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元、上元,上元积年存在吗,如何推算

海云青飞 按:用天文计算推算历元或上元,这在理论上都不成立,实践中更做不到,即使勉强推算出来也无实际意义。不过还是有高人推算出了,他是从历史事件中反推出来的,不需要用到复杂的天文计算,你知道他是谁吗

十六、历元

什么是历元

中国历算家治历,首重“历元”,即找出历史上某一甲子年、甲子日,恰逢夜半朔旦冬至

什么是上元

后世历家往往寻求更强的“上元”,即除了甲子年、甲子日、夜半朔旦冬至外,还需要在当天发生日月合璧、五星连珠

历算家寻找上元有其必要,因为在上元当天,日月五星均同步在基准状态,由此点开始推算星体位置则大为方便

最早关于历元的记载,可见于《史记·历书》:

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什么是章、蔀、纪、元等周期

与历元有关的,有章、蔀、纪、元等周期:

  • 章:一章等于十九年

    由于古法十九年七闰,一章后,朔旦和冬至将会回复至同一天

  • 蔀:一蔀等于四章,即七十六年、九百四十朔望月、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日

    由于古法规定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加上十九年七闰,因此朔望月为二十九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日,即一章(二百三十五朔望月)的日数不是整数。故一章后,朔旦和冬至会回复至同一天的不同时间。一蔀后,朔旦冬至将会回复至同一天的夜半

  • 纪:一纪等于二十蔀,即一千五百二十年

    由于一蔀的日数不是六十的倍数,故一蔀后,夜半朔旦冬至将有不同的干支值日。在一纪后,夜半朔旦冬至将会回复至同一干支值日(例如甲子)

  • 元:一元等于三纪,即四千五百六十年

    由于一纪的年数不是六十的倍数,故一纪后,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将有不同的岁次干支。在一元后,夜半朔旦冬至将会回复至甲子年、甲子日

以上可见,章、蔀、纪、元等周期与闰周有关。若闰周不同,以上计算就不成立。唐代李淳风《麟德历》废除闰周后,亦同时废除章、蔀、纪、元之法

上文所述只是理论上的上元定义,近代研究指出,其实有很多历法元素原来并不纳入上元推算。具体而言,上元只须为甲子年、甲子日、恰逢夜半朔旦冬至。至于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等,皆属附会,实际上并不涉及上元的推算

再者,上元积年数目须小于一亿年,否则“不合历法”。有些时候,历家于一亿年范围内寻找不到合适的上元,如此便须稍为放宽上元的定义,接受某种程度的误差

尽管古人如此费力寻找上元,然而,上元(即甲子年、甲子日、夜半朔旦冬至、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但中国自东汉末年《乾象历》以来,每部历法首句例必开宗明义,说明上元积年:“上元岁次某某(上元之年),距某某年岁次某某(造历之年),积某某年(造历与上元相距多少年)。”东汉及魏晋历法,上元积年不过数万年,但随着天文数据日渐精确,上元积年数字不断飙升。南北朝时期虞(广+刂)造《大同历》,上元积年首度超越一百万年;唐朝一行造《大衍历》,上元积年达九千余万年;金代杨级《重修大明历》,上元积年更暴增至三亿八千余万年。到此境地,上元积年无助历法推步,反令历算日益繁琐,因此宋代杨忠辅造《统天历》时,首先废除上元积年的推算,但仍虚立一个上元,以避守旧者批评

到元代郭守敬造《授时历》,正式废止上元积年的推算

出处

  • 谭冰《古今历术考》 第二章 P71
  • https://destiny.to/ubbthreads/ubbthreads.php/topics/2060865

2024-08-13 https://www.tuenhai.com 收录


独立思考最难得,赞赏支持是美德!(微信扫描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