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历之经度及时差概念,术数用北京时还是地方时
海云青飞 按:从全球角度看,术数应用的阴历历日的编排是否要以中国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主为准,需要以掌握神数原式的高人以实践来检验、确认
1 八月, 2012 by 谭冰
中国禄命术数如何为外地出生人士起盘论命,一向为热门研究课题。现代人往往有误解,以为中国传统天文历算没有讨论地理经度和时差,因此可以各施各法,然而此论不确
近日有一新出版之斗数书籍,提出为外国出生人士起盘时,须考虑时差对日月合朔时刻之影响。以农历1978戊午年十月初一为例,按中国标准时间(东经120度时间)计算,日月合朔时刻为1978年11月1日04:07;但以英国时间计算,日月合朔时刻为1978年10月31日20:07,因此该书主张英国出生人士,斗数起盘须以1978年10月31日为农历十月初一,农历十月其后日子亦需依此改变
不同术数派别以不同手法论命是常见的事,但由于此次关乎历法原则而并非论命技巧,笔者在此讨论新法论述不足之处
中国传统历法有一项重要但往往被人忽略的参数,即是天文观察者所在之地理经度观察者位处之经度决定天象发生之时刻,以致影响历日编排
诚然,与其他古代文明比较,中国较迟才有地理经度的概念。公元1220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发现月蚀时刻与推算有异,由是领悟时差。其后耶律楚材造《西征庚午元历》,订立“里差法”,以寻斯干城(即今日乌兹别克国撒马尔罕城)为中线,东西相距里数定时差,东加西减。由里差法以寻斯干城为中线可见,耶律楚材很可能是借用了阿拉伯或中亚国家之时差算法,惟《西征庚午元历》最终无正式颁行,亦因而没有影响中国传统术数
及至1645年,清朝颁用《时宪历》,中国历法才真正落实时差算法。时差只用于节气、日出日落和日月交蚀的推算
《清史稿.时宪志四》曰:
求各省节气时刻,皆以京师为主,视偏度加减之。每偏一度,加减时之四分。偏东则加,偏西则减
但月朔时刻仍以北京地方时间(东经116度23分)为准。《清史稿.时宪志四》曰:
求合朔弦望,太阴实行与太阳实行同宫同度为合朔限,距三宫为上弦限,距六宫为望限,距九宫为下弦限,皆以太阴未及限度为本日,已过限度为次日。乃以太阴、太阳本日实行与次日实行各相减,两减余数相较为一率,刻下分为二率,本日太阳实行加限度上弦加三宫,望加六宫,下弦加九宫。减本日太阴实行,余为三率,求得四率为距子正之分。如法收之,得合朔弦望时刻
日月合朔时刻之推算,以北京地方时间为准,并无考虑各地时差改正。若读者仍有存疑,可求证于清代历书之原件
清代历书第一页刊载都城顺天府(北京)节气时刻,其后刊载各省节气时刻:“各省序次盛京而下,悉依地图地之经度所列”。地名包括:盛京、三姓、黑龙江、朝鲜(韩国)、吉林、伯都讷、浙江、福建、江苏、山东、安徽、雅克萨城、江西、河南、湖北、广东、湖南、山西、广西、陕西、贵州、安南(越南)、四川、甘肃、云南。各省节气时刻,俱依省城为准。清代历书所载地名,东起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至甘肃、云南,东西时差几乎有一时辰(两小时)。事实上,《清史稿.天文志一》详载西至新疆的各地经纬度,因此清代历算是完全可以推算西至新疆之节气时刻。清代历书即为清代术者起盘论命之所本,东西时差一目了然,不能强说古人不懂时差。其中可见只有节气时刻有时差改正,但日月合朔无时差改正
日月合朔以北京地方时间为准,是因为这影响整套历日编排。事实上,无论日月合朔时刻抑或节气时刻,若加进时差改正,均会影响闰月安立。清代历书虽列出各省节气时刻,但闰月安立所依据之日月合朔时刻及节气时刻,仍以北京地方时间为准。关于闰月安立此点,该书并无讨论此情况如何处理
以1965乙巳年及1966丙午年为例,若按东经120度时间编历与英国格林威治时间编历,二者有明显分别。此由于日月合朔时刻计入时差后,1965年冬至被划归下月(农历月日均由子夜00:00开始计算)。基于农历法则,冬至必定落于十一月,因此原来十一月变成闰十月,十二月变成十一月,正月变成十二月,二月变成正月,三月变成二月(假闰月),直至闰三月变成三月,共有六个农历月份出现分歧
(海云青飞 注:因排版原因,原表略)
现代时区制共有39个时区(由西十二区至东十四区,其中有时区时差不是整数),故若日月合朔时刻需要考虑时差,万年历应有 39 套不同的历日编排(包括每月朔日和闰月)。笔者一直强调,古代中国视历法为国家大事,严禁民间私自造历。但自民国后,历法失去其政治意义,市间才流传不同版本、良莠不齐的历书
由上所述,日月合朔需改正时差之主张,意念虽佳但论述未见周全。笔者认为较合理的做法是,历日编排应以中国标准时间为准。笔者并非墨守旧法,而是认为术数不能脱离中国“颁正朔于四夷”之历史文化背景。若读者怀疑坊间万年历所载之历日资讯,最直接的做法是以中国科学院出版之历书为准
原文发表于《风水天地》卷239(2012年8月),版权所有,转载文章时烦请注明出处 分享此文:
William:
请教博主,传统历法有没有“均时差(Equation of Time)”的概念? 除了依靠太阳位置计时,古人也使用滴水漏刻来计时 一年之中,均时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超过半小时,换成古代时制,两刻多。照理说,应该可以发现真太阳时和漏刻时的变化规律的
于 21 八月, 2014 于 4:28 下午 | 回应 谭冰:
明代及以前,中国历法没有考虑均时差(Equation of Time)。直至崇祯改历,中国改用欧洲天文学作历算,才引进均时差的的概念和算法
日晷显示真太阳时,漏刻显示平太阳时,二者有别,然而实际操作并非如此泾渭分明。清代钟鼓楼的报时制度,虽以漏刻计时,但又以日上中天来校正漏刻,因此理论上并非纯正的真太阳时或平太阳时,而是二者的揉合。清朝晚期,钟表日渐普及,即使钦天监员生亦不重视漏刻。见常福元《天文仪器志略.漏壶》:“厥后钟表盛行,钦天监员生之前往值班者,多视为具文。”
于 23 八月, 2014 于 4:45 下午 William:
既然古人对地理经度缺乏认识,在明代以前的气朔先天/后天,(日)当食未食…等历算失误,这个原因占到多大的程度?
于 24 八月, 2014 于 1:08 下午 谭冰:
概括而言,要编纂一部历法,历家首先作天象观测纪录,然后依据观测纪录订立天文算法,继而预测日后天象发生的时刻,以验证天文算法疏密与否。然而这只是理想的情况,古代筹备改历时,不一定有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有些时候因为数次日月食预报不验,历家便对旧历小修小补,订立一套新历。因此历家十分倚重历代流传下来的天象观测纪录,他们以新的天文算法回推数百年前(甚或千余年前)发生的天象,希望计算结果与观测纪录吻合
由于历代历家并非皆处于同一地理经度作天象观测,当利用旧有天象观测纪录以编订新的天文算法,这些算法便有误差,惟未见有学者对此项误差作定量评估。此方面的研究亦有种种困难,因为古人著书立说,并无徴引资料来源的学术规范,历法所载的往往只是天文算法及数表,没有列出创立算法时所依据的天象纪录
依拙见,古代的历算失误,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古人对星体运行的认识有着种种不足。问题提及三种天象:气(太阳运动)、朔(月亮运动)及交食。太阳运动的推算较简单,只需考虑太阳和地球二者的关系;月亮运动的推算则十分复杂,因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引力互相牵引;至于交食推算就更是千头百绪,食甚时刻不一定是真正朔望的时刻,还须考虑视差(Parallax)、大气折射(Atmospheric Refraction)等很多不同因素作修正
于 27 十一月, 2019 于 4:18 下午 | 回应 Kitai:
请教一下谭先生:
日月合朔的时间是否要加上均时差才能拿来使用?
因古人用日晷计时为太阳时,无此困扰,但现今网络所能查询查到的日月合朔时间并非真太阳时,是否需要转换
于 29 十一月, 2019 于 9:16 下午 | 回应 谭冰:
历法应用平太阳时或真太阳时,这是个很难说个明白的课题,笔者一些观点,已可见诸本文以上留言
使用真太阳时与否,其实牵涉整部历法,不单只限于某一日。这是因为如果日月合朔及节气的时间改用真太阳时,如此则整套历法编排均会改变,例如日月合朔的时间在子夜前后,改用真太阳时可以影响初一的日子;如节气的时间在子夜前后,改用真太阳时可以影响闰月的安立。坊间有关使用真太阳时的讨论,往往低估其影响。因此若使用真太阳时,其实相当于自订另一套历法
拙作《古今历术考》(香港:三联书店,2013年)第七章第四节曾论命理术数应否自订历法(页244-247),笔者的见解是历法即命理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广为人用,则容易验证其统计结果,因此主张用官方历法起盘,如此则容易验证论命手法的准绳度
出处
- https://tambingblog.wordpress.com/2012/08/01/%e8%ab%96%e8%be%b2%e6%9b%86%e4%b9%8b%e7%b6%93%e5%ba%a6%e5%8f%8a%e6%99%82%e5%b7%ae%e6%a6%82%e5%bf%b5/
2024-08-08 https://www.tuenhai.com 收录
独立思考最难得,赞赏支持是美德!(微信扫描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