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感悟,格物致知议论文素材

格物致知

2010-03-15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中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文中仅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见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等人的“宋明理学”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近两千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曾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经历了三百多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格物致知”的观念一直争议不休,说法各异

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后来从西方传来的“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学》,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古代中医理论的形成,吸纳融合了历史上道家与阳阴家的“心性修为”的自然哲学思想,在中医看来既需要“诚意正心”的修持,也需要“心性修为”的根本,才能成就中医的传统。所以现在有中医学家认为:宋明人将“格物”作为细微的分析讲,作穷究讲,仅此一途,已见他们不明“内证”,已见他们没有“实验”了,所以,只能在理上,在思辩上绕圈子,理学的产生究竟是不是由于“内证”的失传,这可以从宋明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来作出判断。于是乎便提出所谓“内证实验”来

其实,将“宋明理学”与现代的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混为一谈,宋明人兴许尚未达到这种水准。将现代中医学家所提出的所谓“内证实验”等同或超越现代的“科学实验”,现代科学也不会同意

“宋明理学”应当说是国人认识史上的进步,其所探讨的问题十分广泛,比如,对本体与现象、理与气、心与物、动静观、知行论、人性论以及道德修养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格物致知”的探讨和研究

两宋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较前有所发展,指南针、火药、活版印刷等世界三大技术发明都先后在这个时段完成。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它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产物,也是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其对儒学传统中的“天命论”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对佛、道有神论的宗教迷信或神不灭论是持批判态度的

但是,宋明人乃至中国古圣先贤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技术检测手段,靠“诚意正心”和“心性修为”的主观冥想,要穷究事物的原理,毫无疑问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对科学实验精神的全然无知,必然会导致抽象思辩的产生,“格物致知”就是这种抽象思辩的产物

所以宋明人最终还是通过“修心养性”、“静坐内省”等方式方法,来达到存天理、去人欲、明心见性的目的,实质上就是晦庵先生所谓的“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也就是梁任公所谓的“心明便是天理”。于是心明就可以内视,心明就可以返观,经络隧道、五脏六腑就可一目了然,天下大事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将由此而悟出的所谓自然事物的本质、形态乃至所谓规律来类比于社会、人类的一切现象,以为实现社会的功利所服务

所以朱熹说:“所谓格物云者,或读书,讲明义理;或尚论古人,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皆格物事也”。“格物是穷得这是当如此,那事当如彼,如为人君便当止于仁,为人臣便当止于敬”

可见,“格物致知”的指导思想是所谓“直觉感悟”,最终还是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科学实验与研究方面转移到适应当时封建统治的精神需求上去,不去考查、研究自然界的真实。这就必然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

作为同时代的李时珍都懂得所谓“内证实验”的“内景返观”,宋明人不可能不知不明,更不可能失传。只是“西学东渐”之后,“宋明理学”逐渐发展为“明清实学”,人们开始质疑所谓“内证实验”是否客观存在?修持“内证实验”还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就连当下提出“内证实验”的中医业内人士也认为:“我想在我们许多人里,也许会有人具备这样一种‘内证’能力,也许一个也没有”。说明这中医学的事儿只不过是少数人的医学,而不是凡夫俗子们所能学得到做得到的大众医学。自命圣贤,自设神坛,未免太“形而上”、“形而内”了。众多辛勤苦读的中医学子,不是让人给耍了、骗了,实在令人无法理喻!

其实,梁任公除了上面所谓“心明便是天理”之句外,他在看到中国近三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时,还曾指出:“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此外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见《梁启超诗文选》第418~419页〕

爱因斯坦虽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是一个直觉的信奉者”,但他逝世前的两个星期,1955年4月3日在同美国科学史家贝纳德·科恩的谈话中也曾说过,使用直觉的方法虽然比较有趣,但他还认为,使用直觉是十分危险的!

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引入了“原理法则”、“理性知识”的概念,似乎是推陈出新,赋予了“格物致知”新时代的新含意。〔京且〕


独立思考最难得,赞赏支持是美德!(微信扫描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