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与黄帝内经谁早

海云青飞 https://tuenhai.com 2018-11-13

tuenhai.com 海云青飞 按:从王力微考证可知,史记中是否记载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和史记哪个早,可能是《史记》早于《黄帝内经》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5)

作者:王力微

(第一篇:《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和作者考证)

(二、西汉时期以前有关《黄帝内经》的文献复习)

6.《史记》的记载:司马迁(公元前145或135——公元前?年)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扁鹊学医、行医的情况:在他当了人舍长 10余年后,一位名叫长桑君的老者也观察了他10余年,认为他为人不错,决定把自己所藏的医书禁方传授给他。并嘱咐他保密,不能随便传给其他人。这是当时传授医书的潜规则,不是品行很好或悟性很高的人,是不能随便传授的,因为品行不好或悟性不高的人,可以用来赚钱,却不能为人治病。向人传授医书的时候,往往是自己快死的时候

《史记》对扁鹊的生存年代,没有记载。从他记载的三个病例推算,相当混乱

赵简子,名鞅,于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已继父之位为晋卿。请扁鹊看病之事,发生在晋定公十一年(公元前502年)。扁鹊应该在生存在这个年份前后。虢,西周时期有三个虢国,分别为东、西、北虢。东虢于公元前767年为郑国所灭,西虢在公元前687年为秦国所灭,北虢于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假途灭虢,即其事也。晋昭公,公元前531—公元前526年在位。赵简子请扁鹊看病的时间,不在昭公时

齐桓侯何许人,查不到。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是齐景公在位

扁鹊为赵简子看病的事,在《史记·赵世家》里有同样的记载,但不见于《左传》,不知司马迁所依据的史料是什么。从时间上来看,给虢太子看病,要在赵简子之前约150年,这是不可能的。《史记》所记给虢太子看病,是在给赵简子看病之后,更是不可能的。一个早已灭亡了的国家,还能有国君住宫殿,立太子吗?

给齐桓侯看病的记载,说明扁鹊有透视眼,特异功能,这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神话

长桑君也是个神人,给扁鹊传完书后,就忽然不见了。他给扁鹊一些药,要扁鹊用上池水送服,三十天后就能看清要看的东西了。扁鹊照办,30天后,果然能隔墙看到人,给人看病,能看到人的脏腑。但他还是以诊脉出名

《史记》对扁鹊的记载,和对五帝中的“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以及契(殷朝的祖先),母曰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简狄见一大鸟,生下一蛋,她吃了,因而有孕,生下契,是为殷人的祖先);“后稷,名弃。其母,……姜原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后稷的母亲姜原,见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很心动,就去踩了,踩了就怀孕,到期生了个儿子)根据神话传说而记载差不多。但医书的传承神秘,不可能聚在一起公开讨论,是可以肯定的

秦国的侍医李醯,自度医术不如扁鹊,派人将他刺死。李醯是秦国什么时候的侍医,查不到。可以认为,他的医术不怎么样,否则,犯不上去刺杀一个医术比自己好的人,当时也没有任何存在《黄帝内经》的痕迹

在仓公列传部分,有价值的内容更多。下面,分四个方面叙述之

1).仓公其人:

仓公,名淳于意,西汉初年临菑人,太仓县县长。从小喜爱医术,在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时向同郡的公乘阳庆学医,当时,阳庆已70多岁了,看他是那块材料,把毕生收藏的医书全部传给了他。并让他把以前所学的全部丢掉。淳于意专心攻习一年,自度尚未精良,攻习三年之后,觉得到火候了,为人治病,决断生死,多能应验。因为家里贫穷,也可能觉得家产是个累赘,他不治家产,到处为诸王侯、贵族看病。有时碰上不治之症,不肯治,因此得罪了冤家,很可能是齐文王。在汉文帝13年(公元前167年),被权贵告发,判为肉刑,逮到长安治罪。他的第五女名叫缇萦,跟随父亲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明如果实施了肉刑,身体永远不能复原,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自己愿充官婢,赎父之罪。文帝看了,很怜悯,下令废除肉刑,同时也赦免了淳于意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此事发生在文帝四年,有误。此事应发生在文帝十三年。《汉书·刑法志》记在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据淳于意学医、行医和汉文帝问,他回答的时间,以及他的年龄推算,应该在这一年。此时,他39岁。他说阳庆已死了十几年,他习医时,阳庆指导了他三年,阳庆大约在文帝二、三年去世。他不可能在文帝四年时就有十余年的行医经验,也不可能在被逮后九年才废除肉刑,身体保存完好,也不可能在九年后,文帝突然心血来潮,对他发问一些问题,此时必然都发生在文帝13年,他才能有10余年的行医经验,才能对文帝如《史记》中记载的回答

从淳于意被冤家告发这一事件来看,淳于意的确是当时最高明的医生了。他为什么不肯看?因为他知道,他的医术有限,无力回天,他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他只能回避。他的医术,受时代的局限,没有多少妙法

汉文帝在提问中,特别问到齐文王是什么病。淳于意答道:我没看过他的病,听说他气喘、头痛、视力不好,还不到20岁,身体肥胖气喘,不是药力所能奏效的。有人给他做过灸,病反而加重了。我以为少年人得这样的病,治不好,所以死了

淳于意没给齐文王治病,却知道他的病情;他所处的恰是齐国地带,所以,很可能是被齐文王的左右告发。否则,一个小小太仓公,就因为不给治不好的病人看病,犯不上逮到长安去治罪,要受刖刑,需要汉文帝亲自干预吧?因为有齐文王的死,才有汉文帝对淳于意治病情况的发问,而且特意地、主动地问到齐文王的病是怎么回事。淳于意也不敢不具实报告,所以,他所举的病例比较可信,没有根据传闻添油加醋的问题。他的学医、行医过程,也很可信

淳于意早期没有行医记录,下面所举的病例,都有记录,是为了总结经验,近年才开始记录的

文帝所问的内容是:“擅长何种医术?能治什么病?有无医书?在哪里学的医术?学了多少年?他们是何方人氏?所治病状及治疗过程如何?治好多少?死了多少?有无差错?为何有的预言不能灵验?什么人来向你学医?全部详细答来。”

从文帝的询问中,可以看出下面三个问题

  • 文帝对治病的具体情况很感兴趣。原因是齐文王没经淳于意治疗而死,他想知道死因,也想知道淳于意的医术如何

  • 文帝知晓当时医术传承的潜规则,只是想了解淳于意是怎样学医的,无意改变存在的事实,他崇尚无为而治

  • 问有无医书,大有深意。他想知道,淳于意是不是个江湖庸医,治病有没有传承依据,当时看病靠经验,《周礼》就很注重这个。从问答中,可以知道,当时不存在《黄帝内经》,更不是医家必须遵守的规范。如果当时有,应该这样问:“你对《黄帝内经》学习了多少年?有何体会见解?还学了些什么书?”

先秦的书籍,经过秦皇的焚书之祸,被弄得七零八落。有价值的书,还是有人冒死藏匿、或背诵,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不同学派,有不同版本,如《论语》。靠背诵记下来的有《尚书》。汉文帝时已很重视搜罗这些书籍,设法藏于宫廷。医书不在秦皇的焚毁之列,它的传承方式很诡秘,搜罗并非易事。如果皇帝下诏搜罗,肯定是会搜罗到的,前提是:必须有具体的某本书。当时皇宫里藏有什么医书,史无确载,不能臆断。在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不少医书,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后面再详细讨论。可以认为,当时的皇宫里,肯定没有《黄帝内经》,否则,文帝知道淳于意没有此书,很可能赏他个副本。当时的书不比现在,洋洋十余万言的书,用漆写在竹简上,或帛布上,很费力,很昂贵,保存起来,的确要放在兰灵秘室

2).淳于意的学医过程: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6)

淳于意一开始并不知道阳庆。阳庆是个医书收藏家,也研习,却不为人治病,因而不甚著名。淳于意先是知道菑川唐里的公孙光有很多很好的古医方,便前去拜求,被收为学生,教的是调理阴阳的药方。是口授,淳于意记录。当淳于意希望进一步学习的时候,公孙光说:“我很喜欢你,我老了,把平生所学,都教给了你,没有保留了。希望你不要随便传给别人。”淳于意发誓,自己能得到传授,已经很幸运了,致死也不会传给别人。公孙光让淳于意讲医理给他听,讲得头头是道,很精辟,公孙光很满意,感到孺子可教,高兴地说:“你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医。我有不少交情好的同行,医术都不怎么高明。临菑的公乘阳庆,医术比我高明,我年轻时曾想向他请教,但有人认为我不够格,没学成。现在此人也老了,因为家里很富足,不为人治病,所以也不太出名。我可以带你去拜望他。”恰好,此时,阳庆的儿子阳殷,来向齐王献马,需要公孙光引见,淳于意利用这个机会,结识了阳殷。公孙光也极力为淳于意美言,说他是个通儒,痴迷医术,一定要善待他。有了阳殷的引见,公孙光还专门写了一封推荐信,再加上淳于意为人谦和,确有学问,对阳庆又极为谦谨,阳庆很喜欢他,决定把平生所收藏的医书全部传给淳于意,兼答疑解惑指点。如此三年,淳于意感到医理悟透了,医术精良了,阳庆不久也去世了

阳庆在传授医书时,要求淳于意把以前的医书全部丢掉。比较起来,还是阳庆的医书精良,所以淳于意也乐于照办。阳庆同样嘱咐淳于意,不要传给别人,也不要让自己的子孙知道。这里是指阳庆的子孙,说明阳庆对医书的传授是多么慎重。淳于意自然会发一番誓,保证决不外传

阳庆传给淳于意的书是: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接阴阳等。这些书名很难懂,由于《史记》原书没有断句,今人对这些书的断句也大费周章,不同的版本,断句不同,有的版本的断句不可理解。上面的断句,是个人参校《黄帝内经》所断,什么含义就不解释了(是可以解释的)。其中很多在《黄帝内经》中反复提到,在《汉书·艺文志》中却一本也不见,其中的原因,后面再说。这些书的规模,应和马王堆出土文物,或《黄帝内经》中篇幅中小的规模相当,每篇不会超过1000字

从淳于意的学医过程中,可以看出下面5个问题:

  • 阳庆收藏医书,研习医书,但不为人治病

  • 公孙光的医术比较高明,也有心得,但不及阳庆。他没有医书,对淳于意是口头传授。他的同行的医术不如他,史书的确无所记载,因而湮没无闻

  • 阳庆、公孙光的医书、医术并不轻易传人,正所谓“非其人不传”。(《黄帝内经》中语)阳庆的医书,连自己的子孙都不让知道,可谓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

  • 传授医书、医术的时机,往往是在自己垂垂老,行将就木之时。爱学问如命的人,往往有这样的心态:如果随便传人,他不是那块料,岂不糟蹋了宝书?在行将就木时,如果还不传,一生的心血岂不付之东流,无人知晓?所以,长桑君、阳庆、公孙光都是在垂垂老时才传授自己视之如命的医书、医术,良有以也(有它自身的原因吧)

  • 得到医书的人,必须发誓保密,不能随便传人,一般来说,他们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一条不很潜的明规则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阳庆究竟有没有儿子?《史记》的记载,前后矛盾。前面说无子,后面又冒出个阳殷,并嘱咐淳于意不要把传医书的事让自己子孙知道,显然,前面所记的“无子”,是记错了。他有没有儿子,不是关键,关键是医书的传承,十分诡秘,是当时的明规则

3).淳于意的行医过程:

在对答中,淳于意叙述了自己行医的过程。他开始行医时,没做纪录,因而不便总结经验。后来,他做了记录,在对答中所举的25个病例,是他做记录的结果,因而很具体

25个病例以外,还回答了文帝所问的齐文王的死因。实际病例是26个

由于资料较多,从26个病例中所看出的问题,归纳如下:

  • 所列病人,除2个以外,全是诸王侯和各级官员

  • 其中15个治愈,10个死去

  • 有5个病人曾先经过其他很多医生看过,全部错误,淳于意给予纠正

  • 在病例中5次提到《脉法》,2次提到《法》,1次提到《诊脉法》,一次提到扁鹊曰。《法》可能就是《脉法》。他说《脉法》是古圣人所创,用来分辨人的脉象,各别命名。只有精于医理的人,才能加以区分。说明脉法,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掌握。诊脉,非言辞、文字所能明,的确要靠个人的悟性。当时的情况是:庸医多,医术精良的少。这也符合史籍记录的情况

  • 提到“经”、“脉络”、“足少阴脉”、“足阳明脉”、“大阳明脉”这些术语

  • 治疗以汤药为主,也用灸法,对针刺比较慎重

  • 文帝曾问为何对病人的生死日期预言不准?回答是:因为饮食不节,服药失当,或错用针灸所致。其实,人的生死受多种因素影响,准确预计死期是很难的

  • 淳于意坦言,自己为人治病,会出错。这是实际情况。任何高明的医生,都不可能对所有的病人妙手回春,更不可能不出任何差错。差错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只有负责任的医生,才会正视差错,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医术,而不是吹嘘和文过饰非

4).医术的继承情况:

淳于意带有徒弟,2个是平民,4个是诸王侯送来学习的。他对不同的人,教不同的医术。不是全部传授。学习时间大多是一年余,个别是2年余。有1个没学成,当了齐王的侍医,可以折射侍医的水平

可以明确,无论是老师向淳于意传授医书、医术,还是淳于意向徒弟传授,没有一个是传授《黄帝内经》的,都比《黄帝内经》简单。这是为什么?只能说明,《黄帝内经》还没有问世

对于有著述的学者,司马迁在《史记》里都有明确的记载。记有著述的各家有:孔子、老子、申不害、韩非、管仲、晏婴、孙武、孙膑、吴起、商鞅、司马穰苴、吕不韦、孟轲、荀卿、公孙龙、尸子、墨翟、屈原、贾谊、陆贾等等。《汉书》对刘安编《淮南子》也有详细的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对《孙子兵法》,曾经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就是或为孙膑所写,或开始于孙武,由孙膑完成。1972年山东银雀山的出土文物证明,的确有《孙膑兵法》独立存在,是孙膑所写,才平息了争议,证明了《史记》的记载是正确的。有些人就是爱凭空臆断。由是观之,如果在西汉中期,《黄帝内经》已经成书,并且很通行,影响很大,《史记》里却毫无反应、记述,是完全不可能的

司马迁喜欢司马相如的辞赋,在他的传记里,收录了很多他的辞赋。司马迁给扁鹊、仓公立传,不仅记录了事迹,还记录了他们承传的过程,甚至具体病案,非常详细,仅次于司马相如的赋,说明也是很重视,很欣赏,为什么没提他们学或编《黄帝内经》?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既没学,也没编《黄帝内经》。他们学的、写的医书,被编进了《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旁经》,这不仅是可能的,应该是必然的


独立思考最难得,赞赏支持是美德!(微信扫描下图)

迷路了,百度搜索 海云青飞 官方网站 就可以随时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