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到底有没有效果

中医疗效的判定

2010-02-19 王教授京且 - https://tuenhai.com 整理

近日,在2010年2月5日的《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江淑安院长发表的《百姓的需求民间中医存在的理由》一文,心中有些话不得不说

文章开篇作者便说:“《中国中医药报》元月20日2版刊登了《人民日报》社记者采访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报道,王国强副部长答记者问时道出了‘百姓需求是中医发展动力’的观点。笔者完全赞成”

作为盈利性的所谓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的院长说“百姓需求是民间中医存在的理由”未尝不可,其目的用意,路人皆晓!但作为国家卫生部的副部长却说“百姓需求是中医发展动力”,此话就说得确实有些不在理,有失科学理性,误导了百姓群众。作为一国之卫生部长不但不能教育引导百姓科学理性的需求,反而只是跟在百姓后头,作群众的尾巴!让不明真相的百姓群众推动中医发展,而不是以其真正的科学疗效谋求发展

殊不知,部长所管辖的可不是市场经济商品化的事儿,而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人命攸关的大事。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部长大人竟让盈利性医药科学研究院的院长当了枪使。如果在海那边,你这部长大人草菅人命,不被“立法院”的委员们轰下台才怪

《中国中医药报》竟然将“非法行医”也拿来报道,连违反《执业医师法》也让全国人民学习。可见媒体人连起码的法治观念都没有,岂不贻笑大方!

文章作者还说“自古医文相通,一个秀才半个医,还有很多医文相通、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爱好中医的民间中医,什么政策也套不上,老百姓需要他们,也只好“非法行医”。如湖南省桑植县有一位局长,爱好钻研中医几十年,退休后找他求医的百姓太多,每天要看几十个病人。还有云南的一个县农委主任退休后,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疾病,每天门庭若市。广东湛江的一个白血病患者自己用中草药治愈后,又用中草药治愈了几十个白血病病人。他的医疗资料及检查治疗前后的血检报告单我都看过,确实疗效好。现在找他的病人很多”

江院长所说是真是假,是否经过科学方法检验和验证?倘如江院长所说,则湖南桑植的某退休局长、云南某县退休农委主任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典范,以致求医百姓甚多,门庭若市。广东湛江那位则是“久病成良医”的代表,不仅治愈了自己的白血病,还能用中草药治愈了几十个白血病病人

照此所说,则只需懂几个字、看过几本中医书籍就可医文相通,一个秀才半个医哦。只要多些退休下来的官员,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只稍多点病人,久病也可为良医。则中医根本勿需办什么大学、学院、学校,也不需要什么专家、教授,更不用学那么多年了,只稍能开出几味中药,就能当上个名医!

其实,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疗效的判定,必须符合科学的理性,绝不能凭人口说。一种药物或治疗方法是否科学、有效,能治愈某种疾病,或是缓解病情。必须有两条:

  • 一是逻辑标准

    即其内容本身必须是自恰的、不自相矛盾的、简洁的而不是包罗万象附带诸多不必要的假设和条件,为失败留下退路,有清楚的应用范围而不是万能的,而且是可以被否定、被推翻、被证伪的

  • 二是实证标准

    即能够用观察或实验加以检验,即通过随机的、双盲、三盲的、大样品的、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确凿的证据,而且验证的结果可以被别人独立地重复出来。一种真正有效的药物应当是对相当多的人有效,而不是仅对少数人有效

现代医学指标是疗效评价的硬指标,在药物疗效评价上,中医一直缺乏底气。指标不下降,说明疾病的根本问题没解决,患者从心理上也不会真正认可。所以有人说“中医要敢于挑战现代医学指标!”你到底敢不敢?

安徽医科大学祖述宪教授在其《医学家余云岫——研究与批判中医第一人》一文中记述了早在几十年前余云岫先生就对中医治病的所谓“有效”,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至今丝毫不失其深刻

祖述宪教授说余云岫先生认为:

  • 首先,中医用药全在经验。这种经验是无数巧合的积累,“多言幸中”,〔《对于国医馆的我见》〕即由于“数千年以人命为尝试,积之既久,幸中偶合者日益加多,犹多言之必有中也”。〔《〈灵素〉商兑》〕所谓的“医理”,阳阴五行、十二经脉、脏腑的玄理全是牵强附会

  • 其二,许多疾病无需药石,假以时日即可自愈,医生实是贪天之功。《周礼》在考核医生时就充分考虑了“自愈”因素:“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郑康成注说:“五则半矣,或不治自愈。”孙仲容说得更明白:“明十失五者,并不得为下医也。以其术疏,才能得半,即其所得之五,亦或是不治自愈,非所治之功,固不足数也。”所以班固引谚语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的“中医”应当是指半数以上的病人因自愈而康复。〔《百之斋随笔》〕

  • 其三,有些病人的“治愈”是医生“暗示的效果”,“完全是精神作用,和催眠术差不多,与药物是丝毫没有关系的”。现代临床实验证明,任何无效的“药物”都可以作为安慰剂,医生诊疗过程的行为举止可以具有良好的安慰效应

  • 其四,由“传语之过量”夸大治疗效果。年轻时他就听老人讲名医叶天士的故事,“啧啧如神仙”。后来读叶著医书,才发现“谬误百出,无足惊人”,完全是虚名。余云岫说人们都认为“医道始于岐黄,视之如天神”,可是黄帝亦仰慕上古,叹息自己治病未必有效。〔《致全国各省教育会书》〕余先生还举病家传说他有“神术”的例子,其实那本是医生的平常事,但传言却神乎其神。一般说来,凡病家对于医生有好感或信仰者,则往往有溢实过誉之言

所以,余云岫先生认为对中医研究一定采要取历史的、批判的态度,首先要实事求是,揭破人们加给它的假面具,而后才可见旧医的真相

祖述宪教授还说上海早年的著名中医叶劲秋先生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说:“中医理论玄虚的地方多,实效虽多却少统计,但偶然的例子亦多,未必尽然。中医实效有,而经验未必可靠,科学二字误解亦多。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用批判的态度。我一生主张是批判的。”

也不知江院长所说三位医文相通、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爱好中医的民间中医的疗效是不是余云岫先生所说的中医所谓“有效”;或是叶劲秋先生的“偶然亦多,未必尽然”。更不知道广东那位所“治愈”的是急性白血病,抑或慢性白血病的“病情缓解”?可中医疗效的判定不能随便乱说,得拿出证据,用事实说话!〔京且〕


独立思考最难得,赞赏支持是美德!(微信扫描下图)