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是怎样炼成的

大器晚成的 58 岁

2010-01-23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58岁,这可不是当今官场上“59岁贪腐现象”的弟弟,而是中医“平均成熟年龄”,可谓“大器晚成”矣!

最近,从网友张教授的愽文中看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有一位先生曾经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一个“调查数据”说,我国中医生的“平均成熟年龄”为58岁。张教授还说:“这个58岁不是什么‘成熟年龄’,而是不到这样的年龄,中医生没有被中国公众接受的社会心理优势。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中医师带徒弟,一般要教导徒弟‘静守医业’,视‘静守和坚忍为国医成功的不二法门’”

记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在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一文中分析到中医不景气问题的症结时也曾说道:

“祖国几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中医,从前毛主席、周总理都指出是宝贵的财富,现在国家的方针又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条途径并行,连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都规定要发展传统医学,可是实际上中医仍然频临消亡的危险!问题的症结大概是: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怎么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呢?是科学。那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说到做到。而一个中医学生学了中医理论只是学了个引子,不能独立看病,还得老中医当老师来带,带一年不行,带两年也许还不行,三年、四年才慢慢行了,一直等到有了多年的临床体会,才能成良医”

钱老所说的可能也是这个道理

仔细分析起来,这只不过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题,绝无医学教育问题那么复杂。如果一个人18岁学医,5年出师,23岁坐诊,到58岁,则从事中医工作35年了,所看病人不少。如果按WHO所给的数据,有60~70%的病人是可以自愈的,则任何一名中医至少都会有65%左右的治愈率,最差的也会有50%以上的治愈率。加之如今的病人聪明得很,病情危、急、重的只找西医而不会去找中医,一般病轻的、慢性的才会找中医做些调理调理,因此一般的中医都会有85%以上的治愈率。35年的日积月累,静守和坚韧,那有不成熟,不成功,不成良医的!

据历史记载,医圣张仲景约生于公元150年,他10岁左右时,就师从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张仲景此时已40多岁,习医快30多年,这时的张仲景已是医术精于其师而大名鼎鼎的“名医”了。可其在《伤寒论·自序》中却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即自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家人就有三分之二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不到十年间,这位已经46岁快56岁,习医36年快46年的“名医”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中三分之二的人,一个个相继而逝去!而且其中七成是死于自己所熟知的外感热病——伤寒病。可见张仲景虽有其名而无其实,尚未“成熟”!两年之后,58岁的张仲景迅速“成熟”了,才写下《伤寒论》一部,成了中医传世之作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少年裁缝,老年医”之说。中国人看病看的是经验,所谓老中医、名老中医,是因为有了经验才受到大家欢迎。治得好是命,治不好的也是命。所谓医案、验案都是捡好的写,治坏、治死的都略去不计。且所记下的多是达官贵人、名人显要,让你不信也得信

近年来老中医、名老中医越来越少了,于是又多了一条,看资格。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及医院领导琢摸透了社会大众的心理,于是将未到58岁的年轻人也封上个什么名中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的衔头,什么硕导、愽导的,包装一番,胡弄平民百姓。以瀰补年龄上的不“成熟”,增加医院的知名度,最终所瞄准的还是病家囊中的“孔方兄”

年岁大固然有经验,但也有老糊涂的。笔者就曾见过耄耋之年的中医将“自己的名字”当作“病人名字”写的,以致于病人老半天拿不上药。还有将“自己的名字”当“药名”开的,闹出个划价处说这可是个“无价之宝”而划不出价来的笑话来。误人误己暂且不说,若开错个药什么的,那才是害人不浅

可外国人看病看的是医生的真本事,而不是看医生的年纪。年龄越大可能知识越贫乏,因为,在他们看来,不进则退。知识是不断更新、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现在所学的东西,十年过后有一大半将是没用了的废物

如果一名中医生要到58岁才能“成熟”,应当说是日积月累的“十年媳妇熬成婆”,是静守和坚韧的“守株待兔”。绝不是科学理论所培养出来的现代医生,因为其既不能说到做到,也不能指导临床实践!〔京且〕


独立思考最难得,赞赏支持是美德!(微信扫描下图)

迷路了,百度搜索 海云青飞 官方网站 就可以随时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