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历与其他历法的比较,阴历、阳历、阳阴合历
海云青飞 按:明显,现行公历有改进空间,比如 2 月为特小月,这明显是人为任意编排,和事实没有关系。历法是很重要的,所有可以修订的地方都要立即进行修订
另外,原文标题《四、干支纪历与其他历法的比较》,实际上内容只涉及其他历法,何来与干支纪历之比较
作者:翁文波
历法就是衡量时间的方法,时间是流动的、变化的。想要衡量时间,必须锚定一个原点,确定时间单位
最基本的时间衡量就是年、月、日、时,并且人们希望衡量的单位是整数
年和日较月、时基本,日又是最较年基本,我们现在通行的公历(阳历)是儒略历,就是以整数来数日子的整数历法
公元计年(不包括公元历法)也是真正的整数历法,只数地球绕太阳的圈数,而不考虑一年的日数
公元年份和日子都是整数,但他们不能整除,如何统一,这就产生了闰年和闰日。而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农历)中,则是产生了闰月
现在全球一体化,历法需要考虑整个世界的综合情况,需要有一个基本历法,基本的年历(公元年)和日历(儒略历)是基本立法,我国的干支纪年也可以当做基本历法
现有的历法大体归结为三种:
1、阴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故称阴历
一个朔望月的长度为 29.5306 日,即 29 日 12 小时 44 分 3 秒,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若要整数历法就取相近的整数29或者30。一个少半天,一个多半天,于是交互使用,既避免了繁琐,又保证了朔必在每月的初一
月的问题解决了,历年就是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历年必须尽量接近回归年的长度,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春夏秋冬的变化,依照这个原则,统计发现,12 个朔望月最符合一回归年的长度,29.5日*12=354 日(距离365日差11日)
于是阴历一年就为 12 个月,大月6个(30天),小月6个(29天),共计354日
但还有一个问题,一个朔望月真实长度是 29.5306,一个阴历年长度为 29.5306*12=354.3671,与历法(阴历,即月历)中的354日相差0.3671.
因此实际应用时,每过三年,新月(朔)又不在初一了。为了克服这个现象,把第三年12月的 29 天改为 30 天,这样就有7个大月(30天),5个小月,共计 355 日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优点是与月相配合的很好,即初一是朔,十五、十六满月,初七初八是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有利识别。但它不反映地球与太阳运动的关系,它与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节气不相协调,所以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国家使用,其他国家都废弃了
2、阳历
a、古罗马历和努马历
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来自于古罗马里,而古罗马里最早采用的是太阴历,后来逐渐转变成太阳历,中间经历了很多历法故事
罗马历最早 10 个月,298 天,公元前 713 年,罗马一个叫努马的国王受到希腊历法的启发,增加到 12 个月,这样全年由 298 天变成 354 天
b、儒略历
儒略就是凯撒,全名儒略.凯撒,公元前59年,凯撒大帝邀请埃及天文学家制定新的历法,完全不考虑月亮的圆缺变化
公元年46年颁布新历:
-
每年12个月,一年365天;
-
冬至后 10 天定为一月的第一天,即岁首
-
每隔三年置以闰年,计366日。多出的一天闰日放在二月后
儒略历12个月,单大月31天,双小月30天,一年366天
c、格里高利历——国际通用公历
古罗马时全年第一天,即岁首规定在春分日,放在三月份。凯撒改历后,岁首放在一月份。公元325年,沿用儒略历,但规定春分在每年的3月21日
但是人为规定春分日,肯定时间长了就会不符合天文实际
儒略历每隔三年置一闰日,每年平均长度 365.25 天,实测 365.2422,两者相差 0.0078 天,积累 128 年就是一天。到了公元 1582 年,春分日与 3月 21 日已经相差十日。从 325 年到 1582 年,基本 400 年相差 3 天
罗马教皇采用的方法跟中国老祖宗早就采用的方法一样,那就是扩大时间尺度,用大公约数,兼顾各个周期
当时有无上权力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召集许多学者和僧侣讨论历法改革的问题,决定采用业余天文学家利里奥的方案,每 400 年去掉三次闰日,公元 1582 年 3 月 1 日,格里高利颂发了改历的命令:
-
把 1582 年 10 月 2 日改为 15 日;
-
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如 1700、1800、1900 等)不再作闰年,仍算作平年
这两个规定至关重要,第一条规定实质上就是春分改为固定在 3 月 21 日,解决了日历和天时的矛盾;
第二条规定是把历法的精密度大大提高了一步,400 年中总共有97 个闰年,总日数为:
365×400 + 97 = 1146097 天
平均年的长度为:
146097+ 400 = 365.2425 天
这与回归年氏度的 365.2422 天相差只有 0.0003 天,要 3000 多年才差一天
这比儒略历 128 年误差一天的精度大大提高,因此欧洲及世界各国纷纷沿用,也就是所谓的公历,优点是与天时节气相吻合
公历的问归年长度取值为 365.2425 天,我国早在公元 1199 年南宋“统天历”中就采用了这个数值,比西方公历早了 380 多年,
——公历的纪元
人们都知道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现行公历是在 1582 年才确定的,那么所谓公历的公“元”又是怎么来的呢?
元就是起点,原点,我国和西方都是用政治中某个帝王登基的日子作为元年,而公历的纪元是从公元 532 年开始的,而不是从公元第一年开始的
总的来说,阳历是从地日关系回归年为基础制定的,与天时节气配合较好,但与月相关系不大
世纪
100 年为一周期,也就是一世纪。具体来源无从所知
星期
公历中还有一种比较广泛的纪日方法,就是星期。它是以7天为周期循环往复的,远在古代巴比伦时期,早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就把一个朔望月1、7、14、28日划分为4个部分。在我国,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来看,周代初年也早把 1 个朔望月分为4等分
古代,星期中每一天都与某一星体对应,也就是与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对应
3、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除了注明公历年、月、日以及星期几外,还有农历的年、月、日和节气等,这里的农历就是阴阳合历
我国上自秦汉以前,下到清朝末年,仅名家历法就有 100 多种,他们都是阴阳合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朝(公元前17世纪)就使用这种历法,所以人们称它为“夏历”,1970年以后我们改称为“农历”
阴阳合历,顾名思义就是兼有阴历和阳历的一种历法,即把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即朔望月、)作为一个月,又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即回归年)作为一年
这种历法的独到之处在于,历月的日期代表着一定的月相,比如初一必为朔,满月当月中,而另一方面又与地球绕日转动的春、哀、秋、冬相协调
但是制订阴阳合历的最大困难在于朔望月与回归年没有公约数,所以一年安排几个月最为合理、就成为编历家们迫切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了
农历的历年长度为回归年 , 但一个回归年长 为 365.2422 日,它比 12 个朔望月多11天左右:
29.5306 x 12 = 354.3672 天
如果每年都是 12 个月,累积下去就会发生错乱,比如1980年春节在2月份,16 年之后的 1996 年的春节就赶在 8 月份了
古人在实践中想到、一年大约差11天,三年就是33天,于是就规定每过三年多加一个月,称为闰年
这样虽然在解决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但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我们的祖先经过精心观察和周密计算,至迟到春秋战国时代,就发现了“19年7闰法’ 即在19年中置7个闰年(闰年每年13个月)其余12年为平年(每年12个月).
采用了这个巧妙的办法后,19个历年和19个回归年就相差无儿了
请看下面的计算:
1 个朔望月 = 29.5306 日
12*19 + 7 = 235 个朔望月
235 个朔望月 =29.5306 x 235 = 6939.69 日
1个回归年 = 365.2422 日
19 个回归年 = 365.2422 x 19 = 6939.60 曰
计算结果表明,19 个回归年和 235 个朔望月的天数仅有 0.09 天之差(合 2 小时 9 分 30 秒)
这一规律首先为我国天文学家所发现,当希腊发现这一同期时,我国已使用了 160 年之久
南北朝时代,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于公元 462 年制定了大明历,创立了比“19 年 7 闰”更为精密的“391 年 144 闰”的方法,即在391年中设 144 个闰年。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以上不论是阳历、阴历,还是阴阳合历,都是与地球、太阳、月亮的运行周期相联系的。由于各个周期互相之间不能整除,因而采取置闰的办法协调弥补那些整除之后余下的零头,经过一段时间凑成一个近似整数,但不论如何改革,在改革初期比较合适的历法,经过一段时间又显得不够精密了
出处
- 翁文波《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之《四、干支纪历与其他历法的比较》,P32 - P45
- https://mp.weixin.qq.com/s/oLCwjSHB2N0fVYSI1Ff5VQ
2024-08-10 https:/www.tuenhai.com 修订
独立思考最难得,赞赏支持是美德!(微信扫描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