的炼养方法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成“类如鸡子”形的丹,即内丹。内丹家认为人皆禀受父母先天血气而生,后因酒色劳役,致使精衰神疲,以致死亡。所以修炼“内丹术”即是通过自我修炼,补养亏损,达到精神充沛,气血旺盛,走向成仙不死之道

历史上道教“内丹术”的修炼方法由于在形与神两方面则重不同,而形成多种不同流派,枝生繁出,内丹家除以《太平经》为经典之外,还以《参同契》、《悟真篇》、《金丹大要》、《金丹四百字》、《还源篇》、《翠虚篇》等等为主要丹书。但不管什么流派,对要求学道之人只要坚持存思通神,辅之以服气积精,使身中诸神护身守形,神与形倶,就可以长生不死,飞升上清

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论》一书中曾指出,古代道家养生学派认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最细微、最精致的流动变化的“精”、“气”构成,并将其视为产生智慧和认识作用的最后的根源。从对“神”的重视,很快发展出思神守神之说来。所谓“虚其欲”、“扫除不洁”、“敬除其舍”云云,都意指净化思虑,涤除情欲,至清至静的修养功夫,但已带有某种神秘色彩。表达了其对修炼“内丹术”而产生种种神秘色彩之“特异现象”的怀疑

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确有不少气功师、中医学专家、甚至还有著名的科学家,将所谓气功、特异功能等等“特异现象”都称之为道教“内丹术”中的一些最重要的派别,甚至深信其有着更加完整和深入的理论方法体系,很有可能以其本身的优势而成为“东方科学革命的突破口”,实现中医的现代化

其实,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去解释古代的事物及现象,倘若解释符合客观实际,只能说明这种解释是是合理的、科学的,但解释不能与所解释的对象混淆起来,说这对象本身也是合理的、科学的。如果解释不能符合客观实际,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了问题的实质

无论是“外丹术”,抑或“内丹术”都是分别从人体之外或人体之内修炼丹术,以谋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长生”可由医学作其保障之一,但“不死”可不是什么科学,由修炼“内丹术”而致“内视存思”“产生智慧和认识”的所谓“中医理论”和种种“神秘色彩”的“特异现象”来,则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京且〕

我要学中医,从哪里开始?背书!

一部经典多种解读

2010-05-15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写下《经络不存在针灸有点用》愽文之后,同学发来个Q说,你好大的胆子,人家中医大教授王洪图都说,“现在没人敢说中医中经络这个概念不存在了,就因为根据这个理论能够解决问题”,你小子竟敢说“经络不存在”!我回了个Q说,没有必要他中医大教授说什么,我就该信他的,听他的,照他所说的去说、去做,来个“鹦鹉学舌”。如此这般,那瞽者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岂不就白说了

一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不但构建了中医学的所谓理论体系,甚至今天还被国医大师们认为没有被超越,仍然是中国中医大学莘莘学子们所必修的课程。反对中医的人们却以此而论说中医理论的落后,质疑它在治病救人方面是否能够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和指导性意见

其实,一部经典,可能有多种解读,乃至一句话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黄帝内经》其版本流传复杂,还有“正传”与“别传”本之分,“注释”和“评议”的书籍众多,何止几百上千,够你去读去啃的了。有人认为是愽大精深的“中医经典”;有人认为只不过是本“养生之书”;有人却认为纯粹是本“算病之书”。不必勉强一致,也不可能一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也

你看那《名老中医之路》一书三辑之中,绝大多数名老中医初入此道之时,所学的都是从《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等等浅显易懂的医学书籍开始,边干边学,而并非是什么似懂非懂,文义深奥,不能理解的所谓《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社会上不少老中医仅靠家传、师承“一技之长”、“一方之得”、“一本通书读到老”,而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对《黄帝内经》等等所谓中医经典理论根本就不稍一顾

中医教授王洪图从大学四年级开始背《内经》,其奋斗目标和志向可是非常之明确,所崇拜的偶像也十分清楚。正如其本人所说“说起来挺有意思,学生时代教育长和老师都说,‘中医的根基就在《内经》’。某某教授为什么是我们中医学的名教授,就因为他对《内经》非常熟悉,对其他经典的研究造诣深厚”。王洪图的老师们所说的某某教授就是任应秋教授。据说任应秋教授幼年读“十三经”皆成诵,少年时曾问难经学大师廖季平,有坚实的古文功底。王洪图说,任教授当时是全国“名老”,其实还不到50岁!

就在这么个偶像的鼓励下,王洪图开始背诵《内经》,《内经》文字总量高达二十六七万字,他曾做过两次白话文翻译。王洪图认为,《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并一直指导着中医2000多年发展。“现在的基本理论还是这个,基本没有变。不但没变,而是研究越深越觉得它博大精深”。可见,其对这中医《内经》“经典理论”情有独钟。人们都说,中医教授易当,写写几篇论文是了;中医主任医师难为,不信你叫那中医教授上上几天ICU管管那病人看看!

我那老师能将《伤寒论》倒背如流;那学生也能将《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都按“河图”、“洛书”之数编了码;那老先生、老教授还说:“《内经》的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你一辈子吃不完”,“受用无穷”!可见即使是中医业内人士,对《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也有不同的见解。所谓“中医三昧”是也,有扁鹊那鸟神仙般“望而知之”的“悟性”派;也有只信《素问·运气七篇》“五运六气”的“算法”派;还有那《选读》再选一知半解、掺杂了不少现代东西、如今所谓朴素辩证唯物的“经史”派

那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 ,后来,我那一直发配当图书管理员的可爱的古文老师,也有说下“半部《毛选》治天下”,只是“文革”中挨了个七批八斗的。如今可不仅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毛选》治天下了,而是《内经》一句话,就可救治天下人,让你一辈子吃不完,受用无穷啊!总之“大天苍苍兮大地茫茫,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雷霆一发兮其孰敢当”

也有人认为,“科学”在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存在,两千多年来延续下来的习俗已经凝固,留下来的是一大堆所谓学说、猜测、惯例和迷信,很少有真正的科学知识。在人的身体之内,中医只认识五脏六腑,而五脏又必须与五行相配属,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等等。中医所说的“气”又不是那含氧的气,而是另有玄妙的哲学之“气”。还有那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所谓“首尾相贯,如环无端”闭合环状结构的“经络”。以及那符咒和其他许许多多不入经传的药物和手段都可以用于治病。……。其实,更大的障碍源自于人们的无知和偏见

《黄帝内经》的理论就好象是一件古董,它曾经作为有实用性的东西在历史上存在过,但今天的现代医学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早已经超过了《黄帝内经》的时代和价值,所谓中医经典理论很多已经失去了临床医学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一件古董你不能说它没有价值,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但这个价值不是实际使用价值,而仅仅是文化和收藏上的历史价值

真不知道中国的“文傻理呆”们是怎样理解根据“经络”这个“理论”如何“能够解决问题”的?针灸在这有着多种组织、神经、肌肉、血管等等复杂系统、反应极其灵敏迅速、是为世间“万物之灵”的人之身上,难道就不会有点点作用吗?你不妨试试,不用针,也不用灸,只稍稍碰碰那人的汗毛、眉毛、头发什么的,都会一惊一诧,何况用针,用灸!而研究《内经》“研究越深越觉得它博大精深”又是怎么回事?且“基本理论还是这个,基本没有变”,“一直指导着中医2000多年发展”,甚至还会“引领现代医学的发展”。其实,真正要读懂《黄帝内经》,弄清楚个中医之所以然,中医、西医基本知识和历史知识乃至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缺一不可

好在说的只是“经络概念”的存在与否,《内经》“基本理论”的研究。玄乎玄,神乎神,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何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高在何处?高就高在这里,任老当年50岁还不到就能当上全国“名老”。靠的是什么?不都是靠读书、背书来实现的,名利双收哦!何乐而不为?!纯粹是在“玩概念、弄词语、耍忽悠”而已,如黑格尔先生所说,整天价地的“在无穷概念之中玩弄无穷循环”。坐而论道,空谈理论,始终无法解决得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由此看来,中医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但由于人们的无知和偏见,以及浓厚的民族情结,可能会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也许一直都会存在,只不过是把现代医学理论慢慢嵌入其所谓理论体系之中,继续玩弄着偷换概念和内容的把戏,让那些中医大教授们,再演演所谓的新编历史剧罢了

但是,词胜于理,终必受黜。大浪淘沙,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载书在河哦!〔京且〕

五行学说过时了吗?

海云青飞按:五行的概念在首次出现的时候有理论价值,只是这个理论太过简略,无法处理复杂的真实世界,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作用约等于零


五行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2010-03-29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记得,2006年12月份“凤凰卫视”某专栏节目中有一个采访何祚庥院士的镜头,何院士明确指出中医的阴阳五行是伪科学,说肺属金、肝属木之类毫无依据〔大意如此〕

在节目现场做客的文化学者王鲁湘先生却反驳道:何院士把金、木、水、火、土与自然界五种具体的物质相等同,金就是金属,木就是木头了,是概念上的常识性错误〔大意如此〕。此话一出,结果引来台下无知的观众一片掌声

那么“五行”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任应秋先生所编著的《阴阳五行》一书中就认为:“阴阳五行都是在说明客观存在的物质”

现行《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一书第34页“五行”辞目中这样写道

五行学说是古代自然哲学之一。医学上的五行学说主要是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但中医的五行学说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五行通套一切,故不免有某些牵强附会,脱离实际的内容。应当在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在中西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批判地继承

毫无疑问,“五行”是古人对客观世界物质和现象的原始认识,连中医业内人士自己都认可了的事实,王鲁湘先生的辩解是反驳不了何祚庥院士的观点的!

其实,无论是古代历史上关于五行学说的所谓“五祀说”、“五星说”、“五方说”、“五数说”、“五工说”、“五官说”等等说法,或者是现实中的五种物质说,是具体的也好,抽象的也好,实体也好,属性也好。都是一心想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不仅企图建立自然界各领域之间的所谓联系,还企图建立起人类社会的组成联系;不仅企图用以说明各个领域内过程之间的所谓联系,还企图用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总的联系乃至人体内部各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其自然哲学的特征,纯粹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它所想实现的目标可谓辉宏伟大,但它的所谓实践经验的基础却薄弱得十分可怜,更无法揭示出人体组织器官之间真实完整的联系

如果说金、木、水、火、土仅是一种“隐喻”,那么“本体”就必须和“喻体”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所以“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和所谓“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机理,中医必须予以明确回答。如果这种回答无法得到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的证实并拿出证据来,那就是玄想和胡诌,称之为“伪科学”是一点也不会过份。把这样一种虚构的所谓整体观用来指导治病救人,其结果可想而知!

近日,何祚庥院士在接受《辽宁日报》记者采访时,一贯关注社会问题的他依旧坚持自己对中西医优劣的判断。他说,“我不是医学专家,但中医的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也不仅是中医、西医之间的争论。中医问题其实是科学和不科学或伪科学之间的争论,也涉及到哲学命题的争论,涉及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间的争论。从这个角度讲,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

并从“中医治不了大病”;“中医是一种笼统思维”;“中医好吹牛”;“此‘辨证’非彼‘辩证’”;“泥古不化是最大误区”;“中医出路在于科学化改造”等诸多方面的事实论说了中医须接受现代科学改造

其实,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已喊了好几十年了,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也喊了快四分之一个世纪!何祚庥院士还说道,当代中医人士优先要做的事情,是在区分“精华”与“糟粕”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创新”,再传授给学生。“非常遗憾的是,那些中医大学教授们却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推给学生!请恕我不客气地说,中医学院里教授们太懒,或自己也没有能力读懂这些原著,消化不良,也就没有能力再教给学生 ”

何院士不是不客气而是太客气了!可能,中医教授们再怎么“整理”和“创新”,再怎么勤快,也无法教给学生什么科学的东西,因为其中根本就没有科学的成分,充其量只是中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历史而已。其实,狗屎的精华还是臭狗屎,糟粕的精华不更是糟粕!

在谈到“阴阳五行”时,他又说道“虽然有人声称‘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博大精深’;但很遗憾,我们这些能读懂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工作者,就是读不懂玄而又玄的‘阴阳五行’”!

“举一个例子,按照阴阳五行理论,肝的部位在左侧。现代解剖学很清楚地说明肝在右侧。某些中医‘理论家’辩解说,西医中的‘肝’和中医所说的‘肝’不一样,也就是说人们将无法通过解剖来验证阴阳五行的理论是否正确。但是,那些力挺中医理论学说的‘理论家’们,却不知道现代科学哲学已出现了一个公认的观点:任何科学的理论,必须具备可证伪性,也就是必须有可检验的实践来辨别理论的真伪 ”

如果说,连能读懂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工作者都读不懂的东西,不淘汰掉,还留着有何用!还能接受何院士所提出的现代科学改造吗?

其实,世界上别的民族的传统医学早已被现代医学所取而代之。然而在中华大地上这一历史进程却遭到来自封建卫道士们的强烈抵抗,以至于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官方仍然保留其正统医学的地位,大多数国人居然盲目、糊涂乃至心安理得的承受着。真是荒唐至极

由此看来,“五行”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不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吗!〔京且〕

西医在朝,中医在野是什么意思

2010-01-25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西医在朝,中医在野”,据说这是邓公小平生前所说过的一句非常风趣的话语!是否属实及其历史背景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就整个情势来看,“西医在朝,中医在野”毕竟已是不爭的事实

早年中医一直在朝。从巫彭、巫咸开始到后来的神农、医和、医缓、黄帝、岐伯、雷公、扁鹊、仓公、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等,可谓历代名医辈出,再到如今的“国医大师”。从历史上看,在西方医学尚未进入中国时,中医占主要位置,是主流医学,是“中医在朝”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国人所说的“有人就有医”开始,中医就一直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保障是低水平的,这是因为在全国人民靠中医活命的時候,人均寿命很低而病死率却很髙。就是在解放初期人均寿命也仅35岁左右,还不到如今人均寿命的一半。当然,人的寿命与生活水准、精良的医疗技术,以及身体先天的遗传素质等等,都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随着四百多年前的“西学东渐”,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开始,西方医学逐渐进入中国。西方医学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从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发展成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就像中国传统的土枪土炮抵挡不住西洋的坚船利炮一样,中医在与西医的较量中逐渐败下阵来。西医在中国逐渐取代了传统中医,占了主要位置,成为了主流医学。西医在疾病的治疗上虽然尚未尽人意,但诊断上还是可以逐步明确,而且其还在不断地研发。而中医却固守成法两千余年,逐渐落伍了,变成了次要的了。这就是当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成了“西医在朝,中医在野”!

如今到中医门诊就诊的病人可以说85%以上都会说西医诊断我是什么什么病,现在正在服用什么什么药;或者说西医说我没病,没什么药可用;或者说是西医没法子叫我找中医看看兴许有些办法。我想试试,用些中药调理调理,补一补,清一清什么的。而在中医病房留医住院治疗的病人也都是以现代医学诊治为主,实际上中医只不过是配角而已,是“西医治病,中医收功”!

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30日的问卷调查显示,全国接受纯中医诊疗的人数只占就诊人数的3%。记得30多年前听重庆中医研究所所长黄星垣教授讲课时,先生就曾悲叹中医只剩下“病毒”这一块阵地了!近年来,又退到了“治未病”的地步,只能起到至今尚无法知道其效果的“养生保健”作用,实属中医之无奈!

现代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医事业的仃滞不前和业内人士的不爭气,中医也就慢慢“在野”了。甚至于离不开了西医,是在西医的飯碗里讨飯吃,如今却还在苦苦地掙扎着、抗争着。而只有真正离开了西医的中医才是名符其实的真中医,否则都是假的冒牌货

其实,邓公小平自己就经历了在朝——在野——再在朝的政坛起落,他的一生就表现了其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的英雄气概。如果这样说来的话,分明他老人家是在赞扬中医跟他自己的命运一样坎坷、辉煌和人心所向。同时也透析出了他对中医的期许和希冀

诸位中医同仁,得好好学学邓公,能否努力拿出点真本事来,力挽狂澜。让世人瞩目,仔细瞧瞧看看,也来个权力二次轮换。“风水轮流转,咸鱼也翻身”,实现“中医在朝,西医在野”的伟大复兴!〔京且〕

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是谎言,错得一塌糊涂

治标 ” 与 “治本”

2009-12-0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那年刚从学校出来,分配到十万大山区一个小县份。报到之后,先是到县城附近的生产队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三个月之后,县革委政工组通知去领取工作派遣证。除我是学中医之外还有三位学西医的医学院毕业生,两名男生分别分到公社卫生院,我跟另外一名女生分别分到大队所在地的卫生院

说实在的我是巴不得早点安顿下来,可同去的三位却提出要到县医院实习一段时间。县革委政工组军代表潘副组长与卫生局联系后,说县医院答复只能实习三个月。后来又将我单独留下,问我能否独立工作?我当时不知哪来的勇气说道,自己读书出来,为的就是独立工作!他说那就好办了

到了县医院才知道中医科早已关门好几个月了,两位师兄都不在,大师兄是61级的,当了医院革委会的副主任,忙于革命领导工作;二师兄是63级的,据说是有病在家休息。上午打扫了中医科的两间诊室,作了些准备工作,下午就开业了!就这样便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迈出了职业人生的第一步

想不到这却成了我后来能留在县医院工作的机缘,而他〔她〕们仨后来只能到原来所定的单位工作了。半年之后由于业务的开展,从下面调来一位当地培养的中医协助工作,一年之后又从公社卫生院调来了一位天津下放的中医W大夫,是北京中医学院56级的老大姐。这之后才算是我到县医院实习的真正开始

再后来,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不少当年下放的老同志陆续回到县医院工作。说真的,得好好感谢这批老同志,是他们教给我不少临床工作的实际知识和本事。现在回想起来,在县医院摸爬滚打的前五年,是我一生之中心情最舒畅、学得最好、得益最多的时段,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刻骨铭心的教训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可是老先生们一贯的说辞。其实不然,只要在综合医院呆过的,都会得出与之完全相反的结论

记得有一次要到下面搞“麻风病”普查,培训之后,马上就得出发。我到科室拿了些书本,顺便跟W大夫说了一声,她正在给病人做针灸治疗,病人好象是个熟人,打了个招呼就走了

一个多月后回来休整,到科室转了一圈,又遇上次那位病人在针灸,是县供销社的干部老何,广东人。说是得了面神经病麻痹,口眼歪斜,针灸、吃药快个多月了,问我有什么好办法。我见他脸面上有边缘清楚的两块浅白色的斑,心有怀疑,又不好在W大夫面前直说,只好到医院门口等老陈

见了老何,我叫他左右转脸,右耳下的神经肿大明显,二话没说,将他领到防疫站,请站长老谭医生帮看,老谭是老皮防员,做了粗略的检查之后,他给我丢了个眼色,心想十有八九了。他跟老陈说这病要到北海看,老陈也同意,开了证明,并通知老陈单位派人陪同前去。第二天北海皮防院电话通知,诊断明确,并要强制留院治疗

知道情况之后,我即刻告诉了W大夫,W大夫也感到很惊讶。顾不了那么多了,我急着对W大夫说,所有的针灸针不能再用了,必须全部消毀!

整整一天心里都不好受不是滋味,晚上也无法入睡,我想W大夫兴许也一样。当时还没有一次性的针具,都是用酒精擦擦,就重复使用。心想,真不知扎了多少人,后果不堪设想!说实在的这事也怪不了W大夫,从小在“天津卫”长大,“皇城根”读的中医书,她说这“麻风病”她是从来没见过,只听马海德先生作过一次报告

其实,我也跟她差不多,读书时虽说曾到“亭凉医院”参观过,但也只是穿了三层隔离衣满身大汗的走了一圈,只知道马海德先生曾说过,发现“麻风病”症状要早就诊、早治疗、早治愈!如果没参加那次普查工作,同样也是一无所知!

事情虽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现在回想来,中医都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心里不禁要问到底何为标?何为本?标者,树梢也,表象也,症状也;本者,根茎也,本质也,病因也

应当说中、西医对“标”与“本”的认识表面上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本”就是指病因,而“标”则是指症状。“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意思就是说中医是针对病因下药,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比起西医是更胜一筹。西医不过是针对病人的症状下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并不能根治疾病。即所谓疾病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

但中、西医对“本”的概念即“病因”的具体认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医对疾病的“本”如何认识呢?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认为,阴阳相对协调就是健康的表现,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阴阳失调,邪正斗争所致。那么,不管临床上所呈现的疾病现象如何错综复杂,其性质和成因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因此,诊断疾病的总纲就在于善于抓住阴阳这个关键。所以《黄帝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可见,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是十分简单笼统、而不精确具体,是阴阳两可的

西医就比较具体精确,病因有生物的、理化的、遗传的、免疫的、精神心理社会的不同,如今已经到了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还有病理、病位的不同。所有这一切都可通过精确的科学实验方法证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就这位“麻风”病人而言,“口眼歪斜”应当是“标”。中医认为“中风”、“中寒”、“中经”、“中络”是“本”,而西医则认为非常具体的、在显微镜下能看得见的“麻风杆菌”侵犯面神经之后引起的“面神经炎”才是真正的“本”!

标本既明,治疗自然不同。中医是“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而西医则要消灭“麻风杆菌”,只有“麻风杆菌”消灭了,“面神经炎”才能好转,“口眼歪斜”才会治愈。所以“麻风杆菌”不消灭,再怎么针灸,怎么服药也没用

西医治病,首先务求明确病因,继而病理、病位必须具体明确。从来就是“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并重,即“标本兼治”。而绝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西医只是对症治疗,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

又以“头痛”为例,可是个常见的病症,临床上按头痛性质可分为急性、慢性、持续性、复发性、渐进性加重等等不同。头痛还可源于颅内或颅外的病变。病因还会因年龄而异。据手上的《牛津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手册》一书所介绍,不完全统计,单成年人的头痛需要鉴别的疾病就有二十七大类之多,上百种疾病有头痛。所要做的选择性检查在十五项以上,以排查病因、病理、病位。治疗上更是千差万别

若让中医来治头痛,根据《中医内科学》的介绍无外乎“外感”的风寒、风热、风湿头痛,“内伤”的肝阳、肾虚、血虚、痰浊、瘀血头痛等八种情况。倘有个“颅内肿瘤”、“脑出血”……什么的,不“治头”治什么?如是青光眼所致的头痛呢?龋齿所致的牵扯头痛呢?中医这八种类型能涵盖所有的“头痛”吗?八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就能治疗全部“头痛”?

在中医看来,来的都是病,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号入座,对症下药是了!一相对比,真不知要漏诊多少,贻误了多少病人!何况中国人天生的“阴阳失衡”,所谓“天人合一”、“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是也!

以此类推,则其他病症亦然,勿用多说!其实,所谓“中医治本”背后的根本,是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缺乏和外加过度的幻想,当然还有不让自己的信念接受科学方法的检验。因果关系可是哲学上乃至科学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一件事物的存在与否会因为其背后原因的不同而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医学上的事儿也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那么,中医到底能不能治“本”,而西医是不是仅仅治“标”呢?如果中医连什么是“本”都不知道,那还怎样去“治本”呢?可见,中医自古到今就是“本”末倒置的一本糊涂账

总而言之,不明疾病的本质,不明疾病准确的病因、病理、病位;不知疾病的演变过程,就谈不上治本,只能是“治标”。到底是谁在“治标”,谁在“治本”,不是很清楚的事了

连敌人是谁、敌人躲在那里都不知道,病人到底有多大的实力与之抗争也不清楚,这样的战争能制敌于胜?

敌人若不能消灭,“致中和”与“大和谐”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 (京且)

处于不断进步中的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缺时间

2010-03-1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写愽文《中医缺什么?》时,就寻思着现代医学缺什么?既然中医缺科学的理性,那么现代医学缺不缺?还缺些什么?仔细琢磨,现代医学所缺的东西可多着呢!但归根结底缺的是时间

纵观历史,人类试图认识和解释疾病现象、创造疗治疾病的医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由此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传统医学或各个民族的民族医学。发端于中国的中医学,可以说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医学,则是欧美的传统医学。它们都历经了漫长的蒙昧和幼稚阶段

在公元1000年~2000年的千年中,尤其是1500年之后,以医学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如群星灿烂: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比利时医生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和血液循环的发现者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1657〕,发起了生理学的革命;发明显微镜的荷兰博物学家安东·列文虎克(Anton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发明听诊器的法国医生让·雷奈克〔Rene Laennec 1781~1826〕;首创乙醚进行麻醉的美国外科医生克劳福德·朗〔Crawford Long 1815~1878〕;最先证明产褥热是接触传染的匈牙利产科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 1818~1865〕;创新医院护理的英国护士弗劳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1910〕;发明消毒术的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 1827~1912〕;化学治疗感染的开创者德国医生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 1854~1915〕;奠定心电图应用基础的荷兰生理学家威廉·艾因托文〔Willem Einthoven 1860~1927〕;发现青霉素开创了抗生素时代的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美国科学家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 1914~1995〕等等,还有法国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立体化学创立者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德国医生、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 1843~1910〕;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Rudolf Virchow 1821~1902,或译作微耳和,新译作菲尔绍〕;奥地利植物学家,因提出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格里戈·孟德尔〔Gregor Mendel 1822~1884〕;20世纪医学和科学上最重要的发现,生物遗传化学基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弗兰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1916~2004〕和詹姆士·华生〔James Watson 1928-〕因此名垂青史,并与毛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 1916-〕共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出生于波兰的物理化学家,因发现放射性和镭而闻名于世的玛丽·居里〔Marie Curie 1867~1934〕;英国医生、发明种痘预防天花,提示人类可以用免疫接种预防疾病的爱德华·琴纳〔Edward Jenner 1749~1823,或译作詹纳〕;奥地利病理学家、免疫学家卡尔·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德国物理学家、发现X射线的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奥地利神经病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等等。都是医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特别是在最后100年里,医学科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20世纪以前的西方医学与东方传统医学一样,在所谓临床医学教科书中仍然充斥着从偶然观察到的假象得出的不可靠的经验

就拿在东、西方传统医学中都有的“放血疗法”来说,1799年12月12日卸任后的美国开国元勋G·华盛顿,在暴风雪中劳累受寒后患上化脓性扁桃体周围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他进行了四次放血,这相当于他全部血液的三分之一。随即于12月14日就病逝

对这种有害无益的治疗方法,也有人曾表示过怀疑,如1835年法国P·C·A·路易对上百名肺炎、丹毒、咽喉炎的病人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放血疗法毫无作用。这个结论引起其他医生的批评与责难,认为他玷污了公认有效的传统疗法,路易本人也不敢为自己的研究结果辩护,仍继续用放血疗法治疗病人

直到1953年斯大林患脑出血昏迷,原苏联的医生们还用水蛭放到他的头上放血

这些事实都说明在临床工作中,人们更多地是采用直观经验的积累。研究方法的落后是临床医学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一些有害无益的治疗方法,例如放血、导泻、发疱、拔火罐、药草煎剂等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疗法,流传上千年而得不到纠正,也是致使许多疾病不容易找到有效疗法的主要原因

欧美的传统医学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肩上逐渐成长发展,最后成为全世界普遍接受的科学的医学,也称之为西方医学或西医,即后来的近、现代医学。虽然近、现代医学建筑在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但其早期的医疗实践仍然存在相当的技艺成分。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医疗主要还是一种技艺。当时医生能够做的只是诊断、向病人解释预后和安慰作用,以及不要把极少数有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漏诊了

1937年当最早的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在临床应用上产生奇迹之后才是医学革命的开始,其后青霉素和抗结核病等等药物相继问世,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才真正改变了医学科学的面貌。随后,由于其他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对医学科学产生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因此有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是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时期。从此以后,现代相信科学的西医医生们再也不会从传统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去寻找灵丹妙药或灵感了。因而人们认为现代医学是最年轻的科学,充其量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其所取得的成效却非同小可

现代医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其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实践上的可检验性,能够自我验证、证伪和自我改正,不断弃旧创新,向前发展,永无止境。所指称的科学实验包括对疾病的认定、病因的确立和治疗方法效果的评价等等,其中尤其是强调对照、随机、双盲、大样本统计的临床试验是评定疗效的试金石,它的应用大大地推动了治疗方法的革新和进步。一切声称有效的医术都必须接受它的检验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或者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在医学科学技术里就是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普遍规律。不仅中西医之间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西医和中医内部也存在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地创新。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错误的

有人认为,WHO说现代医疗只能解决8%的疾病,但这应当是指病种而言,而病人数则是绝对的多数,是日常所见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有人据此而应对失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认为“现代医疗在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中只占8%”。更有一位叫胡一呜的台湾风水师认为,现代医学没有科学,他们讲的是日新月异,他们一直推翻已有的错误结论才取得进步。“他们不断在推翻,他们天天都是错的嘛”,而像中国所发明的中医、风水等等一经确立就不会再有任何的变动,因此“所有的癌症在风水师来讲,〔解决〕也是易如反掌”的了

其实,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过的重要事件,始终都贯穿着否定之否定规律,医学发展是在不断否定错误、模糊和空白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这样医学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可以说各国有各国、各民族有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但世界上却只有一种四海皆同的自然科学、医学科学,正是这种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给人们的思想插上翅膀,使之在宇宙的神秘王国里到处翱翔,探隐索微,解开人类生、老、病、死之谜。科学为世界打开了通向民主、自由和美好的道路,因为,照亮地球的,除了天上的太阳,就是人间的科学技术!

尽管现代医学在许多专科范畴内,还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例如癌症、慢性病、精神类疾病及不断产生的新生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等等问题。但是人们只要回顾一下现代医学不足百年来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科学的实验方法,就知道其功不可没、令人鼓舞,满怀信心、前途无量

时间是现代医学所最缺少的,时间将站在现代医学一边,时间将证明一切。后来居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时代在进步,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谁也阻挡不了

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之后,新时代的医学将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崭新的天地,只是吾侪耄耋之徒已无缘见到和享受到了!〔京且〕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论文

形而上学形而下学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 与 “形而下”

2010-02-26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后人在编纂他的著作时,将其专讲本原、神灵、意志、精神等著作编在物理之后,叫做《物理学以后诸篇》,实际上讲的就是后来意义上的所谓古希腊的古典哲学

大学问家严复先生把《物理学之后》翻译为“形而上学”, 所根据的就是《周易· 系辞》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用来指无形或未成形体的东西,是“道”,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精神”;“形而下”,用来指有形或已成形体的东西,只是“器”, 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物质”

《周易·系辞》里还有一句“一阴一阳之謂道”。所以后来的乃至现在的阴阳家和中医学家们都将自己的学说理论称为“形而上”,是为“道”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是现代医学所完全没有也不可比拟的

中国古代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争论,一直是当时的所谓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大多数人认为,“形而上”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它们决定了“形而下”的东西;因此他们乐于谈论“形而上”的“道”,而不屑于谈论“形而下”的“器”。 “道”可以居庙堂之高,“器”却只能处江湖之远。这样,几千年来,“形而上”之“道”决定“形而下”之器的观点一直是古代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乃至一般群众的信条。于是人们都乐于“坐而论道”,甚少“起而行之”!

中国人经常所谈论的“形而上”之“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理论上说,“道”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法则,是指自然规律,也是用来指宇宙万物的本原。由于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所以中国人研究自然规律,研究治国安邦的方略乃至治人与治疗人的疾病等等问题时,往往是要将之推导为人类社会的规律,变成“道”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上是局限于现在被称之为社会科学的范围里,而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性了

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是个“笃好儒学,兼占侯方术”的人,他博学多才,善为文辞,有数千宾客方术之士集聚在他门下,刘安及其门客形成一个淮南学派。他们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做实验最多的学派,但其中很多是为了乞求神仙幻术,长生不死。故在人们眼中,“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但道术在历史上时显时隐,终究不能成为气候,不能成为正统的“形而上”之“道”。中国古代的所谓能工巧匠,很多都不是士大夫,他们只是在民间浪迹江湖,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也并不高,因为他们从事的只是“形而下”的所谓“器”用的东西,因而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曹操算是一个很爱惜人才的人了,但所谓“形而上”的神医华佗在他的眼中,却不是人才,只是低贱的人,下九流之谓也。以致他和家人还需要医病的时候,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华佗杀了。在曹操心目中的人才,是那些高谈阔论“形而上”之“道”的人物,至于从事“形而下”之“器”用的人,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人才

可见,这“形而上”与“形而下”也没个淮儿,凭的是统治者的好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不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后来的科举时代,中国的读书人读书的唯一目的是做官,所以必须读四书五经,必须学习所谓“形而上”的“道”;不屑于学习“形而下”之“器”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到了清朝末期,西方列强用他们“形而下”的“器”猛烈轰击天朝所谓“形而上”之“道”。历史的发展使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象潮水般涌进来,在所有领域几乎都占了统治地位。政府的大力提倡、扶持,实用效果的显著,文化教育的普及,使中国人被震惊得目瞪口呆,中国遭遇上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中国人开始改变了对“道”与“器”的看法。旁的不说,单就文化教育而言,就摒弃了八股文,提倡白话文,废除了科举制,兴起新式学堂,学习自然科学,学习理科知识,传统的重文轻理观念开始转变。科学救国的思想激励着许多中国人向理科、自然科学进军。后来,世界闻名的自然科学家队伍,开始有了中国人。这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人从轻视理科转向重视理科

但是仍有不少国人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正宗,盲目排外,主张“用夏变夷”。认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不过是“工匠技艺之事”,“与我中国致治之道多有暗合”〔见刘锡鸿:《私记·观格致书院后》〕,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看成是普通的工匠技艺,并认为士大夫不应从事科学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只要指挥工匠们去做就行了,表现出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大夫的无知和傲慢。他们根本不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实质、作用与能量,不懂得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区别,更不懂得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的“圣人之道”的本质差异。因此妄图釆取“用夏变夷”的策略来抵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与影响,结果自然是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乃至不同的层面上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地位,赋予不同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永远不会一成不变!在“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后,紧接着的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谓仁,智者見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显诸仁,藏诸用,故万物而不与圣人同憂,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來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測之谓神。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而作八卦,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说的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

所谓“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归根结底还是“生生之谓易”也。所以一种文化的存在,在某一时空里,它不能够与時偕行,因时而谋,随时而动,与时俱进,就一定会被抛进历史。“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具有跟自然的这种契合的关系,一定要顺从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之“相通”、“同源”的医学难道不应这样吗?

当下,由于国家经济建设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是人们重视科学技术的结果,但并没有带来科学理性的张扬。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之中,“形而上”应当理解为科学的理性,是为“道”,而“形而下”则是技术的理性,是为“器”。因为科学技术和科学理性是属于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科学技术代表着人们认识和应用客观规律的实际能力,可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功利和实用价值,而科学理性则代表着人们对于纯粹真理的执着追求,它没有直接的功利指向,不为短期的功利目标所束缚

因此,如果从理性层面分析,仅仅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理性,而只是具有工具性意义上的技术理性,只是“形而下”的“器”

所以,“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的“器”的区别,来到读书人读书这个层面,就体现为重文轻理。我们从历史可以看出来,中国历史传统中有着严重的重文轻理的倾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盛行辩证思维以及在整体观基础上重视内省的直觉顿悟,形式逻辑、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却是中国人的薄弱环节。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缺乏数理科学的基因,中国社会有着深厚的重文轻理的历史沉淀

而今尽管在学子们的学习层面上重视了科学实验、科学思维,但社会风气由于人文素质的缺失,又稍稍恢复了重文轻理,希冀通过重视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缓解和纠正技术理性之偏颇、弥补科学理性的缺失。但所谓人文素质其指向不准、力所难及,也有可能蜕变为非理性的冲动,成为无逻辑的观念堆积或无尺度、不客观的大杂烩。甚至还会使传统文化中早已被否定的历史糟粕又重新沉滓泛起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理性教育相融合,否则,既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技术理性的进一步肆虐,也很难造就出真正的科学大师来。科学理性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工作、学习、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

时下不少中医专家又将所谓“形而上”与“形而下”推演为“形而内”与“形而外”,继续着漫无边际的空谈。但在现实之中,尤其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一线工作的人们,在所谓“上”与“下”,“道”与“器”乃至“内”与“外”的问题上,早已不尚空谈,只期许能解决所面临的更为实际的临床问题和困难。那些虚无飘渺的问题,就留让伟大的思想家、现圣后贤们去思考吧!

如今,人们已不再跟古圣先贤一样,把“形而上”的“道”放在第一位,“形而下”的“器”放在第二位;或者说,把“精神”放在第一位、“物质” 放在第二位。而是更现实地将二者并列混为一体,不分彼此,随时随地的既精神又物质,既物质又精神了,将科学理性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时世在变,人的思想观念也应隨之而变哦!〔京且〕

中医荒谬的血见黑则止

2010-04-16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早年曾在十万山区某县医院工作,邻居O医师是个年轻的西医外科大夫。他经常跟我唠叨,说最恼火的是给外伤病人清创缝合时,病人之前用过什么中草药之类的止血药。尤其是那炭类颗粒状黑色的所谓止血药更难清理,搞得有时清创比缝合更困难更费时。其实压迫一下或扎个止血带就行了,何苦敷那么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可能会弄出个什么感染、破伤风的来

一次,他笑着问我中医经典理论是否有“血见黒而止”一说,我说有哦!不过经典的说法源自“阴阳五行”理论的“水克火”,“血见黒而止”只是它的通俗普及版本,应是“于无字之处读有字”。他问怎么个说法?我说,中医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以五色相配分别为白、青、黒、红、黄,水属黒,火属红,血为红色故属火,由是从“水克火”引申出“黒克红”的“色克”来,故“血见黒而止”!道理就这么简单。所以有锅底灰,还有血余炭、地楡炭等等焙成炭类黒色的中药都可用于止血。r

炭类药止血虽源于中医经典的“阴阳五行”理论。但明确提出并在临床大量使用炭类药治疗出血的却是元代名医葛可久〔1134~1229年〕。据传其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精通儒、道、医、律,以医济世,著有《十药神书》行世。《十药神书》中仅一字之差,称之为“血见黑则止”,又称“红黑则止”,意为“水克火”引申出“黒克红”,故“红黑则止”。所以药物炒炭变黑后有止血之效,并列出以炭类药为主之止血名方“十灰散”,被后世奉为治疗出血之圭臬,医家莫不从之。r

我调侃说道,其实,O大夫你那压迫止血、止血带止血不都是压下去,不见了阳光被“黒”了吗,不就止血了!r

O医师斥说我纯粹是在诡辩。笑着说道,还是学中医简单容易哦。不用担什么风险,也没西医那么难,冲冲洗洗,脓脓血血、缝缝补补,辛辛苦苦不说,还经常受气挨骂啊,早知当年我学中医就好了。他冲我狡黠地笑了笑,接着又问说,腹腔里面不是漆黒一片吗!怎么内脏还会出血呢?我无以复对,有点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只好照直说中药老师就是这么教的,我们也是这么学的,末了一笑置之。r

事后,我跟他讲了我们毕业之前在某县医院实习时到山上釆草药的事。翻过两座大山,一路上山,中医老师和县医院的草药医师指着山边的一草一木说,这也可止血,那也可止血,还可活血补血,行血消肿,消炎止痛什么的。突然,后面传来,某女生走累了,走在山边的水沟旁,一不小心一脚踏空顿坐沟边,让那沟旁兀突起的尖石头插伤了会阴部,大流血不止,痛哭流涕。一时大家忙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几位老师也慌了手脚,可就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到要用刚才所说的那路边的草药止血!大家只好轮翻背着她下山往县医院方向跑,女同学们在旁扶着一面叫她紧挾着双腿,既有“压迫止血”之意,又有“血见黒而止”之想,同时派人先跑步回医院通知院方派出救护车

翻过了两座大山,赶了十多里路才下到山下,坐上县医院闻讯赶来的救护车回到医院。该女生整条裤子都浸透了血,背的同学们身上也留下血渍,送进手术室时已淹淹一息了。同学M君、C君都十分气愤地说,这也止血,那也止血,真正要止血时根本就派不上用场!后来据陪同进手术室的女同学说,是大、小阴唇横断撕裂挫伤,里里外外缝了四十多针

O医师听了说道,真危险!这中医中药止血的事,小伤小病尚可,人本身就有凝血止血机制,不必用什么药也可以。真要是个大动脉破损的大出血,别说中医的“血见黒而止”,就是西医外科止血手术治疗有时也很困难,尤其是失血过多,会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我说,按中医经典理论则是火反侮水了,水不能克火,火多了反克水。老师们解释为红反克黒了,所以大出血不止。O医师讪笑着说,反正,说嘴的事没法比得上你们这帮家伙,“墨索里尼总是有理”!你们那女同学若不进手术室,可能早已乌乎哀哉了!

三十多年之后,回到省城一家大中医院工作,几位同事在议论某中医教授“草药白什么叶止血”的科研课题,我说,应改成“黒什么叶”更具中医特色。有人插话说,其实,这样更具中医特色,白生黒,黒多了更能克红。是哦,金生水,水多了不是更能克火吗?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当年曾背过那女生下山的另一位同学后来的同事也会意地笑了笑说,吃进肚子里不就黒了吗!几乎跟O医师所说一模一样,又是个另类版的“血见黒而止”。r

可如今现代医学的止血药早已进入第四、五代了,什么直接作用于血管的安特诺新、脑垂体后叶素;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维生素K1、止血敏;抗纤溶的6-氨基己酸、抗血纤溶芳酸〔氨甲苯酸〕;象消化道溃疡出血还可用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制剂等等,还有外科的急诊手术止血,失血过多还可输血,什么高分子、低分子、代血浆,应有尽有

真不知这“水克火”、“黒克红”、“血见黒而止”、“血见黒则止”、“红黑则止”的经典理论,如今还管不管用?或者早就成了“火反克水”、“红反克黑”了!〔京且〕

循证医学综述论文范文,循证医学给与循证中医的关系

循证中医

2009-12-0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看了11月9日在广州市举行的2009年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先生对传统医药的发展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他说:“传统医学的发展要找准突破口,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就是要将经验医学变成循证医学。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评价传统医药的疗效,使其符合标准,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才会有根据”。钟南山还认为,传统医学中有一些很好的治疗方法,但缺乏相应循证医学的证据,而这正是传统医学所需要的

第一次知道“循证医学”这词,是那年听我中学的同学从英国学习回来说的。后来在学院中层干部学习报告会上也听L某人说过,好象又扯上了中医的“辨证论治”。L虽说是我的学生,但我向来对L没有好感,因而没认真听,也就没当回事。退休之后在网上见到,出于好奇,点击了一下,才知道这四个字的学问

其实,“循证医学”〔EBM〕的“证”是“证据”的“证”,并非中医“辨证论治”所谓“证候”的“证”。故港、澳、台地区译之为“证据医学”。循证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当今世界医学领域最重要、最活跃、最前沿的新兴学科。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循证医学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医学界与全世界

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把循证医学比作临床科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纽约时报》则将循证医学称为80个震荡与影响世界的伟大思想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医学教育、卫生事业决策管理产生了臣大的影响。循证医学这一崭新的模式,适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临床医生从事临床医疗实践的行为科学规范,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

循证医学是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它的产生与随机对照试验的问世、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临床流行病学的产生与应用密切相关。英国的内科医生和流行病学家科克伦、美国耶鲁大学的内科学与流行病学教授费恩斯坦和先后任教于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的美国人萨克特教授,是循证医学的三位创始人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遵循最佳科学依据的医学实践过程。其核心思想是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应基于当前可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专业知识技能,并遵重患者的选择和意愿做出临床诊治决策,从而保证患者获得当前最好的治疗效果

循证医学的具体实践不外乎科学证据的寻找和制作以及传播和使用。在界定证据的使用者范围时,循证医学认为广大的患者与医生和药师等专业人员一样重要,他们也是证据的主要使用者。世界各国所有接受各种健康保险服务事业的广大消费者,均有权利使用经过专业人员整理归纳而简明易懂的、以及经过专家评估而确切的证据,来维护自己的健康,并节约开支。因此循证医学的实践,必须将当前可得最佳证据作为决策依据;医生的专业知识为技术保证;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医疗的最高目标规定为其三原则。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作为实践循证医学的五个步骤

循证医学对于各国政府的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法规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有助于制定出一个切合自己国情的、科学合理的健康保险基本药物目录,从而提高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决策的效率

循证医学既然是一种伟大的思想。那么,它到底伟大在哪里?这是人们首先会提出的问题。循证医学的思想和严格的科学方法学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它提倡的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等对临床医疗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以心血管疾病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的临床试验报道逐一评价和再评价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重要心血管疾病的系列药物,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利多卡因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利多卡因是一种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推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故以前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者,需要使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因此,利多卡因曾是治疗该病的常规用药。然而后来经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该药虽能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却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换言之,使用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有害无益的。循证医学的实践颠覆了许多诸如此类的医学界以往认为正确的治疗方法,开启了人类审视自身医疗活动的新视角

所以“循证中医”,就是要用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对中医、中药,对中医历史上的经方、时方进行一番循证检验。进行随机化临床试验的筛选,而且所有这些随机比较试验要定期及时地予以整理与归纳,并接受专家们的再评估,找出最佳的科学证据来。克服中医的随意性、不确定性、不可定量性,不致于各家“乱”说。用“科学”的尺子认真度量一下,看看这中医、中药到底有多少“科学的”成分和价值,到底有没有用,疗效如何,让人信服,使之真正成为成为一门学科——循证中医学,成为循证科学之一

这样既可光宗耀祖、发扬光大,又可承前启后、造福后代。是与国际接轨的大好事儿,何乐而不为!其实,中国人早在宋代的《本草图经》一书中就提到,为了评价人参的效果,需寻两人,令其中一人服食人参并奔跑,另一人未服人参也令其奔跑,未服人参者很快就气喘吁吁。只是这种对照实验忽略了很多因素,过于简单罢了

如今国家正在开展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改革。改革的大政方针、“基本用药目录“、“临床路径”、“单病种收费”等等方案的制定,也都离不开“循证医学”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发展中掘起的国家,虽暂时尚无法做到英国内科医生和流行病学家科克伦所说的“有效治疗全免费”,但“无效治疗自己掏”未尝不可,否则就会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在客观上降低了国民医疗卫生保障的效益,倘若是“有害治疗”则更会损害国民身体健康,阻碍医学科学的发展,也有碍于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祖国医学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其中当然不乏很好的治疗方法,但缺乏相应循证医学的证据,令当今的科学难以置信。记得读书时,中医专业是不开设什么统计学课的,更不用说科学方法学、随机对照试验、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课程,这些都是后来的事了。在此或更早之前,中医的临床病例分析报告多是个案

后来,一种药物、一个治疗方案疗效如何、有效无效、治愈率、病死率等虽然也有数字,但基本上是凭“感觉”,简单弄出来的东西。什么文献检索、用数据说话、有统计学思想、没有偏依的文章屈指可数、寥寥无几,有质量的文章就更少。所谓随机的、双盲的、有对照的、大样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更是无从谈起

不仅仅中医,事实上,中国的学术界或科研领域,甚至包括现代医学在内,也都很少涉及现代科学方法学。与西方现代医学相比较,我们的临床医学研究水平较低,试验质量较差,重复研究多,极少得到国际认可

大多数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概念不清楚,缺乏从文献中获取证据并对证据进行科学评价的能力。医疗决策仍以临床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专家们的意见为主,很少利用循证医学的最佳科学证据进行临床决策。因此,要普及循证医学的思想理念,使临床实践和诊治决策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并使之成为每一位医学工作者的共识,还有十分艰巨、漫长的路要走

据《健康报》2009年11月4日的报道《93%的试验设计有缺陷提示什么》〔记者李天舒〕一文所说,四川大学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与加拿大渥太华医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联手展开的研究发现,我国随机对照试验存在各种问题。研究人员通过中国知网的电子数据库,对1994年~2005年在我国700多种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临床试验论文进行了调查。论文涵盖400多种核心医学期刊,涉及2235项试验。结果发现,有93%的试验设计存在“缺陷”。这2235项试验涉及20种常见疾病,包括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病、心力衰竭、胃溃疡、喉痛、缺铁性贫血、气管炎、食道癌、麻疹、肺癌、肺炎、肾病综合征、心肌炎、前列腺增生症、银屑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卵巢癌、胸痛和黄疸性肝炎。“如果我们了解随机对照试验是医学研究中的‘最高标准’,就不难理解其中的严重性了”,该研究负责人、四川大学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吴泰相教授说

他指出,“缺陷不是个别存在的现象,而是国内大多数随机对照试验共同的问题。最让我们担忧的是,这些试验得出的结果也值得怀疑和推敲”。他强调,“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不仅仅是当成写文章的证据,实际上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指导作用,甚至会对卫生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近些年来,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只是被爆出的造假论文往往是明显造假者,而某些‘隐性’造假并没有被发现”

吴泰相教授指出,“医学科研与人密切相关,这就要求研究者要有社会责任感,每一名研究人员能意识到发表虚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危害性,认真而负责地对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认真对待自己发表的论文”

吴泰相教授还认为这种把“随机”当成“随意”的“缺陷”是普遍现象,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随机临床试验资助项目的审批,加强过程监管。可见这随机对照试验乃至循证医学也有弄虚的,说得轻一点是“缺陷”,说得重一点就是丧失了科学的严谨而弄虚作假!

又据卫生部网站信息显示,截至上周〔2009年11月9日~11月15日〕,境内31个省份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0828例,住院治疗2684例,死亡28人。《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6日报道,11月14日~15日在京召开的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表示,我国甲感病死率为0.065%,而世界各国平均病死率约为1.24%,比我国高将近20倍。据此,李连达院士建议,积极慎重地研究治疗流感的有效中药。但在同一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内科专家钟南山表示,个别地区为说明该地甲流防控做得好,对甲流死亡病例掩瞒不报。他甚至说道:“现在全国报告的甲流死亡病例数,我根本不信” !

可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却说 ,“说实话,他(钟南山)所说的我也不相信”。 昨天下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又就此表示,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报告疫情发生、发展和变化情况,报告患者救治情况,严禁瞒报、谎报、缓报。邓海华还强调,对于未依法履行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和发布职责,或者故意隐瞒、谎报、缓报疫情信息的,将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各种说辞,让人一头雾水。中国的事真不知孰是孰非,何去何从,该听谁的、信谁的了!

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追求,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谋略。在普通公众的心目中,院士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政府部门发言人更是代表着代表人民的政府。他们所发表的任何言论,都会被视为权威依据,广为传播和接受。如果院士、政府部门发言人都信口开河,还有什么诚信和良知可言。岂不是失信于民,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吗?

连个病死率的基本数据都弄不清楚,说不明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互不相信,遑论其他!

中国人的创新思维甚少,而“跟风思想”和“拿来主义”历来盛行,只要套上“中国特色”,更是万事易于反掌。如今,满大街的媒体广告,什么“基因产品”、“纳米技术”、“干细胞疗法”、“循证医学验证”的中成药早已上市,应有尽有……,几乎无所不能,无病不治。相信不久将来起到“端粒酶”作用,能改变“细胞染色体的端粒”,使之变短、变长,能抗癌、抗衰老的中成药必将面市,而风行全国

由此看来,真要开展“循证中医”,进行循证医学实践,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眼下最少还有三大困难:首先是要开展循证医学教育,切实做到循证医学的“三原则”和“五步骤”,不断改进,止于至善,中医业内人士是否认同;二是由于中医与现代医学有着完全不同的“范式”,因此实践起来可能“无证可循”;三是由于业内人士在“随机对照试验”等现代科学方法学上的“缺陷”,实践起来难免“循之有假”!〔京且〕

目前有多少人处于亚健康,中国有多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别拿 3% 吓唬人

2010-02-03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最近,网友阿Q发来邮件说,在凤凰卫视上看到“世纪大讲堂”栏目主持人王鲁湘先生说道,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他问我的看法何如?我回信过去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阿Q随即将主持人的原话发了过来,原来主持人是在与某中医药大学的He姓教授、专家、愽导做一档子什么节目时所说的开篇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疾病也伴随而至,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显示,目前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主持人还说:“世界卫生组织也预测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每年将夺去约1700万人的生命”,并问道:“为何疾病如此肆无忌惮地侵袭我们的机体,医学的发达程度能否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蔓延速度,该如何评定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体系的现状如何,出路何在”?其实,主持人不知道不等于大家都不知道

估摸着这3%的数字,应是从“He”而来,我确实不敢相信!于是给网友阿Q写了封回信说,作为传媒人士,在民众深受“新三座大山”压迫,连气都喘不过来的时候,本应有点良知,不但不为民众疏导化解情绪,反而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增添了民众对健康与疾病的焦虑和恐惧,误导了民众。不是“文科傻妞”的哥哥,就是其弟弟,实属个“文傻理呆”!

我将《健康报》2009年7月27日的报道下载下来发了过去:

“据记者王德臣报道: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陶茂萱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近日完成了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全国城市亚健康人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干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五类职业人群的亚健康发生率不足10%,远低于社会上炒作的70%!该课题组在广泛征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国城市亚健康人群综合评价体系,并形成了《我国城市人群亚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该评价体系包括3个维度,25个一级指标和42个二级指标。课题组先后对北京市、辽宁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6个省区市城市居民中的五类职业人群〔公务员、教师、科技工作者、企事业管理人员、体力劳动者〕13000余人进行了调查分析。课题组建立了我国城市居民亚健康状况的基础数据库,制定了《亚健康评价标准》和《亚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并对我国五类职业人群的亚健康发生率进行了评价。研究针对亚健康危险因素提出了亚健康人群干预策略和措施,即以‘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减压’为中心的综合干预模式”

末了,还添上一句,“世上本无‘亚健康’,只因此词有‘金砖’”!

阿Q又发信过来说,都是专家、教授、愽导,到底该听谁的信谁的?真使人无所适从!

我回信说,中国的专家、教授确实太多,可是,能解决问题的却太少!依我个人的意见,还是比较相信“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陶茂萱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所得出的结论,因为他们不是空口无凭,而是真正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找什么东西?就是找出证据找出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阿Q还给我大慨介绍了He某在节目中讲话的内容,说的是“中国医疗体系出路何在”?

我说He某的这些论调,基本上是瞎掰!近、现代医学发展至今,充其量还不到一百五十多年,是最年轻的科学。其进到中国来的时间更短,加之中国的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正常的发展,自然科学也没达到近代实验科学的水平,所以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科学成分很少。近代的机械唯物论和生物进化论,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不是自身发展出来的

近、现代医学虽对人类的健康和繁衍贡献不小,但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而医学科学的探索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永远不会终止完结。因此在现代医学尚未能征服所有疾病之前,不少这样、那样的所谓医学都会出来表演一番。把古人乔装打扮成现代化,用今人的好恶去涂抹历史,既歪曲了历史的真实性,也损害了科学的实质,无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历史和现实,只会搞乱人们的思想

He某所说,什么医学就是“生活方式”、就是“语言话疗”、就是“宗教信仰”、就是“天人合一”、就是既“唯心又唯物”、就是“人文关怀”等等的说法在人类蒙昧时代乃至当下不是没有一定的市场,但这些都是人的信仰自由或医学伦理道德范畴的基本操守

如果卫生就是捍卫人的生命,那么干脆国防部、公安部、安全部等等部委与卫生部合署办公好了,还可减员增效,少花纳税人的钱。试问有那个部委不与人命相关?更不能因为医疗费用成本的高企,以看病难、看病贵,20年后不能承担为理由,就停止终结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如果现在不紧跟,不搞自己的研发,不自主创新,将来高新科技的药物、医疗器械的话语权、定价权都会掌控在人家手中,费用成本将会更高,势必永远落在人家后头

认为医学,我们目前的治疗医学只能起到很小一部分作用的观点,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是极端错误的。所谓什么:“天佑中华有中医”!连“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都感到是非常头痛的问题,你这社会能承担吗?”甚至“医生被打、医学上访矛盾诸多。”等等问题的提出。只能说明He某人是不需要科学发展,维护愚昧落后和科学理性的缺失。是不求上进,停止不前,无所作为和悲观消极,无可奈何的表现。倘若如此下去,还有什么出路可言

其实,医学的关键就是对各种疾病本质问题的科学揭示,学会认识疾病的科学方法,并努力研究探寻科学的防治办法。这既是科学家的职责,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至今仍是主流医学,始终无法也不可能替代。尤其是现在正在或即将开展进行的人类基因图学、蛋白组学、干细胞等等现代生物医学的研究,定会给现代医学带来一番崭新的天地!在现代医学这样一门年轻的科学中,不应惧怕有难题,难题当前,正好启示人们去寻找新的可能性,也是医学科学家的勇气和本份

我跟阿Q说,He某的说辞,让人不得不怀疑其并非什么医学科学专家。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早年曾有言,科学家应当“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所以科学家的发言,只能着眼于是非,更不可丢掉是非

你不妨到网上作一番“人肉搜索”,看看这He某人到底为那路神仙?是什么既无能又无奈的中医“叫兽”、“砖家”、“勃倒”,或是什么“耍猴卖药”专治所谓“亚健康”的东西。也不妨发个短信,问问主持人现在每天吃什么药、打什么针?!〔京且〕

养生不如跳舞——把吃出来的病跳回去

2010-06-28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小学同学李君高中毕业之后下乡插队,直到病退回城,没个正式工作。好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做点小生意,搞了野生动物养殖,竟然发了!有了点硬通货,自然气壮如牛。开始慢慢讲究起“养生之道”来,以食疗为主。他说,什么山珍海味、金钱龟、水鱼、果子狸、穿山甲、山鸡、鱼翅、鮑鱼、海参等等都吃个遍。后来,体态渐渐发福、肥头大耳、大腹便便,原来的病没好,那“三高”都来了。可自从“禽流感”、“沙士”之后,再也不敢乱食!

同学之中就我是学中医的,因而咨询起中医的“养生之道”来。我说那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讲的就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岐伯等一帮人的“养生之道”,说的是圣人、上工们“治未病”、“防病于未然”和“防微杜渐”的道理。那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哦!他说,早先也看过,“法于阴阳”好懂,那“和于术数”就不甚了了,莫不就是算命先生的“八字”、“禀赋”等玩意儿,“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妄求”!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古代版“基因组图”了?不得不佩服李君的悟性!我说,李兄,你前大半句可讲对了,后小半句却大错特,那完全是两码事,不可等量齐观。“术数”的“算法”与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基因组图”,两者简直就无以伦比!前者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宏观整体论,后者却是现代科学的微观精细论。他似乎还懂得什么“外丹术”、“内丹术”、孙真人那“釆阴补阳”、“房中术”、“弄釆补”等等中医养生的玩意儿!

前些天,他突然给我发了个Q来,说“养生不如跳舞!”还说要“把吃出来的病跳回去!”我估摸着他是看了近日央视黄金档的电视连续剧《不如跳舞》之后的感慨!

由著名演员张国立先生导演并主演的30集电视连续剧《不如跳舞》,前晚刚播完最后一集,第三十集,落下了令人难以忘却的帷幕

剧情说的是,某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语文老师叶知良离婚之后,阴差阳错地认识了年轻漂亮的专业舞蹈演员丁歌 ,此时正逢叶知良所居住的小区需要一位专业的舞蹈老师,叶知良能言善辩,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丁歌答应了叶知良的请求,负责教大家跳舞,叶知良自己也加入了舞蹈班,圆了小区广大群众的愿望

在舞蹈班里,叶知良与住在楼上的图书馆管理员于雅琴产生了波浪起伏式的情感故事;大款娘尤红娜也喜欢上叶知良,但她又不是叶知良的心里人,她并不气馁,后来不但有了心爱的人,而且隐名埋姓解囊接济了需要帮助的人;杜小兰的婚外情曲折伤感,而最终迷途知返,与爱人重修旧好等等,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那秀外慧中、孤傲独立的丁歌老师,和与她一样执着于跳舞的罗鹏,彼此深爱,却在梦想的落差和生活的挫折里若即若离,他们曾茫然、失落、一蹶不振,但却从不绝望,最终他们在跳舞中在舞友们的热情帮助下,重新找回自我,也重新找回几欲丢失的爱情,并一起携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充满朝气的温情

这电视连续剧的剧名起得很好,简单利索干脆,启发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小人物”,有教师、有图书管理员、有门卫、有出租车司机、有营业员、有退休离开岗位的老人、有……。他们在一天工作之余,或者操持忙完家务之后,不如去跳跳舞,没有什么别的目的,就是广交朋友,获得欢乐,获得理解,获得相互支持,获得身心的愉悦,获得身体的健康……

电视连续剧《不如跳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幸福,给城市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李君如今能有“养生不如跳舞!”“把吃出来的病跳回去!”的认识,虽说不算全面,但确实不简单。把那“养生之道”的药补、吃补、治未病通通都抛掉,动起来舞起跳将起来,不能不说是民众在“养生”问题上的一种进步,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张扬。兴许也与媒体近日爆出那“中医世家”张悟本“大师”,吃绿豆、萝卜、茄子,《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的骗人把戏和伎俩有关

近年来,那自称“出身中医世家兼名牌大学毕业”的张悟本被一些电视台热捧为“中国食疗第一人的养生大师”。他的讲座出场费飙升至20万元,随后北京“悟本堂”开张,他的养生咨询挂号费竟然高达2000元,就是这样的号都已经排到了2011年3月。他所写的养生专著据说卖出了300万册。他那“绿豆治百病”的理论令全国大部分地区绿豆的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立马飙升数倍。但从今年5月份以来,媒体又陆续揭露了其身份和学历是做假,卫生部也组织专家、学者批驳其“养生”理论,张悟本一夜走红之后又一夜倾颓。6月2日,张悟本的“悟本堂”被北京城管部门以“违规建筑”的名义拆除;此后两周,张悟本所著养生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各大书店悄然下架,一名下岗工人所造就的神话从此崩塌

回想60多年一路走来,这种一阵风被骗了的事儿我们还见得少吗?其实,时下之所以“养生乱象四起”,跟那“十年文革大乱”一样样,皆因祸起于中医的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哦!

李君就曾问说过,王兄,如果只有“治未病”的才是“上工”,那如今所有中医医院里的中医大夫们也包括您王老先生在内,岂不都是“治已病”的“下工”了?!我笑着说道:我可不是什么圣人,更无所谓上上下下什么的,都这把年纪了,明摆着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的事啊!在“治未病”上大做文章,炒作的是“治”字,关键也在“治”字上,要害亦在“治”字之上。无非是想做广告、找卖点、寻商机、好赚钱罢了。那“望而知之”的本事,知未病、识未病、治未病,知未乱、识未乱、治未乱,只有神仙、圣人才能做到。当下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中医教授、名医诸宿们都鲜有娴于此道者矣,更何况那刚岀道的中医愽士、愽士后等等菜鸟!明明是自个儿“防病于未然”、“防微杜渐”的事儿,却硬要你花些银两去治一治,简直就是忽悠老百姓。反正中国人始终为“圣人”而活着,何不打着“圣人”的招牌,骗你的钱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宰你没商量!

我后来给李君回了个Q说,你那“养生不如跳舞!”的想法很好,有创意!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跳舞的哦,要量力而行。那电视连续剧《不如跳舞》中的老汪不是跳倒了下来偏瘫失语了!还有那为情而来跳出了轨,引发婚外情成了第三者而自寻烦恼的邵总。我跟李君说,你不妨在自己的“愽客”上也秀秀跳舞的心得体会,与网上的朋友们共同分享交流

但从医学保健的角度出发,我始终还是坚信那注意饮食平衡、适当锻炼和放松心态,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观点,即“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减压”加上“预防接种、定期体检、了解自身、讲究科学”的28字模式,不失为最佳的科学保健方法。我跟李君说,其实,“养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景,预防接种、定期体检、有病治病那才是最大的现实!

昨晚,他又发了个Q过来,说认真要写的话就写本《养生不如跳舞——把吃出来的病跳回去》什么的,肯定有卖点。也有点中医的“阴阳互补”、“釆阴补阳”、“釆阳补阴””、“阴阳互釆”的时尚味儿!要我帮助从中医业务上把关,并请我当“技术顾问”,我可不敢答应。李君的笔杆子,可是一流的,书香门弟,官宦人家,家学渊源,我从不怀疑,他的文笔不会差于“张悟本”那鸟。当年他那作文曾成了小伙伴们的范文,后来在其所就读的中学里就有“才子”的称誉。那年高考,如果不是“不宜录取”的政策和只“同意报考”没“同意升学”的批语,兴许早就是某个名牌大学中文系、新闻系或古汉语专业的高材生,如今也早已退休颐养天年了

今天一大早李君又发了个Q来说道,如能成功,那我可就又要发了,王兄,你可得来帮我数数银子哦!我也立马笑侃道,哈哈!李兄,你千万别学了那“张悟本”又搞出个“李悟本”来,成了“李骗子”,吃不了可得兜着走啊!

我还告诉李君,那“京城最贵的名中医”张悟本的履历等骗局被揭穿后,政府主管部门对张悟本和“悟本堂”公司的处罚,仍迟迟未至。“悟本堂”常务副总吴威先生称说,将继续为“张老师”开拓海外市场,每年将可能“有3000万美金的收入”。他甚至还说:“张悟本不能干了,我们看‘李悟本’能不能”。你不妨找找那吴威先生做你的经纪人吧,兴许还可开拓海外市场嘀哦!〔京且〕

《易经》导致中国落后吗

中国人能生出白种人吗?

2010-01-2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2004年,杨振宁先生提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说之后。一些所谓的“自然国学”家针对这个问题,却反问道:“中国人能生出白种人吗”?想用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产生现代科学技术,只能产生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可见,这“自然国学”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全然无知。思想仍然停留在远古时代,与当今国家要推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国策完全背道而驰

很多人以为人类有多个人种,事实上应该说是有多个亚种,像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等等都只是一个亚种。不同的种群是有生殖隔离的,即两个不同的种群不能产生可生殖的后代。就像马和驴是不同种群的,虽然可以生出骡,可骡是不可以生殖的。而亚种类则不同,一个黄种人和一个白种人产生的混血儿却是可以生殖的。所以只要能生出人来,管他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这肤色又有何意义!反而增添了各种肤色人种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争斗

仅仅改变皮肤颜色应该不成问题。就目前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基因工程而言,就可以对一个细胞进行改造,再通过无性繁殖,便可以让黄种人生出白孩子来!

但涉及到基因的改变,问题就可能变得复杂些。其一:能引起基因改变的东西,目前大多是比较危险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至诸多变数。其二:即便是安全的,要想能在人类几万个基因里寻找到需要改变的,目前可能也还无法实现也没有必要。其三:要改变人种,不是当前看着是就是了,他必须是可遗传的、稳定的。这些问题虽然目前还暂无法解决,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相信会得到解决

学术上的事,绝无所谓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问题那么复杂。中国人不是照样产生了适合中国国情而源于白种人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等一系列的思想理论。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实行了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复兴和崛起了吗?)如今所有先进的东西绝大多数不都是从白种人那里学来,再由中国人自己生产出来,而为中国人民服务了

在所谓“自然国学”家们家中所用的、手上所玩的,那样东西不是从白种人那学来的,连身上所留下的“痘疤”也有白种人的影子。难道中国人生不出白种人,就只能固守其几千的传统,不用发展,不用进步,不用科学发展,不用搞现代化了!

其实,这问题问得也太可笑了!说真的,这个问题应该去问未来人,而不是问我们这群被未来人视为古人的人。这就好像在问唐朝人:“未来有飞机吗?”一样,不会得到答案

这只是“自然国学”家们的一种诡辩,弄口鸣舌,耍嘴皮子,于国于民于己毫无益处。〔京且〕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傅斯年

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说开来

2010-01-1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这话可是傅斯年先生早年所说的。他的意思是把一天当作二十一小时,留下三小时,让自己去思考。学思结合,不无道理

傅斯年先生〔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后来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做学问原则对学界影响极其深远。找什么东西?就是找证据、找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因而不强调主客观二分,比较重视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对认识的主观方面作了更多的分析,重视内省、直觉、思维加工和认识的飞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早就明确提出了对学习内容的思维加工问题,后来的诸子亦然,是古人的一种学习方法

海云青飞评:为什么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因而不强调主客观二分,根本原因是几千年一贯的中央集权太厉害了,把人管的死死的,不让人自由思考

傅先生承继了先人们的古训,如出一辙。但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与古人大不相同,开始有了主客观二分。有了科学实验方法,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他经过慎密地思考之后,找证据找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于1934年先后写下了《所谓“国医”》、《再论所谓“国医”〔上、下〕》和《关于“国医”问题的讨论》等文,在学界展开中医、西医之争,坚决反对中医。并说,“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盼望一切不甘居馄饨的人,有是非之心的人,在这个地方不取模棱的态度”

其实,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只学不思就会变成书呆子;只思不学就会变成空想妄想。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为书本所累,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也。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妄想,问题不会得到解决,也就只会产生更多的疑惑。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而如今的社会可不仅仅是在于有真学真知,而在于把真学真知变成真行真做。学以致用,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努力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我原以为如今的大学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因为大环境改变,各方面的条件都好多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先进文化的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等思想观念应有尽有,不断发展。在中西文化比较之中学习,自然会产生诸多问题和撞击出火花来,其实不然!

我们那个时代,学生以学为主,不得思,思不得,即便有人敢于独立思考也只是私底下里的苦思冥想,还整天提着心吊着胆儿!可如今的大学生们却是得不思,是得思而不思!

为何?像中医学院的学生究其原因不外有四:首先是时间不允许。药性赋、汤头歌、内经原文要背;人体解剖学、组组织胚胎学要背;英语、古汉语要背;自然辩证法要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要背。古今中外都得学得背,哪有时间来思,学生早已成了电脑中的内存卡了!其次是烦人的就业问题。只要门门功课考个优秀,成绩优秀报告单在手,就业准比成绩差的强,考上公务员更是了不得,思有何用?三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市场经济大潮之中,急功近利,全身心地做学问,投入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能够“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的人!又有几个?四是以学习继承为主。纸上写的,书上记的,先生说的,大抵都不会错,思之过多反而会添乱,滋生出许许多多猜疑来,而最终会被斥为数典忘祖的掘墓人。因而一学足矣,不必思也不用多思

我的一位学生,后来成了单位领导。一次到上级领导家谈事,领导家人说腹胀、嗳气、反酸,想不到学生脱口而出:香砂六君丸!我是知道他的,毕业之后从没上过临床,一直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我在一旁真不知说些什么好,不禁为之深感汗颜

又有一位南方某中医药大学的所谓中医硕士,后来考了个在职“漏嘢”愽士什么的。在学校大院放话说他能治好“糖尿病”,连有病的老太婆们都知道他是在吹牛!听说是有昏迷病人也是脱口而出:安宫牛黄丸主之!犹如速成识字班的学生识字,按步就班,对号入座

其实,就连西医卫校毕业的中专学生,都会先询问病人病发情况、原有基础疾病、各项检查结果,首诊医生的意见,然后才会开口。先别说现代医学的客观的检查,单凭中医的所谓四诊八纲、望闻问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论治也都得先弄个清楚明白。却不加思索,全凭感觉,信口开河,处方给药。如此临床思维,实属低能。可见如今中医教育堪忧,中医之事业更是令人忧患!

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发展或是为社会的发展而思考,人类社会的万般精彩,何时离得开思想,人总得有思想地活着

然而,在红尘滚滚的人世间,事业、名利、学习、生活,精彩纷呈,每一个人从中都有自己的追求,却往往少了对思想的追求。人一旦拒绝了思想,思想便会毫不留恋地离你而去。而人一旦失去了思想,也就失去了人最为珍贵的东西,人所创造的财富、以及人之本身,都会失去一份内涵、一份灵气

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通过科学实践检验和逻辑思维检验,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医生若失去了科学思想,慎密的临床思维,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就是不负责任,草菅人命!望而知之,甚至不望而知,只有中国古圣先贤、神仙般的英雄人物才能做到,凡夫俗子难矣!

最近,温家宝总理也提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而大学,正应该是培养人如此思考的地方。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功利化、庸俗化,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有高贵之心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先生逝世之后葬在台湾大学校园内。学校行政大楼的对面架设有一口“傅钟”,上下课都会响二十一声,以告示后人,不仅要学习,也要留点时间去思考。〔京且〕

医学越来越进步吗?宏观上看是在退步!

海云青飞按:表面上现代医学在不断进步,但是从更加宏观的层次看,人类的医学是在不断的退步,比如地表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了,身在贵国,我们吃不到可以完全放心的食品,呼吸不到纯净的空气,喝不到无污染的水;人类之间互相伤害的本事也越来越大


医学模式的回归

2010-01-28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自从1977年4月号美国《科学》杂志上刊发了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乔治·L·恩格尔《呼唤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一文之后,“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便成了当代医学之旗帜。随后医学模式仍不断地延伸扩张,什么“ — 环境”的、“ — 飮食”的后缀词不断增加。甚至已经有人认为医学的当代模式,正在发生着从“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向“人文医学模式”的历史性转换,把医学看成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

于是乎从远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到我国古代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等等理论体系的所谓“自然哲学医学模式”,都纷纷登场,出来表演一番。因而产生了什么“人天观”、“宇宙生物观”、“全息论”、“阴阳术数构系”、“时相医学”、“治未病”、“道医学”、“气理学”等等理论来。这些所谓理论之所以说它们无用,是其混淆了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含糊模棱,毫无定见。既不了解人体的生理、生化及物质代谢过程和病理演变情况,也不知道药物的疗效判定和药物的动力学原因。容易误导患者,以至延误治疗

有人认为,作为精神医学教授的恩格尔不满于以“还原论”为主导的生物医学模式唯一性的解释是对过去医学模式的批判性反思。他认为在人类疾病和痛苦的分析谱系中,企图提供“说明一切”的模式是不可能的。恩格尔热切地希望医学走向多元解释、多元关怀,于是他提出了“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也有人认为,这是恩格尔在寻找不到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致病原因之后的一种托词。就好像西方人强烈的宗教意识一样,正好反映了他们对宇宙、对人生和对未来世界的忧虑和怀疑,在忧虑和怀疑还得不到准确回答时,只能暂时相信上帝。思格尔也只好相信了新的医学模式,不得已而为之,用心理、社会的原因来进行诠释

还有人认为,心理继承受力的不同,以及同样的社会情况下,同样的生活环境下,有人有病,有人却无病,背后难道就没有一点点生物学的因素?

更有人认为,心理的应由心理学方法去解决;社会的应归社会方法去治理;环境的应由环保方式去进行处理;人文缺失的应由加强人文教育去弥补;其他等等方面的问题都应归相关部门的科普宣传方法去教育引导。否则医学什么都管,眉毛胡子一把抓,岂不成了大杂烩了,社会有分工,术业有专攻哦

应该肯定,新医学模式直接推动了心身医学、社会医学的兴起与建制化,促进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医学哲学多元模型与卫生服务人性化的制度转型。但是,“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並不是人类医学的最终模样

其实,恩格尔的理想也不是构建终极的人类医学模式。恩格尔是一位临床专家,不是理论学者。悉心揣摩恩格尔创立新医学模式的动因,会发现这其中既有其个人的从业体验,如临床应诊时的感悟、对精神疾病大量非实验室指标的深层理解。也有时代潮流的投射以及医疗服务困惑的苦闷,如对主诉的漠视、对实验室指标的过度依赖、高新科技背后医疗支出的高涨和医患情感纽带的几近断裂。医患之间知识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等价值体系的缺失。等等都在改变着医学的人文及公益性质

恩格尔的新医学模式也有其短板,给反对者留下了诸多突破口。一是医学所研究的人不就一个活生生的大生物?难道是别的什么东西!随着现代生物学对人类研究的进步,更多的生物学证据会浮出水面。譬如精神分裂症的基因表达研究,足以改变精神疾病生物因素“弱解释”的局面。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相当一部分疾病的生物因素“弱解释”将转变为“强解释”。二是新医学模式的“心理、社会、环境、乃至人文解释”如何建立与生物医学模型等量齐观的规范化、标准化分析模型与技术规程。这是在向新医学模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提出质疑,逼迫新医学模式中的“心理、社会、环境、乃至人文解释”,要么走入客观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要么退出主流行列,仅仅作为边缘力量而存在

可以说,以上二块短板,对新医学模型的成长都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杀伤力。尤其是后者,它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在当今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难道“人文医学模式”真能解决生物医学的问题!在医疗科学技术上非科学化的人文社会学科是否具有独立成长的空间?

不可否认“生物医学模式”是继人类有史以来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和“机械医学模式”之后,最科学的医学模式,它对近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针对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方面,使其发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提高了人均寿命率;在临床医学方面,借助细胞病理学手段对一些器质性疾病做出定性诊断,无菌操作、麻醉剂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减轻了手术痛苦,有效地防止了伤口感染,提高了治愈率。为人类的健康和繁衍,功不可抹,至今仍在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主流医学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们对生物学医学的研究尚未深入,更没穷尽,所以在坚持新医学模式的人们看来,其基本特征是把人看作单纯的生物或是一种生物机器。即只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忽视病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性

其实,就拿药物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来说,并不是人们闭着眼睛所攻击的那样,只把人看成是一具机器。相反,更重视心理因素对人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影响,要说一种治疗方法有效与否,一定要排除患者自身和医生对疗效的心理偏向因素!

在现代生物医学看来,任何疾病,包括心理障碍、精神疾病,都只能用生物机制的紊乱来解释,都可以在器官、组织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态、结构和生物指标的特定变化,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思维的形式化往往不是病,就是健康。难道现在正在进行和即将开展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干细胞等等研究,不正是说明了这么一些问题,而且是在更微观的层面进行吗!

还有人认为,对某些功能性或心因性疾病,无法得出正确的解释,更无法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样就必然不能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的全部本质。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功能性或心因性疾病乃至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面性、本质性的解释和治疗效果等等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和医学从业人士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001年2月,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基本完成,这意味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开始。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研究目标是要搞清楚基因组在特定条件下的表达谱及其功能表现,而这与疾病状态、健康状态密切相关,与医学密切相关。现在已经广泛研究基因组学与医学、基因组学与疾病,基因组学与癌症,基因组学与免疫,基因组学与细胞功能,基因组学与学习记忆,基因组学与行为,基因组学与人类进化等等重要课题。基因组学与临床医学直接相关,其研究领域已涉及治疗、诊断、预防、遗传等等方面,高通量技术的应用更为基因组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增加了力度、速度和效率

2009年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坚决支持扩大胚胎干细胞研究;改变政治干预科学政策;促进胚胎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发展。解禁对干细胞研究的联邦资金限制,这将大大促进干细胞研究进展。癌症、糖尿病、帕金森综合症等一系列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包不少慢性疾病都可能是干细胞变异和受损所引起的

干细胞研究可以运用于生命科学、新药试验和疾病研究等等方面。像在对新药的试验上,可以直接用人体干细胞进行试验,不用再通过动物实验的环节,毕竟人体和动物在代谢上有很大不同,大约80%至90%在动物实验中通过的药品,会在人体试验中被淘汰。人们十分看好干细胞研究的前景,预测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干细胞研究和应用会在生命科学、新药试验和疾病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人类基因、蛋白组学、干细胞等等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类本身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完全有可能使医学研究重新回到生物学上来,回到新的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上来

现代生物医学已经有了本质的发展,不能再说现代生物医学是片面的局限的了,因为它的研究已经从微观体现到了整体,影响到了整体,从而会改变人们对恩格尔新医学模式的看法。心理、社会、环境、飮食等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心理、社会、环境、飮食等等原因所导致的问题在其背后的生物学原因目前尚未探讨研究清楚之前,只能暂时由其各自本身人文本质所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解决。一但人们将其背后的生物学原因彻底弄清楚之后,那将是医学科学技术的另一番天地

当然,越是高新科技的其费用越是高企,越应注意人文关怀。就医权也是人的基本人权之一,国家应当制定更加正义公平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逐步降低诊断治疗成本,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使人人都能享受到现代生物医学所带来的福祉,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确保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落实。绝不能再象以往那样,人分三、六、九。贫下中农是传统医学的“一把草、一根针”;革命干部是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牛鬼蛇神”,乃至被打倒的国家主席、开国元勋却反遭医学的迫害

当崭新的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出现时,可能又会有这样或那样一些所谓持“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思想的人们会出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提倡的既整体观又个性化的传统“人文医学模式”。但此之整体观、个性化与彼之整体观、个性化已有了质的变化,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现代医学的整体观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明确的,不是模糊的,是有物质基础的。传统毕竟是传统,人文终究是人文,而不是科学,它们缺少科学应有的特质,忽视了医学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

别老跟在人家屁股后头,拾人牙慧了。如果我们现在满足于现状,停止前进,则必将失去争夺现代生物技术领先者的机会,我们的医学科学发展又将会落后人家几十年上百年,到时国人将悔之晚矣!〔京且〕

怎么才能学好中医?有三个诀窍

中医三昧

2010-03-23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大千世界,人分三、六、九;医有上、中、下。所谓“上工治未病”,只是有钱、有闲人份儿的事,平民百姓两餐尚且不易,绝不会无事找事,没病找病,花钱请“上工”去看、去治“未病”。现代医学的锻炼身体、飮食卫生、预防接种、环境保护、心理平衡等等,是一种廉价的预防科学,则另当别论

如今,上医院看病的人大多是“已病”,所以,按中医经典理论所言,医院的医生多是凡夫俗子的“下工”。但“下工”亦有上、中、下之分,犹如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与阳;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与阴一般

余事中医四十有五年,虽未能成正果,但深谙业中诀窍与精义,所谓中医三昩也!

  • 一昧为“悟性”,即直觉顿悟

    谙熟《黄帝内经》及此前的巫彭、巫咸之道,望而知之。望、闻、问三诊之后,即是切,“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连祖师爷扁鹊那鸟都说:特以诊脉为名耳是假借诊脉为名义以骗人的玩意。于是打坐入定、冥思苦想、注念存思、神状当然、六通境界、六根互用、神乎其神、望而知之、取类比象,象什么即是什么,食什么补什么,如今已鲜有娴于此道者。自诩为“中医始祖”、“唯心真理”。所谓“内景返观”、“内证实验”是也

  • 二昧为“算法”,即阴阳术数

    尤其谙熟《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所补注的“运气七篇”。四诊之后即是心算,或掐指一算,或操持罗盘。什么天人合一、五行始终、生辰八字、天干地支、奇门遁甲、河图洛书、五运六气、司天在泉、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客主加临、正气来复、六病欲解、子午流注、阴宅阳宅、面相掌相、象数理占。自诩为“易学术数”。所谓“命理医学”、“预测医学”、“时相医学”是也

  • 三昧为“经史”,即所谓辨证论治

    四诊之后,据“经典”与“历史”搜索一番。虽说是“经典”,但已非原著,有涉“修正”之嫌,是筛选过的所谓《内经选读》再选、现代《中药学》、《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乃至《温病学》等等所谓“新经典”如何辨?虽说是“历史”也只是历史唯物的《中国医学史》上华佗、扁鹊、仲景、温病诸家乃至天下方家如何论?一知半解,略知一二,阴阳五行,辨证论治,国身治同。望闻问切、四诊八纲、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辨证辨病、处方用药、稍为加减、鹦哥学舌、依样画葫芦。心中早已盘算着现代医学如何说怎么做,只是口中不说是了,是变了味的“传统”。当下,学院派的中医大抵都属此昧,其不为“悟性”、“算法”二昧所认可,却反斥诸二昧为“唯心”、“迷信”。自诩为“唯物辩证”。所谓“经典理论历史经验医学”是也

此三昧之中,“经史”一昧可谓“下工”中之“下工”也。但其为当今所谓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者的中医专家、教授们所推崇,视为“地道”、“正统”,也是国家教学大纲所要求。在所谓“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学点现代医学知识,乃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但其中又可分为三派,一派尊古,一派创新,一派骑墙。可谓乱象丛生,自己尚不清不楚、不明不白,遑论治病救人了

四十五年前,余初入此道,便在如今所谓“如果三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或“入院即用西药”的中医院见习。所见则与今截然不同,患绝症的老先生躺在病榻上指着其黑色焦燥的舌苔,操着浓重的桂北口音曰:此为黑燥苔!单那“大病历”可谓学弟学妹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望闻问切倍加详细,引经论据都得说出个道道,条释分明。只是少缺了“悟性”和“算法”神乎其神的本事,单一本病历写下来就好几十页。辨证施治,每天一剂,都是慢性的“不治之证”,耐着性子慢慢熬

此中三昧,科学乎,玄学乎,经典乎,理论乎,经验乎,学者心知肚明!

其实,中医从来不会也没有能力去思考人体微观状态下的疾病机理,只能从悟性中顿悟,整体上把握,从阴阳五行中论述,想当然而已。自设神秘,片面夸大儒家的社会伦理观,佛家“禅宗”的直觉顿悟,道家形而上的“道”和“玄观”等等思想对中医的影响。没有对疾病机理的微观状态的认识,就理解不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知识的贫乏及思想的惰性以致人们根本没有能力去理解现代医学的进步,同时也无法认识到中医理论的落伍

传统文化只是给古人使用的,现代人能不能用,就得看它适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民族的就是民族的,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仅仅是就文化内涵而言。民族的能不能成为世界的,普世价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尺

有人甚至宣称要以国人所谓的“人文科学”、“自然国学”去挽救“现代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人文却始终是人文,其指向不明,难以企及。谁要想挑战一下这个科学的“霸权”,那就不妨头撞南墙去试一试,看看能否穿墙而过不致头破血流。〔京且〕

张仲景历史上有这个人吗,张仲景是否存在

张家原来无此假儿孙

2010-02-10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近日,网友张教授在其《张仲景疑案》一文中写道:“我综合研判了有关张仲景的史料。我发现,不用说要我承认张仲景为医圣十分困难,就连历史上是否真有张仲景其人,我也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从与张仲景有关的文献疑窦;张氏谱牒研究没有发现张仲景;长沙太守名单中没有张仲景;《伤寒论》所表达的思想没有前提;张仲景墓祠之迷等五个方面作了详细分析论证,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质疑张仲景的历史存在

不独有偶,两年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何健东先生在《河南中医》2008年2期上发表了《谈“张仲景见王粲”故事之真伪》一文,作者指出:《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的“张仲景见王粲”的故事,从常理、医理、史料等方面来分析,都是存在漏洞的。作者主要从《三国志》及《后汉书》中所记载的细微史料入手,结合医学及历史常识,认为故事中张仲景准确预知王粲落眉而死不合常识,再考证王粲的真正死因,系染瘟疫而死,从而证明这个故事是虚假的。由此可见张仲景仅有的几例验案可能都不复存在,没有医疗临床实践基础

笔者也曾撰写过《去圣方识真仲景》一文,以诉说自己学习《伤寒论》之后心中诸多疑问

张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说道:“进行中国人物研究的一个领域是谱牒研究。我本人与传说中的张仲景同姓。据我所知,全国谱牒研究最详细,几乎是代代可考,首推张氏族谱。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张门有望郡43个,其中南阳郡属最望一族。到目前为止,不但张仲景的名字不见于南阳望郡张氏族谱,就连《名医传》记载的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也未有记载。中国人向来喜欢托庇先祖阴福,尤其特别醉心于祖上的“先前阔”。祖上若真有张仲景这样的名人,张姓后人绝对是要大肆渲染的。有趣的是,至今没有任何张姓后人托庇到了张仲景或其医学入门师傅张伯祖的阴福”

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仁者寿。祖上能出个“医圣”是何等耀祖荣宗,张家后人却不当回事,连个族谱都不曾记载。难道以医为下九流,故无人寻宗认祖,托庇其祖上之阴福?!

笔者以为,其它几点,诸如“文献疑窦”、“医圣说”、“见王粲真伪说”、“长沙太守说”和“墓祠之迷”等等姑且勿论。张教授作为张氏族人,其所述“张氏谱牒研究没有发现张仲景”的史料、史实弥足珍贵。张仲景为东汉时期传神般的人物,却没有谱牒和传记可考。既无此人,何言其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使世人都知晓,原来张家无此假儿孙

若查无此人,则一切皆为王叔和托辞作假!清代中医文献学家徐大椿所说极是:没有王叔和,就没有《伤寒论》!据张教授所说,另有学者考订《伤寒卒病论序》之后认为,这个序言至少有一半是王叔和所写的。《宋史·艺文志》记载《金匮要略方》三卷和《金匮玉函》八卷,皆称为王叔和所集。可见,宋人早已发现了王叔和伪托张仲景之名所做的捏造,真“医圣”乃王叔和也!

其实,明清时代众多医家,像方有执、张璐、吴仪络、周扬俊、黄元御等对王叔和都有所质疑,只是为“圣”者违,只说“错简”、“遗漏”,不好说其伪托造假罢了。甚至也还有像喻嘉言、程郊倩等人大骂王叔和的

《伤寒论》到底出自谁之手笔其实如今已不重要,它的存在只能说明那个时代的医疗技术水平,那个时代的水平绝不会对比现在高明到那里去,只能作为过去的历史。到了后来的温病学派,由于临床医疗实践的困惑,则干脆弃之一旁,另立新说了

历史毕竟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历史的再现往往有不少虚假的成分。就像那滚滚流淌着的粘稠的黄河水,虽说是由一滴滴水组成的,但你说要从中找出一滴滴清澈的水来以证明什么,能找得到吗?

其实,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不认真去探究中医理论产生和形成过程的人们,差不多都会把纸上写下的,当成真的,书上记载的,当成实际上已经做到了的,并奉之为“经典”、“圭臬”。于是乎,后来的人们依样画葫芦,明显地带着描红的成分,在不知不觉之间陷入了一个个误区,而绵绵延续至今

在“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丰功伟積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个案验案背后不知隐藏有多少生死离别、悲痛欲绝和无可奈何的故事要诉说。老人家曾有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今天的中医史学家们,若不能全面了解历史上社会各界、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疏忽了体制操作以及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不能直接触摸与理解当時民众的生活感受,就会得出完全偏颇的结论

因此,更应该多一份心思,将历史资料尽量搜索得全面些、真实些。观察视野的重点应从帝王将相、上层精英转移到平民百姓、芸芸众生。以便更好地体贴地理解社会真实状态,不致将历史上所谓古圣先贤的医家们描写得如此神通广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于提出比时下任何一名医生都要强、要高明的错误认识。犹如“天不生‘仲景’,万古如长夜”,而甘冒侮弄历史真实的道德风险。以致误人误己,为害不浅。〔京且〕

针灸与经络没有关系吧

针灸万岁!

2010-03-06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中医的疗效如何?中医专家们总爱拿伟人、名人来说事,似乎只有他们认可了的就是科学的。近日所发行的《毛泽东品国学》一书中第十四章“毛泽东与国医”中就有“针灸万岁!”一节

针灸万岁!确是当年主席接见针灸专家朱琏时所喊出来的口号。可如今主席没万岁,朱琏也没万岁。其实,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上凡是被喊万岁的或不被喊万岁的都不会万岁!针灸至今也只不过两千多年而已,离万岁还远着呢

据传,一九五五年四月,毛泽东主席在杭州邀请著名针灸专家、卫生部副部长朱琏一起吃晚饭。在跟朱琏谈天的时候,主席说起了她的《新针灸学》一书。这本书是朱琏三月二十三日送呈主席的。主席不但全看了,而且颇为赞同其中说到的针灸与现代医学理论发展的关系。主席对朱琏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理论,对针灸治病的神秘提供了解释的钥匙。反过来针灸又能够给它提供丰富的实际材料。如进一步研究,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丰富与充实现代的医学,研究针灸,对医学理论的改革将发生极大的作用,是吗?”他征询朱琏的看法,朱琏肯定地回答说是的。主席也频频点头:“很好,医学理论的确要改革。”

开饭了,大家都举起面前的酒杯。主席也站起来,举杯沉吟着说:今天,该说什么祝酒词呢?

叶子龙接过话说:“今天祝各界大团结万岁。”

主席说:“不是。今天是祝针灸万岁!”他环顾几位在座的大夫,自己先喝了一口酒,接着说:“你们不要以为针灸是土东西。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的,将来各国都要用它。”

他让大家都坐下,自己也放下了酒杯,接着说道:“中医的经验,需要有西医参加整理,单靠中医本身是很难整理的啊。”

主席熟读史书,对历史上针灸的治疗作用不可能不了解。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约在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用针刺法使昏迷不省人事的“尸蹶”病人苏醒过来,经过其他综合治疗,使病人完全康复,被誉为“起死回生”的妙术。《后汉书·华佗传》里,也曾记载有华佗用针灸治曹操顽固的“头风”病。《旧唐书》有名医甄权的传记,当时鲁州刺史库狄苦于“风痛”,两手无法拉弓射箭,虽经不少医生治疗均未奏效,后请甄权诊视。甄权认为只需针刺一次即能痊愈。果然在针刺“肩髁”穴后,两手即能引弓而射。《宋史·许希传》里也讲到宋仁宗的病被许希用针刺医好。这些史书所述,都会给主席留下神秘而深刻的印象

令人奇怪的是主席在这里没有谈到针灸疗效是通过所谓“经络学说”原理而起作用,反而只是提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理论,对针灸治病的神秘提供了解释的钥匙。反过来针灸又能够给它提供丰富的实际材料。”并说“中医的经验,需要有西医参加整理,单靠中医本身是很难整理的啊”。“医学理论的确要改革”。可见,主席关于“针灸是科学的”的结论完全是建立在现代医学“神经学说”的基础上的

朱琏的《新针灸学》于一九五五年年由人民出版社初版发行,随后经历多次修改再版,深受读者欢迎。作者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针灸治病的原理,是通过激发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和管制机能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书中还强调了针灸治病的适用范畴以及独特的朱氏针灸手法操作要点,并在古人治病心得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种针灸治疗时出现的“针感”,描述具体生动形象;同时引入现代医学临床操作规范,在实践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书中收录的临证治验的部分医案很有参考价值

我们从朱琏的《新针灸学》中不难看出她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理论,积极探寻针灸治病强身之科学原理,率先提出了针灸的“神经学说”解释理论,她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来丰富、完善这一理论,并著成《新针灸学》一书,为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为弘扬祖国医学精华并造福全人类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效卓著

1960年冬天,因其丈夫著名法学家、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陶希晋同志由于在工作上追求真理、坚持法治而得罪了某位中央大领导,夫妻俩即被从北京下放到广西工作,陶希晋同志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委副主任、五塘实验区主任,朱琏同志任南宁市委常委、副市长,但她仍坚持在南宁市针灸研究所上班工作并带有一批学生

笔者曾有幸与之打过交道,并请教过她老人家。其实她自己也认为针灸的疗效也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针灸治病有其一定的适用范畴,因为她同样有针不好的中风后遗症病人。我相信她是已经明白了为什么治不好的道理

五十多年前,就有一位中医针灸专家认为针灸的原理是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学说”为基础的,而不是所谓“神秘”的“经络学说”,并得到主席的认可,实属不易。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理性的张扬。较之后来所谓的针灸专家们为了要证明“经络学说”、证明“经络”的实质和存在,几十年来耗费国家大量财力物力,不知要明智多少!

如今,已经有了不少更方便、更实用、更现代,而又不必介入人体的治疗方法,将逐渐替代针灸疗法,并起到了相同的或者更好的作用和效果。针灸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朱琏老人家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欢欣鼓舞。〔京且〕

现在中国与美国有多少年差距:100年

讲真话的赵晓

2010-04-1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2010年04月11日 09:51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赵晓在“凤凰网·博鳌一席谈”中表示:“中国在精神文明方面与美国相差100年都不止”。此话一出,在当今普遍缺乏诚信,造假成风,官员腐败,贫富悬殊,历史上的一些潜规则一再沉渣泛起的中国社会,迅速引起网友们诸多的关注和热议

赵晓称,中国在生态上,在体制上,在文化上,在公平上,在综合实力和人的全面发展上,与美国相差都十分巨大。中国的生态破坏、中国的腐败现状都远比美国严重。赵晓特别强调了人均收入的差距。他说,也许中国的经济总量在15年内就可以超过美国,但是中国的人均收入可能50年都赶不上美国。赵晓认为,正在爬坡的中国面对的是越来越危险的后半段,中国当前应该做的就是保持清醒,谦卑、冷静、同时努力奋斗!

在不到5小时的时间内就有上千位网友在网上发表评论表示赞同,跟贴表示推荐的更是不少。笔者不惴冒昧,将几位最靠楼顶的网友们的评论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2010/04/11 11:01 安徽省芜湖市网友 yrq1562:“这需要很大的勇气,真汉子,佩服!最恨夸夸其谈的...”推荐者〔7273〕

2010/04/11 12:48 陕西省西安市网友 fbyj999:“支持您的观点!!!!!!!希望中央政府加大惩罚腐败的力度!!!因为地方的权利太大了,贪污的钱财估计远远比当国家总理的薪酬大几十倍的,甚至是几百倍的!!!!类似市长、书记,县委书记,乡长,村长等,那个的资产都在几百万,有的在几千万上!!!!”推荐者〔4872〕

2010/04/11 12:23 上海市浦东新区网友郑宜朋:“当今的大陆被世界好多人批为拜金主义之最,斯文扫地,道德论落;什么社会主义?相去何止千里万里!在中国有几个学者和高层能正视现实,讲真话,不讲假话;一针见血,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来,真正为中国做点好事,阻止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腐败。就这一点,为勇于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赵晓教授叫好。我们不能再象皇帝的新衣那样下去了。”推荐者〔4651〕

2010/04/11 13:31 湖北省武汉市网友牧牛博客:“表示赞成,与赵先生有同感,但无能为力。反腐败,订立制度是必要的,落实更为重要。搞了那么多规定,没有一个落实,有什么意义。腐败最不该出现的领域:教育、科研、军队、医疗。可是这些领域腐败惊人!”推荐者〔3388〕

……

真不知道我们在其他领域还有多少差距,谁又敢于像赵晓教授那样站起来说真话!真话虽然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

我们不是没有讲假话、空话、大话的历史,最后导致“文革十年”的灾难。背离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普世规律,也背离了探求真理的精神

其实只有清楚明白了与别人的差距,认识了自己的不足,才会迎头赶上。否则,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必为世人所诟骂

我们在现代医学、现代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上呢?跟人家的差距又是多少!可能有人又会出来说大话了,我们的唐医、国医、中医比他妈的美国佬的现代医学要先进好几千年了。殊不知,美利坚合众国从华盛顿总统开国算起,充其量还不到300年的历史啊!

笔者以为,赵晓教授与那些跟贴者和推荐者决不是不爱国,而是爱之愈深,痛之愈切!

中国要真正要跨入先进的现代化国家行列,必须在社会保障、贫富悬殊、腐败控制、环境安全等方面,不断改善,赶上发达国家。不仅仅在于经济体制改革,而关键在政治体制改革,在民主化和科学化等等方面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才能真正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京且〕

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四个阶段:气、 理、 实、 科

2010-03-25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落指敲下这篇文字,缘起于退休之后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作的比较思考。中国古代哲学的学术脉络,虽有儒、释、道三家的“经学”之说,但就中国古圣先贤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和他们心目中客观世界的图像而言,大致经历了:

  • 先秦以后至宋明之前的“气学”
  • 宋明“理学”
  • 明清“实学”
  • 直到明清之后乃至民国初期,才逐渐出现了“科学”。所以中国的学术发展,大致经历了所谓气、理、实、科四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气”是什么?这不仅是中国哲学所研究的课题,也是中医理论和气功理论所要探讨的对象。“气”这个概念和其他概念一样,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步完备起来。在春秋战国时代,它基本上是以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而出现在文献之中。《左传·昭公元年》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声、色、味都是物对人所发生的作用,疾也是一样,即能使人得病。阴阳风雨晦明六气,除雨之外,都不是个具体的东西,而只是天的一种作用。战国时期,庄子又把“气”与“形”联系起来。汉代董仲舒把“气”的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不仅讲到同类相感,同气相求,而且成了其“天人感应”理论的基础,逐步明确“气”是构成天地人物的形质材料。后来又提出了阴阳二气、元气、精气等等各种不同的气,几乎每一事物都有一伴随着它的“气”。到了后来,“气”除了其物质性、功能性之外,还在有其精神属性。所以中医理论就形成了所谓“精、气、神”的学说,它们通过脏腑、经络,不仅互相联系,而且相互作用着。但是,对“气”的本质始终缺乏实质性的验证

宋明理学,我们从朱熹和呂祖谦共同所编辑的《近思录》中可窥其梗概。其主要内容是以“道体”和“性命”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主静”、“居敬”的存养为工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为圣”为目的的学说。虽说是中国哲学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而且这个时代还有了指南针、火药、活版印刷的三大技术发明。但宋明理学终究还只是对事物本体与现象、理与气、心与物、动静观、知行论、人性论以道德修养方面的所谓格物致知等等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正如后来的科学家任鸿隽先生所说,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多钻研故纸,高谈性理,或者如王阳明之格物,独坐七月;颜习斋之讲学,专事三物,即有所得,也和科学知识风马牛不相及”,“或搞些训诂,为古人作奴隶,书本外的新知识,永远不会发现”。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和认识事物的本质问题

明清实学较之宋明理学又进了一步,它是由宋明理学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明清实学的时代精神主要为“崇实黜虚”,具体的表现为批判精神;经世思想;科学精神;启蒙意识。明清实学成了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明清实学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化,“西学东渐”之后,开启了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之法。开始对长期昧于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关锁国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但是,统治阶级乃至国师们仍囿于“西学源于中法”、“用夏变夷”、“所谓西学,盖工匠技艺之事也”等等之说。因而始终无法将中国引向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导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社会。这主要是由于封建势力及其传统思想的强大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微弱以及其实学思想不彻底所造成的,不能不说这是其局限性所在

清民科学是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叩关而来,步步进逼,给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中华民族以极大的震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堂堂之“天朝上国”,在洋人的坚炮利舰面前,损兵折将,割地赔款,威严扫地,“恒古未有之变局”促使更多的国人去考虑应对的办法。按照祖宗成法与传统老例办事已经无济于事,以天地、圣人、祖宗三者所形成的政权、神权、族权为主的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非变不可!应当“师各国之长,兼收并蓄,悉心致志,务在探其阃奥”。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御外来之侵略。但仍有“洋务官僚派”与“维新思想派”的不同。“洋务官僚派”虽然曾受过早期“维新思想派”的影响,但终究没能因此而改变顽固保守之本性,甚至影响至今。1909年至1929年清末民初留美运动持续了20年,经历了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在这20年间,中国的政局急剧动荡,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等等。从1904年起,经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美方多次艰难交涉,美国政府于1907年同意拟将“庚子赔款”中超出美国实际损失部分的赔款退还中国,用于派遣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这批赴美留学生与各类官费留美生和自费留美生共同组成了一支前所未有的留美学生队伍,形成留美高潮。这一运动伴随着政局的动荡和近代化历程的演进,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由涓涓溪流逐渐发展成颇具声势的洪流,并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诸多影响。可惜的是那段历史已被人们所渐渐淡忘,那个时代学人们的思想早已湮没

纵观中医的历史,无论是“气学”,抑或“理学”、“实学”的不同历史时期,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始终离不开“气”。“理学”和“实学”只不过是对“气学”的进一步诠释

人身的阴阳之气、五行之气、五脏之气、六腑之气、元气、真气、精气、神气、血气等等都无法脱离得了“气”。致病的“六淫邪气”、“脏气不和”、“腑气不通”乃至后来的“戾气”、“疫疠之气”没那样与“气”无关。病机的“气机不畅”、“气不下行”、“气逆而上”、“气滞血郁”、“气有余便是火”都与“气”有关。治疗的“补气”、“行气”、“和气”、“顺气”、“降气”“清气”乃至“针灸得气”无不是在于“气”。几乎疾病的辨证论治无一不与“气”有着紧密的关联

中国古圣先贤们不仅用“气”来解释“疾病”;而且解释“物”用“气”;解释人和社会用“气”;解释“精神”也用“气”。在“气”的统领之下,对人和天,也就是人和自然以及主观与客观都混为一谈,是知其“气”,而不知其所以为“气”也!

把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看成是“西学源于中法”、“普通的工匠技艺”,自己却仅仅停留在对虚无飘渺无从所知的“气”的理解上,表现出了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为统治者服务的士大夫们的无知与傲慢。可以说根本就不懂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实质、作用与能量,不懂得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区别,更不懂得科学技术与中国古圣先贤们的“圣人之道”的本质差异!殊不知精密科学的精神,是真正全人类的精神!甚至现今还有人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以“气理学”开创所谓“中国传统科学”、“东方科学”、“自然国学”的新局面,企图“用夏变夷”

胡适先生曾就人们要批判和清算他时说过:“……要清算胡适,便是胡适在几十年来提倡科学方法”,这个科学方法的要点是“拿出证据来”,即“什么东西都要拿证据”。他还说:“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据胡适先生解释,有人最怕的是他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批判和清算他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个方法所造成的“流毒”

因为长期以来,胡适先生总是对学生说,他考证《红楼梦》、《水浒传》,就是要借这种人人掌握的小说材料提倡一种科学方法,教年轻人掌握这种方法,等于孙行者身上有三根救命毫毛,保证他们不受任何人欺骗。什么东西都要拿出证据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种方法可以打倒一切教条主义、盲从主义,而不被人“牵着鼻子走”

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确实要好好思考一下,我们的思想是否还要停留在气、理、实之上,或是坚定不移地迈向现代科学发展之路!〔京且

中国人要有怀疑精神

2010-01-14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认为人是神创造的。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则把创造万物、创造人的功劳全部归功于上帝。人们普遍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上帝根据他的旨意在7天之内创造出来的。在《圣经·创世纪》中甚至还说,女人是用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的。在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

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和宗教势力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这种说法成为不可动摇的观念。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上帝造万物”显然早已成为神话。可是,在150多年前,揭穿上帝的谎言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证据,更需要非凡的勇气!

从17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开始转变。当时,大量的事例已经表明,生物必须同它的生存环境做斗争,惟其如此,才能生存和繁衍,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淘汰,直至灭种。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由此得出结论: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少数原始生物,经过漫长岁月的变异、遗传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至复杂,不断地进化而成的。所谓的“上帝造物”、“上帝造人”只不过是个弥天大谎,上帝开始被人们所怀疑

1859年,达尔文呕心沥血20余年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他的进化论思想使学术界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轰动。达尔文的这些论点立刻激起了轩然大波,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但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物种起源》招致不少非议。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被戳到最痛处的教会势力还疯狂叫嚣要“打倒达尔文!扑灭邪说,拯救灵魂”。宗教势力和科学界展开了一场大论战,然而,真理是不可征服的!最终,科学战胜了神话。紧接著,达尔文又开始他的第二部巨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的写作,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和严谨的科学论断,进一步阐述他的进化论观点,提出物种的变异和遗传、生物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重要论点,并很快出版这部巨著

晚年的达尔文,尽管体弱多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连续出版了《人类的由来》等很多著作。达尔文在其《人类的由来》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从猿到人”的进化模式。现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论观念已经成为人类的常识。达尔文本人也认为“他一生中主要的乐趣和唯一的事业”,就是他的科学著作

怀疑上帝,可以说是达尔文创建进化论的动因。《物种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因为《物种起源》的出版标志著十九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日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现代生物学中一个最重要的观念

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的古老传说,但中国古人只信其有,而不敢言其无,更没人敢于怀疑和批判。中国古人最值得注意的是缺乏西方理性中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科学的探讨始于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在于怀疑,越是怀疑提出的问题就越多,所以说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但科学不是怀疑一切,而是有组织或有条理的怀疑,要做到这一点就得靠批判,批判绝不是乱骂一通,批判要讲道理,要符合逻辑,要有根据,要讲究论据和证据

从古希腊人的讲智慧;笛卡尔在普遍怀疑基础上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批判;再到马克思对整个旧世界的批判,无不贯穿着怀疑和批判精神。这并不是说西方人只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无信仰,其实宗教就是西方人信仰的集中表现,但西方人强烈的宗教意识正好反映了他们对宇宙、对人生和对未来世界的忧虑和怀疑,在忧虑和怀疑还得不到准确回答时,只能暂时相信上帝。从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西方人对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上帝是敢于提出怀疑和批判的。有了怀疑和批判就会不断地思考问题,这种怀疑和批判的躁动就成了推动认识不断前进的动力

中国古人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热衷于偶像的崇拜,老祖宗的东西绝对动不得,要世世代代传承。在学术观点上更是崇尚“说止于无险”,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不同于西方人的敢说敢做敢为

西方人总是怀疑现象,分析现象,从表入里,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寻找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因而产生了解剖、分析、还原的科学实验方法

中国古人则承认现象,不怀疑现象,但是强调现象的变幻无常,善于从变幻不居的表面现象而不是其背后的真实中去寻找所谓的规律,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感觉加类比。中国古人的这种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的分析思维方式相比较,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不求甚解”,满足于在“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的大自然之中悠然自得,不去思考“终极问题”,甚至讥笑别人是“杞国无事忧天顷”

因而使得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理论始终停留在古代哲学思辩方法之上,缺乏明晰性、确切性和实证性。更缺乏不断更新和积累的动力,不能“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中国古人也不是没有一点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但遗憾的是这种精神犹如凤毛麟角。有人说,以色列强大的秘密就是怀疑和辩论,也有人说,犹太人聪明是因为两个犹太人有三个脑袋。中华民族真不知能有多少个脑袋?!这也许才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理论落后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因此,中国人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要像达尔文那样勇于探求科学真理,不墨守成规,积极进取,坚信人类和自然界都是不断进化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老祖宗们历史上所留下的,不是教条,只是他们当时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后来的人通过自己的实践会产生新的认识、新的发现,通过科学的总结,形成新的理论,从而使人类对客观事物和整个世界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京且〕

中药取象比类法不是中医最高境界

2010-06-13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术语,在其理论形成中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在《易》学专家和中医专家看来,“取象比类”所指的就是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与符号以表达和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直观的类比、象征形式以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即按象同类同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的演绎方法。是中国古圣先贤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又可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或者所谓“唯象理论”

按其所说,“取象比类”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所见到的“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的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出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取象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还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

估摸所谓“取象比类”其源自于古代《周易》的所谓“象数理占”的认知方法

在古老的《易经·系辞》有这样一段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说:远古时伏羲治理天下, 仰望天上日月星辰, 俯视大地山川形势, 观察鸟兽的皮毛文采和山岭泽壑的轮廓走向, 近的就取象于己身, 远的就取象于百物, 于是画出了八卦。并用它来再次领悟自然客观物质世界,以及人类社会内部更为深刻的德行,也就是所谓客观规律,用以描拟天地之间一切万事万物的情状

还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可见,“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虽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所以“象数理占”认知方法的基本模式是:象即为取象卦爻之类比;数即为象数蓍策之营数;理即为象辞象数之理义;占即为切入实际之判断。所以“象数”是经,“理占”是纬,一经一纬,囊括了世间万物与一切人事。所以“取象比类”就是取阴阳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构建,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事物作为范例,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有关联的结论,归纳为有相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的认知方法

从古代“意象”到“容貌”的解释来看,“象”与“相”二字似有借代、通假之处,古之山、医、卜、星、相五术都可归为一类。所以,天有天象,地有地貌,气有气象,星有星相,阳宅三要,阴宅风水。人有面相、手相、眼相、耳相、鼻相、舌象、脉象、五脏六腑之藏象等等。天地人合,三材七政,取象比类。医学在中国古代说白了就是一门“看相”的学问,故望而知之谓之神,然后才是圣、工、巧,于是据“象”、据“数”、据“理”作出判断的“占”来

如今又有人将“取象比类”与现在心理学、逻辑学乃至控制论领域的所谓“类比推理”相提并论,并认为科学家常根据“类比推理”会得出重要的科学结论,因而认为“取象比类”思维方式是科学的。即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而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其实,即便是现代领域的所谓“类比推理”也具有或然性和不准确性。如果前提中所确认的共同属性很少,而且共同属性与所推导出来的属性根本就没有什么关联,这样的“类比推理”就是极不可靠的、不科学的。其既不能表达对象世界自身本质性的抽象意义,也不能把握对象世界的相互之间的真实联系。机械地运用这种“类比推理”,必然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所以人们在运用“类比推理”时,应切忌生搬硬套,死抱住以往的老经验。在运用“类比推理”之后,还得做出科学实验验证,否则只能说是经验是假说,而不是科学结论。把经验、假说当作结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为数不少。因此人们在运用所谓“类比推理”、“实践经验”、“形象思维”或者“相似论”等等一些理念时,应当多一点警惕性,就会少犯一些错误!

更何况古代的所谓“取象比类”思维方式,比至于现代领域的所谓“类比推理”来,要幼稚得多了。存在着完全忽视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性差异,混淆其相互间真实性的联系,其指向不明,难以企及,都是些想当然和自以为是的东西!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在中医理论上的运用尤为广泛,已成了中医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其理论形成的关键所在

比如,《黄帝内经》中有:“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有五行,御五味,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等等的相关论述。并将这些论述所形成的概念和理论与从人身体上所感觉到的东西相类比而构建成所谓“中医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用以描述人的生命现象,预测个人命运的吉凶祸福,解释人所罹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用于人的养生保健、避凶趋吉、防病祛病。把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与这人世间、自然界所谓的规律和复杂现象都混为一谈

《黄帝内经》还将人体比附为一小宇宙,将五脏六腑与行星、季节、山川、甚至官职一一对应。因此它对生命现象、对“人”、对“人的疾病”的认识只能囿于古人当时对自然界,即对“天之气”、对“地之形”的认识的基础上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去认知。用“已知”的“天”、“地”来解释“未知”的“人体”,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和相互联系推知隐藏未明的人体所谓“脏腑功能与病理变化”和“经络、脏腑之间的联系”

《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的“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天地相参”、“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及“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等等所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即高保衡、林亿等人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所指出的:“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所谓“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是也!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对药物的选择,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就更为普遍了,可谓比比皆是

例如吃啥补啥,象什么就补什么。吃了动物的脏器就会补人体的相应脏器;吃了形如人脑的核桃就会补人的脑子;吃了形如肾脏、命门的豆类就能补肾

花类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那杜仲的树皮里有像“筋”一样的条状白丝“筋骨”,所以有人想到吃了这 “筋骨”,就会使人身上像树一样筋骨强健

树叶轻飘,易飞扬,故树叶类药,花类药多发散,如桑叶、薄荷叶、菊花、银花、连翘之类为发散类药清热解毒;石头沉重,易下沉,所以矿物类药多用于重镇潜阳,谓之安神,如滋石、龙骨、牡蛎等

而骨、肉、脏器之类则被视为所谓的“血肉有情之品”能治疗人身体中与之相同或相近部位虚损类疾病;龟版、鳖甲之类则谓之滋补肾阴

《本草纲目》中那李时珍还说,人的身上都是宝:头发、头垢、耳屎、膝头垢、爪甲、牙齿、人屎、人尿、乳汁、经水、人血、精液、唾液、齿垢、胡须、阴毛、人骨、天灵盖、胞衣、脐带、人胆等都是良药,都有着种种神奇的药效

等等不一赘言,“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所谓“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去推测描述人体各种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以及指导用药配方进行治疗、养生、保健等医疗行为。现在看来就显得十分笼统而又荒谬了,完全缺乏科学验证和实验证据

综上所述,可见古圣先贤们对生命的认知是先叩问自然、认识自然,同时又以对自然的认知的“意象”类比于人及其疾病,从而关注人的生命,去医治人的疾病

传统中医理论就是在这种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国身治同”的“意象”指导下,运用所谓“取象比类”的方式去思考人的疾病与治疗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说这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医理论的产生,有助于从事物同一性的角度,从宏观认识上把握人体所谓阴阳变化规律,寻究生命奥秘的尝试,具有一定意义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科学倡明的今天,人们对自身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后,仍然坚持固守,一成不变。只能说明这种所谓“取象比类”、“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不是科学理性的思维,也不是科学理性的推理,而只是想当然、自以为是的所谓实践经验,更不能掩饰其所谓中医理论的理性缺失

这些所谓“取象比类”、“类比推理”、“实践经验”,还只是停留在假说阶段,还没能总结出科学的客观规律和实验证据。仅仅是表面上的比附,是由此及彼、以其所知推论其不知的简单原始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而不是由表入里的科学解剖实验方法、精细的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

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新观点,新认识,新方法,新药物的出现,新的代替旧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实,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历史上陈旧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毕竟已经如烟过去

如果在现代社会之中,医学科学仍然囿于两千多年前古代的所谓“取象比类”思维模式,并将其奉之为经典、圭臬,不可逾越的教条,那就未免太可笑太可悲矣!〔京且〕

逼良为娼的中医

呼唤医疗人权

2010-04-02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其复盖面不断扩大,人们不仅只关注“医疗保障”的公平正义问题,而且已经逐步重视起“医疗人权”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医疗基本人权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医疗的目的,就是要治病救人,因此,在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必须以病人为中心,维护病人的人权,实为所有医疗机构及其成员最重要的任务

但是,大家在谈论“医疗人权”时,常常只提及病人的人权,实际上医疗人权还应包含医事人员的人权。医师的人权与病人人权息息相关,在临床医疗实务之中,不仅病人人权常被忽视,医师的人权也被侵犯,进而危及到病人人权

近年来,医患之间矛盾或纠纷的对立有日益加剧的势头,其后果是明摆着的,受害的是全体医务人员、患者和政府的公信力,没有一个是赢家。我国的“医疗人权”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应当引起政府行政及医疗卫生保障等等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在医疗保障体系确立的同时,应尽快出台相关的行政命令或法令规定,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和医疗人权公平正义的落实

现代医学是个要求很严格的工作,所有从业人员必须经受系统的教育和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执业资格和处方权。而现在,有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医院的中医医师,也可以自然而然的获得西药的处方权。他们没有接受正规的现代医学训练,却开现代医学的药物、检查和做现代医学的手术治疗,同时搀杂几副中药了事。这样既分不清到底是谁的疗效,也不利于各自的学术发展!

两年前,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专栏节目中,主持人王鲁湘与嘉宾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陆姓教授的对话中,引出了一段中医使用西药和西医诊疗技术是“逼良为娼”的说辞。招来世人及业内人士的非议和诟骂。可见,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如果医师人权受戕害,病人人权必定岌岌可危!

——主持人:谢谢陆先生今天就《中医的传统和出路》给我们进行的演讲。其实关于中医呢,现在有很多的朋友都特别地关心,所以今天我们也收集到了很多网友的问题,他说他也经常会去中医院看病,这是过去啊,他说但是每次走进中医院呢,却发现这些中医院一样让他去做各种各样西医药做的那些检查,而且呢给他开出来的这些药呢也常常都是西药,所以他就会觉得说这个中医院是不是披着西医院,啊,这个中医院是披着中医院外衣的西医院,说起来虽然有点拗口,但是我觉得好像也有点道理,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问您,还有什么必要去看中医

——陆:在美国在韩国,你是中医,你就是中医,你就是开中药方子,你不能用西药,我们在德国有个中医院,巴伐利亚州,十几年了,那我就开中药,对吧。就是说能不能西医,就不要用中药,中医不要用西药,有人建议过,但是由于西医处在一个主体的地位,中医要被批评,说你不懂病嘛,所以就学了西医了。但是学了西医以后呢,再加上社会上对西医的认可,对中医不理解,所以产生了这个情况,我不能怪这医院,也不能怪这个医生,问题就在于他对自己中医的自信缺乏了。还有一个问题,社会。比如说你发炎了,你不用抗菌素,最后找你算帐的,懂吗?这是一个社会,所以某种意义上逼良为娼,不是他本人的问题

陆教授所言有其苦衷,这“逼良为娼”的事,可不是医生本人的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其实,逼迫中医干其份外的事儿,如同儿戏,草菅人命。既戕害了中医医师的人权,也侵犯了病人的人权。在医疗工作现实之中,笔者虽然没有统计资料,但是,就个人所了解到的情况,中医医师、中医医院滥用西药的情况非常常见。尤其是抗生素和激素。其中,虽有经济因素的考量,但更多的是知识的贫乏。还有什么“西药中药化”之谬说。这些中医医师由于没有接受严格完整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关于疾病和药物的了解,非常的贫乏甚至十分错误

笔者以为,医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无论中医、西医都是直面人命攸关的大事。绝对不应该允许没经过严格的现代医学训练的人混迹其中,也不应允许西医乱开中药,这绝不是小看了中医、西医,而是对广大医务人员的人权保护。有道是:社会有分工,术业有专攻。真要吃起官司来,谁都会吃不了兜着走

何况,中医一再宣称其体系、范式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所以让非现代医学体系的人员从事现代医学治疗是非常危险的和极端不负责任的

笔者建议:应当取消中医医师开西药、进行手术等西医治疗以及西医检查的权力。同时也应当取消西医医师开中药和做中医治疗的权力。这是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对病人负责。既维护了医务人员各自的权益,也不致于“逼良为娼”

只有确保医师的人权与尊严,才能进一步保障病患者的人权与生命权。国家应当有一部严格规范各类各级医务人员行为准则的《医师法》,并严格贯彻落实执行之!〔京且〕

不能自圆其说的中医教材

此时不写更待何时

2010-03-26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邓铁涛老先生曾经多次抱怨说:“中医临床教科书与临床实践脱了节,教科书讲的理法方药,在药房中找不到,看不见,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临床水平较低甚至很低!当然,这里也有我们的责任

邓老先生所说的可是一句大实话。其实,何止是临床教科书,基础理论教科书不都是一个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医的老五院一版统编教材就是由西学中班的人主持编写的,以后各版则是其延续和不断增加内容。例如对“气”的解释,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说:“气的意义,广泛而复杂”,对气还没有个统一的认识。6年之后的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学院的《内经讲义》指出“气的含义有二,一指流通着的微小难见物质……一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1978年,又出版了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基础》,这本书在重复了前面的观点之外,又加上了一句,“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如今对中医“气”的解释已经不仅是“炁”而是“场”了。单这“气”到底是什么,就够你去琢磨的了!

时下,中医大学的各类本科和各级各类研究生的教材,以及各种各样的专著,为了制造一个似模似样的理论系统,不惜牵强附会。把现代科学的所谓“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什么“老三论”、“新三论”、更新的东西都塞了进来。将什么“黑箱理论”、“模糊数学”、“以太”、“浑沌”等等毫不相干的概念,硬性比附

把古人现代化,把古代的思想现代化,不能不说存有几分攀附心理,也为学界所诟病。这些玩意儿除了可以吹嘘中医经典理论的高深莫测之外,连自己也没弄个清楚明白,却要装腔作势来糊弄人,实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不过,那些所谓中医理论大师,如不让他们吹嘘这些东西,又能吹出别的什么东东来能让人信服呢?

可以肯定地说,以往绝大多数中医医生源自于民间,原本有着丰厚的实践意识,有一技之长,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理论”。他们是不会去看《内经》、《本草》、《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经典著作的。只是家传相承、师徒相授,充其量只是看看《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和师傅真传什么的,靠经验来看病。希盼能立马见效、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因而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所谓博大精深的中医“经典理论”,更不知道现代中医的什么“传统科学”。所以那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所谓完整独特、博大精深的系统理论,无非是花瓶和摆设罢了,只会对那些想拿文凭和学位、评职称、评大师的“学院派”的人们才会有点用,而对民间中医生来说没有丝毫用处。只能说到不能做到,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哪能不与临床“脱了节”

中医的教科书基础的指导不了临床,临床的又不能指导医疗临床实践,这“脱了节”的事早已是不爭的事实

一位学现代医学的长辈曾说,中医界可以说是乱象丛生。你看那中医医院的中医生所写的病历,那里还有什么中医基础理论,不都是学了现代医学那一套。所谓“阴阳五行”学说,实则是春秋战国时期邓析那“阴阳两可”的诡辩手法,所谓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是也。什么民间派、学院派、经典派,还有那荒诞无稽的所谓“各家学说”,简直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伤寒家”说是“寒”,“温病家”说是“温”,“寒凉派”说是“火热”,“滋阴派”说“阴不足”,“补阳派”说是“阳不足”,“补土派”说“脾虚”,其实大家都没看到那件新衣裳,只是凭自己想当然而作出的不同诠释。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爭辩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不象现代医学,一个新的理论产生后,只要大家都认可,并得到临床验证,旧的理论就会被淘汰。而且还在不断继续地探索、追求、发展和扬弃着。由此可见中医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可言了的

听到这话,作为中医人心中确实不是滋味,难道人家说得不对!真不知当下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名中医们又有何感受?

邓老先生可是中医世家,又有七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功底深厚,如今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认认真真担当起历史的责任来,编出一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用价值高水平的中医临床教科书来,以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典范。可是,邓老先生却十分谦虚,始终未见其动笔。为什么不肯动笔?此时不写,更待何时!那怕是自己耄耋之年精力有限,只稍动口不动手,弟子们代劳也未尝不可哦,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其实,只要不是少数神人们所具备的那种“也许一个也没有”学到的“内证能力”,而且学了之后,治病灵验,立杆见影,可以重复,经得起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人们自然会努力学习之实践之,不管是民间的抑或科班出身的学院派、经典派乃至现代医学的医生们,都会奉之为圭臬经典,努力认真效法

所以,大家都非常期盼邓老先生能有这样一套与中医临床实践不脱节,能说到做到,大众化的中医临床教科书刊出,以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和能力,而绝不是什么“理论专著”和“邓老凉茶”哦!〔京且〕

中医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为什么没有进步

从 GDP 的缺陷谈起

2010-05-04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新一期《求是》杂志上刊登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的文章,详细阐述了GDP这一指标的局限性,并列出其诸多“不能”

文章说,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

  • 首先,GDP没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其次,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差异
  • 第三,GDP不能准确地反映财富的增长
  • 第四,GDP没有反映非市场性家务劳动

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

  • 一是GDP没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务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 二是GDP不能反映就业状况
  • 三是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
  • 四是GDP不能反映社会福利改善情况

其实,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等方面都是不断地向前发展,连其相应的评估方式方法都在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暴露出不少弊端,因而谋求有所改进。许宪春副局长所提出的GDP的缺陷和局限性以及诸多不能就是很好的例证。可见,这统计局副局长的科学素养要比那“号脉分男女”的科技部副部长要略胜一筹

由此而想到医学科学技术何尝不是如此,有没有缺陷和局限性以及诸多不能?反正现代医学是不断地在推翻自己,改进自己,总感觉自己不足,为了还要更好而不断努力。因此有人怀疑它的科学性,说它不是科学。传统的中医经典理论是否也存在缺陷和局限性以及诸多不能?关键是要看自身是否意识得到

如今,可以说绝大多数临床一线中医师接受了现代医学的洗礼,尤其是主管过住院病人的中医师更懂得中医的缺陷和局限性以及诸多的不能。只有那从事中医经典理论教学、靠耍嘴皮子吃饭的中医历史教师、蜻蜓点水般地看看门诊的甩手郎中们,才会终日满足于传统中医所谓的历史经验和经典理论。他们总是企图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而容不得人家说半点不是,只会按照自己过了时的脑子去思考和行事,那就只会使自己永远无法进步跟上时代

其实,谁都知道中医经典理论与当下中医医院的临床实际严重脱节,只是大家心中明白,口中不好说是了。殊不知,中医医院首先得是医院,中医医师首先得是医师。历史发展的趋势已无法改变,时代的潮流将永不可阻挡

不是有人认为“尽管东汉以后,中医的著述汗牛充栋,尽管这浩如烟海的著述无一不自称是来自于经典,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无法替代经典,甚至有时会成为我们认识经典内涵的障碍”吗?

其实,之所以“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不正是说明经典的没用,因而人们才希冀寻求和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替代”。既不敢伤了老祖宗的面子,又害怕戴上“数典忘祖”的帽子,只好托词“自称是来自于经典”。是源是流,是流是源,一脉相承,仍是中国人的一贯说辞

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连这两千多年来仅有的一点点进步都不敢认可,以致于成了“认识经典内涵的障碍”。甚至还有人认为只要悟透悟清经典一句话,就可一辈子都吃不完,终身受用无穷!看来,这中医也就只剩下:懂得受用、懂得吃了!

真不知人们是否想过,历史的经典也有过时的时候!如同这GDP一样,当初,现代经济学之父凯因丝提出GDP理论时,后来不也是成了经济学评估的经典吗?一旦人们发现其有缺陷,有局限性,有所不能,不就是逐渐要把它改进了,慢慢就会否了。近年来,不断地有涌现绿色的、低碳的、什么的等等前缀词,其目的不就是旨在于去修正和寻求更新的、更先进的、更符合实际的、更科学的评估方式方法

所以《尚书·胤征》中说:“先于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这“经典”所话说的是:如果不能够把所掌握的知识跟现时社会“与时偕行”、“与时俱进”,隨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一合扣,任何过度的“超越”与“落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要立刻被杀头的。可千万得悠着点,别掉了脑袋丢了性命还不知个所以哦!〔京且〕

中医门派众多的原因:说明中医不靠谱

2010-01-3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条条道路通罗马”是古罗马历史上传下来的一句俗语,用来比喻一件事物处于人心所归的中心地位时,就能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力和物力。以后,又引申为,虽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是可以达到共同的目的地。作为人生的道路未尝不可,可作为医学科学的路子却没那么简单

记得我们念书时好象只有《中医医案选讲》什么的,讲的是名家的治验个案。先生们都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历代名医医案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也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所以章太炎先生曾说道:“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

海云青飞按:由此可见,章太炎是个糊涂人。中医案都是精选过的,其价值约等于零。同样做法,吃香灰治病都会有医案,如果有人需要的话

一九八二年之后才有了《中医各家学说》这门课,作为中医专业教育的一门后期综合性提高课程。编者说,通过学习中医的主要学派及历代著名医学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使学生们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得到系统提高.由于各个医家的学术思想许多是反映在他们的医案之中,所以在教学中可从各家的代表著作中,选择一些典型医案,给学生做具体细致的分析,使学生从其医疗实践中领会其思维方式与用药经验.中医医案学的历史与成就。可见《中医各家学说》实质上就是在原来的《中医医案选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我一直认为作为医案选讲未尝不可,成功的案例会给后人以启迪,促使人们进一步去探索。但一案一例却成了学说理论似乎有些不妥。而且多种学说理论的并存,只能说明中医的各家学说理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没个统一的标准。都对都不错,用张先生的学说、理论和方法治也好,用李先生的学说、理论和方法治也行。不都成了可以达到共同的目的地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了!岂不是个个都行,样样都能,不治也行。病到底是谁治好的?还是其自己好的!

任何科学,都是全人类长时间共同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颠扑不破的保存了下来,是非难定的暂时存疑,不符实际的一概剔除。认识、观点、学说、学派和理论都可以不同,但医学科学终归是科学,不同于文化,文化可以多元,而科学是共同的、统一的、一元的,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倘若都是学是说,都是理都是论,都对都没错,则不仅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了,还可以“条条道路通北京”,“条条道路通上海”什么的呢!

象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所推崇,奉为经典。但从晋唐至宋元明清,形成了众多的伤寒学派,各自的理论和方法又有所不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原有的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因此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体会,创立更有效的新说新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是历史的必然,兴许不会有错。但按现代医学的方式方法,则当新的认识、观点、学说和理论产生之后,旧的认识、观点、学说和理论就会被淘汰,而退出历史舞台。因为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能够保持和发扬批判精神,因而能够不断地扬弃过时的认识、观点、学说和理论而向前迈进

不可能既有“寒凉一派”,又有“补土一派”;“攻邪一派”;“滋阴一派”;“温补一派”什么的。什么“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等等长期共存。而且派中有派,派派都行,群雄共舞。两千多年来,人们总是翻来复去搞着大致相同的一套东西。名曰百家爭呜,丰富多采,实则千人一面,总以墨守成规,谨奉传统为特点,让人无所适从。也说明中医确实没个准绳,是公说公有道,婆说婆有理。医学科学是要用“实践”、“实验”、“实证”、“证伪”等等方式方法来测定验证的,而不是由某某人、某某学派说了算。中医的多样化、多元性,不正好说明了其文化特征的本质?

记得,那年大师兄调回学院准备担任《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教学任务。先是到京城进修了一番,回来之后,我曾问过他有什么心得体会?他说,一言难尽,你所说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条条道路通北京”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我说,鲁迅先生当年在《故乡》一文中曾经说过:“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就像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充分表达了先生对当时中国何去何从的迷茫!古人、死人固然都已经无所谓了,而对今人、活人可真是大有所谓的!后来大师兄无可奈何,还是到附属医院搞临床去了

路是人走出来的,这,一点没错。我后来曾跟大师兄调侃道,我这里还有一条路,白开水一派,还可以验证呢,不妨一试,水可是最好的药哦!大师兄笑而答曰:我也有一家之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啊!〔京且〕

你所不知道的中医名家余云岫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010-01-3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出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到当时希腊的文化中心雅典,进入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学习。由于他聪敏过人,深受柏拉图的喜爱,成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他在学园一共学习了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还是他的挚友,所谓“良师益友”。 然而,在探讨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威、不畏传统.毫不掩饰他在哲学思想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恩师的错误,自然引来一些人的指责:亚里士多德是背叛自己恩师柏拉图的忘恩负义之徒

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所以哈佛的校训是:让你与柏拉图为友,让你与亚里士多德为友,重要的,让你与真理为友

在我国学界也有这么三位历史人物,俞樾、章太炎、余云岫。俞樾是章太炎的老师,章太炎又是余云岫的老师。中国人向来讲究“师道尊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但三位师生同样演绎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轶事

国学大师俞樾先生的《废医论》和《医药说》基本涵盖了其医学观点,即“医可废,药不可尽废”,实际上构成了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他的“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论点对于他的后学有不少影响,章太炎先生是俞樾先生的得意门生,他精通医学,留下不少医学论著。他的《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否定五行学说,主张完全废弃

但章太炎先生没有强烈的废医倾向,他认为,中医“诚有缺陷,遽以为可废,则非也”,而且认为“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并支持举办中医学校,自己亲自担任校长,培养了不少中医

章太炎先生在日本讲学期间曾影响了一批留日学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国时期提出废止中医的领军人物余云岫。他从留日时期就追随章太炎,对章言必称师。但是,他发表了大量废医言论,对中医的看法显然与章有本质的不同

余云岫先生的主要研究和工作被收集在《余氏医述》或《医学革命论集》一至三集之中,余云岫反对中医的理由有四点:

  • 一、中医理论〔阴阳、五行、六气、脏腑、经脉等〕皆属荒唐怪诞
  • 二、中医脉法出于纬侯之学,自欺欺人
  • 三、中医无能预防疫疠
  • 四、中医病原学阻遏科学化。概括起来就是中医不科学!

余云岫先生反对中医并不是他不懂中医,他可是兼通中西医学的名医,是真正通晓古今,愽学中西的大师。余云岫一生的学术工作,在于研究和批判中国的传统医药,同时介绍近代新的医药知识。他的中医批判文章都是对中医理论和实践充分研究的成果

正如一位著名老中医所说,大家都知道西医前辈余云岫先生最最反对中医……但他对中医学方面的研究,是有相当深厚的基础,一般中医远远的望尘莫及。还有人称赞他的这些文章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巨制”。所谓“前无古人者,昔日旧医既无现代知识,自不足以言今学;后无来者,则此后新医界,尚得有人读如许旧医典籍,能作如许文章,然后与谬妄邪说作知彼知己之搏战乎”?

余云岫先生本人则说:他自己是“真理的忠实信徒,反玄学的激烈分子”。但他批判中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唤醒旧医、整理旧医、改造旧医,实现我国医学的科学化,而不是与旧医争夺饭碗、争门户或闹意见

余云岫先生,之所以在全国解放后不久,便提出改造中医问题。应当说是他真诚地相信共产党战胜了腐败的国民党,对国家充满希望。同时也认为新的卫生部门领导人及他们所制定的中医药政策,与他的看法大致相同。因此,激发了他为新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的热情

然而,不久毛泽东主席便发动了对卫生部贺诚、王斌等领导人的中医政策的批判,使他的梦想破灭。人们似乎只记得有个余云岫反对中医,而不知其师祖俞樾先生才是中国提出废医第一人。时也、命也、运也,他的遭遇比至于其师祖俞樾差矣。幸而余云岫先生在此批判之前去世,否则后果将是很难预料的了

记得,第一次见到“余云岫”这三个字,是念中学时看了巴金先生的小说《春》中的描述:“他〔指觉新〕忽然走到书橱前面。把余云岫著的《传染病》取出来,翻开《赤痢篇》反复地看了两遍。他看见书中所说跟任医官的话一样,才知道蕙的病势的确沉重。他又害怕国光不相信西医,或者照料病人不周到,便差人把《传染病》给国光送去作参考”。因为自己一位玩得很好的小学同学患中毒性痢疾而早世,所以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

那时侯只懂得“余云岫”不过是小说中虚构的一名医生,自己还估摸着是巴金先生取之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所谓“云从山洞里随意地冒出来,鸟儿疲倦了还知道回窝休息呢。”一句而为名,并不知道真有其人

后来再次见到这个名字时,已是中医学院的学生了。“余云岫”这个名字时而出现在一些有关中医的文字里时,却被当作为“反面人物”加以鞭挞批判,蒙冤受辱,他反对中医的观点使他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悲剧式的人物

其实,在学术上不赞成中医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学术上不同学派的爭论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平民百姓而言,也有信与不信、选不选择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已的学识和经验作出判断和决定,不必差强人意

俞樾、章太炎、余云岫三位师生对待中医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理论,但并不影响他们师生之间的情谊。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如果不参杂意识形态,不存任何利害偏见。不妨认真阅读一下俞樾、章太炎、余云岫三位老先生当年的著作,了解那段历史。他们不仅是具有远见卓识和锐意革新的学人,而且也是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的新文化运动开拓者。受“西学东渐”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他们积极传播新文化和新医学,倡导医学革命,废除旧医,希冀建立崭新的医疗卫生体系,在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历史上曾经激起过不小的波澜。〔京且〕

不存在的中医内证实验,是骗子编造的

内证实验

2010-03-08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内证实验”可是近年来中医界为反诘现代医学认为中医无科学实验而提出来的。认为,“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并将现代医学的科学实验称之为所谓“外证实验”,只是弄几个大白兔、小白鼠或其他动物的小玩意儿。似乎“内证实验”较之“外证实验”更高出一筹

其实,中医所谓“内证实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心学”、佛家的“禅宗”和道家的“内丹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大杂烩,是一种所谓心灵的体验、感应。所谓“六通境界”、“六根互用”等等“练气化神,入神出化”的的境界,此时即进入了修炼气功的特异功能态。于是乎,出现所谓超视觉、透视、遥视、意识传感、意识致动及其他等等超感觉的功力

如李时珍所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察照之”的“内景返观”就是典型的“内证实验”,具有这种所谓“内证实验”能力的人就能看到人体的“经络”、“穴位”、五脏六腑等等,而现在的科学实验是看不到的。并能通过这种“理性思考”和“精微实验”会产生出所谓系统的“中医理论”来,与现代医学的科学实验方法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仔细琢磨,这“内证实验”不就是古今中外所谓“灵学”的翻版;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由“耳朵识字”、“气功”、“特异功能”所引发的所谓“中医现代化”、“人体科学”研究的再现。一个亘古而神秘的“幽灵”还在中华大地上排迴游荡!如果连“传统文化”都是这样产生的,那今人确实不如古人了!

1628年在英国医生、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1657〕用科学实验证明动物体内存在血液循环之前,可以说传统医学惯用的方法是从古代自然哲学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古代医学理论出发,通过类比、猜测、思辨,来研究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整理所得到的经验,中医也不例外

哈维突破了这种惯例,他用实验来取得知识的方法,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医学家们所采用。但这一过程的进展十分缓慢,并遇到不少阻力。医学所服务的对象是人,对医学来说,最可靠、最有用的资料理应来自对人的直接研究。但在那个时代人的身体既不能伤害,人的权利也不容侵犯,对人体进行的科学实验,很难为人们所接受。所以,起初的医学实验,只是以各种化学物质及物理因素在动物、微生物、人的离体组织及各种分泌物、乃至人的尸体上进行研究。而在人体上,实验的方法仅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很谨慎地应用

随后,实验室中取得的许多资料慢慢开始应用于人体,因此实验医学对整个医学才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人的离体的组织器官甚至人的尸体毕竟不等于活着的人体,所以医学的发展固然需要依靠实验室研究,但若不能在临床工作中直接对人体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其发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少数优秀的临床医学家于是开始尝试在病人身上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取得第一手资料

到了1865年,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Claude Bernard 1813~1878〕发表了《实验医学导论》,从方法论的高度分析和阐明实验的方法及其对医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医学中的知识都应当经过实验的证实。这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用实验取得知识的方法,已得到医学界的广泛承认。后来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的生命与疾病本质以及治疗规律的学科群,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及其科学实验方法,迅速地发展起来。可以说这些学科的科学实验才是对人类真正的科学实验的开始。再后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实验方式方法,更趋于完善

上个世纪60年代,临床药理学中的药效动力学首先明确提出药物临床疗效的判断必须作为科学实验对待,强调了随机、双盲、大样本统计的科学实验,这种方法后来已为世界各国所采纳

70年代问世的临床流行学更把科学实验的思想全面地应用到临床工作各个环节,除疗效观察外还有病因、诊断、预后、临床决策等等的研究中去,使原来只被少数优秀临床医学家掌握的人体科学实验方法系统化,变成广大临床医生通过学习都可以掌握的科学

90年代所兴起的循证医学,是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它的产生与随机对照试验的问世、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临床流行病学的产生与应用密切相关。其核心思想是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应基于当前可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专业知识技能,并遵重患者的选择和意愿做出临床诊治决策,从而保证患者获得当前最好的治疗效果

上个世纪未的人类基因组、蛋白组学和干细胞的研究将把医学科学推向一个崭新的局面。科学理论的进步推动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实验技术的不断更新又推动着科学理论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及整个自然界的认识将永无止境

而中医所谓“内证实验”只是心灵的体验。是所谓“感觉”加“类比”的认知方法;是“直觉”的顿悟;是主官的冥想;是所谓“内向思维”。即是只有古圣先贤们才能做到的,通过体验、直觉、自我调控和内省来达到对自身的认知,所谓“心明便是天理”。而不是凡夫俗子们对人类实体构成及其功能实质进行科学实验的研究。这种连提出“内证实验”者本人都认为,具备“内证能力”的人“也许一个也没有”的学术,能让天下人信奉?!

其指向不明,力所难及,无法把握,缺乏科学的理性。一定要将其套上“科学”、“实验”等等现代的名称,并与之发生瓜葛,不能不说存有几分攀附心理和自我的心虚不踏实

企图将中医“内证实验”与现代“科学实验”等同,或证明其较之高出一筹,并用人文知识来论证中医“内证实验”的诡秘性、超科学性,完全是对科学和科学实验的嘲弄与无知!〔京且〕

谈谈中医是否是科学,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

中医何以有“困惑”

2010-06-2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中医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吗!怎么会有“困惑”呢?

如今尽管国家大力支持,宪法明文保护,但近年来,不少中医领军人物仍感到中医在“忧患”之中。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说,“都说深化医改,中医药可以大有所为……但是,许多中医药从业人员都感觉‘有劲没处使’”。那主管中医工作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委员却说“……希望中医药界人士能够解放思想,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如此这般,岂不是中医播下的“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了!

窃以为,中医之所以有“困惑”,是因为从教科书上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实用。在其所谓理论的指导之下,你用某种方法和药物可能会治好了某一种疾病,可你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和药物治好同样的一种疾病。那怕同一位病人,用今天的处方会好些,可明日再用就不见得怎么样了,虽说做了一些加减,也无济于事。就是在老先生亲自指导监督下也依然如故。到底能否治好?如何治好?其道理、原因,完全无法说个清楚,道个明白,实属无可奈何之“困惑”!

那几十上百例的所谓病例报告文章上所写的,都是从医院病案室里按西医的诊断病名找出来,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去西留中,求同去异,精心处理一番,然后冠以“某某方加减治愈某某病多少例”的题目,生花妙笔地写将出来,为的是评职称、长工资、分房子。真要做个科学临床验证、统计学处理、循证医学研究,可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哦

你可能为此而急着去问老先生,老先生们都会说你“辨证”没辨好;或“标本”不清楚;或“论治用药”不当、不精;或“三因”没能制宜;或“气运时相”不符。总之都能找出个岔来斥说几句。待到老先生自己亲自来时,守方几十上百日兴许可能就行了,也可能与你一样样没个差别。倘能守上几十上百日,病人自己都会好转,你也能行也能做到,当个名中医什么的绝无问题!

其实,只要是有思想,而又不愿存心做假沽名钓誉的中医师们对中医的事儿都会有所“困惑”,并能道说出个所以,尤其是如今接受过现代医学洗礼的年轻一代中医师。以往只知道自己“困惑”,后来才知道我的同学,我的学生乃至我的老师、学生们的师傅都有所“困惑”,大师们更有其无限的“忧患”!只不过老实人都如同“竹筒倒豆”般地说了出来,有心人却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英雄气短”“心知肚明”不好说罢了。于是就有了先前历史上的张仲景“勤求古训,愽采众方”之“勤愽”论说、叶天士“师从十七师”之“好学”佳话,都是企图解脱这种“困惑”,寻求创新和突破。其实,如能解决问题,何需勤求愽釆师承众多?一师不行,再觅二师,李一不行,找个李二、李二不行,再寻李三是了。反正“三人行必有我师”,天下中医师傅多的是!

那所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论治”,看起来似模似样、灵活灵现。其实,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表中有里,里中又有表;寒中有热,热中又有寒;虚中有实,实中又有虚。纯属稀里糊涂阴阳“两可”的诡辩,既无诊断标准,也无治愈标准,更不知道疾病还有自限性、自愈性、自缓性、周期性、渐进性和不可治愈性,不了解人体的微观变化和物质代谢过程。让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何时能借得一双慧眼,把这纷纷扰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今天你可能是活猫撞着了死老鼠,明天可是死猫遇上了活老鼠哦。时间会让一切淡忘,耐心等待终有果报,三十年河东转河西,十年媳妇终会熬成了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所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一文中,分析中医之所以不景气问题的症结时曾说到:

祖国几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中医,从前毛主席、周总理都指出是宝贵的财富,现在国家的方针又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条途径并行,连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都规定要发展传统医学,可是实际上中医仍然频临消亡的危险!问题的症结大概是: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怎么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呢?是科学。那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说到做到。而一个中医学生学了中医理论只是学了个引子,不能独立看病,还得老中医当老师来带,带一年不行,带两年也许还不行,三年、四年才慢慢行了,一直等到有了多年的临床体会,才能成良医

原来,这中医理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科学”,那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说到做到。说到做不到,没说到的反而做到了,千奇百怪,见怪不怪,完全没个“科学”的准绳,所谓“良医”也是多年熬炼所成。兴许这才是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硬要将自己与“科学”扯上关系,用“科学”的“标准”和“范式”来衡量和要求,那主管中医药工作的中管局局长甚至说“……希望中医药界人士能够解放思想,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借鉴现代科学技术”,老先生们能同意?中医理论能点头?因此,那有不“困惑”?不“忧患”的?!

其实中医就是中医,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文化、传统医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没有必要解放思想,去攀附什么,借鉴什么,搞什么科学化、现代化,争什么世界主流、次流。其实,能化的早就该化了,能爭的早就爭得了!可见中医的“困惑”与“忧患”完全是庸人自扰,来源于自己对中医的无所晓知,以至于“有劲没处使”!〔京且〕

中医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这壳到底卡在哪里

2010-03-08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据《健康报》报道,3月7日上午北京国际饭店会议室,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医卫界联组讨论会议正在进行。两鬓斑白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姚乃礼委员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杨金生委员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意见相似。都说深化医改,中医药可以大有所为,医改配套文件中也有一系列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策措施。但是,许多中医药从业人员都感觉“有劲没处使”。有关部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这壳到底卡在哪里?

为什么“大有所为”的事,为之者却“有劲没处使”呢?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委员回应说道:“我既是委员,也是局长,这个问题我来说说吧”,他说,中医药自身的经济学优势,决定了其在医改中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特色优势淡化,“中医院不姓中”。中医药发展不在于量的增长,而在于疗效、专科专病特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希望中医药界人士能够解放思想,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同时,也希望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把中医院纳入当地的医疗卫生资源大盘子中,与西医院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这问题,问也问得玄,答也答得够妙!

为什么中医“有劲没处使”?“这壳到底卡在哪里”?

王部长答曰: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特色优势淡化,“中医院不姓中”,中医药发展不在于量的增长,而在于疗效、专科专病特色

“疗效”、“特色”可是中医的关键,这可能才是真正卡壳的地方

中医院明明姓“中”怎么会“不姓中”呢?部长、局长、委员可是睜着眼睛说瞎话。“特色优势”又哪去了?

王部长、王局长、王委员说,“特色优势淡化”了!

到底是谁淡化了?是问者抑或答者?既然淡化了,大家就得让它浓化起来哦!该怎么浓化呢?

可王部长又说了一句王局长不该说的话,“希望中医药界人士能够解放思想,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照此办理,则中医只能淡化难以浓化了。所以,即使再怎么有劲也会“有劲没处使”哦!

王局长可没说如何“解放思想,借鉴现代科学技术”

到底如何“解放思想”如何“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我想姚乃礼原院长、委员和杨金生副所长、委员乃至王部长、王局长、王委员心中自然都会明白,听者也都会清楚,只是大家口中都不好说白是了

真是“官”字两只口,一只口说其有“自身的经济学优势,决定了其在医改中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只口又说中医要“解放思想”。一只口说中医特色好;一只口又说中医要“借鉴现代科学技术”。言下之意,不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反正,院长、所长有院长、所长的想法,委员也有委员的问法,部长、局长有部长、局长的看法,委员也有委员的答法。身份、职务不同,观点、立场各异,话说虽可不同,可委员们无论是“问”是“答”,都得讲真话为人民的啊!

部长、局长、委员的发言,绕来转去,其本意则是“大有所为”的中医药只有“自身的‘经济学’优势”,决定了其在医改中“广阔的发展前〔钱〕景”,千万不要“有劲没处使”,要“解放思想,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无论“疗效”、“特色”如何,中医院都“要在当地的医疗卫生资源大盘子中,与西医院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中、西医联合起来好赚大钱!

后面这句话部长、局长虽没说,但虽不说,言亦在其中了。颈不是颈.椎不是椎,可他们所支撑的都是大脑啊。如此解读,大抵不会有错。总之,其论旨不明,有故意遮遮掩掩之嫌,让人琢磨不透

其实,这壳到底卡在哪里?问者、答者心中都清楚明白。问者明知故问,答者含糊其辞。这壳卡就卡在院长、所长、部长、局长、委员们的心中和嘴边。只要大家都讲真话不说假话,就不至于话说两可,矛盾至极,没个准儿。如果大家都讲真话,不说假话,这委员可就好当得多了。有人说,让此等人当委员简直就是糟蹋了这个名额,辜负了百姓大众,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看来,还真得让敢讲真话而不说假话的人来当委员!〔京且〕

中医有用还是西医有用,西医不学中医,只等于半个医?

2010-01-04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西医不学中医,只等于半个医”!这是那年县卫生局在县医院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开学典礼时,县委分管文、教、卫的常委姜老头说的,他说这话也不是他的发明,而是一九五八年卫生战线的一句口号。并希望大家珍惜时间,用好这三个月脱产学习的机会,将中医好好学到手,做个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好医生

姜老头可是老卫生局长了,从北打到南的老革命,平时总是含着“千斤拔”或“牛大力”等草药树根所做的烟嘴吸烟,说是吸了可以补气养血、强筋壮骨、延年益寿什么的。大家都喜欢与他唠嗑唠嗑,大人小孩都叫他姜老头。别看是个大老粗,可为人实在,待人不错,在县卫生系统可是说一不二的主儿

其实,开班前一个月院领导就跟我们打了招呼,姜老头点的将。由大师兄、天津下放来的W大夫和我一起任课。W大夫说她只能结合临床谈谈,我也说管管杂务后勤什么的还可以,要上台讲课确有困难。大师兄跟我说,你不上临床课,就先讲些基础理论嘛,刚毕业不久基础理论肯定没忘没丢。心里在想,师兄,这中医基础理论难道您就忘了?与中医临床医疗实践是脱节的不是?他是医院革委会领导,不好顶撞。只能按照《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内容先开了门“中医是怎样看病的?”所谓讲座课

W大夫可是个明白人,她私下笑着跟我说,你大师兄可好,他是“抓革命”,我俩可是“促生产”了。好在是下午或晚上上课,没影响日常医疗工作,我照样还是在病房管着病人,只是多了一份带学生的任务,得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准备,好歹不能出丑。后来,从地区又请了一位当地著名的老中医S来,县里中医诊所年迈的黄老中医也过来帮忙。老、中、青三结合,总算是放下了心来,松了一口气

一天上午,我的邻居外科O医生笑着过来说,王兄,有位刚入院的病人发冷发热,想请S老先生过去看看。我将S老先生领到病房,根据病人的情况,寒热往来,之前有呕吐症状,S老先生四诊八纲地做了一番说了一通。所谓少阳症,寒热往来,有柴胡症;什么半表半里之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等等。我只顾着听S老先生的分析,也没认真查看病人。回到病房办公室,S老先生便开了个小柴胡汤加减,是由我抄的方。我刚走出办公室正准备上药房取药送煎药室,O医生笑着扯了扯我的白大褂,我回头一看,只见病人已被护士长推向手术室,心想O医生在玩什么花招?难道又让这小子给耍了不成!

记得刚到医院工作时,有一天,半夜给叫起来会诊,说是个肠梗阻的病号。大师兄那几天刚好也在家,大家看完病号之后,各人发表意见,大师兄最后说要学学天津南开医院中西医治疗急腹症的经验,先用中西结合的“保守疗法”看看。话没说完,主管O医生当即宣布按革委会主任的意见办,回去睡觉!想不到第二天一大早,O医生就用手术钳夹着病人已经坏死了的一小段肠子给大师兄看。并调侃道,领导,您请看看,“保守”呵,都保成这样子了,还保不保!

据护士长说,其实会诊之后吃完夜宵,O医生等两位外科医生和护士就上手术台做了,是绞扎性肠梗阻,有手术指征,即南开所说的“标准时相”,就不能再用“保守疗法”,他们只是想考考领导罢了

我打实习开始就知道外科医生是医院里最牛的人,不好惹。但O医生毕竟是个直性子热心肠直来直去的人,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令人十分佩服。他比我年轻,念的是卫校,可出道比我早。他知道我为人比较随和,没那么执着,大家又是隔壁邻居,相互学着点,我们处得还算可以

心里一直在揣测着,这一回又是咋事?

晚饭前见到O医生,一脸倦容。他苦笑着跟我说,是胃穿孔导致腹膜炎,一肚子的脓液。他骂了句粗话说,还什么寒热往来,半表半里,小柴胡汤证呢!喝下去的话,我们今晚就别想睡了。晚上睡觉之前他又到我房间来,十分气愤地说,姜老头还说什么“西医不学中医,只等于半个医”,我看“学了中医,就不是医”!

O医生的直言不讳使我一时不知说什么是好。我有些埋怨地说,你小子,事先也应该打个招呼讲清楚什么的。O医生笑了笑说,我讲清楚了还要你们这个全医干啥?

很明显,他是冲着姜老头那句话来的。我后来说,五八年那个时候什么口号不喊,还有亩产十几万斤的,连主席都信了,不相信的人后来都遭了殃。记得当年看报纸,还有“让高血压低头!”什么的口号,可高血压从来没低头过哦

O医生说,王兄,医学可是人命攸关的大事,总得讲点科学道理啊,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那个晚上我翻来复去一直都没睡好,这“半个医”与“不是医”,当时真不知谁对谁错了。就这事而言,O医生肯定是对的。喝了小柴胡汤,后果不堪设想;如不及时手术,病人可能连命都没了。这件事情也告诉我,对病人一定得查看清楚,可单纯的望闻问切,能看得清楚吗?似乎还缺点什么。这“切”不单是“切脉”,还得“切身”、“切腹”哦!中医到底能治些什么病,心中一定要有个数

医乃仁术,好自为之,反正今后得多悠着点。自己弄不清,看不明的,都得好好请教同事们,千万别自以为是。O医生虽说拿病人来考领导试中医,是有些不地道。可真金就不怕火炼啊!O医生也不是没他的道理

这事后来还是让姜老头和大师兄知道了,他们怒不可遏!

姜老头说,简直是对新生事物的挑战!待他慢慢气消过后,我说,姜常委、大师兄,算了吧。人家病人家属都写了表扬信,表扬了O医生认真负责救人一命呢!这事真要传出去,S老先生没面子,我也不好受。W大夫也说这事不好弄,就像得了“梅核气”,呑不下,吐不出,总感觉有东西咔在喉咙。姜老头过后只好作罢,O医生总算是逃过一劫!我后来认真地跟O医生说,往后可千万别再开这种玩笑了,弄不好,吃不了还得兜着走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快四十年了。时过境迁,也许后来的小孩子们还会爭论“半个医”和“不是医”的问题,但相信老人们都早已心知肚明,自有定见

回想起来,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九五八年,随着国家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科技战线也出现了大跃进,科技战线违背科学规律、瞎指挥、浮夸风、弄虚作假的问题不少,口号风盛行。不仅影响到我们后来,还一直影响到今天哦!几十年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我们还见得少吗?!〔京且〕

中医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挑西瓜?

从“挑西瓜的故事”说起

2010-09-29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举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挑西瓜的例子。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买西瓜的时候,面对一大堆西瓜,如何选出一个好的?有两类办法:

  • 一是把它切开,看一看,尝一尝,判断会准确。这就是解剖、分析、还原的方法,其优点是容易借助工具,结论准确;缺点是一旦切开,西瓜就不再处于本来的状态,有些东西已丢掉,至少切开后就不能再复原,空气和微生物进去了,切开的西瓜很快就会坏掉。因此,很多人不愿意用切开的方法

  • 二是有人不用切开西瓜,根据经验,有办法同样可以判断西瓜的好坏。他们知道,西瓜是一个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有紧密联系。因此,只要仔细观察外部的信息,如用手掂掂重量,拍拍声音,看看颜色和瓜蒂形状,等等,就可以知道好坏。这就是‘整体观’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和事物的‘整体性,用的就是这类方法。”

这是年青的中医教师们经常用以解释中医“整体观”所举的例子。后来有所谓专家、教授加了个什么“黑箱理论”,并联系到“系统论”、“全息论”、“人天观”什么的,似乎更时髦了。笔者也曾听说过,只是心里犯嘀咕口里不好说。其实,中国古人聪明得很,只需看看《灵枢·经水篇》、《灵枢·胃肠篇》等等经典的记载,就知道古代先人们早就把这“人体黑箱”打开过了,同時几乎天天在打开猪、牛、羊以及能站立起来的猴、猿、猩猩等等动物的“黑箱”。通过“感觉”加“类比”的认知方法去认识人体所谓“脏腑”、“经络”的概念、“气化功能”、“相互联系”和“运行路径”乃至“形态实质”,只是观察过于粗糙,信息釆集简单,判断只凭经验,假说缺少验证,更没现代医学那么精细、科学罢了!

从“挑西瓜的故事”说起-2

近日,媒体上报道北京某姓曲姓黎的什么中医教授、专家在答媒体记者问时也是这样说的,他说中医看病用的就是这种“挑西瓜的方法”。中医的专家、学者实在太多,可惜,有真知灼见、能解决问题的确实太少!

想来,西瓜呀西瓜,西来之瓜也,据载是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远征时将它传到印度,十世纪左右传到中国。如果面对那第一个在中国土地上长成的西瓜,我们的老祖宗有办法不把它切开,“用手掂掂重量,拍拍声音,看看颜色和瓜蒂形状”就能知道它好不好、甜不甜吗?如果现在从外边再引进一个新品种,例如泰国有一种西瓜长得就与中国的外貌不同,皮十分坚硬;又如日本有一种西瓜为运输方便而改良成四方形,色黄皮厚且不说,声音传导也不同,你还能用这种“整体观”的方法,不切开就知其好坏知其味道?

谁都晓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事情很简单,是先有把西瓜切开的事,然后才有“用手掂掂重量,拍拍声音,看看颜色和瓜蒂形状”的“整体观”方法,而且是经过千百万人反复无数次“切开——观察——掂掂重量,拍拍声音——再切开——再观察”的反复对比检验而得出的。世理相通,挑西瓜与任何科学研究都遵循一样的认知方法和规律。“解剖——分析——还原”,“观察——假说——验证”的科学实验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解剖分析研究必须先行,至少也得同步进行,整体研究才会成功。整体研究的大门,往往要用解剖分析研究这把钥匙去打开

看来,如曲专家黎专家所说,中医至今还没有“开过西瓜”,可能连开瓜的“刀”都还没有找着,那么,它的“整体观”方法怎么能可靠呢!

在“挑西瓜的故事”之中,即便是老手也难免岀错,会挑岀个“东瓜”来!因为这只是“经验”,何况每个人的感觉、听觉、视觉、手感乃至个人经历、阅历、体验大不相同,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完全是没有把握,撞大运,测不准的事儿,谈何容易

中医养生真的假的,有用吗

不养而寿

2010-03-21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近年来,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专题节目中有一位号称当代著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的陆姓教授先后分别作了:《中医的传统和出路》、《中医文化与养生之道》两次专题演讲。两次演讲中所谈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养生之道,但在与主持人谈到关于其本人之所以长寿的原因时,有两段对话,十分耐人寻味,不妨全盘录之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段,录自于几年前题为《中医的传统和出路》的演讲

主持人:陆老,刚才在短片当中,我们知道您出生于1926年,那算算今年应该已经是80岁的高龄了。但是见到您,我想如果不知道您的年龄,可能以为您才只有50岁出头,不知道这么年轻的外表和中医的养生之道是不是有关?

——陆:可能吧。我想,第一是爹妈给的遗传因素,第二是心态,第三呢中医这门学问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给了您什么样的帮助呢?

——陆: 一个就是吃的很少,吃的很少,第二,基本上没什么太多禁忌。姜太公叫做百无禁忌,别搞那么多清规戒律,潇洒一点,洒脱一点

第二段,录自于2010年2月20日题为《中医文化与养生之道》的演讲

主持人:……陆先生您好,欢迎您第二次做客《世纪大讲堂》。我们下面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陆老先生的短片

主持人: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演讲台撤掉了,因为我们的陆老先生,大概是我们《世纪大讲堂》的演讲嘉宾中间,年纪,年事最高的一位,陆老先生是属虎的,他马上就是本命年,84岁,您平时也是按照中医的方法、理论来养生的吗?

——陆:我可以说,不养生而寿

主持人:不养而寿。好

——陆:不养生而寿

主持人:很高的境界了这是

这两段对话有什么耐人寻味,不就是陆某在谈其本人的养生之道嘛!

第一段陆某谈到其长寿的主要原因,第一是爹妈给的遗传因素,第二是心态,第三呢,才是中医这门学问对他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段陆某只谈:不养生而寿了!主持人将其归纳为“不养而寿”

既然陆某本人的长寿主要原因是“爹妈给的遗传因素”,又是“不养而寿”,只要做到“百无禁忌,别搞那么多清规戒律,潇洒一点,洒脱一点”就万事大吉。那么,听者不禁要问,中医养生文化到底对中国人的长寿有多大的份量?有何作用?有何意义?

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最近,大科学家杨振宁先生也说,“我有很好的基因,要活到108岁”,他今年已经88岁了,并借用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88岁那年写给其同龄好友金岳霖先生的两句话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表明他不仅以“米寿”知足,还正信心十足向“茶寿”进发。他说自己长寿秘诀就是看书,“我想,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不容易老。多看书,可以跟得上时代发展,与时并进,人就显得年轻。我比较多看评论,只要他们推荐什么好书,我会立刻去图书馆借阅,或者请秘书去买”。还说自己很“懒惰”,并没有经常运动。他只喜欢坐着喝茶看书,偶然会骑一下家里的健身脚车。杨先生长寿的秘诀有其独到之处,看来,也是离不开“很好的基因”。与毛老人家的“书读得越多越蠢”不同,与中医所谓的养生保健之道几乎更没什么牵扯!

尽管演讲者陆某一再强调: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与实践是以古代中国哲学和中医理论作为底蕴,融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养生保健,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最高的治疗原则;中医的养生保健治病都是在这个指导思想和治疗原则下进行的,是最高的价值观念。大谈特谈中医文化与养生之道,中医的传统和出路在养生保健,以及等等诸多的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和教诲

但是,其毕竟是个逻辑混乱经不起检验的伪命题。因为,据陆某自己所言,其本人长寿的主要原因是“爹妈给的遗传因素”,是“不养生而寿”,生命的发展过程是所谓五行的神转不回,而不是别的什么次要的中医养生保健理论。连自己都不以为然的东西,却拿来糊弄百姓,岂不是对中医极大的讽刺与嘲弄

似乎只要有个73、84,依老晒老,谁都可上讲堂胡诌一番啊!〔京且〕

中医到底有没有效果

中医疗效的判定

2010-02-19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近日,在2010年2月5日的《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江淑安院长发表的《百姓的需求民间中医存在的理由》一文,心中有些话不得不说

文章开篇作者便说:“《中国中医药报》元月20日2版刊登了《人民日报》社记者采访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报道,王国强副部长答记者问时道出了‘百姓需求是中医发展动力’的观点。笔者完全赞成”

作为盈利性的所谓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的院长说“百姓需求是民间中医存在的理由”未尝不可,其目的用意,路人皆晓!但作为国家卫生部的副部长却说“百姓需求是中医发展动力”,此话就说得确实有些不在理,有失科学理性,误导了百姓群众。作为一国之卫生部长不但不能教育引导百姓科学理性的需求,反而只是跟在百姓后头,作群众的尾巴!让不明真相的百姓群众推动中医发展,而不是以其真正的科学疗效谋求发展

殊不知,部长所管辖的可不是市场经济商品化的事儿,而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人命攸关的大事。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部长大人竟让盈利性医药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当了枪使。如果在海那边,你这部长大人草菅人命,不被“立法院”的委员们轰下台才怪

《中国中医药报》竟然将“非法行医”也拿来报道,连违反《执业医师法》也让全国人民学习。可见媒体人连起码的法治观念都没有,岂不贻笑大方!

文章作者还说“自古医文相通,一个秀才半个医,还有很多医文相通、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爱好中医的民间中医,什么政策也套不上,老百姓需要他们,也只好“非法行医”。如湖南省桑植县有一位局长,爱好钻研中医几十年,退休后找他求医的百姓太多,每天要看几十个病人。还有云南的一个县农委主任退休后,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疾病,每天门庭若市。广东湛江的一个白血病患者自己用中草药治愈后,又用中草药治愈了几十个白血病病人。他的医疗资料及检查治疗前后的血检报告单我都看过,确实疗效好。现在找他的病人很多”

江院长所说是真是假,是否经过科学方法检验和验证?倘如江院长所说,则湖南桑植的某退休局长、云南某县退休农委主任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典范,以致求医百姓甚多,门庭若市。广东湛江那位则是“久病成良医”的代表,不仅治愈了自己的白血病,还能用中草药治愈了几十个白血病病人

照此所说,则只需懂几个字、看过几本中医书籍就可医文相通,一个秀才半个医哦。只要多些退休下来的官员,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只稍多点病人,久病也可为良医。则中医根本勿需办什么大学、学院、学校,也不需要什么专家、教授,更不用学那么多年了,只稍能开出几味中药,就能当上个名医!

其实,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疗效的判定,必须符合科学的理性,绝不能凭人口说。一种药物或治疗方法是否科学、有效,能治愈某种疾病,或是缓解病情。必须有两条:

  • 一是逻辑标准

    即其内容本身必须是自恰的、不自相矛盾的、简洁的而不是包罗万象附带诸多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为失败留下退路,有清楚的应用范围而不是万能的,而且是可以被否定、被推翻、被证伪的

  • 二是实证标准

    即能够用观察或实验加以检验,即通过随机的、双盲、三盲的、大样品的、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确凿的证据,而且验证的结果可以被别人独立地重复出来。一种真正有效的药物应当是对相当多的人有效,而不是仅对少数人有效

现代医学指标是疗效评价的硬指标,在药物疗效评价上,中医一直缺乏底气。指标不下降,说明疾病的根本问题没解决,患者从心理上也不会真正认可。所以有人说“中医要敢于挑战现代医学指标!”你到底敢不敢?

安徽医科大学祖述宪教授在其《医学家余云岫——研究与批判中医第一人》一文中记述了早在几十年前余云岫先生就对中医治病的所谓“有效”,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至今丝毫不失其深刻

祖述宪教授说余云岫先生认为:

  • 首先,中医用药全在经验。这种经验是无数巧合的积累,“多言幸中”,〔《对于国医馆的我见》〕即由于“数千年以人命为尝试,积之既久,幸中偶合者日益加多,犹多言之必有中也”。〔《〈灵素〉商兑》〕所谓的“医理”,阴阳五行、十二经脉、脏腑的玄理全是牵强附会

  • 其二,许多疾病无需药石,假以时日即可自愈,医生实是贪天之功。《周礼》在考核医生时就充分考虑了“自愈”因素:“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郑康成注说:“五则半矣,或不治自愈。”孙仲容说得更明白:“明十失五者,并不得为下医也。以其术疏,才能得半,即其所得之五,亦或是不治自愈,非所治之功,固不足数也。”所以班固引谚语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的“中医”应当是指半数以上的病人因自愈而康复。〔《百之斋随笔》〕

  • 其三,有些病人的“治愈”是医生“暗示的效果”,“完全是精神作用,和催眠术差不多,与药物是丝毫没有关系的”。现代临床实验证明,任何无效的“药物”都可以作为安慰剂,医生诊疗过程的行为举止可以具有良好的安慰效应

  • 其四,由“传语之过量”夸大治疗效果。年轻时他就听老人讲名医叶天士的故事,“啧啧如神仙”。后来读叶著医书,才发现“谬误百出,无足惊人”,完全是虚名。余云岫说人们都认为“医道始于岐黄,视之如天神”,可是黄帝亦仰慕上古,叹息自己治病未必有效。〔《致全国各省教育会书》〕余先生还举病家传说他有“神术”的例子,其实那本是医生的平常事,但传言却神乎其神。一般说来,凡病家对于医生有好感或信仰者,则往往有溢实过誉之言

所以,余云岫先生认为对中医研究一定采要取历史的、批判的态度,首先要实事求是,揭破人们加给它的假面具,而后才可见旧医的真相

祖述宪教授还说上海早年的著名中医叶劲秋先生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说:“中医理论玄虚的地方多,实效虽多却少统计,但偶然的例子亦多,未必尽然。中医实效有,而经验未必可靠,科学二字误解亦多。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用批判的态度。我一生主张是批判的。”

也不知江院长所说三位医文相通、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爱好中医的民间中医的疗效是不是余云岫先生所说的中医所谓“有效”;或是叶劲秋先生的“偶然亦多,未必尽然”。更不知道广东那位所“治愈”的是急性白血病,抑或慢性白血病的“病情缓解”?可中医疗效的判定不能随便乱说,得拿出证据,用事实说话!〔京且〕

中医最大缺点是什么?中医的弊端

中医缺什么

2010-02-19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儿时,外婆说我母亲五行缺土,所以起名时一定得有个“土”字,还得认一属“土”的人做“干娘”。我不知是缺什么,总之父亲是没信那一套

后来学了中医,又学了个“五运六气”、“紫微斗数”、“奇门遁甲”什么的,揑指一算,才知道自己缺什么。总之是“灾宫七”的命,得在“阳明”慢慢熬

中医缺什么?这是毕业之后,经过一段临床实践,心中一直想问老先生,而又不敢开口的问题,怕同事们笑话,自己也无法算得出来。中医愽大精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通阴阳,晓五行,识八卦,啥都不缺哦。退休之后,才算慢慢明白过来,其实*中医真正缺少的就是科学理性!

所谓科学理性,就是相信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而且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科学理性就是要符合客观性、逻辑性。符合客观性就是思想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要辨识清楚古圣先贤们的所谓意旨;符合逻辑性就是思想必须遵循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辨识清楚感性的非理性东西

科学理性是由逻辑、数学和实验三大方法所组成,它们分别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精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证

  • 逻辑方法在于对观察、实践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类比、演绎等,得出初步的结论,形成理论上的假说,留待进一步的检验和论证

  • 数学方法在于运用数字、符号、公式、图像、概念、命题和论证等各种手段,精确而简练地表达世间万物的数量关系,确保逻辑推理和实验证明的严谨、缜密

  • 实验方法在于设置精确可控的条件,将观察、实践中得到的假说同相应的事物发展范例进行对照,在经验范围内确证假说的可靠性,以可检验的事实来构建科学的知识

如果没能掌握这三大方法,就不能也不可能从事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和创新

中国古圣先贤们从不讲究在严密、精准的科学意义上去认识自然,而是崇尚自然,顺从自然。积极倡导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国身同治”、“感觉加类比”等等大一统的自然哲学理念。仅凭感觉加类比的所谓“取象比类”、“类比推理”方法来认知自然世界,这就使得古代中国只能在某些技术发明上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在科学思想和精神上则永远落后于西方,因而演绎出了近代科学技术起源于欧洲而不是中国的所谓“李约瑟难题”

尽管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技史》中曾对中国的道教研究充满着热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进行讨论。他认为中国的“道教是宗教的、政治的,但至少同样是魔法的、科学的、民主的、政治上革命的”。他还说“道教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药物学,都发端于道教”

但是,近两千年来的道教的实践证明,道士们翻来复去搞的是大致相同的一套东西,操作重复,费人费物,浪费极大,进步甚少。这既是其谨守秘密,不事交流的结果,也是由其宗教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正如后来的H·韦尔奇先生在其于1957年发表的《道之分岐》一书中所说“道教徒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实验科学的实践。虽然其前提处于一种逻辑和实验的宗教灵光之下,难得改变,但他们至少进行了实验。他们最终为染料、合金、瓷器、医药、罗盘和火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果中国一流的头脑没有被正统的儒家观念充塞的话,各种科学的发展成就将会更高”

其实,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保持批判精神,扬弃过时的认识和理论,不断向前迈进。所有的宗教却不可能有这种精神,儒教也好,佛教也好,道教也罢,虽有古典哲学的成分,但毕竟还是宗教的内容。宗教总是墨守成规、谨奉传统,充分显现了其科学理性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经济建设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是人们重视科学技术的结果,但并没有带来科学理性的张扬,因为科学技术和科学理性是属于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

科学技术代表着人们认识和应用客观规律的实际能力,可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功利和实用价值,而科学理性代表着人们对于纯粹真理的执着追求,它没有直接的功利指向,不为短期的功利目标所束缚。因此,如果从理性层面分析,仅仅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理性,而只是具有工具性意义上的技术理性,仅仅停留在器物阶段

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之下,学校的教师们更注重于向学生传授灌输实用的技术知识,而学生们最感兴趣、最愿意学习的也是这一类知识。至于反映科学理性的一般科学观念、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科学原则、能够影响世界观形成的科学精神,则往往为师生们所忽视。所以据此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要么仅能是吹糠见米、昙花一现的惊喜,要么仍是亦步亦趋、步人后尘,难以石破天惊

据此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也可能成为专门的实用型人才,但个人的发展愈益呈现出非理性的特点。当下社会上和学界内所出现的诸多与科学理性背道而驰的愚昧落后现象,无不说明在技术理性膨胀背后的科学理性的缺失。由于科学理性的缺失所引发的严重问题终于在上个世纪后十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于是,呼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声音不绝于耳,“人文危机”的警世言论大量出现。但遗憾的是,在逐渐重视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科学理性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

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尽管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纠正技术理性之偏颇、弥补科学理性的缺失,但其指向不准、力所难企,甚至使传统文化中早已被否定的历史糟粕又重新沉滓泛起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理性教育相融合,否则,既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技术理性的进一步肆虐,也很难造就出真正的科学大师来。而所谓的人文素质也有可能蜕变为非理性的冲动,人文知识也就可能成为无逻辑的观念堆积或无尺度、不客观的大杂烩

某些人文学家甚至异想天开,要搞出个什么“自然国学”、“东方科学”、“中国传统科学”、“气理学”等等来,从基本概念到学术规范都要自成体系。区别于现代科学,以显示中国人的软实力

如果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若不能实行现代化的改造,摆脱各种伪科学和愚昧落后现象的纠缠,与时偕行,与时俱进,那就只能在世界浩荡前进的潮流中衰落,历史的教训难道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吗?

因此,只有加强科学理性教育,才能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探索自然,追究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实近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能传承、发展至今天,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并不断地向前发展,是因为有了科学理性作为其内在气质的基本核心动力

科学理性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工作、学习、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京且〕

中医药国际化前景不好

·方.舟.子·

长期以来国内媒体一直在宣传中医中药在国外如何受深欢迎,古老的中国医学如何叩开了西方的大门,外国人如何惊呼“中药神了!”……说得多了,让人信以为真。有人还预言中医在国内衰落的同时在国外得到发扬光大,以后说不定中国人反而要到国外去学中医云云

但最近一则《我国中药可能被迫退出欧盟市场》的报道想必让很多人大感意外

报道称:2004年欧盟出台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所有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注册,否则不允许在欧盟境内销售和使用。这一最后期限将至,中药面临不得不退出欧盟的困境,这是因为虽然中国国内一些中药企业曾向欧盟递交申请材料,但由于多种原因,截至目前没有一家企业通过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的简化注册

这则报道透露出的一些信息让我们知道了中医药在欧洲的实际情形究竟如何。按照欧盟的规定,一个植物药的单个注册成本约为100万元人民币。这个注册成本与现代药物动则数亿美元的研发成本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但国内的中药企业竟然认为这个注册成本高昂,没有一家愿意去交这笔钱。由此可知中药在欧洲的销售额实在是小得可怜

欧盟的规定对传统草药网开一面,不要求像其他药物一样进行安全和功效测试,只要求在申请日之前至少要有30年的药**用历史,其中包括在欧盟地区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即便如此,中药也没能达到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因为它们此前即使在欧洲销售,也不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而是作为保健食品

中药面临全面退出欧盟,没有见到有欧洲的患者或医生抗议,没有见到欧洲的政府部门、医疗机构要为此采取补救措施,说明中医药在欧洲的使用人数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地位,它的消失不会对欧洲的医疗保健情况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也反映了一个让很多中国人感到不舒服的事实:目前并没有哪种疾病非要用到中药来治不可,因此欧洲医疗部门可以听任中药的消失而无动于衷,不觉得欧洲人的生命健康会因此受到损害

不仅欧洲,北美也是如此。作为世界上口碑最好的药监部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迄今没有批准一种中药上市,中药都是作为保健食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主要是华人在用,市场份额很小。中医药和其他不被医学界承认的民间医术,作为民间“另类医学”的一部分而存在,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还不如其他另类医学

通过虚假宣传,制造“中医药扬威海外”的神话,只能是误导国人。抱怨西方人不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歧视中医,也无助于改变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只有用科学方法检验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明了某种中药的确可以用于临床,才有可能获得国际承认,中国古人的贡献才能得到保留,从而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而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011.4.13

(《新华每日电讯》2011.4.15)

从两方面分析预测中药走出国门后的效果

lw56102

中医肯定是想走出国门受到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承认的,以为只有受到了西方的承认,就可以阻止国内的中医之辩。可是如果中医药真的是那么高效安全,会有人反对吗?鉴于国内中医药问题已经炒成一锅粥,正反双方除了理论探讨之外,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妖魔化对方身上。所以最终中药效果的鉴定可能不得不依赖于第三方的客观检验

但我个人考虑,中药走出国门接受检验的结果恐怕不会令中医方满意,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 研究者方面的原因

    要想得到一个真实可信的结果,首先需要秉承客观中立态度的研究者。不管实验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都能够接受。不会因为实验结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肆意篡改数据,隐瞒真相。但是国内目前实验方和生产方之间的利益纠葛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一问题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存在,这也是方.舟.子打假的名单里不光是中医,也有很多所谓科学界权威人士的原因。由于实验者难免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科学实验要求实验者详细列出实验步骤,以便别人可以重复该实验,如果实验结果也是可重复的,才可以被接受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国内的很多实验,甚至是亚洲国家的很多实验,在国外无法得到重复。至于中医药的研究,研究者是否有自信自己的结果能够被国外同行重复呢?有些人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举个例子,关于肝硬化的中药治疗,国内的研究铺天盖地,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宣称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这些研究都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病例选择,病情轻的选中药,病情重的选西药,自然是中药效果要比西药好。还有的干脆无对照,无法判定是病情自然演变还是治疗效果。这还是没有涉及数据造假的问题。但是只要有这些问题存在,其结果就是不可信的。如果使用了完全随机对照的原则进行检验,试问这些结果还会一样吗?

  • 病人方面的原因

    中药对西方人的效果可能也不会和东方人一样。首先,同样的药物在不同人群中效果不一样,区别包括种族、性别、文化和社会因素。这里单强调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强调这方面的因素就不能不提到心理暗示的重要性。在研究某种药物是否有效时,必须排除的一个因素就是心理暗示作用,要能够在病人不知道所用药是什么,也没有任何关于疗效的提示的情况下仍然有效,才可以判定真的有效。所以临床试验中十分强调安慰剂的作用。你不是说你的药物有效吗?可不可以让一组人服用药物的同时另外一组服用安慰剂(大部分是没有特殊药理作用的维生素C,淀粉片等等)。如果两组病人的效果竟然相当,就说明药物是无效的。病人有效完全是心理作用或者自愈。这也就是我反复强调过的对照的重要性。说到中医,不能不说中药对中国人的心理暗示作用非常大,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中医理论上。先说人,有些国人对中医药的痴迷上升到了宗教甚至爱国的水平。如果在这一部分身上进行临床试验,除去一些客观的指标,比如生化和影像学,在主观指标的描述上,比如食欲如何,有没有精神,疼痛情况等等,这一部分人恐怕宁肯到死都会说中医的效果更好。外国人恐怕就不会有这种负担。再说药,简单一点,咱们的中药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就存在很强的心理暗示效果。什么龙胆泻肝丸、麻仁滋脾丸、木香顺气丸等等。有精神症状较重的病人,看到这些名字病就感觉好了很多。外国人看不懂中国字,这方面的疗效又要打个折扣

因此说,要想中药在国外能够达到和国内同样的水平,首先要求国外的研究者和国内同样水平,其次要求外国人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达到中国人的水平。话又说回来,如果一种药物推广的同时,还要伴有多种风气和文化的培养,成功的机率还不高,这个药物的成本可就大了,甚至有可能血本无归。中医肯不肯做这个赔本的买卖?

中医药“国际化热”的冷思考

张功耀

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医中药在国内表现出衰落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的措施。包括破例批准一些中成药直接进入临床,推动中医药出口。加上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国际交往的增加,海外华裔人士对中医药的青睐,于是,在国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中医药奇迹般地开拓出了“国际市场”。与我国的西药成药的国际市场开拓举步维艰相比,中成药在我国药品出口当中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反而超过了西药成药

以我国2001年出口马来西亚的医药产品的结构为例。当年,中药产品出口到马来西亚的份额占9.79%,西药占90.21%。表面看起来,西药产品出口大大高于中药产品。可是,中药产品中,中成药占到了全部出口份额的4.92%。西药成药却只占全部份额的1.42%。中成药出口是西成药出口的3.46倍。中成药生产方法简单,出口却比西医成药高这么多,这大概就是国内不负责任的媒体推波助澜掀起“中医药国际化热”,中医药“墙内开花墙外香”和把中医药渲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的原因

其实,这种状况是值得我们进行冷思考的

首先,中药出口的繁荣所折射的是我国西药生产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西药制药工业是在毛泽东号召“西医学习中医”的背景下起步的。制药方法中渗透了相当多的“雷公炮制”因素。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改造我国旧的制药工业,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医药出口产品结构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以2006年的最新统计为例。今年的中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由原来的6-9% 的份额,降到了2.28% 。其中,中成药占1.19%;中药材占0.72,药材提取物占0.37%。同比,今年我国西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97.72%。其中,西药原料出口比重开始下降,西药成药出口比重开始上升。前者的比重下降到了39.68%,后者升到了18.42%。原来我们作为大宗医药产品的医用敷料,今年的出口份额降到0.50%。这就是说,我们终于可以向国际社会真正地卖药了。这个出口结构的变化,具有历史意义。它意味着我国西药生产正在逐步摆脱“雷公炮制”的历史阴影,初步具备了与世界先进水平追齐的能力

目前,欧美国家所有制药企业都是按照GMP(意为“良好生产操作”)标准来进行生产的,台湾有70%左右的医药生产企业满足了GMP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制药企业达到了这个标准。国家计划用20年时间,建设10个可以满足GMP标准的西药成药生产企业。可以想像,随着我国医药生产技术水平、检测水平、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今后,我们买西药一定会自觉确认GMP标示。那时,我们就可以在制药这个领域彻底告别以“雷公炮制”为代表的中药生产观念和方法了

其次,中药出口没有进入临床

西方国家是根据“无伤害”原则允许中医药和中医方法进入他们国家的。中药不属于这些国家临床医生(physician)可以使用的“药”,因而只能供非主流的“东方医生”(oriental medical doctor )作应急、替代或最后选择使用。西方国家的临床医生所用的“药”必须是载入药典的,或实验以后被批准可以试用的。如果把美国的医生比做我国的医生,则在美国行医的“东方医生”就好比我国的“按摩师”或“洗脚师”。美国卫生部只按照“无伤害”原则管理“东方医生”,至于“东方医生”用什么方法给病人治病,美国卫生部是不管的,就好像我国卫生部也不管洗脚、按摩一样。因此,不论进入他们那些国家的中药有多少,都不能代表中药治病的水平

再其次,中药材出口太多,破坏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我国出口中药材给其它国家,许多并不一定是按照《伤寒杂病论》的方法直接作“中药”用,而是在给这些国家提供制药的原材料。我国不少公民至今还十分封闭。原来,文革的时候,我们一再陶醉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以为所有中国有的东西,都是中国“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东西,骄傲得要命。打开国门以后才知道,其实人家的自然物产比我们更丰富。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以后,我们终于发现,这个自我陶醉加速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枯竭

但是,在药材资源方面,我国却至今依然夜郎自大,动不动就自我吹嘘“药材遍地”。众所周知,制药的基本原材料,不管是矿物资源还是野生动植物资源,都来自自然界。有些动植物资源更生周期比较短,有些更生周期比较长。有些动植物资源甚至非常难得,比如能够在沙漠腹地、高寒地带存活的动植物资源就是非常难得的。你把自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尤其是那些非常难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趁早竭泽而渔地采回来提供给人家,人家就把相应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起来了(别以为人家真的没有这些东西)。这样的生态后果,实在不难推测

最后,卖中药材,其实是卖劳动力

再说一遍,“中药材”在西方国家并不一定直接就是“药”,而是制药的资源。要取得这些资源,一要引起资源结构破坏;二要花不少劳动力的。笔者在农村与几个朋友共研中草药时,就经常上山采药,然后又自己进行炮制。在我家乡,乌药、土茯苓、独活、天冬、麦冬、仙鹤草、夏枯草、莎参、太子参,等等,都是很好找的。但要采到七叶一枝花,威灵仙,九牛造之类,就很难了,费工、费时、又不便于保存。采药实在不是一个好赚钱的活。这样的活,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不愿意干,你愿意卖苦力去赚这个钱,这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中药材出口越大,你付出的生态代价越大,劳动力付出的也越多。赚这样的钱,算回什么事?还值得吹嘘么?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时候,缺棉花和羊毛,他巴不得你为他种棉花、养羊。你愿意破坏你自己的生态,又愿意卖人家不愿意卖的苦力,这也可以用来为 “奇葩”做脚注吗?

2003年,我从清华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回到长沙,打了个出租车回学校。那个出租车司机与我的聊天,至今还很耐人寻味

我说:“你们开出租车的,一天收入比我们教授还多。”

出租车司机:“不算多。比起我老弟来差远了。他尽赚美元。”

我问:“你老弟干什么?”

出租车司机:“跟我一样开出租车。”

我又问:“他在北京使馆区开车吗?”

出租车司机:“没有。他在美国开出租车。我弟弟英语好。我不会说英语,赚不了那个钱。如果我外语好的话,我也会到美国开出租车去。”

我最后问:“为什么呢?”

“美国买台车子比中国便宜,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收费,赚得还比中国多,……”

他说了一大串好处。我终于愕然!同时,也悟出一个道理:

——原来“国际化”确有吸引力,只不过并不都值得自豪,有些也只不过为了赚点钱而已

那司机说的最后一句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看八字算命的,在中国很可怜,到美国去,说不定还可以赚大钱!”

司机很朴实,没有学者那么多的术语。因此,他没有把这种“算命出口”和 "出租车司机劳务输出"叫做“国际化”

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中药国际贸易不是医药事业之争

王澄 美国康复科医生 纽约市 2006年10月17日

健康报网2006年10月17日转贴新京报的文章“中医的生存环境不能再透支了”。文中提到:“目前韩国和日本把持了90%的中药国际贸易,每年国际贸易额达数百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在争论是否告别中医药,让人痛心。“

看到中国人被骗到这个程度,真让人心痛。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中药不是该国医疗体系中的东西。不能做医疗之用,也不能做药用。在美国,中药被归为“营养品,保健品,或补充品”的边缘行业。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种行业100% 是民间的事,政府从来都不过问这些没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当然,政府一般都希望每个人有事做,每个生意都赚钱

这和我们提出的告别中医药一点都不矛盾。我们就是要求中医药像日本和韩国那样退回到民间。你愿意中药出口,民间集资去做就是了。中国错就错在由国家出面花钱去支持这种没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国家的医疗费用用在这种非医疗的,可有可无的“营养品,保健品,或补充品”的边缘行业。这是极其错误的国家行为,因为“营养品,保健品,或补充品”不科学,没前途

中药能走向世界吗

论中药走向世界的可行性

(按:这是综合了写于2001-2002年间的几则短评)

·方.舟.子·

中医药被称为国粹,在其他国家主要也是在华人中间流行。国内那些中医药如何扬威海外的报道,都是自吹自擂。美国医学界对中医药的疗效持否定、怀疑态度。中医药和其他不被医学界承认的民间医术,作为民间“另类医学”的一部分而存在

国外有一些研究人员试图从中草药中发现新药,但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迄今没有批准任何中药上市。按FDA的认证标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没有一种中药可能通过FDA的认证。在美国销售的中药都是作为膳食补充剂,而不是药来出售的,只要无毒即可,无需证明有疗效。如果宣称对什么病有疗效,属于虚假宣传,会受到处罚

FDA现在在中国名头很响亮,中药厂家也喜欢拿“通过FDA认证”做广告,全都是欺骗。《文汇报》2002年10月12日有一篇《华裔科学家孙士銧研制的 “华阳复方”将成为肺癌克星美国人惊呼:中药神了!》的报道,声称:“凭着老祖宗留下的一本《本草纲目》,喝了30多年洋墨水的华裔科学家孙士銧,潜心研制出了一种专门对付晚期肺癌的‘华阳复方’,在美国医学界引起大地震。美国最权威的处方药物认可机构FDA证实,这种完全由草本植物提炼的中药已经通过了该机构两期试验,并已于上月获准进入第三期大型临床试验。如果一切顺利,‘华阳复方’将在今后一两年内领取美国处方药物的‘通行证’,为晚期肺癌病人带来福音。”“美国主流媒体称,继何大一发明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后,又一位华裔科学家孙士銧一鸣惊人,以中国传统的中药制剂叩开了西方医学的大门。”

事实真相如何,到孙博士创建的Sun Farm公司网页(www.sunfarmcorp.com)一查就知道了。在那里我们绝对见不到任何FDA字样,原因很简单,所谓“华阳复方”只是膳食补充剂,而FDA不管膳食补充剂的研发。那个支持孙博士做临床试验的“美国癌症咨询委员会”,全称是“美国补充和另类医学中心癌症咨询委员会” (Cancer Advisory Panel for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本来就是专门管“另类医学”的(中医药在美国属于另类医学)。孙博士的网站收集了几篇有关其产品的报道,没有一篇是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也没有人将他与何大一相提并论。其中有一篇是乳腺癌患者麦吉·詹克斯(Maggie Jencks)在1995年为《每日电讯》(Daily Telegraph)写的,结果她当年就去世了。有一篇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健康观察”频道(CBS Healthwatch)的报道还可算主流,却被放到了“意见(Opinions)”一栏,因为该文报道了美国医学界对孙的批评

有趣的是,在孙的网页,我们可以见到一则声明,翻译如下:“Sun Farm公司只是一家生产DSV和FSV(按:DSV和FSV是两种‘华阳复方’的英文缩写)的食品制造公司。本公司不声称其产品有任何医学疗效,也不对科学家、临床医生、病人或临床试验对SV成份的医学疗效的任何声明承担责任。虽然SV被用于临床试验,本公司不参与,也不对这些临床试验负责。如果你关注你的健康状况或有疑问,总是问你的医生。”

为什么在英文媒介上,孙处处推卸责任,而在中国主流媒介上,却敢吹嘘得天花乱坠?原因很简单:在英文媒介上吹牛,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在中国媒介上吹牛,却可以招财进宝

也有的人把中药在国外的“不幸遭遇”怪罪为西方的歧视政策。2002年4月6日新华社电《“别再神化FDA!” 中药现代化前途在国人自己》报道说,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陶建生教授呼吁,在中药受到欧、美市场的频频封杀之时,尤其不能唯洋是取,“别忘了,复方不是中药的末路,而是中药的希望所在。”陶教授说,现在,许多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美国一制定“植物药在美国上市批准法”,就认为中药进军国际市场大有希望了,而欧洲一提出“中药肾病”,就说传统中药走到了末路。“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主动点?不以物喜,不以人物悲。现在看来,这对于中药现代化太重要了。”

既然陶建生教授也承认,至今没有一种中药被证明“的确能对某种沉疴立马见效”,那么欧美国家封杀中药,又有什么可抱怨的?某些中药毒害肾脏,中医几千年来发现不了,别人替你发现了,不知感激,反而毫无任何科学根据地断言“只要运用复方,增加解毒成分,便不成问题”,甚至声称“恰恰反证了讲究辨证关系的中药复方之重要”,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因为这个反证要成立,前提是中药复方是的确安全而有效的,但是他随后就承认这个前提还不成立,又如何能以之做为反证的前提?这完全是江湖医生倒因为果、胡搅蛮缠、推卸责任的耍赖口吻。如果有哪位病人信了这位药学院副院长的话,真以为对肾脏有毒副作用的中药在复方中就无毒,而继续服用这类中药,因此得了肾病,陶教授敢承担责任吗?让这种不知科学方法为何物,连基本逻辑都不顾、漠视患者生命健康的医生搞“中医科学化”,也就只能继续拿几千年来与巫术、玄学无异,信口开河的“中医理论”和子虚乌有的“人体试验”(中医只有没有对照、没有统计的治疗经验,哪来的人体试验?)自欺欺人,毒害病人——“政治化”有之,“科学化”则一点也没有

《人民日报》2001年1月2日《让中药走向世界》一文报道了中医药界有关人士实现“中华民族医药学全球共享的梦想”,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宣扬中医神话的人士的观点,值得做一番批驳

“传统中医药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实践证明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确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哲学观点。”

方:五千年来其他民族也在繁衍生息,甚至猴子、老鼠也在繁衍生息,这能够证明什么?按这种证明方式,任何垃圾都可以自称是科学

“辨证施治的中医药理论是十分精辟的,临床药效是确切的。”

方:自吹自擂,不过是江湖手段,与科学无缘

“中药的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去适应西方的标准,而是建立不同于西药的独特标准。”

方:中国的伪科学骗子们也可以说:中国科学的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去适应西方的标准,而是建立不同于西方科学的独特标准。难道在中国从事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的人,看来都是西方的代理人?

“中医药专家的看法是:不是中药不科学,而是现代科学还远远没有完全认识中药。”

方:这些中医药专家自以为认识能力远远超过现代科学,不是神就是疯子,不是天才就是白痴

“多数化学药物存在毒副作用是难以避免的一大缺陷,中药则是源于天然的药物,体现了人类生命科学真正的发达与进步。”

方:任何原始医学都是使用源于天然的药物,看来也都体现了人类生命科学真正的发达与进步,而现代医学从原本使用天然药物的西医发展而来,倒是体现了人类生命科学真正的落后与退步了。其实,多数天然药物同样存在毒副作用,而且往往不象化学药物那样被人熟知

“中医药理论和传统治疗方法之所以不如西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直观、让人容易接受,是因为中医药理论比西医药理论深奥。”

方:科学研究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在对同一现象有两种解释时,应倾向于采用简洁的一种。更何况简洁的一种已有无数的验证。科学虽然专业,却并不自诩“深奥”,自诩深奥的是玄学

“现代医学对相当大部分的中医药理论和中药复方成分无法解释。”

相当大部分的中医药理论和中药复方成分本是子虚乌有,现代医学何必去解释?

让中药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记者 李新彦 白剑峰)

中医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瑰宝。然而,中国的中医药工业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抉择

据不完全统计,在每年160亿美元的国际中药市场销售额中,我国仅占3%的份额,而且大部分为原料药和保健品,其余97%的份额被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国家占据。随着中国加入WTO日益临近,制药工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医药产业的命运如何?中药究竟向何处去?中药如何打开西方的大门?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医药界有关人士。尽管他们的观点并不一致,但有一个信念是共同的:中医药是中国制药业的优势和未来的希望,是新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一定会复兴,中华民族医药学全球共享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推进中药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

中国正大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是杭州胡庆余堂的最后一位学徒工,他在中药厂工作了52年,亲身经历了中药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他认为,过去中药是“膏丹丸散,神仙难辨”。即便在70年代初,全国的中药厂还都是简陋的小作坊。如今,许多中药企业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实现了现代化生产,剂型也有了片剂、口服液、胶囊、颗粒、滴丸以及注射剂、气雾剂等。可以说,中药产业化近20年的发展,胜过此前2000年。历史证明,用高科技来嫁接传统中药,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

传统加现代,等于现代化的中药

“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这是中医药继承与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传统中医药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实践证明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确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哲学观点。辨证施治的中医药理论是十分精辟的,临床药效是确切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局限性的,都要在不断发展中完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副司长刘保延认为,中药现代化离不开技术创新。过去,中药主要依靠水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率很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中药必须采取高效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以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同时,中药生产还要应用生物技术,提高有效成分利用率,并在建立动植物基因库、保存药材品种、利用基因芯片等技术鉴定药材等方面促进中药现代化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说,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中药不能代替西药,西药也不能代替中药。但是,正如西方人能吃汉堡包,也能吃饺子一样,关键是如何让他们接受。中药走向世界,不能只拘泥一种模式,而应适应多种需求。西方人接受不了传统的熬煎中药汤,我们可以采取现代的方式。如中药注射剂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中药的产物,对于危重病人,过去是把汤药灌到胃里,如今只需静脉注射即可,与西药没有差别。三九集团研制的“免煎中药饮片”,使服中药就像喝咖啡一样简单,在欧美国家很受欢迎。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中药再次走向辉煌的唯一出路

中药的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去适应西方的标准,而是建立不同于西药的独特标准

西药是当今世界医药的主流,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中药不科学。中医药专家的看法是:不是中药不科学,而是现代科学还远远没有完全认识中药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牛黄植研中心主任陈裕容认为,中医药理论和传统治疗方法之所以不如西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直观、让人容易接受,是因为中医药理论比西医药理论深奥。现代医学对相当大部分的中医药理论和中药复方成分无法解释。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规范我国中药标准,向世界推广,使世界中药与我国接轨,而不是让我国中药向“洋中药”靠拢

前不久,我国全面禁止销售含PPA(苯丙醇胺)成分药物。这再一次向人们敲响警钟:多数化学药物存在毒副作用是难以避免的一大缺陷,而中药则是源于天然的药物,体现了人类生命科学真正的发达与进步。中医药必将逐渐被世界认识和接受。如过去美国FDA(药品与食品管理局)对中药的要求十分苛刻,如今终于放弃了对中药成分分子表达式的提法。这说明,不能完全用西药的标准要求中药,中药的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去适应西药的标准,而是建立不同于西药的独特标准,否则就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人

河南宛西制药公司董事长孙耀志认为,中医药博大精深,是个巨大的宝库,我们要加紧对古汉方的收集和整理,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中医有5000多个常用药方,我们应进行认真筛选,最终以其确切的疗效证明中药的科学性,影响西方。日本、韩国就是将中国的一些古汉方开发成现代“洋中药”,占领了世界医药市场很大份额。在这方面,我们不该落后

西药是我们的弱项,中药才是我们的强项。中药走向世界,必须组建“联合舰队”

“入世”之后,我国医药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当今,世界医药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已经形成,跨国公司全球性购并行为愈演愈烈,对医药新产品尤其是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制药厂是生产西药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寥寥无几,这与国际生物制药热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随着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中医药迎来了新的机遇。千百年来,中医药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确切的疗效,屹立于世界医药学之林。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有优势、最有特色的学科,中药理应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份额。然而,要把中医药的优势变成经济增长量,尚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认为,中药走向世界,必须组建“联合舰队”。目前,我国的中药企业存在多、散、小的局面,最大的药厂年销售额也不过50多亿元,我们的新药研发投入和国外的制药企业相比差距甚大。只有加快强强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建造“大船”,才能乘风破浪冲出国门,和世界著名制药企业抗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指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中药种植业。没有中药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药的现代化。因此,保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中药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中药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培育种植基地,把中药农业作为“第一车间”,以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为后盾,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

《中药如此“扬威海外”》读后

作者:东城西酒

写得很好,相当好,没事扯扯淡,借用赵老师的话:

“某些中药毒害肾脏这儿个事儿让大家知道以后,是不是中药就卖不出去了? 就已经是他妈身败名裂了,有这么狠嘛? ...”

“你把你的整个性格你调整好了,让老中医也放心了,就好办了;你现在是不让他们放心,而且本来这个事儿是个很.美.好.的事儿,你现在非要把他当成个丑闻,要把我们的国粹弄身败名裂... ”

“我们现在不卖中药卖什么? 你讲话,不是有中药都能治疗艾滋病了吗? 那不是挺好吗? 你说对不对? 赚大钱这种事儿我们能不做吗? ”

“另外,你说每年都有吃中药得尿毒症的,在哪儿呢? 要有干嘛还有那么多人吃中药呀! 火葬场忙得过来么? 就是一天多烧一个,十天才多烧十个! ”

“所以你啊,胡说八道的时候,自己就不考虑,我们呢,也愿意找那么些好使的没毒副作用中药,有更多的收入,对我们也好;这你也都知道,一个月之间不那么卖一二十万,对医院的效益也不好...”

“然后你就骂起来了,就发贴子了,上网了,找传媒了,大家都来参观呀,这是谁谁生产的药啊,我他妈就在这揭发了,他们就这么干的啊! 你不是作不出来...你今天笑是因为此刻你还没栽到我们手里还没得绝症还没怕死到吃中药的的状态,但是你经常会做一些傻事,而这傻事呢,既伤害了你自己,也伤害了我们”

“我们就跟你讲到这儿,你愿意听听,不愿意听拉到。我是说实话哦,你说一个人得场大病,说老实话,你说阿,买中药花几万有么难么……”

“我们控制不了你,但是我们能控制传媒和患者,我们中医界也不会和你这种人采用任何战略;我们要是控制的了你,说老实话我们就把你绑起来天天给你灌华阳复方, 我作的时候不舒服吗? 你那个小嘴又挺紧的...”

中药通不过FDA认证

目前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中药是零

·方.舟.子·

近日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复方丹参滴丸已经圆满完成了美国II期临床试验,声称“这是中国首个复方中药在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成功闯关,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和祈盼”。其宣传攻势让许多人误以为复方丹参滴丸已获得FDA的批准。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员都声称,这次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 II期临床试验,意味着中国中成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质量控制标准第一次得到了全球最严格的药监机构FDA的认可

这都是误导国内消费者的夸大其词。早在1997年,复方丹参滴丸已获准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当时就被国内媒体夸大成“是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的第一个中药”。之后厂家撤回了申请。2006年,复方丹参滴丸再次获准在美国进行II期临床试验,并在今年年初完成。我不知道为何时隔半年再来大肆宣传这个结果,也许是因为这家上市公司要发布半年度报告了

目前有一些中药在美国唐人街出售,那是作为保健品卖的,无需FDA批准就能上市。任何药物要在美国上市,都必须经过FDA批准。迄今还没有一种中药获得了FDA的认可。按照FDA以前的要求,中药甚至连申请新药的资格都没有:要申请新药,必须是合成的或提纯的单一活性成分,也就是化学药。2004年6月,FDA发布植物药品产业指南,放松了对草药的申请要求,草药不必把活性成分提纯,甚至不必鉴定出其活性成分,也可以申请新药,但是必须用科学方法做有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并无一种中药已在美国通过了临床试验,当然也就没有一种中药获得了FDA的批准。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被FDA批准上市的草药制剂是一家德国公司生产的,从绿茶提取的外用药,用于治疗生殖器疣

药物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

  • I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试验对象通常为20-100人,健康志愿者或患者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观察药物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作用,检验合适的安全给药剂量。像复方丹参滴丸这种常用中成药已在中国广泛使用多年,如果有什么急性毒副作用也早已发现了,所以I期试验就可以不做了,FDA会允许直接做II试验。当初FDA豁免复方丹参滴丸不必做I期试验,厂家也曾大肆宣传,好像FDA如何重视他们似的

  • II期临床试验为中期中等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300人。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有疗效,也对短期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如果能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可申请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 III期临床试验为长期大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1000-3000人。目的是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时间持续一到四年。在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之后,制药公司就可向FDA提出上市申请,由FDA组织专家鉴定

复方丹参滴丸目前就只是在125名患者身上完成了II期试验而已。真正能够说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是大样本的III期临床试验。即使如厂家宣称的将在2011年上半年正式展开,一切顺利的话,也还要再过几年才可能获得FDA的批准。现在就开始宣传在FDA成功闯关,显然为时过早,要是最关键的最后一关闯不过去呢?

在美国做的临床试验是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即使几年后能通过III期临床试验,也仅仅证明该药对这种特定的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能证明它对其他疾病也有效,更不能证明中药都有效。也绝不意味着FDA认同了中医理论或中医体系。它只是承认了某种中药,至于这种中成药要治疗什么疾病,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副作用,都必须用现代医学方法来检验,并用现代医学理论来阐述

FDA是举世公认的最严格、最有威望的药监机构,一种新药获得FDA的批准,基本上意味着在其他国家都会畅通无阻。国内中成药厂家之所以要“勇闯FDA关”,其用意也是为了用FDA这块金字招牌大作广告,盯着的还是国内的市场,因为很显然,中成药在美国毫无群众基础,即使FDA批准某种中成药在美国上市,美国人也不习惯用,美国的市场会很小

2010.8.10

(《新华每日电讯》2010.8.13)

FDA警告信对中药广告的警示

李永明  http://www.sinovision.net/news.php?act=details&news_id=50175

美国中文媒体上的中药广告和宣传从来都是铺天盖地,很多人认为美国言论自由,环境宽松,说什么都可以,是销售中药的好地方。的确,受宪法保护的媒体一般不会为广告承担责任,但发广告者却需要对其内容负责,需要小心,在你还不知不晓的时候,很有可能监管机构正在注视你

美国国家管理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08年6月17日公布,在近两个月内,该机构向至少25家网上销售商发出了“警告信”,公布的信中措辞严厉地指责这些商家在网上销售所谓能治疗癌症的假药(www.fda.gov/cder/news/fakecancercures.htm),误导消费者,违反了联邦药品法。并要求这些厂商在15日之内改正并答复FDA,否则将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并不排除随时可能查封其产品的可能。虽然被警告的公司多数不是华人业主或销售中药为主的公司,但被列出的“治癌产品”中不乏一些中草药,如中医常用的灵芝和冬虫夏草等都在其中

FDA负责执行和监督美国联邦有关药品和食品的法律及法规,保障民众的安全。因为该机构主宰美国几乎所有医药产品及食品的“生杀大权”,所以FDA 的规定几乎像“圣旨”一样在医药界被遵循

中药在美国的管理和归属问题比较复杂。简单地讲,大多数中草药可归为“食品补充剂”,管理很宽松,FDA只是管理安全问题。如发现某种产品不安全,FDA有权下令禁售。几年前,麻黄被当成减肥和兴奋剂在美国的滥用对一些民众的健康造成了危害,FDA经调查研究宣布禁止麻黄再作为食品补充剂出售,还好,文中明确说明禁令不限制中医继续使用

按照规定,中药如果当食品补充剂销售,就不能标明治疗任何疾病,否则将违反美国药品法。这为在美国销售中药带来极大的困扰,很多销售商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避开FDA的法律限制。在美国诸多食品补充剂类的销售广告中,很多厂商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美国FDA,中文媒体中的中药广告也是如此。比如常见的有: “本产品经FDA认证”,“经FDA批准进口”,“由FDA批准GMP药厂生产”。也有的特别注明,“本产品不是FDA批准的药品,不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用”。还有很多打擦边球的方法,暗示产品是FDA认可的,但其目的都是一样,声明自己的产品不违反FDA的规定

对此,FDA的态度一贯很明确。在去年发表的替代补充医学管理指南中,FDA重申,任何产品,甚至是一瓶橘汁,如果标明用来治疗疾病,就不是食品或食品添加剂了,而是药品,必须按药品法管理。将不是药的产品当药品来卖,当然就是“假药”了,这是一个法律问题,同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作用没有关系。到目前为止,除了一种外用植物药以外,FDA尚没有批准任何其它植物新药。砒霜虽然是第一个出自中药被FDA批准为可以治疗APL白血病(血癌)的处方药,但不属于植物药。显然,目前在美国“中药不是药”仍然是即定事实

大多数人都知道中药不是处方药,但在销售时如何让消费者知道中药的作用又不违反FDA的规定,很多销售商并不十分清楚。在产品功能说明中和广告宣传中,有很多灰色和模糊地带,所谓合法和不合法让人颇费揣摩,即便是法律人士也很难给出明确的答复

那么FDA对食品补充剂广告宣传的“底线”是什么呢?违法到什么程度FDA才会出来干涉呢?最近FDA发出的25封警告信为此提供了重要信息,现将信的一些要点总结如下,希望能为在美国销售中药产品提供一些警示:

  1. 将产品标明“本产品不是FDA批准的药品,不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用”对广告的合法性并没有太大帮助。FDA在数封警告信中说明,这种提法是对的,但不能减轻产品说明中其它误导之词的错误

  2. 科研论文结果作为产品说明不一定合法。FDA认为,科学研究的结论有自由发表的权利,但是如果将论文中某产品可以治疗某疾病的结论同产品销售连在一起,将被视为产品说明,应属药品法管理范围

  3. 声明其产品“历史上”(Historically)曾用于治疗某种疾病并不一定合法。FDA认为这样的标明是一种误导,不能接受。其中一家接到FDA警告的公司,在所有产品疗效之前都加上了“历史上用于治疗…”,但没能逃脱FDA的警告

  4. 声明其产品在中国或其它国家用于治疗某种疾病同样不合法。FDA认为这显然是在间接标明该产品可以治疗疾病

  5. 用“有效病例”或“患者证言”(patient testimonial)间接宣传某产品可以治疗疾病是非法的。即使治癌的处方药,在说明和宣传上,FDA也有很多严格的限制,食品添加剂就更不能用病例说事了

  6. FDA禁止标明治疗疾病不仅是指临床疗效,也包括试验结果。如在广告中说某产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in vitro)能杀死癌细胞,也是违法的。FDA还指出,很多销售商说某食品补充剂产品可以让癌细胞“自杀”是误导消费者

  7. 标明产品可以预防癌症也是非法的。预防疾病的药物同治疗疾病的药物管理法律是一样的。食品补充剂不可以表明预防疾病,除非有FDA的特殊批准

  8. 地址在国外的公司在美国销售产品同样不能豁免。一些产品的销售商以为公司不设在美国,就可以不受美国法律约束,随便向美国人卖产品,避开法律约束。FDA此次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两家外国公司发出警告,并同时通知了所在国的执法部门

  9. 文字游戏误导也遭到FDA警告。一些广告使用文字游戏的方法暗示产品的疗效。如用“E-mune”标明产品提高人体免疫(immune)能力等。FDA虽然没有提及中文案例,但中文媒体广告中常见的例子也有很多

  10. 滥用学术单位和专家的名称及学术职称也遭到警告。很多公司宣传产品疗效会提及“某某大学研制”,“某某科学家研究结果”,有的还使用医生和博士的证言。FDA认为这都属于非法标明产品治疗疾病。此次警告信还包括医生办的公司,用自己的执照头衔做产品广告

以上FDA警告信中的内容,虽然是针对网上销售治疗癌症的假药(Fake cancer cure),但从理论上讲同样适合其他疾病和任何广告。应该说这些观点直接地反映了FDA对药品法的解释,以及FDA在执行中的“底线”。至于FDA是否会对治疗其它疾病的产品宣传采取类似的行动,尚不得而知

需要注意的是,FDA的警告信是从各地的分支机构发出的,被警告的公司分布在十几个州和两个国家。奇怪的是,目前还没有涉及纽约州及附近的新泽西和康州,所以不排除近期FDA还会对纽约地区采取行动。查看FDA信中提到的网页可以发现,大部分被警告的公司目前已经关闭或替换了相关产品的网站

FDA的此次“执法”行动对中药在美国销售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医药业过去曾乐观地认为“法不责众”,“官不举民不究”,而此次FDA发出的信息是,他们随时可能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中药的销售想成功地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仅仅靠在灰色地带行走是不行的,法律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对中医药业者的几点建议:首先要搞清美国的法律,在美国“行医执照”归各州管理,“医药产品”归联邦FDA管理。所以,有些州允许针灸师或中医师使用“中药”,不等于可以忽视联邦药品法;为了避免利益冲突,行医者最好“悬壶不卖药”,至少不要在自己的名下直接销售中药,因为一旦被发现违法,将会影响到行医执照;在使用中药时要尽量做到食品和药品分明,保健和治疗疾病分明,不要说过头的话,不要超越自己执照的限制;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对产品的来源和安全性要胸中有数,以公司名义做生意,不要暴露私人通信地址,购买适当的保险,及时了解FDA的通告,咨询行业专家,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

对于消费者的几点建议:美国FDA的“通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经过专家讨论,按照美国相关法律发出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公众理应遵守;另一方面,医疗自由(medical freedom)是美国的传统,美国历来有包括中西医等多种医学体系共存。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成年人有选择治疗方法和服用任何食品和药品的自由,这一点是FDA管不着的;目前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和疾病的治疗手段都是有限的,今天的有效疗法很可能明天就会被摈弃,被人们遗忘的古老医药和来自他邦的医术很可能有新的用途;如果你自己不是“专家”,最好不要自行治疗,在服用任何治疗疾病的中药和西药之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或西医师;网上的医药信息固然很有帮助,但阅读要有选择,因为大多数信息并没有经过同行审查(peer-review),没有准确和安全的保障;对于过分的销售广告和宣传,包括有利益冲突的“医生指导”要十分小心

最后要说明的是,美国是法制的国家,同时也是民主自由的国家。FDA并不是立法机构,警告信中的观点仅仅代表FDA对法律的解释,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如果你认为FDA或其它执法机构对你的警告或处理不符合法律,完全可以通过“民告官”的法律途径争取自己的权益。特别是当FDA滥用职权时,如果某个公司能通过个案胜诉,将会对其他业者和整个行业有很大帮助

美国移民草药含铅 孩子受害  

携带入境未经检验 每年儿童铅中毒案数万起 危害仅次涂料

【美联社休士顿二十二日电】全国各地的卫生官员指出,许多来自拉丁美洲、印度和亚洲其它地区的移民生病时使用的传统药物,是导致他们铅中毒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铅涂料的危害,造成的儿童中毒案件每年可能多达数万起,因服用含铅药物而重病乃至死亡的成人和儿童,过去八年间有数十人之多

美国境外制造的危险药物在所谓的民间医师、提供草药和偏方的少数族裔商店和社区商店可以买到,通常由游客携带入境,没有经过检查。哈佛大学卫生学院的环境卫生助理教授卡雷斯说:「这些药物没有经过检测,无法保证铅含量没有超过危险的水平。」

尽管医生说没有经过临床实验证明,但据说铅有医疗功能,所以许多药物的配制需要加铅。土壤中的铅或制作过程也会使药粉和药片受到污染

住在休士顿的年轻母亲玛利亚因担忧女儿的胃口不好,按祖母的秘方,让两个女儿和一个侄女服用墨西哥治疗儿童胃病的民间药品gre-ta,这是一种铅含量近90%的明黄色粉剂。结果导致女孩血液的铅水平极高,幸被医生一周后在例行检查时发现

在德州哈里斯郡,体内含铅量高的儿童中,近五分之一是因服用传统药物。在亚利桑纳州,家里自制药物导致四分之一的儿童铅中毒

墨西哥药方greta、azarcon和rueda被用来治疗儿童便秘,含铅量均高达90%,亚利桑纳、德州和加州的儿童铅中毒,都与这些药有关。在纽约市和罗德岛州,儿童血液含铅量高与利他基瑞(litargirio)有关,多米尼加移民使用这种铅含量达79%的粉剂治疗脚癣和身体异味

联邦疾病防治中心指出,传统药物导致儿童铅中毒的比率可能多达30%。环保署估计,2004至2006年间,约24万儿童经诊断血液铅含量过高。但是,相信有更多的的铅中毒案件未被发现,全国只有14%的儿童做过铅中毒检查

中医在美国的认可度、地位

中医在美国被认可吗

Biomed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详细描述了近两千种自然药物的分类、性状、采集和炮制,以及一万一千多种中药方剂,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项划时代的巨著1612年首先被翻译成拉丁文,随后相继被翻译成英法德俄和日文版本,对世界医药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图文并茂的鸿篇巨著,同当时欧洲人马可波罗写的那本游记一起,向西方国家展示了中华帝国的文明成就。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开始了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生理学和医学研究,日渐形成了现代医学和化学制药体系。勿庸置疑,无论是在理论还是临床实践上,中医药的发展不能与时共进,明显落伍了。今天的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机体、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就,已经使古老的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差距拉大到无法弥补的地步

这种困境不是中医药独有的。事实上很多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有古老而独特的医疗体系,其中很多目前已经消亡了,剩下的与中医药相似也都面临着日渐成熟的现代医学的压迫。在医疗实践中,一些传统医学也确实能发挥一定程度的疗效;另一方面也由于历史文化因素,它们在今天还仍有不少的信众。基于这样的现实,美国目前把这类医学统称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诸如针灸推拿、信息疗法、草药治疗、顺势疗法等。中医应该算是其中的一种

有病乱投医是世界各国民众共同的心理特征。当现代医学对一些病症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些病人甚至医师可能倾向使用一些古老的医术进行替代或补充性医疗。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国家中,大约有40%左右的成年人曾接受过至少一种替代疗法,其中最常见的理由是现代医学不能对慢性疾病提供令人满意的治疗

这些人大多在30至50岁之间,健康状况较差,但受过较好的教育具有某种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所患疾病常为早老性痴呆、风湿病、癌症、爱滋病、焦虑症、腰腿头痛及其它慢性疼痛等。有意思的是,门诊医生通常认为替代疗法无效甚至有害,而天天面对病人的临床医生则倾向不管有无科学证据先试一试再说。这种情况我们可能比较熟悉,同国内中医的情况很相似。经久不治的慢性病病人满怀希望四处求医问方,西医师心里虽不赞同但也别无良法,只好建议病人去试一试中医药。然而中医药的效果通常也是模棱两可。模糊和难以重复的疗效,不能科学解释治疗原理,医学人士的怀疑态度和病人满怀希冀的态度,几乎是所有替代疗法的共同特征

中医药做为替代疗法在美国的现状如何呢?

可以说在1971年之前美国人对中医了解甚少。中医进入美国是一个戏剧性故事。1971年美国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时,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在北京患急性澜尾炎并做了澜尾切除手术。针对手术后引起的刀口疼痛中国医生为他进行了针灸治疗,效果明显,他十分满意也十分惊奇。他在纽约时报头版生动透彻地报道了在中国进行针灸治疗的过程。当时很多美国人正在寻求某种整体性和自然性的治疗和保健手段,这一报道引起了很大轰动。以此为契机针灸开始被部分美国人接受,中药也有了少数支持者。但以整体平衡和自然和谐为特征的阴阳五行和经络等医学理论,因偏重哲学和文化思辩,缺乏科学证据,受到质疑而归于沉寂。

目前美国接受的主要是针灸,但美国的针灸已经和国内针灸有很大差别,就象美国的中餐同中国的中餐有很大差别一样。因为没有科学证据表明经络在生理和解剖上确实存在,美国式针灸做为一种理疗手段,基本与中医的经络理论分离;另外,美式针灸多为皮针和电针,即把点状小针贴在皮肤穴位,用导线把皮针同可释放不同频率电流的仪器连接,并通过电刺激进行针灸治疗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鼓励并拨款支持研究针灸镇痛原理,并进行临床针灸治疗和针灸师培训的量化和规范化的立法尝试。国内几家实验室在研究针灸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和针灸电刺激的指标量化方面做了很扎实的工作,这些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基本与经络无关。在美的华裔医生和针灸师对针灸疗法的推广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国有一所成立于1982年的东方医学和针灸学院,致力于针灸师培训的标准化教育。获得注册针灸师资格需接受三年培训,十四项科目合格,220小时的正式训练和两年的临床训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1993年估计,每年大约有一千万人光顾针灸师诊所并花费大约五亿美元的针灸治疗费用,通常每次治疗约需三十到一百美元。1996年,FDA在管理上把一次性使用的针灸针从“试验性医疗器械”类别提升为“医疗工具”类别,与手术刀和注射器同等地位;并估计当时约有70-80%的医疗保险公司愿意给病人提供针灸治疗的医疗保险,这等于给针灸治疗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据估计,现在美国可能有近两万名注册针灸师,其中的三分之一具有注册医师资格,后者的针灸治疗收费要比前者更高一些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替代医学办公室在1997年举行了一次审评针灸治疗的会议,对针灸治疗的原理和适应症及操作规程和不良反应等发布了指导性公告。综合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认为针灸做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两种症状有疗效:麻醉、药物治疗、妊娠引起的恶心呕吐,牙科手术后的牙疼;对以下症状可能有帮助:成瘾、哮喘、痛经、头痛、腰疼、中风康复。公告认为针灸治疗的原理还不甚清楚,可能与传导电信号、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和改善脑内神经化学递质的传递等有关

中医针灸治疗是依据经络理论进行的,对病人要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美国人认为中医传统的手法针灸操作复杂难于掌握,效果的重复性差。重要的是进行针灸治疗过程的标准化,即不同的针灸师用一种相同的针灸治疗程序,对大部分而不仅仅某一个病人有效。他们不打算追求单一病例的最大疗效,而是致力于建立一种对医师和病人普遍通用的针灸疗法。由于研究认为不同手法的针灸治疗可以在局部产生不同频率的电流,据此研制出能释放不同频率电流的仪器,用导线与贴在病人穴位的针灸针连接并进行电刺激。针灸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就是采用这种简单量化的方法进行的,对照组病人使用不导电的绝缘针而且也不通电。仪器很小操作简单,因此不懂中医经络理论的非华裔美国针灸师也照样可以进行针灸治疗。他们就这样把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针灸给改了,或者说标准化了,并且医师和病人都欣然接受。这就是美国针灸与中国针灸的差别

看看这里面有什么值得国人学习和思考的。科学证据第一,易学易用第二。他们不理会针灸与深奥莫测的经络的复杂关系,而是如此简单地绕了过去。在中国有很多中医师和病人不大接受用仪器放电代替手法针灸,认为这样不伦不类。其实国内一些实验室研究针灸时采用的也是类似的仪器,性能甚好,但至今难以得到中医界和病人的广泛接受。也许缺乏市场营销手段,因而市场化步伐艰难。因此在国内不厌其烦地宣扬针灸已经走向世界的时候,笔者很是怀疑一些人是否理解其中的含义,是否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过中医针灸将来在中国应该走的标准化道路。也许若干年后,一个成熟的美国式的针灸疗法将回头占领中国市场

除了针灸之外,中草药可以做为食品补充剂在美国销售,但市场不大,主要是亚裔人士使用某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在美国人看来,中草药和美国的或其它什么国家产的草药没什么本质区别,他们搞不懂也不大承认草药的药性与产地的关系。按照FDA的标准来看,进入美国的中草药和中国酱油醋或榨菜梅干菜等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属于食品补充剂,不能当作药物而因此不能声称有任何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疗效。这些物品只要符合普通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标准即可进口美国,无需通过FDA,只要美国有人愿意掏钱进口就行。国内曾有很多中药厂家被所谓的“FDA认证”骗局所骗,暴露出对FDA标准的无知并不令人奇怪。他们掏的钱不要说买FDA认证,就是进行中国国家三类药品审批也是连门都没有。连中国的药品审批都不能搞清楚,凑FDA的热闹目的何在?

很明显他们是因自身心术不正而上了更高明的骗子的当而已。其实,中药有没有市场不要看美国欧洲,也不用看日本韩国,中国本身的市场已经是十二分的巨大,消费心理很有利。连这样的市场都不能占领,还想什么占领国际市场呢

今天中医药不能与时共进,其落伍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中医药毕竟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自然包含一些合理有价值的成分。如果在今后几十年内中医药还不能融入现代医学体系,它的剩余价值还将继续贬值,被淘汰出局也为期不远。欧美一些大药厂从世界各地植物中寻找新药的工作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由此也开发出多种新药,但目前还没有中药或中药的有效成份药物能在欧美得到批准上市。对中药有效单体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一些在国内已经报批为新药。根据现有的中药的药性,提取和研究其中的有效化学成份,应该是今后中药开发的出路。目前少数西方国家的制药公司已积极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希望最终根据中药研制出一两种能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新药;香港的中药开发也很受重视。但应该知道的是,目前对中药的开发研究基本上完全撇开了中医药的经典理论

俗话说不破不立,我们不应该只对千百年来基本不变的中医药和针灸理论修修补补。今后随着国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加入世贸组织,国内药厂均面临很大的生存危机。坦率地说大多数药厂都没有进行资金和技术准备,开发自己的拳头新药。从国内最近轰动一时的FDA药品认证书诈骗案,可以看出不少药厂在对美国药品市场十分无知。对新药开发的认识极度贫乏的情况下,欲图进入美国市场,其态度也很有投机取巧的味道,然最终难逃一骗。利用中药资源开发新药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在技术和人力资源上国内并非没有条件,惟厂家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缓慢过程,需要投入资金进行长期开发

(注:部分参考英文专业期刊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关于中医药的文献)

2001.6

中医药在美获得认可尚需时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言人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称:中医药在美国法律地位尚未改变———

马宁北京青年报(2007/08/09)

上周,一则《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是独立的科学体系》的新闻曾经令无数中医业者兴奋无比。但只要阅读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表的指导性文件《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初稿)》(以下简称《管理指南》)原文的人士,都不免对这一结论产生质疑。

FDA发言人罗灵斯·金伯利昨天应询给本报记者发来的电子邮件中称,《管理指南》“并未主张或暗示联邦法律的任何改变”,也没有改变膳食补充剂(包括中药在内)的法律地位

还没有一种中药通过美国FDA的审查 记者向金伯利直接提出了“《管理指南》是否意味着FDA认同中医药学是独立的科学体系”的问题,但并没有得到正面回答。金伯利在邮件中表示,《管理指南》并未提出任何新的规范要求。就像FDA发布的其他指南文件一样,它只代表 FDA对某一问题的当前想法,并不使FDA或公众负有法律责任。该文件也并未主张或暗示联邦法律的任何改变

金伯利举例说,“比如,《管理指南》并没有改变《膳食补充剂健康教育法》中规定的任何维他命和膳食补充剂的法律地位。它只是陈述了膳食补充剂的法律定义,提醒有关公司即使是标明为‘膳食补充剂’的产品,只要用于治疗、预防、缓解、诊断疾病,也应该遵守有关药物的规范。”

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膳食补充剂健康教育法》,将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植物药列为膳食补充剂,是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一种特殊产品。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中药通过美国FDA的审查,作为药品在美国使用。在美国的中医药仅针灸是以州法律的形式被列为一种医疗手段

■报道称FDA首次认同中医药是“独立科学体系”

《美国 FDA认同中医药学是独立的科学体系》一文中称,《管理指南》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从“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中分离出来,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报道称,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一位院士介绍,美国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CCAM)和FDA认为,传统医学体系是“有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与对抗疗法(西方主流医学传统疗法)独立或平行发展而来”的,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背景。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如相信机体有自愈能力,治疗方法也有独到之处

■注释中称提到并不能理解为“认可”

由于多年来中医药在美国一直面临法律障碍,这则新闻曾令中医从业者认为中医药在美国已经迎来了获得认可的曙光。记者查阅《管理指南》原文发现,14页的文件中只有两处提到中医药,均是和印度草药医学一起提及。学者方.舟.子在他的博客里这样翻译这两段文字:

“‘补充与另类医学’一词涵盖许多种医疗实践、产品和疗法,它们与‘常规’或‘对抗疗法’医学的实践、产品和疗法有显著的差异。有些形式的补充与另类医学,例如中医和印度草医,已被实践了数百年,而其他的例如电疗法,则是更晚才出现的。”;“NCCAM(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例如中医和印度草药医学。”

方.舟.子指出,FDA原文中使用的是“独特的文化体系”而非“独立科学体系”。文中只不过表示“中医、印度草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个事实陈述,并不带任何的价值判断,丝毫也不意味着FDA认同中医或‘整体医学’”

记者发现,《管理指南》原文一处注释中还特别指出,不可因为文件中提到某种疗法、实践或产品,就理解为FDA在支持或者认可它

从假新闻“美国认同中医药学独立科学体系”看媒体失真

作者:gopher

“美国认同中医药学独立科学体系”的媒体报道竟是假新闻!其实,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根本没有认同所谓中医药学的“独立科学体系”,而是仍然把它视为一种“另类医学”

假新闻是如何出笼的?仔细一查,源头竟出自几个月前中国中医药报上陈可冀的一篇替中医宣传的文章中的臆测,后被记者报道。自此,在这一提问中的臆测成为“事实”,被各网站广为引用

追踪问题、探询真相本是媒体的职业使命。但是记者应当有起码的职业态度,其引用的数据、阐述的真实,都应有所依傍。倘若记者言之凿凿地报道,竟源于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事实,而如此子虚乌有的“独立科学体系”,竟又被其他网站当作“坐实”的事实来报道,进而以讹传讹,争相炒作,则不仅让人质疑媒体的公信力,更让人质疑媒体“以假为真”的动机

其实,查到FDA关于补充和另类医学的草案的页面加以核实并不算难,但却没有一个媒体做起码的事实核对,更没有媒体出来质疑消息的来源,以至最后必须由网民查实澄清。这让人不禁疑惑:本应“以真实为生命”的媒体为何如此容易“不实”?

“新闻失实”的实质不是媒体从业者的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从“全息生物学创立者本有希望获诺奖”到“老科学家制造出永动机”,再到“美国认同中医药学独立科学体系”,不同版本的虚假新闻之所以频频出现,难以禁绝,是不是源于市场利益的驱动“蒙住”了部分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眼睛?或者是出于自身的偏见而追捧伪科学?在媒体间竞争日甚一日的今天,一些媒体将吸引“眼球”视为最大的市场利益。媒体的“读者本位”本无可厚非,但以牺牲“真实性”这一底线来吸引读者注意力,捕风捉影,哗众取宠,弄虚作假,就走向了反面

“美国认同中医药学独立科学体系”的虚假新闻,是不是“唯眼球”论指导下媒体 “制造热点”的典型案例?由于中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加之目前中医药发展步履维艰,“中医废存之争”确是读者关注的热点。个别媒体没有核实新闻事实。更多的网络媒体则对这样“抓人”的新闻也是“宁信其有”,推波助澜。因此,“美国认同中医药学独立科学体系”的谣传才成为“新闻报道”四处流布

媒体肩负舆论监督、社会协调、文明传承等社会责任,当媒体不重视社会责任时,后果让人忧虑。因为在个人活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人们是通过媒体来认识现实的。作为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理应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承担起社会责任。媒体的失实报道必然导致公众对现实世界的错误判断,形成错误的舆论,当舆论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可能影响甚至扭曲政府的决策。比如,“体系”和“独立科学体系”的差别,就影响到人们对中医有效性的判断。于是,本来微不足道的一件事,竟成了众多人议论的话题

面对屡屡发生的媒体不实报道,新闻界有必要再次敲响“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警钟!

致谢:本文的大部分文字来源于王淑军的《从谣传“取消中医”看媒体失真》(http: //news.people.com.cn/GB/37454/37459/4994390.html)。笔者谨此向王淑军创作模板表示感谢,并特别声明本文大段采用王淑军的模板仅仅是为了达到相应的效果

“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假新闻的背后

作者:常山之子

纸包子、史上最恶毒后妈等假新闻的恶劣影响还未散尽,8月2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所发布的一条“美国首次认同中医为独立科学体系”的新闻,就被方.舟.子考证出是假新闻。当然了,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一样长,假新闻与假新闻的待遇也就不同了

纸包子、史上最恶毒后妈等假新闻被戳穿后,人们直至包括发布假新闻的媒体,都能够及时予以澄清事实,对涉嫌造假者口诛笔伐,急于洗涮自己的清白。而对于 “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这一则假新闻,人民网等只是悄悄地撤下、打枪的不要;更有甚者,直至今天这则假新闻仍然高挂在成都晚报、千龙网、上海热线、顺畅网等新闻类网站上,继续混淆着人们的视听

纸包子之流之所以遭人唾弃,是因为它无论是真是假,都挑战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就不同了,它迎合了人们夜郎自大的心理,虽然方.舟.子考证出了它是假的,但更多的人们则希望它是真的,或者明知道它是假的,也不愿看到有谁站出来说出真相。方.舟.子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小孩一样,虽然他第一个喊出“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但公众的认知心理,决定了他所要承受的遣责比那两个骗子还要多!因为方.舟.子的一席话,将打破人们编织的自慰美梦。人们宁愿陶醉在浑浑噩噩的美梦中,也不愿睁开眼睛面对现实

对于中医,本人既无好感,亦无恶意。总体感觉其就是一种技能的内核,外面套上了一层神秘、唯心的理论光环而已。而所谓的技能,说穿了,也只不过是《卖油翁》所说的“此无它,惟手熟耳。”这也正是中医为什么年纪越大越受推崇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呢?因为年纪越大,经历的也就越多,经验也就更丰富,至于理论嘛,是谈不上的,如果有谁要刨根问底、想追问出个所以然来,那也无非是什么阴阳五行、七星八卦之类。以已浑浑,使人昏昏,把聪明人整糊涂是其之能事

举报假新闻“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

·方.舟.子·

国内现在正在打击假新闻,我现在举报,《人民日报》2007年8月3日刊登的“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就是一条欺骗国人的假新闻。FDA发布的指导性文件原文见:

http://www.fda.gov/cber/gdlns/altmed.pdf

文件中只有两处提到中医,都是和印度草医放一块的,翻译如下:

“‘补充与另类医学’一词涵盖许多种医疗实践、产品和疗法,它们与‘常规’或‘对抗疗法’医学的实践、产品和疗法有显著的差异。有些形式的补充与另类医学,例如中医和印度草医,已被实践了数百年,而其他的,例如电疗法,则是更晚近才出现的。”(The term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encompasses a wide array of health care practices, products, and therapies that are distinct from practices, products, and therapies used in "conventional" or "allopathic" medicine. Some forms of CAM,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yurvedic medicine, have been practiced for centuries, whereas others, such as electrotherapy, are more recent in origin.)

“NCCAM(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例如中医和印度草医。”(NCCAM describes whole medical systems as involving "complete syste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at have evolved independently from or parallel to allopathic (conventional) medicine." These may reflect individual cultural systems,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yurvedic medicine.)

这不过指出了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中医和印度草医类似,与“常规医学”(现代医学)存在显著差异,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哪里认同中医是个“科学体系”?哪里有“科学”一词?哪里表明FDA接受了中医药理念和治疗功能?难道中国中医科学院认为FDA像中国药监局那样是可以用阴阳五行胡扯就糊弄过去的?

FDA的这份文件还特地指出,不可因为文件中提到某种疗法、实践或产品就认为FDA在支持它(any mention of a particular CAM therapy, practice, or product should not be construed as expressing FDA's support for or endorsement of that particular CAM therapy, practice,or product or, unless specified otherwise, as an agency determination that a particular product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its intended uses or is safe for use.),大概就是料到了可能会有骗子要拿这份文件骗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可冀院士是因为英文水平太差看不懂这份文件,还是有意造谣欺骗国人?这是不是再次证明了中医的“国际地位”是靠谎言打造的?

附: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01:3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8月2日电 (记者王淑军) 记者今天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新近发布了一份指导性文件《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初稿)》,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从“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中分离出来,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介绍,美国FDA这一继2004年发布《植物药产品指南》之后的新文件,契合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顺应了美国国内补充和替代医学快速发展的现状,表明了FDA对中医药理念和治疗功能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在新药开发问题上有了较积极、务实的态度

美国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CCAM)和FDA认为,传统医学体系是“有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与对抗疗法(西方主流医学传统疗法)独立或平行发展而来”的,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背景。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如相信机体有自愈能力,治疗方法也有独到之处

美国何时“认同中医药学独立科学体系”?

作者:柯南

今天在新浪网上看到一条转载自人民日报的新闻《美国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为独立科学体系》。方.舟.子已经迅速指出了这是一条假新闻。我在这里补充几句:

  1. 这不仅仅是条假新闻,而且是一条旧闻。人民日报2007年8月3日第11版发表的这条新闻《美国认同中医药学独立科学体系》要比健康报的类似新闻《美国FDA发布指导性文件认同中医药学是独立科学体系》晚了一个多星期。而且,早在今年6月,中国中医药报就发表过署名丛伟红、陈可冀的更详细的文章《美FDA新草案认同传统中医药学是整体医学》。而陈可冀等人的文章中提到的FDA草案早在2006年12月就完成了

  2. 人民日报的新闻说:“记者今天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新近发布了一份指导性文件《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 (初稿)》,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从‘补充和替代医学(CAM)’中分离出来,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这段话是错误的。陈可冀等人的文章有一个更详细的叙述:

“与以往内容相比,该草案的一个重大调整是对补充和替代医学(又称另类医学)涵盖的内容进行重新划分,将替代医学体系(Alternative Medical Systems)从CAM中分离出去,称为‘整体医学体系’(Whole Medical Systems)。传统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与阿育吠陀印度草药医学(Ayurvedic medicine)都隶属这一范畴。草案明确说明将替代医学体系从CAM中分离出去并称为整体医学体系的原因。美国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CCAM)及FDA认为,替代医学体系的应用实践与CAM产品中的其他四类(基于生物学的疗法、精神与机体互动医学、推拿按摩疗法和能量或调节气的疗法)不同,借用 NCCAM的定义,整体医学体系是‘有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与对抗疗法(传统疗法)独立或平行发展而来’的,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背景,它们具有一些共有的元素,如相信机体有自愈能力、治疗可涉及应用意念、机体和精神的一些方法等,例如传统中医药和印度草药医学。从草案内容可以看出,FDA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传统中医药学与美国传统医学(即西方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的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主流医学(西方医学)的一个补充,表明 FDA开始接受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传统医学用药的经验和数据,显示出未来中医药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更多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这段话当然也是错误的。首先,FDA的草案并没有“将替代医学体系(Alternative Medical Systems)从CAM中分离出去”。该草案的原文说:对于CAM的疗法,“NCCAM曾经有第5个分类,即‘另类医学体系’,但是它现在认为‘另类医学体系’(现在称为‘完整医学体系’)是一个单独的分类而不是另一个[与上述4种分类并列的]分类,因为另类医学体系使用来自上述4种分类的实践方法。”使用CAM疗法的体系当然也是CAM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份草案在叙述“什么是补充和另类医学”的时候,列出了ABCDE5项,第5项就是所谓的“完整医学体系”(whole medicine system,这里的whole最好不要翻译成“整体”,因为这可能与所谓信奉“整体观”的另类医学混淆)。如果你看看NCCAM的网站关于“什么是补充和另类医学”的说明(http://nccam.nih.gov/health/whatiscam/),你就会发现在“主要类型的补充和另类医学有哪些?”的条目下第一条就是所谓的“完整医学体系”

其次,陈可冀等人说:“从草案内容可以看出,FDA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传统中医药学与美国传统医学(即西方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的科学体系”,这是故意误导读者。FDA没有在草案中提到中医药学是“科学体系”。原文是这样说的:“NCCAM 把完整医学体系描述为涉及‘与对抗(常规)医学独立或平行演化的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它们可能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诸如中医和印度草药医学。”命名是“文化体系”,在陈可冀等人的笔下摇身一变就成了“科学体系”

当然,谁也没有否认中医有一个体系。但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体系”可未必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更不一定是一个好的体系

可笑的是,至少在这里,警惕的读者还能看出这是陈可冀等人自己的观点(“从草案内容可以看出”)。到了人民日报的新闻里,就变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

该新闻还说:“美国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CCAM)和FDA认为,传统医学体系[……]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如相信机体有自愈能力,治疗方法也有独到之处”。然而草案原文并没有提到什么“独到之处”。原文只是说“完整医学体系的一些共有元素包括信仰身体有自我治疗的能力,以及治疗可能涉及到使用心智、身体和精神的技巧”。这只是一个叙述,而“独到之处”明显变成了褒义

  1. FDA的这个草案特别说明了,在该文件中“提到任何特定的CAM疗法、实践或产品不能解释为表达FDA对特定CAM疗法、实践或产品的支持或认可”

  2. 我不知道记者和陈可冀等人是否看懂了该草案。陈可冀等人那样说,或许是看不懂英文,或许是为了忽悠(“表明FDA开始接受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传统医学用药的经验和数据,显示出未来中医药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更多可能性和可操作性”)。那么记者呢?至少记者在写稿之前应该读一读原文,不应该直接替陈可冀等人发一个新闻稿吧?

美国药典的中药有哪些

中药进入美国药典了吗?美国药典查中药怎么查

作者:Goodhelper

大家可能曾经看到过有关中国某某教授科学家经过努力研究,使某某中药写进美国或欧洲药典。有的读者会自然地理解为某某中药成了美国或欧洲承认的医药。其实并非如此。那么美国药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这还要从头说起:

二百年前,美国医生也像中国的郎中一样,为病人看完病后,就自己配对一些药物让病人服用。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标准化的概念的形成,美国医生就开始思考:那么多的医生,怎样才能确保各自配的药是一样的东西呢?比如沈阳人说的板蓝根和广东人说的板蓝根是一回事儿吗?明朝人用的党参和清朝人用的党参是一样的东西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十一个美国医生就于1820年开启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工程---编写所谓的美国药典,英文是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它把当时使用的所有药物都逐个进行了规范解释和定义,明确列出药物的名称成分配制方法以及识别方法等等,以便确保所有的医生所用的任何药物都是一样的。这个药典每年更新一次,把新开发的药物加进去。一个医生翻开药典查到有关的药物,就能知道自己配的药是不是和全美国其他医生配的一样

常年负责药典更新排版的组织就是现在位于马里兰州的民间组织“美国药典委员会”(US Pharmacopeia Convention)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有助于统一标准的主意。但是它其实并不新鲜,五百年前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可能就想过这个问题。如果只看本草纲目中对各种草的描述部分,就是美国药典的雏形。按照本草纲目中的描述,中药用的青蒿其实和屠呦呦用的青蒿是不同的东西

一经接受了这种统一标准的观念后,人们就发现其实不仅仅是药物,其它所有的领域都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山东的李家村做糖醋鲤鱼要加醋少许,山西赵家村做糖醋鲤鱼也要加醋少许,可是李家村和赵家村用的醋是一回事儿吗?

因此,药典委员会就开始编写几类不同的“药典”:

  • 一本只包括处方药物,叫处方药药典(US Pharmacopeia - National Formulary)
  • 一本只包括食品添加剂,叫食品添加剂标准(US Pharmacopeia - Dietary Supplement Stardands)
  • 一本只包括食物,叫食品成分标准(US Pharmacopeia - Food Ingredient Stardands)

外行人或者有意忽悠的人便有意无意地把它们统称:美国药典!

诚实的内行人应该知道,只有National Formulary是真正的药典。Dietary Standards 和 Food Ingredients Standards只是这个组织半商业运作的附属出版物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出版物都只是旨在对有关东西进行规范定义,统一标准。它们并不关心这些东西有什么功用,甚至有什么毒

如果你开发了一种药物,想通过美国FDA认证,你就首先要到药典委员会去备案你的药物是个什么东西什么成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等等,以便FDA参考。至于其它两个出版物,就基本是自愿的。药典委员会搜集了这些资料后,可以有偿地供厂家商家检索

如果你想把中国的萝卜干当食品添加剂编入美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你就要按照要求对你的萝卜干进行描述分析,列出主要成分及浓度,含水量,硬度,食用方式等,就可以。问题是:谁吃饱了撑的花钱干这事儿啊!

君不知,中国还真有人在干这事儿,而且一次次获得“将某某中药成功列入美国药典”的美誉,提升教授博导、当著名专家!

比如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教授的团队就一直在做类似的业绩。他们花几十万几百万的钱,对一些从未被证明有效的草药进行化学分析物理描述,为的是能让美国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中多一个条目。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对咱中国人有何益呢?没有!他们所干的,从经济上说赔本为洋人做嫁,从技术上说:找两个技术员买两台仪器比着要求照葫芦画瓢就行

事实是:迄今没有任何中药能被编入美国处方药药典“National Formulary”,原因是迄今没有任何中药按照美国FDA的要求证明能治任何病。迄今所有所谓被编入“美国药典”的中草药都是被收集到食品添加剂“Dietary Supplement Standards”里面,与茴香咖喱为伍而已

如果大家有好奇心的话,可以登陆美国药典委员会的网站 htps://www.usp.org 去看看。不知为什么这个网站现在增加了中文版,其初衷可能是扩大与中国的生意,但是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国人都能去读了,就会了解真相了,某些专家教授就不容易继续忽悠了

接着谈一谈美国的药典

作者:Goodhelper

前文介绍过,美国药典委员会有三个出版物,一个是National Formulary。它是真正的药典。它包括所有美国FDA批准的处方药物。National Formulary与FDA的关系是政府工作外承包关系。因为所有FDA批准的药物都必须又一个具体成分的备案。而要政府干这件事就会花费很多,于是这部分工作就外包给了药典委员会。政府会每年给药典委员会一笔款项,药典委员会也接受政府FDA的规章制度

这种运作关系在美国相当的普遍,比如各医学专科学会和各州卫生局在医生执照管理上的合作,等等

药典委员会的另外两个出版物是Dietary Supplement Standards和Food Ingredients Standards则完全是民间商业运作的东西。值得指出的是,中文对Standard这个词没有很好的对应翻译。英汉词典中译为“标准”,这就与另一个被译为“标准”的英文词criteria产生混淆

Standard的意思更像是“水准”或“指南”的意思。它不包含“强制”或“权威”的含义。比如我们说:现在的生活水准比以前提高了,这里的“水准”就只能用standard这个词。在Dietary Supplement Standards中,standard的意思是“这个东西应该是这个样的”的含义,有“指南”的意思。是说,你按照这个Standard就能判断中国人说的萝卜干是什么,印度人用的咖喱是什么,等等

英文词criteria(单数是criterion)才是中国人理解的“标准”。它是指有一个“权威”机构设定一个尺度,你去达到。比如大学入学的高考成绩标准是criteria

一个比较好的例句是:高的教育水平(standard)才能使更多的学生达到大学入学标准(criteria)

如此看来,把Dietary Supplement Standards译成“食品添加剂标准”是错误的。要么是故意错译忽悠中国人民,要么是英文理解力太低。它的更准确翻译应该是“食品添加剂指南”

美国药典委员会(其实把一个民间组织convention译成委员会也是故意忽悠民众)的两个指南没有任何强制性,也与政府没有关系。它们是为了商业贸易。比如:你的中国公司想买一批美国的大豆,问题就来了:你要求美国的大豆是什么样的啊?每个豆子多大啊?每公斤含多少油啊?多少蛋白啊?这时你就可以和美国公司商定,大豆必须是像“美国食品成分指南(Food Ingredients Standards)”中写明的那样。贸易就变得方便多了。而美国药典委员会是要收费的

中国的教授专家们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对一些根本不被美国FDA认证的野草进行分析,然后加入到人家用来赚钱的“指南手册”中,意欲何为?除去他们可以依此晋升沽名钓誉以外,对中国人民来说,这是真真的损己利人!

为什么说这些专家教授们损害中国人民呢?因为他们把这些野草的形态成分报上去,就等于中国自己给自己设立了门槛,别人再买中国的野草时就会提出:你卖给我的野草应该是这样的!否则我拒付款!

当然了,除了中国人根本就没有人买这些既不能果腹又不能治病的中药野草!

中药进入美国的假新闻

中国抗病毒中药进入美国

天津金世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中药抗病毒制剂——金世抗病毒片,日前通过美国FDA书面认证,获准进入美国市场销售。成为天津市准入美国医药市场的第一种抗病毒中药

金世抗病毒片属国家四类新药,主要用于流感等病毒性疾病的防治,该药是1999年正式研制开发成功的,当年被列入天津市“星火”项目。金世制药有限公司是今年国家科技部、外经贸部重点支持的出口单位,公司建厂9年来,已取得准字号药品批文68项,其中四类新药3个。今年10月该公司通过国家CMP认证,成为全市300家制药厂中第29个通过该认证企业

本报记者 于宝丰 《生活时报》2001年11月29日

【评】FDA现在在中国名头很响亮,厂家也喜欢拿“通过FDA认证”做广告。不过中国的消费者需要知道一点常识:没有一种中药通过了FDA认证,按FDA的认证标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没有一种中药可能通过FDA的认证。一种新药要通过FDA认证,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平均大约八年),在1999年才开发出来的“抗病毒”新药绝无现在就通过认证的可能。目前中药在美国都是做为营养品,而不是药来卖的,只要无毒即可,无需证明有疗效。(方.舟.子)

中国抗癌药获美食药监局认可

新华网北京6月27日电(易凌 欧阳翠诗 刘恺) 中国科学家27日宣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中药——康莱特注射液在美国完成治疗胰腺癌的II期临床试验,并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评审通过,进入III期扩大临床试验,在美国癌症患者中扩大使用

如通过III期临床试验,康莱特有望成为第一种获准进入美国市场的传统中药注射液。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表示,这标志着中国中药创制专项研究的重大进展,也是中药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康莱特注射液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李大鹏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发研制,其中含有从薏苡仁中提取分离的活性抗癌成分。薏苡仁属禾本科,是中国东南地区人们药食两用的植物

李大鹏在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康莱特注射液能有效阻延患癌病人病情恶化,延长生命,临床试验发现注射液对中期或晚期的胰腺癌、肺癌和肝癌有明显效用,联合放化疗,还可以增效减毒。在美国II期临床试验中,使用康莱特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明显提高,这和在中国临床试验结果相似

李大鹏说:“我们期待能和中外制药大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尽快完成III期试验,加速中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据介绍,III期临床试验将在中国、美国、欧洲同时展开,预计三到四年完成,共750名患者参与,预计花费5000万美元

FDA药物认证过程严谨,他们不会自行进行药物测试,而是根据制药公司提供的测试结果和资料作审核,而项目审查组由十多位药理学家、统计员、科学家等专家组成。康莱特在今年5月通过了FDA对其治疗胰腺癌的II期临床试验的审核

中医药在中国广受推崇,但走向国际却并不容易,例如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的针灸也是在近几十年才逐渐获得更多的西方人认识和接受

早在1995年,康莱特已取得了原卫生部药政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并在国内临床推广应用。李大鹏团队在1999年向FDA提出了该药的新药注册申请,经过十多年完成了临床前的研究,Ⅰ期临床试验(毒性考察)和Ⅱ期临床试验,证实了康莱特安全有效

此前康莱特注射液在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发明专利。自2001年起,该注射液在俄罗斯进行临床试验,于2003年获得俄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于2005年在俄上市

【方.舟.子按:才进入第三期临床试验,结果还没出来,就敢吹嘘获得FDA认可,中药开发商尽干这种事欺骗国内消费者。以前完成第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中药注射液也有过,然后都死在第三期临床试验了。】

中药达到欧盟安全标准吗

据新华社电 欧盟委员会29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将从5月1日起全面实施,届时未经注册的中药将不得在欧盟市场上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据欧盟官员透露,截至目前没有一例中药通过注册

2004年4月30日生效的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要求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植物药必须向成员国主管部门申请注册,只有经审批同意后才能在欧盟市场上继续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

为了让植物药行业完成注册,新指令给出了7年过渡期。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医疗事务的发言人弗雷德里克·文森特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过渡期内顺利通过注册的植物药在350种左右,但没有一例中药通过注册

据了解,过高的注册“门槛”成为中药难以通过注册的主要原因。虽然指令中的注册程序较西药有所简化,但由于难以拿出过去15年的欧盟药用史证明,再加上数百万元的注册费用,不少中药企业望而却步

文森特表示,欧盟指令并非是要全面禁止中药。欧盟指令针对的是植物药,即便是在5月1日之后,部分中药仍可以像过去一样作为食品或保健品销售和使用,只要不表明是治疗或预防某种疾病的药物无需注册,至于具体划分是药还是食品将取决于成员国

中药遭遇“注册门” 下月起禁入欧洲?记者专访中药进出口商会主任: 解决问题还需双方互动和努力

2011-04-15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程绩 实习生 江浪莎 陆烨 报道

“中药在欧洲面临生死劫”,近日,这样惊悚的标题不断出现在欧洲各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上。原因是欧盟2004年出台的 《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所有国家的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 2011年 4月 30日前完成注册,否则不允许在欧盟境内销售。而目前中国仍然没有一家中药企业完成注册。这意味着从5月1日起,欧洲在宽厚地让中药以“食品和保健品”等形式销售数年后,即将“翻脸”。中药在欧洲即将面临要么“全军覆灭”,要么“完全转入地下”的痛苦抉择

中药与欧盟难逃“七年之痒”,其症结究竟在哪儿?解决之道又在何处?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主任罗扬

问题1,为何迟迟不注册?注册成本高 提供证明难

据罗扬介绍,要完成欧盟的注册,需经过“提交申请材料”、“欧盟审核材料”、“药效临床检验”三步骤,而在第一个环节中,企业必须提供“在欧盟地区至少15年用药史”的证明。这是注册的硬门槛,但大多中国企业迈不过

罗扬解释说,“很多企业在转产改制的过程中遗失了以前的数据资料,现在很难再拿出证明15年用药史的证据。 ”另外,我国中成药基本是以食品、保健品而非药品的名义在欧盟销售,这也影响了15年用药史的获得。“企业正努力联系欧洲用药的老客户,让他们出具材料证明”,在罗扬看来,挨个联系客户的工作量确实浩大,但中国企业依旧在积极努力过程中,并不打算放弃

另外,在欧盟注册的高成本也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注册一种药品的成本是80万到100万,而每家企业显然不止一种药物,这其中投入、产出的周期大约是8—10年。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的工作人员介绍,华佗再造丸是公司的招牌,但在欧洲也仅仅得到了俄罗斯这一非欧盟成员国的承认, “我们的产品在美洲销量较好,在美洲注册难度算中等,而欧洲的注册确实复杂些。”尽管如此,罗扬还是鼓励中国企业抓住欧洲市场, “毕竟,对扩大中医影响,宣传中医文化都很有好处。”

问题2,是否故意刁难中药?中西医用药理念冲突难解决

欧盟是世界最大的植物药市场,德国、法国更是老牌的研究、使用植物药的国家。 “不过,他们的药方多是单方,而我们传统中医都是用复方。 ”罗扬介绍说,中国讲究多药剂搭配使用,而欧洲喜欢单用一种植物药,“在药效的临床检验中,单方药的效果很好衡量,数据也易采集,而复方药就相对复杂”。中医带有很浓的哲学意味,针对同一种病症的不同患者,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体质开出不同的方子,“西医不太认同这个,因为它要求现代科学的精准,一病就是一方”

在德国,每年有超过200万人问诊中医,但中国中成药在德国依然未得到官方认可。很重要的一点是,德国不允许动物肝脏入药,这个规定就将中医里精华的牛黄、蛇胆等药物“一棍子打死”了。罗扬说,我国中成药在欧洲的市场投放份额不多,使用者也多集中于欧洲华人圈,“还是东南亚的国际市场比较好,毕竟有文化认同感,像日本、韩国的中成药也基本供给国内使用”

问题3,是否还有回旋余地?期盼国家介入

若中成药真的从欧盟地区下架,我国中药企业的出口情况将受冲击是不言自明的。解决这个问题,罗扬认为做好中医文化的宣传是当务之急,“除了将针灸这种操作性特别强的技术带到外国,认真对比、研究、分析中西医的疗效也是很好的宣传办法,且更据说服力”。罗扬希望每个企业能有自己的主打中成药,这样的药品在推广上会容易一些。“当然,受到冲击的将不仅是中国企业,对欧盟地区也会有影响,他们很可能出现有医无药的局面”。罗扬指出,中成药无法使用,那些长期依赖于中成药的患者只能以饮片、颗粒类药品代替,治疗效果肯定打折扣。另外,欧洲有近10万的中医从业者,他们的工作也会有一定危机。“所以,我认为欧盟也会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在罗扬看来,解决 “七年止痒”,需要双方的互动和努力,“我们希望通过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与欧盟进行磋商,或者联合印度等植物药比较发达的国家与欧盟谈判,争取做到双赢。”而面对4月30日这个临界日期的到来,局面是否还会有转机?罗扬谨慎地表示,“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而方.舟.子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中药在欧洲本来就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地位,所以即便是退出欧洲市场也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调查记者连线多家知名中药企业前景不乐观,转向东南亚市场

其实欧洲规定出台7年来,中药企业并非完全放弃努力完成注册,此前有传闻称,地奥心血康胶囊已通过荷兰药监部门审查,生产线也已通过了欧盟GMP认证;广药集团奇星药业获 “英国传统草药产品简易注册与欧盟(英国)药品GMP认证”项目立项;兰州佛慈“岷山”牌浓缩当归丸也得到了瑞典当局预评估通过。这三家企业是否有可能在4月30日前完成“破冰”扭转局势,记者分别做了连线,但结果令人失望

此前最被看好能注册成功的兰州佛慈似乎事态也并不明朗。记者致电兰州佛慈的国际贸易部门,一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前天公司曾召开过关于欧盟注册申请的讨论会,并有相关部门介入接洽,但目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而公司2009年成立的“特别小组”则是专门负责中药欧盟注册工作的

眼见4月30日的截止日期近在咫尺,假设兰州佛慈还未成功申请注册,工作小组将何去何从?是否有应急预案?这名工作人员表示 “应该会有别的打算”,但具体情况尚不清楚,“信息都是被封闭的,没有参与工作的部门同事都不是很清楚”。另据介绍,中药欧盟注册的申报审核周期并不固定,兰州佛慈在其他国家的出口都非常顺利,这名工作人员向记者分析“可能是因为欧盟药局方面认为药品中的某几样成分有点多,可行性不高。两边对接有问题吧。 ”

随后记者又致电广州奇星,专门负责的小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除以上最受关注的三家企业之外,也有一些中药企业“船小好调头”,早就将海外市场的重心退出欧洲,东南亚市场受到这些中药企业的青睐。四川省科力立中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对记者称,相对于东南亚市场,欧盟市场的风险较大。而东南亚市场门槛较低,而且对中药接受度高,根据记者了解,目前四川中药企业都已经集中出口东南亚地区

欧洲中药店生存环境一直艰难留学生:在欧洲买中药像做贼

在欧洲的中药店生存环境究竟如何?是否受到欧洲民众的欢迎?记者电话采访了巴黎中国城的中药店百草宛负责人王女士,她透露中药店在欧洲其实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生存环境糟糕,自己在中国城经营这家15平方的小店,主要做的还是留学生和华人的生意,每个月的收入仅够勉强维持生计

王女士认为目前中药在欧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五点:

  1. 中药不能作为药品进入医药市场;
  2. 中成药包装说明不能标有主治功能,更不能做广告宣传;
  3. 附子、麻黄等不可或缺的常用中药因“毒性”问题而被禁止销售,更多的中药被认为不安全或属濒危动物等问题而被禁止销售这使疗效大打折扣;
  4. 作为直接面向大众推广中药的中医师和针灸师,虽然人数不少,但技术参差不齐;
  5. 在欧洲的英国和比利时等地发生过多起涉及中药的医疗事故影响了中药的声誉

而一位在法国留学长达7年的中国学生告诉记者,很多留学生生病了还是会选择中药,但是在中国城的中药店里买药的经历就像“做贼”,经常需要和店主进行“地下买卖”,因为店家生怕被警察查封。相对来说,中药店在英国和荷兰这两个国家的生存环境相对最为理想,这两国允许中药以食品补充剂销售,英国有几家比较大的中药连锁店,比如中华集团公司,在英国开设了70家诊所(兼药房),这些诊所一般安排1~2名中医问诊,设有针灸和推拿室,中医根据病症开据药方并安排诊所内的药房抓药。而在荷兰据不完全统计现有中医诊所3000家,但绝大多数只做针灸,不开药

中药入欧洲需越3大障碍

□ 肖玮  北京商报

“让中药走出国门”的口号已经喊出多年,然而,直到今天,所有想要将其变为现实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失败了,而其中的障碍到底是什么却鲜有人能说清

近日,在首届《2007中欧医药合作论坛》上,如何让中药进入欧洲这一全球最大的植物药市场成为让药企最为关注的话题。长期从事企业发展研究的英国麦迪斯国际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分析:“中药企业进入欧洲确实非常困难,但总结起来大概有三大主要障碍,一个是药品不具有可注册性,二是临床研究的困难,最后就是对欧洲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并不了解。”

三大障碍难清除?

目前,中国国内制药业的利润已经低到了冰点,这让中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愿望空前强烈,因为在那里,有着更为广阔的盈利空间。然而,在多次碰壁以后,欧洲市场似乎变成了中药企业们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一些中国企业就表示:“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却依旧没能敲开欧洲市场大门,简直是竹篮打水。”

詹姆斯·卡梅隆表示:“在帮助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过程中,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太难了,没法做下去了。’但我认为希望还是有的,困扰中国企业的三大障碍也可能被克服,但前提是必须找对方法。”

他分析,要想把中药推进欧洲市场,首先要评估药品品种的可注册性,就目前的情况看,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和抗肿瘤药物是最容易被接受的。而一旦药品上市申请被接受,选择被欧洲监管当局认可的临床试验地点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比如东欧国家就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在那里可以低成本快速落实临床试验项目。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中药企业如何通过欧洲严苛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应对这一难题,我建议考虑让来自欧洲的有资格人员进行初期生产和实地考察,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外,和欧洲企业合作生产是一条捷径。”

2011大限过不去?

当然,让中药企业如此着急进入欧洲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2011年大限的到来。在2004年通过的《欧盟传统草药法》规定,到2011年4月后,中草药销售将受到严格管理。届时进口到欧盟的中药需证明在欧盟成员国应用达15年以上,同时证明在第三国(如中国)应用30年以上,才能正式注册,且中药成分中只能包含植物和几种矿物

目前,中药大多以食品或保健品身份出口欧洲。近几年,中国药企有五六个植物药品种向欧盟一些国家提出了药品注册申请,至今未获批准。中国政府部门官员就曾向中国中药企业提出明确警示称:“在新的《欧盟传统草药法》实施后,中药要进欧洲将会更加困难。”

更何况,长时间无法得到欧洲市场认可的中药企业将会被边缘化,“中药企业要进入欧洲市场,还要提高其整体实力,就我所知,目前位于中国前十名的制药企业只占市场份额的13%,而4000家药企中,仅有不足10%的公司营业额超过1200万美元,并且几乎没有有国际声望的药企。”近日,英国医药采购公司ICE公司业务发展总监透露出了中国药企在外国人眼中的实力

10亿元人民币值不值?

根据资料显示,欧盟国家植物药市场庞大,年销售额上百亿欧元,每年增长10%以上,欧洲占世界植物药市场份额的40%。由于欧洲民众和医生对中草药认可度较高,中成药对欧洲出口呈现较快增长

然而,一种中药真正能在欧洲上市的费用高达近10亿元人民币,花费如此高昂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呢?“我原本想来听听,看看有没有可能把我们的药品卖到欧洲,但现在看来,无论是费用还是难度都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所以我觉得暂时不做进入欧洲市场的打算。”一位参会药企代表向记者表示

“其实,即使进入欧洲市场,也不代表就能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而如果单纯为了借进入欧洲市场来提高企业的声誉又太不划算,所以中药企业还是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北京红惠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晔表示

欧盟全面禁止中药

欧盟拒绝中药,欧盟续写中药传统市场发展新篇章成为笑话

作者:张功耀

从2011年5月1日起,进入欧洲20多年的中草药被智慧的欧洲人民强制性地扫地出门。在国外不断制造医学灾难和人道主义灾难,抹黑中华民族的中医中药,在国内一再厚颜无耻地自吹自擂“墙内开花墙外香”。今天,它终于原形毕露,呈现出了败絮不如的本质。这个事件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限于本人的时间和精力,也考虑到网络读者的阅读习惯,本文拟就这个事件,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一、《传统草药产品注册指令》;

二、中草药进出欧洲的历史概貌;

三、中草药被踢出欧盟的原因分析;

四、中草药的前途只有死路一条

一、《传统草药产品注册指令》

导致中草药被逐出欧洲的直接原因,来自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颁布的《传统草药产品注册指令》(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s Directive,THMPD)。这个指令的前身是2001年11月6日由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颁布的《2001/83/EC指令》。2003年1月27日和2004年3月31日,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曾经两次修改了这个指令,最后形成了从2011年5月1日起强制执行的《第2004/24/EC号指令》。依据这个指令,从2004年4月30日开始,欧盟各国的草药管理当局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用草药产品简易注册申请。这里所说的“简易注册”是与工业化生产的化学及生物药品必须履行严格而复杂的检验和审批程序相对而言的。作为传统人用草药产品的注册,只需满足下列条件即可:

第一、所有传统草药产品的生产都必须满足良好生产实践(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标准

第二、申请注册的公司必须提供草药产品至少连续30年在欧盟国家使用有效而安全的证据。如果不能提供欧盟国家以内使用30年的相关证据,也可以对应提供欧盟国家以内使用15年和欧盟国家以外使用30年的证据

第三、只接受通过口服、吸食、外用的传统草药产品注册,不接受任何静脉或肌肉注射的草药产品注册

第四、所有被注册的草药产品必须是不需要医生指导,也不需要遵照任何用药限制,就可以安全使用的,这就是说,草药产品一旦获准注册,就可以作为非处方药销售。(附记:这里所讲的“医生”是指在欧盟国家注册的医生,不包括草药医生。)

第五、所有被注册的草药产品必须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30年法则),或者通过现代药物学的实验研究明确了其中的有效成分。如果依据后者申请注册,则需要提供理化测试、生物测试、药理测试、毒理测试、临床使用结果的对比测试,共计五个方面的测试数据。如果有已经发表的草药产品研究报告,也可以作为申请的实验依据。既不能满足“30年法则”要求,又不能提供现代药物学实验证据的,将不被接受为简易注册

第六、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加入申请注册的草药产品当中。但是,这些被加入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与草药产品原有成分相比应当只是从属性的,并且是草药原料中已经具备的。也就是说,如果草药产品原料中含维生素,可以在草药产品中再补充少量的维生素;如果草药产品原料中不含人工牛黄,则绝对不允许在草药产品中添加人工牛黄

第七、从草药当中萃取有效成分(相当于我国公民常说的“植物精华”)不属于传统草药产品的注册范畴。这些产品在进入欧盟药品市场之前,需按复杂程序申请注册,不得按简易程序申请注册

第八、自己生产或配制的草药产品给自己或亲戚朋友吃,不在市面上销售,可以不受这个注册指令的限制 以上草药产品注册指令,是针对所有希望在欧盟销售的草药产品项目的,并不特别针对中草药。

但是,依据这个注册指令,下列中草药产品直接地就不符合注册要求:

  1. 中成药。(须按工业化生产的药品接受复杂程序注册,不在简易注册范围之列)
  2. 风油精、万金油、万花油、红花油、活络油之类用“植物精华”生产出来的草药制品。(违背以上第七条)
  3. 中药和西药混合配制而成的复方药。(违背以上第六条)
  4. 组方不严,可以随意加减药物分量和组成成分的汤、丸、膏、散、丹。(违背“30年法则”)
  5. 祖传秘方和民间偏方。(违背“30年法则”)
  6. 只能按医嘱使用的单方或复方。(违背以上第四条)
  7. 中药注射剂。(违背以上第三条)
  8. 不能满足欧盟国家共同制定的良好生产实践(GMP)标准的草药产品。(违背以上第一条)

二、中草药进出欧洲的历史概貌

中草药最早传入欧洲大约是在16世纪。那个时候,尽管有中草药传入欧洲,但欧洲人并不接受这种东西。在欧洲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欧洲商人或士兵对中国的“名贵药材”发生过任何兴趣。由之,时有“洋夷不识我大清之宝”的说法流行

1957年,毛泽东去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顺便带了大量的中草药和著名的中医去,想以中医中药换取苏联人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遭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拒绝

中草药大量出口欧洲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个出口有着显明的时代背景: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使得各国之间的人员往来空前地频繁起来。原来被紧紧封闭在国内的中国人,冷战结束之后,也可以出国留学、旅游、购物、承揽工程和做生意了。他们不可能带医生出国,又无力购买所在国家的医疗保险,于是就有了寻求本国传统医疗方法治病的需求。加上人类医疗条件的改善,普遍地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增加了人类患病的机会,由此产生了医学越进步,人类平均寿命越长,医学资源越发显得不足的尴尬局面。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借助于传统医学以补充常规的或现代的科学医学的不足,并由此形成了一股“返璞归真”的医学风潮。一时间,传统医药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而常规的和现代的科学医学则被妖魔化了。我国的中草药便借着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走出了国门

中医中药走出国门之初,很是在国外风光了一阵子。它给了西方民众一种特别的新鲜感

以往的世界医学史著作,通常都没有中医的地位。客气一点的作者会解释说,他们“不了解中医”。实际的情形则是,中医不具有写入世界医学史的条件。众所周知,中医至今没有合格的疾病名称,没有可靠的诊断方法,没有可信的治疗规范,更没有关于医疗预后的风险评估与防范策略。中医对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的解释,全是些胡说八道。没有任何严肃的医学史家,愿意将这样虚浮、混乱而且充满迷信的传统医学写进世界医学史

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创办了中医药大学。这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体系建构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自那以后,中医中药在这些大学经历了独特的“现代化改造”

经过“现代化改造”之后的中医,开始有了西方人可以理解的疾病名称,也开始有了注射剂、胶囊、片剂、口服液、酊剂这样一些西方人习以为常的剂型。更加令西方民众惊讶的是,中医看病的诊断方法也“现代化”了。诸如听诊器、血压计、超声诊断仪、心电图仪这些源自西方的发明,都纷纷进入了中医诊所。“抗病毒”“消炎”“降血压”这样一些原属于“西医”(这个概念非常别扭)的治疗原理,也写进了中医治疗学教材。就这样,原本捏不到一块的中医和西医,居然被“现代中医”捏在一起了。中国人还给了它一些非常好听的学术名称,如“中西医结合”“现代中医”“分子中医学”“整体疗法”,等等。这种被“现代化改造”之后的传统医学,不但迷惑了中国民众,也欺骗了不少洋人。盲目轻信现代中医的洋人不知就里。而实际上中医生自我标榜的中草药抗病毒、消炎、减肥,中草药治疗艾滋病,中草药预防脑膜炎,等等,都毫无科学依据

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国际社会,“现代中医”比古代中医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如果说古代中医只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的话,那么,“现代中医”则是彻头彻尾的“有意的骗子”!

自古以来,中医生都普遍缺乏文化修养,尤其缺乏对科学的理解力。所谓的“中医肝病专家”,甚至不能正确地指出肝在人体中的位置。尽管中医生实际上不会使用西医方法做诊断,但他们却经常装模作样地给病人量血压、测脉搏、听心脏。有时,中医生也仰赖训练有素的医学检验员进行疾病诊断,但他们并不真正知道那些诊断数据的病理学意义。纵然有些中医生理解了那些诊断结果的病理学内涵,在实际治疗当中却又往往别出心裁,另搞一套。比如说,中医生可能已经明知患者罹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又明知流行性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是,他们在治疗这些流行性感冒的时候,又完全置流行性感冒病毒于不顾,而是坚持采用他们那些毫无科学根据,他们自己又自以为是的“降火”、“凉血”、“宣肺”之类的中医方法。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直截了当地告诉国际社会:“现代化”仅仅是目前中国流行的中医中药给自己装扮起来的华丽的外表,它不仅与现代医学毫不相干,也与常规医学南辕北辙,完全不值得信赖!

1998年,在比利时爆发了“中草药肾病事件”,洋人才开始对具有现代化外表的中医药警觉起来 “中草药肾病事件”是由出国骗钱(不是“为国争光”)的中医生将自己配制的减肥茶卖给比利时民众的欺诈行为引起的。所谓“中草药减肥”,既没有历史传闻依据,也没有现代化的实验依据,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胡作非为。它曾经导致了100多位迷信中草药减肥的比利时妇女肾中毒。1998年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学院肾脏学系教授万赫富根(J. L. Vanherweghem)首次发表关于中草药肾病的临床观察报告的时候,已经死亡43人。导致这个旷世空前的医学灾难和人道主义灾难的罪魁祸首,不是别的,就是在我国常用的,并且所有医药学经典著作中都没有记载其毒性的,防己和木通。这些植物属于马兜铃科植物。据欧洲植物学家调查,马兜铃植物有8个属,400多种。香港禁止了其中72种。我国政府只禁止了其中4种

本来,我国政府很容易与这个事件撇清。首先,它没有历史传闻依据(按:我国历史上完全没有“减肥”概念)。由此,中央政府完全可以申明它与我国传统医学无关。其次,它也没有现代实验依据,我国政府卫生部没有批准过任何减肥茶出口。抓住这样两条,就可以撇清政府与药商之间的关系。如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稍微负责任一点的话,应当立即在国内组织对防己和木通导致肾中毒的科学研究,并及时发布相关的草药用药警告,劝诫我国民众提高对防己和木通入药的警惕。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既没有宣布这个事件与中国传统医药无关,更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它,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竭力掩盖和淡化这个事件的严重性,另一方面继续固守旧有的认识,拼命为木通和防己做无毒辩护

一种原本就没有科学基础的传统中草药,遭遇这样严重的医学灾难之后,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竭力文过饰非,中草药在欧洲人心目中究竟是什么形象,恐怕只有不可救药的傻瓜才会执迷不悟

再后来,欧洲国家的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发现了中草药在大量滥用稀有植物和动物身体部分(如熊胆、虎骨、犀角、麝香)入药,多次发起了对中草药的杯葛(boycott)行动。诸如此类,我国政府和我国中医药界都没有做出过任何积极面对的表示。于是,在90年代中后期,中国传统草药的安全性问题、有效性问题、品质保证问题,以及滥用珍稀动植物资源的问题,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上被多次提及。它催生了2001年发表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战略(2002-2005)》(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有关人用草药产品管理的全部政策,都是从这个战略文件的基本思想延伸出来的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战略(2002-2005)》共分五章,连同附录一起的英文译本长达59页,其核心思想就是致力于传统草药的安全(Safety)、有效(efficacy)和品质(quality)

从维护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根本利益来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传统草药战略,以及欧盟依据这个战略颁布的《第2004/24/EC号指令》并无任何过分的要求。况且,它们都不是特别针对中草药的,而是一视同仁地针对全世界所有传统医药的。为了贯彻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六字方针”,同时也充分考虑欧洲民众对传统草药的选择自由,欧盟两次修改了传统草药注册指令。不仅如此,欧盟还给了所有草药产品生产企业从2004年3月31日到2011年4月30日7年缓冲时间。用我们中国人的说法,这样做可谓“仁至义尽”。其间,欧盟总共批准了350个草药产品的注册申请,只有印度和中国交了白卷。于是,中草药只好卷起铺盖回国

三、中草药被踢出欧盟的原因分析

中草药产品申请在欧盟销售的注册失败之后,国内舆论多次提到了钱的问题。它留给我国读者的印象是,钱的问题阻碍了中草药产品进入欧盟的道路

中医药界如此渲染钱的问题,蕴含了一种阴谋。在我国,有一种财政现象,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中国政府继续死抱着“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错误的判断不放,中医药回国之后继续大肆哭钱,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那些热衷于“办实事”“做好人”的政府官员那里要到不菲的钱。多少年来,中医中药就是这样,不知廉耻地依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赚取了各级政府挤出来的同情费。一些基层政府领导曾经对我抱怨说,由于中央政府把中医中药当作“优秀传统文化”抱在手里不放,使得他们很不好办事。他们跟我说,“谁都知道中医院在保证人民生命安全方面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政府每年给中医药企业的扶持经费却一分钱都不能少。甚至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了,给中医中药的扶持经费也绝对拖欠不得。否则,动不动就捅到上面去了”

中草药产品要进入欧盟,钱的确是一个问题。但不是我国舆论所暗示的那种问题。我们不妨以英国和中国的对比为例,来做一些澄清

欧盟《第2004/24/EC号指令》生效之后,英国卫生部草药局于2005年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并制定了一个scheme(申报方案)来操作这件事。英国民间常用的传统草药产品项目有300多个。实际完成注册的只有27个。英国草药管理当局统计过,七年下来,每完成一个草药产品注册的花费大约是8到12万英镑。按照我国现在的外汇市场牌价100英镑兑换1088.91元人民币计算,每个注册项目的实际消费不过130万元人民币。这点钱对于已经“富起来”了中国,应该不算什么

问题在于,这样的花费对于中草药的申请是远远不够的!

英国是近代科学的策源地。英国民众一直有着良好的科学传统。用实验生理学方法证明柚子抗败血症的药理学原理的林德,就出在英国。不难理解,英国草药产品生产厂家提出的申请项目,通常都会具备较好的历史依据和实验观察依据

相比较而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兴起。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从来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中国人信迷信的程度一直为世界之冠,至今也没有任何改观。不仅如此,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科学精神还遭遇了持续性的败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草药进入欧洲的托词,既不是依据现代医学实验,也不是依据长期的医疗实践,而是那些未经严格考订的各种传闻。与古代中医多少还能够依据历史传闻捕风捉影相比,“现代中医”连捕风捉影的传闻之影都没有。据此,读者不难想象,中草药要完成在欧盟的注册,其文本准备所需要的费用,不是我国新闻界所渲染的500万元,而最有可能成为一个无底洞。说得更实际一点,甚至连进入这个无底洞的入口处都不可能找到

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假设我国拿柳树皮去申请注册做一个纯粹概念化的分析

在欧洲,希波克拉底时代就开始有人用柳树皮治病。它的基本疗效是退烧和止头痛。18世纪,柳树皮被确认可以替代金鸡纳霜治疗疟疾。19世纪,法国人发现了柳树皮当中的有效成分水杨苷。这种水杨苷被人体同化以后生成水杨酸。柳树皮退烧的奥秘就存在于这种水杨酸当中。有了这样一些医学和药理学实验研究证据,加上柳树皮退烧和治头痛的临床观察证据,法国人要拿它去注册,虽然我们不能判断它达到了水到渠成的境界,但至少是找到了入口处

可是,在我们中国,同样是柳树皮,单是《本草纲目》记载的“疗效”就有19种。在这19种疗效中,恰恰没有退烧和止头痛这两个得到了全世界公认的疗效。假若我国的中草药商人也拿柳树皮去注册,这个企业首先就得从这19种疗效当中筛选出最有效、最安全、品质最容易得到保证的那一种。按照欧盟《传统草药产品注册指令》的要求,如果历史依据不充分,就得提供现代科学条件下5个方面的测试数据。这样一来,我国要完成柳树皮的草药注册,理论上所要进行的实验测试就是95项。以平均每完成一项实验花费5000元计,共计所需实验费用是47.5万元。再加上临床观察证据的收集与整理,就有可能是一个上百万元的开支。如果花费上百万元能够取得预想实验数据,那显然是值得的。中草药的盲目性就在于,它不能使实验研究得到任何可靠的结果。这就不是钱可以解决问题的了

在欧盟注册草药产品项目需要花费一定数目的钱。但是,这个注册费开支,不是我国“乱收费”意义上的那个注册费开支,而是申请注册之前进行文本准备所可能产生的费用。实际上,欧盟各国的草药管理机构,在接受草药产品项目注册的时候,都是不收费的。只要文本齐全,符合简易注册条件,均可注册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使得中草药产品在欧盟注册交了白卷呢?

第一、中草药产品生产不能满足欧盟良好生产实践(GMP)的要求

良好生产实践这个概念,虽然在我们中国也经常被提到,但通常都不如欧盟表述得那样严格。比如说,我国关于“良好生产实践”的通常表述可能是:“去泥,洗净,晒干”。这样的表述拿到欧洲是不合格的,因为这里的“去泥”“洗净”“晒干”缺乏严格的检验标准。欧洲的“良好生产实践”标准则可能会做出这样的表述:草药产品在封装之前,确认其残留物(对应于我国的“去泥”)小于多少个ppm,产品经过表面消毒处理(对应于我国的“洗净”)细菌密度小于多少个ppm,产品湿度(对应于我国的“晒干”)达到什么样的百分比湿度。这样的生产标准,在欧洲属于寻常的药品生产规范,在我国则往往会被指责为“过于苛刻”。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传统医药观念中有一种观念,叫做“越陈越好”。发了霉的,生了虫的,只要用蜂蜜一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都有可能摆进中草药的药柜当中卖给消费者。这样的医疗观念,怎么可能承受得住欧盟那种良好生产实践标准呢?

第二、无法满足的“30年法则”

传统的中草药疗法,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

对于相同的疾病,你用大青龙汤,我用柴胡汤,他用六和汤,都是“无原则错误的”。甚至同样一个医生,昨天用了柴胡桂枝汤,今天他可能改用柴胡白术汤,明天他又可能改用柴胡四物汤。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一个中医生连续性地使用过任何方剂。任意改变组方成分和分量,在我国中医药界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现代中医”甚至还对这种医疗行为做出辩护说,这是在依据不同的疾病个体进行辩证论治

你尽管可以这样去辩证论治。但是,欧盟的中草药注册指令需要你提供连续30年使用同一个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就单味用药来说,改变用药份量不算改用新的配方。但是,就多味组方来说,改变其中某些药味的份量,就属于改用新的配方了。从化学的角度看问题,相同反应物的不同份量,完全有可能改变它们的生成物。1958年,贝洛索夫和扎波廷斯基发现一种振荡化学现象。它告诉我们,相同反应物的不同份量可能导致化学反应走向混沌。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混沌,欧盟强调的“30年法则”,要求方剂的组成成分和组成份量保持不变的使用达30年。这个强调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丝毫也不过分。就我对中医的了解来看,不用说连续使用30年,就是要找出连续不变使用一年的中草药方剂,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中草药完全不可能满足“30年法则”的要求

第三、声名狼藉的中成药没有获得简易注册的任何希望

中成药起源于1117年在开封成立的熟药所。所谓熟药,也就是用熟了的药。当时使用熟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叫做“药不三世,不服其药”。也就是说,只有经历过三代人使用过的药,才能做成熟药销售。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这个“药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规矩早就被破坏殆尽了。任何一个药铺,只要它愿意,都可以生产属于自己的熟药向消费者兜售。我国创办中药厂以后,中成药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彻底失控,甚至连“熟药”的概念都不见踪影了。随便配几味药,再取一个好听的名称,捏造一些莫名其妙的疗效,就可以在卫生部注册,然后行销国内外。改革开放之后,这个完全失控的中成药,伴随着中医中药走出了国门。但是,很快就在国外声名狼藉了

概括起来说,中成药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金属及珍稀动植物身体部分入药屡禁不止

二、中药掺西药防不胜防

三、漠视国际社会禁止某些具有兴奋剂效果的植物(如麻黄和半夏)入药的禁令

四、没有产品质量标准。比如,同样是六味地黄丸,A厂的产品和B厂的产品,完全可以有互不相同的产品质量标准,甚至同一批次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质量内涵

五、没有保质期。虽然有些中成药的包装盒上也印了保质期,但那是抓着脑袋写出来的,不是依据药物的半衰期计算出来的

六、没有办法进行生物体内的药物代谢实验,因而无法保证中成药进入人体之后的代谢安全

七、对植物毒素缺乏起码的识别能力

鉴于以上,自从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传统医药战略(2002-2005)》之后,中成药在欧美国家的销售只能“像做贼一样”在地下进行。现在,欧盟2004/24/EC号指令已经明确指示,所有经过工业化生产的草药制品和所萃取的植物精华药剂,都必须按照化学及生物药品的复杂注册程序申请注册,不在简易注册程序可接受的范围以内。这样一来,中成药就完全没有被欧盟接受注册的任何希望了

四、中草药的前途只有死路一条

中草药被欧盟扫地出门之后,我国中医药界并不甘心失败。他们还在寻求中草药产品继续在欧盟销售的各种模式和可能性。在各种可能的模式中,他们设想得最多的,就是争取欧盟各国允许中草药继续以“保健品”“食品”“膳食补充剂”“医疗仪器”(按:中草药中的膏药是以医疗仪器的名义进入欧盟的)在欧盟境内销售

我国中医药界的这个梦想能不能实现呢?

中草药当中的许多东西是可以当食品吃的。如蜂蜜、石榴、红枣、苡仁、赤豆、淮山、当归、白茅根、食用大黄、黄精、榛子之类,都是可以直接当食品吃的。还有一些野生植物,可以间接地当食品吃。用葛根做成的葛根粉,用橛根做出的橛根粉,土茯苓代替粮食酿出来的酒,都是可以间接地当食品吃的。文化大革命当中,我家缺粮食,我就挖过葛根和橛根充饥。当年,用粮食酿酒被视为“极大的浪费”。郴州酒厂没有粮食酿酒,就动员过农民搞“小秋收”,挖一些土茯苓和金刚苼蔸子晒干之后,卖给酒厂去酿酒

出口的蜂蜜,在我国的统计规范中被列在了中草药一类。其实,蜂蜜完全可以当食品吃。2000年,中国的蜂蜜曾经被英国政府列入了12个黑名单之一。那是因为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蜂蜜里边被发现掺了抗生素。我想,只要我国的蜂蜜销售商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按照“蜂蜜就是蜂蜜”的模式去销售,不再自作聪明地添加任何东西,欧盟肯定能够继续接受中国的蜂蜜

至于其它我们中国人当食品吃的“中草药”,如果欧洲人愿意接受的话,也应当是可以继续在欧洲销售的。我注意到,欧盟各国的食品目录是不同的。有些中国人认为可以吃的东西,欧盟国家的人可能会认为不能吃。比如说,中国人吃蚂蚁和蚱蜢,欧盟国家的人可能就会接受不了。人家不能接受的“中国食品”,不可能列入他那个国家的食品目录。中草药当中究竟有哪些东西可被人家接受为“食品”,人家是要审查的。审查通不过的话,是不能在人家的市场上以食品的名义销售的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自2000年1月12日欧盟在布鲁塞尔发表《食品安全白皮书》(White Paper On Food Safety)之后,欧洲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和立法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其中,有些已经变成了欧洲的法律,正在实施。有的还没有变成法律,等待实施。依据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欧洲的近期追求目标是,通过84个步骤,建立欧洲食品安全体系,“使欧洲成为世界上食品最安全的地区”

为了落实《食品安全白皮书》的精神,2002年1月,欧盟在意大利的帕尔玛(Parma)成立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专门负责监管在欧盟成员国境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已经颁布了两个指令:一个是关于食品的《2002/178/EC号指令》,另一个是关于膳食补充剂的《第2002/46/EC号指令》 概括起来,欧洲在食品安全方面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可追溯性(traceability)原则。它强调食品、饲料、食品添加剂在生产、加工处理和销售每一个环节的可追踪性。假若有一种奶产品,原奶的蛋白质含量是8%,产品检验时蛋白质含量却高到了16%,多出的8%是哪里来的?如果经不起追踪的话,这个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我国的三聚氰胺奶制品,如果拿到欧盟,依据这个原则就可以把它卡下来

第二、透明性(transparent)原则。食品、饲料、食品添加剂从原料到消费者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清晰透明。以酸奶制品为例,原奶是哪里来的?增稠剂是谁提供的?益生菌菌种是谁提供的,又是怎样培养出来的?酸奶的酸味是怎样产生的?酸奶是在哪里生产?经过了怎样的工艺进行包装?销售环节中如何保质保鲜?如此等等,都必须一一注册清楚,不能含含糊糊,更不能容许任何“黑作坊”插入食品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

第三、预警(precautionary)原则。欧盟各国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和食品安全监管,一旦发现食品或相关萃取物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食品安全预警

可以直接或间接当食品吃的“中草药”,如果要继续在欧盟国家境内销售,就必须遵守以上这些指令

还有一类中草药恐怕得以“功能食品”(functional food)的名义在欧盟国家销售

“功能食品”这个概念,最早是日本厚生省提出来的。它特指那些对消费者有健康促进作用的食品。这个概念的提出,为中草药走向国际市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后门

以往欧美国家对功能食品的管理多采用“无伤害”(no harm)原则。也就是说,不管销售商对功能食品做怎样的宣告,即使牛皮吹破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对消费者造成伤害,这样的功能食品就可以上市销售。最新的动向表明,这个无伤害原则将被“健康宣告责任制”所取代。瑞典、加拿大、美国都已经出台了关于“健康宣告”(health claim)的相关立法。这些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强调,所有销售商做出的“健康宣告”都必须要有科学依据。依据这个立法,所有功能食品的说明书,都必须接受严格的科学审查才能使用。目前,欧洲正在接受功能食品说明书的审查。它的截止日期是今年的8月31日。未获批准的说明书不许使用,以免误导消费者。否则,销售商将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中草药能不能作为功能食品在欧盟销售,到今年的8月31日就可以见分晓了

在我看来,单是“健康宣告责任制”这一条,对于我国中草药企业将中草药作为“功能食品”打进欧盟,毫无疑问是致命的。“人参健脾丸可以健脾”,“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枸杞抗癌、明目安神,延年益寿”,“绿豆汤解毒”,“葡萄酒浸洋葱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这样一些健康宣告所使用的术语就不符合科学的要求,更不用说它们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了。我注意到,就在十天前的5月2日,加拿大政府已经宣布,删除枸杞的“抗癌、明目安神、延年益寿”的健康宣告。销售商如果继续这样宣告,将被视为违法

我实在想象不出,中草药没有了这样一些从来“自以为是”,又一直“不受约束”的健康宣告之后,它究竟还能卖给谁?

必须客观地指出一点,中草药被欧盟扫地出门,并不是中草药面临的唯一困境。早在2010年6月,加拿大议会完成了C-36号法案的起草工作。这个法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加拿大消费者提供产品健康保证,其中包括牙膏、玩具、涂料、油漆、食品、药品、保健品、美容品等等,所引起的消费者产品安全问题。这个法案也就是《加拿大消费者产品安全法》(Canada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Act ,CCPSA)。由于加拿大现在依然保留了君主立宪制。2010年6月9日,这个法案进行了第一轮御前宣读。从那以后,这个法案总共经过了三轮御前宣读,直到在2010年12月15日才获得了皇家御批,正式成为了一个法律。依据这个法案,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有权责令召回所有对消费者可能造成危害的产品。它从原来的“卫生部建议,企业自愿召回”,进步到了“直接由卫生部责令召回”。此外,加拿大卫生部还有权发布禁令,禁止制造、进口、推销可能对消费者造成危害的产品,禁止为这些有害产品提供标签和包装。与欧盟和美国相同,也许比美国和欧盟强调得更厉害,这个法案明确阐述了“健康宣告”的法律责任。谁宣告某产品具有某种保健功能,谁就应当对这个产品的安全性承担责任。当卫生部需要相关数据时,负责宣告的一方有义务提供这些数据。如果不能提供这些数据,卫生部有权判定这个宣告为非法。虽然这个法案不是特别针对草药产品的。但它对草药产品形成的冲击,绝不亚于欧盟的《草药产品注册指令》。有人预测,这个法案将导致2万加拿大草药医生失业

无独有偶,2011年1月4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DA 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即S.510号法案)。这个法案授权FDA加强对家用厨具的安全性检测,调查突发性食品致病事件,责令召回受污染的食品。在美国谋生的草药产品商人攻击这个法案为“反草药法案”。足见它对草药产品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这个法案强调了2010年4月1日生效的联邦法令21CFR101.14所规定的关于“健康宣告”的法律责任。依据这个21CFR101.14联邦法令,食品、药品、食品添加剂、饲料包装标签上的图案、文字、符号都涉嫌对包装物的健康宣告。比如,印上一个心脏符号,可视为对保持心脏健康或维持心脏营养的宣告。按照21CFR101.14联邦法令,所有健康宣告都必须满足完整、真实、不带误导的要求

与欧盟和加拿大相比,美国政府将“健康宣告”的科学性划分了不同的层次:

  1. 可以宣告为“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意即,这些证据可视为“结论性的”
  2. 可以宣告为“有科学证据显示”。意即,这些科学证据“还不是结论性的”
  3. 可以宣告为“有迹象表明”。意即,这些科学证据还非常有限,远没有达到给出结论的水平
  4. 可以宣告为“初步研究显示”。意即,研究工作还做得相当少,还谈不上对任何有意义的科学结论的支持

这就是说,美国、欧盟、加拿大对于食品、饲料、保健品、食品添加剂、膳食补充剂的合法销售,增加了严格的标签管理。标签审查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在市面上出售

中草药要变身为功能食品,就必须接受标签审查

显然,中草药完全不具备可以接受如此严格的标签审查的基础。诸如“性平,味甘,温补脾胃”之类的表述,用来忽悠那些愚顽不化的中国人,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要进入欧盟、加拿大和美国市场,我们可以结论性地说:此路不通!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中草药在以上这些地方遭遇“此路不通”之后,它还会往哪些地方去呢?

首先是韩国和日本。这是接受中草药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两个国家。可是,据我所知,这两个国家的反中医浪潮有增无已

韩国最早提出废除中医是在1820年。它是由丁若镛和崔汉崎领头倡导的。2006年10月,在这个国家兴起了一个市民组织,叫做“大韩民国医疗一元化国民联合会”。他们的目标,从这个组织的名称当中就可以看出来,那就是实现国家医疗体制的一元化。目前,注册参与这个市民组织的有6000多人。他们都是在韩国在医疗、政治、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法律等领域,从事教育工作或职业性实践工作的社会精英。韩国的确还有许多迷信中草药的人。但是,在韩国医疗一元化运动的推动下,中草药究竟在韩国前景如何,目前还很难预料

日本最早提出废除中医是在1729年。它是由大槻泽一发起的。到明治维新开始之前3年(1865年),日本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废除皇汉医学”的奋斗目标。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使得中日关系恶化了90年。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日关系进入“蜜月时代”。以邓小平和中曾根康弘为代表的中日两国政治家,通过互谅互让的谈判,中草药重新进入了日本。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首先是高桥晄正出版了两本揭露汉方危险的著作。这两本书的出版,惊醒了日本人民,并且引发了日本人民对中曾根所在的自由民主党的严重不满。从政治角度说,汉方重新进入日本,没有经过国会讨论,是自由民主党独断专行作出的决定。从国际大环境方面说,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传统医药战略2002-2005》之后,传统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品质保证成为了世界性的话题。据我所知,汉方重新成为厚生省承认的合法用药,经常不时成为日本民主党打压日本自民党的大棒。有这样一个背景存在,加上日本反华势力日益膨胀,中草药在日本将面临怎样一种前景,我国中医药界应该多少有点自知之明

剩下的,就是最近中医药界的头面人物所多次表述过的“向东南亚进军”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草药一直在向东南亚进军。只不过,中草药的每一次进军都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东南亚国家受法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远甚于中国。印度的吠陀医学、法国的传统草药和欧洲的顺势疗法,在东南亚国家依然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有人统计过,至少在马来西亚,泰式按摩在传统医疗方面占的份量最大,达到了56%。其次是印度的吠陀医学,占传统医学的26%。中草药只占传统医学的9%。在东南亚国家,对传统草药管理最严的是新加坡。此外,引起警觉最充分的是菲律宾。2007年,一些中草药商人将他们生产的中草药卖给菲律宾偏远地区的农民抗疟。不但完全没有效果,而且还造成了菲律宾疟原虫的耐药性。它引发了菲律宾政府对中草药的信任危机。这一年的7月24日,菲律宾政府依据他们本国1963年制定的法律,一次就查封了在菲律宾营生的11家中草药店

中草药在其国际化的过程中四处碰壁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那就是像阿Q那样“飘飘然又飘进了土谷祠”。也就是说,在国外飘飘然20多年之后,中草药最后还是会飘回到中国这个“土谷祠”来。只有中国这个“土谷祠”,才是中草药的真正归宿。你看我们中国那些著名的京剧演员和歌唱家,不是在国外“飘飘然”之后都感受到了“我的观众在我的祖国”吗?你看!当他们达到这样一种思想境界之后,他们想不爱国都不可能了!京剧是这样,中草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中草药重新回国是必然的。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回国之后,他们必将加大有关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也就是继续拼死拼活地吹牛撒谎),并且还将动员他们一切可以动员的政治力量、法律力量、经济力量、政策力量,科技力量,教育力量,不择手段地实现“堤外损失堤内补”(京剧《龙江颂》里的著名台词),把在国外遭遇的损失,在国内补回来。只不过这种“补回来”的财政来源,可能来自政府财政的“大力扶持”,也可能来自那些把自己卖给骗子之后,还为骗子数钱和送锦旗的愚民

不过,2006年在我国民间重新开始的反中医斗争,正在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虽然中医中药这种文化怪胎被赋予了一些迷人的桂冠,这种陈旧的破烂货被粉饰了五颜六色的华丽外表,但它只能一时地欺骗那些愚不可及的人。一旦这些愚民的智慧之门被充分开启,他们就会醒来找那些骗子算账

我不相信我们的人民会一直愚昧下去。鉴于此,我再次断言,留给中草药的前途只有死路一条,不会有第二条路!

4月29日起草于天津天宇大酒店,

5月12日定稿于中南大学校本部寓所

英国全面禁止中药

英国中药事件

中新网9月2日电 据英国《华商报》报道,近日,英国药品管理局通知各中医学会和一些较大的中药店公司,要求上报中成药的库存数量。药管局表示,计划从明年初起全面禁止中成药在英国的销售。中成药零售收入目前约占各诊所的三、四成。这项规定如果实施无疑将给英国中医业带来灭顶之灾,大批诊所面临倒闭

记者采访了与会的英国中医师学会主席马伯英教授,请他谈谈中医界面临的困境和今后的打算

英国中医跌入谷底

马教授说是,目前的状况可以说是危机四伏。英国药品管理局(MHRA)最近(7月9日)下通知,要中医诊所上报中成药库存。药管局发话,计划从2014年起停止销售非执照草药制品(Unlicensed Herbal Products),主要是指中成药。英国中医诊所的生意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针灸、草药和中成药,这个计划如果得以实施,对英国中医界无疑是雪上加霜

记者:请介绍一下为什么是雪上加霜?

马教授: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英国中医界的一个分水岭,此前十多年中医在英国蓬勃发展,诊所开遍英伦三岛的各个角落,数量达两千多家。一批连锁公司将诊所按商业模式运作,成就了数十名中医百万富翁。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中医开始走下坡路,仅一、二年就跌到了谷底

记者:您有什么具体数据吗?

马教授:我可以举些例子:Herbmedic,中文叫赫伯医药,2007年高峰时有110家诊所,目前只有11家;DR.& Herbs当年是第一家大胆闯进大型商业中心 (Shopping Centre)的中医公司,鼎盛时期连锁店有六、七十个,现在名副其实的仅剩一个;Dr.China也是当年连锁店最多的公司之一,2007年曾计划在香港上市,眼下店铺以及营业收入比5年前缩水了三分之二。红红火火的诊所公司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大部分中医诊所大都是独家经营的了,温饱而已

记者:近二、三年来诊所倒闭是一波接着一波,这股倒闭潮的原因?

马教授:首先,金融危机后英国失业率上升,民众收入减少。中医没有被纳入公立的国民医疗保健系统,看中医是要病人自己掏腰包的。老百姓收入少了,有病一般都找免费的NHS(国民保健体系)西医。中医诊所公司入不敷出,纷纷倒闭。第二,中医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已有大批中老年中医师离开诊所。六十多岁的老中医们一般来英国有些年头,拿到了身份,也可能尝试过自己开诊所,但由于生意清淡让他们心灰意冷,加上子女都已成年,所以不少这样的医生选择退休。四十多岁的中医师在子女考上英国大学后,纷纷选择回国。他们知道这个年龄回去还能赶上末班车,还能在中国的医院找到一份体面、较为丰厚报酬的工作。另外,这一、二年有几十名中医师在获得英国永居后,被北欧和瑞士的医疗单位挖走

记者:现在办工签来的中医多吗?

马教授: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医生的收入越来越好,比到英国“洋插队”好多了。现在想到英国当医生与5年前,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会英语的中青年医生不少而临床经验与老一辈相比就差一些。没有好的医生,诊所怎么能维持?一些诊所公司手中有工签配额却用不了

记者:是不是欧盟草药制品法对中医发展的打击很大?

马教授:是的,这正是我想说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欧盟草药制品法2011年4月后开始实施。按照这个法律,中成药需要在欧盟地区使用15年以上、在中国使用30年以上并提供相关证明,包括安全性证据,方能零售。2011年4月后所有中成药进口必须申请许可,而许可的前提是对中成药中的每一个成分进行检验,费用很高。举例说,六味地黄丸中六种成分需分别检测,检测费用高达30万英镑,而中成药大多含有十种以上成分,费用将高达百万英镑。常用中成药在100-200种左右。而每一种中成药的年利润不会超过1万镑。所以没有中药厂商或批发商有能力做到付得起、有赢利。该法律在实施前,药管局曾承诺中医诊所已购入的中成药可继续销售,直到保质期结束,因此各诊所吃进不少中成药,不少店目前还有库存,也有些品种已经售完。中成药是中医诊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病症是需要草药和中成药共同使用才能有更好的效力。现在成药缺少了,难免影响治疗质量,自然生意会受打击。再加上房租年年涨,生意不景气,只好关门

记者:那么目前还在营业的诊所如何运转呢?

马教授:估计,目前英国的中医诊所不会超过1千家,比高峰时少了六成。可以说大多惨淡经营。现在很多店都在转让,转让给医生或前台经理。老板们都想脱手走人,有的公司甚至声称只要有人接,愿意倒贴钱。一些店当初租下时,老板有合约约束,不能提前中止合同,否则老板个人要负担经济损失,只好硬撑着

记者:药管局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马教授:呈报库存的数量、详细品名、种类、购货时间、供货来源、供货发票等

据说,药管局派员到一些诊所抽查,发现个别店家通过非原有中药进口公司渠道继续进口中成药。另外,药管局内部对中成药的保质期有不同看法,有的说三年,有的说五年,甚至十年的。有个别人发牢骚,说保质期不明确,出售非许可的中成药就永远不可能停止

记者:药管局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对保质期有异议似乎是合理的

马教授:政府要加强管理,这无可厚非。关键是此前有过承诺,才导致大家大量进货。政府要设身处地替诊所、替商家想想,要给大家一个过渡期

记者:要多久的过渡期呢?

马教授:较多的中医界人士认为5年比较合理,也就是从2011年4月至2016年3月止

记者:那么你们准备如何与药管局交涉?

马教授:感谢英国中医师人才交流中心颜小平大夫把英国四个中医学会,包括FTCMP(英国中医师学会)、CMC(英国中医管理委员会)、ACMP(中医执业医师学会) 和ATCM(英国中医药学会)的负责人和康泰、DR.CHINA等大公司的老板们请到一起。我想主要是靠各个组织把自己的会员、店家的反对声音反映上去;各个会员、诊所老板可以联系自己有影响力的朋友、当地国会议员、媒体,把中医这个行业面临的困境告诉药管局和卫生部

记者:有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

马教授:我们的短期目标要求不高,就是要药管局放弃2014年禁止出售中成药的计划,希望药管局遵守承诺,再次明确中成药销售至保质期截止,最起码至2016年4月底

记者:除了这个近期的目标,有远期的打算吗?

马教授:那就是中医立法。大家知道中医在英国立法经历三届政府,两次全民咨询,卫生大臣曾经于2005年做出正确决定,宣布:中医与草药、针灸一起进入立法注册;保护中医师头衔。2008年第二个立法工作组报告就是这样写的。但立法最终未能如愿实行,并于2012年倒退,放弃对中医师头衔保护。我在今年7月24日华人保守党筹款晚会上,当面向现任卫生大臣亨特提出中医立法的重要性,要求恢复保护中医师头衔,容许中医师继续使用中成药。他的顾问8月8日给我回信说,立法太复杂,近期内可能性不大。卫生部准备成立一个新的工作组,请有关方面包括英国中医师学会(FTCMP)参加商讨。康泰医药董事长任广峰先生在今天会上提出,即便立法暂时做不到,可以建议给予一个过渡期,做出临时管理规定。我们中医界可以自律;各协会携起手来,制定严格的、可行的从业规范标准。这个自律的管理规定如果能被政府有关部门接受,中医师就可获得一定的授权,可以在一对一看病的基础上使用中成药。这个建议将在新工作组成立,开会时提出讨论。当然,长远而言,中医的立法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记者:中医界任重道远,假如你们的近期和远期目标都未能实现,那会是个怎么样的结果?

马教授:那会很惨。我呼吁各组织、各店家在9月6日前向药管局陈情,要求取消禁令计划。8月25号英国中医师学会的夏季工作坊上将通过一份签名信,向药管局呼吁。如果药管局坚持,那么我提议大家联合起来向药管局索赔,把库存的损失要回来。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准备打官司,向高等法院申请冻结药管局的禁令。英国中医界再一次到了危机关头,只有团结合作,才有胜利的希望


英国政府采取“魅力行动”,在英的中药商再次面临新变数

张功耀

继英国政府宣布禁止中药商销售千里光、马蔸铃等植物产品之后,最近,在英国的中药商,又面临一项严峻的局面。英国大都市警察于2006年11月17日,开始了一项旨在阻止贩卖濒危动物身体部分和制成品的“魅力行动”。这个行动,将对在英国的中药商形成巨大冲击。笔者有理由认为,正是这个巨大的冲击,迫使马伯英先生急急忙忙回国发表了有关“中医是优质生态医学”的署名文章。可是,中药的入药方式蕴含了对珍稀动植物的严重摧残。我国的中医生和中药商们为了赚取外币(英镑、日元、马克或美元),不惜牺牲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资源,还美其名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真是良心丧尽,国格全抛!

以下这个网址(可直接点击进入)是英国政府“魅力行动”的专门网页,它用中文公布了在英国的中药商贩卖濒危动物身体部分和制成品的事实。请看这些出国的中医生和中药商们为我们国家到底赢得了什么“荣誉”?

http://www.operationcharm.org/documents/factsheet_chinese.pdf

附记:这个网站可能需要安装PDF文档阅读器才能查看。由于图片文档的信息量大,下载他们大约需要2分钟。因此,读者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能打开这个文档

中医药:一种命运未定的文化

英国《自然》2007.7.12

(方.舟.子译)

刘文龙(音)在北京的普通诊所看上去和大多数诊所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不是个普通医生。刘从来没有要求做实验室检验,也从来不给病人开方做高科技影像诊断。他只依靠简单的观察,检查病人的脉搏、脸色和味道,询问病人的习惯和病史。他今年69岁,已从事中医43年,并坚信中医的好处。“人们总是回头再来的,因为它治好了他们,增进了他们的健康。”他说

整个上午一个接一个进来让刘看病的患者,其病情从过敏到肺癌都有。有些是第一次来,显得紧张;其他的则是常客,对中医药充满了信心。黄女士是北京郊区的一名会计,困扰她多年的偏头痛在吃了三帖中药后消失了,她对此很高兴。“我以前一直靠止痛药,老是觉得疲惫,”她说,“现在我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一个人。”

在这个正在热烈地拥抱现代化的国家,像刘这样采用数千年来一成不变的看病方法的诊所,看来很脆弱和过时。的确,对中医的不同态度已让这个国家分裂。去年,湖南长沙中南大学的张功耀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中医是伪科学,应该退出公共医疗和研究。舆论为之大哗。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要让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医现代化

但是如此巨大的鸿沟应该架桥联通吗?现代西方医学一般是针对特定的疾病采取治疗措施,通常是根据疾病的生理因素。然而,中医却是注重症状,使用植物和动物产品,针灸和艾灼。但是,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有效的话其机理如何,却一直成为笑柄。最大的分歧在于检验方法。在西方,研究者用随机、有对照的临床试验检验一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医治疗则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和性质,当场混合多种药物,采用的是代代相传的理论

中国以及国外的医学界主流对中医理论一向持严厉批评的态度。中医的观念包括气(经络),认为疾病是气脉阻塞引起的;阴阳,强调能量的平衡;和五行,把人的器官和健康状态根据它们的属性分类:火、木、水、土和金

在过去的十年,医药公司对中药变得更有兴趣。但是他们采用的方法是西式的:分离出活性成分,挨个做检验。这种还原论的方法发现了一些源自中药的新药,获得批准,例如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砒霜

但是鉴别活性成分并不容易。大多数中医药方都是复方,含有的草药能多达50种,包含成千上万种化学成分。要深入挖掘中医疗法,研究者认为他们也许应该看看混合成分是如何一起发挥作用的

放宽管理

批准含草药成分的新药的标准现在开始放宽了,至少在美国是如此。在2004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新规章,即使草药混合物的活性成分未知,但只要能证明其安全和有效,也能获得批准。去年10月,FDA根据新规章批准了第一种草药,德国MediGene公司从绿茶提取物研发出来的、用于治疗生殖器疣的混合药物Veregen

这些新的规章促使医药业界对复杂药方重新产生兴趣。一个全新的西方领域也许能够被开发出来从中药的深层秘密中获利。系统生物学通过研究一个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试图了解其功能和行为。它被认为是用更有整体观的方法研究生物学,并被某些人视为是中医药的一个完美匹配

通过同时测量许多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系统生物学可以为整个身体对草药的复杂混合物的反应提供一种测量方法。“如果有任何技术能够导致中医药研究的突破的话,那就是系统生物学,”荷兰莱顿大学生药学系主任Robert Verpoorte说。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认同这个新技术是用来检验旧观念的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药理学家贾伟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唐惠儒想要更完整地理解草药提取物是如何影响整个身体的。他们正与伦敦帝国学院生物分子医学系主任Jeremy Nicholson合作,采用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之类的技术分析一个人的尿液或血液中的代谢物——他们称该学科为代谢组学

贾及其合作者发现,用二甲肼诱发结肠癌的大鼠的尿液中所含的代谢物成分与对照组的不同。给大鼠服用两种中药——中医广泛用来治疗胃病的黄连和吴茱萸——提取物的混合物之后,能够逆转这些代谢变化。他们的研究结果还未发表。但是研究人员说通过检察代谢物变化的细节,他们已确定了草药所影响的代谢途径

文化变化

荷兰宰斯特SU Biomedicine的Jan van der Greef及其同事王梅(音)也在用类似的方法。用一种代谢综合征——例如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等通常一起出现的症状的组合——的小鼠模型,他们及其团队观察一种中药秘方对脂质成分的影响。这些小鼠被喂以高脂肪饮食,使它们对胰岛素的抵抗增强。这些小鼠的脂质成分与那些喂以正常饮食的小鼠有显著的不同,而在服了中药之后,朝健康状态转变

研究人员注意到,脂质成分的转变与治疗肥胖者的西药Rimonabant导致的相似,后者是通过作用于一种称为CB-1内源性大麻受体的蛋白质起作用的。van der Greef说,他们还未发表的细胞培育实验结果表明,草药提取物能够通过相同的受体影响脂质代谢。该团队现在在对该药方做临床试验

虽然一种活性成分能像西药那样起作用,但是其他附加成分的不确定作用和活性成分的可变性会导致混乱。“可变性让人担忧。”Nicholson说。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季节采摘,都能使其化学成分出现差异。对草药研究者来说,这向来是个让人苦恼的难题

在Nicholson实验室,唐及其同事分析了来自埃及、斯洛伐克、匈牙利的黄春菊的分子成分,能够很容易地区分它们。用类似的方法,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团队发现不同公司生产的同一种草药,甚至是同一家公司生产的同一种草药的不同批次,也有显著的差异。“中国想要让其草药在世界市场上占更大的份额,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唐说

对许多自诩的系统生物学家来说,需要采用几种研究方法才能构建一个活的有机体的完整图像,并理解中药的作用。不过,系统生物学很显然是一个难以定义的领域。许多人很宽松地使用这个术语,而该领域的先驱者认为,技术手段还未精致到足以被用于做这些研究

“可以设想系统生物学能够被用于刷选中草药的成分,但是现在还只是非常早期的,”华盛顿州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被视为系统生物学之父的Leroy Hood说。“在当前这会是个巨大的挑战。”

根据Hood的说法,系统生物学在模型动物上有所成功,但是在人体研究上的成功则小得多。在研究者能够开始考虑如何对付像中药这么复杂的问题之前,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例如,需要有更好的检测系统来精确地测量血液中的代谢物,特别是蛋白质,以及需要用更强大的计算和统计工具,它们对处理大量和复杂的数据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技术还只处于成熟早期,”Hood说

对中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来说,中医药现代化好都有更大的问题值得关注。有些人对把中药从中医理论分离开来加以研究、开发的做法感到不满。“中医不仅是一个医学体系,也是做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和治疗艺术的一个分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退休研究员、中医古籍出版社社长傅景华说。“脱离了其文化内涵,它就会成为无根之树。”

崇高理想

但是张功耀,以及主持以打击中国的伪科学和学术不端行为著称的新语丝社、美国训练的生物化学学者方.舟.子说,应该被抛弃的恰恰是那些中医理论。类似阴阳、五行和气这些观念“是对人体模糊的描述,近乎臆想”,方.舟.子说

文化因素会是联通东西方鸿沟的不可避免的最大障碍。“中医领域臭名昭著地不能容忍任何批评,”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医学哲学家袁钟说,“如果人们不能被允许表示不同意见,任何学科都没有希望会有进步。”

虽然对中医药未来走向的争论处于白炽化,刘文龙还照常行医。他对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感到乐观,但是采取的是一种实用态度。“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增进人类健康。只要有效,什么都行。”他评论说。但是刘说他还没看到这两种哲学的结合有任何真正的进展,在那之前,他的诊所和他经验——以及中医看来神秘的理论和方法——对他及其病人都凑合

《自然》社论:

难以下咽:有没有可能评判中药的真实潜力?

全世界的研究者、从业者和医药公司在翩翩起舞,想要找到挖掘中药的未知潜力的最佳方式。科学界和医药业界都倾向于对“传统”疗法嗤之以鼻;但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认为,在中国延续千年的医疗实践——它的大部分缺乏记录——有可能至少产生某些有效的疗法

可以理解,医药公司渴望进入中国市场,波士顿顾问集团估计这个市场去年价值130亿美元,并正在快速增长。但是最刺激他们的是这样一种可能前景:该国的传统医药中也许含有许多可能赢利的化合物,隐藏在一堆神秘的药剂和草药混合物之中的某处

要发现这些隐藏的宝物,通常采用的是还原论的方法,即研究者去寻找也许会对治疗特定的疾病起作用的单个化合物。这种方法有时能获得成功:例如,目前用来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青蒿素就是从一种用来治疗发烧的草药中提取出来的。但是这种成功的故事非常稀少

那么,如果中医药是那么伟大的话,为什么对其结果的定性研究没有为众多治疗打开方便之门呢?最明显的答案是,它实际上没有多少可提供的:它基本上不过是伪科学,它的大多数疗法没有合理的机制。中医拥护者反驳说,研究者没有掌握其奥妙,特别是传统疗法中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过,医药产业在现在并没有充斥着有希望的新药。也许由于这个原因,全世界的管理机构对传统的方法越来越接受。例如,在2004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有关草药的新规章,如果一种草药以前被用过的话,就很容易让其提取物进入临床试验,而且无需鉴定提取物中的所有成分

同时,中国和其他地方的一些研究者正在提倡系统生物学——研究蛋白质、基因、代谢物和细胞或有机体其他组分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做为评定传统医药的用途的一种方法。我们欢迎那些建设性的方法用以预测传统传统疗法的可能用途。但是,要把一种基本上还未经过临床检验的全新技术,用来检验充斥着伪科学的中医药的准确性,看来是很成问题的。而且,对那些依据一个模糊不清的知识体系所做出的宣称,应该按惯例抱着怀疑态度,这对科学和医学来说都是基本原则

News Feature

Nature 448, 126-128 (12 July 2007) | doi:10.1038/448126a; Published online 11 July 2007

Traditional medicine: A culture in the balance

Jane Qiu1

  1. Jane Qiu writes for Nature from Bei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science face almost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Can systems biology bring them together? Jane Qiu reports.

Liu Wen-long's modest Beijing practice looks no different from most clinics. But he is no ordinary doctor. Liu never orders lab tests, nor does he prescribe high-tech imaging diagnostics. He relies on simple observations, checking a patient's pulse, complexion and odour, and asking about habits and medical history. At 69 years old, he has been practi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43 years and he is resolute about its benefits. "People keep coming back because it cures them and improves their well-being," he says.

Indeed, patients trickle in to see Liu all morning for conditions ranging from allergies to lung cancer. Some are nervous first-timers, others are regulars, confident in w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o offer. Ms Huang, an accountant from the outskirts of Beijing, is delighted that her migraines, which haunted her for years, disappeared after three herbal regimens. "I used to live on painkillers and felt tired all the time," she says. "I am now a totally different person."

In a country that is fiercely embracing modernity, clinics such as Liu's, which have been operating the same wa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eem vulnerable and out of place. Indeed, attitud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divided the country. Last year, Zhang Gong-yao, from th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in Changsha, Hunan, published an article in a Chinese journal call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pseudoscience that should be banished from public healthcare and research1. The article caused uproar in the country, and earlier this year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an ambitious plan to modernize the millennia-old practice2.

But should such a formidable gap be bridged?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generally prescribes treatments for specific diseases, often on the basis of their physiological ca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wever, focuses on symptoms, and uses plant and animal products, mineral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 the burning of the mugwort herb (Artemisia vulgaris) on or near the skin. But whether these methods are effective and, if they are, how they work remain a source of some derision. The greatest divide is in the testing. In the West, researchers test a drug's safety and efficacy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raditional Chinese treatments are mixtures of ingredients, concocted on the spot on the basis of a patient's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using theorie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The mainstream medical community, in China and abroad, has been highly critical of the underlying theori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based on ideas such as qi (meridian), in which illness is caused by blocked energy channels; yin and yang, which emphasizes the balance of energy; and wuxing (five elements), in which people's organs and health status are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heir 'elemental characteristics': fire, wood, water, earth and met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have become more interes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over the past decade. But their approach has been characteristically Western: isolate the active ingredients and test them one at a time. This reductionist approach has led to the approval of drugs such as artemisinin for malaria, which is used to treat fev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rsenic trioxide, which has been carried over from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But identifying the active ingredients isn't easy. Most remed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it turns out, are compound formulae — or fufang — that contain as many as 50 species of herbs, and thousands of chemicals therein (see 'Knowledge mining'). To tap into the deeper wel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eatments, researchers think they may need to look at how the mixtures of ingredients act in concert. Relaxed regulation

The criteria for approval of herbal mixtures as medicines are now starting to relax, at leas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June 2004,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issued new guidelines that permit the approval of herbal mixtures if they can be shown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even if the active constituents are not known. Last October, the FDA approved the first such botanical drug under the new rules, a proprietary mixture of green-tea extracts called Veregen developed by the German company MediGene for treating genital warts.

These new regulations have helped to renew industry's interest in the complex formulae. And a buzzing new Western field could be poised to capitalize on the deeper secre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biolog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and behaviour of an organism by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ts components. It has been called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o biology and is seen by some as a perfect match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easuring many genes, proteins and metabolites at the same time, systems biology may provide a measure of the entire body's response to a complex mixture of herbs. "If there is any technology that could lead to a breakthroug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will be systems biology," says Robert Verpoorte, head of the pharmacognosy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Leiden in the Netherlands. But not everyone agrees that the new technology is equipped to test old ideas.

Jia Wei, a pharmacologist at the Shanghai Centre for Systems Biomedicine at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Tang Hui-ru at the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par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ant to understand more fully how herbal extracts affect the whole body. They are collaborating with Jeremy Nicholson,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biomolecular medicine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and us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nd mass spectrometry to profile the metabolites in a person's urine or blood — a discipline they call metabonomics.

Jia and his colleagues found that rats given the compound 1,2-dimethylhydrazine to induce tumours in their colons had different metabolic profiles in their urine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by feeding the rats a combination of two herbal extracts — Coptidis rhizoma and Evodia rutaecarpa,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gastric conditions — the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reverse these changes in metabolism. Their results have not yet been published, but the researchers say that by looking at the changes in metabolites in detail, they have pinpointed the metabolic pathways that the herbs affect. Culture shift

Jan van der Greef from SU Biomedicine in Zeist, the Netherlands, and his colleague Wang Mei are using a similar approach. In a mouse model of metabolic syndrome — a cluster of conditions such a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that often occur together — they and their team looked at the effect of an undisclosed formula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lipid profiles. When these mice are fed a high-fat diet, they become more resistant to insulin. The lipid profiles of these mice were clearly distinguishable from those of mice fed a normal diet, and they shifted towards the healthy state when the mice were giv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3.

The researchers noticed that the profile shift resembled that caused by the Western obesity drug Rimonabant, which acts on proteins called CB-1 endocannabinoid receptors. And their unpublished work with cell culture suggests that herbal extracts can affect lipid metabolism through the same receptor, says van der Greef. The team is now testing the formula in clinical trials.

Although one active ingredient may act as the Western drug, the uncertain role of additional ingredients and the variability of active ingredients confounds Western sensibilities. "Variations worry people," Nicholson says. The same plant species grown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harvested in different seasons could have distinct chemical compositions. This has always been a vexing issue for herbal-medicine researchers.

While at Nicholson's lab, Tang and his colleagues analysed the molecular components in chamomile plants from Egypt, Slovakia, and Hungary, and could classify them easily4. Using similar approaches, the team from the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found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same herbal medicines produced by different companies and even between different batches produced by the same company. "This is an issue China must tackle for its herbal medicines to raise their game in the world market," says Tang.

To many self-purported systems biologists, several approaches are needed to build a complete picture of a living organism an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vertheless, systems biology has been a conspicuously hard field to define. Many have used the term loosely, and pioneers in the field contend that the technologies haven't been honed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ould be used for these approaches.

"It's conceivable that systems biology could find applications in trying to sort out components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ut it's very early days," says Leroy Hood, president of the 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 in Seattle, Washington, and regarded as the field's founding father. "It would be an enormous challenge at this point and time."

Systems biology has been successful in model organisms, according to Hood, but is much less so in human studies. Many hurdles need to be overcome before researchers could even begin to contemplate how to deal with subjects as complex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example, better detection systems are needed to measure metabolites, especially proteins, accurately in the blood, and more powerful computational and statistical tools are crucial for dealing with large and complex data sets. "Those technologies are at early stages of maturation," Hood says.

There are also broader concerns about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both advocates and sceptics of the practice. Some are uncomfortable with separating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from the theories that underlie its normal practi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not just a medical system, but a branch of philosophy and healing art tha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says Fu Jing-hua, a retired researche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in Beijing and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in Beijing. "Devoid of that cultural context, it would become a tree without roots." Lofty ideals

But Zhang and Fang Shi-min, a US-trained biochemist who now runs a society called New Threads that is known for fighting pseudoscience and research misconduct in China say that it is exactly tho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that should be abolished. Conceits such as yin and yang, wuxing and qi "are inaccurate descriptions of the human body that verge on imagination", he says.

Inevitably, cultural factors may be the biggest obstacle in bridging the East–West gap.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notorious for being averse to criticism," says Yuan Zhong, a philosopher of medicine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If people are not allowed to disagree or voice their opinions, there would be no hope of progress for any discipline."

But although heated exchanges are boiling over in debates on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s business as usual in Liu's practice. He is sanguine about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but has a pragmatic attitude towards it. "Whether from the East or the West, we share the same goal of improving human health. As long as it works, anything goes," he remarks. But Liu says that he is yet to see any real progress in the merging of the two philosophies and, until then, his intuition and experience — as well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seemingly arcane theory and practice — will serve him and his patients just fine.

See Editorial, page 106.

References

  1. Zhang, G.-Y. Med. Phil. 27, 14–17 (2006).
  2. Qiu, J. Nature 446, 590–591 (2007). | Article |
  3. Wang, M. et al. Phytother. Res. 19, 173–182 (2005). | Article | PubMed | ChemPort |
  4. Wang, Y. et al. Planta Med. 70, 250–255 (2004).

Editorial

Nature 448, 105-106 (12 July 2007) | doi:10.1038/448106a; Published online 11 July 2007

Hard to swallowIs it possible to gauge the true potenti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ers, practitioners and drug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engaged in a complex, tentative dance over the best way to tap into the unknown potenti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the drug industry both tend to be sniffy about 'traditional' cures; yet there is a strong sense that millennia of practice in China — much of it barely documented — is likely to have yielded at least some treatments that work.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re understandably eager to enter a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that was estimated by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to be worth US$13 billion last year, and growing fast. But they are tantalized by one opportunity above all: the prospect that the nation's traditional medicine might contain a number of potentially profitable compounds hidden somewhere in its arcane array of potions and herbal mixtures.

The task of finding these elusive gems has been approached in a typically reductionist manner, with researchers seeking single compounds that might have a role in treating specific diseases. Sometimes this has been successful: artemisinin, for example, which is currently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malaria, was fished out of a herbal treatment for fevers. But such success stories have been few and far between.

So i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o great, why hasn't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its outcomes opened the door to a flood of cures? The most obvious answer is that it actually has little to offer: it is largely just pseudoscience, with no rational mechanism of action for most of its therapies. Advocates respond by claiming that researchers are missing aspects of the art, notabl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ingredients in traditional therapies.

Nevertheless, the drug industry is not exactly awash with promising new medicines at the moment. Perhaps as a result, the global regulatory proces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receptive to traditional approaches. In 2004, for example,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issued new guidelines on botanical drugs that made it much easier to get extracts into clinical trials if there was some history of prior use, and that obviated the need to characterize all compounds in an extract.

Some researchers in China and elsewhere, meanwhile, are advocating systems biology —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roteins, genes, metabolites and components of cells or organisms — as a way to assess the usefulnes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see page 126). Constructive approaches to divining the potential usefulness of traditional therapies are to be welcomed. But it seems problematic to apply a brand new technique, largely untested in the clinic, to test the ver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en the field is so fraught with pseudoscience. In the meantime, claims made on behalf of an uncharted body of knowledge should be treated with the customary scepticism that is the bedrock of both science and medicine.

英国人是怎么研究中药的

英国人通过实验研究中药,相比之下,一些伪中医却不知道什么叫作双盲实验,只是把典型病例每天挂在嘴上

尤正基  原载台湾医望杂志 第25期

在媒体上看到不少中医药的讨论,对此问题若能从学术上来看,从有科学根据的论点来讨论,最能得到事实的真象。在许多文章中有曹伟先生提出英国中药治疗异位性湿疹,并说以此可证明中医药禁得起考验。这里从英文的医学文献中去找有关之资料,来补充曹先生之报导并讨论“中医药是否禁得起世界医学的考验?”从世界文献就此异位性湿疹而言,仍待观察。简介外国对中药治疗异位性湿疹之报导

(一)药效

Harper医师们首先在Lancet(LT 1990; 335:795,文中医学杂志用简写表示,全名请参考文后之注)报导他的病人去找中医吃中药有好效果,但效果短暂。接着该医院另几位医师开始了“双盲、交叉、有安慰剂对照”的试验(LT 1992;340:13及BJD 1992;126;179)。他们把十种中药切成细块,像茶叶包放在纸包内,给病人煎煮食用。他们把中药先统一剂量包装,并有严格的品质管制,其安慰剂之外观、气味、味道、包装均相同

三十几位小孩或成人完成了试验(另约百分之二十未完成试验),不论是小孩或成人的试验,食用中药有效药包时,比食用安慰剂有统计学上认定的好效果。八星期的服用并无副作用。接着又做了长期一年的试验(BJD1994; 130:448及CED 1995;20:136)。卅一位成人中有十七位完成一年的治疗,但不能停用,不然会复发,每人仍需一至三天服用一次。十七位成人中一年也无明显副作用

卅七位小孩十位无效而停用,廿三位继续使用,七位可以好到停用,其他则必需服用才不会复发,有些减用到每五天一次。有二位小孩肝机能中有项AST之机能测试比正常人增加到七及十四倍之高,停止服用中药后,八星期肝机能恢复正常

可惜文献只有伦敦这小组上述四文之报导有效,Lancet上看到台北有三位医师(LT 1993;342:1174)报导无效。他们要不到伦敦小组之处方单,请教三位有经验的中医开出大同小异的中药单。台湾的八位严重湿疹病人二星期内无效,而改服西药及涂西药膏。但二位病情较轻之二位有些效果。伦敦小组去文Lancet表示台北小组用不同剂量不同成份(只有九种)不能比较(LT 1994;343:489),那文中也提出英国其他地方如香港也有人做此研究评估,但正式文献仍未发表

(二)副作用

上述小孩长期使用者中十六位有二位有肝机能异常而停用,其他也有人报导服用治疗湿疹或其他皮肤病而有肝机能受损害(LT 1992; 340:673及Gut1995;36:146),有位肝机能恢复后又再服用后肝机能衰竭而死亡(LT 1992; 340:674)

英国国家毒物小组(National Poison Unit)共接到十一位因皮肤病吃中药有肝机能异常的报导,有几位停用肝机能好转再服用又变坏。他们也分析七例中药成份找不到那种药材可能会引起肝机能受损(VHT 1995;37:562)。其他副作用报导中有轻度拉肚子现象,也有位报导脸部有再发性的胞疹(LT 1991; 338:55)

(三)药效的机转

为何有效大家仍不知,西医对此异位性湿疹本来就不十分清楚,没有什么好的实验室的研究可简单进行调查。有些人认为是某些化学品,有些人认为抗氧化剂量多。伦敦小组找些免疫学家合作,也做些活体检验(Biopsy)。虽有几篇文章发表但仍不知。若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成份,这作用的机转就很难解释。他们认为找真正的有效成分是最主要的关键处

(四)英国医界几点忧虑之争

虽然中药有效,因效果短暂,绝大部分仍需长期使用,但长期使用后其副作用仍令人忧虑,而且中药内的有效成份及如何作用不知也令英国医界人士不安。像首先报导药效的Harper医师几年后在英国医学会志(BMJ 1994; 308:489)写篇评论,有个副标题就是“看来有效,但普遍认为必须小心(Seemingly effective but caution must prevail)”,他说不但中药稍不相同就有不同的结果,中药材内含化学成份差异也极多,譬如paeniflorin在伦敦可以买得到12种样本芍药根,含量从0.01%到4.5%不一(四百五十倍之差)

另外他们也忧虑一些中医的许多食物禁忌太多,譬如有湿疹时,中医对婴孩禁用牛奶的食物,这样很可能会引起营养不良。他很关心有些中医给病人一些药膏,这些药膏测出有大量的肾上腺皮质素,因此建议政府对中药必须有管制。用这些中药时要小心测量肝机能等措施。这中药英国曾一度被准开处方使用,但后来政府撤销而不能卖(BMJ 1994; 308:489)

(五)结语

这中药有效但效果短暂需长期使用。长期使用有可能肝机能会受损,要小心、要定期检查肝机能。在英国医界虽有报导有效,但试验仍有限,其机能运转更不知,英国医界仍视此种治疗一种“试验疗法”(Experimental therapy)

科学化的试验

读了上述的报导(是医学杂志上的报导),我有下列的感想,给台湾各界有志研究中药及提倡中药人士参考。英国医界不相信阴阳五行之中医理论,但他们仍会去研究找出中药内可能有的有效成份,并去探讨其功效的机转何在,并说也许会更能从此发展出一些新的科学新知。

  • 他们绝不会迷于“遵古”的治疗法,他们要求改进。首先他们就认为中医因人而异的处方,不可能有科学化的试验,所以先统一化,十种草药不用古法煎煮,把草药切成细块,像茶叶包装在纸袋内煮。而且把药分成二包,会容易蒸发的那份只煮三分钟而已,他们一定深信有改良才会进步

  • 对草药的品质管制,他们更是小心。每次做出来的草药包是否相同?每批草药制成后,用新化学技术(thin-layer chromatography)去检验每次做的中药有否相同,若差太多他们丢弃那些不同的产品。每次也用atomic spectroscopy及polarography来检查中药的重金属如铅、汞、镉等等

  • 他们很郑重地一开始就用“双盲、交叉、有安慰剂”的试验,看来有效再做更长久些的研究。医师也跟基础医学的免疫学家合作做更进一步的试验。他们先用草药抽取物中看有什么生物学上的作用,更希望能找到效果的机构(mechanism)

在那里,譬如从吃药前后做皮肤活体检验(Biopsy),用血中单核细胞(monocyte)

看其一种叫 CD23的表现。也去检查其他可能跟湿疹有关的生物学上的研究。异位性湿疹本来就是病理成因很不了解的疾病,实验室研究不容易找到病因或机转,但他们很努力

他们在报告中也强调最终目标是从混合抽取物中能找到有效的成份,纯化并化学分析出是何物。这种找出有效成份是研究的关键所在。他们不会满意这混合草药汤有效就满意。分离纯化出有效的成份是西方医学的目标,这是西方医学进步的原动力。记得学生时代上药理学,李镇源教授就提及毛地黄(Digitalis)之发现也是从英国很多种草药混合物中对水肿有效的秘方中分离纯化。对水肿有效是因毛地黄对心肌的作用,这药化学结构知道后,更衍生其他对心肌有更好的药物。同样地几十年前陈克恢博士也从中药的麻黄中提炼出麻黄素,也同样衍生其他化学制剂对各种疾病尤其气喘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族植物学

西方医界对生药研究的态度值得对中医药提倡人士的参考。最近有一新名词“民族植物学”(Ethobotany)出现。他们到世界各地的“原住民”请教,找这些部落中的“治疗家”(healer),问问他那些植物可用来治病,那些植物有毒,药厂先采集些送回母厂用各种溶剂抽取做初步的筛检,目前已不用小动物而是用各种细胞培养或酵素或其生物品初验,若有些结果就采集几百公斤由药化学家去分离有效成份

若能分离出有效成份,下一步就找化学结构,看是否能用化学合成或改变其结构找更有效少毒性的产品。若有效则先从动物实验再进一步做人体临床试验。人体临床试验更有好几步,这样的努力等到可以核准上市可能要好几年,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目前用这种“民族植物学”方法找新药找到可能可对抗病毒、霉菌、抗癌的药品,在萨摩亚群岛、泰国、秘鲁等等都有新药的发现

学习科学精神

中药研究也应可从上述的“民族植物学”中学习,若只留在中古时代的学理中打转,食古不化,也许西方医界药厂发现找出不少有效化学成分时,台湾及中国仍停留在遵照十种草药煎煮的古法中,陶醉在祖先的伟大成就中

另一点是外国医界对药的副作用非常注重。他们的药包就去测重金属含量,试验期间测肝、肾功能及血液计数值。对中药的可能副作用也报导给别人知道。其国家毒物小组更在医学杂志呼吁大家向他们报告副作用,他们努力去分析不同处方的药草,想找出可能会引起毒性而又不会减少药效的成分。必须持有这种态度就才会有进步的可能,若每次只是“中药没副作用”,那么怎能进步?

中医药能禁得起考验否当然不能只能用此异位性湿疹的例子就可断定。其实这种治疗的好效果只是相当少数病人的报导,尚未看到其他医学中心的研究经验。试验疗法先有相当好结果,但是以后得不到证实的例子在西医界经常发生,像异位性湿疹文献中也先有不少报导未饱和脂肪酸食用有效,尤其是来自出产该制品药厂的报告,但大规模的试验仍未证实。另一报导一小孩一改用低钠低钙的水而已,湿疹也有非常明显进步(Lancet1994;344:1089),这些都仍待证实,中药治疗异位性湿疹仍该等待才能知道在世界医学的地位

另外值得提起的是英国医界对此相当开明,愿用“西法”(科学方法)来验证中药的效果,但也非常忧虑。植物的药不能定量其有效成份且差异极多,将来台湾要做中药试验也应如英国的品质管制。他们也担忧中医太多禁忌对小儿会产生营养不良。这些禁忌也很少人做过试验来证实

总之,从国外看英国人研究中药想到国内要证实中药有效果也许应该向他们学习一些方法及态度

注:文献简称后列出版年数;卷数:页数。简称之全名如下:  LT: Lancet  BJD: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CED: Clinical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VHT: Veterinary and Human Toxicology  BMJ: British Medicial Journal


“复方芦荟胶囊”事件:中药再次“扬威海外”

作者:天堂末路

据《东方早报》2006年8月14日报道: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发现“复方芦荟胶囊”中的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而何首乌则被发现会引发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的官员发出进一步的警告,提醒民众服用中药时要注意安全。英国政府目前对中国传统中药的“有害性”调查进入了空前严厉的阶段

这也可以算是对中药“扬威海外”一个重大打击吧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诸多解释:西药不也经常被查出有问题吗?这段时间国内不是还在大规模封杀欣弗吗?还死了几个人呢。“复方芦荟胶囊”的中医理论没错的,只是制造的原料被污染而已......等等。另外,按中医的理论来说,药物间还有阴阳调和,单种药品是有毒,但是搭配起来就相生相克而无毒了呢

从理论上来说,几起中药某些成份超标或者中毒事件,确实不足以否定中药的作用的。不过,最令人担心并且失望的是,只要中药不改变其指导理论,不接受现代的生化知识,不经过双盲对照检测,我们永远无法了解中药的潜在危害有多大

比如,在一个法治水平比较高的国家里,偶尔抓到几个贪官,并不会导致大家对该政权丧失信心的。相反,如果法治水平低下,法制建设落后,更多人只是觉得被抓的贪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级别越来越高,而整体的危害性,无法估计和想象

对于中药来说,如果只是偶尔查出几种有害的药品,也并非是什么致命的问题的。但是问题就在于其从来就缺乏科学的严格的检测制度,你无法知道哪种药还有多大的危害性。总言之,如果不遵循现代科学规律,脚踏实的做化学成分分析测定,并经过动物测试、志愿者测试(包括双盲对照)等流程,中药永远只在某些人的自恋和中流传并毒害下去

某些人一直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为什么要接受西方的所谓科学的标准?没错的,如果你说它是文化,是不用接受什么科学标准的。但是你相信文化能治病吗?神经病倒是有点可能的。京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吧,为什么不用来治疗艾滋?

不愿意接受现代科学标准,而偏要到远古中去追寻所谓的博大精深,甚至将其称为“超前科学”,并大言不惭的说“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也不屑于人们把她称为科学”,这些人,以前是“有意无意的骗子”,现在则是完全故意的骗子。要独立在现代科学体系之外,自欺欺人的故弄玄虚,那么中医就永远是自己人玩的把戏——意淫

更有专家称,“以化学药标准来看待和检测中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解”(《东方早报》2006年8月15日)。看来中国人的身体是用特殊材料打造的了,水银对中国人没有毒性,只是对外国人有害而已

最后,提醒大家了解的事实是:别相信那些中药走向世界,扬威海外的鬼话。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迄今没有批准任何中药上市。在西方国家,中药基本都只是被当作食品出售的,而中医和中药,只在部分华人中流行

中医中药在澳大利亚

澳研究发现中药中含有重金属和濒临动物DNA

华盛顿—在由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默多克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常用的26种中药进行了成分检测,其中90%不适合人类使用。这些药品中有一半含有非法物质,包括有毒金属、处方药和兴奋剂。有些药物中含有砷、铅、万艾可、鼠药,甚至含有濒危物种的DNA。然而,这些成分并没有被列在产品的标签上

牵头这项研究的科廷大学教授迈克尔·班斯表示,研究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他说“我们根据DNA 检测确定这些药品中有一半含有非法成分,一半药品被添加了药物成分,是人造合成物,并非天然化合物。”

默多克大学生物化学家加思·马克尔说,“我们发现了扑热息痛、布洛芬这样的非处方药,还有类固醇、抗凝血剂华法林、甚至有西地那非和万艾可的活性成分。我们感到很震惊,同时又觉得好像还有一种欺骗性药物,让人觉得有特殊效果。药物中可能含有麻黄碱,给人们刺激,让人感觉良好,认为这是一种神奇的药物,应该继续服用它。”

研究发现,有些药品中含番木鳖碱,它常被用作鼠药和低级兴奋剂

在对某些重要的检测中,发现其成分含有蝮蛇、青蛙、猫、狗的DNA。但是科廷大学研究员梅根·科格伦博士说,“在这批中药中,对令人关注、震惊的是居然在成分中含有濒危动物雪豹的DNA。”科格伦博士表示,结果显示,尽管对非法贩卖野生动物有重罚,但是偷猎和走私仍然存在,这种传统医药是重要推手

然而消费者对于自己摄取的这些药物含量并不知情,因为这些成分并没有列入药品的成分表中。如果有儿童或者孕妇食用了这些有毒药物,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来源:美国之音

中医药传入日本——汉方药

山西老醋

网络上有人说中国的国粹----中医中药在国内受到了不公平的批评,但是在国外却大放光华,比如说中药的国际市场基本上被日本和韩国所垄断,中国应该积极发掘中医中药这一中国的瑰宝并加以发扬光大云云。笔者也算是这一行业的半个入门汉,下面简单介绍我所了解的日本的汉方药的情况

1)传统医药并非中国所独有

在现代医学建立之前,各民族基本都有自成体系的民族医学。1842年发现的距今5-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的大约数十万块粘土板上就记载了大量的与医药相关的信息。稍晚一些时期,尼罗河文化,恒河文化以及黄河文化等都出现了传统医药学的雏形。那个时候的医药主要停留在经验巫术和迷信的阶段。以美索不达米亚粘土板为例,上面记载了植物类的药物250种以上,动物类的药物180种以上,矿物类120种以上,另有散剂,浸煎药,涂布药等等多数。尼罗河文化Papyrus Ebers时期(公元前1550年左右)已经使用了700多种药物,800多种处方以及许多除魔降妖的符咒。古希腊人早就知道鸦片可以消除烦恼,而且深信蛇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公元前1000左右)。公元前400年左右,Hippocrates(460-377 BC.)建立了医学体系,首次把医学作为科学来对待,他也因此被称为医学之鼻祖。Hippocrates共使用了大约400种药物,分类为利尿剂,镇痛剂,镇静剂,催吐剂,催泻剂等等。亚立山大时代(公元前275左右)含有60种药物的万能解毒药theriaca已经深受贵族的欢迎

反观中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的神农的故事(大约相当于4700年前),已经落后美索不达米亚文化1000多年。直到公元220年,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才算有了一点医学的雏形(只能算是雏形),其后,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的相继问世,才算建立了传统的中医中药体系。但是在全世界的医药学发展的长河中来看,中国的传统医药并不比其他文化先进

2)传统医药在海外

现在医药学的飞速发展取决于现代科学的进步。化学,遗传学,生命科学等的协同发展,给医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现在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基本放弃了富含糟粕的传统医药学。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许多社会发展滞后的国家或社区,传统医药依然有一定的生命力。我们不能去要求非洲苏丹,乍得,卢旺达,刚果等国家战乱下流离失所的难民经常接受 CT健康检查,也暂时无法实现我国落后地区穷苦的农民应该获得的健康保险。由于许多现实的限制,传统医药(在中国,被称为中医中药,蒙医,藏医等等)在现代医学无法到达的地区成为唯一的医疗手段,也可以是发达的城市地区的居民接受医疗的一个选择

3)日本的传统中医中药

在日本,中医中药被称为汉方医药。隋唐时期大量的日本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制度后返回日本,也带回了中国的医疗技术。公元984年出版的《医心方》收录了850种内服药,70种外用药,基本上没有脱离中国的模式。到16世纪,随着中医中药在日本不断发展并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结合,以及田代三喜,曲直濑道等的努力,产生了半独立于中医中药的医疗体系。现代技术的发达更拉开了汉方医药与中医中药的差距。但是汉方医药的根源是中医中药,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现在有日本右翼否定汉方医药来自中国,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4)汉方药的现状

笔者对医学不甚了解,下面简单介绍一点汉方药的现状

4-1)汉方药的生产厂家

现在主要有TSUMURA,KANABO,小太郎汉方制药,帝国汉方制药,三和生药等生产汉方药,供应医院和药店。药典中收录的药物中只有148种汉方药可以使用医疗保险。相对于我国遍地开花的药厂,日本的汉方药厂家可谓屈指可数。当然也不会出现那种在国内经常看到的医院自己制造无标号无批准号的中药

4-2)汉方药的配方

笔者查阅了日本药典,没有在任何汉方药中发现剧毒物质如雄黄,朱砂等。汉方药基本上是配伍固定的粉剂或者汤剂。比如桂枝茯苓丸含有桂枝4克,茯苓4克,牡丹皮4克,桃仁4克,芍药4克,经过萃取提炼精制成粉剂或片剂。厂家不得随意更改。药物出厂必须经过严格检验,分析测定各有效物质的准确浓度。偶尔也有极少数医生开煎剂。国内常见的中药配方用一个“等”字就包含了许多信息了而省略了必须让患者知道的药物成分

4-3)汉方药的毒副作用

所有的汉方药都严格标注了毒副作用。比如KANABO出品的黄连解毒汤注明副作用为升高GOT,GPT值,食欲不振,打嗝,腹泻,腹痛。猪苓汤合四物汤(联想起金庸的花雕茯苓猪)的副作用为胃涨,发疹等,严重副作用为食欲不振。小柴胡汤的常见严重副作用为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偶见副作用为体重增加,血压增高,乏力,手足痉挛麻痹,GOT,GPT数值升高,黄疸,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脉搏加速,排尿痛,血尿,残尿感等等。五苓散的副作用为发疹和瘙痒等。六味地黄丸的副作用为胃部不适,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等。市场上流通的健康食品或者不需要处方的汉方药也都严格标注了注意事项

4-4)处方药

在医院,医生在开处方之前必然会询问患者最近服用过什么药物。如果患者服用过,或者正在服用汉方药,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就会非常慎重。一般情况下会要求患者停服汉方药,以免与西药相冲突。在药店自行购买药物的时候,药剂师(获得药剂师证书需要正规大学4年本科药物学专业毕业并需要经过国家统一的非常严格的考试,和国内穿上白大褂站在柜台后就成药剂师不一样)也会仔细询问患者用药的情况,这和国内药店卖药多多益善又有很大区别了

4-5)对汉方药的态度

面向普通读者的几乎所有的汉方药相关的资料,书籍等都严格说明汉方药有副作用。在一些教科书类型的书籍中提到中国人的“中药治本,西药治标”的说法,但是日本的观点是否定和批判性质的。汉方药学继承中医药的扶本驱邪的观点,但不认为汉方药神奇到能够超越西药。汉方药现在基本上处于民间领域,制药公司也在开发健康食品和汉方药,但是药物浓度低于药典处方药的浓度数值,就是因为对毒副作用的顾虑。最近20年,有些大学附属医院使用汉方药对癌症晚期病人进行安慰性质的治疗,主要出发点是有些汉方药有提高病人体质的功效。现在的大学药学和医学部门以及制药公司在汉方药研究上投入不少,他们的目的是从传统药物中提取有效物质,而不是开发包医百病的万灵丹

综观日本的汉方药学,可以看到日本基本上放弃了传承于中国的医药学,而接受并发展了现代医学。汉方医学在日本没有什么市场,因为没有谁会在现代诊断手段如CT,B超,X射线,内窥镜已经非常普及的时代去接受望闻问切的诊断。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世界第一(81岁),不是汉方医药的功劳,而是来自于先进的医疗水平,发达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汉方药在民间依然存在,盖因日本文化深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汉方药市场销售额很高,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物价远远高于中国,而且相对于中国的原料粗加工而言,日本更注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开发。日本的药店或便利店有很多健康药品健康食品销售,主要是因为部分日本人持有“医食同源”的观点

中国的中医中药的发展现在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为何不能借鉴一下汉方医药的发展历史,让中医中药退居民间,而集中物力财力发展现代医疗技术和健康保险体制呢?

最近冷眼旁观了一些关于中医中药的论战之余,一直在考虑写点东西助兴。愿此文对反中医阵营有点帮助

笔者不懂韩语,实为憾事。有哪位可以介绍一下韩医韩药的情况吗?不甚感激

日本中医药发展现状

日本西药和汉方药(中药)的销售额和利润

山西老醋

日本的制药公司2004年度(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的销售额和利润如下

第一栏为日本主要制药公司,第二栏为销售额,第三栏为利润,单位为百万日元

武田制药(Takeda) 1,122,980 385,278  三共制药(sankyo) 587,830 84,925  Eizai 533,011 86,807  山之内制药 447,051 108,889  藤泽制药 414,959 83,349(现在与山之内制药合并)

第一制药 328,534 56,063  中外制药 294,670 51,497  大正制药 279,437 54,698  三菱制药 234,244 31,049  Terumo制药 230,003 47,107  盐野义制药 199,364 28,729  大日本制药 173,899 10,396  田边制药 171,984 27,467  小野制药 145,302 60,043  参天制药 92,694 18,982  Tsumura制药 84,837 11,962  久光制药 83,545 21,495  科研制药 74,922 7,897  持田制药 68,041 4,768  杏林制药 66,296 5,866

31家大公司合计 5,940,965 1,125,344  所有制药公司合计 6,070,206 1,222,604

最大的汉方药制造厂家为Tsumura制药,其销售额占日本制药公司销售总额的1.39%,利润为0.98%.即使把武田制药等公司的健康食品的销售额也加上去,汉方药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在日本市场上的份额也少得可怜

必须说明的是,尽管武田制药,三共制药,山之内制药等公司也生产与汉方药搭点边的健康食品和饮料,其利润实际上来自于拳头产品如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抗癌药物,抗生素,器官移植相关药物等,而不是仁丹或者狗皮膏药。 比如三共制药的拳头产品之一为高血脂治疗药物,利润530亿日元,占其利润的62.4% (这仅仅是其许多药物中的一个),这样扣除其他医疗药物产品的利润,其健康食品和饮料的利润比重应该在1.8%以内(没有查到2005年的数据,从2002,2003年度数据推算)

这些数据对中医中药支持派不是一个好消息

汉方药在日本的市场份额

山西老醋

去年曾经在新语丝上介绍了日本各制药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1】,特别介绍了汉方药厂家的份额比例。下面补充一点最新的数据

2007年6月日本制药协会公布的各制药公司2007年度(2006年4月-2007年3月,个别公司除外)的销售额和利润,概括如下(单位,百万日元)【2】:

公司名称 2007年销售额 2006年销售额 2007年利润 2006年利润 利润增长率武田 1305167 1212207 458500 402809 13.8% 第一三共 929506 925918 136313 154728 -11.9% Astelas 920624 879361 190514 193020 -1.3Eizai 674111 601252 105263 95704 10.0中外 326109 327155 58347 79168 -26.3Terumo 276439 247048 58455 48251 21.1大日本住友 261213 245783 45554 28885 57.7大正 242071 271407 22357 46395 -51.8三菱 227517 236207 39955 36235 10.3盐野义 199759 196388 28863 29226 -1.2田边 177531 171552 30456 27568 10.5小野 141711 148671 52841 56936 -7.2久光 109791 102665 26134 22770 14.8参天 100485 98397 20412 20995 -2.8Tsumura 91227 90419 15506 16467 -5.8麒麟 77093 74054 8413 8989 -6.4科研 76415 75540 8113 8359 -2.9持田 74066 70627 10396 8797 18.2前18公司总和 6210835 5974651 1316392 1285302 2.4% 所有公司总和 6569549 6332168 1337543 1311558 2.0

最大的汉方药制造厂Tsumura的产值占所有日本制药公司产值总和的1.38%,利润占1.16%。其他的汉方药厂家的销售额和利润更小(从排名第18位的数字就可以判断一二)

日本制药公司的收益来自于发明新药的垄断利润。以武田为例,2007年第2季度的主要销售额3683亿日元来自于【3】:高血压治疗药プロプレス

国内360亿日元 国外554亿日元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炎药リュープリン

国内175亿日元 国外338亿消化道溃疡治疗药タケプロン

国内161亿日元 国外408亿日元

糖尿病治疗药アクトス

国内103亿日元 国外1066亿日元糖尿病血糖浓度改善药ベイスン

国内143亿日元

health care产业 134亿日元其他

241亿日元上述5种拳头产品的销售额3308亿日元,占总销售额的90%

回头来看Tsumura的情况,根据Tsumura公司2007年7月31日的财务决算报告可知【4】,Tsumura现在生产129种汉方药,其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少得可怜,全公司所有药品(不知道是不是包含西药)销售额的总和为194亿6600万,生活用品(沐浴露,口罩等保健品)销售额33亿日元,公司销售总额227亿6700万日元,平均1种汉方药的销售额大约1.5亿日元,抵不上武田公司的一个零头

日本市场上流通许多除纯净水之外的健康饮料和运动饮料,其成分是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不同的成分和价格对应不同的消费群。这些产品的巨大市场份额不能归算到汉方药的头上,因为健康饮料中几乎不含汉方药成分。日本人嗜茶如命,绿茶和乌龙茶的销售额相当高,某厂家抓住日本社会上对汉方药的一定认可,在茶中添加包括陈皮,桂枝,杏仁,黑米,莲子等成分在内的15种汉方药,命名为“十六茶”,卖的还行。笔者和身边的朋友们经常喝茶(包括“十六茶”,以及其他不含汉方药的茶如“お茶”,“伊右衛門茶”,乌龙茶等),谁也没有喝出什么区别和特别的味道(“十六茶”没有中药的味道)。笔者不知道“十六茶”的生产工艺,但是可以推断其使用的汉方药量很少(与中华鳖精的生产方法在某种方面可能有所相似)

中医保护派不断狡辩日本汉方药的销售如日中天,大概是把茶叶也算进去了吧

【1】新语丝 《中医中药在海外之2——日本西药和汉方药(中药)的销售额和利润》

【2】数据摘录自http://www.jpma.or.jp/及相关网页

【3】数据摘录自http://www.takeda.co.jp/及相关网页

【4】数据摘录自http://www.tsumura.co.jp/及相关网页

中国中药能在日本销售吗

日本销售中药成被告

作者:山西老醋

【下文是日本国民生活中心于2005年11月公布的关于进口中药(汉方药)副作用的一个案例,译者按照原文直译。括号内为译者根据日语行文习惯而添加。文中法律方面的词汇翻译可能不够专业。】

综述:本案原告患者服用了从中国进口的被认为可以治疗体寒的汉方药之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症状,原告认为药物存在缺陷。根据《制造物责任法》,原告起诉药物进口商,要求给与损害赔偿。法院认定,相对于疗效,本案相关药物存在显著和严重的副作用,根据《制造物责任法》,此汉方药存在严重缺陷,法院认可原告的病状和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判定被告赔偿原告3336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00万)----名古屋地方法院2005年4月9日判决,判例时报1869号,61页

X(原告):患者(消费者)【1】Y(被告):汉方药进口商A(相关人员):给患者开处方的医师

本案原告X由于服用被告Y进口的医疗用汉方药导致肾功能不全,原告根据《制造物责任法》起诉被告,要求赔偿6024万日元

本案中,含有被日本药典认可的大枣(たいそう)、桂皮(けいひ)、芍药(しゃくやく)、当归(とうき)等成分的汉方药被用于手足麻痹、下肢寒冷、下肢以及下腹部疼痛等症状的治疗,对畏寒、头痛、下腹疼痛、腰痛等有疗效。但是其成分之一关木通(かんもくつう)含有马兜铃酸,被(业界)认为投药量不当会引起肾功能不全。本药(前文提到的进口的汉方药,下同)的副作用自平成9年(1997年)1月就有相关汇报,被告Y于1997年2月以书面形式通知用户(医院和患者?),提醒用户注意。由于7月再次出现副作用的报告,被告开始全面自主回收本药【2】

原告X于平成7年(1995年)7月26日至1997年6月11日之间,为治疗畏寒,根据A医师处方,每日服用本药3次,每次4克。1996年末开始原告出现口渴、全身倦怠等症状,其后出现呕吐症状,同年12月被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肾功能障碍,并随即接受治疗。但是由于肾功能障碍很严重,2000年11月15日不得不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医药品副作用被害救济及研究振兴调查机构(以下称为医药品机构)于1999年3月认为原告的间质性肾炎乃本药的副作用所致,决定向原告支付医疗费用,并且于2001年6月认定原告的肾功能障碍属于2级障碍,每年向原告患者支付220万日元的障碍年金【3】

原告起诉认为,为治疗畏寒头痛症状,除了汉方药之外,可以使用的药物(西药)很多,这一点被告应该是知道的。被告没有必要冒让患者罹患严重肾衰竭的危险而进口和销售汉方药。(本案中被告经营的)治疗畏寒的药物导致肾衰竭等远远超出通常许可范围的副作用,被告却没有及时给出关于副作用的警告,被告对药物造成的危害应该承担责任

对此,被告辩护称,本药具有长期安全使用的历史,原告服用的药物的量造成中毒以及副作用的先例至今未见报道,原告体内未检出马兜铃酸等

判决理由

1 本案中涉及的医药品,有一定的疗效的同时有无可避免的副作用。因此,对于本医药品的缺陷:

(a)此医药品的效能;

(b)根据通常处方使用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或者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c)有没有对副作用的表示或警告;

(d)是否有其他代替药品;

(e)该药品使用时的药学水准参数(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等);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

2 (a)本药对畏寒性头痛有一定疗效;

(b)对慢性病患者长期使用同一处方是可以的,原告长时间服用本药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通常的做法。少量但是持续摄取马兜铃酸会造成肾脏病变,这一点已经被众多的病例所证实。含有马兜铃酸的本药造成原告肾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不能否认;

(c)被告没有给出本药的关于肾功能障碍副作用的警示;

(d)含有木通,而不含关木通的与本药相似的汉方药很多,完全可以使用不含关木通的药物,即可以有代替品;

(e)自昭和39年(1964年)始,马兜铃酸的毒性多见报告,平成6年(1994年)1月就有因为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汉方药而中毒的病例

3 综上所述,相对于本药的疗效而言,其副作用非常显著和严重。在1994年1月已经公布使用本药可能会导致肾功能障碍的情况下,(被告)依然不警示本药的副作用,而且没有用不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代替,根据制造物责任法,本药具有严重缺陷

4 原告的肾功能障碍,与长期持续服用本药有关,本法院认可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告虽然辩护原告体内没有检测出马兜铃酸,不能仅仅为此而推翻(药物和肾功能障碍的)因果关系,本院对被告的主张不予认可

解说:

本案是参照《制造物责任法》第3条判决汉方药进口商责任的第一个案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中被告认为:

1)原告体内没有检出马兜铃酸;

2)中高年女性出现肾功能障碍者不罕见;

3)原告的肾功能障碍应该来源于其他原因;

4)马兜铃酸是否存在累积毒性等作了反论。

判决认为:

1)认可原告体内没有检出马兜铃酸,但认为只限于检测的时候,同时不能因为原告体内没有检出马兜铃酸而否认马兜铃酸和病变的因果关系;

2)被告没有给出原告肾功能障碍的其他可能的原因;

3)被告对原告停药之后到病变发生之间的经过没有给出反论,不能否认是马兜铃酸的累积造成的病变

另外,作为一起药害事件,制造物责任的对象----本案中的药物----作为医药品的副作用,其缺陷的判断基准成为原被告争论的焦点

美国采用John W. Wade倡导的缺陷判断基准--危险效用基准(Risk-Utility Test):1)该制品的有用性和必要性;2)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和重大性;3)代替设计的可能性;4)影响有效性但是不花费庞大的费用来消除危害的可能性;5)消费者回避危险的可能性;6)用户对危险的认识程度;7)根据制造者的价格设定和责任保险,分散损失的可能性等7个方面。本判决被认为是采用了Wade的判断基准

译者注

【1】原文中没有给出药物和生产商以及进口商的名称。

【2】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中药进口商回收销毁进口中药的新闻,造成严重危害的甚至被逮捕。网络上销售的减肥中药(包括含有泻剂的减肥茶)被查禁了许多

【3】障碍年金是日本的一种保障制度,国家支付残障者足够的生活费

台湾的中医怎么样

作者:张功耀

最近看到了一些有关台湾中医药历史和现状的文献,我发现,台湾的中医药没有大陆这样的“宪法保护”,也没有中央政府按照“中西医并重”原则的大力扶持,更没有大陆这样一直允许中医生“吃国家粮”。看得出,台湾的中医药执业人员都必须在政府的监管之下执业,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政府监管之上

1975年的台湾中医药现状统计资料显示,台湾共有16个县290个乡(镇),其中130个乡没有合法的中医生,拥有1名合法中医生的乡镇59个,拥有2名合法中医生的乡镇35个,拥有3名合法中医生的乡镇29个。据知,这些合法的中医生平均年龄都已经超过了65岁。另有资料显示,目前,台湾合法的中医药执业人士约为1600人

台湾中医药执业考试分为“检考”和“特考”两个步骤。检考相当于公共知识测试,特考相当于专业知识测试。先通过检考,然后才能参加特考。检考和特考都合格了,才能取得合法的中医药行医资格

这样的考试是不是特别难,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有资料显示,特考的录取率为九分之一。一位自以为是的戴姓中医世家,参加了1984年的特考。考完以后,他踌躇满志,自认为十分了得,原以为满分及第,结果却只得了29分。按照台湾考试院的规定,只要有一门得分不满30分,其它各科纵然悉数满分也视为不合格。对此,这位戴姓中医生自然心怀不满。于是,四处托人告御状,却终究无果。1991年,这位先生又向台湾“监察院”陈情请愿,照样无力回天。中医要在台湾合法执业,必须经过考试。这位自恃才高的中医生,屡考屡败,在台湾呆不下去,终于跑到阿根廷做他的中医发财梦去了

阿根廷没有中医药执业资格考试。“中药”(Chinese herbs)的英文含义是“中国草”。兴许在阿根廷卖“中国草”是没有人管的。中医要赚钱,就得找一个“没人管”的社会环境。最好是像中国大陆这样,不但没人管,还有中央政府出面辩护。否则,对于人命关天的事情采取“乱来”态度,是要遭到打压的。这些打压,在我们看来,是完全应该的。打得好!

与台湾的中医生行医难相比,大陆的中医生可以当“教授” “博导”“院士”“泰斗”“传人”,可以拿“项目”,搞“科研”,得“科技进步奖”,其天壤之别实在不可言状。由此可见,中医中药真正的天堂在大陆,不在台湾。只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中医在新加坡怎么样

新加坡开中医诊所恐怕比在中国大陆要难

作者:WangZA

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为主的社会,中医普遍存在。所以当我1991年开始在新加坡生活,了解到中医中药不在新加坡的国家医疗体系之内时(同事告诉我看中医,医药费不能报销,也不能拿病假),感到不太理解。后来又听到一些较严厉的法规,如禁止进口任何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感到更为不解,因为一直以来在中国形成的观念是中西医结合的药,既治标又治本,既有西药疗效快的特点又有中药无毒调理的功效

近几个月来看了许多关于中医中药的争论(感谢新语丝),我想通了一些事,也变成了"废医验药"的支持者,开始理解新加坡政府对中医中药的态度。我觉得新加坡政府的做法和态度值得欣赏, 汇总一下供大家参考

正如新加坡卫生部的网站所说,新加坡的医疗体系完全建立在西方医疗科学的基础上。政府把中医实践当作一种商业行为,所以各种中医团体和药房是作为慈善机构或公司注册的。政府从未拨款投入中医医疗、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因此,新加坡中医药发展几乎完全靠中医界自发组织

几年来受到中国政府对待中医的态度的影响,也出于加强管理的目的,从2001年和2002年起,新加坡政府分别开始为针灸师和中医师注册。这点大概曾让新加坡的中医们相当兴奋,以为由此可变为新加坡的医疗体系的一部分,但这事并未发生

除了中医师的行医资格有了明确的要求,中医的诊断仍不受病患单位和保险机构承认。所以在我看来,中医并未得到它梦想的地位

新加坡也有一所中医学院,成立50多年来,平均每年的毕业生仅33人。新加坡的"中医泰斗"中医会长和他儿子开的诊所和药铺就在我家100米之内,面积大概50平方米左右,药铺兼卖一些非处方的西药,牙膏漱口水等个人清洁用品和保健品,也兼卖罗汉果和海带等杂货,规模可见一斑。在新加坡,中药铺兼卖汤料佐料杂货食品洗发精肥皂也是普遍现象

在新加坡,中药材的制造,进出口和销售都有许多限制。受药物法令、毒药法令和药物售卖法令等的管制,中药材代理商必须确保中药材不含任何在法令下列为有毒或遭禁止的物质,中成药也不能含有过量有毒的重金属(严格规定砷含量不得超过5ppm(每百万分之五),铜不超过l5Oppm,铅不超过20ppm,汞不超过0.5ppm),新加坡也禁止被微生物污染,含有结晶生物(对这一规定我不真懂,欢迎有人能解释)等的中药进口。新加坡还有特殊规定:禁止含有乌头生物碱、小檗碱和延胡索乙素的中药材入口、销售和使用。在市面上出售的中成药也会被抽样检验是否掺杂西药。另外出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新加坡也禁止经营销售犀牛角及其相关制剂等等

除了以上种种,我对新加坡规定不准宣传对19种病的疗效的规定特别欣赏,中药代理商必须确保中药的标签不能宣称可以治疗医药法令禁止宣传对其疗效的病症和毛病, 这就有效控制了对中药的毫无根据的夸大宣传。听朋友说国内"刚刚开始,不准药品广告(主要是电视和广播)宣传疗效,可是很多人通过发传单的方式吹得神乎其神,还是没人管"。在新加坡我没见过药品传单,大概违法吧。如果进口商,分销商违规则是$5000罚款或两年牢或两者兼施

新加坡规定不准宣传对其疗效的19种病包括:

  1. Blindness 失明
  2. Cancer 癌症
  3. Cataract 白内障
  4. Drug addiction 毒瘾
  5. Deafness 耳聋
  6. Diabetes 糖尿病
  7. Epilepsy or Fits 癫痫或抽搐
  8. Hypertension 高血压
  9. Insanity 精神错乱
  10. Kidney diseases 肾病
  11. Leprosy 麻风
  12. Menstrual disorders 有关月经(月事)疾病
  13. Paralysis 瘫痪症
  14. Tuberculosis 结核病
  15. Sexual function 性机能
  16. Infertility 不育症
  17. Impotency 阳萎
  18. Frigidity 性冷感
  19. Conception and pregnancy 受孕或怀孕

新加坡卫生科学局发现两种中成药混杂西药成份 劝请公众不要服用

(2007-05-02 4:55 pm)

(新加坡讯)联合早报网消息,我国卫生科学局发现两种中成药混杂西药成份,劝请公众不要服用这两种药物——“振风塔稀桐丸”和“华灵牌银翘解毒片”。它们分别被发现含西药成分“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和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

吲哚美辛是一种非类固醇消炎药,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疼痛和关节疾病,副作用包括:胃出血、皮肤不良反应。吲哚美辛是毒品法令下的管制药品

乙酰氨基酚则是常用的退烧和止痛药物,过度服食会导致损坏肝脏

附录

愿人间少一些苦难——《中医有毒吗》后记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7

小时候有过几次作文比赛得奖的经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并不知道作文应该怎么写,怎么就得了乡作文比赛第一名呢

长大了才知道,我只是感情比较细腻罢了,真心落于纸上,字里行间感动了人,他们就肯定你一下

一说到中医,网上往往分成水火不容、老死不相往来的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和他们都不同

2017年11月的一个晚上,有个人加我 QQ,问我某个中医“大师” 怎么样了,我听了觉得十分奇怪,本人好像是个不怎么和 “大师” 来往的人,怎么突然有人向我打听起中医 “大师” 来了

下面就是我和他的对话截图:

海云青飞和大师徒子徒孙的对话1

海云青飞和大师徒子徒孙的对话2

海云青飞和大师徒子徒孙的对话3

原来他们把我在 10 来年前写的中医文章编进了 “大师” 的医案,在QQ群里组织学习

客串了大师一回,也不错嘛,可是,我现在的观念和 10 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宇宙运动是绝对,事物发展是硬道理,对不对

可能是因为头比较大的缘故,我有些自负,可惜的人是由环境决定的,当周围人的认识有缺陷的时候,自己是没有办法不受影响的,这就是所谓宿命,人如果要改变宿命,唯有投身于改变环境一途,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10 来年前的我读中医书,尝中药,甚至尝过 “火神派” 提倡的毒性明显的附子,也给家人开过药方,现在想来当时的举动真的是很危险,不可逆的毒性即使没有发作照样存在体内,剂量小就没有关系那只是痴心妄想,多味药的配伍只会增加更多的危险,只要尝试自开药方的中医粉,或者看过中医的人,90% 的概率会中招,经常吃中药的人 100% 会中招。我唯一庆幸的是当时的尝试不多

而这些危险,换个环境很可能是不存在的,别人的国禁止使用未经严格试验的药物,即使是属于一国的香港也禁止了 40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 ,马兜铃酸已经在国际上臭名昭著,我们的管理者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禁止了 3 种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你能说什么呢,你又能做什么,或许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的土地上承载的苦难还不够多吧

中医存在的问题别人已经说得比较明白了,不用我再重复,《中医有毒吗》 内容多数是网上文章的分类整理,大家只要认真通读必能明白道理。我再总结几个要点:

  1. 任何时候不要找中医看病,不吃中药。中成药是暴利,医生可能喜欢使用,告诉医生你对中药过敏
  2. 现代医学,决不要滥用药物,能不用就不用。用不用自己权衡,如果确定好处大于坏处的时候,那就用吧

海云青飞 基于整体学,能够定性一些植物在进化上比较高级,有些植物没有从文献上查到明显的毒性,但是我也不敢贸然使用,文献上查不到不等于没有毒性,可能是没有人认真实验、分析过它们。十分有必要我们自己进行毒理学实验,这需要较大的投入,需要许多人合作才可以办到

生在中国,太多的不易,我能力有限,只是希望尽可能帮助到喜欢我的读者,希望人间减少一些苦难

愿追随着我的文章的脚步的朋友:

  • 我踩过的坑,你们不用再入坑
  • 已经入了坑的,我能拉你们出坑
  • 我的人生不完满的地方,我能帮助你们达到完满
  • 你们困惑的时候,我能给你们希望
  • 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我和你们一起去实现

万万想不到中医已经失传了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3-19

有人问:夏商周春秋时期中医药学发展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如何在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中体现出来?

谈中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本人是回答整体观相关问题的最佳人选,无论古今。为什么可以这么认为?海云青飞 的个人签名是 整体观文明,个人网站是 整体观文明,我于20岁左右就确立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信仰,二十年来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进步过程,并且已经打通了物理学和整体观的通道。我常自称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为什么有此自信,因为这是和科学一体的哲学!

什么是整体观,这是比较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在《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 ,《黄帝内经是真的吗》 https://tuenhai.com/huang/ 中有较为详细的解释

什么是物理宇宙的整体观

天人合一 中的 代表的就是整体整体二字已经直接点出了要点,就是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从空间和时间上全面地看问题。物理学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是紧密相联系的,实际上空间决定了时间,空间是本质,从时间上也可以观察空间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把整体观简化表述为要从空间上全面看问题全面 是指多大的范围?有什么要求?

整体观的宏观表述:宇宙是个精密协动的整体。这是从物理世界角度的表述。宇宙里的粒子以光速在互相通信,粒子之间互相通信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更好地互相协动。粒子之间又是怎么通信和协动的呢?这就涉及到空间弯曲了,这个说起来太复杂了,我在《悟道相对论》 https://tuenhai.com/xdl/中说了一些,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可惜的是只有理解了此书才能透彻地理解整体观

属于生物宇宙的基础整体观:同类生物整体观

人类不仅属于物理界,还属于生物界,整体观对于人类来说怎么表现出来,又该怎么理解和运用呢?这就是 海云青飞 要说的适用于生物界的整体观

往大了说,一个生物的命运和宇宙的命运相关,可惜的是人类太渺小了,还谈不上和宇宙同呼吸共命运。对于适合生物界的整体观,首先是同类生物整体观。同类生物沟通最为顺畅,互相合作更为高效。当然你也可以给一株金银花表达爱慕之情,或者试图跟小狗谈一场恋爱,也有人大声地感谢上帝,可惜的是你得不到回应,你想和它们成为整体也难以实现

一个生物的整体观首先表现在同类生物之间的关系上,这是他的整体观的基石。这里我直接点破本质:一群遵从集体利益至上的同类生物是一群具有基础整体观的生物

私有观就是反整体观

现代人类有基础整体观吗?大道至简,有一个简单方法可以分辨生物是否具有基础整体观,那就是私有财产,私有观是整体观的反面,观察各个时代的私有观就可以知道各个时代的人们的整体观。大约从2万年前开始,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开始出现,并且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私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个过程也是反整体观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结论就是,现代人类普遍具有强烈的反整体观

具有基础整体观的一群人是怎么样的?他们都没有私有财产,甚至他们的语言中没有 你的我的 这样的词汇,他们默认的观念就是大家是个生命共同体。在同类生物之间有这样的整体观的体验,这才使他们自然地把整体观念向大自然拓展,他们倾向于相信人和身边的植物、动物,和大地、星球之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整体观的传统医学就自然地这样萌芽了。如果同类之间都不能有整体观念,那么和非同类生物之间更加不可能有整体观了,更不用说和大自然了

古代整体观医学是时代的产物,并非某民族独有

你应该已经知道了,整体观的传统医学并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而是人类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在类似的发展阶段,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都会有近似的整体观的传统医学。受技术限制,远古的人们基于整体观对世界的探索必然十分原始、朴素,他们的很多观念只是猜测,放在现代并不具有多少参考价值。现代技术很发达,人们却普遍缺乏整体观念,这时,一个现代人去阅读古代流传下来的有整体观印记的医学著作,就会发生理解错位

时代决定的身心状态决定了人的观念:中医已经失传

是什么样的理解错位?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这个世界有时候很奇妙,有些实质上不难理解的事情,却群体性地做了瞎子,原因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难度,而是大家都不在那个状态,类似于坐井观天,看完整的天并没有任何难度,只要出井就行,问题是大家都没有出井啊!

现代人没有整体观念,他们看到的传统医学著作中的内容必然是偏向于井底之蛙看到的那个部分。好吧,我说得具体些吧,他们注重的必然是古人基于整体观探索得到的一些朴素的观念,比如什么东西属五行中哪一行,这条经脉这样走等等,如果我要求他们基于整体观作出进一步的发挥,这相当于要求井底之蛙谈谈井外的天一样强人所难了

中医快失传了吗,中医面临失传?中医已经失传了!,也就是说现代传授的其实不是中医。谁能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中医会失传?中医精髓为何失传?理解了整体观的人自然能理解,可是不要忘记现代人都是反整体观的(除了少数与现实世界背道而驰的异类),现代人做的事情天然地在反整体观,而整体观是传统整体观医学之根

谁能反其道而行之

夏商周春秋时期中医药学发展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如何在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中体现出来?

可以下结论,如果能理解整体观,并结合现代技术作出新的发展,那么夏商周春秋时期人们对中医药学的认识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没有人可以超越时代造成的技术条件限制。夏商周春秋时期私有观念已经兴起,这决定了那些时期的人们的医学观念也是不具有多少整体观的

如果理解了整体观,那么用不着参考古代的医学著作了,现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何止超过远古万倍?可惜的是整体观并不是那么容易养成,整体观并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身心的状态,这是与时代趋势格格不入的状态,只有真理的狂热追求者才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那个几乎无人知晓的远方

从生物学到升物学——整体学的诞生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2

现代物理学的前沿已经提示了宇宙的本质奥秘,可惜的是它超出了普通人高度依赖感觉器官的理解能力,导致即使顶尖的物理学家也是雾里看花,不能深刻理解它,更不用说普通人了

科学研究可以分成三大类:

  • 物理学
  • 生物学
  • 社会学

海云青飞把这三门学科综合成一门学科——整体学

整体学是以对物理学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深刻理解为前提的,本文不打算在物理学方面展开,而是直接介绍新物理学的宇宙观。如果你对物理学的细节感兴趣,可以参考《悟道相对论》

二个宇宙

我把宇宙分成二种类型:

  • 物质宇宙——原子眼中的宇宙
  • 生物宇宙——生物眼中的宇宙

物质宇宙是互相干涉的波的宇宙

如果用一个概念来说明宇宙的本质,那就是空间

如果用二个概念来表示宇宙的本质,就是负运动的空间及正运动的空间。我们知道的物质,如分子,原子,电子,中子都是正运动的空间。人的身体也是正运动的空间。为了表达简便,我通常把正运动简称为运动

物质是怎么运动的,这就和相对论有关了

物质的宇宙是波的宇宙。你把一块石头丢进池塘,一圈圈的水波就是波,你把水波扩展一下,想象成立体的球形扩散波,这就和物质宇宙的波差不多了

你再向池塘同时丢三块石头,这就是三个新的波,相当于三个原子,这个三个波互相干涉。宇宙有无数的原子,它们都在外扩散出波,波和波互相干涉,这是极为复杂的空间的波动,这就是物质宇宙的实际情况

生物眼中的宇宙是画的宇宙

人类的感觉器官不能直接感知物质宇宙的空间的波动。人类看到身体周围的空间是空的,其实空间是不空的,空间是在波动的;人类触摸自己的身体,觉得是实体,实际上身体也是波,身体和空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可是人类觉得身体和空间有明确的界限

物质宇宙和人的感觉宇宙发生了矛盾,这是怎么回事?人感觉到的宇宙,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称之为画,生物对宇宙的一个感知只是一幅画

你尝试画一座山,你画中的山必然只是对实体山的高度简化而已,人类的感觉宇宙只是对物质宇宙的高度简化而已,即相当于画

生物的宇宙是画的宇宙

原子眼中的宇宙其实也是画,只不过是极度复杂的画

动态的画:运动是画的运动,没有画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画

希望你已经理解了,人类感知的东西其实是画,一切都是画,人类把画当成了实体

人类眼中的一切运动就是画的运动

你吃饭时为什么没有把饭送给鼻子,你下班回家为什么认得回家的路,你为什么能清楚地写出一个个汉字而不是写成鬼画符?

答案是你以前有过类似的练习或经历,你做当下的事情的时候,以前的画可以作为你当下的运动(画)的参考。如果把你练习吃饭的经历,也就是过去的吃饭的画面全部删除,那么你就回到了第一次吃饭的时候。如果把你生下来以后的画面全部删除,你就成了巨婴,爸爸当然是不认识的,妈妈需要连夜为你海淘一大箱的尿不湿了

没有画就没有运动。画是物体对内、外的感知,没有感知就没有运动

没有运动是不可能有画的。一切不动的宇宙,就是一切都没有,自然没有画

有画必有运动,既有内部的运动,也有外部的运动。你看到什么物体,外部必然有东西在动,同时你的生理系统也在动

有运动必有画,无论是你自己运动了或者外部运动了,必对应着相应的画

生物宇宙的画是怎么来的

人类感知的一切都是画而不是物质宇宙的真实,那么人类宇宙的画是谁主导的,是谁决定的?

答案是,宇宙,主要是物质宇宙决定了人只能感知画而不能直接感知波(的过程)

为什么不是反过来,人类把物质宇宙改变成了画的宇宙?

生物宇宙是物质宇宙的升级,这个升级才刚刚开始,生物还极为弱小,这从生物的寿命极短可以看出,生物没有能力把物质宇宙的波改变成画。人类既有物质性,又有生物性,目前来说物质性占主导地位

画的空间性(空间维度)

你也许问,有什么根据说生物还极为弱小,也许物质宇宙是无生命的,生物是有生命的,因此生物才是强大的

生命的概念其实是多余的,理解宇宙只需要知道画和运动就可以了。对于生物来说没有画就没有运动,对于物质宇宙也是如此,原子为什么可以保持稳定的运动,这是因为原子也有原子的画,只是原子的画和人类的画有着质的区别

画是动态的画,没有静态的画。对于物质宇宙来说,一秒钟的画面是30万公里内的原子互相干涉的波动,原子之间全部是透明的,这相当于30万公里内的原子组成了一个复杂无比的并行计算网络,任何一点的改进可以1秒内同步到30万公里内的所有原子

如果把一个人当作一个原子,则每个人都是孤立的,没有如原子一样互相发生干涉,你通过练习积累了许多的画面,终于学会了用筷子吃饭,这只是你自己的事情,其他所有人都要自己练习一遍(多么的低效)

这就是说,物质具有极强的画面空间性,升物则具有极弱的画面空间性。空间可以换算成时间,空间性越强,时间就越多,寿命就越长,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原子寿命几乎无穷,寿命只是空间性的表现,空间性才是本质,无论物质宇宙还是生物宇宙都是如此

生物宇宙是物质宇宙低水平的重演

就物质宇宙来说最常见的元素就10种,各元素所占百万分比如下:

氢 	750,000
氦 	230,000
氧 	10,000
碳 	5,000
氖 	1,300
铁 	1,100
氮 	1000
矽 	700
镁 	600
硫 	500

更重要的是所有原子的结构遵循同样的简明的规律,只要高中毕业的人就知道原子结构的规律,这说明不同元素只是同样的运动的规律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你可以简化理解为本质上宇宙只有一种元素,这种元素分化成元素周期表上的各种元素

对生物宇宙来说,地球最早的比较完整的生物是单细胞的生物,经过了几十亿年的时间进化出了人类这样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人体有多少细胞?有个数据认为人体有数十万亿细胞,这数十万亿细胞分不同的种类,但是它们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本质上每个细胞是一样的,可见看似复杂的生物的身体结构和宇宙的结构是相似的,都是同质的许多部分组成

物质宇宙的原子之间是透明合作的,原子之间以光速互相通讯,而生物的细胞之间的关系是独立为主的,和物质宇宙相比,生物细胞之间的合作性极弱,也就是说物质和生物的主要的区别是在空间性上,物质极强,生物极弱

进化的方向就是画面空间性的增加,这是定律,同时适用于物质宇宙和生物宇宙

生物宇宙是物质宇宙的空间升级

物质宇宙是原子以光速互相通讯组成的整体,在原子这个层次上空间性达到了极大值,已经达到了寿命几乎无穷的境界,再进步遇到了瓶颈,怎么办?

这就如十进制数学,用一位数表示,9是极大值,无法再进步了,如果一定要进步就只能进位,用二位数表示,这时后在个位上就要从0开始重演了

原子进步的方法是组成分子,地球上第一个完整的单细胞生物就是一个高分子,标志着物质宇宙已经在进位之路了跨出了第一步,这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只有对外界的朦胧的感知,它的画面是模糊的,它的动作是笨拙的,然而它却是物质宇宙的升级

那么生物怎么进化自己呢?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生物并不能直接操控体内细胞的运动,也用不着直接操控,宇宙的一切都是空间的运动,操控了大的空间的运动就能改变小的空间的运动。以人类为例,自从远古祖先直立以后,画面就扩大了,意味着空间性增加了,和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然后体内的各种变化会自然发生

你有没有发现物质宇宙的进化和生物个体的进化在原理上的高度类似,物质宇宙通过组成有原始的画面的高分子,在更高的空间维度上从零开始进化,一个人的进化需要增加自己外界的联系来增加空间性,空间性的增加的同时会有身体结构的改善、调整,两者都是从更高的空间维度的进步来实现局部的空间进化

整体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的高度综合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在2014年初步领悟了空间的奥秘以后,越来越意识到宇宙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空间的运动来描述

物理学是研究空间的运动的学术,物理学的前沿研究表明物质宇宙其实是波的宇宙,于是物理学分成了二类:

  • 经典力学研究的实际上是生物的画面的运动,
  • 相对论、量子力学是研究的是原子之类的画面(波)的运动

可见无论物质宇宙还是生物宇宙,都是画面的宇宙,用画面的运动就把物理学和生物学统一了起来

把物质宇宙和生物宇宙统一到画面的运动的同时,人类社会的许多难题也得到了解答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身体?困扰人类几百万年的问题有了答案,身体就是历史画面最有用的部分的浓缩,而意识则是后天画面为主组成的,并且受到身体的影响

什么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通常伴随着对外界的排斥、贬低,这就是画面的缩小,也是空间的缩小

怎么看待私有财产?私有财产说明生物的画面指向了围绕身体的狭小空间,说明私有财产会导致人类身体的退化

怎么看待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曾经席卷世界,虽然后来多数失败了,然而共产主义是占据大义的,以前的实践失败是因为没有理解空间的本质。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画面空间性的增加,也就是画面的扩大,那么必然要求私有财产趋向消失,私有财产不能强制剥夺,而是在画面空间性增加的过程中逐步地自然地消失

社会有关的问题都可以从画面的角度解释,把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综合后,我称之为整体学

欲求整体,就要扩大画面,整体学就是以运动的画面为基础,扩大画面为目标的学术

生物学 应该是 升物学

人类默认原子这样的物质是无生命的,生物是有生命的,生物的意思是有生命的存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概念无疑是错误的。宇宙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只有运动形式的分别,生命和无生命这样的分别是不存在的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恩斯特·迈尔 一再地说,学术的进步并不全是表现在发现了新的事实,很多时候是概念的进步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对于这点我表示高度赞同。人是以概念思考事物的,错误的概念会把人类的思维指向错误的方向。而 生物生命 是人类定义的最错误的概念,现在立刻纠正过来很有必要

整体学把 生物 的概念更正为 升物,升物是物质的升级,是为 升物,这标志着升物学的诞生,也标志着整体学的面世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中文版前言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人类思维方式的奥秘:物质界和生物界

海云青飞: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词语,每个学者的理解、定义可能稍有不同,于是在说到文化时,常有雾里看花的感觉。比如,经常可以听到“要宏扬传统文化”,可是什么是传统文化,我们是现代人,怎么就要宏扬过去的文化呢……

多数人应该承认,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如果只是就事论事,那么就流于空泛。进入历史的画卷,了解文化产生的土壤,才会对文化的特征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什么?众所周知,基于逻辑和数学的现代科学并不是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还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吗?中国古代典籍里确实保存了一些整体观思想的遗迹,但是许多现代中国人对其的理解停留在:现代科学确实很厉害,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山顶等你们了

我找来找去,从2000年的中国历史中找到了四个字:专制、保守

过去四百年来,西方世界观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分成二步:

  • 由伽里略、笛卡尔、牛顿开始,由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支配的思维方式
  • 1859年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标志,人们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更新,添加了现实主义因素

为什么会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分?这是因为在人类看来这个世界可以分成物质界和升物界,物质界的规律通常是稳定的,可以用精确的数学形式来描述。升物界和物质界有明显的区别,即使同类升物的个体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难以用数学形式量化,于是描述升物时就容易带着主观的色彩

然而宇宙是个整体,物质界和升物界的划分只是人类的主观的划分,由此带来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不可避免都有所缺陷。所以,海云青飞提倡的是整体观和整体思维,那么什么是整体观,什么是整体思维呢



前言——为中译本出版而作

传统总是要求人们注意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虽然没有人否认这种差异的存在,然而强调差异往往忽略了这两种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两者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无论是从宗教影响、价值体系、社会制度来看,还是从一般信念考虑,都是同样明显的。而且在这些问题上这两种文化各自也都从来没有完全一致过。如果忽视这些变化就无法充分了解这两种文化

西方世界的显著变化之一是在过去四百年中科学的稳步兴起。这对人们的世界观以及——在实际应用方面——对医学与技术都具有深远影响。起初,由伽里略、笛卡尔、牛顿开始,这种对世界的思维方式是由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支配着,象征着所谓的“科学革命”。但是,由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迎来的达尔文革命证明了物理学家世界观不够完善。达尔文的进化思想迫使我们对人在生命世界中的地位采取一种现实主义观念。此外,它还促使我们在哲学思想上容纳物理学家的哲学所轻视或缺少的一些概念,诸如变异、多元论、机遇、不确定性、目的性程序、历史信息以及其他。新的升物学世界观为控制事态过程(包括人类历史)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幅全新的画面

进化升物学比科学的其他任何分支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和历史性地贮存的信息的重要性。确实,它使我们认识到,要充分了解科学中的问题,还必须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正是这种领悟促使我来分析进化升物学及相邻学科的思想的历史

用不着说,当我得知我的这本著作正在翻译出版供中国人民使用时,我是多么高兴。由我,这书的作者来评论这本书的重要意义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所要说的是,这本书代表了我毕生对进化升物学问题的思考,并力求将升物学中许多领域——从系统学(多样性研究)到进化与遗传——的发现加以集成与总结

我能够期望我的这本书在中国将有怎样的反响呢?这很难预测。然而我认为进化思想——连同它对性质而不仅是数量的强调——机遇(变异)与必然性(选择)的相互作用、历史性进步、世界的等级结构以及由进化论者所发展的一些其他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比笛卡尔-牛顿传统的物理主义更接近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果是这样(只有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这个假定是否能成立),那么进化升物学的一些基本哲学概念,将有可能引向中国文化的某些古老传统重新焕发青春。它确实也将导致有价值的研究交流。人们可以期望它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集成作出贡献

即使在西方,我们也还没有一种哲学充分结合了升物学的近代成就。这对我们寻求价值——那种能将伦理原则奠基于其上的价值——来说尤其如此。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来自其他的科学,特别是来自心理学的帮助。但是,事情已很清楚,如果对升物学思想的发展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就永远也不能指望去建立与发展这样的一种哲学。正是出于这种理由,我对那些为负责翻译、出版本书花费精力从事艰巨工作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感激。对这播种式的努力,我谨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Ernst Mayr

哈佛大学

生物学发展史而不是记述史——作者序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现代升物学的很多内容,特别是不同学派之间的某些争论,如果对所涉及问题的历史背景不清楚,就会无法充分理解。每当我向学生们提到这一点时,他们就会问我有哪些书籍可以参考。对此,我感到很窘,我只得承认现下已出版的图书都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确,已有许多记述升物学家生平及其成就的著作出版,然而无论就其对升物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来说,还是作为升物学概念和思想的发展史而言,这些著作一概都不合适。虽然升物学中的某些个别学科,如遗传学和生理学的历史,确实是思想史,但将升物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其思想的发展史则仍付阙如。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必须强调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升物学史,也并不想去代替现有的升物学史(例如Nordenskiold著升物学史)。我这本书的着重点是现代升物学的主导思想的背景与发展,换句话说,它是发展史而不是单纯的记述史。像这样来处理就要求而且必须略去升物学中的某些暂时性事态的发展,这样的一些发展对随后的思想史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记

当我开始构思写这样一本升物学思想史的方案时,目的地似乎是难以相信的遥远。头几年(197O~1975)我专心一意地读书,写札记并草拟初稿。马上就发现这个题目太大,写一卷不行。我决定首先写一卷关于终极原因(进化原因)方面的升物学。然而即使是这样目的有限的论著也是一项很难办到的浩大工程。如果我最终能有所成的话,这是因为在这一卷所涉及到的大多数领域中我本人曾经做过一些研究工作。这也就是说我对所涉及领域的某些问题及其文献已经相当熟悉

我还希望在另一卷中讨论近期原因(功能原因)方面的升物学,其中包括有关各方面的生理学、发育升物学和神经升物学。当某一升物学学科(如遗传学)既需讨论终极原因又需阐述近期原因时,则在本书中只讨论其终极原因。升物学中有两个领域在本卷中本来应当包括(至少部分的)然而并没有涉及,这就是生态学和行为升物学 (特别是行为学)的概念史。所幸的是,其它一些作者正在积极编纂有关生态学史和行为学史,因而上述的遗漏也不致令人感到特别遗憾

对专业的历史学者来说,阅读本书的一、三两章可能不会有太多收获,还会认为这两章实际上多少过于肤浅。我之所以加进这两章是为非历史学者的读者着想,相信这两章能帮助他们以更深邃的觉察力来理解其它各章纯粹科学性的发展

致谢词(从略)

Ernst Mayr

哈佛大学

怎样写生物学史书籍

第一章 绪论:怎样写生物学史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海云青飞:

为什么一个人能提出突破性的见解?如果只是简单化归因于天生的智力,这是不够的,智商测试爆表的人不见得就会有大的创新,考试高分的绝大多数是庸才

研究科学史的重点也许不在学术观点本身,而是探索某人为什么能发现新的事物,提出新的见解。比如牛顿为什么在学术上有这么多的发现,是良好的家庭熏陶,还是他在后天不自觉地自我培养出了学术洞察力,他是不是脑容量特别大。如果我们能洞明这些因果,那么就可以尝试用来改进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这才是高层次的实用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不仅是为公众付出体力、精力,更要为提升自己的境界服务

事物发生变化是由整体决定的,这又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实际上时间和空间是可以互相换算的,空间上的外因相当于时间上的过去和未来。整体是由外部加上个体组成的,显然外部在整体中占了绝大多数空间。从时间角度分析,现在相当于当前一帧,因此过去很大程度决定了现在。如果掌握的信息全面,空间分析和时间分析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这是否是说宿命论成立?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打破宿命是要付出代价的,多数人不愿付出代价,于是事物发展的大趋势就这样被决定了。比如专制的不自由的社会,你要求某些应有的自由,那么你就可能付出代价,多数人不愿付出代价去挑战现有的不正确,于是多数人的命运很大程度就被决定了

什么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正是理性所强调的。人类有发达的大脑,这个发达并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而是用来理解的。死记硬背是计算机这样的死物所擅长的

现在是2019年5月27日,GDP第一大国和GDP第二大国贸易关系紧张,并且有可能引发新的冷战。老二不愿屈居老二,但是本国创新能力又不足,于是想弯道超车,抄近路,比赛如果可以抄近路就不叫比赛了。为什么老二的创新能力不足?为什么 三个字已经回答了一切,如果老二能引导人民什么事都去问个为什么,发现不正确的地方就立即改正,那么就不会有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了,于是也不会有现在的贸易纠纷,更可以避免新冷战。老二以数千年文明传承不断而自豪,换句话说是老二现在的行为被过去深深地捆绑。现在有没有秦皇汉武皇时代似曾相识之处?



按照定义,一切随时间而变化的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历史,例如宇宙、国家、朝代、艺术和哲学以及思想。科学也是一样,自从它由神话和早期哲学发轫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历史性变化,因而科学也是历史学家的当然命题。人们为了探索对所处世界的理解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科学的真谛就在于它正是这种持续而又永无休止的解答问题的过程。科学的历史曾先是科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或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不仅如此,科学的历史又是构成科学的概念结构的基本原则的发展史。因为过去时代的许多重要科学争论常被引入现代科学并继续引起争论,所以,除非对这些争论的历史有所了解,否则就无法充分认识当前许多论争的意义

和科学本身一样,成文史也需要不断地加以修订。早期作者的错误叙释很可能最终变成神话,被信以为真地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因此,我特别着力于尽可能多地揭露和消除选样的一些神话,同时又希望不要另外制造出一些新的神话。史书之所以需要不断修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任一特定时间里它们仅仅只能反映当时的认识;它们取决于历史的写作者如何去理解当时升物学的验性和机械性色彩,而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则偏向于数学化和理性化?为什么自然神学对英国科学的统治比对大陆科学的统治约长75年?有人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那么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程度究竟如何?

尽管升物学史家不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如果他要确定新概念产生的原因,他就必须仔细研究提出新概念的科学家的文化与知识背景。对这本书来说,这一点显然很重要,因为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探索升物学学说演变的原因,这就必须提出下列的一些问题:

  • 什么事态使得一位科学家能发现为其同时代人所忽略的新事物?
  • 为什么他能摒弃传统的说法而提出一个新的解释?
  • 他从什么地方得到启发而采取新的途径?

大多数早期的科学史,特别是专业性科学史,都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撰写的,他们认为促使科学发生变化的动力,理所当然地来自科学领域本身之内(“内部”影响,内因)。随后,当科学史变得更加职业化或专门化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分析科学思想的发展,他们倾向于着重当时一般的知识、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外界”影响,外因)。没有人想要怀疑这两种影响的存在,然而对这两种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来说,特别是谈到特定的发展(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就有很多分歧

甚至有时要把内因、外因区分开来也很困难。“自然界的伟大链索》(“自然界阶梯”)”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显然对拉马克和其它早期进化论者的概念形成具有影响。然而亚里斯多德是在对升物进行经验性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概念的。另一方面,人们普遍接受的意识形态或观念则又是无可争辩的外因之一。几百年来,基督教的神造论教条和由自然神学演绎的论据支配了升物学思想。源于柏拉图的本质论(essentialism)则是另外一种无所不能的全能观念,对人们也具有深刻的影响。有趣的是,它之所以被达尔文摒弃,倒主要是由于动物育种学家和分类学者的观察,这也就是说,是由于外因

外因不一定来源于宗教、哲学、文化生活或政治,它们也可以来自其它科学(就升物学而言)。科学革命之后在西方广泛流行的极端的物理主义(包括决定论和极端的还原论)严重地影响了升物学学说的建立达数百年之久。现在回过头来看,上述影响大都不利于学说的形成。另一个例子是经院哲学逻辑从西萨皮诺到林奈时期一直支配了分类学方法。上述这些以及其它许多还可以补充的例子都清楚地表明外界影响对升物学学说的建立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我们还要就这些影响进行详尽的分析

外界因素以两种全然不同的方式对科学施加影响。它们或者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影响科学活动的整体水平;或者是影响甚至导致某种科学学说产生。分清这一点很重要,过去常把这两方面混为一谈,从而在外因与内因究竟孰为重要的问题上引起很多争论

环境条件对科学活动水平的影响早在有了第一本科学史时就已经被人们意识到。人们一直不停地在思考为什么希腊人对科学问题那样感兴趣,为什么科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复苏,新教对科学有哪些影响(Menton, 1938)? 19世纪时为什么科学在德国繁荣到如此程度?重要的外因有时可以具体指出,例如(正如Merz,1896~1914曾经指出),1694年哈勒大学(德国)用德文代替拉丁文,1737年在哥廷根创建了一所大学,在这所大学中“科学”课程占有重要位置。社会事业机构的各种变化,包括皇家学会的建立,诸如战争的政治事件和苏联“地球人造卫星”的发射,以及技术工程上的需要都会对科学活动水平产生不是促进就是压抑的影响。即使如此,这些外因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或压制了特定的科学学说这个议论纷坛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疑问式历史

一百多年以前Acton爵士提醒历史学家:“研究历史而不要研究时代。”这一建议特别适用于升物学史,因为其中的科学问题长期没有解决。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很多著名论战所涉及的问题是早在亚里斯多德时代就知道的。这些争论一代又一代、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延续下来。它们是过程而不是事件,因而只能作为历史来论述才能充分理解。正如 R· G· Collingwood谈到历史时(1939:98)所指出:“它所关注的不是事件而是过程。过程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的事态,它们只能互相转化。”这一点必须强调,特别是面对逻辑实证主义者的静止观点来说更是如此。实证主义者认为逻辑结构才是科学的真正问题:“科学的哲学在他们看来主要是对当代科学的逻辑结构和概念问题进行仔细而又详尽的分析”( Laudan,1968)。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科学问题而言,研究它们的历史比研究它们的逻辑更利于理解。但是,必须注意疑问式历史并不能代替编年史,这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科学问题的解决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疑问式历史中,主要侧重于解决问题的企图和努力的历史,例如受精作用的实质和进化的定向因素这样的一些问题。不仅要介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尝试成功的历史,也要介绍尝试失败的历史。在对待升物学中的主要争论时,要着力分析对手方面的思想体系(或信条)以及用来支持他们的对立学说的特有证据。

在疑问式历史中重点是从事专业工作的科学家以及他的观念世界。他所处时代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在企图解决问题时他拥有一些什么样的观念和技术手段?他所能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有些什么流行观念指导他的研究并影响他的决断?像这一类性质的问题在疑问式历史的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

我在本书中采用了这种疑问方式。读者应当认识这并不是一部传统的科学史。由于它专注于科学问题和概念的历史,就势必对升物学史的传记性和社会学方面有所忽略。因此它应当同一本普通的升物学史(例如Nordenskiold编,1926),《科学家传记辞典》以及可收集到的升物学有关学科的历史一起阅读使用。因为我是一位升物学家,所以我更适合写一本关于升物学的问题和思想概念的历史,而不是去写一本传记史和社会史

疑问式历史的精髓就是问为什么。为什么自然选择学说单单就在英国发展起来,而且实际上有四次独立的发展?为什么真正的群体遗传学在俄国兴起?为什么贝特森对遗传的诠释几乎彻头彻尾都是错误的?为什么柯仑斯把精力分散在各式各样的外围问题上因而从1900年以后他对遗传学的主要进展贡献甚小?为什么摩尔根学派在那么多年里花费了很大精力去巩固已充分建立起来的关于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而没有另辟蹊径?为什么德弗里和约翰逊在正统的遗传学研究中运用他们的发现远比在进化论上得心应手?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收集和详细审查大量的资料和证据,而这样做的结果,即便有关问题最终判明无从作出结论,也必然会产生新的见解。对为什么的问题的回答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程度的臆测性和主观性,然而却能迫使人们去整理研究结果,迫使人们采取符合臆测推理的方法不断审查自己的结论。“为什么”问题的合理性目前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在进化升物学中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在历史的撰写中就更不应成为问题。在最不济的情况下,这种为什么问题所必需的详尽分析也有可能断定问题背后的假设是错误的。即使这样,也能提高我们的认识

我在本书中自始至终对每个问题都尽可能地详加分析,并将混杂的异源学说和概念分解成个别的组成部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很多升物学概念是多么复杂——实际上也就是说升物学作为一个整体,其结构是多么复杂。因此,有一些陈述极其混乱的升物学史就是由于作者不懂得升物学分为功能原因和进化原因这两类升物学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关于“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如果有人笼统地去写它,而不将渐进进化、共同起源、种的形成以及自然选择机制等学说分隔开,就表明他是不能胜任这一写作任务的。升物学中的大多数重要学说,当最初被提出来时就是这样的混合体。除非将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开并单个地加以研究,就无从认识它们的历史和影响。有的时候它们分别属于非常不同的观念体系

我确信,除非了解升物学的思想结构(thought-structure)否则就无从认识升物学思想的发展。因此,我力求相当详尽地阐述升物学的见解和概念( insights and concepts)。这在讨论多样性(本书第一编)时特别必要,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多样性作恰当阐述的其它书籍,又缺乏关于多样性的概念结构。我意识到我的这本书将会遇到这样的危险:某些评头品足的评论家会大叫大嚷:“这只是一本升物学教科书,只不过是按历史顺序编排而已!”。我想,这或许是一本升物学疑问式历史的必然命运。任何一本关于升物学概念史的最大难处可能就在于它必须应付历史悠久的科学论争。当代的很多科学论战来源于几代、甚至几个世纪之前,有些还确实可以一直远溯到希腊时代。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或多或少地作“无时间性”的阐述比按编年史来处理会更好些

我尝试着把本书的每一编(多样性、进化、遗传)作为独立单元。在这三编中也同样地把每个单独问题分开。这样处理的结果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重复和累赘,因为在不同的主题之间存在着极多的交叉联系,而每个主题之中的一部分又要通过同一序列的、与时间依存的文化背景。我力图掌握分寸,在一定篇幅的不可避免的重复和方便读者的前后各章的参照(cross references)之间求得平衡

消除偏见最重要的方法

海云青飞:每个人都有主观性和偏见,但是谁都没有办法完全避免。人的主观性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是有什么决定的?多数人认为,至少这些是和物理学无关的

实际上,宇宙的一切事物,无论物质的还是心理的,或者社会的,都可以用空间的运动来描述,而且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曾说过,要独立思考,不要被宗教画的大饼所吸引,学习的同时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以帮助别人,但是这样说的效果是存疑的

人们总是认为和 自己 有关的东西是最好的,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古老的医学,自己的文字,夸大 自己的 重要性,贬低 别人的 重要性

偏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有这个需要,骗子认识到这点,认识到很多人有这个需要,就会进行夸大宣传以收割智商税,比如夸大自己的传统医学,夸大自己的传统武术

解决、消除偏见的方法是:

  • 人的观念偏向 自己的 以后,空间上就缩小了,人就会退化,命运会变差,深刻理解这点的人才会主动去纠正自己的偏见

  • 以大换小

    小孩子只有一个小玩具,你把它夺走,小孩肯定会哭会闹,如果你用更好的玩具和她交换,那么她会很高兴

    共产主义理想十分美好,但是强制剥夺私有财产肯定是不行的,你只有给人们更好的东西让人们自愿放弃私有财产才行

    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身体的进化,只有身体上进化程度更高的人才会愿意主动放弃原来的一些不好的但是需要的东西



主观性和偏见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一位著名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经有一次提到我的著作是“十足的辩证唯物主义”。我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并不知道辩证唯物主义的最新定义,但是我确实承认我承受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过的某些反还原论观点;我也很欣赏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合题”三段式

此外,我还相信一个反题只有在明确地叙述正题时才最容易引出。问题只有通过正题与反题不可调和的直接对立才最容易解决,最后的合题也才能最快地达到。在科学史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上述这种见解支配我写这本书。一有可能我就企图将对立的观点(除非其中之一是明显错误的)加以综合。遇到无法解决的情况时,如果认为合适我就把对立的观点以明确的、有时几乎是片面偏袒的言辞进行阐述,以便激起答辩。因为我讨厌转弯抹角,所以有时被人视为武断。但是我认为这样看待我的态度是错误的。一个武断的人不顾相反的证据,坚持自己一贯正确,这从来不是我的态度。说真的,我倒还为我在不少场合改变主意而感到骄傲

总之,我的策略是进行彻底明确的叙述,这倒一点也不假。在科学思想自由交流中,这究竟算不算错误,可以争辩。我自己认为这样比采取谨小慎微的骑墙观望态度能使科学问题更快地彻底解决。我同意Passmore(1965)的意见:历史(书)就应当是论战性的。这样的历史将会激发矛盾并促使读者站出来反驳。通过辩证过程将会加速观点的综合。不应当把全体一致地接受某种观点和主观性混为一谈

对历史学家的传统忠告始终要严格地保持客观性。著名历史学家Leopold von Ranke对这一理想目标表述得很清楚。他说历史学家应当“指陈过去真正是怎样的”。就他看来,历史是将过去的一系列事态精确地重建再现。当人们试图回答何人、何事何时、何地这样一些问题时,这样的客观性是完全适当的,然而必须指出,即使在陈述事实时历史学家也具有主观性,因为他在决定取舍、挑选事实并阐述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时所依据的价值观念标准就都是有选择性的

在历史书写作过程的每个阶段,主观性都可以出现。特别是当问到为什么并寻求解释时更是如此,而这正是疑问式历史所必需的。不运用自己本人的判断就不能得到解释,而自己本人的判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主观性的陈述往往比一本正经的客观性陈述更激动人心,因为它更具有启发性

在多大程度上主观性是可以容许的,而在什么情况下主观又会变成偏见呢?这可以用例子来说明, Radl( 1907—08)就具有相当程度的反对达尔文主义的偏见,以致于对达尔文学说也不能恰当地予以阐述,这显然太过分。每当评价前代科学家时主观性很容易变成偏见。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家们不是走向这个极端就是偏向另一极端。他们或者采取严格的回顾方式,完全按现代的知识和理解去评价过去;或者完全不顾事后的认识只按当时的认识来阐述过去。就我看来这两种办法都不足取

较好的办法是兼采两者之长。这首先要力求尽可能忠实地重现当时的知识文化背景,但是若严格地按当时所拥有的文化知识来处理过去的争论可也并不恰当。这样就会把这些争论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就像当时发生争论时一样的混浊一团无从解决。另一种态度是,现代的知识如有利于认识过去的困境就应当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能够明确认识争论的原因和争论未能解决的关键。争论的产生是由语义不清(例如同一个字用来表述不同的意义)?概念不一致(如本质论与种群论思想)?还是由于公然的错误(例如混淆了终极原因和近期原因)?运用现代知识在分析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对研究过去历史上的争论是特别说明问题的

语义问题特别恼人,因为它们常常没有被人发觉,例如希腊人当时只有很少的专业词汇,常常用一个词表述不同的事物或概念。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用eidos这个词(而且最低限度就亚里斯多德来说就用它来表示好几种不同的意思!),但是这词的主要意义在他们两人用法中却完全不同。柏拉图是一个本质论者,而亚里斯多德则只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位本质论者。亚里斯多德有时偶尔用genos这个词作为集合名词(相当于分类学家所指的属),而经常却又用它来表示种。当中世纪后期亚里斯多德重新受到重视之后,他的著作也被译成拉丁文和西欧语言,他原来所用的词汇只能用中世纪辞典上载有的“相当”的词来翻译。这样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翻译对我们理解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产生了不利影响。有一些现代作者大胆地采用了现代词汇来揭示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我想如果亚里斯多德生活在今天,他也会乐于使用这些词汇的。我还想起德尔布吕克(Delbruck)曾采用“遗传程序”(genetic program)这个术语说明了亚里斯多德的想法,后者用eidos这字表示的是个体发育的意思。同样,当亚里斯多德讨论的是受eidos(程序)支配的目标定向时,就应当用程序目的性(teleonomy)这个词而不能用目的论(teleology)。这并不是要颠倒时代,而只是运用一套现代读者一致接纳的术语来弄清楚古代作家思想的一种方法

但是用现代的事后认识来进行价值评价则是很不合适的。例如拉马克,若按他当时所知道的事实和当时的流行观念来判断,则他就绝不会像熟悉选择学说(selectionism)和孟德尔遗传学的饱学之士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辉格党人对历史的解释(whiginternretation of history)”这一成语是由历史学家Herbert Butterfield首先创用的,它指的是某些英国宪法史家习惯于将宪法看作是人权的逐步扩充,其间“向前看”的自由党人和“向后看”的保守党人不断地进行斗争。后来Butterfield又用辉格式( whiggish)这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科学史,即对每位科学家是按他对我们现代科学的建立所作贡献的大小来评价;而不是根据当时他所从事工作的知识背景来衡量。也就是说,他是被严格地按现代观念来评价。在这种辉格式科学史中,对早期科学家所赖以从事研究工作的全部概念和问题的前因后果全都弃置不顾。升物科学史中就有很多这样充满偏见的辉格党人式的解说

一旦发生了科学论争,失败一方的观点后来几乎总是遭到胜利者的歪曲。例如林奈学派之对布丰,居维叶学派之对拉马克,达尔文学派之对林奈,孟德尔学派之对升物统计学者等等。升物学史家必须尽力作出公允的评论。有一些现已被否定的学说(例如拉马克所提出的获得性状遗传)在以前看来是和当时已知的事实如此相符,其创始人就不应当由于接受了这些当时广泛流行的学说而遭到责难,即使后来证明这些学说是错误的也应如此。坚信错误学说的人几乎总是有似乎正当的理由才这样。他们试图强调被对手忽略了的某些方面。例如先成论者企图强调后来以遗传程序为名被复苏了的某些东西。升物统计学者拥戴达尔文的渐进进化观点以对抗孟德尔学派的突变论。在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中,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纠缠交织在一起,错误的东西也被人们信以为真。就我来说,我倒倾向于特别注意在争论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包括学说和人),因为过去常常不公正地、或者至少是不恰当地对待他们

科学的道路从来不是笔直的。总是有彼此对立竞争的学说,而且在一个时期中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可能偏向一个与正题无关的问题,最后走到死胡同。像这样的一些事态发展有时比科学的直线发展倒更能显示一个时期的时代精神(zeitgeist )。遗憾的是,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对这样的发展情况不可能充分予以论述。没有一部史书能就每件失败的事例和每一项偏差予以论述。然而也有例外的情况。某些过去历史上的失败或失误能确切地反映当代思想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没有过去的失败或失误的情况下就会被我们忽略掉。MacLeay及Swainson提出的五元论(Quinarianism)就是一个例子。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五元论立即黯然失色;然而它却代表了一种真诚的努力,意欲在自然界中表面上杂乱无章的多样性和当时流行的那种自然界存在着某种“更高级”秩序的信念之间求得折衷。同时它还披露了当时古老神话的影响仍然很顽固,这种神话扬言世界上的一切秩序最终是用数字表示的。尽管五元论构思不周密,而且是短命的,然而它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却作出了贡献。这种情况对过去几乎所有的学说或学派都是同样适用的,即使它们现在已不复被认为是正确的。一位历史学家的兴趣必然会影响他决定哪些题目应当详细论述,哪些可以草草一带而过。我本人倾向于Schuster,他在《物理学进展》中曾说:“我偏好坦率的主观性,并事先提醒大家,我(在本书中)的论述必然是零碎不完整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本人的观点出发的一些联想。”

历史学家与科学家

具有完全不同观点和背景的两类学者——历史学家和科学家——都声称科学史是他们自己的本行。由于兴趣和能力的差异,他们各自的贡献也有所不同。科学家愿意选择那些与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十分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近来许多进化论学者在研究讨论进化论时很少提到斯宾塞(H.Spencer)。这样怠慢斯宾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仅仅是由于斯宾塞的论述混乱,而且还由于他所信奉的一些思想概念都来自别人,更何况当这些思想概念被他所汲取时都已陈旧过时。斯宾塞所借来的某些思想在当时已十分流行并且很有影响,就一般人来说,是无可怀疑的正确。问题倒是作为科学家的历史学家跨入社会学家的领域并不是他的任务。升物学家通常都缺少研究社会历史的本领。反之,要求一位社会历史学家对科学问题提出有见地的分析也是荒唐可笑的。科学史由科学和历史这两门学问中汲取知识、启示和方法论上的支助,反过来,它也以自己的研究发现贡献给科学和历史

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之对科学史感兴趣是有充分理由的。按我们现在对科学的定义看来,古希腊人是没有科学的,他们所拥有的不论是什么样的科学都由哲学家和医生操持。中世纪以后有一种将科学从哲学和一般的时代精神中解放出来的不停趋势。在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中,科学信念强烈地受到科学家对待宗教和哲学的态度影响。笛卡尔学派,正统基督教徒或自然神论者(Deist)对宇宙论、发生说以及关于生命、物质、起源等各种解释必然会具有不同观念。没有什么能比达尔文革命(Darwinian revolution)更加明确地标志了科学已从宗教和哲学中解放了出来。从那时起就再也不能由作者的科学著作看出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还是无神论者。除极少数原教旨主义者以外,即使是升物学者关于进化论的著述也是如此

这股科学解放的潮流对科学史的编纂写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回溯过去,时间越早,当时的科学知识贮备就越少,影响也愈不明显。而一般的理智气氛( intellectual atmosphere)的影响却显得越发重要。就升物学而论,直到1740年左右科学问题才开始从一般的理智论争中分离出来。因此毫无疑问,历史学家最宜于讨论升物学史中较早时期的问题;而19、20世纪的升物学专门学科史则完全被科学家掌握,直到新近才职业化。这种情况可由新近出版的一些升物学专业领域的科学史很好地说明;例如Dunn,Stubbe,Sturtevant等人的遗传学史,Fruton,Edsall,Leicester等人的升物化学史,Needham及Oppenheimer著的胚胎学史,Baker及Hughes的细胞学史,Stresemann的鸟类学史等等。虽然这些不过仅仅是大量文献中的少数几个例子,却足以表明科学家是能够胜任历史研究的

物理科学家的偏见

大多数的普通“科学”史是由物理学史家写的,他们没有完全克服那种不合物理学就不是科学的狭隘观点。物理科学家容易用这样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升物学家,那就是看每个升物学家运用“定律”、测量、实验以及科学研究的其它形式的程度。这些形式在物理科学中得到很高评价。其结果是某些物理学史家在有关文献中对升物学界的评价是如此滑稽,只能令人一笑置之。例如人们都知道达尔文主要是根据作为一个博物学家的实地观察形成了他的进化学说,而一位研究牛顿的著名历史学家竟然写出“博物学家确实是一位受过训练的观察人员,但是他的观察和一个猎场看守人的观察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不是性质上的差别。他的唯一诀窍就是熟悉系统命名”这样的断言。真是令人感到惊奇。这一类具有偏见的物理学家完全不适于研究进化升物学,这在第二章中还要谈到。研究进化升物学和系统升物学中学说的形成及其历史,需要采取一种根本不同的更类似于考古学历史家或现代世界史解说员采用的方式

其它偏见

十分自然,不仅是物理学家,而是每一位专门家都认为他自己的研究领域是最有兴趣,研究方法是最有效的。这样一来就常常有种令人反感的沙文主义在研究领域之间存在,甚至存在于某一研究领域(如升物学)内部。例如Hartmann( 1947)在他写伪《普通升物学》这一巨著中,生理升物学部分占有98%的篇幅,而分给进化升物学的篇幅则只占2%。另如某些历史学家将综合进化论(evolutionary synthesis)的建立完全归功于遗传学的发现,根本忽略了系统学、古升物学以及进化升物学其它分支科学的贡献(Mayr and Provine 1980),这也是沙文主义在作祟

在一个研究领域之内有时还有国家沙文主义,它夸大甚至不符事实地宣扬本国科学家的重要性,贬低或忽视别国的科学家。这并不一定是由于滥用了爱国主义,往往是由于不懂别的国家的语言的结果;而有些科学家的重要著作就是用他本国的文字发表的。在我自己的工作中,我就深深感到由于我不懂斯拉夫和日本语言,因而很有可能发生偏见

隐患和困难

在努力从事认定(identify)极其大量的升物学问题,并重新建立其概念结构发展过程的工作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需要研究浩瀚的资料。在原则上这包含升物学知识的全部贮备,包括升物学家所出版的图书及刊物资料,他们的函件和传记,他们所在单位的情况,当时的社会历史以及其它等等。即使是最勤奋尽责的历史学家也只能涉猎哪怕是这些材料的千分之一。这种情况由于目前科学资料出版的速度呈指数增长而更加严重。在非常短的几年中所发表的文章(及文章的页数)比以前整个科学历史时期的都要多。甚至科学家也由于不再能跟得上本专业领域中研究报告雪崩式的增长而诉苦。奇怪的是,历史写作的情况也与此完全相同。目前美国的升物学史家的人数大致是二十五年前的五倍

虽然我曾大胆地努力阅读了很多最重要的出版物,但我知道每位专家在我的这本书中会发现极多的遗漏,也许还有不少错误。这本书大部分原稿的初稿是在1970-1976年期间写的,比这更新的出版物虽也曾想尽可能增添进去,但并不一定都做到了。另外应提到的是,如果没有丰富而又优秀的现代间接文献(secondary literature),要想完成我的任务是绝对不可能的。较早的文献往往很肤浅,作者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抄袭同一神话或谬误,而这些只有在查阅原始资料时才能发现。本书中有二万条以上的独立条目,显然不可能去查阅原始文献逐条核对。由于我这本书不是辞书或历史,偶尔有个别事实性错误也无伤大雅。我的主要目的是综合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而前后一致连贯地着重对原因的分析和解释

适时( Timeless)

对科学史家常常提出而又不无道理的批评是,他们太过份着重科学的“史前史”,也就是说只重视那些与现代科学不大相干的历史时期的事件。为了避免这种责难,对于非专门家我尽可能地把要讲的问题拉近,接近于现代。在有些情况下,例如过去5-10年中分子升物学领域内发现了多种类型DNA,其概念性后果(如对进化)还很不清楚,要谈未免为时过早

我不同意一位现代历史学家的观点,他曾谈到:“科学史的宗旨是研究和议论那些已经完结了的事态,而不是眼前的现实问题。”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大多数科学争论在时间上比一般认为的要悠久得多,甚至现今的论争通常也植根于很早以前。恰恰是历史性地研究这些争论倒常大大有利于澄清概念,从而促使问题有可能最终解决。在世界史这一领域中,“近代史”被认为是合法的嫡嗣领地,与此类似,科学史中也有自己的“近代史”。再也没有什么比将历史看作仅仅是和死去的问题打交道更能把人引入歧途了。反过来,也有人可能会把对几百年和上千年以前早已完结的问题的陈述看作是史前史

简化

历史学家在写作时,当论及的问题牵涉面很广(有如本书),就势必只能作高度简化的论述。必须提醒读者,有许多事态发展看起来很简单而实际则很曲折复杂,这种表面上的简单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如果想要对充斥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许多对立思潮,虚假的优先地位、无结果的假说等等有一全面认识,就必须参考那些对某一特定的事态发展或较短时期的情况作详尽讨论的专著。事态发展实际上从来不像在简化了的回顾式陈述中那样有条不紊和富于逻辑。当面临新的发现或新概念时,如何有分寸地恰当强调业已根深蒂固的概念化的麻痹作用就特别困难

给某些科学家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如活力论者,先成论者,目的论者,突变论者或新达尔文主义者等等)也能产生差错,好像这些标签所指的会是均一类型。实际上这种分类所包含的个人中从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观念。像拉马克主义者和新拉马克主义者这样的称呼就尤其如此,他们除了都承认获得性可以遗传这一点以外,彼此就再也没有丝毫共同之处

默认( Silent Assumptions)

历史学家所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绝大多数科学家都不清楚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很少能说明白(如果他们确曾想过)自己坚定地接受哪些真理或概念,彻底反对的又是哪一些。在很多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通过重新组建那个时期的全部理念背景的办法才能将这思想体系串通起来。然而为了回答以前令人困扰的问题,对这些默认的了解就可能是必要的。在科学领域中,人们常常论及优先权和价值体系。这两者对下列情况具有决定作用:当前面的一段研究工作已经完成后,它们决定新研究的方向;研究人员最关心证实或否定哪些学说由它们决定;它们还决定研究者是否认为研究范围已经枯竭。但是迄今为止对决定这一类优先权或价值体系的因素的研究却极不被重视。历史学家必须尽力发现当科学家对一系列熟知事实作出新解释时他是怎样想的。科学史中真正的关键事件总是发生在科学家的头脑中这一说法可能是合理的。可以这样说,当试图去分析研究一位科学家时,必须努力像科学家在进行工作时想的那样去想

许多科学家倾向于在他的著作中只注意新的事实(更确切地说是新发现),特别是那些凡是能引起轰动的事态。与此同时他们一般却又不去记述概念或着重点的随时变化。他们甚至还觉察不到这种变化,即使意识到也认为无关紧要。当一位现代的历史学家企图重现过去几个世纪的这类变化时,他只得把目前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尺度投射进历史。这样做的危险只有当历史学家充分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时才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为什么要研究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为什么要研究升物学史

我自己是由于读了那夫乔(A.O.Lovejoy)写的《自然界的伟大链索》(The Great Chain of Being)一书才对科学史发生兴趣。他在书中试图——事实上是很出色地完成了——追踪从古代直到18世纪末的某种思想(或某些思想的凝聚复合体)的生命史(可以这样借喻)。我从这一本书学到的东西比我所读过的几乎所有其它的书都要多。另外, Ernst Cassirer和Alexander Koyre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他们为科学史料编纂共同提出了全新的标准

就科学史来说,聚焦点是问题而不是思想,然而科学史家的治学方法和像那夫乔这样的思想史家的方法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和那夫乔相仿,科学史家努力于追溯问题的起源,并从开端起跟踪其演变、分化,直到问题解决,或者是延续至今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在升物学的各个部门、各个时期中去发现: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设想去解决它们;占支配地位概念的实质,它们的演变,这些概念被修正以及新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当时流行的概念或新产生的概念对延滞或加速当时未决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影响。这种处理方式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将能刻划出升物学中每个问题的全部生命史

专心致志于这类科学的概念史有时被人贬低为退休科学家的爱好。这种看法忽视了这门学问所作出的多种贡献。正如经常提到的那样,科学史作为科学导论的启蒙最合适。它有助于填补“普遍信念”与科学的实际结论之间的鸿沟,因为它指出了科学为什么和以什么方式超越了世俗信念而向前发展。可以拿升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遗传学史中就可以表明是通过什么发展和论据才使一度被广泛持有的错误信念被否定。例如获得性遗传;亲本遗传物质“融合”;雌性只要受精一次其“血液”即被沾污便再也不能产生“纯种”后代;一个卵子同时被几个雄性的精子授精;怀孕的母体遭到意外可引起可以遗传的性状等等。来自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文书,或早期哲学的类似错误思想本来就存在于升物学的各个领域中。历史地阐明这些前科学的或早期科学的信条逐渐被有充分根据的科学学说和科学概念取代,对阐明现代升物学学说体系是很有利的

门外汉常常以科学太技术化、太数学化作藉口来为自己对科学无知辩护。我要告诉本书的未来读者,这书中几乎没有数学,专业技术性程度也不致使门外汉难于理解。升物学思想史的主要长处是,缺乏对动植物种的名称或分类学基础知识的人也能学习。但是学习思想史的人必须对升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例如遗传、程序、种群、变异、突现、有机体等等。本书第二章的目的就是介绍一些主要的升物学概念。这些概念(连同有关的术语)有许多已渗入人文科学的某些学科,学习掌握它们只是个教育问题。所有这些概念是了解人(类)及其所处的世界所必不可少的。为了解释人类的起源和人类本性所作的任何努力都必须以透彻了解升物学概念和学说为基础。最后,熟悉少量的专业术语。如配子、合子、种、基因、染色体等等也是有好处的(这些术语可查阅任何升物学辞典)。这些术语的全部生词量远远少于任一人文学科(不论是音乐、艺术或现代史)的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中所必须学习的

不仅仅单是门外汉的视野将会由于学习升物学思想史而大大拓展。近来升物学的很多学科的进展是如此迅速,专家们在其本专业以外也难于跟上这种发展。这本书对升物学及其主要概念的广泛综合评述将有助于填补某些空白。我的这些评述还是针对近年来从外界,即从化学、物理、数学或其它邻近领域进入升物学领域的人。这些“新升物学家”的专业技术熟练性很少能被相应的概念熟练性匹配起来,令人不无遗憾。的确,对自然界的有机体以及进化途径都有所了解的人却往往对分子升物学的一些文章所作的某些概括的质朴简洁感到惊讶。不可否认,没有捷径可以补偿这种缺欠。我和Conant一样,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的历史是理解其概念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概念产生的艰难历怪——即研究清楚早期的、必须逐个加以否定的一切错误假定,也就是说弄清楚过去的一切失误——才能有希望真正彻底而又正确的理解这些概念,在科学领域中,人们不仅要从自己的失误中学习,而且也要向别人失误的历史学习

生物学在科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 升物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及其概念结构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什么是科学?升物学在科学中占有什么地位?什么是升物学的概念结构?人们必须首先自己回答这些问题才能设法去理解升物学历史中的任何一个特殊概念或问题的发展演变。对所有的这三个问题有些人曾作出全然令人误解的回答,特别是一些哲学家和非升物学者。这就严重妨碍了对升物学思想发展史的了解。我在本章中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力图正确地回答这些基本问题。这将为研究特殊概念的历史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简述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海云青飞:什么是科学,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科学二个字,在中国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很少有人知道其含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里的科学是什么意思?

又有人鼓吹: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里的科学是个什么鬼

中国科学还落后于西方,此处的科学指的是什么

实际上,中国人讲到科学二字的时候,其含义往往是指人类已经知道知识或技术。确实,中国在技术上落后于美国,那么科学呢,中国在科学上何止是落后于美国,夸张一点说,科学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你去问1000个人,999个不知道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如果你不幸理解了科学的本质,然后和别人讨论中医是不是科学,中国科学是否落后,宗教有没有科学性,你可能会被气得半死,因为你们根本就在不同维度,没有交流的可能性

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把科学和宗教比较,宗教喜欢给出绝对的结论,科学则持相对的观点,允许不断修正已有的观念

也许只有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能把科学解释得比较清楚。

科学离不开客观

科学和分析事情的客观性有关,一个人分析事情时越是客观,那么这个人的科学性就越强。也就是说,科学是和客观性是成正比的。详细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分析事情时不受利益的干扰
  • 分析事情时不受环境的制约
  • 分析事情时不被历史所捆绑

通过学习,现代中国在技术上已经掌握了不少,但是在科学上却还是十分落后。近代科学为什么不起源于中国,最大的原因在于利益,近2000年来,权力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权力就是最大的利益,一切都要为少数人的利益让步,于是科学就不能兴起

我和儿子 Don 谈到,如果真有天堂和地狱,那么进入天堂者必然对天堂是否存在毫不在意,而坚信天堂存在者却很可能进入地狱,刚好和信徒的愿望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坚信天堂存在者不就是希望进入天堂吗?进入天堂,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利益,人被利益引诱,分析事情就会不够客观,会出偏差,于是做事也会出错,做错的事情多了,进入地狱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世界各地都有传统医学、传统武术,为什么中国的传统医学、传统武术在中国人看来特别地神奇、伟大、法力无边?这也是受利益的影响。凡是说到利益,通常意味着夸大我的我们的 重要性,你理解了这点,也就明白了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武术在国内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拥护者了,顺便也明白了科学为什么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在这个人人拥有私有财产的21世纪,从利益角度可以分析多数的社会现象。中国有很多公司实行996工作制,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种工作制度传到国外后,当然会受到一些批评,并且有损中国的形象,然后国内一些富豪就出来力挺996。从科学也就是客观角度看,996当然是不人道的,因为损害了员工的健康,富豪当然知道这点,他们为什么还是要力挺996呢,答案只有二个字 利益。利益驱使人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符合自己利益未必符合别人利益,于是就可能和科学背道而驰

生命是环境的产物,绝大多数人,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被环境所制约。多数人的观念未必正确,科学要求只考虑事物本身,不去关心周围多数人持有什么样的观念。你真的按照科学行事,你很快会遇到困难。当一个人的观念和多数人的观念不符时,他就可能被视为异类,为环境所不容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中国人讲究面子,排场,各种酒席习惯于大操大办,参加的亲朋少则礼金500,1000,多则5000元。你觉得这种形式主义没有意义,但是你能不参加吗,你参加了你就被环境制约了,于是在这件事情上你就不科学了。科学不是技术,如果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你就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

海云青飞可能是最尊重科学的人了。比如大操大办的酒席,我能不参加就不能参加,自己尽量不搞这些东西,这可能使一些人不快,好处是使我离科学更近

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是从空间方面的分析,从时间方面分析则是历史了。绝大多数人,人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被过去积累的经验所捆绑,从而失去了科学的自由

任何事物都可以描述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的情景的叠加态。现在相当于视频的当前帧,过去相当于视频的过去的无数帧,过去的一帧和当前的一帧是平权的,所谓平权也就是过去的一帧和现在的一帧的影响力是相等的,如果一个事物由10000帧组成,那么过去是9999帧,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事物的过去对现在的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当过分参杂了利益时,过去就会对现在的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个国家有着5000年不断的文明传承,这句话是中性的,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经常把过去的一些东西拿出来夸耀的时候,历史对现在的行为的捆绑作用就会出现,我们的老祖宗英明神武、法力无边,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时候谁提出和老祖宗不同的观点,就可能被人们群起而攻之。中医、传统武术、周易就是这样的情景

  • 现代医学很发达怎么了,中医祖师2000年前就在山顶等你们了
  • 现代搏击很厉害怎么了,太极祖师500年前就在泰山之颠摆好了四两拨千斤的架势
  • 科学起源于你们国家怎么了,周易早就预言了一切现代科学(他说的是科学还是技术?)

2019年4月,海云青飞和外甥谈到,当权力被少数人垄断的时候,少数人为了江山永固,会实行愚民的政策,外甥说少数人垄断权力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愚民也没有什么,只要少数人保持清醒的认识就可以了。我说,愚民者必愚己,假话说得多了,说假话者自己也必然会被自己所骗,一个人说假话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假化的过程,只骗别人,不骗自己,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并不现实,因为过去和现在同权,这是定律,没有人可以逃脱这个定律的制约。所以追求真理的人是十分谨慎的人,是十分重视过程的人

海云青飞把科学的进步分为三个阶段:

  •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可以把现有的对事物的认识固化
  • 破除了少数人对权力的垄断,也就是破除了少数人的利益的垄断对科学的干扰
  • 人类身体的进化使每个人可以超脱于狭隘个人利益,这个阶段或许在遥远的将来会到来

升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和其他升物不同,人类还有书面语言即文字,文字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有着把语言中的概念精细化的需求,这表明人类的语言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文字出现以后,人类就能构造一个比较复杂的虚拟世界,并通过这个虚拟世界来探索外部世界。可见语言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工具,人类利用语言思考事物,语言中概念的进化就是探索世界的工具的进化,所以,语言的进步对于科学的进步十分重要,事实上,在升物科学中,绝大多数的重要进展是由引入新概念或改善现存的概念而取得的

对于概念的基本要求是直观、精确。在计算机编程语言中有并行、并发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就不是很直观,你不容易从文字上直观地分辨它们有什么不同

总结一下,对于科学的干扰主要来自利益,利益又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语言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工具,语言的进化可以直接推动科学的进步。真正的科学是以身体的进化会前提的,打个比方,做了皇帝想要成仙,只有成仙的人才可能超脱于世界的财色名利



2.1 科学的本质

自从远古以来人们就提出关于世界的起源、意义和目的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试探性回答可以在表征每种文化,甚至最原始文化的神话中找到。自此以后就沿着十分不同的两个方向前进。一个方向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定形于宗教之中,表现为通常以(上)天启(示)为基础的—套教条。例如西方世界在中世纪末叶就完全被对圣经教旨的坚定信仰所支配,在西方世界以外是由对超自然力量的普遍信奉所把持

哲学,随后是科学,则是人们对待世界的奥秘的另一方式,虽然科学在其早期的历史上和宗教并不能严格地划分。科学用疑问、怀疑、好奇和寻求解释的努力来对待这些奥秘,因此它所采取的态度和宗教截然不同。苏格拉底以前(爱奥尼亚时代)的哲学家们按可观察到的自然力(如火、水、空气)对这些奥秘寻求“自然”的解释,从而为这一不同的方式开拓了途径(参阅第三章)。这种力求了解自然现象的原因的努力就是科学的发端。罗马帝国衰亡之后的几个世纪,这种传统实际上已被淡忘,在中世纪后期的科学革命时才重新复苏。神的真理不仅显示在圣经中而且也表现于上帝的创造之中的这一信念也得到了发展

伽利略对这种见解的说明是众所周知的:

“我认为在讨论自然界的现象时不应当从圣经的权威地位出发,而应当从明智有理性的实验和必要的演示开始。因为无论是圣经还是自然界都同样地是出自神旨。”

他接着还说,

“在自然界的行动中和在圣经的神圣词藻中,上帝同样值得赞美地将自己启示给我们。”

伽利略认为,借助于永恒法则治理凡世的神灵最低限度和始终干预事态进展的神灵能一样地启发信念和信仰。正是这种思想促成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的诞生。对伽利略来说,科学与宗教并不是两不相容的,而是宗教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17世纪到19世纪的一些著名哲学家——例如康德——都把上帝引进到他们的哲学解说格式中。所谓的自然神学,不管它的名称如何,实际是科学与神学参半的混合体。科学和神学发生冲突是后来的事,是在科学运用“自然规律(法则)”解释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时才发生的,在此之前这些现象和过程只有经由造物主或神授的特殊法则的干预才能得到解释

宗教和科学的根本区别是,宗教一般都有一套教条(多半是“天启”教条),对这些教条没有任何其它可供选择或通融解释的余地

反之,

  • 科学则实际鼓励有可供选择的其它解释并乐于用一个学说来取代另一个学说。发现一个可供选择的解释方案往往是兴高采烈洋洋得意的根源
  • 科学思想(观念)之是否完善只在很少程度上由科学以外的标准来评价,因为它在总体上完全是由对问题或现象作出解释(有时还有预测)的效能来鉴定

奇怪的是,科学家们对科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总是有点说不清楚。在经验主义和归纳法盛行的时代,科学的目的最经常地被描述为搜集新知识。与此相反,当人们阅读科学哲学家的著作时得到的印象是,就这些哲学家来说,科学是方法学。虽然从没有人会怀疑方法的重要性,然而某些科学哲学家几乎完全专注于方法则使注意力偏离了科学的更基本目的,那就是增进我们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本身的了解

科学有很多目的。Ayala(1968)是这样表述的:

  • 科学企图把知识组织成为系统的知识,力求发现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关系格式(patterns of relationship)
  • 科学力图为事态的出现提供说明
  • 科学提出的解释性假说必须是可以检验的,也就是说这些假说是可以被抛弃的。更概括地说,科学试图将自然界极其多样的现象和过程包罗在数量很少的解释性原则之中去

发现新事实还是发展新概念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发现就是科学的标志。新事实的发现一般是容易报导的,因而新闻媒介也以新发现为依据来看待科学。诺贝尔当年提出诺贝尔奖条件时,他想到的完全是按照新发现,特别是有益于人类的新发现。然而把科学仅仅看作是搜集事实则是很大的误解

在升物科学中,绝大多数的重要进展是由引入新概念或改善现存的概念而取得的;这一点可能对进化升物学之对功能升物学来说更为真切。通过概念的改善比经由新事实的发现能更有效地推进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这两者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让我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1:3这个比率在孟德尔之前被植物育种人员发现过许多次,甚至达尔文在他的植物育种试验中也曾很多次发现这一比率。然而所有这些都毫无价值。直到孟德尔引进了适当的概念并等到魏斯曼引入了补充概念之后才使得孟德尔的分离现象具有更大意义

与此相仿,现在已由自然选择学说所解释的现象早在达尔文以前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并不被人了解,直到引进种群含有独特个体的概念后自然选择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种群思想和地理变异的概念联同隔离概念依次成为地理性物种形成学说发展的先决条件。对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认识直到隔离机制这一概念得到澄清后才完成。只要把地理障碍仍然包含在隔离机制之中(Dobzhansky仍然如此,1937),隔离机制的真正作用就没有被理解

无论是在进化升物学还是系统学中几乎都可以任意列出一些进展的例子并证明它们主要是依靠引进了改进过的概念的结果而不是依赖于新发现。科学史家早已认识到这一点,然而遗憾的是在非升物学家中很少人了解这种情况。的确,发现是科学进步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而且升物学中当前的一些薄弱环节也主要是由于缺乏某些基本事实所造成的。例如生命起源问题,中枢神经系统时组织结构问题。但是,由新概念或者经过或多或少彻底改变了的旧概念所作的贡献也和新事实及其发现的贡献同等重要,有时还更重要。在进化升物学中,像进化、共同起源、地理性物种形成、隔离机制或自然选择等概念已经使升物学中以前乱成一团的领域发生了激剧的转向,促进了新学说的形成和数不尽的研究工作的出现。那些坚持认为科学的进展主要在于科学概念的进步的人们并没有错

当然,概念的运用并不限于科学,因为在艺术、历史(以及人文科学的其它领域)、哲学和人类的任何思想活动中都有其本身的概念。那么,除了运用概念而外,用什么标准来划分科学和上述人类的其它成就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就正像常被引用的问题:

社会科学在多大程度上是科学?可以试试看地提出以下几方面来说明科学的特点,即:

  • 方法论上的严密性
  • 检验或反证其结论的可能性
  • 建立不相矛盾的学说体系(Paradigms)的可能性

方法虽然并不是科学的全部,却是它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由于在科学的不同学科中,方法也不尽相同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海云青飞:当我与人讨论科学与宗教、中医的关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苦恼,因为各人对科学的理解不一致。这相当于和一个瞎子讨论颜色,和蚂蚁讨论大象的样子,必然会有很大的困难

科学从来不是试图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试图给出更可能,更简单,更优雅的答案

宇宙可以分为物质界和升物界。就物质界来说,物理学常数好像是恒定的,物理规律好像是通用于宇宙各个角落,不仅现在是如此,将来也应该是如此。然而,宇宙是处在演化过程中的,宇宙演化过程时间跨度极大,相比宇宙尺度,人类存在的时间还不到一眨眼的时间,这就给人类一种错觉,好像物理规律十分稳定,如果人类和宇宙同寿,那么人类应该会发现物理规律也不是永远不变的

对于升物界来说,很多时候是不可能作出数学形式的绝对的证明的。说到科学,并不是要求绝对的证据,科学从来只是要求相对来说最有可能的答案。对于中国这样技术上有进步,科学上还很不足的国家,要求人们普遍理解科学的相对性是困难的,如果理解了,那么科学和宗教的辩论就是十分简明了

升物到底是进化而来的还是神创的?我们并不是要求绝对的证据,只要知道哪个可能性更大就可以了,持神创论者喜欢质疑进化论的化石证据的不完美,那么请问一下,神创论可有哪怕一丁点的化石证据,一个是没有证据,一个是有很多证据但不完美,用一个脚趾头想想就知道了科学的选择是什么

什么是科学及科学研究方法,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认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二种:

  • 推理法,建立假说
  • 实践法,在实践中观察、总结、验证

推理,指的是偏重于虚拟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践,指的是偏重于实际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

比如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主要是来自推理,后来才得到实践的很多证实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主要来自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研究

推理法和实践法的关系,相当于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战术相对容易,也更接地气;战略站得很高,却需要战术来验证、细化、执行

人类目前的科学方法有重实践、轻推理的倾向,比如说目前尖端的物理研究已经颠覆了大众的一般认知,人类的多数人却对此一无所知,即使物理学家也是对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一头雾水。海云青飞的科学方法是彻底的整体观,整体观可以视为推理法和实践法的完美结合,可以提前于整个时代得出一些结论

举一个例子,分子升物学过分夸大了基因的决定性作用,甚至有人写出了《自私的基因》来强调基因的重要性,持整体观的人就不会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

基因是局部的螺旋的组合,一切升物的都在运动,并且没有升物是在作匀速直线运动,既然不是直线,必然是带有螺旋的运动。不但是升物,物理宇宙也是在作螺旋运动。对于人来说,基因的螺旋的组合是由人的整体的运动的螺旋决定的,整体观认为整体决定局部,得出这个结论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这个结论不容易验证,也许不是容易验证,而是没有人去作验证,人类多数人是没有整体观的,自然没有科学家去作这样的验证

一个结论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持整体观的人对此并不一定会感到多少难过,科学从来不要求绝对的结论,科学要求的是更可能,更简单,更优雅的结论

持整体观的人如果对一个目前看起来简单,优雅的结论心满意足了,那就不是整体观了。一切事物都有改进的空间。永远处在演化中,永远处在改进的过程中,这是人生的真义,生命的真义,也是宇宙的真义

附带说一句,有人把演绎法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常用方法,海云青飞认为 演绎 这个词不够直观,很多人看到这二个字的时候并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意思,这就给思考带来了障碍



2.2 科学的方法

希腊人对大量的现象总是寻求合(乎)理(性)的解释。例如希波克拉底学派在探索疾病的原因时并不是从神灵的影响中去寻找病源,而是归之于诸如气候,营养等等自然原因。同样,爱奥尼亚的哲学家们对有生界及无生界的现象也试图作出合理的解释。亚里斯多德这位举世公认的科学方法论的创始人在其《分析后篇》(Posterior analytics)一文中非常出色地谈到应当怎样对事物作出科学的解释,它的影响几乎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正如Laudan(1977:13)不无偏激地指出:“科学哲学家们大多仍然囿于亚里斯多德及其注释者所提出的方法论。”

包括亚里斯多德在内的希腊哲学家主要都是唯理论者(rationalist,或理性主义者)。他们(Empedocles是典型例子)认为只需通过准确清晰的推理,包括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演绎法,就能解决科学问题。这些古代医生和哲学家在对事态的解释上所取得的不容置疑的成就导致了过份高估纯理性方法的作用,笛卡尔在这方面达到了顶峰。虽然他也作过一些实验研究(例如解剖),但是这位哲学家的许多著作令人读后觉得好像他认为任何事情只需经过专注的思考就都能解决

接踵而来的归纳法论者及实验主义者对笛卡尔主义的责难,非常清楚地表明在科学中方法被认为是很重要的。这在今天也正和在17世纪时一样是完全正确的。遗憾的是还有很多哲学家一直到19世纪仍然相信只要通过推理或哲学化(philosophizing)就能解开宇宙之谜。当他们的结论和科学的发现互相冲突时,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则坚持自己是正确的,科学是错误的。就是这种态度惹得Helmholtz对哲学家的专横强烈不满。哲学家们对自然选择学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反应说明他们的这种态度并没有完全转变

笛卡尔要求只提出像数学证明那样毫无疑问的结论和学说。虽然不断地有人反对,但是直到现在认为一位科学家对他的发现和学说必须提供绝对证明的意见仍然很普遍。这种看法不仅支配了物理科学界(在物理科学中具有数学证明性质的证明常常是可能做到的)而且也左右了升物科学,即便在升物科学中有些推论往往毫无争论余地因而可以当作是证明,例如血液循环运行或某种毛虫是特种蝴蝶的幼虫期;对地球各个角落的最详尽探察没有发现恐龙这一事实可以被认为是恐龙已经灭绝的证明。我在上面已指出了一些事实并表明符合事实的肯定性论断一般究竟能否可以作出。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或许就升物学家所作出的大多数结论来说,就不可能提供如此确凿无疑的证明(Hume,1738)。我们怎样能“证明”自然选择是支配有机体进化的定向因素?

物理学家最终也认识到他们并不能总是提出绝对证明(Lakatos,1976),而且科学的新学说也不再需要绝对证明。科学家现在已满足于将下述情况看作是真实可靠的:即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看来可能性最大的事态,或者与更多的事实或更令人信服的事实相一致(而不是与相互竞争的学说相一致)的事态

由于认识到对很多科学结论不可能提出绝对证明,于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建议用反证性(falsifiability)来检验这些结论的正确性。这样一来引起争议的责任就转移到科学学说反对者的一方。按这种办法凡是能经受住最大多数和各式各样企图否定它的那种学说,就会被人们接受。波普尔的这一建议还能十分干净利落地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凡是理论上不能被反证的主张就不是科学。因此,仙女座上有人类存在的主张就不是一个科学的假说

然而有时提供反证和提供正面的证据同样困难。因此不能认为反证是获取科学可接受性(scientific acceptability)的唯一手段。正如科学史所反映的那样,一些科学学说之被否定往往并不是由于被彻底地驳倒;而是由于新的学说看来似乎更可能,更简单,或者格调更高。此外,有些被否定了的学说往往被一小批信徒紧紧抱住不放而不顾别人的有力批驳

奠基于对科学结论作概率解释的科学新学说,使得把真理或证明看作是某种绝对的东西的观点站不住脚。这一点对于升物学的某些部门较之其它部门更显得重要。每一位进化论学者在和一般外行谈论时常被问及:“进化论是不是已被证明?”或者“你怎样去证明人是由猴子变的?” 因而他就不得不首先来讨论“科学证明”的性质

实际工作的科学家则与之不同,他永远是讲求实用的。他总是对某个学说感到心满意足直到提出了新的更好的学说为止。难于解释的因素就被看作是黑箱(黑匣子),就像达尔文对待遗传变异性的来源(这是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样。一个科学家过去或现在从来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很多概括仅仅是概率性的而且在许多自然过程中都具有极高的随机成分而过份苦恼。承认科学学说具有很大的伸缩性,科学家就会乐于检验各种学说,将不同学说的组成要素结合起来,有时甚至还会同时考虑几个备选学说(复式工作假说,multiple working hypotheses),在寻求证据时他就可以有所选择(Chamberlin,1890)。然而也不应当有所隐讳的是,科学家的开通豁达也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当科学学说,对于流行的理智背景来说是“新奇的”或完全不同时,它们就会被忽视或被压制。我们在后面还将介绍,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例如突现论概念(Concept Of emergentism)和等级结构的层次性(level specific properties of hierarchies)就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达尔文的看法和现代的学说完全一致。他认识到他绝不可能按数学证明那样的确定性来阐释进化结果。他在《物种起源》中大约二十几个不同的地方提到;“这一特殊发现——不论是分布格局还是解剖结构——是用特创论还是由进化机会主义来解释更容易?”。他一直坚持后者更有可能。达尔文早已预见到了现代科学哲学的许多重要原则。虽然科学家们现在已普遍对科学真理采取概率(论)解释——事实上为绝大多数科学结论提出数学证明那种确定性的解释也完全不可能——但是这种新见解仍然没有被许多非科学家所赏识。把关于科学真理的这一新概念作为更广泛的科学教育的部分内容是值得的

然而也有迹象表明对方法加以选择的重要性曾经被过分夸大。对此我同意 Koyre(1965)的意见,他认为:“抽象的方法论在科学思想的具体实际发展上只占有相当小的地位。”(Goodfield,1974)在生理学家中的还原论者与反还原论者之间没有发现他们在科学成就和创立学说上有什么差别。库恩(Kuhn)以及其它的人同样也对方法的选择的重要性看得很低。科学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往往在不同阶段之间来回徘徊,在一个阶段里他们收集资料或进行纯描述性或分类研究,在另一阶段则建立概念或检验各种学说

归纳法

关于归纳法和演绎法孰优孰劣的争论已持续了好几个世纪。现在已弄清楚这是一桩相对说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争论。归纳论(inductivism)声称一个科学家用不着事先有任何假说或事前的期望,只要通过记录,测量和描述他所遇见的事物就能作出客观不具偏见的结论。 F.培根( 1561~1626)是归纳论的主要创导人,虽然他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从来也没有前后一贯地采用过这种方法。达尔文曾自夸继承了“真正的培根方法”,他却不是一个归纳论者。他的确还嘲弄过这一方法,说如果有谁真正相信这种方法,“他还是去碎石场的好,并在那里数一数圆石片,描绘它们的颜色”。但是在一些哲学文献中达尔文却往往被划在归纳论者之中。归纳论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曾风行一时,现在则已认清纯粹的归纳法处理是全然无用的。这种情况可用植物育种者Gaertner的例子来说明,他曾耐心地进行和记录了成千上万的杂交试验却毫无所获,作不出任何概括性结论。李比希(1863)是第一位站出来反对培根的归纳论的著名科学家,他很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从来没有哪位科学家曾经或能够遵循《新工具》(Novum Organum)中所阐述的方法。李比希尖刻锋利的批判结束了归纳论的统治

假说-演绎法

归纳论是被人们越来越有意识地用所谓假说-演绎法取代的

  • 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推测”(达尔文语),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假说
  • 第二步是进行实验或积累观察以便检验假说

Ghiselin(1969), Hull( 1973a),Ruse( 1975b)曾就达尔文运用这一方法的情况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这一方法具有强烈的常识气息,人们也可以议论这方法早已暗含在亚里斯多德的方法中,笛卡尔学派的演绎论(deductivism)很大一部分也确实包含了这一方法。虽然当十八世纪归纳论盛极一时的时候演绎法的光彩一度被掩盖,但在十九世纪时它已成为占优势的方法

假说-演绎法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它具有两大优点

  • 首先,它和当时日益增强的信念非常合拍。这信念就是:没有绝对真理以及所有的结论和学说要不断地被检验
  • 其次,与新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相关联,它鼓励不断地建立新学说并寻求新的实验和观察用来证实或否定新假说。它使科学具有更大的伸缩性和进取精神,并使得某些科学争论不如前此激烈,因为这些争论已不再涉及为终极真理而斗争的胜负成败问题

科学家实际运用假说-演绎法究竟到甚么程度是有争议的。Collingwood(1939)讲得很好,他认为假说总是对一个问题所作的试探性回答,而提出问题才真正是走向建立学说的第一步。科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即一位研究人员掌握了建立一个新学说所必需的一切重要事实,但就是提不出正确确切的问题。如果承认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那末紧接着就引出了新的疑问:首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回答必定是因为一位科学家观察到了一些他所不了解的事情,或者这些事情的原因不清楚,或者是他遇到了一些表面看来是矛盾的现象而他又想去排除这矛盾。换句话说,对事物的观察引出了问题

当然,反对演绎法的人会提出这些事物本身决不会形成学说,这完全正确。只有当一个爱追根究底的人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时这些事物才有意义。叔本华曾经说过,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会“想到人从未想过的事,注视着每个人都看到了的事”。因此归根到底想象力才是科学进步的最重要前提

假说-演绎法,就其本质来说是发现新事物的现代科学方法,虽然在建立试探性假说之前必须先有观察并提出问题

实验与比较

物理学研究和升物学研究的区别并不像一般认为的是由于方法论的差异。作为研究方法,实验并不限于物理科学,而且也是升物学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在功能升物学中(见后)。观察和分类显然在升物科学中比在物理科学中更为重要,然而在像地质学、气象学和天文学这样一些物理科学中它们显然也是主要方法。分析在物理科学和升物科学中则同等重要,这在下面还要谈到

在物理学家写的科学哲学中往往把实验看作是科学的独特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进化升物学和海洋学这样一些科学中,其它的严密科学方法非常重要。每门科学都要求有自己专有的合适方法。对伽利略(力学)来说,机械学、测量与计量就非常重要;就亚里斯多德(升物学)而言,则升物有机体、多样性、目的性过程的分析以及分类是偏重的方法。在生理学和其它功能升物学中,实验性方法不仅是合适的而且几乎是唯一能取得结果的方法

绝大多数物理科学史家在讨论实验性方法以外的方法时常表现得极其无知。摩根(Morgan,1926)在其著作中如实地描绘了实验科学家的傲慢态度。他根本否认一位化石学家的学说构思才能:“我的化石学家朋友(他所指的无疑是H.F.Osborn)在放弃描述工作而企图转向现象的解释时,他的处境就比他所了解到的更危险。他没有办法去验证自己的设想…当看到化石记录中的空档时,我对化石学家说:因为你不知道,而且就你的情况来说也决不可能知道差异究竟是由一个变化(单一突变)还是一千个变化引起的,所以关于进化过程的遗传单位问题你就无法肯定地告诉我们任何东西。”就好象化石学家从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中无法作出有价值的推断似的,而推断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办法加以验证的。认为实验工作绝不是描述性的看法也能引起误解。当实验方法的操作人员报告实验结果时就象博物学家报导观察所得时一样,都是描述性的。与实验相补充的就是观察。科学领域中很多部门的进展取决于观察,即为了回答精心提出的问题所作的观察。现代的进化升物学、行为升物学以及生态升物学都已肯定地证实这些现实性科学不是别的,主要就是描述性(叙述性)科学。事实上,许多基干实验而又没有提出恰当问题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太多太多)和进化升物学中大多数非实验性著作比较起来其叙述性更强

然而仅只是观察也是不够的。直到18世纪晚期才有一种特别适用于研究多样性的方法初次被认真地加以运用,这就是比较法。虽然在居维叶之前已有一些先行者,他却无疑是比较法的伟大创始人(见第四章)。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运用比较法之前必须把要比较的项目加以分类。确实,比较分析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事前的分类是否完善来决定。同时,进行比较时显露出的分歧往往使现象的分类得到改进。这样在两种方法之间往返进行(不是圆周运行)是很多学科的特点( Hull, 1967)

实验法与比较法之间的差别并不像初看起来那样大。两种方法都要收集资料,而且观察在两种方法中都具有关键作用(虽然实验科学家通常并不提起他所取得的结果是由观察所进行的实验得到的)。在所谓的观察性科学中,观察者所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实验。这两类观察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在人为的实验中可以选择条件从而可以检验有哪些因素决定实验结果。在自然界的实验中,不论是地震还是某种海岛动物的出现,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推论或重新建立这一自然界实验所由以发出的条件。通过寻求一群正确配合的因素,有时几乎可以在“对照”观察中求得对照实验的可靠性。正如Pantin( 1968:17)曾经指出的,“在天文学、地质学以及升物学中,在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观察自然事件有时可以提供完全足以作出结论的信息,正如可以由实验得到信息一样。”

重要的是必须强调观察-比较法的科学合法性,因为实验法对很多科学问题并不适用。但是,和有些物理学家的看法相反,那些仰仗比较法的科学门类决不是劣等的。正如一位明智的科学家,E.B.威尔逊,在很早以前说过:“在我们研究室里完成的实验补充了在自然界中曾经发生并一直发生的实验,它们的结果必须织进同一织物之中。”威尔逊( E.B.Wilson)一贯反对那种认为升物学的进展“只能由实验”取得的观点,通过观察发现异种动植物就构成了升物地理学的基础;观察显示了有机界的多样性,从而导致了林奈等级结构的建立和共同起源学说;观察导致了行为学和生态学的诞生。在升物学中由观察所产生的见识可能比所有的实验加起来还要多

生物学的地位是什么:生物界是物质界的升级,三大学科之一

生物界是物质界的升级

海云青飞:人做事情时可以有二种考虑:战略考虑和战术考虑。战略考虑代表的是长远的目标,战术考虑代表的是近期的目标。战略和战术有可能是冲突的,这时就要取舍。国家之间的竞争,战略考虑是创建一个先进的文明,用文明来实现软征服,战术考虑是弯道超车,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战术的方法见效快,但是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的正面硬刚,结果未知。战略的方法十分高明,但是难度大,见效慢。整体观的方法总是战略优先

升物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如何定位

物理学相对来说给出的结论比较精确,以物理学同样标准来衡量升物学显然是不对的,物理学只要是针对物质界的科学,升物学是针对升物界的科学,升物学的知识不见得可以全部还原为物理学定律

升物学中在科学中的定位和宇宙两界的关系有关。物质界和升物界是什么关系? 海云青飞认为升物界是物质界的一次升级

物质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稳定的阶段,再前进一步就需要升级,于是升物界出现了,既然是升级,当然是原来基础上进步,物理学的规律自然同样也适用于升物界

升物界升级了,自然比物质界更加复杂,有些现象难以很好地用物理学解释,升物界需要有自己特色的理论,这种认识相当于战术层次的认识

整体观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物质界和升物界在更高的层次应该是统一的,人类目前认为的物质界和升物界的一些区别,可能是人类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物质界和升物界的区别并没有现在认为的那么明显,这样的认识相当于战略层次的认识,海云青飞这样的整体观者自然地会倾向于这种认识

整体观,如果停留在一种观念倾向,那是不够的,发展和改进是硬道理,持续地把整体观念具体化,慢慢地就会结出果子。海云青飞现在就认为,用物理学的观念来分析升物,有时可以得出极为简明的结论,比如说,不同进化阶段的升物可以视为地球引力环境下活动拥有不同自由度的升物,越是高阶升物,在地球引力环境下活动的自由度更高。空间中的活动就和几何有关,描述空间中的活动需要用维度来度量,这需要对现在的物理学的空间维度作一些改进。于是就可以用物理较为精确地分析升物的进化程度,这种分析方法也适用于同个物种的不同个体

升物学是三大学科之一

人类的科学研究可以分成三大类:

  • 物理学
  • 升物学
  • 社会学

升物学是三大学科之一



2.3 升物学在科学中的地位

当面对神话或宗教的时候,科学形成了联合阵线。一切科学(尽管各门学科,各有不同)的共同目的是努力了解世界。科学要求解释,要求概括,要求确定事物与过程的原因。至少在这些方面科学是一致的(Cansey,1977)

由于这种情况往往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某一门(例如物理学)科学来说是正确的,那就必然对一切科学也是同样正确的。举个例子,在我的书架上恰好有六七本关于科学哲学的书,而实际上都只是关于物理科学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家绝大多数具有物理学的知识背景,在论述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时几乎完全以物理科学为根据。这些论述都是很不完全的,因为没有把升物界丰富多采的现象和过程包罗进去。哲学家和人文学者在叙述或评论“科学”时,头脑中几乎从来只有物理科学(以至技术)。当历史学家谈到科学革命(这主要是一次机械科学的革命)时常常暗示这也是同样适用于升物科学的革命

升物学和物理科学之间有重大的不同,这一点往往完全被忽视。大多数物理学家似乎认为物理学理所当然地是科学的模范,而且只要了解物理学就可以了解其它科学,包括升物学。在科学家之间“物理学家的傲慢”(Hull,1973)已经成为谚语。例如,物理学家 Ernest Rutherford认为升物学是“集邮”(Postage stampcollecting)。甚至素来没有物理学家一般傲气的V.Weisskopf最近也忘乎所以地声称“科学的世界观是奠基于19世纪关于电和热的性质以及原子和分子的存在的伟大发现之上的”(1977:405),似乎达尔文、伯纳德、孟德尔以及弗洛伊德(还不算其它成百上千的升物学家)对我们的科学世界观没有作出巨大的贡献。说真的,他们所作的贡献可能比物理学家还要大

为了抗衡这种态度,强调科学的多元性(Plurality of science)有时是有利的甚至是必要的。很早以来就常常将牛顿和自然法则看作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科学是同样扩展的。然而,看一看十六、十七和十八世纪的理智环境,就会发现当时有几种其它的文化传统同时存在,这些传统彼此之间或与力学之间基本上无关。草药医生的植物学,Vesalius的解剖学,博物学家独特的采集箱,科学航行,植物展览和巡回动物展览等等,所有这些和牛顿有什么关系!然而正是这些科学激发了卢梭的浪漫主义以及塑造了高贵的野蛮人的信条

只是近年来才认识到将物理科学和升物科学等同起来的看法是多么幼稚和引人误解。物理学家C.F.von Weizsaecker(1971)承认传统的物理学解释和“它的抽象数学形式外衣并不能满足我们真正理解自然的需要。而且统一的世界观也不再能把各种各样的科学联合在一起……物理学家们发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升物学。”

因而研究升物学现象就会引出这样一个合乎情理的问题:物理科学的方法论和概念结构在多大程度上能作为升物科学的范例?这个问题不仅和一些特殊问题如“知觉”或“意志”等有关,并且涉及任何升物学现象或概念,如种群、种、适应、消化、选择、竞争等等。这些升物学现象或概念难道在物理科学中就没有相对应的?

不同的科学之间的区别再也没有什么比其哲学应用之间的不同更明显。很多哲学家曾指出在物理科学和伦理学之间没有什么可想像得到的联系。然而同样明显的是在升物科学和伦理学之间一种表面上可能具有的联系:例如社会斯宾塞主义(Social Spencerism),优生学等等。物理学家声称在物理科学和伦理学之间没有联系确实是不无道理的(可以想一想原子核物理)。但是他如果正式声明(很多物理学家就是这样做的)“科学”和伦理学没有联系,他就暴露了部门狭隘性。政治意识形态一直对升物科学比对物理科学更感兴趣。李森科主义(Lysenkoism)和行为主义的白纸状态(tabula rasa)说教仅仅是两个例子。根据上述理由,当论及科学哲学而实际指的是物理科学哲学就是错误的

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升物学的全部知识可以还原为物理学定律的意见使不少升物学家出于自卫提出升物学自主的问题。虽然升物学家的这一解放运动很自然地遇到相当大的阻力;这阻力不仅来自物理学家,而且也来自具有本质论思想的哲学家,并且在最近几十年来日益得势。究竟物理科学的原则、学说是否能解释升物科学中的每一样事物,究竟升物学(至少部分地)是不是独立自主的科学,冷静地讨论这些问题也有很大困难。这是因为科学之间的竞争,甚至互相敌视所致。而这种情况在物理科学和升物科学内部以及这两个阵营之间都存在,有不少人(例如Comte)企图将科学分成等级,并把数学(特别是几何)册封为科学皇后。在为荣誉(如诺贝尔奖)而竞争,在为大学中与政府部门中的预算拨款,为职位而竞争,以及在一般群众中的社会声誉方面这种竞争就更明显

前面的讨论可能给人这样的印象,即我也要求升物科学完全自主,换句话说,我要彻底放弃科学统一的概念并用物理科学和升物科学这两门分开的科学来代替。但是这并不是我的观点。我希望说明的是物理科学作为科学的尺度是不适当的。物理学完全不能担任这一角色,因为正如物理学家Eugene Wigner说得好:“目前物理学研究的是极限状态(limiting case)。”用一个类似的比喻,物理学相当于欧氏几何,后者是所有几何(包括非欧氏几何)的极限状态。关于这种情况G. G. 辛普森( 1964b:106~107)阐述得最清楚:“坚持研究有机体需要除物理科学以外的原理并不是对自然的二元论或活力论观点。生命…因此便不会必然被认为是非物理的或非物质的。正是升物受到了千百万年历史过程的影响。……这些过程的结果是和任何非生命系统在种类上不相同的系统,而且几乎是不可比拟的更加复杂。升物并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本质上便必然较少物质性或较少物理性。问题的关键是,一切已知的物质过程和解释原则对升物有机体都是适用的,而只有有限的物质过程和解释原则适用于非生命系统……因此升物学是站在一切科学的中心的科学……正是在这个地方、在一切科学的所有原则都被包罗进去的领域之中,科学才能真正的统一起来。”

在升物科学中我们所研究的现象是无生命物体所没有的,这种认识并不是新的。科学史,自亚里斯多德开始,就是力求表述升物学自主的历史,是试图抵制机械-定量式解释的历史。然而每当博物学家和其它升物学家以及某些哲学家强调性质、特殊以及历史在升物学中的重要性时,他们的这种努力往往遭到讥讽并简单地被视为“劣等科学”加以排斥。甚至康德也逃不脱这种命运,他在所写的《判断力批判》( Kritik der Urteilskraft,1790)中十分令人信服地争辩说升物学和物理科学不同,升物有机体与无升物不同。遗憾的是这些努力被贴上了活力论的标签因而被排斥在科学之外。严肃地对待升物学自主的要求还只是上一代左右的事,也就是说在各种形式的活力论消亡了之后。 只有首先将各种不同的科学彼此加以比较并明确了它们有哪一些共同点,有哪些区别之后才能对科学作出普遍公认的论述,这种看法正在越来越清楚地被人们所认识。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升物学有些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物学和物理学相通

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关系,多数人只知道物理学和生物学有区别,不知道生物学其实是和物理学相通的

海云青飞:每个学科的研究人员都倾向于强调自己所研究的学科的独特性,而对于整体观者来说,首先考虑的是不同学科的共同性,为什么不同学科的共同性特别重要呢

人类对事物的探索一直有着一种不好倾向,就是重视短期的便利而忽略长期的效应,这就造成了三个结果:

  • 人类在技术上进步了
  • 人类的生活似乎越来越便利了
  • 人类的身体却越来越退化

现在是2019年5月28日,儿子 Don 即将参加高考,他的自述信中有一句话 不谋长远者不能谋全局,长远即整体的时间因素,全局即整体的空间因素,两者是可以互相换算的,其实是一回事。能谋长远者必能谋全局,能谋全局者必能谋长远

对于科学来说,什么是全局?

杰出的物理学家天然地是美学家,如果他们发现一个十分简明、优雅的物理公式,即使这个物理公式暂时没有得到证明,他们也会认为这个物理公式应该成立,因为它很美,在物理学家看来,简明、优雅就是美。这么说来,宇宙本身就是最大的艺术家,物理规律、公式就是宇宙的美学创作。物理学本身就有不同的研究分支,各个分支的一些公式目前还不能统一,物理学家相信有个终极的公式可以消除不同方向的分歧,从而把物理学的不同分支统一起来,理想中这个终极公式应该是极为简明、优雅,这应该是宇宙中最美的公式

把物理学的不同分支统一起来还不够,还要把不同的学科统一起来,这可能吗,比如升物学和物理学能统一吗?目前来说,科学界可能没有人相信升物学和物理学能统一起来,如果可以,那么就把物质界和升物界打通了,人类有了对宇宙的空间的全局的认识,空间的全局就是时间的长远,这时候技术的进步才能真正的反哺人类的进化,而不是象现在这样技术的进步反而导致人类退化

不同学科怎么统一?首先可以肯定一点,不同学科的统一肯定是宏观规律的统一,不同的事物在细节上肯定有不同之处,没必要也不可能所有事物完全整齐划一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悟道相对论》中已经作了打通物质界和升物界的探索,这里再简要叙述一下

  • 无论物质界还升物界,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
  • 从事物外部看,运动是生命的特征,有运动的地方就有生命
  • 从事物内部看,运动必然伴随着画面,画面是生命的特征

画面是海云青飞提出的概念,物体对环境(包括自身)的一个感知就叫画面。物体,无论是物质界还是升物界,能持续运动的原因是物体有连续的画面作为后续运动的参照。原子为什么可以持续、精确地运动,是因为原子运动时有精确的画面可以参照,不同原子为什么看上去似乎一模一样是因为原子的画面是以光速扩散的画面,是以光速把不同原子联系在了一起的画面,也就是极大空间范围内的原子在光束互相通讯从而实现精密协动

有了画面的概念,就把物质界和升物界打通了,如果你还是坚持原子没有生命,也没有关系,我们有了画面的概念,生命这个概念弃之不用也是可以的,一切运动都是基于画面,这是一个十分简明、优雅的对宇宙本质规律的解释

如果你理解了画面以后,需要了解更多,那就是维度,我说的是空间维度,空间和时间是可以互相换算的,因此我们考虑空间维度就可以了,如果说成四维时空,把时间夹杂到空间里,反而是不伦不类。我目前认为,三维空间已经足够用来描述我们身自的这个宇宙,用不到四维空间和更高维的空间,不过要把目前科学界认为的三维空间概念改进一下,要把静止的空间改成运动空间



2.4 升物学怎么不同和为什么不同

“升物学”这个词是在19世纪才有的。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样一门科学。在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及康德的有关科学及其方法论的著述中,就只有医学(包括解剖学及生理学)、博物学和植物学(还包括其他内容),而没有提到升物学。解剖学(人体解剖)在18世纪就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植物学同样也主要是由一些对药用植物感兴趣的医生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运用的。动物的自然史当时主要作为自然神学的一部分而研究,用以对付设计论(design)提出的争议。物理科学的科学革命根本未触及升物科学。直到十九、二十世纪升物学思想才得到革新。因此,在十七、十八世纪建立的而又完全以物理科学为基础的科学哲学没有将升物学包括在内就毫不奇怪(而且在随后修订科学哲学时要再把升物科学包括进去又非常困难)。只是在近二三十年才有一些哲学家(如Scriven,Beckner,Hull,Campbell等)试图将升物学和物理科学之间的区别明确起来(Ayala 1968)。这种思想还很新频,只能作试探性的论述。以下讨论的目的只是阐述有关问题的性质,并不是作出明确的解答

物理科学和升物科学的定律(法则)

定律在物理科学中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一件特定的事态只有当它能被证明是由符合于一般定律的特定原因引起的时候才被认为得到了解释。有些哲学家把定律的建立作为评价科学的依据。这样的一些定律被认为是决定论的,因而可以作出准确的预测

近年来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定律在升物学中是否像在物理科学中那样重要。有些哲学家,如 Smart(1963;1968),就根本不承认在升物学中有普遍适用的定律(而这却是物理学的特征)。另一些哲学家,如Ruse(1973)以及(在一定程度上)Hull(1974)则坚持强调升物学也有自身的定律。升物学家们却几乎毫不重视这种争论,认为这个问题与从事实际工作的升物学家毫无关系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19世纪的拉马克、达尔文、梅克尔、阿伽西、科普以及许多和他们同时代的人经常提到(升物学)定律;而在升物学的各个学科的现代教科书中却可能一次也遇不到“定律”这个词。这并不是说升物学中不存在规律性,而只是指这些规律性是如此显而易见或如此平凡不值得一提。这可用壬席(Rensch,1968:109~114)所列出的一百条进化“定律”这件事作为例子很好地说明。这一百条“定律”所指的都是受自然选择影响的适应倾向;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又常有例外(偶然的或经常的)情况,所以只是“定则”(惯例,rules),而不是普遍的定律。它们只是对过去的事态具有解释意义而不是预测性的(除非是统计性或几率性预测)。当我说“一只占据有一定领域的雄鸟赶走侵犯者的机会是98.7%(或其它的任一正确数字)”,我就几乎不可能声称建立了一条定律。当分子升物学家称蛋白质不能将(遗传)信息重新转译入核酸时,他们认为这是事实而不是定律

升物学中的概括几乎完全是几率性的。有人曾作出这样的妙语:升物学中只有一条普遍定律,那就是一切升物学定律都有例外。这种几率性的概念化与在科学革命早期认为自然界事物的原因都由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的定律支配的看法相去甚远。实际上这种思想显然首先是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它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主导思想,特别是在物理科学中。它一再成为某些综合性哲学的基础,虽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很不相同的表述形式,如柏拉图的本质论、伽利略的机械论、笛卡尔的演绎法。这三种哲学对升物学都有重要影响

什么是本质论

柏拉图的思想是几何学家的思想:一个三角形不论它的三个角是怎样组合的,它总是三角形的形式,因而和四边形或其它任何多边形是不同的(不连续式不同)。就柏拉图看来,世间各种变化无常的现象不是别的,仅仅是数量有限的固定不变的形式的反映,这固定不变的形式相拉图称之为eide,中世纪托马斯主义者则称之为本质(essences)。本质是真实的,在世间是重要的;而作为思想,则本质可以不依赖实体而存在。本质论者特别着重恒定不变和不连续这两点。变化或变更被认为是作为基础的本质的不完善显示。这一概念化不仅是托马斯主义者的唯实论的基础,而且也是后来所谓的唯心主义或一直到20世纪的实证主义的基础。Whitehead是一个数学家和神秘主义者的奇怪混合型人物(也许应当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学派人物),他曾经说过:“对欧洲哲学传统最保硷的一般描述是,它存在于对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footnotes)之中”。毫无疑问,这话如果是真的,则看来是赞扬而实质上却是贬低。这话真正指的是欧洲哲学经过了这么多世纪一直没有能摆脱柏拉图本质论的窠臼。本质论,连同它对恒定不变,不连续以及典型价值(模式概念,typology)的强调,一直支配着西方世界的思想,以致研究思想意识的历史学家到现在对之还没有充分认识。达尔文是首先反对本质论(至少是部分地反对)的思想家之一。他完全不被同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全是本质论者)所理解,因而他的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概念就无从被人接受。按照本质论,真正的变更(变化)只能经由新本质的突然发生而实现。因为达尔文所解释的进化必然是渐进的,所以和本质论是完全不能和谐共存的。然而本质论哲学和物理科学家的思想却十分合拍,物理学家的“类别”(classes)是由完全相同的实体组成,不论是钠原子、质子、还是π-介子

就伽利略看来,几何同样是开启自然定律的钥匙。然而他和柏拉图比较起来却更多地以数学方式来运用它。他曾写道:“在宇宙(它永远让我们注视着)这本大书中写上了哲学。除非首先学会它的语言和构成这语言的文字,否则就无法理解这本书。这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它的文字是三角形、圆和其它几何图形;没有这些,人类就根本无法理解这本大书中的任何一个单词;没有这些人们就只能在漆黑的迷宫中徘徊”(《计量者》)。然而对伽利略来说,不仅几何而且数学的一切方面,特别是测量的任何计量都被他认为是最基本的

什么是机械世界观

*“世界观机械化”——这种信念认为,世界是由创世主按有限数量的永恒规律(定律)所设计的,因而井然有序,有条不紊(Maier,1938;Dijksterhuis,1961)——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得到很大发展,直到牛顿将天体力学和大地力学融为一体时更取得了极大胜利。这些辉煌成就使得数学赢得了几乎无限的声誉。这具体地表现在康德的有名(或名誉极坏!)格言中:“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只有在包含有数学的那些领域才能找到真正的科学”如果这话是正确的,那末《物种起源》又怎么能算得上科学著作?毫无疑问,达尔文对数学的评价是很低的

对数字和数量的魔力的盲目迷信,在19世纪中叶或许已达到顶峰。即使是洞察入微的思想家Merz(1896:3O)也曾说过:“现代科学只规范它的方法而不阐释它的目的。现代科学奠基于数字和计算之上,简而言之,奠基于数学运算上;科学的进展既取决于将数学观念引进到显然不是数学的学科中去;又决定于数学方法和数学概念本身的拓展。”

尽管随后对此有不少强有力、甚至极尽挖苦能事的反驳(Ghiselin,1969:21),而具有数学或物理学背景的哲学家却仍然紧抱着数学是科学皇后的魔杖不放。例如数学家Jacob Bronowski(1960,P.218)就曾讲道:“时至今日,我们对任何科学的信赖程度大致和它运用数学的程度成正比。…我们认为物理学真正是一门科学,然而化学则多少沾染有烹调手册的怪味(和污名)。当我们进一步转向升物学,随后是经济学,最后到社会科学,我们就很快地滑落到偏离科学的泥坑中去。”关于定性科学和历史科学、或涉及到系统如此复杂无从用数学公式表达的科学门类的这样一些误解,最后归结为一句专横武断的宣告:升物学是一门劣等科学。这样就导致了在升物学的不同学科中滥用数学解释的现象

没有人比笛卡尔对数学的重要性更加感受深刻,然而对他的思想的这种赞扬的结果却和对伽利略或牛顿的赞扬结果十分不同。笛卡尔对数学证明的严密性以及针对某一问题所作结论的必然性具有极其深刻的印象,竟至于声称数学定律是由上帝授旨,正如皇帝在其帝国内颁布法律一样。笛卡尔拟定了一种运用数学方法(严格按演绎法)的逻辑以获取理性知识。这种逻辑采取了数学的思想结构而不是用数学公式或方程式作为语言,然而它赞同严格的决定论解释和本质论思想。采用笛卡尔的数学方法论的莱布尼茨则是数学逻辑的创始人

虽然数学挟其绝对优势支配科学达数百年之久,但是几乎从一开始就有人持不同意见。Pierre Bayle(1647—1706)似乎是不承认那种把数学知识看作是用科学方法所能取得的唯一知识的看法的第一个人。例如他断言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比数学的必然性低劣而只是有所不同。历史的事实,如罗马帝国曾经一度存在过这一事实和数学中的任一事实都是一样确实可信的。升物学家同样可以坚持过去曾经有恐龙和三叶虫存在,这和数学定律是同样真实的。Giambattista Vico对笛卡尔以数学-几何解释世界的观点也给予了无情的抨击。他确信,观察、分类、假说的方法不容置疑地可以提供关于物质世界的真正而又质朴的“户外”知识

博物学是对伽利略关于科学的数学理想的第二个反叛根源。布丰特别致力于促进博物学的发展。他强调指出(《哲学著作集》Oeuvr.Phil.,:26)有些学科过于复杂不可能有效地运用数学,在这些学科中就包括博物学的各个部门。观察与比较是切合这些学科的科学方法。布丰的“博物学”(Histoire naturelle)对Herder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后者又影响了浪漫主义派和自然哲学派。甚至康德也在179O年放弃了他对数学的崇拜。如果关于科学的数学理想的无效性在以前还并不明显,那末随着《物种起源》的出版这就肯定无疑了

顺便应当提到的是,将数学看作是“科学皇后”是多么容易引起误解。数学只是科学的一小部分,正像文法只是语言(如拉丁语或俄语)的一小部分一样;数学是和一切科学有关的一种语言(虽然程度极不一致),或者同什么也无关。有一些科学,如物理科学和大部分功能升物学,其中定量和其它数学处理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或启发作用。也有像系统学和大部分进化升物学这类的科学,其中数学的贡献就极其微小

实际上,在这些门类的升物学中考虑不周地运用数学有时会形成模式概念,从而形成错误观念。例如遗传学家约翰逊就经受不住这种诱惑将遗传上可变的种群“简化”为“纯系”,从而混淆了“种群”的确切涵义,在关于自然选择的重要性上就作出了错误的结论。同样,,数学种群遗传学的创导者为了使数学易于处理,将进入演算公式的各种因子加以过份简化。这样就对基因的绝对适合值(absolute fitness value)加大了胁强(stress),过份估价了累加基因效应( additive gene effects)并进而作出了自然选择的目标是基因而不是个体的假定。这就必然只能得到不切实际的结果

当达尔文根据地质学和种系发生现象计算地球年龄至少应当在十亿年以上时,物理学家凯尔文爵士(Lord Kelvin)断然宣称这是错误的,因为他根据与地球同样大小球体的热量散失计算,地球年龄至多只有二千四百万年(Burchfield,1975)。十分引人发笑的是凯尔文怎样能保证,他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而博物学家达尔文的是错误的。由于升物学是劣等科学,因而错误在何方是不言而喻的。凯尔文根本不承认可能有某种未知的物理因素存在,而这物理因素最终倒可能支持升物学家的计算。在当时的这种知识气氛下有些升物学家走迷了路,用浅近的物理学来解释他们的发现。例如魏斯曼在其早期工作中将遗传性归之于“分子运动”,贝特森则认为遗传性是由于“涡动”(旋涡运动)。这样的一些解释只能阻碍科学进展

在过去50年中这种情况发生了相当激剧的变化。绝大多数纯属升物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和物理过程的严格确定性已不再呈现十分明显的差异。在研究银河和星云的涡流效应以及海洋和大气系统的湍流现象中,发现在非升物界中随机过程是多么经常,多么有影响。这一结论并没有被某些物理学家接受。例如爱因斯坦就曾大叫“上帝并不玩骰子!”然而在等级结构的每一个层次都有随机过程出现,小至原子核一直到宇宙起源的大爆炸(big bang)所产生的各种系统。随机过程虽然使得预测是机率性(或不可能)的而不是绝对性的,但随机过程本身和确定性过程一样,是有原因的。只是绝对性预测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等级结构系统的复杂性,每一步有非常多的可能选择,以及同时发生的各种过程之间的无数相互作用。就这方面来说,气象系统与宇宙星云在原则上和生命系统就没有什么不同。在如此高度复杂的系统中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数量是如此之多,根本无从预测哪一个将必然会实际发生。研究自然选择和其它进化过程的学者、量子力学和天体物理学学者在不同的时间而且或多或少是独立地作出了这种相同的结论

由于上述一切原因,物理学已不再被认为是科学的尺度。特别是涉及到研究人类时,是由升物学提供了方法论和概念。法国总统最近将这一信念用下面的活简洁地归纳了起来:“毫无疑问,被人们考虑不周地称为‘精密’科学的数学,物理学以及其它科学……将会继续提供惊人的发现,然而我却不能不感到未来的真正科学革命将必然来自升物学。”

升物科学中的一些概念

升物学家通常并不建立定律而是将他们的概括组织成概念结构(体系)。有人认为定律与概念的比较只是形式上的差异,因为每个概念都可以转化成为一个或几个定律。即使这种看法表面上是正确的(我对此却并无十分把握),这样的转化在实际的升物学研究工作中却并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定律不具备概念的灵活性和启发性

升物科学的进展大多是这些概念或原则发展的结果。系统学进展的标志是分类、种、类目、分类单位(分类群)等等这样一些概念的提炼和完善;进化升物学的进展则是由于世系、选择以及适合度等概念的发展与完善。升物学的每个部门都可列出一些类似的主要(或核心)概念

科学的进展在于新概念的开发(如选择、升物种)和用以阐明这些概念的定义的反复提炼与完善。尤其重要的是有时会偶然发现一个多少是专业性术语,过去认为所指的是某一特定概念,而实际上却被用来表示好几个概念,例如“隔离”既表示地理隔离,又表示生殖隔离。又如“变种”,达尔文既将它用于个体,又用于种群,而“目的性的”(teleological)这个术语所表示的却是四种现象

奇怪的是科学哲学对概念的极端重要性却很不注意,很不重视。由于这个原因,一直到现在还不可能对重要发现的过程和概念发展成熟的过程作详尽的阐述。然而非常明显的是,升物学思想的创导者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开发和提炼概念,偶尔还排弃错误的概念。进化升物学的大部分概念都应归功于达尔文,行为学概念则应归功于洛兰茨(Kongrad Lorenz)

直到现在一直被忽视的概念(历)史中有很多意外情况。“相似”(affinity)、“亲缘关系”(relationship)在进化论以前的系统学中被用来指简单的相似,1859年以后转变成“血缘相近”(Proximity of descent),并没有引起任何混乱或困难。而当亨尼克(Hennig)试图将“单元的”(单源的,monophyletic)这个词从鉴定分类群转变到鉴别世系途径时,在分类学中就产生了很多困难。有时在研究概念时还发现在某些语言中词汇非常贫乏。例如“资源”(resource)这个术语在生态学中非常重要(如资源分配,资源竞争等等)而在德文中却没有相应的词汇,后来才将原来的英文字德语化成 “Ressoureen”

概念的种类很多。例如升物学就认准哲学(quasi-phyilos-ophical)概念或方法论概念的完善化中得益不少;如近期原因与进化原因,比较法与实验法的明确划分。承认比较方法就在升物学中引进了一个新概念

当引进一个真正的新概念时在科学内部常常引起特别大的困难。例如引进种群思想代替柏拉图的本质论概念,引进选择概念或遗传学中的封闭程序及开放程序等概念时情况都是如此。这正是Kuhn在谈到科学革命时所指的(部分)情形

有的时候仅仅引进一个新术语,如“隔离机制”、“分类群”(分类单位)、“目的性”,就大大有利于澄清以前概念混乱的情况。更多的情形是必须首先排除概念上的混乱然后再引进新术语这才有利。约翰逊的“遗传型”和“表现型”这两个术语的情况就是这样(虽然约翰逊本人倒多少被它们弄糊涂了;参阅Roll-Hansen,1978a)

另一个困难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学中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或者甚至在同一门科学的不同学科中也有这种情况。例如18世纪的胚胎学家Bonnet或19世纪的动物学家阿伽西使用“进化”这个词其涵义就和达尔文学派大不相同;同样,这个词对人类学家(最低限度对那些直接或间接受斯宾塞影响的)和对选择论者来说涵义又有很大出入。科学史上的很多著名论战几乎完全是由对手双方采用同一个术语而表达的概念十分不同所引起

在升物学的历史上定义的措辞往往十分困难,而大多数定义又常被反复修订。这种情形并不奇怪,因为定义只是概念的暂时性文字表述,而概念——特别是难懂的概念——常常由于我们知识的增长或理解的深化而需要一再修订。这种情况可以用种、突变、领域、基因、个体、适应与适合度等这样一些概念的定义作为例子充分说明

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方面常常被误解,从而成为对同源现象或分类这样一些概念引起争论的原因。这是定义与在特定场合与定义相符的证据之间的关系(Simnson,1961:68-70)。这最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同源”(homolosous)这个词在1859年以前就有了,然而一直到达尔文创立了共同祖先学说之后才赋予它以现代流行的意义。按照这一学说,“同源”这个词在升物学上最具有意义的定义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类群中出现的某一特征,当这特征来自它们共同祖先的同一(或相应)特征时,这出现于两个或两个分类群的特征就是同源的。”在给定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证明是否同源的证据应具备什么条件?有一整套这样的标准(例如某一结构相对于其它结构的位置),然而如果将某些学者在为“同源”下定义时所提到的证据也包括进去,那就会引起误解。定义及与定义相符的证据之间的关系同样存在于升物学所使用的几乎一切术语的定义中。例如某人如试图进行“系谱分类”而完全依赖形态学证据去推断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也并不能形成形态分类。目前普遍接受的种的定义包括生殖群落(“品种间杂交”)这一标准。古升物学家不能用化石来验证品种间杂交,但是通常可以把各种不同的其它证据(群聚,相似等等)综合起来以强化同(一)种(类)的可能性。定义阐明概念,但是并不要求包括与定义相符的证据

下面讨论升物学中一些特别重要的概念

种群思想与本质论

西方思想自柏拉图以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受本质论支配。直到19世纪一种新的和不同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开始传播,即所谓的种群思想。

什么是种群思想?它和本质论有什么不同?

种群思想家强调升物界每一事物的独特性。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个体而不是模式。他们强调有性繁殖物种中的每个个体和一切其它个体都不相同,即使单亲生殖的个体同样也具有特异性。没有模式的或“典型的”个体,平均值只是抽象概念。过去在升物学中所指的“纲”( classes)大多数是由独特的个体所组成的不同种群(Ghiselin,1974b;Hull,1976)

在莱布尼茨关于单胞虫(monads)的学说中就有种群思想的苗头,因为他提出每个单胞虫和其它的每个单胞虫都不相同,这和本质论思想截然相反。然而德国当时是本质论的顽固堡垒,所以莱布尼茨的意见也不可能形成种群思想。种群思想最后在其它地方得到发展,源流有二

  • 头一个来自英国动物育种学家(Bakewall,Sebright等人),他们发现在他们的畜群中每一个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性状,在这个基础上他们选育了下一代的种畜和母畜
  • 另一个来源是系统学 所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博物学家都发现在就一个单独的物种收集标本时,虽然收集了“一系列”标本,但从来没有两个标本是完全一样的。这种观察结果使博物学家产生了深刻印象。不仅达尔文在研究甲壳动物时强调了这一点,甚至批评达尔文的人也承认这个事实。例如 Wollaston(1860)就曾写道:“在世间的千百万人之中,我们确信无疑地认为从来没有两个人在各方面丝毫不差地完全相似;同样的道理,我们断言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升物都是如此(尽管由我们未经训练的眼睛看来它们在某些方面多么相同)也不为过”。19世纪中叶的很多分类学者也发表过类似的议论。这样的独特性不仅表现于个体;而且也表现在任何个体生活史的发育阶段上,并且还表现在个体的群集上,不论群集是属于同类群(demes)、种,还是植物和动物的群聚。考虑到在某个细胞中大量的基因时或开启,时或关闭的情形,身体中从来不会有两个细胞完全相同的论断就完全可能。升物个体的这种独特性就意味着我们在研究升物的集群时,就必须采取完全不同于我们在研究个体完全相似的无机物集群时的方法和态度。这就是种群思想的基本意义。升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而在比较个体的集群(例如物种)时可以计算出的平均值只是人为的结论。物理科学家的种类和升物学家的种群之间的根本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例如,若不懂得个体的独特性就无法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

本质论者的统计与种群论者的统计截然不同。当我们测定一个物理常数,例如光的速度时,我们知道在相同的情况下它是一个常数,而且观测结果如有任何变化,那就是由于测量不准,统计只表示我们的结果的可靠程度。从 Petty和Graunt到Quete-let的早期统计学(Hilts,1973)是本质论统计学,它试图求得真值以便克服因变易而引起的混乱状况。Quetelet是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信徒,对决定论定律深感兴趣。他希望通过他的方法能够计算出“普通人”(averase man)的特征,也就是说,发现人的“本质”。变易(变化)不是别的,只是围绕平均值的“误差”

高尔敦(Francis Galton)可能是首先充分认识到易变的升物种群的平均值只是一个抽象观念。在一群人之中身高的差异是真实的,并不是由于测量不准。自然种群统计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实际变异,它的量和它的性质。变异量因性状和物种的不同而有异。达尔文如果没有采取种群思想就不可能创立自然选择学说。另一方面,充斥在种族主义文献中的言论则几乎完全是基于本质论(类型学)思想

与引进新概念(如种群思想)同等重要的是排弃或修正错误概念。这可以用目的论这个概念来充分说明

目的论问题

自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斯多噶学派以后,广泛流行着一种信念(但遭到伊壁鸠鲁学派反对),目的论认为自然界及自然过程都有意向,都有预先决定的目的。十七、十八世纪中具有这种观点的人(目的论者)不仅在自然界阶梯(顶端是人类)中,而且在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以及多种多样的适应中都觉察到某种目的(意向)的鲜明表现。目的论者的对立面是严格的机械论者,后者把宇宙看作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某种机械装置。然而宇宙的表面目的性,个体发育中的有目的的进程,以及升物器官的适应性能等等外观上的目的性是如此明显以至机械论者也不能忽视。一种具有上述全部性能的机械装置怎么可能纯粹是自然规律的结果而不涉及最终原因?谁也没有康德那样敏锐地察觉到这种两难的困境。整个19世纪一直到现在,支持和反对目的论的论战喧闹延绵不已

只是在过去25年左右解决问题的端倪才明显可见。现在已弄清楚自然界中那些外观上有目的的进程和严格的物理化学解释丝毫也没有抵触。和科学历史上经常发生的那样,问题的解决是由于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了它的几个组成部分而完成的

已经分析清楚(Mayr, 1974d)“目的性”这个术语过去曾用于四个不同的概念或过程:

  • (1)程序目的性活动(Teleonomic activities)

    遗传程序的发现为一类目的性现象提供了机械论解释。某一生理过程或行为之所以有目的性是由于某种程序的运行而引起的就可以称之为程序目的性活动(Pittendrish,1958)。个体发育(ontogeny)的全部过程以及个体的外观上有目的的行为都属于这一范畴。它们的特点是都具有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是由某种程序导向的,而且它们依赖于某种终点或目标的存在,这终点或目标又是调整该行为或活动的程序已预知的。终点可以是某种结构,某种生理功能或稳定状态,到达某一新的地理位置,或者是某种完结行为的动作。每一特定程序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不断地被已经到达的终点的选择值加以调整(Mayr,1974d)。亚里斯多德称这种原因是“为了哪一个的原因”( for-the-sake-of-which causes)(Gotthelf,1976)。从原因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讲明白程序以及诱发寻求目标行为的刺激在时间上先于意向性行为。通常有许多反馈机制来改善程序目的性活动的精确性,然而程序目的性行为的真正特征是引发或“引起”这寻求目标行为的机制存在。程序目的性过程在个体发生,生理学和行为学中特别重要。它们属于近期原因的领域,虽然程序是在进化历史过程中获得的。遗传程序的历史性形成则是由于选择压力,而这压力又由目的性活动的终点或目标产生。

  • (2)规律目的性过程(Teleomatic Processes)

    任何过程,特别是与无生命物体有关的过程,其目的或结局是严格按照物理定律而活动的结果;这样的过程可以称为规律目的性过程(Mars,1974d)。一块下坠的岩石到达终点(地面)就不涉及寻求目标的或有意的或者程序化的行为,这只不过是符合引力定律而已。江河一泻千里地流向海洋也是如此。当一片赤热的铁块到达它的温度和周围环境温度相等的终了状态时,它之所以达到这一终点也是严格遵从物理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宇宙进化的全过程,从第一次大爆炸一直到现在是由于一系列的规律目的性过程加上几率性摄动或动荡的结果。自然规律中的引力定律和热力学定律是最经常左右规律目的性过程的两个定律。亚里斯多德早就觉察到这一类过程独立存在,并将之归因于“必然”

  • (3)业已适应的系统(Adapted systems)。自然神学家对于与生理功能直接有关的一切结构的设计特别注意:心脏是造来把血液抽送到全身,肾是造来排除蛋白质代谢的副产物,胃肠道执行消化功能使营养物质能被身体利用等等。达尔文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贡献之一就是指明这些器官的起源与逐步完善可以通过自然选择来解释。因此最好不用“目的性”(寻求目的)来标示器官,它们的业已适应的性能(adaptedness)是来自过去的选择过程。在这里使用适应性的或自然选择学者的语言比用目的性语言更为合适(Munson,1971;Wimsatt,1972),因为后者暗示了有定向进化力量(orthogenetic force)存在,这种力量对升物器官的起源负责

    人们在研究业已适应的系统时要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如在静脉中为什么有辩膜?英国生理学家Sherrington(1906:235)在研究反射时很有分寸地强调了这一点:“除非我们将之看作是业已适应的动作而能讨论其直接目的,我们就不可能从研究任何特殊的类型反射中得到任何教益……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中研究反射的目的是理由充分而又迫切需要的,正如研究昆虫或花朵颜色的目的一样。研究反射目的对生理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如果不了解它生理学家对反射就不可能真正理解。”

  • (4)宇宙目的论(Cosmic teleology )。虽然亚里斯多德是在研究个体发育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他的目的论概念(这是完全合理的),后来他却将之运用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这是在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之前两千多年的事,因而亚里斯多德在涉及到适应现象时就只能想到二者之中择其一的解释:巧合(机遇)或者具有目的。因为臼齿是平的而门牙是尖的这种情况决不可能是巧合,这种差别就只能归之于目的(性)。“大自然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都是有目的的”确实,宇宙间的绝大多数事物都反映了似乎有目的,因而就必然要提出终极原因

在适当的时机、特别是当它和基督教的教条结合时,这种宇宙目的论概念曾经一度成为目的论的流行概念。正是这种目的论被现代科学毫无保留地加以排弃。无论是宇宙进化还是升物进化的发生从来也不是以任何程序为基础。如果在升物进化中有一种外观进程,从二、三十亿年以前的原核细胞到高等动植物,这完全可以用个体和物种之间的竞争所产生的选择压力以及新适应带移殖(colonlzation of new adaptive zones)的结果来解释

在自然选择还未被人们充分理解之前,很多进化论者,从拉马克到 H.F.Osborn和Teilhard de Chardin,曾经假设有一种非物理(甚至非物质)的力量存在,这种力量推动升物界日臻完善(定向进化,直生论)。对于唯物论的升物学家来说,要说明没有这种力量、说明进化很少能达到尽善尽美、说明外观上的日臻完善进程可以用自然选择来很好地加以论证等等都是不太困难的。很多进化趋向的直线性是由于遗传型及后生系统(epigenetic system)对选择压力的反应施加多种限制的结果

定向遗传学说近年来又被一些顽固不化的物理学家重新提出。Eigen(1971)在其超级循环学说(theory of hypercycle)中力图说明“升物的进化……必须被认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尽管其途径是非确定性的。”莫罗(Monod,1974a:22)将Eigen(和Prigogine)看作是“万物有灵论者”(animists),因为他们力图“说明:第一,生命不能不在地球上开始出现,第二,进化不可能不发生。”升物学家当然会排斥Eigen学说中的决定论方面,然而根据由自然选择不断“指示”的随机过程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Monod在其推理中竟然对自然选择没有予以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将术语“目的论的”所表示的笼统混合概念分解成四个部分应当能消除由于对目的论的不同理解引起争论的根源。然而我更希望这种概念方面的新进展能在非升物学家之中得到更广泛的理解。例如许多心理学家在他们讨论有目的的行为时仍然使用像“意图”、“意识”这样一些难于下定义的词,这样就无法作客观性的分析。由于我们无从确定动物(和植物)中究竟哪一些有意图或意识,因而使用这些词并无助于分析,说实在的,却只能使分析更加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类的心理学问题有赖于按我们对进化的新理解对意图或意识重新制定概念

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海云青飞:如果倾向于强调升物界和物质界的不同,并且认为物质界的原子、电子之类是无生命,升物是有生命的,这如同目光被美女、帅哥吸引住从而头撞南墙一样简单

虽然人类默认都认为物质界是无生命的,但是奇怪的是这件事从来没有人证实过,甚至没有人认真想过这件事,不加思考就把人家判了死刑,也不关心人家服不服。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其实有的时候科学是可以很简单的。设想我们的宇宙之外有个大神在观察我们的宇宙,这时她只能作宏观的观察,她会看到许多星系在运动,在生灭,“看来这个宇宙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她想。至于人类这样极为短暂的物体,她根本不会注意到,即使注意到了,人类也是如空气中渺小的一粒浮尘一样不值得她作出评价

人类认为物质界无生命,升物有生命,这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聪明的人类不会去评判物质界是否是生命,这样说才是可以的:物质界粒子的运动表现得十分稳定,升物界的物体的运动表现得不稳定

更进一步,升物运动的不稳定并不是说升物比较低级,实际上升物界是物质界的升级版,每个升物就是个非常复杂的高分子,这是次大升级,并且升级才刚刚开始,因此会有许多bug,造成升物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并且每个升物的存活时间很短,需要通过遗传来间接延续生命

最后,升物界升级完成以后,升物界可能变得和物质界一样稳定,或者说,物质界和升物界合二为一了,这时候,升物的不同个体可能变得高度类似,生命的运动变得十分稳定从而寿命几近无穷,通过遗传程序间接延续生命也就不再需要了

人是以概念在虚拟世界里分析事情的,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虽然说了不能简单地直接判物质界死刑,然而汉字的 生物 二字本身就暗示了类似人类这样的存在是有生命的,反之则是无生命的,可见 生物 这个词的意义并不能反映出实际情况,可以用 升物 来代替 生物,升物 表示的是升级版的物质界的存在

明白了什么是 生物 和 升物 以后,就可以了解一下 升物有机体的特征


2.5 升物有机体的特征

活力论的失败

自然界的物体为什么有一些是有生命的而另一些是无生命的,升物有机体具有哪些特性,这样的问题古人早就提出过。自从伊壁坞鲁学派和亚里斯多德直到这个世纪的早期对生命现象一直有两种相反的解释。按照机械论一派的观点,有机体不是别的,只是机械装置,它的运行可用力学,物理学和化学定律来解释。十七、十八世纪的不少机械论者看不出一块岩石和一个升物有机体之间有什么重大区别。它们岂不都具有同样的性质——引力、惯性、温度等等,并遵从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当牛顿以纯粹数学方式提出引力定律以后,其信徒中有很多人假定有一种不可一见而又是严格的物质性引力以解释行星运动和地球引力。当时有些升物学家也盲目地援引一种同样物质性和同样不可见的力(活力)来解释生命活动

但是后来的学者们认为这样一种活力是超越化学物理定律的。因而他们追随着自亚里斯多德以及其它古代哲学家以来的传统。这活力论学派与机械论学派相反,认为升物有机体中的一些过程并不遵从化学和物理学定律。活力论一直到20世纪仍有其代表人物,其中最后的一位是胚胎学家Hans Driesch。但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升物学家几乎普遍地否定了活力论,主要原因有两个

  • 首先,因为活力论依赖的是一种还不清楚的、甚或是不可知的原动力,因而实际上脱离了科学范畴
  • 第二,因为最终有可能用化学和物理学来解释一切现象,而就活力论者看来这些现象“需要”一种活力论的解释。公正地说,五十多年以来升物学家已将活力论看作是已经死亡的东西。奇怪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居然还有一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死死地抱住它不放

对活力论的摒弃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同时排斥了“动物不过是一些机器”的庸俗概念。和康德在其晚年一样,大多数升物学家认识到升物和非升物是不同的,其区别不能用假定某种活力来解释,而是要通过对机械论学说的彻底修正来阐明。这样的新学说首先就得承认升物有机体的功能、过程和活动没有一样是和物理学及化学定律相冲突的或超然其外的。一切升物学家都是彻底的“唯物论者”,也就是说他们不承认超自然的或非物质的力量而只承认物理- 化学力量。然而他们并不接受17世纪幼稚的机械论解释,也不同意动物“不过是机器”的观点。机体升物学家(organismic biologists)强调有机体具有非升物体所不具备的许多特性。物理科学的解释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生命系统,特别是在由历史所获得的信息与这些遗传程序对物理世界的反应之间交互作用的方面。生命现象具有比用物理学和化学所研究的相当简单的现象更广阔的范围。这就是为什么绝不可能把升物学包括在物理学之内,正如不能将物理学包括在几何之内一样

什么是生命

过去一再试图为“生命”下个定义。这种努力是完全无效的,因为现在已很清楚,没有任何特殊的物质、物体或力量可以和生命等同。然而生命的过程却是能下定义的。毫无疑问,活的有机体具有某些特性是无生命物体所不具备的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不同的学者各自强调不同的特性,然而我从文献中却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列举这些特性的一览表。下面我所列出的升物有机体特性很可能既不完整又显累赘,但是由于缺乏更完善的表述,所以还是可以把它用来阐明升物和非升物在性质的类别上有什么不同

  • 复杂性和组织性(Complexity and Organization)

    复杂性本身并不是有机系统(升物)与无机系统(非升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既有极其复杂的无生命系统(如气象系统的气团或银河),也有少数相当简单的有机系统(如升物高分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可以各式各样,但一般来说生命系统的复杂性要远远超过无生命系统。Simon(1962)给复杂系统下的定义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并不是就最终的、形而上学抽象的意义而是就重要的,实用意义来说。知道了部分的性质及其互相作用的规律,要推断出整体的性质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同意这个定义,并认为我们可以仍旧将一些相当简单的系统,如太阳系,看作是复杂系统(即使我们能够成功地解释其复杂性)。升物系统的每个层次都有其本身的复杂性,从细胞核(包括它的DNA程序),到细胞,到任一器官系统如肾脏、肝脏或脑组织,到个体、生态系统、或社会。升物系统一律具有精巧的反馈机制,其精确性和复杂性是在任何非升物系统中都未见到的。这些反馈机制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力,能调节代谢作用(能量的聚集与释放),并具有控制生长、分化的能力

    升物系统的复杂性并不是混乱无章而是高度组织化的。有机体的多数结构如果没有机体其它部分的配合将毫无价值,毫不起作用:翼、腿、头、肾等只能作为整体的部分,否则便无法生存。因此,一切部分都有适应意义而且能够进行程序目的性活动。部分之间的这种互相适应在无生命界是没有的。亚里斯多德已经觉察到部分的互相适应功能(co-adapted function),他曾讲过“由于每一个器件和每一个身体组成部分服务于某一局部目的,也就是说服务于某一专业分工,所以整个身体就被注定必须照料全面活动”(《动物解剖》De Partibus,1.5 645a 10-15)

  • 化学上的独特性

    升物有机体是由具有极其特殊性质的高分子组成。例如这些高分子物质中的核酸能被转译成为多肽;酶是代谢过程中的催化剂;磷酸化合物传递能量;脂质则是膜的成份。很多这样的高分子是如此特殊并只能独特地执行一种特别功能(如光感受过程中的视紫红质),每当需要这种特别功能时它们就在动物界和植物界出现。这些有机高分子在原则上和其它分子并没有不同,然而它们却比无机界物质的正常成分小分子量的分子复杂得多。分子量较大的有机高分子一般并不存在于无生命物质中

  • 性质(Quality)

    物理世界是数量(牛顿运动和力)和质量作用的世界。对比之下,生命世界可以看作是(性)质的世界

    个体差异、联络系统、贮存信息、高分子的特性、生态系统的互相作用以及升物有机体的许多其它方面都是性质占优势。人们可以把这些性质方面的东西转换成以量来表示,但这样一来就会失去升物现象的真正意义,就正像要将名画家Rembrandt的画用画面上反射出的主要色彩的波长来描述一样。与此相仿,在升物学史上有很多次将性质上的升物学现象转换成数学语言的勇敢尝试,由于脱离了真实,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早期如Galen,Paracelsus及 van Helmont等虽然努力于强调性质的重要性,但由于选择了错误的参数也遭到失败,不过这却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数量观点的拥护者认为承认(性)质就是非科学的,或至多也只是纯描述性的和分类性的。他们的这种偏见正好反映了他们对升物学现象本质的无知。(数)量化在升物学的很多领域中是重要的,但这种重要性并不能被抬高到排斥一切与性质有关的各个方面

    上述的这些在表示关系的现象中特别重要,而这正是升物界的主导现象。种、分类、生态系统、联络行为、控制以及几乎其它一切升物学过程都涉及到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现象在大多情况下只能定性地加以表示而不能是定量的

  • 独特性和变异性

    在升物学中很少讨论由完全相同的物体组成的门类,几乎总是研究由独特个体构成的种群。这对等级结构的每一层次、从细胞到生态系统都是如此。很多升物现象(特别是种群现象)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变异性。进化的进度或物种形成的速度彼此之间可以相差三个到五个数量级,这样的变异程度在物理现象中是极为罕见的

    物理科学中的实体(比如原子或基本粒子)具有固定不变的特性,而升物学中的实体的特点却是可变性。例如细胞就不断地改变其性质,个体也是如此。每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历剧烈的变化,也就是说从原来的合子(受精卵),经少年期、成年,衰老直到死亡。除了放射性衰变,高度复杂系统(如墨西哥湾暖流及气候系统)的行为以及天体物理学中的某些还说不清的类似情况而外,在非升物界中这样的变化也是没有的

具有遗传程序

一切升物有机体都具有历史地形成的遗传程序,这程序编码在合子的DNA中(某些病毒则编码在RNA中)。在非升物界中也没有类似的程序存在(人造的计算机除外)。遗传程序的出现赋予有机体一种特殊的两重性,即表现型与遗传型(参见第十六章)。必须特别强调这程序的两个方面:首先,它是历史的产物,这历史要追溯到生命起源,因而它汲取了一切祖先的“经验”(Delbrick,1949)其次,它赋予升物有机体进行程序目的性过程和活动的能力,非升物界则完全缺乏这种能力。除了生命起源的朦胧区以外,是否具有遗传程序这一点就为升物有机体与非升物体之间的绝对区别提供了依据

遗传程序的一个特点是它能指导它本身以及其他生命系统(如细胞器、细胞和整个有机体)的精确复制。在非升物界中就完全没有类似的情况。在复制中可能发生偶然性错误(例如,一万或十万次复制中发生一次错误)。一旦发生了这样的突变,它就被固定在遗传程序之中成为升物体的新特征。突变是一切遗传变异的主要根源

关于遗传程序的本质只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分子升物学阐明了DNA的结构以后才被充分认识。然而古代人已经感到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指导着将原材料组建成成型的升物体。德尔布吕克(1971)就曾正确地指出,亚里斯多德提到的eidos(虽然因为看不见而被看作是非物质的)在概念上就和现代发育生理学家的个体发育程序完全相同。布丰的“内部模式”(moule interieure)也是类似的指令装置。然而只有等到计算机科学兴起之后这样的程序概念才得到重视。特别重要的是遗传程序在传出指令时本身并不改变。整个程序概念是如此新奇以致还有很多哲学家拒不接受
  • 历史性性质

    由于有了由继承而来的遗传程序,升物的门类便主要不是按相似性而是按共同祖先来划分,也就是说按由共同历史所形成的一整套共性来划分。因此逻辑学家所采用的分类的许多标准对物种或更高级的分类单位是完全不适用的,对个体发生的细胞谱系(celllineages)则更是如此。换句话说,升物学家的“纲”和逻辑学家的“门类”是不相同的。在很多定义性的争论中这一点必须牢牢记住,尤其是在讨论种的分类时更应如此

  •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就是在适应优势上有特殊差异的升物个体的差别繁殖,在非升物界的变化过程中根本没有类似的现象。考虑到自然选择直到目前依然往往引起误解,所以值得把赖特(Sewall Wright)的精辟见解引述如下:“达尔文的随机与选择两种过程不断地相互作用的自然选择并不是单纯机遇和单纯决定论之间的。第三者,而且就其结果来说在性质上与两者完全不同”

    自然选择过程(最低限度就有性生殖的物种而言)进而又以重组为特征,在每一世代组成新的基因库,因此就为下一世代的选择进程提供了新的、不可预测的开端

  • 不确定性(Indeteminacy)

    在升物学家和哲学家之间关于物理过程和升物过程究竟在确定性和可预测性上有无差别这个问题上有过长期争论。遗憾的是它在认识论和本体论方面一贯混淆不清,从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

    “预测”(Prediction)这个词在物理学和升物学中被分别用来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当科学哲学家谈到预测时,指的是逻辑预测,即个别观察与某一学说或科学定律是否相符。例如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使得海克尔能够预言人与猿之间“缺失的环节”(missing links)将会在化石记录中发现。学说是否正确由它所容许的预测来检验。由于物理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较之升物学更是一个由学说构成的系统,所以预测在物理科学中的作用比在升物学中更重要

    预测在日常用语中是指从现在推断将来,它涉及事态的顺序,这是“临时性预测”(temporal prediction)。在严格的确定性物理定律中绝对的临时预测往往是可能的,例如对日、月蚀的预测。在升物科学中临时性预测则极少可能。某个家庭中下一个小孩的性别就不能预测。没有人能够在白垩纪开始时就能预测到欣欣向荣的恐龙群将会在这一地质时代的末期完全灭绝。一般说来,升物学中的预测比物理科学中的具有更多的机率性

    预测有两类,这一点在讨论因果关系及其解释时必须牢牢记住。 G.Bergmann曾将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定义为“当某一系统的目前状态已经知道,由于某一自然规律的缘故容许预测该系统的未来状态。”实质上这就是重复众所周知的拉普拉斯的吹嘘。这种议论已被Scriven( 1959:477)驳斥过,他认为(临时性)预测并不是因果的一部分,而且“每当对因果关系的解释不能预测问题所涉及的事态时,不能认为这些解释就是无效的。”

    升物学中,特别是在进化升物学中,解释一般与历史性叙述有关。早在1909年Baldwin就曾提出了两点理由说明为什么升物学事态往往总是不能预测的:首先是由于升物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其次是在等级结构的较高层次常常冒出一些未曾料到的新奇事物。我自己还能想到其它一些因素。所有这些因素中有一些可以看作是本体论的不确定性,另一些则是认识论上的。就“后验”的意义来理解,这些因素并不削弱因果关系原则

    下面就是我想到的几种因素

    与事态的意义有关的事态随机性。由于DNA的复制错误引起的自发突变能充分地说明不确定性的这一原因。就这个例子而言,在分子事态与潜在意义之间并没有联系。像交换、染色体分离、配子选择、配偶选择、存活等这样一些事态也是如此。与这些过程有关的分子现象和机械运动都和它们的升物效应无关

    独特性。独特事态的性质或新产生的独特实体的性质是无法预测的(见上)

    随机性干扰的程度。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因素的影响或效应。假设某一物种由一百万个不同的独特个体构成。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被敌害消灭,被病原体致死,遭遇天气灾害,营养不良,寻找不到配偶,后代在能生育之前死亡等等。这些都是决定能否顺利繁殖的无数因素中的几个因素。究竟其中哪一个因素将起作用则取决于高度易变、独特而又无从预测的环境条件,因此我们面临的是两个高度易变的系统(独特的个体和独特的环境条件)彼此互相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机遇决定它们怎样互相啮合在一起

    复杂性。每个升物有机体的反馈机制、稳态机制及潜在的多种代谢途径是如此之多,要完全加以阐述是不可能的,因而预测其运行情况也是不可能的。此外,对这样一种复杂的系统加以分析就必然要毁坏它,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完成分析的任务

在等级结构的各个层次上突现出新的无法预料的性质(这在后面还要详细讨论)

上述的八种特性,连同下面讨论还原论时将提到的另一特性,都清楚地表明升物有机体和非升物体是完全不同的。然而这些特性中的任何一种与对世界作严格机械论的解释却又并不矛盾

科学还原论:整体论

还原论与整体论

海云青飞:我认为,最理想的状况,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应该是自身的进化,我说的进化当然是指的身体的进化,只有身体的进化是最重要的,因为身体的进化是可遗传的,而技术是不可遗传的

如果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促进人体的进化,那么将来的人类会越来越苦命,不用说将来,现在的人类已经足够苦命了,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约12年的时间全身心在学习知识,并且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将来人类需要学习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现在的人类社会完全是个病态的社会,非常的病态,疾病越来越严重,最后必然是全部挂掉或者重装系统。这也是我写这些东西的原因,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人类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有一丝可能,也要尽己所能挽救人类

为什么人类会走向病态的发展模式?,人类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伴随着收获的食物的增加,私有财产随之出现,人类变得越来越自私。自私是个表示空间的词语,表示的是指向 我的xxx 这样的行为,这就是空间变得狭小了,空间可以换算成时间,表示人类变得越来越重视短期利益,也就是长期利益被忽视了,人类的最大的长期利益是身体的进化,人类身体的退化变得不可避免

人类的短视也表现在科学上,人类更容易看到不同学科的不同之处,而不去重视不同学科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性。这样说并不是表示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支持庸俗的还原论。在一些物理学家和物理学的哲学家看来,升物学的一切学说至少在原则上都可以简化为物理学的学说,这就是庸俗的还原论,他们不知道 升物界物质界 的升级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研究升物学 并不是想成为了解升物的很多细节的升物学家,而是想找到更高层次上可以同时指导升物界和物质界的规律,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的进化。我们生存的宇宙的存在是有目的,宇宙并不是机械的极度复杂的机器,宇宙的目的就是进化,从物质到升物就是宇宙的进化,而人类是宇宙进化的一个小环节。服务于宇宙的进化,这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对于人类的个体来说,服从于人类的进化,这是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要注意的是,我说宇宙有其目的并不是说宇宙是个人形神。宇宙的目的和宗教没有关系,我只是尽量用精确的概念讨论事实本身,在这个讨论中不需要神佛、天堂、地狱这些概念,甚至连生命这个概念也并不是必须的

从宇宙角度看,一切不同的事物都可描述为不同的运动形式,也就是不同的学科可以还原或简化为运动的规律,原理上并不复杂

传统的还原论思维是有局限和谬误的,如果我们把还原论上升到整体学,也就是打通物理学、升物学和社会学的分隔,那么还原论是正确的、成立的


2.6 还原论与升物学

什么是还原论

升物有机体由于具有上述八种特性因而有人主张升物科学应当是一门独立自主的科学。这种主张对许多物理科学家和物理科学的哲学家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他们坚持认为 升物世界的外观上的独立性并不存在,升物学的一切学说至少在原则上都可以还原或简化为物理学的学说。他们声称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科学的完整与统一

这种认为还原论( reductionism )才是唯一合理处理科学之间关系的办法的立论,还往往得到这样一种主张的支持,即若不是还原论便必然是活力论。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过去有一些反还原论者确实是活力论者,但是几乎一切近代反还原论者都坚决否定活力论

还论论的三种意义

实际上“还原”(reduce)这个词的涵义非常含混不清。阅读还原论者的著作时就会发现它至少被用来表示三种不同的意义(Dobzhansky and Ayala ,1974;Hull,1973b;Schaffner,1969; Nagel,1961)

  • 组成性还原论(constitutive reductionism)

    组成性还原论认为升物有机体和无机物的物质组成完全相同。另外,它还认为升物界的事态和过程和原子、分子层次的物理-化学现象也完全没有矛盾。这些意见现代升物学家都接受。无机物和升物体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组成物质而在于升物体(升物系统)的组织结构。因此组成性还原论是无可争议的。几乎所有的升物学家都采纳组成性还原论的这些论点,并且在过去两百多年中也是这样做的(活力论者除外)。承认组成性还原论但否定其他形式的还原论就不是活力论者,尽管有一些哲学家并不这样看

  • 解释性还原论

    这种还原论主张要认识了解整体就必须将之分解为其组成部分,而且还要进一步将这些组成部分再分解为它们的组成部分,一直到等级结构的最低层次。在升物学现象中这就意味着要将一切现象的研究还原到分子水平,也就是说“分子升物学就是升物学的一切。”这样的解释性还原论有的时候确实很能说明问题。例如基因的功能一直到华生及克里克解决了DNA的结构问题后才清楚。同样,器官的功能一般也是在细胞水平的分子过程得到阐明后才能充分理解

    然而解释性还原论也有很多的严格限制。其中之一是等级结构的较高层次的过程往往大多和较低层次的过程无关。较低层次的单元可能整合得非常完善从而作为较高层次的单元发挥作用。例如骨关节的功能就可以不用了解软骨的化学组成就能加以说明。另外,在现代外科手术中可以用塑料代替骨关节的表面来完全恢复骨关节的正常功能。将某个功能系统分解成其组成部分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对解释问题是有利的,然而在另外的许多情况下这样做却可能是不利的或最低限度是不恰当的。轻易地运用解释性还原论,在升物学史中往往是弊大于利。例如早期的细胞学说将升物有机体解释为“细胞的聚集体。”早期的种群遗传学将遗传型(基因型)看作是具有恒定适合值( constant-fitness value)的独立基因聚集体

    极端的分解(分析)还原论是失败的,因为它对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未予重视。一个孤立的组成成分,几乎毫无例外地具有与作为整体一部分的组成成分不相同的特性,当分离后它就不再显示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Rene Dubos(1965:337)曾很出色地谈到为什么原子化处理方法(atomized approach)完全不适用于复杂系统:“在最普遍或许最重要的生命现象中,组成部分是如此地互相依存,一旦与功能整体分离它们便丧失了它自身的特性和意义,实际上也就否定了自身的存在。为了研究复杂组织系统的问题,就必须研究多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协调整合发挥作用的问题。”

    对解释性还原论作批判性的探讨所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等级结构或系统的较低层次只能为较高层次的性质或过程提供有限的资料或信息。正像物理学家P.W.Anderson(1972:393~396)曾经说过的那样:“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就基本定律向我们介绍得越多,则它们对科学中其它方面的实际问题就似乎越发不沾边,更不用说对社会问题了。”另外,把“还原”这个词当作某种分析方法来用就更是错误的

    对复杂的升物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还可以通过很多其它的途径办到。例如动物遗传学起初是用马、牛、狗以及其它大哺乳动物作实验材料。后来遗传学家转而运用鸟类和不同的啮齿类动物。为了能取得在一年之中有更多世代的动物或更简单的遗传系统,1910年以后在很多遗传实验室中又用黄果蝇或其他果蝇代替啮齿动物。随后在30年代改用脉孢菌或其它真菌(酵母菌)。最后,在分子遗传学中则使用细菌(如大肠杆菌)及各种病毒。遗传实验材料的选择除了世代时间短(在一定时间内世代多)而外还力求发现尽可能简单的遗传系统,以由之推论更复杂的系统。一般说来这种愿望已然实现,但是最终发现原核升物(细菌)与病毒的遗传系统和真核升物的并不能完全相比,真核升物的遗传物质被组织成复杂的染色体而前两者则不是。因此,简化必须十分谨慎。常有这样的危险情况,将其转移到某一系统,简单是的确简单了,但已变得十分不同因而再也无法比较

  • 学说还原论(theory reductionism)

    这种还原论主张在某一科学领域(一般是更复杂的领域或在等级结构较高层次)中所形成的学说和定律可以看作是在另一学科领域所形成的学说和定律的特殊情况或事例。如果这种主张取得胜利,则在某些科学哲学家的奇怪语言中就成了科学的某个部门被“还原”成另一个科学部门。举一个特殊例子,当升物学的术语按物理学下定义,而且升物学定律由物理学定律演绎而成,则升物学就被还原成为物理学了

    在物理科学中这种学说性还原论一再试图得逞,但按波普尔(1974)的研究,这种企图从未完全成功。我从未发现升物学说被还原成物理-化学学说。在DNA、RNA的结构以及某些酶被发现后,有人声称遗传学已被还原成为化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在传统的遗传学说中确实有不少弄不清的黑箱的化学本质已逐渐阐明,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遗传学说的性质。这也就是说,通过化学分析弥补了传统遗传学说的不足的确是可喜的事,但一点也不能说遗传学就此被还原成了化学。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基因、基因型(遗传型)、突变、二倍体、杂合性、分离、重组等等,根本就不是化学概念,在化学教科书中也根本无法找到

    学说性还原论由于混淆了过程和概念因而是错误的。Beckner(1974)曾指出,减数分裂,原肠胚形成,捕食等这样一些升物学过程虽然也是化学和物理学过程,但它们毕竟是升物学概念,绝不能还原成物理-化学概念

    此外,任何业已适应的结构都是选择的结果,这又是一个不能用严格的物理-化学词汇来表述的概念

    学说性还原论之所以是错误的还由于它没有考虑到同一事态在不同的概念结构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例如求偶现象既可以完全按物理科学的语言和概念结构加以描述(如行动、能量转化、代谢过程等等),也可以用行为学或生殖升物学的概念结构来表达。对升物有机体有关的许多事态、性质、关系和过程等等也是如此。种、竞争、领域、迁移、冬眠等等这样一些有机体现象完全按物理学概念加以叙述至多也是不完备的,更何况和升物学往往毫不相干

以上对还原论的讨论可以归纳起来这样说:对任何系统进行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然而试图将纯粹的升物学现象或概念“还原”为物理科学的定律的作法即使能促进认识的发展但也极为罕见。还原论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空洞无意义的观点,更何况它往往引起极大的误解。下面即将讨论的突现现象,就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什么是突现论

突现论是人类认识能力不足的表现

海云青飞:许多人认为,系统中局部之和大于整体,不可能从局部推断出整体的全部特征,整体中的新特征称为突现。而我认为,突现是人类目前认识能力不足的表现,也就是说,人类认识能力进步以后并不需要突现这个概念

一男一女结婚以后,整体可能会变成3个人,如果你忽略过程的细节,你会说多出的人叫作突现,说明局部之和是大于整体的。如果你了解了过程的细节,你就会对突现的说法不满,结婚以后生孩子,是自然的现象,并无突然、意外之处,怎么可以叫作突现呢

人类科学界至今无人能解释意识是怎么回事,于是宗教就冒出来胡说八道一通。科学界虽然可以用突现来解释意识,实际上还是没有解释。突现的说法其实什么也没有做,只是表明了人类发现了一个不能解释的问题,把它命名为突现,如此而已

什么是意识,突现论的多余

科学界不能解释意识,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可以。用前面提到过的画面理论可以完美解释运动现象,运动是从物体外部观察的发现,从物体内部观察,运动必然伴随着画面,或者说画面必然伴随着运动,画面和运动是绑定的,这是定律,适用于宇宙中一切物体

即使你站着不动,你看到了,听到了,或者感觉到了什么,也就是你有了画面,其中必然伴随着运动,既有你外部的运动,也有你自身的运动。死人没有画面,内部的运动就没有了,虽然外部还有物体在运动,但是和它已经没有了关系

而意识就是画面组合的产物,说得简单点,意识是由画面组成的,甚至可以说人的身体也是由画面组成的。身体是由画面组成的,这可能有点难以理解的,其实也不是很难,你说的身体其实就是现在的画面,也就是你现在对身体的感知,你以为你拥有的实际的身体,实际上你的身体只是你对身体的感知。这在古代很难说清楚,现在则很容易了,如果你对物理学有一定了解的话。从物理学角度看,宇宙的物质其实都是对人来说无形无相的看不见的波,你之所以感知到实体,是因为宇宙让你感知到实体。所以,物体,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分画面和实体的,两者是一回事,你明白了这点,就会知道“突现”这个概念其实是不需要的,有这个概念也没有解决任何的问题

我们无法从氢和氧的性质推论出水的特性,这是否说明需要“突现”概念呢?这相当于小朋友学了10以内加减法以后,是否说明 10 + 1 需要用突现来解释呢。对于元素的性质,不仅有孤立的静态的性质,也有组合的动态的性质,如果我们同时掌握了静态性质和动态性质,当然可以从氢和氧的性质推论出水的特性



2.7 突现(Emergence)

什么是突显或突现

系统几乎一直有这样的特点,即整体(总体)的特征不可能(理论上也如此)由构成整体的部分来推断,即使对每一部分或其局部不完全的组合的特性已完全研究清楚也是如此。整体中新特征的显露称为突现

突现往往用于解释生命、意志、意识等等复杂现象。实际上突现也同样可沿用于无机系统。早在1868年T.H.赫晋黎就曾提到水的特性——“水性”——就无法从我们对氢和氧的性质的了解推论出来。 Lloyd Morgan(1894)对突现的重要意义非常重视。他认为,毫无疑问“在组织结构的不同层次上,物质的组合配置显示出新的出人意料的现象,其中包括最引人注意的适应机制。”突现是很普遍的, Popper(1974::281)曾经说过:“我们生活在突现的新奇事物的宇宙中。”突现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和分析(分解)看来是不相容的,特别是在比较复杂的系统中更是如此。只是简单地说一说(过去就是这样做的)突现是由复杂性引起的,当然并不是一种确切的解释。

整体的最值得注意的两个特征可能是

  • (1)它们反过来又可以作为系统更高层次的组成部分;
  • (2)它们能够影响较低层次组分的性质。后一现象有时被称为“下行原因”( downward causation)(CamPbell,1974:182)

突现论(emergentism)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谁若否定它就势必要对物质学说采取泛心论(万有精神论, Pan-psychism)或物活论(万物有生论,hylozoism)的观点

有两种反对突现论的错误主张必须驳斥。头一种是认为突现论者就是活力论者。这种看法对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某些突现论者来说确实是恰当的,但对现代的突现论者就不合适,因为他们都毫无保留地接受组成性还原论,因而就不是活力论者。第二种主张认为有一部分突现论者提出有机体只能作整体研究,任何进一步分解(分析)都不可行。或许有某些整体论者(holists)曾经这样讲过,但是这种观点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突现论者是相反的。所有的突现论者都认为解释性还原论并不完善,因为在等级系统中复杂性较高的层次显露出新的、事前不能预测的特征。由于每个层次都具有较低层次所不具有的性质,因此,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必须在每个层次上进行

近来有些学者由于“突现”这词多少具有形而上学色彩而弃置不用。辛普森(1964b)认为它属于“结构性”方法,洛兰茨(1973)则将之归于闪烁出现,并不稳定。然而很多学者目前都采用“突现”这个术语,它和“选择”这个词一样,在使用过程中已经消除了活力论和目的论的涵义而得到“净化”,所以我认为没有理由不采用它

生命系统的等级结构

复杂系统往往具有等级结构(Simon,1962),某一层次上的实体组合成为次一较高层次的新实体,如细胞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组成系统。非升物界也有等级结构,例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晶体等等,然而等级结构只是在生命系统中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Pattee(1973)认为升物学中的一切问题,特别是和突现有关的(见下文),最终都是等级结构的问题

虽然等级结构已引起普遍兴趣,但是我们对它的种类以及每一种的特性却并不十分清楚。在升物学中显然有两类等级结构:

  • 一类是组成性等级结构(constitutive hierarchies),例如各种高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等等

    在这样的等级结构中较低层次的成分,例如组织,组合成新的单位(器官),这新的单位具有单一的功能和突现的性质。组成性等级结构的形成是升物有机体最重要特征之一。在每一层次都有其本身的问题,有待解决的疑难以及各种各样的学说。这些层次中的每个层次构成了升物学的单独学科:分子——分子升物学,细胞——细胞学,组织——组织学等等,直到升物地理学和生态学。辨别这些等级层次在传统上就成为将升物学划分为学科领域的一种方式。学者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投身于不同层次的研究。分子升物学家对功能形态学者或动物地理学家的研究课题一点也不感兴趣是很自然的,反之亦然。对从事某一特定层次研究工作的学者来说,其他层次的问题和发现通常是和他毫不相干。要充分认识生命现象就必须对各个层次进行研究,然而正如前面所指出,较低层次的研究发现对解决较高层次所提出的问题一般并没有什么帮助。一位著名的、获得诺贝尔奖的升物化学家曾经说过:“升物学只有一种,那就是分子升物学。”这只能表明他对升物学无知

    由于升物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有这么多的组成部分参与,因而对一位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来说在目前条件下如何选择哪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将能对了解生命系统作出最大贡献就是一个战略抉择和兴趣问题。这也包括舍弃某些未揭开的黑箱在内

  • 另一类完全不同的等级结构可以姑且定名为集聚性等级结构**(aggregative hierarchies)

    最为人所熟知的范例就是林奈分类范畴的等级结构。由种经属、科、直到门、界。这完全是为了方便所作的安排。在这样的等级结构中,较低层次的单位——例如属下的种,或科下的属——并没有经由任何相互作用组合成突现的新的较高层次作为一个整体。它只是由分类学家将分类群按高低等级排列而成。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并不会由于(自然的)较高分类群中的所有成员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这一事实而削弱。将分类范畴按等级排定的这种等级结构基本上只是一种分类手段或策略

除此而外,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它种类的等级结构

整体论-机体论(Holism-Organscism)

从亚里斯多德开始,许多远见卓识的升物学家对完全按还原论观点看待升物学问题一直不满意。其中大多数升物学家只是强调整体,也就是系统的集成(整合)。另一些学者则求助于形而上学的力量来规避科学解释。直到20世纪“活力论”一直受宠。当Smuts(1926)提倡采用“整体论”这个术语来表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时,这个术语本来是很合适的,然而却不幸地从一开始就被他赋予了活力论观点

“机体论”这个术语似乎是由Ritter(1919)首先创用,现在已广泛流行(Beckner,1974:163)。Bertalanffy(1952)曾列举了三十多位赞同整体论一机体论观点的著名学者来说明这种情况。这个名单并不完整,其中甚至还不包括Lloyd Morgan,Jan Smuts,J.S.Haldane。由Francois Jacob(1970)提出的“集成体”(“整合体”,integron)概念虽然引起了很多争论,然而却是对机体论思想的支持

近代的“整体论”

和多少具有“活力论”观点的早期“整体论”不同,近代的“整体论”是彻底唯物主义的。它强调较高等级层次的单位大于其部分之和,因此将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总会遗留下未分解的残存物,换句话说,那就是说解释性还原论不能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体论”还强调了每个层次的问题和学说的独立自主性,最终就必然是升物学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自主性。科学的哲学再也不能忽视升物学的机体论概念,而仍将之看作是活力论因而属于形而上学。科学的哲学若仍然囿于在非升物世界所观察到的事物就是十分可悲的

许多科学家集中精力于孤立事物和孤立过程的研究,好像它们是存在于真空之中。“整体论”的最重要方面可能是它着重于关系(relationships)。我总感到自己对关系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为什么我把物种概念称为关系(性)概念,为什么我研究遗传革命(1954)和遗传型的内聚性(1975)——这两者所研究的都是关系(性)现象。我对豆袋遗传学的非难(1959d)也是基于同一原因

其它的人也有同样感受。画家Georses Braque(1882- 1963)曾声称:“我不相信细节,我只相信它们的关系。”当然,爱因斯坦的全部“相对论”就是奠基于对关系的考虑之上。当讨论在不同的遗传环境中,基因的选择值(selective value)也随之变化时,我曾开玩笑地将这一概念称之为基因相对论

生物学学科的分类

生物学的分类:进化的原因和进化的结果

海云青飞:把升物学分为研究近期原因的升物学和研究终极原因的升物学,这样的分析对于中文读者来说概念不够直观,学术概念要求尽量做到直观、精确,人们从“近期”二个字不能直观知道其含义

整体观的研究方法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对整体有宏观的把握,再切分局部进行研究,就不会迷失了。宇宙中的物体都可以统一到运动上来,可以假设宇宙原本是空无的空间,空间的运动就会产生物体,也就是说物体就是运动的空间,由此可见运动是理解宇宙的关键,我们不需要去关心一个物体是不是生命,只要关心它的运动形式就可以了,最愚蠢不过的事情就是开口就说,这个是无生命的,那个是有生命的

运动是理解宇宙的关键,从物体的内部视角看,理解物体的关键是 画面,一个画面就是一个感知,有了感知,运动才能得以持续。有了这样宏观的理解以后,才可以对升物学的研究方向分类

升物都是进化而来的,研究升物可以有二个方向:

  • 研究进化的结果,也就是生理上的特点、规律
  • 研究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会有这样的生理特点?

升物都有保持运动的倾向,也就是想活着而不是想死去,把画面中最有利升物保持运动的部分固定下来就形成了升物的身体结构

为什么北美温带的某种鸣禽在8月25日的夜间开始南飞?

8月25日夜间的某个特定瞬间是个画面,这个画面包括外部气候条件(风,温度,气压)和内部的生理状态,这个画面和历史画面进行组合运算,结果显示南飞有利于身体保持运动,也就是有利于生存,于是就开始南飞

为什么栖息在同一林带,昼长同样缩短,气候条件相同地区的枭(猫头鹰)及鳾(五十雀)却并不在8月南迁?同样可以用画面来解释

可见,把升物学分为研究近期原因和终极原因,或者分为研究进化的结果和进化的原因,都是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反而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了

注意,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升物 代替了 生物,因为 生物 是个和实际不符的有误导的概念



2.8升物学的概念结构

在将升物学和物理科学加以比较时,我一直把升物学当作是一门同质的科学(homogenous science)来看待。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升物学按几种重要方式被分成几类和异质化了。几千年来升物学现象一直被分为两类:医学(生理学)和博物学。这实际上是一种颇有远见的划分,远比随后为方便起见分作动物学、植物学、真菌学、细胞学、遗传学等等更有见识。因为升物学可具体分为:

  • 研究近期原因(Proximate causes),即生理科学(广义的)的主题
  • 研究终极(进化)原因,即博物学的内容(Mars1961)

什么是近期和终极原因?这最好是用具体例子来说明。

为什么北美温带的某种鸣禽在八月二十五日的夜间开始南飞?这一现象的近期原因是这种鸣禽属于对光周期敏感的候鸟,它之所以在特定的时间起飞则是由于白昼的长短已降低到某一阈值,它在生理上已作好迁移的准备;并且由于气候条件(风,温度,气压)有利于当夜南飞

然而栖息在同一林带,昼长同样缩短,气候条件相同地区的枭(猫头鹰)及鳾(五十雀)却并不南迁;实际上这两种鸟由于缺乏迁徒的冲动或愿望成年地留在那个地区。那末,很明显候鸟与留鸟之间的差异必然有另外完全不同的原因。这就是经历了亿万年进化过程的自然选择所获得的遗传型。这遗传型决定了哪些种群或种是候鸟,哪些不是候鸟。某些捕食昆虫的鸣禽经过自然选择成为候鸟,否则在冬天就会饿死。其它种类的鸟由于在整个冬天都能找到食物,经过自然选择避免了危险的迁徙,对这些鸟类本身来说,迁徙也是不必要的

举另外一个例子,性二形性(sexual dimorphism)的近期原因可能是激素的或某些遗传性生长因素的作用,而其终极原因则可能是性选择或食物生境差别利用的选择优势(selective advantage)。总之,任何升物学现象都目源于这两类不同的原因

近期-终极这术语的起源还不很清楚。斯宾塞和George Romanes曾经很含糊地用过它们,然而首先明确地区别近期与终极原因涵义的则显然是John Baker。终极原因是说明某一特定遗传程序进化(选择)的原因,而近期原因则负责(姑且这样说)对应于当时环境刺激的贮存遗传信息的发放。“因此在繁殖季节(一定月份中)幼小动物的食物(昆虫)丰富程度就是终极原因,而白昼的长短则是其近期原因”(Baker,1938:162)

涉及两种原因的两类升物学是完全独立的。近期原因和有机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发育有关,包括从功能形态学到升物化学。进化的,历史的或终极原因则企图说明为什么某一升物有机体是现在这种样子。和无机物对比,有机体因为具有遗传程序所以有两种不同的原因。近期原因和某一升物个体遗传程序的解码有关,进化(终极)原因和遗传程序经历时间发生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缘由有关

功能升物学家非常注意结构元件的运行和相互作用,从分子到器官一直到整个个体。他一再重复的问题是“怎样”(“如何”?How)?它是怎样运转的?是怎样发挥作用的?研究骨关节的功能解剖学家和研究遗传信息传递中DNA分子功能的分子升物学家都同样运用这种方法。功能升物学家力求将他所研究的特定组成部分孤立起来,在研究中他通常是研究一个单独的个体、单个器官、单个细胞、或细胞中的单个部分。他试图消除和控制一切变数,在恒定或变化条件下重复试验直到他认为己弄清了所研究的组成元件的功能为止。功能升物学家的主要技术方法就是实验,和物理学家、化学家的步骤基本相同。将所研究的现象从有机体的复杂体系中分离出来确实能达到纯粹物理或纯粹化学实验的目标。虽然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必须同意功能升物学家的这样一种看法,即这种简化处理是达到他们的特殊目标所绝对必需的。升物化学和升物物理研究的引人注目的成果充分论证了这种直接的、虽则明显简单化的处理的合理性(Mayr.1961)。对干自哈维到伯尔纳以至到分子升物学的功能升物学的成就与方法学方面也是无可争议的

每种有机体,无论是一个个体还是一个物种都是悠久历史的产物,这历史可以回溯到30亿年前。正像德尔布吕克(1949)所说的那样:“当一位成熟的物理学家初次和升物学问题打交道时,他会对升物学中没有任何“绝对现象”的情况而伤透脑筋,迷惑不解。升物学中每件事物都由时间和空间制约着。他所研究的动物、植物或微升物仅仅不过是形式变化了的进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从来也没有永恒的合理性。”

除非衬托着这种历史背景来研究,否则对有机体的任何结构或功能都将无法充分认识。探索有机体的现存性状,特别是适应的原因是进化升物学家的主要任务。进化升物学家对千姿百态的多样性以及达到这种多样性的途径印象极深。他研究是什么力量使得动物和植物发生变化(其中有一部分由古升物学记载了下来)。他还研究导致奥妙无穷的适应的各个步骤,而这正是升物界各个方面的特征

进化升物学中几乎所有的现象和过程都是通过基于比较方法的推论来解释。而这些又只有经由非常详尽仔细的描述性研究才有可能成功。对于进化升物学方法论的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描述性研究往往被忽视。达尔文、魏斯曼、壬席、辛普森、Jordan、Whitman等人的概念性突破如果没有描述性研究作坚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他们的概念结构,这种突破是完全不可能的。博物学在其早期必然是纯粹描述性的,早期的解剖学也如此。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早期系统学家对自然界多样性进行分类的努力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描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进化升物学独立成为合法的升物学分支就再也没有疑问了

功能升物学常被看作是定量科学;与此对照,进化升物学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合理地称之为定性的学科。“定性”这个词是在科学革命时代的反亚里斯多德时期中作为贬义词使用的。尽管经过莱布尼茨以及其它许多具有远见的学者的努力,这贬义仍然一直延续到达尔文学说革命时期。在达尔文学说革命的冲击下社会的知识文化气氛发生了转变,从而促进了进化升物学的发展

这一革命并不是立刻就取得了胜利。很多物理学家和功能升物学家一直不理解进化升物学的特殊性质和意义。Driesch在他三十年代写的自传中曾经不无自得地提到升物学教授的职位“目前只颁发给实验学者。系统学的问题已经完全退居幕后。”他根本忽视了进化升物学的存在。这种态度在当时的实验升物学家中相当普遍

海克尔可能是第一位升物学家站出来坚决反对一切科学都必须像物理科学那样以数学为基础的观念。他坚决认为进化升物学是一门历史性科学。他曾说过,胚胎学,古升物学以及种系发生史等就更不待言的是历史性科学,我们现在也许可以用“由历史形成的遗传程序所控制以及遗传程序在时间上的历史变化”这样的词句来代替“历史性的”。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并没有被更多的人接受。Baldwin在1909年曾指出由于接受了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升物学家的思想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最后他写道:“物理科学和力学定律对科学和哲学思想的统治在二十世纪开始的今天已经宣告结束。”他的这种乐观主义并没有实现,因为现在仍然有许多哲学家在著书立说时就好像达尔文从来就不存在,进化升物学并不是科学似的

历史性叙述与进化升物学

科学的哲学在其发展初期深深植根于物理学、特别是力学的基础之上。在这些学科中任何过程和事件都可看作是特定定律的结果,预测和原因是对称的。与此对映,与历史有关的科学现象就和这种概念不符。物理学家Hermann Bondi(1977:6)曾正确指出:“关于太阳系起源、地球上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的各种学说就具有特别的性质(与物理学的传统学说相比较而言),这种特别的性质在于试图阐述的是在某种意义上独特的事件。”独特性的确是进化历史中任何事件的突出特征

因此,有一些科学哲学家主张在进化升物学中不是由学说来提供说明而是由“历史性叙述”作出解释。T.A.Goudge(1961:65-79)曾经讲过:“当讨论到生命历史中特别重要的独一无二的事件时,进化论就需要叙述性解释…。叙述性解释的构成并不涉及任何定律。…每当进化过程中的某一事件需要作叙述性解释时,这一事件就不是某一类(群)中的一个例子,而是独一无二的,它只发生一次,并不(按同一方式)重复出现…。历史性解释是进化论的基本部分。” Morton White(1963)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主题这个概念在历史性叙述的逻辑结构上至为重要。任何种系、动物区系(在动物地理学中),或任何较高分类单位从历史性叙述学说的观点看来都是主题,而且在时间上有连续性。历史性叙述在宇宙起源学、地质学、古升物学以及升物地理学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性叙述之所以具有解释意义是因为在历史顺序中较早的事态往往是其后事态的原因。例如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就空出了大量的生态位(小生境),这样就为哺乳动物在古新世和始新世的惊人辐射创造了条件。因此,历史性叙述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后续事态寻找原因

按本质论逻辑训练出的哲学家似乎很难理解独特性和事态的历史顺序的特殊性质。他们否定历史性叙述的重要性的企图或接定律将之公式化的企图都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进化升物学最鲜明的一个方面是它所提出的问题。近期原因的升物学所提出的是“什么”和“怎样”的问题,而进化升物学提出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有机体彼此非常相似而另一些却又完全不同?为什么大多数有机体具有两性?为什么动物和植物多种多样?为什么有些地区的动物区系有很多种而其它的则很少?

如果某一有机体具有某些特征,这些特征必然是由其祖先传下来的,或者是由于选择优势而获得的。“为什么”( Why)的问题如果指的意思是“为何”(what for)则在非升物界就毫无意义。人们可以问“为什么太阳很热?”这只是指“太阳的热是怎样来的(how come?)?”与此相反,在升物界中,“为何”的问题就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为什么血管中有瓣膜”这个问题促使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茹(Roux,1883)提出了“为何在有丝分裂时细胞核要经历重新组织的复杂过程而不迳直一分为二?”这个问题使得他对细胞分裂首先作出了正确解释。他充分认识“关于升物学过程的意义可以按两种方式提出问题。头一种方式涉及到这过程在什么升物结构中发生以及这过程的升物学功能。另一方式是询问这一过程的开端和进程的原因。”因此进化升物学家在试图分析进化的原因时必须随时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一切升物学过程既有近期原因又有终极原因。升物学历史中的很多混淆不清的情况就是由于升物学家们或者只注意近期原因,要不就只问终极原因的结果。例如关于“两性异形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 T.H.摩根(1932)就嘲笑过进化论者对这一问题的种种推测。他认为答案非常简单:当个体发生时雄性和雌性组织受到不同激素的影响。他根本没有考虑到雄性和雌性的激素系统为什么不同这个进化问题。他对两性异形在求偶以及其它行为学和生态学上的涵义一概不予理会

另外再举一个例子:受精作用的意义是什么?有些功能升物学家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认为未受精卵是静止的,精子一旦进入卵后发育即行开始(由卵裂显示)。因此某些功能升物学家主张受精作用的意义在于引发发育。进化升物学家则指出,在单性生殖的物种中并不需要受精作用引发发育,因而他们的结论是,受精作用的真正意义在干实现父本和母本基因的重组,这样的重组产生了自然选择所需要的遗传变异性(Weismann,1886)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明显地看出,升物学问题只有在其近期原因和终极原因都得到阐明后才能完满解决。此外,进化原因的研究和通常物理-化学性近期原因的研究同样都是升物学的一部分。研究遗传程序的起源及其随进化历史而变化的升物学与研究遗传程序转译(解码)的升物学(即对近期原因的研究)都是同等重要的。Juliusvon Sachs,Jacques Loeb以及其它一些机械论者认为升物学是完全研究近期原因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生物学的哲学问题

海云青飞:当我向人介绍自己时,会说自己是哲学家,考虑到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可能没有加 最伟大 三个字。我说的哲学家并不是多数人以为的偏理论的哲学家,如果那样就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了。真正的哲学应该是科学之上的哲学,或者说就是科学本身,但是我说自己是科学家的话,别人又会有疑问,什么科学家

现在都2019年了,无论是哲学还是升物学或者物理学,都该升级一下了。目前为止,除了海云青飞,没有一个升物学家知道什么是意识。恩斯特·迈尔说:

就意识而论,它是无法下定义的。根据某些评议标准,甚至低等无脊椎动物也有意识,而且就连原生动物在其回避反应中可能也有。至于是否要沿下去追索到原核升物(如磁细菌)这就完全是个人的兴趣了。总而言之,意识这个概念甚至近似的也无法下定义,因而详细研究它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我看来,2019年的人类社会,在许多方面的认识还是空白态,连什么是意识都没有人明白,实在可惜、可叹

什么是意识

理解意识需要有点物理学的基础。在物理学的世界,一切是人类肉眼不可直接看见的无形无相的波,很多的波互相干涉,所以这个宇宙是由极为复杂的波组成的。但是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是波,这是怎么回事?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感觉中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感觉而已,我称之为画面,提示我们的感知类似于画那样只是对实体的主要特征的勾勒

我们的身体是历史画面中最有用部分的固化,我们的意识主要是后天的画面。这样一解释,是不是极其的简单,意识有什么难以解释的呢,升物学连意识是什么也不知道,只能回避,恐怕不能叫升物学吧

升物学和人类的价值观有关

在物理学的世界,物理规律是平权的,也就是同样规律适用于宇宙各处,这样看来物理世界是个平等的世界,现代的西方社会也十分讲究平等,包括分配资源的机会的平等和触犯法律时受到的惩罚的平等

平等是个比较玄学的词语,平等的意思可能是不平等,也可能是平等,这使人想到有人在网上问别人:为什么在汉语中1倍和2倍表达同样的意思

在物理世界,平等只有一个意思,物理规律在地球上和月球上是平等的,这不是说地球表面的引力和月球表面的引力一样,而是说引力规律同时适用于地球和月球,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把这种平等叫作事实平等

如果谁要说地球表面的引力和月球表面的引力是一样的,因为物理规律是平等的,这种说法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同意。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把这种平等叫作形式平等,形式,指的是流于表面化的,把复杂事物不恰当的简化

恩斯特·迈尔说:

当今流行的社会和政治观念结构是当西方人的思想大部分是受科学革命的思想(即基于物理科学原则的一套思想观念)支配时形成并被采纳的。这对升物学和人类都是一场悲剧。它包含本质论思想并与此相关联的,深信一个门类中的成员的基本同一性(一致性)。虽然18世纪的思想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和阶级特权的革命,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民主观念也部分地来自上述物理主义的原则。其结果是,民主可以被解释为不仅主张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也主张在各个方面的本质论的同一性。这种观点表现在“所有的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这一提法中

西方的平等主要体现在一人一票的选举,每个人拿到的选票的权重是一样的,这类似于说地球表面的引力和月球表面的引力一样,如果说西方的民主观念部分地来自物理主义的原则,那么这个物理主义应该是假物理主义

物理规律是规律的描述,具体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所以月球的引力要依据月球的情况进行计算得出,地球的引力要根据地球的情况进行计算得出。光速也是如此,光速在宇宙各处都是不相等的,因为宇宙各处没有两个完全相等的环境

所以,西方的民主和平等只是形式民主,形式平等,和物理学规律的事实平等没有关系。当然,形式平等至少比形式平等也没有要好一些

恩斯特·迈尔说到:

所有的社会改革家,从艾尔维舍斯,卢梭,欧文到某些马克思主义者(不包括马克思本人),都接受了洛克的观点,即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tabula rasa),在这张白纸上可以写各式各样的字。因此,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教育,就可以从任何一个个人造就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因为所有的个人的潜在性能全是相同的。

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在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这样的整体观者看来,人生下来并非白纸。身体是历史画面最重要部分的凝聚和固化,怎么可能是白纸呢,而意识主要由后天的画面组成,人生下来后天意识基本是一张白纸 是可以说的。意识和身体都由画面组成,就画面的数量来说,组成身体的画面的数量比意识大无数倍,任何时候,身体都影响着意识

如果能搞清楚物理学和升物学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那么自然可以对人类社会有正面的引导作用,可惜的是目前来说人类对物理学和升物学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2.9 升物学的新哲学

现在已经很清楚,升物学需要有一种新的哲学。它应当包括并且综合功能升物学的控制论——功能-组织结构的观点,以及进化升物学的种群-历史程序-独特性-适应的概念。虽然这种新哲学的基本轮廓是清晰的,但在目前它还只是有待完成的宣言似的东西,并非成熟的概念体系。它在批判逻辑实证论、本质论、物理主义和还原论上是毫不含糊的,然而在其主题方面却又犹豫趑趄不前。近年来就此写过文章的一些学者如壬席,辛普森,Mainx,与 Ayala-Dobzhansky合作的学者,以及升物学哲学家(如Beckner,Campzell,Hull,Munson等)则不仅仅在着重点上,而且在某些基本原则上(例如对突现论的态度)彼此的看法都很不一致。但是这种情况现在已有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很多对此有远见的学者已放弃了过去的极端观点;他们之中没有人接受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力论,也没有人支持解释性还原论。随着升物学的新哲学的边界已明确地标出,在不久的将来取得真正的综合是完全有希望的

科学哲学家当涉及升物学问题时常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悟性(理智)、意识和生命这样一些问题上。我认为他们是在自找不必要的麻烦。就意识而论,它是无法下定义的。根据某些评议标准,甚至低等无脊椎动物也有意识,而且就连原生动物在其回避反应中可能也有。至于是否要沿下去追索到原核升物(如磁细菌)这就完全是个人的兴趣了。总而言之,意识这个概念甚至近似的也无法下定义,因而详细研究它是不可能的

海云青飞:升物学连最基本的意识这个概念都要回避,可见升物学处在多么原始的发展阶段

就“生命”和“理智”这两个词而论,它们只不过是活动的具体化,并不是实体的独立存在。“理智”指的并不是物而是思维活动;由于思维活动普遍地出现在动物界(这要看怎样给思维下定义),因而可以说有机体只要有思维活动(过程)就有理智。同样,“生命”只是生存(生活)过程的具体化。生存的评议标准可以提出来,也可以被采纳,然而在活的有机体中并没有作为独立的“生命”这样一类的东西存在。将“生命”类似于灵魂那样而赋予单独存在的确是太危险(Blandino,1969)。避免使用那些将过程具体化的名词大大有利于对升物学所独具的现象进行分析

升物学独自的哲学的逐步形成,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早期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当时对升物学的事实了解很少,而且不确切或错误的概念很流行。这可以用康德的升物学哲学作为例子来说明。康德并不了解升物学的题材必须首先由升物学家本人(通过科学!)整理清楚。例如按因果关系解释林奈的等级结构就是系统学家的任务(这任务由达尔文通过他的共同祖先学说完成的),阐明适应的起源而又不求助于超自然力量是进化论者的任务(已由达尔文同华莱士按自然选择学说解决)。一旦有了这些解释,哲学家才有可能开展工作。他们确实这样做了,然而遗憾的是(就全体来说)是和达尔文作斗争并支持升物学上有错误的学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也就是说现在还有像Marjorie Grene,HansJonas等人的著作

我认为应当公正地说,像壬席, Waddinston,辛普森,Bertalanffy,Medawar,Ayala,迈尔,Ghiselin等这些升物学家对升物学哲学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老一代的哲学家,包括Cassirer,Popper,Russell,Bloch,Bunge,Hempel1,Nagel。只有最年轻一代的哲学家(Beckner,Hull,Munson,Wimsatt,Beatty,Brandon)最终才得以摆脱已废弃的升物学学说的羁衅,如“活力论”,“定向进化论”,“骤变进化”,“二元论”或“实证还原论”学说。人们只需要读到在其它方面是如此卓越的一位哲学家E.Cassirer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一文的论述就会认识传统的哲学家要了解升物学问题是多么困难。为了解脱他们,应当说升物学家也负有责任,因为他们对升物学的一些概念性问题没有作明确的分析。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作为升物学哲学的基础应当包含哪些原则或概念?这很不容易详尽说出,但是根据前面的讨论很明显地可以指出:

(1)充分了解升物有机体不能单靠物理学和化学的学说;

(2)必须充分考虑有机体的历史性本质,特别是它们具有从历史上获得的遗传程序;

(3)在大多数等级(结构)层次(从细胞开始)的个体都是独特的并形成种群,个体的变异是其主要特征;

(4)有两类升物学,功能升物学提出近期原因的问题,进化升物学提出终极原因的问题;

(5)升物学的历史由概念(的建立)来支配,并且为概念的完善化、修正和偶尔的废弃所左右;

(6)升物有机体的构型复杂性( patterned complexity)被等级结构组成,等级结构较高层次具有突现特征;

(7)观察和比较是升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具有同等的科学性和启发性;

(8)坚持升物学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支持活力论、定向遗传论或其它与化学或物理学定律相矛盾的学说

升物学的哲学必须包括一切主要的升物学特有的概念,不仅是分子升物学,生理学和发育(发生)学的概念,还包括进化升物学的概念(如自然选择、总适合度、适应、发育、世系),系统学概念(如种,阶元,分类),行为升物学及生态学概念(如竞争,资源利用,生态系统)

在这里我甚至还可以加上几条“戒律”(don'ts)。例如,升物学哲学不要在还原论上浪费精力。它也不应当采用现成的物理学哲学作为自己的出发点(看到这方面的一些有名著作很少涉及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特别是升物学的研究实践,未免令人泄气)。考虑到定律在大多数升物学学说中不起什么作用,因此升物学哲学不应当把注意力专注在定律上。换句话说,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不受约束的升物学哲学,它和活力论以及其它非科学思想观念,物理主义的还原论(它不能正确对待升物学现象和系统)都不沾边

升物学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C.P.Snow在他的一篇有名文章中谈到,在科学和人文学之间存在着无法沟通的隔阂。关于他提到的物理学家和人文学者之间的信息沟(communication gap)的确存在,但是在物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鸿沟。不仅如此,甚至在功能升物学与进化升物学的代表人物之间也严重地缺乏信息交流。此外,功能升物学和物理科学相仿,也很重视定律、预测、定量和计量以及升物性过程的功能方面。而在进化升物学中则特别重视性质、历史性、信息、选择值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和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有关,但与物理学关系甚少。因此有人将进化升物学看作是物理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之间的桥梁也并不是毫无道理

Carr(1961:62)将历史和科学加以比较后认为历史与一切科学在五个方面不同:(1)历史专门研究独特的事态,科学则研究一般的事态;(2)历史从不教训人;(3)历史不能预测;(4)历史必然是主观的;(5)历史(和科学不同)包括宗教与道德问题。这些区别只适用于物理科学。以上(1),(3),(4),(5)项对进化升物学也大体适用,而且Carr也承认在这些之中(例如第二项)也不全然适用于历史。换句话说,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明显断裂并不存在

科学对人及其思想的影响一直有争议。哥白尼,达尔文,弗洛伊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是勿容置疑的。过去几百年中物理科学主要是通过技术发挥影响。Kuhn(1971)认为一位科学家要真正地对人们的思想发生影响,他必须首先被一般人(门外汉)了解。不管某些数学物理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和玻尔)多么有名气,“就我所知,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对科学领域之外的思想发展有过什么影响,充其量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间接影响。”Kuhn的看法是否正确且当别论,然而可以肯定某些科学家对理解力强的门外汉的思想影响要比对其它人更多。这很可能取决干科学家的研究主题是否和一般人所直接关心的问题以及关心的程度有关。因此升物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有关的学科很自然地比物理科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要大得多

在科学兴起之前是由哲学家负责(姑且如此说)促进认识世界的任务。自从19世纪以后,哲学日益退缩到研究逻辑学和科学的方法论上,放弃了原先它所一直专心致志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的广大阵地。不幸的是,这片阵地实际上大部分变成了无人地带,因为当时大多数科学家为探索自己的专门研究而感到心满意足,根本不去考虑他们自己的研究结果会怎样影响到人们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认识论的问题。另一方面,哲学家又感到科学发展如此迅速,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难于跟上,从而转向研究琐碎或玄妙的问题。科学家和哲学家联合作战双方受益的极好机会并没有被抓住而轻易地放过了

升物学和人类的价值

人们有时常说科学和宗教的说教大不相同,科学是非人格化的,超然的,不受感情支配的,从而是完全客观的。这对物理科学的大多数解释来说可能是十分正确的,然而对升物科学的多数解释就并不全然正确。升物学家的发现和学说往往和我们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相冲突。例如,达尔文的老师塞吉威克(Sedgwick)就曾强烈反对过自然选择学说,因为它暗示了神所设计的论据将被否定并对世界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也就是说,据他看来,上帝将从对世界的秩序和适应的解释中被搬掉。升物学学说确实常常是充满价值观念的。这可以拿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个学说将人从在宇宙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上拉了下来。最近关于“智商”(IQ)是否由遗传决定并且在多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的争论(特别是和种族问题联系起来)以及关于社会升物学的争论都是恰当的例子。在所有这些情况中冲突都发生在某些科学发现或对这些发现的解释和某些传统的价值体系之间。不论科学研究是多么客观,它的发现所导致的结论往往是充满价值观念的

文学评论早就觉察到某些科学家的著作对小说家和散文家的影响,并且通过他们自由随便地影响公众。18世纪探险家带回国的关于异域原始土著人民的幸福与天真无邪的报导,尽管是荒诞的,却大大影响了十八、十九世纪的作家,最后影响到政治意识形态

当今流行的社会和政治观念结构是当西方人的思想大部分是受科学革命的思想(即基于物理科学原则的一套思想观念)支配时形成并被采纳的。这对升物学和人类都是一场悲剧。它包含本质论思想并与此相关联的,深信一个门类中的成员的基本同一性(一致性)。虽然18世纪的思想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和阶级特权的革命,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民主观念也部分地来自上述物理主义的原则。其结果是,民主可以被解释为不仅主张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也主张在各个方面的本质论的同一性。这种观点表现在“所有的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这一提法中,它和下面的说法大不相同:“所有的人有相同的权利并且在法律面前平等。”

任何人只要相信每个个体具有遗传独特性,他就会承认这样的结论:没有两个个体生下来就是平等的

当进化升物学在19世纪兴起后,它论证了这些物理学原则并不适用于独特的升物个体、异质种群和进化系统。然而由物理主义和反封建主义融合而成的意识形态通常被称作民主(从来没有两个人对民主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它在西方世界招摇过市肆行欺骗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就连最含蓄的批评(就像我在这里所写的几段话)通常也毫不宽容地被拒绝。民主观念与进化思想都高度重视个人或个体,但两者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上则有很多方面不同。近来关于社会升物学的辩论就是一个可悲的例证,它说明当一位科学家的言论触犯了政治教条时我们社会中的某个集团所显示的偏狭与固执。Orwell(1972)说得好:“每个时期都有一种正统观念,即认定一切思维正常的人会毫无疑义地加以采纳的一套思想观念。它并不严格地禁止说这说那或说别的什么,但是可以讲“不合时”(“not done”)。任何人向流行的正统观念发起挑战就会发现自己被非常有力地压制住。一种真正非时新的意见几乎从来就没有公平的发言机会,无论是在一般的报纸上还是在学术性刊物上。”我想,对于这种毫不宽容的状况,科学家并不是毫无责任的

所有的社会改革家,从艾尔维舍斯,卢梭,欧文到某些马克思主义者(不包括马克思本人),都接受了洛克的观点,即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tabula rasa),在这张白纸上可以写各式各样的字。因此,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教育,就可以从任何一个个人造就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因为所有的个人的潜在性能全是相同的。这就使得欧文(Robert Owen,1813)认为“通过精心的训练,世界上任何一个阶级的婴儿都可培养成其它阶级的成员。”由于阶级是按社会经济地位划分的,所以欧文的看法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将之扩展到个人并像行为学家John B. Watson那样用极端的形式表达出来那就很成问题。无怪乎抱有这种乐观态度的人对人类孪生子女的遗传特性研究和养子养女问题研究的结果感到沮丧不已

由系统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行为升物学所论证的任何物种(包括人类)没有两个个体完全相同的这一结论,在虔诚地信奉人类平等这一原则的人们中间引起了深切的关注。正如Haldane和Dobzhansky曾经指出的那样,这种进退两难的窘境可以通过为平等下一个与现代升物学的发现相协调的定义来避开。每一个人应当在法律面前平等并享有均等的机会。然而考虑到他们在升物学上的不平等,为了保证有均等机会,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环境(如各种教育机会)。自相矛盾的是,忽视升物学非同一性的“同一论”——当它履行均等机会的理想时——正是民主的最凶恶敌人

升物学具有一种令人敬畏的责任。它曾协助冲破了传统的信念和价值体系是无可否认的。启蒙运动的很多最乐观的看法,包括平等和十全十美社会的可能性,最终却是(虽然是很下意识地)物理神学的一部分。是上帝创造了这样一个近乎完美无缺的世界。当对上帝作为设计者的信仰破灭后,对这样一个世界的信念也注定是要崩溃的。因而Sedgwick的悲哀是确有其事。失去了对上帝的信奉就形成了一个存在的真空(existential vacunun)和一个未解答的关于生命的意义的问题。自从启蒙运动以后,著名的思想家都强烈地感到升物学不应当仅仅是传统价值(观)的破坏者,而且也是新的价值体系的缔造者。实际上所有的升物学家都是信奉宗教的(就宗教这个词的更深意义来说),虽然是一种没有上天启示的宗教(赫胥黎就这样称呼它)。未知和可能不可知灌输给我们一种谦虚和敬畏的观念或意识,但是许多试图用信仰人代替信仰上帝的思想家走入了歧途。他们把人定义为自我,个人的自私,并提倡自私观念和利己主义。这些不仅不能带来幸福,而且从长远来看显然具有破坏性

当然,把人仅仅看作是一种升物,也就是说,人不是别的什么,不过是一种动物,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简单而且很危险。由于他的很多特性,人能够发展文化,并将所获得的信息,以及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规范传给后代。因此,完全基于对低于人类的升物的研究来估价人就只会得到非常片面的、非常错误的关于人的概念.然而对动物的研究为我们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不少非常重要的知识,即使这些研究没有揭示更多的东西,它们也显示出人和最接近的猿猴在某些特征上是多么不同

如果不把人定义为个人的自私或者仅仅是一种升物,而是将之定义为人类,就有可能出现一种完全不同的伦理学和意识形态。这将是一种能和要求“改善人类”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完全不矛盾又和升物学的新发现相容的意识形态。如果采纳这种办法,则在科学与最深刻的人的价值之间将不再有任何矛盾或冲突(Campbell,1974:183-185;Rensch,1971)

这种处理办法乍看起来将和总适合度原则相矛盾。然而有两个理由可以表明并非必然如此。首先,在这个新人类的无名社会中,这个社会将会贡献其本身的总适合度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服务。其次,人是一个独特的物种,其中大量的文化“遗产”已经加进到升物性遗传中,这种文化遗产的本质能影响达尔文的适合度。这种相互作用过去很少被关心达尔文主义对人类进化影响的学者予以充分考虑。我个人认为总适合度、文化遗产以及健全完善的伦理学之间的表面矛盾是能够解决的

生物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第三章 变化中的升物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理性背景

在撰写一本科学思想史时需要把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分成几个主要问题,然后再按时间追踪每个问题的演变或发展。这种严格按论题处理的方式有其优点,然而它将每个问题和当时科学中的其它问题隔离开,同时也脱离了那个时期的整个文化和理性背景。为了弥补这一严重缺陷,我在这一章中把升物学作为一个整体扼要地介绍其简史,并试图把它和当时的理性背景联系起来。在以后的各章中对升物学的个别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应当以这一章的总览为衬托进行学习。在这一章中还要将有关问题和功能升物学(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行为学)适当地联系起来,因为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包括功能升物学的内容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本身的“气质”(“mood”)或概念给构,虽然它并不是始终如一的,却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思想和行动。公元前四、五世纪的雅典文化,中世纪的多数世俗观念以及17世纪的科学革命都具有十分不同的理性背景。然而如果认为任何时代一直是由某一模式的思想,即意识形态或解释体系,支配着并且最后被一种新的、往往是大不相同的概念结构所取代,那就是错误的。例如18世纪中林奈和同时代的布丰在理性概念结构上就完全不同。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传统可以并存,同时各自的拥护者在工作中也互不通气。例如19世纪后半期,奠基于本质论之上的物理学家的实证论和博物学家的达尔文主义同时共存,后者以种群思想为基础并提出适应问题,这些问题在实证论者的物理学家看来是毫无意义的

古代生物学的发展

古代人类的升物学观念

海云青飞:史前人类都是博物学者,这很容易理解。史前食物不丰富,人们需要需很长时间采集食物,并且采集食物的种类非常多。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主动了解自然环境,仔细观察数百种的可能可以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给这些食物命名,记忆这些这些食物生长特点,食用方法,口味,并且互相传授经验。相比于现代人说,史前人类都是博物学家

史前人类者是天然的整体观者,这对于现代的学者可能难以理解

恩斯特·迈尔说:

世界上所有的原始人几乎全都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活”的,甚至岩石、山脉,天空都有神灵。神的威力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也是活跃的并具有创造力。犹太教以前的各种宗教都或多或少是泛灵论(animism),它们对待神的态度和犹太教的一神论完全不同。古代人对世界的解释是信仰泛灵论的直接结果。

为什么史前人类会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活”的?这就和整体观有关了

成为整体观者有二个前提:直立,没有私有财产。直立扩大了空间视角,增加了脑容量;没有私有财产则从心理角度扩大了空间,使人可以承载更多的事物

史前人类以部族的形式生活,成员之间互相非常了解,收获的食物公平分配,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他们甚至没有 你的,我的 这样的概念,对于拥有很多私有财产并且也不够直立的现代人来说是很难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的

史前人类的一个部族就是一个整体,每个成员都为整体的利益而奋斗,一个部族就像是一个整体的巨人,这使得他们天然地习惯于具有整体观,他们不但默认把部族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也默认把自然环境当作他们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自然是他们的身体的扩展。这不是说他们认为自然界到处是现代宗教信仰者所信奉的神,而是他们认为自然界和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我们研究史前时代,不能把现代的概念带到古代,而是自己进入史前体悟他们的世界

史前的整体观坠落以后,就是荷马和海希奥德的伟大希腊史诗生动描绘的早期希腊的“多神论”,即使这样多神论还是比近代的“一神论”宗教要好得多。恩斯特·迈尔所说:

如看来这种多神论有利于哲学和早期科学的发展。因为对希腊人来说,没有一个唯一的全能的上帝和“天启的”圣经就使得他们可以考虑自然的原由而不致亵渎神灵。同时也没有像巴比伦,埃及、以色列那样的强大的僧侣阶层,这个阶层垄断了关于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思考。因此在希腊没有什么东西阻止不同的思想家对这些现象作出不同的结论或解释

升物的出现是物理宇宙的大升级,这个大升级才刚刚开始,存在的问题很多,我们这样升物存在的意义是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人形神宗教的存在就会压制人对宇宙的主动探索,使人类存在的合法性降低。人形神宗教的存在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至少有一个用处,就是提示我们宇宙或许是个整体。如果人类能够主动向整体观靠拢,那么宗教就真的是什么用处也没有了



3.1古代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一切原始人都是热心的博物学者,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的生存有赖于对自然的了解。他们必须认清潜在的敌人和生计的来源,他们关心的是生和死,疾病和生育,“精神”以及人和其它升物的区别。世界上所有的原始人几乎全都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活”的,甚至岩石、山脉,天空都有神灵。神的威力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也是活跃的并具有创造力。犹太教以前的各种宗教都或多或少是泛灵论(animism),它们对待神的态度和犹太教的一神论完全不同。古代人对世界的解释是信仰泛灵论的直接结果。(Sarton,1927—1948;Thorndike 1958—1960)

有理由相信在这原始状态之后早期的科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除了一些医药传说而外,由于缺乏资料我们对希腊文化以前的其它文化中有关升物学方面的知识一点也不知道。也没有证据表明古代曾有人试图将所收集到的事实作出解释说明

荷马和海希奥德的伟大希腊史诗生动地描绘了早期希腊的“多神论”,它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一神论”呈鲜明的对比。看来这种多神论有利于哲学和早期科学的发展。因为对希腊人来说,没有一个唯一的全能的上帝和“天启的”圣经就使得他们可以考虑自然的原由而不致亵渎神灵。同时也没有像巴比伦,埃及、以色列那样的强大的僧侣阶层,这个阶层垄断了关于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思考。因此在希腊没有什么东西阻止不同的思想家对这些现象作出不同的结论或解释

就希腊的升物学来说,我们可以列出三种主要的传统:

  • 第一种是博物学传统

    这个传统以对当地动物和植物的了解为基础并可远溯到前人类阶段。这类知识由口头语言从一代传给下一代,并且可以充分肯定由亚里斯多德的动物志以及Theophrastus关于植物的著作所提供的仅仅是这类知识的极小一部分。关于野生动物的知识在各种文化中都由饲养家畜的经验作了极有价值的补充。家畜家禽的个体行为、生、老、病、死以及其它一些升物学现象比野生动物要容易观察得多;而且由于动物的生命现象和人类相似,这就促进了比较研究。这对于以后的解剖学和医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第二种希腊传统是哲学

    导源于爱奥尼亚哲学家Thales,Anaximander,Anaximenes及其信徒的希腊哲学对自然现象采取了完全新的观点,他们将自然现象和自然的原因和来源联系起来,而不是将之委于灵魂、上帝以及其它的起自然物。他们在探索一种能说明很多不同现象的统一概念时往往提出某种终极原因或要素(其它一切事物皆由之产生、如水、空气、土地以及其它无可命名的东西都被称为要素)。这些爱奥尼亚哲学家显然汲取了巴比伦人和其它近东文明地区的知识和成就并采用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特别是对非生命现象的解释。爱奥尼亚人对升物起源的推想并没有产生长远的影响,比较重要的倒是他们对人体生理的一些看法。爱奥尼亚学派的真正重要意义在于象征了科学的兴起,也就是说他们探索了自然现象的自然原因

    哲学思想的中心,随后于公元前六、五世纪转移到希腊在西西里岛和南部意大利的殖民地,其间最著名的人物是毕达哥拉斯,Xenophanes,Parmenides,Empedocles。毕达哥拉斯以其对数和量的重视创立了一种强有力的传统,它不仅影响了物理科学,也影响了升物学。Empedocles较其先行者似乎更关注升物现象,然而他的著作并没有保存下来。目前我们只知道他提出了四种要素:火、空气、水、土地。按照他的意见,整个物质世界是由这四种要素按不同组合构成,由于组合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均质性和异质性。关于四种要素的信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关于均质性和异质性的问题在十九世纪又被动物学家冯贝尔(K. E. von Baer)及哲学家斯宾塞提起

    在随后的年代中兴起了两个著名的哲学学派:一个是赫拉克利特(Heracleitus)学派,强调变化(“世间万物不断变化”);另一个是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学派(他本人是原子论的创导者),强调原子的恒定不变性,而原子又是一切物体的最小组成单位。看来德谟克利特写过许多关于升物方面的著作(虽然流传甚少),亚里斯多德的某些思想被认为是由他那里汲取来的。德谟克利特首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原子的结构,自然现象,特别是升物界的现象,究竟是纯粹机遇还是完全按必然发生的?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在哲学家之间引起了分歧,而且从此以后机遇或必然一直成为哲学家争论的主题之一(就在前几年Monod(1970)还用它作为他写的一本著作的书名)。两千多年以后达尔文指出并不是只有机遇与必然这两种选择自由,自然选择的两步过程就避免了德谟克利特的两难困境

    这些早期的希腊哲学家早就认识到一些日常的生理现象如运动,营养,感觉,生殖等等都需要加以解释。使现代的学生感到奇怪的是希腊哲学家们竟然认为只要专心一意的思考就能够对上述现象分别作出解释。应当承认,在他们生活的时代这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法。随后情况慢慢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实验科学开始从哲学中解放出来的时候

    单纯通过哲学思考提供科学解释的传统延续了很久,它对十八、十九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不利影响,引起了Helmholtz尖锐地批评哲学家的专横霸道。这些哲学家对他的实验发现拒不接受仅仅是因为这些发现和他们的演绎推理不符。本质论哲学家排斥达尔文学说所采取的也是这种态度。然而古希腊演绎推理的哲学方法有利于提出一些过去从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并使这些问题的提法更准确更系统化,因而为纯粹的科学研究方法扫清了道路,进而最终代替了哲学化(哲学推理)

  • 第三种古代传统是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升物医学传统,它和上述的博物学传统及哲学传统并存

    升物医学传统发掘了大量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与学说。这些知识进而由亚历山大的Herophilus,Erasistratus以及盖伦(Galen)及其学派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和生理学再度兴起的基础,特别是在意大利学派中。对人体解剖和人体生理的研究是亚里斯多德以后直到18世纪升物学的注意焦点。然而就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哲学的发展在西方思想的整个领域内远比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具体发现更为重要

柏拉图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这两位希腊哲学家对随后科学发展的影响较之任何其它的人都更重大。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对几何学特别感兴趣,这对他的思想有巨大影响。他观察到一个三角形不论它的三个角是怎样组成的总是一个三角形,不连续地不同于四边形或其它多边形,这构成了他的本质论思想的基础。本质论是与升物学很不相容的一种哲学。升物学经过了两千多年才在达尔文的影响下摆脱了本质论的羁绊。由于柏拉图的思想着根于几何学,所以他很少运用博物学的观察方法一点也不奇怪。他在他的著作《蒂迈欧篇》(Timaeus)中公然宣称通过感官观察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只能求得眼睛视觉的享受。他特别重视灵魂和设计(造物主,demiurge),这样,就通过新柏拉图主义者和基督教教旨发生了联系,后者直到17世纪一直统治着西方人的思想。柏拉图在哲学史上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我必须说对于升物学他却是一场灾乱。他的不合宜的概念对升物学产生的不利影响达几个世纪之久。现代升物学思想的崛起部分地是由于从柏拉图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结果

就亚里斯多德而论,情况就大有不同

亚里斯多德

在达尔文之前没有一个人比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对我们了解升物界作出的贡献更多。他的升物学知识很广博,知识来源也很广泛。他在少年时期曾当过医师的学徒,后来又在勒斯波斯岛居住过三年,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海洋升物。升物学史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得从亚里斯多德开始。他是将升物学分门别类的第一个人,并为之写出了专门著作(如动物分类,动物繁殖等等),他首先发现了比较法的启发意义并理所当然地被尊称为比较法的创始人。他也是详细叙述很多种动物生活史的第一个人。他写出了关于生殖升物学和生活史的第一本书。他特别注意升物多样性现象以及动植物之间的区别的意义。虽然他没有提出正式的分类(法),但是他按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而且他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两千年后林奈的分类更合理。在生理学上他大都采用了传统观点因而并不出色。和他的前辈比较起来,他是一个坚定的经验主义者。他的推论总是植根于他过去的观察。他在《动物繁殖》(Degeneratione animalium 760b28)一文中曾明确表示从感官所得到的信息(知识)是首位的,超过理智思考所能提供的信息。在这一方面他和经院哲学家中的亚里斯多德派完全不同,后者认为单凭推论就能推论出一切问题

亚里斯多德的显著特点是追究原因,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怎样”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什么有机体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成体?为什么升物界中目的导向的活动和行为如此之多?他清楚地了解仅仅构成躯体的原材料并不具备发展成复杂有机体的能力。必然有某种额外的东西存在,他称之为eidos。和柏拉图所下的定义完全不同,亚里斯多德的eidos是程序目的性原则,在他的思想中这词所表示的意思和现代升物学家的遗传程序所表达的完全一样。和柏拉图相反,柏拉图认定有一种外在的力量用来解释自然界的秩序,特别是它的趋向于复杂化和达到目标的倾向,而亚里斯多德则认为自然物按本身的性质而行动,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作用过程或过程的表现。由于任何过程都有目的,所以他认为对目的的研究是研究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亚里斯多德来说,一切结构和升物性活动都有其升物学意义,或者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有其适应意义。亚里斯多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释这些意义。亚里斯多德的“为什么”问题在升物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什么?”是进化升物学家在其研究中所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

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性质有四种设想:

  • (1)持续时间短的静止世界(犹太-基督教创造的世界)
  • (2)持续时间无限的静止世界(亚里斯多德的世界观)
  • (3)循环变化的世界,鼎盛时期与衰败时期交相更替
  • (4)逐渐进化的世界(拉马克,达尔文的观点)

亚里斯多德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从而排除了进化的观点

亚里斯多德的先进思想只是近几十年才得到充分肯定。他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之所以声名狼籍有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托马斯主义者奉他为他们的权威哲学家,后来当经院哲学声誉扫地时,亚里斯多德也就自然地跟着倒了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十六,十七世纪科学革命时期中几乎全部着重点都放在物理科学上。由于亚里斯多德发展了著名的升物学哲学,同时不幸地认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可以同样看待,人们便将他的升物学思想引用于物理学和宇宙学。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可悲的后果,正如十六、十七、十八世纪中培根,笛卡尔以及许多其它学者一再指责的那样。考虑到亚里斯多德的大部分研究是如此出色,如此富有创造性,这些学者对他的百般非难与嘲讽真是难以令人理解

随着升物科学从物理科学中解放出来的程度,现代对亚里斯多德的重要性的重新评价也随之增长。只是当现在对升物有机体的双重性充分认识了之后才领悟到生长发育和功能的设计蓝图——遗传程序就相当于亚里斯多德所假定的造型因素(formative-principle)。几百年来哲学界和物理学界一直对亚里斯多德这样的一些博物学家的意见充耳不闻,这些博物学家认为为了从娃卵形成青蛙,从鸡蛋变成鸡,就必需要有比物理学定律更多的一些东西(Mayr,1976)。这并不需要任何精灵妖魔,所需要的只是承认复杂的升物系统是具有三十多亿年历史的遗传程序的产物。没有什么东西比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遵从同一法则的荒诞说法更能引起消耗无谓精力的争论。现在还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见识已经波及到大多数哲学家,不过在升物学家中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希腊的三种升物学传统在亚里斯多德之后仍然继续流行。博物学,特别是植物的描述和分类在Theophrastus和Dioscorides的著作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而Pliny(公元23-79)则对动物学感兴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编纂者。升物医学传统到盖论(Galen,公元131~200)时达到高峰,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

亚里斯多德以后的哲学界中,在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噶学派之间产生了分化。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1)及其学派以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为依据,认为万物都由不变的原子构成,原子不停地旋转并随机地相互碰撞。伊壁鸠鲁对升物和非升物世界作出了深思熟虑的唯物主义解释,认为一切事物都经由自然原因发生。就地看来生命是由于无生命物质运动的结果。生命如何表现则取决于构型合适的原子如何装配,他的这种解释是非常现代化的。Lucretius(公元前99-55)是他的追随者之一,也是一位同样毫不妥协的原子论唯物主义者。他们两人都反对亚里斯多德的目的论思想。Lucretius提出了一种理由充分的论点来反对设计概念。此外他还发表过一些论点,这些论点在十八、十九世纪又一再被提及。然而他在批评某些原子论者时又极力为亚里斯多德辩护,这些原子论者认为通过水与火的偶然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狮子和橡树。在这个方面,盖伦同意他的意见

伊壁鸠鲁学派的论点主要是针对斯多噶学派的,后者支持泛神论(多神论)并深信世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被设计创造出来的。按照他们的意见,哲学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秩序,后来自然神学就导源于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不承认机遇是世界的因素之一;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目的,决定论的。他们是严格的人类中心论者,十分强调有智慧的人类和由本能驱使的动物之间的区别(Pohlenz,1948)

Lucretius和盖伦以后一直到文艺复兴,升物学中并没有出现真正有意义的事态。就我所知阿拉伯人对升物学没有作出重要贡献,即使有两位著名的,对升物学极感兴趣的阿拉伯学者Avicenna(980—1037)和Aberrhos(Ibn Rosh,1120-1198)也是如此。不过,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使得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亚里斯多德,这可能是阿拉伯人对升物学史所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其它的贡献则是更间接的。希腊人是伟大的思想家,但并不重视实验。(Regenbogen,1931)。与之相反,阿拉伯人是伟大的实验家,甚至可以说他们奠定了以后兴起的实验科学的基础。然而通向这最后目标的路程极为曲折,炼金术就是最重要的中间站

基督教与生物学

物理规律是宇宙的语言

海云青飞:中国有很多的一神教信仰者,多数人的信仰还是极为原始,现在都2019年了,他们还是相信神创造了天地万物,我只能说,你们信的是2000年前的宗教好吗,你们是2000年前的人穿越到了现代

也有部分年轻的宗教信仰者意识到了一神教和现代社会明显不兼容的地方,他们改称科学的地盘科学管,科学以外的地方上帝管,或者干脆宣称上帝管科学,科学管宇宙

我不喜欢和宗教人士辩论问题,根本不在一个维度,完全无法交流。有时闲得无聊,我也会和人随意辩论一下宗教,有一次,我曾这样说:

你不能不承认,我们这个宇宙是严格按照科学的规律在运行,宇宙又是上帝创造的,那就可以认为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上帝的语言,上帝没有必要使用人类的语言是不是,而且通过科学规律认识、了解上帝是直接的方法,其他方法是间接的方法,当然是直接的的方法好了

我上面的说法类似于自然神学,我和宗教人士交流只能这么说,如果完全按照我的观念去说,他们显然是听不下去的

为什么升物学的发展滞后于物理学

恩斯特·迈尔说到:

中世纪后期逻辑学,宇宙学及物理学出现了令人注目的复苏(Crombie,1952),其学术水平之高只是近几十年才得到重新评价。对比之下,升物学仍然处于蛰伏期。受到重视的只有与医学和人类升物学有关的问题而对其后几百年和现代升物学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生命现象的更深入研究则无人问津_)……关于机械科学复兴和中世纪以后升物学的复苏之间的时间滞后现象迄今仍然没有恰当的分析和解释

恩斯特·迈尔这个疑问也许只有整体观者能解答。彻底的整体观认为宇宙是个精密协动的整体,这句简短的话包含多个层次的含义:

  • 宇宙是个整体
  • 宇宙的各个部分通过空间的波动互相联系
  • 上条意味着宇宙各个部分的运动是十分精密的协动

整体观要求的联系起来看问题就包含在上面第二条里。

中世纪后期物质界的科学得到了令人注目的发展,升物学却相对滞后,这是为什么呢?很多的时候,整体观者根本不用苦苦思索就很快得到非整体观者想破脑袋也不知道的答案。人的行为特征和人的生理特点直接相关。人类的祖先直立行走以后,视角得到扩大,可以看得更高更远,与此同步脑容量增加,会考虑更长远的事情。视角扩大即画面增大,增大的画面几乎全是外部物质界的内容,而画面中人类自己身体部分和直立行走以前并没有相差太多,因为增大的画面主要是物质界,所以人类直立行走以后物质界科学的发展 总是 快于升物界的科学,要注意,我说的是 总是

如果你是个物理爱好者,你就会知道,现代的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对于普遍人来说不可思议的地步,相对论,量子力学,科学界只知道神奇现象的存在,却不能理解,以至于宗教也想要插一脚胡乱解释一番。物质界科学突飞猛进的同时,相比之下升物学连意识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升物学家绝望之下已经自觉回避研究意识了,更不用说没有人关注人类自身的进化

人为什么必须要睡觉,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人的画面内容的不均衡,人的画面以物质界的内容为,以向外为主(人看不见身体内部),睡觉时关闭外向的画面可以调节画面的平衡



3.2基督教的世界观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基督教征服了西方以后,关于一个永恒的,基本上静止的世界的希腊观念就被一个完全新的观念代替。基督教神学是由上帝创造世界的概念支配的。根据圣经,世界是新近创造的,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都包含在圣经中。这种教条排除了提出“为什么”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或者说挖掉了任何进化思想的着根处。由上帝创造的世界,正如莱布尼茨后来所说的,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完美的”。人对自然的态度由上帝的旨意约束;上帝的旨意是“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大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纪1:28)自然是从属于人,为人服务的;犹太教或基督教教条中的独一无二的上帝与泛神论者所感受的或佛教信仰所反映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目前对坏境的尊重,对近东的“一神论”宗教来说是异己的,格格不入的

什么是自然神学

就升物学而言,基督教在其发展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称为自然神学的世界观。在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中,有时把自然比作一本书,即基督教圣经的天然对应物。这两本书的等效性表明,作为圣经中天启神学的补充,研究自然应当有自然神学

基督教的自然神学并不是一种新概念。世界的和谐协调以及生命界外观上的完全适应早在基督教兴起之前就使得很多观察自然的人惊讶不已。希腊和希伯来之前两千多年,在埃及古帝国(孟菲斯)中就有人提出自然现象是由超凡智者所设计的。比较明确的神学言论可在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及Xenophon的著作中找到。柏拉图把世界看作是由一个聪明、善良、有理性而又非凡的技师创造的。地球是被设计出来适于升物生存的环境这一思想波斯多噶学派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盖伦也大力支持世界是由造物主设计的概念。但是在自然神学的发展上没有人比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Aquinas)更重要。通过他的著作影响,神学的世界观便成为西方思想界的主导思想。在他的著作(《神学总论》, Summa theologiae)中他根据世界的秩序和协调(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位智慧神指引一切自然事物达到各自的目的)论证了上帝的存在

什么是经院哲学

尽管有自然神学的说教,然而经院哲学时代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仍然是不利的。经院哲学家是理性主义者(唯理论者),他们经由逻辑而不是通过观察或实验判断真理(因而他们的议论罗嗦冗长)。宣传和探索真理是神职人员的特权。总的来说,研究自然事物和经验方法在当时都遭到歧视。经院哲学的主导哲学思想是托马斯主义,阿奎那认为它主要来自亚里斯多德。奇怪的是这种哲学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很容易引起误解。对一位现代升物学家来说,唯实论的最鲜明特点是它无条件地支持本质论。唯名论(nominalism)是经院哲学仅有的另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它强调只有个体真正存在,个体按名称包罗在一起成为门类。在中世纪时唯名论对升物学并没有影响,现在也仍然不清楚它对经验论和种群思想最后兴起是否有过贡献,影响程度如何也不明了


圣经具有绝对权威这种基督教教会的概念在中世纪莫名其妙地被延伸到其它著作上去,特别是亚里斯多德的著作和阿拉伯学者(如Avicenna)的著作。当马有几个牙齿这个问题引起争论时,人们不是在马口里而是在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找答案。中世纪基督教的内向性毫不重视自然界。这种情况到了十二、十三世纪开始有了某些转变。Hildegard(1098—1179)和AlbertusMagnus(1193-1280)曾就博物学写过一些著作,但是和Frederick(1194-1250)的名著猎鹰驯练术(De arte venandi)不能相比,这本书在对鸟类的形态学和升物学研究方面对当时要超前几个世纪。(Stresemann,1975)。Frederick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将亚里斯多德的部分著作译成拉丁文,还是萨勒诺(意大利)医学院(建立于1150年)的监护人,这个学院首次进行了人体解剖

升物学复苏时间滞后的疑问

从萨勒诺开始,欧洲的一些地方先后建立了大学,特别是在意大利(波洛尼亚,帕多瓦),法国(巴黎,蒙玻利埃),英国(牛津,剑桥)。这些学校的背景各不相同,有些是由医学院、法学院或其它学院发展起来的,例如索本(Sorbonne)神学院(建立于1200年左右)后来就发展成巴黎大学。在这些大学中有不少很快就成为经院哲学的中心,它们的存在对西方学术思想究竟是祸是福一直有争论。在某些领域(例如解剖学)中它们最终成为了进步学者的据点。就整个升物学来说,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大学才蔚为升物学研究中心

中世纪后期逻辑学,宇宙学及物理学出现了令人注目的复苏(Crombie,1952),其学术水平之高只是近几十年才得到重新评价。对比之下,升物学仍然处于蛰伏期。受到重视的只有与医学和人类升物学有关的问题而对其后几百年和现代升物学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生命现象的更深入研究则无人问津。有人认为这种漠不关心的情况或多或少地与那个时期对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不得有丝毫怀疑的极端虔诚忠顺有关。然而这不禁又令人想起为什么这一禁忌戒律没有波及到物理学和宇宙学。是不是由于数学的权威性及其对神学的中立性自发地导向物理学和宇宙学,而就升物学而论则缺乏这种可以逐渐扩大作用的开端?虽然自然神学最后提供了这种突破,但直到17世纪才见成效。是不是由于发现了异域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同在相同的天体照耀覆盖之下并与欧洲同样地遵从物理定律,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区系?是不是由于研究生命现象需要提出比研究自由落体更深奥微妙的问题?关于机械科学复兴和中世纪以后升物学的复苏之间的时间滞后现象迄今仍然没有恰当的分析和解释

文艺复兴时期生物学

3.3 文艺复兴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博物学和解剖学发生了新的兴趣。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医学的一部分,而且热心的研究人员又大多都是医学教授或从业医生

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在整个中世纪后半期都很普遍,这反映在草药书的数量上,特别是在Theophrastus和Dioscorides的著作重新问世之后。但是主要由于Brunfels,Bock,Fuehs的植物志才预示了在植物研究中“回到自然”这一运动的到来

海云青飞:药用植物的研究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医的专利,禁止一切古代外国人研究,否则必定上诉到联合国提告侵权:)

旅行的影响最终也使人感到其解放思想的作用。这开始于十字军东征,接着是威尼斯商人的远游(如马可波罗到中国)以及葡萄牙水手的航行,最终反映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上(1492)。这些旅行的决定性成就之一是突然发现了遍布全球的动植物的广泛多样性。这种成就导致了几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出版发行,如Wotton,Gesner,Aldrovondi的博物志,Belon的鸟类志,Rondelet的海洋升物志等等

解剖学是在中世纪医学校中讲授(尤其是意大利和法国),并按一种特殊的书本上的方式;医学教授背诵盖伦,助手(“外科医生”)则解剖尸体的相应部分。这种教学方式很糟糕,教授的讲演和议论完全只是复诵或解释盖伦,并被认为这比实际解剖重要得多。将这套方式完全改变过来的是维萨纽斯(Andreas Vesalius,1514-1564)。他本人积极参与解剖并发明了新解剖工具,最后并出版了附有精彩插图的《人体解剖》(De Humani Cornoris Fabrica。1543)。在这本书中他更正了盖伦的很多错误,然而他本人作出的新发现很有限并且在生理学解释上仍然保留了亚里斯多德的格式。尽管如此,维萨纽斯毕竟开创了解剖学的新时代,从依赖传统教材转变到根据亲身观察。他的后继者,包括Fallopio,Fab-ricius ab Aquadepente,Eustacchi,Cesalpino,Severino,不仅在人体解剖上有重要发现,而且其中有些人对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发展特别重要的是它为生理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应用科学,即工程技术,在文艺复兴时期中为看待事物的全新观点铺平了道路。世界观的机械化(mechanization)在伽利略(1564-1642)及其学生的思想中达到了第一次高峰。在他们看来,自然(界)是受定律制约的运动着的物质系统。运动是一切事物的要旨、核心,而一切事物又必然有其机械(性)原因。伽利略对量化(定量)的重视和强调,表现在他的箴言中:

计量一切可以计量的,无法计量的也应使之可以计量

这就导致了仪器的开发与应用以便确定量;导致了对正常状态的计算以建立普遍规律;并且明确了在科学研究中应当依靠观察和实验而不是依靠权威的片言只语。这就意味着特别要否定亚里斯多德主义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经由托马斯主义者的影响变得如此地具有权威性

对亚里斯多德的责难不仅来自物理学家,也来自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反对亚里斯多德主义上特别积极,也是归纳法的创导者,虽然他本人的升物学学说是完全演绎推理的。培根的伟大功绩在于对权威进行无休止的挑战,并且强调人们的知识的不完全性,这和中世纪认为人们的知识是完全的截然相反

就升物学而言,科学革命最积极的贡献是对研究工作采取了新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完全否定了只靠逻辑探求真理的经院哲学。更加重视实验和观察,即更加重视搜集事实。这有利于运用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而发现自然规律(定律)就是科学家的任务。机械观对升物学的具体贡献甚小,包括哈维测定血液容量(这是他论证血液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某些解剖学家的研究,特别是Giovanni Alfonso Borelli(1608-1679)关于行动的研究。四肢,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最适于进行机械(性)分析

牛顿《(数学)原理》的出版(1687)大大加强了生理学的机械观点(“原理”在数学基础上对整个非升物世界作了机械性解释)。当时以对任何事物按物理学的力与运动来解释最为时髦,对升物学现象作这样的解释虽不恰当却仍然如此解释。例如对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温血现象就用血液在血管中的摩擦来解释并流传150年左右之久。虽然只要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或者对躯体大小像老鼠或鸟一样的两栖动物和鱼的血液循环加以观察就会否定这种看法。这样轻率的物理学解释在十七、十八世纪(甚至到十九世纪)对升物学研究是一种严重的障碍

Radl(1913:viii)很早以前就曾指出,物理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胜利在很多方面对升物学却是一次打击,对一些独特的升物学思想方式也起到破坏作用(直到十九、二十世纪这些思想方式才重新被采纳),如程序目的性(被贬低为寻求最终原因),系统思想,对性质,突现性质以及历史发展的研究等等。所有这些不是遭到反对,讥笑就是被歧视。升物科学家对于物理科学家这类攻击的反应不外两种,一种是按物理学家的语言(“运动和力”)表述升物学过程,另一种是以活力论作避风港以起自然力进行解释。这两种办法都是徒劳无益的。只是到最近升物学家才拥有足够的理智力量建立一种既充分考虑到升物界的独特性,又和化学及物理学定律相一致的解释模式。(参阅第一章)

笛卡尔

在传播机械论世界观上可能没有任何人比哲学家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所作的贡献更大。和柏拉图相似,他的思想受数学影响很深,他最出色的贡献可能是发明了解析几何。他对亚里斯多德的宇宙学的非难既合理而又具有建设性,虽然他的主张最后也没有取得胜利。他将有机体简化还原为一类自动机的意见触怒了哪怕对升物体略有了解的每一位升物学家,因而遇到了激烈的反对。这对立的意见也通常是以同样荒唐的活力论表现出来。法国这个国家既有像从笛卡尔到La Mettrie、Holbach这样一些极端的机械论者。同时又可能是活力论最活跃的中心,这也许并不是偶然的巧合。笛卡尔声称有机体仅仅是自动机,人类和有机体的区别是人有灵魂;他还认为一切科学都必须以数学为基础;以及他的其它一些武断的说法,虽然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却给升物学套上了枷锁,一直到19世纪末期。笛卡尔思想中最薄弱的一环涉及到起源。他认为有机体是由微粒偶然地碰在一起而形成的。这最终意味着应当用盲目的偶然事件的结果来解释自然。这种论点显然是和博物学者所论证的、自然的秩序性以及一切升物的非凡适应性相抵触

关于笛卡尔最令人惊讶的是,尽管他本人否认,他的多数理论结构却是托马斯主义的。他的思想方法可以用他对自己的存在所作的论断充分说明:“我的结论是,我是一个物体,其全部精华在于思想,它的存在既不取决于它在空间的位置,也不依赖任何物质的东西。因此自我,或宁可说灵魂,借助于它我才是我,是和躯体完全不同的,是确实比躯体更容易了解,而且即使躯体不复存在,它也不会不再是它。”(《方法论》,Discourse onMethod,P.4)。他的多数关于生理学的结论不是通过实验或观察而是按演绎法推论而得。和在他以前的柏拉图相仿,笛卡尔是由于他的方法失效才论证了升物学问题不能通过数学推理解决。笛卡尔对随后升物学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法国的影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包括笛卡尔主义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国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对进化思想(例如对拉马克)的漠视和冷遇。从现在看来,特别突出的是为什么笛卡尔及其某些追随者(如布丰)竟然如此幼稚对最简单的纯物理学解释也欣然接受,并作出结论:“一种单独的力(即地心引力)是一切非升物现象的原因,这种力和效结合就产生了有生命的分子,有机体的效能就由这些分子决定”(《哲学文集》Oeuvr,phil,:41)

也许升物学必须通过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笛卡尔的有害无益的物理主义盛行无阻。亚里斯多德的完全正确的论证(升物不能仅仅只按无机物来理解)不幸被经院哲学庸俗化了,它用基督教教条的灵魂取代了亚里斯多德的本意。亚里斯多德—盖伦的生理学如按基督教的灵魂来解释确实在科学上是不能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笛卡尔有两种选择。他或者转回到亚里斯多德的“形式”并重新给它下定义,就像现代升物学家在其遗传程序中那样做的一样,他或者可以完全扔掉基督教的灵魂(就动物而言),并且不用任何东西代替它,这样有机体就只剩下无机物,和其它无机物一样。笛卡尔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显然是任何升物学家都无法接受的,因为他知道升物并不仅仅只是无机物。笛卡尔并不是一个升物学家,因而也并不作如此想。只是当他仔细考虑到人时,笛卡尔才认识到他的论点行不通。然后他就采取了在躯体与灵魂之间的二元论,从此以后这种二元论(笛卡儿早就知道)就一直折磨着我们

机械论世界观的统治并不是绝对的。伽利略学派和笛卡尔学派的极端主张几乎立即就激起了许多相抗衡的运动或动向,其中有两种在升物学史上最为重要:一种是性质——化学传统的兴起,另一种是多样性的研究。这两种运动都部分地植根于科学革命

生理学在16世纪有一种新动向,即注意性质与化学组成而不是运动和力。这种观点在原则上决不是反物理主义的,因为它运用来解释生命过程的概念、定律、机制原先就是在解释非升物界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运动或动向的代表人物有Paracelsus(1493-1541)及其门徒,炼金术士以及通常称为医疗化学家的学派。虽然这种新动向在一开始希望就是不大的,而且还有不少错误,但是从长远看它对升物性过程的解释远比严格机械论具有更持久的影响。Paracelsus既是一个天才,又是一位庸医,他相信巫术和超自然力;他否认希腊传统的四种元素的重要性而代之以具体的化学药品,特别是硫、汞及盐类。他将生命过程看作是化学过程的新概念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传统,并经由J.H.van Helmont(1577一1644)在生理学历史土开创了一个新阶段。在van Helmont的著作中我们看到的是迷信、活力论以及非常出色的观察混在一起的一种奇怪混合物。他新创了“气体”(gas)这个词并对二氧化碳进行了卓越的研究。他确认了胃的酸性和小肠的碱性从而开拓了营养升物学的新研究领域。他将生理学化学化的这种努力通过他的追随者(如Stahl)延续了下来

生物多样性是怎样发现的

3.4 多样性的发现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对一切现象作出机械论解释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科学的统一。物理科学家的抱负或野心是将宇宙间的现象简化还原成最小数量的定律。由于发现了动物和植物的几乎毫无限制的多样性以后,在研究升物有机体方面孕育着一种几乎正好相反的趋势或倾向。草药医生和百科全书编辑人复活了Theophrastus和亚里斯多德的传统,发现并忠实地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升物。越来越多地博物学家投身于自然界多样性研究并发现世界万物远比想像的要丰富得多。上帝的荣耀可由她所创造的万物来研究,从最低等的一直到犀牛和大象

科学革命也不谋而合地为多样性研究创造了条件。各种新仪器的开发制造就是机械化思想的产物之一,其中对升物学家最重要的是显微镜。它为升物学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尽管最早的显微镜只能放大十倍,但这就已经足够显示出完全未曾料想到的活的微观世界的存在,特别是肉眼看不见的水生升物

列文虎克(Anton van Leeuwenhoek,1632-1723)和马尔丕基(Marcello Malpishi,1628-1694)是早期使用显微镜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描述了动植物组织(组织学的开端),并发现了淡水浮游升物,血细胞甚至精子。早期使用显微镜的人的研究特点是单纯地为了发现,发现是一种享受,一种欢乐。他们没有目的地去观察任何可以放大的物体并就观察所见加以描述。在他们的著作中很少能找到升物学学说。顺便说一句,三百年以后,最初使用电子显微镜时也是这样

也就在这个时期发现昆虫是科学研究的很好题材。雷迪(Francesco Redi)于1668年证明昆虫并不是自然发生的产物而是由受精后的雌虫排出的卵发育而成。 Jan Swammerdam(1637-1680)就蜜蜂和其它昆虫作了极其出色的解剖研究。十七,十八世纪对昆虫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博物学家还有Pierre Lyonn-et,Ferchault de Reaumur, de Serres, Leonhard Frisch, Roeselvon Rosenhof。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完全是由于描述所发现的新事物的欣喜心情而从事昆虫研究,哪怕是毛虫有4041条肌肉(Lyonnet,1762。参阅第四章)这样的研究

由于航海家和探险家从世界各地带回了外国的各种各样新奇的动植物,这样就进一步促进了研究升物多样性的热情。柯克船长在一次航行中邀请了博物学家福斯特父子参加。小福斯特影响了亨伯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后者又鼓舞了年轻的达尔文。在海外旅行和探险的时代发生了对外国各种动植物如疯似颠的着迷情景并促使建立了丰富的收藏,如林奈在荷兰,班克斯在伦敦,布丰在巴黎

收藏品的指数式增长引出了当时最紧迫的问题:分类。由切查皮诺(Cesalpino),悌宇列弗(Tournefort),以及瑞(John Ray,关于他的研究工作将在第四章介绍)开始,到林奈(1707—1778)时达到了分类学时代的顶峰。林奈的重要性在其一生中都被抬高到超过从亚里斯多德以来的所有博物学家。然而一百年以后他却被贬低为“返祖”到经院哲学时期的腐儒。我们现在将他看作是他的那个时代的产物,在某些方面很突出,在另一些方面则又很轻率无知。作为一个当地的博物学家,他和在他以前的瑞一样,观察到物种之间非常明确的不连续性并设想到从一个种转化成另一个种是不可能的。最低限度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他坚持种的恒定性和种的划界,这就为以后进化学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只是近年来人们才又记起了林奈在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方面作出的贡献。遗憾的是林奈的许多追随者缺乏他那样的才智,在描述新种时就认为是最大的满足

那个时期的博物学家并不是全都醉心于种的描述。例如克尔路德(Kolreuter,1733-1806)虽然起初是由于对物种本质的传统兴趣脱颖而出,却在遗传学,受精作用以及花的升物学上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些研究经由C. K. Sprengel(1750-1816)通过植物受精作用的大量实验而得到延伸。这两位科学家的工作虽然在他们生前基本被忽视,却是后来达尔文对植物的受精作用(及生殖力)实验研究的一部分基础

博物学中和林奈传统十分不同的另一传统是由布丰创始的,他的《自然历史》(1749 )实际上是当时每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读过的。这本书侧重动物及其生活史,对博物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冲击,然而这一冲击在现代行为学和生态学之前并没有结出丰硕的果实。博物学研究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几乎完全是由业余爱好者,特别是教区牧师(如Zorn,White,C. L. Brehm等)进行。布丰作为一个杰出的普及宣传者,他的最大影响可能是通过他那鼓动性的、往往是大胆的新奇思想来实现的。他对当时的思想起到了极大的解放作用,诸如宇宙学,胚胎发育、物种,自然系统以及地球起源等等广泛领域都是如此。他并没有能够提出进化学说,但无疑为拉马克准备好了舞台(参阅第七章)。我完全同意Nordenskiold对布丰的评价(1928:229):“在纯粹的理论领域中,他是18世纪最杰出的升物学家,他具有最雄厚的思想财富,对随后的年代真正有益而且会对将来产生影响。”

多样性当然是完全不符合牛顿模式物理定律的一种现象。然而由于定律是制造定律的创造者存在的证据,所以发现规定多样性的定律就成为对多样性的研究者的挑战,从Kielmayer到五元论者再到阿伽西,为了发现这样的定律所作的努力大都违背了研究者的心愿,却为进化提供了大量证据

实际上林奈建立了系统学这门科学而布丰则使博物学的研究成为每个人的消遣。由于Haller使生理学达到了新的高度,胚胎学也由于Bonnet及Wolff达到新的水平。因此,在17世纪被物理科学掩盖而大大失色的升物学在18世纪中叶就开始显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18世纪升物学的主要兴趣很明显是升物有机体的描述、比较和分类。解剖学从一开始主要是升物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这时也日益重视比较解剖研究,并发展成为研究多样性的一种方法。比较法作为科学上的两种主要方法之一(另一种是实验法)在18世纪的后半期才真正开始发挥效能。的确,比较研究自从16世纪已有Belon,Fabrizto,Severino等人进行过,但作为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则只是从Camper,Hunter,Pallas,Daubenton,特别是Vicq-d’Azyr才开始。这样建立起来的新传统在居维叶的工作中达到第一次高潮,他在一系列的方法学研究中,特别着重在无脊椎动物方面,论证了在动物的主要门类之间不存在任何过渡动物,从而根本否定了“自然界阶梯”的存在。1859年以后比较解剖研究为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提供了一些最有说服力的有利证据

自然神学

现代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科学和基督教从文艺复兴直到18世纪能够和谐共存。这原因是科学和神学在那个时候已综合成自然神学(物理神学),成为了当时的科学。自然神学家为了神学而研究创世主的创造。自然(界)对他来说正好是上帝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否则怎样能解释世界万物的和谐与有目的性?这就证明研究自然是正当合理的,而这种研究,特别在17世纪,是不够自觉的。自然神学的幽灵一直支配着莱布尼茨、林奈、Herder这些学者和英国的科学,直到19世纪中叶。科学史家对自然神学概念全面统治一切科学思想与活动的情况早就了解,并有很多颇有见地的论述

机械论世界观使研究自然的博物学家感到左右为难。如果他追随物理科学家的主张,他就必须承认世界是一次造成的,而且就在同时建立起自然规律(“第二位原因”),这样就在随后的阶段中上帝就不需要作更多的干预。“自然哲学家”的任务是研究神的规律所由以表现的近期原因。这种解释非常适合物理世界的现象,但和升物界现象则完全矛盾

在升物界中个体的活动和相互作用是如此的多种多样,不可能想像能够用有限数量的基本定律加以解释。升物界的每一事态是如此的不可预测,如此特殊和如此独特以致观察这些事态的博物学家发现必须求助于造物主上帝,并在每一种升物的每一个个体的每一生命活动的细节上求助于上帝的思想和行动。然而看来这同样也是不可想像的。因为,这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一个监工只监督他管理的工人,并不干每个工人干的活。这样一来两种选择看来都行不通,博物学家便陷于左右为难的困境。此后两百年中人们一直试图努力摆脱这种困境,但在神造论(特创论)教条的框架桎梏下无法摆脱。

因此,这两个学派就继续存在了下来:

  • 物理科学家从上帝看出了上帝在创造天地万物时就制定了管理这个世界一切过程的规律
  • 对比之下博物学家在研究升物世界时则认为,就升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来说,伽利略和牛顿的基本定律毫无意义。更正确地说,他们从上帝看不出丝毫的多样性或适应性。瑞(Ray)写的《上帝创造万物与上帝的智慧》(The Wisdom of God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of the Creation,1691)一书不仅是对“设计论”的强有力批判,而且是一本很好的博物学,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本生态学。

博物学家-神学家的著作所依据的绝妙观察使这些著作得以广泛流行并促进了博物学研究的发展。由于设计论是在一个静止的“被创造”的世界中对适应现象的唯一可能解释,因而自然神学的出现便是必然的。在博物学的这个早期阶段任何新的发现都对自然神学有利。想象上的热带居民的牧歌式生活特别被看作是上帝的天佑设计的证据。纤毛虫和植物形动物的发现;似乎证实了一直到人类的伟大链索。然而自然神学的胜利时辰是短暂的。它在布丰的许多文章中都遭到含蓄的质疑,而在休谟的《对话录》(Dialogues,1779)以及康德的《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1790)中则受到公开的批评

进化升物学的发展大大得益于自然神学。考虑到1859年以前进化思想丝毫不受重视,这看来是十分矛盾的说法却是真实的,虽然是在间接意义上。自然神学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造物主的智慧以及他使各种升物彼此适应和使之与环境适应的高明技巧。这就导致了Reimarus及Kirby对动物本能的基础研究,并导致了C. K.Sprengel 发现花对昆虫传粉的适应现象以及相应的传粉昆虫的适应。从瑞,Durham到Paly,到Bridgewater Treatises的作者以及其它许多同时代人,所有的自然神学家都对我们现在称之为适应的现象进行了阐述。当在解释中将“造物主之手”用“自然选择”代替时,就可以把关于升物有机体的绝大多数自然神学文献几乎只字不易地转变成进化升物学文献。没有人能够怀疑自然神学为进化升物学奠定了雄厚而又坚实的基础,随后一直到达尔文的时代才重新又像自然神学那样积极地对适应现象进行了研究

自然神学代表了一种过份乐观的世界观。但在18世纪的后半期有不少事件破坏了这种无根据的乐观情绪。例如里斯本地震,法国大革命的恐怖以及对生存竞争激烈程度的认识。自然神学对西方世界思想的羁绊于18世纪末之前在法国和德国始告结束。奇怪的是,19世纪前半期它在英国又焕发青春。Paley的《自然神学》(1803)和Bridgewater Treatises(1832~1840)又重新强调提出对设计论的争论。当时英国主要的古升物学家和升物学家都是自然神学论者,包括查尔斯·莱伊尔(Charles Lyell)以及达尔文的其它朋友。这个事实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大部分理性结构(参阅第九章)

生命与发生

除博物学而外,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升物有机体的研究大多掌握在医学界人士手中。纵使著名的植物学家也是按医生培养的(Ray除外)。他们主要关心的当然是健康人或病人的躯体功能运行情况,其次是发生(generation)问题,即新有机体的起源。18世纪初生理学面临的任务是在更加极端的机械论和与之对立的彻底活力论之间求得妥协。是Albrecht von Haller(1707~1777)为生理学指出了新方向。他转回到哈维和活体解剖学者的经验主义传统并试图通过许多动物试验来确定各种器官的功能。虽然他没有找到(指导生理活动的)“灵魂”的证据,但他的试验使他认识到活体的结构具有某些性质(如应激性)是无升物所缺少的

即使有了Haller的不偏不倚结论,直到20世纪的头25年形势还是左右摇摆不定。活力论和机械论彼此继续斗争不已。例如活力论得到下列支持:(法国)蒙玻利埃学派(Bordeu,Barthez),德国的自然哲学派,Bichat,Claude Bernard,Driesch;而不妥协的机械论则得到下列人土的顶礼膜拜:Ludwig,duBoiS-Reymond,Julius Sachs,Jacques Loeb。可以这样说,这种争论一直没有完全停止过,直到认识到发育(development)的一切表现和生命都是由遗传程序所控为止

十七、十八世纪的另一个著名争议涉及到发育。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无定形”的蛙卵怎样发育成成蛙?一个鱼卵怎样发育成鱼?先成论的捍卫者认为在卵中有某种预先形成的东西使青蛙的卵转变成青蛙,使鳟鱼的卵变化成鲜鱼。遗憾的是先成论学派的极端代表人物认为有一微型成体(雏形体)以某种形式被包罗在卵(或精子)中。这一假定的荒谬性是很容易证明的。他们的对手则持有渐成论(后生说)观点,即完全无定形的卵逐渐分化成为成体的器官。这一派也没有较大的说服力,因为他们不能说明发育过程的物种特异性便只得求助于活力。他们是活力论的领袖人物。在升物学史中情况往往就是这样:对立的两种学说中最后没有一种占压倒优势而是两者折衷地融合在一起。渐成论者在谈到卵起初是未分化的,是正确的,先成论者在谈到发育是由某种先成的东西(现在认为是遗传程序)控制时也是正确的。参与这场论战的除Haller外,还应当提到Bonnet,Spallanzani,以及C· F· Wolff(Roe,1981)

启蒙运动时期的生物学

3.5 启蒙运动与升物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正像“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这个词所表示的那样,18世纪,自布丰、伏尔泰、卢梭到狄德罗、Condillac、Helvetius及Condorcet,是一个理性解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信仰形式是自然神论。虽然开明的自然论神者承认上帝存在,但是他们却无从证明上帝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创造了世界。自然神论的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智慧,世界及其普遍秩序的创造者;通用并且不变的规律的传播者。自然神论的上帝和人大不相同,也不关心人。从自然神论经由不可知论再到彻底的无神论并不非常费力,很多思想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启蒙运动的时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以往的信条,不论是神学信条、哲学信条,还是科学的信条都要接受无情的批判。然而法国政府(“国王”)对哲学家的迫害却告诫人们,哲学家们的很多学说不仅被认为是哲学学说,而且也是政治学说

例如Condorcet的平等主义就是对阶级特权(封建主义)的反叛,丝毫没有涉及升物学方面。他只承认有三种不平等,即财富的,社会地位的,和教育的不平等,而没有顾及到天赋的差别。他认为只要财富、地位和教育三者都平等了就达到了完全平等。像自然选择或甚至进化的概念对于提倡这种毫不妥协的平均主义的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应当注意的是,启蒙运动并不是一种纯粹同质的运动。不同的哲学家有多少,不同的观点也就有多少

巴黎——从布丰到居维叶

在升物学历史上某些研究中心的迅速兴起是常有的事。十六、十七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大学就是一个例子,19世纪后半期德国一些大学的兴起是第二个例子,从布丰(1749)到居维叶(1832)的巴黎则是第三个例子。关于群星烂灿的巴黎的主要科学家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将在有关章节中介绍,这里只单独提出拉马克(1744—1829),因为他提出的进化学说(首先在1800年的《Discours》中提出)彻底地背离了旧传统

一般常说只有青年人才具有革命的新思维,然而拉马克是在年过五十之后才显示了他的异端思想。他对地质学的研究使他认识到地球非常古老,而地球上的环境条件则不断发生变化。他充分认识到升物对环境的适应,因而就势必只能作出这样的结论。升物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升物本身就必须改变。他通过将第三纪地层软体动物化石与现代软体动物比较证实了这一结论。拉马克根据这些提出了转化(transformation)学说(1809),即升物具有力求完善自身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趋势。然而所有这些解释事实上皆告失败,因为他所依据的是获得性状遗传之类的传统信念。拉马克虽然遭到居维叶刻薄的批判,但他的著作影响了很多读者,包括(退化器官的)《遗迹》一书的作者钱伯斯。尽管面临着各种非难,拉马克无疑地仍然为达尔文铺平了道路。由于拉马克对植物学,无脊椎动物分类以及有关升物学知识的多方面贡献,即使没有他的进化学说,他在升物学史上也占有一定位置,享有应得的荣誉

由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800,1809)以及他于1802年新创了“biology”(升物学)这个词(Burdach于1800年,Treviranus于1802年也分别提出过),因而有时认为是他把升物学引进到一个新时代。从广泛的升物科学来说并不支持这种说法。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升物学”这个词的新创并没有创造出升物学“科学”。19世纪早期实际上并没有升物学这门科学,尽管当时已经有了拉马克的宏伟计划(Grasse,1940)和德国自然哲学派的某些著作。上述的这些不过是有待建立的升物学的计划书而已。当时只有博物学和医用生理学。升物学的统一还有待于进化升物学的建立以及细胞学这样一些学科的发展

拉马克的强劲对手是居维叶(1769-1832),后者对科学的供献多不胜举。他建立了古升物学(化石学),他对巴黎地层古脊椎动物区系的分析对地层学作出的贡献与英国的William Smith的研究同样重要。我在前面已经提到居维叶在比较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并否定了自然界阶梯的概念。当杰弗莱(Geoffroy Saint Hilaite)企图重新复活整个动物界统一结构方案概念时,居维叶对之予以毁灭性的抨击。他和杰弗莱之间的所谓“学院辩论”(Academy dispute,1831)并不是关于进化的问题(人们有时这样认为)而是一切动物的结构设计究竟能否简化成一个单一的原始模式的问题

居维叶对他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利害参半的影响。他激励了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在德国的影响比在法国更大)和古升物学研究,然而他的保守思想也影响了法国的几代升物学家。因此,进化思想虽然是拉马克首先提出的,然而在法国却比在其它热衷于科学的欧洲国家经历了更艰难的历程才被接受。居维叶在进化学说史上扮演的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滑稽角色。他运用他的全部知识和逻辑力量来反对进化思想的最初代表者拉马克,然而他自己在比较解剖学,系统学和古升物学方面的研究却为随后服膺坚信进化论(进化主义)的人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证据

17世纪到19世纪科学兴起时期的生物学

3.6 17世纪到19世纪科学的兴起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17世纪到19世纪这三百年中发生了很多事情,然而其因果关系往往不可能弄清楚。使用拉丁语的学者在各个国家之间旅行、讲学的情况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很普遍,然而从17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急剧减少,随之拉丁语的流行程度也明显下降。结果是,科学中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倾向抬头,在学术文献中使用民族语言也助长了这种倾向。用外国文字发表的著作越来越少地被用作参考。这种狭隘的地域观念到了十九世纪达到高峰,这样一来每个国家就有了自己的理性背景和精神状态

在西方历史上也许没有其它的时代比1790至1860年更能体察到国家气质的不同

英国是经验主义占主导地位。它以威廉·奥克姆( William of Ockham)的唯名论传统为基础,并主要由约翰·洛克加以发展; 18世纪的化学家赫尔、布莱克、卡文迪什以及普莱斯特雷等都奉行这种经验主义。在法国先是革命的暴力,随着恢复了帝制,以后接着而来的便是极端的反动。虽然自然神学和教会并没有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然而透过居维叶可以明显地觉察到保守主义气息

在德国情况就完全不同。经过十七、十八世纪的大规模审判和争夺权利之后又表现了新的热情,首先是古典崇拜,随后是以自然哲学派(由谢林、奥肯、卡洛斯等人发起)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相似,大约在178O年以后物理神学即不再显示作用。英国则完全相反,自然神学占有完全统治地位。科学,特别是升物学,不受重视,几乎完全由业余爱好者从事研究。以上这些就是达尔文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

科学的职业化在法国约在1789年革命之后才开始,德国也大致如此( Mendelsohn, 1964),然而在英国则迟至19世纪中叶。我们现在关于科学的概念以及科学研究大多都是在德国的大学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由Purk-inje,Liebig,Leuckart等分别建立)。德国的大学在19世纪较之其它国家更重视研究并颁发较高的学位。纯理论科学与应用知识在德国并无矛盾,而且德国的大学制度与工艺学徒制度十分相似。这大大鼓舞了力争上游与取得成就的奋发精神

当科学在美国开始繁荣并在大学中设立研究院时主要采用了德国的大学制度。19世纪后期科学家在各国之间的大规模流动的现象又重新开始,在这方面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洋升物站起了重要作用。科学再度成为真正世界性(国际性)的,这对美国实验升物学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 Alien, 1960)

最后还要提到有关地区性问题。从中15世纪末直到19世纪几乎所有的升物学方面的主要进展都来自六、七个国家。升物学研究中心最初在意大利,随后转移到瑞士,法国,荷兰,然后是瑞典,最后移到德国和英国。科学人员的流动一直不停,而且主要由于经济或社会原因总有某个国家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例如,19世纪德国在升物学上领先的原因之一是在德国大学中最早建立了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学。当欧文是英国的第一位职业升物学家时(课程均由神职人员或医生讲授),在德国动物学和植物学就已职业化了

科学出版物

直到19世纪,科学进展很缓慢地前进。其分科和分支在一个时期往往只有一个专家。升物学的不同分支的研究人员是如此之少,因而达尔文想他可以再等二十年再发表自然选择学说。当他发现别人(A.R.华莱士)也有相同观点时不禁大吃一惊。当很多大学的升物学多个分支设立了主任位置开始了升物学职业化时,又当每一个教授开始教许多年轻的专家时,科学著作就呈现了指数增长

专家数量的增加使升物学出版物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Juliussachs在他写的植物学史中曾指出这种变化发生在19世纪前半期。18世纪科学出版物的特点是篇幅多、部头大,布市丰的自然史,( Histoir。 naturelle),林奈的《自然系统》( SystemaNaturae),到了19世纪就开始出版较短的专著,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短的杂志文章。这就要求有更多的新杂志。到1830年只有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和其它科学院的出版物以及象《葛丁格科学新闻》(Gottinger Wissenschaftliche Nachrichten)之类的杂志。19世纪则有动物学会,林奈学会,伦敦的地质学会等一些专业性学会开始出版刊物。还出现了象《Annalsand Magazine》,《美国科学杂志》,德国的《动物学杂志》和《植物学年鉴》等。虽然现在还没有关于升物学杂志的历史著作(史书),但升物学杂志对升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则是毫无疑义的

随着现代升物学愈来愈专门化,《染色体》,《进化》,《生态学》,《动物心理学杂志》(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成为了新发展的分支学科的集合点。现在几十年发表的文章(以及文章的页数)远比先前整个升物学历史时期的文章多得多。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和深化了升物学,然而如果要举出十个最基本的升物学问题,我们可能就会发现其中多数问题是早在五十年前以至一百年前就已经提出过的。即使历史学家不可能就每个问题或每项争论从开始一直追索到1980年代,但这种作法肯定会为了解目前事态的发展奠定基础

19世纪生物学两大成就

3.7 19世纪升物学的分裂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19世纪前后比较研究的发展第一次为升物学的统一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机会,即在博物学家和解剖-生理学家之间架起桥梁。居维叶对功能的强调加强了这一联系。但是只有少数升物学家利用了这个好机会,其中最突出的是Johannes Muller(1801- 1858),他在18世纪30年代从单纯的生理学转向比较胚胎学和无脊椎动物形态学的研究。然而Muller自己的学生却扩大了升物学的裂痕,他们在研究生命现象中积极推行物理学家-还原论者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博物学家是很不合适的。19世纪40年代后,博物学家和生理学家间较以往更少联系,1859年以后在研究进化(终极)原因和生理(近期)原因的学者之间也是如此。这种两极分化的状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16世纪草药采集人-博物学家和医生-生理学家之间不相往来之习俗的继续,然而在此时,特别是1859年以后,两者矛盾和兴趣的不同却更加明显。两类定义明确的升物学--进化升物学与功能升物学并立共存。它们为人才和物力而竞争。由于难于了解对方的观点而常常争论不休

某些科学史家热衷于按主导模式(Kuhn),知识(Fouca-ult)或研究传统区分不同的时期。这种办法在升物学中并不适用。自从17世纪后期,即使在升物学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中,两种看来互不相容的模式可以共存,例如先成论与渐成论,机械论与活力论,医疗物理学与医疗化学,自然神论和自然神学,突变说和均变说等等。这就使得解释工作非常困难。在当时的时代精神基础上,即当时理性、文化和精神的全部条件的基础上,怎样才能解释完全对立的观点得以发生并能够维持下去? 对历史编纂家来说还有两个另外的问题。我在上面提到的历次各种争论彼此并不一致,而这些争论的结束(不论是由于什么原因)又在不同的时期。更糟糕的是事态的顺序在不同的国家又往往十分不同。例如自然哲学派主要限于德国,自然神学在19世纪的前半期支配了英国的科学,而在法国和德国则早在18世纪就是如此。Foucault将科学(及其背景)的进展打扮成一系列连续的知识的观点显然在真实世界中是不能成立的

我们所看到的却是两组现象。首先,我们今天称之为科学的结构,制度化,以及规范方面的逐渐变化;其次,科学的各个分支有其一定时期。因此我最多是为各个升物学学科的进展提供一份不无遗憾的不相连系的简明略图。进一步的研究无疑将会阐明升物学各个分支的事态之间是否有联系,有多大程度的联系,以及科学进展与一般的理性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如果有任何联系的话)。在我的陈述中很少建立起这种联系,深以为憾

19世纪中叶非常明确地建立了两类升物学:生理(功能)升物学和进化升物学。我在讨论近期的发展之前将首先介绍这两类升物学

生理学进入成年期

在升物学中没有别的学科比生理学在对立观点的争论上更经常、更激烈。极端的机械论认为有机体只是一台机器,只能用运动和力来解释。极端的活力论则认为有机体如果不是由一个会思考的灵魂控制就完全是由一个敏感的灵魂来控制。从笛卡尔和伽利略时代到19世纪末期在生理学中这两种观点一直互相攻击,争论不已

物理学家的机械论观点由于三位自然科学家的通俗哲学著作而大大加强。他们是Karl Vogt,Jacob Moleschott,LudwigBuchner,一般称之为德国的科学唯物主义者(Gregory,1977)。不管名称如何,他们都是虔诚的唯心论者,同时又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由于他们对活力论,超自然主义以及其它形形色色非唯物主义观点的毫不妥协的批判,可以这样说,他们成了生理学的“看家狗”,对一切非物理-化学的观点或解释进行毫不留情的攻击

19世纪中叶生理学中突然兴起了一阵还原论物理主义的热潮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由于当时活力论的势力还很普遍,理所当然地激起了反抗。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物理科学的崇高声誉,生理学家通过采取不调合的物理主义和机械论解释可以借此抬高自己的声价。赫姆霍兹是这一热潮的领袖人物,他在1869年德国因斯布吕克城举行的博物学家会议上提出了下面的标语:“自然科学的终极目的是将自然界的一切过程还原成作为这些过程基础的运动并探索它们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把它们还原为力学。”

这样的还原观点在研究近期原因的升物学领域中往往是可行的,企图作这样的分析即使失败一般也具有启发性。然而由于当时这种还原论观点很有影响,因此也就引用到很多升物学问题上,特别是进化升物学上,可是在进化升物学中它是完全不适用的。例如赫姆霍兹,他时而研究物理科学,时而又从事升物科学的研究;由于生理过程归根到底确实是化学或物理过程,所以他从事这两方面研究还是容易的。但是他的时髦概念也被引用到它并不合适的一些升物学分支学科中。海克尔(1866)在他写的《普通形态学》一书的序言中就提到他的任务是将关于升物有机体的科学经由机械学基础提升到无机物科学的水平。内格里(Nageli)把他的关于进化的名著取名为《起源的机械-生理学说》(1884),就在大致同一时期,茹(W.Roux)将胚胎学改名为“发育力学”

上述的这些企图有两大弱点。首先,“机械论的”或“机械的”几乎从来没有过明确的定义,有时只是从字面上望文生义,例如功能形态学研究;然而有时却只是指“超自然的”的对立面。另一个弱点是机械论的鼓吹者从来没有把近期原因和终极原因加以区别,弄不清机械观点虽然在研究近期原因时是必不可少的,而通常在分析进化(终极)原因时却毫无意义

生理学的方法论在19世纪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包括更加精确地运用物理方法,特别是赫姆霍兹和Ludwig;以及更多地采用化学方法。每项生理过程和每个器官以及每一腺体的功能都有一大批医学生理学家,动物生理学家和化学生理学家分别进行研究。人体生理学就其整体来说是在各个动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的实验室中进行的,虽然人体生理学家广泛地使用了动物实验(包括活体解剖)。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在生理学界几乎没有引起一丝涟漪,因为生理学是研究近期原因的

达尔文主义

进化论并没有随着拉马克1829年去世而死亡。由于自然哲学派以及少数的动植物学家如Schaaffhausen,Unger,它在德国仍然是一种流行思想。在英国它由钱伯斯的名著《残迹》而使之复活,这是非常流行的为进化论辩护的一本著作,虽然遭到一些职业升物学家的猛烈抨击。然而当时在英国自然神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得到包括莱伊尔(Charles Lyell)在内的几乎所有著名科学家的支持。以上这些就是1859年达尔文提出他的新学说的时代背景

达尔文的二次革命

  • 共同祖先学说

    进化包括适应的变化和多样性。拉马克在他的学说中实际上完全忽略了多样性,认为有机体的新种是不断地由自然发生形成的。达尔文由于读了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和他本人对戈拉帕哥斯岛和南美动物区系的研究,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多样性的起源上,也就是新种的起源上。他的进化学说是关于“共同祖先”的学说,一切有机体最终来自极少数的原始祖先,或者很可能来自唯一的原始祖先。因此人类不可避免地是整个进化潮流的一部分并从斯多噶学派、基督教教义以及笛卡尔哲学加封给它(人类)的崇高地位被拉了下来。这个共同祖先学说可以看作是达尔文的第一次革命

  • 达尔文的进化原因的学说是同样具有革命性的:

    • 首先,他否认了本质论的突变说,坚持绝对的渐进进化
    • 他同样拒绝了拉马克关于进化是由于自发的达到完满的内部冲动所引起的见解,提出了每一个进化变化都有其严格的和各别的原因。就达尔文看来这原因是一种两步现象
      • 第一步是不断地产生无数的遗传变异,对此达尔文很坦率地承认他根本不知道这类变异是怎样发生的,他将之看作是一个“黑箱”
      • 第二步是在每一代产生的超量个体之间的差别存活及繁殖(“选择”)。这种自然选择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达尔文经常被人指控是他曾经用过这样的语言),而是严格地由遗传禀赋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引起的(按机率的意义讲)。这个进化原因学说是达尔文的第二次革命。他接严格的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设计(升物世界的和谐性),因此,根据他的反对者的说法,他把“上帝废黜了”

达尔文的第一次革命,即共同祖先学说,很快地就被几乎所有的有识见的升物学家接受了(虽然某些他原先的反对者,例如塞吉威克,阿伽西,一直到死也不承认)。达尔文第二次革命的情况就大不相同,直到1936—1947年左右“进化综合”(即综合进化论)时期升物学家才承认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走向因素

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是最有启发性的学说之一。它促使很多动物学家,解剖学家和胚胎学家去研究所推论的共同祖先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特征。这是一项长期任务,直到现在还远没有完成;因为许多主要类群动植物的直系近亲以及假定的共同祖先仍然不明。奇怪的是,比较解剖学几乎完全限于运用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不可否认,这是唯心主义形态学传统的不自觉的延续。几乎没有人过问系统发生中结构变化的原因。直到本世纪50年代比较形态学由于和生态学及行为升物学建立了联系并一直不断地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才有意识地转变成进化形态学

海克尔的重演学说,即升物机体在其胚胎发育时要经历其祖先的形态阶段,对比较胚胎学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Kova-levsky发现了海鞘是脊椎动物的近亲,两者都属于脊索动物门,是这类研究的代表成果

比较胚胎学所提问的几乎完全是进化升物学的问题,因此将之归入功能升物学是极不恰当的。Goette,西斯(His),茹反对这种片面看法并试图建立一种专门研究近期原因的胚胎学,一种纯粹机械论的而不是单纯推论和研究历史的胚胎学。这种新的胚胎学,被茹赋予特性地称之为“发育力学”,从上一世纪8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一直支配着胚胎学。然而当发现在第一次卵裂后分成两半的卵可以发育成两个完整的胚胎之后,新胚胎学就很快遇到了麻烦。一台机器如果切成两半还能正常运转吗?这种未曾料到的自我调节作用迫使完成上述实验的Driesch投入了极端“活力论”的怀抱,提出了一种非机械性的“生命力”(entelechy)。即使那些不追随Driesch的胚胎学家也倾向于采取涂有“活力论”色彩的解释,例如Spemann的“组织者”(organizer)。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胚胎学家并不是反进化论者,却几乎都一致地反对达尔文主义。话说回来,当时大多数升物学家也是如此

1870年左右升物学的研究方向在欧洲发生了一些细微转变。这个时候离J·Muller从生理学转向比较胚胎学已经40年,其间发生了不少新情况: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正在扩大;显微镜真正成为升物学研究的得力工具;英国科学的逐步职业化已经开始;法国正从居维叶的影响下解放出来。然而升物学不同学科的进展极不平衡。由于显微镜工艺技术和固定与染色方法的迅速发展,18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进展最快的莫过于细胞及细胞核的研究。在这个阶段中受精过程终于弄清楚。1884年魏斯曼,Strasburger等人证明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达尔文的泛生论是在这之前提出的)。随后对细胞的研究更加深入,导致了各种遗传学说的建立,其中以魏斯曼(1892)的详尽分析与综合最为出色。除Nageli(1884)及Hertwig以外上述学者都主张颗粒遗传(Particulate inheritance),除德弗里(1889)外他们又都集中研究遗传发生方面(developmental aspect of inheritance)。从现在看来他们有两项重要假设是不正确的。首先他们为了解释分化与数量遗传而假定某一性状的决定因子可以用核中的多个相同的颗粒表示,在细胞分裂时这些颗粒可以不均等地分配。其次,他们认为这些决定因子可以直接转变成发育中的有机体的结构。头一个假定后来被孟德尔否定了,第二个由Avery和分子升物学否定了

1900年德弗里与柯仑斯重新发现了孟德尔法则并证明每一亲本只为每一分离性状提供一个遗传单位、后来称为基因(参阅十六、十七章)。在以后的20年中传递遗传学的大多数原理都被研究清楚,这是在贝特森,Punnet,Ceunot,柯仑斯,约翰逊,凯塞尔,East,Baur,摩根等人领导下进行的。他们所收集到的一切证据表明遗传物质是不变的,即遗传是“硬的”。遗传物质的变化是不连续的,称为“突变”。遗憾的是,德弗里与贝特森利用孟德尔遗传的发现作为新的骤变学说的基础,否定达尔文的渐变进化学说,并或多或少地轻视自然选择学说

对进化的这种解释是博物学家完全不能接受的。他们对种以及地理变异的本质的理解在此前50年中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认识到种群的本质并形成了“种群思想”,按照这种思想每个个体的性状都是独特的。他们所提供的证据完全证实了达尔文的关于进化是逐渐进行的(除多倍体外)以及物种形成是正常的地理物种形成的结论。分类学家的文献(最终归结在“新系统学”中)很可惜地被实验升物学家忽视了,这正和1910年以后的许多遗传学文献被博物学家忽视了的情况一样。结果是在升物学家的这两支队伍之间形成了令人惋惜的信息沟

上述的困难与误解在1936-1947年期间终于得到了解决,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进化学说,常常被称为“综合进化论”(evolu-tionary Synthesis,Mayr and Povine,1980)。杜布赞斯基、壬席、迈尔、赫胥黎、辛普森、史太宾斯等人认为主要的进化现象诸如物种形成,进化趋势,进化奇迹的起源以及全部系统等级结构等等都可以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成熟了的遗传学说来解释。除开为了另行强调重点以及为了对各种机制作更精确的分析而外,综合进化论已成为当今的模式

20世纪生物学思想的发展

3.8 二十世纪的升物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就在进化学说日益完善的同一时期,升物学中的全新领域也涌现了出来,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生态学和分子升物学

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

经过达尔文(1871),Whitmann(1898)及O·Heinroth(1910)的开拓工作(但大多都被忽视了)之后,行为学的真正发展应归功于 K.洛兰茨(1927及以后)与其后的Niko Tinbergen。虽然以前的动物心理学家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行为近期原因的研究上,而且一般是用一种动物作试验研究其学习过程,但行为学家则集中研究遗传程序与随后的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最成功的是研究物种特异性的行为(species-specific behaviors),特别是求偶行为,这种行为大部分是由封闭程序控制的。洛兰茨与Von Holst以及洛兰茨与Schneirla及Lehrman关于遗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争论在某些方面看来是18世纪Reimarus与Condillac之间的争论以及19世纪Altum与Brehm之间争论的重演。本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行为学领域内部的论战现在已成为过去的历史。行为学家在原则上并没有什么分歧,分歧主要在于着重点不同

行为学研究目前主要按两个方面扩展:

  • 一方面它和神经生理学、感觉生理学融合
  • 另一方面它和生态学结合:在某种动物的生境(生活环境)中从自然选择意义出发研究物种特异性行为。另外,很多行为含有信号的交换,这在同种动物的个体之间最常见。这种信号和信息的科学(符号学,Semiotics)以及通讯在物种的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是目前行为学研究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20世纪一般也被认为是生态学诞生的时代。自60年代以后研究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确实从来没有感到如此迫切,然而生态学思想则可回溯到远古(Gasken,1967)。它在布丰及林奈的著作中表现得很鲜明,在18及19世纪的著名探险家(如Forster父子及亨伯特等)的旅行风物志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些人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收集与描述物种而是探索升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亨伯特被人称为植物生态地理学之父,但是后来他的兴趣几乎完全转到地球物理方面。达尔文的许多议论与考虑很适于写成生态学教科书

“生态学”这个词是海克尔于1866年作为关于“自然界的家务”的科学而提出的。Semper写出了第一本普通生态学。在随后的年代各个研究“升物的生活条件”或不同种类升物“集群”的研究小组之间很少联系。Morbius(1877)出版了他的关于牡蛎塘(oyster-bank)的经典著作。Hensen与其他人专心研究海洋生态。有些人热衷于研究植物生态,另一些人则研究淡水升物学(主要是生态学方面)

生态学长期停留在静态与描述方面,成千篇的文章都是讨论在某一地区内的物种的数量及其个体。某些学者竞相提出在这领域中使用的各种词汇,有一些非常古怪可笑,甚至挖掘植物的铲子(Spade)也被重新命名为“geotome”

由于三种事态的发展使生态学重新取得了势头。一是Lotka-Volterra对由于捕食者-猎物关系研究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化以及涉及更广泛的生长、衰退、周期性种群数量变化方面所作的计算。二是特别强调竞争,从而建立了竞争性排斥原则和Gause的实验验证。后来在David Lack与Robert MacArthur的领导下研究种的竞争关系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生态学与进化升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因为竞争关系不仅决定物种的有无,物种的相对频率以及总的物种多样性,而且决定这些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变化。三是注意了能量流动问题,特别是淡水与海洋升物的能量流动。至于根据电子计算机制订模型对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究竟作出了多大贡献一直还有争议

由于很多生态因素最终具有行为特征,例如反抗捕食,摄食战术,生境选择,生境识别,对环境评价等等,甚至可以说,至少就动物而言,大部分生态学研究目前都和行为问题有关。而且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的一切研究最终都涉及到自然选择

分子升物学的崛起

随着对生理过程和发育过程的分析研究日益详尽和愈加复杂,人们越发认为这些过程有很多最终可以还原为升物性分子的作用。原先对这些升物性分子的研究局限于化学和升物化学领域。升物化学发端于19世纪,但起初它和有机化学并没有明显界限,升物化学研究一般都在化学研究机构进行。早期的升物化学确实和升物学关系不大,仅仅是从升物有机体提取的化合物的化学,最多也不过是和升物学过程有关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升物化学仍然具有这种性质。分子升物学除了源于升物化学这一途径外,另一源流则来自生理学,(Florkin,1972ff;Fruton,1972,Leicester,1974)

升物化学的某些成就对升物学家来说特别重要。其中之一是一步一步地阐明了一些代谢途径,例如三羧酸循环以及最终论证了这一代谢途径的每个步骤都是由一个特定的基因所控制。这类研究工作已不再单纯属于升物化学范畴而是习惯地也更合理地称之为分子升物学。分子升物学所研究的真正是分子的升物学,包括分子的修饰变化,分子的相互作用,甚至分子的进化历史

另一项重要的事态发展是认识到胶体化学的某些假定或设想是不切实际的,而很多重要的升物性物质是由高分子(量)的聚合物组成。20年代和Staudinger的名字密切联系着的这一事态发展,后来大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胶原蛋白质,肌肉蛋白的了解,特别重要的是对DNA,RNA的了解。聚合后的有机分子具有晶体的某些性质,它们复杂的三维结构可以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加以说明(Bragg,Perutz,Wilkins)。通过这些研究清楚地表明高分子的三维结构,即其形态,是它们的功能的基础。虽然大多数升物性高分子最终是由有限数量的同样原子,主要是碳,氢、氧、硫、磷、氮原子聚合而成,但是都具有极其特殊的、有时是完全独特的性质。对这些高分子三维结构的研究大大有利于对其性质的认识

分子升物学家已经弄清了千百种升物性物质的结构及其有关代谢途径,然而他们的研究很少有像阐明了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那样激动人心。早在1869年米歇尔就已发现大部分细胞核物质含有核酸。随后(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有人认为核素(即核酸)就是遗传物质,然而这种假说后来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参阅第十九章)。一直等到1944年艾弗里(Avery)及其同事论证了肺炎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之后,有关的研究方向才发生了转变。虽然不少升物学家立即充分认识到艾弗里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但是他们并不具备深入研究这一具有极大魔力的分子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诀窍。问题很清楚,这个看来很简单的分子(当时认为和蛋白质比较起来是简单的)怎么会在受精卵的细胞核中携带着控制发育过程的全部信息?只有知道了DNA的确切结构才能开始探究它是怎样执行其独特功能的。为了解决DNA分子结构的问题当时在很多研究所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赛,英国剑桥卡文迪什研究所的华生和克里格于1953年脱颖而出取得了胜利。应当指出的是,如果他们两个人没有成功,则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别的人也会解决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听说过双螺旋的故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充分地了解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DNA并不直接参与有机体的发育或生理功能活动,而只是提供一套指令(遗传程序),这套指令被译成相应的蛋白质。DNA是一幅蓝图,在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完全相同,并通过受精作用一代传给一代。DNA分子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四个碱基对(总是一个嘌呤碱和一个嘧啶碱)。由三个碱基对构成的序列(三联体)确定翻译成哪一种氨基酸,而由三联体组成的序列则决定形成哪一种肽。DNA的三联体译成氨基酸是1961年M. Nirenberg发现的。三联体中的碱基序列为密码

DNA双螺旋结构以及遗传密码的发现是升物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突破。它彻底澄清了升物学中一些最含糊不清的问题并提出—些明确的新问题,其中有的就是目前升物学研究的前沿。它阐明了升物有机体为什么和任何无生命物质根本不同。在非升物界中绝对没有遗传程序,而升物界的遗传程序却贮存有30亿年历史的信息。同时这一纯粹唯物主义的解释也阐明了活力论者一再声称无法用化学和物理学解释的许多现象。确实这仍然是一种物理学家的解释,但较之前几个世纪的笼统机械论的解释却又是深奥复杂精细入微得多

与分子升物学纯粹化学性的发展的同时还有另一种性质的事态在发展。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对细胞结构有了完全新的认识。19世纪学者称之为原生质并认为是生命的基本物质的东西被发现原来是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细胞器组成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其中大多数是作为特殊高分子的“生活环境”的(升物)膜系统。分子升物学目前已进入许多急待开发的新领域,其中有一些在医学上相当重要,这里不能—一详细介绍

生物学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西方世界史分成三个时代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历史编纂学中的传统方式是划分时代(时期)。例如西方世界史就被分成三个时代: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世纪和现代的分界线通常定在公元1500年左右,更精确地说是在1447年与1517年之间。

人们常说在这个时期中赋予新的西方世界以其特有风格的决定性事件发生了(或者说决定性动向开始出现了):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447年),文艺复兴(一般认为开始于1453年康士坦丁堡陷落时),发现新大陆(1492年),以及宗教改革(1517年)。即使可以怀疑在中世纪与现代之间提出明确界限的合理性,然而上述事态却标志着急剧的变化。另外,在1447年以前的两百年中毕竟也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事件

科学史能划分明确的时期吗

科学史家也同样试图在科学历史上划定明确的时期。哥白尼和Vesalius的主要著作都在1543年出版一事一直被人重视,更重要的是从伽利略(1564—1642)到牛顿(1642一1727)的那个时期的事态发展被称为“科学革命”。(Hall,1954)。在这个时期中物理科学和哲学(培根和笛卡尔)也都有意义重大的进展,然而在升物学中却并没有轰动世界的变化发生。就一个爱挑剔的人来看,维萨纽斯的《人体结构》除了插图在艺术上的卓越性而外很难说是一部革命性的专著。它的重要性根本无法和哥伯尼的革命性著作《天体运行论》相比(Radl,1913:99—107)

16世纪是一个令人困惑而又矛盾的时期,一个气质、风格迅速变化的时期。它既经历了人道主义的鼎盛年代(以荷兰的Erasmus的著作为代表),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也见到了激烈的反宗教改革运动(耶苏教派的建立)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区别于经院哲学流派的、真正的亚里斯多德的重新发现对升物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表现在切查皮诺与哈维的著作中)。虽然和机械科学的繁荣无法相比,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生理学和博物学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一切迹象表明当时物理科学和升物科学的事态发展毫不一致。在升物学中也无从划定明确的意识形态的或观念上的分期,正如John Greene(1967)在评论Foucault的《语言与事物》一文中很有见地的指出的那样。Jacob的《生命的逻辑》(1970)一书也因袭了Foucault的传统,但他并没有采纳Foucault的分期。Holmes(1977)后来又对Jacob的分期提出了质疑

所有的上述学者都没有认真地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学者在升物学历史的分期问题上作出的结论竟然如此不一致。是不是因为这些时期完全是想像的从而不同的学者可以按不同的方式作出武断的划分?这种认识看来并不正确。某些历史学家所确认的时期的确是真实的。我认为这个问题有另一种答案,也就是说这些时期并不是普遍一律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尽相同的时期,不同的科学和升物学的不同学科更是不同,特别是在功能升物学与进化升物学之间。这两类升物学的变化之间很少相关性

升物科学缺乏像物理科学那样的统一性,其中每门学科各有自己的发轫与兴旺年代纪。直到17世纪左右,我们现在称之为升物科学的只包括两个联系非常疏松的领域,博物学与医学。后来在十七、十八世纪博物学才明确地分为动物学与植物学,虽然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许多研究人员,包括林奈与拉马克,常在这两门学科间自由流动。与此同时,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外科与内科日益分离,逐渐形成单独学科。20世纪蔚为主导的遗传学,升物化学,生态学和进化升物学在1800年以前还根本不存在。这些学科的兴起和暂时挫折的历史将是本书随后各章的主要论题

分类学家,遗传学家或生理学家对升物学史会有各自的分期,正像德国人,法国人或英国人对待历史分期的态度不同那样。历史不够整齐划一显然是令人惋惜的,然而这才是历史。遗憾的是,这使得历史学家的任务更为困难,因为他必须同时研究五、六种不同的当时的“研究传统”。由于学术分期的问题很容易引起争论,对它们的认识也只是新近的事,因而对升物学各个领域还缺乏足够的分析

升物学的每一门学科,例如胚胎学,细胞学,生理学或神经病学等都有其各自的停滞期和迅速发展期

人们有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升物科学历史上有没有这样一个时期,就像物理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那样经历了激剧的转变方向的变化?

答案是没有

升物学的每门学科确实都有各自新开端的年代:

  • 胚胎学,1828
  • 细胞学,1839
  • 进化升物学,1859
  • 遗传学,1900

虽然每门学科有各自的周期,然而并没有范围广泛的普遍革命。即使《物种起源》在1859年出版,但实际上对实验性升物学并没有影响。以种群思想代替本质论在进化升物学中是如此重要,但几乎在一百年以后才触及到功能升物学。 DNA结构的阐明(1953)对细胞升物学和分子升物学产生了强大影响,而对大部分机体升物学则并无关系

升物科学中最类似于一次革命的年代大致在1830—1860年,这是升物学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时代(Jacob,1973:178)

就在这一段时期内,由于冯贝尔(K·E·von Baer)的著作使胚胎学发生了飞跃;由于布朗发现了细胞核以及施旺,许来登及魏尔和的著作为细胞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Helmholtz,duBois-Rey-mond,Ludwig,Bernard领导下新生理学开始成型;Wohler,Liebig等为有机化学奠定了基础;由于Muller,Leuckart,Siebold,Sars的研究工作使无脊椎动物学的基础得到更新;最重要的则是达尔文与华莱士提出了关于进化的新学说。上述的各种事态发展并不是一项联合行动的一部分,事实上多数是独立开展的。这些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的职业化,显微镜的改进以及化学的迅速进展。然而其中有一些却是某一天才的出现的直接结果

生物学和哲学的关系是什么

3.10 升物学和哲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古希腊时代科学和哲学是不分的

哲学就是当时的科学,特别是从爱奥尼亚哲学家泰勒斯(Thales)以后更是如此。有一些数学家兼工程学家,如阿基米德,另有一些医生兼生理学家,如希波克拉底以及后来的盖伦,他们更接近于是真正的科学家。但是当时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如亚里斯多德,则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

到了经院哲学的末期哲学和科学才开始分离

解剖学家如维萨纽斯,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如伽里略,植物学家兼解剖学家如切查皮诺,以及生理学家如哈维主要都是科学家,虽然他们之中有些人具有浓厚的亚里斯多德哲学观点或反对这种哲学观点。哲学家也随之转变成为愈益“纯粹的”哲学家。笛卡尔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的极少数人之一。而贝克莱、霍布斯,洛克,休谟则已经是纯粹哲学家。康德可能是最后一位对科学(人类学和宇宙学)作出非凡理论贡献的哲学家。在他之后则是科学家和数学家对哲学作出贡献(赫塞尔,达尔文,赫姆霍尔兹,马赫,罗素,爱因斯坦,海森堡,洛兰茨)而不是相反,由哲学家作出科学贡献

十八、十九世纪哲学正处于鼎盛时期。亚里斯多德的堡垒被笛卡尔攻破,接着笛卡尔的堡垒又被洛克、休谟和康德攻克。奇怪的是,不管他们在其它方面的观点多么不同,这个时期的所有哲学家都在本质论的框架内提出问题。19世纪哲学界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其中孔德的实证主义(Comte’s positivism)最为重要,它是科学的哲学。在德国以Vogt,Buchner,Moleschott为代表的强有力的还原论唯物主义很有影响,如果没有其它理由,单是它的过份夸张就促使整体论者,突现论者,甚至活力论者十分活跃。它始终一贯地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和超自然主义的坚决抵制产生了长远影响

上述哲学动向在升物学中对生理学和心理升物学产生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对研究近期原因的学科影响最大。这些哲学与生理学研究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没有恰当地进行分析过。尽管有不少反对意见,但是看来在发现过程中哲学只起很小的作用(如果不是微不足道的作用的话),而在解释性假说的形成中,哲学信条与原则所起的作用则很大

在哲学家中,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7)和当时的物理学家哲学家不同,他特别关心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他指出借助于第二手的,物理的原因来解释升物界现象是多么不合实际。虽然他自己的答案(事先建立的和谐与理由充分的定律)并不是所寻求的解答,但是他所提出的问题却使随后几代的哲学家(包括康德)大伤脑筋、困惑不已。尽管他具有数学天才,他却清楚地意识到自然界并不仅仅只能用(数)量来说明并成为首先认识到性质的重要性的学者之一。在本质论不连续概念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他却强调连续性。他对“自然界阶梯”的兴趣(虽然他将之看作是静态的)为进化思想铺平了道路。他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布丰、狄特罗、毛帕修斯等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通过他们影响了拉马克。他可能是伽利略-牛顿传统的本质论、机械论思想的最重要的反抗势力的代表人物

进化升物学的哲学基础远不如功能升物学的那样清楚。生命定向性(“高等”、“低等”)概念可以回溯到亚里斯多德和“自然界阶梯”(Lovejoy,1936),然而种群思想则在哲学(晚期唯名论)中并没有多少立足之处。关键性的对历史重要性的认识(与物理定律的无时间性相比较)则确实来自哲学(Vico,Herder,莱布尼茨)。承认历史的重要性就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承认发展过程。对谢林(及自然哲学派),黑格尔,孔德,马克思以及斯宾塞来说,发展很重要。发展思想的重要性在Mandelbaum(1971:42)为历史主义(historicism)下定义时就讲的很好:“历史主义认为对自然界现象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其价值的正确评断只能通过按它所处的地位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考虑”

这样就会认为进化学说来源于这种思想,但是并没有多少证据证明这一点,除了斯宾塞的进化论而外,斯宾塞的进化论并不是达尔文,华莱士,赫胥黎或海克尔等人的基本思想。出人意外的是历史主义似乎从来没有和进化升物学发生密切关系(也许除人类学而外)。历史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是两种完全不相容的思想。只是到了晚近“历史性叙述”的概念才被某些科学哲学家接受。然而在1859年以后很快就发现定律的概念在进化升物学中(就这一点来说凡是研究由时间左右的过程的科学如宇宙学,气象学,古升物学,古气候学、海洋学都如此)远不及历史性叙述的概念有用

笛卡尔哲学的反对者所提的问题是机械论者从来未曾提出过的。这些问题很尴尬地表明机械论者的解释是多么贫乏。他们不仅提出涉及时间和历史的问题,而且越来越多地提到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探索“终极原因”。到了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早期,正是在德国对牛顿的追随者的机械论观点(这种观点只满足于提出有关近期原因的简单问题)发起了决定性的反击。即使是升物学领域以外的学者,例如Herder,也对之产生了有力的影响。遗憾的是,这种努力(歌德与康德都曾参与)并没有涌现出建设性的模式。相反,这一运动却被某个奥肯,谢林和卡洛斯(“自然哲学派”)掌握,他们的幻想只会被专门家嘲笑不已,他们的笨拙解释在现代读者看来真是难于卒读。但是他们的某些基本兴趣和爱好与达尔文的十分相近。由于对“自然哲学派”的极端片面性深恶痛绝,反对机械论的博物学者转向于不提出任何问题的简单描述,因为这种领域是广阔无限的,这正如某些有才识的学者很快就指出的那样,在理智上却是劳而无功的

在1800年以后哲学对科学究竟是否作出过贡献的问题一直有争议。很自然,哲学家一般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而科学家正相反,他们的答案是否定的。然而毫无疑问,达尔文研究方案的制订是受到哲学影响的(Ruse,1979;Hodge,1982)。近几十年来哲学显然已撤退到亚科学(metascience)方面,即研究科学方法论,语意学,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在科学边缘的其它课题上

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3.11 现代升物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文字说明现代升物学的特征,答案将是什么?

当前升物学给人印象最深的也许是它的单一化,它的统一

前几个世纪的著名论战实际上已经解决。形形色色的活力论已全部被否定,而且几代以来已没有虔诚的信徒。许多互相竞争的进化学说逐一地被排弃,由一个否定本质论、否定获得性遗传,否定直生论和骤变论的综合进化论代替

越来越多的升物学家已经认识到功能升物学和进化升物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且只有确定了近期原因和终极(进化)原因这两者之后升物学问题才算真正解决。因此现在有许多分子升物学家在研究进化问题,也有许多进化升物学家研究分子问题。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比二十五年前要广泛得多

过去的25年也是升物学最终从物理科学解放出来的年代。现在已普遍承认不仅升物系统的复杂程度和非升物界的属于不同的数量级,而且由历史性进化形成的遗传程序也是非升物界所没有的。程序目的性过程和业已适应的系统,由于这种遗传程序,才有可能而这在物理系统中并不存在

突现过程、即在复杂的等级结构中较高层次出现未曾料到的新性质,在升物系统中较之非升物系统更加无比重要。突现过程不仅将物理科学与升物科学区分开,而且也把这两类科学的策略和解释模式区分了开来

关于升物学中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无法回答。因为升物学的每一门学科都有其末解决的主要问题,即使是像系统学,升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这样一些古老的传统学科也是如此。而且,目前议论最多也最棘手的都是涉及复杂系统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最简单的、也是目前分子升物学最注意的是真核升物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各种不同的DNA(如为可溶或不溶蛋白质编码的DNA,不起作用的DNA,中度重复和高度重复DNA等等)的功能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从化学上来说所有这些DNA在原则上都相同,但有的形成结构物质,有的具有调节功能,另一些则被某些分子升物学家认为丝毫不起作用(“寄生性”)。这些可能都是真实的、正确的,但是对像我这样的彻底的达尔文主义者来说却并不是非常具有说服力。我相信整个复杂的DNA系统在不远的将来就会研究清楚

对于更复杂的生理系统的认识进展速度问题我并不很乐观,例如控制分化的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运转。如果不将这些复杂系统分解成为其组成部分就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在分析过程中毁坏了系统后就很难弄清楚系统中一切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控制机制。要充分认识复杂的升物系统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性,而且只有通过还原论者和突创论者的联合努力才能实现

升物学目前已经是如此广泛,如此多样化因而已不再可能完全由一种特殊的方式来驾御,例如林奈时期的物种描述,达尔文以后时期的种系发生的建立,或二十年代的发育力学。的确,目前分子升物学特别活跃,然而神经升物学,生态学和行为升物学也正处在兴旺发达时期。即使是比较不活跃的学科也有各自的杂志刊物(包括新的出版刊物),组织专题讨论,并一直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而尤其重要的是,尽管从外表上看来日益分化,升物学在实质上却较之过去几百年更加趋于统一

生物宏观分类学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奥秘

海云青飞:地球上有多少个物种?没有人可以说清楚。每年有15000个物种被发现,科学家已经分类并命名了130万个物种。有人说地球有1000万个物种,也有人说可能有上亿物种,总的来说,地球升物的物种数量似乎没有上限

即使同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同是人类,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的外貌、习惯、性格、知识、经历。地球升物的多样性按照个体的数量来计算,那么地球有多少个升物呢,百亿、千亿、万亿还是亿亿呢?

和极其多样的升物界相比,物质界就相当简单了,原子的种类相当于地球上的物种,人类已知常见的原子也就100种左右。而且同种原子的个体的性质在人类看来是完全一样的,人类完全分辨不出二个氧原子的物理性质有什么不同

更进一步研究,原子的结构有着简明、统一的规律,不同的原子可以视为简明、统一规律的不同表现,所以物质界其实是统一的,并没有升物界那样的多样性

因为物质界和升物界有着各种的明显的不同,人类科学家把物质界和升物界分开进行研究,各种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然而,在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这样的整体学家却认为物质界和升物界是统一的,科学家认识不到这点是因为人类普遍缺乏整体观,因而领悟不到空间和时间的奥秘

宇宙一切事物只是运动的不同形式,物质界和升物界在运动这个层次上是统一的。事物的运动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二个角度进行考察

物理学的前端研究已经精细入微,但是人们的观念还是被人类落后的感觉系统主导,于是人们的观念是远远落后于物理学揭示的观念,即使物理学家也是不难免俗。物理学揭示的物质界是个统一的、联合的世界,原子以光速的空间波动互相联系,1秒内30万公里空间范围内的原子是以空间波动的形式互相交织,不分彼此。你可以这样想象,一秒内30万公里空间范围内的原子是个整体,每个原子相当于别的原子的完全一样的复制体,这就是物理学所揭示的物质界的真实

但是在人类感觉器官的世界中,物质界是分离的。人看到的一切物体都是原子组成的,人类看不到原子之间的哪怕一丁点的联系,你能看到组成手机的原子和组成你身体的原子在交互吗?人类默认的观念中的物质界是和真实的物质界相背离的

升物界是物质界的升级,这个升级才刚刚开始,还处在十分原始的阶段,和物质界的原子以光速互相联系相比较,升物的个体是各自为政的,一个升物是一个高分子,也是一个独立的小空间,这意味着升物界的多样性成为必然,升物界的多样性并不是优点,而是升物在空间发展上处在极为原始阶段的反映,

空间可以换算为时间,每个升物是个狭小的独立空间,意味着升物在空间中的运动不够稳定,寿命很短,所以升物需要有遗传系统来间接传承生命,否则的话所有升物都会很快灭绝。而物质界却不需要有遗传系统,物质界有着比升物界高明亿倍的“遗传系统”,一个人死了,他的儿子遗传了他的50%的生命,而物质界的原子是互相的复制,是极为接近100%的互相遗传,而且遗传了无数份,所以物质界是无限接近永生的,人类很难摧毁一个原子,即使摧毁了一个原子,也相当于没有摧毁,除非人类摧毁了宇宙中的所有原子,否则人类没有办法阻止原子的永生

科学的学说要求作出可被验证的预测,海云青飞可以预测,一个国家的人民在空间上进化以后,人的寿命会增加(不包括医学对寿命的影响),人口会减少,但是实力却更加强大,国运也会更好。所谓人民在空间上进化,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更为和谐、精密。相反,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甚至互害,那么即使人口很多,GDP很高,也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是个国运不好的国家

升物分类的原则

升物的种类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升物分类学成为了刚需

升物分类学是 区分升物的种类并将之分类的理论和实践

升物的分类的根本原则:

  • 在升物分类过程中探索生物空间进化的奥秘
  • 升物分类是为了帮助人类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便字典索引是次要的)

一切学术研究的目的只能是帮助人类进化,这叫作人的科学,很可惜的是现在的科学并不是人的科学,而是反人的科学,虽然不是故意但是客观上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趋向退化

一个人要去作一个演讲,分成十个要点,如果这十个要点的逻辑性不强,那么脱稿演讲就会有难度,可能把有的要点忘记了,或者顺序颠倒了。如果这十个要点的顺序十分自然、合理那么演讲的效果就会很好。究其原因,人体的信息处理系统擅长于宏观的理解、把握,而不擅长记住很多不连贯的细节



宏观分类学,分类科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生命的多样性

生命(现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几乎无限的多样性,在有性繁殖的种群中没有两个个体完全相同,在同一个种的两个种群、两个种、两个高级分类单位,以及任何群丛(association)……(以至于无穷)也不相同。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会见到独特性,独特性就意味着多样性

多样性存在于升物界等级结构的每一层次中。在一个高级升物有机体中至少有一万种不同的高分子(有的估计还超过这个数字)。如果考虑到细胞核中全部基因的阻遏与去阻遏状态,则一个高级有机体将有成万上亿的不同细胞,成千的不同器官,腺体,肌肉,组织与神经中心等等

在有性繁殖的物种中任何两个个体之所以有区别不仅仅是由于它们在遗传上的独特性,而且也由于性别、年龄、免疫系统以及在开放的记忆程序中所收集到的信息不同所致。这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竞争与共生现象的原因,并促成了自然选择。任何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对环境的多样性的了解,最低限度是具有应付多样性环境的能力。总之,任何升物性过程或现象都和多样性有关

特别重要的是,可以在等级结构的每一层次提出非常相似的关于多样性的问题,例如多样性的范围或变化、它的均值、它的来源、功能及其选择价值。虽然多样性在升物科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特征意义,对大多数这类问题的回答却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不论是研究哪一个层次的多样性,第一步显然是列出清单。这就是查清和描述组成某一特定类别的不同“种类”,不论是解剖学中的不同组织和器官,细胞学中不同的正常细胞和异常细胞以及不同的细胞器,生态学和升物地理学中的不同群丛和升物区系,分类学中不同的种和高级分类单位。由描述和编制清单所奠定的基础是有关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在以后的几章中我将集中讨论生命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升物有机体的种类多样性

多样性的范围

自从有了人类,多样性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论一个土著部族在升物学其它方面多么无知,它对当地各种动植物的名称总有自己的一套词汇。首先被命名的升物当然是和人直接有关的,无论是猛兽(熊,狼),食物来源(野兔,鹿,鱼,蛤蜊,蔬菜,水果等等),衣着来源(皮,毛,羽毛),还是具有某种不可思议性质的动植物。这些仍然是当前民间传说中的主要“种类”

当欧洲的博物学家远征探险归来后,才知道这种对自然界多样性的关注是遍及世界各地的。这些博物学家总是津津乐道的谈起他们所遇到的土著部落以及当地的鸟类,鱼类,植物,和海洋浅水升物的各种奇闻怪事。这些见闻又以口头方式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每个部落的人当然只关心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的自然界事物。滨海部族对潮间带的甲壳动物可能了解很清楚,但对邻近森林的鸟类习性却一无所知。由于一个地区的鸟类的种类通常很有限,因此当地的土著对每一种鸟可能有单独的名称(Diamond,1966)。如果当地植物茂盛,就着重属名,这种传统后来由林奈延续了下来。一般对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词汇较为丰富,但游猎氏族或部落则对野生动物和当地植物有更多的了解。遗憾的是这些知识长时期没有得到人类学家的重视。由于文明传播的影响,这些传统迅速消亡,因而在很多地区研究民间分类学已为时过晚。所幸的是,近年来已出版了几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著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早期的分类不仅识别了种与变种,而且有时还涉及到高级分类单位

早期的博物学家只了解本乡本土的有限动植物区系。亚里斯多德只提到550种动物,文艺复兴早期的草药志,记有250~60O种植物。早在古代就已经知道世界各地并不存在同样的升物区系。Herodotus、Pliny等人根据旅行者的叙述把这种情况记述了下来。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象、长颈鹿、老虎和其它一些在地中海沿岸(至少是在欧洲海岸)未曾发现过的动物

这些新奇升物的存在大大激发了欧洲人的好奇心,他们对未知事物,不论是外国、异族人,或未曾见过的动植物都普遍感到惊奇。发现和描述世界上的一切珍奇的动植物是当时的旅行家、编辑(由Pliny到Gesner)和林奈的追随者的夙愿。当然,古代人对动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范围是一点也不了解的。直到旅行家深入到亚洲(马可·波罗,1254-1323)或非洲之后人们对这一点才逐渐清楚。当葡萄牙人于15世纪开始航海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以后,对世界上升物区系多样性的认识才显示了新天地。柯克的航行为开拓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升物多样性这个大厦奠定了基石。然而这不过是开始,因为早期的旅行者和收藏家所收集到的远方动植物标本毕竟有限。即使在欧洲一直达到本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还在描述哺乳动物和蝴蝶的新种。而且就比较不引人注意的种类和不容易到达的地区来说,未曾描述的物种宝库看来是异常丰富无法穷尽的。即使现在我们对热带的现存物种最多也只知道十之一、二

随着态度的明显变化对于升物多样性的认识也随之深入。早期的旅行家只是为了猎奇。他们最得意的事莫过于回到家里来大谈特谈各种稀奇古怪的怪物怪事。这种态度很快就被热衷于纯粹外国新奇事物的时尚所代替。英、法、荷兰以及德国的私人收藏家纷纷建立了博物陈列柜。他们的态度也不比集邮家和货币收藏家高明多少,然而真正的博物学家如林奈和阿蒂迪(Artedi)却从这些收藏家兼赞助人的热心活动中得益非浅。另外,Marcgrave和Rumphius也分别在巴西和东印度的以前几乎毫无所知的领域中对博物学作出了重要贡献(stresemann,1975)

18世纪是著名航海年代的开端。Bougainville与其它法国探险队,Cook与其它英国探险队都从海外带回了大量的珍奇标本。这一活动在19世纪由于俄国和美国的加入而更加扩大。旅行家到世界各个角落收集各式各样的博物学标本,这些标本将各个私人博物陈列拒都塞满了,因而不得不建立更大的国家的或大城市的博物馆和植物标本馆。这些标本从来不会被认为多余,因为每一批收藏都会发现前所未有的珍希物种。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个著名的、命名为鸟的探险队,仅在一次探险(Whitney南海探险)中,几乎走遍了南海各个岛屿,发现了三十多个新种

亨伯特和Bonpland在南美,达尔文在贝格尔号(1831一1836),华莱士在东印度(1854-1862),以及Bates和Spruce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研究工作都是脍炙人口的,但是一般都将其它成百上千的收藏家忘怀了。林奈曾派遣他的学生收集国外植物标本,其中有些最优秀的学生死于热带病:如Bartsch(死于1738年,下仿此),Ternstrom(1746),Hasselquist(1752),Loefling(1756), Forskal(1763)。东印度的情况又是一场更大的悲剧,在这一历时30年的探险考察中欧洲动物学界的精华或死于热带病,或被杀害:Kuhl(1821),Van Hasselt(1823),Boie(1827),Macklot(1832),Van Oort(1834),Hor-ner(1838),Forsten(1843),Schwaner(1851)。他们都是为了增进对热带动物生活的了解而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Kuhl和Boie是德国最优秀的年轻博物学家(Stresemann,1975)。他们的去世所留下的空缺使随后德国博物学一度衰落,这是因为在某一时期中天才人物毕竟是很少的

未开发或鲜为人知的地区只是研究多样性学者所面向的领域中的一个。其它类型的升物和异域环境也是研究的对象。例如寄升物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人类肠道寄升物早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Ebers莎草纸古文书中和古希腊医生就曾提到过。后来发现这些寄升物在人和动物中都普遍存在,因而认为它们是由自然发生产生的。直到十九世纪才认识到很多(如果不是全部)寄升物只寄生在某一种寄主上,而一种寄主可以同时被几种不同的寄升物感染:绦虫、吸虫、线虫、血液寄升物、细胞寄升物。这项由动物学家Rudolphi,Leuckart等人创导的研究工作随后有很多专门从事于这类多样性研究的寄生虫学家参与。由于大多数寄升物的生活史很复杂,因此在研究时就要求特别耐心和灵巧。由于寄升物能引起严重的人类疾病(如疟疾,昏睡病,血吸虫病,立克次体病等),因而对这方面的研究特别重视。植物也同样有寄升物寄生(如瘿虫,螨;各种真菌和病毒)。也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植物寄升物的种类要超过高等植物本身。它们逐渐地被发现大大扩大了升物多样性的范围

多样性研究亟待开拓的另一个领域是淡水水域和海洋。亚里斯多德在勒斯波斯岛居留时对海洋升物曾发生过浓厚兴趣。然而迟至1758年林奈在其《自然系统》一书中除少数鱼类、软体动物和珊瑚外很少提到海洋升物。由于Pallas,S.Muller及其它很多北欧学者的工作,这种情况很快发生了改变,发现一个接着一个。Sars是打开深海动物大门的第一位学者,他的研究受到英国挑战者探险队(British Challenger Expedition,1872-1876)的高度重视。后来北欧、荷兰、法国和德国也纷纷组织了海洋考察,专家们则仍然忙碌于描述他们的新发现。海洋升物本身也开发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海洋寄升物。海洋升物中有一部分被与陆地升物相同的寄升物寄生(绦虫,吸虫),但也有一些其它的寄升物只限于海洋(中生动物,寄生性桡足动物,根头类动物)

显微镜开辟了多样性的另一个领域:即肉眼看不见或至少看不清的升物世界。古代已经使用简单的透镜放大细小的物体。组合的透镜——即显微镜——首先是由荷兰的制镜商于17世纪早期制造成功的,1625年罗马出版的一份关于蜜蜂的研究报告是由意大利人Francisco Stelluti运用放大五倍的显微镜进行研究的,这是升物显微镜检术的第一项研究工作,其后两百年所使用的都是非常简陋的显微镜,主要是用于研究植物组织( Hook,Grew,Malpighi)或者是研究动物的细微结构,特别是昆虫的结构(Malpighi,Swammerdam)。Swammerdam于1669年发现了微尘子(水蚤,Daphnia),但并没有详细地描述,也没有继续研究其它浮游升物(Schierbeek,1967),Nordenskiold,1928)

与上述事态的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在细胞学和动植物形态学方面的历史性进展。列文虎克运用显微镜将多样化的研究领域又拓展了一步。据说他使用一个单透镜的显微镜能放大270倍。他从1674年起在连续的几年内先后发现了原生升物(原虫和单细胞藻类)和其它的浮游升物(轮虫,浮游甲壳动物等),从而为后来发展成为升物学中最活跃的几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他甚至还发现并描述了细菌。他发现单细胞动植物这一事实对自然发生说以及当时的思想界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可以说,列文虎克最重要的功绩是他首先使升物学家认识到微升物世界的广阔领域,并向分类学者提出了完全新的问题

直到1838年Ehrenberg才首次对原生动物作了综合性论述,但这是在细胞学说提出之前,他将原生动物看作是“完整的有机体”并赋予同高等升物相同的各种器官(神经、肌肉、肠道、性腺等等)。 1848年C.T.von Siebold制订了原生动物门并指明了其单细胞性质。19世纪前半期在各种浮游动物及藻类的研究上也取得了迅速进展。总之,显微镜的每一次改进都使我们的知识前进了一步,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得我们甚至可以研究病毒的形态

前此我所介绍的重点是放在动物的多样性方面,揭开了多样性广阔世界的帷幕。在植物世界的开发上情况也是如此,也有一系列的领域正待开拓。甚至在显花植物(被子植物)得到充分描述之前,有些植物学家已经开始专门研究隐花植物(蕨类、藓类、地衣、藻类)以及种类繁多的真菌(Magdefrau,1973)

化石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除了当今世界的多样性而外还有以化石为代表的过去时代生命的多样性。按最高估计,现存动植物约有一千万种。考虑到地球上的生命大约在35亿年以前开始,并估计相当茂盛的升物区系已存在五亿年,同时还承认升物区系的物种构成有其合理的周转,则按推算至少有一亿个灭绝种。古升物学(化石学)中伟大发现的时代,例如爬虫类与鸟类之间过渡的始祖鸟的发现,鱼类和两栖类之间过渡的鱼石螈的发现,可能已近结束,然而直到今天仍然偶尔有化石无脊椎动物的新门发现,看来新目、新种、新属的发现远远未到尽头

化石动植物的发现有很悠久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古代(参阅第二编)。Heradotus,Strabo,Plutarch,特别是Xenophan-es都曾提到化石软体动物并认为是海洋升物退化的结果。但是化石哺乳动物,爬虫类和两栖类则直到十七世纪才开始被注意,十八、十九世纪新的发现也日益增多。乳齿象、恐龙、鱼龙、翼手龙、鸟龙以及其它的庞大化石哺乳动物的发现都曾轰动一时

古植物学也同样扩大了人们的视野(Magdefrau,1973:231-251)。由于很难将化石茎、叶、花、花粉和果(种籽)拼凑在一起,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问题很多,好在已研究清楚的化石植物的数目逐渐增加,对它们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也了解得更多。在这方面化石花粉研究所作出的贡献特别重要。但是仍然有很多难题有待解决,其中包括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

直到50年代已知的最古老化石(前寒武纪晚期)的石龄大约是6.25亿年。后来Barghoorn,Cloud,Schopf发现了岩石中的化石原生升物,石龄约为35亿年,这样就把最古老化石的石龄推前了五倍左右

原核升物,不论是存活的还是化石,是目前叙述性系统学(de-scriptive systematics)中最急待开发的领域。细菌升物化学和生理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它们比原先所设想的更加多样化。Woese及其合作者甚至提出为甲烷细菌及其有关细菌另立一个界(kingdom),称之为古细菌界(Archaebacteria)。另外,对那些被认为构成真核升物的共生性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等等)的原生升物也另立一界。对核糖体RNA及其他分子的研究终算为前此争议纷纷的细菌分类问题理出了眉目(Fox等,198O)。令人感到十分有趣的是,在升物学最古老的分支学科分类学中总是有些新东西,而且往往是使人瞠目的新发现,例如毛面虫属Trichoplax的重新发现,它被认为是后生动物中最原始的(Grell,1972)

系统学,多样性科学

当回顾升物多样性研究的历史时,面对下列情况不能不令人感到多样性的咄咄逼人:

  • 空间:世界各洲
  • 时间:从35亿年前直到现在
  • 大小:从病毒到鲸鱼
  • 生境:空气,陆地,淡水,海洋
  • 生活方式:独立生活与寄生

很自然,人们不能忽略在其周围环境中的异常丰富的生命现象,而且事实上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研究它。首先是人们对其周围环境的不断好奇心,并且力求知道它,理解它。此外,为了实际需要也必须知道哪些动植物有用,特别是作为食物或供医药用。当林奈被问道研究多样性有什么用时,作为一位神创论者,他回答说:有什么用?一切被创造的事物都有其目的,有些植物供药用,有些升物供食用,等等。无所不知的全能造物主所创造的每一种东西都有其特定目的,或者是对其它的人或物有益。我们的任务就是揭示这些有意图的用途或益处,这也就是博物学的目的

17世纪和18世纪的某些学者热衷于研究自然还有另外的理由。希腊人早就极口颂扬自然的和谐:整个世界形成了Kosmos(Kosmos这个字对希腊人来说含有美与井井有条的意思)。无论自然界是被看作是造物主的尽善尽美的创造物,还是被罗马哲学家塞尼加与泛神论者视为与神等同,许多虔诚的科学家,如John Ray,牛顿,林奈等都认为自然界有一种深深隐藏着的秩序与和谐存在,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揭示和解释它

物理学定律强调普遍性和一致性。因而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的自然科学家就认为如果仅仅是机会和物理学定律的无先见的盲目作用在宇宙中起作用,则世界上就只会有完全一致的或完全混乱的事物。这样看来只有创世主的存在才能说明实际存在而又配合恰当的升物多样性。

牛顿曾这样说过:

我们只有通过他(上帝)的绝顶智慧和对事物的绝妙设计以及最终原因才能了解他;因为他的尽善尽美而赞美他;因为他的权威而尊敬和崇拜他;我们是作为他的仆人而崇拜他;上帝如果没有权威、缺乏智慧和最终原因就不成其为上帝而只是命运和天性。盲目的形而上学的必然性(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必然是相同的)不能产生多样性。我们发现的、适合于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自然界的多样性只能来自一个必须存在的神的思想和意志。

因此,研究自然界的绝对和谐与多样性就是认识上帝的捷径。这也就成为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自然神学的风尚。不仅适应(它是设计的证据)而且多样性本身都是自然神学的主题。再也没有别人比阿伽西更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他认为自然系统是证实上帝存在的关键性证据,并在他的著作《分类论文集》中阐述了这一观点

升物的多样性催生分类学

升物有机体种类之多几乎无法想像,这也正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自从科学革命之后,西方世界专心致志于探寻机械学和物理学的定律。然而生命的多样性并没有屈从这一潮流。如果要发现这样的定律也只有通过分类的办法将多样性加以整理。这就是为什么十七,十八,十九世纪博物学家热衷于分类的原因。分类最低限度可以使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性纳入一定的条理。分类最终的确导致了寻求定律:由一个共同祖先(经过修改)相传下来。这种整理程序看来对18世纪的动植物学家是如此重要,以致当时将分类几乎看作是科学的同义语

和科学的其它分支一样,分类学中既有天才也有笨伯。有一些专门家终其一生除了描述新种而外什么事也没有干。这在分类学享有盛誉的林奈时代还是无可非议的。在那个时代由于系统学占有主导地位从而忽视了升物学其它方面的研究。但是后来,也是十分合理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难道这样的单纯描述,既不探求定律又不力求作出概括,称得上是科学吗?

从18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vonBaer,Magendie,Claude Bernard,Schleiden,von Helmholtz在升物学其它领域中的辉煌成就使系统学的声誉迅速下落。但是在1859年以后,当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为高级分类单位的存在提供了第一个非超自然的正当解释时系统学又恢复了生机。然而这新的搏动很快又行衰竭,19世纪最后三分之一年代功能升物学的激动人心的进展使系统学再度衰退。生理学家和实验胚胎学者认为系统学是一种单纯的描述工作,不值得“真正的科学家”重视。物理科学家和实验升物学家一致认为博物学不过是集邮的另一种方式。一位著名的动物学家在19世纪末访问剑桥大学时曾经说过:“博物学被尽量地压低,并被这个受人景仰的大学的许多数学家认为是无聊的琐事。”1960年有一位著名的物理科学历史学家还说:“分类学一点也不能吸引科学史家。”

这些吹毛求疵的批评家根本不了解多样性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升物学各主要部门研究的基础(Mayr,1974b)。他们也不了解亚里斯多德,居维叶,魏斯曼,或洛兰茨(Lorenz)研究多样性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博物学是升物学中最富饶也是最有创见性的分支。难道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正是基本上奠基于博物学研究之上吗?难道行为学和生态学不正是从博物学发展起来的吗?如果升物学局限于实验室研究,断绝了从博物学取得不断的营养,它将是一门非常狭隘、非常贫乏的学科

遗憾的是,还没有人写出一部关于博物学对升物学发展的影响的历史,虽然D.E.Allen的《英国的博物学家》(The Natu-ralist in Britain 1976)就19世纪英国的情况作了精采的阐述,斯垂思曼(Stresemann)的《鸟类学》(Ornithology,1975)则是就鸟类阐述了同一论题。在每一群博物学家中都有才思敏睿而又好奇之士提出各种各样更深刻的问题。他们为自然神学最有价值的论著作出了重要贡献(如Ray,Zorn,Kirby)。他们创办了杂志和学会,他们还就一些基本问题勾划出轮廓,这些基本问题最终成为了进化升物学、升物地理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的主要论题。饶有兴趣的是,在这方面所有的先进人物都是业余爱好者——热心的、富有奉献精神的业余爱好者。博物学是升物学的各个学科中最后一个职业化的。只是到了当今时代才认识到博物学在概念上为升物学作出了多么重要的贡献

所谓的分类学史并不缺乏,然而它们毫无例外地都只是分类的历史。这些历史记述了从亚里斯多德时代直到19世纪末的学者们所提出的对动植物的具体分类的逐步改进(以及偶尔的后退)的情况。这些历史家指陈了科学家们为升物的属,科、目反复重新划分所作的不懈努力,以求建立更加均一的分类系统,也就是反映共同祖先和进化趋异程度的分类系统,这是一部很吸引人的反复试验的历史

上述的这一类历史虽然密切注意了分类,但并没有认真处理有关的概念变化。系统学历史的最重要方面,和进化升物学的历史相同,是概念的而不是事实的历史,而且某些互相竞争的(如果不是完全相互对抗的)的概念从18世纪初到现在一直同时存在达25O年之久。分类学中概念化不一致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在每一类升物的分类学中有着不同的传统习惯。这不仅对细菌、动物、植物来说是如此,即便是不同类的植物、昆虫或哺乳动物也是一样。一些新概念如多性状分类、多型种、姐妹种(与升物宗相对),或升物种等等在不同的时间先后引进到高级分类单位的分类学中

人们的第一个印象是系统学的历史是一场和相同的老问题作永无休止斗争的历史。这些老问题是:什么是种?什么是亲缘关系?高级分类单位最好怎样区分?怎样把种集合成高级分类单位?最可依赖的性状是什么?在高级阶元(higher categories)中安排种时应根据什么原则?分类的功用何在?等等

很明显,系统学史和Thomas Kuhn所阐述的科学发展的概念完全不一致。即使是1859年的达尔文革命也并不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对系统学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产生这类事态的原因是什么将在以后各章中介绍。然而在这里也应当提到在过去300年中概念绝不是停滞不变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并得到了澄清,不同时期和不同学者对经常使用的一些术语在用法上和意义上的变化就很好地论证了这一点

只要存在下述一系列情况,系统学的统一学说怎么能发展?“相似性”(affinity)这个词既可以仅仅表示相似,又可以表示遗传关系;“变种”(variety)这词可以用来表示地理隔离的种群,又可以用于表示种内的变体(个体);“种”既可表示形态不同的个体,又可以表示生殖隔离的种群;“分类”可用来表示鉴定方案,又可用于表示真正的分类。另外,“自然系统”在不同的时期有非常不同的涵义,而有些术语,例如“阶元”(category),往往被同一学者用来表示很不相同的概念。大多数使用同一术语(如阶元,变种)表示不同涵义的学者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用词混乱。在澄清分类学概念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过去40年较之以前两百年要大得多,这样讲也许是切合实际的

系统学的结构

当我们看见大象,长颈鹿、企鹅、凤蝶,橡树和蘑菇时,我们所得到的第一个突出印象是独特性。前面已经讲过,独特性就意味着多样性。如果这多样性果真是杂乱无章的,那就无法研究它。然而它是有规律的,而且正如达尔文及其它很多学者都指出这些规律是可以解释的。除了机会因素而外,多样性的产生还有可以确定的原因。因此承认系统学是一门科学就是理所当然的。它研究的主题就是多样性。

辛普森(1961)给系统学下的定义是:

系统学所研究的是升物有机体的种类和多样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一切关系

他后来又进一步指出:

系统学 是(升物学)最基本的同时又是范围最广泛的部分;最基本是因为(有机体)只有在某种分类学建立了之后才能按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和处理,范围最广泛是因为在(系统学)的各个分支中集中了、运用了、概括了有关(有机体)的一切已知知识,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生态学的知识,并为之提供研究手段

因为系统学涉及到如此广泛的领域,所以学者们就力图将之分细一些。例如,有人认为某一分类单位的分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有时非正式地称之为a,B,Y分类学。a分类学指的是物种的鉴定和命名的分类水平;B分类学指的是将这些物种安排在适当的分类阶元中,低级和高级阶元组成自然系统,Y分类学指的是根据分类研究的进化研究”(Mayr,Linslcy,and Usinger,1953:19)。实际上a和B水平的工作是同时进行的(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阶段),而Y分类学严格说来并不是分类学。

如果将分类学细分为两类就能更好地了解其历史,它们是:

  • (1)微观分类学(microtaxonomy),研究识别和区分有机体的种类(种)的方法和原则
  • (2)宏观分类学(macrotaxonomy),研究有机体种类的分类(即将种安排在分类系统中)的方法和原则

因此,分类学作为一个整体(范围较之系统学更窄)的定义是 “区分有机体的种类并将之分类的理论和实践”(Simpson,1961;Mayr,1969)

宏观分类学,分类科学

一旦涉及多样性问题就必须分类。因而就有语言分类,制造商或市场的商品分类,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或自然界的动植物分类。在上述情况中分类(过程)就是将个别的事情归并成类。对这种基本程序并没有争议,过去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是:怎样分得最好?应当采用什么分类标准(依据)?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宏观分类学史的任务就是依次列举并讨论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各式各样的并经常变化的答案

在历史性地讨论这一任务之前有必要对分类学史上经常甚至一直混淆不清的某些概念批判性地加以讨论

鉴定与分类

鉴定方案并不是分类。演绎推理是鉴定程序的基础。鉴定的目的是将所研究的个体安置在一个已经存在的分类系统的门类中。如果成功了,标本就被鉴定了。鉴定只涉及少数性状,这少数性状确定标本在检索表中所处的位置(Mayr,1969:4,66,112-115)。与此相对映,按现在理解,分类是将种群和分类单位归并成类,再将这些类依次归并成更大的类。分类利用很多性状

理解分类与鉴定的区别在评价所谓的“特殊目的分类”上至关重要,例如根据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用植物“分类”。这样的“分类”实际上不过是鉴定方案(就现代分类学家来看)。古希腊时代的医生Dioscorides按植物的医疗作用加以划分(分类),为的是对症求药,选择正确的植物以保证安全和疗效。由于几乎直到现在大多数药物都来自植物,因而药典同时又是植物鉴定手册

但是有些特殊目的分类并不是检索表而实际是为根据名称所指定的目的服务;例如在生态学文献中植物按其生境或生长型而分类就是如此。这样的分类用途很有限,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前实际上所有的“分类”都是这类功利主义性质的。因此,在考虑分类时弄清楚某种分类的各种可能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分类的作用

哲学家和分类学家几乎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分类具有双重作用:

  • 一个是实际作用
  • 另一个是一般(即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作用

但是关于这两种作用的本质却有不同的看法。早期学者所别强调的实际作用是把分类当作检索表。近年来最常强调的则是将分类看作是信息贮存和信息检索系统的索引。为了最充分地发挥这种作用,分类应当由具有最大数量共同性质的客体科目构成。这种分类就自动地成为贮存于其中的信息的电键。易于检索一般是这样一些分类的主要或唯一目的,例如图书馆的图书和其它或多或少按任意标准归类的非升物体。与此对映,对于与原因联系的项目(例如疾病分类)或与起源有关的项目(如升物分类)的分类则受到某些限制,然而仍然具有可以作为影响深远的概括的基础的能力

就升物学分类的一般作用(意义)来说,随着时间的不同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亚里斯多德而言,它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特别是表述在《自然界阶梯》中。就自然神学家来说,就正像阿伽西所明确表示的那样,分类论证了世界设计师(造物主)的创造方案。自然系统就是这方案的表现。在达尔文提出了共同祖先学说以后,分类的形而上学解释就让位于科学解释。由于升物学中的各种比较学科的观察研究都是借助于“自然系统”(现在已按进化论观点下定义)组织进行,所以分类的主要功能就是区分分类单位并建立高级分类单位等级结构以便作出最大数量的正确概括。这种分类的根据是,假定某一分类单位的几个成员,作为后裔从一共同祖先处各自分享了一份共同遗产,它们彼此之间较之没有这种关系的物种将会有更多的共同性状。因而进化论观点的分类在一切比较研究中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这种分类随时要接受更多性状的检验,或者是通过与其它分类进行比较来检验

升物学分类具有这两种(实际的和一般的)作用或目的就引起了争议。例如,信息检索的目的和概括的目的是否互不矛盾?分类所包涵的概括的本质是什么?这些概括能否看作是学说?

对分类各种作用有关问题的上述简单介绍可以使读者在追踪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历史性变化时提高辨别力

亚里士多德是怎么给生物分类的

4.1 亚里斯多德的生物分类法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分类学的历史要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开始写起。虽然在他以前人们对动植物已知道得不少,但流传下来的早期著作中根本没有分类的知识。就实际知识而言,亚里斯多德显然把他从前人所能得到的(很可能绝大多数是从希波克拉底学派得到的)都写进了他的著作中。但是亚里斯多德对某些海洋动物的细节描写得如此逼真,这就表明这些知识都是第一手的,至少也是他亲自从渔民或“民间”来源得到的。一般认为他在勒斯波斯岛居住时专心致志于博物学研究。他在叙述性动物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是《动物历史》(Historia animalium),但是在《动物解剖》(De partibus)和《动物繁殖》(De generatione)中以及其它著作中都有很多关于分类的论述

传统上一般都把亚里斯多德视为分类科学之父,但是从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对他的真正分类原则是什么都有怀疑和分歧意见。这看来部分原因是由于亚里斯多德在他早期的著作(在其中他提出了他的逻辑学原理)和他后来的升物学著作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另一部分原因是他认为按逻辑区分下定义的方法不可能为动物提供合理的完整描述和表明动物类别的特征

亚里斯多德的逻辑方法最好是用众人皆知的室内游戏来说明。一位客人被引进室内让他猜他不在室内时其它人选定的一样东西。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它是活的吗?”。这样就把他所想像的东西分成了两类:升物与非升物。如果答案是“对”,他就可以问:“它是动物吗?”这样就将活的升物又分成了动物与非动物两类。由此,总是把剩下的东西的类别分成两个部分(二分法,dichotomous division)的方式继续下去他迟早就会猜中

用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即形式逻辑)来表示,最大的类别,“总类”(例如植物),按演绎法分成两个(或多于两个)其下属的亚类,称为“种”。每个“种”在下一轮较低级的划分中成为“属”,“属”再细分为“种”。如此反复继续进行,直到最低级的种不能再分为止。当然,逻辑学家的“种”和升物种勿须有关,虽然在划分升物的种类时最后一步的结果可能事实上就是升物种。按逻辑分法的分类称为下行分类(downward classification),它既适用于无升物(如家具可分为椅,桌,床等等),也适用于升物

使后来的学者感到伤脑筋的是当亚里斯多德在阐述他的逻辑方法时实际上是将之作为应用于动物的区分依据(标准)的例子,诸如“有毛或无毛”,“有血或无血”,“四支脚或非四支脚的。”但是,逻辑的分法并不是亚里斯多德用于动物分类的方法,这可以从亚里斯多德的动物系统并不是一个细致复杂的等级结构这个事实看出,特别是他还特地嘲笑了把二分法作为分类原则的作法(Departibus animalium 642b5一644all)并进一步指出为什么这样做不行。尽管亚里斯多德并不采用它,但是从文艺复兴(Cesalpino)到林奈(见下)的升物分类中,逻辑分类法一直是优先被采用的方法。和大多数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正相反,我认为将这种分类方法强加在亚里斯多德身上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亚里斯多德是怎样为形形色色的动物分类的呢?他是按非常现代化的方式进行的:他通过观察将动物分成类:“正确的办法是按类来了解动物,按照大多数人的方式,他们是根据很多特点而不是按二分法来分类”。(643b9—14)。“是根据身体的各部分,或整个身体的形状相似性将各个类彼此分别开”(644b7-9)

只是在他确立了类之后,亚里斯多德才选用一些方便的鉴别性状。在这个常识性的表现性状的方法上亚里斯多德又加上了一个评价可以表示这些类(别)特征的性状系统并按某种序列将这些性状排列起来。亚里斯多德分类学中的这种排列是现代学者最难于理解的。大家都知道,亚里斯多德对四种元素——火,水,土,空气——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因此,性状热与冷,或潮湿与干燥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他把热排在冷之上,潮湿排在干燥之上。血液既热又潮湿,因而成了特别重要的性状。结果,亚里斯多德对不同的生理功能就有一个价值尺度,因为生理功能似乎也是不同种类动物的性状。比较热又比较潮湿的动物被认为是有理性的;而较冷、较干燥的动物会有较少的与生命有关的热,就缺少较高级的“灵魂”。这种形式的臆测特别适合文艺复兴时代亚里斯多德学派的口味,并促使他们按设想的生理重要性提出了分类学性状的具体等级尺度

如果要理解为什么亚里斯多德的分类并不就是鉴定方案或纯粹的表现性状方案,上述这一点必须记牢。亚里斯多德之所以辨别动物的某些类别主要是为了解释他的生理学说并且能将关于生殖,生活史(后代的完善程度)和生活环境(空中、陆地、水域)的有关知识组织起来。因此就他的意图来说,把水生的鲸和陆地的哺乳动物分开,将软体自由游动的头足类同海洋、陆地的硬壳软体动物分开,就是十分合理的。尽管有某些不合适的组合以及一些剩下来未分类的动物,但就整体而论亚里斯多德的动物高级分类单位显然优于林奈的,后者主要兴趣在于植物

在研究亚里斯多德的动物学著作时,有三点予人印象最深:

  • 首先,亚里斯多德对世界的多样性具有特别浓厚的兴趣
  • 其次,并没有证据表明他对动物分类本身特别感兴趣,他也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将他所识别的九个高级分类单位列表加以说明
  • 第三,再重复一遍,他的分类并不是逻辑分类的结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亚里斯多德的逻辑体系在《动物的历史》中反映得非常之少。在他的著作中人们感受最深的是一种经验式的、几乎是实用主义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逻辑方法

亚里斯多德仅仅是想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告诉人们他对动物的了解以便“我们对明显的性状和共同的性质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概念”(491a8)。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简捷有效的途径是比较。的确,《动物解剖》全书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编写成的:结构的比较(比较解剖学),生殖升物学以及行为学(动物心理学)的比较。为了便于比较他将所提到的580种动物归类成群,如鸟、鱼,而且往往是运用像希腊文字一样古老的类、群

他将动物分类成“有血的”和“无血的”,这种分类一直被人们接受直到拉马克将之改名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为止。在有血动物中,亚里斯多德将鸟和鱼分为不同的属,但是对其余的动物就遇到了一些麻烦。他认为胎生或卵生是重要性状,就将有毛的胎生动物(现在称为哺乳动物)和冷血的卵生动物(爬虫类和两栖类)分开。他明确地将鲸从鱼和陆地的哺乳动物区别开来。他还把不同的飞翔动物如羽毛翼的鸟,皮革翼的蝙蝠和膜翼的昆虫彼此远远地分开。但是在无脊椎动物中他的介壳类(甲壳软体动物)却包括藤壶,海胆,蜗牛和蠔等等杂七杂八的东西

亚里斯多德对好几类动物的结构差异,特别是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资料。然而他似乎对动物生态学(它们的生境和生活方式),生殖升物学以及动物的气质也同样有兴趣。“各种动物在其生活方式,活动、习惯与才能上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和水、空气与陆地的关系上(487all-12)。现在已经清楚亚里斯多德并不是为了便于鉴定而提出动物的分类

那么亚里斯多德在系统学历史上的重要意义究竟是什么?

他的最重要贡献可能是他,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对动物及其性质如此感兴趣。这就大大有利于动物学在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中复苏。无论是在动物结构、食性、行为,还是生殖方面他都提出了意义重大的问题从而使对动物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他还为后来升物学分成形态学,系统学,生理学,胚胎学以及行为学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教导研究人员应当怎样进行工作。他将个别的种类(种)和集合的类(属)加以区分并使之定型化也成为后来更细致更透彻的分类的转辙点

亚里斯多德现在已不再被认为仅仅是经院哲学之父而且也是一位哲学化了的升物学家,他的著作在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新的光芒。但是对他的分类学概念结构还缺乏现代的分析

作为广泛的概括也许可以说自从亚里斯多德辞世以后博物学的水平一直是江河日下

Pliny与Aelian都是忙忙碌碌的编纂家,他们不加批判地将优秀的博物学和荒诞的神话传说揉合在一起。在随后的年代里撰写动物不是为了提供关于动物的知识而是为了说教;动物成了象征。如果为了将勤恳道德化,就写蚂蚁;为了赋予勇敢以道德意义就写狮子。随着基督教兴起,关于动物的故事往往成为宗教小册子中的一部分。动物还成为基督教教义中某种思想概念的象征或标志,并被引进到油画和其它艺术中去。可以说研究动物成为一种纯粹精神性的或美学的活动,几乎完全脱离了博物学。广泛的来说,情况就是这样,最低限度从Pliny(死于公元后79年)到十五世纪这一千多年中就是如此(Stannard,1979)。FrederickⅡ的《猎鹰训练术》(1250年)以及AlbevtusMagnus(约1200-1280年)的著作却是突出的例外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情况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一些事态的发展更加速了这种变化。其中之一是重新发现了亚里斯多德的升物学著作以及这些著作的新译本问世。另一个是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医疗技术与相应的医用植物的更加重视。最后,一种“回到自然”的运动,放弃片面地追求精神生活,在中世纪后期兴起。从Hildegard von Bingen(1098-1179年)以及 AlbevtusMagnus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都到野外观赏活的动植物,而且还编写关于动植物的书。随着印刷术的进步,这一类的书也就印刷出版了开来。但是这是一个迟缓的渐进过程。著名而又缺乏批判性的编纂家Pliny的百科全书式的传统一直延续到Gesner和Aldrovandi的时代。但是,在十六世纪时,一切关于自然的书都是由医生写的

古人对植物的分类,草药医生的植物分类

4.2 古代人和草药医生的植物分类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亚里斯多德也写过关于植物方面的著作,但已经逸失。因此,植物学的历史要从他的学生Theophrastus(公元前371-287)所写的《植物调查》算起。Theophrastus的主要贡献是在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升物学方面,他并没有采用正式的植物分类系统,植物的生长型(树木,灌木,小灌木,草)是他分类的主要依据;有无刺棘、是否由人栽培等等也作为依据之一。他提到的很多植物类别显然来自民间习俗,因而有一些是很自然的(橡树,柳树),另一些从分类学来说则是完全人为的,例如“月桂树”就是一些长绿树的总称

就与植物学直接有关的历史来说最重要的人物是Dioscorides(公元60年左右)。他是罗马军队中的一位希腊医生,他去过许多地方,并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对人有用的植物学知识。他的《药典》(Materia medica)载有对五、六百种植物的描述。这些植物或者可作药用或者能提供香料、油料、树脂或水果。在他所写的五本书中植物主要按实际用途排列(如药用,调味品,香料等等),但是他有时也把相关的植物按次序列在一起,例如他提到的唇形科的22种,伞形科的36种。他确实也批评过已往的某些学者将植物按字母顺序排列,因为这样就把具有同样性质的相关植物分隔开。Dioscoridos在植物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由于他的《药典》在一千五百年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主要的植物学教科书(Magdefrau,1973:4-11)。他被公认为是有关植物一切问题的绝对权威,特别是植物的医药性质方面。然而就和盖仑在解剖学方面一样,他的传统后来也愈来愈加变成了书本知识,愈来愈加脱离自然界和植物有机体的实际

但是,从13世纪开始出版了一大批植物志,从中可以觉察出重新回到实地观察自然界的趋势,这股潮流在发明了新的印刷术之后被大大加速。1478年Dioscorides著作的拉丁文译本出版,1483年又出版Thecphrastus著作的拉丁文译本,在这个时期还首次印刷了前几个世纪植物志的手抄本。对植物鉴定的兴趣日益浓厚、对Dioscorides所不知道的本地植物的大量发现、以及研究新发现植物的新医药性质等一系列情况导至了在欧洲的医学校设立了教授讲座,第一个这样的讲座是1533年在意大利的帕度亚设立的

由于“德国植物学之父” Brunfels(1488—1534),Bock(1484-1554),Fuchs(1501—1566)的研究工作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这些博物学家代表了回到自然和亲自观察的潮流。他们的著述再也不是罗列陈套和反复抄袭的神话和寓言而是在野外观察到的真实的、活生生的植物描述。他们也代表了描述和描绘本地植物的一种努力;由他们雇用的优秀绘图员和木刻家所制作的插图,其精确与熟练程度是以后几代人都无法超过的。这些插图在植物学上所起的作用就像维萨纽斯的插图在解剖学上一样。Brunfels的著作《活植物图谱》( Herbarum Vivae Eicones,1530)的原书名也强调了书中所记载的植物是在野外现场绘制的(由Hans Weiditz绘制)。他们三人分别写的三本植物志描述。与描绘了古代植物学家完全不知道的中欧的许多植物种。Brunfels描绘了200种植物,Fuchs则不下于500种

Bock是三人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他用准确的、绘声绘色的通俗德语写就的全部描述无疑是根据他自己的观察。而且他还公开反对其它植物志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办法,他把“将一切有关的和相联系的,或者在其他方面彼此相似的植物放在一起,但又保存差异”作为他的方法原则。他不仅写出了很精采的描述,而且还注明了他所描述植物的所在地与生境(包括土壤性质)以及开花期和生活史的其它方面。就此来说BOCk的著作就成为了一切未来地方植物志的典范,并和法国及英国印刷的其它植物志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的畅销书

草药医生的分类

草药医生的“分类”最突出的一个方面也许就在于它们并没有前后一贯的体系。草药医生所关心的根本不是分类而是各种植物的性质。Brunfels(1530)的分类顺序是很随便的,至少就植物的属来说是如此。但是,一些密切相关的种,例如车前属中Plantago major,P.minor,P.rubea,就先后紧接着排列。Fuchs(1542)则主要按字母顺序排,头四章的内容是:Absinthium,Abrotonum, Asarum,Acorum。这顺序在德文版(1543)中仍保留,虽然这四属植物的德文名称分别是Wermut,Taubwurtz,Hacelwurtz,Drachenwurtz,正好与字母顺序相反。滑稽的是Fuehs在谈论时曾经提到他在大大简化的德文版中没有考虑这一点是因为“普通人”用不着知道

在植物志的分类方面有三点值得单独提出。首先,对种(物种)和类(属)认识模糊,其次,很多已知的类,例如草,是十分自然的,但往往加进一些表面上相类似种类加以扩大。例如,在荨蔴中就应当把真荨麻(Urtica)和具有相似叶子的唇形科植物(假荨蔴)区分开。又如,排列在小麦(草类)之后的是荞麦(双子叶植物),仅仅是因为在它们的俗名中都有一个“麦”字。这样的排列在植物鉴定上虽然有一定价值,但就完善的分类而言则并无根据。最后,试图制订高级分类单位的努力很有限。例如Gerard在他的植物志(Hetball,1597。依据 Dodoens,Lobel)的第一章中写的是“草,灯芯草,菖蒲,球茎或洋葱类植物”,即多数是单子叶植物。第二章则包含“供食用,医药用或香料的一切植物”——从植物学来说完全是大杂烩

植物志传统在出版了Caspar Bauhin的《图鉴》(Pinax,1623)后达到顶峰。它表明了自从Brunfels的《图谱》出版后九十年来的显著进步。它在12卷72部分中共描述了6000种左右的植物,并全部定出属和种,虽然没有属的鉴别特征。按整体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质,往往把相关的植物排在一起。这样构成的植物类别并投有分类单位名称,也没有列出高级分类单位的鉴定依据。然而却隐约地认出了单子叶植物,并将九或十个科及亚科的双子叶植物的种和属归拢到一起。虽然Bauhin从来没有说明他的方法,但是很明显他同时考虑了许多不同的性状并将共同具有多数性状的属放在一道。鉴于《图鉴》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份方便的植物目录,因而Bauhin发现相关的属并将之归并在一起的才能的确令人惊叹

植物系统学后来几乎每一样发展的开端都可在草药医生的著作中找到:根据相似性或共同具有的性状,将植物归类的企图;二名制甚至二叉式检索表的开端;探寻新性状;力求提供更准确更详尽的描述。草药医生最可贵的贡献可能是他们的经验主义态度。他们再也不满足于单纯抄袭Dioscorides和Theophrastus的著作;他们在自然界实际地考察研究植物并“按种和属描述每种植物怎样生长,在一年中哪个季节怎样开花结实,并在什么土壤上最容易发现。”(BOCk,1539)但是每位草药医生都有各自的工作方法,而且所有的这些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又都不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当时知道的植物数量并不多,所以只要翻翻植物志遇到某些方面很相似的植物然后再仔细阅读描述部分和察看插图以便保证鉴定无错,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查知种。然而到了十六、十七世纪已知的植物的数字几乎是按指数增长,所以这种简单方法已不适用。 Fuchs(1542)只知道大约 500种植物,Bauhin(1623),6000种,瑞(1682)时就已经达到18000种。按字母顺序排列或其它的随意排列已不再合适。为了适应新的植物“种类”的雪崩式增长,在较广的“种类”(属)之内更仔细地辨别种就很必要,而且还要把相关的属归纳成高级分类单位。此外,还需要有能相当快地鉴定某一标本的方法或系统

生物下行分类法

4.3 逻辑分类的下行分类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分类学说看起来非常之简单:根据相似性将要分类的东西加以整理归类。当涉及升物有机体时马上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确定或计量相似性?答案是仔细分析性状(特征)。因此选择和评价性状就成为近年讨论的中心问题。然而如果一开始就考虑性状,就无法理解从切查皮诺到林奈时占主导地位的分类学说和自达尔文以来流行的分类学说之间的差异。因此必须首先讨论可能有哪些分类

实际上根据相似性来分类并不是文艺复兴时期制定分类的依据。鉴定是当时的突出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植物分类学的首次综合性的方法论就发展了起来。意大利的解剖生理学家切查皮诺(1519—1603),是公认的在他的著名著作《植物》(De Plantis1583)中一贯坚持如此做的第一位学者。他认为自己是Theophrastus的继承者,和后者一样,他把植物分为树木,灌木,小灌木(多年生)和草类。但是为了寻求一种易于鉴定的系统他便转向亚里斯多德并从他那里借用了逻辑分类,逻辑分类是中世纪到18世纪末每个进过学校的人都熟悉的(见前节,亚里斯多德)

依据逻辑分类的下行分类的原则基本上是很简单的。然而在从切查皮诺到林奈时期的分类学家的著作中这些原则被埋葬在如此复杂的一些经院哲学教理和难懂的行话中(如“精髓”,“普遍的”,“偶然的”,“区分”,“特征”等等),需要专门研究才能懂得它们’

逻辑分类法并非始于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早已对总类和其下属的区别感兴趣,但是直到亚里斯多德的追随着时才显示它的充分重要性——例如porphyry的分类树,又叫作 Ramean分类树(Jevons,1877:702)。这种方法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把一个“属”分成两个“种”。这叫作二分法。这种方法最适于制订检索表,然而也往往导致过份人为的和不均衡的分类。亚里斯多德自己就嘲笑过依据二分法进行分类的思想,但是他在运用逻辑上使用动物学的例子却使得他的追随者走入歧途

从切查皮诺到19世纪之间下行分类之所以盛行有几个理由。它最重要的实用意义是它从一些易于辨认的类别开始(例如植物的树木、灌木、草;动物的鸟、蝴蝶、甲虫),然后运用恰当的区别特征(性状)将这一类别分为隶属其下的一些亚类。这并不需要事前具有关于种的知识,只需要有执行逻辑分类程序的能力,任何门外汉都能做到这一点。然而如果认为逻辑分类法的盛行唯一理由就是他的实用性那就错了。它最盛行的时候是当每个人都在上帝创造的世界中期望秩序和逻辑理性的那几个世纪。因此,如果世界代表的是一个有秩序的体系,那末还有什么方式能比用逻辑的程序和工具来研究它,分析它更合适?某种分类只有当它依据的是升物有机体的真正本质(essences)时才能恰当地反映自然界的秩序。正是逻辑分类的方法能帮助发现和定义(界说)这些本质。于是这种方法就充分反映了那个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本质论哲学

在逻辑分类的整个方法中再也没有什么比选择区分特征(性状)更重要的了。这方法所隐含的依赖单一性状就要求仔细“加权”(附加加重值于)性状(Weighting characters)。切查皮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倾注了大量精力仔细地研究了植物形态学。他发现了很多有用的性状并且是首先认识到结实(fructification)的分类意义的学者中之一(Gesner在他之前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切查皮诺在他的加权性状的学说中完全走上了错路。作为亚里斯多德的忠实信徒,他根据生理上的重要性来选择性状。他认为植物最重要的性能和营养及发育有关。营养方面(生长)最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他第一步将植物分成树木,灌木、草等等。发育的重要性反映在他着重结实、种籽、幼苗(和亚里斯多德强调动物的胚胎相类似)。比较是他的方法中的重要部分,但是他将之用到可笑的极端,他企图把在功能上最重要的动植物结构互相匹配。从而他将植物的根和动物的胃和肠道等同起来,并且把植物的茎和柄归到生殖系统中,因为它们产生种籽和果实

考虑到趋同性,平行性,性状丧失以及其它性状进化失常的出现频率,人们将会认为依据单一性状的逻辑分类法将引起十足的混乱。然而对切查皮诺的植物分类加以研究的结果表明他所确定的32类植物就总体来说都十分正常。很明显切查皮诺如果仅仅运用逻辑分类就不可能制订这样的分类。正如Stafleu(1969:23)正确指出的,切查皮诺显然是从他凭直觉或按传统习俗所了解到的一些自然类别着手,再加上逻辑分类的全然不相干和不重要的上层结构。这样一来切查皮诺所采取的就是两步法:首先地通过检查将植物区分成或多或少的自然类别,然后再寻找合适的关键性状以便他能按照逻辑分类原则来安排这些类别。只有这样他才能同时达到两个目的;提供一份方便的检索表,并将植物按它们的“相似性”分成类(见下文)。他在调和这两种方法互相矛盾上并没有完全成功,例如逻辑分类的原则就迫使他将草本的和木本的豆科植物划分在两个科中

尽管他的分类系统有缺陷,切查皮诺对随后两百年的植物学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到林奈(包括林奈)所有的植物分类系统都是在他首先采用的系统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和改进而制订的。他们的分类都是依据逻辑分类方法和对某些既定的加权性状。切查皮诺的影响之大并不是因为他的分类特别有用而是因为他是提出多少前后一贯的分类方法的第一位学者。在有人提出更完善的方法之前它将一直被沿用

在分类的前期步骤中性状的选择不同必然形成完全不同的分类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十七和十八世纪一些追随切查皮诺的著名和不那么著名的植物学家的分类系统彼此差别如此明显的原因。这些植物学家对植物知识的了解有差别,这就影响了他们在分类第一步上对性状的选择。同样,在动物分类中究竟是选择有血或无血,有毛或无毛,还是选择二足或四足作为分类的第一依据,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分类系统

下行分类法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逐渐地和一点一滴地将它加以改进。将某个性状用不同的另一个性状代替就会得到一个完全新的分类。在这样的分类系统中各种不同分类的数目事实上是无限的。然而这些植物学家却不知道怎样地竟然成功地调整了对性状的选择和顺序从而并没有把某些人所共知的植物自然类别打乱。 Larson曾指出(1971:41)“很多植物的科,例如松柏科、十字花科、禾本科和伞形科,都是十六世纪建立的并且经历了各种不同分类系统之间的竞争一直保持完整不变。”后来这样的一些类别越来越多地被确认,特别是当某些看来是孤立的欧洲植物的属被发现竟隶属于热带的科

17世纪的植物学家在对不同的性状加权上,研究的主要兴趣是在属还是种上,以及在坚持逻辑分类原则和被认为是亚里斯多德的性状体系加权上彼此都有所不同。17世纪末期的两位著名植物学家瑞和悌宇列弗正是在这几点上有明显的不同

瑞与悌宇列弗

瑞(John Ray,1627-1705)当然远不只是一位植物学家。他是当时最著名的动物学论著的共同编著者之一,而且撰写过自然神学的重要著作。但是他又是一个讲究实际的英国人,他的主要目的是编写一本能够无懈可击不容争辩地鉴定植物的书。因此他特别重视物种的本质。在他的《植物史》中涉及到18,655植物种并为物种(阶元)下过定义,此后150年大都采用了这定义。在早期的植物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未受过医学教育的人,他较同时代的人(甚至包括在耶苏学院受过教育的悌宇列弗)所受到的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少。因此毫不奇怪瑞从他最早的著作开始就很少一贯运用二分法,而且比切查皮诺或悌宇列弗远远少得多。他不仅在他的不同类别中使用不同的次要性状,而且在他觉得方便时毫不迟疑地从结实性状转到运用营养性状(如是否有茎或球茎)。悌宇列弗和Rivinus曾就这些不顾常规的作法对他进行猛烈抨击,然而瑞却用实用主义的告诫来回答这种批评:“一种令人满意的分类是把相似的,和主要部分一致的,或者整体外观一致的植物汇合在一起,而将这些方面不同的分开”(《Synopsis》,1690:33)。他在随后的著作中反复强调这一指导原则。例如,“自然(分类)方法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决不把明显自然相似的植物类别分割开,也决不把自然不同的类别混在一起”(《Sylloge》,1694:17)。当然,切查皮诺和其它支持逻辑分类的人会说这正是他们的分类方法所要的。于是瑞便被迫更前进一步。在他的著作《De Variis》(1696)中指出确实没有客观的方法来确定哪一种性状反映本质,哪一种性状一是偶然的。换一句话说,他隐约地否定了既定的加权法。(应当注意的是他并不反对本质的概念或基本性状与偶然性状之间的差别。)由此他认为不仅花和果实而且植物的其它部分同样可以反映本质。他甚至走得更远,认为物种由于它们的偶然性状也可队彼此不同(Ornithology,1678)

Sloan(1972)提出瑞是由于研读了哲学家洛克(Locke)的著作才具有这些异端观点。然而有很多事例表明Ray完全是根据务实的方式对性状作出了非常规的估价,并且是为了反驳悌宇列弗才去钻研“哲学著作”(1696年4月29日给Robinson的信)。由于单一性状能反映属的本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怀疑,所以Ray在他写的《植物研究法》( Methcdus Plantarum,1703:6-7)一书中提出:“植物的最佳排列方案是,所有的属,从最高的一直到最低的,都具有某些共同性质,或某些部分一致,或附带性质一致。”他甚至还把生态性状作为分类依据,而这些是自切查皮诺以来一直严格“被禁止”的分类性状。实际上Magnol(1689)早就建议采用复合性状(多个性状)

瑞对真正的植物分类的贡献并不大。他和Masnus,Pena,Lobel,Bauhin等人一样,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殖物分开,但并不了解两者之间差异的本质。他仍然保持Theophrastus的观点,将植物分为树,灌木,草等等。另外,他对石竹科与茄科的分类显然不及Bauhin以及其他人。植物分类学史也表明Ray的影响是有限的。然而不容置疑的是他对松动逻辑分类法这座顽固堡垒是作出了贡献的

在法国,瑞的杰出同时代人悌宇列弗(Joseph PittondeTournefort,1656-1708)也许是首先充分认识到异国植物是多么丰富的植物学家。因此就他来说单纯的实际考虑远比制订一种普遍适用的或自然的分类方法更为重要。他的目的是为多样性的植物提供一种简明的检索表:“认识植物就是要知道依据其某些部分的结构而定出确切名称“(Tournefort:《Institutiones》,1694:1)。由于当时植物的属还不多,他就专门研究属这个等级。和以往的大多数植物学家相反,他用单一的词为属命名。悌宇列弗的最大功绩在于他首次确定了属的概念并审慎地区分和清晰地描述了698个属,其中绝大部分(有时改变了名称)后来被林奈采用了。因此植物的某些著名的属名实际来自悌宇列弗。由于花和果实提供了最多的易于观察的性状,所以植物的这两部分成为了他的绝大多数描述的依据,但是只要有助于描述他偶尔也采用其它的结构。悌字列弗比林奈更着眼于实际需要。遇到无花无果的植物或者花、果太小肉眼无法观察的情况,他建议“为了正确地确定这样的属,不仅可以运用植物的其它所有部分,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偶然(次要)性状,繁殖方式,整体性状和外观”(《Institutiones》:61)

悌宇列弗虽然详细分析研究了性状,但是他对高级分类单位的分类则多少是人为的。他所拟订的22个纲只有6个符合于自然类别。然而从鉴定来说,他的《方法》较之同时代的瑞,Morison,或Rivinus的更适用,不仅在法国而且随后在荷兰、英国、德国都广泛流行。Boerhaave(1710),Magnol(1729),以及Siesesbeck(1739)等人的鉴定系统都是悌宇列弗系统的变体;主要不同处在于他们认为最重要性状的选择上。上述这些鉴定系统的主要目的都是借助于逻辑分类法来进行鉴定。他们全都无法对自然类别求得前后一贯的限界,因为运用逻辑分类法想做到这一点确实是不可能的

下行分类在切查皮诺的时代并不是一种错误的策略,因为在那个时候有关分类的一切问题都还模糊不清。现实的物种概念尚未建立,而新发现的升物种类的数量却按指数增长。在一个很少人了解博物学的时代迫切需要的是正确鉴定,而逻辑分类正好符合这种要求。现在回顾来看,很明显下行分类是通向更好的分类法的如果不是必不可免的、也就是恰当的第一步

这个时期的植物学家往往被贬义地称为“亚里斯多德派”,意思是指盲目崇拜传统和权威并且运用演绎推理。这是十分不公允的。的确,他们运用逻辑分类法,因为它是最适于顺利进行鉴定的系统,但是他们的研究工作却完全不是依赖权威而是通过在野外现场、在广泛的旅行考察和仔细地分析研究标本进行的。他们为林奈以后时期的改进了的分类系统建立了可靠的经验基础

这里应当提到的是必须注意博物学和物理科学历史发展之间的显著差别。十六、十七世纪西方世界经历了所谓的科学革命,然而这个革命主要限于物理科学,并在较少的程度上涉及部分的功能升物学。博物学和系统学几乎丝毫没有受到邻近科学这种巨大变化的波及。从切查皮诺经由悌宇列弗,瑞一直到林奈,本质论的传统和逻辑分类法的影响始终未断。有人认为博物学,几乎一直到达尔文时代,继续由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统治着,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不过还应当加上博物学还受到亚里斯多德的另一股思想支配:博物学家精神,即观察自然的乐趣和对多样性的强烈爱好。亚里斯多德的这一份遗产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影响在系统学中则在阿丹森到1859年的过渡时期中已被大大削弱,并且被达尔文彻底根除

从15世纪早期到林奈这段时期中植物分类知识的迅速积累如果没有腊叶标本的发明这一重要的技术进步将是不可能的。(Lanjouw and Stafleu,1956)。干燥和压制植物的想法似乎来自Luca Ghini(1490-1556),他的学生Cibo(他从1532年制作的腊叶标本现在仍然保存着),Turner,Aldrovandi,切查皮诺都制作腊叶标本。腊叶标本是收藏异域外国植物所绝对必需的。例如林奈对不是瑞典的多数植物的描述就是根据腊叶标本。目前世界的大腊叶标本馆收藏有三百万到六百万份标本,植物学家借助于这些标本从事描述和鉴定。十六世纪后半期植物分类的迅速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腊叶标本这种新技术促成的,它使得植物学家在一年四季中都可以查对标本。另一项重要的技术进步就是木刻

Luca Ghini在另一方面也是一位伟大的革新家。他于1543年(或1544年)在意大利比萨建立了第一个大学植物园,第二个建立在柏度瓦(1545)。当腊叶标本还很少,插图还很粗糙时,植物园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16世纪末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彼洛尼亚,法国巴黎和蒙特聂尔先后都建立了公共植物园

4.4 林奈以前动物学家对生物的分类

4.4 林奈以前的动物学家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复苏时,动物分类与植物分类比较起来处于相当领先的地位。虽然显花植物在它们的结构上都很相近,但在动物中则并不如此。脊椎动物、昆虫、水母之间,甚至在脊椎动物之内的哺乳动物,鸟类,青蛙和鱼之间,都有明显的区别,要辨认它们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学说。因此早在亚里斯多德之前主要的动物类别就已分清这一情况就一点也不令人奇怪。由于在很明确的动物分类单位之间有如此鲜明的差异,结果动物学家就倾向于专门研究某一类动物,例如Turner,Belon专门研究哺乳动物,鸟类,Rondelet研究鱼类

但是在处理动物和植物时还有更重要的差别。植物的种类极多,虽然它们之中有一些看起来很相似,然而某些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而准确的鉴定就成为压倒一切的要求。虽然鉴定在有关动物的书籍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具有一定作用,但谁都知道狮子、狐狸、野兔、乌鸦,而且它们是怎样分类的看来也并不特别重要或令人感兴趣。当时有一种赋予动物以道德意义的传统和对动物的习性深感兴趣的风气,因此新的动物学从一开始就把着重点放在现今称之为行为学和生态学方面。当时的确还有一种忠实地引证经典作家的传统和沉浸于对动物名称的意义进行语言学分析的学究习气;另外对旅行家所谈的荒唐故事以及存在妖魔怪物的轻信仍然相当流行。尽管如此,当时的动物学家对活的动物显示了极大兴趣并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他们是在野外实地进行研究的。但是他们对分类毫无兴趣,因而动物分类学很快就落在植物分类学的后面

16世纪初有五位博物学家对中世纪之后动物学的再度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William Turner(1508-1568),PierreBelon(1517—1564),Guillaume Rondelet(1507-1566),Konrad Gesner(1516、1565),Ulisse Aldrovandi(1522—1605)

Turner虽然是英国人,但是他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是在欧洲度过的。 1544年他在科隆出版了《鸟类志》(Avium Historia)记述了很多鸟的生活史,显然是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写出的。Turner还出版了一些植物学著作,但并不如他在鸟类学方面那样有名。Belon的《鸟类搏物志》(L’histoire de la nature des oyseaux)于1555年出版,这是一部更为重要的著作。Belon曾经到过地中海东部和近东一些国家。他运用生态学和形态学的一些性状将鸟类分为猛禽,有蹼足的水鸟,没有蹼足的沼泽鸟、陆地鸟、林间大、小鸟等等。因此,对生境的适应成了他的主要分类依据。Belon的某些分类一直到十九世纪后期仍被人采用,特别是在法国的鸟类文献中。在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方面Belon也有著作出版(1551,1553),但很快即被1554年出版的Rondelet的《鱼类全志》(De Piscibus Libri 18)丰富内容所压倒,后者描述了二百种左右的真正鱼类。另外还包括鲸,头足类,甲壳类,硬壳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海锦等等。书中还包罗有一些奇形怪状的动物,好似它们也是地中海的正常升物

1551年开始出版盖斯勒(Gesner)的《动物志》(HistoriaAnimalium)。这是一部四千多页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盖斯勒将他从有关各种动物的文献中所能收集到的资料都编了进去。他显然将Pliny而不是亚里斯多德作为自己的榜样。盖斯勒本人由于忙于编纂无法提供亲自观察的动物资料,但他的许多通讯员却提供了大量原始记录。虽然盖斯勒对动物所有各方面的一切知识都很感兴趣,但对分类则兴味索然。在《动物志》的每一卷中动物种都按字母顺序排列,“为的是便于利用”。在另外两种著作,《图谱》(Icones,1553),《命名法》(Nomenclator,1560)中他把动物种作了系统归类,但和亚里斯多德以及Rondelet的分类比较起来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进步。他在植物学方面的优秀著作直到他去世很久之后才出版(1751-1771),所以影响很小

盖斯勒《动物志》中关于鸟类的那一卷由Aldrovandi扩充成三大卷,除了增补一些由他的朋友和学生提供的一些解剖学方面的资料以外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原始观察内容。Aldrovandi的这部《鸟类学》(Ornithologia,1599,1600,1603)除了篇幅巨大而外别的什么也谈不上;无怪乎布丰曾说过:“删除了无用的或与主题无关的部分以后,这部书可压缩成原来篇幅的十分之一。”这部书和盖斯勒的《动物志》不同处,在于物种不是按字母顺序而是按完全人为的分类依据来编排的,例如有硬喙的鸟,浴于尘土或浴于尘土与水的鸟,会唱歌的鸟,水鸟等等。这不是什么分类倒是对分类的讽刺。即使在分类中他也没有采用按照逻辑分类的原则

盖斯勒之后一百年植物分类学有了很大发展而动物分类则趑趄不前毫无进展。直到功能和生境被结构取代作为分类依据之后动物分类才有所前进。这首先表现在Francis Willughby(1635-1672)的著作《鸟类志》(Ornitholosiae libri tres,1676。这书于他死后才出版)中。他在这书中依据结构性状将鸟分类,例如鸟喙和鸟足的形状,躯体大小。虽然他也运用了逻辑分类原则,但是Willughbyb显然对鸟类很熟悉,他所确认的绝大多数类别按现在的标准衡量仍然是合理的(Stresemann,1975)。我们无法知道他的这一分类有多少是由他的朋友瑞(Willughby手稿的编辑人)提出的。无论怎样说,瑞本人后来也出版了关于哺乳动物和爬虫类(1693)以及昆虫(1705)纲要,他的鸟类纲要(1713)和鱼类纲要(1713)是在去世后出版的。尽管瑞的分类方法很多是人为的,然而他的分类不仅在当时是最合理的,而且在某些细节方面甚至还要超过后来林奈的分类

17世纪“发现了”昆虫界之后动物分类就成为迫切的问题。很快就认识到昆虫的种数远远超过植物,因而某些博物学家如Swammerdam,Merian, Reaumur,de Geer,Roesel等就将注意力转向昆虫及其分类的研究。这些人之中Rene AntoineFerchault deReaumur(1683-1757)最著名。他的六卷本名著昆虫志,虽然其中一部分效仿了Jan Swammerdam(1637-1680),但在其它几个方面都具有开拓性。他对活昆虫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为布丰的《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提供了范例,他着重高级分类单位(而不是种的繁琐描述)被居维叶在其《回忆录》(Memoir,1795)中奉为圭臬。虽然Reaumur对分类并不特别感兴趣,但他作过无数次锐敏的观察,例如尽管缺乏对硬翅鞘的鉴别性状,他认为萤火虫不过是甲虫的一种。他认识到自然类别的区分并不取决于单一鉴别性状。Reaumur的观点清楚地表明了对逻辑分类法日益增长的反对,并会同Adanson的著作为拟订上行分类原则(见下文)开拓了道路。Reaumu的研究工作由C. de Geer继承了下来,后者对昆虫分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显然对林奈的昆虫分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世纪到18世纪的博物学并不像19世纪那样严格的分成动物学和植物学。当时的学者如Turner,盖斯勒,瑞,阿丹森,林奈以及拉马克等既编写关于动物的书,也从事植物学方面的著述。然而即使在这三个世纪中大多数学者还是有所专注,或专重动物(如Belon,Rondelet,Swammerdam, Reaumur,布丰),或专攻植物(如切查皮诺,Bauhin,Morison,悌宇列弗)。1800年以后再也没有分类学家能够兼顾这两个方面。尽管Ray和林奈将植物学方法部分地引用到动物界,然而由于动物学与植物学日益分离,因此动物分类学和植物分类学逐渐形成了彼此大不相同的传统,也就毫不奇怪了

动物学家的专业化从一开始就很明显,而植物学家的情况就不同。由于显花植物(被子植物)结构上的一致性,很容易从研究一个科转向研究任何另一个科而不需要学习其他任何新技术或专业术语。直到19世纪末期很晚的时候一些植物学家才开始成为某些科的专家,不论是兰科,禾本科,还是棕榈科。这种趋势在过去五十年中才变得很明显。动物学家的专业化在研究昆虫及水生动物时更加强化。当然这并不排斥偶尔一位动物学家同时是几个极不相同分类单位的专家。例如,法国节肢动物学家Eugene Simon(1848-1924)又是一位蜂鸟科专家。这样的只在某一高级分类单位的专业化就分散了对分类方法和原则的注意力。不能否认直到18世纪末期动物分类学一直落后于植物分类学

动物学之所以落后。还有另一个原因:植物远比动物易于保存。自从16世纪中叶以后腊叶标本已经相当普遍,然而直到18世纪末叶才发明了保护动物标本防止虫害的适当方法。长期采用的是在乙醇(酒精)中保存,但是谁又能研究在乙醇中保存的鸟类标本?这方法适用于鱼类和某些海洋升物以及供解剖用的标本,但是不适用于鸟类,因为它的颜色很重要。曾经一度用盐和明矾保存鸟和哺乳动物的毛皮,但直到Becoeur在17世纪50年代发明了含砷肥皂之后才能永久保存鸟皮(Farber,1977)。这一单项的技术进步就使得大量的现代鸟和哺乳动物标本得以保存

昆虫也同样特别容易被咬食皮毛的甲虫破坏,直到引用了萘和密闭的标本盒以及偶尔的烟薰以后才能长期保存昆虫标本。此外还必须有管理人员经常检查。对植物来说虽然在原则上也有同样问题,但是实际的危害却小得多,制作与保存也相应地比较容易。1800年以后动物系统学之所以能迅速兴起,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动物标本保存技术进步的结果

动物与植物之间还有两项主要区别必须指出。当居维叶和拉马克发现了无脊椎动物的内部解剖极端复杂(见下文)之后引起了一股比较解剖学热潮。而这又促使动物学家重视纲与门的分类。植物内部结构更大的一致性,或者更正确地说,解释植物解剖更困难,这就阻碍了植物学像动物学那样发展。其次,种在植物中较之在动物(至低限度就高级动物来说)中是更为复杂的现象,因而动物学家所具有的种的概念和植物学家的大不相同

在撰写系统学历史时如果笼统地把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的论述搅合在一起就会引起误解。后面即将介绍并加以解释的这两类升物学家的观点不仅是他们观点的实质性变化也是他们的概念发展。但是即使在分类学中的同一领域内不同的概念也可能同时存在。例如在植物分类学中林奈学派在一段长时间里是如此地占有统治地位以致不顺从他们的学者如果不是受压制也是有意识地被忽略或歧视。这就是像Masnol和Adanson这样一些植物学家遭到歧视的部分原因,他们在某些方面来说是比林奈更伟大的科学家。即使在今天,当把尽人皆知的动物类别(如鸟类)的专家的观点拿来和很少人知道的昆虫或其它无脊椎动物的专家的观点相比较,他们的分类学说和种的概念通常就大不相同

林奈创立的生物分类学

4.5 林奈与生物分类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 1707一1778)当他在世的时候就享有盛誉,被称为“分类学之父”。这是其它博物学家所没有博得的。但是在他去世一百年之后又被普遍地认为他不过只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学究。通过Cain,von Hofsten,Stearn,Larson,Stafleu以及其他林奈学家的研究,现在我们才能够对他作出公允持平的评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林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具有似乎非常矛盾的个性。在方法论上他的确是个学究式的实用主义者,然而却又具有杰出的文学才能。他是一个算八字的命理学家(特别钟爱5,12,365这几个数字),尤其是在他的晚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神秘主义者;然而他又是勤奋实干的分类学家的范例。他在荷兰住过几年并访问过德国、法国和英国。他只会讲瑞典和拉丁语言,对其它外国语懂得很少。当他到达荷兰的时候(1735),他的方法论和概念结构已经相当成熟,尽管他的方法随后变化极小(林奈并不认为后来二名制(双名制)的发明是对他的体系的重大修正),然而他的哲学思想却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

*他只对个别物种升物学的一个方面,性(生殖)升物学,具有浓厚兴趣(Ritterbush,1964:109-122),对升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广泛论题却极为关注。但是他的主要兴趣是分类,他对分类竟然着迷到如此程度,凡是接触到的东西地都要加以分类,甚至还把植物学家分成如下几类:植物学家,植物爱好家,收藏家,演说家,辩论家等等(《植物哲学》6-52节)

林奈在1753年知道的植物大约有六千种,他认为植物总计可能为一万种左右,动物种的数字(1758年他列出的数目是四千种)也大致与此相同(他的同时代人Zimmermann于1778年估计最终将会发现有十五万种植物,七百万种动物)。他的整个方法是根据只有少数分类单位的假定(他提出每位植物学家必须熟记每一属的鉴别性状!);然而现在我们知道单是显花植物就有20万种。林奈当时知道瑞典的藻类,地衣和真菌总计只有236种,而现在知道的已经有一万三千种。他还认为世界各个热带地区的植物十分一致。然而知识的不足还不如概念的矛盾那样对他的方法论的发展更为有害。下面即将知道,林奈在一方面是经院哲学逻辑的追随者和坚定的本质论者,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强调连续性的完满原则(Principle of Plenitude)。他的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对植物和动物作出正确的鉴定,实用性很强;然而为了达到这目的,其程序却又是高度人为的逻辑分类。无怪乎批评他的人在他的著乍中能找出很多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然而,林奈所得到的赞誉也是他应得的。他在学术上的创新(包括发明双名制),他创导引用了电报式鉴别特征的严格体系,也对植物形态学细致命名法的发展(Bremekamp,1953a),他对同义词的标准化,以及在分类学研究中各个方面的标准化使分类学及其命名恢复一致性和简单化(前此曾有全面混乱的危险);这些都是他取得成功并得到普遍赞誉的原因。由于他的权威性使得林奈能够将他的方法着根于系统学中,这正是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研究得以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

但是,林奈以后的一些动、植物学家却认为林奈的工作过于强调分类和命名,结果是博物学的其它方面几乎完全被抹杀,“特别是活动物的研究完全被压制……而且不仅变种,甚至已知种的幼体和幼虫也被描述为单独的种”(Siebold,1854)。对Kolreuter的歧视以及在动、植物学领域中为生理学和胚胎学争取人才的竞争也都支持这种看法

现代学者之所以非常难于理解林奈的原因还在于他所使用的一些词如“属”,“种”,“名”,“自然系统”,”认识“等等,在经院哲学逻辑系统中都有其特殊涵义。林奈在学校中逻辑成绩突出,显然对这种方法的精确性印象很深。自切查皮诺以来,每位植物学家多少都一贯运用逻辑分类法,这方法也支配了林奈(Cain,1958)

林奈有一点和他以前的先行者不同。在他们的下行分类中,一有需要就运用二分法来取得他们所寻找的“属”或“种”,与此对映,林奈只是在属这一级严格地运用这种方法,他对属以上阶元不太感兴趣,对种内变异很含混并且前后不一致

林奈和高级阶元

林奈没有采用一贯的下行二分法体系(系统)而是采用在一个界(kingdom)之内只含有四个阶元层次的等级结构的体系:

  • 纲(class)
  • 目(order)
  • 属(genus)
  • 种(species)

将自然界的全部多样性加以分类成为这四个层次的分类单位使他的体系清晰,明确而又前后一贯,这是他以前的繁琐累赘的二分法所不具备的

现代分类学家都赞赏一个缜密的高级阶元等级结构。从种到界这一完整系列往往被称为林奈等级结构(Simpson,1961;Mayr,1969),虽然林奈并不是承认属以上阶元的第一位学者。前面曾经提到,亚里斯多德在安排动物的类别时曾模糊地涉及到等级结构。他把一切动物分成无血动物和有血动物,后者又细分为多足的,四足者,无足的等等。这些类别绝大多数都是借助于单一的鉴别性状划分的,亚里斯多德的后继者通常把他的这种安排解释为鉴定检索。然而前面已经提到过,亚里斯多德本人就对二分法这种人为方法抱嘲讽态度。例如他认识到他的分类依据之一“胎生”(与“卵生”相对应)就不能形成自然类别。亚里斯多德对高级阶元各个层次的名称也从来没有加以区别

当亚里斯多德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重新抬头时,也包括不注重高级阶元在内。草药医生和百科全书式的编辑人或者根本不承认属以上的高级阶元,或者将他们按逻辑分类得到的类别定名为“卷”,“章”或其它非分类名称。瑞的属以上类别也同样完全是非正式名称。悌宇列弗显然是拟订出属以上阶元正式分类的第一位植物学家。他将植物分为22个纲,这些纲又依次地细分为122个亚纲(sections)

这些高级阶元的命名(名称)从一开始就因人而异。悌宇列弗称为亚纲的被Maanol和阿丹森称为“科”( family),林奈则称之为“目”(order)。随着植物的属和种的数目增多,就需要有更缜密的等级结构,并将所有的这些备用名称统一成单一的专用术语。科这个阶元在1800年就相当一致地用来指属与目之间的层次。但是居维叶在其随后的著作中仍然没有一贯地使用这些术语。它们只是在昆虫学家Latreille的著作中才完全正规化

林奈为他的阶元目、纲、界下定义完全是独自完成的。他引用这些高级阶元好像不是为了学术原因而完全出于实际理由。的确,他曾坦率地谈到纲和目不如属那样“自然”。正如他在《植物哲学》(160节)中所写的:“纲是几个属在它们的结实(fructifications)方面按自然和艺术原则取得的一致。”换句话说。纲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的,但是林奈也暗示当植物所有的属都被发现并描述了之后它们将会被“自然纲”代替。就林奈来说目则更是为了选择方便:“目是为了防止把超过易于处理的许多属放在一起而将纲再细分一次“(同书161节)。很明显高级阶元对林奈来说主要是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器。他对高级阶元缺乏兴趣也可以由下面的事实证明;林奈所确认的动物高级阶元远远比不上二千多年以前亚里斯多德所划分的那样均一

林奈对高级阶元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属就最好不过地代表了他的本质论思想,一切的属都被严格的不连续性分隔开。但是他对纲和目却又采取唯名论者的态度,他遵循的是莱布尼茨的格言:自然(界)不知道跳跃。发现的植物越多,高级阶元之间的空缺也就逐个地被填补,一直到纲与目之间的界限最后完全消失。他还认为植物的所有分类单位和各个方面都有关系,正如相邻的一些国家在世界地图中一样。这就表明他又崇尚完备原则(同书, 77节,Greene,1959:135)

现代分类学家把属看作是最低级的集合阶元,是具有某些共同性质的种的集群。这并不是遵从逻辑分类的早期分类学者的关于属的概念。他们认为属是具有一定本质并可以依据特异性划分成种的一个门类。属在阶元等级结构中并不占有固定的等级位置,属“名”往往是多名式的,特别是在低层次中。起初在属的用法上并不一致,亚里斯多德有的时候用“genos”这个词指的是现在所说的种。“属”这个词的涵义转变成现在称之为属的阶元层次是一个缓慢的进程。它从草药医生和百科全书编纂者开始,其中Cordus(1541)和盖斯勒(1551)早就按接近于现代的方式使用属名,而德国的草药医生则往往在应当用“种”的时候用了Geschlecht(属)这个词。在17世记著名的分类学家瑞和悌宇列弗的著作中,“种”与“属”混用的情况开始引起了分类学家的注意

就林奈看来属是分类的基石。当在周围环境中建立秩序时,人们所要区分的不是物件而是它们的“本质”。林奈的箴言是;自然属是存在的,自然属(即“本质”)被创造出来时就是这样,可以依据它们的结实性状来认识自然属。他认为结实结构相同的、不同的种有多少,属就有多少。他还认为不是分类学家“制造”属,分类学家只是发现那些一开始就被创造出来了的属。林奈的分类学说是神创论教义与本质论哲学的结合产物

在林奈的最早期著作中他仍然遵从逻辑的严格规则,所以他将整个植物界称为“总属”(summum genus),它的种就是植物的种类。1735年以后他放弃了这种用法,并将“属”这个术语限制在紧接于种之上的等级结构层次。1764年他列出了1239个属的植物。林奈对他的方法很强调,并在他的《植物哲学》中作了详细介绍,属的定义就说明了这方法的实质。“性状就是属的定义,这定义是三重的:人为的,基本的,自然的。属的性状就是属的定义(《植物哲学》,186节)。属的基本定义是赋予属以只限于它的、特殊的性状。基本定义(性状)依靠一种独特的思想把每个属从在同一自然序列(等级)相邻的属区别开”(同书,187节)

如果有某种方法能够确定某一个属的基本性状是什么,那就只需要有基本定义就够了。但是林奈含蓄地承认并没有这样的方法。由于这个原因就还必须提出人为定义以便“把在一个人为序列中的各个属彼此区分开”(同书,188节)。最后,“自然定义列出了一切可能的属的性状;因而它既包含基本定义,又包括人为定义”(同书,189节)

虽然林奈在其全部科学生涯中大大改变了他关于种的严格分界和固定不变的思想,但在属的问题上他从来也没有摇摆不定踌躇不前。给人的印像是他(通过观察)直觉地觉察、理解了属,并促使他提出了他的著名格言。“并不是性状(鉴别)产生属,而是属产生性状。”确实,他拄往忽略某些略有异常的物种的偏离常轨,只要这些偏离仍旧“显然”限于某一个属之内。对林奈来说,属是最方便的信息检索器,因为在他所知道的有限动、植物中,从总体来说,各个属彼此之间是由毫不含糊的不连续性分隔开的。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出于他的本质论哲学思想,属(连同它的本质)是上帝赐予的多样性的真正单位

在某些方面,最低限度在概念上,林奈的属(就其本质论的、统一的、独立存在的意义来说)是从悌宇列弗的属后退了一步;后者是种的集合,因而是一个集合阶元。属是一种手段,悌宇列弗说过,“就像在一束礼花中一样,把彼此相似的植物理在一起,把和它们不相似的分开”(《植物学原理》,(Elemens de botaniaue,1694:13)。因此现代属的概念应当回溯到悌字列弗而不是林奈。Stafleu(1971:74)曾正确地指出“实际上并不是林奈首次提出了关于属的一贯自信的定义(鉴别)以及属的比较叙述。这个荣誉应当归于经验主义者悌宇列弗。”

林奈提出的性系统

就林奈来说分类是使植物学家能“认识”植物的系统,所谓“认识”就是肯定而又迅速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只有运用明确、稳定的性状才能制订这样的系统。植物的营养器官对特殊条件表现多方面的适应因而受到趋同倾向的影响(例如仙人掌与大戟之间),这就使得早期的植物分类学家无所适从。林奈选择来作为性状主要来源的花的主要优点是雌、雄蕊数目的差别(以及某些其它性状)并不特别具有适应性(但是,我们现在可以说这可能是其遗传型的附带产物,或者是与生境无关的、有利于传粉作用的适应)

林奈将他的这种方法叫做“性系统”,很容易引起误解。使用这个术语反映了他特别重视生殖作用的突出重要性。在他看来,生殖作用显示了造物主的秘密工作计划。当然,雌、雄蕊数目的不同固然可以用来进行鉴定,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功能意义。林奈可能觉得坦率地承认这一点会很难堪,为了替他的系统找寻哲学上的籍口,于是便称之为性系统。它首次出现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一版)的一份检索表上。他选用了四个基本依据:数目、形状、比例、位置。因此数目只是林奈的性状组之中的一个性状。究竟花是可见的(后来称为显花植物)还是不可见的?有多少雌雄蕊?是否并合的?雌性和雄性部分是否在同一花中?这些都是林奈用来划分24个纲(如单雄蕊、双雄蕊等等)的性状。利用其它的性状再把纲分为目

这个系统虽然是人为的,但为了鉴定和信息贮存与检索的实际目的却很有用。任何植物学家只要运用性系统就能得到与林奈相同的结果。他只要知道花和果实结构的少数名称就能鉴定任何植物。因此几乎所有的植物学家都采用林奈的这个系统也就不足为怪了。早在1739年,当法国植物学界的领袖人物Bernard deJussieu声称,由于林奈的方法更准确,因而比他的法国同胞悌宇列弗的方法更好,更适用时,林奈在这一方面就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在根据共同祖先的分类中任何物种(或高级分类单位)都只能出现一次,在等级结构中占有独特位置。在人为的检索表中就没有这种约束。一个可变的分类单位以不同的二元组合(Couplet)形式可以反复进入检索表。在涉及到林奈对甲壳无脊椎动物分类时这一点必须记住。他将具有甲壳的(软体动物、蔓脚动物以及某些多毛动物)置于介壳目中,而将软体动物,即没有甲壳的软体动物(如蛞蝓,头足类动物),腔肠动物以及大多数多毛动物放在软体目。但是当他列举介壳目动物的属时,他又在括弧内给软体动物加上软体动物的属名。例如:Chiton(Doris),Cypraea(Limax),Nautilus(Sepia),Lepas(Triton)等等。 Doris,Limax,Sepia,Triton这些属在软体目中又列为明确有效的属。林奈最关心的是实际的鉴定,他的复式系统(double-eetry System)也正是为了有利于进行鉴定(von Hofsten,1963)。这显然是一种折衷办法,介壳(目)供鉴定用,括弧内的动物则指明在系统中的真正位置。这当然也可以解释为试图同时作出人为的和自然的分类

虽然逻辑分类法看上去是人为的,但是奇怪的是林奈确定的很多属是由具有鲜明特征的种的类群组成的,其中有很多今天仍然看作是属或科。仔细地研究一下这些分类就能够解开这个谜。很明显,林奈和切查皮诺一样,先是通过眼睛观察确定这些种的类群,然后才审慎地下定义。关于这一点林奈在他的《植物哲学》(168节)中公开地谈到过,他说“为了避免形成不正确的属,必须暗中(可以这样说,在桌子下面秘密地)向习惯请教。”当林奈的儿子被问及,尽管他父亲的方法是人为的,但为什么能够得出这样多的自然属,秘密在什么地方时,他回答道:“这没有别的,只靠他从外观上认识植物的经验。因此只要能保持住属的性状他往往偏离自己的方法以免被植物结构部分的数目变化搅得心神不定。”结果是,林条有时甚至把雄蕊数目不同的种放在一个属之内,有时竟然进到他的性系统的不同纲之内!而且他往往将一个属的鉴别特征部分只字不变地转到他的著作的新版本中去,虽然随后增补的种所具有的特征与原先的属鉴别特征并不一致。林奈在动物分类上也是同样地不拘常规。例如无翅的羊虱蝇就被他毫不犹疑地归到双翅目中。在林奈的动物学著作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在这些地方实用主义的考虑总是战胜了他的哲学原则

布丰的生物分类观念

4.6 布丰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18世纪是博物学的昌盛时期。Cook,Bougainville,Commerson的航海壮举先后展开,认识自然的新热潮不仅反映在卢梭的论著中而且也反映在启蒙运动“法国革命哲学家”(“Philosonhes”)的著作中。博物陈列室和植物标本展出室陆续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纷纷出现,它们都是由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所拥有,例如荷兰的George Clifford(1685—1760),英国的HansSloane爵士(1660-1753),Joseph Banks爵士(1743-1820),以及欧洲大陆各国的贵族巨贾。这些博物学的赞助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出版他们的收藏品的科学目录

当时关于自然的书籍日益受人欢迎,但是没有一本比得上布丰的《自然史》( Histoire naturelle)。虽然和林奈的分类学论著相同也是讨论自然界的多样性,但是布丰的处理方法却根本不同。他很不重视鉴定,只想把各种不同的动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反对经院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的书生气以及他们所强调的逻辑范畴、本质和不连续性。他十分倾向和赞赏莱布尼茨所倡导的思想,这种思想着重连续性,完备以及亚里斯多德的完善等级的概念。就布丰看来这种对自然的观点远比“命名学家”(这是布丰对林奈及其学派的贬称)枯燥无味的分门别类优越得多。他对牛顿的研究也促使他向这同一方向发展。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物理学的其它定律不是已经证明了由普遍规律所产生的自然界的统一性吗?为什么要将之切成种,属、纲来肢解破坏这种统一性?

他在1749年出版的《自然史》的第一卷中声称,自然并不认识种、属和其它阶元;自然只认识个体,连续性就是一切(但是也就是在1749年他已将种排除在这包罗无遗的声明之外)。布丰最初酷爱物理与数学,虽然他以前对博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直到1739年他32岁被任命为皇家花园(现在的植物园)的总管后才对自然界的多样性发生浓厚兴趣

布丰和林奈都是1707年出生,但是两人之间的差别却如此悬殊无以复加,在他们的追随者之间也是如此。林奈学派强调分类过程中一切有助于鉴定的各个方面,而布丰及法国学派则集中精力研究自然(界)的多样性。林奈学派强调不连续性,布丰着重连续性。林奈依附于柏拉图哲学和托马斯逻辑而布丰则受到牛顿,莱布尼茨和唯名论的影响。林奈特别注意“基本”性状,往往是单个鉴别性状。因为,正像他说的,注意描述性细节将妨碍认定基本性状,相反,布丰却坚持“必须利用所研究对象的一切部分,”包括内部解剖,行为和分布

布丰的观点对处理哺乳动物的问题很合适,而且也是对早期分类学家(如盖斯勒)传统的继承。哺乳动物种的数目有限,鉴定并不成为问题。只有像瑞和林奈这些植物学家才将逻辑分类原则运用到动物分类上。当布丰将哺乳动物分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时,他认为这样分类是“最自然(合理的)”。对他来说“自然的”就是实用的,并不是像林奈那样将之看作是“反映本质”

到了1749年左右布丰的观点开始变化,随着对升物有机体知识的增多,他的观点最终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Roger,1963:566)。 1749年他根本怀疑升物分类的可能性, 1755年他承认有相关的种,1758年他仍然嘲笑属的观念,但在1761年为了便于“自然(界)的最小物体”的查点计数他承认了属,1770年他把属作为他为鸟类分类的基础,但对其随意性在思想上似乎还有所保留。即使他承认家畜的“属”有共同的血统,它们当然仍不过是升物种。1761年以后他还采纳了科的概念。但是必须记住布封从来没有试图去为整个动物界和植物界分类。他的《自然史》绝大部分是关于哺乳动物个别种的专论。无论从文学还是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专论都非常精彩出色,对年轻动物学家的培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这些专论并不是作为发展成为系统学总论的材料,布丰对此是毫无兴趣的

虽然是从完全不同的两极出发,但是随着他们研究工作的进展,林奈和布丰在思想上日益接近。林奈从种固定不变的思想中解放了出来,布丰承认了(与唯名论观点相反)种可以非随意性地定义为生殖群落(《自然史》,1753,IV:384-386)。但是布丰始终不同意林奈的关于属的本性的观点,那就是相信属是一切阶元中最客观、最真实的观点。而且布丰对辨别高级分类单位的依据和林奈公开宣称要采用的完全不同(整个体型对显示本质的单一性状)

到了他们的晚年,即18世纪70年代,林奈和布丰的分类方法之间的差异已经缩小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他们各自的传统在他们的学生中已完全融合。布丰的学生拉马克虽然叫嚷着说阶元并不存在,只有个体,但是在喧闹一番之后,他在他的分类学著作中便再也不去注意这一点。Lacepede的情况也是如此。最后,到了居维叶的时候就再也辨认不出布丰的唯名论传统了

居维叶、拉马克对动物分类学的贡献

4.7 动物分类学的复苏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十七、十八世纪时动物分类学的进展很小。林奈的无脊椎动物分类确实是从亚里斯多德的倒退。但是自从1795年出版了居维叶(1769—1832)的《蠕虫的分类》后情况就发生了急剧变化。林奈称之为“蠕形动物”(Vermes)的杂七杂八的分类单位被居维叶分成同一等级的六个新纲:软体纲、甲壳纲、昆虫纲、蠕虫纲、棘皮纲、植虫纲。十七年之后居维叶把某些无脊椎动物提到与脊椎动物相同的等级从而剥夺了脊椎动物的优越地位。他将一切动物分为四门(类,“embranchements”):脊椎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体动物门,放射对称动物门( Cuvier,1812)。在这些最高级分类单位中确认了一些新的、前此彼此互相混杂和完全被忽略了的纲,目和科。他将林奈的软体动物和介壳动物归并到软体纲,并将水母和海葵从软体纲移到植虫纲

居维叶对动物分类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无脊椎动物的内部解剖具有大量信息

他解剖了很多海洋动物,发现了大量新性状和新的结构型式。这就是无脊椎动物比较动物学著名传统的开端。这些发现使居维叶首次确认了一些新的、现在仍然沿用的分类单位

关于居维叶的卓越贡献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这些贡献虽然根据的是仔细设计的概念系统和定律,但在概念上并没有超越亚里斯多德逻辑的原则。他仍然强调下行分类并努力探寻每一门类的真正本质,而且仍然依据功能重要性来加权性状。虽然居维叶在这些方面也有所创新

居维叶和性状相关(correlation of characters)

居维叶认为某些生理系统是如此重要以致能控制所有其它性状的组成。这是一个新的概念突破。居维叶以前的分类学家着眼于整体,似乎每个性状都独立于其他性状而且似乎具有不同性状的有机体,就有不同的本质。布丰首先不同意这种观点。一个有机体并不像林奈学派著作中所说的那样是性状的随意凑合物,性状的组成是由它们之间的“相关”决定的。居维叶将布丰的这种相当广泛的观念引申为具体的原则:部分(器官)相关(见第八章)。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器官)是互相依存的,如果将偶蹄类幼物的牙齿换上别的动物牙齿,解剖学家就能马上想起它的其它部位的结构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改变。有机体的一切功能彼此依存竟然达到如此程度以致于它们不可能单独地发生变化: “正是由于各种功能的这种互相依存性以及功能之间的彼此协调补充才得以建立决定各种器官相互关系的法则,这些法则与形而上学原理或数学定理具有同样的必然性,因为交互作用的器官之间细致入微的谐调是这些器官所隶属的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其中某一种功能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与其它功能的变化互不相容,那么这个升物就不再能继续生存。” (《比较解剖学教程》,Lecons d’anatomie comparee,1800 I:51)

自从居维叶公开发表了上述意见后,有经验的分类学家便运用相关变化(correlated variation)作为评价性状的线索。相关变化不仅可以显示与占有特殊适应带有关的特别分化(specialization),还可以揭露由高级分类单位中性状稳定性所表示的根深蒂固的遗传集成(genetic integration)。拉马克在他的《法国植物志》(FloreFrancoise,1778)中首次注意到性状稳定性的重要意义,随后deJussieu也注意及此。然而居维叶不仅重视结构相关,而且他还进一步拟订了加权性状的详细系统,具体表现在性状从属关系的原则中(见下节)

居维叶与林奈不同的是他真正对分类和分类原则而不是对鉴定方案感兴趣。他和在他以前的Reaumur相仿,甚至对属或种的描述毫不介意。他用下面的话来说明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总之,我并不是为了分类才写这本书;如果为了确定种的名称按人为的系统将更容易而且也更合适。我的目的是让大家更确切地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类别及其相互之间的真正关系,办法是就其已知的结构和一般性质归纳成一般原则。”

拉马克

拉马克(Jean Baptlste Lamarck,1744-1829)虽然和居维叶有不同的哲学观点,但是他们两人对分类学的贡献却很相似(Burkhardt,1977)。拉马克对无脊椎动物分类也有过不少有价值的贡献,涉及蔓脚类,被囊类动物的地位问题和确认蜘蛛和环节动物分别属干不同的分类单位。的确,从原生动物直到软体动物的分类上拉马克都作出了不少贡献,但是一涉及分类学说,他的观念就和居维叶的一样陈旧。拉马克在着手研究动物分类时认为动物从最简单的纤毛虫开始一直到人类是单一系列排列的。因而他试图将每一高级分类单位按其“完善程度”(degree of Perfection)加以分级。后来一方面在居维叶将单一系列改为四个界的影响下,另一方面由于他自己的比较研究,结果拉马克逐渐放弃了单一系列概念。开始时他仅仅承认某些种和属之所以偏离直线(系列)是由于“环境的力量”,但是最后他也承认了高级分类单位分岔。他关于动物关系的最后图式(1815年)和十九世纪末期有关文献中载有的系统树在原则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拉马克经常强调分类工作非常重要,因为“研究相似性( affinity)……现在应当看作是自然科学进展的主要手段。”

生物的性状分类

海云青飞:整体观科学的一切研究都是以人的进化为中心,对升物分类首先是在分类过程中理清升物进化的规律,方便索引则是第二位的。升物进化的过程就是空间扩展的过程,空间既是升物静态的生理结构,也是升物和环境的交互模式。比如人类,静态看是直立,脑容量大。动态看是直立向前行走,多用眼、手和外界交互

总的来说目前的升物都是空间孤立型的存在,个体各自为生存奋斗,和外部的交互十分原始,这造成升物的寿命很短,需要遗传系统来传统生命,升物有遗传系统,这是升物和原子这样的物质的重要区别。遗传系统对于升物极为重要,因此遗传系统对于升物的分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植物分类学,如林奈所说 植物的本质在于结实

对于动物分类学,生殖系统的特点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4.8 分类学性状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分类是根据升物的相似和相互关系把它们安置到分类单位中去;升物的相似和关系是由它们的分类性状决定的或由分类性状推知的。这个定义指明分类性状在建立分类中的决定性意义

然而从分类学历史的开端直到现在对什么性状最有用和在分类学研究中最合理一直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的确,分类学的历史绝大部分就是对这个问题争议的历史。古希腊人充分意识到功利主义性状,例如植物的药用性质或是否有刺,和植物的其他看来更深层的性质毫无关系。按逻辑分类法分类的本质论者也感到某些性状较之其他性状更重要,更为根本。虽然他们所使用的基本性状和偶然性状这些术语背上了经院哲学教条的包袱,但是他们也确实已经觉察到几个世纪之后才被了解的道理。自从切查皮诺以后就认识到一些非形态性的性状,诸如与人类的关系(饲养的或野生的),季节性(落叶的或长青的),或生活环境都不如结构性性状对分类更为有用。因此自从十六世纪以后结构性状就在分类学中占有支配地位

从切查皮诺到现在的整个阶段中,分类性状问题引起了三场主要论战:

  • (1)应当只用单一的关键性状还是多个(“一切可能的”)性状?
  • (2)应当只允许用形态性状还是也可以用生态的、生理的和行为性状?
  • (3)性状应否加权,如果加权,根据什么标准?

亚里斯多德早已提出在区分动物的类别上有些性状比其他性状更为有用;在分类学的全部历史中很少有人不同意这一结论。(在数值分类学者的某些早期著作中,——Sokal and Sneath,1963——曾经提倡对一切性状同等加权,这可以看作是例外)。因此问题便不是加权与否的问题而是衍生出了两个新问题:应当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性状的加权?怎样把加权的量度转入分类?应当注意的是否定加权的某一特定依据并不意味着就是否定加权这一方法。布丰和Adanson虽然赞成利用“尽可能多的性状”,但也没有想把它们同等加权

只要分类基本上是鉴定方案,那末它就必然要依赖单一性状。只要能达到鉴定目的即使按这方法所得到的类别是不均一的也无关宏旨

就植物而论,有经验的植物学家很清楚没有别的植物结构比结实(花,果实,种籽)能提供更多更好的鉴别特征。这一结构系统的特别优点是含有很多数量性状,例如花瓣数目,雌、雄蕊数目。花的另一优点是在一个种之类是相对不变的而又含有大量的显示种特异性差别的可变部分。在研究并指出这些差别方面没有人比林奈更勤奋更成功,虽然和他同时代的某些人埋怨他所用的性状只能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没有一个本质论者会承认利用结实作为分类性状是因为它具有实用价值。本质论者创造了一个只有他们自己才相信的神话,即植物的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方面更重要,因而能更好地反映植物的本质。切查皮诺将植物的营养及其结果(生长)排在最重要位置而将反映结实的生殖放在次要位置,因为植物传代是植物本质的第二位最重要线索,结实的其它方面(花与种籽)是第三位最重要的性状。林奈和他的区别是将结实排在生长之上,理由很简单(《植物哲学》88节):“植物的本质在于结实。”根据实用性而不是根据哲学原因选择花的最好证据也许就是一直到今天花在检索表中使用得最多,尽管关于它的“功能重要性”的论据在两百年前就已被放弃

虽然从盖斯勒(1567)和切查皮诺(1583)直到林奈所有的植物学家都承认结实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和结实有关的性状很多所以仍然有一个选择问题。不同的植物学家选择不同的性状作为第一步分类的依据:悌字列弗和Rivinus选用花冠,Magnol选择花萼,Boerhave选果,Siegesbeck选用种籽,林奈选择雌、雄蕊。如果根据结实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生理意义按先后次序排列会很困难。因此在林奈以前的植物学家大多按国籍分裂成几派,英国植物学家追随瑞,德国植物学家按Rivinus(Bachman),法国植物学家则遵循悌宇列弗。因为主要目的是鉴定,悌宇列弗系统由于较之其它两种简明而且易于记忆,所以愈来愈加被植物学家广泛使用,直到后来被更加适用的林奈提出的性系统代替

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已知的动物种类迅速增加,运用形态性状的也逐渐增多,但是在动物学家中像同时代植物学家那样对方法论具有浓厚兴趣的极少。生态性状仍然优先被采用,特别是在脊椎动物以外的动物中。例如Vallisnieri(1713)将昆虫按居住环境分为四类,植物、动物、水(包括甲壳类昆虫)、岩石和土壤。即使也运用形态性状,却没有仔细选择,例如林奈将和鱼相似的鲸分类为鱼,他还把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归入蠕虫类

居维叶的性状从属关系原则是一种加权系统,它指的是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器官)的分类学价值(taxonomic value)各不相同。在他的早期(大约在1805年以前)著作中,营养器官,特别是和循环有关的器官,是房维叶高级分类单位的最重要鉴别性状。然而到了1807年,神经系统的重要性被提高了,在对他的四个门的划分与排列次序中具有最重要作用(Coleman,1964)。在较低级阶元的层次中,居维叶往往对不同类别动物的同一性状指定不同的加权。例如牙齿性状在哺乳动物中规定目,在爬虫类中规定属,在鱼类中则只规定种。又例如足的结构对哺乳动物来说具有规定目特征的价值,因为它是哺乳动物行动的主要工具。但对鸟类而言,翼就突出,作为分类性状,足就只具有很低的价值。然而居维叶认为某些性状和阶元等级结构的某一等级有关。很明显地的性状从属关系和植物学家的既定加权系统除了一点以外完全相同,这一点就是在动物中,按传统的亚里斯多德方式,“感受性”被看作是最高级的,因此主要性状来自神经系统。虽然居维叶使无脊椎动物分类发生了革命,但并不是通过引进了新概念,而是通过内部解剖找到了一整套可以运用的新性状

在动物性状的运用上的另一次革命也不涉及新概念而是来自技术进步:显微镜的发明。列文虎克将光学仪器引进到博物学研究中(大约在1673年)是一件伟大的创新,其全部影响,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近年来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所取得的新发现就说明了这一点)。即便是林奈系统的关键性状雌、雄蕊也需要放大镜才能辨认清楚。研究甲虫鞘翅或触角的刻纹,翅脉和一切昆虫的生殖突至少也都需要放大镜。而显微镜则是研究水生无脊椎动物,更不用说藻类,原生动物以及其他的原生升物所必需的了

十九世纪20年代以后升物学的显微镜下研究大大加速。对各样大小的有机体的详细组织学观察发现了分类学上极为重要的感觉器官、腺体、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附属结构以及前所未知的神经系统的细节。完全新的性状(如染色体差异和升物化学差别)也及时被发现,这些也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虽然可供分类学家运用的性状数目增长迅速,但是信息量仍然不够,不足以澄清有关亲缘关系的重要争论

认为某一特殊类型的性状最适于作为分类依据的武断见解在林奈生前已经遭到严厉抨击。但是遭到抨击的并不是加权原则本身而是要进行加权的理由。起初,唯一的加权依据,即被承认作为确定分类上具有实用价值的加权依据,是功能重要性。但是后来又提出了全新的加权依据。拉马克,居维叶以及de Jussieu强调“固定”性状(“constant” characters)的重要性。德坎多尔(DeCandolle)则强调生长对称性,的确在植物中生长对称性往往能表明属和整个科的特征。这种对称性往往可以在花、叶的着生以及植物的其他性状中出现

多性状分类单位(多征单位,Polythetic Taxa)

本质论者认为属是一切具有共同本质的“种”(即从属分类单位)的总体(总和);就是后来分类学家所说的具有某些共同“性状”的种的总体。从最早期的分类开始以来就令人苦恼的发现,某些个体或种缺少分类单位的这个或那个“典型的”(即基本的)性状。拘泥常规的人就会将这样的种划分到别的属;而有经验的分类学家如林奈就会完全不顾这种矛盾。的确,有些高级分类单位只能由多个性状联合起来才能可靠地下定义,其中某个性状可能在该分类单位以外存在,也可能偶或在该分类单位的成员中并不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一性状并不是该分类单位的成员所必须具有的。但也不是说只要具有这单一性状就足够了

看来阿丹森首先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在他以前瑞在一些论著中也曾含蓄地提到过。Vicq-d’Azyr(1786)曾经讲道“某个类别可以是完全自然的,虽则并不具有组成这个类别的所有种共同具有的单一性状。” Heinccke指出鲱鱼(herring)和西鲱鱼(sprat)彼此有八个结构性状不相同,但是只有十分之一的个体在全部八个性状上彼此不同。Beckner首先将依据性状联合的分类单位定名为“多型的”(PolytyPic)而正式确认这一原则。但是因为“多型的”这个术语在分类学上已按不同的涵义运用,所以Sneath提出用“多性状的”(polythetic)这个词来代替

允许用多性状联合来鉴定高级分类单位就宣告了本质论定义的最后告终。然而早在这之前依赖特别重要性状的全部概念(逻辑分类法所必需的)就已经遭到攻击,并在适当时候产生了分类的全新概念

生物上行分类法

4.9 按经验归类的上行分类(Upward Classification By Empirical Grouping)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逻辑分类方法的目的

当欧洲的动、植物学家被热带的大量新科新属动植物弄得目不暇接的时候,从切查皮诺直到林奈时期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分类方法——按逻辑分类的下行分类——变得愈来愈不适用

按逻辑分类原则的分类方法希望达到两个目的:

  • 揭示自然秩序(上帝创造万物的计划)
  • 提供一个方便的鉴定方案

逻辑分类法的弱点

然而在实施这一方法时就发现这两个目的是互相矛盾的,而且一贯运用逻辑分类原则通常都会引出荒谬的结果。对这种分类学说作一番回顾式的分析就发现它至少有下述的三个基本弱点:

  • (1)当只有少数的动、植物区系需要分类时,只要有一个鉴定方案就足够了,这种方案是逻辑分类可以提供的。然而这种方法却不能聚集成种和属的“自然”类别,而这正是涉及大量的动、植物区系时对分类的要求

  • (2)在进行分类时每一步只能运用一个单一性状。这个性状的选择取决于它的所谓反映“属”的本质的能力。但是,主张某种性状,例如有较大的功能意义,比其他的性状更适于反映某一分类单位的本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中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根据假定的功能重要性的整个加权性状系统缺乏合理性

  • (3)逻辑分类法所根据的全部本质论哲学是不能成立的,因而不宜于作为分类学说的哲学基础

十七、十八世纪发生的哲学思想的彻底革命不能不对分类博物学家的思想产生影响。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对某些人思想的相对影响一直是许多历史学家所力求解答的课题。例如,洛克的偏重唯名论和经验论的哲学思想;康德以及牛顿和莱布尼茨强调连续性的思想;布丰和林奈及其学派的思想。布丰之所以嘲笑“命名学家”(他指的是林奈)就是上述哲学思想影响的表现

然而只要仔细研究十八世纪的分类学著作就会发现单纯的实际考虑在形成分类学概念上起着主要作用(如果不是支配作用的话)。下行分类所碰到的实际困难日益明显。一种方法竟然迫使著名的林奈去进行“欺骗”,去“在桌子下面秘密地”为他的种分类;这岂不正是因为逻辑分类不能够解决问题么?他的缺乏经验的追随者应当怎样才能避免作出完全荒诞的分类?为了理解1750年到1850年之间分类学说发生根本变化的实质,既要注意分类学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又要注意到下行分类的哲学基础已经逐渐地被侵蚀的事实

什么是上行分类法

最后事情已很清楚,为了试图挽救下行分类法而对之加以修补是徒劳的,唯一的出路是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上行法(upward method)或者又叫做合成法(compositional method)来代替它。

上行法首先从底层开始,将相似的种归成类,再将这些类合并成较高分类单位的等级结构。这种方法至少在原则上是绝对经验性的。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议论(见下文),一般来说每个现代分类学家都采用这种方法,最低限度在分类程序的开始阶段如此

通过检查和归类而不是通过划分来进行分类,标志了全面的方法论革命。不仅是分类步骤的方向颠倒了过来,而且也不是依赖一个单一性状,而是运用和同时考虑很多性状,或者像某些上行分类法的倡导者所坚持的那样认为应当运用和同时考虑“一切性状”

虽然这两种方法的概念差别非常之大。但是用上行法代替下行法却是一个很缓慢的渐进过程,以至于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显然没有人充分地意识到正在发生这种变化

这种变化之所以是渐进性质的有几个原因。首先,通过“检查”区分物体的方法当然完全不是一种新发明。亚里斯多德早就运用联合性状来划分他的高级分类单位。如果要分拣一筐混合水果,就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过检查把它们分为苹果,梨和橘子。这样的初步分选工作显然早期的所有植物学家都做过,甚至那些自称为实行逻辑分类的人也是如此。Bock和Baohin是完全公开地这样作的,切查皮诺,悌宇列弗,林奈则是暗中进行的。很明显一定程度的上行法分类从一开始就掺合到下行法中。(反过来,逻辑分类被否定后,它的某些部分因为在鉴定上有用所以仍然被保留下来。)

这种转变必须有几个先决条件(但是对这种转变的历史至今还没有透彻分析研究过):

  • 首先必须了解所分类的是什么,(这里指的是种),才能进行上行分类。因此,上行分类的先决条件是了解种,哪怕是本质论定义的种。早期的草药医生和林奈以前的其他学者有时笼统的将一个属中所有的种或者变种看作是完全种(纯种),因而面对上行法就会有相当多的困难。十七,十八世纪发展起来的博物学传统在这里作出了关键性贡献(见第六章)
  • 第二个先决条件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本质论影响的削弱。最后,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经验主义的态度,即重结果而不轻信原则的态度,这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本质论衰落的结果

17世纪80年代有三位植物学家提倡依据联合性状(多性状)为种分类的方法。英国植物学家Morison就曾运用多个性状,瑞讲过为了对属的本质作出正确的推断“再也没有什么比具有几种共同的性质更确切的证据了。”他在1703年反复地强调了这一点,“植物的最佳排列方案是所有的属,从最高的一直到最低的,都具有某些共同性质,或者几个部分一致,或者附带性质一致”(《植物研究法》:6—7)

大致在同时法国植物学家Magnol(1689)反对按逻辑分类划分高级分类单位的方法。为了推断相互关系,他不仅利用结实这一性状而且运用植物各部分的性状。更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整体性方法的重要性。即“通过检查”将种分类:"即使在很多植物中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是由各个部分分别组成的,而是作为整体体现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无法表示的相似性”(ProNomus,1689)。Masnol在分类学上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他对阿丹森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反对把性状分为基本性状和偶然性状(这是本质论者所要求的),虽然林奈并不重视,却被Adanson和整个经验主义学派采纳

布丰十分重视通过检查的逆向分类,他曾说过(Oeuvr.phil,1749:13)“就我看来设计一种有益的和自然的方法唯一途径是将被此相似的东西归类在一起而将彼此不同的东西分开。”他还强调应考虑所有的性状。Merrem,Blumenbach,Pallas,Illiger,Meckel以及其他的动物学家都采纳了他的意见(Sttesemann,1975:107)

第一位有理性勇气站出来公开怀疑逻辑分类法正确性的是阿丹森(Michel Adanson,1727—1806)。在他的《植物的自然类别》(Les families naturelles des plantes,1763)一书中他建议用经验性的归纳法来代替逻辑分类法,“因为只考虑植物的一个部分或少数几个部分的植物学方法是随意的、假设的和抽象的。这些方法不可能是自然的……植物学中的唯一自然方法是将植物的所有部分都考虑在内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将植物归类到一起的相似性并将之分为纲和科。”阿丹森还进一步制订了一种考查分类学性状的细致方法

阿丹森和多重性状的应用

单一性状的逻辑分类法被否定了之后又引出了新问题。如果依据多个性状来划分类别,那么应当用多少性状?应不应当优先选用某些性状?阿丹森是相当系统地探究了这些问题的第一位植物学家。为了弄清楚性状的选择对分类会产生什么影响。阿丹森通过试验将植物依据其特殊性状(例如花冠形状,种籽位置,有刺)分成65个人为类别。根据试验结果他认为依据单一性状或者仅仅两个性状联合起来不可能得到满意的自然分类系统。由于阿丹森计算了每一个这样安排所产生的自然组合比例,所以有时被称为数值分类学家(首先由Adrien de Jussieu在1848年提出)。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阿丹森在实际划分属与科时并没有运用这种数学方法。他在划分属与科时是依照Magnol的办法通过眼睛观察这些类别。虽然他首先分清了属与种之间的差别,但是“对这些比较描述的总体考察,使我认识到植物自然地将它们自己分成纲或科”(《植物的自然类别》,1763)

阿丹森清楚地看到不同性状的分类意义也不相同。“对一切性状予以同样的加权将会和阿丹森的归纳方法发生逻辑上的矛盾。这样的武断方法将意味着对性状在事前就作过评价”(Stsfleu,1963:201;Burtt,1966)。阿丹森所提倡的是对植物一切部分的可能考虑,而不单单只考虑结实。他特别强调两点:(1)某些性状对改进分类无关,可以忽略不顾;(2)具有最大信息量的性状在各个科之间各不相同。每个科都有自己的“天才”(genie)

阿丹森的一些反对者批评他的“特殊”理由是他的方法所要求的植物知识太多。如果鉴定是分类的唯一目的这将是一种合理的批评,但是正像系统学史一再证明了的那样,令人满意的分类,以对一切证据作批判性评价为基础所作出的分类,只能由对有关类别透彻了解的人才能作出。可以把阿丹森对性状的态度总结归纳如下:他的确赞成性状加权,但这种加权并不是基于任何先入之见或既定原则(例如生理重要性)之上而是依据将事前通过检查已经确定了的门类加以比较的一种凭经验的方法

由阿丹森所提倡的几乎每一项原则现在已经成为分类学方法论的一部分。然而在托马斯逻辑盛行和林奈的权威占统治地位的尉代,阿丹森几乎完全被忽视。现在很难说他的《植物类别》在当时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书虽然得到林奈的赞赏,但是确实受到它的影响的人,例如A.L.de Jussieu在谈到他们的观念的源流时却没有雅量提起阿丹森。后来的分类学家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出了相同结论,但这并不是由于研究阿丹森大部分已被遗忘的著作的结果,而是独立地和凭经验得到的。几乎一直到一百年以后阿丹森的卓越贡献才重新被人们发现

生物分类观念的转变:从下行法到上行法

4.1O 过渡时期(1758—1859)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林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出版(1758)后的一百年是分类学活动空前活跃的时期。这些活动大多数是由于林奈对多样性研究赋予的极高声誉促成的。由于发现的升物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了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寻找新种及其分类的热潮威胁到升物学其他学科的发展。例如,Kolreuter和Sprengel对花的升物学的著名研究因为不能发现新种而被忽视。不是分类学家的内格里面对这股热潮曾为升物学的其他领域正在被“系统学潮流”所淹没而深为不安

私人和国家收藏中动植物标本的大量积累在分类学这一行职业中引起了深刻变化。分类学家愈加职业化和专业化。创办了许多新杂志以适应记叙大量新种的需要,一些业余爱好者发现专门研究一个单独的科能够使他们在能力和资格上达到高水平。每年的分类学研究论著稳定上升

分类学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展。直到当时动物学的主要兴趣限于脊椎动物,植物学则限干研究显花植物。过渡阶段中动物学的兴趣已延伸到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最后,甚至由Sars开始转向深海动物。植物学家也转向更加注意隐花植物

**正是在阿丹森的《植物类别》(1763)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出版之间的这个阶段下行分类才逐渐被上行分类取而代之。**法国在欧洲国家中是最少受到本质论影响的国家,率先地引用了分类学的新方法。这不仅明显地表现在Magnol,布丰和阿丹森早期的开拓性工作中,而且也反映在拉马克和居维叶的著作中。拉马克(1809,1815)虽然仍然依附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思想,但在分类上却按归类法而不是按逻辑分类;居维叶的部分相关原则大大加强了分类单位多性状概念化和寻找新性状的趋势。这样就在动物学中引进了一种新的实用主义传统。其中性状是由对形成似乎是“自然的”归类作出贡献的能力来评价,也就是说性状是由结果追溯到原因按经验来评价。而且认识到性状的相对重要性可以因高级分类单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性状的分类(学)价值不是绝对的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分类阶元的重新概念化。阶元已不再被认为是逻辑分类中的步骤(从总类到最低级的种)而是等级结构中钩等级。属成为了集合性高级阶元,因而它在本体论上和认识论上与逻辑分类的本质论的属完全不同。属在涵义上和作用上的这种变化常常被分类学家和哲学家忽略掉,从而引起了误解和概念混乱

另外,在不同阶元的相对重要性上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林奈把属看作是宇宙的中心。由于不断地发现新种,属就变得越来越大,大多数的属必须一再细分,着重点转移到比较高一级的科上。在很多(但不是全部)类升物中,科成为最稳定的分类单位

由下行分类向上行分类转变(联同有关的方法论和概念上的变化)和几乎所有的科学“革命”一样是缓慢的、渐进的和参差一不一的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Magnol(1689)开始着重科,Bauhin,Morison,瑞,Magnol,悌宇列弗等早已运用多个性状(往往来自不同的器官和系统)进行分类,虽然还多少有些犹疑。 Bauhin(1623)首先“按照它们的自然相似性”将植物归类以进行分类。然而上述这些学者在做法上也并不是前后一贯的,特别是因为他们常常在不同程度上把分类当作鉴定体系来运用

Stafleu(1963:126)正确地指出亚里斯多德逻辑分类的声誉之所以逐渐下落不仅是由于实际原因,而且也由于笛卡尔及其原则的影响。例如阿丹森就按照笛卡尔的有顺序的四条基本规定:怀疑、分析、综合,详叙来塑造自己的方法。笛卡尔的影响以及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影响(通过布丰)是为什么林奈对法国的影响不及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林奈的很多实用性改革(如双名法,命名法则等等)当然最终都被采纳了,但是他的亚里斯多德主义则只是作为一种方便的鉴定方法而不是作为分类的完善哲学基础被人们接受。林奈以后的分类学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可能就是。分类越来越清楚地等级结构化了(见下文)

植物分类学从切查皮诺(1583)到林奈的两百年间极其繁荣。到了林奈以后的阶段虽然继续稳步发展,却不是那样壮观动人。这段时期有三个特点,最重要的是努力于建立植物的“自然系统”(即使到了今天也尚未完全达到)。在这方面De Jussieu,deCandolle,Endlicher, Lindley,Bentham,Hooker等人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次,对隐花植物日益重视,不仅是蕨类,藓类,而且包括真菌,藻类和单细胞水生植物(原生升物)。第三,植物学的专业化也有所发展(尽管植物学家专业化的程度远不及动物学家),研究植物特殊门类的专著先后出版,导致了对植物界某些门类的深入研究

有一项很少被人注意的发展是在这个阶段中动物分类学成为了理论动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像Siebold,Leuckart,EhrenbergSars,Dujardin等(甚至还可以将达尔文也列进去)博物学家开始时是分类学家,但是后来对作为整体的活的动物深感兴趣,对普通动物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研究清楚了寄生虫的生活史、世代交替、海洋无脊椎动物动体期顺序、内部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与活的动物有关的各个方面。上述这些研究往往可以确凿无疑地证明是直接源于分类学研究,然而分类学在升物学中的开拓作用却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只是近年来才充分认识到达.尔文关于蔓脚类动物的专著对其进化学说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是多么重要( Ghiselin, 1969)

探索自然系统(The search for a Natural system)

什么是自然系统

下行分类的绝大多数支持者都充分地觉察到按照他们的方法作出的分类是“人为的”。林奈在他的一些著作中曾经提到作出真正的“自然的”分类(按他的解释)的时刻尚未到来并为之表示惋惜。他有几况发表过植物“自然”分类的片断(Stafleu,1971),而且无论他的某些主要分类是多么人为,其中他为大多数属所作的归类和现代进化分类学家所能做到的非常相似。但是仅仅用上行分类代替下行分类并不足以产生自然分类。必须有某些组织原则,某些基本概念作为分类学家的行动纲领

自从古希腊时代以来有一种流行的信念,认为自然(界)的多样性反映了某种更深层的秩序或和谐。就我们从留传下来的极少资料所能判断的,没有其他哲学学派比毕达哥拉斯学派对这种和谐更加关注。自然神学复活了自然和谐(式)平衡的概念并且随处可见它的标志:各种适应的明显“设计”。但是乍一看来多样性十分混乱,似乎和这种哲学并不调合。到了林奈以后时期当已知的动植物的种和高级分类单位的数目几乎按指数增长时情况就变得更为严重。面对层出不穷复杂纷坛的新种人们不禁要问: “博物学家梦寐以求的自然和谐在什么地方?控制多样性的规律是什么?造物主在设计大大小小的各种升物时有没有什么计划?”

在自然神学全面统治的时代简直不可想像有机界的多样性竟然如此杂乱无章不可理解,竟然纯粹是“偶然”结果。因此分类学家的任务便是去寻找控制多样性的规律,或者说去发现造物主的计划

“自然(的)系统”就是能最圆满地反映造物主计划的分类系统,每个博物学家的理想就是得到这种系统。但是在研究不同的学者,使用“自然的”这个词,思想中指的是什么时就会发现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个词的用法加以讨论将有助于了解这个时期的思想动态

“自然的”这个词的几种不同涵义

为了理解透彻起见,下面在介绍这词的几种意义时也顺便提到它们的反义:

  • (1)“自然的”和“偶然的”相反,它是反映真正“本质”(nature亦即essence)的。本质论者的分类学家,从切查皮诺到林奈都是按这个意义试图提出自然分类(Cain,1958)原则上这就是林奈的理想,而且似乎也是他对其人为的性系统表示不满意时的内心思想。对林奈来说“自然的”所表示的意义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对他来说,种、属或高级分类单位的“本性”(nature,基本性质)就是其本质(essence)。林奈学派的所有学者都同意这一点( Stafleu,1971; Larson,1971)

    绝对不要忘记林奈认为属和高级分类单位作为造物主的创造代表了不变的本质。只有充分地认识了这些本质以后才能真正理解属和高级分类单位。Cain(1958:155)指出:“可能林奈认为“自然(的)”系统就是显示事物的本性的系统,本性实际上就是本质”。认清这一点有助于理解他对“自然方法”(意即“自然系统”)的论述

    林奈的关于纲和属起源的学说是彻底的神创论学说。由以上所有的这些可以明显看出当谈到“自然系统”时林奈头脑中真正想的是什么:在这个系统中,不是根据整体相似性为高级分类单位直觉地下定义,而是确定这些分类单位的真正本质。当然,在林奈的追随者之中,“自然系统”这个术语已逐渐取得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 (2)随着本质论哲学势力的削弱,“自然的”这个词开始指“合理的”(而不是指多变的)而言。这种解释反映了十八世纪流行的思想和态度。这就是认为自然秩序是合理的,可以通过理性推理来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遵从神赐的规律,自然秩序和神的计划一致。“自然系统”(如果能找到的话)将反映造物主创造的蓝图(Azassiz,1857)。

  • (3)另外还有些人把“自然的”看作是“经验的”而和“人为的”(即完全功利主义的)相对映。按这一概念自然分类将符合John Stuart Mill的要求:“当某种科学分类较之其他分类方法能提出更多、更重要的归类方案时科学分类的目的就充分地达到了”。阿丹森基本上就是按照这种观点进行植物分类的。这是由Bauhin倡导的一种传统,虽然Morison和瑞并不是十分热心地支持这一传统,但Magnol则是毫无保留地支持它

  • (4)1859年以后,“自然的”这个词用来表述分类系统时指的是“具有共同起源”。达尔文以后的自然分类系统是,其中一切分类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所组成

上面列出了“自然的”这个词的几种不同涵义,但并没有毫无遗漏地阐述这段时期中所提出的各种分类的概念基础。对自然(界)和谐或计划的探索还受到其他一些概念的影响(其中有一些在前面曾经部分地涉及到),特别是在连续的几个时期中一直广泛流行的下述三种概念

自然(界)阶梯

几百年来完善(性)等级(scale of Perfection)似乎是将秩序引进多样性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布鲁门巴赫(Blumenbach)和其他很多学者一样认为自然阶梯是自然系统的牢固基础,自然系统可以“将自然物体按照它们最大最多样的相似性加以安排,把相似的归在一起,把彼此不相似的挪开。”拉马克,特别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表示了类似看法。自然阶梯的观念在植物学家之中并不普遍,因为在植物中趋向干完善性的倾向很少发现,除了从藻类及其他隐花植物进化到显花植物而外。因此林奈将分类比作一幅地图,其中每个国家和其他几个国家毗邻衔接

有人认为从最不完善的原子到最完善的升物、人之间有一连续序列。随着对多样性的认识逐步深入,这种看法也日益受到怀疑。林奈这时已不再坚持无机世界与有机世界之间的任何连续性。虽然他还不时地提到自然发生。人们特别注意对所谓的“植形动物”(珊瑚,珊瑚虫等等)的研究。它们果真是动植物之间的中间型吗?如果不是,那么它们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当Trembley于1740年发现绿色水螅(Chlorohvdra viridissima)确实是具有叶绿素的动物,并具有前此一直认为只限于植物的强大再生能力时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随后不久,Trembler又证明珊瑚和苔藓虫也是动物,并不是动物和植物的中间型。拉马克在动物相似性不同系列中所承认的许多分岔也和单一的完善等级相矛盾

当居维叶(1812)强调动物只有四个不同的门(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而且在它们之间绝对没有任何联系时它(自然阶梯)遭到了最后的致命一击。居维叶之后虽然有时在较小类别的成员之间仍然可以察知相似性,但是作为“增长中的完善性”(growing perfection)排列原则却已不再适用。而且认为在不同的类别之间彼此有联系的主张也越来越不能令人信服。看来曾经一度以自然阶梯为标志的有机界的统一崩溃得越彻底,人们对生命世界脚理解也就越透彻。当人们认识到一维的线性指导原则不适用时就开始探寻多维的方案(multidimensional scheme)

相似与同功(Affinity and Analogy)

将某类升物安排在完善等级的什么位置上由它和相邻的较不完善与较为完善的同类升物和相似性(affinity)决定。现代升物学家很难想像进化论以前的著作中的相似性究竟指的是什么;或许指的就是类似性(similarity)。但是过去认为这种类似性反映了某种因果关系,例如表现在自然阶梯中或者像阿伽西所说的造物主的创造蓝图

看来自然阶梯之所以令人难以理解是由于有两种类似性,一种是真正的相似性,另一种是由Schelling,Oken等所命名的同功(analogy)。企鹅与鸭或海雀有关,是由于真正的相似性,而企鹅和水生哺乳动物(如鲸)有关则是由于同功。鹰和鹦鹉及鸽子显示相似性,而和哺乳动物中的食肉动物则是同功。虽然自然哲学派的某些思想显得希奇古怪,但是他们将“相关”划分为相似与同功却对升物学随后的历史很重要。Richard Owen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他的同源(homology)和同功概念。自此以后这两种概念在比较解剖学上就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这两个词按进化论思想再下定义之后

但是在进化论提出之前怎样才能将相似和同功的思想转化到分类系统中去?在这里自然哲学派借用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没有什么比数字能更好地表示自然的和谐与规律。昆虫学家W·S·MacLeavy(1819)选用了5这个数字,虽然随后也有人试用过3和4,但5这个数字还是最通用,被称为五元系统或五元论(quinariansrstem)。MacLeay认为所有的分类单位都排列在圆上,每个圆有五个单位,相邻的圆彼此接触(“密切”)。同一圆上的分类单位显示相似(性),和其他的圆的关系则表示同功,因此,分类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探寻这种交叉关系

虽然这类古怪的方案遭到严肃博物学家的苛刻批评,但是五元论者却值得同情。他们试图探索自然界多样性的规律,而在进化论之前数字方案似乎是最现成的。甚至赫胥黎也一度热衷于五元论并多番试图将无脊椎动物的高级分类单位排在圆上或平行的行列上(Winsor,1976 b)。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五元论在英国十分流行,连达尔文也曾认真考虑过。因为如果升物真的是按五的倍数排列,那就表明这种排列是由超人设计的。因而由自然选择所形成的多样化就须排除。但是用不着深入研究,达尔文就发现分类学上的多样性和任何算八字的方案是不相容的,特别是他对藤壶的研究并没有为五元论提供任何证据

即使反对五元论的人也不能不承认有几种类似性。除了相似和同功以外,有时还可以发现仅仅“外表类似”和某些其他种类的类似。在所有这些类似性之中相似是最令人费解的,然而当时广泛地认为“它(相似性)是造物主所据以创造万物的生命法则的直接结果”(Sttickland,1846:356)。这就是阿伽西为什么把相似性当作是有造物主存在的最强有力证据之一的原因

实用主义与等级结构论

自然阶梯、自然哲学派的方案以及毕达哥拉斯式的算八字方案的相继失败对分类学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在“物种起源”出版以前的五十年中,绝大多数分类学家完全回避作理论上的探讨。当采用上行分类原则时也只是满足于将表面上类似的种和属;归类到一起的简单实用主义的做法

在这个阶段中很少概念性的进展。即使居维叶也只是在他的晚期著作中重复他二十年以前所阐述的原则。在植物学方面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A· P·德坎多尔(1778-1841)的《基本原理》(Theorie elementaire,1813),虽然遭到反对,仍然坚持传统本质论的从原因推及结果的先验方法。但是实际上分类学者本人也没有注意到,用单一性状确立高级分类单位的方法正在被用联合性状的方法代替。上行分类变成理所当然的。“从底层”开始(分类)大大促进了专业化的发展(Lindroth,1973)

采用新办法的结果,发现很多前此认定的分类单位实际是很混杂、很不均一的。例如Meckel(1821)和Leuckart(1848)证明居维叶按关键性状“辐射对称-两侧对称”区分的“辐射对称动物”( Radiata)是由两个非常不同的门: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拌合在一起的非自然集群。从门一直到属前此已确认的高级单位的每个层次如果发现是非自然集群就重新审查并划分成更均一的分类单位。到了1859年动物的大部分分类单位都被重新划分过,特别是对按结构和升物学性状一致的种的归类

当发现某些过于相信外表类似的现象后,这种不受学说约束的单纯实用主义态度受到一定影响。当然早就知道毛虫和蝴蝶是同一动物,但是随着对分类的兴趣增高人们不禁会问,依据毛虫的分类是否会和根据蝴蝶(是由毛虫变态所形成的)的分类相同? 19世纪前半期发现很多无脊椎动物都具有这样的变态现象;对绝大多数海洋座生动物类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从一开始藤壶就分在软体动物或其下属的介壳动物中。当J.V.Thompson于1826年5月8日观察到附着在玻璃容器底部的甲壳动物的幼虫变成了藤壶(Winsor,1969)时引起一时轰动。进一步研究后确凿无疑地证明藤壶是座生的甲壳动物。而且Thompson以及其它研究海洋升物的学者还发现许多浮游升物只不过是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阶段,甚至自由生活的甲壳动物也可以经由几个幼虫阶段的变态(无节幼虫期,蠕状幼虫期,介形幼虫期)

各种升物既可按主要功能(居维叶)又可根据具体的构成计划(冯贝尔及自然哲学派主张的Baunlan)的决定来分类的思想由于19世纪前半期的两项发现而弄得混乱不堪。第一个是发现了涤虫、吸虫及其他内寄生虫的复杂生活史,虽然来自同一遗传型,但其世代交替的不同阶段,例如囊尾蚴和涤虫,尾蚴和吸虫,却如此不同以致令人怀疑完全按外表类似的方法进行分类是否正确,另一个更加惊人的发现是Adelbert von Chammiso(1819)发现萨尔帕(salps,一种被囊类动物)以及Michael Sars(1838-1846)和J.J.SteenstruP(1842)发现腔肠动物都具有正常的世代交替。单一的物种具有如此不同的自由活动世代和座生世代在此以前一直将之安排在完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Winsor,1976 b;Churchill.1979)。这种情形在植物界中也并不少见,其中隐花植物的配子体和孢子体通常都是完全不相同的

所幸的是,这些多少没有弄清楚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另一番形而上学的推测而只是促使分类学家加倍努力将“相关”升物的“自然”类别归类到一起。这种努力几乎自动地产生了从属阶元的分类,现在通常称之为林奈的等级结构。下面介绍分类学说中等级结构的涵义及有关问题

生物的等级分类

4.11 等级结构分类(Hierarchical classlfications)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绝大多数分类,无论是对无升物还是对升物,都是等级结构分类。既有高级、低级阶元,也有高等、低等级别。“等级结构”这个词的用法有时常含糊不清

  • 等级结构有两类:排它性等级结构(exclusive hierarchy)
  • 内涵性等级结构(inclusive hierarchy)

军阶,如士官、尉官、校官、将官,是排它性等级结构的典型例子。比较低级的军阶并不是高级军阶的再分而成的部分,因此校官并不是将官的再分部分。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支配分类学的“自然阶梯”也是排它性等级结构。每一个完善性层次是由等级结构中的较低一级的层次上升而成的,但并不包含较低一级层次。从切查皮诺到局维叶所提倡的功能等级结构也是排它性等级结构的例子。在功能等级结构中生长占有最高级别,生殖为次高级别,这并不意味着生殖是生长的再分部分

现代分类(学)阶元的等级结构是典型的内涵性等级结构。这可以用具体例子说明,似狗的物种,如北美的土狼,非洲的胡狼等都归类为犬属(Canis),各种似犬的属和似狐的属合并为犬科(Canidae)。犬科连同熊科,猫科,鼬科以及其他有关的科联合成食肉目(Carnivora)。纲,亚门,门,界是这一等级结构连续的较高级分类单位。每一较高级的分类单位包含较低级的、从属的分类单位

就理论上来说,内涵性分类等级结构既可由下行分类(逻辑分类)产生,也可以由上行分类(合成分类)形成。然而从历史上来说,逻辑分类从来没有导致明确的分类等级结构,因为每一层次都是分别处理,每个“种”(按逻辑分类规定)在下一个较低级等级结构层次又成了“属”。悌字列弗及林奈都以属为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把属稳定了下来,他们只确认了两个较高级阶元并且对之未予重视(见前)

林奈首先合理地运用了较高级阶元,从总体来说也是一贯的。但是他的思想还是过多地受逻辑分类原则的支配,因而不能制定出完全一致的包含一切升物的内涵性等级结构。直到1795年至1815年这二十年之间才真正发生了变化(Winsor,1976b:2-3)。这种概念性变化主要应归功于巴黎博物馆的一些著名分类学家。但是不同的学者采纳这种新思维方式的程度也各有不同。例如拉马克对较高级分类单位的安排仍然代表了一种严格的排它性等级结构,即使在较低级阶元层次上也包含有合成分类(也就是内涵性)因素。居维叶的四个门并没有等级结构关系,如果有,也是排它性的。但是在较低级阶元上也可发现有某种内涵性等级结构倾向

按合成法程序建立内涵性等级结构的方法很重要,这有很多理由。很明显,除非有了分类阶元的内涵性等级结构,像达尔文1859年提出的共同起源学说是不会有任何人想起的。更直接有关的是,新观点提出了建立内涵性等级结构应根据什么原则的实际问题和概念性问题。这是特别棘手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分类学家的思想仍然受到(如果不是完全受支配的话)“自然阶梯”这种排它性等级结构思想的影响

高级阶元和分类单位的真实性

早在十七世纪及其后关于高级阶元的“真实性”问题,即高级阶元是否实际存在的问题。一直有着争议。本质论者像林奈坚持认为最低限度以其本质为特征的属是“真实的”。以布丰为首的具有唯名论倾向的分类学家则旗鼓相当地坚持只有个体存在,最低限度像属,科,纲等高级阶元只是约定俗成的称谓。十七世纪时没有任何两位植物学家作出相同的分类这一事实,似乎肯定地支持了唯名论者的观点。为了区别抽象的意念和具体的真实(实际),布丰曾为解决这个问题打下了基础,但是争论仍然又持续了两百多年

为什么这场争论历时这样久原因主要是术语上的混乱。“阶元”(category)这个词在使用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涵义。直到引用了“分类单位”(taxon)这个新词来表示“阶元”前此具有两种涵义中的一种涵义时,术语上的混乱现象才被消除

分类单位是“任何分类等级(taxonomic rank)中的一类升物,这类升物是足够独特的(与众不同)值得予以命名和指定到某一特定的阶元中去。”例如种、属、科都是分类单位

用逻辑学的语言来说,一个分类单位就是一个独立单位。组成分类单位的个别动物或植物是该分类单位的部分(Parts)( Ghiselin,1975;Hull,1976)。阶元按现代的限定意义则是分类等级结构的等级(rank)或层次(level);它是一个类别(class),这个类别的成员是被指定等级中的所有分类单位。分类单位和阶元之间的区别最好还是用例子来说明:知更鸟、画眉、歌鸫、燕雀、哺乳动物、脊索动物、动物等都是真实升物的类别,它们是分类单位。在分类等级结构中分派给上述分类单位的等级就由它们所在的阶元表示:种、科、亚目、目、纲、亚门、门、界

因此高级阶元是否真实的问题必须分解成两个单独的问题:

  • ①分派在高级阶元中的门类(分类单位)是否划分得很明确?
  • ②对属、科、目这样一些高级阶元是否能够给下客观的(非随意的)定义?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像蜂鸟、类人猿,或企鹅这样一些分类单位是非常“自然的”或“真实的”(即划分很清楚),然而分派给它们的阶元等级却是主观的,至少种以上的分类单位是如此。一个分类单位可以被某位分类李家放在科这个阶元中,另一位可能将之放在较低级阶元亚科中,第三位也可能将之分在较高级阶元总科中。换句话说,阶元等级大都是随意决定的。关于阶元是否真实的问题之所以争论得如此激烈是由于争论双方所争论的是不同的问题。早期的某些学者如Plate早就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然而由于术语混淆不清,所以分歧点究竟是什么当时仍然不清楚

生物按照共同祖先分类

第五章 按照共同祖先分类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达尔文,进化分类学的创始人

凭经验进行分类的分类学家对于为什么能够按“亲缘关系”或“相似性”将种归类并没有解释。当Strickland(1840)把相似性定义为“存在于自然类别的两个或多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基本性状的一致”时,他并没有为其中的关键词“自然(的)”、“基本(的)”下定义。正是达尔文填补了这个解释空白,并说明为什么有自然类别,为什么它们共同享有“基本”性状。也正是达尔文提出了升物学分类的基本学说。在他以前还没有人如此明确地说明某个分类单位的成员之所以相似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

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完全新的观念,布丰就曾经寻思过相似的物种,例如马和驴,或各种猫,有可能来自一个始祖种,Erasmus Darwin以及德国的某些进化论者也有类似的想法。林奈在其晚年也曾认为高级分类单位的成员可能是杂交的结果。但是布丰和林奈都没有把这种推想转变成分类学说或进化学说。当Pallas(1766)和拉马克(1809,1815)先后提出亲缘关系的树状图时,它也没有对等级结构分类产生任何影响(Simpson,1961:52)

只有很少人知道达尔文是进化分类学整个领域的创始人。正如Simpson正确指出的,“进化分类学毫无保留地和几乎绝对地肇源于达尔文。”

这就是说共同祖先学说不仅自动地说明了升物之间的绝大多数类似性(事实也确是如此),而且达尔文还建立了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详尽阐述了方法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的学说。《物种起源》第十三章(第一版,411-458页)全部是阐述他的分类学说。第十三章是以经常被引用的一段话开头:“从生命开始出现,一切升物彼此相似的程度是递减的,因而可以将升物分成类下有类。这种分类显然不像随意地把星辰归类那样”(411页)。达尔文在这里含蓄地反对了那样一种当时经常可以听到的议论,说什么分类(到了1859年已经达到了相当精细的水平)是分类学家的任意和人为的产物。他接着写道:

博物学家试图将每个纲中的种、属、科安排到所谓的自然系统中。但是自然系统的涵义是什么?有些学者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方案,在这方案中,把那些最相像的升物归到一起,把最不相像的分开…但是很多博物学家则认分自然系统的涵义不止于此;他们相信它显示了造物主的计划;但是除非它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有所规定,或者造物主的计划别有所指,则对我来说它并没有为我们的知识宝库增加任何东西……我认为(在我们的分类中)包括有比仅仅是类似更多的东西;亲缘(血统)的近似(升物间类似的唯一已知原因)就是纽带,这纽带由于不同程度的修改(modification)而被掩藏了下来,由我们的分类将它部分地显示给我们。(413页)

在《物种起源》以及他的信件中,达尔文反复强调“一切正确的分类都是系统(系谱)分类”(420页),但是“系谱学本身并不能作出分类”(《达尔文生平及其通信集》)。的确,达尔文认为“为了组成自然系统必须严格按照系统(系谱)将一些类别(按适当的从属关系和与其它类别的关系)安排在每一个纲中”;然而他也认识到,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某些类别虽然由于与其共同祖先有同等程度的血缘关系而联系在一起,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别程度可能很不相同,这是由于它们经历的修改过程不同所致;并表现在分别排入不同的属、科、组(section)或目中”(《物种起源》420页)。这是一段很重要的文字,因为它指明了现代分类学两个学派;支序分类学派和进化分类学派的主要区别,这将在下面另行介绍

达尔文在谈到这里时又回过头来讲起他那著名的系统发育图(《起源》,116页),图中有古生代志留纪三个同属的物种(A,F,I),这三个物种的现代后代的分类状况很不相同。由物种F衍生的系统变化很小仍然分在志留纪的属中,但是它的两个姐妹种A和I现在则分在不同的科甚至不同的目中。达尔文在蔓脚类的分类中所采用的原则是按离分岔点的远近程度来决定分类级别(他选择的是离分岔点远的而不是离之较近的原则)

达尔文花了将近八年的时间研究蔓脚类(藤壶类)的分类,这使得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Ghiselin,1969),因而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帮助分类学家分清什么样的类似在决定“系谱近似”(Propinquity of descent)上最有用。特别是他反复强调对一切性状加权分类价值(weighting thetaxonomic value)的重要性:

可能会有人这样想(古代人就是这样想的):决定升物习性和升物在自然界中一般地位的那一部分结构在分类上是非常重要的。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错误的了……这甚至可以作为一条普遍法则,即任何结构部分与某一特殊习性关系越少,在分类上就越重要(414,425页)

特别重要的是,达尔文反对17、18世纪在植物学家中(居维叶以后也在动物学家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思想,那就是某种结构对升物的生存和延续越重要,它在分类上也就越重要。他引用了一个又一个事例(415—416页)驳斥这种看法:

“只是某一器官的生理重要性并不决定它的分类价值,只要用一个事实几乎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即在有关的类别中同一器官……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生理重要性,但其分类价值却大大不同”(415页)

他拿作为分类性状的触角在不同科昆虫中具有十分不同的分类价值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达尔文的意见并不是对自然选择的否定。达尔文所想到的是特定的适应(special adaptations)只和某一类别升物的遗传天赋的极其有限部分有关,因而和整个体型比较起来所提供的资料要少。而且特定适应可能是在几条彼此无关的进化路线上获得的;换句话说,它们显示了趋同现象(convergence)。意识到特定适应的这些不足之处可以使分类学家避免把趋同解释为共同祖先的证据。另外的一些性状,有时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有意义:

“不关重要的性状在分类上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它们和某些其它性状(或多或少是重要性状)相关。在博物学中多个性状联合的(分类)价值确实是很明显的”(417页)

由此看来达尔文充分意识到了几个性状一致变化的重要意义。在讨论了其它性状,如胚胎性状,发育不全性状和分布性状的特殊性质以后,达尔文得到了下述结论:

前面根据下述观点解释了分类中的规则,附则和难点……自然系统建立在经过修改的亲缘的基础上,博物学家认为显示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之间真正相似性的性状是由一个共同祖先继承下来的,而且一切正确的分类都是系统分类;亲缘的共同性(community)就是博物学家不自觉在寻找的被掩藏的纽带。(420页)

达尔文在性状的评价中提出了若干规则,其中有一些前面已经提到。和上一个世纪的大多数分类学家如瑞, de Jussieu,德坎多尔,拉马克,居维叶等相仿,达尔文也强调遍及许多类别的“稳定”(不变)性状具有高的分类价值。而且他还重视相关性状复合体的重要意义,只要这些相关性状复合体不单纯是相同生活方式的结果。他几乎用了一节专门讨论由趋同进化所造成的虚假类似(427页)并告诫分类学家不要被这样的“同功性或适应性类似”引入歧途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对进化分类的理论探讨只不过是为达尔文作脚注。达尔文的规则或原则一个也没有被否定,也没有任何特殊重要的成果增加进去

达尔文的建议中有两个特别重要:

  • 一个是将由共同祖先引起的类似和由趋同产生的虚伪类似区别开。例如像索(chorda)这样的性状就具有高分类价值因为它是复合性状系统的一部分,而这复合性状系统几乎不可能独立地发生两次。另一方面,分节现象就不是那样的一种基本性状,因为有很多证据表明它在动物界至少发生过两次。很难想像脊椎动物的分节和节足动物的分节有任何系统发育上的联系

  • 达尔文的另一个建议是对性状“加权”(to “weight” characters)。这样的评价很重要,因为某些性状较之其他性状含有更多的信息量。达尔文所实施的系统发育加权是一种由结果追溯原因的凭经验的(或归纳的)加权方法。某一性状的加权是由它和分类中最牢固可靠建立的(可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检验)部分的相关关系决定。有些分类学家觉得很难把这种加权和由原因推及结果的既定(或演绎的)加权(切查皮诺及居维叶就是如此加权)区别开。但是通过适当的分析这是可以办到的,而且这种凭经验的加权曾反复被强调(Mavr,1959a;Cain,1959b),并且发现它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Mayr,1969),目前已和计算机加权法融合在一起

分类性状所合信息量差异很大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确定无疑的定论。但是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表现型的某些成分较之其他成分更牢固地参入遗传型的结果。某一性状或性状复合体在遗传上越根深蒂固,在显示相互关系上益发有用。Schmalhausen,Waddington,Lerner的研究表明,表现型的结构为遗传型提供了如此稳定的集成(integration),从而表现型的某些组分在线系趋异(phyletic divergence)时可以保持不变。作为基础的渠限化(canalization)和调控机制在进化过程中似乎偶然未被触及,有时看来微不足道的表现型组分所显示的丝毫未曾预料到的稳定性原因就在于此

就分类的方法论而言,达尔文革命的影响并不大。分类学历史上真正的转辙点是抛弃了本质论思想和“下行分类”,而这早在1859年以前很久就大部分已经完成

达尔文为分类学作出的决定性贡献是双重的

  • 通过他的共同祖先学说为林奈的等级结构和“自然”分类中分类单位的均一性提供了理论上的说明
  • 另一方面,他至少在原则上重新恢复了各类升物之间的连续性概念,而这概念曾被居维叶以及自然哲学派在他们的原始祖型学说中予以否定过。下面就达尔文的贡献的某些方面作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性(Affinity)的涵义:相似和同功

前面曾经讲过十八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之间五元论者以及某些其它的动植物学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升物之中有两种类似性(similarity)。鲸鱼和陆生哺乳动物的类似性是相似,鲸鱼和鱼类的类似性是同功。在这些学者之中具有更高洞察力的Owen Strickland认为同功是由于功能类似,然而他们对相似却无法解释而只能借助于“造物主的创造计划”。达尔文只简单地提出相似就是系谱的近似(proximity of descent)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假说,即一切分类单位应当包含最邻近的共同祖先的后代,或按海克尔的术语,这些后代应当是单系(单源)的(monophyletic)。为了区别这些分类单位就必须详细审查一切类似和差异,以便分辨由于共同祖先所产生的性状(对分类唯一有用的性状)和同功(趋同)性状(例如鹰和隼的钩状像以及水鸟的蹼状足,这些都是由于功能类似而独立获得的)

恢复连续性

19世纪早期比较解剖学家否定了完善(性)等级之后,结果发现有多少原始型就有多少不相关的单位。其实,他当时仍然在探索哪些比较高级哪些比较低级,这反映在阿伽西对他的学生的讲话中:“只要你们能找到一个目比另一个目高级的任何事实就是真正的科学研究。”达尔文将林奈的等级结构解释为是由于共同祖先的缘故,不仅恢复了连续性原则而且是一项庞大的研究计划。关于这一点没有人比海克尔看得更清楚,他的愿望是把动物和植物的一切分类单位在它们的亲缘基础上都联系起来并用系统树表示,自此以后这为系统学教科书增色不少。海克尔还是个艺术家,他将系统发育十分严格地用栩栩如生的大树表示,后来逐渐被所谓的树状图代替,《物种起源》中就载有早期的树状图

分类和假拟的系统发育(系谱发生)之间的关系从1859年直到现在一直存在着争论。早在1863年T·H·赫胥黎就排斥一切有关系统发育的考虑并要求所有的分类依据“纯粹的结构原因…这样的分类作为结构相关的经验法则的说明是极端重要的。”在这一点上赫胥黎和达尔文明显不同,达尔文的原则是如果没有理论就不能进行观察。现代的趋势是运用达尔文的原则研究每个分类单位,究竟其中所包含的物种的性状能否表明该分类单位是单元的,也就是说一贯地提出系统发育假说然后检查这些假说是否得到分类学证据的支持

就海克尔来说,毫无疑问分类必须依据亲缘关系,一旦知道了系统发育,亲缘关系也就清楚了。因此分类的主要任务就是制订能表现系统发育的方法。这些方法中最使海克尔及其同时代人感到惊叹的是重演学说。(Gould,1977)。重演学说指出个体发育阶段重演其祖先的成长阶段或个体发生重演其种系发生(参阅第十章)。现在知道这一学说是不能成立的,然而它却具有很大的启发性,由之产生了比较胚胎学和很多引人注目的发现,其中最突出的是Kowalewsky在海鞘(被囊动物)的幼体中发现了索,从而证明海鞘是脊索动物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软体动物。哺乳动物的胚胎具有其鱼类祖先的鳃裂(H·Rathke于1825年发现)以及比较胚胎学的许多类似发现,表明重演学说应当加以修改

修改后的重演学说的要点是:胚胎经常重演其祖先的胚胎阶段。1820年至1859年之间比较胚胎学先后发现了藤壶的典型甲壳类幼体,阐明了某些寄生性甲壳类的生活史,证明海盘车就是海百合的头部。阿伽西在1848-1849年度的Lowell纪念讲演中就强调了比较胚胎学作为比较解剖学的补充的重要意义。自从1836年以后阿伽西就认为在化石史,胚胎发育以及分类等级之间有着三重平行对应关系。(Winsor,1976b:108)

比较解剖学和比较胚胎学研究的主要结果是动物的“非自然”纲或门由于除掉了无关的成分而相继转变成“自然的”了,例如将藤壶和被囊类从软体动物中挪开,而最重要的是把居维叶的辐射门冲垮。由居维叶和拉马克创导的、探索无脊椎动物主要类别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活动在《物种起源》出版之前五十年所取得的进展和出版后十五年大致相若。在确认和划分自然分类单位方面,详尽的形态学分析较之系统发育学说所作的贡献更大。但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动物学家最热衷的却是设计系统树

进化论对植物分类的影响较之动物分类甚至更小。“自然阶梯”原则,即从简单(原始)到复杂的进程,相当长时间里仍然是植物学家不自觉的指导原则。

显花植物(被子植物)分类受到两种不同方式的阻遏:

  • 第一,植物分类几乎完全依据花的结构。只是最近三、四十年木材解剖和化学成分才被认真地看作是有用的性状
  • 其次,对什么是最原始的花概念不清。长期以来都假定被子植物是风媒传粉而且没有花瓣,因而在现存的科中,如桦木科,山毛榉科,以及相关的科(如葇荑花序类),凡是风媒传粉的都被看作是最原始的。现在认识到风媒传粉和相关的花变形是第二位的,而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的科,与木兰科及毛莨科(毛莨目)有关的,才是最原始的。它们和种子蕨类植物之间的缺失植物在化石记录中迄未发现

19世纪中对植物学发展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Hofmeister对隐花植物繁殖生活周期及其生殖器官结构同源现象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首次对隐花植物的相互关系作出了清晰的说明,而且突破了前此在隐花植物与显花植物之间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障碍。Hofmeister的研究明确地论证了在整个植物界有某种多少一致的机体组成方案。他的《隐花植物比较研究》(1851)为1859年以后隐花植物系统发育的确立奠定了牢固基础。一旦不同类别的特征确定之后,借助于共同祖先学说的原则就不难对它们加以分类

不久之后主要的注意力就转向研究不同类别隐花植物繁殖的变化以及这些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最需要弄清楚的莫过于高度混杂的真菌。这类研究的伟大先驱是Anton de Bary(1831-1888),他在1866-1888年之间就他对某些不同类别真菌的生活史的大量详尽分析作出总结,为其后继者的有效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代某些学者认识到真菌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将它们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咸为一个单独的真菌界

生物宏观分类学的衰微

5.1 宏观分类学的衰微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达尔文以后宏观分类学逐渐衰落的原因

  • 对难于取得明确结果的失望情绪

    19世纪80年代以后宏观分类学研究和关于系统发育(系谱发生)的研究逐渐而又可以察觉地衰落。这有很多原因,有些是研究领域内部的,有些则是外界的。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对难于取得明确结果的失望情绪。类似性通常是目以下分类单位的分类中亲缘关系的合理而又准确的指标。在较高级分类单位(目,纲,门)的分类中类似性便不再是可靠的指南从而研究进展非常迟缓。不从事分类学工作的人对升物之间亲缘关系现在还了解不清一定会感到很奇怪。例如现在仍然还不知道鸟类的绝大多数目的近邻目是什么。动物的很多目、科,属也是如此,例如复齿目,管齿目,异关节目以及树鼩目

    但是高等脊椎动物分类中的这种模糊不清的情况和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以及原核升物,病毒的分类情况比较起来又真是小巫见大巫。当阅读最近讨论低等无脊椎动物分类的文章时就会瞠目不已地发现其中有些问题仍然是19世纪70、80、90年代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虽然通常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占上风,但是非正统的少数人意见往往得到积极支持的事实也正表明拿不准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为了给仍在争论的问题的性质增加一点佐料我在这里也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后生动物是从哪一类原生动物进化的?一切后生动物是否有一个单一的原生动物祖先,或者海绵动物是否单独进化的?腔肠动物或涡虫是否在海绵动物之上的最原始的后生动物?将高等无脊椎动物分成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是不是自然分类?如果这两类能够被确认,那么触手动物应当属于哪一类?原体腔动物学说是否正确?

    关于节足动物分类单位之间亲缘关系的许多问题也还没有解决,节足动物是否由环节动物而来也无定论。Kerkut提出应当重视这些模糊不清的问题,当然只有有关领域的专家才最清醒地意识到这些问题。这实际上是观念演变的历史,甚至想开始为过去两百年中提出的动物、植物各种高级分类单位编一部分类顺序史也不可能。在每个时代由于新分类原则(如重演)或新发现的性状的出现而燃起新的希望,但进展一直很缓慢

    在动物界各主要门之间确立亲缘关系的企图屡遭失败导致至少有一位知名的动物学家在十九世纪和20世纪之交站出来公开否定共同祖先的提法。Fleischmann把共同祖先学说叫作美丽的神话,没有任何事实根据。五十年后Kerkut虽然没有作出这样极端的结论,但是他对最终能够就动物的高级分类单位之间的亲缘关系有所了解几乎抱有同样的悲观态度。我们必须老实承认,对这类关系我们还是很无知的,如果不是极端无知的话。这自然是令人沮丧的情况,因为自从《物种起源》出版之后纷纷热衷于设计系统树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形态学的和胚胎学的线索显然完全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

  • 达尔文以后宏观分类学逐渐衰落的第二个原因是概念上的混乱

    当海克尔及其追随者坚持认为只有依据系统发育的分类才是自然分类时,他的反对者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进行反驳:我们怎样才能认识系统发育?系统发育岂不是从在制订分类时所依据的事实推论出来的吗?因此怎样能够依据系统发育去制订分类而不陷于一场无望的圆周式的循环争论?这场争论只是晚近几年才解决。既不是系统发育依据分类,也不是分类依据系统发育。这两者的根据都是对自然界中的“自然类别”的研究,自然类别就是具有共同祖先的后代应当显示的复合性状的类别。分类和系统发育都是以对升物及其性状的同一比较为基础,都是以仔细评价升物有机体的相似和差异为基础(Mayr,1969)。目前进化分类学家也都同意升物学分类必须符合由推论作出的系统发育。概念得到了澄清为高级分类单位的分类重新开拓了道路

  • 190O年以后宏观分类学之所以衰落也有其外部原因。由于孟德尔学派声称突变可以形成新种,分类学的注意力就转向微观分类学(关于“物种问题”),最后归结为新系统学。因为亚种被普遍地认为是端始种(incipient species),所以很多专门家,特别是鸟类、哺乳类、蝴蝶、蜗牛的专家,以全部精力投入描述新的亚种。集中注意力在种这一层次上的结果是又发现了无数尚未描记的种。这样一来宏观分类学就遭到了冷遇

  • 宏观分类学衰落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也许是升物学其它分支学科的竞争日益强烈。随着实验升物学(胚胎学,细胞学,孟德尔遗传学,生理学,升物化学)中的惊人发现层出不穷,大多数生气勃勃的年轻升物学家纷纷转向这些部门,这就造成分类学人才缺乏,经费拮据的困难局面

1957年为纪念林奈诞生250周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市举行的“现代系统学”专题讨论会上,29篇论文中只有4篇涉及宏观分类学。这清楚地说明了主要兴趣已经转移到种的层次上,这也是二十世纪前半期大多数分类学家的特点。但是在这个阶段中高级分类单位的分类仍然继续进行(虽然是低调地进行),出版了一些涉及分类概念和问题的重要论著,例如Bather(1927),辛普森(1945),壬席(1947),赫胥黎(1958)。60年代新系统学在微观分类学方面的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至少就概念的发展方面来说),重新重视宏观分类学的时机已经到来

迫切需要新的分类方法

达尔文以发展宏观分类学的学说和方法论所开创的良好开端在达尔文以后的时期中大都未受到重视。属、科、目所藉以认定和复合成更高级分类单位的标准在不同类别的升物中极不一致。对于了解甚少的升物类别单性状“分类”——更正确的说是鉴定方案——仍然很流行。由于不同学者可能选用不同的关键性状,因而像17世纪植物学中盛行的同样争论也展开了。分类学家经常没有充分理由就提出新的分类,只简单地说一句新的分类“比较好”就完事。就林奈来说高级分类单位的名称只是为了便于记忆,但是这一目的已完全被那些将属和科分解成更小部分的动、植物学家忽视。这种情况竟然发展到如此地步,例如对鸟类来说,某些分类学家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几乎为每一个种就认定一个单独的属。在运用分类的阶元时根本没有任何标准,有位著名的鸟类学家将鸟类的科安排在25个目中,而另一位同样有名的学者竟然将之安排在48个目中。任何人从外界(例如从医学,农学或生态学这样一些应用科学)来看宏观分类学就会感到分类学太乱七八糟,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但是,情况也并不是一团漆黑。至少还有一些关于动物系统学理论与实践的有用教科书,例如Ferris(1928年出版,下仿此),壬席(1934),迈尔,Linsley,Usinger(1953)。在浩瀚的文献之林中偶尔也可发现一些很有见地的有关分类理论的论著,例如迈尔(1942: 280-291)关于属的意义的文章,更为重要的是辛普森(1945)有关宏观分类学理论的著作。这个阶段中最富建设性的是对高级分类单位赋予生态学意义。当时发现了高级分类单位是由占据特殊生境或适应带(适应区)的物种以复合种的形式组成。换句话说,占首要地位的问题已从辨认高级分类单位的形态性状转移到高级分类单位在自然界中的升物学意义方面。然而就一般升物学家来说,分类出现了严重问题(说得缓和一些是这样)。新系统学(主要集中研究种这个层次)并没有满足宏观分类学的需要,必须从别的方面寻找出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而且彼此独立的分类方法:

  • 数值分类又称为表征分类(numerical Phenetics)
  • 支序分类(cladistics)

这两种新分类法不是作为现有分类法的改进而提出的,实际上是分类法的革命

生物数值分类法

5.2 数值分类(Numerical phenetics)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几乎任何分类方法都有一部分是按类似性将物件整理归类。然而从阿丹森以来凭经验的分类学家按经验归纳的加权方法拟定升物学分类(后来达尔文从理论上作过论证)要求具有相当多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很自然的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即能不能制订一种方法就连毫无经验的人,一个非升物学家都能按这种方法将物种归类成“自然的”属和高级分类单位。的确,如果有一种不由意志控制的自动而又客观的方法即使对有轻验的分类学家在选择最佳分类方案时也是有用的。这种方法的基本要点是将类似程度定量比,使定性的或主观的分类学转变成客观的,数值分类学

现在还没有有关数值分类学史的著作。但是这方面的开拓工作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虽然当时这些工作大部分涉及种内变异、特别是地理变异。试图运用数值方法为种、属以至更高级分类单位分类的文章指导通常都被淹没在大量的分类学文献中,只有极少数专门家知道。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可参考Simpson,RoeandLewontin合著的《数量动物学》(Quantitative Zoology,1960)

在几乎完全被遗忘的先驱之中有一位是遗传学家斯特体范特(A.H.Sturtevant, 1939;1942)。他十分谨慎地避免偏见并将已经知道和适应及发育有关的任何性状从他的计算中剔除;在分析果蝇的39个性状时他能够把58种果蝇安排在有关的类别中,更重要的是,他还作出了一些概括,这些概括随后曾被反复地证实过。其中第一个概括指出严密的数值方法运用于密切有关的种类时最可靠,但运用在关系疏远的种类上就容易产生矛盾的结果。他还设计了一个能显示不同性状之间相互关系的图表并发现其中有些性状是“最好的”,因为可以指出其他性状的大概性质;这也就是说有的性状是和其他性状共(同)变(化)的

自从电子计算机发明了以后有三个分类学家小组各自独立地提出运用计算机方法将类似性数量化并借助于这种定量法把物种和高级分类单位归类;这三个小组是美国的C·D·Michener和R·R·Sokal(1957),英国伦敦的一位细菌学家P·H·A·Sneath(1957),和英国牛津的A·J·Cain,G·A·Harrison(1958)。他们的提议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用计算机的机械操作来代替人脑的综合(集成)能力(后者在传统的分类学中只是通过检查或列表比较类似性将分类单位归类)。他们相信这样一来就能用客观的而且一直可以重复的方法代替过去通用的随意而又主观的评价。起初这三个小组一致同意所有的性状同样重要,但是,不久Cain和Harrison(196O)发现不同的性状具有不同的信息量因而建议“线系加权”(phyletic weighting)。Michener也很快从他的早先建议上退了下来,但是剩下来的两位先驱Sokal与Sneath却联合起来在1963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数值分类学原理》(Principles ofNumerical Taxonomy》一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方法和原理。这书的标题容易引起误解,辛普森及其它分类学者曾经指出分类学中使用数值方法已经很久,而且分类学中分歧很大的一些学派都曾用过,因此后来习惯上把Sokal和Sneath的分类方法称为“数值表征(分类)法”(numerical Phenetics)。遗憾的是,这新方法起初被抬举得太高后来在某些方面无法兑现。例如,开始时曾声称使用新方法只要分别提供同样的一组性状任何两位科学家完全分开独立工作就会对两种升物的相似性作出完全相同的估价。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能实现的,因而在有经验的分类学家中间激起了一片反对声。在该书经过彻底修订的第二版(1973)中作了很多重要的改进。关于数值分类学的其它教材还有Jardine and Sibson(1971),Clifford andStephenson(1975)。 Throckmorton(1968)的书虽然也是讨论数值分类,但处理方法有所不同

正如达尔文曾经指出的那样,不同的性状含有不同的信息量,当选择不同的性状组合时就会产生十分不同的分类。躯体的不同部位,生活史中的不同阶段,形态学性状或升物化学性状都会对类似性作出不同的估价。为了夸示他们的客观性,数值分类学家提出抛弃种作为分类单位而代之以“运算的分类单位”(operationaltaxonomic units,缩写为OTU),似乎这就是改进。然而事实上这又引起了与导致放弃模式种(typological species)概念同样的实际困难。数值分类学家或者是必须将不同的性别,年龄段和形态看作是不同的OTU,然后将雌、雄以及其它极不相同的表现型分入不同的分类单位,要不然就必须非常仔细地分析升物学变型(同型种,phena),并将变型组合成与升物学种相符的OTU。这样对变异作评价虽然更加逼真,却恰恰要求主观判断,而这种主观判断正是“客观的”数值分类法所要加以排除的

传统分类学家和数值分类学家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们对加权的态度

对加权的态度只有三种可能性:

  • 第一种是认为一切性状都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分类中它们同等重要

    虽然数值分类学家将之称作是“不加权”法,但是这当然是既定的加权方法,即给每个性状同等地加权。这和亚里斯多德,切查皮诺以及居维叶的既定加权法一样容易引起误解。海洋无脊椎动物是否有索这一性状的分类价值比一百个其它性状的价值都要高。某些性状含有大量的关于亲缘关系的信息而其它的则仅仅是“噪音”这一点早在二百多年以前阿丹森就曾指出过

  • 涉及加权的第二种可能性是有一套固定的标准(例如生理上的重要性)衡量不同性状的相对分类学重要性

    这实际上就是亚里斯多德和居维叶的既定加权法

  • 第三种可能性是凭经验加权法,这种方法首先将升物安排到表面上看来是自然的类别中(通过对很多性状或复合性状的考虑)。然后对与最自然(最合适)类别看来相关的性状予以最大的加权。这就是达尔文的处理办法,他最后归纳起来这样说:“一些微不足道的性状在分类上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它们和其他性状(多少是重要的)相关”(《物种起源》:417)

在全部分类学史中实际上所有有经验的分类学家都知道而且经常强调不同的性状具有多么不同的分类学价值。以大脑半球结构为主要依据的类人猿和人的分类和以主要升物高分子(如血红蛋白等等)为根据的分类将会有所不同。年轻一代的数值分类学家觉察到各种不同的性状的信息量差别悬殊,目前正集中力量用客观的经验性加权(例如通过相关分析)来代替直觉的主观评价

数值分类学家将许多个别性状类似程度的总和转变成单一的总体类似值(Overall similarity value)或“表征距离”(Phenetic distance)。然而正如辛普森(1964 a)曾经指出:“一个单一的类似性衡量尺度是以损失大量信息为代价取得的,这里所指的信息主要是性状变化的顺序以及差异的来源。”在将高度复杂的实体加以比较时正象把不同分类单位的复合性状作比较一样,根本不宜于将类似性定量化。这就是为什么数值分类学曾经被称为模式方法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辛普森认为数值分类学导致了“分类学原则的倒退…有意识地恢复了18世纪原则”的原因

如果数值分类方法能取得实际结果人们往往就可能忽视它概念上的弱点。然而,为了部分地补偿镶嵌进化(mosaic evolution)以及由于引用了不含信息量的性状所产生的“噪音”,数值分类学家便必须为极大数量的性状(最好是超过一百)编制程序。在形态上极为复杂的节肢动物(如昆虫,蜘蛛等)中一般可以找到如此大量的性状,但是在绝大多数其他升物中分类学上有用的性状就极少。单是这一点就妨碍了这种以性状不加权为基础的方法的运用。而且即使在昆虫中使用这种方法也非常费事,为大量的分类单位的一百多个性状编制程序要花费大量时间。由于这个原因数值分类学派的先驱者之一Michener在为澳大利亚蜂(包含有很多新种)的大量标本分类时便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分类方法

现在,在数值分类学的原理首次被提出约莫25年以后,就有可能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用途作一尝试性的暂时结论。显然,一切分类的基本观点都是表征(分类)性的,都是力求确立“类似”实体的类别。这种努力成功与否取决于确定类似性的原理和方法。在这一方面来说数值分类学由于坚持对性状同等加权以及完全忽视系统发育因而完全失败了

但是,数值分类学基本原理的失败并不能作为理由去否定由数值分类学家所首创并采用的很多数值方法,特别是多变量方法的有效性。数值分类学家首创的这些方法目前在很多科学领域中已广泛应用,在数据选择与分类的一些其他领域中也极其重要。在分类学中提倡并介绍这些方法应当看作是数值分类学家的最重要贡献。另外,正象最优秀的分类学家所一贯支持的那样,数值分类学家也十分强调运用尽可能多的不同性状和性状系统的原则以便取得新资料

数值分类法在为大的属中种的归类和为前此混淆不清类别的分类中最为有用。另一方面,在分类已趋于完善的类别中或为目、纲,或门这些层次的分类中还没有发现数值分类作出过什么实质性的贡献

数值分类学最有希望的未来发展可能在于进一步发展加权程序。这些程序或者是依据性状的相关变异(covariation),或者是以某些经验性指导原则为根据。由推论而知的共同祖先的后存几乎毫无例外地可以由共同具有某些性状而查知,因而对一些性状较之其他性状予以更大的加权就是一种常识。任何分类方法不运用性状加权显然是无效的

为了力求“绝对客观”,数值分类学派完全不考虑任何亲缘证据,而与之对立的支序分类学派(cladistics)的主要特点却正是以亲缘(家系)为基础.

生物支序分类

5.3 支序分类(Cladistics)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支序分类学派提出在分类中应当制定一种排除主观性和随意性的方法,其动机是和数值分类学派相同的。支序分类学派的创导人德国昆虫学家亨尼克在其1950年出版的《系统发育系统学原理》(Grundzuge einer Theorie der phylogentichen Systematik)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他的观点,分类应当完全建立在系谱(血缘、家系,genealogy)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系统发育(Phylogeny)的分支模式(branching pattern)的基础上。他认为系统发育由一系列二叉分支(a sequence of dichotomies)组成,每个二叉分支代表祖先种分化成两个姐妹(子代)种;并假定祖先种在二叉分支时即不再存在。姐妹群(sister group)必须安排在相同的阶元等级,祖先种及其所有后代必须包括在一个单一的全系分类单元(holophyletic faxon)中

亨尼克的著作是用晦涩的德文写成的,其中有些句子令人完全无法理解。书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赫胥黎,迈尔,壬席,辛普森以及其他一些前十几年在同一研究领域作过部分工作的学者。新的术语和定义也随时不经意地提到,但又没有索引作为寻找出处的指南。无怪乎该书起初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除极少数德国学者而外)。直到1965—1966年英文译本出版后才逐渐受到重视。到了70年代事实上已发展成为对亨尼克的个人崇拜,虽然他的某些所谓追随者已经远远背离了亨尼克的原来原则

虽然亨尼克曾经将他的方法定名为系统发育系统学,但是他只依据系统发育的一个单一的组分,即系谱分支(branching of lineages),因此后来其它学者将之重新命名为支序分类,这也就是目前通用的名称

支序分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有关分类单位的比较中仔细分析所有性状(特征)并将这些性状区分为祖先特征(祖征,Plesiomorph)和独特的衍生特征(近裔衍征,apomorph)。系统发育的分支点由共有衍生特征(近裔共征,synapomorphies)的回溯(backwards tracing)决定,因为这样的共有衍生特征(性状)被认为只在祖先的后裔中初次出现该性状时才能发现,支序分类学派认为这种方法用不着借助于化石证据就可以重建系统发育,事实上在一定程度内也的确如此

自从达尔文以来进化分类学家只承认单系(单元,单源)分类单位(monophyletic taxa),即完全是由一共同祖先的后裔构成的分类单位。某些类群(类别,groups)是否单系群要不断地用新特征(性状)来加以检验看它们是否符合单系要求。这种方法经Hull(1967)论证是非循环性的。自从1950年以来,仔细比较包含在某一高级分类单位中的种和属并分析所有的类似性以便确定它们是否真正同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已被确认的动物分类单位都是单系的,但就植物来说则并不如此肯定。然而,亨尼克却是首先明确地提出系谱的分支点必须完全依据共有衍生特征这一原则的第一位学者。他曾说过,只有共同具有独特的衍生特征才足以证明某些种来自共同祖先

支序分析

从原则上来说划分单系群(monophyletic groups)的支序分析方法是一种绝妙的程序。它清楚地说明了建立亲缘(系谱)共同性的客观标准,它迫使分类学家对一切性状(特征)作详细分析并引进了性状加权的新原则,即共同具有共有衍生特征(共有衍征)。凡是共同具有共有特征的类群就是姐妹群

但是也有不少反对支序分析的意见

  • 头一个反对意见是术语问题。亨尼克引用了相当多的新术语,其中绝大多数是不必要的(虽然“祖征”和“衍征”这两个术语仍然通用。此外,亨尼克还试图将已经普遍接受的术语改换成完全不同的概念,例如,将“系统发育”这个词严格限制为系统发育的分支部分,将“亲缘关系”完全按与最近的分支点的接近程度来下定义,更糟的是将“单系”这个词从普遍用来标明分类单位改变为系谱进程(process of descent)。从海克尔一直到1950年分类学家的工作顺序点是首先依据表征划分类单位,然后再检查它是否单系,而支序分类学家则只是把一特定种的由推论得知的一切后裔都合并到一个“单系”分类单位中,尽管这些后裔有如鸟和鳄那样极不相同

  • 第二个反对意见是确定共同衍征的难度问题。两个分类单位共同具有某一衍征可以有两种可能性。这特征(性状)或者是来自最近的共同祖先(真正的或同源共同衍征,genuine or homologoussynapomorphy),或者源于趋同现象(非同源共同衍征或假共同衍征,nonhomologous or pseudoapomorphy)。决定单系群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仔细认真地区分了这两类类似性。很多支序分类学者往往低估了非同源性共同衍征出现的频率。可以用眼睛的进化作为例子来说明某种看来似乎不可能的适应是多么经常的能独立达到。光感受器在动物界至少独立地发生过40次,而在另外的2O种情况下还无法确定有关分类单位中的眼睛究竟是怎样来的。(plawen and Mayr,1977)。还有很多的其它情况都说明将共同衍征划分成同源的和非同源的是多么困难。在单独的系谱中独立地丧失某种性状是特别经常发生的趋同形式

在确定共同衍征上另一个难于克服的困难是确立进化方向,也就是确定哪个性状(特征)是祖先性状,哪个是衍生性状。例如,在被子植物的无花瓣属和科的安排上就取决于没有花瓣究竟是祖先状态还是衍生状态;或者拿动物界的例子来说,被囊动物既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头索类(文昌鱼)和脊椎动物看作是幼态持续(neoteny,即动体繁殖),或者把文昌鱼看作是祖先态而将被囊动物(海鞘)看作是特化了的、次生的固着升物分支。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系统一旦遇到高级分类单位的安排完全依据进化方向来解释的情况就成为不可解的难题。进化方向发生逆转的情况特别使人恼火,但这种情况比一般所承认的要更常见

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包括化石资料的研究,可以用来判断极性(Polarity),即判断特征序列中孰为祖征,孰为衍征。但是要肯定无疑地确定祖先状态目前还多半是不可能的

支序分析的结果记入支序图(cladogram)中。支序图由描述系谱线(phyletic line)连续分裂的一系列二叉分支组成。在构成支序图中有两项假定是完全任意的。第一项假定是当一个新种出现时现存的每一个种就要被消去,另一项假定是每一分裂都是二叉分支。由于认识到大多数的物种形成发生在孤立的,小的创始者种群(founder population)中,因此很明显这样的物种形成对亲本种(Parent species)的遗传和形态不会有任何影响,而亲本种将在千百万年中基本保持不变并不时地分离出新的子代种。严格的二叉分支同样也是不切实际的假定。大的分类单位达到进化级似的阶段(grade-like stage)后可能产生好几个特化了的子系(daughterline),虽然在分类学上是姐妹群,但它们可以按各自的途径发展下去,而且除了从同一个亲本分类单位所得到的类似性而外,便再也没有其它的共同处。近来构成的某些支序图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将某些二叉分支改为多叉分支(polytomy,Ashlock 1981)。由于上述各种原因,Hull(1978)曾强调指出虽然许多支序学家声称他们的方法是完全客观并且是非任意性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事实根据。联系到支序学家对互相竞争的分类学方法的缺点的批判,记住这一点是重要的

支序分类

支序分析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也正是传统的分类学家所遭遇到的,但这并不是反对支序学家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倒是支序分析和支序分类之间的关系。就支序学家来说,支序分析一旦结束他的任务也就随之完成。由支序图所代表的重新构成的系谱(genealogy)就直接提供了分类。支序分类准确地反映了分支模式从而就能直接了解某一类群的系统发育。如果从分类中只要求检索到系统发育分支点顺序的信息,那末支序分类就是答案。如果要求更多一些,要求反映在分类中的某一类群的历史,就要寻求。种并不完全忽视进化趋异(evdutionary divergence)和独有衍征(近裔独征,autapomorph characters,即姐妹群之一所独具的衍征)的方法。支序学家不同意达尔文的系谱本身并不是分类的观点。支序学家划分分类单位并不是依据类似性而是按全(线)系原则,即将某个共同祖先的一切后裔联合成一个单一的分类单位。这样就形成了将鳄鱼和鸟类,猩猩与人作为联合分类单位这样的不协调组合。分类完全依据共同衍征,甚至像在鸟类从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情况中,独有衍征的数量大大超过共有衍征时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支序分类方法忽略了系统发育包含两个部分:进化路线的分裂;分裂出的支线随后的进化变化。后一部分对分类来说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姐妹群的进化历史往往差异非常悬殊。从来源于一个最近共同祖先的两个有关类群之中,其中一个类群几乎与祖群没有任何区别,而另一个类群可能进到一个新的适应区(适应带)并在其中进化发展成一个全新的类型。尽管按支序学派的命名它们是“姐妹群”,然而分类学家却传统地将之安排到不同的阶元层次中去。再也没有什么比亨尼克的观点能更好地说明支序分类学与传统分类学之间的差别,亨尼克认为姐妹群必须安排在同一等级,不管它们分离后在趋异中彼此有多大差异

就亨尼克来说支序分类就是“系统发育分类”,并且力求在分类中表示系统发育进化(虽然这方法并不适于这个目的)。但是他的这种旨趣并不为他的某些追随者赞同,后者不仅根本反对提到进化和系统发育而且有意识地否定在分类中应当反映进化。(Michener。1977;Szalay,1977;Hull,1979)

最后让我对支序分类法尝试作出公允的评价。支序分析的最大优点是检验原先已由表征法划分的类群的“自然性”(即单系或单源)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种和属的类似性可以有多种原因,单系只能由对类似性所依据的性状的同源作严格分析才能确证

为了理解亨尼克的方法论的影响是多么具有根本性,只要查阅一下最近的分类学订正研究(taxonomic revisions),特别是和鱼类以及某些门类昆虫有关的。即使有些学者,例如Michener,并不认为支序图可以直接转译成分类,仍然谨慎地试图运用共同衍征原则来划分分类单位。支序分析在性状的数量极多和现有的分类极不完善的情祝下特别有效。由支序分析所形成的新支序图已经成功地证明许多前此被公认的分类单位实际是多系(多源)的。但是,将详细的分析转译成绝对相应的分类,例如Rosen(1973)对高级硬骨鱼的分类,导致了对前此存在的分类单位名称产生了大量新用法并创造了许多新名称,更伤脑筋的是引进了许多新的阶元层次。有人反对这种方法,认为这种方法显然不符合分类应当很简便的目的,然而Bonde( 1974:567)却反驳说这并不是一种“反对亨尼克学说的正确论据。”看来,这并不是反对支序分析,而是反对支序分类

亨尼克的方法的最重大贡献可能在于有利于澄清系统发育和分类之间的关系。在讨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辛普森,迈尔以及其他的一些分类学家的态度都是模棱两可暧昧不清的。被子植物分类学家由于重建显花植物的系统发育极其困难而被吓倒,不同意动物学家的关于分类单位应当和系统发育的结论一致以及高级分类单位必须是单系单位(Mayr,1942:277-28O)的结论。Davis和Heywood在他们所写的教科书《被子植物分类学原理》(Principlesof Angiosnerm Taxonomy,1963)中写道:“分类学家声称,分类应当依据或反映系统发育。我们认为,在化石资料极不充分的类别中这个目的是不现实的…的确,我们认为系统发育分类的全部概念都是错误的”(1963:XViii)。这些作者忽略了对大多数类别的动物来说化石资料也是同样不充分的,然而它们的系统发育必须推论。亨尼克的重要功绩就在于他整理出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容许作出这样的推论并容许这些推论被反复检验。因此缺乏化石资料并不妨碍建立系统发育。就我所知,哺乳动物目的全部被承认的系统发育原先就是依据比较解剖学研究(经由同源现象),而且以前建立的系统发育也从来没有被后来的化石发现所否定

分类究竟应不应当表示系统发育(系谱),应不应当根据系统发育,是不是应当和系统发育一致,是否应和系统发育毫无关系,这种看来是永恒的争论现在正在开始得到澄清。很明显,在分类和系统发育中都是按照假设-演绎法从事。这就意味着必须检验一系列命题:

  • (1)每个分类单位的成员彼此是最近亲(nearestrelatives),也就是说彼此最相似
  • (2)一个分类单位中的所有成员都是最近共同祖先的后裔(单系或单源)
  • (3)林奈的分类单位等级结构和推论的系统发育相一致

有很多方法可用来检验上述的每个命题,所有这些方法最终都归结到同源现象的分析。在研究同源时最重要的是“将定义和有效的证据区别开,并习惯于决定定义究竟是否合适”(Simpson,1975:17)。1859年以后只有一个同源的定义在升物学上是合理的:“某个特征(性状、结构等等)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类单位中是同源的如果它能回溯到是来自这些分类单位假定的共同祖先的同一(相当的)特征。”

为了决定在特殊情况下究竟定义是否确切,很多学者提供了不少评断标准。就形态学性状来说,Remane(1952)所列举的标准是最完善的。他列举的某些标准(例如,关于其它结构的位置)并不适用于行为学或升物化学同源;实际上可能需要为每种类型的性状(特征)制定同源证据的不同标准。因此,Remane将作为同源证据的标准提升到作为同源定义的标准的确是不幸的,也是不合适的

传统进化分类方法

5.4 传统的或进化分类方法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数值分类学派和支序分类学派各自都有一批追随者。然而大多数分类学家虽然也从这两个新学派中汲取了先进的方法,却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分类方法论。这种方法论试图在分类中不仅表示系谱线(Pheletic line)的分支而且还表示它们随后的趋异现象。这种企图可以通过各种分类单位的等级排列所显示出的它们究竟是否由于侵入新的生境或适应区而和它们的姐妹群变得极其不同来完成。这样一来结果就是把支序图转变成了系谱图(Phylogram)(Mayr,1969)

这一学派有时被称为进化分类学派,因为它在理论上是只字不移地追随达尔文。有的时候它又被称为折衷分类学派,因为它在方法上既采用了数值分类的某些方法又借用了支序分类的祖先一衍生特征的区分。进化分类学的方法和原理在辛普森(1961)及迈尔(1969)的教科书中都作了详细介绍,Book,Ghiselin,Michener以及Ashlock的文章也就此作了说明

这种方法和支序分类法的主要区别是对独有衍征给予了适当的加权。独有衍征是一个姐妹群所获得而另一个姐妹群所不具有的衍生特征。由于鸟类从古蜥蜴支上分支出来以后所获得的大量特征(性状)超过古蜥蜴与其它爬虫类相区别的特征数量的许多倍,因此鸟类被确定为脊椎动物的一个单独的纲,而不是将鸟类和鳄鱼(现存的唯一古蜥蜴)组合在同一个纲或目中。同样,跳蚤也被认定是一个单独的目或亚目,虽然它们显然来自双翅目;虱子虽然来自食毛目,后者又来自啮虫,但也被认定为一个单独的高级分类单位。在上述情况以及其它一些情况(如一个旁支由于特殊适应发生重大变化而获得大量的独有衍征)中单纯地用支序法处理就会歪曲亲缘关系(Kim and Ludwig,1978)。因此,在进化分类法中分类单位的等级排列是根据独有衍征和姐妹群的共同衍征相比较的独有衍征相对加权

壬席,赫胥黎及其它学者一再强调进化的前进进化部分(anagenetic component)往往发展成为明确的进化级(grade),或进化变化的层次,在分类中必须予以确认。支序分类学家认为这将把主观性引入分类中而加以反对,然而进化分类学者却提出了两个论点予以反驳。第一个论点是,由于在确定进化变化的极性(Polarity)时,由于镶嵌进化(mosaic evolution),以及在确定进化的平行现象(evolutionary Parallelism)时支序分类法也同样充满着主观性。第二个论点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计算两个姐妹群的独有衍征与共同衍征之间的大致比率并不太困难。每当某个支系(clade,即系谱分支)进入新的适应区从而发生了急剧改组,这种转变较之与共同祖先的接近度可能必须予以更大的加权。独有衍征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占有新的生境和新的适应区,这比共同行征往往具有更重要的升物学意义

“进化级”这个名词和概念有很久的历史。Lankester(19O9)认为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是连续的进化级,后来把海绵分出作为侧生动物后,他将剩下的后生动物分为腔肠动物与体腔动物两个进化级。Bather(1927)广泛地运用了进化级这个概念并试图说明某些系谱在连续的地质时期是怎样通过几个进化级的。晚近赫胥黎(1958)指出进化级这个概念在阐明进化发展上非常有用并且可以作为安排分类单位等级的基础。壬席及辛普森也曾经提醒人们注意进化级的存在,因为通过它可以发生许多物种形成(分支进化,cladogenesis)而毋需前进进化

支序学派之所以忽视进化级的存在是因为按进化级概念处理就容许确认“并系”分类单位(paraphyletic taxa)。按支序学派的术语,一个单系群如果不是“全系”的(holophyletic),即不包括某一共同祖先的全部后裔,就是“并系”的。支序学派认为并系群(Prarphyletic group)不是真正的自然群,不能归为独立的高级分类单元。例如传统上确认的鳄纲是一个并系群,因为它不包括鸟和哺乳动物,这两个类群由于达到了与剩下的爬虫类相区别的进化级的层次而被分出。确认并系群虽然阻碍了将分类自动地转译成分支模式,却能表示趋异程度,而这正是分支图所不能办到的

新的生物分类学性状

5.5 新的分类学性状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前述的三种分类方法,即数值分类法、支序分类法和进化分类法的关键是对分类性状的分析与评价,而缺乏足够的满含信息的性状一般又是相互竞争的三种方法之间的争论为什么长期不能解决的原因

分类学家最常抱怨的是他所研究的动物或植物类群不能提供充分的性状以便确凿无疑地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有两种现象对造成这种困难局面具有重要影响:

  • 一种是人们所熟知的某些类别的升物的表现型显著地“标准化了”,例如蛙属的几百个种或果蝇属的上千个种,因而只能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极其有限的形态学上的线索

  • 另一种现象是任何脱离这种标准模式的变化通常只影响到某种单一的功能体系而和某种特殊的适应相关。转移到新的食物来源或采取一套新的求偶信号都可能引起可以察觉的形态重建并由之分成许多个别性状。但是将这些个别性状看作是单独的性状将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从系统发育来说,它们仅仅反映了单一的功能改变,达尔文早就警告过不能过份相信特化作用(《物种起源》:414页)

分类学家更经常遇到的困难是依据不同的结构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互相矛盾。例如研究四肢可能表明分类单位b非常明显地和分类单位a有关,而肠道的特征却指陈分类单位b是分类单位c的最近亲(缘)。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评价四肢或肠道的更多特征也很少能够求得完满的解答

在每个高级分类单位所遇到的这种情况就更多,因此近十几年来分类学家特别注意寻求新的分类学性状。虽然详尽的形态学分析仍然继续提供新的性状,但是非形态学性状在建立分类上愈益显得重要。这些包括行为学性状,生活史,年周期,生理、生态、寄生,以及其他任何可以设想的升物属性。这些性状中有很多在辨别种上特别有用,而有一些则表示种间关系

地理分布往往能提供未曾料到的线索,这一点达尔文早就提到过。某一异常的澳大利亚属更加可能与当地的澳大利亚科有关,而在南美或非洲发现它的最近亲属的机会就少得多。在地理上容易达到的地区寻找近亲的这一原则在具有非常强大散布能力的残留种和类群的情况下虽然并不适用,但是在不少例子中它的确还是可行的,例如辛普森和Thorne分别就动物界和植物界举出许多例证。亨尼克及其追随者曾指出将支序分析和升物地理分析结合起来有时特别具有说服力

研究升物化学性状仅仅在几十年前还是分类学的最新研究前沿,现在则已成为最活跃和最有效的领域。1900年后不久,首先开始免疫学研究(Nuttal,1904),现在还仍然使用免疫学方法(Leone,1964),但是随后就增加了许多新方法。最突出的是研究分子的分布,变异和进化。相当小的分子,如植物中的升物硷和皂甙,往往在分类学的分布上非常严格,因而可以指示亲缘关系(Hegnauer,1962;Hawkes,1968)。就较大的分子来说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研究它们的进化,特别是通过氨基酸序列的改变来进行研究。这样的改变或差异往往可以定量化并用以制定表征距离(Phenetic distance)的树状图(dendrograms)。某些高分子,例如血红蛋白,溶菌酶,细胞色素C等的研究很费时,并且需要昂贵的设备仪器,更广泛的运用还要求自动化分析测定。当形态分析无法奏效或只能得到模棱两可的结果时升物化学方法最为有用。运用电泳法分析酶的等位基因(同功酶)所取得的成果特别引人注意(Ayala,1976)。这种方法不仅揭示了非常多的姐妹种,而且指陈了两个种之间的差异和在进化路线上导致这两个种分离的时间大致相关。电泳分析如果依据的是足够数量的基因座(基因位, geneloci),则作为形态分析结果的独立核对方法最为有效。DNA杂交方法直接引向基因型(遗传型);在这种方法中对所要鉴定的两个种的大部分基因组的相容性加以测定,其匹配程度就直接表明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当然,单个的分子性状和单个的形态性状一样容易受到趋同现象影响。因此,建立分子单性状分类和建立形态学单性状分类也是同样危险的

在研究高级分类单位的衔接点时特别需要运用分子方法,例如鸟类的目或无脊椎动物的门。在这方面由于无法找到足够数量的明显同源性状,而且进化趋向的极性往往无法确定,因而形态学分析一直是不成功的

形态学分析和分子分析的结果并不是永远一致的,正如人和猩猩的比较所指陈的那样。因此某些学者曾经建议应当有两套分类,一套是根据形态学性状,另一套依据分子性状。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建议看来是欠考虑的;这不仅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状有可能要求不同的分子分类,而且因为这个建议暗示着有几种系统发育,这显然是错误的。分类并不是对升物的单独性状的分类而是对作为整体的升物进行分类。把形态学的、行为学的以及各种分子性状的发现融合集成为单一的,最优化的分类,这将是未来综合的任务

分类的认识论

传统上哲学家就对分类原则表示了一定的关切。确实,分类(虽然不是就升物分类本身而论)是亚里斯多德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见第四章)。林奈以后时期用上行分类代替下行分类就是哲学上的一项重大进步

19世纪的哲学家,例如Mill,Jevons,以及托马斯主义者,对分类仍然表现出极大兴趣。然而哲学家们当时并没有抓住达尔文革命所创造的条件和机会对升物分类作出必要的结论。他们几乎仍然众口一词地固执本质论和其它一些被进化思想所抛弃的陈旧概念。例如,他们对鉴定和分类混淆不清,将分类看作是涉及个别标本的辨认过程而实际上分类研究的是种群(物种),升物个体只是被指派给种(即被鉴定)。甚至到今天某些哲学家(Hempel,1965)仍然认为“分类是把大类分成小类”(下行分类),虽然事实上进化分类是将有关的分类单位归类成高级分类单位

大多数哲学家观点上的最严重缺陷是认为“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在原则上和无生命物体的分类基本相同”(Gilmour,1940:465),数值分类学派的分类方法也是根据这同一设想。人为的或任意的分类对严格按某种性质或特征而分类的物体是合理的,例如图书馆的图书。但是,对已经有了阐释性学说的物体分类就有一定的限制(Mayr,1981)。例如对疾病的因果关系的分类以及对根据由于共同祖先的升物的亲缘关系学说的升物分类都是如此。如果对某种是历史发展产物的事态进行分类而不将其来源的历史过程予以适当考虑就不可能作出富有意义的分类。如果按照Gilmour的意见将星体、地质现象,人类文化成分,或者升物多样性加以分类,在绝大多数情祝下都不能充分反映事态之间的实际相互关系

因此,自从达尔文以来在进化分类学家中间都同意自然分类单位必须是单系的,也就是说它们必须由某个共同祖先的后裔组成。一切升物学分类的这个理论基础是强有力的约束并且彻底否定了那种认为分类学说对升物和非升物都同样适用的意见。年轻一代的哲学家如Beckner,Hull等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正在和密切注意进化学说与分类之间关系的那些升物学家如辛普森,迈尔,Bock进行合作以发展升物分类的哲学

生物分类与信息检索的简易化

5.6 信息检索的简易化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进化分类学家关于亲缘关系所取得的结论由系统发育图(phylogram)表示,图中对分支点的确切位置以及每一线系(phyletic lineage)的分化程度(即独有衍征的数目)给予同等加权。进化分类学家运用这系统发育图作为他们的概括的依据

但是分类还有另一个功能:作为贮存于该系统的信息的检察。为了使分类成为最有效的信息检索系统,在将系统发育图转译成分类时就必须考虑分类的某些方面,“等级”(rank),“分类单位大小”(Size of taxa),“对称性”(symmnetry),和“顺序”(Sequence)等这些术语就是指的这些方面。在确定这些方面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主观性,因而它们将可能构成长期争论的焦点

等级

在林奈的等级结构中,等级是由给定的分类单位所处的阶元表示。等级的确定是分类中最困难也是最武断的决断过程。对支序分类学家来说,等级是由系统树的最近分支点自动地决定,因为姐妹分类单位必须具有相同等级。与此相反,进化分类学家就必须决定多少个独有衍征及其加权才能判定两个姐妹群之间的等级差别,而当不同种类的性状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时要作出这样的决定就特别困难。例如,某个分子分类学家由于它们的高分子相似可能把猩猩和人放在同一个科中,而赫胥黎因为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其能力而独具的特征建议将人类的等级提高成为单独的界(Psychozoa,灵生界)。现在还没有解决这类矛盾的硬性规定,只能说应当照顾系统的整体平衡,并采取一种能够作出最有效的概括的等级标准

分类单位的大小

关于分类单位多大最合适的问题在分类学家中意见更不一致。某些学者认为只要有少许差别足以辨认出新的属、科、高级分类单位就可以。在分类学的行话中这些人被称为“主分派”(Splitters)。绝大多数分类学家则中意于大的,综合性分类单位以便能更好地表示亲缘关系和便于记忆。他们被称为“主合派”(lumpers)。从林奈时期起这两派一直争论不休,林奈本人是一个主合派,他在界以外只用了阶元等级结构的四个层次(种,属,目,门)就能应付自然界的多样性。目前甚至相当保守的分类学家也确认了21个阶元等级(Simpson,1945)。林奈对整个动物界只确认了312个属,而现代的动物学家则确认了十万个以上的属,其中单只鸟类就有2045个属。作为一般的规律可以说大多数分类学类群当它们被人们积极研究时就会经历一个强化的分化阶段,而当对类群的知识更成熟时,这种分化阶段就会逆转。广泛的一致意见是分类作为一个信息检索系统的索引功能就对分类单位的大小和等级结构中的等级数目施加了约束

数值分类学派是唯一努力从事于在分类单位的等级安排上引进一致性和非主观性的现代分类学派。运用根据形态性状( Sokal andSneath,1973)或依据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Nei,1975)的各种测定距离的方法,他们提出了供类群分隔(genericseparation)用的为物种类别定性的绝对差异度(absolute degreesof difference)。当距离的测定具有足够的广泛基础(例如DNA匹配,或至少具有30个或40个、最好更多基因座的同功酶),就能很充分地反映各种不同物种类别的进化分化量(amount ofevolutionary divergence)。有证据表明如果形态学分化程度和分子分化程度严重不符,依据分子差异程度的类群辨别标准在不同的高级分类单位就应有所不同。形态上极其相似的种如蛙与蟾蜍可能显示明显的分子分化,而在鸟类和哺乳动物类群中形态和色彩型式的明显分化却并不反映任何重要的分子分化。如果采用统一的分子标准,则许多早已确认的温血脊椎动物的属将会成为同义词而消除,而在无尾类动物中和腹足类动物中将会出现许多新属来代替形态非常相似的物种类群。考虑到分类的主要功能,这样做究竟是否有必要的确值得怀疑

对称性

对称性问题是由进化而不是分类学家提出的。如果每一阶元层次的所有分类单位的大小都相同就达到了理想的对称。对五元论者来说,理想的数字是五。当自然神学仍然支配着博物学家思想的时候就首先提出了一切分类单位应当具有大致相同数目的物种的想法。这个问题首先由 A.von Humboldt加以研究,随后有von Buch,1835年另有一位佚名的昆虫学家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引起达尔文注意。分类单位的大小极不一致看来是如此变化无常不值得造物主去计划安排。遗憾的是,进化(连同灭绝)的确是如此变化无常的。有些动物的整个一个目只有一个种,而有许多属,特别在昆虫中,却有一千以上的种。现在已经清楚物种形成的速度及其存活在自然系统的不同地域是极不相等的

顺序

在分类中最棘手的问题也许是将系谱树转变成线性序列(顺序)。只要认为只有一种单一的完善标准,则在原则上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就像拉马克所说的,从最不完善的升物开始,最后以最完善的结束。当居维叶摧毁了自然界阶梯时,他发现在性状的从属关系上有一种新的顺序标准。他否认在他所确认的四个(动物)门之间有任何连续性,然而按照它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而安排等级显然就指定了顺序,从而也就维持了完善标准的基本思想。接受进化思想对分类学的顺序见解并没有什么影响。自然界阶梯所表达的意思只是提出了一个进此循环:“比较完善”的升物变成了“更加进化”或“比较高等”的升物。实际上动、植物的一切分类都是依据这样一种明确的或含蓄的原则:比较原始的或比较低等的升物先安排,比较高等的后安排。然而到了适当的时机人们就会深思比较高级这个词的意义。为什么鱼类就应当比蜜蜂高级?为什么哺乳动物应当比鸟类高级?寄升物和它所由来的自由生活类型究竟是哪一个比较高级?

随着动物和植物的亲缘关系的研究日趋成熟,就越发清楚既不是一种完善标准也不是简单的系谱树能够正确地描述自然界的多样性。更正确地说,最好是把大多数类群的升物看作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发育的灌木,具有无数的相等分支:每个分支由很简单的原始祖先开始,以十分复杂的和特化了的后裔结束。适应幅射这一事实使得不可能建立一种真正合乎逻辑的分类学顺序学说。在大部分自然系统中不可能论证某种分类学顺序优于另一顺序。因此,日益增长的趋势是采用有利于信息检索的纯粹实用标准(Mayr,1969)。最重要的原则是保留一切普遍接受的顺序,除非已经肯定证明它将无关的分类单位捏合在一起。分类学文献中关于被子植物目或鸣禽科的最佳顺序的不断争论表明这些最低限度的约束也不足以保证稳定性;然而线性顺序却是实际需要。收藏中的标本是按线性顺序安排,一切订正研究,目录和评论的印刷文字也是如此

系统学的现状与未来

鉴于分类学是升物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其目前的活力与势头的确是不寻常的。这具体表现在一些新的分类学杂志先后创刊[如《分类学》(Taxon),《系统动物学》(Systematic Zoology),《系统植物学》(Systematic Botany)等等),出版了整套的重要教科书,召开了多次国际讨论会以及日益增多的年鉴类文献资料。它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泛,并不仅仅限于分类方法。单就描述新种来说就是一项永无尽头的工作。近几十年来新发现的或至少是确认的类型的数目更为惊人。例如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这个新的门直到1937年才被描述,而颚口亚门( Gnathostomulida)则更晚(1956)。现今仅存的硬骨鱼中的空棘目双脊鳍矛尾鱼(Latimeria)发现于1938年,原始软体动物Neopilina发现于1956年,古甲壳动物Cephalocarida发现于1955年。过去50年中还发现了丰富的潮间带动物区系。最原始的后生动物毛面虫属一直迟到70年代才被发现

最惊人的发现也许还是Barshoorn,Cloud和Schopf对前寒武纪化石的描述,他们将地球上的生命历史从6.5亿年推前到35亿年。但是有时仅仅对现存的化石更加仔细地加以研究也会有所发现,近年来对寒武纪早期就已灭绝了的无脊椎动物Asmata门的描述就是一个例子

从细菌、真菌、原生动物一直到脊椎动物(包括灵长类)的一切升物的高级分类单位分类的进展也显示了近年来分类学研究的活力。腔肠动物的祖型究竟是水螅还是水母这个长期未能解决的争论近来也已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得到澄清(绝大多数分类学家认为是水螅)。钵水母纲(Scyphozoa)较之其它类型的腔肠动物具有更多的祖征,而新近确认的立方水母纲(Cubozoa)(Werner,1975)将之与水螅纲很出色地联系了起来。Thorne,Carlquist,Cronquist,Stebbins以及Takhtajan等人对植物的研究导致被子植物的彻底重新分类。但是亲缘关系不清楚或完全不知道的高级分类单位的数量还很多,还有待今后努力

早在林奈时代,甚至更早(亚里斯多德)就将升物分成植物界和动物界。真菌和细菌被看作植物。近几十年来对单细胞升物和微升物研究愈加有所进展就越发认识到这种分类的人为性。首先是认识到蓝绿藻和细菌与其它一切升物根本不同因而将之归类为原核升物。它们缺少有结构的细胞核和复杂的染色体,而且和其它升物(真核升物)在绝大多数的高分子上也不相同。在细菌中也具有多样性(代谢和其它方面),然而即使分化最大(显然也最原始)的细菌类群甲烷细菌也具有许多其它细菌的共同特征,因而最好的办法是将它们一并归入原核升物界(Monera)

现在一般也将真菌列入一个单独的界以脱离植物,它们和植物不仅在代谢上不同(不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在细胞结构上也不相同(永远是单倍体)。究竟是否要为单细胞动物、植物另立一个原生升物界(Protista)是一个判断力问题。因为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的文献和后生动物、后生植物的文献都是分开的,所以单独分出一个界可能有利于信息检索。Margulis(1981)曾经讨论过这些问题

升物分类之所以能取得稳定的进展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分类方法的改进。现在已经认识到分类不是一步程序,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过分简单化的方法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分类是由一系列步骤组成,(Mayr,1981),在每一步骤中需用不同的程序和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数值分类法在首先试验性地划分分类单位时以及根据支序分析差异程度安排分类单位等级时最为有用。支序分类法则在检验由推论得出的分支模式上最为有用

数值分类法在什么程度内有效并超过人的头脑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形态学性状由于趋同现象,复系(多源,Polyphyly)现象和镶嵌进化而难于解释以致不十分宜于作为数值分析的素材。趋同和复系现象在高分子(可能是DNA)的进化中也出现,但是也有征象表明高分子的某些变化对这些分子的随后进化施加了如此强大的约束力以致于只要有足够大量的高分子同时被评价,则分子相似性要比皂白不分的形态表征分析更为可靠,这一点正是数值分类学派最初提出的

生物分类学与系统学的区别——多样性研究

5.7 多样性研究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本世纪的前半期一般都把“分类学”和“系统学”这两个名词作为同义词看待

如果要问系统学的任务是什么,分类学家会回答,“描述自然界的多样性(意思是指描述多样性所赖以存在的物种)并将之分类。”

然而即使远在列文虎克和施万麦丹(Swammerdam)所处的17世纪就已经很清楚,研究升物多样性并不局限于对物种进行描述与分类,这只是分类学家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多样性研究从一开始就包括分析生活史的各个阶段以及两性异形(Sexual dimorphism)。当研究自然界中活的动物时发现不同的动物占有不周的生境,选择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行为。但是直到本世纪中期随着新系统学和进化综合(或综合进化论,evolutionary synthesis)的兴起才充分认识到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意义。这时系统学功能的传统定义才明显地显得过于局限,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这样一来辛普森为了从术语上将分类学和系统学明确地区别开来,他于1961年重新为这两个术语下定义;“分类学”仍然保持传统的定义。而将“系统学”定义为“科学地研究升物的种类和多样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一切关系。”

这样就把系统学理解为多样性的科学,这一新的扩大了的系统学概念后来一直被普遍采用。这个新定义立即引出了这样的问题:系统学应当包含哪些功能?它在现代升物学中应当起什么作用?

狭义的分类学仍然是整个系统学(科学)的主干和基础。要将现存的动、植物物种列出完整的清单目录并将之安排到分类中去看来是一项永无休止的任务。螨,线虫,蜘蛛,或昆虫中某些被忽视的类群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仍然能够卓有成效的花费他们的全部精力去描述新种并将之指定到适当的属中。自然界升物的多样性看来是无限的。现在每年几乎描述一万个动物新种,如果我们承认未描述种的最低估计数字,那末还要再花两百年时间才能完成单只为现存的物种命名和加以描述的任务

分类学的一个奇特方面是它的各个分支的独立自主性。根据对升物类群了解的成熟程度,对每一类群采用的方法和概念也各不相同。的确,在现代分类学的某些特殊领域中仍然可以发现从林奈,居维叶一直到新系统学各个不同阶段的概念争论。例如甚至在今天对一些学者来说“分类”这个术语仍然被理解为鉴定体系。在鸟类学中被普遍接受的多型种分类单位在动物分类学的很多其它领域中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分类学中各个分支的独立性还可以动物分类,植物分类,微升物分类中各有自己的一套命名规则明显地看出

多样性是升物界的两个重要方面之一,另一个是生命过程。但是研究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不是一直都被人们认识到。因此,在升物学历史上系统学也有其兴衰起伏。在林奈时代它实际上统治了升物学,在达尔文以后建立系统发育的时期中它又曾一度高涨。但是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作为前一阶段过分重视的反作用,随之而来的就是忽视(如果不是被压制的话)多样性研究的阶段。只要看一看MaxHartmann的普通升物学和Hans Drieseh,TH.Morgan,JacquesLoeb以及其它实验升物学家的著作就不会想到多样性研究也是升物学中一个重要而又繁荣的领域。这种被冷落的现象一部分是咎由自取,因为这个阶段中多样性的研究一般过分着重描述性(环境生态学和大部分分类学)或者片面强调系统发育问题(比较解剖学,Heinroth,whitman的行为学)。当多样性的研究者对更一般性的问题感兴趣时,他们的最终目的往往是重建共同祖先

目前对于这种情况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改变的还缺乏有效的历史分析。然而很明显的是在20、30、40年代出现了新的事态。很多迹象表明种群系统学是打开这种局面的楔子。它在苏联促使切特维尼可夫(1926)创立了种群遗传学。种群系统学上升为新系统学(壬席,赫胥黎,迈尔),后者又为进化综合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进化思想的传播,特别是种群思想的传播在古升物学,进化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中都引起了新的概念化。和多样性有关的问题以及根据多样性的比较方法在上述事态的发展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多样性的重新重视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升物学领域的概念气氛。例如,几十年来进化被看作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变化。这一还原论者的定义将进化升物学局限于现存种的变化,也就是说局限于进化的适应一面。多样性的起源好像并不是进化的一部分而被忽视。这种态度表现在50、60年代的大多数古升物学家的著作中。辛普森以及其它的一些现代古升物学家将他们自己几乎完全囿于进化的纵向方面,甚至在讨论适应幅射时也忽略了多样性的起源问题。直到1972年古升物学家才对多样性的起源予以适当的重视(Eldredge and Gould)。多样性研究在进化形态学中也引发了新的概念。现在已从片面地重视共同祖先(通过同源相似性的研究)转向于注意后裔差异的起源,即注意到了多样性。在行为学中似乎也发生了同样情况,虽然还仅仅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有鉴于对多样性的新态度的影响已经遍及机体升物学的各个领域,因而比较详细地讨论一下系统学的特殊贡献也是值得的。为了驳斥门外汉认为系统学不过是涂上光荣色彩的集邮的普遍印象这也是必需的。现在有一种倾向是把系统学的最重要贡献,归之于邻近科学领域(如种群遗传学,生态学和行为学),虽然这些贡献实际上是由从事实际工作的分类学家作出的,而且也只有通过作为分类学家所取得的经验才有可能作出这样的贡献。将“分类学”或“系统学”的标记(或名称)只限于单纯的记录员的描述工作,而将从更基本的描述工作涌现出的更显著的发现和更广泛的概念贴上另一种不同的标记,这种作法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开始时(17、18世纪)系统学和博物学是同一个研究领域,这一点必须记住。机体升物学的大多数现已确认的分支都是由系统学发展而成。生态学的大部分涉及不同物种的相互作用,诸如竞争,共生,捕食者-猎物关系等等。这些相互作用的本质只有通过详细研究相互作用的物种才能了解。生态学中的MacArthur学派的研究工作几乎全都涉及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研究也是如此。由于动物的大多数行为具有种的特异性,又由于大多数行为的进化是由比较不同物种而察知的,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升物学的这些分支和多样性研究是多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还有另外一些升物学分支是完全依赖系统学的,这包括升物地理学,细胞遗传学,升物海洋学和地层学。至于系统学对公共卫生,农业及自然保护等这样一些应用科学的必要性就勿容赘述了

系统学除了作为机体升物学上述分支学科的基础而外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它在扩大现代升物学的概念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升物学中最重要的一元化学说进化论主要是系统学的贡献。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航行中遇到的分类学问题以及对藤壶分类专心研究了八年之后写出了《物种起源》决不是偶然的巧合。分类学家还为解决很多个别的进化问题提供了主要线索,包括隔离的作用,物种形成的机制,隔离机制的本质,进化的速度,进化的趋向以及进化的突现问题。在所有这些问题上分类学家(包括古升物分类学家)所作的贡献较之其它类型的升物学家都更重要

分类学家还积极参与了进化综合(Mayr and Provine,1980)。很多学者成功地将遗传学和进化的主要问题加以集成,如切特维尼可夫、壬席、迈尔、杜布赞斯基、辛普森等人都具有分类学家历史背景

环境生理学的进展也应归功于系统学。很多动物系统学家,如Gloger,Allen,壬席,对适应性地理变异以及气候规律的建立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地理族(地理宗)中的适应性差异的遗传学基础也正是由一些具有分类学本领的动物学家予以论证的

多样性研究所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也许在于发展了哲学上的新观点。正是由于多样性研究才摧毁了最狡诈的哲学本质论。由于强调每个个体是独特的,和其它个体不同,因而多样性研究者就集中力量研究个体的作用,从而产生了种群思想,这种思想对人类亚群、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相互作用极端重要。由于指明了每一物种都是独特的,不可代替的,这就告诉我们要尊重进化的每一项单独产物,这就是种群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发展并运用种群思想,而且尊重自然界的多样性,系统学就为人的概念化提供了一个因次(维),这个概念化因次是被物理科学大部分忽略了的(如果不是被否定了的话),然而对人类社会的幸福和为规划人类的未来却是极其关键的

微观分类学,关于生物物种的科学

第六章 微观分类学,关于物种的科学-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什么是物种

分类学家将称为物种的实体归类成属和更高级的分类单位

物种是构成自然界多样性的基本升物种类,它们表示个体层次以上的真正不连续性的最低层次。

歌鸫和狐鹀以及红栎和针栎都是不同的物种。乍一看来称为物种的实体是很容易下定义的,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升物学中可能还没有别的概念像物种概念这样一直不断地存在着争议

有人可能会想到达尔文以后时期的激烈争论会使问题得到澄清并取得一致意见,最低限度30、40年代的新系统学会使问题得到最后澄清,但情况并不是这样。甚至一直到现在每年都有一些关于物种的论文发表,而且关于物种的意见分歧几乎与一百年以前的情况相似,如果说取得了某些进展,那只不过是分歧的性质较以往更加清晰明确。对研究观念形态的人来说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关于物种问题的历史和有关分类问题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彼此无关的。系统学中涉及物种问题的分支可以称之为微观分类学。本章将讨论微观分类学的历史

每当谈起物种时,人们头脑中就想到动植物物种。实际上物种这个词往往适用于各类物体,指的是“种类”的意思,化学家可以说分子种类,矿物学家可以谈起矿石种类(Niggli,1949;Hooykaas,1952)。然而化学与矿物学的物种概念与现代升物系统学的物种概念根本不同。就总体来说,矿物学中物种的名称是类别的名称,是按某个类别中的成员的一系列基本性质而命名的。因此无生命物体的物种多少相当于林奈或林奈以前的物种而和现代的升物学物种概念毫无共同之处

物种的不同含义

然而即使局限于升物学物种,各方面观点也极不一致,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物种这一阶元在升物学的不同领域中具有极不相同的功能:

  • 对从事实际工作的分类学家来说,物种这个分类单位是需要加以鉴定和分类的基本“类别”(种类)
  • 对实验升物家而言物种指的是具有某些生理学,升物化学或行为学物种特异性特征的升物
  • 对进化论者来说,它是进化的单位(Monod,1974b)
  • 就古升物学家而言,它是系谱的一个片断

不同的专家最好也不过是强调不同的方面,最糟的却是作出差异悬殊的结论。其结果是争论一直不断

人们最基本的强烈愿望之一是要求了解其所处的环境是由哪些不同种类的物体构成的。即使原始人类对各种鸟,鱼,花,树都有名字称呼,他们所确认的物种一般都和现代分类学家所确认的完全相同(Gould,1979)。对各种种类的命名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自然界的多样性并不是连续的而是由彼此之间不连续性分隔开的个别实体组成。人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体而且还有物种,即彼此共同具有某些特征的个体集群

由于“种类”(kind of)这词不够精确因而需要有“物种”这个概念。相对于较高和较低阶元等级的类群来划分物种分类单位是一个定界问题。因此在属之中分辨出真正的升物(学)种是相对于包罗更广的类群的定界问题。但是每个升物学种含有很多一同型种(phena,即过去文献中的变种;是某个单一种群中的不同表现型,包括性别,龄期与季节变异等),这些同型种彼此差别很大,原先都将之描述为不同的种。如果把“(物)种”这词和“不同的种类”等同起来,那就没有辨别标准可以将不同的“种类”毫无疑问地归之于同型种,种和属这三个阶元中。物种概念就是对“种类”进行正确分类的尺度或标准

这立刻就引起了一个问题:种具有什么特征?或者说根据什么特征才能够将一个个的个体分派到种中?当两个物种之间的区别像狮和虎的区别那样明显时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某一个物种之中的个体的差异初看起来和种与种之间的差异程度相同;因为在动植物之中种内的变化很大,反映在两性异形上、生活史的不同阶段上(例如毛虫与蝴蝶)、世代交替上,以及其它形式的个体差异上,这些都为种的划分造成了极大困难。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升物学知识,而且还要对“种”这个词的涵义有明确的概念

物种分类单位与物种阶元(Species Taxon and Species Category)

回顾历史就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在两个根本不同的逻辑范畴运用“种”这同一个词因而造成了极大混乱。自从引用了“分类单位”(分类单元)这个新词后才能够分清这两个概念。分类单位是具体的动物或植物物体,例如狐狸、蓝(知更)鸟,苍蝇等个体的类群都是物种分类单位(见第四章)

当分类学家初次遇到自然界中的个体或标本并试图将之归入某个物种时,他涉及的完全是动物学或植物学的问题。他会思量这些个体是否来自同一种群的某一地区成员?他所关注的并不是涉及到物种阶元的等级问题而是一个物种划分问题。他所研究的动物实体如果是白雁并试图确定白雁和兰雁是否同一基因库的后代,则他研究的不仅是物种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本体论(ontological)问题。这动物是否属于某个纲的物种成员? Ghiselin(1974b)强调某一物种基因库的所有后代都是该物种的一部分(而不是某个纲的成员)并且认为从本体论来说就总体而论物种是一个个体。具有洞察力的动物学家早就提到物种分类单位具有不同地位,并不是纲。就每个物种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时空的)统一性和历史上的连续性的意义上来说物种分类单位是一种个体(Hull,1976;1978)。每一物种有其合理的明显边界,同时有其内聚力,而且自始至终具有范围和连续性

与物种分类单位有关的实际问题有两个:

  • (1)将个别的变种(同型种)指派给适当的物种分类单位
  • (2)将物种分类单位彼此分开,尤其是要决定将哪些单一的随时间空间而变化的种群集团包括进单一的物种中

什么是物种阶元

必须将物种分类单位和物种阶元严格地区别开。物种阶元是一种类别,其成员是物种分类单位。某个学者所采用的物种阶元的特殊定义就决定了他必须将哪些分类单位安排为物种。物种阶元的问题纯粹是一个定义的问题。怎样给“物种”这个词下定义是经常有变化的,变化着的定义就代表了物种概念的历史

物种地位的确定是一项两步过程:

  • 第一步是将设想的物种分类单位彼此划分开
  • 第二步是将指定的分类单位安排到合适的阶元中去,例如“种群”,“亚种”,或“种”

清楚地认识到物种分类单位和物种阶元的根本区别只是过去几十年的事,并且至少在原则上最终消除了混乱的主要根源。有关物种概念的许多争议实际上涉及到物种分类单位的确认以及将个别变种(或其它的同型种)指派到物种分类单位中去的问题。例如多型种(Polytypic species)并不是物种的一个单独阶元,而只是物种分类单位的特殊种类。多数分类学家,包括我本人在内,一直到几年之前对这个问题也是混淆不清的

生物物种概念的起源

6.1 早期的物种概念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古代人并不认识每个物种的升物学完整性。例如亚里斯多德就对物种之间的杂交,如狐与狗,虎与狗之间的杂交,信以为真。亚里斯多德和Theophrastus也相信某种植物的种子可以萌发成另一种植物(物种异变)的民间传说。大多数草药医生和早期的植物学家也都相信这些说法或者至少也都没有加以反驳。Albertus Magnus曾经提到将一种植物转变成另一种植物的五种方法

由于对物种的本质不清楚,因而缺乏前后一贯的术语也就并不奇怪。按照现有的辞典,种的希腊文是eidos,属是genos,然而柏拉图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却完全交替串用。他从来没有按隶属于“属”这个阶元的“种”的含意来使用eidos这个字。亚里斯多德虽然的确将这两个字加以区别,但主要是在他的逻辑著述中。在他的升物学著作中,genos这个字虽用过413次,但是有354次是用来指动物的种类,只在剩下的情况用来指属这个阶元。在使用eidos这个字的96例中,只有24例是用来表示动物的种类。因此在378例中只有6%是用eidos这个字表示动物种类,其余的情况都用了genos这个字。因而Balme(1962)曾指出:“传统上一直认为亚里斯多德确实曾经将动物分为属和种。……但这种看法缺乏证据。”

在希腊哲学中“属”和“种”这两个词主要用在逻辑学讨论中。在逻辑分类上属被分成种而不管属的等级。这样一来,犬就会是食肉动物属中的一个种,而狮子狗则又是狗属中的一个种。“属”和“种”这两个词是用来调节将成员包罗到较大的类别中去。这种强调相对等级的用法从古代一直延续到林奈时期

信奉基督教和神创说起初并没有将这种情况改变多少。圣奥古士丁宣称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三天植物带来了诱因(causaliter),也就是说大地接受了产生植物的能力。这样就引起了自然发生、物种异变(heterogony)以及随后的地球历史上的一切形式的其它变化。他为种下的定义(即相似的并有一致来源)预示了瑞所下的定义

宗教改革以后对(物)种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种的固定性和永恒不变性成为坚定信念。对圣经中创世纪的字面解释必须相信在创造亚当之前逐个地创造每一种植物和动物。因此种是创造的单位。当时博物学的迅速发展也有利于上述事态的发展。绝大多数草药家在研究野生植物时也同样得出了种是自然界的明确单位、它们是不变的而且彼此之间有明显差异的结论

本质论者的生物物种概念

6.2 本质论者的物种概念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对物种的神创论解释和本质论者的物种概念十分一致,后者认为每一物种皆以其不变的本质(eidos)为特征并以明显的不连续性和其他物种相区别。本质论假定非升物世界与升物界的多样性都是不变的普遍原则极为有限的反映(Hull,1975)。这种概念最终回归到柏拉图的eidos概念,而且也是后来的学者在谈到某种物体或升物的本质时头脑中所想到的。共同具有同一本质的物体就属于同一物种

同一本质的存在是依据类似性(similarity)推论的。因此,种的定义简单说来就是相类似的个体的集群,这些相类似的个体和属于其它(物)种的个体并不相同。像这样理解的物种所表示的是升物的不同“类型”(types)。按这一概念,个体和个体之间并没有任何特殊关系,它们仅仅只是同一本质(eidos)的表现。变异是本质表现不完善的结果

类似性这个标准在挑拣矿石和其它非升物物体的种类时是相当合适的。然而类似性在高度可变的升物的分类中却是十分不可靠的标准。怎样能够知道两个个体具有同一本质?这可以这样来假定,即两个个体非常类似,具有共同特征,它们就具有同一本质。但是对于下述情况应当怎样办?在两性异形的动物中,雌、雄性个体相差悬殊;无脊椎动物中的幼体和成体;以及在一个物种中经常发现的明显不同的变种。从类似性推论的方法在性别和年龄变化很显著以及任何种类的多形性情况下都是完全无用的。有没有其它标准可以用来决定“共有本质”?

瑞首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升物学答案:

为了着手编制一份详细的植物名录并正确地建立它们的分类,必须制订某种标准来判别什么叫作“种”。经长期而又审慎的研究,我发现再也没有什么确定种的标准比从种子繁衍自身的特征更确切。因此,不管个体或种发生什么变化,只要它们来自同一植株(植物)的种子,则这些变化都是偶然的,并不能以此来区分种…同样,种不相同的动物永远保持它们本身不同的种;一个种绝对不能来源于另一个种的种子,反之亦然。(《植物史》1686)

瑞的上述意见是在博物学家的实际经验(他们可以在自然界观察哪些东西属于种)和本质论者的定义(这定义要求具有共同本质)之间的绝妙折衷。很明显,一对同种双亲在其后代中所能展现的变异的全部幅度是被包容在潜在的种的本质中。繁殖(生殖)在种的概念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容许对与独特本质的存在相容的变异量作出推论

瑞的定义得到几代博物学家的热烈拥护。这定义的另一优势是和神创论教条吻合。当居维叶将种定义为“共同双亲的后代”时他的脑海中所想到的就是这一点。他在给他的朋友Pfaff的信中对此曾作过如下解释:“我们设想种是上帝创造的第一对夫妻的全部后裔,就像一切人是亚当与夏娃的子孙一样。现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去重新发现这一系谱(家世)的过程(途径)?这肯定不会是结构相似。事实上剩下的只有繁殖而且我坚持这是确定种的唯一肯定的,绝对不会弄错的特征”。这实际上就是瑞的标准,后来居维叶本人也承认在实践中类似性是划分(物)种分类单位的主要标准。很清楚,在居维叶的种的定义中并没有进化的寓意

从瑞开始一直到19世纪末叶,种的很多定义一方面断言种的固定性,永久性和不可跨越的不连续性,而同时却运用升物学标准来调和明显的变异与存在着独特本质之间的表面上的矛盾。那个时期很多学者经常使用“共同祖先”这个词是因为它纯粹只具有血缘关系的涵义而并不是由于相信进化。当冯贝尔(1828)这样一位强烈反对进化论的学者给种下定义为“由共同祖先联系在一起的全部个体”时很明显他指的并不是进化,当康德谈到“自然分类涉及家世(血统),将动物按血缘关系归类”时也是如此(Lovejoy,1959d)。就神创论者来说这只是意味着最初创造的一对夫妻的家世系谱。林奈也重新肯定了这样的“家世”

林奈

卡尔·林奈这位伟大的瑞典植物学家一直被认为是本质论者物种的支持者。他的确是这样,但是这种陈述并没有恰当地表明他的物种概念,因为林奈是一位集地区博物学家的经验、虔诚的神创论者、和逻辑分类的信徒于一身的科学家。虽然他思想中的这三种成分都强调物种的不变性和严格分界,然而为了全面地了解林奈的思想,就必须记住他的概念的这三方面的来源。他首次(1736)在下述著名的论点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物种概念:“我们认为有多少不同的形态就有多少从一开始就被创造出来的物种”。1751年他在《植物哲学》中又扩展了他的论点,“最初上帝创造了多少不同的形态就有多少物种,并按照生殖法则产生同样多而且永远相似的物种。因此在我们以前有多少不同的(整体)结构就有多少物种。”

当林奈谈到“被创造”时他是严格按字面来理解的。他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他相信“在世界之初每一种升物只有一对性配偶被创造出来……这里所说的一对性配偶是指个体有性别差异的每个物种中的一雌一雄。但是有某些动物是天然雌雄同体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初每一种只形成一个个体”。林奈作出这种结论不仅是根据他的宗教信仰,而且还因为这在当时显示了“现代的”科学发现。当时Spallanzani及Redi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瑞及林奈认为某一物种的种子不可能转变成另一物种的种子(物种异变),圣奥古士丁的假设并没有证实

在林奈的思想中种从来不像属那样重要。因此在他的分类学目录中处理特殊的种时往往很随便,在植物目录(《植物种》,Specees Plantarum),动物目录(《自然系统学》,SystemaNaturae)中他对种的编列有很多错误,需要经常修订

博物学家的观察,基督教信仰的要求以及本质论的信条都导致了明确而又完全不变的种存在的结论,这个概念对随后的一百年产生了巨大影响。只要相信物种很容易变成其它的(物种异变)种,或者很容易由自然发生产生,进化的全部问题就不会发生。Poulton(1903),Mayr(1957),Zirkle(1959)先后提到林奈坚决主张物种的真实性,严格的定界以及不变性也许较之如果他赞同物种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倒是更多地鼓励了随后的进化研究,因为正是他的物种概念在自然界中的很多进化征象与物种的不变性之间引起了必须加以解决的矛盾

奇怪的是林奈在晚年背弃了与他的名字相联的恒定种的模式概念(typological species concept)。他在《自然系统学》的第十二版(1766)中删掉了“nullae species novae”(“没有新种”)这几个字,并且在《植物学哲学》的手稿中划掉了“Natura non facitsaltus”(“自然不倾向于骤变”)的字样。他思想上的这种变化和许多植物学发现有关。首先他在植物linaria中发现了花结构的一种特殊突变(Peloria,反常整齐花),他以为是一种新种和新属,后来他又遇到一些推想的种间杂种。这使他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最初被创造的也许只是属,种是这些属彼此杂交的产物。当然,这一假想不仅和他以前所想、所说的一切不一致,而且也和本质论相矛盾。毫不稀奇,林奈立刻就受到了各方面的尖锐攻击,因为由杂交产生新的本质对任何坚定的本质论者来说都是不可想像的。克尔路德是就此攻击林奈最有力的植物学家,他在一系列实验(1761-1766)中证明种间杂交产生的杂种并不是恒定的新种而是很容易变化并且通过连续的回交可以转回到原来的亲本种(Olby,1966)。林奈晚年的这些思想在随后的年代里几乎完全被人遗忘,对后来的进化思想并没有任何影响

他的同时代人阿丹森虽然在某些方面思想是很激进的,但在种的概念上则是完全正统的。他对种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之后作出了下面的结论;“按照种是不变的这一公认原则,在植物中并不发生种的演变,动物中也如此,甚至在矿物中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这一段引用文充分表明即使是具有洞察力而且在其它方面都很开明的升物学家也坚持着形式主义的和非升物学的物种概念

林奈以后时期中的分类学家几乎完全一致地采纳本质论者的物种概念。这一概念提出物种具有四种特征:

  • (1)物种由具有共同本质的个体组成
  • (2)每一物种按明显的不连续性和其它物种分形
  • (3)每一物种自始至终是应定不变的
  • (4)任何物种对可能的变异都有严格限制。例如莱伊尔的物种概念就正是如此

布丰

布丰的物种思想虽然在时间上较早但较之林奈和居维叶却更接近于现代的看法。对布丰的物种观念还很难作出简要总结,这不仅是因为这些观点都分散在卷帙浩繁的《自然史》中,也由于他的这种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1749-1766)而发生变化。因此布丰的学生对之也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布丰对物种最初表示的意见具有浓厚的唯名论色彩,看来他强调的是个体而不是种,以及其间的连续性:“自然是按照未知的渐变步骤前进的,因而在经由一个种到另一个种(还往往从一个属到另一属)的无法察知的细微变化时并不接受我们所规定的绝对分界线。因此不可避免的有大量的未确定种和过渡性标本不知道该安排在什么地方”(《Oeuvr.Phil》:10)

事实上在《自然史》第一卷中的这段论述是对林奈分类系统批评的一部分。在《自然史》的其它两卷(一、二、三卷于1749年同时出版)中布丰支持关于物种不变并明确划分的概念。虽然某些专家曾经予以否认,但布丰的种是从本质论者的思想出发产生的。每一个种以物种特异性的内部模型(moule interieur)为特征,虽然其来源不同,但和柏拉图的eidos具有很多共同性质。而且每一个种和其它的种是明显分隔开的:

自然界中每一个种都有一个普遍的原型(Prototype),一切个体都是按照这原型塑造的。然而个体在其现实过程中依据环境而改变或改进过。对于某些特征而言在个体的世系中会不规则地出现,然而将种作为总体来说,它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恒定不变性。第一个动物,例如第一匹马,就同时是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由之产生了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马。(《自然史》,IV:215-216)

布丰将个体的世系看作是种的最重要特征,因为个体的每一世系都是和其它所有的种严格相区别的:

自然(界)细微差异之同的间隔正是在种的特征性差异上表现得最明显和最好地被标记下来。甚至可以说种之间的这些间隔是最一致和最少变化的,因为在两个种,也就是说在两个不能彼此配育的个体世系之间总是可以划出一条分界线。在博物学上这种区别是最深刻的……每一个种——每一个能够成功地互相配育个体世系——将被看作是一个单位并被单独对待……因此,科不过是能够在一起配育的同样个体的恒定不变的家世。(《自然史》,IV:384-385)

布丰发现了一种标准来确定两个非常相似的“种类”究竟是否不同的种补充了瑞的标准,后者表明极其不相似的升物如果具有共同祖先可以属于同一个种。例如驴和马是否同一个种?布丰对这问题的解答是个体不能产生能育的后代的就属于不同的种。“我们应当把两个动物看作是属于同一个种,如果通过交配它们能够使它们本身延续下去并保持种的相似性;如果它们通过同样的方法不能产生后代,我们就应当将它们看作是属于不同的种”(《自然史》,II:IO)。布丰的物种概念的明显新颖处是同种(conspecificity)的标准已不再像瑞的物种概念那样是一对亲本的后代形态变异的幅度而是产生能育后代的能力。由于引进了这种全新的标准,布丰向升物学种的概念跨进了一大步。然而从把种看作是恒定不变的这一方面来说,布丰仍然固守着本质论者的物种概念

布丰和林奈以及其它正统分类学家不同的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即他降低了形态性状(特征)的重要性而强调习性,气质和本能,他认为这些是远比纯粹的形态特点更重要的物种性状。他曾经说过,仅仅依据少数的关键性状去鉴定种是不够的;如果要了解某种动物就必须了解它的全部性状。只有实地工作的博物学家才严肃地对待这一忠告;随后年代中研究活动物的(特别是鸟类)博物学的极大繁荣有一大部分应归功于布丰的概念。根据它的生活史特征常常能确认某一物种。因此,种是自然的和真实的,和林奈的完全是主观任意构想的属相反

在其晚年(1765年以后)布丰多少修订了他的物种概念,给“种”这个词下了一个较狭的限制严格的定义(Roger,1963: 576)。当他发现,尤其是在鸟类研究中,有一些与种关系很密切的类群,其中有些显然能产生能育的杂种,他将原先他只指定给种的某些属性指派给种的这样一些“族”(families)。但是同时他仍然在较低层次保留种的明确概念。这种对新的物种概念的探索虽然预示了物种的归类由于共同祖先而可能统一的想法。但对当时的读者显然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对以后物种概念的历史发展也没有产生进一步的作用

另一方面,布丰以十分浓厚的升物学观点看待物种却产生了重要影响。Zimmermann就声称(1778)他在采用回交方法作为种的标准方面是布丰、Blumenbach,Spallanzani的追随者,并将所有的狗归于—个种,“首先是因为它们彼此交配,更重要的是能产生能育的后代。第二因为所有的类型的狗都有共同的本性,对人忠诚并易于驯养。”这种升物学种的概念在1750—186O年之间广泛流行,并反映在Pallas,Gloger,Faber,Altum以及十九世纪优秀博物学家的著作中。然而同时严格的本质论概念也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收藏家之间,他们将每一个变种都看作是新种;例如Brehm(教区牧师)在他所居住的小乡村中就发现了不下于14“种”家雀,法国一位淡水蚌专家将一个种之中的变种当作250个以上的种。这些人把型(types)当作种,并且认为将种看作是种群的任何考虑都是不能认可的。在系统学的文献中往往将这样的物种概念称为类型学物种概念(模式概念)。几乎没有任何动、植物高级分类单位没有一、两个这样的“物种贩子”(Species mongers)活动,这就是为什么有成百上千的同物异名的原因(Mayr,1969:144—162)

植物学中的这种情况比动物学中的更多,变异成为描述大量新种的藉口,尤其是在所谓的“困难”属如悬钩子属或山楂属中。这种情况由于植物学家几乎普遍地不能区分个体变异与地理变种而弄得更加严重。这种情况直到1867年召开的国际植物学会议采纳了德坎多尔( de Candolle)的建议承认亚种,变种以及其它的种下分类才开始有所改善。随后Kerner(1866;1869)和Wettstein(1898)的著作也有利于澄清这种情况。但是即使在新系统学兴起了之后仍然还有很多植物学家继续不加区别地使用“变种”这个词笼统地表示地理种群和种群内变体

唯名论的生物物种概念

6.3 唯名论的物种概念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反对本质论者物种概念的意见来自博物学家和哲学家两个方面。对18世纪初叶和中叶产生最大影响的两位哲学家、莱布尼茨和洛克,都对明确而又严格分隔开的物种概念表示存疑态度。洛克并不否定物种的存在,他只是说过:“我想人们用以分类的种的界限是人为定出的这种看法仍然是正确的。”他声称他看不出为什么两个品种的狗“就不像哈巴狗与大象那样是不同的种…对我们来说,动物种的界限是多么的不可靠。”

当完善(完备,Plenitude)和连续性概念在莱布尼茨以后时期开始支配西方世界的思想时(Loveioy,1936),不连续的系统学范畴概念,包括种的概念,就成为了缺点,哲学家们就退回到唯名论的物种概念。对唯名论者来说,只存在个体,而种和其它任何“类别”都是人为的构想

唯名论是中世纪的一个哲学派别,它否认本质论的相同的事物具有同样的实体(本质)的观念,而声称相同事物的一切类别共同享有的只是一个名称。18世纪的某些学者将这种解释也引用到物种上。例如Robinet就宣称:“只有个体,并没有界、纲、属、种”(《自然》, IV; 1一2)。同样的言论在某些法国博物学家的著作中也可以见到,从布丰开始,还有拉马克(Burkhardt,1977)和Lacepede(1800)

布丰很快就放弃了这一概念(如果他确实曾经相信过的话),其他的博物学家如拉马克和Lacepede在他们的分类学著作中讨论到种时就完全采取正统的态度。拉马克在晚年(1817年以后)也越发认识到种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指出无生命物体的种类和升物的种完全不同。升物的种是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构成的复杂系统,这就说明了它们具有变异和变化的能力。最后拉马克还提出了种的进化以及“物种是不是不繁殖而就此多样化了”的问题。关于物种问题的这种预见和拉马克早期认为只有个体存在的唯名论观点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唯名论的物种概念在19世纪的植物学家之间还很普遍。Schleiden和Nageli是其中的主要支持者。像悬钩子属和山柳菊属这些“紊乱的”属是最常被引用来为他们的观点辩护的证据。在古升物学家中唯名论物种概念同样也很流行,尤其是在研究牙形虫(conodonts)这样一些划分物种分类单位往往确实很困难的所谓“外来物质”(artifacts)的学者。前十几年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古升物学家Cronquist及A·B·Shaw都先后发表文章支持将种看作是完全主观的习俗观点。植物学家Bessey(1908)将这种观点说得更直率:“自然界只产生个体而不产生别的东西…自然界中并没有实际存在的种。它们只是头脑中的概念而不是别的什么种只是为了我们能够集体地指明大量的个体而想出的。”近来的一些升物学物种概念的反对者(如Sobal和Crovello,1970)也仍然固执着基本是唯名论的思想,虽然他们是绝对的少数。分布地区重叠的自然种群之间的内在不连续性的证据具有如此强大的说服力,因而绝大多数区域动、植物区系的研究人员都采纳了升物学物种概念

十八、十九世纪中不满意本质论物种概念的升物学家为什么采用了唯名论者的概念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后者优越而完全是因为除此而外别无选择。随着升物学物种概念的出现,它就失去了优势,现在至少在升物学家中已不再流行

达尔文的物种概念

6.4 达尔文的物种概念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没有任何其它的学者能比达尔文更生动地反映了为物种概念的建立所作的努力

他在青年时期作为一个博物学家和收藏家在舒兹伯利,爱丁堡、剑桥等城市所见到的物种是当地动物区系的模式的、“无因次”的(nondimensional)物种。这也是他的研究甲虫的朋友以及亨斯娄和莱伊尔所见到的物种。当他于1835年9月16日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登陆时仍抱有这种物种概念。他搭乘的贝格尔号访问了四个岛屿(Chatham,Charles,Albemarle,James),彼此相距都不超过一百英里。于达尔文以前并不了解地理变异,所以他以为这些相邻海岛的动物区系都相同,因而很自然地将他采集到的标本都简单地标记为来自“加拉帕戈斯群岛”。当地的西班牙人能够分辨每个岛上的巨龟的种类这一事实起初显然并没有引起达尔文注意,当时他主要关心的是地质学问题。随后当达尔文对他所收集到的鸟类标本进行整理分类时,就面临了怎样区分不同海岛上的种群这个问题。例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每个海岛都有小嘲鸫(Mimus),但是某个岛上的这种鸟和其它岛上的多少总有一点不同。因而达尔文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同海岛上小嘲鸫是同一个种还是变种?毫无疑问它们是不同的分类单位,因为它们的差异可以观察到并加以描述。这是一个安排等级的问题,即把它们安排到适当的阶元中去的问题。这一点在分析达尔文的关于物种的论述时必须记住。更为重要的是应当认识到达尔文的物种概念在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Kottler,1978;Sunoway,1979)。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的物种和物种形成的概念几乎完全受动物学证据支配。的确,他认为物种是由生殖隔离来保持的。这是达尔文当时对物种的想法,这一点直到他的笔记被发现后才被研究达尔文的学者们认识到,在以前是一直不清楚的

例如达尔文在笔记中写道:“我的物种定义丝毫也不涉及杂种状态(hybridity),而仅仅是一种保持分隔开的本能冲动,这无疑是应当克服的(否则就不会产生杂种),但是在此以前这些动物就是不同的种”(NBT,C:161)。由之可以看出达尔文对由行为隔离机制保持着的生殖隔离作了清晰的阐述。在达尔文的笔记中还反复指出物种对异种交配的互相“敌对”现象。“两个物种彼此嫌恶现象显然是一种本能,这样就避免了繁殖”(NBT,B:197)。“种的定义:充分地保有固定不变的性状,连同具有非常近似结构的升物”( B:213)。达尔文在这些笔记中反复强调种的地位和差异程度无关。“因此真正的种在外观性状上可能并没有任何差异”(B:213)。他在这里指的是鸣禽欧柳莺的两个姐妹种(棕柳莺和林柳莺),它们是1768年GilbertWhite在英国发现的,但由于彼此非常相似以致分类学家到了1817年才正式予以确认。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达尔文的物种概念在19世纪30年代就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升物学物种概念

当谈到《物种起源》并查阅一下其中关于种的问题达尔文是怎样写的时就使人不禁感到是在和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位学者在打交道。(Mayr,1959 b)。因为直到重新发现达尔文的笔记以前从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达尔文正是这样被升物学界认识的,所以从历史上来说引述一下达尔文在这本书中是怎样写的就很重要: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物种定义能满足所有博物学家的需要;然而每个博物学家又都模糊地知道当他谈到一个物种时他指的是什么。(原书44页)

在确定某一升物究竟应当是安排为种还是变种时,只能遵循判断力很强而又具有广泛经验的博物学家的意见。(原书47页)

从上述意见可以看出我把种这个词看作是为了方便起见任意指定给彼此极其相似的一组个体,它和变种这个词并没有什么基本区别,变种指的是差异比较不明确而且波动较大的升物。(原书52页,469页)

因此差异程度在确定两类升物究竟是应当安排成种还是变种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原书56-57页)

变种具有和种相同的一般性状,因为它们无法和种相区别。(58页、175页)

由此可以证明能育性和不育性都不能在种和变种之间提供任何明确的区别界限。(原书248页)

总之,我们将和博物学家处理属的问题那样来处理种的问题;博物学家认为属只是为了方便所作出的人为组合。(原书485页)

达尔文在给胡克的一封信( 1856年12月24日)中写道:

“最近我将种的定义比较了一下…我发现当博物学家们在谈到“种”时各有各的想法,真是可笑;有些博物学家认为相似性就是一切,是最根本的,亲缘关系毫不重要;有些人认为相似性毫不重要,而神创论则是左右一切的;有些人认为亲缘是关键;另一些人认为不育性是最可靠的检验标准,而其它的人则又认为这一文不值。我认为这都是由于强求去为无法下定义的东西下定义的结果(《达尔文通讯集》,II:88)

什么事情使得达尔文的物种概念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他的读物和他的通讯表明在1840年以后,尤其是1850年以后,达尔文日益受到植物学文献以及他和植物学界朋友的通讯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关于物种是怎样变化的一切观念都来自长期不断地研究农艺学家及园艺学家的著作和与之对话的结果”(《通讯集》,II:79)。对达尔文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植物学家莫过于William Herbert,他曾讲过:“在种和固定不变或可以查知的变种之间并没有真实的或自然的区别界线…也不存在任何可靠的特征以区别两种植物究竟是种还是变种。”(1837: 341)。从那个时候起直到现在的植物学文献中都可以发现几乎完全与此相同的议论。当时试图去分清分布区重叠与分布区不重叠情况的极为罕见。Herbert并不把杂交可育性放在形态类似程度之上予以重视,因为他认为:“杂种的可育性更多地取决于体质上而不是亲本在植物学上的更为相似”。(1837:342)。在这里作为种的地位的标准不是生殖隔离而是差异程度。对Herbert来说属是唯一的“自然(的)”阶元

如果将“变种”这个词改写为“地理隔离种”则达尔文的许多上述言论都是完全合理的。现在和达尔文时期一样,对地理隔离种(尤其是其中易于辨别的)的安排是主观随意的。鸟类中实际上有成百甚至上千的地理隔离种,1970年前后有些鸟类学家将之安排为种,另一些鸟类学家将之看作是亚种

如果达尔文所要讲的是说安排隔离种群很困难而且往往是不可能的,那么谁也不可能加以挑剔。地理隔离种确实是端始种。遗憾的是,达尔文所用的全是模式语言,用了“类型”和“变种”,而不是“个体”或“种群”,因而引起了混乱。而且他也不是一贯地使用“变种”这词表示地理种,他往往(尤其在后期著作中)还用它来指变异体或异常的个体。由于扩展了“变种”这词的涵义,达尔文就混淆了两种十分不同的物种形成方式:地理(隔离)物种形成,同域型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关于种所作的论述令人读后产生这样的印象,即他认为种完全是主观随意的,只是为了方便分类学家而创出的。他的某些议论使人回忆起拉马克所说的种并不存在,存在的是个体。然而在分类学研究中(拉马克研究软体动物,达尔文研究的是藤壶类),他们两人又完全按正统方式对待种,就好像这些种都是独立产生的。我认为这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些分类学专著中他们列出了并描述了物种分类单位,而且除了在分类上模棱两可之间的情况下以外也用不着考虑物种阶元

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达尔文为已经“解决了”种的问题而感到特别开心:由于种在不断地进化,因而无法下定义,它们单纯是随意起的名称。分类学家再也用不着去为种是什么而苦恼。 “当这本书中所包含的观点被普遍接受后,系统学者们…将再也不会被虚幻的疑虑不断地困扰,这疑虑就是从本质上来说究竟是这一种类型还是哪一种类型是一个物种。我根据经验可以肯定地说这对分类学家将会如释重负”(《物种起源》,484)。这就是为什么达尔文不再试图为种下定义的原因。他完全按模式概念将“差异程度”作为种的特征。Ghiselin(1969:101)说得很对:“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达尔文把种看作是生殖隔离的种群。”就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的当时来说这是千真万确的

还应当进一步记住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是在物种逐步起源的范围内讨论物种。达尔文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虽然可能是不自觉的)想要论证物种并不像神创论者所声称的那样是固定不变和具有独特性的。因为物种如果像达尔文的反对者在此后一百多年不断宣扬的那样是严格分隔开的而且是由“不可跨越的鸿沟”分开的,那末它们又怎样可能是通过自然选择逐渐变化的结果?因此,否定物种的独特性是一种很精明的策略。如果仅仅按差异程度而不是按生殖隔离来为种下定义,如果对地理变种和种群内变种不加区分,则支持反对达尔文观点的还可以搜罗不少。若按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逐步变化的产物这种观点来看,则新种的起源就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由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的物种概念向50年代达尔文物种概念的转变却为历时一个世纪的论战理下了火种

生物学物种概念的定义

海云青飞:升物学家把物种定义为:

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有特定生境的种群的生殖群体(reproductive community of populations),和其它种群的生殖群体被生殖隔离分隔开

关于生殖隔离,升物学家认为:

生殖隔离机制是个体的升物学性质,为的是防止实际的(或可能的)分布区重叠(同域的)类群的杂交

海云青飞认为,关于生殖隔离的解释并没有触及到本质。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为什么会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并不是指两个物种不愿意交配,而是指它们即使交配也不可能生育后代,可见生殖隔离并不是升物主观意识控制的结果,那么生殖隔离是谁控制的?

升物是空间孤立型的物体,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在类似环境中生存并且联系紧密的升物通常有类似的行为模式,这种宏观的行为模式会改变微观的体内的生理构造,这就是整体观的看法,整体总是决定局部,即使我们暂时不知道整体决定局部的具体细节,但是这个判断却总是正确的。如果有另外一群的升物,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此群升物不同,同样他们的宏观的行为模式会改变局部的体内的生理构造。这样说起来有点枯燥,让我举个具体的例子吧

人类的行为模式是以近似直立行走为核心的,猩猩的行为模式是以爬行为核心的,不同的行为模式决定了人的生殖细胞和猩猩的不同,人和猩猩在主观上是可能交配的,但是生殖细胞不兼容,不可能生育后代,这就是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的本质是两者的行为模式的差异到了一个临界值,这个临界值不是绝对的

至于生境,是形成物种的间接因素,生境会影响行为模式,同样的物种分离到两个不同的生境,只要行为模式还是类似,并不会形成生殖隔离。世界各地都有人类,但是并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因为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行为模式还是类似的

自繁殖的升物怎么定义物种

生殖隔离的概念并不适用自繁殖的动物和植物。对于这种情况,升物学家补充解释道:物种不单是以生殖隔离为特征而且它还以占有物种特异性的生态(学)生境为特征

生殖隔离表明了两种不同升物内部构造有了明显差异,从外部看即是该类升物的行为模式和其他任何升物有明显的差异,导致他们不愿与其他任何升物发生亲密的关系,可见,从外部的行为模式和升物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物种,那么就不用再区分升物是自繁殖还是双性繁殖了

总之,区分物种的核心是:

  • 特定的行为模式
  • 在交互关系上,和其他物种的主动的疏离

至于生殖隔离,可以作为一种补充验证



6.5 生物学物种概念的萌芽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研究物种的学者处于一种尴尬的两难局面。按达尔文的观点物种显然是通过缓慢渐进的过程由共同祖先而来的。然而地区的博物学家则认为种在自然界中是由无法弥补的裂缝分隔开的,完全不像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宣称的那样是由标本的任意集群构成的。因此关于物种问题仍然不停地被提了出来,就好像从来没有听过进化学说似的

在博物馆的分类学家之中本质论的物种概念仍然占统治地位。由于按照这种物种概念是以形态差异程度作为标准来判定哪些个体属于同一个种或不属于同一个种,所以被称为形态学物种概念。直到1900年,一批有名的英国升物学家和分类学家,包括R·Lankester,W·F·R.Weldon,贝特森,华莱士都一致支持严格的形态学物种定义。由华莱土提出的定义——“种是在一定的变异限度内产生与本身相似的后代的一群个体,它们并不和最邻近的有关种经由不可察知的变异联系起来”——将会把每个地理隔离种提升到单独的种的地位。一旦遇到变异的情况就按照瑞的意见处理,即一对同种的亲本无论在其后代中能生出什么都应当将后者看作是同种。这一物种概念不仅被大多数分类学家采纳,而且在实验升物学家中也处于支配地位。德弗里的月见草(Oenothera)种就是依据这样的形态学物种概念而确认的,近至1957年Sonneborn拒绝把草履虫的“变种”看作种,尽管根据升物学性状和生殖行为完全有充分证据说明这些变种确实是种,这一点Sonneborn本人最后也承认了

在野外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博物学家的著作中随时都可以发现一种远比形态学物种概念更好的物种概念。例如F.A.Pernau(1660-1731)和J.H.Zorn( 1698-1748)在他们的居处周围详细地研究了鸟类升物学的各个方面而且毫不怀疑地认为所有这些鸟按升物学性状(鸣声,鸟巢,迁移方式等)以及生殖隔离分别属于不同的鸟种。Zorn和瑞一样,还是遵循自然神学传统,而且在随后的15O年中关于自然界物种研究的最优秀著作都是出自自然神学家之手。在这一段时期中最著名的鸟类学者如G·White、C·L·Brehm,B·Altum等也都是牧师或教士。在研究自然界中昆虫的种方面自然神学家如William Kirby也走在前列。正是从事野外工作的博物学家的这种传统一旦变成自觉的和科学化的时候就逐步发展成为升物学物种概念

依据形而上学的本质(essence)概念的旧物种概念和生殖隔离群体的升物学物种概念是如此根本地不同,因而由前者逐渐地转变为后者是不可能的。为此就需要自觉地放弃本质论者的概念。当研究物种的学者们在试图运用差异程度这个标准并清楚地认识到遇到许多困难的时候反而促成了这种转变(Mayr,1969)。第一个困难是无法找到本质存在的证据,而本质却是自然界不连续性的根源。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办法确定物种的本质,因而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无法运用本质作为衡量标准。第二个困难是由明显的多形性引起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中出现明显不同的个体,虽然按这些个体的生活史或繁殖习性可以证明它们属于一个繁殖种群。第三个困难和第二个相反,即自然界中有一些类别虽然在升物学方面(行为,生态)明显不同而且在彼此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但是从形态上却无从加以区别(姐妹种;见下文)

在研究历史上的有关物种问题的讨论时就会发现某些早期学者的观点是多么接近于升物学物种概念。就现代升物学家看来Ray的修正后的本质论概念(“种是一切变体的集群,这些变体可能是同一亲本的后裔。”)和单单依据繁殖种群概念的物种定义只有一步之差。更为接近的是布丰的定义,“种是能够共同繁殖的相似个体的不变系列(世系)”而且它们的杂种是不育的。然而布丰仍然从本质论的观点认为种是固定不变的,Girtanner(Sloan,1978)和Illiger(Mayr,1968)的一些论述同样也很接近升物学物种,然而他们也不能摆脱思想中的本质论框架。19世纪很多学者也是如此。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再前进一小步去接生殖隔离的种群给种下定义。为什么拖延了这样之久?

升物学种有三个方面要求采用新概念:

  • 首先是不能把种设想为模式(type),而应当看作是种群(或种群集群),也就是说从本质论转变到种群思想
  • 其次是不能按差异程度为种下定义,而应当按独特性、即生殖隔离下定义
  • 第三,不能按内在性质给种下定义,而是要按它们和共存的其它种的关系下定义;这种关系既表现在行为上(非相互配育),也表现在生态上(致死竞争)

在实现了这三项概念转变之后就可以明显看出种的概念只是在非因次情况(nondimensional situation)下具有意义:在划分物种分类单位时考虑多因次(多维)很重要,但在概念标准的拟订上则并非如此。这一概念被称为升物学概念并不是因为它涉及升物分类单位而是因为它是升物学定义,完全不能用于非升物(无升物)物体的种类。还应当提醒的是决不能把和物种分类单位有关的问题与和物种阶元有关的问题混淆在一起

直到本世纪的40年代和50年代才明确地提出升物学物种概念并对其特征作了认真的分析。然而它的基本点却早已就被一些先驱掌握。最先明确提出升物学物种概念并为之下定义的是昆虫学家K·Jordan(1896,1905)和Poulton(1903)。Poulton将种定义为:“相互配育的种群、有性生殖的,”Jordan写道:“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个体在一个地区形成单独的动物区系单位…由某个地区动物区系组成的单位彼此之间由不能被任何东西弥补的间隔分隔开。”(1905:157)

升物学(物)种的性质

著名的鸟类学家如斯垂思曼及壬席在20年代和30年代就一贯使用升物学物种概念。斯垂思曼于1919年就强调物种的特征不是差异程度而是“那样的类型,当它们在地理隔离中上升到物种等级并在生理上彼此差异如此之大以致它们…不通过相互配育又能聚集在一起。”杜布赞斯基的物种定义实际上也与此相同:“生理上不能互相配育的那些类型”。迈尔的1942年定义:“物种是实际(或可能)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和其它类似的类群彼此被生殖隔离分隔开。”仍然有其不足之处。这“实际或可能”几个字是不必要的,因为“生殖隔离”就意味着具有隔离机制,而这和物种地位是无关的。更确切的定义是: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有特定生境的种群的生殖群体(reproductive community of populations),和其它种群的生殖群体被生殖隔离分隔开

这个定义并不告诉怎样去划分物种分类单位。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是确定分类单位的阶元等级。对比之下,形态差异程度并不是恰当的标准,这已由姐妹种或明显的型(morphs)所证实。升物学物种概念表示了种群之间的关系,只有在非因次情况下才有意义并能真正应用。它只能通过推论扩展到多因次情况

升物学物种定义中“生殖隔离”这几个字是关键词。这立即提出了生殖隔离的原因问题,这个问题随着隔离机制概念的发展才得到解决。这概念的雏形可以回溯到布丰的不育性标准,直到20世纪这一标准在植物学家中还普遍采用。然而动物学家,尤其是鸟类学家和研究蝴蝶的学者,发现在野外不育性障碍在动物中极少检测到,同种(canspecificity)一般是由行为相容性(behavioral compatibility)来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防止种间杂交的策略或措施被发现,例如繁殖季节或花期不同以及占有不同的生境(栖息地)。瑞典植物学家Du Rietz(1930)首先就种间杂交障碍列出了详细目录与分类。然而这类研究由于缺乏恰当的学术谁汇而严重受阻

杜布赞斯基提出了“隔离机制”这个术语表示“阻碍个体类群杂交的任何原因…隔离机制可以分为两大类,地理隔离和生理隔离”(1937:237)。虽然杜布赞斯基也认识到地理隔离“和任何生理隔离是处在不同的水平”,但是他并不了解只有后者才是物种的真正属性。因此,迈尔将“隔离机制”这个术语限制为物种的升物学性质,明确地排除了地理障碍(1942:247)

这仍然还剩下一个难题:就其它方面来说完全是纯种的升物中个别的个体可能杂交。换句话说,隔离机制只能保证种群的完整性,而不是每一个单独的个体。这种认识使迈尔将他的定义修正为:“隔离机制是个体的升物学性质,为的是防止实际的(或可能的)分布区重叠(同域的)类群的杂交”(1963:91)。过去40年中隔离机制的研究是升物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城之一

然而生殖隔离只是物种的两个主要特征之一。即使是最早期的博物学家也已经注意到物种只限于一定的栖息地,每个物种只适应于特殊的生境。这种观点在布丰和18、19世纪的所有博物学家的著作中都很突出。达尔文以为某个物种的地理范围主要由它的竞争者的物种边界决定。然而在现代物种概念的发展过程中,着重点起初几乎完全放在生殖隔离上。重新重视物种的生态学意义是由DavidLack(1944;1949)开始的。比较一下他对加拉帕戈斯群岛雀形目雀类不同雀种喙的大小的进化意义的解释在升物学史上是值得注意的。在他的一篇早期文章(1945,实际上写于1940年之前)中将喙的大小看作是物种识别的标志(信号),因而是一种隔离机制,但是在他后来写的书(1947)中他将之解释为是对物种特异性食物生境的适应,这种解释后来已被充分证实

现在已经很清楚物种形成过程在取得了隔离机制之后并没有完成,还必须求得与潜在的竞争者共存的适应(能力)。要知道一个物种侵入潜在竞争者的领域是多么困难,这可以由密切有关的物种经常出现的领域分布格式证明(当种群或物种在地理分布上毗邻但不重叠而且极少或绝不彼此杂交时就称为邻域种群或物种。)在这种情况下分界线的一侧是某一物种占优势,分界线的另一侧是另一物种占优势。当交配前隔离机制(premate isolating mechanism)不存在时杂交不育也可以形成邻域分布

Van Valen(1976:233)曾试图根据生境的占有为物种下定义:“物种是…占据一个适应区的系谱,这一适应区和另一系谱所占有的适应区差异最小。”这一定义反映了排它性竞争,但作为种的定义却并不很实用;因为通过很多生态学研究表明要发现两个物种的生境最小差异是极其困难的。而且某些物种(例如毛虫-蝴蝶)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和地理分布区的不同部分占有十分不同的生境。这是不是就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就是不同的谱系和物种?这样的一些情况生动地说明了生殖群体(reproductive community)是物种概念的真正核心。实际上生殖隔离和生境占有是物种的两个方面,并不互相排斥(除了邻域分布外),这已由 Lack(1947),杜布赞斯基(1951),迈尔(1963:66-88)等人证实。的确,生殖隔离的主要升物学意义是为业已适应利用特殊生境的遗传型提供保护。因此生殖隔离和生境特化(竞争排斥)只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只有当生殖隔离标准失效(如在无性繁殖情况下)时才运用生境占有这个标准(Mayr,1969:31)

新系统学

本质论物种概念被种群思想的升物学物种概念取代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漫长过程。这种取代的先决条件是:多型种分类单位学说的发展;种下阶元术语的完善化;最后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是日益认识到自然界种群的巨大变异性。分类学家,升物统计学家,种群遗传学家,以及近年来大多数升物化学家(通过酶分析)对逐渐削弱模式种概念的影响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最后转变到种群思想阵营的也许要算实验生理学家和胚胎学家。这种转变是由酶电泳技术所取得的很多新发现促成的

在不同类群的动植物中运用种群物种概念的进展情况非常不平衡。当物种很容易在野外进行研究的情况下,向升物学物种概念的转变实际上在30年前就已经完成。在只研究贮藏标本的情况下(例如很多类群的昆虫和其它的无脊椎动物)则直到今天模式物种概念仍然还很流行

特别是具有眼光的研究鸟类、哺乳动物、鱼类、蜗牛以及蝴蝶的学者都各自独立地得出了非常近似的结论。然而在系统学中具有这种先进思想的学者的意见在30年代以前还只占少数地位。绝大多数的其它分类学家在讨论物种及其变异时所抱的态度和二百年前林奈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然而到了1940年这种动向已依稀可见,因而一位非分类学家的升物学家J.赫胥黎在书名为《新系统学》中提到了这一点,虽然很奇怪,这本书中所介绍的只有极其少量的新系统学

什么是新系统学?

它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而毋宁说是一种观点,一种态度,或者一种一般的哲学观点。开始时它主要是对唯名论的、模式的,以及前一个时期某些(可惜的是太多了)分类学家彻头彻尾的非升物学观点的反叛。新系统学家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升物都是种群的成员。他所研究的是升物的升物学性质而不是死标本的静态性状。他运用的是尽可能多的性状,生理学的、升物化学的、行为学的性状以及形态学性状。他采用新技术不单单是为了测量标本,而且也为的是记录它们的声音,进行化学分析,并从事统计和相关计算。在动物学中系统地介绍新系统学概念的首推壬席(1929;1933;1934)和迈尔(1942)

植物学中的情况就更复杂。在继续培养林奈传统的研究植物标本的分类学家和对他们的模式-形态学观点日益不满的野外博物学家及实验学者之间存在着无法弥合的鸿沟,特别是由于少数富有创新精神的先行者的努力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时这种分歧就更明显。瑞典植物生态学家Turesson(1922)终于首先反抗了这一传统,提出传统的种和变种这些术语不适于描绘自然种群的变化动态。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他创造了生态(学)种(ecospecies)和生态(学)型(ecotype)这两个新词;生态种是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待林奈的种,生态型是生态种对某一特殊生境的遗传型(基因型)反应的产物。他还进一步指出研究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和生态变异与分类学无关,是升物科学的一个单独分支,他将之称为遗传生态学(genecology),另外有人称之为升物系统学(biosystematics)

Turesson本人的思想也是十分模式化的。他的著作给人的印象是他将植物种看作是生态型的镶嵌物而不是可变种群的集合体。在北欧的其它学者的著作中也可以发现某种程度的模式思想的倾向。然而Turesson的革命性概念和他对野生植物种群样品的实验分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植物分类学确实产生了影响。他激发了对地区种群适应(性)性状的研究,这大大推进了我们对植物种的种群结构及其对地区选择压力的反应能力的了解。这是对植物标本研究中的林奈传统及其对鉴定和模式思想的桎梏作用的公然背叛。Turesson为建立一种新型植物学(不管是叫作遗传生态学还是升物系统学)而大声疾呼。这些都由Anderson,Turrill,Stebbins,Camp以及其它一些研究植物种群的学者继承了下来

植物学家显然在两个方面走在动物学家前面。他们较早地引用了实验方法而且运用得也比较广泛,这是由于植物的移植和栽培以及在培植中繁殖都远比动物容易所促成的。植物学家利用染色体研究也较早较透彻,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需要,因为多倍性在植物中较常见。另一方面在植物分类学中引进多型种的概念大大滞后,而且对染色体研究的发现也往往完全按模式方式加以解释。几十年之间植物标本研究中的林奈传统和种群植物学家的实验观点之间看来已完全分裂。然而到了适当时机引进到植物学中的新思想也传播到了植物标本室,1922年所见到的分歧日渐缩小最后终于完全消失。大多数植物标本室现在也都有了育种设施并进行遗传变异和核型变异的研究(有时还研究酶和其它分子的变异)以作为对自然种变异研究的补充(Mayr,1963;Ehrendorfer,1970;Grant,1971;solbrig,1979;1980)

在评述植物学中的物种概念时必须注意在很多类型的植物中种是很复杂的现象,远比在多种类型的动物(特别是鸟类)中更为复杂。这不单单是由于植物个体的固定性有利于形成生态型从而增加了复杂性,而且还由于普遍出现的多倍性,杂交,各种不同类型的无性状态和自检作用。因此某些植物学家不无道理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植物中的繁殖系统如此多样是否都能够包罗在“种”这一单个概念(和名称)中?Turesson除引用了“生态型”、“生态种”这些术语而外,还增添了“共态种”(或译为近群种,coenospecies)这个词来表示能够通过杂交彼此交换基因的种群(和种)的总体。Camp and Gilly(1943)为了从术语上区别植物的不同繁殖系统曾经提出了一个方案,按特殊的专业术语将植物分为十二类不同的种。然而由于所用的标准过于重叠而且在遗传机制与可以观察到的形态变异之间相关性极小。所以这一复杂方案并未被其它学者采用。正是由于植物繁殖系统的多样性才能解释为什么在植物学家中对采用升物学物种概念的阻力那样之大

在动物学中试图区分不同类别的种的努力也从未中断过。某些学者(如Cain,1954)曾试图划分形态种,升物种,古升物种,生态种,行为种等等,然而这种术语学上的努力似乎并不能导致任何新的见识。对无性生殖的升物物种(见下文)来说采用“无性种”(agamospecies)这一术语也许还是最合理的

升物学物种概念的有效性

升物学物种概念并不是没有遭到反对过。从本世纪助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最初抨击主要是针对它的实用性,例如提出这样一些刁难:“古升物学家怎样能检查化石的生殖隔离?”或者“我收集到的标本都是非合生的和不同的,最好称之为种。”这些反对者提出的都是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从未涉及这一概念的升物学意义。升物学物种概念的支持者可以毫不费力地指出反对者把物种分类单位和物种阶元混淆不清地搅在一起并且不明白证据与推论的区别(正如辛普森所指出的),而退回到形态学物种概念就只能使人重新陷入必须确定个体或种群究竟怎样不同才具有物种地位的主观泥淖

这个时期的另一些批评(也主要是由于混淆了物种分类单位与物种阶元)是希望从“定量的”或“实验的”角度给种下定义。由于升物学物种概念既不是根据定量的标准又不是依据实验标准,因而这些反对意见必须加以拒绝。这种反对意见所根据的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物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加任何修正即可运用于进化升物学。任何博物学家不用作运用计算机分析就可以观察到自然界中存在的由遗传程序决定的生殖和生态学的不连续性

50年代到70年代中又有一些反对升物学物种概念的新论点出现。某些学者声称在他们所研究的特殊升物中他们无从发现升物学物种概念支持者所描述的分布区重叠的种群之间的轮廓分明的中断界限。换句话说,他们声称升物学物种概念并没有有效的观察基础或根据、升物学种只是少数类别的特殊情况,不能够概括起来将之推广应用于一切升物。因此为了面对自然界的多样性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更加综合性的概念,或者必须采用好多个物种概念以应付不同类型的升物

这倒的确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些反对意见,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道理。这就引出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这些看来是不符合的情况是属于例外还是升物学物种概念所依据的是例外情况?有时有这样的议论:升物学物种概念是由鸟类学家“发明的”,只适用于鸟类。历史事实否定了这种说法。的确,不少的鸟类学家(Hartert,斯垂思曼,壬席,迈尔)在推行这一概念上非常积极,但是 Poulton和Jordan这两位创导这一概念的著名学者却是昆虫学家,而研究果蝇的专家从TimofCeff-Ressovsky,杜布赞斯基,J·T·Patterson到Spieth,Carson也都是升物学物种概念的坚定拥护者。M·J·D·White对物种形成的某些见解虽然可能不那么正统,但他根据对直翅目昆虫和其它昆虫的透彻了解也大力支持升物学物种概念(White,1978)。因此很明显升物学物种概念并不是只限于例外特殊情况

至于升物学物种概念不适用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其不适用频率只能通过对高级分类单位的全部物种的仔细统计分析才能确定。首先进行这种分析的是 Verne Grant(1957)。他选用了11个属的加利福尼亚植物来确定“良”种的百分率(所谓“良”种是明确定界不会与其它种混淆也不和其它种杂交的种)。和鸟类情况不同,“良”种还不到一半。只有马利筋属植物Asclepias的全部108个种都是“良”种。 Mayr and short(1970)分析了北美的所有鸟种,结果表明607个种之中有46个种具有强烈分化并和四周隔离的种群,某些鸟类学家视之为种,另一些学者称之为亚种。大约只有其它四种情况涉及到种的地位问题。升物学物种概念对在姐妹种、多形种以及杂交情况中决定种的地位很有利。只在唯一的一个例子(唧鹀属中的两个种)中这个概念完全无效。在果蝇属(就整体来说其中的种都是正统的)中只发现了极少数情况(例如南美果蝇 D.willistoni complex)很例外。经常被人们提到的所谓升物学物种概念不适用于动物或植物的某些高级分类单位的说法是否正确只有在对这些分类单位进行透彻的定量分析之后(正如上面谈到过的)才能加以判断

为升物学物种概念造成很多麻烦的升物学因素有下面的一些:形态类似性,端始种,单亲繁殖,杂交

形态学的类似性(similarity;或同一性,identity)

当升物学物种概念开始提出时形态学物种概念早已巩固确立,因而在发现姐妹种是生殖隔离着的时候很多升物学家不再承认形态学上完全相同的种群是姐妹种。G.White于1768年分辨出鸣禽柳莺(Phylloscopus)的三个种,1820—1830年之间C.L. Brehm辨认出旋木雀(certhia)的两个种和小山雀(Parus)的两个种,这些可能是确认这样一些非常相似的物种(随后称之为同形种或姐妹种)的开端。(Mayr,1942;1948;1963)。后来在昆虫中也很快地确认了姐妹种(Walsh,1864;1865),虽然大多数昆虫学家当时仍然固执形态学物种概念将之称为“升物宗”(biological races)。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姐妹种在农业上和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极端重要性才被认识。特别是某些研究疟蚊的学者发现了所谓的五斑按蚊( A·maculipenttis)实际上是六个姐妹种的复合种之后才得以在疟疾防治上取得长足进展。然而对形态上非常相似的物种(即姐妹种)概念的抵制(即使是著名的升物学家也是如此)却一直持续到40年代和五十年代。当杜布赞斯基、Enlins(1944)描述了果蝇Drosonhila persimilis,Sturtevant(1944)却加以反对并仍然把这个种称为D.pseudoobscura B.随后又发现所谓的草履虫的“变种”实际是生殖隔离种,然而Sonneborn(1957)却拒绝承认并称之为交配变种(syngens),一直到1975年他才最终承认它们是种。近年来从原生动物直到哺乳动物没有哪一类动物没有发现姐妹种

姐妹种的确认引起了三方面的反对意见:

  • (1)在并无特征的原生升物或原核升物中需要运用非常特殊的技术(如核移植,升物化学分析)来确定独特的特征
  • (2)在化石中,当需要用来分辨姐妹种的一切证据已消失时
  • (3)在植物的同源多倍体中,具有不同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可以是生殖隔离的但在形态上却无从分辨

这些特殊情况没有一个能够否定升物学物种概念,虽然从事实际工作的分类学家偶尔可能被迫地运用形态学标准来划分物种分类单位从而将姐妹种类别置于单个双名中

50年代和60年代中关于姐妹种的两种解释引起了不少议论。按照迈尔的意见(1948;1963),姐妹种提供了证据证明形态上的差异和获得隔离机制之间的相关并不很密切。姐妹种是获得了隔离机制但还没有发生形态差异的升物种。如果一个属中既有姐妹种又有形态上有差异的种,则后者通常在遗传上差别更大,但是这种关系在属与属之间进行比较时并不是必然如此。按照另一些学者的意见,姐妹种是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端始种(incipient species)。随后的研究充分肯定证明,从生殖隔离的角度来看,姐妹种和形态差异种并没有区别。而且形态差异种如果蝇属的Drosophila silvestris和D·heteroneura(分布于夏威夷)有时在遗传上较之姐妹种更相似。现在已研究清楚姐妹种并不是端始种

边际状况或端始种

由于大多数物种源于地理隔离,因此可以预料这些隔离种中会有一定的百分比处于种和亚种之间的边际状态。究竟是否将这样的种群称作种便只能相当主观地作出决定。如果相信升物进化,则这种边际状况的存在就是意料中事。很多这样的边际状况对形态学物种概念来说也是棘手的问题,因为它们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生殖上都处于中间地位。例如在北美的607种鸟(类)中有46种属于端始种的种群

单亲繁殖(无性状态)

升物学物种概念的根据是种群的生殖隔离。因此这一概念不能用于放弃了两性繁殖的动物和植物。就这些升物来说,一般升物学意义的种群并不存在。在无性繁殖的物种中每个个体和每个克隆都是生殖隔离(着)的。因此将其中每个个体或克隆称为单独的物种将是十分荒谬的。但是怎样才能将这样的个体和克隆集合成物种呢?

在升物学家之中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就是一个争论根源。无论采取什么办法解决,最多也只不过是折衷的办法。看来适合大多数情况的最好办法是以这样的见解为基础,即物种不单是以生殖隔离为特征而且它还以占有物种特异性的生态(学)生境为特征。物种的这一第二特征通常可应用于无性(状态)升物。因此习惯上就把那些占有同一生境或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同样作用的无性个体和克隆集合成种

生态景观是高度多样化的,因此生态生境以及这些生境的占有者都是不连续的(间断的)。这些不连续性往往可以用来分辨单亲繁殖升物之中的物种分类单位。在多数情况下,占有不同生境和某些形态(学)的、生理(学)的、生(物)化(学)的差异具有相关关系因而可以运用这些差异来推论生态(学)差异。通常要涉及到差异或多或少相关的整个球(whole clusters),这样的簇就叫作种。(Stanier et al.,1970:525)。这并不是说(但是经常有人这样说)无性升物的种是由形态下定义的,而是指经由形态差异可以推论它们占有的生境从而确定它们的物种地位

很明显,关于单亲繁殖升物的物种概念还没有作出最后定论,尤其是原核升物。在原核升物中有很多难于解释的现象是较高级的真核升物所无法比拟的。举例来说,这包括蓝绿藻的种极其固定不变,在某些细菌的属中大量的基因交换。在确定这些升物的物种概念之前还需要有更多的实际资料和知识作根据

隔离机制的泄漏(杂交)

在具有高度发展的行为隔离机制的能运动的动物中,杂交是罕见的,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动物种中只是例外现象。然而在某些动物的同域种(分布重叠种)的种群中生殖隔离完全崩解的情况也屡有发现(Mayr,1963:114-125)。在鸟类和果蝇中这对升物学物种概念并未构成严重威胁。大多数动物的杂交频率还并不清楚,但从文献中所得到的印象是在绝大多数类型的动物中杂交是非常少见的,就像在鸟类和果蝇中那样。即使是在淡水鱼中比较常见,它也并没有使种的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因为它们的杂种一般是不育的。当然,杂交对形态学物种概念以及升物学物种概念都造成了同样大的麻烦

植物中的情况就明显不同。E.Anderson(1949)引用了一个有用的渗入(杂交)概念(introgression concept)来表示由于有效的杂交和回交所引起的某个种的基因参入到另一个种的基因库中去的现象。植物学家都一致认为基因从一个种泄漏到另一个种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然而关于究竟有多么经常则还有争议(Grant,1971:163-184)。有时这种泄漏导致了种的界限彻底消失,相当于鸟类的种Passer domesticus和P.hispaniolensis之间的或Pipilo erythrophthalmus与P.ocai之间的界限的消失,然而植物中更常见的是两个亲本种尽管不断地渗入(杂交)却仍然同时存在。Stebbins曾经记述了加利福尼亚橡树(Quercus)的两个种的情况,虽然这两个种的杂种从上新世(距今九百万年前)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这两个种本身仍然基本保持了种的完整性。近年来的植物学文献中也描述了类似的情观,尤其是在橡树中。这种现象的遗传学有关问题还完全不清楚,因为杂交似乎并没有影响这两个种的遗传型或遗传型的某些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种好像仍然是生殖隔离着,也就是说尽管泄漏了某些基因,它们并没有融合成单一的种群。在这样的渗入杂交情况下升物学物种概念是否必须放弃的问题仍有争议,(Van Valen,1976)。我并不认为必须放弃。就这样的情况引用一个新的术语固然有利于注意到这种情况的存在,但并没有解释价值。可能有一些植物的属,如悬钩子属、山楂属,或蒲公英属并没有非合生的种(discrete species)

升物学中的所谓物种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在二者之中任择其一的问题:种是不是自然界实际存在的实体,或者它们只不过是人们头脑中的理性构想?

对物种概念的非难曾激起昆虫学家KarlJordan(1905)的无比义愤。他曾经说过,每当他到一个地方作野外考察旅行时,他都惊叹大千世界瑰丽无比,随处都可发现自然界的明确不连续性,不仅发现可以见到的形形色色各种色彩特征,而且还有一系列的升物学性状(声调、季节性、生态学的选择等等)。对作为昆虫学家的他来说,种就是自然界最简单不过的事实(鸟类学家的感受也完全如此)。的确,他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对物种问题操心,他认为这纯属庸人自扰

那么,对升物学物种概念的攻击和责难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一方面来自数学家,如Sokal,他们对自然界的物种了解得极其有限,甚至一窃不通。另一方面来自植物学家。我本人并不是植物学家,但从小就采集并鉴定植物(而且到过三大洲)。的确也有上面谈到的“混乱不堪的”情况,但是给我印象更深的倒是我在自然界见到的绝大多数种类植物的明显差别而不是偶然性的杂乱无章。“混乱不堪”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妨碍了一些植物学家(但绝非一切,甚至也不是大多数植物学家)去认清物种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十分确切地描述了植物界的自然多样性。滑稽的是,有一些极力贬低物种概念的植物学家在撰写植物分类学专著和订正研究(revisions)时又换了一副面孔,因为这时他们又是彻头彻尾的正统派,从而再度表现了拉马克在运用唯名论物种概念时同样的概念上的摇摆性

生物学物种概念的多角度分析

6.6 升物学物种概念在多因次(多维)物种分类单位中的运用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物种已经逐步摆脱了本质论教条的桎梏并日益成为地区博物学家观察自然的单位。地区博物学家认识到在他所考察的地区中他所遇到的既不是像唯名论者所声称的只是个体的杂烩,也不是某种本质的反映。地区种群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由组成该种群的个体之间的相互配育保持着的。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或者其它类型的个体差异很少再使博物学家感到苦恼。对他来说,种是“真实的”,固定不变的,并且披此被明确的界限或鸿沟分隔开。这就是瑞和White(英国)以及林奈(瑞典)所了解的“无因次”种

迈尔从1946年以来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指出物种概念只有当不同种的种群相接触发生联系时才具有充分意义。这在局部或地区情况下发生时是没有空间(地理)和时间因次(dimensions)的

在这种无因次情况下“种”这个字表示某种关系的概念,就像“兄”这个字一样。作为“兄”并不是某个个体的内在性质,因为它完全取决于弟(或妹)的存在。一个种群也一样,是就其它同地种群而论的种。物种概念的功能是确定共同存在的个体和种群的地位。了解某些个体是否属于同一个种对于生态学和行为学的学者极端重要。这些升物学家所研究的几乎完全是无因次情况。两个彼此在空间上和肘间上毫无联系的种群究竟是否同(一个)种,在多数情况下在升物学上如果不是毫无关系的话,也是不感兴趣的

有三类升物学家所研究的问题迫使他们超越无因次情况,即分类学家,古升物学家和进化论者。他们被迫为相关种群定名以表示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关系以及哪一个种群显示地理变异或暂时变异。这些学者怎样对待多因次物种所提出的问题?

空间因次中的变异

首先讨论地理变化的问题。当把不同国家的种群拿来加以比较时,要想将它们安排在合适阶元时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布丰在研究北美洲动物时首先遇到这个问题。他不仅发现北美的哺乳动物如海狸、麋鹿、赤鹿和欧洲种极其相似,而且很多鸟也是如此。这些观察促使布丰写下了下面一段话:(为了)“不颠倒自然次序,有可能新大陆的所有动物基本上都和旧大陆的相同,而且前者来源于后者。还可以进一步设想新大陆的动物自从和留存在旧大陆的动物被宽阔的海洋,难于通过的陆地分隔开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了各种影响并经历了气候的各种考验(气候本身由于产生这种分隔的原因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动物变小了也变形了。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现在把它们看作是不同种的动物”(Oeuvr,Phil:382)。为了方便见起大多数学者在对代替物(vicariants)分类时也将它们列为种

有些博物学家则选择了不同的解决办法。Pallas在西伯利亚旅行考察中以及其他俄国探险家在东亚探险(Pallas曾研究过他们搜集的标本)也发现了很多欧洲种的代替物。虽然Pallas确认它们是新种,但他一般都将之列为“变种”。怎样安排原先已知种的地理性代表的这两种办法在以后的150年中一直互相对立竞争。大多数分类学家将每个地理性替代物都看作是不同的种,然而鸟类学家Gloger(1933)则强调多数鸟类都随地理变化而变化,建议将所有的这些地理变体称为宗(races)或变种

为了结束这一争论必须有两个前提。首先是抛弃本质论连同它所固执的种的本质固定不变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承认确实有地理性可变的物种分类单位而且必须拟订一套种以下的术语以便应付这种可变性。其次是认清这些分类单位的划分和拟定安排它们(无论是安排在物种阶元还是种下阶元)的明确标准是两回事。为了能够安排分类单元于适当的阶元中就必须对这些阶元有清晰的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建立明确的物种概念的原因

种下阶元

本质论者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变异,因为根据定义一个种的所有成员都具有相同的本质。当发现某一个体和种的模式相差很大时就被认为是一个另外的种,如果差别很小就是“变种”

变种是林奈和其他早期分类学家所确认的种的唯一次级,变种就是不同于种的理想模式的升物。林奈在其《植物学哲学》中对变种的特征解释如下:“由同一个种的种子所生成的植物有多少就有多少变种。变种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气候、土壤、温度、风等等)而发生了改变的植物。当土壤改变了时变种也随之回复到原来状态。”林奈在这里将变种定义为表现型的非基因修饰。然而他在讨论动物界的变种盯也把像家畜的宗(races)和某些类型的种群内变型这样一些遗传性变型也都包括到变种中去。例如他列举了“白牛和黑牛,小牛和大牛,肥牛和瘦牛,无毛牛和有毛牛;此外还有狗的各个宗。”由此可见林奈著作中的“变种”这个阶元是由高度混杂的和种(的)模(式)有所差别的升物组成。他既不区分能遗传的和不能遗传的变种,也不区分个体和不同种群的变种(如驯化宗和地理宗)。这种混乱状况一直延续了二百年,甚至在当前的文献中仍然可以发现。将“变种”这个术语应用于如此不同的现象也是为什么达尔文不能更清晰地了解物种形成基本问题的原因之一(Mayr,1959 b)

地理变种在系统学和进化论的历史上特别重要。例如,pallas和Esper早在十八世纪就发现地理宗和一般的变种有很大区别并试图从命名上加以表示。后来这些变种虽然被定名为“亚种”,但是仍然按模式观点对待。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亚种被认为是分类单位,和形态学种相似,但处于较低阶元等级。对亚种的这种模式观点很晚才被种群思想代替,现在的亚种定义是:“某个种的表型上相似种群的集群,栖息在该物种栖息范围内的次级地理区,而且在分类学上和该物种的其它种群不同”(Mayr,1969:41)。这是对分类学家很方便的一个单位,但并不是进化单位

到了19世纪50年代多数开明的动物学家,尤其是研究鸟、鱼、蝴蝶、蜗牛的学者,开始认识到不仅种群中没有两个个体完全相同,而且大多数种群彼此之间也在很多性状的平均值上也有差异。这种新的认识对进化论的影响将在以后讨论,但它对种的分类也产生了影响

当某个种群和原先已经定名的种群在分类学上(一般是指在形态学上)不同时就称为新亚种。它的命名是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一个名字,因而亚种的命名就成了三名制。例如白色鹡鸽Motacilla alba的英国宗的命名就是Motacilla alba Var.lugubris.后来将表示变种Var. 的字样删去,亚种就只用三名制表示,如Motacilla alba lugndris首先将三名制常规化的是Schlegel (1844)

与此同时,原先在Esper的著作中已出现的倾向已正式成为传统:“变种”只限用于个别(种群内的)变体,“亚种”限用于地理宗

“亚种”这术语是否一贯用于地理宗视分类学类别而异。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植物学家把地理宗称为变种。在动物学的某些领域中“变种”只用于个别变体;地理宗或者不予考虑(如果差异很小)或者提升到正式种的等级。在这方面植物分类学和动物分类学还远非一致

多型种分类单位(polytypic species taxa)

亚种只存在于某些物种中。某些学者认为这样的一些物种分类单位应当从命名上加以区别并且提出了几个不同的名称。壬席(1929)建议用“宗环”(Rassenkreis)这个术语而迈尔(1942)则采用了原先由J.赫胥黎提出并在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名词“多型种”。这是目前通用的表示含有多个亚种的种的名称

起初以为采用了多型种会要制订一个新的物种概念。然而一旦从术语上将“阶元”和“分类单位”加以区分之后就明显地看出多型种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物种分类单位并不需要对升物学物种概念作任何改动

新系统学确认了多型种分类单位之后使在种这个层次的分类得以大大简化和澄清。例如在鸟类学中一贯运用多型种使得已确认的物种分类单位的数目从1920年的20,000减少到目前的9,00O左右

物种分类学现代化的进程在升物学的各个领域中极不平衡。例如,1930年全部鸟种的95%以上都已描述,此后每年只发现大约三、四个新种。因而分类学上的大部分力量便投入到评价亚种的有效性和划分多型种上。而在其它类别的升物方面新种的发现仍层出不穷,多型种概念的运用还只刚刚开始

鸟类学家目前对亚种的处理意见还并不完全一致。19世纪时情况极其混乱,某些学者几乎完全忽视(除非差异很大)了地理隔离种群,有些学者则将之视为亚种,另一些人则把这些种群当作种。到了1890年分歧意见逐渐缩小并一致同意可以区别的种群应当承认,但是在这些种群中哪些可以叫作亚种、哪些是种的问题上则仍有分歧。在著名的美国鸟类学家 Baird,Cones,Ridgway的影响下采取了这样的一个原则,即将种群变异与亲本种群变异相重复的一切种群看作是亚种。这一原则用“中间过渡是三名制的试金石”这一口号来表示。这些学者都忠实于形态学物种概念,认为任何显示明确形态或颜色差异的隔离种群都称为种。这一分辨物种分类单位的标准已经国际上普遍采用

德国鸟类学家Ernst Hartert反对这一狭隘的亚种概念而代之以一项地理含意的新标准。即使一个地理种群不同,而且“即使这个种群没有中间过渡形式”,称之为亚种就“显示了亲缘关系的密切性”。因此他的这一亚种定义是根据升物学物种概念推论出来的。虽然这一定义遭到美洲和欧洲鸟类学团体的激烈反对,但立即在德国和奥大利得到支持,20年代在斯垂思曼的领导下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然而斯垂思曼及其某些追随者在运用地理性替代物原则上往往走得太远,他们倾向于将每个异域种(anopatric species)都降为亚种,这部分是由于受到Otto Kleinschmidt的“种环论”(Formenkreislehre)的影响。壬席(1929)不同意这种过分的合并。他建议不仅要承认具有地理代表性的亚种,即多型种,还要承认他所谓的“种圈”(Artenkreise)的那些地理种。“种圈”后来被迈尔(1931)重新命名为“超种”(sunerspecies)。超种指的是地理上替代物种群(以前认为是多型种)的类群,其成员(Amadon称之为“分种”——allospecies)已被隔离足够长的时间达到了种的等级层次。近十几年来鸟类分类学的活动主要是详细研究多型种(尤其是半岛地区),确定哪些隔离的和明显的亚种应当提到分种等级。超种在动物地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超种在许多其它的升物类群中也较普遍,然而除了专家以外,在同一地图上描绘关系最密切的物种时就并不明确。往往这些物种的边界彼此接触或略有重叠(异域分布)并有少量杂交情况或完全没有。40年代中将北美的Rana Pipiens(蛙类)看作是分布广泛的多型种,后来证明是至少包含六个分种的超种

其他类群动物的分类学都没有鸟类分类学那样成熟。因而鸟类不仅在进化研究上而且在生态学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在大多数其他类群动物中多型种的运用进展很小。有迹象表明鸟类的情况特别简单,因为学者们在动、植物其他分类单位中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在鸟类中都没有。例如染色体变异似乎很轻微,不存在多倍现象。种间杂交非常罕见所以不致构成问题,既没有生态学特化现象也缺少引起困难的特殊适应。端始种形成似乎完全通过地理隔离进行。这些都赋予鸟种以其他分类单位所没有的简单性(Mayr and Short,1970)。为了应付其他类群动植物的复杂性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进行以便确定现行的物种概念是否需要修订或是否需要确认其他额外的物种分类单位

时间因次中的变异

古升物学家在划分物种分类单位时面临着特别难以克服的困难。在不同的化石区(fossil localities)他们既涉及时间因次又涉及地理(空间)因次。研究近代升物相(升物区系,biota)的学者讨论的是进化连续(性)的一个瞬时剖面,而古升物学家所讨论的则是作为连续(统一体)的多样性。鉴于这些困难古升物学家一直到最近总的来说都是绕过或避开物种问题。辛普森在他所写的《进化的节奏和音阶》(Tempo and Mode in Evolution,1944)一书中几乎完全没有提到种。当他提到时也只是在和物种形成有关的地方,例如,“进化系谱线(phyleticlines)……由连续的种组成,然而连续的种和现代所说的种是不同的一回事,现代所说的种一般和物种形成有关。”

和今升物学家(neontologist)一样,古升物学家必须从无因次情况开始来试图解决问题。这是可能的,因为从某一化石区(限定的地平线)取得的样品通常代表了无因次情况。在这种场合下古升物学家能够作出明确的抉择。这里所遇到的变异或者是某一单个种群的,或者代表了几个种。按无因次状况的性质,空间和时间的亚种便被排除,对这样的单元分布样品(monotonic samples)的分析就提供了标准用以比较空间与时间不同的样品。将从一次发掘所收集到的样品分割成许多“变种”(某些无脊椎动物古升物学家就这样作过)的方法可能对地层学研究有用,但从升物学来说是决不容许的。当古植物学家从同一矿床收集到的叶、茎、花和种子以确认各别的“种”从升物学来说则更无意义。不可否认即使是这样的一些无因次样品也提出了难题。某些同型种是否表示不同的种或是否表示年龄或性别差异都是不容易决定的。在有姐妹种的类群中就绝对无法将之从化石中区分开。然而这些都是技术上的困难而不是概念问题

但是当古升物学家被迫将某个单独地区的地区种扩展到生命史的多因次空间时间概念上的困难也就发生了。古升物学家应当依据什么标准来划分他的物种分类单位?每一进化系谱(Phelebiclineage)是一个开放系统,在这样的连续(性)中怎样确定种的开始和终结。支序分类学派的亨尼克(1950)企图回避这一困难而将种定义为进化系谱的两个分支点之间的段落。这样就不用涉及生殖隔离,并且由于它完全依赖于有限数量的祖征或衍征因而具有浓厚的模式思想。此外,它还是非常形式主义的,因为在这一方式中物种a在另一物种c分支出去后就自动地变成了物种b,即使并没有证据表明物种a与物种b之间有任何差异。支序分类学家E.O.Wiley(1978)最近指出:“没有任何设想的单一进化谱系可以被细分成一系列的祖先种和后裔种。”亨尼克及其追随者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即在周围被隔绝的物种中所发生的物种形成事态对物种的主体并无影响,物种主体仍然继续进化而不改变它的物种地位,因为它不会由于分离出周围的后代种而受到影响

因此形式主义者对时间因次中的物种问题的“解决”并没有解决问题。正如辛普森正确指出(1961:165)的那样,一切进化系谱(跳跃进化——saltation——除外)都具有完整的进化连续性,如果不去把这条线分裂成祖先种和后裔种,那么“就能够从人类出发转回到原生升物而仍然是人类物种。”但是怎样把这样的谱系分成有顺序的物种?

辛普森试图引进一个新的物种概念,进化种(evolutionary species),来解决这个问题。“进化种是一个系谱(种群的祖先后裔序列),这个系谱是和其它系谱分开而单独进化,并具有它本身的单一的进化任务和趋势”(1961:153)。当然,这个定义的要害是它同样适用于大多数的端始种,例如地理隔离的亚种。这些亚种也单独地进化并具有本身的单一进化任务,但只有等到它们获得了生殖隔离之后才是种,否则就不是种。另外,“单一的进化任务”的确切涵义究竟是什么?辛普森的定义是系谱的定义,并不是种的定义

此外,这一定义也根本没有说明怎样在时间上去划分物种分类单位序列。Gingerich(1977)就Plesiadapis和其它古新世始新世哺乳动物所描述的暂时物种分类单位序列究竟是种还是亚种了如果它们具有不同的“单一的进化任务”它们就是种这样的回答并不是答案,因为怎样才能确定这种任务?辛普森的定义基本上是模式的,完全忽视了在进化上最值得重视的物种分类单位是多型种。这样的复合体的很多种群和宗在生境利用上有很大差别,它们并不具有单一的进化任务。古升物学的物种定义是企图用一因次(时间因次)定义来代替无因次定义,但是由于忽略了“横向”(horizontal)因次(经度和纬度)所以又产生了矛盾。所谓的进化物种定义的主要缺点是低估(如果不是忽视的话)了极其重要的物种问题,即物种之间不连续性的原因与保持,而是专注于怎样划分多因次物种分类单位的问题。然而他们连怎样划分这样的开放系统的有限目的也没有达到。顺便提一笔,早期也曾有人试图将“发展”(或进化)的标准参入物种定义中(如Alfred Emerson的定义),但一经认识到这些标准不切实际和离题太远便未加采用

然而情况也并不是完全无望。很多进化系谱已经灭绝,这就在系谱的最后物种处标志了物种的自然结束。同样,很多物种在一个四周隔离的创始者种群(founder Population)中或在一个暂时的庇护所(refuge)能十分迅速地产生。新系谱的第一个物种就在这里开始。只是在一个单一的进化系谱中一个祖先后裔物种序列能够彼此转化的情况下才不能明确地划分暂时的物种分类单位。升物进化在这里就不能迎合分类学家的希望。好在化石记录是更能通融的,缺少化石记录一般就在系谱中提供了足够的裂缝得以划分纵向物种分类单位,尽管这可能是人为的。看来我们只能接受这种折衷的解决办法,因为证据似乎并不支持“间断平衡”学说(theory ofpunctuated equillibrium)的某些拥护者声称的绝对没有进化系谱的物种形成,一切新种都来自创始者(或庇护所)种群,甚或是跳跃进化

物种概念为什么重要

不确切的物种概念定义对人类社会的不好影响

海云青飞:生物学家重点关注的是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由于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和其他的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因此获得隔离机制在种的历史上极端重要

升物学家关注的是升物行为模式不同造成的行为互斥,行为模式不同是全局是因,生殖隔离是局部是果,整体科学研究问题始终是从整体到局部,升物学家是整体科学家,她首先关注的是行为模式而不是生殖隔离

强调整体的科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这可以保证我们总是能多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会犯因小失大的错误

世界各地的人类没有发现明显的生殖隔离,这就是说全人类都是一个物种,这会给我们造成一个错觉,以为人类都是兼容的。实际上世界各地的人群的行为模式是不一样的,行为模式差异比较明显的时候,人群与人群之间就会暴发冲突,有人称之为文明的冲突,文明这个词语的意思其实是不太确切的,除非把文明解释为行为模式。因为生物学没有抓住行为模式这个本质而重点考虑生殖隔离,在生物学观念影响下的国家政策就可能犯下大错,比如接收移民时没有考虑行为模式的差异,可能给国内埋下动乱的祸根;在外交政策上没有考虑到国与国之间行为模式的差异,头脑简单、一厢简单地培养、壮大了潜在敌国的实力,事后想要改正时就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6.7 物种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意义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由于对物种阶元定义的永无休止的争论,凡是不研究种而是研究细胞或分子的学者会认为种是升物学中并不重要而且是一种主观的概念。实际上对种的重要性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Mayr,1969)。有一个时期只有分类学家重视物种阶元,后来一个阶段遗传学家开始强调种的遗传统一性,这指的是种是一个庞大的基因库,或者是着重基因的相互适应。这转过来又影响到对物种形成过程的评价。现在已不再将物种形成看作是一种偶然的、永远不断发生的变化(达尔文就是这样看的)而是相当激烈的事件,现在也重新意识到需要具体的步骤才能从一个种变成另一个种,并且认识到在一个种之内从种群到种群的遗传变化和从一个种到另一个种的遗传变化相比较往往是不同类型的而具肯定是数量级比较小的

由于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和其他的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因此获得隔离机制在种的历史上极端重要。可以发现一个种之内邻近的和互相联系的种群之间的大量遗传变化,但是当它们还没有被生殖隔离分开它们仍然属于同一个种。只要这种隔离不存在,种群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基因流动,强化杂交,或者集中选择压力将之倒转过来。当进化中的种群从它的亲本种群得到了隔离机制肘就达到了不可逆点(point of irreversibility)。从这个“不可逆点”以后新种就可以侵入新的生境和新的适应区。新的高级分类单位以及一切进化奇迹的来源最终都归到某个创始种。因此,种是进化升物学的基本单位(Mayr,1970:373-374)

种在进化中的作用往往被低估。赫胥黎(1942)认为绝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升物学上的奢侈,和进化过程的持久不断主流无关。”迈尔(1963:620—621)不同意这种看法:“物种的大量增殖是进化发展的前提。每个物种都是一项升物学实验…就端始种来说,没有办法预测它进入的新的生境究竟是一条死胡同还是一大片新适应区的入口…虽然进化论者可以谈论宏观现象,例如趋势、适应,特化和退化,但是这些都和显示这些趋势的实体的进程分不开,这实体就是种。种是进化的真实单位。”

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态学的基本单位。因为生态系统是由种组成的。只有将生态系统分解成组成它的种以及弄清楚这些种的相互作用以后才能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种作为一个单位(而不考虑组成它的个体)与其它的种共同占有环境并互相作用。种的这种相互作用是生态学的主要论题

鉴于隔离机制使种成为生殖群体,动物种也就成为行为科学的重要单位。就求偶行为的各个组分而言,属于同一个种的个体共同具有相同的信号系统。同样,一个种的所有成员共同具有其它的行为方式,尤其是与社会行为有关的行为方式

因为种是进化、系统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的一个重要(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单位,所以种是升物学的一个重要单位,其重要性和细胞在较低集成(整合)水平的重要性相同。它对许多极其重要的升物学现象来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建立秩序的手段。虽然对“种的科学”还没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像细胞科学的细胞学那样,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科学是存在的,而且已经成为升物学中的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种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升物学中某些分支学科(包括生理学)的混乱状况就是由于对所研究的物种缺乏正确的鉴定而引起的。应用升物学家,不论是研究带菌者、病原体,还是农林业害虫,或野生动物、渔业问题,都不断涉及种。尽管有由于每个个体的遗传独特性所造成的可变性,但是同时几乎每个种也有物种特异性的遗传程序(DNA)。种的普遍存在就提出了种的起源和意义的问题,这些正是目前升物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非进化的起源观念

第二篇  进化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原始部落对于人、树木、太阳,以至整个世界的起源都有着各自流传的神话。它们把具有超自然力或强大生育力的升物,例如蟒蛇、巨鸟、鱼或狮看作是和起源有关的动物。当信奉具体神灵的宗教兴起以后,这些神灵就是万物的创造者。在古代希腊,宙斯(主神)、雅典娜(智慧女神)、波塞冬(海神)就是这样的一些神灵。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正是这种起源概念的原型。关于起源的早期传说大都认为世界的创造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性事态,创造的结果是一个静止的没有时间性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唯一的变化只有季节的轮换与人类世代的更替。对于早期的神创论者来说,进化过程是全然异己的思想。尽管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是真正的进化观念是在历史上相当晚期才逐渐形成的

第七章 非进化的起源观念

生物进化思想的萌芽

7.1 进化思想的萌芽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公元前7世纪、6世纪和5世纪是东地中海和近东的商业与贸易空前繁荣的时代。希腊人,特别是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位于小亚细亚两岸)殖民者,来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后,逐渐熟悉了埃及的几何学与巴比伦的天文学。当时人们既然逐步认识到原先归之于神灵活动的许多现象能够“自然地”得到解释,那么,为什么不能提出关于物质、地球和生命的起源问题?

当时提出这一类问题的并不是科学家,因为一直到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现代意义的科学家。那时科学家的位置是由探寻真理并企图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哲学家占据着。本书的第三章里曾介绍了哲学的各种学派;这里只扼要地提一下与进化思想有关的哲学家和流派(Guthrie,1962)。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留传下来的著作极少,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献中可以推断他们所议论或传授的显然只是巴比伦或埃及的一部分传统

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Thales of Milet约前625-前547年)。他主要是一位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和气象学家,对升物现象显然并没有什么兴趣。他认为水是第一位要素,亚里斯多德后来推测泰勒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水在动植物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精液也含有水。此外,很多动物的生活都和水有关

泰勒斯的学生安纳西曼德(Anaximander,约前610-前546年)虽然以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著称,但对升物界很感兴趣。他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有自己完整而又独特的看法,并认为水、火,土与空气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以为升物有机体的第一代是经由变态形成的,正像昆虫是由蝶蛹变成的那样:

第一批动物是在潮湿处产生的,并被包裹在多刺的树皮中.当它们长大后就移居到比较干燥的陆地;一旦它们的外皮裂开并脱掉后,它们就按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生存一个短时期

人却是从另一类升物产生的,因为别的动物很快就能猎取它们自己的食物,而人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抚养。如果一开始它就像别的动物一样,它就绝对不能生存。因此人是在像鱼那样的升物体内形成的并按胚胎的形式留存在其中一直到成熟。最后那升物胀裂,男人和女人才得以出现并独立生活

(引自 Toulmin and Goodfield, 1965)

这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进化论的前兆,而毋宁是自然发生学说的原型。随后的几代哲学家——Anaximenes(约前555年)、Diogenes(约前435年)、Xenophanes(约前5O0年)以及Parmenides(约前475年)都同意万物是从潮湿土壤中产生的自然发生学说

Empedocles(约前492-前432年)提出了一个怪诞的升物起源学说。他认为最初产生的是身体的各个部分:没有躯体的头部或四肢,没有眼睛或口的头,等等。在漂浮中这些部分互相吸引直到形成完整的升物,不完整的就消亡。有人将之称作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前身是十分荒唐可笑的,因为将互相补充的部分结合起来并不涉及选择,不完整升物的消失也并不是选择的过程。Empedocles可能是由于双头牛怪物的传说最初启发了他才提出这一学说

在Anaxagoros(约前500-前428年)和德谟克利特(约前500-前404年)的著作中才首次出现关于适应现象的设想。An-axasoras认为推动世界运行的推动力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Nous),但它并不为事物起源的未来历程导向。有人认为这是神创论的设计学说,但实际并非如此。德谟克利特似乎很赞赏有机体的适应现象,但十分审慎地没有提到任何定向因素。他倒认为系统的结构建成是原子的固有性质的必然结果。因此德谟克利特是提出机率机制(chance mechanism)以与内在的目标取向倾向相抗衡的第一位哲学家。此外,他还深信世界的有序性,这样他就提出了后来亚里斯多德试图通过目的论来解决的问题

早期希腊哲学家的世界起源概念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 (1)“上帝创造世界”的作用被非神化了,也就是说,世界,生命或特定的升物并不是像前哲学时代(prephilosophical period)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上帝创造的产物,而是自然界生产能力的结果
  • (2)起源并不是目的论的,也就是说并没有任何设计或目标作为它的依据;起源只是机遇的结果或无理性的必然

于是这些哲学家首次对世界上的现象提出了“自然”解释,即只借助于已知的力和物质,例如太阳的热或水与土的合理解释。尽管这些解释对现代的人来说是如此朴素和原始,但是可以这样说,这些构想构成了第一次科学革命,即否定了超自然力的唯心主义解释,肯定了唯物主义的论断

希腊哲学家的世界观和圣经作者(神父)的世界观还有另外一个根本区别。圣经所指的世界是年轻的,按Usher主教后来的估算,上帝创造世界只是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而且这样的一个世界在最后审判日的那一天就到了尽头。团此时间在他们的世界观上是无足轻重的。但在另一方面,希腊哲学家对时间的看法则是矛盾不一致的。就我们现代人看来时间就是变化,但是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却把世界看作是永恒的,没有什么重大变化,最多也不过是循环式的变化,迟早会回复到原来状况,也就是说世界是一个稳定态的世界。尽管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有一句名言“万物皆变”,当时的情况显然也是如此。因此时间虽然是无限的,但对希腊人的世界观并无影响;用不着拿一个进化着的世界来代替世界起源。希腊哲学家对起源问题确实具有极大兴趣,如宇宙,地球、生命、动物、人类以及语言的起源等等。然而对其随后的变化则毫不在意

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约460-370 B.C.)及其学派的观点则迥然不同。他们大多是医生,很重视观察、实验而不是推理。他们坚信用进废退原则的获得性遗传。他们还认为气候和其他地域因素对不同地区居民的差异具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

一些有利于进化思想发展的观点散见于爱奥尼亚哲学家著作中,例如时间的无限性、自然发生、环境的变化、以及强调个体发生中的变化等等。但是这些也就到此为止。事实上希腊哲学家很快就改变了这种思想倾向。由于Parmenides,尤其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愈来愈倾向于抽象的形而上学并日益受到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的影响。这是在升物学历史上,首次因数学或物理科学对其发展产生的有害影响,而且这种有害影响以后也常出现。由于专注于几何学,因而导致去探索作为多变现象基础的“不变实体”(unchanging realities,Ideal gestalten)。换句话说,导致了本质论(参阅第二章),这种哲学观点当然是和进化思想完全不相容的

一切由感官察知的暂时变化仅仅是“永恒原则”的排列组合。这一公理一旦被承认,则事态的历史顺序(它是变化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个体变异)就失掉了它的基本意义。它只是在为不变实体的本质提供线索上才值得重视……哲学家所关心的倒是和普遍原则有关的事项——天体的几何学设计,与各种不同物质元素有关的数学形式…他们日益被一个不变的宇宙秩序,即自然界(包括社会)的永恒设计方案的思想弄得神魂颠倒,他们的特殊任务是去发现其基本原则。(见前书)

这些新观念找到了进化思想的著名反面人物(antihero)柏拉图作为最忠实的代言人。柏拉图的思想是一个几何学家的思想,而且他显然对升物学现象知之甚少

柏拉图的四条武断见解在随后的两千年中对升物学产生了特别有害的影响:

  • 头一条就是前面提到的本质论,崇奉不变的形式(eide)以及与表面现象分离并独立于表面现象的固定观念
  • 第二是关于一个有条不紊,和谐而又富有生气的宇宙的概念,这种概念使得后来要解释进化是怎样开始的变得无比困难,因为任何变化都会破坏和谐
  • 第三,他用一种创造力、造物主代替了自然发生。因为柏拉图是一个泛神论者和异教徒(非基督教徒),他所指的造物主和一神教的造物主上帝还多少有些不同,并不是指具体的神。然而后来却是以一神教的观点来加以解释。而且正是这种解释导致了后来的基督教传统,认为“哲学家的任务在于揭示造物主的设计蓝图”,这一传统直到19世纪中叶还持续不衰(自然神学,阿伽西)
  • 柏拉图的第四个有影响的观点是他特别看重“灵魂”。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也提到非肉体因素,但从来没有像在柏拉图那里那样的独特、详尽和无所不在。后来当它和基督教观念融合在一起时,对灵魂的崇拜就使得接受进化论极端困难,或者说至少要将人和他的灵魂包括到进化方案中去是极其困难的。人们往往提到柏拉图的著作对升物学是多么大的一场灾乱,实际上对进化思想也是如此

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这一位最伟大的博物学家按理似乎应当是第一位发展进化论的理想人物。他是一个杰出的观察家而且首先了解到有生命的自然界的逐渐变化。他认为“自然界是按连续不断的顺序由无升物经植物而最后形成动物的。”他曾指出一些海洋动物,例如海绵,海鞘,海葵,比较起来更像植物。后来的学者将他的这种意见提炼成“自然界阶梯”或“自然界的伟大链索”概念,从而促使18世纪在莱布尼茨的门徒中蕴酿产生了进化思想

然而亚里斯多德实际并非如此。他具有太多的与进化思想不相容的思想概念。生命界的运动,从生到死,并没有引起永久的变化,而只是导致了稳态的联续。因而不变及永恒和运动、和个体的消亡、和个别现象的消失并不是不相容的

作为一位博物学家,他随处都见到了固定不变的、界限明确的物种,尽管他也强调自然界的连续性,但是物种及其形式的固定不变性却是永恒的。亚里斯多德不仅不是一个进化论者,事实上他对任何事物的假想起源都看作是自找麻烦。对他来说,自然界的秩序是永存的,不变的;看来如有可能,他对Hutton所宣扬的:“开端既无证据,对结束也不要抱任何希望”的观点是会欣然赞赏的

必须指出的是亚里斯多德所指的分阶段逐渐变化完全是一个静态概念。他不止一次地反对Empedocles的“进化”学说。自然界不仅有秩序,而且自然界中的每一事物都有其目的。他明确表示人以及动物和植物的属是永恒的,既不是被创造的也不会消亡。宇宙可能是从原始的混沌进化而来的观念,或者高等升物可能是从比较低级的升物演化而来的思想对亚里斯多德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再重复一遍,亚里斯多德反对任何形式的进化,包括达尔文在内的升物学家一直都很尊崇亚里斯多德,然而他们也必须十分惋惜地承认他们不能将他列于进化论者之中。由于亚里斯多德的威望,他的这种反对进化的立场对以后两千年事态的发展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斯多德以后的思想家中,有人把伊壁鸠鲁学派当作是潜在的进化论者。这是一种误解,当然也必须承认他们和亚里斯多德相反,对起源很感兴趣。在Lucretius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诗篇中曾提到万物都是在过去某个黄金时代自然发生的,包括人类也在内。但是他也断然反对进化性的变化:

每件东西都有其本身的生长过程;一切事物必须保持它们之间由自然的不易规律所支配的差异

他以为大地是无比肥腴的,既产生健壮的升物也产生不能生存并被淘汰的怪物和弱者。这种淘汰过程有时被看作是早期的自然选择学说,我们在后面将会发现这种解释当然是错误的

因此,直到古典时期结束时思想家们的思想还没有从静止的世界观或稳态世界观念中解放出来。他们最多也不过是考虑到起源而已。升物世界的历史性变化——升物进化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概念结构

很多历史学家都曾考虑过为什么希腊人在进化思想的创立上没有取得成就。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实际上已经触及到这些原因:没有时间概念,即使有关于时间的思想,那也只是没有变化的永恒,或者是永远回复到同一起点的无休止的循环变化。当时还流行着宇宙完美无缺的概念。最后还有与变化概念完全不相容的本质论。在能够设想进化之前所有这些观点都必须消除或削弱。然而希腊人以另一种方式确实为进化升物学奠定了基础,而亚里斯多德较之其它任何人对此作出了更大的贡献。今天人们已经理解到进化论只能经由博物学提供的间接证据来推断,而正是亚里斯多德创立了博物学

基督教的影响

当罗马帝国崩溃的时候,一种新的观念形态——基督教——接管并统治了西方思想。它的影响以及教会等级结构的无限权势是再怎样也不会被夸大的。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概念类型并取消了思想自由。人们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思考和推想。这时,基督教的教义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而这教义又揭示在圣经中,因而圣经就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基督教和犹太教所信奉的并不是没有时间性的永恒,而是一个全能的、从虚无之中创造出世界的造物主,待到审判日它又会使这个世界突然终止。它花了六天的时间造成地球,这六天时间对一切事物的起源来说是足够的,但对进化而言就很不够,因为根据圣经所记载的家谱计算,世界只是在公元前四千年才创造出来,时间很短。然而在旧约圣经中就有很多地方提到线性顺序(例如在六天之中创造世界),这较之希腊人的永恒不变的世界或循环式的世界就更宜于作为进化思想的基础

海云青飞:在物理学看来,掌握了全部空间就掌握了全部时间,也就是时间失去了意义,基督教认为上帝六天之中创造了世界,那么说明上帝并没有掌握全部的空间,也没有全部掌握时间,就是说上帝不可能是上帝,这只是个幻想中的上帝

早期教会的神父和教士在解释圣经时还容许有相当的自由,因为当他们每个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时异端邪说并不构成危险,当时也没有任何一种现存的科学要求更加严密的论点。例如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Gilson,1960)虽然也承认圣经是唯一权威,但对创造却采取了多少是寓言式的解释。不仅仅已制成的产品是一开始就被创造出来的,而且按照他的说法上帝的大多数创造在于赋予自然以产生升物的潜力。这些创造物的本质虽然是一开始就被创造了出来,但它们(创造物)却往往是在很晚以后才萌发或被激活。自然的一切部分,无论是陆地还是水一域,具有产生新东西的能力,不论这新东西是升物还是非升物。因此对基督教的虔诚信徒来说自然发生是毫无问题的,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

基督教创立以后的一千多年是一个郁闷的理智停滞时期。经院式大学的特点是企图按条文式的演绎推理来建立真理,然而按照这种方式引起的旷日持久的争论是注定要失败的。新的觉醒来自完全不同的方向,来自对大自然的兴趣复苏,也来自博物学的再度兴起,这些都可以从Freclerick II以及Albertus Magnus的活动看出(参阅第四章)。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学者,不论是否亚里斯多德的信徒,尽管他们经常也提到升物链索或自然现象的等级结构,却深信一切物种都是严格固定不变的

在经院哲学时期最重要的事态发展可能就是在经院哲学家阵营内部发生了分裂。一个后来被称为唯名论者的派别发展了起来,它否认本质论的基本信条。唯名论者认为本质并不存在,我们实际所有的只是附着在各类事物上的名字。一且有了“椅子”这个名字,就可以把所有符合椅子定义的什物都归类在一起,不论是餐厅椅,公园草地椅,还是装有软垫的椅子。由唯名论者发起的对本质论(又被叫作唯实论)的攻击宣告了本质论的首次削弱。英国的一些归纳法哲学家和实验主义者,从培根以后,在思想上都有唯名论者的色彩,也可以说是思想意识上的延续。说实在的,唯名论很可能就是种群思想的先导(参见第二章)

对进化思想的发展来说,宗教改革代表了一种反动,因为基督新教的兴起强化了圣经的权威性。它对圣经完全是逐字逐句的解释,也就是说导致了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像圣奥古斯丁那样的自由解释当时已完全被禁止

奇怪的是,16、17世纪所谓的科学革命(这是一次主要限于物理科学的科学革命)根本没有改变这种对神创论的态度。所有的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如笛卡尔,惠更斯(Huyghens),波义耳,牛顿等都有自己所崇拜的上帝而且是严格的神创论者。世界观的机械化(Dijksterhuis,1961)是当时占主要地位的概念革命,并不需要,而且也不能容忍进化论。对沉湎于本质论并相信宇宙是完美无缺的人来说,一个稳定的、独创的、由普遍规律维系着的世界就是一切

哲学也是同样的反动。在培根、笛卡尔、斯宾诺沙的著作中找不到一点真正的进化思想。笛卡尔强调,由于上帝无所不能,它创造的一切只能是完美无缺的,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东西是不能进化的。奇怪的是,以自然神学的形式出现的神学竟然在更大程度上比哲学更好地为进化思想铺平了道路

进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常识相抵触的。任何升物的后代总是再度发展成亲代的模样。猫永远只能小猫。老实说,在进化论被公认以前就曾经有过各种骤变学说。例如,自然发生说,物种异变(heterogony)说,即认为某种植物(例如小麦)的种子偶尔也会生出另一种植物(如裸麦)。但是这些都是关于起源的学说,和进化并没有关系。在承认进化思想之前必须有一场实实在在的理智革命

建立进化论的最大障碍是进化不像物理现象那样能够直接观察到,例如下落的石头,沸腾的水以及在几秒钟、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发生的其它过程,在这段时间内正在发生的变化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然而进化却只能推论。而为了推论就必须首先有一个适当的概念框架。化石、变异和遗传的事实,以及升物的自然等级结构的存在等等只有在有人认定发生了进化之后才能作为证据。但是从希腊时代直到18世纪流行而又连贯的世界现却和进化思想是相抵触的,至少也是不利的

因此,提出进化学说所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是在采纳进化思想之前改造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有两个主要论点:

  • 第一个是相信宇宙在每个细节上都是由明智的造物主设计的
  • 另一个是静止不变的而在时间上又是短暂的世界的概念

这两个论点在中世纪末期在西方思想界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无法想像能将之排弃。然而这也正是17,18世纪以及19世纪早期逐渐发生的事情。这一令人瞠目的理智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还是渗透在文化、理智背景中的变化的结果?正确的答案显然是两者都很重要

从14世纪开始在西方似乎出现了一种新潮流。航海时代,古代思想的发掘、宗教改革,培根与笛卡尔的新哲学观点,非宗教(世俗)文学艺术的发展,最后还有科学革命,这一切都削弱了以前的信念。物理科学中的科学革命对自然现象要求有合理的解释这一点被强调得愈厉害,则超自然的解释就越来越行不通

这种变化并不限于科学。各个方面都在酝酿。历史的概念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开始形成,这毫无疑问是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希腊传统的复苏、对希腊经典著作的研究以及人们对希腊传统文化和建筑的兴趣。航海使得西方世界认识到还有原始部落存在,这就突然引出了这样的问题:开化的民族是怎样从早先的原始状态发展形成的?

这是破天荒第一次提出现代社会科学所最关心的问题。意大利人Giambattista Vico于1725年写出了开拓性的名著《新科学》(Scienzia Nuova),讨论了历史的哲学(Croce,1913;Berlin,1960)。就他看来,人类历史的各个不同时期并不是基本相同的历史的不同侧面:而是一个连续过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这个连续过程是一个必然进化的过程

在从教会的精神和理智桎梏中逐步解脱出来的同时,世俗文学也发展了起来。原来被禁止的思想这时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关于地球、人类或人类社会的起源的新学说也以空想主义(乌托邦)的面貌出现,这些著作有很多是在十六、十七、十八世纪出版的

在表露新思想上有两本小说特别重要,一本是Bernardde Fontenelle的《关于多元世界的对话》(Conversations onthe plurality of the worlds,1686)。在这本小说中他以激进的态度把笛卡尔的涡动学说用来阐述世界起源。他认为其它行星和月球上也有升物存在,并按这些天体的假定温度和气候条件推论这些升物的特征。除了我们这个太阳系而外,他认为还有无数的太阳系和无数的空间。虽然在小说中没有明确表述,但是空间既然是无限的,那么时间就为什么不是无限的?

如果说Fontenelle的《多元世界》是一本具有强烈形而上学气息的真正小说,那么de Maillet(1748)的小说《Telliamed》就具有作者长期从事地质学研究的深厚基础,正如这书的副题所标明的,是企图记录“一位印度哲学家和一个法国传教士关于海洋变小的对话”。这是一本极端幻想的小说,其中最大胆、最异端的思想都出自印度哲学家之口。小说包括三次对话,头两次对话几乎全部和地质工作有关,在很多方面大大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第三次对话是最长的一次对话,其中很多涉及到生命起源和升物变态(metamotphosis)

De Maillet的主要地质学论点是,地球一度完全是由海洋覆盖,后来才逐渐露出,这个过程经历了几百万年。起初只有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其中有一些一旦登上陆地就变成了陆生动植物。在当时看来地球并不是突然被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自然过程逐渐形成的。空气中永远充满着各种升物有机体的“种子”:只要环境条件合适就萌发成各种升物。当新出现的条件要求发生了变化时,现有的物种就随之发生转变。例如,飞鱼就转变成鸟,人类原来是以人鱼的形式在海洋中存在,后来在陆地才变成人,的确,所有的陆地升物不过是转变了的水生升物。因为只有原已存在的升物才能转变成新的形式,所以在de Maillet的思想中并不存在真正的进化概念。但是,《Telliamed》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显示了18世纪的思想家在思想上从前几个世纪的羁绊中解放到了什么程度

虽然《Telliamed》直到1748年才出版,但它实际上是在1715年左右写成的,也就是在Fontenelle的小说出版(1686)后大致30年。这两本书反映了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等人的著作和吕文虎克等人以及其它博物学家的科学发现对当时知识界的深刻影响。科学对那个时代的思想显然发生了重大的冲击作用

让我们比较详细地探讨一下对西方思想产生这样深刻变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进展情况。在十六、十七、十八世纪有三股相对独立的科学发展潮流以不同的方式为进化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们是自然哲学(物理科学),地质学,和博物学(广义的)

宇宙学所起的作用

物理科学的科学革命(从哥伯尼和伽利略到牛顿和拉普拉斯)对支配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而又普遍的定律,例如引力定律,特别重视。它们不仅能够解释包括太阳和行星在内的物体的运动,而且说明了升物体的功能现象。正如波义耳曾经说过:

这种哲学……告诉人们是上帝使物质运动的。但上帝只是在最初指引组成物质的各个部分的运动.以便这些部分能够像理所当然的那样构成他所设计的世界,而后就确立了运动的规律和物质世界的秩序,这些我们称之为自然定律。因此,宇宙曾经是由上帝创造的,然后就确定了运动定律,而这一切都是由他的绝对意旨认可的。这种哲学还告诉人们,宇宙中的各种现象是在物理意义上由物质的组成部分的机械性质产生的,各种现象按照机械定律而互相作用。 (Boyle,1738:187)

将宇宙看作是具有灵魂的升物这一广泛流行的希腊概念被宇宙是由各种定律支配的概念所代替。这种新思维方式被称为世界观机械化,它不仅渗透在物理科学中,而且还对生理学和升物学的其它学科发生影响。这种新观念要求对一切自然现象作出机械性解释。例如,如果行星在它的轨道上运动受行星运动定律支配,那末就用不着造物主去无休无止地干预。造物主上帝仍然是现存一切事物的最初原因,但在创造世界之后一切自然现象或过程就由“第二位原因”支配,这第二位原因可以用物理科学中的各种定律作为例证来表明。运用这些定律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并探求以往所未曾发现的定律就成为科学的目的和任务

这种新思维方式在宇宙学中运用得特别成功。圣经中的宇宙,甚至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所指的宇宙都很小。望远镜发明后这类看法就发生了变化。望远镜愈改进,宇宙看来就越扩展,越没有边际。宇宙无限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一直延续到现代天文学。随着更多的人接受了空间无限的概念,也就使他们更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时间是不是也是无限的?

不仅产生了宇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概念,而且后来还引发了宇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永远处在变化之中的思想观点。然而任何曾经发生过的事态必须与圣经所记载的相符,自然哲学中的任何新发现也必须和旧约中的摩西书一致。在英国首先出版的一本革命性地质学是Thomas Burnet神父写的《地球的神圣原理》(Sacred Theory of the Earth,1681),阐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当时的地球全部历史。书中写道洪水这一重大事件是由于地壳爆裂地下水喷出所致。圣经上所记载的所有事件,包括最后审判日的大火在内,都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安排好的一系列自然事态,JohnWoodward的论著《关于地球自然历史的论述》(Essay towards aNatural History of the Earth,1695)则是一本比较正统的著作。他认为洪水是由于上帝直接干预的结果,但是自此以后世界就多少稳定下来。所有的化石都是洪水的遗物,证明它确实发生过,从而论证了圣经记载的可靠性。这的确是令人感到安慰的解释。 WilliamWhiston是撰写地球史的第三位作者,他试图用牛顿的物理学来阐释圣经故事。在他写的《关于地球的新学说》(New Theory of theEarth,1696)一书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推想是诺亚时期的大洪水是慧星接近地球所引起的后果

在上述三本书的解释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力求在不过份偏离圣经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对地球的某些历史事件作出“自然”解释。(Greene,1959)这就像是在门口插上了一只脚,自此以后哲学家和宇宙学者对地球、太阳和星座的历史就更加自由、更加大胆地进行猜测。但是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是由进化而来的思想则是很晚才产生。这首先是由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在其早期著作《自然界通史和关于天体的学说》(A GeneralHistory ofNature and a Theory of the Heavens,1755)中系统地和有说服力地提出的。康德在这本著作中系统地展示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即世界的起源是由一团混沌星云在旋转过程中最后形成银河,太阳和行星的。康德的这一解说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整个过程的渐进性:“时间的未来延续(通过这样的延续永恒才是无穷尽的)将全部激动起上帝无处不在的整个空间,并将逐步使之纳入正常秩序,这种正常秩序是和上帝的最优设计方案相一致的……上帝的创造永远不会结束。创造确实有过开始,但它绝不会终止。”新的星球和银河将一如既往地演变、发展下去

这已不再是一个静止的世界,而是一个能动的、不断发展进化的世界,它只是由第二原因远远地操纵着——这在当时来说显然纯粹是一种异端思想。通过这一革命性的新思想,“康德深思熟虑地从一个侧面宣扬了牛顿的关于现行自然秩序的创造(形成)和这种秩序的保持之间的严格区别:我们所要求的创造只能是在无穷尽的时间内秩序逐渐战胜混乱的结果”(Toulmin andGoodfield,1965)

根据布丰的估计,世界从开始到现在只有168,000年或者至多不过50万年,而康德则认为远不止此。康德显然考虑的是无穷尽(无限),因而对改变当代的思想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后来这反映在地质学家休顿(Hutton)和拉马克的著述中,虽然他们谁也没有直接读过康德的著作

地质学所起的作用

地质学中思想的转变较之宇宙学更具有根本性。研究自然的学者在18世纪才第一次充分认识到地球表面的不断变化以及过去所发生的变化。地质学这门新的科学开始兴起,它的首要任务是历史性的,即重建地球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态的先后顺序。地球表面并不是一直和现在一样(也就是说地球也有它自己的历史)的证据来自几个方面

其中之一是发现了法国中部的死火山(已熄灭的火山)。这一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广泛分布的玄武岩不过是古代的熔岩,是古时火山喷发的残余物;它还使人们认识到这种熔岩的分布很广,深层的熔岩一定很古老

大致就在这同一时期人们第一次了解到绝大多数地质断层是成层沉积(沉积矿床)。对这些成层沉积加以仔细研究后还发现它们往往是深达一万英尺的柱状体,有时还超过十万英尺。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震动,因为这不可避免地使人想到地球是非常古老的,这样之深的沉积层势必需要非常悠久的时间才能形成。后来还进一步发现无论是火山沉积物还是冲积沉积物在它们沉积后都不是没有遭到破坏,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后被水冲蚀,有时形成了很深的深谷。有些沉积层后来还发生了激烈变化,产生了褶皱,有时很多沉积层甚至完全颠倒了过来。这些情况现在看来当然是容易理解的,因而很难想像在17和18世纪这样的思想和看法是多么富有革命性,起初遭遇到多少广泛的反对和责难

关于地壳的现有形状究竟是由于水力作用(水成论)还是火山作用(火成论)造成的,两者的作用孰大孰小这些问题在地质学家的各个学派之间曾经一度发生了激烈争论。后来终于对火山、浸蚀(以及沉积)和造山运动等各自的作用作出了恰当的估计。但是对作用于地壳的各种力的了解随后不断深化,直到晚近(60年代)提出的板块结构理论就对此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不论各种地质学发现有些什么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互相补充、强化了对地球是极其古老的认识。这就不可避免引起了和从字面上崇奉圣经说教的人们的冲突

教会多少是正式承认公元前4000年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时期,因而认为任何与此有重大出入的就是异端邪说。然而布丰在他所写的《自然界的纪元》(Les epoaues de la nature,1779)一文中就勇敢地提出地球的年龄至少有168,O00年(Roger,1962)(在他未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则估计为50万年)。布丰对这类问题非常注意,并且似乎是对地球的历史具有理性而又前后连贯概念的第一位思想家。在他于1779年写就的上述一文(这是他对25年前他所出版的一篇论文作了大量补充修订后写成的)中将地球的历史分为七个“时期”(epochs):第一个时期是地球和行星形成;第二时期,大山脉产生;第三时期,水淹没大地;第四时期,水退落,火山开始活动;第五时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购时期),大象和其它热带动物在北方栖息(它们的化石曾在北方发现,但布丰并没有想到这些热带动物可能不止分布在热带,还可能栖息在其它任何气候区域);第六时期,各大洲彼此分开(他明确地认识到北美的动物区系和欧洲及亚洲的相同,由于这些洲目前已被海洋分隔开,因而他认为以前它们一定是联结在一起的);最后是第七个时期,人类出现。这是最后也是最近的一个时期,因为在化石记录中并没有人类化石。在布丰重建地球历史时升物学的新发现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转而讨论为进化思想铺平道路的一些升物学发现

博物学所起的作用

致力于物理科学的人倾向于将十七、十八世纪理性思潮的变化完全归之于世界观的机械化(机械世界观)。这种倾向忽视了博物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在这一变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发展发现了许多与创造神话并不符合的新情况和新证据。因此,凡是与博物学的发展有关的事态也就是进化升物学历史的一部分

也许最重要的莫过于中世纪之后重新发现或研究大自然。学者们日益显示出对花、鸟的爱好。大致从1520年前后开始出版了一系列附有美丽插图的关于德国南部和欧洲其它地区地方植物的著作(参阅第四章)。这就激发了不少人走向户外寻找这些植物的愿望,甚至还想发现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植物。对鸟类、鱼类以及其它自然界产物也发生了类似的浓厚兴起。这样就先后发现了圣经中和前人(如Theophrastus,亚里斯多德,Pliny等)著作中所从来没有提到过的西欧的大多数物种。人们开始怀疑:我们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究竟真正了解多少?

圣经只提到了近东的动植物,“诺亚方舟”所能安顿和拯救的这些动植物显然极其有限。但是当14、15世纪大规模航海事业开始以后,使得16世纪到18世纪的新发现有才更加惊人的发展。非洲、东印度、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新奇动植物的记叙使圣经的可信性遭到致命打击。这样多的动植物在方舟中怎样安顿得下?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是在方舟靠岸的亚拉拉特山(位于亚美尼亚)繁殖蔓延开来的,那末全世界的动物为什么不一样?它们又是怎样到达被海洋分隔开的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升物地理学的事实和现象向神创论者提出了一些最难解答的问题,并且最终被达尔文用来作为进化的最有利和最有力的证据(见第十章)

化石研究的日益深入对圣经故事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新的疑问。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化石。希腊人Xenophanes(生殁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年)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西那库斯海港的采石场发现了化石鱼,在马尔它岛发现了海洋软体动物的化石。十分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认为这些化石是过去灾害的记录而是海平面逐渐变化的结果,这多少是按Anaximander的思路在考虑。亚里斯多德在他的《气象学》一书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因为他是坚决的反灾害论者,所以他也认为化石是由于海平面缓慢移动所形成的。对化石的形成的原因有下面的两个错误解释一直影响到18世纪

原先,人们普遍认为化石是“从岩石长出的”,正如晶体或金属矿那样,只不过是大自然的偶然事态。大自然或者被看作具有塑造力(vis Plastica),能够在岩石中塑造各种形状;或者化石被描述为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种子”(germs),这些“种子”或者在自然发生( spontaneous generations)中表现为万物的种,或者是在岩石中表现为化石。且不提其它的人,很多著名学者如Magnus,Falloppio,Kireher,盖斯勒,悌宇列弗等等都具有这种观点

按圣经的字面解释一切是当时的习尚,当化石是过去升物的遗迹这种看法最后被普遍接受的时候,于是化石也被看作是在诺亚洪水中消亡的动物的遗迹(尤其是Steno,Woodward和Scheuehzer坚持这种观点)。虽然达芬奇,Fracastoro,以及其它一些先驱者提出了很多证据反对一切化石都是同时出现的观点,但是地球的年龄很年轻的这一信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人奉为圭臬,以致人们还不可能接受化石动物具有明确的先后顺序的看法

后来有两件事彻底推翻了把化石看作是诺亚洪水的遗迹的愚笨而又幼稚的观点:

  • 第一件事是在化石中发现了一些前所未知的,因而被假定为已灭绝了的动物和植物
  • 另一件是地层学的发展

灭绝动物的发现还并不是那样直接地与圣经发生冲突,而是直接与17、18世纪所特有的关于上帝的概念相对抗。根据当时绝大多数著名的思想家,特别是莱布尼茨,所服膺的完满原则(Principle of Plenitude),上帝以其大慈大悲心肠确实创造出了一切可能创造的万物。但是上帝的博爱思想也不可能让她自己创造出的任何一种动物灭绝。因此,把化石看作是灭绝升物的遗留物就提出了真正的难题,当时和以后也确实有人提出过企图解决这难题的各种方案(参阅第八章8.1节)

第二件事是发现了化石都是一层又一层的,而且每一层化石都是独特的动物和植物化石。鉴于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知道化石,所以对化石成层的情况应当说了解得很迟。Xenophanes曾经注意到在不同的采石场可以找到不同的化石,也就是说,不同的岩石可能含有不同的化石。其它的一些学者也曾发现类似的情况。然而只要是化石被看作是大自然的加工物或诺亚洪水的遗迹,这种证据当然就会被忽视。18世纪地质学研究的长足进展使得这种证据再也不能被弃置不顾。很多学者,或者是独自研究,或者是互相启发,开始了解到岩石是按一定顺序存在的,而且大多数是成层的,某些岩石层还分布很广。起初主要是按岩石的分类学特征(片岩,板岩,石灰石,白垩等)来鉴定,后来有少数观察锐敏的学者发现某些化石常和特定的矿层联系在一起。有一些地质学史还曾试图对Steno,Lister,Woodward等这样一些学者的研究予以应有的评价。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本好的关于早期的地层学比较史。上述这些学者所发表的观察记录大都是零碎不系统的。然而目前一致认为有两位学者将当时有关化石的零碎资料加以收集整理,研究,并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地层学,他们是英国的土地测量师史密司(WilliamSmith)和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Georges Cuvier)

史密司是一位测量师和工程师,他在修筑运河和在矿场勘探煤层及矿层时发现可以通过地层中所含的化石来鉴定地层。有时甚至能够追踪这样的地层达几百公里,尽管岩石的形成和特性不断发生变化。史密司是在1791年与1799年之间提出这些鉴定原则的,但是直到1815年他才出版了他那著名的英格兰和威尔土地层地图(Eyles,1969)。在这同一时间法国的博物学家也正在积极地收集巴黎盆地石灰石采集场的化石,居维叶和他的助手还研究清楚了这些化石(主要是哺乳动物)的确切地层情况,并非常详细地检定了每种动物。Schlotheim在德国(1804,1813)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并作出了相似结论

法国和英国的上述发现令人无可怀疑地承认这涉及到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且最深层的地层是最古老的(这结论对当时的许多地质学家来说无异是一杯苦酒)。后来还认识到,如果容许现今欧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的动物之间,或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海洋动物之间存在着地区性差异,那么就有可能不仅将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地层、而且可以将世界大部分的地层联系起来。何况现今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动物之间的差异并不像不同地质年代的动物之间(例如现代动物与中生代的动物之间,更不用说现代动物与古生代动物之间)的差异那样大

但是,居维叶以及19世纪前半期的一些著名地质学家(包括莱伊尔)并没有根据这样的证据作出(在我们看来是不可避免会作出的)这些动物经历了长期不断的进化过程的结论。这样一来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仍然保持着这样的观点,即每一种化石动物都是在某次灾乱中被消灭掉,然后通过特创(神造)被另一种完全新的动物取代;或者某些动物的湮灭是零碎进行的,并经由特殊的特创来代替。一句话,当时仍然保持着起源而非进化的观点

升物学的进一步发展

博物学中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震撼了过去的信念。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得列文虎克发现了一批前所未知的升物。这一发现在升物界的多样性上又增添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可能是前此长期追索的、跨越可以见到的升物与非升物界之间的桥梁。最为重要的是,它对自然发生学说似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尽管Redi和Spallanzani已经证明如果防止苍蝇产卵在肉中就不会生蛆,然而微升物,尤其是纤毛虫,可以从无升物产生的观点仍然十分普遍。而且很快每个人都知道了产生这些微升物的处方:将一些干草放在水中,经过几天之后水中就会布满微升物。对自然发生的这种证明当然是和世界初辟时的一次性创造的信条完全冲突的。自然发生后来就成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调

最后,升物学中的另一事态发展到了适当的时候对进化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那就是系统学的兴起。自从切查皮诺及盖斯勒以后,动物和植物的名录、种类一直稳步上升(参见第四章)。长期以来一直以为可以将这些升物从最简的到最复杂的编排到单一的自然阶梯中去,而且这个完善无缺的阶梯看来是和18世纪的造物主的概念相吻合的。然而随着对动、植物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要将之安排在唯一的一份卷宗或阶梯中去就越发困难。它们倒反而适合于分到界限明确而又往往独立的类群(如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以及它们的下属门类)中去;这些类群、门类在一个由阶元组成的分类体系中更容易安排。居维叶声称所有的动物恰好可以分为四门(或四个分支):脊椎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辐射动物。他还坚决地认为这四门彼此无关,然而他也承认在这四门的每一门之中的各种动物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在否认升物与非升物、植物与动物有任何联系这一点上,居维叶和拉马克的意见是一致的,但他还进一步否定动物只有单一的系谱。他对自然阶梯的决定性打击促使他提出了完全新的问题,并为进化分类的建立廓清了道路(参阅第四章),虽然居维叶本人并没有直接参与这项工作

进步与进化——法国启蒙运动对生物进化思想的影响

7.2 法国启蒙运动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从宗教、哲学和政治的传统中逐步解放出来这一事态到了启蒙运动时才蔚然成为真正的革命运动。虽然这项运动是在英国(特别是苏格兰)于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最先开始,而法国则在发展有关升物学的新概念新思想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后来首先提出一种真正的进化学说的是一位法国人并不会使人感到奇怪

18世纪是一个理性压力特别强烈而又未解决的时代。当时哲学中的问题是试图调和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对立思想。宗教中的天启信念也越来越不合时宜,因为在圣经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而且机械世界现给起自然现象留下的位置也越来越少

人形神论,即信奉一个永远干预自然过程并创造奇迹的人格化了的神,也越发不能被大多数哲学家和科学家接受。即便是自然神论,即信奉一个最初创造世界和定律的神,随后就由这些定律(第二位原因)统治世界,也陷入了重重困难。难道他的设计竟然如此详尽无遗,包括无数种动植物的每一个特殊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可胜数的相互作用?这样的原始设计又怎样和地球上各个地方如此明显的变化相协调?尤其是,正像我们会立即见到的,无论是设计还是定律,怎样能解释像灭绝、退化器官这样一类的升物现象?

在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期的全部时间内,一个又一个博物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调停神创论者和自然神论者之间对升物界的解释的分歧。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则公然变成了无神论者,既不相信设计,也不相信造物主的存在。世界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部大机器。但是这又怎么能解释人的特点以及一切升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协调与适应?不论是有神论者,自然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有一些似乎无从解答的问题。由于这些意识形态或观念的冲突而产生的理性躁动,连同对升物界知识的不断增长,最后就归结成为达尔文的观点

从1740年到1840年的这一百年对于进化论的历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进化的概念才在大多数先进的思想家的观念中取得了突破。这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不仅地质学、博物学,而且在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方面也都发生了变化。自然科学中对静止世界观念的冲刷在政治科学以及现实生活的政府与社会方面同样有所反映,表现在对皇权(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神授的观念和维持现状的做法提出质问。“进步”(progress)的概念向这种观念提出挑战,进步概念在启蒙运动中几乎成了哲学家们论著的最重要主题。在自然界的进化与社会上的进步这两个主导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不那末清楚的倒是这两个领域的主导思想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这股思潮各自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这问题的答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和科学中的现象论(externalism)与内涵论(internalism)的争论有关。进步概念是不是在政治领域中产生(现象论者会这样说)并在自然科学中以进化概念的形式再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进化概念进行一番分析

进步观念与进化观念

进步意味着生长与发展,即使这仅仅是内在的可能性也罢。就人类而言,Fontenelle(1688)就曾指出:“人类智慧的增长与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这既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也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因为进步概念的各个组成部分诸如生长与发展(亚里斯多德)、连续性、必然性、意念表露、最终目的等等不仅在圣奥古斯丁的世界观中有所表现,而且在古代人中也很普遍。在Fontenelle以前不久,帕斯卡(Pascal,1647)也曾将人类的发展与个人的生长作过比较

发展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中也同样重要,他并且还特别强调连续性和完满原则。这在很多方面和笛卡尔有差别,笛卡尔强调的是同一性和数学上的不变性。另外,再也没有谁比莱布尼茨更加强调潜在可能(Potentiality)的重要性,他曾说过:

虽然很多物质已经达到了很完善的程度,然而由于连续的无尽可分性,在事物的深层处永远都会有不活跃的部分有待激励,使之长大和变得更有价值,一句话,上升到更加完善的状态……整个宇宙具有最大的自由而且永远不停地进步以满足绝对的美和使上帝的制成品完美无缺,因而是永远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前进(Nisbet,1969)乐观地说,18世纪在人的素质不断改进上一直强调进步。Herder,康德以及当代的其它著名思想家都表述了这种思想而且参与了可以称之为进步定律的探索。这进步不仅是自然界的特点,而且也是一切人类社会制度的特点,在制订美国宪法和酝酿法国大革命中这样强调进步当然是极其重要的

这一思潮在Condorcet(1743-1794,法国数学家与哲学家)的名著《人类思想的进步》(Progress of Human Mind,1795)中达到了顶峰。他在书中指出:“自然对人的才能之臻于完善并没有规定条件,人的完善程度也确实是无限制的;这种完善程度方面的进步从此以后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的,而且大自然把我们投放到这地球上来,除了地球的持续时间对进步是个限制而外并没有其它限制。”

如果从一个连续的、无限制的进步概念过渡到进化理论有一条必经之路,那末18世纪的著名博物学家们就应当很快地能找到它。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布丰、Needham、Robinet,狄德罗,Bonnet,和Haller等都没有将政治哲学的进步概念转变成为科学的进化理论。事实上是一直到对启蒙运动的反动开始以后,随着拿破伦在法国篡夺了权力,拉马克才提出了他的进化学说

人们有很多理由要探究为什么进步的政治学说必然会转变成升物学的进化学说。例如博物学家认为进步的观念和表明逆行演化(regressive evolution)的许多事实(包括寄生现象和退化器官)并不相符。最强有力的限制因素可能还是本质论。一切进步难道不就是已经存在的潜在可能的表露,而并不涉及作为基础的本质的变化?也就是说并没有发生任何实际上的进化。例如Fontenelle就否认除了生长以外的任何变化观念,因为他曾说过,笛卡尔和其它一些人不是已经指出自然对其制品是始终如一的、不会一代又一代的改变其处方的吗?他所能接受的只是一种现成的潜在可能的显示。生长与历史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生长只是一种内在可能的表露,历史则是实际的变化

莱布尼茨则不同,他超越了本质论者的这种进步即潜在可能的表露的观点。就他看来大自然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因此进步是没有终点的。”这种乐观主义态度是完满原则,内在性,连续性的必然逻辑结果,然而法国哲学家伏尔泰(1694-1778)却嘲笑过它。尽管有这种批评,莱布尼茨的思想还是被19世纪的大多数社会哲学家接受,例如马克思,康德,斯宾塞等。莱布尼茨曾讲过:进步“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益的必然”

莱布尼茨的看法中有两点对其后进化升物学的历史产生了影响。他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概念以及公然摒弃柏拉图主义对现代进化思想作出了重要的积极贡献并且是其必要前提。它还是达尔文的进化思想的奠基石之一

莱布尼茨在其哲学论文《单元论》(Monadology,1712)中曾写道:

自然界中的每一事物都是渐次发生,没有一蹴而就的;这种控制变化的法则是我的连续性定律的一部分

但是他的另一个观点,即趋向于进步(如果不是趋向于完满的话)的内在冲动则纯粹是进化思想发展的障碍。它促使一些人(如斯宾塞)通过对进步的信念而转向进化观点,但对进化的机制则引用了完全错误的学说(参见第十一章)。那些摒弃了进步是必不可免观点的人(包括苏格兰哲学学派)实际上是比法国的进步观点的信徒更接近于达尔文的思想。目前普遍认为必不可免和不断进步的信念对包含有这种信念的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或观念来说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Monod:《机遇与必然》,1970)

进步观念和“自然界阶梯”(“伟大链索”)的概念有着密切联系而且部分还导源于后者。“自然界阶梯”这个概念可以远溯到柏拉图,但在中世纪,以后又在十七、十八世纪以新的形式出现。它的根据是认定从非升物界经由植物到低等动物,一直到高等动物和人(而且最理想的是再经过天使到上帝)有着直线般的连续性(以及等级)。附带的完满原则(主张一切可能的东西都实际存在)通常也和“自然阶梯”概念联系在一起。由于不能有空缺,链索相邻环节之间的空档是如此的无限小,所以链索实际上是连续的。就特别强调连续性的莱布尼茨来说,他的数学兴趣的影响在这里是明显不过的。确实,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往往用数学术语来表达。在莱布尼茨以前,“伟大的链索”完全是一个静态概念,因为当它被创造出来时就是完善无缺的,这样一来要走向更加完善就不可能,任何变化只能是变坏,只能是退步

“自然界阶梯”所依据的逐渐完善这一概念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述,如“更多的道义”(按亚里斯多德的意见),更自觉,更多的理性,更靠近上帝等等。基本上来说这大都是假定的理想,因为观察并无法肯定或证实这样一种完善、连续和直线式的链索存在。反之,人们在每个地方所看到的倒是明显的缝隙或缺口,例如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鱼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羊齿植物和苔藓植物之间的差异。因此当发现珊瑚或其它升物(如植形动物)而且看来它们能最恰当地将植物和动物联结起来时人们的兴奋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有人曾大胆提出其它的缺口也可以同样被将来的新发现填补上。在莱布尼茨的众多追随者之中谁也没有像Charles Bonnet(1720-1793)那样执着。他建立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自然物的阶梯”(echelle des etres naturels),其中把能飞的松鼠,蝙幅和驼鸟作为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的延续。就他看来,“组织”(organization)是确定链索中等级的标准。每当他的言论涉及到进化时,那显然只是一种原已存在的可能性的表露

化石的存在以及其它能证明有些升物可能灭绝的证据和完满原则显然是矛盾的,这就需要解释说明。莱布尼茨在《原始盖娅》(Protogaea,1693)一书中认为在以前地质年代存在过的许多种升物后来消失了,而现今存在的升物在以前显然又是不存在的。这使得他提出在地壳情况发生极大变化的过程中,“即使是动物物种也曾改变过许多次”。(哲学上)单元(monads,或译为单子)的数量虽然仍然保持固定,但这并不涉及到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世系而只不过是引发原已存在的可能。因此链索的外观经历了时间上的变化,但作为其基础的本质则丝毫未变。(Lovejoy将这改变了样式的链索看作是赋予链索以时间性。)这虽然是反面提法,但并不是作为进化学说而提出的论点

由于完满原则不容许有灭绝,灭绝动物只能被解释为仍然存在的升物的早期阶段。例如这正是Bonnet的说法(palingenese),而Robinet则对新模式(newtype)的由来有其更为新奇的想法(即将以前的原型结合起来)。但是由于一切东西的潜在可能是原先就存在的,所以什么新东西也没有创造。就Robinet看来,“自然阶梯结成了一个无限的循序渐进的、没有真正界线的整体;没有门、科、属、种,只有个体”(Guyenot,1941),“这就是自然哲学的头一条公理。”对他来说,由于自然的连续创造活动才形成了链索,并没有进化和遗传的连续性。奇怪的是,与此相仿的看法一直到了1857年在阿伽西的著作中还能发现,虽然后者在词句上更加神创论化了

18世纪的整个后半期进化概念可以说还是“虚无飘缈”不确定的。某些科学史家将Maupertuis,布丰,狄德罗这三个法国人定为进化论者,而德国的历史学家则将这一荣誉颁给Rodig,Herder,歌德和康德。后来的研究并不能证实和支持上述任何一种说法。所有这些“先驱者”都是本质论者,他们或者提出新的起源(而不是现存模式的进化),或者只是承认内涵潜在可能的表露(unfolding,即“evolution”这字的准确含义,展开)。然而他们的著作却很重要,这不仅是由于它们表明当时正在稳步接近进化思想,而且它们还指陈了当时的文化理智背景,进化思想只有在这时代背景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就某种意义来说,所有这些思想家和学者确实都是拉马克的前辈,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则他们又都不是,因为拉马克是第一个和反对进化论的本质论者所设置的障碍彻底决裂的学者

莫培兑

莫培兑(Pierre Louis Moreau de Maupertuis,1698-1759)是他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思想家。是他首先将牛顿学说的思想带回法国,并被伏尔泰等人急切地接受。然而莫培兑又是认识到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牛顿模式对升物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对化学也是如此)第一个法国人,这就是他为什么将莱布尼茨思想组合到他的概念框架中去的原因。通过他和Chatelet夫人的介绍,布丰熟悉了莱布尼茨的思想和观点,这样一来在大多数法国“革命哲学家”和18世纪科学家(包括拉马克)的著作中都具有浓厚的莱布尼茨(思想观点)气息

虽然莫培兑的专业是数学和天文学。但他对升物现象很感兴趣并且是遗传学的先驱者之一(见第十四章)。尽管有不同看法,他却既不是进化论者,也不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很多观点是一位宇宙学家的观点,而不是升物学家的。他的真正重要性在于他反对牛顿学说中强烈的决定论和神创论色彩,并回复到Lucretius(公元前99-55?罗马哲学家及诗人)和伊壁鸠鲁学派所提出的起源主要出自偶然的观点。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是如此之多,因而世界不可能是按设计产生的。他用这样一些论点来猛烈地批评自然神学家,例如有毒动植物的存在和“造物主的智慧与仁慈”这个概念是根本不相容的

唯物论者(无神论者)虽然否定造物主的存在,但必须考虑升物有机体的存在。他们退回到Lucretius的观点:升物有机体可通过“自然发生”而产生。但是对这付“灵丹妙药”(dens exmachina)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 一种可能是认为由永远存在的活的胚芽或分子通过偶然结合可能产生甚至最高等的升物。迟至18世纪中叶还有不少人持有这种观点,不仅仅莫培兑,La Mettrie,狄德罗等人也是如此
  • 另外一种可能是将自然发生概念和自然阶梯捏合在一起。由于并没有活的胚芽冲斥于自然界,所以自然发生一定能够使没有生命的物质变为具有生命的升物。但是这种办法只能由无生命物质产生最简单的升物,这些简单升物再爬上“时间化了”(即赋予时间性)的自然界阶梯逐步转变成愈来愈复杂的升物。我们即将看到这在本质上就是拉马克的进化观(进化学说)

莫培兑对升物界起源的看法包括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自然发生产生大量新种类的动植物
  • 另一方面又有相同数量的有缺欠的动植物被消除

这当然是一种起源学说(早在古希腊人中就有各种起源学说传播),但并不是进化学说。正如Roger(1963)正确指出的,在这里必须强调这种有缺陷的新变异体被消除的论点和自然选择丝毫也不相干

由于缺乏博物学方面的经验,因此莫培兑对任何升物,甚至大象,是由物质的偶然结合产生的观点一点也不觉得滑稽可笑。“人们可以说,机会产生了大量的个体,其中有一小部分是这样组成的,即这些动物的器官能够满足它们自己的需要。更大量的个体则既无目的又不能适应,这些最差的后来全都消亡掉。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种仅仅是难以捉摸的命运所产生的物种中的一小部分”(《宇宙学论文集》Essaie de cosmologie,1750)

然而莫培兑并没有完全依赖自然发生作为新种的唯一来源。他所从事的遗传学研究使他提出了一个我们现在可以称之为突变成种学说(speciation by mutation)。对莫培兑来说,一个新种不是别的,只不过是一个突变的个体。就这个观点而言他应当是德弗里的先辈。他把宗(race)看作是从偶然的或幸运的个体开始而形成的。莫培兑显然是一位本质论者,虽然他能考虑到新本质的产生,却不能认识到种群是经过最适个体的选择(即繁殖)逐步而又不断地改进的。尽管这样,在他的心目中世界并不是静止的,时间起着重要作用

布丰

18世纪的两位最享盛誉的博物学家布丰和林奈是同年(1707)出生的。但是除了他们同年生和两人都对博物学怀有浓厚兴趣这两点而外,他们就再也没有别的共同处。布丰(1707—1788)很富有,出生于贵族世家,并以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爱好。林奈则很穷,长年为求职糊口而奔波。在许多科学概念问题上彼此也持有对立观点(见第四章)

布丰在年轻时曾在英国居留一年学习数学、物理与植物生理。当他回到法国后他翻译和出版了牛顿的《微分法》(流数法,fluxion)和赫尔的《植物静力学》(vegetable statics)。由于Maurepas大臣的特殊照顾,虽然他的资格还不完全具备也被任命为皇家植物园的主任(1739)。然而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入这新的工作之中并制定了撰写普通博物学(从矿物到人类)的计划。三十五卷大四开本的巨著终于在他去世前完成,总共花了40年时间(1749-1788),后来还又补充了九卷。布丰在这部不朽的博物学名著中对以后进化论者所可能提出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作了引人入胜的阐述。这书文体明晰流畅,有法文本和多种文字的译本,在当时欧洲凡是受过教育的人都争相传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启蒙运动中以至后来的几代人中,在法国以及欧洲其它国家中几乎所有的著名学者直接或间接都是布丰的崇拜者或布丰派。说实在的,布丰是18世纪后半期博物学各种流派的开山祖师(参见第四章和第六章)。下面即将见到,他本人虽然不是进化论者,然而他是进化学说的鼻祖则是无疑的。法国之所以对博物学特别感兴趣也和他有关(Burkhardt,1977)

很少思想家像布丰那样难于被人正确理解。这有很多原因。例如布丰的巨著实际上是博物学百科全书,对某个一般论题,如进化、物种、变异的有关资料往往散见于不同的卷秩中。此外,布丰的思想在他的长期工作与活动中显然是不断发展的,试图将他的思想按明确的时间阶段来划分很不容易也很难做到。他的头脑灵活而又多才多艺,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考虑同一问题,因此有时自相矛盾。需要对他的工作的总体进行研究才能明确而又令人信服的指出布丰的哪些思想观点应当看作是最典型的。最后,还有可能在布丰的早期著作中他还不能彻底坦率地写出他的看法。18世纪40年代巴黎大学文理学院的神学家还握有很大权力,有一次(1751)布丰的确曾经撤销过他所发表的有关地球的历史和年龄的言论。至低限度布丰的某些观察研究的行文措辞很可能是为了不冒犯这些神学家

当布丰在1749年出版《博物学》的前三卷时他还是一个十分严格的牛顿主义者。因此他对运动概念和连续性概念具有深刻印象,而专心关注大量静止的,不连续的实体如种、属、科,对他来说则似乎毫无意义。当他被任命为皇家植物园(现在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时,他对系统学的了解很有限,但是他攻击“命名家”(林奈学派)是枯燥无味的腐儒,并提倡研究活的动物及其特征,这样一来他就将他的缺陷(对系统学了解不多)转变为长处。在《博物学》序言中他谈到要将各种升物安排在不同的阶元中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在一个属与另一个属之间总有中间过渡升物。进一步说,如果要采用任何一种分类法就应当依据所有性状的总体,而不能像林奈那样只靠主观选定的少数性状。尽管布丰强调连续性,但他在《博物学》的头三卷中并没有提到进化。他没有提链索的时间化,也没有提起某一物种是从另一种起源或由另一物种发展而成。在第一卷中还维护了这样的观点,即个体才是自然界中唯一真正的实体

布丰在他的博物学中对物种的安排次序完全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态度。他从对人来说最重要,最有用,最熟悉的升物开始。因此像马,狗,牛这样一些驯养物种就安排在野生动物之前,温带动物放在异国动物之前。这种任意的分类显然不能作为考虑或研究进化的基础。就人类而言,它是最高等升物:“每样东西,即使是它的外表,也说明人比其它一切升物都优秀”。布丰和笛卡尔很相似,也认为能够思考是人类最突出的特点:“我们认为想什么和是什么是一回事。”由于他相信动物不能思考,因此在他看来人和动物之间有一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样一来就无法考虑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

《博物学》头三卷的措辞用语表明布丰在当时很可能是无神论者。在1764年他明确地使用了自然神论者的语言。布丰在1774年写道:“我对自然(界)的奥秘了解得越多,我就越发赞美和深深崇敬自然界的创始人,”看来他这话确实表达了他的真正感情。当布丰相信永恒秩序和自然规律时,他所需要的是一位立法者,一位对观察到的第二位原因负责的人。如果世界不是被一种不变的和普遍的秩序治理着,那末科学就将毫无意义。就这一概念而论,布丰和亚里斯多德十分相似,亚里斯多德也正是根据宇宙永恒秩序的同样概念来否定进化

布丰充分意识到“共同祖先”的可能性,而且很可能是明确阐述了这种可能性的第一位学者

不仅是驴和马,而且人、猴、四足兽,以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如果承认驴属于马族,而且驴和马之所以不同只是由于原来的躯体型式发生了变化的结果.那么同样可以说猴属于人族,是退化了的人;还可以说人和猴有共同起源。而且还可以说,实际上植物和动物的所有家族都是来自一个单一的始祖;一切动物都是由一个动物相传下来,在很长的时间内由于进步或退化的结果就产上了各式各样的动物。如果一旦证实在确立这些家族上我们是对的;如果承认在动物中和植物中只有一个种(我不是说几个种),后者是由别的种直接传下来的;例如,如果驴真是由马退化而形成的——那末自然的力量就再也不会有限度,我们的假设也不会错,即只要有足够时间她(造物主)就能从一个升物得出一切其它的成型升物。然而这并不是自然的确切形像。上天的启示使我们确信一切动物都同等地分享了上帝创造万物的恩惠,而且每一物种的最初一对(配偶)也都是由造物主亲手制造成型的。(布丰,1766)

上面引述的言论可以解释为(而且曾经确实如此)布丰为了掩饰他真心赞成进化而故意在表面上进行反驳(这样做是给当权的神学家们看)。然而近代研究布丰的学者们(Lovejoy,Wilkie,Roger)则一致认为按这段引述文字的上下文来研究,它的确是在严肃认真地驳斥共同祖先这一可能性。在这一段引文之后紧接着是一些反对一个真正的物种从另一物种产生的可能性的各种理由。布丰特别列举了三点理由。首先,在有记录的历史中并不知道有新种出现。其次,杂种不育是种间不可逾越的障碍。第三,如果某一物种来自另一物种,“例如驴来自马,”那就只能逐步缓慢地产生结果。这样一来在马与驴之间就将有许多中间动物。那末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见不到这些中间物种的代表或后代?为什么只有两端的物种(马和驴)仍然存在?这三点理由促使布丰作出下述结论:“虽然还不能证实通过退化由某一物种产生另一个物种是自然界中不可能的事,但是否定它的可能性数量是如此之大,即使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对这一点也很难置疑。”

然则物种究竟是怎样起始的?有生命的物质(有机分子)是由自发的化学化合作用不断产生的。有机分子也自然结合形成一切基本物种的第一个个体。这样形成的原始个体就是物种的原(始)型(Prototype)。它是其后代的内部模式(moule interieur)或后生内型(epigenetic inner form),从而保证了物种永久不变。这种不变性不断地遭受“环境”的挑战或影响,这样就促成了变种的产生。然而内部模式的不变性不允许变异超越某种限度。在这一方面,内部模式所起的作用和亚里斯多德的形式(eidos)相似。很多低等升物是经由自然发生不断地由有机分子产生的。有机分子的具有生命力的结合有多少,就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没有生命力的结合就消亡掉

《博物学》的头三卷( 1749年出版)和第四卷(1753)以及后来的各卷有很大的不同。原因之一是布丰在18世纪5O年代早期熟悉了莱布尼茨的著作,了解到莱布尼茨强调(生命的)链索,完满原则,宇宙的完善及其对进化的暗示。自此以后,布丰的文章就具有牛顿和莱布尼茨思想的混合物的色彩。一方面他仍然崇尚完满原则,并说过“凡是可能存在的东西都存在。”另一方面他不赞成最终原因,他的一贯态度是反目的论的。既然世界在创造之初就是完美无缺的,那就用不着再朝向更完美的方向努力。他有时很明确地否定柏拉图的本质论,即在提到我们必须从现象的多样性中进行抽象化的时候,认为这种抽象是我们自己的智慧的产物,并不是真实的。然而他的大多数解释都是模式概念(typological)的,这从他对物种的处理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博物学》的第一卷中,布丰并不承认物种的存在,声称存在的只是个体。在第二卷中他就完全放弃了这一观点,并将物种定义如下:

如果两个动物通过交配能够延续自己并保持物种的相似性,那末我们就应当将之视为属于同一个(物)种,如果通过交配它们不能产生后代,我们就应当把它们看作是属于不同的种。因此,狐狸和狗将被看作是不同的种,如果这两种动物的雌性和雄性动物交配不能产生后代经证明属实的话。即令会产生杂种后代,如某种样子的骡子,则只要这骡子是不育的,就足以证明狐狸和狗不是同一个种

产生不育的杂种就证明所涉及的是不同的物种,因为为了保持一个物种“必须有延续不断的而且不发生变化的繁殖作用。”正如Lovejoy所正确指出的,这话不只是指物种是真实的,而且是说物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对布丰来说,物种是模式(类型,type)而不是种群。有了这样严格的物种概念,再加上杂种中的不育现象,就排除了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进化而来的概念。布丰的物种定义还有另外的缺陷,那就是它并不是真正在为物种概念下定义,而只是提供了一种方法来检定两个个体是否属于相同或不同的物种。它的作用相当于数学上的判别式

布丰的最重要议论和我们即将讨论的问题有关的是在关于动物退化的一篇论文(1766)中“进化升物学”标题下的论述。他在这里强烈地表达了他的如下观点:绝大多数变异是非遗传性的,是由环境引起的。这可以由家畜是一切动物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事实来说明,因为人们将它们运载到各种气候条件地区并用各种不同的食物饲养。后来达尔文也采纳了这种意见

布丰的物理科学知识背景在他讨论变异时表现特别明显。由于他坚信同样的原因将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因而他也坚信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动物必须彼此相似,因为同一气候产生相同的动物和植物。由于他认为物理原因是首要的,所以他深信其它的行星上也有生命,并且根据对这些行星冷却速度的估计来计算这些行星上的生命是何时开始的。布丰的升物有机体是其生活于其中的地区的“产物”的这一概念在随后一百多年中对升物地理学者的观点发生了重要影响

上述的讨论必将澄清为什么上面提到布丰并不是进化论者而却又说他是进化学说的鼻祖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他是议论大量有关进化问题的第一个人,这些问题在布丰之前没有任何人提起过。即便他往往作出了一些错误结论,然而也正是他在科学知识的宝库中增添了这些论题。尽管布丰本人反对按进化观点解释问题,然而他却将这些问题公之于科学界。在广泛讨论地球的一般起源,特别是沉积岩的起源方面,我们应当归功于他;他使人们认识到动物物种灭绝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密切有关的物种,如马和驴,究竟是否来自共同祖先这样的问题;最后,是他首先充分注意到问题中的问题;也就是在两个端始种(incipient species)之间建立现代称之为生殖隔离的问题

布丰的思想对后来进化思想的发展,总的来看,究竟起了哪些作用?他显然处在一个既阻滞了又促进了进化思想发展的暧昧地位。在阻滞进化思想发展的方面是,他多次推崇物种不变的学说;而且还提出了辨别物种的标准——物种内部成员之间的繁殖力,这个标准被他的同时代人看作是完全不受进化演变影响的。老实说,由于生殖隔离的缘故从一个物种怎样能产生另一物种的问题一直到本世纪的前半期还困扰着不少遗传学家(Bateson,1922;Goldschmidt,1940)。布丰的上述保留(这些保留是他同时代的许多学者所共有的)正是为什么单有进化演变的论证还不足以建立进化学说的原因。所需要的是证明物种之间的鸿沟是怎样跨过的;后来这种证据是由地理物种形成论的支持者提供的

布丰对进化学说的积极贡献是更为重要的:

  • (1)通过他的详细分析,他将进化观念带进了科学领域,并由此以后成为了科学研究的正当课题

  • (2)他(和他的助手Daubenton)提出和发展了“模式一致”概念(concept of the unity of type)并将解剖结果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首先产生了理想主义的形态学派,后来又产生了比较解剖学,它提供了大量有利于进化学说的证据

  • (3)在提出地球的新年代纪方面,和其他人比较起来应更多地归功于他。提出新的年代纪就表示采纳了非常巨大的时间尺度

  • (4)他是升物地理学的创始人。起初,出于反对林奈的原因,他将物种按它们来自哪个国家加以整理排列,并归类成动-物区系。由布丰及其合作者编纂的动物区系名录为影响深远的概括奠定了基础。确实,达尔文从地区分布所得到的进化证据远比来自其它升物学现象的要多(见第十章)

在布丰以前,博物学(自然史)具有副业的一切特征,是一种业余爱好。是布丰将之提高成为一门科学。《博物学》中所载的大部分内容即今天所谓的“生态学”;其余部分则涉及行为学研究。这再一次出色地证明作为平衡现代生理学的微观化影响(atomizinginfluences)的整体动物研究的价值或意义,特别是因为布丰本人对生理学,发育,有机分子也同样感兴趣。不论是阅读18世纪后半期哪一位学者的著作,他们的议论,追根到底,都不过是对布丰的著作的评论。除了亚里斯多德和达尔文以外,再也没有哪一位升物学家具有布丰那样的深远影响

狄德罗(Diderot)

在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中,再也没有谁比狄德罗(1713-1784)对升物更感兴趣。在《百科全书》的某些条目中,特别是在一系列幻想文章中,他一再抓住这样的一些问题不放:生命的起源和本质,偶然和必然,分子的相互作用,自然发生,环境的作用等等。狄德罗显然是一位贪婪的读者,他的臆测和推想很多是非常大方地借自布丰、莱布尼茨、莫培兑,Condillac,Bordeu,Haller,以及其它一些同时代人。他并没有多少创新的见解,但是他将当时的推测融合成解说性文章的出色技巧对法国的知识界是一次很大的冲击。他的最大胆的文章可能要算《Lereve de’Alembert》。(D’Alembert的梦,以下简称为《梦》)。虽然这篇文章是1769年写成的,但正式出版则是在1830年。文章写成后不久就有秘密版本在巴黎流传。因此该文的内容显然在巴黎的一些沙龙中是大家都熟知的,而且几乎可以肯定拉马克是熟悉的。这篇文章的韵味在因高热昏迷的D’Alembert的呓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有动物都和其它动物有关……整个自然界处在不断流动的状态。每个动物都或多或少是人类,每样矿物多少是植物,每种植物多少是动物…自然界中没有东西是明确的…自然界中是否有任何原子与其它原子完全相同?没有……你是否同意自然界中每件东西都和其它东西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在这链索上不可能有空隙?…只有一个大的个体,那就是整体……你这可怜的哲学家,你还谈什么本质!扔掉你那本质观点罢……物种是怎样一回事?物种只不过是朝向它们所特有的共同目的的趋势。生命呢?一系列的作用与反作用……活的分子是一切事物的起源,在整个自然中没有一个微粒不感受痛快或喜悦

这段简短的独白包含了几乎所有关于生命和物质的观念目录,这些观念也是从古代人一直到当时的哲学家如莱布尼茨和布丰所持有的观念。虽然狄德罗晚年思想中有某些部分在进化学说的发展上起过作用,但狄德罗本人怎样也说不上是个进化论者。在他的著作中没有任何关于地球上的生命随时间而变化的暗示。当狄德罗写《梦》时他已经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无神论者。他的世界不是被创造的;它一点也没有自然神学家的世界的那种是设计而成的性质。这是一个彻底唯物主义的分子世界。《梦》中最值得记住的话也许是:“器官产生需要,反过来,需要又产生器官”。这种思想显然来自Condillac,后来成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基础之一

欧洲其它地区的情况

上面提到的一些学者大多数是法国人,法国在18世纪确实掌握了欧洲知识界的领导权。但是英国(尤其是苏格兰)、德国、荷兰、斯堪底那维亚也都在酝酿中。实际上在拉马克和居维叶去世后英国和德国就取代了法国的位置。德国在莱布尼茨连同他的非凡创造性过去了之后情况相当平静;然而处处都显示了僵硬的有神论正在逐渐衰退削弱。自由主义的自然神论(即否定包括圣经在内的一切天启)在Reimarus的著作中大放异彩。他对升物学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对动物行为所作的解释上。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却是历史学家Johann Gottftied Herder,他的主要贡献是他强调了历史思维和多样性。在他的四卷集著作《关于人类历史的哲学》(Ideastowards a Philosophy of the Historyof Man,1784-1791)中,他不仅谈到了人类的兴起,还详细讨论了宇宙和动植物界。Herder以其一贯的对任何问题的历史态度对歌德、康德以及自然哲学派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和其它德国人相仿,他也是一个本质论者;对他来说,从某一个物种转变成另一个物种简直是不可思议。Herder对升物界的基本观点是时间化了的自然界阶梯的观点,但是他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低等动物怎样变成高等动物或者植物怎样变成动物这样一类的问题。他坚持认为“我们见到结构的形式上升,随之升物的能力和习性也益发多种多样,最后汇合成人类的形式。”Herder的很多观点来自布丰,然而他往往将布丰的思想扩充,例如他对生存竞争问题就是如此

康德往往被认为是达尔文的先驱,但是缺乏证明;这种情况已经被不少作者明确地论证过,其中特别是那夫乔的论证最有说服力。虽然康德对一些问题看得很清楚,这可以从他在所著的《判断力的批判》(1790)中就适应问题的议论看出,然而他是一位彻底的本质论者,根本想不到进化。他对布丰关于不育障碍(生殖隔离)保持物种之间的严格界限的论据印象极探,并以之作为绝不可能通过进化使一个物种转变成另一物种的确凿证据。康德未曾解决物种的不连续性和宇宙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后者是他在其所著的宇宙学中表明的,他之坚信“伟大链索”也说明了这一点。物理和化学的纯粹机械定律和升物的完满适应(这似乎需要有特殊的创造)之间的表面冲突使康德处于他无法解脱的进退两难的地位(Mayr,1974d;Lovejoy,1959d)

关18世纪后期德国的思想动态再也没有谁能比布鲁门巴赫(J.F.Blumenbach)表达得更确切;在他所写的,很有影响的博物学中广泛地讨论了可突变性,灭绝,自然发生,退化,最终原因,创造,灾变,和创造力(Bildunsstrieb)等等。布鲁门巴赫虽然具有渊博的学识,却无法使自己从当时占支配地位的观念中解脱出来

英国在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在哲学(洛克,贝克利,休谟),物理学和生理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对18世纪的进化思想却几乎没有作出什么贡献。唯一的例外是Erasmus Darwin(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祖父),他在其所著的《动物法则》(Zoonomia,1794)中沉顿于某些因果关系的进化方面的推测,但从没有将之进一步扩展,因此他对随后的发展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没有理由对他的思想作详细的介绍,然而要强调指出的是过去关于Erasmus Darwin的观点有三点想当然的说法是错误的:

  • (1)说他为拉马克开辟了道路,甚至说拉马克的想法来自于他。这两人共同具有的获得性状遗传及其它观点在当时是普遍流传的,而且拉马克还显然不认识Erasmus Darwin
  • (2)说他对他的孙子达尔文的影响很深。在《物种起源》中几乎没有ErasmusDarwin的任何思想痕迹,达尔文也明确否认过这种影响,虽然达尔文的笔记反映了他曾经读过《动物法则》(Hodge,1981)
  • (3)说他是位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Erasmus Darwin;主要是一个善于综合和普及的人;他本人的全部思想观点几乎完全来自早期的学者,由于他广泛阅读,因而他熟悉这些学者的思想观点。他的所谓进化观念在当时的自然神学家和英国的动物育种人员中是很普遍的

英国在18世纪之所以对进化学说不感兴趣有几个原因。当时经验主义盛行,因而过份重视物理科学和实验科学。对博物学的研究完全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从而不可避免地引向信奉神创世界的完满设计。这种信念和进化概念是完全不相容的

林奈

乍一看,在讨论进化思想的历史时又提到林奈(1707-1778 )是完全不对题的,因为往往都认为他是进化学说的头号敌人。但是他却起过重要作用(见第四章)。虽然他由基于逻辑分类的分类学说出发为一种自然的、等级(结构)分类奠定了基础,但到了适当的时候这种分类却实际上强迫着人们去接受共同祖先概念。正像他那为人们熟知的一句话(“像世界地图上的各个国家一样,一切植物在各个方面都发生关系”(《植物哲学》。1750)〕所指出的那样,他已经隐隐地感知到纲与目的关系。但是由于承认了属、目和纲,林奈就破坏了“生命的连续性”而代之以不连续的等级结构。这完全符合本质论思想,却和进化思想的连续性发生了矛盾。因此,如何使连续性与不连续性调和一致就成为对进化升物学的一场严重挑战

由于他坚持物种固定不变(这和唯名论法国学派的含混观点相反),林奈就把物种来源变成了一个科学问题。这个问题由于他晚年提出的物种起源的杂交学说而复杂化。和瑞一样,林奈也坚决反对物种异变论(heterogony)。事实上至少在他的主要著作中他是否定一个物种递变成另一个物种的

林奈对自然界平衡和生存竞争的强烈兴趣对后来自然神学思想以及de Candolle等人的思想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构成了自然选择学说概念结构的重要部分。实际上达尔文的很多论据都可追溯到林奈,虽然也含有对林奈观点的否定。总之,林奈对后来产生进化学说的概念背景作出了重大贡献

拉马克时代以前的遗产

17世纪和18世纪在人们的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概念)上经历了几乎全面的革命。在一个“理性时代”,天启已经不再能作为解释自然现象的最后权威被人们接受。人形神论被自然神论或甚至无神论广泛地取代。在各个领域中的新发现否定了作为科学解释之源的圣经。干预与奇迹之神被作为普遍规律的缔创者上帝的偶像取代,这些普遍规律就是产生各种具体现象的第二位原因。这一观点是和重要的物理学定律的发现相协调的,这些重要定律使太阳和行星自动运行无需神的干预。时间无限,空间无限以及宇宙演化(康德,拉普拉斯)正在被人们接受。升物科学的发现对神创论者、干预论者的观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的异源论(heteroreneity),深层地层化石的差异增大,灭绝的经常性的证据日渐增多,内涵性(inclusive)的林奈等级结构分类,形态性模式的发现,微升物的发现,升物的非凡适应能力,模式思想开始被种群思想代替

到了18世纪末显然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答:多样性的起源以及外观上在自然系统中的规整排列;一切升物在彼此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非凡适应(能力)

对本质论者来说还有一个额外的问题,即如何协调物种及较高阶元显示的不连续性和一切生命现象的总体连续性。最后还有许多令人十分难于回答的特殊问题,这些问题看来和造物主的智慧和仁慈的概念相冲突,例如灭绝的问题和残留器官存在的问题。神创论越来越不是令人满意的解答。这样一来,新的革命性变革的舞台已经布置就绪,唯一的问题是等待某个博物学家有勇气和创造性提出一个肯定与现行信条相冲突的答案。这个人就是法国升物学家拉马克

达尔文以前的进化思想

第八章 达尔文以前的进化思想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就现代的升物学家看来,从莱布尼茨在他的著作《原始盖娅》(Protosaea,1694)中首次挑起争议地谈到进化思想(evolutionism)到拉马克明确地提出这种论点(1800)之间的时间间隔(滞后)未免太长了。布丰终其一生对进化问题始终举棋不定,其它的许多思想家则采纳了由时间表示的自然界伟大链索的观点,但其中谁也没有采取坚定的步骤将这愈益完善的、神创的不断链索转变成世代相传的系谱

拉马克的进化理论、学说

8.1 拉马克进化论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拉马克(Jean Ban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Chevalierde Lamarck,1744—1829)出生在法国北部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于17岁时入伍投入7年战争,作战英勇;19岁时因受伤及战争结束而退役,此后即在巴黎靠微薄的津贴与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后来他对博物学,尤其是植物学,特别感兴趣,并终于写成了四卷集的法国植物志,以描述精湛深受欢迎。不久之后他被布丰聘为他儿子的导师和旅游伴侣。这使拉马克有机会游历了意大利和欧洲其它国家,这也是他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旅行。1788年布丰为他在自然博物馆的植物部谋取了一个助手职务,他一直在那里工作了5年。拉马克的兴趣与爱好很广泛,他对植物感兴趣近30年,并发表了大量著作。当时他无疑是相信“最初被创造的”,随后也不变的界限分明的物种。他的某些言论明确地显示出他在那段时期里的思想就是本质论者的思想

1793年,随着法国科学研究机构的改组,拉马克被任命为“低等动物”学教授;当时所谓的低等动物就是现在的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就是由拉马克命名的。这个新的任命在他的一生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去熟悉了解被林奈笼统地归入“蠕虫”项下的形形色色的动物。拉马克开始这些新的研究时已经49岁,这些研究显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此之前他一直遵奉着典型的18世纪思想,即自然神论和牛顿及莱布尼茨思想综合的混合物。从牛顿那里他接受了宇宙的合理性并且认为一切现象(不论是无机界还是升物界)都可以用作用于物质上的运动和力来解释。从莱布尼茨处他接受了宇宙是完满和谐的乐观估计以及完满原则和连续性。然而这种综合(即对牛顿和莱布尼茨思想的综合)引起了很多矛盾,他提出进化学说显然是企图解决这些矛盾,或者是至少解决其中某些矛盾的结果

拉马克曾经有过编纂一部“全球物理学”(包括升物学)的宏伟计划,为此他涉猎了几乎所有的学科。由于他的气象预测以及反对拉瓦锡的伟大新发现(发现氧)而被人引为笑柄。他还写过一本地质学,但他的同时代人对之毫不重视,一直到十几年前才有英文译本

他被任命为教授的新职务要求他就无脊椎动物开设学年课程。在好几年中拉马克都把这课程的第一次讲演作为“开场白”(Dkcours d’ouverture)。这些讲授(开场白)的手稿(至少是部分手稿)一直被保存了下来并且在近年出版了一部分。1799年的开场白仍然代表了拉马克的思想:物种不变,而且也没有丝毫关于进化的暗示。拉马克的这种思想观点是从植物学家deJussieu和林奈学派沿袭而来的。第二年的“开场白”是拉马克干1800年5月11日作的讲演,在这篇讲演中展示了拉马克新的进化学说,其中已包含了他的著作《动物哲学》(1809)的基本要点。很明显拉马克在1799年与1800年之间有过改变信仰的“转归”(按宗教术语)。是什么原因能使得一个年已55岁的老人放弃他原先的观点而代之以以前还从来没有人持有的如此激进的观念呢?

过去为了解释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所作的努力几乎毫无例外地无法令人满意,因为没有将拉马克关于进化的变化思想和他用来解释这些变化的生理机制和遗传机制分开。在下面的讨论中我力求将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这两个方面仔细地加以区别

在下面的讨论中还要力求在当时的理智背景下来介绍拉马克。过去还很少有人像拉马克那样遭到辉格式历史学家(参阅第一章)的严重歪曲。确实,他是升物学历史上最难于评价的人物之一。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对拉马克的思想比别的人有更多的不同解释,甚至是不同的陈述。远的且不必说,只要拿近年来迈尔,Hodge以及Burxhardt的介绍就可以了解这一点。拉马克在理智、知识上深受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以及布丰的影响或教益,然而他的思想也明显地受到他在动物学研究方面,特别是对软体动物的变异和化石历史研究的影响。Hodge(1917)正确地指出不能,也不应该按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拉马克。拉马克没有提出关于物种起源的学说,也没有考虑共同祖先的问题。就一个19世纪早期的博物学家来说,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根本不考虑地理分布,而这正是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最强有力的依据之一

拉马克的新模式

拉马克声称他的新学说是为了说明升物界两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所必需的。头一个现象是动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完备性”(perfection)。在完备性逐步升高的情况下拉马克领悟到从最简单的动物到结构最复杂的动物,最后到人,“动物性”(animality)是逐渐增强的。他并不按对环境的适应或某一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来评价完备性,而只是按复杂性进行估定。另一个需要说明的现象是令人惊异的升物的多样性,这表明“凡是可能想象到的东西实际上都发生了,都存在着。”看来拉马克在这里所指的就是完满原则

拉马克所补充的另一点是物种在种系谱中的实际转变。“经过很多连续的世代之后。…原来属于某一物种的个体,最后转变成与原来物种不同的新种。”拉马克在很多场合都一再谈到进化演变的缓慢性与渐进性。“就升物界而言,自然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步一步连续进行的,这已不容置疑。”在讨论到原来的水生动物时他说:“自然引导它们逐渐习惯于在空气中生活,首先是在水边,等等。”

“这些变化非常缓慢,因而这些变化总是无法察觉。”“任何升物的性状和外部特征必然是不知不觉地变化着,虽然要否定这一点很不容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察觉这种变化。”“毫无疑问,需要有非常长的时间和条件的连续深刻变化,才能使自然得以将动物的结构发展到某种复杂的程度,并根据这种复杂程度来了解动物的完备程度”。这是可以办到的,因为就自然来说“时间是无尽的,而且可以无限地支取”(以上引句均引自拉马克著《动物哲学》,1809)

有不少研究拉马克的历史学者往往掩卷自问是什么新的发现或新见识促使拉马克在1800年采取了这种新观点。据Burkhardt(1977)研究,拉马克在18世纪90年代末期,他的好友Bruguiere去世后接管了巴黎博物馆的软体动物部分的收藏。当他开始研究这些既包括化石又有近代软体动物的收藏品时,发现不少贻贝(mussels)和其它海洋软体动物的现存种和化石种很相似。在许多情况下确实可以将早期的化石和较近的第三纪地层的化石按历史年代自现代种开始排成序列。在资料相当完整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排成几乎不间断的种系谱。在有的情况下,拉马克发现现代种远远伸展返回到第三纪地层。这样一来,必然不可避免的结论就是很多种系系列在时间上经历了一种缓慢而又逐渐发生的变化。很可能再也没有别的动物比海洋软体动物更合适用来作出这样的结论。居维叶也在这同一时间研究了化石哺乳动物,一般来说哺乳动物比海洋软体动物的进化要快得多。居维叶在研究中发现化石象或别的一些化石动物都没有类似的现存物种,从而得到下述结论:早期的物种已经灭绝,并被完全新的物种所取代。对拉马克来说注意到种系系列特别重要,因为这解决了一个长年困扰他的问题:(物种)灭绝问题

灭绝(物)种

随着化石研究的日益广泛深入,发现了许多化石物种和现存物种有很大差别。在中生代沉积物中含量丰富的菊石类(ammoniies)就是明显的例子。18世纪发现了化石哺乳动物(如北美的乳齿象,西伯利亚的猛犸象)后情况就变得越发敏感。后来,居维叶对从巴黎盆地不同层次地层所掘得的全部化石哺乳动物作了描述。比较严肃的博物学家和化石学家最后都认为早期在地球上居住过的动物中有一些灭绝了,但并不都是在同一时间灭绝的。例如Blumenbach认为有两个灭绝期,较早的灭绝期主要与海洋升物如双壳贝类、菊石类和穿孔贝类的灭绝有关,较近的灭绝期则涉及到一些尚有现存亲缘物种的升物,如穴居熊(cave bear)及猛犸象等。Herder早先曾谈过地球的多重循环,其它学者提到灾祸,所有这些原因的最后结果就是灭绝。就其它一些博物学家来说,由于某些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无法接受物种灭绝这个概念,就自然神学论者以及牛顿学派和其追随者而言,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定律支配,因而他们认为灭绝是不可想像的。灭绝也破坏了完满原则,因为某一物种灭绝将在自然界的完满性上留下一片空白。最后,它也违反了自然平衡的概念,因为这一概念不会为灭绝提供任何理由(Lovejoy,1936,尤其是243,256页)

物种灭绝和上帝的全能和大慈大悲是不相容的这种观点在整个18世纪是普遍流行的。在1703年一次化石讨论会上瑞(Ray)曾说过:“由此可知,有许多甲壳类动物已从世界上消失,这一事实是前此的一些哲学家所不愿接受的,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物种的消灭就是宇宙的解体并使之不再完整无缺;而且他们还认为天神特别关切神创事物的安全与保护”(《物理神学对话》,第三版,1713)

启蒙运动中和19世纪前半期的大多数哲学家都是自然神论者,他们的上帝是一旦创造了宇宙之后就不再让它干预宇宙事务的上帝。任何这样的干预就将是一件奇迹,而自从休谟和伏尔泰揶揄过奇迹之后哲学家们谁还会再支持奇迹的说法?这样就形成了进退两难的局面。或者是不承认灭绝的发生,这正是拉马克(或多或少)所采取的态度;或者是假定在创造之初确立了这样一条规律,即在全部地质年代中物种有规律地消失,有规律地产生新种。然而如果不是“特创”(“special creation”)则这“引进新种”的规律又怎样能够发生作用?这正是(但从来没有充分明白地表示过)达尔文提出来反对莱伊尔的一个理由,后者曾经主张有这样的规律。现在让我们转回来讨论人们是怎样努力通过“解释以消除”物种灭绝这种观点的

在17和18世纪中曾经先后提出四种解释来说明化石物种的消失,它们都和“自然灭绝”(natural extinction)无关

第一种解释是,灭绝动物是由诺亚洪水或某种其它的灾变消灭的。这种解释在19世纪前半期曾广泛流行,但和拉马克的渐进主义(gradualism)相抵触;而且因为很多“消失的物种”都是水生升物,所以由于洪水而消亡的说法似乎并不合理

第二种解释是,想像中的灭绝物种很可能仍然在地球上未经探查的地方生存着,“地球表面上还有很多部分我们还从未进入过;还有一些地方虽然是我们能够探查的,但只是随便看看;也还有一些地方,例如海底的不同部位,我们还没有什么办法去发现在那里生活的动物。我们所不知道的物种很可能就在上述地方隐藏着。”(《动物哲学》)

最后,还有些人将物种灭绝解释为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一解释是特别用来说明大哺乳动物如猛犸象和乳齿象的灭绝

上述三种解释并没有完全解决物种灭绝的问题,还遗留下不少问题(如果不是绝大多数问题的话)犹待解诀。因此,和现存动物相似的化石动物的发现为拉马克提供了长期探求的答案。 “有没有这种可能…所讨论的化石属于现存物种,但从当时起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转变成了我们现在实际见到的同一物种?”换句话说,灭绝只不过是一个虚假的问题(Pseudo—Problem)。完满原则丝毫也没有被破坏,只在化石中发现的奇怪物种仍然存活着,不过已经改变到不再能辨认的程度,除非我们拥有化石的连续层次以及(正像我们现在所常说的)非常缓慢的进化速度。这样说来,进化(性)变化就是物种灭绝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研究进化也是论证自然界的和谐性以及造物主的智慧的另一种方式

在作出上述结论时,拉马克立刻察觉到还有另一个理由表明这一解释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地球自从它存在起的悠久时间里永远在变化。由于物种必须和它的环境完全和谐一致,而且环境也不断变化,因此物种为了和它的环境保持和谐、平衡,它(物种)本身也必须不断变化。如果不这样,它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由于引进了时间因素,拉马克就发现了自然神学的致命弱点或要害。造物主有可能设计出在一个静止世界的短暂时间内的完满无缺的升物有机体。但是,如果环境不断地变化着(而且有时这种变化是很剧烈的),那么物种怎样能保持和其所处环境的完全适应?如果地球有亿万年的寿命,那么设计又怎样能预见到所有的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物理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中变动着的成分(捕食者和竞争者)的变化?在上述这些情况下如果升物按这些新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也就是说,如果它们进化,才能保持与环境的适应。虽然自然神学论者(他们也都是优秀的博物学家)已经明确地认识到环境以及升物对环境适应的重要意义,但是他们没有考虑时间因素。拉马克首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拉马克的新进化思想得到了她以前所进行的地质学研究的有力支持。和所有的莱布尼茨的拥护者相同,拉马克也是均变论者(uniformitarian)(18世纪的绝大多数博物学家都是如此),他认为地球的寿命极其久长,并和布丰一样,他也没想在这样长久的时间里一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事物永远变化着,但变化得非常缓慢。这样的一幅逐渐变化着的世界的图像和进化观念十分吻合。但是它和Hutton的稳定态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并不包括任何定向性的变化,因而也就不愿接受进化观点

当然,进化学说和本质论思想更不相容,也就是和信奉不变和不连续模式的思想更不相容,对本质论者而言,地球上动物区系的改变只能由灾变性灭绝和新的创造来解释,这种观点在居维叶及其门徒的著作中都有所表露。拉马克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灾变论,这可以从他的动物学著作以及他所写的《水文地质学》(1802)中明显地看出

虽然拉马克的新的演变学说解答了一些问题,但仍然面临着某些不可克服的困难。如果拉马克是Bonnet的自然(界)链索(chainof being)这一观念以及这观念所强调的从无升物逐步连续地过渡到最完美无缺的升物这一论点的盲目追随者,则拉马克所需要做的就是将他的物种过渡(species-transition,物种变化)原则应用到自然界阶梯上;然而拉马克并不是Bonnet的一步一趋的追随者。即使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拉马克也强调在非升物与升物之间不存在过渡。虽然拉马克大力支持动物和植物是基本统一(同一)的,但他否定这两大界之间的任何过渡

然而拉马克和Bonnet之间的意见冲突是更为深邃的,在巴黎博物馆进行的比较解剖学的研究,尤其是18世纪90年代开展的研究,在各种形态类型(如脊椎动物、软体动物、蜘蛛、昆虫、蠕虫、水母、纤毛虫等等)之间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连续性。和Bonnet的意见相反,它们并不形成物种的分级系列(graded series)。“这样的系列并不存在,而我要说的倒是主要类别(例如科)的几乎毫无规律的按某种顺序排列的系列(graduated series);这种系列确实在动物和植物中都存在;但是当涉及到属、特别是涉及到种时,这种系列往往形成侧枝,它们的顶端是真正隔离开的。”直线性的链索图像在拉马克的著作中逐渐被分枝的树代替。1809年他确认了两个完全分隔开的动物的系谱,一个是从纤毛虫到水螅和辐射型升物,另一个包括大多数动物的系谱是由自然发生产生的蠕虫开始。到了1815年拉马克所确认的系谱的数量更多

在拉马克看来分支的过程就是适应过程,主要并不是能导致物种多样性的过程,而达尔文和其后的进化论者则认为分支与物种多样性密切有关。对不再相信世界是被设计和被创造的人们来说,有机生命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一个恼人的科学问题。为了解释新系谱的由来,自然发生看来是特创论的唯一合理的替身(Farley,1977)。拉马克说过,为了使“活的升物的确是自然的产物,自然过去必须能够、而且将来也仍然必须能够直接产生某些升物。”由于拉马克知道Redi和Spallanzani的研究工作,所以他和莫培兑,LaMettrie以及狄德罗不同,他不相信有机分子能够结合成像大象那样复杂的动物,即便是在地球过去较高温度条件下也是如此。“自然似乎只在纤毛虫类中进行直接的或自然发生,这种发生只要条件合适就能不断地重新进行;我们将努力证明自然正是通过这种办法经过漫长的时间才取得了间接产生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其它动物的能力。”一旦这些较低等的升物产生了,已知的进化过程就能使之进一步发展并更臻完善。“过去和现在自然都通过首先改变最简单的升物开始,正如自然发生这术语所指陈的,这最简单的升物就是结构的基础(rudiments of organization)。”拉马克还毫不怀疑地接受肠道蠕虫是自然发生产生的,并认为这自然发生的蠕虫是很多较高等动物进化的基础或出发点。他还认为从某种类型的升物转变到更复杂的升物是由于具备了某种新能力才实现的,而这新能力又是由于具备了新的结构或器官的结果(见下文)

拉马克是第一个坚定的进化论者吗?

在某些升物学史中列举了不少“早期进化论者”的名录。H.F.Osborn在他所写的《从希腊人到达尔文》一书中也确实载满了对达尔文之前的先驱者的介绍。但是,正如我们在第七章中见到的,经过仔细分析后并不能支持这种看法。先驱者应当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或者是提出“起源”的学说,或者是提出了展示模式内在潜力的原理。真正的进化学说必须主张由某一物种逐渐转变成另一物种,如此转变以至无穷。在de Maillet,Robinet,狄德罗以及其它一些据说对拉马克有影响的学者的著述中并没有发现这种观点。拉马克的某些前辈,如莫培兑曾经提出过新种的瞬时起源(instantaneous origin of new speices)。林奈在其晚年著作中对通过杂交有可能无限度地产生新种这一点极为重视。布丰也曾经考虑过某一物种转变成相近物种的可能性,却断然反对将之引伸到整个科可以转变成另一个科。就这些先驱者来说,自然是基本静止的。拉马克则用一种动态的世界现代替这种静态的世界观;在拉马克看来,不仅仅是物种,而且整个自然链索以及自然界的全面平衡都处在不断的变动中

布丰一直强调动物与人类之间的鸿沟。拉马克则认为人是进化的最终产物,从而果断地填平了这鸿沟。事实上他对人类祖先类人猿人化(转变成人)的过程的描述是非常现代化的:“如果某一类四足都可当手用的动物(quadrumanous animals),特别是其中最完善的一类,由于环境的力量或其它原因而丧失了爬树和像用手那样去用足抓住树枝以便支持自己的习惯,如果这类动物的个体在连续好多代中被迫只用足行走,放弃用手,那末无疑…这些四足都可当手用的动物个体最后会转变成二足动物,它们在用足行走时足上的拇指将不再和其它的足趾分开,”而且它们将采取直立的姿势以便“视野更广更远”。拉马克在这里(《动物哲学》)提出了他的人类起源的观点,较之50年后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中提出这种观点时具有更大的勇气。人类“非常自信地呈现出自然所能达到的最完善的模式;因此某种动物的结构越接近人类就越发完善。”由于进化是连续的过程,所以人类也将不断演化。“这个主要类别在取得了对一切其它动物的绝对优势之后,最终将在本身和最完善的动物之间建立起差别,并且确实将会把它们远远抛在后面。”虽然人类已经具有其它任何动物都没有的或者至低限度不是同样完善的某些特征,然而人类和动物都具有大多数共同的生理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在动物中较之在人类中更容易研究,因此为了取得对人类的充分了解,“就必须试图了解其它动物的结构。”亚里斯多德曾经也是用相同的理由来论证他对动物自然史的研究

拉马克的进化机制

拉马克认为引起进化演变的有两个互不相连各自独立的原因:

  • 第一个原因是谋求更加复杂化(完善)的天赋

    “在相继产生各种各样的动物时,自然从最不完善或最简单的开始,以最完善的结束,这样就使得动物的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复杂。”这种趋向于更加复杂化的倾向来自于“上帝所赋予的权力。”“难道上帝的无限权力不能创造出一种秩序使我们能够见到的以及虽然存在但未见到的一切相继产生吗?”或者像他在1815年所说的那样:自然“赐予动物生命以这样的权力,即使结构日益复杂化的权力。”很明显,在拉马克看来取得使结构日益复杂化的权力是动物生命的内在潜力。这是自然的规律,用不着特别解释

  • 引起进化演变的第二个原因是对环境的特殊条件作出反应的能力

    拉马克说过,如果趋向于完善的内在冲动是进化的唯一原因,那么就只会有一条笔直的序列引向完善。然而在自然界中我们遇到的却是在种与属中各式各样的特殊适应,并不是笔直的序列。拉马克认为这是由于动物必须永远与其环境取得全面协调的缘故,当这种协调遭到破坏时,动物就通过它的行为来重新建立协调关系。对环境的特殊情况作出反应的需要就引发了下列一系列事态:(1)任何种类动物的环境一旦发生了相当大的和连续的变化就会引起它们的需求(besoins)发生真正改变;(2)动物需求的每一变化就要求它们的行为(各种不同的动作)进行调整以满足新的需求,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习性;(3)每一新需求要求新的动作来满足,这样一来就要求动物或者较之以前更多地运用躯体的某些部分,从而发展和增强(增大)了它们;或者是运用新的部分,这些部分的需求“由于它们本身的内部感觉的作用”(“par des efforts desentiments interieures”)而不知不觉地发展了起来

拉马克既不是活力论者又不是目的论者。即便是倾向于“逐渐复杂化或完善结构”的趋势也并不是由于什么神秘的定向进化原则(Orthogenetie PrinciPle)而是为了满足新需求所要求的行为和动作的意外副产物。因此逐渐完善和对环境的新要求的反应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达尔文和拉马克在进化机制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拉马克认为环境及其变化在顺序上居先。它们在升物中产生需求与活动,而后引起适应性变异。就达尔文来说,首先是随机的变异,然后才是环境的有次序的活动(“自然选择”);变异并不是由环境直接或间接引起的

为了对进化演变提供纯粹机械论的解释,拉马克根据Cabanis和其它18世纪生理学家的思想观点,并借助于外界刺激作用和由满足新需求而引起的“难于捉摸的体液”(subtle fluids)在体内流动提出了一种精心构思的生理学说。这种生理学的解释归根到底是笛卡尔的机械论,它当然是完全不相宜的

拉马克的思想观念很少是完全新颖的;他所作的只是将这些思想观念整理成新的因果顺序并将之运用于升物进化。然而从来还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坚持努力,一直追溯这些思想观点的渊源。拉马克学说中的基本要点之一是认为满足需求的努力在改变动物个体的行为与结构上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Condillac和狄德罗。Condillac指出由需求引起的行为在说明动物行为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狄德罗在《D’Alembert的梦》(Le reve de D’Alembert,1769)一文中非常简要地指出“器官产生需求,反之,需求又产生器官”。这正是拉马克所需要用来解释从某类升物上升到更完善的一类升物的思想观点。他认为这种机制是如此合理和有效甚至可以通过它产生新的器官:“某个部分实属必要的新需求的形成确实促成了该部分的存在,这种存在正是为了满足新需求而努力的结果。”

甚至较高级的分类阶元之间似乎也存在很大裂缝而彼此分隔开,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自然并不从一种结构系统突然跳到另一系统。”当讨论到他所确定的无脊椎动物的十个纲时,他武断地认为“亚种(races)不仅可以,而且只能存在于靠近两个纲之间中途的边界处。”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些假想的中间物,那是因为它们还没有被发现,而这又是由于它们栖息在世界的偏僻角落,或者是因为我们对“过去的动物”了解得还很有限。就“过去的动物”以及他所谈到的“现存的动物……形成了分支系列”而论,拉马克似乎已经非常接近共同祖先的概念,但是他并没有揭示它。他只是满足于披露了一种机制能够解释高级分类阶元之间的鸿沟是怎样填平的

关于器官用进废退的观点当然是自古有之,拉马克对这一观点给予了更加严密的生理学解释。而且他还认为这是他的学说的基础之一,并且庄严地称之为他的“第一定律”。“在每一个尚未超过发育限度的动物中,任何一个器官使用的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就会使那个器官逐渐加强,发展和扩充,而且还会按使用时间的长短成比例地增强其上述能力;这样的器官如果长期不用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削弱和被破坏,日益降低其能力,直至最后消失。”这个用与不用的原则在民间传说中仍然普遍流行,而且我们即将看到,它对达尔文的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的另一个辅助性原则是获得性状的遗传。拉马克将之系统化成为他的“第二定律”:“由于动物族类长期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条件影响的结果,也就是由于长久使用(或长期废而不用)某一器官的结果,使得动物个体获得或失去的每一种性状都通过繁殖传给由此产生的新个体,只要所获得的性状变化对雌雄两性都是相同的,或者对凡是生产幼仔的动物都是相同的”(《动物哲学》)

拉马克没有谈过新获得的性状是通过什么机制(泛生论?)而遗传的。正如Zirkle(1946)所指出的,这一概念自从古代直到19世纪一直被普遍采纳,用不着拉马克增添什么。他只是用它来为进化学说服务。奇怪的是,当拉马克主义在十九世纪末期复苏时,大多数从来没有读过拉马克原著的人都以为拉马克主义只不过是相信获得性遗传而已。因而拉马克由于创导了在他当时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而既遭到责难又得到了荣誉

在结束对拉马克模式的叙述之前,我要强调指出其中并不包括通常归之于他的两种意见。第一个意见是由环境直接诱导出新性状(新特征)。拉马克本人就反对这种看法(《动物哲学》):

现在我必须解释我在说下面一句话时我的意思是指什么:环境影响动物的形状和结构。这就是说当环境变得非常不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在动物的形状和结构上也引起相应的改变

的确,如果这句话照字面理解,我将被认为犯了错误;因为无论环境能够做出什么,它也不直接改变动物的任何形状和结构。(107页)

纵使就植物而论,植物没有动物那样的行为活动,“因而没有本身的习惯,但是环境情况的大变化仍然能引起其各个部分发育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某些部分形成并得到发展,而使另外一些部分削弱和使之消失。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植物的营养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由于植物对热、光、空气、湿度的吸收和蒸腾作用在量上发生变化所引起的。”换句话说,结构的改变是由于植物的内部活动相应于对环境的反应而引起的,就像植物趋光生长那样

另一个错误地归之于拉马克的意见与意志的作用有关。拉马克著作的草率读者几乎一致地把一种意志学说(theory of volition)诿之于拉马克:例如达尔文在写给J.D.Hooker的信中就曾谈到“拉马克胡说什么…适应出自动物迟缓的自愿”。产生这种误解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将“besoin”这个字错译为“欲望”(“want”),而没有译成“需求”(“need”),并且忽略了拉马克精心推敲的因果链:由需求到努力到生理刺激到刺激生长到结构形成。拉马克还不会那样幼稚地认为基于愿望的想象能够产生新结构。为了充分理解拉马克的思想,重要的是认清拉马克并不是活力论者,他只接受机械论解释。他也不是二元论者,在他的著作中从没有涉及物质与精神的二重性。最后,他又不是目的论者,并不承认进化是导向一个由上帝事前指定的目标

对拉马克模式的详细分析表明这模式是极其复杂的。它运用了一些普遍承认的观点,如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它对最简单的升物采纳了自然发生学说,就像任何人在任何一天能够证明从浸在水中的干草能产生纤毛虫一样(它完全接受了Spallanzani和Redi的自然发生对高等升物不适用的论据),并且运用了Canbanis及其它人关于被努力激起的难于捉摸的体液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结构的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生理学观点。拉马克的模式对一般人很有说服力,这些人就持有这模式所包含的大多数观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物种起源》出版了将近一百年之后拉马克的某些观点仍然继续广泛流行的原因

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之间的区别

关于拉马克是不是达尔文的“先驱”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Baethelemy-Mydauly,1979)。达尔文本人曾经十分明确地否认他从拉马克的著作中得到任何教益,(这些著作)“确实毫无价值…我从中没有汲取到事实依据或有益的观点。”在他心境比较宽厚时他又说:“我得出的结论和他的结论相差并不太大,虽然进化的方式彼此全然不同。”(Rousseau,1969)为了有助于理解达尔文学说,下面先扼要介绍进化学说的一些组成部分

进化的事实 简单说来这里的问题是:世界是静止的还是发展进化的?纵然是提出展示本质的内在潜力的人最终也承认本质的一成不变性。拉马克学说与这些静止的或恒稳态学说截然相反。毫无疑问他作为采纳前后一贯真正进化演变学说的第一位学者是当之无愧的。拉马克还进一步提出了渐进进化并且以发展的均变论作为他的进化学说的基础。在所有这些方面他毫无疑问的是达尔文的“先驱”

进化的机制 拉马克和达尔文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最大。他们在这方面的唯一共同点是都承认用进废退这一软性遗传(Soft inheritance)观点。这观点并非始于拉马克,达尔文则一般很少表露

重点是多样性还是适应现象 在进化论者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和很少得到足够重视的意见分歧是,在他们看来究竟是多样性(物种形成)还是适应性(种系进化)重要。达尔文是通过物种繁衍的问题(如他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遇到的情况)来研究进化的。多样性的起源至少在刚开始时是他的主要兴趣。进化就意味着共同祖先。这就使得他们对进化的看法和种系进化论者的看法完全不同

时间变化(纵向量纲)在达尔文主义者看来通常都是适应性的。拉马克从来没有明确地谈起适应概念,然而他所提出的进化的全部因果链必不可免地要归结为适应。由于他所描述的进化力不是目的论的而是机械论的,因而是通过自然方法或手段产生适应。就达尔文学派来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就拉马克看来,适应是升物为了应付环境变化所必需的生理过程(连同获得性状遗传)的必不可免的产物。我看只能把他的学说指定为适应性进化。取得新的器官和新的能力显然是适应过程。如果承认他的前提,则拉马克学说就和达尔文学说一样,是名正言顺的适应学说。遗憾的是,这些前提后来被判明是无效的

对拉马克的回顾

在长期被冷落并于1859年之后重新发现拉马克以来,“拉马克主义”这个词通常和信奉软性遗传相提并论。随着软性遗传被驳斥得更厉害,“拉马克主义”也愈加变成了贬义词。结果是拉马克作为一个卓越的无脊椎动物学家和开拓性系统学者所作出的贡献完全被忽视。同样被忽视的是他对行为、环境及适应的特别重视,升物学的这些方面几乎被当时的大多数动植物学家弃置不顾,这些动植物学家的分类学是纯粹描叙性分类学。在拉马克以前没有任何一位学者像他那样确切地了解动物的大多数结构的适应性能,特别是纲和科的性状特征。拉马克将时间作为生命世界的量纲(因次,dimension)之一,这是前人从来没有做到的

当辉格式文风在升物学史编篡中盛行的期间,拉马克的名字只是在谈到他的错误观点时才被提到,例如他相信软式遗传、内在完善性以及经由自然发生的物种形成。在他对理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方面现在应当是为他恢复名誉的时候了。这些重要贡献是:他的严谨的进化论(genuine evolutionism),认为即使是最复杂的动物也是来自纤毛虫或蠕虫类祖先;他坚持均变论;他强调地球的悠久历史和进化的渐进性;他认识到行为和环境的重要性;他把人类放进进化潮流中去的大无畏精神

要判断拉马克对随后进化思想的发展真正起到的作用是极其困难的(Kohlbrugge,1914)。他在法国几乎完全被忽视,但在爱丁堡(苏格兰)则受到Grant称赞并且由于莱伊尔(Lyell)的评论而在英国成为著名人物(也正是由于这评论而使得钱伯斯成为进化论者!)。但是在德国他的著作比在任何其它国家更受到重视,并被Meckel,海克尔(虽然他同时坚持自然选择观点)等人广泛引用。这些都有利于人们接受进化学说。然而拉马克主义的普及最终倒成为障碍,它在1859年以后使达尔文的模式及硬性遗传几乎推迟了75年才被普遍接受

从拉马克到达尔文

拉马克的《动物哲学》宣告了进化学说的第一次突破。但是又经过了50年进化学说才被普遍接受。人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17世纪和18世纪的神创论一本质论世界观还非常顽固有力不会在拉马克的富于幻想而又证据不多的思想观念前屈服。然而进化思想巨浪的存在却是无可怀疑的。化石记录的逐步完善,比较解剖研究的结果、升物地理学的兴起以及升物科学的许多其它进展都使得进化思想更加容易被人接受,但这并不是说这就使得拉马克的18世纪的解释进化机制的学说更容易被人接受

因此,必须在接受进化学说和采纳某种解释其机制的特定学说之间严加区别。当我们深入到19世纪遇到对进化越来越多的解释时就尤为必要。在这些不同的学说中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容易的,因为某些学者往往将其中几个学说,或者至少是将它们的某些部分组合在一起。

下面将最重要的进化学说列举出来并注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达尔文(或拉马克)时起一直到进化综合每种学说都有许多支持者

大致有六种主要的进化学说(其中有一些还可以再分);

  • (1)趋向于日益完善的内在能力(自生学说,autogenetic theories)。这是拉马克学说的一部分。它得到下列学者的支持。如钱伯斯、内格里、Eimer(直生说,orthogenesis)、Osborn(优生说,aristosenesis)、以及Teilhard de Chardin(阿米加原则,Omega Principle)

  • (2)用与不用的效应(用进废退),并与获得性状遗传结合

  • (3)由环境直接诱导(拉马克反对,但杰弗莱支持)

  • (4)骤变说(Saltationism,mutationism)。新种或更加少见(稀有)的模式的突然起源(莫培兑,Kolliker,高尔敦,贝特森,德弗里,Willis,Goldsehmidt,Schindewolf)。

  • (5)随机分化,环境(直接或经由选择)或内部因素都不影响变异和进化的方向(Gulick,Hagedoorn,“非达尔文进化”)。

  • (6)由自然选择支配的随机变异的方向或秩序(达尔文主义的一部分,新达尔文主义)

学说(1)、(2)、(3)在拉马克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骤变说(4)目前已不被看作是物种形成的正常方式或任何其它新模式起源的正规途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多倍体或染色体重排)却得到证实。目前对随机分化(5)能够达到什么程度有很多争议。然而目前几乎普遍认为大多数进化和变异现象都可以用学说(6)连同(5)加以解释

这六种学说的支持者之间的争论往往被非升物学家误解为是对进化学说本身的有效性的争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于很早以前就注意到这些不同的解释学说的存在,虽则在拉马克之后的时期中主要的争论就是针对进化本身。事实上19世纪前半期所收集到的有利于进化的大多数新证据起初完全被忽视了。但是,对这些新事实的反应在法国、德国和英国就十分不同,这三个主要的欧洲国家都是致力于升物科学研究的

为了反驳进化学说是启蒙运动中解放了的、唯物主义的、而且往往是无神论思想的直接继承的说法,对在这几个国家中事态发展的研究是特别重要的。事实并不支持上面的说法。可以这样说,启蒙运动随着法国大革命(1789)一起结束了,在随后的70年中,人们不仅见到了大量的反对意见(特别是在英国和法国),同时也看到了新的发展,这些新发展对于进化思想蔚然兴起的重要意义正不下于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化

法国

拉马克去世后的四分之一世纪中法国博物学界显然是由居维叶左右着,虽然他只不过比拉马克多活了三年

当时只有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杰弗莱(E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表达了他的不那么正统的思想。在他的早期解剖学著述中完全没有用进化观点作出的解释。但是在1820年代的晚期,当他在研究法国北部Caen地区的佚罗纪的化石爬虫时惊奇地发现它们并不是他所想像的典型的中生代蛇颈龙(Plesiosaurus)一类的动物,而是和现有的恒河鳄(gavial)非常相近。这使得他认为侏罗纪的鳄类极有可能真正发生了转变,因为“环境完全有能力改变升物体。”他在183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进一步发挥了这种思想,他在文章中试图解释不同的动物为什么彼此不同,尽管“设计方案”是统一的。他企图借助于环境对呼吸的影响作出生理学的解释,因为环境对呼吸影响就要求“呼吸性体液”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其结果就形成对升物体结构的巨大冲击或深刻影响。和拉马克相反,杰弗莱并不要求改变习惯作为改变生理的中间步骤。他认为环境可以直接诱导出结构的变化,而这种可能性是被拉马克断然否定的。虽然在18世纪末期新拉马克主义者(neoLamarckian)对直接诱导很重视,但是,如果像某些学者那样把这种假说定名为“杰弗莱主义”(Geoffroyism)倒更合适。按杰弗莱的意见,环境影响是在胚胎期实现,为了证实这论点,他用鸡胚为材料进行过广泛的实验研究

有人认为杰弗莱在晚年转变成为了进化主义者,关于这个问题仍然有争论,Bourdier(1969)曾就此写过文章。杰弗莱并不承认共同祖先,但他认为由原始的物种通过不间断的繁殖所传下来的现存物种在这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外界影响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杰弗莱还具有进化论者感兴趣的一些其它想法。他认为由环境诱导产生的某些改变可能比其它改变更有用。发生有害变化的那些动物“将不再存在,而被其它的、形态结构发生了适合于新环境的变化的动物代替。”他在这里所谈的正是达尔文以前的淘汰学说(见下文)

杰弗莱的进化推想没有产生持久的影响有不少的原因。杰弗莱是自然神论者,在宗教信仰上是保守的,他的学说并不是一种共同祖先学说,而是对既定模式现存潜力的激活的学说。他的某些言论也自相矛盾,由他提出的产卵的低等脊椎动物通过骤变转变成鸟类对进化潜力显露的学说毋宁是一种曲解。他为了使他的这一论点可信起见还谈起这种急剧变化(骤变)可以由环境的同等剧烈和急骤的变化所引起,这种说法也完全不能使人信服

也许更糟糕的是杰弗莱的主要解剖学论点遭到了彻底失败,那就是将设计的统一方案扩展到整个动物界(参阅第十章)

居维叶对进化论的观点、态度

8.2 居维叶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前达尔文时期中(Pre-Darwinian period)没有人比居维叶(Georses Cuvier,1769-1832)提供了更多的新知识来支持进化学说。是他发现了(可以这样说)无脊椎动物的内部结构才将无脊椎动物学研究提升到新的基础上。是他创立了古升物学并且明确论证了巴黎盆地第三纪地层的各层都有特殊的哺乳类区系。更重要的是,他指明地层越深,其动物区系和现在的区系的差异就越大。他无可置辩地证明了灭绝现象,因为他所描述的已灭绝的长鼻类动物(象)不可能像所设想的海洋升物那样,在世界的某一偏僻地区存在而不被发现。他比其它任何人都更应该被看作是比较解剖学的创始人,一直到《物种起源》出版后他提出的比较解剖方法和原则都没有改动过。有了这样的背景和经历,人们一定会想到他会是完全正确的进化学说的第一位支持者,而实际上居维叶终其一生一直是完全反对进化观念的,而且他的论点对他的同时代人是如此具有说服力以致在他较早地去世后进化主义在下半个世纪在法国仍然无法立足

是什么思想或事态促使居维叶如此顽固地反对进化学说?

过去往往有人说他虔诚信奉基督教因而妨碍他相信升物进化,但是仔细研究过居维叶的著作后就否定了这种解释(Coleman,1964)。他在科学讨论中从来没有引用过圣经,而且他对过去历史的解释也经常和圣经不一致。例如他认为在摩西时代的那一次洪水之前还有过几次洪水,而且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并没有动物。居维叶也从来不用世间的奇异事物来论证造物主的存在和仁慈(自然神学家就是如此);他确实是非常谨慎地不把科学和宗教混在一起。他的有神论从来不闯进他的著作中,1832年4月5日的那一次著名的巴黎科学院辩论可能是例外

另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似乎更重要。居维叶多情善感的青年时代是在斯图加特的卡尔斯学校度过的,因而沉浸于本质论中。这种影响在他随后研究动物分类时更行加强。和布丰、拉马克以及莱布尼茨的其它追随者不同,居维叶一直就强调不连续性。他将自然界阶梯分解为四个分支(门)就是他的态度的特点(参阅第四章)。他甚至坚持在四个分支中建立任何差异等级都是不可能的。其中每一个都包括四个纲,它们“都不成系列或不占有任何无可怀疑的等级”。即便一类中的某些成员可能显示较高的总体复杂性,但每一个结构并不一定都必然如此,一般来说很简单的升物有可能其某些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居维叶并没有发现自然界阶梯的拥护者所宣称的“稳步提高复杂性或完善性”的任何证据。相反,他在每个地方所看到的倒都是不连续性和无规则的分化

他的本质论反映在他的物种概念上(见第六章)。首先,他的物种定义使人感到是很符合升物学物种定义的:“物种包含一切双方产生、或从共同的父母产生的所有个体,还包含和它们相似正如它们彼此相似的那些个体。”但是他又反复强调只有表面性状(特征)是可变的。“在动物中还有一些(其它)性状抗拒或不接受一切影响,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影响,也无从证明时间较之气候或驯化对它们的作用更大。”居维叶还得意洋洋地指出,“古埃及墓中木乃伊化了的动物已有几千年历史,它们和同一物种的现存个体完全没有什么差别”。虽然他也意识到地理差异,他仍然强调这并不影响物种的基本特征:如果我们对野生食草动物的各种不同物种进行研究,并且将来自热带或寒带的个体,或来自食物贫乏或食物丰盛的栖息地区的个体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只有那些非本质特征如大小、颜色可能改变,而重要器官和体型关系的本质特征则一直保持不变

实际上居维叶和其它巴黎科学院的成员一样对物种只有一点起码的兴趣。他是古升物学家和比较解剖学家,只关心主要类群,在他的研究工作中几乎从来没有真正的接触过物种问题。即使在他晚年研究鱼类时,他也从来没有从种群观点来看待它们。他根本没有研究过后来使达尔文和华莱士转向进化论的那些证据

居维叶是强调地层系列中很多断裂(断层)是由于激烈变化所引起的第一个地质学家。他发现连续的动物区系可能先是海洋区系,后是陆地区系,然后又是海洋,再是陆地。显然海洋是反复入侵的;而且不仅是暂时性洪水。“因此我们被迫承认大海不只是在这个时期或那个时期淹没了整个大地,而且必定还长期以宁静的姿态滞留在那里。…海洋的这种反复进退既不是缓慢的,也不是逐渐的;大多数是灾变(居维叶本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用的是比较温和的“变革revolution”这个词,但多数英译用了“灾变或灾祸——catastrophes”这字),发生得很突然;这很容易证实,特别是最严重的灾变。”他随即引用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中发现的冻僵猛犸作为例子。“连同皮、毛、由一直保存到现在。如果它们死后不立即冻结,就会腐败而使尸体腐烂。”然而不仅动物区系证明了这种变迁的骤变性质,地质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以往的灾变中发生的地层断裂成碎片和地层整个颠倒过来已经足以说明这些灾变是突然而猛烈的,与最严重的灾变相仿。”

当时的化石记录有限,这有限的记录起初支持了下述结论:每次灾变都使发生灾变地区的所有动物区系遭到完全毁灭。没有任何物种的化石扩展到几个地层,至少对居维叶所熟悉的哺乳动物来说是如此。居维叶和Brongniart后来(1808)发现在同一岩层的连续层面上的动物区系变化是渐进的,主要差别是在某一特殊层面上最丰富的物种在两个相邻的层面上分布得不多或非常稀少。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可以在相当远的距离内追溯地层。在居维叶的著述中曾暗示过他认为灾变多少是局部性的事件,这样有一些动物就可以从未受影响的地区移居过来。那时新发现的差异悬殊的澳大利亚动物区系支持了居维叶的观点,即完全不同的动物区系可以同时存在于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居维叶从来没有推测过灾变的原因,然而曾含蓄地表示灾变是像地震、火山爆发、大水灾、气候骤变以及造山运动(当时才开始被地质学家注意)等一类的自然现象。由之可以看出居维叶所说的灾变和他的追随者Buckland,d’Orbignv以及阿伽西等所指的比较起来还是很“温和的”

对居维叶来说,不连续性的普遍存在是和进化学说的解释完全不相容的。拉马克和杰弗莱借助于有规律地出现自然发生来解释不连续性。在居维叶看来,这和当时已有的一切证据都不相符。所有的事实都表明升物只能来自其它升物。哈维(Harvey)的名言“一切生命来自卵”(“Omne vivum ex ovo”)也是居维叶的座右铭

更为重要的是,进化概念和居维叶的任何升物都具有协调的结构的概念是完全对立的。每一物种都是根据上帝的旨意创造的,从一开始就为它在自然界中指定了特定的、不能逾越的位置。例如鱼类就被指定给水域环境:“这是它们在创造中被指定的位置。它们将居留在那里一直到事物的现存秩序遭到破坏为止”(《鱼类自然史》Histoire naturlle poissons)。就居维叶来说,并不存在什么完备尺度( scale of perfection),因为每种动物是完全适应于它在自然界中的特定场所的。如果他是达尔文同时代的人,他将会高兴地拥护达尔文的箴言“别说什么高级或低级!”这些想法促使他提出了他的著名(性状)相关原则(correlation principle,见第十章),根据这原则他概括出食草动物永远有蹄,食肉动物绝不会有角。只有形式(结构)与功能的某些特定的结合才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样的一些结合才能在自然界中实现。在居维叶看来,一种新习性能诱导出结构变化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特别是,他反对这种观点,即习惯变化后能够影响躯体的很多部分同时发生改变,却能保持一切器官的复杂而又协调的相互关系。另外,居维叶还认为结构的重要性高于功能和习性,只有结构改变了才可能要求功能也发生变化

居维叶和变异

居维叶是一位卓越的博物学家,不会不注意到变异现象,这就向他提出了如何调和他的本质论与这种认识之间的矛盾问题。他将变异性分为两个层次来解决这矛盾。一个层次表现为升物对诸如温度,营养物供应等环境因素的暂时性反应。这样的变异并不影响基本性状(特征),居维叶认为,如果用现代词汇来表示,则这种变异就是非遗传性的,也就是说它不影响物种的本质。他还认为最表面的性状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

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变异是重要器官,如神经系统、心、肺、内脏等的变异。按房维叶的意见,这些器官的结构在同一个纲和他所说的四大门中的同一类的动物中是完全稳定不变的。它们之所以必须稳定不变是因为任何一个主要器官的任何一种变异都将产生不平衡而导致严重后果。在稳定的性状中还包括区分物种、特别是化石物种与现存物种的性状。“由于这些化石物种与现在仍然存在的物种之间的区别被限制在一定限度内,我将指出这些限度比现在用来区分同一物种中的变种的要广泛得多,然后还要指陈这些变种受时间、气候或驯化的影响到什么程度”(《地球学说》,1813)

任何研究都不支持居维叶所宣称的器官完全稳定不变以及它们在动物的较高阶元中所占的份量。如果这类研究是由居维叶来进行,他将发现,和他所说的相反,在相近的种、属、科的动物中,其主要器官的相对大小和形状都有某些差异。然而即使他发现了这样的差异(就像他在解剖中所必然会发现的那样),他大概也会固执他的基本原则:每个动物都是被创造来占有它在自然中所指定的位置

居维叶的大多数议论都是专门针对拉马克和杰弗莱的进化学说而不是一般地反对进化主义。他特别反对拉马克常常含糊地提到的进化连续性。声称“现今世界上的某种动物是直接来自原始的该种动物,并且用事实或正当推理去证明它当然是必须做的,然而按现有的知识水平谁也不敢去尝试这样做”(1829)。在另一个场合他还说,“如果物种是逐渐改变的,那末我们就应当发现这类逐渐变化的某些痕迹;在古升物与现代物种之间我们应该找到一些中间过渡形式,然而这种情况迄今还并没有发生。”如果拉马克是一个机警狡猾的对手,他就可能会指出一系列的第三纪软体动物来回答这一挑战。就居维叶的化石哺乳类而言,则化石记录有限,当然是远远不能够构成一个系列来论证这一点,而且不少化石代表的是后来已经灭绝了的系谱的分支。拉马克当然不会利用这种论点进行辩论,因为他根本不承认灭绝现象

居维叶在和杰弗莱以及自然哲学派的辩论中取得了胜利,因为他分清了有两种类型的相似。一方面是由于模式相同的相似(现在称为同源),另一方面还有另一种相似,例如蝙幅、鸟类、翼手龙、飞鱼的翼、这是由于功能相似。居维叶曾说:“如果鱼类和其它纲的动物在器官上有相似处,这只是指它们在功能上相似,这就是我们的结论。”奇怪的是。一遇到属于同一种解剖模式的动物时,例如不同种类的鱼,居维叶只强调它们的差异而完全忽视了显然并不是由于功能相同而形成的相似。他从不过问为什么同一模式的不同物种在基本结构上是如此相似。因而居维叶轻易地放过了对进化学说来说是强有力的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没有从化石记录得出应有的结论,这在现在看来是明显不过的。由于居维叶对化石记录非常了解而且常常提出很有见地的问题,因而这就更令人惊奇了。他坚持认为化石不可能是岩石的自然产物而必然是过去存在过的升物的遗迹。和拉马克不同,他充分重视灭绝的重要意义:“无数的升物成为这些灾变的牺牲品…它们的种族甚至也灭绝了,除了博物学家难于辩认的某些断片外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他认识到化石对了解地球的历史是多么重要。“谁都知道关于地球学说的诞生完全有赖于化石;如果没有化石人们可能将会永远也不会梦想到在地球的形成中有互相连续的时期和一系列的不同作用。”他并没有借助任何超自然过程来说明这些动物区系的轮替。“我不认为为了现有动物类群的存在而需要新的创造。我只强调,它们在古时候在自然界中并不占有相同的位置,它们必定是来自地球的某些其它地方。”化石还向居维叶提出了下列一连串问题:

是否有动、植物只限于特定的地层而在其它地层中无从发现?哪一物种首先出现?随后又是哪一种?这两个物种有时是否相伴出现?在地层的古老程度之间,化石和现有升物相似或不相似之间是否有恒定不变的关系?在化石之间和与之最相似的现有升物之间是否存在着同样的气候变化关系?这些动植物是在发现其遗迹的地方生活还是从别的地方移过来的?它们现在是否还分布在什么地方或者已经部分地或全部消灭?

居维叶本人对上述大多数问题作出了部分或完整的解答,但是他最后还是否认从某种动物区系到较高层次地层的动物区系的进化演变,或者更一般地说,他不承认在全部地层系列中有进化演变。只要是其它地区或其它洲的地层学还不明了时是可以有这种否定意见的,还可以设想新的动物区系是由于从其它地区迁入的结果。然而进一步的地质学勘探表明全世界各地的化石序列都很相似。用现代的地层学术语来说,就是有典型的古生代、中生代、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动物区系。正像我们所知道的,恰恰是居维叶本人论证了在最高地层的化石隶属于仍有现存代表升物的种或属,但是地层序列越深,化石就和现有升物的差别越大。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很多与现代爬虫类无关的特殊爬虫(如恐龙、蛇颈龙、翼手龙),而哺乳类则只在更高层次中才出现:它们一旦出现,其头一个代表类型就和现存的物种全然不同。然而居维叶却如此坚决地拒绝承认动物的任何阶元,不论其阶元高低,以致于其化石序列并没有为他带来进化信息

后来居维叶竟然干脆拒绝面对现实。动物通过地质时间而演变进展已经成为确凿无疑的事实,问题是要解释其原因。看来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老的区系演变并进入幼年区系(这是居维叶坚决不同意的),或者是新的区系是在每次灾变后重新被创造的。接受后者就将把神学引入科学,这又是居维叶所拒绝的。因此居维叶就采取了鸵鸟政策,干脆不去过问这恼火的问题

就人类而论,居维叶接受了笛卡尔的意见,认为在性质上人类和一切动物不同。和亚里斯多德以及其它早期解剖学家相反,他反对这样的观点,即动物学包括(“下贱的”)动物和(“完善的”)人类的比较。对人类的研究和对四大门动物的研究完全是两回事。人类是如此特殊不可能指望在化石记录中去发现它。的确,当居维叶去世时(1832)还没有发现人科(hominid)化石,事实上甚至也没有发现任何灵长类化石,第一个古人猿化石直到1837年才发现

居维叶的关于升物世界的概念总的来说其内涵是一致的,虽然也有某些矛盾和重要的偏见。要放弃本质论者的模式并运用新事实去发展一种代替模式就要求具有真正的革新思想。居维叶并不是这样的人物。正如Coleman指出的,居维叶实质上是一位保守派人士,现状的拥护者。虽然他的知识渊博,勤奋,思想锐敏,口才流利,但并不是一个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他去世以后,事实与资料迅速积累的结果使得非进化的解说更加使人难以相信。然而居维叶的一些追随者如阿伽西,Owen,Flourens,以及 d’Orbigny等则更不谦虚谨慎,而且比居维叶还更加教条化。这就使得他们去支持灾变论的真正狂热。就居维叶本人而言,虽然他在和具有进化思想的对手作战时他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但是他去世得太早,没有来得及发现他输掉了整个这场战争

英国进步主义与进化论

8.3 英国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19世纪的前半期英国的情况在很多方面与法国及德国的根本不同。例如,自然科学全部由地质学支配;在1790年到1850年之间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对地质学作出的辉煌贡献赶得上英国。同时英国在科学与基督教教义的亲密联盟上也很独特。英国大学的科学课程的大部分教学工作是由神职人员担任,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继承了由牛顿、波义耳、瑞等建立的传统,同时从事科学和神学的研究

虔诚促使物理学家对造物主权力表现的侧重点与升物学家大不相同。宇宙的秩序与和谐促使物理学家探寻造物主所设置的规律和宇宙运行的制度。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不过这是第二位原因,它是由第一位原因、造物主所设置的规律(定律)来控制的。物理学家为了能最好的侍奉造物主就要研究这些规律及其作用

升物学家(包括博物学家)也研究造物主的功德,但他的侧重点并不是什么机械性活动如落体的运动或行星绕太阳运动,而是升物的奇妙适应现象。这些适应现象可不是那样容易用一般规律(如引力,热,光和运动)就能解释。几乎所有升物的奇妙适应现象是如此独特,如果说它们是由于“规律”产生的那就未免荒谬可笑。但是应当怎样来解释这些现象呢?看来它们是那样特殊只能用造物主直接干预才能解释。因此,升物的功能活动,它们的本性与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为设计提供了充分证据,并为造物主的存在构成了无可置疑的证明。舍此而外,升物界的一切奇异适应现象怎么能出现?

这两类不同的研究者(物理学家和升物学家)所采取的途径也完全不同。上帝在创造的同时制定了规律然后即行放弃权力以利于第二位原因,这样的上帝较之博物学家的上帝要遥远得多;博物学家将上帝的设计印记保留在升物活动的每个细节上。可以这样说,自然神论(deism),信奉一个非人格化的、规律之神(而不是天启之神),几乎是物理学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另一方面,博物学家则采取了一般称之为“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的信仰。自然神学认为一切结构的适应性以及升物的相互作用中表面上的完善无缺正是造物主设计的证据。自然界的一切是上帝的智慧、无所不能与大慈大悲的精制品或无从改动的杰作。还有什么比研究他的作品更好的办法来向我们的造物主表示敬意?就瑞来说,研究自然就是真正“为神性作准备”。的确,研究自然的奇观成了当时遍布英国的无数乡村牧师所热衷伪爱好

英国的自然神学在好多方面和大陆的自然神学有所区别。德国的物理神学是以人为中心。上帝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创造了世界,每一种创造物的职能是对人类有用。人类只是在创造已经齐备之后才出现在地球上。英国的自然神学更加强调整个自然界的和谐协调,这就导致了在一切相互适应中研究造物主的设计。英国自然神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很可能是由于它的更加引人的概念化。当自然神论和启蒙运动的浪潮在大陆席卷物理神学而去时,在英国自然神学干18世纪时却保持了它的充分活力(尽管有休谟的贬议),并在19世纪的前半期由于Paley的著作《自然神学》(1802)和八篇Bridgewater论文( 1833—1836)的出版而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在这八篇论文中,八位作者运用不同的科学论题以广博的学识和彻底的严肃性论证了“在创造中显示的上帝的权力,智慧与仁慈”。科学和神学在当时的许多科学家中已经是单一的课题,如地质学家Sedswick,Buckland,Murchison,博物学家阿伽西,甚至他们的科学论文也是自然神学中的课程。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也不例外

对于一个别世纪末期的科学家来说,使他感到特别惊奇的是自然神学家以同样的态度自愿接受“超自然的证据”和自然证据。创造不仅作为事实被接受,而且上帝随后对世事的干预也是如此,只要这种干预是上帝愿意的

然而自然神学与科学之间的联盟最终也产生了困难和矛盾。客观科学原则和试图借助于超自然力量进行干预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多。特别是要调和退化器官、寄生虫和传染病以及像里斯本大地震那样的毁灭性灾变等等的出现和仁慈的造物主的设计之间的矛盾越发无法调和。我们即将看到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一书中的很多论点就利用了这些矛盾。为了解释化石的序列和世界范围的地理分布格式而提出的一些辅助性假说虽然能够暂时延缓自然神学的衰落,然而并不能阻止它最终的衰亡

批评不仅来自科学界也来自哲学界。休谟在《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1779)一文中明确指出自然神学既缺乏科学根据又缺少哲学基础,康德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反对缺乏判断力的目的论。但是这样一来就留下了一段诠释的空白,因为在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之前,科学对适应现象并没有满意的解释,而拉马克的推测又完全无法使人信服。事实上很多虔诚的科学家兼哲学家如莱伊尔、Whewell,Herschel,和塞吉威克等似乎非常害怕自然解释,害怕它会破坏道德基础。这也许是自然神学在英国于《物种起源》出版之前一直继续存在的主要原因。自然神学在进化主义的历史上扮演了一个特别暖昧的角色。达尔文的最坚定的对手是自然神学家,而只要把设计换成自然选择,则自然神学家绘声绘色描述的升物适应现象就为进化提供了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进步主义( Progressionism)

将地质学包罗进自然神学中去是英国的特点(Gillispie,1951)。它是企图调和地质学和古升物学(即化石学)的新发现与圣经创世纪的传说和设计概念之间的矛盾

通常引用来论证地质学事件和摩西的记载是一致的两项证据是:

  • 第一,化石记录中没有人类(人的创造是创造的最后一幕
  • 第二,遍及整个地球的“大洪水”(Great Deluge)的证据

早在18世纪布鲁门巴赫就已经怀疑过只有一次洪水。当一个又一个化石区系的记录建立起来后,发现前后区系之间几乎都由空白地带隔断。在居维叶的相当温和的解释(见8.2)中,区系的破坏或消亡被看作是“变革”,但在其追随者中则反复灾变的概念占了上风。虽然居维叶绕过了区系轮替的问题,但在他的一些追随者之中则强调在每次灾变后就又发生新的创造,而且每一次后续的创造反映了变化后的世界情况。这一概念被称为进步主义(Rudwiek,1972,Bowler,1976)。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神创论者对自然阶梯的一番新打扮或改造

动物区系随时间进步的实质是逐渐才了解的。居维叶的发现主要涉及哺乳动物区系的第三纪变化。当发现了大型化石爬行类(开始时多数是海洋爬行类)之后才了解它们生活在比哺乳类更早的时期(即中生代,因而在英国牛津发现了侏罗世哺乳动物使人不禁感到愕然)。在以前的较晚古生代岩石中含有鱼类化石,而在更早的矿床中则只有无脊椎动物化石。当时的激烈争论涉及到进步的原因(按神创论观点)并提出哪些升物是“低级的”或“高级的”,人类是否进步的终点等问题。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阿伽西及其部分学生抱有这样的奇怪观点,认为在前一次灾变后的每一次新创造都反映了上帝对他自己的创造的当前看法,动物区系的更替表示了在上帝心目中创造方案的逐渐成熟。他没有意识到这种观点是多么亵读神祗。它一再暗示上帝创造了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为了下一次创造得更好,他不惜将之彻底毁灭掉,然而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直到他的最新近一次的创造

莱伊尔与均变论(uniformitaranism)

8.4 莱伊尔与均变论(uniformitaranism)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长期以来,由T.H.赫胥黎提出的“当把均变论的原理应用于升物学时就必然导致进化”的观点在英国历史学家中已成为既定原则。由于莱伊尔是均变论的积极拥护者,所以就有人认为达尔文的进化思想是直接来自莱伊尔。当我们发现均变论者莱伊尔是多么强烈地反对进化思想后上述说法就益发可疑。赫胥黎论点的缺点只是近年来才由Hooykaas,Cannon, Rudwick,迈尔,辛普森等人指出。然而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地质学论据对某些升物学家的观念形成极其重要,对这些升物学家来说,地球上的生命的历史是一个重大问题。尽管主要涉及到地质学,但是在讨论达尔文进化思想的由来时,介绍均变论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均变论和灾变论这两个词都是由英国哲学家William Whewell于1832年在评论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一书时所造的新词,指的是地质学中两个对立的学派。实际上这两个词常引起误解,因为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发生灾变而是地质学上的发现究竟是支持Hutton及莱伊尔的稳定态世界学说还是支持包括灾变论者和进步主义者在内的其它大多数地质学家的定向论(directionalist theory)。定向论者的主要论点是地球上的生命随着地质年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相当新的概念,是居维叶在巴黎盆地发现了化石以及随后显示出的连续地层往往具有十分不同的动物区系,这些区系又时常被猛烈的断裂将彼此分隔开;而且低层(早期)的区系主要含有(或完全是)灭绝动物等等一系列发现的结果。而且定向论还认为这些变化是进步型的,这可由无脊椎动物-鱼类-爬行类-哺乳类的序列看出。Adolphe Brongniart的植物地层学也支持这种进步型序列的存在。他区分了三个时期:第一期(石炭纪)的特点是原始隐花植物茂盛;第二期(中生代),裸子植物(及少量的隐花植物);第三期(第三纪),被子植物开始占优势。无论是在动物或植物中,“最高等”的类型都在地球史的最后出现。莱伊尔否认这种进步(型)存在,而后来当他承认它时,便又解释为是一个循环的一部分,到头来又会反转过来(Ospovat,1977)

均变论这个词指的是比灾变论要复杂得多的一套学说。实际上它隐含有至少六个概念或原因

表1试图将两个对立阵营的最明显的差异列举出来。正如表2所指陈的,莱伊尔除了在一种情况下以外都拥有a;但在灾变论者之中却可发现在各种不同的选择之中有不同的调配。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看来达尔文的模式更接近于拉马克而不是莱伊尔。但是我必须提醒读者,我的分类是相当主观的,也可以有其它的分类办法

虽然这里分出的均变论的六种成分中的大多数主要只和地质学家有关,但是作为对表1所采用的类别的说明,可以对之作扼要的解释

(1)自然主义(Naturalism)。所有参与争议的学者毫无例外的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意见相左的唯一问题是他们所设想的上帝对其事务的干预程度。在两个阵营中都有一些人认为在创造之后只有第二位原因在起作用。一切创造,不论是最初的一次性创造还是在每次灾变后的多次创造,显然都是造物主的直接作用。莱伊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地质过程都是第二位原因活动的结果,不需要超自然干预,莱伊尔的批评者则批评他不能前后一贯始终如一地将这原则运用于引进新的物种上,而这一引进新物种的过程尽管莱伊尔反对却具有特创论的一切表征

表1均变论的组成部分

现象或过程

(1)原因的神学性质(自然主义或超自然主义)

均变论者的观点:

(a)自然主义的(即使最初是强调上帝直接干预,现在则认为是由于第二位原因)

(b)总体来说是自然主义的,但是容许上帝偶然干预

灾变论者或定向论者的观点

(C)始终容许上帝直接干预

(2)通过地质时期表现的原因(现实主义)

均变论者的观点

(a)同样的原因(物理定律)贯彻始终

灾变论者或定向论者的观点

(b)不同的原因在地球历史的早期起作用

(3)构成原因的力量强度

均变论者的观点

(a)和现在一样始终是同样强度

灾变论者或定向论者的观点

(b)不规则,各个地质时期有变化

(C)随地质时期稳步下降

(4)结构原因

均变论者的观点

(a)始终相同

灾变论者或定向论者的观点

(b)在以前的某些地质时期中不相同

(5)变化速度(渐进主义)

均变论者的观点

(a)某些变化是渐进的,但有些变化很突然(骤变)

灾变论者或定向论者的观点

(b)很多是真正的激剧变化

(6)世界的定向变化

均变论者的观点

(a)不承认;世界永远处于稳定态,最多是循环式变化

灾变论者或定向论者的观点

(b)赞同;世界在历史上是变化着的,而且或多或少是有方向的

表2 进化主义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以及他们对均变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采纳情况〔a、b、c的涵义见表1〕

┌───────────────────────────┐

│      均变论的各个组成部分           │

├───────────────────────────┤

│     1   2   3   4   5     6   │

├───────────────────────────┤

│莱伊尔  b   a   a   a    a    a   │

│达尔文  a   a   a  ? b   a    b   │

│拉马克  a   a   ?b   b   a    b   │

│阿伽西  c   a   ?b   b   b    b   │

└───────────────────────────┘

红色:达尔文赞同拉马克,反对莱伊尔

蓝色:达尔文赞同莱伊尔,反对拉马克

( 2)现实主义(actualism)。这一原则声称同一种原因(物理定律)在全部地质时期中都起作用,因为世界的内在特征永远保持相同。这一原则的最重要结果是,正如莱伊尔在《地质学原理》的副题中所表述的,“试图按现在起作用的原因解释地球表面的以往变化”是合理的

(3)构成原因的力量强度(Intensity of causal forces)。莱伊尔以及其它极端均变论者主张地质力的强度在任何时间都相同,而且时间因素将在某个时期引起强度增加的现象。他的某些对手认为由于地球冷却地质现象(如火山活动,造山运动)的强度稳步下降。还不清楚是否有些学者支持第三种可能,即地质现象的强度显示不规则的上升或下降。

(4)结构原因(Configurational causes)。这词是由辛普森提出,指的是同样的因素由于组合方式不同有可能产生十分不同的结果,彻底或正统的均变论者完全忽视了这种可能性。地球大气层由还原性转变成氧化性,不规则的冰河时期的出现,板块构造对大陆面积以及大陆架浅层海域范围的影响,火山活动程度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因此,地球上现有的物理条件并不一定准确地反映了地球早期历史的条件。如果忽略了结构原因,像生命起源这样的问题就无法解决。莱伊尔却首先注意到了大陆位置变化对气候影响这个结构原因(Ospovat,1977)

(5)渐进主义(Gradualism)。在灾变论兴起以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地球表面的历史性变化是渐进的。莱布尼茨、布丰(部分地)、拉马克以及达尔文的多数先驱都持有这种观点。在发现了地层经常发生断裂之后,拥护渐进主义就变得越发困难。莱伊尔的均变论的最大功绩在于尽管有了不少新发现仍然强调地质变化的渐进性。莱伊尔和随后的达尔文都充分意识到地震、火山爆发能产生剧烈效应,然而这些效应和某些地质学家提出的灾变比较起来还小几个数量级。近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过去历史上的某些事态实际上完全可以看作是灾变(Baker,1978;Alvarez,1980)

(6)定向主义(Directionalism)。莱伊尔从 Hutton处采纳了稳定态世界的概念;这个概念被Hutton(1795)表述为“没有开端的遗迹,也没有结束的期望”,而且这概念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中是普遍盛行的。莱伊尔的反对者则认为一切证据都表明地球历史有一个定向的(如果不是进步的组成部分的话)组成部分。这一点(而不是其它五点)是莱伊尔和其它所谓的灾变论者的基本分歧(Rudwick,1971;但另见Wilson,1980)

达尔文从均变论中得到了什么

近年来的某些分析研究表明,不论达尔文在知识上受惠于莱伊尔有多么大,均变论实际上在其进化论的发展上所起的阻碍作用要比促进作用大得多。渐进主义,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从布丰到康德和拉马克时的流行概念。莱伊尔的均变论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稳定态(和循环式)学说,这是和进化学说完全对立的

莱伊尔不仅是一位地质学家,细读他的《地质学原理》就会发现他对升物学、包括升物地理和生态学(“生存竞争”),是多么精通。当谈论到升物学问题时他极富权威性,然而,从现在回顾,他的神创论和本质论很明显地将他导向自相矛盾的地步

莱伊尔学过法律,在他进行科学辩论时往往对对立观点采取极端(如果不是讽刺)态度。因此他时常对灾变论者陈述中的个别错误进行猛烈攻击而不顾其中有充分证据的定向变化,例如地层序列中的化石内容与含量

很明显,他以为他的对手提出了一种严格按自然阶梯的化石序列,并洋洋自得地认为这已被在保罗纪地层(“在爬虫时代”)发现了化石哺乳类所否定,而没有认识到这些是三锥齿兽(triconodonts,一种古兽)化石,因而与定向系列十分符合。他否定拉马克的关于趋向于完备的内在倾向学说是对的,但他忽视了拉马克还提出了另一类进化,即不断地按永远变化着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整,这当然不可避免地会归结为不断的进化演变。就莱伊尔这位本质论者来说,这种不断的进化是毫无意义的

由于T.H.赫胥黎错误地声称莱伊尔的均变论必然导致达尔文主义以及Whewed使人容易误解的提出均变论和灾变论这两个词,因而莱伊尔的著作长期以来完全被人误解。他的稳定态世界并不是完全静止的世界,而是经历着与大陆的运动和气候变化相关的永无休止的循环。灭绝是变化着的世界不再适宜于某些物种的必然结果。当然,在稳定态世界中消失的物种必须通过“引入”新的物种来代替。由于灭绝而物种消失以及它们被新物种代替都按稳定不变的速度进行,所以莱伊尔坚持他是遵循严格的均变论者的原则的

对进化主义的历史最关重要的不是莱伊尔的均变论而是他把重点从拉马克对进步、日益增加的完备性以及“垂直进化”的其它方面的含糊臆测转移到物种的具体现象。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出了各种各样的升物学问题。这些问题以及取代的物种是怎样引入的问题正是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航行时和航行后阅读《地质学原理》时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于莱伊尔的著作这些问题成为了达尔文研究方案的中心

莱伊尔和达尔文的这种关系指陈了在科学家之间经常发生的的一种几乎是教科书式的关系。就是“先驱”的副本。人们往往正确地谈到拉马克虽然是一位真正的进化论者,但实在并不是达尔文的先驱。达尔文怎样也不能说是奠基在拉马克的基础上,毋宁说是在莱伊尔的基础上,然而很难将莱伊尔称作达尔文的先驱,因为他顽固地反对进化,他是一个本质论者、神创论者,他的整个概念框架和达尔文的毫不相容。然而他却是明确地把注意力集中于物种在进化中的关键地位的第一个人,并促使达尔文选择那条途径去解决进化问题,虽然后来证明莱伊尔提出的解答是错误的。应当怎样称呼指点了道路然而在传统意义上却又不是先驱的人呢?类似的情况是我自己在地理成种作用和升物学物种的研究工作中是由于反对Goldschmidt提出通过系统突变解决成种作用的问题而深入开展的。在科学史上的确有很多事例表明一个先驱者提出了问题却得出了错误的答案,反对这种答案反而倒导致了正确的答案

我在较早(Mayr,1972)的一篇文章中曾分析了是哪些思想概念阻碍了人们更早地接受进化论。这包括自然神学和神创论与本质论的密切结合。奇怪的是,在这种概念框架中科学知识的进展反倒日益需要借助于超自然力量来作出解释。例如,地层学家所发现的连续的动物区系要求放弃唯一的一次性创造的概念。阿伽西竟然敢于提出地球上生命的灭绝总计有50—80次,并且有同等次数的新创造。既使是像莱伊尔这样严肃谨慎的人也往往将自然现象归因于创造。这就把进化的事实排除于科学分析领域之外。当然,在创造中没有不可能的事情。莱伊尔曾说过:“看来创造需要全能(无所不能),因此我们无法对之进行评价。”

钱伯斯的《遗迹》

自从莱伊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击败了拉马克之后,进化主义似乎已在英国科学家的思想中绝迹。对进化主义的排斥是普遍的,从像Whewell和Herschel这些哲学家到地质学家、解剖学家、植物学家都是如此。看来人们对世界是由一位熟练的设计师创造的自然神学观点已感到心满意足

在这种和平的维多利亚时代气氛中,1844年爆炸了一颗震动了整个英国知识界的炸弹,它就是《创造史的遗迹》(Vestig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reation)一书的出版。这书的内容是如此的离经叛道以至于作者想尽办法不落姓名。每个人都在猜测作者是谁,猜测的对象包括莱伊尔、达尔文,甚至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反响是巨大的,剑桥大学教授、地质学会会长塞吉威克简直是暴跳如雷。他用了四百多页的印刷品来宣泄他的不满,其心情可用下面的话代表:“世界绝不能容忍这样的是非颠倒,我们决心和任何亵渎我们的庄重原则和社会习俗的言论和行为血战到底…我们的座右铭是一切事物如果要有任何益处就必然各安其位…如果我们贤淑的仕女不愿意用解剖学家肮脏的小刀来玷污她们的手指,她们就不能倾听这个作者的诱惑来毒害自己的欢乐心灵和淑静感情,这个作者是戴着虚伪的哲学面具出现的。”毫不奇怪,由于这样的广告式宣传,《遗迹》在当时成了畅销书,在1844年到1860年之间竟然出版了11次,头十年的销售量(24,0O0本)远远超过了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或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者在出版后十年间只出售了9,500册

《遗迹》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到作者于1871年去世后才弄清楚,原来他就是《钱伯斯百科全书》(Chambers’Encyclopedia)的著名编辑罗伯特·钱伯斯(Robert Chambers),他同时也是很多通俗读物的作者。钱伯斯虽然博览群书,知识面广,但他毕竟是个业余爱好者,一个外行,并具有外行的一些弱点。然而在当时许多著名的英国科学家(除还没有发表著作的达尔文以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时候正是他看见了森林。奇怪的是,不是无神论而是自然神论使得他提出进化观点。他曾经说过,如果在神创论和造物主制定的一般规律的作用之间进行选择,“我认为我宁愿选择后者,因为它更加显示了上帝的权力和尊严。”由于在非升物界中没有什么“不可以用自然的一般力量的作用来解释,”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考虑“植物和动物也同样可以按自然方式产生。”他反对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超越了我们的探究能力的看法。“我非常不愿意相信自然界中有什么东西出于任何原因而限制探索……并且深信我们的关于造物主的概念绝不会由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上帝的所作所为而受到损害。”

他的研究最后导致他提出“进步性发展原则(Principle of Progressive Development)作为我们日常所见的自然界中缓慢而又渐进的运动或倾向的最简明解释,这种解释是诉之于科学、联系于科学,而不是以无知的教条式臆测为根据的。”钱伯斯从当时已有的证据中清醒地看出了两点:

  • (1)世界上的动物区系是通过地质时期而进化的
  • (2)变化是缓慢、渐进的,和环境中的任何灾变无关

尽管钱伯斯对拉马克也有所贬议,但是他的主要论点和拉马克原来的学说在很多方面相同,即进化路线是逐渐完善的。除了也提出了进化以外,钱伯斯决不是达尔文的先驱

钱伯斯将他的证据列之如下:

(1)化石记录指陈最古老的地层不合升物性遗物,随后的地层则是无脊椎动物化石的时代,其次是鱼类作为唯一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代,再其次是爬虫类,但还没有鸟类和哺乳类,等等

(2)在一切动物的主要门类中都是从简单进(步)为复杂,“最高级和最典型的类型总是最后才出现。”

(3)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表明,各种主要类别的动物都具有基本协调统一的结构

(4)由冯贝尔(von Baer)的胚胎学研究表明胚胎都要经历较其更原始的相近升物相类似的阶段

虽然钱伯斯的议论有很多错误与概念不清之处,但他在斟酌证据时所显示的大量常识却是当时反对进化论者的著述中所极度缺乏的。在分析古升物学家Pictet(当时他还反对进化观点)的论点时,钱伯斯不禁叫道“像他这样的专家竟然这样难于接受由自然规律导致的动物区系变化真是令人难于想像。”

钱伯斯真正做到了的事情是将均变论的原则应用于升物界。反映在自然系统中的动物等级结构如果不接受进化论就毫无意义。这正和讨论化石记录一样,他的论点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论点十分相似。和达尔文一样,他一直反复强调有多少现象,如退化器官,是可以用进化的结果来解释,但用神创论观点看就毫无意义。根据所有这些证据,“作者领悟到进步性发展原则是假定的升物起源历史。”

上面这些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然而钱伯斯的批评者们,包括当时英国最著名的一些科学家,却把他批评得一无是处。例如赫胥黎就曾写过一篇措辞激烈的评论,后来赫胥黎本人也感到过意不去。这些批评者很容易地就指出钱伯斯所提出的进化机制十分荒谬,因为钱伯斯所依据的是普遍而又经常的自然发生。重演是他的学说的根据之一,进步性发展的整个概念奠基于与“发生”(generation)相类似的,即和个体发生(ontogeny)相似的基础之上。和很多业余爱好者相仿,钱伯斯非常容易上当受骗。他还用各式各样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来支持他对自然发生的坚信不疑。然而他有时又能作出非常精辟的猜想。例如,他认为自然发生不再会出现,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它是“一种完全由情况(或条件)决定的现象,情况是暂时的,因而结果也是暂时的。”当然,这就是人们目前所接受的关于生命起源时的情况的解释

钱伯斯虽然是19世纪达尔文以前的唯一的英国进化论者,但是他并不值得更多地加以介绍。他曾影响了一些人并使之转向进化主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华莱士(A.R.Wallace);斯宾塞(HerbertSpencer)显然也受过影响。他使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和美国诗人及散文家爱默生(R.W.Emerson)深信进化思想。毫无疑问很多人是通过钱伯斯才习惯于进化思想的。甚至达尔文也承认,“在我看来(《遗迹》的出版)在这个国家中对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消除偏见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就达尔文来说还有另外的理由,即对《遗迹》的批评为达尔文提供了反对进化的观点的详细目录,这些反对观点或意见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都特别谨慎地作了答复

从《遗迹》一书中科学史家可以得出两点影响深远的概括性结论:

  • 首先,缺乏专门知识的外行钱伯斯在当时所有的有资格的专家被表面上的矛盾所困惑时(达尔文除外,他将他的发现扣压了二十年才发表)却清醒地察觉了一个复杂现象
  • 其次,钱伯斯清醒地领悟并很好地描述了进化过程,虽然他对进化过程的解释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有时还是幼稚的。人们所常说的除非同时作出了解释否则就不能提出科学学说的说法显然是不合实际的。达尔文也是一个例子;他提出了遗传变异的无限性并以之作为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然而他的关于遗传学说的全部意见或判断都是十分错误和不充分的

就钱伯斯而言,最令人吃惊的也许是他在英国的孤立无援。他几乎没有支持者,只有欧文(Owen)对他并不持全然否定的态度(Millhauser,1959)。实际上当时所有的英国知名科学家都公开反对进化,不仅像Buckland,塞吉威克,Whewell这样一些自然神论者,而且达尔文的朋友莱伊尔,霍克以及赫胥黎等也都如此。尽管有利于进化论的证据一直在增加,然而英国的舆论气氛竟然是如此强烈的反对进化思想以致没有博物学家对之进行认真考虑。这要求一种实在的努力去改变舆论气氛,而不是像钱伯斯这样的业余爱好者的浅尝即止,这种努力直到1859年才出现

斯宾塞

时常有人提到在提出进化学说这一点上斯宾塞要早于达尔文,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多少根据。对斯宾塞来说,进化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抽象原则。斯宾塞学说的空洞性可由他的定义清楚看出:“进化是物质和伴随的运动散逸的整合统一,在这整合过程中物质从不确定的、不联贯的均一性转变为确定的、联贯的不均一性;与此同时被保留的运动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讨论进化时强调物质,运动以及力是18世纪类型的对升物系统终极原因所作的物理学家解释的典型例子,和真正的升物学毫无关系。当斯宾塞于1852年第一次发表关于进化的文章时对升物学知之甚少,他所依据的是钱伯斯的《遗迹》和莱伊尔对拉马克的反驳。和钱伯斯相仿,斯宾塞也是从个体发生的类比得出他的进化概念。他将这些程序目的性现象转变成目的论原则,后者冒充了启蒙运动中Condorcet与其它哲学家所采取的进步原则

斯宾塞的观点对达尔文思想并没有积极影响,反之,他的观点后来倒成为引起某些混乱的原因。斯宾塞曾建议用“最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来代替自然选择,他又是获得性状遗传在英国的主要支持者(在他与魏斯曼的著名辩论中)。最糟的是,他后来成为了奠基于残酷无情的生存竞争之上的一种社会学说(一般称之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很容易引起误解)的主要代言人(Hofstadter,1955)

在一本升物学思想史中完全不提斯宾塞也是十分合理的,因为他的正面贡献等于零。然而由于斯宾塞的观点更接近干某些普遍的错误概念,因而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都具有重要影响。对上述领域中的绝大多数学者来说,在达尔文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中“进化”这个词意味着朝向更高水平和更复杂化所必要的进步,这也就是斯宾塞(而不是达尔文)所理解的。这一点必须强调以便消除这种持续很长时间的荒诞说法。遗憾的是;现在仍然有少数社会科学家把这种斯宾塞式的思想强加于达尔文

德国温格与进化论

8.5 德国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进化主义在德国是沿着一条不同于英国和法国的途径而兴起的,这有几个原因

早在18世纪由于Wolff和Reimarus的影响,自然神学在德国已发展到极点,而且远比英国的“干预论者”的自然神学更加自然神化。德国从赫德(Herder)到18世纪40年代没有继续致力干自然神学的发展而是经历了一段热情洋溢的浪漫主义时期。这是一次乐观主义的运动,到处都可以看到发展与进步,一种奋勉向上、向更完美水平的精神;从而培育了从自然阶梯导源的观念以及从启蒙运动哲学家之间广泛流行的进步概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这一运动产生了哲学的一个特殊分支或学派,“自然哲学派”。现在也许还不十分清楚究竟各种不同的浪漫主义运动,特别是自然哲学派,在多大程度上背叛了还原论和牛顿主义的机械论。对这一点谁也不如歌德在他的一些著作(特别是《色彩学》一书)中说得那样清楚。将升物界每一现象和每一过程还原为运动和力,或者还原成热和引力,对绝大多数博物学家来说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供选择的办法。例如,他们可以倒退回到自然神学并且按创造和设计的观点来解释一切事物。凡不愿意求助于上帝来解释自然界一切的人们则苦心设计了一种新的、强烈受到莱布尼茨影响的自然观,它特别强调性质、发展、独特性,通常还有一个结局性的部分。谢林(Sch elling)和奥肯(Oken)的过激言辞如果没有对牛顿主义的“无情”机械论的普遍憎恶也不会受到人们如此热情的欢迎。自然哲学派主要是对复杂的升物现象作幼稚的机械论解释的一种反作用,对这种头脑简单的物理学家解释是无从接受的。由于自然哲学派的最著名的代表——谢林、奥肯和卡洛斯——最终是本质论者,因而根本不可能提出共同祖先学说。然而他们全都大谈特谈发展,这发展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中的一个:或者是展示一种事前即已存在的潜力(而不是去改变模式本身),或者是由骤变产生新模式(通过非生命物质的自然发生或现有模式的自然发生)。这一类文献,尤其是奥肯的著作,有很多是空想的(如果不是滑稽的话)。绝大多数结论都以类比为基础,而且大多是荒唐可笑、牵强附会的类比

评价这些文献及其持久的影响非常困难。有些历史学家的结论是它阻碍了进化主义进入德国,而另外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它为进化主义在德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在德国比其它任何国家更受欢迎就由于此。在德国和达尔文以前的英国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倒是确实的。在英国没有一个有名望的科学家相信进化,而接受进化观点在德国却显然是很普遍的。胚胎学家冯贝尔于1872年曾讲过,在他的1828年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着重表明我自己是反对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演变学说(theory of transmutation)的。”1834年他再一次谈到他认为“一切动物通过互相转化而发展是不可能的,”然而就在同一文章中他对以前由布丰和林奈所阐述的观点:一个属中的种“可能来自一个共同的原型”表示赞赏

在J.F.Meckel(1781-1833)主编的大型比较解剖手册中有一定的篇幅专门讨论进化,特别是关于新物种的起源。他列举了四种可能机制:(1)经常发生的自然发生;(2)倾向于变化的内部冲动;(3)环境的直接影响;(4)杂交。在他的陈述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把进化归因于自然过程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根本没有提起上帝或创造。这和同时代的英国的气氛是多么不同!

有一些历史学家(如Potonie,Schindewolf,Temkin)提出了很多德国早期进化主义者,这些人的名字过去一直湮灭无闻。坦白的讲,要公正的评价这些人(如kielmeyer,Tiedemann,Reinecke,Voight,Tauscher,Ballenstedt等)以及其它一些在1793年(Kielmeyer)到1852年(Unger)出版过有关著作的人很困难。因为这些人的著作是高明观点与荒谬思想的特殊大杂烩,看来它们往往反映了布丰,赫德,拉马克,杰弗莱和居维叶的著作观点,但又从不注明出处。需要非常仔细的比较分析才能确定这些作者的著作中哪些有价值,哪些是创新的见解。由于他们之中没有人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因而进行这种分析是否值得看来就是一个问题。总而言之,这些作者显然属于钱伯斯类型而不是达尔文型

考虑到在19世纪前半期进化思想在德国普遍流行的情况,而在这种背景下竟然没有一个德国升物学家努力提出内容充实的进化学说不能不说是奇怪的现象。尤其是当时其它的欧洲国家都不如德国拥有那样多有才华的动物学家和比较解剖学家,包括Authenrieth,冯贝尔,布鲁门巴赫,Burdach,Dollinger,Ehrenberg,Emmert,Heusinger,Kielmeyer,Leuckart,J.Muller,Pander,Rathke,Reichert,Rudolphi,Siebold,Tiedemann,Wiedemann。产生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最重要的是当时德国哲学深受本质论支配,这影响了每个人的思想。模式思想由于对居维叶权威的崇拜而得到加强,这充分反映在当时某些卓越的比较解剖学者的著作中

另一个原因是自然哲学派的进化主义是如此的偏重理论或臆测,同时又是如此枯燥而无益,因而产生了激烈的反作用,使得一些最优秀的动物学家专注于纯粹的描述性研究,这在Leuckart,Ehrenbers,Muller,Tiedemann的著述中表现得最清楚。这种反作用是如此强烈,当魏斯曼在50年代还是一个大学生时,他所在的大学竟然从来没有提到过进化。19世纪20年代的进化热当时已被完全忘却

对臆测的排斥由于另外的两点原因而得到加强。博物学家对自然研究得愈多愈深入,就越发感到完美的适应的普遍性。由于当时的机械论影响不允许采取目的论或超自然力的解释,于是便按照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例子采取不可知论的态度。另外,19世纪的30、40、50年代实验升物学,包括生理学,细胞学和胚胎学,得到空前发展,德国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投身于功能过程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能够成功地运用物理科学所惯用的解释模式,而这种模式当运用于升物进化时就极不合适。进化主义的复苏不能来自实验室;它必须像在英国一样,由研究自然种群和物种的科学家发起。不幸的是,德国的一些优秀的年轻博物学家Kuhl和Boie在研究东印度的热带病时牺牲了,Illiger在青年时死于结核病

尽管有魏斯曼的不利言论,进化主义在19世纪50年代的德国并没有完全销声愿迹。Broon曾写过几篇有关进化主义的文章,虽然最后又放弃了这种研究(Schumacher,1975)。尼安德特人颅骨(早期智人化石)的共同发现者Hermann schaffhausen(1816-1893)曾明确指出,“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自然规律的物种不变性并没有被证实,因为物种并没有明确的和不可改变的特征,种和亚种之间的界限是摇曳不定的。世界上的一切升物看来是受繁殖和发育影响的连续系列的升物。”(Temkin,1959)他特别反对下面的论点;活着的动物不可能来自早期的动物,因为我们现在并没有发现物种的变化。Schaaffhausen指出,因为这种变化“需要千百万年”,所以要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是完全不现实的

温格(Unger)

在达尔文的许多先驱者之中,最值得提到的是维也纳的植物学家温格(Franz Unger,1800一1870)。在他的《植物界的历史》(Attempt of a History of the Plant world,1852)一书中,他专门拿出一章讨论进化,这一章的标题是“植物的起源;它们的繁殖与各种模式的由来。”他指出简单的淡水植物和海洋植物在复杂的植物之前存在:

正是在这含有菌藻植物,特别是藻类的海洋植物中应该去寻找一切植物相继发生的原胜。毫无疑问这种经验式的重建途径在理论上可以倒过来继续追索,一直到最后追寻到一种原始植物(Uroflanze),它实际上就是产生整个植物界的原始细胞。这种植物(或细胞)最终是怎样起源的对我们来说则更加是一个秘密。然而这一点可以肯定,即它必然是被指定为一切生命的原始,从而也是一切高级发展的原始样本

他还继续谈到,乍看起来人们会认为物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双亲永远只产生它们自己类型的后代。然而这就要求所有的新物种像那“原始植物”一样是通过某种自然发生的过程产生的。因为所有的证据都和这种可能性相矛盾,“所以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去寻找植物世界本身中的全部多样性的根源,不仅是物种,而且还有属和较高级的阶元、”他还非常透彻地补充谈到物种关系中的规矩太多以致不能认为新物种的起源完全是由于外部影响。“这清楚地表明植物的多样性的原因不可能是外界的,而只能是内部的…简单一句话,每一个新产生的植物物种……必然来自另一个物种。”一旦接受了这一点,整个植物界就成为一个单一的升物单位。“届时低等的和高级的阶元都不再被看作是偶然的集群、一种任意的思维结构,而是彼此由遗传方式联系起来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真正固有的实质性单位。”后来他还提出了一些别的进化问题,譬如一个物种作为整体经历了变态作用是不是能成为新的物种?只有一个个体或少数个体的变化能不能成为新种的祖种?他确实非常重视产生新种的变异根源。孟德尔是温格的学生,孟德尔曾经讲过,正是由于温格对引起新物种产生的变异的性质与根源的关注促使他从事于遗传学实验研究

达尔文之前的小憩

自从拉马克的《动物哲学》于1809年出版以后,没有谁在讨论物种、动物区系、分布、化石、灭绝以及多样性的其它方面时能够继续忽视进化的可能性。这并不是忽视,正如屡次提到拉马克或提到“发展”时所证明的。这是因为已经觉察到进化主义的“威胁”;为了对付这种威胁,莱伊尔在他的《地质学原理》一书中花了很多章来驳斥。事实上从1809年到1859年这一段时间对思想史家来说具有极大的想力。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个合理的学说,一个动态的进化中的世界的学说;在这期间支持这个异端新学说的证据日益增多;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还吞吞吐吐地谈起进化演变的可能性。鉴于这类情况,科学史家那夫乔(Arthur Lovejoy)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寻味的问题:“在哪一天才能够说支持升物进化论的证据完全够了?”

这问题的答案当然要根据抵抗力的大小而定。可以从早期居维叶发现(1812)巴黎盆地的哺乳类化石随着地质年代的增加其分类学上的差异也愈明显的事实开始作为对进化的不能反驳的证据,当然这要把神创论者除外。那夫乔和迈尔也都指出,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还有很多其它证据也能导致相同的结论。这些包括否定了物种不变的地理性变异(例如,Gloger,1833),这后来成为达尔文的主要证据。每一件新发现的升物地理事实也论证了这一点。某些类型动物的长期继续存在的事实,例如腕足类动物Lingula以及某些软体动物经历了许多地质时期(可以远溯到志留纪),就驳倒了普遍灾变的论点。后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种间杂种都是不育的这一事实也有助于否定物种完全隔离的观点。正如钱伯斯正确指出的,退化器官的存在是和神创论者的完善设计解释相抵触的。由比较解剖学者所发现的“模式一致”(“Unity of type”),哺乳动物中耳骨的同源现象(Reichert,1837)以及脊椎动物的其它同源现象,陆地脊椎动物的胚胎具有鳃弓以及其它比较胚胎学的发现,这些都是达尔文于1859年令人信服的加以运用然而是早先发现的许多其它证据都支持进化学说。《物种起源》中至少有二十个地方提到这些证据,达尔文所提出的论点也与之完全相符。达尔文曾经讲到,只有当我们采纳进化学说时这些证据才有意义,如果采用神创论者的解释,则这些证据就会表明有一个非常善变的造物主存在

正如我们在前面见到的,有不少学者实际上是在达尔文之前就作出了这一结论。然而动物学、植物学和地质学中的一些权威学者却继续反对进化学说。由于英国的莱伊尔,Bentham,胡克尔,塞吉威克和Wollaston以及他们在法国及德国的同道都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因而不能将他们的对抗诿之于愚笨和无知。升物地理学、系统学、地层学和比较解剖学方面日益增多的进化证据并没有像那夫乔所想的那样,“把他们自己的假说贬低为可笑的荒谬”,而只是由他们作出了某种妥协:或者是用一个稳定的、新近创造的世界;或者是用一个稳态的循环式世界,或者是用一系列灾变来谋求妥协。这一类的态度只能用下面的假定来解释(一切证据也都支持这种假定),即进化学说的反对者发现用他们的根深蒂固的概念框架来和新的事实取得妥协比采纳进化新概念要容易得多。新观念的胜利所需要的是一种赢得一切的激变。这就是查尔斯·达尔文于1859年11月24日出版的《物种起源》

深刻理解达尔文

第九章 查尔斯·达尔文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尽管有许多哲学家和像拉马克那样明睿的一些升物学家的不懈努力,然而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而且基本是静止的这一观念仍然牢固地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直到查尔斯·达尔文(或译为查理·达尔文)(1809-1882)才一举将之彻底摧毁。这位杰出的学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的思想是怎样得到启迪的?他之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训练、他的禀赋、他的勤奋,还是由于他的才能?这些问题自从有关达尔文的著作陆续大量出版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热烈争论!

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英格兰的什罗蒲郡(Shropshire)首府舒兹伯利(Shrewsbury)。他是当地名医罗伯特·达尔文的次子,在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行第五。他的祖父是一位动物学家,《动物法则》(Zoonomia)一书的作者Erasmus Darwin

海云青飞:达尔文的成就有家庭遗传的因素,看到了吗,他祖父是动物学家

达尔文的母亲是著名制陶商Josiah Wedgwood的女儿,当达尔文八岁时即去世,此后达尔文即由其姊姊们照料。我们对达尔文青少年时期以及其后的情况几乎完全来自他的《自传》(NoraBarlow编,1958),这自传是根据达尔文本人67岁时为儿孙们讲叙往事时的回忆材料编辑而成。遗憾的是,这些材料并非完全可靠;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在老年时记忆力衰退,另一方面还由于这些材料是按维多利亚时代过份矜持谦逊的语调写成,因而对他自己的成就和所受教育的价值、意义都只予以轻描淡写。某些传记作家过于从这些材料的字面上去理解,尤其是当达尔文对自己的才能加以贬抑时更加轻信;因而这些作家事后也往往大惑不解:这样一个笨伯怎么会作出这样伟大的事业来!更何况这很可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理性革命

除非我们能深刻地理解达尔文自己说过的:“我是一个天生的博物学者”这句话,否则就永远也不会真正认识达尔文。自然界的各个方面都能激发达尔文的兴趣。他爱好收集标本、钓鱼和打猎,酷爱阅读有关自然的书籍,如Gilbert White写的《Selborne博物志》。和其它很多青年博物学者一样,学校的功课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负担,在大学里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达尔文青年时代,由于博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学科在英国并非法定课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50年代),当达尔文还只有16岁多(16岁零8个月)时,他的父亲就把他送往爱丁堡大学学医(他的哥哥前一年也被送到该校学医),医学课程使他伤透脑筋,某些其它课程的讲授(如著名地质学家Robert Jameson讲授的地质学)他也感到枯燥无味。尽管他对大学的大多数课程不感兴趣(后来他转学到剑桥大学时也是如此),然而他还是出自某种责任感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长期以来反复有一种说法,说达尔文是由于在贝格尔号上的经历后来才成为博物学家的。事实并非如此。当达尔文于1831年登上贝格尔号远航时,他已经是一位非常出色富有经验的博物学家。我倒认为就他对各类升物的熟悉情况来看,他完全超过了当今任何一个学科的升物学博士水平

他不仅对他特别感兴趣的昆虫,而且对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虫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哺乳类以及植物,都具有令人吃惊的广博知识。这种雄厚功力不仅从他在随贝格尔号远航以前的信函中,而且从他登上该船一个月后与亨斯娄(Henslow)的通信中都可以看出,他对所搜集到动植物标本的科和属的名字都能随口道出的熟练程度的确令人折服。虽然在某些个别的鉴定上他也确有失误,然而由于当时的博物学水平不高,而且贝格尔号上的图书资料有限,这些失误也确实是可以谅解的

他是从什么地方得到一个博物学家所必须具备的这些知识的?

他可能在舒兹伯利中学时就已经知道记日记和对他所观察到的事物以及所搜集的标本作详细记录的重要性,或者是后来他在爱丁堡大学从动物学教授Grant,在剑桥大学从植物学教授亨斯娄,地质学教授塞吉威克那里学到的。他在大学中酷爱阅读博物学文献并常和地质学家、植物学家、昆虫学家以及其它一些博物学家接触,对他未来的事业来说显然要比熟读解剖学和其它医学有关课程(坚决支持他的T.H.赫胥黎所受的教育就是如此)更为重要达尔文在爱丁堡时就积极参与了当地的一个博物学会(Plinian学会)的活动;并在Robert Grant教授指导下采集与研究潮间带的海洋升物;他还经常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访问博物馆馆长;此外他还学会了怎样剥制鸟类标本等等;总之,他对博物学非常用心。按当时的习俗,对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孩子来说,未来的职业只有当医生或教会的牧师最合适。因此当达尔文的家人发现他对医学丝毫不感兴趣时显然感到惶然不安,怎样办?

当时正是自然神学盛行的时代。那个时候牛津和剑桥这两所著名大学的植物学和地质学教授都是神学家。达尔文的家人便很自然地决定他应当转而学习当牧师。达尔文后来也同意了。条件是他将来要当一个乡村教区牧师,他的理想很可能是像前面提到的GilbertWhite那样,当Selborne教区的牧师

1828年1月达尔文来到剑桥, 1831年4月取得文学土(B.A)学位。他学习的是古典文学、数学和神学,这些课程肯定不合他的口味,但是他仍然以足够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考试总成绩名列第十,当然不是优等生。然而这样却使得他有充分的时间干他感兴趣的事:骑马、打猎、采集标本,和气味相投的伙伴促膝谈心、共度良宵等等。因此每当他回忆剑桥旧事时总是情趣盎然。“但是在剑桥无所追求的后面紧接着就是热衷于抓甲虫,那是多么美妙的享受!”(《自传》1958:62)。达尔文的这一爱好是从小就养成的,后来成为他的“怪”痹。通过这种癖好达尔文和这时也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就读的表弟W.Darwin Fox建立了深厚友谊。可以说是FOX将他领进了昆虫学这个领域,后来昆虫就成为达尔文与FOX之间频繁通讯的热烈话题

在剑桥时对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植物学教授亨斯娄(J.S.Henslow)牧师和他的友谊。亨斯娄不独是一位虔诚的正统教徒,而且还是一位热情执着的博物学家。他不仅在每个星期五的晚间在家中接待爱好博物学的学生,彼此质疑,共同讨论,而且“我在剑桥的后期,经常和他一起散步;因而剑桥的一些导师(dons)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和亨斯娄一道散步的人’。”达尔文从他那里汲取了大量的关于植物学、昆虫学、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的知识。在Henslow的家中,达尔文还结识了William Whewell,Leonard Jenyns,以及一些其它后来常相通讯的朋友

许多人属于两种不同的学者类型,视觉的或听觉的。在他的自传中达尔文曾详细地叙说了他的某些经验,表明他具有一个优秀的博物学家和分类学家所必须具备的超常的视觉记忆力。由于达尔文显然属于视觉型,因而他从教授的讲课中得益不多。“听课和阅读比较起来,前者无利而有害。”(《自传》)

海云青飞:达尔文说 听课和阅读比较起来,前者无利而有害,阅读的速度比听课快,可以说绝大多数人是这样的,阅读可以一目几行,听课就没有这个可能了。这样说来绝大多数人是视觉型了!高手都是自学为主的,自学的时候当然是阅读多一些

由于达尔文是通过观察与阅读才受到真正教育,所以后来他说他是自学成功的倒是不无道理。因此提到年轻时他读过的一些书籍和他在爱丁堡及剑桥听过哪些教授的讲课虽然都很重要,然而前者的影响却更重要。在读了White的《Selborne博物志》之后,达尔文就“饶有兴趣地观察鸟类的习性,甚至作详细记录。在我幼稚的心灵中我记得还曾问过每位绅士先生为什么不是一位鸟类学家”(《自传》 45页)。在剑桥时他对Paley论基督教神学的文章的逻辑性和透彻性印象极深,他还读过Paley写的《自然神学》,这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关于博物学和研究适应现象的导论。达尔文在剑桥学习的最后一年,有两本著作对他影响极大;一本是亨波特(Humboldt)写的《自述》(Per onalNarrative),另一本是Herschel的《自然哲学研究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Natural Philosophy)。达尔文将之视为珍宝,在《自传》中写道:“再也没有别的书比这两本书对我的影响更深”。从Herschel的书中他学习到许多科学方法,他曾讲过“这两本书点燃了我心中的炽热愿望:在这神圣的自然科学殿堂中,我要作出哪怕是最微薄的贡献”(《自传》68页)。阅读亨波特的书诱发了他当一名探险家的雄心,并且最理想的是到南美去探险。也真凑巧,达尔文的这一美妙憧憬很快就实现了

由于达尔文没有在圣诞节前进入剑桥大学,在他取得文学士学位后还必须补上两个学期的课程。亨斯娄劝他趁这段时间专攻地质学。他还安排达尔文随着地质学教授塞吉威克去威尔士作地质调查,在这次调查中达尔文学会了绘制地质图。当他返回家中时他收到一封邀请信,邀请他作为一位博物学家参加贝格尔号的下一次远航。他的父亲虽然表示反对,但达尔文的舅舅则认为“研究博物学虽然肯定不是一种什么职业,但对牧师的职务却很合适。”并终于说服了达尔文的父亲

达尔文传记的所有作者都一致认为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上的航行是他一生的关键。当贝格尔号于1831年12月27日从普利茅斯港启碇时,达尔文才22岁,1836年10月2日返回英国时,他已经是一位成熟的老资格博物学家,几乎比当时所有的博物学家更有经验

这次远航固然为达尔文提供了比其它任何方式都更难得的多方面锻炼的机会,然而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只有具有达尔文的才华和品质的人才能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这个人必须具有高度热情、洞察入微的观察能力、极大的耐性、忘我的毅力、工作井然有序,也许最重要的还是对所遇见的任何自然现象有一股抑制不住的好奇心。所有这些都必须付出代价。贝格尔号船上的生活是极不好过的,尤其是达尔文特别容易晕船。在启航后的头三个星期,达尔文晕船非常厉害,简直动弹不得。在航行中当他初次见到陆地时曾经一度想起收拾行李上岸,但他终于打消了这种念头一直留在船上(贝格尔号原定出航两年,后来竟延长为五年),尽管每当天气变坏时他都晕船不止

海云青飞:晕船、晕车是身体功能缺陷的反应。我以前有晕车,后来家里有规定每天锻炼,慢慢地晕车就没有了。达尔文的晕船暗示他将来的学说还不到被人接受的时候

虽然达尔文是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这次远航,但是他在地质学方面所受的训练和所花的时间却最多。他登上贝格尔号时带上了刚出版的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一卷,1832年10月在乌拉圭首都蒙特维多收到第二卷,其中载有莱伊尔反对拉马克和进化的内容。这两卷书使达尔文对均变论( Uniformitarianism)有了透彻的了解,同时也在达尔文思想中引起了很多疑问,并在其后的岁月中先后显露了出来。在贝格尔号上达尔文每天都注意观察,并将这些观察安放到意义深远的诠释框架中去。他在自传中把自己说成是一个积习难改的游荡汉,而实际上却是船员中工作最艰苦、最勤奋的人。他的逼仄的船舱迫使他极其讲究整洁,达尔文后来把他整理笔记存档的一套方法归功于贝格尔号的严格纪律是不无道理的。关于他原先想成为一个神职人员的打算,他说“当我离开剑桥,作为一个博物学家踏上贝格尔号时,就自自然然地消失了”(《自传》57页)。他在那次远航中写回家和写给Henslow的信以及运回家的标本和一部分日记确实引起了一阵子轰动,因而当年轻的达尔文回到英国时已小有名气,便再也没有人反对他正式选择博物学家作为自己的职业

1836年10月达尔文回到英国后便首先去剑桥分拣和安排他搜集到的标本。1837年3月7日他迁到伦敦。1839年1月和他的表妹Emma Wedgwood结婚,1842年9月这一对年轻夫妇搬到伦敦以南16公里处的一个名叫Down的小村庄,他们在这里一直住到达尔文去世(1882年4月19日)。他在乡间住下后很少到伦敦去,除了参加少数的学术性会议和疗养而外也很少出去旅行。1827年以后他便再也没有去过欧洲

搬到乡间居住完全是出于达尔文健康的需要,因为他自迁到伦敦后不久健康情况就开始恶化,症状是剧烈的头痛,而且几乎每天都恶心呕吐,肠胃不适,失眠,心律不齐,经常感觉极端疲乏。达尔文在三十岁以后经常是每天工作不能超过二、三小时,有时一连几个月不能工作。他的确切病因一直没有弄清楚( Colp,1977),但是所有的症状都表明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这些症状中有一些(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在工作勤奋、艰苦的知识分子中很普遍。尽管达尔文经常生病,但他写出了如此大量的著作真是令人无法想像。达尔文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些著作是因为他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工作方式,即隐居乡间,避免各种会议、学会职务与教学负担的干扰。最后还应当特别提到的是他有一位忠实的伴侣随时照料他

不久以前,我们还只是通过他的已出版的著作,多少被删节的自传以及两卷经过选择的通讯集来了解达尔文。自从1959年举行的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以后,名符其实的“达尔文产业”(Darwin industry)便迅速地发展开来。每年都出版两、三卷关于达尔文的新著作,除此而外还有数不清的杂志文章。对达尔文未发表的笔记、手稿和信函(绝大多数都收藏在剑桥大学图书馆)这一宝贵财富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进行,达尔文的全部文献资料已绝非某一个人所能穷尽和完全了解。还有,新的材料也并非全然有助于排除解释意见上的分歧;事实上,它引起的新问题可能比它已解答的老问题还要多。由于本书篇幅有限,不可能就这些争议作出全面、审慎的分析,也不可能试图去作出公允的裁决。我在本书中的阐述必然是主观而又折衷的,然而我将力求对达尔文文献中的主要问题提供我自己的,按逻辑顺序的见解

在讨论达尔文的概念发展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进化这个概念。只有先把织进达尔文进化论的千丝万缕理出一个头绪来,才能了解达尔文是怎样成为一个进化论者的,才能认清反对他的意见的实质是什么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成熟的过程

9.1 达尔文与进化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回顾一番自从1800年以来就进化所提出的各种定义和术语,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一直使进化论者感到窘惑的含糊与暧昧,这种懊丧心境哪怕在今天也是如此(Bowler,1975)。能不能说,“进化就是升物界的历史”?特别不能,因为不连续的特创(论)也可以包罗到这定义中去;尤其重要的是,这个定义没有指明升物进化包括两个基本上独立的过程:

  • 演变(transformation)
  • 多样化(diversification)

近几十年来普遍采用的定义是:“进化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这也只是指演变部分,并没有指明物种的增殖,更广泛一点来说,没有提到升物多样性的由来,还需要有一个内涵更广的、包括演变与多样化都在内的定义

演变涉及的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纵向”(一般是适应)部分

多样化涉及的是同时发生的过程(例如物种的增殖),可以称为变化的“横向”部分,是由不同的种群和端始种(incipient Species)所显示的变化

达尔文虽然觉察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红笔记本,130页,Herbert,1979),可惜他后来没有充分强调进化的这两个部分的意义重大的独立性,而这正是引起达尔文后(post-Darwinian)几次争论的原因

在达尔文之后有两位学者明确地将进化的这两个部分(型式)分开。Gulick(1888)将演变称为单型进化(monotypic evolution),多样化称作多型进化(Polytypic evolution)。Romanes(1897)采用了Gulick的上述术语,并将演变看作是“时间上的演化”(transformationin time),多样化是“空间上的演化”(transformation inspace)。Gulick和Romanes(特别是Romanes)都认识到这两者是进化的两个十分不同的部分,但在1897年以后这种富有创见的观点又大都被人们忘却,直到迈尔(1941)和其它人在创建综合进化论时才又将之复原

拉马克几乎完全只重视演变(纵向)进化。他强调时间上的变化和从低级到更完善类群的发展,而达尔文则相反,更关心多样化(横向进化),特别是在他的事业早期。因此,进化主义的这两位创始人分别建立了两种传统,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Mayr,1977b)。大多数进化主义者只专注于其中的一个方面,对另一方面了解甚少。例如新系统学的著名学者几乎全都关注多样性的起源,而绝大多数古升物学家则直到最近还只重视纵向进化,也就是说只重视种系进化(phyletic evolution)、进化进展(evolutionary advance)、适应性转移(adaptational shift)以及进化奇迹的取得(acquisition of evolutionary novelty)。比较解剖学家和大多数实验升物学家也有类似的偏好。他们并不研究作为生殖隔离种群的物种的本质,也不探索生殖隔离的机制;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忽视了种群进化和物种增殖的问题

达尔文的概念发展

达尔文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成为进化论者的问题一直议论纷纷。因为从绝对信仰创造转变到坚信进化需要有一番深刻的概念——其实是意识形态——的转变。首先必须考虑达尔文对基督教的态度,因为原教旨主义者是不可能提出进化学说的,所以达尔文的信仰变化对我们了解他转而服膺进化主义密切有关

达尔文显然是在正统信仰中长大的;直到很晚他才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位不可知论者(agnostic),或者像达尔文所说的,一个怀疑论者(skeptic)。达尔文的心爱读物是密尔顿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他在贝格尔号上航行时一直带在身边。在他前往剑桥学习神学之前,他阅读了很多神学著作。“由于我在那个时候丝毫也不怀疑圣经上的每一个字,因而我使自己相信我们(英格兰教会)的信条必须无条件地完全接受。”那时他所酷爱的读物中还有自然神学家Paley的著作。“由于我毫不怀疑(Paley的前提),所以我对书中的长篇立论十分喜爱和相信。”在贝格尔号船上时,达尔文写道:“我是十分正统的,我还记得船上的一些高级船员(虽然他们本人也都是正统派)对我在某些道德问题上引用圣经作为无法反驳的权威而坦率地嘲笑过我”(《目传》,85页)

海云青飞: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上航行时的观念是既正统,又不正统,只是他自己并没有去认真想过他拥有的一些知识与宗教信仰的矛盾之处,才会说 我是十分正统的,我还记得船上的一些高级船员(虽然他们本人也都是正统派)对我在某些道德问题上引用圣经作为无法反驳的权威而坦率地嘲笑过我(《自传》,85页)。另外达尔文的父亲是不可知论者,即使童年的达尔文不知道这点,还是会受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他的正统观念还含蓄地包括有由恒定不变的物种所占据着的被创造的世界。达尔文在剑桥和伦敦最常接触的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如亨斯娄,塞吉威克,莱伊尔,Whewell等基本上也都抱有相似的观点。在1859年以前,他们之中没有人比莱伊尔更经常、更正面地一再重申物种的固定不变性(虽然莱伊尔反对地球是新近形成的观点)

达尔文之背弃基督教信仰是他回到英国后头两年的事:

  • 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对圣经(尤其是对旧约)采取了更为批判性的态度
  • 另一部分原因是他发现(世界是由上帝)设计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当达尔文发现一种机制——自然选择——能够说明适应和多样性的逐渐进化之后,就不再需要去信仰某个超自然的(制造钟表的)“钟表匠”。由于他的妻子和许多好友都是虔诚的有神论者,所以达尔文在自传中只能十分审慎地表露这种看法。但是最后他终于说:“一切事物开端的秘密是我们无法解释的,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宁愿满足于当一个不可知论者”(《自传》,94页)

在达尔文的科学著作中他只有一次谈到这个问题,即在1868年出版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的结语中提到。他在这里十分率直地表示我们只能在相信自然选择或信奉“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创世主安排一切、预见一切”两者之中作出抉择。这样一来就使我们面对在自由意志和由神注定之间同样无法解决的难题”(见该书432页,另见Gruber,1974)。总之,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即当达尔文着手深入研究他收集的标本时,他对基督教的信仰已经削弱到足以使他能够放弃物种不变这一观点的程度

也就在这个时刻,物种问题成为了达尔文注意力的焦点

物种起源

达尔文将他的伟大著作定名为《物种起源》是因为他充分认识到从某个物种转变成另一个物种是进化最根本的问题。固定不变的本质论者的物种是必须轰击与摧毁的堡垒;一旦摧毁了这座顽固堡垒,进化思想就会像洪水从堤坝缺口冲出那样汹涌而出

奇怪的是,物种起源在18世纪以前并没有成为一个科学问题。只要(物)种与变种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别,只要人们普遍认为某种植物的种子能产生出另外一种植物,也就是说,只要升物的“类别”(kinds)的整个概念模糊不清,物种形成(speciation)就不会是一个郑重严肃的问题。只是经过分类学家,尤其是Ray和林奈,坚持认为自然界的多样性是由一定的、明确的物种组成之后它才成为一个科学问题。由于在当时物种的定义是按本质论拟订的,所以物种只能发源于突然的事态、骤变或“突变”(这是后来德弗里创用的术语)。例如莫培兑提出的解释是:“我们能不能这样来说明怎样只从两个个体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各种物种?它们的最初来源很可能只是偶然的产物,其中基本的微粒不像在父本和母本亲代中那样有次序;每一种程度的差误就可能产生一个新种。通过反复多次的偏差就可能形成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升物无穷无尽的多样性”(1756)

达尔文并不是关注多样性起源的第一个人,但是达尔文以前的解答是非进化性的。按照自然神学家和其它有神论者看来,一切物种和高级分类单位都是由上帝创造的,而拉马克则归之于自然发生。根据拉马克的意见,每一进化路线是由简单升物单独的自然发生形成的,简单升物随后就进化成高等升物。这样的推论等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从莫培兑到贝特森的一切本质论者所欣赏的是,如果物种是按模式下定义的,那么通过剧烈的突变引起的瞬时的物种形成就是两种可以想像得到的物种形成方式中的一种。这样的瞬时物种形成(通过多倍性)之确实能够发生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得到证实。在本质论者的构想中另一种可能的物种形成方式是由林奈提出的通过杂交(Larson,1971)。自从林奈发现了三、四个自然杂交种并将之命名为新种以后,他就一直认为所有的物种都是源于杂交。到了1760年至1770年期间,林奈的观点越来越古怪,最后他竟然寻思上帝只创造了植物的目(order),在目以下的阶元一直到种所有的分类单位都是由杂交(“混合”)形成的

林奈的这一结论遭到他同时代人的强烈反对。植物杂交育种家克尔路德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曾进行过无数次物种杂交试验,证明这些杂种都不稳定(见第十四章),这些结果和林奈的要求完全相反。在随后的杂种世代中,克尔路德还观察到大量的分离现象,所谓的“新种”逐渐而且不可避免地衰退。这对本质论者来说无异是一副安神剂,因为将原已存在的两种本质(eidos)混合和融合可产生一种新的本质将会是无法想像的事

现代的人有可能忘记在达尔文以前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本质论者。每个物种都有它自己的物种特异性的本质,因而不可能变化式进化。这也就是莱伊尔思想的基石。就他看来,自然就是由永远不变的模式组成,这模式是在特定的时间被创造出来的。它“有固定的界限,超越了这个界限之后从共同亲代产生的后代就绝对不能偏离的一定模式。”他还强调:“当有一定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在性质上又是如此活跃,它们就一定会干预和阻止物种之间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去辩论某个物种转变成另一物种的抽象可能性…是完全无用的”(Lyell,II)。但是,在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中却找不到所提到的这些原因。总之,在铲除物种固定不变这一教条之前要接受进化思想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莱伊尔以及他的“灾变论者”对手都表示用基本上是非进化的地球史的概念去满足或适应化石记录是可能的

认识到本质论思想的统治地位还有助于猜破另一个谜。为什么以往的150年,从莱布尼茨到拉马克和钱伯斯,一切企图建立有意义、有内容的进化论的努力都失败了?这种失败一般都归因于缺乏合理的解释机制。这种说法有一部分是正确的,然而大多数升物学家在1859年以后接受进化论而同时却又反对达尔文所提出的解释机制——自然选择——这一事实说明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这样的一些升物学家之所以成为进化论者并不是由于他们掌握了某种机制,而是因为达尔文论证了物种的进化潜力从而共同祖先理论得以成立,而且这一理论又如此成功地解答了以前一直是谜一样的升物多样性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铲除物种不变的概念以及提出和解答物种增殖的问题是正确的进化理论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达尔文的这种研究进化问题的新方式、新途径并不是得自拉马克或其它的所谓先驱。他们都只关心纵向进化,只关心如何使之完善以及进化的高贵风采。倒是反进化论者的莱伊尔通过还原论者的处理将进化的乐章分解成它的基本成分——物种才为进化论的建立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莱伊尔认为只要是把争议限定于诸如进步、臻于完备的趋势等等这样的一些泛论中(拉马克就是如此),就永远也不可能对升物的历史作出理由充分的结论。莱伊尔认为升物界是由物种构成,如果有进化,就像拉马克所说的那样,物种就是进化的代理人。因此,进化问题不能由泛泛议论来解决,只能通过研究具体的物种,它们的起源、它们的灭绝来说明。他曾就此提出了一些明确具体的问题:物种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变的?如果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每个物种能不能追溯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单一起源?物种既然能灭绝,那末物种的寿命是怎样规定的?现在能否观察到物种的灭绝和新种的引入并将之与能观察到的环境因素联系起来?

因此莱伊尔令人激赏地提出了恰到好处而又击中要害的一连串问题。这些也正是达尔文与华莱土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孜孜探索的问题。莱伊尔本人是一个道地的本质论者,他一贯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错误的答案。就他来说,开端的是模式,死亡的也是模式。物种的起源和灭绝是同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他从来也不明白(至少是在达尔文和华莱士向他指明以前)新种种群的进化和一个衰败物种最后残存者的灭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到了19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地质学家都同意许多物种在时间的进程中已经灭绝,被新种代替。当时提出了好几个引人注意的学说来解释物种的灭绝与新种的出现。有些地质学家认为灭绝是灾变性的,在极端情况下是由于造物主将它以前的全部创造物反复地加以破坏的结果、例如阿伽西就相信这种解释。也有人提出物种是由于其寿命已到尽头或者是由于环境已不再适宜而个别地消失。对于达尔文学说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是莱伊尔选择了最后一种论点,并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生态学和地理学,从而对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的自然历史作出了贡献

就进化问题而言,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成了达尔文的“圣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贝格尔号的绝大部分航程中达尔文毫不置疑地接受了莱伊尔的结论。莱伊尔和拉马克都是从两种相同的观察所得出发:物种生活在不断地(但是缓慢地)变化的环境中;物种对它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非常适应。由于拉马克认为物种不可能发生灭绝,所以他的结论是物种必须经历不断的进化变化以便适应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莱伊尔是一位本质论者和有神论者,他认为物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它们不能适应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便必然灭绝

莱伊尔对灭绝的解释似乎是合理可信的。他在这里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随后被达尔文特别加以发展了的思想:不仅是环境中的物理因素能引起灭绝,其它更能适应的物种的竞争也能导致灭绝。这种解释当然和生存竞争的观点相一致;生存竞争的观点是早在达尔文阅读马尔萨斯的著作以前就已广泛流行

莱伊尔对灭绝物种被新种取代的解释却远非成功。为了坚持他的均变论原则,他假定新种是按基本不变的速度引进的,然而他就此既没有提出任何证据,也没有提供任何机制。因此他就将自己公开置于Bronn(《地质学原理》的一位德国评论者)的批判矛头下,后者指责他在升物方面背弃了均变论原则

莱伊尔(1881)在给他的一位朋友Herschel的信中企图为自己辩护,说什么有某些未知的中介原因可能和引进新种有关。然而对引进新种的过程描述与任何可以想像的第二位原因都是互相抵触的:“物种可能是在这样的时间和这样的地点相继被创造出来的,使它们能够增殖并持续一段指定的时间并且在地球上占有指定的空间。”莱伊尔在这里反复使用“指定的”字样表明,就莱伊尔来说,每次创造都是仔细计划了的事态(Mayr,1972b)。这样坦白乞灵于超自然力使莱伊尔也感到某种程度的尴尬,但是他从Herschel的下述意见中倒能得到一丝安慰:“我们都完全相同地假定(造物主)通过一系列的中介原因进行操纵,其结局是新种的起源(如果我们能察觉的话)将会是一种自然过程,以别于神奇的不可思议的过程。”作为一个数学家和天文学家,Herschel并不了解除了进化(我们现在知道还有某些染色体过程)以外并没有什么中介原因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产生固定不变的物种。Herschel和莱伊尔所设想的正是他们公开反对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奇迹。当然,莱伊尔在别的地方也曾坦率地承认在神创论概念上他依附于“不断介入论”(Lyell,1970,复印版)。因此,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花了很多篇幅来驳斥特创论是不足为怪的(Gillespie,1979)

在本质论的基础上是根本不可能产生进化学说的。本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不可变的,是非因次(非量纲)现象。由于本质缺乏变异,它们就不能进化或萌发端始种。莱伊尔设想指出新种将占有空闲位置(生境)他就解决了引入新种的问题。作为一个本质论者(和林奈相同),他是按引进单独一对配偶将未能成为新种的始祖的观点来理解物种形成的。有理由相信达尔文在1837年3月以前也具有类似的模式观点。这可以由他对南美三趾鸵鸟(Rhea)第二个鸟种来源的描述表明。物种形成这个问题的研究只有当博物学家认识到物种分类单位是因次(量纲)现象以后才有所进展。物种具有空间与时间的广延性;它们是有结构的、是由种群组成的;而种群至少一部分(当它们被隔离后)是互相独立无关的。因此,和莱伊尔所坚持的相反,物种是变化的,每一个被隔离的物种种群就是一个端始种,是多样性起源的潜在来源。按照莱伊尔的论点,格拉帕戈斯岛上小嘲鸫(反舌鸟,或直译为模仿鸟)的空闲生境将由该岛小嘲鸫鸟种的“引入”(不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占据。然而每个岛屿有其本身的物种这一点却是莱伊尔的机制所无法解释的。隔离(现象)和渐进进化却能解释它。这是达尔文从格拉帕戈斯岛上的鸟类区系所学习到的一课

达尔文转变成为进化论者

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来探索达尔文是怎样一步又一步地转变成为进化论者。达尔文本人就这个问题所谈起的时间很容易引起误解。他在《物种起源》的绪论中用下面的一段话开头:“当我作为一个博物学家踏上贝格尔号后,我对南美洲动物的分布、南美洲现有动物和过去动物与地质的关系等方面的某些事实给我以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事实好像使我懂得了被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称之为至高无上的神秘的物种起源。”这就暗示他在贝格尔号南美洲航行阶段就已经是一个进化论者了,在他的自传中也有同样的说法。但是他的日记并不支持这一点。当他在格拉帕戈斯群岛上采集标本时,他确实是将不同岛屿上的标本都加上“格拉帕戈斯”的标志,根本没有考虑地理变异现象。当格拉帕戈斯岛上的官员告诉他每个海岛上的巨龟都有所不同时,他本应当了解这一点。但是,达尔文在格拉帕戈斯群岛上所见到的一切也足以使他大惑不解,当贝格尔号返航时(1836年7月?)他写下了如下的预见性评论:“当我看到这些岛屿彼此相距不远而且动物种类不多,住在岛上小鸟在体躯结构上只有很细微的差异并都栖息在同一个地方时,我就必然要猜想这些鸟是变种…如果这些议论稍微有点根据,那末格拉帕戈斯群岛的动物学就很值得研究,因为这些事实有可能削弱或破坏物种稳定性的基础”(Barlow,1963)

直到1837年3月,当著名鸟类学家John Gould在研究达尔文所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告诉他从格拉帕戈斯群岛的三个小岛上所采到的小嘲鸫的各自结构特点后,达尔文才认识到地理成种(geographicspeciation)过程。很明显,又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达尔文才知道他在群岛上所采集到的雀科鸟类也分别限于某些小岛。因此,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当我把从格拉帕戈斯群岛中各个分隔开的岛屿上采集到的鸟彼此加以比较,并和美洲大陆上的鸟加以比较时,我才吃惊地发现种与变种之间的区别是多么的模糊,多么的主观武断”。达尔文也才明白很多种群(按我们现在的称呼)只是种与变种之间的中介;而且尤其是海岛上的物种,当从地理学角度考察时,就缺乏神创论者和本质论者所坚持宣称的恒久不变性和明确的分界。达尔文的物种概念于是从基础上就动摇了

1837年的春季是达尔文一生中最忙碌的时候,一直到当年的夏天他才得以继续向进化论者方向转变。他在日记中写道:“(1837年)7月开始写第一本关于‘物种演变’(Transmutation of species)的笔记。自从今年3月以来南美洲化石的特点和格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的特征一直深深地触动影响着我。这些事实(尤其是后者)勾起了我的所有想法。”

1837年3月与Gould邂逅相逢成为达尔文思想的转折点。固定物种概念的破产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突然之间每件事物都涂上了新的光彩。他在贝格尔号航程中所观察到的,曾经使他困惑不已的事物现在似乎都可以得到解释:“在贝格尔号航程中一连串事态都予我以深刻印像:在南美大草原的岩层中发现了被有甲胄的巨大化石动物,就像现存的犹狳的被甲一样;其次,从南美大陆逐步往南,密切有关的动物相互取代的方式;第三,格拉帕戈斯群岛上大多数动物的南美特征,特别是每个岛屿上同类动物间的细微差异;而且从地质意义来说,这些岛屿都不是很古老的。很明显,上述这些事实以及其它很多事实都可以由假定物种是逐渐改变的加以解释;我对这个问题一直萦绕于怀”(《自传》:118-119)

达尔文显然最关心的进化问题是物种问题,更广泛一点说是多样性的起源问题:化石与现存动物区系的比较,热带与温带动物区系的比较,岛屿与大陆动物区系的比较。达尔文研究进化问题的方法与拉马克全然不同,多样性的进化问题一直盘据着达尔文的脑海

如果说达尔文从此以后对物种形成就有了清晰的构思或想象也是错误的。Kottler(1978)和Sulloway(1979)都曾指出,达尔文对物种形成问题终其一生都有较大的摇摆。特别是有迹象表明他还可能想过海岛上的物种形成与大陆的有所不同。甚至和现代的某些升物学者相仿,达尔文似乎对能够隔离端始种的大陆上的障碍难于理解,并且认为他的“性状趋异”原则(Principle of character divergence)能够克服这种困难

在文献资料中对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发展可以发现有两种明显错误的极端解释:

  • 一种是说达尔文自从一旦转变为进化主义者之后就发展了他的全部理论
  • 另一种极端解释则说达尔文不断改变主意而且到了他的晚年完全放弃了他以前的观点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以及从达尔文的笔记和手稿中发现,起初(1837年及1838年)达尔文的确是连续地采纳了然后又迅速抛弃了一连串的学说,但在以后他多少一直坚持他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学说的总轮廓,虽则对于某些因素(如地理隔离和软式遗传)的相对重要性他有时改变看法,但并没有出尔反尔作出完全相反的决定。尽管有上述相反的意见,实际上他在《物种起源》的第六版(1872)和《人类由来》(1871)中关于进化的阐述和他在1844年所写的文章以及《物种起源》第一版(1859)中的看法十分相似,并没有太大出入

海云青飞:教徒总是喜欢宣传达尔文晚年放弃了进化论,他们胡乱说话的出发点或许是有好的地方,然而他们对过程是不太去关注的,他们不知道过程即是结果的一部分,可以断定,绝大多数教徒都是不合格的

地理成种(Geographic Speciation)

达尔文和华莱士对物种起源问题首先采取了与他们的任何一位先驱迥然不同的研究路线。他们没有将分类单位在时间因次(量纲)中加以比较,而是将现存的分类单位作地理因次的比较,也就是说,将在地理上互相取代的种群和物种加以比较。实际上当1837年达尔文接触到这个问题时地理成种概念并不是完全新颖的思想。布丰可能首先注意到下面的事实,即从某个国家进入到另一个距离很远的国家时,会发现头一个国家的很多物种在第二个国家中也有相当的类似物种。例如,当将欧洲和北美洲的哺乳动物加以比较时,就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即这两个洲的海狸、野牛、红鹿、山猫、白爪兔是不是属于同一个种还是另一个种。就鸟类、昆虫以及很多植物也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

布丰以后,著名动物学家Peter Simon Pallas(1741-1811)在比较欧洲和西伯利亚的动物区系时也发现类似的相对应的替代型。进一步研究表明距离愈远的类型往往是由一连串分级的中介类型将两者联系起来。地理变异原则就是由这一类研究发现的,它大大有助于铲除本质论者的物种概念。然而直到1825年Leopold vonBuch才根据这些观察结果作出了下述的逻辑结论:

某个属的一群个体穿越过洲,转移到辽远的地区,形成了变种(由于地域,食物和土壤的差异),这些变种因为分离作用(segregation)〔地理隔离〕不能和其它变种杂交,因而恢复到原来的主要类型。最后这些变种变成固定不变而形成了单独的物种。它们后来可能再次到达按相同方式发生了变化的其它变种的分布区,这时两者不再能杂交,从此它们就按“两个非常不同的物种”而行动(Buch,1825:132-133)

Von Buch富有洞察力地强调了地理成种的关键:种群的空间隔离,当隔离时种群逐渐发生变化并同时获得物种特异性性状(最重要的是隔离机制),这类性状使得这些新种返回到亲种的分布区时不会与之混合(杂交)。从一开始这就和达尔文的物种形成理论十分相似,这可从达尔文的笔记和他的早期文章看出。的确,在达尔文的一生中他都认为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部分。这可以从《物种起源》中的某些段落得到证实:“通过阻止迁入以及随之而来的竞争(且不谈陷于困境),隔离将赋予时间使任何新变种得以逐步改进;在某些时候这可能在新种的形成中是重要的”(《物种起源》,105页)

在谈到海岛上的物种时,达尔文讲道:“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性的,也就是说,就在当地形成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因此,乍看起来,海岛似乎对新种形成是很理想的地方”。当然,在海岛上这样形成的新种必然是从迁入的动物传下来的:“这几乎是一个普遍规律,海岛上形成的物种和距离最近的大陆或其它邻近的海岛上的物种有联系”。(399页)。在谈到群岛时,达尔文说:“就格拉帕戈斯群岛这种情况以及在较小程度上其类似的例子来说,真正令人吃惊的事是在分隔开的海岛上形成的新种并没有很快地扩展到其它的海岛”(401页)

物种起源——也就是物种增殖——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中是如此关键的问题,人们一定会以为它在《物种起源》的十四章中将会用单独一章来讨论。然而实际并不如此。物种形成的讨论只占第四章(“自然选择”,88—130页)的一部分,而且这一章主要还是讨论进化演变的原因和趋异现象(divergence)。在阅读这一章时给人的印象是分析不够。虽然达尔文在这一章谈到这个问题时用词不多,但他实际上是认为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二者择一供选择的机制。奇怪的是,这种表面上的混淆不清并没有被现代的历史学家加以适当的分析。它使《物种起源》的很多读者,包括Moritz Wagner,大惑不解,而且这种困惑心情一直延续到现在,也就不足为怪了。Vorzimmer(1965)曾经说过,“就像达尔文自己阐述的那样,自然选择就是他为物种形成过程起的名字”,此外,Vorzimmer还能说什么!由于物种形成是“横向”进化最具有特征性的现象,而自然选择却是“纵向”进化的推动力,因此达尔文的暧昧不清就更加令人惊异了。他的物种这本书显然是以“自然选择”为书名的,后来并且用这一书名出版了他的手稿(1975,由stauffer编辑),而1859年的删节本的书名(简略后)是《物种起源》,再一次暗示这两个术语(即自然选择与物种形成)是等同的。就达尔文来说,物种形成显然主要是自然选择的一个方面,这从他答复Wagner的某些资料中也可看出

达尔文在成为进化论者之前,他一直支持莱伊尔的每个物种都有规定的寿命的概念(突然起始,骤然死亡)使他对在大陆上“引入”新种感到难于理解。因此当他在南美巴塔哥尼亚大草原发现了三趾驼鸟的第二个鸟种时,他以为它的起源必然是由于“非渐进性变化”(change not progressive):如果一个物种发生变化,那就是由于一举成功。(Darwin,1980,Herbert编辑)

当达尔文成为进化论者以后不长的时间里,他不仅解释了海岛上的物种形成过程,而且由于地理障碍(如海洋、江河、山脉、沙漠),他还能说明大陆的物种形成。此外,他还推测大陆的某些部分(如南非)很有可能经历了迅速下沉的阶段,在这下沉的阶段中,它们暂时转变成群岛,因而提供了所需要的隔离(《物种起源》 107-108),直到随后又露出水面。现在我们从他的笔记了解到他在那个时候是多么重视地理隔离对物种形成的必要性

因此,当人们发现达尔文后来在《自然选择》(写于1856-1859年)和《物种起源》( 1858-1859)中表现倒退了时就会为他的倒退程度感到十分惊讶。他在那时已十分容易接受大陆许多物种由于某些生态的、习性的、季节的或行为的特化作用而引起的同域型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他将这种机制特地引用于分布区略有重叠或仅仅相互接触的(这类分布状况现在称为邻域)那些物种。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尤其是在热带,目前解释为原有隔离种或端始种的第二位接触区(zones of secondary contact)。另一方面,达尔文认为这类分布型式理所当然地是就地(在原处)形成的。“我并不怀疑很多物种是在一个绝对连续的地区的不同地点上形成的,在这种地区其物理条件以几乎完全不能察觉的方式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逐步发生改变”(《自然选择》266)。另外他还解释说,他认为某个变种可能在种群链的一端形成,另一变种在另一端形成,最后在这两个主要变种相会合的狭窄地区有一个中介变种形成。由于这两个主要变种比中介变种可能占有更广大的地区,按照严格的模式方式,在竞争中它们将迅速地战胜中介变种并使之灭绝,这样就会在这两个主要变种之间形成明确的间断(不连续),物种形成(过程)便得以完成。正像他在《物种起源》(111页)中所说:“变种之间的较小差异被归并到物种之间的较大差别中去”(见51-52,114,128页)

达尔文的基本失误在干他未能将隔离区分为外在的地理-生态障碍和内在的隔离机制。他在《变异》一书中的一段话(1868,II,185)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点:

“根据人类在选择和改进他们的家养变种时必须将它们分隔开的原则,如果能使它们保持不混杂(无论是通过性排斥,还是交互不育),这显然有利于自然状态下的变种,也就是有利于端始种”

他完全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即在这里他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则。家养动物的亚种(races)是在严格的空间(微地理性)隔离下形成的,而达尔文根本没有解释遗传差异怎样在自然界中形成并能引起性排斥或交互不育

将两个不同的变种安放在一起时,同一变种的成员宁愿彼此交配(同型交配或同配生殖)。达尔文在列出这种事例时又忽略了同样的难题。他列举了他所认为曾经发现的这种优先交配的十三项事例(《自然选择》:258)。实际上经过认真分析后,没有一项事例支持这一论点。删去不恰当的例子(如在繁殖季节以外的重复)后,每一个部分地由于行为隔离而分离的“变种”很清楚地是来自前一个阶段的空间隔离,在这个阶段的空间隔离中已形成了遗传隔离。这一点达尔文并不了解,因为当时他还不懂生态性(营养性)障碍的作用,包括重新世冰冠推进引起的生态性障碍

在1844年到1856年之间当达尔文着手写《自然选择》时他的思想发生了一番激烈变化这一点是确实无疑的。当我过去试图探索达尔文后来降低隔离的作用的原因(Mayr,1959b)时是在发现他的《关于演变的笔记》之前,那时我的分析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当时我将达尔文的半信半疑态度归之于四个因素:(1)他在使用“变种”这个术语时含意不清,既用于个别的变异体,又用在亚种(种群)上。他在《物种起源》中使用“变种”这词共24次,8次指的是变异体,6次指地理种群,还有10次则含糊不清(既可理解为变异体,又可能是指种群);(2)他的形态种概念(与他以前的升物学种概念相反);(3)他经常把物种的增殖过程和种系进化(Phyletic evolution)混淆不分;(4)他企图寻求一种单因子解释(将自然选择奇怪地看作是隔离的替代办法而不是辅助方式)

Sulloway(1979)除同意这些因素的重要意义而外还指出在1844年到1859年之间另外有四件事对达尔文的思想也有影响:

  • (1)达尔文对藤壶的分类研究,他从中发现形态种概念比升物学种概念更实用
  • (2)达尔文为了使他的结论更适合同行们的口味的策略上的考虑,这包括将(端始)种看作是竞争者而不是生殖隔离型
  • (3)达尔文把他的想法(思想)从鸟类和哺乳类转移到无脊椎动物(包括单亲生殖的)和植物上
  • (4)达尔文对趋异原则更加注意和重视,他认为这原则是形成高级分类层次的多样性的原因

上述这些因素都促使达尔文趋向于在物种中发现某种“不同”(而不是生殖上被隔离)以及弄清楚为了达到“不同”并不需要隔离。因此真正的地理隔离将是不必要的。然而“一定程度的分隔(Separation)必定是…有利的。这种分隔来自某一经过选择的个体及其后代,一旦形成哪怕是稍有不同的变种,便趋向于栖息于不同的地点,在略有不同的季节繁殖,还来自相同变种选择同型交配”(《自然选择》;257;《物种起源》;103)。他思想中的模式框架可从下面的一段话看出:“如果某一变种孳生茂盛,在数量上超过了亲种,那末就可以将之列为种,将原来的亲种列为变种,或者它可能将亲种取而代之和加以消灭,也可能两者共存,都列为独立的物种”(《物种起源》:52)。达尔文的某些暗示同域物种形成的言论似乎是同时代植物学文献(例如Herbert,1837)中类似言论的意译( Paraphrases)。植物学家对达尔文的影响是毫不足怪的,因为在19世纪40、50年代,达尔文与植物学家的接触可能比他和动物学家的接触更多

很明显,达尔文对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是举棋不定或模棱两可的。就这一点来说,他并不孤独。Owen在评论《物种起源》时说:“达尔文说隔离是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假如一个东西被隔离了又怎样能进行选择?”当然,达尔文实际并没有说这样的话,然而他也确实在自然选择一章中讨论过地理物种形成。另一位评论家Hopkins提出了一种通过同型交配的同域型物种形成:“如果能够证明每个物种中较完善和健壮的个体和像它们那样的个体交配以传种是主要趋势或倾向,那么就必须承认作为一种行动原因的自然选择必须存在。”一直使达尔文的评论者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一个物种的成员(包括种内变种的成员)之间的能育性(interfertility)怎样会变成不育性的。就这一点来说,即使是赫胥黎和达尔文的其它朋友也一直不解。达尔文面对这些批评就不断地强调变种逐步转变成种作为回答,但是从来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地理物种形成渐进过程的例证

尽管达尔文从来没有完全放弃地理物种形成概念,但是他在《物种起源》的第六版(1872)中比在第一版内对这个问题强调得更少。他对地理成种的重视程度逐步下降还表现在他和Wagner,Weismann,SemPer的通讯中。达尔文越来越多的把物种形成看作是适应过程,趋异原则的一个方面,完全取消了它是取得生殖隔离所必需的任何关系。正如 Ghiselin(1969)所正确指出的:“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当他写《物种起源》时他想到了物种是生殖隔离了的种群”。达尔文本人的实地观察反复向他指陈海岛是新种起源的理想场所,然而达尔文已不再认为空间隔离对隔离机制的遗传组成是多么重要。就是这个问题最后引起了他和Moritz Wasner之间的漫长争论(见第十一章)

达尔文关于物种形成和进化的主要观点是在短短几年(1837-1839)中酝酿而成,虽然他一直不断地修饰整理这些思想观念。1844年他已经准备好写一篇长达230页手稿的长篇论文,其中包括后来载于《物种起源》中的一些要点。达尔文本人深知这份手稿的重要性,便告诉他的妻子如果他去世了也要将之出版。但是,他只敢把他的这一份“颠覆性”文件送给一个人看,这个人就是植物学家胡克尔(Joseph D.Hooker)。后来又过了15年达尔文最后才出版了他的名著,这一拖延如果不是发生了下面即将谈到的事态无疑还会继续拖延下去。考虑到当时全世界都反对进化,达尔文认为不必急于发表他的观点。然而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钱伯斯的《遗迹》的广泛流传向他表明,人们对进化的兴趣是比他所想像的要高得多,同时也向他指出可能还有另外的人也独立地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也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就是华莱士(Alfred RusselWallace,1823-1913)

华莱士与进化论

9.2 华莱士生物进化论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另外一位博物学家(指华莱士)就进化问题提出和达尔文十分相似的解释,这种意外的巧合是一件自1858年以来一直令人惊奇万分的事情。这两个人在很多方面都非常之不同。达尔文是一位很富有的绅士,受过多年的大学教育,是一个以私人身份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能利用全部时间进行研究;而华莱士则是一个穷人的儿子,具有下层中产阶级社会背景(这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受过任何高等教育,手头从来不宽裕,始终要找工作糊口,长时期在疾病流行的热带地区从事危险的采集鸟类和昆虫的职业。但是他们在某些关键性方面又很一致:他们都是英国人,都读过莱伊尔和马尔萨斯的书,都是博物学者,而且又都曾在热带群岛从事博物学考察。关于华莱士其它方面的情况将在后面介绍他是怎样独立地发现自然选择原则(学说)时另行说明,但是他是怎样促使达尔文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却必须在这里介绍

华莱土13岁时就离开学校(初级中学)当他哥哥(测量员)的助手,在以后的7年中一直在沼泽和山地跋涉。在从事测量工作中华莱土成为了一个热诚的博物学爱好者。起初他只采集植物,但是自从和有献身精神的昆虫学家Henry Walter Bates交上朋友后,他的采集对象便又加上了蝴蝶和甲虫。他甚至比达尔文更爱读书,激励他的最重要的力量都来自书籍。达尔文的《研究日记》和洪波特的《自述》激起了这两个年轻博物学家的热情并一道于1848年4月从英国出发前往南美亚马逊流域,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是“去收集事实以解决物种起源的问题,正如华莱士在一封信中所说的。这个问题是我们自从1845年秋天阅读了钱伯斯的《遗迹》后在一起经常讨论或通讯研究的”(Bates,1863)。亚马逊河的强劲支流把整个河谷分割成许多具有森林的岛屿,因而数不清的物种类群就像在群岛上那样出现邻域分布。华莱士在五十多年后回忆起这一段往事时说:“自从我在去亚马逊流域之前读了《遗迹》以后,我经常不断地考虑每个新物种是通过哪些具体步骤产生的以及它对其生存环境是怎样适应的这个伟大秘密。我自己深信(每个物种)是原先存在的物种通过正常的发生过程直接转变的结果,正像《遗迹》中所主张的那样。”由于华莱士不是正统的基督徒,所以比起莱伊尔和阿伽西来更容易接受物种进化的观点

亚马迹流域的物种分布事实是怎样帮助华莱士提炼了他的思想观点的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4年后当华莱士与Bates分手回英国时,他搭乘的船只在途中(1852年8月6日)失火沉没,他采集的全部标本和大部分日记,笔记以及见闻录也都随之佚落。但是通过回忆他还能指出(1853年)亚马逊河及其支流周围猿猴、蝴蝶、不善于飞行的鸟类等极多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中每一个种的分布情况。华莱士并没有因为这一次几乎完全丧失了他在南美四年辛勤工作的果实的意外事件而灰心丧气,又很快筹划新的远航探险,并仔细地选择了马来群岛作为最适宜研究物种起源的地区(McKinney,1972)。他于1854年3月初自英国启程,不到一年(1855年2月)就写成了题为“控制新种引进的规律”(On the Law Which Has Regulate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Species)这篇有名的论文。在他写给 Bates(毫无疑问当他们在亚马逊河时及以前彼此都讨论过进化问题)的信中写道:“对那些没有对这个问题深思熟虑过的人来说我觉得我的这篇关于物种继承(演替)的文章不会像你一样真正了解。当然这篇文章只是提出这学说而不是发展这学说”

海云青飞:华莱士在南美亚马逊流域考察4年后,在回英国时他搭乘的船只在途中(1852年8月6日)失火沉没,他采集的全部标本和大部分日记,笔记以及见闻录也都随之佚落。这似乎暗示他在生物学研究中的运气有点背

华莱士真正想要做的事是要解决莱伊尔的“新种引进”问题。我们现在从他未出版的笔记(McKinney,1972)中知道早在1854年他已经摒弃了莱伊尔的物种只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化的说法而认为升物界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缓慢而又不断地变化着。虽然华莱士否认物种固定不变从而接受了拉马克的纵向进化学说,但这并没有解决灭绝种的轮替问题。新种的引进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解开这个谜就是华莱士向自己提出的任务。正如他在1855年写的论文中清楚指出的,这就是地理原因,也就是说“他在亚马逊流域和马来群岛考察物种分布情况为他提供了答案:“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出现在同一地区或紧紧相邻的地区…因此物种按亲缘关系而定的自然顺序(natural sequence)也是地理性的。”这种观察结果使他得出了如下的规律:每一个物种的产生是和原先存在的、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在空间和时间上是相一致的。在谈到“在同一地区或紧紧相邻的地区”时华莱士没有明确指明端始种的确切地理位置,而在这一点上Wagner则更明确。但是,如果把一个亲本种分化成两个或更多的子代种这句括倒过来念,就自动而又自然地引出了共同祖先和系统树的概念。总之,华莱士大胆地根据实践经验勾划出了一个进化学说,即亲缘很近的物种的分布格局

因此,达尔文和华莱士采用了一种完全新的研究进化论的途径(虽然是在莱伊尔的基础上),即地理进化(geographical evolutionism),他们没有试图通过升物主要类群的起源或在时间(纵向)因次上将分类单位加以比技来解决升物多样性起源的问题,而是采取在地理因次上比较同一时期的物种分类单位,也就是比较在地理上彼此互相取代的种群和物种的途径来解决

华莱士于1855年发表的上述论文是怎样影响了达尔文的思想和行动的?下面就要介绍这个问题

达尔文拖延待机

1837年以后的20年中达尔文矢口不提进化。他在这时关心的是物种问题,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他曾表示要写一本关于“物种的书”(“the species book”)。物种能改变吗?某个物种能转变成另一种吗?这些都是达尔文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为了作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达尔文认为必须收集大量的证据。拉马克和钱伯斯不是也没有转教(改变宗教信仰)就提出了进化问题吗?

联系到达尔文于1837年就转变成为进化论者并在1838年9月就构想勾划了他的自然选择学说,人们一定会想到他必定会尽快地发表这一升物学中最重要的学说。然而他一直拖宕了二十年而且还是迫于偶然情况才出版。他为什么拖延了这么久?这有很多原因:

  • 第一,达尔文要首先完成他的地质学研究,这是早已进行而且属于贝格尔号考察报告的内容之一

  • 但是当达尔文于1846年完成了他所承担的这项义务后,他又开始研究藤壶(蔓脚类动物)并花了8年时间而并没有动手写“物种的书”。这就必然又会引出许多问题:

    • 首先,达尔文在1846年是否已准备着手写“物种的书”?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正如他在信函中反复一再表示的那样,而且也可以从他继续不断地收集材料看出。甚至他的某些基本观点也还没有酝酿成熟,例如他的“趋异原则”还是在(19世纪)50年代才开始形成的

    • 第二个问题是,达尔文为什么不集中力量去收集“物种的书”所缺少的材料而是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研究藤壶?我在研究了当时的情况后不能不怀疑达尔文实在是害怕发表他的观点。英国当时的理智气氛对接受达尔文学说来说是完全不利的。1844年出版的钱伯斯的《遗迹》尽管是具有自然神论的观点还被所有的评论家咬牙切齿地恨不得焚尸扬灰。当时的英国著名科学家,包括达尔文的好友莱伊尔,胡克尔以及那时的赫胥黎,几乎完全一致地反对进化思想。然而这并不是由于进化本身是如此地难于为之辩护,而是由于自然选择这一纯粹唯物主义的解释。Gruber(1974)充分地阐述了达尔文多么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学说将激起一场猛烈的咒诅风暴,事实上,我们即将见到,在《物种起源》出版后除了华莱士,胡克尔以及少数的博物学家以外,在英国几乎没有一个人接受自然选择的解释

    • 第三个问题是,达尔文为什么花费那么多时间去研究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的蔓足类动物?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三层意思:

      • 首先,达尔文在开始研究他从智利采集到的特殊的属(藤壶)时,他显然也没有料到要花费八年时间。然而由于他这时并没有其它的特定计划,而且发现通过藤壶来研究动物亲缘关系的近亲与远亲很方便,并且准备根据研究结果撰写一部关于整个藤壶类的专著
      • 另外,达尔文还考虑到如果通过这项研究建立自己作为一个系统学家的声誉将会提高他的意见的份量。后来他由于这项研究而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Copley奖表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 最后他还认识到对藤壶的研究有助于他对变异,比较形态,物种概念的理解并发现地质记录并不完整。毫无疑问,达尔文对藤壶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他的能力和经验,正如Ghiselin(1969)说过的:“这整个研究工作无异于是对进化升物学综合理论的一番严格的、总体的和决定性的考验。”但这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对这项研究达尔文要花费长达8年的时间。对这一点人们只能推测达尔文是骑虎难下,欲罢不能。当然,他在从事这项研究之初也不会想到这是他取得经验的最佳途径,回头来看,他通过研究藤壶的确获益非浅倒是肯定无疑的

虽然达尔文从1837年3月(他开始认识到成种作用)到1858年8月(林奈学会年报发表,见下文)这21年之间没有发表任何有关物种的文章,但是从他的笔记和通讯中可以了解到他对物种问题一直萦回于怀。达尔文深知物种起源是进化问题的关键,然而他对物种的意义以及物种形成过程则仍然犹疑不决

到了1854年达尔文基本上结束了藤壶的研究工作并专心致力于整理有关物种问题的笔记。人们一定会想到华莱土的论文“新种的引进”发表(1855)后将会促使达尔文采取行动,但是事实并不如此。达尔文一直到两年以后而且还是在华莱士写信给他以后才对这篇开拓性论文作出了反应。他在1857年5月1日给华莱士的回信中说:“我很清楚地看出我们的想法十分相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我几乎完全同意你的论文中的每一个字。…我正在准备出版我的著作,但是又觉得题目太大…我想它在两年之内还不会出版”(《L.L.D》,95-96)

但是有一个人在看到华莱士的论文后却受到极大的震动,这个人就是莱伊尔。就在1851年的一次讲演中他还严厉批评对进化思想的任何容忍和退让。但是从1853年12月到1854年3月他为了研究火山活动访问了北非西北部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他在这些地方亲身感受到 Von Buch,达尔文以及其它一些博物学家以前所描述的景像,即每个海岛的动物物种分布的严格局限性。他在日记中写道:“马德拉群岛和格拉帕戈斯群岛很相似,每个岛屿和海礁都住有不同的物种”(Wilson,1970)。当他回到英国研究整理他所收集到的标本时于1855年12月26日读到华莱士的论文,华莱士的学说显然深深地触动了他。他立即着手就物种问题从所阅读的资料中摘录笔记并记下疑问。最后决定到达尔文的乡村居处进行访问并了解达尔文的研究工作情况。达尔文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和莱伊尔的格格不入,因此便没有和他讨论物种起源问题(达尔文和胡克尔倒是常讨论这个问题)。1856年4年16日达尔文就他的观点给莱伊尔写了一封长信。莱伊尔虽然似乎还并不全然理解,但他极力劝说达尔文尽早地将他的观点发表以免其它人捷足先登。由于使他迟疑的主要原因已经消除,达尔文便于一个月之后,在1856年5月开始撰写他的伟大的“物种的书”

两年以后,1858年6月,达尔文完成了全书十五章初稿,正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出乎达尔文意料的事。他收到了华莱士的一封信,并附有题为“变种与原种永远分离的趋势”(On the Tendency of Varietie to Depart Indefintely from the Original Type)一文的手稿。华莱士在信中写道如果达尔文认为这篇文章有足够的创见和价值,请他将之转给莱伊尔,据推测,是请莱伊尔推荐发表(华莱士的原信已遗失)。达尔文于6月18日将华莱土的手稿寄给莱伊尔并附有一信,信中说:“你说过的话已经出乎意料地成为现实,我本应当棋先一着的…我从来没有见到过比这更惊人的巧合;即使华莱士手头有我在1842年所写的手稿提要,他也不可能写出更好的摘要…所以我的一切优先权,无论它值多少,都彻底消失了。”

至于莱伊尔和胡克尔是怎样将华莱士的论文连同达尔文1844年论文的摘要和达尔文于1857年9月5日给Asa Gray的信一起于1858年7月1日提交伦敦的林奈学会的事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著名故事。附有上述文件的林奈学会年报于1858年8月20日出版。值得注意的是达尔文和华莱士在上述材料中都没有论证进化。他们谈到的主要是进化机制。达尔文是以对变种的形成的长篇讨论开始,华莱士则以生存竞争引起的自然平衡的讨论打头。就华莱士的情况而言是很自然并合乎逻辑的,因为华莱士1858年的论文显然是他的1855年文章的延续,在后一篇(1855)文章中他坚定地站了出来拥护进化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

9.3《物种起源》的出版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华莱士和达尔文提出通过自然选择的革命性进化学说的文章联合发表后竟然没有什么反应,这不能不使人感到诧异。林奈学会会长在1858年的会务报告中曾指出:“今年…确实没有什么使这门科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惊人发现。”然而鸟类学家Alfred Newton却是例外,他在30年后声称在这几篇文章中找到了一份解决成年累月困扰着他的问题的十分完善而又简明的答案(Newton,1888),他还劝说另一位鸟类学家H.B.Tristram(1859)运用自然选择来说明云雀(百灵鸟)的基地适应(substrate adaptation)

由于一本大书的出版时间很长,莱伊尔和Hooker敦促达尔文写一篇简短的摘要在杂志上发表。达尔文于1858年7月到1859年3月写的这篇“摘要”长达490页,这就是一般称为《物种起源》的名著

虽然达尔文一直坚持认为这只是一份摘要,但在出版公司发行人John Murray的要求下他最后同意将“摘要”的字样从书名中删掉。这书于1859年12月24日出版,共125O册,很快就被批发商订购一空。随后的三版(于1860-1866先后出版)没有作重大修订,第五版(1869)稍有变动,最后一版(第六版,1872)增加了一章。在这一段时间中,达尔文正忙于其它工作,特别是他的植物学和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因而他自己也估计由于工作太忙《物种起源》不会再有增订版。他随后的著作,尤其是《人类及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1872)和《植物界的杂交和自花受粉》(The Effects of Cross and Self-Fertilization in the Plant Kingdom,1876)是如此的出色和具有开拓性,因而有人曾经正确指出,即使他没有提出进化学说,这些著作连同他的珊瑚礁学说以及关于藤壶的专著也足以使达尔文名扬天下。有人曾扬言达尔文是因为被他的进化论的对手击败后才以这些研究作为掩护逃进避风港的,这纯粹是一派胡言

常常有人提到下面的现象太不正常,即从来没有一位著名的动物学家(不论是生理学家、胚胎学家,还是细胞学家)对进化学说作出任何贡献,而且至少就19世纪来说,他们几乎全都歪曲了整个进化问题。有人还说,像达尔文和华莱士这样的两个“普通的业余爱好者”反倒解决了大问题!

这种特殊现象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然而最简单的答案无疑是,生理学家、胚胎学家和绝大多数实验升物学家所研究的是功能性问题,只是很间接地才接触到进化。而博物学家则成天地面对着进化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他们最感兴趣也是最关心的;他们不断地关心这类问题也就毫无疑问地使他们比实验升物学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来提出恰当的问题并寻求答案。最后,达尔文和华莱士已不再是业余爱好者,而是受过高深训练的职业博物学家

这就可以解释就进化问题而言为什么Bernard,Helmholtz和Hertwig这样一些著名的实验升物学家统统都失败了。但是却无法回答为什么Owen,von Baer,Ehrenberg,Leuckart,或19世纪其它的一些著名的系统学家,比较解剖学家都是鼠目寸光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他们之所以失败可能有很多原因。就Owen和阿伽西来说,毫无疑问是因为他们顽固地执着于另外的解释和概念体系;对像J.Muller,Leuckart等这样一些著名的德国动物学家而言则可能是对信口开河的“自然哲学派”的逆反心态。这些动物学家之所以缺乏思辩推论则和形态学理论以及个体发生的信息量有关。他们对比较大的问题不感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自然种群论者

达尔文进化论的证据

第十章 达尔文关于进化和共同祖先学说的证据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达尔文在当时已意识到他的著作的革命性,他也知道将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和反抗,为了战胜这一切,他必须击败或压倒他的对手。这就是他为什么花费了20年时间来收集证据和努力使他的论证的逻辑性达到无懈可击地步的原因。他采取的战略是先讨论进化的机制,然后只在《物种起源》的最后几章介绍支持进化演变论点的证据;现代许多教科书的作者也许不会采取这种方式,但这在当时却是符合那个时候流行的科学传统的(Hodge,1977)

并不是所有过去读过《物种起源》的人都认识到它所介绍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进化学说而是一整套多少各自独立的学说,下面将详细地分析其中的每一种学说:

  • 达尔文的物种形成学说
  • 共同祖先学说
  • 渐进进化学说
  • 自然选择学说,连同升物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进化的以及构成升物界的物种也是进化的这一基本学说

达尔文不仅必须为其中的每种学说提出证据而且还要通过论证来否定一切可供选择的学说。最重要的是他必须驳斥十九世纪中叶在英国仍占统治地位的神创论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经常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因此,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459页)说;“这部书是一番冗长的辩论”(另见Gillespie,1979)。就达尔文在490页篇幅的《物种起源》中所提到的每一件事作完整的提炼或摘要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将努力阐述达尔文认为能够支持他的论点的提出了哪一类证据,而且这些证据又是符合达尔文那个时代的升物学知识水平的。我将从进化着的世界这个问题入手。我们知道,达尔文并不是提出进化理论的第一个人,然而他却不仅首先提出了一种合理的机制,即自然选择(见第十一章),而且将如此大量的证据综合在一起以致在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以后的十年内便再也没有一个合格的升物学家不再接受进化的事实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10.1 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升物进化的基本、直接证据有两部分:

  • 横向进化,由地理研究所揭示的物种非恒定性
  • 纵向进化,由地质研究所指陈的化石记录

我在前面已经介绍和讨论了达尔文对物种不恒定(增殖)问题的解释,下面将转向化石记录

化石记录不全

达尔文在随贝格尔号航行时及以后主要是一个地质学家。他曾系统而又认真地读过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因而对地球历史的地质问题十分熟悉。当时作为博物学最繁荣的一个分支地质学在19世纪前半期取得了迅速而又重要的发展。地球年龄非常古老已不再是一个问题,然而它是否古老得像达尔文学说所要求的那样足以使升物界通过渐进进化发展成广泛无比的多样性?还要不要提出骤变进化?

化石具有两面性,它既被居维叶,阿伽西,Bronn以及所有的英国地质学家用来否定进化学说,又被钱伯斯(Chambers)和华莱士用以支持进化论。因此达尔文很自然地在《物种起源》中辟出两章来讨论支持进化的地质学证据。自从达尔文着手撰写这本书时他就采取了这样的策略:估计并且回答对他的学说所可能提出的一切反对意见,而且抢先在它们未提出之前。地质学家对进化提出的反对意见是如此之多,如此难于回答,因而达尔文便将《物种起源》的第九章专门用来反驳这些意见

让我先从地球年龄这个问题开始。莱伊尔紧接在Hutton之后提出地球的年龄是无限的,达尔文则认为是几十亿年。为了避免循环推理,达尔文试图用单纯的地质学资料来证明他的观点。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数字,例如地质层的无比厚度、它们沉积的缓慢性、侵蚀作用的缓慢性等,这些都为地球年龄无比古老提供了予人深刻印象的地质学证据。达尔文对他自己作出的论断十分满意,因为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使任何已观察到的进化现象(即使是缓慢的渐进进化)能够实现。他举出的实际数字虽然偏大但数量级是正确的。例如他经过计算提出的英格兰东南部维尔德地带(Weald)的剥蚀可能经历了300百万年(三亿年),而目前最精确的估计约为70-140百万年

虽然达尔文的数字最多也只偏大2—4倍,但同时代物理学家的差误却是几个数量级。 William Thomson(即Kelvin爵士)按地球(在接受太阳的幅射热时)大小的物体的冷却速度计算认为地球年龄至多不超过100百万年,很可能只有2400万年(Burchfield,1975)。当然,这样就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提供已知的全部动植物实现渐进进化。Kelvin的数字势必要促使达尔文放弃缓慢的渐进进化而采纳大幅度变异(大突变,“sports”,macromutation)进化。实际上达尔文对他自己的意见满有把握,他为了答复Jenkin的批评,后来他比1859年更不重视大突变。升物学证据和物理学证据在这里就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就物理学家来说,他竟然会忽略某些重要因素完全是无法想像的,因此他就断然认为升物学说错了。达尔文虽然也为物理学家的发现大为恼火,但仍然对他的升物学发现和推论的可靠性十分自信,最后他的结论是:“我深信将来会发现世界要比Thomson所设想的古老得多。”当然,升物学家是对的。且不管当时还不知道的放射性,物理学家所估算的地球年龄必须提高两个数量级,大约是45亿年,为升物的进化是足够而有余,达尔文往往被不公正的指责,说他像Hutton和莱伊尔那样承认地球的年龄是无限的。他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他提出的地球年龄约为几十亿年,后来证明差不多是正确的

但是仍然有少数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对达尔文主义者所采用的年代记(chronology)在内心里感到不是滋味。世界上有一些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包括玻尔和鲍利)曾经向我表示,怀疑随机变异和选择的偶然性过程可以在不到40亿年的时间里形成升物界的各式各样的多样性以及升物之间神妙无比的彼此互相适应现象。当把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理由交给一组进化论者仔细推敲分析后,发现物理科学家对进化中所包含的升物学过程了解得过于简单。作为模式论者,他们对重组产生独特性这一点并没有予以充分考虑。此外,他们按“循序进化”(tandem evolution),即从一种纯合遗传型(homozygous genotype)进化到另一种纯合遗传型来考虑而忘却在进化中物种的遗传变化可以同时在几千个(且不说成百万个)基因座上进行。总之,达尔文具有预见性的估算再一次被证实,而物理科学家的批评则是基于不适合于升物系统的一些假定出发的(Moorhead and Kaplan,1967)

《物种起源》出版以前的半个世纪地质学中的最重要进展可能是对地质年代加以确认,划定并命名,从最古老的——Sedgwick的寒武纪和Murchison的志留纪——到第三纪(莱伊尔对其年代记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这些研究清楚地表明连续的岩层中的每一个岩层都各自具有特殊的化石物种的集群,而且这种系列的历史在世界各地都基本相同。关于动物区系的系列是否代表某种进步(Progression)曾经有过激烈争论,后来终于弄清楚鱼类首先出现于志留纪,爬虫类——石炭纪、哺乳类——三迭纪,胎盘哺乳类则出现于最近的白垩纪。大致的轮廓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都已弄清楚,更精确的情况则是在1859年以后

灾变论者如阿伽西对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的代换以及表面上的进步是用非进化的观点来解释。对像华莱士这样的进化主义者来说,这些都表明“升物的渐进变化。”他还进一步认识到“在每一个世纪中只有特定的(升物)类群(化石),往往延伸到几个岩层中,这些类群是别的世纪所没有的…同一个地质世纪的属中的种或科中的属要比不同世纪的在亲缘关系上更接近……(一切地理学的和地质学的事实都表明)没有任何物种或类群曾经产生过两次。”地球上生命的历史并不是偶然的,有其本身的规律

然而看来只有钱伯斯(他所依据的知识大都不够完整),达尔文和华莱士能够了解化石能够作为说明进化历史的证据。Lovejoy(1959a)曾指责地质学家连这一点也不了解,然而必须明白在1859年以前的进化意味着是拉马克和钱伯斯模式的进化,即自然阶梯式的、稳定的、大都是由“原始的”到更复杂的线式进展。因此,早已知道的、结构很复杂的盾皮鱼,或某些原始的(无胎盘)哺乳类又出现在侏罗纪(爬虫纪)这样的一些事实就被认为是对进化的否定。有时某些地层和某些升物被鉴定错了就更增加了思想混乱。除了指陈植物区系(在白垩纪以前没有被子植物)和动物区系的一般进步而外,地质记录对进化论者来说不仅不是得力助手,而且几乎成了累赘或障碍。如果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是缓慢进化的,那么就应当在它们之间能找到连结环节。然而实际上当时并没有发现。即使是爬虫类和鸟类之间几乎是最理想的连结环节始祖鸟(Archaeopteryx)也是在《物种起源》出版后两年才发现

达尔文的对手还提出了一些其它的难题:在主要的地质世纪之间为什么突然中断?这种情况岂不是对灾变论而不是进化论的支持?为什么大多数主要的门(phyla)在含有化石的最低层的地层中已经充分形成?为什么有这样多的灭绝种(如鱼龙,翼手龙,恐龙)和异常类型不能恰当地安排进任何一种重建的进化序列中去?

因此《物种起源》第九章(的语气或笔调)从头到尾部是防御性的就不足为怪了。它一开头立刻就提到他的对手所提出的最尖刻的问题:“为什么各种特殊的类型……没有被无数过渡性环节掺合在一起”(279页)?。达尔文认为这是因为就保存这些特殊类型而言地质学记录太不完备,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证据来支持他的这种论点。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地质学研究完全证明达尔文所说的地质记录不够充分是正确的。这些特殊类型既然被保存下来,那就是不连续问题。在达尔文时代,地质记录为新种和新类型的突然产生(骤变论)比之通过自然选择而渐进进化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自从达尔文以后尽管已发现了很多“缺少的环节”(missing links),然而地质记录中的空档确实仍旧太多,因此在20世纪40年代某些古升物学家(如Schindewolf)和遗传学家仍然支持大突变的骤变论;个别古升物学家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虽然缺乏决定性的证据,达尔文由于一贯坚持将新种的起源作为解决进化问题的关键最后终于作出了正确答案。他之所以坚持上述观点是格拉帕戈斯群岛的经验启迪的结果;他将一切宏观进化问题(macro evolutionary problems)“还元”到物种的层次,“还元”成物种层次的变异。因而在《物种起源》的地质记录一章中出人意料地对物种形成只是一带而过(297-298页)

达尔文在处理化石记录一章时予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一直以升物学家的身份在考虑问题。遇到地质记录中的复杂现象时,每当可能他就按照莱伊尔的办法为之提供生态学的解答。对于为什么在化石记录中往往突然出现大量的多样化类群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这可能不仅是因为化石记录不全,而且可能还由于适应性转移(adaptive shifts):“升物为了适应某种新的特殊生活方式,例如在空中飞翔,可能需要很长的肘间;然而当这一旦实现后,而且少数物种因此而比其它升物具有更大优势时,就只需要比较短的时间就能产生很多趋异(分歧)类型,这些趋异类型将会很迅速、很广泛的在全世界扩散开”(303页)。鸟类,蝙幅或其它大胆侵入不同适应区的升物的化石史都已充分证实了达尔文的这一论点

达尔文对地质序列中突然出现看来是完全新的升物类群这个问题特别急切地想找到合理的答案,因为这种现象曾被阿伽西,Sedgwick,瑞士古升物学家Pictet引用来反对渐进进化学说。除了适应区的转移而外,达尔文对地质记录为什么如此不全还列举了一些其它原因(287-302页);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能—一枚举。例如在热带森林中死去的动植物迅速腐烂就不能形成化石,除非是在被火山灰或岩浆掩埋的特殊情况下。在很少浸蚀和沉积的大陆地区,往往就根本没有含化石的沉积矿床,例如非洲大部分地区就没有第三纪化石,世界很多地区没有三迭纪或二迭纪某个时期的化石。可能含有化石的矿床之所以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地质结构板块学说所论证的在移动板块锋面处大陆架消失,这当然是达尔文所不知道的

某些现存的升物几乎或者完全不以化石的形式存在为升物的某种类群可能存在却在化石记录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例如最原始的无颌纲鱼类(七鳃鳗和粘盲鳗)在古生代和现代之间并未发现,空棘目鱼类在泥盆纪和早期中生代之间十分兴盛,人们认为在白垩纪(约七千万年以前)已经灭绝,直到1937年在印度洋中才重新发现其中的一个现存种(矛尾鱼)

在所有突然形成的动物区系中使达尔文最恼火的莫过于动物的一些最重要的门突然出现于含有化石的最深层岩层中。它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1859年以后的80年中这个难题变得更加模糊不清。每当发现或仔细研究新的地层时,最早的动物类型总是出现在寒武纪,而在寒武纪以前的地层中则什么也没有发现。但是寒武纪大约是在600—650百万年以前,而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其年龄约为45亿年。大部分地质柱(geological column)显然比寒武纪古老得多。在最古老的含有化石的地层中有大量的三叶虫、腕足类和其它化石而在更古老的地层中并没有其共同祖先的痕迹的这一事实迫使达尔文承认“这个案例在目前还是无法解释的”(308页)。达尔文在这里(而且一直是)老老实实地承认了困难,这个困难一直到今天也仍然没有解决。由于Barghoorn,Schopf,Cloud以及其它研究者的努力,化石记录已往前推伸到35亿年,但是这些更古老的化石几乎全是微升物,在比十亿年重古老的地层中是原生升物(Schopf,1978)。我们只得认为无脊椎动物的奇妙辐射在晚期的前寒武纪(约在7-8亿年以前)的确是一件比较“突然”的事态。也许有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了这种突发事态:海洋化学(作用)可能发生了变化,二倍性现象(diploidy)和基因重组可能更频繁,生态系统(如捕食者类型的起源)也可能发生了变化等等。也可能我们将永远也无法解开这个谜

由化石记录作出的推断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第九章中试图回答他的对手可能提出的一切难题后,他便得以腾出手来在第十章将化石记录资料运用于他自己提出的关于升物多样性和适应方面的其它问题:“与升物的地质顺序有关的一些事实和规律究竟是否能更好地符合物种不变的观点,还是符合那种通过遗传和自然选择的逐渐缓慢变化的观点?”( 312页)

事实上达尔文坚持自己的理论不仅是为了反对物种不变的论点,也是为了反对拉马克的直生论(定向进化学说)、灾变论(或骤变论)。在这一章中达尔文特别熟练地运用了假设-演绎法,他不仅提出了地质学证据而且还发展了某些一般性的进化原理。他强调指出“每个物种的变异性和其它一切物种的变异性无关。”由于这个原因和某些另外的因素,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进化速度,这速度可能很慢,也可能很快。对高级分类单位来说也悬如此。“在属和科的出现和消失上,它们和单个物种都同样遵从相同的一般规律”(316页)。像这样强调分类单位的个性以及每一分类单位进化行为的独特性在那个物理科学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显然是一种非正统观点。这些物理科学家只相信能够用数学的精确性表达的一般定律,他们料想一切进化着的升物都有相同的进化速度。达尔文坚决否定这一论点:“我不相信关于发展的僵死定律,这样的定律促使一个国家的居民突然发生变化,或者同时变化,或者变化到同一程度”(314页)

灭绝地质记录再也没有什么其它方面比灭绝更适合达尔文的学说。我们还记得拉马克认为灭绝是不可能的。从居维叶以后,物种和整个高级分类单位的不断灭绝已无法否认,甚至不支持(经由灾变)灭绝的那些地质学家也不再否认这一点。然而如果否定进化,则灭绝就是一个恼火的问题。为什么造物主要创造这么多脆弱的物种?为什么造物主必须设法去替补它们?造物主通过什么过程引进很多新种来填补它们的空位?

就达尔文来说,灭绝是进化的必然伴随物,如影随形无法分离。世界既然不断地变化着,某些物种将会发现环境条件已不再合适,因而“某个物种和某些成群的物种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逐渐消失,起初从一个地方,后来又从另一个地方,最后就从世界上全部消失”(317页)。但是,升物因素比物理因素还更重要,达尔文指出:“某个物种的已经改进和改变了的后代一般都会促使亲种灭绝消失(321页)。除此而外,某个物种也可以“被属于不同类群的物种”消灭。当某个主要类群全部消失时,如三叶虫或菊石(鹦鹉螺化石),灭绝便是缓慢的渐进过程,由最后残存的物种的灭绝作为结束。达尔文还说:“我们用不着为灭绝而吃惊,因为它符合自然选择学说”(322页)。然而对莱伊尔来说,它却符合一个极富感情色彩的学说

达尔文只是在第十章的最后12页中才提出研究化石记录所表明的对进化的关键性证据。他的结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 (1)一切化石种(forms)都能安排到一个完善的自然系统中去,即使是像菊石(头足纲),三叶虫(节肢动物)这样的一些类型也是如此

  • (2)作为一般的通例,化石种越古老,就和现存种的差别越大

  • (3)两个连续岩层中的化石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比相距甚远的岩层中的要接近得多

  • (4)在任一大陆上的灭绝种和该大陆上的现存种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例如澳大利亚的已灭绝的第三纪哺乳类和现存哺乳类相似,绝大多数是袋鼠类有袋动物;在南美,已灭绝的第四纪动物区系主要包括犰狳,树獭,和现代动物区系相似。达尔文将这种现象取名为“模式连续定则”(law of succession of types)

达尔文在第九章和第十章所提到的证据他用下面的话加以归纳:“因此,就我看来,按伴有变更的系谱学说(theory of 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关于灭绝种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其和现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的主要事实都得到了满意的解释,而从其它任何观点看来,这些都是无法说明的”(333页)

由于古升物学是唯一能够直接研究宏观进化现象的升物科学,所以进化学说对古升物学是一种莫大的恩赐。自然界是进化的而且亲缘有关分类单位的类群来自共同祖先的思想观点于1859年以后就几乎普遍地被古升物学家接受。与此相反,达尔文的另外两个学说,渐进进化与自然选择则几乎被所有的古升物学家反对,这将在以后介绍

生物有着共同祖先的证据

10.2 关于生物共同祖先学说的证据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一旦达尔文放弃了物种恒定不变的概念,则在通向共同祖先学说的道路上便不再有任何障碍。如果猫的祖种能够产生好几个种,那么就可以相信(也确实合乎逻辑)能够从共同祖先衍生出所有的猫。由于猫、黄鼠狼、狗和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它们从一个能引出所有肉食动物的共同祖先产生的假说就会是合理的。因此自始至终一贯坚持共同祖先这个概念就能把整个升物界联系在一起。动物和植物的无限多样性看来是如此杂乱无章令人完全无法思议,然而只要运用共同祖先这个概念来考察就会豁然开朗,一通百通。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又是如此天衣无缝,如此激动人心,因而达尔文将之作为金字塔尖的顶石用《物种起源》一书的最后一段话加以表述:

这种生命观具有极其宏伟的气势,起初只赋予极少或甚至唯一的种类,然而以其多倍的放大力就从这样一种简单的开端经由进化蔚然成为瑰丽多彩,由无穷无尽的种类构成的大千世界

拉马克、钱伯斯以及其它的一些早期进化论者没有专门注重物种,因而妨碍了他们发现共同祖先概念。除了自然选择学说以外,这也许是达尔文所提出并发展了的最富有启迪性的概念。升物界的大部分现象在1869年以前都被看作是随意性的、反复多变的,然而用共同祖先概念来解释就顺理成章富有逻辑性了。《物种起源》的第六章,十至十三章的大部分议论都是为了证明某些现象运用共同祖先这个概念来解释比之用特创论来说明要容易得多

达尔文很钦佩哲学家John F.W.Herschel和William Whewell,这两人的科学哲学与方法论都源于牛顿。达尔文一有可能就将他们的原理或原则运用于自己的著作中。这包括在自然现象中寻求规律、尤其是去探索现象的发生机制或原因,这些机制或原因能够解释广泛不同领域中的现象(Ruse,1975b,Hodge,1977)。在这方面共同祖先学说比达尔文所提出的其它学说必然会使他更满意,因为它能解释更多的现象。这些包括林奈的等级结构,分布格局,比较解剖学中的一些事实,以及几乎目前引用来支持进化的一切事实。甚至细胞学也由之获得了新的意义,因为它说明了动物和植物尽管在其它方面非常不同,却作为它们共同祖先的遗产,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

共同祖先和自然系统

拥护自然(界)阶梯概念的人认为升物由最简单的变成最完善的是一个稳步进展的过程。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大部分就是依据这一概念。然而随着人们对动植物的了解愈多,发现升物之间的异和同(差异与相似)就越发不遵从这一模式。升物通常是分成十分明确而又往往是独立的类群,如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并不能现置成由简单到完善的线性序列。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升物分类单位很明显地与某些分类单位重相似。自从亚里斯多德以来的博物学家就是根据这种相似程度的原则将升物归类,而从十七、十八世纪后形成林奈的等级结构(见第一编)。正如达尔文所说:“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一切升物彼此相似的程度逐步降低因而可以把它们分成类下有类。这种分类显然不像星座中群星的分类那样具有随意性”(《物种起源》:411)。但是这分类表面格式的原因是什么?其限制因素的本质又是什么?像阿伽西那样说这反映了造物主的计划,就等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答,等于白说

然而当假定某个分类单位的所有成员都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则每一件事就都很清楚。达尔文用《物种起源》116页对面的图指明了这一点。这一共同起源学说解释了为什么“从单一祖先衍生的物种归类成属;属又包括在、或隶属于亚科、科和目,所有的这一些联合成纲。博物学中类别之下又有类别的事实…就我看来就得到了完满的解释”(413页)。实际也的确如此

但是,在这里必须强调两点。第一点是,当达尔文提出共同祖先学说时,他找到了困扰了系统学家一百多年的“自然系统”这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果物种是由共同祖先衍生的,就必然形成类下有类的内涵性等级结构(inclusive hierarchy)分类系统。反过来,就像达尔文接着强调的那样,升物等级结构这一事实又是支持他的学说的非常强有力的证据。除了希望有一个极其善变的造物主而外,根本就没有对等级结构的其它可能解释。最后达尔文反复说“系谱(descent)是博物学家在‘自然系统’名义下所寻找的隐藏着的关系结合键”(433页)。的确,达尔文以后的每个系统学家都承认(或至少在口头上承认)任何分类系统都必须和进化学说一致,也就是说,每一个被公认的分类单位必须由某个共同祖先的后裔组成

有时常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达尔文是不是因为要解释林奈的等级结构才成为进化论者?或者更说开一些,进化与分类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看一看拉马克或居维叶的著作就能对这些问题找到答案。Pallas,Latreille,Ehrenberg,或Leuckart等的出色分类并没有引伸出进化学说,居维叶或阿伽西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都把林奈的等级结构视为理所当然,然而却以静止的观点来解释它,因为完全可以用本质论来解释最完善的“自然”分类。承认进化也不一定会对林奈的等级结构作出因果性的解释。很多早期的进化主义者(如拉马克)根据自然阶梯观点试图将高级分类单位按完善程度逐步提高的顺序加以安排

对于上述问题的尝试性答案是,光有关于林奈等级结构的知识并不会自动地导致通过共同祖先的进化学说的概念,同样,单有进化思想(如拉马克和Meckel的进化思想)而不充分了解林奈的等级结构也不会成功。达尔文之所以成功正是由于他两者兼备

人类与共同祖先

将所有的动物联合成由共同祖先衍生的一个单一的等级结构(种系树,Phylogenetic tree).立刻就引出了人类的位置问题。林奈(1758)不动声色地把人包括在哺乳动物的灵长目中,并且在他的一些文章中很明确地表示人与类人猿是多么相近。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能将自那时以后所收集到的证据—一列举,其中尤其是经由比较解剖的证据表明人和类人猿是基本相似的。大家都知道歌德在发现人的间颌骨时是多么自豪,在这以前一直认为没有间颌骨是人属(Homo)的一个鉴别特征。然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488页)只是说:“将来一定会说明人类的起源及其历史。”直到1871年才愿意毫无保留地说出人类起源于似猩猩的始祖。赫胥黎和海克尔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正式指出了这一点并立即被大多数有识见的升物学家和人类学家接受

宣称(更正确地说是由科学证实)人类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创造物,只不过是生命主流之中的一部分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它不仅和基督教教会一般都承认的教导相抵触,甚至还和很多哲学学派的信条不相容,它结束了人类中心论世界观的统治并且要求重新安排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至少它在原则上为伦理学、特别是自然保护伦理学拓殖了新的基础(White,1967)。人类被“废黜”的冲击波一直还没有消失。

共同祖先学说所要求的,人类特权地位的被剥夺是第一次达尔文革命。和大多数革命相仿,刚开始时它走得太远,这反映在某些极端派所宣称的人类“不过只是”动物而已。这当然是不确切的。从动物学来说,人确实是动物。然而人又是一种独特的动物,在很多根本方面和其它动物是如此之不同,因而由一门单独的人类学来研究是完全合理的。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决不能忘记人类在很多往往是未曾料想到的方面表明了他的祖先。与此同时,人类的独特性(在一定限度内)又论证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和伦理学是合理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一个严格修正过的人类中心论仍然是合法的

共同祖先和地理分布格局(Pattern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物种起源》开头的几句话是,“当我作为一个博物学家登上英国皇家军舰贝格尔号后,给我印象极深的是南美洲动植物分布中的某些情况…这些情况就我看来可能说明物种的来源这个谜中之谜。”在十一章和十二章中又一再提到这些分布情况,在他的自传中也是如此

有两种现象特别引起了达尔文的注意:

  • 首先是南美洲温带地区动物区系所含有的物种和南美热带地区的物种在亲缘关系上较之和其它洲的温带物种更接近
  • 其次,海岛(如福克兰,格拉帕戈斯,吉罗)上的动物区系和邻近的南美洲大陆的区系较之和其它海岛上的在亲缘关系上更相近。因此,这些区系“引进”的历史比它们分布地区的生态似乎更重要。物种的分布显然并不是随机的,然而究竟是由哪些因素确定的?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为了了解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就有必要对升物地理学史作一简短介绍。借助于现代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我们就能对18、19世纪的博物学家所特别关心的分布问题谈得更准确,更合乎实际。在一个地区性的动物区系(如热带的猴类,温带的熊类)中这种外表上的亲缘关系是由环境还是由相同的历史促成的?不连续的分布是由于多次创造的原因还是由于原先连续的地域发生了第二次分隔引起的了或者是由于远距离的移殖(colonization)?

古代人早就知道动植物分布有地区性差异,并且认为某些物种的出现是由于气候影响,分布的不连续性(例如印度和非洲的大象)是由于过去是联结在一起的(希波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等)。当地球是球形而不是平底的观点传播开来后又引起了新的问题,例如在地球的另一面可能存在正相反的人类的问题。自从宗教教会篡夺了西方思想的领导权后,对这类问题的自由探讨就不再可能,动物地理问题也以圣经的言辞来陈述。这就使得不同动植物区系的问题更加难于解决。因为依照圣经一切生命都来自伊甸(乐)园的主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来自诺亚洪水的幸存者,他们的后裔必然是在方舟靠岸的地方(一般认为是阿拉拉山)扩散开来。这个解释便排除了分布格局的纯粹静止概念,因为这解释的依据是发生了扩散和迁移

如果只是欧洲和毗邻的非洲和亚洲部分的动物区系,则从阿拉拉山向外扩散还似乎是可信的。后来发现了完全陌生的美洲并在16世纪末了解到这新大陆有极其丰富的、与旧大陆完全不同的动物区系;这些情况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继此之后又发现了中非、南非和东印度的动物区系最后还有更独特的澳大利亚动物区系,这些都向探索不倦的升物地理学家提出了更难于解答的问题。从一个唯一的创造中心将永远不变的动物生命向全世界扩散越来越成为逻辑上不可能的事情

植物学家J.G.Gmelin(1747)首先提出物种的创造是在全世界普遍发生的,并不限于一地。伊甸乐园和诺亚方舟的圣经故事已悄悄地被一些“创造中心”学说所取代。有些学者仍然主张由单独一对动物形成的单一起源说,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每个物种是在它现在分布的地区起源的,有多少物种就有多少个起源

在18世纪中布丰对升物地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因此他被称为动物地理学之父。他在和林奈的对垒交锋中不同意按共同性状而是根据它们的来源地这种“实用”系统将动物分类。换句话说,他将动物归类为动物区系。他由此作出的动物区系一览表使他能得出各种结论,例如北美洲的动物区系导源于欧洲

布丰( 1779)提出了历史的和生态的这两种原动力(Roger,1962)。当地球开始冷却时,生命首先出现于很远的北方,因为这时靠近热带的地区仍然太热不适于动物生存。当地球逐渐冷却时,北方的动物区系随着温度降低便朝热带移动,新的北方区系便又形成,很可能在西伯利亚出现。已经占据南美的动物区系由于巴拿马地峡山脉的保护从而没有遭到北方新区系的侵犯,这就是为什么“在美洲南部找不到任何一种欧洲南部动物”(176页)的原因。在旧大陆“没有一种热带的主要物种原先不是存在于北方的”(177页)。由于布丰深信动物区系是地区性产物,他对两洲(欧洲、美洲)热带动物区系竟然很不相同感到很惊讶,因为“由欧洲南部地区的创造力所产生的物种应当和其它洲南部地区的动物相似”,然而正如前面已经谈到过的,这两个热带地区并没有一个物种相同

布丰所提出的是当“出生”时动物区系是其来源地区的产物,但是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它能够而且将会扩散。当出生时,物种是遵照一定的规律被创造的,每个物种适应于它的气候区,这就是为什么能有热带、沙漠、北极等等动物区系的原因。布丰曾说过,由于自然为物种造就了气候,所以自然也为气候造就了物种:“大地造就了植物;大地和植物随后造就了动物”(Buffon, 1756, VI)

化石和半化石长鼻类动物以及其它分布资料对布丰学说中的历史性部分具有重要影响。他的“地区性产物”的想法的来源也并不清楚,然而我怀疑这和他遵奉牛顿哲学有关。起源必然是由于某种力(的作用)

布丰著作中解释上的矛盾一直延续到1859年。虽然每一位旅行家都描叙了各地动植物区系之间的明显差异,但是对那些认为分布应当像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中的每件事物那样夸耀了设计的人来说在下意识中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不同的洲或不同海岛的热带动物区系,像布丰所说的“应当相似”,然而实际上它们却并不相似。在进化论以前的时代对这种期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事是无法解释的

在强调历史因素上,布丰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人。林奈在1744年从一个热带海岛山地上收集到各类植物,这些植物从这海岛已扩散到全世界(Hofsten,1916)。动物学家E.A.W.Zimmermann 于1778-1783年间发表了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观点。他证明哺乳类的分布并不能用气候充分说明而是明显地受到地球历史的影响。动物的分布确实提供了地球表面气候变化的证据。当目前被海洋分隔开的两个地区虽然气候相同却具有不同的哺乳类区系时,那末这两个地区一定是一直被分隔开的。然而当这样的地区拥有相似或相同的物种时,他说那就可以合理地推论以前这两个地区是联结在一起的。他列举了一些海岛,如英伦三岛,西西里岛,锡兰(斯里兰卡),大巽它群岛,在以前一定是和大陆联在一起,并提出北美和北亚以往也是相联的。有些学者认为Zimmermann是历史升物地理学的创始人是有一定道理的。C.F.Willdenow(1798)是解释物种的不连续分布区是由于原先的连续区被第二位原因阻断的结果的第一位植物学家

亨波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年轻时曾经想写一本“植物的历史和地理成植物逐渐扩散到全世界的历史资料”(1805)。但是最后他出版了《植物地理论》,这本书几乎完全讲的是植物地理分布学和植物生态学。他的兴趣显然是植物的现行分布及其对环境物理因素的依赖性。那时他认为起源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升物地理学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难题。有一些亲缘相近的物种(例如欧亚大陆和北美的海狸)的分布区虽旗相邻但被分隔开,而同一物种却分布在分隔得很远的地区,如亚尔卑斯山脉的植物也出现在比利牛斯山脉,斯堪的那维亚山区、甚至北极低地。怎样解释这种不连续分布的情况成为了19世纪前半期升物地理学的主要问题(Hofsten,1916)

当福斯特父子随柯克第二次远航在南美南端火地岛(TierradelFuego)发现了欧洲的植物后,他们立即推断这是由于相似的气候产生相似的物种的结果(1778),然而达尔文却将这种情况看作是植物具有非凡扩散能力的极好例证

对历史因素如此强调在布丰,Zimmermann,Willdenow以及其它的18世纪学者的著作中常可见到,但在19世纪早期的升物地理学家的著作中却不再发现。当人们对动植物区系了解得更多,尤其是自从发现了澳洲(澳大利亚)的升物区系(升物相,biota)非常奇特之后,人们的注意力便又转向到不同地区的升物区系的独特性方面(Engler,1899,1914)。每一种植物和动物区系都是在一定的创造中心(center or focus of creation) 引入的。德坎多尔(deCandolle,1855,1862)确认了20个植物区(不包括海岛上的分隔开的植物区系),每个植物区可能就是一个单独的创造中心

某些人,例如阿伽西(1857),深信世界是完全静止的、上帝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因而主张物种是在其每个不连续的分布区中分别被创造的,这样一来就把多重创造中心论拽到了它的逻辑极限。当阿伽西在19世纪50年代撰写有关升物地理著作时,他的不妥协的原教旨主义者的解说就好像是退回到过去很久远的时代去了

在莱伊尔的著作中也很强调地区差别和创造中心的思想,达尔文在升物地理方面的观点很多都得自莱伊尔(Hodge,1981)。当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上时对物种分布仍然坚持神创论观点是不足为怪的。当他在研究某些海岸阶丘的动物艰难生存状况时,他曾说过:“看来这并不是一种不可能的猜想,即这些动物的贫困很可能是由于当这种地区从海底冒出来时还没有动物(被创造出来)(达尔文,1933)。达尔文在当时的看法是,局部地区的创造受局部地区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影响

从达尔文自贝格尔号归来到《物种起源》出版的23年间事态发展对升物地理学说发生了深刻影响。一些所谓的灾变论者,不管他们在其它多数方面是多么错误,然而他们却强调地球表面经历了十分激烈的变化,如果认为升物区系和它们的环境是协调一致的,那末这种变化就必然要大大影响分布。这种情况很明显而又出人意料的由阿伽西的冰期学说证实。当北欧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而其它部分的气候深受这冰冠影响时,植被区及其中的栖息者势必要发生急剧的移动或变化。有两位植物学家运用这种新见解将静态的升物地理学转变成动态的,发展的科学;他们就是福布斯(EdwardForbes)和德坎多尔( Alphonse de Candolle)。福布斯在一篇重要论文中试图说明英伦三岛的动植物区系分布是近期地质历史的产物。他主张每个物种只有一个起源中心,不连续的分布区是原先的连续(分布)区遭到第二位破坏(secondary disruptions)的结果。他认为英伦诸岛升物区系的组成是由于更新世确规东部和南部区系成分(elements)移殖而成。除了纯粹的物理障碍(如海洋、山脉)之外,他还强调了气候和植被障碍,例如将欧洲山地的阿尔卑斯植物区系和亲缘很近的北极植物区系分隔开的那些障碍。达尔文也在其手稿中作出了相似的结论,但一直到十三年之后才发表

福布斯和达尔文在两个重要方面不相同。福布斯对地质变化的印象很深但对动植物的扩散能力又估计过低,他以构想大陆桥(land—bridse)而闻名,特别是传说中位于直布罗陀以西的大西洋中的一个洲——阿特兰提斯洲(传说后因地震而沉没)的积极支持者。更重要的是,福布斯坚信物种不变,当他发现亲缘相关的物种在不同地区出现肘,他将之归于各自单独的创造而不是隔离现象中的进化分化(evolutionary differentiation)。这正是Thomas Kuhn所说的要放弃一个久已熟悉的模式是多么困难的典型例子

植物学家德坎多尔(1806-1893)是达尔文以前最重视“间断物种(disjunct Species)”这个问题的学者。他首创的“间断”物种这个词指的是分布在被分隔开地区的植物由于被隔离(isolated)很充分因而目前要从一个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似乎是不可能的。在一篇较早的文章(1835)中他还肯定间断物种的多重创造,但是在他所写的著名的《植物地理学原理》一书中他已坚决地转向根据历史解释被分隔的分布区,着重说明当前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只起第二位作用”。更确切地说这和以前各个时期中的散布机会不同有关。虽然德坎多尔的植物地理学对分布不连续的起源。了非常出色的分析,而且是一位植物地理学家第一次一贯试图说明当前的分布是历史的产物,然而他还没有接受进化观点,所以不能对动植物区系的历史作出全面性的解释。在《物种起源》出版以后,他建议可以将“由以往物种的变异所形成的物种连续学说”看作是解释间断(物种)的“最自然(不过)的假说”(1862)

达尔文对地理分布的解释

正是达尔文采取了决定性步骤才使升物地理学摆脱了神创论的羁绊。在1859年以前关于升物区系的起源(在这里暂不考虑随后的迁移)问题基本有两种学说。有神论者认为每一物种是经由创造分别引人并且在原则上有多少个物种或不相连物种区就有多少个创造中心。这种学说意味着有一个极其善变的造物主,只有极端的原教旨主义者才能接受。自然神论者和自然神学家深信世界是由神设计的,并认为创造和引入新种是由特定的力促使并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律。因此他们认为在一切热带地区,一切干旱的沙漠地区,一切山地或海岛都能找到相似(“亲缘相关”)的物种。当然,这正像达尔文一再指出的那样,完全不是升物地理学家所见到的情况。这两种学说的破产促使达尔文提出了第三种学说,即分布是共同祖先现象的产物

达尔文提出亲缘有关物种的以及同一高级分类单位成员的共同祖先,使他对饥往的分布和这些分类单位的迁移作出意义深远的结论。他在《物种起源》的十一章和十二章中提出了他的证据,这两章由于方法论严密,论断的逻辑性强,很值得一读。达尔文在这里已不再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物种分布在此是不是因为造物主将它安顿在这里?由于他摆脱了宗教羁绊所以他才能够提出像下面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某一地区的动植物区系具有特殊的组成结构?为什么某些地区的升物区系相似而其它地区的又并不相似?海岛的动物区系结构是由什么决定的?分布的不连续格局原因是什么的?

达尔文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而成为原因升物地理学(causal biogeography)的创始人。的确,他的全部兴趣都集中在问题的原因上,在这两章里只有很少的叙述性升物地理学内容。根据现实主义传统,达尔文坚持按照大陆的现有结构解释分布问题,反对任何轻率构思大陆桥的观点,这和福布斯以及随后80年的大多数升物地理学家是不同的。在这方面和其它许多方面达尔文都比他的同时代人或其早期的追随者更接近于现代思想

达尔文的议论基本上是针对两方面的。一方面他试图去否定原先错误的或无用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试图介绍新的关于事物的原因的学说。他在文章开头就支持“每个物种起初是在一个地区引入的观点…反对这观点的…要求助于奇迹”(《物种起源》,352页),这正是Asa Gray在谈到阿伽西的多重创造学说时所说的。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有很多物种相同而欧洲却没有一种哺乳类和南美洲或者澳洲的相同,达尔文认为这一事实符合动态升物地理学的规律而是特创论(神创论)所不能解释的

按照神创论学说,升物区系就是当地气候的直接产物。达尔文彻底地否定了这一学说:无论是将欧洲和北美气候相同的地区加以比较,或者“在南半球将纬度25'和35'之间的澳洲,南非和南美西部的广大地区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有些地区在一切环境条件上都非常相似,然而却无法找到更加完全不同的三种动植物区系”(347页)。森林地带、海岛、海洋的情况也与此相同。因此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按照特定定律引进任何一种固定不变的物种的

按照达尔文的原因升物地理学学说,分布格局,尤其是不连续性,通过下面的两个可能假定中的任何一个就能很容易地加以解释:

  • (1)所研究的分类单位具有超越障碍的扩散能力,例如能够越过低地的山区物种移居到另一山地分布区
  • 或者(2)不连续分布区是原先的连续分布区的残迹

有了共同祖先学说和上述两个假定就能够解释任何分布格局而勿需借助于任何超自然力量。这样一来,升物地理学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障碍的本质以及动植物的扩散能力。“任何形式的障碍或阻止自由移动的障碍物都和不同地区升物之间的差异密切有关”(347页)。达尔文并不把障碍仅仅看作是物理性的障碍物,因为在物种的扩散能力和障碍的效率之间呈反比例关系,另外,他还认为竞争性物种的分布区也构成强有力的扩散障碍.

达尔文清楚地知道正确评价扩散是解释分布格局的关键问题(356—365页)。他是运用巧妙的实验来研究这类问题的第一个博物学家;这些实验表明升物的扩散能力,尤其是植物种子的扩散能力要比以往所想像的强大得多,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需要借助于大陆桥来解释跨越海洋的扩散。他却全然低估了的一个因素是风和气流的运送能力,它不仅能散布种子,而且还能运送小动物

达尔文和福布斯(虽然他也独立地作出了这一结论)相仿,很重视冰河期对当前物种分布的影响(365—382页)。他从全世界范围来研究这一点,试图解释北方物种在南半球和热带山区出现的问题。当他运用类比的方法从同一物种的不相连种群的分布到同一个属亲缘有关的种的分布,再进而到分类阶元等级结构的推理过程中,不相连分布在他的思绪中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物种起源》第十二章的绝大部分用于讨论海洋岛屿上的动植物分布。达尔文指出神创论者完全无法解释为什么 海洋岛屿上的物种那么少,为什么在海岛上一直没有某些类群的动物,如陆居哺乳类,有尾两栖类以及真正的淡水鱼。海洋岛屿升物相的奇特不平衡性以及大陆和海洋岛屿动物区系的明显差异是“按创造的独立行动观点”所无法解释的,而“就我看来倒更符合运输的偶然方式这一观点”(396页)。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海洋岛屿的动植物总是和最邻近的大陆上的劫植物亲缘关系最密切,这些情况促使达尔文向神创论者发起了挑战:“为什么被认为是在格拉帕戈斯群岛(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由神创造的物种应当和在美洲由神创造的物种盖有如此明显的亲缘关系标记?”(398页)

一直用升物学观点来看待博物学现象的达尔文充分意识到成功的扩散包含两种能力:

  • 到达新地区的能力
  • 成功地占有它的能力

“我们应当永远也不要忘记分布很广意味着不仅要具有超越障碍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遥远地区和外来者的生存竞争中具有取胜的能力”(405页)

最后他以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间接语气将他的发现归结加下:

“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不论它们分布在什么地方,都是来自共同祖先,要承认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我想这困难并不是不能克服的”(407页)

在升物地理学方面,正像在很多其它研究工作方面一样,达尔文一直远远走在同时代人之前,升物地理学一直到本世纪40年代并没有真正追上他,虽然在这中间的年代里也有少数真正的达尔文学派的升物地理学者

1859年以后的升物地理学

现代科学的升物地理学是从《物种起源》的第十一章和第十一二章肇始的。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可能对其后120年的历史作详尽阐述,只就其某些主要趋势予以论列

区域性升物地理学对不同地区动植物区系的比较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就布丰和林奈而言这是他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对19世纪前半期的升物地理学家诸如德坎多尔,Swainson,Schmarda来说也是如此。 P.L.Sclater根据鸟类分布(1858)将全世界分为(六个)动物地理区可以说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达尔文从来没有特别注重区域性升物地理学。他显然认为这种研究分布现象的方法是静态的而且侧重描述性分类。然而《物种起源》出版后的头60年中,绝大多数升物地理学者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区域性研究上。这一学派的“圣经”就是华莱士的权威性两卷本《动物的地理分布》(1876)。虽然每个人都同意主要的动物地理区多少和大陆的大陆块(land masses)相一致,但是以升物类群为依据结合地理区划形成的“区域”方案却有不少。研究哺乳动物的学者对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哺乳类区系十分相似这一点印象很深,并将之合并为全北区(Holarctie Region)。与之相对应,研究鸟类的学者发现北美和南美鸟类的亲缘关系很相近,因此他们之中有些人提议从旧大陆(旧界,Paleosaea)分出一个新界(Neooaea)(见Mayr,1946 a)。对植物学家来说,还有一些其它的划分显得更自然。例如从马来半岛到新几内亚和太平洋岛屿这整个区域的植物属于单一的植物区系,而就动物而言则在西面的印度-马来亚区系和东面的澳大利亚-巴布亚区系之间有一明显的断裂,由新几内亚和大巽它之间的一条南北走向的线将两者分隔开。对这条线的确切位置一直争论了几乎八十年,最后才认识到婆罗洲(加里曼丹)与西里伯岛之间的“华莱士线”反映了亚洲大陆架的边缘,而西里伯岛与摩鹿加群岛之间的“魏伯线”则是植物区系的均势线或平衡线(Mayr,1944b)

区域性升物地理学者不满足于这种粗糙的分析,由德坎多尔开始试图努力将区域(region)精细划分成亚区(subregions)和升物区(biotic districts),这种努力一直持续到今天。总的来说,这一类的研究还处在描述水平,还无助于作出概括性结论

E.R.Dunn(1922)首先起来反对这种静态方法而代之以动物区系的原因分析(causal analysis)。辛普森(G.G.Simpson,1940;1943;1947)后来成为这一新倾向的领导人物,特别是在哺乳类方面,鸟类方面则是迈尔。辛普森指出,联结大陆块的大陆桥有不少种,例如“走廊”,“渗入桥”等。他在考虑跨越水域扩散的可能性时特别强调统计因素。这实际上是返回到被华莱士及其学派忽视了的达尔文的原因升物地理学框架结构。在这种研究方法中扩散是一个关键问题

大陆的历史和扩出方式 就达尔文学派的升物地理学而言,有两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一个是大陆过去的历史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结,另一个是不同类群动物的主动和被动扩散方式

就大陆间的联结来说存在着三个主要学派。一个学派继承了福布斯的传统,偏重于寻思大陆桥和以前存在的海岛以及沉浸的大陆。分布的不连续性是由于在欧洲和北美之间,非洲和南美之间,南美和澳洲(大洋洲)之间,马达加斯加与印度之间,夏威夷和萨摩亚之间等等过去都有大陆桥存在。在这个学派鼎盛时期每个海洋都有其大陆桥联贯。主张大陆桥的学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不把动植物的扩散能力放在心上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的大陆桥都是虚构,都没有地质学根据。升物地理学者都同意处于大陆架的岛屿,即所谓的大陆岛,例如英伦三岛,锡兰(斯里兰卡)和巽它群岛,正如Zimmermann和福布斯早就指出的曾经一度是和大陆联在一起的。北美洲与东北亚之间跨越白令海峡的大陆桥也是普遍公认的。但是,大陆桥的构思者往往走得太远完全不顾地质学的证据提出大陆桥作为理由来解释某些海岛上的物种分布,殊不知这些海岛只不过是冒出海面的火山锥顶而已

继承达尔文的“莱伊尔传统”的升物地理学者坚决反对这样毫无根据的大陆桥虚构,他们的主张是,大陆块和海洋盆地是基本不变的,海平面只是偶尔地有所升降(如在更新世的冰蚀期)。在反对大陆桥方面华莱士是支持达尔文的(Fichman,1977)。反对特别激烈的是Matthew(1915)和辛普森(1940);迈尔(1941;1944a), Darlington(1957)以及某些植物地理学家(Carlquist,1974)也是如此。这个学派的升物地理学者有两点是共同的。除了地质学证实的以外,他们不承认大陆轮廓的任何改变;他们比达尔文更相信大多数动植物具有能跨越看来是无法通过的水域障碍的能力

第三个学派是在1915年Wegener的大陆漂流学说(continental-drift theory)发表后才兴起的。这一学说虽然得到了很多升物地理学者的支持,但是由于两个原因起初它并没有引起普遍重视。首先,地球物理学家—致反对这个学说,因为他们无从想像有任何力量足以推动像Wegener所提出的部分地壳这样大规模的运动。其次,有一些承认大陆漂流的升物地理学者处理失当,主要只运用这学说来解释第三纪晚期和更新世的现象。升物地理学界之所以迟迟没有采纳原来提出的大陆漂流学说并不是由于保守而是审慎地依据当时的知识水平作考虑

大陆漂流学说在本世纪60年代由于板块学说(theory of platetectonics)的发展而重新取得了新的活力。这个学说在解释源于佛罗纪和白垩纪的分布格局方面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例如淡水鱼主要类群的分布,然而仍然遗留了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按照板块学说,澳洲和南极洲在第三纪早期还和南美联结在一起。后来,澳洲和南极洲分开并向北漂流,只到十分晚近才和亚洲的外围层(外露层,outliers)靠近。那么为什么澳洲的鸟类(可能除少数小的类群外)几乎完全由亚洲鸟类的成分组成?关于太平洋的历史目前仍有争议。马达加斯加,印度和东南亚的历史也是一个谜

某些近代的升物地理学者所犯的两个主要错误是:

  • 首先,没有认清不同的高级分类单位是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奠定了它们目前的分布格局(当不同的地质时期各个板块的位置与距离和现今情况不同,也和其它高级分类单位在其主要扩散期时的情况不同)
  • 其次,没有弄清楚某一类群的分布格局受其扩散能力影响极大。主动扩散能力相当差的类群(如大多数陆栖哺乳类,真正的淡水鱼,蚯蚓等)的分布格局与易于扩散的类群(如淡水浮游升物,随风飘动的蜘蛛,鸟类和某些昆虫)的分布格局大不相同。一个专家根据他所熟悉的某一种升物而匆忙的作出概括性结论很容易以偏概全而犯错误

就某种意义来说,大陆漂流学说是大陆桥学说和海洋与大陆固定不变学说的综合产物,虽然主要的大陆块(板块)仍然被看作是固定不变的,但它们的位置与联结则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是如此缓慢以致第三纪中期大陆的重建轮廓和现今的大陆轮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就哺乳类和鸟类分布的重建历史而言,接受或采纳板块学说并不像人们所设想的那样要对海洋固定不变学派的结论作重大修正。它主要只影响到古老的全北区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成员的互相交换(横跨北大西洋而不是伯令海峡)以及古老的澳洲动物区系的起源(南美经由南极洲)。在对白垩纪中期以前扩散的类群的分布格局上,板块学说还需要作更多的修正才能对之作出更完满的解释

不连续性

关于不连续性的起因是升物地理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不连续性有两类:第一位(原发性)与第二位(续发性)不连续性。

  • 第一位不连续性起源于移居的动植物(“移居者”)到达某个隔离区并在其中成功地形成固定种群。例如斯塔底那维亚的昆虫和植物在更新世以后扩散到冰岛并在该地形成固定种群。目前已很清楚,这种移殖是跨越辽阔海域的。这是第一位不连续性的典型例子

  • 第二位不连续性是由于原先的连续分布区经由地质的、气候的或升物性事态分割而形成的。灰喜鹊(Cyanopica cvanea)分布在东亚(外贝加尔地区到中国,日本),但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有一支完全隔离的集群。很明显,这种分布格局不可能是通过远距离扩散形成的,而是由于或多或少连续的古北区遭到更新世破坏分割的结果。遗憾的是情况并不总是这样明确,因而引起了究竟远距离扩散能不能形成这种格局,究竟有没有过去物理性连续的证据的争论

当大陆桥的热潮减退,当提出大陆桥而没有确切的地质学论证被认为十分不光彩、不体面的时候(特别是本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发现了有很多类群的升物具有非凡的移殖到极度隔离地区的能力。只举一个例子,即夏威夷的全部动植物区系都是跨越海洋的移殖结果,虽然这种移殖是由于东太平洋有一些(现已沉没的)跳板(stepping stones)促成的。然而紧接着板块学说提出之后,反对过分强调远距离扩散的意见也随之抬头。有人说,现在是辽阔海洋的地方可能过去有过大陆之间的联系。的确,现在已经知道非洲和南美在白垩纪早期还联结在一起,欧洲和北美直到始新世还有跨越大西洋的联结

50年代后期提出了一种相当古怪的升物地理学说,“代替升物地理学”(Vicariance biogeography),就我对这种学说所能了解到的,它强调过去的连续性,轻视远距离扩散的重要性。它在鱼类学者中得到主要支持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原始淡水鱼的扩散能力特别低,实际上代替升物地理学似乎并没有提出任何新原理,因为福布斯,达尔文,华莱士以及其它的升物地理学先驱早已知道第二位的不连续性(von Hofsten,1914)。达尔文尤其充分了解不连续性的两种原因

动物区系的类群成分 障碍是变化无常的。联结南、北美的巴拿马地峡大约在500万年前升起,白令海峡大陆桥的形成和随着冰锋的推进更新世的温度与海平面也随之下降等等就是障碍消长升降的几个例子。这样一来,部分被隔离的动物区系地区就在严格隔离期(为形成地区性区系提供条件)与区系交换期两者之间轮流交替。由于这个原因升物区系(升物相)就不是均匀同质的(homogeneous)而是由迁入时间不同的各种升物成分组成。最古老而又可以追溯的(如果在别处没有比它更古老的)成分通常被称作该地区的固有成分(autochthonous element),实际上这意味着它的更早历史是不了解的。根据固有成分辐射和外来区系成分侵入的不同类型,迈尔(1965b)将动物区系分成六类。这一分类强调,除原来的老成分(一般是无法分解的)外,有些动物区系成分可根据到来的时间分类。这种方法可作动态分析,比根据模式将动物区系指定于地壳的某一个被板块学说承认的固定部位更加现实,更加逼真

生态升物地理学

达尔文非常重视影响分布的环境因素。可以说这是返回到布丰,林奈和洪波特的传统,所不同的是现在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是牢牢地根据进化原则。华莱士的《海岛升物》(IslandLife,1880)一书的主题就是研究这些因素。近代生态升物地理学又重新特别关注环境的一个组成成分,这个成分是由莱伊尔首先强调并被达尔文认为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比其它任何因素都更重要;它就是竞争。达尔文认为是否有竞争物种存在决定了移殖(colonization)的成败,而且和其它因素比较起来更直接与灭绝有关。对竞争的着重或强调在达尔文以后从来没有完全消失,在华莱士,辛普森和迈尔的著作中还占有显著位置,并且就物种多样性来说,它在David Lack以及Hutchinson—Mac--Arthur学派的著作中又换发了新的活力。在MacArthur与Wilson合著的《岛屿升物地理学原理》(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1967)一书中还提出了数学模型,这模型将达尔文及其追随者的模糊泛泛概念加以定形化,数量化。这本著作具有极大的启迪鼓舞作用,Diamond,Cody,和Terborgh等据以作出了许多精密的升物地理分析。在这一类研究中着重于各个物种的移殖能力,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地区对物种多样性的决定作用,各个物种灭绝的原因。这些因素对具有不同的扩散能力、繁殖策略、平均寿命、生理耐受力、遗传系统以及其它能影响移殖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动植物类群影响的比较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在解释上也还有很大的分歧,由于这种一情况正是研究领域思想活跃的标志,所以有理由相信这将一直是升物地理学中特别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

遗憾的是,在这一领域发表过文章的某些人往往将升物地理学和生态升物地理学这两个词的涵义弄混淆了。升物地理学指的是研究升物分布的科学,而生态升物地理学所研究的是生态(环境)因素对分布的影响。但是,升物对其环境适应的地理性变化则是地理生态学(geographical ecology)研究的内容。这一领域的第一本重要著作是Semper的《动物的自然生活环境》(NaturlicheExistenzbedingungen der Tiere,1880)。更近一点的是Hesse的《动物地理学》(Tiergeographie auf okologischer Grundlage,1924),虽然这书名并不恰当。这一领域中的最重要问题是动植物是通过什么适应(能力或机制)才能够在某些气候区,特别是一些特殊或恶劣环境(如北极、沙漠、盐水、深海、洞穴、温泉)中生存。地理生态学直接融合在生态生理学中,代表性的著作有Schmidt-Nielsen(1979)

不同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形态学

10.3 形态学作为进化与生物共同祖先学说的证据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进化的各种证据中,达尔文很重视形态学。就形态学他曾讲过,“这是博物学中最令人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可以说是博物学的灵魂”(《物种起源》:434页)。为什么达尔文把它看得如此重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便需要对它的历史作一简单回顾

形态学是研究动植物形态(form)的科学。它在升物学的理论框架中究竟占有什么位置一直有争议,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将来也会如此。值得十分注意的是,从18世纪晚期开始经常有人试图建立一种多少与升物学脱离的“纯粹形态学”(pure morphology),也就是升物学家、数学家和艺术家都同样爱好的一门科学。只有了解了形态学这个词常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些互相无关甚至十分不同的事态发展后才有可能理解形态学的复杂历史

这些事态发展中有两项涉及近期原因:

  • (1)生长形态学,包括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述的一切生长与发育过程,特别是异速生长(allometric growth)

  • (2)功能形态学,按照功能描述形态

  • 另外有三项涉及终极原因:(3)唯心论的形态学(idealistic morphology),即将形态解释为潜在本质或原(始)型(archetype)的产物

  • (4)种系形态学,形态起源于共同祖先的形态(通常是将形态回溯到重建的共同祖先的形态——reconstructed common ancestor)

  • (5)进化形态学,将形态看作是对环境需要的反应(拉马克式解释)或者是对选择压力产生的适应

由于对形态有各式各样的看法(还有一些其它的看法这里未加介绍),要对之作统一的讨论显然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涉及近期原因的形态学分别属于生理学和胚胎学范畴,这里也不讨论

从古希腊到18世纪,形态学的注意中心一直是人体解剖学。然而无论是盖伦的还是维萨纽斯的解剖学都只不过是生理学的辅助学科,这是基于下述认识的结果,即仔细研究结构(最好是配合实验)就能了解身体的大部分功能。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解剖学一直被看作是生理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不足为怪的

16世纪时出现了一种新倾向,当时解剖动物不仅是藉以有助于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功能,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复苏的一个方面。Belon(1555)将鸟类和人类骨骼加以比较并制成有名的画图就是一个早期例证。随着越来越多的动物被解剖并加以比较(不仅有脊椎动物,还有昆虫,海洋无脊椎动物),动物学家们不由得回忆起这一领域的先驱、亚里斯多德。在亚里斯多德的著名升物学著作中确实为形态科学奠定了牢固基础

亚里斯多德有三个观点特别具有深远影响:

  • 头一个观点是“方案一致”(unity of plan)原则

    他清楚地认识到动物的某些类群是由方案一致原则联系在一起。例如一切温血陆栖四足类动物的特点不仅是有毛和其它外部特征,而且心、肺、肝、肾以及几乎所有内部器官也都彼此相似。亚里斯多德还对其它一些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和某些软体动物)确立了类似的方案一致原则,他认为具有同样设计方案的动物理所当然地也具有相同的结构(现在称为同源结构)。然而由于他主要侧重功能,所以没有区分这一类的类似性是由于现今称之为共同祖先所引起的还是由于功能相似。这种混淆不清的状况随后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 亚里斯多德还敏锐地觉察到某些互相关联现象(correlation)

    例如他观察到既有长牙又有角的动物是没有的。如果动物的某一部分(结构)增大了(和其它类似动物相比较),另外的一个部分就会缩小来补齐。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自然总是将它从某个部分减掉的东西加到另一个部分上”。这种观点后来由歌德接受了下来,杰弗里并且精心地将之发挥成“平衡原理”(loi debalancement)(见第七章)

  • 亚里斯多德的第三个概念也是形态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自然(界)阶梯

17世纪和18世纪中对比较解剖学重新燃起了兴趣的学者们对设计一致原则的印象极为深刻,并试图在一些极其不同的哺乳类中寻求类似性,即使是像鼹鼠那样能在地下挖洞的,像鲸能游水的,像蝙蝠能飞的。这些努力和亚里斯多德的一样,共同的缺点是没有进一步分析类似性究竟指的是什么。这样一来有些比较便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例如植物学家切查皮诺曾将植物的根和哺乳类的胃,茎和心等等相比较,因为相当的器官具有类似的功能

在异国不断地发现新的动植物以及通过比较解剖不断发现新的内部结构使升物界的无限多样性稳步增长。然而从中也隐约的觉察到在表面之下的模式,这在某些类群的升物中特别以方案一致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态学家将之用来为生命世界建立秩序,正像伽里略、牛顿、哥伯尼的定律为物理世界带来了秩序那样。某种升物中的任何结构或现象只要和另一种不同升物中的结构或现象哪怕略微有点相似就立刻被用来推断同功现象(analogy)。林奈就是一位过去的同功大师,在他对花的描叙上就十分具有魅力的显示了出来。(Ritterbush,1964:110)

这种倾向在德国自然哲学派的唯心论形态学中达到了顶峰。这一动向是由诗人歌德引来的完全不是什么巧合,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柏拉图的本质论与美学原则的融合。为了寻求潜在本质促使歌德提出植物的一切器官只不过是变形了的叶子。歌德对他的研究工作非常认真并于1807年创用了形态学这个词。他对动植物都同样感兴趣并作过一些解剖研究脊椎动物结构。这些情况连同他的理论思维促使他作出下面的论断:“升物有机体愈益完善,例如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一直到最完善的人类本身,都是按照一个原始型(Urbild)构成的,这个原始型只是在其基本上固定不变的部分多少有一点变化,并且每天都在发育,经过繁殖才发生改变”(Goethe,1796)。正如Lovejov和其它人指出的,这类观点和进化完全无关,然而歌德的某些思想观点却隐约预示了后来由杰弗里加以条理化而形成原理

奥肯(Lorenz Oken,1779—1851)是唯心论形态学的最富幻想也最怪诞不经的代表人物。他作出的最古怪的比较现在已被人们宽怀大度地忘却了,但是他有一个观点虽然大部分是错误的却在以后50年中占领了形态学阵地。和歌德在其叶子学说中相仿,奥肯不仅将不同升物的“相同”结构加以比较,而且还比较同一升物的不同结构,特别是那些连续处于不同体节中的结构,例如脊椎。这促使他提出了头脑是由融化的脊椎构成的著名学说。在这个特殊事例中后来虽然证明奥肯是错误的,但这种研究方法在节足动物形态学中却极有成效,有助于将口器和其它头部附件与端都(肢部)看作同源

形态学在进化前阶段(Pre-evolutionary period)极力想寻求一个解释性学说。在当时的本质论主导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最后它把对某些结构类型(设计一致)的观察与柏拉图的“本质”概念结合起来,认为升物代表了数目有限的原型。形态学家在所观察到的大量变异性中寻找真正的本质,理想的模式,或者德文中所说的Urform。在动物学中,所谓的唯心论形态学只是昙花一现,历时甚短。欧文(Owen)是它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1847;1849),虽然在本世纪还有少数人企图使之复活。在植物学中,虽然早期有许耐登、霍夫麦斯特、Goebel等的激烈反对,然而有一个唯心论形态学派一直存续到现代。Alexander Braun(1805—1877)是这个学派的早期领导人,Agnes Arber和W.Troll则是近期的代表。上一代的很多植物形态学家(如Zimmermann,Lain)的著作中确实散逸着这种哲学的强烈气息

正如Bowler(1977b)和Ospovat(1978)所指出,当唯心论形态学在19世纪初兴起时它就背离了正统的自然神学,后者认为升物的每一结构完全是为了某个特定物种的利益而设计的,在于提供最有效的适应(能力)。然而为什么有些动物的前肢,如鼹鼠的(挖掘工具),蝙蝠的(翼),马的(奔跑的腿)和鲸的(划桨),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而昆虫、鸟和蝙蝠的翼都执行同样的功能却具有非常不同的结构?在有神论者的概念中这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因为就这种概念而言,每个升物的一切细节都是特别设计来填补自然界中的某个特殊生境的,或者说是完全适应其环境的结果。解剖学者和古升物学家掌握的情况越多,则有神论者的解释、特别是设计好了的适应就越不符合事实。自然神论者为了绕过这种矛盾便将结构归之于能形成各种模式并能说明模式一致的自然规律。唯心论形态学的结构变化概念后来竟然成为通向共同祖先学说的理想跳板(另见Mcpherson,1972;Winsor,1976b)

唯心论形态学为升物界建立秩序这一原则固然是好的,却被它的两大弱点完全抵销而有余。由于它不是基于进化思想,所以它很少设法去区分由于共同祖先而产生的结构相似(同源现象)和由于功能相似而形成的结构相似(同功现象),因而往往导致非常混杂不均一的聚集(assemblages)。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解释力,它完全无法说明原型的起源以及原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唯心论形态学所提供的主要是美学上的满足,这也正是它为什么在19世纪前半期的那个浪漫主义时代受到青睐的原因

居维叶

形态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事情可能要数布丰建立了巴黎博物院。它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成为形态学研究的世界中心。道本通(Daubenton,布丰助手;布丰的《博物学》一书的解剖工作主要由他完成)虽然强调设计一致,但在其它方面则大多限于描述。维克-特佐尔(Vicq-d’Azyr,1748—1794)则不然,在他的工作和著作中有一种完全新的精神或态度(Russell,1916)。他是第一位一贯坚持比较方法的解剖学者。道本通只限于研究外部形态和主要的内脏器官(肺,胃等等),维克-特佐尔则与之不同,他的兴趣在于一切解剖系统而不是限于选定的某些器官。然而他的主要成就可能还在于将解剖学和生理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居维叶的功能观点显然是受了维克-特佐尔的影响

居维叶之前的著名解剖学家几乎全都是医生出身,而他却是一位道地的动物学家。他强调生理学并不是出于对人体生理学的兴趣,而是因为他意识到只有通过研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给构。对居维叶来说,描述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能为普遍性的规律(概括)提供原始资料。他提出的两条著名的形态学规律是:器官互相关联规律(Principle of correlation of parts),性状隶属规律(principle of subordination of characters)

器官互相关联规律指陈,身体的每个器官在功能上是和其它的每个器官互相关联着的,升物有机体的和谐协调与运转正常是由于各个器官合作的结果。“正是由于功能之间的互相依赖和彼此互相提供的支援才能确立这种决定器官之间关系的规律。这些规律具有和形而上学规律、数学定理一样的必然性;因为互相作用的器官之间的恰当协调很明显是它们所从属的升物有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些功能之中的某一种功能发生了改变,却不能和其它功能的改变相匹配、相协调,升物有机体便不再能生存”(Coleman,1964:68)。这个规律使居维叶得以说明一些动物类群之间、特别是他的四大类群(门)之间的(空白)(中断)。类群之间的居间升物可能由于必然具有不相协调的器官因而不能生存

在实际运用这一规律时,居维叶认为根据化石的一小部分就能重建完整的升物(他想到的主要是哺乳类)。他曾讲过:“只要见到一根骨头,骨头的断片,我就能认出并重建这骨头所属的整个动物。这整个动物就在我的心目中”(Bourdier,1969)。虽然这的确是一条具有丰富想像力的工作法规,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它也曾戏弄过居维叶,他曾把爪兽类(Chalicothere)的颅骨当作马的,它的脚(爪)当作树獭的,因为他不知道有爪兽化石这样的一个科存在,而这一科的动物(奇蹄类)正具有这些奇特的性状

居维叶正是由于具有器官互相关联(而且这种关联又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概念而引为自豪,也正是由于这个主要原因才使他不能察知任何进化演变。事实上他也从来没有研究过物种内和高级分类单位内的器官关联的变化,这样的研究将会使他立刻认识到器官关联并不是像他所声称的那样完美无缺

居维叶的另一个重要规律(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规律只不过是前一个规律的应用)是性状隶属规律。这基本上是一个分类学原则,使他能够确立一套严格的法规来确认并分类排列动物的高级分类单位(见第四章)。居维叶将这两项规律联系在一起便能够论证升物的渐进链索并不存在而代之以他的四大类(门)。这四大类别之间并没有特殊的关系

布丰的设计一致原则到了居维叶手中便变成了模式概念。这个概念在达尔文以后的一个世纪中仍然支配着动物学教学,这可以从这一时期中出版的动物学教科书得到证明。为什么居维叶对形态学的影响如此深远?这有两个原因:头一个原因是他的谨慎,而又是经验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摒弃了一切形而上学的推论,而这正好技合了那个时代由于自然哲学派过激思潮引起的逆反(反弹)心态。另一个原因是居维叶研究问题的适应性形态学观点,这种观点强调升物有机体与其生活方式有关的一切结构的功能意义,可以说这几乎是生态学路线。与此同时它还巧妙地和下面的这种认识相结合,即一切适应性变异都受模式一致原则约束

但是有一些重要问题十分明显地被居维叶躲闪了过去。第一个问题是模式一致概念的范围是什么?或者说它能伸展到多么远?在他划定的四大类群的某个类群(例如辐射类)之中和类群之间岂不是都存在着差异?更难办的是另一个问题,这四个类群(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起源的?为什么只有四个模式而不是十个或一个?形态模式的起源和意义的问题一直是几十年后比较解剖学者十分关心的剜题。正是达尔文成功地回答了这些居维叶遗留给后人的问题

杰弗莱·圣希兰

当时另一位著名的法国形态学家是杰弗莱·圣希兰(1772-1844)。虽然他是居维叶的朋友并在巴黎博物院共事近40年,但是他的兴趣却朝着与居维叶极不相同的方向发展。和居维叶不同,杰弗莱几乎完全是一个形态学者,而且他的理想是建立一种纯粹(的)形态学,这可以由他的理论著作《解剖学的哲学》(Philosophie anatomique,1818)得到证明。他在比较研究和确立同源现象方面的工作比他的前人更加细致入微。人类已不再是比较研究的伟大模式。实际上杰弗莱的比较研究已遍及整个脊椎动物亚门

杰弗莱所确立的两条原则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决定同源现象的准绳:

  • 第一条原则是器官关系原则(Principle of connections),指的是当难以决定不同升物(如鱼和哺乳动物)的结构是否同源时,“能够运用的唯一原则是由这些器官或结构的位置,联系和依存性来决定,也就是说,由我称之为关系的原则来决定”。当某一结构的功能由于功能转变发生很大变化时,杰弗莱说这一原则是可靠的指针,因为“一个器官可以退化、萎缩、毁坏,但是不能改换位置。”例如脑骨总是位于肩关节和前臂骨(挠骨与尺骨)之间

  • 另一条是辅助性的组成原则,它是说一切同源结构或器官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这就有利于对一系列结构进行元素检定。目前鉴定脊椎动物或节肢动物系列同源性的现代方法都是依据杰弗莱的原则。如果不是他还提出了一些怪诞的想法,杰弗莱的声誉可能还要高一些

杰弗莱无疑受到奥肯以及其他德国自然哲学派和唯心论形态学家著作的极大影响。这使得他反对居维叶并将设计一致原则伸展到一切动物,包括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这样他就接受了歌德的、整个动物界只有一个原(始)型的思想,杰弗莱和他的一些年轻朋友声称,通过把鱿鱼上下倒过来,部分地内外翻过来,就可以使鲸鱼(一种软体动物)的解剖和脊椎动物的解剖“同源化”(按现代的说法)。这就像杰弗莱所说的,“每个动物不是在它的脊柱之内,就是在脊柱之外。” 1830年2月15日的科学院辩论之前在巴黎的一次公开辩论中,居维叶断然反对这一观点。杰弗莱没有分清由于亲缘关系的相似和由于功能的相似(趋同)。居维叶将自己的论点归纳为:“头足类动物和任何东西都无关。它们并不是其它动物进化的产物,它们也不会发展成为比它们优越的另一类动物。”这彻底打垮了杰弗莱,因为杰弗莱曾说他能够把居维叶(将动物界分成)的四大类群精简成一个

居维叶认为功能决定结构。杰弗莱与之恰恰相反,坚持结构决定功能。杰弗莱说,如果结构发生了变化,它就会引起功能改变。“动物除了由它们的器官结构形成的习性外没有其它的习性。如果器官的结构改变了,它们的一切行为动机、一切能力和一切动作都同样会改变”(Russell,1916:77)。蝙蝠由于手的改变便被迫在空中生活。结构先于功能的这种彻头彻尾的非升物学臆想竟然在1900年之后奇怪地被一些突变论者鼓吹复活了起来。在1900一1910期间,cuenot、德弗里、贝特森相继声称升物一直处在突变之中,有些突变能使它们“预先适应”新的行为和适应性变换(adaptiveshifts)

杰弗莱的文章中有很多独到的创见。他提出的“平衡原理”指出,在发育中现存的物质是有限的,如果某个结构增大了,另一个结构便必须缩小以便保持精确的平衡。“某个器官的萎缩对另一个器官就有利。为什么如此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对每一种特殊的要求来说它所需要的物质供应并不是无限的。”后来茹(Roux)的“器官竞争”(Struggle of the parts)就是这一思想的复苏(歌德在1807年也提到这一点),并在现代得到了赫胥黎和壬席的支持,所不同的只是用了现代梧言:选择压力

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

欧文(1804—1892)是达尔文前最后的一位著名唯心论形态学家。他的主要著作《脊椎动物骨骼的原型与同源》(1848)试图为形态学建立起一个内在前后一贯的学说。这本书的体系包含了居维叶的目的论,杰弗莱的关系原则、奥肯的器官连续重复观点,以及拉马克的进化二重性的某些方面(静止观点)。他把原型概念推到了极端,脊椎动物的原型是分成节段的,甚至包括整个颅骨。他为了确定脊椎动物颅骨的每一块骨头的同源性,特地为它们制订了一套复杂的词汇,其中有许多现在还沿用,虽然欧文的学说早已被人忘却

欧文提出的另一类专门术语同样具有深远影响。唯心论形态学者的著作的最大弱点之一就是他们的结论大多是根据比较得到的相似性。然而他们却对这相似性是由于功能相似还是居维叶早就知道的、似乎不同却更具有根本性的相似在术语的应用上没有加以区分。欧文将这两种相似性区分如下:“同功(analogue),某种动物的结构或器官与不同动物的另一结构或器官具有相同功能”。“同源(homologue),不同动物的相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当然,困难在乎什么是成怎样确定“相同”,杰弗莱的关系原则在这方面特别有用

同源和共同祖先

唯心论形态学家完全无法解释设计一致原则,尤其是由于功能需要结构无论怎样改变为什么这些结构仍然严格保持它们的关系格式。正像达尔文正确地指出那样:“再也没有什么比试图解释同一类群中成员的相似性更困难,无论是从效用来解释还是用终极原因来解释”(《物种起源》:435)。达尔文还说过,真正有效的解释就像哥伦布敲破鸡蛋让它站在桌子上那样简单。一切哺乳类、鸟类,或昆虫都具有相同的形态学模式,从而导致解剖学上的极端相似,因为它们都是来自共同祖先并从共同祖先继承了这种结构方式。自然选择不断地改变着这结构方式的部分成分以便使它们能更加有效地执行它们必须实现的功能而勿须破坏其基本方式

达尔文就这样用共同祖先代替了唯心论形态学的原型。由于这个原因达尔文学派便将同源(现象)重新下定义为;“当两个升物的特性(attributes)是来自其共同祖先的相应性状或特征(equivalent characteristics)时,这两者的特性就是同源的。”达尔文本人虽然从来没有如此明确地下过定义,但在他的一些议论中却含蓄地表明了这一点。欧文由于没有说明同源现象的存在,便被迫用杰弗莱的关系原则来为同源下定义。在进化升物学中保留这一蹩扭的定义将是十分荒谬可笑的,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学者(辛普森,波草,迈尔)要接来自共同祖先的字样重新为同源现象下定义的原因。为了证明这一定义在特殊情况也适用,必须运用所有的证据,包括“关系”证据。从进化观点为同源重新下的定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不仅适用于结构而且也适用手任何其它性质,包括行为,因为行为也可能来自共同祖先的遗传

就1859年当时流行的思想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讨论形态学时有一点很奇怪。他反复强调自然选择为所列举的全部形态学问题提供了答案,而实际上却是由伴有变更的共同祖先学说作出了解答,这一点是随后的所有进化形态学者也都同意的。然而当时所观察到的事实根本就没有对决定这种变更的动因的性质作出明确和肯定的说明。这就是为什么达尔文后的形态学家经常接“用进废退”或环境的直接影响与获得性状遗传两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根据自然选择来解释形态变化的原因

鉴于达尔文特别强调形态学的重要性而在《物种起源》中就这个问题又谈得很少,(434-439页),这不免令人感到奇怪。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他在藤壶的研究专著中已含蓄地提出过他的进化形态学原则(Ghiselin,1969),另一方面是这个问题在他的长篇手稿(《自然选择》)中尚未触及到时他便在1858年将之搁下而转向撰写《物种起源》。因此,当他急忙草写《物种起源》手稿时只能勾划出有关形态学问题的大致轮廓,所留下的空白便由他的追随者,特别是Gegenbauer,海克尔和赫胥黎来填补

1859年以后的形态学

居维叶和杰弗莱以后,形态学已不再那么受欢迎,特别是在德国和法国。这有好几个原因。有人认为它只不过是(医学)生理学的侍女,不成大器;有人则将之贬低为单纯的描述性学科(不运用实验方法);反之又有人认为它过于理论性,尤其是自然哲学派搞的那一套。当《物种起源》出版时,形态学正在寻找新的自我或本性。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赋予形态学研究以新的意义,特别是动物学,这可以从1859年以后的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中进化升物学几乎完全侧重系统发生这一事实得到证明。将Gesenbauer的著名比较动物学教科书的第一版( 1859年出版,恰好在《物种起源》之前)和十一年以后的第二版加以比较是很有意义的;除了“形态学模式”或“原型”等名词被“共同祖先”取代了以外,变动很少

杰弗莱和欧文所开始的研究工作(探索哪怕是解剖学中最不起眼的部分的同源现象)被更加热心地扩展到动物界的各个门。最有名的动物学家从海克尔,赫胥黎等以降,最关心的都是系统发生和共同祖先的再建。实际上从1859年到1910年左右动物学基本上就是比较解剖学和系统发生学。这种集中研究积累了关于动物界的大量知识并发现了很多前所未知的动物模式,包括新纲甚至新门。虽然这些工作大都是描述性的,但这种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却不容低估。还有什么比下面脊椎动物的同源的事例更令人叫绝。哺乳类的中耳骨肇源于爬行类的颌部;四足类的四肢来自骨鳞鱼化石(rhipidistian)的鳍,转动眼球的肌肉起源于节肢动物的体节肌肉。更复杂而且仍然争论不休的是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同源现象,特别是节肢动物的附肢(如口器,肢部等)

就系统发生形态学(phylogenetic morphology)的学说而言,大部分的比较研究仍然反映了进化前思想(Pre-evolutionarythinking)。其中的争议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杰弗莱和居维叶之间的争论或问题,只不过是转译成与进化有关的术语而已。例如性状隶属问题,或现在称为性状加权的问题。当讨论到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发生时,仍然在争论“哪一个性状优先”,体腔是否存在及其形式等,这些都是英国动物学者长期争论的问题,或者是维也纳学派所坚持的口的胚胎发育(原口动物、后口动物)问题

在这类争论中研究方法上的各种各样缺陷都暴露了出来,使得很多动物学家将注意力从终极原因的问题转移到近期原因问题上。有一个发源于胚胎学的学派试图从生理学角度(如果不完全是从机械力学的角度的话)来解释动物的形态(His)。茹的《发育力学》是这种倾向的逻辑结果。另一个学派则强调结构的功能方面,这一研究路线在与运动有关的结构上特别富有成效。(Boker,1935;Gray,1953;Alexander,1968)。纯粹功能形态学的最杰出代表人物是d‘Arcy Thompson(《生长与形态》,1917)。在这本著作中有一篇很长的驳斥达文尔主义(自然选择)的绪论也许并非巧合。将西斯,茹和Thompson联系起来的是他们都只重视形态的近期原因,不仅忽视而且实际是否定其进化原因(终极原因)。Raup(1972:35)曾正确指出:“就现代进化升物学的观点来看,Thompson坚信一个进化着的升物的遗传组成……是可塑的,它能够作为物种层次对直接功能问题的适应能力的一部分而完全改变。”自然选择能影响对蜗牛、菊石,有孔虫的几何形态有决定意义的生长常数参入遗传程序当然还只是近来才了解到的事

进化升物学对适应(现象)的解释很重视这一点几乎完全被达尔文后的形态学者所忽视。系统发生(种系发生)、同源,共同祖先(在概念上与欧文的原型很少区别)的重建在1859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共同瓜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事实上像Naef,Kalin,Lubosch,Zangerl这样一些学者已完全返回到唯心论形态学。唯一的例外是Hans Boker(1935:1937),现在看来,在他所写的出色的功能-进化形态学中他就结构的适应意义及其变化都提出了确切有价值的问题,遗憾的是他的解释却是基干错误的进化理论(新拉马克主义)。因此,他的不切实际的研究并没有留下什么影响

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出现了一种新动向,有时它自称为进化形态学。它不是采取传统比较解剖学的回溯共同祖先的研究路线,这一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从祖先出发去探索哪些进化过程与后裔的趋异现象有关。这个学派提出了下面一些问题:祖型为什么和怎么样产生了新的形态模式?生境占有的变化或侵入一个完全新的适应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解剖重建(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选择压力的本质是什么?行为是不是生态转移(ecological shift)的定调者(Pacemaker)?种群(决定性转移在其中发生)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一研究路线把以前建立的种系顺序、同源以及共同祖先的可能结构等等视为理所当然必须继续研究。对他们来说进化不仅仅只是系谱学(genealogy)而且是进化变化所包含的全部过程。这显然是一个边缘学科,因为它沟通了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升物学。它所提出的新问题将使形态学在未来的很多年内紧张而又激动人心地忙碌一气

要解决形态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还需要与遗传学建立联系,这种桥梁目前还不可能建成。我指的是重要的解剖模式的来源与涵义,这就是布丰早已知道的“设计一致”。例如在哺乳类的“建筑设计”(Bauplan)中,在哺乳类设计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演变成鲸、蝙蝠、鼹鼠、长臂猿、马这样一些十分不同的功能型(模式)。为什么脊索模式如此保守以致在四足类的胚胎期中仍有脊索形成?为什么哺乳类和鸟类仍有鳃弓?为什么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此坚韧以致能够构成杰弗莱关系原则的基础?这显然是发育生理学和遗传学的问题,用遗传型的内聚性(cohesion)或发育体系的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这样的一些术语来表示。目前这些术语只是用来掩饰我们的知识不足

当形态学研究扩展到包括显微结构时便又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对细胞进行研究显示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是按完全相同的方式构成的(除绿色植物有叶绿体而外),这为动物界和植物界是单元(monophyly)的提供了第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同时对低等升物细胞的研究表明在高等升物(真核升物具有发育完善的细胞核和有丝分裂)与低等升物(原核升物,无细胞核和完整的染色体,如兰绿藻、细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或突然的断裂

将这种分析再向前推进一步,延伸到高分子的形态学,就又展现了一个包含无数新研究课题的新领域。目前已经可以就某些研究得比较透彻的高分子(如细胞色素C)来建立从最简单的真核升物到最高等的动植物的种系树(有时甚至可以包括原核升物)。这一类研究总是一贯的证实了宏观形态学研究的结果,然而分子种系发生学有时能够解释前此模糊不清的亲缘关系序列

胚胎学——生物共同祖先的证据

10.4 胚胎学作为生物进化与共同祖先的证据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为达尔文提供进化证据的最后还有胚胎学。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442页)列举了胚胎学中令人困惑不解的五组事实只有采用伴有变更的系谱学说(theory of 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才能解释。他很重视“胚胎学中的主要事实,它们是博物学中最重要的”(450页),同时他也很注意他对这些事实的解释。“当我在撰写《物种起源》时,再也没有什么能比下面的情况使我更满意,即在很多种类动物的胚胎与成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同种动物的胚胎又非常相似。就我所能回忆起来的,在对《物种起源》的早期评论中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自传》125)。在给Gray和胡克尔的信件中,他也埋怨他的朋友和评论者没有注意他的胚胎学论据,虽然这些论据是对进化“再强也不过的支持”

胚胎学向达尔文提供了他反对神创论者最强有力的论据。如果物种是神创造的,那么它们的个体发生(发育)就应当采取由卵到成熟(成体)阶段最直接的途径。然而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一回事,因为在发育中通常都要通过极其纡回的途径。“没有明显的理由为什么蝙蝠的翼,海豚的鳍不应当在胚胎的结构初露时就以适当的比例关系构成”(《物种起源》,442页)。为什么陆栖的脊椎动物的胚胎要经由鳃弓阶段?为什么幼小的须鲸有齿,高等脊椎动物有脊索?这只是许多胚胎结构中的少数例子,这些例子只有将之看作是种系遗产(Pheletie heritage)的一部分才能理解

达尔文是怎样解释这些胚胎发育中的纡回途径的?他的解释是基于他对变异起源的看法。他认为“由于变异接着发生在并不是太早的时期,并在相应时期被遗传下去,所以成体就和胚胎有所区别。这个过程虽然几乎不影响胚胎,但在连续的世代进程中不断地增加了和成体的差异”(338页)。换句话说,达尔文是根据假定最近期进化的获得物是由于在个体发生中很晚才发生的变异的结果作出自己的结论。因此,胚胎还没有进入到这些变异出现的发育期时彼此之间应当比不同类群动物的成年个体之间更加相似,后者由于各种各样的新获得物而变得彼此不同。“因此,胚胎结构相同透露了祖先相同”(449页)。胚胎越年幼,彼此就应当越相似;对胚胎进行研究并加以比较,就应当能够找出共同祖先的线索。达尔文提到蔓脚类属于甲壳纲就是这样发现的。胚胎学研究往往能为种系发生提供有助于判断的线索。例如,“蔓脚类分为有柄的和无柄的两类,在外观上彼此十分不同,而在各个发育阶段的动体却几乎无法分辨”。(440页)

为了加强他的个体发生中的相似性象征着共同祖先的论点,达尔文还反驳了另一种可供选择也是可信的解释。有人可能会说胚胎的相似性及其特征是对动体生存的一种特殊适应。达尔文认为这的确有可能,如果物体“活动性强而且已经适应了它们的特殊生活方式”的话。但是他紧接着说,“我们不能设想脊椎动物胚胎中靠近支气管隙的动脉的特殊环状走向和相似的条件有关,因为幼小的哺乳类是在母体的子宫内孕育,而鸟和蛙的卵则分别在巢中和水中孵化”(440页)

如果达尔文抱怨他的支持进化的胚胎学证据被忽视确有其事,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时每个胚胎学家的注意力因为由来已久的争论已被扭曲。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胚胎学思想的历史。远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了解到在胚胎的发育阶段的先后顺序和升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后来称为自然阶梯)之间有某种平行(对应)性(Parallelism)。例如亚里斯多德就将升物分为具有滋养灵魂(植物),具有滋养及感觉灵魂(动物)以及具有理性灵魂(人)的几大类。他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这三种灵魂先后相继发挥作用。这一朦胧的思想到了十八世纪末期变得相当具体,尤其是Bonnet将生命伟大链索的观点提高到很高的地位

对上述个体发生与动物等级序列之间平行性的研究最后导致了一些结论,由麦克尔(Meckel)归纳如下:“个体升物的发育与整个动物序列的发展都遵从同一个规律,也就是说,高等动物在其逐步进化中,基本上要经历其下的低等动物的“固定不变”的有机阶段(organic stases)。”这类发育与发展都是由于“有机物质固有的某种‘倾向’不知不觉地通过一系列中间状态将之提升到较高的组织状态。”

如果对个体发生的阶段和升物阶梯(静态的!)的完备性阶段之间的平行性并不意味着进化这一点没有充分的认识就会对上述的观点作出完全错误的解释。上一段中“进化”这个词仍然是们的涵义:潜在模式的显示。法国解剖学家,杰弗莱的弟子塞利(EtienneSerres)具有相同观点,他认为“整个动物界……最理想的是看作是一个单个动物…随时阻止本身的发展,因而在每个阻断处,根据它所进入的状态,就决定了门、纲、科、属、种的特殊性状”?1860: 833)

这种平行性观点的所有支持者都是本质论者。就他们看来自然阶梯就是由一系列模式构成,而且他们还认为在个体发生中他们也能发现相同的模式序列。个体发生的终点就是“固定不变”价段,也就是塞利的临时阻断处。个体发生阶段和自然阶梯阶段之间平行性的学说后来称为麦克尔-塞利(Meckel-Serres)定律。在达尔文以后的时期,当它所依据的概念(自然阶梯,本质论,自然哲学派的哲学概念)被别的概念代替了以后,麦克尔-塞利定律往往被彻底歪曲。最明显的是在字面上用“成熟”或“成体”来代替“固定不变阶段”。接受麦克尔-塞利定律的大多数都是知名的胚胎学者,他们完全清楚在哺乳类胚胎或鸡胚发育中并没有和爬虫或鱼的成体“完全相同”(这是反对者的用语)的阶段。然而由于哺乳类和鸟类没有鳃,通过肺呼吸,因而在自然阶梯上鳃弓就代表鱼阶段。就我所知,麦克尔-塞利学派中从来没有人说过个体发生阶段代表比较低等升物的成体阶段。他们也并不相信在达尔文以后和“重演”这词有关的原因和年代记(chronology)

还必须记住19世纪20年代和朋年代单一自然阶梯(或整个动物界只有单一模式)的支持者和居维叶派(坚持只有彼此完全无关的四大类)的争论达到极点。多少是独立取得与房维叶同样结论的冯贝尔(K·E·von Baer,1792-1876)不仅坚持每个门的动物都具有本身的个体发生,而且反对个体发生与组织结构水平具有平行性的全部观念

冯贝尔在他的名著《动物胚胎学》(1828)中专门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注释五)来驳斥上述观点。在注释中他反对任何形式的进化观点并嘲笑了拉马克;他反对动物有高低序列的思想,认为所有动物围绕一定数目的原型而归类(这一点与居维叶将动物分为四大类群的观点一致);他还特别反对“高等动物的胚胎经历低等动物的固定不变形式这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在谈到脊椎动物时他又重复了他的结论:“脊椎动物的胚胎在其发育过程中根本不经历任何已知动物的固定不变形式。”

冯贝尔提出了他自己的个体发生学说来代替他所否定的上述观点,要点如下:

(1)胚胎所属的大类群动物的性状越普遍在发育中就比性状越特殊的出现得较早

(2)从最普遍的类型(forms)中发育出比较普遍的,等等,最后出现的是最特殊的

(3)某一类型动物的每一个胚胎并不经历其它类型动物的阶段(状态),而是和它们所有的一切阶段分离开

(4)因此,高级类型(高等动物)的胚胎从来不和其它类型动物的成体相似,只和它的胚胎相似

冯贝尔将在个体发生中实际出现的情况总结为:“逐渐从某种均质的、普遍的转变为某种非均质的、特殊的。”就是这种说法诱导出了斯宾塞的进化学说,而就个体发生而言当然就容易引人进入歧途。为什么在哺乳类的个体发生中鱼似的鳃弓就应当是某种“均质的和普遍的”?相同的问题也适用于须鲸胚胎的牙齿和其它重演的例子。冯贝尔也许认为这些性状是原型的主要部分,因而是“普遍的”

当达尔文在1838年以后专门研究胚胎学时,他在自然哲学派的平行学说与冯贝尔的直线分化学说之间可以进行选择。在他1842年的“摘记”中他似乎偏向冯贝尔的观点,在摘记中他写道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鱼、鸟等等之间并没有区别,而就哺乳类而言…经历低等形态是不真实的。”1844年他又重申“幼小的哺乳类决不是鱼…胚胎型的水母决不是水螅。”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阿伽西按进步主义者对化石记录的解释将麦克尔-塞利定律扩展成三重的平行性:胚胎的各个阶段不仅反映了在现在模式中所观察到的完备程度(尺度),而且也反映了化石的连续顺序。“因此可以把下述情况看作是普遍的事实,即一切活着的动物的发育阶段相当于过去地质时代它们已灭绝的样本(代表)的演替次序。就这种情况而论,则每个纲的最古老样本就可以认为是纲中现存升物各个目或科的胚胎模式”(1857;1962:114)。这种观点使达尔文感到莫大困惑,正如他在《物种起源》(338页)中谈起:“阿伽西坚持认为古代动物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于同一个纲中的现代动物的胚胎,或者灭绝动物的地质学演替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和现代动物的胚胎发育相平行。我必须像Pictet和赫胥黎那样,认为这种看法的正确性还远没有证实。但是我倒非常希望它在今后能够得到证实…因为这种看法很符合自然选择学说。”达文尔也许根据他对蔓足类的研究这时似乎又挪向麦克尔-塞利学说的一边。然而达尔文和往常一样,在作概括时十分慎重

然而对他那热情洋溢的弟子海克尔(Ernst Haeckel)来说则又是一回事。海克尔将麦克尔-塞利的平行论点改装成一种进化定律。1866年他发表了“升物发生律”(biogenetie law)或重演学说。按照这种学说来看,“个体发生是由遗传和适应规律制约着的、简化和压缩了的系发生的重演。” Fritz Muller也独立地作出了相似的结论(1864):个体发生重演了种系发生,因为后者是个体发生各个阶段的原因!由此看来,对个体发生进行分析将会使我们了解种系发生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使我们了解共同祖先。如果果真如此,那将是一个奇妙无比的极富启迪性的原理

由于达尔文的默默支持和海克尔的奔放热情,重演学说在1870年以后的三、四十年间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和广泛流传。它促使比较胚胎学空前繁荣并引出了许多令人触目的发现,例如Kowalewsky发现了被囊动物原来是脊索动物,动物界中主要各门之间的关系和原先所认为的有极大不伺(后口动物-前口动物种系发生)。在确定某些无法肯定的同源现象方面胚胎学也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到了19世纪末叶,某些过激方式以及对近期原因的兴趣逐渐高涨使得重演学说的魅力逐渐减退,最终竟致于被抛弃,特别是极端形式的重演学说

近来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尽管冯贝尔提出了极有说服力的论据反对麦克尔-塞利定律,为什么在海克尔时期重演学说竟然得到如此无条件的拥护?是不是冯贝尔的著作没有引起注意?显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常被引用(Ospovat,1976),而且他的论据相当有份量,因为多数学者(包括达尔文)都拒不承认个体发生是祖先成熟阶段的重演这种说法。大部分种系发生学者采纳了温和的重演观点,即只是说在个体发生中胚胎经历了一系列阶段,这些阶段相当于其祖先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这是正确的。冯贝尔反对胚胎经历祖先的成熟阶段的大部分论据并不适用于这经过修正的重演学说。就这方面来说,对立学说之间的差异确实比一般所说的小得多

冯贝尔的学说之所以没有被普遍地接受有很多原因。因为它主要是描述性的,缺乏解释性观点,而重演学说却具有奇特的启发性;因为冯贝尔所否定的平行性是更广泛的反对进化学说的一部分,所以1859年以后被看作是冯贝尔的反进化主义;因为冯贝尔深信目的论的、必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均一到不均一的进步;还因为他所声称的个体发生总是从简单趋于复杂这种现象很容易在非常明显的重演情况中被否定。最后,冯贝尔的解释弥漫了自然哲学派的气氛,到了1866年这种气氛已不再时髦,虽然它还受到塞利和少数的唯心论形态学者的支持

当海克尔的升物发生律失去号召力时,又有人企图回到冯贝尔那边去(如de Beer,1940;1951),然而很显然这也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既反对重演学说,又否定冯贝尔的结论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现代升物学家怎样解释哺乳类个体发生中鳃弓的存在?

老实说,对发育系统的生理学和升物化学研究得更透彻之前,还只能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可以设想发育的遗传程序是由一套如此复杂的、只能非常缓慢才能加以改变的相互作用构成。这可以由特别有说服力的所谓痕迹器官(残存器官,vestigial organus)来证明,例如鲸的残存后肢(鲸的祖先是在大约55百万年以前进入水域的)。达尔文的论断是进化的新获得物(evolutionary new acquistions)附加在现存的遗传结构之上。这一论断虽然常常遭到非难,但有其合理的内核。某一结构的遗传基础一旦完全参入到遗传型并形成其总内聚性的一部分,则只有冒着破坏整个发育系统的危险才能将之移除。维持哺乳类胚胎发生(embryogenesis)的复杂控制系统完整比将之打乱而产生不平衡的遗传型的代价要小,尽管这样会产生不需要的鳃弓作为副产物。我们目前对发育控制的了解还极其有限,还不能排除进化晚期获得物确实是比从远古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性状更疏松地“加”到遗传型上。虽然我们不会发生祖先模式的重演,但我们的确偶尔也会在个体发生中重演祖先的个别性状和发育途径(路线)。目前正在讨论和研究怎样去检定它们,怎样解释它们的发育生理

达尔文就共同祖先为进化提供的证据将在第十三章介绍完毕。这样来介绍有关事实和论据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一个方面是经常反复强调博物学的全部已知事实完全符合经由共同祖先的进化现象,其中有很多与神创论完全不相容。另一方面是达尔文学说很快就调解或平息了遍及升物学各个领域的无数争论,这些争论在好多世代中看来一直是令人困惑不解没有希望解决的。正是进化学说的这种能力使得升物学家将之看作是升物学中最伟大的具有统一性的学说。已经为达尔文提供最有力的进化证据的各个部门或学科,古升物学、分类学、升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一直到现在仍然在为进化提供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唯一新增加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分子升物学

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海云青飞:现代物理学的研究表明,物质界和升物界是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宇宙是个整体,物理学的观念还没有传导到学术界,人类的科学还是局部的科学,而不是整体的科学。在整体科学看来,自然环境的演变直到了促进、强制升物的进化的作用,而且这并不是偶然发生



第十一章 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到了1837年夏天,达尔文已经是一个无可怀疑的进化论者。他已经懂得物种是可以改变的,物种是经由自然过程而繁衍的。但是,这一类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什么原因促使物种变化一直使他感到十分困惑。对历史学家来说幸运的是,达尔文将他的全部思绪和推测都记在笔记本上,重新发现这些笔记本就能够将达尔文假设推理的曲折途径重新捋出头绪。和莱伊尔相仿,达尔文在贝格尔号上就已考虑过新物种产生的问题,当时他还是一个神创论者,便必然采取骤变论者的模式(例如,南美三趾驼鸟的第二个种的起源)。在这些早期的思索中达尔文遇到的是在巴塔哥尼亚平原出现的一对同域种。在这平原上达尔文既不能发现隔离,而且就连续物种(successive species)而言,他又不能运用莱伊尔的由新种填补空缺生境的说法来解释。他无法找到气候变化的证据,因而早先的物种该不致灭绝。然而就大骆鸟(giant llama)的事例而言,灭绝又确实发生了,它的空位现在已由栗色骆马(guanaco)填补。Kohn(1981)及其他学者对这个阶段达尔文的思想阐述得很清楚

1837年7月达尔文开始在他的四个分别标有B,C,D,E字样的四个笔记本(名为《物种演变笔记》)中的第一本(B)上作笔记。这四本笔记上所记载的情况反映了达尔文悟出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大约15个月之后这一段时间中达尔文思想的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说,自然不可能一瞬间构思而成,尽管达尔文能记住他受到重要启发的具体日期。在(Barlow编辑出版的)达尔文《自传》中(1958:120),他曾将这学说缓慢而又复杂的发展过程压缩为一瞬间用值得怀念的一段话来描述:

1838年10月(实际是9月 28日),也就是在我开始系统研究的15个月后,我为了消遣偶然翻阅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由于长期不断地观察动植物的习性,我对随处都在进行的生存竞争,思想上已趋于接受,我突然想到在这些情况下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不利的变异将被消灭。其结果将是形成新种。由此我最后找到一种据以工作的学说

究竟1838年9月28日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根据他的笔记看来很清楚那是马尔萨斯书中下面的一句话触动了达尔文,使他的智慧像泉水般的涌出。这句话是:

因此,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如果不遭到限制,人口将每隔25年翻一番,或者说按几何级数增长。”

下面即将见到,自然选择学说的因果关系链是很合逻辑的。然而达尔文并不是一举而就,而是先提出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学说,然后又逐个加以审查、抛弃。但是他能够将被抛弃的学说中的有用部分保留,最后构成了自然选择学说。即使是这学说本身也并不是在一天之内就构思完成的。Schweber( 1977)将达尔文思想的大部分演变归之于他在偶然看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之前的两三个月中阅读了Brewster和Quetelet的著作。Kohn(1981)似乎也认为这学说的绝大部分是在1838年9月末才组装成(然而是在与Schweber所提出的不同影响下)。Hodge(1981)认为达尔文思想的决定性变化发生在1838年11月似乎也言之成理。Ospovat(1979)则与之相反,认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概念和对适应的本质的看法在1838年还远不成熟,还需要好几年时间才能达到《物种起源》中所陈述的形式,即公之于众的形式。上述学者在有一点上却是看法一致的,那就是这学说是一步一步地缓慢发展形成的。确实,即使是在达尔文的后期著作中,在谈到选择时他往往也前后不一致,有时他的言论还和他几乎同时发表的言论互相矛盾

达尔文从贝格尔号远航归来后的三年中阅读了大量文献,其中非升物学文献与升物学文献几乎同样多(Herbert,1974;1977)。很明显达尔文并不是生活在知识、理智的真空中,而是随时都和形成那个时代的时代思潮的各种观念保持着密切接触。这样就毫不足怪地引出了下面的问题:达尔文的新观念在多大程度上是来自他的科学发现,在多大程度上是采自同时代人中存在着的观念或只是将之加以修订。总的来说,对这个问题升物学家倾向于尽量缩小外来影响;而非升物学家、思想史家和社会史家则趋向于另一极端

“马尔萨斯”这个名字促使社会史家中的一个学派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是马尔萨斯的社会学说使得达尔文找到了经由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学说(见上文)。这种说法是升物学史家坚决反对的。然而正像我曾经指出过的那样,升物学史家之间在解释上也有重大分歧,这是因为达尔文的解释模式非常复杂的缘故。在物理科学中一个新学说的关键成分一般都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无论是重力、相对论,还是电子的发现以及其它。相反,升物学说,特别是进化升物学领域的学说,都是高度复杂的。例如达尔文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就有八个主要成分,其中有一些还可以再细分。更重要的是,在升物学说中通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解释其主要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准确地确定达尔文在哪些方面受到马尔萨斯的影响,就必须将达尔文的解释模式加以仔细剖析。他的模式的性质可以按《物种起源》的头五章的标题在头脑中建立起概念;这五章的标题是:“家养条件下的变异”,“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和“变异的规律”

自然选择学说的逻辑性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由三条推理组成,这三条推理是根据部分来自种群生态学和部分来自遗传现象的五项事实作出的

  • 事实一:一切物种都具有如此强大的潜在繁殖能力,如果所有出生的个体又能成功地进行繁殖,则其种群的(个体)数量将一按指数(马尔萨斯称之为按几何级数)增长

  • 事实二:除较小的年度波动和偶尔发生的较大波动而外,种群一般是稳定的

  • 事实三: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稳定的环境中,自然资源保持相对恒定

    推理一:由于所产生的个体数目超过了可供利用的资源的承载能力,而种群数量却保持稳定不变,这就表明在种群的个体之间必然有激烈的生存竞争,结果是在每一世代的后裔中只有一部分,而且往往是很少的一部分生存下来

    上述来自种群生态学的事实一旦与某些遗传事实结合起来就导出了重要结论

  • 事实四: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实际情况是,每个种群都显示了极大的变异性

  • 事实五:这种变异的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遗传的

    推理二:在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是随意或偶然的,部分原因取决于生存下来的个体的遗传组成。这种并非一律相同的生存状态构成了自然选择过程

    推理三:这种自然选择过程经过许多世代将使种群不断逐渐变化,也就是说,导致进化,导致新种产生

科学史家一定要问这些事实中哪一些是达尔文新发现的,如果都不是新事实,那么为什么在他以前的人没有作出相同的推理?他必定还会问达尔文是通过什么顺序按步就班地获得这些远见卓识的?为什么马尔萨斯提到的人口指数式增长对达尔文的逻辑框架的最后构成如此重要?

在详细分析达尔文学说之前必须对达尔文在1837-1838这一关键时期的思想状况作一简单介绍。涉猎群书使他认识到一切变化的渐进性的重要。他断然反对突然起源。“自然无跃进”(Naturanon facit saltus)是他的座右铭,正像拉马克曾经以之作为箴言一样。这一观点和莱伊尔的反灾害论也完全一致(见第八章)

另一点必须注意的是达尔文原先对多样性的重视。达尔文对每样事态总有他自己的观点或理论,早在他构思自然选择学说之前便对海岛物种的形成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学说。他的物种形成理论是,如果某一类群的动物与其主体的物种种群隔离开,它将在新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发生变化直到形成不同的物种。关于这一学说达尔文曾说过“我的学说和拉马克的学说大不相同”(笔记本B:214),指的是他注意到拉马克的“按志愿进化”。实际上他的学说似乎和后来的由于局部环境而引起变化的新拉马克主义十分相似(Ruse,1975a:341),这是十足的模式学说,被隔离的物种种群作为整体对新的环境条件作出相同的反应。十分好笑的是,在达尔文晚年,当他早已放弃了这一学说之后,他(极其错误地)责怪Wagner具有相似的观点并强调“隔离和时间本身都不能改变物种”(L.L.D,II:335—336)。从达尔文的笔记中可以引用很多例子来说明他的早期学说,我在这里只举两个例子。“按照这一观点,在分隔开的海岛上的动物如果分开得够长久,由于环境条件略有不同就应当变得不同”(B:7)。“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隔离’物种,特别是具有某些变化的‘隔离’物种。也许变得更快”(B:17)

毫无疑问,1837年到1838年是达尔文一生中在知识上最活跃亢进的时期。他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杂志,不仅有地质学、升物学的,还有大量哲学的和“形而上学”的。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达尔文急剧地转向不可知论,他的种群思想开始形成,也更少依赖软式遗传(Mayr,1977a)。这些情况有一些是直接反映在他的笔记中,有一些则只能靠推论。对达尔文来说这是一个彻底改变方位的时期,无怪乎到了1838年未达尔文所早已熟知的许多事实和概念都呈现了完全新的意义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1.1 生物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思想史上也许还没有比达尔文解释适应机制的概念更具有创见,更复杂和更大胆。很多学者曾经试图重新理出达尔文达成其最后模式的各个步骤。他们试图将一整套事实和观点安放到一个新框架中。我并不采取这种多少是记年史式的分析方法(对此我只介绍有关文献),而是就组成达尔文学说的一些主要概念加以介绍,并分析这些概念在达尔文之前的历史情况和在达尔文思想中的地位

繁殖能力

升物的强大繁殖能力是描述大自然的作者们所热衷的主题。这里只提达尔文非常熟悉的一些学者,布丰、Erasmus Darwin、珀利(Paley)、亨波特和莱伊尔的著作中都曾谈到繁殖力。达尔文对原生动物的令人吃惊的繁殖速度印象特别深刻,这一点他是从C.G.Ehrenberg的著作中了解到的(Gruber,1974)。达尔文在较早以前没有将之结合到他所构思的进化学说中去,可能主要是由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达尔文显然还并不了解后代数量很少的升物(如鸟类和哺乳类)和微升物一样,也具有指数似增长的潜在可能性。另一个因素(下文还要谈到)是在本质论者的思想框架中高繁殖力无关重要。如果所有的个体完全相同,在繁殖之前它们之中有哪一部分(百分比)被消灭掉是完全无所谓的。只有当达尔文思想中的某些其他观点充分成熟后,繁殖能力才成为他的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云青飞:升物的强大繁殖能力的原因是升物的空间性不强,于是对于升物来说最重要事情就是繁殖,以时间上的繁殖来弥补空间性不足,这是以时间换空间。但是这种时间对于某个个体来说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生物必有一死,对于死亡了的升物是真的死了,只能在种群的集体层次上来说,时间是连续的

许多世代以前,社会思想家就很关心人类的繁殖能力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尔萨斯并没有什么创新。实际上他是直接参考富兰克林的计算才形成了他的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观点。布丰和林奈(Limoges,1970)很早以前也提出过某些计算方法表明如果某个单一物种不加限制地繁殖能够多么快的就将世界布满。自然神学家珀利(Paley,1802)是达尔文所喜爱的作者之一,他也曾说过“生殖按几何级数进行……(而)食物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加。”难道达尔文忘记了他曾在珀利的著作中读到这一点?(珀利也有可能是从1798年出版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第一版中知道这一点的)

生存竞争和自然平衡

在达尔文之前半个世纪,人们在解释自然界的和谐协调上开始有了急剧变化。自然神学家又重新对早在某些希腊哲学家中盛行的、关于动植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显示的完美和谐一致继续从事研究。每件事物都安排得和其他事物处于平衡之中。如果某一物种变成略微过于旺盛,就会出现某种事态使之恢复到早先的水平。各种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经过细心安排的互相依存性就是造物主的仁慈和智慧的证据(Derham,1713)。捕食者固然要捕杀被捕食者,但是捕食者一旦被神创造就必须生活。被捕食者事先就是如此设计来提供过量繁殖从而作为捕食者的食物。外表上的生存竞争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它从来也不干扰基本的和谐。自然界的和谐威力无比,物种既不能改变又不能灭绝,否则和谐就会遭到干扰,物种也不需要改善,因为再也没有更高层次的完备性

“生存竞争”这个概念甚至这个词是十分古老的,正如Zirkle(1941)指出,在17世纪和18世纪就经常被引用。然而这种竞争从总体上来说被林奈(Hofsten,1958)、康德、赫德(Herder),居维叶以及其他一些人看作是对自然平衡作必要矫正相当有利的事。随着对自然的知识增加,出现了一种相反的解释,对生存竞争的尖锐残酷性开始有了认识,并具有日益增强的说服力,因而广泛流传。布丰的某些著作和林奈的一些言论都表明了这一点,德国历史学家赫德的某些文章中也有所表露;德坎多尔还特别加以强调,莱伊尔在一篇暴露生存竞争尖锐性的长文中也采纳了他的观点。达尔文是从莱伊尔的而不是马尔萨斯的文章中.首次接触到生存竞争这个概念的

当化石记录表明有多少物种已经消失,当地质学家的研究揭示了世界在各个地质时期中经历了多么大的变化时,一个被设计好了的世界的不变和谐性当然是站不住脚的。拉马克曾试图用否定灭绝的办法,即用进化来解释物种消失的办法来挽救自然界良性平衡的概念。一旦接受这样的解释就导致了静止世界信念的破灭

适应(只要这个概念还存在)就不再能看作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不再能看作是创造性的过去的产物,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升物除非为了与不断变化着的物理环境和升物环境取得一致而不断改变本身,就注定要灭绝。这种变化是无所不在的,因为气候的变化,竞争者入侵,捕食者灭绝,食物资源发生波动,实际上环境的任何组成部分没有能保持恒定不变的。当这一点最后终于被人们认识到了,适应就变成了一个科学问题。1837年以后,达尔文的兴趣就从多样性问题逐渐地转移到适应这个问题上来

达尔文试图进一步更详尽地分析是什么因素引起生存竞争。竞争当然是他所列出的上述三项事实的结果,也就是有限的资源对潜在的种群增长施加限制的结果。从17世纪,也许还要更早一些,就有一些学者强调稳定人口数量的某些因素。1677年Matthew Hale列举了对人口增长的五种主要限制因素:流行病、饥荒、战争、洪水、火灾。林奈( Gruber,1973)曾作出如下的生动描述:“我不知道人类的数量是通过什么样的自然干预或规律才保持在合适的范围之内。但是,大多数传染病通常都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爆发肆虐却是真的,并且我还经常想到战争也是在人口过多的地方发生。就我看来至低限度似乎是,人口增加太多的地方,和睦和生活必需品就减少,对邻人的妒嫉和敌意就增多。这样一来结果就是一场全面的战争。”

虽然林奈作过生动的描写,但是生存竞争很少采取真正对抗(格斗)的形式。一般都不过是为供应有限的资源而展开竞争。在本质论盛行的时代,竞争通常指的是(特别是当用于动植物时)物种之间的竞争。当谈到马尔萨斯关于繁殖能力的论述时,达尔文思想中便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他终于充分认识到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的竞争是多么重要,而且这种竞争的结果和物种之间的范式(类型)竞争是多么完全不同

在达尔文那个时代,科学哲学家(例如Herschel,Whewell)和统计学家(如Quetelet)十分重视和强调数量化(quantification)。因此有一些学者(例如Schweber,1977)提出马尔萨斯的论述之所以如此深深地触动了达尔文是因为这论述是用数量化的语言(几何级数)表达的。的确有可能是因此而增加了马尔萨斯论述对达尔文的吸引力,虽然“自然选择定律”决不是定量的或预测性的定律。这也就是为什么Herschel后来把自然选择称作是“乱七八糟定律”( law of higgledy-Piggledy)的原因。他的这个定义正好说明了哲学家对定性的、非决定论的概括的看法

近来有些学者指出在1838年的前几十年有两个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生存竞争的性质(由温和的变为激烈的)和竞争的角色(由物种变为个体),然而至今还缺乏逐步的透彻分析。在达尔文以前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觉察到种内竞争的存在,但并没有严重影响自然平衡概念。然而这正是马尔萨斯对达尔文所起的作用:“甚至德坎多尔的激烈语言也没有像从马尔萨斯那里推论得出的那样传达了物种斗争的信息,马尔萨斯说过,暴力的升级必须而且只有用坚决的抵制(Positive checks)才能制止,除了饥荒可能消除欲望而外”,(笔记D:134)。达尔文十分正确地指出直到那时人们总是认为动物“需要”多少幼仔就有多少。繁殖速度大多和自然界组织结构中的空缺(空位)无关的思想和自然神学家的自然平衡概念是不相容的。某个物种的成员需要多少后代就有多少的目的论观点迟迟没有被人们放弃,甚至在现代还必须由David Lack(1954)来与之作斗争

人工选择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和通信中一再谈起他早已觉察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意义,但是直到读过马尔萨斯的著作后他才认识到怎样把这种看法运用到进化中去。例如他于1858年在给华莱士的信中写道:“我从家畜饲养的研究中得出了选择是变化的动因的结论;随后当我读到马尔萨斯的文章时就立刻明白了怎样去运用这一原则。”Limoges和另一些现代学者对这一观点演变过程曾提出疑问,因为在达尔文看到马尔萨斯的著作之前他在笔记中从来没有用过“选择(selection)这个词而是用的“挑拣”(Pick),同时他们也不了解为什么研究家畜饲养能影响达尔文的看法。但是Wood(1973)和Ruse(1975a)指出达尔文在他的学说形成之前曾广泛地阅读过动物育种方面的文献,他在1838年春阅读Sebright与Wilkinson写的小册子时在关键语句下的划线很清楚地说明达尔文对人工选择很内行而且很重视

与此有关的是,达尔文在剑桥大学读书的一些朋友都是士绅子弟,都热衷于骑马打猎,无疑对农业和动物育种具有一定兴趣。否则人们自然会问达尔文怎么会很早就发现了动物育种对他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达尔文从育种家那里得到的既有好主意也有不正确的看法。例如育种家深信的只要把动物或植物置于家养条件下就能提高它们的变异性,就是不正确的看法。幸运的是,达尔文从育种家那里也学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强调一群牲畜中每头牲畜的个性。正是这种见识而不是人工选择的实际操作使达尔文领悟了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关键部分

在马尔萨斯这段插曲之后很多年,达尔文曾一再谈到他是通过与人工选择对比才形成自然选择概念的。然而他的笔记本中,1838年9月28日的记事或笔记的其他部分都不能证明这一回忆。虽然阅读动物育种文献无疑会使达尔文增长某些重要见识,但是也有迹象表明是在几个月之后当他突然想到人工选择是自然选择的绝妙实验证明时才进行这种对比的。Hodge(1981)认为这发生在1838年11月,达尔文重访故乡什罗蒲郡的时候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新模式纯粹是演绎推理的,为了遵从当时的一些知名哲学家(孔德,Herschel,Whewed)的意见,达尔文认为必须为他的学说的可靠性提出论证,最好是像物理科学的惯例那样用实验来证明。但是由于进化演变是如此缓慢,怎样能对进化作实验?正是在这个关键环节上达尔文想起了动物育种家的活动。达尔文最后认定人工选择就是自然选择大大加速了的缩影,它提供了达尔文所迫切需要的证明。达尔文到了晚年特别重视人工选择,甚至认为人工选择为他的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最初的灵感,然而实际情况似乎并不如此

种群思想与个体的作用

1838年达尔文思想中最革命性的变化可能是认识到每个个体的特异性(独特性)。这种特异性当然是达尔文从日常经验中观察得知的。谁还不知道没有两个人,或两条狗,两匹马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动物育种家将他的畜群中每个成员的个性(特性)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正是这一点使得育种家有可能通过精心选择特定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的父本和母本来改变其畜群的特性。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太常见,所以这种个性大都被哲学家所忽视。一旦达尔文了解到个体特异性的重要意义,他在此后20年中的一切工作都一再强化了这一新见解。他对藤壶的分类研究特别具有说服力。达尔文发现个体的变异性是如此显著,使他一再分不清两个标本究竟是两个不同的种还是一个种的两个变异体。这种变异性并不只限于外部形态,而且也影响到所有的内部器官。当时所强调的政治个体(“个人的权利”)或对某些哲学派别的重视是否对达尔文的思想也产生了影响还无法肯定,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正是由于对个体的重要性的“发现”才使得达尔文从模式概念转向种群思想。也正是由此才使他认识到马尔萨斯所如此生动描述的由竞争而引起的生存竞争是一种涉及个体而非物种的自然一现象。由于介绍了种群思想,达尔文就在升物学思想中引起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就像在第二章中所介绍的,这是升物学所特有的概念,是和物理科学家的思想完全相反的思想。采纳种群思想和否定本质论者的思想是密切相联的。就本质论者看来变异无关重要,因而他们对之也丝毫不感兴趣。在本质论的词汇中变化着的性状“只不过是偶然的”,因为它们不反映本质。读一读达尔文的批评家的文章也怪有意思(Hull,1973),因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被达尔文把变异看作是生命的最重要特征吓得目瞪口呆。就哲学文献来看,这一教训只是被极少数人吸取了。Toulmin(1972)的新书是一个明显的例外。那些仍然怀疑自然选择的威力的人依旧不变地运用着本质论者的论点。达尔文本人也是逐渐地和缓慢地转向种群思想,在他的1838年以后的许多言论中仍然经常流露出模式语言

达尔文自然选择概念的起源

11.2 达尔文自然选择概念的来源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向任何一位升物学家问起哪一个概念是和达尔文的名字最典型的联系在一起,他一定会回答:自然选择

这是达尔文引入升物学的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实际上不只是升物学而是引进到每个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然而一再有人提起这并不是一个和达尔文有关的完全新的概念(原则),而是从古希腊以来经常被提出的(例如Zirkle, 1941)。为了肯定或否定这种说法的合理性,重要的是分清在文献中一直混淆的两种过程。我将第一种过程叫着“淘汰”(elimination)过程。有一种概念认为自然界有一种保守力存在,这种保守力将一切不合“正常”的、即一切不具备普通模式的完备性的个体加以淘汰。这样的淘汰和本质论完全合拍。另一方面,对本质论者来说显然不可能发生选择,因为本质是不变的,一切变异体仅仅是“偶然事件”,例如出现怪物(畸形)和其他的“退化”(degradations)。17世纪和18世纪时通常把升物性变化用“退化”这个词来表示。如果某种重大的退化是能够生存的就构成新的“模式”(类型)。实际上整个自然阶梯最初就是按完备性逐步下降(退化)的递减等级提出的。然而大多数退化是不能存活的,它们不能生存或繁殖而被淘汰,从而保持了模式的纯正。淘汰明显低劣的或完全不合式的个体确实随时都在进行并且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这在现代进化升物学中称为“稳定化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Schmalhausen,1949;Waddington, 1957;Dobzhansky,1970)

Zirkle(1941)在其历史研究中曾列出自希腊的Empedocles 以来的许多在“《物种起源》出版以前的自然选择”事例。实际上他所提到的所有这些较古老的事例指的都是“淘汰”。举例来说包括Lucretius,狄德罗,卢梭,莫培兑及Hume。就Prichard,斯宾塞和Naudin的例子而言,则模式的改进是由于“拉马克式”力量,诸如用与不用(用进废退),能力的发挥,或环境的影响,而淘汰则总是消除低劣的模式

艾斯黎(Eiseley,1959)极力主张是布力夫(Edward Blyth)在1838年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并且认为达尔文一定读过布力夫的文章并从中吸取了灵感,但在他的著作中却只字不提。从后来发现的达尔文笔记可以否定艾斯黎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布力夫的学说显然是淘汰学说而不是竞争学说。他主要关心伯是保持模式的完备性。布力夫的思想毫无疑问的是自然神学家的思想,后者认为变异“是设计的最突出的影响之一,这种影响清楚而又有力地证实了无所不能的、伟大的第一原因的存在。”任何事物都证明了设计和自然界的完美平衡。(SchwatZ,1974)。达尔文很可能读过布力夫的文章但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因为它的主旨是反对进化的,而且和其他自然神学家的文章在论点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后来布力夫成了达尔文所倚重的,经常与之通信的学者之一

在19世纪以前自然选择概念为什么和西方思想观念格格不入有两个主要原因。头一个原因为广泛流行的本质论思想不允许有任何逐渐改进(进步)的观念。它所能允许的只是新模式(类型)的突然产生和低劣模式的淘汰。当时博物学家的文章在讨论适应现象时只是对物种进行比较,从来没有涉及个体。另一个原因是人们普遍接受同样盛行的目的论,目的论认为造物主的设计自动地实现了完备性(十全十美)。如果要寻求能改进这完备性的机制将会被认为是渎圣不敬的(且不说是异端邪说)。在自然神学中根本没有通过自然选择对模式加以改进的余地

达尔文所理解的自然选择过程和本质论者的淘汰过程根本不同。静止的模式概念被具有高度变异性的种群概念代替。新的变异不断发生,其中有一些优于、有一些劣于现存的普通个体。因为人们早就清楚人类种群中的这一类变异,所以很难理解为什么在达尔文以前种群思想是如此的罕为人知,为什么在达尔文之后要花这样长的肘间才被普遍接受。在1800年以前种群思想实际并不存在。即使是像拉马克这样激烈的反对本质论者也只是想到(完全相同的)个体而不是由不同的特异个体组成的可变种群。拉马克和正统的本质论者对自然选择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学者并不了解自然选择的种群本质。这是一个统计概念。具有优秀的遗传型并不能保证存活和繁殖旺盛;它只提供较高的概率(机率)。然而意外情况、灾祸、和其他的随机干扰是如此之多,繁殖成功并不是自动就能实现的。自然选择并不是决定论性质的,因而它不能完全预测。这已由Scriven(1959)作过非常透彻的分析,然而对那些由本质论传统培养出来的哲学家来说仍然是个问题。而在另一方面,进化论则能作出极多的概率性预测(Williams,1973a)

根据达尔文的一贯策略,他提出了许多论点说明本质论者和自然神学家的解释是不正确的。一切物种都有改进的余地。他引证了极多引进种胜过本地种(动植物区系)的事例(《物种起源》: 82)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本地种果真是完备的,它们就不会这样容易被淘汰。因此“某个栖居动物(inhabitants)的习性或结构的极细微变化往往能使它对其它动物占有优势。”

如果没有丰富的种内变异自然选择当然也就无能为力:“除非有利的变异确实发生,自然选择将无所事事”(82页)。达尔文特别强调出现有用的变异。由于家畜中出现的是有利于人的变异,所以达尔文便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尖锐复杂的生存斗争中,以某种方式对每个升物有利的其他变异在千百代过程中有时会发生…难道能够设想这是不大可能的吗?如果这种情况确实发生了,我们能够怀疑(应当记住出生的个体总是比能存活的要多得多)比其他个体具有某种优势(无论是多么微小的优势)的个体会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和繁殖同种的机会吗?”(80-81页)。这促使达尔文提出下述定义:“我把这种保存有利的变异与排弃有害的变异的现象称为自然选择”(81页)。变异及其遗传属于遗传学范畴,关于达尔文在这方面的假说与学说将在第十六章中详细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自然选择的众多因素中,达尔文仿效莱伊尔,总是考虑升物性因素(竞争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对频率)比物理环境更加重要。因此,“某些栖局动物数量比例的变化(与气候本身的变化无关)将极其严重地影响其他很多物种”。(81页),达尔文还充分认识到一个被许多后来的学者所忘掉的事实,即不仅成年(成熟)的表现型是选择的目标。“自然选择能在任何年龄(阶段)作用于和改变升物有机体,办法是通过在那个年龄积累有利的变异,并在相应的年龄显示它们的遗传性”(86页)。“在社群动物中,它(自然选择)为了社群的整体利益而改变每个个体的结构”(87页)

达尔文与马尔萨斯

社会史家时常提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是受了19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与经济形势的影响。这种论点所依据的逻辑是,自然选择是生存竞争的结果,而关于生存竞争据说达尔文是从马尔萨斯那里学来的。更明白的说就是指达尔文学说是伴有残酷竞争,苦难、贫困和为生存而斗争的工业革命的产物;或者是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这些看法果真正确合理吗?Young( 1969)和其他人极力想证实达尔文主义是马尔萨斯主义的产物。这些作者之中有些人甚至懒得将达尔文主义分成几个组成部分,虽然他们又一致同意自然选择概念是“来自对种族、国家和阶级形式的冲突与战争的关注”以及“达尔文主义是将社会科学概念运用于升物学”(Harris,1968)。遗憾的是,所有坚持这种论点的人都只限于这样的泛泛一般的议论。反之,一切严肃的、透彻分析过达尔文学说的来源的达尔文主义者(最近的有Herbert,Limoges,Gruber,Kohn,Mayr)都同意马尔萨斯对达尔文的影响非常有限(“一句话”)和极其特殊这一观点。达尔文和华莱士从马尔萨斯那里得到的是“人口算术”而不是他的政治经济学。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声称,“达尔文与华莱士将自由竞争资本家的气质从社会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把工业界新巨头通过无限制的斗争取得进步的幻想当作世界观。”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支持(Hodge,1974)。的确,达尔文并不是生活在象牙之塔中;他必然会看到当时他周围的一切;他阅读一切有关的资料(Schweber,1977;Manier,1978),这都可能促使他接受某些现点。然而,如果自然选择学说是工业革命时代精神的逻辑和必然结果,那它就会被达尔文的同时代人广泛而且热情地接受。实际上情况恰好相反,达尔文的学说几乎被人们一致反对,表明它并没有反映时代精神

正如我对达尔文学说八个组成部分的分析所显示的,其中没有一个是马尔萨斯原有的,所有这些都是达尔文在早先的广泛阅读中遇到了的,多数还是反复遇到的。生存竞争从古希腊人到霍布士、赫德、德坎多尔和莱伊尔一直被人们议论着,虽然没有人比马尔萨斯更强调它的激烈程度。文献资料中广泛地讨论人口过剩的各种限制方式。个性(种群思想)概念是和马尔萨斯完全无缘的,当然,没有这个概念自然选择也是无法想像的。那末,为什么当达尔文读到马尔萨斯关于人口的潜在几何级数增长的评断对对他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答案是达尔文是在他的某些其他想法已经成熟到一定程度时读到它的,此时高繁殖力就具有了新的意义

从达尔文的笔记中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在1838年9月之前的半年,他的想法已有相当转变。在阅读动物育种家著作的影响下,达尔文开始从本质论思想转向种群思想。在他的较早笔记中,他被模式概念将变异、竞争、灭绝等运用于物种或端始种(例如,运用于反舌鸟的变种)。育种家的议论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个体变异的极端重要性。在他的第三个笔记本中(D:132),仅仅在他提到马尔萨斯的著名段落(D:135)的前几页,他强调指出个体变异使得“每个个体都成为自然发生(的本源)。”这正当达尔文突然了解到竞争不仅表现在物种之间而且确实也表现在个体之间的时候,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个体变异才有了自然选择

如果硬要说达尔文“受惠于马尔萨斯”,则其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面便是达尔文运用新见解得出了与马尔萨斯完全相反的结论。马尔萨斯的主要论点是为了驳斥Condorce以及Goodwin的人是可以无限度地改善的主张。达尔文运用种群思想得出了与马尔萨斯恰好相反的结论。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马尔萨斯充分了解育种家由于人工选择所取得的成就:“(我被告知)在家畜育种家中有一句格言,即你愿意培育到什么样的细微区别程度都能办到…某些家畜的一些后代在很大程度上能具有其双亲的优良特性”( Malthus,1798:163)。但是马尔萨斯利用这一段话至低限度正好否定了无限度的改善的论点。对他和莱伊尔来说,要接受超越模式界限的观点是无法想像的。因为他们两人都认为个体是基本相似的。再重复一遍,马尔萨斯的作用显然就像将一粒结晶扔进饱和溶液中去。如果达尔文在这个时刻读了强调高繁殖力及其后果的富兰克林的小册子或某些博物学文献资料,很可能这些文章将会像马尔萨斯的那句话一样地触动他。这是一个很清楚的例子说明一个有思想准备的人能见到他在无准备时所见不到的东西

有些社会学家还推论达尔文曾受惠于斯宾塞。这种说法更是毫无根据。当斯宾塞开始想到进化时(1852)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已基本完成。另外,斯宾塞的一些观点,连同其对目的论原则和拉马克式遗传的依赖,和达尔文的进化观点是完全不相容的。正如Freeman(1974:213)所正确总结的:“达尔文和斯宾塞的学说在来源上彼此无关,在逻辑结构上明显不同,而且在对拉马克式遗传的假定机制的依赖程度以及承认“进步”是“不可避免的”方面也完全不一样。”将斯宾塞的进化主义与达尔文的等同起来的误解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都是严重的障碍

华莱士与自然选择

达尔文学说在随后的80年中所遇到的极大阻力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要将其八个组成部分恰当地集成起来是多么不容易。它和物理科学中的很多发现不同,在物理科学中同一项发现往往是由几个人同时完成的,因为他们就好像是在拚板游戏中寻找那最后的一块拚板( Merton,1965)。而另一个不知道达尔文研究工作的人要提出相同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个学说是如此新颖,和以前任何人对任何一件事所料想的相反,它几乎又过了一百年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在考虑进化问题的人非常少的时候竟然有另一个人在相同时间提出基本相同的学说是完全出人意料的,然而这种事却确实发生了

达尔文于1858年6月收到华莱士的论文(见第九章)这件旧事引出了很多问题。难道达尔文写这样一封信给莱伊尔就证明他是正确合理的吗?达尔文在信中是这样说的,“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的巧合;如果华莱士手头有我在1842年写出的手稿大纲,他也不可能写出更好的简短摘要。甚至他所用的术语也成了我的书中各章的标题。”华莱士的学说难道就和达尔文学说几乎完全相同吗?华莱士是怎样将他的那些拚板拚成学说的?他是按达尔文同样的步骤还是按趋同(收敛)过程完成的?

我们应该记得华莱士从1845年左右就相信进化,1855年发表了他的物种形成的证据。自此以后他就一直探索促成进化演变的因素。这里要再一次强调的是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的重要影响。华莱士和达尔文一样,仔细阅读了莱伊尔在该书中反对物种改变的非常有力的论证。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论点之所以相似,大部分原因显然是由于他们两人都试图反驳莱伊尔所提出的各种特殊论点。由于莱伊尔反对进化思想的理由很具体,所以他也就为针锋相对的抗辩或反辩指点了路数(McKinney,1972:54- 57)

尽管不断地考虑这些问题,然而华莱土的想法自1855年以后显然并没有什么进展,直到1858年2月的一天,“那时我在摩鹿加群岛的特雷提市感染了一场很重的间歇热(疟疾),有一天虽然温度在88 F,我在发冷的那一阵子裹着毯子躺在床上,物种是怎样发生变化的问题又出现在我的脑际,不知怎地我想起了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论里谈到的坚决的抵制;他的这一著作是我在前几年就已经谈过的,在我的思想中留下了长久而又深刻的印记”( Wallace,1891:20)

和达尔文的情况相似,华莱士是由于想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而突然得到启发。然而仔细研读一下华莱士1858年写的“关于变种无限制地与原种分离的趋势”这篇文章就表明这种相似并不是完全相同

华莱士非常明确地谈到他的论点:“自然界有一普遍规律,它使很多变种的生命较其余种长久,并产生连续的变异,和原种相去越来越远”。华莱士在这里使用的仍然是模式语言,然而他的结论却十分清楚的和莱伊尔的论断相反,后者声称“变种有严格的界限,它的变化决不能与原种相差更多一点。”

华莱士的分析的最重要方面是他很谨慎地不陷入物种和变种的形态学争议的泥沼,而是将他的结论植根于十分严格的生态学论点上。他断定某个物种的种群大小(数量)完全不由繁殖力决定而是取决于对潜在种群增长的自然遏制。每年必然有大量的动物死亡以保持数量稳定,而且“那些死亡的必然是最弱的,即很小的,年老的、生病的;那些继续生存的只能是在健康和精力上最优秀的,也就是说那些最有能力正常地摄取食物和防御无数敌害的。正如我们开始时谈到的,这是一场“生存竞争”,在这场生存竞争中最弱的和结构最不完善的必然死亡”(56—57页)

在华莱土文章的前一部分他的着重点是种群大小(数量)的控制、稳定化选择(淘汰)和物种之间的竞争。随后他就“进而讨论变种,在讨论变种肘前面的评论就得到了直接而重要的运用。”在随后的讨论中华莱土把“变种”这词用于变异个体,也就是种群中不具有相同性质的个体。如果某一物种产生了较好的变种,“那个变种必然迟早会在数量上占优势。”(58页)

奇怪的是,华莱士的阐述由于和达尔文相同的弱点而略输风采。其中仍有很多模式思想,特别是涉及变种的性质时和达尔文相仿,他依然承认当时普遍流传的用进废退观点。和达尔文一样,华莱士曾在一篇文章中明确表示反对“拉马克的假说”,指出那是直接来自莱伊尔。他却严格的按选择论者的词句来解释猫科动物的短而能伸缩的脚爪和长颈鹿的长颈。华莱士十分强调新适应性状的获得完全符合它们是选择结果的解释。他用下面一段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我们相信现在我们已经证明自然界中某些类型的变种具有离原种愈来愈远不断进步的趋势,似乎没有理由为这种进步指定特定的界限……这种进步,步子很小、方向不同、然而总是被必要的条件所遏制和取得平衡,单只经受这必要条件,可以保持生存。这种进步被认为能够贯彻到底,以便和升物所表现的一切现象取得一致,诸如它们在过去时代的灭绝和延续,以及它们所显示的在形态,本能和习性上的非同一般的变化(62页)

让我们在这里试图更详细地比较一下华莱士和达尔文论点的思路。他们两人都是从物种问题出发,或者像华莱士本人在1908年的一篇回顾文章中所说的,是抱着探索“物种变化的可能原因”的想法。虽然华莱士对问题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比起物种形成(他或许认为他在1855年已充分讨论过)更侧重于种群生态方面的研究。华莱土非常直接地把进化问题和人类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和达尔文十分不同。他曾经有八年时间和土著民族生活在一起,是什么遏制因素使“一切未开化的土著民族的人口保持基本稳定”这个问题长期使他苦思而不得其解。“这些遏制因素(按马尔萨斯列举的是疾病、饥荒、意外事态和战争等等)是使人口下降的原因。这突然使我想到,对野生动物而言,这些遏制因素的作用将更严酷,一切低等动物都比人类增殖得更快,而它们的种群数量一般却保持不变,最适者生存这念头在一瞬间忽然闪过我的脑海”(Wallace,1903:78)

和达尔文的情况相似,自然选择进化学说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承认个(体)性。恰好在50年后(1908)华莱士在谈到这一点时说,“就像多年前达尔文突然想起的一样,必然性(certainty)忽然掠过我的心头,那些年复一年地在这种可饰的毁灭中存活了下来的从总体上来说必然是具有某种细微的优越性,这种细微的优越性使得它们能够逃脱每一次特殊形式的死亡(而绝大多数则在这特殊形式的死亡中死去),也就是说在那著名的公式中,最适者将生存下来。当时我立刻理解到一切升物永远具有的变异性将为之提供所需要的素材。”

正如前面说过的,华莱士和达尔文的解释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别。华莱土显然对马尔萨斯总的论点,尤其是保持种群数量于稳定水平的每年大量死亡,即“坚决抵制”的印象更深。自然选择中的种群思想在他们两人中来源各不相同。就达尔文来说是来自动物育种及分类研究,而就华莱士而言则来自对人类人口与分类的研究。华莱士对研究家畜变种的价值并不重视并断言从观察家畜中不能对“自然状态下的变种作出推论”。由于这个原因以及其他理由,他在文章中并不使用“选择”这个词,而且似乎对这个词总是不那么中意

虽然在对待问题的看法上有这些细微的差别,但是华莱士完全同意达尔文的最后结论:置身于严峻和经常死亡之中的种群的无限变异性必然引起进化演变。然而就自然选择而言到了适当时候华莱士的想法就和达尔文逐渐发生分歧。例如华莱士于1867年就放弃了用进废退的观点,并且到了19世纪80年代首先积极支持魏斯曼反对任何获得性(状)遗传。华莱士并不认为要将性选择列为单独范畴,更不相信“雌性选择”(见第十二章)。他还认为生殖隔离机制完全是选择的结果。然而当将这种前后一贯的选择主义(consistent selectionism)运用于人类时,华莱士却有些气馁,因为他认为自然选择能赋予原始人这样大的头脑和道义力量是不可能的事,这需要有某种更强大的力量才能办到(Wallace,1870)

华莱士到了1862年才从东印度回到英国。是他的论文在林奈学会宣读了四年之后。他从不妒忌达尔文,尽管后来对某些问题的答案彼此看法不同,但他一直是达尔文的一位高尚的赞赏者。后来华莱士由于他自己的研究工作而赢得了荣誉,尤其是通过他那出色的《马来群岛》和《动物的地理分布》专著;这在随后的80年中一直是升物地理学的经典著作

自然选择的先驱

最经常用来反对或非难一种新学说的手法有两种。头一种是扬言新学说是错误的,另一种则是声称它不是新的,早已有之。《物种起源》出版以后,有一些忠诚于这后一传统的人接二连三地提出发表自然选择概念的优先权。因为本质论者根本无法理解经由自然选择的进化演变,所以在1800年以前单是这个理由就表明这种优先权的说法是不能被接受的。然而在1858年华莱士和达尔文之前确实有一些真正的关于自然选择的设想

威尔士(William Charles Wells,1757-1817)是一位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居住过一段时间的英国医生,在他去世后(1818)才发表的一篇讨论人类肤色变异体的文章中以补遗的形式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Wells,1818)。威尔士和在他以前的很少的几个人一样,谈到黑人比白人对热带病有更强的抵抗力。反之,黑人更容易感染温带地区的疾病。“既然认为黑人肯定比白人更适于抵抗热带气候疾病,那么就有理由推论那些只是近似黑种的人同样会比纯种白人更适于抵抗热带病。”他说黑白混血儿确是如此。然后他提到动物育种家,“当他们发现了某些个体比一般个体在较大程度上具有他们所要求的品质时,便将这样的一些母畜和公畜两相交配,然后将它们的后代中最优秀的挑选出来作为新种畜并按这种办法一直进行,直到事物的本性所允许的境地。由人为的方法所做到的,看来也是正按自然的方式以同样的效率(虽然更缓慢)进行,以形成适于所居住地区的人类变种。”他宣称这就是人种在世界的不同气候地区发展的方式

虽然威尔士明确地提出了一个经由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但是这只是在某个物种之内(而且还只限于人类)适应于当地气候的进化;它决不适用于真正的进化、不适用于物种的增殖、高级分类单位的发展和共同祖先学说

在制定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方面最有资格提出优先权的是马休(Patrick Matthew,1790-1874)。他是苏格兰的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地主,受过良好教育,博览群书而且游历甚广。(Wells,1974)。他的进化和自然选择观点发表在他的著作《舰艇木材与树木学》(1831)附录的注释上。这些注释和这本书的主题几乎无关,无怪乎达尔文和其他升物学家在他于1860年《园艺家记事》的一篇文章中再次提出之前都没有注意到。马休的背景和达尔文的许多地主绅士朋友很相似,对动植物育种很在行。他明确表示育种要取得成功决定于选择(他曾反复使用这个词)最合式的个体。实际上他那本书的主旨就是这原则也应当适用于树木栽培。他对用辞的选择表明他读过Erasmus Darwin,拉马克,马尔萨斯以及劳伦斯的著作。他显然接受了进化学说,而且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了通过共同祖先的进化。“它们(物种)是不是生命本原在环境变更下分出的分枝?”他认为渐进进化比“完全毁灭并重新创造”(灾变论)更有可能。他反对林奈的通过杂交的物种起源观点,并认为“相同亲本的后代在环境非常不同的情况下,在很多世代中甚至可能变成不同的物种,不能共通繁殖(co-reproduction)”(384页)

由马休的下面一段话可以清楚地表明他的想法和达尔文的思想是多么相似:

升物自我调节的适应性能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大自然的极其强大的繁殖力。正如前面讲过的,大自然以其后裔所有变种的形式具有远远超过(在许多情况下超过一千倍)填补因衰老死亡留下的空缺所需要的繁殖能力。由于生存的场地有限和已被占据,所以只有比较强壮、更有活力、更能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够从大自然的严酷考验中挣扎出来达到成熟;这种严酷考验是大自然用来考验这些个体对她的完善标准和适于通过繁殖传种接代标准的适应能力……这一群个体逐步取得了对其环境的最佳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就按其感知变化的限度来改变性状以适应这些变化(385页)

毫无疑问,马休和达尔文在1838年9月28日一样,也具有正确的观点,但是在随后的20年中他并没有专心一意地将这观点转变成令人信服的进化学说。因而他的观点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也有人提到Prichard,Lawrence,Naudin曾为达尔文倡立进化论作出过贡献,然而他们的论述和马休的比较起来显得理由并不充分而且不肯定。他们之中有的谈到人种的改进,有的言及植物品种的选育,但是都没有将对选择的可能性的理解运用于发展进化学说

详细指明观点或资料的来源并不是当时的传统。例如拉马克就几乎从来没有引证他所应用的资料的作者姓名。因此毫不奇怪一再有人指陈达尔文知道这些先驱并使用过他们的材料和发现但从来没有表示应有的谢意,但是没有一点证据支持这种说法。有一切理由相信达尔文并不知道威尔士和马休的有关著作,而就Lawrence,Pricchd,Naudin的论述来说,纵使达尔文知道也会由于这些论述太含混,与经由共同祖先的进化学说关系很少而没有引起达尔文的注意。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确实很少提到他引用过的文献的作者姓名,然而这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份摘要而且将在更详尽的著作中提出详细的参考文献。现在《自然选择》已经出版(R.C.Stauffer编辑,1975),这就更加容易确定达尔文使用过哪些早期的文献,哪些没有引用过。从他的笔记和其他手稿中甚至能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它们令人信服地证明达尔文既不知道威尔士的著作也未见过马休的文章

达尔文进化论的伟大意义

11.3 达尔文革命的影响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达尔文革命被称为最伟大的科学革命是有充分理由的 它不仅是某个科学学说(“物种不变”)被一个新学说取代的问题,而是要求人们对世界以及人类本身的概念进行一番彻底的再思考;更明确的说,是要求放弃某些最广泛流行的,也是西方人最珍视的信念(Mayr,1972 6:988)。和物理科学的革命(哥伯尼,牛顿,爱因斯坦)相对比,达尔文革命提出了关于人类伦理(道德)和最深层信念的深奥问题。达尔文的新模式,就其整体来说,代表了最先进的新世界观(Dewey,1909)

达尔文所创议的变革的彻底性可由下列达尔文学说的某些侧重哲学本质的方面加以证实:

  • (1)用一个进化、发展的世界取代一个静止的世界(这并非由达尔文独创)

  • (2)证明神创论是难以置信的(Gillespie,1979)

  • (3)证明宇宙目的论是错误的

  • (4)将共同祖先学说一直运用到人类,破除了为绝对人类中心论辩护的一切口实

  • (5)运用自然选择这一纯粹唯物主义过程解释世界的“设计”。这一唯物主义过程由非定向的变异和机遇性的繁殖成功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完全冲破了基督教教条的桎梏

  • (6)用种群思想取代了本质论

此外,还必须添上某些哲学方法论的革新,例如一贯运用假说演绎法,(Ghiselin,1969;Ruse,1979a),对预测的新评价(Scriven,1959),并将终极(进化)原因的研究引入科学之中(Mayr,1972b)

世界对接受这些革命性的概念准备程度如何?或者换一种提法,采纳达尔文的思想花了多少时间?《物种起源》的冲击或影响是空前的。除了弗洛伊德以外,也许没有别的科学家的著作被翻译得如此普遍,评论如此频繁和详尽,并且写了这样多关于达尔文的书。当时的无数季刊、评论杂志都有广泛的评论,绝大多数的宗教或神学刊物也是如此。这类文献是如此之多因而创立了研究这些评论文献的间接文献(如Ellerard,1958;Hull,1973)。还有另一类研究达尔文思想的影响及其在世界各地逐步被接受情况的文献。升物学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也从来没有过像由于达尔文学说的胜利而被历史家如此热情而又详尽地加以讴歌(Kellogg,1907;Vorzimmer,1970;Glick,1974;Conry,1974;Moore,1979)

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社会上对进化的一般态度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达尔文学说遭到反对的实质。在达尔文之前研究进化,被认为是哲学范畴的一部分。事实上几乎所有认真思索过进化问题的都是神学家或其他非升物学家,这些人基本上都不具备研究如此复杂的升物学问题的能力。既使是最杰出的达尔文的前驱拉马克也没有系统地掌握大量事实来支持他的进化推想或对进化的可能机制作出详细分析。和当时的观念一致,他将其著作题名为《动物学哲学》(1809),实际上它并不是动物学而是哲学

达尔文是按照科学的方法研究进化的第一位学者。他用大量事实来支持他的论点,这样充实的证据使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化问题的讨论只要是在哲学基础上进行,议论便能够以形而上学的抽象词句道出。《物种起源》出版后就使得这种探讨方式干脆成为不再可能

达尔文明确或含蓄地指出对升物界绚丽多彩的多样性及其别具慧心的适应性有三种也只有三种可能的解释。这一挑战促使每一个善于思考的读者对他的详尽而又洞察入微的分析面临一种局促不安的尴尬境地:在这三种可能的解释中究竟选择哪一个?

  • 第一个解释是不断的创造,包括在取代已经灭绝的物种和动物区系方面以及创造更加新的调节和适应方面造物主的不断干预。莱伊尔和塞吉威克(Sidgwick)以及其他许多科学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种解释。这一解释认为每个物种的每一性状都是被神特地创造出来使物种得以适应它所处的环境。这种对世界的有神论解释在1859年可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至少是在英国。然而这样一种被莱伊尔称为“永远干预假说”(Wilson,1970)甚至对很多虔诚的科学家来说也过于极端,连莱伊尔和阿伽西对之也有怀疑

  • 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去探索第二种,自然神论的进化学说:存在某种目的论的进化规律;这种规律是在神(上帝)创造世界时由神规定的,它将导向更加完备(完善),更能适应并保证动物区系在地质时代顺序中有秩序地轮替。它能说明自然界中一切其他的秩序和规律。(Bowler,1977b;Ospovat,1978)。拉马克起初似乎也曾经支持这一学说,但最终发现并没有日趋完备的趋势。随着升物学知识的增长,这一学说所遇到的困难也愈多。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大多数立论都是指向动物与植物区系分布格局和形态学趋向的明显无规律性,这种无规律性使得按进步规律所作的任何解释完全失效、完全落空

  • 再也没有别的现象比产生新种来代替由于灭绝而消失的物种的现象更使自然神论者更难堪、更狼狈

新种是由上帝创造的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对Herschel和Whewed这样一些科学家来说将新种的产生归之于神迹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自然神论者便虚张声势地将它们的起源归之于上帝规定的、支配新种形成的“中间原因”(intermediate causes)或“因果律(causal laws)(见第九章)。这些定律怎样发挥作用?实际上只有三种可能性:

  • (1)特创论,这就是一种神迹(奇迹)
  • (2)自然发生,这种起源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至少就高等升物来说是如此,它也不能解释每个物种的完美设计
  • (3)从其他物种衍生,这就是进化。莱伊尔不同于Gray,他并不愿意接受经由自然选择的进化作为一种“中间原因”。Herschel和莱伊尔都缺乏足够的博物学知识去理解没有别的可以想像得到的机制使这些间接定律发挥作用而又不与物理、化学定律相抵触。正是这种见识导致达尔文提出了三种可能解释中的第三种,全然非目的论模式的进化,在这种进化中随机的变异转化成定向趋势,转化成经由自然选择的适应,从一开始就不再求助于超自然力量

在现代思想的框架内是无法评断《物种起源》出版后所展开的论战的。但是必须想到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神创论(特创论)的势力还是多么强大,尤其是在英国。达尔文的伙伴几乎都是神创论者,其中大多数甚至还是十分正统的有神论者,他们认为在他们的议论中求助于超自然力并不是不科学的。霍布金斯(Hopkins)是达尔文著作的评论者之一,他对达尔文提出三叶虫(一类已经灭绝的化石无脊椎动物后来又突然出现在化石记录中)是从还不知道其化石的祖先衍生的这一点称达尔文是不科学的。然而这同一个霍布金斯却又毫不怀疑地相信这三叶虫是在它们初次出现于化石矿床中时被上帝创造的(Hull,1973)

很明显,神创论者的解释对那些相信人格化的神的人来说就像所谓的科学解释那样是合理的(甚至是更合理的)。关于进化(尤其是自然选择)问题的争论不仅是纯粹的科学论战,而且是两种意识形态(自然神学和客观科学)之间的较量。我在这里将不讨论宗教(教会)与科学之间的斗争,因为这本书只涉及升物学思想。然而由于神创论在18世纪50年代(至低限度在英国)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科学”学派,所以达尔文便不得不采取这样一种大胆的战术,即逐个地展示那些能够十分合理地解释为进化产物的自然现象,而这些自然现象是和某些人所企求于一个智慧、仁慈、无所不能的造物主所施展的作用完全格格不入的:“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所设想的创造力在遥远的海岛上创造出蝙蝠而不创造其他的哺乳动物?”(《物种起源》:394)。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大约有30处提出理由论证某一现象是和进化或共同祖先学说相符的,而将之归于“创造的某一特殊行动”就令人完全无法理解。达尔文一再反复说,“鉴于每个物种都是独自被神创造出来的,我看这就无法理解。”

达尔文的五个学说

关于《物种起源》一书的影响有大量文献予以介绍,遗憾的是由于它们没有充分考虑到达尔文实际上是提出了大体上彼此无关的五个学说,因而严重影响了这些文献的价值。这样一来,当某个历史学家或哲学家谈到达尔文主义时,就很难知道究竟他指的是进化本身,人类从猿而来,还是自然选择或别的什么。“达尔文主义”这个词的涵义在过去年代中不断发生变化。紧接着185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经常用来指达尔文思想的总体,而就现代的进化升物学来说则明确指的是自然选择。达尔文本人也助长了这种混淆不清的情况,他在《物种起源》中有十次把进化学说称为“我的学说”,只有三次将自然选择说成是“我的学说”。实际上有充分证据表明达尔文将他的进化学说的所有组成部分看作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这可以从他在《物种起源》的许多章中把看来是无关的主题混在一起就可以推断而知。例如在第一章就包括变异性的原因,物种与变种问题,自然选择。第二章中讨论了自然界中的变异和物种问题。其下两章涉及进化机制(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物种形成,性状趋异,灭绝,以及共同祖先学说

虽然《物种起源》中对每个问题的讨论看来文字流畅,才气横溢,但全书的整个结构令现代读者感到很乱。也许正是这个缘故使得很多读者抱怨《物种起源》是一本“难啃”的书。虽然我发现达尔文的议论也并不是完全令人信服的,Hodge却提出了一些理由为之辩护,认为达尔文思想中有明确的三段式(tripartite)结构,而且多少是按之进行写作的

随后有很多作者采纳了达尔文的看法,也认为共同祖先,渐进性和自然选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一模式,这种观点使得这些作者在讨论1859年以后“达尔文主义”的演变时将这些主题合并在一起来论述。实际上如果将达尔文的五股思绪(五个学说)分开单独论述能够产生更清晰的画面。这五个学说并不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意见,可以由有这样多的进化论者只接受达尔文的某些学说但反对其他学说的事实来印证(见表3)

《物种起源》一书的全称是《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在生存竞争中优势种类的保存》,也使人产生了只是一种学说的错误印象。达尔文在第四章中将物种形成放在自然选择中讨论也强化了这种看法,然而这是十分错误的。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物种形成和自然选择是两种各自独立的过程。某一种群可能在某个海岛上形成而且(在理论上)最终仅仅由于随机的遗传过程(遗传漂变)变得与亲本种群如此不同,不再能与亲本种群进行繁殖,也就是说它已形成新种(完全没有自然选择过程参与)。地理分布格局也是与此相同的两种实际独立的进化现象,它们大都是由于扩散偶然与地理或地质过程叠加在一起引起的,与自然选择无关。像达尔文那样,认为自然选择解释了分布格局是十分容易引起误解的

表3 某些进化论者的进化学说的结构

他们都同意进化论的第五个组成即分,即反对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观点

【同意,(+),不同意,(-)】

共同祖先  渐进性  种群成种作用  自然选择
拉马克    (-)  (+)    (-)    (-)
达尔文    (+)  (+)    (+)    (+)
海克尔    (+)  (+)      ?  部分同意
新拉马克主义者(+)  (+)    (+)    (-)
赫胥黎(T.H.)(+)  (-)    (-)    (-)?
德弗里    (+)  (-)    (-)    (-)
摩尔根(T.H.)(+)  (-)?   (-)    不重要

现在让我试着把达尔文的进化模式所由以组成的各种学说加以剖析

进化本身

世界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不断的进化过程的产物,这种学说当然不是从达尔文才开始的。然而到了1859年,尽管有了拉马克,麦克尔和钱伯斯等人的著作,大多数人的意见还认为世界是稳定不变的。1800-1859年之间为了不致于接受进化(思想),许多相当特殊的妥协方案(例如进步主义)被提了出来。但是达尔文提出的大量证据是如此有说服力,因而在短短几年中每个升物学家都变成为进化论者,即使英国的欧文,米法特,布特勒这些反对达尔文的其他学说的升物学家也是如此。阿伽西这个坚持到底的顽固派也于1873年去世。法国事实上是连进化本身也需要通过论战才被接受的唯一国家(Conry,1974;Boesiger,1980)。就现代的许多升物学家来说,进化已不再只是一个学说而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已由物种的基因库的逐代变化以及由地质层准确记录年代的升物区系化石的变化所证实。目前的阻力完全只限于负有宗教义务的反对者

经由共同祖先(而实现)的进化

达尔文是“一切升物都是经由不断的分支发展过程由一个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这一学说的创始人。当他采纳了亲代物种分成几个子代物种这个观点后,便必然地会想到共同祖先概念。当追溯祖先到高级分类单位时他又考虑到所有的升物“都是生活在志留纪最初矿床形成以前很久的少数升物的直系后裔”(《物种起源》:488),生命“最初是被注入到少数或一个升物中的”(490页)

物种的不断繁殖便能说明升物的全部多样性。将一切物种的起源问题还原成唯一的一个共同祖先,即生命的最初起源,便使得自然发生(和达尔文的连续性观点相抵触的自然过程)学说成为不必要或多余。虽然这个终极问题显然还不是当时科学水平所能解决的,然而达尔文却不由自己地予以思索

海云青飞:目前的研究似乎说明一切物种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然而理论上来说并非一定如此。比如现在的人类,未必全部来自一对夫妻。微观的基因是由宏观的行为模式决定的,当人类的行为模式趋同时,基因也会趋同,在作基因鉴定时会给人感觉人类起源于最早的一对夫妻

共同祖先学说大大有利于人们接受进化观念,正如达尔文本人在《物种起源》中所说的,因为它能说明比较解剖学、升物地理学、系统学以及升物学其他领域以前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原先反对他的莱伊尔和植物学家边沁等也干1868年接受了共同祖先学说

达尔文革命的两个解释

在升物学史的文献中提起“达尔文革命”已经成为惯例。然而这个词(我本人也使用过)的涵义却是含糊不清的,因为达尔文思想的总体已介入好几类理性(知识)革命中。有两种阐释特别恰当:

  • 头一种是把人类包括在共同祖先的种系树之中。达尔文剥夺了圣经以及几乎所有哲学家的著作赋予人在自然界中的特权地位。这可以说成是“废黜了人”。这是一个真正革命性的概念,和把人看作是升物链索顶点的看法十分不同
  • 另一个革命是自然选择(见下文)

进化的渐进性

达尔文坚持进化是渐进的这种看法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几乎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所遇到的一样。这既有实际原因又有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对本质论者(模式论者)来说由某一类型(模式)逐渐变化成另一类型简直是不能想像的。莱伊尔和其他一些人坚持认为某一物种的潜在变异(能力)有一定的界限,是任何选择都不能超越的。每一物种和另一物种之间被一条不能填平的鸿沟分隔开,如果要主张进化,便必须提出新类型通过骤变突然发生。这就是莱伊尔为什么主张“新物种的形成”经常不断的出现是不连续过程的原因。达尔文提出的种群是物种形成(成种作用)的“行动部位”的学说以及这学说允许在地理变种和物种之间有各种程度的中间形式存在,便粉碎了本质论者的论点

另一方面,某些实际(实验性)发现似乎也支持本质论者。比较解剖学家(有少数例外)强调高级分类单位结构方案之间的根本差异,他们说这种差异无法用渐进进化来解释。同样,古升物学家也坚持化石记录中新类型的突然出现(突然起源)以及完全没有中间类型。环顾自然界,其突出的特点是不连续性

实验升物学家都是坚定的本质论者,他们特别难于理解渐进进化。他们不习惯按可变的种群观点考虑问题,无法相信任何新种的起源,除非是通过骤变产生异常的个体(这是一种假想过程,后来称为骤变发生-macrogenesis)。内格里,西斯, W. H.Harvey,Kolliker,米法特,高尔敦以及其他一些著名学者在19世纪60、70、80年代都支持骤变发生,然而在90年代之前仍只是少数人的意见。骤变发生显然和渐进的自然选择不相容,达尔文也从来没有运用它

达尔文比他的任何一位对手都更清楚地了解到所观察到的不连续性好比是历史的膺品。他通过性状趋异和灭绝这两种过程来解释属和属以上分类单位之间的鸿沟,这种解释目前已被普遍接受。竞争和侵入新的生境及适应区引起稳定的趋异,但是中间类型和连接环节的灭绝则比其他因素更是所观察到的高级分类单位之间的不连续性的原因。因此这种断裂(鸿沟)只是间接的产物,并不反映分类单位形成的原始过程

达尔文对进化渐进性的坚定信念的原因是什么还不完全清楚。一部分原因显然是直接观察的结果,例如格拉帕戈斯反舌鸟及达尔文雀之间的渐进性差异以及历史上记载的关于狗、鸽以及其它家养动物的各个品种之间的连续性。但是正如Gruber(1974)指出的,在达尔文这一坚定信念之中还可能含有形而上学的成分。达尔文在读过神学家Sumner(1824:20)的著作后作出这样的结论:一切“自然”物都是从其前身(Precursors)逐渐进化而来,而不连续性(例如突然的骤变)就表示“超自然”起源,也就是表示造物主的干预。达尔文终其一生煞费苦心地将乍看起来显然是突然起源的结果重新持成(重建成)逐渐进化的现象

自然选择

关于自然选择问题虽然在达尔文以前的先驱者之中曾有人间现过才华,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华莱士也曾提出过明确的观点,然而达尔文确立了(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则是确凿无疑的,他以许多精选的例证和无可挑剔的论点来充实他的自然选择学说,并将之与同样经过充分论证的进化学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轰动。将自然界中的“设计”用非目的论的纯粹唯物主义过程的结果来解释,自然选择学说就排除了地球目的论(globalteleology)。达尔文学说为升物界外表上的完善秩序,也就是说升物彼此之间以及升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现象提供了因果关系的说明。自然选择学说显然是达尔文所提出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概念。通过对升物界的一切现象作出了完全唯物主义的解释,自然选择学说便被看作是由它“废黜了上帝”。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第二次达尔文革命

谁在质疑达尔文自然选择学

11.4 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抵制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如果某个现代升物学家谈起达尔文主义,在他心目中就是指达尔文模式的组成部分自然选择而言

达尔文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是他的观念中最富革命性的;毫不奇怪这也是他的对手反应最强烈的,从Herschel开始就将之称作是“乱七八糟的定律”;塞吉威克”则称之为“触犯了伦理道德”。自然选择是达尔文主义的组成部分中触怒他的对手最深的(“它废黜了上帝”),甚至直到今天也极自然的仍然遭到最强烈的抵制。达尔文的朋友Asa Gray(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是成功地将自然选择与对一个人格化的神的崇拜协调起来的少数达尔文主义者之一。不仅神学家、哲学家和普通老百姓反对它,直到本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进化综合(综合进化论)时,连大部分升物学家也反对它(Mayr and Provine,1980)

甚至达尔文的朋友和同情者也对自然选择表示冷淡。在1859年以后发表的对《物种起源》赞许的评论中没有一篇强调过自然选择(Hull,1973)。对达尔文的绝大多数支持者来说,按完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世界(包括一切升物)所作的努力并不合他们的胃口。莱伊尔就从来没有接受自然选择学说,当他最后接受进化学说时,他经常将之说成是“拉马克学说”,这一点使达尔文感到特别恼火

T.H.赫胥黎是达尔文在论战中的帮手,他在达尔文一生中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忠实捍卫者,然而Poulton(1908)却提供了充分证据表明他“从来不是他所捍卫的学说的真正信徒”。赫胥黎是一位形态学家,生理学家和胚胎学家,在他看来升物界的进化就相当于鸡胚在卵中(他所说)的进化(L.L.D,11:202)。自然选择和这一概念并不十分吻合;在一篇关于达尔文的文章(“物种起源世纪的来临”,1893)中他根本没有提到自然选择。当使用“达尔文主义”这个词时,赫胥黎经常指的并不单是共同祖先的进化学说。有迹象表明他对自然选择学说最终能否被证实是正确的一点也没有把握,下面的话就含有这种意思:“无论达尔文所提出的独特学说的最终命运可能会怎样…。”赫胥黎认为骤变能够实现经由自然选择的渐进进化所不能实现的事

达尔文所得到的关于自然选择的唯一真心实意的支持来自博物学家。首先当然是他的共同发现者华莱士,在拥护选择主义方面他甚至比达尔文更不保守。他只是在涉及人和人的思想时才作出限制。华莱士在南美考察时的同伴贝茨对选择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位在巴西的博物学家缪勒(Fritz Muller)也是如此(见下文)。就整体来看,植物学家都反对自然选择,但是达尔文的朋友胡克尔(J.D.Hooker)则一直站在达尔文方面,随后Thiselton-Dyer也是如此。在国外,至少在1880年以后,再也没有人比魏斯曼(August Weismann)是更坚定的选择主义者了。下面即将谈到,他实际上是把进化演变归之于自然选择的第一位进化论者。从他的传记和他对蝴蝶的研究工作可以清楚地看出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位热心的博物学家

总是有人说自从1858年达尔文-华莱士的自然选择学说发表后起初完全被人们忽略了,这是不正确的。鸟类学家Alfred Newton曾谈起他和他的朋友们就物种起源的问题争论了好多年,当他看到林奈学会出版的达尔文-华莱士专辑时是多么激动和兴奋:“那天夜晚我读它一直到深夜…我由于找到了答案而十分满意地进入梦乡”(1888:241)。后来他又将这文章介绍给Canon Tristram,后者在研究沙漠地区的百灵鸟中认为这鸟的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是在《物种起源》出版以前一个月的事(Tristram,1859:429)。他详细地阐述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颜色较浅的个体和鸟喙较长的个体会被选择选中。欧文在1858年的一次学会的会长演说中也赞赏地提到达尔文-华莱士的文章,但在《物种起源》出版后他又转而反对自然选择学说

选择主义得到最强有力的支持可能是在19世纪80年代,当魏斯曼驳斥了获得性状遗传并将Lankester,Thiselton-Dyer以及其它人吸引过来后。到了90年代它又失去了大部分支持,直到本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进化综合发生后自然选择学说最终才被几乎所有的升物学家采纳。由于对自然选择的批评和非难很普遍,这里不可能加以评述,但是有一篇评论却需要加以介绍,因为它一直被认为特别锋利,特别有力

对达尔文学说的攻击再也没有别的比物理科学家和工程师詹金(Fleeming Jenkin,1867)的更受到重视。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达尔文本人的看法,“詹金给了我很大的麻烦,但是比别的文章和评论对我更加真正有用”(给胡克尔的信,1869,M.L.D,11:379)。现代读者看到詹金的评论时绝不会引起深刻印象。这篇评论充满了物理科学家惯有的偏见和误解。虽然詹金也承认“人们都必须承认称作自然选择的过程是普遍运行的”,他所理解的自然选择实际上是本质论者的淘汰过程。如果詹金了解到繁殖成功使后代更能适应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原则,他就不会写出下面一段话:“产生后代(比起它们较差的祖代)更像它们较优的亲代这种趋势肯定对任何个体在生存竞争中没有好处。反之,多数个体通过产生有缺点的后代将会受益,因为在和它们的竞争中有缺点的后代处于劣势。”

詹金和达尔文以及大多数同时代人都同意“有两种必须分别考虑的可能变异:首先是共同变异……(指的是个体变异)……其次是极为罕见的变异,可以简单的称之为‘畸变’(sport),例如小孩生来就具有六个手指。”

就个体变异而言,詹金和莱伊尔、欧文以及其他本质论者相同,断然认为自然选择很快就会使这一类变异的有效储存耗尽。他还坚持个体变异决不能超越一定的变异“范围”,决不能突出“模式”(类型)之外。选择能使狗跑得更快或嗅觉更灵敏,但决不能使它变成不是狗的什么东西:他反复强调“任何物种都不能改变得超出一定的界限。”这一广泛流传的假定不仅是本质论思想的必然结果,而且还表达了动植物育种家的经验,他们发现在一封闭的畜群中强化的人工选择很快就能使有效的变异不再发生,即耗尽了其有效储存

这种看法忽略了自然界的情况根本不同,因为变异的储存不断地由基因流动和突变来补充。在封闭的小种群中,只有在所产生的新遗传变异非常丰富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连续不断的自然选择。和早期的孟德尔学派相仿,詹金提出了所谓的“突变压力”(mutation Pressure),实际上使自然选择对进化演变毫不发生作用。由于他完全不懂自然选择,他一再武断地声称自然选择的作用只限于“大量个体具有相同变异的情况…在产生新器官或新习性上(它)并不发挥作用。”

詹金在这里接近了他的评论的核心。即使承认通过个体变异选择的物种得以逐渐改进,但对我们也毫无帮助,詹金说,“虽然物种起源并不需要保留相同习性和结构的动物逐渐改进,但是那些能够按意志发生这类改变的习性和结构实际上就能引起新器官形成。”和米法特相仿,詹金显然也特别感到解释新器官起源的困难。作为一个本质论者他无法想象除了通过骤变而外按其他方式这也是可以实现的,于是他便将注意力转向第二种类型的变异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也偶尔提到“畸变”,他又将之称为“单变异”(single variation),因为他认为这类变异提供了“如此直接了当的例证”(L.L.D,11:289)。可以设想使物种超出它们的正常变异范围的新结构是畸变的结果。然而詹金则认为由于许多原因这极少可能,特别是因为当畸变(升物)繁殖时其“后代总的来说将是普通个体与畸变之间的中间型。”换句话说,詹金主张普遍出现后来遗传学文献称之为“融合遗传”(blending inheritance)的现象。考虑到詹金选用六个手指的个体作为典型的畸变例证,则这种说法尤其令人感到惊讶,因为自莫培兑和Reaumur以来早已知道多趾畸形(六指也属于此)是没有中间型的遗传。达尔文本来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六个手指的个体并没有五个半手指的子代和5.25个手指的孙代,白化体的后代也没有一半着色的来驳斥詹金。动物育种家也曾如实地报导过许多这一类畸变通过反交又恢复正常的例子,例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到的安康羊。如果詹金提到的中间型说法确有其事,则所有的这些畸变都会通过反交很快就被消除

达尔文之所以没有运用这些论点来反驳詹金,证明了达尔文本人对变异问题也模糊不清(见第十六章)。正因为如此,他便老老实实地接受了詹金的融合论点,并使他比以往更加强调畸变对进化并不重要。达尔文也不了解这融合论点对个体变异也是适用的,只要它反映了真正的遗传变化。Vorzimmer(1963;1970)曾正确地指出詹金的评论对达尔文只有非常小的影响,虽然早先有些历史学家有不同意见。就我看来,推崇詹金的评论是对达尔文的一种令人赞赏的、具有摧毁性的批评是十分错误的。事实上它比它所攻击的《物种起源》中的那些部分含有更多的错误假定和容易引起误解的结论。詹金的论据中特别蹩脚的是他把升物过程同物理现象作不恰当的对比,例如将进化演变和炮弹飞行加以比较。对现代读者来说,令人吃惊的是像Haughton,Hookins,以及詹金这样一些物理科学家居然幻想运用物理科学思想,他们就能应付像升物进化如此极端复杂,在非生命世界中无与伦比的现象(Hull,1973)

阻力强大的原因

考虑到升物学家是多么迅速地接受了进化论,而又迟迟不愿采纳自然选择学说,这的确是一个费解的谜。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发生“进化综合”(见第十二章)后大部分升物学家才将之作为进化的唯一定向机制而接受了下来。即使在那以后,自然选择对哲学家和非进化主义者也仍然是一种异己的概念,到了现在,进化主义者还要费很大气力向非进化主义者证明选择的功能

当然,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反对也不是绝对的。几乎所有的反对者都承认某种程度的选择但认为它不能解释主要的进化现象和过程。我们知道达尔文本人也接受某些非选择性过程,如用进废退的效应;然而就他看来自然选择显然是最重要的进化演变机制。他的大多数反对者则认为自然选择的重要性不是主要的,如果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话

是什么因素使得反选择主义者的抵制如此坚强有力?看来不能归之于某种单一因素而是由于反对议论的范围很广。现在还没有人列出并分析所提出的一切反对意见,但是比较重要的反对意见可以从下列著作中找到:Kellogg(1907),Delage andGoldschmidt(1912), plate(1924),Hertwig(1927),Tschulok(1929),以及某些法国学者如Caullery,Cuenot,Vandel,Grasse;哲学家Cassirer(1950),Popper(1972)等人的著作

下面是构成对接受自然选择学说产生阻力的一部分主要因素

对设计论点的威胁

用唯物主义的力量(选择)来解释适应的完美无缺就将创世主(神)从他的创造中排挤掉。它剔除了自然神学的主要论点,有人说作为活生生概念的自然神学在1859年11月24日就寿终正寝了。正是由于这一点才深深触犯了不仅神学家而且还有以自然神学为其基本世界观的那些博物学家。就他们看来自然选择学说是彻头彻尾不道德的。这就是塞吉威克声嘶力竭大喊大叫所表露的心态,“现今的假冒物理哲学剥夺了人类的一切道德品性。”他还接着说,达尔文的学说通过否定最终原因并“代表它的拥护者陈述了一种伤风败俗的邪说。它给了我们什么?是非感?法律感?义务感?还是困果关系?”(Hull,1973)。上帝将他的目的或意志派给世界,道德世界的秩序也是他的意志的一部分。如果用自然选择的自动过程代替这种意志,则不仅将创世主排除在我们对世界的概念之外,而且也摧毁了道德的基础

因此,塞吉威克的叫嚷暴露了比否定Paley的有计划的适应所显示的还要多、还要深刻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冯贝尔(K.E.von Baer,1876)对达尔文的责难表现得更明显。冯贝尔是目的论者,他认为升物世界不仅是适应完善的(Zweckmsssig,康德常用的词)而且是目标定向的(Zielstrebig)。由于是目标定向的,所以他认为适应出现在新结构形成之前,而按照达尔文的意见,适应是结构形成(通过自然选择)后的结果(1876:332)。就目的论者看来倾向于更完善、更和谐是自然界固有的趋势。正如阿伽西(L.Agassiz)也一再强调的,随处都可见到作为设计方案基础的象征。这样的设计方案只有经由定律才能实现其作用,在达尔文以前就曾有人提出过好几个这样的“定律”,例如MacLear的作为分类根据的五元论,福布斯的升物分布极性定律,阿加西的三重平行(对应)论,即个体发生,化石进步,形态进步三者之间的平行关系(Bowler,1977b)

接受了进化学说就使世界是井然有序的这个问题变得特别敏感。如果世界是在一瞬间(或六天内)被创造出来的而且随后一直保持稳定不变,则它的和谐有序可以解释为是一个精心构思设计方案的产物。但是在一个进化着的不断变化中的世界如何保持秩序就成了严重的问题。在早期的进化主义者(如自然哲学派,拉马克,钱伯斯)看来进化是理所当然的“向上”运动。从原材料和最简单的升物(纤毛虫类)开始就一直稳定地进步,最后归结为人类进化。因此接受宇宙目的论就是采纳进化学说的必然结果。为了能够从时间概念上解释自然界阶梯便必须说明最终原因。事实上进步性进化的形象是如此动人即使对那些接受自然选择的人已不再成为问题之后,不仅在升物学界的一大部分人中,尤其是在一般门外汉和神学家中它的可靠性还是一个问题。莫罗的《偶然与必然》一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反对宇宙目的论(“必然”),一切进化论者的论著在涉及所谓的进步性进化问题时都明确地或含蓄地抱有同样的目的(例如辛普森)。然而要使不了解进化机制的人相信世界并不是预先决定的(注定的)或程序化的似乎无比困难。“人,海豚,极乐鸟或蜜蜂怎样会是偶然进化的?”甚至在今天也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常有人问起,“一个没有目的的世界难道不会使得人(类)也没有目的吗?”因此接受自然选择学说就提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难题

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情况由于神学家之间自由派和保守派的论战(自由派试图适应达尔文思想)以及教会与政权之间的斗争而恶化。就某些进化主义者(特别是德国的海克尔)来说,进化学说以及否定目的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是唯物主义的带路人。正如魏斯曼(1909)所说,“选择学说解开了这个谜,即无须确定目标力量的干预是怎样能够产生适应(现象)的。”

因此自然选择不仅排除了对“设计者”的需要而且也宣告了宇宙目的论的破产。最后还弄清楚“目的性的”(teleological)这个词过去指的是许多混杂的现象,其中除了宇宙目的论而外有一些是真正的科学过程(见第二章)。目的论的消亡即使在进化升物学中也很缓慢,某些达尔文后的进化主义者在直生论(定向进化论)概念或有关概念(见下文)的名义下又使之复活

《物种起源》出版后科学(升物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特别是在英国。1859年以前自然神学,神创论者的唯心主义形态学,以及一些其他的、上帝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说都被认为是正统的科学学说。在辩论中是科学家对科学家。1859年以后,宗教论点很快就从科学家的言论中消失,此后的论战,正如Gillipsie(1951)明睿地指出的,就是在有组织的宗教(教会)与科学家之间进行

本质论的势力

自然选择学说对本质论者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绝不能触及作为事物基础的本质。本质论者认为自然选择总的说来只是一种消极过程,能够淘汰不合适的,但不能起建设性作用。莱伊尔特别提到“自然选择的单纯淘汰能力”并主张需要有某种真正的创造性的自然力来产生最高等的动物,植物和人类

过去有人说自然选择虽然被活力论者否定了(也确实如此)却被机械论者采纳。事实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几乎所有的实验升物学家都是机械论者,然而直到最近,也就是说直到进化综合,他们几乎一致拒不接受自然选择。实验升物学家中只有采纳种群思想的人才接受它。特别是胚胎学家,他们总是研究特定的个别升物,直到最近以前从不研究种群,理解自然选择也就最困难。这从T.H.摩根和E.B.威尔逊的著作可以清楚看出,根据Muller的研究(1943:35),他们直到30年代“还并不准备承认这‘乱七八糟的定律’能够为升物的适应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自相矛盾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著名的、非常熟悉自然选择的实验升物学家在他们的进化分析中运用的却是本质论者的论点。这是千真万确的,例如像Waddington,莫罗这样有名的升物学家就是如此。这也是参加Wistar(研究院)会议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论点特色(Moreheadand Kaplan,1967)

“选择”这个词涵义不清

达尔文本人从来不完全满意“选择”这个词,他的许多支持者也不喜欢它,他的对手则挑剔和讪笑它。达尔文在1838年9月28日将后来所言的自然选择称为“楔入”(wedging):“可以说有一种力量像千百个楔子企图将每种已适应的结构楔入自然界秩序的裂缝中”(D:135)。1840年的早期当他将育种家的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加以类比时他才采用了“选择”这个词(Ospovat,1979)

Limoggs(1970)十分恰当地指出在达尔文后的文献中对于自然选择的实质有不少疑问。它是一种动因、一种过程、或是过程的结果?这词的最大缺点是含有是谁在选择的意思。达尔文的批评者对他不加限制地将自然人格化感到十分恼火。每当自然神论者祈求于上帝时,达尔文就求助于自然:“自然毫不注意外表,除非这外表可能对升物有用。自然能够作用于每种内部器官,作用于体质上的微末差异,作用于生命的全部机制”(《物种起源》:83)。“自然选择每时每刻都在仔细审查全世界的每一变异,哪怕是最细小的变异”(84页)。达尔文废黜了圣经中的上帝岂不是为了用新的上帝、自然来代替它?

达尔文的朋友们不满意“自然选择”这个词促使他在以后的《物种起源》版本中采用了斯宾塞的简洁隐喻(metaphor)“最适者生存”。他的这种做法十分糟糕,因为这样一来引起的反对意见是整个自然选择学说原来是奠基在同义反复(tautology)上:“谁生存?最适者,谁是最适者?能生存的”。当然,达尔文从来没有说过这样一类的话。达尔文只是说过在每个物种所出现的无数变异中有一些“在尖锐复杂的生存斗争中以某种方式对每个升物有利的变异在千百代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物种起源》)以及“比其他个体具有某种优势(无论是多么微小的优势)的个体会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和繁殖同种的机会”(别页)。这些话并不是在兜圈子。Williams(1973b)以及Mills and Beatty(1979)曾经分析过达尔文论点的逻辑基础,他们也同样得出了其中并没有同义反复的结论(但是另外可参考Caplan,1978)

在随后的岁月中曾反复尝试找出一个比“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更恰当的词,然而都没有成功。达尔文本人曾想到“自然保存”(或“自然保护”,natural preservation),然而即使这个词也没有表现出自然选择的创造性成分。这创造性成分源于基因重组和繁殖成功之间的轮流交替,是J.赫胥黎,杜布赞斯基以及其他近代进化论者所强调的自然选择的一个方面。新一代的升物学家对自然选择这词已经充分习惯,再不会经受达尔文时期的困扰

起因于偶然的进化

达尔文学说在进化演变的原因上毫不妥协地排弃了任何目的论因素,从而招来了许多反对自然选择者的更加激烈的非难。他的同时代人只懂得除了目的论以外只有另一种选择或解释,那便是偶然。确实,一直到近代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拒绝自然选择学说,他们的理由是“升物界奇妙的和谐”竟然完全出于偶然简直是不可思议。提出这种反对意见的人不了解自然选择是一种两步过程。第一步产生遗传变异性;在这一步中偶然确实具有绝对权威。第二步是遗传变异性通过选择加以整理或安顿,这就决不是机遇过程。自然选择也绝非偶然与必然之间的某种过渡,而是完全新式的、避开了只能在这两者(偶然与必然)之中作抉择的困境的某种事态。赖特(Wright,1967:117)对这一点讲得再好不过:

达尔文的偶然过程与选择过程不断交相作用的历程并不是纯粹机遇与纯粹必然之间的中间状态,但其结果在性质上却和两者完全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都忽视了这样一种情况,即达尔文由于自然选择介绍了一种完全新的革命性原则,这一原则对于那些认为他的学说完全基于偶然的反对意见来说是根本无懈可击的。达尔文本人有时也忘记了这一点,因为他一度也承认对“这广阔无垠、奇妙无比的宇宙…竟然是盲目的机遇或必然的产物感到非常难于甚至无法理解”而十分苦恼,似乎只有这两者可供选择

物理科学家特别对自然选择感到莫明其妙,因为它和物理学说或定律大不相同,它既不是严格的决定论的,又不是预测性的,而是具有浓厚随机意味的概率性的。喜不喜欢这样一种无纪律的过程都无关紧要,事实是它出现在自然界,而且对遗传型的命运或前途来说极端重要

方法论方面的非难

对自然选择学说并不是只有科学上的论战,应当记住进化升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物种起源》中是第一次宣告于世界。达尔文的对手几乎全是数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和其他类型的学者,他们的升物学知识少得可怜。然而他们认为进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来证明任何人参与讨论都是合理的。既然无法提出科学论据,他们就转而声称达尔文破坏了正确科学方法的规矩。(Hull,1973)。他们声言达尔文的工作是臆测性的,假定性的,推论性的,未成熟的。他们还批评他的结论或根据,而这些都是他们按他们称之为“唯一正确的科学方法”归纳法所未曾取得的。此外,他们还一再扬言不能接受进化学说,因为没有实验根据(迟至1922年贝特森尚如此说)。他们认为比较一观察证据缺乏科学性,必须是实验证据才是科学的

这些批评全都是根据现在已被彻底否定的这样一种假定,即含有由时间变化而产生信息的现象和过程必须按研究纯粹功能性过程的方法来研究。更露骨地说就是物理科学(其现象领域非常有限)中有用的方法对全部科学都是充分够用的。指责达尔文没有遵循正规的科学方法和没有提供确切无疑证据的评论,没有认识到在19世纪中叶科学发生了一场方法论革命。达尔文一贯运用假说-演绎法(Ghiselin,1969)大大有利于确立这一方法的声誉并对确定某一学说的可靠性的标准作了修订(见第二章)。正是达尔文揭示了升物学说的形成在很多方面都和传统物理学说的形成有多么大的不同(Hull,1973;Hodge,1977;1981)

历史陈述能用实验来检验的非常之少。然而就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可以“推测”,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观察构成假说,然后再用进一步观察来检验这一假说,这就是达尔文所不断进行的。达尔文的推测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序,他运用这种程序(现代的每一位科学家都是印此)为进一步观察所进行的检验发出指示,如果可能,还设计实验

达尔文的方法论中尤其不同一般的是他论证了为什么问题(Why-questions)的合理性。进化原因只能通过提问为什么问题来分析。“为什么食叶昆虫是绿色的?”这个问题并不是探索最后(终极)原因而寻求过去(或当前)的选择压力。“为什么格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动物和南美动物的亲缘关系比之其他太平洋岛屿动物的更接近?”也是一个完全合理的科学问题。动物区系一定是通过跨越海洋的移殖到达海岛的这一假定的答案就容许有各种各样的预测,例如这一动物区系很可能来自最邻近的来源地区(南美),或者不能飞的动物(除非它们具有特殊的扩散方式)比能飞的动物更难到达海岛;事实上真正海岛没有或很少有陆栖哺乳类,但是蝙蝠则能到达绝大多数海岛

达尔文通过新的方法论将终极原因的整个领域从神学转移到科学。他充分意识到他在干什么。因为他对一连串现象都问,“是用特创论还是用共同祖先的进化结果来解释更恰当?”(Gillespie,1979)

缺乏证据

甚至达尔文的一些最热心的支持者也承认自然选择学说几乎完全是根据演绎推理。他的反对者将这种方法称之为纯粹臆测并要求提出归纳性的或实验证据。达尔文唯一能作的就是和人工选择作类比。但是T.H.赫胥黎又承认动物育种家从来没有经由选择培育出一种生殖隔离的新物种。瑞士升物学家Kolliker将极不正常的狗和鸽的品种称为“病态的”,他十分正确地坚持这样的动物在自然界中决不能生存

贝茨(H.W.Bates)发现拟态现象(1862)就正好是天赐良机,达尔文兴高采烈马上就此写了一篇高度赞扬的评论。贝茨观察到在不可食(如果不是有毒的话)的螺状花纹蝴蝶中,每个种或地理宗(geogratoic race)常在其出没处和一种或几种模拟其色彩的可食蝴蝶(贝茨氏拟态)群聚在一起。甚至还不止于此,如果螺状花纹种的蝴蝶由于地理分布而发生变化(大都如此,而且变化很显著),则模拟它的伴随种也发生完全相同的变化。贝茨(1862:512)指出这种类型的变异只能是出于“自然选择,选择者是捕食昆虫的动物,后者将那些与原种不十分像的畸变或变种逐渐消灭。”蝴蝶的地理性变异(有些变异的发展是渐进性的)进一步揭示拟态现象并不是来自骤变而是由自然选择逐渐产生的。后来通过基因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贝茨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出色的博物学研究,很快就由其他的研究者加以证实。华莱士在新几内亚的杂色蝴蝶中也发现了类似情况,而且每年都相继发现各种类型的拟态新事例。研究拟态现象最重要的发展是缪勒(Fritz Muller,1879)指陈彼此互相模拟也可以出现在不可食的、有毒的或具有毒腺的动物如黄蜂、蛇中(缪勒氏拟态)。由于这类动物的捕食者显然必须学会(至少是部分地学会)应当避免捕食哪一种色彩模式的被捕食者,这就使具有警戒色的动物集群在某个地区采用单一的色彩类型作为代价。对该集群的每个成员来说拥有这种警戒色彩模式对选择是有利的。因此,配合自然选择的需要属于某种缪勒氏拟态复合体中的一切物种以平行对应的方式随地理分布而变化,也就不足为怪了。(Turner,1977)

进化升物学的大多数研究工作特别是在1930年以后都侧重于确定动植物各种不同特征的选择值(selective value)(见第十二章)

不可能反证( Imposssbility of Falsification)

按哲学家Popper的意见,只有能够“反证”的学说才是科学的学说,有些反对自然选择的哲学家声称无法反证自然选择学说所说的一切。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分清自然选择学说本身和将自然选择运用于某一特殊事例之间的区别,一旦涉及特殊事例就可以进行预测,这类预测在原则上是能够通过某些假定的检验来反证的。当然也有一些当代哲学家对完全依靠反证提出了怀疑。最后,由于新达尔文主义者很少提到表现型的每个组分和每种进化演变是特别选择(ad hoc selection)的结果,所以不能反证即不科学的论点并没有多大影响力

意识形态的阻力

自然选择概念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引用于人类。这不仅导致某些极端(如种族主义)而且也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主张,即认为在人类中具有选择意义的遗传差异这一假定和平等原则背道而驰。极端的平等主义促使强大的环境主义学派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美国的人类学界和行为心理学界中。尽管这类动向在其基本意识形态上是高尚的,而且在和种族主义以及社会偏见的斗争中可能是必要的,然而这些学派的主要主张却并没有得到任何具体证据的支持。它们所依据的只是一种非升物学的平等概念。当李森科主义在苏联抬头、当西方国家某些组织决定对遗传学发动攻击并推行环境主义时,情况就变得更糟。近年来对社会升物学所发起的某些攻击也是出于同样的意识形态。把达尔文的名字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联在一起,也妨碍人们接受自然选择学说。(Freeman,1974;Nichols,1974;Hertwig,1921;Greene,1977;Bannister,1979)

经验主义的异议

研究升物多样性的学者根据观察结果也对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了异议。他们声称,根据优秀个体存活与种群逐渐变化的论点,自然界应当是完全连续的;但实际上所见到的却只是不连续性。一切物种都被无法联接的裂缝将被此分隔开;物种之间的中间型从来没有观察到。物种之间的不育性障碍,怎样可能会是由逐步选择而形成?在高级阶元层次,这问题就更加严重。怀疑者认为,高级分类单位,如鸟类和哺乳类,或者甲虫与蝴蝶,彼此相差是如此悬殊,它们的起源是无法用自然选择的渐进进化来解释的。此外,选择又怎样能说明像翼这样的一些新器官的起源,尤其是当起初的新器官并不具备选择值一直要等到长大才能充分发挥功能?最后,一切渐进进化(包括地理变异)中所见到的种群中个体之间的极小差异起什么作用(有人说这类差异区别太小,并没有选择意义)?

渐进进化的辩护者必须能够反驳这些反对意见并为支持这些学说的前提条件提供有力的证据;这些前提条件可列举如下:

  • (1)拥有用之不尽的个体变异的来源

  • (2)个体变异的遗传力

  • (3)即使最细微变异的选择优势也具有进化意义

  • (4)对选择的反应是没有限制的

  • (5)对主要的进化奇迹的逐渐变化和高级分类单位的起源作出说明

达尔文和他的支持者起初都不能提供这类证据。因此,一直到现代传统性的反对意见一再被提出,其中最强硬的是Schindewolf(1936),Goldschmidt(194o),以及某些法国的动物学家。(Boesiger,1980)。直到新系统学时期,壬席,迈尔和其他人论证了不连续性的种群起源,(Mayr,1942;1963),遗传学家则提供了有关变异的证据,这些变异是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所必需的

海云青飞:自然选择学说忽略了个体变异是有着主动性的,升物并不是随机变异,升物是向有利于生存方向进化的。局部的身体结构的改变通常不是主观所能直接控制的,身体的变异实际上是由宏观的行为模式所决定的。这不是说否定自然选择,而是说自然选择抓住了部分重点,还有些地方被遗漏了

其他的生物进化学说

11.5 其他的进化学说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对否定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人来说接受进化论就又使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支配或控制进化的因素如果不是自然选择那又是什么别的因素(或许多因素)?

1859年以后的80年间,先后提出了许多其他学说而且实际上在那一段时间里比自然选择流传更广。为了不致曲解当时的舆论气氛,我必须强调当时并不是彻底否定自然选择。许多升物学家都承认,“当然,自然选择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进化的唯一动因,因为有很多很多的进化现象它无法解释。”因此必须记住,仅仅接受选择的一部分而同时却又承认还有支配进化的其他因素,就不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反达尔文主义者所特别不能接受的达尔文主义和新达尔文主义者的三个论点是渐进主义,否定软式遗传,否定目的论。因此可以将反对达尔文的各种学说,按所反对的是上述三个论点中的哪一个来区分。下面就按下述三个题目来介绍:(1)骤变学说,(2)新拉马克学说,(3)直生论(Kellogg,1907;Mayr and Provine,1980)

骤变学说

反对达尔文渐进主义的早期学说(His,Kolliker及其他)前面已介绍过。在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些学说只有少数支持者,但在1894年以后骤变学说很快就流行了起来并在本世纪初以“突变论(或突变主义)”( mutationism)的名义占居支配地位。这些学说在20世纪的大辩论中所起的作用将在第十二章介绍

新拉马克学说(新拉马克主义)

对达尔文主义反对最坚决和最富成效的有好几种学说,一般统称为“新拉马克主义”。这一名称的自相矛盾的一面是拉马克学说的最根本的组成部分(进化中的目的论因素将升物的种系序列导向愈益完善或完备)并不是新拉马克主义的主要论点。然而不可否认新拉马克主义和拉马克在两个主要概念上是一致的,进化是“纵向”进化,其实质是适应能力的提高(忽视或完全不考虑多样性的起源),另一个概念是个体的获得性状能够遗传(软式遗传,softinheritance)。因此与其把新拉马克主义当作进化学说倒不如把它看作是遗传学说。软式遗传将在第十六章介绍

环境对升物性状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念可以远溯到古代民间传说。它在哲学家之间,尤其是在启蒙运动之前和运动期间非常流行(洛克,康迪乃克)。在英国作家中哈特莱(David Hartley)是极端环境主义者的典型例子。他认为“生活条件的变化”严重影响“升物的变异”,布丰、林奈,拉马克和布鲁门巴赫都接受他的这一观点,他们还在不同程度上也都承认获得性状可以遗传。例如布鲁门巴赫认为黑色人种是由于热带的强烈阳光作用于浅色人种的肝脏而来。达尔文也不例外(见第十六章),他一直相信用进废退的某些效应及其遗传。他为了说明这种情况还采纳了泛生论,不过他认为和自然选择比较起来它的作用很小而已

“新拉马克主义”包罗了一大堆杂七杂八的观点。从来没有两个新拉马克主义者具有相同的观点,不过要详细介绍这些观点或学说就离题太远。其中有一种被称为杰弗莱主义(Geoffroyism)的,将进化演变的原因归之于环境的直接影响。虽然拉马克曾公开地驳斥过这种环境直接诱变的看法,但是19世纪晚期一些承认这种观点的人也被列为新拉马克主义者。很多博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和自然选择共存的过程。例如他们深信除非通过环境的诱变作用否则渐进的地理变异就无法解释。杰弗莱主义有很多追随者,特别是在20世纪早期,他们形成了与突变主义相对抗的“反对派”,突变主义认为进化演变的唯一原因是不连续的骤变。环境诱变似乎是解释博物学家随处都可观察到的渐进变异现象的唯一途径

获得性状遗传和用进废退有关的概念相结合在各种新拉马克学说中占有主要地位。科普的“生长与效应定律”(law of growth and effort)就是如此。某一器官如果在一新环境中变得更加有用,那么它的生长在每个世代中将会被促进,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显然和拉马克的某些观点非常相似。他为这样一种过程所提出的运行机制是“生殖细胞具有对生长力过去工作效应的记录,就像和记忆相类似的情况”(Bowler,1977a:260)。 Cope的这种机制将会自然地产生适应(现象)而无需借助于设计或超自然力。绝大多数美国的进化主义者在1900年以前都是新拉马克主义者

许多新拉马克主义者求助于智力(mental forces)。这开始于拉马克本人“致力于”满足“需要”的进化(被错误地解释为“按志愿”产生新结构);科普和其他新拉马克主义者曾提到“意识”,而在保利(Panly)的心理拉马克主义(Psycho-Lamarckism)中达到了极点,它对Boveri及Spemann都产生了相当影响(Hamburger,1980)。一切新拉马克主义者的学说的共同特点是都主张某一世代的阅历可以传递给下一代而且成为它的遗传性的一部分。因此,所有的新拉马克主义者都支持获得性状遗传。在遗传物质的本质没有研究清楚之前,新拉马克主义对适应现象的解释远比用偶然变异和选择的随意过程来解释更使人满意。一旦发现微突变(基因突变,minimutation)及重组是进化的遗传物质基础以及软式遗传被否定后,年轻的新拉马克主义者很快就转向达尔文主义

直生论(定向进化学说,orthogenetic theoies)

这第三组反对达尔文主义的学说也有很悠久的历史,它们的依据是进化是由于包含有某种目的论成分的概念。虽然“自然界阶梯”是静止的,虽然“创世纪”的作者有了上帝在第六天创造人类的设想而根本不会想到进化,但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暗示了从低等到高等的必然序列。实际上在哲学家和许多宗教中某种形式宇宙目的论的假定很普遍

Erasmus Darwin认为不断改进的能力。是生命本身的基本性质之一:“不妨大胆设想很久以前,自从地球开始存在,也许是人类历史发端之前几百万年,所有的温血动物都来自活的细丝,这活的细丝是由‘第一原因’赋以动物性具有取得新结构的能力,伴有新的习性,由刺激、感觉、意志、联想等引导;从而具有经由其本身固有的活动而产生的不断改进的能力,并通过生育将这些改进传递给后代,世代相传,一至无穷!”(1796, I:509)

就拉马克看来进化显然是趋于更加完善的运动,地质学家中的进步主义者在每一新的动植物区系形成中也发现有某种向上的趋向,某种使升物能圆满适应大地环境变化的趋向(Agassiz,1857;Bowler,1974b)。无论所设想的机制是会自动保证完全适应的一套“定律”还是造物主不断的直接关注,结果都相同:一种趋向于完美无缺(完备)的不可抗拒的运动

目的论思想在19世纪前半期非常流行。就阿加西和其他进步主义者看来化石动物区系序列的确反映了在造物主的构思中创造方案的成熟程度。有神论者和自然神论者的哲学家都需要最终原因在自然界普遍运行,因为这是造物主存在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证据)。有神论者如塞吉威克,冯贝尔在自然界的各个角落都能发现目的。冯贝尔在一篇评论《物种起源》时文章中写道,“我的目标是保卫目的论”,因为“自然力必须是协调的和取向的。未取向的力(所谓的盲目力)决不能产生秩序…如果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之间有因果关系,是由低等动物发展而成的,那么我们怎么能否认自然界是有目的的?”阿伽西也同样讽刺过盲目力的效力。甚至达尔文起初也接受过目的论,因而有过这样不平常的言论:“如果所有的人都死了,猴子就成为人——人就成为神”(《笔记》,169页)。Herbert(1977)指出,地理变异的研究使达尔文很快放弃了任何直生论观念。将替代种加以比较,他并没有发现必然的和内在固有的进步趋势的任何证据。自从他采纳了自然选择之后,便再也不需要任何目的论原则

在为进化的目的论原则做辩护的人之中,内格里(1865;1884)和Elmer(1888)提出了最为精心构思的学说。这些学说的根据或者是假定一切升物都具有内在的完善化因素或者假定遗传结构对一切升物加以控制使进化只能按多少是直线方向进行。Eimer采用了海克尔最先提出的一个词将完善化因素称为直生因素,他的学说便被称为直生论;其他的升物学家和哲学家也为基本相似的进化力量制订了不同的名称,如Berg的“循规进化说”(nomogenesis);H.F.Osborn的“芒状发生说”(arhosenesis),Teilhard de Chardin的“阿米加原则”(OmegaPrinciple)。古升物学家特别相信某种内在的定向力,因为他们随处都观察到千百万年的进化趋向。在人类学家中广泛流传的、人类进化必然通过一系列阶段的观点也属于这一类(White,1949)

当解释直生论的原因时,在其支持者之间也众说不一,而且都很含糊。其中有些人把进化仅仅看作是某种基本不变的本质潜势的显示,这也就是“进化”的本义。可以说这是把胚胎学中的先成论应用于进化。这基本上就是阿伽西的思想并为遗传学家贝特森(Bateon)所赞同(1914)。另有些人则将促使直生论进化发生的原因归之于神秘定律:“升物的进化是升物固有的某些过程的结果,这些过程所依据的是定律。因此,有目的的结构和动作是升物的基本特性”(Berg,1926:8)。这些话当然等于白说,什么也没有解释。Eimer后来又提出环境定向的变异企图避开内在的目的论因素,但是升物对环境的恰当反应仍然是以内在的具有目的性的能力为基础

达尔文主义者之所以抵制或否定任何内在的走向机制或有目的的因素有许多理由。首先,因为直生论的拥护者提不出任何符合于物理化学原则的合理机制,其次,因为详细研究这样的趋势一定会暴露出许多不正常甚至有时完全相反的情况(Simpson,1953)。最后,因为当进化序列分叉时,子序列可能具有极不相同的趋向,偶尔还会和原来的趋向相反。再者,这和一个整合(集成)的机制不相容。对变态昆虫和海洋升物幼虫期和成虫期的观察往往显示了完全不同的趋向,这已经由魏斯曼和缪勒作为进一步反驳直生论的例证指出过

支持直生论的所有学说到了适当的时候全被否定,但这并不能作为忽视这类文献的理由。直生论的主要代表,无论是古升物学家还是其他类型的博物学家都是敏锐的观察者,他们为进化趋向和进化过程中的遗传控制收集了不少令人深感兴趣的证据。他们坚持大量的进化现象是“直线式”的(至少从表面上看)是正确的。就马来说,趾骨缩小和牙齿变化就是著名的例子。事实上对几乎所有长时期的化石系列进行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出进化趋向的例证。这样的趋向对进化论者很重要,因为这趋向表明连续性存在,值得研究,因此在当前的关于进化的文献中倍受重视

进化趋向的形成可能有两层原因。一方面这趋向可能是由于环境的一贯变化所引起,例如第三纪时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日益干旱,这就促成了不断的选择压力使马的趾骨和牙齿进化。对这样不断的选择压力的反应Plate(1903)称之为“直向选择”(定向选择,orthoselection)另一方面,进化趋向可能是遗传型的内聚性所必需的,这种内聚性对可能发生的形态变化施加严格的约束(控制)。因此,进化趋向在达尔文学说的理论框架之内很容易解释,并不需要任何单独的“定律”或因素、原则

进化性进步、规律性与定律

达尔文主义者要向其对手讲清楚否定某种内在的完善化因素并不等于否定所观察到的进化性进步确实相当困难。否定从纤毛虫进步到被子植物和脊椎动物就可能意味着完全否定进化。达尔文由于充分认识到进化的不可预测性和机遇性方面,所以他只是反对“从较不完善的到较完善的”这种定律式的进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曾提醒过自己“决不要说高等的、低等的。”

海云青飞:进化确实有完善和不完善,高等和不高等之分,学术界目前还没有领悟到其含义,所以才会有 决不要说高等的、低等的 这样的说法。这就如同身在迷宫,如果始终找不到出路,于是会说 迷宫决不会有出路

当然,达尔文也并没有按照他所说的去做,在《物种起源》中他经常提到进化性进步(149,336-338,388,406,441,489页)。这样做是必要的,不仅为的是反驳莱伊尔的稳定态世界概念,也是为了和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否定最简单和最复杂升物之间在完善程度上有任何区别的新学派相抗衡。例如爱仑堡(Ehrenberg)就声称从最低等升物纤毛虫到最高等升物脊椎动物在结构上并没有前进(advance)。它们全都有执行动物全部功能所必需的结构,因而全都是“完备的”(“完善的”)。这种奇怪议论完全忽视了下面的事实:从腔肠动物的扩散式神经纤维到高度发展的鲸类或灵长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确实是巨大前进。爱仑堡的言论当然具有强烈的反对进化论的含意。莱伊尔也同样试图否定从最底层化石矿床到现代在动物区系系列上的任何进步(除了人类最晚出现以外)。上述言论显然都含蓄地否定了通过自然选择的进步。达尔文认识到“博物学家还未能就高等低等作出彼此都满意的定义,”然而他接着说,“按我的学说,最新近的类型一定比那些较古老的类型更高级,因为每一新物种是在生存竞争中由于比其他的和原先的类型具有某些优点或长处而形成的”(《物种起源》:337)

事实上在进化进程中出现的形态上和生理上的一系列改进很难说不是进步。我想到的一些现象如光合作用,真核性(eukaryoty,构成细胞核),多细胞性(多细胞动物,多细胞植物),二倍性,恒温性,捕食,抚幼等等,这些仅仅是从第一个原核升物出现后三十亿年过程中进化性进步的几个例子。无论用什么尺度衡量,一个乌贼,一个蜜蜂或一个灵长类动物怎样也比一个原生升物进步得多,然而“进步”这个词含有直线性的意思,而这在升物进化中是找不到的。在升物进化中也没有单一序列,因为在植物,节肢动物,鱼类,哺乳类以及几乎所有类群的升物中都有进步性进化,每一系谱的进步表现方式却又非常不同

对达尔文关于进化性进步所写下的一切材料加以仔细分析后发现他并不自相矛盾。他所反对的是目的论,目的论也就是对由“自然”定律支配的、趋向于完美无缺的内在冲动的一种信念。达尔文每当在进化过程中遇到进步现象时,他发现这些现象很容易用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归纳推理来解释。进化性进步一经出现,它就不是目的性过程;达尔文的这个结论是一切进化升物学家都同意的

海云青飞:宇宙确实是有着向完美无缺的方向进化的冲动,当然,只是这样空洞的说词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物理学的发展比如相对文论已经可以说明这个进化的方向是什么了,只是相对论的世界超出了人的感觉能力,使得学术界至今几乎没有人能够比较直接地理解相对论。关于相对论的理解,海云青飞在《悟道相对论》中有一些说明

达尔文主义的反对派所提出的主要反对意见总是针对这样一个问题:升物界充满了进步趋向,但这类进步趋向竟然是由偶然性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引起的却怎样也无法令人相信。达尔文学派的回答是,为什么不行?每一种进步,在每个基因库中产生的每一种结构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创新终究会对进化有利,也就是引起习惯上所说的进步。这正是达尔文已充分了解的

海云青飞:达尔文进化论确实抓住了升物进化的一些重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把所有变异作为偶然,那么从数学概率上来说可能需要引入无限多重宇宙的假说,这样的假说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是怎样给进步下定义。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极不一致,甚至没有两个人的意见是相同的。复杂性决不一定是衡量进步的尺度,因为在很多进化序列中最古老的倒是最复杂的,而进步却在于简(单)化。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开拉马克的衡量进步标准,即与人类作比较。当J.赫胥黎(1942)提出以“控制环境”作为衡量尺度时,无疑就把人远远置于其他升物之上,尽管白蚁,蜜蜂以及其他某些升物也相当成功地控制了它们的环境。不依赖环境也许是较好的衡量标准,另一种较好标准是神经系统贮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放的行为程序必然会被认为比严格封闭的更进步

海云青飞:怎样给进步下定义,对于整体观者来说并不是个复杂的问题,这是个和物理和几何有关的简单问题。同样的进步的定义同样适用于物质界和升物界。在2014年的时候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初步领悟了 进步 或者说 进化 的定义,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直接把这个定义现在就写在纸上,登高自然可以望远,给从来没有登高者描述望远的情景的意义不大,当我说的话的受众还很小时,多说也无益

尽管进化性前进(evdudonary advances)有上述各种表现,但达尔文主义者(达尔文学派),就全体而言,十分不愿意谈起进化性进步(evolutionary Progress)。他们似乎害怕这样可能被人们认为是对存在着目的性因素论点的支持。另外,进步精神和取得进步的唯物主义手段(生存竞争)之间在理智上也似乎互相矛盾。最后还因为灭绝的频率极高,使人们对任何一种进化路线所取得暂时性进步的价值或意义感到怀疑。由于上述原因所以要为进化性进步下一确切定义非常困难,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

并不是一切进化(或许只有极少的部分)都由进步组成。由自然选择引起的大多数遗传变化只能维持现状。为了和它的竞争者、敌害、食物来源(甚至物理环境)的进化性(遗传性)变化配合一致,种群必须一代又一代地变化。这就是Van Valen(1973)所说的“红色皇后原则”(“为了留在自己原来的地方就必须跑”)。更重要的是,“某个进化单位所得到的适合度(fitness)由另一进化单位失去适合度来平衡。”这种情况在不同层次都是如此;例如蛋白质高分子有规律地更换氨基酸残基以便和它们的分子环境保持最适当的相互作用。当某种升物(种群或物种)在保持最适当的平衡的竞赛中落后时,它就面临灭绝的危险

在很多情况下取得成功仅仅是由于变得与众不同或者更加不同,这样就减少了竞争。达尔文(《物种起源》:111)在提出性状趋异原则时就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它促进不断变化,但并不一定是进步。实际上它使得不断的种系序列由于不发生趋异而走进了进化的死胡同

不承认进化性进步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进化过程是混乱无章的。这种认识被很多已经了解进化规律(定律)的学者(如Rensch,1960)一再强调。将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联系起来的这一特殊规律性被许多学者,从海克尔(1866),Severtsov(1931)到现代学者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是一座术语和概念的迷宫,Gould(1977)将之理出了一些头绪。最经常遇到的是两种倾向:

  • (1)在个体发生后期增加新性状
  • (2)性腺的成熟发生改变,结果是升物或者在不成熟期或动体期进行繁殖(动态持续,neoteny)或者延续了成熟期(阻滞)

这些不同的“生活史策略”之被选择为的是在这些成熟发生改变所保证的条件下求得繁殖的更大成功。虽然这些过程在植物(Stebbins,1974:1979)和无脊椎动物中特别重要,而人类则往往被看作是胎儿化的猩猩(fetalized ape,Bolk,1915)。然而人类生活史的变化(与猩猩的生活史相比较)可以按几种方式描述,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Starck,1962)

升物所占据的适应区的任何改变将引起新的进化趋向。例如在想象中重现的穴居动物和寄生虫的进化趋向就很引人注意。植物中有由树木到多年生草本到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趋向。进化趋向还包括繁殖方式和核型性质。所有这些都表明仅仅只有变异性本身是不定向的这一事实并不能排除自然选择将这样的变异性转变成或多或少有规律的倾向的可能性。当升物侵入新适应区或者当环境发生变化(包括出现新的捕食者或新的竞争者)时就能引起新的进化趋向。升物有机体每一个新层次的复杂性都有利干产生新趋向(Huxley,1942;Stebbins,1969;1974)

进化思想的多样性与综合

第十二章 进化思想的多样性与综合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物种起源》出版后的80年间,进化主义者之间的意见分歧十分突出。升物学的每个领域各有本身的传统,每个国家也如此。德国很快而且相当全面地接受了进化主义(L.L.D:III:88)。海克尔是德国最热心的进化主义者,他既促进又妨碍了达尔文主义的传播。他在普及达尔文主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他又运用达尔文主义作武器反对一切超自然主义,特别是基督教,这样一来就招致了对立面的反扑,他们将进化主义等同于唯物主义与伤风败俗。虽然这并不能阻止进化主义本身的传播,然而在德国它却是几乎普遍反对自然选择学说的一个重要因素

《物种起源》出版后的头十来年中英国也较普遍地采纳了通过伴有变更的系谱而进化的思想(evolution by 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至少是在升物学界。然而大多数人对自然选择却并不感兴趣。它只被少数博物学家,如华莱士、Bates,胡克尔及他们的某些朋友和随后的Poulton,Mendola,以及某些昆虫学家接受,但是没有一个实验升物学家承认它。对自然选择学说随后在英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动物学家兰凯斯特(Ray Lankester,1847-1929),他在读了魏斯曼的一些论文后转变成选择主义者。他积极支持邀请魏斯曼来英国讲学,并在牛津大学建立了选择主义学派,先后培养了几代人,如E.S.Goodrich,J.Huxley,G.deBeer,E.B.Ford.而剑桥大学或伦敦大学院则直到菲舍(R.A.Fisher)和霍尔丹(J.B.S.Haldane)开始发表文章后才接受自然选择学说

虽然有 Asa Gray的大力支持,但进化主义在美国仍然历经磨难。起初美国只有少数升物学家和古升物学家这样的专业人员,有关进化主义的争论主要发生在作家、神学家与哲学家之间。然而随着阿伽西于1873年去世,Dana在1874年接受了进化论,专业人员对进化主义的抵制即告结束。然而自然选择学说仍然遭到非难。由于斯宾塞的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风行一时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由于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美国平等主义,在心理学和人类学中极端的环境主义便发展了起来,它极力缩小(如果不是全然否定的话)人类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这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一直延续到现在。除了年代细节外,在接受达尔文主义上德国、英国和美国的情况基本相似,即很快地接受了进化主义,然而对自然选择学说起初只有少数人承认

海云青飞:目前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形式平等,对事实平等不够重视

法国和其他主要西方国家比较起来对达尔文主义的抵制更顽强。1859年以后没有一个著名的法国升物学家站出来支持选择学说,甚至进化主义本身也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流传。1888年才在巴黎大学(Sorbonne)创立进化升物学系, Giard为第一任系主任。19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法国最终采纳了进化学说时还是以新拉马克主义的形式,当时在美国和德国新拉马克主义也相当流行。自然选择学说虽然也有人偶尔支持并在本世纪30年代被Teissier及l’Heritier采纳,但一直到1945年以后才在法国被人们比较普遍地接受(Boesiger,1980)

奇怪的是(考虑到后来李森科得势)一直到本世纪20年代末期再也没有别的国家比苏联更为普遍地采纳了达尔文主义、包括自然选择学说。开始时这主要出于政治原因,然而一部分原因则是由于种群系统学在俄国的发展(Adams,1968)。这种情况对种群遗传学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将在后面介绍

新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虽然主要是硬式遗传的拥护者,但是他对用进废退效应以及软式遗传的某些方面也作了一定的保留,这在第十六章将另行介绍

随着细胞学的发展特别是有关染色体知识的增长,不少学者开始对任何获得性状遗传表示怀疑。然而这样的一些疑问只是偶尔提出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对软式遗传的否定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一直到魏斯曼于1883、1884年发表了他的种质连续学说和种质与体质完全并永远分离的主张。完全否定任何获得性状遗传就意味着否定一切所谓的拉马克主义,杰弗莱主义,或新拉马克主义。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两种可以想像的进化机制:骤变(由于与现有模式发生突然而且重大的差异而引起的进化)和在少数变异体之间进行选择。魏斯曼采纳的是毫不妥协的选择主义,即Romanes(1896)称之为新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学说

新达尔文主义可以说成是与任何软式遗传完全无关的达尔文进化学说。事实上魏斯曼接受了达尔文学说的绝大多数其他组成部分,除了泛生论以外。现在已没有人提及泛生论

软式遗传在当时被认为是个体变异性的主要源泉。魏斯曼认为剔除软式遗传就迫使进化论者“去探索这种现象的新源泉,因为选择过程完全取决于这种新源泉。”他的细胞学知识使他能够提出最有可能提供所需要的遗传变异性的特定过程,这就是现在称为“交换”(crossing over)的过程。如果在配子形成(减数分裂)时没有这样的染色体重组,遗传变异(偶然性的新突变除外)将只限于亲本染色体的重新分配。与此相反,染色体重组的结果是“第二代没有彼此完全相同的个体。…〔在每个世代中)将出现前所未有,以后也绝不会发生的组合。”在魏斯曼以前没有任何人了解有性重组在产生遗传变异性上的这种无比威力

重组在进化中的重要性起初在遗传学文献中很不受重视,当时的这些文献都按“豆袋遗传学”(见第十三章)观点写成,将进化用“突变与选择”公式表述。实际上,选择的目标、遗传型是重组而不是突变的直接产物。重组系统(遗传系统)的进化意义直到 C.D.Darlington(1932,1939)及Stebbins(1950:第五章)的文章发表后才被人们充分认识

关于魏斯曼的遗传学说和细胞学说已有很多论著和文章介绍,但历史家对其进化观念的发展却相当忽视。在还没有作出这种分析之前只能作尝试性的陈述。1872年魏斯曼介入了华格勒(MoritzWagner)与达尔文之间关于地理隔离作用的争论,表现出对问题的了解很差。19世纪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些文章表明当时他仍然相信软式遗传。直到1883年魏斯曼才明确地否定了它,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十分重视重组(两性融合,amphimixis)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提出了目前几乎已被普遍接受的学说,即性(别)的选择优势在于以很快的速度增殖扩大遗传的变异性,从而为选择提供了更丰富的原材料。魏斯曼首先提到自然选择对寿命的控制问题(另见Korschelt,1922)。更明确地说,他采取了一种完全新的方式来看待升物各个方面(形态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意义(即选择值)。在他看来升物界的每件事物都是自然选择万能(Allmacht derNaturuzchtunn)的表现

但是,魏斯曼在60岁以后却又开始怀疑自然选择本身不借助外力对进化趋向的支配能力,并承认“升物生存所必需的适应起源于偶然的变异”是不可能的,而提出“种质选择”学说(principle ofgerminal selection)。这样他便认为出现“走向变异…是由升物的生活条件所引起并导向的”(1896:IV)。魏斯曼断然否定任何内在的(直生论的)冲动,主张某些性状选择,例如鸟的较长尾羽这一性状,在选择中有利于改变尾羽长度的所有遗传型。魏斯曼将遗传性变型和升物产生特定性状的变型的能力加以区别并指出这两者都能被选择。然而他的思想有时也自相矛盾,他承认某些蝴蝶的正模(model)与模拟者(mimic)极其相似,“不可能是由于偶然性而必定是由于效用本身引起的定向变异”(1896:45)。魏斯曼这时又承认“拉马克主义者直到现在还坚持只承认选择(个体选择)是不足以解释一切现象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1896:59)。魏斯曼已不再认为经由选择加以整理的偶然随意变异对进化来说是足够的了

曾经使魏斯曼感到困惑不解的进化现象,例如同属中很多物种相似的变异趋向,或者无用及残存器官的逐步退化(如穴居动物失去视力),对现代的进化遗传学家已经不再是严重问题。遗传型协调一致的整合集成对可能发生的遗传变异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这种情况以及某些调节“基因”的中选或落选(selection for or against)能够说明一切观察到的“直生论式趋向”。这些约束与调节的现代观念相当于魏斯曼的种质选择

魏斯曼对进化升物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迫使每位升物学家对获得性状遗传问题表明态度。他坚持进化中只有一种定向力,即选择(尽管被他那过时的种质选择学说所冲淡),这样就迫使他的对手提出支持他们的反对学说的证据。在随后的50年中大多数有关进化问题的争论都涉及魏斯曼曾经如此毫不含糊地明确提出过的一些问题。此外,由于他的富有想像力的遗传学说,他为重新发现孟德尔开拓了道路,这一事态终于解决了曾经难倒魏斯曼的进化问题

不同人的进化论的观点

12.1 进化论者之间日益扩大的分歧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进化论者在还必须使全世界认识和理解进化现象时组成了团结一致的统一战线,这种情况大致一直继续到1882年,即达尔文去世的那一年。然而在其后的20年中越来越多的事态发展在进化论者之间播下了不和的种子。第一件事是魏斯曼断然地否定任何一种获得性状遗传。这就激起了新拉马克主义者加强他们的反击

更加重要的是升物学中各学科的分化日益明显,这一重要意义在当时也许还没有被充分认识。1859年以后进化主义的兴起伴随着动物学和植物学日益分化成专门领域(学科),诸如胚胎学,细胞学,遗传学,行为升物学,生态学等等。升物学的这些新学科有许多主要是实验性学科,这样就使得实验升物学家以及其他按博物学家培养并研究整体升物的升物学家(绝大多数的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古升物学家)之间的裂缝日益扩大。实验学者与博物学者不仅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同,而且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一样。这两类学者对进化都感兴趣,但研究路线退异而且对进化所强调的方面也不相同。实验进化主义者大多数原来是胚胎学家,进入新开拓的遗传学领域后他们的兴趣是研究近期原因,并特别着重遗传因素的行为及其来源。贝特森(Bateson),德弗里,约翰森(Johannsen),摩根是这一阵营的典型代表。他们之中有些人对物理科学和数学有浓厚兴趣或有过这方面的训练。与之相对映,博物学家则关心终极原因;倾向于在自然界或野外研究进化现象并特别重视多样性问题。古升物学家,分类学家,博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而且发现彼此交流也越来越困难

从一开始博物学家就对多样性,它的起源和意义特别着迷。分类学家主要关心的是物种问题,而进化趋向和高级分类单位的起源则吸引了古升物学家和比较解剖学家。与此相反,在进化综合以前遗传学家在讨论进化时就几乎完全不顾多样性,他们只关注转变进化(transformational evolution),而注意的焦点全部集中于基因、性状以及它们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转变)。他们在写文章时似乎完全不知道有分类单位,而这些分类单位(如不同的种群、物种等等)才是进化舞台上的真正演员。即便是适应辐射这样的现象,正如Eldredge指出(1979:7)的,“被看作是一系列亲缘相近的升物之中趋异性解剖结构特化的问题,而不是占有一系列不同生境的个别不相关物种的系列或范围。”着重点是转变而不是多样性。正是由于这样完全忽略了多样性,或者最多也不过是用德弗里学派的突变或遗传学家戈德希密特(Goldschmidt)所说的“有希望的怪物”(hopeful monsters)这一类的灵丹妙药来解释,才使得博物学家十分不满

进化论者之间的分歧几乎影响了对进化各个方面的解释。当时争论得最激烈的是下面三个问题: (1)是否一切遗传都是硬式遗传(如魏斯曼所深信的)或者有一些是软式遗传; (2)进化的主要定向因素究竟是突变、选择,环境诱变,还是内在倾向; (3)进化究竟是渐进的还是骤变

Kellogg(1907)曾按不同进化论者所持的相反意见的多种不同组合情况作过说明。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将进化论者之间的意见分歧推向极点。这些定律促使早期的孟德尔学派运用遗传因子的颗粒性(不连续性)作为骤变过程在进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证明,尤其是在物种起源上。此后,进化论者之间就形成了两个阵营:孟德尔学派,博物学家(Mayr and Provine,1980)

这两个阵营对进化的解释,同样都是正确思想和错误观念倒霉的混合物。博物学者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抱有错误观念,而实验遗传学者受模式思想支配,忽视了种群的存在,只注意封闭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他们不考虑物种的繁衍,高级分类单位的起源以及进化奇迹的来源等问题。这两个阵营对对方的论点并不十分理解,因而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反驳

这两个阵营还代表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博物学家继承了原来达尔文的大部分传统,研究自然种群并特别重视多样性的起源问题。最重要的是他们继承了提问终极原因的达尔文传统。在达尔文以前关于适应和其他任何升物现象的“为什么”问题的答案总是“这是出于设计,”或者“这是造物主所规定或设计的自然规律的结果。”这两个答案实际上都将所说的自然现象排除在科学分析之外。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第一次为研究终极原因的问题提供了合理的研究路线或方案,而且这一类原因是博物学家头等关心的问题

实验遗传学家则相反,他们的大部分方法和思路都来自物理科学。他们深信自己的方法较之进化博物学家的“推测”方法更客观、更科学,从而也就更优越。例如 T.H.摩根(1932)就认为只有运用实验方法才能“对进化学说进行客观的讨论,这和陈旧的、把进化看作是历史问题来处理的推测方法显然不同。”

彼此不能理解对手的论点这种情况由于实验升物学家和博物学家,从总体来说,所研究的是自然现象等级结构中不同层次的问题而更加严重。遗传学家涉及的是基因,而博物学家所面对的是种群、物种以及高级分类单位。只是到了近年才充分认识到将某个等级层次的发现和结论转移给另一个层次,尤其是较高层次,是多么困难(Pattee,1973)。此外,大体上遗传学家研究的是一个单一基因库的单维(单因次)体系,而搏物学家考虑的则是地理性空间与时间的多维体系。然而将这两个阵营分隔开的最根本问题,是进化究竟是渐进的还是骤变的

渐进进化或骤变?

某一物种(从最简单的有性繁殖升物到人类)的任何一群个体都显示个体变异(差异)。这指的是在大小,比例,着色深浅以及其他可以计量或分级的性状上个体彼此之间的差异。这种变异又被列为连续变异,因为如果采样的数量足够多,从变异曲线的一个极端通常是觉察不到地逐渐转变到另一极端,例如从最小个体到最大个体

在某一物种的种群中如果偶然出现一个超出正常变异标准的个体,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变异。这样的个体是不是新物种?根据16世纪到18世纪一直盛行的神创论者的观点来看,一切新物种都是在“一开始”由神创造的,也就是说在圣经中创世纪所记载的世界起源最初的创造时由神创造的。超出某一物种正常变异范围的个体的偶然自发出现被看作是不连续变异,这就令人迷惑不解。这是不是圣奥古斯丁所主张的不断创造的证据,或者表明物种的本质比过去所认为的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达尔文很不重视不连续变异在进化中的重要意义。他在《物种起源》中只是偶尔提到在某些性状上和同一种群中其他成员(包括父母、兄妹)极不相同的变异个体。当詹金于1867年批评他时他更少提到这样的变异体。他在给华莱士的信中(L.L.D,III:108)写道,“我总认为个体差异更重要;但是我判断错了并以为单变异(不连续变异)比我现在所了解的更经常地被保存下来是可能的…,我认为我主要是由于在人工选择时单变异提供了如此简单明了的例证而受骗上当了。”像达尔文这样一直寻根问底的人,对这种稀罕的骤变显然是不满意的。它们似乎是自然界中的意外事件,而且撰写这类问题的大多数学者也从来没有试图作出解释

在阅读达尔文关于变异的论述时,人们会感到他认为解释正常的连续变异比较容易。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根据是假定个体变异是无尽无休的,而这又是基于他所观察到的每一个体彼此都有细微而又独特的差异。他反复提到这种变异个体:“我们发现了很多细微差别,这种差别可以称之为个体差异,在同一双亲的后代中常可见到这种情况…,这种个体差异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为自然选择提供了素材…,我认为单是个体差异就足够了。”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逐渐积累变异体是进化演变的机制这一论点在同时代人中并不怎样受欢迎。有人批评他没有说明这种连续变异的原因,也有人批评他忽视或低估了当时广为流传的非连续变异的重要性。终其一生和本质论藕断丝连的赫胥黎(T.H.Huxley)不同意达尔文对骤变的冷落,他在泰晤士报发表的一篇著名评论(1860年4月)中写道:“我们认为,达尔文先生如果不因为在他的字里行间经常出现的格言‘自然界无跃进’而感到局促不安,他的态度本来会比现在更强硬。我们相信…自然界的确有时也在跳跃,承认这一事实并非无关宏旨。”

在这一点上赫胥黎并非孤立无援。在1859年以后承认进化思想的人中有不少人比达尔文更重视突变。特别是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援引了不少事例说明这种情况,这些事例多少和林奈提到的反常整齐花(Peloria)属于同一范畴(见第六章),即突然出现特别异常的模式(类型)。然而达尔文及其友人(如AsaGray)仍然否认这类异常类型在进化中的重要意义。19世纪80年代末期这种意见显然占了上风。达尔文将非连续变异等同于形成畸形怪物的观点以及他的关于新的复杂的适应(现象)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论点似乎已赢得公认。魏斯曼和达尔文一样也是渐进主义者,他曾讲过:“物种的突然转化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样就会使物种无法生存”(1892:271)。但是越来越多的其他进化主义者则认为渐进变异不足以解释物种之间以及高级分类单位之间所见到的普遍不连续性

对偏重渐进演变在进化中的作用这一观点特别耿耿于怀的是英国动物学家贝特森,后来他在遗传学的兴起上起了决定性作用。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是柱头虫(Balanoglossus,半索动物)的胚胎学研究,这项研究是在美国动物学家W.K.Brooks的研究室中完成的。贝特森在那里对进化问题,尤其是变异的作用(没有变异自然选择就毫无意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曾讲过:“变异,无论其原因是什么,…是进化的实质现象。实际上,变异就是进化。因此,解决进化问题最简便的方式是研究变异的实际。”(1894:6)。就达尔文将连续变异看作是进化的基础这一论点而言,贝特森和他以前的赫胥黎相仿,对“由于这一假定而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15页)表示不满。“既然物种是不连续的,难道物种由之产生的变异也是不连续的吗?”(18页)。他在结论中再一次提到他的这一论点:“不连续性…并不是来自环境,也不是源于任何适应现象,而是在干升物本身的内在本性,表现在变异原来的不连续性上”(567页)。奇怪的是,那时贝特森对变异的关注完全是从进化的角度而不是出于遗传学观点。在他的《变异研究资料汇编》一书中他搜集了自然种群中大量的变异资料(计598页)并指出这些变异在物种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许多变异体确实是畸形。但是贝特森专门注意那些在物种差异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超出正常变异范围的变异体。从这类证据中,贝特森得出下述结论:“物种所表现的不连续性…,在于升物的内在本性,表现在变异原来的不连续性上。”“这就暗示物种的不连续性来源于变异的不连续性。”贝特森是按个别的类型(模式)而不是按种群在考虑问题并终其一生也没有改变他的看法(参考1922年他在多伦多的讲演)。因此对他来说不连续变异就是进化的关键,这也是他为什么转而开始研究遗传的原因(见第十六章)

随后一些年的事态发展表明贝特森的论据对很多同时代人的思想具有决定性影响。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时期出现了两份著作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新物种起源于突然发生的骤变论点。俄国植物学家柯斯金斯基(S.Korschinsky)于1899年,1901年进一步发展了Kolliker于1864年提出的论点,坚持认为一切升物具有偶尔产生与本身物种的其他成员非连续性不相同的后代的能力(“异种发生”,“heterosenesis”)。达尔文(1868)曾报导过在栽培植物中有许多这种情况;科斯金斯基远远超过达尔文,他强调与模式种的差异并不总是很剧烈的,也可能显示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别。这类反常个体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环境的缘故而是由于内在的潜在可能性

德弗里的突变主义

骤变主义由于德弗里的突变学说(1901;1903)而得到最大的支持。和贝特森相仿,德弗里从变异有两种类型开始。其中“正常的或所谓的个体变异性即使在最苛刻和不断的选择情况下也不能…导致超越物种界限”(1901:4)。因此物种形成必然是由于突然产生不连续的变异体而自发地形成新物种。“因而新种是突然起源的,它是由现存的物种产生,用不着可观察到的准备阶段,也不用过渡”(第3页)

遗憾的是,德弗里的论证完全是循环式逻辑论证:他将任何不连续变异体称作物种,因此物种起源于引起不连续性的任何单个步骤。他说,物种的起源就是物种性状的起源(131页)。德弗里并没有种群概念或物种是繁殖群体的概念,他是道地的模式论者。因而他的进化学说是根据下述的三项假定:(1)就进化而言,连续的个体变异和进化无关,(2)自然选摔是无关宏旨的,(3)一切进化演变是由于突然的大突变,而且物种具有可突变阶段和不可突变阶段。德弗里阐述了他是怎样从1886年开始在鹿特丹附近为了找到一个真正的可变物种而研究物种的。“我在好多年中培养了一百多个这样的物种,但是只有一种按我的愿望存活了下来”(151页)。他说,其他的所有物种都处在不可突变阶段。唯一可突变的物种是拉马克月见草(Oenothera lamarckiana)

当人们阅读德弗里的《突变学说》(Die Mutationstheorie)一书时只能摇头叹息。这位卓越的生理学家和遗传学家(他于1889年写的细胞内泛生论的书在1900年以前是讨论遗传问题最有远见和最有启发性的著作)在他的《突变学说》中违反了科学的一切原则。他不仅在大多数结论上采取了循环式论证,而且还把他的全部学说奠基于唯一的一个异常物种上,没有一丝证据地就认为和月见草不同的“一百多个其他物种”恰好处于“不可突变阶段”。他最后的结论是物种并非“起源于”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而是被这些因素“消灭掉”

尽管德弗里的著作有明显缺点并受到当时著名博物学家(如Poulton,1908)的强烈反对,但它从1900年到1910年仍然支配了升物学思想。正如 Dunn(1965a:59)正确指出的,“就某种意义来说德弗里的名著第一卷在1901年出版后,对升物学的影响比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还要大得多。”当时很著名的遗传学教科书(Lock,1906)将孟德尔学派的观点归纳如下:“物种肇源于突变,在这突然发生的步骤中某个单独的性状或者一整套性状发生变化。”摩根起初(1903)很热衷于德弗里的学说。孟德尔学派的这种通过突变而进化的观点否定了经由选择逐渐进化的达尔文学说。因而,贝特森扬言“大量的群体由于选择所指引的不能察觉的步骤而变化的说法,就我们大多数人现在看来是如此不符合事实,我们不能不对这一论点的拥护者所表现的缺乏洞察力而感到惊讶,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对他们的雄辩技巧表示惊叹,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得他们的论点显得可以接受,哪怕只是暂时的(1913:248)”。约翰森甚至还反对选择在进化中的任何作用

为了表示他是怎样全盘否定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贝特森还抱着恩赐态度声称:“我们支持达尔文在收集事实方面无可比拟的努力(但不理会他的理论说教)……他不再能用哲学权威的态度对我们说话。我们读他的进化方案就像我们读卢克莱修(古罗马哲学家)或拉马克的方案一样”(1914:8)。在否定达尔文方面,贝特森远远超过了德弗里,后者一再说明他的学说只不过是达尔文学说的修正,并不是取代它

遗传学家菲舍(R.A.Fisher)曾说过,“早期支持孟德尔学说的人几乎完全误解了孟德尔的发现……和进化过程的关系。他们认为孟德尔主义打垮了选择学说。就他们看来遗传的颗粒学说就意味着进化中的相应不连续性”(1959;16)。他对当时情况的估计完全正确。因此当时流行的意见是达尔文主义已寿终正寝。这种情况使得Nordenskiold在他的那一部其他方面具有权威性的《升物学史》(1920—1924)中写道:“达尔文学说的最重要方面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否定…,当它刚发表时人们所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很久以后促使它消亡的反对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当时反对达尔文学说的许多学者之中,摩根认为单是突变压力一项就足以做到达尔文委之于自然选择的一切任务

最使博物学家感到不忿的是孟德尔学派(如德弗里)经常提出的所谓个体或波动变异缺乏遗传根据。这在确定地理宗(地理隔离种)上具有决定性意义,达尔文学派将某些地理宗看作是端始种。德弗里必须反对地理成种概念因为这和他的突变学说(由遗传上不同的个体形成物种)直接冲突。他就人类的地理宗把这一点讲得很清楚:

人类所表现的变异性是波动变异,而物种则是由突变形成。这两种现象根本不同。人类变异性和变异有关而变异必定或设想必定引起物种起源的假定,就我看来是绝对不合理的……有利的或不利的生活条件,迁移到不同的气候区等等,对人类的波动性状有不小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一旦干扰因素被消除,它所产生的效应也就随之消失。另一方面,宗的形态性状(特征)则丝毫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新的变种并不按这种方式产生。自洪积世(更新世)开始人类就再也没有形成新宗或类型。事实上人类是不可突变的,虽然是高度可变的(1901,I:155—156)

(德弗里还有另一段议论丝毫也没有事实根据!)

早期的孟德尔学派对进化的解释可归纳如下:

  • (1)进化中的每一变化都是由于出现了一种新的突变,也就是说,出现或发生了新的遗传不连续性。因此进化的动力是突变压力(mutation Pressure)

  • (2)选择在进化中是无关重要的力量,至多也不过是在淘汰有害突变中发挥作用

  • (3)由于突变能够解释一切进化现象;而个体变异与重组又都不能产生任何新的事态,所以可以不予考虑。大多数连续个体变异不是遗传性的

博物学家都感到很沮丧,自从1855年华莱士的开拓性文章发表后他们的一切发现和论述竟然都被实验升物学家忽略了。这正如Rothschild-Jordan所说的(1903:492)“无论谁只要详细而又广泛地研究过地理变种之间的差异就会对物种经由骤变产生的概念一笑置之。”博物学家随处都看到渐进性而且都相信(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自然选择。Poulton(1908)不无道理地嘲笑过突变论者说,“变异而无选择只有留给那些渴望在另一个名字下复活特创论(神创论)的人。”

然而博物学者也有一些错误观念。例如他们是如此的热衷于渐进性以至于贬低孟德尔遗传。的确,他们承认不连续性状可能遵从孟德尔定律,但是这样的一些性状终究没有什么进化上的重要意义。博物学家声称,渐进的数量性状才在进化上具有重要价值;但这些性状又不遵照德弗里和贝特森制定的孟德尔规律,因此就必须寻找另外的出路。他们所能找到的解决办法只有两条,或者是新拉马克主义,或者是进化中的某种直生论。虽然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承认自然选择是一种进化力量,但并不是进化中的主要因素。相反,博物学家倒仍然相信用进废退,环境的直接诱导作用或者软式遗传的其他表现。直到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实际上所有的关于进化的主要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坚决反对达尔文主义的,例如Berg,Bertalanffy,Beurkn,Boker,Goldschmidt,Robson andRichards,Schindewolf,Wiills以及法国的所有进化主义者,包括Cuenot, Caullery,Vandel,Guyenot,Rostand等人的著作。在非升物学家中达尔文主义则更不怎样受欢迎。特别是哲学家几乎一致反对它,而且这种抵制一直持续到晚近(Cassirer,1950;Grene,1959;Popper 1972)。大多数历史学家同样也反对自然选择学说(如Radl,Nordenskiold,Barzun,Himmelfarb)

在这两个阵营的某些直接对抗中根本看不出有妥协和解的愿望;所有的论据都是企图证明对方阵营是错误的。 1929年在德国吞平根城举行的一次遗传学家与古升物学家会议上,古升物学家采取了一种最愚蠢的策略。(Weidenreich,1929)。他们不去集中精力提出遗传学家(尤其是孟德尔学派)所不能解释的进化现象,反而集中力量试图证明获得性状遗传的存在,这个论题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讨论的。可是还有极多进化问题是当时遗传学家的“基因频率变化”的进化概念所完全无法解释的,诸如相差悬殊的进化速度,主要结构类型的基本稳定性、主要结构类型之间的绝对不连续性以及物种的繁衍问题等等

当这两个阵营的论战一旦开始(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双方的思想概念互不相容。更重要的是各自支持的某些解释又能被对方加以否定。但是只有在双方各自澄清了或部分地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才能认清这一点。为了能够理解这两个阵营之间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就有必要对两个阵营在进化遗传学(约在1906年以后)和进化系统学(从达尔文以后一直到30年代)的进展情况加以介绍。这些进展最终促使这两个敌对阵营的和解成为可能并将这两种研究传统的正确成分加以综合

进化遗传学的进展

12.2 进化遗传学的进展资料整理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德弗里、贝特森、约翰森只代表了进化遗传学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到本世纪的头十年即已消失。贝特森的对手升物统计学派(Provine,1971;见第十六章)则更加短命。上述这些进化遗传学先驱的过分简化的思想观点遭到新一代遗传学家的彻底修正

源于实验动物学的一个学派(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摩根)和孟德尔学派原来的进化思想最接近,强调突变和个别基因不连续的独立性(Allen,1968)。但是从博物学或动植物育种学转入遗传学的其他遗传学家,例如瑞典的Nilsson-Ehle,美国的East,Jones,Castle,Jenninns,Panne,德国的Baur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传学证据和自然选择,进化的渐进性、种群思想之间并没有矛盾

这些发现的详细历史将在第十七章介绍。其中对解释进化最为重要的可归纳如下:

(1)只有一种变异,大突变和非常细微的个体变异(体)代表了同一梯度的两个极端

(2)一切突变并不全是有害的;有些是中性的,还有一些肯定是有利的

(3)遗传物质本身是不变的(稳定的),也就是说,没有软式遗传

(4)重组是种群中遗传变异的最重要源泉

(5)连续的表现型变异可以由多个因素(多基因)作用连同上位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来解释,和颗粒遗传并不矛盾

(6)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表现型的几个性状(多效性,pleiotropy)

(7)实验数据以及观察资料都表明选择是有效的

这些发现彻底驳斥了反选择主义者并完全否定了德弗里和贝特森的骤变进化学说。奇怪的是这并没有招致骤变主义的消亡,它还持续了几十年并得到相当多的支持,例如遗传学家Goldschmidt(1940),古升物学家Schindewolf(195O)以及其他(特别是德国的)古升物学家,植物学家WilliS(1922;1940),还有一些哲学家。最后,除了多倍性(主要在植物中)外,人们普遍承认经由个体的物种起源和高级分类单位起源并不存在。骤变式发生的拥护者用来支持他们论点的一些现象现在很容易按渐进进化的观点来解释。对两个阵营的和解特别重要的是认识到前此一直被忽略的两种进化过程的重要意义。这两种进化过程是:不同升物和种群中进化速度非常不同(差别悬殊);被隔离的小种群的进化演变。直到40年代和50年代进化综合开始时,为骤变式发生辩护的文章才从有关进化的文献中消失

经由突变压力的进化概念从贝特森,德弗里到摩根时都很流行,自1910年后即已失去势头但并未完全消失,近来又被“非达尔文进化”(non-Darwinian evolution)的支持者所复活。 突变压力观点的失势不仅是由于支持自然选择的意见日益增强(特别是在20年代),而且还由于发现了回复突变(leverse mutation)现象。通过突变的稳定进化演变只有在所有的突变都是同一方向并级联(cascading)起来才有可能。然而如果从a突变到a'的几率不超过回复突变由a'到a的几率,就不能形成进化趋向。自1913年摩根发现了由白眼(果蝇)回复突变形成曙红眼后,回复突变被发现的愈来愈多,在很多情况下从野生型到突变型的频率不大于从突变型回复到野生型的频率,这已由H.J.穆勒和Timofeeff-Ressovsky证实(Muller, 1939)。根据这些发现看来,定向进化(进化趋向)可以由突变压力引起的假定是极其不可能成立的

新遗传学所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也许是果断地否定了软式遗传。由于常有实验证实获得性状遗传的报导,所以这种否定一再被推迟。这一类报导中有一些是出于实验误差,另有一些则显然是欺诈(Butkhardt,1980)。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实验者往往深信他们的实验测试会得出什么样的预期结果,便“产生了”数据,这些数据是从他们的实际实验中无法得到的。这种心理现象在实验升物学的其他领域(如癌症研究和免疫升物学)中也曾发现过

虽然软式遗传的最后否定必须等待分子遗传学证明,即蛋白质所获得的信息不能反转来传递给核酸(一直到50年代才被证实)。但是遗传学家指陈过去被用来作为获得性状遗传证据的一切渐进进化和适应性变异的现象都可以按基因不变的观点来说明(Sumner,壬席,迈尔等博物学家都同意这种看法)。相反,一切企图证实软式遗传的努力都告失败(见第十七章)

有一些遗传学家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遗传机制,另外一些遗传学家则对进化问题更感兴趣。希望了解进化的遗传基础的遗传学家逐渐认识到进化是一种群体(种群)现象并且必须按种群来研究。这样就开始形成了遗传学的一个新分支,后来称为种群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对统计学有兴趣的遗传学家如Yule,Pearl,Norton,Jennings,Robbins,Weinbers等在这一领域作出了第一批重要贡献。对这段时期还缺乏一本好的历史书来进行分析,但是这些学者似乎已经取得了种群遗传学后来的一些结论。他们的大部分发现都发表在技术性杂志上,因而知道的人并不多。遗憾的是,博物学家大多都不知道这些研究工作

后来习惯上将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那种遗传学称为种群遗传学。“种群遗传学”这个名称实际上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它包括两个大体独立的研究规划。一个是数学种群遗传学,与菲舍、霍尔丹,赖特(Sewall Wright)的研究有关。它的“种群”是统计学中的群体,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可以由纸和笔,后来用计算器,现在改用计算机来完成。另一种种群遗传学是在野外和实验室中研究活的升物的实际种群。现在还没有它的史籍。这一领域的活跃人物有Schmidt,Goldschmidt,Sumner,Langlet,Baur,Chetverikov,Timofeeff-Ressovsky,Dobzhansky,Cain,Sheppard,Lamotte,Ford。他们主要研究自然种群中基因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为了和数学遗传学相区别,Ford(1964)曾建议称之为生态遗传学

数学种群遗传学起源于孟德尔学派(尤其是贝特森)和升物统计学派(Weldon,Pearson)之间的论战。升物统计学派虽然十分正确地强调了连续变异作为自然选择素材的重要意义,但也曾假定遗传是融合。早期的孟德尔学派认识到遗传的颗粒性质,强调了不连续变异。进化遗传学的重要进展是指明颗粒(非融合)遗传,连续变异以及自然选择之间并没有矛盾

所有数学种群遗传学的基础是所谓的哈地-温伯格平衡定理(1908)。这定理指陈两个等位基因(a及a')在某一种群中的频率从一代到另一代将维持不变,除非它们的频率因迁入,突变,选择,非随机交配,或采样误差等原因而受到影响(关于这定理的发现历史可参考Provine,1971:131-136)。这定理发表后的30多年中数学种群遗传学着重研究了不同的突变速度、不同的选择压力以及采样误差是怎样影响不同大小种群的基因组成的

头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是当一个新等位基因引入到种群中的选择优势(selective advantage)很小时选择是否有效或选择的效果如何。英国数学家H.T.J.Norton就按不同频率出现的基因在不同的选择强度条件下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证明很小的(小于10%)选择效益(或选择亏损)在少数的几代中就能引起急剧的基因变化。这一发现深深触动了霍尔丹(他在20年代对选择的数学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苏联博物学家同时又是遗传学家的切特维尼科夫(S.S.Chetverikov)。选择值差别很小的等位基因在进化中能很快地彼此取代这一结论促使某些新拉马克主义者(如壬席,迈尔)放弃了软式遗传,因为当时已弄清楚像气候种(宗)以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适应现象可以按作用于复等位基因和基因的选择加以解释

从1918年开始菲舍( R.A.Fisher, 1890-1962)就种群中基因分布的数学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些研究涉及将基因差异划分为加合部分(由等位基因或具有相似效应的独立基因引起)与非加合部分(上位,显性等等),还涉及到保持平衡多态性的条件,显性的作用。不同大小的种群中有利基因的散布速度。他的某些发现(例如平衡多态性)目前已经确定无疑,几乎使人难于理解他怎么会去首先研究它。他的其他研究结论也是内容充实可信的,但只是在近十几年才被充分运用

菲舍的最重要结论是大部分连续变异,至低限度就人类来说,是由于多种孟德尔因子的作用而不是因为环境影响。他强调对表现型影响不大的基因这一点为消除遗传学家和博物学家之间的不和发挥了很大作用。和大多数数学遗传学家相仿,菲舍也倾向于尽力缩小基因座位(位点)相互作用的效应

菲舍一贯着眼于大种群,虽然他也充分认识到存在采样误差,但是他以为由于对互相竞争的基因的差别选择与频发突变(recurrent mutation),这类选择误差终久不会对进化产生什么影响,就大种群来说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另一位遗传学家赖特(Sewall Wrisht)在这一点上不同意菲舍的看法,这就又勾起了一场者争论而且事实上这争论现在也还没有解决。首先(1872)提出大多数进化演变不过是随几变异的结果这一论点的是古力克(J.T.Gulick)。他在夏威夷观察当地蜗牛种群时发现它们的种类非常多(多样性)以及在环境因素没有确切差异的情况下的外表上的偶然性变异,从而促使他提出了上述论点。从此,大部分变异在选择上是中性的论点就一再被提出。菲舍(1922:328)将这种随机变异称为海格登效应(Hagedoorn effect),他是根据收集了大量证据支持这一观点的两位丹麦科学家的姓命名的。他们的论点(和古力克的相似)是奠基于这样的变异大部分就选择而言实际上是中性的这一假定之上。与之相反,菲舍则认为种群中的大多数等位基因多态性是由于杂合体优势造成的

赖特是凯塞尔(W.E.Castle)的学生,从1914年就开始研究豚鼠的肤色遗传及近亲繁殖效应。这项研究使他认识到“有效繁殖种群”(后来称为同类群或混交类群,demes)即使在野生动物中(这种群)一般也较小,使得采样误差成为不可忽略因素。当然来自邻近种群的基因流动一般能够防止基因的随机固定,然而却有足够的“遗传漂失”(genetic drift)有利于基因结合,这在大种群中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在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中(193la)的阐述给人的印象好像是他主张把遗传漂失作为自然选择的代替机制,从而引起了一定的混乱。通过杜布赞斯基的《遗传学与物种起源》(1937)一书,赖特的观点才在进化主义者之中广为人知,并在四五十年代出现了一种倾向将几乎一切难解的进化现象都归之于遗传漂失。在杜布赞斯基的著作中和辛普森(1944)的量子式进化(quantum evolution)中,“非适应相”概念中遗传漂失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后终于触发了对滥用遗传漂失的反作用,这一点迈尔(1963:204-214)已作介绍

作为凯塞尔的学生,赖特和博物学家有一定接触并在20年代对萨姆勒(F.B.Su-mner)的研究特别感兴趣(Provine,1979)。因此赖特倾向于按自然种群来考虑问题并认识到基因适合值(fitness values)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变化中。“有利于某种结合的基因……很可能不利于另一种结合”(1931:153)。遗憾的是,他很少将这种见识运用干他的方程式和曲线图中;他在方程式和曲线图中几乎完全是用的单个基因和固定的适合值。赖特和切特维尼可夫相似,对基因多效性效应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基因通常具有多种效应…所以某个基因有可能终究会对与起初完全不同的一些性状产生效应”(1931a:105)。由于他的这种背景,在数学遗传学家之中他的思想和博物学家的思想最接近。赖特将物种看作是种群集团(集合体),这是他后来和杜布赞斯基合作的前提条件

切特维尼可夫

由发源于苏联、主要是通过切特维尼可夫(Sergei S.Chetvegikov,1880-1959)及其学生的工作的种群遗传学代表了另一个气质十分不同的学派。俄国在传统上不仅和美国而且也和西欧十分不同。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自然选择学说在俄国比在其他国家更为广泛流行,在俄国的大学中博物学享有更高的声望和影响。即使在今天大多数学习动物学的学生,例如莫斯科大学,夏天都在升物野外实习站或其他地方从事野外工作。苏联有几个遗传学研究所(两个在列宁格勒,一个在莫斯科),20年代苏联遗传学家的人数看来相当于欧洲大陆其他所有国家的遗传学家的总和。切特维尼可夫从1924年到1929年是莫斯科科特索夫实验升物研究所遗传研究室主任。他是一位热衷于蝴蝶研究的专家,他在76岁高龄时还描述了得自乌拉尔山区的一个蝴蝶新种。他对进化问题也同样关注,1906年发表了一篇关于种群消长的重要论文,种群消长(特别是其关键环节)在进化上的重要意义是前此没有人充分认识到的。从20年代早期开始他就讲授遗传学并且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遗传学爱好者研究小组的领导人。出于政治原因他于1929年被迫离开莫斯科,便再也不能继续从事遗传学研究(Adams,1968;1970;1980a)

由于他本人是一位博物学家,这种背景使得切特维尼可夫在回答反对孟德尔学派的人所提出的问题和非难时远比摩根或数学家更为雄辩,更有说服力。在全部进化升物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26)中他安排给他自己的任务是“用我们目前的遗传学概念澄清某些进化问题”(169页)。首先他指出存在着一种完整的,几乎是“不可察觉的过渡从具有完全正常生活力的突变”转到较低生活力甚至是致死的突变。那种认为一切突变都是有害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正如杜布赞斯基和其他人所指陈的可能出现比野生型适合度更高的突变。切特维尼可夫清楚地了解(在他以前菲舍和其他人也已经了解到)新突变体开始总是以杂合体形式出现,而且如果它是隐性的,它可以在种群中长期隐蔽下来(除非由于采样误差而丢失),因为只有杂合体才能供选择。他因而作出结论,“物种就好似海绵,将杂合型突变吸进去,而自始至终在外表上(在表现型上)保持纯合型”(178页)。因此大量的隐蔽遗传变异性应当在每个物种中都存在。为了检验这种设想,他在莫斯科附近采集了239个野生型雌果蝇,在其后代中进行兄妹式交配。在这数量不大的样品中他发现了不少于32个座位(位点)发生分离成为可见的隐性,从而证实了他的设想。在他以前从来没有人猜想过在一个野生种群中有如此数量的隐蔽变异。他的学生,特别是N.V.Timofeeff-Ressovsky,B.L.Astaurov,N.P.Dubinin,D.D.Romashov常严密地开始分析野生种群中的遗传变异并将之和实验室中的实验研受结合起来。杜布赞斯基虽然不是这个研究组的成员(他在列宁格勒和菲利甫申柯一起工作),但很锐敏地密切注意这些研究,这正是他后来从事果蝇研究的原因之一

在切特维尼可夫看来,种群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压力的结果而是选择的产物。他根据Norton的统计表(1915)提炼成论据,最后归结为“即使升物取得的改进是微不足道的(略微优良的某个基因),它也有一定的机率在构成自由交配种群(物种)的全部个体中散布开”(1961:183)。至于这新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它的选择效益是50%还是仅仅只有1%都无关紧要;“某个基因被更能适应的基因完全取代总是一直进行到底。”菲舍与霍尔丹花主要力量于证明选择的有效性上,而切特维尼可夫则按照俄国传统,认为选择更是理所当然,这样就使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问题上

切特维尼可夫的很多结论最后也由菲舍,霍尔丹,赖特独立地作出,这些结论也是经由他们才进入西方的进化文献。切特维尼可夫之遥遥领先于西方遗传学派还在于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基因相互作用在进化上的重要性。他断然地否定了“以前的关于升物是由各种独立的基因组成的镶嵌结构概念”,并推断“每个遗传特征…并不仅仅是由某个基因决定,而是由它们的整个集群、复合体确定。”没有任何基因具有稳定不变的适合值,因为“同一个基因由于它所存在的复合体中其他基因的关系而表现不同”(190页)。每个基因在表现型上表达取决于它的“遗传型背景”

切特维尼可夫是根据基因作用的多效性的发现(特别是摩根研究组的发现)而作出这些结论的;基因作用的多效性就是基因对表现型的几个组分所显示的效应(见第十七章)。他的学生Timofeeff-Ressovsky曾经发现多效性的重要表现(1925)。与此相对映的是,数学种群遗传学家,尤其是菲舍与霍尔丹,出于简化的需要,集中研究个别基因的行为。在他们的方程式和曲线图中描述的只是个别基因在选择、突变、采样误差等影响下频率的增减。四五十年代的遗传学教科书都附有实验练习,在这些练习中基因用不同颜色的豆粒代表,装在口袋中,根据一定的实验规则将之混合挑拣作为每个世代的表征。由于在这类练习中完全排除了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迈尔(1959d)为不顾基因相互作用的遗传学起了一个绰号“豆袋遗传学”(bean-bag geneties)。糟糕的是,当时的数学种群遗传学大都是这样的“豆袋遗传学”。即使是像赖特这位充分了解基因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的学者也在他的数学计算和阐述中几乎完全是考虑个别基因的行为。因此直到50年代及以后切特维尼可夫的遗传型背景的概念才充分地渗入到进化升物学家的思想中

虽然俄文出版物在苏联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阅读,但是切特维尼可夫学派的著作在英国和美国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人知道。切特维尼可夫1927年的文章和Timofeeff-Ressovsky的论文至少有三篇都被译成英文或德文在有关出版物上发表,雷尔丹研究室也有切特维尼可夫1926年论文的全译本。自从Timofeeff-Ressovsky和杜布赞斯基于20年代末期先后离开苏联后仍然努力于传播切特维尼可失学派的思想。这对进化综合无疑作出了重要贡献

切特维尼可夫和数学种群遗传学家共同完成了击败孟德尔学派的进化遗传学说的使命。他们证实了选择的重要性和不存在什么突变压力;他们确立了达尔文渐进进化的遗传学基础并论证了不存在软式遗传。最后他们揭示了在基因的不连续性和个体变异的连续性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他们为通向博物学家阵营的桥梁奠定了重要基础,博物学家阵营一直反对德弗里学派的大突变和突变压力,而且也同样强调渐进进化演变和自然选择的重要意义

进化系统学的进展

12.3 进化系统学的进展资料整理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进化遗传学所取得的迅速进展是与系统学的长足进步(更明白的说是博物学家对升物多样性的认识的进步)并行的。事实上切特维尼可夫所理解的那种种群遗传学只不过是将在系统学中已存在一百多年之久的概念和方法转移到遗传学。我所指的是某一物种的不同地理宗的研究,这曾被布丰(用北美洲动物)和巴拉斯(用西伯利亚动物)不经意地讨论过。并由克多杰(Gloser)加以充分扩展。“从此,比较明智的分类学家对不同种群,尤其是物种地理宗之间的固有差别更加注意

这样的种群差异曾被林奈(1739),布丰(1756),布鲁曼巴赫(1775),巴拉斯(1811),冯布赫(1825),克罗杰(1827,1833)先后提到过。从18世纪中叶开始,瑞典、德国和法国的林业工作者也都普遍地知道这一点(Langlet,1971)。胡克尔发现喜马拉雅山不同高度的松树和石桶的耐寒性相差很大,达尔文曾引用过这资料(1859: 140)。不久就认识到这种变异和环境情况密切有关,19世纪中叶创用了气候宗(气候族)这一术语。在植物学中还扩展到研究土壤因素。土壤因素与气候因素两相结合便发展成生态型(Turesson,1922)。在研究中偏重地理方面的有鲍尔(Baur)对西班牙金鱼草种群的研究(Schiemann,1935;Stubbe,1966)。在动物学方面与之有关的是Schmdt(1917)对鱼类,Goldschmidt对毒蛾,Sumner对北美白足鼠的这样一些研究。但是这些实验材料都不像果蝇那样适合于详细的遗传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切特维尼可夫的研究工作大都是将经典古老的问题提向一种新的特别恰当的研究材料

将种群系统学发展成很容易转变为种群遗传学是博物学家的一大贡献。他们(达尔文本人也是其中之一)继承着一种传统,就是研究自然种群,种群之内的变异,种群之间随着地理梯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他们采取种群作为进化单位而不是比较解剖学家和古升物学家所看重的种系谱。博物学家是唯一研究隔离以及地理变异和个体变异的升物学家。除动物育种家外,博物学家首先认识个(体)性并据以制订他们的方法论,从而反对“大规模采集”或“系列”采集。这样就必然导致运用统计学,可是高尔敦统计(Galtonian statistics)强调的是方差而不是均值。遗憾的是现在还缺乏关于进化博物学的适当史籍,虽然在斯垂思曼的《鸟类学》(1975)中以及迈尔的历史评论(1963)中对某些事态发展曾作过介绍

博物学家所作的最重要贡献是概念性的。要真正了解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和适应,只有在种群思想取代了模式(类型)思想之后才有可能。博物学家的种群思想对切特维尼可夫及其学派产生了特别重要的影响。然而并不是只有博物学家协助传播了这一概念。种群思想的另一个来源是来自动物和植物育种家,达尔文时就是如此。某些和育种家有密切联系的遗传学家,如凯塞尔(Castle),East,Emerson,赖特也都非常顺利地避免了陷入模式思想的泥淖。种群思想在博物学家中引出了“宗”是可变种群的新概念,每个“宗”都有其本身的不同地理(性)历史。“宗”这个概念又导出了升物学种的概念,最终归结为所谓的新系统学,更正确地说应当称为种群系统学(见第六章)

正是博物学家解决了重大的物种问题,这是遗传学家所要完全避开的问题或者是以模式思想所无法很好回答的问题。博物学家指出物种并不是本质论者的实体,并不是以形态为特征的,它们是自然种群的集合体,这集合体在生殖上彼此隔离并在自然界中占有物种特异性(物种专一性)的生态位(niche)。要充分理解物种的本质必须先具有某些进一步的知识,诸如分类单位与(分类)阶元之间的区别,认识“物种”这词是表示相互关系的词(如“兄弟”这词那样),而且从哲学上说,物种分类单位是一个个体,某个物种的成员是这个体的“组成部分”。当我们考虑到某个物种所有成员的基因是同一个基因库的组成部分时,上面说法的真实性就再明显不过(Ghiselin,1974b;Hull,1975;另见第六章)

物种形成(成种作用)

对种群和物种的本质的新认识使博物学家得以解决物种形成这个长年不决的老问题,这个问题是企图在基因层次或基因型层次寻求解答的人所无法解决的。上述层次唯一的解答,只能是经由剧烈的突变或通过其他未知过程的瞬时成种作用。正如德弗里(1906)曾经说过的那样,“突变学说假定新物种和新变种是由现存的类型经过一定的飞跃而产生的。”或者像Goldschmidt(1940:183)所说,“进化中的决定性步骤,通向宏观进化的第一步,也就是从某个物种变成另一物种的一步,需要有除了纯粹的小突变积累而外的另一种进化方式(也就是有希望的畸形升物的出现)。”博物学家认识到物种形成过程的必要因素并不是所涉及的生理机制(基因或染色体)而是端始种,即某一种群。因此迈尔将地理性物种形成(作用)按种群下定义如下:“如果某一种群和它的亲本物种被地理隔离开并在隔离阶段获得了当外界障碍物消失时能促进或保证生殖隔离的有关性状,那么就形成了新的物种”(Mayr,1942:155)

最重要的概念性进展是将问题作有系统而又确切的陈述。为了解释物种形成只是说明变异的起源或种群内部进化演变的开端还是不够的。所必须说明的是种群之间生殖隔离的起源。因此物种形成与其说是新类型(模式)的发端倒不如说是防止异源基因流入基因库的有效手段的原始

这种见解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首先提出物种形成在多数情况下是地理性的是冯布赫(L.von Buch,825)。在达尔文的1837-1838年的笔记中以及1842年,1844年的论文中这种概念表现很明显(Kottler,1978;Sulloway, 1979),华莱士1855年所写的文章也是如此。但是后来这种观点逐渐淡薄。从19世纪刚年代开始,达尔文认为物种形成,尤其是在大陆上,在没有严格的地理隔离情况下也可以发生,这就使他卷入了和华格勒(Moritz Wagner)的一场激烈论战

隔离的作用

华格勒(1813-1887)是一位著名的探险家,采集收藏家和地理学家,他曾花了三年时间(1836-1838)在北非阿尔及利亚境内探险。他发现那里的无翅的甲虫(pimelia及Melasonma)每一个的种,总是不变地分布在从阿特拉斯山流下的两条河流之间地带的北坡。一旦跨过河,另一种甲虫就出现。(Wagner,1841:199-200)。华格勒后来在西亚旅行时也证实了河流的隔离作用;并且通过山脉(例如高加索山脉)两侧动物区系的比较,或者就山区动、植物来说,被盆地分隔的主要山峰(如南美安德斯大山),他认为这也是地理隔离,并由之得出下面的结论:

在自然界中形成真正变种(达尔文认为是端始种)只能是少数个体超越了它们分布区的界限并在空间上和其物种的其他成员分离一段长时间……就我看来,如果外来升物和其物种的其他成员没有长时期的连续隔离,新宗的形成是决不可能的。…无限制的杂交,物种所有个体的不受限制的杂交可育性都将产生一致性(uniformity),而且任何变种其性状经过很多世代末被固定下来将会回复到原来状态

上面这段话似乎对地理物种形成过程作了十分合理的阐述。遗憾的是,华格勒将之和一些奇怪的变异与选择观点结合了起来。他认为创始者种群(founder Population)的隔离会引起变异性增加,他还认为只有在这样隔离的种群中自然选择才真正能发挥作用(Sulloway,1979)

就达尔文看来这未免太过分。达尔文不仅正确地坚持没有隔离自然选择和进化演变也能够进行,而且明确认为隔离并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达尔文用下面的强调语气结束了他对华格勒论点的批驳:“我对你的(地理成种)学说最强烈的反对意见是它并没有解释每个升物在结构上多种多样的适应(现象)”(L.L.D,III:158),似乎物种形成和适应是互相排斥的现象。也许达尔文是由于华格勒的下面一句话而被迫采取这种强硬立场;华格勒说:“从来没有离开它们的古老分布区的升物决不会改变”(1889:82),这句话当然并不完全正确,但是比之半个多世纪中人们所认为的倒可能更接近于真理

过了一段时间魏斯曼也卷入了这场争论。他发表了他对华格勒的答辩(1872),这一篇答辩也许是他所发表的许多非常出色的文章中最糟糕的一篇。华格勒原来的问题是,“没有地理隔离物种能繁衍吗?”被改成下面的问题:“隔离本身是不是引起隔离种群发生变化的因素?”和“隔离是不是变种不再改变所必需的?”在达尔文著作中从未提到获得生殖隔离的问题,强调的是形态差异程度。魏斯曼及其同时代人对物种繁衍问题的实质真正是什么了解得是多么的肤浅可以引用魏斯曼的话来说明,“在这方面它们(存在于隔离区的地方固有物种)是怎样起源的毫不重要,无论是在变异阶段的互相不孕(amixia)还是由于自然选择,这些都是试图调整迁入者和隔离区新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与隔离完全无关的影响,例如物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或者性选择过程,也能引起变化”(1872:107)

华格勒在坚持地理隔离的重要性上一直很孤立。华莱士完全站在达尔文的一边并且断定:“地理隔离或局部隔离对物种的分化丝毫也不重要,因为同样的结果由获得不同习性或经常出入不同栖息地的端始种也能取得;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愿意和与之相似的交配,从而引起最有效的生理隔离方式也能取得同样结果。”不用说,华莱士对这些论断并没有提出任何证明

达尔文和华格勒之间的论战令人啼笑皆非的一个方面是他们双方一贯捉迷藏躲过对方。华格勒坚持没有地理隔离一般不可能有生殖隔离。达尔文在那个时候非常着迷于趋异原则,回答说“隔离和时间两者本身对物种的改变不起任何作用”( L.L.D.,II:335-336),似乎华格勒否认发生种系进化。在他和华格勒,西姆珀(Semper)以及魏斯曼的全部通信中明显地可以看出达尔文并不了解获得生殖隔离是多么难于解答的一个问题

一个主要困难是在随后年代中参与这场争论的多数人——罗曼司,古力克,甚至华莱土(Lesch,1975)——并没有分清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也分不清个体变异和地理变异,并且往往在讨论物种形成肘将之和自然选择等同起来。“这种混乱特别令人恼火的是在罗曼司的著作中他创造了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生理选择”代替生殖隔离。对这段肘期的文献还没有全面的批判性分析,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存在着两个阵营,追随达尔文的人没有明确区分两类隔离(其中有魏斯曼,西姆珀,罗曼司,古力克和华莱士);支持华格勒的人认为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所必需的特殊因素(例如Seebohm,K.Jordan,D.S.Jordan,Grinnell。许多昆虫学家如H.W.Bates,可能还有Meldola,Poulton,植物学家中有Kerner,Wettstein)

1900年以后通过地理隔离的物种形成学说几乎完全黯然无光,因为在贝特森和德弗里所发展的突变主义中已不再认为隔离是必需的。由于D.S.Jordon K.Jordon,斯垂思曼,壬席,Mertens以及其他分类学家的努力,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完全被人遗忘。然而迟至1937年杜布赞斯基将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外在的地理障碍都包罗在他列举的隔离机制之内。在迈尔的《系统学与物种起源》(1942)一书中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在这两类隔离因素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而且(正如华格勒和K.Jordon以前所坚持的)地理隔离是建成内在隔离机制的前提条件。在澄清概念上另一项是按种群观点给隔离机制下定义(Mayr,1970:56)。然而甚至在今天还有不少学者混淆了物种形成机制(基因,染色体等等)和物种形成中所涉及的种群所处的位置(即种群是同域的还是异域的),不认识这两个方面是彼此独立而又是必然同时涉及的。从1942年起(由博物学家努力解决的)地理物种形成的重要意义并没有被否定。仍有争议的主要问题是两种可选择的过程,如瞬时成种(通过多倍性或其他的染色体再组成)和同域成种的相对重要性

博物学家对进化思想所作出的另一贡献是他们认识到物种内地理变异的适应性质。这大大加强了渐进进化的信念。远见卓识的博物学家早在1859以前就观察到不仅很多物种的不同种群彼此不同(地理变异),而且多数这种变异是渐进的并且和环境因素有关,也就是说它是适应性的(Gloser,1833;Bersmann,1847)。由Allen(19世纪70年代),Sumner(萨姆纳)(20世纪20年代),壬席(二三十年代)深入细致地研究这类气候变异为达尔文的进化演变的渐进性以及环境的重要性论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Mayr,1963:309-333)。对植物也进行了类似的但不够系统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将北方树种的个体移植到南方纬度,这种实验证实了与气候有关的地理变异(Langlet,1971;Stebbins,1979)。然而在早期孟德尔学派坚持遗传变异是急剧的和不连续的那个阶段,这类适应性变异被大多数博物学家(30年代早期)认为是有利于软式遗传的重要证据(Rensch,1929)

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形成过程

12.4 进化综合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20世纪的头30多年实验遗传学家和博物学家之间的鸿沟是如此之深广似乎没有办法弥合。德国著名升物学家Buddenbrock在30年代曾说过:“争论…在今天就和70年前一样仍然没有解决…双方都不能否定对方的论点,看来这种局面将不会很快改变”(86页)。这两个阵营的成员仍然说不同的话,提出不同的问题,依从不同的概念,这从当时的文献中可以充分看出。(Mayr and Provine,198O)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僵局?怎样才能说服双方承认他们的某些假定是错误的或者(尤其是实验遗传学家方面)他们的解释忽略了某些重要方面?这两个阵营要能联合必须在事前满足两个条件:

(1)对多样性和种群进化都感兴趣的年轻一代遗传学家必须成长起来

(2)博物学家必须认清这新一代的遗传学家对进化的遗传解释不再反对渐进性和自然选择

这种局面一旦出现,思想的融合在1936年到1947年这短短的12年中就很快而且彻底地实现了

在这些年中进化升物学的绝大多数分支领域的升物学家以及很多国家的升物学家都接受了两项主要结论:

  • (1)进化是渐进的,这是按小的遗传变化与重组的观点以及通过自然选择将这类遗传变异加以整理的观点来说明;
  • (2)由于运用了种群概念,将物种看作是种群生殖隔离的集群,并通过分析生态因素(占有生境,竞争,适应辐射)对多样性的高级分类单位起源所产生的影响,就能够用既符合已知的遗传机制又符合博物学家的观察证据的方式来解释一切进化现象。Julian Huxlev(1942)将对上述几点取得一致意见的重大成就称为“进化综合”(或综合进化论,the evolutionary synthesis)。进化综合要求博物学家放弃他们对软式遗传的崇拜,要求实验升物学家戒除模式思想并乐意将多样性起源列入他们的研究计划。进化综合使“突变压力”概念式微衰退并用深信自然选择的威力和对自然种群具有无穷无尽的遗传变异的新认识来代替它

上面只是说明了在综合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态,并没有提到综合是怎样实现的。现在普遍认为两个阵营的和解是通过为数不多的进化主义者的努力才实现的,这些进化主义者既能在不同学术领域之间架起桥梁,又能消除阵营之间的误解

进化综合的建筑师们

一个进化主义者应当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一个搭桥者?首先他必须高出于狭隘的专家。他必须乐于熟悉他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升物学其他领域,了解其他领域的新发现。他必须具有灵活性,能够放弃原先的旧观念,接受新观念。例如萨姆纳、壬席、迈尔起初相信软式遗传,在熟悉了遗传学新发现后才采取了严格的新达尔文主义观点。对进化综合的建筑师们的著作现在仍然缺乏批判性的分析。他们的新观点(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它是不是收集了大量的有决定性影响的事实?它所注意的焦点是不是特别有影响的一些具体进化现象(物种形成,适应辐射,进化趋向等等)?哪一些新的遗传见解最有利于消除误解?每一位综合建筑师的特殊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以及很多其他问题)都没有取得完满的答案。对进化综合的研究显然还只是刚刚开始(Mayr and Provine,1980)

如果我们把综合的建筑师看作是他们的主要著作实际上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构筑了沟通桥梁,那么特别是有六位学者的名字闪入我们的脑海,他们是:杜布赞斯基(1937),赫胥黎(1942),迈尔(1942),辛普森(1944;1953),壬席(1947),史太宾斯(Stebbins,1950)。必须强调的是还有许多许多进化论者协助“清理岩层”从而使桥梁得以建成而且还提供了重要的建筑材料。这些人中首先是苏联的切特维尼可夫和季米费叶夫雷索夫斯基;英国的菲舍、霍尔丹、达林顿(Darlington)、福特(Ford);美国的萨姆勒、戴斯(Dice)、斯特体范特(Sturtevant)、赖特;德国的鲍尔(Baur)、卢德维希(Ludwig)、斯垂思曼(Stresemann)、齐默曼(Zimmermann);法国的台斯尔(Teissier)和莱赫雷梯(l’Heritier);意大利的布扎提特拉维索(Buzzati-Traverso);另外,Heberer主编的《升物的进化》(1943)和赫胥黎的《新系统学》(1940)也对进化综合作出了贡献

在对进化综合最积极的十来个学者中,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只要提起杜布赞斯基、辛普森、迈尔、壬席、赫胥黎和史太宾斯这几个人对这一点就很明显。然而他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认识到各个进化学派之间的信息沟并企图通过协调摩根、菲舍等的基因频率观点和博物学家的种群思想来填平这一鸿沟

和进化综合的突然来临令人感到同样惊讶的是,它在进化升物学界传播之迅速。1947年1月2日至4日在美国普林斯顿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升物学大多数领域和学派(死硬派的拉马克主义者除外)的代表都一致同意综合的结论。所有与会者都赞同进化的渐进性,自然选择的突出重要性以及多样性起源的种群观。(Jepsen,Mayr and Simpson,1949)。然而也并不是所有其他的升物学家都是如此,这可以从菲舍、霍尔丹、穆勒(Muller)迟至四五十年代还一再努力反复提出支持自然选择普遍性的证据这件事看出;另外,从少数著名升物学家(如Max Hartmann)对进化的一些合理怀疑言论也可以察觉

凡是参与进化综合的学者以及某些历史学家都完全同意有一份特别重要的著作宣告了综合的发端,而且事实上它比任何其它著作更是促成综合的契机,这就是杜布赞斯基的《遗传学与物种起源》

正如邓恩(L.C.Dunn)在该书的序言中正确指出的,这本书象征了“某种只能称之为回到自然的运动。”该书开头第一章是讨论升物的多样性,其它各章涉及自然种群的变异,选择,隔离机制,以及作为自然单位的物种。杜布赞斯基在该书中顺理成章地将博物学家对进化问题洞察入微的深刻了解和他前此12年作为一个实验遗传学家的深湛学识密切地结合起来。他才是第一个真正在实验升物学家和博物学家两个阵营之间架起牢固桥梁的人

进化综合一劳永逸地断然结束了无数的古老争论,从而为讨论全新的问题开拓了道路。这无疑是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后进化升物学历史上最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态。然而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对进化综合究竟是怎样切合科学进展学说的却迷惑不解。它肯定不是一次科学革命,因为它显然只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最终成熟。但是它是否配称为“综合”?对这个问题我是断然作出肯定回答的

我在上面介绍了进化升物学家两大阵营,即实验遗传学家阵营与种群博物学家阵营的根本不同观点和专心致志的工作。它们就像Laudan(1977)所说的真正代表了两种十分不同的“研究传统”。Laudan指出“有时当两个或更多的研究传统,彼此不是互相拆台,可以融合起来,产生综合,这综合比前此的两个或更多的研究传统都更进步”(103页)。从1936年到1947年在进化升物学中所发生的恰恰就是两种研究传统(以前彼此不可能交流信息)的这种综合。这里并没有一种模式战胜另一种模式的情形,就像Kuhn的科学革命学说那样,而是前此彼此竞争的两种研究传统“交换”彼此最有生命力的组份。由于这个原因,说综合仅仅是博物学家接受了遗传学的新发现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样就会忽略博物学家所提供的许多概念:种群思想,多型种的多维性(multldimensionality of thePolytypic species),升物学种概念(将物种定义为生殖的和生态的自主实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功能变化在进化奇迹起源中的作用,以及全面强调多样性的进化。所有这些概念都是充分理解进化所不能缺少的,然而在实验遗传学家的概念结构中却几乎并不存在

在短时期里,对进化升物学影响最大的也许是否定了一些错误概念。这包括软式遗传、骤变、进化本质论、自然发生学说。进化综合着重证实了自然选择的无比威力,进化的渐进性,进化的两重性(适应与多样化),物种的种群结构,物种的进化功能,硬式遗传。虽然这意味着进化主义者所能选择的余地大大缩小,但是它仍然留下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分为两类,由下面的两个问题表示:

  • (1)某一现象(选择,渐进进化,升物学种等等)的意义是什么?
  • (2)某一进化原理或进化现象怎样在个别情况下实际起作用并且又会引出什么新问题(例如将之运用于选择、隔离、产生变异、随机过程等等)?

进化综合以后

第十三章 综合后的发展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进化升物学的历史可以分成几个相当明确的阶段

从1859年到1895年前后这个阶段中进化主义者所关心的是如何证明升物进化和确定一些共同祖先序列。种系发生研究是当时进化主义者所专心致志的主要工作

从1895年左右到进化综合开始(1936),进化升物学领域内部的争论也支配了研究和著述写作。这个阶段的重要问题是:进化是渐进的还是骤变的?遗传是软式的还是硬式的?遗传变化是由于突变压力还是源于选择压力?从1936年到60年代这个阶段中进化综合以及深入研究新发现的细节占有主要地位。种群观点左右着一切研究,而且多样性,特别是在种群和物种层次,又重新受到重视;变异的适应意义经过分析认为是由于选择作用,但是所有的遗传解释都由基因频率的概念支配

进化升物学后来的发展就很分散。这些发展包括对变异的随机组分发生浓厚兴趣并认识到遗传物质(以各种型式DNA的形式)的多样性。与生态学和行为升物学建立了广泛联系,研究升物高分子的进化及其在进化中的作用已成为进化升物学的一个十分重要分支。由于这一切发展的结果,进化的研究成为了一门高度分化的科学。还远不止于此!进化思想扩展到升物学各个分支就扯下了进化升物学与升物学其他领域之间的帷幕,以致于现在已无法说像进化生态学、进化行为学和分子进化这样的一些领域是不是应当包括在进化升物学中或者是包括在它们已被融合的邻近领域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升物学家终于能受到尊重地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而不致被怀疑为目的论者

就进化过程作统一解释对提高进化升物学在升物学整个领域中的地位起了十分有利的影响。由于排弃了一切与物理化学解释相矛盾的学说或原理(例如那些活力论,目的论的学说),进化升物学比在前一个阶段被实验升物学家嘲笑为“推测性”的时候更加受到尊重。由于1953年DNA结构的阐明而显示的新见解,即升物由两类根本不同的部分构成,一类是历史性部分(遗传程序),另一类是功能性部分(转译成的蛋白质),立即要求将一切升物现象的动因分析扩展到历史性部分。这就使人们认识到任何合理的全面升物学分析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包括对升物一切组分的进化历史的研究。进化思想的这一拓展影响了升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进化升物学确实是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兴趣转移和改变研究计划的鲜明例子。然而我的简化了的陈述掩藏了这样一件事实,即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研究探索路线是完全结束了的,哪怕是展现了更有希望,更有前途的新路线或新思路。我的陈述也没有提到每一种新的研究路线或思路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在它产生大量成果之前几十年。每一种新技术和一个研究人员从某个他所熟悉的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很可能开倡新的路线或新思路。显然不可能如实地刻画进化升物学进展的充分复杂性,就这一点来说,科学的任何领域也都如此

1946年美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学会来扶持有关进化问题的研究,1947年迈尔创立了专门研究进化升物学的杂志《进化》(Evolution)。《美国博物学家》在30年代曾经一度转变成实验升物学杂志,在进化综合以后才又恢复成进化升物学的专门刊物。专为进化出版的定期刊物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也纷纷问世。关于进化的新教科书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学院和大学开设的进化升物学课程也是如此。有关文献竟然增加到如此程度以致于现在必需有经常性的评述文章发表

这样纷至沓来的频繁活动对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严重问题,现在已完全不可能差强人意地去分析新近的进展。我能做的至多是勾画出某些近代研究的主要轮廓并至少提出特别困扰这一代进化主义者的某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关文献我只能列出现代的一些杂志和某些新近出版的教科书。下面我将从近年来种群遗传学和分子升物学所关注的进化问题开始介绍

种群遗传学

种群遗传学从30年代开始即以检验数学种群遗传学在野外和就实验室内的实验种群所作的结论作为它的主要任务。这一研究工作是在将进化定义为“种群中基因频率的变化”这一观点支配下进行的。这一研究传统中最出色的是杜布赞斯基及其合作者撰写的《自然种群遗传学》(1938-1976)丛书,主要研究果蝇(DrosoPhilaPseudoobscusa)及其姊妹种(亲缘种)(Lewontin et al,1981)。杜布赞斯基试图确定的是下列数值:选择压力、基因流动、有效种群大小(数量)、致死和其他被隐蔽的隐性频率,以及潜在的具有进化意义的其它因素。这一研究的有利处是这个(物)种和果蝇属的大多数其它(物)种相似,具有大量的染色体臂内倒位(由巨大唾液腺染色体带型可以查知),其中每个种有某种不同的地理范围。杜布赞斯基发现某一倒位的相对频率不仅随地理情况而变化,而且因季节(在某些例子中经过好几年)而不同。很多规律性表明,这频率是由选择控制的,并通过实验得到证实。 Mayr(1945)曾试图将基因的排列解释为生态型的适应,即不同倒位的携带者可以利用不同的局部小生境(生态位)。这一解释后来由Coluzzi等(1977)从蚊子(Anopheles)的基因排列得到证明。最引人注意的是不同基因排列的携带者不仅在不同的小生境中具有不同的适合度,而且还拥有不同的行为能力去找到合适的小生境

在果蝇种群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方面的进展是台斯尔(Teissier)与莱赫雷梯(I'Heritier)发明了“种群笼”(Population cage),大小不同和基因异质的果蝇群体在种群笼中可以持续许多世代而不致有新的异源基因渗入;将这种群笼放在不同的温度和食物条件下就可以检查不同基因或基因组合的相对适合度(relative fitness)并计算选择压力。杜布赞斯基等人马上采用了这种技术,这种技术现在已在很多遗传学实验室中应用并作了各式各样的改进。它为种群中自然选择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

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

13.1 简述分子生物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自从升物学中有了升物化学这一分支以后,它的许多发现对进化升物学都十分重要,虽然起初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这里可以提到1869年米歇尔发现核素,Nuttall在免疫学方面的研究,Garrod对先天性代谢障碍的研究,Landsteiner对血型的研究,以及后来Beadle和Tatum的工作。然而分子升物学直到1953年发现了DNA的结构才真正开始起飞。起初这对以前建立的进化概念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是后来发现从核酸转译成肽和蛋白质是单行道(“中心法则”)。这一发现为彻底否定获得性状遗传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在每次核分裂时种质的异常精确可靠的复制一直到最近并不是一个概念性问题。本质论者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相信软式遗传的人则认为文不对题。但是升物物理学家对于这复杂的复制过程几乎毫无差错的运行感到十分惊讶。当然,偶尔的差误也曾被发现,这就是遗传学家所说的突变。对进化主义者来说,这差误的幅度并不特别令人不安,因为他知道在发育以前或在发育中会有大量的配子和合子丧失。出人意外的是修复机制的发现,这机制能随后“修复”复制过程中的差误。这种机制的存在便对“突变速度”这个定义提出了疑问,然而它却有助于解释所观察到的复制错误非常少见的现象

一切升物(包括原核升物)的遗传密码大体相同的这一发现是地球上一切现存生命可以追溯到一个唯一起源的一个重要补充证据。分子升物学中的这一发现连同某些其他发现大大有利于简化和统一升物学,然而也有一些其他发现要求对现有的遗传学说作某些修正或至少是就我们对遗传过程的认识作某些修正

分子升物学早期的大多数研究是在病毒和细菌中进行的,并按奥坎氏简化论(Occam’s razor)假定在原核升物中的发现可以不加更动的应用于真核升物。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指陈这一假定并不一定合理。特别是现在已很清楚真核升物的染色体的结构非常复杂,和原核升物的简单串联的DNA双螺旋结构根本不同,它的DNA是和某些蛋白质,尤其是组蛋白,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大小不同的核小体(nucleosomes),其功能似乎也各不相同。目前这一类研究主要和生理遗传学有关,然而毫无疑问对有关真核升物染色体中DNA结构的了解最终将为某些迄今尚未解决的进化问题提供答案,例如进化趋向的控制,许多进化路线中表现型的稳定性,在遗传剧变(genetic revolution)中迅速转移到新的进化级(evolutionarygrades)等等。我们很可能是跨在重大发现的门槛处

当Nirenberg与Matthaei于1961年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时,一般都认为分子升物学中最后的一道难题已经解决。殊不知自那以后完全未曾料到的发现竟接踵而来,步伐也更加快。这些发现的主要影响直到现在还是在于基因生理方面,然而毫无疑问所有这一切也都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当分子过程了解得更清楚时这重要意义必然会显示出来

控制遗传过程的都是亚显微结构,分子升物学家以超乎寻常的独创性开发了一些新技术可以推断分子结构,过程及其变化情况。实际上在这方面由于新技术的运用比引用新概念能更深入地了解分子进化。由Clem Markert首先采用的淀粉凝胶电泳是这些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根据其分子大小和电学性质在置于电场中的凝胶内移动距离不同从而能将这些蛋白质彼此分离开,用不同的染色技术可以见到凝胶中已分离的蛋白质。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个体的遗传型而用不着任何选育分析。为了确定等位基因可以同时分析20、30个甚至超过70个基因座位(位点)。这方法能确定个体和种群的杂合性程度,这是.以往的方法办不到的。它还能将某个物种的地理种群以及相关物种加以比较以决定等位基因谱有多少部分是相同或不同的。这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只能显示结构(酶)基因的变异。另一个缺点是它不能分离具有等量电荷的等位基因,因而低估了等位基因数目。运用补充办法(热分解,改变PH)往往可以发现更多的等位基因。由于只详尽分析过少数的酶,所以在常规的电冰方法中究竟有多少遗传变异性被漏掉还有争论

由于这一技术精细出色而且即使不是升物化学家也能运用,所以自从1966年Hubby及Lewontin(用于果蝇)和Harris(用于人类)运用这一技术研究个体及种群的杂合性以后就兴起了一股研究酶变异的热潮。由于运用了这一技术才有可能取得的新发现数量很多:新的亲缘种(姊妹种),亲缘关系密切或疏远的物种之间差异程度的定量,防变化和物种形成之间的相关性,酶的地理变异与气候或其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等等

根据这些研究所作出的结论中有一个结论(多少由其它高分子的行为所证实)是经历地质年代的分子变化的速度有某种规律性,也就是说氨基酸在进化中被取代的速度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有些学者(首先是Pauling和Zuckerkandl,后来特别是Savich和Wilson)主张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性制定“分子钟”(molecular clock),并由同源分子的差异程度推断两条进化路线之间的分岔点的年代(Wilson et al,1977)

目前由分子钟计算出的分岔点年代和古升物学家根据(公认是不足的)化石记录所计算出的有相当大的出入。另外也有其他证据表明在运用分子钟概念时必须十分审慎。例如相同的分子在同样的地质年代间隔中在某些种系序列中可能比在其他序列变化更快。另外也似乎有这样的情况,即变化的速度在某些种系序列中偶然会急剧下降。例如人和猩猩之间的分子距离小于果蝇属中某些物种之间的距离

另一个难题是分子钟概念意味着一种有关变化的内在规律牲,或者可以说是自发性。分子钟有时被用“每两百万年发生一次突变”这样的方式来描述。这样的陈述当然完全是误解;在同一基因座位上突变是经常发生的,但又一贯地被采样误差或自然选择所消除,直到分子背景发生了足够的变化以利于分子的三维结构改变。换句话说,分子钟是由自然选择而不是突变速度控制的。这已由很多高分子的例子证实,然而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300多个氨基酸中只要有一个被取代可能就非常有害。例如镰状细胞性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的β链上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所引起的。现在已发现人类有二百种以上的血红蛋白突变(以“隐秘”血型形式被发现),虽然在不少情况下它们并不是严重血液病的原因,但是这些突变中没有一种突变成功地在人类祖先中固定下来或以多形态形式表现。这些突变是被自然选择筛选的已由下述事实表明:人类的远亲猩猩的血红蛋白几乎和人类的完全相同,虽然文献资料记载的是血红蛋白具有很高的突变速度

对分子钟现象的解释可能是,每个高分子在细胞中通常也和10—25个其他高分子互相作用。然而当这些其他高分子中的某一些为了应付特殊的选择力而演变时,这些变化迟早会对原来的分子产生选择压力去取代一个氨基酸以便和它的遗传背景取得可能的最佳适应并恢复稳定状态

DNA的种类

因为一切基因都含有DNA,所以1953年以后就假定一切基因在功能上和进化特征上都基本相同。近20几年的研究表明并不是这种情况。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基因,如酶基因,结构(不溶性)蛋白基因,调节基因等等,也许还有很多种我们还不知道的基因。高等升物的细胞核中含有足够五百万个左右基因所需的 DNA。而遗传学研究只为大约一万个或至多五万个传统的(酶)基因找到了证据。它们(连同其他种类的?)都属于所谓特殊顺序,但也有几类“重复DNA”和很多外表上“不活动的” DNA(它们的功能一直是个谜)。大多数不属于酶DNA的显然具有调节功能。对不同种类基因进化行为的差异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Davidson and Britten,1973;1979)

自从60年代末,尤其是1975年以后,分子遗传学的新发现一个接着一个,其速度是如此惊人,一个非专业人员是绝对无法跟上的。此外,有些发现是非常出人意料,对它们的解释也是众说纷坛。这些发现涉及真核升物的基因组。例如已发现某些基因(转位基因)能够在染色体上改变位置。更加奇怪的是发现了许多基因含有不能转录到信息RNA(mRNA)上去但在转录过程中被切除的序列(“内含子”,introns),基因的剩余部分(“外显子”,excons)后来又“拚接”起来成为功能性 mRNA。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这样特殊的系统是怎样进化演变的?内含子是否仅仅是不活动的稳定因素或者具有还不知道的功能?目的论的答案是,这些看来不起作用的DNA被贮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答案是完全无法令人满意的。目前相当流行的一种解释是,这些额外的DNA是寄生性的(姑且如此说),升物无法阻止它的复制和积累(Orgel andCrick,198O)。虽然存在着有利于这种假说的正确论据,然而它对达尔文主义者来说却是直觉地不合口味,因为自然选择肯定会产生防御机制来对付这种浪费型的寄生现象。考虑到目前对基因调节的运行机制知之甚少,一笔勾销内含子在遗传上是惰性的还未免为时过早。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在转择前将基因的某些节段(外显子)彼此分隔开可能十分重要。现在确有证据表明内含子协助调节基因的拚结(splicing)

同样令人不解的是亲缘相近的物种或属在它们的重复DNA和基因组的其他成分上彼此相差悬殊而在形态上并没有多少可见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不丧失杂交的能力。这对进化潜力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仍然完全不清楚。自从Mirsky与RIS(1951)的开拓性研究之后,已经知道不同类型的升物在其细胞(细胞核)中含有不同数量的DNA。含量最少的是原核升物与真菌,含量最多的是有尾动物、肺鱼和某些植物。也已经知道有某些规律性(几乎所有的规律性都有例外),例如一年生植物的DNA含量一般比有关的多年生植物或树木少。生长速度慢(发言时间长)的物种DNA含量比它们的相关物种多。不同分类单位DNA含量的巨大差异似乎支持过剩的DNA大都没有很高的选择价值的观点。但是只要我们对真核升物的基因控制的知识还是像现在这样肤浅,则进一步的进化推论都还为时过早

自从拉马克以后进化主义者都已熟悉“镶嵌进化”(mosaic evolution)原理,它指的是表现型的不同组成部分可能按极不相同的速度进化。现在已发现这类进化速度的不一致性对分子进化也是适用的。例如Wilson等(1974)认为哺乳类和无尾动物(如蛙)的酶基因按大致相同的速度进化,而哺乳类的控制形态进化的调节基因的变化比娃的要快得多。在南美的拟态蝴蝶中控制色泽图案的基因显示非常明显的地理变异而几乎没有个体变异,而这些物种的酶基因却表现很强的个体变异,但几乎没有地理变异(Turner,Johnson and Eames,1979)。研究者近来还发现酶基因和其他蛋白质基困之间在变异性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最后,控制物种形成的基因的变化似乎与酶基因无关。这是进化升物化学的一个新领域,我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产生重大成果。这一点已经很明显:不同类别的基因似乎是应付不同的选择压力并遵行其本身的进化途径。研究某一类别基因(例如酶基因)的结果不能被普遍化来运用于一切类别的基因。这似乎对选择压力的反应,对变异性(杂合性程度),对分子钟都适用。不同升物的染色体变化也具有极不相同的进化速度。核型(染色体组型)似乎在某些类别的升物中非常稳定,而在其他类别(如某些哺乳类)则变化极其迅速

每一组基因在进化中可能具有不同作用。酶基因的差异显然是按相当正常的速度逐渐积累因而是分子钟的理想尺度标准。物种形成似乎大都与酶基因无关。为什么有不同类别的基因可能是由于它们的功能不同,但是我们对这些功能的了解还极其有限

切特维尼可夫的遗传背景概念开始取得新的意义。目前已认识到研究基因的作用必须辅之以基因相互作用的研究。Lerner的《遗传环境稳定》(Genetic Homeostasis,1954)一书对遗传型的功能进行了开拓性讨论,书中引述了基因相互作用重要意义的大量证据。杜布赞斯基对“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s)的研究强化了这一观点,他指出某些基因或染色体形成某种组合时能导致较高的适合度,与其他的染色体结合时就能致死。这无异是对基因具有固定不变的适合值的观点一次沉重打击,虽然这些发现由于缺乏对这样的相对性的原因进行分析,还只能是一个研究新领域的开端。(Mayr,1963,第十章;另见Mayr,1974;Carson,1977)

分子进化的研究揭示了惊人的事实,即高等升物的大多数高分子可以远远追溯到原生升物,然而原生升物却可能只有高等升物的核酸含量的一小部分(万分之一),这其它的所有基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首先考虑这个问题的遗传学家显然是摩根研究组的成员(Metz,1916;Bridgs,1918)。由Sturtevant,Briges,穆勒所开展的复杂而又精细的研究指陈当染色体的一个片段插入到现存的染色体中就产生新基因。这既可以由不相等交换实现,也可以由重大的染色体突变(尤其是易位)完成。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分析提供了很好机会来证实完全由遗传证据推论的重复现象。在另外的情况下整个染色体可以加到染色体组上(由于不分离)或者染色体组作为一个整体可能重复(通过多倍性过程)。早期遗传学家对基因重复的研究近年来已大大发展(例如,Ohno,1970)。小规模重复的进化优点是它们对染色体组正常功能活动的干扰较之有时重大的易位或加入整个染色体(如唐氏先天愚笨症,Down’s syndrome)或染色体组所产生的影响小得多。因此,小规模重复比较容易掺入基因库,重复后的基因可只显示新功能统通过趋异突变和它们的姊妹基因更加不同。曾经有人怀疑过这样的重复是不是能产生完全新的蛋白质,但是进化历史已经弄清楚的高分子还太少,还不能作出包罗无遗的结论。然而很有可能(但不一定)最重要的一些类型的高分子在生命史的极早阶段就已出现

生命起源

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共同祖先学说时,他意识到最初必定有“最初生命”,他用多少是圣经的辞句来表达这一点:生命“最初是注入到少数形体或一个形体之中”(《物种起源》:490)。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说法,因为无数种升物之间的差异是如此悬殊绝不能只有一种起码。即使研究种系发生的学者成功地追溯动植物祖先到藻类和鞭毛虫类之后,原核升物(细菌等)与真核升物(高等升物)具有同一起源看来也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现在通过分子升物学研究这一点已被证明是肯定无疑的。不仅一切生命形体的化学组成普遍相似,尤其是遗传密码也完全相同(包括原核升物),这就确凿无疑地表明现在存在于地球上的生命只起源过一次。关于真核升物的起源现在已经有了正确的学说(Margulis,1981)。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升物毫无疑问都是从单一的祖种繁衍而来。如果生命有好几个独立的来源,则在竞争之中所有其他的都已被现在支配着世界的那一种压倒或消灭

海云青飞:地球上一切生升物的化学组成普遍相似,遗传密码也完全相同,这有二个可能原因:其一是升物只起源过一次;其二是宇宙是个整体,那么即使地球有多次起源,升物的形式也是相似的,类似的例子是,你学会了做小笼包子,今年明,明年做,这里做,那里做,做出的包子总是相似的

生命由无生命物质起源可能是通过自然发生。碰巧的是,恰好在达尔文提出共同祖先学说时自然发生学说由于巴斯德和其他学者通过实验否定了这种可能性而遭到猛烈抨击(Farlery,1974)。这使得进化主义者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达尔文也只得听天由命地说道:“在这个时候提起生命起源简直是荒唐可笑,要是这样也就可以考虑物质起源。”然而他毕竟是一个生性好思索的人,1871年他又在沉思:“人们常说初次产生升物的一切条件现在都具备,过去也会是如此。然而如果(好家伙!这是多么伟大的如果!)我们能够想出某一个温和的小池塘,并有氨、磷酸盐、光、热、电等所有的东西,并想像形成了某种蛋白质似的化合物,准备经历更复杂的变化;在现在情况下这样的物质将会立刻被吞食或吸收,这种情形在升物形成之前是不会发生的”(L.L.D,III:18)

为什么生命起源这个问题在1859年以后几十年很难研究的原因是因为这整个问题必须重新作有系统的阐述:

  • 人们往往从模式思想出发去考虑活的物种突然从无生命物质产生,把地球看成是好像它的大气及其它环境条件在各个地质时代都保持固定不变。这些假定都必须彻底修正。植物学家许耐登(1863)显然首先提到生命起源,“第一个细胞”在年轻地球的完全不同的大气条件下是可能形成的。这一点现在已完全得到证实。现在认为年轻的地球具有还原性大气层,主要由水蒸气,甲烷和氨组成。自由态氧(能氧化其它物质从而破坏任何可能生命的前体)在地球上生命起源时(大约在35—38亿年以前)实际是不存在的。氧是在大约19亿年以前由那时进化形成的光合升物产生才开始积聚的

  • 第二项修正涉及生命。在这个问题上生命突然起源的本质论概念必须代之以渐进观点的进化概念。我们现在认识到生命起源和人类起源一样都是渐进的。正如现代人(Homo sapiens)是通过一系列中间近似人类的动物与低等灵长类相联系,生命也有一系列前体。在无生命物质和结构完善的升物之间的这些中间分子阶段现在在自然界中已不存在。它们在氧化性大气层中和赖有机分子为生的形形色色微升物作用下是无法生存的。在还原性大气层中,在紫外线辐射和雷电作用下的确可以产生诸如嘧啶、嘌呤、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在Urey的建议和指导下,这已由Miller通过实验证实。霍尔丹(1929)和奥巴林(1924)在此之前已提出过设想方案来解释无生命物质怎样过渡成为有生命的。 FOX等(1979)为解决这个问题也作出过富有想像力的贡献。出人意外的是,分子升物学的发现不仅没有使解释工作简单化反而使之变得更加复杂。即使在最简单的升物中,多肽链(蛋白质)也是在遗传程序(核酸)的指导下由氨基酸组装而成的。实际上在核酸与蛋白质之间存在着非常圆满的“共生”关系,简直无法设想缺少了一方,另一方将怎样发挥作用。如果没有核酸,第一个原始的蛋白质是怎样装配和复制的?如果核酸除了控制蛋白质装配而外没有其它功能,它们又是怎样从原始的“有机汤汁”(organic soup)中起源并保存下来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介绍见第十九章)

生命起源问题,即把从简单分子到第一个显示作用的升物之间的每个步骤设想出来并加以证明,是研究分子进化的学者所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充分认识了生命起源是几乎不可能的才使人认清这一事态是极其罕见的。这就是为什么有那样多的升物学家认为生命起源是独一无二的事态的原因。这一罕见现象能够发生好几次的机会(机率)非常之少,尽管宇宙中有几百万个行星

海云青飞:有时候人类非常的固执,地球早期完全靠偶然的机率诞生第一个升物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升物的进化原理不仅是共同祖先和自然选择,还包括物质界向升物界的主动进化,没有物质的主动进化,地球不可能诞生升物

上面对分子升物学晚近进展的简单介绍揭示了分子升物学研究和进化升物学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分子升物学家对进化的浓厚兴趣表现在创刊了分子进化杂志并出版了一系列新近召开的专题讨论会的论文集与评论性著作(例如,Ayala,1976)。正像进化论者所说分子进化的研究已成为进化升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常常有这样一种说法,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之外现在还有进化的“分子学说”。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值得怀疑。有两种更重要的发生在分子水平的进化现象,硬式遗传(从魏斯曼1883年开始鼓吹到摩根学派)和突变(德弗里,1901;摩根,1910a),至少在原则上早在分子遗传学兴起之前几十年已被人们接受。目前还不能确定分子遗传学的某些新近发现(重复DNA,基因拼结,游走基因)究竟会不会要求对综合进化学说作一番修正。新发现很可能只是扩大了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所要求的遗传变异的幅度以及对自然选择作用施加某种控制或约束

我采用分子升物学作为例子来说明进化升物学与升物学其他分支之间日益增强的密切关系。进化升物学和很多其他升物学科之间也同样显示了积极的相互作用。目前看来进化问题已在生态学领域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在行为升物学中也非常重要;这从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的新近教科书就可以看出

虽然进化综合并没有解决进化升物学中的所有问题,但它至少已建立了联合战线。翻一翻近期的有关进化问题的文献就能发现关于某些特殊进化问题的意见分歧仍然存在。然而相反的意见并不是针对综合学说的任何基本论点;而只是对某些进化途径有不同的看法

我在下面试图就进化升物学的三个主要方面的某些未解决的问题加以介绍来阐明这些分歧的实质;这三个主要方面是:

  • 自然选择学说
  • 物种形成问题
  • 在物种层次以上的进化过程(宏观进化)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研究

13.2 自然选择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以达尔文后一个时期和孟德尔主义为表征的对自然选择的强大阻力大多都被进化综合击破。阻力或抵制之所以如此强大有力是因为所有的反达尔文主义者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新拉马克主义者和突变主义者都同样强烈地反对自然选择。本世纪头30年最著名的是约翰逊(Johannsen)的选择实验。他早期一直在化学实验室工作,所以在选择实验中他采用了完全非升物学的方式。为了取得合适的实验材料,他起初试图建立“纯系”(pure lines)。毫不奇怪,这一类遗传上完全相同的个体的样品许多代近亲交配的结果)对选择并不产生反应。约翰逊由此得出结论(1915:609,613)认为,在自交物种中选择是不能产生逸出常轨结果的,“纵使用杂交动植物进行最精确的实验也令人信服地证实了我们的看法,即选择不能取得超出将原来就已在体质上不同的升物分离或单纯加以隔离的结果:对不同的个体进行选择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按选择的指令改变升物类型的说法从来没有证实过!”他最后断言“非常明显遗传学完全剥夺了达尔文选择学说的基础…进化问题仍然是一个完全没有解决的问题”(659页)。他的这个结论在实验升物学家中被普遍接受,甚至T.H.摩根(1932)也说“自然选择学说所暗示的、在某个种群中选择最不同一般的个体,下一代就将更不一般,现在已经知道这是错误的。”迟至1936年,两位著名的英国动物学家,G.C.Robson和O.W.Richards还说,“我们并不认为可以不考虑自然选择作为进化的一种可能因素。然而迄今支持它的肯定证据还是如此之少…以致我们没有理由把它看作是进化的主要动因。”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这种知识文化背景下无怪乎达尔文主义者要花费极大的力量来驳斥反选择主义者的各种论点

反达尔文主义者的怀疑态度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实验室中自然选择的直接证据几乎一直到20世纪中叶还非常少。由Bummus(1896)证实的作为冰暴结果的麻雀差别死亡率是几十年来的唯一证据,因而被选择主义者一直反复引用。更糟的是进化综合以前在达尔文主义者内部对选择的看法也有分歧。其中大多数人跟着达尔文也承认某种软式遗传,如用进废退。华莱士是最坚定的早期选择主义者并且首先支持魏斯曼否定软式遗传的论点,因而是一个“自然选择万能”论者(Allmacht derNaurzuchtung)。实际上华莱士甚至将隔离机制的起源也完全归之于选择,而达尔文则无从想象这种同域过程,因而在这一点上两人的看法相左。现代研究物种形成的学者倾向于同意达尔文的观点。魏斯曼和华莱土在他们无条件地支持自然选择上很孤立,绝大多数进化主义者对之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反对自然选择效力的意见见第十一章;更详细的介绍见Kellogg,1907;Mayr and Provine,1980多以及大量的反对达尔文主义的文献。)

促使对自然选择的意见发生转变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有以下几种:

  • (1)实验室的选择实验以及动植物育种家的大量工作真正证明了选择有效。在自然界中进行的实验,例如Kettlewell的工业黑化现象(Industdd melanism,Ford,1964),特别有说服力。30年代台西尔等创用的种群笼方法(见前)很快就被杜布赞斯基以及研究果蝇的其他工作者采用,并引起了对不同遗传品种在不同温度,温度,食物,群聚,竞争等条件下自然选择一实验的高潮

  • (2)遗传学家否定了软式遗传,这就实际上除了经由自然选择的渐进进化而外没有任何其他可供选择的余地。

  • (3)驳斥了升物的绝大多数特征没有选择价值的说法。甚至Haldane(1932: 116)也曾经说过,“毫无疑问(动植物)的无数性状并不显示具有选择价值,而且这些性状正是那些使分类学家得以区别物种的性状。”后来通过一些学者(例如壬席,尤其是E.B.Ford的牛津大学研究组)的研究终于证实以前的许多所谓“中性”性状经过深入细致研究也都具有选择价值。

  • (4)Norton,霍尔丹,菲舍以及其他人的计算指陈即使极小的选择优势如果连续许多代就能显示其重要意义。

  • (5)种群思想的传播,特别是新系统学者论证了物种和高级分类单位中的不连续性可以通过地理成种作用和灭绝产生,因而不需要骤变

杜布赞斯基在他的《遗传学与物种起源》(1937)一书中有一整章(共43页)讨论自然选择。他的阐述之所以特别吸引人是因为他不仅仅把自然选择看作是一种学说而且是一种可以由实验证实的过程。另外他还指出选择和渐进的适应性地理变异(例如壬席的气候规律就是这种变异的反映)并不矛盾。这就不再需要用拉马克的解释作掩护,而在以前由于突变论者的论点博物学家都只能被迫如此。迈尔(1963:182—203)详细分析了前十几年选择主义所引起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下面五个问题要单独提出来进一步讨论

自然选择的种类

区分自然选择有几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是根据选择压力施加于变异曲线的段落来区分。稳定化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指的是指向变异曲线两个尾部的选择;这相当于本质论者的“淘汰”,也就是说一切偏离“正常”的都被排斥。定向选择(directive selection)是在曲线的一个尾部被自然选择选中,另一尾部被排斥,结果是曲线的均值稳定增高。多样化(歧化)选择或分裂选择(diversifying selection或disruptive selection)是曲线的两个尾部都被选中,如在具有拟态或其他多形性的物种中所发现的双峰曲线

自然选择的概率(几率)性质

本质论者很难理解自然选择是一种统计现象而不是全或无现象。哲学家C.S.Peirce比他的同时代人或许对这一点了解更清楚并指出自然选择虽然在个别情况下可能不起作用,但“变异和自然选择…在长时间里将…使动物适应它们的环境。”Mayr(1963:184)也同样强调选择的概率性质。尽管哲学家可能仍然谈论“最适者生存”,但是升物学家已不再使用这样的决定论语言

选择的目标

由于采用了“进化是由突变和选择引起的”这个公式,某些遗传学家为一个广泛流传的错误概念倒出了不少力。这个公式被他们解释为突变了的基因是选择的真正目标。与此相对映的是,自从达尔文以来的博物学家和具有洞察力的遗传学家则一直强调不是基因而是整体升物(能繁殖的个体)才是选择的单位

这就意味着重组的效应和基因调节效应以及发育中的表现型对环境的反应能力对选择来说和突变同样重要,但在数量上比突变的重要性要高出好几个数量级。然而当菲舍(1930)和其他数学遗传学家选用基因作为选择单位并对每个基因赋予一定的适合值时就发生了困难。适合度被重新定义为某个基因对下一代基因库所作的贡献(另见霍尔丹,1957)。这转过来又引出了一个非常成问题的进化定义(“种群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并引起了颇有道理的批评,即单个基因的频率变化使很多(事实上是绝大多数)进化现象无法解释。目前对选择学说的责难有一些(如果不是大多数)就包括对基因是选择单位这种非达尔文主义的假定的抨击

这一点必须强调,因为它表明某些学者新近提出的“内部选择”概念是多么容易引起误解和混淆视听。根本无法将选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外部环境引起,另一部分由生理和发育等内部因素造成。这样的划分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选择的结果决定于外部环境与作为整体的升物的生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内部选择。所有发育过程和调节过程对某个个体的适合度所起的作用不是有利就是不利,但是这只有当某一个体置身于(暴露于)外部环境(包括同一物种或另一物种中个体的竞争)时才能估价。达尔文早已充分觉察到这些内部因素的重要性,例如从他在讨论相关(correlation)时(《物种起源》:143-15o)就可明显看出。当一个现代学者仍旧将已过时的公式“突变与选择”看作是达尔文主义者的主张时,就无怪乎他会认为这公式不足以解释特定的进化反应(evolutionary response)。凡是继续还用这公式的人决不可能了解进化演变的真正原因。著名的进化主义者放弃把突变当作选择的目标已有40多年

选择的产物是折衷的结果

由于表现型的整体是选择的目标,所以不可能同时使表现型的所有组成部分按相同的程度改善。选择不能达到尽善尽美,因为种群中的成员在为繁殖成功的竞争中只要较优而不必一定是完美无缺就足以取胜。更何况每个遗传型是多种选择压力的调和折衷结果,其中某些选择压力可能彼此措抗,例如性选择和避免被捕食的隐蔽色(Endler,1978)。由于遗传型的内聚性(cohesion),往往不可能只改善表现型的某一组成部分而不有损于另外部分。当转移到新的适应区后,在原先的适应区中的某些适应就不再有利。水生哺乳类必须尽可能减少和淘汰陆生生活方式的一切特殊适应。两足的类人猿仍然为他们过去的四足历史所苦(付出代价)

进化主义者长期称之为进化的折衷(妥协)被现代生态学家称作进化的最优化处理。每一种进化性进展(例如跳得更快,拥有更多的后代,利用新的食物资源)都有其代价,自然选择决定这进展所增加的利益与所付出的代价究竟是否相称。这样一来结果便是表现型往往是为特定功能(或应答某一特殊的选择压力)所特别选择的性状的拚凑产物,而其他性状则是作为整体的遗传型的副产物并且是选择真正容许的。自从达尔文以来,博物学家就一直自问物种之间的差异应当分在两类中的哪一类中。例如白氏(Borchell’s)斑马和格氏(Grevy’s)斑马斑纹上的差别究竟是由于非洲不同地区(这两种斑马的来源地)的选择压力不同的结果还是由于这两种斑马的遗传型对斑纹选择的应答不同?

只要某些遗传学家相信每个基因有一个独立的适合度,各有最适合的适合值,这样就可以认为表现型的每个方面都是对特殊选择(ad hoc selection)的专门应答。然而作为整体的个体才是选择目标,而且多数(如果不是全部)基因是彼此互相作用的事实便对表现型就选择作出应答反应施加了严格限制。这就是为什么人还有阑尾、易受伤的骨骼关节以及一些结构不完善的窦的原因。Gregory(1913;1936)将特殊适应的总体称作“习性”(habitus),对容许保留的过去残留物称为“遗产”(heritage)

并不是表现型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由特殊选择塑造的这一结论由于Book(1959)称之为“多重途径”(multiple pathways)的现象而更加使人倍服。例如远洋无脊椎动物具有多种多样的机制使之浮在水面:气泡,油滴、体表增大。在每种情况下自然选择(它总是见机行事)都是利用最容易取得所需要的适应的那一部分可以利用的变异

将某一升物尽可能地分解成非常多的部分并论证其中每一部分的选择值的原子还原论者(atomistic-reductionist)的做法使整个适应概念陷入争议之中。争议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即反对选择主义的人所提出的对自然选择的反对意见(例如Grasse,1977a)是完全站得住脚的。总之,选择是概率性的,在小种群中采样误差必然产生随机效应,升物集成为整体总是严格限制了个别性状的反应。的确,就总体来说升物能很好地适应它们的环境,因为那些不能适应的繁殖成功率极低从而无法生存。但是这并不意味升物表现型在结构和功能效率各个方面都是最理想的

选择是一种创造力

就本质论者看来,选择完全是一种消极因素,是将有害的脱离正常的东西加以淘汰的力量。因此达尔文的反对者坚持本质论的教条认为选择不可能创造任何新事物。他们这样说显示了他们既不懂选择的两步过程又不明白它的种群实质。

选择的头一步是产生无限数量的新变异,即新的遗传型和表现型,特别是通过基因重组而不是经由突变

第二步是第一步的产物要经受自然选择的检验(考验)。只有能够通过这种严格考验的个体才能成为下一代基因库的参与者

切特维尼可夫和杜布赞斯基等曾经正确指出这种在基因重组和选择所取得的极其有限的下一代“祖先”之间的循环往复确实是一种创造过程。它为每一代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并且提供了新的机会来利用新环境和新的基因群体(genetic constellations)

关于自然选择的相关问题

13.3 自然选择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对上面所提到的五个有关选择问题的解释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但是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在进化升物学家中仍有分歧。下面就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变异性和自然选择

过去50年中关于自然种群中遗传变异性的水平问题有两个相持不下的学派。就穆勒和大多数经典遗传学家看来,每个等位基因都有不同的选择值,其中有一个(一般是“野生型”)是“最佳的”,因而是种群中占优势的基因。他认为自然选择的功能就是淘汰另一个较劣的等位基因,它的贮量不断地由突变来补充。根据这种推理这个学派断言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在多数座位(位点)上应当是纯合型,否则有害的隐性基因的负担(“遗传负荷”)就会变得太大。穆勒、Crow等是这种传统观点的最积极的拥护者

另一个学派的领导人是杜布赞斯基(Mather,Lerner,Mayr,B.Wallace及他们的学生也都属于这一学派)。这个学派认为遗传型是一个许多基因的和谐平衡系统,其中任何等位基因的杂合子往往优于纯合子。此外,这个学派还否认基因的绝对适合值,所以几个等位基因都可以是“最佳的”,在每一种情况下要根据它们的遗传背景和当时的外部选择压力而定。平衡学派的观点来源于切特维尼可夫的遗传背景概念,这个概念在将遗传型看作是一个平衡系统的学说中得到了发展(Dobzhansky,1951;Mather,1943)

借助于遗传分析的古典技术来确定种群中隐蔽隐性的频率是办不到的,因为每一次只能有一个座位可以成为纯合型。因此这就不可能澄清“古典”学派与“平衡”学派之间的争论。1966年采用了酶电泳方法后从Hubby和 Lewontin对果蝇及Harris对人的研究中终于发现了等位基因的多形性具有令人吃惊的高水平。他们发现(并被以后研究者普遍证实)即使单个个体其基因座位可能约有百分之十或更多是杂合型,物种则可达30%~50%。因而这问题看来似乎已得到澄清并对杜布赞斯基的平衡学说有利。这似乎也表明达尔文深信遗传变异实际上是无穷的是对的

然而正像大多数新的研究路线一样,酶变异性研究所引出的新问题比它已解答的问题还要多。为什么某些物种比其他物种的变异性水平高得多?物种的变异性水平和它的生态有什么关系?种群的变异性有哪些部分是由选择维持的、其他哪些部分是由于机率(实际是中性等位基因的突变)?酶基因的变异性和遗传型的其他DNA的变异性有什么关系?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的研究中运用电泳方法研究酶基因变异性现在已经成为进化遗传学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Lewontin, 1974;Ayala,1976;Ayala etal.,1974b)

在这种高度遗传变异性中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它的来源。采样误差以及对低劣纳合子的选择压力可能会大大降低等位基因变异性的水平。在一个基因座位上4个、5个、甚至10个以上的等位基团是怎样能够在一个种群中同肘保持下来的?

随机游动进化(Random-Walk Evolution)

自从60年代在自然种群中发现了大量的遗传变异性后,认为这种变异大多数在选择上是中性的论点再度被提了出来。这一学说的拥护者——King及Jukes(1969),Crow及木材(Kimura)(1970)——将由于随机过程(基本上是中性突变)引起的遗传变化称为“非达尔文进化”

这一名称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拉马克主义,直生论以及突变主义也都是非达尔文进化的形式。另外有些人将之称为“随机游动进化”或许更合适。自此之后关于在自然种群中观察到的遗传变异性有多少是出于选择、有多少是源于机遇引起了热烈争论。奇怪的是,在这场争论中意识形态似乎也起了某种作用,因为从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者比非马克思主义者更强调随机游动进化。我本人的看法是选择比非达尔文进化的支持者所承认的要重要得多,但是在某些基因座位上的大部分变异也确实具有随机成分

很有可能单是杂合子的选择优越性并不能保持这样的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然而也有其他因素有利于遗传多样性的保持(Mayr,1963:234-258)。就多态的蜗牛和昆虫而言,某一稀有的表现型在一定程度上不致于被捕食,因为捕食者的“搜索形象”(search image)已习惯于更常见的表现型(Clark, 1962)。也曾经有人揭示(首先是Petit与 Ehrman,1969)某些物种的雌性动物首先选择与稀有遗传型的雄性动物交配;这也有利于防止稀有遗传型从种群中消失。也曾发现选择值发生改变的情况,看来依赖于频率的选择(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是保持种群的遗传变异性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机制

目前已有不少证据表明不同的基因型不仅在物种生境的各种不同亚生境中显示优越性而且宁愿选择这样的亚生境并有能力找到它们。这和复杂栖息地的遗传多样性一般高于简单栖息地的发现是一致的(Nevo,1978;Powell and Taylor,1979)。保持遗传变异性的另一机制是霍尔丹早已指出的(1949)防止寄升物和病原体。提供免疫性的基因(抗体形成等等)的高度遗传变异性能够保护种群免于毁灭性的损失,因为病原体无法对付希有的免疫基因。最后,如果上位相互作用正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很重要,则低频率的基因也可以保持住,因为它们在某种组合下具有高选择值。考虑到目前发现了这样多的由选择控制的机制,所有这些机制都能使二倍体基因库贮存遗传变异性,这就促使人们作出这样的结论,即大部分观察到的种群遗传变异性完全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选择的代价

霍尔丹(1957)与Kimura(木村,1960)曾经作过一些计算表明在一个大种群中用一个在选择上处于优势的等位基因取代一个等位基因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昂贵”。他们由之作出了进化必定是非常慢地在进行的结论,也就是说在相当少的基因座位上同时进行,否则总死亡率将会高得惊人。这一结论和已被普遍接受的进化演变的高速度(例如淡水鱼)以及大多数自然种群中高度的杂合现象直接相矛盾。霍尔丹显然作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迈尔(1963:262)和后来的一些其他学者(Lewontin,1974)指出了霍尔丹所作出的一些简化假定的种类。例如在某一物种中由于密度依赖性竞争(density-dependent competition)的缘故在所有的后代中只有一小部分进行繁殖,在每一代中死亡率是如此之高。因而压低这具有有害的纯合子的“可放弃的多余”(expendable surplus)无论如何也不是严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霍尔丹的计算适用于大种群,而速度快的进化演变最常见于小种群中(见下)。就密度高的物种来说霍尔丹可能是正确的,这已通过化石记录所显示的这一类物种的进化惰性表明,但是他的计算对小种群是无效的,尤其是创始者种群(founderpopulations),大多数极其重要的进化事态正是发生在这一类种群中

作为整体现象的自然选择

当自然选择学说遭到严重非难时就不会认真考虑自然选择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的问题。现在成于自然选择已经确定无疑,新问题便又出现,例如,是不是有一种可以称为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的过程?像达尔文那样,将性选择从自然选择中划分出去是否合理?这两个问题已经引起广泛争论,下面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争论的实质

群体选择

个体是选择的主要单位,这一论点遭到了某些主张群体选择的进化主义者的诘难(Wynne-Edwards,1962)。支持群体选择的人声称有一些现象可能并不是个体选择的结果。他们特别指出了整个种群的某些特征,例如异常的性比(sex ratios)、突变速度、扩散距离、性二形性的程度以及促进自然种群中近交(in-breeding)或远交(out-breeding)的某些机制。支持群体选择的学者认为种群之间的这一类差别只有当整个种群(小区种群,deme)比其他小区种群更占优势时才能显出,因为这是由于上述因素的遗传结构有所不同的结果。这类群体选择究竟是否发生以及达到什么程度,在目前仍然还有激烈争论,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类情况的绝大多数可以按个体选择来解释,也许只有社群动物除外(Lack,1968;Williams,1966)

关于群体选择的争论表明,在选择的某些方面的确还有含糊不清的地方。进化主义者已经意识到过去往往把很多十分不同的现象搅合在一起,只有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才能充分了解选择的作用

性选择

早在18世纪末期,某些动物育种家就曾提到,雌性动物偏爱强健的雄性并认为这种现象解释了性二形性。某一个体对异性个体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取得繁殖优势的现象被达尔文称为性选择

达尔文将之和自然选择(准确的涵义)加以严格区分,后者是在全面的适合度(对环境的耐受力,资源利用,对捕食者的阻挠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等等)上发挥作用(表现优势)。达尔文对性选择的重视从他早期的笔记(1840年左右)就可看出,然而在《物种起源》中他只花了不到三页的篇幅讨论这个问题(1859:87-g0)。在《人类由来》(1871)一书中他却用了比人类进化更多的篇幅来讨论性选择。尽管如此,更能说明达尔文对这问题具有浓厚兴趣的莫过于他和华莱士讨论性二形性产生原因时的长期通信(Kottler,1980)。达尔文-华莱士的通信,是有关性选择重要意义这一迄未结束的长期争论的开端(关于这一争论的早期情况见Kellogg,1907:106-128)。达尔文将性选择与自然选择严格区分开的努力遭遇到强有力的反对。到了1876年甚至华莱士也放弃了性选择,在随后的年代中大多数实验升物学家也是如此,因为他们(如T.H.摩根)只注意近期原因(例如有哪些激素或基因与性二形性有关)。数学种群遗传学家彻底否定性选择,因为他们认为进化是基因频率的变化并将适合度定义为为下一代基因库提供基因。由于这个定义实际上对自然选择和性选择都同样适用,所以这两类选择之间的区别也就湮灭了

近年来升物个体又被看作是选择的主要目标,恢复达尔文的性选择概念也就是名正言顺的了(Campbell,1972)。不可否认,达尔文曾把性二形性的某些方面包括在性选择内,这些(例如雄性动物的攻击性某些方面)如果列在自然选择中将更合适。然而这样一来所剩下的就全是雄性装饰物(及鸣叫或歌唱)方面,达尔文将这些解释为是由于“雌性挑选”(female choice)的结果。虽然雌性挑选原理在过去100多年中得到大多数博物学家的支持,但大部分升物学家以及几乎所有的非升物学家都反对它,因为这赋予雌性动物以某种鉴别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它们(雌性动物)所不可能拥有的”。然而近来行为学者以及其他领域的博物学家的研究却肯定地证明了不仅是雌性脊椎动物而且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的雌性一般都很“害羞”(coy),从不和它们所遇到的第一个雄性动物交配。事实上,对最后与之交配的雄性动物的挑选往往是一种时间拖得很长的过程。在这类情况下雌性挑选已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虽然雌性挑选所根据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还并不清楚

这和雄性动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雄性动物一般倾向于和任何雌性交配,甚至往往不分是否同一物种的雌性动物。雌雄动物在这方面相差悬殊的原因已由Bateman(1948)根据投资原理(prinCiple of investment)加以阐明,后来Trivers(1972)进一步加以充实。雄性动物有足够的精子使非常多的雌性动物受精,因而它在每次交配中的投资很少。相反,雌性产卵很少(至少在雌性挑选的物种中是如此),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物资来孵化或用于胚胎发育,在孵化后还要照顾抚育幼仔。如果在挑选配偶时发生失误(例如产生低劣的或不育的杂种)雌性动物就会损失其全部生育潜力。雌性挑选原理还解释了很多过去一直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为什么具有贝氏拟态的蝴蝶的多形性通常只限于雌蝴蝶,因为雌蝴蝶能分辨其配偶具有物种特异性的彩斑,如果彩斑相差太远就不会与之交配(触发机制,releasing mechanism)

目前有一种合理的倾向是把性选择概括地解释为能促进繁殖优势的任何形态或行为特征(性状)。迈尔(1963:199-201)指出某些类别的自然选择潜在的“自私”的一面,特别是能提高个体繁殖成功的机会而并没有提高物种的一般适应能力。Hamilton(1964),Trivers(1972)和Dawkins(197z)都曾指陈这一类自然选择非常广泛而且对动物行为和进化趋向有多么深刻的影响。Wilson(1975)曾对有关文献作过评论。繁殖自私似乎是生存竞争的一种温和表现方式,不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描述的生存竞争是血淋淋的残酷斗争

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当社会达尔文主义与真正达尔文主义混淆在一起时,合作与利它现象(altruism)常被引用来作为人类道德趋向的进化证据,这种趋向似乎不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看法忽视了合作(尤其是在社群升物中)可能具有选择上的好处。达尔文在谈到“我是在广泛的、隐喻的意义上使用生存竞争这个词的,包括升物之间彼此依存”(1859:62)

利它现象及其进化是霍尔丹在1932年提出的,现在又成为注意力的焦点。利它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有利于另一个体(“受益者”)的活动而对利它者似乎无利的现象。霍尔丹指出如果受益者(与利它者)的亲缘关系很接近,则利它性状将被自然选择选中,这样一来受益者的生存就有利于它和利它者所共有的基因。例如某个利它活动有十分之一的机会使利它者付出生命作为代价,而受益者却是它(利它者)的子女、同胞兄妹、孙子孙女,它们全都和它共同占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基因,自然选择就会促使利它现象发展。这种特殊的选择形式被称为“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而相同(或相似)遗传型的全体携带者(载体)的适合度称为总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霍尔丹的这一相当简单的学说随后被Hamilton,Trivers,Maynard Smith,G.C.Williams,Alexander,West-Eberhard等加以发展并已成为社群(社会)升物学的一部分

社群升物学(sociobiology),广义地说是从进化观点研究升物的社群行为。对动物的多数(如果不是绝大多数)社群行为具有充份的遗传成分这一点并没有什么争论。社群升物学中遭到非难的是涉及到人类的那一部分:人的社会行为能不能和动物的相比较?人类的社会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灵长类的遗产?这些都是常被提问的问题。大部分争论看来是语义学的争论。例如E.O.Wilson和其他一些社群升物学家曾被指控宣扬行为的遗传决定论。这并没有正确地反映他们的观点。他们只是说(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可以争论)人的多数社会行为具有遗传成分,但这并不就是遗传决定论。必须注意的是某种行为可能由“封闭”或“开放”程序控制,而且即使是开放程序也有一定的遗传成分。人类不同种族之间(其中有一些亲缘关系很近)在社会行为上的深刻差异表明其根源是文化上的而不是遗传上的

性别的进化意义

某些近代学者曾经怀疑在魏斯曼的性别学说和繁殖成功原理之间可能互相抵触。一个单性生殖的物种比有性生殖物种能产生多一倍的后代,而有性生殖则在雄性方面要“浪费”一半的合子。因此人们可能会认为自然选择在两者之间将选择单性生殖(Williams,1975;Maynard Smith,1978)

单性生殖在植物界和动物界确实都很普遍,但出现率大大低于有性生殖,现在对这个谜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毫无疑问,从长远来说有性生殖是较优越的,因为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它提供了一个逃生的太平门。但是在较稳定的环境中从短时间着眼人们会认为单性生殖的双倍生殖力将会占上风

也许人们又会求助干“可放弃的多余”(expendable Surplus)原理:即使在有性生殖的升物中也已经有了足够大量的可放弃的多余;再要成倍的增殖,在选择上也不会有什么特殊的好处。而且放弃性别无疑将大大减少将来进化的抉择自由。转轨到单性生殖的进化种系很可能迟早会灭绝,随之灭绝的还有使这样的转轨得以实现的一切机制。所剩下的将是不能转轨到单性生殖而又能够占有已灭绝了的单性世系所空出的生境的有性世系。当然,无论何处只要有第二个亲本参与托幼的可能,有性生殖就是强制性的。在性别、行为以及生境利用之间还有很多其他的相互关系(Ghiselin,1974a)。早已知道在很多升物中(某些寄生虫,淡水浮游升物、蚜虫)在有性生殖与单雌生殖之间有正常的世代交替现象,而且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和环境变化密切有关

海云青飞:升物进化的方向就是空间性的增加,空间性的增加包括与同类物种的绑定、协作,与自然环境的适应等等。有性生殖强制把不同性别的同类升物绑定,这就增加了该种生物的空间性

自然选择的确往往令人迷惑莫解,现代的进化主义者对某些自然现象的选择方面还仍然像达尔文和华莱士一样感到狼狈不堪

考虑到人脑是一个多么有用的器官,有时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自然选择不在一切升物中产生同样大的脑子?的确如此,为什么?或者把这个问题颠倒过来,什么样的选择压力使尼安德特人具有和达尔文、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同样大的脑子?

海云青飞:升物进化的方向是空间性的增加,更大的大脑只产生于空间性更大的生物上。人类直立行走以后的空间性变大了,大脑才同步变大,而其他升物空间性不大,自然不会有大的大脑。大脑的大小并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是由空间性决定的。大脑的大小并不是看绝对值,而要看脑容量和身体重量的比值,因此尼安德特人的大脑未必比智人更大

正是由于无法说明我们原始祖先的大的脑子使得华莱士怀疑自然选择能够说明作为人的人类由来(起源)。华莱士所忽视了的是一切选择的关键时刻都是紧急事态或异常灾祸。某个器官或功能在正常时候一般是不会被自然选择改变的,而是在变异曲线尾端的那个时候被选择,并使这器官或功能的载体在某个紧急事态中这物种的其他千百万个体死亡时能够生存下来。“灾祸性选择”(catastrophic selection),正如Lewis(1962)所正确强调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进化过程

物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海云青飞:物种形成的原因在于行为模式与其他物种的不兼容,外在表现为两个物种难以深入互动,内在表现为生殖隔离

地理成种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把同一物种地理隔离后,因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不兼容的行为模式才能出现新的物种。即使没有地理隔离,如果有一群同类升物主动采用不同的行为模式,也是会出现新的物种,对于这种情况,地理成种的说法明显是有误导性的

物种的生殖隔离临界点是人类为了理解方便主动设立的,就像在路上立个1000米的标记牌,这个标记牌是人类设立的,对于路本身来说并没有也不需要这个标记。因此,很难找到物种的遗传基础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而且生殖隔离并不能说明生殖隔离的程度,是刚刚达到生殖隔离临界点(1000米),还是超过了生殖隔离临界点很多(1500米,10000米)。两个不同的物种刚刚到达生殖隔离的临界点的时候,因为个体的差异性,两个物种的部分个体还是可能没有生殖隔离,对这些个体来说到底是同物种还是异物种



13.4 物种形成的方式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达尔文是公认的种群思想的代表,他强调地理成种(物种形成)过程的渐进性(见第十一章)

孟德尔学派断然否定达尔文的这一结论,正如德弗里所说的,他们假定“新物种和变种是由现存的形体通过某种飞跃产生的。”物种形成的方式是博物学家和孟德尔学派之间争论的焦点之一(Mayr and Provine,1980)。比较解剖学家、研究种系发生的学者,甚至实验遗传学家都严格按“垂直”观点来考虑进化问题,他们认为种系序列(Phyletic line)是进化单位。新系统学的一个重要供献是采用种群作为进化单位并根据这一概念来解释物种形成。新系统学者主张新物种是当种群被隔离后形成的,Mayr(1942)曾以丰富的细节论证和支持这一论点。起初并没有提到被隔离种群的大小问题,只有赖特( 1932)曾指出在小种群和很小的种群中由于采样误差可能出现遗传漂失

地理成种学说主要是根据对下列动物的研究结果而提出的:鸟类、蝴蝶、其他分布范围广的昆虫、某些类群的蜗牛以及具有明确地理变异模式的其他类群动物。在上述类群中地理成种是如此肯定无疑,隔离种群的分化步骤是如此大量地被记录在案,因此在1942年以后地理成种是动物物种形成的一种重要而且可能是普遍的方式便再也不容怀疑

由于在大陆上不能超越的地理障碍(山地、水域等等)的数量有限,所以其他类型的障碍必定和大陆上十分活跃的物种形成过程有关。某些学者(参阅Mayr,1942)认为植被障碍或其他不宜栖息的地区可能就是这样的障碍。Keast(1961)以澳大利亚的鸟类为例可充分证明这种看法是正确的。Haffer(1974)发现亚马孙河流域在更新世时期的旱涝交替和当地鸟类的物种形成异常活跃有关,Williams和Vanzolini以及Turner分别指出对爬行类、蝴蝶而言也是如此。植被带的障碍作用视物种的扩散能力而定。就不能飞的蚱猛或地下哺乳类来说即使是很狭窄的不适宜的生态区也能成为扩散的障碍。有些学者由于不了解植被障碍,因而提出了非地理性物种形成机制(White,1978)

一直到最近,有些教科书的插图中还是把地理成种用地理障碍将广泛分布的物种切成两半来表示。也就是说这两半彼此被隔离后经过一段时间将变得如此不同,以致后来又恢复接触后这两半就以不同的物种身份相互作用。但是对形成物种的类群(尤其是物种刚形成不久的类群)的分布模式经过详细研究后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当迈尔在40年代和50年代研究南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地理变异时,意外发现最外围的种群往往是差异最明显的,差异常常达到可将之列于不同的种甚至列入不同的属。迈尔在1942年曾记录了不少例高度不同的异域“属”,而在分布上它们只不过是距离远的亚种。那时他注意的虽然只是分类问题(怎样划分这样的一些种群),但是他继续探索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由于他了解创始者种群(founder populations)经常处于真正物种的分布区之外围,后来他终于想到在没有任何可以察觉的基因流动以及物理环境和升物环境多少有很大差别的情况下,这样的一些创始者种群将是基因库的遗传改造(genetic reorganization)最理想的基地(Mayr,1954)

迈尔之所以特别强调创始者种群的重要性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观察中发现物种中最异常的种群总是在分布区边缘被隔离的,而且这最异常的种群往往是距离最远的。例如啄花鸟属(Dicaeum)的圣克托啄花鸟(Dicaeum tristrami,San cristobal),皇鸠属(Ducula)中的马克萨斯皇鸠(Ducula galeata,Marquesas),以及迈尔(1942;1954)所列举的许多相似例子。相反,在互相邻近的物种分布区中地理变异的数量一般很少。另一个由霍尔丹(1937;1957)指出的原因是分布很广的大种群(事实上所有的稠密物种)在进化上是迟钝的,因为新的等位基因,甚至是有益的等位基因,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在全部物种分布区内蔓延开。遗传稳态(genetic homeostasis)(Lefner,1954)强烈阻止大的、未分裂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地理隔离的事实似乎并不支持赖特(Wright)的模式,按这模式最迅速的进化发生在由只是部分隔离的小区种群(demes)组成的大物种内。事实上稠密的、分布广泛的物种在化石记录中从它们最初出现直到它们灭绝的全部时期中往往几乎并不发生变化。与之对比,边缘隔离种群的进化趋向往往十分不同。这些种群通常是由少数个体建立(实际上往往是由单个的受精后的雌性个体建立),只含有亲本物种全部遗传变异性的一小部分。迈尔认为这将大大提高杂合性并在剧烈变化了的遗传背景上改变很多基因的适合值。许多上位相互作用将和它们原来在亲本种群中的情形十分不同。因此迈尔主张这样的一类创始者种群应该特别容易发生遗传改造,有时能成为真正的“遗传剧变”(genetic revolution)(Mayr,1954)。这些创始者种群可能发生激烈的遗传变化是不容置疑的。 Hampton carson(1975)对夏威夷群岛果蝇属物种形成的出色研究充分支持了迈尔的论点。从实验观察中所作出的,在极小种群中物种形成最容易迅速实现的结论是完全能站住脚的

在本世纪的头20多年中已认识到染色体在物种形成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杜布赞斯基撰写的《遗传学与物种起源》一书的第一版(1937)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篇幅是讨论染色体有关现象,在植物学文献中染色体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实际上德弗里的月见草“突变”后来证明大部分是染色体重排,并不是正规的物种形成机制。但是后来很快发现了多倍性,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染色体组倍增新的物种可以一步形成(Stebbins,1950;Grant,1971)

然而关于染色体在物种形成中作用的讨论由于两个错误概念的干扰而受到影响:

  • 第一个错误概念是某一类升物的专家认为他们的发现可以适用于一切升物

    很多研究者指出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例如一切物种形成都是由于染色体改造的观点就曾被Carson(1975)否定,他指出夏威夷果蝇十分活跃形成新种的过程可以在染色体没有任何可见变化的情况下进行。因为夏威夷果蝇具有巨大的唾液腺染色体便于详细分析,所以当物种形成时可能发生的结构上的染色体变化必定是非常细微的。在其他类型的升物中,亲缘关系很接近的物种,往往由于核型倒位(臂内或臂间倒位)、易位、罗伯森式融合或分裂、或者染色体结构的其他变化而相差悬殊。不同类群的升物其染色体变化机制也各不相同。(Mayr,1970:310-319; White,1974)

  • 另一个错误概念是认为染色体物种形成和地理物种形成是互不相容的,两者之中非此即彼

    事实上这两种物种形成方式的规模完全不同。区分亲缘相近物种的那一类染色体差异(和区分染色体多形性的相对比)由于减数分裂时的各种干扰几乎总是降低杂合子的适合度。这样的染色体重排在一个大种群中很少有机会能够发生,因为在大种群中它们要经历很多世代的杂合阶段。只有在小的创始者种群中由于近亲交配的程度高,它们才有机会很快地通过杂合阶段达到新染色体型的适合度较高的纯合子状态。染色体重排的这种情况也完全适用于基因新的上位平衡,适用于取得新的隔离机制以及在生境利用上的新尝试。这些在通过创始者种群的狭口(bottleneck)时比在一个稠密而又大的物种中通过缓慢的选择过程更容易实现。某一新物种是通过地理物种形成和染色体物种形成而产生的说法并没有矛盾。“边缘隔离”这一提法用于种群密度小和扩散能力大大降低的物种时就多少有些含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物种可能由很多或多或少被隔离的集群组成,而一个新隔离的集群(colony)可能在物种分布区的中央前此空缺的部分建立。即使这样的创始者种群也将经历相同的近亲交配和纯合阶段,就好像它是在物种分布区外围之外被隔离开似的

目前已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物种形成的难易程度主要(呈反比地)和种群大小有关而且物种形成迅速也并不一定限于创始者种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例如更新世的某些残存升物)也能加速物种形成,这一点已经由Haffer(1974)等对亚马逊河流域森林的残留升物的研究加以证实。然而这样的物种显然不像那些在外围隔离而形成的某些物种那样异常

关于物种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意见分歧,仍然是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达尔文和瓦格勒之间对地理隔离是否完全必要的那场论战的老问题(Mayr,1963;sulloway,1979)。某些学者曾经先后提出过一些能使单个小区种群(deme)分成两个生殖隔离而又没有阻止基因流动的外部障碍的同域型物种形成机制,其中经常提到的有三种机制:(1)歧化选择(分裂选择),它能将双峰基因分布(1bimodal gene distribution)扯开,(2)异时物种形成(allochronic speciation),这是由于生殖季节错开的结果,(3)在寄主特异性(专一性)物种的情况下新寄主的移殖(colonizationof new host)。经由寄主特化的同城型物种形成这一概念起,自达尔文直到进化综合一直都很流行,目前又再度受到普遍重视(Bush,1974)。然而正如我在1942年所指出的,尽管适应于新的寄主在单食性物种(monophagous species),尤其是以植物为食的物种中可能是一种重要的同域型物种形成方式,但这类物种形成的发生有很多限制;它的发生频率是否高干地理物种形成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White,1978)。我认为在地理物种形成和新寄主移植物种形成之间划分严格界限是不科学的,就又会把问题曲解。在一个小的创始者种群中(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实验室中的)转向某个新寄主显然要比在一个大而稠密种群的连续分布区中转向新寄主要容易得多

在物种形成的研究中未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仍然是物种形成的遗传基础。为了描述物种形成过程,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从分布格局作出的推断。只有对作为基础的遗传过程的认识更深入,才能对物种形成的各种可能方式的频率和有效性的争论得到解决。一直到1974年Lewontin还说,“我们对物种形成中所发生的遗传变化实际上还一无所知”(Lewontin,1974;159)。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由于发现了DNA的不均一性(异质性)较早的文献实际上已经陈旧过时(Jameson,1977)

起初有人认为在物种形成之前及以后,比较种群中酸等位基因的频率能够提供决定性的答案。这类研究沿袭了豆袋遗传学的传统,试图“按遗传型频率建立物种形成的定量学说”(rewontin,1974:159)。然而按这一研究路线所积累的一切证据指陈酸等位基因的转变频率在物种形成中并不是主要的动因。例如在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中同功酶的差异程度在不同的属中相差悬殊。越过物种界限似乎与基因频率的急剧变动并不同时发生。某些学者将之解释为这正是迈尔的关于创始者种群中遗传剧变学说的反证。如果酶基因是生殖隔离的主要遗传机制,这种看法就是正确的

现在看来很有可能生殖隔离的程度是由特殊的遗传机制或调节系统控制的。这类机制可能只限于相当少的基因或者核型的有限部分(Carson,1976),它们可能存在于近年鉴别出的一些新的DNA(如中间重复DNA)上。分子遗传学的迅速而又出人意料的发现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对物种形成的遗传学解释作出重要修正

如果只是DNA的有限部分控制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那就有可能只需要很少的突变步骤或有限的核型改组就能发动物种形成过程。这在一个只由少数个体构成的创始者种群中比在分布广泛的稠密物种中显然要容易得多。另一方面,分隔大多数物种的众多隔离机制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完整的物种等级只能经由某种长期过程才能形成。由于物种形成是渐近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创始者种群也要延续好多世代,不可能指望只经过一次突变就能完成。一切迹象也都指陈不是如此。但是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态则仍然还是一个谜。Carson(1976:220)设想它是“基因相互作用的某种变动中的内部平衡,其中调节基因发挥着重要作用。”

迈尔学说中剩下全然没有得到解释的是遗传剧变的不规则性。它们出现在某些(并非全部)外围隔离的创始者种群中。为什么?自1954年以来对基因组的了解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已经研究清楚DNA的某些部分,同功酶基因,比其他部分(可能是某些调节系统)受遗传剧变的影响较少。Templeton(1980)曾经考虑过其中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为什么遗传剧变只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鉴于目前有关各类重复DNA的作用以及新近发现的遗传型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还很有限,因而要提出明确的解释还为时过早。然而近年来所有的研究都提供了支持迈尔学说的进一步证据,表明决定性的进化事态是经由遗传剧变最经常发生在外围隔离的创始者种群中

生物宏观进化的主要内容

13.5 宏观进化(Macro evolution)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除了自然选择和物种形成以外,进化综合以后,进化升物学的第三个主要活跃领域是宏观进化

宏观进化有几种不同的定义:

  • 物种层次以上的进化
  • 高级分类单位的进化
  • 或者古升物学家与比较解剖学家所研究的进化

1910年左右,古升物学家,尤其是无脊椎动物古升物学家,由于在确定地质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因而对地质学问题特别关注,这样一来便对进化历史失去兴趣。在进化综合以前宏观进化是由与遗传学并无实质性联系的古升物学家来进行研究。只有极少数古升物学家是真正的达尔文主义者,承认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动因。绝大多数古升物学家相信骤变论或者某种形式的目的论(自然发生)。宏观进化过程及其原因一般被认为是属于特殊的类型,和遗传学家及研究物种形成的学者所研究的种群现象十分不同

随着进化综合的发展上述一切发生了急剧变化。主要结果是对前此研究宏观进化的学者所广泛持有的某些信念产生了怀疑

现在已被否定的一些重要假说包括以下几点:

  • (1)在解释新物种和高级分类单位起源方面必须借助于骤变;

  • (2)进化趋向以及适应的不断改善必须有自然发生过程;

  • (3)遗传是软式的

壬席和辛普森的重要贡献是能够指明解释宏观进化并不需要承认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种学说,而且事实上物种层次以上的进化现象和遗传学和微系统学(micro systematics)的新发现相符。这一结论当然必须根据形态学、分类学以及分布的证据所作出的推断,因为在当时遗传分析是无法对高级分类单位进行分析的 (实际上除分子证据而外,今天仍然如此)

为了替古升物学辩护,这里必须指出,虽然骤变论者以及支持自然发生过程的在古升物学家中占绝对多数,然而的确也有少数渐进论者和支持自然选择的人。早在1894年W.B.Scott就极力为进化演变的渐进性辩护而反对贝特森。Scott曾经讲过虽然在一切物种中围绕“正常”都有或多或少的明显变异,然而种系中新的变化并不是来自极端的变异体而是源于正常个体的逐渐变化(Scott,1894:359)。Osborn及“直生论”的其他拥护者也都支持渐进进化反对“骤变论”

自然选择也同样有支持者。虽然大多数古升物学家都认为自然选择不足以解释宏观进化现象,但也有一些人(如Dollo,Kovalevsky,Abel,Goodrich,Matthew)积极支持自然选择。然而从他们的著作中看不出他们是否认为单是自然选择就足以解释一切进化现象。要确定这一点就需要对他们和其他的同时代的宏观进化论者的著作进行足够的分析研究

辛普森在他写的《进化的节奏和方式》(Tempo and Mode in Evolution,1944)一书导论中曾谈到,他的这本书是试图将古升物学和遗传学加以综合。在这两个领域之间架起桥梁的努力,由于遗传学者几乎完全专注于基因频率的变化(这是根据非加合性基因效应极不重要的假定)而加倍困难。这一观点在解释某些宏观进化问题(例如进化趋向)时是适用的,但对其他问题(如多样性的起源)则并不适用

遗传学与古升物学之间的综合,可以说是按下面的问题分两步进行:

  • (1)宏观进化现象中有没有和达尔文学说的遗传学解释明显相矛盾的?
  • (2)宏观进化的一切原理是不是都只需通过种群中基因频率的研究就能制订?

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头终证明只能是否定的

达尔文学派宏观进化论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驳斥反对达尔文主义者所扬言的有一些宏观进化现象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这一公式相抵触的论点。这项任务由壬席和辛普森出色地完成了。他们两人(连刚.赫胥黎)指出进化趋向根本不需要借助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发生因素来解释,然而动物整个躯体的增大,个别结构比例的变化(如牙齿),某些结构部分的衰退(如马的脚趾,穴居动物的眼睛)以及一些其他长期廷续的进化规律性都可以用自然选择加以解释。自此以后他们还揭示了遗传上和功能上的约束也都增强了自然选择控制进化趋向的能力(Reif,1975)

自从杰弗莱(Geoffroy Saint-Hilaire)以来某些学者先后提出过不少的进化“定律”。在所有情况下这些定律都可以用自然选择来说明。例如Dollo的所谓“不可逆定律”,这定律指陈在进化中消失的结构绝不能完全按原来的方式重新获得。这一观点显然是遗传型在进化中不断变化这一事实的结果,如果对前此已消失的结构又有了需要,则这一结构将由与产生原来结构的遗传型十分不同的另一种遗传型形成,因而这新结构和原已消失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Gregory,1936)

大多数进化现象和复杂结构,器官系统、整个个体、以及种群有关。为了充分解释这些现象,最无济于事的莫过于还原论者的研究方法,他们将一切事物都用基因频率表示。然而这样的还原论是新达尔文主义完全不需要的。一旦放弃了完全依赖还原论者的研究路线,则反对达尔文主义者的绝大多数反对意见就变成了无的放矢

辛普森特别重视进化速度。他曾指出某些进化路线的变化很快,另一些变化很慢,而大多数进化路线则具有中间速度。此外,他还指明在进化过程中某一种系线(Phyletic line)的速度可能增高或减低。辛普森将进化演变速度最快的称为“量子式进化”(quantum evolution,或译为跳跃式进化),其定义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升物种群比较快地转变到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明显不同于其祖先的状态”(Simpson,1944:206)。辛普森认为它解释了“重大的演变以相当高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和特殊情况下的确能够发生”这一众所周知的现象(207页)从他1944年及随后的著作(1949:235;1953:350;1964b:211)来看,辛普森所考虑的主要是在一个种系线中进化演变大大加速的问题。辛普森的思想显然受到赖特(Wrisht,1931)所提出的遗传漂失的不适应期以及随后的自然选择这一模式的影响。进化速度的极端变化在化石历史中当然已有详细记载。蝙蝠显然是由食虫动物在短短的几百万年中演变而来,但在随后的五千万年中并没有发生重要的结构变化。从槽生齿爬虫转变成始祖鸟同样也只需要几百万年,但是鸟类作为一个整体则在七千万年以前出现了第一批现代鸟,之后实际上并没有再发生什么重大变化。进化速度的急剧变化丝毫也不意味着在达尔文学说和蝙蝠或鸟类形态型起源之间有什么矛盾

和进化速度及趋向有关的问题可以按遗传学家的公式:进化是基因频率的变化来解释。但是,就宏观进化的大量其他问题来说,这个公式是毫无意义的,这也正是为什么遗传学在解决宏观进化问题上贡献如此之少的原因之一。这一不合适的公式化表述也和在进化综合与充分研究其中的某些问题之间形成时间滞后现象有关

进化奇迹(Evolutionary Novelties)

在反对达尔文渐进主义的意见中最经常被提出的是渐进主义不能解释进化奇迹的来源。所谓的进化奇迹指的是完全新的器官,新结构,新生理功能和新的行为方式。例如人们常常问起发育不完全的翼,在它能使鸟类起飞以前是怎样被自然选择扩大的?事实上任何一种初期的器官是怎样经由自然选择加以完善,并使之充分执行其功能?

达尔文(1859;1862)认为结构的功能改变是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他的这种解答一直被普遍忽视,直到Dohrn(1875),Severtsov(1931)和Mayr(1960)先后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才引起人们重视

在这种功能转变进程中某一结构总要经历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它能同时执行两种功能,例如(浮游升物)蚤的触角既是感觉器官又是它的游泳器官(尾桡)。这类双重功能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遗传型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系统,它总是产生表现型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并不是直接被选择的,它们仅仅是被选择的遗传型的“副产物”。这类副产物后来便作为新功能的机械部分出现。这样一来四足动物的前肢(连同翅膜)就能发挥翼的功能,鱼肺作为浮鳔。任何升物的表现型中都有很多“中性方面”,它们是被自然选择“容许的”(不是选择所排斥的)但又不是特地被选中的。表现型的这类组成部分可以承担新的功能。高分子和行为方式也同样有功能转变的情况,例如在某些鸟类中修饰羽毛转变为求偶动作

正如 Severtsov指明的那样,功能的强化往往就能使某一结构接受某种表面看来是新的功能。例如步行哺乳类的前肢转变成鼹鼠的挖掘工具,蝙蝠的翼,或者鲸的鳍形肢。作为眼睛发展的起点就只需要有感光细胞存在。随后自然选择便会帮助取得所必需的辅助机制。这便是为什么光感受器或眼睛在动物界曾经独立地进化过40多次的原因(Plawen and Mayr,1977)。在大多数情祝下,为了取得新的进化奇迹,并不需要重大的突变;然而有时表现型方面的某种急剧突变似乎是第一步,例如拟态的多形性,但是一旦走了这第一步,细小的修饰性突变就能完成更精细的调整(Turner,1977)。然而在获得大多数进化奇迹上关键因素是行为的转变

行为与进化

就拉马克看来行为是一种重要的进化机制。由行为活动(用与不用或用进废退)引起的生理过程和获得性性状遗传相结合就是进化演变的原因。自从他提出的进化机制被遗传学否定后,突变论者又走向另一极端。按照他们的意见,重大突变产生新的结构,这些结构使“去寻找相适合的功能”。现代进化论者并不接受这两种解释。他们认为行为的变化的确是进化演变的重要带头人。但是其因果链索和拉马克或突变论者所设想的大不相同。现代的解释是行为的改变产生新的选择(压)力,这新的选择力便去改变所涉及的结构

迈尔(1974a)指出各种不同的行为在进化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作为交流信息的行为,例如求偶行为,就必须是刻板不变的以免引起误解。控制这类行为的遗传程序必须是“封闭的”,也就是说在个体的生命周期中必须能合理地抵制任何变化。另一些行为,例如控制食物或栖息地选择的行为,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运用新经验,这类行为必须由“开放的”遗传程序控制。由行为改变引起的新选择压力可能导致形态变化以利于占有新生境或新适应区。例如 Bock(1959)指出原始的啄木鸟由于行为转变到在树干和树枝上爬行,虽然仍然基本具有其祖先的足部结构,但是这新的习性对几种不同的啄木鸟产生了新的选择压力,使其足部和尾部结构高度特比以适应更有效的攀缘活动。在进化进程中很多(如果不是绝大多数)新获得的结构都能归之于新获得行为所施加的选择压力(Mayr,1960)。因此,行为在进化演变中扮有重要的带头人的角色。大多数适应辐射显然是由行为转变所引起

系统(系统发育)研究

正统的系统发育研究几乎完全着眼于进化的过去。它的问题是:共同祖先的结构是怎样的?通过对其后裔的同源特征的研究怎样才能使之再现?这一学科的主要目的是论证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的正确性。它主要关注的是确定孤立的类型(模式)和种系线在种系树上应当占有的位置。比较解剖研究的着重点就是共同祖先,从T.H.赫胥黎和Gegenbaur到Remane和Romer都是如此

一批年轻的进化形态学者对这一研究路线的成果日益减少感到不满,开始提问为什么的问题。他们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把进化树颠倒过来,也就是说将共同祖先作为他们探索的起点。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起源于共同祖先的种系线要产生分支?是什么因素使得某些后商进入新的生境和适应区?行为的改变是不是适应性转变的关键因素?这一新研究路线的着重点显然是在选择(压)力的本质上。Severtsov,Boker,Dwight Davis,Book,von Wahlert,Gans是这一新的进化形态学的先驱和代表。他们的研究路线在形态学和生态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使建立了一个新的边缘学科进化形态学,这一边缘学科的历史还很浅并且是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门槛上

在这里可以提到这些研究的某些值得注意的成果。其中之一是驳斥了“类型和谐发展”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是唯心主义形态学的主要信条。例如当发现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时解剖学家Weidenreich曾和我谈起它不可能是人类的祖先。它不可能是类人猿与人类之间的桥梁,因为它是“不和谐的类型”(进步的骨盆和四肢,原始的饱和面孔)

实际上类型和谐发展的概念以往曾被驳斥过很多次。在研究始祖鸟(爬虫类与鸟类之间的桥梁)时de Beer(1954)指出它在某些特征上(如羽毛及翼)已经很像后来的鸟类,但在另一些特征上(牙和尾)又仍然是爬虫。他将这种进化速度不相同的情况称为“镶嵌进化”(mosaic evolution)。然而这也并不是新发现。Abel(1924:21)曾经相当详细地讨论过这一原理,而他又是从Dollo(1888)了解到的,Dollo本人则又深受拉马克的影响。拉马克(1809:58)曾说过:“事实上对生命并不重要或并不是必需的某些器官并非总是处在完善或退化的同一阶段;因而如果我们追索某个纲的所有物种我们就会发现在任何一个物种中某一器官已经达到它的最完善的程度,而在同一物种中另外的器官却发育很不完全或很不完善,但在另外的某些物种中这个(县外的)器官却是高度完善的。”我们现在的论据和拉马克的虽然非常不同,但是他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结构和器官系统具有极不相同的进化速度则是完全正确的

关键性状

关于类型以不同的速度进化这一论断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往往涉及某一特殊的特征,也就是与新的变化有关的关键性状。由爬虫类进化到鸟类,羽毛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几乎肯定是在飞翔之前就已完成。由水生两栖类进化到陆生爬虫类,这一关键性状就是体内受精。在研究高级分类单位的进化中探索关键性状是一项主要任务。

就人类进化而言,从树栖的类人猿阶段过渡到现代人阶段就涉及一系列关键性状。直立姿势,灵活的手,制造工具,捕捉大型有蹄类动物,以语言为基础的信息交流系统等等,就是这样一类相连续的关键性状

海云青飞:从树栖的类人猿阶段过渡到现代人,关键性状的改变是直立行走,其他是次要的,没有认识到这点的恐怕是生物学还没有入门

唯心主义形态学派的解剖学家总是强调类型的保守性。就构成脊椎动物类(型),哺乳动物类,或鸟类特征的总体而言的确是极其保守。现在已弄清楚大多数进化实际上只限于关键性状以及少数与之有关的性状。蝙蝠除了对飞翔的适应(包括有关的感觉器官)而外,就其全部结构来说,仍然很像食肉动物。甚至鲸也是除了适应在海洋中生活以外仍然是哺乳类。反过来,也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哺乳类性状不能直接追溯到爬虫类。“模式(和谐)一致”显然有其遗传基础,这基础就是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调节基因的保守(如果不是近于惰性的话)作用

级(进化级,Grades)

宏观进化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是转移到新适应区的速度相当快,例如从食肉动物到蝙蝠或从爬虫类到鸟类。当某一种系线进入新适应区,例如当鸟类进入飞翔区,它一开始就要经历迅速改组形态的阶段直到达到新的适应水平。一旦到达这新的级后,它就能辐射到各式各样的小生境,用不着在基本结构上作重大改变。例如所有的鸟类在解剖结构上彼此都很相似,只是在某个特殊性状上发生变异。级这一现象的重要性早已知道(Bather,1927),后来又被赫胥黎加以强调(J.S.Huxley,1958)

清醒地认识进化速度极不相同(这已由辛普森在1953年特别加以强调)而且进化又和异常稳定的阶段(由级这个词表示)相轮替对分类学说(见第五章)以及解释进化与生态学之间的关系都很重要

动物的进化形态学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它的最重要成就可能是澄清了某些概念。这包括明确分清了结构的功能和结构对于环境的升物学作用;预适应这一概念业已重新下了定义用来表示某一特征适应新功能和新升物学作用的可能性; Bock(1959)发展了多重途径概念;迈尔(1960)澄清了多重功能概念。这一新思维的主要着重点是升物的结构、生理、行为特征的升物学意义以及选择力是通过什么途径得以逐渐改变这些特征

达尔文如果九泉有知也会为所有这些研究的最后结论深感欣慰,这结论是:哪怕是最激烈的结构改造也是逐渐进行的,特别是当种群(包括创始者种群)进入新的栖息地并由它们本身开拓新生境时更是如此

虽然植物学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植物系统发育的再现(重建)仍然滞后于动物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 (1)大多数植物类群的化石记录远远少于动物,尤其是在鉴定上很重要的植物繁殖系统的残留物远远少于植物营养系统

  • (2)被子植物内部解剖(维管系统)上的差别远远小于24门动物内部解剖方面的差异

    然而对化石花粉以及植物的某些化学成分与高分子的研究,正在开始为植物系统发育开拓全新的领域。由于植物形态学者所面临的困难,只是近一二十年才有可能进行(进化动物形态学者早已开展的)关于进化动因的研究.在这新的动因形态学中开拓性的工作是史太宾斯(1974a)关于显花植物的进化研究。为了探寻每一种结构的适应意义,他总是问“什么样的生态条件和环境变化最有可能引起所观察到的形态差异?”像这样强调性状的适应意义和传统的分类学家的路线根本不同,后者只关心研究共同祖先的线索。当然,同样的适应性特征可以通过趋同现象在无关的种系线中反复出现,这对干分类学者来说十分讨厌,但对研究进化原因的学者而言却是宝贵的信息来源。进化植物形态学研究中的另一重要贡献是Carlquist(1965)对海岛植物的趋同适应(例如木质)以及木质部进化的生态策略(1975)

研究微升物的进化是更加新近的领域,其中分为两条战线:

  • 一条战线是由Barghoorn,Cloud,Schopf发起的化石微升物的研究
  • 另一路是对真菌,原生升物以及原核升物的高分子和代谢途径的比较研究。遗憾的是,由于篇幅有限,甚至只是提到这些研究所吐露的一系列激动人心的问题也不可能

宏观进化多样性的起源

宏观进化有一个方面,自从达尔文以后一百多年长期被忽略,这就是高级分类单位的起源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宏观进化多样性起源的问题。即使在进化综合时和以后,这个问题也一直被古升物学家忽视,他们会高谈阔论适应辐射但从不研究辐射到不同生境和适应区的分类单位是怎样起源的问题。这种忽视有很多原因(还从来没有被分析过),我想挑出其中的两个原因加以介绍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普遍存在于形态学家中的本质论思想,尤其明显的是在唯心主义形态学派中。这些解剖学者对构成形态学类型(模式)或祖型(不论是哺乳类,脊椎动物还是节肢动物类型)的全部特征的保守性印象极深。一旦这样的类型逐渐形成,正如Schindewolf(1969)和其他古升物学家所正确强调的,它就几乎不再进行重大改组。另外,不同类型之间的中间阶段,无论是现存的还是存在于化石记录中的,都极其罕见或根本不存在。种群遗传学的基因频率研究方法对这一起源问题也不能提供任何答案

关于新类型起源研究停滞不前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古升物学家专注于直线种系进化,也就是进化的“纵向”成分。综合前的所有著名古升物学家如Cope,Marsh,Dollo,Abel,Osborn以及Matthew都主要研究进化定律,进化趋向以及适应的进化。所有这些会导致更好的适应但并不能引起更多的多样性。新的多样性是怎样起源的,是按本质论者的骤变来解释或者还是根本不提。后一种情况即使对辛普森来说也是真实的,(Simpson,1944;1953),他的进化(即纵向进化)物种定义使得他难于分析种系线的分支问题

奇怪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自从进化综合后就已经有了(Mayr,1942;1954),但被古升物学家忽略不顾,直到Eldredge与Gould(1972)在他们的所谓“间断平衡”(Punctuatedequilibria)模型中加以运用。他们指出在检视地质记录时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化石属于广泛分布的稠密物种,这些物种在时间量纲(time dimension)上很少变化直到它们灭绝。一部分系谱要经历纵向种系进化过程(Gingerich,1976),在这个过程中某一时间层次的物种演变成后裔的亚种或下一个时间层次的物种。更常见的是尚存的物种由化石记录中突然出现的新物种补充,灭绝的物种则由这新物种代替。在正统文献中这突然形成的新种一般归之干瞬时骤变。但是Eldredge与Gould接受了迈尔的解释,即这样的新物种是在某个隔离区(外围或不是外围)的某个地方起源的,如果它们是成功的就能够扩散得很远很广。对“引进新种”(莱伊尔在150年前这样称呼它)的这种解释和化石记录很相符(Boucot,1978;Stanley,1979)。这样的新类型起源并不是纯粹推测,在现有的动物区系中外围隔离的新的较小类型的起源已被证实

Gould和Eldredge在一个方面和迈尔根本不同。他们坚持间断平衡是由相当于Goldschmidt的有希望的畸形升物那样的不连续性造成的:“宏观进化是经由有希望的畸形升物罕见的成功而进行的,并不是在种群内经过不断细小变化进行的”(Gould,1977:30)。Goldschmidt主张(似乎也得到Gould支持)新物种或高级分类单位是通过单个个体一步产生的。相反,迈尔认为创始者种群中的进化是种群性过程,是按人类的时间尺度逐渐进化的(Bock,1979)。它只是在用地质时间尺度衡量时才似乎是骤变性的。毫无疑问调节基因参与了这些变化或者大部分与之有关,但这并不需要骤变

最关紧要的是当创始者种群发生遗传剧变并在上位与调节系统解体之前就为新物种腾出了位置。这就大大有利并加速获得新的适应。上述情况当然不是一步取得,而对它们加以改进的自然选择过程也一直继续进行。它甚至可以因后裔创始者种群的建成而加速。现在还不知道这样的进化转变究竟需要几代,几十代,几百或几千代才能完成(也许时间是可变的),但是肯定无疑要比古升物学文献中所描述的传统的种系进化(需要几百万年)快几个数量级。即使这样,通过创始者种群的演变而引起的进化也不是骤变过程而是渐进进化。新思维的重要不同处是将它作为种群现象来对待

在现代情况下幸而还有一些地理的和生态的机会使我们能够证实这样渐进的、一步一步的宏观进化的起源。夏威夷列岛从西(考艾岛)到东(夏威夷岛)的岛屿群上都有动植物移殖,提供了这样的几乎是渐进进化步骤的画面。这已由Book(1970)就管舌鸟(DrePanididae)的种和属的研究证实,Carson和Kaneshiro(1976)对果蝇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经由地理性物种形成过程不断形成新种(Stanley,1979),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同时还有使物种稳定消失的灭绝现象。因此灭绝是物种形成的对立面(莱伊尔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对生态学家来说更是如此

灭绝

海云青飞:从物理学的双缝实验可知物质界和升物界是高度相关的。升物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物质界对升物进化进程的有限的主动干预

当人们看到拟态物种是多么一丝不爽地模拟其原型(正模)的哪怕是十分偶然的特征时,便会相信自然选择是无所不能的。但是这和自然界中经常出现灭绝现象又相矛盾。当三叶虫,菊石或恐龙这样一些曾一度高度繁荣的动物门和目灭绝时,为什么自然选择不能在这些大的分类单位中重新组建哪怕是一个物种使之生存下去?事实上菊石在以前已经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的灭绝,在这几次灭绝中每一次都有一个种系(lineage)存活下来形成新的适应辐射。但是在最后一伙灭绝中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具有合适的基因群体能够成功地应付它所遇到的环境挑战,姑且不论这挑战具体是什么

现在看来越来越清楚,灭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恐龙的灭绝只是在几十种或几百个物种最后灭绝之后才发生。因而就引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整个高级分类单位被淘汰了?从动植物的门和目的历史来看就可以发现它们被灭绝的难易程度极不相同。VanValen(1973)曾指出,可以对灭绝的方式或格局定出明确的规律性。我本人深信灭绝和遗传型的内聚性有某种关系。在升物的不同物种中突变速度无疑应当大致相同。然而有些物种的遗传型集成(整合)得如此完善,因而变得如此不灵活,以致再也不能产生与传统的正常标准有差异的、能够在资源利用或对付竞争对手或病原体方面发生重大转向的个体。这些当然还只是议论或设想,要作出完满的解释还有待于对真核升物遗传型结构和它的调节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

动物或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形成和灭绝之间的平衡。近年来由于对化石升物区系的知识大量增加才有可能通过地质年代探索物种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有些地质年代中多样性呈指数增长,例如寒武纪早期和奥陶纪;在有些地质年代中呈现稳定状态,即在几百万年(如果不是上亿年)中多样性基本保持稳定不变以及大规模灭绝的年代(Sepkoski,1979)。最值得注意的可能是某些生态群落复合体(ecological associations)的极端稳定性。物种的多样性不是这些动物区系的逐渐增多,而是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基本保持不变,它的更新大都是由于灭绝接1:l的比例由新移殖的物种取代。奥陶纪的“物种爆炸”可能是由于泛食者被专食者取代的结果;更近期的变比(特别是海洋中)可能是由于板块运动,气候性事态(包括冰期)以及浅大陆架海域范围等因素。近年来的开拓性研究显然还仅仅是一个开端

另外有一些大规模灭绝的地质年代,例如二迭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实际上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都是以大规模灭绝来划分的。关于灭绝的地球外原因曾经有过很多设想,例如地球穿过宇宙尘。另外也有人认为灭绝是由于气候急剧变化,而这种变化则是源于板块结构。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的交替时期铱的沉积大大增加这一发现,促使Alvarez及其同事(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假定地球被一外星体击中,尘暴将太阳光遮断达数年之久。这个假说乍看起来似乎很有吸引力,然而它却引起了很多尚未解答的问题,例如怎样解释哺乳类,鸟类,被子植物以及非恐龙类爬虫等仍然存活了下来。很明显对灭绝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广阔领域

人类的进化速度为什么那么快

海云青飞:人类的进化速度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

  • 从古猿到直立人的进化速度非常快(表现为脑容量的快速增加)
  • 从约2万年前开始,人类的退化速度非常快(表现为脑容量的快速减小)

人类的进化速度超过其他动物 (从古猿到直立人)

人类学研究最出人意料的发现之一是人类进化的速度极高,为什么人类进化的速度这么快?整体观者问答此类问题会比较容易

升物的进化指的就是空间的进化,对于升物内部视角来说就是画面的进化。古猿从非直立行走到直立行走是空间的直接扩大,一个是身体与地面的夹角由不垂直变成了接近垂直,另外是头的位置变高了以后视野更加宏大,是直立行走直接导致了古猿进化到人

而地理隔离造成行为模式的变化诞生的新物种并不一定伴随着空间的进化,而且进化还是退化还不一定。相比之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进化速度极高

关于优生学,如果从微观的局部基因角度去考虑可以说是完全的走入了歧途。进化是空间的进化,微观基因的修改并不一定会导致空间的进化,只有空间的进化才会伴随的运气的好的改变。如果生物学能进化到升物学,如果生物学家都成了升物学家,优生学是极为简单的。目前人类还没有真正的优生学

人类的退化速度越来越快(从约2万年前开始)

大约2万年前,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收获的食物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开始出现,人口开始快速增加,人类从此开始了退化模式,并且退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13.6 人类的进化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再也没有别的思想比人类可能来自猩猩更不合维多利亚时代的胃口。纵使其他一切升物的进化都能被证实,人类以其独有的特征也必定是被特地创造的。即使华莱士也反对将人类进化归因于自然选择,这的确使达尔文感到很惊讶。实际上解剖学家都很清楚在形态上人类和类人猿十分类似。这就是为什么林奈毫不迟疑地将他本人归入灵长类的原因。《物种起源》出版后的短短几年内,海克尔(1866,1868)在德国,T.H.赫胥黎(1863)在英国先后出版了主张人类来自猩猩的著作。甚至莱伊尔(1863)最终也至少承认了人类的历史很悠久。1871年达尔文出版了重要著作《人类由来》,对人类的进化问题作了相当详尽的讨论

就在同时(实际上是在《物种起源》出版以前)发现了第一批化石猿人,特别是尼安德特人(1856)。海克尔以其惯有的浪漫想像力甚至在人类与猩猩之间重现了“缺少的环节”,并将这一过渡动物定名为猿人(Pithecanthropus)。在寻找这缺少的环节的热潮中竟然出人意料的很快就取得了极大成功。先是荷兰军医、业余人类学家E.Dubois于1891年在爪哇发现了直立猿人(现在列入人属中)的头骨。自此以后人类化石的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最重要的是1924年Dart在南非汤恩(地名)发现的非洲南方古猿(Austrabnlthecus africanus)化石,又称为“汤恩幼儿”(Taungchild)。随后由Broom、 Leakey兄妹以及其他人的许多新发现使得有可能重现这种特殊的过渡动物。就它的骨盆和后肢来看和现代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它的牙列和面庞大致介于猩猩与人类之间;而它的脑(约为450毫升,现代人约为1500毫升)则基本上仍然处于猩猩的水平

在东南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以及坦桑尼亚的一些发现使我们现在有可能从最古老的南方古猿经过能人(Homo habills)、直立猿人(Homo erectus)、到现代(智)人(Homo sapiens)组成一条几乎不中断的链索。按年代次序和形态学考虑,南方古猿可能是一个多型种和被隔离种群,由它引出粗壮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旁支)和能人。似乎很少有可能会发掘出足够的化石来判定这些人种在其中发生演变的隔离区的位置,也无从断定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和南方古猿分离。和能人共存的粗壮南方古猿早在一百万年以前便已灭绝。虽然现在能够回溯南方古猿到四百万年以前,但是这一类人猿种系又在多少个几百万年以前从进化线上分岔成非洲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则还有争议。最后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石拉马古猿(Ramapithecus)所处的位置以及它是否只是类人猿的祖先或者它又是非洲猩猩的祖先,或者它是一个旁支。从类似猩猩的祖先(拉马古猿?)转到类人猿这一进程可能很快,也许近在五百万到七百万年以前。只有进一步发现更多的化石才能对此作出明确答复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人类和非洲猩猩在分子特征和染色体结构上非常相似。这是镶嵌进化的一个明显例证,其中遗传型的某些部分(基本的高分子)固定不变,而控制一般解剖结构、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外部分则以非常高的速度演化。但是目前认为类人猿种系经是从导向非洲猩猩的种系线分岔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则无可置疑

较之年代次序上的不确定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类的中间步骤的了解日益深入。

当我们的祖先从树上降到地面时采用直立姿势显然是第一步而且可能是决定性的步骤。它使前肢解脱出来执行操作功能,使前肢能携带物体并比任何一种猩猩能更广泛地使用工具、最终制造工具。猎捕大的猎物和真正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人类进化的另外重大步骤。采用意识、意志、智力等衡量标准作为人类特征并不是特别有效,因为有很多证据表明人类和猩猩以及许多其他动物(甚至狗)在这些特征上的区别只是量的差异、程度不同而已。语言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使知识世代相传,从而促进非物质性的文化得以发展,因此语言是人类最典型的特征。往往有人说文化是人类最独特的特点,实际上这完全是一个定义问题。如果把文化定义为年长的个体将某种知识、技能(通过示范和学习)传给年轻的个体,那么文化在动物界就是很普遍的(Bonner,1980)。因此在文化的发展进化上动物和人类之间也并没有断然的差异。虽然文化对人类来说更重要(可能高几个数量级),但对文化的包容力并不是人类所独有,它也是渐进进化的产物

人类学研究最出人意料的发现之一是人类进化的速度极高。即使把躯体同时相伴增大考虑进去,类人猿的脑从450毫升增加到1600毫升也是非常迅速的。也许值得同样注意的是一旦达到现代(智)人阶段(约在十几万年前),脑的容积就不再有明显的增加。为什么原始人类一开始就要选择如此完善的头脑使十万年后的笛卡儿、达尔文、康德得以作出重大成就,莎士比亚、歌德得以完成其文艺杰作,发明计算机,访问月球等等,这的确令人难以理解。但是对人类未说,人类当然永远是一个谜,他永远也无法了解自己

优生学

承认自然选择(并且只是自然选择本身)将人从猩猩这一层次提高到人类的这种认识促使高尔敦于达尔文去世不久之后就想到可以运用这选择原理使人类从升物学上得到改进。这一乌托邦式的议想(Gallon称之为优生学)一开始就有很多人支持。事实上很多遗传学家和其他升物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同意通过促进物种中“最优秀”成员的繁殖并阻止患有遗传疾病的个体或其他方面低劣的个体繁殖的办法来改善人类是一种高尚的思想

实际上必须分清两种优生学

  • 消极优生学(Negative eusenics)致力于在种群中减少有害基因的数量,办法是阻止显性基因携带者的繁殖和降低隐性基因的杂合体携带者的繁殖率(当这样的杂合体能被诊断时)

  • 积极优生学(Postive euuenics)则着重促进“优秀”个体的繁殖能力(Haller,1963;Osborn,1968)。在阅读这些早期的优生学信奉者的著作时,他们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予人以深刻印象。他们在优生学中看到了除教育可以办到的以外的另一种改进方式并且提高生活水平。起初并没有政治偏见渗入优生学,因而得到了从极左派到极右派的一致支持。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延续多久。优生学很快就变成了种族主义者和反动分子的工具。它并不是严格按种群思想而是按模式思想来解释;不久之后在没有提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人类的各个民族就分别被划定为优等或劣等民族。最后终于导致了希特勒大屠杀的血腥恐怖

自从1933年以来正是由于这种结果便几乎无从客观地讨论优生学问题。但是这并不否定正是通过自然选择,人才具有人的属性这一事实,而且我们也知道除了选择以外也并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改进人类的遗传型

然而对人施用人工选择的办法至少在目前还是不可能的,这有很多原因:

  • 第一个原因是目前还很不清楚非体质性的人类性状在多大程度上具有遗传基础
  • 第二,人类社会是在其成员的天资与能力的多样性的基础上繁荣兴盛的,纵使我们拥有管理选择的能力,但是我们对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材特殊混合结构却毫不清楚
  • 最后,大多数西方人对人在遗传上是各不相同的概念(即使将来在科学上比今天能更好地论证这一概念)是无法接受的。平等概念和优生学之间在意识形态上是完全相抵触的。我们必须记住美国宪法原则所依据的是启蒙运动领导人物的著作,他们的理想是高尚的,但是,说得客气一点,他们的升物学知识是不够的。正像贝特森在很多年前所说的,“甚至早期基督教领袖的著作中所包含的背离生理学知识的幻想也赶不上“百科全书派”的理性主义者所据以制订社会方案的那些幻想之背离生理学事实”(Batesan,19147)

优生学目前是一门沉寂的学科,除非种群思想能更广泛地被采纳以及对人类性状的遗传基础有更多的了解,否则它将仍然处于这种状况

如果要问目前进化研究最突出的方面是什么,我们会用互相作用来回答。在还原论者方面注意力放在作用和单个基因的适合度上;现在则越来越注意基因的互相作用,调节机制以及作为一个活跃系统的遗传型。孤立个体的适合度研究已扩大到亲属选择(kinship selection),总适合度,互相利它(reciprocal altruism),亲子关系等等。动物和植物进化的研究由于对它们共同进化(coevolution)的探索(Ehrlich and Raven,1965)而更为充实。食草动物的进化只有作为对其所食用植物进化的一种反应才能深入了解。过去经常引用的地质年代第三纪中马及其他温带哺乳动物在进化中由啃食(browsing)转变为啮食(grazing)的例子就表明共同进化早已为人所知。自白垩纪以后大多数昆虫的进化和被子植物的进化密切有关。社群(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进化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相互作用的效应。所有这些当然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由环境施行的,即由环境进行选择。个体的环境不仅包含非升物性的环境,还包括同一物种的其他个体,其他物种(动物和植物)的个体。因此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大多数研究归根到底只不过是自然选择研究的扩大运用。这一点已由近年出版的进化升物学(Futuyma,1979),行为学(Alcock,1980)和生态学(Rickleffs,1978)等教科书予以充分说明

进化升物学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进化升物学家常被人问起在他的研究领域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很少涉及基本原则,因为随着我们对生命现象的了解日益深入和增多,能够代替达尔文主义的别的学说也日益无法成立。

至于谈到尚未解决的问题,似乎可以列出如下:

  • 在所观察到的生命变异性中有哪些部分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又有哪些其余部分是机遇(随机)过程的结果?
  • 更加专门的问题是生命的起源(核酸和多肽是怎样联结在一起的)
  • 病毒的起源
  • 原核升物通过哪些步骤或过程转变成真核升物
  • 真核升物染色体的功能
  • 各种DNA的分类(结构性,调节性,重复DNA等等)及其在进化和物种形成中的各自功能
  • 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主要类型的相互关系和种系发育
  • 种内和种间竞争在进化中的各自作用
  • 各种不同行为的进化及其在进化中的“标兵”(Pacemakers)作用
  • 灭绝十分频繁的原因(为什么自然选择在防止灭绝上无能为力?)
  • 此外还可加上各种专食性升物(specialists)
  • 一个特别广阔的研究领域是进化中的多元化(pluralism)、即多样途径。对环境提出的几乎每一项难题,不同的进化路线都各有不同的答案。这不同的答案(例如节股动物的外骨骼与脊椎动物的内骨骼)对这些进化路线的未来进化施加了什么约束或影响?进化约束(力)(evolutionary constraints)的整个领域还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进化升物学与生态学、行为升物学、分子升物学的融合引出了几乎无尽无休的新问题。可是,在这里再重复一遍,任何新的发现很少有可能会迫使在进化综合中所建成的基本理论框架作重大的改动

进化论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13.7 现代思维的进化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进化主义者阵营内部经常而又往往很激烈的争论常常把非升物学家弄得莫名其妙。他们因而对进化的全部概念或至少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感到怀疑。因此便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进化和达尔文主义在现代思维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一开头就指出凡是有见识的升物学家都不再怀疑进化这种说法可能是公允持平的。事实上很多升物学家认为进化并不是一个学说而是活生生的事实,这事实是由基因库一代又一代的变化详细记录下来的,是由地质年代已精确测定的连续地层中化石的系列变化记录在案的

也可以同样公正地说绝大多数有见识的普通群众就像承认地球绕日运行(而不是相反)那样来接受进化。今天反对进化的只限于赋有宗教使命的人士。某些原教旨主义者的教派仍然迷信圣经中创世纪字面的东西,虽然这些已被大量的科学证据所否定。科学家与原教旨主义者之间理智性的辩论根本不可能,因为科学家不承认超自然的(上)天启(示),而对方又根本不承认科学事实

更值得注意的倒是反选择主义往往再度抬头。反选择主义文献的主要作者一般是新闻记者、法学家,作家和哲学家。他们的论点大都建立在对遗传学、系统学、升物地理学、生态学以及升物学其他领域的无知上,因而和他们也无法进行理智性辩论。然而麻烦的是有少数严肃的、有声望的科学家也同意外行的反选择主义者的观点并随声附合地扬言“变异和选择”这公式不能全面地说明进化。这些人为数极少。他们的论点根据一般都是由于不认识选择的概率性实质,不认识选择的目标是完整的个体,不认识选择所面临的无数约束。进化主义者也并不屑于花特别大的力气去驳斥这些人的意见,因为反驳意见全都在有关文献中反复讲过好多次而且相当详尽

这些零碎的争议并不能延缓(更不用说完全阻止)进化思想对人类思维各个领域的冲击。进化思想已不再限于升物学,现在只要是包括有历史成分的研究领域都采用进化思想和方法。现在我们很普遍又很随便地使用“进化”这个词,从宇宙的进化到人类社会的进化,语言的进化,艺术形式的进化,道德原则的进化等等

然而不加区别的运用“进化”这个词也曾经产生了某些不恰当的后果(如果不是荒谬的话)。倾向于进化概念的非升物学家往往不了解达尔文学说或新达尔文学说而可能提倡直生论方案,例如人类文明自动经历了一系列阶段从狩猎采集阶段到城市一特大城市阶段

目的论原则在把进化语言运用于升物学以外的人们中非常流行,但是一旦这些目的论方案遭到否定,便又认为这也同时否定了进化的全部概念。研究这类文献不无痛心地表明任何人在没有首先熟悉经过仔细加工的升物进化概念而且对他准备运用的概念未作最严格的分析之前不应当在升物界以外的领域中作出有关进化的概括性结论

进化思想是研究任何一种在时间因次上发生变化的问题所必需的。但是有很多“种类”的进化,这些种类的进化取决于和变化有关的原因的本质,取决于约束的本质,还取决于变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实质。在不同领域中恰当地分析不同种类的所谓进化的工作目前还并没有展开。然而毫无疑问运用进化原则已经在很多领域中大大丰富了人类的思维

早期的遗传学说和育种实验

第三篇 变异及其遗传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甚至原始人也充分认识生命本质的两个方面:

  • 每个物种之内的无限变异性
  • 亲代的特征传递给其后裔的倾向性

从苏格拉底时代以前直到19世纪末叶,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直试图对遗传现象作出说明,但直到1900年当孟德尔的研究工作重新被人们发现之后,由于概念发展成熟才使遗传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又经过了半个世纪升物学家才充分了解遗传的哪个方面最重要,也就是说,遗传程序的存在是最重要的。它构成了升物界与非升物界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没有任何升物现象不涉及遗传程序。因此遗传学家声称遗传学是一切升物学科中最基本的一门学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遗传学之所以特别重要还因为在升物学现象的等级结构中它所涉及的是将专门研究分子现象的升物学与研究整体升物、系统以及包括大部分进化升物学在内的升物学联系起来的一个层次。通过动物和高等植物的遗传过程完全相同这一事实遗传学便将升物学统一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遗传学有助于解决进化和发育机制的问题,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是充分认识所有其他升物学领域(无论是生理学,发育升物学,还是进化升物学)中几乎一切现象的前提条件。20世纪升物学进展之所以加速,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对遗传机制的了解更充分的结果。20世纪前半期升物学中的许多争论也正是由于无法将遗传学的概念和发现与原先已建立起来的升物学的各个分支结合成整体的缘故。同时,遗传学的成熟也有赖于从邻近学科引入遗传学原来缺少的一些概念,例如从系统学(种群思想)、信息论(程序)以及升物化学

由于遗传学和升物学其他领域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有人甚至会提出遗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会不会由此消失的问题,例如种群遗传学已成为进化升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基因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分子升物学的一部分,遗传学的发育方面已成为发育升物学的领域。某些派性特别强的遗传学的支持者却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声称升物学的各门学科基本上都是遗传学的分支。鉴于一切升物性活动不是以这种方式就是以另外的方式都和遗传程序有关(即使开放程序也控制某种活动),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像乍听起来那样十足荒唐可笑。这些看法上的分歧正好强调了遗传学在升物学思想中的中心位置和集成(整合)作用

遗传现象的普遍性必然引起遗传学产生相当多的分支,如研究新遗传程序的起源(突变,重组),研究它们怎样传给下一代(传递遗传学,transmission genetics),研究遗传因子在基因库中的行为(种群遗传学),研究遗传程序转译成表现型(生理或发育遗传学)等等。这些研究需要不同的学科参与,有些研究近期原因,另一些则研究终极原因。这些学科最常见的相互作用并不在于彼此之间,而是和遗传学以外的升物学分支,如系统学、胚胎学、生理学或升物化学,相互作用

我在这里将集中介绍传递遗传学及其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着重介绍遗传单位(基因),它们的变化(突变),它们的排列(在染色体中),它们的重新分配(重组,采样误差),以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对进化原因的解释最关重要的遗传学方面(如种群遗传学)的历史已在第11、12章讨论过,这里不再重复。最后,生理遗传学和发育升物学是不可分的,将在另一卷中介绍。遗传学的这些分支各有其本身的概念框架,各有其本身的历史

虽然某些历史学家,如Barthelmess(1952)和 Stubbe(1965),在他们撰写的遗传学史中毫不犹豫地从古代人持有的遗传观念开始写起,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现代科学兴起之前去追溯遗传学的起源似乎会……漏掉它的精华”(Dunn,1965)。在这一争论中我支持Barthelmess和Stubbe。从原始人类以来,人们就有了关于遗传、相似性的原因以及新的升物种类和新性状起源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大多都是错误的,但是如果要断言希波克拉底或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和概念没有任何一个流传至今,则思想史家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些观点概念。在了解新观点形成的背景之前必须首先了解旧观点是怎样被修正的或者它们为什么被淘汰。此外,关于遗传的观点拄往是更广泛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例如万物有灵论,原子论,本质论,特创论,生理机械论,或整体论;而且如果不了解这种哲学背景就无法理解某些遗传学说。孟德尔遗传学并不是面对真空而是面临着已有的各种遗传学说,如泛生论,融合遗传学说,或者多种决定因素的各种学说。只有了解了有哪些已有的学说被取代了才能充分评价孟德尔变革的理智力量

第十四章 早期的遗传学说和育种实验

在有性生殖的物种中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唯一无二的(同卵孪生除外)。这独特性的程度远远高于非升物界的。虽然在宏观水平也有独特的“独立单位”(如行星或火山)和独特的系统(银河系和气象系统),但是一切个体中最丰富的物质成分(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却决不是独特的。大多数物理科学定律都是基于这样的缺乏独特性(见第二查)

和升物的个性有关的是变异;任何由独特的个体构成的类群必然显示变异。活有机体变异的起源和本质只到20世纪才弄清楚,而19世纪升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缺乏已确立的关于变异性的学说。这正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论据环节中最薄弱的一环。达尔文本人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并且为之苦恼了终生

甚至原始人也一定模糊地觉察到变异,或者变异的一部分,与遗传有关。后代在某些特征上与亲代或祖代可能相似这种知识当然是古已有之。所有的动植物育种都是根据某些性状是遗传的这一认识。任何改进品种的努力,无论是通过人工选择还是杂交育种,都毫无例外是根据遗传的要求。甚至性别在受精中的作用在某些文化中也是很早就已知道的,例如两河流域文化的亚述人至少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就用雄枣树花的花粉使雌枣树的花受精

然而遗传的本质及其机制却一直是一个谜。上古的博物学家和农学家的早期观察以及医生和哲学家的推测引出了很多问题,其中大多数问题一直争论到20世纪初。也许升物学中没有别的领域在其发展中否定错误的观点和信条比在遗传学中更重要。这些错误观点或信念是:

(1)亲代的精神或气质是遗传的动因,而不是传递肉体的物质;

(2)双亲中只有一个传递遗传要素(布丰和kolreuter曾加以反对);

(3)父本的贡献在量与质上都和母本的不同(从亚里斯多德到林奈都持有这种观点);

(4)环境和身体的活动(用进废退)对遗传物质有决定性影响(获得性状遗传);

(5)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性,一种是不连续变化(骤变),另一种是连续的无限小变化;

(6)特征(性质)本身是直接遗传的而不是形成性状的可能性(以遗传程序的形式);

(7)双亲所作的遗传贡献在后代中融合在一起(融合遗传)

这只是广泛流传的关于遗传的错误概念的少数例子。遗传是如此明显的现象,变成了形形色色民间“科学”的主题,其痕迹甚至在今天的一般人中还依稀可见。例如动物育种者坚信一头纯种的雌动物如果被一头另一个品种的雄性动物或杂种动物授精,这雌动物的“血”将变得永远不纯,便不再能供育种用。这种信念还往往用于人类,特别是在种族主义者文献中。还有很多人认为一个后代可以有几个父本,因而母本在怀孕期间如果与几个父本交配,其幼仔将具有这几个父本的特征。另外也有人相信遗传物质有很大的可塑性,例如有人认为母本遭遇任何意外(如被蛇吓住)可能影响胎儿

传统的遗传观点从回顾的角度看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往往和同时接受的其它观点不相容。对一种无形的不变本质的信念和相信各种形式的环境影响搅合在一起,或者和双亲的供献有差别的看法同时并存。严格的数量概念(如父本影响的强大)和单纯的定性概念(如柏拉图优生学中的个别性状遗传)共存。体质性损伤(断残)遗传也几乎被普遍承认,虽然谁都知道失掉胳膊的战士的儿女并不是缺胳膊的,更不用说在犹太人中千百年来实行的割礼(割除包皮)在遗传上是无效的了

古代的遗传学说

14.1 古代的遗传学说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尽管许多古希腊哲学家对遗传或变异作过有创见的和批判性的分析,但在古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学说,而且这些哲学家的观点也彼此极不相同。然而,承袭了荷马的《伊里亚德》史诗或其他史诗的传统(其中儿子继承父亲的英雄器质是理所当然的),人们普遍接受了遗传原则;虽然古希腊哲学家对双亲的特征是怎样传递给后代的仅仅只有很模糊的认识。关于生殖和遗传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希波克拉底和亚里斯多德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377)是一位著名医生。他曾讲过从身体各个部分产生的“种子物质”由体液运到生殖器官(见亚里斯多德《动物的繁殖》)。受精作用就是父母的种子物质互相混合。身体各个部分参与种子物质的形成可由蓝眼个体产生蓝眼儿女和秃顶个体的后代也变成秃顶的事实来证明。如果身体的某些部分是不健康的,其后代的相应部分也可能是不健康的

这种胚种广布论(Panspetmy)或泛生论的观点显然是anaxasoras(公元前500-428左右)首先提出的,而且至少直到19世纪末也还有人相信它,包括达尔文(见第十六章)。如果相信用进废退的作用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获得性状遗传(从希波克拉底时代直到19世纪几乎每个人都相信它)就势必会接受这一观点。躯体(表现型,体质)形成并通过它形成种子物质(精子,遗传型),然后直接通过生长发育再一次转变成下一代的躯体这样的轮流交替也是泛生论的特点,这概念一直基本保持了下来,直到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才首次遭到反对(Gallon,魏斯曼)

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是古代人中对繁殖问题最感兴趣的,他曾利用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动物的繁殖》来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他还以另一著作《动物的解剖》讨论变异和遗传。亚里斯多德全然反对希波克拉底和其他先驱用原子论观点解释遗传。他认为这种观点无法说明不能产生种子物质的一些性状的遗传现象,例如像指甲、头发这样一些死组织,或像声音、行动这样的行为特征。而且某些性状在它们还没有达到显示的年龄之前就可以由亲代遗传,例如秃顶或头发早白。亚里斯多德也同样反对雄性动物的精子是雏形动物的看法,某些17、18世纪的学者就持有这种看法

亚里斯多德的遗传学说多少具有整体论性质。他和某些先驱一样认为在遗传中雌雄性动物的作用有所不同。雄性的精子提供形体形成因素(eidos)而雌性的月经(catamenia)则是由精子塑造的无定形的物质。他将精子的作用比作木匠的工具,而“雌性总是提供材料,雄性则提供塑造材料成形的工具;就我们看来,这就是雌雄性的特点:雄性之所以是雄性和雌性之所以是雌性。”

上述说法似乎表明精子和月经的功能显然不同,但在另外的地方亚里斯多德又提到雌、雄性种子物质之间的竞争,甚至是斗争。当雄性物质占上风时就会产生雄性幼仔。如果只是部分取胜,就会产生具有母本特征的雄性幼仔;如果亲本的力量弱于祖本,则幼仔具有祖代特征,等等

亚里斯多德思想中最重要的是每个个体的eidos所起的作用。固然每个幼仔具有它所从属的物种的特征,但是它还具有它自己的特殊个性。亚里斯多德认为,苏格拉底的子女可能具有苏格拉底的特征

曾有人不无理由的提到亚里斯多德将形体形成因素(eidos)和被塑造的材料分开的想法和控制塑造表现型的遗传程序这一现代概念相差并不太远(Delbruck,1971)。但是,这忽视了亚里斯多德的eidos是一种非物质的因素;另外,亚里斯多德的eidos与柏拉图的eidos的概念十分不同这一点一直使后来的学者混淆不清,因而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在1880年以前实际上一直不被重视(布丰的“内部模式”概念在表面上和亚里斯多德的eidos很相似,但是两者并没有历史渊源(Rogers,1963);布丰的模式完全是物质性的实体。)直到1970年人们才认识到亚里斯多德的观念和现代观念十分相似

和升物学的其他领域相仿,古希腊人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他们对遗传采取了完全新的态度。他们不再将遗传看作是神秘的,由上帝赐予的东西,而是可以研究的、可以思考的。换句话说,他们要求承认遗传是科学。事实上他们首次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后来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著名的遗传学辩论的主题。还有一个哲学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存在着非常小的见不到的微粒,后来成为遗传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亚里斯多德和古希腊原子论者之后大约两千年,在繁殖和遗传问题上并没有增加什么新内容。即使亚历山大时代和古罗马时代也是如此,中世纪也只是按遗留下来的古老问题进行讨论。古希腊人所提出的许多而又无法肯定作答的问题也是文艺复兴时新兴科学的主要问题。其中某些问题(并非全都是由古希腊学者明确提出)可列举如下:

(1)受精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在交配中传递的与受孕有关的东西是什么?

(2)升物能自然发生吗?或者说两性结合是不是产生新个体所必需的?

(3)在子代的特征或性状上父本和母本各自贡献了什么?除了作为发育中胚胎的抚养者而外,母本是否也作出了(我们现在可以说是遗传上的)贡献?

(4)雄性的精子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器官还是全身?

(5)后代的性别是怎样决定的?

(6)可以遗传的性状在多大程度上受用或不用(用进废退)、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

只有回答了上述这些问题以及一些其他的问题——实际上必须首先恰当地、有系统地将这些问题表达出来——遗传学才有可能成为一门科学

新的开端

当中世纪末期对自然界的兴趣复苏时,它所面对的精神和理智气氛和希腊时代已完全不同。上帝的意志和创造能力随时随处可见。当时强调的是“起源”,是新个体的产生而不是遗传所暗示的连续性原则。这种精神或风气(在16世纪特别流行)已由Jacob(1970:19—28)非常出色地介绍过。自然发生,向无生命物质注入生命被认为是和正常繁殖一样自然。产生畸形升物和产生正常升物一样,并不以为怪。某种植物的种子或幼苗转变成另一种植物(物种异变,heterosony)也习以为常。新的升物都是从头开始繁殖(generatio ab initio)而起源。由于着重点是繁殖后的发育,所以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情况对1828年左右称之为胚胎学的研究领域的历史特别重要

必须注意的是从15世纪到18世纪真正的升物学还并不存在。当时受重视的是博物学和医学(包括生理学),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很少。繁殖主要是由解剖学教授医学生理学者研究,他们研究近期原因并且很少提出涉及遗传的问题。他们的兴趣是发育升物学。与之相映,博物学家的主要兴趣在于自然界的多样性,即终极原因的结果

由于物种的所有成员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因而遗传就是一种必然(现象),并不被看作是一个科学问题。既然要考虑,也只是在物种问题的范围内。然而变异却是每个人常想到的事,特别是博物学家。草药医生、植物学家、狩猎者及动物饲养员都喜欢异常的个体。起初这只涉及特别不同的“突变”(见下文),然而随着植物园和博物馆收集的标本越来越多,正常的个体变异也显露了出来并对之进行研究。后来这终于成为反对本质论的重要证据来源

从中世纪到19世纪西方人的思想完全由本质论支配(见第二童)。按照这种哲学的观点某一物种中的全部成员都具有共同本质(不受外界或偶发事态的影响),研究物种就等于研究自然。在整个16、17世纪和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本质论思想占有左右一切的地位,因而对个体性状的变异似乎并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当博物学家遇到与物种的典型表现有差异时,他们可能就会承认是种内的“变种”(模式论观点),不值得特别注意。正是由于对物种如此重视,所以由物种问题引出了关于遗传的一些最早期的观点(林奈,Kolreuter,Unger及孟德尔等的观点)也就不足为怪了

遗传机制的研究必须根据一定性状而且是外表上稳定不变的性状有所差别的个体之间的杂交。因而变异是任何遗传学说所要解释的主要问题。但是,本质论者并不知道怎样对待变异。对他来说,概念上的难题是,一个物种中的所有个体“基本”都相同。因而直到19世纪末甚至20世纪初不同种类的变异被弄得彼此混淆不清。这种混淆不清的状况直到在系统学和进化升物学中种群思想取代了本质论后才得到澄清。这困难的性质只有从历史上考察才最容易说明。它将指陈各种不同的变异是怎样逐渐被察觉,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林奈

就本质论者来说,按定义,物种没有本质上的变异。一切变异都是“偶然的”,不影响物种的本质(详见第六章)。变异体不是不同的物种;它是“变种”。虽然博物学家和园艺学家早就知道变异体和变种,但一般公认林奈首先拟订变种的概念。他相当轻视变种并嘲笑那些热心于为之命名的花卉爱好者。从总体上说他认为变种并不重要,气候或土壤条件都能使之发生可逆变化。他也知道畸形,但也同样视之无关宏旨。他从不过问变异的升物学意义。“变种是由于某些偶然原因而改变了的植物”(《植物学哲学》,1751)

林奈在他的《植物学哲学》一书(158节)中指出变种的特点如下:“同一物种的种子所产生的不同植物有多少,变种也就有多少。变种是被偶然原因改变了的植物;气候,土壤、温度、风等等都是偶然原因。当土壤改变后,变种最后就回复到原来情况。”变种在这里被定义为我们现在可以称之为表现型的非遗传性变化。在谈到动物界的变种时(259节)林奈指出他不仅把非遗传性气候变异体包括在“变种”项下,而且还有家养动物的品种(races)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体。当我们仔细阅读林奈的著作就会发现在“变种”这一名词下至少列举了四组完全不同的现象:(1)非遗传性变化,这是由于营养、气候、栽培或其他环境因素对表现型产生影响伪结果;(2)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品种;(3)种群内遗传变异体;(4)地理宗,例如人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发现了在“变种”项目之下罗列了极不相同的现象,因而就各种不同的变异拟订了新的名词,但是由这种努力制订的新名词术语( Plate,1914)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这并没有澄清作为名词基础的概念上的混乱。

很多学者都分不清:

  • (1)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
  • (2)连续和非连续变异(见第十六章);
  • (3)个体变异和地理变异

这样一来当不同的学者在谈论“变异”时在他们头脑中呈现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现象。这种精况由于由林奈开始的、将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分开的传统的形感而益加恶化。当动物学家提到变异时,他们一般指的是地理宗(geographic races),而植物学家谈起变种时通常是指栽培变种或种群内变异体而言。这传统上的差异首次表明变异是分成好多种的

古代育种家:林奈,克尔路德,伽登勒

14.2 孟德尔的先驱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正是在林奈时代迈出了踌躇不决的第一步最终才导致了遗传学的建立。

就方法论来说,学习遗传有两种途径:

  • 一种是研究系谱(Pedigrees)。通过几个世代追溯人种的明显特征相当容易。莫培兑在1745年按照这一方法记录了多指畸形(具有第六个手指和足趾),现在已弄清楚这是由于显性基因通过四代显示的。Reaumur约在同时(1751)也发现了人类的多指畸形的显性遗传(Glass,1959)。紧接着在类似的研究中研究了血友病和色盲。虽然升物学家对这一类系谱在19世纪都已很熟悉,但并没有用来作为传递遗传学学说的基础

  • 另一种研究遗传的方法是通过育种。有两个学派采用这种方法,即物种杂交家和动植物育种家。这两个学派的目的和兴趣都极不相同

物种杂交家

林奈往往被描写成一个只关心人为分类的学究。他固然在对世上任何显示变异的东西进行分类的不懈努力中是十分古怪或异想天开的。但另一方面他在各种博物学问题上又往往以其各种各样的非正统思想使他的文章的读者感到意外。和思路活跃才华没溢的任何一个学者一样,他往往同时或至少先后提出一些看来相互矛盾的想法。这可以由林奈对物种的本质改变看法的例子很好地说明。物种固定不变是林奈早期研究工作的指导方针,他曾说过“物种数目永远不变……”,这可能是他的最著名的信条(见第六章)。然而到了晚年他却又“玩弄”起(只有这样表达才合适)自然界物种彼此自由杂交的问题。在一份提纲中(Haartman,1764)他曾列举了不下一百例的假想物种的杂交种,其中有59种描述得很详细。在向圣彼得堡科学院提交的一篇关于植物性别的本质的有奖征文中,林奈描述了通过人工授粉得到的两个杂种。一个是波罗门参杂种(Trasoposon Pratensis x T.Porrifolius),另一个是威灵仙(草本)杂种(Veronica maritirna x Verbena officinalis)

林奈所取得的杂种是否上述亲本种的后代(值得怀疑)并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林奈就此断言通过两个物种的杂交产生了一个稳定不变的新种,也就是一个完全新的本质。这一说法和林奈以及其他本质论者以前的观点完全矛盾。这杂种如果不是含有两个亲本种的本质就会具有中间(过渡)本质,如果这杂种再和亲本种之一或者其他物种进行杂交,它实际上就会导致本质的连续(性),这种结论和自然界物种之间早已确定的不连续性完全抵触。然而林奈本人对产生了新本质却非常自信,并将这两个杂种命名为新物种列入他的权威著作《植物种》(1753)中

林奈将他的波罗门参杂种的一部分种子寄到圣彼得堡,由热衷于植物种间杂交的德国植物学家克尔路德栽培,他在1761年培植的波罗门参杂种(可能是F2代)显示了一定的变异性,完全否定了林奈所声称的取得了一个稳定不变的新种的说法

克尔路德

克尔路德(Joseph Gottlieb Kolreuter 1733-1806)和18世纪的几乎所有升物学家相仿,也是在医学院校受教育(德国吐平根大学)。七年后取得学位(1755)即去俄国圣彼得堡在科学院从事博物学研究6年。除其他工作外主要研究有花植物的受精(受粉)作用和培育杂种。由于后来往往将克尔路特看作是孟德尔的先驱,因而必须着重指出他并没有带着纯粹的遗传学问题从事植物育种工作。他所关注的是花的升物学和物种的本质这样一类的问题

他的第一次成功的杂交研究是运用两种烟草Nicotiana rustica和N.paniculata进行杂交。所得到的杂种生长非常茁壮,即使“最挑剔的眼光从胚胎到多少完全形成的花也找不出毛病。”看来(和林奈相似)他似乎成功地得到了一个新的物种。然而在杂种的花之间彼此受粉的一切努力都告失败。杂种连一粒种子也不产生而一株正常的花却能产生五万粒种子。这件事被克尔路特看作是“在自然界广阔天地中所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之一。”然而这也使他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使得他恢复了对本质论物种概念的信念。在随后的年代中克尔路特对许多不同属的植物反复进行杂交试验。实际上他对138个植物种进行了500次以上的不同杂交试验,结果一律相似,杂种的繁殖力大大下降(如果不是完全不育的活)。当克尔路德发现他的“物种”杂交中有某些具有正常的繁殖力时就将之除掉,认为这些显然不是优良的物种。他这样做是正确的。他对做过的一切杂交试验都留下了详细记录,现在回顾我们就能同意他这样做;他所除掉的确实是种内变异体之间的杂交

当他在显微镜下检查杂种植株的花粉时发现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花粉粒都是皱缩的,实际上只是空壳。授粉不成功也就不足为怪了。他只在极少情况中发现了完好的花粉粒并能产生几代植物。反交的繁殖力较高,也就是说当他用两个亲代物种中任何一个亲代的花粉使杂种植株受粉时繁殖力就高。在许多代中不断进行这样的反交,他最后得到的植物和与杂种反交的物种没有任何区别。他用多少是古雅的辞句来描述得以恢复原来物种的这一结果

在他的其他杂交试验中,例如某些种石竹(Dianthus),有时繁殖力很少激剧下降,很容易得到F2,F3代,但在原则上结果总是相同。每一物种显然都按不同程度被某种不育屏障(sterilitr barrier)保护着。当然,布丰在研究骡子和其他动物杂种时早就指出过这一点,但一直没有加以归纳或概括

克尔路德的另一重要发现涉及第一代和第二代杂种以及反交。他发现F1代杂种多少都相似而且它们的大多数性状介于两个亲种之间。就像常常所说的亲代物种的性状融合在F1代中。反之,F2代杂种则显示大量的变异性,有些比起亲代更像它们的祖代。至少就物种杂交而言,这些发现从克尔路德到孟德尔之间的一百多年中曾反复被证实过

克尔路德属于这样的学派,这学派认为升物学中的科学说明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是物理的或化学的说明。这就是他为什么借助于化学模式来解释几代和F2代之间的区别。克尔路德说过,就像酸和碱形成中性盐似的,在见代杂种中雌性的“种子物质”和雄性“种子物质”结合成“化合物物质”。在几代杂种中它们并不是等量结合,产生各种不同的后代,有一些更像某个祖代,有些则更像另一个祖代。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然而很明显他并不认为亲代“种子物质”的结合是一种融合过程。实际上就我所知,除了内格里而外,别的有经验的植物育种家都没有坚持融合遗传是唯一的机制这一观点

克尔路德觉察到在某些杂交情况下几代杂种分成三种类型有两类像两个祖种,另一类像F1代杂种。然而由于他只注意物种问题是个别性状,因而只发现了少数几例这种明确的分离现象。他的基本目的早要证明两个物种的杂交不能产生第三个物种,除了极少数例外,这一结论现在正和两百年以前一样是正确的。唯一的例外是在克尔路德以后150年发现的异源四倍体(allotetraploids)

阅读克尔路德呕心沥血写下的关于他的大量杂交试验的详细记录不仅使我们对他的勤奋执着赞叹不已,而且对他寻根究底的洞察力表示无比敬佩。他证明了如果花粉不能进入雌花的雌蕊,花就不育;从而最后论证了雄性种子物质是受精作用所必需的。通过杂种与两个亲本种的大量性状的比较和正反交杂种的产生,他首先证明了两个亲本的贡献是相等的(由F1代杂种的中间状态证实)。他因而肯定地确立了性别和受精作用的重要意义,这两点在他那个时代仍然是争论不休的。此外,他还彻底否定了先(预)成论,无论是卵原论还是精原论

对一个现代人来说父母双方都对子女作出遗传贡献是不言自明的。奇怪的是这道理对前几代人并不是如此明显易懂。这原因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那里的“男子至上主义者”(chauvinisticmale)将主要的特征形成的气质归之于父亲,而在亚里斯多德及其他人的著作中则指明父亲提供形体而母亲只是供应形体所由以塑造的材料。17、18世纪中这些问题又和发育问题纠缠不清。胚(芽)是不是先形成(或甚至先存在)或未成形的卵“后发生”(epigenesis)?先成论者对事先存在的胚是位于卵中(卵原论)还是处在精子中(精原论)必然需要作出选择。17、18世纪的著名升物学家(Malpighi, Spallanzani,Haller,Bonnet)几乎全是卵原论者,因而将绝大部分遗传潜力归之于雌性。列文虎克和波尔赫夫(Boerhave)属于精原论者,前者作为精子的共同发现者当然会是这样的

这样一些学识渊博而又智力过人的学者为什么提出这种片面性的学说的确难于解释。所有这些学者一定早就知道在人类中每个小孩显示其双亲的混合特征。他们也知道白人和黑人的混血儿具有中间性状。他们还肯定了解物种之间的杂种(如马与驴产生的骡子)也是居间的。所有这些众所周知的事实以及其他事实不仅充分否定了对事先存在(emboitement)的天真幻想,也驳斥了片面的雌性或雄性单方面发挥作用的概念。然而这样一类的观察并没有动摇卵原论或精原论,似乎这些学者将这些观察结果保存在他们大脑中的两个互不联系的部分

他们的某些同时代人则更为明睿。布丰清楚了解父母双方都作出遗传贡献,但是莫培兑(远远超前其他的人)提出的遗传学说可以被认为预示了以后的发展(Glass,1959;Stubbe,1965)。莫培兑拥护泛生论,它是根据Anaxagoras和希波克拉底的思想,主张来自父母双方的颗粒(要素、因子)与后代的特征有关。他这一学说的极大部分可以在后来的淖丁、达尔文、高尔敦的学说中找到

克尔路德的发现对了解植物的性别和繁殖虽然是很重要的,但是要把他看成是孟德尔的先驱则是错误的。克尔路德总是把物种的本质看作是统一的。他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现的F1代杂种时中间类型这一事实似乎向他本人证实了他的整体论观点。他从来没有将表现型分成个别性状并通过几代追溯某个性状在不同组合情况下的结局。而这些正是建立遗传学定律所必需的,孟德尔和德弗里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

克尔路德不仅是由于他在花的升物学和杂种的本质上的重要发现值得受人尊敬,而且还因为他的试验路线显示了计划与执行都是一流的、是他的同时代人所不知道的。可惜的是,正像很多先驱人物一样,他走在他那个时代所关切的事物的前头太远,并不得不将他的一些最出色的试验花费在论证植物的性别上,而这对我们来说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克尔路德的物种杂交结果和当时存在的信念相抵触到如此程度,他的发现又是如此出人意料并富有革命性,因而并不被他的同时代人接受。迟至1812—1820年间出版的学术性著作还仍然否定植物性别并对克尔路德的试验的可靠性提出怀疑。鉴于这种情况,普鲁士和荷兰的科学院在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曾悬赏以便解决植物杂交问题以及它在形成有用的变种和物种方面的运用。这种悬赏方式促进了Wiegmann,Garrtner,Godron, Naudin,Wichura以及其他杂交工作者的研究,这些人的工作已由Roberts(1929),Stubbe(1965),Olby(1966)等详细介绍过。所有这些研究都遵循克尔路德的传统。它们涉及植物性别和物种的本质

只有某些杂交试验是在物种之内孟德尔变种之间进行的,但就克尔路德来说,他的试验结果即使发表了也没有人继续探索。所有这些学者反复证明了克尔路德的结果诸如F1代的中间型和相对一致性,F2代的变异性增高(清楚表明回复到余种的倾向),正反交的同一性,父母双方对杂种特征的贡献(一般是大致相等的),以及偶尔出现的甚至在不育杂种中的体细胞杂种优势。明确的孟德尔式分离现象非常罕见(即使在F2代);这也并不奇怪,因为物种差异往往(如非通常)是高度多基因性的。另外,克尔路德的烟草这一物种以及其他杂交工作者所采用的很多物种大都是多倍体,染色体数目往往在某一个亲本中多于另一亲本,因而具有较多染色体组的亲本在杂种的外表上占优势

必须反复强调的是,这些学者并不是从事控制个别性状遗传定律的研究。他们关心的是作为整体的物种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此了解得比孟德尔学派早期那些从事豆袋遗传学研究的人更深入。从1900年到进化综合的30年代的进化升物学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植物杂交工作者的这股杂交热潮上

伽登勒(Gartner)

伽登勒(Carl Friedrich von Gartner,1772—1850)是孟德尔之前最博学和最勤奋的物种杂交家。在他的主要著作(1849)中他总结了将近一万个杂交试验(涉及700个物种,产生了25O个杂种)的结果。达尔文在谈到这些工作时曾评价说“其中所含有的有价值的东西比所有其他学者加起来还要多,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就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将伽登勒所收集到的大量资料累积起来加以归纳整理理应作出很多概括性结论,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不仅对他的著作仔细阅读过的达尔文,连他的同时代人也没有谁从伽登勒所收集的事实中得出一般规律。实际上伽登勒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克尔路德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同样问题,从总体来看他也非常满足于只是描述他的杂交结果。也许可以对伽登勒说几句口是心非的恭维活,说他如此肯定无疑地证明了对这些问题能够作出什么答案,不能够作出什么答案,从而为完全新的研究路线扫清了战场。我们知道孟德尔也有一本伽登勒的书并且非常仔细地阅读过,然而却没何帮助孟德尔提出新问题或为他在遗传学上的突破助一臂之力。在伽登勒进行的几千个杂交试验中有少数涉及碗豆和玉米的种内变种。就这方面来说,伽登勒确实是孟德尔的先驱,这在后面还要提到

伽登勒并不是那个时代唯一的德国植物杂交工作者,但是其他的人(如Wiegmann,Wichura)也同样是在传统框架内进行研究,所以在丰富我们的遗传知识上并没有作出什么贡献

淖丁(Naudin)

法国杂交专家淖丁(Charles Naudin,1815-1899)和伽登勒所不同的是他有一个很明确的理论,但是在基本思想上两人则相差无几。淖丁认为在产生杂种中将两个物种的本质弄到一起根本就不是自然过程。这在杂种不育以及后代杂种回复到某个亲代物种就表现了出来。亲代本质并没有发生融合。此外淖丁将物种的本质看作是整体而不是独立性状的镶嵌(孟德尔在研究中也是如此)。淖丁的物种有一些显然只是孟德尔的变种(例如蔓陀罗),其中淖丁也得到了明确的孟德尔的比例关系,并且这种比例关系和淖丁对来代本质的完全分离的看法十分一致。虽然他的某些杂交试验结果完全是“孟德尔式”的,如第一代杂种的一致性和第二代杂种的变异性,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淖丁都不是孟德尔的先驱,这可以由他没有探索可重复的比例这点来说明。他的同胞D.A.Godron(1807-1880)也是如此,他只关心克尔路德几十年前提出的相同问题(杂种的繁殖力,它们回复到亲本型等等)。就像他的其他著作表明的那样,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物种的本质

植物育种家

和物种杂交家的活动同时并肩进行的是实际的植物育种家的工作并由之发展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物种杂交的传统。他们的纯粹功利主义的目的是提高栽培植物的产量,提高它们的抗病力和抗寒力,以及培植新变种。虽然他们也运用物种杂交,但主要着眼于变种之间的杂交,很多变种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孟德尔性状(现代的说法)不同。这些植物育种家比植物杂交家更有理由被看作是孟德尔的直接先驱

其中首先应当提到的是奈特(Thomas Andrew Knight,1759—1853),他专门研究果树的变种。对我们来说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认识到食用豌豆( Pisum sativum)作为遗传研究材料的优点,因为“豌豆具有十分稳定的生活习性,它的变种特别多,是一年生植物,很多变种在形状,大小,颜色上都有明显特征,因而在很多年以前就促使我选择它(通过长期试验)来确定将某一变种的花粉导入另一变种的花中所产生的效应”(1823)。食用豌豆的这种特别优点显然在植物育种家中(包括伽登勒)是早已清楚的,毫无疑问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孟德尔才终于倾全力来研究它。奈特是位很细心的实验工作者,他在引入不同植物的花粉前总要将花去雄,并采用未受粉的或真正受过粉的花作对照。他讲到过显性和分离(回交),但是他没有对他收集的种子计数,因而也没有计算比例

奈特的两位同时代人Alexander Seton(1824)和JohnGoss(1820)证实了显性和分离以及我们现在称之为隐性的选育姓状。这三位育种家的某些试验结果并不一致,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F1代豌豆种皮的外观(透明或不透明)是由母本决定的,而豌豆颜色本身(子叶)则取决于双亲的遗传组成。伽登勒在较后时期的玉米杂交试验中由于种皮也遇到同样的困难致使他无法始终如一的取得孟德尔的比例关系。这种困难在很多年之后才解决。胚乳是通过两个母本核和一个花粉核的融合而形成的,因而可能显示父本的特征。这一现象(后来经由德弗里和柯仑斯研究)被植物遗传学家称为异粉性(xenia)(Dunn,1966)

物种杂交家和许多植物育种家之间的根本区别(Roberts,1929)在于后者往往研究个别性状并通过几代探索它们的归宿。运用这一新方法取得特别成功的是法国的农学家Ausustin Sageret(1763—1851)。他在将西瓜(Cucumis melo)的两个变种进行杂交试验时将其性状分作五对:

变种1     变种2
黄色果肉    白色果肉
黄色种子    白色种子
网状果皮    平滑果皮
棱线明显    棱线依稀可见
味甜      味甜/酸

他取得的杂种并不是父本和母本的中间型;而是每个性状更近于父本或者母本。他的结论是“杂种和它的两个亲本相似一般来说并不是由于父本或母本的某些特有性状的密切融合而是未经改变的性状的分布相等或不相等;我说相等或不相等是因为这种分布在来源相同的所有杂种个体中远不一样,在它们之中存在着明显的多样性”(1826:302)

在描述他的杂交试验时他明确指出某一亲本或另一亲本的性状是“显性”。在他之前还没有人毫不含糊地用过这词。Sageret不仅证实了显性现象并发现不同性状的自由分离,而且充分认识到重组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不赞扬自然赋予它本身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就能够使它的产品无限制地多样化,避免单调划一。这些方式中有两个,即联合和分离性状(按多种不同方法组合)就能够产生无限量的变种。” Sageret还了解到某些祖先性状也偶尔会在这些杂交中出现,“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是它的发育在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我们行将介绍达尔文后来对这类回复现象非常重视。遗憾的是Sageret后来并没有继续从事他的富于想像力的和创造性的研究

近年来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些植物育种家在看来即将作出关于遗传的学说时停步不前。有各式各样的答案,但大多都不合式。这和对细胞学的知识不足显然无关,团为孟德尔的解释就不是根据细胞学说,实际也是不必要的

这些育种家之所以不能制订出遗传学说也不能诿之于技术上的错误,因为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在防止不需要的受粉作用时非常仔细谨慎并进行对照试验。他们给人以这种印像就是十分满足于仅仅得到明确的结果。他们根本不过问机制问题;如果他们过问的话,就像孟德尔那样,他们就会在试验技术中增添上对后代仔细计数并计算各种比例的项目。换句话说,他们的失败(如果这是我们所要用的字眼)归根到底是由于他们没有提问关键性的问题。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不是按可变的种群概念来考虑问题。采用种群思想是研究遗传现象的新路线的必要前提

然而到了19世纪50年代通过物种杂交家和植物育种家的共同努力广阔的基础毕竟已经奠定。他们已明确地提出了建立遗传学说所必需的绝大多数事实根据,诸如双亲的同等贡献,显性,F1 代的相对一致性,分离(F2的变异性增高)以及一般的反交同一性

舞台已经搭好,迟早只待一位特殊天才人物的出现,他将提问以前未曾问过的问题并用新的方法来解决它们。这个人就是孟德尔(Gregor Mendel)(见第十六章)

生殖细胞研究

第十五章 生殖细胞,遗传载体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当人们谈起,某个小孩从他的父亲或母亲那沿袭了某一特征时,就假定有某种为世代与世代之间提供连续性的过程

的确,连续性正是全部遗传概念的真髓

古希腊人就已经模糊地了解到两性结合是解答遗传问题的关键。然而“遗传物质”(后来才这样称呼)究竟是怎样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则纯属推测(见第十四章)。在曾经提出过的学说中有一些是极不可能的,因为物理特征和行为性状的遗传过于精细入微无法按早期哲学家提出的“热力”、“精神”、或其他形式的物理力来解释。希波克拉底学派把遗传看作是种子物质的传递,似乎最接近事实。Lucretius提出了遗传的定性学说,认为毛发、声音,面庞以及躯体其他部位的性质由包含在从祖先沿传下来的种子中的原子的混合物决定。对遗传现象的一切观察,都暗示所传递的是某种颗粒性质的物质,然而不论它是什么东西,由于太小而肉眼无法看到。为了对付遗传物质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挑战,首先必须发展升物学的一门新学科——细胞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只有在发明了显微镜并将之运用于细胞的研究之后才有可能

卵在新个体的发育上是必需的,这一点早就很明显。古希腊人同样认为精子也很重要,甚至17、18世纪的大多数所谓的卵原论者也承认这一点。然而直到18世纪60年代才有肯定性证据。正如克尔路德研究所表明的那样,通过反交产生的杂种的相似性(如果不是完全相同的话)必然导致双亲的遗传贡献是相同的结论

这一见解又引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卵和精子(或花粉粒)在大小和形状上如此明显不同,怎样可能在遗传作用上相同?

作为亲本性状传递物的种子物质是在雄、雌性躯体的哪些部位产生的?

为了能够将某一个体的复杂性状传递给下一代,种子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这些问题只有在细胞学说建立了之后才能解答

一切升物(严格说来只是真核升物)都是由细胞以及细胞产物构成的这一发现,只有在发明了显微镜(升物学史上最重要的技术进展之一)之后才有可能。最早的简单显微镜很可能是在1590年左右由某些荷兰眼镜匠人们发明的,直到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在他的《显微制图》(Micrographia)一书中才描述了在一块软木切片上的孔状和盒式结构。 Nehemiah Grew( 1672-1682), Malpighi(1675,1679)发表了更多和更精细的显微镜素描图。他们用这些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只是(细胞)壁(从“cell”这字的原义为小室或蜂房就很容易理解),并没有提到他们的发现在升物学上可能有什么意义。不久后,研究动物组织(尤其是胚胎)的一些学者如Swammerdam,(1737),C.F.Wolff(1764), Meckel(1821),Oken(1805;1839)及其他人描述了液滴或气泡。在那个时候,还无法确定所观察到的波滴(或小球)哪些是真正细胞,哪些是掺杂物(Baker,1948;Pickstone,1973)。在胡克初次描述了他的简陋显微镜后的150年中,在细胞的研究上没有取得任何真正的进展,这种进展只有在制作更优良的显微镜透镜技术上得到了改进后,才有可能发生

与此同时,有很多学者(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受到物理科学中原子论的影响)开始提出人(动物之一)体最终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按照希波克拉底的信条,躯体由液体和固体组成,Boer-haave和18世纪的其他解剖学家、生理学家认为这些固体由很细的纤维构成。Haller后来成为纤维学说的主要支持者,Erasmus Darwin也承认这学说。虽然纤维说是错误的,但是它的功绩在于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躯体的最基本结构物质的问题上

由于纤维,液滴或细胞是由不同的学者提出的,而且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的发现往往似乎有矛盾,所以显然有必要在升物学的这一领域中求得统一。Bichat曾分辨了21种类型的动物组织,它们是不是都由相同的基本物质组成,如果是这样,那它们又是什么?在唯心主义形态学时期,探索躯体的共同组成成分似乎特别重要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显微镜开始在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生产,而且很快就成为设备比较完善的实验室中的常规仪器。新仪器的改进,使显微镜(下的)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速发展。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18世纪中的很多发现是掺杂物,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还表明,细胞除细胞壁以外还有更多的东西。直到那个时候“细胞”这个词(正如Haller和拉马克在使用这词时)只是一个名称。它被看作是以细胞壁为重点的结构部件,没有提起它的功能

随着仪器的逐渐改进,研究者开始注意细胞的内涵物。后来发现活细胞并不是空的而是充满了粘稠的液体,法国动物学家 Dujardin(1835)将之称为“sarcode”(旧译为动物细胞原生质);捷克生理学家Purkinje(1839)和德国植物学家Von Mohl(1845)则将之称作“protoplasm”(译为原生质)。原生质远远不只是一个表示细胞内涵物(除细胞核以外)的术语。在浏览那个时期的通俗文献时就会发现,它被广泛地看作是(具有活力论意味的)“生命物质”(见《牛津英语辞典》,Protoplasm条)。它被认为是一切升物的最基本结构物质,并且几乎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被解释为所有生理过程的真正起作用的物质

后来,当升物化学开始“解剖”细胞内涵物时,很快就发现并没有单独一种物质配称为原生质,但是一直等到1940年以后运用了电子显微镜才认识到细胞内涵物的结构是多么复杂的聚合体,其功能更是早期的原生质研究者所梦想不及。“原生质”这词现在实际上已从升物学文献中消失

细胞结构的聚合体以及细胞核外的流体目前被称为细胞质(cytoplasm,按克尔路德的用词)。细胞壁的重要性日益下降,最后Leydig(1857)和M.J.S.schultze(1861)指出动物细胞并不含细胞壁,它们大多数是裸露的,只是由膜包覆着

细胞内涵物中另一个显著的成分是细胞核。虽然在18世纪初曾在植物细胞甚至某些动物细胞中都观察到细胞核,但英国植物学家Robert Brown(1773—1858)首先(1833)提出细胞核是活细胞的正常成分。核的功能是什么却一直不清楚,起初的解释也完全是错误的。19世纪70年代还认为细胞和原生质几乎是同义词,核是不重要的成分,或有或无。的确,在部分核周期(nuclear cycle)中大多数细胞都没有核。由于在细胞分裂时被膜包覆着的球形细胞核消失,上述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施旺、许耐登的细胞学说

15.1 施旺-许耐登细胞学说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到了19世纪30年代末期,关于细胞的疑团集中在两个主要问题上:

  • 细胞在升物中的功能是什么?
  • 新细胞是怎样产生的?

这两个问题在施旺-许耐登细胞学说中得到了初步解答

许耐登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细胞学家。他以极大的热情不仅说服了施旺参加细胞学研究,而且还培养了一些年轻的优秀植物学家(如Hofmeister,Nagli)。他还劝导年轻的Carl Zeiss创建后来如此重要的光学仪器公司并向他提出中肯的意见以保证其顺利发展(Zeiss后来研制了很多更好的供升物学研究的光学仪器,尤其是显微镜,作为报答)

许耐登属于对《自然哲学派》特别反感的年轻一代德国升物学家,他试图用还原论的物理化学方式去解释一切事物(Buchdahl,1973)。在回答“新细胞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时用“从原来存在的细胞”这句话作答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太像先成论,而先成论在当时已名誉扫地。于是许耐登便将后生论(渐成论)原则应用于细胞形成,并在1838年提出“自由细胞形成”学说(theory of free cell formation)。他认为细胞形成的第一步是通过结晶作用从细胞内涵物的颗粒物质形成细胞核。然后这核即行生长并围绕本身最后形成一个新细胞,核的外膜就变成细胞壁(许耐登曾就此作过详细阐述,1842:191)。新细胞核可以在现存的细胞中形成,甚至也能够在不成形的体液中结晶析出。在随后20年中的一个重大争论就是这类自由细胞形成究竟是否发生。最后的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事实表明他是错误的,然而许耐登确实通过将注意力吸引到一个问题上并通过提出一种简单扼要的,可以检验的学说促进了细胞学的发展。从长远看,更重要的是,他坚持植物完全由细胞组成,而且高度分化的植物结构都是细胞或细胞产物

在经典性著作,《动物和植物在结构与生长上的一致性的显微镜观察研究》(Mikroskopische Untersuchunsen UberdieUbberinstimmung in der Struktur und dem Wachstum derTiersund Pflanzen,1839)中,施旺指出许耐登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动物(奥肯在1839年也独立地作出这一论断)。通过观察动物胚胎组织并追踪它们的随后发育,施旺成功的论证了甚至像骨骼组织的细胞起源(骨骼在充分长成后丝毫也看不出是从细胞起源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同样的基本成分——细胞组成的这一事实正是生命统一性的又一证据,并被推崇为著名的升物学说之——细胞学说。这也为充实“升物学”这词(由拉马克和Treviranus共同创用)作出了贡献,因为直到那个时候这一直是一件未了的心愿

尽管这一新见解很重要,然而由细胞学说激起的震动也多少令人迷辋不解。当时还没有任何人真正了解细胞以及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功能。那肘细胞学说主要指的是许耐登的自由细胞形成学说(Virchow,1858),细胞核和细胞的完全物理化学形成(结晶方式)的观点可能在当时流行的极端物理主义和还原论气氛中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另外一种十分不同的观点是来自Brticke等人把细胞看作是“基本升物”(elementary organisms)。他的观点显然受到唯心主义形态学的影响。正如歌德将植物的一切部分“还原”成叶子,Brticke也将任一升物的所有部分还原成细胞。实际上Wigand(1846)就把细胞称为“真正的原生植物”(eigentliche Urpflanze)

上述的某些议论(也包括发表过类似言论的其他学者)具有浓厚的活力论气息。这在物理主义者之中引起了一阵子强烈反响,例如,Sachs(1887)就声称细胞只是第二位现象,因为形成力(formative forces)遍布于有机物质中。另有一些人贬低细胞的意义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原生质才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很明显,细胞和以“力”的普遍性为基础的解释性模式是格格不入的。 E.B.威尔逊在《细胞》(1896)一书的导言中曾激烈地批判过类似Sachs的言论

不管细胞学说对不同的学者意味着什么,它确实为牢固地树立升物界的统一性作出了贡献。此外,它还导致了升物有机体是由基本生命单位构成的社团(republics)这一概念的形成。“生命的特征和统一性不能只限于高度发展的升物的某一特殊部位(例如人类的大脑)”(Virchow,1971[1858]:40);实际上,生命是以相同的方式出现于每个细胞中。在那个时候这多少被认为是对活力论强有力的批判。微尔科是否受到奥肯(Oken)的类似观点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对施旺和许耐登来说细胞仍然主要是一种结构成分,但在19世纪功年代其他学者已经强调了细胞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发育和营养功能。随着对细胞及其组成成分(特别是细胞核)的了解日益深入,“细胞学说”这一概念的意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许耐登的学说直接促进了区分动植物细胞的非常活跃的研究工作。1852年Remak(1815-1865)指陈,蛙卵是细胞,在发育中的蛙胚中新细胞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胞分裂产生的。他着重驳斥了自由细胞形成学说。在这一点上他得到了微尔科(1855)的支持,后者指出,就许多正常的和病态的动物及人类组织来看,每个细胞都是从原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他断言:“作为一般原则,任何种类的发育都不是从头开始,因而(必须)否定(自然)发生学说,不论是在个别部分的发育史上还是在整体升物的发育史上”(Virchow,1858:54)

Kolliker以及其他一些植物学家也在同一时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然而,由于许耐登的权威性而延迟了这结论在植物学界被普遍接受。达尔文在1868年(II:370)还拿不准自由细胞形成究竟是否可能。后来微尔科的格言“细胞来自(原先存在的)细胞,(omniscellula e cellula)虽然终于被每个人接受,然而那个时候对细胞(尤其是核)分裂过程的细节还并不清楚(见下文,“有丝分裂”)

由于有了对细胞的这种新的解释,重新考虑受精过程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躯体的一切部位都由细胞组成,则性腺(卵巢和睾丸)是否也是如此?雄性和雌性的“种子物质”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也由细胞构成?雌、雄性的性细胞有什么区别?这一类早已构思过的问题当然并不是一开始就提了出来,然而这些问题必然是细胞学说的逻辑结果。后来越来越明显只有等到阐明了受精过程中细胞的作用,真正有生命力的遗传学说才能建立。正是在这几十年中生殖细胞这个概念才脱颖而出

受精作用的发现

15.2 性别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动物有两种性别太古时就知道,因为由人类类推这是必然的。植物的性别则很晚才发现,至少就其几乎普遍存在来说是如此。事实上在某些雌雄异株的植物(即某一个体只有雄花、另一个体只有雌花的植物物种)中性别是相当明显的,古亚述人在用雄性枣椰树散发的花粉给雌性树授精时就是运用这种知识(见第十三章)

中世纪以后,N.Grew(1672)推测花粉可能就是受精作用的动因。然而只是到了R.J.Camerarius(1665-1721)发表了他的书信式论文《植物的性别》(De Sexu PlantarumEpistola,1694)之后,植物的有性生殖才被明确认定。他通过试验发现花药是雄性器官,并强调花粉是受精作用所必需的。Camerarius充分意识到植物有性繁殖和动物有性繁殖完全相同。他就受精作用中花粉粒的确切功能提出过一些非常深刻的问题:“最好是……我们能够从使用显微镜的人那里弄清楚花粉粒的内含物是什么,它们进到雌性性器官有多远,它们到达种子(精子)被接受的地方是否完整的,当它们破裂时放出什么东西”(1694:30)。这一挑战后来被克尔路德和其他杂交家接受了下来,但是直到Amici,Hofmeister,Pringsheim才充分研究清楚(从1836年到1856年,见Hughes,1959,及下文)

Camerarius还认识到风在传粉中的作用以及在某些情况下传粉作用虽然受阻但种子仍然能固着。他的《植物的性别》这篇论文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发生了重要作用,促进了18世纪实验性植物杂交的研究工作,并在林奈和克尔路德的著作中集其大成(见第十四章及Zirkle,1935)。然而植物的性别直到19世纪还仍然被普遍怀疑

甚至克尔路德和林条也并没有足够地强调植物中有性繁殖的普遍性以及在大多植物种中异花授粉的绝对必要性。有“花”的植物(一般门外汉所理解的)一律由动物传粉这一点当时也不是被普遍接受的。1795年Christian Konrad Sprengel (1750-1816)发表了关于花由昆虫传粉的经典性著作,其中强调了上述各点,然而他的著作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正统思想和兴趣,所以几乎完全被忽视了。这本著作中最值得注意的是sprengel详细描述了花与昆虫之间的多种互相适应以促进异花受精或使自花受精成为不可能。这是第一本“花的升物学”,达尔文对之作了应得的评价(《物种起源》:98;1862)。从SPrensel的著作可以作出的明显推论是,有性繁殖物种中的个体不定模式(类型)或纯系(Pure lines)而是种群中的成员,然而这种推论直到一百多年以后才作出

受精作用的实质

自从细胞学说建立后,很明显人们将会提出这一学说对精子和卵是否也适用的问题。就精子而言,这一点很快就做到了,虽然冯贝尔仍然认为精子是存在于精液中的寄生性蠕虫,但Kolliker早在1841年就已指出它们是细胞而且可以通过研究精子发生来证明。就卵来说事态的发展就慢得多。虽然冯贝尔在1827年就发现了哺乳类的卵、Purkinje在1830年发现了卵巢卵的大核(他将之称为胚胞),但是他们都不了解这些结构的细胞本质。只是到了1852年Remak才指明蛙卵是一个单细胞,Gegenbaur于1861年(通过证明卵黄料并不是细胞)便将这一结论扩大到所有脊椎动物的卵

从现代反思,人们可能会想,只要一旦认识到卵和精子都是细胞则动物受精作用的本质就会很快推想出来。当然,人们会说,受精作用就是这两种生殖细胞融合产生新的个体。然而事实上却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取得这种认识

根据克尔路德、Amici、孟德尔以及其他人的观察,在植物受粉上本来也应当得出相同结论。从1824年到1873年之间一个又一个暗示性的观察接踵而来,然而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解释得面目全非、与观察显然矛盾。甚至晚到1840年,像许耐登这样进步的植物学家还怀疑植物的性别。为什么受精现象在这样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样难于解释?

这有很多原因,然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许是这现象既属于功能升物学又属于进化升物学范畴:

  • 胚胎学家对未受精的卵可能长期处于不活动状态、只有受精后才开始发育这种事实印象极深。因而他们认为精子只具有机械作用,相当于将硬币投入自动电唱机(Juke box)中;这在非常少见的假受精(psecudogamy)现象中确实如此
  • 与此相对映的是,对遗传感兴趣的学者则把受精作用看作是父本与母本的遗传特质互相混合的过程。因此,对受精作用的意义既然有不同的解释,使很自然地各自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解释模式

受精作用具有双重意义,而且这两种对立的解释又都是正确的。对这两点一直到19世纪的最后20年才充分认识清楚

鉴于有关受精作用的争议是升物学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事态之一并且造成了研究近期原因和终极原因的学者直接对峙的局面,所以对相互对立的论点作一简短的评述是值得的

尽管在某些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是从古希腊到19世纪早期的各种受精作用学说都假定母本提供一个单位、多少是均匀一致的物质,后来称为“卵”,而父本则供应能促使卵发育的某种力量,包括精神、热度、或某种物理力或活力。晚到1764年Wolff仍然以为花粉和动物精子只是促进胚的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高级营养。即便冯贝尔的言论(1828)也具有浓厚的亚里斯多德气息。按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母本提供物质,父本提供动因,形式原因和最终原因

Bonnet于174o年发现蚜虫的卵即使在没有雄蚜虫存在时也能发育成长(单性生殖)。这一事实似乎证实了上面的解释。很明显,卵的发育潜力可以由雌体本身所发挥的某种繁殖力诱发。对Bonnet的同时代人来说,这“发现是令人震惊的,然而19世纪的研究指陈这种“无配子生殖”(virgin birth)在动物界相当普遍,或者是季节性现象(如蚜虫和轮虫),或者是永久性的(ChurChill,1979)。19世纪40年代在膜翅目昆虫中发现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单性生殖——产雄单性生殖(arrhenotoky)。在这种形式中未受精的卵产生单倍体的雄性后代。发现这一特殊形式的是孟德尔的同时代人JohannDzierzon,他和孟德尔都是奥地利西里西亚地区人,后来又都成为天主教神父,他还是一个养蜂家。他运用创造性的杂交试验(德国峰与意大利峰杂交)证实了雄峰是由未受精的卵形成,从而充实了他的假说(1845)

在植物界中更普遍存在的、类似于单性生殖的是无配生殖(apomixia),在遗传学早期曾一度引起不少的思想混乱(见第十六章,孟德尔的山柳菊杂交试验)。单性生殖作为进化策略的特殊作用近年来引起了普遍关注

在升物学史中经常可以见到某些问题时起时伏,受精作用这个问题也是如此。自Camerarius,Sprengel,克尔路德等开拓了新的局面后,它在19世纪的前20几年又显得很沉寂。19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它再度受到重视时正值物理主义盛行。按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观点,一切化学反应取决于由两种物质及其组成微粒密切接触而引起的分子碰撞(Coleman,1965)。T.L.W.Bisc hoff将之运用到受精问题上并说得更明确:“精液通过某种催化力量在接触时起作用,也就是说,它经由内部运动构成了某种特殊形式的物质传给卵……在卵中它也引起相同或类似的原子的改组”( 1847)

当时并没有考虑到精子要穿入卵以及精子活动的总效应。一切现象都是由于“分子激发”(molecular excitation)。这种解释和当时流行于施旺、du Bois-Rermond、Ludwig学派的机械还原论观点非常合拍并几乎被普遍接受。这一学说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是著名的形态学家西斯(Wilhelm His),他要求将一切升物现象还原成化学、数学,最重要的是机械力学。“受精卵含有促进生长的激发(excitation)。来自父本和母本的遗传传递的全部内容都在这激发中。所传递的并不是形体,也不是特殊的形成形体的材料,而仅仅是引起形成形体生长的激发,不是性状本而是身发育过程的开端”。(1874:152)。His的观点大大影响了他的外甥米歇尔,这是升物学和升物化学的一个悲剧。这是米歇尔完全未抓住他本人发现核酸的重要意义的部分原因(见第十九章)。迟至1899年J.Loeb还仍然能够写出下面的话:“精子中的离子,而不是核素,是受精过程所必需的。”

由于对受精作用的物理性解释的强大影响,一批又一批观察结果被人们忽视,即便是这些观察与还原论者的解释完全矛盾或者至少证明了还原论者的解释所提供的只能部分地说明问题。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最后解开受精作用这个谜的一些发现的历史

受精过程

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实现受精作用的究竟是作为整体的精液还是精液中的精子。早在18世纪80年代,斯帕兰查尼(L.Spallanzani)所进行的实验本应使他作出正确答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将雄蛙系上小兜(这小兜能让部分精液透过但精子则不能),这样的雄蛙并不能使和它们交配的雌蛙的卵受精。1824年两位瑞士生理学家J.L.Prevost和J.B.Dumas发表了关于蛙的一系列有创见的和决定性实验的结果,这些结果无可置疑地证明了精子是使卵受精的要素,精液只是精子的载体。1843年M.Barrx用兔作实验、1851年G.Newport用蛙作实验,都指出受精卵内有精子存在,然而他们也都没有观察精子是怎样进入卵并确定它们随后的下落。因此他们的观察发现并不能动摇受精的物理学说。1854年Thuret发现墨角藻(Fucus)的具有纤毛的游动精子将卵包围并进人卵中。他运用这一观察结果甚至还能进行人工授精

1856年N.Pringsheim通过对淡水藻Oedogonium的观察研究,就受精过程作出决定性结论。他实际观察到雄配子进入雌性的胚珠并由之作出了下面的正确结论:新个体的第一个细胞(合子)是由雄配子与卵细胞融合而成;受精作用只要一个游动精子就能完成。由于隐花植物的性别当时还有争论,尽管Pringsheim的论证具有决定意义也仍然被忽视了。当19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些学者强调由好多个花粉粒授精所产生的幼胚形成的植物具有更旺盛的活力,因而事态的发展对Pringsheim的结论也并不有利

正是孟德尔(给内格里的信,1870年7月3日)试图反驳“达尔文的观点,也就是说要使卵细胞受精一个花粉粒是不够的”(达尔文的观点主要是由于误解了淖丁的研究工作,后者实际上已接受了“一个花粉粒”假说)。孟德尔采用紫茉莉(Mirabilis jalappa)进行试验,取得了由单个花粉粒授精的18个发育良好的种子。“大部分植株(由这些种子经栽培而成)和自由自花受精的植株具有同样的活力。”这就无可置疑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遗憾的是,由于Nageli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这封信直到1935年才发表(Correns,1905)

就在同一时期其他研究工作者阐明了植物受精过程中的各个步骤。1823年J.B.Amici观察到一个游离的花粉粒是怎样长出花粉管,1846年他又证明当花粉管到达后胚珠中的卵细胞受到刺激并发育成胚。他和Hofmeister(1849年证实了这些步骤)竟然都没有考虑花粉管的功能!

植物学家在19世纪前半期充当了细胞研究的先锋。但是大致在1850年以后由于有了适当的组织固定方法,动物细胞学者便取得了领先地位。动物细胞中没有细胞壁因而更容易集中精力研究细胞核及其在细胞分裂时的变化。另外,受精作用也不会由于花粉管、胚囊等的存在而复杂化

自从Kolliker和Gegenbauer证实了卵和精子都是细胞,而且细胞被重新定义为由位于原生质中的细胞核共同构成以后,提到细胞学家和升物学家面前的问题便是:当精子进人卵后,卵子和精子的核、卵子和精子的原生质都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

1850年以后的25年期间关于受精作用的两种观点可以认为是下面两种学说的反映:接触学说和融合学说。物理主义者把受精作用看作是激发的传递,认为受精作用的真谛仅仅是卵子和精子的接触;如果只注意受精卵分裂的开端(即近期原因),这便是一种合理的解释。然而为了接受这仅仅是交换激发就能说明新生个体具有父本和母本特征的论点,就要求人们轻于相信而且对终极原因丝毫不感兴趣。这种观点的对立面(融合学说)由于对受精过程日益精细的显微镜分析结果而逐渐占上风。最后,物理主义者的接触学说便被放弃

细胞核的功能

虽然当时已普遍认识到精子主要由核质组成,但是细胞核才真正是受精作用的关键因素的这一结论并未被普遍接受。这种犹豫不决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一致认为精子一且进入卵中便被溶解。事实上有些学者在受精不久的卵中发现了两个细胞核,有一位学者甚至观察到这两个核的融合现象,然而他们并不了解其中有一个是由精子重新转变成的核

有两项技术或方法上的进展大大有利于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之一是认识到哺乳类和鸟类的卵不适于受精作用的研究,因而动物学家就采用很多其他种类升物的卵进行试验,终于发现根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染色体连续性)可以采用更为适合的某些其他物种作试验材料。另一项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显微技术的迅速发展

显微镜及其透镜不断地改进,最后于1870年产生了油浸透镜。西斯发明了切片机(1866年左右),在后来的年代中新式切片机能制备更薄的切片。还发明了固定各种升物材料的新方法。最后,苯胺染料的发明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染色,其中有很多对特定的细胞成分或分子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亲和力。这些技术上的进展至少把显微镜观察细节的能力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Butschli(1873;1875)及Auerbach(1874)对线虫的研究、Schneider(1873)对一种扁形动物的研究也许是首次观察并了解到合子(受精卵)的核是由卵的核和一个来自精子的核融合后形成,但是他们的多少带有偶然性的观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赫特维克才最终地论证了受精作用的实质。他于1875年春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研究地中海海胆(Toxopneustes lividus)的受精过程。这种海胆的卵很小,卵黄极少,即使高度放大时也是透明的。卵和精子都很容易保存、固定和染色。赫特维克明确无误地证明了在刚受精后的卵中所观察到的第二个核是来自精子。他还指出受精作用只需要一个精子。最后他表明精子的核和卵子的核合二而一并通过分裂产生发育着的胚胎所有的细胞核。受精卵(合子)的核从不消失,在受精卵与新发育的升物有机体的全部细胞核之间具有完整的连续性,这一点原先已由Schneider,Butschli等指出过。弗莱明曾将这种现象用非常简洁的语言“细胞核来自细胞核”(Omnis nucleus enucleo)来表达

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细胞学研究的势头是科学的任何其他领城都比不上的。“当时的一些著名细胞学家(其中大多数在德国的实验室中工作)在一年之内发表七篇论文的并非少见”(Hughes,1959:61)。赫特维克的报告(1876)中还有某些错误因而并没有立即被研究受精作用的其他著名学者所接受(见专家文献中van Beneden与Strasburger的声明)。但是这些错误很快就被更正,赫特维克观察的正确性也由Hermann Fol(1845-1892)的卓越研究证实。Fol正确地描述了卵细胞核的两次成熟分裂(见下)并凭藉极大的毅力观察了精子进入卵的真实过程。他完全证实了雄性核与雌性核互相融合并形成新升物有机体全部细胞的细胞核,这和赫特维克的观察完全相符。Fol通过实验手段使一个卵同时被几个精子授精,并揭示这种过程总是引起不正常的分裂和不能生存的幼体。受精作用毫无例外地总是由单个精子实现(Pol,1879)从而证实了孟德尔在植物中的观察研究结果。自此以后几乎所有研究动、植物受精作用的学者都同意细胞核的融合是这种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这些发现彻底否定了物理主义者所声称的传递激发是受精作用的精髓的论点。自然的和由化学诱发的单性生殖确实证明了无须受精就能引起卵的分裂。然而真正的受精作用毫无例外地始终是雌、雄配子的细胞核中所含物质的互相混合。接受这一结论只不过是反对19世纪后半期物理主义信条的一种表现。对力、运动、数量的过分重视和相当起麻痹作用的先入为主偏见被对形体、性质的重要性日益深入的认识所取代。大致在同一时期在化学领域中也发生了类似的思想解放(Fruton,1972)。然而在 19世纪70年代对“力”的迷信还是如此顽固以致许多细胞学家对细胞的“运动器”,星体(aster)和纺锤丝比对细胞核和染色体更加注意。另外一些细胞学家则清楚地认识到物质的混合是受精作用的真正本质,这种见解引出了一系列完全新的问题,将在下一节介绍。最重要的是,它鼓励,实际也是要求,研究细胞和细胞核的显微结构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15.3 变异和遗传的物质基础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当变异的重要意义开始被人们认识到以后,它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便提了出来。变异可能影响升物机体的各个方面,即所谓的性状,无论是形态性状还是非形态性状。必然有某种生理的或化学的因素作为引起变异的基础。起初甚至连应当提什么问题也不清楚,只是在事后才有可能将这些问题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要回答的问题是:

  • 某一物种的全部性状(性状总体)是由单一、相同的物种特异性物质控制还是每个性状由可以独立起变化的个别颗粒物质控制?
  • 遗传物质是“软(式)”的(即在个体的一生中或其世代中能逐渐发生变化)还是“硬(式)”的(即完全固定不变,只有通过骤然的激烈变换——后来称之为“突变”才能发生变化)?
  • 遗传性颗粒是怎样在体内形成的?
  • 在受精后由父本和母本提供的遗传颗粒是保持其完整性还是完全融合?

上面这些就是19世纪后半期关于繁殖和遗传所提出的最突出的问题。在全部升物学史上某些最有才华的学者都曾为之绞尽脑汁并大大减少了可能的答案数目。他们提出了很多具有创见性的假说(其中有一些是正确的,也有很多是错误的),但他们也一再发现,他们自己面临许多看来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他们怎会料到,他们的这些问题的最后答案竟然会是大约一百年以后由分子升物学作出的!这个前所未有的新奇答案是,遗传物质仅仅是一份“蓝图”,一种信息指令程序,完全不是发育着的有机体的成形部分,而且在化学上也与之完全不同。但是最后取得这一答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先折回到1850年

当时原生质还刚刚被命名并被认为是活升物的主要物质。有人主张(Brucke,1861)原生质除非是由“基本单位”(某种结构元件)构成,它就不大可能体现其功能。实际上凡是对遗传现象深思熟虑过的学者都认识到细胞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是遗传的基本成分。总之,每个配子只是一个细胞,作为一个单元,它怎么能够控制某个个体在性状上的千差万别的差异?

基因概念的先驱

从1860年到1900年关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结构成分的性质一直是无尽无休的臆想热点,其中绝大多数既无实验依据又不是观察结果。自斯宾塞(Spencer,1862)到魏斯曼(Weismann,1892)这段时期的纵情臆想与以前30年(1835-1864)的态度迥然不同,那段时期相当严肃,显然是对《自然哲学派》的过分臆测阶段(1800-1835)的一种反作用。在这段相当严肃的时期中,许多学者单纯描述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并坚决不作概括性结论,即使这些结论看来是显而易见的

在另一个严肃阶段(1895年以后)中,摩根曾讥笑魏斯曼是“来自弗莱堡的哲学家”,并在还原论和实证论的势头上把“臆想”嘲笑得一无是处。有些批评虽然是正确的(见下文),但在这里倒想为这些臆想的学者说几句公道话,因为他们作出了一件非常宝贵的贡献:他们开始提出正确的问题,尽管他们的答案可能是错误的。如果不知道应当提出什么问题,又怎样会找到答案!错误的学说往往能给一个停滞沉寂的领域带来活力,而它们所引起的新的观察研究往往又几乎自动地导致它们本身最后被否定

几乎所有的这些学者都假定升物的躯体,包括其细胞,由很小的颗粒构成。这些颗粒必须具有个体发生上和遗传方面的双重功能。这是他们大家都一致同意的。除此而外,在其他各个方面他们之间又有分歧。关于这些颗粒的实质、它们在发育中的作用、它们在世代之间的传递等问题上更是分歧极大。每个学者都会为这类颗粒创造一个新词并提出一种发育与遗传的新学说

这些颗粒必须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这一特点就是和无升物的根本区别,后者并不能自我复制。例如结晶的生长和细胞生长就按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

最后,为了发生进化演变,这些颗粒必须或者具有不断变化的能力(“软式”遗传)或者几乎固定不变(“硬式”遗传)。完全固定不变将会使进化不可能实现,所以这些颗粒有的时候必须能够“突变”,也就是说从某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转变成另一冲固定不变的状态。因此只有对这些颗粒的物理性质、它们在细胞中的位置与排列、它们的复制、突变等能够同时提供解释的传选遗传学说才是完整的。从1860年到1950年这90年间所提出的试图解答这些问题的某些遗传学说,多少是比较完整的

第一个有关遗传和发育的概括性学说是由哲学家斯宾塞(1820-1903)完全根据演绎法提出的。它深受再生现象(如某些动物能重新长出失掉的尾巴)的影响。斯宾塞(1864)提出有某种大小介于细胞和简单有机分子之间的“生理单位”(physiclogical units)存在。这些单位被看作是能够自我复制、具有物种特异性的完全相同的单位(在某一个体内)。斯宾塞对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生理单位之间的差异作了似乎彼此矛盾的阐述。他将同胞动物之间的差异,归之于来自父本和母本的配子所含有的生理单位数目不同。升物的形体是由这些单位按预先确定的方式彼此连结起来的能力所决定,就像分子形成结晶时一样。另外,生理单位还具有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因而引起了获得性状遗传

另一个重要的遗传学说是达尔文于1868年出版的《动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一书中提出的泛生论(theory of Pangenesis)。德弗里于1889年正确指出,达尔文的泛生论实际上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假定升物的遗传性是由生殖细胞中大量肉眼不可见的、各自不同的微芽(gemmules)体现的假说。这些微芽通过分裂而增殖,并在细胞分裂时由母细胞传给子细胞

这一假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认为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微芽(可以说是微芽种群),这和斯宾塞从本质论观点出发所设想的、在某一个体中完全相同的生理单位不同。达尔文泛生论的另一部分将在以后介绍

在随后的15年中其他的一些学者也提出过类似的遗传微粒,例如Ellsberg(1874)和海克尔(Haeckel,1876)的“成形微粒”(Plastidules),这类微粒或者全都完全相同(和斯宾塞的生理单位相似)或者各不相同(和达尔文的微芽相仿),基本上并没有增添什么新的观点

当时最试图说明一切而又具有纯推论性的遗传学说,是由瑞士植物学家内格里(Karl Wilhelm von nageli,1817-1891)于1884年提出的。他比前人更明确地指出升物有机体的原生质由两部分组成:普通的或营养性原生质和与升物有机体遗传成分有关的“特殊原生质”(idioplasm,一般译为异胞质)。这种区分是根据下述的观察结果作出的,即父本和母本为后代的遗传成分所作的贡献一般是相等的,虽然卵的重量或大小比精子的要高出一千多倍。因此,卵只有一小部分(大致和一个精子的重量相近)能够含有异胞质。人们可能会以为这一结论会促使内格里认定异胞质只存在于细胞核内。奇怪的是实际并非如此;他认为异胞质是由细胞到细胞的长索状物质组成(与细胞核无关)。每股长索则由无数类群的分子团(micelles)构成,每股长索的横截面在各处都完全相同。每股各有其特殊性,由这些股合成的束来控制细胞、组织、器官的性能。生长就是这些股索的延伸,并不改变其稳定性

内格里对异胞质活性的解释也别出心裁;他认为,这活性是由于股索中分子不同基团的激发状态不同所引起。这就是他为什么将他的推论称为“进化的机械-生理学说”的原因。他将几百页连篇累读的议论用十分矜持的语言来结束,“异胞质学说……能够对遗传的和种系的变化在自然界中得以发生(机械性地发生)作出唯一可能的说明(Nageli,1884:81)。”Barthelmess(1952)说过,他之所以如此详细地介绍内格里的推测,是因为它们也许是那个时期各种臆测中最极端的例子:“今天我们对这幻想的空中楼阁当然会感到惶惑,对作者扬言只有按他的学说才能解开升物进化这个谜的自负不能不感到诧异。”然而也正是由于内格里对遗传和发育过程的各个可以想像得到的方面都作过推论,所以具有深远影响。事实上在此后的20年中这一研究领域内的所有文献无不以崇敬心情广泛引用他的论述。总之,内格里在他的那个时代是一位显赫的知名学者。然而,他的学说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本错误的,而且几乎没有一点具有事实根据。在评价内格里的遗传学说时有一点必须注意,即他非常重视物种间的杂种,其中孟德尔的性状分离极为罕见或根本不存在。这是内格里无法理解孟德尔在豌豆中的发现的原因之一(见第十六章)

内格里有一个观点对遗传学说真正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影响,就是他坚持将异胞质和其余的原生质严格地区分开。正当内格里发表他的著作的同时先后有另外三位学者各自独立地得出了与内格里相同的结论并进一步推论遗传物质含于细胞核中(见下文)。为什么内格里没有认识到细胞核是他的异胞质的所在地这个问题一直令人无法思议。因为在1884年,当内格里发表他的《进化的机械 -生理学说》时,细胞核在受精中的作用已广为人知,而且父本的和母本的异胞质处于相对平等地位(这是他作出推论的原因之一)本来也应当使内格里意识到细胞核的作用。1866年海克尔在证据很少的基础上推断,“细胞核司管可遗传性状的遗传,其周围的细胞质则负责日常生计或对环境的适应”(Haeckel,1866,I:287-288)

动、植物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父本和母本的生殖细胞(配子)互相融合,这两个配子在形成新的合子上各自作出了同样贡献,而且关键过程是两个配子的细胞核相互融合,这些观点到了1844年左右已经逐步确立并被有关学者普遍接受。人们的注意力便开始转移到细胞核上。细胞核是不是就像后生论者所设想的,仅仅是一团无定形的胚样物质、也许只是在融合时才激发了卵细胞的发育过程?或者是细胞核虽小,却具有严密结构,这肉眼不可见的显微结构是否就是受精作用之后的一切非常精确并具有特异性的发育过程的关键?如果把细胞核仅仅看作是细胞发育和细胞分裂的引发物,就会认为它在完成了这一任务后就会被溶解掉,在新的细胞分裂之前或至少是在配子形成之前再重新形成

由于19世纪后半期的细胞学家所接受的都是生理学家或胚胎学家的教育训练,他们的侧重点是发育问题,因而用不着关心细胞核的连续性。他们很少过向性状是怎样从亲代传递到子代的遗传学问题

1875-1880年之间由于Balbiani,van Beneden,Flemming。Schleicher,Strasburger等五位学者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够不断追踪其全部进程,因而“自由细胞形成”或细胞核“重新”形成这种信念的最后残余才得以完全肃清。这几位学者论证了三项重要事实:

(1)在细胞分裂之前细胞核开始分裂,

(2)细胞核物质的变化具有正常顺序(见下文),

(3)细胞核分裂和细胞分裂的基本现象在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是相同的

越来越明显的是,细胞核的作用不单是生理性的(即纯粹物理意义上的作为细胞分裂的引发物)。它是具有严密组织的、很可能是按特定格局构成的结构。这种格局的实质此后一直是细胞学者不断关心的问题,仍然没有求得最后答案

关于这方面研究进展的特点是分析越来越细。所涉及的步骤是从完整个体转向细胞,从整个细胞转向细胞核,现在则从完整的核转向到它的主要结构成分、染色体

染色体发现过程

15.4 染色体及其功能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遗传学诞生(1900)之前25年,根据研究者的兴趣不同对细胞核分裂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对兴趣主要在于发育问题的学者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未分化的卵细胞通过简单的分裂怎样能产生组织学家和生理学家所确认的神经组织、腺组织、表皮等成百种组织的分化了的细胞?举例来说,这种考虑就支配了魏斯曼的学说。这一类学者主要关心的是近期原因

后来,关心传递遗传学的少数学者提出了下面的问题:通过哪些机制使细胞核物质的分裂恰好是相等的一半传递给子代细胞?由此可以看出,两类学者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问题。胚胎学家的问题是,我们怎样能将细胞分裂解释为表现型分化的机制?传递遗传学家则关心遗传型的准确延续保持,也就是说遗传问题.传递遗传学家的解释根本未触及分化问题,也可以说是留下分化问题全然没有解决;而发育遗传学家所提供的答案则又引出了一些难题,而且后来发现这些难题是在遗传传递上所无法解释的

很明显,只有等到对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内部所发生的变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迈出解决矛盾的第一步。我在这里将不详细介绍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的机制,虽然它是升物界中已知的最奇妙的过程之一

有丝分裂

A.Trembley(1710-1784)在18世纪40年代首次描述了原生动物的细胞分裂。18世纪后半期在硅藻以及其他藻类中也发现了细胞分裂; 19世纪30年代中,Ehrenberg对某些原生动物的细胞分裂曾进行过详细研究。自19世纪40年代以后对体细胞的分裂过程(弗莱明于1882年将之称为有丝分裂)的描述也越来越频繁(Wilson,1896;Hughes,1959)

当细胞分裂时它的核也同时分裂,而且后来被认为是细胞分裂最重要的方面。起初人们认为核仅仅充满了颗粒状物质,当细胞分裂时,等量地分配在子细胞的细胞核中(直接细胞分裂)。然而随着光学部件质量的提高以及显微技术(如染色技术)的改进使细胞(及核)分裂的每个阶段都能更精确地加以研究,上述的简单画面就必须加以修正。在有丝分裂的某些阶段,细胞核似乎被丝、线、带充满,因为这些丝、线或带染色很深,所以被弗莱明(Flemming,1879)看作是由染色质构成。由于染色体这一名词直到1888年才由Waldeyer提出,所以在这之前每位学者都采用不同的术语和不同的描述。Remak(1841),Nageli(1842),Derbes(1847),Reichert(1847),Hofmeistert(1848,1849)以及Krohn(1852)等所观察到的很可能就是染色体,他们都见到分裂象(mitotic figures),有时还提供了中期板的描图。必须注意的是,他们的这些文章都是在“自由细胞形成”学说时期发表的,其中有些学者还认为细胞核在分裂过程中被溶解,两个新细胞核由细胞液重新产生

第一位观察到细胞核改组(重新组成)的复杂性的是法国动物学家E.G.Balbiani(1825-1899)。早在1861年他非常出色地描绘了某一原生动物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然而遗憾的是他对所观察到的作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和解释。由于他不了解原生动场只是单个的细胞,便将细胞核看作是睾丸,染色体是精子。这样一来,这一开拓性的研究对后来并没有什么影响。直到19世纪7O年代中期核的直接分裂才被大多数学者承认

由于显微镜技术的进步,得以证实细胞核(及其染色物质)在连续的细胞分裂之间并不溶解,在静止期也以不同的形式保存着。此外,这种技术进步使得人们对有丝分裂的三个主要(以及一些次要的)阶段(分期)可以进行准确的描述;这三个阶段后来被依次称为前期、中期、后期(见图1)

图1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a)早前期。(b)晚前期;显然在早前期中,每个染色体分解成两个染色单体。(C)中期的极面观。(d)早后期。(e)晚后期。(f)末期。(a),(b),(f)中的黑点代表核仁

静止核(细胞分裂之间)的染色效果差,然而有迹象表明大部分核物质构成一条或几条细丝或者由丝构成的网络。当细胞分裂即将开始时,包覆细胞核的膜消失,染色质丝凝缩并且更容易被相应的染料着色。最后这些物质(染色质丝)收缩成少数着色很深的带状物,称为染色体。每一物种在正常情况下,其每个细胞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人类合有46条染色体),在核分裂时这些染色体有规律地排列在细胞两极之间的赤道平面上,形成“赤道板”。正是在这一阶段(中期)每个染色体一劈为二。起初认为是横向劈开,这种错误认识引起了不少混乱与麻烦。最后才清楚地观察到(Flemming,1879)它们是纵向劈开的并且是在中期以前,也就是说当染色物质(染色质,chromatin)还处于未凝缩状态时,几乎无法观察到。到了下一阶段(后期)染色体被劈开后的两半(染色单体,chromatids)使彼此分开并移向细胞的两极。在两极处围绕着染色体束形成新的核膜,染色体又回复到丝状,而且大都处于观察不到的静止状态

确认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并对之作出正确的说明,花费了很多研究者的大量精力与时间。1873年Schneider,Butschli和Fol首次相当准确地描述了有丝分裂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意义立刻就被人们认识到并成为一股研究热潮的主题。动物学家van Beneden和植物学家Strasburger对之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8年以后一位评论家列出了1874-1878关于细胞分裂及有关问题的194篇文章(出自86位研究者)。然而其中没有一个人在准确描述和正确解释有丝分裂上赶得上弗莱明,他在1882年写了一篇关于这一领域研究现状的出色评述文章。对植物有丝分裂的观察揭示了它和动物细胞的完全相同。这是论证动物和植物的细胞性过程一致性的又一证据(大约在半个多世纪以后才发现真核升物与原核升物在细胞分裂上的明显区别)

每一次新的观察研究都证实了细胞分裂过程的极端复杂性

为什么必须像这样复杂?为什么细胞和核不像Remak所设想的那样简单地一分为二?这就是茹在1883年向他自己提出的问题。当时正是只提问近期原因的年代,并归结为内格里的机械生理学说,而茹则想要知道终极原因。他大胆地提出了为什么问题:如果简单分裂能办到的事为什么需要如此复杂的过程?他的回答是,如果细胞核物质是同质的。则核的简单直接分裂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核物质是异质的,如果核物质是由各自具有不同遗传能力的无数颗粒组成,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的分裂方法使细胞核物质的每个颗粒都出现在两个子代细胞中。这种方法是将所有的颗粒串联起来,就像一串珍珠似的,然后将这一串纵向地劈开,“因而每一个染色质粒就分成为两半,这样一来从一串染色质粒就形成了互相紧贴着的两串(染色质粒)”(Roux,1883)

在前此几年中曾有人一再提出(Balbiani,1881;Strasburger,1882)在静止核中一切染色质是按一条长丝的形式排列。茹的假说就是奠基于这种观察之上:“(有丝)分裂象……就是使细胞核不仅定量的而且按其质量和个别性质进行分裂的机制。核分裂的主要过程是每个母本颗粒的一分为二;所有的其他过程的目的只不过是将子代颗粒之一传送到一个子细胞的中心,将另一个子代颗粒运送至另一子细胞中心。”这一过程保证了两个子细胞无论在定量上还是定性上都完全相同

这就是茹的19页全文的主题要旨,但是后来他却后退了。他用下面一段话表示了对不相等分裂可能性的让步:“由于(蛙卵)第二次分裂决定胚胎的前端和后端,又由于必须假定前端和后端的发育不同与物质不相等有关,所以在第二次分裂时细胞核物质很可能是分裂成性质不同的部分”。(1883:15)。这就和他的主要论点相矛盾,因为在有丝分裂的第一次与第二次分裂之间并没有任何区别

茹的主要论点,均等分裂机制,当然恰好就是现代对有丝分裂的解释,这种解释竟然很奇怪的被在随后的年代中试图用核物质在子代细胞中的不等量分配来解释分化的学者(如魏斯曼)忽略了。然而正如威尔逊所说(1896:306),“细胞分裂中没有任何可见现象提供了哪怕是一丁点儿性质不同的分裂迹象。相反,一切事实都指陈染色质的分裂是绝对按精确均等的方式进行。”

坦白的讲茹的学说只是一种推测,然而这推测和内格里或洛布(Jacques Loeb)的推测却大不相同。茹按照哈维(Harvey)的传统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哈维对静脉中存在瓣膜的好奇心对他发现血液循环有极大帮助)。实际上茹含蓄地问起:这一复杂过程有什么选择价值?内格里和洛布并没有提出为什么问题;而是企图按还原论者的方式,以物理和化学来解释升物学现象。他们的那种推测在当时远比茹的“目的论的”或“亚里斯多德式的”(当时就是这样称呼)研究路线更受尊重。茹的假说,和赫特维克的受精学说相仿,是升物学从纯粹物理主义者的解释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又一例证

细胞核的历史描述到了1880年已经结束,因为细胞学的每一项研究都证实了弗莱明的警句:细胞核来自细胞核。自此以后注意力中心便转移到染色体上。在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起了什么作用?

从细胞核到染色体

1883年比利时细胞学家van Beneden发表了一篇非常出色的关于马蛔虫(Ascaris bivalens)受精作用的分析文章。这种蛔虫只有四个染色体,是十分难得的实验材料。他指出马蛔虫的配子只有两个染色体,授精的雄性核并不和雌性核融合,它们的核物质也不融合在一起;但是雄核的两个染色体只和雌核的两个染色体相连结形成具有四个染色体的合子的新细胞核(他称之为染色粒)。受精卵(合子)第一次分裂时,四个染色体中的每一个染色体都纵向分裂(与其他有丝分裂相同),每个子(代)细胞接受曾参与受精作用的相同的、父本和母本的各两个染色体(见第十七章)

虽然van Beneden观察到新个体的核物质恰好有一半来自父本,另一半来自母本,然而他并没有在他的观察结果和遗传现象之间确立任何联系。由于他不是一位理论家,所以他也没有从他那出色的细胞学论证中作出显而易见的结论。这结论几乎是在同时由四位德国升物学家各自独立地作出的,虽然Gallon(1876)又在他们四人之前

魏斯曼在其深入分析遗传问题的著作(Weismann,1883)中断定细胞核物质就是遗传物质,并将之命名为“种质”(germPlasm),这比内格里提出“异胞质”(idioplasm)早一年。“遗传是通过将一种具有一定化学结构、尤其是一定的分子结构的物质(种质)从一代传送到下一代而实现的。”1884年著名的动物细胞学家赫特维克和著名的植物细胞学家E.Strasburger查阅了过去10年的大量资料,最后得以论证,除了细胞核是遗传的载体而外,其他的解释都是不合理的。他们三位学者一致认为是海克尔(Haeckel)首先提出细胞核的功能。赫特微克与Kolliker(1885)更进一步断言细胞核中真正起作用的物质不是别的就是米歇尔从细胞核中分离出的他称之为核素的特殊化学物质。Kolliker强调指出它必然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后来甚至可以通过实验证明核是遗传物质的基地。波弗利(Boveri,1889)在一系列独创性的研究中运用强烈震动的办法将海胆卵震碎,发现没有核的卵碎片能够被形态上极不相同的其它种(和属)海胆的精子授精。即使这种单倍体杂种卵碎片只有父本染色体进入母本细胞质,它也正常发育,但这样形成的动体主要具有父本特征。通过同时用两种不同种的海胆精子授精所形成的(对照组)幼体则具有中间型形态特征。经由实验明确无误地证实了细胞核决定升物的性状(特征)

对受精作用中染色体行为的研究也澄清了配子“融合”的问题。的确,配子互相融合,实际上配子的核也互相融合,然而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并不融合。这一新见解开拓了一个完全新的研究领域,也就是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是共同起作用还是单独起作用的问题;融合遗传(blending inheritance)是否合理的问题(见第十七章)

在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许耐登学说(1838)以便了解在这45年之间所取得的巨大进展。许耐登学说的要旨是,细胞核是在新形成的细胞中通过结晶过程从头(重新)生成的。在这45年间不仅细胞核的连续性已确定无疑,而且新个体形成的关键在于雄配子与雌配子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结合这一事实也已被公认。从1884年以后,细胞核在遗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论点也已不再遭到怀疑,虽然也有一些科学家提出细胞质中也可能含有遗传物质的重要成分这一点也许还要再花50年时间才能确定。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细胞核是不是占支配地位、细胞质是不是双向通道(将物质返回原胞核从而影响其遗传性)?

下一个15年是内格里,弗里斯,魏斯曼等的推论臆测时期。细胞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加强,但并没有增添重大的新见识。实际上对染色体和细胞核的认识到了19世纪90年代已相当成熟。威尔逊的巨著《细胞的发育与遗传》(The Cell in DevelopmentandInheritance,1896;1900)就是这一方面的很有说服力的证据。根据细胞学的新知识来审查获得性状遗传这个老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遗传的本质

第十六章 遗传的本质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一切研究自然的学者都会直观地感知在遗传现象(“她非常像她的母亲!”)与变异现象之间存在着矛盾或抵触。遗传意味着连续与不变;而变异则暗示了变化与差异

当育种者进行动物或植物杂交时,他往往会在后代中发现未曾料到的变异体。甚至将同胞个体加以比较时也常常会发现意外的变异。最后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这新的变异是从哪里来的?直到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时,变异的来源一直是升物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自然选择只有在变异的来源非常充分(而且这来源必须是可以不断更新的)时才能实现。怎样才能调和这与遗传不变性之间的矛盾?

传统上的答案是,遗传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遗传并不是完全“硬式”的。事实上个体的某些性状可能很像它的父本或母本,或者其祖代或更早的祖先。一切动物育种就是基于这一类硬式遗传的存在。然而,如果遗传完全是硬式的,那就不可能有变异。因此根据推理变异可能有两种互不排斥的来源;或者某些遗传是软式的,即容易感受各补不同的影响,或者遗传物质是硬式的,但具有偶尔产生新变异的能力。关于软式遗传和遗传上的变异来源问题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的头30多年中一直有争论

达尔文遗传变异学说

16.1达尔文与变异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两个基石之一是假定变异的来源或供应是无尽无休的。每一个体都是独特的,和其它个体不同:“这种个体差异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为自然选择提供了素材”(《物种起源》)

但是这变异从何而来?它们的根源是什么?达尔文为这个问题绞尽了脑汁。变异在达尔文思想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可以从他的《家养条件下动物和植物的变异》(1868)一书的篇幅达九百页之多得到证明。他曾经计划写一本相应的自然界的变异的著作,但由于材料太多而吓得未曾落笔。他将有关变异的大量资料压缩成《物种起源》的头两章(59页)。研究达尔文的现代作者(例如Ghiselin,1969;Vorzimmer,1970;以及某些杂志刊物的作者)也都充分认识到变异的重要意义。对达尔文来说遗传本身及其规律远不如变异及其起因更直接、更重要

甚至直到现在关于变异及其原因也没有完全弄清楚。19世纪中期这个问题一直笼罩在一片混乱之中。当人们认识到达尔文终其一生一直关注着变异问题并为之冥思苦索而仍然困惑不解就可以了解这问题是多么复杂多么困难。通过反思就可以知道只有在遗传学兴起之后(例如遗传型与表现型的区别)才能澄清大部分问题。另外,由于没有一贯运用种群思想也是产生某些混乱的原因

达尔文对变异的困惑和误解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是这些并没有能阻止他提出一个完善的、的确令人惊叹的进化学说。对达尔文来说,变异只有两个方面是重要的:

  • (1)它在任何时候都是大量存在的
  • (2)它是相当“硬式”的

他没有在当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浪费精力和时间,而是在他的大部分研究工作中将变异看作是一个“黑匣子”(黑箱)。它永远存在并可以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加以运用。达尔文只是偶尔研究这黑匣子的内容,即变异的原因,但成效甚微(如他的泛生论,见下文)。幸运的是,就达尔文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例如个体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的解答而言,用不着去研究黑匣子的内容。它可以推迟到更合适的时候。在科学中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选择“可以解决的”问题(Medawar,1967)

变异中有两个问题使达尔文感到特别为难

  • (1)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的区别

    遗憾的是,达尔文从来没有分清个体变异和地理变异,这一点(特别是在19世纪切年代以后)严重地影响了他对成种作用(物种形成)的探讨(Mayr,1959a;Kottler,1978;Sulloway,1979;另见第二编)。这还影响了他探究家养条件下的变异性:“在较早驯化的动植物中个体之间的差异……一般都比自然状态下任何一个物种或变种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更显著”(《物种起源》;7)。实际上,家畜和栽培植物的品系、品种和宗的个体(即种群内)变异往往非常小,育种者所最理想的是培育一律不变的品种。达尔文主要关心的是作为整体的家养物种之内的变异幅度(范围),也就是说种群间的变异。然而,当育种者不采取稳定化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时,个体变异就会增加

  • (2)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种内变异:不连续变异和连续变异

    育种者和博物学家(事实上是一切和变异打交道的人)直到20世纪的头20多年都认为有两种不同的变异,不连续变异和连续变异(又称为个体变异)。不连续变异就是由和“模式”明显不同的一切变异体所表现的变异,这些变异体和“正模”之间并没有一系列分级的中介;白化体就是不连续变异的一个例子。就本质论者来说,任何新事物都只能起源于与模式的急剧偏离(突变或骤变),所以不连续变异在本质论者的进化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见第二编)

达尔文虽然承认不连续变异作为另一个范畴的存在,但他认为在进化上它并不重要。和其它早期学者不同,他强调个体变异或连续变异的普遍性和在升物学上的重要意义。达尔文从什么地方得到这一十分重要的新见解?他主要是从钻研动物育种家的著作中吸取了教益;这些育种家,从Bakewell,Sebright开始,都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才使得选择和品种改良成为可能。达尔文本人的分类研究也强化了这种印象,和在他以前的分类学者一样,在分类研究中他发现在仔细观察时没有两个个体完全相同。正是这种个体变异(达尔文不厌其烦地一再强调)为选择提供了素材,从而也为进化演变创造了条件。达尔文本人对这连续变异的实质很不清楚,关于这个问题也一直有争议,通过Nilsson-Ehle、East,Baur,Castle,Fisher及其它遗传学家的研究,直到1910年以后问题才解决(见第十七章)

不同意达尔文的人特地提出了两点反对意见。第一,他们声称直到约翰逊及以后,这种连续变异仅仅反映了表现型的可塑性而且是不能遗传的。他们的另一个反对意见可以回溯到莱伊尔及以前,即这种连续变异是严格受到限制的,决不能跨越“模式”的界限。这两点反对意见后来都被否定,个体变异的极端重要性在今天已不再被人怀疑。另外,在下面我们即将见到,遗传学最后证明在连续和不连续变异的遗传基础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差别

达尔文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遇事都要穷根究底,仅仅认定有大量变异对达尔文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变异性必然有其可以查知的原因。他不相信“自发”(spontaneous)变异。“我不相信变异性,就像某些学者所曾设想的那样,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一切升物都适用的一种固有的和必然的偶然事件”(《物种起源》)。达尔文认为变异的最重要原因是对个体的双亲生殖系统的各种不同影响,尤其是震动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他认为这些影响并不产生特殊的变异体或定向变异;它们仅仅提高后代的变异性,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大的活动范围

达尔文偶尔也承认他有时也不小心地把变异说成是“由于偶然机遇。这当然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表达,然而这也正表明了我们坦率承认对每一种特殊变异原因的无知”(《物种起源》)。达尔文的至交胡克(Hooker)却看得更清楚,没有必要去为在特殊条件与在这些条件下所发生的特定变异之间建立因果关系。“我倾向于把最小的(个体)变异归因于变化的固有趋势;这个原则和物理环境(条件)完全无关”(胡克给达尔文的信,1862年3月17日;1918,I: 37)。就达尔文看来,“变化的固有趋势”可能和拉马克的“倾向于完美无缺的固有趋势”是同一种调子。在达尔文看来,承认遗传上的变异性仅仅是自然界不完善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远不够的,达尔文和胡克对他们意见相左的真正问题都模糊不清。他们所指的变异究竟是一种过程还是这过程的结果?还有,机遇的意思是什么?在那个只有遵从“定律”的过程才能在科学上受到尊重的时代是不可能接受随机性干扰的

达尔文的反对者不顾达尔文的一切否认声明,紧紧抓住他的变异是出自机遇的言论不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实际上这一争论以各种不同形式(如“突变是不是随机的?”)一直延续到今天。达尔文主义的反对者所无法理解的是达尔文及其追随者从来没有怀疑过一切变异的真正物理化学原因;他们只是否认变异具有目的论因素。遗传性变异并不是对适应性需要作出的特殊反应

要捋出达尔文思想中关于变异原因想法的逐步变化特别困难,因为这和他的关于适应的原因(自然选择)以及遗传的实质(软式或硬式)的思想变化都有关。不相信自然选择的人势必要依仗软式遗传,而且必然会主张对环境需要的适应性反应确实存在。一旦达尔文采取自然选择作为进化演变的机制,他所需要的便只是能产生变异性的过程或一些过程

然而如果遗传一般是硬式的(下面将会看到达尔文得出了这种结论),也就是说,如果亲代的性状一般是毫不改变的传给后代,那么就需要有特殊的刺激使它们发生改变。又由于后代是生殖系统的产物,刺激便必须能影响生殖系统。这一连串论据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看来达尔文是有证据支持他的论点的。他在自然界观察到既有极其容易改变的物种又有一律不变的物种,因此他得出了必然有一些因素能影响物种变异性的结论。在这一点上他回忆起家养物种,如狗的品种和大白菜的变种,它们都假定各自来自单一的祖种。他还观察到“最有利于变异的条件似乎是在家养条件下将有关升物培育很多代”(1844:91)。家养条件的哪些方面和提高变异性有关?是什么因素促使一般是如此稳定的遗传结构发生变化?这“仅仅是由于我们的家养升物是在生活条件和亲种的生活条件如此不同的情况下被培育起来的”(《物种起源》:7)。达尔文并没有像读到这一段话所可能设想的那样提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因而直接诱发新的性状,而只是说某种因素,也许是“食物过剩”,提高了变异性本身。而且达尔文还认为变异性的提高是由于雄性和雄性生殖系统显然比升物有机体的其它部位更容易感受生活条件变化的影响”(《物种起源》:8,另见达尔文著作中的其它类似言论)

这种解释和支持软式遗传者的解释的重要区别是达尔文所说的变异并不是由环境或升物的需要决定其方向。进化中所观察到的具有方向性的趋向是由另外的原因引起的:“通过自然选择持续不变的积累……引起了结构的重大改变”(《物种起源》:170)。散见于达尔文著作中的许多言论都暗示了遗传物质一般都不受环境影响。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实际上只有达尔文一个人认识到这一点

从达尔文的笔记中可以看出,当他开始考虑进化问题时就和遗传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他在《物种起源》中很少谈到它。他当时的确认为大多数个体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也许考虑这整个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把任何一种性状能够遗传当作规律,不能遗传却是反常现象”(《物种起源》:13)。很明显,自然选择不能偏爱不遗传的性状,因此“任何不遗传的变异对我们来说都不重要”。直到《在家养条件下的动、植物的变异》于1868年出版时,他才在该书中以泛生论假说的形式发表了他的遗传观点。这一点我将在下面介绍,然而为了便于分析起见,我要指出达尔文的遗传学说中有两点科学史家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意见。头一点是达尔文是相信融合遗传还是颗粒遗传。由于这一争议的实质只有按孟德尔遗传的观点才能充分说明,所以将在介绍了重新发现孟德尔(见第十七章)之后再进行讨论。第二个分歧是达尔文对各种形式的软式遗传、尤其是获得性状遗传,究竟相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软式遗传或硬式遗传

什么是软式遗传

环境或“用进废退”(或者这两者)能影响性状的遗传这种观点几乎直到19世纪末还广泛流行(Zirkle,1946),许多升物学家甚至到了20世纪也还持有这种观点。( Mayr and provine,1980)。这种观点通常用“获得性状遗传”的词句来表述,然而这一表述并不准确,因为这种观点通常还包括遗传物质被气候或其它环境条件改变(杰弗里主义),或者直接受营养条件影响而并不一定以表现型性状作中介。《圣经》(摩西书上:30)中即记载有怀孕母亲的遭遇能影响后代的故事,畸形学文献也承认这一观点并以之作为产生怪胎的主要原因。这些情况往拄被解释为非遗传性的表现型的改变

软式遗传点所依据的基本概念是遗传物质本身是柔软可塑的,或“软式”的。就这一理论而言遗传物质改变得慢或快,它是直接改变还是经由“获得性状”改变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遗传物质被认为不是固定的,不是不可改变的,不是“硬式”的。

奇怪的是,软式遗传一直被普遍承认,一直被认为是公理,直到1850年以后才有人试图证明它是否正确并探索其机制。达尔文、斯宾塞和海克尔就是试图从事这项工作的第一批学者。(Churchill,1976)。除了少数被忽略了的先驱以外,首次提出可能唯有硬式遗传这一种遗传方式还是以后的事(见下文)

19世纪末叶在新拉马克主义者中都认为拉马克是首先提出“获得性状遗传”的人。实际上获得性状遗传在18世纪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概念,那个时期的所有著名升物学家,包括布丰、林奈都持有这种观点。例如布鲁门巴赫就相信黑皮肤的人种是由热带的强烈阳光作用于白皮肤人种的肝脏而形成的。肝脏被强烈阳光作用后就使胆汁变黑、进而使色素在皮肤中沉着。对人种问题比布鲁门巴赫更有经验的人,例如Herder,很轻易地就能否定他的见解,指出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白种人及其子女的皮肤都未变黑,而非洲黑奴的后裔虽然在温带地区居住了好多代,但他们的皮肤仍然是黑色的;如果发现皮肤颜色发生了显著变化,那就是由于人种间杂交的结果。然而再也没有别的人比Prichard(1813)更彻底地否定了气候对人种性状的影响。他的结论是“双亲处于高温气候中所获得的肤色并不传给其后代,因而并不参与自然变种的形成。”气候之不起作用在动物中也同样可以得到证明。在动物园或笼子中培育了几代的动物在其外表上丝毫也没有变化。尽管软式遗传这一概念在早期就被指出是无根据的,但大多数学者却坚持这一观点。它的支持者对反对论据所作的唯一让步是假定既有软式遗传又有硬式遗传

承认有不变的本质(本质论者的基本信条)似乎就必然要求相信硬式遗传。因此这就使我感到非常诧异那时的本质论者是多么容易地能够将软式遗传和不变的本质这一概念调和起来。他们绕过困境的办法是把按软式遗传的一切性状归因于“偶然”,它们的变异不影响本质。阿伽西(Louis Agassiz)则声称本质的一部分内在潜势是能够相应于环境起变化,甚至是“预见性”的。更加顽固的本质论者则四处寻找气候改变而无长期后果的事例(如人种迁居)。例如C.F.Wolff就十分满意地了解到某些植物从俄国西部(圣彼得堡)移植到西伯利亚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它们的后代被运回圣彼得堡时便又恢复了原来的形态。就他看来这证明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不能深入到升物有机体的本质结构。(Raikow,1947;1952)。这很可能是硬式遗传学说的依据,但并没有继续研究下去

一旦进化学说被提出以后软式遗传是否存在的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进化是不是像拉马克所主张的那样由于获得性状遗传?从1859年以后将植物从低地移植到高山然后又移植回来成为当时检验环境影响的流行方法,Bonnier和Kerner都曾采用过。然而这方法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因为大多数低地物种的个体并不能耐受高山气候,如果选用具有高山生态型的物种就必须十分严格地防止移植植株与当地生态型混交;因此Kerner“没有发现任何形态和颜色上的遗传性变化的事例”的结论的影响极小。这个问题通过Clausen,Hieser,Keck等人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最后才解决,但是那时已不再需要去否定获得性状遗传了

达尔文和软式遗传

达尔文终其一生既相信软式遗传又承认硬式遗传,只是对两者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有所变化。在他早期的笔记中软式遗传显然占上风。他甚至记下了(虽然他并没有充分信服)在种族间杂交(Interracial crosses)中父系可能对以后妊娠的影响(B:32,181;C:152)以及“双亲的愿望”可能影响后代(B:219)。他的多数言论,相当含糊因而既可解释为非遗传性变化,又可以看作是对以后世代的影响。(B:3,4;C:68,69,70,195,220)。甚至就在那个时候达尔文也断然否认肢体的急剧变化(如伤残)会具有遗传影响(C:65-66,83;D:18,112)

20多年后,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便不再提起育种者可疑的传说,并采取自然选择作为进化演变的动因,主要依靠硬式遗传。然而仔细阅读达尔文的著作就可以发现他偶尔仍然引用看来是有利于软式遗传的证据。他承认这一类变异有三种可能来源。第一种是环境变化的效应通过生殖系统提高变异性,这一种来源可以和硬式遗传彼此相容。其它两种则要求承认软式遗传:环境的直接效应和用进废退的影响

环境的直接效应

达尔文认为环境是可能引起变异的因素之一。他在《物种起源》中反复提到“气候,食物等等可能产生某些细小的和直接的效应”(85,15,29,43,132页)。达尔文还经常议论家畜和栽培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及其高度变异性。他将变异性的提高归因于改变了的、尤其是优越有利的生活条件。事实上在栽培植物中杂交是变异性提高的主要原因(达尔文在一定程度上觉察到这一点),而在家畜的某些品种中则相反,是通过频繁的近(亲)交(配)来破坏均衡的上位系统(epistatic systems)以提高变异性(Lerner,1954)。达尔文还往往同样地强调这类直接效应“与自然选择的效应相比其重要性是十分次要的”(209页)。“生活条件”在产生新变异上并不重要的看法在《物种起源》的第10,134页上也都有表述。达尔文在给胡克的信中(L.L.D.11:274)说得更清楚:“我的结论是除了引起单纯变异性(mere Variability)而外的外在条件的作用极小。我认为这种单纯变异性(使子女不太像双亲)和形成明显的变种或新种非常不同……我以为形成明显的变种或新种几乎完全是由于自然选择,后者可能被不正确地称为偶然变异(chance variation)或变异性”。由于达尔文没有明确区分表现型和遗传型,所以在他列举的所有例子中无法说明他所考虑的由环境引起的变异究竟是遗传性的或非遗传性的

也许没有别的时期比达尔文在撰写《物种起源》时对环境的直接效应这样不重视。但是1862年当他写完了《家养条件下动物和植物的变异》第一卷后,他写信给胡克,“我现在的工作促使我相信物理条件的直接作用很重要。” 1878年他承认,“在《物种起源》的以往版次中我也许低估了(外界条件)的力量”(见Vorzimmer,1970:264)。他在1887年给高尔敦的信中写道,“年复一年我对这种作用(在个体的一生中通过用进废退所引起的变化)也越来越重视。”

用进废退(用与不用)的影响

在达尔文认为有利于证明软式遗传的所有现象中,就他看来没有别的现象比用进废退的影响更重要。他是在研究家畜时认识到这一点的。“毫无疑问在我们的家畜中运用能加强和增大某些器官,不用则使之萎缩;而且这类变化是遗传的”(《物种起源》 134)。达尔文是如此强烈地意识到这种因素的重要性因而在《物种起源》的第五章中用了整整一节来讨论这个问题。他采用下述的例子进行讨论,如不能飞的鸟翼萎缩,粪金龟子(蜣螂)的驸栉消失,大西洋中马德拉群岛上有一部分甲虫无翅,鼹鼠和其它挖穴哺乳类的视力退化,穴居动物没有眼睛和色素。对于一般发育不全的器官,达尔文说,“我认为它们形成的主要动因是不用”(454页)。他对这一因素(用进废退)的重视可以从他在《物种起源》中一再将之看作是进化的动因得到证明(如11,43,134-137,168,447,454,472,473,479,480页)。当然,用进废退只有在相信获得性状遗传时才显得重要。达尔文反复论证了这一点。他曾谈到对奶牛经常挤奶能从遗传上使奶牛的乳房增大。达尔文十分肯定地说:“(由用进废退引起的)改变是遗传的”(134页)

现代进化论者对所谓的用进废退效应并不难解释;它是由于稳定化选择 (stabilizing selection)放松(往往被反选择力强化)的结果。虽然达尔文认识到选择与发育不全器官的形成有关,但是他并不准备完全依赖选择来解释发育不全从而走向极端

达尔文的思想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在他以前的概念的制约,他有时按用进废退的观点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我们今天看来这些现象“显然”是由于自然选择。达尔文通过仔细测定发现,“就整个骨骼的比例来说,家鸭的翼骨比野鸭的轻,而其腿骨则比野鸭的重”(11页)。奇怪的是,达尔文并没有将之归因于家养条件下的自然选择而是假定这种变化一部分是非遗传性的,相当于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植物的差异;一部分是“由于家鸭比野鸭飞翔少、行走多”的缘故(11页)。他和植物以及植物育种家打交道的经验促使他相信动物表现型的可塑性比实际观察到的要大得多

另外的一连串证据也表明达尔文承认软式遗传。他认为如果升物长时期处于同样环境中或者某一结构不断地被运用,则性状的遗传基础将会得到加强:“变种如果长期生命力旺盛其遗传基础就会越来越强大”。当考虑“某些作用究竟是否变为固有的,可以遗传的而不是其它的”时,他的结论是“这只能是在连续好多代中不得不按同样的方式活动的那些作用”(C:171),而且“升物欣欣向荣的时间越久,它对任何变化的抵抗力就越强;时间越短,抵抗力就越小”。(D:13,17)。一个世纪以后才知道这是稳定化选择的结果

达尔文由此所作出的结论是家畜品种或地理变种越古老,在杂交中的影响就越大。他将这种现象称为“雅乃尔定律”,是按他的一位动物育种家朋友William Yarrell的姓来命名的。达尔文的上述结论显然是来自于他(C:1,121;D:7-8,91)。然而达尔文也承认这个定律有时也不管用(E:35)

另一方面,如果某一性状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也就自削弱。他认为“如果我们……在很多代中将大白菜的一些品种种植在贫瘠土壤中……它们大部分甚至全部都会回复成野生的原种”(《物种起源》:15)。像这样的一些观点是当时在动物和植物育种者之间最广泛流行的

有一些近代的历史学家同意Darlinston的看法(1959),即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第一版(1859)中只知道硬式遗传,但是在读了詹金的评论(1867)以后就“退回到获得性状遗传上”。正如Vorzimmer(1963;1970)及其世人所指出的,以及从上面对达尔文的软式遗传观点的分析也可以看出Darlington的这一看法是彻底错误的。应当承认,达尔文在晚年比他在1859年对软式遗传的确作了少许让步,但它从来没有成为他的解释的主要部分。每当他将获得性状遗传和自然选择两者在进化演变中所起的作用加以比较时,他总是十分明确地表示他一直认为自然选择是决定性因素

达尔文的泛生论(泛生假说)

达尔文的《家养条件下动物和植物的变异》(1868)一书中的第二十七章标题是“临时性的泛生假说”。他之所以提出这一假说是因为“它可能对把很多事实联系起来有好处,这些事实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理由将之联系在一起”(1868:357)。在一章的小标题中达尔文列举了“由一个单一观点联系起来的事实,即繁殖的不同类型、雄性因子对雌性的直接作用、发育、身体各个单位或因子在功能上的独立性、变异性、遗传、回复突变(返祖遗传)”

没有一个简单的学说能够为这一雄心勃勃的设想提供所需要的一切答案。达尔文的遗传学说(他本人多少容易使人误解的加上了泛生假说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一整套学说。头一个学说是可以遗传的性质的传递以及发育的导引是由非常小的、彼此各不相同的颗粒、所谓的“微芽”引起。身体中的每一种细胞都各有其本身的微芽;杂种的性状镶嵌是由于亲本微芽互相混合的结果;十分吸引达尔文的回复到祖先性状的现象是由于原先休眠的微芽被激活的缘故

正如德弗里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所表述的那样,达尔文的这个遗传学说提出升物有机体各种各样的性状都有其单独的各自独立的微粒基础,是第一个面面俱到的而且内容一致的遗传学说。它能解释大量观察到的现象;而且也是历史事实,因为随后的所有遗传学说,特别是高尔敦(Galton,1876),魏斯曼(1883-1892)、德弗里(1889)的学说无不深受达尔文遗传学说的影响。它能解释(和随后孟德尔的解释没有太大的不同)“优先遗传”(Prepotency,即显性)和“回复”(reversion,即隐性),再生,以及其它遗传与发育现象

正如前面所说,这学说不能解释获得性状遗传。用进废退对外周器官(手、皮肤、眼、脑)的影响怎样能传给生殖器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达尔文提出了“运输假说”(德弗里如此称呼)。在生活史的任何阶段细胞能够甩掉微芽,“它们(微芽)能在系统中自由循环,当提供适当的营养时能通过自身分裂进行繁殖,随后能发育成和它们所由来的细胞相似的细胞”。(Darwin,1868:374)。微芽的这种循环是达尔文遗传学说的第二部分;它使微芽能在性器官中累积起来,或者在植物的芽部集中。最后,“在由环境条件变化的直接作用所引起的变异中……按泛生论原则,躯体的组织直接受新条件的影响,因而甩掉改变了的微芽;这些改变了的微芽连同其新获得的特性传递给后代”(394-395页)

这是比较狭义的泛生论,也是达尔文学说的批评者在论及达尔文泛生论时所指的。芽样物质由躯体运到生殖器官的想法并不是由达尔文首先想到,Zirkle(1946)由希波克拉底算起可以列出90位先驱(另见Lesky,1950)。达尔文本人(1868: 375)也曾提到布丰,欧文,斯宾塞和Bonnet等人的类似学说并指出他的学说在哪些地方和他们的有所不同

达尔文很少谈起他的运输学说,他将之看作是一场“梦幻”或“死胎”,然而却又认为“它包含有伟大的真理”。当然,它很快就被否定(见下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5年后魏斯曼根据一系列事实和学说否定了软式遗传之后,也不再需要达尔文的这一学说。如果没有获得性状遗传,那么就用不着提出遗传物质从躯体(体细胞)转移到生殖细胞的问题

软式遗传的衰微

达尔文是强调硬式遗传的普遍性的第一位学者,然而即便是他也没有完全放弃软式遗传

那末是谁首先断然否定软式遗传的?每一位先成论者应当毫无保留地反对软式遗传,但是我还从来没有发觉哪一位学者明确地提出过这一点。有人曾提到Prichard在他的《人类体质史的研究》一书的第一版(1813)中首先公开地否定软式遗传。Prichard的确否认过气候与人种差别有关,然而他在文化和其它因素上仍然考虑软式遗传,而且在他的上述著作的以后版次中还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了软式遗传。Lawrence虽然曾经说过,“后代在遗传上只承袭它们(亲代)的先天特征而不是它们的任何获得性状”,然而在生育缺陷的原因上仍然考虑各种因素对母体的影响,而且还有迹象表明他有时也相信软式遗传(Wells,1971)。直到19世纪70年代其它学者也都是如此。明确否定软式遗传的第一位学者可能是西斯:“在软式遗传被否定之前,我一直支持在个体生存期间所获得的性状不能造传的观点”(1874:158)。后来魏斯曼(1883)、Kolliker(1885)、Ziegler(1886)及其它学者都追随了他的这种观点(Churchill,1976)

硬式遗传的先躯及其对立面(例如微尔科)之间的争论表明直到19世纪80年代获得性状遗传仍然是公认的信念,也说明它被当时的有关生命本质的观点支持的程度

达尔文的表弟高尔敦(Francis Gallon,1822-1911)虽然在总体上反对软式遗传但也可能并不是全然加以否定。在19世纪80年代他对遗传提出了一些具有预见性的观点,然而显然被当时的升物学家完全忽略了,一部分原因是高尔敦的这些观点是在非升物学杂志上发表的,另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某些最具创见性的想法根本就没有发表。例如他干1875年12月19日在给达尔文的信中对杂种性状的说明就是如此。他在这封信中提出了典型的孟德尔颗粒遗传学说,认为遗传单位不融合但能分离(Olby,1966:72)。然而他对明显的不连续性状(如花中的红花与白花)并不特别感兴趣。他更注意的倒是一般性状,如大小或(人类的)智力。1876年高尔敦发表了他的十分详尽、面面俱到的遗传学说,在这学说中他预见了许多随后由魏斯曼等人发展的观念,包括减数分裂

高尔敦同意达尔文的“大量的、各具独特性质的有机体单位(Organic units)”的学说。由于他反对达尔文的泛生论(至少是德弗里称之为“运输学说”的那一部分),所以只注意升物的全部潜力都包罗在受精卵中这个问题。他将这些遗传颗粒的总体命名为(受精卵中的)“定子组”( stirps),它和魏斯曼的种质(1883)以及内格里的异胞质(1884)显然相同。和达尔文相仿,高尔敦对回复到祖先性状以及个体中突然出现双亲所没有的性状这一类现象印象极深。因而他得出的结论(正像在他以前的淖丁在1865年所作的结论一样)是“(受精卵定子组中)大量的胚芽只有比较很少的能够发育,”其它的就处于休眠状态,有时甚至可以休眠好多代(1876)。在讨论性别的意义时,他认为性别的功能是保持遗传上的变异性,也就是说防止基因损失(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他认为当受精卵是由双亲的贡献共同组成的,这种损失就很少会发生。他意识到细胞核减数分裂的必然性;他远在魏斯曼之前就提出了配子选择(germinal selection)学说(1876:334,338)。除孟德尔以外他和他的同时代人相仿,认为每一遗传定子(genetic determinant)在(他的)定子组中由大量完全相同的复制物(replicas)代表;他还讨论过随机固定(random fixation)以及许多其它有趣的观点。遗憾的是,在斯宾塞传统影响下他主要按“运动和力”来考虑遗传,因而他将个体发育作为遗传的结果来解释令人很难满意(1885年以后他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遗传学说;见第十八章)

在个体发育中未耗尽的那一部分定子组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进化演变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并不清楚,即使高尔敦在很多年中否定软式遗传,也是用隐约的言辞暗示:“很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某些种类的胚芽在很多代中可能并不发育,最后它们可能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1876:338)。他之所以采取这种解释是因为他承认“结构上的变化可能反作用于与性有关的部分”(348页),然而他反对达尔文的运输学说。为了用实验来否定它,高尔敦对不同颜色的兔进行输血,然后使这些输血过的兔近亲交配;在其后代中从未发现在颜色上与亲代的有什么不同。按达尔文的假说,如果有不相同的微芽随血液循环就应当产生不同颜色的后代。这些实验并没有促使达尔文放弃他的泛生论。他十分生气地说这些实验仅仅表明微芽是按血液循环以外的途径运输。这种可能性被Castle和Phillips的实验(1909)彻底否定,他们将一只未成熟黑色豚鼠的卵巢移植到卵巢已全部切除的一只白色雌豚鼠中。然后将这只白色雌豚鼠与一未经处理的白色雄豚鼠交配,在连续的三窝后代中全是黑色的

高尔敦是一位言行与众不同的业余爱好者,在很多领域中他都独辟蹊径。他大力支持种群思想,对个体的独特性比同时代人了解得更清楚。这促使他发现了指纹的特异性和鉴别价值。他推动了种群(群体)统计学的发展(Hilts,1973);回归与相关这两个重要的统计学概念就是由他提出的。人们普遍地认为高尔敦是优生学的创始人

19世纪70年代是一个过渡时期。对软性遗传的全面抨击(除某些方面外)已经消散。在达尔文的泛生论中细胞仍然被认为是升物有机体的结构单位。即使是具有最进步遗传学说观点的高尔敦也无法使细胞学的新发现和遗传学说联系起来。因此他无法为他的推论奠定理论基础。和达尔文相仿,高尔敦并不了解一旦认识到细胞核(而不是整个细胞)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后会引出完全新的问题。这时人们必然会问,细胞中的细胞核与细胞质是什么关系?细胞质是否向细胞核、尤其是生殖细胞的核输送了什么物质?

应当注意的是直到19世纪70年代关于遗传及其物质基础的观念还是非常模糊的。当认识到细胞核是遗传载体和发现了核中染色质的复杂结构后情况就完全改变。种质的精细结构看来并不像是会对一般的环境影响(如气候和营养)作出恰当反应的结构。染色质的精致纤巧结构看来更符合硬式遗传而不是软式遗传。过去一直认为是能证实软式遗传的证据可靠性如何?新证据是否有利于否定它?遗憾的是,高尔敦和达尔文都没有觉察到这一时期细胞学在德国的长足进展

魏斯曼新达尔文进化学说

16.2 魏斯曼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魏斯曼(August Weismann,1834-1914)不仅首先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上述问题而且也是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答案的第一位学者,他是古往今来伟大的升物学家之一。在上一世纪研究细胞学、发育和遗传的学者中,魏斯曼的特点在于他是一位毫不妥协的自然选择论者。他的进化学说排除了获得性状遗传的一切残余或其它形式的软式遗传,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Romanes,1896)

从科学的方法论角度考虑,在他的那个时代他也是以对问题的仔细、理智分析而著称。当他要解释某个现象或过程时,他总是试图推究各种可能的解答,其中几乎毫无例外的包括现在认为是正确的答案。由于那时资料不足、有时甚至只有错误的资料,所以魏斯曼也选择了现在被否定的解决途径。但是这丝毫也不能掩盖或减少他的成就的光彩。他从来不草率地作出抉择而总是首先全面地探究一切可能的解释。他的遗传学说是第一个真正完整的学说,他的推理为整个下一代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正如Correns 所说,在魏斯曼的铺路工作之后于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就算不上是伟大的成就了

魏斯曼(1834年1且17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在青年时代就热心于采集蝴蝶、甲虫和植物。他先学医并行医几年,后来才转向动物学(组织学)。但改行不久就患了严重眼疾不能在显微镜下从事研究并迫使他半休。这倒使他因祸得福。他从实验研究转向理论研究,将全部时间用来深入思考升物学问题并探索其答案。他最关心的是,经由自然选择的进化,遗传的物质基础,发育机制这三个互相关联的领域。他比他同时代的人看得更清楚关于达尔文主义是否正确的重大争论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遗传学说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他的第一篇关于遗传的重要文章发表于1876年,8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最后在1892年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628页的《种质论》(Keimplasma)。和一切富于想像力的开拓者相仿,魏斯曼十分虚心,当他认为他的学说由于新的证据要求修正时,他从不吝于修订。可惜的是,他的某些修订,尤其是1890年以后发表的,从今天看来并不都是恰当的

魏斯曼在他于1876年提出的遗传学说中将遗传解释为是由于分子运动的结果,并引用了他所赞同的von Helmholtz(1871)的一句话:“一切定律最后都归结为运动定律。”他之反对达尔文的泛生论并不是由于它支持软式遗传而是因为它基于物质而不是根据运动。魏斯曼在那时仍然相信“外界条件对可以遗传的进化物质产生影响”(1868:12)。然而他对软式遗传的重视程度显然逐步减少,因为他在1875-1880年之间曾经通过很多实验对它进行过验证

魏斯曼于1883年和1885年提出的遗传学说不仅和他以前的尝试大不相同而且是真正完整全面的。它由两个新见解统帅:

  • 第一个是所有的遗传物质含于细胞核内。正如魏斯曼十分明确指出的,他的学说的“基本观点是,遗传是将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归根到底是一定的分子结构的物质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来实现的”(1889;英译本:167)

  • 另一个新见解是不承认任何形式的获得性状遗传

要否定获得性状遗传有三种办法:

  • 第一种是证明所设想的运行机制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是魏斯曼的主要研究途径。在细胞的结构和细胞分裂中没有什么能使获得性状遗传得以实现。事实上,在某些升物(魏斯曼特地选用了水螅)中未来的生殖细胞在刚刚进行过几次细胞分裂后的动体早期即已隔离并“被搁置在一边”(按日常用语来说)直到繁殖过程开始。对升物有机体其余部分的影响将不可能传递给已隔离的生殖细胞的细胞核

    这一观察结果使魏斯曼在1885年提出了他的“种质连续”学说。这学说指出从一开始“种迹”(germ track)就和“体迹”(soma track)分开,因而体质所发生的情况不可能传给生殖细胞及其细胞核。我们现在知道魏斯曼的基本观点,即种质与它在表现型中的表现彻底分离,是完全正确的。他提出这种分离的直觉也是无可挑剔的。然而在可能实现这一点的两种方式中他选择了生殖细胞与体细胞的分离,而我们现在知道最重要的是每个细胞中细胞核的DNA程序和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分离

  • 否定获得性状遗传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实验

    如果真有获得性状遗状,那么便必然有某种东西从受了影响的部位传给生殖细胞。用进废退的旧学说(达尔文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它)可以通过完全不使用某一结构的方法(Payne的实验)进行检验;或者,如果有某一器官将微芽传送给生殖细胞,那末将该器官切除然后连续经过许多世代以后将会使这器官逐渐萎缩。最后,如果植物由于栽培条件不同而发生了可以遗传的表现型变化,那末从纯系(Pure line)的最大、最小个体中进行选择育种就会产生渐进性结果(Johannsen,1903)。从Hoffmann和魏斯曼开始,这类实验一直进行到20世纪30年和40年代,但是实验结果始终都是否定的(另见Galton,Romanes,Castle与Philipps)。换句话说,获得性状遗传学说被检定它的正确性的所有实验所否定

  • 否定获得性状遗传的第三种途径是指陈那些声称需要用获得性状遗传来解释的现象可以根据达尔文学说同样加以说明或说明得更圆满。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到40年代有关进化问题的文献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19世纪70年代魏斯曼一直相信获得性状遗传。是什么确切原因促使他转变观点还不清楚。也不了解魏斯曼究竟是先认识到获得性状遗传不合理然后便采取种迹学说还是先后次序正好反过来。事实是在他的1883年的文章中就已经有不少地方反对软式遗传,因而可以有充分理由认定这一总的认识先于提出一种特定机制。魏斯曼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是一个也许根本不需要一种额外机制的坚定选择主义者这一事实也支持这一解释

魏斯曼否定软式遗传的这一革命性观念招来了强烈的抵制或反对。它不仅受到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势力达到顶峰的新拉马克主义者的攻击,甚至也遭到正统的达尔文主义者(他们仍然接受达尔文一度赞同的用进废退观点,例如Romanes,1896;Plat,1904)的非难。然而魏斯曼的观点却被英国的Lankester,Poulton,Thiselton Dyer采纳,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也许他在英国的支持者比他在本国(德国)的支持者还要多。到了本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由于进化综合的结果他的观点才被普遍承认(Mayr and Provine,1980)

魏斯曼的遗传学说

魏斯曼在排除了软式遗传这一干扰因素之后就着手提出他自己的遗传学说。在评价这一学说时必须记住,和研究细胞学和发育的其它一切德国学者相仿,比起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机制来说魏斯曼更加侧重于解释发育的遗传控制。他的结论是“胚胎发生时的有秩序变化必然是种质中相应的有秩序变化的结果”(1892:61)。几年后(1899:21)他在回顾他提出这一学说的当时,“在说明个体发生的分化上只有两种假说可供选择:(1)有秩序地和逐渐地将存在于种质中的全部遗传潜力分割成越来越小的小群(被分隔到不同的细胞中去),这是第一种假说;(2)另一种假说是一切性状的定子(determinants)在发育中的升物有机体的一切细胞中仍然保持在一起,但是其中每个定子被调整只对激活这一性状的特定刺激起反应。这样一来就成为单纯的“分割”学说和单纯“激活”学说。我决定选择前者,因为根据当时已知的事实看来它更有可能。”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一选择是错误的

在详细介绍魏斯曼的遗传学说之前我再一次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他非常明确地认识到遗传型和表现型的区别。实际上在他的一些言论中他非常接近于提出发育是由某种遗传程序所控制的主张。他反对Bonnet的进化学说中所提出的遗传定子是即将发育的器官本身的预成雏型的观点,而他认为遗传定子是“以特殊方式介入发育过程的活性单位,这特殊方式就是所产生的性状正是它们(遗传定子)所必须决定的”(1899:23)

由于魏斯曼是从发育生理学家的角度研究遗传问题,所以他试图根据遗传物质对个体发生的影响来解释它们的本质:“染色质能赋予细胞〔染色质即位于其核中)以特殊性状。考虑到升物有机体所由以构成的成千上万个细胞具有极其不同的性状,这就很明显控制它们的染色质在每个细胞中不可能是相同的,而必定是根据细胞的不同性质而各不相同”

魏斯曼为控制个体发生的遗传单位拟订了精细的等级结构。最小的遗传单位是生源体(biophore),每个生源体由具有生长和复制能力的各种分子的集群组成,它控制细胞的特定性质。一切升物都由生源体组成(1892:56—57)。生源体的可能种类的数目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和分子的可能结合(化合)数同样多。细胞核和细胞也都是同样由生源体构成,虽然细胞质的性质是由细胞核决定的

肌肉细胞、血细胞以及身体的其它部位则由生源体的特定复合物控制,这类复合物被魏斯曼定名为定子,它们是高一级的等级单位。定子是遗传型的单位而生源体则执行生理功能。单个细胞可能含有相同定子的无数复制品(1892:81);配子的细胞核尤其如此。魏斯曼学说与孟德尔遗传学说的主要区别是魏斯曼主张单个细胞(包括配子)可能含有同一定子的无数复制物,而在孟德尔遗传学说中只有两个(分别来自双亲)。这一唯一的区别就要求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遗传学说

定子又联结成由种系发生取得的结构(Phalogeneticallyacqdred architecture)形成更高一级的单位遗子(ids),魏斯曼有时将之看作是和染色体相同。种质含有几个(如果不是许多的话)遗子,它们和生源体相似能够生长和复制。每种单位的复制速度与其它单位的无关

魏斯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

(1)对每一特征有一特殊的颗粒(生源体)

(2)这些颗粒能生长与繁殖,与细胞分裂无关

(3)细胞核与细胞质都含有这些生源体

(4)某一生源体可以由单个细胞核(包括生殖细胞)中的许多复制物表示

(5)细胞分裂时子细胞可能接受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生源体(不等分裂)

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上述(2)至(5)款都是错误的,并和魏斯曼不能提出正确的遗传学说有关。摩根和他的学派由于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因而在魏斯曼失败处取得了成功。他们没有试图从个体发生上去解释基因而是从种系发失的角度去研究基因,也就是说不是研究发育遗传学的单位而是研究传递遗传学的单位

魏斯曼的有创见的学说立即遭到猛烈的抨击,特别是那些偏袒个体发生的激活学说的植物学家(见上文)。在很多种类的植物中幼芽几乎可以在植株的任何部位长出并发育成花,以及从单片叶子或其它营养组织能重新建成新植株(包括产生花的生殖细胞)的事实完全否定了种迹和体迹的严格划分。这些实验以及其它实验同样也都证明不等核分裂(即母细胞的遗传颗粒不相等地分配给子细胞)不可能发生。另外,茹(Roux,1883)曾经令人信服的证实除非细胞分裂时种质均等分裂,有丝分裂的全部细致过程就毫无意义。Kolliker(1885),Oskar Hertwig(1894),Driesch(1894)十分出色地概括了反对魏斯曼的“分割”学说的各种证据

个体发生的另一遗传学说

各种各样的批评促使人们对个体发生中的遗传过程作出另外一种不同的解释,这种解释将和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以及分化问题有关的两个重要新概念合并了起来

Stragburger(1884)注意到细胞核与细胞质在化学上的差异从而提出细胞核永远保持完整但能产生分子振动,“这分子振动传给周围的细胞质后便支配细胞的代谢过程使细胞具有物种特异性的性状特征。”西斯以及其它学者也采取类似的物理解释。Haberlandt(1887)则提出细胞核传给细胞质的并不是分子振动而是特殊的分子(物质),后者控制细胞活动。德弗里(deVries,1910:203)曾用酶来检定Haberlandt所设想的分子。遗憾的是,Haberlandt并没有沿着他这一出色的学说继续探索,因为它几乎预示了信使核糖核酸的存在及其作用

德弗里本人另外提出遗传单位泛子(Pangens)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从而决定有关细胞的特性。这种设想被魏斯曼采纳(Churchill,1967)。魏斯曼充分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遗传单位在一切细胞中的任何时间内都能够发挥作用。但是他由于两个原因而反对基因的激活学说。第一,他认为一个细胞的活性是由一个定子(生源体集群)控制的,他无法理解如果控制细胞活动的定子失活后细胞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另外,他简直无法设想能控制升物机体成千上万个不同定子的激活与失活的某种机制:“如果假定种质中的一切定子在个体发生时都被传递给所有的细胞,那么就必须通过某个细胞中的所有定子(除了只对这一细胞起控制作用的那一个定子而外)有秩序的失活来解释清楚有机体的全部分化”(1892:86)。他并不了解每个生源体(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基因”)可以独立地激活与失活,他也不了解细胞的活性是由于细胞质中细胞的扩散产物与细胞核活动产物交相作用的结果。魏斯曼并不否认激活与失活。但他将之限于定子而不是生源体(1892:100-101)。其次,他的反对者指摘他相信极端先成论(extreme Preformationism)。这种指摘是有相当充分理由的。魏斯曼曾经说过,复杂性状来自事前组装好了的生源体,即定子。孔雀尾羽上的“眼斑”不大可能是由大量独立的基因产生;这些眼斑要求有仔细组装好了的成套定子。他强调的完全是结构方面,并没有考虑生长、发育速度,生源体的激活与失活的时态等等。激活学说中对决定特征的这种原子论解释反而使得人们放弃了这学说

由魏斯曼学说引起的争议使得人们越发关心发育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越发离开了真正的遗传学说。这从赫特维克(Hertwis,1898)的研究就可以清楚看出。德弗里大概是继续专心研究传递遗传学的唯一学者

性别的意义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分配并不是魏斯曼对遗传问题作理论探讨的唯一方面。他在对遗传问题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新学说,其中之一就涉及议论纷纷的有性繁殖的作用问题

为什么母本要“浪费”一半的生殖力来生产雄性后代而在单性生殖物种中的雌体无需受精就能繁殖因而将生殖潜力提高了一倍?

魏斯曼指出以往提出的关于性别的生理学说,即有性生殖是一种返老还童过程,并没有充分根据。他反而说有性繁殖是能产生无限的个体变异的唯一途径,而这正是升物种群的主要特征。在受精时“就好像是两股遗传趋向汇合(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种结合是可以遗传的个体性状的起因,而且我还相信产生这样的性状是有性繁殖的真谛。这一过程(有性繁殖)的目的是产生作为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的素材的那些个体差异”(1886:279)

这决不是一个新颖的观念,因为早在几世纪80年代Herder(1784-1791:138)就曾十分敏锐地讲过,“自然在其物种中将形态的多样性和定型性结合起来的最有效方法是创立雌雄两性并使之配合。双亲的特征在其子女的面貌和体型上结合得是多么巧妙;就好像它们的灵魂是按不同的比例注入到子女中,就好像它们组成机体的千倍力量被分配到其子女中似的,而且我们往往还发现祖先的特征也反映在后代中。”当然,这样的变异只有在同时也承认自然选择时才具有升物学意义。奇怪的是,在达尔文思想中作为个体变异来源的有性繁殖只具有非常次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在性别作为变异来源的重要意义方面魏斯曼是主要的拥护者(见第十一章),虽然高尔敦(1876:333)也曾经认识到这一点

当我们审视魏斯曼整个一生的事业时,我们对他所分析问题的多样性以及他通过判断正确的直觉一再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不能不感到由衷的敬佩。他唯一的重大错误是放弃了激活学说从而迫使他采纳了不等分裂(他称之为“分割学说”)和颗粒的等级划分。魏斯曼在大量文章中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升物学问题,其中有一些,例如“死亡的升物学意义是什么?”是以前几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他的主要兴趣是遗传和进化。很早以前E.B.Wilson就曾说过现代遗传学说是植根于魏斯曼的基础之上。在软式遗传的影响正处于顶峰的年代,魏斯曼是排它性的硬式遗传的支持者。在倚重物理力的年代,是他强调了颗粒物质和所谓的新先成论。他的遗传学说奠基于颗粒遗传的假设上;事实上他特地驳斥了融合遗传学说(1892:388,544)。正是他强调了遗传单位位于染色体上并且预言了减数分裂(Galton,1876,另见第十七章)。魏斯曼作为一个进化论者以其毫不妥协的态度十分强调自然选择在发展进化学说上也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新达尔文主义)。虽然早期的孟德尔学派(包括191O年以前的摩根)反对魏斯曼,但他的观点,尤其是遗传学在进化问题的应用上,最后还是广泛流行了开来

德弗里遗传学说

16.3 德弗里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荷兰植物生理学家德弗里(Hugo de Vries,1848-1935)在两个方面和魏斯曼及德国的细胞学家根本不同。他在大学时学习的是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这就使得他能够比同时代的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从不同的和更有意义的角度来看待遗传的功能性问题。另外,他的主要遗传学兴趣是传递遗传和升物多样性的起源

研究德弗里在变异和遗传问题上对我们的影响时必须分清他的三部著作的影响;《细胞内泛生论》(1889,本章引用文引自1910年英译本),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的报告(1900),以及他的《突变学说》(1901-1903)。细胞内泛生论在1892年以前出版,因而对魏斯曼的遗传学说(1892)产生了影响。在他的泛生论中包含有细胞学研究的新进展,魏斯曼的著作也是如此;但是德弗里特别强调传递遗传学问题。奇怪的是,他的这部优秀、具有说服力的著作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只是当魏斯曼的学说被否定后人们才想起德弗里著作中的观点是多么接近于其后的新发现。在撰写《细胞内泛生论》过程中的思想准备使德弗里注定后来成为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的学者之一

德弗里对遗传的主要兴趣在进化方面,和温格、孟德尔相仿(见下文),他也是从物种问题开始研究。德弗里拒绝接受物种“作为一种单位和它的特定性状的总体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概念”(1889:11)。“但是如果从遗传学说的角度来考虑物种性状,立刻就会发现这些性状是由或多或少彼此独立的单个因素组成。”研究升物有机体必然会“坚信特定性状的复合性质。”

有两种情况对德弗里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机械还原论者Julius Sachs的实验室(德国符茨堡)中工作了一年;他和荷兰物理化学家范特霍甫的亲密友谊。因此他要把分析研究一直进行到升物界的基本单位就毫不足怪。“每个物种的性状由无数的遗传性质组成”,这些遗传性质的基础是遗传因素,即“遗传科学所必须研究的(遗传)单位,正如物理学和化学研究的是分子和原子,升物科学必须深入到这些单位,以便通过它们的组合来解释升物界的现象”(1889:13)

遗传单位

从斯宾塞到魏斯曼许多学者先后提出了关于遗传单位的本质的三种学说。这些学说可以用十分简化的方式述之如下:

(1)每个单位具有一切物种性状,可以这样说,它是整个物种的雏型(斯宾塞、魏斯曼的遗子,内格里的异胞质)

(2)每个单位具有单个细胞的特征(达尔文的微芽,魏斯曼的定子)

(3)每个单位代表单个物种的性状(德弗里的泛子,魏斯曼的生源体)

德弗里的1889年的学说和魏斯曼1892年学说的区别是,德弗里认为每个泛子都能独立存在并具有被激活的能力,还能与其它泛子各自独立地发生变化(魏斯曼的生源体被联结成定子)。德弗里(1889:67-68)还以充分的理由驳斥了魏斯曼反对承认对应于每一遗传特征的个别单位。德弗里的遗传学说可以归纳如下:

(1)遗传现象起因于遗传性质的物质载体,被称为泛子

(2)每一个遗传性状有其特殊种类的泛子

(3)升物的分化程度愈高.它具有的泛子的种类也愈多

(4)每个泛子能够不依赖其它泛子而独立发生变化

(5)所有的细胞核含有相同的泛子,但是只有极其有限数量的泛子释放到该细胞的细胞质中,所有其余的泛子以失活的形式留存在该细胞的细胞核中

(6)某一细胞核可以含有某一指定泛子的许多完全相同的复制品

(7)为了活化,泛子必须从细胞核移动到细胞质中

(8)泛子不从细胞质移动到细胞核中

(9)泛子不能从一个细胞移到另一个细胞

(10)泛子总是在细胞分裂时分裂,但是也可以在细胞分裂之间分裂,这样一来某一指定泛子就可以在细胞质中(同样也在细胞核中)由很多完全相同的复制品代表

(11)升物有机体的全部原生质都含有泛子

(12)泛子偶尔也发生变化,这就“成为变种和物种起源的开端”(1889:71)。(这就是他以后的突变学说的来源;见第十二章。)

德弗里完全有理由声称他的学说是对遗传进行实验性分析的极好基础,在他的这一优秀著作出版(1889)以后不久他本人就着手执行这一实验计划。他的依据是每个遗传单位的独立变异;因此“在我们的栽培实验中每个遗传单位本身都成为实验处理的对象”(1889: 69)

毫无疑问德弗里的遗传学说比它以前的所有遗传学说都更接近现代概念。然而他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是完全错误的:泛子本身从细胞核移到细胞质;某一指定泛子在细胞核中能够以许多(或复式)复制品的形式存在。他认为这样就能解释显性和定量性状。“如果某一类泛子在数量上少于别的泛子,那末它们所代表的性状就只能轻度地发育;如果它们的数量极少,性状就成为潜在的”( 1889:72)。德弗里和魏斯曼以及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遗传问题作理论探讨的其它学者同样有这类错误主张。很明显,如果作出这种假定则计算孟德尔的比率就毫无意义。在遗传学历史上下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推翻或否定遗传因子的“复式复制品学说”( multiplereplica theory of genetic factors)。另一个步骤是全面否定融合遗传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一个思考、推论完全不受限制的时期。无论是阅读斯宾塞、海克尔,达尔文的著作或高尔敦、内格里、德弗里、魏斯曼的著作时就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时期仍然受到错误概念的影响而且不能恰当地分清一个复杂问题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这包括不能明确分辨世代之间的性状传递与基因生理(分化);不能区分(德弗里除外)单位性状和物种本质;以及无法辨别表现型和遗传型。然而这一时期却是遗传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中首先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培养了对被传递的遗传物质的颗粒性质和化学本质进行研究的兴趣,奠定了细胞学基础否则就无法制定说明因果关系的遗传学说。在这一时期的末期几乎所有可以想象到的各种遗传学说都被提了出来,这时只等新的见解或新发现出现以便在这些互相竞争的学说中作出明确的抉择。这一决定性事态是在1900年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研究工作。这一事态一举就引出了升物科学的一个完全新的分支学科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

16.4 孟德尔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当19世纪最后30年有这样多的著名升物学家如此孜孜以求地探索遗传问题时,这问题却已经有了答案,这在科学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答案发表在《布隆博物学会会刊》(Ploceeding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Brunn,1866)上。孟德尔于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在学会作了两次讲演,阐述了他自1856年以来从事植物育种试验的结果。他的讲演于1866年发表,是科学文献中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科学报告的典范:明确地陈述目的,简要地介绍有关数据或资料,审慎地作出简洁、系统、真正首创的结论。这一神秘的天才是谁?为什么他的研究一直被忽视?他的研究工作又是在什么时候被突然重新发现的?

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或Johann Gregor Mendel,1822—1884, Gregor这个名字是他成为神父时由天主教会赐予的)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父母是贫苦农民。他有时被描述为“隐居的僧侣”,然而他根本不是;虽然他在布隆(现为捷克的布尔诺)从事遗传实验研究时在知识交流上实际是与世隔绝的。孟德尔在中学时受到非常良好的教育,最后又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两年(1851-1853)以便取得在中学教物理和其它自然科学的资格。因此他实际上是在维也纳当时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和升物学家指导下受过良好训练的年轻科学家

特别重要的是他的植物学教授温格于1852年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进化学说,其中包括自然种群中的变异体随后产生变种和亚种一直到最后其中最特殊的就达到种的层次的见解(见第八章)。因此他实际暗示了研究变种是解决物种起源的关键。这一观点显然对他的学生孟德尔的影响极大。十分重要的是,和达尔文的情况相仿,正是由于物种问题激发了孟德尔从事遗传研究;这和德国的胚胎学家及细胞学家正好相反,他们的基本兴趣在于发育生理。在孟德尔著名的1866年文章中他谈到他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的试验是必要的,为的是“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升物的进化史有关,它的重要意义决不能低估。”他显然是要通过试验来检验温格的学说,这就意味着要研究变种

由于孟德尔从进化角度进行研究,所以正如Thoday(1966)所正确指出,他采取了种群分析方法而不是功能分析中传统的单个个体的研究方法。他分析的是升物后代的大种群,因为他充分意识到“必须毫无例外地观察每一世代中一系列后代的所有成员”(1866:4)。他实实在在地分析了成千上万的种子和植株,他的试验要求在八个种植季节中连续进行。我们对孟德尔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都表明他十分严谨,非常注意细节。他对气候、太阳黑子以及其它变化无常的现象都作了详尽记录并热衷于数量关系。这些都十分理想地注定了由他来对遗传问题进行种群分析研究

对孟德尔取得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他在物理学和升物学方面都接受了严格训练(在升物学上可能更是如此)。他所尊敬的中学老师是一位物理学家,而且在他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物理学似乎是他的主课。在维也纳他受业于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多普勒(C.J.Doppler,1803-1853)及其它物理学家,他还在维也纳大学物理学院当过一段时期的实验示教工作人员。这些经历必然会训练他对实验作详细记录,作数值概括,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当然,这些对种群分析是特别合适,实际也是必需的。因此,他的概念(种群,进化)虽然来自升物学,他的大多数研究方法却来源于物理学

由于孟德尔对植物学文献非常熟悉,特别是他对伽登勒(见第十四章)的文章有透彻的了解,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在他的试验中选择恰当(种类)的植物至关重要:

“如果从一开始就希望一切成功的可能性不致丧失就必须极其仔细地为这种试验选择植物的种类

试验植物一定要:

  • (1)具有固定的不同特征

  • (2)在花期中它们的杂种必须加以保护以避免一切外来(非本身)花粉的影响.或者它们本身容易提供这样的保护

  • (3)在连续的世代中杂种和它们的后代的生育力不应当明显下降。”(Mendel,1866)

考虑到孟德尔的概念框架中的重大弱点(他对物种是什么很不清楚)这最后一项极其重要。他将他所杂交的“类型”(forms)有时当作是种、亚种或变种,因为“无论怎样说,在分类系统中指定给它们的等级在我的试验中完全无关重要,正象不可能在物种和变种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一样,在物种的杂种和变种的杂种之间也同样不可能确定一种根本差异”(5页)

实际上,就象克尔路特从直觉上比孟德尔了解得更清楚的那样,确实有很大的差异。种群内变异体之间的差异一般是单基因差异,显示简单的孟德尔式分离;而物种间的差异往往是多基因的,不能干净利落地分离

孟德尔只要切实地遵从他上述的第三项原则,他就不会遇到麻烦。在试验的后期由于试验豌豆遭到虫灾(豌豆象蛱,Bruchus pisi)成片死亡,不可能继续进行豌豆研究,他便转用其它试验材料。这样一来就使孟德尔陷进了极其复杂困难的局面,而且似乎要毁掉他以前发现的普遍意义。好在他于1856年选用了豌豆(Pisumsativum)和亲缘相近的物种作为试验材料,因为自从AndrewKnight以来很多植物育种家已经了解豌豆具有很多优点

由于孟德尔拿不准物种是什么,因而他在使用“杂种”这词时也就不加区别,既指真正的物种杂种,有时又指的是单基因的杂合体。虽然孟德尔偶尔也把他自己称为植物育种家并在文章中经常引用克尔路特,伽特勒以及其它植物育种家的言论,但是他根本不属于这一传统。作为温格的学生和研究进化问题的学者,孟德尔所关心的是单性状差异而不是象植物育种家那样关心的是物种本质。充分的了解这一点在解释孟德尔的研究工作上十分重要。说孟德尔的概念框架和杂交家的完全相同是根本错误的。正是由于背弃了杂交家的传统才构成了孟德尔思想的特征,这也是他的最伟大贡献之一

孟德尔研究工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运用假说-演绎法。他的试验全部设计、方法的说明以及试验材料的选择只能用他在试验的早期思想中已经有了一个构思完整的学说而他的试验实际上就是为了检验这一学说来解释。因此他的研究路线既和早期的育种家如伽登勒十分不同,又和内格里等的路线迥然有异。伽登勒采取的是归纳法,虽然他的试验结果堆积如山却无法得出任何结论;内格里等人虽然有丰富的想象力长于推论,但从来没有打算去检验他们的推论是否正确。当然,假说-演绎法并不是由孟德尔首创;从18世纪以来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和升物学家都采用过这种研究方法,达尔文和许耐登就是典型例子

就其实质来说,孟德尔学说认为对于每一可以遗传的性状植物能产生两种卵细胞和两种花粉粒,各自代表父本性状或母本性状(如果它们是不相同的),或者换句话说,在受精卵中每一性状由两个(不多于两个)遗传要素(因子)表示,一个来自母本(雌配子),一个来自父本(雄配子)。关于孟德尔以及早期的孟德尔主义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这样想的还明显有争议

这个学说在孟德尔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我们将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孟德尔的大量笔记和手稿在他晚年或去世后都已被烧掉。我们只能猜测。这学说很可能是在1859年前后经过一些初步的育种工作以后在孟德尔头脑中萌芽的,在深入的育种研究后期就牢牢地植根于孟德尔的思想中

孟德尔的发现

孟德尔从几个种子商收集到34种多少不同的豌豆变种并对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检验。在这些变种中经过自花受粉有22个变种保持不变,他在全部试验期内将这些不变的变种每年加以培育。从这22个变种中他挑选七对对比(不同)性状进行试验检验。将某一对指定性状不相同的两个植株加以杂交并在随后的世代中追踪观察这一指定性状的行为(表现)。这22个变种彼此之间的差异远远超过了所挑选的七对性状,但是孟德尔发现其它性状并不合用因为它们或者产生连续的或数量变异不宜于研究明确的分离现象,或者它们并不独立地进行分离

孟德尔挑选的性状如下:

(1)成熟种子(子叶)是圆润的还是起皱的;

(2)成熟种子是黄的还是绿的;

(3)种皮是白的还是灰的;

(4)成熟豆荚是光滑饱满的还是在豆粒(种子)之间发生收缩并多少起皱的;

(5)未成熟豆荚是绿色的还是鲜黄的;

(6)是腋花还是顶花;

(7)茎是长的(6-7英尺)还是短的(3/4-1 1/2英尺)

现在每一个升物学学生对孟德尔的发现都很熟悉。他选择了七对性状,每一对中有一个总是明显的显性。因此在他的所有试验中第一代杂种种群〔F1)是一律相同的,和双亲之一的性状一致。例如,显性是圆的种子,黄色种子、灰色种皮,未成熟豆荚呈绿色,长茎等等。孟德尔对第一代杂种中某一性状占优势采用了“显性”(dominierend)这词,对另一性状使用了“隐性”(recessiv)这词。Martini和Sageret也可能独立地使用过同样的名称

当F1杂种自花受粉时产生的F2 代隐性性状重新出现。就种子形状来说,从253个自花受粉的植株所收集的7324粒种子中,5474粒是圆的,1850粒是皱的,比值为2.96:1。就种子颜色而言,从258个杂种植株收集的8023粒种子中6022粒是黄色的,2001粒呈绿色,比值为3.01:1。孟德尔将第一代杂种杂交的结果归纳如下:“在这一代中伴随着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也重新出现并完全表达出来, 它们的出现肯定是一般按3:1的比例,因此在这一代的每四个植株中,三株是显性,一株是隐性性状”

孟德尔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将F2代的大量植株自花受粉产生F3代。在圆对皱种子的试验中(在几代中得到75%的圆种子,25%的皱种子)他发现从皱种子培育出的所有植株在这一性状上是纯一传代(bred true)。从圆种子长出的植株在F3代发生分离。从圆形种子培育出的565个植株中,193个只产生圆形种子,因而对这一性状是稳定不变的;然而372个植株既产生圆形种子又有皱种子,比例为3:1。换句话说,在圆形种子中对这一性状有三分之一是纯一传代,三分之二是既有圆的又有皱的种子。孟德尔的大多数试验是经过四代到六代,结果都相同。他显然发现了一种定律式的规律性

孟德尔是怎样解释他的发现呢?遗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区别还是在大约50年之后才弄清楚,泛子、基因、染色体和其它细胞和细胞核成分的概念还没有提出。在没有这样一些事实和概念的支持下如果孟德尔在1865年就从一无所有中创立了全部孟德尔遗传学那将真是一个奇迹。他并不是这样。然而按达尔文和魏斯曼的观点来解释他的发现却是很自然的,正像德弗里、科仑斯和贝特森在读到孟德尔的文章时就是自动地这样做的。他们都没有怀疑孟德尔的优先权(Priority)。这一“荣誉”只有留给历史学家。Olby(1979)近来提出“孟德尔不是孟德尔学派”。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就要看怎样给“孟德尔学派”下定义。如果要求承认从1900年到1915年所作出的全部遗传学研究成果或发现,那么孟德尔确实不是孟德尔学派。他并没有为基因定名,也没有把它们安排在一定的基因座(位点)。在他的大多数文章中他都按特殊的语言(词句)表示遗传性状,这和贝特森用“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表示遗传性状很相似,分不清表现型和遗传型的人都会如此

考虑到孟德尔当时并不了解细胞学的任何发现(大部分细胞学发现都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是怎样设想性状在雌配子和雄配子(Keim und Pollenzellen)中运输的?他假定“相同的或不同的因子”(gleichartige oder differierende Elemente)代表性状。他没有指明这些因子是什么(在1865年谁又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认为这一概念十分重要因而在他的《植物杂交试验》(1865)一文中的41-42页中不下十次的提到这些“因子”。很明显这些“因子”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基因。孟德尔和后来的遗传学解释所不同的是他认为相同因子和不同因子的下落不同。他以为如果它们没有差别(相同),则雄配子和雌配子的异体同型因子在受精后将完全融合。这就是为什么在F2代中他写的是A和a而不是AA和aa的理由。如果因子不相同,他认为杂种植株中的配对将只是暂时的,在杂种植株形成配子时又会溶解(1866:42)

孟德尔将他的关于因子的行为和特征的“假说”(用他的话)归结如下:

“使两个植株能互相区别的性状归根到底只能由因子的不同组成和不同组合决定;这些因子是以动态的互相作用方式存在于它们的起源细胞中”(Stern and Sherwood英译本,1966:42)

Olby及其同事的正确方面在于否定了孟德尔明确认识到等位基因对在配子形成时准确地分开这一点,而这一设想在遗传学家之中以及我本人都是普遍接受的。孟德尔对相同因子通过融合相结合的论点就反证了这种说法。孟德尔对菜豆属(Phaseolus)杂交种多基因颜色遗传的描述也证明他当时并不了解等位基因的基因座概念;他在描述中将同时存在的特征A1、A2都用相同的隐性特征a表示。按现代命名法规这两个独立基因座上的隐性基因是不同的,应当分别用a1、a2 表示

那么为什么柯仑斯、德弗里和贝特森都一致认为孟德尔在发现孟德尔主义上拥有优先权?正如柯仑斯简洁扼要指出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在前3O多年细胞学研究基础上以及德弗里(1889)和魏斯曼(1892)对遗传现象加以理论化之后,3:1这个比值只能用假定当配子形成时相同性状的“原基”(Anlagen)发生了1:1的分离来说明。实际上这就是孟德尔几乎要提出但又没有提出来的论点。他对“有差别的特征”(differierende Merkmale)确实提到过这一点(1866:42),而对“相同特征”(gleichartigenMerkmal)他只提出每个特征必须表现在配子中。孟德尔本人从来没有明确讲过它们在配子中只由单个因子表现,但是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则3:1这个比值就不会像定律似的那样普遍出现。在1900年时由于细胞学和遗传学知识的大大扩展,孟德尔的重新发现者立刻一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除3:1这一比值外他们别无选择的余地

Olby以及近年来对孟德尔所作贡献的性质表示怀疑的人在坚持孟德尔在创立全部现代遗传学说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看法还是对的。孟德尔并没有提出基因学说,正如Olby(1979:58)所正确地指出的那样,他的重新发现者也是如此。然而孟德尔的许多发现(分离,不变的比值,性状的自由组合),连同1865-1900之间所获得的新见识使得人们不由自已地、也是合情合理地将之称为孟德尔学说。

孟德尔对单组性状所得出的比较重要的结论是:

(1)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在杂合体中互相结合时并不互相影响。既使将圆豆豌豆与皱豆豌豆杂交一百代,圆豆豌豆仍然像原来那样是圆豆,皱豆豌豆也如此

(2)配子总是只含有两种原基中的一种性状。不论是由杂合体或纯合体产生的配子都如此。很明显,亲代特征的定子(因子)在配子形成前业已分离。这就说明了育种者所熟知的分离现象和重组现象

(3)植株产生成千的卵细胞和上百万的花粉粒(就动物来说就是精子),具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的会合完全是机遇。当采用的样品数量少时就会出现与 3:1值发生偏离的结果,但是偏差范围在统计上是可以预测的

在孟德尔杂交试验的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坚信(他已通过实验验证)“显花植物的繁殖是由一个卵细胞和一个花粉细胞结合成单一的细胞开始”( 1866:41)。在受精作用中只需要一个花粉粒参与这种见解的根据是Amici及其它植物学家的研究结果,而孟德尔则显然是从他的老师温格那里知道的(温格的著名植物解剖学和生理学教科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发表过一些有关植物繁殖的文章)。达尔文从育种者那里知道卵细胞同时由几个雄配子授精并对之深信不疑,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孟德尔在取得了这一新见解后便将之运用到包括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去。例如他发现当具有圆形黄色种子的植株与具有皱形绿色种子的植株杂交时,在几代中有四种不同的组合。在某个杂交试验中得到350粒圆黄、108粗圆绿、101粗皱黄、32粒皱绿的种子,很接近预先设想的9:3:3:1比值。结论是明显的:每一性状是独立遗传的,与其它性状无关;显性与隐性的比值不受其它性状影响(1866:42)。后来,孟德尔还进行了包括三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证明它们也都是独立遗传的

孟德尔特别注意个别性状及其在随后世代中的行为(表现)并由此作出了一些概括性结论。他归纳出“不同性状组合定律”,即现在称为“性状自由组合”(的规律)。柯仑斯将之表述如下(Correns,1900:98):

“在杂种个体的配子中亲代每个性状的原基以各种可能的组合形式出现,但是在单个配子中绝不会有一对性状的原基。每一种组合以大致相同的频率出现。”

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一切遗传定律只有在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素质(基因组成)彼此不同时才能显示其作用。这论证了遗传现象的两个重要因素;

  • 第一,双亲的贡献相等;
  • 第二,保持因子的完整性(在随后的世代中不致融合)

孟德尔在给内格里的信中强调了这一点:“我倾向于认为豌豆亲代性状在其杂种后代中的分离是完全的,因而是永久的……我从来没有观察到亲代性状之间的逐步过渡,也没有见到逐渐地趋近于其中之一”(Correns,1905)

当孟德尔采样的数量较小时,他发现了一些与预期的3:1比值严重偏离的结果。他充分觉察到这种采样误差的统计学性质,为了补整这样的误差,在还没有检验显著性的统计学方法的年代里,他只有在杂交试验中培育大种群

菲雪(Fisher,1936)曾提出孟德尔的试验结果是不是“太好了”的疑问,因为他说用卡方检验计算误差比预期的小。然而从试验本身的证据以及孟德尔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试验结果完全不是蓄意弄虚作假。孟德尔可能将少数特别不正常的杂种放弃,认为是由异源花粉造成的;也有可能他一再重复某一杂交试验直到数值达到预期的比值,而没有意识到这样就将偏见引进了他的方法中。然而最有可能引进偏见的倒是在成熟时花粉是以四合花粉的形式产生的,这一情况、尤其是在白花受粉而花粉数量有限时,就可能出现“太好了”的结果。另外,如果孟德尔的试验植物只有十分之八、九发芽(在这类试验中通常如此),这就会使菲雪的卡方计算失效,孟德尔的结果就会与其它的豌豆杂交家的结果一致(Weding,1966;Orel,1971)。因此孟德尔的数字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大毛病,事实上孟德尔几乎是一个学究式的数据精确记录者,他在气象学方面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孟德尔最重要的贡献

遗传学在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研究工作以后的几乎爆发似的发展表明孟德尔的发现必然有某种重要的部分使30多年挣扎在错误的或至少是不成熟的臆想中的遗传学重新起步。这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显性,回复,正反交的同一性,第一代杂种的一致性以及第二代的变异性等等在孟德尔以前已经有很多学者阐述过(Zirkle,1951)。孟德尔所提出的有某些因子控制性状这一点在1900年也并不是新鲜事。这基本上就是达尔文的微芽学说和德弗里的泛子学说。否定融合遗传也不是孟德尔的重要贡献。首先,他本人就相信“相同因子”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德弗里和魏斯曼也至少部分地相信颗粒遗传

然而在最后根除融合遗传的影响上孟德尔确实作过重要贡献。他强调如果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因子是不同的,它们绝不会融合而是在形成生殖细胞时必然会重新分离。这和他后来提出“相同因子”在受精后同样保持分离状态只差一步。遗传因子在种质中的这种独立性和分隔存在大大促进了硬式遗传的确立

我在前面曾经强调虽然孟德尔所采用的方法受物理学影响极大,他的概念框架却是由升物学提供的。和物理主义者(His,Loeb,Bateson,Johannsen)不同,就孟德尔来说遗传不是由于力或激发而是由于母体卵细胞和父本花粉细胞提供的具体物质。遗传的基础是所传递的亲本物质的性质。从海克尔(1866)和达尔文(1868)以来这是一切研究遗传问题的博物学家和整体升物升物学家的一致假定

那么孟德尔究竟作出了什么突出贡献?当我们把他的遗传学说和达尔文、高尔敦、魏斯曼和德弗里(1889)等人的遗传学说仔细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有两点主要区别。首先,所有这些早期学者都主张在每个细胞(每个细胞核)中对应于某一单位性状存在着无数完全相同的决定因子,并都同样推论每一决定因子的许多复制物可能同时传递给生殖细胞。如果情况果真如此,在杂交中就不会出现一贯不变的比值。这一假定使明确透彻的遗传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几乎不可能。3:1比值的普遍性驳斥了“多重微粒”(multiple-particle)主张。它只符合单个微粒假定。这是孟德尔的最重要贡献。孟德尔的其它重要贡献是发现了这些微粒是成套存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成套形式存在。通过这一假说可以解释分离现象和重组现象

他推论每个性状在受精卵细胞中由两个而且仅仅是两个因子表示,其中一个来自父本,另一个来自母本,而且它们可以不相同。这是一个引起遗传学革命的新观点。孟德尔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学说,任何业余爱好者都很容易对指定的一套可供选择的性状加以检验。实际上它是如此简单,现在一些中学生都在从事这一类试验。孟德尔的这一简单概括为19O0年以后的遗传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的重新发现者在议论孟德尔的三定律:(1)分离定律,(2)显性定律,(3)自由组合定律 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孟德尔发现的真正实质

当然,F2代的表现型分离现象早在孟德尔以前从克尔路德,Knisht,Sageret以来就被许多学者发现。但是它在其它任何人的研究工作中都不象在孟德尔工作中那样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往也没有将之运用于遗传物质本身(“die Elemente”)。强调分离是抵销融合遗传影响的有效方法。然而单是分离还并非孟德尔主义的精髓。如果某一性状由多个因子决定(在1900年以前除了孟德尔以外人人都相信这一点),就会有比值不是3:1的分离现象。

孟德尔学说中的关键是他坚持这样的一点:当父本和母本有某个性状不相同时,则决定这一性状的因子或原基在杂种中保持分离状态,并在这些杂种的生殖细胞形成时再一次分离。这无疑是孟德尔的决定性贡献之一,另一个是他根据3:1这个比值推断在生殖细胞中每一个性状是由一个而且只能是一个因子表示

下面我们即将了解显性并不是一个“定律”。由于孟德尔的精心选择,他选用的七对性状显然都是显性

最后,自由组合也不是一个有充分根据的“定律”,因为在1900年以后不久就发现性状可以通过它们的决定因子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连锁”起来(见第十七章)。在孟德尔主义的早期,孟德尔“定律”可能在教学上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是它们目前已失去作用并且已被其它概括代替

孟德尔的研究为什么被忽视

孟德尔的文章明确流畅,他的学说简单质朴,而且发表的时间(1866)正是迫切需要这种学说的时候,因而他的工作为什么长期完全被忽视确实是一个费解的谜。说世界还没有作好接纳它的准备这种肤浅的答案根本就不是什么答案。如果孟德尔作好了准备,那么别的人又为什么没有。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表明思想史中的某些基本原则应当更加仔细地进行研究。孟德尔的工作长期被忽略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首先,当然是孟德尔发表的著作极少。从1856年他开始研究到1871年停止杂交选育的这十几年中他必定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但是他只在布隆博物学会发表过演说和另一篇短文章(山柳菊的杂交试验,1870年)。说得委婉一点,孟德尔并不是一个多产作家。从他和内格里的通信(Stern and Sherwood,1966)可以了解他发现用豌豆进行试验的结果被他于1869年采用一年生紫罗兰与无毛紫罗兰、玉米、紫茉莉进行的杂交试验完全证实。这还是在“不发表就湮灭”这谚语流行之前很久的时候,孟德尔并没有向世界介绍他以往的发现得到这些试验证实的信息,而他以前的发现也只是在上述学会会刊上发表

载有孟德尔新发现的布隆学会会刊被寄往115个单位的图书馆,包括英国皇家学会和林奈学会。孟德尔自己保存了40份这篇文章的复制品。后来我们知道除了别的学者以外,他还将之寄给两位知名的植物学家: A.Kerner von Marilaun(他以移植试验而闻名)和内格里(当时的著名植物学家之一,孟德尔认为他是植物杂交的专家)。自此以后孟德尔即经常与内格里通信,可惜只有孟德尔的信被保存了下来。内格里显然并不了解孟德尔的论点,而更可能的倒是反对他的论点。内格里不仅没有鼓励孟德尔反而是适得其反,他并没有介绍孟德尔在有名的植物学杂志上发表他的结果以便引起更多的人注意。反之,他却让孟德尔采用山柳菊(Hieracium)进行试验来检验其遗传学说,现在了解山柳菊属植物中单性生殖(无配生殖)很普遍,使试验结果和孟德尔的学说不一致。简单地来,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孟德尔和内格里的交往完全是一场灾难”。内格里在1884年出版他的关于进化与遗传的名著时,在其中讨论杂交试验的篇幅很多的一章中完全没有提到孟德尔。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一章中的其它内容比孟德尔的工作逊色得多。是不是因为内格里轻视这位远在摩拉维亚的天主教神父?还是仅仅由于内格里气量偏狭?很可能是后者。过去很少提到内格里是赞同纯粹融合遗传学说的少数升物学家之一(Mayr,1973:140)。内格里认为在受精时父本和母本的异胞质由于同种分子团(micelles)融合成一单股而融合。对内格里来说,承认孟德尔学说就等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的学说,他没有仔细推敲孟德尔的文章(他本应当这样做)就草率地作出了孟德尔肯定错了的结论(Weinstein,1962)

孟德尔的谦逊并没有改变他的处境。自从遭到内格里的冷遇后,他再也没有积极地去和其它植物学家或杂交育种者建立联系或在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说。他将他七年的、涉及30,000个以上植株的试验研究比作是“一个与世隔离的试验”!

孟德尔充分意识到豌豆的情况是非同一般的简单。这无疑是他选择这一物种作为他的主要试验材料的原因。后来所发现的几乎一切复杂的染色体遗传现象在孟德尔所使用的试验植物中都有所表现。以孟德尔当时所拥有的手段,他肯定会被由连锁、交换、多倍性引起的复杂现象所难倒。实际上山柳菊属的无配生殖后来就使他寸步难行。因此孟德尔的发现给人的印象是也许不能适用于各类植物,他本人也说,“只有拥有绝大多数植物类群的详细试验结果才能作出最后决定”(1866:2)。在这个例子中,孟德尔的态度很可能受到他的物理学训练的不利影响。物理学家(至少在孟德尔的那个时代)总是寻求普遍定律。因此,孟德尔所发现的豌豆的“定律”只有在也适用于山柳菊和所有其它植物时才有效。孟德尔是不是因为他发现这些定律似乎并不适用于某些别的植物也认为他的豌豆定律无效?

正如我在前面指出,孟德尔的研究方法还有另一个弱点。当他决定了“为豌豆提出的定律的可靠性还需要证实”(1866:43)之后就转向物种杂交。虽然他认识到这和变种杂交并不是一回事,然而物种杂交的试验使他没有把握和不愿意积极去改进豌豆试验的结果,而这本来是应当做的。他特别被原以为是固定不变物种的杂种所困扰。就这一点而言也并非只有孟德尔一人如此。物种的本质是杂交家所最关心的,在1900年以前孟德尔的菜豆和山柳菊的物种间杂交试验常被杂交家提到(从内格里到荷夫曼和Focke),而不是他的豌豆变种的比值

1900年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人们广泛地认为连续变异所遵从的是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完全不同的规律,这可能也是忽视孟德尔研究工作的另一个原因。渐进性的连续变异在1859年以后被普遍认为是进化论者所关心的唯一的一种变异

历史学家曾经查证在1900年以前孟德尔的工作曾被人引用12次左右。引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Focke的著名评论性著作《植物杂种》(Die Pflanzen-Misehlinge,1881)一书。后来凡从事植物杂交的人都参考这本书,在这书出版之后几乎所有提到孟德尔工作的人都说是从Focke的这本书中查到的。但是Focke本人根本没有认识孟德尔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在书中提到时所采取的方式也不会促使人们去参阅孟德尔的原文

1864年由于严重的虫灾(象岬虫)和其它属植物试验的意外结果孟德尔被迫放弃了豌豆研究。1871年他被选为他所在的修道院烷长后由于行政事务的纠缠便完全停止了一切杂交研究。1884年他因肾炎去世,年仅62岁。又经过了16年全世界才意识到他的发现的伟大意义

最后还应当提到孟德尔的重新发现者(尤其是柯仑斯)以更先进的细胞学知识在解释孟德尔的阐述时往往比原文的内容有更多的内涵。Heimann和Olby在指出孟德尔的阐述不足的方面也享有应得的声誉。但这丝毫没有降低孟德尔的声望。他们只是指出孟德尔的学说并不是完壁无暇因而并不像遗传学家们在过去的四分之三世纪中所宣称的那样能解释一切。Heimann和Olby的著述使人们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孟德尔的工作被忽略达34年之久

在孟德尔那个时代对“纯粹”的传递遗传学并不特别感兴趣,原因还不完全清楚。遗传现象当时只是在与其它升物学现象有关时才被考虑,例如物种问题(以及物种的杂种问题),环境诱导(以及获得性状遗传),发育时的分化,隔离中物种性状的固结以及隔离障碍移除后物种性状的削弱(搀杂融合)等等。过去对于如果达尔文读到了孟德尔的文章将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有过不少推测。我同意某些人的意见,他们认为没有影响,即使有影响也很小。1900年以后还经过了好多年“真正的达尔文主义者”(他们喜欢这样称呼自己)才了解渐进进化和连续变异可以按孟德尔的观点来解释。达尔文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达尔文知道Saseret的工作,但这并没有帮助他去理解变异。至于达尔文作为一个进化论者所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相关的神秘定律”,生殖隔离的达成,“遗传型内聚力”的形成等等即使在重新发现孟德尔80年以后我们今天还仍然知之甚少

孟德尔在缺乏染色体细胞学知识、魏斯曼的理论分析还没有发表,以及没有受惠于1865-1900年间很多其它的重要发现的情况下找到了考虑遗传现象的一种新方式,他强调单位性状的行为并运用这种新见解作出了意义深远的概括结论。他的成就是科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孟德尔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这反映在他向内格里报告他的发现的热情上(1867年4月18日):“从春至秋我的兴趣每天都焕发一新,我所必须付出的对试验区的精心管理劳动因而也就得到了充分的报答。除此而外,通过我的试验如果我在加速这些问题的解决上有所成功,我将会双倍的高兴“(Stern andSherwood,1966)

他的简短论文,《植物杂种试验》,正如Curt Stern所出色描述的那样,“是人类思维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之一。它不仅是宣告了通过新的观察和试验方法发现了重要事实。更确切地说,在最高级的创造性活动上,它将这些事实以概念系统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孟德尔的名著)将作为科学试验和对数据资料的深遂理解的范例永世长存”(Stern and Sherwood,1966:v)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展过程

第十七章 孟德尔遗传学的成长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达尔文的《家养条件下动物和植物的变异》(1868),德弗里的《细胞内泛生论》(1889),以及魏斯曼的《种质论》(1892)促进了人们对遗传问题的关注。德弗里和柯仑斯于1892年开展了系统性的杂交试验,1899年两人都发表了他们的异粉性(胚乳由花粉核形成,见Dunn, 1966)试验的重要结果

不久后于1900年春发生了一件升物学史上罕见的事,这似乎非常突然但实际上却是事态长期发展的一个高潮。有三位植物学家,德弗里、柯仑斯、丘歇马克,在短短几个月内先后发表文章声称他们分别独立地发现了重要的遗传定律,却不料在核查文献时才知道孟德尔已领先他们35年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发现了这一定律。自此以后不断有人怀疑这三位植物学家的说法是否真实。这个问题看来至关重要,值得比较仔细地加以分析

孟德尔定律重现——重新发现孟德尔的生物学家

17.1 重新发现孟德尔的升物学家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德弗里在他的《细胞内泛生论》一书中已明确地表明了他的观点,即遗传被分割成单位性状,每个单位性状独立地遗传。他还拟订了试验计划。由于他同时从事生理学实验研究,所以直到1892年才认真地开展杂交试验,开始时采用的是麦瓶草(Silene)、罂粟、月见草等植物:1894年他在536株F2代麦瓶草中发现392株有毛,144株无毛(2.72:1)。1895年他在罂粟F2 代杂种中发现花瓣有黑斑的158株,白斑的有43株(3.67:1);1896年他发现白斑罂粟是纯一传代。他在这些年中的其他试验也都证实了这些发现。1899年秋,德弗里在30秆以上的物种和变种中观察到明显的分离现象。最后他认为,对应性状的分离遵从某种一般的规律并认为有充分理由发表这些结果。1900年3月他在几个星期之内先后写出了三篇文章记述其发现,两篇寄往巴黎科学院(准备在1900年3月26日的会议上宣读),一篇寄往德国植物学会(3月14日收到)(见Krizenecky,1965)。他寄往巴黎的文章出版的日期(4月21日之前)实际上比发往德国的出版时间(4月25日)早几天。在寄给德国的那篇文章中他在脚注中写道:“在我完成了大部分试验并根据这些试验写成这篇文章后才第一次知道孟德尔的文章。” Olby(1966:129)根据大量的间接证据断定,德弗里很可能早在1896年或1897年就读过孟德尔的文章。zirkle(1968)则认为在1899年,Kottlet(1979)根据进一步的证据指出时间是1899年

在这些年中德弗里在讲课提纲中仍然采用他自己的术语——活动的(active,A),潜在的(latent,L)——而不是孟德尔的显性和隐性,在示数挂图中他对分离用不同的百分比(77.5%:22.5%, 75.5%: 24.5%)表示,似乎他还并不了解分离的真正原因。还值得提到的是,德弗里用月见草进行过大量的杂交试验,在1900年的文章中他只选用了(拉马克月见草X短柱月见草)这个例子,这在他的月见草试验材料中是他发现的唯一真正的基因突变。正如他在和贝特森的通信中所明确说明的,他将进化性状和行生性状加以区别,只有后者遵从孟德尔定律

德弗里曾说过他是在1892年出版的一篇文章的参考文献中发现孟德尔的文章名录,他显然是在1892年以后的几年中参考过上述的那篇文章并促使他阅读孟德尔的原文。毫无疑问,他在那时就已经知道分离比值(我们现在将之解释为3:1比值)以及隐性的纯一传代,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些发现会促使他放弃他原先的错误观念。就像19世纪80年代的所有其他研究者一样,德弗里原来认为性状可能是由多重微粒控制的(见第十五章)。像394:144,158:34,或77.5%:22.5%这样的一些比值对相信复制因子决定性状的人来说毫无意义。在运用比值时,德弗里指的是2:1或4:1(Kottler,1979)。读了孟德尔的文章,是否促使他放弃他原先的学说并接受“来自每个双亲的一个因子决定个体性状”的孟德尔学说?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接受德弗里的说法、他是从他自己的试验“推论出”分离定律的,正像孟德尔从类似的试验结果得出他的学说一样。德弗里专心致力于单位性状的试验性分析,的确非常接近于问题的解决。再前进一小步就能放弃他原先学说中的最后一个错误部分(泛子的经常复制)。然而贝特森在读到德弗里的文章以前虽然有大量的孟德尔式的比值也没有作出孟德尔那样的解释

德弗里发现孟德尔已领先,显然很沮丧,这可能是他不再去探索他的发现的更深刻的遗传后果而转向从进化角度阐释进化突变的一个原因。物种形成似乎一向是他主要关心的问题。德弗里显然认为孟德尔遗传只是多种遗传机制之一,否则就无法解释他在给贝特森信中所说的“就我看来,越来越清楚的是,孟德尔学说是杂交普遍规律的一个例外。”因此,他多少舍弃了孟德尔学说而去研究他认为对进化更为重要的其他形式的遗传

有三点理由表明,德弗里将永远是遗传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伟大学者:

  • (1)他独立于孟德尔提出了将个体之间的差异分割成单位性状的观点;

  • (2)他首先在一大群各式各样的植物中证实了孟德尔分离现象是存在的;

  • (3)他发展了遗传单位的突变性概念

因此他决不止只是孟德尔的发现者之一。当然德弗里比孟德尔更占有优势。他能运用当时的细胞学研究新成果来发展他的学说。当孟德尔明智地规避了对遗传“因子”(Elemente)本质即其物质基础的探究时,德弗里却将之与重新定义了的达尔文的泛子联系起来。就遗传现象而言,德弗里综合了达尔文与孟德尔

孟德尔遗传的第二位重新发现者柯仑斯(Carl Correns,1864-1933)的情况就简单得多。他曾说过孟德尔的分离学说是他(在1899年10月的一天)醒着躺在床上等天亮时突然“像闪电似的”进到他的脑海。他那时正忙于别的研究只是在几个星期之后才读过孟德尔的论文(在1899年12月他的异粉性文章中曾指出过)。当他收到德弗里的法国(巴黎)科学院文章的复印本时(1900年4月21日)他才(在一天之内)将他的试验结果写成文章并在德国植物学会4月27日的会议上宣读,随后大约在5月25日出版。柯仑斯从一开始就不认为他在重新发现孟德尔上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一份通报的标题中就用的是“孟德尔法则”。他认为“就我自己来说重新发现这些定律所费的智力劳动(由于以往多年升物学的大量研究,尤其是魏斯曼的工作)比之孟德尔是大大减轻了。”关于柯仑斯独立重新发现孟德尔的问题,唯一可以怀疑的是,他是内格里的学生(他的妻子是内格里的甥女),可能早就知道孟德尔的工作。然而这种可能性是难以使人接受的,如果柯仑斯对孟德尔的工作早在20年前就已经知道而他却没有按这一线索尽早开展研究那才真是非常奇怪的事

第三位一直被认为是独立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的人是奥地利植物育种家丘歇马克(Erich Tschermak),正如Stern(1966)指出,将丘歇马克列为重新发现者是没有什么理由的。他确实见过孟德尔的文章,但在他于1900年发表的文章中表明他并不了解孟德尔遗传的基本原理。然而他在引导植物育种家注意孟德尔遗传学的重要意义上却起了积极作用

为什么很多早期的孟德尔主义者恰巧都是植物学家(孟德尔、德弗里、柯仑斯、丘歇马克、约翰逊)这个问题从来也没有解释清楚。也许在园艺植物和其他栽培植物中更具有选育变种的传统,因为植物比动物更容易培养和育种。叶、花可能比羊、牛、猪等家畜具有更多的不连续性状。动物育种家所研究的大多数性状都是高度多基因性的,根本不宜于进行简单的孟德尔式分析。然而,1900年初,贝特森开始研究家禽,Cuenot在法国和凯塞尔(1902)在美国开始研究啮齿类,1905年凯塞尔采用果蝇作为实验动物。动物遗传学的研究很快就追上了植物遗传学,而当摩根学派和切特维尼可夫学派开展了它们的研究工作后就超过了植物遗传学。到了1914年, A.Lang仅仅报导1900年以后哺乳动物遗传学的研究成果的专论竟然用了890页的篇幅

植物(甚至高等植物)遗传系统的多样性远远高于动物。这对要建立普遍规律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错觉。例如山柳菊属(Hieracium)的无配生殖(无融合生殖,apomixis)系统就使孟德尔的研究遭到挫折,月见草的均衡杂合染色体环导致德弗里提出了错误的物种形成学说,自花受粉的近于纯合的菜豆(Phaseolus)使约翰逊贬低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细胞质影响在植物中比动物中更普遍,因而许多植物遗传学家(特别在德国)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以致(在分子遗传学以前)没有作出特别重要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植物界不仅提供了豌豆而且还有谷物类(特别是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烟草以及许多其他故在遗传学上有研究价值的物种

目前还没有人从事在遗传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动、植物物种利弊两方面的比较研究。必须承认,大多数工作只是印证已经由果蝇或玉米所确立的事实。在分子遗传学以前,大部分遗传学研究都是在植物学系或动物学系分别进行,植物遗传学者和动物遗传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并不总是像所希望的那样活跃。30年代以后低等植物(藻类、真菌、酵母)和原生升物(细菌、病毒)日益成为遗传学者所重视的实验材料。由于认识到真核升物与原核升物在遗传系统上的重大差别,60年代以后又再度燃起对真核升物遗传学研究的兴趣

孟德尔遗传学的进展

17.2孟德尔遗传学的黄金时代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遗传学的早期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头一阶段从1900年到1909年左右
  • 第二个阶段始于1910年

头一个阶段往往称为孟德尔主义时期,主要精力集中在有关进化问题的争议上以及孟德尔遗传是否普遍有效的问题。这一时期(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弗里,贝特森和约翰逊,常常被称为“早期的孟德尔主义者。”不同的人对“孟德尔主义”这词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他要强调的是孟德尔主义的哪个方面而定。对建立遗传学的学者而言,它指的是颗粒遗传确凿无疑已成定案,并侧重硬式遗传的时期。对于进化主义者来说,“孟德尔主义”指的是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一协期中某些著名的遗传学家传播着关于进化问题和物种形成的完全错误的观点,在这一时期中突变压力被认为远比自然选择重要,而这些观点对博物学家正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孟德尔主义”这同一个词有时被用来表示赞许或支持,有时却具有贬义

第二个阶段从1910年开始,主要代表是摩根学派;主要侧重于纯粹遗传学问题的研究,诸如基因的本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等等。由贝特森于1906年建议的“遗传学”(genetics)这个词后来被普遍接受并作为研究遗传现象这门科学的广义概念

孟德尔所发表的文章虽然经过了34年才重新发现,但一旦重新发现之后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传播。柯仑斯和丘歇马克都是在1900年4月末见到德弗里的文章。并分别在5月和6月发表了自己的有关文章。贝特森于5月8日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会议上通报了孟德尔的试验,在法国Cuenot也很快就介绍了孟德尔的工作

和许多重要的科学活动相仿,随后的进展势头在不同的国家也各不相同。毫无疑问,在孟德尔遗传学的进展方面英国是遥遥领先的,但不久即被美国赶上最后超过(美国的代表人物是Castle,East,摩根以及其他学者)。德国的遗传学仍然继承了19世纪8O年代的传统,侧重发育遗传学和一些不常见的遗传现象(真正的或外表上的细胞质遗传、原生动物遗传等等)。在法国,Cuenot开了一个好头之后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并没有多大作为。在苏联,正如Gaissinovich(1971)指出的,“只是到了苏维埃时期遗传学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在西北欧则并没有遗传科学诞生。遗传学在什么地方欣欣向荣和按哪个方向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一领域的带头人。然而奇怪的是,柯仑斯和德弗里在随后的孟德尔遗传学发展上都没有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功绩,至少在早期,必须归于贝特森(1861-1926),他对孟德尔遗传学重要意义的赏识程度远在所谓的重新发现者之上

贝特森自从在霍普金斯大学W.K.Brooks教授的研究室逗留期间(1883—1884)就对不连续变异(见第二编)饶有兴趣并从80年代起就进行育种试验,但真正集中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还在1897年左右。1899年7月11日他向皇家园艺学会宣读了一篇题为“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杂交和杂交育种”的论文。从这篇论文可以看出当时他还没有提出遗传学说,尽管有许多试验结果按孟德尔观点很容易解释。直到1900年5月8日他在从剑桥到伦敦的火车上读到孟德尔的原作后才深受启迪。他很快就成为一位热诚的孟德尔主义者并将孟德尔的文章翻译出来加上脚注发表在皇家园艺学会杂志上(1900年)。贝特森的热情一部分出自他认为孟德尔分离学说是对他的(错误的)论点——“物种形成是不连续变异的结果”——的肯定。德弗里也提出过类似的进化学说并且也认为孟德尔遗传因子的不连续性是他的物种骤变形成学说的重要证据。因此,孟德尔学说之所以引起广泛注意竟然是由于似是而非地表面的(如果不是错误的)理解。关于贝特森与德弗里的论点所引起的非难已在第十二章介绍,我在下面只讨论贝特森对传递遗传学作出的贡献

遗传学中的大多数重要术语都是贝特森提出的。他为这门新学科创造了“遗传学”这个新词,并于1901年首创了“等位基因”(allele,原为allelomorph,后简化),“纯合子”,“杂合子”。有了这些语义明确的术语,大大促进了这段时期的学术交流。当然,贝特森及其同事还对我们了解遗传现象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他们首先发现与孟德尔所观察到的简单现象不相符的情况(如多基因,不完全连锁)。遗传学正是通过贝特森才在英国取得了在欧洲其他国家所完全没有的势头或动力

贝特森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在辩论中好斗并近乎粗暴,但同时他又完全献身于事业。他是兼保守与革命于一身的奇怪混合物。在1900年以后的头10年中,他是遗传学的主要活动家,Caslle(1951)的说法实际是很有道理的,他说贝特森“是遗传学的真正创始人。”然而1910年以后他反对染色体学说以及继续坚持物种骤然形成的观点就不再能说是建设性的。作为一个革命者来说他曾经留下了不朽的名言(1908:22):“请珍惜你所发现的例外情况;如果没有例外,工作就会变得如此枯燥无味谁也不愿意去进一步推动它前进。把这些例外情况永远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例外就像修建中的大厦的粗面石料,它告诉人们怎样进一步加工并指出下一个部件应当安放在什么地方。”在他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他就非常注意实际上的例外或表面上的例外,他的一些重要发现就是遵循这一箴言的结果

孟德尔遗传学的进展

1900年以后遗传学的新发现出现的速度在科学史上几乎是没有先例的。无论是查阅Lock编写的遗传学教科书(1906,尤其是其中的163-275页)或是贝特森的教科书(1909),我们就会为1900年后不久人们对孟德尔遗传学理解的成熟程度而感到惊讶。进步如此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之一当然是这新学说本身的美满和简单足以吸引任何人去进行遗传试验来验证它是否普遍有效。由于这是一片新开拓的领域,几乎任何人都有取得新发现的机会。孟德尔定律可以对遗传方式作出预测并对这些预测立即加以检验。另一个原因则还没有定论,即认为1900年以前细胞学研究在35年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牢固基础应当能够按细胞学、特别是从染色体的角度来说明几乎一切纯理论性的遗传学发现。染色体细胞学已成为通向升物学其他领域的桥梁,这座桥梁是在能够使用之前就已建成。然而奇怪的是,既使它在能使用之后也几乎被遗传学家,如在摩根之前的贝特森、凯塞尔、East等完全忽略了

遗传现象有关机制的知识被应用于升物学的各个不同领域,如进化升物学(见第十二章和十三章),发育生理学。下面将着重讨论传递遗传学方面

半显性(Semidominance)

在孟德尔所分析的七对性状中,他对每一对性状只分辨出两个变异体,即显性的和隐性的变异体。但是正如孟德尔本人所发现的那样,并不是所有的性状对(成对性状)都是如此。他曾经谈到花期就“几乎恰好处于亲本植株之间。”柯仑斯(1900)也同样发现某些因子并不是完全显性而是“半显性”,因而产生的F1表现型多少介于双亲之间。两年之后贝特森在用白家鸡和黑家鸡杂交时发现了毛是蓝色的安道路西亚(西班牙)家鸡这样的半显性

这不仅证实了半显性是存在的而且还表明孟德尔定律对动物和植物都适用。大致在同一时期Cuenot根据对家鼠毛皮颜色基因的研究也论证了这一点。鉴于动物和植物的细胞及细胞核显示完全相同的现象这一事实,这一发现可能并非完全出乎意料。然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同样适用于动物界和植物界的这一发现进一步摧毁了存在于动物学和植物学之间的古老界限

基因,遗传单位

在1909年以前,对作为可见性状基础的遗传因子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术语。斯宾塞、海克尔、达尔文、德弗里、魏斯曼以及其他考虑遗传现象的学者都假定存在着某种具有不同性质的颗粒物质,但是他们所使用的名称并未被广泛采用(见第十六章)

孟德尔在他的研究工作中将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推论严格限制在最低限度,鉴于1865年当时对细胞核和染色体的了解还极其有限,他的这种作法是非常明智的。他在试验中所指的特征(“Merkmale”)和性状(“Charaktere”)基本上限于表现型层次,虽然他所用的符号A、Aa、a被普遍认为是指遗传型的结构。他在论文的结论中(1866:41—42)曾经使用“因子”(Elemente)这词达10次之多,其中有几次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基因”这词的涵义十分相似,但他对遗传物质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不管孟德尔真正是怎样想的,就早期的孟德尔主义者看来他所阐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孟德尔遗传

虽然魏斯曼曾经暗示了种质与体质之间的区别,但是直到190O年还没有“表现型”和“遗传型”这两个学术名词。就德弗里看来遗传物质和躯体(表现型)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因为他所设想的泛子可以自由地从细胞核移往细胞质。他认为泛子就是单位性状或基本性状。他主张对每一个独立遗传的性状就有一个单独的遗传基础。德弗里有时也把遗传要素(genetic elements)称作“因子”(factors),贝特森和摩根学派起初也采用了这一名称

和德弗里相仿,贝特森也分不清作为基础的遗传因子与作为外表的表现型性状之间的区别。他将“单位性状”看作是“配子结构中二者择一非此即彼的(性状)”(1902)。为了能够指明这样的二者择一情况,例如豌豆中的圆豆或皱豆,贝特森引用了(希腊文中表示彼此互相的字并加以转化)“相对形质”(allelomorph,后简化为allele;现译为等位基因)。然而他又不能区分躯体(体质)性状和它在配子中的定子(基因)。由于种种原因在1910年之前几乎普遍地达成了一种默契,即在遗传因子(基因)与性状之间存在着1:1的关系。因此当提到某个单位性状时究竟是指遗传基础还是其表现型表现都无关紧要。正是由于这种自动的默契促使凯塞尔提出了他的“污染学说”(contamination theory)

随着1900年以后遗传学活动的迅速增多,就有必要为可以独立遗传的性状的物质基础制订一个术语。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L.Johannsen,1857—1927)发现孟德尔的因子在作用上与德弗里所提出的泛子很相似,因而在1909年建议将泛子(pangen)这个字简化为gene表示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约翰逊是一个物理主义者,他最后所想的是要为基因这个词的定义涂上先成论色彩。他指责“将基因作为物质性的、在形态上表示结构特征的概念,这概念对遗传学的稳步发展非常有害必须立即加以提防”(1909:375)。因而他并没有为基因下定义而只是说“基因可以用来作为计量单位(Rechnungseinheit)。我们无权按达尔文的微芽或魏斯曼的生源体或定子或者其他类似的推论性概念将基因定义为某种形态结构。我们也无权去设想每一个特殊基因相当于特定的表现型性状或(如形态学者所常说的)发育中升物的特征”(1909)

这个定义反映了那个时期贯穿于升物学领域中的意见分歧。物理主义者(也包括约翰逊,由于他所受教育的关系也深受他们的影响)要按力学观点解释一切。胚胎学者出于后生论(渐成论)传统也同样不愿意接受颗粒性基因,因为这使他们想起了先成论。摩根起初不愿意承认基因、或者至少是颗粒性基因,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考虑。最后,还有本质论的某些影响,本质论是反对将物种的本质加以分割的。1917年Goldschmidt严厉批评了遗传学家对基因过分谨小慎微的态度:“我们认为对待问题的这种心智态度是由于约翰逊对基因本质采取不可知论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某种神秘的崇敬心情,对基因的世俗属性的观点表示深恶痛绝。”当然,后来到了适当的时候基因被证明恰好具有约翰逊非常仔细地从他的定义中排除的那些(结构)特征。实际上,从摩根开始经过穆勒到沃森和克里克一直越来越接近基因的结构概念。约翰逊创用的“基因”这个术语很快就被普遍采用,因为它满足了对表示遗传单位的术语的迫切需要。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基因定义,这就成为后来引起某些争论的部分原因。产生思想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是,几乎一直到现在学者们对基因的涵义是什么意见也不一致。例如当谈到果蝇的白眼基因时,有的学者认为指的是白眼等位基因,另一些人则认为是指白眼突变发生的基因座(位点),也就是所有白眼等位基因的基因座

为不可见的,亚显微结构的遗传单位创造“基因”这字开始,直到充分了解它的本质,这段道路是漫长的,也是艰苦的。无数的遗传学家(其中走在最前列的是穆勒,H.J.Muller)实际上是把他们的毕生科学事业奉献在这一探索上。我们行将见到,最后发现(50年代)作为基因发挥作用的高分子确实具有约翰逊所拒绝承认的那种结构上的复杂性和特异性。怎样去发现基因的秘密开始的确是一个非常折磨人的问题。摩根及其同事十分正确地决定从研究改变了的基因、即“突变”着手,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有希望的嵌入楔子

变异和突变

海云青飞:生物学有二个变异的概念:

  • 个体变异(连续变异)
  • 不连续变异

这两个概念不够直观,可改成:

  • 平常变异
  • 异常变异 (异常字面意思就是和平常不同)


17.3新变异(突变)的起源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由于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分离定律,遗传性变异的起源问题就变得很突出

等位基因的存在要求能作出说明。达尔文假定变异不断被补充以便自然选择有充分的选择对象可以发挥作用。然而他说不出变异的来源。这时已到了解开达尔文的这个谜的时候,但是孟德尔主义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起初进展并不大。实际上他们必须克服重重障碍

主要障碍是当时研究变异的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有两类变异

例如达尔文发现有“很多细微差异可以称之为个体差异”(《物种起源》),后来称为个体变异,连续变异,或波动(起伏)变异。他对这类变异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他的进化学说的支柱之一

然而达尔文又承认“有些变异……可能是突然发生的、或一步发生的”(30页)并列举出转叉狗(turnspit dos)和安康羊作为这种突变的例子

贝特森将这类突变称为不连续变异。并承认这两类变异存在着悠久的历史并和柏拉图的本质概念有密切关系。本质承受小幅度的偶然性变异,而任何重大的偏差只能通过新本质(即新类型或新模式)的突然发生。当时认为这两类变异的起因完全不同,在进化中的作用也十分不同。特别是在升物统计学家和孟德尔学派之间的争论(见第十二章)中这是争论的焦点,而这种争论实际是从拉马克时代一直到40年代进化综合时一直不断地进行。德弗里的关于变异的论著(1909)反映了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分歧的深刻程度。(另见Mayr and Prvoine,1980)

个体变异或连续变异

如果承认有软式遗传就不难解释个体变异。内部条件或环境影响(如营养或气候)的任何变化都能影响个体的性状并使之发生改变。正如达尔文所作的说明,“在由于条件变化使躯体的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由于用或不用的部位分别增强活动或降低活动,或者其他原因,从躯体结构发生了改变的部位脱落下来的微芽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当它们充分繁衍后就会发展成为新的、改变了的结构”。相信软式遗传的其他学者也采取了类似的解释。旧性状将分级成新性状,而这些分级性状之间的差别很小,表现为连续变异。如果新的遗传性变异起因于某种未知过程,它将同样承受软式遗传并分级成原先已存在的变异。这样一来就承认了物种的本质具有产生连续个体变异的能力,在解释上也就不成问题。动、植物育种家普遍持有环境能影响遗传变异性的观点(Pritchard,1813;Roberts,1929)

1883年当魏斯曼放弃了软式遗传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生活条件”不能引起新的变异甚至不能提高变异性,那末个体变异的原因是什么?魏斯曼和德弗里对此都没有提出理由充分的学说,早期的孟德尔主义者当时正集中注意力于不连续变异问题上,很少或根本不重视个体变异。怎样去调合不连续的孟德尔因子和连续变异之间的矛盾是使他们伤透脑筋的事

不仅仅是由于缺乏合式的资料阻碍了这个问题的解决,而且默默地接受了许多错误概念也是重要原因。这些错误概念除了两类变异而外,还包括软式遗传(尽管有魏斯曼反对),融合遗传(虽然有了孟德尔定律),模式思想以及对遗传型和表现型混淆不清。面临着上述困难和错误概念,在当时还不可能直接着手解决连续变异和新变异起源的遗传学问题。问题的解决实际是通过研究不连续变异这一迂回方式,虽然这种方式的前提是认为不连续变异和连续变异完全无关

不连续变异 

古代人就早已知道在一个群体(种群)中偶尔会有个别个体与众不同,即超出了种群变异的正常标准。这在野生动物、家畜和栽培植物、甚至在人类中都曾发现。超出种群正常变异的任何变异体都是不连续变异的例子。在民间文学中都曾绘声绘色地描述过白化体,六指人以及各种畸形。15世纪和16世纪早期,当自然界被赋予巨大的“生殖能力”、即产生新奇事物的能力时,各种怪物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各种图书上,其中大多数是真正的畸形动物(如两头牛),其他的则是纯粹幻想的升物,例如狮首人身之类的嵌合体

159O年海德堡的药剂师Sprenger在他的药圃中发现一株叶子形状完全不同的五月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他将之繁育后把种子寄往各处,过了一段时间后在欧洲各个主要的植物标本室都有它的标本,17世纪的大多数植物书籍中也有对它的描述。这新的变异体一般被看作是白屈菜属的一个新种。 310年以后,月见草属的一颗异常植株启示了德弗里,使他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进化学说

在栽培植物中明显的异常变异体比较常见,实际上许多有名的园艺变种(尤其是在花的颜色或形状上)都是由这些变异体产生的。在家畜中同样也发现过,牛群中的无角个体,或以短腿为特征的羊,例如一度很常见的安康羊(ancon)就是因为腿特别短不能跳越篱笆或矮墙而闻名。在所有这些例子中,育种者能通过与亲代回交继之以近亲交配的方法可以培育出纯系,现在我们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孟德尔遗传。和克尔路德在物种杂交中的发现相反,它没有“融合”现象,也不逐渐回复到亲代模式。奇怪的是,在詹金和达尔文之间著名的融合遗传辩论中,他们都完全忽略了这一事实(见第十一章)

最有名的异常变异体的例子是所谓的反常整齐花(Peloria)。1741年林奈的一个学生从瑞典乌普沙拉带回了一株植物样品送给他,这植物在外观,特殊气味,花、花萼、花粉与种子的特殊颜色上乍一看和普通的蛋黄草(Linaria)完全相同。然而普通蛋黄革具有和金鱼草相似的典型不对称花,而反常整齐花则是具有5个突起的辐射对称花。林奈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新植物由本身种子繁殖,因而是一个新物种,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更有甚者,按林奈的分类方法,反常整齐花不仅是一个新种或新属,而且还是一个完全新的纲。这不仅动摇了林奈的物种固定不变的概念而且还似乎否定了他的分类原则(Larson, 1971:99-104)。起初林奈以为这和杂交有关,但他很快就放弃了这种观点。最后证明反常整齐花并不像原先所认为的那样是固定不变的,林奈后来决定不再理会这讨厌的“物种”,甚至在他的《植物种志》(1755)中也没有提到它

林奈之后的一百多年中这类异常个体或新变种发现的越来越多且越频繁,但这并没有提供什么新见识,但是在这一时期中着重点却发生了微妙变化。就林奈及其同时代人来说,这样的一些变异体只是和物种概念有关,但是随着进化思想逐渐发展,变种及其起源方式便具有了新的意义。正如前面指出,温格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为孟德尔的试验起了促进作用。《物种起源》出版以后,变异体的问题就越来越和进化有关

对信仰一次性创造的原教旨主义者来说这一类表面上是新种的突然出现完全是一场麻烦,而对那些相信在地质年代中不断发生灭绝并主张以新的创造来弥补空白的人来说这倒是值得宽慰的事。在达尔文以后时期就那些基本上是本质论者的进化主义者来看也很有吸引力,因为他们由此可以把物种形成看成是骤然的新起源过程(见第十二章)

达尔文特别强调进化的渐进性,也就是说,连续变异在进化上的重要性,这并没有使他的所有同时代人信服。赫胥黎,高尔敦,Kolliker及其他人,偏重通过不连续变异的骤变式新物种和模式起源。然而再也没有别的人比贝特森更加清楚地认识不连续变异的重要意义,他曾经收集了大量材料来证明他的论点(1894)(见第十二章)

德弗里和突变

一直到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以后,不连续变异的观点才充分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进化学说,即德弗里的《突变学说》(1901;1903。这学说在进化升物学中的作用见第十二章)。德弗里在提出并发展他的新遗传学说时,他不仅开展了栽培植物变种的杂交而且也研究了自然种群中的变异。1886年他在拉马克月见草(夜来香)的大种群(生长在荷兰一片荒芜的马铃薯地里)中发现了两个植株,他认为这两个植株与所有其它个体极不相同可以看作是新产生的物种。它们在德弗里的试验园中经过自花授粉仍然极端稳定。从马铃薯地里移植到试验园的拉马克月见草的个体中也还有其他的新模式产生。后来除了许多次要的变异体而外德弗里还发现了20株以上的个体可以认为是新种,在自花授粉后确实稳定不变

德弗里为这类新“物种”产生的过程引用了“突变”这个词。考虑到这词在遗传学说中十分重要因而不妨多说几句。“突变”这个词早在17世纪中叶就被用来表示形体的剧烈变化( Mayr,1963:168)。从一开始它就既用于不连续变异又用于化石的变化。1867年这词被Waagen正式引用于古升物学,指种系系列中可以分辨的最小变化而言。德弗里很了解这种用法因为他曾特地提到过(1901:37) Waagen。就像我们的语言中很多词(例如“适应”)一样,“突变”这词既用于过程又用于过程的结果。但是比这更复杂更容易混淆的是“突变”有时用来指遗传型的变化,有时却指表现型变化。更糟的是,在德弗里心目中,突变是一种进化现象而在以后的遗传学史中它越来越成为专门的遗传现象。关于突变概念的这种混乱情况必须有所了解才能懂得为什么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一直长期争论不休

虽然德弗里用“突变”这个词表达新种的突然出现,但是他当然不了解这类变化的物理本质,而且事实上,他是将之用来表示表现型的突然变化。这已经被后来研究月见草的学者们证实,他们证明了德弗里所说的突变几乎全都是染色体重排(包括多倍性)的表现,其中很少是现代所指的基因突变(见下文)

经过几十年的遗传学研究才使“突变”这词摆脱了它原来的含义不清,和德弗里所断言的,它是产生新种的过程的羁绊。

德弗里明确的将这个词限于用在不连续变异的单位上:

“突变……构成了变异性科学的一个特别分支。突变无需过渡即行发生而且极为罕见,而正常的变异则是连续的并且一直出现……如果假定升物的特性是由彼此截然不同的一定数目的单位组成,这两个主要分支(狭义的变异性和可突变性)之间的差别就很明显。一个新单位的出现就标志着一个突变;然而这新单位的表达按照物种的其他原已存在的遗传因子的相同规律也是可变的”(1901:iv--v)

虽然德弗里对他的突变所作的进化意义上的解释是错误的,但比起在他以前的任何人,他更强调新遗传性状的真正来源,在这一点上理应归功于他。后来,孟德尔以及研究遗传现象的其他学者就一直探索原已存在的遗传因子和性状的传递。德弗里促使人们注意遗传性新事物的来源问题。不管“突变”这个词的涵义从1901年以来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从那时起突变一直是遗传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德弗里叙述了他是多么勤奋刻苦地寻求一种理想的植物来明确论证通过突变的物种骤然形成。他研究了一百多种植物,但是除了一种以外他将其余的全都放弃,因为它们的变异都不能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保持下去。他曾强调指出月见草是多么特殊,然而他显然从来没有意识到将一个新学说奠基于从单个特殊物种所观察到的现象上是多么危险

正如Renner,Cleland,S.Emerson以及其他遗传学者的出色研究所论证的那样(Cleland,1972),月见草有一套特殊的易位染色体系统。这系统由于纯合子的致死现象因而在杂合性上是永远平衡的。德弗里看作是突变的现象实际是这类染色体环的分离产物。这种情况在其他植物物种和动物中(除了某些罕见的、具有同样的平衡系统的以外)并不存在。德弗里的突变既不是正常变异的来源也不是物种形成的正常过程。然而他的“突变”这一术语却在遗传学中保留了下来,这是因为摩根保留了它,尽管摩根是将之转用于十分不同的遗传现象

现代遗传学的兴起

17.4现代遗传学的兴起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1910年在遗传学史上几乎和1900年同样重要,在这一年摩根发表了他研究果蝇的第一篇论文。重新发现孟德尔后的头一个10年贝特森对遗传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和他的同事不仅充分论证了孟德尔定律,而且还发现和解释了许多看来是例外的特殊问题。贝特森在遗传学的词汇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10年中波弗利(Boveri)也证实了染色体的连续性和独立性(个体性,individuality)而深受欢迎

胚胎学家摩根是全然不相信瑟顿-波弗利(Sutton-Boveri)染色体学说的学者之一,他和威尔逊(E.B.Wilson)是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他们彼此之间虽然友谊深厚,然而那时两人对染色体与遗传之间的关系的解释却完全不同。1908年摩根开始进行遗传学实验,起初用的实验动物是大鼠和小鼠。他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决定可能是放弃了用哺乳类动物作实验,因为它们的世代时间长,管理费用高,而且容易生病。当时有另外两位美国遗传学家,W.E.凯塞尔和Frank Lutz,已经采用普通果蝇(Drosophilamelanoggaster)进行实验多年;这种果蝇每二、三个星期就繁殖一代,用扔掉的废牛奶瓶就可以培养而且几乎完全不受病害侵袭。普通果蝇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只有4对染色体,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幅度是土24。因此果蝇特别适合于研究交换现象,而这正是最后证实染色体学说所必需的

染色体和孟德尔遗传

19世纪9O年代中期以后有一股思潮反对魏斯曼时期的恣意推论。在这种新的严肃学风影响下,德弗里、柯仑斯和贝特森对孟德尔定律的阐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描叙性的,强调比值和分离现象。但是,几乎就在同时,有一些研究遗传现象的学者,尤其是那些具有细胞学基础的人,认为必须对孟德尔现象作出解释,更确切地说必须探索孟德尔分离现象的物质基础。就这些学者看来在染色体与遗传现象之间虽然应当有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为了了解这种对立局面必须再一次指出遗传学这门新学科是从发育升物学派生的。魏斯曼、贝特森和摩根的原来概念框架都是胚胎学的。虽然先成论与后生论之间的争论似乎在一百多年前就以后生论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胚胎学家却仍然对哪怕是一丝一缕的先成论思想特别敏感。只要读到摩根在早期(1903)对孟德尔学说的议论或约翰逊对基因的议论就能感觉到他们对孟德尔的颗粒遗传学说(在他们看来就是先成论者的学说)的厌弃心情

将他们的遗传学说奠基于物理力之上的学者们,例如贝特森的动态涡流学说(theoryof dynamic vortices,Coleman,1970),认为遗传型体现了整体性与后生论的统一,和颗粒学说看来根本不相容。在孟德尔遗传学已经确立了很久之后还有一些遗传学家坚持这类“动态”学说。例如R.Goldschmidt直到这个世纪的50年代仍然相信遗传力的“力场”和整个遗传型有规律的系统性变异的可能性,这也是一种整体性概念(holistiC concept)。约翰逊反对将基因定义为“形态结构”似乎也出自同一背景

他们的对立面则赞成形态性颗粒遗传学说,但是对遗传物质是怎样在染色体中组织起来的却全然不清楚。在1890年代中期,建立遗传现象的染色体学说的事实根据已经具备,然而当时并不能由之建立起一个健全的学说。原因是多方面的:

(1)顾虑可能被看成是先成论者的学说

(2)没有按个别因子来分析遗传现象

(3)从1885年到1900年特别强调细胞分裂的纯粹机械作用方面

(4)对纯粹的发育现象特别关注(尤其是波弗利)。传递遗传学涉及种群现象,而这是细胞学中的功能分析方法所无法处理的

1900年以后,遗传学的发展受到一件偶然巧合事态的影响。年轻的美国胚胎学家威尔逊(E.B.Wilson)在欧洲的几次逗留期中对细胞升物学发生了极大兴趣,特别是受到他的朋友波弗利的影响。虽然当时他本人做过一些十分专门性的具有独创意义的细胞学研究(细胞谱系),但更重要的是他将当时对细胞、特别是对染色体的知识进行了出色的综合,撰写了专著《细胞和发育与遗传》(The Cell in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1896;第二版,1900),这一专著在后来细胞学与孟德尔学说的综合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比什么都重要。后来他的八篇经典性系列文章(1905-1912)大大推进了对染色体的研究和理解,这些都对摩根的所有助手起了启迪作用;作为摩根的同事和至交,他对摩根本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充分的理由将威尔逊列为遗传学这门新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虽然有不少学者在1890年代就表示他们认为染色体的染色质或核素(nuclein)就是遗传物质,但是单凭这一点还并不足以构成有实质性内容的遗传学说。只是到了1900年以后的10年才一点一滴地确立了孟德尔学说与细胞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推测和假定才被确凿的证据与无可挑剔的实验证明所代替

要阐述这些证据或证明逐步集成的步骤很困难,因为染色体学说的历史和基因学说的历史交错在一起。只有主观地将这种连续性切断才有可能分别介绍这两者的历史。但是,应当强调的是这里不只是为了教学的原因而且也是从知识发展的历史角度的理由才将两者分开介绍;因为如果没有染色体学说在先,将很难(如果不是不可能)发展健全的基因学说

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使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不仅由于这重新发现所激起的极大热情产生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或新发现,而且1880年代和1890年代的细胞学发现突然也显示了新的意义。孟德尔定律是遗传物质染色体结构的逻辑结果,这一构想多少是独立地由Montgomery(1901),柯仑斯(1902),瑟顿(1902),威尔逊(1902),波弗利(1902)几乎同时提出。尤其是瑟顿和波弗利为他们的结论提供了详细证据。这些学者有意识地将细胞学证据和遗传学论点结合起来的结果是形成了升物学的一门新学科,细胞遗传学,威尔逊及其学生是这门新学科的创始人。值得注意的是斯特体范特(Sturtevant),布里奇斯(Bridges),穆勒(Muller)在加入摩根研究小组之前都是威尔逊的学生

瑟顿-波弗里染色体遗传学说

17.5瑟顿-波弗利( Sutton-Boveri)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染色体学说

在遗传学历史上细胞学在1900年前后的进展中再也没有什么比论证了染色体的个体性和连续性更重要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之间是见不到的;静止(细胞)核仅仅呈现为轻微染色的颗粒或由细丝组成的网络。染色体在有丝分裂结束时完全溶解,并在下一轮有丝分裂周期开始时重新形成的论点似乎得到了显微镜观察的支持。这也正是一些有经验的细胞学家如赫特维克与R.Fick(19O5;1907)一直到孟德尔时期仍然持有这一论点的原因。在细胞核静止期每个染色体保持其个体性和连续性的论点确实只是根据推论,不能直接观察到。Rabl(1885)首先明确地提出染色体的个体性和连续性的假说。他认为染色体溶解而成的染色质丝当细胞核进入静止期在下一轮有丝分裂开始时又重新合并成原来的染色体。这只是一个推论,所依据的资料很少,其中大多数是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固定不变作出的推论。 Van Beneden(见第十五章)和波弗利随后都声称这一推论的优先权属于他们。毫无疑问波弗利为染色体个体性学说比其他人提供了更具决定意义的证据。早在1891年他就讲过,“我们可能通过组成细胞核的某一指定染色体去鉴别由静止核产生的每个染色体。”他由之便作出了著名的结论:“从受精卵的正常分裂过程中所有细胞的染色体一半必定来自父本,另一半来自母本”(1891;410)

经由细胞核静止期的连续性以及每个染色体的个体性,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件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然而在1890年代却并不如此。魏期曼及其他人以为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物种的全部遗传特性,也就是说他们不承认孟德尔意义上的染色体的个体性。但是,如果一个染色体只含有个体的一部分遗传物质,每个染色体就会和其他染色体不同,也就是说它必定具有个体性。换句话说,如果每一染色体和其他的不同,就必须论证其连续性和个体性

关于染色体的连续性问题Montsomery(1901)和瑟顿(Sutton,1902)都提供了肯定证明。他们指陈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有些染色体是可以个别分辨的,具有同一特征的染色体在每次细胞分裂中都一再出现。此外,他们还指出在第一前期中两个相同的染色体配对(联会)但在减数分裂时彼此又分开(见下文)。这样一来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每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含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其中一个来自雌配子(卵细胞),另一个来自雄配子(精子),这已由van Beneden于1883年观察到。从受精(形成合子)开始经过无数细胞分裂直到形成新配子以前的减数分裂,这些染色体显然保持着它们本身的同一性(完全相同)

瑟顿在他的文章结尾的结论是:“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结合成对以及随后在减数分裂时分开……可能构成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物质基础”。第二年他又将这一思想加以展开(McKusick,1960)

上述这些观察并不能完全排除形态上不相似的染色体也具有相似遗传性质的可能性。波弗利(Boveri,1902;19O4)通过独出心裁的实验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在一种具有36个染色体的海胆中波弗利通过适当处理(如多重授精等)在头四个子细胞中能够得到会有各种不同数目染色体的胚胎。然而在所有这些胚胎中只有子细胞含36个染色体的能够正常发育。波弗利从这一事实得出的结论是,每个染色体具有“不同性质”,只有当所有这些性质恰当组合时才能正常发育

现在已很清楚地证实染色体与遗传性状都遵从同一规律,即它们也显示分离与自由组合现象。瑟顿和波弗利公开地或含蓄地提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每个染色体有其特殊的基因组。很明显,尤其是瑟额(1903)和波弗利(1904)所阐明的,这就是一个全面的染色体遗传学说,是从细胞学证据和孟德尔性状的自由组合现象推论得出的。它似乎能够解释孟德尔遗传的全部现象

奇怪的是,“瑟顿-波弗里染色体遗传学说”(这是由瑟顿的老师威尔逊于1928年命名的)的重要意义和普遍适用性起初完全没有被承认。不仅贝特森和Goldschmidt拒不接受而且其他一些知名的升物学家(如E.S.Russell)也迟至1930年才承认。一部分原由是由于这学说是根据观察作出的推断。摩根就曾说过他不接受“不是依据实验”作出的结论,约翰森也曾讲过类似的话。事实上瑟顿-波弗利学说大部分是根据实验得出的,摩根对这学说的抵制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染色体经由静止期的连续性到了1910年已有大量证据证明;它们的个体性的证据主要是波弗利的实验。起初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某个特殊性状和一个特定的染色体有关。性别决定是首先提出这种证据的遗传性状。最彻底的证据最后来自连锁图

性染色体与性别

17.6 性别决定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婴儿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至少是从古希腊时就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我们现在知道早期的有关学说都是错误的。(详见Lcsky,1950; Stubbe,1965)。有的说是由胚胎在子宫的左边或右侧决定,有的说是由精子来自主睾丸还是右睾丸决定,还有的说是由精子的数量、雄性或雌性体液的“热力”等等决定。这些学说的共同点(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点)是性别并不是由遗传块定而纯粹取决于与受精动作巧合的环境因素。虽然后来(1900年以后)发现了性别的遗传基础,但是某些著名的胚服学家和内分泌学家则仍然坚持环境决定论达数十年之久。我在后面还要介绍某些升物的性别确实不是由遗传决定的

某些明睿的孟德尔主义者并没有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1:1的性(别)比(值)和一个杂合子(Aa)与一个纯合隐性(aa)杂交所得到的比值完全相同。孟德尔在1870年9月17日给内格里的信中就已经提到这一点。其他学者(strasburger和凯塞尔)在1900年以后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然而柯仑斯却首先提出实验证据指陈雌雄异株植物泻根属(Bryonia)的一半花粉是决定雄株的,另一半是决定雌株的,而所有的卵在性别决定上则不分雌雄。在这种情况下雄性是杂合的,按威尔逊(1910)的术语是异型配子的,雌性是同型配子的。后来证明鸟类和鳞翅目昆虫的雌性是异型配子的,而哺乳类(包括人)和双翅目昆虫(包括果蝇)的雄性也是异型配子的。这样看来,性别是否可能和某一特定的染色体有关?后来逐渐积累了大量证据证实了这种设想

性染色体

从染色体研究一开始就观察到一切染色体在外观上并不一定必然完全相同。Henkins于1891年在昆虫红椿(Pyrrhocoris)减数分裂时发现有一半精子具有11个染色体,另一半精子除了这11个染色体外还额外有一个染色很深的物体。由于拿不准它是不是染色体,Henking将之用字母X表示。Henking并没有将这X体与性别联系起来

在其后的10年中发现了更多的情况表明确实有这样的额外染色体,或者有一对染色体在大小、染色性能或其他特征上与其余的染色体组不同。因为已经观察到红峙的一半精子具有X(附属的)染色体而其他的一半精子没有,McClung(1901)就据此作出如下的推理:“我们知道将一个物种的成员分为两类的唯一性质就是性别,因此我推断这附属染色体就是决定胚胎的生殖细胞继续发育并使略有变化的卵细胞变成高度特化的精子的要素,”也就是说这些多少不寻常的染色体是性染色体,起决定性别的作用。但是McClung这一结论的某些细节是错误的。NettieStevens(1905;见Brush,1978)和威尔逊(E.B.Wilson,1905)不久就正确地确定了性染色体在确定性别中的作用

性别决定有很多不同的模式,有时涉及多重性染色体,有时雄性是杂合性别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杂合性别却是雌性。所有这些细节可参考遗传学或细胞学的任何一本教科书(见Wilson,1925;White,1973)。重要的一点是,论证了一种表现型性状,即性别,和某一特定的染色体联系在一起

这是对这类联系的首次决定性证明。在随后的岁月中大多数遗传学研究都是为了论证其他性状与性染色体或其他染色体(常染色体或普通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这类研究充实了染色体遗传学说,其带头人就是摩根。他们的研究最后否定了一切染色体在遗传功能上都是相同的学说。这一学说在1900年以后还一直很流行,虽然当时已经发现不少物种的染色体的大小极不一致。19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些升物学家之所以坚持这一(对我们来说)不可信的学说很可能是因为在有些物种中所有的染色体的确很相似

在染色体的个体性(独立性)已经得到证实、并且至少发现了一种性状(性别)和特定的染色体有关之后,遗传学家便得以集中力量探索更深入的关于染色体和性状的问题,或者用约翰逊的话更具体地说就是染色体与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染色体是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全套性状(比方说就像一个新开拓战场的指挥中心)?个别的基因是不是位于染色体的特定部位?如果不同的基因处于同一染色体或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这些问题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是在1905-1915年10年之间,实际上大部分是在1910年到1915年)都取得了答案,这些答案是通过巧妙的遗传学实验并不断用细胞学证据来检验而取得的。这些实验总是从相当简单的孟德尔现象开始

摩根 果蝇 红眼 白眼

17.7摩根与他的果蝇实验室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摩根于1909年开始培育果蝇。他对德弗里的月见草突变的印像很深并试图通过不同的化学药品、不同温度的处理以及钙和X线辐射在他所培养的果蝇中引起突变,但是都未成功。然而在他的果蝇系谱培养(Pedigreed cultures)中有一个白眼雄蝇出现在红眼果蝇的正常种群中

这一个简单的事实、在实验室培养(物)中出现了单个异常的个体,却引起了一场名符其实的雪崩式的研究热潮。首先提出的问题是,这个“白眼”性状是怎样产生的。将这一罕见的白眼雄果蝇与同一代的雌果蝇交配,摩根发现虽然F1代都是红眼,但在F2代又出现白眼雄蝇,这表示白眼的遗传因子是隐性,它必然是由红眼基因骤然变化所产生的。摩根在几年前曾访问过德弗里在荷兰的实验室,也就为这新等位基因的起源采用了德弗里的“突变”这一术语。由于德弗里的进化突变学说以及月见草突变的染色体性质,这一术语的转移引起了不利的后果,在随后的二三十年中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Anen,1967;Mayr and Provine,1980)。然而遗传学家和进化论者最后都习惯了摩根赋予“突变”这词的新涵义

在升物学的历史上还很少有像摩根与他的同事一道工作那样亲密无间。因此很难确定摩根实验室的大量研究成果或发现究竟应归功于谁。有些历史学家倾向于将几乎所有的功绩归之于他的学生和同事。这未免太过份。应当记住自从摩根于191O年7月发表他的关于果蝇研究的第一篇文章以后的两年中他连续发表了13篇有关20多个果蝇性连锁(伴性)突变型的发现与行为的文章。在发现白眼后不久又发现了两个性连锁隐性突变型:“翅发育不全”,“黄色体色”。毫无疑问摩根在很早就阐述了孟德尔遗传的大部分机制,这些都是他本人所作的贡献。正如穆勒(Muller,1946)所说的:“无论将来会怎样重写和重新评价果蝇研究开始阶段的历史,摩根对交换现象的论证以及基因相距愈远交换也愈频繁的观点就像一声春雷,其重要意义绝不下于孟德尔学说的发现,这一点必然仍旧会被公认。”我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摩根本人单独地对连锁和交换问题作出的贡献,因为以后的讨论重点放在问题上而不是果蝇实验室中每个人的特殊贡献。摩根和他的同事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果蝇室”中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果蝇。他们在仔细审查这些果蝇中发现了新的突变不断出现。摩根很快(191O-1911年冬)从哥伦比亚大学的未毕业学生中挑选了斯特体范特(Alfred H,Sturtevant)和布里奇斯(Calvin B.Bridges)两人到他的实验室工作,后来穆勒(H.J.Muller)也参加了这个研究小组(他还在摩根指导下攻读学位)。这个小组的亲密协作是升物学中的一段轶史佳话;“在科学实验室中过去很少有如此激动人心的气氛和如此的持续热情。这主要是由于摩根本人的态度,他将热情和批判精神融合在一起,大度、胸襟开阔并具有幽默感”(Sturtevant,1959;1965a )

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传递遗传学的一切主要方面都被摩根和他的小组阐明清楚。凡是贝特森、德弗里、柯仑斯,凯塞尔(Castle)以及其他早期的孟德尔主义者所没有找到的正确答案(实际上是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都由摩根小组出色地完成了。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摩根虽然是胚胎学家出身,但是他将基因生理学和个体发生问题扔在一边,审慎地倾注全力于传递遗传学。他没有去臆测遗传定律而是探究事实和这些事实的最简单的可能解释。他是一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

等位基因

孟德尔充分了解表现型性状是成群出现,在他所选用的性状中则是成对出现。1900年以后的研究工作证实了对应于某个表现型状的物质基础可以有二者择一的表现形式或表达。将之直译成希腊文,这些二择一的(决)定(因)子就是“相对基因”(allelomorphs,贝特森的术语)或等位基因(alleies)

孟德尔遗传中这样的一些表现型性状的二择一定子的发现便对变异的起因问题能作出完全新的解释。这使人联想起豌豆的光滑对皱皮、黄与绿,或者其他的类似成对性状可能有相同的物质基础。等位基因所表一现的性状应当恰好是同一遗传物质的两个译本

1904年法国库恩奥( Cuenot)在家鼠中发现一组性状可能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在家鼠这一特殊情况下其皮色可能是灰、黄、黑色。贝特森、凯塞尔、Shull、摩根以及其他遗传学家后来也发现了这类复等位基因现象。人类的ABO血型就是人所共知的例子。 Sturtevant(1913)首先解释了复等位基因现象,将之归因于同一基因(座位)的各种可供选择到状态。这完全否定了贝特森的基因作用的有或无学说(Presence-absencetbeory)。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个基因有50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牛的血型基因以及植物的某些亲合性基因(compatibility genes)、脊椎动物的组织亲合性基因。和孟德尔定律相符,在某一配子中永远只有单个等位基因,但在受精时它能够和存在于种群基因库中的许多不同的任何一个等位基因结合。在遗传学历史上后来还发现在某些杂交中基因的行为与等位基因相似而在其他杂交中则并不如此(拟等位现象,pseudoallelism)。Lewis及Green对这类情况的分析使人们对基因本质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见下文)

摩根研究小组对果蝇的白眼基因以及果蝇的其他突变型的研究明确地证明了一个基因可以突变成另一个等位基因,后者又能突变成第三、第四个等位基因。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突变步骤是可逆的,白眼果蝇偶尔也能产生红眼后代

也许最重要的发现是某个基因一旦产生了新等位基因,这新的等位基因就一直保持不变,除非其后代之一发生了新突变。因此基因的特点是,它的几乎完全稳定性

基因突变的发现并不是退回到软式遗传,恰恰相反,这证实了遗传物质是基本固定不变的。可以这样说,这是硬式遗传的决定性征明,即尽管遗传物质直其内在的稳定性,然而它又具有进化演变所容许的突变能力

很快就证实了一切其他升物都能突变,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到最简单的动物、各种植物、甚至微升物。事实上从1920年直到195O年研究突变似乎是最有希望的、能阐明遗传物质本质的研究路线。突变过程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难于解答的问题。在突变时基因究竟发生什么变化?能不能在控制条件下(即在实验条件下)产生变异?德弗里早在1904年就提到“X射验和镭射线都能穿透升物细胞,可以用来改变生殖细胞中的遗传颗粒”(Blakeslee,1936)。自从1901年以后一直试图通过X射线,镭射线,温度骤变(温度休克),或化学药品等办法诱发突变。由于各种技术上的缺陷(异源性物质,试样数量小等等),起初都没有得到明确结果。通过穆勒百折不挠和独创精神倾注全部心血进行研究一直到 1927年才取得成功

性状自由组合与连锁

孟德尔的重要发现之一是“杂种(组合)中的每一对不相同性状的行为与两个亲本植株的所有其他差异无关”(1866:27)。现在我们一般将之称为性状自由组合定律。例如,孟德尔将含有圆形黄色豆粒(这两个性状都是显性)的豌豆品系与具有皱绿豆粒(两者都是隐性)的另一个豌豆纯育品系杂交。他在几代采得的圆黄豆粒与皱绿豆粒的比值不是3:1。在这个特别试验中他总共采得556个豆粒,其中315个为圆黄,101个皱黄,108个圆绿,32个皱绿,比值接近9:3:3:1。因而每一对性状(圆对皱,黄对绿)的比值为3:1(圆、黄为显性),但是这两个性状却是彼此独立进行分离。孟德尔发现他试验的其他五对性状也是如此,因而一度认为所有性状都遵从这一自由组合定律

如果细胞核只是一个装满成对微芽的口袋,在配子形成之前这些成对微芽将会分开并独立分配,孟德尔的这一发现就很自然,不值得奇怪。然而由于细胞核物质是组织成染色体的,而染色体在配子形成时又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离,所以就不会有比染色体数目更多的独立性状对。孟德尔的七个性状自由组合这一点和事实相符,因为后来过了很久之后发现豌豆恰好只有七对染色体(见下文)

自从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后进行了越来越多的杂交试验,在这些试验中发现了与自由组合不相符的例外(首先是柯仑斯于1900年在紫罗兰中发现的,其他的是由贝特森小组发现),然而由于下面即将提到的原因这类例外很难解释。在白眼果蝇中性别和眼睛颜色并不自由组合这一情况很快就被摩根发现。当他将F1代果蝇杂交时,F2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值为3:1,但所有的白眼都是雄果蝇,而在所有的红眼果蝇中雌雄比 2:1(见图2a)。在其他的一些杂交中,结果更出人意料。例如白眼雌果蝇与正常购红眼雄果蝇杂交时,所有的雌性后代都是红眼,所有的雄性后代都是白眼(图2b)

图2a红眼母本的F1代雄蝇具有母本X染色体为红眼。由于正常孟德尔分离,50%的F1雌蝇的F2雄蝇又为白眼

图2b在互交(正反交)中, F1雌蝇接受了母本的X染色体。如果母本是纯 合隐性白眼,其全部雄性后代将均为白眼,尽管其父本为红眼

很明显,性基因和眼的颜色基因并不自由组合

摩根在1910年根据上述观察断定眼睛颜色因子(从红色突变成白色)是和决定性别的X因子互相偶联的。一年以后(1911:384)他特地从染色体的角度来解释这类性状偶联现象:“我们发现的不是孟德尔意义上的随机分离而是在染色体上相处很近的“因子联合”(association of factors)。细胞学提供了实验证据所需要的机制。”其他的一些突变,例如黄体色和小形翅也是:和性别连锁的,也就是说位于性染色体上。其他的性状连锁群和性别无关,显然是处在果蝇的其他染色体上,这些染色体被称为常染色体或普通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区分开)

德弗里、柯仑斯、波弗利和瑟顿实际上也早已从理论上预言过连锁现象。他们是根据染色体的个体性和(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周期的)连续性进行推理的

不分离

布里奇斯(摩根小组的成员之一)干1914年为染色体遗传学说提供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明。当一个白眼雌果蝇(在两个X染色体上都具有隐性白色等位基因)和一个正常红眼雄果蝇(在其单个X染色体上带有显性红色等位基因)进行杂交时,F1代产生相同数目的杂合性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这是两个亲本的遗传组成所决定的,必然如此。但是在摩根的实验室中出现了一种异常的果蝇品系,在这样的杂交试验中这一品系的果蝇在其F1代中约有4.3%是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关于这试验的细节和解释,在经典遗传学教科书中都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布里奇斯曾设想这一品系的雌果蝇不仅有两个X染色体还有一个雄性Y染色体。这一XXY雌果蝇可能是当一个具有两个XX染色体的异常卵子(由于减数分裂中的差错)被一个Y精于授精后产生的。当这样的一个具有三个性染色体(两个X,一个Y的个体在形成配子时,或者这两个X染色体进到不同的配子(卵子)中,形成X和XY卵子(实际上所形成的配子中91.8%就是这种情况)多或者是两个X进入一个卵子,Y进到另一个卵子,形成XX和Y卵子(约占8.2%)。经过正常的、带有X或Y的精子授精,XXX和YY合子不能生存而死亡,然而有少数的特殊红眼雄蝇(XY)和白眼雌蝇(XXy)产生(见图3)。布里奇斯的设想后来由细胞学观察证实,即证实了这一品系的果蝇有XXY雌蝇和XYY雄蝇存在

在此以前(Wilson,1909)和以后,还先后发现了一些不分离现象,包括个体含有额外的常染色体。例如人类中有三个21号染色体,被称为由于不分离的21号染色体三体,它是唐氏先天愚症(Down’s Syndrome伸舌白痴)的原因。在很多种植物中有的个体具有额外的染色体(三体)或失去了一个常染色体(单体)。这些个体能够生存并被用来研究同一基因的各种平衡效应。例如曼陀罗属12对染色体的任何一种三体不仅能够存活并且有特殊的形态。烟草属23对染色体的任一种单体也是如此

布里奇斯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第一次提供了性连锁基因是由X染色体携带的直接证明。他的结论在后来一再被证实。自此以后就更加没有理由反对染色体学说,虽然还有少数学者,如贝特森和 Goldschmidt,仍然怀疑,甚至摩根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模棱两可

细胞减数分裂

17.8减数分裂(成熟分裂,Meiosis)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1902年以后,虽然有一些升物学家随意谈论染色体遗传学说,但是它的准确涵义究竟是什么当时并不十分清楚。大多数人指的是茹(Roux)提出的意见,即各个不同的遗传因子(现在应当说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直线排列。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细胞学家在1870年代到1890年代发现了许多肯定与遗传有关的染色体现象。1900年以后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是摩根研究小组在1910年以后的研究,这大大促进了染色体学说的发展

下面从染色体在配子形成时的行为开始介绍

卵子的细胞核和精子都是“单倍体”,也就是说它们具有的染色体数目是(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在配子形成时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减成一半的而且这又怎样会影响遗传?

减数分裂(Reduction division)

Van Beneden(1883)发现当蛔虫的卵在受精时雄虫精子的两个染色体和卵子细胞核的两个染色体联合,形成具有四个染色体的合子的新细胞核。这个受精后的卵细胞在随后的卵裂中所产生的每个细胞都含有四个染色体;这每个细胞是“二倍体”,其染色体数目是配子的二倍

如果在每次受精中染色体数目都增加一倍,则子代的染色体数将比亲代多一倍,如此一来,每个细胞很快就会具有成千上万的染色体。很明显,在受精作用中必然有某种过程抵销染色体数量的成倍增长。 Strasburger(1884)和魏斯曼曾先后提出在配子形成以前必须进行“减数分裂”。波弗利(1887-1888)也同意魏斯曼的意见,后来赫特维克在1890年对这减数分裂过程作了详尽而又正确的描述

细胞学者发现动物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它们和正常的有丝分裂十分不同,后来将之称为减数分裂或成熟分裂(me1os1s)

在减数分裂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勒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染色物质是怎样减少的)这个问题却长期争论不休无法解决。当时很快就被大家公认的唯一事实是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即最后发育成卵子和精子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一般的体细胞相同,都是二倍体;而由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卵子和精子)的染色体数则只有原来的一半,是单倍体。当减数分裂的实质被充分了解了以后才知道卵细胞的细胞核的成熟和精子的完全相似;但是乍一看这两类细胞的成熟过程却十分不同,因而在下面将之分别介绍

每个细胞核的染色体组是由一对同源染色体组成,其中一个来自父本,另一个来自母本。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这一对同源染色体彼此从侧面贴得很紧,这种配合成对的过程称为“联会”。起初对这种配对过程所发生的一切细节完全不清楚;两者彼此贴合得如此密切,以致显微镜观察分析无法确定在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几乎又过了30年才通过遗传学分析对这过程基本研究清楚(见下文)。波弗利和赫特维克所观察到的是终变期(浓缩期)之后的染色体分开,正像正常有丝分裂时那样。在卵细胞中这分裂是在卵的外周进行,有一组子染色体(daughter chromosomes)以单个极体的形式被排除

减数分裂的第二次细胞核分裂很特殊,因为只是核分裂而染色体并不分裂。结果是有一半染色体进入子核,另一半进入另一个细胞核。在蛔虫,染色体数目就因而从四个减少到二个。这第二次分裂被魏斯曼称为减数分裂(reduction division)。在卵细胞中的两个子核之一又作为第二个极体被排除

雄配子形成时也发生同样的两次核分裂,所不同的是没有子核以极体形式被排出。反倒是形成了一组四个精子,它们是从进入减数分裂过程的精母细胞中的一个细胞核产生的,这一点赫特维克(1890)早已指出过

由于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增加一倍,所以这四个精子的染色体数目同样也只是二倍体的体细胞的一半

我在这里所介绍的只是减数分裂中所发生事态的最后解释,全部过程的细节是由Van Beneden,赫特维克,魏斯曼以及其他人的发现和解释联缀而成;Churchill(1970)曾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作过精采的阐述。起初,赫特维克和魏斯曼在解释上彼此意见分歧很大,这有两个重要原因。赫特维克多少相信融合遗传,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在受精时彼此融合,他认为在每次细胞分裂后染色体被溶解,在下一轮细胞分裂前又重新由染色颗粒组成。就地看来,极体的排除单纯是染色物质的量的减少。相反,魏斯曼则认为受精后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一直分开,他还认为每个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随后的静止期的全部过程中都保持连续性。在这两个问题上魏斯曼的设想后来都证明是正确的。从上述争论中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被卵排出的极体所含的染色体的含量和存留在卵细胞核中的完全相同。因而在形成雌、雄配子时的细胞核分裂(减数分裂)也完全相同,尽管在雌性中最后结果是形成一个卵和三个极体,在雄性中是形成四个精子。虽然赫特维克和魏斯曼公开争论的是细胞学方面的技术性细节,但正如 Churchill(1970)很有见地地指出的那样,实质上却是由他们的立场、概念不同所决定的。赫特维克代表了物理主义者生理学阵营,魏斯曼则代表形态学颗粒论分子学派

我们也可以用遗传学的术语来表达减数分裂的细胞学内容。假定新合子的形成是由于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组汇合的结果,其中一个染色体具有等位基因A(来自父本)和一个具有等位基因a的染色体(来自母本)相匹配产生合子Aa。从这个新合子的第一次卵裂开始,这两个同源染色体就将一直保持配对,在发育中的升物的所有体细胞都将是杂合的Aa。只有在配子形成时的第二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时这两个同源染色体才分开,形成同等数目的具有基因A的配子和具有基因a的配子。至干哪一个染色体进入到子细胞中去则纯属偶然(见下文)。这样一来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就能被受精作用和配子形成时所观察到的染色体行为圆满地加以说明。减数分裂介绍到这里可以很好地解释连锁和分离现象,但是到此,问题还没有结束,还不能解释前面所指出的不完全连锁现象。但这可以用减数分裂中的另一种过程、交换来说明。植物的减数分裂就染色体而言和动物的相同,但通常发生在生活史的一个不同阶段(孢子形成之前)

交换

由于任何升物的性状及决定这些性状的遗传因子远远超过它所含染色体的数目,所以从一开始就有人(Correns,1902;Sutton,1903,)认为每个染色体必定携带有几个(如果不是许多)基因。这一点很快就被摩根研究小组证实。然而连锁群(每个连锁群和某个特定的染色体有关联)的发现又提出了新问题。如果一个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都紧密地连锁在一起,那么一个升物将会只有它所含有的染色体的数目那样多的独立遗传单位。这就会对重组施加极大的约束。德弗里(1903)在研究F2代杂种时所得出的结论是,F2杂种的重组的可能机会远不符合全面连锁的观点。因此他提出在减数分裂的第一前期中成对的亲本染色体发生“单位交换”(exchange of units)。至于“有多少和哪一些(单位将会交换)则可能纯属偶然”(1910:243),这表明交换总是相互交换。波弗利也曾预言过这类交换(1904:118)。遗传学分析很快就证明了同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是不完全的。贝特森,Saunders,Punnett(1905)首先进行了这类观察研究。在香豌豆(Lathyrus)的两个变种(花色和花粉粒形状彼此不同)杂交后的F2中,他们既没有得到预期的9:3:3:1的比值,也没有发现简单的3:1比值,却发现了69.5%的双显性个体,19.3%双隐性个体,以及两类5.6%杂合子。显然这两个性状的基因既不自由组合又非完全连锁(有11%例外)。贝特森曾提出过一个特别假说来解释这一现象,但由于他不相信染色体学说,所以也就没有考虑交换

过去常常有人提起孟德尔没有遇到连锁现象真是一件怪事。豌豆(Pisum sativum)只有7对染色体,孟德尔也正好研究了7对性状。它们没有连锁起来是不是运气好从而为孟德尔减少了一项额外的麻烦?看来并不是这样。我们知道孟德尔在正式着手他的豌豆试验之前曾经花了几年时间进行预备杂交试验,他很可能将在几代不显示自由组合的一些性状(或至少是成对性状中的一个性状)弃置不顾。也可能是他由之取得试验材料的种子商偏爱自由组合的那些性状。最后,某些基因的基因图距(离)足够大,即使是都处在同一个染色体上也能显示自由组合现象

当摩根研究小组开始集中力量分析果蝇的遗传结构时,不符合完全连锁的例外情况成为一个严重问题。摩根及其同事发现,断裂连锁的幅度很大,有时可以低至1%,这样的变异性怎样解释?

举一个特殊情况为例。有一组三个隐性基因-黄(体)色(y),白眼(w),小翅(m)- 位于果蝇的X染色体上。如果一个具有这三个基因的雄蝇和一个正常雌果蝇杂交,可以预料这三个隐性基因将以连锁群的形式在F2 代中出现。实际上黄色和白眼的连锁在果蝇中有1.3%断裂,白眼小翅连锁有32.6%断裂,黄色小翅连锁有33.8%断裂。怎样解释这些数字?

这些例外情况的数值通常多是按德弗里提出的单位交换的随意性这种偶然过程来解释。但是根据1900年代早期的细胞学研究可以作出不同的答案。自从波弗利和赫特维克的开拓性工作以后的20年对减数分裂细节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在第一前期中染色体(染色物质)的变化至少可以分为6个阶段。其中有一个阶段两个成对的染色体仍然很细,但是每个染色体已分开成染色质丝(染色单体),即所谓四线期。这两个染色单体彼此反复交叉形成波状环

比利时细胞学家Janssens(1909)指出,当四个染色单体彼此盘绕在一起时,一个父本的和一个母本的染色单体可以在它们彼此交叉处断裂,断头在重新连结时总是父本单体的断头连在母本单体的断头处,反过来也是如此。另两个染色单体仍然保持完整。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交叉”(chiasma),在减数分裂第一前期的后期阶段是成对的两个染色体保持接触的地点。按Janssens的观点交叉表示一个父本的和一个母本的染色体的交换。最后结果将是一个由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的片段组成的新染色体。摩根小组所研究的不完全连锁和Janssens的观点相符

交换过程是如此复杂以致差不多花了30年时间最后才能决定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见Whitehouse,1965。这是值得一读的一本书)。然而现在已充分证实交换发生在四线期,涉及四个染色单体中的两个单体。另外还证实在四线期一开始就发生交换(Gred,1978)

摩根和他的助手斯特体范特(Lewis,1961)认为源于交换的不完全连锁的份额表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所处位置之间的直线距离。染色体在两个基因之间断裂的机会(也是交换的机会)取决于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距离;距离愈近,断裂机会愈少。根据这一推理斯特体范特(当时年仅19岁!)推算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顺序并制出了普通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X染色体的第一份染色体图(发表于1913年)。他由之证实了当时所知道的这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沿着染色体作线性排列的

在早期的实验中有一些结果相互矛盾。穆勒(Muller,1916)指出在一个长染色体上可能发生双交换而且交叉的存在将干扰在染色体上与交叉邻近处的进一步交换。考虑到这两种新发现的现象(双交换与干扰)就排除了上述矛盾,摩根的一些反对者正是利用这些矛盾来怀疑交换学说的正确性

遗传现象的染色体学说现在已经可以用基因学说(Morgan,1926)来补充。1915年前后摩根及其同事研究了一百多种突变型基因。它们分成四个连锁群,和果蝇的四个染色体非常一致。连锁群的染色体实质的间接证明至此便告完整。然而一直到1931年Stern才运用某些异常基因( X基因片段贴附在第四个小染色体上)为交换提供了细胞学证明。同一年Creighton和麦克林托克(1931)在植物(玉米)方面也提出了类似证据。后来玉米成了细胞遗传学的优良研究材料。虽然它没有后来在果蝇研究中非常有利的巨型染色体,但是它所含有的全部十个染色体在形态上都不同,而且有时还有额外的染色体存在。麦克林托克利用玉米的这些特点进行了30多年艰苦而又出色的研究来解释基因的作用;这一解释虽然内容丰富而又具有独到见解,却一直等了很多年在分子遗传学家得到了相同结论之后才被举世公认

这里所介绍的有关交换现象的历史是过于简化的,漏掉了很多复杂问题。例如交叉(由交换产生的染色体断片之间的桥梁)的实质一直长期争论不休。每一染色体臂上的交叉数目极不一致,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并没有交换现象,例如雄果蝇。关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确切复制时间以及形成交叉(染色单体断裂及癒合)的确切时间,甚至交叉的存在是否总是表示交换现象都有很多争议。最重要的是,染色体中不同的染色单体的行为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因而作为解释交换现象的Janssens和摩根的断裂并合学说(breakase-fusion theory)并不被某些学者接受,例如 Belling又另行提出了“副本选择”学说( copy-choice theory),Winkler提出“基因转变”学说(gene-conversiontheory)。虽然这两种学说最后都没有得到公认,却促使人们进行了大量试验从而对交换现象以及基因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还没有这三种学说的比较研究历史著作。对这些技术上的详细情况必须参阅细胞学和遗传学教科书。(另见Grell,1974)。重要的是,一切看来是例外的情况最终都能按经典染色体学说加以解释

对进化过程来说由交换而实现的染色体重建非常重要。它是父本和母本基因相混合的有效机制,并通过产生基因在染色体内的新组合来提供非常丰富的新遗传型(其数量远远超过由突变所提供的)以便自然选择发挥作用

染色体另外一个作用是能促进重组(recombination),即在成熟分裂的减数分裂中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的独立运动。1902年以前普遍认为父本和母本的染色体组作为各自的单独单位运动。例如某些学者以为在卵细胞的成熟分裂时所有的父本染色体都以极体的形式被排除,然后通过受精由来自父本的新染色体组代替。如果真是这样,单性生殖卵在成熟时就不会产生极体,然而波弗利证明单性生殖卵不仅产生极体而且极体形成的方式和有性生殖卵的没有任何不同。另外,杂合的雌体产生具有父本基因的配子。最后,Carothers(1913)发现在具有大小不同的(异形性)染色体组的物种中,较大的染色体随意向两极运动。这是父本的和母本的染色体组并不作为单一的单位进行分离的决定性证据。然而有一种罕见的遗传现象、“减数分裂驱动”(mciotic drive),阻止染色体任意移向两极。这能说明在某些情况下种群中保存了在其他情况下有害基因的现象

染色体重排

染色体在形成交叉时偶尔会完全断裂,然后再按新的方式重新组装而不仅仅是在断裂处并合在一起。如果发生了两次断裂,中间的一段可以倒转过来,这就是染色体“倒位”。如果着丝粒不在倒位的染色体节上就是臂内倒位;如果着丝粒包括在这个染色体节内就称为臂间倒位。当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断裂下来后附着在(或插入)另一个不是同源的染色体上就出现“易位”(现象)。有时也发生“不(相)等交换”,形成两个子染色体,其中一个染色体有重复,而另一个有缺失。两个(具有近端着丝粒的)染色体可能并合或一个(具有中间着丝料的)染色体可能进行分裂,这样的变化称为罗伯逊重排”(Robertsonian rearrangements)

最后,“多倍性”指的是多于染色体组基本数目两倍以上的染色体。所有这些染色体变化在进化上都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但丝毫也没有降低染色体遗传学说的价值。具有遗传影响的染色体重排往往称为“染色体突变”。我在这里没有逐一介绍这些染色体突变的发现历史,因为这对了解染色体进化并无意义

摩根的基因染色体学说

17.9摩根与染色体学说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某些历史学家声称摩根及其研究小组是染色体遗传学说的创始人这种说法显然并不正确

染色体个体性的证实(这主要是波弗利的贡献)、茹的关于染色体必定是由不同性质的遗传颗粒直线排列而成的论点、以及孟德尔分离现象的发现,可以说必然会在1902-1904年导致瑟顿-波弗利的染色体遗传学说。这一学说提出后几乎立即就被大多数细胞学家接受,因为这只不过是以前20年细胞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鉴于这学说的说服力极强却又遭到强烈反对(甚至包括最著名的遗传学家如贝特森、约翰逊,起初还有摩根),这不能不使历史学家感到相当迷惘。这显然涉及到升物学中两个主要学派之间根深蒂固的概念分歧。由于染色体学说是间接地根据许多不同的事实推论而得,而反对者所要求的则是证据,特别是实验证据。后来摩根小组及其他学者虽然提供了这些证据,但已是1910年以后的事,发生在摩根从染色体学说的反对者转变成支持者的时候

摩根从1903年到1910年在一些著作和论文中曾尖刻地攻击染色体学说(Allen,1966)。他的反对论点很多,首先一点是这学说只是“推论”,缺乏实验根据。摩根认为凡是没有被实验证实的就算不上科学。他非常轻视“哲理化”。尤其重要的是,提出性状是由颗粒控制而且这些颗粒又位于各个不同的染色体上是和他的升物现象学说(见下)完全冲突的

然而到了1910年摩根几乎在隔夜之间转变成染色体学说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并提供了一些具有决定性的有利证据。怎样解释摩根的这一急剧转变?这一急剧变化从他在转变前后所发表文章的日期得到证明

1910年8月“美国博物学家”杂志发表了一篇摩根(1910a)激烈攻击染色体学说的长达48页的论文(论文收到日期是2月),这正是在摩根的著名“白眼”论文(1910b)发表(7月27日,收到日期7月23B)之后的三个星期,这后一篇文章有助于摩根放弃他对染色体学说的反对态度

1910年摩根是48岁,素以坚持己见著称;和贝特森相反,当新的实验表明他原先的解释不合适时他能够改变自己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然而摩根的思想显然还受到他周围智力(理智)环境的影响。他的一些发现证实了几乎10年前他的朋友和同事威尔逊(E.B.Wilson)向他陈述的意见。威尔逊的论点又被摩根出色的青年合作者队伍所深化。这些年轻人的特色是天资和性格的多样化,没有摩根的19世纪偏执。摩根小组成员的主要特点曾由Jack Schultz(1967)——他也是摩根小组的后期成员之一——作过如实的刻画:“摩根的怀疑态度和穆勒的系统观点……斯特体范特的卓越分析能力和布里奇斯的出色实验技巧。”这个小组的所有年轻成员,其中大多数人成天关在那小“果蝇室”内,都在摩根的领导下工作。在这个小组的四个成员中究竟是谁在哪些特殊方面强化或充实了染色体学说已无从查考,而且也无关紧要。研究摩根的史料专家是斯特体范特(1965a)和Allen(1967;1978),研究穆勒的是Carlson(1966;1974)和Roll-Hansen(1978b)。由于这些“果蝇室的居民”的多样性,他们非常融洽妥贴地相互补充并且作为一支队伍十分自如地运用假说-演经法。1911年以后很可能是穆勒,布里奇斯和斯特体范特提出大部分假说,而摩根则一如既往地坚决要求这些假说必须通过实验彻底地加以检验

虽然摩根本人曾经发现(并正确地进行解释)交换现象以及基因学说的其他必需证据,然而也有很多间接证据表明他多少是一个勉强的“转变者”,有时还愿意溜回到他原先在1910年以前的思想中去。一直迟至1926年他放弃了物理主义者的偏见却又声称研究遗传现象的学者关于基因的一切结论皆来自“数字的和定量的数据……基因学说……完全由数字数据求出基因的性质(就这学说所赋予基因的性质而言)”,就好像,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就是基因的唯一性质!

关于染色体学说的发展和迅速累积的遗传学数据的一致性早在1915年就由摩根、斯特体范特,穆勒和布里奇斯在他们合著的《孟德尔遗传学的机制》一书中非常明确地阐述过。因此为什么贝特森、约翰逊等还继续反对染色体学说就令人费解,为什么摩根的两个最亲密助手斯特体范特和布里奇斯不仅没有忽视这学说反而感到需要用更新的实验来论证染色体学说的正确性。他们醉心于探索各种表面上的例外或矛盾情况,以便证明这些情况他们都可以用染色体学说加以解释。有人曾感到奇怪,他们为什么不像穆勒那样阖上书本去研究新问题。就我看来,从1915年到1930年在果蝇遗传学上具有高度创见和一丝不苟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并没有对瑟顿-波弗理学说提出任何重要修正。反而这些研究却论证了这学说的正确性并指陈了它在升物学上的重要意义

至于染色体学说为什么遭到如此激烈的反对这个问题从研究当时的文献资料就可以找到答案(Coleman,1970;Roll-Han sen,1978b)。染色体学说不仅仅是升物学知识大厦的只石片瓦,更重要的倒是它是检验升物学中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或两种对立的世界观的一个例证。在受精作用的实质上(接触或融合)以及19世纪的一些其他争论(例如细胞核的起源)上也都表明了这两种学派的分歧(另见Coleman,1965;Churchill,1971)。按1910年当时的情况很难说清这两个对立阵营。我有这样一种印象,即一方是物理主义者-后生论者-胚胎学家阵营,另一方是颗粒论者—先成论者—细胞学家阵营。我这样划分时所用的称呼与1910年时的情况可能并不贴切。例如在1800年以后对任何一个人贴上先成论者的标签就十分容易引起误解。物理主义者原则上是极端的还原论者,但在这里他们分析入微的程度还不及颗粒论者。物理主义者也是机械论者,颗粒论者亦复如此。物理主义者总是搜索运动和力;他们偏好“动态”解释;他们企图将一切(定)量化并用数值表示。颗粒论者则按性质上不同的颗粒来解释升物学现象,按结构、形态、独特性、历史变化以及种群方面来解释。他们的“物质性”解释促使他们求助于分子(因而是化学)而不是力(从而不是物理学)

人们在怎样称呼这两个阵营最确切这一点上可能有争议,但对它们在解释升物现象本质这个问题上根本不同这一点上则都是一致无疑的。贝特森、约翰逊以及摩根起初都是物理主义者,如果染色体遗传学说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要否定他们自己的概念结构。我将试图说明这在总体上或特殊问题上都是如此

物理主义者对必须承认或接受颗粒(性)基因观点感到惊诧不安。对他们来说这无异于先成论以现代打扮复活。先成论与后生论之间的争论如果是以雏型人(homunculus)与活力(visviva)的形式相争当然早已结束。虽然在胚胎学诞生(1816-1828年左右)之后先成论的雏型人观点由于过于荒谬已不再被人考虑,但是自从升物学家意识到遗传现象的精确性后,后生论的一般化活力或发育力也同样站不住脚。对茹,魏斯曼和波弗利来说,遗传的精确性显然要求提出种质的结构,即遗传物质在结构上的复杂性,后来表现为瑟顿 -波弗利染色体学说。物理主义者难于理解如果不是返回到Bonnet的朴素先成论怎么可能相信这样的观点

对立面的一个比较充分的反对理由来自胚胎学。1883年茹提出的遗传物质等量分裂学说从表面上看来很快就被茹本人的镶嵌发育论点以及细胞谱系研究的结果所否定。1890年代一个又一个的胚胎学发现似乎更容易被魏斯曼的种质不等分裂学说解释清楚,而孟德尔的均等分裂却难于解释。发育现象与瑟顿—波弗里学说之间的表面矛盾经过几十年的分析研究和概念更新才最后解决

另外的一个反对理由来源于第一个颗粒遗传学说过于简单。在1900年代早期对遗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区别还并不清楚。虽然先成论的雏型人学说已被彻底否定,但在某些胚胎学家和遗传学家的思想中它却被另一种模式代替,即升物的每一个性状是由种质中的某一个特定遗传因子代表的。遗传型可以说成是微型的表现型,虽然不是雏型人却是遗传颗粒(不论是微芽、泛子或其它)的镶嵌,每个镶嵌相对于表现型的特定部分。这种想法表现在早期孟德尔主义者的“单位性状”概念中。德弗里(1889)特别指出泛子从细胞核移入细胞质,并在细胞质中发挥发育作用,因此体质是由发育后的泛子组成。就物理主义者来说,这就是遗传现象的形态学说明,在原则上和古老的雏型人概念并没有什么不同。贝特森和约翰逊按照他们自己的观点特地批判了染色体学说的形态学解释

曾经使魏斯曼、赫特维克以及德国胚胎学家困惑不解的传递与发育之间的关系也起了作用。摩根及其小组决定将这两个问题分开进行研究并从传递遗传学着手。贝特森和其他反对细胞学说的学者则继承了魏斯曼传统,需要有一种同时能够解释传递和发育的遗传学说。在身体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器官中含有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具有直线排列的颗粒性基因)就他们看来和所观察到的发育现象并不相符

只要无法区分遗传型和表现型,颗粒论者就不得不按遗传因子和体质性状之间一对一的关系的某种先成论考虑问题。某些承认单位性状学说的学者认为某个升物有多少性状就有多少遗传因子。因而以一贯性和逻辑性著称的魏斯曼主张在一切发育阶段中不同的性状必然有不同的定子,例如不仅是成蝶翅膀上的可以独立变化的每一性状而且同样还有毛虫的每个性状都有其定子。由于或多或少地认为遗传物质通过繁殖与生长直接转变成表现型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这不单是一种逻辑结论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论。因此当凯塞尔发现表现型发生变化时(现在知道这是由于修饰基因的作用),他就只能按与一个基因一个性状假说相一致的观点来解释,并促使他提出了“污染学说”(见前)

基因多效性(Pleiotropy)和多基因(Polygeny)的发现(见下文)最终导致了“单位性状”学说被否定(或至少是被大大修正)。这就使得染色体学说的追随者摆腕了粗俗的先成论影响从而有利于缩小两个阵营之间的鸿沟。然而这场论战毫无疑问是以颗粒论者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而结束。颗粒论者的学说最后被称为遗传的分子学说。 Carlson(1971)坚持认为穆勒在概念上是一位分子遗传学家,这当然是正确的,但穆勒并不是第一人。在穆勒以前的魏斯曼,德弗里和其他人早在1880年代就毫不含糊地提到遗传现象的分子基础

必须强调的是这只是对两个阵营的争论和立场的极其简略的介绍。每个参与者,例如贝特森、约翰逊、赫特维克和摩根都各有自己的特殊混合观点,实际上有时是相当不合逻辑的、彼此矛盾的混合观点。然而染色体学说或者与他们的升物概念相一致,或者不一致。如果不一致,他们就必须或者反对或者放弃长期珍视的信念。贝特森和约翰逊无疑是最顽固的科学家

染色体研究

在波弗利和E.B.威尔逊以后,染色体研究仍然非常富有成果。细胞遗传学、即染色体研究的发现和遗传学研究的发现两者的集成综合,由于下列工作而迅速发展:麦克林托克(1929)对玉米粗线期染色体的分析研究,Heitz与Bauer(1933)重新发现双翅目昆虫的巨大多线染色体,C.D.Darlinston对遗传系统的研究,M.J.D.White的研究,以及日益扩大的细胞学者队伍的研究。1970年代染色体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时期

这一领域的重要进展是采用了各种新技术的结果。例如目前通过组织培养(使细胞扩增),浸于低渗溶液(同样使细胞增大),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体形成和使染色体收缩)等技术决定染色体数目远比过去的压片法精确可靠。又例如通过新技术使人类染色体数目从48个修正为46个。在很多研究中,诸如与人类遗传病有关基因的定位,正确鉴别个别染色体都非常重要。染色体在组成上很复杂,某些化学处理对其中不同组分的影响有区别因而在染色体上出现不同的带。根据所采用的显带技术不同可以分辨Q带、G带、R带、T带和C带(参阅Caspersson andZech 1972)。用放射性物质(氚)将活组织的染色体加以标记可以得到另一类重要信息

这些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可能是了解到原核升物(细菌、蓝绿藻)和高等升物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核酸),但是由核酸组成的染色体的类型和高等升物的不一样。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原核升物的 DNA(或RNA)的组织结构非常简单,所以特别适合于进行某些类型的遗传学分析,尤其是基因功能和基因调节控制。因此一直到1970年早期分子遗传学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采用原核升物作实验材料

虽然目前对许多原核升物的DNA组织结构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真核升物的染色体还很不容易分析(Cold Sprins Harbor Symposia 1978)。目前还只知道DNA附着在(埋入?)蛋白质(特别是组蛋白)基质上,而且有迹象表明这些蛋白质在基因活性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尽管近年来已经发现了大量有关事实,就我看来,真核升物染色体作为一个整体,我们要提出一个解释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学说还为时过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承认遗传现象的染色体学说决不是染色体研究的结束,倒毋宁说是刚刚跨入染色体研究的一个新时代

关于基因的各种学说

第十八章 关于基因的各种学说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为不连续变异现象提供了绝妙的说明。只要涉及到明确的性状如豌豆中的绿对黄、光滑豆粒对起皱豆粒,这些定律就很容易运用。1900年以后发表了成百上千篇文章论证了在多种动植物中都存在着孟德尔遗传现象从而对任何可以观察到的不连续变异的性状赋予了孟德尔遗传学根据

然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承认孟德尔遗传能普遍适用的反对意见很流行。将这种反对意见完全途之于无知或保守将是错误的,因为这样解释未免过于简单化。实际上反对者都认为他们有完全充分的反对理由。此外,公正地讲他们并不否认某些孟德尔遗传现象,他们所反对的只是将一切遗传现象都归之于孟德尔遗传。由于这些反对者之中有很多是第一流的升物学家,所以分析一下他们所侍的理由就很有必要

近代的历史学家往往忘记了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之际大多数达尔文主义者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之所以关注遗传现象是因为它和物种问题及进化学说有关。因此这些达尔文主义者只阅读对进化问题最感兴趣的两位孟德尔主义者、德弗里和贝特森的著作,他们的观点便促使这些达尔文主义者坚决站在反对立场。德弗里和贝特森都宣扬遗传现象的不连续性论证了进化起源的不连续性。他们两人都是本质论者和骤变论者(见第十二章),都不太相信自然选择。因此他们的观点和达尔文主义者的完全不同,后者在自然界中随处都见到渐进进化演变的证据。由于孟德尔主义者声称遗传变异(即不连续性)的方式和进化方式密切相关,又由于他们自己认为进化不是渐进的,连续的;所以达尔文主义博物学家便被迫必须提出某种非孟德尔式的、连续性遗传的方式来解释渐进进化(Mayr and Provine,1980)

就博物学家看来,孟德尔主义的最大弱点是没有解释连续变异。当时几乎每一个人都仍然承认变异的两重性(连续变异与不连续变异),孟德尔主义被认为没有对数量变异(quantitstive variation)作出解释。我们还记得魏斯曼、德弗里以及1880年代和1890年代的其它学者用两个亲本所提供的(相同的)泛子或生源体的数目不相同来解释数量遗传。德弗里曾经讲过,“泛子的相对数目可能改变,有一些可能增加,有的可能减少或者几乎完全消失……最后单个泛子的集群也可能变化。所有这些过程都足以解释剧烈波动(个体的、连续的)的变异”(1900:74)。当孟德尔学说(对相对性状每个亲本只提供一个因子)被接受后这种解释就落了空。在这种情况下连续变异就没有得到说明。我在德弗里以后的著作中也没有发现代替这一不均等分配学说的其它解释

对绝对(唯一只有)孟德尔遗传现象的反对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真正是数量性状(如个体大小)的情况下后代的中间状态(即后代个体有大有小)岂不是证明了不存在不连续因素?难道不是揭示了有两类遗传现象,即不连续变异的孟德尔遗传和连续变异的其它方式的遗传?解释连续变异遗传岂不更为重要?因为连续变异是达尔文渐进进化学说的基础。由于缺乏一种数量遗传学说因而在进化升物学家中发生分裂,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学派,一般通称为孟德尔学派和升物统计学派。但是上述这两个名称只限定在1900—1906年这期间适用,而这场争论却是从1894年贝特森的《变异研究的资料》出版后即已开始一直延续到1930年代和1940年代进化综合时期。这场争论在进化升物学中造成了深刻分歧,在本世纪的头三十年中一直没有消除(Mayr and Provine,1980)。这是两种哲学观点的冲突,孟德尔学派崇尚本质论思想和偏重遗传单个单位的行为,而升物统计学派则关注种群现象并热衷于整体论解释。甚至可以说这两个对立面的分歧可以远溯到十八世纪。实际上这些古老问题之一的融合遗传必须先予介绍才能进而分析1900年以后所发生的事态

融合遗传

博物学家和动物育种者早在十八世纪已知道“突变”(不连续变异体)一旦出现可以历经好多世代不变。与此相对映的是当把不同物种或不同的驯化品种、地理品种(地理宗)杂交后,它们就“融合”(blended 原意为混合,掺合,搀杂)了。例如达尔文在使用“融合”这字时几乎毫无例外地总是和物种或品种之间的杂交有关。1859年以后Moritz Wagner和其它博物学家在写到融合时也是如此。“融合”这个词是根据在绝大多数物种间杂交的F2代很少有可察知的孟德尔分离现象的完全正确观察结果而提出的(见第十四章 ,克尔路德)。必须强调的是所有这些学者所考虑的是表现型,而且由于物种间的大多数差异是高度多基因性的,物种和品种间杂交的表现型一般都是中间状态,即它们“融合”了。在起初创用这词时指的是表现型的外观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学者也相信所观察到的表现型性状的遗传因子也融合了?他们显然是这样,但只是部分相信。例如达尔文曾多次提到父本和母本的微芽在受精时既可能融合也可以只是彼此贴俯在一起以后又行分开。达尔文特别强调回复突变频率完全否定了认为他相信绝对融合的看法。他在《物种起源》(1859)中提到回复突变不下于八次,在《家养条件下动物和植物的变异》(1868)一书中单独辟了一章 (十三章 )来讨论这个问题。在该书的第二版(1893)中他含蓄地提到也许“这样说更恰当,即两个亲种的因子在杂种中以双重状态存在:融合在一起或完全分离”。在其它地方他还提到杂交后代的“纯粹”微茅和“杂种”微芽。达尔文还特别赞赏地提到淳丁的亲代性状在杂种中不融合的观点(见第十四章 )。他在1856年给赫胥黎的信中(M.L.D.11:103)也许比他所发表的所有文章都更好地表明了他深信颗粒遗传:“我近来往往思考(很粗略地和模糊地)真正受精的繁殖将会是两个不同个体(或者不如说是无数个体,因为每个亲本又有它的亲代和祖先)的某种形式的混合而不是真正的融合。我想不出还有别的看法能解释杂交的升物能在如此大的程度上回复到其祖先形态。”

应当承认达尔文在后来的著作中再也没有像在这封信中特别强调遗传的颗粒学说,但是他也决没有像反对者所声称的那样采纳绝对的融合学说。德弗里(1889)曾正确指出达尔文对遗传现象的解释从总体上来看比起融合遗传更符合于颗粒遗传。达尔文虽然是两卷集的变异著作的作者,但他的主要兴趣不在于创立一种遗传学说,因此他更多的是引用回复突变作为共同祖先的证据而不是用来作为遗传学说的证据。他对马和驴的腿部和肩头往往粉现斑马的条纹特别感兴趣就说明他是用之来支持共同祖先学说的

内格里(Nageli)是达尔文以后公然支持绝对融合遗传学说的少数升物学家之一(可能还包括赫特维克),承认融合遗传和以微芽,分子团或其它颗粒作为遗传物质的假说是一致的,只要在受精时父本和母本的颗粒互相融合。所有其它学者不仅认为颗粒是遗传载体(其中有一些在受精时当然可能融合)而且还认为至少还有一些微粒可以完整地从一代传递给下一代(例如Galton,1876;de Vries,1889)。断言达尔文和多数1900年以前的研究变异的学者承认绝对融合遗传(我认为这是菲雪在1930年首先提出的)并没有事实根据(可参考Ghiselin,1969;Vorzimmer,1970)。这一点在当时是很清楚的,这可以从美国胚胎学家E.G.Conklin在1898年所说的一段话看出:“很多其它现象,尤其是颗粒遗传、躯体各部分的独立变异性、以及潜在的和明显的性状的遗传传递,在目前还只能把它们看作是结构的超显微结构单位来解释”(引自Carlson,1966)。考虑到在1900年以前人们普遍接受颗粒遗传学说,即从亲代传递的遗传因子在受精后并不融合而是在全部生活史中保持其完整性的学说,因此有人说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的最重要结果是用颗粒遗传取代公认的融合遗传这种说法是十分错误的。很多学者(包括达尔文)都同意两者兼而有之。我觉得继续承认融合遗传在1900年以后对孟德尔主义的抵制上只起了很小的作用。菲雪(R.A.Fisher)的解释以及相信这解释的人忘记了在1909年前后遗传型和表现型还没有明确区分,“融合”这词传统上是用于表示表现型的中间状态(尤其是在物种杂交中)。它与遗传物质的行为并不一定必然有关

因此就必须澄清孟德尔主义以前和早期的另一个模糊不清的。重要问题,表现型和遗传型的区别

表现型和遗传型的区别

关于融合遗传的争论表明区分**遗传型(个体的全部遗传组成)与表现型(在发育中由遗传型转变而成的个体性状)**是多么重要

在19世纪的升物学家中几乎只有高尔敦(Gallon)注意到这种区别。他用的新词“stirp”以及重新定义的“heredity”显然指的是遗传型,他的语汇“nature vs.nurture”(本性与教养、或遗传与环境)强调了这种区别。对这个问题一直未予重视,不仅在达尔文的著作中而且在达尔文以后也是如此。1900年当遗传学这门科学诞生时,除了魏斯曼的种质和体质而外无论在名称上还是概念上都没有将两者加以区别。在德弗里看来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只不过是受精卵(合子)细胞核中原来一套泛子的放大图像。这正是他从不介意他的“突变”这个词指的究竟是表现型还是作为其基础的种质的原因

但是动、植物育种者一直知道并没有像德弗里的概念所影射的那种遗传决定论。有很多性状、例如蕃茄果实的大小、既由遗传组成支配,又受环境因素影响

首先认识到需要在术语上加以区别的是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ilhelm Johannsen,1857—1927)。约翰逊的出身和所受的教育都极不寻常。他主要靠自学,早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制药和化学实验室受教育。当他最后决定转向研究植物生理学时,他和他所崇拜的高尔敦相仿,特别强调定量方法和统计分析。他还是一位造地的本质论者,他对菜豆经过许多代自花受粉后豆粒大小出现相当大的变异感到很难理解,因为经过多代白花受粉所产生的菜豆按道理应当在遗传上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大部分是纯合的。为了避开这变异,他将试验样品的统计平均值称为“表现型”:“可以把从统计学上得到的类型……简单地称为表现型……某一特定的表现型可能是某种升物学单一性的表现,但是并不一定就必然如此。通过统计学研究在自然界发现的大多数表现型就不是这样!”约翰逊所用的术语以及他的议论清楚地表明他企图取得“纯粹的本质”,从而探求“纯系”。后来的学者发现这种类型学的定义毫无用处并重新将表现型定义为个体的实际性状

虽然这名称是约翰逊提出的,然而遗传型和表现型的现代用法实际上更接近于魏斯曼的种质和体质

约翰逊在新创了“基因”这个词(见第十七章 )之后又把“(类)型”这个词根与之结合起来组成“基因型”这词,其对应部分称为“表现型”。“基因型”又称“遗传型”,指的是由两个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的基因组成:“我们用基因型这个词来称呼这基因组成。这个词完全不依赖任何假说;它是事实,不是下面的一种假说,即由受精作用产生的不同合子可以具有不同的性质,即使在十分相似的生活环境下也能形成在表现型上各式各样的个体”(1909:165-170)。然而从总的来看约翰逊是想把遗传型作为种群或物种的遗传型来考虑(从类型学或模式学的角度考虑)。Woltereck(1909)也大致在同一时间采用了另一个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同一个遗传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产生十分不同的表现型这一重要见解。他认为通过遗传所继承的仅仅是“反应规范”(norm of reaction),即对任何环境条件按特定方式作出反应的素质

然而一直到发现(1944—1953)遗传型(基因型)由DNA组成以及躯体由蛋白质(及其它有机分子)构成后才真正了解遗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根本区别。遗传学建立后的早期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混淆不清,即使约翰逊也不能免。进化升物学历史上的许多重要论战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分辨不清遗传型和表现型,例如融合遗传与突变的实质。实际上充分认清遗传素质(遗传型)和可以观察到的外表(表现型)之间的区别是最终否定软式遗传所必需的。约翰逊本人为否定软式遗传所作出的决定性贡献绝非偶然,虽然这种贡献大大得力于他碰巧选择了一种合适的试验升物

约翰逊选择了一种可以自交的(自交来合性)植物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由于这一物种的植物通常都是自交的,所以它们都是高度纯合的。他选用了经过多代自交而产生的19个一植株作为选育的基本母株。在每一个这样的“纯系”中他挑选最大的到最小的菜豆繁育后代。在每个试验组中后代的变异基本相同,和母株菜豆的大小无关。换句话说,在一个纯系中大菜豆和小菜豆的遗传型都相同,而所观察到的差别是对不同环境条件的表现型反应。约翰逊这一试验研究的特点或重要方面是他在测定成千上万个菜豆上的精确性以及对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的周密性。他的结论是由于栽培条件(肥料,光照、水份等等)不同所引起的菜豆大小不同不能传递给下一代。这一结论是必然的,没有获得性状遗传。因为表现型是遗传型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不能认为它是遗传型的准确象征

约翰逊的纯系试验对升物学产生了极其特别的模棱两可的影响。一方面它有助于削弱当时仍占上风和广为流行的软式遗传的影响,然而遗憾的是这试验又被约翰逊本人及其它学者引用来作为自然选择无效的证据(见第十二章 )

有哪几种遗传学说

18.1有关遗传的各种互相竞争的学说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澄清了遗传型与表现型以及融合遗传等问题之后,下面就可以全面地考虑反对孟德尔遗传能普遍适用的各种原因。当时有不少相互竞争的遗传学说在这一片反对声中起了重要作用。在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时,这些定律还不可能占有空白领域。因为事实上那时已经有一些其它的遗传学说(特别是有三个主要遗传学说)似乎比孟德尔主义能更好地解释达尔文的渐进进化

高尔敦的祖先遗传(ancestral heredity)学说

达尔文的表弟高尔敦(Francis Galton)在1875年之后继续在建立他以前的遗传学说体系(见第十六章 )。在早期的遗传学者中实际上只有高尔敦重视种群方面的遗传变异。和育种者及孟德尔主义者不同,他特别注意数量性状,如身高、肤色等。他发现在某一种群中这些性状的平均值从总体上来说各个世代都相同。平均而言,最高的男人的子女身高要矮于这些男人及其配偶身高的平均值。也就是说,他们的后代“回归”到种群平均值。反之,最矮男人的后代则向上回归到种群平均值。高尔敦的这种推理很迎合常识。他认为每个人从其父亲和母亲分别接受一半遗传素质。将这一相同推理运用于祖代,则每个人从其祖父和祖母分别承袭四分之一的遗传素质,从曾祖父母分别得到八分之一,等等。因此,祖先在遗传上所作的贡献每一世代都减少一半。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高尔敦祖先遗传定律

高尔敦对遗传现象的解释初一看似乎在连续变异上远比孟德尔分离定律更圆满。赞同达尔文渐进进化概念的达尔文主义者如Weldon,Pearson等被迫在不连续遗传和连续遗传两者之间作出抉择时便支持高尔敦(虽然高尔敦本人却相信骤变进化;见第十二章)。高尔敦的祖先遗传学说虽然经过Pearson修正仍然有很多缺点,其中之一是它完全是描述性的,并没有实际提供任何说明原因的解释,另一个缺点是它不容任何预测。然而高尔敦最糟糕的错误是他在统计上把遗传型作为一个整体的正确结论搬到个别性状的遗传模式上。虽然高尔敦承认颗粒是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见第十六章 ),但在他的推理中却把这些颗粒当作好像是融合的。从杂合的双亲(它们又是来自杂合的祖代)产生纯合隐性按高尔敦定律完全无法解释从而使这定律(或学说)遭到一致的断然反对。高尔敦定律对个体和其祖先有可能相似的说法是对的,但不能将之应用于个别遗传因子。但是充分认识这一点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只有在高尔敦定律被所有支持者放弃以后孟德尔主义才有希望被普遍接受

即使Weldon在1906年去世以及Pearson和高尔敦转到其它研究领域之后,连续变异的遗传问题仍然有争议。实际上在英国数学家Yule(1902:234—235)的一篇预见性文章中就曾经提出过连续变异可能是由于多个遗传因子共同作用引起的,但是这一见解完全没有被他的同时代人所重视(见下文)

污染学说

试图按非孟德尔方式来解释连续变异花费了更长时间。遗传学早期最有才华的实验研究家之一的凯塞尔(W.E.Castle)发现白豚鼠与祖代黑豚鼠杂交后所产生的白豚鼠比从纯系白豚鼠所得到的白豚鼠在四肢处(有时也在其它部位)的黑色较深较重。周此他根据这些发现提出了所谓的污染学说,即在减数分裂时杂合子的白色遗传因子被黑色遗传因子“污染”(反之亦然),所似其后代显示轻微程度的中间性状。这是由一位知名的遗传学家所提出的最后一个“软式遗传”学说。非此即彼二择一性状的这种互相影响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说明连续变异,因而这一学说深受达尔文主义者欢迎。凯塞尔的污染学说引起了他和摩根及其学生、尤其是穆勒之间的一场学术论战

在一次决定性的回交试验中无法证实他在1919年的预测,凯塞尔便放弃了他的污染学说。他的想法是依据早期孟德尔主义者(尤其是贝特森)的单位性状概念、即每一个性状由单个特殊的遗传因子控制。如果性状改变(如在凯塞尔的杂交试验中),这必定是由于遗传因子发生了改变的结果。多因子学说(见下文)指陈几个基因(如果不是许多基因)可以影响(修饰)一个单独的性状,从而使人们放弃了单位性状学说

细胞质遗传学说

凯塞尔的污染学说被否定后还剩下最后一个试图按非孟德尔方式解释连续变异的学说。依照这种学说,连续变异是由特殊的“物种物质”(species substance)所引起,这物质可能存在于细胞质中,与不连续的孟德尔式基因无关

不变的物种物质逐代相传的观念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缓慢地被遗传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学说所代替。从1880年代到1920年代的许多观察研究似乎表明这些观察研究结果能更好地被这样一种设想来说明、即有一类相当稳定不变的、能扩散的物种特异性遗传物质,它们可能存在于细胞质中并和染色体的基因共同存在。按照这一设想,染色体是不连续性状的载体(德弗里和摩根的突变就是例证)而连续变异以及与物种的“真正实质”有关的变异则由细胞质承载。这种观点在胚胎学家中很流行。观察与实验曾一再表明成熟卵的细胞质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并且似乎是早期发育的主要控制中心。近年来的研究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这一事实和茹(Roux)从均等分裂转向接性质分裂有关。只是最近才发现细胞质的这种组织结构是卵还在卵巢中形成时由基因控制的。不管怎样说,自从西斯(His,1874)到1916年Jacques Loeb,许多升物学家对细胞核究竟在早期发育或物种的实质上是否起作用公开表示怀疑。波弗利本人虽然在细胞核防重要作用方面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见第十七章 ),但对这个问题也继续持保守态度(1903,Roux's Archiv,16)。他认为物种性状可以区分成能由染色体遗传加以解释的,但是将物种分派到高级分类单位的那些性状的遗传却是无法解释的问题。在1930年代以前许多升物学家将遗传现象分成由细胞核或细胞质分别控制的两类。甚至在欧洲大陆的遗传学家中最正统的达尔文主义者E.Baur也对是否能按解释物种性状的同样方式来说明高级分类单位的性状提出疑问。这些性状的变异看来似乎与孟德尔遗传无关

细胞质遗传的支持者拥有某些似乎言之成理的理由。研究高度不等卵裂现象的某些学者(如Conklin及Guyer)特别提到胚胎发生早期卵细胞质的明显效应。博物学家注意到摩根所研究的那一类突变,如白眼、黄体色、刚毛脱落、残缺翅等等不仅在普通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出现,在其它种类的果蝇中也是如此,因而他们声称并没有证据指陈这些区分物种的细微性状属于染色体遗传。绝对染色体遗传的反对者无法理解这么多的可遗传性状怎么可能都存在于这样小的染色体上。Winkler(1924)对支持细胞质遗传的论点曾作过很好的总结性评述

特别是植物学家发现了很多现象似乎要求有细胞质遗传才能加以说明。Wettstein(1926)建议将位于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称为“细胞质基因”(Plasmon)以与细胞核中的“基因(组)”(genom)相区别。有不少植物学家(尤其是德国植物学家)发现了细胞质的遗传效应,如柯仑斯(紫茉莉及其它属)、Michaelis(柳叶菜属)、Schwemmle(月见草)、Oehlker(苣苔属)、Wettstein(藓类),等等。在这种背景下Goldschmidt也将他在毒蛾属中的某些发现用细胞质遗传来解释。德国学者之所以强调细胞质显然是1880年代和1890年代德国遗传学研究着重发育现象的延续。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细胞质现象的研究未免为时过早、时机还不成熟,因而德国的遗传学研究虽然有不少学者参与,但它对传递遗传学所作的贡献还不加贝特森、Cuenot、凯塞尔或摩根学派,他们有意回避了细胞质遗传问题

细胞质对遗传现象具有广泛的重要独立作用的观点最后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被否定(Wilson,1925)。首先是从理论角度考虑:

(1)控制细胞核染色物质分裂的极端精确性是细胞质分裂时所无法比拟的

(2)父本和母本对后代遗传组成所作的贡献基本相同,这一点已被正反交杂交试验证实,虽然在不少物种中雌配子和雄配子的细胞质含量极不相等。波弗利(1889)也非常出色地证明了这一点,他将某个属的海胆大卵的(除)去(细胞)核断片用另一个属海胆精于授精后所形成的胚胎完全显示父本性状,而真正的杂种胚胎却恰好呈现这两个属之间的中间性状

(3)成熟中的雌配子(卵细胞)的减数分裂只影响染色物质,对细胞质并不产生影响。与此成对照的是,发育中的精子细胞质极少,结果父本与母本的细胞质含量相差悬殊,但父本与母本的遗传物质却完全相同

比这些理论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能说明这类看来是例外现象的解释。“延迟孟德尔遗传”(delayed Mendelian inheritance)就是这类例外现象之一

当有大量的卵细胞质时,发育的第一步往往是由卵细胞质中的一些因子控制的,而这些因子当然是母本个体的产物。例如蜗牛外壳纹理的旋转方向是右旋(顺时针方向)还是左旋(逆时针方向)是在第一次卵裂时由卵细胞质决定的。但是后来证明这旋转方向实际上是在受精之前由一个基因作用于卵巢卵来控制,而且至少就对这一问题的经典性研究(Boycott and Diver,1923)所采用的试验材料椎实螺(Limnaea Peregra)来说右旋占优势。左旋的母螺被右旋雄螺授精后将产生左旋后代,但是后者继之又产生右旋后代,这是由于显性右族父本基因在卵细胞质形成时的影响所致。遗传学教科书中载有这种延迟孟德尔遗传现象的许多事例,有时可以延续好几代,乍一看似乎是细胞质遗传

被引用来作为细胞质遗传证据的第二类现象是植物细胞中的内含物(如叶绿体以及其它的所谓质体与细胞器)都或多或少不依赖细胞核而传递它们的特征。实际上它们之中有一些有它们本身的遗传物质(DNA),这似乎是和它们的进化起源一道形成的。在某些种类的植物中叶片的花班也是母本遗传的质体特征。动物细胞中的细胞器,例如线粒体,同样也具有本身的DNA。但是这些现象在根本上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并不矛盾。Sonneborn(1979)所发现的原生动物(纤毛虫)某些细胞质结构的大量自主性也是如此

一度被认为是细胞质遗传证据的第三类现象是某些组织被微升物感染后在配子形成时又传给配子,Ephrussi(1953)在酵母中发现的“小菌落”(petite colonie)现象,Sonneborn在草履虫中发现的“卡巴因子”(Pteer et al,1974)、果蝇中的性比因子、家蚁的不育因子等等都属于这一类现象

因此起初被看作是表明细胞质遗传存在的一个又一个现象最终都有了基因-染色体解释。当细胞质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相应的化学研究能够被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时才最后澄清了细胞质遗传的各种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细胞质遗传学现在已到了该结束的时候,细胞质在发育上和在调节基因的活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已有迹象表明细胞质的精细结构比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具有更大作用。也有可能(如果不是有充分理由相信)这种结构具有物种特异性并和细胞的许多过程有关,Sonneborn的研究确实支持了这种观点。因此过去认为细胞质在遗传上很重要的观点并不是完全错误而被废弃,然而这观点已被大大修正

孟德尔主义对连续变异的解释

18.2孟德尔主义对连续变异的解释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由于对连续变异的非孟德尔主义的解释一个又一个地被证明都无效后,必然的结论就是连续变异只能按孟德尔的不连续基因来说明。当认识到表现型的某一单个方面可能被位于几个不同座位的基因控制时这种解释才成为可能。事实上这早已被孟德尔在解释他的某些物种杂交试验(例如矮小菜真与多花菜豆杂交)的结果以及伽登勒的物种杂交时详细说明过。甚至贝特森也意识到这可能是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只有很少,例如四或五对等位基因,则各种各样的纳合和杂合的组合按次序排列可能得到一条非常接近连续的曲线,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纯度(即不连续性)将是肯定无疑的,而这些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不可能察知的”(1906),因为单个性状(如身长)是受二、三个或多个基因影响。他的结论是,“不连续变异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合并到连续变异中去,这是因为所研究的大多数性状具有复合性质。”然而将连续变异的遗传按同一个不连续孟德尔因子作为不连续变异来解释的结论过了很久才被反对孟德尔主义的学者承认

首先用实验论证(1908-1911)由连续变异产生的数量性状能书真正的孟德尔方式遗传的是瑞典植物育种学家尼尔森-厄尔。在分别具有红色和白色种子的两个小麦品种的杂交试验中他发现在F1和F2中具有红色种子植株。当F2植株自花受粉后在F3中出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分离现象(详细情况可参考遗传学教科书)。他的发现和种子颜色是由独自遗传的三个单独基因控制的假说相符。后来才知道小麦是六倍体,尼尔森一厄尔碰巧选用了它来作为研究材料,因为六倍体含有三组染色体,每组染色体有一个控制红颜色的基因。后来他还发现了一些非多倍体的例子,即一个单独性状由两个或三个单独基因控制。East(191o)在研究玉米时,Davenport(1910)在研究人类的皮肤颜色时都分别独立地对连续变异作出了同样的解释。现在已经知道能控制单一性状的单独基因的数目可以很多。另外,研究老鼠的遗传学家认为老鼠皮肤颜色的基因同时对老鼠大小也有影响

多因子遗传的突出效应是它能使遗传型的不连续变异转变成表现型的连续变异。例如在尼尔森-厄尔所研究的小麦中,红色显性基因的数量越多红色也越深。在小麦种群中不同的个体可以从所有的红色基因都是纯合隐性(因而完全没有红色)一直到所有的三个基因都是纯合显性,因而红色由浅到深呈连续变化。当把非基因性的表现型变异部分重叠于其上时就形成一条平滑的连续变异曲线,尽管这种(连续)变异是由个别的、即不连续的孟德尔因子形成。这样一来,连续变异的遗传基础这个谜最后终于解开

几乎任何基因(尤其是具有数量效应的基因)的表达都可以被其它基因修饰(改变)。凯塞尔老鼠试验中修饰毛色深浅的基因就是典型例子。修饰基因在进化演变中特别重要因为它们容易对自然选择作出反应而且为种群提供必要的灵活性以便应付环境。的突然变化。多因子(多基因)遗传的实质是表现型的单个组分(单个性状)可以被几个独立基因(座)控制。多因子遗传的例子在遗传学历史上很早就已发现,始于孟德尔的菜豆杂交试验。有名的例子是鸡的胡桃冠,贝特森和彭乃特(Punnett)于1905年证明胡桃冠的出现是由于豆形冠基因和玫瑰冠基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他们在香豌豆中也发现了多基因现象。但是在进化主义者中对接受连续变异的多因子假说却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就他们看来这似乎是一种相当主观的特殊假说用以掩饰孟德尔学说的缺点

虽然多因子遗传现象自1905年以来一再被发现,但我认为应当归功于摩根学派利用它来否定孟德尔主义早期的一个基因一个性状(即单位性状)学说。否定了这个学说才有可能将传递遗传学与生理遗传学更明确地区分开。它排除了早期孟德尔学说中某些先成论影响从而事实上完全用不着修正就能够用分子遗传学的术语(“遗传程序”)来说明

多因子遗传、又称为多基因遗传,并不是不相同基因互相作用的唯一例子。事实上基因相互作用的可能种类与程度以及正如目前所了解的不同种类的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这种重要性已经被某些早期的孟德尔主义者认识到,尤其是贝特森很重视不同基因之间的“上位”(贝特森的用语)相互作用。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个白色基因能抑制几个颜色基因产生色素。苏联遗传学家切特维尼可夫(Chetverikov,1926)首先明确提出所有的基因为其它基因提供遗传背景或条件。这一观点在生理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上都很重要

有一种特殊的基因相互作用就是基因多效性(pleiotropy):某个基因能影响几个性状(即表现型的不同组成部分)的现象。了解基因多效性对确定有关基因的选择值(selective value)特别重要。前面所介绍的一切进展。包括多基因和多效性的发现,使人们对一切遗传现象都能用细胞核独立的基因来说明的观点更加明确

自此以后遗传学便着手分析升物统计学派的连续变异并证明它和孟德尔学说是一致的。这最初是由菲雪(Fisher,1918)的独创性分析开始,随后Mather(1949)和一些动物育种学家(Lerner,1958)也进行了分析。数量遗传学自从194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Falconer,1960;Thompson and Thoday,1979;另见第二编)

软式遗传的没落

20世纪的20到30年代,摩根及其它遗传学家所说的基因明确表示了硬式遗传。基因能够改变的唯一方式是突变,即原来固定不变的基因通过一个单独步骤转变成另一个基因。人们可能会以为突变这一事实的证实将宣告软式遗传的一切学说的衰亡,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软式遗传却不易根绝。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首先拥护硬式遗传的早期孟德尔主义者(德弗里、贝特森、约翰逊)具有不能被接受的进化观点。他们的反对者错误地以为要接受硬式遗传就必须承认明显无效的孟德尔主义者的进化学说。另外,遗传定律是借助于异常(如果不是明显病态的)性状(白化现象、多趾现象、结构缺陷等等)的研究而提出的。博物学家认为仍然需要软式遗传来解释进化上很重要的性状的逐渐变化(来反对孟德尔主义的突变论)和说明适应性地理变异(气候规律等等)。有利于硬式遗传的证据越充分,新拉马克主义者就愈加努力寻求能证明获得性状遗传的证据

到了1930年代和1940年代支持硬式遗传的证据积累得越来越多而且非常具有说服力,甚至遗传学家中最后坚持某种形式非孟德尔遗传的人或者转变了态度或者保持缄默。又过了三十年在非遗传学家中还偶尔会发现坚信软式遗传的人(Mayr and Provine,1980),但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科学学说它已经寿终正寝

或许可以将软式遗传的没落归之于三个原因。首先是探寻软式遗传存在的实验证据的一切努力皆告失败(见上)。其次是对基因的一切研究都表明基因是完全稳定不变的(除偶尔发生突变而外)。最后是看来需要用软式遗传来说明的一切现象、如连续变异及气候规律,最终都能按孟德尔遗传因子(基因)和自然选择加以解释。虽然在当时已不再需要它,但是软式遗传的丧钟却是分子遗传学家在1950年代论证了从核酸到蛋白质是单向途径之后才敲响的

遗传学在重新发现孟德尔学说之后的50年间取得了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内传递遗传学几乎各个方面的问题都得到解决。我在这里将1950年左右的发现作一简单总结以便有助于跟踪随后的遗传学进展

(1)遗传物质是微粒性(颗粒性)的,由称为基因的单位组成,它们具有长期稳定性(“硬式遗传”)

(2)特定的性状是位于染色体的一定座位(位点)上的定子(基因)的产物

(3)基因是按一定线性顺序“连锁”在染色体上,但是这种连锁可以通过交换将之切断;染色体上基因座位相距愈远,交换频率愈高(除被双交换所逆转或回复外)

(4)在有性繁殖物种的个体中,每个基因通常表示二倍,两个同源单位之一来自父本,另一个来自母本(称为二倍性原理)

(5)突变是基因的不连续变化

(6)必须严格分辨遗传型(遗传物质)与表现型

(7)几个基因可能表现一个单独“性状”,即表现型的组成部分(多基因性),一个单独基因可能影响几个性状(多效性)

基因本质的不确定性

到了1920年前后孟德尔遗传的基本要点已经大致了解清楚,遗传学开始专门化。种群遗传学在1920年代兴起,特别在30年代到50年代取得长足进展(见第十三章 )。生理学家和胚胎学家也开始认识到他们所研究的现象最终必然会追溯到基因,从而对基因功能的研究便成为遗传学的一门更加重要的分支。但在传递遗传学中仍然有不少还未充分了解的问题,例如:基因的本质是什么?基因有多少“形态”?它是哪一类的分子或分子集团?基因有多大?不同的基因在化学上有哪些差异?是不是所有的基因都基本相同,或者有不同种类的基因?关于遗传物质真正本质的许多类似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不少学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问题上试图求得答案

叙述1920到1960年的传递遗传学历史非常困难,因为在这一段时间内所研究的问题(如花斑)技术性很强而且其中有些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实际上这些问题只有等到能说明真核升物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之后才能得到解答。在这一时期中为了阐明基因的实质曾作了极大努力,但在1953年发现了DNA分子的结构时这些努力就显得无足轻重或文不对题。这段时期在建立新概念上也没有取得重要进展。实际上当时提出的大多数新概念、例如基因粒(genomere)假说以及Goldschmidt的基因场论(field theoryof the sene),至少按其原来提出的形式都必须抛弃。这段时期还缺乏根据分子遗传学研究成果能调合当时的发现与争议的具有批判性的历史史籍。例如穆勒和史塔德勒(L.J.Stadler)在解释他们的辐射实验结果时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的某些发现之间表面上的矛盾能不能按照染色体精微结构以及构成酶和调节基因的现代知识加以解决?历史性分析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下面我的阐述只是尝试性的,可能还必须作相当大的修正

为了有助于了解1920-1960年这四十年中的争论和疑问,我在这里首先极其简略地介绍一下经典的基因-染色体学说。染色体好比是一串小珠,每个小珠代表不同的基因。每个基因被认为是单个颗粒,世代相传永不改变(除了极为罕见的突变而外),与相邻基因各自独立,对之也不产生影响(除少有的位置效应而外)。据认为基因具有三种能力:(1)每个基因控制(或影响)一个性状(基因作为功能单位),(2)每个基因独立突变,与其它基因无关(基因是突变单位),(3)每个基因通过交换过程能够与染色体上的最近邻分离(基因被看成是重组单位)。突变被认为是基因分子发生细微变化,产生新等位基因。认为交换纯粹是珠串的机械性断裂,然后又将同源染色体相应的“珠串片段”重新熔接(融合)

基因独立于其邻近基因的概念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纯粹是偶然机遇的观点似乎得到摩根学派研究发现的大力支持。在果蝇染色体上邻近的基因往往控制完全无关的性状,而且影响单一性状(例如眼睛)的基因往往广泛地分布在所有染色体上。基因之间距离很近的情况普遍认为只不过是原先染色体断裂的历史产物。有多少染色体就有多少连锁群的这一事实也和这学说相符

另外,如果基因是明确的颗粒,那么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就应该可以计算出它们的大致大小从而能估计细胞核染色丝上所能容纳的基因数目。穆勒是(有人会说“当然是”)首先(1922)进行这种计算的学者,他后来(1929)又将之加以修订。他根据许多指标(包括突变频率和交换的某些数据)计算出普通果蝇的基因总数在1400—1800之间。后来其它学者采用辐射方法单就X染色体计算就含有1300-1800个基因,因而果蝇的所有染色体共含有14000个以上的基因

细胞学研究似乎也支持染色体是一串小珠的观点,甚至可以对小珠进行计数。细胞核物质在减数分裂的细线期确实往往呈现成串小珠形状,这些小珠被细胞学家称为染色粒。某些细胞学家认为每个染色粒就是不同的基因。Belling(1931)在百合属(Lilium)细胞核中曾数出2500对左右的染色粒。其它细胞学家证明某些染色粒含有几个基因

细胞学中曾经轰动一时的进展似乎也证实了这一染色粒学说。1933年Heitz和Baner重新发现了果蝇唾液腺中的巨型带状(横纹)染色体,Painter与Koltsov认为这些带相当于这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s)中的一系列染色粒,带的顺序相当于基因顺序。布里奇斯(Bridges,1938)在普通果蝇唾液腺的X柒色体上至低限度数出了1024条带并认为有相同数目的基因。通过测定染色体的容积就可以估计基因的大小。然而这类估计的数值往往相差一、二个数量级,后来对微升物基因的研究表明基因没有固定的大小;同一个体不同基因的大小可能相差一、二个数量级

唾液腺染色体的发现在遗传学的其它问题上远比测定基因数目和大小更为重要。唾液腺染色体的显微镜下检查往往直接就可以确定遗传型而用不着经过复杂细致的繁殖或培育检验。它也可以显示由遗传分析所推论的染色体突变(重排)是否存在。现在很容易研究双翅目昆虫的倒位、缺失、重复、易位等现象。同时,带型的复杂性为真核升物染色体的复杂性以及染色物质的异质性第一次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位置效应

起初所有的遗传事实似乎都和基因及染色体的成串小珠模型相符,然而后来却发现了不一致和相矛盾的现象

第一个严重矛盾是由于斯特体范特(1925)发现了位置效应而产生的。普通果蝇X染色体上有一个叫作“棒眼”的显性基因,它能使果蝇眼睛变为狭窄的棒形而不是圆形。这基因能突变成更加狭窄(超棒眼)或回复呈圆形。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一情况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首先是棒眼表现型并不是单纯由于基因突变而是由于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常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在这个座位段上有六条带(S),但在棒眼果蝇中这六条带发生重复(SS)即十二条带,超棒眼果蝇在同一段是三重复(SSS)即十八条带。由棒眼突变产生的正常圆眼果蝇只有六条带。这种结构变化只能用不均等交换来解释,斯特体施特对突变了的基因在棒眼座位两侧的行为研究论证了这种不均等交换。对果蝇的其它基因和其它升物的详细分析最后表明不均等交换绝非罕见,换句话说重组的单位并不一定是基因。这是基因具有三重能力学说的第一个缺口

或许更值得注意的是棒眼基因的第二个方面。在同一个染色体上的两个棒眼基因彼此相邻时和这两个基因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上彼此相对时它们对果蝇眼中的小眼(复眼)的数目的影响并不相同,斯特体范特将之称为位置效应。因此棒眼基因的情况证明基因的功能以及它对升物表现型的影响可以仅仅由于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变动而发生变化,用不着突变,也用不着改变遗传物质的含量

拟等位基因

传统的基因概念由于拟等位基因现象的发现而更趋复杂。摩根学派在其早期的发现中特别使他们感到奇怪的是相邻的基因一般似乎在功能上彼此无关,各行其是。影响眼睛颜色、翅脉形成、刚毛形成、体免等等的基因都可能彼此相邻而处。具有非常相似效应的“基因”一般都仅仅不过是单个基因的等位基因。如果基因是交换单位,那就绝不会发生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现象。事实上摩根的学生在早期(1913;1916)试图在白眼基因座位发现等位基因的交换之所以都告失败,后来才知道主要是由于试验样品少。然而自从斯特体范特(1925)提出棒眼基因重复的不均等交换学说以及布里奇斯(1936)根据唾液腺染色体所提供的证据支持这学说之尼,试图再一次在仿佛是等位基因之间进行重组的时机已经成熟。Oliver(1940)首先取得成功,在普通果蝇的菱形基因座位上发现了等位基因不均等交换的证据。两个不同等位基因(Izg/Izp)被标志基因拚合在一起的杂合子以0.2%左右的频率回复到野生型。标志基因的重组证明发生了“等位基因”之间的交换

非常靠近的基因之间的交换只能在极其大量的试验样品中才能观察到,由于它们的正常行为好像是等位基因,因此称为拟等位基因(Lewis,967)。它们不仅在功能上和真正的等位基因很相似,而且在转位(transposition)后能产生突变体表现型。它们不仅存在于果蝇中,而且在玉米中也已发现,特别在某些微升物中发现的频率相当高。分子遗传学对这个问题曾有很多解释,然而由于目前对真核升物的基因调节还知之不多,所以还无法充分了解

位置效应的发现产生了深刻影响。杜布赞斯基在一篇评论性文章中曾对此作出下面的结论;“一个染色体不单是基因的机械性聚合体,而且是更高结构层次的单位……染色体的性质由作为其结构单位的基因的性质来决定;然而染色体是一个合谐的系统,它不仅反映了升物的历史,它本身也是这历史的一个决定因素”(Dobzhaansky,1936:382)

有些人并不满足于这种对基因的“串珠概念”的温和修正。自从孟德尔主义兴起之初就有一些升物学家(例如Riddle和Chiid)援引了看来是足够份量的证据反对基因的颗粒学说。位置效应正好对他们有利。Goldschmidt(1938;1955)这时变成了他们的最雄辩的代言人。他提出一个“现代的基因学说”(1955:186)来代替(基因的)颗粒学说。按照他的这一新学说并没有定位的基因而只有“在染色体的一定片段上的一定分子模式,这模式的任何变化(最广义的位置效应)就改变了染色体组成部分的作用从而表现为突变体。”染色体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分子“场”,习惯上所谓的基因是这个场的分立的或甚至是重叠的区域;突变是染色体场的重新组合。这种场论和遗传学的大量事实相矛盾因而未被承认,但是像Goldschmidt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知名遗传学家竟然如此严肃地提出这个理论这件事实就表明基因学说还是多么不巩固。从193o年代到1950年代所发表的许多理论性文章也反映了这一点(Demerec,1938,1955;Muller,1945;Stadler,1954)

不稳定基因

在最早的一些遗传研究中,德弗里于1892年发现金鱼草(Antirrhinum mains)的一个具有红色条纹花的变种的后代出现各式各样的花斑,从小斑点到宽窄不一的条纹直到大的红色扇面。不同的花或同一植株不同分枝上的花在花班的形式上可能各不相同。自从这最初的发现后在许多植物和动物中都发现了这样的不稳定基因并提出过种种解释,例如显性转移、出现“基因粒”(senomeres)或高度复杂的基因的亚基因等等。这一观点由于其极端或绝对的颗粒性和基因场论可以说是正好针锋相对。按照基因粒学说,某些(全部?)基因被认为是由有丝分裂时非均等分配的不同微粒组成(魏斯曼的幽灵!)。柯仑斯、E.G,Anderson、Eyster、Demerec都曾一度支持基因粒假说,但到了19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反面证据日益增多他们便放弃了这一假说(Dererec,1967;Carlson,1966)。Deme6ec最后将这种不稳定性归因于“基因的化学不稳定性”,当然这什么也没有解释只不过是把这一令人恼火的现象从升物学家的领域转移到化学家方面而已

经过一段沉寂后,不稳定基因又受到重视,它们的行为被认为是基因或染色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在这里指的是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1951)的工作,她指出将一个结构上不稳定的染色体g引入到玉米的某些基因型中能使染色体g上的许多基因发生“突变”并使其它染色体变成不稳定的隐性型。这显然涉及这些基因表达的可逆性抑制。虽然这一“不正常”的发现(当时有人就是这样指出)的真正重要意义直到12年后在微升物遗传学中重新被发现之后才被普遍承认,这明确表明在一个基因座位上的“突变”能够被一个不同基因座位上的调节活动加以模拟。换句话说,基因的表现型表达可能被其它基因改变,而该基因本身却仍然保持完全不变。现在还不清楚这种由于上位的基因相互作用(epistatic gene interactions)所引起的“假突变”(pseudomutations)是否经常发生。在过去50年中很多学者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研究不稳定基因,认为这种不稳定性的阐明将会对了解基因的实质作出重要贡献。可惜的是后来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单个基因的某些性质所引起而是由于整个基因系统运行(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1930年代到1950年代这期间遗传学者尽了最大的努力积极从事基因本质的研究,在这同一时期也有相当大的挫折。显微镜比单纯的遗传分析并不能提供更清晰的基因画面。这甚至对巨型唾液腺染色体来说也是如此,显微镜所显示的是各式各样令人茫然无所措的带(横纹),这些带和根据推论位于或邻近这些带上的基因的任何功能并非密切相关。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基因,所以只能凭推论来了解它们。实际上唯有通过研究基因经由突变所发生的变化取得有关基因的知识

尽管由突变(特别是微升物中)引起的基因产物在化学方面的变化的研究(由Beadle和Tatum的出色研究为先导)取得了迅速进展,但是由于这些研究有意识地限于研究由基因作用所产生的酶类,所以对了解基因本身的结构并无多大帮助

实验性突变与基因的实质

到了192O年就开始显露单靠杂交试验已不可能对基因的实质有更多的了解。必须通过其它的办法以求得完全新的知识。在1944年以前升物化学和升物物理学在概念方面还都不成熟,在实验技术的熟练程度上升物化学也无法解决基因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者考虑到通过实验方法引起突变可能是认识基因实质的一种途径。穆勒首先发觉某些学者在研究突变(哪怕是实验性突变)上的随意方式决不可能得到明确结果。因此他认为为了取得明确结论必须满足某些必需条件,特别是:(1)试验材料在遗传上的纯度,(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品个体数目必须多以便从统计学上检验实验结果的显著度,(3)研究开发新方法,特别是特殊构成的株系或品系(具有合式的致死因子、标志或标记因子、交换抑制因子)以便检验不同的基因结构假说。这类特殊的果蝇原种(Stocks)——在遗传学教科书中都有介绍——使穆勒能够计算新发生的突变的实际频率。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很多突变是隐性的,很难确定隐性突变体初次出现的时间。另外,也有许多突变在纯合情况下、也就是当它们发生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上时是致死的。纯合致死的当然不会在后代中出现。在穆勒的方法中有三个步骤特别重要:在染色体上安放一个标志基因以便准确无误地进行鉴定;在染色体上布置一套交换抑制机制;标志染色体与另一适于显示突变体变化的染色体配对。当穆勒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后便将他的果蝇用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

他采用雌果蝇的一个原种与X染色体上有致死突变的雄果蝇交配,结果是在F2代中的雄蝇全部死亡。因此,照射后的雄蝇中如果有一个在F2代中只产生雌性子代果蝇,这就表明在这个雄果蝇的K染色体上诱发了致死突变

当一个正常的未经照射处理的雄果蝇和这原种雌果蝇交配,大致在一千次交配中只有一次在F2代中全是雌蝇。这就表明在正常X染色体的任何一个座位上自发出现致死突变的机会是千分之一(0.1%)。这就是突变的自然或自发速率。当雄蝇用大约4000伦琴单位的X线照射后,大约在100D次交配中F2代中的雌绳只有100个左右,因此经X射线处理的果蝇的突变速率约比其自然突变速度高100倍。几乎与穆勒同时,植物遗传学家史塔德勒(L.J.Stadler,1896-1954)在大麦和玉米(1928)中也进行了人工突变的研究

穆勒的发现,特别是他创导的一套卓越方法开拓了一个完全新的研究领域。它将突变研究置于定量的基础上(例如突变速率和X射线剂量之间的关系)。“突变研究的整个领域都由穆勒的观点和实验所支配。他提供了概念结构,提出了决定性的问题、制订了出色的实验技术,并且在各个阶段将日益增多的实验数据的解释导向一个缜密完备的学说。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和意见在当时还没有办法验证,但后来证明都是正确的”(Auerbach,1967)

后来终于证明不仅是辐射而且很多化学药物也有致突变作用。芥子气就是第一批致突变物质之一。英国外科医生Robson锐敏地发现芥子气灼伤和由x射线引起的灼烧非常相似,因此他向遗传学家Auerbach建议是否可用芥子气引起突变,她通过试验确实证明了Robson在1941年所预料的芥子气致突变效应。Rapoport在苏联也独立发现了甲醛的致突变作用。自从1940年代开始很多化合物的诱变性(诱发突变)都被确认(Auerbach,1976)。每一种诱变剂都能引起范围很广的突变,并不是只对特定的基因具有特殊作用。但是由化学诱变剂引起的某些突变频率往往和由辐射引起的不同。另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发现是某些(许多?)诱变剂同时又是致癌物。这一发现促使有人建议采用一种迅速筛选可能致癌化学物质的方法:将细菌暴露于化学物质的影响下检查突变速率的增加情况

然而更重要的是穆勒认为人工诱发突变将对基因的实质和结构提供说明。如果基因是具有一定大小的颗粒,则用电离辐射(电子或短波射线)轰击时将击中这些颗粒,所造成的损害就表现为突变。这就是突变的“击中学说”(hit theory)或靶理论,物理学家K.G.Zimmer和遗传学家德尔布吕克以及苏联遗传学家Timofeeff—Ressovsky在1935年联名发表的一篇经典性文章中曾对之作了详尽的阐述

然而靶理论并没有得到前后一致的结果(Carlson,1966:158—165),因而对基因并没有作出更好的解释。另外还发现即使对培养基质进行辐射也能提高突变速率,而且很多化学物质(如芥子气,酚等等)和辐射一样也能诱发突变。凡能干扰基因复制正常过程的任何事物都能引起突变。这就使得某些学者采纳“基因复制的任何失误”作为突变的定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定义并不能适用于一切突变)

然而辐射技术也遇到了更根本的困难。被辐射的并不是孤立的基因而是染色体,即基因和基因包埋于其中的基质。基因和染色体基质两者都容易受到x射线损害,因而对照射后已经发生突变的表现型进行研究很难分清所涉及的究竟是基因突变还是基质(染色体)突变。细胞学研究往往发现染色体上有轻微(往往十分小)的缺陷从而可以明确地看作是染色体突变。X射线突变研究的两位最著名的学者穆勒(对果蝇)和史塔德勒(对玉米)对由X射线处理所产生的真正基因突变的频率持有不同意见。史塔德勒只承认新的突变体经照射后能回复到照射前的性状才算是产生了突变。这种情况至少就玉米来说是极其罕见的。在其它一切情况下史塔德勒对产生不稳定基因以及染色体损伤都持怀疑态度。正像他在他的最后一篇文章(1954)中所说的,“一个突变体可能符合基因突变的各种检验的要求,但是如果它不能回复突变,就有理由怀疑它可能是由于基因丧失(染色体缺失)、可是,如果它能够回复突变,就还有理由怀疑它可能是由于表达效应(不稳定基因)。”并不是每一个人(穆勒尤其不是)对辐射效应都抱有同样的悲观态度。然而,即使从最好的方面着想,由辐射实验所能汲取的信息也有严格限制

在这段时期中有两件事实是确凿无疑的:第一件是(和起初的印像相反)具有相同功能的基因在染色体上有时是非常相近的(基因综合体;Lewis;1967)。第二件是基因一定具有结构上的复杂性(“形态学”),只有这样才能在功能、突变、重组上具有部分独立性。这种复杂性必须是在高分子水平。对遗传学家来说越来越明显他们面对着一堵墙,用他们的遗传学-细胞学的装备是无法跨越的

在辐射实验中的另一项观察令人感到困惑难解。在辐射后突变速率测定得越早,速率越高。这看来似乎受了损伤的染色体具有“愈合”或“修复”能力(至少是部分的)或恢复那被击落掉的片段的能力。后来的研究揭示的确有某种正规的修复机制能修复损伤了的基因和染色体(Hanawalt et al,1978 Generosoet al,1980)。因此所观察到突变可以看作是修复基因的失误

尽管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由于突变研究工作者的献身精神与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对我们了解基因的实质却并无多大帮助。正如最积极从事这一研究的遗传学者之一的Demerec(1967)在回顾中所讲的,“在遗传学诞生后的头半个世纪中,我们的基因结构概念始终保持在多少是停滞静止的状态。”只是在采用了新方法和不同的实验材料后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真核升物染色体是如此之复杂甚至到了今天对其组织结构以及基因在这些染色体中是怎样整合集成的仍然知之甚少(ColdSpring Harbor Symposia,1978)。现在已经很清楚在头半个世纪中要通过真核升物的染色体了解基因是绝对不可能的。一直到将分析研究的对象从老鼠、果蝇、玉米等这样一些真核升物转向细菌(大肠杆菌)和病毒等原核升物之后,局面才有了转变并取得长足进展。因为原核升物没有染色体,它们的遗传物质的组织结构远较简单,可以不受染色体基质的干扰直接了解DNA

从研究真核升物染色体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知识都是否定性的。不均等交换表明功能性基因并不一定是重组单位。突变分析(尤其是在微升物中)已经证明在单个功能性基因中可能有几个不同的突变座位。位置效应(顺式与反式差别)表明基因不一定是功能单位。原来认为基因同时是重组单位、突变单位和功能单位的朴素观点必须放弃。由于这些矛盾,Benzer(1957)提出了一种过激的建议,主张干脆不用“基因”这个词而代之以三个不同的词:“突变子”(muton),作为突变单位,“重组子”(recon),作为重组单位(按交换地点确定),“顺反子”(cistron)、作为基因功能单位(按位置效应的顺式反式差别)。在这三个词中,顺反子最接近传统的基因概念,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基因的特征是由其效应决定的。但是“基因”这个词最终仍然按Benzer为顺反子下的定义被普遍采用,而“突变子”和“重组子”这两个词则一直未流行

不同的基因概念

从1900年到1950年代遗传学家们究竟持有哪些基因概念很难确定。即使我们只着眼于承认颗粒性基因、不考虑相信基因场论和能扩散的连续性遗传物质的学者,情况也是这样。由于还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作过分析,我将试图在这里提供一点初步的说明。因为有一些著名的遗传学家在其一生之中几度改变他们的观点,所以事情就更加复杂化。我在这里介绍的关于基因的四种观.点决不排除还可能有其它的看法

可能最古老的观点是将基因本身看作是升物的结构物质。达尔文的微芽学说可能接近这一观点。德弗里(1889)对这学说多少作了一些修正,他认为泛子从细胞的细胞核移向细胞质,而细胞就是升物有机体所含有的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物质。这一观点有时还默认基因由蛋白质组成

广泛流行的是第二种观点,即认为基因是酶(或像酶一样起作用),作为体内化学过程的催化剂。这一观点在主要原则方面可以追溯到Haberlandt(1887)和魏斯曼(1892)。因为后来证明酶是蛋白质,所以这将意味着基因也是蛋白质(Fruton,1972)。染色物质是由核蛋白(如果不是完全由核酸组成)构成这一发现对酶学派的这一观点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当核酸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认识时,基因被看成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手段。在Avery及其同事论证了DNA是转化因素三年以后,穆勒于1947年提出了核酸的化学功能可能是为基因反应提供能量的观点:“核酸以聚合形式可能将能量导向基因结构的特殊复杂模式中或使基因作用于细胞。”就基因的作用而言,穆勒认为“如果基因的主要产物不像……基因本身……那么基因必然作为酶来生产它们”(1973;另见Carlson,1972)。然而穆勒又认为“断言基因或它的主要产物的确是,或通常是像酶那样起作用还为时过早。”穆勒还提起基因可能“产生和它本身相同的或其一部分的组成相同(或互补)的更多分子,”这些基因产物“实际上将会在它们即将参与的反应中被消耗掉。”穆勒提出的这两种看法都偏重代谢方面

最后一种观点是把基因看作是特殊信息的传递者。这一观点以模糊助形式早就四处流传。一般都会认为在1953年以前某些学者必定会谈到它。然而我有意识地查阅文献资料却没有发现这一类的假说。除了其它概念因素而外还需要承认遗传型和表现型是完全分开的。自从发现了DNA的结构及其在合成蛋白质中的作用(转录和转译)之后,基因作为信息单位的概念当然已经成为现代的标准概念

在上述的四种基因概念中,各自都就基因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作出了某些设想。然而在大约1950年以前,基因的化学在确定基因实质上是特别重要的这一点并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遗传的化学基础

第十九章 遗传的化学基础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回顾起来便会发现,在分子升物学兴起之前所有的实验方法对充分了解基因来说都完全不适用。从1910年到1950年这一段时间里越发认识到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由高度复杂的分子所构成,要取得进一步进展唯一的办法是更多地了解基因的化学。将遗传的分子基础无论看成是无定形的颗粒还是当作简单分子显然都不合适。基因的研究已不再是传统的升物学家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升物学、化学、和物理学之间的边缘地带,而且起初是无人区。在1940年代,当基因问题被各方面的学者认真考虑和研究时,才知道在解决基因的结构方面化学已经走在前头,做了大量工作(Calms,stent,and Watson,1966)

到了1880年代中期,一般都认为细胞核是遗传的基地(见第十六章 ),或者范围更窄一些,染色体,或者更专门一些,染色质,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染色质”这词是弗莱明(Flemming)于1879年创用,指细胞核中可以染色的物质而言。这立即引出了染色质的化学性质问题:它是不是一种特殊的和其它物质不同的物质,或者是一种与细胞质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实际上这问题的答案早在十年前(1869)就由瑞士生理学家和有机化学家米歇尔(Friedrich Miescher,1844-1895)作出,他证明染色质根本不是蛋白质

米歇尔于1868年在医学院毕业后,遵照他舅舅,著名的解剖学家和组织学家西斯的意见从事组织化学研究。正如西斯所说,“因为在我自己的组织学研究中我曾经一再表示关于组织的发育的最终问题只能由化学来解决,米歇尔于是决定在著名有机化学家Hoppe-Seyle的实验室接受博士后训练,并在1868年复活节抵达德国南部小城吞宾根。”

Hoppe-Seyle建议米歇尔研究“淋巴细胞的组成”,因为它们在医学上相当重要。米歇尔采用脓作材料,这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在医院中是很充裕的。他是谨慎、勤奋而又有才干的青年人,建立了完全新的分离方法并且很快就能够将脓细胞和脓的其他组份分开。然后他就试图将脓细胞的细胞质与细胞核分开,分析和测定细胞质的成分。开始时一切努力都告失败。在他的某次提取程序中所得到的末产物是一种沉淀,不具备任何已知蛋白质的性质。后来他又用高度稀释的盐酸洗完整的脓细胞,最后得到的完全是细胞核。因此那未知物必然是来白细胞核。因为细胞质成分的研究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所以米歇尔决定改而研究细胞核的化学

我之所以比较详细地介绍这些事态的发展顺序是因为后来虚构了一种神话说什么米歇尔开展他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遗传现象的奥秘。完全不是这回事!实际情况不过是一位有机化学家根据他舅舅的意见想为细胞和组织的化学增添一些知识。当阅读米歇尔的文章时予人印像很深的是他在方法上的独创性。他总是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新的提取与纯化程序,由于他的勤奋和智巧,他之所以成为DNA的发现者是完全当之无愧的、我想这样说也是正确的,即在米歇尔之前,升物化学家采用的是完整组织,而米歇尔则是用分离的细胞;或者甚至是细胞的一部分,例如细胞核。当他分析从细胞核得到的物质时,他发现其突出特点是含有大量的磷。由于这细胞核物质不同于已知的有机物,米歇尔便将之称为“核素”(nuclein)

米歇尔于1868年春到吞宾根并在1869年秋末完成了他的发现报告。但是Honne-Seyler并没有立即发表这篇报告,因为这发现一结果十分出人意外,他决定亲自加以审核。当他以及他的一些其他学生的实验结果与米歇尔在报告中所陈述的完全相吻合时,这篇关于核素的手稿才于1871年春发表

米歇尔于1871年返回瑞士巴塞尔后,他发现莱因河的鲑鱼是核素的丰富来源,因为鲑鱼的每个精子就是一个细胞,精子的头部基本上就是细胞核。米歇尔现在几乎拥有无尽无休的核素宝藏(他曾开玩笑地说过,鲑鱼的睾九提供了成吨的核素)并在第二年专心致志地研究它。他发现核素和一种蛋白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将这蛋白质命名为“鱼精蛋白”(Protamine)。他还测定了核素的许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包括它的实验式

十分遗憾的是,在他首次取得卓越成就之后,米歇尔随后的研究事业走的是下坡路。由于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就更加令人惋惜。也许这是由于他是五兄弟中的长兄,具有长子的一切特点的缘故。他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循规蹈矩的而不是开拓性的(Sulloway)。虽然很快就了解到核素就是细胞学家所说的染色质,但是米歇尔从来不把它看作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他不去提问遗传学问题而只是提出生理学的或纯粹化学上的问题,例如“升物在精子形成时是从什么地友得到这样多的磷合成大量的核素?”1872年他公开谈起他要研究“核素的生丨学问题,它的分布、化学结合、它在身体内的出现与消失,它的更新。”

在Carl Ludwig,Julius Sachs,以及西斯的影响下,米歇尔采取当时很时髦的物理主义者的和非常机械的态度看待升物学现象。这可以用他按接触学说的观点解释受精过程作为例子很好地加以说明。“假定卵细胞的性质,和一般细胞比较来说,是由控制其完整结构的一系列因素中某个缺少的一环这种情况决定的,因为在卵细胞中含有其它的一切必需细胞成分。但是当卵成熟时(细胞核中的)鱼精蛋白分解生成氮(N)……这个在其它方面完全完好的机器由于缺少一个螺丝就无法运行。精子将这螺丝在恰当的位置再度插入后,就恢复了原来完整的结构。它不再需要任何其它的东西。在某处的化学物理静止性被触动或受到干扰时,机器便又开始运转,每个卵细胞产生鱼精蛋白供应邻近细胞,因而运动就按一定的规律扩展开。”这里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两个亲本配子遗传物质的结合。米歇尔是如何高度评价纯粹机械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由他所提的问题看出:“不同物种的精子是按什么方向和深度穿入卵中原生质的?”

米歇尔似乎认为核素的研究比较不怎样重要便转向除教学工作以外的其他研究。从1874年到1887年左右这14年时间里他研究过鲑鱼的生活史与代谢,精子尾部的化学,精子头部详细形态的结构,蛋黄的化学,瑞士联邦政府机构的营养问题,人体血液化学的变化与海拔的关系等。给人的印象是他的研究目的是由机会决定而不是考虑科学上的重要性。只是到了晚年他才又回到DNA研究并且在魏斯曼学说的影响下开始提出“正确的”问题。但是时间已经太晚了,因为不幸的是他很快就因肺结核而去世,享年只有50岁

现在已经知道DNA是遗传程序的化学基础,自从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在1953年发现DNA的分子结构以后,科学史家非常注意DNA研究的历史。已经出版了五、六本有关书籍以及某些升物化学通史中的长篇章节。我在这里只介绍一些重点并侧重DNA研究与升物学有关的方面

米歇尔研究的是分离了的细胞核,即与细胞质分离后的细胞核。这使得他能够用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来检试它们与核素的反应。将由此所得到的知识运用于完整细胞自然合乎逻辑。细胞学家Zacharias(1881)首先运用这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对各种试剂的反应。他发现细胞核与染色体对胃蛋白酶及稀盐酸具有抗性,溶于碱,在盐溶液中膨胀。所有这些都是米歇尔的核素的特点。其它的细胞成份,例如纺锤丝,并不显示核素反应,弗莱明(1882)由此得出结论,“染色质报可能和核素完全相同,如果不是这样,则从Zacharias的工作看来它们就是一个携带着另一个。染色质这词在它的化学实质弄清楚以前是可以使用的,同时它又表示细胞核中容易染色的物质。”

后来Hertwig,Strasburger,Kolliker,以及Sachs也都同意把染色质看成与核素完全相同,至少他们实际上在文章中就是如此看待。这不仅是德国细胞学者的个人意见,因为俄国进化主义者Menzbir于1891年就曾说过。“因此,毫无疑问只有染色质和双亲的特征传递给子女(推而广之,物种的性状从一代传给下一代)有关。”Zacharias的论点也被化学家接受,例如德国化学家科塞尔(Kossel)在1893年曾说:“组织学家所说的染色质基本上就是多少含有一些清蛋白的核酸化合物,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就是纯核酸。”

可是后来有人声称早期学者所说的核素是极其不纯的核蛋白,是DNA和大量蛋白质的混合物,因而和这些早期学者是否应享有发现DNA是遗传物质这一荣誉的问题无关。米歇尔和科塞尔的核素确实不是绝对纯净的DNA,但也决不像后来有人所说的那样混杂有大量蛋白质。这可以从米歇尔和科塞尔提出的实验式清楚看出:

米歇尔          C29H49N9O22P3

科塞尔          C29H36N9O26P3

DNA (50%AT:50%GC) C29H35N11O18P3

(现在认为是正确的)

米歇尔的样品可能含有一定程度的水(水合作用),但是无论是米歇尔的还是科塞尔的实验式都看不出含有蛋白质。如果含有蛋白质,C及N的值相对于P3来说应当更高(这是W.MeClure告诉我的)

在上一个世纪末威尔逊(E.B.Wilson)在他的名著《细胞学》的第二版(1900)中指出,“染色质可能就是核素。……细胞核物质,尤其是染色质,是遗传现象中的首要物质,这一点已得到成熟作用,受精作用和细胞分裂的研究结果大力支持”(332页)。然而他又有些怀疑“染色质究竟能不能真正被看作是像Hertwig和Strasberger所说的那样是异胞质(idioplasm)或遗传的物质基础”(259页)

核素发现后不久就有人提出(Sachs,1882)不同的物种的核素在化学上也应当有所不同。早在1871年Hoppe—Sevler就曾指出酵母含有核素,1881年证明高等植物也有核素。1880年代正是系统发生的研究处于高潮的时候,对低等无脊椎动物的核素研究是企图将会发现某种“原始核素”比鲑鱼核素更简单得多以证明系统发生。当发现海胆的核素和鲑鱼的基本相同时这一愿望便告落空

种质的实质研究

19.1种质的实质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一旦认识到染色质(大部分)由DNA组成以及染色质就是种质(germ plasm)之后不久,染色体的基本性质究竟是形态上的还是化学方面的这个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升物学家几乎一致地反对纯化学的解释,说什么核素在化学上是过于简单的物质不足以说明种质结构的极端复杂性

波弗利(Boveri,1904)用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如果将细胞核比作表,“细胞核的形态涉及表的全部机件,而细胞核的化学至多只能告诉我们这表的齿轮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1904:123)。这就又是瞎子摸象的情况,因为这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依靠高分子的形态(波弗利的那个时候是不了解的)来说明种质的不寻常结构

在早期的学者中,德弗里由于同时具有植物学和物理化学的坚实基础,所以他的观点是最正确的。他强调指出种质决不可能是简单的化学物质:“在历史过程中所获得的性状要求有一个如此复杂的分子结构,而当今的化学是完全无法作出解释的”(1889:31)甚至在他以前Kolliker(1885:41)也曾说过“具有完全相同化学组成的细胞核由于其有效物质(异胞质)的分子结构可能具有不同的效应。”这真是预见性的见解!

到了1880年代末期细胞学者运用他们的方法作出了他们所可能作出的贡献。他们尽可能具有说服力地揭示了染色质符合遗传物质的一切要求以及精子的头部实际上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至于这些物质在化学上究竟是什么他们并不特别关心,他们也不注意这些分子的大小和结构。这种情况很特别,因为本来就应该很清楚除非知道了DNA的结构否则它在遗传中的作用就永远也无法说明。我在查阅文献中发现这个问题从来也没有认真地被提出过,可能就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提供回答这问题所必需的数据资料的实验方法

到了这个时候问题就由化学家接了过来,在半个多世纪里探索DNA的本质就完全是化学的事。头一个要求就是证实核素确实是一种与蛋白质完全不同的物质并且和升物有机体中的其它含磷丰富的物质(如卵磷脂)无关。米歇尔对这些问题还认识不清。为了证实核素的独有特征便必须建立纯化(提纯)核素的方法并保证蛋白质被除掉。Altmann(1889)胜利完成了这一任务并且将这不含蛋白质的细胞核物质定名为核酸。核酸和蛋白质根本不同化学家要比升物学家了解得更清楚。一直迟至1900年,威尔逊还以为纯核酸通过一系列含磷越来越少的步骤转变成清蛋白;“它们因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组成”

就纯DNA的研究来说,研究者在理论上有两条路可走。他们或者是将DNA分子加以分解而研究其组分;或者是研究DNA整个分子,在192o年代Staudinger创立了聚合物化学理论之后就是按这种方式进行研究。但是,后一条途径在有机化学的概念结构之内是走不通的,因为有规化学的概念结构在十九、二十世纪交替时是由胶态化学的观念支配

在随后的五十年中核酸研究的两位著名带头人是柯塞尔和列文。升物化学史家对核酸分子化学本质是怎样逐步阐明的已有介绍(Fruton,1972;Portugal and Cohen,1977)。到了1910年普遍认为DNA分子含有四种碱:两个嘌呤(鸟嘌呤和腺嘌呤)和两个嘧啶(胞嘧啶和胸嘧啶),一个磷酸盐,一个糖。但是又经过了40年才最后确定这些组分是怎样联结的(1953)

柯塞尔(1853-1927)在Hoppe-Seyler的实验室中于1879年开始研究核素,并在当年于核素的分解产物中发现了一种碱、次黄嘌呤。后来他证明这次黄嘌呤是来自另一种碱(腺嘌呤)并陆续发现和确认其它三种碱

1908年列文(1869-1940)开始研究DNA并在不久之后就成为这一方面的领导人。早在1893年柯塞尔就曾指出有一种戊糖是酵母核酸的成分之一,1909年列文及Jacobs检定这戊糖是核糖。其他研究者从小牛胸腺制各核酸(“胸腺核酸”)并在其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糖。它非常不容易检定,但是列文及其同事终于(1929)证明它是2一脱氧核糖。多年来都认为核糖是植物核酸的精,脱氧核糖是动物核酸的精。然而后来在胰脏和其他动物细胞中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在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但是一直到1930年代左右才充分了解一切动物和植物细胞同时含有DNA及RNA。细胞化学家对核酸在细胞中的功能认识非常模糊,最经常提到的是作为pH缓冲剂或协助能量转移

在本世纪的头30年中虽然对DNA的化学组成了解得不少,但是对DNA分子作为一个整体的了解及其升物学功能的认识却进展很小。在这段时期中自始至终都错误地假定这四种碱在核酸中以等量存在并成为所谓的DNA分子结构的四核苷酸学说的根据。这学说将核酸看作是相当小的分子,分子量约为1500。应当注意的是为了取得DNA的组分,柯塞尔和列文都采用了有机化学中十分剧烈的分析方法。我们现在知道这些方法破坏了实际上是非常巨大的分子。然而在当时按不同方法所得到的小分子量很符合那时流行的胶体化学概念。一直要等到1920和1930年代聚合物化学兴起以后才取得新的进展

生物遗传物质是核酸

19.2遗传现象的核酸学说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当DNA是一个相当小的简单分子的这种看法流传开来时,认为DNA具有控制发育能力的观点就逐渐全去了说服力。考虑到发育过程和途径的极端复杂性,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分子怎样可能在遗传现象中以及从受精卵到完全成长的升物有机体的发育过程的控制上具有重要作用?对比来说,含有20种不同氨基酸的蛋白质大分子倒似乎能够提供无限数量的排列与组合

不仅仅化学上的理由使大多数升物学家在1900年以后放弃了DNA是遗传物质的观点,而且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物质只是在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时才浓重着色这一现象也使他们迷惑不解。在细胞静止期中染色体似乎分解成不易染色的展开了的颗粒状物质(当时还没有DNA专一性染料)。波弗利早在1888年就曾提到在静止期染色质从染色体框架中消失而在有丝分裂开始时又重新形成。他的这种看法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引用,到了1909年Strasburger认为染色质“可能是遗传单位载体的营养物……染色质本身不可能是遗传物质,因为它随后就脱离染色体而且在细胞核中其含量也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变化”(Strasburger,1909:108)。Goldschmidt于1920年特别着重指出,“如果按习惯认为染色体中的核素是遗传物质,那么就决不可能有某种化学概念能解释它的多种多样效应。”贝特森(Bateson,1916)也以同样口吻声称:“认为染色质颗粒(彼此无从分辨,实际上用任何检验方法检查其结构都相同)能够根据它们的物质性赋予升物以生命的一切特征的这种假定完全超越了甚至是最有说服力的唯物主义范围。”

即使在1924年发现了高度专一性的灵敏福尔根染色(Feulgen stain,见下文),在一些制备物(例如海胆的卵母细胞)中也发现其中的细胞核似乎不含染色质。到了1925年甚至威尔逊也放弃了核素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到目前为止正如染色反应所指陈,持续存在的并不是嗜碱性成分(核酸)而是所谓的非染色质物质或嗜酸物质。在细胞活动的不同阶段核酸成分时有时无。”

以为核酸并不是遗传物质的原因除了一般的有机化学方法的破坏性以及还缺少在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测定DNA含量的适当方法以外,还有关于化学上相互作用的一些陈腐观念。植物学家Strasburger(1910:359)就强烈反对将“真正的受精作用看作是单纯的化学过程,因而反对任何一种遗传的化学学说……就我看来,受精的真谛在于具有有机体结构的因素互相结合。”他在1910年说这番话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那时化学过程的幼稚胡涂观念仍占支配地位,而复杂的、三维高分子概念还没有诞生

聚合的高分子新概念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似乎满足了很多机械论升物学家的一切升物性物质“最终都由晶体构成”的古老设想。德国化学家Standinger的聚合物新学说一旦出现Koltsov(1928;1939)就据以推测染色体物质的晶体性质。16年后著名物理学家Schrodinser(1944)提出了他的非周期性振动晶体学说,公开宣称他是受了一篇文章的影响,这文章的领先作者是Timofeeff—Ressovsky,曾经是Koltsov的助手

由于聚合的高分子很容易降解成其组成部分,它们的提取要求采用比科塞尔和列文使用的更精细温和的方法。当采用这类方法、尤其是Hammarsten的瑞典学派的方法时,所得到的产物是“雪白的,具有像火棉一样的特殊稠度”,和按剧烈提取方法所得到的降解产物完全不同

研究这样大的分子需要完全新的方法。当1930年代和1940年代Caspersson及其它人采用了这些方法(超速离心,过滤,光吸收等等)后,出乎每个人意外的是DNA分子的分子量是50万到100万,比以前测得的(1500)大两个数量级。实际上它们比蛋白质分子还要大。这些新发现完全排除了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学说的一个重要反对意见。下一步要求,也是更困难的要求,是寻我一种方法将DNA和蛋白质干净彻底地加以分离并用升物学方法论证DNA组分和遗传性传递直接有关。这一任务于1944年实现

艾弗里及其同事在研究肺炎球菌的转化因子时提供了这种证据。人们早就知道肺炎球菌有几种类型,它们的毒力不同。英国细菌学家F.Griffith(1877-1941)于1928年发现当他对老鼠同时注射活的R(粗糙)型无毒肺炎球菌以及加热杀死的S(光滑)型有毒肺炎球菌时,很多老鼠不久即死亡,它们的血液中含有活的S型细菌。这一发现表明活的无毒R型细菌从死去的有毒S型菌得到了一些什么东西从而使无毒的R型转化成有毒的S型肺炎球菌。后来认为某些遗传信息被“转化因子”转移了。经过多年实验,艾弗里,Macleod与McCarthy(1944)成功地证明在无细胞的水溶液中的转化因子就是DNA。通过一系列非常灵敏的检验(免疫反应等等)证明它的确是纯DNA而不是像某些艾弗里的反对者所声称的与DNS相眹的有关蛋白质。这DNA溶液对检验蛋白质的任何方法丝毫也不显示反应。此外,艾弗里及其同事还证明实验中并不牵涉化学诱变剂因为这特有的遗传性变化是可以预先知道的。核物质的独立自主性还由它在转化了的细胞中自我增殖(自我复制)以及后来的连锁(linkage)试验进一步证实。最后,当用高度特异性的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处理时,转化因子即完全而又不可逆地失去活性。它的分子量约为5 0,紫外线吸收显示核酸特有的特征

艾弗里及其研究小组在解释他们的发现时仍然非常谨慎(也许是过于谨慎!)然而证据是如此充分他们用不着再去证明他们的论点;这时情况已完全相反,该轮到反对派来反驳艾弗里的论述了

艾弗里这些发现的冲击就像电击一般。我可以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这一点。在1940年代后半期的一个夏天我在冷泉港度假。我的朋友和我都深信这已经最后论证了DNA是遗传物质。著名免疫学家Burnet在1943年访问了艾弗里的实验室后曾写信给他的妻子:“艾弗里刚刚完成了一桩非常激动人心的发现,十分直率地说,这决不亚于以脱氧核糖核酸的形式分离了一个纯基因”(olby,1974:205)。单在1946年它就是六个重要学术会议的论题。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改变了态度,穆勒(Muller,1947)就表示极大怀疑,Goldschmidt则迟至1955年还仍然抱有怀疑态度,他在他的名著《理论遗传学》(1955)中写道:“我们的结论是……这不能说成是定论或者认为DNA是遗传物质已经是证实了的事实。”Goldschmidt在写这书时已是76岁高龄。然而阻力也不限于来自年老的遗传学家。某些升物化学家,例如A.E.Mirsky,甚至抱有更深的怀疑态度

怀疑派所提出的问题是转化因子究竟是纯DNA还是和DNA混杂在一起的少量蛋白质,这种混杂的可能性是由Mirsky和某些其它怀疑论者提出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大都是“噬菌体集团”(Phage group)的成员,包括德尔布吕克和Luria,他们对升物化学都知之不多。虽然他们也都充分了解艾弗里的发现,但仍然沉湎于四核苷酸学说,因而不能相信DNA能够具有遗传物质所必需的复杂性。他们的怀疑态度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噬菌体集团在当时的分子升物学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当他们这个集团自己的两位成员Hershey和Chase用放射性标记的细菌病毒(即噬菌体)进行实验并取得肯定结论之后他们最后才改变态度。Hershey-Chase实验的细节可参考遗传学教科书。虽然这实验的分析论证的精确性实际上不及艾弗里的分析,但噬菌体集团却将之看作是最后的决定性证据(Wyatt,1974)

艾弗里的实验结果发表后,正如恰伽夫后来所说的,引起了一场真正“雪崩”式的核酸研究热潮。恰伽夫本人就谈到他扔下了手头的一切工作改而从事核酸研究(Chargaff,1970)。当时只有少数人有资格这样做。特别是遗传学家,不论他们对艾弗里的新发现是多么热心,也没有必需的能力。他们之中有些人缺乏研究实践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他们,或至少是年轻的遗传学者,对艾弗里发现的重要意义毫不了解是有理的

在随后的一些年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位研究者是恰伽夫和Andre Boivin。恰伽夫证明在任何类型的升物中腺嘌呤A和胸嘧啶T的比值以及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比值总是接近于1(这比值恰好是1及其分子意义显然不是恰伽夫首先发现的),A+T对G+C的比值则因升物种类不同而异。例如,在他早期研究中他发现酵母中这个比值是1.85,在结核杆菌中是0.42。Chargaff的发现彻底否定了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说,按这一假说所有的碱的含量都应当是相同的。到了这个时候提出新的DNA分子学说的途径都已打通,时机业已成熟。后来发现恰伽夫所揭示的碱基配对(嘌呤和嘧啶)是随后解决双螺旋结构的最重要线索之一.

应当记住有两类核酸,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在证明它们并不分别限于动物和植物之后,它们在细胞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它们在细胞中是怎样分布的问题便提了出来。自从米歇尔那时以来就知道DNA是细胞核独有的,而且很早就有迹象表明RNA是细胞质中典型的核酸,但是究竟扩散的DNA是否也存在于细胞质中和某些RNA是否也存在于细胞核中则还有争议。这时所需要的是能运用于完整细胞并能区分DNA和RNA的新技术。换句话说,进一步的进展取决于技术上的突破。1923年细胞化学家福尔根(R.Feulgen,1884-1955)创用了一种新的染色方法(醛反应),后来称为福尔根染色,对DNA有专一性。运用这种染色方法才得以最后确证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某些细胞器中的特殊DNA除外)。后来花了更多的时间才发现了一种专一性的RNA染色反应(Brachet,1940,1941;Caspersson,1941)。通过这一反应才明确证实RNA存在于核仁和细胞质中

前一代的细胞学研究使我们能够对细胞核中的DNA作出定量的和定性的预测:

(1)由于染色质在每次细胞分裂中增殖(复制)后均等地分配,所以经由有丝分裂产生的一切细胞应当会有同等数量的DNA

(2)由于减数分裂,配子DNA的含量应当是二倍体升物体细胞DNA数量的一半

(3)根据突变相当罕见这一事实,DNA应当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

(4)因为在受精时两种很不相同的DNA汇集到一起,它们必须具有协调一致工作的能力

(5)考虑到在各个层次,从局部的基因库到最高级分类单位,所观察到的遗传变异数量极其庞大,DNA必须能显示出极其大量的可能构型

Boivin及其同事、Vendrely兄弟(1948)创立了测定每个细胞中DNA精确含量的新方法,很快就证实了两项定量式的预测。他们证明二倍体细胞的DNA含量是单倍体的二倍。后来还发现多倍体细胞的DNA含量恰好是预期的单倍体的倍数。所有这些发现都证实DNA是和染色体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代谢活动不同的细胞中DNA和RNA的行为也极不相同。例如即使在严格禁食的饥饿老鼠中,细胞核中DNA含量一直不变,而在这样的一些老鼠个体中RNA含量则迅速下降。“DNA的不变性是目前赋予它的特殊功能的自然结果,这功能就是作为物种遗传性状的贮存库”(Mandel et al.1948:2020-2021)

双螺旋DNA的发现过程

海云青飞:据我所知,宇宙中没有直线运动的物体,于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必然带有螺旋性。升物DNA双螺旋的结构是生物宏观运动的双螺旋在局部的投影



19.3双螺旋的发现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这些年的研究中对DNA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由此作出的结论往往具有预见性。例如,DNA在代谢上的惰性似乎也证实了基因理论家所普遍设想的基因是“模板”的推论:“逻辑上的结论是基因(在细胞的代谢作用中)用不着‘做’什么,它只是为合成(代谢)提供一份蓝图”(Mazia,1952:115)。DNA在数量上的绝对稳定性完全符合这一假定

为了回答基因怎样能够作为模板这个问题,就必须更多地了解DNA分子的结构。这一点已经被很多学者意识到,自从列文以来有些学者已经预料到DNA必定具有纵向线性结构,由脱氧核糖和磷酸(碱以某种方式与之相联)的骨架构成。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这三种分子彼此是怎样联结的。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才能够确定DNA怎样执行其遗传功能。特别有三个实验室都在全力探索这个问题,当它们开始行动时应当说都具有同等的成功机会。其中一个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鲍林(Linus Pauling)实验室。鲍林曾阐明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对了解将分子键合起来的作用力曾作出重大贡献

另一个是伦敦皇家学院的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实验室。威尔金斯及其同事的专长是X射线结晶学,这个小组的Rosalind Franklin曾就DNA的X射线衍射(折射)图像拍摄了一些非常出色的照片。通过她的研究和其它发现引出了下面一些问题:DNA分子的骨架是直的还是扭曲成螺旋?只有一条螺旋还是两教三条?嘌呤-嘧啶碱是怎样联在骨架上的?碱是不是像瓶刷的刷毛那样联在骨架的外边?如果是两条或三条螺旋,这些碱会不会在骨架的里边,这些碱又是怎样彼此相联的?鲍林和威尔金斯小组所提出的上述问题以及其它一些问题在剑桥大学的沃森-克里克小组开始研究DNA时还都没有解决

这三个小组的前进步伐、错误猜想以及所遭受的许多挫折的细节用不着再来介绍,因为这些已讲得太多,也有很多精采的介绍(Olby,1974;Judson,1979)。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沃森比其它研究者更清醒地认识到DNA分子在升物学中的决定性重要意义。正是这种认识,激发他百折不挠地将他的研究推向前进并取得成就,尽管他在技术上是难于完成这一任务的。威尔金斯则一直到1950年还对“核酸在细胞中究竟是干什么的”感到很奇怪

沃森(1928年出生)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S.E.Luria指导下从事博士生研究。他在该大学和冷泉港了解到DNA的重要性,当他的某些研究计划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进一步开展时便决定去英国从事DNA研究。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他碰上了一个性格癖好相同的人、克里克(1916年生)。克里克和沃森具有同样的才华,并且在实验技术上很内行(这是沃森所不及的),但是至少在开始时他对DNA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如沃森那样清楚。他们两人对某些方面的知识都很缺乏,然而通过与许多人交谈请教、访问有关的实验室、并无休止地采用各式各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他们终于在1953年2月和3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DNA的各种组成分子的拚剪模型大大有助于他们弄清楚DNA分子的三维(立体)结构

最关键的“信息毕特”(bit of information)是恰伽夫(1950)所发现的嘌呤和嘧啶(AT和CG)的1:1比值。虽然这比值已经发现了两年,但是这三个研究小组多少都一直没有重视。当沃森和克里克最后认识到这数值关系的重要意义之后,他们只花了三个星期摆弄他们的拚剪模型就得出了DNA分子的正确结构

最后的结果(现在每个中学生都知道)是,DNA是一个双螺旋,两条带就像盘旋楼梯的梯级由一系列的碱基对相联。四种可能的碱基对(AT,TA,CG,GC)的顺序,正如后来很快就发现的,提供遗传信息。这信息作为装配多肰和蛋白质的蓝图从而控制细胞分化。沃森和克里克的双螺旋如此圆满地解释了一切有关事实因而几乎立即被所有的人接受,包括那两个与之激烈竞争的实验室,鲍林的和威尔金斯的实验室。这就排除了一切关于DNA是否真正是遗传物质的最后怀疑

茹在1883年曾认为传递遗传学的基本过程是细胞核分裂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半个”,这样措词是将重点放错了。最重要的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倍增,然后将之分离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此细胞分裂中最关键的事态是DNA的精确复制。在发现双螺旋之前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完全是一个谜。沃森和克里克一眼就看清了这一点,正像他们在原文中(相当忸怩地)所说的那样(1953a:737):“我们注意到我们所提出的特殊(碱基)配对立刻暗示了遗传物质的一种可能的复制机制。”在随后的一篇文章中他们扼要指出,螺旋解开连同嘌呤和嘧啶碱之间的键断裂产生了两个模板作为DNA的复制机制

了解双螺旋及其功能不仅对遗传学而且对胚胎学,生理学,进化论,甚至哲学(Delbrhck,1971)都有深刻影响。遗传型和表现型的问题现在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说明,对获得性状遗传学说这是一道催命符。虽然早在1880年代和90年代就一再有人怀疑遗传物质可能和躯体的结构物质有所不同,而且即使1908年创用了“遗传型”和“表现型”这两个词,直到1944年才充分认识它们在根本上是多么不同。从1953年以后才知道遗传型的DNA本身并不进入发育途径而只不过是一套指令。1950年代分子升物学的突破和信息科学的诞生在时间上正好巧合,信息科学中的一些关键词,如程序、编码。也在分子遗传学中使用

编码的“遗传程序”一代又一代的经过修饰并且编入历史信息,成为了一个强有力而又为人们熟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还没有缕述成文。Hering(1870)和Semon(1904)的“记忆单位”(mneme)概念,虽然起初是用来支持获得性状遗传的,肯定属于这一范畴。更接近的是His(1901)将种质的活动比作讯息(message)的产生,种质活动的结果当然远比简单讯息复杂。遗传程序作为不动的运转者(Unmoved mover,Delbruck,1971)的概念是如此新颖在1940年代以前还没有人理解它

在全部升物学历史上还几乎没有比发现双螺旋更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我同意Beadle(1969:2)的评断:“我曾经说过多次我认为研究出DNA的细致结构是20世纪中升物学的一大成就,其重要性可以和19世纪达尔文及孟德尔的成就相媲美。我这样说是因为沃森-克里克结构立刻说明了它在每一细胞世代中是怎样复制自己的,它在发育和功能中是怎样被运用并发挥作用的,它是怎样经历作为升物进化基础的突变性变化的。”

对双螺旋的了解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激动人心的研究新领域而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由于这一发现的结果分子升物学在随后的15年中完全左右了升物学。对遗传现象真正本质的长期研究已告结束。没有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是生理学问题,涉及基因的功能以及它在个体发生和神经生理学方面的作用。然而传递遗传学的情节已经完结

传递遗传学的一切发现(在第十七章 已作总结)在主要方面并没有被分子升物学的发现加以修正。值得提起的是基因细微结构的分析(Benzer发现亚单位)是由经典遗传学方法而不是升物化学方法取得的。有时能听到这样的议论,说什么由于分子升物学的新的研究路线和方法,传递遗传学已“还原”成分子遗传学。这种说法完全没有事实根据(Hull,1974)。早在1880年代就有升物学家认为基因是化学分子,大部分著名孟德尔主义者都同意这一假定。但是在1944年以前这只是一种假说。是分子升物学无可置疑的成就提供了传递遗传学有关现象的化学解释。DNA的结构(双螺旋)(1)解释了基因的线性顺序的实质,(2)表明了基因精确复制的机制,(3)按化学观点说明了突变的实质,(4)指明为什么突变、重组、功能在分子水平上是可以区分的现象

分子升物学对我们认识基因功能的影响更大,从而开辟了一个完全新的研究领域。将基因分为几类,如结构基因、调节基因,重复DNA等,仍然还处于初期阶段。核小体(nycleosomes)以及真核升物染色体中各种蛋白质的作用还只是粗略地有所了解。内含子、转位子(转座子)以及假想的“不活动”(silent)DNA的作用还是谜。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现象被发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疑难问题。我们知道的确实很少这一情况也许表明所有这些现象都和基因功能的调节有关。分子遗传学仍然很像一个未讲完的故事

现代遗传学研究进展

19.4现代观念中的遗传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升物学中很少有其它的分支像遗传学这样对人类的思想和人类事务具有如此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大的论题难以在几页篇幅内充分讨论,我所能做的只是指出遗传学思想的某些应用

早就知道某些人类疾病可能是由于遗传原因,因为它们往往发生在家族之中。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男性后裔中非常流行的血友病也许是最出名的例子。18世纪Maupertuis和Reaumur就曾叙述过多指现象。到了现代已经知道人类有几百种遗传病,在很多病例中已经确定突变基因位于哪一个染色体上(McKusick,1973)

人类遗传学有三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

  • 第一个是某些人类遗传病表示代谢失调。英国医生Garrod早在1902年就指出尿黑酸病是由于某一代谢途径被阻遏引起,这阻遏又是因为某种特异性酶的先天缺陷所致(另见Garrod,1909)。虽然Garrod的学说第一次发表时没有引起重视,但经Beadle和Tatum重新发现后,对生理遗传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 人类遗传学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它促使遗传学家去研究那些具有某种非正规遗传方式的表现型情况

    目前已经相当清楚与精神分裂病直接有关的基因或基因组具有低“外显率”,这就是说一个人尽管具有所必需的遗传素质但可能并不表现。具有低外显率的基因在果蝇中很普遍(TimofCCff-Ressovsky及Goldschmidt皆曾指出),但是由于明显的原因,遗传学者都不去研究它。有一些其它基因的表达强度是可变的(例如糖尿病基因),研究这样的基因同样可以提高对遗传方式的认识

    也许遗传学思想对现代人影响最深远的是几乎人类的一切性状都可能有部分的遗传学基础这种认识的提高。这种看法不仅限于体质而且也包括智力或行为特征。遗传素质对人类非体质性性状(特别是智力)的影响是目前争议最多的升物学和社会学问题

  • 最后,第三个方面是遗传学在动植物育种上非常重要

    奶、蛋生产是动物遗传学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两个例子。抗病作物的育种和杂交玉米以及短茎作物的培育是另外的例子。尽管所谓的绿色革命并不像预期的那样成功,然而它却提高了(有时甚至是激动人心的成倍增加)许多作物的产量。原始人在成千上万年过程中努力于提高作物产量所办不到的事而现代遗传学却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办到

任何一个阅读遗传学现代教科书的人都会被书中的大量事实和解释弄得茫无所措。对一个非专门家来说。即使最基础的教科书所包含的内容也不仅仅只是“你所要知道的遗传学知识”,实际上是大大超过了你所要知道的。由于现代遗传学多少已经分成三个或四个基本上独立的分支:传递遗传学(或经典遗传学),进化遗传学(或种群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生理遗传学(或发育遗传学),所以情况更加严重

这种情况对一个想要用很少的文字来总结从1865年到1980年所进行的研究和所发表的文章中所提炼出的重要概念的思想史家来说的确是难于克服的困难。下面是我本人的尝试,不可否认这只是暂时的,以后还需要修正

  • (1)最值得重视和(直到19世纪40年代)完全没有料想到的发现是遗传物质(现在知道是由DNA构成)本身并不参与新个体的躯位塑造而只是作为一个蓝图,作为一组指令,称为“遗传程序”

  • (2)密码(借助于它将程序译入个体升物)在升物界是完全相同的,从最低等的微升物到最高等的动、植物

  • (3)一切有性繁殖的二倍体升物的遗传程序(基因组)是成双的,由来自父本的一组指令和另一组来自母本所组成。这两个程序在正常情况下是严格同源的,共同作为一个单位起作用

  • (4)程序由DNA分子构成,在真核升物中和某些蛋白质(如组蛋白)相联;这些蛋白质的详细功能还不清楚但显然协助调节不同细胞中不同基因座位的活性

  • (5)由基因组的DNA到细胞质的蛋白质的代谢途径(转录与转译)是严格的单行道。躯体蛋白质不能诱发DNA中的任何变化。因此获得性状遗传在化学上是不可能的

  • (6)遗传物质(DNA)从一代到下一代是完全固定不变的(硬式),除了非常罕见(百万分之一)的“突变”(即复制失误)以外

  • (7)有性繁殖升物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是独特的,因为几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在某个种群或物种中可能在成百上千个座位上表现

  • (8)这种遗传性变异的大量储存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无限的素材

什么是科学学

第二十章 结束语:面向科学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在人们往往越来越多地见到“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这个词。它的涵义是什么?科学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科学社会学、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科学家的心理学结合起来,对科学家的活动和科学的发展与方法论作出概括性的解释。这既包括对伟大科学家的知识成长与工作作风或风格的归纳总结,也包括为科学知识的逐渐进步作出贡献的其它科学家大军的有关方面的概括

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曾提出过很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不少问题。例如,关于新研究传统的起源、繁荣、衰退、被取代的规律是什么?有没有科学革命?如果有,它们的兴衰演变是否和Thomas Kuhn的观点相符?科学和科学家的环境背景中哪些因素对科学革命(或至少是科学革新)至关重要?新技术、新观察方法、新实验手段与新概念比较起来对科学进步的影响孰为重要?另外,进行新的实验和收集新的观察事实是否只是为了检验新假说或新理论?

从过去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种科学学说一经提出就被普遍接受。逻辑实证主义有一种全面的关于科学的学说,涉及发现与解释。然而由于近十几年对之展开了广泛的批判,表明如果它还站得住脚也必须作极大的修正,我在这里不拟详细介绍。为了取代这一学说不少人尽了很大努力(如Popper,Feyerabend,Lakatos,Laudan等),但综合还远没有完成

科学社会学家(如Merton)的一些观察研究和概括从总的说来还是不错的;就他们所研究的问题来看,实际上对情况的阐述也很出色。然而他们所涉及的问题相当专门,例如多重的独立发现或科学家奖励制度中优先权的作用。目前还没有社会学家能够或即将能够宣称我们已经有了关于科学的全面社会学。我们迄今所有的只是“面向科学社会学所作的准备”

过去已经发表的涉及科学学的著作严重地偏向物理科学。下面的意见和评述可能作为将升物科学更明确地引向这一领域的尝试。遗憾的是我还不能撰写一本全面的升物科学的科学学,我所能做的只是像叔本华为他的名著所起的书名《附加和补充》。我希望这能鼓励其它的学者比我做得更好

伟大科学家是怎样产生的

20.1 科学家和科学环境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科学的发展就是科学家的观念发展过程

每一新观念或修正的观念都是在个别科学家的头脑中产生。历史家已充分认识这一点并且也在科学用语中得到反映,例如我们指的孟德尔定律、达尔文主义,或爱因斯坦相对论。为了简单起见,在科学史中往往将伟大学者或概念革新家的思想以一种好像是固定不变坚如磐石的形式加以介绍。当提到1809年的拉马克或1859年的达尔文时就似乎达尔文思想观念的发展,疑问、犹豫、前后不一、矛盾以及思想的反复变化并不存在,他的思想发展被说成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与结论的链条。当历史学家开始批判性地研究达尔文的著作和通信之后就发现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特别是当他们分析研究了达尔文的笔记和未发表的手稿(1975;1980)之后。Limoges(1970),Gruber(1974),Kohn(1975;1980),Herbert(1977),Schweber(1977)以及Ospovat(1979)都先后指陈传统的介绍达尔文学说诞生的方式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例如达尔文在物种形成的观点上在1850年代就发生过巨大变化(Sulloway,1979),而且他在1870年代比1850年代更相信软式遗传

伟大科学家的三个特点

  • 很多著名科学家的思想的一个特点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成熟过程并且往往会有反复

    例如林奈起初非常强调物种的不变性和永恒性,但在晚年却提出物种通过杂交的起源学说。拉马克到了55岁还坚信物种不变,然后却又承认进化,但在随后的15年或20年又从直线进化转而为树状进化概念。壬席、萨姆勒、迈尔在年轻时都是新拉马克主义者但后来又完全接受自然选择学说

    事实上某些伟大科学家往往最经常改变他们的观点而且改变得最彻底。如果不了解思想家思想的排列组合就无法了解他一生中的思想影响。这对哲学家来说也是如此。《天体论》(1755)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和《判断力批判》(1790)的康德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三位思想家。科学家终其一生不改变他的主要观点的可能是极少数。就我所知还没有人专门研究伟大科学家思想的急剧转变(其中有一些是真心实意的转变)。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没有解答的问题。这样的变化是否以特殊的频率发生在特定的年龄?是什么事引起这类变化?是否某些科学家在其晚年当真要“倒退”?

    科学家所作的解释都是假说,所有的假说又都是试探性的。这些假说必须永远接受检验,一旦发现不合适就必须加以修正。因此,科学家、尤其是著名的科学家,改变主意不仅不是弱点反而是不断关注有关问题和有能力一再检验其假说的明显证据

  • 不同科学家的性格也各不相同,有很大差异,这左右着他们的研究风格

    Ostwald(1909)将科学家分为两类:浪漫型和正统型。浪漫型才思敏捷,念头层出不穷稍纵即逝。这些念头中有一些极有创见,另一些则平庸无奇甚至荒唐可笑。这一类型的科学家对他的不那么称心得意的想法或念头一般都毫不犹疑地加以放弃。相反,正统型则专心致志于修补业已存在的东西。他们乐于对一个问题楔而不舍贯彻始终。他们还愿意维护现状。Solloway(1982)根据统计分析指出长子长女和其弟妹的性格有很大差异。长子长女偏于保守,往往很符合Ostwald的正统型。在科学革命中他们倾向于维护现存的模式。后生子女则不同,偏向革命和提出非正统的学说

    没有人比达尔文对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思维活动阐述得更确切。他反复讲过没有“推测”他就无法进行观察。他见到的任何事物都在头脑中引出问题。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另一个特点是灵活性,即有证据表明某个学说或假定是无效的时候他们就欣然将之放弃。19世纪30年代开展进化综合的一些学者发现他们原先所持有的观点是错误的就毫不犹疑地将之抛弃

  • 几乎所有的伟大科学家的第三个特点是他们的兴趣相当广泛

    他们能运用相邻领域的一些概念、事实和思想来建立他们所在领域的有关学说。他们充分运用类推方法并且重视比较研究

研究策略

Medawar(1967)十分明睿地强调指出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对科学家来说是多么重要。例如,从内格里、魏斯曼到贝特森的所有遗传学家之所以没有能够提出一个完善的遗传学说是因为他们想同时解释遗传(遗传物质的逐代传递)和发育现象。他们想这样做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几乎都是从胚胎学角度研究遗传学问题。摩根的明智就在于他将发育生理问题(虽然他本人也来自胚胎学领域)搁在一边而集中全力于遗传物质的传递问题。他从1910年到1915年的开拓性发现完全是由于这一聪明的抉择。他和他的同事的发现中所引出的发育问题他们干脆不去过问。这种决定非常幸运,因为其中某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在顺位的基因和在反位的基因效应不同(位置效应)直到50多年之后才弄清楚

为什么一个问题一下子不容易解决有很多潜在原因

分析这些问题的技术手段可能还不具备。某些概念,特别是需要借助于邻近领域的概念可能也还未形成。在这一类情况下尚未解决的问题就只能当作“黑匣子”对待,到时机成熟时才能揭开这黑匣子解决问题,关于自然界中无限变异的原由问题达尔文就是这样处理的

提到魏斯曼,我在前面曾经讲过他的第二个策略错误是没有将一个问题分成它的几个组成部分逐个解决。例如研究遗传现象除非将遗传传递和发育恰当分开就无法取得进展。一个复杂问题必须将其组成部分分割开对研究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都是如此;以前没有将目的论概念分成它的四个组成部分(见第二章 )和没有分清分类阶元和分类单位(第四章 )只不过是两个例子而已

另一个从长远看对科学进步更有害的研究策略是永远一再重复去证明已不再需要证实的发现。19世纪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海克尔、赫胥黎以及Gegenbauer运用比较解剖学方法成功地论证了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然而在对共同祖先学说的反对意见已经消失了很久以后一些比较解剖学家仍然认为确立同源现象并探索共同祖作为他们的唯一目的(Coleman,1980)。只有苏联的Severtsov学派多少已超脱了这一传统,Boker也是如此,他虽然提出了一些不同一般的问题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问题也受到了他的拉马克哲学观点的局限。在达尔文之后几乎花了一百年的时间通过D.D.Davis,W.Book以及其它学者的工作提出了新问题之后才使比较解剖学重新焕发青春。在阅读1920年以后摩根学派的著作时也会感到他们也有这个弱点。他们面对贝特森的责难,研究的主要重点仍然放在证明染色体遗传学说的正确性方面,尽管这时这一学说已经肯定无疑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因此,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遗传学的重要进展是由其它学派实现的

另一个差劲的研究策略是将自己限制在一味堆积事实和描述事实上面丕是运用它们来构成新的概括或新概念。贬低分类学的人嘲笑那些只知道描述新种、似乎分类科学彻头彻尾就只是描述新种别无其它目的的分类学者并不是毫无道理。将升物多样性列入详细名录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但是有见识的系统学家都要求跨越这种林奈阶段。这种批评几乎对升物学各个分支的某些实际工作者同样适用。遭到非难的早期生态学用来进行生态调查的“样方”也是这类单纯描述性的研究活动

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的很多方面相似,也有其报酬递减规律,卓越的科学家能够预先觉察到这一点在什么时候发生。奇怪的是,有一些研究者往往一再接近新发现的边缘却固执地离开了他们原来的研究路线而去另起炉灶研究完全新的问题。一般来说这原因似乎是由于他们不能提出恰当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以为他们原来的研究路线已到尽头。这又是一个证据说明提出富有意义的问题是多么重要

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力量

经常会发现不同的科学家对同样的事实作出完全不同的,有时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怎样一回事?很明显这类分歧是由于有关科学家在思想体系(“世界观”)上存在着差异所致

例如两位19世纪中期的科学家对昆虫非常巧妙地适应采蜜的花朵,花朵又赖昆虫传粉这桩事实的看法是会完全一致的。然而自然神学家认为这一事实正好是造物主智慧的绝妙证明,但达尔文主义者则将之看作是自然选择的力量。一位科学家究竟是相信本质论还是种群思想,究竟是坚持还原论还是突现论,究竟能否明确区分近期原因和终极原因,所有这些思想体系上的基本差异将决定他接受哪一种升物学说。因此,个别科学学说的变化和更替对科学家的影响在科学历史上远不如主要意识形态的兴衰那样重要

研究科学家所持有的基本哲学观点或思想体系非常困难,因为它们很少明确表达出来。它们大都由默认构成,而这默认又被认为完全是理所当然的用不着说出来

当升物学历史家试图探明这样的一些默认时往往遇到极大困难;而企图直接了当地探寻这些“永恒真理”时就会碰到无法克服的阻力。在升物学中,几百年来,相信获得性状遗传,相信不可抗拒的进步和自然阶梯,承认非升物界与升物界的根本差异,承认现象世界的本质论结构等等只不过是这类影响科学发展的默认的少数例子。升物学史上的一切著名论战都涉及基本意识形态的分歧,例如数量与质量,还原论与突现论、本质论与种群思想、一无论与二元论、不连续与连续、机械论与活力论、机械论与目的论、静止论与进化论、以及在第二章 中所讨论的一些其它问题。莱伊尔之所以反对进化论不仅是由于他的自然神学思想,还由于他相信本质论。本质论不容许物种的变异“超出它们的类型(模式)界限”。Coleman(1970)曾指出贝特森之反对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意识形态的理由。可以说科学家反对某种新学说几乎都是出于意识形态原因而不是由于逻辑原因或反对学说所根据的证据。关于反对新观点的原因Barber(1961)曾作过详细分析

互不相容的思想成分

仔细研究任何一个革新科学家的思想,几乎毫无例外会发现在他们的思想中含有互相矛盾的成分。就拉马克的例子来看也许最突出。他在55岁时从相信永恒不变的世界急剧转变到相信不断进化的世界。他将自己的较新观点重叠在18世纪的传统思想上,因而他的许多明显矛盾自然是不可避免而又可以理解的

在分析过去时代的学者的思想肘必须极力避免用现代观点或认识去判断他们思想中的前后矛盾。也许没有哪一位科学家能逃脱其概念结构中的内在矛盾。莱伊尔提倡均变论,但是甚至他的同时代人也感到惊讶他在解释新种起源时是多么接近非均变论。达尔文在解释通过自然选择的适应现象时采用种群思想的,然而在讨论物种形成时却又令人吃惊地使用了类型学语言。达尔文主义者之中谁也没有像华莱士那样强调自然选择,然而他却不能将之运用于人类。达尔文和1900年以前的许多遗传学家经常强调遗传颗粒的完整性(由回复突变及其它现象论证),然而他们又全都同意相同颗粒某种程度的融合。按我看来,科学史家还没有足够注意这种矛盾和概念上的不相容性。科学家的思想往往被介绍成面面俱到的和谐体系,而实际上它通常是由许多不断被修正的片段构成,然而这被修正了的片段和其它片段就不再协调一致。研究著名升物学家思想中的这类矛盾将会是很有兴趣和很有意义的事

早熟或不时兴?

重要的科学发现往往大都或完全被同时代人忽视。文献中引用过许多这样的事例,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孟德尔定律,它发表于1866年,在19O0年以前一直被忽视

艾弗里论证肺炎球菌的转化因子是核酸是经常引用的另一个例子。这一发现发表于1944年,然而在1953年以前这一重要发现并没有受到哪怕一点应有的重视。我本人的对物种形成和宏观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边缘隔离种群(Peripherally isolated Population)的发现发表于1954年,在197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人提到,但现在却很肘兴(时髦),在一本新近出版的宏观进化的教科书(Stanley,1979)中经常被引用,而且比其它任何古升物学家的著作引用得还要多

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这些发现是“早熟的”。Stent(1972)所下的定义是,“某个发现是早熟的如果它的含意不能被一连串的简单逻辑步骤和普遍承认的知识联系起来。”实际上,将某个发现称为早熟似乎值得怀疑如果这发现的发现者曾深思熟虑寻求某种解决办法,就像孟德尔的情况。我自己对这种情况的分析(不谈一切细节)是某个发现很可能被忽视如果它是在那个时候的一个不时髦的领域中发现的,也就是说,是处在那时的主要研究兴趣之外。就孟德尔的例子来看,当时大多数杂交育种家都热衷于探索“物种物质”,而个体性状的分析是处在他们的问题之外。那个时期对遗传问题作过大量推测的胚胎学家只关心(或至少是主要关心)遗传现象的发育方面。就他们看来分离现象和比值和他们所研究的问题毫不相干

现在再来谈谈第二个例子-艾弗里的发现。我的亲身经验使我认为很多遗传学家都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或至少是听到了它的弦外之音,正是通过这些使沃森了解到这问题极其重要。然而,DNA分子结构的分析(也就是适合于作为一种接收和传递信息的分子)却是这些升物学家力所不逮的。这必须由化学家来完成,而且事实上也是由恰伽夫等实现的。在这个例子中就谈不上早熟,除非是在这种意义上,即当时大多数从事DNA研究的化学家和分子物理学家并不像升物学家那样了解这分子的重要性

最后谈到第三个例子,边缘隔离种群的重要意义几乎被所有的遗传学家完全忽视因为这并不在他们的研究范围之内、只有当在夏威夷群岛发现了果蝇的边缘隔离种群这一典型情况之后才促使遗传学家Carson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古升物学家也忽视了边缘隔离物种因为在1972年以前他们实际上把自己固于“垂直”思想之内。将边缘隔离种群(物种)概念运用于古升物学的两位古升物学家之一的S.J.Gould在前几年讲授进化升物学高级课程时与我联系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我从上面的讨论中得出的结论是,对这类现象,早熟可能并不是一个最确切的词。这类现象只不过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之间联系很少以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不能将邻近领域的发现和他们本人所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的结果。多数科学家确实只关心与自己的工作有关的研究而且是他们的技术和设备条件所能办到的那些研究

发表形式

过去经常有人提到孟德尔的研究报告如果是发表在比较著名的植物学杂志上而不是刊登在地方性博物学会的会报上就不会埋没达34年之久。某一科学发现或新理论通过什么特殊渠道发表确实相当重要并且应当比过去更加强调。凯塞尔和Weinberg将他们的发现(现在称为Hardy-Weinberg定律)发表在一份比较不出名的刊物上因而他们的优先权长期被忽视,而Hardy将他的研究报告发表在著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因而很快就得到公认

从我自己的工作中也体会到论文在什么地方发表十分重要。20世纪1930年代早期普遍认为鸟类羽毛色彩的两性异形性是由于雌激素在雌鸟中抑制了中性(雄性)羽毛形成的结果。1933年我发现在印度-澳大利亚群岛有几种鸟有明显的地理性变异和一定程度的两性异形。在某些海岛上的绯红鸲鹟(Petroica muhicolor)具有标准的两性异形,和这种起源于澳大利亚的鸟完全相同。然而在其它的海岛上雄鸟具有雌鸟的羽毛色彩,因而雄鸟和雌鸟都具有雌鸟的保护色(隐蔽色),而另外一些岛屿上的雌鸟却具有雄鸟羽毛,无论雌鸟或雄鸟都具有成熟雄鸟正常的鲜艳黑、白、红色。因为这种鸟的性激素不太可能发生地理性变异,所以我断定两性异形是直接由羽毛胚原基(feather germs)的潜力控制。我将这一发现发表(作为一个年轻人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在美国博物馆期刊上(1933;1934),当然不会有内分泌学家或发育生理学家去看这期刊,因而也就被他们完全忽视了

到了19世纪中叶能够发表升物学家论文的地方几乎只有大学或学院的出版物以及某些科学学会和博物学会的杂志,其中大多数是通过交换的形式来发行。除了巴黎科学院、伦敦林奈学会、伦敦动物学会的刊物外,大多数学会杂志很少有人看,至少在国际间是如此。随着专门性杂志逐渐增多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一旦有了这些专门性杂志,升物学的很多专门性分支学科便如雨后春笋似地纷纷兴起

经验表明,出版书籍对科学家的声望至为重要,至少过去是如此。在《美国科学名人录》的早期版次中,最著名的科学家都用星号标出,一般都知道一旦某位科学家出版了著作就标上星号。然而出版著作也有其不足之处。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一般认为书籍是总括某个领域的学术状况或关于某一问题进展情况的。如果一位学者在书中提出创新的观点而在其它部分又是文献总结,在阅读时新观点就很有可能会被漏掉。因此必须提醒年轻的学者将新颖观点单独在杂志上发表,这样被湮没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减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将性质十分不同的材料凑在一起发表不是一种好办法。这样的著作的标题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指明论题的一个方面,其它方面就可能被忽略。过去分类学文献就常有这种情况。如果在一篇题为《甲虫(或鱼)XX科的订正研究》的分类学专论中发表了关于物种概念、物种形成或升物地理学说方面的新观点,就不会有人去注意这些文不切题的新观点。现在升物学中几乎所有的分文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性杂志,作者就比较容易将他的论文投向最合适的杂志供他的同行阅读

怎样完善一个学说

20.2学说和概念的成熟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科学的脊骨是为所观察现象提供解释说明框架的概括、学说和概念系统

科学哲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说(理论)是怎样形成和被检验的;假说、定律、学说之间是怎样互相区别的;发现的逻辑和解释的逻辑之间有什么不同;以及一切互相有关的问题如何处理等等。我不准备重新讨论这些问题而只介绍在科学学说和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无论是有利的还是不观伪)某些特殊因素

使概念进一步完善的有利因素

一种新观点开始出现时很少是十分完善的。达尔文在1838年秋初次提到自然选择概念以后就不断加以充实使之逐渐完善。实际上当读到某个学者对某个观点或概念的初次表述时就会发现它是多么模糊不清,有时它还会夹杂一些无关的、甚至是矛盾的部分

概念和学说一般都是科学的某个特殊分支研究传统的一部分,研究促进(或阻碍)某一学科成长(成熟)的各种因素比研究某一特定概念的成熟在某些方面更有启发性。下面就介绍一些这类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按其重要性次序排列的)

  • (1)淘汰无用的学说或概念

    自然选择学说的成熟与确立主要是依靠逐一否定了所有的与之相竞争的学说,诸如骤变论、直生论、获得性状遗传学说等等。另一个例子是现代遗传概会的成熟。从古希腊到1900年大约有十几个原先持有的概念必须加以否定以便让位于现代传递遗传学概念(见第十六章 )

  • (2)排除前后不一致和矛盾现象

    前后不一致和内部矛盾现象在学说还不成熟的阶段往往并不用显。当一个思想家同时赞同表面上明显不同的概念时,他的所作所为就好比是这不同的概念处于不同的脑室没有互相沟通的渠道。例如18世纪和19世纪相信软式遗传的人都是本质论者,他们本来就应当信奉不可变的本质。另一个例子是早期的孟德尔主义者将进化演变归因于机遇突变,而忽略了这样的随机过程决不会导致升物界极不寻常的适应现象。某些早期的进化主义者,例如Asa Gray,十分崇敬属于个人的上帝然而又承认自然选择和达尔文主义的其它方面,而这些又是他的同时代人认为与神创论是绝不相容的了,每当科学事实或学说与科学家的基本哲学观点或思想体系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进退两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在矛盾中一般就比放弃科学或本人的意识形态更为容易。但是,如果矛盾只影响相互竞争的学说,两者之中最终会证明只有一个合理,其结果就是科学的明显进步

  • (3)其它领域的投入

    在概念和学说的成熟过程中的许多重要进展是由于从其它领域输入了观念或技术的结果。这个投入(输入)可能来自升物学的其它分支,例如遗传学从动物、植物育种、细胞学、系统学,也可能来自物理科学(尤其是化学)或数学。某一门科学中的成熟理论和模型当移植到另一科学领域中时往往也适用,有时还会产生最有价值的效果

  • (4)排除语意上的混乱

    术语(专业名词),在定义明确和便于理解时,对科学进步极其有利。反之,当一个术语被错误地移植到不同的概念时(如摩根引用突变这一术语),或者同一个术语用于不同概念时,就会引起相当的混乱并一直到澄清为止。引用新术语往往有助于澄清这一类混乱。例如“分类单位”(以前曾使用过“分类阶元”这词),“亚种”(分类学家过去用过“变种”这词,变种也曾用于个别变异体),又如“隔离机制”(以前没有这术语)。另外,升物学各个分支学科都能举出不少例子表明引进新术语能使似往的混乱局面改观。1930年代和194O年代就是由于引用了新术语而大大促进了进化综合。例如由赫胥黎和迈尔引用的“多型的”,迈尔引进的“同域的”和“异域的”,俄国学派引用的“基因库”,Sewall Wright引用的“遗传漂变”,以及其它术语如“创始者原则”和“遗传稳态”。当这些术语被明确下定义并清楚地和它们前此相混淆的其它现象区别开就能有助于排除争议

    当一个术语从一种概念转移到另一种概念时不论作为其基础的概念化过程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不可避免会产生误解。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宁可保留这术语而不要不断引用新术语,只要其概念基础只有少许变化或逐渐变化。例如“基因”这术语,当约翰逊提出时,是特定的指“非物质”实体,一种“计算单位”而言。在摩根学派中这术语马上就应用于染色体上特定而又明确的物质性座位(位点),在分子遗传学中则是一套硷基对,同样是真正的物质实体。这一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喻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有确切的比喻也有不合适的比喻。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词正好是在这两类比喻之间的夹缝上并被他的同时代人坚决反对。他们想要把“谁”来选择人格化并坚决认为由自然来选择和被上帝创造两者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当达尔文由于朋友们的催促而采用了“最适者生存”一词时,情况就变得更糟因为这个新比喻表示了循环论证(“谁”是最适者?生存的是最适者;“谁”生存?最适者生存)

    由赖特引用的“遗传漂变”这术语指的是小种群中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的随机过程,而某些学者却误解为稳定的单方向漂变。研究升物学中比喻的引用及其后果将是历史学者的一项有趣的课题

  • (5)两个互相竞争学说的选择性融合

    升物学学说一般都很复杂。某个学说具有绝对独尊性的情况极为罕见。一般情况是两个或以上的学说相互竞争,究竟哪一个学说是正确的争论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最后结果很少是一种学说独占上风而往往是这几种学说的最优部分的综合集成。例如现代的选择性重演学说就是综合了原先两种互相争执学说(自然哲学派的学说和冯贝尔的学说)的有价值部分并和达尔文的共同祖先学说结合起来而形成:个体发生重演(伴有或多或少变化)其祖先的个体发生(不是成体)阶段

    另一个例子是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关于遗传物质本质的论战。物理主义者认为它是一种物理力或者是某种“纯化学的”东西,而胚胎学家和博物学家则鉴于其非凡的专一性和遗传的精确性,从达尔文、魏斯曼以来提出它是遗传的结构(反对者称之为“形态学的”)基础。在这一论战的大部分时间中当然还不知道高分子。当1953年作出最后解答时才了解遗传物质既是化学物质又具有复杂结构。将对立观点加以综合才解决了这场争论

学术研究成才中的误区

20.3学说和概念成熟过程中的障碍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科学史家曾讨论过阻扰学说和概念成熟或妨碍采纳正确学说的多种因素,但是有时对下面两个因素缺乏足够的重视

不考虑对立意见

我在上面谈到有时可以通过选择性融合将两种对立学说加以综合,集其大成。遗憾的是这并不是一般的情况。当某个科学学说有部分错误时,通常不是将其错误部分用正确的来代替使之比较完善,而是提出某种相反的学说作为反题(antithesis)形式,似乎原来的学说是完全错误的。然而这相反的学说在某些方面可能是错误的而在原来的学说中却是正确的

例如,当胚胎学家证明先成论(按被囊发育而言)是错误的时候,不是用经过修改的先成论学说(遗传程序)而是用纯粹的后生论学说去代替它。再举一个例子,与祖先成体阶段的重演学说相对立的胚胎发生学说不承认祖先的任何影响而将个体发生阶段的相似归因于完全偶然的从简单到特化的并行进步。最后,新拉马克主义依赖环境影响的进化学说遭到突变学说反对,后者认为进化演变完全是由于“突变压力”(按同一方向反复突变),排除了环境(哪怕是作为自然选择因素)的任何作用

由此看来,科学史的一个特点是大幅度左右摇摆。每当一个完全新的学说出现时,以前所接受的某些真理也被抛弃,完全新彻研究传统出现时更是如此。在某些事例中看来这是不必要的。在另外的例子中取得均衡的综合之前似乎“反题阶段”还是必要的。例如,在1859年到1940年之间同城物种形成学说经常被不加分析地提到,这就可能有必要特别强调地理性物种形成的广泛性以促使对同域物种形成问题抱更具有批判性的态度

左右摇摆也可能产生完全放弃某种研究传统的结果。Carl Ludwig及J.Muller的学生将物理主义引入生理学的结果是抛弃了生态生理学的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苗头(如Berrmann的工作)并且实际上在生理学中放弃了一切提问为什么的研究传统。虽然这也导致了近期原因生理学的空前繁荣,却几乎花了一百年时间生态生理学才开始形成,着重研究生理过程的适应意义

科学中的许多长期论战是由于对立面双方没有认识到这两种对立观点并没有完全包括一切可供选择的各种观点或解释。人们怀疑逻辑分类的古老教条“没有第三者”(Tertium non da)是不是这种态度的下意识标准。阿伽西(L.Agassiz)对升物多样性的解释是,或者是由于造物主的设计方案或者是来自物理力盲目活动的副产物(Mayr,1959e)。达尔文的解释(自然选择)远远超越了阿伽西的非此即彼的二择一解释模式,是阿伽西在争辩中没有涉及的。阿伽西的论点当然只不过是“机遇对必然”这一古老非此即彼模式的翻版。甚至分子升物学家Monod(1970)也没有认识自然选择提供了绕过不愉快的在机遇与必然之间作抉择的一种选择自由。先成论与后生论之争,冯贝尔与海克尔在重演学说上的论战都是这种例子。将升物学历史上有多少重要争论是由于这种只考虑非此即彼的态度所引起的列举出来会是很有意义的事,这将会提醒任何学术论战的参与者仔细考虑有没有第三种选择可以防止表面上的争论僵局

还有另一类错误选择(false alternative),它涉及这样一类情况,即所谓的非此即彼的问题实际上不过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例如White(1978)认为物种形成经常是染色体现象而不是地理现象。White认为染色体重排在物种形成中往往具有关键作用当然是正确的,但是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必须放弃地理性物种形成过程。恰恰相反,这样的染色体重排最容易在边缘隔离的创始者种群中,即地理隔离中实现。近年来有一位种群升物学家建议不要研究物种而应研究种群,因为物种只不过是分类学家的主观发明。这种说法就是因为他忽视了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原则(two-sides-of-the-same-coin Principle)的结果。他没有注意到某个种群还和另外两类种群有关:虽然并不占有共同空间但共同具有相同的隔离机制(同种种群);虽然占有共同空间却是生殖隔离的(即不同物种)

虚假选择性几乎是进化升物学史上一切重大争论的重要原因:隔离或自然选择(M.Wagner),突变或自然选择(德弗里,贝特森,摩根),渐进进化或不连续遗传(孟德尔主义者与升物统计学者),环境的重要性或自然选择(新拉马克主义者和他们的对立面),行为或突变(预适应论者)等等。对每一个升物学问题都必须牢记一个事物两个方面原则,因为升物学的每一现象既有近期原因又有进化原因(终极原因)。“发育力学”(研究近期原因)和比较(种系)胚胎学(研究进化原因)都不能全面完整地解释升物现象。两性异形(激素解释或选择解释)是原因双重性的另一个例子,一切季节性现象,如鸟类迁徙(Mayr,1961),也是如此。这两类原因或解释并不是问题的非此即彼的解答(有些学者曾错误地认为是这样的解答),要全面充分的认识升物现象这两方面都必须深入探索

错误地探寻定律

这是学说和概念成熟过程中的第二个障碍。就在升物学中运用定律而言,必须记住这样的一件事实,即物理科学在四百多年中为科学制定了一切规范或模式。升物科学只是从1859年才开始摆脱物理科学的羁绊。在那一年以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包括以后)升物学家无论发现了什么规律或结论他都觉得应当按物理科学的语言和概念结构来解释

我在本书中曾用很多例子指出物理主义对升物学发展的不利影响。例如,在物理科学中当某一定律对一组特殊现象适用时,一般它也同样适用于相似的现象,除非这定律所不适用的现象表明这些现象是和它所适用的现象不同。这种看法在物理科学中被证明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升物学中的许多现象都很独特,实际上所有的所谓定律都有例外,认为定律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曾经导致许多争议和无效的概括性结论。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将对某一物种或高级分类单位的观察研究结果通过概括扩展到一切其它分类单位,后来却发现这样的概括结论并不适用

五元论就是许多根据不足却又企图通过数量化或使之遵从某些特定“定律”将升物学“科学化”的例子之一。就五元论者看来分类单位大小不一似乎极不科学;因而试图将一切升物压缩到具有一定数目物种(五元论者将之规定为五种),大小相同的类别中。他们认为按这样的数量分类就可以像伽里略和牛顿使物理学科学化那样使系统学(分类学)真正成为科学

海云青飞:在中国有世界最大的五元论者,就是相信五行者,他们是中医粉,周易粉,算命粉。确实,有的事物可以分成五类,但是五行并不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另一个例子是施旺试图按晶体的起源来解释细胞起源。“我的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一切升物的各个基本单位都由相同的发育原则支配,这和晶体校同样规律形成相似,虽然晶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839)

当Edgar Anderson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发现隐密杂交(clandestinehrbridization)在植物中非常普遍时,他本人、Enling、斯太宾斯以及其它一些植物学家认为动物学家之所以没有发现在动物中也具有相同的杂交高频率是由于动物学家没有刻意去探索。在随后的25年中花了相当大的努力在动物中追寻这种现象,从总的方面来说结果都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高等动物的遗传体系和植物的绝不相同。多倍性现象也是如此。50%左右的显花植物是多倍体。从1920年代直到1940年代,某些著名的细胞遗传学家认为“因此”多倍性在动物中也应该同样普遍。实际上除了一些不进行有性繁殖的类群外,多倍性现象在动物界中极为罕见。曾经一度认为染色体数目不同是由于多倍性的结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另有解释(White,1973;1978)

再举一个例子,某些类群的动物(如淡水鱼类)的分布能力极差。一般情况下它们只有在大陆块相连时才能从一个分布区扩展到另一个分布区。某些专门研究淡水鱼或其它分布能力弱的动物分布情况的升物地理学家因而就匆忙作出结论以为各种动物类群的分布状况反映了大陆块的以往历史。事实上,很多类群升物的绝大多数物种能够越过宽阔水域来分布;根据这些容易分散类群的分布模式来推论以前的大陆块衔接情况将会导致错误结论

独特性是大多数复杂系统的特征。物理科学家当然也会遇到独特性。近年来太空探险中在已探测过的行星上的发现表明它们的大气层和地表地质都具有独特性。这并不是说在独特现象很丰富的科学中不可能作出概括;这只是意味着这些概括必须按或然性(概率)观点来陈述,这还表示这类或然性概括(不论怎样称呼它)对一位科学家的日常工作远比作为所谓的普遍规律更为重要

错误学说的启发意义

奇怪的是错误学说往往对科学的某一特定分支能产生有利影响。这些错误学说促使探索对立学说所忽略而又是本身所需要的事实根据,这些事实却对支持另一种不同的解释方案十分有用。例如杰弗里主义(相信环境的直接影响)激发了探索环境与适应性状之间相互关系的热潮。后来这些范围广泛的文献资料却成为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有力依据。自然选择主义者用不着再去探索这些相互关系因为它们已经由新拉马克主义者收集并已仔细整理过了

活力论对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生理学的发展或许比机械论起了更有利的影响。活力论者Bichat对Magendie和Bernard的后来研究的影响显然要比机械论者LaMettrie和Holbach的影响大得多。自然神学对自然界中各种方式的适应现象积累了大量的卓越观察资料。一旦“设计”换上自然选择这些资料就可以全部并入进化升物学中。自然神学家Reimarus和Kirby的动物行为观察后来成为研究动物行为学的最有价值的基础

上述情况表明如果某一研究传统能够收集大量似乎能支持它的事实,这就说明与之相对立的学说有毛病。这也证实了老的看法:事实只要是正确的就永远也不会丧失它的价值,而假说和学说不论正确与否都能促进研究

学术生涯与外部环境

20.4科学与外部环境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前面几节的着重点是放在科学内部的发展情况上。然而科学社会学家曾正确地强调科学并不是在真空中运行而是必不可免地反映了当代的时代精神。我在第三章 中曾试图较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并在第一章 中提到内固论者与外因论者之间的争议。在这一章 中我将试图讨论几个很特殊的问题

在升物学这样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几乎总是有一个主要领域在一定时期内起带头作用,如林奈时期的系统学,从1830年代到1850年代的生理学,1860年代到1870年代的进化与系统发生,20世纪头20年的遗传学(后来又与胚胎学共同引人注目),从50年代起的分子升物学,现在也许是生态学

这些阶段并不是严格连续的,因为在这些阶段中每门学科的兴衰可能拉得很长所以一般有两个或更多的带头学科并存。在升物学各门学科的发展之上还重叠着同时对升物学所有学科发生影响的范围更广泛的外部势力。德国从1780年代到1830年代的浪漫主义和自然哲学派哲学就是这种影响势力之一;19世纪前半期在英国的自然神学又是一个例子;物理主义的还原论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内的影响也说明了这一点。这类穹隆似的意识形态对升物学的某些部分具有有利影响而对其它分支则产生抑制作用,如果不是明显有害影响。我在这里原意作出的唯一结论是上述的每一种广泛影响势力对功能升物学和进化升物学或者有利或者不利,如果其中有某种对功能升物学有利就会对进化升物学十分不利,反之亦然。只是最近十几年来才认识到升物学的这两个主要分支在概念基础上差别很大

每一种主要研究传统偏重某些解释模式,如果将这样的解释模式运用于它们完全不适用的情况就很危险。当“运动和力”在物理科学中是很流行的解释模式时,升物的生理过程便也有人用“运动和分子”来解释。当牛顿引用重力(引力)将地球力学和天体力学联系起来时,“生命力”就似乎立刻就能说明活升物的一切现象。因为各种无升物一般都由完全相同的个体组成,也就是具有均质组成,遗传学家约翰逊受过多年的生理化学和物理化学教育便企图通过分离“纯系”来“纯化”遗传上异质的种群。这样的类似例子很多,都说明采用时兴的概念或技术没有产生有意义的结果

装饰门面还是真正影响?

正如Merton(1973)所正确指出的,科学家渴望得到承认。他们担心他们的工作如果用不时兴的语言或形象来陈述就不会受到重视。一有可能他们就引用某些著名科学家或哲学家的言论来支持他们的论点

海云青飞:我发现保守、落后、无能的人最喜欢引用千百年前的谁说过什么,中医的既得利益者必然到处引用《黄帝内经》说过什么,还有的人总是喜欢引用如《周易》、《道德经》、《论语》之类古书,甚至有迂腐不堪的人甚至宣扬只要读古代经典就可以开发智慧。我这么说并不是全然否定古人的智慧,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某本古籍中真有智慧,并且你能活学活用,那么就没有必要言必称古了,三句不离古人的必然是什么也不懂

一些科学史家也天真地认为这是被引用学者的思想直接影响有关科学家的证据;然而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这些科学家的文章往往会发现他们的结论完全是独自作出的只是在最后敷演成文时才贴上著名学者的“认可标签”

当哲学家洛克的声誉处于顶峰时,有些科学家声称他们是通过洛克经验论的教导才取得成果的,尽管在读过洛克的著作后他们丝毫也没有改变自己的观点。近年来,当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哲学观点在科学家中十分吃香时,对立的分类学学派竞相标榜自己的一派是波普尔的真正传人企图压倒对方

正当达尔文从事进化论研究时,归纳法(或据认为是归纳法)声势正隆,达尔文因而郑重声称他追随的是“真正的培根方法”而实际上他的假说-演绎方法绝对不是归纳法。在杜布赞斯基指出菲雪,霍尔丹和奈特的数学种群分析的重要意义后,大多数爱面子的进化主义者在他们文章的参考文献栏中都列上这三位学者的著作,然而后来又承认他们根本没有读过原文或者只读过一小部分。文艺复兴期间,当逻辑分类(二分法)的影响最盛时,所有的植物学家都自豪地宣称他们遵循的是亚里斯多德的分类法,虽然亚里斯多德本人曾公开指出二分法不适于升物学分类,而且现在已经了解那时的植物学家是按观察结果而不是根据二分法来分类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是想提醒那些试图研究各种思想对科学家的影响的历史家。某位学者引用了某篇著作或者说他是依据某某哲学家或科学家的理论或原则这一事实并不一定意味着这引用的著作对那位学者的思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8世纪和19世纪中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具有很高声誉,对一位科学家来说使用恰当的标签以便自己的著作显眼或提高知名度曾经是一种正当的策略。因此为了这一理由在文章中加进一些数学来装饰门面的就特别多,虽然这丝毫也没有为他原来取得的结果增添什么光彩。一位有名的分类学家曾央求他的数学家妻子为他的所有每一篇分类文章都增添一份有复杂统计分析的补遗,虽然他实际上在作出分类学结论时根本没有使用这些统计分析

与此相反,在升物学史上也有一些例子(如果真正注意搜寻这种例子可能将更多)表明某个定律、原理、或概括起初用一般的文字陈述时曾被人们忽视,后来用数学表达时就受到欢迎并被普遍接受。例如凯塞尔于1903年曾指明种群中的遗传型组成当选择停止时保持稳定不变,但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Hardy和Weinberg于1908年用数学公式表述时才得到公认。1939年我曾指出太平洋一岛屿的鸟类区系是移殖与灭绝之间平衡的结果,并就新喀里多利亚岛的情祝对这一原理作过详细分析。这又被湮没了25年,直到MacArthur及Wilson在他们的岛屿升物地理学说(1967)中以数学方式表述时才引起重视

传统上在学者中有一种爱对对立面的研究方式或路线评头品足说三道四的倾向,所用的词句如果不是污蔑性的也是贬低式的。例如:“我的工作是动态的,你的是静态的;我的是分析性的,你的是纯粹描述性的;我的解释是真正机械论的(即按物理化学观点解释一切事物),你的解释是整体论的(即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当然,对立的一方也可能反唇相讥

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用牛顿的运动和力来解释一切成为了当时的时尚,甚至达到了没有丝毫真正牛顿分析的地方和肘候也要用“正确的词句”的程度。内格里1884年提出的遗传机械生理学说是可以顺手举出的一个例子。内格里实际上所能提出的是纯粹的推论(其中凡是新的观点后来证明全是错误的!),而内格里则吹嘘自己提出了一个真正的“机械论的”学说,他所说的“机械论的”指的是科学的。这里必须提到这一点是因为历史学家如果只是从外部来看待这些言论就不会了解它们完全是心理武器。贬低你的对手就是抬高你自己的身价。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家Rutherford讥笑升物学是“集邮”的理由

影响的来源

科学家在建立某个新学说或新概念过程中可能对已有的事实和观点长时期不顾直到恰当时刻才加以运用。例如,达尔文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就应当知道当抑制因素不存在时种群按指数增长这一情况。他在当时曾认真读过Paley的关于“过甚繁殖”的著名著作。随后十年中达尔文曾访问过的其它许多学者也都强调了同一原理,然而直到1838年9月28日他才将之与当时流行的生存竞争概念结合起来作为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

巴斯德的至理名言:只有“思想有准备的人”才能有所发现真是再正确不过。但是现在很少考虑思想怎样才有准备这种过程。光有关于某些事实的知识是不够的,单有某些概念和观点(如果它们隐藏在脑海中)也是不够的。绝大多数重要的新概念和新学说所依据的都是早就存在的各个组成部分(事实和概念)只是没有人能够将它们恰当地联系起来。在探索科学发展的外部影响时这一点必须注意。来自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伦理学的观点可能都贮存在脑海中而只是没有正式的渠道通向进化升物学,生态学,或行为学

例如,当达尔文提出性状趋异(性状分歧)这一概念时,他声称这是由于受到Milne-Edwards的劳动的功能分工的深刻影响,而身体中各个器官之间的劳动分工和工厂以及社会职能分工又是相似的。Schweber(1977)很想知道为什么达尔文没有将他的想法归因于从亚当•斯密以来的许多英国学者,这些学者一贯强调劳动分工、竞争以及有关论点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达尔文在读过有关著作后对这些观点是很熟悉的。但是他将这些知识贮存在头脑中在思索进化趋异时从来没有取出运用。一直等到Milne-Edwards将之沟通后达尔文才发现在此以前15年这些本来就应当是显而易见不成问题的

不同部门的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整个大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从1859年到辛普森,大部分(实际上是全部)古升物学家都借助骤变论或直生论(或两者)来解释宏观进化。当遗传学证据表明这两种解释方案都无法成立时,辛普森论证了宏观进化现象和达尔文学说完全一致。他并没有“证明”这一点,因为谁能够证明这一点?然而自此以后达尔文主义的反对者就一直否认辛普森的认点

我本人的情况也如此。我曾指出物种形成现象、物种升物学、适应性地理变异、高级分类单位形成等等现象完全符合达尔文的解释,另外我还指陈由孟德尔主义者提出的不同解释和系统学证据不一致。不可能从基因层次的现象导出种群和物种层次的现象;反过来也同样不可能,但是可以证明它们是一致的。还原论者认为某一层次的现象必然是另一层次现象的必然结果,然而这并非如此

否定某一学说或研究传统的一部分并不一定影响其主题。例如,达尔文在他的学说中采纳了一定程度的软式遗传,然而后来证实软式遗传并不存在并没有削弱自然选择学说。如果有任何影响也纯粹是加强它。在任何一个混合的或复杂的学说中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可能显示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技术进步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史家一贯强调技术进步在科学史上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所有科学部门中都有丰富资料证明。我曾反复指出发明显微镜的重要性;细胞学的全部历史就是技术进步效果的历史。它起始于Jansson和Jansson(1590年左右)发明显微镜,随后是消色差透镜(1823),油浸镜头(1878),复消色差透镜(1886),相差显微镜(1934),以及电子显微镜(1938)的先后发明。与之相应的是与显微镜技术有关的各种设施和方法的稳步改进(切片机、压片技术,固定方法,染色方法)。真正了解细胞质则是电子显微镜发明以后的事。新仪器设备和新技术的重要意义在分子升物学中更明显。在分子升物学中实际上每一项新发现都是采用新技术的结果

升物学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采用不同种类的实验升物。孟德尔表明碗豆是研究遗传单位的理想材料,他和德弗里都发现其它植物(山柳菊与月见草)的性质很复杂难以得出明确结果。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都宜于进行选择试验,但约翰逊为选择试验采用的自花受粉并近于纯合的菜豆就不合适。凯塞尔的学生C.W.Woodworth告诉他“繁殖迅速的果蝇在育种实验中比凯塞尔当时使用的实验室培养的哺乳动物具有明显的优点”(Davenport,1941)。从凯塞尔实验室开始,果蝇作为实验升物的运用很快就传到Lutz和摩根的两个实验室

遗传学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说明在选择实验动物和植物上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Beadle和Tatum的脉抱霉(红色面包霉)以及后来选用的细菌(大肠杆菌)和某些病毒都属于成功的例子。内格里选用的山柳菊使他怀疑孟德尔定律,德弗里选择月见草导致他提出经由单一突变形成物种的错误观点,约翰逊的菜豆使他否认自然选择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实验植物选择不当的例子。这对从物理科学转到升物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来说特别重要,因为物理科学的大多数概括和结论一般是普遍适用的,而转到升物学领域后就需要了解一切升物都具有独特性质,不能将在某种升物中的发现自动地转移到另外的一些升物;还应当知道就某种实验研究来说有一些物种比另外物种更合适。升物是复杂的有生命的系统,每一升物都有其独特性状。在阅读1940年代以前的行为学文献时就会发现其中大部分是研究“老鼠”,有关评述和讨论都暗示老鼠实验的结果也适用于其它一切动物(Beach,1950)。后来研究灵长类行为时,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只简单的提是“猴子”,好像所有的猴子都具有相同的性状。在鸟类的升物学和胚胎学研究中,一般都只提起所使用的是“鸡”或“鸽”,似乎这就代表了全部9000种鸟类

1870年代和1880年代细胞学的大多数进展是由于发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材料,其中每一种都有其突出的优点。Van Beneden发现蛔虫和波弗利发现某些海胆因而就使他们能作出利用当时一般采用的材料所无法取得的结论

升物科学进展的关键除了选用合适的技术和恰当的升物材料而外,还有实验方法的选择问题,一般这具有更普遍意义。谁也不会怀疑研究功能问题的适当技术是实验;但是必须强调历史(进化)现象因果关系的说明通常必须依据由观察所作出的推断。许多实验主义者之所以对博物学家的发现视而不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顽固地坚持只有实验能解答科学问题。像物种形成,或更广泛地说,一切进化问题这样的历史性发展过程只能根据恰当的系统观察所作出的推断来解释的这种观点不仅是2O世纪头30多年实验主义者所无法了解的而且实际上是被他们强烈反对的。甚至到了今天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实验是唯一的科学方法。最近还有一位学者声称“奇怪的是在达尔文著作中竟然找不到关于物种起源的实验证据。”正是这种态度使贝特森闭目不见分类学家的发现,甚至迟至1922年他还全然否定分类学家所作出的结论。升物进化的历史性陈述中的一部分功能过程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但是历史顺序本身(一般还涉及种群或其它复杂系统)却只能由根据观察作出的推断来建立。德弗里正是由于迷信实验是唯一的科学方法才使他错误地认为突变是物种起源的动因。在科学的历史上由于把坚持实验这一点放错了位置而使研究走入了歧途的这种事例屡见不鲜

只有技术进步,没有科学进步

海云青飞:实事求是地说,近二千年人类在技术上有很大进步,科学上则不见得,可以说,人类目前还不知道科学的完整定义是什么,连什么是科学也不知道,何谈科学的进步呢

科学活动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的进化服务,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乎都是导致人体退化的各种因素,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危机:

  • 全球性的污染
  • 人口膨胀造成的生态破坏,生物大规模的灭绝
  • 人类身体运动能力的退化
  • 到处都是含有农药、激素的食品
  • 核战的阴云

人类的技术是进步了,科学还约等于零,这就是现状



2O.5 科学的进步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恩斯特·迈尔著 涂长晟等译 https://tuenhai.com 整理

由于从外表上看来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日益增多。所以有时常听到科学是否真正有所进步的怀疑议论。要给科学进步下定义很不容易

科学进步的特点是:对以前难于捉摸的现象有了更多的了解,解决了矛盾,揭开了一些黑匣子,能够作出较好的概率性预测,在以前彼此没有联系的现象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虽然下定义有困难,但是从事科学实践的科学家几乎从来也不怀疑新发现、新学说,或新的概念对科学进步作出的贡献。但是也有人指出(Kuhn,1962);科学在其方法上往往是没有理性的,在某个方面的进步可能会使另一方面遭到损失

正如我在第一章 中所强调的,我以为升物科学进步的特点并不完全在于个别发现(无论它多么重要)或提出了新学说,而主要在于逐步而又决定性地发展了新概念以及放弃了原来占支配地位的旧概念。在多数情况下重要新概念的确立和发展并不是出于个别发现而是将过去确定无疑的事实加以巧妙和新颖的组合集成。达尔文的通过自然选择的共同祖先学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它这一类重要概念(大都是根据已知事实)还有升物学种,遗传程序,遗传重组,边缘隔离种群的加速物种形成,细胞学说,甚至还有基因概念

科学概念结构最急剧的变化一般称为科学革命,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二十年有不少著作问世。我曾指出(Mayr,1972b)达尔文革命,和几乎所有的升物学重大争论相仿,比一般所认为的一次科学革命的时间要长久得多。我无法想像在升物学中有像改朝换代那样的急剧变化。另一方面。某些发现、新概念、旧概念的修正,以及新技术无疑对随后升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只须提到《物种起源》的出版,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进化综合,以及DNA分子结构的发现作为例子。虽然科学革命这一概念并不能确切反映科学成长过程,但是认为科学进步具有稳定的步伐和速度也是不现实的

对科学的全面进步抱怀疑态度的情况在物理科学中也许更严重。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物理科学的长足进展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互协性原理、测不准原理、基本粒子、相对论以及其它一些引进了前所未曾料到的不确定性的各种发展。看来升物科学的进步比较扎实和更容易察知:静止的世界被进化的世界取代,共同祖先,自然选择,颗粒性遗传,激素和酶的作用,种群概念,升物学种,发育由遗传程序控制,有关行为的学说,以及对身体内各个器官功能的了解等等这些具体的进步只不过是其中很少数的几个例子。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尤其是关于复杂系统的功能,但是谁也无法怀疑升物科学业已取得和行将取得的巨大进步

然而当要发展真正的综合性科学学时就必须比较来自物理科学、升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概括结论并试图将这三个分支加以整合,集其大成。我相当怀疑这样的比较和集成所需要的素材是否业已具备,现在正需要有人将之作为研究课题进行深人研究

附录

我为真理而生——《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整理后记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9-06-03

真理指什么

宏观地说,真理就是宇宙的本质规律

从技术角度讲,把物理学、升物学、社会学综合起来的规律就是真理

我为真理而生

从懂事的时候起,我就感觉到自己是为真理而生

生在中国,探索真理并非易事。中国虽是无神论国家,不提倡宗教信仰,这并不等于中国没有宗教。狭义的宗教崇拜无所不能的神,广义的宗教是各种各样的有意的误导

小时候的电视媒体、书面材料各种意识形态灌输,资本家是如何的可恶,现在的解释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义和神拳,无所不能的气功大师,没有副作用而且比 “西医” 先进5000年的中医,算天测地的周易,四两拨千斤击败全世界大力士的传统武术

也许是脑袋大的缘故,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终究是与宗教无缘

人生真的是过得很快,如果不能断然作出决定,一晃人就老了,一眨眼人就没了

我于2014年初步领悟了整体学,整体学讲究的是空间整体,强调要增加空间性,然而我以前的人生本质上和别人并没有两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话,领悟与不领悟,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下定决心,从2019年起,我要为真理而活,要为人类而奋斗,虽然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也是在业余这么努力的,不同的是现在我要全身心地去努力

用文字潜移默化地加速民族的进化

物理学提示我们,人类的世界是画面的世界,画面决定了一切,即使身体也只是历史画面的浓缩而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每个字就是一幅画,如果按整体学设计文字,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人民的身体进化速度

2019年4月和5月,我就做一件事情,就是设计一个符号系统,有了这个符号系统,就可以用系统里的符号设计文字

设计二维符号系统的要点:

  • 二维空间有9个方向,外面8个方向,加上中间就是9。9个方向对于长有5个手指的人类来说太复杂了,而且只有26个字母的键盘也不允许复杂的设计,所以简化为5个方向:左、右、上、下、中。外面的4个方向各有2个子方向,一正一偏

    也就是笔画的组合按空间特点分为五大类:左、右、上、下、中

  • 每类笔画按复杂度分为5小类

  • 把25个小类的笔画排序。这个步骤十分重要,顺则死,逆则生

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尝试,对于不知整体学的人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我已经对整体学入门了,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过多次改进以后,终于有所眉目,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空间的认识。我想,如果我不是真正发心去做对人类有利益的事情,将来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些领悟也是未知数

我一个人从零开始设计全部文字并不现实,工作量太大了。先从简单的开始,结合符号系统改进现在的汉字,结果发现了汉字字体设计的许多问题

画字应该怎样扬长避短

汉字是象形字,象形字其实应该叫画字,画是对实物的高度简化的勾勒,象形字也是对实物的高度简化的勾勒

画字天生就比拼音文字优秀,画字的优秀全体现在一个“画”字上,画字要求用尽量少的笔画表达意义,分开来讲画字的设计有二个要点:

  • 画对应实物,要做到能从笔画组合猜出意义,或者通过简单讲解知道笔画组合的意义
  • 满足上条的前提下减少笔画数以方便书写

画字的优点是直观,因为画对应着实物,缺点是笔画组合复杂

拼音文字,也叫音字,它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为什么世界上多数字文字是音字

所有的文字一开始的时候都是画字,画字书写太复杂了,所以绝大多数文字走向了音字

音字的优点是:

  • 书写简单
  • 读音与字母组合对应

音字的缺点是字母组合与含义没有直观的对应关系

汉字简化容易犯的二个错误

  • 汉字简化可能犯的第一个错误:音字化

    所谓音字化,就是从书写简单的角度简化汉字。这就是大错特错了,汉字再怎么简化,也不可能比只有26个字母的英文还要简单。目前的简化字绝大多数是音字化简化字

  • 汉字简化可能犯的第二个错误:增加与画无关的笔画,比如把书写习惯带入了文字

    画字的优点全体现在 上,不考虑 ,只是从方便书写角度简化文字是一个大错误

    还有一个错误是增加与画无关的笔画,最多见的是把连笔书写的习惯带进了字体中

    绝大多数的简化字体中有许多的莫名其妙的与画无关的勾,比如 字右下的勾,这是个什么鬼,个人这样写没有关系,每个国人要用到的字体这样设计就是祸国殃民了,我看到这样无知设计的字就来气

    字体设计,应该为民族长远进化服务,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可惜的是泱泱大国竟然没有人有此战略认识,很多字体设计的错误的让我感到痛心疾首

看到了汉字字体的一些问题以后,我意识到优化汉字的工作量不小,这个工作需要很多志愿者一起来做才行,我决定先写一些文字做些铺垫工作

增加文字的空间性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这本书可能是谁从实体书 OCR 出来的,这从一些错别字可以看出来,书中经常以 干是于是。汉字字体在设计上没有较好地区分干字和于字,用软件自动识别文字时就容易出错

进化指的是空间性的增加,整体看是和外部协作性的增加,包括和自然的协作和同类的协作,局部看就是身体要向上发展。如果身体向下发展,就是蛇,昆虫之类,下部的空间已经被地面阻挡,整个空间就小了。所以升物进化的趋势是身体向上发展,脊椎动物的出现是升物进化的一个关键点,有了脊椎,就能把身体撑离地面了

人类祖先的直立又是一个升物进化的关键点,一直立,向上的空间就增加了,随之同步而来的是人类和外部的协作性增加,还有处于身体上部的大脑变大了

明白空间进化的道理以后,那么文字设计的原则也就很好理解了,文字的笔画应该向上部拓展,可惜的是,实际上汉字的字体设计往往是在反进化方向,比如趋向于简省字的上部笔画,如 广 字,上面本应是稍长的竖,多数字体中被简省成了短小的莫名其妙的捺点。如此种种,不说也罢

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为我们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考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我们一起合作设计出更优秀的字体,造福民族,福泽后代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整理、评注

人是以概念思考的,概念的进步可以直接带来学术的进步。同样,写作、说话也要为理清概念服务,原来有些概念可能比较模糊,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这点并解决它,并且把概念条理化

概念条理化也就是把概念的要点列出个1. 2. 3. 4.来。表达在纸上或显示在电子设备屏幕上时,还要把这些要点单独列出来写成列表的形式,而不是包含在一大段文字里,这样阅读起来条理比较清晰。我在整理《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时就经常作这样的调整,把一大段里的几个要点改成列表的形式

另外,《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很多段落比较长,从人类视觉和心理的角度看是不利于阅读的,我看情况作些分段处理

我在整理时顺便会作些评论,实际上我希望评论的是现代的最新进展,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精力详细评论生物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因此许多章节我只是阅读一遍,整理一下文字排列就跳过去了

除了标题,原书中的 生物 改成了 升物

本书用 VS Code 软件整理和评注。VS Code 有个地方特别方便,我重命名了文件名后,打开的文件会自动同步文件名

整理此书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原目录

前言——为中译本出版而作 作者序

第一章   绪论:怎样写升物学史

1.1主观和偏见

l.2 为什么要研究升物学史

第二章   升物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及其概念结构

2.1科学的本质

2.2科学的方法

2.3升物学在科学中的地位

2.4升物学怎么不同和为什么不同

2.5升物有机体的特征

2.6还元论与升物学

2.7 突现

2.8升物学的概念结构

2.9升物学的新哲学

第三章  变化中的升物学理性背景

3.1古代

3.2基督教的世界观

3.3文艺复兴

3.4多样性的发现

3.5启蒙运动与升物学

3.617世纪到19世纪科学的兴起

3.719世纪升物学的分裂

3.820世纪的升物学

3.9升物学史上的主要时代

3.1O 升物学和哲学

3.11现代升物学

第一篇 生命的多样性

第四章 宏观分类学,分类科学

4.1亚里斯多德

4.2古代人和草药医生的植物分类

4.3逻辑分类的下行分类

4.4林奈以前的动物学家

4.5林奈

4.6布丰

4.7动物分类学的复苏

4.8分类学性状

4.9按经验归类的上行分类

4.10过渡时期(1758—185)

4.11等级结构分类

第五章 按照共同祖先分类

5.1宏观分类学的衰微

5.2数值分类

5.3支序分类

5.4传统的或进化的方法论

5.5新的分类学性状

5.6信息检索的简易化

5.7多样性研究

第六章 微观分类学,关于物种的科学

6.1早期的物种概念

6.2 本质论者的物种概念

6.3唯名论者的物种概念

6.4达尔文的物种概念

6.5升物学物种概念的萌芽

6.6升物学物种概念在多因次(多维)物种分类单元中的应用

6.7物种在升物学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篇 进化

第七章 非进化的起源观念

7.1进化思想的萌芽

7.2法国启蒙运动

第八章 达尔文以前的进化思想

8.1拉马克

8.2居维叶

8.3英国

8.4莱伊尔与均变论

8.5德国

第九章 查尔斯·达尔文

9.1达尔文与进化

9.2华莱士

9.3《物种起源》的出版

第十章 达尔文关于进化和共同祖先学说的证据

10.1关于升物进化的证据

10.2关于共同祖先学说的证据

10.3形态学作为进化与共同祖先学说的证据

1O.4 胚胎学作为进化与乒同祖失学说的证据

第十一章 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11.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

11.2自然选择概念的来源

11.3达尔文革命的影响

11.4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抵制

11.5其他的进化学说

第十二章 进化思想的多样性与综合

12.1进化论者之间日益扩大的分歧

12.2进化遗传学的进展

12.3进化系统学的进展

12.4进化综合

第十三章 综合后的发展

13.1分子升物学

13.2自然选择

13.3自然选择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13.4物种形成的方式

13.5宏观进化

13.6人类的进化

13.7现代思维的进化

第三篇变异及其遗传

第十四章 早期的遗传学说和育种实验

14.1 古代的遗传学说

14.2孟德尔的先驱

第十五章 生殖细胞,遗传载体

15.1施旺-许耐登细胞学说

15.2性别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15.3变异和遗传的物质基础

15.4染色体及其功能

第十六章 遗传的本质

16.1 达尔文与变异

16.2魏斯曼

16.3德弗里

16.4孟德尔

第十七章 孟德尔遗传学的成长

17.1重新发现孟德尔的升物学家

17.2孟德尔遗传学的黄金时代

17.3新变异(突变)的起源

17.4现代遗传学的兴起

17.5瑟顿-波弗利染色体学说

17.6性别决定

17.7摩根与他的果蝇实验室

17.8减数分裂

17.9摩根与染色体学说

第十八章 关于基因的各种学说

18.1有关遗传的各种相互竞争的学说

18.2孟德尔主义对连续变异的解释

第十九章 遗传的化学塞础

19.1种质的实质

19.2遗传现象的核酸学说

19.3双螺旋的发现

19.4现代观念中的遗传学

第二十章 结束语。面向科学学

20.1科学家和科学环境

20.2学说和概念的成熟

20.3学说和概念成熟过程中的障碍

20.4科学与外部环境

20.5科学的进步

原注

索引

译后小记

参考文献

直立人归来

对生命主动进化的思考

核心观点:

  1. 生命被动进化是常态,生命多是在外界环境的压力下被迫进化
  2. 生命难以主动进化,因为低级生命难以理解高级生命的世界,此为维度隔离
  3. 生命被动进化所需时间漫长,生命主动进化可以加快进程
  4. 问题在于:低级生命如何才能理解高级生命的世界
  5. 复杂的问题不能靠碰运气、撞大运,企图用极简单的方法解决,这就需要一个体系

六度身体

  1. 每个生命都有六个层次的身体,生命通常只认识第一个层次的身体
  2. 深刻理解这六个层次的身体,是生命得以主动进化的前提
  3. 六个层次的身体都得到进化,生命就能实现主动进化

生命维度学

维度,就是空间维度。不同生命种类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也就是具有不同的维度,由此深化得到生命维度学,用以指导生命升维

  1. 不同等级生命对应于不同空间维度
  2. 低级生命,即低维
  3. 高级生命,即高维
  4. 生命的进化,即升维

六度身体论阐述了生命进化之路的战略规划,落到战术实践上,直立是起点,现代人越来越趋向不够直立,人类的进化从回归直立开始

作者对传统的宗教、修行、打坐持批评的态度,虽然如此,毕竟现实中有很多人受到这些不太正确的观点影响甚至左右,因此,本书在语言表达上作了一些处理,使他们有读完全书的耐心

海云青飞

date = 2017-11-15

人类一直立,哲学问题随之而来

海云青飞 20171114

人类的祖先趋向直立行走以后,视角扩大,映入眼睛的信息变多,疑问随之而来:

  1. 天上的大火球每天从这边走到那边,到底是在干什么,蓝蓝的天空到底隐藏着什么东西,晚上闪烁的星星是谁在眨眼睛,清冷的发光玉盘到底是谁放到上面去的?

  2. 四季有冷热交替,植物有一岁枯荣,身体有生老病死,这是为什么,有没有神秘的东西在主宰人的命运?人为什么必须死而大火球和大玉盘却可以长存?

归结为二大哲学问题:

  • 宇宙是怎么回事?
  • 我是谁,为什么会死?

一个问题问的是宇宙,另一个问题问的是自己。只要这二个问题不解决,广义的宗教将永存每个人的心底

金丹大道的修行入门方法

海云青飞 20160716

大道修行入门的三个步骤

感谢“南龙出海”,起了一个好头,海云青飞可以借着这个机缘讲一些心得

要知道修行从何处着手,首先要知道生命的组成

用二分法来看,人由意识和肉体组成

也就是说,修行是修肉体和意识的

意识上领悟到一个小小的原理后,反观照察肉体在行动上有没有彻底做到,随时检查,随时修正

把一个已经认识到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以后,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进步

什么是修行?修行入门的三个步骤就是:

  1. 意识先行

  2. 反观照察

  3. 修正行动

修行初学者修意识的二个注意点

在以上三个步骤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最关键的是意识,如果一开始的意识领悟就错了,修行就成了修错

修行,首先是修意识

怎么修意识呢?这是二个要点:

  1. 一说 绝对的…… 就错了

    人体的生命层次并不那么高,不可能认识到绝对的真理,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绝对的东东,那么,对人来说只有 相对才是绝对的

    凡是人的形体的生命表达的,能被人理解的原理都是相对的。比如说宗教教主的言论也不是绝对真理

    去掉了绝对的想法,才能无限自由地去探索无限种可能,才可能从无限个解中找出最优解

  2. 直立的意识

    只听说过直立人,还有直立的意识?

    人的直立,首先从意识的直立开始

    对于任何一种理论,都要经过大脑的过滤、分析,才能决定如何处理。比如我在这里说了二点,你需要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如果有道理,能不能进一步提炼,说得更加简明扼要

    对于自己的已经形成的观点,需要修正或改正时不能有一秒的犹豫,即使旧的观点已经使你功成名就

    说得直白点,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处 在无神无佛,无你无我 的状态

    无神无佛,说的是不能有绝对的想法。人能想出来的、梦到的、见到的神佛只能是人形的神佛,实际上还是人的范畴,他们说的话都不是绝对真理

    无你无我,说的是要有直立的意识,理性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观点。看到别人肉中刺容易,看到自己眼中钉就很难了,所以要做到 无你无我无我 并不是那么容易

真实佛菩萨显现了怎么办?

无神也无佛,无你亦无我

海云青飞 20160717

前面海云青飞说了修意识的二个要点:

  1. 去掉绝对的想法,无神也无佛

  2. 要有直立的意识,无你亦无我,理性对待任何事物

是不是觉得很简单,很容易做到,真的是这样的吗?

真能做到的,当是人中豪杰,十万人中称第一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修行人,因不知如何修意识而误入歧途

闭上眼睛静坐,得了个幻境,其中有神明或白胡子老头过来说话,就欢喜得几乎要跳起来大笑一个时辰,有的人甚至迫不及待地开始“度人”伟业,实际上,这样的意识境界,与修行入门还有八辈子距离

观世音菩萨显灵说话,佛菩萨显现是真的吗?

正确的姿势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假如有一天你一个人呆在家里,正在吃着苹果,突然眼前出现一丛光茫,由小到大,慢慢地,你心目中最伟大的神明真实显现了,这不是梦境,而是活生生的真实,如果旁人在场也可以同时看到

这个神明浑身放射着神圣的光辉,脚踩祥云,开始对你讲经说法。在这个特别的时刻,试问自己,能做到以下几点吗?

  1. 心态保持平静,无狂喜,没惊吓

  2. 膝盖不会立即降格成缺钙的状态,没有一丝一毫下跪叩拜的冲动

    遇到“神佛”盲目下跪和尊敬无关,只是一种做作的献媚而已

    我写过一首打油诗讽刺这种情况:

     祷告
    
     海云青飞
    
     上帝晚上正睡觉,
     听见有人作祷告。
     翻来覆去睡不着,
     可怜头上白发生。
     祷告祷告再祷告,
     天堂大门找不到。
    

    既然是神佛,你不祷告不下跪他也知道你的态度,哪里用得着故意做作呢。不用说神佛,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真好反而是一种特别简单的关系,因为“好”体现在做的事情当中,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表达出来爱意,形式主义的东西反而成了做作

  3. 神明说的话,不会无条件、不加分辨就全盘接受,还是要经过理性的过滤、分析

    如果真的神佛的声音、文字、形象出现了,恐怕也没有人会认识,因为有维度隔离。所以,每个人一辈子接触过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在这个场景中能做到以上三条,就可以说,这真是个追求真理的人,不受表象的迷惑,修行就有了可能。如果佛菩萨有知,也会喜欢这样的人

为什么上帝憎恨拜偶像

海云青飞 20160718

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讲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什么意思呢,君子要有独立性,要自立、自强,自我追求进步

自强不息,就包括了不拜一切神明、偶像

你不可崇拜偶像的含义

有的人说:你不可崇拜偶像,但是,必须崇拜某个偶像

你看,没有这个 但是 多好,又简单,又彻底,非常优美,十分符合宇宙主人的胃口。加了这个但是,就有问题了

如果存在造物主比如上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上帝憎恨拜偶像,这里说的“偶像”也包括上帝自己,就是说上帝也憎恨人类崇拜她

正确的是:

君子不可崇拜一切偶像,后面没有但是了

这才是正宗的中国哲学,令人自强不息的哲学

要注意 一切 这个词,不包含“但是”的,君子不崇拜一切偶像,当然也包括君子不会把自己树立成为偶像让别人崇拜

有位同学问世俗成功的事情,真正的修行,是包含了世俗成功的道理。前面讲修意识的二个要点,这里讲的自强不息,都也是世俗成功的原理,这不是微信上的心灵鸡汤,而是从深层次上揭示事物的本质,不可轻轻一读就过去了

世俗讲君子,我们讲修行人

修行人要自强不息,不崇拜一切偶像

如此修行,在正常的公平的社会,修行人必然有能力取得世俗的成功,即使在不太正常的社会,修行人不愿为二斗米折腰,那么,至少也不会太失败

当然,修行人的要求会比世俗更高。简单来说,真修行人必然有世俗成功的能力,世俗成功的人却不一定能成为真修行人


为什么修行人不可崇拜一切偶像,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里海云青飞要揭开一个大秘密:高维生命不喜欢人的崇拜

高维生命创造了人,又给了人自主性,人对宇宙生命的探索也就是高维生命对宇宙生命的探索,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人具有自主性,而不是木偶

如果人崇拜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偶像,那么就会有一种依赖心理,思维的自由性、自主性、独立性就受到了限制。人本来是自由、自主的,人又把自己降格成了被牵线的木偶,这违背了高维创造生命的目的,高维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如果人把自己树立为偶像,引导别人来崇拜,决不是一件好事,也是一样的道理

修行是为了什么

海云青飞 20160719

有的同学可能心急了,真正的修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什么原理?修行是什么意思?修行人主要修的是什么?

宇宙是个生命体。人类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清晰地证明了宇宙是最伟大的数学家,最伟大的科学家

这就明白无误告诉我们,宇宙不喜欢玩弄心理,宇宙不喜欢玩弄哲学,宇宙不喜欢玩弄鬼神

修行是科学问题,不依科学的途径,修行不可能成功

然而,当今修行理论都把修行当成了神学问题、宗教问题、心理问题,甚至鬼神问题,这样的做法是与宇宙规律相背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心理是否重要,是否有用?是重要,是有用,但是要固化成物质才能真正起作用

修行,不仅是科学,而且必须是超前的科学

物理学研究的引力,认为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但这是对无生命物体而言的,对于人类来说,人与人之间吸引力不能简单地依质量计算,那么又怎么研究,怎么量化?难度相当大

在古代,个人的力量要找出宇宙、生命的根本规律的难度极大

生命要进化,就要给不同生命分别建立数理模型。要进化到高维生命,首先必须知道高维生命的特征。知道高维的特征以后,修行就有了目标

人是低维,低维的头脑受生理限制,很难想象出高维的样子,就象字典的一页纸想象不出,也不相信还存在叫字典这个东东。在古代,因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非常有限,修行非常难

现代就和古代不一样了,科学对宇宙、生命的探索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多学科交叉,修好意识,掌握思维方式,就可能开悟,开悟以后,就知道了高维生命世界的一些规律,修行成了超前的科学

想不到、理解不了修行是科学问题,想当然的想象高维生命是人形的,这必然是错误的,那么,所谓修行就只剩下玩弄心理了

修行是为了什么?

海云青飞告诉你,修行就是掌握高维生命世界的规律,然后把自己进化成高维生命

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海云青飞 20160719

万事万物都可以看相,也只有开悟的人有能力给万事万物看相,因为看的是事物的本质:维度

我已经写了几篇文章,也有同学提了问题,从文字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各位所处的状态

有的同学对维度这个词充满了好奇,或者不解,或者怀疑

其实维度并不神秘,提高维度也不难。常人都有你我之分,打破你我之分,多为集体的利益考虑;自然地为集体的利益着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了冲突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就是提高了自己的维度

宏观上来说,提高维度可以分成二个步骤:

  1. 换位思考

  2. 主人回归

换位思考要求在一天的任何时候,处理任何问题时,要将心比心,练习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例子

以我自己举例吧,在写作和发表文字时,海云青飞是怎么考虑的呢?

  1. 每个段落都不会很长。长了读者阅读就容易累

  2. 多加空行,这样读者阅读就更加轻松

  3. 在论坛帖子里回复提问时,一般直接在同楼层评论,而不是另起一层到末尾的位置回复,这样大家看上去条理更清楚

  4. 文章的主题小而精,不要写得长而臭,这样读者不容易疲劳

这样做并不是说我做得最好了,只是表示我有在换位思考,我有在努力

有的同学可能想,这样做好累,随心所欲(美其名曰顺其自然)多好,别人说的修行好像不是这样的

错误的修行当然不是这样的,正确的修行必然包含这篇文章中所说的道理

而且,养成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与世俗事业成功有极大的关系

正确的修行,修行越好,世俗的事业越容易成功

也可以说成,越是好人,事业越容易成功

这又怎么说呢?

当养成了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以后,一些营销专家讲的“用户思维”变得极为简单,因为你已经和“用户思维”合二为一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对于用户的心理、需求可以说是洞若观火,如此,事业要很失败估计会有困难

好人也可以做坏事,这叫降维获利:对用户的心理把握精准,自以为比别人聪明,做损害用户利益的事情。维度决定一切,降维获得的利益只是表象,其人的命运已经变差了

做人要换位思考

我曾说过,似乎天生就是修行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小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普通,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后来才慢慢发现,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其中一点就是从小就自然养成了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这对于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然后接触修行以后,才知道这也是修行的一个要诀。当然,对于修行来说光是知道这点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真实神佛显灵事件

神佛显现是怎么回事,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

海云青飞 20160721

这几天对神佛鬼怪感兴趣的同学比较多,海云青飞就先来谈谈这方面的话题。这就是交流式写文章的好处了,可以顺其自然先解决当前的问题

真假释迦牟尼佛祖显灵事件

先来说一个佛祖显灵的真实事件

东北有一位虔诚的佛家居士,吃素,念经,打坐,十分虔诚。一日晚上静坐时,忽然眼前出现了释迦牟尼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开始对他说话……这当然是闭上眼睛看到的,也就是大脑神经回路的物理、化学反应而已。释迦牟尼已经不在了,人们如果想要见到他,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梦中

那么,问题来了,他怎么知道这就是释迦牟尼本人,而不是隔壁小王的老爸?

我们去看望母亲时,能一眼认出,那是因为大脑里预存了母亲的影像,把眼前看到的和预存的影像进行对比,电光石火间完成确认,于是张开双臂,来个大大的拥抱:老妈,我想你了……

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预先储存的标准形象,才可能确认谁是谁

那么,这位居士是不是写过穿越小说,穿越到遥远的古代印度,隐身在路边大树后,看着释迦牟尼赤脚行乞?

或者他拥有祖传43代的释迦牟尼录像或照片?

这些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凭什么认为这是释迦牟尼,而不是隔壁老王?

后来,这位居士慢慢想明白了,他静坐时看到的释迦牟尼的样子来源于他看过的一张画像,他确实看到释迦牟尼了,可惜的是,他看到的只是他想看到的释迦牟尼,更准确地说,他看到的是某个画师认为的释迦牟尼形象

现代谁也没有见过真实的释迦牟尼形象,说得直白点,我们现实中见到的那些画像都是凭空捏造的,是无中生有的,是牛头不对马嘴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真实的释迦牟尼来了,居士会怎么想?

他会认为,奇怪,怎么来了一个外国人,穿得还那么破烂老土,一定是外道,赶紧念起降魔咒……

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大家已经习惯了假的,已经被成功洗脑,把假的当成真的,于是真的来了也一定被认为是是假的了

不同信仰神明不同,大家自行脑补,代入自己的偶像,原理一样

自由意识何在

从这个故事可以悟到什么?

这位居士的悟性还算是可以的了,还能想到幻象的来源问题,换个人,可能欢喜得不得了,或者认为已经开悟,或者修成了罗汉,菩萨,或者干脆一步到位,开始对外宣称成佛作祖了……“释迦牟尼”亲自显灵说的法,“释迦牟尼”亲口封的菩萨果位,难道还会有假!

人的意识并不自由,人以为拥有自由意志,其实我们拥有的许多概念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或者说是被喂养的,我们接受诱导以后,以为在自由思考,其实是思考着别人让我们思考的思考

比如上面这个故事,释迦牟尼的画像是某个画师想当然画的,具有中国人种的特征,适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居士以为自己见到了释迦牟尼,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实际上是他见到了别人想让他见到的释迦牟尼,而他自己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的意识成功地被输入的信息控制了

人生中的许多观念也是同样的道理样。回想念初中时,政治教材把资本主义经济贬得一无是处,资本家是何等的下流无耻,然而现在呢……大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观念,分享你的看法,或许可以启迪更多的人


意识仿佛是更自由的身体,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意识的局限,意识并不会比身体自由多少

我们只有放下旧我的观念,反观自己意识的局限,力争意识自由,才可能进一步触摸到到高维意识的境界

神秘现象不神秘,不理解所以神秘

无神亦无佛:一切妖魔鬼怪神佛显现等神秘现象其实并不神秘

海云青飞 20160722

“无神亦无佛”,境界到了的自然能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但是很多人已经不知不觉接受了大量似是而非的信息,思考着别人的思考而不自知,不能很好理解其含义,反而以为海云青飞孤陋寡闻,竟然错过了三观被碎的机会

这也是我论述不够详细,当抛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时,最好能举出许多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人对事物的理解都是基于形象,实例把枯燥的论点形象化了,人就容易领会

有的人把一些精神障碍病人当作附体,或者鬼上身,于是上演了一出出生动的驱鬼捉妖游戏。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一一写出详细分析的话,卫道士会怒火攻心的。我还是多说一些原理,少一些直接的批评

灵异事件、神迹不能证明什么

有人最喜欢拿神秘现象说事,但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知道,一切神秘现象都证明不了什么:

证明不了这就是神迹 证明不了神、佛、鬼、怪、妖、上帝就一定存在 证明不了人就应该崇拜、恐惧 证明不了宗教存在的合理性 证明不了谁就是神,佛,或者上帝的儿子 ……

如果神秘现象能证明什么,那么现代的每个人都是神,是佛,或者上帝

假设你带着大量的现代高科技,时空穿越回到古代,一一展现,古代人就会认为是不折不扣的神秘现象,如果古代人认为你创造了神迹,你就是神降临,你会相信吗!你又怎么向古人解释“灵异事件”?你明明知道,这并不神秘,你也不是神,古人觉得神秘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背后的原理

人之所以有修行的可能,是因为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宇宙给人类开的一扇天窗,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神秘现象,也只是因为暂时不知道其原理罢了,其实并不神秘

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古代人认为的神秘现象非神秘化的历史。比如中国古代人以为下雨是龙王的工作,现在又有几人信呢!

宗教是妖魔鬼怪神佛显现等神秘现象的重灾区,他们往往不知道,其实里面的大多数神秘现象已经可以得到非神秘的解释,即使现在还不能解释,也不代表将来就得不到解释

有一位“坚定的宗教信仰者不请自来了”,杏花疏影16 与众不同,拥有更多的自由意识,她写过一篇智慧之花闪现,文笔出众的文章,非常适合作为本文的实例,她也同意了我转载她的文章,见本书附录《草堂闲话》

传播真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如果有人能补充海云青飞论述不够详细之处,使更大范围的人受益,也是积累福德,给自己未来增加机缘

虽然我不太提倡宗教,话说回来,如果意识自由不受宗教影响,那么信仰宗教未尝不可,但是,既然到了这个境界,同门恐怕难以认同其人观点,甚至免费获赠一顶帽子,只见上面写着二个鲜红大字:外道

修行并不光是心法,因为人类共有的生理结构限制了意识的自由度,不悟此理,就不存在修行一说

人生三大哲学问题之:我是谁

我是谁:开放的动态的我

海云青飞 20160723

接下来一步步探讨: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我在哪里,生从何来,死归何处

夏姑娘

海云青飞

春天是温柔可人的娇娘
春风、细雨,小草,柔柳
秋天是成熟稳重的贵妇
秋高气爽,金桂飘香
可是,夏姑娘呢?
你才是我的最爱
热情似火
热烈奔放
来自九天之上,融入心爱的情郎
幸福不可阻挡

赞颂完夏姑娘,进入今天的话题

每个人都有哲学疑问:我究竟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我是谁?这问题其实挺简单

我,就是那个:

知道被火烧会疼 伤心了会哭 捡了宝会大笑三声然后偷偷藏起来 希望有个绝对的自私的神明,那么就可以少付出而多得到 如果有人见解与我相反,自然反应会抵触 如果别人比我优秀会妒嫉……

也就是大家感觉到的,认为的,那就是我了,没有那么复杂

不懂装懂的禅师

但是,总是有一知半解的人喜欢不懂装懂,你去问一个禅师“我是谁”,他会反问:

知道我会疼,知道我在笑的,又是谁?

通常,被反问的人果然就被镇住了,于是禅师露出了得意的、不容易觉察的、诡秘的微笑:其实他也不知道答案

我是谁:动态、开放的“我”

我是动态的、开放的,世上并不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我

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生活在开放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并且每时每每刻都在与环境进行交互

这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把当前情景与以前的经验比对,从而作出判断的动态的我

我本来就是动态的,开放的,禅师不明此理,以为我是个静止的存在,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又想故作高深,故有此反问

按下打火机,火苗腾起,你不会试图用手把火苗捏灭,这是因为把当前情景与预存的经验进行了比对,知道直接接触火对人有一定的危险

知道自己在笑,才不会永远笑下去,直到断气

知道疼,才能避免受更大的伤害

下班回家,没有走进隔壁小明家,把刚出浴的小明媳妇吓一大跳,也是因为走路时在不断比对,判断,从而正确决定下一步踏在哪里

我,就是这个不断把当前情景与经验比对,作出判断,从而决定下一步行动的,动态、开放的我

我是谁:“我”的二个特征:

  1. “我”是开放的

    “我”必然处在环境中,开放在“环境”中,不存在独立存在于环境外的“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说“我”与环境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我”

  2. “我”是动态的

    我是动态的,也就是时刻在与环境交互。不存在绝对“静止”,不与外界发生交互关系的我

    如果某个生命不再与外界交互,那么这个生命必然已经死亡

    如果一个生命总是把自己限制在狭小的空间,也就是与环境交互的程度很小,那么这个生命的生命力就比较低下。反之亦然

人生三大哲学问题之: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说说生命的来源,宇宙是个有趣的老头子

海云青飞 20160724

不单是人类,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来源于高维,是高维创造了低维生命

这里我要揭开一个大秘密,一个你百度上找不到的秘密

高维为什么要创造包括人类在内的丰富多样的生命?

因为高维他自己也在探索生命,也需要进化生命

我们看到的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动态的、开放的,并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

既然在动,那么就是不进则退

如果高维不探索生命、进化生命,那么总有一天,高维也会降维,直至崩坏

生命为什么是自主的

高维怎样通过创造生命来探索生命、进化自己的生命?

方法就是创造低维生命,并“给”低维生命自主性,低维生命如果能自主进化成高维生命,那么高维自己就完成了一个进化循环

要注意 自主 二字,人类必须自己找出生命进化之道,并进化成高维生命,才有用

如果高维可以直接帮助人类,那么,根本不用派出什么代理,高维直接把功力传给人类就行了,哪里用得着这么复杂,或者在天空直接显现出经文,或者在大家玩手机时直接插播大道讲座,方法多得很,哪用得着低劣的方法

高维之所以不直接插手干涉低维生命的进化,就是因为低维生命自己成长才是真的成长。高维决不会搞神佛显现、降临这些无聊的把戏,搞无聊把戏的,必然不是高维

高维住在哪里?

有人会想象:

仙乡

海云青飞

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星球

风景如画
气候宜人
黄金铺地
宫城巍峨

仙人
衣着华丽,穿金戴银
脚踩祥云,腰别龙泉

无事饮三杯仙酒,来二个仙桃,赋一篇仙章

醉卧仙池,笑人间愚痴
……

实际上,高维和低维是重叠的 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身体也是高维身体的一部分 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意识也是高维意识的一部分

不要用人类的标准去衡量高维的境界,那是相当不理智的

暂时不理解没有关系,好好想想是怎么回事

高维创造生命,与进化论有什么关系?

高维创造低维与进化论并不矛盾

高维创造低维,就是要低维自己进化到高维,这样高维自己才算完成一个生命循环

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其实他的生命维度与常人是不一样的。达尔文生活的时代是个宗教时代,如果他的意识自由度不高,根本不会研究这种挑战神学的理论,一个极为虔诚(低意识自由度)的教徒连想都不会去想,也不敢去想这种问题

低维生命怎么才能自己找出生命进化之道,要知道人的生理已经限制了人的信息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同没有人可以教会一只猪象人一样思考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人类要进化,就要突破人类生理结构所限制的意识能力,可是人类的生理结构已经限定了人类的意识能力,人只能象人一样思考

人最终到哪里去? 如果人不能进化自己,最终结果就是死亡

人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死吗?

修行身与心的关系

先天的我与后天的我,一万个我,身体与意识

海云青飞 20160726

我由什么组成,身体、思想与修行有什么关系,流传的身心灵修行有什么危害?

在我能查阅到的资料范围内,还没有发现谁较好解答了这些问题,现在就让我为你来扫清通向高维路上的这些迷雾吧

先天的我与后天的我

人一生下来,主要是先天的我

长大过程中,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觉与外界交互,这就是后天的我

视觉、听觉、触觉是先天就有的功能,没有先天的我也就没有后天的我

说说先天的我

人一生下来,视觉还没有启用,听觉和触觉接受的信息还很少,这时的我主要是本能,或者说固化的意识在维持身体运转

这时的身体为什么不需要主观意识的干预就能自动运转呢?

先天的我其实包含地球生命诞生以来的无数个祖我

人类的进化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的生命形态,称为祖我,这些祖我把与环境交互过程中的最佳反应固定下来,变成固定的反应模式,于是祖我的后天意识就固化成了现在人类的先天意识

身体为什么会有疼的感觉,以保护我们免受更多伤害?

在人类进化的某个阶段,一开始并不知道疼,经过了漫长的学习过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形成疼的后天意识,再慢慢固化成自动反应的痛觉

说说后天的我

人在后天成长过程中,不断把接收的视觉、听觉、触觉信息录下来,再不断把当前情况与历史情景进行比对,然后作出交互反应,这就是后天的我

后天的我是后天形成意识,并不断与外界交互的过程

实际上先天的我与后天的我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先天的我,身体内部就立即停止运转,后天的我也就不存在了。这里把先天的我和后天的我分开讲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一万个我

如果把自地球生命诞生直到进化成人的过程分成一万个阶段,也就是9999个祖我加上后天的我,那么,完整的我是一万个分阶段的我叠加而成的

身体死了,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前9999个我已经死掉了,而且最后一个我也死掉了,那么,有没有余下的东西值得拿出来说道呢

修行身体和修行意识的关系

如果理解了前面的内容,身体与心理、意识的关系就容易理解了

身体主要指的是固化的意识,不需要主观干预就能进行的反应

人们通常说的意识主要是指主观意识,也就是这一生后天形成的意识

身体与意识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确的,分开讲也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许多人以为有个独立于身体存在的另外一个生命,叫灵魂或者其她什么,其实死了就是死了,活着时提高生命维度才有实际意义

人从开始性成熟,也就是下体开始长毛,生命维度就开始下降,降到最低就真的死了,而不会维度低到极点就突然来个大反转,反而成仙成佛,上天堂升佛国了,这种说法如同小张每次把所有钱用完以后,总是发现钱会自动变得比原来更多一样,极其荒谬

海云青飞以为,人只有大胆承认会死,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用一生去寻找那一线生机,这正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海云青飞说开悟

海云青飞 20171115

我自幼追问宇宙、人生的真相,长大以后接触了诸子百家、古今中外各种学说,发现没有一个人把开悟或者说悟道说清楚。大家都把开悟说成是一个玄虚神秘、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官体验。云里雾里的说法始终不能使我满意

那就自己来吧

或许是命中注定,或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答案终于揭晓

什么是开悟

掌握了生命升维的理论与方法就是开悟

一个生命掌握了生命升维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就说他已经开悟了

怎么知道自己开悟了

若是理解了开悟的定义,自然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开悟

但是有的人自视甚高,他们会把豁达的人生态度当作开悟;或者下班回家晚上打个坐,春梦粉飞当作开悟;或者把每时每刻观察自己的念头当作开悟。他们可以强行认为这些做法也可以升维

所以还得有客观的通用的标准来堵塞这些人的后路

开悟的客观标准又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开悟的状态?

且听海云青飞徐徐道来

宗教为什么产生,为什么信宗教

人类心灵软弱,需要抚慰,于是,宗教产品就出现了

海云青飞 20160727

为什么产生宗教:神明做出了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宇宙中有个无所不能、永远不死的存在,不同文化中叫法不同,有的叫神,有的叫上帝,有的叫佛

她出于好玩或者什么目的创造了人类,创造出来后马上就后悔了,这简直是个次品,缺点太多,于是派出化身,或者神明,或者天使,披着人皮带着使命去告诉人类:

你们虽然会死了,但是,你们想不到的是,你们死了的时候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还没有死干净,只要百分之千相信我说的每一个词语,包括标点,依我之计如此这般,保证你们死了以后呢,还有那个东西可以进入天堂、佛国,在那里黄金铺地,不用上班,空气环境什么的也是非常OK的,更加重要的是,你们将永远和死神说bye bye了……

人为什么需要宗教,人为什么信仰宗教,宗教为什么存在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毫无可能性的宗教传说?

因为人类知道自己会死,但是又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怎么办呢?

  1. 必须有个不会死的存在

    依人类的理解能力,能使人不死的,必然自身是不死的。自己都会死,还能让人不死,这又怎么可能呢,于是人类创造了永远不死的上帝,因为人类需要她

  2. 这个不死的存在必须是热血动物,冷血动物是万万不能的,也是不被人类不允许的

    如果不死的存在很冷血,自己在海边晒着太阳,喝着咖啡,又远远地用天眼看着人类的生死,就像是看一出出戏。这样是万万不可以的,这是不被人类允许、不被人类批准的。因为人类不需要这样的冷血动物,人类需要的是见到人类的死亡会激动得热泪盈眶的神明,于是神明就会该出手时就出手,救人类脱离苦难

几乎每个人都需要有个热血的不死的存在。有需要就会有人提供产品,无论物质产品还是心理产品,都是一样的道理

当有人创造出类似神明创世、造人、救人的传说时,人们就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去相信这个心理产品,并且积极参与继续完善这个心理产品,使其能抚平自己脆弱的心灵,在临死时也可以省下多挣扎一分钟的力气

信仰宗教的坏处:宗教限制了人的自由意识

宗教,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群体心灵的软弱

在古代,宗教的出现有其合理性

人类直立以后,抬头仰望天空,又反观自己,自然地开始思考宇宙、人生存在的意义。人类在为生存努力、在奔波的同时,还必须要有精神上的支柱。这时候宗教起到了抚慰人心灵的作用

随着人类对宇宙、对自身认知的长足进步,宗教提供的千年不变的关于宇宙、人生答案已经使许多人不够满意

到了现在,宗教的负面作用不少,宗教削弱了人类探索世界的主动性、自由性、独立性

万一宗教里面存在独立思考、没有宗教情结的另类呢,会不会自身受到宗教不好的影响?

答案是很明显的,因为一说宗教的名词,别人就以为你是宣传宗教、支持宗教的,你总不可能花上3个月时间,每天8个小时,强制别人听你讲课,让别人明白,你说的宗教与世俗说的宗教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正确的宗教应该如此这般那般理解……相信即使你有这个耐心讲,别人也难以奉陪。宗教毕竟不是一个人的宗教,拿着一滴清水不可能完成净化整个被污染的长江的任务

中华佛法智慧:什么样的佛法才是智慧

我有一位故人笃信佛法,我们一起探讨到一定程度时,他就会引话题到佛法上去。可惜他始终无法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

请大家注意,海云青飞这里说佛法二字,只是举个例子,并不是特别推崇佛教,大家自己举一反三,代入自己的信仰即可

有人说佛法是智慧,这话可以是对的,但是说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其中一个前提,除非你能不用宗教用语就能把这个智慧讲解出来,如果还是张口闭口佛法,你自己的智慧何在,你的独立思考何在!这就不是真正的智慧了

宗教存在的原因、必要性:广义的宗教长存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现在这个世界还是宗教的世界,并且将来也是

只要人会死亡,人类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探索就不会停止,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将永存,这就是宗教存在的根源

科学已经主导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但是宗教也是无处不在,有的国家还是政教合一的宗教国家。在一些发达国家狭义的宗教教徒已经日趋减少,表现在去教堂人数的下降,然而每个人的心中依然有着自己认为的宗教,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宇宙、人生的意义

地狱与天堂真的存在吗

海云青飞 20160728

天堂、佛国、地狱是否存在?海云青飞告诉你答案:不存在

现在是万家争鸣的时代,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可以打破信息的垄断,坏处则是普通人难以区分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

修行理论五花八门,每个人都相信自己选择的才是最好的,谁也不能说服谁

也不是不能分出高下,只要提高意识能力,一切都难逃火眼金睛

下面就以天堂和地府作为例子,分析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天堂地狱的存在

有人升座讲道:

信徒去了天堂、佛国、净土的都十分留恋那儿的美好,都不愿意回来看望一下我们……

讲到这里,下面打瞌睡的老太太身体一震,驼背也直了三分,霎那间两眼闪出一道光茫,面前经典上一行行模糊不清的小字奇迹般突然变得十分清晰……

如果在座的信徒有一点思维能力,就会意识到,讲道者说的其实是: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天堂的存在

有的时候,人们的思维能力低到跌破眼镜,就不能再联想一下,是不是死去的信徒都被关在地狱,无法回来报信呢!

这是很简单的逆向思维运用,但是,因为心里已经有了那个绝对的规矩,已经有了那个绝对的权威,这就限制了人的自由思考,使人不敢再怀疑,也懒得去主动思考,于是就这样随随便便,不负责任地把自己身家性命都交给了那个虚无飘渺的绝对的存在

本书引导大家破除绝对的观念,不要崇拜绝对的规矩,也不要崇拜绝对的存在,有的人没有仔细阅读文章,想不通其中的道理,以为不能没有绝对的规矩

修行需要告别旧观念的勇气,也需要主观的努力,努力多想想到底是怎么回事,争取把道理想通,既无勇气也不愿努力,修的又是什么呢!

既然不愿提高意识能力,那么一辈子被错误的理论欺骗,白白浪费大好人生也是活该

有科学家研究了许多起死回生的例子,从许多人的描述似乎证明了天堂、地府的存在

其实这很好解释,起死回生的人其实都是假死,没有死透,他们的描述还是在心理学研究范围内,如果真有一个全身腐烂得差不多,死得不能再死的人活了过来,他向BBC记者讲述死后的奇妙历程,那倒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科学证明了天堂地狱的存在了吗?没有的事!

信徒自己证明了天堂、地狱不存在

现有的对天堂地府的描述都非常拙劣,反证了天堂地府不存在

这里不去摘录经典或者各种游记对天堂、佛国、地府的描述了,因为没有看到一点点创意,实在提不起兴趣来

所有这些描述,都是基于描述者当时当地的人类社会,描述者想不到,这样的做法是存在很大问题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天堂的环境是否也要跟着人类科技更新换代,不断拆了再建,再重新装潢呢?那还叫天堂吗!

  • 是不是古代天堂用冷兵器,现在则用机枪突突突了?

  • 是不是远古天堂是石砌,后来改用砖砌,砖混,框架,现在则用3D打印了?

  • 是不是古代天堂都穿古装,不穿短裤,女士不用文胸,现在则改穿现代服饰,有了短裤和文胸了,天堂也有三点式吗?

  • 是不是古代地府用油煎刀割,现在则加上了电击?

  • 天堂地府的重力为什么和地球一样呢?如果不一样,就可能有地球人觉得很奇怪的事情发生。可见描述者只是描述了他能力范围内想象出的天堂,凭他们的智力还想不到重力这样的问题

    ……

以常人贫乏的想象力,只能依当时当地的人类社会想象出天堂地府的情景,但是这样做就明白无误地宣告了这些描述都是瞎编的,反而证明了天堂地府的不存在

从各种对神仙鬼怪的描述来看,也证明了这些描述只是幻想,其实是不存在的

现在网上流行接受高灵、外星文明的信息,从这些描述来看,也是证明了只是低级的幻想

有没有办法把高维描述得比较接近真相?

意识触摸到高维境界,或者说开仙门,或者说开悟就能

天堂和地狱是宗教迷惑人的胡萝卜加大棒手段

宗教或统治者先用天堂诱惑人,让你为之神往

如果天堂还骗不了你,还有地府来吓唬你,不怕你不从

如此一正一反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心灵软弱或人生失败的人很快就缴械投降,从此被洗脑越来越深,再无出头之日

修意识的一个根本法则:极简主义思维

由于生理结构的限制,人的意识能力有二个特点:

其一,对事物的认识是偏面的

其二,即使有存在告诉他全面的信息,他自己也认为理解了,但是他对事物的理解还是偏面的

这可能不太好理解,相信只要多读多想,一定能慢慢明白这个道理。迈过去就是新风景,放弃了就是自己承认失败

如何训练意识,有很多课程,其中一个课程叫极简主义思维,或者说化繁为简思维,就是砍掉一切不必要的因素

天堂和地狱的存在没有任何证据,现有的描述反而证明了其不存在,一世成功的方法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些概念呢,那就坚决砍掉吧

神佛会死吗,会!

知死知生,一篇文章揭开宇宙、生命、人生、死亡的真相

海云青飞 20160729

佛教里的佛祖会死吗?

道教里的神仙会死吗?

圣经里的上帝会死吗?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生命都处于螺旋循环通道中

很多人以为,人要死,所以必须有个不死的存在如上帝、佛祖、神仙,才能救人于不死。就这样想当然地,不经过大脑就直接得出结论,独立思考何在,自由意识何在,这样做是要打屁股的

宇宙这个老头子可比我们想象的有趣多了,一切生命,包括宇宙本身,都处于生命螺旋循环通道中。这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宇宙的规律是简洁、优美的,没有例外

古代的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即使现代没有了古代意义的皇帝,人们看着别人凌驾于规则之上而不满,但是自己有事时也是非常渴望能凌驾于规则之上的

人们很容易就有这样的猜测:

宇宙中应该有个凌驾于生死之上的存在,是她创造了这个宇宙和宇宙中的生命

这是常人非常容易想到的一种猜测。但是,千万要记住: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偏面的

所以,修行人看事物往往是逆着来的。如果修行人还是顺着大众的习惯思考问题,就永无可能获得意识自由,也就谈不上修行,因为本质上和常人是一样的

既然这个绝对的存在已经不生不灭,自得其乐,为何吃饱了饭没事干,还要创造宇宙,难道仅仅是为了好玩?

为何要创造生命?而且奇怪的是,创造出来后马上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了,又要拯救生命

既然无所不能,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生命创造得完美些呢!

无论如何解释,看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其实都不能自圆其说

最简洁,最优美的解释,只能是某个存在为了进化自己,才创造低等的生命

佛祖、上帝、神仙都会死

高维不是神佛,神佛不是高维,牛头怎能对上马嘴

如果你认为有神佛,那么神佛都可能死,生命的规律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

但是我们通常不说神佛,因为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神佛是人形的,这显然是不对的,不同物种怎么可能有相同的外形特征呢!

虽然 牛长成马形,牛头就可以对上马嘴了 人长成牛形,人就可以对牛弹琴了

但是,不同物种有着同样的外形特征会不会引起世界大乱呢?如果不同物种的形状可能一样,那么一头牛找同伴一起喝水,就有必要这样做:

对面的这位,对不起,你虽然看起来是牛,但是我不能确定你真的是牛,请问一下,你到底是牛还是别的,如果是牛就跟我一起去喝水吧,我知道有个地方的河水可甜美了。如果你是人,你就把尾巴藏起来;如果你是鸡,就把头抬高;如果你是苍蝇,就四脚跳一下……

我们最好用高维来指代比人高级的物种,而不是用神、佛、仙、上帝这些名词

死亡即失败,再讲来世没有实际意义

高维可能降维死亡,有什么办法不死吗?

高维可以创造低维生命,如果低维能自己进化到高维,那么原来那个高维就完成了一个生命进化的螺旋循环

人是低维,一个人死了,就是没有完成高维的任务,人生失败了,这时候,有没有后世,有没有天堂地狱,有没有六道轮回,都跟死去的这个人没有关系了,因为这是高维的事情

人类创造一个机器人,机器人彻底死了,机器人并不能决定自己投胎转世做鸡还是做狗,机器人虽然可以这样想,但是想了也是白想,没有一点实际意义。人类或许可以从机器人身上拆下CPU、内存重复利用,太旧的就干脆就全部丢弃了

无神局降魔科的法海

说到后世,有必要说一下现有的规定:

  1. 建国以后动物不能修炼成精

  2. 建国以后人不能有来世

这时在座的江三同学灵光一闪,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如果白蛇一定要修炼成精呢?

海云青飞答:无神局降魔科31号法海和尚会在许仙家对面租个房子等着她呢……(:(:

身体虽死,轨迹暂存

生命死亡后,在宇宙中只留下暂存的轨迹

低维个体的死亡表示探索生命奥秘任务的失败

如果这一届低维都失败了,那么就可能引来整体毁灭,就像历史上恐龙的灭绝

我们不能用人类的时间观念去度量高维,整体人类的一次生灭在高维看来可能还不到一眨眼时间

生命死亡后,还有什么留下的吗?

留下的只有投射在宇宙中的该生命的特殊的活动的轨迹,其她都不存在了

你看了这篇文章,你的后天意识好像懂了,但是仔细想想,除了大脑神经活动以外,你的这个理解还在世界上留下了什么轨迹吗?没有,那么到时就会被抛弃

悟了一个道,修了一个行,有没有特别的轨迹留下来呢,如果没有,那么死了也就是死了

多数人的轨迹是差不多的,意识自由度越高的生命,留下轨迹的参考价值越大,回炉重炼也就有了区别

人生的任务

人生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不要相信神佛降临那种鬼话,如果谁相信了,意识自由就受到限制,意识就不是直立的了

意识自由驰骋,探索无限种可能,尽量在活着时就找到最优解,并进化自己成新的更高的物种

即使生命进化成功,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生命不存在静止的永恒的终点,一切生命,包括人类想象的终极Boss都是处于不进则退的螺旋循环通道中,这就是宇宙、生命、人生、死亡的真相

开悟的人是什么样子,初步开悟的境界

海云青飞 20160730

不是谁都可以讲修行,误导别人的后果很严重

谁都可以写玄幻小说,但修行不可乱讲。确实,这个世界好为人师者众多,因为他们其实不是修行人,并不明白乱讲的坏处,或者只是在作表演博得掌声

常人考虑问题是从小我角度出发的,也就是常人都自私,修行人做任何事情都和常人不同,修行人要扩展意识,把我和他放在同等地位。具体怎么说呢,比如做每件事都要能提前看到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人总不会故意误导自己吧,所以也要尽量避免误导别人

如果有意无意误导了许多人,那么他可能永远与修行无缘了。因为不断误导别人的同时,就是在不断加固自己的错误

开悟是怎样一种体验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讲修行?

意识触摸到高维境界的人才有资格讲修行

人的生理存在固有的缺陷,仔细读过前面文章至少三遍的同学应该知道,身体是固化的意识,生理的缺陷也就是意识的缺陷。所以人类认识事物总是偏面的。有的同学可能还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打个比方吧,人如果能跟猪对话,跟猪讲人类的幸福观,猪一定会大笑四声,再打个响鼻,因为猪总是从猪的角度看待问题的,如果猪能从人类的角度看问题,那就奇了怪了,那就不是猪而是人了

所以修行首先是扩展意识

有同学又问了,我知道了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偏面的,但是怎么办呢?

不断扩展意识,到一定程度以后,突然间灵光一现,好像明白了高维应该是这样思考问题的,这就是意识开始触摸到高维境界了

意识的维度得到提升以后,慢慢就会知道,高维的生理、心理应该是如此这般……改变身体的技术也就自然地发明出来,这时就是意识触摸到高维的境界,也叫开仙门,世俗叫作开悟,此时始知昨日种种非,以前得意满满的种种理论、方法,原来都是错的

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怎样才算开悟

意识触摸到高维境界的几个标志

中国有多少开悟的人?中国至少有上千人以为自己开悟了,全世界至少有几万人宣称已经开悟,那么,开悟的人是怎样的,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开悟?

  1. 开悟的植物

    开悟的境界一到,身边的同类一看便知。开悟的植物,也叫修仙的植物。长期食用修仙的植物具有特别好的开运健身效果,明白这点,就有能力部分解决家人的健康问题

  2. 永生动物的奥秘

    地球上发现了一些近乎永生的动物,它们不信教来不参禅,不静坐也不念佛,是什么导致它们如此长寿?

  3. 惊为天人的科学家

    人类历史上,有位科学家发明创造众多,被惊为天人。他为什么这么厉害?明白这点,就有能力部分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

还有很多标志,比如现代哪几个国家的维度比较高?历史上哪些人物维度比较高,如何从外形看出一个人的维度高低,如何从笔迹看维度,如何查看地理,如何打造吉居,开悟者自然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

海云青飞列了三条考验一个人是否已经开悟的标志,特别是第一条“开悟的植物”十分有用,多数人会在生活中遇到过此类植物,视而不见,见而不识,必然是开悟的境界未到

意识维度得到提升以后,就会发现上面三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十分简单,否则,任是智力测试表现优异,或者名满天下,或者刻苦研究,都难以找到答案

佛法是真理吗?

修意识之直入本质的思维方式:有理,小孩可能是高人;无理,神佛可以是骗子

海云青飞 20160731

有位同学发言:

佛法里讲过什么是如此这般……可是怎么才能知道,怎么才能理解,请海云青飞老师道来

我一看,不对啊,这位同学还没有掌握直入本质的思维方式。仔细读过前面文章的同学应该知道,身体是固化的意识,身体之所以必须死,是因为偏见太多,修行就是修正偏见,其中包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提醒说:

为什么不能忘掉佛法,直接思考事物本身呢?如你这样说话方式,有意无意地就认为佛法是绝对的,如此一来就有必要在我们讨论事物本身前,先花时间证明为什么佛法是绝对的……

什么人在念诵莫明其妙的经文

有的经书上写着:念某某咒语或经文3万遍,就可以消疾,解灾,开智,增福报,脱六道……。总的原则,常人总是希望少付出而多得到,利用人类这个心理弱点,许诺的好处越多,那么可以吸引的人也就越多,唯一要注意的一点,是回避“可以起死回生”这类容易穿帮的功效

这种许诺你信吗,许多人轻易就相信了

我根本就不相信世界上竟然存在这等好事,不是我不信,为真的概率实在太低了

如果要信,还不如相信骗子打来的中奖电话,幻想骗子突然间立地成佛,反而把毕生诈骗所得送给被骗人,然后光身出家去修行去了

如果要信,不如出门右转109步,到亭子里花2元钱买张彩票,幻想中得大奖,从此征美女,游世界,人生至此,不亦快哉……

不是我不信,我也很想相信,如果世界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证明这是真的

懂了的何必引经据典,不懂的引经据典何用

我写文章不喜欢引经据典,各种佛说,神说,老子说,庄子说,黄帝内经说……

一引经据典,潜在的意思,有意无意地认为经典是绝对的,古人比今人聪明

有谁证明了经典就是绝对正确的?

有谁证明了佛法是宇宙终极真理?

有谁证明了今不如古?

没有!

那么,为什么还要经常地引用经典呢!

经常引经据典的解释有二个:

其一,作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写作存在的问题,他见别人这样做,他就跟风这样做了,他并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

其二,许多人的偏见是崇拜古人、崇拜经典、崇拜神佛,引经据典就可以利用人类的偏见增加受众,增加文章点击量

是神佛何必放光动地

海云青飞在本书一开始举了一个神佛显现的例子,有人理解为要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我要问的是,除这点以外,还能悟到什么?

同样一段话,从放光动地的神佛口中说出,和从路边赤条条的小孩口中说出,在我看来是一样的

决不会因为说话的人全身放光,就给他说的话加分,多信上几分,或者不加思考就全部接受了

也决不会因为是说话的人是个不穿衣服的小孩,就给他说的话减分,对他不屑一顾

信与不信,和谁说的没有关系,只和说的是什么有关

如果神佛对其所说的话不能自证,也不能被他证,那么神佛可能是骗子

如果小孩说的话条理清晰,智慧高深,那么小孩也可能是高人

河二同学还是不死心:有没有可能,这话确实是真理,但是无法推理,无法证明呢?

答:既然无法推理,也无法证明,你又怎么知道这是真理呢!

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意识是输入决定输出,那么身体呢

海云青飞 20160801

人的意识是不自由的,输入决定了输出

这话的意思必须得想明白,想不明白也得想明白。人只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才会可能付诸行动。一个自认为没有任何问题的人,就如一块石头,一切教导都不会有任何作用

即使还不太理解意识的不自由,那么现在再举一个例子,你一定从此就明白了

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如果有人对你说:北韩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你一定不会相信

北韩是先军政治,一切经费都向军队倾斜,连军人都吃不饱饭,普通百姓那更是苦难深重

人民觉得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自己的领袖也是天神下凡的,只是被洗脑日久,谎言也成了真理,外界的信息又被隔绝,无从知道真相

我知道你就会这么说。我们站北韩外面,从世界范围比较,是决不会相信北韩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但是,假如人有来世,并且你一不小心转世在北韩呢,你再也无法站在国外的土地上反观祖国,那么你的观念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输入决定了输出的最好例子

身体也是输入决定输出

海云青飞在前面的文章讲到了意识触摸到高维境界的几个标志时,其中有提到开悟的植物,敏感的同学可能就会想到:

输入决定输出,不但意识是这样,身体健康恐怕也有类似的效应

人体有多个方面的能量来源,本文只讲最习以为常的,民为食为天 中的那个食,也就是通过消化系统获得营养和能量

人类的食物都来源于地球表面,主要是植物和动物,以植物为主。人通过口进食,并与地球建立了一种联系,食物的质量决定了人与地球建立的联系的质量

人与地球建立联系是个什么东东?

组成人的身体的各种元素来源于采集自地表的食物,这就是人与地球建立的物质的联系,用形象的说法,造人的原材料主要取材于地球表面

大家最关心的结论出来了:

人吃什么,和我们这个肉身的健康有很大关系

这句话对于任何一个还需要吃东西的人都成立。有的人喜欢装神弄鬼,但是无论其如何自封神佛,都逃不脱这个物理规律的约束

前面讲的身体也是意识,意识也是身体,要一世成功必须先修意识,但是本文又说食物决定身体,这又是怎么回事?

人类具有共性的偏见,因此人类的食物也打上了类似的标签,即使不同文化的食物种类有所区别,还是逃不脱这个规律。个人可以广泛浏览各种资料,博采众家之长,可惜最终得到的还是“偏见”

人如果能去除偏见,这时观察事物就多了维度,就会发现植物中的异类

只有去除偏见的人才能认识到开悟的植物,或者换种说法,去除偏见的人消除了对植物的偏见。这就更深刻地说明了修行就是消除偏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肉身的质量

怎样修行才能很快开悟

依靠理性才能开悟、进化 一篇文章讲清楚生命进化大纲,彻底刷新你的修行观念

海云青飞 20160803

经过前面文章的铺垫,我决定在本文中揭示生命进化来龙去脉,这也许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如果你读懂了本文,你的修行观念将被刷新,你将从此获得新生

植物有意识吗?

一位同学在评论中说:

植物有生命,却无意识,怎么去修仙呢?

海云青飞回复说:

认为植物无意识,就是典型的人类共同的偏见。人寿不过百年,人类何德何能让世界围绕自己转!修行,就是修正这样无数个偏见,偏见修正得差不多了,功法自在其中,不要忘记,前面讲过身体也是意识。静坐、吐纳、辟谷什么的都是不足道的小术。植物可以助道,如果不能修正偏见还是不能一世成功


仔细阅读过前面每一篇文章的同学应该已经知道,人的意识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接受了大量人为编织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自然真实的描述,也有大量信息是虚假的,甚至是胡编乱造的,我们的大脑可不管这些信息的真假,神经组织会在信息基础上做各运算,并以运算结果指挥我们的行动,于是我们就可能自然地会说错话,做错事,我们以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但是实际上,人确实是很像是被输入信息控制的机器人

人也可以选择不做被输入信息控制的机器人

我们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如果能看到信息后面的信息,那么就有了纠偏的作用,这时,人才能慢慢做回自己,开始做个自由人。比如每一个北朝鲜人都会被灌输大量的政治洗脑,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突然意识到了这是在洗脑,那么他就会想,他们为什么要洗脑呢?指使的人是谁?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标……这样慢慢推理下去,就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实现从自动思考的机器人向自主思考的人转换


回到前面植物的话题,说出“植物有生命,却无意识”的同学并不是普通的修行人,你仔细阅读一下附录的《草堂闲话》,你就会佩服一位宗教人士竟然有这样的独立思考,这是非常难得的。她未尝不知道植物也应该是有意识的,只是意识的反应慢一些而已,但是她为什么竟脱口而出植物无意识这样的话呢?

修行,就是要这样不断深入各种细节,要想到常人想不到的小问题,要去做常人忽略的小事

修行无小事,不是嘴上说说的。比如你从此书受益,那么你就有义务让身边的人,让更多人的得益

在我几十年的经历中,很少见到真正的修行人,无论是直接的接触还是间接渠道的了解,有谁愿意从身边很小的事情做起呢!

如果读者中有人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那么就能和我一样想到下面要说的深刻道理

修行理论的“庐山困境”问题

如果只是从人的角度谈修行,那么就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

认为植物无意识的真正原因,就是人类默认是从人的角度看万事万物的,人类有大脑,植物没有人类的大脑,所以就认为植物没有意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修行理论几乎都是从人类的视角谈修行的,这样就如同对植物的认识一样,虽然我们想要的是真正的修行观念,但是实际上得到的都是有偏见的修行观念

贫乏的想象力就只能想到人类, 难度宇宙中就只有一种叫人类的生命吗? 难道其她生命不需要进化? 宇宙是否都派了神佛去帮助其她种类生命呢? 那该派出多少亿的神佛,一亿,十亿,百亿? 不小心踩死一只小蚂蚁,万一是神佛,那岂不会很糟糕! ……

这就是修行的“庐山困境”问题

解决修行理论 庐山困境 的方法

以猪代人,人代高维,人站在局外观看,这样就轻松地跳出以人为中心的视角局限,如果我们能看清猪如何进化生命,那么也就解决了人类修行的理论难题

八戒的修行方式:静坐

猪的静坐也就是趴在地上。闭上双眼,就这样趴着,慢慢降低新陈代谢……一念不起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外部活动停止,身体内部还有活动,体内的活动也会转化会念头。只有死人才能真正做到一念不起。静坐的本质其实是降低新陈代谢

我们眼看着八戒就这样坐着,一动不动,这样就能进化成人吗?我们从局外观看,就可以立即发现,这是决无可能的事情,无论坐着还是躺着,也还是一只猪,怎么可能自动进化成人呢!

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会有这种事情发生,而且我们观察生物界,也从来没有观察到生物是靠保持姿势不动来实现进化的

静坐的最高境界就是静若死人,新陈代谢降到最低,再低一点就是死了。也就是说,静坐水平越好就越是接近死亡。对于思虑过度的人,少量静坐是很好的放松调节,但是过度就走向了反面

如果一只猪可能通过静坐进化成人,那么世上就没有植物了,因为都已经进化成神了。植物没有动物那样的大脑,就没有了动物那么多的念头,可以说毕生都在做高级静修。越是人类视为低级的生命,杂念也就越少,这就说明了静坐只是休息一下神经,和生命进化是没有关系的

七戒的修行方式:做一只顺其自然的猪

猪还是同一只猪,但是心态更加平静了,坐看风云变幻,我心岿然不动,即使被老虎撕咬,也是紧牙关不放松,不哭不闹……这样的修行唯一的效果就是给老虎增加了一个不解之谜: 怎么今天逮到了一只淡定猪帝,也不挣扎一下,难道我老了力气少了咬下去力量不够,还是这只猪练过铁布衫……

六戒的修行方式:观察住自己的每一个念头

观察念头就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在我们人类看来,也就是一只猪在观察猪的念头

跟着六戒修行的猪多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狮群突然感觉生活比以前幸福了,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食物了,以前要极为小心地从后面偷偷接近猎物,伺机发动突然袭击,即使这样也是失败据多,现在即使从正面进攻也经常能成功了,很奇怪,有些猪怎么总是精神恍惚,难道中邪了?


八戒修的是石头禅,静坐再久,也只是一猪在休息,不能进化成人

七戒修的是懒猪功,别的猪几乎看不出七戒在修行,可惜再修也只是修成了一只懒猪

六戒修的是分裂法,修成后猪的精神分裂成两半,可惜也还是猪


那么,猪应该怎么修行才能快速开悟并进化成人?

答案简单得不可思议,未上学的小孩子也能说出来:

  1. 把猪的形体改造成类似人的形体

  2. 象人那样活动:比如象人那样走路、吃东西、谈恋爱、说话、交配……

猪要修行成人,哪里需要那么多的杂七杂八的修行理论,哪里需要那么多莫明其妙的修行功法


修行的大方向虽然定了,但是还有二个问题需要解决:

  1. 猪并不一定认为人比猪高级

    猪总是以猪以中心观察事物,很可能觉得人不如猪。就如世上的修行人认为的那样,神佛都是人形,人干吗要进化,人就很好。如果不是人形的神佛来了,修行者可能真的被吓死了

  2. 即使猪知道人更高级,猪怎么知道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怎么知道人的三观?

    猪只有了解人类的意识规律,猪才能很好地模仿人类

    答案是猪必须先开悟

    问题就变成了猪怎样才能开悟,或者开悟以前猪应该如何修行

猪修行的前提是知道意识的不自由

猪必须知道自己的意识是不自由的

猪身体是猪,也就是先天意识是猪意识

猪接受了群体中其她猪的观念灌输,后天意识也是猪意识

猪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意识是猪意识,那么受意识支配的任何活动也是猪活动,而比猪高级的生命,必然不是猪意识和猪活动。活动由意识支配,所以,猪必须首先改造自己的意识,也就是修意识

猪怎么修意识:

  • 关闭错误信息渠道

    假如猪类有个被少量猪控制的洗脑媒体猪闻联播,那么可以选择不看它

  • 扩大信息来源渠道

    比如北朝鲜的猪可以学学中国话,到中国居住一段时间,顺便来一下异国恋

  • 不崇拜一切存在,包括不崇拜自己,给意识松绑,让意识自由

    一切生命都来自高维,都直通最高Boss,为什么要崇拜呢!

  • 学习看穿信息背后的信息

    如果规定了猪闻联播每猪必看,规定了猪不能出国,难道就不能修行了吗?这就要求猪的修行必须从一切小事做起,利用一切机会练习思维,做到以小见大,能从小事分析、推理出更多的信息

  • 掌握天猪合一思维

    宇宙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宇宙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宇宙规律是可以被推理的,从局部获得的规律也可以应用到更大的范围,这就使猪可以不需要猪神的帮助而得到进化

猪不断修意识,克服了很多猪意识的缺点,三观不断得到更新,终于有一天,猪推理出了比猪更高级生命的意识特征和形体特征,猪终于开悟了

注意,猪推理出的进化目标不一定是人,可能比人低级也可能比人高级,这就是宇宙的神奇之处,每个生命都可以自己设定进化方向

开悟的境界来自推理,而不是来自虚无飘渺的神秘体验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前面我提到了 推理 二字,世俗的修行人要得出这二个字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对于合格的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应该易如反掌,这又怎么说呢?

文章发表在网上后,有的同学表示不理解 推理 的意义。我就再补充一下,传统的修行观念都是感性的认识,感性是应用人体的感官功能,依靠感觉器官不能得到超越人类感官接收范围的信息。比如相对论,没有人可以仅依靠感觉写出《相对论》论文,因为人类的感觉器官既无法感知四维时空,也无法感应到精确、复杂的数学公式,只有理性的方法才能办到

以下内容非常重要,一定要确保认真阅读,反复思考直到彻底理解

现代科学最伟大的贡献,并不是让我们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而是证明了我们生存的这个宇宙是极有规律的,像一架极为尖端、精密的机器,如果宇宙是个生命,这个生命居然是不带类似人类感情的,绝对客观的,是以复杂规则来维持宇宙的运转的,是可以被人类了解、推理的存在

更形象地说,如果宇宙有一个最高的存在,那么这个存在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她的身体化身为宇宙的物质,而她的意识化身为宇宙中所有的客观规律,包括物理、化学、天文……等规律,这些规律极为复杂,也极为极简单

极为复杂,说的是目前人类目已经了解了许多的宇宙规律: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个人要精通每门学课都非常不容易

极为简单是说,物理学家都深信,构造这个复杂宇宙的终极规律应该是极其简单的,应该可以用一个公式就可以描述所有物理规律,只是目前人类还未找到这个终极公式

宇宙客观规律对生命进化的意义

  • 宇宙规律是绝对客观的,也就是说生命进化是绝对公平的

    阳光普照着一切生命,不会因为人自视甚高就多照一分,也不会因为人认为植物低级而少照植物一分

    阳光并不会因为某人哭着求她而多给一分,也不会有人骂她而减少一分

    不管生命是否崇拜终极存在,宇宙规律都不会有半点改变(既然这样,为何还要崇拜、下跪呢!)

    于是,一切生命的进化都是绝对公平,都取决于各自的努力,取决于各自对规律的认识程度,再也不需要跪拜祈求自私的带人类感情的假想的神佛帮助

  • 宇宙规律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或者说天人合一

    不会是地球上是一套物理学,银河系里另一个恒星系用的又是另一套物理学,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不管身处宇宙何地,不管生命的种类所属,每个生命都可以从自己身上总结生命规律,再用以推理出更高生命的规律,指导自己实现进化

    终极存在从来没有远离每个生命,大家说终极Boss还需要派出那种低级的虚幻的带有人类感觉的自私的代理吗?完全没有必要了!

人类为什么会有神佛助人修行的观念

这是因为人类的成长通常需要老师的教导,那么,很自然地认为终极存在也是这样想的,错误地认为会有人形的神佛来帮助人类修行,帮助人类开悟,这是人类中心论非常容易得出的观念,就如人类认为植物无意识一样,毫不稀奇

但是,生命的种类数以亿记,大家都是宇宙所生,如果宇宙真是这样考虑问题,就要派出上亿的神佛去广度各种生命,这样的效率是不是太低了,把宇宙的智商想象成和人类一样,一点脑筋也不动,是不是又要打屁股呢!

宇宙生命进化蓝图

宇宙通过化身为规律,做到了绝对的公平,做到了生命进化不需要高维直接帮助,真正做到了自动而又高效。一切生命都可以自行进化,如果不进化,被毁灭也是自己的选择

再结合前面文章讲的原理,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宇宙蓝图:

宇宙的身体就是宇宙中的物质,包括日月星辰,星系黑洞等等,是为宇宙的先天身体

宇宙的意识化身为维持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为宇宙的先天意识

而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的身体则是宇宙的后天身体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的意识则是宇宙的后天意识

生命不断进化直到返回到宇宙先天身体和宇宙先天意识,就算完成了一个生命进化宇宙大循环

周易参同契怎么样

三句话讲完《周易参同契》,再揭示一个修行大秘密

海云青飞 20160806

《周易参同契》什么意思? 《周易参同契》又名《参同契》,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作者是东汉的魏伯阳。“参”为“三”,《周易三同契》指周易、黄老、炉火三事

我也算与魏伯阳先生有些缘分,就先来说说这本奇书


三句话就可以讲完《周易参同契》,魏伯阳是在说:

大家的修行方法都是错的

我的是最好的

但是不能直接告诉你们

每个修行人都存了侥幸心理

《参同契》列举了一些写书当时流行的修行方法,指出这些方法都是不究竟的,或许有些养生效果,但是并不能使人一世成功,大家不要再沉迷于这些小法小术了,这其实是浪费时间,人死了就一切都不存在了

《参同契》流传于世后,无数的好道者挑灯夜读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捡到一个宝贝,当读到魏伯阳对世间小术的批评时,每个人的心理都是类似这样:

小王同学:他批评的不是我的修行方法,我的修行方法不完全是这样的,他一定是在说别人

小明同学:我们门派也有些类似参同契的说法,道理是相通的,他一定是在说别人的修行方法不对

小张同学:我是正统神教38代弟子,正法真传,法有三千六百门,我的和他的都是正法

……

每个人都存了个侥幸心理,以为魏伯阳是在批评别人而不是自己

大家也不替魏伯阳想想,古代纸张多贵,如果把世上的错误修行方法都一一写上的话,那至少也得100万字,魏伯阳岂不要破产了。即使魏伯阳是富二代,古代又有多少人买得起这么厚的书呢!

其实,魏伯阳说的是世上流传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是不究竟的,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侥幸,不需要一一详细说出所有的小法小术,大家自己举一反三吧

世人偏见太多,导致无福无德

世人充满了各种偏见:

贪得而患失
恃强以凌弱
得意而忘形
习以而为常
扬长以避短
跪拜而求神
趋前不顾后
见大不思小
……

这就使世人无福无德,无论如何机关算尽、自作聪明,能接触到的都只是小法小术

既然世人无福承受仙术,为什么还要写《参同契》?

当年当月当时,烈日顶天,魏伯阳在一棵千年柏树下,绕过来又绕过去……公开仙术又怕泄漏天机受到责罚,弃笔而去则又何从积累仙德……

魏伯阳名字都这么霸气,这种小事自然不在话下,于是他就用河图、洛书、八卦这些术语间接写出仙术,水平到了的人自然就能看懂,偏见不除的日夜苦读也只能浪费时间

既然世俗的方法都错了,《参同契》又写给谁看呢?

世人并不是生而知修行的,必然会去学习世俗传播的修行理论 但是世俗的又都是不对的 那么受世俗理论影响的人水平就上不去 水平不到又看不懂《参同契》 那么,魏伯阳写《参同契》又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 难道魏伯阳写《参同契》只是写给自己看?

世人共同的大偏见:重得到而轻付出

我要得到财富 我要得到权力 我要得到美女 我要得到修行方法 ……

大家自己对照,仔细想一下,你去上班,你的第一目标一定不是:我要去给别人创造价值

第一目标一定是:我要得到钱来支持生活 为了得到钱,才不得不去上班

如果你晚上坐在沙发上跟家人侃侃而谈:

我去上班不是首先为了钱 而是为了给别人创造价值 当我给别人创造了价值时 别人自然会给我相应报酬……

你正说得口水四飞,忽然发现额头上多了绵软的温热,抬起头顺着纤纤玉手看去,分明是一双狐疑又带了一丝担忧的美目:

“你今天发烧了吗!”

世人都是以小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我要得到什么,而不是我要付出什么,这是人类共同的偏见


以偏见求仙术,永不可得

当一个修行人抱着这样的想法:

我要从世俗习得仙术 然后修行成仙……

这里已经有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偏见了

世人抱着偏见追求财富,权力,美女,好像得到了,但是,得到的人都死了,白骨黄土就是世俗偏见的代价

即使把人类所有的财富、权力、美女加在一起,其价值也不到仙术的亿分之一

以偏见求世俗的成功都是到头一场空,又何况是仙术呢

一开始就是以偏见去追求无偏见的境界,第一步就错了,这又怎么可能实现呢

修仙的人直接师从高维,世俗修行理论没有多少价值

世俗流传的修行理论,那都是给无福无德的人准备的

河二同学问:海云青飞老师,高维又会在哪座仙山显现?

海云青飞:其实,如果大家悟性足够,前面讲到宇宙意识、宇宙身体时,就已经讲完修行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同学表现出这个悟性,我只好继续苦口婆心码字了

高维已经化身为自然规律,天生的修行人仙根已具,或迟或早,一定会想通修行的道理,于是学习自然规律,作出适当的推理,用以指导生命进化

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天地为炉,日月为鼎

古人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看成比喻,而是说明了生命进化的奥秘就在我们眼前,在一刻不停地演示,宣讲,如果有谁悟了,就会仔细观察自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则加上学习科学规律,那么就能自己发明出仙术,根本不需要有求于世俗的修行理论,因为二者的层次有天壤之别,多看一眼世俗小术也是污染了目光

湖一同学问:自然规律又怎么可以为师呢?它又不是人形的……

海云青飞:好吧,做个常人也不是很好吗,有笑有泪,也曾拥有,也曾疯狂,为什么要修行呢


至此,如果谁读懂了此文,应该对以下问题有了答案:

  1. 为什么说世俗修行理论大多没有价值

  2. 为什么说神佛非人形,人形非神佛

  3. 为什么说生命进化无需神佛助

  4. 为什么仙人都没有回到世间传法度人

  5. 为什么说无天堂也无地府,无神亦无佛

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

物质世界是真实的,揭穿宗教骗人把戏

海云青飞 20160807

有位同学说: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看过这个不知道您是否觉得身体还是真实的。或者您说的真实是我还没有理解的真实

海云青飞回复说:

谢谢提供视频,此类骗术看得多了,所以要修意识学会看穿它。实际上视频说的是意识可以被欺骗,物质却是真实的,并且制作视频的目的也是为了欺骗观众意识。人饿了,可以欺骗意识以为吃下了,但还是会饿,即使阻断神经传递饿的信号也无法欺骗成功,身体还是会衰弱,这一切恰恰说明物质是真实的

人类世界可能是个虚拟程序吗,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

宣教视频首先重复了初中科学内容: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来自感官,比如视觉是把光信号翻译为电信号,再转译为图像被人感知

然后说感官是可以被欺骗的,比如看到一只小鸟,如果把视觉信号的传递切断,我们就看不到小鸟了,就以为小鸟不存在了

接着是个假想实验,把离体大脑安放在一个盒子里,用技术手段维持大脑存活,然后用电信号刺激大脑,模拟出真实世界,这时候大脑就会以为生活在真实世界中,不知道自己只是生活在盒子里……

于是宣教视频中得出了结论:

感官是可以被欺骗的 因此这个物质世界其实是不存在的 包括我们的身体其实也是不存在的 唯一存在的是自有永有的灵魂、天堂或佛国 灵魂、天堂或佛国来自神明 所以我们必须信仰某教 通过某教神明的帮助 找到灵魂、天堂或佛国,我们就拥有了真实

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吗?错!人类世界不是虚拟的程序

下面我们看看这个宣教视频到底荒谬到了什么程度

  • 既然物质世界是虚幻的,那么这个宣教视频就不应该存在

    如果观众相信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很可能是欺骗

    那么这个视频也是物质,也是虚幻的,很可能是欺骗

    所以观众就不能相信这个宣教视频

    可见宣教者嘴上说物质世界是虚幻的,行动上却是相信物质世界才是真实的

    他们这样言行不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欺骗单纯的人

  • 即使暂时欺骗了意识,也改变不了真实物质世界的事实

    眼睛看到了小鸟,如果花很多力气设计一个特别精巧的实验,阻止信号传递到大脑,那么大脑就以为没有看见小鸟

    这个实验全过程用的都是物质的手段,只是用物质手段欺骗了大脑的某些神经细胞,这个世界的物质性并没有丝毫改变

    眼睛、大脑、小鸟、世界,所有这些都还是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实验改变了世界的物质性吗?没有!

    即使欺骗了一个人的意识,也不等于欺骗了宇宙中所有生命的意识,其他亿万的生命还是可以看到小鸟,世界的物质性并未改变。一个人中了大奖就推理得出全世界的人都中了大奖,这还是人类的逻辑吗?

  • 假想离体大脑实验任何一步都证明了:物质是真实的

    假想的离体大脑实验中,用什么来支持离体大脑存活?

    既然要用物质维持大脑的存活,那不正好证明了物质不是虚幻的,灵魂什么的宗教幻想才是虚幻,现实中没有一丁点用处

    大脑也是物质的,所以也不应该用大脑做实验吧

    主持实验的人也是物质的,所以不应该存在主持实验的人

    实验设备也是物质的,所以也不存在实验设备

    那么,又如何做实验呢?

    快点呼唤万能的灵魂出来做实验吧,再不要使用虚幻的物质了

  • 用虚拟世界完全模拟真实世界,宇宙中都不存在这样的技术

    假设宇宙有个最高的存在,那么她也无法做那个离体大脑的实验

    生命是和环境互动的过程,并不是让离体大脑看电影就行了。大脑想要吃饭,娶老婆,生子,和儿子玩游戏,到英国旅游……所有这些的每一步都有大到无法估量的交互细节,如何用设备读出大脑的意念?又如何用技术展现这一切的细节?

    对所有的极难实现的技术细节避而不谈,把极难的事情当作当极简单的事情,那不如干脆宣布每个人都是神好了,哪里用得着信仰宣教视频里面的神明!

    真要用虚拟世界模拟真实世界,其中一个前提是要对宇宙中的一切细节都了如指掌,谁能做得到?

    即使掌握了宇宙的一切细节,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这个真实物质世界看似复杂,但是支配物质世界运转的规律相比之下却是极其简单的

    比如引力和相关物体的质量有关,而质量又和原子种类和数量有关,如果有个神明人为管理一切事情,那么神明就要先数清楚物体的原子数目及种类,宇宙中有多少物体,谁数得清,而且它们都在互相作用,这个计算是人类无数想象的复杂……

    但是我们这个宇宙显然更加高明,只要创造出物质和相应的规则,一切会自然发生,宇宙会自然地维持运转,生命会自然地进化。如果宇宙最高存在是个人,那么她有大把的时间去海滩晒太阳

    如果用虚拟技术模拟真实物质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虚拟的杯子要和大脑的意识交互,实验主持者就要自己计算出杯子受到的地球引力,以便让大脑感受到杯子相应的重力,但是,虚拟的杯子又如何计算引力呢?虚拟世界并不会象真实世界一样依靠规律自动运转,所以,实验主持者就要凭自己的力量维持虚拟世界的运转,其难度比构建真实的世界大了亿亿……倍

    宇宙中没有一个存在拥有如此高明的模拟技术,宇宙最高存在也做不到

    用一个不可能做到的假想实验来证明物质世界只是游戏,是虚幻不实的,只能说是:

    因无知 故无畏 亦无敌

  • 物质世界的存在证明物质世界是真实的

    如果物质世界是虚幻的,充满了各种欺骗,那么就会发生以下的事情:

    星球互相碰撞 黄河水会倒流 马嘴长在牛头 张冠可以李戴 喝水送进鼻子 汽车胡乱相撞 半夜醒在月球 ……

    一句话,这个世界就不复存在

    这个世界存在,生命能和环境正常地交互,就是证明了这个物质世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就好比是一碗水放在桌上,上面飘着水面蒸发出来的看不见的蒸汽

水是物质,蒸汽是意识

水是聚拢的蒸汽,也就是物质是聚拢的意识

蒸汽是稀释的水,也就是意识是稀释的物质

蒸汽活动范围更广,意识是探路的先锋

水没有了,蒸汽很快就会断绝,身体死了,意识也就很快熄灭

你的生命维度是多少

海云青飞 20171115

维度是一个数学名词,意指空间维度

生命的维度,就是生命的空间形态、特征的数学度量

不同种类的生命,他们一定长得不一样,这个道理很简单吧

既然不同种类生命长得不一样,那么就可以用空间数学加以研究,从而得出生命维度学

有了生命维度学,就可以给不同进化程度的生命的维度评分,更可以用来指导人类进一步进化

古代叫修仙、修道、修真、修行、修炼,我们叫进化,更专业的说法是升维

活着时就升维,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决定命运的本质因素是维度

维度决定了健康、财富、官运、子孙、会不会发生意外

海云青飞 20160809

世俗修行的效果在可有可无之间

世俗也有养生效果明显的锻炼方法,但那是少数情况。平均来看,世俗修行不见得有正面效果

君不见,痴迷于修行的:

轻则损害健康,寿未高于常人 中则倾家荡产,事业、修行两成空 重则妻离子散,六亲断绝,青灯木鱼,白白耽误了大好人生

今人阅读古代经典遇到的困境

古人理解了生命进化的原理后,就会以河图、洛书、八卦为工具间接提示一些要点,今人阅读这些典籍时就会遇到难题:

  1. 今人不熟悉河图、洛书、八卦

  2. 今人不熟悉天人合一原理

维度,可以用来代替河图、洛书、八卦这些工具,而且更加直达事物的本质。将来必有人仅凭维度二字就发明出生命进化的原理

现代人只要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必然对空间维度有所了解,若能在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生命进化的秘密就将洞开,再也不用不断追问:

  • 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吗?
  • 一个人的什么决定命运?
  • 怎么样才能改变运气?

海云青飞告诉你,既不是性格决定命运,也不是心态决定命运,更不是格局决定命运,而是一个人的维度决定命运

什么是维度,维度差异可以类比于物种差异

通过下面的例子,大家就会对维度有个形象的理解:

猪看到地上忙碌的小蚂蚁就发笑了,蚂蚁每天四处奔忙,就为了那么丁点的小虫、尸体、碎屑,这算什么事业、财富!

猴子看到树下的猪在地上拱来拱去就发笑了,就那么点眼光,多脏多恶心,这算什么玩艺!

人看到猴子在树上窜来荡去就发笑了,就知道摘些水果,这哪能和人类相比

……

物种之间的差异,是大的维度差异

同是人类,也有细微的维度差异,或者理解为细微的物种差异

维度决定人生的一切,包括但不限于健康、财运、官运、子孙、会不会发生意外

维度与健康的关系

维度其实相当于健康,但是人类定义的健康并不完整,所以我们用维度以示区别

生命维度与健康成正比,决不会出现一个衰弱老病之人有很高的维度

生命进化的目标就是达到健康的极至:人生不死

并且再进一步,升级到另外一个物种,已经不能叫人类了,但对于新的物种还是会死。宇宙任何生命,包括宇宙本身都是处于不进则退的螺旋循环中

维度与财富的关系

维度越高,可能拥有的财富越多

但是,如果蚂蚁满足于目前搜集的财富,那么就不会有进化的动力,这就是财富影响了维度的提升

亿万富翁,如果还是过着十分平淡的物质生活,那么对维度的影响就会减小,但是,影响始终存在。如果不贪恋财富,那又为什么去花很多时间积累财富呢!

假设一个人原本的维度比普通人高,然后他通过奋斗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那么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维度换成了财富,最终死亡的时候,他的维度不见得比普通人高

所以悟道者看世人的命运都是差不多的,不论财富多少,地位多高,最终的结局都是差不多的

维度和官运的关系

与财富类似,凭自己的能力走上高位的,那都是有较高维度的人,如果他从此对自己要求更严格,把自己的地位视为服务大众、提升整体的的绝佳机会,那么她会是最适合修行的人。但是,这样美好的例子十分稀有,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维度高的人获得了更大的世俗成功,然后就开启了降维模式……

维度与子孙的关系

到了一定境界以后就会知道从反向看问题。那么,一死一生,一生一死,是事物一体之两面,所以多子未必多福

子孙维度提高以后,就有能力反哺上辈。比如子孙进化生命一世成功了,那么父母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跟着得益。所以子孙不在多,而在维度高

子孙多少为宜?要看地球生态情况,如果地球已经人满为患,那么子孙数量不宜过多

维度与意外事故的关系

从技术上来说,人类将来可能实现“永生”,人身体的部件都是可能更换的,不断把将要坏死的部分换掉,似乎就能“永生”了

但是,这究竟只是打上引号的永生。生命的维度未得到提升,那么意外还是无法避免

比如出门发生车祸,坐飞机往下掉,走路被雷劈。即使永不出门,那么还会有大地震,或者机械、电子故障,或者核战争……无数的意外都可以打破依靠外部技术的假永生

维度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将会减小,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没有明白其中道理,说明你还没有掌握天人合一思维,而天人合一思维是极其重要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不深刻理解天人合一,说修行就和开玩笑一样


总结

生命进化也就是提高生命维度

维度提高了,有助于世俗的成功

迷恋于世俗享受会使维度降低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接触过的修行心法、功法,是不是有助于提高生命维度

吴云青老人活了160岁吗

160岁修行人身上,又隐藏了什么样的生命密码,秘密今天揭开

海云青飞 20160810

1998年9月22日凌晨,中国大地上,一位名叫吴云青的老人去世了,据说享年160岁。如果年龄属实,这是有详细资料可查的最长寿的修行人

很多人在研究他的长寿原因而不得其门,海云青飞将为你揭开不为人知的生命进化秘密

吴云青真实年龄:102岁还是160岁?

也有一说是吴老活了102岁,究竟是102还是160?两者意义大不一样

现代寿命最高的常人为120岁左右,活了102岁的修行人证明不了任何问题

160岁,则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寿命极限,证明修行还是大有可为的

一个叫吕明德的人回忆说:

我十几岁时就认识吴云青,又与他接触了20多年。1978年,我在青化砭公社任文书,吴老常去那里的粮站买粮,粮站主任问吴老年龄,吴老不说,粮站就不给细粮,吴老无奈才说是道光最后一年生的

道光是1821年—1850年,则1998-1850=148

网上有一个介绍吴老的视频,吴老同村七十多岁的老汉说:

七、八岁时第一次见到吴云青,那时吴已经是一把长长的胡子,看上去约七、八十岁

另外,据网上资料,根据山西五台山公安处敌伪档案,吴云青曾于建国前参加过瑶池道组织,该组织解放后被确认为反革命组织,而从档案中确定,吴云青为1838年生人,年龄至1998年为160岁

一个放弃物质享受的修行人只会对世人少说年龄,而不会去夸大,再结合以上资料,吴老享年应该在140岁以上。即使是140岁,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那么,吴老如此高寿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考察:吴云青老人长寿与生活习惯有关

北京人口学会联系延安地委考察吴云青的长寿经验。当时的延安地委召开了常委会,地委书记冯怀亮派当时的副专员高兴海带领医务人员专门考察,得出长寿经验有三:

不吃荤 经常参加劳动 不结婚

但是,做到了以上三点的人很多,她们为什么没有如此长寿呢,这个考察结果相当于什么也没有说

从世俗修行的角度看吴老长寿的原因

  1. 放弃世俗物质享受

  2. 不结婚

  3. 刻苦打坐

以上三点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做到以上三条的修行人也是不在少数,可见并未找到本质原因

终生赤脚的吴老

如果你事先了解过吴老的事迹,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有一个地方吴老与众不同,就是终生赤脚。修行人不可胜数,但是终生赤脚的却几乎没有,这与吴老享此高寿有关系,其中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以下二段摘录自网络:

吴老一生打赤脚,从不穿鞋。据道家龙门派第22代传人,北武当山道长车至先回忆:1982年数九寒冬,吴云青赤脚迎着风雪,独自登上北武当山,所有的道友为之惊叹。车道长赞叹,吴老的内丹功力已超凡脱俗,百岁如童颜,寒暑亦不侵

吴云青习惯赤脚行走,翻山越岭、踏雪踩冰都不见脚板有伤

人类降维模式

自意识到需要穿鞋起,人类个体就开启了自绝于地的降维过程

人类个体很早就开始了降维过程,也就是生命维度不断下降,这个过程直到今天都还在继续

人类的降维有几个标志性事件,其中一个叫作自绝于地,就是从人类意识到需要穿鞋开始的

自绝于地的地即地球,人类开始穿上鞋子以后,就自我隔绝了与地球母亲的直接接触,这就是自绝于地,或者叫降维于地,人类个体的命运质量就开始了走下坡路

难道地球也有生命?

地球有生命吗?

如果你仔细阅读研究了前面的文章,那么这里理解起来会比较顺畅

意识的境界洁净精微,虽然懂了以后并不复杂,但是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读者要通过语言理解作者的意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似懂非懂的地方一定要反复阅读,直到彻底明白

如果前面文章都彻底懂了,读者应该已经得出了结论,否则,就听我继续道来

自动意识和主观意识

生命意识分二种:

  1. 固化的意识,特点是自动作出交互,因此也可以叫作自动意识

    比如小孩一生下来就知道吃奶,这就是固化的意识在起作用

  2. 后天意识,通过主观判断与外界交互,因此也可以叫作主观意识

    刚生下来的孩子饿了的时候肯定会选择吃奶,但是大人不一样,即使饿了,也可以故意选择暂时不吃,这就是主观意识在起作用

自带光环降世的神人牛顿

前面说过,凭自己的能力在世俗取得极大成功的人维度会比较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世事人情有深刻的洞察。但是,世俗的帝王将相与牛顿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如果把人类历史上有据可查的人按维度排序,牛顿就会名列Top 100

牛顿降世时自带的光环是什么?就是远高于常人类的维度。我花了很多年,辛辛苦苦才弄懂的道理,牛顿生来就自带了,不得不令人佩服

可惜牛顿降世的国家没有一世修成的文化传承,国教也只是世俗的哲学型宗教。如果换种情况,牛顿是很有可能一世成功的。留个思考题,为什么牛顿这样的人物会降世在英国?

所以我称牛顿为神人,神奇的人物

为什么说牛顿的维度很高?

维度最高的生命就是宇宙本身,宇宙意识已经化身为自然规律,那么对自然规律有深刻洞察的人就是意识维度较高的人。牛顿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人们至今只能望其项背,人们虽然在把牛顿的发现用于计算,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深刻领会背后的规律

牛顿的伟大发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世人的偏见都是从单向考虑问题的,都是从小我的角度看待万事万物,比如你在看这篇文章,自然地就是根据你已经有的经验在作出评判,认为这个观点有道理,那个恐怕不对,很少有人会试图站在作者的角度,力求透过文字把握作者的意识境界

世人因为偏见很深,难以发现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自然规律

不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世事莫不如此。比如每个人都会自问的一个问题:

我是谁?我在哪里?

我,存在于和环境互动的过程,离开环境还有我的存在吗?但是人的偏见都是认为小我才是我,环境不是。虽然我这样说了,你也好像懂了,你真的懂了吗?

地球有自动意识和主观意识吗?

地球在自动、复杂、精密地与太阳系的星球太阳、月球……进行交互,这是不是自动意识?

地球有没有主观意识,理解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地球和人类之间生命形态的差距很大,而人类的偏见又是根深蒂固

好好想一想,究竟地球有没有主观意识?

总结:

修行人很难超越常人的最高寿命,但是吴云青却是极其少见的例外,这可能与吴云青终生赤脚行走有关系。赤脚行走就是在直接亲吻地球母亲,可以提高人的生命维度

吴云青的高寿与他放弃物质享受有关。贫穷不能延长人的寿命。主动放弃物质享受为思虑的减少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是小乘的节流法,通过减少能量消耗而延长寿命

牛顿是个自带光环降世的神人,因为他对自然规律有深刻理解,自然规律就是宇宙的自动意识

牛顿发现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指导生命进化的无上法诀

读了本书的同学,即使对一世成功无望,那么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孩子,一家人赤脚行走在大地上……这也许是你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的意思

彻底理解崇拜的本质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其中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海云青飞 20160813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的字面意思解释

熟悉宗教的人一定听说过这句话: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这句话的来源是公元646年成书的《大唐西域记》:释尊诞生时,向四方行七步,举右手而唱咏之偈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释尊”即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教主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现在已经无法考证。99%概率是教主并没有说过这句话,后人为了神化教主就强按到教主头上

教主刚生下来时他的父母并不知道他会成为教主,父母就当他是普通孩子,如果教主真是厉害就不会如此迫不及待地作秀,那样不叫厉害,而是扮妖怪作死

不过“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句话倒是可以拿来借用一下。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解释是:天上地下,我最厉害了,我最牛叉了

今天海云青飞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天上天下,我都不拜

如果你生来意识维度比较高,那么很可能就会有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的感觉,你自己有时也会奇怪怎么会有这种感觉,从常人的角度看,这种想法无疑是有点疯狂

世界上并没有莫名其妙的事情,万事都有原因

为什么你会有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的感觉,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洞察,然后觉得自己很孤独,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再加上一点自我膨胀,于是就成了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你闻到了一丝崇拜外界存在的气息吗?

完全没有!

高维意识的特点就是不崇拜一切存在

天上地下,全不崇拜!

地位越高,崇拜外部越少

越是位高权重的帝王将相,对外部存在的崇拜就越少

这使得他们有不同于常人的外形特征

大家可以看一下古代宫廷片,皇帝和众大臣在朝堂议事时,各人的外形姿势有何不同

或者看电视新闻,某大员外出访问,和陪侍人员相比,姿势、形态、气势有何不同

皇帝在此,所有人的意识必须投降,这个投降也表现在外形上。复习一下,身体也是意识,意识也是身体。如果某官员表现的气势比皇帝还足,恐怕会大事不妙

皇帝较少崇拜外部的存在,这点体现了较高的意识维度,但是自我膨胀又给自己减了分。皇帝如果能去掉那个大大的我,那就很理想了。常言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崇拜的本质是意识向权威或神秘存在投降

你也可以测试自己的意识维度

如果能做到以下二条,说明你有较高的意识维度

  1. 意识不向任何权威投降

    权威可以是世俗的权力、财富,或者古代经典,古代圣人

    一切权威都不是绝对的,都可能不正确

  2. 意识不向任何神秘存在投降

    神佛灵鬼、天堂地府、六道轮回等都是未经证实的,也经不起推理,不可轻信

自由选择中的宿命

狠还是选择了吃肉,牛还是选择了吃草,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

世界上有无数的修行理论,每个修行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选择。自己原来是什么意识维度,就会选择什么意识维度的理论

和你意识维度不符合的理论,你会觉得不着调,不正确

和你意识维度符合的理论,你就会心生欢喜,觉得很对胃口

有一个比喻说的就是这事:

让牛和狼选择吃什么食物,结果已经提前注定,牛必然选择继续吃草,狼必然选择继续吃肉

牛和狼自由选择了吗?

是自由选择了

改变了吗

没有!

怎么破此死局?

人类为什么不崇拜火

自从人类掌握火以后,在进化上就彻底与其她动物分道扬镳

在未掌握火以前,人类在晚上容易受到食肉动物的攻击

在掌握火以后,火在人类眼中不再神秘,但是,对于其她动物而言,火还是十分神秘的存在

火,对于其她动物而言,就如高高在上的神秘的的神明

不小心碰到火以后,那种钻心烧痛的感觉,永远不能忘记

更加重要的是,以前的搏斗经验完全无法移用到对付火上,越是反抗、攻击,受到伤害就越大,这完全超出了这些动物的理解能力

食草动物对食肉动物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并不神秘

而火,对于人以外的动物而言是无法理解的存在

于是,其她动物的意识就向 火 这个神秘存在投降了

人类在晚上生起一堆堆火,从人类的视角看,狮子其实完全可以绕过火堆攻击人类,但是在狮子眼里,火堆就如一个个张牙舞爪的神秘怪兽,不时发出的毕毕剥剥声音分明是在嘲笑:你敢过来吗,过来吧,过来就送你进兽狱永不翻身……

火,对于人类不再神秘,人类不再崇拜火,于是人类的意识细维度就上升了一点

人类和其她动物相比,就具有了更大的意识维度优势

崇拜是意识的投降

崇拜,本质上是意识的投降

意识向权威或神秘存在投降,就叫崇拜

崇拜越多,意识维度越低

崇拜越少,意识维度越高

我们要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天上天下
不崇拜任何存在
自由、自主探索世界
可能无限
我一定能成功

生命进化的锻炼方法在哪里?

你会问,理论说了这么多,身体锻炼方法在哪里?

难道你没有感觉到,直立的意识,去掉崇拜,都是在直接叙说锻炼方法吗!

正确的心法本身必然已经包含了功法

深刻理解了理论,锻炼方法就在其中

你要么知难而退,要么把理论吃透,从而发明出锻炼方法来。只有这样得到的方法才是你自己的而不是我的

什么是阴我,什么是阳我

破解千古难题 我是谁,从此我命由我不由天

海云青飞 20160821

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

这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理解了,那么就能迎来人生的第一个顿悟 理解不了,还是放弃折腾吧,没有用的

我,你,或他,存在于身体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还是先请出牛顿先生吧

神人牛顿的伟大发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请跟我一起做实验,伸出你的左手,慢慢推向墙壁,保持手推住墙壁不动,然后仰起头,仔细想想:

到底是手在推墙壁,还是墙壁在推手?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手在推墙壁。墙壁不动,是我的手慢慢靠近它,然后推住它

在牛顿之前,人们普遍是这么认为的,常人都有类似的意识维度,都容易忽略事物的另一面

牛顿的伟大在于,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发现了大量的科学规律,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是他众多发现的其中一个

牛顿生来就有较高的意识维度,能自然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于是,常人想都想不到的问题,他能一眼看出本质

牛顿还发现了别的规律,对于生命的进化十分重要,大家可以自己去深挖一下

如果牛顿来到这里参与讨论,他的领悟应该会比我们更加深刻


如何知道墙壁也在推手?

你的手在推墙壁时,手掌是否感觉到了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就来自于墙壁推手的力

你可以试着用更大的力推墙,会发现手掌受到的压迫感也会相应加大,手推墙壁多大的力,墙壁推手也是多大的力

牛顿总结为,手推墙壁的力和墙壁推手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是手先推墙壁还是墙壁先推手?

仔细试验并考虑,你能分出先后吗?

你可能不假思索地认为,是手先推墙壁一个力,墙壁才给手反向的推力

真的是这样的吗?请再想想、试试……不难得出答案:没有先后

这件事情也可以描述为:手不动,墙壁在慢慢靠近手,然后推住手

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描述,物理效果是一样的


没有受力对象,你能发出推力吗?

比如你往空气中推手,忽略空气的阻力,你的手掌能感受到如同推墙壁那样的压迫感吗?

无论你多么努力往空气中挥动手掌,你都不会有那种压迫感

这就说明,在发出推力这件事情中,两种方向的力必须同时存在

只想要手推墙壁,不想要墙壁推手,这是不可能的 只想要墙壁推手,不想要手推墙壁,也是不可能的

正向的力和反向的力必然是同时存在的, 缺少任何一个力,则两个力就同时不存在了


总结:手推墙壁和墙壁推手,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描述

常人意识维度低,默认都单向看问题,认为是手在推墙壁,忽略了墙壁也在推手,这就是偏面的看法,也就是偏见

意识维度高的生命会从两个方向看问题,看到的却是:

手在推墙壁 墙壁也推手

或者换个表达顺序:

墙壁在推手 手也推墙壁

离开环境还有你吗?

生命存在于身体和环境互动的过程

类比于手推墙壁例子,手是身体,而墙壁成了环境

假设你一生下来就处在一个绝对空无的环境中,那么可以肯定:

  1. 后天意识无法形成

  2. 你很快会能量耗尽而死亡

你的身体是从哪里来的呢?父母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没有父母,你的身体也不会存在

没有环境,你根本不可能存在

生命的特征是与环境进行复杂交互

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与环境进行复杂的交互,如果没有与环境复杂的交互,你就成了石头

生命正是通过与环境复杂的交互实现生命的降维或升维

交互自然离不开交互的对象,于是就有了视角的问题。人与环境的交互比较复杂,但是原理却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样,如果单向看问题就有了偏见

你给企业打工,从你的角度看自然工资越高越好,如果每个员工这样想这么做,企业就会破产

如果每个公民要求福利越多越好,国家的福利支出就会过高造成国家破产

又如人为拦截大江建造大坝,从人的角度看确实可以发电,但从生态角度看,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如果不能双向看问题就会决策错误

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如果每件事都能从双向看问题,对身体来说可以健康长寿,对于国家来说可以长治久安

阴我和阳我

我是谁,应该用不分先后顺序的二句话来表达:

身体和环境交互的过程 环境和身体交互的过程

两句话,主语不同,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什么是我,前一句大家都知道,也是这么做的,重点在后一句

和身体互动的环境也是我!

同一个我,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二种不同的认识

人类具有单向看问题的共同偏见,默认都只是把身体当成自己,而对应的环境不是

用中国哲学二分法来看:

身体是阴,称阴我

环境是阳,称阳我

常人都只知有阴我,而不知有阳我

孤阴不生,阴阳不平衡,生命的崩坏就难以避免


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多做好事,帮助别人

按照世俗流行的说法,人是有因果报应的,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就能结善果,得好报,总之好事做得越多越好,坏事做得越少越好。本文说的道理似乎是与此相通的

这种说法存在二个问题:

  1. 我去帮别人这样的想法,正是阴我视角,也就是存在偏见,于是做的事情越多,可能反而偏见越大

  2. 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发心做好事,实际却做了坏事

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呢?

环境是另一种形式的身体

身体与环境交互,环境与身体交互,说的是同一件事

身体是你,与你交互的环境也是你

不是要去重视和帮助环境,而是环境就是你自己。谁会把重视自己和帮助自己挂在嘴上呢!

或者说,环境是另一种形式的身体,这不是比喻,而是真实的身体,觉得奇怪是因为暂时还没有深刻理解

你有二个身体: 一个是上面长毛下面也长毛的身体,叫作阴我 另外一个是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身体,称为阳我

阴我阳我实际是一体的,没有办法完全分开,这里分开说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阳我可以从二个方面分析:

  1. 选择的环境决定了阳我的维度

    每个人选择的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不会跟猪混在一起,选择的环境的质量决定了阳我的维度

    比如你在看本书,如果我的境界高,你也相信这一点,那么说明你选择了一个好的环境,你的维度可能受我影响而提高

  2. 交互过程中身体对环境施加的影响改变了阳我的维度

    如果你不喜欢遵守交通规则,这就是对阳我施加了一个不好的影响,你的阴我的维度也会有细小的下降。你做的损害集体利益(环境)的事情都会导致你的阴我的维度下降

理解了天人合一,也就理解了阴我阳我

阳我是另一种形式的身体?

不容易理解吗?那么你相信宇宙是生命吗,如果相信宇宙是个生命,那么阳我也就容易理解了,与你交互的环境就是属于你的小宇宙

如果你熟悉天人合一,理解阴我、阳我就会非常简单

天人合一的天、人都是比喻,如果不是比喻,八戒的意见会很大,即使我说了是比喻,八戒对我心存感激之外,还是会有意见。为了让八戒满意,需要找一个更好的词语

  1. 天人合一的天代表整体,人代表局部

  2. 局部和整体互相映射

  3. 局部是缩小的整体

  4. 整体决定了局部

天人合一实在是太重要了,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不深刻理解天人合一,也就难以深刻理解生命进化的奥秘,我们以后会继续探讨什么是天人合一

他为主,我为宾

常人的偏见是只认阴我,不认阳我。于是阴我被放大,阳我被缩小,阴阳不平衡,身体就不能长久

生命进化的目标就是阴阳接近平衡,于是阴阳互补,化生无穷,构成近似的永动机。近似的永动机也会有耗尽能量的一天,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达到近似永动机的状态后,一定不会放弃继续努力,于是永生就有了可能

因为人类共同的偏见,默认状态下人都是阴我有余而阳我不足,离永动机状态还差了十万八千里,怎么办呢?

我们理解了阴我、阳我的原理后,就会明白他为主,我为宾说的是要以阳我为主,阴我为宾

也就是一切交互都要以阳我作为主人,而阴我则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慢慢补上阳我之不足,这就是把日常的观念反过来了,人们默认都是以身体为中心,环境是为身体服务的。现在则要改成环境为中心,身体是为环境服务的

江三同学好久没有发言了,忍不住问道:

不是说两个方向看问题吗,两个方向应该是平等的,现在老师说是他为主,我为宾,是不是矛盾了?

海云青飞:这是因为人类的阴我实在太大了,也就是人的死亡惯性实在太大,只有他为主,我为宾,一世成功才有可能


终于有了修行人的定义

前面文章说过三条开悟的辅助判断标志,其中植物这一条客观又简单,是一大创举,意义重大。生命的进化是科学不是玄学,应该是有标准有定义,即使我的定义不完美,也起到了一个开头的作用

如果要称得上修行人,应该满足以下二条:

  1. 理解了阴我、阳我含义

  2. 践行升维阳我

注意我说的是理解而不是相信,如果只是相信,则不一定有深刻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实践中才能做到位,否则即使白天使劲观照检查,做梦时还是会阴我做主

满足不了以上二条的,即使神佛再世,门徒亿万,著作等身,一定万年,也决不是修行人,顶多称得上修行爱好者

满足了以上二条的,我们都要赞美她,她理解了阴我意识这个核心的偏见,修行已经入门,如果继续努力,修正更多的偏见,前途不可限量

升维阳我,实践中应该怎么想怎么做

如果流于形式,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每时每刻都默念大宝神咒:我要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我要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实际做事却还是阴我意识,或阴我意识为主,而自己却不知道真相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这里提出二个要点。这些只是我的一家之言,需要大家共同完善,谁发现了更好的做法不要忘记拿出来分享

  1. 做一切事情的核心是提高环境的维度

    你给企业打工,加了很多班,是一定要算得很清楚,还是不在乎一点上下? 捡了钱包,是还给失主转身就走,还是索要一些报酬 开车被别人撞了,认为是自己的业力所致,不需要对方赔偿以消除宗教说的“业力”,还是照章办理? ……

    以上这些问题并没有整齐划一的答案,怎么做能提高对方的维度就怎么做

    湖一同学不知怎么地突然想到了关键之处:

    问题是怎么知道对方的为人呢? 不知道对方的意识,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做法能提高对方的意识维度?

    如果对方是个知道感恩的人,我就会把钱包还给他以后转身就走,让他知道世界上存在很多美好 如果对方是个希望不劳而获的小人,那么我就应该拿些报酬,让他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海云青飞: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湖一你来给大家讲吧……

  2. 培养阳我意识

    我们的意识虽然和身体的神经活动有关,但并不是被局限在大脑里的,而是可以无限拓展

    我们的意识之所以对自己更加了解,对环境不太了解,是因为我们默认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我们在无数次地练习了解自己,却很少练习了解别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不断锻炼,我们就可能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别人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真正把环境中的一切当成自己,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环境,然后作出正确的决策,提升环境的维度

    你在和人打交道时,是很容易就知道对方的想法,还是很少考虑对方的想法?

    如果一看就能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说明阴我意识的偏见比较少,世俗做事也会容易成功

解决了 我是谁 这个千古难题,也就附带解决了许多生命进化的疑问,下面举几个例子

有轮回吗?如果有,修行人与常人有什么不一样?

因为有无神局轮回科:):) 以下讨论只是假设有轮回

阳我相对于阴我而言,就是另一个空间的身体

轮回也是另一个空间的身体

如果一个人明白了阳我的道理,在实践中主动升维阳我,那么就是轮回自控,即使她30岁就去世了,对她而言轮回是有意义的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在做静定工夫,静定了一万年,那么轮回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修的只是阴我,阳我没有升起,轮回无法自控

符合本文对修行人的定义,轮回才是有意义的,意义的大小与阳我升维的程度成正比

河二同学问:轮回的时空与阳我的时空并不相同吧?

海云青飞:你没有发现,围绕身体的环境,不就是一个立体的大圆圈吗!

什么是积仙德?

海云青飞写本书是为了积仙德,仙德是什么东东?

一个人即使得传仙术,如果仙德不积也是全无用处

积仙德就是给阳我升维

作者是为了给另一空间的自己升维,而不是为了度别人

影响环境是为了度别人,就是阴我意识,阴我意识已经过多了,并不需要再修

影响环境是为了度自己,就是阳我意识,每个人都欠缺,需要大力弥补

一切修行人,要度的都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不要去想客观上帮到了别人这个问题

度尽天下人,自己最后成就,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妄想,一个天大的阴我意识

一念之差,天堂地府

宇宙为什么要设阴我、阳我这样的规则?

越是了解生命的奥秘,就越是佩服宇宙的神奇、伟大

生命要升维,就要给阳我升维,这就客观上提高了整体环境的维度,其他生命也就更加容易升维……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且更加关键的是,宇宙并不需要派出许多神佛去传授大道,生命自己可以观察、推理得知阴我阳我之理,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宇宙会自动进化!


阳我投射到阴我

大家理解了本文并去实践,那么过了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因人而异,慢慢就会觉察到阳我的变化会投射到阴我上,也就是引起身体的变化。身体也是一个小宇宙

然后我问一个问题:

你一个人静静地如此这般锻炼……是谁在锻炼?

人类脑容量变化趋势,人类脑容量在变小

海云青飞 20160823

史前人类脑容量是多少?

三百万年前到2万年前,人类一直在升维

根据考古研究,人类三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容量是一直在增加的,在大约2万年前达到顶峰,男性脑容量为1500立方厘米左右

人类祖先脑容量开始下降了

2万年前到现在,人类在急速降维

从大约2万年前开始,人类脑容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到了现在,男性脑容量降到了1350立方厘米,减少了大约1枚网球大小,女性的脑容量缩小比例与此相同

问题:为什么大脑容量下降意味着降维?

人类脑容量变化的原因

下降的脑容量变成什么了?

研究发现,当种群密度较低时,颅骨变得较大

而当特定区域内的人口从稀疏变得稠密时,颅骨的尺寸减小了

这说明,下降的脑容量实际变成了欲望

人类有很多欲望,而核心的欲望是生殖,其他欲望都是附属于此

或者说,因为人类欲望增加,导致人类脑容量下降

人类降维的三档开关

男性的生殖器很像一个水龙头,女性原理类似。这个龙头有三档开关

  1. 生儿育女

  2. 交配

  3. 生成、排泄生殖细胞

大脑就是水箱,水龙头放水多了,大脑容量就变小了

这么一说,你可能已经明白,为什么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太一样,可以随时发情交配

二光

我概括某宗教的教义为二个字:二光

展开是四个字:

  1. 光身
  2. 光头

光身就是放弃物质享受,如此一来,降维水龙头的三档开头就关上了二档,这总比三档全开要好

当然,需要真正理解其原理并做到才行,否则,假二光多的是,那是没有用的

人类脑容量越来越小的后果

人类急速向头小身大的小萝卜头发展,意味着什么?

你能联想到一种已经被灭绝的,头小身体大、曾经称霸地球的生物吗?

如果你能想到,你就会知道,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人类的下场是什么

海云青飞教你从脑容量看人的维度

实际上,脑容量/身体 的比值是判断维度高低的一项参考标志。想一下,这是为什么?

想通这点很重要,理解了就解开了生命进化的一些奥秘

看相术士让人看脑门,是种感性经验,我们则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相当于教人背会:

1 + 1 = 2 2 + 2 = 4 ……

理性认识是直接归纳出加法原理,于是任何加法都能计算,不再需要背诵

比如理解了脑容量与人维度的关系,那么你也能用于看其他事物的维度,比如看植物,看笔迹,看山川大地……

不但要看脑门,还要看头两侧,头顶,后脑,还要和身体大小对比,如此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再结合其他观察,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维度

事物的形态就是维度的表达,理解了这点就能知道,高维不会是人形,也不会故意以人形显示。这就好比,你不会把自己整容成和猪一模一样,然后试图去度一只猪

修行可以自学吗

可否自学修行,修行需要人类老师吗?

海云青飞 20160824

答案是 自学修行是可行的 人类老师不是必需的 大根器者完全不需要人类老师


人类从2万年前就开始了快速降维,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人类的偏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以现代人为甚

你读到的修行理论99%是现代人写的,或者现代人解释的

也就是你接触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烂的修行理论

读古书自学修行?

直接去读古代著作怎么样?

且不说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别,现代人并不习惯于读古文

一切著作都有时代性,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比如古人熟悉河图洛书、天人合一,然后会用这些作为工具来暗示一些东西,今人对这些不太熟悉,读起来会很吃力。而且古代技术不发达,文章写得十分简略,同样一句话,后人往往有多种解释

所有著作都有时代的局限。古人不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于是很容易归类到神佛鬼灵、天堂地府……而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则能理解宇宙是以规律自动运转,并不存在自私、随心所欲的神明。如果今人还是不加辨别接收古人的观念,就会把糟粕当宝贝来崇拜,想要求道,实际却离道越来越远


江三同学忍不住问道:老师你也是现代人啊

海云青飞:已经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发现不同吗!

江三:容我想想……确实,第一课就讲去掉绝对的想法,要有直立的意识,确实从来没有见到过有人是这么开始讲课的……

海云青飞:我也曾经试图偷懒去依赖别人,以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参考了许多东西以后,最终发现,他们的独立意识、自由意识还不如我,这些错误的或偏面的理论存在的作用就是浪费别人的光阴。没有办法之下,只好从零开始,自己发现、发明出天机……

江三:老师讲讲你的经历吧,一定有很多人感兴趣

海云青飞:仙道贵隐,他为主,我为宾,前面刚说过就忘记了么……

阳我意识才能求得大道

当你存在这样一个想法:

找到一个老师,学习他的理论,吸收他的知识……

有没有发现其中的阴我意识?

虽然世俗都是这么想这么做的,都是如长鲸吸水般把外界的东西搬到自己这边来

但是不要忘记,生命进化的核心要求就是抑阴我,升阳我

以阴我意识去抑阴我

以阴我意识去升阳我

这不是南辕北辙是什么!

这不是缘木求鱼是什么!

多读,多想,慢慢地,你一定可以想明白这个道理

师法自然就是师法高维

人是低维生命……许多人会接着问,高维生命在哪里,长什么样,有什么特征?

实际上低维与高维是一体的,每个人都是高维的一部分,高维无时无刻不在,只是人们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罢了

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直接演示、讲述生命进化的奥秘,哪里用得着神佛代劳呢!

河二同学问道:可是大自然用的不是人类的语言吧,人类怎么听得懂呢,所以要用神佛来翻译一下,不知这样解释可以吗?

海云青飞:一定要依赖人类的语言,这也是偏见。人类阴我意识太重,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就听不懂自然的语言。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把意识移到大自然这边,这就是阳我意识,以阳我意识去求道,才能求得提升阳我之道,也就是能听懂大自然在说些什么了

河二:老师能不能再说一遍,我要录制下来,回去反复播放,现在好像有点懂了,但是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思考

海云青飞:我再解释一下……

修行之道就在自然之中,懂了阳我之理以后,只要把意识移到大自然,也就是大自然成为主体,身体成了客体,这时自然成了你自己,自然的语言也就是你自己的语言,又有什么难懂的呢

如果认为修行不能自学,认为修行必须依赖人类老师,或者必须依赖人类假想出来的人形神佛,那么这就是个阴我意识,不去除这个阴我意识又怎么可能一世成功呢


湖一:请允许我也问一个问题,现代人普遍都降维了,还要受错误或偏面理论误导,那么我们不是亏大了,如果是二万年前的古人多好,一生下来就比现代人维度高,还没有那么多的错误理论,是这样吗?

海云青飞:通常情况下确实是这样,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你能不被错误理论误导,这时,你就会发现一个古代人所没有的瑰宝,这个瑰宝是中性的,并不会受现代人的污染,如果你能善加利用,那么就可能轮到古人羡慕妒忌恨了

优秀的人的思维方式有几种

知识重要,还是思维重要?简单方法测试你有没有大根器

海云青飞 20160827

生命升维的理论一天可以讲完,如果你的理解能力跟得上

不理解就不会相信,或者半信半疑,讲了白讲,听了白听

理论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如何组织语言把其讲出来。如果写出来的文章只有一个人能看懂,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文章这么难写?

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意识能力很差:

不知小孩思维 不知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不知推理思维 不知整体思维 不知极简思维 不知身体思维 不知阳我思维 ……

意识维度决定了意识能力

意识能力差,也就是意识偏见特别大,带着偏见去学习修行理论,过滤剩下的也都是偏见。在这种状态下,这个人是处于无救药状态,练习任何功法都是没有用处的。打个比方,假设他是上帝的独生儿子,也无法拯救,因为他自己封闭起来了,上帝虽然着急,但也不能违反自己制定的规则从而否定自己,所以上帝也帮不上忙,更不用说我了


海云青飞在本书中是讲了一些知识,这些知识确实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读了一些文章了,你能感觉到我的意识境界吗?你总结过我的思维方式吗?

你只有把正确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思维方式学到手,才是拿到了点金的手指,然后你自己也可以发现、发明天机,而且有可能做得比我更好

如果你的目标是速食方便面,拿来就立刻可以吃,也不需要动脑筋,那么你永远也无法超越我


然后你就可以测试一下自己,你最感兴趣的是我讲的知识,还是我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是奔着我发现的知识来的,那就是根器不够看

如果你很想知道我是怎么考虑问题的,那么,你就是大根器

从知识层面来讲,我说的肯定不完美。即使我的认识完美,文字表达出来也就不完美了。即使我的表达完美,你所理解的也就不完美了

如果你学会思维方式,那么我表达不完美也不那么要紧了,因为你并不是一字一句死板理解,我表达不恰当的地方你会自己行纠正,并不影响你的阅读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只是大略说一下,言不尽意

  • 小孩思维:小孩看到一个人死了,就是死了,并不会幻想死了反而来个大反转,升级去了天堂佛国。然而很多大人却看不穿这样简单的问题

  • 感性认识:只是些感觉或经验,经不起推敲,比如八字算命、世俗中医,聪明人知道生命苦短,时间宝贵,不会在感性内容上多作纠缠

  • 理性认识:能被验证或能被推理,可以直接用来指导实践。有智慧的人只做能理解的事

  • 推理思维:宇宙是真实的,也就是可以被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等同于实际,于是就可以省下实际验证的时间,比如推理之下就会发现八字算命从理论上就站不住脚,就用不着真的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什么八字算命

  • 整体思维:就是前面说过的天人合一,因为八戒有意见就换了个名字。改变整体才能真正改变局部,提升阳我以后,阴我才会有真正的改变

  • 极简思维:把一切用不到的概念丢弃,比如说你站个桩,静个坐,需要灵魂站在旁边帮助吗?不需要,就不要浪费时间研究这些玄虚概念

  • 身体思维:把后天意识领悟到的原理立即化为行动,这时就是自动意识和主动意识一起工作了。有点类似于知行合一

  • 阳我思维:阴我意识是人类核心的偏见,世人不悟此理,致使世间功法都是阴我功法,实际并无用处。要从点滴训练阳我思维。阳我思维就是把自己融入集体,做个集体主义者,总是站在集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做个崇高的人。集体是分层次的,六度身体,其中有五个层次的阳我就是五个层次的集体

这些优秀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的宝藏,谁拥有了,谁就可能拥有整个世界

生命维度学是修行理论的伟大进步

海云青飞 20160828

不同种类生命的差异,本质上是生命维度的差异

修行是为了进化生命

那么不同层次生命的根本差异是什么?就是生命维度!

生命维度的差异决定了生命的层次

悟道者对生命本质有了深刻洞察,然后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就是 生命维度学

古代有没有人洞察了生命本质?

肯定有,但是古代语言工具没有现代丰富,很难把领悟到的道理讲出来,万分勉强地提示一些东西,别人也很难理解

受过现代教育并且悟道的人,必然都会得到维度学。没有得出维度学的必然是没有悟道。有人或许会认为悟有大小,未必要得出维度学。我再明确一下,现代人没有得出维度学的必然是没有悟道,这样说不是以偏概全。谁要以小悟充大悟我管不着,但是以盲引盲就无法避免了

有了维度学以后,修行理论就极大简化了

生命维度学就是生命空间维度学

一切生命都有形状,不同种类生命空间形状不同

不同种类生命的本质差别,可以简化为空间维度明显不同

生命的形状就是生命维度的直接表达

分析生命的形状,包括动态的形状,就可以知道生命的维度

前面文章已经分析过了,脑容量/身体 的比值就是判断人维度高低的其中一项指标,这其实就是一项空间指标

人类假想的神佛都是人形的,也就是说其实都是属于人的维度范围,其实并不是神佛

神佛非人形,人形非神佛。现在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了吗?


最惊心动魄的结果来了:改变生命形状就是改变生命维度

既然空间形状也就是空间维度的表达,那么,反过来说一样成立,改变空间形状也就是改变了空间维度,好好理解这句话,胜过你50年独自苦参

空间包含了时间

从古到今,很少有人想明白时间的真相

其实时间是从属于空间的

宇宙具有最高维度,和人类相比,宇宙的时间是基本停滞状态

生命升维以后,空间形状改变了,那么时间也就改变了

不同维度的生命,时间的流逝是不一样的

生命无法直接操控时间,但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空间维度来实现对时间的间接操控

修行就是升维

有了维度学,我们就可以用直达本质的名字来代替修行这两个字,就是升维

用升维来代替修行

升维就是修行,更为高明的是,升维这个名字已经包含了修行的要点

以前我们用修行、修仙、修道、修真、修神、修佛、修上帝、修灵魂……许多派别,许多叫法,各自为尊

但是,人体的生理是一样的,不可能不同派别的人有不一样的生理规律,说明各门各派都没有抓住本质

海云青飞提出的生命维度学是对生命进化规律的科学化、规范化、数学化

从此,生命进化和宗教、门派、上师、活佛没有关系了,只剩下一个维度的公式

肥胖的危害:生命维度降低

肥胖是低维度的特征,升维阳我要从身边做起

海云青飞 20160829

海云青飞的母亲从小就是属于肥胖型,不是特别胖那种,是比普通人胖一些,介于轻度、中度肥胖之间。如果不是我这个儿子,她一辈子都会是那样,现在我要改变她的命运,也是改变我自己的命运

母亲的胖是天生的,就是不吃肉也一样胖。她小时候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吃肉的机会很少,她一样长得胖乎乎。为什么呢?就是她胃口比较大,加上消化吸收功能非常好,只吃米饭、青菜加萝卜,一样的营养过剩,而我就没有这种神奇的本事

母亲到了养老的年纪,我知道必须有所改变了,于是握着母亲的手说:

妈,你身上这么多的肉肉,先不说胖了容易三高,那可是一斤肉肉一斤罪呢,你都这么重了,将来怎么上天呢,飞都飞不起来,这样可不好,多吃就是贪欲,嘴巴的贪欲都管不住,总不能算是好人吧

我说的罪当然不是世俗法律的定义,意思相当于某教常说的业力

母亲微微一笑:

如果你跟别人说一斤肉肉一斤罪,别人听了一定不高兴,谁让你是我的儿子呢……

然后母亲就开始控制饮食,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体重慢慢降了下来,现在是120斤左右,原来大概130斤到140斤。亲戚朋友见了,都对她说:啊呀,你现在这么瘦了,原来脸上多么饱满,现在皱纹都出来了,太难看了……

海云青飞对母亲说:

妈,世人多无知,别听他们的,千金难买老来瘦

我庆幸有一个英明的母亲,能从善如流,听我的劝告,这也是我的福气

生命升维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静定万年并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即使真有人做到了,死了的时候全部归零,境界还不如不知修行为何物的普通人

生命升维要内外同修,也就是阴我、阳我共同进步。身体能达到的层次是由阳我决定的。阳我宏大而复杂,天时、地利、人和齐全,各方因缘凑齐,才可能一世成功。世界三大宗教虽然香火兴旺,但是教主却不一定是开悟了的。连开悟都这么难,而开悟以后才是真正的开始,可见对于多数人来说一世转换身体的可能性很小,那又怎么办呢?

如果不能一世成功,即使身体死了,但是阳我并没有死,只要阳我的层次不低于身体达到过的最高层次,还是可以起一些作用

由此可见,只要能确实给阳我升维,身体的死亡并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生命升维之要在于升维阳我,阳我也是分远近层次的,这需要你进一步分析研究。而父母是非常靠近身体的阳我,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能给父母升维,自己身体升维也就很难,这又怎么理解?

整体观告诉我们,阳我会投射到身体上,父母是阳我的重要组成,没有给父母升维,身体也就难以升维

所以我庆幸有个不简单,甚至伟大的母亲。母亲听从我的劝告瘦了身,母亲就升维了一点,对于我来说这就是阳我升维了一点

追求真理的人从点滴小事培养理性意识

前面说过脑容量大的人一般生命维度比较高,但也留了一个为什么。如果你没有找出为什么,那么我说的这句话对你来说就是感性认识,你可以相信或不相信,你却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正确,你只有找到为什么才能确信我这句话是对的,如果找不到,或许是你的悟性不够,或许我这句话本来就是错的

拥抱理性是高维度意识的一个特征

意识维度高的人做事都是秉持的原则:

  1. 尝试把感性内容上升到理性认识

  2. 如果1失败,则不在感性内容上浪费更多时间,更不会崇拜

  3. 做理性的事情,也就是做能被验证或能被推理的事情

为什么脑容量与维度有关?我不直接说出答案,就是要训练你把感性内容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是在培养你的意识维度

我们经常在说意识维度,意识维度并不是你看了我的文章后一夜之间就提高了,而是要从人生中遇到的每件小事中去训练自己,积年累月之下才能真正提高。我现在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许多大道理,其中一个原因是十年如一日如此训练自己,而你却可能还未意识到要这样做

我经常说要从小事做起,也说过很少见到真正从小事做起的人,有的人可能不信,现在你可能有点信了,因为要从小事做起,首先要知道如何从小事做起,而如何从小事做起,详细说起来也是很复杂的

脑容量与维度的关系,其中隐藏了生命进化的大秘密,找到了其中的原理,也就知道了如何提升脑容量,然后你就可以把前面讲的一些内容连贯起来,明白生命进化真的是科学问题,和神鬼仙佛一点关系也没有

做个理性的人就要从点滴小事开始训练,把感性上升为理性,一开始确实会比较麻烦,但是水滴日穿,到穿透那一日就会有 我笑世人看不穿 之叹。世人喜欢崇拜感性内容,这就是低维度意识的表现,认识不到这点,无论如何挣扎都是徒劳无功

为什么肥胖是低维度的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1. 脑容量相对身体越大,生命维度就相对越高

    一个人变肥胖了,主要是胖在躯干而不是头,我们从没见过谁胖了以后头骨变大了

    所以越是肥胖的人,脑容量和身体的比值就是越小,也就是降维越多

    肥胖一点,就是降维一点,肥胖十斤,就是降维十斤,肥胖与降维是成正比的关系

    从生理上来说,越是肥胖,流经大脑的体液比例就越少,因为被身体其他部分分润了。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司令部的功能下降,那么全身的功能也就下降,命运也会变差

  2. 肥胖程度与阴我意识程度成正比

    阴我意识是以身体为中心的意识,表现为尽量把外界的事物搬到身体这边来

    阴我意识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肥胖、财富都是物质的阴我意识。你广泛浏览各种修行理论,企图采众家之长,你又为别人付出了什么?这就是非物质的阴我意识

    肥胖说白了就是身上多了不该有的肉肉,肉肉并不会无故产生,一定是来自外界的物质转化而来的。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的肥胖,都是阴我意识的特征。看到这里,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属于肥胖型

    明白了肥胖属于阴我意识,就会知道维度较高的人不可能是肥胖型的,当然你也不能、不会一见到瘦子就当作高人

原来肥胖的人变回正常了,那么对她自己来说就是升维了一点。前面说过维度决定了人生的一切,所以你简单的一个减肥动作就改善了你人生的一切,实是改运之良法,也许会救了你一命也是未知呢

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世俗的标准体型再略瘦一些是比较好的状态

如果你的至亲有肥胖症,为了避免生命维度降低的危害,你就有必要想办法让她变回正常,这就是在提升阳我维度。要非常多的因缘凑在一起才能当世成功,而提升阳我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加机缘的过程,只有积累了很多机缘才能成就大事

六度身体

海云青飞 20171115

升维者都是集体主义者

通过个体生命回归集体、做一个高尚的人、崇高的人来达到生命升维的目标

集体是分层次的,不知集体的层次,所谓“练功先修德”就成了高喊口号,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包括个体的身体在内,海云青飞把集体分成六个层次:

一度:身体
二度:家庭
三度:物种(人类)
四度:生物
五度:地球
六度:太阳

这六个层次的集体就是六个层次的“身体”,就是“六度身体”

更大的层次的身体包含更小层次的身体
更大层次的身体优先于更小层次的身体

至此,升维者就有了行为准则

修行静坐达到天人合一,可能吗

海云青飞 20160831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到最后往往归结为四个字:

天人合一

也就是把局部和局部,局部和整体联系起来进行观察

天人合一是中国本土的,也是很有价值的一种思想、信仰,如果能够创新、发扬,就可以开创万国来朝的太平盛世,当然这只是最美好的结局,希望是存在的,实现起来难度比较大

在史前时期,贵族经常用龟甲占卜,也就是烧裂龟甲,根据裂纹判断事情的吉凶。这就是天人合一朴素、原始的应用,一切事情不是偶然的,理论上来说,龟甲的裂纹与要占的事情可能存在对应关系。现在看来,龟甲的裂纹与要占的事情相关程度太低,这种间接占卜方法是低效、不实用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人的天人合一信仰

现在很多人痴迷于八字算命,也有很多人以此混个生活。认为出生时间对应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这也是天合一朴素、原始的应用。局部、整体互相关联,把出生时间当作局部,人一生的命运当作整体,那么就可以得出八字算命是有可行性的。但是很多人不懂或者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时间是和空间是相绑定的,和空间相绑定的时间才是物体真正的时间,用于计时的那个时间并不是物体真正的时间。和空间绑定的时间极难量化,八字算命术都是用钟表时间排出八字,八字所用的时间本身和该人命运相关程度极低,所以这就不能算是天人合一的应用了,它只是一种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信仰

中医里面到处可见天人合一的朴素应用。中医理论很多是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猜测,而非来自某些人以为的内证内察,比如五行、五味、五色、五脏的对应关系,药物的功效、归经,如果你去看《本草纲目》,会发现很多令现代人觉得极为可笑的猜测

现在看来,古人在医学上的这些天人合一猜测是原始、朴素、粗糙的,但是放在远古也是伟大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可惜后世学人的表现令人失望,只知道崇拜古人、崇拜经典,却不知道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的瑰宝,若能深刻理解就可以应用无穷,完全不用像现在这样高度依赖、崇拜经典。那么,天人合一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小阴我与大阴我

现代科学是实证的科学,分门别类进行分析、归纳、实验、总结,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科学可以分为几门学科?恐怕谁也一时难以说清,没有几千,至少也得有几百,而对个人来说,要精通其中一门恐怕也非易事

阴我意识有多种表现

一种是小阴我,也就是以身体为中心的意识

还有一种大阴我,是以自己的家庭、部落……为中心的意识,这种阴我意识普遍存在,不容易察觉

具有大阴我意识的人很容易抬高自己的家庭、部落、民族……的成就,而贬低外部的成果

有人看到了现代科学局部深入的特点,又看到了东方的天人合一整体思想,于是精神一振,阴我意识立即发作了,这是一种大阴我意识……

他们会贬低起源于国外的科学,抬高祖传的天人合一思想,错误地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只是为东方古典思想作注脚,现代科学的一切,什么二进制、计算机、量子力学……老祖宗很早就在经典中作出了明确的指示,领先现代科学几千年

比如说流传几千年的八卦就是二进制数字,而现代计算机运算的低层是二进制数学。因此,古人要比发明二进制数学和计算机的外国人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事实如何呢?

八卦确实可以看作二进制数字,但那是感性认识,感性和理性完全是两回事。几千年来千百万国人挑灯夜读八卦图,没有一人能把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发明出二进制数学,这就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明证。盲目自信的,恐怕连二进制数字和二进制数学的区别都搞不清楚。一个人有十个手指,不等于这个人掌握了十进制数学

修行静坐可以达到天人合一吗?

世俗修行理论认为,每天不缀练习静定,随着修行静坐越来越深入,突然某天一不小心进入了一个境界,这个境界难以言说,后天意识好像已经停止。说是静止,却似乎能感觉到宇宙的脉动;说是在动,身体和意识都十分安静……

打坐者醒来以后,就可能认为刚才偶然间进入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之境,彼时彼刻,人已经和宇宙合一,胆子大一些的就会认为自己已经开悟,或者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可以出来普度众生了

这种理论可以简化为:

  1. 人在活动状态下其实是天人不合一的,或者天人不太合一

  2. 身体和意识越趋静止,离天人合一就越近

也就是说,生命进化的方向是静止

而死亡是静止的终点,难道生命的进化竟然是为了快点死亡?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每个人本来就是天人合一的,于是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马照跑,狗照跳,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只是生活更美好。外表虽然看不出,但是据说里面已经有了变化,如果把心挖出来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能会发现若有若无的四个小字:天人合一。如果这种看法正确,那么生命就不需要进化了,人已经是寿比天齐,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

天人合一整体观虽然很重要也很有用,但是错误的理解得到的也只能是错误。为了讲清楚什么是天人合一,海云青飞特意画了二张图,天人合一图和天人进化图,且听下回分解

天人合一图,天人进化图,二图在手,升维不愁

海云青飞 20160902

怎样才能达到开悟的境界?

有的人修苦行 有的人不倒丹 有的人站立睡 有的人参话头 有的人不顾忌 ……

总之,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法都有,比如某文明古国有个人举起一只手不放下来,一直坚持,最后手骨都变形,如同石化了一样,想放也放不下来了,民众以为神,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其实这只是自残,与大道没有半点关系

生命的主动进化很难,所以要多作尝试、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种各样奇葩方法也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可以开阔视野。但是不可受某种理论、方法所困,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具体来说是:

  1. 可以尝试任何理论、方法

  2. 不能有绝对的想法,不可崇拜

  3. 在实践的过程持续思考、研究、改进

  4. 保持门户开放,随时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如果我写文章传授某种锻炼方法,你不能当作绝对,不能崇拜,在锻炼的过程不断思考研究,把感性的规定上升到理性高度,改进方法,同时也要接触新的思想、理论,或许会有人比我的认识更加高明

说一下参话头,海云青飞是不会去参什么 搅屎棍有没有佛性,猫是不是佛 这种莫明其妙的话头,你要去参话头我也不反对,但是你在参话头的过程中要反思这种方法是不是很笨拙,不可因为这是神、佛、上师让你参的就一参几年,那样就真的成了搅屎棍。要做到知非即觉,一觉即退

以上四点,实际说的就是直立的意识。培养直立的意识,不断深入,必然可以达到开悟

还有阴我、阳我的理论,真正理解并去实践,开悟也是必然的事情

本文要说的是天人合一图,天人进化图,深刻理解此二图,生命升维又有什么难的呢!

天人合一图

天人合一图片

黑色为人,白色为天 黑是人形,白亦人形

黑是阴我,白为阳我 阴我不忘,阳我不变

详细分析如下:

  1. 人类都是阴我意识

    黑色重,白色轻。黑色的人形,表示人类的意识都是以身体为中心,也就是阴我意识

  2. 人身和人天合一,简称天人合一,或人天合一

    我们从黑色身体的视角看,是一个人身

    从白色天的角度看,也是一个人形的天,简称人天

    人身和人天就如阴阳互抱,难分彼此,这就是天人合一

    也就是说每个人本来就是天人合一的,根本不需要静定、练功,吃素,念佛、加持……很辛苦地求一个天人合一之境

    猪看到的是猪类视角的天 人看到的是人类视角的天

    猪以猪类的方式与天互动,也就是猪与猪天互动 人以人类的方式与天互动,也就是人与人天互动

    猪与猪天是合一的,就是天猪合一 人与人天是合一的,就是天人合一

    若有生命C,就是C天合一 若有生命B,就是B天合一 若有生命A,就是A天合一

    有人自封神佛 有人一教之主 有人一定九年 有人神通显现 ……

    但是只要还是人身,就是人天合一,也就是生命维度还是属于人类范畴

    人要谋求主动进化,进化以后当然不再是人类,身体形态肯定是与人类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新的生命种类,生命维度要高于人类,叫什么呢?

    无人见过 无法描述 无以名之

    叫仙佛神灵都不恰当,因为人们会立即联想到人形,人形就不是高维了。这里需要单个字,叫高维也不合适,我暂以圆代之,人类进化以后的境界就叫天圆合一

  3. 人身和人天互相影响,人天决定人身

    天即宇宙,无边宇宙包含一切,自然包括人,也就是人身其实只是广义天的一小部分。人由天所生,没有天哪有人呢!

    从天人合一图上把人身抹去,天还是存在。人其实是天形塑的,人天就如一个模具塑造了人身。人身与人天互动的过程中,人身人天互相影响,但是二者地位并不对等,人天对人身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 阴我意识强化人身属性,导致生命升维难以发生

    阴我意识就是以身体为中心的意识,人类都是阴我意识为主

    当时时处处为身体利益考虑时,你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强化自己的人身属性

    你心里虽然想着:我要进化,我要一世成功……

    但是你做的事情表明你极其希望保留人身,于是人身升维成圆体也就成了泡影

    至此,你应该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要以阳我意识为主,阴我意识为宾

天人进化图

天人进化图

以天为主,以人为宾 淡化阴我,身体易变

升维阳我,阴我亦变 阳动阴进,循环无穷

理解了天人合一图以后,天人进化图就十分简单了

  1. 阳我为主,阴我为宾

    在天人进化图上,天成了黑色,身体是白色

    天代表阳我 人身是阴我

    黑色表示意识,也就是改成以阳我意识为主,阴我意识为宾。这时候做的事情淡化了人身的属性,使身体更加容易发生物质的变化

    比如现在货币不断贬值,人们缺少投资保值的渠道,于是纷纷投资房产,使一些城市本就畸高的房价再度飞涨,网友戏言,实业误国,房产兴邦。如果从阴我意识角度看投资房产有其合理性,但是从阳我角度讲则未必

    人生中几乎每件事都与修行有关,但不是让你放弃物质,而是要提高阳我的维度。你还会觉得修行、开悟很简单吗?

  2. 阳我升维以后,阴我会同步变化

    请看天人进化图上阴我、阳我的分界线,又叫交互线,也就是人身的轮廓线。阴我是阳我形塑的,交互线阳我端的变化,相当于形塑人身的模具发生了变化,会同步引起人身的变化

    常人也是在与环境交互,也在引起交互线阳我端的变化,但是常人都是阴我意识,导致阳我的变化还是在人身的范围内,模具不变,人身也就不可能升级转换

    你要修行,做事就要与常人不同,要以阳我意识为主,交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阳我的维度。交互线阳我端的维度提高以后,阴我端即发生对应的变化,这就是主动重新形塑阴我

    举一个例子,如果母亲肥胖,母亲是阳我,让母亲减肥,母亲渐进减肥成功了,那么母亲的维度就提高了一点,母亲的这个变化会投射到阴我身体的某些部位,使这些部位同步升维。人相学认为可以从人身的某些部位观察父母的状况,这就是阳我、阴我投射关系的感性应用

  3. 阴我升维以后,会有更大的能力去提升阳我维度,阴我阳我互促互进,循环无穷

    先是让肥胖的亲人减肥,阳我的变化投射到阴我身体上,使阴我的维度提高,智慧增加,然后就有能力进一步提升阳我……阳升阴进,阴升阳进,如此循环无穷,即是修行

手诊悟出天人合一整体观

海云青飞 20160905

天人合一?整体观!

上篇文章探讨了天人合一与生命升维的关系。开悟的人必然对天人合一有深刻理解。但是也不能总说天人合一,我们也不能把八戒忘记是不是!

为了避免天人合一、天猪合一、天牛合一、天狗合一诸多用字的重复,我们用新的名词来代替,就叫 整体思维,或者是 整体观

为什么说世俗修行理论不究竟,主要是因为世人都只知修阴我意识,修了也是白修,有人说和某某的道理相通,可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谁在传授阳我类型的锻炼方法,可见他们并未真正领悟阳我之理。这就是本文布置作业的缘起,要在实际中去应用才能真正细化领悟

什么是整体观呢?

整体观说的是任何一个系统中都存在这样的规律:

  1. 系统中局部与局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2. 系统中整体与局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3. 局部与整体并不对等,整体决定了局部

看了上面的 1. 2. 3. 你有没有感觉到久违的教科书式味道,海云青飞和你一样也是十分讨厌枯燥的教材。人是以形象理解世界的,若是不能把抽象的规则、定律和活蹦乱跳的实例联系起来,你就不会对整体观有深刻的理解

所以,必须在生活中应用整体观,你才能深刻理解整体观。本文的作业就是:

学习手诊,实践诊断,理性归纳,思悟大道

为什么主流科学界不研究手诊

手诊,也就是从手的形态、气色、纹路判断全身的状态,这并不是迷信,而是可以被验证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为什么不去研究手诊呢?难道手诊的意义不够大吗?我们看到玩手诊的基本是业余的爱好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科学可以分为三类:

  1. 微观科学,如原子,电子,质子,中子……

  2. 中观科学,动植物,微生物等等,也就是人类定义的生命

  3. 宏观科学,研究天体、宇宙

科学家最喜欢研究的是可以实验证明,客观的,可以量化得出精确数字的项目,比如原子的质量,星球的引力,速度与惯性

手诊却不方便用实验证明,总不能故意使某个器官坏死,再观察手纹会有什么变化,而且手纹的长短、粗细、气色怎么量化呢,多少算长,怎样算短……不能量化,不能得出精确的数据,就是说手诊的研究是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而现代科学强调的却是客观性

但是身体相关的研究对于生命的进化是极其重要的,科学家不感兴趣,你就要自己做个生命科学家,这是无法回避的事情,谁要回避,只想玩弄些神鬼灵佛这些心灵鸡汤,那么就不会有真正的领悟。那么到底该如何研究生命科学呢?

比如维度较高的植物,如果用实验的方法就不可能发现,植物的种类不计其数,动物使用植物后产生的变化难以精确测量,理论上来说,动用再多的人力、财力也难以做这个实验。但是也有办法,人的意识维度提高以后,就可以从形态识别出高维度植物,这又是什么原理呢?首先,你至少要对植物学有所了解。把修行简单化为心灵鸡汤或者打坐的,实在是对生命的认识太肤浅了

晒一下我的手诊书

自学手诊教材

修行是要投资的,不是让你捐庙放生、修桥补路、拜佛朝圣,这些并不重要。有一位认识多年却素未谋面的朋友曾问我:欲捐钱给一辛苦修行的寺观,好不好?我回答:没有用处

钱怎么用?其中之一就是买书。上面照片列出的书还不是全部。不过现在我发现家里的书有点太多,要慢慢减少物质的东西

有些手诊书比较烂,我也只是打开翻了一下而已,谁要就送她

照片里的书,上面第一本《掌纹图典》比较有用,书里的照片又大又清晰,内容很全面,有新心得也可以找照片印证。全部手绘图片的手诊书已经落伍了

很多人喜欢出书,情景各有不同:

有的人认为出书就是文字重新编排的艺术,内容的创新则是没有的,这就是为出书而出书,有些手诊书就是这样

有的人费力地注解这个经,那个典,好像很博学似的。已经深刻理解的用不着依赖经典,还没有理解的注解了又有何用!

怎样学习手诊,我不说你可能不知道

我十分希望能看到一个真正从小事做起的人,可惜一直未能如愿。不愿从小事做起,结果只能是玩弄心灵鸡汤。我现在就寄希望于本书的读者了,或许你能知行合一,自己开悟

学习手诊,给自己看,给家人、朋友看,这些我不说你也知道,我要说的是所有人都容易忽略的细节

  1. 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规律

    是否轻信感性是衡量低维度意识的尺子,一个人越容易相信感性的内容,意识维度也就越低。如果有人看到神鬼灵佛的故事就如同打了鸡血,就要警惕了

    我们看狗、牛、猪,它们的意识维度之所以比人低,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更多的感性概念,比如火对于人类来说已经不神秘,对狗来说还是不可理解的感性认识

    理性,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万事问个为什么。你要不断地问为什么,不断地自己寻找答案,与此同步,你的意识维度就会越来越高

    我看到手诊书的作者和读者都不知道理性的重要,给出一条条断语,却没有人追究原因。当然这也是人类的通病,对常人来说很正常。如果你从本书第一篇文章开始看起,没有一篇落下,一直看到这里,说明你的目标并不是常人,那么就有必要十分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学习如何从感性跨入理性

  2. 理性的人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知道某条手纹能看出哪些方面的信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条手纹能看出这些信息

    也就是,对待任何事物,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为什么有这个结果

    为什么这条手纹能看这些信息?手诊书的作者都不甚了了,或者根本没有想过,这就要你自己去努力了。这也是极好的锻炼机会,你要从一切小事做起,其中就包括从一切小事练习理性

    具体如何着手思考?我再提示一下吧,要把手纹和整个人的生理系统联系起来,你有必要去补一下人体生理学了

    整体观,也就是时刻把局部、整体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人身是整体,手是局部,你只有打通二者的联系,才算把手诊上升到了理性,也算是开悟手诊了

    请思考:

    生命线对应人体的什么系统

    命运线代表人体的哪些位置

    智慧线映射人体的何种路线

    感情线缩影人体的什么功能

  3. 从手诊悟道

    我写了许多文章,有的人还是不能相信或者理解,但是如果能依照本文去做,学习手诊,实践手诊,从中思悟大道,那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如果我对道的理解是100,那么文字表达出来的就只有30,而你能理解的只有10。有的人受心灵鸡汤影响太多,甚至理解的是负数。为什么有这些情况呢?

    我所讲的都是我所实践的,我每时每刻都在应用本书所讲的理论,你像看小说一样,很快把所有文章就看完了,觉得很简单,和xxx差不多,其实你什么也不懂。你必须把本书讲到的知识在一切事情中应用起来,才能有深刻的理解,否则这些知识还是我的,不是你的

    比如,阴我、阳我的理论,整体观的理论,你好像懂了,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手诊判断人体的生理状态有其局限性,我布置手诊悟道的作业不是让你成为手诊专家,而是举一个实例,如果你能从手诊中悟出深刻的道理,那么你就要自己发挥,在其他事情中也是这样去悟道,如此不断深入,就能悟道,只有悟道以后,严格意义上的修行才是真正开始了


总结一下,你要通过手诊明白以下道理

  1. 通过一切机会练习把感性上升到理性,意识维度是点滴积累才能提高,光理论学习是不够的

  2. 把本书讲的理论连贯起来,抽象规律化为形象理解

  3. 领悟出本书未讲的道理

  4. 自己引申发挥,从其他事物悟道

福德胜三辈天子,智慧胜七辈状元是什么意思

海云青飞 20160907

经常读丹经道卷的,必然听说过这句话:

福德胜三辈天子,智慧胜七辈状元

什么意思呢?

即使你做过三次天子,七次状元,这样的福德、智慧,对于修行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看!

这句话的打击面实在太大了,真是绝情又绝义,完全不考虑读了这句话的人会怎么样,心里会不会好受

每个人自问一下,有做天子的福德、智慧吗?恐怕连做一次天子的福德也没有,何况是七次

而且数字三,七只是文学的对仗,其实说的是不管多少次都还不够

这等于是说,你们都别修行了,你们做的那些其实并不是修行,真正的修行恐怕不是你们所能想象的,你们都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阴我意识的二个特点

不过普天之下的修行人好像并没有受这句话的影响,心情还是棒棒的,真理在手,胜利必然。难道都把铁布衫功夫练到了脸上?其实不是铁布衫,也不是金钟罩,而是世人都有强大的阴我意识,而修行人的阴我意识则比常人更加强大

阴我意识有二个特点:

  1. 好的事情是自己的

  2. 不好的事情是别人的

所以,只要修得阴我意识,那是无往不胜的,什么福德、智慧不够?开什么国际玩笑,想都不用想,一定说的是别人,不是自己!如果世人的福德、智慧都不够,但有一个例外,那么唯一的例外一定是自己,而不会是别人

确实,是有例外,但是这个概率太小了,小数点后面的零位数太多,写在一行,后面很远的地方跟个1,这个1看都看不见,从概率上来讲,这时候其实已经可以视为0了

打个比方,用直升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任意位置,空投一根绣花针,不告诉你投在哪个位置,你的任务是潜下深海去把这根针找到,试问一下,你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如果你是正常人,你一定会放弃,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可能性太小,你已经不相信你能找到这根针了

你不相信自己能找到这根针,那么你为什么相信自己有个道可以修呢?修道可比找针还要难。只能说是阴我意识太过强大,精神胜利法无往不胜

修行的没有修行,不修行的却在修行

据我长时间的观察了解,包括直接接触,通过理论或者锻炼方法的间接了解,近现代人中,脑子里有修行概念的人里面,认为自己在修行的人里面,实际大多没有在修行

不修而修的人却有不少。有的民族整体上就是处在修行的状态,但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在修行,他们中的多数人恐怕也没有听说过修行这个概念。一下子无法理解了是吗?修行无小事,从小事做起的人并不需要打坐静定!有的民族某些习惯性行为就是属于阳我型功法范畴,所以,对于这个民族的多数人而言是在不修而修。你一定会问,这是什么民族,这么神奇?

说说半个阳我型功法的例外

有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本书写了许多道理,好多和他原来学过的某某理论是相通的,实际是一回事,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我要说的是,未必真的相同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世俗流传的功法都是阴我型功法,什么站桩、静坐、动功,导引,都是如此,而功法是来自于理论,理论决定了功法,这就证明了世俗理论都是阴我型理论。你可以仔细检查一下所学的功法,能不能在里面找到阳我的因素。所以,好像类似并不表示真的相同,学习本书并不需要世俗习得的修行基础,越是一张白纸的人,受到的污染就越少,得益就越大

说没有例外,其实还是有的。不过那不能算一个,只能算半个,因为还不全面

中国某地有一人意外出现了特异感知能力,通过特异感知发现了体内自动运行的功法,这个功法是阳我型的,他自己可能并没有阴我、阳我的概念,他只是写文章把实际体会描述出来,文章写出来后,看到此文的人很少,而我恰好是其中一个。以前的我可是不放弃一切机会,抱着很大的热情去了解任何一种理论

我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没有理解这到底怎么回事,因为他说的体验,古今中外的文献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就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这就无从对比。后来意识触摸到高维的境界后,再回头重读,才明白此文之宝贵,古代著作只言片语的提示太过简略,而此文却是写得十分清楚明白。悟道的人才会觉得此文很好,但是还没有悟道的人是无法靠此文达到悟道的,因为其中不讲修意识

海云青飞参考了许多世俗理论以后,发现它们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实际上是误导,因为它们的意识的境界比较低,低境界的意识自然不可能发现高于人身的大道。这下我没有外界的经验可以依赖了,反而成了好事,不得不自己重新发现,明白以后,才发现此道不孤,植物、动物、人类里面都有同类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奇怪,他体内自动运行的功法具有阳我特征,但是本书说的阳我范围还要大,要升维环境才会有阳我的概念,那么他升维环境了吗?

首先可以肯定,他的出身和普通修行人是不一样的,偶然中存在必然

其次,他写了文章,这篇文章就是在升维阳我。虽然看到文章的人不多,但是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他一篇文章就积下很大的仙德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他的功法别人无法学习,他有特异感知,他能感知体内的运行,别人没有特异感知,如果照猫画虎,那么其实是没有用的

而我说的阳我型功法重点并不在体内能量的运行,而是别人也看得到的身体的形态、动作和轨迹。再复习一下整体观,体内是局部,身体形态、动作、轨迹是整体,整体决定了局部。修行离开了整体观,那是寸步难行。我们若是修好了整体,并不需要用意念去操控体内的变化,因为整体决定了局部。若是不修整体,那么意念玩弄气脉的人,其实得到的只是妄想罢了

真正的修行知识不是从世俗习得的

世俗修行人阴我意识比常人还要大,其实是福德、智慧越修越少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原理前面已经多次讲过了,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次呢?所以我得不断地补充说明,从不同角度说同一个问题,否则我只要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是修行的无上法诀,你自己就可以发现阴我、阳我的真实不虚,并发明出阳我型的功法

物质财富影响生命升维,这应该是不难理解,因为物质财富是人身这个维度生命才会使用的,若是花大量精力去积累很多财富,说明其人并不想升维,也升不了维

物质财富阻碍升维,知识财富也是同样的道理,二者的表现特征是一样的,都表现为把外界的存在搬到自己这边来

所以,你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从外界吸收了大量的修行知识,然后你觉得差不多了,终于懂得了很多,甚至自称开悟了,然后看到作者的文章,点进来走马观花一看,觉得笑喷了,很多观点和你的不一样,很想义务指点一下作者……

你吸收外界的修行知识越多,你的阴我知识就越多,你的福德、智慧就越少,离修行就越远。所以,想指点作者当然是欢迎的,但是,是你自己悟出的吗?不是,心灵鸡汤还是留着自己喝吧,类似的东西网上一大把,不需要你再做一次搬运工

  1. 世俗的修行理论只是感性认识。人体太复杂,难以量化精确研究。于是人们就凭感觉研究,打坐感觉到神佛说话,感觉到天人合一,感觉到去了天堂佛国。所谓感性,意味着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大

  2. 你读到的文章99%以上是以盲引盲的人写的。中国古代著作中确实有些话十分深刻,但是境界不到的看不懂,境界到了就不需要看

  3. 独立思考?可惜还是人身维度的独立思考

    你或许会说,虽然是外界习得的,可是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啊。但是,你的独立思考还是在人身的范围内,并不是由你的意识说了算

    你阅读了别人写的修行文章,接受了外界的信息以后,大脑神经细胞会自动运算,这种自动运算的机制是不受你的后天意识控制的,大脑计算出结果,再通知你的意识,然后你觉得理解了,独立思考了,不过是人身这种低维的独立思考,实际上你还是被输入的信息控制了你的意识,你却不知道你的意识是被输入信息控制的。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猪并不知道自己是猪(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人)

  4. 注重外界习得,学习、吸收别人总结的修行理论,这样做的过程就是修阴我意识的过程,修行,只是修得了比常人更大的妄念

如何才能福德胜三辈天子,智慧胜七辈状元

如果谁能不依赖世俗修行理论的帮助,自己从万事万物中悟出大道,这时才有可能福德胜三辈天子,智慧胜七辈状元

你自己悟道时,你就要把自己代入交互的环境,这时必须升起阳我意识,否则是不可能悟出什么的。而最终悟出了大道,说明你的阳我意识也是水到渠成了

如果你想走捷径,通过学习别人总结、传授的修行理论来达到速成,那么你修行的结果可能是维度低于常人,更不用说福德胜三辈天子,智慧胜七辈状元了

所以我讲课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没有华而不实的概念,直奔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修意识。我不会直接说出最终的答案,那是要你自己去发现、发明的,我直接说出只会害了你。如果你有一天意识触摸到高维境界,你就会深刻明白这个道理

阴我阳我,整体观,其实这些也是最好你自己悟出,你现在读了文章,走了捷径,觉得理解了,能理解确实是很了不起,一定是生来就带着较高维度。但是这还不够,你还是需要经历自己悟出这一过程,所以我要布置作业,引导你从一切小事去悟道,这就叫知行合一,走对路

心法和功法有什么区别

心法就是功法,大道就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直立的意识并不简单

海云青飞 20160909

本书是个高效的过滤器,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经验过滤了一遍,宗教式有毒添加剂全部丢到了垃圾筒,现在讲的都是浓缩后的精华,有时简单一句话,比如直立的意识,个人自悟一辈子也不一定能领悟出来

直立的意识,既是修意识的上乘心法,也是顿超直入的锻炼功法,理论和实践已经合一了

你理解了直立的意识吗

  1. 从来没有做过下跪的动作

    下跪是低维度生命的特征。越是不直立的动物,生命的维度就越低。如果你家里养了宠物,可以每天顺便观察、研究这个原理

    如果你生来就有较高的维度,那么你可能从来没有主动做过下跪的动作

    不下跪,这是没有前提条件的,没有任何理由,即使宇宙最高存在亲临,你也不能向她下跪

    一下跪,就是膝盖缺钙,就是降维,生命维度降到了类似爬行动物。直立的意识要求遵从理性,以理服人,无绝对,不崇拜,不做无意义的动作,怎么会向任何一个存在下跪呢!

    意识的直立只是最粗浅的入门课程,意识的直立都做不到,那么我要说的是,做常人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追求生命进化呢!

    父母、师傅、上师、活佛……一切存在,都不能向他下跪。我可没有反对你孝敬、尊敬他人,孝敬父母是应该的,尊敬师长是应该的,我说的其实是在提升你孝敬、尊敬的层次

    如果你很自然就做了下跪的动作,那么就是你本身的维度比较低,或者你学的是使人降维的修行方法

    你以前做过下跪的动作,那么读了本书后,应该就没有再做了,如果还有,说明根本不理解什么是直立的意识,文章读得马虎、随便,不把生命的进化当一回事。本书讲法是直入人心,要言不繁,这并不是说你很容易就能理解、很容易就能做到

    锻炼的功法,或者宗教仪式中包含下跪动作也是不行的,不怕降维的人尽管去跪好了,也许有的人修行的目标是为了降维

  2. 尽量不做低头的动作

    下跪是大降维的动作,低头是小降维的动作。若是你理解了直立的意识,那么低头的动作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世界上虽然有很多的民族,文化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都是用下跪或者低头来表示顺从、臣服。也就是用自己降维来间接衬托出对方的尊崇。不但是人,很多高等动物也有类似的行为

    说白了,无论下跪还是低头,都是自己主动做个矮子,那么需要讨好的对象什么都不用做就好像长高了,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了

    动物进化出骨头是为了高高支撑起身体,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看不到这点,选择自我矮化,自我缺钙,自我降维,这哪里是修行,这分明是修退

心法就是功法,道就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你修出了直立的意识,世人都习惯于下跪、低头,你不做,那么相对别人的降维,你就是在升维。你练习了什么功法没有?你自己感觉不到,别人也看不到你在练什么盖世奇功,但是你却实实在在升维了

吃饭、走路、写文章、睡觉……都可以是无形无相的升维功法

理解理论,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这就是:

修道无形 真人无相

大道就在日常 真人只谈家常

无论任何人,生命的升维都是从许多小事的改变开始的。若是每天在做的小事没有什么改变,一定是学错了,或者理解得不完整

都是为了修正偏见

一切心法功法都是服从于修正偏见,都是为了修正偏见

若是你一天就修正了偏见,那么你一天就可以升级到高维 如果你用三年时间修正了偏见,那么就是用三年时间升级到了高维

海云青飞以为,忘掉功法的概念,勇猛投入修正偏见的行动中去,这才是追求真理者应该具有的正确观念

六度身体图,六度同修才能升维得道

海云青飞 20160911

一度:身体
二度:家庭
三度:物种(人类)
四度:生物
五度:地球
六度:太阳

六度身体图是地球生命的进化蓝图,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地球上的其他种群生命,极其重要

六度,相当于六个维度。但是这个维度不同于数学上的维度,数学上的维度是高度抽象的,只要使用四个数学维度就能描述生命进化规律。这里说的六度虽然不是精确的数学意义上的维度,但是含义却是类似的,修二度的人比只修一度的人生命维度要高,修六度的人比只修二度的人生命维度要高……

一度是阴我,其他五度是五个层次的阳我,这就把阳我的概念细化了。前面说过要升维阳我,具体来说阳我指的是什么?如果不能细化,分出层次,具体实践时就会缺少条理,分不清主次

每个人都有六个层次的身体,实际上不止六度,但是用六度理论指导人类的进化已经足够了,再引入更高层次的概念会流于玄谈,没有实际意义

六度,也是五个层次的整体、局部对应关系。二度和一度是一个整体、局部配对,三度和一度是一个整体、局部配对……所以这也是整体观的应用,前面布置了手诊的作业,就是为了加深你对整体观的认识。整体观要深入骨髓,即使梦中也能随时随地应用,必须达到这个程度,否则还是做常人好了,虽然结局是个悲剧,但是贵在简单,不用搞清楚那么多的原理

细说六度身体

  1. 一度身体

    如果把重点放在身体上,什么打坐、站桩、观察念头,百般挣扎,得到的结果都是最低层次的维度,也就是阴我的维度,和常人一样,世俗的修行理论大多在这个层次。当然他们自己是不承认的,他们还要弄出很多神明,把自己整得好像很是高大上的样子,实际上还是小孩子过家家

  2. 二度家庭

    • 父母,解决猪不能生人的问题

      为了更容易理解,以猪代人,以人代高维,则猪不可能生人

      如果父母维度不升,我们自己却升维到了新的物种,这就是猪生人,逻辑上不通。升维父母,就是改变了阴我的过去,这当然是最近的过去,过去也是分层次的,于是我们的身体也就会发生对应的物质的提升

      有的人出将入相,父母却很平常,这是怎么回事?世俗的成功与否,维度变化范围是很小的,出将入相的人自我膨胀,维度不一定比普普通通的父母高

      过去怎能改变?时间是空间的一个属性,改变了空间也就改变了时间。如果能改变阳我维度的话,也就是能改变过去

      而且只有改变了过去,才能改变现在中的过去

      现在也是包括了三段: 现在中的过去 现在中的现在 现在中的将来

      也就是说,身体中就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是阳我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投射

      有的人削发出家,好像一了百了,父母生病、发生灾难也看不到了,看到了也无法预防、解决,那么出家是没有用的,不但浪费生命,反而不如常人

    • 异性伴侣,唯一和阴我对等的阳我

      前面说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你和异性伴侣的交互,就是一个复杂的对等的力的相互作用

      父母投射到阴我中的过去,异性伴侣则投射到阴我中的现在

      升维异性伴侣就是升维现在的身体,这是物质上提升阴我境界的最快方法

      从二度到六高,度数越低见效越快,对应的是作用的范围越有限。但是见效快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快速树立信心,另外,升维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在量变的过程中不能保证不发生意外状况,那么一开始的时候进步快些,命运就更加平顺了,自然更加放心

      异性双修,很多世俗门派都极为推崇,有的理论是支持双修的,也有信徒自愿献身,但是青春返还了吗?说明绝大多数还是不得其法,流于房中术的层次了,激发外向的生殖就是削减内向的生殖,身体就会加速衰老

      若是悟得其法且得良侣,则双修是最快见效的方法,否则还不如清净单修。双修原理何在?这是不能写在纸上的,也不需要,阳我意识提升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明白,而且也必须明白。你可以没有实体异性伴侣,但是你可以提升更高维度的阳我,更高维度的阳我都可以拟人化,这就是同类易施功

    • 子女,解决人不能生猪的问题

      子女,就是父母的反向。如果我们自己升维成了更高物种,而子女原地踏地,则如同人生了猪,逻辑不通。所以,修阳我还要升维子女。如果能升维子女,则有子女比无子女要好。要抓紧时间,尽量在生育前意识触摸到高维境界,这样你才懂教育之道,不过这很难,因为世俗理论都是误导,走了很多弯路,等到回头时往往年龄已经不小

  3. 三度物种

    生命升维不一定很难,如果物种群体升维了,你可能一生下来就是高维了

    假设有一个教主悟道了,于是立了二条规则:

    第一,所有信徒只能食用指定的维度较高的食物 第二,只能教内通婚

    如此几百年后,所有信徒就自然变成了新的更高的物种,并不需要打坐参禅,外表和人类有了区别,并且和人类生殖隔离

    所谓生殖隔离,也就是这个新的物种和其他物种交配,包括和人类交配是不能生育后代的。如果你的命好,那么你一出生就修完了人类的功法,接下来只要修这个新物种的功法就行了

    例子举的是宗教,如果用于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效果是一样的

    你提升了二度阳我,升维了子女,但是如果你没有在修三度阳我,那么你的子女长大了又和谁结合呢?如果和低维度的人结合,则子女的子女出生时的维度就不高,传承断了的话,你的未来维度就会下降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会投射到现在的身体上。我布置了作业让大家研究手诊,研究到一定程度你就会知道手上的某些部位是子女的投影,子女不升维,则子女投影的部位就难以改变,而子女自己要升维,又和子女的子女有关……

  4. 四度生物

    地球上这么多的生命种类,各有其用,如果破坏了生态平衡,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胡乱作为,已经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使人类自己的前景不妙

  5. 五度地球

    五度的阳我意识,就是要升维地球。现在人类制造出了可以给地球带来很大破坏的武器,还有拦截大江建造大坝,各种环境污染,这就是人类在五度上自我损害。整体人类毁灭的话,恐怕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6. 六度太阳

    人类的能力还不能直接破坏太阳本体。这里说的高一度都是包括了低一度的,比如六度太阳包括了五度地球。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也是间接在六度上的自我损害

六度同修才是大道

海云青飞写本书主要是为了升维三度阳我,光这样做是不够的,生命的升维需要六度同修。你可以自我检查一下,你现在修了哪几度,有什么短板的话要尽快补上

阳我为主,并不是说身体不重要

身体处于圆心,处在核心的位置

身体的质量主要是由五层阳我决定的

生命升维,主要是升维阳我

阳我有没有升维,要观察身体的变化来确定

阳我升维以后,阴我会发生以下变化

  • 机缘增加,好事送上门

    生命升维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但不是可以祈求得到,而是升维阳我以后自然会呈现

  • 悟性大开,锻炼方法无师自通

    我在文章中留了一些问题,如果你不去升维阳我恐怕很难解开

  • 身体越来越好

猪理论登场,八戒现在应该满意了吧

海云青飞 20160915

现在人类极度自我膨胀,造成了很多生物的灭绝

海云青飞写此文的时候是2016年,人类还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小日子过得很不错,但是已经很危险了

怎么理解人类在地表生物链中的位置?

人类的位置就像是古代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谓金口玉言,任何臣民的生死决定于帝王的一念之间

同样,地表其他生物的生死决定于人类的一念之间。事实上,人类阴我的极度膨胀,自以为是,已经使地球生物进入了大灭绝时期,最后会迎来人类的灭绝

据研究,地球上脊椎动物灭绝率正在加速,目前已经达到正常水平的100多倍。自从1900年起,地球上脊椎动物灭绝数量已经超过400个物种,而在正常情况下,400个物种的灭绝需要一万年以上的时间

每年都有约50种动物加入濒临灭绝的行列,约41%的现有两栖动物和25%的哺乳动物都已经成为濒危物种

人类整体阴我极度膨胀,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不管是谁,悟性多么高超,必然也会受到污染,也会阴我膨胀,于是世俗修行理论中就会体现出阴我膨胀的种种偏见

他们错误地认为神佛是人形的,却想不到如果这样的眼光看待神佛,神佛如果真的存在也会被活活气死造成神佛的大灭绝

教主如果是人身,那么就是属于人类的生命维度范围,没有必要加以大肆神化,即使是出于宣教目的也不行

存在就会受影响

我们去看古代的历史,会无数次发现同样的桥段:

某人极其能干,是国之栋梁,可惜国君听信了谗言,最终弃用甚至杀死能臣 ,致使国破人亡

身为国君者未必都是智力低下,不分忠奸。知道某人是个忠臣又能怎么样呢,若是经常有人向国君吹风,说忠臣的坏话,国君一开始可能不愿相信,但是,人的意识是受外部输入控制的,不论真假,坏话一说出来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挑拨总是有效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身存在很大的生理缺乏的,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大脑就会以有缺乏的方式自动计算,这就导致人的意识能力不足

李牧,中国战国时代赵国名将,北御匈奴,屡败秦军,战神一样的存在。公元前229年,秦国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赵国,形势十分危急,赵王却在这个关系到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杀了李牧。李牧若是要谋反,一定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刻,李牧的被杀得益最大的是秦国。李牧死后仅三个月,秦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赵王被俘,赵国也在不久之后灭亡

赵王未尝不知道李牧的重要性,未尝不知道在赵国有灭国之祸的关头不能轻动李牧,但是他还是杀了李牧,这是为什么呢?


人类普遍阴我极度膨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不管悟性多么高超,无论学历智商多么吓人,只要还是人,就一定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如果看不透这点,那么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心里想着: 我要升维,我要升维

自己认为一直在努力 实际结果却不如常人

怎么破?

猪不知道自己是猪

前面文章中已经多次说过人类认识问题的局限,人类对生命升维的认识存在庐山困境问题,并用猪的修行作了类比。有同学认识到了猪的类比其实很形象,有些同学可能还不够重视,我在这里正式提出猪理论,表示人类看不清自身应该如何升维,就如同猪并不知道自己是猪。这就是维度隔离,生物维度的差异造成较低维度的物种无法理解较高维度物种的世界

如果还有谁对人类的高贵、特殊存在一丝幻想的话,我劝你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念头。人类的生理存在很大的缺乏,而身体是固化的意识,造成人类的意识总是带有很大的偏见,只要是人身就要受到制约,即使教主、神佛也不例外。世上并不存在人身的高维,只要还是人身就是在人类的维度范围内,并没有必要加以神化

因为人类有很大的生理缺乏,这就注定了人类必然是个过渡物种,人类要么主动进化,要么被灭,或者人类在地表的统治地位被更高级的物种取代

以猪代人来观察生命的升维,并不是对人类的污辱,若是你觉得很不舒服,那么是你的阴我意识太大了,以至于理解不了其中的道理

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生理特点,自然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生理缺陷,生理缺陷也就是认识事物的盲点,但是该物种对于自身的盲点是不太清楚的,否则就不叫盲点了。所谓开悟,也可以说是洞察了自身的盲点

人类的盲点是什么?如果我直接全部说出来,那么你就失去了锻炼成长的机会。我在这里所说的一切,就是指一条最直接的路,顺着这条路,就能自己发现人类的盲点,然后你就是意识触摸到了高维的境界

如果我们只是从人身角度观察人身的进化,那么阴我意识就如影随形,根本控制不了,所以必须要用到猪理论,我们观察猪,就会知道猪并不知道自己是猪,猪可能认为人类还不如猪类幸福、快乐,猪会认为宇宙的神佛都是猪形的。然后我们就可以联想到人类自己,从高维的角度看,高维看人,就如同人类看猪,人类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是人

若是不用猪理论,有的人可能总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人,明明觉得自己是人,怎么会不知道自己是人呢,甚至反而忍不住想要显摆一下自己的才学

猪理论,最简单地说就是:猪并不知道自己是猪

迷茫无助的时候,自我膨胀的时候,想一下猪理论,想一下维度隔离,你就会立即感受到一股清凉的甘泉从头顶洒了下来。修行要从一切小事做起,万事万物都可以悟道,若是明白此理,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简单快速气功采气法存在吗

说说阴我型功法之气功采气法

海云青飞 20160922

世俗的修行理论修的大多是阴我理论,很难找到一个例外

有的宗教也分大乘和小乘,认为大乘是度人的,小乘是度己的

但是,若是有度人的概念存在,还是落于小乘,不脱阴我范围。道就在那里,即使人类不存在了,道还在,永远不要担心道会失传

有的人自称上师,教人要发愿,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X。信徒一看,这么崇高的思想,了不得,对上师更加崇拜了。若是发愿帮助别人,这只是发了一个妄想。若是发愿帮助自己,帮助自己又何需发愿!

五花八门气功采气术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大地上忽然兴起了一股气功热,各路大师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显神功异能,相信气功的人数达到一亿,十分热闹。气功潮出现的各种理论、方法至今都有很深的影响,不过多是不好的影响

气功潮时期,采气功法十分流行

Google 采气法,有448,000个结果,第一页只有一条不是气功采气法。什么《采气十三种秘法》,《最高效的采氣方法》,《无形采气法》,《气功的两种快速采气法》,《採氣--- 吸日月之精華》,《關於採氣和發放外氣》,《采气的几种方法对比》……

那个时期过来的你有没有采过气呢?

海云青飞是没有采过什么气。虽然那时还没有彻底明白,但是对其理不明的方法还是会不自觉地抵制。气功采树气,采万事万物之气,采日精,盗月华,采某个遥远的星系之气,甚至还有气功采他人之气,很多方法,听上去十分邪乎,那个年代的人,不受影响是很难的

从猪理论可知,人总是不能直观感知生命升维方法,即使打坐到死都没有用,怎么办呢?破解之道就是推理,通过推理的方法,就能得出逻辑上存在,但感官上无法感知、无法相信的原理。这大概属于“道可道,非常道”吧

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其中有四维时空的概念,人类的感官并不能直观感知四维时空的存在,爱因斯坦也不能,但是这并不妨碍爱因斯坦推理出四维时空的特征,然后人类加以应用

四维时空无处不在,我们所见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处在四维时空中。在爱因斯坦之前没有一个人发现四维时空的存在,那么多的神通广大的教主、大师和高僧哪去了!

因为维度隔离,低维无法感觉到高维世界的规律。不用推理的方法,只是想当然的提出采气这样的功法,注定了没有什么作用

气功采气是指什么

气,这里是作为一种看不见的能量的代名词。气功采气的原理与方法,就是指通过意念把外界的气采集到身体里面

从看得见的能量角度看,人通过进食把外界的能量搬到身体这边来,这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能否把这个道理延用到看不见的能量上面,通过意念把外界看不见的能量搬到身体这边来呢?

如何对待采气的气功功法,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维度高低

从身体上观察一个人的维度是比较简单的,从意识上观察维度会更加简单,不用见到其本人就可以做到了

怎样看一个人的意识维度?有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看他的理性,轻信的人,意识维度一定是低的

为什么轻信不好呢?

轻信表示了这个人不了解对方的更多信息,或者说不想了解对方更多的信息,于是选择直接相信

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一些女孩子就是这样的原因,被卖到大山里面,莫明其妙就做了人家的媳妇,关在黑屋里被侵犯直到孩子出生,这时因为母爱,也就认命了,才能从黑屋里面走出来见到太阳。对于修行来说,很多人就是轻信了错误的理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有的人甚至是误了终生

现在我们知道了阳我理论,就能轻松看出事物的本质,轻信,表示对交互的环境缺乏了解,也就是阳我意识薄弱,阳我决定了阴我,于是身体、意识的维度也就相应地较低

然后我们再观察生物界,越是低级的生物,对于交互的环境了解就越少,身体、意识维度也就越低

从万事皆有可能的角度看,气功采气术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关键在于是否经过了证明,如果没有经过验证或推理就相信了大师传的采气功法,然后就跑去天天采气了,那么就是低意识维度的表现,即使真能采来气,再怎么练功也改变不了低意识维度这个事实

传授采气法的人都是没有去做验证或推理其合理性的事情,你在采气之前,就有必要自己去证明采气的合理性。你能证明吗?若是你能证明,你就有资格得诺贝尔奖了

对于气这个无形能量,究竟是否存在,是什么组成的,有什么规律,对于这些基础性的东西都一无所知,就直接跳到了实践阶段,这样做的唯一用处,就是给低维度意识提供一个实际的例子,名为采气,实为妄想

一言以蔽之,一切气功采气法,采的其实是妄想,把各种各样的妄想采集过来,收集起来,存放到自己的大脑中

真正的功法不采气,而是练平衡

阳我型功法并没有采气的概念。即使真的能采来无形能量,你去采树气,考虑过树的感受了吗?树会不会同意让你采,树的能量会不会减少?这些都不考虑,说明采气的过程,就是修炼阴我意识的过程,也就是越是采气,离道也就越远

阳我型功法也不需要气脉的概念。阳我型功法并不是着眼于气脉这个层次上,那么是什么呢?

是平衡!

阳我型功法修的是平衡。意识、身体趋向平衡,那么能量的运转自然会更加高效,并不需要意念有意的干涉,什么意通周天,肚子里存想一个东西,这些都是不需要的

偏见就是意识的不平衡之处,修正偏见也就是在修正意识、身体的不平衡之处

若是能有修正偏见之功,则一切事情都可以是功法 若是没有修正偏见之功,则一切功法都是没有用的

任何大师神人,只要用阴我阳我、整体观理论一对照,就立即原形毕露了。大师的智慧程度只能悟到阴我,理解不了阳我,虽然也在说要有德,要普度众生,好像说的有点道理,但是一定会在理论和功法上露出马脚

到现在还有不少大师教人采树气,采南方之气,采坟地之气,金刚气功采气,空劲气功采气等等,说明大师其实是常人,因为多了妄想,其实比常人的层次还要低

人有自主意识吗?如何摆脱宿命

海云青飞 20160925

什么是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指的是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你一定会认为人是有自主意识的

到底人有没有自主意识?其实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至今难以定论。今天我写这篇文章,就是试图给出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自主意识实验

现在请你来做一个实验,请照海云青飞说的内容想象

你站在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有一个计时器,可以精确显示出时、分、秒、毫秒

桌上还有一个按钮,你的手轻轻放在按钮上面,你按下按钮的瞬间,系统会记录下时间,精确到毫秒。1秒是1000毫秒

你的头上还固定了几个电极用来记录大脑运动皮层电流的变化

你准备好了吗?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你可以随机决定什么时候按下按钮。每当你意识到要按下按钮的瞬间,先看一下计时器上显示的时间,再按下按钮

于是,你每按一下按钮,系统会记录下三个精确到毫秒的时间:

  1. 意识到要按下按钮的时间

  2. 按下按钮的时间

  3. 电极记录到的大脑运动皮层活动的时间

不同科学家反复做类似实验,结果显示:

时间3要早于时间1

这就是说,大脑自己先计算并决定了你要做动作

然后你意识到了要做动作

最后你执行动作

一句话:你要做什么事情,大脑已经提前帮你安排好了

这是不是表明人类没有自主意识?

人到底有没有自主意识?

你有没有蒙了?

如果说人有自主意识,但是实验表明神经细胞似乎已经先行计算出了结果,那么人就像是执行神经细胞命令的机器人

如果说人没有自主意识,这似乎与日常经验不符,我们明明觉得可以自主决定做什么事情

再举一个更接地气的例子

桌上放着二碗菜,一碗莲子,一碗藕,你的筷子会先伸向莲子,还是先伸向藕?

你会说,根据今天的心情,想先吃哪碗就先吃哪碗,这是自主决定的,所以人是有自主意识的

实际上呢,大脑根据你以前的经历,还有当下的环境,包括你说的心情,先行计算出结果,然后你的意识知道了这个计算结果,于是你就执行了这个计算结果

假如有一个先知提前告诉你,你一定会先吃藕,这时你偏先吃莲子,这是否说明,你本来是没有自主意识的,现在变成有自主意识了?

其实还是一样的,这时大脑计算时就多加了一个因素,就是考虑了先知的介入,大脑计算出结果后,你再忠实地执行,你还是个执行命令的机器人

谁是我们身体真正的主人

人类做任何决定,都取决于

  1. 交互的环境,也就是阳我

    一切经历都会影响你当前的决定,所谓经历必然是与环境交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阳我影响了阴我当前的每一个决定

    人类与环境的交互必然带着人的缺点,但是人类并不太清楚有哪些缺点

  2. 阴我身体的生理特点

    人类具有人类的身体,与其他种类生物特点不同,人类具有自己独特的缺点,或者说盲点。人类身体的盲点也使人类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带着人类共同的偏见,只要是人身都是这样。不同的人,偏见大小有所浮动,不过是在人身范围内的浮动,所以不存在人身的高维

    人类大脑自有其盲点,大脑先行计算出结果,你才知道,然后去执行指令,所以,人类,相当于带着人身特点的机器人

    所谓开悟,也可以说成是知道了人身的盲点,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训练、改变。人身的盲点是什么,不能东一棒子西一棒子乱敲,得上升到理性,这就是维度论

    说穿了,其实就是猪理论,猪做的一切决定其实都是猪决定,如果说猪是有自主意识的,那么一定是猪意识范围内的自主意识。猪并不知道自己是猪,从这个角度看猪是没有自主意识的

宿命论是真的吗,摆脱宿命的方法

人不能做出没有原因的事情,也就是人不能违反因果律,这里说的因果律不是指宗教说的因果报应。那么就会导出宿命论,任何人都无法摆脱宿命

但是也有一种不同的情况,人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到自己感觉上、本能上无法相信、无法理解的规律,这时人就可以做出反常之事,从而改变宿命。比如一只猪推理出应该直立行走,如果他跟其他猪说,其他猪都不相信,所以他选择独自练习直立行走,那么这只猪就可能摆脱猪的宿命,也就是相对其他猪而言,他有机会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1. 从阳我下手

    改变与环境交互的过程,慢慢向高维的意识、行为习惯靠拢

  2. 改造阴我

    若是身体不转,那么猪还是猪大脑。所以人要进化成比人类更高级的物种,进化成功了才能说有了实质的进步

    问题在于,猪如何知道自己的盲点所在?更完整地说,猪如何知道高维世界的规律?

生命维度学分析叙利亚为什么内战

海云青飞 20161003

生命的升维需要六度同修,即使有大把的自由时间也是不够用的

复习一下六度身体论:

一度身体
二度家庭
三度物种(人类)
四度生物
五度地球
六度太阳

海云青飞认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六度身体。从人类的知觉能力来说,人只认一度身体,也就是这个肉身,并不知道其他五度身体的存在,感觉不到就不会相信,更不会去做,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主动进化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天无绝人之路,意识的存在给身体的进化开了一扇天窗

意识是稀薄的身体,意识无法与环境交互,也就是意识不能做功,光凭意识无法达到升维或降维的目的,所以人死了也就真的死了,没有了身体就无法通过升维环境来升维自己。(从阳我角度看还会更加复杂些)

意识虽然无法做功,缺点也是优点,意识更加灵活,意识可以推理出身体无法感知的原理,再用这个原理指导身体做功

六度身体论就是这样,虽然无法感知,如果意识能力足够,就可以确凿无疑地推理出来,再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不过可惜的是,多数人喜欢崇拜,并不注重意识能力的训练,因此不能自己推理出六度身体论,不能相信,更不会有积极的行动

六度身体论,可以用于指导个人的升维,也可以帮助我们看透世界大事的迷雾

六度身体中的维度越高,影响的范围越是广泛,影响的时间也越长。所以,宏观透视,要从高维度开始分析,这样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一个国家的所有人虚拟为一个人,那么,六度身体论就完全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命运,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叙利亚战乱的原因

叙利亚原来有2400万人口,因为连年内战,已经死了上百万人,全国有一半人沦为难民,形成了自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我们身为中国人,虽然没有亲历叙利亚的战火,但是可以想象出来叙利亚人民遭受的苦难

问题来了:

叙利亚人为什么会有这个苦难呢? 是偶然还是必然? 有没有可能提前避免? ……

叙利亚内战原因:大旱引发叙利亚内战?

叙利亚的气候十分干燥,全国有五分之三的地区全年降雨量少于52厘米,主要是因为高山的阻挡

一个地方的气候十分干燥意味着什么?

气候十分干燥意味着五度地球的维度低。地球自己也要进化,一个地方缺水,就是这个地方的土地不平衡,居住于这块土地上的生物的五度身体的维度就会比较低

气候干燥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繁衍,这个地方的生物种类、数量会减少,作为生物一员的人类,四度生物的维度就降低了

对于叙利亚来说,干旱年份常有,但是通常是一年干旱伴随着一年相对湿润,因此问题也不是很大

从1950年到2005年,叙利亚的人口从500万激增到了2000万。一个国家的人口激增相当于一个人的暴肥,前面文章已经分析过了,肥胖程度和维度成反比,也就是这个国家整体的维度在快速下降。对于个体来说,则是三度人类这个身体的维度下降了

叙利亚的经济中,对于小麦生产极度依赖,土地干旱,人口却越来越多,光是靠降水,还有河流水源已经无法满足农业以及生活所需,有什么办法?

极大多数国家都会毫不犹豫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开采地下水,然而,地下水是不能轻易开采的,越是干旱越是不能开采地下水,但是人类总是短视的,总不能看着人活活饿死是不是,于是随着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储量就会越来越少,干旱程度会越来越深

从六度身体论分析,开采地下水就是人类主动破坏自己的五度身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种破坏一定会反作用到人类的身上,表面上好像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其实将来失去的还会更多

2007年起,叙利亚陷入了千年不遇的连续干旱。从六度身体论分析,也就是叙利亚人的五度身体急剧恶化了

如此严重的干旱,地下水都采不上来了,叙利亚东北部的农业体系崩溃,约150万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西部的主要城市寻求生存的机会。城市人口原本就在不断膨胀,城市资源本就不足,现在又迁来了大量的农民,而工作机会本来就不够,失业率和犯罪率的居高不下,最终催发了内战

除了干旱,超采地下水,人口膨胀,叙利亚的内战还有宗教因素

谁是迷信的修行者

有的人说自己不迷信,是在追求真理。你去问任何一个教徒,谁都不会承认自己是迷信。迷信修行的特征:

  1. 拥有绝对的想法

    你认为宗教神明或者宗教经典是绝对的吗?

  2. 对某种存在做过下跪的动作

    如果只问心里的想法,有的人是不承认的,反正别人也看不见。所以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这下子无法抵赖了

    身体的动作是意识的固化,对某种存在做了下跪的动作,说明一定有盲从的因素。如果有人说自己相信X法,但从来没有做过下跪的动作,这还差不多


回到叙利亚的问题上,叙利亚人有90%信仰某教,而这个宗教对世俗的干涉特别深。宗教是不讲理性的,各人理解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宗教派系,正因为不讲理性,不同派别的人永远无法从理论上说服对方,这就是宗教无法逃脱的自我诅咒,千百年来某教内部一直互相残杀,十分血腥,就是在不断应验此神咒

叙利亚人口中,某教的逊尼派占72%,现总统阿萨德所属的阿拉维派占12%,以残暴闻名于世的某反对派分支就是以逊尼派教徒为主组成

叙利亚90%人信仰某教,这对于生活于叙利亚的个体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维度与命运成正比,维度越高命运越好,维度越低命运越差,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如此。现代没有孤立的国家,都和外部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叙利亚难民四处逃难,叙利亚的战乱已经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本文讲的只是叙利亚战乱吗?降维的反向就是升维,明降维即悟升维

开悟不需要打坐,打坐未必能开悟

海云青飞 20161005

本文说的打坐,指的是双腿交叉盘坐的打坐姿势

有同学问:不会双盘打坐能开悟吗,一定要打坐才能开悟吗,打坐多少年能开悟

海云青飞告诉你正确答案:不会双盘打坐能开悟,不打坐也能开悟,无论打坐多少年也不能开悟

又有同学问:打坐的目的是要开悟吗?

海云青飞:打坐的目的是休息,不是开悟。打坐与开悟半点关系也没有,而且强调打坐的人恐怕很难开悟

问:为什么打坐不能开悟?

海云青飞:拜、跪、坐、俯身、低头,都是降维的姿势,所谓降维,就是使身体的能量等级下降

意识能力更重要

打坐对不对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学会思维方式,提高意识能力

常人的意识是从众,说的人多,说的人是名人,就倾向于相信,这就是属于猪意识,某猪的意识必然是猪类的意识

一件事情对不对,与支持的人多不多,支持的人是否是名人大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人类整体在不断降维,换句话说,人类的福德越来越薄,这表现在:

  1. 没有悟道的人会出名,因为大家的福德都不够,注定要受误导

  2. 人们会选择相信没有悟道者的胡说八道。若是能明辨是非,就不是福德浅薄了

    有个人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对于双盘坐大加吹捧,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可是大大的出名,如果你去看这本书,你会怎么做?

    正确的做法是直接思考事物本身,丝毫不受作者名气的影响,也就是用理性来代替感性。这很容易吗?

    如果你认为容易,一定是你还不懂。存在就会受影响,这是自动发生的,不是你想避免就能避免的。这个人写了很多书,多是感性的内容,你经常去读,就会受到误导,你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突破猪意识,悟道就不会发生

跪坐和盘腿坐

远古是没有椅子的,中外都一样。吃饭、谈天时希望坐下,怎么办呢?就来个席地而坐,席地而坐有二种姿势:

  1. 跪坐

    中国的邻国里面,有的国家至今还保留跪坐的传统

    中国远古也是习惯跪坐,我们看甲骨文象形文字,有很多字里面的人的写法就是一个跪坐的人

    跪坐的好处是起身方便,可以很快从跪坐切换到站立

  2. 盘腿坐

    盘腿坐和跪坐相比,好处是坐得更稳。好处也是坏处,盘腿坐时身体的高度也是降低了,夹个菜,拿个东西没有跪坐灵活

世俗修行理论都讲打坐,有什么实际的原因?

  1. 双腿交叉盘坐的姿势比较稳定

    盘坐时臀部和两个膝盖三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稳定的结构

    特别是双盘,脚掌拿到上面来了,臀部和两条大腿在一个平面上,如果不考虑练习双盘的痛苦过程,这确实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坐姿

    世俗理论特别强调心静,那么,与静的心法相对应,双盘确实是理想的坐姿。即使什么也不懂,只是学会了双盘,那么双盘打瞌睡也是很好玩的

    中国在宋朝的时候就普及了椅子,修行人为什么不采用双脚触地坐在椅子上的姿势呢?

    一方面是传统习惯的原因,盘腿打坐,祖师爷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人都有崇古心理

    另外,双盘确实是非常稳定的姿势,而且有时候没有椅子在身边,难道功课就不做了!

  2. 双盘打坐可以有效降低全身血液循环速度,人就容易趋静

    世俗理论对修行功夫的认识主要归纳为一个 字,这种认识是层次较低的,静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人或者石头。适当的静,就像睡觉休息,这是可以的,过分强调拔高静定的作用就走向了反面,成了降维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特别是现代社会物质丰富,更是意马狂奔欲静不得。双盘打坐时,把整个腿部压得死死的,腿部的血液循环严重不畅,而血液是在全身循环的,血液流经腿部时流速极大下降,那么全身其他地方的血流速度必然也会降低,大脑的供血也就减少了,大脑能量不足了,大脑运转的效率降低了,于是思虑就被迫减少了,而这正是世俗修行理论想要达到的效果

    倡导打坐的不一定明白打坐的姿势容易入静的生理原理,但是他们会在实践中发现,双盘打坐时更加容易安静下来,而且在似睡非睡时有可能见到上帝、佛祖,玉皇大帝,神游天堂地府,神佛都见到了,太神奇了,自己的境界太高了,他们自然会对打坐极为推崇

    打坐见到的景象是真的吗?这相当于说,猪做梦了,猪就不是猪了吗?猪意识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破除的,打坐中的一切知觉还是不脱猪理论,可笑的是还有人以为这样的境界是开悟了

    还有一种情况,极少的打坐功夫做得特别好的人,就可能降维成功,成功地把自己的维度降低了一个量级,这时会在短暂时间内释放出一定的能量,这就叫降维释能,能量释放出来就可以做功,会有神奇的感应,会有神秘现象出现。这是好事吗?你不断变卖家产,你也可以暂时充大款,只是时间并不长久,并且要返回到从前的状态就比较难了。打坐做得好出现功能的,命运往往不佳,就是这个道理

打坐会导致静脉淤滞

腿在远心端,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腿部的静脉回流本身就容易不畅,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人在晚年容易得下肢静脉的疾病

只要受过一点教育,甚至没有读过书的人都能够想明白打坐的坏处。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有时很聪明,有时又很愚蠢。大概是想要成仙成佛想疯了,很多人竟然失去了基本的思维能力,会去相信某些人宣扬的打坐的好处

有人做过研究,发现连续坐5~6个小时,比如坐长途飞机、火车或者汽车,那么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如果本来就有肥胖、妊娠或糖尿病等因素,患病几率还会进一步上升。而世俗理论推崇的双盘打坐,对下肢静脉的压迫是普通坐飞机、火车时的10倍,其危害是相当大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还会导致其他问题,如果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肺栓塞,就会有猝死的可能,打坐时竟然死了,境界这么高,宗教可能会美其名曰坐化,羽化

下肢深静脉血栓只是打坐的其中一种可能的危害,实际上打坐是全方位的降维,身体、人生的任何方面都有不好的影响

现在有的教徒十分虔诚,为了世界和平,发心终生闭关,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小的山洞里,只留一小孔,由专人传递食物或其他东西。其宗教精神令人感动,但是这样做又和世界和平有什么关系呢!结果只是视力下降、行动能力退化,全身功能衰退,疾病缠身

《虚云和尚年谱》虚云自述,打坐后身体能力退化

一日趺坐。定去。忘记讲经。一定九日。哄动暹京。自国王大臣。以至男女善信。咸来罗拜。出定后。讲经毕。国王请至宫中诵经。百般供养。肃诚归依。官绅士庶归依者数千人。 此次定后。足生麻痹。始只行动有碍。后则全身如枯木。不能执箸。食要人喂。护法聘中西医诊治。针灸服药。俱无效。甚至口不能言。目不能见。群医束手。惟身心泠然。并无痛苦。 一切事皆放下。独有一事放不下。因有汇票缝在衣领。无人知者。口不能言。手不能写。万一化身时。一火烧去。则藏经不能到。鸡山殿阁不能修建。这笔因果。如何能负

有的人经常打坐,好像也没有发现什么坏处,这是怎么回事?

不得不说,人的悟性差别真是很大的,我都说得这么明白了,还是会有人脑子转不过弯来,他会说,某某大师推崇打坐,活了90多岁呢,可见打坐是有好处的

不少农村老人物质条件很差,却活到90岁以上,海南有很多百岁老人,他们都没有听说过打坐,这又怎么说呢!

经常打坐,好像坏处不明显,有几个原因:

  1. 打坐的时间不是很长,每天不超过2小时,其他时间还是在正常活动的

    通过其他活动,买菜,做饭,挤地铁……就会一定程度缓解打坐时淤滞的血脉

  2. 除了打坐,还练动功

    有的人会在打坐前、后活动锻炼身体

    道士可能会做导引,有的和尚一小时坐禅后一小时行禅,这样也能缓解打坐时淤滞的血脉

    如果一个人没有想明白打坐的原理,经常打坐又缺少运动,那么身体健康必然受影响

    有很多上师、活佛,只知打坐,生活中的事情全部由别人代劳,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多静而少动,身体状况并不好,当然他们不会承认自己身体差,会很有技巧地说成是替众生背业所致,信徒一听,上师太伟大了,感动得眼泪吧嗒吧嗒不断往下掉……

一度心法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减少物质欲望,属于六度身体论里面的一度层次的心法,这对健康是有好处的,减少欲望加上适量运动,那么一个经常打坐的人还是有可能长寿的,比如前面文章说到的吴云青就是一例

若是能放弃物质享受,那么心中无事自然静,其实是不需要打坐的,而且不打坐,不拘形式,反而会走得更远

身、心关系不能颠倒

海云青飞

20171115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一位气功宗师以带功报告和千里发功灭森林大火而名震全国,为数千万气功爱好者所熟知

气功潮消退后,气功大师或现出原形,或下落不明。此气功宗师则到了美国继续开展气功活动

气功宗师和别的大师不同,不仅是作带功报告和教人练气功,他还特别热衷于气功科学实验

他和科研单位合作做意念发出外气影响物质的实验。他或许不甘于气功灭火事件被世人耻笑,他想给自己正名

他力图用实验证明意念发出的外气可以影响某些细胞

他花钱在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外气影响细胞的论文,据说,他已有SCI论文6篇

然而,海云青飞不得不泼些冷水

他发表的实验论文别人无从重复验证,这样的论文发表一篇和发表一千篇有什么区别吗

而且他不理解物质和非物质的关系,他也不理解身与心的关系。身即物质身体,心即无形的意识

海云青飞多次听人赞扬这位宗师品德高尚,因此不作恶意猜测,暂且相信他是真心弘扬气功。然而他不理解什么是大势,他所做的事情正与大势相背

试图证明意念发出神秘的外气影响物质,本质上是试图证明意识影响物质

若是意识手段能代替物质手段,是不是好事呢?

意识一动,菜刀就自动飞动,意识又一动,排骨已经切好

意识一动,衣服就穿好了,意识又一动,衣服已经脱光

意识一动,就穿墙而过,意识又一动,已经来到了学校里

蚊子意识一动,就开始吸人血,人意识一动,已经把蚊子拍死

狮子意识一动,就吃掉了小王,小明意识一动,已经把狮子拍成肉泥

……

若是意识手段可以等同于物质手段:

人就不需要手
也不需要脚
人不需要眼睛
也不需要耳
人不需要鼻子
也不需要嘴
男人不需要小鸟
女人不需要玉兔
……

最终
人的物质身体不复存在
整个物质世界也将消亡
宇宙成了一片寂寞虚无

气功宗师或许真的有点功夫,可惜他不明白什么是宇宙大势,他在做徒劳的事情

回到主题,我们又应该怎样理解物质和非物质的关系,怎样理解身与心的关系?

内功心法入门口诀

海云青飞 20161020

常见气功入门心法口诀

无我 一念不起 一念代万念 存想肚子里有个东西 观想白骨 发愿 观察念头 把外界的气吸、灌、采、补到身体里 ……

这些气功心法口诀,海云青飞称之为螺蛳壳里做道场

什么是螺蛳壳?

螺蛳壳就是阴我意识。不知整体观,不知从时间上整体看问题,也不知从空间上整体看问题,无论如何绞尽脑汁,百般努力,万般尝试,上蹿下跳,总是无法跳出猪理论

什么是道场?

人死了以后,花钱请道士或和尚来做法事,念经,画符,又唱又跳……在我们这儿就叫 做道场 。道场可以做,可以养活一班人,使这些人有口饭吃,但是作用就此而已,对已经死去的人并没有用处

做道场就是无用功

基本内功心法

六度身体论告诉我们,人有六个层次的身体,于是就有对应的六个层次的内功心法

在这六个层次的心法上面,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根本内功心法。这个心法实在是太重要、太宝贵了。能见到这个心法的人一定是有一定维度的人,能理解这个心法的人一定是生来维度就是比较高的人。维度很差的人是不会见到这个心法,见到了也会半路就逃

如果理解了这个根本心法,那么六个层次的心法都可以自己发明出来。如果不理解这个根本心法,那么即使我告诉了你六个层次的心法,你也不能深刻理解

没有语言可以形容这个根本心法的价值,我勉强用万千百劫难遭遇来表达

这是古往今来,无论中外,一切悟道得道者的上手之处,入门之地

若是没有悟到这个心法,一切人都不可能入道之门,即使贵为教主、上师、活佛,有数以十亿的崇拜者,都是没有一丁点的用处,还是一个门外汉

这是超凡入圣唯一的道路,决不会有第二条别的更好的道路存在

这到底是什么,竟然如此不可思议?

这最高的根本心法就是:

直立的意识

或者说理性

也就是智慧

或阳我意识

都是从不同角度说的同一件事

动物不同,心法不同

直立的意识是形象的说法

蛇、蜈蚣、蚂蚁此类动物身体贴地,视角十分有限,因此意识维度很低,是贴地动物,具有贴地意识

狗、牛、猪等动物四肢着地,视角有限,因此意识维度比较低,如果比作人,就像总是在作跪拜动作的人,叫跪拜动物,具有跪拜意识

猩猩、猴子这些动物多是爬行,有时也会半直立行走,视角比狗、牛等跪拜动物广大,处在跪拜到直立的中间,叫作倾斜动物,具有倾斜意识

人类基本直立了,视角比猩猩更广大,意识维度比猩猩要高,但是进化得不够完全,人类还不是真正的直立动物。特别是现在的人类,跪拜、倾斜的行为常有,而且还做得十分自然。你告诉他跪拜、倾斜、低头不好,是低维的特征,他还不理解,认为不做这些低维动作是对别人不敬,这就是本性使然,低维习气很难改正

目前的人类处在倾斜意识和直立意识之间,是伪直立动物,具有伪直立意识

人类中有的人直立意识明显,有很多创造发明,但多数人还是对事物不求甚解,是伪直立意识为主

直立的意识,既是根本心法,又是根本身法,直接指出了人类进一步进化的途径,又十分形象,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直立意识的要求

  1. 要学会独立思考,减少对外部的依赖

  2. 要从更高、更广的角度考虑问题

  3. 要跳出自身视角的局限

从伪直立到直立,减少了对地面的依赖,视角更为广大高远,这就一定程度克服了物种本身固有的意识局限

直立的意识,直接点明了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进一步进化,我在第一个回复中就点出了这点,这就是点化。但是修行人平均的意识维度是低于常人的,不容易点化,我不得不一再展开,进一步解释

直立的意识也是理性意识

直立的意识也就是扩大视角,这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

那么怎么才能扩大视角呢?从意识的角度来说,技术上有什么办法来实现扩大视角?这就像建造一个球体,光画出一个草图是不够的,还要有具体的技术措施来实现蓝图

这就需要引入理性的概念

理性的另一头就是感性

感性对应于低维度意识,理性对应于高维度意识

理性越高的人,意识维度就越高

感性越多的人,意识维度也就越低

感,就是感觉,凭感觉做事,对于事物背后进一步的原理缺乏兴趣,做什么事都不求甚解,容易被事物的表象蒙蔽,这就是感性意识作主

理,就是理由,就是如小孩子一样,喜欢问个为什么,求知欲旺盛,刨根问底追寻一切事物的细节、真相,这就是理性意识发达的表现

修行人这个群体为什么意识维度低,就是世俗修行理论里面感性的内容特别多,修行人对这些神神叨叨的内容特别感兴趣,而对于这个物质世界真实的规律却是兴趣不大,甚至持反对学习的态度。修行人的理性还少于常人,所以修行人的意识维度比常人要低

猪狗这些跪拜动物为什么维度比人低?就是因为它们比人类更加感性,比人类更加懒得去探寻事物背后的细节规律。有的宗教喜欢讲六道,但是又是跪拜,又是神神叨叨,这就是在努力向猪狗这些动物的维度靠拢

感性是基于身体的知觉器官的,感性意识为主的人,他做任何事都被物种的生理特点限制得死死地,他就无法突破猪理论,也就无法达到升维的目的

理性为主的人,可以推理出感觉无法到达,理论上却是存在的规律,这就是突破了猪理论,突破了维度隔离,使生命的升维有了可能

推理并不是无本之木,而是以对现实物质规律的理解为基础,比如爱因斯坦推理出四维时空的特点,是以对三维时空规律的掌握为基础的。没有任何根据就想象出神仙世界、天堂地府,这只能是幻想和乱想,是感性意识为主的表现

阳我意识就是直立的意识

直立的意识就是站得更高更直,从而把这个世界看得更加清楚

阳我意识是说,肉体是我,环境也是我。肉体是阴我是局部,环境是阳我是整体,整体决定局部,阳我意识才能求得升维之道

阳我意识不是用来每天念诵的空洞咒语,念诵任何咒语都无任何功德可言

说阳我,道环境,你就必须从细节上了解环境的规律,这就像要讨好一个美女,送她礼物,必须知道她喜欢什么,你才能讨得美女欢心。了解环境,才谈得上升维环境。努力从细节上了解环境的规律,这也是直立的意识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阳我意识和直立的意识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异曲同工,是从不同角度说的同一件事

要升维阳我,必须了解阳我,要了解阳我,必须要有直立的意识,要扩大视角,要用理性去了解,不能光凭感觉做事

智慧来自于对环境的了解

智慧不是来自于打坐入静,静定只是起到休息的作用,和智慧没有关系,过分强调静定反而会极大降维

人是被信息喂养长大的,输入什么就输出什么,没有一个生物可以例外,所以生物才需要进化,进化以后就获得更广大的视角,也就是输入更全面的信息,于是智慧得到提升,在生物界的竞争中会更占优势

蛇、蜈蚣、蚂蚁这些贴地动物视角极小,输入信息十分有限,因此智慧很低

猪狗这些跪拜动物离地有了一定高度,视角变广了,获得了更多的信息,智慧有所增加

猩猩、猴子这些倾斜动物站高站直些了,获得了更为全面的信息,智慧比猪狗这些跪拜动物要高

而人类基本直立了,视角比倾斜动物还要广大高远,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因此智慧胜过了猩猩这些倾斜动物

我现在用电脑输入这篇文章,写到这儿,量了下地面离键盘面的距离,超过了150 cm,在这个高度,即使想要倾斜也做不到,不直立的话一个字也输入不了。为什么我能认识到的一些原理,一些神人大师做梦都想不到?世上没有偶然的事情,维度不到,不但是认识不到,甚至告诉他也理解不了

生物的智慧是由输入的信息是否全面决定的。输入的信息越是全面,生物的智慧越高

直立的意识,就是要站得更高更直,得到更加全面的环境的信息,于是就获得了更高的智慧

那么,从意识上来说,怎么做才能提高理性,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呢?

乞丐皇帝朱重八的命运

评说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

海云青飞 20161015

朱重八,明朝开国皇帝,也是乞丐皇帝,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御讳元璋,在位三十一年

乞丐皇帝朱重八的父亲有个特别的有意思的名字:朱五四,母亲陈氏。小时候家里很穷,重八没有念过书。至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344年,淮北大旱,朱重八的父、母、兄、姐先后去世,为了讨口饭吃,重八不得以做了吃斋念佛的和尚

一天,重八正在大殿里心不在焉敲木鱼的时候,忽然收到了发小汤和的来信,他想不到的是这封信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汤和说:

我参加了郭子兴的农民军,混得还不错,过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的生活,想到兄弟你还在寺庙里受苦,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如到我这里入伙,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重八心里盘算:宗教只是失败者的避难所,非我所愿,参加农民军会有杀头的风险,我该何去何从……已经一无所有,只剩烂命一条,管不了那么多……

到了郭子兴的帐下后,重八很快就崭露头角,短短二个月,就调升为郭子兴亲兵队九人长。郭子兴见朱带兵有方,才能出众,于是升他为镇抚,并将养女马氏嫁与重八为妻

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为什么能够在郭子兴的队伍中出人头地?战争讲究战略战术,重八不识字,自然不知道什么是孙子兵法,他又是如何无师自通的呢?

有的人说是他穷苦出身,从小养成了坚毅的性格,有的人说他是得贵人相助,也有人说他是天上星宿下凡……如此种种都没有说到根本,实际上是重八的维度较高所致


什么是维度,维度是生命等级的度量,维度高低对应于生命对环境的了解程度

六度身体论,就是把一个人的维度分为六个层次,然后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检查自己的维度

六度身体论,也是悟性的六个层次。有人说自己开悟了,不过他们并不知道悟分六层,因而想不到自己的悟只是在一度层次内,而且一度还领悟得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悟性达到四度就会知道维度较高的植物。从已有的记载看,历史上并未有人达到四度悟性。古代技术不发达,书籍不容易留传后世,也有可能是有人悟性较高却不被后人所知

有人对开悟者的植物标志表示不解,其实这个要求并不算高,严格来说,六度全悟才有一世成功的可能,而且还仅仅是可能而已

乞丐朱重八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本文说的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他的悟性就是达到了三度。他站在历史的趋势上,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代表了最广大的利益,这是他争夺天下成功的原因

维度高有什么好处?其中一点就是无论学习什么,速度都特别快。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阳我意识发达,所以天然地容易接受、理解环境的知识

维度低的人都是比较自私,因此对外界比较排斥,意识倾向于保守、封闭、孤立,学习、理解环境知识的速度就会比较慢,要有人教才能学会,甚至很难教会,至于要自己重新发现、发明一个学科的知识那是想都不敢想

重八入伍前不识字,没有学过打仗,没有上过MBA,没有当过将军、元帅,没有管理过国家,这些都不要紧,维度高的人都可以快速领悟甚至无师自通

三度就是人类这个维度的身体,达到这个维度的人,朋友的层次也比较高,而且对人性看得特别透,轻易就能知道别人的想法,于是就可能言行得当而受众人拥戴

重八在郭子兴那里当上九人长时,其发小汤和已经是千户,属于高级将领,但是汤和却总是跟在重八的屁股后面,态度十分恭敬,而重八也是泰然受之,这并不是汤和能未卜先知,知道重八有朝一日会当上皇帝,而是在小时的玩伴中,重八已经是孩子王,受到大家的一致拥戴,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

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让大家心服口服?一定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人十分精通人性,因此讲话、做事能针对各个玩伴的特点,照顾到各人的需要,并且讲义气有担当

跟着重八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很多是重八老家淮西人,汤和不用说了,魏国公徐达是重八同村的发小,曹国公李文忠是亲外甥,周德兴也是同村小伙伴,再如李善长和冯胜都是定远人,常遇春是怀远人,邓愈是虹县人,还有很多。一个维度较高的人,交往的人往往也是人才,维度不会太差。对于生命的升维来讲则是要求更高,自己初悟以后,必须升维阳我,要知道是阳我决定了阴我,是阳我的维度托起了阴我的维度

郭子兴被困濠州时,其他农民军将领和郭不和,就设计绑架了郭,郭的下属惊慌失措,这时候重八挺身而出要去营救,别人劝他不要自投罗网去白白送死。重八却说:

郭公有大恩于我,他今有难,我若不去搭救,还能算是人吗!

不顾危险,设计救出郭子兴,让天下人都知道了重八是个知恩图报、有勇有谋,是个可以信赖的人

重八这么做是发自内心还是收买人心?

心里怎么想并不是最重要的,他的行动表明了他看到了天下大乱的当下,人们极其希望有一个不世出的英雄站出来收拾乱局,许多豪杰也希望能投奔一个明主谋一个好的前程,而他就是要做人们渴望的那个英雄、明主。类似大得人心的事情还有很多,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重八能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成为开国皇帝,决不是偶然的,其实是维度决定了一切

重八百万子孙的可悲下场

重八称帝后,他自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

重八极为鼓励子孙多生,为此规定了十分优厚的待遇:

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是最高官员的近七倍,还不包括大量的土地、金银等各种赏赐。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支出都由国库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后还有一笔优厚的丧葬费

在制度的激励下,宗室人口迅速增加

建国之初,重八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宗室人数总共五十八人

永乐年间宗室人口增至一百二十七人

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至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

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又增至八万多人

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重八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

如果大明王朝能再延命五百年,那么朱姓子孙就会压塌半个地球

用六度身体论分析,子孙代表了欲望,若是不能升维子孙,子孙越多,降维越大。所以,重八子孙越多,朱氏一脉越是降维

宗室之人都是越生越多,二度家庭也就降维

朱氏子孙的暴增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于是朱氏三度人类这个身体也就极大降维

朱氏的一度、二度、三度身体都是极大降维,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七十二家农民军纵横大地,这些姓朱的亲王、郡王、将军们成为农民军最有兴趣的猎物,朱氏宗室近百万人几被杀尽


重八在争天下的过程中,意识维度无疑是比较高的,因此能聚拢大批英豪为其卖命

从重八称帝后极度鼓励子孙生育可以看出,重八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是个杰出的影帝,若不是被他的表演所欺骗,谁又会替他出生入死卖命呢!重八意识维度高,因此他能看透别人的心,别人却不能看透他的心,所以是他控制别人而不是别人控制他

一朝称帝,重八的本性就露了出来,他要的只是朱氏江山永固,于是几乎杀尽了开国功臣;给官员极低的待遇并且随时有严刑峻法伺候;禁止百姓自由迁徙,遗毒深远影响至今;废中书省,集所有大权于一身,导致此后中国几百年的政治压抑,使中国文化发展落后于西方


我们要随时牢记整体观,为什么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悟道,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整体观的失传,海云青飞都找不到还有谁真正理解了整体观。知朱氏之兴衰即知人类之命运,知人类之命运即悟生命之升维

掌握了整体观的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一通百通 通百通一

世俗理论不能通一,自然不能通百,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通百通一,他们虽然讲了很多,什么打坐、崇拜、绝对、发愿、度人、天堂、地府、灵魂、虚无、神佛,都是偏面的,因而是错误的或者很低层次的

人类现在科学发达,科学知识即是人类对宇宙万事万物规律的认识,这说明人类意识维度的一些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可惜的是人类意识维度的上升并不是用来指导身体的升维,技术进步反而导致欲望放纵,人口极度膨胀,从而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从更高维度上破坏了人类的未来

这其实和重八的命运类似,重八较高的意识维度帮助他登上了帝位,世俗的成功又使他欲望膨胀,子孙无数,反而导致不断降维直到子孙几被杀尽。人类也是这样,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加深是较高意识维度的表现,然后较高的意识维度又使人类加速降维,使人类面临着整体毁灭的危险

意识维度较高的人容易取得世俗的成功,世俗的成功又会使人自我膨胀导致降维,这样的人或者对修行不感兴趣,或者被物质捆绑难以自拔

意识维度不高的人会经历世俗的挫折,容易轻信宗教打坐修行,但是必然被错误理论误导,无法理解生命之道

人类的阴.茎为什么没有骨头

人类的阴.茎骨去哪了,人类为什么没有阴.茎骨

海云青飞 20161017

阴.茎骨位于雄性尿道上方,雌性则是阴蒂骨

阴.茎骨存在于多数灵长目动物如大猩猩和黑猩猩的阴.茎中

无论是化石证据还是基因证据,都在提示:

  1. 人类源自非洲

  2. 人类和类人猿有相同的祖先

但是,人类都没有阴.茎骨

人类以前应该是有阴.茎骨的,那么问题来了:

  1. 人类为什么没有阴.茎骨?
  2. 人类消失的阴.茎骨跑到哪里去了?

以上二个问题和人类的升维有关系吗?

有极大的关系!

人类不是突然凭空产生的,人类是进化而来,否则人类的基因完全没有必要和黑猩猩有近99%的相似率

人类的基因和类人猿高度相似,说明了人类和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或者说人类就是类人猿进化而来

很多教徒认同神创论,反对进化论,这是因为他们意识维度太低,还没有学会理性思考,理解不了稍微有点复杂的问题

若是神创,那么这不是神,而是个厚颜无耻的抄袭者。神要创作一个剧本,采取的方法是先偷偷地把另一个剧本一字不漏全部抄下来,再改动几个句子,加上新的标题,就拿去发表了,还说成是他独立创作了一个伟大的全新的剧本,剧本的题目就叫人类。这哪里是神,分明是不要脸

若是搞清楚类人猿进化到人的奥秘,那么就能知道人类进一步进化的方法

这就叫作知往察来

悟道以后,生命科学上的一些不解之谜会变得十分简单

现代科学对宇宙万事万物的研究对不对?有没有用?

当然是对的,当然是十分有用的,人类集体千百年积累的知识是人类意识维度提高的表现

但是目前的科学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完整,人类研究事物主要用的是实证的手段,然而受技术手段限制,有些事情难以实证,于是就会只见部分树木,不见整个森林

有的人不见树木也不见森林,却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告诉别人,人类目前见到的树木是假的,是不需要的,是不对的,这样的人就叫作不可救药

整体观,无处不在,但是不容易实证

追求真理的人,要用整体观把科学的片段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时就能得到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或者说开悟了,悟道了。不用到人类集体总结的知识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就需要你自己发现、发明出相关的知识,难度会大上万倍也不止

人类没阴.茎骨的好处:一些猜测

有人推测,人类没有阴.茎骨对于优良基因的遗传是有好处的

人类男性要达到可以交配的状态,取决于二个因素:

  1. 身体状态

    身体状态不好,比如年纪太大,或者有疾病,或者醉酒,会导致阴.茎海绵体的血压不够,阴.茎就无法正常勃起,那么这对雌性来说是有好处的,过滤掉了一些不良基因的遗传

  2. 精神因素

    比如对象太肥胖不喜欢,感受到压力,或者心情紧张,都可能导致无法勃起,这就杜绝了精神上不合适的交配行为

也有人认为,人类阴.茎骨的消失和一夫一妻制有关,男人不再需要阴.茎骨这种结构来清除女性阴道中竞争者的精液

有好事者还联想到了宗教传说,这样做实在是无聊至极。宗教的存在是因为人类的进化还不够好,理性还有缺失。宗教反映了人类的缺陷,宗教只能使人退化而不是进化

以上的猜测有说服力不够的地方,一是回答不够直接,二是反对者同样可以提出一大堆的存在阴.茎骨的好处

整体观分析为什么人类没有阴.茎骨

关于人类为什么没有阴.茎骨,有很多种说法,具有整体观的人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整体观的道理,前面文章已经说过了,看起来好像很容易理解,实际上要应用自如是很难的。不是让你在一件事上应用整体观,而是要应用在所有事情上。所以我说整体观失传了,很少有人理解整体观,这决不是虚言。海云青飞写这些文字,都是写给自己的,没有夸大或缩小事实的动机。若是精通整体观,生命升维的奥秘就是如观掌纹,哪里用得着到处求神拜佛呢!

比如,从小事做起,有的人就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麻烦,他以为打坐静心拜佛就是可以了的,这说明他根本不知整体观为何物,生命的升维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

一个人悟道了,他的悟会表现在所有的地方,这也是整体观决定的,因此,悟道的人做所有事情都与常人不一样,是别人也看得见的行动上不一样,而不是心态的区别,若是还不理解,请再想想猪理论

反过来说,一个没有悟道的人,一定要从任何一件小事做起才有可能悟道。观世上的宗教大师,显然是没有理解整体观,教徒极为崇拜、依赖大师,可是大师自己都还没有入门,怎么带领教徒走向彼岸呢!

前面说过叙利亚战乱的原因,普通的分析很容易归因到宗教冲突,但是其他地方也有宗教冲突,为什么叙利亚的宗教冲突对世界冲击这么大?这就要从更大的整体去分析,整体观告诉我们,是整体决定了局部。这个整体就是千年不遇的干旱,用六度身体论分析,是五度、六度身体不行了,也就是地球意识和太阳意识表现出了对人类不满。人类虽然自命不凡,但是在地球和太阳眼里就是如土鸡瓦狗一般很容易就灭了。地球和太阳巴不得人升维,但是人类自己选择降维的话,那么惩罚就会很快到来

人类阴.茎为何无骨?不知整体观的话会孤立地去分析,这样就会得到偏面的认识,也就是偏见。整体观失传了,所以人类的偏见是无处不在的,不要说你修行了多少年,有多少秘密的传承,有多少人在崇拜你,若是没有掌握整体观,这些都是零

从类人猿进化到人,有很多方面的改变,而阴.茎骨的消失只是其中的一个微小的改变,若是能知道最大的改变,也就知道了为什么阴.茎骨的消失是有益的,也是必然的,这就是整体观的应用,看不清局部的来龙去脉时,要尝试从更大的整体去观察

那么类人猿和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

这就要用到化繁为简思维,或者说极简思维

我们可以把具有复杂特点的物种简化为去掉枝叶的极简的几何形状,就可以立刻洞穿本质

懒得画图,简单描述下,大家自己想象

类人猿就是一根有弯折的并且高度倾斜的棒子

人类就是一根基本直立的棒子

现在十分清楚了,从类人猿到人类,最大的进化,就是变成基本直立了

直立就是从类人猿到人类的最大进化,既是进化的原因,也是进化的结果

直立是整体,直立这个整体进化也就决定了其他许多的细节枝叶的进化,比如阴.茎骨的消失就是一个细节的进化

直立,就是人类阴.茎骨消失的根本原因,这是宏观的分析

进一步思考,人的身体是物质的,因此,阴.茎骨的消失,一定有物质的机制,可以用来写详细的科学论文,写成后可以发表到《自然》或《科学》等杂志上

这个物质的机制是什么?这里我不点破,留给大家去悟

理解这个物质的机制十分重要,但是我希望你能自己想明白

人的维度对应于对外界规律的了解程度,也就是阳我意识和维度成正比

如果你能悟出一个又一个生命有关的奥秘,说明你的维度比较高,或者说你的维度提高了

我相信一定有同学能自悟而得,悟到了可以冒个泡,但不要直接说出答案,不要为了显示自我而阻塞别人的领悟

人类消失的阴.茎骨去了哪里?

人类的阴.茎骨不会凭空退化、消失,一定有个去处,那么阴.茎骨去了哪里呢?

这次我不让大家猜谜了,不然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点小情绪

人类消失的阴.茎骨其实是跑到头部去了,扩充了大脑的容量

换句话说,人类脑容量比较大,这个脑容量不是凭空增大的,还有个来源

这时候,如果你对中国道家十分熟悉,就会想到四个字:

还精补脑

翻译一下,就是把下部的能量搬到上面,提高大脑的功能

大脑是指挥部,大脑的功能提高了,使人类做任何事情都更有智慧和效率

有的人可能会想给自己安装阴.茎骨以延长时间,现在知道了人类阴.茎骨消失的好处,就可以打消这个念头了

于是就有了判断生命维度高低的新方法

全面总结一下从形态上判断维度的方法:

  1. 打坐是趋死之道

  2. 拜是极大降维

  3. 跪是大降维

  4. 俯身是中降维

  5. 低头是小降维

  6. 脑容量相对身体越大,维度越高

  7. 越是肥胖,维度越低

    现在有了新方法,就是看外阴,本文以男性为例

  8. 外阴相对脑容量越大,维度越低

这里说的都是正常情况,不是病态。比如有的人脑容量大,却有脑瘤,这就不能算维度高

同样,有的人外阴很小,但是功能不正常,这也不能算是维度高。还有人老了外阴萎缩,这也不能算维度高

较好的状态是这样的,平时外阴内敛收缩,需要的时候却是功能十分正常

如果有人脑容量一般,平时外阴外突明显,也不要灰心,随着维度提高会有所改变的

那么女性呢?女性的生殖系统和男性有些不一样,不一样在何处,又该如何判断,希望有同学能继续分析

人类还是不真正的直立人,保留了低维的一些习性

人类是从不直立的状态进化到了现在基本直立,基本直立不等于完全直立,因此还保留了低维的一些习性

  1. 意识上喜欢绝对、崇拜

  2. 行为上多有打坐、跪拜

修行流派若是有打坐、跪拜的仪式或者功法,说明传授者其实什么也不懂,其维度还低于常人。我这样说,你即使觉得有道理,可能还是会有心理障碍,因为和世俗理论不一样了,如果这样,这就是意识不直立的表现

直立的意识只考虑事实本身,毫不关心错误的东西流传了多久,有多少人支持,是谁提出的。所以,直立的意识,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若是真有人做到了,我也会佩服他的

人类真正直立以后的变化

若是人类真正做到了直立,那么至少会有以下的变化:

  1. 脑容量会继续增加,智慧更加发达

  2. 不会再存在庸俗的宗教,世界也就更加和平了

  3. 对别的存在表示敬意不再用跪拜低头这些低维的姿势了

唯一的道门

有些同学对于一度的功法很感兴趣,希望有具体的动作、姿势可以每日练习。打坐是趋死,那么不打坐,又可以做什么呢?

其实我从一开始就提示了,直立的意识,就是在说 直立就是进化之道

你们有谁在任何时候都已经做好了直立吗?

若是尽己所能二六时中都去做了,必有生理的变化

如果有一天彻底领悟了直立之道,那么进一步的方法也就会自然显现

古往今来,一切悟道得道的人,都是从两个直立入门:

  1. 直立的意识,也就是理性,凡事问个为什么

  2. 直立的姿势,也就是还精补脑

除此之外,其他一切方法都是小法小术,或者旁门左道,或者误人子弟,不会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人类直立导致阴.茎骨消失的其他证据

  1.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大中型灵长类动物都是有阴.茎骨,除了二个例外

    有一种猴子也是没有阴.茎骨的,就是蜘蛛猴,这也是唯一能长时间直立行走的猴子

  2. 《自然》杂志发表过一篇论文,科学家比较了人类和猩猩基因的异同,发现从人类删除的阴.茎骨相关基因可能导致了人类脑容量的增加

我写此文并不是受了上面二点的启发,不过有的同学信心不足的话,也许会喜欢更多的佐证

关于人类进化相关的话题,还可以说很多,相关的科学研究值得我们关注

怎么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

海云青飞 20161021

修行原来是个贬义词

理性,就是说话做事都要讲理由,问个为什么。感性则是凭自己的感觉、感情、喜好做事,对事物不求甚解

有智慧的人是以理性为主,感性为辅

如果你理解了理性的重要,那么就要恭喜你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据海云青飞观察,脑子里有修行二个字的,多数是以感性为主,理性缺乏,导致意识被污染,不容易回头。他们似乎命中注定要被误导,或者说他们原来的维度低,同维相吸,会去喜欢低维理论

但是也有极少数的异类,只是一时蒙尘,若是有机缘得闻大道,还是能够醒悟的。修行二字,现在已经成了贬义词,但我又不得不用,就是为了你

理性的理字

什么是我,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说,我就是整个宇宙

所以,如果一个人领悟了阳我之理,就一定会升起强烈的欲望,希望从细节上了解整个宇宙

实际上不是了解宇宙,而是了解自己

若是有物我之分,就一定会走向封闭,再讲什么无我、发愿、度人都是没有用的

只有真正物我不分,天人合一,才会走向开放,愿意了解学习一切知识,因为这就是在了解自己

从细节上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这就是理性

理性的理字,就是要从细节上找出万事万物之理。修行人十分喜欢带着宗教色彩的神秘玄虚的感性的东西,而不愿从细节上去探求万事万物的规律,这就是感性为主,智慧丧失的明证

理性强调细节

为什么我反复地说细节二字,因为有的人嘴上功夫十分厉害,无论我怎么说,他都会说和他原来学的差不多,只是换了一种说法。我说得不是十分细致的话,就会打无聊的嘴仗。比如说有人说自己持宗教观念但不崇拜,但是又习惯于做打坐、跪拜的动作。要知道动作是意识的固化,意识是十分灵活的,可以随机应变,但是动作骗不了人,十分自然就做了打坐、跪拜动作的人,一定是有崇拜心理的

神创论或进化论?关键在细节

人类,到底是神灵凭空创造出来的还是从自然中进化而来?

有的人总是想不通其中的原理,为什么呢?答案也在细节二字上

意识维度低的人可以用四字来概括其特征:

不求甚解

也就是说他对细节是不关心的,只关心一条断语,他认为神创就是神创,不需要细节上的论证。这就是低维的表现:只知感性,不知理性

持神创论的人十分积极地搜寻进化论的缺点,甚至很多的夸大、捏造也在所不惜。进化论即使有缺点,也不等于神创论就成立,人们就会向神创论投降,不过他们显然想不通这个十分简单的道理,他们在做一个无法唤醒的不可能实现的梦

其实何必花大量时间去攻击进化论呢,只要把神创造人的细节公开出来,要比进化论的分子证据还要详细,可以让全世界人重复验证,那么不但是我,大家都会改信神创论。甚至可以是蚁创论,认为蚂蚁创造了人,只要能提供无可否认的详尽的蚂蚁创造人的细节,那么不但是我,全世界的人都会改变观念

或说,相信神创论,支持神创论,但是没有神创造人的细节

没有细节,你为什么就相信了呢!

细节,也是整体观所要求的,掌握整体观的人自由来回穿行于整体和局部之间。整体上观察确定大局,完善每一个极小的细节来实现整体的目标

如何提高理性思维,提高理性分析能力

最理想情况,就是完全抛开人类集体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知识,自己独立发现、发明万事万物的规律,那么就要自己同时做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了

如果有如此通天本事,早就已经不在地球上了,更不会看到我这篇文章

所以,我们还是讲些实际的内容

  1. 丢弃感性为主

    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些是感性为主的,拥有很多感性观念。若是还抱着感性不放,那么理性也就谈不上了

    哪些是感性内容呢?

    比如你以前接触过的修行观念、中医理论、八字算命、风水术数,这些都是,除非你能把这些感性内容上升到理性高度,否则你就要放弃它们。若是不舍,那么恐怕你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大道,先去玩吧,玩够了再来接着听我说

  2. 学习知识

    抱着极大的兴趣学习人类集体千百年积累的知识

    若是你对学习知识不感兴趣,天生地不感兴趣,或者看文章到这里还是不感兴趣,那么一定是你本来的维度太低了

    因为你:

    不知整体观 不知阳我理论 不知直立的意识

    一定要学习知识,那么学什么呢?

    至少小学到高中的知识都要知道,这是基础,不清楚地方的可以借教材自学

    和2万年前相比,人类个体降维了,降下来的维度不会凭空消失,其中部分转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悟此,就能把我们下降的维度补回来,甚至得到的比失去的还要多

  3. 发现、发明知识

    光知道学习是不够的

    同样的知识,发现或发明者肯定有更深的理解

    而且生命升维的核心知识是空白状态,不可能习得。人类历史上悟道的人屈指可数,而且因为天机不可泄露,知道的人不会直接说出来,古代语言不丰富再加上各种隐语也使古代秘本失去参考价值,这就造成人们能看到看懂的修行资料都是错误的或者价值不大,有价值的说得不全而且也看不懂

    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做什么?

    答案就是要学会发明创造,也就是至少要有科学家的资质

    修行不是打坐静心,没有这么简单

    发明创造的能力不是一天两月就可以速成,有个培养的过程,怎么培养呢?

    •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明的能力

      不要死记硬背 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 规律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如果是你,你能否自己发明这条规律 看到一半就掩上书,你能否把不完整的部分自己补充完整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要慢慢掌握科学发明创造的规律。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你自己慢慢努力吧

    • 从一切事情中培养独立性,减少依赖

      人类是低维生物,各种观念中充斥着错误,特别是修行相关的部分更是如此,如果你外求,那么猪理论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生命的升维就和你无缘

  4. 整体观念

    若是没有掌握整体观,那么即使超牛顿,赛达尔文,还是不能悟道

    拥有整体观念的人会怎么做事?

    前面布置过手诊的作业,就是强制你了解整体观,举一反三,探索:

    父母、子女在身体的投射位置 植物、动物在身体的投射位置 地球、太阳在身体的投射位置 ……

    在学习各科知识时,要互相联系起来观察,因为整体观告诉我们局部和局部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和局部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

    太阳系的结构是否很像一个原子?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是不是像一个很大的氧原子,是不是和地球上有很多氧气有关?

    若是五行理论正确,是否一定可以把所有元素分为五类?若是不能,是否就说明五行理论不实用?

    人睡觉时应该头朝何方,和地球或太阳有什么关系?

    ……

    若是原本就有整体观念,那么上面我举的几个例子应该已经想过了,若是没有想过,就要加把劲了

    不但要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观察,还要去亲自实践,否则纸上谈兵还是白搭

    比如

    你升维家庭成员了吗?

    你升维人类了吗?

    你升维生物了吗?

    你升维地球了吗?

    若是全没做,或者做得很少,或者不愿去做,那么你还是放弃升维吧。升维若是有100个要素,这100个要素全部做到才有可能成功


复习一下,理性从何而来

丢弃感性 学习知识 发明知识 整体观念

丢弃感性为主,与旧我告别,抱着很大的激情学习人类积累的各种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掌握整体观,于是,你就把理性落实到了细节上,悟道有望

为什么说打坐入定的修行方法不究竟

海云青飞 20161022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世人好道慕仙,希望求得一个长生不死之境,同时又想长久拥有功名、金银、姣妻、儿孙,最终神仙、物质两成空

那么放弃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只求一个长生不死之境如何?

还是不能成!

相比之下

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只是小如微尘的小妄想

求一个长生不死之境,则是大如地球的大妄想

妄想如此之大,必然要受到惩罚!

不是外界的存在惩罚修行人,而是修行人自我惩罚

妄想越大,修行方法越是错误

打坐、入定的训练方法有问题

  • 打坐

    打坐为什么不对,海云青飞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再补充几句。人是动物,因为在动,才称得上是动物。少动,动的功能就会退化。打坐不但是少动,而且是自废双腿,自降高度,有百害而无一利。植物其实也在动,只是动得慢一些,而打坐的状态还不如植物。打坐一法,实是生命退化之捷径

  • 入定

    入定不对,前面也说过一些,不过好像不怎么管用,还是有人不解,于是就专文详细说一下打坐入定之误

什么是打坐、入定修炼

世俗理论多有打坐入定的功课,打坐是外静,入定是内静,目标就是减少意识活动,减缓新陈代谢

少量的打坐入定,把它当作另一种形式的睡觉,这样做无关紧要,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本文说的是推崇、拔高、神化打坐入定的作用,长时间的打坐入定,打破了静动平衡这种情况

内外相应,打坐不对,就是入定状态不好

照理来说,一个人若是理解了打坐不对,也就理解了冥想入定对身体没有什么好处,因为二者实是一回事

打坐是身体不动

入定是意识趋静

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意识指挥的

有内在意识的动才会有外在身体的动

动物意识速度比植物快,才能做出比植物速度快的动作

人类意识快而复杂,才能做出快而复杂的动作,才能称得上高级动物

入定,就和打坐一样,实际上就是降维,向低维动物、低维植物降维

语言是意识的工具,是意识的外化

人能自己观察到的意识都是以语言为工具的

比如小王早晨到公园锻炼,一回头见到了一位犹如天外飞来的绝世美女,一尘不染,一顾倾城,这时,他的意识可能会有如下活动:

这是谁,怎么会这么漂亮?
真想去搭讪一下
可是怎么开口呢?
她会不会拒绝?
最好能要来她的WeChat,慢慢勾搭
……

打坐入定训练的方法

小王这些意识活动其实是内部的语言,是别人听不到的自说自话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想到一个不需要打坐入定也能极大消灭念头的方法?

悟性,你快出来吧!

悟性召唤仪式! ……

你果然是天才,这么好的消灭念头方法终于给你想到了

既然语言是意识的工具,那么消灭了语言,也就消灭了大多数念头

如此,就不用打坐自残也能二六时中意识安静

那么怎么消灭语言呢?

  1. 小时父母不教孩子说话

  2. 也不去上学

  3. 也不和别人接触

打坐入定的方法是消极的方法,治标不治本,一去做事念头就会不请自来,要上班还要约会,又不能二十四小时去做打坐入定工夫

只有消灭了语言,才是消灭了多数念头的源头

怎样打坐入定,更高的方法来了

可是不学语言做不到怎么办?

现代人都是社会人,不可能孤立,小时父母不教孩子说话,不上学,不和别人接触,这三条无论哪一条都做不到

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办法当然是有的,只要你再次用上召唤大法

悟性,给我出来!

你眼光一扫,看到了你家的小黄,一条宠物狗

果然,一召唤,悟性就有了

比人低级的动物,没有人类这样复杂的语言,它们的意识活动自然会极其简单

小黄尿照洒,屁照闻,妞照泡,什么也不用改变,和人相比就已经消灭了大多数念头,可以说是24小时处在打坐入定的状态!

入定入到最深境界:植物的入定神功

小黄还是会有念头,有什么办法更进一步

有!

植物的意识更加简单,念头更少

若是做一棵小草,那么是一辈子都在做极为高级的打坐入定,不需要任何附加方法什么数息,听海潮,存想,观白骨……

如果要做到完全无念呢?

只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只有一个字

复杂意识活动和生命升维的关系

语言,本质上是一套模拟真实世界的符号系统

复杂的语言出现后,人类就能进行复杂的意识活动,也就能与环境进行复杂的交互

复习一下,什么是生命?

生命存在于和环境的交互中

和黑猩猩相比,人类的意识活动极其复杂

也就是说,人类能和环境进行极度复杂的交互

这又意味着什么?

不要忘记,与身体交互的环境就是阳我,是真实存在的,无法感知的,人的另一个身体

这意味着复杂的意识使人类有能力极快升维!

事物都有两面性

复杂意识活动用来升维阳我,这就是使人升维

复杂意识活动用来降维阳我,这就会使人降维

维度不是单向的,要么降维,要么就升维

维度是多向的

所以人类有的地方升维了,有的地方则是降维了

提倡打坐入定的人,一定是没有悟道

不但是没有悟道,而且生命维度还低于不知修行为何物的常人

悟道的人不说打坐入定,说什么呢?

悟道的人说升维阳我

利用复杂的意识活动来升维阳我

不是意识需要打坐入定,而是要有正确、全面的意识

世俗理论提倡打坐入定的原因

  1. 阳德不积,错误自生

    世人妄想太大,必然会受到相应惩罚,于是错误方法应运而生

  2. 睡觉休息联想到入定休息

    人需要休息睡觉,很容易想当然地会联想到打坐入定这个方法

  3. 入定后看到的境界迷惑人

    打坐入定似睡非睡时,妄念会化为形象,误把幻境当境界,胆大者就开始成佛作祖、误己误人

  4. 阳我难悟,阴我易知

    阳我之理似简实难,不去从细节上了解阳我,发愿、度人都成空。智慧不到,自然想不出高等的方法

问题:

人类为什么需要睡觉?

放生的好处、功德、福报是真的吗

放生:阴我意识膨胀的典范

海云青飞 20161023

有同学问:放生有什么好处,放生蛇、泥鳅、鱼、龟有没有功德、福报,一般放生几条鱼最好,放生一定要念的咒语是什么?

今天海云青飞就给大家说说放生这件事情

有人认为,放生是爱护动物、珍惜生命、培植善心、积累功德的大好事,需要大力宏扬,事实果真如此?

真实放生事件回放

2016年10月19日中午,北京大学有学生在网上爆料,有6名自称居士的女子,开着京CE6133轿车,来到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翻尾石鱼对岸,打开袋子准备放生大约500只有“生态杀手”之称的巴西龟,因其行迹可疑,被学生拦下,并报告了保卫部。保卫部工作人员询问她们什么的干活,居士回答:去年就来放生了,今年继续来,并强调只是来修行

专家称,巴西龟因大量掠夺同类生存资源被列为世界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

佛教居士在诞生巴西龟

上图,未名湖岸边用编织袋装好的巴西龟

被批评后,居士们将所有巴西龟装车并离开了北大

这则消息立即引爆了网络,这种随意放生的行为严重侵害了生态平衡,遭到了网友一边倒的痛骂

作为普通网民,不知道巴西龟是生态杀手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放生者,不愿事前做一点功课了解放生的对象和放生的环境,是多么的麻木不仁!

类似的事件每年都有成千上万起

再举一个例子,几个做生意的老板成立了一个叫作“雪域放生群体”的组织,他们集资500多万元,从青海西宁等地的屠宰场买下6000多只羊,由一个叫卓玛的姑娘组织放生到色达草原,当地环保局表示,6000多只羊全部放生到色达草原,大大超过草原的畜牧能力

佛教居士放生羊群

上图,数十辆卡车载着羊群前往放生目的地色达草原

一位自称在西藏农牧局工作过的网友表示,藏区的草原现在实行的都是轮牧制,因为连续的放牧会导致草原植被破坏无法恢复:

“我不去揣测这个女孩的动机,但是她不管有意无意做的这件事,绝对是有害的。这跟放生鳄龟、毒蛇那些人一样,害人害己”

为了应对太多的无知放生,于2017年1月1日施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特别增加了关于规范放生的条款,规定放生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对于这种无知放生,已经有了很多批评,但是好像并没有起到作用。也有人在教导什么是正确的放生,可惜都是说得很肤浅,今天我借放生这个话题,讲述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放生观念源自因果报应假说

媒体经常在批评各种无知放生,可是效果约等于零,你批评你的,我放生我的,无知放生的事例并不见减少

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信徒都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上网,从而听不到这些批评声音?还是他们认为生态平衡无关紧要?

其实真正的根源在因果报应假说上,只要因果报应假说还在,无知放生就难以杜绝

这就像一个士兵打仗中箭了,外界只是去攻击露在体外的半截箭杆,是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只要接受了因果报应假说,那么他们不需要外界的教导,完全可以无师自通,自己就可以得出结论:

放生十分重要 放生十分迫切

除非信得不诚,否则他们一定会有放生的冲动

因果报应说了,做任何事都会有报应
色不异空,报应不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啊呀,想不到我这么快就领悟了因果报应,我是天才,给自己点个赞!
我对别人好,那么别人也会对我好
我对别人不好,那么别人也会对我不好
我帮助别人,那么别人也会帮助我
我杀死别的生命,那么别的生命也会杀死我
我放别的生命一条生路,那么别的生命也会放我一条生路
我放生越多,我的生路就越多
我的生路越来越多以后,我岂不是不会死了???!!!
去放生!!!!!!!!
……

看到了吗,有了因果报应,有些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得出:放生有必要,放生很重要

生,永远是最大的欲望

有些人可能这样想:

简单的放生,好像已经暗藏了永生之道。人的死,也可以说是生的力量不够造成,而放生,就是在增加生的力量。我要生!我不想死!

大病小痛,生意不顺,官位不升,事业失败,意外灾难,悟性不开……怎么办?放生!

更加关键的是,放生这个道理是自己领悟出来的

任何道理,自己领悟出来的总是更加重视,印象更加深刻

这就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外界再怎么批评、教育,很多人还是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放生

500只巴西龟会破坏未名湖的生态又怎么样呢,要的是500只巴西龟的生存,我给了它们生路,按照因果报应,它们一定会对我感恩,我的功德一定会增加,我的一切都会变得更加顺利

6000只羊会破坏草场生态又怎么样呢?要的就是6000只羊的生存,我给了它们生路,按照因果报应,它们一定会对我感恩,我的功德一定会增加,我的人生肯定会变得更加顺利

放生不成,6名女居土口头上接受了批评,把500只巴西龟重新装车后离开了北大,但是她们心里未必认同别人对她们的批评:这次北大放生被发现,下次就隐蔽一些,不相信每次都会被人捉住

知白守黑,知生守死

根据我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再参考一些翻译、介绍到中国的资料,比较之下,还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刻

我是中国人,肯定是对本国文化更加了解,所以,我对中国古人的高度评价可能是偏面的。特别是文明古国印度,可能有些我未知的说法和中国古代哲人殊途同归

知白守黑,这四个字出现在《道德经》中,也出现在《周易参同契》里面,其含义非常深刻,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正确解读

知白守黑,就是一个公式,可以把对立概念套用上去,用于生命,就成了:

知生守死

仅仅用了四个字,就提示了生死的秘密

我这么一说,不是鼓励大家去钻研古籍,千万不要这么做。研究生命不是不能读古籍,而是因为古籍多是感性范畴,极简略,为什么知白守黑,抱歉,不告诉你

古籍也不是每句话都是那么深刻。如果做不到不读古籍,读一两次,翻一下,有个大概印象就够了。如果经常捧着《道德经》、《周易参同契》、《周易》、《黄帝内经》不放,恐怕是你的维度太低了。理性代表高维,感性代表低维,感性上花的时间多,也就是理性比较少了

我有时引用古籍,但是从不对着古籍冥思苦想,都是悟到以后,回头一看,原来古籍中某句话是这个意思,但是悟的过程并没有借助古籍

下面就来说说什么是知生守死

愿死,然后生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生之宝贵,知生,这并没有错

但是要达到生的目标,要守住不忘的要点却在死字上

所谓死,也就是燃烧肉体这个生命

前面我说过高维植物十分重要,有很好的治病养生效果

有位同学于是问:高维植物也在修行,吃了它会不会不好?

我还没有直接回复这个问题,这里正好可以解答一下

我每天吃高维植物,对被我吃掉的那些植物个体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

好事!

我每天要吃高维植物,为了不中断,那么就会培养她们,甚至不需要培养,给她们腾出更多的空地就可以了,高维植物的生命力大多很强,不需要额外的照顾

1. 因为我吃她们,她们受到压力,会想办法进化自己来对付我,这就是促进了她们的进化

2. 即使我吃了一些植物,但是她们的种群反而得到了扩大

所以,我实际上是做了上面所述的二件好事

你会问,虽然种群是扩大了,但是被吃掉的那些植物个体是不是吃亏了,她们会不会骂你?

骂不骂并不重要,实际上她们还要感谢我,正是因为植物个体的献身,植物的种群才得到了扩大,也得到了进化,因此为种群献身的植物反而是种群中得益最大的

为什么呢?

本来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楚,不过现在有了阳我理论就简单了

为了种群献身的植物,不管是否自愿,阴我虽然受损或者死了,三度阳我却是升维了。阳我升维,阴我就不会真的死了,所以实际上是虽死却生,未死更生,反而升维

我吃高维植物,不但是对我有好处,而且对被吃的植物也有好处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吃高维植物,使高维植物走向灭绝,这样的话我就不应该吃她们,但是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我巴不得所有食物都用高维代替,哪里舍得让她们灭绝

愿死,然后才能生

生的愿望并没有错

但是要达到生,首先要舍得为集体燃烧生命,而不是去自我封闭打坐静定

不愿为集体的利益燃烧生命的,那么生的目标也无法达到

什么是集体?

集体就是六度身体论中五个层次的阳我

修行者都是集体主义者,是胸怀世界的人

有死亡才有进化

回到放生这件事情上,你明白了吗?

吃高维植物,表面上是杀生,实际上也是好事

我们慢慢会知道,虽然种群里的每个生命都十分渴望长生,如果真的每个生命都不会死的话,生命的数量会以指数级膨胀,环境的资源就会快速枯竭,于是种群里所有生命都会陷入困境

想想明朝朱氏皇族的命运,皇族子孙没有生存压力,而且待遇极为优厚,于是数量急剧膨胀,最终迎来朱氏皇族的族灭!

没有生命个体喜欢死亡

对于种群来说
个体死亡的必然性却是个十分优秀的设计
死亡强迫生命进化
不进化就死!
于是种群就有了微弱的一线生机

意识三态:汽态、液态和固态

海云青飞 20161028

前面说过万千百劫难遭遇的内功心法,也就是直立的意识,或者说理性

理解这个心法难在何处,竟然称得上万劫难传?难道历朝历代那么多的修行人都是吃素的吗,他们都悟不到这一层?

心法难悟难明,主要是因为人们都忽略了人、仙有别,维度不同,不能以低维的感觉、眼光、习惯、喜好、常理去判断高维之事

我递给你一件食物让你品尝,你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是否好吃,那么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先拿到实验室去化验一下,看看由什么分子组成,其中有多少糖分,如果糖分多说明会比较甜,如果淀粉多说明比较粉,如果脂肪多就会比较香……如果这么做的话,就等到黄花菜也凉了,哪里还会有食欲

你的做法一定是这样,送入口中轻轻一咬,感谢人类进化出来的感觉器官的帮助,你在瞬间就对所品尝食物有了判断

再比如,你30多岁了还只顾忙着事业,于是父母给你介绍一位异性朋友,让你们见个面,一个照面的刹那间,凭着感觉,你就知道了对方是否漂亮,是否符合你的审美观念

然而,人间事是人间事,仙界事是仙界事

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如果你还是凭人类的感觉、喜好判断一个修行理论是否正确,就必然会犯错误

比如,仙人递给你仙界的食物,如果你依照人类的感觉器官下判断,你就会把它丢到垃圾筒:太难吃了,这是什么鬼!

人类进化出来的感觉器官是用来帮助人类辨别适合人类的食物 仙类进化出来的感觉器官是用来帮助仙类辨别适合仙类的食物

把仙类的食物拿来给人食用,人类又没有进化出仙类的感觉器官,还是用人类的感觉器官去辨别仙类的食物,就会把宝贝当作垃圾扔掉

又如,一天晚上,荒郊野岭,点点星光,你在独自散步吟诗,摇头晃脑之际,一睁眼,突然发现面前光影摇曳,隐约出现一位美女,你不知道的是她实际上来自仙界,你再凑近仔细一看,不看不打紧,一看之下,你以为是遇上了鬼怪,吓得毛孔直竖,屁滚尿流,落荒而逃……

怎么理解?

如果仙界不需要呼吸,就不会有鼻子,如果一个没有鼻子的美女站在你面前,你还会淡定得了吗?

我们看历朝历代修行人对天堂、仙人的描述,全部是基于人类的观念和当时当地人类的社会环境。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们心目中的仙界其实就是人界,仙界怎么会是人界呢。可见他们都没有悟到人、仙有别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

判断人界之事可以高度依赖人类共通的感性,然而,判断仙界之事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而是要完全依赖理性,因为仙界本就不存在于人界的感觉、常理范围内

只相信理性细节的分析,不关心、不考虑感觉上是否喜欢

抛弃感性,坚持理性

只用理性,不用感性

开悟理性,就是开悟了万劫难传的心法,这就是理性一跃,人、仙殊途,仙门遥望

就好像:

猪抬头,开始认真打量起人
龙出水,潜龙将要飞翔九天

然而,要想通这个道理是很不容易的,不然就不叫万劫难传了

为什开悟理性么这难,千百万人难得一?

意识其实有三个层次,连意识本身都不了解,又怎么突破意识的限制呢!

什么是意识三态

意识存在的作用在于不断探索世界,并且把认识到的道理固化下来

意识的固化有个过程,依照固化过程可以把意识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种不同层次的意识,分别是汽态意识,液态意识,固态意识,这是比喻的说法,不过我觉得十分形象,人是以形象理解世界的,形象的命名也是一种智慧

  • 汽态意识,也就是主观意识

  • 液态意识,是汽态意识的凝结,也就是动作

  • 固态意识,就是自动意识,身体内部就是自动意识在维持运转,并不需要主观意识的干预

理解意识三态极为重要,否则就不能深刻领悟生命、宇宙的奥秘。这里我把生命、宇宙连在一起讲,就是提示整体观无处不在,理解了人身进化,也就理解了宇宙的进化

  1. 汽态意识

    汽态意识就是人人都知道的主观意识,或者说各种念头

    汽态意识的优点是灵活,缺点是易忘

    人总是这样,各种各样念头此起彼伏,一天到晚从不停歇,《西游记》中称为心猿意马

    在世俗修行理论中,认为人类的念头太复杂不是好事,所以发展出一念代万念、无念、白骨观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

    汽态意识极易升起,极其灵活,运转的速度极快,这是人类能快速认识这个世界的根本原因,这是进化的结果,是优点不是缺点

    世俗修行理论是感性认识,对于事物不求甚解,领悟不了人类汽态意识的优点,所以错误地提倡向无念发展,也就是在向低维生物退化。低维生物意识简单,意识不够灵活,认识世界的速度远不及人类。你理解了这点,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打坐、静定是错误的

    意识极为灵活也有个坏处,就是生命升维需要的高维观念会被低维念头的海洋所淹没,你有时觉得我说的有道理,有时又觉得别人都在打坐静定,总不可能都错了吧,各种念头打架,高维意识不显

    所以,有了心法,必须要有相应的身法,通过身法把高维观念强行显化

  2. 液态意识

    举一个例子:

    午夜,为人民服务街456巷,昏暗的灯光摇曳。王文林不紧不慢走着,王文林后面100米是陈清云,也在不紧不慢地走着

    王文林听到前面传来交叉敲击地面的脚步声,韵律优美,越来越近,心中一紧……在与美女擦身而过时,王文林眼珠偷偷向左转动瞄了一眼,迟疑了0.1秒……再走了一段路后,王文林突然听到后面传来一声惊喊:

    “流氓!不要脸皮,敢摸本姑娘大腿!”

    声音刺透夜色,似乎就在眼前,王文林暗自叹了一口气……

    王文林说:其实我也想伸手摸一下美女大腿…… 陈清云说:其实我挺善良,我并不想这么做

    他们说谎了吗,谁更坏,谁善良?

    汽态意识极为灵活,变换速度快,好人动过坏念头,坏人动过好念头,这都是正常的

    该信谁呢?

    动作是汽态意识的凝结,明此,我们不需要听个人的自白,只要看动作就能透视本质

    液态意识就是形态和动作

    形态可以视为动作的一帧,所以液态意识就是动作

    你一定会觉得这个原理十分简单,轻易就理解了,自我感觉良好

    事实未必如此。你觉得简单是因为只是从一个角度考虑

    从液态意识可以透视一个人的汽态意识,知其重点

    换句话说,正确的液态意识可以确保汽态意识重点不失,这才是我讲述意识三态的原因

    正确的液态意识就是高维的身法

    若是没相应身法,那么即使你一直在关注海云青飞,一直在努力思悟,真正的悟性还是无法升起。人的汽态意识绝大多数是属于人界范畴,高维的观念在人界的感性、常理范围之上,一定会被淹没

    所以必须要把高维观念凝结为动作,这就是一阳统帅群阴

  3. 固态意识

    固态意识就是完全不需要汽态意识观照、监督、提醒的意识活动

    人的身体就是大量的汽态意识凝结、固化的结果

    为什么一定要把高维观念固化?

    这是因为固化以后可以极大提高做事的效率

    一件事情,如果需要在汽态意识的观照、提醒下完成,那么说明遗忘不能避免,效率就不高,做得不完美

    怎么理解?

    如果人体的自动意识消失,改成需要主观意识掌控一切细节,那么事情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你的饭量需要极其、非常、无限地大,以给大脑的运转提供必要的能量

    一餐吃下:

    一座山那么大的食物?可是能量还远远不够

    地球那么大的食物?能量还是不够

    太阳系那么大的食物?能量不够

    银河系那么大的食物,不够!

    ……

    人体的细胞数量以万亿为单位计算,一个细胞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如果一个细胞的所有成员全部不再自动工作,而是等你的主观意识发出指令进行指挥,那么复杂程度你根本想象不出来,何况是整个人体呢!你的大脑为了进行如此复杂的运算,会变得和宇宙一样大

    汽态意识负责探索发现高维观念,再用液态意识凝结,凝结到一定程度就会固化

    怎么才算固化完成呢?

    一个是梦境里也能作出自动反应而不需要观照、监督

    但是梦境的方法不够严谨,严格来说,只有你的孩子一生下就会自动按照高维观念作出反应,你才算完成了高维观念的固化过程

    总结一下,我讲的高维观念被你头脑里大量的低维观念所淹没,所以必须有相应的身法来凝结高维观念,否则就是我讲了也是白讲,你听了也是白听,你的悟性总是难以升起

    在讲万劫难传的身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人类目前进化到了什么阶段,我会展示一张工匠图,你也许已经在网上看到过了

人类还不够直立

海云青飞 20161028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工匠图

这张工匠图出现在某产品发布会的PPT上,为了向观众灌输特定的观念,这张工匠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其商业目的。海云青飞今天拿这张图说事和商业没有关系,看到过这张图的人不少,你即使知道这张图的出处,你也认识图上的人,请你把这些都忘掉,我只是随手从最近看到过的图片中拿出一张,为了让你对人类的维度有个直观了解

如果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星球,她们的文明程度高于人类,她们都进化到了直立人,因此她们的星球也叫作直立人星球

如果把这张工匠图拿给直立人星球的一个小孩子看,她立即会说:

图上是个什么动物,姿势怎么会是这样,这样可不好……

在直立人星球上,没有人会采取这样的坐姿

直立星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保持直立的姿势:身体舒展并与地面垂直,直立星人生来就习惯直立,直立是她们的固态意识

当然直立星人也会偶然尝试其他非直立的姿势,但是她们很快就会发现,不直立的状态下时间长了会很不舒服。所以,直立既是本能,也是三岁的小孩子也知道的常识

然而,在我们地球上呢?

产品发布会现场看到这张工匠图的人有很多,然后视频、文章在网上流传,看到的人更多,合起来看过的人没有百万也有十万,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人对图上工匠的姿势提出了批评。因为他们觉得这种姿势是再正常不过了,看到图片的人自己也习惯于这种姿势,自然不会有意见

从另外一方面看,成功的商业设计必然会预先考虑观众可能的反应,如果设计者觉得观众无法接受这种姿势,他们就不会把图片设计成这样

这就说明了人类还不是真正的直立人,或者说人类还不够直立

  1. 人类习惯于身体高度的降低

    拜、跪、坐、俯身、低头都会降低人身的高度,人类认为这样做是十分正常的

  2. 人类习惯于身体的倾斜

    图上的工匠,我们即使忽略下半身,上半身也是高度倾斜的,人类认为倾斜是很正常的

    为什么不直立不好呢?

    从宏观生命进化史来说,人类不够直立是进化尚在路上。从微观身体上来说,这和高层次的能量有关,这又是生命升维的一个大秘密。目前为止我已经讲了不少秘密,每个秘密都是似易实难,你只有反复阅读,理解了每个秘密,才能跟上进度,否则就会掉队。不过在讲能量以前,我要先介绍一个人,我的一位叔叔,我戏称为“将军叔叔”,不是官职是将军,而是他的能量达到了这个层次

“将军叔叔”身上隐藏的维度秘密

海云青飞 20161028

我有一位叔叔,自从1986年起就一直在农村开拖拉机搞运输,3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上图,傍晚收工了,叔叔在整理爱车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工作机会还不多,大家都不好赚钱。叔叔有个特长,就是力气大,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农村里私人建房必然要用沙子、水泥、砖头、钢筋这些建材,于是叔叔就买了柴油拖拉机搞起运输

这个工作并不是谁都能做,主要是体力消耗很大。比如拉沙,先到沙场装沙子,一铁锹一铁锹地自己把沙子装上车,然后拉到建房的农民那里,一铁锹一铁锹地把沙子搬运到地上。一车沙子至少上千公斤,一装一卸,即使一个回合就是很大的运动量,现代的城市人装卸一车沙子都会受不了

即使这么消耗体力的活,也是有很多竞争对手,大家都没有地方赚钱,体力稍有不足的人也会硬着头皮上。同样是搞运输,别人经常停工,叔叔的生意总是特别好,总是天蒙蒙亮就出发,天很黑才回家,大家总是喜欢叫叔叔拉建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叔叔的维度高,自然有绝招,叔叔使用了这个绝招以后,二十多年里面一直生意红火,直到最近农村已经不批新的地基,可能政府希望农民去城市里为国接盘吧,叔叔的作息时间才算比较正常了,我想这对他而言是好事

我曾说过:我的文章写给谁看呢?现在我自己解答一下,维度高的人在社会上比较容易成功,但是不要把维度用完,不要把多出来的维度全部换成物质,比如本来能赚五千万,然后赚一千万就满足了,转而研究生命。但是现实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人们不但要把多出的维度用完,还要不择手段超额用,所以最终告别尘世时,无论王侯将相还是一介草民,大家的维度都差不了多少

叔叔用了什么招法,竟然打败竞争对手长达三十年?

就是每次装车的时候,沙子总是装得特别满,车顶呈现一个由沙子堆砌成的耸起的圆拱形,还要用铁锹拍得严严实实。别人拉一车沙子,他相当于拉了一又五分之一车左右。农民的眼睛是很亮的,远近村民建房时总是愿意找他拉建材

你也许会想,多拉一点有什么难的,你也能想到

情况不是这么简单,多拉五分之一车的沙子并不等于多付出五分之一的体力。不信你可以去试一下,用铁锹把沙子挥到车子的最高处,这和一开始装车时的情况大不相同,力臂变长,手挥得越高,需要付出的力气就越大,好好想象一下,你就理解了叔叔的同行为什么没有效仿他的做法了,这样做不但更费时间,更重要的是体力的消耗本来就很大,谁会愿意再给自己加码呢!

如果只是装卸一车沙子,那么普通人咬咬牙也能忍受下来

干一天呢?你大不了干一天以后再休息一个月也能忍受

一个月呢?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呢?

这种柴油拖拉机的噪声大,震动大,即使不用装卸建材,光是在路上跑,一般人都是干不了太长时间,内脏会震得受不了

然而,三十年了,叔叔总是来者不拒,起早摸黑,从来没有见他诉过苦喊过累,越忙他反而越高兴,三十年来几乎没有见过他生过啥病!连感冒发烧这类小病也几乎绝迹,这就是奇了怪了

知道叔叔的人,无不对他如此强悍的体力佩服不己,用低维的习惯说法是:请收下我的膝盖吧

只有我知道其中的维度原因

如果生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恰逢乱世,那么叔叔就可能是一名勇冠三军的大将军,可以来回冲杀于敌阵而力不竭,身不疲,而且运气还特别好,不容易在冲锋陷阵时挂掉。所以我才称他为“将军叔叔”

秘密就在于叔叔调动了一种很少人知道的能量,也是高维度的能量,很少人知道这种能量的存在,更没有人知道如何调动这种能量,如此甚深的秘密,海云青飞将为你一一揭示,不要得到容易而轻视,宗教经典上说什么读一遍讲一遍就有什么惊天功德,那完全是骗子行径,而我说的都是直指人心,珍贵又可以理解的原理

质量即能量,神鬼灵佛靠边站

海云青飞 20161028

生命的定义,阳我理论、整体观都在其中

世人都希望长久拥有金银、名利、娇妻、儿孙,可惜人会死,离开尘世的时候一切物质都成空

人为什么会死呢?是支撑身体的能量不足了,能量不足,身体就会崩坏

修行人看到了能量的重要性,于是想了很多办法来采集能量,吸树气,采日精,盗月华,捧气灌顶……前面已经批判过了,这些方法都是阴我法,离大道尚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有安慰之效,无超脱之功

前面我讲宏观原理时,有的同学可能会昏昏欲睡。这次海云青飞准备从你最感兴趣的话题:能量入手,把所有理论连贯起来,只要你肯下工夫认真阅读、细细思悟,那么一定能够迎来生命的狂喜,准备好了吗?

生命的客观定义是什么

只有生命存在,能量才有意义。那么,什么是生命?

复习一下生命的定义:

生命存在于身体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

这句话已经包含了阳我理论和整体观。重点在于 交互 二字。什么是交互呢?有交互必有动作。一有动作,那么生命就和环境有了互动,这时阳我才会存在。而阳我决定了阴我,有了阳我,阴我的存在才有了意义

若是不动,那么就不会和环境发生交互,这时阳我不存,阴我也就不在,就不能说成是生命

比如说石头,从人类的尺度看,石头不动,也就是不和环境交互,不交互就没有了阳我,阴我生命也就不可能,所以我们说石头是没有生命的

趋向少动呢?同样的道理,少动,就是和环境的交互少,阳我就小了,那么阴我生命的维度也就降低了

现在请你好好整理一下思路:

  • 你在动,才能证明你是有生命的存在
  • 若是你不动,那么你就没有了生命
  • 若是你少动,那么你生命的特征就会减少,也就是降维了
  • 生命为什么必须要动呢,这是阳我理论决定的,动就表示发生了与环境的交互,阳我的存在决定了阴我的生命

最后还是归结到生命的定义:

生命存在于身体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

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解是谈论生命的基础

然而,什么是生命,有的宗教大师都没有理解

大师为什么不能理解生命的定义呢?因为他理解不了阳我理论,所以受大师影响的世人也一样理解不了阳我理论

我把以前讲过多次的生命的定义再说一遍,是因为有同学总是说他打坐、静定中感觉到了什么,若是他们能理解了生命的定义,或者理解了阳我理论,他们就不会这么说了

搞清楚了生命的定义以后,就可以来说说什么是能量了

物质即能量

人体所使用的能量的定义:

增加身体交互能力的原因就是能量

能量分二种,一是间接能量,二是直接能量

  1. 间接能量

    间接能量人人都知道,人通过鼻子呼吸和嘴巴进食获得外来的能量,得到能量补充以后,可以增加人与环境的交互能力

    外来能量的利用存在二个问题:

    其一,必然存在一个吸收、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要消耗能量,于是相关器官就会磨损、衰老

    其二,人吃植物或动物等其他生物,这些被吃的生物并不是为人量身打造的,他们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吃,他们也不愿意被我们吃掉,我们吃他们时或多或少存在副作用

    因为存在以上二个问题,间接能量并不是第一等级的能量

    所以我们还需要一种更加高级的能量,也一种很少人知道的能量

  2. 直接能量

    直接能量是第一等级的能量,只有悟道者知道这种能量的存在,并知道如何开发利用她

    每个人自己的身体本身就是第一等级的能量,不需要吸收转换的过程,也没有副作用,可以直接就用

    换句话说,物质就是能量!

    我们的身体就是由物质组成的,所以我们本身就有取之不尽的能量,若是能用上这个能量,那么很多小法小术根本就用不到了

    你或许会问,物质怎么就是能量呢?

    如果在古代,这个问题确实不容解释清楚,然而,大家都是现代人,我只要告诉你五个字,你就能理解物质千真万确就是能量

    这就是现代人的好处了,二万年前的古人维度高,但是悟道了也难以教给别人。现代人维度低,但是一旦悟道,就可以引导别人也悟道,因为现代人多了一个秘密武器: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真实规律,这就是阳我知识。若是要修阳我,前提是拥有阳我知识,要么你自己去发明,要么学习现成的,否则你就不要说理解了阳我理论

    这五个拥有魔力的字就是:

     质能方程式
    

    如果你知道这五个字的意思,那么你已经理解了物质就是能量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这五个字,那么你恐怕得去补一下阳我知识了

    质能方程式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认为质量就是能量,物质的质量和能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精确换算:

     E=mc²
    

    能量=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值

    质量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高度相关但有所区别,质量是物质的度量,如果你不知道两者的区别,暂时不区分二者也没有关系

    生命的升维比这个方程式复杂得多,目前你只要通过学习这个方程式理解质量就是能量就可以了

    天机不可泄漏,一方面确实有不可说的因素,但是为什么连入门的原理也不公开呢?比如说制造原子弹的原理是可以公开的,而且事实上恐怖分子也知道这个原理,但是制作的技术细节及相关设备是不能公开的

    天机的入门级原理隐匿了几千年而没有人公开,一方面是悟道者极少,另外也是古代语言复杂度有限,说不清楚。能量的二个层次,古代人该怎么表达?比如说把间接能量说成异类,直接能量说成同类,确实有点像,但是读者很大可能理解成别的意思,只有悟道的人看到这里才能正确理解

知道物质即能量有什么用?

作用太大了!

若是你理解了物质即能量,可以立即打通修行理论的任督二脉

世俗修行理论都是阴我理论,你知道了这一点,但是你还是舍不得,放不下,你被误导太深了

然后,你知道了物质即能量,一些纠缠不清的疑问立即得到了解决

举一个例子,一些世俗理论认为这个物质身体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灵魂,人死了,但是灵魂还在,灵魂就是没有质量的你,没有质量的灵魂是可以不死的,只要依照宗教说教去做就行了

然而,物质就是能量,灵魂没有质量,也就没有了能量。这就是说灵魂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会很快消散,或者存在也没有什意义

你可以相信灵魂存在,但是灵魂和物质的身体相比,其价值是零

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是物质的身体,因为身体就是能量

身体是阴我,阳我决定了阴我,实际上最重要的是阳我。阳我有质量吗?阳我都是物质的存在,当然是有质量的

理解了直接能量,你的意识维度直接得到了提升,从此,你会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身体

我们的身体就是通天彻地的大丹,根本不需要辛苦聚气、积气冲关、三田反复,阴神阳神、气脉明点这些概念

若是能把这个大丹打开,身体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而你就是宇宙的主人

成为宇宙的主人?

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立即想到了好多好处,现在不能实现的许多物质愿望都可以一一实现了

事情恐怕不是你想的那样,你的宇宙是以自动意识维持运转的,即使你是宇宙的主人,你也不能干涉物质规律,物质规律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贯彻了整个宇宙,你即使破坏了一点也会引发整个宇宙的崩坏,你实际上已经化身为物质规律了。你不能为所欲为,但是可以在不破坏物质规律的前提下做很多事情

漆黑的晚上,你拿一支手电,用手捍住光口,这时还是会有少量的光透出来,这就是人类身体目前的状态,拥有光亮却只用了一点点

你只要稍微改变手的形态,就会有更多的光透出来

我们只要正确地改变身体的形态,就能利用更多的直接能量

我们不需要求神请佛,凭着普通的智力,略加推理,就能得到万劫不传的身法

这就是理性的力量!

若是感性为主,无论如何挣扎都跳不出猪理论,甚至得到的是负度的修行方法

理性的力量就是宇宙的力量!

推理出正确的身法,一天十六小时尽量保持这个身法,那么就能利用更多的直接能量

大道至简,难知难行

海云青飞 20161028

大道至简,直立二字就指明了人类进一步进化的方向。不过,谁又能彻底做到呢?

大道有三个特点:

想不到,知道了觉得简单,简单但是做不到

  1. 想不到

    海云青飞不喜欢在现实中与人讨论修行的话题,原因很简单,他们说的都是被灌输的观念,我说的他们闻所未闻,根本不在一个频道。比如世俗修行理论并不知道猪理论,所以他们默认神仙佛灵长得和人一样,他们也默认天堂、地狱类似人类组织,这说明他们修的实际上是幻想

    世俗理论也无阳我观念,这不是我贬低,而是真的没有。他们说普度众生,但是又反对理性,没有理性又如何了解阳我!不了解阳我又如何提升阳我!可见他们虽然挂着善的幌子,实际上做的却是阴我膨胀的事情

    总的说来,世俗理论几乎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我称之为守尸鬼、幻想功

    躲在家里打个坐,站个桩,以为可以修出个东西,这就是守尸鬼

    幻想出神鬼仙佛、天堂地狱却想不明白猪理论,不知真正高维的样子,也不知真正天堂的样子,其幻想和猪一样愚蠢

    世俗理论还天真地以跪拜的方式向神佛致敬,却想不到真的存在神佛的话,这样做是极大的冒犯,可能神佛已经因气死而被灭绝

    真正的修行是什么样子呢?

    真正的修行其实就是生活,但不是人类的生活,而是高维的生活,也就是向高维的生活方式看齐

    真悟道的人不需要修行这个概念的

    若是认为有个东西,比如气脉金丹、阴神阳神、法报化身可以修的,一定是悟错了

    原来生命升维就是正确的生活,好道者被误导了几千年,这就是想不到

  2. 知道了觉得简单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直立本质上不是一种功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超前的生活方式

    你并不需要专门把自己关起来苦练直立,你只要直立地做原来的事情:

    直立吃饭

    直立走路

    直立工作……

    万劫不传的身法竟然这么简单?

    是的,大道至简,原理确实简单

  3. 简单但是做不到

    大道就是按照神仙或者说高维的标准生活,看似简单,但是你做得到吗?

    吃饭就会遇到问题,直立星人是不用凳子的,拿凳子给直立星人坐就像拿凳子给树坐一样可笑

    你说你可以站着吃饭,但是你立即会遇到家人、朋友、同事不解的目光,你有什么巧妙的解释吗?

    好吧,你口才极好,大家相信你确实需要站着吃饭,即使这样,你还是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人类的餐桌都是为非直立人设计的,高度较低,那么你去夹菜必然需要俯身、低头了,于是你就不直立了

    你是个有魄力的人,家里你说了算,有权力把餐桌换掉,但是市场上买不到适合直立星人的餐桌,那么你可能得到家具厂定制,现在家具都是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不见得接受你的定制,不是土豪的话得掂量一下口袋里的银子了……

    即使你搞定了家里的餐桌,走出了家门就很难处理了

    不和任何人来往,一个人过行不?

    答案是不行!那样就成了守尸鬼

    身边的人都是阳我,都回避了肯定不行

    然后你再去仔细观察,会发现厨房橱柜的台面,洗手台、办公桌、书桌、电视机柜……很多东西的高度都是为非直立星人定制的,你有勇气全部改变一番吗?我觉得你可能会放弃

    换个角度考虑,如果把你放在直立星上,和直立星人一起生活,你会发现生命升维实在太简单了,你只要像刚生下的孩子一样什么都模仿就行了,你不需要知道维度的概念,也不需要有人传授,但你却在以最快的速度升维,可惜这样的好事不会发生

即使得到了真传,如果不改变环境,那么也改变不了自己

最强内功身法

海云青飞 20161028

万劫难传的内功身法呼之欲出,考验理解能力的时刻到了

下面就请大家见证一下理性创造的奇迹,把前面讲过的概念融会贯通以后,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得到万劫难传的身法

实际上结论在一开始就给出了,也有同学在提前剧透

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理由

下面我就考考你们,到底有没有理解讲过的内容,理解到了什么程度

  • 生命的定义:生命存在于身体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

    从生命的定义可知,生命的特征是动,必须动起来去和环境交互,于是可以得出结论:

    正确的内功身法一定是有动作的,不是静止的

    如果认为静止的方法可以得道,这就是说:

    午餐时间到了,同事都去吃饭了,你说:不吃,就不会饿

    冬天到了,别人都增加了衣服,你却说,不穿,就不会冷

    你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你对孩子说:不学,就会拥有更多的知识

    ……

    还想不通生命定义的同学,仔细思悟上面的类比,一定能想通的

  • 意识三态:汽态,液态,固态

    我们已经知道,正确的身法必须动,那么是意识动还是身体动呢?

    理解了意识三态,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液态是汽态的凝聚,所以得到结论:

    正确的身法必然是身体动为主,意识动为辅

  • 六度身体

    正确的身法必须把身体动起来,那么,是否关起门来在家里锻炼就可以了呢?

    比如你觉得悟道了,又有几十万元的积蓄,你的消费不高,完全可以找个偏僻的地方一个人躲起来,与世隔绝,整天锻炼,这样就可以成仙得道了吗?

    确实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

    幸好我们有六度身体论,这个问题就很好解答了

    正确的身法必须把身体动起来,六度身体论告诉我们人有六个层次的身体,于是得到了结论:

    正确的身法必然是六个层次的身体全部动起来

    也就是阴我必须与五个层次的阳我交互

    关起门来闭门造车,那还是阴我法,或有养生之效,决无超脱之功

  • 猪理论

    猪理论看似简单,但是很多人想不到,也想不通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正确的身法必然是开放式,主动与家庭、人类、各种生物、地球、太阳交互,在交互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具体怎么交互?

    猪理论告诉我们,不能依赖感性,如果凭感觉做事,对事物不求甚解,那么无论做什么事,猪做的都是猪事,人做的都是人事

    要用理性推理出比人高级的物种的动作特征,然后模仿她们的动作

    用传统的术语表达,仙之所以是仙,是因为仙的形态、动作和人不一样,也就是仙的固态意识、液态意识和人不同,因此仙能够更正确地与环境交互

    人不可能短时间把自己的形态改造成和仙一样,但是可以从模仿仙的动作开始,液态意识凝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固化成形态的变化

  • 天人合一图

    形态和动作决定了人、仙之别?

    你有没有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呢?

    世俗修行理论根本达不到这个高度,于是你就没有依托,无从对照了

    你感觉困惑是因为对天人合一图的领悟不够深刻

    请翻出海云青飞在前面文章中讲过的《天人合一图》,参照学习领悟

    图的中间是个人

    图的外围,也就是宇宙,也是个人,你看出来了吗?

    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天人合一,其实是人人合一,图中有两个人,只是看的视角不同,其实是同一个人。里面的人是阴我即身体,外面的人是阳我即宇宙

    你一头向某个存在四体投地跪拜下去,这时你就成了跪拜动物,那么你想象一下,你的那个天,另一个更大的你变成了什么?

    天也成了跪拜动物!

    不但接受你跪拜的那个存在成了跪拜动物,你的整个宇宙都变成了跪拜动物!

    你把天当作了跪拜动物,天若有情,岂会赐福于你!

    反向思考,仙的形态和动作比人更加正确,她们把天当作更加高级的生命,天就会赐福于仙

    成仙之道,就是人的形态向仙的形态转变,这个转变是个渐进的过程,从动作的转变开始,你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了吗?

    《天人合一图》告诉我们:

    身法正确即可通天彻地。身法不正确,跪拜、打坐都没用

  • 身体即能量

    前面文章又说过,物质即能量,身体就是通天彻地的大丹,世俗理论中的采气聚气、气通任督、阴神阳神、法报化身这些概念通通是不需要的,只要调整身体形态、动作,就是在直接调整能量

    现在你应该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了,阴我的形态和动作对应宇宙的层次,调整身体的形态和动作就是在直接调整自己的那个宇宙

    实际上,身体即能量,这里说的的能量既是身体的能量,也是宇宙的能量,只是看的视角不同,其实两者是一回事。所以,这个能量实际上是无穷无尽,根本没有办法计算出来

  • 四度整体观

    你的悟性极好,前面说的全部能够通达无误,那么你一定会问:

    仙的形态和动作是怎样的呢?

    猪理论决定了乱猜是行不通的,若是不猜,简单地认为仙长得和人一样,那么这样认为的人一定是和猪一样愚蠢

    有什么办法跳出猪理论?

    办法是有的,若是你能时光旅行到将来的世界,人类进化后的世界,你只要躲在旁边偷偷观察一天,生命升维相关的问题都不存在了

    然而,去将来世界旅行?目前在理论上都还没有这个可能性,更不用说实践了

    其实突破猪理论的方法你早就知道了,就是理性

    在理解前面内容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性分析,得出正确的身法:

    • 列出所有的可能,逐一分析对比,就可以找出正确值

    • 理性达到四度的人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六度身体论用处很大,既是六个层次的身体,也对应于悟性的六个层次

      整体观达到四度的人相当于意识上触摸了未来世界,可以直接得出万劫难传的身法

      整体观达到四度是什么概念?我们先把这个话题放一放,简单的逻辑分析一样可以得到历史上数以亿计修行人梦寐以求的至宝


写文章真是一大挑战,自己知道怎么做是一回事,让别人理解需要这么做又是另一回事。我们总是在说升维阳我,如果只是有无形的好处,那样是说服力不够的。也有看得到的好处,就是强迫自己整理思路,细化领悟,也就是强迫意识升维。阴我总是有惰性的

理性分析得到万劫不传的身法

生命的形态就是生命的维度 调整生命的形态就是直接调整生命的维度

这是万劫不传的大秘密

应该怎么调整生命的形态?我们试一下能不能通过简单逻辑分析得到答案

  1. 调整成倒立

    白天用倒立的姿势做任何事情

    倒立走路是可能练成的,倒立走累了要吃饭,人现在吃饭喝水利用了地球的引力,倒立就反过来了,饭菜都掉到地上去了,吃饭喝水都成了大麻烦,可见倒立不是人类进化后的形态

  2. 调整成双盘打坐

    看到这里还是能看懂的同学,那么应该是有点阳我观念的了。一说阳我就是意味着和环境交互,只知道闭门造车的都是不可救药

    阳我的功法就是用更好的形态去和环境交互。功,不是阴我闭关苦练就能得到的,而是阳我给的。如果双盘打坐是人类进化后的日常形态,那么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双盘打坐做任何事情

    双盘怎么走路?若是用手走,那么要脚何用?

    再想象双盘挤地铁,爬山、走楼梯、开奥运会……

    不用多说,高维不可能双盘

  3. 调整成四肢着地的跪拜动物

    这样就是退化成狗、猪、牛、羊这样的动物,明显不可能

  4. 调整成倾斜动物

    多数时候四肢着地行走,少数时候尝试直立。很难相信仙竟然是猩猩、猴子的形态

  5. 调整成直立

    人类不是直立动物,多数时候呈现降低高度或者倾斜的姿势,改成直立的姿势如何?

    前面4种姿势已经排除掉了

    改成直立不影响做原来的事情,如走路、吃饭、看电视、走楼梯……

    即使不再进一步考虑直立的好处,直立也是五种可能中的最优解

    由此得出万劫不传的身法:

     用直立的姿势与环境交互
    

    这就是世俗理论做梦也想不到的修行至宝,若是有缘见到,千万要珍惜

我们都是直立星人

在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有个星球,名叫直立星,直立星上生活着直立星人

人类无法到达直立星,自然不知道直立星和直立星人的存在

无法到达有二个意思,一是时间上无法到达,人类无法时间旅行到将来,自然无法看到人类进化后的状态。也可以看成空间无法到达,意义和时间无法到达类似,人类不可能到达空间上无法到达的星球,因此人类也无法用任何技术手段知道直立星的存在

然而,地球上还是有极少数的人知道直立星的存在,并且知道到达直立星的方法,他们是谁呢?又是怎么回事呢?

先按下直立星人不表,现在来说说直立的定义

身体直立的定义

  1. 一主线:身体中心线

    想象有一根直线穿过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的中心,我们把这根线叫作身体中心线、中心线、主线

    身体中心线有二个要求:

    运动的平均状态,身体中心线十分接近直线 运动的平均状态,身体中心线十分接近垂直地面

    这里说的都是运动的平均状态而不说静止,生命的特征是动,动是绝对的,这也是宇宙根本规律,有的人想不明白这一点,错误地崇拜静止,这是在和整个宇宙对抗,把别人引向死路,是意识维度极度低下的表现

  2. 二副线:两腿中心线

    想象两条腿的中间各有一条线,此线穿过大腿、小腿、后脚跟的中间,称为二副线

    副线在运动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处可以存在一定的弯曲

    运动的平均状态,副线基本成直线 运动的平均状态,副线基本和地面垂直

  3. 二支点

    身体最多具有二个支点,就是两脚,身体其他部位都是呈悬空,不与实物接触

上面通过一主线,二副线、二支点定义了直立,如果我们白天绝大多数时候的状态都符合上面定义,那么就是符合了直立星人的一条特征,也是一条重要的特征。当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符合直立星人特征时,我们离直立星人就越来越近了

直立星人,用传统话来说是直立仙人,这是离人类进化层次最近的仙人。仙人的叫法其实不确切,因为直立星人长得和人不一样,和人交配不能生育后代,完全是一个新的物种,叫作直立高维更好,维度比人高,生命形态的主要特征是直立。有时我用仙字是照顾到大家的原有习惯,大家不能忘记不同物种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现在已经公开了万劫不传的身法,是否觉得很简单呢?懂了以后原理确实简单,可惜不容易做到

怎样才能自己开悟最强身法

海云青飞 20161116

如果按照默认的进程,人类可能需要一千万年,或者一亿年的时间才能进化到更高级的物种,也有可能人类最终没有未来,就像恐龙那样彻底消失在地球历史的长河中,然后将来某物种发掘出人类的化石,不断研究,最终根据推测出的情况拍出一部大片,名字就是《人类陨落》

无论是何种情况,对你而言,真正拥有的就是这一辈子,也只有这辈子,你对下世不感兴趣,不想虚度光阴,希望这辈子就能升维

假设你没有受过世俗理论的污染,也没有看过海云青飞的文章,你需要独自思悟生命升维的原理,那么在技术马上会面对一个选择题:

动?

静?

生命升维的锻炼方法,是运动形态的,还是静止形态的?

动态,还是静态,你有什么办法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何自己悟道的一个方法是观察同类,人类所看到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在动,死了的时候都不再动

会动,代表生命活着 不动,代表生命死亡

植物看似不动,但是过一星期、一个月去看,还是会有变化,说明植物也是动物,只是动得慢一些而已

确实,这是一个好方法,可以得出生命升维的锻炼方法必然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接下来要说的是一个更好的方法,可以更加肯定,或者说绝对肯定生命升维的锻炼方法是动态的

这个如何开悟自己的方法就是整体观

海云青飞总是说整体观无处不在,也布置了手诊的作业让大家直观地理解整体观,但是说归说,不一定每个同学去完成作业,即使完成了作业也只是一个例子,有的人心里可能还是有些茫然,于是我就有必要用整体观分析更多的实例

整体观其中一条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局部疑问举棋不定时,若是能抬眼看清整体,那么局部问题立即拨云见日,一目了然

局部不定,抬眼看整体

牢牢记住这句话!


地球在自转运动

地球也在绕着太阳公转运动

太阳系在绕着银河系旋转运动

银河系又是绕着某个中心运动

……

从人类寄居的地球开始,能观察到的每一级天体都不是静止的,都是在运动

人类是局部,人类所处的天体系统是整体,每一级整体都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由此得出结论:

动是绝对的,事物在运动中达到平衡状态

人类寄居于天体,天体存在人类才可能存在,天体毁灭人类也会毁灭

天体通过运动达到平衡,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

人类作为一个小宇宙若要追求进化,必然也是通过运动达到更高的平衡状态

想明白这些,你就能绝对肯定生命升维的锻炼方法必定是动态的,不会是静态的

我一不小心就说了一个绝对,前面说过去掉绝对的想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你能把头伸到这个宇宙外面,那么我说的这个绝对可能是错的,谁能肯定别的宇宙和我们的宇宙高度类似呢!

静止不是大道,知错然后改

那么世俗理论为什么会推崇静止打坐的修行方法呢?

虽然你已经理解了动是绝对的,但是少部分同学还是会多想一些,觉得有些理论既然在流传,流传了好些年,那么可能是对的,不可能那么多的人都错了

存在时间长的事物并不能证明什么,女人裹小脚从北宋就开始兴起了,如果流传时间长的就是对的,那么为什么近代要废除它呢

世俗理论为什么连最基本的动静之理也搞不清楚,其原因前面也说过一些了,最根本的原因是,捣鼓这些错误理论的人都是倾向自私的人

因为自私,所以他们也懒得观察其他生命,也就不能发现生命共同的特征

因为自私,他们也懒得关心自己生存的环境,于是也就不知道这个宇宙动是绝对的,事物在运动中达到平衡状态

即使他们知道天体都在动,他们也不会想到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也有类似的规律,因为他们没有整体观,不知道整体观是个什么东东

阳我理论和整体观是异曲同工,他们也是没有阳我观念的

最关键的是实践”印证“了他们的错误观念。在静止的状态下,半睡半醒之间,神佛灵鬼、天堂地狱这些幻想出的概念都会转化为活灵活现的形象,于是他们修到了极高的“境界”,都见到了长得像人的神佛难道还会有假!是见到了,不过是见到了自己的欲望!


现在确定了生命升维之道在动不在静,那么接下去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动

大家已经知道了唯一的入门之法:直立地动

从整体到局部,一步一步地深入、细化,这就是理性的方法

理性的力量直通宇宙,宇宙就是靠着理性规律在维持自动运转

人生趋吉避凶解灾的最好方法

从来没有人讲过的趋吉避凶秘密

海云青飞 20161123

前面答应过一位同学说一下趋吉避凶,现在就来正式揭晓答案。读懂了本文以后,你就会发现真的是

我命由我不由天
吉凶全在自己身

从此你不再需要向大吹天堂地狱法螺的神棍低下高贵的头颅,从此对为人指点吉凶的算命、风水、看相大师嗤之以鼻,因为你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

思维方式是点金的手指

大家一定要理解,最有价值的是思维方式,而不是由思维方式推理出来的结论。比如直立的身法是结论,我也演示了推理过程,如果只是注重结论,那么就难以进一步提高

直立的身法是一种宏观的说法,还有许多细节有待深入,虽然我也可以直接公布细节,但是这样不是对你最好的做法,最好你自己去进一步发掘,如果你一定要偷懒,那么我就说得慢一些,逼着你花更多时间思考,如果我不再更新这个系列文章,你就要用 海云青飞 四个字到网上搜索,如果还是找不到我,你将不得不克服惰性

实际上我是在五度、六度观念指导下说直立的身法,如果你是真正向道的人,无需见到我就能得到传承,但不是托梦这些。你若是领悟了大原则后,从此不再关注我的文章,自行发明出整个体系,那样更好,不过难度会更大些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写了几万字,你会发现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同样的思维方式可以把所有内容贯穿起来,这个思维方式就是点金的手指。如果你掌握这个思维方式,那么完全可以由你来写这篇文章

趋吉避凶实验

现在请你按照要求来做一个实验。虽然这个实验不复杂,想象中也能完成,但是我劝你最好实际做一下,做是液态意识,想是汽态意识,二者不在一个层次。如果你总是停留在头脑的想象而不愿去实际操作,那么你会理解不了意识三态的真义

这个实验需要二个人,你需要找一位搭档,爱人、小孩、同事、朋友都可以

你采用盘腿打坐的姿势坐着,你的搭档在你周围自然走动,然后你们像往常一样聊天,什么话题都可以,你的搭档的任务是乘你不备突然出手攻击你,你呢最好不要让偷袭得手,如果被攻击到身体,你还是采用盘坐的姿势不变并作出应对

如果你被攻击到身体,算是小失败

如果你被推倒,那么就是彻底的失败

然后换一个内容,这次你还是盘腿打坐,搭档从不同的角度、远近把一个钱包抛向你,你用手接到就算成功。即使搭档把钱包抛向你够不着的地方,你也始终是不能改变盘腿打坐的姿势,你就把自己当成一种盘腿动物好了


接着你扮演四肢着地的跪拜动物,你的行动能力增强了。你的搭档从不同角度偷袭你、攻击你

然后搭档再向你扔钱包,你的任务是尽量接住。搭档故意把钱包扔向你够不着的地方及背面,比如你的屁股,看你能否及时转身接住


最后一次实验,你是直立行动的动物,你的搭档也是,然后搭档尝试偷袭你,过会儿再向你扔钱包……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想到了,以上就是不同身体形态对应到不同吉凶状态的实验

不让偷袭得手,不被推倒,说明避凶的作用大

更容易接住扔向自己的钱包,说明趋吉的作用大

身体形态直接决定了趋吉避凶的能力!

盘腿打坐的时候行动最为不便,绕到后面攻击是很容易得手的,因此是避凶作用最小的身体形态。同样把钱包扔到手直接够不到的地方就接不住,因此盘坐也是趋吉作用很小的身体形态

跪拜动物的行动能力比盘腿动物强,因此趋吉避凶的作用大一些

你和搭档都是直立动物,这时搭档已经很难偷袭得手,因为你的行动能力和你的搭档一样了,即使搭档把钱包扔到你的手直接够不着的地方,你只要奔跑速度来得及,你还是可以接住。而且搭档已经很难从身后攻击你,或者把钱包扔向你的屁股了,因为你转向的速度和搭档一样快了

实验证明,直立是趋吉避凶最好的身体形态

宇宙的管理模式

然后有的同学可能问,这只是实验,实际上吉凶的范围很广,比如病毒攻击人类又怎么解释呢?

如果仔细阅读了前面文章的同学就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宇宙有个根本规律,叫作整体观,也就是俗称的天人合一。为什么依靠世俗理论始终无法悟道?主要原因就是理解不了整体观。我们不要轻易说得道,悟道都很难发生,更不要说得道了。历史上有谁悟道了?几乎没有确切证据表明谁是悟道了的。连猪理论都想不到,怎么可能会有悟道发生呢

我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说某些人象猪一样愚蠢,这可不是贬低或者污辱,而是真的这样,有哪一只猪知道自己是猪呢?换成人也是一样的道理。他们不能推猪及人,他们想当然地得出模拟人类组织的天堂及外形似人的神佛,真的是和猪一样愚蠢

我这么说恐怕有的同学还是不能很好理解,其中原因和宇宙的组织有关。为什么宇宙不可能是由有着人类感情的神明在管理?因为带着人类感情色彩的管理方式实在是太低效了,对于宏大的宇宙来说是无比、极其、非常……说不完的低效

举一个更接地气的例子,很多人知道现在中国东北的经济陷入了困境,东北原来是国营经济为主,在市场的大潮下,国营企业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这是东北衰败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私营企业能兴起的话哪里会像现在这样极其棘手呢,如果可以一道命令把吃惯了集体饭的千百万人一下子裁撤,这么多人生计没有着落就会引发社会动荡,所以不得不强行输血养活那些吃集体饭的人,但是输血不是长久之计

那么私营企业为什么难以在东北兴起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级衙门吃拿卡要十分严重,办什么事都要送钱送礼搞关系,有位网友说补办张身份证都要故意卡你,如果不送礼就久拖不办,如果表示了意思就很快办好。那么你想象一下,如果是办企业,比补办身份证复杂千倍,可能会遭遇多少的麻烦!这就是人治:你表示出对我的好意,我才对你好,为你办事

东北是人治色彩特别浓厚,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好很多,但是托关系讲人情一样会有,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能杜绝。人类始终是感情动物

然而最高效的却不是人治,而是用规则治理,如果有办法能给所有东北衙门成员换脑,让他们按规则办事,不要讲人情,那么振兴东北的问题就算解决了。如果东北比沿海地区更讲规则不讲人情,那么我相信有不少人会更愿意到东北大展身手

不幸的是,修行人的维度是比正常人要低的,他们想不明白用规则来管理的效率更高,他们不明白世俗社会的管理,更不明白宇宙的组织,所以他们以为神明就像他们希望的那样有着人类的感情,也是可以讲人情、托关系的,你信它的教,吹捧它,跪拜它,它就会被你感动,会对你好一些,把你带进天堂。如果有人不信它的教,批评它,更不跪拜它,它心里就会不高兴,就会发怒,就会把这些异教徒送入地狱受苦,这就是所谓的自私的神明:你讨好它,它才对你好;你不讨好它,它就要惩罚你。看来神明和东北衙门是一伙的

想象出像修行人那样有着人类感情的自私的神明在低效地管理天堂、地狱、山川、河流、星球……这就是猪的想法,和猪一样愚蠢

宇宙如此之大,如果是自私的神明在用主观意识管理,管理工作会永远说不完的低效和复杂

宇宙即使再大亿倍,如果用规则管理,则是极复杂也极简单

宇宙的规则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规则就是整体观

整体观意味着自私的神明可以靠边站了,没有你们什么事情了,这是有些人不愿意相信的,也是他们理解不了的,前几天还有一个人在帖子里给一个印度传来的神鬼学说打广告。理解整体观确实很难,看了海云青飞文章能理解的人必然是少数,但真正理解以后却会觉得并没有什么难懂的

直立带来好运

从宏观上看,人直立的时候可以更快地应对危机,也可以更快地把握住好机会,也就是直立的身法可以更好地趋吉避凶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奔跑速度不如狮子,爬树能力还不如猴子,却能打败地表其他生物居于生物链的顶端

因为存在整体观,整体观告诉我们整体和局部互相联系,局部和局部互相联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如果经商,直立人更加容易想到好的点子,有机会得到贵人帮助,并能化解危机

如果上学,同样程度的努力,直立人的考运会更好

传染病大暴发时,直立人被传染的可能更小,即使被传染也更容易恢复

打仗时,直立人挂掉的可能性更小

你即使不懂风水,直立人不经意间就会买到风水更好的房子,而非直立人即使花一亿元钱请风水大师指点吉凶也是不能如愿

……

总之,你原来不太直立,从今天开始变成直立了,基本做到了不跪、不拜、不坐,那么你做一切事情的好运立即开始增加,坏运立即开始减少。举个例子,假如你原来体内受到某种病毒攻击,你一直立,就相当于给身体内部下了命令:加大对病毒的攻击力度。而病毒也立即知道了你的改变,变成不太喜欢攻击你了

直立的身法是个宏观的趋吉避凶的身法,整体观决定了这个身体做的一切事情都会有更好的趋吉避凶效果

点评其他的趋吉避凶方法

算命,如果你花钱请人算了命改了运,你的身法突然就变成直立了,那么改运方法是起了效果的,否则是一点用也没有,你就当花钱买了个安慰

看相,如果看了相以后你变得更加直立了,那么看相是能改运的,否则是浪费金钱和时间

加持,你认为得到了神佛的加持、灌顶了,如果你突然间就成了直立人,那么是有用的,否则你遇到的不是神经就是神棍

风水,如果依大师指点这里放点东西,那里放张床什么的,从此以后不用凳子也不累了,那么是有效的,否则你是破了财但没有免了灾

读经,经常有人宣称念诵、宣讲某咒语或经典,功德大得不可思议,如果你照着他们说的做了以后突然发现你再也无法自然地做拜、跪、坐的动作,那么真的是神佛显灵了,否则你铁定是受骗上当了,如果你还不觉得是被洗脑了,那么你可能有资格成为传销界的奇才,可以考虑转行

……

总之,一切的方法、悟性,必然会体现在身法上的进化

身法不变,吉凶就不会变

身法没有变好,命运不会变好

身法变差了,命运必然变差

这是由整体观决定的,是整体观的应用

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古人说过修道有成的人是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什么办法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直立的身法是最直接的趋吉避凶方法,今天开始做,今天开始命运就会变好。但是一定要记住,不是关上门一个人锻炼,而是要让别人看到你的变化,所以你必须与人交互

如果一定要到终南山找个山洞,做个柴门,上挂木块,用木炭写几个字:

山人闭关,闲人莫扰

这样独自锻炼效果还是有的,只是你不做的时候就没有效果了,而且效果很有限,有健身效果,但是不可能升维到更高的物种

六度同修,并且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 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不说那么远,从影响家里人开始吧,一开始可以不说大道理,那只是影响家人的汽态意识。你默默直立演示给她们看时,你的动作就是液态意识,投射到她们的眼睛里时,你已经在影响她们的自动意识了,虽然她们自己没有意识到

如果你现在已经直立得不错了,然后小孩出生后主要是你在带,你就会真的明白液态意识比汽态意识管用

打坐达到天人合一是意淫

理性推动人类进步

海云青飞 20161126

人类有十个手指,借助手指的帮助,人们可以轻松地计数十以内的事物

远古采集社会,一个部族一般是几十人,大家互相都认识,每天采集的食物也非常有限,手指不够用脚指,再加上随便想到的辅助办法,已经足以应付食物的计数和分配

采集社会食物供应有限,如果孩子生得太多,食物不足的时候大家都会吃不饱,于是就会有杀婴现象,杀掉部分婴孩以保障大家都能吃饱

有同学会想,这时候杀婴有没有业力?低维都是阴我意识,所有的思考都指向阴我:杀生会不会给我带来业力,放生会不会给我带来福报,我希望进天堂,我不要下地狱……高维视角是不看个体看种群,个体的生死是无足轻重的。现在只能说到这里,说深了有些同学理解不了

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情况就不同了,食物的生产有了富余,那么人口的扩大就有了物质保障,人口扩大到一定程度就被一个问题捆住了手脚:手指头、脚指头的数量不够用了

假设你的孩子只有2岁,会简单数数,你说:宝贝,帮妈妈拿5个小石头。这时宝贝扳着手指还能应付。然后你说:再拿109个小石头。宝贝并不知道109是什么意思,即使知道,但是手指头的数量不够了

农业社会需要统计一个地区的收成,比如某个地区共上缴了10987束小麦,这个10987应该怎么数出来,又该怎么记录呢?其他类似问题极多,士兵的人数,钱币的数量,官职管辖的范围……于是就有了发明高效计数方法的迫切需求,数学的问题不解决,人类的组织就不能进一步发展了

数学是什么呢?数学是理性的极致,是对真实世界的严格的抽象。数学问题解决以后,城邦就能壮大发展到国家,甚至组成庞大的帝国

实际上,人类的发展是理性推动的,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拜理性所赐。如果人类的计数能力退化到扳手指数数的程度,那么人类的组织也会很快退化到原始的几十人组成一个部落那样

意淫式天人合一

生命的升维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上升到理性才能有发展

成千上万人都自称开悟了,那么开悟的标准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也就是大家都停留在感性层面。于是我就提出悟分六层,这就是理性的探索和进化,从此不能简单地说那个谁开悟了,而是要说谁悟到了哪一层

天人合一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都赞同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但是没有人关注天、人怎么合一,怎么区分合一的程度。于是我就提出,人与环境的互动分五个层次,也就是阴我与五个层次的阳我互动

某个名叫拜仁同学打个坐,感觉到阴我与树木、山川、河流、大地合一了,然后他就激动地说我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是这样吗?

这就好比拜仁极为向往美女岛爱,经常在暗夜意淫合体,某日岛爱来到中国参加商业活动,拜仁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岛爱走上台刚开始搔首弄姿,拜仁就三步并二步跳上台面:

拜仁:岛爱,跟我走吧
岛爱:为什么?
拜仁:我已经跟你合体了
岛爱:没有啊
拜仁:真的,我每天午夜都意淫跟你合体,你现在不跟我走更待何时
岛爱:保安,快来,把这个精神病患者拉走……

天人合一是双向的,既是人去合天,又是天来合人。拜仁不知道天人合一的意思,他对天人合一的全部理解就停留在四个字上,于是自然地把意淫当成了天人合一

海云青飞评论一位同学说:是否你打坐时感觉到了天人合一,天就要说声谢谢你呢!

就是在提示这种天人合一感觉只是意淫,不是真的天人合一

打坐的感觉说不得

不管是人、神、佛、鬼,如果去打坐,打坐中有了感觉,诸如感觉到天人合一,见到了神佛,神游天堂、地狱、宇宙……所有这些感觉都是不能对别人说的,自己信就信吧,别人不知道也管不到,但是千万不要对别人说起,否则就会对自己造成不好的影响

打坐降低了身体的高度,失去了双腿的行动能力,是个趋凶避吉的身法,可以快速降低人的维度。身法是液态意识,液态意识又是决定了汽态意识,所以打坐中的感觉一定是低维的感觉,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帮助别人的地方

这就好比一只猪通过打坐感觉到自己已经与天合一了,它觉得自己已经开悟,然后发心教人修行,说他去了天堂,天堂的样子很漂亮,比现在的猪圈漂亮多了,那里的猪圈栅栏是甘蔗做的;也神游了全宇宙,见到了猪神猪佛,简称神佛……这只猪自己开悟就算了,不要总是想着度人伟业,那和它没有关系

站立还是坐着,这是一个问题

海云青飞 20171115

远古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因此体格强健,能凭简陋的器具与一些野兽搏斗,能长时间奔跑追逐一些动物。直立还是坐着,对他们来说不是问题

人类发明自行车以后,可以更省力地到达远方,人类的行动能力开始退化。骑自行车毕竟双脚需要辛苦踏动,可以视为屁股坐着走路,人类行动能力的退化还不是很明显

现在家用轿车基本普及,人们办公的时候总是坐着,出门总是有车代步,坐着逐渐代替了站立。在人们意识中,坐成了常态,立成了反常。不信你试试总是站立吃饭、上课、办公,一定会迎来不解的询问

从习惯于站立到习惯于坐着,人类整体行动能力在快速退化

更有甚者,把退化当成宝贝供养起来膜拜,以盘腿打坐时间长为荣

站立还是坐着,成了一个大问题,不仅是个人修行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了整体人类的前途

从整体到局部什么意思:高维植物为例

直立还是坐着?手把手教你高维视角分析事情的方法

海云青飞 20161128

假设你每天上班8小时,默认情况下你得坐着办公8小时,然后你看到了海云青飞的文章,觉得很有道理,有点心动,想要尝试直立,改成每天直立8小时,工作养家的同时就可以升维生命,如果这样可行那就是太棒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然后你又有点担心,怕长时间的直立带来不好的影响

直立还是坐着?

这个问题该怎么分析?

如果是高维,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今天海云青飞示范一下高维视角的分析过程,虽然结论大家已经知道了,但是推理的能力却有个培养的过程,直到有一天你能自己分析各种问题,那么意识维度就真正上来了,你的生命将翻开新的一页

从整体到局部分析事情

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遇到疑难时首先想到的是上网查资料,查资料当然是可以的,前提是自己得有主心骨,否则海量的网络资料反而可能使人无所适从

就说高维植物吧,网上去搜索是搜索不到的,这是我提出的概念,除非我公开出来,否则的话搜遍丹经秘籍也找不到答案

那么能否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找出高维植物呢?

比如通过网络搜寻,到图书馆查资料,查国外的最新文献,自己亲自做实验……

如果资料收集得十分齐面,有极为强大的分析能力,理论上是可能办到的。然而光是搜集资料就会使人白了少年头。植物无数,人生有涯,又能做多少个实验呢,分析资料又是极大的考验

常见的高维植物世界各地都有使用,因为强身治病的效果确实很神奇,所以人们会用其泡茶、做小吃、治病什么的,然而人们对植物的认识十分偏面,比如有个地方就认为某植物主要是补血,实际作用何止补血,搜集的是这种偏面的资料,再怎么分析也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

从业者认为不同植物是平等的,各有主治,所以需要很多的植物备选、搭配,发展出很复杂的似是而非的理论,其实哪有这么复杂,如果知道五种高维植物,光用这五种植物,不需要任何理论,甚至不用识字,治病的效果就十分神奇

有人搞什么神游宇宙,五眼六通,内景内察,说起来很玄乎,却没有人能发现高维植物,可见全是大忽悠

有位朋友知道我对植物有研究,于是寄来几十册医案、偏方、养生书籍,为人极好,可惜真的用不上,低维的堆砌并不能得到高维的结果,小学连读32年并不意味着可以大学毕业了,这些书的作者思维没有开窍,对我来说没有启发作用

我的方法是观察植物的形态,形态就是维度的表达,不用到网上搜集资料,不用查看案例,不用知道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凭形态就能给植物定性,有了定性以后再去查资料得到一些细节的补充,这就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

一念直立开悟教育之道

海云青飞 20161128

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一直在说直立:

不能有绝对的想法
不能崇拜偶像
不能崇拜经典
不能崇拜古人
不能拜
不能跪
不能坐
不能俯身
不能低头
不能静止不动
要直立地动
……

这么多的内容,简化之后却只剩下一个念头,也就是每个当下的念头,若是能守住每个当下的念头,那么就是做到了直立

怎么守住每一个当下的念头呢?

遇到一件需要解决的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凭自己的力量解决,而不是求助于外界

这就是一个念头的直立,这就叫守住了一个念头

每个念头都守住了,每个念头都直立了,这就意味着真正做到了直立,心法、身法都在其中了,这就是大道至简就在一念之间

一念直立
直立一念

你即使从来没有听说过心法、身法的概念,只要每个念头都直立了,你的身法必然是气宇轩昂,顶天立地,气冲斗牛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直立:开悟教育之道

先来说说教育的问题,如果你是女性,一定对教育极感兴趣,悟通了教育也就悟通了生命,原理是一样的

作为一个宝妈,你会不会脱口而出:

你不能坐在地上,太脏了,你怎么老记不住 怎么又把饭粒掉地上了,这样不好,要爱惜粮食 你怎么可以在墙上画画呢,把家弄得很难看,你不会用脑子想想吗 上次考了98分,这次怎么只有93分,你是怎么搞的 隔壁老王的孩子多厉害,每年都是三好学生,你什么时候能像他那样,妈妈就很高兴了 ……

以上所有的话可以归结为八个字:

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如果简单地就事论事,这样说好像都是事实,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每句话都包含了对孩子能力的否定,如果宝妈不明其理,总是这样说话,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1. 孩子本来是很杰出的,被无数次否定之后,孩子相信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2. 或许孩子本来就很一般

我们不用去分辨是哪种情况,因为结果是差不多的

好好想想,你是否经常这样对孩子说话,或者将来可能这样对孩子说话

如果你能想清楚教育的问题,那么生命直立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时唯一的不同就是孩子成了你自己

如果你一遇到问题就是求助于外界,而不是求助于自己,那么也是同样的八个字,你认为自己:

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你随时随地在否定自己的能力,你总是不自信,你才会第一念头向外界求助,结果也只能是二种情况:

  1. 你本来就是不行的

  2. 你本来是行的,被你自我否定多了,慢慢变成不行了

我们不用仔细分辨是哪一种情况,因为结果是一样的,你都会变得不行

海云青飞与你的区别,只不过是我比你提早想通了这个道理,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如果你能勇猛精进,完全可以超越我

直立还是坐着,哪个正确?

遇到这个问题,如果你首先想到的是去查资料,读经典,那么你就给自己施加了一个否定,你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守住直立的念头

如果能守住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念头都能直立,那么你根本不用看以后的文章,我向你保证,你一定可以悟道得道

身体支点是固化的依赖意识,生死就在一念间

海云青飞 20161128

现在我们已经把生命升维细化到了一个念头,如果能正确处理好当下的念头,我们就能升维,否则就是降维

升维代表着永生,降维代表着死亡

生死系于一念

讲得越细,可操作性就越强,效果就越好

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出人意料

不可思议

奥妙无穷

生死一念,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消化这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直立还是坐着?

你可能会考虑以下的因素:

  1. 现代人习惯坐着

  2. 累了的时候人们会说:坐下来休息一下,可见坐着是比较省力的

  3. 感觉告诉我们,站着确实更累

  4. 千百年来,修行界主要采取坐着的姿势练功

  5. 被许多人视为圣典的《黄帝内经》说久坐、久站都不好

  6. 网上查资料,有人说久坐不好,有人说久站不好

如果你首先想到的是以上几个方面,那么你就是求之于外,不信自己,自我否定了

习惯可能是错的,有的人还习惯抽烟、喝酒、吸毒呢

累了的时候可以坐着休息,并不等于坐着比站着好

感觉是靠不住的,改变习惯都会有不适应,但不等于旧习惯是正确的

流传时间长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几千年来古人都以为下雨是龙王在喷水,打雷是雷公敲铁锤呢

古人也是人,经典的说法有可能是错误的

即使现代的调查研究,也可能是偏面的认识

海云青飞告诉你正确的做法:

不被感觉迷惑
不被习惯捆绑
不被传统吓倒
不受经典影响
不被偏见干扰

遇到事情第一念头是尝试自己解决,不考虑外界看法,这就叫直立

遇到事情第一念头是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这就叫依赖

直立是对自己的肯定,相信自己是很棒的,是对自己正面的激励

依赖是对自己的否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对自己反面的贬低

如果做什么事情都首先考虑外界的看法、寻求外界的帮助,这就是依赖意识无处不在。时间长了,依赖意识会固化,表现为身体形态的变化

依赖意识固化后就是身体支点的增加

人是两足动物,依赖于两个支点支撑住身体

狗是四足动物,依赖于四个支点支撑住身体

人的支点少,也就是对外界的依赖少,所以人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狗强

狗的支点多,也就是对外界的依赖多,所以狗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人弱

身体的支点就是固化的依赖意识

支点越多代表依赖意识越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弱,维度越低

支点越少代表依赖意识越弱,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维度越高

遇到问题时,第一念头是寻找外界的帮助,看看别人怎么说的,查查经典怎么写的……这就是你觉得你自己的支点不够强大,需要外部支点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你的意识支点是增加了,可是意识维度却下降了

遇到问题时,第一念头是自己解决问题,一开始虽然可能速度会慢一些,但是能力会随着锻炼而提高,维度会量变引起质变

或生或死,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就看你能否把握住每个当下

空间整体分析法开悟身法

海云青飞 20161128

坐在凳子上办公的时候,两脚是支点,屁股、大腿和凳子接触的地方也是支点,支点的面积比站着大了好几倍。支点面积越大,维度越低,所以坐着比站着维度低好几倍

双盘打坐的时候,小腿、大腿、屁股都是支点,支点的面积比坐在凳子上还要大。支点面积越大维度越低,所以双盘打坐时的维度又比坐在凳子子低很多

那么从物理上来说,为什么支点面积越大,维度就越低呢?

这就要用到直接能量的概念

能量是什么?

如果你能想清楚能量的含义,那么生命升维的许多问题也就不难了

你为什么每天需要吃饭呢?

你会说不吃饭就没有力气,所以要吃饭

那么力气是用来干嘛的?

你会说力气是用来做事的,比如写这篇文章,看这篇文章都需要力气

走路,写字,和女友开玩笑,坐着,站着,做饭,买菜……都需要力气

做一切事情,实际上是做出不同的动作

抽象一下:

能量的表达就是动作

能量的表达就是动作,你不断重复念叨这句话,有什么顿悟吗

顺则凡,逆则仙

要学会反向思考问题,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海云青飞思考问题往往是逆着来的

普通人只是顺着思考,这就是“顺则凡”

高人知道多角度思考,所以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总是作出更加正确的决策,所以是高人

既然能量的表达是动作,那么自然就可以得出结论:

有利于做出动作的形态就是增加了能量 不利于做出动作的形态就是减少了能量

你若是想清楚了上面两句话,那么身法的领悟算是入门了

直立的时候更加有利于做出动作,所以是增加了能量

坐着的时候不方便做出很多动作,所以是减少了能量

这里说的增加能量、减少能量,是真的增加和减少了

你吃下同样的饭,直立的时候能量增加了,坐着的时候能量减少了

你先坐下,再站起来,好像觉得能量没有减少,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你坐的时间短。坐的时间越长,能量减少越多。越是习惯于坐的人越是不喜欢运动,这是因为他的能量太少了

如果只是一动不动地站着,那么姿势也会僵硬。所以,正确的形态是直立地动

直立,全身总是在微微地动,这时候可以随时切换到不同的动作,是能量较多的形态

运动员在比赛前总是要做热身运动,为切换到一个特定的动作做准备,也是类似的道理

直立地动,相当于随时在做热身运动,可以随时切换到不同的动作

遇到事情时第一念头求助于外界的力量,这就是不自信,这就是否定了自己,即使解决了问题,维度却是下降了

遇到事情第一念头自己解决,这是相信自己,激励自己,一开始可能慢一点,但是熟能生巧,维度会越来越高,这就是自信的力量

每个人都是个小宇宙,相信自己,激励自己,培养自己,就有无限的可能

不相信自己,求助于神佛,幻想有天堂,傻坐静等守枯禅,这时候即使真的存在神佛,神佛一看这个人把自己当成了废柴,朽木不可雕,哪里会在乎他的死活呢

多读此段,你会发现修行的许多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时间整体分析法开悟身法

海云青飞20161128

前面演示的是一种空间整体分析法,并不难理解,还有一种时间整体分析法知道的人就极少了

直立还是坐着?放到宏观的历史中考察,就能更深刻地透视本质

从类人猿进化到人是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最终成功了,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两足直立行走的人类必须为过去的四足动物历史付出代价

为了节省时间,这里摘录方舟子的一段话:

“人的身体也有很多不合理的设计。由于直立行走,使得腰椎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容易发生腰肌疼、脊柱侧凸、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直立行走也使得下腹部承受更大压力,再多一点压力,比如激烈咳嗽,就会使体壁撕裂,器官的一部分滑脱而形成疝。这通常发生于腹股沟,在男人中更为常见,因为男人在这个区域留有一条使睾丸降落到体外的通道。直立行走也导致了血液循环的问题,因为心脏的位置比四足行走时高多了,血液从脚留回心脏要克服更大的重力,往往导致静脉曲张。直立使得大肠的下半部倒竖,它的血管因此更容易堵塞充血,会导致痔疮。人类的脚板也太小,不足以支撑直立的体重,易引起脚疼、胼胝。直立行走也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为了适应直立行走,在儿童的发育过程中,坐骨和耻骨向上和向前移动,改变了下腹腔的形状和股骨-耻骨联合的角度,使骨盆的开口变得不规则,从而使婴儿脑袋的通过变得困难得多。直立行走也容易发生胎位不正,如果胎儿的脚在前、臀部在前或后脑朝向脊柱,都会使生产更加困难。人类的婴儿也需要艰难地学会走路。在出生时,人的脊柱和猴子一样都是直的,需要通过长达一年的练习才能使之变弯曲适于直立行走。总之,人的身体结构起初并不是为直立行走“设计”的,由此留下了种种缺陷,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人是从四足行走的动物进化来的。”

哇,这么多的代价,看着是否有些吓人?

那么你愿意退维到四足动物,与你家的宠物称兄道弟吗?

你一定不愿意!

从四足动物进化到二足动物虽然不是免费的,但是和得到的好处相比,以上列举的代价是微不足道的。现在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就像上帝一般神气,如果你选择退维到四足动物,随时有可能成为人类的盘中餐

实际上远古人类已经习惯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的代价已经前人帮我们付过了,只是最近二千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生活变得越来越安逸,还有凳子的发明,人类个体在退化,变得慢慢习惯于坐了。明白这点以后就会知道,现在海云青飞让你由坐改成直立,并不是让你们自己付出代价,而是让你们重新恢复远古人类的直立习惯,虽然有个适应的过程,但是大可不必担心有什么副作用,坐惯的人很不喜欢站,练习站立的人累了十分容易就可以切换到坐,实在累了就坐会儿,又会出什么事情呢

即使你希望快点过渡,就像有个同学说的那样,除了吃饭睡觉都站着,只要理解了动是绝对的这个宇宙真理就没有什么事,你想一下,动起来以后两脚轮换休息,关节的受力点不断变换,虽然还是会累,但是不会累到受不了的程度

几万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的荣光,想起来有点神往:

蓝天白云,手持木棒,木棒顶上绑了磨尖的石块,腰围半张兽皮或者什么也没有,全身黑得发亮,肌肉发达有力,眼神坚定乐观,放开大步赤脚追逐野兽几十公里,把野兽追得累趴下,挑起野兽往家走,嘴里不时哼些不知名的腔调……

高维视角分析事情三步曲

海云青飞 20161128

现在总结一下高维视角分析事情的方法

  • 一念直立

    首先是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个念头不要去想到别人是怎么看的,别人是怎么说的,别人是怎么做的。因为一这样想的话,也就是承认自己很笨,因为太笨,一点自信也没有,才会第一念头向外求助。既然自己都承认自己笨,那么即使存在神佛仙灵,一定不会喜欢这样没有自信的人,更不会送他上天堂、佛国

    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想象你是神佛,你创建了一个天堂或佛国,你一定不会期待许多猪飞升到你的天堂或佛国。如果飞升上来的都是猪,那么你算什么,猪神?猪佛?你会有什么感想,会不会怒极反笑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以直立还是坐着为实例分析

  • 宏观定性:空间整体分析法和时间整体分析法

    分析的时候要先从宏观上定性,现在不要考虑细节,比如坐着屁股麻木,站着脚会酸,这些先不要去管它

    宏观分析有二个方向,一是从空间分析,二是从时间分析

    现在是我带着你们一起分析,分析的时候并不考虑经典是怎么说的,不考虑一些个人的实践体会是怎么说的,也不考虑调查研究是怎么说的。空间分析法可谓是大道至简,很简单,又很深刻,十分有说服力

    应用时间整体分析法前提是需要知道历史,比如生命进化的历史,知道过去的历史也就知道了将来的趋势。理解时间分析法需要一定的层次,一旦理解了,那么对大道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了

    你自己遇到其他问题也要如此做法

  • 补充完善细节

    在整体上给事情定性以后,再去参考其他人的说法,比如查一下实验报告,参考一些个人的实践经验,至此我们就对事物了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此时再去接触似是而非的内容,比如去查《黄帝内经》应该不会被其迷惑了

现在海云青飞帮你整理一下高维视角分析事情的流程:

  1. 一念直立

  2. 宏观定性

  3. 完善细节

久坐危害大,高僧成木头

海云青飞 20161128

前面已经从宏观上给坐着和直立的区别定性了,接下来就补充一些细节

直立的好处不用我说,你能够站在这里读海云青飞这篇文章也是归功于人类已经趋向直立,否则你还是四足动物到处乱爬、随地大小便呢

(还是坐着读我的文章的话我不知道你读的是什么)

坐是降维的姿势,久坐的坏处很多,但是多数时候坐的时间不长,所以有的人每天打个坐自我感觉还挺好的。坐的时间短也会导致降维,但是不明显的话人们就以为没有副作用,就像吃中药慢性中毒自己并不知道,很多年以后在洗肾也只是感叹自己命怎么这么差

有没有时间长一点的久坐实验,可以让这个星球上任意一个人都能一眼看出坐会导致降维?

有!而且前面文章已经说过了

有位“高僧”一坐长达9天,出坐后就成了木头人,意识还会动,人却成了木头:

身体不会动
眼睛看不见
有牙不会吃
嘴巴不能说
有手抬不起
有脚不会走
药石不能医
……

可笑的是世人太愚痴,被宗教彻底洗脑导致找不到自我意识了,明明是全身功能衰退,好不容易慢慢地恢复过来,又有什么值得向往的呢。如果出坐后双足离地,世界短跑冠军也追不上,这倒是值得研究

可惜高僧自己也是个糊涂人,虽然自知状态不佳,但为了所谓的宏扬宗教大业,只能不予点破玄机,继续“度人”的伟业

打坐出偏,现身说法

2018-01-28 16:16:49,一位同学在回复中说了自己打坐出偏的经历:

说说我以前打坐出偏的经历,一次打坐结束后睡觉,手自然放在小腹上,忽然感觉不对,发现髋骨向两侧扩展,从髂嵴至髂前上棘向外翻卷,耻骨向上向前突出,小腹凹陷

第二天改为站桩,站桩后腿骨明显弯曲,膝关节变粗大。弯腰肋骨碰到髂骨。睡觉右侧卧,早晨起来发现右侧颌骨内陷,影响向右扭头。吃饭右侧上下牙对不齐,整个胸腔都变形了。手插在裤兜里走路时股骨大转子来回拐手。几天时间后脑压平了

后来又出了个奇异现象,随着静坐次数增加,胸骨剑突和尾骨会快速增长,十几天就会妨碍弯腰和坐椅子。当时想过了这一阶段身体正常了,就不练了。然后尾骨被压得向前弯折了,但它还是长啊。他会避开肛门继续生长,我不得不停止练功。停几个月胸骨剑突和尾骨慢慢恢复正常。但已经变形的骨骼不能完全恢复,只能说比严重时好很多

以后只要打坐或站桩超过30分钟,骨骼就会明显变形。因为髋骨向两侧扩展髂嵴外翻,腰带经常磨破皮肤。睡觉时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导致骨骼严重变形。打坐使耻骨前凸明显,非常难看,衣服穿少了不敢出门

如果注意力长时间放在自己身上,会产生和打坐站桩一样的效果,例如身体不适、疼痛、寒冷,这都会使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多运动注意力放在外界就会有好转

记得有次打坐被人惊扰,随后左额头有气流动,几天不消失,以后每到春天气就在左太阳穴这里上下涌动,秋冬季无感觉。不知道这和骨骼易变形有没有关系

保持完全直立行走30分钟以上,身体就需要休息一下,坐10分钟即可恢复。16小时尽量直立我是做不到的

我这个偏差应该是无法恢复了,那就顺其自然吧

六度同修,出偏可纠

海云青飞回复:你是个单纯的人,单纯的人相信宗教以后,会特别虔诚。如果大家都不说谎,那么你会活得特别舒心,可惜真实的世界并不单纯,真实的世界充满了谎言和陷阱

打坐会使功能退化,这与哪家哪派的打坐没有关系,只要是趋静的打坐都会使功能退化。你打坐功夫做得特别好,所以偏差很明显了。打坐使你的尾骨的生长是很明显的退化现象

多数人打坐并没有你这么用功,所以他们不容易相信自己功能退化了。放大以后极容易看出来,如果一个散修单独打坐,达到了有的高僧的程度,十天半月后才出定,这个散修很大可能就死了。出定后手也不能动,嘴巴不能说,全身上下任何地方都动不了,打电话、发微信求救想都别想。高僧之所以不死,是不打坐的人在细心服侍他,这造成了一个假象,好像高僧功夫很高,打坐这么长时间都没死。如果服侍者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高僧的打坐境界,大家全部一起打坐,那么十天半月后就全部死了

以前的偏差使形体发生了改变,再要改变回去是有难度的,形体的改变把偏差固定下来了。不过,只要努力,形体再改变回去也未尝不可能

你的现身说法,可以启迪一些人,这就是在给自己增加机缘

久坐危害大,科学有证据

久坐增加很多疾病的风险,科学家调查了澳洲63048位中年男性,得出结论:每天坐的时间超过4小时就会增加许多疾病的风险: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坐了4小时后再去健身怎么样呢?可能还是不能消除久坐造成的危害

久坐增加肾病的风险:有人调查了6379位40到75岁人的,发现坐得少的人得肾病的风险会相应减少,女性更显著。比如一个女性本来上班时间整天坐着,改成只有3小时坐着,那么得肾病的风险会降低30%,对男性来说降低的几率是15%

英国一英研究发现久坐也影响精神健康

坐久容易肥胖,久坐会带来代谢综合症—产生肚腩,体内好胆固醇会减少,从而带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久坐与大肠癌的关系,被确诊为大肠癌的人坐得越多死得越快

久坐提高死亡风险,2012年对20万个45岁以上澳洲人的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11小时三年内的死亡率会提高40%。,即使增加锻炼也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吗

海云青飞 20161128

有位同学一直在读海云青飞的文章,他想尝试直立又不能下定决心,于是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有些人把《黄帝内经》当作神佛一样崇拜,其实这大可不必,只有感性的人才会这样做,理性的人看一次知道个大概就够了。《黄帝内经》是有些名言警句,但是硬伤也是很多的

这五个 久x伤x 明显是为了拼凑出对仗的形式而在那里卖弄

立是进化的原因和结果,坐是退维的行为,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就好像有人在那里自说自话:饭吃多了不好,泥吃多了也坏。对仗不错,但是吃饭和吃泥能放在一起说事吗,两者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次

没有人会一天到晚站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如果是动态地立,那么即使是已经退维的现代人,只要稍加适应性练习,整天直立也决不会有任何问题,这是人的本能,恢复本能怎么会使人受伤呢

而且如果直立有方,身体必定会越来越好,睡觉一定会越来越香,何来 久立伤骨 之说?可见其作者是习惯于久坐的退维人,坐在那里想当然地猜测,与道的境界相差太远了,他写的书当不起一个“经”字

久坐伤肉吗?

实际上久坐是全面的退维,各方面都伤,“高僧”已经为我们演示过了

直立的四重境界

海云青飞 20161203

由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我把直立的身法分为四重境界:

两个支点;垂直;换骨;升维

  1. 两个支点

    除了睡觉以外,任何时候身体最多只有两个支点。除了两脚支撑住身体以外,身体不能有其他支点

    除了睡觉,一天16小时处在直立地动的状态,并且精神越来越饱满。这就是直立的第一重境界

    不能脱离生活关起门来练习直立,那样就成了守尸鬼

    忘掉专门抽出时间练功的概念吧,那是未悟道者才有的说法。但又不是宗教心灵鸡汤,或者玩弄心理概念,因为确实存在锻炼方法,完整地说是一种更先进的生活方式

    有位同学说了自己锻炼直立的体会:

    观察周围普通人的走路姿式,绝大部份人其实都是上身微向前倾的,头微下低的。当你有意识的上身向后倾,实际走起路时,身体才是和地面垂直的,上身坐在跨上前行,跨部带动人身体向前,感觉像坐桥子样。按此方式行走,很是霸气,呵呵!已按此方法每天早上太阳出来,走路2个小时,坚持3多月,久行不倦,且越走越有劲,以前总有驼背的习惯也都慢慢改正。另想到穿千层底布鞋的好处,相比现代化生产各种胶底和大地母亲有更好的接触

    这位同学的悟性很好,不但考虑了直立的细节,还把太阳、地球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锻炼效果当然也是棒棒的。不过大家看出问题了吗?直立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做到一切时候不拜、不跪、不坐,这叫抓住整体,然后才是研究直立的细节。因为没有注意整体,所以才会有“坐桥”这样的比喻

    更正确的说法是“太空吸力”,直立地动的时候,感觉头顶传来一股来自太空的吸力,好像要把人吸离地面,找到这种感觉就对路了

  2. 垂直

    你做到了不拜、不跪、不坐,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即使只有二个支点,人也是立而不直

    怎么知道立而不直呢?

    请人经常给你录视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立而不直是人类的常态,即使不坐,身体总是没有垂直地面

    直立意味着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立而不直,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直立怎么和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有关呢?没有听说过吧

    从物理上来说,直立就是能量走了高速通道,直立的程度和通道的速度成正比,也和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程度成正比

    定期对比视频,不断改进,身体越来越接近垂直地面

  3. 换骨

    无论如何努力,我们只能改变关节的方向使身体从宏观上更加接近垂直地面,但是我们很难改变局部单块骨骼本身的弧度

    人类还不是完全直立的动物,因此身体很多骨骼都是明显带有伪直立动物的特征,这就是人的宿命,极难改变

    这个宿命表现在:

    其一,一不留神身体就不太直了,不太直是人类身体的自然状态

    其二,即使注意到身体不太直,你也无法通过意识实现完全纠正,意识不能改变骨骼的形状

    其三,人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得不坐下、俯身、低头

    同样是人,有的人的骨骼天生就长得比较直,这就是骨根,骨头决定了人的根基,后天的锻炼很难改变骨根

    现在可以揭开“将军叔叔”的秘密了,叔叔的骨根特别好,多数世人后天锻炼再努力也达不到他的程度。他并不锻炼,但是他总是站得特别直,即使坐着时上身也是很直的,不是他有意挺直,而是直立才符合他的自然状态,他才会觉得比较舒服。直立得越好的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效果就越好,所以他的直接能量是比较强大的

    直立练到第三层就是要换骨,然而不是换一块骨,骨头都是互相关联的,全身每块骨头都要调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当世实现脱胎换骨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阳我决定了阴我,若能提升阳我到一定程度,阴我就会发生形变

  4. 升维

    海云青飞说过,古往今来一切悟道得道的人都是从两个直立入门的,并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入门以后呢?

    走到直立的尽头,自然会看到新的天地

    新的天地还是包括直立的身法,只是道再深入了一层

直立的身法就像是小学数学,小学毕业以后自然就升入中学,然后你会发现中学阶段还是得用到小学阶段学过的四则运算

悟道从此非玄学

海云青飞 20171115

在海云青飞写本书前,修行、悟道始终是玄学

所谓玄学,就是玄之又玄,说不清、道不明。这个就是,那个差不多。还不懂,一棒打你头顶,再不懂,又是一棒……慢慢地你就终于懂了

为什么悟道竟然成了文字游戏、禅堂公案,成了自我吹嘘、自我标榜、自我神化?

为什么悟道那么难?

怎样才能悟道?

且听海云青飞一一道来

独自练功者不祥

海云青飞 20161206

世俗理论无法理解阳我,不知道意识三态,对六度身体论一头雾水,所以他们讲的修行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千疮百孔、一地鸡毛,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你没有接触过世俗理论还好一些,否则只能带来维度的下降

世俗理论一个致命错误就是独自练功,认为独自打个坐、站个桩就可以练出个什么境界来,什么气通任督,结丹,出阴神阳神,感觉到天人合一,梦游天曹地府……却想不到这样做是很不吉祥的,一开始就预示了不好的结果


人类的单项技能和其他动物相比并不占优势:

跑步不如花豹
游泳不如海狮
爬树不如猴子
力气不如水牛
嗅觉不如小狗
听觉不如大象
……

竟然这么不堪,人类为什么还能打败其他动物,雄居地表生物链的顶端呢?

现在你知道答案了,人类的祖先两足行走以后,维度提高了,维度比地表其他生物高,所以命中注定能打败别的生物

这个答案当然是对的,从空间上宏观分析,两足直立行走促进了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身体自然逐渐发生形变,使人类的身体变得与黑猩猩不一样,变得比较适合直立行走了。直立既是进化的原因,也是进化的结果

分析问题是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细节。现在宏观上我们知道了直立是维度高的特征,那么再进一步分析,人类的维度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不能满足于宏观的答案,还要进一步研究更多的细节

我们把目光从人类个体移到种群时,就会发现人类是高度协作的动物,正是复杂、精密的协作使人类能够战胜其他动物

让我们时空转移,回到百万年前

部落成员丁发现一群狮子正从西边山口方向慢慢走来,于是立即用飞一般的速度跑回来通知头领甲

部落男子全部出动和狮群乱斗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即使胜利也会付出血的代价,怎么办呢?

头领甲立即召开部落会议,分头布置任务:有的成员负责挖坑,有的成员负责制作尖桩,有的成员准备掩饰……在集体通力合作下,再凶猛残忍、力大无比的动物也要俯首称臣,成为人类的盘中餐

协作的力量就是集体的力量。人类是群体性动物,人类个体必须和其他人往来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说白了人类是一种特别怕孤独的动物,怕孤独不是缺点,而是进化的表现。正是因为人类天生怕孤独,所以人类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才成了必然

世俗修行理论教人打坐,或者教人站桩,都是孤独型功法,一个人静静地练就行了,并不需要观众,更谈不上协作,这就违反了人的天性,因为交互的渴望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每个人的基因,只要是人都难以避免,孤独型功法的设计于是就背弃了人的天性,违反了人的维度

我相信读到此文的同学应该都有静坐或站桩的经历,现在你仔细回想一下,你一个人准备开始静坐或站桩时,有没有一种孤独的感觉,有一种放弃的冲动?

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孤独的感觉,你的直觉会大声对你说三个字:不喜欢。这是本能在抗拒违反天性的做法,所以说你其实知道这样不对,但是你的主观意识已经被错误理论误导,为了得到某些人画的大饼,你得和人类的本能作斗争,抗住孤独坚持下去

独自练功时的孤独感实际上是本能在提醒你,这样做是不吉祥的,对你没有好处,可惜你听不懂本能的警告。这也不能全怪你,在你看到本书以前,你并不知道真正的道路在哪里,你所能接触到的都是独孤求败,所以你也只能选择做独孤求败

度人度己同步,阴我阳我一体

从高维视角看,高维选择人类管理地表生物有二个目标:

  1. 人类种群能进一步进化

    要注意,不是某个人单独进化,如果有人先觉悟了,要带领种群一起进化

    如果人类中某些人单独练功就能脱壳飞升,那么就违反了高维的目标。因为高维促成人类的出现是为了人类能进一步进化,人类中的先觉者能带领大家一起进步,高维不希望看到人类个体单独飞升,所以独自练功就能成功,这样的情况是绝无可能发生,想都不要想

  2. 人类要促进其他生物的进化

人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进化的候选者,都在候选人名单上,如果有人选择了独孤求败,那么这些人的名字将会消失在候选人的名单上,打入要被遗弃的另册

江三问:请问老师,能不能独自闭关九年,练成了再出来普度众生呢?

海云青飞:如果有人对你说,把你的房产、家人、存款全部交给他,他答应你,他自己满足了以后会去帮助别人的 这样低劣的不现实的谎言连人都骗不过,能骗过高维吗

如果有人要普度众生,他是在普度众生中度自己。阴我阳我本是一体,阳我不升,阴我哪里会可能得到真正的提升呢。闭关九年,度了自己再来度别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只能说某个人发了一个极大的妄想


从四足动物进化到两足动物,在这个进化过程中并不存在孤独型功法,有的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由四足行走改成了两足行走

在环境的大压迫下,有的先祖尝试了两足行走,觉得还不错,并不太难,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个别的尝试引起了同类的效仿,于是更多群体开始两足行走以适应新的生活,如此而已

如果一定要说成练功,那么:

这是生活化的红功
这是无处不在的练功
这是别人也看得到的练功
这是交互式的练功

实际上是更先进的、直立的、互相协作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四足动物到两足动物的进化

总结

交互、协作是人类维度高的表现,人的维度本能会抗拒孤独型的功法,硬要练习会导致不祥

高维也不会允许孤独型功法取得成功

生活方式的改进促进了生命的进化

本来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不知道更先进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现在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赶快行动吧,只要姿势正确了,扫地、做饭、用餐、办公、上网……的同时就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过程

只有无处不在才能无往不胜

别人不相信我的话怎么办:意识三态的应用

海云青飞 20161208

有位同学接受能力特别好,这表现在:

  1. 他自己理解了以后,立即努力帮助家人、朋友,尽量让他们也接受正确的知识

  2. 他会反思,知道那些特别热门的东西往往是感性的,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以下是他的原话:

我现在自己相信你的理论可以尽力达到一度,但是我父母我估计他们不会相信,朋友更不会信,还谈什么人类这个三度身体,我反而觉得一度过了直接修第4度生物,第5度地球最后第6度太阳还容易些。要提升家庭及朋友圈的维度还不如发掘一只猪乃至一颗植物的生长规律来得好。因为猪和植物至少不会嘲讽你,不会气你,一些无知的人不断反驳加嘲讽真的会被气死

以前每天不停刷xx学院版块,特别爱看那些神秘玄幻类,也就是你所说的感性的文章,现在你的看完了,我再去刷xx学院,哎全是一些宗教,神学,算命,看相,驱鬼捉妖毫无意义的文章,有多少人被那些有毒文章洗脑了,天天在家里打坐,跪拜神佛,放生,布施,什么打通经脉,开天眼,驱鬼。毒毒毒,以前的我天天在看毒文章…………

他说得十分直率,也很有道理。本文要关注的是他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别人不容易接受新东西,那么怎么才能提升二度、三度阳我呢?

这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数千年来,大道只有在某些古籍上有点滴提示,从未在世上普传。大道不传,意味着假术在泛滥,被洗脑千百年以后,一下子出来个真东西,人们不能很好理解也是正常的

而且大道似简实难,初看之下好像简单,要透彻理解却是十分考验一个人的智慧,维度太低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别人已经积非成是,不相信、不理解,是不是无法修二度和三度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怎么办呢?

若是理解了意识三态,这个问题就变成十分简单了

行动展示是高级的语言

意识三态就是汽态、液态和固态意识

汽态意识是没有化为动作的主观意识

液态意识是主观意识控制下的动作

固态意识是不需要主观意识干预就能自动作出反应的动作

世俗理论五花八门,花样很多,天堂地府、六道轮回、阴神阳神、神佛仙灵、香火供奉……全部只存在于幻想中,他们没有能力把理论凝聚为动作,所以世俗理论是不知道液态意识是个什么东东的,固态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什么是生命升维的液态意识?

就是高于人类维度的动作,谁知道了这个动作,谁就是知道了液态意识。谁把这个动作生活化了,谁就拥有了液态意识

知道了高维液态意识以后,不是找个山洞躲起来偷偷练习,不成功便成仁,或者每天下班后,晚上躲在房间里练习二个小时,不是这样的,你只要把高维液态意识生活化就可以了

所谓高维液态意识的生活化,实际上就是自然地让别人看见你。看见与没有看见,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有看见就是有阳我,没有看见就是没有阳我

分享美好,增加机缘,改变命运

河二问:老师,我即使什么也没有说,只要让家人、朋友看见我的高维液态意识,我就是在修阳我了吗

海云青飞:说得不错,确实是这样的

河二:不好理解

海云青飞:要把意识三态真正用起来。你跟别人讲述大道之理,这就是在展现你的汽态意识。你即使没有讲话,只要你的身法是高维的身法,别人只要看到了你,你就是在向他展现你的液态意识

河二:液态是汽态的凝聚,字面的理解是液态意识比汽态意识重要得多,实际上是液态意识决定了汽态意识

海云青飞:哇,好厉害,大有前途

河二: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如果一个人的液态意识不是高维的,那么他说的大道理,比如说与人为善,普度众生,放生积德……这些都是汽态意识范畴,因为液态决定了汽态,所以他说的这些都是没有参考价值的,是这样吗

海云青飞:确实是这样的,液态意识决定了他的真实维度,低维不可能讲出高维的道理,这就像猪只会感叹猪生,如果有人跟你说他看见一头猪在感叹人生,你一定不会相信的,就是这个道理

河二:可是很多世俗中的名人液态意识显然不是高维,但是说的话好像有些道理,这是怎么回事

海云青飞:似是而非说的就是这个情况,比如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一些道理,初看之下和有些说法类似,但是追究到细节以后就可能相反了

河二:好像真的是这样的

海云青飞:不是好像,一定是这样的。比如以前有个气功大师很有名,现在到了国外活动,他就讲练气功德最重要,练功先修德。这就是废话,看似有理,其实什么也没有说。“德”是分层次的,当双方产生利益冲突时,从一方角度看是“德”,从另一方看就是“不德”,不知层次而讲“德”,迹近骗子

河二:液态比汽态重要,那么可以得出结论:提升阳我,首先是用我们的液态意识去影响别人,也就是让别人看到我的高维液态意识

海云青飞:别人不相信你说的话,你可以同时让他们看到你的行动,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河二:别人即使看到了我的高维液态意识,他们好像无动于衷,这是不是说明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

海云青飞:别人不见得就是无动于衷,比如公司里都是坐着办公的,你改成了站立式办公,这就存在了明显的维度差,你就是鹤立鸡群,所有的鸡一定会对你充满好奇,你的行动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身上。前面说过,人的意识是被输入的信息控制的,他们看到你,就是你给他们灌输了高维的液态意识信息,所以他们的部分意识已经被你影响了,只不过他们并不只和你一个人接触,你只是影响了他们的一部分意识

河二:既然他们被我影响的部分不大,那么提升阳我的作用也就不大了吧

海云青飞:如果你一天只接触一个人,并且你的寿命只有一天的话,情况确实是这样的

河二:难道阳我还可以累加吗

海云青飞:环境中所有被你影响的部分都会投射到阴我即身体上,这就像一个聚光镜一样,你向十万个人投射出你的高维之光,每个人只是被你照亮了一点点,然后这些光全部返回聚焦到你的阴我即身体上时,还是会比较可观的

河二:返回的光和投出的光是等量的吗?

海云青飞:聚光镜之说只是一个比喻,为了方便你的理解,人是生命不是无生命物质,生命会成长,所以高维之光也是会成长的

河二:我懂了,我掌握了高维的液态意识以后,让越多的人看到越好,看到与不看到,真的是不一样的,是很不一样的。那么我还用跟别人讲述原理吗?

海云青飞:当然要讲的。液态意识是前提,并不是说汽态意识可以丢掉了

河二:我发了老师的文章链接让朋友看,可是他们不信

海云青飞:发链接给朋友看,你的朋友即使不信,实际上已经起了作用。我们前面说过,人是被输入信息控制的,他只要看了,就一定会起作用,他有可能在人生迷茫的时候想起海云青飞,再次搜寻文章研读。你的任务就是给所有重要的朋友发文章链接,这就是在帮助他们

如果只是给认识的朋友发文章链接,那么人数毕竟很少。更好的做法是还在网上论坛、博客、社区、网站转发文章,转发的时候一定要附上原文的链接地址,这样感兴趣的人可以找到出处进一步学习,这样去做以后,你自己的机缘就会慢慢得到增加。不说冥冥中的机缘,就我来说,我不太可能去指点一个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的人,一方面是确实没有时间,另外一方面悟性太差的人难以点化

河二:我懂了,以后我不会再担心朋友能否理解老师的文章,我只要让他们看到老师的文章,就算是帮到他们了。另外我也会把老师的文章转发到我常去的论坛,当然我会注明文章的出处链接,我可不敢贪老师之功为己有。我这样去做以后,我开悟的机缘就会增加

海云青飞:我们说开悟,谈修行,有个人努力的成分,更多是的靠机缘,所以一定要学会分享。有好东西一定要与大家分享,在分享之前你自己要先做到直立的身法,这是液态意识,液态意识的优先级高于汽态意识

河二:感恩老师,我懂了。无论是谁,只要掌握高维液态意识,那么让人看见就是在修阳我,然后还要与更多的人分享美好的事物

海云青飞:进步这么快,总结得很好

河二:我也彻底理解了打坐为什么是不对的

海云青飞:不妨分享一下你的心得

河二:为了让人看见,我就得打着坐走路,那么我是不是可以顺便穿件破烂衣服,脚的前面再放一个小盆子,盆子里放上几个一元硬币和一些小额纸币……别人看到我这个样子……如此我就不用每天辛苦上班赚钱了

海云青飞:哈哈,但愿你没有被城管带走

人体五觉的妙处

海云青飞 20161210

输入决定输出

有看到就有阳我

只要存在维度差,低维看到高维的同时就是接收了高维之光,低维的维度已经有了提高,也就是说高维无形中已经在修阳我了

为什么有看到就有阳我?

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人是被食物喂养长大的,所吃的食物决定了组成肉体材料的等级

人也是被信息喂养长大的,人所接受的信息决定了一个人意识的运转,人的意识是被输入信息控制的

一个宗教家庭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信仰宗教,因为他接受了大量宗教如此这般重要的信息,而反对宗教的信息接收得少,他被输入的信息控制了,于是他很容易成为教徒

如果一个山村小民天天只看特定的新闻媒体,不会上网,也没有其他渠道接受信息,那么他会觉得某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外国又是枪击又是爆炸十分不安全,他打死也不会去外国

人的意识是被输入的信息控制的,输入决定了输出

那么人体通过什么渠道接收外界的信息的呢?

人体五觉决定人的意识

人体五觉是什么意思 ? 人主要通过五种感觉器官来接收外界的信息: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这五种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信息能力是不相等的,比例大致如下:

人所接收外界信息的 87% 来自视觉器官
人所接收外界信息的 7%  来自听觉器官
人所接收外界信息的 3%  来自触觉器官
人所接收外界信息的 2%  来自嗅觉器官
人所接收外界信息的 1%  来自味觉器官

因为人的意识是被输入信息控制的,所以可以近似地说成:

人的意识 87% 来自视觉器官
人的意识 7%  来自听觉器官
人的意识 3%  来自触觉器官
人的意识 2%  来自嗅觉器官
人的意识 1%  来自味觉器官

文章到这里,好好想想,可以悟出什么?

人体五觉应用于阴我

前面说过阴我、阳我之理,阴我不是全部的我,阳我也不是全部的我,那么所谓的我究竟在哪里呢?

我,实际上存在于阴我、阳我互动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你不能指定一个物理的位置,然后说那个就是了

阴我是阳我的投影。阳我十分复杂宏大,一时不容易分辨清楚,那么看阴我就行了,结果是一样的

人的意识 87% 来自视觉器官,如果某人的视觉器官看到的都是高维的信息,那么这个人的87%意识是高维意识

问题是人看到的信息十分复杂,一天下来看到了无数的东西,很难把所有看到信息的维度的平均值算出来,否则把这个维度平均值乘上87%,就可以算出这个人当天所接收信息的大致维度

然而我们有整体观,极复杂的问题可以变成极简单,所看到的阳我信息维度的平均值就是所看到的阴我信息维度的平均值。阴我就是身体,也就是说,身体的维度高,那么这个人的87%意识的维度就高

有没有觉得复杂?

说简单点吧,你今天白天16个小时身体都是垂直地面的,这就是高维的身法,常人都做不到,你的维度比常人高,你当然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说在16个小时内你所接收的信息中87%是高维信息

河二问:直立和不直立,虽然从阴我角度看确实所接收的信息的维度是不同的,但是从阳我角度看呢,工作生活环境是差不多的,接触的是同样的人,走过的是同样的路,为什么我直立的时候所接收的阳我信息中87%是高维信息了呢?

海云青飞:把五觉应用于阳我,你就能理解了

人体五觉应用于阳我

河二:请老师指教

海云青飞:我们以前笼统地说阴我、阳我,阴我大家都能理解,阳我呢,我估计大家只是相信有这么回事,具体就不知道了。比如现在河二是我的阳我的一部分,那么是不是河二整个人都是我的分身呢?不是这样的,严格来说只有被我影响的那部分才是我的阳我

河二:如此说来,直立与不直立,虽然遇到的是同样的人,走过的是同样的路,阳我却是不一样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直立的时候,阳我也是直立的,我不直立的时候,阳我也是不直立的

海云青飞:整体观无处不在,一定要牢记这句话,这是宇宙的真理

河二: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液态意识比汽态意识重要

海云青飞:你又有新的领悟了

河二:可以从阴我与阳我两个角度说,阴我的角度老师说过了,高维的液态意识确保阴我87%的汽态意识是高维的

海云青飞:阳我角度怎么说

河二:当我身体垂直地面在别人面前走动时……

海云青飞: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你垂直地面了,你随身带着尺子不时测量一下吗

河二:实际上我是在反前倾走动,身体基本成一根直线,然后这根直线向后面倾倒一点

海云青飞:我说过身体要垂直地面,难道我说错了吗

河二:老师在直立的定义中说的是身体运动的平均状态垂直地面,人体默认是前倾,那么特意锻炼时稍后倾才有可能做到平均状态垂直地面

海云青飞:好厉害,连这个细节都被你挖掘出来了,我不说透就是希望你们能自己多读多悟。请继续

河二:我垂直在别人面前走动时,所有看到我的人,我施加给他的信息87%是高维的信息

海云青飞:如果你不垂直,只是给他说大道理呢,比如你讲些因果报应,积德上天

河二:如果我不垂直,即使我觉得我说得对,那么我施加给他的信息最多只有7%是高维的信息

海云青飞:你觉得如果你不垂直,那么你能说出高维的话吗

河二:不能

海云青飞:你就这么肯定吗

河二:是的。我不垂直,那么我给自己施加的信息有87%不是高维的,我自己是低维,低维怎么可能说出高维的话呢

海云青飞:跟你对话真是省心省力

河二:还不都是老师的功劳,如果不是老师,我连意识三态这四个字都还没有听说过呢

海云青飞:看来你真懂了意识三态,恭喜你了,历朝历代修行人数以亿计,能明白此理的人却是不多,更不用说悟道了

河二:我会珍惜的

海云青飞:你会怎么做

河二:洒播高维之光,尽量让更多的人欣赏我那挺拔、潇洒、飘逸的身姿……

修行练功生活化

为什么一定要把升维生活化

海云青飞 20161211

玩弄心理不是修行

世俗修行理论大多是独孤求败型功法,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有人可能会说他的法门不是,并不需要闭门打坐,只要反观内心就可以了,工作生活一切照旧,但是此时已经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不就是在玩弄心理游戏吗

清高是猪,庸俗也叫猪

放得下是猪,放不下还是猪

平淡是猪,生气仍旧猪

沉迷是沉迷猪,看破是看破猪

把玩弄心理当作开悟,这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肉体锻炼方法还是要有的,不同种类生命的形态是不一样的,你都不锻炼怎么可能自动发生形变呢,他们默认高维长得和人一样,这就叫愚不可及

人都会死,谁都不想死,所以很多人会去追求修行长生,那么他必然会遇见独孤求败,多数人马上就接受并做了独孤求败

少数人的反应会不一样,他会本能地抵触,不愿意把自己封闭起来锻炼一种功法,难道生命进化的结果是各自封闭吗?无数的神人大师吹嘘双盘打坐如何的殊胜,他还是不太愿意去做,他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够坚持,不够虔诚,那么多年了也没有学会双盘打坐,可能是自己的慧根太差了吧

实际的情况正好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本来维度较高,那么他的直觉会告诉他双盘打坐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于是他会本能地排斥这种错误的修行方法,不愿意去折磨这双好好的腿,所以没有练成双盘反而成了好事,十分高兴地练习双盘并且练成的人反而成了维度低的表现

双盘打坐这种修行方法实际上是在向植物退维,确实可以达到意识清静的境界,自我感觉可能良好,但是命运一定会变差。一切动物都有攻击植物的合法性,我们人类吃植物时有谁在顾虑因果报应呢。不动,就要被攻击,而攻击者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双盘一坐几个小时确实厉害,可惜越是厉害命运就越差

为什么一定要把升维生活化?不然时间不够!

退一万步讲,假设打坐这样的锻炼方法是正确的,不会招来攻击,并且高维不巧睡着了不管事情,那么苦练打坐能否达到脱壳飞升呢?

还是不能!

现代人一般也就晚上挤出二小时打坐,这样已经算不错的了,那么一天24小时计算,只有1/12时间在练功,走一步退十一步,这样肯定不行

一天打坐八小时呢?这样就把绝大多数人挡在门槛外面了,人们都要工作、要生活,上有老下有小,正常人不可能每天有八个小时打坐不动。好了,我们假设每个人都能做到一天打坐八小时,那么只有1/3时间在红功,这就是进一步退两步,效果还是不理想

一切没有生活化的锻炼方法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对于生命的升维来说,锻炼的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得出结论:

没有生活化的锻炼方法都难以达到升维的效果

即使生活化了,最理想的状况我们在白天的16个小时都是高维的身法,那么晚上呢?晚上八个小时只是休息,和升维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也只是2/3的时间在锻炼而已,进二步退一步,比独孤求败是好得太多了,但是还有遗憾,要在当世实现升维还是不太可能

有同学会说可以把睡觉时间利用起来,确实,后期会减少睡眠时间,但是即使不睡觉,一天24小时保持高维的身法,还有食物的问题,低维的食物会使肉体的质量上不去,即使解决了食物的问题还会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升维是个复杂的问题,是个系统工程

结论是,独孤求败式功法一定不会成功,首先锻炼时间就太少了。生活化的方法不能保证当世升维,但是至少有了希望,并且即使当世不成,只要方法正确,命运会更好,不会像打坐那样升维不成反而招来攻击

修行练功生活化:阳我的要求!

独孤求败式功法是没有阳我的,不要去管它理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实际上它是不知道、不承认阳我的

阳我不存,阴我自然不可能升维,实际上是降维了,维度比常人要低。常人不练其功,阳我属于人类范围内,独孤求败在练功时没有阳我,虽然练功以外和常人一样活动,平均下来其阳我不如常人。所以海云青飞总是说多数修行人维度比常人低,道理就在这里

所谓生活化,就是正常地和人打交道,正常地和环境交互,这时如果身法是高维的,那么阳我也是高维的

修行练功生活化:独孤求败不好玩!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维度规定了人一定要与外界交互,有交互才有快乐,有交互才有幸福

刚学会走路、说话的孩子受到后天的污染最少,最能看出人类的维度本质。你把两岁大的孩子独自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试试,她一定不高兴、不幸福,会大吵大闹、大哭大喊。她一定要有个伴,可以是邻家小孩,可以是小动物,或者妈妈,如果你不让她与外界交互,这就是降低了她的维度,她就会混身不舒服

所以正常维度的人都不会喜欢独孤求败式功法,一点都不能动,什么都不要想,什么破玩意!谁想出来的!正常人是不会喜欢做这种无聊事情的,除非强迫自己,或者本来的维度就很低才会去做独孤求败

修行练功生活化:可以一举多得!

人的生命真的是太短暂了,有的植物还活了千年,人寿却不过百岁,这很不公平,使人很没有面子

所以最好是能够同一时间做多件事情,或者说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多个效果,这样的话就是相当于延长了寿命

独孤求败型功法即使有效果,也是效率太低了,练功的时间越多,享受生活的时间就越少,练功成了生活的克星和灾星

我们要携爱人游山玩水,陪孩子亲近大自然,看望年迈的父母,到深山去采药……人生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了,哪里有时间浪费在独孤求败身上呢!

独孤求败即使真的有作用,对于要求高的人来说,实在是不能令人满意,也不稀罕这种东西,谁要当作宝贝供起来苦练就去吧,我才懒得理睬呢

生活化的升维方法就不一样了,照样工作赚钱,照样吃饭上街,照样游山玩水……但是命运变好了,身体健康了,睡觉更香了……如果当初谁能教我生活化的升维方法,我一定对她感恩戴德

如何把升维生活化呢,除了要知道高维的身法以外,还有一些讲究

悟道原来是这样发生的

揭开千古谜题:什么样的人才能悟道,悟道是如何发生的

海云青飞 20161213

经过了许多文章的铺垫,现在应该可以说说悟性从哪里来的话题了

因为世俗流传的理论大多是错的,或者说世俗流传的理论和生命升维是没有关系的,虽然它们认为是有关系的,其实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把世俗理论当成和生命升维相关,那么世俗理论大多是错误的;如果把世俗理论当成玄幻小说一类,那么它是没有错的

对于生命感兴趣的人,除非是天才,在一开始就可以自行发明出一切,不需要参考外界的资料,否则肯定会受到世俗理论的误导,受了误导以后再来看我的文章,那么理解起来就会困难一些,这会使我比较恼火,怎么如此简单的问题总是不能理解呢!所以你们就能理解我为什么像痛恨骗子一样痛恨世俗理论了

在常人看来,只要多读多想多学习,悟性一定会慢慢提高的,就像我们上学读书一样,读书的时间越长,懂的知识就越多。悟性,随着时间的积累,量变会引起质变,这就是世俗理论的看法

事实上人们就是这样做的。人们每星期到教堂聚会,牧师在上面讲课,手舞足蹈,滔滔不绝,下面的人坐着听,忍不住的时候也打一下瞌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样场景已经重复了千百年

有的人弃家别子,置伤心欲绝的父母于不顾,为了成仙成佛毅然出家为僧,为尼或为道,亲听高僧开示,打坐念经敲木鱼,半夜挑灯研究经典,千般努力,百般刻苦,就是为了能一朝顿悟

那么他们这么费时费力地去做,悟性能得到提高吗?

答案是不能

小狗为什么不能悟道

平常人们说的意识,在海云青飞的体系里叫作汽态意识

听高僧开示,听牧师讲道,自己研究经典,或者在这里看海云青飞的文章,种种大脑的意识活动都叫作汽态意识

汽态意识十分灵活,运转速度极快,所以十分容易就能发现新的事物,但是与优点伴生的缺点就是不稳定,灵光一闪而过,很快就会被平凡的念头淹没

比如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了以后觉得简单,那么为什么别人不能发现,牛顿就与众不同呢?不是别人没有发现,实际上每个人都发现了,但是灵感一闪而过,甚至自己也没有觉察到,所以发现了等于没有发现

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生命升维之道就在每个人的眼前,人们日用而不知,不是不知,而是汽态意识过于灵活,刹那的灵感只是闪烁了极短的时间,所以一亿个人里面也出不了一个悟道者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你养了一条小狗,小狗是四足动物,你是两足动物,你很喜欢它,它也很爱你。对于小狗来说你就是高维,它天天看到高维,它可以看到主人是两足行走的,那么它为什么不去模仿主人两足行走呢?是它不想进化自己吗?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烦恼,每种生物都想进化自己以实现幸福更多,烦恼更少。我们有理由认为小狗灵光一闪间想到过模仿主人两足行走,但是汽态意识不稳定,念头闪过之后就忘记了,最终它没有去模仿主人来实现进化自己

那么小狗怎么才能把灵光闪耀的时间延长以实现悟道呢?

或者换种方式提问,小狗灵光闪耀的时间为什么那么短暂呢?

四足行走是小狗的自然行为,两足行走是主人的自然行为,正是因为小狗是四足动物,四足行走是它的本能,所以它默认只是从四足行走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它才不容易想到两足行走,想到了也只是灵光一闪,于是悟道就不可能发生

悟道很难自然发生,所以生物都是弱肉强食,实际上不叫弱肉强食,而是强迫进化。自己不能主动进化,那么就用外界的力量来强迫你进化。外界的强迫充满了残忍、血腥,我想看到本文的人肯定是想要自己主动进化,不喜欢外界强迫方式的进化,那么就有必要想清楚悟道这么难以自然发生的原因

说得简单点:

正是因为它是小狗,不是人,所以才不能悟道

也就是说:

正是因为我们是人,不是高维,所以我们不能理解进化到高维的原理

人类默认是不能悟道的,于是只有依靠外界的力量强迫人类进化,那么其中必然充满了血和泪

悟道发生在特殊的身体形态

湖一问道:这不就是一个死结吗!因为人不是高维,所以不能悟道。如果人已经是高维了,那么就用不着悟道了

海云青飞:初看之下确实是个死结,实际上不是,还是有办法的

湖一:这是个死循环,能有什么办法,愿闻其详,请海云青飞老师教我

海云青飞:人类是由四足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个你不反对吧

湖一:人类是从四足动物进化到两足动物,这个道理我已经理解了,人类还在为过去四足行走的历史付出代价,如果人类是神佛凭空创造的,那么神佛有什么理由让人类给四足动物支付帐单呢,难道它连冤有头、债有主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吗,这样就不叫神佛改称糊涂蛋好了,只能说是糊涂蛋创造了人类

海云青飞:从四足动物进化到两足基本直立行走,有没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

湖一:不可能,进化无法在一夜之间速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极其的漫长

海云青飞:可想而知,在一开始,四足动物要站得如现代人一样直,是不可能的

湖一:四足动物和现代人的骨骼不一样,不经过漫长的换骨过程,四足动物是不可能站得和现代人一样直的

海云青飞: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四足动物站不了那么直,但是如果不对站得多少直作出要求,那么四足动物能两足行走一段时间吗

湖一:完全可以的。我们看猩猩,两足行走一两个小时并不难做到,即使是狗,两足行走一会儿也是没有问题

海云青飞:四足行走和两足行走是质的不同,两足行走时身体直垂直地面程度的差别是量的区别

湖一:我想一下……如果一只小狗两足行走了10分钟,在这10分钟里它本质上接近了人的维度,只是直立的程度也就是量上还有差别

海云青飞:那么可以引伸出什么来呢

湖一:让我考虑20分钟……小狗在两足行走的10分钟里面是容易悟道的

海云青飞:怎么说

湖一:对于小狗来说,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两足直立行走。狗是四足动物,所以默认从四足动物角度考虑问题,它会想到两足行走,但是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抓不住,所以小狗不能自然地悟道。如果有一只小狗因为某种情况两足行走了10分钟,它抓住这10分钟的时间思考生命的问题,那么它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因为在这10分钟里它两足行走了,它在这10分钟里面的维度接近了高维,所以在这10分钟里会比较容易想通两足行走的道

海云青飞:确实是这个道理。对于人也一样,人类默认情况下是不会悟道的,再刻苦研究、拜访名师也没有用,只有在保持高维身法的特定时刻才容易想明白高于人类的道理。高维的身法,在意识三态里叫作液态意识。低维其实是可以做出高维动作的,也就是说低维是可能悟道的。低维在做出高维动作的那个特定时刻思考生命升维的道理就能把灵光闪耀的时间延长,也只有在那个时刻悟道才可能发生,其他方法都没有用,生命升维和世俗的上学不一样,不能把世俗的经验套用到生命升维上面

从小事做起,积量变成质变

湖一:狗是四足动物,人是两足动物,和狗比较人是高维,狗是低维,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不难替狗找出升维之道。那么人如何才能找出自己的升维之道呢?人已经是两足动物了,难道进化成一足动物?感觉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老师教给我们直立的身法,直立的身法就是人属于人类的大道吗?

海云青飞:直立的身法是大道的入门之法,直立的身法到了较高的境界以后自然就能窥见大道。入门之法不等于大道本身,这是显而易见的

湖一:那么老师能否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属于人类的大道

海云青飞:不能

湖一:为什么

海云青飞:大道就在每个人的眼前,不用我来告诉你们

湖一:可是我们自己悟不出来

海云青飞:直立的身法就是属于大道的一部分,是大道入门的台阶,从这里深入就可以了

湖一:我能否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你是怎么悟出来的,我们也许可以模仿你的做法

海云青飞:我有一个优点,就是事无大小,只要是正确的就会去做,这是我做事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一直这样坚持,那么他的人生旅途中必定会遇见高维,当然遇见那时还不知道这是属于高维。光是遇到高维也不足以使人悟道,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我的另一个优点,就是时刻在考虑生命升维的问题,所以我说生来似乎就是修行人

从小事做起从而遇见高维,再加上每时每刻都在探索生命之道,两者叠加在一起就能发生化学反应

湖一:我记得老师说过多次要从小事做起,原来意义这么深刻,竟然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悟道

海云青飞:人不能悟道是因为人是人,不是高维,低维和高维之间有着维度隔离,低维不可能悟出高维的道,灵光一闪而过就忘记了,这与个人是否刻苦研究没有关系,与学习时间长短也没有关系

我们观察生物界,多是外界的强迫促使生物进化,说明生物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悟出进化之道,只有采用外界强迫的笨办法。植物不动,那么动物吃它来强迫植物增加动的因素,动物之间互相争斗十分残忍血腥,也是在利用外界的力量促进进化

外界的强迫意味着痛苦、死亡和毁灭,一个觉悟者不愿意接受这种后果,于是就要找出主动进化之道。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低维其实是可以做出高维动作的,只是低维不知道哪个才是高维的动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低维知道高维的动作,那么在保持高维动作的那段时间里思悟生命之道就可能获得突破

湖一:所以要从小事做起

海云青飞:是的。人不知道哪个是高维的动作,所以人无法悟道。如果一个人不放过一切小事,那么就会无意间遇上高维的动作,使悟道成为可能

湖一:请老师举几个从小事做起的例子

海云青飞:小事是举之不尽的,我随便举几个例子,不要把我举的例子当作特别重要的暗示,我只是示范一下做法而已

湖一:好的,我们只是从老师的例子中学习思路,并不会局限在这几个例子中

海云青飞:如果你觉得饭吃八分饱对身体有好处,那么现在就开始做起来。一件好的事情不要想着准备好纸笔记下来或者加入收藏夹,而是立刻付诸行动,这是其一。其二,不要只做不想,而是边做边想。过了一段时间你确定其实七分饱更好,那么以后就改成七分饱

你知道晒太阳对人大有好处,那么就尽量每天去晒,在晒太阳的过程中研究晒太阳之道,而不是在书房里研究晒太阳的好处

湖一:想好了立刻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和改进

海云青飞:任何事情都要这么做,做事情前做一下功课,确定无疑就立刻付诸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结论可能是需要放弃或者继续改进,两者都有可能

湖一:一些宗教人士做事极为刻苦,有的人练辟谷,有的人修不语,有的人不倒丹,有的人守大戒,他们为什么不能悟道呢

海云青飞:多几个假如的话,他们确实是很可能悟道的,但是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假如。你先自己思考一下答案

湖一:让我想想……(10分钟过去了)我想不出来

海云青飞:他们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1. 小事是没有边界的。他们受了宗教的误导,把自己关在宗教的圈子里,那么就会失去机会

  2. 他们不知感性、理性的区别。人生有限,只能把重点放在理性内容上面。比如辟谷,有什么理性的依据吗?我看到宣扬辟谷好处的都是一知半解的人,没有一个不在误导别人。说成饿肚子就对了,把饿肚子美颜成辟谷就是迹近骗子了

  3. 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不会反思,不知改进。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假定它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其次要肯定存在改进的空间

湖一:我懂了,他们即使做小事也只是做了一部分小事而已;他们不知什么叫理性,经常在做不需要做的事情;他们太死板,不会否定和改进

海云青飞:我也可以去了解宗教,但是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就会退出来;我也可能去练辟谷、修不语,但是可能在一开始就否定它,或者在做的过程中改进它,不会当成教条,陷进去出不来

湖一:想不到从小事做起也是这么深奥,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

海云青飞:不懂直立的意识就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每一件小事,不做好每件小事开始就不可能遇见高维,不遇见高维就不能悟道

湖一:我要慢慢消化老师讲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极为深刻。希望老师以后有时间再讲讲怎样从小事做起

江三好几天没有表现一番了,这时突然有话要说:我知道有一件小事极为重要,但是人们很容易忽略它

生理状态决定了能否悟道

河二、湖一齐刷刷地向江三望去,只见江三挺了挺胸膛,嘴角肌肉收缩了一下像是在作郑重发言的准备,然后说道:我们一直在听海云青飞老师讲课,一开始我们是坐着听的,后来讲了直立的身法以后,我们改成了直立听讲。同样一个人,坐着听和站着听,理解的程度不同,站着听时理解更加深刻,这是第一。第二,现在我们三个人都是站着听讲,我站得更加直一些,那么我的理解会比河二、湖一更加透彻一些

河二:海云青飞老师,是这样的吗

海云青飞:确实是这样的,站着听的人理解会多些,坐着听的人不容易理解,并且可能理解错误。你们看江三,确实站得比较直,所以他的理解会比较好

湖一:听讲姿势的不同会导致理解程度不同,这个说法从来没有听说过。宏观上我们已经知道,姿势不同也就是维度不同,这是原因,但是总是感觉好像少了一点什么,心里有点不踏实

江三:这是因为我们在接触海云青飞老师以前,接触的都是世俗理论,世俗理论里没有人意识到学习时的姿势会和理解程度有关,所以我们会一时不太适应

河二:老师,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吗

海云青飞:如果大家用直立的身法重读所有的文章,十分细心的同学就能够体会到身法的不同确实引起了理解程度的变化。但是理解程度这个东西很难以量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可以验证我说的不虚,但是又会消耗很多时间

湖一:那么用什么办法

江三:我有办法

海云青飞:大家看,这段时间的课程江三直立得更好,理解程度果然与众不同,这就是眼前的例子

江三:老师过奖了。老师教过我们,局部不清时,抬眼看整体。如果我们能从历史上找出两类人,一类倾向于坐,一类倾向于站,比较他们理论、实践的区别就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东西

海云青飞:学以致用,很好的思路

江三:我们比较两个宗教,一个是基督教,一个是佛教,据我的了解,佛教讲课基本是坐着讲的,反正我看到的多数是这样。基督教讲课基本是站着讲的,我没有见过坐着讲的人。坐着和站着,维度有质的区别,这就决定了他们讲的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有质的区别

江三:事实上基督教对于人类的正面作用比佛教大得多

河二:你这么说,佛教徒肯定有意见

海云青飞:对于宗教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宗教内部人士的意见不足为凭,旁观者才能看得更加清楚。对于现代来说,无论哪一种宗教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历史上来看,基督教确实有过正面的作用,可以说《圣经》文化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湖一:老师能不能详细讲一下宗教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

海云青飞:以后有时间再讲吧,现在只提示一点,宗教里面的宗教形式肯定是不可取的,比如绝对的想法,神佛仙灵,天堂地府,六道轮回,因果报应,这些都起着负面的作用,但是这些东西以外,有的宗教里面也有维度的因素,实际上是不为人知的维度因素在发挥正面作用。好了,这个话题先到这里吧。江三,你继续

江三:前面说的是讲课的人,那么听课者呢,姿势直接决定了理解程度。这方面各个宗教比较一致,都是坐着听讲的,这就是说他们的理解都不深刻,甚至理解错误。因为世俗社会也是坐着听讲的,所以宗教人士对生命的理解不会超越不知修行为何物的常人

海云青飞:如果有一个比较好的宗教,那么它的场所里面是没有凳子的,每个人都必须直立听讲

江三:我现在已经相信了身法决定了悟性,但是这是怎么发生的呢?从具体的细节来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别

海云青飞:实际上你们自己可以找出这个答案,只是被世俗理论误导太多,世俗理论玄虚的东西很多,你们受其影响,变得不善于从实际的事物着手思考问题。生命的进化的每一步都和人体的生理息息相关,完全不需要神鬼灵佛这些玄幻小说中才应该有的内容的帮助。你们想一下,坐着和直立时,人体的生理有什么不同

(10分钟以后)

江三:果然,经老师一提醒,我想到了一点线索。坐着的时候身体的能量、物质、信息的传输通道受阻,实际上全身所有地方的功能都有所下降。所以可以肯定一点,坐着的人意识趋向消极,直立的时候思想更加积极

河二:经江三这么一说,我也开悟了一点点。我突然想通了为什么有的宗教说色即是空,把这个物质世界空掉了,然后认为空的那个才是不空,这是何等消极的思想,现在我知道了产生这种极度消极思想的源头,因为他们主要采用打坐的修行方法,身体的功能下降了,那么其思想必然也会变成消极的,这就是身法决定了悟性的明证。身法是低维,那么意识也必然是低维

江三白了河二一眼,心想,你怎么把我要说的话抢去了

海云青飞:前面我们说过人类的祖先是有阴.茎骨的,是直立行走导致阴.茎骨的消失,那么消失的阴.茎骨去哪了

湖一:阴.茎骨不会凭空消失,实际上是飞升到了头部,扩充了脑容量

海云青飞:这就叫还精补脑,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江三:哇,原来还精补脑,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这个意思,是把下部的能量搬运到上面,那么为什么要把下部的能量搬运到上面呢,这样的话下面的能量不是变少了吗

海云青飞:能量往上走容易还是往下走容易

江三: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能量往上走更难,往下走更容易

海云青飞:原来你是知道答案的

江三:经过老师提示,确实不难理解。能量往上走以后,并不用担心下面的能量不够,因为能量往下走是十分容易的

海云青飞:头部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与身法决定悟性这个话题有什么关系

江三:这下我全部理解了,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于大脑为主的神经系统,直立以后,能量往上走,大脑的功能得到了强化,更多的神经回路打通了,所以悟性就容易升起。坐着的时候能量传输的通道被堵塞,大脑功能下降,自然难以悟道

河二、湖一异口同声地说:我也理解了

海云青飞:悟性也好,进化也好,都是由生理决定的,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知识,只是世俗理论一心想着成仙成佛,脱实向虚习惯了,变得连最简单的道理都无法理解了

低维为什么不能悟道?因为低维的生理水平处在较低的状态,大脑的神经回路没有打通,这时候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想明白升维的道理

低维其实是可以做出高维动作的,低维做出高维动作的时候体内能量状态改变了,大脑也被激发起来,在这个特定时刻才有悟道的机会

但是低维并不知道什么叫作高维的动作,所以悟道的机会还是极为渺茫

然后我为你们找出了一个破解之道,就是从小事做起,若是能做好每一件小事,那么每个人都必然有机会悟道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每一件小事呢,这就要用到万劫不传的心法:直立的意识

江三: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在讲修行和悟道,但是像老师这样讲得这么清楚明白,又不需要用到一丝一毫玄虚神秘的概念,实在是绝无仅有,难得至极,难以想象

海云青飞:我觉得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不是我有多高明,可能是别人太low了吧

悟道以后好修行

海云青飞 20171115

人悟道后是怎样的

网上有人在问:人悟道后会怎么样,悟道的境界是怎样的

海云青飞查看了一些人的回答,大多不得要领

正确的悟道后的状态是怎样的呢?

  • 无神无佛,无天堂无地狱,无六道无灵魂

    悟道以后,不会再宣扬什么神仙、上帝、佛国、天堂、地狱、轮回、灵魂这些玄虚神秘的概念,不管这些东西是否存在,都不再感兴趣

  • 只做正确的事情,不计得失,不问前程

  • 主人回归,生命崇高

悟道以后,真正的修行开始了

生活克星修行法

海云青飞 20161218

世俗修行理论以打坐入静为主,这是远离生活的修行方法,修行越多对生活的影响就越大。即使是晚上打坐,总得把爱人赶走吧,本来可以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携手散步,你爱我怜,现在只能是房门紧闭,伊人不见。等爱人睡着?玩猫鼠游戏吗……

海云青飞把这种锻炼方法叫作生活的克星,也就是 生活克星修行法,修行越好,生活越糟

越是痴迷修行其人生活越是不正常,所以有的人干脆出家,什么老婆、孩子、高堂,眼不见为净,一了百了,十分决绝地一下子把正常生活全部克掉克死,只顾自己成仙成佛去了,我把这种修行方法叫作 克死生活修行法

我们已经知道,打坐是实现快速降维的捷法,少量入静相当于睡觉休息,夸大入静的作用也是快速降维

退一步讲,假设打坐入静不会导致降维,那么可否采用生活克星修行法或者克死生活修行法呢

即使生活克星修行法不会导致降维,也是落于下乘的修行法,或有养身的效果,决不会使人升维

你会游泳吗

海云青飞 20161218

河二:老师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不升而升是升维的最高境界》,我不太明白的是什么叫“不升”,“不升”肯定不是“不升维”,那么具体包含哪些意义呢

海云青飞:首先明确一点,“不升”不是不锻炼,除了心法之外,别人也看得见的锻炼形式是一定要有的

河二:关于心法和身法的关系,即使老师在耐心指引我们,我也不能说已经全部理解了。原来我只是一个劲地在那里看书研究,希望能博采众家之长,假以时日一定能够接近开悟。现在才知道我原来的想法十分幼稚,是先有高维的身法,后有高维的悟性。在得到真传或者自己从小事做起无意间遇到高维的身法以前,其实是谈不上悟性的,张嘴就错

湖一:现在老师已经传授了万劫不传的心法和身法,首先是做好身法,身法做好以后心法才能水涨船高

海云青飞:其次,若是知道自己在锻炼,那么真正的锻炼还没有开始。自己已经忘记了在锻炼,实际上却是时时处处在锻炼,这才是真正的锻炼,这就是“不升而升”

湖一:我是知道自己在锻炼的,而且必须知道。人类这个维度的身体默认是前倾的,我什么时候不注意自己的状态我的身法就会不对

江三:我也是一样的,比方说走路的时候前倾是自然的状态,即使我注意到了也很难纠正过来,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在锻炼那么就更不用说了

河二:在学习了万劫不传的身法以后,我一直在实践中观察。办公的时候,我即使可以站着,那么拿东西、写字总是要有点俯身和低头,我注意到了但是很难克服,只能说是俯身、低头的程度小了一些,如果不是随时在注意自己的状态,那么情形必定会更加糟糕

海云青飞:你们都还没有做到“不升而升”。这不要紧,凡事有个进步的过程,首先是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原理


海云青飞:河二,你会游泳吗

河二:我会游泳。我老家的西边有一个池塘,大约210平方米,最深的地方约1.6米,池塘水就从我家屋后流过

小的时候很多孩子在这个小池塘里面游泳,那时候可好玩了,想起来也是十分怀念

有的孩子左手拿一个公文包那么大的白色空塑料桶,手往前伸托住身体,然后右手划动,双脚拍水

有的孩子把家里化肥袋子的里层塑料袋拿出来,套住空气,扎住袋口,于是一个自制的自学游泳神器就此诞生

也有人用的手扶拖拉机废旧轮胎的内胎,可以躺在上面,也可以套在上身

那时候我们学习游泳都是自学的,哪里用得着人教,都是不知不觉间就学会了

夏天的傍晚,总是有十几个孩子在池塘里嬉闹玩耍。那时候无论男女,几乎每个十岁以上的孩子都会游泳

可惜现在水被污染了,再也看不到小时候那样水花和笑声一起飞溅的的盛况了

湖一:环境污染是五度的降维,反映了一些人的无智无德无能,如果能做到公平正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蓝天如洗,水可见底,行人笑脸,家有余粮,那么穷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江三:对于湖一的感慨深表赞同。我住的小区有一个国标泳池,游泳一次只要8块钱,我是泳池常客,还经常带亲戚、朋友去玩耍

海云青飞:有谁到海里去游过

江三:我每年都会到海边去玩几次,条件适合就会下海游泳

海云青飞:海里游泳和游泳池里游泳,感觉有什么不同

江三:海面一望无际,视野更加开阔,感觉会更加舒畅些,没有发现有其他的什么不同

海云青飞:游出去有多远

江三:一般就在100米内

海云青飞:为什么不游得远一些呢

江三:稍微远一点也游过,游到200米以外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人在游了,游太远了感觉有点心慌,所以我也不再往外游了

海云青飞:是什么原因使你游远了心慌,技术问题吗

江三:应该不是技术问题,如果浪不大,那么我即使不用双手,只靠双脚划动也不会沉下去。我可以仰躺在海面用双脚慢慢划动,这样就非常节省体力

海云青飞:难道害怕有鲨鱼突然从水下面攻击你,把你吃了

江三:我国渔民以勤劳著称于世,如果近海有大鱼早被捕捞干净,哪里用得着不远千里冒着风险到争议海域捕捞呢,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海边游泳的人被海洋动物攻击的例子

海云青飞:说起来,实际上你游远了也大可不必担心,但是你还是心慌了。今天我就借这件事情来说说升维相关的话题。升维的原理理解起来比较难,即使我用的是现代的语言,也会有很多人理解不了

前几天有个人过来贩卖他的心灵鸡汤,把鸡汤当作唯一,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他的智慧理解起来可能确实有难度,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他谦虚一些,多读几遍,坚持下去,总是能理解一些的。可惜他好高骛远,还喜欢卖弄,想帮也难以帮上

江三:自己悟性差还不自知,这种人确实是挺可怜的。老师用现代语言讲的道都听不懂,更不用说古代经典了,即使古代经典每一个字都正确,他都会把经典念歪的

海云青飞:讲课的时候如果只是说道理,即使说得十分正确,你们也会打瞌睡的,所以要讲些具体的事情,看起来好像绕了弯子,但是因为有了形象,可以使你们在不经意就领悟了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讨论的同学也可以顺便积点仙德

江三:还有这么好的事情,我们太幸运了

有我必阴我

海云青飞 20161218

海云青飞:如果你是鱼,多游几百米有可能会心慌吗

江三:虽然我不是鱼,不知道鱼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也可以想象,如果是鱼,游一百米和二百米并没有什么区别,它在水里游就像我们在地上散步一样自然

海云青飞:说得对。同样是在海里游泳,人会莫名地害怕,鱼却不会。实际上如果你能仔细体验的话,人即使在游泳池里游泳,还是会有一些心理负担的,这种现象每个人都存在,只不过是到了大海以后把这种心理负担放大了

江三:在游泳池里游泳也有心理负担?让我好好想想……

海云青飞:这种心理负担游泳技术再好的人也会存在,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江三:这种心理负担在哪里呢,我可以俯着身体游泳,也可以仰躺在水面上,甚至直立地用脚踩水以使身体不沉下去,这些对我来说都不难

海云青飞:很多道理本来就比较细微,不是很容理解。所谓悟,就是要从细微处悟入,每个人都能轻易就懂了的那是心灵鸡汤

江三:我有点感觉了,但是说不出来,这究竟是什么,再给我十天半月的话相信我能找出答案

海云青飞: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吧,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空气里游泳

江三:可是我们在空气里走动,好像没有明显的阻力,我们也完全不需要考虑空气对我们活动的影响

海云青飞: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

从人类的尺度看,地球穿着一件厚厚的衣服,衣服的名字就叫大气层,而人类就被压在这件衣服的最下面

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氢、二氧化碳及其他一些成分,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在1000千米以上,并且没有明显的界限

如果用空气做一件衣服压在人身上确实会很轻,但是如果这件衣服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的话,衣服对人的压力还是会非常可观的。人们因为已经习惯了大气的压力,就很容易认为大气压力不存在。即使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意识中也会自然地认为大气的压力不大,那么实际情况呢

人的身上指甲盖那么大的地方就承受着一千克的大气压力,我们全身承受着差不多20吨的压力。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缩成一个月饼呢?这是因为人体内也有空气,向内和向外的大气压力达到了平衡

江三:这么说来,人类确实是在空气里游泳,只是因为已经完全习惯,已经不需要游泳这个字眼了,人们的意识中可以忘掉大气压力的存在而不影响四处走动

海云青飞: 人在空气里游泳是不游而游 人在水里面游泳是不游不行

人在空气里游泳是不知道自己在游泳,也不用知道 人在水里游泳是必须知道自己在游泳,否则会淹死

一个知道,一个不知道,从阴我的角度说,两者意义是不一样的

江三:想不到还与阴我有关,具体怎么说呢

海云青飞:如果人类没有习惯在空气里活动,做一切事情还是像在泳池游泳那样,你说情况会变得怎么样

江三:这时人类能做的事情就非常少了,人们要时时注意自己的状态以免发生意外

海云青飞:现在你知道你在泳池游泳也有心理负担了吧

江三:虽然我的游泳技术很好,游泳时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压力,这只不过是因为我只做游泳一件事情,这给我了我一个假象。如果我在游泳的同时还要做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比如买菜,做饭,打球,那么就会力不从心了

海云青飞:我举游泳的例子并不是为了给你们科普大气压力与人类的关系,而是努力让你们理解阴我之所在

在宏观上你已经知道生命可以从阴我、阳我两方面分析。关于什么是阳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与阴我交互的环境,但不能说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是你的分身,阳我的核心是环境中被你影响的部分,所以所谓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你自己与自己合一。以后就不能简单地说谁与整个宇宙合一了,没有一个人有这么大的本事

那么阴我到底在哪里呢,我们也要进一步分析,虽然宏观上我们知道这个肉身就是阴我,但是这个肉身是有意识的,所以阴我可以从二个方面分析,一是物质的肉身,二是指向物质肉身的意识

肉体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意识指挥的,我们这个肉身脱离了意识就是一堆原子的堆砌,做不了什么事,没有一点用处。所以分析阴我关键在于搞清楚什么是阴我的意识

江三你来说说看,什么是阴我的意识

江三:既然肉身是阴我,那么和肉身相关的意识都是阴我意识

海云青飞:你不妨找一下,你一天的意识活动中有多少是阴我意识

江三:让我想想……

海云青飞:让我帮你一下吧,阴我的反面就是阳我,那么你一天的活动中有阳我意识吗?

阳我的概念是我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人们并不知道阳我的存在。传统的说法是打坐到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感觉到自己与天合一,那么这里的天是阳我吗?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这个天人合一只是意淫,与真正的天人合一没有关系。那么阳我在哪里,以什么形态存在?并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有我在文章中给出了一些提示

实际上阳我超出了人类这个维度的理解能力,所以人类是不知道阳我在哪里,也不知道阳我以什么形态存在

人类连阳我是什么,阳我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你说人类会有阳我意识吗

江三:老师的意思是人类其实都是阴我意识

海云青飞:是的,人类都是阴我意识

江三:修行人呢

海云青飞:修行人不是人吗,修行人的阴我意识比常人更重

江三:我是个比较自负的人,不过不得不承认,以前并不知道阳我这回事,现在老师提示了,还是不能很好理解,只是大概有点懂了

既然对人类来说,阴我意识无处不在,那么阴我意识有什么表现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海云青飞:从一个字就可以看出来人类的阴我意识无处不在

河二:老师我想到了一个字,不知道对不对

江三:河二你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有了想法

海云青飞:你们都把这个字写在右手掌心

(一分钟后)

海云青飞:江三、河二都高举起手来,让我们看看写的是什么

湖一抬眼分别看了一下,只见二人的掌心都写了一个字:

海云青飞:你们猜对了,带有我字的意识活动都是阴我意识

湖一:这个我不能是阳我吗,如果指的是阳我,那么应该是阳我意识才对

江三:问题是谁知道阳我是个什么东东,长什么样,住在哪里,吃什么……这些全部都不知道,那么何谈阳我意识呢,所以意识中的我一定是阴我

海云青飞:江三说得对,只要有我,必然是阴我,比如说:

我在游泳
我在吃饭
我在走路
我在上班赚钱养家
我在打坐
我在放生
我在直立
……

这些都是阴我意识的表现

阴我意识是一切不顺的根源

海云青飞 20161218

江三:阴我意识理解起来有些烧脑,不过我已经大致明白了,比如,我现在和海云青飞老师讨论问题,这句话里面的我就是阴我

海云青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这就是阴我意识的表现

江三:这下更加烧脑了,一个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阴我意识就在其中了,这又怎么理解呢

海云青飞:阴我意识是疾病、意外、不顺、灾难、死亡、毁灭……一切坏消息的根源

不是不需要阴我意识,而是阴我意识过多,阳我意识太少,造成阴阳不平衡,于是生命的死亡不可避免

生命的死亡实际上是对阴我意识过多的必要惩罚。肉体死了,那么阴我意识也就归零了,这就是强制达到阴阳平衡的做法

阴我意识是一切负面存在的根源,我们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 自知一件事情的过程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神经活动,这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比如游泳,虽然你技术很好,你还是得不断观察自己的状况,调整动作以不让自己沉下去

    你在不断地观察自己,也就是大脑在不停地燃烧能量进行分析计算。我们不要以为只有身体做出动作的时候在消耗能量,其实大脑神经活动消耗的能量更多,所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就是在消耗能量了,而且不能说是很小的消耗。要知道大脑只占人体重量的2%,但是却消耗了20%的能量,是正常比例的10倍

    人体的能量是有限的,消耗过多显然不是好事

  2. 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意味着其中存在功利因素,这会影响意识的客观和造成不好的结果

    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那么说明做这件事情一定是有其目的。如果没有目的,那么又何必做这件事情呢

    带着目的做事,会使我们被目的绑架,于是智慧就会减少并且可能做错

    比如吃饭,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补充能量

    如果补充能量的欲望太强烈了,企图多吃一些补充更多能量,那么就给身体增加了负担,比如造成胃肠不适,肥胖,三高什么的,这就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江三:如果我并不去想吃饭是在补充能量,也不吃得太多,那么我知道自己在吃饭,这就是个阴我意识,这会对我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

海云青飞:每个人都在吃饭,但是每个人的吃法不同,有的喜欢盐多放一点,有的人一定要很辣,有的人要放糖,有的人必有肉,有的人吃全素

喜欢盐多放一些的人会觉得盐放得他那么多才是正常的

喜欢吃辣的人会觉得他吃的不算辣

放糖的人觉得放糖了生活才有甜蜜

吃肉的人说吃肉对人有好处

吃全素的人怕吃肉会有恶报

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如果让另外的人来评论就不一定了,这就是阴我意识影响了意识的客观

江三:我知道了,一个人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并且一直在做,就是在不断强化自己的偏见,这就是阴我意识的表现

海云青飞:我们讨论的核心是生命升维,从世俗修行的一些做法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出“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对意识的绑架作用。世俗修行人的维度比常人要低,这并不是个好消息,不过至少也有了一个好处,可以帮助我们说清问题

河二:说实在我还不是太懂,老师快快讲吧,我都等不及了

天堂地狱的见证是真的吗

天堂地狱、神灵鬼怪都是不存在的

海云青飞 20161218

海云青飞:我曾说世俗修行理论一无是处,世俗修行人维度低于常人,那么什么是世俗修行理论,谁是世俗修行人呢,有二个简明的识别标志:

  1. 修行方法包含打坐入定

  2. 理论中有天堂地狱、神灵鬼怪这些玄幻小说中的内容

只要符合一条的就是世俗修行理论和世俗修行人。也有些不符合以上二条也是错误的理论,不过这只是属于少数派

江三:老师说的二条标准极为简明,而且已经包含了绝大多数的教派了,基本上把牛鬼蛇神一网打尽,虽然我理智上相信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不过还是有一点点疑惑,很多人声称在打坐时见到了天堂地狱或者神灵鬼怪,虽然其中定有骗子,但是恐怕有的人真的见到了

海云青飞:你的疑惑也是很多同学的疑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生命升维是件极为奢侈的事情,一是对智力、智慧的要求极高,二是物质上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然而追求生命升维的人多数不能满足这二个条件,实际上他们是无缘于此的,若是强求就会错误理解,甚至适得其反

江三:在接触老师以前,我以为修行是很简单的,向善,打坐,信仰就可以了,现在知道完全错了

海云青飞:世俗讲的天堂地狱、神灵鬼怪并不存在,这点你相信吗

江三:现在不信天堂地狱、神灵鬼怪了

海云青飞:为什么

江三:原因老师已经讲过了,我重复一下

为什么天堂地狱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见到的对天堂地狱的描述都是基于描述者当时的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这样就会出现一种荒唐的现象,天堂地狱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而进化,也就是说人类决定了天堂地狱的建筑技术、审美风格、组织机构等等,那么这还算得上天堂地狱吗,说明这只不过是人类的幻想而已

至于神灵鬼怪也是存在天堂地狱类似的问题,我们所能见到的对神灵鬼怪的描述都是人类的形象,神佛的维度比人高,应该是属于不同的物种,不同物种怎么可能形象一样呢

海云青飞:不同物种为什么不能形象一样

江三:我们观察地表生物,所有不同物种的生理特征都是有区别的

海云青飞: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这些生理特征都是有其作用的

江三:确实如此,比如说人类没有尾巴是可以的,如果把猫科动物的尾巴去掉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猫科动物要利用尾巴协助身体的平衡。猩猩有体毛,如果猩猩无体毛,猩猩又不会织衣服,冬天的时候就会冻伤甚至冻死。人类接近直立行走,视野更加开阔,接受的信息更加全面,于是智慧就能得到提升

结论就是:比人维度高的物种具有和人不同的生理特征,这些和人不同的生理特征使高维具有比人高级的功能

海云青飞:看来你没有少读文章,确实理解了为什么世俗描述的天堂地狱、神灵鬼怪不存在,既然不存在,为什么有的人还能在打坐入静时见到,并且深信不疑呢

江三:这个……

科学解释人死后有没有灵魂和下辈子

天堂地府、神佛灵鬼是彻头彻尾的低级阴我理论

海云青飞 20161218

海云青飞:我们先换一个问题,你认为天堂地府、神佛灵鬼是阴我理论还是阳我理论

江三:没有想过

海云青飞:世俗理论认为修行得好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或者佛国,那么是阴我还是阳我进入了天堂或者佛国

江三:人死了肉体肯定会解体,肉体是阴我,那么进入天堂或者佛国的是什么东东,难道是阳我

海云青飞: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要利用起来

江三:我想起来了,带有我字的都是阴我,不是阳我。世俗理论并无阳我的概念,实际上阳我超出了人类这个维度的理解能力,世俗理论怎么会知道阳我的存在呢

我进入了佛国,也就是阴我进入了佛国

海云青飞:世俗理论实际上是默认和活着的我差不多的存在进入了佛国,他们可能把这个存在叫作灵魂,但是它的表现是和活着的我一样的,也会说话,也会走路,也要地方住,也要交朋友,也会看书写字

江三:佛国是基于人类社会组织的想象,实际上就是对于当时当地来说一个比较理想的人类社会。那么这个灵魂难道也是这样,也是基于活着的我的想象吗

海云青飞:是的,世俗社会虽然可能称死后那个我为灵魂,实际上从功能上来看就是活着的我的延续,虽然以他们的智慧不会深入细微从而想不到这个问题,可是事实如此

江三:老师的说法实在是令人大开眼界,不过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的。如果死后那个我进化了,那么应该表现出不同于活着时那个我的生理特征,也就是说应该是一个新的物种,然而从现有的描述来看,显然都是人这个物种在那个想象出来的空间生活,而不是更高级的或更低级的物种

海云青飞:现在可以下定论了,世俗理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解决生命升维的问题,他们只能向死亡俯首称臣,但是又不愿意承认和相信自己真的死了,那么怎么办呢?

办法就是意淫,不是有种说法吗,手淫强身,意淫强国,现在多了一个,就是意淫不死

人死了以后和这个人类社会再没有任何瓜葛,没有关系,这是不要紧的,只要意淫出一个改进版的人类社会就行了,这就是天堂或者佛国的缘起

阴我死了,这怎么行呢,这当然不能令人满意,所以他们意淫出另外一个阴我,功能和活着时的阴我一样,这个另外的阴我继续原来的生命在天堂或佛国里生活,他们把意淫出来的阴我叫作灵魂,叫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表现,比如说佛国虽然听起来是个高大上的名字,但是实际上就是个改良版的人类社会组织。人类社会本身不断在改良,那么又何必去佛国呢

江三:意淫不死,哈哈,这个说法很直观

海云青飞:现在你知道了吧,天堂地府、神佛灵鬼是不是阴我理论

江三:肉体阴我死了,意淫出一个叫灵魂的阴我下辈子继续在改良版的人类社会生活,这当然是阴我理论。感恩老师的讲解,没有老师的引导,确实不容易理解其中微妙之处。看来我以后不能那么自负了,还是有很多东西是我没有想到和理解的

海云青飞:你想通了就好。其实理解了以后并不复杂,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通呢,其实他们本来是可以的,只是人的意识是很容易被绑架的,带着目的做事,人的意识就很容易被自己的行为绑架

江三:讲解越来越深入了,我都快要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

修行修成了精神病

两种精神障碍

海云青飞 20161218

海云青飞:有的人在打坐入静时见到了神佛灵鬼,这种说法不准确,打坐入静时眼睛是闭着的,所以不能叫作见到

江三:那么是什么呢

海云青飞:实际上是梦到,打坐入静实际上就是坐着的睡觉,在似睡非睡时就会梦到一些东西。有的人会说打坐入静和床上睡觉时不一样,当然不一样,一个是躺着,一个是坐着,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身体静止不动,新陈代谢降低,主观意识弱化,这时就会做梦。你说梦是怎么来的

江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应该和白天的主观意识很有关系

海云青飞:你说得对,实际上是一个人先接受了神佛概念,然后才有了打坐梦到神佛,这两者是因果关系。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叫作神佛,没有人给他灌输过这些概念,那么他无论如何打坐都是不会梦到神佛的,这就像一个天生的瞎子做梦,他是不可能梦到大象的

江三:我了解过许多世俗理论,多数是有神佛灵鬼这些概念的,然后他们又提倡打坐,看来有的人能梦到神佛是十分正常的,因为他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神佛形象。那么他们为什么对梦到的神佛深信不疑呢,我经常梦到自己在太空飞翔,也曾梦到满天的太空船飞来飞去都遮盖了晚霞,醒来以后我并不会把梦景当一回事

海云青飞:你不要把世俗修行人看得多么聪明,实际上多数人在世俗社会里也是属于资质低下一类

他们为什么对梦到的神佛深信不疑呢,首先是他们混淆了梦景和眼见的区别,他们默认把梦景当成了眼见,眼见为实嘛,于是就头脑简单地相信了

如果是真正的眼见为实,他们应该在打坐前身上绑个固体燃料的火箭,梦到神佛时立即点燃火箭亲身飞到神佛所在的星球,拍一个小视频或者捉一只神佛回来展示

江三:惭愧,我以前差点以为打坐时梦到的神佛是真的,原来只是被主观意识诱导出来的梦景,而且仅仅是梦景,并不是真的见到,梦景与真实怎么可能一样呢,这个道理看起来如此地简单,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就信了呢

虽然会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梦景和眼见的区别,但是也有一些人看上去不像智障,除了在打坐,其他方面和正常人差不多,他们为什么就会轻信梦景呢,照理说一个正常的人是不会把梦景当成真实的

海云青飞:有些人虽然不是智障,不过是病人却是真的

江三:什么病

海云青飞:当人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说明做这件事情肯定是有其目的,带着目的做事的过程就是培养偏见的过程。目的越强烈,偏见就越大

江三:好像确实是这样的,比如老师讲过的吃饭的例子,每个人的习惯不同,也就是每个人培养了各不相同的偏见

海云青飞:我们先不要管打坐会不会导致降维,反正现代人类喜欢坐,坐着吃饭,坐着上课,坐着办公,那么再打一会儿坐还是在人类的维度内,但是如果加上宗教神秘主义内容,神佛灵鬼、天堂地府什么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江三:同样是打坐,接受神佛灵鬼、天堂地府的和不知道这些玄虚内容的有什么不同,看起来效果应该是一样的

海云青飞:普通人打坐或者是好玩,或者是休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天堂地府、神佛灵鬼概念以后去打坐,就多了目的,而且这个目的极为强烈

江三:想要通过打坐成仙成佛,不想成为饿鬼的食物;想去天堂,不想去地府

海云青飞:天堂地府、神佛鬼灵这些学说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其说法经不起推敲,纯粹是个信仰问题,要么信,要么不信,没有理由,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就信了呢

江三:是啊,不过反过来说,既然这么多人信了,是不是或许是真的呢

海云青飞:这么多人信了并不是说它为真的概率就大,这件事非常特殊,你看了玄幻小说以后并不会把它当真,但是宗教神秘不同,有钱能使鬼推磨听说过吗

江三:诱惑

海云青飞:虽然理智上知道天堂和神佛是假的,但是诱惑实在太大了,它超出了一切世俗成功的范围,一个人世俗再成功,但是毕竟会死,这是所有人最大的痛点,然后它就承诺你可以不死,这就直接击中了人类最大的痛点

江三:极大的无法想象的诱惑使人失去了理智

海云青飞:是的,这么大的诱惑,万一是真的吗?这个东西虽然无法证实,但是也不好证伪,万一为真,错过损失就大了

江三:这么说来轻信宗教神秘的人都是容易被利益诱惑的人

海云青飞:天堂和神佛是正面的引诱,还有反面的一招呢,不怕意志不坚定的人不上钩

江三:对于不容易被利益引诱的人,就用地府、恶鬼威胁他们

海云青飞:拔舌,刀割,火烧,烙铁烫,油煎,现在可能加上了电击,你想这些地府的刑罚多么可怕。先用无限的利益引诱你,再用无尽的痛苦威胁你,二招齐下,很多人中招也就不奇怪了

江三:详细分析以后,果然是太阴险太狡诈了,意志不坚定的世人很容易中招

海云青飞:所以说接受了宗教神秘的人再去打坐是有其强烈目的,这个强烈目的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江三:他打坐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养身,养身这个目标实在是太小儿科了,他的目标无限大:永远不死,远离恶鬼

海云青飞:他日复一日打坐,就是在日复一日培养偏见,他不断在做时间上的投资,他投资得越多,他越希望那个肥帛泡般的梦想成真

江三:这个我能理解,比如我在某只股票上投资得越多就越希望它能快快上涨

海云青飞:于是病人就这样产生了

江三:什么病

海云青飞:这是一种精神障碍

江三:常见的精神障碍我知道,就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那么带着宗教幻想打坐的人又是什么精神障碍呢

海云青飞:这又分二种情况,分为自大型和自害型

江三:什么是自大型精神病

海云青飞:他接受了神佛学说,一开始信仰可能不是太坚定,然后他天天打坐就是天天在作投资,投资越多,他越是希望神佛是真的存在,于是,在他打坐似睡非睡间就会梦到神佛,这当然不是真的神佛,只是他主观意识中认为的神佛形象,但是他还是会把梦境当真实,因为他非常需要它是真实的,他非常渴望它是真实的,于是自大型精神障碍就这样诞生了

江三:他打坐越多,他就越是希望自己的境界升高,最好是自己直接变成神佛,直接升级不成只好退而求其次见到神佛。最后他终于见到了神佛,实际是梦到神佛,不过他并不关心这两者的区别,也不能去关心,他是带着极其宏大目标打坐的,他当然只会往有利于他愿望实现的方向去想,不能自己拆自己的台

海云青飞: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看上去不是智障的人也会陷进去出不来

江三:虽然不是智障,却是利欲熏心,成了自大型精神障碍,神佛都见到了,都对他说话了,都教他功法了,境界能不高吗,不但是高,而且是极高,难怪有的人从此信心满满地开始度人伟业了

修行成了自大型精神障碍我懂了,那么自害型精神病呢,请老师详细说说

海云青飞:宗教神秘主义采用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一正一反双管齐下,有的人意识被大棒影响了,担心自己受到所谓的低灵或者恶鬼的侵害,这种担心不断积累之下,就可能显化,比如他打坐时感觉到低灵在吸他的能量,睡觉时感觉被鬼魂附体了,这就是自害型精神障碍。如果他不接受宗教神秘主义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实际上他是接受了错误理论以后不断自我诱导引发的精神障碍

江三:太可恶了,该杀千刀的宗教神秘主义,好好的修行人却成了精神病人

海云青飞:实际上每个人都会被错误理论诱导,只是程度有别,一个人只要去看错误理论就被诱导了。所以我说话是极为小心的,只保留生命升维需要的概念,其他一概丢弃,不是象有些人只是为了吸粉,或者显摆自己小说虚构的能力什么话都敢说,这样是万万不行,因为有些人是很单纯的,会把你编造的东西当作真实,于是胡编乱造的人就是在欺骗和作恶了

江三:自大型精神障碍病人已经自我膨胀,救不了也不想去救他,但是自害型精神障碍还是挺可怜的,什么鬼魂附体,业力缠身,偷气脑控,乱七八糟的东西,会影响他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关系,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他吗

海云青飞:理论上来说很简单,彻底破除和丢弃错误理论就可以立即好转

江三:问题是对他说附体其实是不存在的,他不一定彻底相信我的话

海云青飞:一个觉悟的人是不会宣扬天堂地府、神佛灵鬼这些宗教神秘的,只有不宣扬这些东西才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江三:我现在知道了世俗宣扬的宗教神秘并不存在,但是老师说的高维与世俗的不一样,也不能宣扬吗

海云青飞:觉悟的人不会去宣扬神秘的内容,因为这与当前的实践没有关系

我只是教你们如何升维,至于高维的具体情况不是我说的重点,实际上我只是说了高维长得和人不一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么你就没有办法梦到高维,你都不知道长什么样又怎么梦到呢,这就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

如果世上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想法十分简单,就是只做正确的事情,至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成神还是成鬼,需要100年还是千万年,这些他都不关心,他也不需要这些概念,这就是大根器、大智慧、大福报,全宇宙的高维都会赞叹他,称颂他

精神分裂的教主

破解阴我意识导致降维的物理原因

海云青飞 20161218

江三:老师的意思是,如果一件事情是正确的,只要去做就行,不要经常去想结果,不要计较得失

海云青飞:是的

江三:为什么不要经常去想结果呢,想一下好像也没有损失吧

海云青飞:结果是自然发生的,无论你想与不想都会发生,为什么要经常去想它呢

你在做事的过程去想结果并不会改变结果,你还是要去想它,说明你希望结果变得更好,或者希望结果快点实现

江三:我承认我希望结果变得更好,但是这仅仅是希望而已,难道有错吗

海云青飞:这就是过度的阴我意识,会受到惩罚

江三:难道高维会因这点小事惩罚我

海云青飞:是自我惩罚。我说过这个宇宙是以自动意识为主的,不需要高维用主观意识管理一切细节

江三:我惩罚自己?我怎么会惩罚自己呢,我不认为这样多想一些是个错误

海云青飞:是能量的惩罚,身体的能量会减少

江三:就是想想而已,我承认有阴我的贪心成分在里面,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谁不想结果更好呢

海云青飞:如果一个人存在了阴我的贪心,希望结果更好,那么就给自己增加了一种心理负担,增加了压力,在做事的过程中会不断计算得失,这种计算是自动发生的,你即使不知道不理解这种计算的存在,大脑还是在不断计算,于是就增加了大脑的负担,大脑燃烧能量是很快的,能量损失多了,于是维度就会下降,这就是阴我意识使人降维的物理机制

江三:让我思考一下……

(10分钟以后)

江三:我大致理解了老师的意思,人的主观意识并不能直接控制大脑神经的运算,所以自己认为没有在想一件事情了,大脑可能还是在不停计算,我看过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即使是睡觉的时候大脑还是计算个不停

海云青飞:只要存在了得失观念,即使自己没有意识到,大脑还是在不停计算得失,即使睡着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真人只做正确的事情,不计较得失

计较得失,就是阴我意识的集中体现

现在你明白了天堂地府这种东西要不得吗

江三:我试着分析一下,不知道对不对。一个人接受了宗教神秘天堂地府的概念以后,即使他自己认为没有经常在想这些东西,实际上还是在想,这是大脑在自动计算,不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

海云青飞:是这样的,除非一个人不接受这些宗教垃圾,否则接受了以后它总是在你家里不断发出臭味,你假装不看到或者堵上了鼻子,它还是在发出臭味

信徒接受了宗教垃圾以后,他总是在不停地不自觉地计算:我又打坐了,离天堂是不是更近了;我放生了,是不是功德多了一些;我捐款给寺庙了,消掉一些业力了;我燃指供佛了,佛会说声Thank you……

江三:不过宗教又说了要以无所求之心做事,与老师的说法殊途同归

海云青飞:这种情况不叫无所求,实际上是精神分裂

有一个名叫教主的人打了一个广告,上面只写着两句话:

只要你把所有的钱给我,你的钱就会变得无限多

如果你不把所有的钱给我,你的钱会变得越来越少,最后变成负数

很多人不信这种低级广告,但是这个世界各色人等都有,再低级的骗术都会有人上钩,再加上广告说了钱会变得无限多,无限是什么概念,一亿元钱也不能算无限,无限是永远用不完了,而且不把所有的钱给他的话,家里的钱会莫名其妙地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欠条,变成欠别人钱了,太可怕了

于是很多人砸锅卖铁,卖房卖身,有的人还把身上穿的最后一条短裤都卖掉了,然后把全部的钱交给了教主

教主收到钱以后,正襟危坐,开始讲经说法:

你们不要计较钱的多少,家里没有钱了不要怕,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应该对钱无所求才是正道……

江三:哈哈,老师说得有趣,先是利用人性有求的弱点放出最大的诱饵,众人上钩以后又说不能抱着有求的心态

海云青飞:一放出天堂地府、神佛灵鬼这些宗教神秘就开启了降维模式。放出的是最大阴我意识,培养的是最大阴我意识,教主自己降维,信徒也降维

江三:天堂地府、神佛灵鬼本来就不存在

海云青飞:正确地说,世俗理论的天堂地府、神佛灵鬼并不存在

江三:难道还有真正的天堂地府、神佛灵鬼吗

海云青飞:你说呢

真人只做正确的事情,不计得失,不问前程

海云青飞 20161219

海云青飞: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 不升而升是升维的最高境界界 了吗

江三:说实在的,老师一开始讲这个课题的时候不是太懂,现在基本懂了

海云青飞:不妨说说你的理解

江三:现在老师已经教了万劫不传的身法,也就是直立的身法,按照一般的理解,既然已经知道直立是人类进一步进化的原因和结果,那么尽量去做就是了,理论问题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实践,然而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海云青飞:这里确实存在深刻的原理,连一些大师也意识不到,谁如果能够理解其中微妙之处,那么悟道就没有那么难了

江三:假设我每天早上抽出二小时在阳光下锻炼直立的身法,如果我在锻炼的同时也在关注锻炼的结果:

  • 已经锻炼了二个月应该出效果了
  • 我什么时候才能升级到高维
  • 会不会效果不如打坐快
  • 人类从四足动物进化到两足动物用了千百万年的时间,难道我也要锻炼千百万年……

那么锻炼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海云青飞:锻炼的过程中关注结果,计较得失,不但是效果打折扣,甚至有可能最终无法升维

江三:老师说得对。做事的过程关注结果,从表面来看并没有坏处,但是仔细分析的话,关注结果是希望结果变得更好,所以其中必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因素

不过我有一点不解,世俗理论中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呢,不但是没有认识到,反而用天堂地府这些宗教神秘把人们往错误的方向引导

海云青飞:这是因为人类这个维度每个人都是急功近利的,而世俗修行人的维度比常人要低,所以世俗修行人更加急功近利,这是天堂地府、神佛灵鬼这些宗教神秘产生的根源

江三:感谢老师开导,冒昧地问一下,如有无礼之处请老师原谅,老师也有急功近利的因素吗

海云青飞:每个人都急功近利,只不过根基越好,维度越高的人越不容易被利益诱惑,因此也就越容易悟道

那么急功近利有什么不好呢

江三:急功近利至少有二个坏处

  1. 损失能量导致降维

  2. 意识不再客观公正,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老师,不过我还有个小问题,比如说我在锻炼的二个小时内可能不由自主地去想锻炼的结果,由此带来心理负担,大脑会在自动计算得失,虽然会消耗能量,但是我一天中也做了其他许多事情,锻炼过程中计较得失消耗的能量也不是很多吧

海云青飞:每个人急功近利的程度不同,这个程度会表现在他做的所有事情上,你在锻炼的时候急功近利,那么你在做其他所有的事情也是类似程度的急功近利

江三:人一天要做数不清的事情,人类的维度都是急功近利,难怪大脑要消耗那么多的能量了。看来我不但要在锻炼的时候不要去管结果怎么样,而且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正如老师所说,真人只做正确的事情,不计较得失

海云青飞:你说你在锻炼的时候不去管结果,想法很好,不过你能够做到吗

江三:我还没有考虑到这一层……

海云青飞:实际上,当你知道自己在锻炼,你已经在关注结果了

江三:老师的话总是那么深奥,我现在有点理解老师为什么不喜欢在现实生活中论经说道了,要跟上老师的思维确实很不容易

海云青飞:世人都是感性笼统地思考问题,而对于悟道的人来说是整体观,从宏观上把握全局,再从细节上补充完善。然而常人的思维是不知宏观也不知微观,所以我看世俗的修行也好,中医也好,风水也好,真的是不上法眼

说一句口号很容易,比如宗教也会说不能有所求,既然你认为不能有所求,那么为什么你自己却有求呢,你自己利用人类有求的心理弱点达到最大数量的吸粉,把大量低维吸收进来。所以我说这是精神分裂,只是说得好听,其实什么也不懂,说一套做一套

如果真是悟道了,那么就能把细微之处说出来,使跟随你的人有深刻的领悟,让跟随你的人真正得益,你才是个真人,不能光喊口号,什么无欲无求,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类这个维度规定了人必然是急功近利的,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急功近利就可以分辨出来了。知道身体在做事情也就是知道阴我在做事情,知道的同时,阴我意识就已经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河二不解地问道:知道阴我在做事表明了阴我意识一定存在,如果我不知道自己在锻炼,我又该如何锻炼呢

湖一:是啊,无法想象一个在锻炼的人竟然不知道自己在锻炼

江三:办法还是有的,其实老师前面早就说过多次了,只是如果老师没有十分详细地分析的话,我们不能深刻理解,从而也就不能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了,所以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给我们讲解在他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

海云青飞:知我心者江三也

江三:办法就是把锻炼生活化。前面老师分析过了,各种可能情况中,人类进一步进化的最佳方向是直立,所以我们直立地做任何事情就可以了,从而实现忘记锻炼却在锻炼

河二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问题:虽然从分析来看,人类进一步进化的方向是直立,但是锻炼的方法不一定是直立吧,比如说锻炼的方法是打坐,打坐的结果或许是使人直立

湖一用手摸了一下头,显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海云青飞:江三你来回答一下

江三:从万事皆有可能这个角度出发,打坐确实可能达到使人直立,我们先不进行详细分析,假定打坐可以使人直立,但这是间接法,而通过锻炼直立达到直立是直接法,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根本不能拿来相提并论

事实上打坐和直立是相反的,一坐就不直立了,用反对直立的方法来达到直立的效果,这是南辕北辙,逻辑混乱

海云青飞:谢谢江三为大家解惑

《不升而升是升维的最高境界》这个题目讲的时间比较长了,2016年即将过去,今天这节课就当作今年课程的收尾好了

让我来为大家理一下思路

  1. 直立是人类进一步进化的方向

    你可以自己反复分析,看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比如重新变成四足动物什么的

    你努力分析过以后就会发现,直立确实是人类进一步进化的最佳的、唯一的方向

  2. 通过直立达到直立是唯一的捷径

    你确定了直立是人类进一步进化的方向以后,那么你认真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一个间接法,这个间接法的锻炼效果比直接法还要好

    然后你肯定可以想通,直接法一定比间接法绕远路来得快捷

  3. 只做正确的事情,不考虑其他,不计较得失

    如果你理解了直立的身法是人类实现进一步进化的直接法,比所有间接法效率高,速度快,那么你就不需要考虑成神佛还是成灵鬼,上天堂还是下地府,时间长还是短,需要锻炼100年还是千万年,考虑这些对你来说都没有了意义

    面对一个唯一的最好的选择,还有什么要考虑的呢,还有什么要担心的呢

    把直立的身法生活化,只管去做,六度同修,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改进

    只做正确的事情,不问前程,不计较得失

    这真是:

     既无神
     亦无佛
     没有仙
     不需鬼
     无天堂
     无地府
     无轮回
     无六道
     ……
    

附录

当时“杏花疏影16”曾参与讨论,她曾写过一文,显现出她与普通“宗教人士”有所不同

另外附录了一些中医药的资料

草堂闲话

杏花疏影16/文 20160709

引子

曾经答应讲个故事给一朋友听,因一向疏懒未曾履践,而今时过境迁,故人早已天涯杳然。然无论见与不见,都应有所交代方才心安。又在下经年常苦不寐,常于明月空山夜,黄卷青灯时,种种过去心时时生起,原来很多事潜藏于心,并未遗忘。于是感慨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是一本书,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天堂地狱,若能一一照鉴展现,其光怪陆离不亚于天涯之莲蓬鬼话。惭愧于数年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此时提笔忘字,加之间隔日久,颇多疏漏增减,只能辞不达意,胡言乱语几个过去亲身见闻之有趣事,荒诞之处,任君笑吾不知所云吧。   注:在下不喜妄语,知见有差记忆有误或有之,但均非杜撰。    之一 病从心生

前两年因病结识了一位老中医,深刻认识到“人不可貌相”乃真理。此老若站在人海中绝没有人会多看一眼:但见身材矮胖,圆脸秃顶。旧宽边黑眼镜,旧蓝干部帽,旧的人造革黑皮包,老棉袄外面套一件旧的蓝中山装,病人来时,便套上一件脏不拉叽皱巴巴的旧白大褂,整个人看起来正是一套八十年代的老物件。然接触未久,便发现此老精气神极足,极博闻健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人事,儒释道藏密气功风水无不涉猎修学,世代行医,医术也还颇效验。我喜欢听他口若悬河地谈讲,十分敬佩,也时常向他请教一些中医或者之外的事情,只要有空闲他也乐意解答,时有惊人之语,见解不俗。

一段时间后,我也开始对中医感兴趣了。有一天,我问他疾病与心是否有相互关系。回答当自然是肯定的,但他并没有提众所周知的喜怒忧思等情志因素,却说道:疑心都可以是病。(佛教理论中五种错误的心理状态:贪嗔痴慢疑是为五毒)。他讲了多年前在他家乡吉林九台的一件事。

曾有一位女孩,美丽可爱且能歌善舞,在当地颇有名气,可惜正在青春妙龄便离世了,葬在后山里。此山有东西之分,我忘了具体的地名,姑且说女孩的家人把她葬在了东山沟里,立了一座坟。后来,一位青年从县城来到此地,下乡或是工作吧,在女孩家里偶然看到了女孩的照片,被她的青春美丽所打动,又听说了她的故事,顿生怜惜之心。打听到女孩的坟墓所在,便独自前往祭奠一番,大概说了些可惜你红颜早逝,恨你我阴阳相隔无缘相识之意。此人也可谓痴心情种了。回去后,夜里青年竟梦到女子来到他的家中,与生人无异,大意是感谢他的一番情意,愿意与他交往。此后夜夜女孩晚上便来,天明便去,二人竟然如聊斋故事里一样恋爱了。如是者大概一两年。

但是人鬼殊途好景不长,青年日渐消瘦生病了。周围人发现此人状态不对,劝他求医,青年心里明白,但因为爱恋那个女子,隐瞒不提,依然如故。后来病势沉重,不得已告诉亲戚实情。那个时代里,农村迷信思想很流行,人们于是请了有道高人来驱鬼,高人作了法画了符,嘱他贴在门窗上,便可高枕无忧。果然当夜安稳无事。如是三日,当人们都以为驱邪成功了,女孩在夜里又出现了,不复以往的温柔,三下两下就撕下了符箓,闯进屋里,变得凶悍狰狞,撕打青年,质问他,你以为几张破纸就能挡住我吗?我对你这样好,为何负心相害,必要青年也陪她去。聊斋美女竟变成母夜叉,驱邪未成,反招厉鬼,青年又惊又恐,病势更加沉重,看起来竟是时日不长了。人们愤怒了,如此恶鬼竟要害人性命,这还了得!于是找到女孩父母,要掘棺烧尸,免得日后危害人间。人命关天的事,女孩父母也无话说,只得领着青年和大伙去到女孩的坟前。可是来到地方后,青年却说他当初来的不是这里。那么青年当初祭奠的究竟是哪里呢?原来当初他去的竟是西山沟里,巧的是那里也有一座土堆,原是日本侵略时,当地游击队为训练堆出的一个小土包,将石块瓶子之类放在土堆上,练习射击用的。青年是外地人,山路不熟,错把这个土堆当成女孩在东山的坟墓。为了解除青年的疑惑,人们把土堆刨开,果然只是一堆土,并无棺木更无心心念念的情人。青年就此恍然大悟,痴心冰释。

接下来事情就很简单了,青年不再做恶梦,在医生的治疗调养下,慢慢恢复了健康,家人为彻底断绝他的念想,给他结了一门亲,婚后生活一切正常。此事惊悚离奇,据说当时在县城很是沸沸扬扬。

在下听后,似有所感。佛法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此人之病因贪痴妄想心生而生,以潜意识里希望此事成真而为助缘,因妄想破灭而愈,其间种种经历,无非自心作怪,但名为鬼怪作祟,并非实有,信是哉!老中医又补充道:当时若有人告诉他“鬼魂所在非东非西,只要有一念心相应,便可瞬息即至”,那么此人之心不死,必不得痊愈。民间迷信且不提,即便现今佛教界一些人中,也常津津乐道于一些附体鬼怪冤亲债主之说,将一些目前人类智识所不能理解的现象,或出于别有所图,或以个人知见揣度推测当作实法领会,名为劝人向善深信因果,不亦更增愚痴妄想无明乎!胡说盛行,而佛法初衷淹没何在,真谛要义淹没何在,岂可以此鱼目混珠自误误他,致人错解毁谤佛法,佛法本是心法,各宗教本致力于人类心灵解脱,奈何众多人却成为"宗教牺牲品"!

此后于闲暇中读了一点有关心理学,精神学科的基础知识,人类的心理现象深广幽隐,各种模式机制变幻莫测,涵盖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中。很多宗教体验神秘现象,或可慢慢一一寻到答案,而不必全部托辞于超能力。

台湾有毒中草药

出处:http://tcm-toxic.kmu.edu.tw/index.php/%E5%AD%B8%E5%90%8D

Abrus precatorius L.雞母珠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 烏頭
Aleurites fordii Hemsl. 油桐
Allamanda cathartica L. 軟枝黃蟬
Allamanda neriifolia Hook. 小花黃蟬
Alocasia macrorrhiza L. 姑婆芋
Aloe vera L.蘆薈
Androkgraphis paniculata (Burm. f.) Nees 穿心蓮
Areca catechu L. 檳榔
Aristolochia mandshuriensis Kom. 關木通
Asclepias Curassavica L. 馬利筋
Atropa belladonna L. 顛茄
Averrhoa carambola L. 楊桃

Buddleja curviflora Hook. & Arn.彎花醉魚木

Capsicum annuum L.番椒(辣椒)
Cerebera manghas L.海檬果
Chelidonium majus L.白屈菜
Cinchona succirubra Pav.大葉金雞納
Cicuta virosa L. 毒芹
Cinchona succirubra Pav.台東蘇鐵
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 香桂
Coleus amboinicus Lour. 到手香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黃連
Croton tiglium L.巴豆

Dendrocnide meyeniana (Walp.) Chew. Gard. Bull. Singapore咬人狗
Digitalis purpureas L. 毛地黃
Dioscorea bulbifera L.黃獨(黃藥子)
Dysosma pleiantha (Hance) Woodson八角蓮

Ephedra sinica Stapf麻黃
Erycibe henryi Prain.亨利氏伊立基藤
Euphorbia milii Ch. des Moulins.麒麟花
Euphorbia neriifolia L.金剛纂
Euphorbia tircucalli L.綠珊瑚
Excoecaria agallocha L.土沈香

Ginkgo biloba L. 銀杏(白果)

Heliotropium indicum L.狗尾草
Histiopteris incisa (Thunb.) J. Sm. 栗蕨

Lantana camara L.馬纓丹
Lycopodium serratum Thunb.千層塔

Mallotus phillipinensis (Lam.) Muell. Arg.粗糠柴
Mangifera indica L.檬果(芒果)
Manihot utilissima Pohl 樹薯
Medicago sativa L.紫苜蓿
Melia azedarach L.苦楝
Mirabilis jalapa L. 紫茉莉
Moringa Oleifera L.辣木籽
Morinda citrifolia L.檄樹

Nerium indicum Mill.夾竹桃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銀膠菊
Phytolacca americana L. 美洲商陸
Pieris taiwanensis Hayata 台灣馬醉木
Piper methysticum G. Forst 卡活
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 側柏
Plumbago zeylanica L.白花藤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虎杖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何首烏
Psoralea corylifolia L.補骨脂

Rauvolfia verticillata Lour.蘿芙木
Rhododendron molle G. Don羊躑躅

Salvia divinorum L.墨西哥鼠尾草
Sauropus androgynus (L.) Merr.守宮木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黃芩
Selaginella doederleinii Hieron生根卷柏
Semecarpus cuneifomis Blanco.鈍葉大果漆
Solanum incanum L.黃水茄
Solanum violaceum Ortega. 印度茄
Sophora flavescens Ait.苦參
Stachys sieboldii Miq.草石蠶
Strychnos nux-vomica L.馬錢(番木鱉)

Tinospora sinensis (Lour.) Merr.寬筋藤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Lem.絡石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雷公藤
Typhonium blumei Nicolson & Sivadasan土半夏

Urtica thunbergiana Sieb.& Zucc.咬人貓

Wikstroemia indica (L.) C. A. Mey南嶺蕘花(了哥王)

Xanthium sibiricum Patr.蒼耳子

怎么联系 海云青飞

电子邮件联系 海云青飞

海云青飞 电子邮件

海云青飞 是谁

传统文化爱好者里面最有理性,科学爱好者里面最懂传统文化

  • 什么是意识,困扰了人类数百万年,生物学家回避它,宗教胡乱解释一通,海云青飞用画面论给出了较好解答
  • 打通了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的隔阂
  • 世俗流传的对相对论效应的解释存在根本性错误,海云青飞作出了比较正确的解释
  • 综合进化论没有认识到生物进化程度与空间性的关系,完善后的进化论可以指导人类主动进化

页面没有找到 Page not found

页面没有找到

立即点击 这里 返回主页,也许有惊喜在等着你:)

知识若不分享,实在没有意义

Report


迷路了,百度搜索 海云青飞官方网站 就可以随时找到回家的路

最新文章都在公众号里,基于科学又高于科学,一站式解决你的所有人生疑惑。微信关注作者 海云青飞 公众号:

或者在微信里搜索 海云青飞 关注公众号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为你解答以下问题:

      宇宙为什么会存在,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人类为什么会存在
      人为什么必有一死
      人有没有可能不死,如果有,实现的原理是什么
      人与人应该怎样相处
      怎样才能培养出最杰出的孩子
      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